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7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搜尋
二手菸
共找到
170
筆 文章
-
-
2021-07-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情嚴峻!癌症接力治療刻不容緩 三大學會籲肺癌患者盡快施打疫苗
5月中旬爆發本土大規模疫情,儘管醫院採取高規格防疫措施,但許多癌友仍擔心感染而不敢就醫,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國揚表示,癌症治療有如一場棒球比賽,除了慎選先發投手(第一線藥物)、中繼投手(第二線藥物),更重要的是,球賽不能中途喊卡,否則人生恐提早出局。黃國揚說,晚期EGFR肺癌病友如採用「接續型雙標靶」接力治療,能拉長整體存活時間,就像棒球比賽取決優質的先發投手,讓後續優秀的中繼投手接替上場,終局能贏得球賽。前台灣大學校長、中研院士楊泮池所率領研究團隊,於今年1月發表一項台灣本土大規模研究成果,分析1.2萬名55至75歲、胸部X光正常的受試者,儘管不抽菸或已戒菸逾15年,仍有2.6%檢出肺癌,遠高於美國1.1%及歐洲的0.9%。在300多名被確診為肺癌的受試者中,96.5%為零期或第一期病患。黃國揚指出,該項研究點出了我國四大肺癌高風險族群,分別為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接觸二手菸、有慢性肺疾病史及烹飪時沒有使用抽油煙機者。在治療上,因為篩檢儀器的進步,加上國人健診意願較高,愈來愈多早期肺癌病患能夠接受手術切除,不過,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患依然多於早期。在討論治療策略時,大部分晚期肺癌病患關注於治療的整體存活期有多長、藥物有效的時間、治療副作用,及健保有無提供給付,如何降低經濟負擔。肺腺癌新增人數逐年增加,不抽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似乎更高,所幸在導致肺癌的驅動基因統計發現,亞洲族群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比率達55%,而歐美族群僅有20%到30%,顯示更多亞洲癌友適合接受EGFR標靶藥物治療。以70歲張奶奶為例,幾年前因呼吸急喘而就醫,意外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合併肋膜積水,所幸她基因檢測為EGFR基因突變,在醫師評估下,第一線治療採取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後,腫瘤逐漸縮小。但持續用藥兩年後,腫瘤復發,出現抗藥性,不幸中的大幸是,張奶奶的抗藥性屬於EGFR的T790M基因突變,還可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超過3年,只需定期回診拿藥,如同治療慢性病。黃國揚表示,張奶奶治療策略為「接續型雙標靶」組合,於第一線治療時先採用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如為T790M基因突變,可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一棒接一棒接力治療。臨床數據顯示,亞洲人總存活期中位數為44.8個月。「晚期肺癌治療就像一場棒球比賽」黃國揚說,第一線藥物治療的選擇,如同在棒球賽裡的先發投手,盡可能地讓對方打不到球,創造贏面。待先發投手疲乏,藥物失效時,中繼投手登場,投予第二線藥物治療,此時接力治療追求目標為延長整體存活期,盼在九局下半的局面裡取得漂亮分數,而關鍵就取決於先發投手的強弱。黃國揚指出,部分年長病患在選擇藥物時,在乎副作用問題,建議確診晚期肺癌時,癌友應考量自身狀況,積極與醫師溝通,擬定最佳治療策略,積極抗癌。爆發本土大規模社區感染後,許多癌友未能定期就醫,依照原訂的治療策略用藥,黃國揚表示,這就像是棒球場上突然掀起一股巨風亂流,提醒患者務必固定回診,不可中斷治療。由於肺癌病人染疫後容易惡化為肺炎重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齊聲呼籲,肺癌病友應該醫師評估下,盡速接種疫苗。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可在任何時間接種疫苗。如擔心化學治療副作用與疫苗副作用不容易區別,可以錯開施打的時間。
-
2021-07-1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吃鈣片、喝大骨湯助骨折復原?骨折怎麼吃才對?醫教飲食正確觀念
骨折除了遵照醫囑治療、復健,究竟恢復期怎麼吃、吃什麼才對?其實,骨折後不僅需要補鈣,磷、鎂與膠原蛋白等也是構成骨骼相當重要的營養素,保持均衡飲食是幫助骨頭癒合的關鍵。不過,許多人有骨折後不能吃香蕉、鴨肉、糯米等食物,還有要多吃珍珠粉、鈣片、大骨湯等食補幫助復原等迷思,這些說法可信嗎? 骨折恢復期飲食迷思 補充營養品應諮詢醫師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李佳龍醫師說明,香蕉營養豐富,對骨折病患是很好的食物,有些人擔心豐富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其實,只要是腎功能正常,食用適量並不會造成高血鉀或引發抽筋。鴨肉富含蛋白質、鐵質、維生素等營養素,仍可正常攝取。 不過,並非任何食物都能放心吃,尤其術後臥床期或行動受限期間,建議暫停食用易脹氣的牛奶、產氣性食物或糯米等難消化食物,避免造成不適,待恢復穩定後,即可繼續食用。 此外,恢復期間,老一輩民眾喜歡用大骨湯補骨,熬煮時,釋放到湯中的鈣質有限,建議以牛奶、黑芝麻等天然食材補充。食藥署提醒,食用營養補充品前,應先諮詢醫師,特別是鈣片,攝取過量可能造成高血鈣、便秘、結石等副作用。 6大類食材助復原 避免3大地雷 李佳龍醫師建議,最好的是6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例如喝牛奶可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類可補充蛋白質,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原料;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 李佳龍醫師提醒,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盡量避免。此外,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者,應諮詢醫師,或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材補充。 正確固定與復健 避免激烈活動 李佳龍醫師表示,保持飲食均衡,幫助骨折癒合,良好的固定與復健也相當重要,骨折傷處通常會以石膏、植入骨釘、骨板等方式固定,只要妥善固定,後續復原會更順利,而正確復健能提升肌肉力量與關節活動,促進骨頭癒合。 尤其骨折後1至2年,看似癒合的骨頭仍處在重塑的新陳代謝期,骨頭強度可能尚未恢復如受傷前,可以嘗試溫和運動,有助提升癒後的骨頭強度,盡量避免激烈活動。 《延伸閱讀》 .手指吃蘿蔔乾是什麼?手指挫傷勿搓揉!醫教PRICE自救 .【名家專欄】喝牛奶能防骨折?一次看懂乳製品7大迷思!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1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居家3招控制氣喘 間歇性運動增強免疫力
居家防疫期間,是氣喘病友可以好好控制病情,甚至康復的好時機。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指出,病友除了要遠離過原、外出戴口罩外,在家可做「間歇性運動」提升免疫力,也不要吃太冰的東西,避免氣喘急性發作。衛生福利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防疫期間氣喘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並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中隱藏的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林應然則說,家有寵物的氣喘病友,不要和寵物一直膩在一起,門窗要常通風,務必每周至少幫寵物洗澡1次。國健署提出居家控制氣喘3招式。1.遠離過敏原,維持環境清潔根據國健署調查,常見引發氣喘的過敏原及刺激物,依序為病毒感染、塵蟎、氣溫急遽變化、空氣汙染及冰冷食物。其他過敏原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因此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1至2周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以防範塵蟎生長,進而誘發氣喘發作。2.拒絕菸害香水、灰塵等刺激性物質也會誘發氣喘。尤其氣喘病患吸入二手菸,更有可能引起氣喘發作,因此當病友的親人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當事人。3.外出戴口罩氣喘病友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如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硫氧化物、臭氧及粒狀物質的變化,因此外出時應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的粒狀汙染物質,也避免進入冷氣房內外溫差大,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導致水分從呼吸道流失、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若是氣喘發作,林應然提醒病友不要怕就醫,該看醫師就要看醫師,該拿藥要拿藥,治療氣喘的類固醇很少有副作用,請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停止相關治療。林應然強調,居家防疫期間是控制氣喘的好時機,病友在家可做原地跑步、體操、拉彈力繩等運動外,推薦可做「間歇性運動」,可使用瑜伽墊做伸展拉筋運動,連續時間不要超過6分鐘,接著要休息5分鐘。
-
2021-07-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折後應該怎麼吃、吃什麼才對? 骨科醫師教你正確飲食方法
不小心骨折了,這時候除了正確的固定、儘早的復位與適當的復健之外,到底骨折後應該怎麼吃、吃什麼才對?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肯定地說:「骨折病患的飲食,最好的原則就是『均衡飲食』。」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事實上,骨折後不只要補鈣!李醫師強調「骨骼的組成分除了鈣質,還有磷、鎂與膠原蛋白等,均衡的飲食才能夠攝取到骨折癒合過程所需要各種營養素。」例如:喝牛奶可同時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的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可補充蛋白質,更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材料;蔬菜、水果中也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除此之外,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中的尼古丁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儘量避免。此外,有些人為幫助鈣質吸收會額外補充維生素D膠囊錠狀食品,對此食藥署建議民眾可先諮詢醫師有無必要,或者是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品來補充。 骨折恢復期,正確固定與復健李醫師表示,幫助骨折癒合,良好的固定與復健也很重要!骨折傷處通常會以石膏、植入骨釘、骨板等方式固定,只要固定得好,後續的復原會更順利;而正確的復健能提升肌肉力量與關節活動,並促進骨頭的癒合。通常骨折後的1-2年,看似癒合的骨頭仍處於重塑的新陳代謝期,此時骨頭強度可能尚未恢復如受傷前,應該避免劇烈活動,但適當溫和的運動,則有助於提升癒後的骨頭強度。食藥署提醒民眾:如發生骨折等外傷情況,應尋求正當的醫療管道治療與復健,莫聽信偏方、民俗療法或食用來路不明的補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別忘了,均衡飲食與正確的固定、復健,才是骨折後恢復健康的不二法門。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7-0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居家防疫竟是氣喘康復好時機 國健署、醫師提醒3大重點
世界過敏組織(W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7月8日訂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為提醒民眾對過敏性疾病的重視與預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控制氣喘3招式」;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則指出,疫情間也是氣喘病友控制病情、甚至康復的好時機。1.遠離過敏源,維持環境清潔根據國健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未滿12歲兒童之氣喘盛行率為5.6%;前五名引發氣喘之過敏原及刺激物依序為病毒感染(56.7%)、塵蟎(44.5%)、氣溫急遽變化(42.7%)、空氣汙染(24.6%)、冰冷食物(21.6%)。其他常見過敏原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就算氣喘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並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中隱藏的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因此,需檢視家中、週遭環境與日常生活習慣,遠離環境中隱藏的誘發因子,預防氣喘發生。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常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國健署指出,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1至2週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以防範塵蟎生長。林應然則補充,居家防疫期間,有寵物的氣喘病友「不要和寵物一直膩在一起」,也不要一起睡在床上,且門窗要常通風,務必每週至少幫寵物洗澡1次。2.拒絕週遭菸害:除了塵蟎等過敏原,香水、灰塵等刺激性物質也會誘發氣喘。氣喘病患吸入二手菸,非常有可能引發氣喘,當病友的親人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當事人。3.外出戴口罩:此外,氣喘病友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如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硫氧化物、臭氧及粒狀物質的變化,因此外出時應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的粒狀汙染物質,也避免進入冷氣房內外溫差大,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導致水分從呼吸道流失、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若不幸復發,不要因為疫情而不敢至醫療院所就醫。林應然提醒,「氣喘病友該看醫生要看醫生,該拿藥要拿藥」,治療氣喘的類固醇很少有副作用,請民眾不要擔心,不要因為疫情而停止相關治療。林應然表示,「居家防疫期間是控制氣喘的好時機」,病友在家可做「間歇性運動」,除原地跑步、做體操、拉彈力繩,也可使用瑜珈墊做運動,連續時間不要超過6分鐘,接著要休息5分鐘。飲食部分,夏天到來,林應然指出,「不要吃太冰的東西,若非吃不可,可以小口含久一點,稍微加溫再吞下」,可避免氣喘急性發作。
-
2021-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樂缺氧」可能急速猝死 醫教1招自我檢測
疫情嚴峻,陸續傳出確診者在家猝死的消息,「快樂缺氧」被大眾熱烈討論,又被稱為「隱形缺氧」或「沉默缺氧」,意指慢性低血氧的症狀。大甲李綜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朝新建議,疫情期間,健康的民眾可每日監測血氧濃度,若已是確診者,更應每日經常性監測血氧,正常成人血氧飽和度約落在95%至100%,年長者約在95%,90%以下應儘速就醫治療。另外,民眾也可按壓大拇指自我檢測。「快樂缺氧」初期民眾缺氧會不自覺,不會特別不舒服,也不會喘。黃朝新說,若不是因爬樓梯或劇烈的活動下,其實感受不到喘、頭暈眼花或心悸等症狀,但是隨著病情惡化,當缺氧的症狀浮現時,例如呼吸急促、心悸等,呼吸會越來會吃力,病情急速惡化最後昏迷、呼吸停止甚至死亡,令人擔心害怕的是,從惡化到死亡的時間可能只有半天。黃朝新說,疫情期間,健康的民眾可每日監測血氧濃度,除透過血氧機監測血氧指數外,民眾也可留意手指的血液循環是否良好,按壓大拇指,大約兩秒後若恢復健康的粉色,即代表沒有缺氧,但若持續呈現紫色或灰白色,建議趕緊就醫,因為很有可能已出現缺氧症狀。如血氧持續下降,則需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判斷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或是肺炎惡化等跡象。黃朝新表示,在臨床上,病患如果染疫,醫師會使用氧氣及瑞德西韋治療,當上述的治療未達效果時,則可考慮使用(HFNC)經鼻高流量濕化氧療方式來治療。針對新冠肺炎中度病患,這樣的方式可以提供較有效且舒適的治療。黃朝新也提醒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因病症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氣體沒辦法順利的進出呼吸道,通常會有呼吸急促、胸悶、喘、咳等症狀,症狀雖與新冠肺炎類似,但發燒程度略有不同,阻塞性肺病發作時不太會發燒,最多輕微發燒,且此疾病最主要的成因與吸菸、二手菸或長期曝曬在粉塵、化學物質與有害煙霧中有關,近年空氣汙染也成為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建議民眾最好的方式就是戒菸與遠離粉塵環境,外出時穿戴口罩及穿長袖衣物,盡可能避免接觸PM2.5,也可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疫苗,都可減少類似情況發生。
-
2021-06-23 該看哪科.兒科
過敏兒揉眼、搓鼻恐引病毒 氣喘染疫重症率更高
過敏兒疫情要小心!發癢時不經意的地揉眼、搓鼻恐將病毒引上身。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羅玉芳表示,孩童及青少年族群最常見的慢性病,是過敏性鼻炎及氣喘,雖然在全球新冠疫情中,他們較於成人、老人在感染率及嚴重性都較低,但若沒有控制過敏氣喘,染疫會增加重症的機會。防止孩子頻繁觸摸眼鼻,羅玉芳說,可規律使用抗過敏眼藥水減緩眼部不適;搓鼻的部分,類固醇鼻噴劑及第二代的抗組織胺都建議繼續使用,才能減少病毒侵入的機會。疫情所致許多民眾不敢回診,羅玉芳指出,氣喘治療勿因疫情就停藥,如果急性發作染疫,反而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機會,建議患者繼續使用原來醫師開立的氣喘定量入劑等藥物,可運用線上看診、慢性處方簽多領一些藥。防疫宅在家過敏原如何阻隔?羅玉芳說,環境因素包含二手菸的殘留,以及冷氣濾網布滿灰塵等,上述兩者會使得呼吸道黏膜腫脹,引發過敏氣喘。過敏兒飲食需注意,羅玉芳表示,避免攝取油炸食物;可選擇優質蛋白質產生抗體,像是豆(毛豆、黃豆)魚蛋肉;維他命D、鋅則是抗感染,可吃牡蠣、蛤蜊;多酚部分,有藍莓、洋蔥與蔓越莓等,更重要的是蔬菜水果的攝取。●國際兒童過敏協會針對兒童過敏的治療原則:第一,過敏性鼻炎孩童原來用於治療鼻子過敏的類固醇鼻噴劑及第二代的抗組織胺都建議繼續使用,控制好過敏性鼻炎,減少呼吸道黏膜的腫脹、減少打噴嚏,可以減少被感染及傳播病菌的可能。第二,這些藥物並不會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即使在孩子被感染新冠肺炎,也是必須要繼續使用的藥物。第三,常常同時存在的過敏性結膜炎,也要規律使用抗過敏眼藥水,減少孩子因為過敏發癢揉眼睛、搓鼻子,才能減少病毒侵入的機會。第四,氣喘孩童的治療不要因為疫情就醫不便就停藥,沒有控制好的氣喘孩童造成急性發作,反而增加新冠肺炎發展出重症的機會。繼續使用原來醫師開立的氣喘定量入劑等藥物。至於噴霧器治療或肺功能測試可能增加病毒的擴散,所以並不建議。
-
2021-05-28 癌症.肺癌
常暴露二手菸 肺癌風險高3成
衛福部基隆醫院胸腔內科黃翰禮醫師指出,若與吸菸者同住,或者常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下,會增加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肺癌的風險,比一般不抽菸的民眾高出20%到30%。黃翰禮說,依衛福部統計顯示,近40年來,肺癌始終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且威脅性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提高,肺癌的死亡率高出肝癌許多、存活率較低,對國人的健康威脅很大。因為肺癌早期症狀表現並不明顯,容易被民眾忽略或以為是其他疾病造成,因而延誤診斷及治療的黃金時期。罹患肺癌的病人,主要是長期暴露在高危險因子下的影響居多,吸菸是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約占70%到80%。一名菸齡30年的婦人,有咳嗽、痰多的情形,就醫電腦斷層發現有腫瘤,她嚇了一大跳,聽從醫師建議,把菸戒了並接受治療。黃翰禮建議,如有持續咳嗽、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且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或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症狀,盡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
2021-05-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我是肺炎、流感、感冒還是氣喘?胸腔科醫師教分辨這些症狀,完整解析呼吸道疾病
近來武漢肺炎、流行性感冒佔據大量媒體版面,民眾也相當關注自身健康問題,紛紛好奇自己出現的症狀,「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呼吸道疾病相當多元,除了最常見的感冒、流感,也別輕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的肺炎、 抽菸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民眾可了解疾病症狀,再依情況決定是否就醫檢查,若自覺是小病,不要到急診室就診,以免徒增病毒感染風險,可至一般診所就診。呼吸道疾病千變萬化, 又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列出以下13種呼吸道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健保花錢榜居第4名 普通感冒 透過病毒或細菌感染,具傳染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逾200種病毒與普通感冒有關,以鼻病毒最常見。 普通感冒的症狀通常從鼻塞開始,漸漸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癢、咳嗽,偶爾會有輕微頭痛,較少發高燒。普通感冒的治療多以舒緩不適為主,多休息、多喝水,大約3∼5天,最多1周就能康復。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 主要由病毒引發,A型、 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經飛沫及接觸傳染,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一般說來,季節流感好發於秋冬,與普通感冒不同,常引發高燒39℃以上,全身肌肉痠痛、倦怠無力,伴有明顯頭痛、喉嚨痛及咳嗽,會持續1∼2周。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甚至走向心肺衰竭。 定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高危險群包括慢性心肺病患、嬰幼兒、老人及醫護人員,都應定期施打疫苗。近2年因青壯年感染流感的併發症比較嚴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也放寬至50歲以上。 咽喉炎 分別為咽炎和喉炎, 因咽與喉緊密相連,交互影響,通常合併稱之。急性咽喉炎多為病毒引起,細菌感染較少見,好發於季節交替時;另環境因素,如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也可能引發;用聲過度則會引發急性喉炎。 急性症狀常見喉嚨痛、發燒,有時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不會妨礙日常生活,多喝水、多休息,飲食禁刺激、辛辣物,不要抽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是第3大死因支氣管炎 支氣管發炎時會分泌過多黏液,導致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急性發炎多在3∼5天內好轉,咳嗽、咳痰 則持續2∼3周。急性支氣管炎多數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另外,刺激性氣體、寒冷空氣,也會減弱支氣管的防禦力。 肺炎 肺炎主要有2種病因,一是細菌感染,一是病毒感染。肺炎通常為細菌引發,又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平時寄居鼻腔,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入侵肺部,以老人、幼童、慢性病患最易感染,不過靠施打疫苗可預防。 而病毒性肺炎則比較少見,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在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的新 型冠狀病毒COVID-19),都是病毒性肺炎的例子。 病毒性肺炎為吸入性感染,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研究發現,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危險群,且在冬春之際、季節性流行感冒病毒肆虐時,罹患病毒性肺炎的機率也會提高。 肺炎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咳痰、畏寒、噁心、嘔吐、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咳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少數破壞力強的細菌、病毒(如 SARS)會傷害肺部組織,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肺炎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機率高。若沒有好好處理,後續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心肺衰竭等,千萬不可輕忽。 慢性呼吸道疾病,肺阻塞居全球第4大死因 氣喘 醫學上稱為「支氣管性哮喘」,發生原因為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氣喘病人通常有家族病史,症狀為長期咳嗽、時好時壞,特別是季節交替、夜間低溫時最難受,伴隨胸悶、有痰,呼吸中有「咻咻」的喘鳴聲,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 有過敏體質的人不一定會發病,主要是被過敏原激發,最常見的是塵蟎,有些人則對飲食過敏,也有人對花粉、貓毛狗毛、德國蟑螂等過敏。 慢性阻塞性肺病 簡稱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主因是抽菸引起發炎反應,肺泡無法有效交換氣體,病患會出現喘、悶、咳、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20歲開始每天抽1 包菸,大約到40歲左右,就會 產生COPD症狀,患者也較易罹患流感、肺炎、肺結核及肺癌等疾病。 COPD又分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區別在於肺氣腫病人走路會喘,體型偏瘦;慢性支氣管炎則以咳嗽、痰多為主,病人體型較胖,也有患者綜合2種症狀。由於COPD是進行性疾病,藥物雖可控制病情,但無法逆轉病程,愈早戒菸,愈能減緩惡化程度。 肺結核 屬第3類法定傳染病,乃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患者多為過去曾感染再復發,也有人是被傳染,但機率較低,吸入結核菌僅5∼10%會發病。 肺結核的症狀是咳嗽3周以上,甚至咳血,也有人會持續發燒,並非急性高溫,體溫約在37.5℃左右,嚴重的話,體重會減輕。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可治療,但需要服藥6∼9個月,病人要耐心遵從醫囑。 支氣管擴張症 因支氣管永久性擴張,容易反覆感染,病人的表現通常是咳血、痰多,對天氣變化較為敏感。成因多為年輕時肺部感染所致,某些疾病如肺結核的後遺症,也會導致支氣管擴張。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也是高風險群。 其他胸腔疾病,肺癌高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 肺癌 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與30年前不同的是,過去扁平細胞癌、肺腺癌的比例約6:4,現在已各半。扁平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及二手菸,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政府大力宣導戒菸。但近10年肺腺癌比率上升,患者多數不抽菸,連家庭主婦也會得,推論可能與空氣汙染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病患睡眠時上呼吸道重複塌陷阻塞,所以會產生打鼾、呼吸中止現象,通常白天會精神不濟。同時因長期夜間缺氧,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等併發症。 「肥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危險因子,頸圍愈粗,罹患機率愈高。一般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以及更年期女性。目前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病人須配合減重、安眠藥減量,以免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簡稱ARDS( a d u l 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氣體交換受到嚴重阻礙,造成呼吸困難、缺氧,甚至皮膚會呈藍紫色。 常見原因為敗血症、肺炎引發的併發症,或流感、嚴重創傷、溺水,進而可能會造成肺部硬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治療上會給予支持性療法,等待肺部漸漸恢復功能。 間質性肺疾病 主要是各類病因使得肺部間質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病變,讓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影響。有些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愈早發現愈可治療。 另外還有原發性肺纖維,俗稱「菜瓜布肺」,乃不明原因造成漸進性的肺部纖維化,肺部像菜瓜布般粗糙有空洞,失去交換氣體功能,病患呼吸會像快窒息般痛苦,發病至死亡僅2∼5年。原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但有藥物可以緩解,讓症狀不至於惡化太快。 綜合上述,非病毒或細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高危險因子主要是抽菸;如果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像流感、普通感冒,以及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因有傳播性,必須要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關1年多才解禁,她看台灣「還沒不可收拾」:每個人守5關,幾週疫情就能挺過去!.70歲是逗號不是句號!她不再繞著先生轉、獨居新生活:就算有小挫折也無礙愜意人生.兒子找到伴想結婚,媽卻怕他被詐騙會離婚?翅膀硬了要離巢,想太多不讓他飛才悲劇
-
2021-05-20 癌症.肺癌
未吸菸者、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 國健署:自我防護7要點
吸菸、二手菸是導致肺癌主因之一,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以提高存活率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建議民眾拒吸二手、三手菸;烹煮時開啟排油煙機,減少油煙;烹煮食物多採水煮、清蒸;外出戴口罩,進入室內時需洗手洗臉、清潔鼻腔、適當關閉門窗;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等。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根據國內數據,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女性中,高達9成並未吸菸。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留意是否有家族史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除了拒吸二手菸、三手菸;為減少油煙,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盡量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為降低空汙對健康的危害,林莉茹建議,民眾外出要戴口罩,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減少暴露在細懸浮微粒(PM 2.5);空氣品質不佳時,應減少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除了日常保健,林莉茹指出,了解肺部「警訊」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及早治療。7種常見肺部警訊包括,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四肢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由於上述症狀有可能不是肺癌所引起,林莉茹建議,民眾還是應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才能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振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楊明松則建議,肺部沒有神經,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建議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肺癌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身體有明顯不適時,通常已是肺癌中、晚期,五年存活率大幅下降,治療效果較不佳。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菸、肺氣腫…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6方式改善肺部健康
肺炎傳染來襲,身體「衰弱」的族群面臨更高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生理儲備量下降,在面臨外界壓力時無法維持身體恆定,甚至身體平衡被打亂後恢復變慢或不完全就是「衰弱」。根據統計,衰弱的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比起身體狀況強健的老人,死亡率高出3-5倍。 哈佛大學附屬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胸腔重症監護主任Richard Schwartzstein提醒,肺部擁有足夠生理儲備量,才能幫助抵抗感染與慢性疾病,而生理儲備量隨著年齡會逐年減少,尤其吸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等族群下降速度更快,會使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平日可透過6種方式維持肺部生理儲備量,有助於改善肺部健康。 中等強度運動 助清除黏液分泌物 Schwartzstein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路,是鍛鍊心臟與肺部機能的良好方式,並且能增加深呼吸時的深度、幫助打開肺部,有助清除肺部內累積的黏液分泌物。肺部中黏液分泌物聚集的部位,是吸入性病毒或細菌沉降、繁殖的良好環境,能清除愈多黏液分泌物,愈能幫助肺部維持健康。 減少吸入煙塵毒素 平日應戴口罩 當吸入愈多外在環境中的毒素,例如粉塵、二手菸、空氣污染,肺部會分泌黏液分泌物包覆這些有害毒素,一旦吸入愈多有害物質,可能導致黏液分泌物過多、呼吸困難。Schwartzstein建議平日戴上口罩,尤其是有氣喘或過敏的族群,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發生支氣管痙攣等問題。 吸菸無「安全值」 少量也會破壞肺部 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只要接觸到尼古丁等有毒物質,就會增加感染機會與肺癌風險。Schwartzstein博士指出,即便是少量吸菸,菸中的物質也會以各種方式破壞肺部,引起肺部刺激發炎並增加黏液分泌物。 每天30分鐘深呼吸 幫助肺部舒張 深呼吸是最好的肺部伸展運動之一,能幫助肺部舒張並清除分泌物,同時也能降低血壓和調節心率。Schwartzstein建議每天練習約30分鐘深呼吸,深呼吸運動建議方式:在舒適環境中坐下或躺下,緩慢並深深呼吸,維持肩膀姿勢,腹部向外鼓張,然後呼氣放鬆腹部,動作重複5分鐘。 每小時改變姿勢 增加肺部氣體循環 久坐不動對健康不利,Schwartzstein醫師建議每小時至少改變一次姿勢或起身運動,可以練習簡單的深蹲或彎腰伸展,有助於肺部的氣體循環,也可促進清除黏液分泌物。 過重影響橫膈膜 減肥能減少肺部負擔 體重過重會造成各種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肺部肌肉的壓力,尤其是橫膈膜向下運動會因為身體肥胖受到阻礙,使肺部體積無法伸展舒張,Schwartzstein 提醒,適當體重控制能減少呼吸時的肺部負擔。正常成人應盡量維持正常BMI值,成人BMI建議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 《延伸閱讀》 .盡量別久坐!研究:長時間不運動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3大族群易感染新冠病毒?中醫師教3關鍵提升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4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術後照護 留意管路 小心積痰
口腔癌是頭頸部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等。手術分頸部廓清術與皮瓣顯微重建術兩階段。整個手術目的為修補缺損,保留功能,恢復外觀,手術時間平均約需8至12小時。頸部廓清術是將腫瘤病灶及周圍淋巴組織切除乾淨,但常會出現無法直接縫合的組織缺損,包括口腔黏膜、口外皮膚、骨頭、食道等,必須接續以皮瓣顯微手術將病患身上某部分組織,連同其供應組織的血管一起取下,再移至身上需要重建的部位。常見的自體組織來源為前臂皮瓣、大腿皮瓣、小腿骨皮瓣等,以同側大腿居多,取皮處的傷口會自然癒合,補皮處的傷口則會打上石膏固定。取下來的皮瓣需經由顯微手術縫合血管才能存活,術後需保持固定姿勢平躺7天,頭頸不可搖晃,也不可睡枕頭,頭兩側以沙袋固定,以免縫合的血管因扭曲、壓迫而栓塞;若血管塞住,則須再進行血管探查或重接血管等重建手術。術後約5至7天才可拆除石膏及換藥,並依醫囑漸進式活動。術後病人會進加護病房觀察2至3天,穩定後轉一般病房觀察。在病房中,需24小時看護病人,病人身上有多個管路及引流管,包括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傷口引流管、中心靜脈導管等,建議照護者務必留意管路情況,以避免病人自拔或滑脫。長時間手術容易造成肺塌陷囤積痰液,術後應盡力咳痰,若有痰音而無力咳痰,可通知護理師抽痰,以避免肺炎的發生。而菸、電子菸及二手菸都會讓血管收縮,導致手術失敗,因此,主要照顧者不可抽菸,身上亦不可有菸味。術後平躺7天,是病人最難熬的過程,需要家屬多給予心理支持和鼓勵,醫護人員也會在術前給予病人及家屬詳細的說明及衛教,並在術後給予細心的照護。
-
2021-05-01 該看哪科.耳鼻喉
咳嗽、久咳好不了怎麼辦?醫教4招助解咳:可喝紫菜蛋花湯
「醫師驚治嗽!」咳嗽成因百百種,有時只是常見小病,有時卻可能演變為重症。醫師提醒,一般性咳嗽若未妥善治療,有可能演變成久咳不癒的慢性咳嗽。 咳嗽不醫,小心變成慢性咳嗽! 吉康耳鼻喉科診所院長羅仕寬醫師受訪表示,咳嗽是一種常見症狀,一般原因與感染、發炎有關,久未處理就會形成慢性感染和慢性發炎,因而導致久咳不癒的慢性咳嗽問題。 羅仕寬醫師說明,無論是發炎或感染,患者初期大多以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來表現,還能維持生活與正常,多數是病情經過兩三天後才開始出現咳嗽。 羅仕寬醫師提醒,不少人出現咳嗽時未及時處置,認為時間一長便能不藥而癒,這是形成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嚴重時連續咳嗽數周以上或更久,進而演變為不時發作的咳嗽以及夜咳,甚至咳到睡醒,影響睡眠品質。 久咳不癒可追溯起因,常見風險因子要注意 羅仕寬醫師指出,當有慢性咳嗽情況可回顧最初時的發病情況,並檢視日常生活,追溯背後真正的原因。以一般病人而言,最常見的原因與生活環境有關,如台灣氣候潮溼悶熱,塵螨孳生普遍,在物品上30公分是塵螨最多的位置,包括一般人每天接觸的床墊在內。 此外,抽菸、二手菸、汽機車廢氣、工廠廢氣、燒香、油煙等室內外空氣污染,亦是常見引起呼吸道發炎的風險因子。環境中的病菌微生物也可能誘發咳嗽,包括細菌及病毒感染,如黴漿菌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流感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感染等。 咳嗽要忌口,冷、熱、辣、甜都別吃! 出現咳嗽症狀就該開始忌口,避免情況惡化。除了民眾一般會警惕避免吃冰、吃辣,羅仕寬醫師也提醒,生冷食物與甜食都要避免。較少人注意到的是,過熱的食物也不利於降低發炎。 羅仕寬醫師解釋,身體出現咳嗽症狀代表處在發炎狀泰,辛辣食物刺激發炎加重,冰冷食物則會使發炎惡化。至於甜食,已有不少研究指出是形成發炎的重要因子,幾可視為毒物。 發生感冒、咳嗽時,一般人常喝熱湯熱飲,羅仕寬醫師則提醒,應降至溫熱再喝,否則當下可能會感到舒緩,但後續會發現發炎更加嚴重。 吃香草、牛奶冰淇淋助解咳? 網路上關於咳嗽有不少謠傳,包括咳嗽、喉嚨不適可以吃香草冰淇淋、牛奶冰淇淋加以緩解。羅仕寬醫師指出,牛奶、奶油有助滋潤喉嚨減緩不適,並也含有可幫助免疫的營養成份,但最好直接飲用牛奶、攝取適當奶油,不建議多攝取不利咳嗽的冰冷食物。 久咳不癒別亂補,醫教4招有助解咳! 咳嗽發作期間應妥善治療,生活上的保養也很重要,羅仕寬醫師說明,一般咳嗽約一至二周可康復,平日應避免攝取過冷、過熱、過甜的食物。可多喝溫熱水、溫茶、湯飲等,可以自行熬煮雞湯、排骨湯、紫菜蛋花湯、四神湯,不建議攝取燒酒雞、薑母鴨等過熱與辛辣食物。 另外,良好作息與飲食習慣也很重要,羅仕寬醫師建議飲食七分飽,營養均衡。紫菜蛋花湯、雞湯含有豐富蛋白質,能幫助維持免疫力。也要注意口腔清潔,口腔乾淨細菌變少,有利於改善喉嚨發炎情況。或是一日沖澡兩次,幫助排汗、促進血液循環,對改善症狀也有幫助。 《延伸閱讀》 .久咳不癒竟可能是肺癌徵兆?醫:超過2~3週等情況應盡早檢查 .咳嗽也有冷熱之分!症狀不同,改善方式也不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2 該看哪科.兒科
醫病天地/小孩戽斗牙齒亂 恐鼻過敏引起
孩童齒列不正、一口亂牙,甚至戽斗時,家長都會帶至牙科矯正。萬芳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黃筠涵說,咬合異常不一定是牙齒長不好,有可能是長期鼻塞所致,除建議減少接觸過敏原,新生兒可喝母乳,調節免疫系統。黃筠涵說,有一名7歲男孩小傑因牙齒亂、咬合異常,被媽媽帶去牙科矯正,但牙醫師卻發現小傑是長期鼻塞,習慣張嘴呼吸,進而影響臉部骨骼發育所致,建議媽媽帶去兒科治療鼻過敏。黃筠涵說,輕微未影響生活作息鼻過敏,需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如塵蟎、灰塵、二手菸或燒香味;家中被單1周至少洗1次,也可補充益生菌或維生素D,少吃冰冷食物。若鼻過敏嚴重影響睡眠及學習表現,建議可藥物治療,目前以鼻噴劑及抗組織胺藥物為主。黃筠涵說,孩童從出生至3歲免疫系統處易敏期,大量接觸環境過敏原易誘發過敏體質,此階段為預防過敏關鍵期,推薦喝母乳,能調節免疫系統。
-
2021-04-10 癌症.肺癌
只輸北韓!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 抽菸、環汙是危險因子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胸腔外科,日前診治68歲胡姓患者,發現肺部有直徑2公分腫瘤,檢查確診肺腺癌一期,經手術切除肺葉,目前在門診持續追蹤;研究顯示,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名、只輸北韓,每年約1萬3000個新增個案,抽菸、環境污染、家族史是主要危險因子。根據衛生署的最新統計,肺癌是台灣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女性則居首位,台灣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全球肺癌發生率,台灣肺癌發生率為亞洲第2名,(每10萬人口36人),僅次於北韓(每10萬人口36.2人),全球排名第15名,肺癌被譽為台灣「新國病」。楊崇安指出,肺是人類換氣最重要器官,容易接觸大自然中許多致癌源,如空汙、病毒、細菌;研究顯示,每天抽菸者得肺癌機率是不抽菸的15到25倍,吸入二手菸的人罹患肺癌比率,比沒吸入二手菸的人高出30%,且近年肺癌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楊崇安表示,肺癌症狀有咳嗽、咳血、氣促、胸痛、肋膜積水、聲音沙啞等,但大部分病人無臨床症狀,皆是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建議年齡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被動吸菸、肺部慢性病如肺纖維化、肺結核等、常曝露於廚房油煙、高汙染環境等,建議定期健康檢查項目加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楊崇安說,早期靠胸部x光篩檢肺部腫瘤,超過六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是晚期,美國及歐洲的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低輻射曝露,可偵測到0.3-0.5公分大小的腫瘤。肺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也越好。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大多為單側小型腫瘤,存活率多為八成以上;第二期為腫瘤擴大,約略有五成機率存活;第三期因腫瘤侵犯到更多組織和淋巴結,存活率為三成;第四期腫瘤已擴大到另一側或其他器官,此時存活率1成以下。第三、四期因不能接受手術,可透過精準醫學檢測,決定治療方法。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08 癌症.肺癌
不抽菸無不良嗜好的她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
突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新北市一名40多歲女性不抽菸,無不良嗜好,平時對人總是輕聲細語、脾氣溫和。但去年底突性情大變,從溫文儒雅變得反應冷漠,且常常面無表情猶如撲克臉,家人起初以為是憂鬱症,帶她至三峽恩主公醫院就醫,這才檢查是近年越來越多女性會出現的肺腺癌合併腦轉移。院方立刻安排放射線治療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過程順利,腦內腫瘤消失,腫瘤指數也大幅下降,病人也找回笑容。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自民國99年起每年皆有超過一萬名國人新診斷為肺癌,而肺癌年輕化及不抽菸的肺癌病人變多,2018年更超過6000多名女性罹患肺癌,其中9成是肺腺癌。恩主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鍾道生表示,該病人腦部有轉移性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認源自於肺部腫瘤,經切片證實肺癌細胞基因檢測有上皮細胞因子(EGFR)突變。因這名患者多發性腦轉移長在兩側雙側額葉,考慮病人年紀較輕,故安排以直線加速器進行弧形調控放射治療及腦部海馬迴迴避技術,避開記憶區域照射保護正常腦部,並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提高腫瘤治療效果,症狀奪得大幅改善。鍾道生指出,額葉在腦部有如控制中心抑制較基本的情緒,這部分出問題會讓人變得冷漠、性情大變、喪失意志。而過去醫界對於多顆腦腫瘤,全腦放射治療是標準治療,但是對記憶力、語言等神經功能影響較大,特別是腦部海馬迴負責認知及執行能力的管控,現在他們藉由新一代影像導引弧形放射治療可降低海馬迴的放射劑量,減少對記憶及認知功能傷害,讓腦轉移得控制同時讓病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近年患者 多與二手菸、廚房油煙、空汙相關鍾道生提醒,以往患者多是有家族有肺癌病史、粉塵、抽菸習慣者,但近年常吸二手菸、廚房油煙或受到空汙影響導致罹癌的患者逐漸增多,建議民眾除了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檢查,若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提高偵測早期肺癌的機會,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
2021-03-28 癌症.肺癌
蕭彤雯揪出0期肺腺癌!胸腔科醫提醒留意5不明顯症狀
前主播揪出0期肺腺癌!沒抽菸也會得,留意5不明顯症狀。 近日前主播蕭彤雯傳出確診肺腺癌的消息,她指出於今年一月健檢時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結節」,第一次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就確認罹癌,並確幸發現得早,為0期肺腺癌。目前正接受治療,一切狀況良好。 沒抽菸也會得,肺腺癌常見危險因子。 肺癌發生率相當高,在十大癌症位居第二,肺腺癌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且患者往往是沒有抽菸習慣的族群。癌症治療越早發現治療越有利。提醒風險族群應多加留意定期檢查。 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黃柏瑞醫師指出,肺癌當中肺腺癌的比例就約占5成,女性的比例也比男性要來得高,特別是亞洲女性,且患者有很大的比例是沒有抽菸習慣的。醫師表示,肺腺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肺腺癌病史外,最主要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常見包括工廠及車輛廢氣等室外空氣污染,以及烹飪時的油煙、常見於老房的石棉瓦、家中敬神祭祖的線香等室內空氣汙染。而抽菸雖然在這些風險因素當中並未特別突出,但抽菸這個習慣本身就是肺癌、各種癌症的風險因子,也大意不得。 及早發現肺腺癌,治癒成功率高達9成。 黃柏瑞醫師指出,蕭彤雯能在0期就檢查出來確實是非常好的消息,因為肺腺癌的初期症狀其實相當不明顯,幾乎可說是沒有症狀,在0期就發現成功治癒的機率可達到9成以上,運氣相當不錯。第1期,成功治癒率也約占有8~9成左右,第2期也還有約7~8成,第三期開始則可能有淋巴等處受到癌細胞侵犯的情況,成功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第四期開始則著重在癌轉移,計算的是延長患者存活機會,若治療情況樂觀,還是可以以像是治療慢性病一般持續治療。 肺腺癌初期不明顯,留意咳、累、喘等5症狀。 即便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黃柏瑞醫師還是指出藏在細節中的魔鬼。醫師表示,平常在沒有減肥等任何情況下出現不明體重下降、沒有食慾就需稍微提高警覺。若出現了咳、累、喘等情況更要多加注意,特別是超過兩周的久咳不癒。因為這些雖然很多疾病都有可能出現,但確實也是肺腺癌的不明顯症狀。不論是否為肺腺癌,都不是好事。 當肺腺癌進入了轉移階段,就有可能出現更另人不適的症狀。肺腺癌常見轉移至腦部、骨頭、肝臟、腎上腺等處,轉移至該處,便容易出現相關症狀,如頭暈、頭痛等,或是出現骨頭疼痛的情況。肝臟、腎上腺則較少出現相關症狀。 男胸痛確診肺腺癌,檢查驚見肋骨像被啃。 黃柏瑞醫師分享曾遇過一位男性案例,他是在胸口疼痛的情況下前往檢查,因有抽菸的習慣,原本推測其可能為另一個惡性度更高的小細胞肺癌,經檢查後確診為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肋骨,像被啃食般佈滿不少坑洞,因此才會才會感覺到疼痛。提醒民眾務必留意生活中異常的蛛絲馬跡,若有察覺不對勁盡早檢查,等到痛才檢查風險相當高。 防範空汙預防肺腺癌,40歲開始宜定期檢查! 防範肺腺癌除了日常生活中多留意異常情況,黃柏瑞醫師指出最重要的就是遠離風險因子,並定期作相關檢查。包括避免抽菸、二手菸,烹飪時應開抽油煙機,外出時盡量戴口罩,情況允許的話在室內最好開空氣清淨機,以過濾戶外飄進來的PM2.5。 高風險族群建議從40歲開始就可以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其為相當詳盡的肺部檢查,檢查若沒有問題可三至五年進行追蹤,若檢查有所疑慮,其也可能為其他肺部問題,但還是不可大意,建議三個月定期追蹤,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平時健康檢查時也可以特別針對肺部做相關檢查,雖未像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盡,但也還是有可能發現到異狀,如蕭彤雯前主播據綜媒消息就是在做健檢時檢查出來的。提醒民眾平時做好相關防範,並提高警覺,如此更有助防範。 《延伸閱讀》 .喝咖啡有利防範肺癌?營養師:關鍵在怎麼吃! .南台肺癌機率高出15倍,5成患者不曾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5 養生.人生智慧
72歲單身的豐富!陳淑麗:盡情快樂助人,走時最好像插頭一樣一拔就離開
編按:72歲的資深藝人陳淑麗,身材輕盈,聽她說話心情也很輕快!她擔任董氏基金會終身志工、長年推動反菸運動,也因此勤於保養身體,練了數十年的瑜珈,體能極佳。她曾渴望走入家庭,多年來卻始終單身,然而卻發現:原來沒有完成願望也無所謂,因為一定有別的快樂,說不定比你預想的更好!如果從小就有一個願望,但始終沒有達成。心情是什麼?對資深藝人陳淑麗來說,這個願望再簡單不過,就是很多人都有的身分:「想當一個媽媽」。這是她小學2年級第一次寫作文 〈我的志願〉時,寫下的答案。當時還被同學笑當媽媽有什麼了不起的?未料,人生的路有時很幽默。今年72歲的她,一路以來就是緣分未到,仍舊單身。但她多年來活躍於公益活動、並修習瑜珈,雖然本來的願望沒實現,但發現:人生也還是很豐盛啊!所以,每個人的人生都會轉彎,後來的路也許比你預想的更好。17歲進入演藝圈 但只想過普通人的生活陳淑麗17歲時被挖掘進入演藝圈,以模特兒身分出道。當時收入豐厚,卻也花錢花得兇,台上台下都光鮮亮麗。然而,陳淑麗對這樣的生活並不太眷戀,「我只想和普通人一樣,做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或找人嫁了就好。我心想: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過日子,應該沒那麼困難吧?」29歲時,她曾有一個穩定交往多年、論及婚嫁的對象,不料對方母親卻因為她從事模特兒工作,強烈反對2人交往,面對來自家長的壓力,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更不想讓男友為難,最後自己選擇果斷分手。陳淑麗說,自己的個性屬於坦率直腸子類型,凡事容易認真,「我談戀愛很慢熱,但面對情傷,又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平復心情」,此後她陸續有過幾回戀情,卻都以分手收場,反覆受挫下,或許因此讓她對於感情逐漸卻步。「差不多過了35歲後,我算是斷了一定要結婚的念頭。」多年菸癮 因為一聲咳嗽決定戒菸1986年,她37歲,決定加入董氏基金會,擔任終身義工至今,和「孫叔叔」孫越一樣大半生都致力反菸運動。原來,她曾經是個菸不離手的大菸槍。當時董氏基金會創辦人嚴道的乾女兒卜仁美是民生報的娛樂記者,和陳淑麗是同住一室的姊妹淘。「嚴先生的丈母娘愛燒菜,只有我吃不胖最捧場,老太太喜歡我來,久而久之就變成嚴家的常客。嚴先生曾說,每次他回到家只要聞到菸味,就知道我來過了。」為何決定不抽菸了?「我第一次想戒菸,是為了愛漂亮。那時有個同樣是模特兒的朋友,一個多月沒見,我發現她氣色很好,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方戒菸了。」但難以抵擋菸癮誘惑,陳淑麗經常戒了又抽、抽了又戒,前前後後拖了3、4年,「最後朋友都虧我說:這次妳要戒多久?我都不好意思再跟別人說我要戒菸。」最後陳淑麗徹底戒菸,是在她第一次拍8點檔連續劇《四千金》的時候。「當時在拍一個重要場景,我卻因為忍不住喉嚨癢,在現場乾咳了一聲,導致那段戲整個重來,讓我很過意不去,也覺得這有損演員專業。這次總算真的成功,就算朋友在旁邊吞雲吐霧滿室菸味,我也不會想抽了。」投身公益30年 獲得人生最大感動董氏基金會是台灣禁菸運動的重要推手,陳淑麗除了經常擔任活動、記者會的主持或代言,為了推動立法,到立法院對立委遊說也是家常便飯。陳淑麗說,這樣熱心公益的性格,或許和她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出身澎湖的陳淑麗,小時候家裡開報關行,在她的記憶中,家裡門從來沒鎖過,簡直就像社區活動中心。「因為那時候澎湖本島跟離島之間船班每天只有一趟來回,往來做生意的人有時搭不上船,我爸就會留他們住一晚。所以從小我就很習慣家裡有陌生人吃飯、留宿,沒把外人當外人。」陳淑麗在世新念書的時候,學姐經常在假日拉著她去育幼院給孩子們說故事、或是到YMCA幫忙,把當時一些駐台美籍家眷捐的衣服、用品等物義賣出去;出社會第一次賺了錢以後,陳淑麗就把錢拿給爸爸,要他幫忙捐給澎湖救濟院。「對我來說,自己有能力時幫助別人,就是一件很自然、直覺的事。」直到她演出《上錯天堂投錯胎》一炮而紅,她做公益的心態也有些不同了。「過去做善事是別人拉著我去幫忙我就去了,心裡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後來我的心境慢慢轉變,覺得自己得到這麼多名聲、觀眾的喜歡,應該要去做一些回饋的事、盡一分社會責任。」不只是董氏基金會,當時不少慈善團體包括世界展望會、聯合勸募等,都來邀請陳淑麗幫忙募款,如果活動不巧撞期,她會優先參加沒有酬勞的活動,「因為沒有酬勞,表示他們經營更辛苦、更需要幫助。」陳淑麗說,要做公益,其實捐錢是最簡單的,長期參與其中最不容易,「當中董氏基金會又更特別,因為反菸屬於社會倡議運動,和一般公益團體救助弱勢族群不同,必須花時間說服大眾。」《菸害防制法》正式通過後,有次陳淑麗搭公車,有個陌生人下車前忽然轉頭對她說:「陳姐謝謝妳,讓我上班終於不用吸二手菸了。」她說:「當下我很感動,覺得自己努力了十幾年,真的有回報。」40歲後開始練瑜珈 有體力就能完成更多事為了投身公益,陳淑麗修習瑜珈將近30年,如今更擁有多張專業證照。最初她單純是想找個運動鍛練身體,人才有力氣。學了幾年之後,碰上921大地震,她和一群志工一起到現場賑災,「到晚上每個人都精疲力竭,但我反而沒什麼事,才感覺原來真的有練有差。」她說,年輕時在演藝圈作息不正常,經常拍戲到凌晨,隔天睡到下午,後來因為做公益,她經常得一大早就起床跑活動,久而久之,生理時鐘自然調整成早睡早起,「過這樣的生活,你想不好吃好睡也很難」。也因為接觸到環保概念,陳淑麗也養成了少吃肉、少吹冷氣的習慣,這些都是她無形中保養自己的小秘訣。練習瑜珈超過10年後,一起上課的朋友都跟陳淑麗說:「妳動作做得比老師好!」紛紛鼓勵她去考師資證照。「那時候我很傻,想說當瑜珈老師的話,就不用花錢上課了!沒想到真的當老師之後,反而更掉進更大的錢坑,因為你必須花更多時間和心力精進自己,才能把學生帶好。」陳淑麗笑說。因為多年練習瑜珈,72歲身形仍然維持得纖細有致。現在陳淑麗一週上6堂瑜珈課,班上學生無一例外,全都比她年輕。「有時候學生說這個動作她做不來,我就鼓勵她說:我70歲都可以,妳比我年輕怎麼會不行?」有時陳淑麗也會問她的老師同樣的問題,這時老師會說:「妳這時候不練,難道要留到下輩子才練嗎?」陳淑麗笑說,她會教瑜珈直到做不動為止,「我沒有忘記自己幾歲,但不需為了年紀阻礙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可以一直到終老都有活力、有目標。」順利但不盡如意 人才會有所成長走過大半生,此刻陳淑麗覺得,自己其實是幸運的人。「一個沒什麼背景的女孩子,就這樣順順地進入演藝圈、一路上又遇到這麼多幫助我的人。年輕時我一心想嫁人生小孩,很怨歎地認為自己要的不多,為什麼就是無法如願?卻忽略了除此之外,我其實什麼都不缺。」她笑說,很多女人永遠不滿意自己的外表、覺得自己不夠年輕美麗:「我活了幾十年,一路都在嫌自己老,但現在我回頭看30歲、40歲或50歲的照片,都覺得我還蠻漂亮的啊!現在過了70歲還可以維持這樣,也很不錯了。」陳淑麗和媽媽同住長達20年,和母親的關係,也因為從事公益才有了改變,「我媽媽是從小管教很嚴格的人,有時其實是關心,彼此卻習慣用帶刺、負面的方式講話,和媽媽的關係就很緊張。直到我做活動,接觸到很多人的故事,可能因此開始反省自己,也更容易站在對方立場去理解。」後來陳淑麗開始改變和媽媽的相處方式,言詞不再尖銳,經常把「我愛妳」掛在嘴邊,2人更養成每天回家就會擁抱的習慣,「其實人與人的相處就是一面鏡子,先改變自己,對方就會感受得到。」2014年媽媽因病過世,她坦言至今還沒能完全走出傷痛,「但我心裡已經保存了媽媽的愛。」而面對老後的未來,陳淑麗心裡已有了安排。目前她暫租一間小套房,原本住的房子則是適度作整理修繕,準備在此終老,「只要還有呼吸,就快樂出門;走的時候,最好能像插頭一拔就離開!」她笑說。原文:72歲單身的豐富!陳淑麗:盡情快樂助人,走時最好像插頭一樣一拔就離開
-
2021-03-22 新聞.元氣新聞
前主播蕭彤雯驚曝罹患肺腺癌 打噴嚏像被卡車輾過
前主播蕭彤雯今在臉書透露自己罹患肺腺癌零期,她今年1月做健檢,意外發現左肺葉有一個0.9cm大小的陰影,而且是醫生比較不樂見的「毛玻璃狀結節」,確診後她16日就進行手術,現在已出院返家,而她也決定把自己的病情公開,希望能提醒大家對身體狀況多一點警覺,她認為自己很幸運,能在早期就發現,目前也會好好休養身體。蕭彤雯說,發現罹癌時也曾覺得不解,因為自己「從不抽菸、沒有家族病史、沒有明顯二手菸危害、不焚香拜拜、也不是天天下廚」,肺腺癌卻還是找上她,而她也發現,身邊罹患肺腺癌的幾乎大多是女性,而她很幸運的是,X光能照到的肺部癌變常常已是二期以上,只有LCT/低劑量電腦斷層抓得到初期病變。「我人生第一次照LCT就中獎,你說我是幸還不幸?我自己覺得我超幸運der,能在這麼初期就治療好~」人生下半場可以繼續精彩!」她表示手術順利,只是現在打個噴嚏都像被卡車輾過,這次生病也讓她有更多的體悟,她甚至還在手術前給給兒女各寫了一封信,「這我都不敢跟醫生說,怕他笑我想太多~但還是那句話:凡事都有意外啊⋯有準備總比沒準備的好,你們說是嗎?」而她現在下廚,也會盡量戴口罩,多使用蒸煮的方式,避免接觸太多油煙。
-
2021-03-16 科別.呼吸胸腔
空品持續惡化!3大高危險群,醫師教這樣預防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數據顯示,未來一週,13日受東北季風影響,迎風面北部地區擴散條件較好,下風處中南部地區仍須留意污染物累積;14日至18日東北季風減弱,環境風場轉為偏東風,西半部擴散條件轉差,須留意污染物累積情形;空氣品質受氣象條件影響大,時序進入春季,天氣變化快速,預報不確定性較高,請隨時留意最新空氣品質資訊。懸浮微粒 可穿透肺部氣泡進入人體血管空氣中存在許多污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 PM粒徑大小有別,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粒子,就稱為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單位以微克/立方公尺(μg/m3)表示, 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8,非常微細可穿透肺部氣泡,並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故對人體及生態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空氣污染 對身體造成的健康危害 ◎分子大:懸浮微粒PM10。這些分子容易停留在呼吸道及口腔的黏膜組織,造成鼻 子癢、喉嚨癢、氣喘及咳嗽的問題,久而久之,也會釀成慢性鼻子過敏或慢性咳嗽的問題。◎分子小:粗懸浮微粒PM2.5~PM10。可能會到達呼吸道的氣管處,造成咳嗽及胸悶的問題。◎細懸浮微粒:細懸浮微粒PM2.5。分子又更小,小到一吸,微粒就直接被吸到肺泡,進入微血管到全身的循環,除了引發上述的問題外,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甚至有致癌的可能。2013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空氣污染為主要的環境致癌物,引發肺癌的風險更勝於二手菸,尤其最危險的是可堆積在人體肺部深處、進入血液循環的細懸浮微粒PM2.5,將其認定為第一級的致癌物質。空污高危險群 日常這樣預防面對大環境的空氣污染,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戶外活動,但仍然很難完全避免。 哪些族群最容易吸到散布在空氣中的污染物及懸浮微粒呢?以及該如何預防,將傷害減到最低:◎機車族身為一名通勤族,最難忍受的就是撲鼻而來的廢氣,尤其大台北地區上下班時間,車流量很大,如何降低自己吸到的廢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何預防:若要避免細懸浮微粒的吸入,建議戴上N95口罩,且每日都要更換;如果可以的話,建議選擇車流量較少的路線,降低空污的暴露。◎常等公車及馬路行走的行人站在分隔島上等待公車,身旁的汽機車一輛又一輛的呼嘯而過,呼吸著汽機車排放出來的廢氣,讓不少人感覺快要窒息。這些公車族及常在馬路上行走的行人,暴露在空氣污染的風險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對於免疫力較低的小孩或老人影響尤其嚴重。→如何預防:同樣建議配戴N95的口罩,才能隔絕掉細懸浮微粒;此外,由於懸浮微粒有重量,所以會往下墜,因此,若嬰兒推車高度越高,或拉下嬰兒推車的布套,也可降低懸浮微粒的吸入。◎慢跑族或單車族在空氣品質不良的情況下外出運動,是慢性自殺的行為。國人近年來很流行慢跑及騎單車運動,但空氣品質每況越下,可能反而會讓身體愈來愈糟,因為路跑或騎單車等活動屬於激烈運動,在心肺的強力運作下,吸進去的污染物是平常的好幾倍。→如何預防:當空氣品質達到不良的狀況下,尤其是懸浮微粒粒徑小於10微米時,就應該避免戶外的運動;或是選擇靠近公園等樹木較豐富的區域,因為樹木的葉面可以黏著懸浮微粒,有淨化空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有早晨運動的習慣,雖然晨間運動是一項相當健康的習慣,不過,當空氣的懸浮微粒超標時,會因為晚上濕度高導致懸浮微粒下沉,早上運動反而會吸入更多的空污氣體。延伸閱讀: ·每吸一口都是PM2.5!小心空污正侵襲你的肺 日常「少做6件事」自我保護 ·西半部空氣品質紅色警示!洗鼻腔有用嗎? 耳鼻喉科醫解答
-
2021-03-11 科別.呼吸胸腔
台中霧霾嚴重民眾眼睛癢、打噴嚏 醫師建議外出戴口罩
最近台中霧霾嚴重,天空一片灰濛濛,許多人有眼睛癢、咳嗽、打噴嚏等症狀,醫師表示,近來類似患者有增加趨勢,提醒季節交替之際,空汙狀況開始惡化,成為健康隱形殺手,外出切記口罩不離身,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指出,當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過高時,天空就會呈現灰濛濛,且能見度低,除了容易影響行車視線,也會造成眼睛癢、咳嗽、皮膚癢等過敏症狀,因細懸浮微粒可達肺泡最大的顆粒大小,不僅影響肺部,更會經由肺泡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全身器官。他說,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2019年空氣懸浮微粒超過標準值就有200天以上,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或炎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影響胎兒發育造成缺陷、引發腦損傷造成退化性疾病、誘發過敏反應,更可能增加罹癌的機會,顯見細懸浮微粒不只影響呼吸系統,更會對全身造成傷害。由於肺癌已經連續5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肺腺癌近年也有上升趨勢,占整體肺癌約8成,罹患肺腺癌的女性當中,更有高達95%為非吸菸者,更是女性朋友不可輕忽的問題。劉柏毅醫師建議,平時可開啟環境監測APP,注意空氣品質預報,外出時記得攜帶口罩,當戶外空氣品質不良時,建議待在室內並減少開窗,使用有HEPA過濾網的空氣清淨機,最重要的是應戒菸、盡量減少燒香燒金紙、少點蚊香,避免高溫油炸烹調方式,才能避免肺部「內外夾攻」。至於肺癌高危險族群者,例如抽菸大於每年30包、直系血親有肺癌史者、有肺部疾病、長期暴露於二手菸或石綿環境等,不妨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若是發現病灶,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除了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外,再搭配術前術後個別化的肺部復健,都能使患者盡速回歸正常生活。
-
2021-03-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孕婦抽菸壞處多 專家建議嚼口香糖轉移注意力
美國研究顯示,嬰兒猝死症(SIDS)死亡案件中,近4成因孕婦於孕期吸菸,衛福部國健署估計,在台灣,每20位孕婦就有1位吸菸,恐造成流產、胎死腹中、新生兒死亡及兒童發育遲緩等,建議孕婦應盡快戒菸,若於孕期第15周前戒菸,可降低早產等風險。專家建議,孕婦可「嚼口香糖」轉移注意力。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抽菸產生的尼古丁及其他有害物質,會透過母體「胎盤」傳遞給寶寶,除可能導致未來小朋友生長遲緩外,還可能導致孕婦胎盤早期剝離。此外,抽菸恐提高孕婦罹患肺部疾病機率。黃閔照說,孕期需要將氧氣交換給胎兒,使孕婦比一般人更易罹患肺部疾病,若再加上抽菸所釋放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影響氧氣輸送,更易導致孕婦罹患肺部疾病。如何幫助孕婦戒菸,黃閔照表示,為保護胎兒健康,孕婦自身已有戒菸動力,臨床上,醫師也會提醒孕媽咪戒菸,成效大都不錯。另外,建議孕婦可「嚼食口香糖」轉移注意力,或是「和同儕一起戒」,與身旁抽菸的孕媽咪共同戒菸。黃閔照表示,除了孕婦本身要戒菸,其家人也應一同戒菸,孕婦吸二手菸或環境殘存的三手菸,都會影響胎兒健康。根據民國107年「國人吸菸行為電話調查」,我國家庭二手菸暴露率超過兩成,研究發現,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的孕婦,其新生兒體重比未接觸菸害的孕婦少35公克。除了二手菸,吸菸後殘留於室內各處、衣物上之三手菸,也會持續以尼古丁轉化的致癌物危害兒童健康。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國健署有提供戒菸衛教與戒菸專線的服務,「孕婦健康手冊」中有戒菸諮詢相關資訊、附有轉介同意書,醫療院所及社區藥局除提供孕婦戒菸衛教,也可轉介至戒菸專線提供戒菸諮詢服務。※戒菸資源:◎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全國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
-
2021-02-25 癌症.肺癌
起初只是肩頸痛 婦人不抽菸、無家族史卻檢出罹肺腺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指出,最近分別有40歲和63歲婦人因肩頸疼痛,合併上肢麻痺,後檢經檢查發現胸部影像異常,並確診為肺腺癌合併骨轉移,由於兩人均無抽菸、家族史,兩患者聽到罹癌噩耗均錯愕不已。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指出,這兩位患者原發肺癌部位不大,但沒想到初次診斷時就發現有嚴重骨轉移症狀。她說,肺癌連續多年高居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在台灣,小細胞癌型態約佔全部肺癌的10~15%,且與吸菸關係相當密切,而非小細胞癌型態佔85~90%,包括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等,其中最常見為肺腺癌,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女性與非吸菸者,且近10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陳鈴宜說,造成肺癌的兩大主因分別為基因的穩定性,以及環境致癌物的刺激,根據中央研究院與台大醫院團隊2020年發表的研究成果,發現台灣肺腺癌的癌細胞突變印記,以APOBEC酵素突變為主;分析患肺腺癌的病友,有高達74%從沒抽菸,且小於60歲的女性,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程度高。一旦APOBEC酵素有突變,加上暴露於如二手菸、空汙等環境致癌物中,容易使基因受到破壞,最終導致細胞癌變形成腫瘤,因此研判APOBEC酵素突變,應是早期觸發肺腺癌的因素。她說,APOBEC只能解釋部分致癌因素,不影響目前肺癌防治措施,故尚仍無法當作檢測肺腺癌的標的,而目前預防肺癌的有效策略,仍著重於減少生活中致癌物的暴露,與如何早期發現肺癌,並早期治療。陳鈴宜建議,國外目前針對吸菸者普遍使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進行肺癌篩檢,然而台灣以肺腺癌為主,成因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因此從個人健康管理角度而言,即使沒有任何肺癌的風險因子,也可將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納入健檢項目考量,但要提醒民眾,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初檢發現肺部結節的比例約20~25%,若判定結果異常,無須太過恐慌,但必須長期追蹤。
-
2021-01-31 科別.耳鼻喉
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醫提點正確做法
每當季節交替之際,天氣忽冷又忽熱,最容易引起感冒症狀。林太太是育有兩名子女的家庭主婦,最近得了感冒久咳不止,而且咳到肚子痛,甚至還有漏尿的情況發生,她趕緊就醫,檢查之後醫師告訴她這是感冒引發的「急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 可分急性、慢性支氣管炎是指連接氣管和肺部的小氣管發炎。家醫科醫師羅佳琳指出,人體的支氣管黏膜上有微小的纖毛,有黏性分泌物潤滑,用以淨化吸入的空氣,支氣管發炎時,因受刺激分泌過多黏液,因此,導致呼吸困難或咳嗽。支氣管炎可分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支氣管炎的發生,多為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通常伴隨感冒症狀;慢性支氣管炎的成因則包括抽菸、吸入二手菸、空氣污染等,而哮喘、肺氣腫和其他慢性肺部疾病也會引發慢性支氣管炎。久咳超過3個月是警訊 「痰」要咳出來 臨床上慢性支氣管炎的判定,通常是指1年之內持久痰咳超過3個月以上,且連續2年時間。羅佳琳說,急性支氣管炎症狀,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4至5天後,出現咳嗽有痰、輕微發燒、感覺疲倦、胸悶或胸口不適、呼吸困難、喘鳴等症狀。羅佳琳提及,支氣管炎的症狀和感冒症狀可以說非常的相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症狀,就是會出現惱人的「咳嗽」問題,而之所以會咳嗽,主要是因為體內有「痰」,所以要將它咳出來。 當病毒棲息在支氣管時,體內會分泌黏液(也就是痰),這種黏液是含有「溶菌酶」的酵素,「溶菌酶」是跟白血球殺菌時的武器是一樣的,所以當我們的體內出現痰,通常都是有發炎的症狀,而那些痰就是白血球和病毒(細菌)奮戰後所剩下的廢棄物,因此,有痰一定要吐出來、清乾淨,才不會讓發炎的症狀惡化。 通常半個月可痊癒 治療不當恐影響心臟功能 急性支氣管發炎反應通常是暫時性的,當感染或刺激物消失,發炎反應也會慢慢緩解,只要經過完整的治療,通常可以在半個月內痊癒。不過,羅佳琳進一步說明,伴隨感冒症狀的急性支氣管炎,若治療不當或不完全,也有可能轉變成慢性支氣管炎,嚴重的還可能導致支氣管擴張症、肺氣腫,甚至影響心臟功能。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支氣管炎與氣喘不同之處在於,急性支氣管是濕咳、痰多;而氣喘則是乾而無痰的咳嗽。 久咳、發生應就醫 理學檢查有無併發症因此,若發現感冒久咳不癒、有發燒等症狀時,就應該趕緊就醫接受治療,以免加重病情導致併發症的產生。然而,若急性支氣管炎發病接受治療 3週後仍未能痊癒,羅佳琳建議,應該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是否有相關併發症的症狀出現,例如肺炎、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擴張症等。而若要預防支氣管炎,羅佳琳提醒,天冷時應戴上口罩、圍巾等,用以加強口、鼻、喉等部位的保暖,同時腳部的保暖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遠離過敏源、適當運動增加免疫力,且每天喝8-12杯水,以稀釋痰液,幫助體內的痰較容易被咳出,洗熱水澡也有助痰的排出。
-
2021-01-20 科別.心臟血管
溫差比低溫更要命! 6大心臟病發病原因...你中幾個?
隨著氣溫直線下滑,冷空氣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使血壓上升;低溫則會刺激血管收縮,使得心臟負荷加劇,因此,使冬天成為心臟病好發季節,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年長者,要特別注意保護心臟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簡思齊表示,心臟病在任何年齡層皆有可能發生,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而造成心臟病的原因眾多,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危險因子兩種。先天危險因子(1)遺傳簡思齊指出,家族成員中若有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病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尤其是有直系血緣的男性在55歲以前、女性在65歲以前,就因心臟病發猝死或心肌梗塞,屬於高危險群。(2)年齡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會時間逐年老化,當然血管也無法倖免於難。當血管隨年齡增加而老化時,使得動脈粥狀硬化愈來愈嚴重,動脈血管壁會逐漸變厚及變硬,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3)性別女性荷爾蒙能保護心血管,因此,心臟病的性別發生率,男比女是3:1。但進入更年期後,女性因為少了女性荷爾蒙保護,得到心臟病的機率便與男性差不多了,一般而言,男性過了45歲、女性55歲以後,就進入心血管疾病危險期。 後天危險因子(1)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血壓愈高,發生心血管疾病機會大增。因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使心臟負荷處於高壓狀態,使心室變得肥厚;也會對血管壁造成傷害,造成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及狹窄,進而導致心臟肥大、狹心症、心肌梗塞、心衰竭等問題。據統計,糖尿病罹患冠心病的機率是常人的2倍以上。因高血糖會使動脈壁較容易產生發炎反應,血管管壁受損;加速斑塊沉澱於冠狀動脈,形成動脈增厚、硬化,導致負責輸送血液至心肌的血管變得狹窄,心肌進而產生缺氧,導致心臟病。膽固醇過高者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比普通人多3倍,因為體內過多的膽固醇會堆積在血管內,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日漸狹窄,阻礙血液流通,心肌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氧氣和養分,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嚴重導致死亡。(2)肥胖隨著飲食西化,肥胖是許多人面臨的健康問題。簡思齊表示,而肥胖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等慢性病機率較高,而這些疾病又會誘發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中風等。體重超過理想體重20%者,為心臟病高危險群。(3)抽菸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的菸害報告指出,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吸菸者的家人因為暴露於二手菸中,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和心臟病的機會。簡思齊說明,抽菸是冠狀動脈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管缺乏彈性、血液變得黏稠。若血管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則形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周邊血管,即為周邊動脈疾病;發生在腦部血管,則造成缺血性中風。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簡思齊)  延伸閱讀: ·天冷猝死人數攀升! 生活「5習慣」死亡機率比一般人高 ·心血管患者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增3至5倍! 專家曝「3個徵兆」藏不可逆下場
-
2021-01-14 癌症.肺癌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南投縣埔里鎮吳姓男子日前赴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進行全身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其肺部有1.5公分結節,吳男對於自身不抽菸卻罹患肺的原位癌,相當不解,懷疑是常在傍晚外出運動,受到空汙所致,所幸在健檢時早期發現治療,目前已治癒。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指出,近年空氣汙染日益嚴重,空氣中PM2.5平均濃度越高,致癌機率也跟著提高,因此肺癌早已不是吸菸者的專利,相關狀況也能許多不菸女性罹患肺癌中得以窺見,並推測其罹癌恐與空汙、油煙等因素有關。根據國健署統計,被診出肺癌時約有6成是已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癌,其發生率從55歲起快速升高,抽菸、二手菸、常在易吸入廚房油煙、廢氣等高度空汙環境,或有其他癌症病史、近親罹患肺癌等高危險群更應定期接受肺部篩檢。埔榮胸腔內科表示,肺癌高危險族群能及早發現治療將獲更好治癒率,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比胸部X光提早5-10年發現肺癌,像該院內「128切高階電腦斷層掃描儀」就能實行LDCT檢查,幫助臨床醫師作為診斷治療參考。透過該該儀器配合肺癌診斷軟體,篩檢速度快,僅需吸閉氣,且不需施打顯影劑,減少藥物過敏風險,可對懷疑肺部病灶做早期的鑑別診斷,協助偵測小型非鈣化結節,且因為速度快,輻射量低,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目標做健康篩檢。埔榮醫院則表示,LDCT以長期或重度吸菸者、戒菸不到15年、有慢性肺部疾病、肺癌家族病史,或暴露於石棉、砷、鉻、鎳、焦油、煤灰,或接觸鐳、氡等放射物質,工廠、燃香、汽機車、PM2.5、廚房油煙等廢氣等族群為適合篩檢對象。
-
2021-01-11 科別.耳鼻喉
喉嚨痛不一定是感冒!耳鼻喉科醫:幾種喉嚨痛別輕忽
喉嚨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每當喉嚨痛時,大家通常會直接聯想到感冒,其實喉嚨痛的原因很多種,可不一定是感冒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柯皓允醫師指出,喉嚨是呼吸道、消化道對外的通道,在呼吸、進食的過程中,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等各種病原體,若遭到感染便會出現喉嚨發炎、腫脹、疼痛。其中,感冒是喉嚨痛最常見的原因,以病毒感染為主。過於勞累、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狀況,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除了感染之外,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導致喉嚨痛,因為胃酸的酸性較強,溢到喉嚨時,會對黏膜造成傷害,而時常感到喉嚨卡卡、有異物感、疼痛不適。如果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中有粉塵、花粉、香菸、揮發物質等,同樣會對喉嚨造成刺激,誘發發炎反應。部分民眾因為需要長時間講話、唱歌,若發音方式不正確或過度用力喊叫,皆可能導致黏膜損傷,而有喉嚨不適的狀況發生。緩解喉嚨痛,可以這樣做柯皓允醫師表示,出現喉嚨痛時,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些調整,以緩解症狀。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讓症狀惡化。最好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因為香菸中有大量有害物質,可能使黏膜發炎加劇。攝取充足水分會有幫助,對健康成年人來說,將體重乘以30,大約是每天需要的水量,但不要喝太熱或太冰的水。維持喉嚨濕潤,有助緩解不適。另外,也要注意空氣中的濕度、溫度要適中,過於乾燥也會讓喉嚨更不舒服。柯皓允醫師解釋,喉嚨痛患者就醫時,醫師會先了解狀況,評估可能的發生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若喉嚨痛有伴隨咳嗽、流鼻水、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大多屬於病毒感染。能夠造成感冒的病毒有非常多種,大多沒有特效藥,得仰賴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病毒,醫師會針對症狀表現來開立藥物,緩解不適。假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延續好幾天,可能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而開始呈現比較濃稠的痰液或鼻涕,這時才考慮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必須由醫師評估判斷,」柯皓允醫師提醒,「不要認為感冒就得吃抗生素,畢竟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濫用抗生素恐導致抗藥性,而且可能影響腸道菌叢。」除了口服止痛、消炎藥之外,柯皓允醫師表示,喉嚨噴劑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較常見的噴劑成分包括清潔消毒藥水、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例如Benzydamine。噴灑這類喉嚨噴劑後,對黏膜有局部消炎、麻醉止痛的效果。在餐前使用,可緩解喉嚨不適,方便患者進食,有充足的營養才有好體力,能夠幫助患者復原。 因為喉嚨噴劑每次噴灑的量有限,相較於口服藥,對全身的影響較小,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噴劑,並依照指示使用。「務必使用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會比較有保障,」柯皓允醫師強調,「不要輕信偏方,例如使用鹽水或醋,對喉嚨非但沒有療效還可能有害。」這幾種喉嚨痛不尋常,千萬別輕忽大家都有喉嚨痛的經驗,且多數喉嚨痛會在幾天內漸漸緩解,然而,有部分喉嚨痛代表病情不單純,需要盡快就醫。柯皓允醫師提醒,「有一些喉嚨痛的警訊請特別留意,包括喉嚨疼痛經過幾天的治療依然沒有緩解、身體突然反覆發高燒、講話聲音改變、講話聲音好像含著滷蛋、吃東西完全吞不下去、感到呼吸困難等。」我們呼吸時,空氣都得經過喉嚨,如果會厭嚴重發炎、腫脹,可能影響呼吸,甚至有窒息的危險。假使發現脖子紅腫、疼痛,暗示可能有深頸部感染,必須立刻就醫治療,否則感染會迅速蔓延,恐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用餐時若喉嚨哽到魚刺、蝦殼、骨頭等尖銳硬物,千萬不要嘗試吞白飯、喝醋、用手挖,這些土方法都只會讓狀況惡化。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立刻就醫,讓耳鼻喉科醫師利用內視鏡進行檢查,確定異物的位置並小心移除。原文:
-
2021-01-07 科別.呼吸胸腔
一分鐘爬不到30階 肺功能不足為肺阻塞高危險群
在疫情影響下,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戶外景點爬山、踏青更是多數民眾的首選,不少人會透過登山運動增加活動量,但登山仍須注意體力與身體條件,不是每個人想爬就可以爬,有的人爬沒幾階就氣喘吁吁爬不上去,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俊維提醒,若發現自己與同年齡層的人相比,走路或爬坡體力明顯比別人差、或容易因為喘而停止活動,就應注意肺部狀況。林俊維說明,肺功能降低,「喘」是最明顯的症狀,可以歸咎於幾種肺部疾病:氣喘、肺部纖維化甚至是肺阻塞,肺阻塞是重要卻常被忽視的疾病、又稱慢性阻塞性肺病,典型症狀表現為「咳、痰、喘」。依據衛福部統計,肺阻塞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每年有超過6千人因此喪命。林俊維說,在台灣,肺阻塞的危險因子為吸菸、二手菸、空污、煮菜油煙、工業粉塵以及肺部感染等,大部分發病在40歲以上。而吸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肺阻塞患者有8成以上都有抽菸習慣,抽菸的人常將自己長期的咳嗽與咳痰和抽菸的行為連接起來,將自身的不舒服合理化,或將「咳、痰、喘」症狀視為其他疾病導致,如心臟疾病,而忽略疾病的重要性,因此,有些肺阻塞患者是因咳嗽、咳痰拖了一段時間,從診所轉介到醫院,或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沒有問題,才被轉到胸腔內科就醫;甚至有患者肺功能已經惡化到需住院治療的程度才知道自己肺阻塞的嚴重性,林俊維提醒若「咳、痰、喘」超過2週,在診所當感冒治療無效,就應盡快到胸腔內科檢查。除了平時爬山時注意之外,民眾也可以自行在家透過「一分鐘登階肺功能測試」檢測是否有肺阻塞風險,以1階20公分來算,30個階梯約兩到三層樓的高度,若一分鐘若爬30階就喘到無法繼續,表示身體無法從事生活必須的活動,便可能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盡快到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一分鐘若爬30到50階,代表為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有抽菸者仍須注意;一分鐘爬50階以上者,則屬於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肺功能屬於較正常範圍。林俊維表示,一般人一分鐘若爬30階梯喘到無法繼續,可能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盡快到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目前肺阻塞治療中,會依病人喘的程度分為0到4級,總共5級。第2級主要是和同年齡層做同樣活動時較容易喘,第3級是步行無法超過100公尺,而最嚴重的第4級患者,只能在家裡活動無法走出家門。此外,肺阻塞患者族群也很多樣性,有些患者族群治療難度更高,如合併肥胖型的肺阻塞;也有肺阻塞患者BMI過低,可能為營養不良或疾病所造成的過度能量消耗所致,很喘、食慾不好造成身體消瘦,都是危險訊號。林俊維表示,肺阻塞可控制、治療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但就像高血壓一樣無法痊癒,目前主要治療是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藉由藥物讓狹窄支氣管擴張,改善患者的症狀;非藥物治療則要從生活習慣改變,包括戒菸、工作戴上防護裝備,建議家庭主婦炒菜開抽油煙機,甚至戴上口罩。在預防感染方面,疫苗施打也很重要,建議民眾養成每日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的習慣,檢視自己是否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留意自身肺功能。
-
2021-01-06 癌症.肺癌
鍾沛君右肺異常開刀 醫師告訴你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編按:卅六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4日因右肺異常增生變化接受手術,5日晚間透過辦公室表示手術順利完成,她術前在臉書貼文敘述發現自己疑似罹患家族病史肺腺癌的心路歷程。發現自己有肺結節該怎麼辦?通常我們如果說到「芝麻綠豆般的小事」,都是指事情微不足道,不必為此煩心。然而,若這個綠豆般大小的變化是出現在肺部,有時還會讓人有不少困擾呢?我們今天要討論的綠豆般大小的肺部變化是「肺結節」。如果我們接受了胸部X光檢查,或做了胸部的電腦斷層,有時醫師會注意到影像上有一個白影,就稱這個是肺結節。大家最想問的是:「這是不是癌症?」相信任何人如果在門診時若聽到「你有一個令人懷疑的肺結節」這種話,一定會很心慌意亂地想著:「這到底是不是癌症?」其實,平均放射科醫師看個五百張X光,就會找到一張片子中有肺結節。通常會被叫做肺結節的腫塊,大小約在5毫米到30毫米之間,若大小已經超過3公分,惡性的機會就比較大了,我們就不會先稱這個是肺結節。肺結節可以說是一小塊不正常組織,型態上可以是圓形或橢圓形,除了癌症這個可能性之外,肺結節也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或是個疤痕組織。所以當醫師說「肺結節」時,不代表這個肺腫塊就是癌症,其實這是良性肺結節的機會大得多。為什麼醫生說我有肺結節,但我卻沒有什麼症狀?良性的小結節通常不會造成什麼症狀,幾乎清一色都是在做定期篩檢或因其他原因檢查時而意外發現的。現在有不少人會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篩檢,等於是從各個不同角度用X光捕捉影像,整體的輻射量會比做胸部電腦斷層還要來得低許多,檢查時間也很短,是個挺常見的篩檢方式。不過,如果有持續性的咳嗽、咳出血痰、喘不過氣、胸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等問題,一定要告訴醫師,這些也是評估肺結節或決定處置方向的重要資訊。什麼叫做「良性肺結節」?良性肺結節就是一團肺部組織的不正常生長。過去如果有肺結核,或曾有黴菌感染、化膿,都可能會讓肺部出現結節。肺部也可能出現由肺部內皮組織、脂肪、軟骨等組合而成的錯構瘤;從支氣管的分泌腺體長出來的支氣管腺瘤,有時則是纖維瘤、脂肪瘤等良性腫瘤。如果患者年紀很輕,還不到40歲,生活中不曾有抽菸習慣,也沒有暴露二手菸的問題;且這個結節還很小,或裡面幾乎都是鈣化的,或含有很多脂肪的狀況,就很可能不是肺癌。如果有肺結節的話,該怎麼辦?我們要如何分辨這個腫塊是不是癌症呢?!我們先把肺結節當成嫌疑犯好了,當然不是把每一個嫌疑犯都抓起來砍頭,因此不是一看到肺結節就去把它開刀拿掉。我們可以找找看患者之前是否也曾照過X光、電腦斷層,把現在的影像結果和過去的做比較,看這肺結節是新跑出來的問題,還是過去就有了。如果這個肺結節嫌疑犯能維持兩年都沒有任何變化,最有可能是良性的肺結節。如果這個肺結節是真的壞人,是癌細胞組成的,平均來說每四個月體積就翻倍了。因此看到肺結節長大速度快,並持續長大的,就要考慮進一步的動作。如果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嫌疑犯,我們就好好地觀察他的特質!肺結節的大小、形狀、性質都是觀察重點,腫瘤本身愈大的、周邊比較不規則不滑順的,裡面組織很緻密、很實心的,比較可能是癌症。後來追蹤時發現這個結節長大速度快的,也要特別小心。醫師會針對個人年齡、吸菸史、症狀、疾病史(是否有慢性肺阻塞、肺纖維化)、家族史等評估罹患肺癌風險,使用菸草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如果超過55歲,曾有三十年一天一包的菸癮,遇上肺結節就要非常小心評估。如果經常接觸二手菸,也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若是第一次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有實心的結節,醫師可能會建議:● 結節大小介於6到8毫米:半年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小介於8到15毫米:三個月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於15毫米:安排胸部電腦斷層,並考慮加上顯影劑檢查。或用PET-CT檢查,結果讓人很懷疑肺癌的話,要開刀或做切片化驗。若是第一次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有非實心的結節:● 結節小於20毫米:一年後再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結節大於20毫米:半年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若有以下狀況,醫師會建議用手術移除肺結節:◇ 結節較大,或長大速度快◇ 患者有與肺腫瘤相關的症狀◇ 在影像結果懷疑是惡性的雖然意外發現肺結節總是令人很擔心,但請先靜下來,跟著醫師建議一步步看是要繼續追蹤,或要加做其他檢查。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