2024-09-27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以房養老
共找到
42
筆 文章
-
-
2024-07-02 退休力.理財準備
避免遺產糾紛 4方法順利將資產傳承給繼承人
近年名人遺產紛爭常鬧上新聞版面,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退休後如何做好資產規畫,安頓家人並順利將資產傳承給下一代,成為人生的重要課題。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畫顧問劉兆安表示,每個人的退休生活方式不同,最關鍵是認識自身未來的生活型態,了解未來需求,並在需求的基礎上備妥資源,是確保退休生活無虞的關鍵。討論溝通 4種方式進行資產傳承劉兆安舉例,有位律師在退休後,兩個女兒皆在國外生活,透過多次家庭會議,與家人討論資產的分配問題,最終達成共識制定了詳細的資產分配計畫,確保每位家庭成員都了解並接受資產的分配方式,顯見提前準備資產分配和溝通的重要性,不僅確保資產的有效傳承,也維護了家庭和諧。面對高齡化及少子化的到來,身後財產更須要提早規畫,劉兆安提到,曾經有對約50歲的夫妻來諮詢,兩人在年輕時,積累了不少財富,但沒有子女,先生擔心在自己去世後,老婆平時較無理財的規畫,所以他透過理財規畫顧問進行有效資產管理,並以保險和信託確保老婆仍能擁有穩定的生活保障。許多長輩會擔心如何順利將資產傳承給繼承人,劉兆安建議,可以保險、信託、不動產和遺囑等4種方式進行傳承。保險是指定受益人的理想方式;信託可確保資產在特定條件下進行管理和分配;不動產需依個人情況評估其適用性;遺囑和意定監護,則是能提前計畫的傳承工具,以確保個人無法自行決定時,資產能按照自身意願進行分配和管理,提前預立醫囑,可確保醫療和財務方面依照個人意願進行。避免過度投資 導致虧損在資產傳承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投資風險、健康風險、政策變動和突發事件等挑戰。劉兆安提醒,退休人士應避免過度投資或不當投資,導致資金虧損,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退休生活,也會為資產傳承帶來困難,例如退休後也可能面臨健康狀況不佳,需要大量的醫療費用,所以要記得準備預備金,以應對突發事件。有些長者因住在不適合的住宅裡,造成生活起居的不便,劉兆安建議,應提前找到適合未來居住的地方,像有電梯、方便進出、離醫院較近的住宅地點,已屆退休人士則應考慮以房養老、包租代管等方式來管理房產,並籌備相關需求資金,以確保晚年生活無憂。了解需求 確保生活無虞面對退休生活,最關鍵的準備工作,就是認識自己未來的生活型態。劉兆安強調,了解未來的需求,並在這些需求的基礎上準備資源,是確保退休生活無虞,最關鍵的一點。聯合報與「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TFPA)」合作舉辦退休5力課程「財務安心系列—簡單打造專屬理財藍圖」。劉兆安將在「財富傳承篇─富足退休與資產傳承攻略」課程中說明如何根據財務狀況,制定合理的投資計畫,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問題和風險;透過合理的資產傳承規畫,保障晚年生活,還能確保資產順利傳承給下一代,為家庭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財務安心系列—簡單打造專屬理財藍圖講師: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畫顧問譚鈞元時間:7月14日(日)下午2時至4時30分@「財富傳承篇」富足退休與資產傳承攻略講師: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畫顧問劉兆安(大錢先生)時間:7月28日(日)下午2時至4時30分地點: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273號4樓(暫定)洽詢:02-8692-5588轉5869報名連結:https://health.udn.com/service/index?%3Ftype=course&type=physical
-
2024-04-20 退休力.理財準備
窮得只剩下房子?專家曝「3阻力」以房養老難盛行
據金管會統計,以房養老從二○一四年底至二○二三年底,推動九年多,累計核貸七千八百三十八件,相較於全台六十五歲者有房子的多達兩百多萬人(主計總處「人口及住宅普查」數據),核貸件數只是滄海一粟。為何最大資產僅剩房子、需靠房子養老的人多,但是願嘗試以房養老的卻那麼少?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推「以房養老」元老級人物張金鶚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對屋主來說,手續麻煩、貸款金額無優勢,不適合短時間內需要高現金者。比起售屋,以房養老每個月可以支用的零用金會少很多。因為「以房養老」方案,銀行要承擔利率的變動、房價的浮動、屋主壽命延長的風險等等,估價及核貸款時趨於保守,最高七成,很多只核五成。也就是說,當房屋價值兩千萬,只能核貸一千萬到一千四百萬,按月提領,每個月可能僅有兩萬元。申辦時還必須房子繼承親屬的同意。而且從第二個月起,就必須支付利息,領到的錢變成「貸款金額減去利息」,貸款時間愈久利息愈高,領到錢會逐月減少。張金鶚認為,以房養老適合的對象是,想要在宅安老,身邊也有些退休金,銀行核貸金額只是補貼的退休族。他建議想要申辦的民眾,把未來卅年生活費納入考量,每間銀行方案不同,洽詢時請銀行列出未來卅年每個月的貸款金額、利息、實領金額,方便評估。第二,對銀行來說,房產非銀行專業,市場也小,辦理這個方案誘因不足,加上對象是高齡者,風險相對高,願意配合政策推動的多是公股銀行。張金鶚認為,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若政府能推動配套完整的政策,讓老人家覺得,至少有棟房子可以安老,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益的。但目前的法令紛亂,政策相關配套不足,致使以房養老政策推行不易。他呼籲應該訂定「以房養老特別條例」,有專責機構擬定配套的合約、定型化契約,提供諮詢服務,讓屋主做選擇時有完整資訊。當政府願意投入資源建立制度,才會有更多銀行、保險業者,甚至非營利組織願意投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0 退休力.理財準備
該不該買房養老?專家曝靠房養老4模式活化資產,將房產價值最大化
許多人打拚一輩子,到退休時發現此生最大資產就是房子,但台灣現有的「以房養老」有諸多限制,無論是民眾申辦或是銀行承辦的意願都不高,如果不使用政府推的以房養老方案,我們的房子,還有哪些方式可以拿來安頓後半生?靠房子養老,勢必成為這一代退休族該思考的事。該不該買房養老「如何用房子養老」是這一輩退休族的功課,而四、五十歲輩的煩惱卻是「要不要買房保障後半生?」在為弱勢找房租屋的非營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的辦公室裡,有很長一段時間「要不要買房?」成為社工們午間餐桌最熱話題,在這間辦公室,擁房比率遠低於全國同年齡平均。這幾年,他們有人買了房,漂泊的心終於安定;有人在猶豫中房價又漲了,至今租屋;也有人用其他方式為自己的老後安居努力。進數位版看他們的故事。許先生家住台北市蛋黃區,同社區同坪數日前交易金額約三千萬,他想起卅幾年前四百萬元購入的小宅,現在已變成千萬豪宅,價格高到連自己都買不起。沒其他投資的許先生曾想過,日後養老看病需要錢,好歹還有一間房,但細想不對,人生最大資產就是這間房,如果賣了要住哪呢?房產是這一代六十五歲以上者「最大資產」,許多人不一定存了養老金,卻在年輕時打拚買一間房。根據主計總處的人口及住宅普查調查,二○二○年全台六十五歲以上擁有住宅者高達八十九%,擁宅比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其中多數人像許先生,雖有房子,卻只有一間,且現正住在其中。房子可用哪些方式轉為資產,讓我們後半生既不會流離失所,又因為房子取得生活所需費用?馨傳不動產執行長何世昌分析,台灣目前主要有幾種退休住房模式,包括以房養老、留房養老、共居養老、賣房養老等,可視個人經濟程度選擇。以房養老 適合僅一棟房各界較熟知的「以房養老」,就是將持有的房子抵押給銀行,在貸款期間內,銀行每月撥付養老金,保障退休後生活資金所需,例如價值兩千萬的房子申辦卅年,每月約領兩萬多至三萬多元;好處是房子雖抵押給銀行,仍能繼續住在家裡,不用轉換環境,適合僅有一棟房的銀髮族。留房養老 財產安養信託「留房養老」則是安養信託的一種,主要對象是手上有兩間房的民眾,可到銀行申請信託帳戶,將財產交給銀行出租管理,定期定額領生活養老費;身為「包租公」的銀髮族,也可透過與銀行和包租代管業者的合作,來把關房客。共居養老 青銀互助互惠若手上只有一間房時,可試試「共居養老」,長輩將多餘空房出租給年輕人,或幾位志同道合好友,同住一個屋簷下,共同分攤生活費用,達到互助互惠,彼此照應的目的。賣房養老 大宅換兩小宅何世昌說,當人生資產只剩一間房時,又需要多一點的生活費用,「賣房養老」可能是較適合方式;因許多銀髮族的兒女各自成家後,也不需太大生活空間,像大宅換小宅、一大宅換兩小宅、市區換郊區等,將房屋出售,找坪數小或房價較低居所,出售後的價金所得,就用來當退休金,或可另多買一間小宅,用來收租。「不動產不要真的不動,要活用。」何世昌說,如果不想賣房,也可從房子增貸出一筆資金,規畫投資理財,不過好地段的房子才會有好的退休金,若房子先天不良,不容易期待一個老後富裕的生活品質。對持有者來說,房子雖是自己的,但最後也會變成他人的,建議規畫時先與繼承人溝通,避免家人為房事傷感情。
-
2024-03-04 退休力.理財準備
有房就不怕沒錢養老?一實例看如何不讓自己落入窮得只剩房子的窘境
阿海的爸爸9年前去世後,因為3個姊弟都已經各自成家,所以都同意把爸爸的遺產:一間房子跟一筆現金全部都由媽媽繼承,讓媽媽自己住在她名下的房子裡,也比較有安全感。現金則是能讓媽媽負擔自己的生活費,不須由3個姊弟分攤。這幾年,媽媽除了進行2次髖關節手術外,生活倒也過的自由自在。直到去年初,媽媽開始到處藏東西,卻一直說東西被偷,還一直說家中有不認識的人進來。這讓家人懷疑媽媽生病了,於是阿海送媽媽到醫院就診,結果醫院診斷媽媽失智。為了照顧失智的媽媽,雖然是三個人,但已經讓姊弟們有點辛苦。去年底,媽媽多次跌倒後,造成尾椎骨裂住院,考慮媽媽已經高齡84歲,所以放棄手術開刀補骨,而是以靜養的方式讓骨裂復原。休養期間,媽媽需要躺著、不能久坐,而且會有一段時間大小便失禁,因此由3姊弟輪流排班照顧媽媽。可能是因為髖關節痛,也可能是失智症快速惡化,媽媽整日裡頻繁吵著要下床上廁所,扶她下床到廁所卻上不出來;如果不扶她起來,媽媽會不分日夜地一直敲牆壁大叫,也因為一直想下床,媽媽還從床上摔下來好幾次,吵得左右鄰居不堪其擾。阿海弟弟也因為照顧媽媽,而導致腰部扭傷。無奈之餘,只好四處找尋可以照顧媽媽的安養中心。後來,總算找到可以安置媽媽的機構,但是問題來了:媽媽帳戶存款餘額只剩20幾萬,但安養中心一個月收費就要5萬多元,阿海姊弟先各拿出10萬元當公積金,來支付媽媽的照顧費用,但是這樣也才30萬,五、六個月就燒光了,而姊弟們各自都有家累負擔,根本沒有能力長期分擔每個月多出來近2萬元的負擔。如果媽媽要住上3~5年,甚至10年,3姊弟無法負擔這筆龐大的費用。這時,阿海有了一個打算:是不是只要把媽媽名下的房子拿去貸款,貸出來的錢就可以解決安養中心的費用缺口了?年紀大了,存款不夠用,可以拿房屋去貸款?申請一般房貸時,銀行會關注的是:1.貸款人的行為能力2.貸款人的還款能力3.擔保品的價值銀行會透過這三點,來決定是否放貸與可貸金額。以阿海家的例子來說,媽媽已經84歲,目前無工作能力,申貸後未來沒有還款能力,更何況媽媽目前狀況為失智狀況,並無完全的行為能力,無法完成合法的法律程序,所以是無法以屋主名義取得一般房貸的。那政府推的以房養老貸款可行嗎?生活中常聽到的「以房養老」,正式名稱叫做「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讓長者住在自己的房子裡面,而且每月還會有固定的經濟來源支撐生活,這樣就可以把房屋的資產轉換成退休準備金。簡單來說,就是屋主將持有的房屋設定抵押給銀行,銀行在設定的年限內,每個月撥款給房屋所有權人當作養老金。評估「以房養老」時,銀行不會將還款能力列入評估,主要的評估重點反而是房屋的地段及價值。不過在阿海的案例中,最大的問題是:如果屋主(媽媽)沒有辦法意識清楚地表達要貸款意願,最終還是無法申辦以房養老。,所以這個案例到最後,還是無法成功貸款。如果阿海真的需要用房子貸款,就必須幫媽媽申請監護宣告,等監護宣告完成後,監護人就可以為受監護人之利益,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這時,監護人再向銀行提出以房養老的申請,才有機會成功。不過要提醒的是:申請監護宣告時間至少需半年以上,所以沒有辦法馬上解決阿海媽媽養護費用不足的燃眉之急。有人可能會想:阿海有工作、有還款能力,如果是阿海來當貸款人,用媽媽的房子做抵押擔保貸款,這樣是否可行?這個方法的重點是:如果父母意識清楚,是可以透過這種方法貸款,但是這個方法有個問題,那就是:貸款金額屬貸款申辦人的債務,如果父母身故時,這筆債務不能列入遺產中的負債,就有可能要多繳遺產稅。此外,繼承遺產時如果無法協議分割,就會以法定應繼分來分配,房子作為遺產,會由3姊弟平均繼承。這時候,阿海是否可以主張這筆債務是照顧媽媽的支出,要求其他兄弟姊妹一起負擔?答案是不行的。依民法第 1114 條中規定,直系血親相互間互負扶養之義務,所以貸款出來照顧父母是子女的孝心,是盡扶養義務,其他兄弟姊妹沒有一定要分擔的義務,所以如果其他兄弟姊妹不想分擔,阿海會無法求償,而是要獨自負擔這筆房貸債務。這個案例中,阿海媽媽目前已經無完全行為能力,如果阿海拿媽媽的房子去做抵押貸款,不只會有債務問題,還會觸犯違造文書罪,更不用說幫父母賣掉房子變現,當然也不可行!這時阿海突然覺得,雖然擁有一間房子,但是沒有可動用的現金,窘境跟沒有資產的人完全相同!要如何避免自己窮到只剩房子呢?因為房價越來越高,每個人購屋的負擔非常重,常出現財務目標排擠效應,很多人為了買房子,只好把一些長期的財務目標往後遞延,最常見的就是退休金規劃。因此,很多購屋族會安慰自己:沒關係,反正到最後我還會有一間房子可以變現,如果我來不及存好退休金,那就把房子賣了變現,這樣就有一筆錢當退休金了。實務上,當民眾繳完房貸時可能已經60多歲了,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再準備退休金,如果身體健康,過著簡樸的生活,靠著勞保與勞退年金,再加上身上的一點存款,初期可能生活還勉強過得去。但目前平均餘命延長,退休後還會活很久,如果未來物價因為通膨而變得越來越高,或者生病需要比較大額的支出,甚至需要被長期照顧時,不管是送機構或請外籍看護,每個月都要再多支出好幾萬元。如果出現現金不夠用的狀況時,房子真的可以換現金來解決錢不夠用問題嗎?加上國人不喜歡有負債,通常只會在需要用大錢時才去貸款,而且大部分的人會認為,一旦貸款就會有利息支出,這樣是不好的。所以,國人一旦還完房貸,非到不得已的情況下,通常不會再重新貸款的。但問題是:當屋主退休後,錢不夠用時才想要貸款,一般房貸就無法申貸了;若年紀大了、意識能力開始出現問題,想要用房子變現更是有難度。最後就會落到有房沒現金,窮到只剩下房子。累積退休金,一定要布局能夠快速變現的資產所以,在思考退休金的時候,就要清楚知道哪些財務目標是可以割捨的,哪些財務目標是一定要留下來的。舉例來說,退休金就是一定要留下來的財務目標。另外,人生中可能發生的風險也必須考慮。如果資源有限,有甚麼可行的方法可以完成必要的財務目標?如果是以購買自用住宅為財務目標,那麼想辦法降低購屋總價、延後購屋時間、充分運用政府政策優惠、增加家庭收入、調整家庭支出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方法,千萬不要把所有的風險都壓在同一個財務目標上。最後要提醒的是:除了保留緊急預備金外,最好要做好兩個準備:第一個準備:是保留一定額度「方便變現」的資產。第二是準備:購買適當的保險,以防風險發生時消耗掉太多好資產。所以呼籲屆齡退休的人,如果發現自己真的窮得只剩一間房子,就該開始考慮資產變現的可能性,包括在退休前先設定好理財型房貸,等到需要錢的時候再提款,還是評估啟動以房養老,又或是大房換小房,市區換郊區,或賣掉房子搬進養生村等,都需要做好準備,而且儘可能在意識清楚的時候做決定,以免辛苦了一輩子,到最後只剩一間無法運用的房子,不僅造成後代的負擔,還讓自己面臨無錢可用的窘境。如果不了解如何進行財務規劃,一定要尋求合格的財務顧問進行協助,才能讓自己擁有一個美好的退休人生。作者:陳瑀莘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大專盃財富管理競賽輔導顧問暨專案講師榮獲2013保險信望愛獎優選最佳專業顧問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不是想住哪就可以住哪!退休居住3模式 優缺點與風險一次分析
「我們家好像變大了,自從小孩都成年在外以後…」「我們老夫老妻的,不想再打掃這麼大的房子,生活簡單一點就好…」「叫爸賣掉南部舊家,搬來台北和我們一起,但他都不肯離開家鄉…」「台北房價太貴買不起,只好一直租房子,但老了以後,還有人肯租房子給我嗎?到時如果去住養生村,費用會不會太高、比較好的幾家會不會還要排隊登記不到…」「我退休後想要搬到可以親近大自然的地方,但我另一半說城市的醫療資源比較好…」「我跟老公都希望退休後能買塊地,住在自己設計的房子裡…我的好姊妹和她先生也曾這麼想…,乾脆我們一起打造自己的夢想屋好了!」這些都是實務上碰到退休後的居住狀況,讓人發現到:原來,退休後住哪,原來也是一個大問題。台灣早已在2018年跨越高齡社會的門檻,而距今短短不到一年半後的2025年,就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到時候老年人口會占總人口20%!因此不論是自己或家中的父母長輩,只要是65歲以上、屆齡待退,或是正在準備退休規劃的人,都應該要趁身體健康、意識清楚時,盡早了解相關訊息,規劃最適合自己的退休居住方式。那麼,究竟退休的居住方式有哪些?居住方式跟自己的財務狀相關嗎?盡早自己選擇退休居住方式,與不提早規劃有什麼差別?首先,我們要釐清一件事:為什麼要自己選擇退休居住方式?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你需要自己決定。如果要等到自己無法自主時,才由他人決定,任由子女或是其他人擺布生活起居中的大小事,那麼人生實在太不值了!我曾聽過長輩們彼此互相分享老後居住的心得,才驚覺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年(2023年)10月在台灣舉辦世界投資者週論壇,在會議中日本的財務專家(CFP®資格認定者)代表就疾呼,日本是全世界高齡化現象最明顯的國家,如果不提早正視高齡者日趨嚴重的風險,譬如失智、獨居等,那麼其衍生的金融資產與不動產相關問題,將難以管理與因應。透過這段呼籲,應該要更清楚地認知:高齡者在健康時期,或更早的時候,能夠周全規劃最符合自己身心休養、負擔得宜的老後居住模式,也是退休規劃中最重要的功課之一。退休居住模式1:在地在宅老化 世界先進國家的高齡者照護政策,均以「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為最高指導原則,其訴諸讓高齡者在既有生活社區中自然老化,維持自主情感的延續,具備讓高齡者身心有所寄託的優勢。如果生活起居狀況跟居住者的實際狀況不相符時,可藉由符合實際需求的裝修改造,並導入無障礙、通用設計的規劃來完善,這便是從「在地老化」進而延伸到「在宅老化」的過程。另外之前經常提到的「以房養老」的住宅政策,也正有助於在宅老化的推廣與財務支撐。退休居住模式2:換屋移居 當兒女都已成年,在外工作、成家之後,房子突然空了起來,當房屋面積、房間數已超過2人生活所需時,對老夫老妻來說,不管是在清潔上或是整理上,都是一個問題。於是,將大屋換小屋,是近期實務上協助高齡者規劃退休居住方式時,遇到最多的案例。 此外,在換屋之後,如果買賣有多出來的價差,也能再支應退休生活的開銷,這對於退休族群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又或者例如「以房養老」的進階改良版「留房養老」政策,也會是廣義上的換屋,只不過所需的資金很有可能會需要準備更多,這部份比較複雜,之後會有專文說明得更清楚。 上面所述換屋,經常是從一個生活圈移居到另一個生活圈。若能盡早作業的話,將有助於高齡者熟悉新環境,減少適應學習上的成本退休居住模式3:自地自建 能依照自己想法,蓋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相信是不少人小時候的夢想!但這樣的夢想如果能在人生後半段達成,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更何況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做不到。如果真的想要蓋一間自己夢想中的房子,或許可以多尋找一些有共同想法的朋友們參與,會更容易達此目標。,但要提醒的是:自地自建對於財務的挑戰非常大,因為這個模式在財務規劃上最複雜,對資金的要求也最高。額外說一句,如果是自地自建,那麼如何規劃對高齡者友善的公共設施空間,就會是一門學問,建議透過理財與不動產顧問的協助,才能讓這個夢想逐漸成真。作者/王柚鈞經歷: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 泰喜資產規劃有限公司創辦人、 台塑集團總管理處總經理室幕僚、 台塑集團投資公司主管、 裕隆集團紡織體系公司資產事業經理。證照:CFP®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企業評價師、不動產經紀營業/信託業業務/人身保險業務人員、投信投顧法規考試合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長輩失智可「安養信託」嗎?收費會貴?8QA一次了解,門檻低非有錢人專利
「信託」二字,容易讓人聯想到有錢人的「投資玩具」。但近年高齡詐騙頻傳,「安養信託」提供因年齡增長、資產管理容易出現錯誤判斷的民眾,兼顧財產安全與支應老後生活、照護需求的新選擇。安養信託門檻低 非有錢人專利合庫商業銀行信託部科長李翠芬說,安養信託門檻低,卅至五十萬元即可辦理,可依長者需求量身定做支出、管理的方式,且信託內的資金除了定存、活存,也可拿來投資,避免資產隨通膨縮水。李翠芬日前在合作金庫與家總合辦的 「2023長智論壇」中,以「照顧者新觀念—家庭照顧協議不失和,淺談財產信託」為題 ,解釋安養信託的運作。安養信託有別於過去的財產信託,不是理財工具,而是協助委託人進行資金規畫,在未來無法處理資產時提供協助。李翠芬說,安養信託的委託人與銀行簽訂契約後,可以定期支付一定額度給安養機構等受託單位,也可不定期支付如醫療費用、購買輔具等,對高齡長者來說,可以省去持存摺、提款卡赴銀行的程序,也減少交易過程遭詐騙的可能性。李翠芬說,安養信託定額、專款專用的支付方式,可以避免長者在交易過程中遭詐騙,也避免子女爭產造成家庭糾紛。且信託設有監察人制度,長者指定的監察人能夠監督信託錢財是否妥善處理運用。若契約支付內容及方式更動,需要監察人或監察人與委託人共同辦理,確保財務安全。至於信託資金來源,李翠芬說,除了自身存款、退休金、子女奉養,以房養老也能作為資金來源。若名下不動產貸款已還清,但需要自住房屋,不便變賣房產,銀行可先為房產估價,並依房產價值每月撥款給長者作為養老金;若房產價值較高,每月撥款可達八至十萬元,扣除生活費的剩餘費用就可放入安養信託帳戶中使用。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安養信託立意良善,能讓長者放心,但照顧安排需要高度專業,要因應長者不同狀態調整,建議由長照專家一起協助,家總正與各界研討「信託、長照、法律」三方協作,幫助長者財務規畫。安養信託8QA 詐騙和老來失智導致爭產事件頻傳,尤期見到過去精明獨立的風雲人物老後因此成為新聞事件主角,實在令人惋惜。預知老後紀事,有沒有什麼方法避免老本不保?建構一個人生活的安全網,事前了解安養信託是必修功課。Q1.什麼是安養信託?「信託」是一種財產管理制度,依信託目的不同,可以達到財產管理、事務處理、追求利潤、社會公益等功能,而所謂的「安養信託」,則是將信託功能延伸,保障受益人未來生活的財產管理、資產保全、安養照護、醫療給付等目的成立的「信託」。Q2.常見的安養信託有哪些類型?自益信託:以委託人自己為受益人,如高齡者安養信託。他益信託:以委託人子女或其他親人為受益人,如身心障礙者安養信託。部分自益、部分他益信託:同時以委託人自己及子女為受益人。Q3.財產要到達多少才適合信託?法律上並無限制。大多業者並無限制承作金額,部分業者以新臺幣三十萬元為最低承作金額Q4.收費會不會很貴?簽約手續費:多為三千至五千元/每件;修約費多為一千元/每次信託管理費:多按每月底信財產餘額年率百分之○.三~百分之○.六,按月扣收Q5.長輩疑似失智,或意識時清楚時而混亂,可簽財產信託契約嗎?可依法辦理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未宣告前,若意識清楚仍可辦理信託,為避免糾紛可先辦理公證Q6.長輩既有保險能與安養信託結合嗎?若保單受益人與信託委託人為同一人,兩者可以互相結合。若長輩持有長照保單,繳費期滿後,若本身是受益人,保險公司支付費用可進入信託帳戶運用。但每月給付的勞保退休金,因統一編號不同,目前無法放入信託專戶。Q7.若委託人失智,辦理安養信託手續,需長輩親自到場還是可以居家協助?若委託人有身心障礙,且已進行監護宣告,監護人依法可代行所有手續。但不少失智症患者並未完成監護宣告,法律上還是完全行為能力人,信託是法律行為,委託人必須親自辦理;若長輩因失能等原因無法到場,銀行可派員到住家服務。Q8.安養信託的受益人資格有限制嗎?一定要是本人?安養信託可分為受益人與委託人相同的「自益信託」,以及受益人與委託人不同的「他益信託」。後者資格並無特殊規定,可以是親人、朋友、公益團體等,依照委託人與銀行所簽契約而定。資料來源/「2023長智論壇—照顧者新觀念—家庭照顧協議不失和,淺談財產信託」、中華民國信託商業同業公會延伸閱讀:·怕退休金被詐騙爭產?安養信託幫你顧老本 及早規畫財務,支應老後生活開銷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9/14參加免費線上理財講座:1個人更有機會享受自由、好命退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老年醫學名醫黃國晉: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 存「肌金」越早越好,走路運動要到這程度才有用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萬事都要服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但千萬別服侍到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應該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多活動,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順!」黃國晉說。 「像我媽87歲,透過做家事、做喜歡的事來活動,譬如澆花、騎腳踏車、擦地板…。她住透天厝,一層一層擦地板,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捨不得,但她就是很健康!」黃國晉笑道,八旬老母喜歡到市場買菜,原本擔心擠傳統市場容易感染Covid-19,想不到媽媽防護得宜,至今未曾確診過,「反而我們去年5月都被感染了!」 他認為,歐美老後的價值觀是自理生活、獨立老,台灣卻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當然太操勞、危險性高的,像搬重物、爬高可以避免,但如果能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倒是非常鼓勵,不要說不讓她做!」 進入熟齡後也應改正心態,千萬別覺得年紀大了就該少動,因為高齡者最怕吃得多、動得少,體內脂肪過高又有肌少症,落入「肌少性肥胖」的雙重危害。 中年後不只看體重,要看肌肉、脂肪比例 不過,很多人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過了中年卻像失速列車般止不住體重上揚,「這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熟齡者過重一點,反而活得比較久!」 黃國晉指出,過去認為BMI值標準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但研究發現,台灣BMI值24~26的人活得最久、死亡率最低。特別是進入中高齡後容易生病,胖一點才有足夠的「本錢」消耗,「假如身材瘦乾癟,又有肌少症,反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它。」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不要胖就好!」至於「胖」的標準,由於人種差異,國人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7以內。但他提醒,別被體重蒙蔽,因為同樣60公斤,20歲與70歲的體脂率可能從15%翻倍到30%,所以年紀增長後,看的應該是肌肉與脂肪比例。 除了用「量」來評估肌肉,也可以從「質」的部分來看:■握力(上肢)男性握力需大於26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若沒有握力儀,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測試,如果打不開或覺得辛苦費力,就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或肌肉無力。■走路速度(下肢)每秒鐘行走速度不少於0.8公尺以下。 要預防肌少性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雖屬有氧運動,若能加強力度,也能有一點點的阻力;實驗也證明,有氧運動最能讓存儲能量的「白色脂肪」轉化為燃脂的「灰色脂肪」(或稱米色脂肪)。另外如原地半蹲,也是在家就能做的阻力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怕生病臥床,過去曾有統計,長者住院3天就會流失0.95公斤的肌肉量,「我爸爸在的時候,肺炎住院1個多禮拜,起床就不能走路了!」黃國晉對此有深刻體驗。他回憶,父親出院後肌力退化需找人攙扶,後來買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讓爸爸踩,才慢慢將消失的下肢肌肉練回來,至於上肢則可以在家用啞鈴訓練,「不是做不到的事!」 利用機會多活動,存「肌金」越早越好 如同防止骨質流失,存「骨本」越早越好,肌肉也是一樣,「年齡我們沒法去抵抗,我們接受它,但要減緩肌肉的流失。」如果不做任何事,年過40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換言之每年幾乎流失1%,若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黃國晉建議,可以利用工作與生活中的機會,讓自己多一點活動。像他搭公車會提早2站下車,不等電梯改走樓梯,但高樓層下樓仍建議搭電梯,以保護膝關節。 他笑說,光是往返台大醫院東西址,就有3000~4000步,「來回2趟,不用颳風淋雨就1萬步了!」而且別小看平日走路養成的體力,他不爬山、不跑步,去年12月帶國際醫療團到印尼,一行人從半山腰出發去看火山,「我還是走第一!」 從數據來看,靠走路要達到「有效運動」程度,可以讓每分鐘心跳落在(220-年齡)× 0.6~0.8的區間;主觀感受則是走到「微喘」,但跟旁人講話仍然清楚,假如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過量了。 上班族也能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增加活動量,好比市區不易找停車位,開車族不妨將車停遠一點,多走一段路累積步數。而平常搭捷運,排電扶梯的人龍總是很長,不如選擇走樓梯,對心肺訓練有極大幫助。 拒絕「空熱量」食物,韓劇迷追劇紓壓 「從環境、生活習慣的改善,就能夠增加運動量。」黃國晉常鼓勵患者聚餐前先約出去戶外活動,平常飲食則要少油、多蛋白質,盡量避免手搖飲、精緻糖等「空熱量」食物,像每次辦公室揪訂飲料,他一定拒絕,「喝起來也不快樂啊!」 當然,生活中難免有誘惑、或有應酬,那就要有「大小餐」的觀念。「晚上要聚餐,中午就少吃一點;或是吃飽了,剩下就打包,不要覺得打包很丟臉。」同時也要聰明的選擇食物,盡量避免油炸、勾芡、雞鴨禽肉皮以及甜點飲料。如果真有無法滿足的甜點胃,不妨試著「只吃一半」,不要全吃光。 除了運動、飲食,他認為日常養生無非就是睡眠充足、壓力不要太高,「看電影、聽音樂、出國旅行、運動…,找你有興趣的方法健康紓壓,不要倚賴抽菸、喝酒、吃東西這些不健康的方式。」 身為韓劇迷的黃國晉,就是靠「追劇」、聽音樂抒解壓力,回家躺按摩椅按上1個鐘頭,晚間12點多一定要上床,睡足6小時,「太太都說我3秒鐘就打呼!」他大笑。 這幾年時興跑馬拉松,他也認同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但提醒可以把參加馬拉松當作目標,別看成比賽,「如果計較要跑全馬、半馬、幾分鐘內跑完,那壓力不是更大?」 退休前建立備援系統,才有「本錢」老 已進入「坐五望六」的年紀,黃國晉坦言面對死亡,「但凡生物體,都是會怕的,講不怕是假的。」既然生老病死是眾人都會碰到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人生的黃昏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 他舉例,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歐洲人卻僅臥床1周,因為他們在心態、行動上追求「動到最後一刻」,即使身有病痛,也會讓自己盡量保有獨立的活動力。 「老後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本錢,無論是知識、心靈的力量,找到可以寄託的事,包括另一半走掉,如何面對一個人?你的後援在哪裡?」黃國晉念EMBA時,跟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是同學,當時戴勝益就提出「支援系統」的概念,認為退休後應有經濟備援,支應夫妻各自的長照需求。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熟齡族一定要有理財規劃,譬如以房養老、或是退休金轉為信託照顧自己,不要一下子都給小孩。」黃國晉說,隨著國人壽命逐漸延長,健康是人生步向黃昏時最大的追求,平常就該保養、健檢、有正確生活習慣,「千萬不要等老了才來存!」不讓變老與「衰老」劃上等號,我們也能老得健康、活躍! 【黃國晉小檔案】出生:1965年現職: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高階管理商學組碩士(EMBA)、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大醫學保健暨醫療中心主任、澳洲雪梨大學人類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美國賓州大學醫院及醫學院醫學教育及臨床教學進修●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2-12-23 焦點.生死議題
母女相愛相殺20年,最後91歲老母離世「像插頭一拔就走」!陳淑麗體悟每天不留遺憾
常人總覺青春無限好,老了怎樣都不對勁,然而問到這一題,72歲的陳淑麗卻笑了。「我之前一直嫌棄自己,當模特兒時不夠年輕、不夠漂亮,演戲的時候又老了,覺得沒有一個是對的,別人都比較好…」那麼現在呢?她坦然笑道:「做義工以後,已經不是靠外在過日子!」從一顆星落入人間,久了便放下對外在的執著,她說有天回頭再看以前的舊照片,「唉呀~我以前算漂亮,幹嘛嫌棄自己呢?」即使已不再年輕,但歲月沉澱而來的成長,是超乎「漂亮」的擁有。 陳淑麗20歲從模特兒出道,34歲轉型拍戲,1986年即以中視《上錯天堂投錯胎》爆紅。當時人人勸該打鐵趁熱去作秀賺錢,她卻一頭栽進公益,與孫越長年擔任志工。 「前陣子張小燕才講,當年《綜藝100》問我要不要一起演短劇?我就懶…。」陳淑麗調侃自己:「有錢賺的工作嫌懶,反而沒錢的事情跑得很高興。」 做義工是陳淑麗的生活重心,更讓她熬過母親離世後的傷痛:「我覺得以前是一個人在做,現在是帶著天上家人的愛在做,他們把我留在人間,是讓我可以彰顯他們的愛。」 總對媽媽說「不」,當義工才懂「孝順」 出身澎湖的陳淑麗,家裡原先開報關行,父親為人寬厚,卻因幫人作保被倒債,一夕間家產化為烏有,「一夜之間,我家報關行變成早餐店,她沒一句抱怨。」 陳淑麗回憶,小時候最喜歡鄰居媽媽,對方總是穿著旗袍坐在牌桌上,「那是我(嚮往)當太太的形象。」但有了閱歷才體悟:「媽媽是真正的賢妻良母!如果是我遇到這種事(被倒債),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她也不怕,我覺得她好厲害。」 只是夾在手足間,總覺媽媽重男輕女,從小抗命「媽媽在東,我一定在西。」尤其媽媽常誇哥哥孝順,她心裡總感不平,「從當模特兒都是我拿錢,他每月拿3千,妳就說他孝順?」 後來當了義工才懂反省,哥哥從來不對媽媽說「不」,反觀自己則一定先拒絕再去做,「我雖然『孝』,但是不『順』。」多年來她勞軍、探訪榮民,「怎麼我對別人這麼好,卻沒跟媽媽講過愛?」 某日她特意打電話給媽媽,三番兩次想說出那句「我愛妳」,卻怎麼都講不出來,只好掛了1通再打1通。到了第4通終於吐露:「媽媽謝謝妳,我愛妳,我以前也不是故意愛頂嘴…」電話那頭的母親簡直嚇壞了,停頓3秒後急問:「啊是發生什麼事情?咱可以講出來、可以參詳的…。」 母女相愛相殺20年,和平相處是修練 母親晚年與她同住,卻是相愛相殺20年,陳淑麗只能長嘆:「真是相愛容易相處難。」她解釋,老人家脾氣陰晴不定,常一覺醒來就生悶氣,「我媽不講話不理我,就是最大的懲罰。」有時作女兒的按耐不住頂撞,「就該我生氣了!」 「其實我媽是我很好的老師,她這樣考驗我,就知道你沒過關。」與親愛的人置氣,氣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你以為自己過關了(脾氣改了),結果她3天一小考,5天一大考,小考過關,大考就沒過。」 有一回,她在捷運站看到一個小孩討媽媽抱,偏偏對方滿手東西,陳淑麗便走過去幫忙,「那畫面一直在我腦海裡。」當晚母親入睡前,她學起孩子討抱,「就一個扶助行器的身影,很僵硬地擁抱」,從此成了母女倆的晚安儀式,每晚睡前都要抱一下。 過去總用「罵」來示愛的母親,於是也變得柔軟。母親一向氣惱陳淑麗為公益不顧生計,有次她出門前特意說:「我作義工,功德都給妳。」只見母親面無表情撂下一句「I love my daughter」,讓她又驚又喜。 母親故去8年,她回想此事仍哽咽:「這是我做義工最大的收穫,媽媽晚年是沒有遺憾的,(因為)台灣人很難說出我愛你…。」她吸了吸鼻子說:「我回頭去想,從小只有被罵的份,而且媽媽都說『會罵才有救』,所以不被罵也很害怕。」 長久兵戎相見的母女,終在人生告別前和解,母親更慎重交代兄嫂要照顧好妹妹,向媳婦透露:「這個女兒很孝順…。」 母親「插頭一拔」就離世,體悟每天不留遺憾 老母以91歲高齡辭世,過世前沒有臥床、也無徵兆,只是起身喊了一聲便斷氣。陳淑麗形容母親像「插頭一拔」就走了,儘管難捨,卻也啟發她把每天當最後一天過。 「我覺得沒有人可以帶走什麼,所以也不用帶走遺憾;讓每一天不要有遺憾,這比較重要。」今天想做什麼事、想問候誰?她便趕快做、立刻連絡,今天沒做就放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也不要推託,不囉唆的!」 年齡來到古稀,人生再無此刻像這般篤定,她作義工、教瑜珈、常跟朋友相聚,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圓滿從容。她也去看過銀髮村,發現養生宅多辦離群索居,不適合喜歡趴趴走的她,所以選擇在家「以房養老」。 而練了多年的瑜珈,她學而優則教,最高紀錄是一天開6堂課,儼然成為名師。但陳淑麗笑言沒打算退休,也不想被教課綁死,「我喜歡留一點時間,可以和朋友彈性相聚,雖然少賺一點錢,但我就是懶。」 怕老、怕病、怕一個人、怕錢不夠用…分沓而至的愁絮,她輕輕拍去,只說了句:「不管你幾歲,有人天生會煩惱,你現在煩惱這個,你能怎樣?所以要問:你為何煩惱?你在煩惱什麼?」 「我沒有什麼(煩惱)好排解」,因為面對只有自己的老後,就是努力把自己照顧好,「那後面(要怎樣)也要看自己的命啊!」她呵呵地笑了。●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不是那個意思...溝通到最後常常變吵架?切記「一件事」不要做,別讓情緒毀了談話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
-
2022-12-20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三層保障 六大重點 理財專家施光訓教你老後財務獨立
「一個人的海嘯」襲來,現在正值中壯年的你,未來該如何部署幸福老後?多位專家在「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座談會中都指向「財務獨立自主」是因應獨居老後的重中之重。對於老,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回想,前陣子參加高中同學會的場景記憶猶新,想像路人若都是同學,那麼他就不覺得自己特別老,這代表老和不老是相對的概念。但情況若是相對的,就必須有健全的財務和完善的社會保障,才能享有高齡友善與幸福老後。施光訓表示,自己最理想的老後是「財務自由」,最大的資源可能是不動產。台灣長者多數繼承來自父母的房產,而現今的高房價對年齡較高的長者或許相對是有利的。可以利用第一層以房養老,輔以第二層信託等財務工具,再加上第三層保險規畫,共三層保障確保老後的財務獨立自主。老後財務規劃怎麼做?元氣網彙整施光訓的專家觀點,掌握六大重點逐步落實:一、50歲之後理財是求保障未來,適度的保險規劃有必要,最好找大型、安全的機構。「50歲之前理財是為了改善生活,50歲以後理財則是要保障未來」,施光訓說,隨年齡增長,勞動收入可能下降,必須創造被動式或保證性的收入,因此不容差錯。以個人來說,適度的保險規畫有其必要,民眾最重要的要找到穩健的理財管理者。雖然近期因全球利率上調,短期金融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很多保險公司面臨生存的危機,大環境也確實越來越辛苦,但保險、理財相關產業,大者恆大是國內外不變的趨勢。二、越年輕投保越有利,保險價格或保障內容也會相對較充沛。三、保險有順序。依序是意外險、癌症醫療險、壽險、長照險。過去民眾投保長照險的成本較高,現在保險公司有提供附加方式的長照險種,可以多做比較參考。四、安養信託可協助理財紀律。安養信託的問題是並非每個人手上都有很多現金去做信託。但安養信託也是一種確保理財紀律的管道,管理費約是千分之二到七,每個月管理費約500元左右,費用較低。五、莫過度盼望股息養老,或是基金養老,要審慎規畫。以股息養老來說,股票波動,影響心情,且有後續風險;基金養老則有附加費用率,如投資的是海外基金,有可能還沒賺到錢,就要付出相當費用在附加費用率上。六、以房養老需提防限制條件,年齡和屋齡是否在規定範圍內:以房養老比較有機會的仍是台北市的房子,平均可核貸額度約七、八百萬,換算下來每一年約30萬,是否足夠維持老後開銷,需要思考。另外,以房養老若申請人65歲以上,以承作年限30年為上限,申請人如95歲仍然健在,此時房子抵押給銀行,高齡者在無收入的狀況下,需面臨贖回房屋的經濟壓力,對申請人不利。施光訓笑著說,他給自己的幸福老後期許是追求「身心靈」,身心健康之外,靈是「靈活」,是從他父親身上得到的體會。他說,父親現在八十多歲,因是刑警退休,自覺體力過人,在他七十幾歲那年,隔壁遭小偷,父親還想幫忙抓捕小偷,最近父親也開始感嘆越來越不靈活,心情沮喪。可見靈活與身心是有牽動的,追求身心健康及靈活,也是他給大家幸福老後的建議。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 線上直播●時間:2022年12月20日10:30●粉絲團:元氣網●活動網址:https://reurl.cc/oZXvb3
-
2022-12-09 醫聲.高齡社會
以房養老缺配套 財務準備4保險不可少
根據「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座談會中公布高齡友善調查,在「退休生活準備」方面,逾五成民眾規畫準備退休金、癌症險,但投保失能長照險者不及四成。專家建議,規畫保險應以意外險為先,接著是癌症險、壽險,最後考慮長照險。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表示,大多數民眾五十歲前,理財是為改善生活;但五十歲後,理財是為未來老後,創造具保障性、被動性收入。調查發現,約五成二有退休金規畫、五成一規畫買癌症醫療險,但規畫中有失能長照險者僅三成九。施光訓表示,目前銀行承做的以房養老方案大多以卅年為期限,申請人六十五歲時辦理,若九十五歲時依然健在,可能面臨無力償還貸款,銀行須收回房產並強制法拍的窘境,對長者非常不利。政治大學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表示,以房養老應師法國外,由保險公司承作,售後租回,房子賣給壽險業者後,將房屋價值變現,民眾毋須到養老院,可待在熟悉的房子裡,實現「在宅老化」以及「尊嚴的老年生活」。張金鶚說明,以房養老售後租回,即是將房子信託,讓長者獲得房屋全額價值,經妥善規畫,仍可過上有品質的老年生活;但礙於台灣法律配套並未完善,遲遲無法推動。國外也有將房屋贈與給社福單位的以房養老模式,社福單位透過回饋服務贈與者,達到正向循環,但在國內,同樣因法令因素遲遲無法推動。張金鶚建議,政府應將以房養老的三種方式,即逆向貸款、售後回租、贈與社福單位綜合考量,建立「以房養老條例」,排除相關法令,妥善利用政府資源、人力,實施評鑑制度,才能夠讓長者生活有所保障。張金鶚以自身為例,他沒有孩子,最近樂享退休日子,並且完成房屋內無障礙設施。他和太太都有信念,老後要維持獨立,不依賴彼此增加負擔。專家也奉勸民眾房產不要太早贈與兒孫,錢在哪裡,心就在哪裡,確保老後財務運用自由。
-
2022-09-18 退休力.健康準備
打造高齡宅 獨老、雙老人際不斷鏈
台灣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僅僅七年,老化速度超過日、韓,再過三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百分之廿,街上老人將比小孩還多,凸顯高齡健康與社會照顧的重要性。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根據內政部公告,目前獨居戶達一百萬戶,未來一個人生活或「雙老」的獨老生活樣態愈趨普遍,提早做好退休準備更顯重要。隨著社會型態改變,家中青壯年結婚另組家庭,或是搬遷到外地工作,亦或是長者未婚、離婚、喪偶,獨居老人的比例也逐漸上升。彭培業表示,獨居不一定都代表負面,但如果斷了社會連結,容易變得封閉而憂鬱、焦慮、衰弱速度加快,或是罹患失智症。職涯退休是人際斷鏈的主要原因,彭培業指出,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原因,包括健康、經濟和人際互動。以全球性思潮為例,愈來愈多國家開始採用反映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評估自身競爭力,用不同觀點檢視各地經濟和社會進步。彭培業觀察,各國皆邁向高齡化時代,除了政府的友善高齡政策,個人也必須思考,如何讓自己幸福?他認為,從安心變老到快樂養老,應該要有「三本」,即本人、本事及本錢。本人是身體要好,必須儲存健康;本事指培養興趣、本錢是老本,即經濟能力,過去的生活累積能不能創造出未來的幸福,以此做為個人退休力的基點。少子化加上高齡時代來臨,「養兒防老」應改為「以房養老」,除了利用安養信託準備無虞的生活,「老了住哪」更是民眾關心的議題,目前有養生村、共居宅、老人公寓、安養中心等型態,可根據預算、需求和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住所。但未來的獨居或雙老模式可能加速失能、失智、失群,彭培業認為,高齡宅可解決跨世代問題,不論是長輩本身不想跟子女住,或兒女結婚搬離出去,宛如度假宅的住所方便親友子女探訪,重新連結家庭關係;住戶間互動也串起社區、人際關係,在這裡交到新朋友。台灣房屋趨勢中心進行高齡住宅專案研究,以科學化大數據分析結果,建構「亞洲健康智慧園區」,重視休閒養生、健康照護及社會照顧等,期待能滿足退休後的生活樣貌想望,針對高齡社會,力推完善的生活環境,讓在地安老不再是夢想。
-
2022-08-13 退休力.理財準備
保險業務員運用話術勸誘買保單,銀髮族受害多!專家:3種情況怕兩頭空,投資面臨風險,要考慮還款能力
案例1.解約舊保單買新保單「你知道這樣買保險不用錢嗎?」阿惠與在A保險公司擔任業務員的老鄰居老楊聊天,隔天老楊就推薦阿惠買A保險公司的6張保單,他鼓吹阿惠將B保險公司既有的保單解約,再用C保險公司既有的保單辦理保單借款,主張這樣就不用花太多錢,還可以買到6張保單。沒想到阿惠發現,自己根本無力繳納保單借款與利息,更發現因為辦理保單解約而出現解約金損失,阿惠這時才「看清」,原來老楊全都是為了業績,但已來不及了。案例2.借房貸買投資型保單阿娟日前經理專小陳推薦,向某銀行辦房貸800萬元,並將800萬資金「躉繳」全買投資型保單,主要是小陳說,那張投資型保單「可以每月配息」、「3年保本」、「每年可賺4%利差」、「政府保證的低風險商品」,阿娟想說風險不高又有高配息,等於還貸款後還有賺。直到小陳離職後,阿娟透過其他銀行的理專才知道,原來買的投資型保單,是高風險的投資型保單,更沒有小陳當初所稱的3年保本、低風險,但也已來不及,阿娟除看著保單淨值上上下下憂心外,還要擔心能否還得出貸款。投資面臨風險 要考慮還款能力上述都是金融評議中心的真實案例,近年這類不當勸誘買投資型保單案例層出不窮,甚至多是發生在銀髮族身上,主要有三大態樣:1舊換新:許多銀髮族可能已沒有月收入,多靠退休金度日,但有些業務員會建議保戶把舊保單解約,將原來繳舊保單的保費,加上領回來的解約金,就可以買新保單。利用保戶不懂保險知識,聽起來合理下,保戶就傻傻地簽下去。但其實,「解舊換新」對保戶來說承擔著大風險,舊保單可能因部分解約提領,造成保單帳戶價值不足導致停效,使得保障中斷,但同時購買的新保單初期,反而須負擔較高的保費,如果新買的是投資型保單,還可能面臨投資虧損,若甚至是外幣計價時,還要面臨匯率風險,極可能損失更慘重。2借舊買新:相較於解約舊保單買新保單,「借舊買新」是指勸誘向保險公司用既有的保單來貸款,拿保單貸款的錢去繳新的保單保費。然而,保單借款後同時要付利息與保費,一旦借款沒還本息超過保價金的額度,就會影響既有保單效力,最嚴重可能停效,如果新買的是投資型保單,當市場不好時投資價值大跌,就容易出現兩頭落空。3借房貸買保單:有些理專為賺佣金,慫恿客戶將房子抵押貸款去買投資型保單,只要客戶來辦房貸,或諮詢「以房養老」,最後卻莫名其妙被慫恿買投資型保單。其實這跟保單借款一樣,當本息還不出來,若碰到市場不好,投資型保單帳面虧損,這時解約保單反而大虧,但貸款繳不出來,房子還可能沒了。業務員運用話術 銀髮族受害多其實,借錢買保單或解舊換新,政府法規並沒有明訂是不法行為,主要是這些其實是民眾的理財自由,但因為受害族群以銀髮族居多,加上風險過高,很多業務員或理專運用「話術」,讓客戶在不了解風險之下就輕率簽下去,金管會不得不出來管。金管會除多次對外宣導別貿然借款買保單、解舊換新外,也要求理專與業務員要了解客戶繳保費的資金來源,了解在投保前3個月內,是否曾在同一保險公司或銀行辦理貸款或保單借款,並且翔實填寫,近年對此有多次開罰紀錄。
-
2022-08-04 焦點.生死議題
有錢就有紛爭!處理爭產案件20年 律師蘇家宏:別讓最愛的家人為難
編按:你想過何時該預立遺囑嗎?處理遺產相關案件超過20年經驗的恩典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蘇家宏律師認為,如同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財產繼承也是每個人一輩子必定會遇到的課題。為避免因生前交代不清可能導致的紛爭,「預立遺囑」就像是預立醫療自主決定,絕對有其必要。「如果要說什麼時候該立好遺囑,我的答案是:現在!」專精於遺產繼承領域的恩典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蘇家宏律師指出,很多人認為遺產問題是等到自己命不久矣時,或是有錢人才需要煩惱如何處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一輩子不一定有機會上法院,但每個人都有財產,也一定會面臨到贈與或是繼承的問題,無論金額大小,是一百萬還是一千萬,都必須要加以處理。有沒有事先規劃好,可能會決定我們在身後留給最親密家人的,是祝福、禮物還是爭端。」因此比起「分產」,蘇家宏更傾向於以「財富傳承」的概念處理遺產案件。「如果因為不了解法律,或是沒有正視它的重要性,等真正遇到法律層面問題,感到困擾時、往往已經錯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口頭遺言不具法律效力 更可能是爭端的導火線蘇家宏舉了一個極常見的例子:很多做父母、長輩的,到了臨終時在床前吩咐交代身後遺產要如何分配。「講完人生感言,他覺得自己責任已了,但從法律觀點來看,『口說無憑』,這段遺言其實不具任何法律效力。因此若兒女之間對於長輩的分配不滿意,爭論就發生了。」另一種情形,則可能發生在再婚夫妻和前任配偶所生子女身上:在過世之後,因為子女在法律上也都具有繼承權。「不少另一半過世的長輩,可能就因為這樣被迫必須搬出原本住了大半輩子的家。」蘇家宏提醒,在沒有訂立遺囑的狀況下,所有繼承者會依照法定的比例和順位分配遺產,但問題是:每個人對於物品的價值認定不同,或是遺產包含房地產、現金、有價物品等,大家繼承的意願不同,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爭議。「我們在處理遺產案件時,很少會有所謂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大多時候都是直接撞上岸邊。」蘇家宏說。預立遺囑有那些方式?常見迷思與錯誤因此,蘇家宏多年來都大力提倡「預立遺囑」的重要性。這個概念有點像是預立醫療自主決定書,先由自己做好決定,除了避免可能的爭議,也可以讓身邊的至親家人在處理身後事之餘,得以減輕身心的負擔。目前法律上遺囑主要可分為5種形式,其中最簡便的方法之一,就是只需滿足「親筆書寫、親筆簽名、註明訂立遺囑日期」3個條件即可生效的「自書遺囑」。其他也可以選擇有見證人的「見證遺囑」、「密封遺囑」,以及無法書寫狀況下的「代筆遺囑」和「口授遺囑」等形式。蘇家宏也提醒,由於遺囑在性質上需要明確證明為本人所訂立,所以不能用打字代替書寫,即使是列印出來之後再簽名也不行。另外,像是在臉書或是部落格留下影片,目前也不是法律認可的有效形式。蘇家宏認為,預先規劃自己身後遺產如何處理,既是權利、也是義務。例如,若自己晚年時的照顧責任大多落在某一位子女身上,那麼作為一個明事理的父母,是否應該在遺產分配上,給予相對應的回饋?相反地,若子女不肖、配偶有家暴情形,甚至有重大侮辱或虐待的情況發生,也可以透過預立遺囑,限縮對方所能獲得的繼承額度。「例如前陣子震驚社會的正義輪胎行縱火案,如果犯嫌的殺人罪成立,未來他在法律上就可能喪失遺產的繼承權。」沒有子女繼承也應規劃遺產 決定自己如何和世界告別除了為人父母者,應當及早思考規劃如何給予子女適當的財產分配,在現代社會型態的不斷發展變化之下,若是沒有子女可繼承遺產的單身者、頂客族,又該如何預做準備?蘇家宏分析,單身未婚者若父母親已經過世,第一順位的繼承者就會是兄弟姊妹;沒有孩子的夫妻,則依照法律規定,另一半和兄弟姊妹可以分得各一半的遺產。如果沒有兄弟姊妹,或是平時有其他交情較好的親戚、甚至是在中年後相互照應的好友,就可以透過預立遺囑,指定對方繼承自己的遺產,或是訂立意定監護契約,委託對方為自己的法定監護人,處理財產、生活照護等事務。而若擔心自己老後可能因為失智導致失去判斷能力、或財產可能被騙走,也可以採取部分財產信託、或是以房養老等模式,相當於多上了一道安全鎖,讓老後的財務運用更有保障。也可以指定財產捐給想幫助的公益團體,「如果生前擔心自己的錢不夠花,在身後再把財產捐出去,也是一種選擇。」遺囑也是一種人生整理 更是愛和心意的傳承蘇家宏認為,預立遺囑對個人層面而言,也像是一種重新思考人生的哲學命題。「這其實有助於你重新檢視:什麼人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或是想表達對身邊所愛親友的心意,希望自己可以留下什麼給他們。這些思索都非常有意義,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他舉了個真實發生過的案例:有個富二代的子女平時遊手好閒、揮霍愛玩,甚至有賭博、吸毒的壞習慣,「後來他的父母就透過預立遺囑信託,指定他在每個月只能領取一定額度的生活費,或許就避免了他因為繼承遺產,反而危害了他往後的人生,或是遭到有心人士覬覦。」「生前妥善規劃遺產,絕對比身後才引發其實可以避免的爭端來得好,更可以預防許多遺憾發生,也讓自己重視的對象得到應有的照顧!」原文:處理爭產案件20年,體悟人人都該預立遺囑!律師蘇家宏:有錢就有紛爭,別讓最愛的家人為難
-
2022-07-16 養生.人生智慧
怕老了失能失智,單身族想安心老... 律師:提前做好3準備,生活不擔憂!
現代愈來愈多人不婚不生,加上熟齡離婚人口攀升,預估未來單身族比率將走高。隨著年紀增加,單身老後的醫療、財產、住房更需要提前規畫。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周依潔表示,單身族想要安心老,3件事可以為自己提供保障,包括意定監護、安養信託、以房養老。怕失能失智 先設意定監護人單身族最常面對的問題,包括老後失智、失能、被詐騙,或財產無人繼承等問題,但若能提前做好一系列規畫,就可以避免以上問題發生。周依潔指出,若擔心老後生活不能自理,可以先設定「意定監護人」,將來萬一喪失行為能力,經法院宣告後,意定監護人就可代為處理就醫、財務、生活上的大小事。意定監護人可以選擇信任的親戚或朋友,最好是比自己年紀小、健康狀況良好者,也可安排1位以上的監護人,排出順位,避免監護人離世後,無人協助監護的風險。周依潔提醒,設定意定監護人需要經公證人公證,因此,愈早安排愈好。透過安養信託 防財產被騙走想要完整安排老後的財務狀況,則可透過「安養信託」來規畫。近年來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單身族想要保障財務安全,可考慮將部分財產交由銀行信託管理。例如,將300萬元放進安養信託,等到老後再由銀行每月撥款3萬元給自己作為生活費,或直接撥款到安養機構繳交每期的安養費用。優點是,若是未來自己失智、失能時,財產不會被全數騙走,而是由銀行負責保管。周依潔解釋,很多人認為信託要收保管費很貴,事實上,可趁健康時先辦理預開型安養信託,等到察覺失智,開始正式撥款時,才會收取每月的管理費。以房養老 為自己預留生活費熟齡族不少人擁有不動產,但隨著老後的醫療費增加,退休金可能不敷使用,此時就可考慮「以房養老」,將手中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由銀行每個月撥付貸款中的一定金額作為生活費使用。老後若過世,房產將由銀行拍賣處理,或是由繼承人清償貸款後繼承。周依潔認為,以上3件事是針對單身族會遇到的不同面向做準備,建議意定監護人可以趁早安排,安養信託、以房養老可等退休後進行。她分享,與她接觸諮詢的民眾,不少是40、50歲的年齡層,想趁健康、意識清楚時做好規畫。有一部分人是發現自己生病,像是罹癌,或是重大手術開刀前,提早安排、不讓親友擔心;另一部分則是,心中已有想安排財產捐贈的機構或宗教團體,因此,也會趁早完成財產的後續處理。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熟齡政策推一把 銀髮樂於享受無界線人生
高齡不等於疾病,台灣高齡政策思維停留在安養、治療。「年長並不等於生病,而是一種更成熟生命的體現。」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主任蔡熙文在「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高齡生活的必修課」-「高齡健康防疫所」線上直播講座擔任主持人。他表示,從過去到現在,台灣的高齡政策思維都停留在安養、治療,常把年長者當成弱勢,其實熟齡是進入人生另一階段,也是一種生命的喜悅與享受,因此在政策的擬定上,需要確實落實於日常生活,才能真正符合年長者需求。國外許多政府面臨高齡化挑戰時,在制定高齡政策的過程中,傾向和產業界攜手努力、互相配合,整體制度健全、透明化,像「保險是不是需要納入高齡照護政策領域?」這類議題,多數都有明確方向,以日本為例,當地政府在政策上常鼓勵大型企業、地產公司參與,整體高齡照護政策也更積極、正向;在台灣,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需更加完善、積極,而產業界多數還處於觀望態度,國外的許多做法便很值得台灣學習、思考。將樂齡價值落實於生活,所有環節都需政策配合。蔡熙文指出,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成立三年多來,積極與台灣高齡照護相關產業、亞洲其他國家進行連結,舉例來說,該中心打造「台灣銀髮產業聚落」,並引入成熟大企業資源、扶植高齡照護新創事業成長,進行點、線、面的整合,進而連結成網絡,讓資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這也是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蔡熙文強調,在這次線上直播講座中,所有講座課程內容,從學理、研究到臨床,直到邀請業界參與,討論如何將樂齡價值鏈落實於生活,整體脈絡一氣呵成,而所有環節都需政策配合,期待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可以更積極,樂齡族的幸福感才會更具體呈現於日常生活。根據調查,銀髮族樂於踏出舒適圈,享受無界線人生。許多人一想到老年,可能認為人老了就要退休、享清福,調查研究顯示,事實不見得如此。宇鴻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在「退休後健康生活新觀念」線上直播講座中表示,「2020熟齡經濟與長照2.0的多面向論壇東方線上研究」顯示,超過76%的銀髮族希望生活「結合個人喜好與興趣,更多的去學習與探索新事物」,而在2022年的349項調查樣本中,約22.6%的銀髮族希望「完成年輕時未做的夢想/興趣」,另有17.9%的銀髮族希望「從事以前沒有做過的事」,由此可知,不少銀髮族樂於踏出舒適圈,享受無界線樂齡人生。根據2021年內政戶政司資訊,95到99歲人口數達30,909人,而百歲以上人口數則有4,738人。由於精準照護、醫療讓人更長壽,2007年後出生的人有50%超過百歲,台灣目前平均退休年齡為62歲,代表不少人退休後,還有約40年壽命,在這段時間,有些人可能嘗試新工作、學習新技能,生活也更有自主性,這趨勢等於打破年齡界線,而擁有穩固的經濟基礎便顯得十分重要。老後健康生活經濟需求,將從「養兒防老」轉成「自費規劃」。事實上,退休銀髮族的經濟來源規畫常包含勞保、勞工保險、勞工退休金、商業保險、儲蓄與不動產以房養老等選項。鄭凱文指出,隨著超高齡、少子化社會到來,未來,老後的健康生活經濟需求將從「養兒防老」轉成「自費規劃」型態,並需要政府、企業與個人共同攜手努力,讓自由儲蓄與商業保險機制趨於完善。鄭凱文認為,現今許多樂齡族在社會仍有經濟貢獻或積極安排豐富退休人生。因此智慧醫療的發展、長照平台的建置、疾病的預防、預測等,或者延伸至新的照護模式、社區型銀髮照護生態圈等發展皆大有可為,期待未來透過新型態平台服務整合政府資源,樂齡族也可藉由這類服務獲得所需資源,讓樂齡生活幸福感進一步升級。
-
2021-10-17 養生.人生智慧
想當無憂包租公, 以房養老?這些優缺點跟3大條件不可不知
台灣的住宅自有率超過8成,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深植人心,很多人行有餘力會想置產,等年老退休之際,若能善用房子養老,就有現成的現金收益。但依目前的市況來看,想愉快地享受退休生活,當包租公來養老實際嗎?有什麼風險需要注意?選什麼樣的標的、類型、區位等最合適?低利率時期 抗跌保值根據永慶房產集團最新房產趨勢調查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有興趣投資收益型不動產,當包租公或包租婆,主要著眼於不動產價格具有僵固性,即使在金融風暴時期,價格震盪幅度也不如股市,相對抗跌,不僅保值、甚至可能還有增值空間,因此受到消費者青睞。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說,超低利率環境及定存利率破底,也讓許多準退休族發現,放在銀行的存款會愈放愈薄,不如投資收益型不動產、以房養老比較實際。不過,投資置產也有風險要留意。以投資置產而言,必須考量租金、總價及裝潢,並學會計算投報率的能力,才能避免「賺了租金,賠了本金」。另也要有控管與承擔風險的準備,如房價走跌、租客良莠不齊,或是招租空窗期拉長,收入來源不穩定等。買房當房東 3好3壞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說,她認為包租公的優點有:1.穩定現金流:找到好租客就等於請租客幫忙繳房貸,在有現金流的狀況下,同時可以擁有資產運用。2.貸款成本低:房貸利率低、償還時間長,資金成本低。3.可能增值獲利:如果買對區域,也會賺到房價漲幅。缺點則是:1.管理不易:房客素質將成為投資過程中的主要關鍵,自己無法掌握,且還有裝潢折價等隱形成本需要考慮。2.繼承問題複雜:如果發生所有權人往生,繼承問題將相當複雜。3.稅費問題:房地合一稅費成本高,短期轉手獲利會受影響。鄰近捷運站 租客青睞至於若想安穩地當包租公,該選什麼樣的標的、類型、區位?陳金萍說,若想要每月穩定收租,房子就要買在最好租的地方,房子的區位、樓層周遭環境、屋況與格局,都會影響未來出租的「賣相」。以區位而言,生活機能完備、大眾運輸系統完善的成熟生活圈,尤其是鄰近捷運站的物件,對於潛在租客最具吸引力;交通不便、生活機能尚未成熟的新興重劃區或郊區,只能吸引自己有交通工具的客群,最好避開。此外,也要留意房子周邊的環境,若是巷弄昏暗、髒亂,出入動線複雜,都會影響承租意願,尤其是女性租客,會擔心治安問題而不敢承租。如果鄰近區域有些嫌惡設施,像是宮廟、一樓小型加工廠等,可能會有燒金紙的煙味或是噪音產生,影響租客安寧,也需要避免這類物件。若以屋況來說,最好要有採光或對外窗。挑選黃金屋 3大條件徐佳馨認為,高齡化社會勢必讓房地產市場出現結構性改變,想要當包租公,挑選的產品最好兼顧「租金穩定、區域素質佳、周轉性好」3大條件。如果預算較低,可以選擇套房,或是中南部的兩房產品;如果預算較高,市區內、捷運附近的套房或店面、辦公室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她建議以商圈附近、捷運周邊為首選,或工業區、科學園區附近為主,未來可租可賣,進可攻退可守;至於許多喜歡當學生包租公的投資人,則要特別留意少子化的衝擊,避免過於郊區與後段班的學校,以免學校招生不足或倒閉時,投資血本無歸。值得注意的是,退休銀髮族必須考量隨著年齡增加,在體力上受限較多,如果發生租賃問題,像是房客破壞房子、拖欠房租等,得花許多心力管理。若想避免這種勞心勞力的局面,可以找合法有保障的代租代管業者,協助執行租賃事務,讓退休銀髮族可放心過著收租生活。以房養老 2件事不能忽略銀行業者大力推動的「以房養老」,是將自用房屋抵押給銀行後,銀行每月會支付一筆養老金給委託人,支付的期間通常依房屋狀況而定,並評估利息計算。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認為,銀行常以「年近70歲的富奶奶承辦以房養老貸款,抵押近5000萬元的大安區房產,富奶奶可以在未來28年裡,每個月領10萬元,不只不必搬離生活機能好的大安區,也無須看子女臉色」,或「94歲老阿公拿出北市大安區的房子,申辦10年期的以房養老貸款,每月多了9萬元養老金,生活開心又有尊嚴」,這些淺顯易懂的案例,讓民眾了解,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更需要知道兩件事:其一,這些老人家不約而同都在北市精華區。換言之,好地段的房子才會有好的退休金,若是房子先天不良,不容易期待一個老後富裕的生活品質。其二,往後逐年升高的利息也可能產生相當壓力。畢竟以房養老相較於一般房貸利息高,若沒有其他生財管道,光靠以房養老,隨著利息壓力,在往後的日子將會愈來愈提心吊膽。載入中…
-
2021-09-23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最悲慘下場?陳怡芬:為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下流老人
編按:錢,是親子之間最複雜難解的議題。當成年孩子開口要錢時,父母要贊助到什麼程度?要不要留遺產給孩子?曾在金融業工作多年的理財專家陳怡芬指出,贊助孩子前一定要先為自己留下足夠的老本。養老防兒,才不會變成悲慘的下流老人!孩子想出國讀書、結婚、買房,為人父母的我們該出錢贊助嗎?不捨孩子為錢煩惱想幫忙,卻又擔心自己的老本不夠用?錢,是親子之間最重要,卻也最難啟齒的議題之一。清大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怡芬,在金融業工作近30年,曾任花旗、富邦、新光等多家銀行高階主管,是國內最早推動親子理財的專家。育有2個女兒的她認為,父母想支持孩子、贈與金錢是人之常情。但是,提出贈與時,不能附帶情感上的條件。否則,最終失望的往往會是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老後,賭在孩子身上。」她提出中肯的建議。子孫滿堂未必是幸福!不想變下流老人,幫孩子前先為自己做打算從事金融工作多年,陳怡芬很喜歡觀察不同世代、族群,對於理財的態度有何差異。以父母對下一代的贈與為例,她認為,現在70、80歲的世代,多會毫不考慮地將財產留給孩子。例如,當年她才剛出生不久,父母就將房子登記在她名下,「他們都不怕我以後棄養父母!」她笑說。這樣的觀念,也和社會環境有關。陳怡芬指出,在早年的台灣,孩子還是青少年時就可以外出工作,16歲就能成為家庭的生產力。父母投資孩子,將來他們也會照顧雙親的老後。然而,現代人出社會的年齡愈來愈晚,父母養育孩子的時間也隨之延長。許多50世代總開玩笑說,過往是「養兒防老」,如今必須「養老防兒」。陳怡芬坦言,今日父母提供孩子金援,「比較像是欠債,不是投資。」既然把孩子帶到世界上,就有責任撫養他們,直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至於什麼時候才「可以」,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不過可以想像的是,愈晚放手的父母,愈是辛苦。她有個親友,57歲,有4個孩子和一位青少年階段的孫子。當同齡人多已經退休享福時,她仍為了孩子們的生活辛苦打拚:要照顧離婚的女兒、要贊助兒子買房,又要出錢幫人在澳洲的孩子取得公民身分⋯⋯。賺來的錢,幾乎都用在孩子身上,只為了老後有人照顧自己。「養兒防老的觀念,讓她多了很多負擔。兒孫滿堂,不一定是幸福。」陳怡芬感嘆。「我們這代的女性,不論家庭狀況如何,大家的共識都是靠自己最穩定。」陳怡芬指出,在高齡社會,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更要做好老後的財務規劃。孩子需要錢時,父母想幫忙的心情無可厚非,但應該先評估自己的能力,再決定要資助孩子多少。如何判斷自己的「老本」夠不夠用?陳怡芬提供簡單的試算法。假設目前50歲、每月生活開銷5萬,一年的支出約60萬。若預計60歲退休,到90歲之間共30年,60萬乘以30年為1,800萬。這個數字,就是你需要準備的退休金。且考慮到通膨、老後可能的醫療開銷,實際上需要的退休金應該比上面的數字略高一些。陳怡芬指出,50世代的女性,一定要思考如何避免落入老後生病、貧窮的窘境。照顧好自己,就是對家人和社會最大的貢獻。千萬別為了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經濟有困難的下流老人,「那真是人生最悲慘的下場!」如何為自己存夠老本?傻瓜花園投資法,分散風險創造現金流陳怡芬指出,退休理財最大的重點,是創造每月穩定的現金流。「你要找到一隻金雞母,讓牠每個月下金雞蛋給你。」她如此比喻。該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金雞母?陳怡芬建議,優先投資價值穩定,且會固定創造被動收入的理財商品,例如配息型基金、儲蓄險、年金險等。每年領股息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股價波動較大,且有些股票的配息政策並不穩定,最好分散投資標的,不要單押一支個股。在投資前,本金不足的人應先清點資產。例如,名下有房產的人,可考慮「以大換小」或搬到郊區。買賣的價差,就可以作為投資的本金。或者「以房養老」,藉由反向抵押貸款創造每月的現金流。「不要認為房產應該留給小孩,很多人都是老了窮得只剩房子。」她說。至於個人的理財策略,陳怡芬偏好定期定額買入共同基金,且基本上只停利,不停損。除非投資標的長期表現不佳,才會考慮脫手。她稱這套理財心法為「傻瓜花園投資法」,購買不同區域或單一國家的基金,就像在花園撒下各種植物種子。定期澆水,時間到了就能收成,不需要費太多心力照顧。她也指出,定期定額的優點是長期下來可平均化購買價格,不至於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此外,建議挑選基金標的時以股票型基金為主,因爲產業型基金的景氣循環時間較長,要許久才能達到停利點出場。50後還要不要買保障型保險?先評估你能承受的風險人生下半場,是否需要買新的保險商品?陳怡芬指出,保險最大的意義,是為我們分擔風險。人生最需要保險的階段通常是青壯年,因為他們是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然而,到了中、熟年,保障型保險的保費變高,想買新的保險商品要審慎評估。她以長照險為例,這是近年來各大保險公司針對熟年族群極力推動的商品。但她提醒,購買前應留意保單的給付條件,並且思考幾個問題:你有多高的機率會發生需要長照的狀況?如果你老後並未失能,而是罹癌或心臟病發作離世,現在的保單有無足夠保障?她認為,除了購買保險商品外,長照費用也可透過其他投資商品創造的現金流支付。比起錢,更重要的是創造老後的人際支援系統。她以自身經驗為例,父母晚年皆中風、需要人照顧。她和妹妹都住得近,再聘請外籍看護,沒有保險也能讓父母生活無憂。然而,對她這一代5年級生而言,子女未必隨侍在旁,有些國家更已開始禁止輸出勞工到台灣。50世代的老後,可能會面臨無人照顧的窘境。屆時是否有朋友可以互相照應,或者需要提前搬到安養機構?政府長照2.0的服務,可以幫上多少忙?如何延長健康自理的時間?這些問題都需要提前思考,並預先做準備。「有了長照險,不一定就能高枕無憂!」她提醒。陳怡芬形容,人過中年,理財就像一場考試。及格標準是老後夠用、不變成「下流老人」。如果還有餘裕,想考得更高分,不妨思考如何讓錢創造更大的社會意義。她看過一位北一女的學姊,畢業後在美國當工程師。70多歲時,她捐贈50萬美元給母校,而非全數留給自己的兒孫。「她覺得比起留錢給孩子,讓年輕的學子有更好的教育,錢用得更有價值。」她呼籲,50世代的同輩人,一定要趁意識清楚、可以獨立行事時,為自己做好財務規劃。將自己賺來的每一塊錢,花在你認為值得的地方!原文:不想當下流老人,如何「養老防兒」?陳怡芬:養隻金雞母,坐等穩定現金流
-
2021-08-07 新聞.元氣新聞
全台人均壽命81.3歲 台北市高齡化最嚴重
內政部今(6)日公布國人生命表統計,回顧過去十年人口變化,我國高齡化情形越來越嚴重,十年間國人平均壽命已從79.2歲上升至81.3歲,其中高齡化最嚴重的都市為台北市,人口平均已經達到84.1歲;全台平均壽命最低地區則落在台東縣,每人平均76.5歲。內政部表示,隨著醫療水準提升、食品安全重視、生活品質提高及運動風氣盛行,近年來國人平均壽命,有呈現上升趨勢,在2010年,國民人均壽命約為79.2歲;到了2020年,已增加到81.3歲,顯示國人越來越長壽。六都當中,首善之都台北市,仍是最長壽的城市,台北市民平均壽命為84.1歲,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長壽程度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台北市也是全台灣最長壽的城市。在六都之外,以新竹市人均81.7歲最高,台東縣76.5歲最低,內政部指出,東部縣市平均壽命,皆較西部各縣市低,台東縣及花蓮縣的平均壽命,與全體國民平均壽命相比,分別少了4.8歲、3.9歲。內政部表示,跟前一年度相比,全台灣大多數地區的平均壽命皆為增加,且以宜蘭縣、南投縣均增加0.43歲最多;唯一平均壽命下降的地區為澎湖縣,人均壽命下降0.11歲。如果納入性別的比較,女性仍較男性來得長壽,2020年男性人均壽命78.1歲、女性84.7歲,皆創歷年新高,男性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9歲,女性則高出全球平均9.7歲。內政部表示,我國人均壽命不只高於世界平均,跟鄰近亞洲國家及地區比較的話,不論男性或女性,我國的平均壽命皆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不過相較於台灣而言,日本、新加坡、南韓則是人均壽命更高的國家。內政部表示,國人平均壽命提升,也讓高齡社會問題更值得持續關切,截至2020年12月31日為止,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16.1%,正朝向「超高齡社會」邁進,政府也持續推動包租代管服務、無障礙環境建置、消防安全、居家環境安全、送餐、接送及陪診服務、以房養老等相應的政策作為。
-
2020-12-18 退休力.理財準備
我的退休金大計/戴國榮 退休生活靠勞退、以房養老補醫療
無論你夢想的退休生活是什麼樣貌,都需要金錢支撐。該準備多少退休金才夠?該怎麼存?聽聽貼近你我生活的素人們現身說法,談談他們的退休金大計。我今年五十七歲了,原本打算六十歲退休,考慮還有房貸要付,最近決定規畫六十五歲再退休。退休金來源主要是勞保年金,到時每月約可領三點五萬元,加上舊制退休金,兩者合計每月大約有四點八萬元。如果年紀更大後,有醫療等支出需求時,就打算把第二間房拿去辦以房養老。我老家在高雄,父母都在高雄中油公司,我國中畢業後,就以手球國手資格進入中油建教合作,工作到現在。雖然期間曾因專職工會,因此進進出出中油,但是勞保年資未中斷。到六十五歲時,累計勞保年資就有四十九年,希望勞保年金改革不會大砍,最理想的狀況是可月領勞保年金三點五萬元。另外我在中油的資歷,退休時可以拿到舊制退休金約六百萬元,如果扣掉還房貸三百萬元,至少還有三百萬元,若以平均餘命到八十歲計算,每月可支出一點三萬元,加上勞保年金三點五萬元,退休後每月生活可支配四點八萬元。雖然原本在高雄中油工作,但後來擔任工會幹部,工作地一直在台北,為了方便工作,曾在桃園買房子,但桃園台北往返仍不方便,因此賣掉桃園房子,一○二年改在新北市新莊買房,目前房貸就是新莊的房貸。目前住在新莊房子,兒子已在高雄中鋼工作,也已經買了房子,因此退休後,會回高雄與兒子一起住,彼此照應。屆時新莊的房子可以彈性處理,可以出租,如果未來有醫療等需求,也會考慮把房子拿去銀行辦「以房養老」。我從九八年勞保年金化後,開始關注退休生活規畫,會去計算自己退休後,大約可領到多少勞保年金,然後開始進行股票、基金投資,金額不多,大約只有數十萬元。不過投資結果不理想,股票小虧,因此去年參加「好享退」定期定額投資計書,目前投資報酬率還不錯。台灣投資商品很多,資訊也很透明,但是對自然人來說,還是不容易懂,因此才會考慮加入好享退的定期定額投資計畫,畢竟接近退休年齡了,還是以穩健投資為主。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0-26 養生.樂活人生
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編按:2019年,房地產專家張金鶚從任教30多年的政大退休,在木柵半山腰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作為退休宅。他認為,一棟理想的退休宅應具備幾項特質:能讓人在地老化、和家人保有獨立但不失親密的關係。且最好在屋主生前,就能藉由以房養老、捐房養老等方式,換取老後生活的保障。怎麼為自己規劃老後理想的居所?走進清大科管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位於木柵半山腰的家,陽台擺著畫架,屋裡的背景音樂是古典歌劇。往窗外望去,眼前一片雅緻的綠意,還有松鼠穿梭其中。去(2019)年暑假,他從任教32年的政治大學退休,同年搬入新家。在這個離市中心稍有距離,但生活機能完善的社區,展開新的生活。66歲的張金鶚,曾任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副市長,是台灣知名的房地產專家。他在台北出生、2度赴美留學、在政大任教多年。算下來,60年的人生已換過21個住所,前後買過4棟房子。「換屋跟搬家都很累,這應該是我人生的最後一棟房子。」他笑說。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曾說過,「家,是生活的容器。」隨著生命階段轉換,居住需求自然也有所改變。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怎麼挑?換屋前先看5大指標 退休宅尤重區位與管理鑽研房地產30多年,媒體總稱張金鶚為「空頭總司令」。他反對炒房,認為台灣房地產價格長期處於不正常的高點,房價終將泡沫化。但2019年,張金鶚賣掉2間房子買下退休宅,引起不少討論。有人笑稱,連「空頭總司令」都買了房,想必房地產前景看好,現在就是入場的好時機。但張金鶚澄清,退休宅是人生最後一棟房子,他優先考慮的不是增值空間,而是個人對生活的期待。「我退休在即,馬上就有自住需求,不管時機好壞我都會買。」人生下半場,孩子大了、生活型態改變,房子該怎麼換?張金鶚分析,購買房地產前要考慮5大元素:產品、價格、區位、時機、管理。以他自己為例,退休後工作時間縮短、個人時間變多,因此社區的居住品質、休閒育樂機能顯得特別重要。這次換屋,他最在意區位和管理。區位,指的是房子座落的地點。市場定義的區位有2種,一是距離市中心遠近的「大區位」,一是鄰里生活機能的「小區位」。張金鶚提醒,市場上的好區位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熟齡族買房主要是自住考量,不必執著於「蛋黃區」的房子,小區位比大區位更重要。在政大河堤邊住了20多年,張金鶚也曾想搬到交通更便利的市中心。但台北房價高漲,同樣的預算,市中心的房子總是比近郊更小、生活品質更差。最後,他和太太買下位於木柵的新家,離舊家只有走路10分鐘的路程。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木柵離市中心有段距離,且社區離最近的捷運站走路仍要15分鐘。但他在政大教書多年,木柵是最熟悉的生活環境。哪裡適合散步、哪裡有好吃的餐館,全都一清二楚。加上父親還住在舊家的社區,方便就近照顧。離捷運站有些距離,也讓房價相對便宜。不是蛋黃區,但是他心中的好區位。此外,張金鶚也指出,鄰里關係對老後的居住安全有極大的影響。「遠親不如近鄰是真的。老了跟鄰居關係不好會很慘。」他笑說。但現代人情淡薄,若沒有好鄰里,就要有好管理。例如,平日衣物送洗、叫計程車,都可以請物業管理公司代勞。他所住的社區總共177戶,住戶共用一棟會館,內含交誼廳、圖書室、健身房、電影院,游泳池、三溫暖和酒吧。雖然每坪100元的管理費不便宜,但張金鶚說,他和太太都愛游泳、平時又有健身需求。完善的公設,是他們考慮購屋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若社區管理不善,游泳池也會變成蓄水池。張金鶚指出,他曾研究過都市集合住宅的管理模式,發現:100戶上下、中型規模、住宅坪數相近的社區,因為住戶同質性高,更容易凝聚社區共識。規模大的社區雖管理費較低,但住戶協商、管理不易,反而會產生「規模不經濟」,使生活品質降低。換屋前,不妨多留意。老後理想的家人關係 同鄰不同居、獨立又相繫幾年前,張金鶚的媽媽過世,94歲的爸爸從養生村搬回家和看護同住。他和姊姊輪班,每週日都到爸爸家,陪他吃午餐聊天。他認為,中年人和父母最好住得近,但不用一起住。「端一杯茶、一碗湯過去還是熱的,這樣的距離剛剛好。」他形容。他回憶,32年前買下第一間房子時,曾有一段時間和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有2個家庭,4人都過得有些辛苦。「長輩看到孩子會想問、想管,我們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加上爸媽總會護著自己的兒子,讓媳婦壓力更大。」幾年後,夫妻倆購入第二棟房子,把起家厝留給爸媽居住。後來,考量長輩年紀大了、不方便爬樓梯,他們又買下自家樓上的另一棟房子,讓爸媽住進同一社區。彼此「有點近,又不會太近」,方便照應又不會相互干擾。同樣的哲學,也適用於夫妻關係上。張金鶚指出,退休宅的格局原本是4房,他們改為2房2廳。2間臥室都是含衛浴的套房,中間以更衣室隔開,門也可以上鎖。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在各自的房間冷靜;晚上睡覺,也不會被對方的打呼聲吵醒。分房睡,反而更能維持感情。老夫老妻需要獨立的空間,但關係可不能像室友。退休後,張金鶚開始上油畫、古典音樂課,太太則學小提琴和藝術。2人的興趣重疊,也反映在空間規劃上。陽台正對窗外的好風景,適合放畫架、種花草。同一側,書房窗邊也有個小長椅,讓夫妻倆可以愜意的喝下午茶。「當初規劃是我念書時,太太可以坐旁邊跟我聊天,不過搬家後好像還沒實現過!」張金鶚笑說。此外,家中雖然只有2人,但餐廳、客廳仍保留寬敞的聚會空間。張金鶚教書多年,學生們的感情很好,每年都會不定期聚會、旅遊。因為「鶚」容易被誤讀成「鴨」,張金鶚綽號「鴨子」,他指導過的150多位學生們也組成「鴨子家族」。即使退休,小鴨子們仍不時來家中造訪,讓頂客夫妻的生活不寂寞。房子不要太早給小孩 房產活化換老後保障最理想台灣房價高漲,年輕人普遍買不起房。4、5年級的父母總會希望留房產給孩子,或者至少讓孩子住在家裡,節省生活開支。但張金鶚指出,學術研究已顯示,長期賴家會導致年輕人難以獨立、成長,更可能進一步推遲結婚、生子的年齡。他建議,若一時買不起房,父母可先資助孩子租金,讓他們即早離巢。假使孩子住在家裡,也要讓他們付生活費、幫忙家務,培養責任感,不能「無條件賴家」。至於房產繼承,張金鶚則認為,房子常會成為子女爭產的導火線。且過往的研究亦顯示,父母將房子過繼給孩子的時間愈早,他們日後聯繫、探望父母的次數愈少。「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最好在生前就百分之百消費。」他說。他認為,父母與其將房子留給小孩,不如思考如何利用房產變現為養老金,減輕孩子照顧父母的負擔。例如,他曾大力推動「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即大眾熟知的「以房養老」),鼓勵退休族將名下的房子抵押給銀行,每月換取現金作為生活費,且仍可住在自己的房子。這樣的模式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可惜在台灣開辦5年多來,申辦人數不如預期。如果擔心申請以房養老,銀行鑑價較低、每月獲得的資金不足,也可考慮另一種「捐房養老」模式。張金鶚指出,幾年前有位獨居的長輩,長期接受伊甸基金會的照顧。他希望能將名下的房產捐出,條件是基金會必須持續提供照顧服務,直到他往生為止。在張金鶚的建議下,基金會和老先生簽訂了契約。長輩生前可在最熟悉的環境終老,平時也有人探望。在他身後,基金會將這棟房子當作中、南部癌症病友北上就醫時的臨時住所,達到雙贏的局面。除了伊甸以外,目前國內也有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接受這種名為「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的合作方案。此外,張金鶚也相當推薦國外盛行的「售後租回」養老模式,屋主將房產賣給保險公司,再以售屋所得向承租原本的房子。合約當中明文規定,保險公司有義務將房子承租給原屋主、並負責維護修繕,直到屋主往生為止。在這個前提下,屋主可拿回較多資金,也不用擔心老後居無定所。「或許有人認為,有房才有安全感。但你過世後房子一樣會被賣掉,差別只是生前能否拿到錢。」張金鶚直言。65歲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張金鶚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地老化、淨現值(NPV)歸零」。很幸運地,他和太太的人生下半場能住在熟悉的環境、享受生活的樂趣。這棟退休宅將來還可捐贈換照護或申請以房養老貸款,即使沒有小孩,也不用擔心老後無人看顧。身為房產專家的他,很清楚房子是身外之物。一棟房子若無法讓人活得更好,價值再高也只是負擔。「這輩子賺的這輩子花光,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原文:65歲買最後一棟房!張金鶚:選退休宅5指標,「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是最高境界
-
2020-09-29 新聞.長期照護
朱國鳳/「爸出資幫你創業,你當然要把媽接去住」…獨居母突中風,三個兒子誰該顧?
如果家人之間,平常並沒有培養良善溝通的機制或習慣,一旦遭逢變故,倉促之下、或是意氣之下的決策,往往是最糟的決策,不管是對於「被照顧者」、或是「主照顧者」,都可能帶來傷害。 因此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倡議,討論關於父母長照需求的「家庭照顧協調會議」,越早召開越好,不要等到關係破裂了,再到地方公所的「調解委員會」去吵,那時就很累了。徐伯伯過世多年,原本獨居的徐媽媽突然中風,還好及時送醫救治,雖然撿回一命,但是身體半癱,語言能力也受到影響,無法再像過去一樣自理生活。 要出院前,醫院工作人員雖然有來講解,建議可以先去找政府的「長照中心」,三兄弟沒心情仔細聽,在病房外的走廊上就吵成一團。 老么對著老大說:「老爸在世時有幫你出資創業,你當然要把老媽接過去住。」 老大回嗆老么:「老媽最疼你,私下不知道塞了多少私房錢給你,而且她只聽你的話,我看老媽還是跟你們住比較好。」 為什麼兩兄弟沒有跟老二發難呢?因為老二外派美國,過兩天就要返美,再加上老媽曾經激烈反對過老二的婚事,跟二媳婦最不對盤,他們知道不可能把老媽丟給老二,因此吵到最後的結論是-「把老媽送去安養中心好了。」 ▍ 家庭的第一道裂縫,難道要從家人生病開始? 徐家三兄弟各自成家多年,表面看起來是一團和氣,除夕夜都會回老家吃團圓飯,母親節也會抽空帶老媽到飯店吃大餐,但是從來沒有討論過已經八十好幾的老媽,萬一沒辦法獨居自理生活的話,該怎麼辦?怎麼「伴」? 等到長照需求一下子逼近眼前時,手足長年累積的宿怨卻一夕爆發,其實這種場景,在不少家庭都曾上演,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這就是不懂得整合外部資源,也不曾進行內部溝通的結果。」 如果家人之間,平常並沒有培養良善溝通的機制或習慣,一旦遭逢變故,倉促之下、或是意氣之下的決策,往往是最糟的決策,不管是對於「被照顧者」、或是「主照顧者」,都可能帶來傷害。 因此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倡議,討論關於父母長照需求的「家庭照顧協調會議」,越早召開越好,不要等到關係破裂了,再到地方公所的「調解委員會」去吵,那時就很累了。 「家庭照顧協調會議」既然是以「會議」為名,當然要有會議召集人,誰來當召集人比較好呢?由父母擔任、當然會比手足來得好,叫得動人、也有影響力。 但是「召集人」不只是要能「召集」得到人,還要對長照的「供需」有一定的概念,也就是長照的需求是甚麼?誰能供給長照的資源? 通常一場有效率的會議,召集人要能先掌握一定的狀況,不能帶著一個空空的腦袋與會。家總建議一場有效率的「家庭照顧協調會議」,可以按照下列的SOP進行。 Step1:盤點外部的照顧資源 「恐懼來自於無知」,為何徐家兄弟們都不敢接中風的老媽去長住?因為他們只看到長照失能長者的艱難,沒看到外部可以提供的支援系統。 簡單講,長照的艱難,一個是人、一個是錢,沒有先盤點過外部的照顧資源時,會以為一旦扛了長照的重擔時,就必須要自己出人、自己出錢,其實照顧者有很多種選擇。 根據長照服務法第九條,長照服務的提供方式有:居家式、社區式、機構住宿式、家庭照顧者(詳見下列條文),另外還有不在第九條範圍內的「聘僱外籍看護」。 ▶ 長期照顧服務法第九條長照服務依其提供方式,區分如下:一、居家式:到宅提供服務。 二、社區式:於社區設置一定場所及設施,提供日間照顧、家庭托顧、臨時住宿、團體家屋、小規模多機能及其他整合性等服務。但不包括第三款之服務。 三、機構住宿式:以受照顧者入住之方式,提供全時照顧或夜間住宿等之服務。 四、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為家庭照顧者所提供之定點、到宅等支持服務。 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服務方式。 召集人如果可以先大致了解這五種選項的內容與費用,譬如若是選擇送日間照顧中心、或是請居家照顧服務員到府,即使是一般戶(非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政府仍然會補助七成費用,也就是只須自費三成(居家服務補助,須在核可的時數內)。 先盤點外部的照顧資源,也就是帶著已知的外部資源去開會,讓與會者了解各項選擇可以獲得的補助,以及需要自費的成本,大家會感覺更踏實,降低對於長照重擔的恐懼。 Step2:盤點內部的長照資產 父母的長照費用,誰來出?一種是手足分攤,一種是父母的老本。如果手足經濟無虞,自然是選擇前者;但若手足都自顧不暇,就只好動用父母累積的資產,包括存款、儲蓄型保單、股票、房產(譬如「以房養老貸款」)等等。 進行到這一步時,往往牽涉到兩代的「敏感神經」,老父母最怕提前花光老本,有的子女也會把父母的財產,開始當成自己「未來的資產」。 到了這個步驟時,很難有標準答案。召集人若能讓子女有共識,父母的財產應該優先用在父母身上,或是子女合理分攤長照費用,才能讓父母安心養老,長照之路就能走得順、走得穩。 這也是為何召集人的地位與公信力很重要的原因,早期的傳統社會,大家族裡會有一個「族長」,族長召開家族會議後做成的決定,族人會共同遵守。但是現在親族關係淡薄,誰也不聽誰的,這也是為何父母趁著還健康時,能夠主動召開是最好。 在這個流程時,若手足間希望由其中一位擔任主照顧者,也應試算出主照顧者的離職成本,包括原本可以領取的薪資、累計的退休年資、換算可以領取的社會年金、企業年金,再決定是否要有人離職照顧。 Step3:決定分攤比例 試擬好長照方式,也知道需要自費的金額,接下來就是怎麼分攤?理論上,按人頭均分最公平,但是必須考量到手足的經濟能力。 手足若能建立一個默契,出資較少的、能夠出力較多,譬如長輩需要定期回診時,出資最少的,儘量能抽空陪診。或是接長輩過去同住的,則由其他手足共同負擔照護費用。 要提醒的是,「家庭照顧協調會議」很少能「畢其功於一役」。陳景寧認為,即使會議最後沒有結論,也等於先進行了一場「彩排」,讓與會者對於長照之路有較清楚的認知。 可以認識到長照的外部資源,可以認識支援的長照團隊,哪怕只是聽懂一些長照的專業名詞,都是會議的無形收穫。甚至可以先去參觀日間照顧中心、或是跟有聘僱居服員、外籍看護的家庭打聽,相信都有助於最後所做的決策。 陳景寧也強調,會議過程中一定會有爭執,與其等到措手不及時再來大吵,不如趁著還有準備時間時「釋放正常能量」,提早吵、才能提早面對未來一定會發生的癥結。 會議之後若已建立共識,陳景寧建議,可以試擬一個10年的照顧計畫。根據家總統計,長照時間平均為9.9年,因此為期10年的照顧計畫會比較合理。並且要保留檢討的彈性,因為長輩會隨著失能/失智的程度加重,而增加照護的費用。 回過頭去看徐家三兄弟的案例,相信徐家在老媽媽身體還健康時,家族團聚不要只是吃吃喝喝後就拍拍屁股走人,而是趁著難得的團聚時機,趁著還一團和氣時,就先簡單討論未來的照顧方式,彼此分工蒐集資訊,相信選項就不會只是把老媽送去安養中心好了。※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原文出處
-
2020-08-08 養生.樂活人生
「媽媽年輕就一直在養叔叔舅舅,卻讓他們像吸血鬼般把她榨乾…」理財作家教女性用這手段,不讓貧窮複製
十方也提到她的社會觀察,臺灣女性若在年輕時不斷的給,當她年紀大後,也會轉過來壓迫其他的女性晚輩,因為「我之前就是這樣苦過來的」,導致女性在貧窮上的複製。「父母撫養我們長大要感恩,但我們也要主動性決定,我的人生要怎麼過。」明明做好理財規劃,卻在老後陷入貧窮;明明聽從父母的話,熟齡後卻只落得孤苦淒涼......在理財作家十方(李雅雯)筆下的人物,生命故事總令人膽戰心驚,女性就像被剝了層層皮般體無完膚。 「欠咖」(台灣話,意指精明能幹)的臺灣女性何時能從為家庭犧牲的宿命中醒悟?不是沒有情感,而是為自己留一口氣、爭一口氣。不用討好了所有人,最後卻對不起自己。 為何要有財務界線?這是尊重自己的人生界線 「這幾年情緒界線很流行,但似乎沒人聊過『金錢界線』。情緒上懂得說不,可是金錢上與情感的分界卻一片模糊。」 十方在自己的粉絲團裡,經常有讀者來信吐訴金錢糾結的人生難題,十方嘆口氣說,「其實很多都是無解。」 她發覺這些故事都有同樣的原型,被親情綁架了。一方面遵循父母、社會的期待,同時卻又害怕自己的財務搖搖欲墜。 每當收到這些信,她不是給予溫暖安慰的柔情派,而是直接給務實具體的行動方案。她能如此理智清晰,還出版《與家人的財務界線》一書,這一切都與她的原生家庭有關。 女性貧窮的原因:對親人太仁慈,對自己太殘忍 「很多人都以為我很堅強,不是的,其實是因為我很脆弱。我確實看到媽媽的人生毀了,所以想把這些故事說出來。」 「媽媽年輕時就一直在養叔叔、舅舅,卻讓他們像吸血鬼般把她榨乾,不順從還會挨打。我媽一直等到60歲時,才驚覺人生有限,可是身上沒錢,陷入沉重的金錢焦慮裡。這些就是我看到『替別人擔』的人生。」 十方說道,她著作裡雖然揭露了不少童年往事,但遠遠不及家族故事的百分之一,在「沒有人為自己負責」的劇碼裡,辛苦、挫折、被害者與加害者、情感勒索......重複地不斷上演。她曾聽過「貧窮體質會遺傳」,而過度犧牲的母親,也會讓女兒步上自己的「不歸路」。 「女人40歲時會開始覺醒─接下來我的人生要怎麼過?有個故事我分享給你們,不同年齡的女人,都遇到因感情產生的『金錢困難』。」 50歲給30歲的借鏡:單身要有錢,否則最後孑然一身 「我最近又收到一封信,有個31歲的她在三姐妹中排行老二,爸爸在中年做生意失敗後,全靠媽媽做粗工養家。但爸爸與媽媽都在這兩年罹癌,最節省的她,支付家中的醫藥負擔還有生活費,可是她把存款、薪水都拿出來後,不禁擔心,那我往後如果要結婚,如果我也老了、病了,怎麼辦?」 「另一封則是50歲的么女的信,她的家庭背景跟這個女生很像。她雖然有一個哥哥,但媽媽長期都向她要錢,不管是薪水、獎金,全都要交給媽媽,可是媽媽甚至還把這些『孝親費』拿來給哥哥做『零用錢』。等到50歲後,她愈來愈焦急,因為她身上除了基本的保險金,什麼都沒有了。」 「這就像是50歲與30歲的跨時空『對話』,我拿她們彼此的例子說給雙方聽,我們誤以為沒有選擇,可是事實是,人生不會沒有選擇。金錢付出如果超過你的負擔,也影響了你的生命規劃,一定要跟媽媽說『停』。 「50歲的故事就是30歲的最好借鏡,當10年、10年的過去,當你無止盡的付出,你最後真的會一無所有。當你獨自一人,你老了、病了,需要錢時,誰會來幫你呢?」 不再複製貧窮!女人靠自己,手段上要更有彈性 十方談到選擇來自於「心靈的彈性」,父母生病時不是不顧他們,而是財務解方不是單一簡答題,它可以是複選題。例如,家中房子可以做最有效益的貸款、以房養老,與兄弟姊妹之間也可以明定孝親費等等,辦法永遠是人想出來的,最怕的是,你以為「就只能這樣了」,原地踏步會讓人看不到資源。 「我還曾遇過一位個案,媽媽也是永無止盡與她要過多的生活費,她也是在30、40歲時察覺到,自己還真的是身無分文;最後決定豁出去置產,買間小套房,理直氣壯地跟媽媽說:『媽媽,我現在有每個月固定的支出,不能像以前一樣把錢都給你了。』事實上,媽媽錢多有錢多的過法,錢少也有錢少的過法。」 十方也提到她的社會觀察,臺灣女性若在年輕時不斷的給,當她年紀大後,也會轉過來壓迫其他的女性晚輩,因為「我之前就是這樣苦過來的」,導致女性在貧窮上的複製。 「父母撫養我們長大要感恩,但我們也要主動性決定,我的人生要怎麼過。」 別再當受害者!中年後學會走向富裕人生 十方剖析,人生隨時可以重新開始,只要不要落入三種境界:一是缺少看見資源的能力;二是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三是覺得自己充滿無力感。 「我看過那麼多故事,包括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人就算什麼都沒有,但她有大腦,社會上也有資源,要用大腦去調動資源,找銀行、找專家、找金錢財物觀念好的朋友。」 「但我們通常也沒有耐心,遇到困難時會回到原地哭,像是在說『都是別人害我的』,跟閨蜜講同樣的事,生活就一直撞牆。所以不要留在原地分析自己的處境,要去接受現在自己的狀態。」 「你一定可以做別的選擇,就算是媽媽跟你要一千元,你拒絕也是開始。把自怨自哀的情緒拿掉,去盤點你可以做些什麼。理財其實就是在認識自己、整理自己,把未來的目標訂出來,例如想要幾百萬的存款呢?訂出數字出來,接著畫出理財的表格,規定自己每年要存多少。行動從任何小的地方開始。如果無法拒絕父母,可以去買個房子,再小都可以,車位也可以,保險也可以。」 「最關鍵是『盤點』行動之前,還會有一個醞釀期。我們容易遇到了心理上的障礙,就是受害者心態,但我們要渡過這個障礙。就像是我們有時開車,換了另一條路走,很多人會留在原地說我不要換!我習慣走原來的路。」 「就像我們的爸媽是這個樣子,已經形成了,留在原地分析沒有用,不要覺得自己很可憐,一旦你覺得自己可憐,就缺乏改變的勇氣,而覺得自己不能改變時,只好一直忍耐,人生就會落入負面循環。」 退休族的錢不要都給子女,有餘力再給別人 不只是子女要跟父母、親友劃立健康的財務界線,十方也鼓勵退休族群的財務界線也要清清楚楚,一切源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讓子女以及其他親友們,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第一步是要整理自己的財務報表時,一定要整理保險、房子等資產,還要去整理看不見的資產,以及有多少錢可以借出來,這些都是財務規劃重要的一環,不只是現金存款,還要看自己有借多少錢的能力。」 「第二個要勇敢地想,有什麼夢想還沒實現?有沒有這一生還做的事還沒有做的?愈具體愈好,盤點你的夢想與資源還差多少、夠不夠用。接著開始排列優先順序,圓滿過的有哪些,把它畫掉,讓自己晚年達到『富裕』,在財務容許的範圍內,不留遺憾。」 最後十方鼓勵熟齡的朋友們,把錢用在自己身上,有餘力再給別人。 「遺囑可以先寫好,但財產不要急著先分配出去。我們換個角度想,那麼早把房子給孩子,是不是在討好孩子?當房子還是自己的資產時,你就多了靈活調度的工具。」●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放下「固執」,夫妻才能一起走下去!當另一半向你求救,絕不能馬上回這1句話.四處旅行拍鳥趣,第二人生正精彩!鳥類攝影家蔡蜜雪:生命短暫,找到興趣後,珍惜每一天.退休,到底該怎麼準備?8招教你自我調適,每天過好日子,簡單生活怡然自得
-
2020-06-20 橘世代.好野橘
想買「養老宅」擔心還不完? 專家:「可考慮賣大買小」
在服務業工作的老楊,看著膝關節退化愈來愈嚴重的太太,爬樓梯吃力的樣子,覺得心疼又愧疚,他打算換掉舊房子,希望能找到有電梯、生活機能完善、安穩舒適的退休生活空間。根據國發會統計,台灣預估在6年後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超過20%,而「養老宅」也成為房產市場熱門題材。專家表示,對銀髮族來說,挑選「養老宅」的重要條件,大多包含有電梯、坪數不大、醫療方便、生活機能強,不過不是人人都適合購置養老宅,較建議有充裕資金購屋者,或以既有房產「賣大買小」。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表示,每位客戶心中的「養老宅」條件不盡相同,有些人甚至想買一塊農田、蓋農舍,過著「真人版開心農場」的生活。但整體來看,最好要有上下樓方便的電梯、方便打掃整理的小坪數,住家周遭生活機能強、大眾運輸方便,最好不要離醫療院所太遠。徐佳馨指出,市面上真正為高齡者設計的是「養老村」,其他「養老宅」純屬話題包裝。不過,由於適合作為「養老宅」的建案,要具備社區設備完善、生活機能佳、醫療資源充沛等條件,價錢當然不會太「俗」。那麼高齡者或接近高齡的民眾適不適合特別為自己新購一戶「養老宅」?她認為,銀行承作房貸,對於高齡客戶的還款期限較有疑慮,會擔心因年齡而「還不完」,不容易申貸,因此,要為自己買「養老宅」,若是手上沒有一筆較高額的資金,那就建議以既有房產「賣大買小」,可能在買新屋之外,還會多一筆養老金。徐佳馨說,中南部民眾比較習慣透天、大房子來三代同堂,因此「養老宅」話題還是出現在雙北較多。由於雙北普遍消費、交通都很「親老」,並無特別哪些區域最多「養老宅」,通盤計算,理想「養老宅」的價格大約落在台北市2000萬元以上、新北市1500萬元以上價位。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5-15 橘世代.好野橘
決定退休領多少!「以房養老」有5關鍵
面對退休金不足問題,愈來愈多人選擇用「以房養老」取得長期穩定的收入,且保留房子所有權。隨著多家銀行開辦、選擇多元化,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吳士賢提醒,申辦時可以從5個面向加以比較:1.年齡限制:65歲以上才能申辦以房養老的貸款年限,是用「年齡」+「貸款年期」≧等於95歲。目前大部分銀行的貸款年限是設定95歲,貸款期間30年,因此往前推的話,原則上就是65歲才能申辦,少數銀行可以提早辦,但由於銀行要承擔房價下跌的風險,貸款期間通常也不會超過30年。 2.房價影響:多詢問幾家銀行鑑價由於銀行鑑價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可領的錢,例如A銀行鑑價之後的房屋價值1400萬元,B銀行是1300萬,就會影響最後實際貸款金額。吳士賢建議多詢問幾家銀行作比較,而通常自行鑑價的銀行,會有比較好的不動產價格。 3.利息影響:公股銀行利率較低各家銀行貸款利率不同,會影響每月利息多寡,目前以公股銀行合庫、土銀的利率較低。利息會從撥款後第2個月開始計算,實際領到的錢會扣除前面已貸款總金額的利息,因貸款總額是每月累計增加,利息也會跟著增加,因此領到的錢會逐月減少。 4.長壽風險:超過貸款年期仍生存的風險目前大部分銀行的貸款年限是95歲,若貸款人超過95歲還活著,貸款年期已到期,吳士賢指出目前有些公股銀行可詢問是否再展延3-5年,不過必須看當時房價,若房價下跌超過原本貸款金額,則可能無法再展延。 5.子女態度:繼承人擔任聯絡義務人雖然申辦人是房屋的所有權人,但身故之後涉及繼承問題,繼承人可決定是否要清償貸款,保留房子;或者放棄繼承、由銀行拍賣。銀行擔心有爭議,申辦時通常會要求有其中一位繼承人擔任聯絡人,也有少數銀行則會要求繼承人全部到場,因此申辦前要詢問清楚。【精選以房養老延伸閱讀↘↘↘】。以房養老若鑑價低、月領少 不如直接把房賣了。有錢拿、有房住 牢記1件事 以 房養老不吃虧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5-12 橘世代.好野橘
存了一輩子只剩下一間房 3種方式打造「退休穩定現金流」
許多人退休時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只有一間自己住的房子,如何活化不動產,為自己創造退休金?「以房養老」、「房屋貸款」、「房屋出租」,哪種必較好?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吳士賢認為,銀髮族理財的前提是為了經營退休生活、讓生活開銷免於煩惱,以這為出發點來比較三者的差異:一、 以房養老以房養老對銀髮族經營退休生活有兩大好處:1.對貸款人來講:每個月有現金流入,生活經費有著落,且不用擔心還款問題。以房養老就像勞保年金一樣,銀行會每個月撥款到戶頭,撥款金額裡已直接扣除利息,到貸款期滿或貸款人身故前,可以不用擔心還款問題。 2.對繼承人來講:可以選擇對自己較有利的方式。當「以房養老族」天年已到時,繼承人可以選擇是否要繼承。如果要繼承,便需要把貸款和利息還清;如果不繼承,則交由銀行拍賣,拍賣價金扣除貸款本息後,如果還有剩餘會還給繼承人,如果不足時則可以拋棄繼承。A.房價沒有下跌時:舉例來說,假設房屋的銀行鑑價是1000萬元,用以房養老貸到700萬元,在房價不變的情況下,期滿後貸款本金加利息若是800萬元,1000萬扣掉800萬,還有殘值200萬元可以留給繼承人。B.房價下跌時:假設房價下跌的情況下,繼承人則可以選擇不還貸款與利息,將房屋交由銀行拍賣,即使拍賣金額不足以清償貸款本利,繼承人可以選擇拋棄繼承,無須還款。吳士賢指出,也因為銀行要承擔房價下跌的風險,因此貸款成數通常不會超過7成,就是要預留3成空間的跌價風險。二、房屋貸款和「以房養老」最大的差別是,房屋貸款是一次性領出,但每個月都有攤還本金的壓力,與原本希望每個月增加可用資金的出發點不同。此外,吳士賢也提醒,房屋貸款一次性的大筆金額,可能有幾個風險:1.一大筆錢在身邊,可能被詐騙的風險2.資金運用不當可能造成虧損,影響退休可用資金3.無法規律性花費,就無法確定這筆資金可以使用多久三、房屋出租房屋出租和「以房養老」貸款最大的差別是,是無法「自宅養老」。吳士賢也提醒,用出租活化不動產要考慮兩個問題:1.管理問題: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是否有能力去管理房子修繕問題、房客問題?2.居住問題:若果只有一間房子,出租後會面臨沒有地方住的問題 因此,出租房子賺取租金收入,較適用於擁有兩間以上不動產的退休族,同時這樣的退休族選擇也多很多,例如房屋出租的同時,也一樣可申請以房養老。【投資理財精選閱讀↘↘↘】。有房有車才是人生勝利組? 有錢人才不這麼想。布局房產好退休? 選對基金勝當包租公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5-08 橘世代.好野橘
不再窮得只剩下房子!「以房養老」怎麼選?
少子化時代下,比起留一筆資產給小孩,照顧好自己的退休生活變得更重要。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吳士賢指出,國人的資產配置中,不動產佔的比很高,而在不動產活化方式中,又以「以房養老」的方式,兼具「自宅養老」與「固定現金流入」的優點,適合只有一間房子且退休金不足的人使用。「以房養老」是將不動產反向抵押,跟銀行貸款取得每月固定的生活費。銀行會根據房屋鑑價結果,貸款成數一般最高7成,然後以「按月定額給付」的方式撥款,主要分為「一般型」和「理財型」,另外還有搭配「年金險」的方式,提供給不同需求的人選擇。1.「一般型」以房養老適合:已經要退休,但手上現金不足。特色:貸款金額是分期每月固定領取,也就是每月都有一筆錢進入帳戶,但實際金額會扣除已借出總額的利息,因此領到的錢逐月遞減。例如,房子經鑑價後算出每月可領3萬元,第二個月起每月都要計算利息,因此第二個月領到的錢是3萬元扣掉利息,之後隨著每月累計的貸款金額越來越高,應還利息也跟著增加,實際領到的金額將會逐月減少。優點:A. 有每月最低可領的金額保障:規定每月支付不得低於最初金額的2/3,以每月3萬元來說,最多只會遞減到每月領取2萬元就不會再往下降,多出來的利息則遞延到最後結清時一併計算。B. 沒有立即還款壓力:最高可申貸30年,大部分銀行設定95歲為貸款期滿年齡,也就是說從65歲退休到95歲之間可以沒有還款壓力。2.「理財型」以房養老適合:手上還有資金,但想要有一筆緊急預備金,或希望讓退休生活過得更好。特色:一樣「按月定額給付」到帳面上,但不動用就不會扣利息。例如,房子經鑑價後算出每月可領3萬元,貸款人可以選擇是否要動用這筆錢,如果不動用就一直掛在帳上,一年都不動用就會累積到36萬元可以運用。優點:有一筆可以彈性動用的資金。 3.搭配年金險適合:希望高齡也能安心養老。特色:由於以房養老最多到95歲期滿,為因應可能活超過95歲的長壽風險,可以再搭配年金險,最長給付年紀到110歲。房屋抵押貸款後,銀行以「一次給付」方式撥款,再向壽險業購買年金險,生活費以年金險給付;或者每月撥出一部分資金買「遞延年金險」,等貸款期滿時若天年未到,再開始領取年金。優點:因應長壽帶來的風險。 【精選延伸閱讀↘↘↘】。演藝圈小資族 郭彥均一碗麵吃2頓 攢錢高手擁3房。當我們離開,留下來的財產該如何「正確」被使用?。新冠肺炎又凶又急 這時候買房划算嗎?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15 橘世代.好野橘
先掌握投資配置「3關鍵」提早退休比你想像更容易!
「你想好要幾歲退休了嗎?」熟齡世代的聚會上,不免會討論到退休年紀的話題,大家都會想,如果可以,當然是愈早退休,愈自在快活!《月入23K也能環遊世界》作者Dr. Selena楊倩琳今年正式退休,她分享「被動收入」和「足夠的保險」,是讓她在年輕時就可以勇敢退休的兩大保障。 理財讓你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在職場拚搏大半輩子,退休是每個上班族最大的目標,但隨著長壽風險和經濟環境險峻的影響,愈來愈多人擔心退休金不夠用,必須延後退休。 想要提早退休,其實是有方法的,從楊倩琳的身上可見到端倪。「年齡是女人的秘密」楊倩琳堅持不肯透露年齡,但外表看起來依然年輕的她,今年已經正式告別職場,成為自由身,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到偏鄉傳播理財教育,「學會理財才能讓你有選擇的自由」楊倩琳說。 談到退休必備的條件,她認為,退休前必須有三個條件,分別是足夠的被動收入、充足的保險,最好還有已繳完貸款的房子,這樣的退休生活才能安穩度過。龍頭股、債券、保險 構成退休三大要素在規劃退休時,第一個要思考的就是退休後所需要的生活費,以及手邊擁有的退休金資源。楊倩琳認為,退休金一定要靠自己,她會假裝「勞保、勞退會倒閉」,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能太依賴政府給的退休金,而是要更努力創造收入。對退休族來說,所承受的風險要比年輕時更小,以她擅長投資股票來說,退休後會選擇穩健型的標的,像是「類定存股」,例如電信龍頭股中華電(2412),目標報酬率是3%到4%,可以打敗通膨和定存的利率。 除此之外,退休族也很適合投資有穩定配息的債券ETF,創造現金流。不動產也是很好的投資項目,最好能在退休前繳完房貸,才不會造成退休後的壓力;若是老後的退休金不足,也可以考慮以房養老。最重要的是,退休前必須規劃好足夠的保險,楊倩琳分享,剛出社會時她就購入20年期的終生醫療險,現在剩1到2年就可以繳完,因此未來的醫療風險可以不用擔心;此外,最近還加購了長照險,為老後的生活提供更完整的保障。【退休理財超easy↘↘↘】。退休到底要準備多少錢?超詳細算法一次讓你看個夠!。橘世代揮別職場 自由定義屬於你的退休。「保守」也能有錢退休 理財專家怪老子的簡單投資法。退休後還能月月領錢?用保單加值退休金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3-28 橘世代.健康橘
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
55歲的于美人螢光幕前形象犀利睿智,面對螢幕下的人生規畫,她一樣眼光長遠,談到老年生活,她語出驚人:「人到了50歲,就要先想好要怎麼死。」拋開退休的迷思 並非不再工作50歲,離死亡應該還有段距離吧?她態度淡然,「現在人很長壽,但就算你能活到100歲,50歲也已經是人生的中場,生命走到了一半,當然要先想好,到時候要怎麼離開這個世界」。于美人在工作上無疑是個女強人,退休之於她,並不等於就此不再工作,「很多人陷在一個迷思,就是退休後就什麼都不做,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條件」。她直言,未來的退休年金或老人年金等,只會愈來愈困難,在不可能增加財源的情況下,只有延長退休,「澳洲專家還建議邁入高齡化的日本,可能要工作到75歲才能退休」。她認為自己很難明確說要到幾歲才退休,「我也不會退下來什麼都不做,我不是這種個性,也沒這樣的命」。養兒防老已過時 寧讓專業照護于美人育有一對雙胞胎子女,但她不來養兒防老那一套,「等到我手腳不再靈活,我會去安養機構,我覺得我在那邊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照顧」。一般長輩通常都渴望老年時能兒孫滿堂、在家人的守護下終老,「我覺得很多人都卡在這裡,你的小孩並不專業啊,多少老人家都是子女照顧不當才受傷的,但小孩也很無辜,有這個心很好,但專業的照護還是讓專業的來處理比較好」。她說外界都把養老院想得太可怕,但她認為,以孝道為名,把子女綁在身邊,那才是真的可怕。「我提出這樣的想法後,有些人誇我觀念進步,但也有人看不下去,說父母養小孩那麼辛苦,孝順父母本來就是應該的,我沒有說孝順父母不應該,但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不要被我們固有的思想給綑綁了」。送安養院≠拋棄 不要綁住孩子在她的想法裡,去安養院不過就是換個地方養老而已,沒有拋棄這樣的議題,「很多人都把安養院和拋棄畫上等號,事實上有多少人是在家裡被拋棄?」目前少子化,父母們該意識到,未來不能只靠子女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以前是7個小孩輪流奉養2個父母,怎樣輪負擔也不會太大,但現在多的是獨生子女,你要叫他們怎麼辦?」她表示,當父母老去,獨生子女們也有了下一代,正是要付出最多心力的時候,「現在人又晚婚,大多過了30歲才生小孩,30到40歲時孩子正需要爸媽,像我35歲生小孩,等我到70、80歲,正是孩子人生最精華階段,我怎麼可以用孝道綁住他們?那我一路栽培他們的意義又是什麼?」于美人說,身邊就有個友人,為了照顧失智媽媽,辭掉在雜誌社的工作,「最後媽媽還是不敵大自然的法則,而她中斷了5年職涯,5年過去,平面媒體可以有多大的變化?你可以想像她的處境有多艱難」。別只顧存教育金 規畫養老基金她認為,當父母的不能只有準備子女的教育基金,還應該規畫自己的養老基金,「多少父母都會留房子給小孩,但我覺得應該是在人生的最後用完這些資產,放子女自由,例如可以以房養老,有些觀念要轉換,給自己多一點選擇」。但對於現在的年輕父母來說,能給孩子的資源已經無法像上一代那麼多,甚至連存孩子的教育基金和支付房貸都已經覺得吃力,又該如何規畫自己的退休基金?于美人說:「所以才有所謂斜槓人生的出現,不會只有一份工作收入,我當時生雙胞胎,因為買了房子,存款只剩下不到50萬,我還去拜託電視台長官,可不可以先預付主持費給我,偏偏同時又投資失敗,我也是一路坎坎坷坷,就這樣走過來」。她說,面對未來,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會好的勇氣,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養老心法/自己享用 不留遺產給小孩于美人說:「當父母的應該規畫自己的養老基金」,同樣是為人父母,她如何規畫自己的養老基金?令人好奇。說話一向率直的于美人,被問到退休基金的規畫,很直白地說:「就是不要留房子和遺產給小孩,也不要幫下一代帶小孩」。她認為,把資源全留給自己,退休養老基本上就已經夠用。問她還會再額外投資嗎?她說,要看自己承擔的責任到什麼程度,「今天如果你上有老、下有小,生吃都不夠了,怎麼曬乾?投資是有閒錢的人做的事,沒有一個方法會適合所有的人」。于美人表示,投資絕對是專業,不是去道聽塗說,「這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但零利率的時代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人可以直接告訴你,怎麼樣的投資是最有利的」。她直言,「總之手上有錢就有兒女」,千萬不要在生前就把財產過戶到兒女名下。她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一個有錢的婆婆,每個月給2個媳婦各5萬,10幾年下來,差不多給到千萬,2個媳婦都尊敬她,婆婆還有大筆的錢在手上,每年給一點,她認為「這是很聰明的做法」。于美人說,有理財專家建議每個人的退休金最好要有2千萬,「有人說2千萬怎麼夠?但也會有人覺得要準備2千萬,那真的不要活了,原因就在每個人狀況不同」。老後想住哪/嚮往老人社區 一定要有電梯「等我手腳不再靈活,我會去安養機構」,于美人認為,在那邊她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什麼樣的安養機構會是她心中的老後理想居所?于美人表示,她理想中的養老居所有如老人社區,「這社區要能符合這年紀的人的需求,比如社區招牌字要大一點,公寓一定要有電梯,那或許也可以找個顧問管理公司來管理老人公寓,大家住在裡面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照顧」。她舉例,她曾在溫哥華遇到超市罷工,「那是連鎖超市,溫哥華要其中一家超市老闆立刻解決,沒解決的話不給執照,因為那家店的附近有5個老人公寓,他們全仰賴這家超市」。她認為,台灣有很多超商和超市據點,其實比起國外更方便,「比如我們以頂好為中心,附近蓋間老人公寓,頂好裡賣的部分商品是專門照顧這社區的人,現在要推的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想想這可以創造多少就業機會?甚至老人家跌倒,國外也有居家看護每天來照看幾個小時的機制,他們在家可以上網,能知天下事」。她說,打造這樣的安老環境,不需要靠政府,只要開放這樣的空間,政策願鬆綁,給一些鼓勵,民間自然會嗅到商機,主動建立這樣的機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生命教育系列閱讀】。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08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老人」是答案,不是問題
最近「生不如死」這個成語很夯,不過新的解釋是指在今(2020)年台灣的出生人數將會小於死亡人數,亦即在今年台灣的人口要正式邁入負成長。也因為這樣,高齡化議題便經常被拿出來討論,不過,大家在討論這個議題時,通常都是以負面的角度切入,例如:勞動力不足、消費減少所引起的經濟衰退或老人照護需求升高,扶養老人的支出及人力不足將拖垮家庭與社會等。看起來,高齡社會的問題真大,不過,我想講的是「高齡化」不是問題,「少子化」才是問題。聽起來高齡化與少子化像一體的兩面,事實上,「高齡化」是果,真正的因是「少子化」。所謂高齡社會指的是,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總人口數14%的社會。但是,分子的數目在65年前便已決定,現在唯一能做的是讓分母增大,這個比例才會下降。所以政府應該做的是盡一切努力鼓勵生育,降低養育小孩的負擔,未來才有足夠的勞動力去養活這個社會。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善用高齡人力,給予適當的保母訓練,以年長者對於小朋友的愛心與耐心,應該可以降低育兒成本及減少虐兒案件,讓年輕的夫妻比較願意生兒育女。事實上,放學時去國小校門口看一下,會發現許多小朋友是阿公阿嬤來接。北歐一些國家讓年長者在幼兒園裡照顧陪伴小朋友,不僅節省了照護人力,同時也讓老人家覺得有所貢獻,而生活得更有尊嚴。在陪伴小朋友的過程中,老人家更因此而感受到生命活力,反而激起其注重健康的意識。老人,對於少子化,是答案,不是問題!針對高齡者退出職場而產生的勞動力不足問題,解鈴還需繫鈴人,如何引導中高齡人力重回職場應該是一個要努力推動的選項。台灣勞工平均退休年齡為61.3歲,無論在經驗或體力上應該都還可勝任工作,讓這些退休人士在正值顛峰時離開職場,真的太可惜。我一直認為老人家是「資產」,只是長久以來社會缺乏比較好的管道來「活化」這些資產,我們的思維都是老有所「養」而非老有所「為」,我們將資產閒置而不好好利用。相對於日韓等鄰近國家,台灣高齡者的勞參率偏低。不過,現在「中高齡就業法」已通過,希望能讓中高齡者順利重返職場,以填補因少子化產生的人力缺口。老人,對於勞動力不足,是答案,不是問題。日本在過去幾十年因為高齡化的消費緊縮造成經濟停滯現象,有可能會在台灣複製。事實上,相對於年輕族群,高齡者掌握了許多資產,只是擔心坐吃山空因此節儉度日。政府應思考如何鼓勵高齡者消費來活絡經濟。而要讓高齡者安心消費,有些配套措施要綜合考量規畫。如前段所提,高齡者如能順利重回職場有固定收入,比較不會擔心現金快速流失的問題。另外,針對有房產的高齡者,積極推動「以房養老」也能活化資產,讓老人家有錢可以消費。高齡者若擔心未來長照支出準備不足,因此不敢消費,則可以推動民間長照保險來化解。如何讓老人家安心花錢,是應該思索的課題,若能找到解方,則對於經濟發展,老人是答案,不是問題。不過,在發展銀光經濟時,現在的主流論述常將老人當成問題,設計出來的產品常設定在老人失能問題的解決上,如:可以感應臥床者心跳或偵測離床的「智慧床墊」、可以讓失智者被找到的「GPS定位器」,或者讓牙口不好的長者可以輕易進食的泥狀食品……這些商品不是不好,但是市場的回應有限,尤其對於未來20年的銀光經濟主體––嬰兒潮世代而言,這些可能都是他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產品。若要打動他們,請開始思考把他們當成答案,而不是問題,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更有想像力的創意老齡生活,而不是悲慘的臥床失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