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中暑
共找到
293
筆 文章
-
-
2023-07-12 名人.好食課
中暑該怎麼辦?詳解如何預防中暑及中暑後吃什麼和喝什麼緩解
天氣越來越熱,走在路上不到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小心已踏入熱傷害陷阱!不少媽媽也開始擔心孩子在外活動會不會發生中暑,到底飲食上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預防熱傷害?營養師貼心整理預防中暑及中暑後的飲食注意事項,讓你不要越吃越糟!問題一》什麼是熱傷害及中暑?整理一》「中暑」是熱傷害的一種人類正常的體溫約在36度-37度,主要依靠腦幹中的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人在高溫環境下,體內體溫節異常,就可能出現熱傷害,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整理二》中暑是體溫異常升高所引起症狀的通稱中暑是指由於身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無法有效散熱而引起的一種症狀。當我們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時,我們的身體會開始出汗以維持體溫平衡。通過汗液蒸發,我們的身體可以散熱。然而,當熱量產生得過快或身體無法有效散熱時,體溫升高就會導致中暑的發生。整理三》中暑的危險因子1. 高溫環境: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是中暑的主要危險因素。2. 高濕度:高濕度會增加身體散熱的困難,因為汗液蒸發變得困難。3. 高強度體力活動:劇烈運動或重度體力勞動會使身體產生更多熱量,增加中暑的可能性。4. 體重過重或肥胖:肥胖會增加身體對熱量的負擔,因為脂肪組織會隔絕熱量的散發。5. 年齡和健康狀況:年長者和幼兒對於高溫環境更加敏感,因為他們的身體無法有效地調節體溫。同樣,患有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統問題的人,也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危害。6.藥物和酒精的使用:某些藥物和酒精可能影響身體的水分平衡和散熱能力,增加中暑的風險。問題二》中暑有什麼症狀?1. 頭痛和眩暈:劇烈的頭痛和頭暈,可能是由於體溫升高和腦部受熱的影響。2. 噁心和嘔吐3. 肌肉抽筋4. 疲勞和虛弱5. 心悸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並呼吸急促,這是身體試圖降低體溫的一種反應。6. 脫水:可能感到口渴、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無彈性,嚴重時會導致器官衰竭。7. 意識模糊: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受熱影響,嚴重者甚至會有意識模糊、昏迷的狀態。問題三》預防中暑、中暑後該吃什麼?喝什麼?秘訣一》預防中暑兩大飲食要點:鉀、水補充鉀離子能預防中暑鉀可幫助身體排鈉,順便也一起幫助利尿排汗,達到散熱的功效。目前台灣並未訂定鉀建議攝取量,但以美國19歲以上成人建議攝取量(男性3400 mg、女性2600 mg)來看國人普遍攝取不足,建議可多吃高鉀食材,如莧菜、空心菜、奇異果、香蕉等。註:腎臟病患者若有需要限鉀,需聽從醫生或營養師只是進行飲食上控制攝取足夠水分能預防中暑補充水分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排汗降溫,建議每日需喝足1,500 c.c水,可事實喝冷開水幫助降溫,但切勿一次大口飲水,建議分次小口喝,以避免電解質不平衡。秘訣二》中暑後的保護力:腸道健康是關鍵稀飯熱中暑可能會造成身體組織缺血,腸道黏膜受損及通透性增加,從而導致腸道菌進入到體內而發生敗血症,因此中暑後可以補充適當的碳水化合物,如稀飯、葡萄糖液等,有助於維持腸道黏膜的健康,以增加人體於中暑後的保護力。但營養師也提醒,高劑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凝膠、能量棒、高滲透壓飲料,可能導致腹瀉加重脫水情形!補充液體少量分次補充水份及電解質飲品有助降溫及防脫水!但也切記勿一次大量補水,以免增加生理壓力,導致中暑情形加重。多吃蔬果蔬果中富含的抗氧化劑(槲皮素/薑黃素/維生素C)有助於防止細胞損傷,並有助於身體抗發炎,而其中黑醋栗的萃取物便有發現可維持熱中暑後的腸道通透性。麩醯胺酸嚴重時可補充麩醯胺酸有助於增加熱休克蛋白(熱休克蛋白減少為中暑原因)及維護腸黏膜健康。秘訣三》中暑後的NG食品,恐加重症狀咖啡因咖啡因容易增加身體水分流失造成脫水發生。薄荷醇薄荷醇雖然能使人有涼爽感,但也可能因此造成人對於熱的感覺誤判,而增加中暑風險。問題四》孩童該怎麼預防中暑?原則一》適時補充水分為了防止脫水情形發生,建議孩童每日喝足1500 c.c水分,如果於戶外活動,每15-20分鐘就定期喝半杯至一杯的水量。切勿大口灌水,應分次慢慢喝,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原則二》補充電解質流汗除了喝水以外,也注意適度補充電解質,可於運動後喝一杯0.1-0.2%的鹽水(約是於240 mL中添加0.2-0.5克鹽),或是選擇運動飲料(每100 mL含40-60 毫克鈉),也可適度吃一點鹽糖來補充鹽分。切記不要讓孩童猛灌運動飲料,也不應以運動飲料代替水來喝,以免鹽份及糖份攝取過多!原則三》三餐正常吃三餐正常吃,餐食可以同時提供水分及電解質,日本調查發現,跳過早餐的孩童有較高的中暑機會,建議三餐仍要正常吃勿跳餐,尤其是早上或午休後即有運動課的時候。原則四》每日五蔬果蔬果中富含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可幫助對抗自由基生成,減少體內發炎,預防中暑發生!注意: 如果孩童已有中暑現象,應立即將其移動到陰涼處,並用濕毛巾或灑水降溫,減去多餘衣物,等到有些意識時適度補水,如果孩童意識不清,應立即就醫結語》本篇專欄整理了預防中暑及中暑後飲食的注意事項。當然,仍有許多消暑的食物,但最重要的原則依然是要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均衡吃三餐和每日攝取五蔬果等。總之,在炎熱的夏天,保護自己和孩子免受中暑的傷害是我們的責任。謹記這些飲食上的注意事項,讓我們遠離中暑的危險,享受健康舒適的夏日!【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解析》中暑怎麼辦?症狀、預防、喝什麼懶人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7 養生.抗老養生
小暑熱浪才要開始!2種疾病患者容易出問題 養生首重養心、健脾胃
小暑就字義來說,就是微熱的意思。國曆七月七或八日,太陽過黃經105度、氣候漸熱是為『小暑』。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到最熱的時候。通常,夏天最為炎熱是下一個節氣「大暑」過後開始。暑是炎熱之意、節氣中有大小暑之分、象徵氣候之炎熱應有程序之分。此外,小暑時節也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季節,因為此時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因此也是農事繁忙的時候:「稻子一日熟三分、青稻沒青米」。相反地,小暑若突然進入酷熱的氣候,作物則無法成長收穫。不過,雖然還不沒到最炎熱得時候,這天開始最好不要在強烈的陽光下待太久,並且要注意飲食養身,避免中暑!下文也會為大家介紹一些適合小暑的養身方式唷。小暑為熱浪之始 養生需心平氣和小暑雖然不是夏天最熱的時節,但此時對應心氣與脾胃,因此心血管、心臟不好的人,很容易在這個節氣出問題。因為天氣炎熱之下,血液必須把暑熱散掉,但心臟無法負荷、心血管不夠力就無法散掉暑熱,因此你會常常覺得有氣無力、虛弱的感覺。1.首重養心三伏天氣溫升高、濕度增加、天氣悶熱且氣壓低,患有心臟疾病的人容易出現心律變緩、胸悶氣短等症狀,要注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氣血虛弱的人要適當喝點麥冬、西洋參、沙參、玉竹來益氣養陰除熱。2.健脾和胃小暑是消化道疾病好發的時節,要注意對脾胃的保養。脾胃虛弱的人少喝冷飲、少吃生冷食物及注意腹部的保暖。改掉飲食不節及偏食等不良習慣,一切應以適量為宜;多吃健脾益氣的食物,如淮山藥、薏苡仁、紫蘇、南瓜、冬瓜等。出汗多時要及時補充淡鹽水以防止礦物質和水分的流失。小暑時節 可按2穴道進行經絡保養1.小腸經 - 肩貞穴• 位置:位於肩關節後側,從腋下橫向皮膚皺褶的上端,往上移動一拇指寬位置,也就是在肩關節下方。• 功效:通經活絡,清頭聰耳。2.小腸經 - 養老穴• 位置:雙手手腕背面,尺骨小頭近橈側凹陷處。• 功效:養生抗老保健穴位,能清利頭目、充養陽氣、舒筋活絡。小暑養陽迎「三伏」 掌握調整體質、增強陽氣的關鍵時刻小暑時節也將迎接「三伏」中的「初伏」,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中醫養生原則認為「春夏要養陽」,冬天常引發的慢性病,例如氣喘、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反覆感冒等疾病,必須利用旺盛的陽氣調養,因此三伏天就是調整體質、增強陽氣的關鍵時刻,而許多中醫診所會搭配中藥敷貼、針灸,來強化養陽的療效。以上民眾有任何問題都可尋求專業的中醫師協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06 醫療.泌尿腎臟
中暑處理不當恐致器官衰竭!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散熱:4種散熱方式一次看
【本文重點】全球7月3日氣溫創下歷年最高紀錄,專家指出溫室氣體排放和聖嬰現象等因素使氣溫持續攀升。近期台灣各地高溫漸增,已有超過百人因熱傷害就診。常見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中暑是最嚴重的,可能導致智力受損。中暑若處理不當,甚至死亡率超過三成。預防熱傷害包括散熱方法如泡冷水、喝水和通風等,並避免在太陽下劇烈運動。--by ChatGPT全球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數據,7月3日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全球平均氣溫超過攝氏17點01度,超越2016年8月創下的攝氏16.92度紀錄。專家憂心,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聖嬰現象,氣溫可能持續創新高。近期國內各地天氣炎熱,高溫可達32至35度,今年截至7月4日,已有逾百人因熱傷害就診。根據衛福部統計,因熱傷害就診人次數,7月2日共有24人次、3日有21人次,4日則躍增至38人就醫,七月短短4天就累積101次就診,而去年七月全月共有775人因熱傷害就醫。中暑為最嚴重的熱傷害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部醫師高偉峰表示,常見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等,中暑屬於最嚴重的等級,體溫會飆到四十度且會意識不清、行為異常。》看更多熱傷害症狀不能小看中暑帶來的人體傷害,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於106年受訪時曾分享一個案例,一名59歲男子在豔陽下工作2小時昏倒,送進醫院時體溫已飆到43.9度,出動三台電風扇且全身噴水加多部位冰敷,搶救四天後撿回一命,但腦部卻因高溫受損,醒來後以為身處民國79年,彷彿回到25年前。還有一名年輕人中暑發燒到42度,救回後智力退化到小學五、六年級生程度,小腦受損只能坐輪椅;但也曾有一名燒到42.7度的男子,救回後完全恢復。朱柏齡提醒,肛溫超過40度就是中暑,中暑前一階段是熱衰竭,初期會頭暈惡心、全身無力,呼吸心跳變快,出現症狀就應趕緊休息。他曾收治一名路跑病人,跑到十多公里時覺得想吐,才決定放緩腳步就中暑昏倒,可見從熱衰竭到中暑的進程非常快。中暑是否傷及智商,與中暑時間及降溫治療時間有很大關聯。朱柏齡特別提醒,戶外工作者一定要戴遮陽帽、找涼爽處休息,並至少每天喝水二千毫升以上。衛福部國健署也呼籲避免曝曬於高溫下,最好穿輕便、淺色、寬鬆的透氣衣物。【延伸閱讀:中暑昏4天 醒來回到民國79年】高偉峰過去曾收治一名個案,為高齡78歲男性,住家位在大樓頂樓,因為太太怕冷,在大熱天不開窗、也不開冷氣,該名男性因昏迷緊急送醫,到急診時體溫為41點8度,且神智不清,後續經過一小時搶救,才從重度昏迷救回一命。4種散熱方式預防熱急症發生高偉峰表示,根據國外報告指出,中暑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死亡率超過三成,不容小覷。急診若有收到中暑、熱衰竭病人,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散熱」,包括泡冷水、於身體表面灑水加上吹電扇等方式。他表示,要預防熱急症發生,大多運用輻射、傳導、對流、蒸發等四種機轉增加散熱。輻射:若氣溫25度、人體溫37度,靜止狀態下,人體溫較高會傳導至空氣中;若氣溫超過35度以上,輻射效果變差,若超過37度,外界溫度反而輻射至人體。傳導:人透過接觸物品、冰涼水,可將體溫傳導出去。對流:通風、水流皆可加速散熱。蒸發:流汗是有效散熱方式,液體從皮膚表面蒸發汽化,可帶走熱量,不過若環境濕度大或即將下雨,蒸發效果則不佳。高偉峰提醒,民眾流鼻水常用的抗組織胺藥物,以及拉肚子、腹瀉常用的抗膽鹼藥物,都可能會抑制排汗、蒸發,建議有使用這些藥物的民眾,應該避免劇烈運動。另外,早上10時至下午2時,應避免大太陽下活動。民眾若出現熱衰竭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噁心、想吐、全身虛弱等,尤其老年人、幼童及在炎熱天氣劇烈運動、在外工作者包括農夫、心血管疾病等,應該有所警覺,多補充水分並儘速散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6 養生.聰明飲食
尿尿呈透明色最好?你可能喝過頭!從尿液顏色判斷喝水夠不夠
【本文重點】夏天很熱,許多人缺乏水分,可能導致中暑或熱衰竭。營養師建議,每天喝水量應該是體重乘以30㏄,但統計顯示只有2成的人達標。喝水可以幫助身體代謝老廢物質,但要注意補水速度不能太快,每小時最多喝600㏄。喝咖啡或茶也要補充水分,每喝一杯300㏄的咖啡或茶,就得增加600㏄的水分補充。沒有運動的人一天不宜喝超過5公升的水。特殊人群如腎臟病、心臟病或青光眼患者需要注意補水。每天應該分6次喝水,睡前一小時內不要喝太多水,以避免夜間尿意中斷睡眠。--by ChatGPT炎炎夏日,國人普遍有水分補充不足的狀況,不僅影響身體代謝老廢物質的效率,也可能引發中暑或熱衰竭。營養師表示,每人每天的最佳飲水量應為「體重乘以30㏄」,例如50公斤的人,一天至少要喝水1500㏄。不過,根據統計,只有2成的人有達標。也有不少人喝水但身體卻抓不住水分,頻跑廁所,因此喝水速度更得注意。喝水能幫助人體新陳代謝,透過汗水、尿液等方式將體內老廢物質排出體外。根據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統計資料顯示,每天有喝到最佳飲水量的人僅2成,其餘8成的人都沒有攝取足量的水分。一小時最多可喝600cc美兆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王筱婷表示,人體70%由水組成,身體許多生理反應都需要水分參與,運動、天氣熱流汗,即透過水分,幫助身體維持體溫,是生理恆定機制,缺水時,大腦專注力也受影響;日常飲食中的維生素、水溶性纖維也得有足夠的水,才能讓身體吸收消化。王筱婷指出,補充水分速度不能過快,若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水分,身體保水能力有限,會將無法有效利用的水分當成尿液排出,身體每20分鐘可以代謝200㏄的水分,因此最多一小時內可以喝下600㏄的水。喝300cc咖啡或茶要補水現代許多人一天都要喝上一杯咖啡,下午茶再點一杯手搖茶飲。王筱婷提醒,咖啡、茶都會利尿,一天中每喝一杯300㏄的咖啡或茶類,就得增加600㏄水分的補充。此外,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也要注意,運動飲料含鈉量高要謹慎攝取,鈉會讓體內滲透壓失衡,造成水腫,電解質會影響腎臟過濾負擔,若沒有運動流失電解質,喝水仍是補充水分的最佳選擇。沒運動每天別喝逾5公升但水也不是喝愈多愈好,必須注意每日水的攝取量。一般建議在沒有運動的情況下,每天不宜攝取超過5000㏄的水分,包含蔬菜、水果等餐食內的水分。該如何判斷補水是否足夠?王筱婷表示,可簡單從尿液顏色來判別,健康的尿液顏色為淡黃色,若排出的尿液呈現透明色,就代表短時間內的水分攝取過多,必須再分配水分補充的頻率。特殊族群補充水分更應該留意,不可多喝也不可少喝。王筱婷指出,腎臟病、心臟病患者,喝水會增加體液,心臟是體內的「幫浦」,若不夠力,腎臟又要不斷濾水,反而會造成負擔;青光眼患者若攝取太多水分,則易導致眼壓升高,因此若有相關疾病,都得遵從醫囑來補充水分。但哺乳期的媽媽,需要泌乳提供給嬰兒,則適合多補充水分。王筱婷建議,喝水的頻率,應從每天睡醒開始計算,最好分6次來喝,每隔2小時補充600㏄到1000㏄;吃飯前30分鐘不宜喝太多水,由於水分會稀釋胃酸,可能造成消化不良,若要喝水最好不超過一個紙杯。王筱婷說,睡前的水分則要注意,睡前口渴喝一、兩口無妨,但睡前一小時內,盡量不攝取大量水分,以避免夜間尿意中斷睡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4 養生.聰明飲食
除了喝水還能怎麼解渴?吃蔬果有助補水嗎?含水量最高的蔬果有哪些?
【本文重點】在夏季,適時補充水分很重要。不僅可以通過喝水,還可以通過吃水果、蔬菜以及其他液體如冰沙和肉湯來保持水分。每天攝取的水分來自液體和食物,但食物只佔總攝取量的20%左右。水果可以補充水分,但不宜完全依賴。蔬菜也可以增加水分攝取量,並提供其他營養如鉀、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除了水果和蔬菜,也應該全天喝水和其他飲料。均衡飲食是保持水分的關鍵。--by ChatGPT在炎熱夏季適時補充水分很重要,雖然喝水可能是最常見的解渴方式,但吃水果和蔬菜以及喝其他類型的液體,例如冰沙和肉湯,也可以幫助你保持水分。不過我們能從蔬菜和水果中獲得多少水分?以下為常見問題的解答。為什麼補充水分很重要?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資料顯示,身體有足夠的水分時可以幫助調節體溫、保護關節和清除廢物等好處。根據美國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資料,若是喝不夠多水可能會導致脫水,從而導致肌肉痙攣、口乾、疲倦、乏力、頭痛、心率加快和低血壓等症狀。脫水嚴重的話,還可能導致中暑、腎臟問題、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吃水果能獲取多少水分?你每天的水分攝取量來自液體和食物,包括含水量高的水果和蔬菜。然而,營養師Candace Pumper告訴《Verywell》,食物通常只佔人體總水分攝取量的20%左右。換句話說,你每天只能從所吃的食物中獲取大約20%的水分。Pumper指出,儘管水果可以為你的一天提供水分,但僅靠吃水果很難保持水分。水果可以幫助補充水分,並且在短期內可能比水更稍微能補充水分但不顯著。她表示,這可能是由於水果中常見的電解質進一步有利於體液平衡。另外,Pumper還指出,只要你的飲食中有足夠的液體和食物且攝取均衡,你身體的日常水分狀態通常就能保持良好。營養師Catalina Ruz告訴《Verywell》,雖然水果通常因其含糖量而名聲不佳,但它們富含維生素,可以使補水變得更加愉快。蔬菜可以補充水分嗎?Ruz表示,水果並不是唯一含水量高的食物,在飲食中添加蔬菜也可以增加水分。有些蔬菜的水分含量超過80%,例如黃瓜、芹菜和菠菜等。由於這些食物的含水量,飲食富含水果和蔬菜的人可能不需要喝那麼多的水。除了幫助你滿足日常水分需求外,Ruz指出蔬菜也是鉀以及必需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和纖維的來源。另外,它們的鈉含量也很低。Ruz表示,富含鉀的飲食可以幫助細胞水合作用,並防止與富含鈉的飲食相關的水腫。因此,持續包含各種水果和蔬菜的飲食的確有助於實現補水目標。哪些蔬菜和水果含水量高?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以下為含水量高的蔬菜及水果(以下皆為每100g食材所含的份量):.冬瓜.萵苣.西洋芹.小黃瓜.胡蘿蔔.大紅番茄.白色花椰菜.西瓜.青椒.葡萄柚只靠吃水果和蔬菜足以保持水分嗎?Ruz表示,雖然水果和蔬菜可以幫助解渴,但它們不應該代替水,也不應該成為你保持水分的唯一食物。對人體而言,通過水果和蔬菜滿足一些水分需求很重要,但也要全天喝水。Pumper建議,除了水之外,還有一些飲料也可以起到補充水分的作用,例如茶、椰子水、肉湯和冰沙。Ruz指出,均衡飲食意味著我們不僅僅依賴一種食物或某種食物來獲得足夠的營養。也就是說“補水不一定要乏味,可以考慮在你的飲食中添加一些可補充水分的水果和蔬菜。【資料來源】.Can Eating Fruits Help You Stay Hydrated?
-
2023-07-02 名人.好食課
夏季消暑不只有吃西瓜 一圖看懂8項涼感食物讓你吃比不吃還涼
夏日來襲,你準備好消暑對策了嗎?除了靠電風扇或冷氣物理降溫以外,好食課Lexie 張宜臻 營養師 分享8項涼感食物,讓你這個夏天也能涼爽度過! .西瓜:西瓜不僅低熱量,並有9成皆由水構成,可幫助維持身體新陳代謝,冰過的西瓜也能讓人瞬間感到涼意.小黃瓜:與西瓜一樣富含水份,水分含量高達96%,可幫助排鈉利尿.苦瓜:苦瓜富含維生素C及纖維,不僅可養顏美容,預防便秘,也可幫助身體消暑袪濕.番茄:番茄每100克才不到20大卡,低熱量又富含鉀離子,可幫助身體排除過多的熱氣也助祛濕.綠豆:夏天吃不下飯可用綠豆代替,同為主食,但綠豆富含維生素B群與鉀,有利身體代謝廢物.薏仁:薏仁也具有消暑袪濕功效,可搭配綠豆一起吃,也有助於消水腫.辣椒:為何有些人天氣熱還吃麻辣鍋?其實適度的辣可幫助身體排汗散熱,排除濕氣。.白開水:要預防中暑最重要的還是喝足水份,成人每日需飲用體重公斤數x30-35毫升的水,來幫助身體新陳代謝,維持身體一定機能其餘消暑妙招1.穿透氣衣物:研究發現,黑色等深色衣物較容易吸熱,而白色、黃色或其餘淺色衣物較能反射太陽熱氣,可時間一久,白色衣服也會因為無法排除體熱而難以散熱,所以建議仍舊以透氣衣物為主 2.利用陰涼遮陰處:避開中午大太陽,盡量走有樹陰或騎樓遮蔽處,也可善用遮陽傘、帽子、墨鏡等物來消暑 3.保持通風涼爽:如果沒開冷氣,記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也不要為了省電而完全不開電風扇,最起碼也要扇扇子保持通風涼爽【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吃比不吃還涼!8項涼感食物一把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5 焦點.健康知識+
捲髮還是直髮,哪種髮型讓你在炎熱夏天更涼爽?研究這麼說
【本文重點】研究發現捲髮提供最佳防曬保護,可減少太陽輻射對頭皮的影響,最大限度減少出汗需求,提供冷卻優勢。研究強調保護屏障對於減少陽光下過熱的重要性,防曬也有利於保持大腦正常運作。頭髮緊密捲曲的運動員若將髮型拉直,可能影響身體降溫,建議考慮此因素。--by ChatGPT如何在炎炎夏日保持涼爽是件重要的事,你可能透過穿合適的衣服、多喝水以及在最酷熱時限制在戶外的時間,但你知道你的頭髮是保護你免受脫水和過熱的一環,特別當髮型是捲髮時更是如此?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ANS)上的一項新研究評估了不同的頭髮類型,發現捲髮提供的防曬保護效果最好。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所有的頭髮都能減少太陽輻射到頭皮,但緊密捲曲的頭髮提供了最好的保護,免受太陽輻射熱的影響,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保持涼爽的出汗需求。該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國賓州大學的Tina Lasisi博士告訴《Everyday Health》,「我們懷疑人類捲髮的結構允許髮絲之間存在許多空氣孔。換句話說,你可以擁有很多深度(從頭皮到頭髮頂端)而沒有很多密度,這既可以保持熱量也可以隔熱。」不過,頭髮是否必須真正捲曲才能提供冷卻優勢?Lasisi表示根據實驗,中度捲曲的頭髮確實提供了一些好處,但尚需確定需要多少程度的捲曲才能超過某種熱量相關的好處閾值(令對象發生某種變化所需的某種條件的值)。Lasisi表示,雖然頭髮質地的差異極不可能影響現代人群的生存,但研究結果強調了某種形式的屏障(頭髮或其他)對於減少陽光下過熱的重要性。為什麼防曬很重要?2020年發表在《科學報告》期刊上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頭部過多的陽光會影響人們執行需要思考和協調的功能的能力。根據研究作者的說法,熱會影響思考,因為它破壞了神經系統的運作方式。Lasisi指出,有著緊密捲曲髮型的運動員如果將髮型拉直,可能會降低頭皮散熱的能力,進而影響身體降溫,因此建議運動員考慮這個因素。除了日曬之外,高溫溼熱的環境也會影響人體的流汗功能,排汗散熱的效果也會降低,進而造成熱傷害。據健保署疾病資料,每年6到9月最常見的熱傷害為中暑。中暑的症狀一開始會感到身體有點熱,皮膚乾燥發紅,心跳和呼吸加速,血壓降低。當情況惡化時,身體失去了調節熱量的功能,體溫迅速攀升,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神志模糊、昏迷、痙攣等症狀可能出現,對生命構成危險。一旦中暑,身體核心溫度多半超過40.5度,必須立即降溫。如何預防熱傷害?健保署建議,避免穿著會妨礙熱量散出的衣物,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必要外出建議做好防曬、隨時補充水分,或適當地塗抹白花油、紅花油、曼秀雷敦等在太陽穴、腋下等處增添清涼感,但盡量不要補充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資料來源】.Life before air conditioning: Curly hair kept early humans cool.What Type of Hair Keeps You Cooler, Curly or Straight?
-
2023-06-13 醫療.中醫
夏天來刮痧降暑氣!1張圖看懂痧色代表的意義,看你的病有多嚴重
好熱哦!我的頭好暈,有點想吐,全身無力⋯⋯」,一名在戶外頂著大太陽跑業務的業務員,不禁打電話向同事求救。夏天往往天氣燥熱,動輒飆出攝氏30多度的高溫,人體一時間無法適應高溫,同時無法立即補充脫失的水分,不能有效散熱,就可能會出現類似中暑症狀,有些人還會出現胸悶、心悸、食慾不振等情況。碰到有人中暑,一般人可能會採取傳統民俗療法中「刮痧」急救方法,刮痧可以說是中暑的救星!刮痧來治療中暑的原理中暑在中醫上可稱為「傷暑」、「中熱」,又俗稱「發痧」、「著痧」。如果未及時離開高溫環境,適度休息與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則有可能出現血壓下降、呼吸急促、肌肉痙攣等現象,必須迅速送醫救治,否則容易進入熱衰竭,甚至休克,造成生命危險。中醫所說的「痧」,即是身體內部的疾病反應在身體外部皮膚上的表現,而刮痧就是以物理的方式將「痧」刮出來,能疏通氣血、發汗散寒、活絡肋骨,不讓「痧」繼續留存體內,這也就是利用刮痧來治療中暑的原理。觀察痧色得知疾病嚴重度 延伸閱讀:.中暑刮痧最有用?先搞清楚「陽暑」與「陰暑」,只有一種可刮痧改善.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醫點名「2類人」要注意.熱昏頭,流不出汗要小心!營養師公開「4杯防中暑飲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0 醫聲.醫聲要聞
急診壅塞1/待床「滿」到溢出來 三大原因燒出急診壅塞
疫情升溫,腸病毒、腺病毒等各類傳染病齊發,全台醫療院所急診拉警報,推床睡滿等待住院病患,依照衛福部即時監測,台大醫院於9日傍晚,於急診等待住院人數達近90人,該現象不只出現在台大,長庚、北榮、馬偕等院的急診等床人數也持續增加。第一線急診醫師指出,急診爆滿因疫情誘發重症、醫護荒、高溫等三大因素所致。疾管署7日公布,過去7天平均每天新增244例中重症病例,與上周相比增加17%,死亡案例平均增加28例,二項數據都是新冠從第五類傳染病改為第四類傳染病後,創下最高紀錄。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志華表示,解封至今,染疫人數增加,包含醫護人員皆陸續中鏢,同時其餘感染性疾病,紛紛出籠,急診爆滿已經是全國性的現象。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黃建華說,五、六月急診壅塞滿床確實比較反常,急診患者以內科疾病為大宗,也使內科相關病房最是一床難求。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被塞爆關口的不是急診,而是各科的病床,使急診患者無法上到住院樓層,全卡在急診。傳染性疾病在夏季的傳播能力有限,無論是新冠、流感等,多是輕症,但對高齡者衝擊仍大,染疫後使原本的慢性病或共病失控,才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患者增加。黃建華說,近期氣溫劇烈變化,也讓不少長者受不了,增加中暑、熱衰竭患者。可能是長者家中沒有空調設備,或是環境密閉,長時間處在悶熱環境,身體的代謝機轉、免疫功能、心肺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可能引起中暑、熱衰竭、血壓不穩、心臟病發等危險。隨著時序接近端午,天氣只會愈來愈熱,年長者熱傷害值得關注。各家醫院近期又面臨「醫院評鑑」、「疫後離職潮」,讓照顧人力嚴重不足。三總急診醫學部毒物科主任藍國徵說,此波疫情讓不少醫護人員染疫,依規定皆建議在家休息,醫院評鑑則讓各院的「護病比」抓得很緊,依過去經驗,評鑑季一到,各科病房都會關至少1到2個病床。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室主任許建清表示,疫後,全球都面臨大規模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第四波新冠本土疫情的升溫,雖然多是輕症,但人力不足,反而更可能壓垮醫療院所,若此波疫情發生在秋冬,醫院更吃不下病患,人力問題若不解套,後續問題將更為嚴峻。各家醫院近期已採「非急迫手術」延後施行因應,但皆呼籲衛福部應出手調度及規畫疫後防疫措施。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二周住院人數微幅上升,急診未見明顯增加趨勢,她強調,全台病床數與醫護人力並沒有不足,應是就醫分配不均所致,僅能呼籲民眾別往大醫院擠,後續將持續監測。
-
2023-06-06 醫療.心臟血管
天熱防急性心肌梗塞,保持水分很重要!研究建議吃「一水果」有助心臟健康
天氣愈來愈熱,除了容易中暑,更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時節。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多吃夏天常見的水果西瓜,對心臟健康大有助益。天熱流汗脫水血液黏稠 急性心肌梗塞、心臟病易發作你可能會覺疑惑,心臟病、心肌梗塞不是好發秋冬?怎麼天氣熱會心臟病發?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曾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大熱天也會心肌梗塞發作,因大量流汗脫水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易導致不穩定血管硬化斑塊破裂,都可能引發血栓而造成心血管阻塞。提醒戶外活動或工作者,及有「三高」的人,一定要隨時多補充水分。夏天防急性心臟疾病注意3件事1.勿在悶熱環境中久待2.須適時補充電解質水分,以防脫水、血液變濃稠,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3.慢性病患者要按時服藥,運動與規律生活,身體有任何不適不要輕忽。夏天吃西瓜 對心臟健康有益而根據2022年底發表在《營養素》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吃西瓜可讓人攝取更多的必需營養素,包括膳食纖維、鎂、鉀、維生素 C 和維生素 A,以及番茄紅素和其他類胡蘿蔔素。此外,另一研究指出,吃西瓜還對心臟健康有益。幾乎不含脂肪的西瓜水分含量極高,達93%左右;熱量很低,每100公克去皮西瓜只有35大卡。根據《healthline》訪問營養學家Kristin Kirkpatrick說明,就因西瓜含水量大且富含維生素C,鎂,鈣和鉀,吃西瓜是保持水分的好方法。另一項研究指出,茄紅素與降低罹患心臟病或過早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有關。而西瓜除了水分多,茄紅素含量也高,尤其紅肉西瓜。美國農業部指西瓜的茄紅素甚至比番茄多。註冊營養師和糖尿病教育專家Julie Cunningham也指出,西瓜是L-瓜氨酸的很好的來源,L-瓜氨酸有助降低血壓並防止動脈阻塞。吃西瓜7項健康助益:1.降低血壓2.降低胰島素抵抗3.降膽固醇4.抗氧化、抗發炎5.減少肌肉酸痛6.幫助消化7.改善皮膚健康以下族群吃西瓜要節制1.西瓜較寒,一般人食用無妨,但體質虛寒、胃腸不好、胃腸潰瘍患者,以及剛生產完的婦女、手術後患者不宜多吃。2.容易頻尿的人,除了適量食用,還要避免太晚吃西瓜,以免半夜猛跑廁所。3.西瓜不算高鉀水果,每100公克的鉀含量約為100毫克,但腎臟病仍不宜多吃西瓜,喝西瓜汁時更要留意。4.因西瓜糖分稍高,糖尿病患也要控制食用量。一次以三片(300公克)為限,每日最多可吃兩回。如果你是上述不太適合吃西瓜的族群,不要擔心,這些紅色食物也富含茄紅素,像是番茄、木瓜、番石榴、粉紅葡萄柚、紅椒等,同樣有助心臟健康。而除了吃西瓜,專家另還建議考慮加入更多的健康脂肪,如堅果、特級初榨橄欖油以及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豆類等,並要盡量減少添加糖、精製穀物和油炸食品的攝取。【參考資料】.《healthline》Want to Lower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Try Eating Watermelon.胸悶心悸誤為中暑 大熱天心肌梗塞發作.吃當季/西瓜水多熱量低常吃過量 營養師提醒這些人這些時候要克制
-
2023-05-27 焦點.健康知識+
天氣熱頭痛、噁心、肌肉無力…3字訣預防熱傷害
天氣逐漸炎熱,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暴露於高溫環境的頻率或時間增加,衛福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包括: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及體重過重者,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字訣:「涼、補、心」。預防熱傷害謹記3字訣一、保持「涼」爽:(一)衣著: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戶外工作者,可使用個人防護用具。(二)避免陽光直射:在室內,窗戶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減少產生更多的熱;在車內,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內 。(三)加強散熱:增加環境空氣流通,或以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及採用空氣調節器。(四)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雇主應提供戶外工作者適當休息場所,避免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二、「補」充分水分:(一)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保持每天喝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另外可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而適度調整,但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制飲水量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飲水建議量。(二)補充電解質:若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活動或工作者,身體勢必流失大量的水分,同時體內的電解質也跟著流失,這時候就須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另,有鹽分攝取限制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三)避免亂補充:勿選擇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三、提高警覺「心」:(一)留心氣象預報:留意氣象局所發布的氣象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二)注意身心狀況: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請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三)緊急送醫治療:如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四)安全衛生教育訓練:雇主應安排預防熱傷害相關課程,使戶外工作者認識熱傷害的症狀,若發現同事間,出現熱傷害等現象,可以適時的協助,並強化預防熱傷害的發生。天氣變熱,容易讓人感到心情煩躁、頭痛、噁心等, 出現中暑或熱衰竭現象;嚴重時,將導致抽搐、心律不整、肌肉無力,甚至面臨死亡的風險,或釀成意外事故死傷。國健署提醒民眾,炎炎夏日的高溫環境,慎選外出時間,若是因工作需要,也要掌握3字訣,安心度過高溫氣侯。疾病百科/熱傷害熱傷害分為四個主要類型,包括: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及熱中暑。每年進入夏季,氣溫升高,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因體溫過高、散熱不良而發生不適,甚至死亡。其中熱中暑死亡率高,可達80%,若患者出現熱中暑相關症狀時,應儘速送醫急救。》看詳細
-
2023-05-21 養生.營養食譜
阿公煮的也很香!爺爺的傳家味 祖孫傳承新滋味
誰說飯一定要阿嬤煮才會香,「阿公」常用那僅會的一道菜,讓兒孫吮指回味格外想念,爺爺的傳家味傳承的不只是味道,也傳承爺爺的記憶與形象。老盟的《爺爺的傳家味》徵件活動,邀請年輕族群分享家族中男性長輩的拿手料理,藉由青銀攜手共創傳家味,緊密串起世代間的連結。雞祥如意醉雞捲食材:仿雞腿肉(去骨)2 支、紅棗6粒、參鬚20公克、水600毫升、當歸5公克、枸杞10公克醃雞腿捲調味:鮮雞湯5公克、糖3公克、紹興酒200公克作法:1. 雞腿肉洗淨,用平切法去除凸出雞腿肉,再劃斷筋以防止雞腿在烹調時過度收縮。2. 把當歸與枸杞、參鬚、紅棗放入鍋中加入600毫升水,滾後轉小火續煮10分鐘,將材料取出留藥湯,加入醃製雞捲調味料調勻。3. 取一張錫箔紙,將雞腿攤開、皮朝下放置,用醃製雞腿調味料醃30分鐘後,把雞腿捲起來,並用錫箔紙包成像糖果狀。4. 將捲好的雞腿放入蒸鍋裡,以大火蒸熟(約20分鐘)後取出,直接浸泡在冰開水中等雞肉捲降溫後,拆開錫箔紙拿出雞腿,備用。5. 最後將先前煮好的湯汁冷卻後,放入雞捲醃漬2小時以上,入味後,將雞捲取出,用刀子切厚片即可享用。手把手教會孫子 傳家味也分享愛陳俊至(孫子)、陳天河(爺爺)孫子從小在過年除夕團圓飯的餐桌上,一定會吃到醉雞捲這道菜,這是爺爺過年必備的拿手料理,取其「雞祥如意」的寓意。第一次吃到醉雞捲不僅回味無窮,也在國中暑假時,由爺爺手把手學會這道傳家味。醉雞捲是江浙菜,爺爺說,這道「雞祥如意醉雞捲」是曾曾祖父那一輩傳承下來的,他也傳自父親的手藝。在某一年除夕夜,他吃到父親做的這道菜,雞皮Q彈、雞肉軟嫩帶著酒香、中藥香,還夾著冰涼口感,讓他對這道菜記憶猶新。孫子後來在除夕夜也吃到醉雞捲,忍不住問爺爺作法,「爺爺很開心地跟我說,明天要買材料教我做」,他也在學習過程中聽到很多年菜的寓意,學到很多小技巧,跟爺爺增進不少感情。爺爺說,雞的台語和「家」同音,所以吃雞有「起家」的涵意,和父母輩、祖父輩圍爐時,就有這道菜了。孫子說,「爺爺教我的菜,我一定會傳給自己的孩子。」記憶中的客家小炒食材:五花肉500公克、魷魚500公克、蒜末100公克、蝦米30公克、蔥5根、辣椒2根、醬油1大匙、米酒1大匙、白胡椒粉1茶匙、香油1茶匙作法:1. 五花肉切長條狀,乾鍋開小火,先將五花肉煸出油脂直到呈現表面金黃色。2. 將五花肉分散至鍋子外圍,留下五花肉的油脂在鍋子中間,此時放入蝦米爆香。3. 接著再放入魷魚一起翻炒後再加入辣椒、蒜頭以及蔥白一起作調味。4. 翻炒均勻後再加入蔥綠、醬油、米酒、香油做最後拌炒。5. 裝盤完成後最後在頂端擺放辣椒做顏色點綴。料理像時光機 帶他穿越時空黃士瑄(孫女) 許清標(爺爺)「小孫女總是跟大家說,最喜歡吃阿公煮的客家小炒。」64歲的阿公每次進廚房煮菜,6歲外孫女總喜歡跟前跟後,也搶著幫忙洗菜,雖然有時做得不到位,卻是廚房裡的歡樂製造機。阿公說,其實每次吃到這道菜,撲鼻的香味總像時光機,彷彿讓他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有許多情感湧上心頭。「小時候客家小炒這道菜對小孩來說,是再奢求不過的料理了」,阿公說,家中有10個兄弟姊妹,小時候父母為了養家餬口總是東奔西跑,餐桌上也沒有太多菜色,只有初一、十五、廟會時,媽媽才會準備豐盛的三牲祭拜神明祖先,之後會用祭拜完的三牲炒一道客家小炒,全家人總是一邊吵鬧,一邊幫忙母親備料。阿公記得每次這道菜一上桌,大概兩三分鐘就會吃完,倒是一旁的父母只夾了幾次,兄弟們問父母親為什麼不多吃一點?他們只是回答「不餓,你們快吃」,直到懂事後才明白,那是父母對孩子的用心良苦。現在小孫女喜歡吃客家小炒,他利用機會和她分享這道料理的故事,從小教她對長輩要感恩、對生活要惜福,而且家人永遠是她最堅強的後盾,「對我來說,這道料理雖然平凡,但在傳承過程成就了數代人共同的故事,我想這就是記憶中最棒的味道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04 寵物.照顧指南
還在吸貓?專業寵物迷分享,吸「這個」竟比吸貓還香!
什麼,鳥類的屁股居然是香的?屁股不是應該都會很臭嗎?以下由7歲鸚鵡主人、資深鳥奴跟大家聊聊你不知道的養鳥15件事!1.會咬你,見血掉皮的那種。鸚鵡會咬人,沒有牙齒但尖銳鳥喙和咬合力會讓人破皮流血,甚至瘀青,有些品種的鸚鵡如小鸚有領域性,即使是主人,把手伸進鳥籠讓牠感受到領域被侵犯,照樣會被鳥喙伺候。有些鸚鵡不喜歡被碰,試圖伸手摸牠也會被攻擊,甚至只是在身上穿戴鸚鵡不喜歡的東西,如金屬項鍊耳環等,鸚鵡在攻擊這些東西時可能會傷到主人。2.很吵,超級吵,而且你阻止不了,很大機率被鄰居抗議。鸚鵡叫人尖穿透力很高,隔音不好的門、非水泥隔間都擋不住,鄰居會崩潰,而且是不可能教他安靜的,鳥天性就是很會叫,且有些鳥寶希望主人配合作息,會在假日清早叫主人起床,讓人無法補眠。也有安靜不愛吵的鳥寶,或是天生比較安靜的品種,例如橫斑,但無法保證你家的一定安靜,要是小時候很安靜都假的,長大就露出真面目,讓鳥寶不安的環境或不恰當的飼養方式也會讓牠們焦慮而時常大叫。3.放出來會到處大便鳥寶站你肩上很可愛,也順便大便在你身上,還包括桌上螢幕上衣櫃上床上等,只要鳥寶到得了的地方都有可能被便便,這點會讓有潔癖的人崩潰。除非特別訓練過,但不見得能訓練成功,就算訓練再好也不能保證完全不亂便便,因為鳥沒有括約肌本來就不太能忍便,便便在你身上不是故意的,但會故意的鳥寶也很多,可能是在主人身上比較放鬆的關係。教一招比較容易達成的訓練方式,鳥寶在出籠玩前為了要減輕飛行重量,常會先排便,利用這點在接鳥寶出籠時用固定的指令讓牠先排便,在牠排便後稱讚牠並接出籠,讓鳥寶養成先排便再出籠的習慣,放風時間長時也可以中途將鳥寶放回籠,觀察鳥寶是否有排便,有則稱讚牠並接出籠,有些鳥寶就能養成回家上廁所的習慣。4.冬天要開保暖燈,不開寒流來就死了,夏天要開冷氣,不然太熱會中暑。鳥寶心臟很小,所以受不了短時間溫度變化太大,成鳥差不多19度以下就要依鳥寶狀況開保暖燈,以免突然變很冷鳥寶冷死,幼鳥羽毛尚未長齊,更是24小時都要保暖。鳥寶身上羽毛很多,其實夏天會很熱,差不多30度以上,或鳥寶張開翅膀散熱、張口喘氣就要給牠降溫,但鳥寶不能直吹電扇會感冒,冰枕降溫上班族沒辦法一直換,只能花錢給他們開冷氣。5.你的書和家具都會被破壞小型鳥會咬紙咬書,中大型會啃家具,而且無法阻止牠,咬東西也是鳥的天性,而且鳥寶通常喜歡咬得壞的,咬不壞的牠們才沒興趣,提供玩具只能擋一時無法擋一世,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重要物品藏好,幫家具邊角做好保護或換成鳥寶無法啃咬的材質。6.喜歡社交互動性很高鸚鵡是社交動物,在野外都是成群結隊,社交需求很高,需要主人長時間陪伴,喜歡跟主人互動說話,尤其對主人說話聲非常有反應,甚至會在人講電話時發生叫聲要求加入,很適合也有高互動需求的主人。但牠覺得你陪不夠或自己在家無聊可能會憂鬱,開始拔自己的毛,嚴重一點會咬自己肉,這對主人來說會很辛苦,還是長期抗戰,因為是心理問題沒有藥醫,醫生開藥只能舒緩鳥寶情緒,也不一定有效。7.放風容易抓不回籠鳥寶通常不愛關籠,沒養過的人放出來要抓回去累死你,鳥寶也會因此討厭你,更難親近你,不懂帶鳥回籠的技巧也有可能在抓的過程弄傷鳥寶。帶鳥寶回籠不能硬抓,要用牠喜歡的零食或玩具引誘,趁牠吃零食或被玩具吸引時放在手上帶回籠,但鳥寶很精明,幾次後可能看穿主人的手段拒絕上鉤,就很考驗主人的智慧和與鳥寶間的默契了,另一個方法是讓室內變暗,鳥寶在暗處視線不佳,會願意讓主人帶回籠。8.看鳥的醫院很少,你家巷口的獸醫通常沒辦法。就算在台北看鳥的醫院也就那些,沒有剛好住附近就要跑一段距離,非台北地區就更少,萬一有緊急狀況可能找不到醫生看,或是路途太遠鳥寶撐不到醫院。有鳥寶看診的獸醫院》https://www.ptt.cc/bbs/Aves/M.1342283508.A.C97.html9.很容易養死會有各種你想不到的意外,一起睡壓死悶死、走在地上踩死、咬破電線電死、自己卡在籠子卡死、被自己咬破的布窩線勒死、幼鳥餵奶嗉囊燙傷死等。幼鳥的夭折率比小貓小狗高很多,尤其是沒養過不會看鳥寶狀況的,因為鸚鵡天敵多,會盡可能隱藏身體不適,避免成為優先狩獵目標,讓沒經驗的主人看不出來鳥寶不舒服,等到很明顯了都已經很嚴重可能來不及救。有些人貓狗不舒服會想說再觀察幾天看看,鳥寶沒辦法,再觀察可能就直接死了。基本的觀察方是看羽毛,如果並非天氣冷或興奮的膨毛,時間持續很久,加上食慾不振活動力降低,甚至羽毛凌亂,可能就是生病造成無力整理羽毛,最好立刻就醫,避免病況變嚴重來不及救。10.開門開窗都要注意,飛出去比貓難找回來。鳥會飛所以一跑出來很難找回,可能飛到很高的地方,如樹頂、別人家的陽台,讓主人無法到達,鸚鵡很聰明還會自己開籠門落跑,或是小朋友手賤放出去的例子也很多。鳥籠最好不要放在陌生人可接觸的開放空間,避免有人放走鳥,也要在籠門加上扣環,平時多注意鸚鵡是否會試圖打開扣環,大型鸚鵡智商高可能自己開扣環,可能會需要用鑰匙才開啟的鎖頭。11.蚊香、殺蟲劑、拜拜的香、香氛用品、有人工香味的東西通通不能用。鳥寶呼吸道系統很脆弱,聞到這些味道有可能會傷害呼吸道致死,尤其是蚊香殺蟲劑,樟腦油也不行,有案例是住二三樓,結果一樓水溝蓋噴殺蟲劑消毒味道飄上來鳥寶就死了。不能使用殺蟲劑和蚊香除蟲會讓人很困擾,可以改用稀釋的天然香茅油或柑橘類的果皮驅蟲,使用蟑螂屋擺在鳥寶接觸不到的家具縫隙。12.不是所有鸚鵡都會講話鸚鵡會講話的前提是腦袋夠大、鸚鵡本身有興趣、主人有教,體型小的腦袋相對也小當然沒那麼聰明,也不是天生就會講,要人類教或是常常跟他說話,和尚、吸蜜等中型以上鸚鵡比較容易學會講話,小型的小鸚虎皮等不是沒機會但比較難,也只能說單字無法完整句子,灰鸚巴丹等大型鸚鵡才超會講話。13.鸚鵡不會臭?香香的秘密?不臭是因為主人有定期清理鳥籠,鳥店環境沒有常清理也是臭的,鸚鵡排泄物相對沒有貓狗的那麼臭,但不代表不清不會臭。而鳥類的屁股有尾脂線,會分泌油脂,鳥寶會做出摳屁股的動作去沾取尾脂線油脂來理毛,就是鳥寶身上味道來源,而直接吸鳥屁股會有讓人上癮的濃郁香味,會吸鳥屁股是專業鳥奴的證明。14.不需要幫鸚鵡洗澡鳥寶平時花很多時間整理羽毛,加上有油脂保護,不容易弄髒,不需要特別幫牠們洗澡,更不需要讓牠們使用清潔用品,只要準備一盆淺水,讓鳥寶自行洗澡,或準備噴霧瓶在牠們洗澡時幫忙弄濕鳥寶自己潑不到水的背部,然後鳥寶會自己弄乾羽毛,完全不用主人操心。但不要提供鳥寶熱水,會洗掉牠們羽毛上的油脂。15.不一定會親人看怎麼養和鳥寶個性,從小養通常會親人,但也不是一定,通常鳥親人親鳥只會選一邊,如果有同伴他就有可能不親人,很親人的可能沒辦法跟同類相處。如果是親鳥餵大的高機率不親人,關籠都沒跟人類互動的也會不親,不親的程度是一看你手伸進籠就縮角落或是殺個你鮮血淋漓,放出來躲在最高處鳥都不鳥你。用對的方式跟鳥寶相處久了通常會親人,但也有不少從頭到尾都不親的例子,這就有點看運氣。要跟鳥寶親近要先讓牠習慣你的存在,常常在鳥籠前跟他說話,用零食和玩具跟牠互動,不要急著一開始就要鳥寶站上手或是抓牠,讓牠先習慣你的手靠近,當鳥寶看到手不會躲開或咬人,再讓牠嘗試站上你的手做更多互動,鳥寶抗拒時不要強迫牠,不願意出籠時也給牠獨處的空間,才會對你越來越信任,願意主動親近你。就算運氣好鳥寶很親人,但親到你在家就一定要看到你,放出來一定要黏在你身上,吃飯洗澡上廁所都要跟在身邊,不然就瘋狂大叫,激烈的還會拔毛咬自己給你看,你受得了這種24小時情勒嗎?鸚鵡畢竟是高社交需求的動物,很難讓親人的鳥寶獨立自主不要整天黏著主人,但可以轉移牠的分離焦慮,像是提供牠喜歡的玩具,可以啃咬發洩精力,或是把零食藏在籠內稍微需要尋找的地方,讓牠花時間覓食,養一隻以上的鸚鵡讓牠們在主人出門時互相陪伴,也可以放輕柔舒緩的音樂,降低牠們的焦躁情緒,固定的放風互動時間也能讓他們知道時間一到就能跟主人相處,較有安全感。
-
2023-02-10 焦點.健康知識+
喝水該喝冰水還是熱水好?好處壞處和「最佳飲水溫度」一次看懂
長輩常說早晨睡醒先喝一杯溫熱開水,可以保養身體、排解毒素,也強調避免喝冰水,即使夏天炎熱時也要少喝;然而,有些人喜歡冰水的沁涼感,打開冰箱拿起水罐就是一陣牛飲。到底喝冰水好?還是喝熱水好?以下列出兩者的好處與壞處,與不適合飲用的時機。根據《國際癌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的一篇研究指出,熱飲超過65度的熱燙開水,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由於食道黏膜正常耐受溫度為40~50度,雖然黏膜有自我修復功能,但長期反覆刺激會讓食道黏膜損傷,進而誘發食道相關癌症,因此建議避免喝超過65度的茶或咖啡。溫熱水是指幾度?溫熱水無特別定義,只要入喉時溫和不刺激即可,通常是指與體溫差不多、溫度攝氏約40度的溫開水,最適合每天飲用,不會過度刺激腸道也不會造成血管收縮。此外要注意的是,應避免喝反覆燒開的水,以免攝入有毒的亞硝酸鹽,即使是飲水機也最好是要喝時再燒。 喝溫熱水後的身體變化每天喝溫熱水,能溫暖內臟器官,並加速排便及排尿,有助囤積在體內的毒素快速排出體外。幫助血液運輸氧氣與養分到全身,促進新陳代謝。以下為不同時機點喝溫熱水時,影響的身體變化及功效:不同時機點喝溫熱水的變化.用餐中喝溫熱水:可增加飽腹感,由於喝溫熱水的速度比冰水慢,因而能增加飽足感;且溫熱水能刺激腸胃蠕動,加速食物分解速度,幫助消化。 .晨起喝杯溫熱水:增加腸胃蠕動,刺激排便。 .空腹飲水:可利尿,促進毒素排出體外。 .洗澡後,喝一杯和體溫差不多的溫水:可補充流失的水分。喝冰水後的身體變化 用喝冰水消暑,雖然有涼暢感,但反而讓毛孔散熱功能失調,甚至中暑。因冰水會使身體產生過多黏液,導致身體免疫能力下降。且當冰水進入身體內聚集於下腹部,會使女性的子宮、卵巢,以及男性精蟲會受寒,影響生育功能。常喝冰水對以下族群的身體變化影響: .女性:在月經期常喝冰水、吃冰,也容易引起經痛。 .老人家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喝冰水,容易引起腦血管的痙攣,引發心絞痛風險。 .小孩:長期喝冰水,容易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影響發育。冰水入胃後,雖然會被人體內的熱能轉為溫水,但猛然大口喝下冰水,讓胃黏膜血管收縮,降低消化能力,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冰水下肚讓身體溫度下降,會凝結食物中的脂肪,使身體難以消化多餘的脂肪,此時身體機能忙於調整體溫,營養吸收的功能也會變得遲緩。 建議2種情況下,最好要停止喝冰水:感冒期間及休養期。因為此時身體的抵抗力較差,尤其是有咳嗽症狀時,喝冰水會容易加重病情。 比起冰水或熱水,溫水通常無明顯特點,但這就是它的好處,既不會因水溫過冷而刺激上呼吸道或引發腸胃不適,也不會像喝熱水般,飲用時須小心啜飲,以免燙口。因此,喝常溫水或溫水,是最容易滿足人體一天飲水量的方法,亦適合每天長期飲用,為身體保持水分。【資料來源】啟新診所-溫熱水PK冰水 你喝對水了嗎?【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792.html】
-
2023-01-24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保暖也可能中暑!3種情況最容易發生:醫教7穴位助禦寒
每年一月都是氣溫最低時刻,農曆春節家戶團聚,不少家庭吃鍋圍爐取暖,家中也會擺放暖爐、開暖氣等避寒。不過,在使用保暖物品時,對於三高患者或是末梢血液循環差的民眾而言,必須格外小心。末梢血液循環差的民眾,特別是糖尿病患者,不建議長時間依偎在暖爐旁取暖,容易燙傷。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指出,低溫使用保暖商品必須小心,若稍有不慎,可能釀低溫燙傷,也可能發生中暑情況,嚴重還可能致命。天冷時,常見高齡長者因為泡溫泉、使用暖氣、電熱毯三種狀況發生中暑狀況,宜小心預防。狀況 1:泡溫泉 勿超過15分鐘過度泡溫泉只要超過15分鐘,就可能增加中暑的風險。芬蘭曾舉辦過三溫暖比賽,誰待得最久,誰就是冠軍,進入決賽有六人,其中二人泡到暈倒,另有一人泡到中暑死亡。狀況 2:開暖氣 不要超過40度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暖氣,寒流來襲時,暖氣的放送不要超過40度,國外曾有關在監獄的犯人,恰好生病待在單人牢房,牢房中暖氣壞掉,不斷加熱升溫,犯人活活在牢房中中暑死亡。狀況 3:電熱毯 慎防皮膚灼傷電熱毯也具有相同的危機,很多長輩在低溫時會透過電熱毯取暖,常穿得少少,披著電熱毯在室內活動,皮膚不斷接觸超過體溫的溫度,開始發紅,有些神經比較遲鈍的長輩,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大多沒有什麼知覺,長時間可能會起水泡,甚至灼傷,有些人睡覺會裹著電熱毯再加上厚棉被,也可能釀中暑危機。七穴位助保暖 增血液循環使用保暖小物,如果放對地方,能幫助增加氣血循環,抵禦低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表示,人體有十二條經絡,六條陽經分布在四肢外側、頭部、軀幹;六條陰經分布在四肢內側及胸部、腹部。蘇柏璇表示,抵禦寒氣,可運用經絡原理,將暖暖包放在「神闕穴」和「大椎穴」位置,這二大穴位恰好是任脈及督脈交會處。神闕穴位在肚臍正中央,大椎穴位在後頸脊椎最突起處。二大穴位透過「加熱」刺激,可幫助血液循環,暖暖包可貼在這二處,但不建議直接緊貼著皮膚,應隔著一件衣服,頸部則要隔著一塊薄布,避免燙傷。暖暖包放在神闕穴,可包含到周邊位於肚臍下方1.5寸的「氣海穴」,透過「搓揉」加熱刺激,促進血液循環,燃燒脂肪。大椎穴斜下方1.5寸也有「風門穴」,暖暖包可同時刺激風門穴,有祛風解表、宣肺利氣的作用,搓揉按壓以及加熱,能改善感冒、頸椎痛、肩膀痠痛等。其餘可以幫助保暖的穴位,包括位於手掌中心的「勞宮穴」,需透過按壓,達到刺激效果;「太谿穴」位於腳踝後方,也需要透過按壓刺激;「百會穴」位於頭頂的正中央,建議要利用艾灸刺激才有效果,但需透過專科醫師協助。保暖物品正確使用法1 電熱毯:使用前預熱半小時,溫度調到與體溫差不多,低於40度以下,不直接接觸皮膚,沒睡覺時放在被窩中使用,在無人的狀態下暖被半小時關掉。2 暖暖包:搓熱後再使用,每半小時更換擺放位置,不要一直放在會接觸到皮膚的口袋中,溫度容易超過40度,導致皮膚發紅燙傷,也不建議睡覺時放在被窩中使用。3 熱水袋:使用時鋪上一條毛巾,避免皮膚與熱水袋直接接觸,每30分鐘調整一次位置。4 袖毯:袖毯是多加一層衣物在身上,脫掉時,應注意溫差,避免血管劇烈收縮。5 發熱衣:發熱衣是透過特殊材質,避免體溫熱氣散發,達到不需穿太厚的衣物就有保暖的效果,建議脫掉時,應注意溫差,避免血管劇烈收縮。(資料來源╱蘇柏璇)
-
2023-01-19 寵物.寵物疾病
毛小孩生病怎麼辦?盤點2023全台不打烊動物醫院,看診4件事需注意
家中毛小孩如果生病怎麼辦?如果遇到需緊急就醫的疾病或意外,找不到家裡附近的有看診的動物醫院,飼主真的會很無助。《元氣網》整理全台服務不打烊的動物醫院,讓您家寵物可以迅速就醫。春節期間易發生毛小孩被突如其來的鞭炮聲響嚇得四處亂竄,或外出未使用牽繩、箱籠或其他適當防護措施,造成毛小孩走失甚至受傷。而除了鞭炮易讓寵物導致驚嚇、車禍,過年期間寵物容易會有這些疾病問題,腸胃炎、胰臟炎、感冒、食物中毒、尿道炎、暈車,甚至有很多飼主喜歡讓過年讓寵物穿衣添喜氣,卻沒注意到卻讓他熱到中暑。在春節連假不是所有的動物醫院都有看診,《元氣網》整理春節期間全台有服務不打烊的動物醫院,讓您家寵物可以迅速就醫。過年有看診的動物醫院《元氣網》幫飼主們整理春節期間全台24小時有看診的獸醫院(以貓狗寵物為主),若您家毛小孩在夜間臨時需要掛急診,可以參考以下整理資訊:北部24hr動物醫院1.大安動物醫院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162號1樓電話:(02)2363-20202.興泰動物醫院 24hr急診重症中心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延吉街57號電話:(02)2579-57223.杜克動物醫院-夜間急診/24小時住院照護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117號電話:(02)8732-47894.築心動物醫院地址:新竹市東區經國路一段654號電話:(03)533-80555.元氣動物醫院藝文分院 24hr急診重症中心地址:桃園市桃園區莊敬路一段156號電話:(03)355-3911中部24hr動物醫院1.全國動物醫院台中總院地址:台中市西區五權八街100號電話:(04)2371-04962.格林威治動物醫院 24H 急診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文心路一段486號電話:(04)2320-22793.康德動物醫院 夜間急診地址:台中市北屯區崇德路二段270號電話:(04)2241-27004.慈愛動物醫院-台中總院(24H急診)地址:台中市大里區國光路二段539號電話:(04)2406-6688南部24hr動物醫院1.慈愛動物醫院-台南總院(24H急診)地址:台南市南區西門路一段473號電話:(06)220-31662.聯盟動物醫院(仁武總院)地址:高雄市仁武區鳳仁路231號電話:(07)374-09643.聯盟動物醫院(旗楠院)地址:高雄市楠梓區旗楠路106號電話:(07)353-59184.中興動物醫院 農十六分院地址:高雄市鼓山區大順一路935號電話:(07)550-3532東部24hr動物醫院上海動物醫院地址:花蓮縣花蓮市上海街63號電話:(03)834-1853(以上營業時間以各家公告為主,去之前請先打電話確認是否營業!)看診4件事情要特別注意1.大部分的醫院/診所比照急診收費2.幾乎只接受現場掛號3.看診順序會依照現場情況調整4.最後也是重要的,請大家出發前先打電話詢問現場狀況,確保診所有開,才不會去現場撲空。希望以上資訊,飼主都不需要用到,寵物能平安過好年。若不幸需要去醫院看診也沒關係,一但發現寵物狀況不對勁,立馬將牠送醫檢查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您的寶貝定能痊癒。「為了毛小孩的健康,請幫牠定期健檢,讓牠陪妳久一點。」►點看更多毛孩照顧技巧:http://bit.ly/3XnF9Z4
-
2023-01-09 醫療.皮膚
《黑暗榮耀》宋慧喬演燙傷不吃熱食、喝熱湯 專科醫師這麼說
韓劇《黑暗榮耀》引發話題,宋慧喬主演的女主角在高中時期被同學霸凌,多次被電捲棒和熨斗燙傷,燙傷後只吃冷飯糰,不吃熱食、喝熱湯,或為緩解燒燙傷傷口癒合的搔癢感,脫掉衣服趴在雪地裡降溫,都讓觀眾印象深刻。熟知燒燙傷的整形外科醫師說,「戲劇描述燙傷患者不敢吃熱食,這是合理的。」一齣戲劇可以將燙傷患者症狀、反應等連貫起來,「滿細膩的」。宋慧喬在劇中被電捲棒燙傷手臂、小腿、背部,身上滿是傷疤,她和劇中壞人約在餐廳見面,她完全不碰眼前的熱湯,只吃放涼後的血腸,甚至在修車場時,看到肉在烤盤上滋滋作響,內心想起被燙傷時的痛苦而異常恐懼。「戲劇描述燒燙傷患者不敢吃熱食,這是合理的。」知名整形外科醫師、懷寧醫院院長戴念梓說,嚴重燒燙傷確實會影響排汗功能,當吃熱食、運動,身體無法排汗、散熱,可能會刺激燒燙傷疤痕,而出現搔癢、疼痛等不舒服,另燒燙傷患者在戶外運動,若體溫高達38℃以上,因身體無法散熱,有可能出現中暑症狀,進而影響腦神經、心血管或腎臟功能。戴念梓表示,一齣戲劇可以將燒燙傷患者的症狀、反應等連貫起來,「滿細膩的」,但熱食對燒燙傷患者來說並非禁忌,可是如果吃熱食會引起不舒服、無法排汗,建議還是少吃,若燒燙傷患者在飲食、生活等有疑問,都可進一步和醫師諮詢。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長庚醫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說,電捲棒加熱後溫度相當高,可能高達攝氏100度以上,「真的很燙、很燙」,皮膚碰到一定會造成燙傷,且皮膚下方有汗腺,一旦燙傷到達真皮層,屬於深二度燙傷,此時汗腺毀損,喪失排汗功能,如果燙傷面積超過全身30%,將影響全身排汗功能,以皮膚面積區分,身體前方軀幹面積為18%,後背18%,要達30%幾乎是前胸、腹部、後背都被燙傷。至於,女主角為緩解燒燙傷傷口癒合的搔癢感,去除身上衣物臥倒在雪地裡降溫。黃毓惠說,這為兩個層面,第一是燒燙傷傷口逐漸癒合時,傷口會有搔癢、疼痛、緊繃等感覺,這時冰敷緩解癢感是為避免搔抓,以防傷口感染,但要注意皮膚不要被凍傷,另一個則是心理創傷,也就是說,只要想到或看到與燒燙傷有關的場景,就會尋找物品讓全身降溫。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燒燙傷患者害怕吃熱食的心理創傷,此為制約式連結反應,最有名的就是巴夫洛夫實驗,也就是只要燒燙傷患者看到某場景,而連想到燒燙傷當時有關的場景,心理就會引起不舒服,這可透過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等,協助用新思考、行為模式,降低恐懼感。如八仙塵暴燒燙傷患者就常用此治療方式,但部分患者仍受到外界異樣的眼光,需要大家一起支持與協助。黃毓惠指出,燒燙傷第一時間就是要沖脫泡蓋送,減少熱能對皮膚的傷害,在燒燙傷傷口癒合過程,務必重視傷口清潔,避免細菌感染,為避免傷口出現肥厚型疤痕,須時常按摩或穿彈力衣,這段時間長達半年至一年以上,需要很大的耐心,肥厚型疤痕也可透過塗抹類固醇藥物、除疤凝膠,或冷凍治療、染料雷射等消除疤痕,但依燒燙傷嚴重程度不同,疤痕恐無法完全消除。戴念梓說,燒燙傷疤痕可能會出現攣縮、刺痛、搔癢症狀,甚至是影響神經感覺,容易出現摩擦等傷口,嚴重疤痕還可能出現潰瘍、皮膚病變,平時須注意皮膚保養、清潔,並多觀察皮膚變化提高警覺,燒燙傷患者除身體不舒服外,於社會、心理等各方面影響也需一一克服。
-
2022-12-23 焦點.健康知識+
《刺胳針》:氣候變化帶來4大危害 包括多數人忽略的這層面
這幾年大家一直在談論氣候變遷、暖化對於人類的危害,權威期刊《刺胳針》於今秋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確認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四大危害:包括空氣品質、熱相關疾病、傳染病和心理健康。其中,你可能較難聯想「心理健康」跟氣候變遷有何關係。不過當我們看到南亞、北非等地的氣候難民,那種不知所措、無法應對的焦慮,應可略為同理。《刺胳針》第七屆追踪氣候變化對全球健康影響的年度報告,來自全球50多個學術機構、由近百名專家撰寫。該報告共同作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氣候、健康和全球環境中心的醫學博士 Renee Salas表示,她經常看到氣候變化如何損害患者健康,尤其是那些無力減輕其影響的患者。而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們,也受到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其所擁有的資源影響。她舉例,去年夏天在急診室看到一位體溫高達41度的中暑患者,他就住在沒有空調的公寓裡。氣候對心理健康4個影響不止他們,全球有更多落後地區的人們,他們無福享受經濟開發的好處,卻飽受天災摧殘。根據WEF今年發布的《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預估2050年會有超過2億人淪為「氣候難民」。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災害很多,諸如海平面上升、乾旱、高溫、火災、洪水等其。而在大眾認知中,高溫是氣候變化中最明顯的危害,但可能許多人都忽略了心理健康的影響層面。長期研究兩者關係的俄亥俄州伍斯特學院心理學和環境研究教授Susan Clayton博士就指出,人們表達他們對氣候變化感到焦慮,但他們並沒有認知到,這是一種心理健康威脅。她提出了以下4個面向佐證:1.越來越多人經歷毀滅性氣候變遷後,產生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焦慮、抑鬱和藥物濫用等情況。2.隨著氣溫度持續慢慢升高,自殺率和精神病住院率也上升。3.非自願流離失所的氣候難民,其心理健康狀況不斷惡化。 4.隨著大眾見證氣候變化並越來越意識到其影響,集體焦慮水平上升。氣候變化對於心理的危害,前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也曾於《聯合報》撰文提出相同警示,以美國辛辛那提的研究追蹤,長期暴露於交通相關的空氣汙染,與12歲兒童的憂鬱症和焦慮症狀有關;英國倫敦的另一個研究團隊則發現,暴露於較高標準室外空氣汙染的兒童,其在18歲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機率增加。閻雲還分析,嬰兒和兒童是氣候變遷受害最深的2族群,因為與成人相比,他們需要更多的營養和液體、呼吸更多的空氣,因此更容易受到食物和飲用水供應中斷及空氣汙染的影響。氣溫不斷上升 5種食品可能消失此外,與更多人相關的飲食層面,你可有想過,氣候變化也威脅到你平常吃的食物。據《食力》報導,研究預估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未來可能有5種食品面臨再也吃不到的危機,即小麥、楓糖漿、海鮮、巧克力、葡萄酒。當你連想吃的東西都吃不到了,別再以為氣候變遷跟你沒關係,努力一起節能減碳,是地球上所有人的責任。【資料來源】.《WebMD》:Climate Change Is Harm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閻雲/氣候變遷威脅人類健康 2族群受累最深.乾旱、野火、海平面上升...氣候難民恐破億 各國幫助卻有限.全球氣溫再上升2°C,我們將與這5種食物永別了!★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2-15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該喝多少水?何時喝有差嗎?營養師教你正確喝水6關鍵
人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可曾想過,要怎麼樣喝水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呢?喝太多、喝太少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什麼時候補充水分才是最佳時機呢?茶可以取代開水嗎?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鄭穎倢整理6大QA,教你正確喝水,喝出苗條、健康以及好氣色。Q1:一天該喝多少水?鄭穎倢表示,每日建議成人飲用6-8杯水(240 ml/杯)或是用體重計算*30=每日應飲用之總水量,可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維持身體的健康。Q2:喝太多水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喝太多水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尤其是鈉)濃度被稀釋。鄭穎倢表示,血清鈉濃度太低稱為低鈉血症,為了平衡細胞內外液的電解質濃度,血液中的水就會滲透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膨脹以及電解質稀釋。症狀有頭痛、視力模糊、肌肉痙攣、抽蓄,罕見的情形下會死亡。水中毒很罕見,馬拉松選手為了怕脫水喝太多水的時候可能發生,這時候預防方式可以改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同時補充電解質。Q3:喝太少可能造成身體脫水?脫水的原因有腹瀉、嘔吐、發燒、劇烈運動、炎熱天氣、乾燥環境、甚至高海拔都會造成脫水。鄭穎倢表示,口渴是身體需要更多水的訊號,但是口渴機制也有失靈的時候,特別是在激烈運動、嬰兒期、生病或是老年期。輕微到中度脫水的症狀是口腔與皮膚乾燥,疲乏與肌肉衰弱,尿量減少、尿液深黃、頭痛、暈眩。鄭穎倢指出,如果持續脫水,會造成血液溶質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心率上升。身體感覺到血液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就會啟動一系列保存水分的步驟,例如強迫腎臟保留水分,減少尿量,但同時仍會有其他途徑流失(糞便、皮膚、肺等),如果持續喪失,就會造成腎衰竭、痙攣、精神混亂、昏迷等,嚴重脫水若置之不顧會導致死亡。Q4:每日最佳飲水時機?鄭穎倢說明,國民健康署特提出「喝開水5要訣」的技巧,並謹記處於高溫環境時,要多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有需要限水的疾病建議諮詢醫師喝水量。一、起床一杯水身體一整晚都沒攝取水分,起床後小口分次慢慢喝一杯300-500ml的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二、用餐前後配杯水無論是在家或在外用餐,桌上準備一杯300-500ml的水,餐前或餐後至少半小時分次慢慢喝,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三、外出要帶水準備500ml以上的水壺,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隨時補充水分,增加運動時的血液循環,並避免脫水的發生。四、製作提味水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五、1,500的水養成每天喝至少1,500ml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且分多次喝、慢慢喝,喝得太急,或一次喝太多,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Q5:現代人忙碌,時常忘記喝水,或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寧可喝飲料,對於喝足量的水也有壓力,怎麼辦?白開水是零熱量的最佳飲品,若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亦可適度飲用無加糖的氣泡水。鄭穎倢建議,生活中可將一天所需要飲用之水量用水壺裝好,放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得到的位置,經過看到就飲用,就可督促自己將一天飲水的目標達成。除了白開水外,食物當中的水,包含飲料跟湯品可供應最多的水,若以營養來說,牛奶、豆漿相比汽水或含糖飲料富含優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Q6:茶可以取代白開水嗎?夏天到底能不能喝冰水呢?鄭穎倢解釋,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屬於溫和的利尿劑,每日建議500ml內較不會造成水分不平衡。吃冰可能會讓血管收縮造成頭痛、腸胃消化不良。另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冰會讓氣管收縮、氣喘症狀加劇。【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4770】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1-20 醫療.皮膚
體香劑治標不治本 醫建議體臭應做好清潔、少吃重口味食物
流汗是人體重要的散熱方式,當外界氣溫升高,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會督促汗腺排汗,排除多餘的熱能。但有些人汗味酸臭,不僅自己聞了難受,旁人也避之唯恐不及。汗水成分被細菌分解,就會產生汗臭味。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表示,人體水分主要透過尿液、唾液、汗液和淚水排出,而出汗受溫度改變和運動散熱等影響,是身體自主性新陳代謝的表現,沒有辦法用意志控制。他表示,人體有外分泌腺,也就是汗腺,會分泌汗水,其成分包含水分、尿素、尿酸、蛋白質、離子等。另外還有頂漿腺,主要分泌油脂。這些成分被細菌分解後,就會散發出汗臭味或酸臭味。體香劑造成五味雜陳,反而更不好聞。有些人會使用體香劑來抑制身上的味道,曾德朋表示,體香劑治標不治本,而且太多味道混雜,反而更不好聞,另外也可能因為添加香料,皮膚反出現接觸性皮膚炎。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做好清潔」,減少汗水和油脂停留、代謝的機會。除此之外,少食用重口味的食物也能降低汗臭味、體臭味、狐臭味的產生。體臭反映身體,飲食喜煎炸、辛辣、冰冷多有肝熱問題。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體臭也反映出不同的身體問題,因此當發現自己出現汗臭味時就需要留意。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容易汗臭是因肝熱及濕熱。而肝熱、濕熱者除了有汗臭外,也較易呈濃稠、黃色的汗液。他說,因肝負責處理和分解身體內的有毒物質,如果日常飲食嗜吃煎炸、辛辣、溫燥、熱氣的食物,又喜歡凍飲、冰水、生冷食物等,容易讓身體內部積聚濕熱,加重肝的負擔引起肝熱。常吹冷氣、嗜食生冷,不易流汗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汗液是新陳代謝重要的一環,但有些人就算大熱天或運動後仍不出汗。陳潮宗表示,「不易流汗,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他說,發不出汗和外在及體內受寒邪侵襲有關。人體正常受到陽氣蒸騰後,汗會經由體表的毛細孔排出。但天氣熱時,許多人會攝取較多生冷飲食,造成身體的寒濕無法代謝、陽氣沒辦法升發,容易倦怠、排不出汗。例如常吹冷氣屬於外在的寒邪閉塞毛細孔,如果再吃大量冰冷的食物,胃也受寒邪所困,而不容易出汗。止汗劑用久易失效,也恐造成毛囊炎。陳潮宗說,通常流不出汗的人還會合併感冒症狀,主要是因為毛細孔受寒邪而收縮、失常,對溫度的調控能力會下降;有些人則會伴隨胃腸不舒服或中暑等症狀,例如肩頸僵硬、口乾等。大部份的患者不會因為流不出汗而來看診,但如果流不出汗還同時伴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就要盡速求診找出原因。汗液過多,有些人會選擇使用止汗劑。曾德朋則表示,止汗劑主要成分為鋁鹽,與汗腋作用後,會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填塞汗孔達到止汗效果。但時間一久止汗劑可能因為代謝而失去作用,或是使用頻率太高,反而造成毛囊堵塞,出現毛囊炎。要解決多汗問題,也可進行神經阻斷手術或使用手術刀、雷射將頂漿腺刮除或燒掉。出汗部位與疾病關係出汗雖然是一件正常的代謝機制,但陳潮宗也提醒,不同部位汗流過多,也有需要注意的潛藏問題。額頭可能代表腸胃、心氣不足,常見發生在飲食過量、常吃刺激性食物的人身上。鼻子可能代表肺氣不足,常見於肺功能不佳、運動量不足者身上。脖子可能代表內分泌失調,常見於熬夜、月經不調、壓力過大的人身上。胸口可能代表自律神經失調、腸胃虛弱導致肺氣生成不足,常見於更年期女性、心肺功能偏弱、腸功能虛弱。手心、腳底可能是因為壓力過大、容易情緒緊張,交感神經出現問題。腋下多是因為飲食重口味、心臟虛弱導致。
-
2022-11-20 醫療.泌尿腎臟
尿尿出現紅色是血尿嗎?醫師提醒出現這些顏色尿液要留意
尿液不只是排出身體多餘的水分而已,健康狀態也能從尿液顏色略知一二。醫師建議民眾解尿後,可多留意幾眼,觀察尿液的顏色、氣味、泡泡等,可初步了解身體狀況。正常的尿液狀態屏東基督教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謝晉文說,腎臟主要功能是從血液中排除毒素和身體代謝後所產生的廢物,因此尿液是由身體多餘的液體、鹽分、尿素、尿酸和其他代謝廢物組成;顏色來自尿膽素外,還受食物中所含色素、水分不足、服用藥物或罹病等因素影響。謝晉文說,一般而言,正常尿液顏色接近淺黃色,若是飲水較多,或喝茶、咖啡等利尿飲品之後,尿量增多,會使顏色較清淡甚至無色透明。另外,運動出汗後若未補充水分,尿量減少會使顏色變深。尿尿的顏色密碼● 鮮黃色或橘色飲食因素:食物中天然色素如維生素B群,會使尿液呈亮黃綠色。攝取較多β-胡蘿蔔素(胡蘿蔔、地瓜等)與維生素 C(柑橘類植物、番茄、草莓、綠花椰菜),會呈深黃或橘色。疾病因素:可能代表身體正在缺水、脫水甚至中暑;過深的顏色也可能是肝、膽出現問題,會讓尿液呈深黃或橘色。● 粉紅色或暗紅色飲食因素:可回想是否有吃色素糖果、火龍果、甜菜、黑莓等色素較高食物,排除食物因素後,就要考慮血尿。疾病因素:血尿的原因包括尿路感染、腎絲球腎炎及癌症,例如腎臟癌、膀胱癌、攝護腺癌等。此外,藥物也可能使尿液偏紅,例如化療藥、瀉藥、治療肺結核用藥等。● 藍、綠或紫色有可能是藥物、腎臟和膀胱功能檢測所使用的染色劑或食物顏色所致。細菌感染也可能使尿液顏色出現綠、紫色或藍色,例如插尿管族群常出現的紫色尿袋症候群,就是因為尿袋中的細菌產生紫色的代謝物質。● 灰色或暗灰色通常是食物的影響及尿液中含少部分血液,或女性懷孕期間因白帶增加等,都會使尿液呈灰色。如果加上在排尿時身體有疼痛感及頻尿狀況,要小心可能是膀胱感染、尿道感染或腎結石。● 混濁或乳白色可能代表沉積物變多,可能是體內含有過多鈣和磷酸鹽(例如肉吃太多),輕微脫水,或是膿尿所致。舉凡生殖泌尿系統感染,都可能引起膿尿,例如陰道感染、膀胱炎、淋病或披衣菌感染等。反之,如果水喝不多,尿液卻一直是透明狀態,且合併尿量變多及頻尿,應就醫檢查是否有尿崩症或腎功能問題。Q:尿液聞起來有水果味,可能有糖尿病?剛排出的尿液通常沒有味道,但若尿液存放一段時間後,細菌會將尿素分解並產生臭味。另外,某些食物及某些藥丸外層化學物質,也可能會改變尿液的味道。若尿液有臭味,表示身體可能有狀況,如尿道感染、第2型糖尿病、膀胱炎、新陳代謝或肝系統疾病等;若聞來像氨(俗稱阿摩尼亞),可能是脫水(要記得補充水分)或肝病所引起;若出現惡臭,可能和尿道感染或性傳染病有關。如果常跑廁所,且尿液聞起來有水果味,可能有第2型糖尿病;另孕婦體內的荷爾蒙也會改變尿液味道,且孕婦有較高風險發生尿道感染,都會導致尿味濃重。Q:尿尿有泡泡就是蛋白尿?正常情況下,尿液因含有雜質而導致些許泡泡出現,特別是距離馬桶較遠、小便較急較快或男性尿道殘留精液,都會讓小便出現泡泡,屬常見現象,不一定代表身體出現狀況。但若泡泡過多且3分鐘不散,或馬通沖水後仍出現泡泡,可能是蛋白尿。蛋白尿原因很多,包括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原發腎絲球腎炎或細菌感染等。據統計,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數約占總人口十分之一,潛在慢性腎臟病患的初期表現就是蛋白尿,目前高血壓、糖尿患者人數日益增加,若蛋白尿持續出現一段時間,需就醫檢查腎功能和是否有慢性疾病。Q:馬桶邊出現螞蟻,代表尿糖?若小便後沒多久,馬桶邊出現不少螞蟻,在血糖偏高情況下,有可能出現尿糖並引來螞蟻,但也可能是螞蟻正剛好路過尋找食物或水源,以螞蟻來看血糖並不精準,需要就醫進一步檢查。
-
2022-11-05 失智.大腦健康
走路沒力、容易跌倒,小心是「肌少症」!從飲食、運動2方面改善
長期活動量不足、沒有運動習慣,隨著年齡增長,開始出現走路沒力、容易跌倒的情況,小心是被「肌少症」找上門了!研究顯示,人過了30歲後,肌肉質量每10年流失3至8%,70歲以後,每10年更以約15%的速度流失,若沒有及早正視肌肉量流失的問題,就可能罹患肌少症,讓老年失能、臥床的風險提高。這裡就整理出有關「肌少症」的常見問答,讓大家了解這個疾病,學習改善、預防等等的方法。Q:肌少症是什麼?A:肌少症是一種進行性的全身性肌肉疾病,身體骨骼肌的肌肉量快速減少,並伴隨患者生活功能上的退化,隨著年齡增長,會影響身體骨骼肌的代謝平衡,使此疾病發生率隨增加。罹患肌少症的人會有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行動能力變差等情形,隨著骨骼肌肌肉量減少,會影響到患者的核心肌群,進而使肌力和肌耐力減退,患者會無法從事較費力的運動,生活型態逐漸轉趨靜態。患者又因運動量不足,而加速疾病進展,形成惡性循環,到達一定程度後,就會出現體能退化、反覆跌倒、生活無法自理、失能及衰弱等現象。Q:為什麼會罹患肌少症?A:肌少症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主要是因年齡增長所導致,次發性則跟是否罹患疾病,或是個體營養攝取狀況,如是否攝取足夠蛋白質,以及生活型態如是否有充分運動等相關。肌少症上身的常見原因有以下5個:肌少症上身的5大原因1.年齡2.活動量不足3.營養不良4.內分泌失調5.發炎Q:什麼樣的人罹患肌少症的風險比較高?A:肌少症與年齡、本身是否罹患疾病、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都有關聯,因此以下幾類人罹患肌少症的風險也會比較高。1.高齡長者:依統計,65歲以上長者約1成有肌少症,75歲以上即高達3成,而且70歲以後,肌肉質量每10年會以約15%的速度流失,所以高齡長者很容易出現肌少症。2.罹患慢性病者:如果本身患有心臟病、糖尿病、關節炎、腎臟功能惡化等慢性疾病,也容易引發肌少症。3.營養不良者:肌少症跟是否攝取足夠蛋白質等飲食習慣相關,所以營養不良的人也是肌少症的高危險族群。4.活動量太少的人:長期活動量不足、沒有養成運動習慣,也可能提高罹患肌少症的風險。5.臥床、失能的人:長期失能或臥床或失能,會因為無法活動,而使肌肉及肌力快速流失。此外,民眾普遍認為男性肌肉較多,肌少症較不會找上門,但調查結果卻相反,男性風險高達51%,高於女性的43%。因男性隨年齡增長,荷爾蒙改變,會影響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Q:如何預防預防肌少症?A:「運動」和「飲食」是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運動」方面養成規律的習慣非常重要,特別是負重運動,如深蹲及舉啞鈴,以及平衡運動如太極拳等,可避免跌倒、維持身體活動力及減緩肌肉流失。另外「阻力訓練」也是預防肌少症的好方法,它透過外在阻力,讓肌肉進行收縮時,肌肉纖維能感受到張力,刺激荷爾蒙生成,提升神經傳導能力,促使肌肉生長訊號刺激骨骼肌裡的蛋白質合成。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阻力訓練」,不需要太大空間,只要利用彈力帶、啞鈴、寶特瓶,或是自身的體重,都可以達到阻力訓練的目標。中老年人進行阻力運動時,3大注意事項:1.如患有慢性病,務必徵詢過您的醫師後,在了解疾病的影響下,安全規律運動。2.若從來沒接受過阻力訓練,建議先尋求專業醫師及治療師的協助,制定個人化運動計畫。3.建議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後心跳達130下,持續6個月。「飲食」方面,補充蛋白質非常重要,蛋白質是合成肌肉的原料,60歲以上民眾的蛋白質需求量,可能比年輕人還高,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有運動也沒幫助。好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豆、魚、肉、蛋類,尤其是運動後1小時內立即補充,效果最好。建議高齡者每餐均衡攝取約手掌大雞胸肉的蛋白質,魚、豆類、蛋或牛奶均可,也可以接攝取市面上含優質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並具有醫學實證之均衡營養補充品。Q:肌少症有什麼治療方法?A:目前肌少症沒有藥物治療,營養及運動是肌少症的最佳解藥。當篩檢出罹患肌少症後,可採用一些非藥物的處置,包括飲食調整和復健運動,來改善肌少症現象,減少病程惡化,進而增進生活品質。另外,會建議增加蛋白質、維生素D、抗氧化物以及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並量身打造合適的運動模式和運動量,以增進肌力、肌肉量和平衡,並避免運動傷害。Q:生活中有什麼改善肌少症的方法?A:想改善肌少症,適當的「運動」與「肌力訓練」不可少,每週至少要2-3次,每次約20分鐘,且每一個肌群都應該訓練到,特別是股四頭肌(位於大腿前側的四大塊肌肉),與行動便利的關聯性很大,因此要著重訓練。而若肌肉量已經很少或者身體較虛弱者,則以少量多次為原則,透過較低強度但次數較多的訓練,慢慢增加訓練的強度,才不會操過頭。「飲食」也是改善肌少症的重要因素,平時應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像是蛋豆魚類、乳品類,或者高蛋白粉等,足量的蛋白質攝取適肌肉維持與增加的基礎,年長者每日都應攝取體重乘上1.2公克的蛋白質,意即體重60公斤者,每日應攝取到72克的蛋白質(60 x 1.2=72),例如雞蛋一顆約含有7克的蛋白質,低脂牛奶200cc約含有3.1克的蛋白質,雞胸肉100克約含有24克的蛋白質。而除了蛋白質攝取外,「維生素D」也應多攝取。維生素D的攝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透過曬太陽,但天氣過於炎熱時,不宜長時間日曬,以免造成皮膚受傷或者中暑、脫水等,建議在清晨或黃昏時曬比較適合,日曬時應該要讓皮膚曬到太陽,不要全身包緊緊的曬。另外也可透過菇類或者保健營養品做補充,相較於長時間的日曬,對於身體來說會比較能負擔。Q:如何發現自己有沒有肌少症?有自我檢測的方法嗎?A:透過日常生活觀察,可以注意自身是否有肌少症的風險,有5個要點需特別注意:1.站起來或蹲下時吃力:如坐在較矮的椅子上會難以起身,或者上完廁所後要從馬桶上站立起來很困難。2.走路緩慢:即使在平地行走也很緩慢無力,甚至過馬路時,會來不及在綠燈的時間內通過。3.反覆跌倒:近一年內連續跌倒的狀況超過兩次。4.體重減輕:沒有刻意減重,體重卻不斷減輕,半年內體重減少5%以上。5.握力下降:如濕毛巾擰不乾,或者連扭開寶特瓶蓋都很吃力。另外可以藉由問卷評估、握力測試和分析身體組成等檢查,來評估罹患風險,像是量測小腿圍、了解受測者目前的運動能力和功能,目前常用的篩檢量表為SARC-F和SARC-Calf。篩檢量表的評估項目包含提舉5公斤重物、在房間走動、從椅子或床鋪起身、爬10階樓梯以及過去1年跌倒次數,評估項目從0到2分評分,若加總分數逾4分,就可能有肌少症,建議就醫評估。而「小腿圍」也是有效的評估方式,若男性低於34公分、女性低於33公分,再加上上述評估有任一項感到有點困難,也可能有肌少症。Q:肌少症患者要如何補充蛋白質?可以吃高蛋白粉嗎?A:可諮詢營養師適當補充,但由天然食物中獲取蛋白質最佳。高蛋白粉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不可以當作蛋白質主要來源,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魚、蛋、肉類還含有其他人類所需的營養素,如紅肉類有礦物質鐵、維生素B12等,海鮮有微量元素鋅等,這些都是高蛋白粉沒有的,且每項食物所含蛋白質的結構及胺基酸比例也不同,因此補充蛋白質須依靠多元飲食。高齡者補充高蛋白粉時要事先諮詢營養師,注意高蛋白粉所含的糖分,以防攝取過量,增加體內熱量及脂肪生成。另外也要注意,對年長者來說,不是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如果沒有從事重量或負重訓練,光吃高蛋白粉也無法增加肌力。 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10-27 養生.聰明飲食
愛揪團訂飲料! 營養師提醒:含糖飲料喝多5疾病找上身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每年可賣出10.2億杯手搖飲,相當於每人每年喝掉43.3杯,然而大部分飲料含有過多精製糖,長期過量攝取,不僅容易造成肥胖、代謝症候群、脂肪肝、齲齒等,也增加罹癌風險,不過上班族、學生族時常揪團訂購飲料,營養師建議,改用「多喝水」、「少甜飲」及「挑健康」3招方式,重拾每個人的健康自主權。衛福部建議「每日飲食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若以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則一日不可攝取超過50公克精製糖,然而市售一杯700c.c.全糖珍奶含糖量將近62公克,已遠超過每日限量。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楊川瑩表示,要大家完全不喝飲料是困難的,但可以把握以下原則,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一、多喝水:建議多喝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可減少熱量攝取,多喝水亦可維持體溫恆定預防中暑。透過排除尿液、汗以及糞便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道蠕動預防便秘及避免尿道發炎,每日飲水建議量為體重乘以30,成人一日飲水量約落在2000c.c.左右,喝水時應分多次喝、慢慢喝,避免造成身體不適。二、少甜飲:若馬上戒掉含糖飲料有難度,可以從減糖開始,例如從全糖改成半糖、微糖,再逐步改成無糖;同時也試著逐步減少頻率,原本每天一杯者,改成一週一杯或一個月一杯,透過減糖及減頻率,循序漸進降低對含糖飲料的依賴。三、挑健康:若真的很想喝的時候,不妨選擇健康飲品取代,如:無糖茶、無/低糖豆漿、優酪乳、牛奶、自製蔬果汁(不濾渣)等,可以獲得多種營養;需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運動後要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但一般人運動量不會像運動員那麼多,但運動飲料含糖量多,喝了卻會回補許多運動消耗掉的熱量。台北市啟明學校日前邀請癌症關懷基金會設計營養衛教課程,由楊川瑩帶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營養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實習生,針對學生的特殊性,設計著重於味覺、知覺感官感受及運動安全性的課程,教導學生減少喝含糖飲料。台北市啟明學校體衛組長林辰芳表示,學校常看到學生揪團訂飲料,但受視覺限制,學生運動意願很低,因此透過課程宣導、帶學生運動,讓學生能具體感受,起了很大的警惕作用。
-
2022-09-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網傳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營養師教健康4吃法增免疫、防骨鬆!
維生素D近年相當受歡迎,不過近日網路上廣傳「維生素吃多易失智」的消息,讓不少民眾有些擔心、有些疑慮。對此劉怡里營養師說明,並教大家如何正確、安心的攝取維生素D幫助養生! 網傳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營養師:有分種類且待證實。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這類說法,據了解起源於一篇國衛院的研究,其資料主要出自於健保資料庫,應為藥品的「活性維生素D」,和民眾平時養生吃的「非活性維生素D」保健食品、營養品以及食物攝取不同。 營養師解釋,人體攝取維生素D會需要肝臟和腎臟代謝,形成活性維生素D,若器官功能不佳便無法有效形成,這樣的情況就會直接以醫療用途藥品名為骨化三醇(calcitriol)的活性維生素D藥物協助,像是腎衰竭患者、洗腎病人就有機會用上。 以此觀點及目前研究來看,民眾一般所吃的維生素D營養品等,是不會有引起失智的疑慮。而藥品的維生素D是否與失智症有正關聯,這點則還有待更多研究證實,畢竟該篇研究的族群本就也常見有失智症的情況。不過即便是藥物,患者也是在醫師檢查並妥善評估後才有辦法使用,風險理應不高,一般民眾也無法取得。因此網路上「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類似這般說法是有些危言聳聽。 不過對於養生過度追求、保健食品的非活性維生素D攝取過量,確實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形成毒性,另外較常見的問題也包括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族群,需留意這兩種情況所帶來的影響。 維生素D過多過少都不好,營養師:養生重點在營養均衡! 劉怡里營養師說明,維生素D對人體的幫助繁多,主要就包括了幫助鈣質吸收、幫助骨骼與牙齒的生長發育、有助於維持神經及肌肉的正常生理、促進釋放骨鈣、維持血鈣平衡,近期也發現跟免疫力調控有關。因此近年來不論是基於防範疫情的個人保養或是養骨防骨鬆,維生素D都頗受歡迎。 但是若養生過度、營養型的維生素D若攝取過高,就容易有高血鈣的問題、增加血管鈣化的風險,長期恐影響心臟、心血管、腎臟等處,提升心肌梗塞、腎衰竭的風險。至於維生素D攝取不足者,則常見容易出現在年長者、上班族、大夜班、足不出戶、防曬過度、久臥於床者等,平時少有日曬習慣、或從食物攝取維生素D的族群身上。與攝取過多相反,可能容易出現低血鈣、容易抽筋、骨密度不佳、骨鬆風險較高、免疫力不足等問題。 因此劉怡里營養師提醒,民眾不論是對於維生素D或是其他營養,都應保持良好的觀念,就是營養均衡,不宜多也不宜少,且也不宜單一,養成好習慣,養生才不會傷身。 維生素D健康4吃法更助養生,營養師:留意單/複方別超量! 劉怡里營養師也建議,民眾若是平時想攝取維生素D,日曬會是最主要的來源,透過日曬讓身體合成維生素D,不過也要記得作好適度的防曬,並在早上9-10點或下午3-4為佳,以避免過度曝曬,增加中暑甚至皮膚癌的風險。 至於食物性的來源則較少,但還是有,可從動物性的魚類、雞蛋或植物性的菇類中攝取,菇類曬過陽光更好。若是平時真的較難有機會出門曬曬太陽,或是魚類、雞蛋、菇類較少吃到,則可尋營養品、保健食品做適度補充。 營養品、保健食品常會有複合型的產品、各類產品中有維生素D的情況,在選購也可以詢問營養師、藥師、醫師等醫學專業人士,更有助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吃的時候也要注意避免吃了複方的又吃單方的,以免無形中過量。 維生素D一天攝取上限為50微克,等同於2000I.U.。成年人建議一天攝取量在10微克、400I.U.;51歲以上則建議15微克、600I.U.。養成良好營養攝取習慣,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維生素D助防癌、骨鬆、失智!醫教3招補好補滿,罹癌患者更要補。 .養骨只吃鈣不夠,缺乏維生素D當心免疫、代謝出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氣虛易中暑 少吃冰冷食物
最近高溫炎熱,中暑個案頻傳,中醫師提醒,新冠肺炎確診者屬於氣虛體質,為中暑高風險族群,務必注意室內外溫差大問題,隨身攜帶薄外套,平常可以多喝愛玉、仙草、綠豆薏仁等飲料。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林巧梅表示,最近門診收治不少中暑確診者,主訴在曬了陽光後,更容易覺得疲倦、頭痛,擔心是染疫的後遺症,希望透過中醫調理身體。林巧梅說,確診後容易氣虛,易感外邪,包含暑邪,如在大太陽下活動行走,身體躁熱、一身汗時,又進入冷氣房,熱氣被閉鎖在體內,就會造成頭昏、悶熱不適、煩嘔、疲倦等症狀,這就是中暑裡的「陰暑」。導致「陰暑」原因眾多,除了冷熱溫差大,長時間待冷氣房、吃太多冰冷食物(啤酒、西瓜),或是乘涼受寒等,症狀為頭痛、筋骨痠痛、腹瀉、倦怠、鼻過敏等。
-
2022-08-31 醫療.腦部.神經
高溫流汗暗藏心血管危機 醫提醒高血脂族群脫水恐致中風
夏日高溫來襲,現在出門沒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已成為常態,坊間止汗、消暑的妙招更是五花八門。然而「流汗」除了會使身體黏膩不適,其實也可能暗藏心血管危機。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林浚仁醫師表示,多數民眾都知道天氣冷會使血管收縮,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卻鮮少人知道曾有研究指出,高溫同樣也可能釀成中風危害。 高血脂病人脫水恐致中風 長輩或有心血管病史者要多補水 光只有天氣冷或熱,不會直接導致心血管疾病,溫度的極端變化才是關鍵,花蓮慈濟神經內科羅彥宇主任笑稱,「否則赤道國家跟南北極應該最多人中風」。從生理學角度來看,氣溫驟升或驟降都會刺激交感神經,讓心跳加快或血壓變高,誘發心血管疾病。此外,夏天容易流汗、體內水分變少,脫水的情況下容易使血液變得濃稠,若本身合併高血脂等風險因素就會導致血管堵塞,增加中風發生的機率,「如果血管本身狀態好,理論上輕微脫水不會造成什麼問題,但當脫水發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缺血性中風風險就會提高」。 林浚仁醫師也提醒,天氣熱對65歲以上老人家影響更大,家中長輩在高溫環境要多補充水分,原先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更應嚴防中暑,並管理中風風險。 70歲男疑脫水致暫時性腦缺血 醫:出現中風前兆應儘速就醫 林浚仁醫師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70歲男性高血脂病人,他長期有頸動脈狹窄問題,某個夏日午後到田裡種菜,結果回家就發現左手拿東西會掉,吃飯還摔破碗,半個小時後又恢復正常。「應該是他身體脫水,人體水分過度流失、腦血管血流變濃稠,誘發了暫時性缺血。雖然後續症狀有復原,但暫時性腦缺血屬於缺血性腦中風的前兆之一,最好能當成一次腦中風發作來謹慎看待。」林浚仁醫師建議,一旦發生類似事件,應主動告知醫師,確認是否需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 目前阿斯匹靈是臨床最常用來預防中風的抗血小板藥物,不過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胃潰瘍、胃出血等腸胃道出血副作用,若在治療期間感到消化道不適,胃脹不舒服,可與醫師討論視情況更換兼顧療效與安全性的其他治療選擇。 高血脂患者應從源頭避免中風 低密度膽固醇值越低越好 羅彥宇主任表示,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例如年齡越高發生中風的機會就越高;另一種則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脂、抽菸、肥胖等,其中低密度膽固醇就是高血脂中被認為是影響腦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若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數值高就應該積極用藥控制,才能從源頭避免心肌梗塞或中風發生。 曾有研究指出低密度膽固醇每降低1%,發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對危險性可降低1-1.5%,羅彥宇醫師指出,如果民眾以口服藥治療遲遲無法達到目標數值,或是對副作用不耐受,可與醫師討論能否改用降膽固醇針劑治療,「其實針劑算近年很大的突破,之前遇過幾個血管狀況非常差的病人,合併使用口服藥和降膽固醇針劑後,成功將低密度膽固醇降到16mg/dL左右,若民眾經濟能力許可,建議可將數值盡量降低,對心血管和腦血管的保護力更好」。 《延伸閱讀》 .台商喝酒應酬竟半身癱瘓!輕忽心血管風險釀二次中風 .猝死4大風險你中了嗎?揪出心房顫動是遠離威脅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29 焦點.健康知識+
喝水怎樣喝才有效?營養師6大QA教你喝出好氣色
人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可曾想過,要怎麼樣喝水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呢?喝太多、喝太少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什麼時候補充水分才是最佳時機呢?茶可以取代開水嗎?夏天喝冰水是禁忌嗎?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鄭穎倢整理6大QA,教你正確喝水,喝出苗條、健康以及好氣色。Q1:一天該喝多少水?鄭穎倢表示,每日建議成人飲用6-8杯水(240 ml/杯)或是用體重計算*30=每日應飲用之總水量,可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維持身體的健康。Q2:喝太多水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喝太多水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尤其是鈉)濃度被稀釋。鄭穎倢表示,血清鈉濃度太低稱為低鈉血症,為了平衡細胞內外液的電解質濃度,血液中的水就會滲透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膨脹以及電解質稀釋。症狀有頭痛、視力模糊、肌肉痙攣、抽蓄,罕見的情形下會死亡。水中毒很罕見,馬拉松選手為了怕脫水喝太多水的時候可能發生,這時候預防方式可以改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同時補充電解質。Q3:喝太少可能造成身體脫水?脫水的原因有腹瀉、嘔吐、發燒、劇烈運動、炎熱天氣、乾燥環境、甚至高海拔都會造成脫水。鄭穎倢表示,口渴是身體需要更多水的訊號,但是口渴機制也有失靈的時候,特別是在激烈運動、嬰兒期、生病或是老年期。輕微到中度脫水的症狀是口腔與皮膚乾燥,疲乏與肌肉衰弱,尿量減少、尿液深黃、頭痛、暈眩。鄭穎倢指出,如果持續脫水,會造成血液溶質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心率上升。身體感覺到血液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就會啟動一系列保存水分的步驟,例如強迫腎臟保留水分,減少尿量,但同時仍會有其他途徑流失(糞便、皮膚、肺等),如果持續喪失,就會造成腎衰竭、痙攣、精神混亂、昏迷等,嚴重脫水若置之不顧會導致死亡。Q4:每日最佳飲水時機?鄭穎倢說明,國民健康署特提出「喝開水5要訣」的技巧,並謹記處於高溫環境時,要多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有需要限水的疾病建議諮詢醫師喝水量。一、起床一杯水身體一整晚都沒攝取水分,起床後小口分次慢慢喝一杯300-500ml的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二、用餐前後配杯水無論是在家或在外用餐,桌上準備一杯300-500ml的水,餐前或餐後至少半小時分次慢慢喝,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三、外出要帶水準備500ml以上的水壺,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隨時補充水分,增加運動時的血液循環,並避免脫水的發生。四、製作提味水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五、1,500ml的水養成每天喝至少1,500ml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且分多次喝、慢慢喝,喝得太急,或一次喝太多,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Q5:現代人忙碌,時常忘記喝水,或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寧可喝飲料,對於喝足量的水也有壓力,怎麼辦?白開水是零熱量的最佳飲品,若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亦可適度飲用無加糖的氣泡水。鄭穎倢建議,生活中可將一天所需要飲用之水量用水壺裝好,放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得到的位置,經過看到就飲用,就可督促自己將一天飲水的目標達成。除了白開水外,食物當中的水,包含飲料跟湯品可供應最多的水,若以營養來說,牛奶、豆漿相比汽水或含糖飲料富含優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Q6:茶可以取代白開水嗎?夏天到底能不能喝冰水呢?鄭穎倢解釋,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屬於溫和的利尿劑,每日建議500ml內較不會造成水分不平衡。吃冰可能會讓血管收縮造成頭痛、腸胃消化不良。另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冰會讓氣管收縮、氣喘症狀加劇。【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4770】
-
2022-08-23 養生.聰明飲食
有片|嘴破失眠煩燥原來是中暑了?吃這三種食材來緩解!
炎熱的天氣容易讓人有上火的症狀,例如煩燥、皮膚濕疹發作、嘴巴破甚或夜晚失眠,這些現象有可能是你中暑了。可是又沒有曬太陽、出入的地方也都有冷氣,為何還會中暑呢?學貫中西醫的阿銘師提供了個人觀點和容易理解的中醫角度讓大家對「暑」這個概念有所了解,快點開影片來看看。首先阿銘師說明了暑氣和火氣有什麼不一樣,火氣是產熱太多,暑氣則是散熱太少,因煩燥、悶熱、汗流不出來,影響到下視丘的體温調節中樞出了問題,身體裡的熱氣排不出去,造成上火或發炎一些現象,在中醫上這就是暑的表現。暑有分陽暑、陰暑,陽暑即是曝曬太過的情況,例如熱衰竭;而陰暑即是寒氣或濕氣影響到體內散熱,熱氣悶在體內進而產生悶燒發炎,例如冷氣病。還有一個特性是傷津耗氣,將身體裡的氣或滋潤物質即中醫所謂的津液給耗掉了,會中暑的人本質上身體就較虛,尤其是陰暑的人。暑氣的治療重點是升散,此時可以適當使用青草茶或消炎的藥物來舒緩。另外中醫的石膏成份也可以緩解中暑,食物中例如豆腐就富含石膏,而濕氣重的人可以花椒來幫助,還有黃豆製品如豆漿,可以滋潤我們的元氣還有津液。除此,還有人蔘、黨蔘、麥門冬、五味子,在便利超商有類似的補充液也很容易取得。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再熱也要隨身攜帶小外套避免温差太大中暑喔!原始影片[中西醫師黃獻銘]臉書粉專阿銘師的IG延伸閱讀蹲到腳麻沒力氣?如厠要順暢靠這招姿勢!你自律神經失調?中醫師帶你5招緩解「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小孩在公園玩可比照戶外運動脫口罩?指揮中心回應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放寬部分戶外活動可脫口罩,包括有飲食需求時、騎機車或腳踏車,還有可保持一公尺社交距離的室外運動、空曠戶外工作、山林海濱活動、易弄濕口罩之水域活動。有家長反應,孩子在公園玩,活動量大,汗如雨下,卻因不確定這算不算「戶外運動」,沒人敢脫口罩,很擔心孩子「沒確診、先中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兒童在戶外的「遊樂場」或「運動場」遊玩,可比照「戶外運動」規定,也就是說,與不特定對象保持一公尺社交距離時,可不戴口罩;反之,若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一公尺社交距離,還是要戴口罩。莊人祥說,上述規定還是限定兒童在戶外「遊樂場」或「運動場」從事之活動,並非泛指兒童在「戶外遊玩」的所有情境。比方說,如果是媽媽牽著小孩在街上行走,小孩跑來跑去,這應該就不算。不過,這些更細的規定對家長來說,似乎並無太大意義。王姓家長說,為了保持社交距離,恐怕只能在日正當中、四下無人時,才能脫口罩在公園遊戲場玩。邱姓家長表示,相關規定都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場去看待「戶外運動」,沒有考量到兒童的天性和遊戲權,對於已確診康復或已接種兩劑疫苗的孩子來說,也不太公平。至於在公園長椅坐等孩子的家長或祖父母,如果一公尺社交距離內沒有其他人,可以脫口罩嗎?莊人祥表示,依現行「因應COVID-19疫情防疫措施及裁罰規定」,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下可暫免佩戴口罩的例外情形,不包括「在公園坐著。」今年持續高溫,中央氣象局示警今起至下周二有極端高溫發生機率,在戶外長時間戴口罩,想必更加煎熬。指揮中心是否有可能研議「室外氣溫超過某一高點,可維持社交距離之戶外場合一率免戴口罩」?莊人祥說,已經考量過很多保持社交距離即可不用戴口罩的戶外情形,但「室外溫度」隨時隨地變化,不適合用作為不戴口罩的情境條件,以免造成民眾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