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醫聲.Podcast
搜尋
EMBA
共找到
43
筆 文章
-
-
2024-07-27 醫聲.Podcast
🎧|【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1】照護體系走回頭路?老人國來臨 社區醫療成照顧長輩起手式
台灣明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亦即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老人,依國健署調查,高達七成的長輩有2種慢性病,5成有3種以上,在健保財務困窘之際,老人又這麼多的情形下,該怎麼辦?台大醫院副院長黃國晉指出,衛福部重新推動社區醫療群,希望以人為本的照顧模式,從基層醫療院所先擔起初級預防治療的責任,目前約有600萬人加入社區醫療群,經數十年來的統計,發現有加入醫療群眾進行癌症篩檢及預防保健,疫苗接種、及成人健檢都比較高。🎧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老人慢性病纏身 分科看診走向全人門診黃國晉指出,過去數十年的醫學發展,分科愈來愈細,但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慢性病愈來愈多的情形下,以人為本體來治療照顧才是解決方式,一般科的醫師其實都可以照顧病人,因此就有了家庭醫學科的訓練,內容包括內外婦兒科,加上預防保健全人醫療的訓練,因應高齡化社會,近年更加入安寧療護,就是希望一個人從初生到墳墓都能照顧到,大小問題都能得到初步的診治,就是我們希望的家庭醫師。為何從分科看診又走回頭路,心臟病就看心臟科,糖尿病看新陳代謝科,現在又走回一個醫師負責個人的整體健康,原因在於老人慢性病集一身,重複用藥、看診,不只浪費健保醫療資源,病人及家屬三不五時得往不同科別看診,耗掉太多社會成本,整合門診及以全人照護的須求再度響起。由於目前接受過家庭專科醫師訓練約一千人,加上基層診所的醫師整體約六千名,是不足以照顧全國民眾健康,因此,政府一直在推動社區醫師群,但民眾可能會擔心平常看診的若是耳鼻喉科醫師,有辧法治療腸胃炎嗎?黃國晉指出,目前希望以五個醫師為一個群,這個群裡須要有一位是內科或家庭醫師科,這方便群內的醫師小轉診互相支援,另外,最主要要有區域醫院以上的大型醫師可以當後送醫院,當病人有急症或重症須轉診時有綠色通道可行通行。這也是在家庭醫師不足的情形下,可立用社區醫療群達成家庭醫師的目標。社區醫療群600萬人 癌篩成人健檢效率較高從SARS起政府就推出社區醫療群,也強調家庭醫師制,但因民眾看診習慣未改變,不能算是成功的制度,後來又有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等品質照顧網絡,黃國晉表示,目前加入社區醫療群的民眾約600萬人,約兩成的民眾加入,經過二十多年的資料統計,有加入者進行癌症篩檢、成人健檢、預防接種都比未加入者來得高,這也顯示,這種有制度結構式擬家庭醫師的制度,可以發揮健保照護的功能。至於何謂是好的家庭醫師,黃國晉認為,你信任的醫師都可以是你的家庭醫師,而民眾也可以善用社區醫療群,醫療群也會提供諮詢電話,方便民眾遇到難題可以求救詢問。【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延伸閱讀:【系列-2】30歲糖友胰島功能退化如老人,大家醫計畫協助力挽狂瀾【系列-3】以為大餐引發血糖失控,奇美醫院生活型態整合門診揪出元兇黃國晉小檔案現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經歷:新竹臺大分院副院長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 博士臺灣大學高階管理商學組 碩士(EMBA)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王柏云音訊剪輯:閻廣聖、陳函腳本撰寫:蔡怡真、王柏云音訊錄製:王柏云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
2024-05-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李經維空閒時冥想散步,調息轉念紓壓「想想高山、想想大海」
成大醫院是一家擁有近5000名員工的醫學中心,成大醫院院長李經維說,醫院有許多狀況得處理,工作非常忙碌、壓力沉重,但他仍看似一派輕鬆,持續看診、手術,不願荒廢一身的本事。李經維從小奉行「濟弱扶傾」、「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理念,和國父孫中山一樣立志當醫師行醫濟世,熱愛閱讀的他,認為「助人的快樂,比起人間桂冠榮耀來得更真實」,希望讓自己更有能力助人。立志當外科醫師的李經維,當兵抽到澎湖海軍醫院分科時卻選了內科,近兩年役期則刻意反其道而行,他認為「外科醫師不應像屠夫,應該要有內科的sense,才會平衡,尤其愈難碰觸的學問,愈要了解,未來才不會碰上成為罩門」。李經維養生祕訣:空閒時冥想散步 調息轉念紓壓李經維養生沒獨家祕訣,就是規律生活、減少欲望,飲食均衡不過量,有空看書、玩樂器、爬山。出國旅遊首選是日本,因為日本環境整潔,國民有禮、自律,有文化與漢學底蘊,重視維護傳統保存物質與精神文物。壓力大時,李經維會用調息來放鬆,有空多冥想、散步,常提醒自己轉念,「想想高山、想想大海」,察覺人的渺小,壓力就不會大到不成比例。他也坦承,因為花在工作的時間、力氣太多,難以兼顧家庭,他只能讓家人「自由發揮」,還好大家都能相互體諒。專精顱顏面手術 患者重獲新生李經維是整形外科醫師,他決定踏入這專科領域,無關所得發展,而是有感外貌損害對人的自信心及生活影響甚巨,所造成的身心痛苦,非當事人很難體會。有一雙巧手、心思細膩的他,專精於顱顏面手術,總以作戰計畫般詳細先期思考設計,讓「異於常人」的患者因為外貌的改善,內心世界甚至命運也跟著改變。李經維憶及曾經醫治一名從小「只剩半邊臉」、痛恨父母而誤入歧途的年輕人,幫他外觀恢復正常後,他的內心竟不再扭曲,與家人關係獲得改善,命運也從此改觀、重獲新生。李經維精於五官手術,尤其眼神與眼睛功能連動,深入研究眼眶周邊區域體積變化估算、如何有效手術改善有獨特心得,發表於國際期刊成為國內外同業參考依據。處理外傷、先天缺陷或腫瘤等外型缺陷是大工程,他不故步自封,利用新式數位影像科技預先模擬治療,採用導航系統讓手術更精確完成,達到病人希望的外觀且大幅降低風險。「我決定、我負責」 部屬風行草偃對於成醫的經營,李經維期許做到「我決定、我負責」。凡事不推托,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好的領導人應先自我管理,管得好就成功一半,接著才是與上級、平輩溝通,真正需要「管」的不過5%,「上行下效,主管做得好、部屬自然風行草偃。」成醫推動ESG、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檢測、精準醫療、大數據、微創手術等。李經維認為,硬體功能要極大化,但軟體能力與服務也須兼顧,員工要數位轉型、智慧化,多學習增進戰鬥力、生產力,軟硬體有效配置,才能平衡發展,也才能說服各界拿出資源投資成醫。讓李經維最難忘的是接外科部主任時,招不到住院醫師。主治要兼住院醫師苦不堪言,他鼓勵大家一同面對,製作「對內招生」影片宣傳、自己帶的學生要當顧客好好對待,「自家的都跑掉留不住,一定有問題,別家醫院培養的人才何苦來當砲灰?」李經維常引用美國教育家杜威名言「生活即教育」,一旦理論與實務脫節即了無價值。不能光說不練、說一套作一套。「多年來,我都固定早上七點查房,有人以為太老派;但這是一種身教示範、行為藝術。」盡早查房,才能發掘病患問題、及時處理,也可騰出更多時間,完成更多任務。李經維小檔案年齡:65歲專長:整形、顱顏面外科現職:成大醫院院長、外科主治醫師學歷:台大醫學系、成大EMBA畢業經歷:成大醫院醫療副院長、外科部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員、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師跟病人都是人,是夥伴關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把病看好只是基本!余忠仁提升醫療量能,讓醫院成守護民眾健康的護國神山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今年3月升格為醫學中心,成為北區第二家醫學中心。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指出,升格醫學中心是該院全體同仁的願景,目前已達成階段性里程碑,未來將努力爭取擴建湳雅院區,加速生醫醫院二期工程施工進度,提升醫療量能,精進醫療服務品質,成為守護新竹地區民眾健康的「護國神山」。衛生署立新竹醫院於2011年7月改制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肩負「提供急重症醫療服務,滿足在地民眾醫療需求」的使命;2021年1月1日,台大醫院將新竹分院、生醫園區分院、竹東分院三家分院正式整併,成為「新竹台大分院」。養生秘訣/ 靜心不急躁 重訓健身減壓作為醫院管理者,余忠仁在工作上講求實事求是,他強調一定要找出問題,務實分析並求得解方,但凡事保持靜心,絕對不能急躁,才能冷靜分析問題,推動方案執行。醫師的工作壓力不小,余忠仁說,他有固定運動的習慣,每周會到健身房重訓健身,如今重訓已六年多,在專業教練指導下揮灑汗水,對紓壓有正向回饋。此外,他也養成定時睡覺的習慣,照著既有步驟過生活,有助於靜心,心情放鬆了,壓力減輕,自然就能達到養身功效。各司其職 成醫療網絡核心余忠仁表示,整併後的三院區透過業務整合、資源共享、角色分工,發揮綜效。位於新竹市的新竹醫院主要提供重度級急重症醫療服務;生醫醫院竹北院區以轉譯醫學研究、創新醫材及藥品研發為主,並提供急重症、癌症、優質健檢及國際級特色醫療服務;生醫醫院竹東院區將加強其高齡、偏鄉、慢性醫療與精神醫療等照護服務。新竹台大分院三院各有特色,也各司其職。不過,要成為醫學中心可不容易,余忠仁說,「把病看好」只是基本,還得成為區域醫療網絡的核心,當地區醫療院所的領頭羊,具完整的醫事人員培育系統,在研究上創新。整合地方 將擴大分級醫療成為醫學中心後,余忠仁說,未來醫院將和地方現有資源做整合,擴大與深化分級醫療及偏鄉醫療照顧;在教學與研究方面,希望擴大師資培訓,成為南桃園及竹竹苗最完善的醫學中心訓練醫院、全人照護教育的師資培訓輔導機構,設置國考級OSCE考場,通過一般醫學示範中心評鑑,目前正洽談清大與陽明交大學生來院實習的可能性。「解決醫療空間不足問題,也是醫院發展的重要項目。」余忠仁表示,未來將努力爭取擴建「湳雅院區」,興建「急重症大樓」,發揮醫學中心的功能,並加速生醫醫院二期工程進度。面積5.18公頃的新竹醫院湳雅院區,目前行政院已核定國有地部分為有償撥用,市有地部分也是以有償方式處理。生醫醫院竹北院區現今完工一期工程,病床約1500床,待二期研究大樓完工後,將設有行政區、宿舍區、國際會議中心,一期大樓全部開啟後,新竹台大分院病床也將增至1969床,提升醫療量能。余忠仁小檔案年齡:63歲專長:一般內科學、胸腔內科學、重症醫學、胸腔腫瘤學、超音波醫學、分子醫學現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專班(EMBA)畢業經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升格為醫學中心,將精進醫療服務品質,持續守護新竹地區民眾的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惠明吃蔬果養生,靠太極拳找到身心密碼!轉戰急診讓猝死的存活率提升10倍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從小就好動,自嘲無法專注一件事情很久,多工創新的腦袋,讓他拚命往前衝。從推動台灣緊急醫療救護、公共場所裝設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再到雲林推動遠距醫療、區域聯防,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窘境,他不曾停下腳步,卻在遇見太極拳後,找到了控制自己身心的密碼。馬惠明小時候的志願是當太空人,但當時的科學並不先進,理所當然地當太空人夢碎,他的數學、文學表現都不突出,卻很喜歡生物科學,媽媽買了顯微鏡給他,得空就到田裡、水溝抓昆蟲,在家裡做實驗,培養出當醫師的志趣。愛吃蔬果 也愛運動旅遊馬惠明愛吃蔬菜水果,喜歡到處旅遊,最喜歡到歐洲一覽人文歷史;熱愛運動的他,會去健身房,也喜歡衝浪、滑雪跟游泳,最近開始接觸太極拳,他形容太極拳的一動一靜一呼吸,讓他「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態,要怎麼控制它。」猶如找到身心的密碼。當工作壓力大時,他會彈鋼琴紓壓,其實在工作之餘,他花很多時間練習鋼琴,有時傍晚到台大雲林分院,就會看見他練鋼琴的身影,他不僅是喜歡音樂,更因為彈鋼琴有很多精細的動作,可以增進自己的控制力,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2022年8月馬惠明接任院長後,對雲林分院有更多期許,希望這裡是醫療的燈塔、夢想的搖籃,希望所有的醫院在這邊沒有競爭,只有合作,更希望雲林分院成為創新的基地,就像遠距醫療就是一種創新,透過組織文化建立,讓所有的醫師、職員覺得可以安全地天馬行空講出自己的點子,透過投資年輕人的計畫,為雲林找到任何可能。了解自己 毅然轉戰急診他自覺很機靈,在內科受訓時,選了次專科心臟科,後來台灣開始發展急診醫學,是完全不一樣的醫療領域,他並未因為可能因此沒有固定患者而猶豫,毅然決然轉到急診醫學領域發展。「我很好動,我的腦袋很多工,無法固定時間專注一件事情很久,不能開刀四、五個小時。」馬惠明說,雖然急診環境不友善,也不是一個專科,但覺得滿適合他,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知道要去什麼樣的地方。就這樣一邊接受心臟科的訓練,一邊在急診最前線努力,馬惠明成為台大第一位專攻急診醫學的總醫師,又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療政策和管理博士學位。「過動讓我很有想像力跟創造力,很喜歡嘗試新的事情,喜歡做一個從無到有的事情。」馬惠明學成歸國後,即致力發展台灣急診醫療,當時猝死是救不回來的,他從無到有說服許多人,先在台北市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進而擴及全台,後又推動公共場所裝設AED,這些到醫院前的制度,讓猝死的存活率從不到1%提升到以前的10倍。打造雲林 遠距醫療標竿2016年在時任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的邀約下,馬惠明選擇放下熱鬧喧嘩的都市生活,來到大家口中的偏鄉「雲林」。因為恩師點醒了他,「你把急診做得很好,是因為台北有這個環境?還是你真的做得很好?」於是他決定到雲林分院服務。馬惠明來到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做了很多想做卻一直沒機會做的事情,他把雲林打造成遠距醫療的標竿,透過區域聯防,彌補醫療資源不足,也嘗試做國際醫療。「人生做了不同的選擇,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提及生活哲學,或許是過去在急診的經驗影響,他說,過日子跟做財報一樣,該做的事情一段時間就要結清,不是等退休或是等以後,有效率、開心地完成工作,幫助別人可帶來快樂。馬惠明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心臟內科、緊急醫療系統、重症醫學、醫療政策、智慧醫療、遠距醫療. 現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學歷:台大管理學院EMB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亞洲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是一種福氣,也是自己的責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鄭貴麟愛滑雪、騎馬養生 飆速釋放工作壓力
去年8月剛接下桃園天晟醫院院長一職的鄭貴麟,採「森林學」理論管理醫院,身為森林之王的他,在用人評估上著重5大要點,期許大家在團隊中將能力發揮到最大化。養生祕訣/愛滑雪、騎馬 飆速釋放壓力「工作要有目標,玩也要有目標!」桃園天晟醫院長鄭貴麟熱愛極限運動,尤其喜愛滑雪、騎馬及曲棍球,讓他在追求速度的同時能夠徹底釋放工作壓力。工作忙碌的鄭貴麟,最初的運動是與朋友相約打高爾夫球,但有次下雨且朋友沒空,無法下場打球,剛好隔壁有一間馬場,練一練發現還不錯玩,一個人也能參與,從此愛上騎馬。聽到朋友分享曾在國外騎馬進樹林的旅遊經驗,深受吸引,因此和一群志同道合朋友到新疆、蒙古等地騎馬奔馳,看到許多獨特的風景。令他難忘且最過癮的是在非洲肯亞騎馬、露營,早上刷牙洗臉的水就是河水,跟著羚羊或大象一起奔跑,獅子、鱷魚也近在咫尺,瞬間覺得大自然真美,愛護環境真的重要。至於滑雪,鄭貴麟學了10多年,因熱愛滑雪還考取教練證照,每年冬季都會至日本、歐洲等地滑雪,為追求快感,更搭乘直升機到山頂一路往下滑,還能一手拿起相機錄下自己滑雪的英姿。鄭貴麟每天早上5時就和狗狗一起到公園打曲棍球,也曾參與曲棍球比賽,但因為激烈碰撞而發生骨折,被家人下令不許再玩。因愛玩極限運動,曾左肋骨骨折2次、左小腿骨折1次,鄭貴麟笑說,年紀到了就不要玩那麼刺激,平安簡單的玩就好。目前他的玩樂藍圖幾乎達成,有些目標將待退休後繼續努力,會秉持「一路玩到掛」宗旨。鄭貴麟平時吃得簡單清淡,不愛吃任何澱粉類食物,最愛吃魚補充蛋白質,搭配吃些蔬果,就能完成他的一餐,偶爾配點紅白酒,則是他的一大享受。建構良好環境 讓醫師發揮「醫院就像座森林,我是院長也就是森林之王,必須看到所有人的長才。」鄭貴麟表示,應該讓大家在自己擅長的崗位上運作,同時要將每個人的弱點隱藏,避免被其他同儕欺負失去綻放的機會,因此,必須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每個人優點可以發揮,缺點不被放大。如何建構一個良好環境?鄭貴麟會根據5大要點評估這個人的能力,分別為基本能力、危機處理能力、忠誠信任度、人品、影響與領導力。鄭貴麟是一名放射科醫師,過去擔任天晟醫院副院長26年,專精判讀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透過看這些片子也衍生出另一套管理學,經由判讀這些內容可了解一個醫師的執行力及成功率,間接進行評估。天晟有38個專科及行政醫療等部門,平時根據這幾套管理模式經營,他堅信沒有任何棘手的事情,只要你想去做,就面對、擁抱並解決它。憾錯過黃金期 無法救回父親當醫師40年的鄭貴麟,最遺憾的是無法救回父親,由於工作忙碌,疏忽了對父親的健康照護,當發現父親身體虛弱時已是胃癌第3期,未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鄭貴麟說,父親很愛出國玩,當他說吃不下時,以為只是水土不服,未想到是病況造成,因父親未告知有血便,才未能及時治療,令他相當難過。他提醒大家,只要及早發現接受治療,病情都能獲得控制。鄭貴麟建議,女性年滿50歲、男性45歲後,可以去照3D心臟超音波,了解是否有血管阻塞情形,若有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過高、抽菸及喝酒等習慣民眾,更需提早接受檢查,做好心臟保養,預防心肌梗塞發生。鄭貴麟小檔案●年齡:60歲●專長:1.一般X光判讀2.特殊X光造影及診斷3.乳房X光判讀4.一般超音波診斷5.杜卜勒彩色超音波診斷6.全身電腦斷層造影及診斷7.全身磁振造影及診斷8.血管攝影9.血管腫瘤栓塞術●現職:桃園中壢天晟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EMBA給病人的一句話● 提早檢查,提早治療。了解自己,掌握自己。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5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體重改變恐是身體病變警訊!陳修聖養生靠爬山慢跑紓壓、每周量體重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院長陳修聖2019年接任院長,在醫療專業及醫院管理領域,經驗豐富。北市聯醫的泌尿中心及第一台達文西機器手臂,都在忠孝院區,當時在仁愛院區服務的他,經常前往動手術,因此對忠孝院區不陌生,也了解醫院的特色,期盼發展成東區門戶最受信賴的社區型醫院。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是位處南港的社區型醫院,陳修聖表示,儘管周邊有不少醫學中心如三軍總醫院,但醫院的設備及資源都不錯,希望透過不同的經營方式,深入社區,得到民眾的信賴。陳修聖養生祕訣/爬山慢跑紓壓 每周量體重年輕時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陳修聖,不曾想過要運動,每天都忙碌於看診、開刀,到了一定年紀後,他才驚覺不好好保養不行。看到來門診的病患,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警惕,甚至有病患對他說,「醫師,你看起來老了很多耶。」他因此決定要好好運動。現在的陳修聖,常會利用下班或休閒時間去慢跑或爬山,舒緩壓力,每周大約慢跑1到2次,每次跑5至6公里,但他笑說,「我只是休閒玩家,所以沒想過參加馬拉松。」他的爬山地點,則是選擇象山、四獸山等一日可完成的地方。在飲食方面,陳修聖表示,他不挑食,沒有特別的養生,盡量均衡飲食。過去當主治醫師時,經常無法吃中餐,開刀時更沒辦法正常吃,現在當了院長後,反而可以維持三餐正常飲食。平時除了會多注意心跳、血壓外,陳修聖會每周量一次體重。他強調,其實量體重很重要,若發現變重了,就應適時調整飲食,但如果突然體重變輕了,很有可能是身體有病變的警訊,尤其是長者更要多注意。很多人壓力大,會狂喝酒、抽菸,陳修聖認為,這樣的習慣很不好,他沒有抽菸,聚餐時也只會小酌,「所有事情適量就好」。協助病患 藥物整合陳修聖說,很多長輩尤其是獨居老人都有居家醫療的需求,他是泌尿科醫師,有很多長者病患求診,但都需要親友協助拿藥,也有住在沒有電梯的獨居老人因行動不便無法外出就醫,有居家醫療介入可直接到病患家中協助打針、抽血、看診,同時可檢視其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協助病患藥物整合。「很多病患一次就吃20多顆藥,這很恐怖。」陳修聖指出,病患到處就醫,拿到的藥就一起吃,但很多藥效重複,因此協助藥物整合可以替病患省下很多費用,也不讓身體因吃下太多藥物造成負擔。早診早治 逆轉癌症陳修聖說, 過去曾遇到一名剛考上大學第一志願的男生,陪同看診的媽媽說孩子的左側睪丸腫大,其實該男生在準備考試時就發現了,但因為不痛不癢,加上大考在即,就拖延看診。經觸診發現是睪丸癌,再經電腦斷層檢測及切片後證實是睪丸惡性腫瘤第三期,媽媽和男孩都不敢置信,這麼年輕就睪丸癌。陳修聖指出,他只能安慰家屬及病患,建議經濟允許的話,可先把精子存到精子銀行。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加上化療,目前持續追蹤,男孩也順利結婚生子,生育能力完全沒問題。另一名70多歲長者,平時身體無大礙,健檢抽血檢驗發現,該長者的PSA超標懷疑是攝護腺癌,但長者不願意接受切片手術,認為自己吃藥就好,經勸導後、切片確認罹患攝護腺癌第四期,長者一聽嚇傻,所幸經荷爾蒙療法,如今90多歲身體仍十分健康。陳修聖強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真得很重要,對於癌症的療效也會比較有效。陳修聖小檔案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 EMBA、政大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經歷:台北榮總外科部泌尿科住院及總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外科部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醫務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醫務長專長:微創泌尿腫瘤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 前列腺肥大、泌尿系統結石、排尿功能障礙 男性不孕、婦女泌尿疾病 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直腸超音波 男性結紮及重建給病人的一句話清楚了解自身病情、積極溝通、一起努力對抗病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4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父母離世、椎間盤突出、骨刺折磨 洪啟庭一度陷憂鬱:身心復元靠自己
大約4年多前,我幫洗腎、臥床的父親換藥時,一彎腰就覺得下背痛到不行,原以為只是勞累筋膜痛,找復健科醫師打針治療但沒用,照X光赫然發現,腰椎第3至第5節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且「長骨刺」。當醫師20多年,從沒想到自己也成了病人。我的專長是治療飛蚊症、視網膜等眼疾,透過檢查儀器看診或動手術時常需前傾、彎身,有時更需半蹲,經年累月下,讓脊椎處於壓迫狀態。日日看診百人 久了身體抗議我平日看診100多人,為替他們詳細檢查,有時一個病人會花半小時以上,下診還排時間教書、做研究、發表論文,每天工作到很晚,一坐在電腦桌前就廢寢忘食,長期下來,身體開始「抗議」。醫師就愛自行診斷,我以為自己不會生病,儘管身體出現警訊,都當成勞累不以為意,其實醫師也是人,疾病有一天一樣會找上門。3、4年前開始下背痛時,我直覺是筋膜出問題,打打針就能消除,起初挨針,疼痛確實緩解,因此只要一痛我就去打針,最高紀錄一次打了20多針。回鄉照顧父親 使力姿勢不當兩年多前,父親洗腎又罹大腸癌,我回屏東照顧他,工作與家庭兩頭燒,外籍看護不在時,就自行幫父親搬移身體,也許使力姿勢不對,下背痛毛病如影隨形,以前打一次針可撐一個月,卻變成撐一周,再降成3天,替病人上刀前我怕撐不住,總是是打了針再上。前年檢查確診椎間盤突出、長骨刺、坐骨神經痛,仍忙得沒時間處理,去年3、4月左腳一路麻到腳底,接著換右腳,常痛到沒辦法坐,得由助理準備軟墊,我警覺再不開刀可能不行,儘管動手術風險不低,但因疼痛已無法忍受,只能選擇治療,卻也撐到7月底父親告別式結束,我馬上向高醫副院長林志隆求治。照X光發現,我的幾節腰椎像大樓坍塌且已沾黏,身高矮了3公分,再晚兩周開刀,可能得終身坐輪椅。林副院長原本為我施行微創手術,灌骨泥後需用達文西手臂將神經剝離,但劃刀約10公分後發現狀況複雜,中途改為傳統刀,共開了11個小時,術後我原需臥床休養,偏偏輕微失智的母親疑因丈夫過世,生活失去重心,中秋節鬧肚子痛送醫通腸,凌晨2點突然呼吸困難須插管,最終撒手人寰。我因開刀還待復元,又碰上父母親接連離世,身心劇痛,一度陷入憂鬱,晚上看著天花板睡不著,需吃安眠藥,那段期間最怕夜晚來臨,是我的人生最低潮。過去我沒日沒夜工作,發明很多治療飛蚊症的藥,也常獲邀到世界各國演講,堪稱人生勝利組,突然間健康出問題,父母在3個月內相繼離世,一下子從天堂墜落低谷。經歷這一連串重擊,我體悟到身心復元仍要靠自己。病後轉化心境 對病人同理心以前一坐下來工作,我就忘了休息,其實久坐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平日打電腦不注意姿勢,眼睛與螢幕沒保持適當距離,長時間彎腰前傾,沒起身舒展筋骨,都成了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父母雙雙離世,確實是我莫大的傷痛,但我學著轉化心境,見到洗腎或行動不便病人,便多付出一分關心,對患者更能以同理心對待。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指的是椎間盤破裂、垂脫、突出,椎間盤一旦因為體重過重或其他壓力造成纖維環撕裂,當中的髓核物質洩漏形成椎間盤突出,若刺激到附近的神經,就可能導致手腳疼痛、麻木或虛弱。下背部的椎間盤突出易引起坐骨神經痛,因神經受壓迫後引發疼痛、灼熱、刺痛和麻木等感覺,從臀部放射到腿部或足部,病因包括自然退化、過度勞損、外來傷害、長期姿勢不良等,有時可能因為運動導致椎間盤破裂。據醫學統計,男、女好發比例約4:1,其中40至60歲男性是高危險群。洪啟庭小檔案現職: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大仁科技大學製藥研究所藥理碩士●中山大學EMBA碩士●中山醫大生化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哲學博士●日本東京醫大視網膜研究員專長:●飛蚊症治療、白內障手術、視網膜各種疾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中風●眼科中草藥治療及諮詢經歷:●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國軍高雄總醫院眼科主任、教學研究部主任●國防部軍醫局醫務計畫處副處長●左營海軍總醫院副院長●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眼科學客座教授●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副教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心血管疾病愈早處置後遺症愈少!馬光遠搶救心梗分秒間,守護健康餘命
「如果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冒冷汗,可能是心肌梗塞的症狀,不要遲疑,快打119叫救護車!」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馬光遠是心臟內科醫師,見過太多心肌梗塞患者因未警覺發病或處置遲疑,而無法挽回生命,提醒民眾須提高警覺,才不會錯過黃金救命時機。心血管疾病愈早處置 後遺症愈少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與時間賽跑的疾病,分秒必爭!馬光遠表示,這類疾病都有治療黃金時間,愈早處置存活率愈高,後遺症愈低。提高民眾對於心血管疾病急性處置的認知尤為重要,若有急性胸痛徵兆,不要遲延,應立即打119並送往有心導管治療的醫療院所就醫;而正確使用AED與CPR等技術也可提升活命機會。馬光遠過去在高雄榮總時,就積極推動「急診導管室綠色通道」、「到院前12導程心電圖」、「高雄一一九守心藥包」等,此為極佳節省黃金急救時間方式。目前全台各縣市緊急救護體系大多已有這類心肌梗塞處理機制,可大幅縮短心肌梗塞病患缺血時間,不僅提高治療效果,也挽救許多寶貴生命。救護車配備、救護員 是救命關鍵到院前死亡的病人中,有不少人因為心肌梗塞在自行就醫途中喪失了生命,因此就醫方式十分重要。馬光遠說,對於心血管病患,救護車是救命關鍵,消防救護員具專業急救技巧,救護車配備自動電擊器,在車上可施作心電圖,轉送至適當醫院,這些都可增加病患存活機會。「千金難買早知道,健康維護要盡早!」馬光遠表示,雖然心血管疾病難預測,但許多疾病用心思是可以預防的,從健康檢查中可見端倪。從專科醫師到區域醫院院長,馬光遠認為,區域醫院宗旨在提供社區民眾就醫的便利性與完整性照護,包含專業醫療人員,安全、可靠的醫療設備及流程,與友善的醫療環境,秉持「健康促進、全人服務」精神,積極提升醫療品質,守護社區民眾健康。高市聯醫近年引進多樣進階醫療設備,今年將正式啟用的第二心導管室,就是因應國人高齡長者與心血管疾病人數不斷攀升的趨勢而建置。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馬光遠說,現代人追求的是「健康餘命」,高市聯醫積極參社區預防醫療保健,與衛生所與地區診所合作,推展癌症篩檢、老年健檢、戒菸檳酒、預防注射、心血管疾病防治、失智預防與長照各類活動。養生祕訣/睡飽睡好 管好嘴巴和腿!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馬光遠的健康祕訣,就是「管好嘴巴和腿!」「嘴巴」指的是吃,年輕時就不要亂吃,多吃「原型」食物,太鹹、太甜的東西都不好,肥胖跟許多疾病有密切關係,代謝症候群者也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高危險群。提醒大家要少吃垃圾食物,攝取均衡營養,身體該有的養分不能少,避免吃燒烤油炸的高熱量食物。愛吃甜食的馬光遠,自我要求僅偶爾享用甜食,不能是常態,畢竟精緻澱粉吃多了,容易發胖。嗜喝咖啡的他,年輕時每天至少喝兩杯,即使晚上喝,躺下去也睡得著,當幫助睡眠的褪黑激素隨年齡遞減,年過60歲,中午之後就不喝了。所謂「腿」指的是運動,分為有氧、肌力、平衡訓練等三種運動。馬光遠說,做任何運動,方法要對,他學生時期是排隊隊員,每天起床後,會到附近跑步3至5公里;接了院長職務後,工作繁忙,每周仍維持2至3次運動。熱愛運動的他,參加過半馬、游過日月潭,念中山大學EMBA時,還參加內蒙古戈壁挑戰賽。「有運動真的有差!」馬光遠最胖時體重86公斤,最瘦時約71、72公斤,現在運動量少了,則在77、78公斤間。「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馬光遠說,好的睡眠不只是時間,還包括睡眠品質。平常曬曬太陽可讓身體血清素代謝正常,吃香蕉、牛奶等食物、睡前洗個熱水澡都可以助眠。最重要的是,睡前不要一直滑手機。若睡不好,隔天精神就不好,長期失眠對身體的免疫力、白天的活力,都有很大影響。馬光遠喜歡攝影,設備、攝影棚裝備俱全,不然一支手機也能搞定,一樣有品質和內容。他常常東拍拍、西拍拍,國外參賽時也會帶著iPro,拍影片回來剪輯,留下美好的回憶。馬光遠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內科醫學心臟病學心導管診斷及介入治療學歷: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碩士、國防醫學院醫學士現職: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委員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經歷:1.美國聖地牙哥施貴寶醫院研究員2.高雄榮總心臟內科主任3.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4.台灣介入心臟醫學會理事5.高雄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6.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千金難買早知道,不要錯過心肌梗塞黃金治療時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老年醫學名醫黃國晉: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 存「肌金」越早越好,走路運動要到這程度才有用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萬事都要服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但千萬別服侍到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應該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多活動,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順!」黃國晉說。 「像我媽87歲,透過做家事、做喜歡的事來活動,譬如澆花、騎腳踏車、擦地板…。她住透天厝,一層一層擦地板,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捨不得,但她就是很健康!」黃國晉笑道,八旬老母喜歡到市場買菜,原本擔心擠傳統市場容易感染Covid-19,想不到媽媽防護得宜,至今未曾確診過,「反而我們去年5月都被感染了!」 他認為,歐美老後的價值觀是自理生活、獨立老,台灣卻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當然太操勞、危險性高的,像搬重物、爬高可以避免,但如果能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倒是非常鼓勵,不要說不讓她做!」 進入熟齡後也應改正心態,千萬別覺得年紀大了就該少動,因為高齡者最怕吃得多、動得少,體內脂肪過高又有肌少症,落入「肌少性肥胖」的雙重危害。 中年後不只看體重,要看肌肉、脂肪比例 不過,很多人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過了中年卻像失速列車般止不住體重上揚,「這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熟齡者過重一點,反而活得比較久!」 黃國晉指出,過去認為BMI值標準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但研究發現,台灣BMI值24~26的人活得最久、死亡率最低。特別是進入中高齡後容易生病,胖一點才有足夠的「本錢」消耗,「假如身材瘦乾癟,又有肌少症,反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它。」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不要胖就好!」至於「胖」的標準,由於人種差異,國人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7以內。但他提醒,別被體重蒙蔽,因為同樣60公斤,20歲與70歲的體脂率可能從15%翻倍到30%,所以年紀增長後,看的應該是肌肉與脂肪比例。 除了用「量」來評估肌肉,也可以從「質」的部分來看:■握力(上肢)男性握力需大於26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若沒有握力儀,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測試,如果打不開或覺得辛苦費力,就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或肌肉無力。■走路速度(下肢)每秒鐘行走速度不少於0.8公尺以下。 要預防肌少性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雖屬有氧運動,若能加強力度,也能有一點點的阻力;實驗也證明,有氧運動最能讓存儲能量的「白色脂肪」轉化為燃脂的「灰色脂肪」(或稱米色脂肪)。另外如原地半蹲,也是在家就能做的阻力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怕生病臥床,過去曾有統計,長者住院3天就會流失0.95公斤的肌肉量,「我爸爸在的時候,肺炎住院1個多禮拜,起床就不能走路了!」黃國晉對此有深刻體驗。他回憶,父親出院後肌力退化需找人攙扶,後來買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讓爸爸踩,才慢慢將消失的下肢肌肉練回來,至於上肢則可以在家用啞鈴訓練,「不是做不到的事!」 利用機會多活動,存「肌金」越早越好 如同防止骨質流失,存「骨本」越早越好,肌肉也是一樣,「年齡我們沒法去抵抗,我們接受它,但要減緩肌肉的流失。」如果不做任何事,年過40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換言之每年幾乎流失1%,若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黃國晉建議,可以利用工作與生活中的機會,讓自己多一點活動。像他搭公車會提早2站下車,不等電梯改走樓梯,但高樓層下樓仍建議搭電梯,以保護膝關節。 他笑說,光是往返台大醫院東西址,就有3000~4000步,「來回2趟,不用颳風淋雨就1萬步了!」而且別小看平日走路養成的體力,他不爬山、不跑步,去年12月帶國際醫療團到印尼,一行人從半山腰出發去看火山,「我還是走第一!」 從數據來看,靠走路要達到「有效運動」程度,可以讓每分鐘心跳落在(220-年齡)× 0.6~0.8的區間;主觀感受則是走到「微喘」,但跟旁人講話仍然清楚,假如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過量了。 上班族也能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增加活動量,好比市區不易找停車位,開車族不妨將車停遠一點,多走一段路累積步數。而平常搭捷運,排電扶梯的人龍總是很長,不如選擇走樓梯,對心肺訓練有極大幫助。 拒絕「空熱量」食物,韓劇迷追劇紓壓 「從環境、生活習慣的改善,就能夠增加運動量。」黃國晉常鼓勵患者聚餐前先約出去戶外活動,平常飲食則要少油、多蛋白質,盡量避免手搖飲、精緻糖等「空熱量」食物,像每次辦公室揪訂飲料,他一定拒絕,「喝起來也不快樂啊!」 當然,生活中難免有誘惑、或有應酬,那就要有「大小餐」的觀念。「晚上要聚餐,中午就少吃一點;或是吃飽了,剩下就打包,不要覺得打包很丟臉。」同時也要聰明的選擇食物,盡量避免油炸、勾芡、雞鴨禽肉皮以及甜點飲料。如果真有無法滿足的甜點胃,不妨試著「只吃一半」,不要全吃光。 除了運動、飲食,他認為日常養生無非就是睡眠充足、壓力不要太高,「看電影、聽音樂、出國旅行、運動…,找你有興趣的方法健康紓壓,不要倚賴抽菸、喝酒、吃東西這些不健康的方式。」 身為韓劇迷的黃國晉,就是靠「追劇」、聽音樂抒解壓力,回家躺按摩椅按上1個鐘頭,晚間12點多一定要上床,睡足6小時,「太太都說我3秒鐘就打呼!」他大笑。 這幾年時興跑馬拉松,他也認同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但提醒可以把參加馬拉松當作目標,別看成比賽,「如果計較要跑全馬、半馬、幾分鐘內跑完,那壓力不是更大?」 退休前建立備援系統,才有「本錢」老 已進入「坐五望六」的年紀,黃國晉坦言面對死亡,「但凡生物體,都是會怕的,講不怕是假的。」既然生老病死是眾人都會碰到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人生的黃昏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 他舉例,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歐洲人卻僅臥床1周,因為他們在心態、行動上追求「動到最後一刻」,即使身有病痛,也會讓自己盡量保有獨立的活動力。 「老後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本錢,無論是知識、心靈的力量,找到可以寄託的事,包括另一半走掉,如何面對一個人?你的後援在哪裡?」黃國晉念EMBA時,跟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是同學,當時戴勝益就提出「支援系統」的概念,認為退休後應有經濟備援,支應夫妻各自的長照需求。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熟齡族一定要有理財規劃,譬如以房養老、或是退休金轉為信託照顧自己,不要一下子都給小孩。」黃國晉說,隨著國人壽命逐漸延長,健康是人生步向黃昏時最大的追求,平常就該保養、健檢、有正確生活習慣,「千萬不要等老了才來存!」不讓變老與「衰老」劃上等號,我們也能老得健康、活躍! 【黃國晉小檔案】出生:1965年現職: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高階管理商學組碩士(EMBA)、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大醫學保健暨醫療中心主任、澳洲雪梨大學人類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美國賓州大學醫院及醫學院醫學教育及臨床教學進修●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2-11-25 養生.家庭婚姻
辭鐵飯碗當全職主婦,婆婆竟跪求成全外遇夫…律師教這方法「分走他一半財產」
「我們離婚吧!」當丈夫冷冷拋出這句話時,她噙著淚水不敢置信,原來這段25年的婚姻,竟能輕易被捨棄…他們結婚時正當事業起飛期,他任職上市公司,她則在國營企業上班,夫妻倆努力打拼,30歲已各自升上基層主管。但婆婆屢屢暗示她的肚皮沒動靜,醫師說也許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才會遲遲無法受孕。她為此辭掉鐵飯碗,3年內接連生下2個女兒,想等孩子小學畢業就回職場,怎知公公罹癌久病,之後身為長子的丈夫堅持要接寡母同住,她就在照顧公公、伺奉婆婆、打理家務與接送孩子上下學中,錯失了重回職場的時機。老公升任高階主管後,為追求更好發展攻讀EMBA,聽說班上不乏年輕女同學,總用崇拜眼光聽他聊豐功偉業。某日深夜有人傳來訊息,對方說「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說已經懷孕、而且還是男胎!她拿著手機逼問丈夫,他卻沉默不語。而對外總說媳婦像女兒的婆婆,一聽到外頭女人懷了男孩,竟老淚縱橫下跪,要她「成全」,讓夫家延續香火…。多年來她靠老公每月給的生活費打理家務,平常置辦私人衣物、逢年過節孝養娘家爸媽的紅包與禮品,也是老公買單;而她總想著夫妻同心,能省就不願多花,竟沒存下一毛私房錢。現在居所則是丈夫繼承的公公遺產,多年來老公的薪資、股票通通都在他個人名下,她什麼都沒有,難道她就得兩手空空離開這個家? 去年王力宏與妻子、大S與汪小菲等藝人的離婚風波都鬧得沸沸揚揚,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即是離婚後到底房子、財產怎麼分配?女方可以分得男方財產的一半嗎? 許多人認為,女方婚後沒有工作,錢都是男方在外工作打拼來的,憑什麼女方可以分配到財產?但站在「家務有給」觀念來看,配偶一方打理家務、照顧孩子理應視為對婚姻的貢獻,當然應該要分到財產。那麼,在法律上究竟怎麼看? 資產都在先生名下,妻仍可請求分配剩餘財產 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魏妁瑩表示,在討論「夫妻剩餘財產分配」之前,得先解釋夫妻間的財產制度:一、法定財產制:將夫或妻之財產分為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由夫妻各自所有;不能證明為婚前或婚後財產者,推定為婚後財產;不能證明為夫或妻所有之財產,推定為夫妻共有。二、共同財產制:夫妻之財產及所得,除特有財產外,合併為共同財產,屬於夫妻公同共有。三、分別財產制:夫妻各保有其財產之所有權,各自管理、使用、收益及處分。 國外常見未婚夫妻簽訂「婚前協議書」,但國內無此習俗,多數人都是回歸適用「法定財產制」。因此當夫妻一方死亡、婚姻消滅或改約定財產制的時候,夫或妻可以請求剩餘財產分配,由雙方當下的財產差額,取得其中的半數。 舉例來說,丈夫婚後財產2億元,負債1億元;妻子婚後財產1,000萬元,沒有負債。此時夫的剩餘財產是1億元,妻的剩餘財產是1,000萬元,差額9,000萬元,丈夫就應該分配4,500萬元給妻子。 魏妁瑩指出,並不是「錢多的人」就要分給「錢少的人」一半差額,而是看婚後增加的財產;而若無法明確證明是婚前就有的財產,都會被認定是婚後的財產。 譬如,先生婚前有100萬元存款,婚後存款則為1,000萬元,除非婚前的100萬元是存在特定帳戶,而那個帳戶都沒有領款紀錄,否則在法律上會被認為,婚前的100萬元已經花掉了,婚後財產就是現存的1,000萬元,而不是900萬元。 其他財產,例如股票、不動產等,也都是相同的道理。例如先生婚前有A房屋一棟,但結婚幾年後換屋,把A房屋賣掉,又買了B房屋,除非能夠證明是用賣A房屋的款項購入B房屋,否則B房屋就是婚後財產,不能再主張扣除A房屋的價值。 5年內惡意處分財產,離婚仍可追回計算 不過,在婚姻中增加的財產,如果屬於繼承、贈與等「無償取得」,另一方是不能主張分配的。像是上述案例中,先生繼承了公公遺產中的房子,這部分太太的確無法請求分配,但如果先生繼承的財產中包括現金,而這筆現金與婚後工作的薪資都存在同一帳戶,就有可能被視為婚後增加的資產。 那如果夫妻有一方在婚姻產生變化時,就預先惡意處分財產,「沒有婚後財產,就不用分了嗎?」對此,法律上也有防範機制,分配前5年內處分的財產,都必須追加回來計算。 像是上述的太太30歲即離開職場,雖然此後就沒有收入,但她25年來照顧孩子、伺奉婆婆,對婚姻仍有貢獻,所以離婚時可以向先生請求剩餘財產分配。假設先生資產有繼承來的1000萬,婚後共賺得5000萬元,婚後花費3000萬元,而太太資產則是0,那麼太太最多可以分得多少? 丈夫財產:1000萬(繼承財產)+5000萬(婚後賺得)-3000萬(婚後花費)=3000萬妻子資產:0夫妻財產差額:3000萬(3000萬-0) 此時,若先生無法證明1000萬屬於繼承或受贈財產時,妻子就有機會得主張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金額1500萬(3000萬÷2) 外遇不忠者,也可以要求分配財產 魏妁瑩說,家事法庭常出現許多怪奇答辯,好比「為了傳宗接代,不得不與第三者生小孩」等;有些案例甚至是妻子辛苦工作養家,先生卻好吃懶做又外遇。那麼,如果夫妻一方對於婚姻生活沒有貢獻或協力,又或者是對婚姻不忠,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分財產?答案卻是未必。 在實務上,魏妁瑩就曾遇過人夫在妻子外遇後選擇分居,他料想太太理虧不敢提離婚,所以也未對財產做特別處置。想不到夫妻倆分居達6個月之後,出軌人妻竟向法院申請「分別財產制」,要求資產較多的先生必須要分配婚後財產。 「外遇的人怎麼可以來分我的財產?」先生對此忿忿不平。但魏妁瑩坦言:「法律沒規定外遇就不能分!」 而先生提出家中有外勞,太太在家中什麼事都不必做,因此對婚姻沒貢獻。但法院判決卻駁回:「太太雖然沒做事,但有陪婆婆聊天,這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能說她對家庭沒貢獻。」只能說,對於婚姻有沒有貢獻、公不公平?仍由法院認定,沒有絕對。 結婚時感情甜蜜,多數人不會對個人資產預作規劃,就算是父母有疑慮,也不好要子女在結婚前去做約定。對此,魏妁瑩只有一個建議:「結婚前的錢放在A帳戶,結婚後的錢放在B帳戶;A帳戶的錢不要動,要花就花B帳戶,千萬別融合在一起。」未來若真不幸走上分手,至少能保護婚前財產,減少分產爭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急性白血病60歲後好發!三大快速索命特性,醫:不明發燒等4大病徵速就醫檢查 .台灣驚爆本土霍亂病例!她吃了「這兩樣東西」有5症狀…什麼是霍亂?一文看如何預防.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
-
2022-11-1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名醫「133低醣瘦身餐盤」,親身實證瘦24公斤!用一張表教你如何控制醣分
編按:有在瘦身的你肯定聽過168斷食!168斷食就是禁食16小時,進食8小時。但是禁食時總是不小心偷吃東西,搞得自己壓力好大?第六屆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就特別推廣了「133低醣餐盤飲食」,不只不用在特別時段禁食,甚至都能三餐正常吃!那到底什麼是「133低醣餐盤飲食」呢?133的1就是,1份醣:每餐只吃「1份醣」,約40克的白飯、1/4顆饅頭的分量;3份蛋白質:每餐搭配「3份蛋白質」增加飽足感;3份蔬菜:每餐搭配「3份蔬菜」豐富食物多樣性,可提供飽足感且減少血糖升幅。 游能俊醫師過去的BMI也曾大於30,身為醫師,常常叮嚀患者要減重,但自己體重卻超標,加上親友因糖尿病相繼罹病,讓他決定「以身試醣」進行飲食調控。2017年,糖化血色素和體重都超標的他,與營養師、廚師等專家聯手,經過反覆測試,以「133低醣餐盤飲食」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還瘦下24公斤,6年來的體脂率維持在20%以下!小心擺在菜攤上的澱粉歸在主食類的天然食材,有許多都會讓血糖上升。像是南瓜,我曾做過測試,最高血糖增幅是74mg/dL。就膳食纖維含量比較而言,根莖類澱粉被認為比白米健康,但並不表示可以過量攝取。主食類一份醣的公克重量數:了解這些主食一份醣的生重後,就知道需酌量食用,除了可增加蔬菜量取代減下的米麵類主食外,也可以交替選擇不同食材,少量的醣類主食也能成為一道佳餚,例如蓮子紅豆湯、蓮子綠豆湯、蓮藕湯、煎蓮藕片、涼拌蓮藕、玉米蓮藕湯、玉米菱角湯、香煎馬鈴薯、涼拌馬鈴薯,涼拌山藥、山藥小米粥、栗子紅藜飯等。接下來示範的料理是以蒸南瓜為醣類的餐盤,並以醃冬瓜搭配鱈魚,蔬菜有四項,其中一道是海茸。海茸是藻類,每100公克含1.1公克蛋白質,淨醣4.6公克。魚料理調味使用醃漬冬瓜,每100公克淨醣2.2公克。(冬瓜也可使用於甜食,但糕點使用的鳳梨冬瓜,碳水高達80公克。魚料理也常用醃破布子,每100公克依配方而定,碳水較醃冬瓜高,約11 ∼ 35公克。)南瓜蒸鱈魚餐盤熱量739.1kcal│蛋白質26.9g│脂肪59.0g│豆魚蛋肉類18.2g│非豆魚蛋肉類8.7g│醣類33.0g│膳食纖維10.0g│淨醣量23.0g│非蔬菜醣量18.0g│蔬菜醣量15.0g主食 蒸南瓜配菜1 醃冬瓜蒸鱈魚配菜2 燙地瓜葉配菜3 清炒絲瓜配菜4 炒海茸配菜5 炒筍絲主食 蒸南瓜材料│ 南瓜90 公克配菜1 醃冬瓜蒸鱈魚材料│ 鱈魚150公克、醃冬瓜40公克、蒜末5公克、辣椒3公克作法│鱈魚擺入盤中,放上醃冬瓜、蒜末、辣椒,電鍋外鍋放1 杯水,電鍋開關跳起即可。配菜2 燙地瓜葉材料│ 地瓜葉100公克、橄欖油1茶匙調味料│ 鹽適量作法│1 地瓜葉洗淨,滾水川燙3 分鐘撈起瀝乾。2 加鹽、油拌均即可。配菜3 清炒絲瓜材料│ 絲瓜100公克、橄欖油1 茶匙調味料│ 鹽適量作法│1 絲瓜去皮切塊。要煮前再處理絲瓜,以避免變黑。2 熱油鍋,放入絲瓜以中火拌炒約30秒,倒入少許水,開大火悶煮約2分鐘。3 加鹽調味,快速拌勻即可盛盤。配菜4 炒海茸材料│ 海帶茸50公克、油1茶匙調味料│ 醬油1茶匙作法│1 海茸洗淨切段,滾水川燙30 秒瀝乾備用。2 起油鍋,放入海茸拌炒加入醬油調味。配菜5 炒筍絲材料│ 桂竹筍片50公克、油1茶匙調味料│ 鹽適量作法│1 筍絲洗過瀝乾備用。2 起油鍋,放入筍絲翻炒後加鹽調味。地瓜、南瓜、馬鈴薯等根莖類澱粉被認為比白米健康,但並不表示可以過量攝取。書籍介紹書名:游能俊醫師的133低醣瘦身餐盤:超過30,000人次實證,有效擺脫高血糖、高血壓,瘦身減脂,遠離慢性病作者:游能俊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2/07/07作者簡介/游能俊身為新陳代謝科醫師,卻因家族病史,為糖尿病高危險群。深知飲食控制的重要性,親身試驗許多飲食法,進而大力推廣「133低醣餐盤」。除了一般門診,還成立「能Gym健身中心」,提供患者運動處方;設立「巧味食醣」餐廳,將飲食衛教融入生活中。【簡歷】游能俊診所 院長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宜蘭縣愛胰協會榮譽理事長第六屆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2011-2014)中西餐食譜設計──周玉琴中餐丙級證照西餐丙級證照飲料咖啡特調丙級證照營養成分分析與計算──邱奕映營養師/護理師宜蘭縣愛胰協會第五屆理事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格衛教師前宜蘭縣營養師公會總幹事國立宜蘭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EMBA)烘焙料理設計──鄭佳惠護理師西式烘焙丙級技術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格衛教師樂齡運動指導員樂齡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員延伸閱讀: 「黑芝麻救了我!」6年從血癌中重生,前台大醫師的自癒奇蹟
-
2022-10-18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連雲林人都曾不看好 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將醫療沙漠灌溉成良田
今年七月底,黃瑞仁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院長任期屆滿,返回總院。18年前,黃瑞仁以曾是台大醫學院最年輕內科副教授之姿,「下放」雲林,出任雲林分院副院長。那時他才44歲。副院長六年、院長六年,黃瑞仁將生命中最燦爛的歲月貢獻給了中南部鄉親,將雲林這片醫療沙漠灌溉成青翠良田,還奇蹟似的,培育出雲林分院這朵欣欣向榮的玫瑰。玫瑰花瓣上,種種成績爭奇鬥豔:外傷的、神經醫學的、罕見疾病的等,有八大中心;急重症病人送至醫院,沒有病床也可以先開刀的創舉;遠距離看診等科技應用;區域聯防的創意;安寧療護等觀念的引進;連正子掃描、微創機械手臂也到位。黃瑞仁在雲林分院走出一條獨特且成功的路。輪調雲林才能升等,滿期「十個有九個回台北」。雲林分院就是以前的署立雲林醫院。署立醫院時期,因為缺乏醫療資源、醫師不斷流失,竟然「每天有25部遊覽車一早載了雲林病患去林口長庚醫院看病」,難堪的雲林人滿腹辛酸。台大醫院接手之初,其實雲林人並不看好,他們不相信台大醫師肯留在窮鄉僻壤的雲林。確實,為幫忙緩解雲林分院的醫師荒,台大總院那時對升等主治醫師的資格有必須「輪調雲林分院、支援兩年」的規定,年輕醫師無奈,便當做是服兵役,熬滿期限「十個有九個跑回台北」。黃瑞仁自己,其實也有過掙扎。他是國內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先驅,早在1995年遠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記念病院,跟隨國際心導管權威延吉正清教授學習「循環器科介入性心臟學」。 半年後回國,在時任內科部主任李源德教授的指導下,設立緊急心導管治療團隊,成為台灣醫界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先鋒,拯救眾多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急重症患者。署立雲林醫院2004年改制為台大雲林分院,總院院長林芳郁即邀黃瑞仁去當副院長。黃瑞仁專精心臟內科,44歲又正值行醫的黃金階段,他不確定自己能否義無反顧地至偏鄉開疆闢土,且醫術有用武之地。他找妻子討論。最後卻是因雲林貧瘠的醫療環境,令夫妻倆取得「去」的共識。黃瑞仁說,自己母親是嘉義人,55歲就因胃癌去世,妻子也是嘉義人,瞭解雲嘉地區的醫療困境,贊成他至雲林分院貢獻一己之力。 偏鄉開疆闢土,一間心導管室一年執行千例。事實上,黃瑞仁2004年10月到任前,雲林分院已有一台最新型的心導管儀器。黃瑞仁一到任就開了門診,11月15日台灣大學校慶日開始心導管檢查,隔天就安排兩台心臟手術。同年年底,12月1日執行第一例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心導管治療,從此全年無休,直到現在。以2021年為例,雲林分院一間心導管室執行一千一百例心臟冠狀動脈手術,與台大總院三間心導管室一千五百例相較,毫不遜色。今年第二間心導管室已開始服務病人。包括黃瑞仁在內,雲林分院心臟醫療團隊有19位醫師,分別為心臟內科13名、心臟外科4名、小兒心臟科專科2名,這哪裡是十多年前能想像的?心臟醫療團隊浩大的陣容,反映了黃瑞仁在「人才」上的努力。黃瑞仁對於「人才」,有育才、愛才、留才的「三才」理論。他2004年擔任雲林分院副院長,六年後任滿回台北;2016年再回雲林,出任雲林分院第五任院長。院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設法提高同仁對於醫院的向心力,為三才打地基。取消無助留才的「禁博令」,強調育才、愛才、留才。黃瑞仁對「人才」特別著力,是有背景的。原來,台大接手雲林分院初期雖然有輪調制,但不少來支援的醫師既然志不在雲林,便也心不在雲林。此外,部分醫師藉這兩年輪調期攻讀博士班,禮拜五要回台北上課,增添醫院管理上更多難題。院方被迫祭出「禁博令」:凡雲林分院醫師不可讀博士班,就算考上,也必須辦理休學。禁博令表面上解決了難題,實則無助於「留才」。黃瑞仁任院長後,斷然取消禁博令。他改弦更張,鼓勵醫師攻讀博士班,考取之後,可以留職留薪兩年到台北進修,毋須值班,只需每周在雲林看一節門診,維持臨床敏感度。「價值感、幸福感、榮譽感」是黃瑞仁的管理宗旨,全力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讓醫師能夠在雲林分院找到行醫的價值 、找到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以及榮譽感。雲林分院因此積極發展特色醫療,相繼成立外傷中心、婦幼醫學中心、國際醫療中心、遠距醫療中心、急重症醫學中心、神經醫學中心、罕見疾病中心、胸腔醫學中心、精準醫學中心,水準相當於醫學中心等級。 黃瑞仁重視團隊合作,強調醫療團隊在進行任何處置前,必須放棄本位主義,以病人為中心,而不是以醫師為中心。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什麼治療對病人最有利。 給年輕醫師發揮空間,生殖醫學中心孕育上百生命。黃瑞仁津津樂道「生殖醫學中心」的成立經過:專長於生殖醫學的醫師楊博凱到雲林分院報到,沒多久提案指出,當地亟待不孕治療的夫妻眾多,希望規畫生殖醫療團隊,要求院方提供八百萬元預算購買儀器,他則負責招募培訓胚胎師、遺傳諮詢師等專業人才。 回想起年輕醫師的毛遂自薦,黃瑞仁仍記憶深刻。他說:「我第一個念頭是這位第一年主治醫師口氣挺大的。」但他欣賞楊博凱的志氣與勇氣,同意提撥預算,成立生殖醫學中心。不過,黃瑞仁也給了一道難題,那就是「要做到有成功案例,才可以回台北。」楊博凱一口答應,更豪氣的說:「我可以來這裡兩年,時間到就回台北,但我覺得不該如此,應為雲林分院做些什麼。」在院方支持下,楊博凱率領的不孕治療團隊成功孕育試管嬰兒,後來國家推出鼓勵生育政策,雲林分院搭上順風車,至今累計已有將近一百名寶寶順利誕生。黃瑞仁說:「大家都唱衰台灣的年輕人,但我看見台灣年輕人的力量與勇氣。」首創「先開刀再找床」,守護急重症,減少死亡憾事。在雲林深耕十多年,黃瑞仁最引以為傲的是首創「先開刀再找床」措施。黃瑞仁說,雲林分院為雲林唯一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每天滿床。嚴重外傷病人必須立即送開刀房,此時便面臨「加護病房沒床、外科醫師不敢開刀」等困境。急重症病患被迫轉院,有些在轉院途中或後送途中不幸死亡。黃瑞仁與馬惠明醫師(現接任雲林分院院長)討論後,研擬「先開刀再找床」。方法是每天傍晚盤點加護病房內病情穩定、可轉至一般病房的病人,若當晚收治急重病患必須緊急開刀,就將病情相對穩定的ICU病人移至恢復室,以空出床位。黃瑞仁指出,此制度為全台首創,靠的是急診同仁團隊的運作,「護理快速反應小組」(RRT)扮演關鍵角色。創始之初,部分急診醫師在PPT網站批評責難,但黃瑞仁堅持到底。「先開刀再找床」2016年上路,至2021年底,送來雲林分院急診的重大外傷病人共計開立185 床次,締造「零轉出」紀錄。六年院長任期內,雲林分院贏得24座獎座。對內,黃瑞仁規畫成立八個醫療中心,對外則是屢屢獲獎。在他六年院長任期內,雲林分院共贏得24座獎座,包括政府服務獎、國家品質認證標章、國家醫療品質獎,2018年榮獲全國區域醫院唯一特優機構,成為中台灣排名首位的區域醫院。黃瑞仁深諳適才適所的管理心法,積極鼓勵留任的同仁出國進修,迄今已以公費贊助多名醫師到日本、歐美學習最新的醫療技術。學成歸國後,若要添購新型醫療設備,黃瑞仁更全力協助。他說:「只要有心要做,我就全力支持,端看你能做多好、走多遠。」黃瑞仁謙稱自己「只會編列預算」,但他對於年輕醫師的鼎力支持,正是讓雲林分院留任醫師逐年上升的關鍵。今年8月1日雲林分院共有35名新到任主治醫師,但兩年期滿要回台北總院的醫師卻只有八人。「在雲林分院的醫師絕不會龍困淺灘,」黃瑞仁自豪地說,現在年輕醫師也會考慮來雲林工作了。台大醫療體系如何留住人才,雲林分院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雲林分院改變了雲林,黃瑞仁看見雲林也改變了台大人。他以「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期勉所有醫師,歡迎他們來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不僅是為了工作謀生,而是找到人生的意義。正因領導能力傑出,2021年,黃瑞仁榮獲中小企業總經理類「第39屆國家傑出經理人獎」,成為首位獲得此殊榮的醫療機構專業經理人。今年(2022年)則獲頒衛福部傑出公務人員三等專業獎章。 「在雲林這十幾年,讓我找到行醫價值。」對於獲得醫療奉獻獎,黃瑞仁說,這是無數同仁的無私奉獻,他僅只是代表領獎,「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黃瑞仁小檔案年齡:62歲出生地:嘉義市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現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副院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台灣大學雲林分部籌備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成立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完成雲林首例心導管治療。●首創「先開刀再找床」制度,使雲林分院重大外傷醫療量能最大化。
-
2022-09-2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葉文凌從醫35年深刻感觸:流汗總比流淚好,運動可以遠疾病!
「流汗總比流淚好。」這是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葉文凌從醫35年來的深刻感觸。「人在20歲之前是父母生的,40歲以後的身體狀況是由自己的行為決定。」專長運動傷害的他強調,若不運動流汗,疾病就容易上身;希望運動醫學走入基層,同時打造羅東博愛醫院成為照顧運動選手的搖籃。擅關節鏡手術 治運動傷害葉文凌是台灣運動醫學重要推手、骨科權威,他認為,「運動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身邊不少球友到了70歲、80歲還在踢足球、打橄欖球,儘管身上有些受傷痕跡,但是疾病相對遠離、少很多。「我的運動生涯沒有中斷過」,葉文凌是北市日新國小踢足球科班出身,一路讀建中、北醫,到現在還是運動員,也因此投入運動醫學領域。大學看見球友有運動傷害的需求,開始研究其技術,住院醫師時決定做關節鏡手術,希望能治療周遭所有人的運動傷害。葉文凌在關節鏡手術、運動醫學領域首屈一指,擔任過台灣運動醫學會理事長、世大運總會醫療委員、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隊醫、中華民國足球協會醫療委員會副主席、中華民國奧運醫療委員等。他於1993年7月施行第一台韌帶重建手術,迄今已完成了3萬多台關節鏡手術。為運動員 建醫學綠色通道深耕林口長庚醫院33年後,葉文凌2020年出任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發現宜蘭是運動員的搖籃,「既然我做運動傷害,就應該要入世。」他積極走訪各運動隊伍、辦理校園巡迴座談會,為運動員、教練與醫院建立「運動醫學綠色通道」,包括運動傷害的預防、治療,更重要的是完成讓運動員回到運動場上的最後一哩路。葉文凌指出,由於運動防護員屬於運動體系,而非醫院體系,導致其在醫院所做之事無法計價,但若沒有運動防護員作為橋梁,會使得運動傷害的治療、預防與最後一哩路產生斷裂。他感謝老闆大力支持,讓羅東博愛醫院現有2位運動防護員與1名運動教練進駐。談醫院管理 學拱手、低頭今年3月接掌院長的葉文凌說,「醫院管理是學習拱手、低頭。」過去對管理一竅不通而去念台大EMBA,如今他將所學與在林口長庚醫院的實務經驗派上用場,在羅東博愛醫院採用數據化管理及目標管理。未來期許羅東博愛醫院成為東台灣的微創手術中心,目前院內有3名醫師,目標再找尋2位願深耕地方的生力軍,以造福更多人。養生祕訣/跑步或快走 每天做伸展操「我把工作視為人生的挑戰。」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葉文凌笑說,最大興趣是工作,實在有點奇怪。向來以目標管理的他提到,人生每個階段,可透過流程化來完成當時訂定的目標,例如這兩年他在羅東博愛醫院成立了運動中心。葉文凌是足球員出身,從學生時代到現在接任院長,運動早已融入生活之中。然而,現在每天都有不少會議與活動,相當忙碌,無法在固定時段去踢球,因此目前的運動是跑步或快走,一周4至5天,運動場域遍及馬路、學校、跑步機等處。葉文凌有僵直性脊椎炎,其併發症如髖關節容易退化,多年前他因沒熱身就踢球,曾把股骨頸踢斷,此後就痛定思痛,會花時間做柔軟運動,每天至少騰出10至20分鐘做伸展操,深怕骨頭再斷一次。回想念台大EMBA時,葉文凌一天到晚吃喝玩樂,體重一度逼近90公斤,血壓飆高,驚覺「這樣不行」,兩年前開始減肥,至今維持70公斤的標準值。葉文凌的飲食,以攝取蛋白質、蔬果食物為主,一般人蛋白質需求量是體重每公斤0.8公克到1.2公克,中老年人則是1.5公克,而雞豬牛肉的純蛋白質占比22%到28%不等。以他70公斤為例,就需要105公克蛋白質,得進食約420公克的肉量。葉文凌說,如果純蛋白質攝取量不足,又沒有運動,中年以後,骨鬆肌少症會隨之而來。因此他持續運動,為了讓自己老年不躺床,繼續生龍活虎。葉文凌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肩、膝關節鏡手術及運動傷害、微創手術、關節重建●現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林口長庚醫院骨科兼任主治醫師、長庚醫院臨床教授● 學歷:台灣大學EMBA長庚大學機械工程博士班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桃園分院外科主任、廈門長庚醫院醫務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流汗總比流淚好。
-
2022-09-1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光中醫醫療網執行長黃福祥「讓中醫得到社會認同」!飲食沒禁忌 每天一杯微糖冰拿鐵
本土新冠疫情爆發,「清冠一號」暴紅,中醫效用被看見。馬光中醫深耕南台灣,也前進海外,馬光中醫醫療網執行長黃福祥說,善待患者是馬光人守則第一項,期勉院內90名中醫師「先做患者眼中的專業,再做醫師心中的專業」,讓中醫得到社會認同與信賴。父親在澎湖 創首家中醫黃福祥父親早年投資中醫診所,31年前跨海到澎湖馬公義診,被當時澎湖縣長稱許為「馬公之光」,於是以「馬光」之名在澎湖創立第一家中醫,之後陸續在高雄、屏東、台南等地開設診所,現有16家中醫診所,員工逾450人。除了台灣,馬光中醫在新加坡有30家、天津有16家,頗具規模。黃福祥是集團靈魂人物,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畢業後再攻讀學士後中醫系,另一半也是中醫師,他在第一線看診已17年,近年則專注在經營管理。員工笑容 對他激勵很大「有好的員工,才有好的服務。」黃福祥說,善待患者及員工同樣重要,他重視員工在職訓練,鼓勵參加讀書會,甚至補助員工進修,獎勵員工持續學習;將盈餘25%每季分紅給員工,並訂下加薪目標。他不應酬,聚餐對象除了家人就是同仁,很珍惜共事的緣分。「看到員工笑容,對我是很大激勵。」黃福祥說,老闆和員工是生命共同體,要做到同心同步不容易,用心善待同仁,員工自然會回應這份交心。採預約制 診所有遊戲間為縮短患者及陪病家屬候診漫長感,黃福祥推診所全預約制,善用診所空間打造樹屋、兒童遊戲間、書櫃等,還有生態池、咖啡時間等,改變民眾對中醫診所光線暗、瀰漫藥味的刻板印象。從第一線看診醫師轉換為管理者,黃福祥說,醫師、管理者、患者各有不同思考,馬光一年平均有20名新進中醫師,他常提醒同仁,「先做好患者眼中的專業,再做醫師心中的專業」。養生祕訣/飲食不忌 早上下棋 晚上運動黃福祥是圍棋六段高手,下圍棋是每天生活一部分。他認為,下圍棋能學習沉著冷靜應戰,「捨小就大」等布局戰術,應用在管理上也走得通。59歲的黃福祥和妻子都是中醫師,坦言他是自由自在一派,不會「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力行均衡之道,「不必設限太多苦了自己」,因此對飲食沒太多禁忌,每天下午喝一杯微糖冰拿鐵是他的小確幸。生活作息規律,每晚12點左右就寢,他是「秒睡型」,一躺上床,很快就熟睡。每天上午10點至12點是黃福祥的圍棋時光,他上網找高手對戰,享受下圍棋的樂趣和成就感。團隊幹部都知道,除非有緊急要事,否則那2個小時盡量不要打擾老闆下棋。運動也是黃福祥的生活一部分,他每晚會到高雄住家附近的公園走路40分鐘,大學曾是桌球、籃球校隊,運動細胞不錯,但近年已較少接觸球類運動,偶爾會上健身房練「皮拉提斯」,著重核心及肌力訓練。黃福祥育有2個女兒,孩子沒踏進中醫領域,而是在美術方面展現天賦,他鼓勵孩子做自己,也認為錢財留太多給兒女是災難,看到富豪人家手足對簿公堂,讓他感觸特別深,他希望馬光中醫未來能成立一筆基金,用來做更多對社會有益的事。黃福祥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中醫內科、兒科、針灸科現職:馬光中醫醫療網執行長、屏東縣中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校友會副會長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商管理榮譽博士、國立中山大學EMBA、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經歷:屏東縣中醫師公會22、23屆理事長、馬光中醫診所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是養生最重要的事情。
-
2022-08-31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能退休嗎?專家推五大指標,檢測你的退休力
百歲世代,大家平均壽命延長,面對比想像中還要長久的人生,退休或不退休都是未來生活的選項。為了幫助大家打造退休力,元氣網成立「退休力頻道」,推出一站式服務,從許多專家及過來人經驗中,幫你畫重點,列出必做事項清單,提供預約未來美好生活的解方。聯合報於2020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退休準備指標」,去年推出 「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邀請大家填寫,看看自己的退休代表動物,評估對老後生活的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準備指標以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為五大核心能力,獲得近三萬人填答;「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首度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於問卷設計,透過AI協助,在三萬筆填答資料中得到六群退休力的準備樣貌,再經多次動腦會議找出代表動物擬人化。六種動物依分數高低,依序為「王者獅子」、「翩翩蝴蝶」、「暖男水豚」、「好奇海豚」、「做自己貓熊」及「慢慢樹懶」,各自有值得讚許的優點,卻也有不足之處,期待透過代表動物,請大家思考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那些面向需要加油。 元氣網幫助大家打造退休力,首先可在元氣網快捷鍵找到「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登入會員即可直接填寫,得知自己的退休準備代表動物,同時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在「退休力」頻道,根據退休的五個核心能力,提供專家與過來人的準備心得及建議。●「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理財準備各種退休調查都顯示,勞保與勞退是勞工主要倚靠的重要來源。但是很多人卻搞不清楚勞保與勞退差別,甚至因此錯過放大勞保與勞退最佳方式,極為可惜。事實上,勞保才是活到老領到老,領多少與勞保投保薪資、勞保投保年資有關;勞退則有新制與舊制,能領多少錢,就看累積退休金總額是多少,而且與每月實際薪資有關。勞保與勞退同樣都是勞工的退休金,但勞保是「確定給付制」,勞退則是「確定提撥制」,因為制度設計不同,請領條件與方式也各異,不完全都是高年資最有利。勞工想要加大自己的退休金,有幾大關鍵要掌握。一、想要月領,工作就要投勞保:勞保部分,因為有最高投保薪資45800元上限,如果想要月領年金,就要謹守有工作就要投勞保原則,有助累積較多勞保投保年資,對墊高退休後月領勞保老年年金金額極有幫助。但如果是要一次請領,由於60歲以前投保年資只有30年可計入給付,年資愈多,未必有助退休金。二、勞退新制,則有三大撇步:1.勞退新制是靠著工作時,雇主每個月提繳到勞工個人退休帳戶,雇主是提撥至少勞工薪資的6%,如果勞工薪資高,雇主提繳標準就高;至於薪資6%是最低標準,如果遇到佛心的老闆願意提繳高於6%,對勞工累積更多退休金,很有幫助。2.勞退新制另有自提規定,勞工若從年輕就開始相對提繳薪資一定比率到帳戶,也是非常有效,等於是為自己準備兩倍退休金。3.政府每年會將勞退基金投資收益全數分給勞工個人退休帳戶,如果雇主提撥再加上自提,帳戶金額愈大,就可分到更多投資收益。【延伸閱讀】>>如何放大退休金?勞保活愈久領愈多 勞退新制3大撇步健康準備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聯合報退休指標與坊間其他工具最大的不同,就是問出「你動手準備了嗎?」,透過執行程度問出實質準備狀況。初步發現,財務準備是退休準備的第一步,通常是先意識到退休生活需要財務支持,但若以完成度來說,健康準備的執行難度最高,若健康準備完善,其他面向的準備通常也可拿到高分。因此,可將健康準備視為退休準備的「粽子頭」,陳亮恭打比方,就像只要拉起粽子頭的結繩處,健康力提升,其他退休準備能力也會跟著提升。健康準備的執行必須落實於生活,例如每周運動三次、攝取足量蛋白質等,除了個人動機,也需要環境配合等支持,例如關渡醫院打造宜居社區,提供居民健康促進等。社會連結疫情造成當代世界前所未有的社會孤立,但數位科技帶來新的連結與可能。專家指出,疫情讓原本需要數年才會發生的改變在短時間內發生,而且也回不去了,如數位轉型。數位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疫情下對數位科技的掌握學習、人際連結,更可視為退休準備的及早檢測與預習。社會觀察者李明璁在疫情時有個瘋狂的點子,他從歐美去年經驗發現,疫情讓每一個自我在身體和心靈及「人我關係」都有些變化,公視身為公共媒體,應該為台灣在此時「留下些什麼」,著手製作、主持帶狀節目「保持聯絡」,以切片的方式記錄常民百姓在疫情下生活的氣味。「疫情有點像是給我們一個練習的機會,重新衡測自我和他人的關係。」李明璁說,因為疫情,人們重新不斷練習:「既獨處,但試著保持聯繫」。這次疫情對人際關係及相處仍讓他看到希望,雖然被隔離,幸好網路科技讓大家連結起來。「如果在廿、卅年前,大家就被鎖在家裡,頂多只能打電話,可能就更疏離了」。學習和使用社群工具,其實是許多人在疫情下的新嘗試。【延伸閱讀】>>社會連結…退休數位力 串起新學習活躍好學74歲的導演兼演員梁修身,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4個孫子,螢幕上是硬漢的他,升格爺爺後卻化為繞指柔,對孫子有求必應。他念政大EMBA時跟學長學摺氣球,受惠的當然是孫子,他說體會到打氣球跟教育孩子一樣,必須預留一點空間,太嚴格會有反效果,因為空間不夠沒有緩衝,容易爆掉。但也不能太大空間自由發展會變調。梁修身說很多人以為他退休,其實他從沒說過「退休」二個字,對他而言現在只是轉換心情生活,因為人一旦說出退休會連走路都變慢,現在的生活就是夠吃夠用,不會為了名利往前衝,但是也不能不做事。他打趣說,自己以前都不覺得老,是第一次有孫子叫他「爺爺」才覺得真的升級了,從壯年變成老年。50多歲時,有感於入行以來受到許多貴人、恩師的幫助提攜,因此梁修身用三個兒子的名字成立三群公司,開始攝製一系列關懷少數族群、弱勢朋友及值得關注的故事。包括「再見忠貞二村」、導盲犬、盲胞的故事「米可GO!」、講述外配的「別再叫我外籍新娘」、東部少棒萌芽史「比賽開始」等,公司沒拍戲之後他規畫自己的生活,去政大念EMBA,連續兩年參加柬埔寨義診團,也接手學校的傻瓜劇團,到各地偏鄉小學演出,之後更學習薩克斯風到各地表演和做公益活動,還學會摺氣球,他半年前甚至取得街頭藝人證照。今年他的願望則是學英文,他說以前拍電影時,卻爾敦希斯頓來台灣,中影派出他和胡因夢接待,胡因夢英文很好,他只能看著胡因夢笑就跟著笑,英文一直是他的遺憾,直到洋女婿來台灣,他說剛好女婿想學中文、他想學英文,但可能礙於他是岳父,女婿根本不敢糾正他的發音,笑說:「最後是他的中文進步比我快,我還沒學好。」【延伸閱讀】>>74歲梁修身不輕言退休!念EMBA、當街頭藝人、還想學英文 生活態度轉變,有空就陪家人自在獨立電影「一家之主」說的是台灣傳統女性的縮影,電影中的女主角葉蘭心與退休的老公羅大偉,夫妻倆獨自住在台北市的老公寓,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卻藏著女性的深刻壓抑。導演王希捷訪時表示,這部片拍給中年女性、退休族的禮物,因為這個族群在台灣是很常被忽略,許多女性辛苦一輩子,都在為全家人付出,卻往往忘記疼愛自己,甚至忘記屬於自己的名字。透過電影,希望每個女性都能找回屬於自己人生的掌控權。電影中,演員陸弈靜扮演女主角的閨密,一樣是中年女性的代表,卻演繹出當代女性不同的風景。同為中年女性,從陸弈靜視角看「一家之主」電影,她認為,在這個年紀對於「閨密」橋段特別有感。「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是陸弈靜對一家之主下的註解,她坦言,走入人生下半場,學習接受一切自然的改變,是最大的學習。她笑著承認,剛開始有白頭髮的那幾年,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總把頭髮染成紫色掩蓋,但當頭皮有白髮竄出時,就像喉嚨卡了魚刺,怎麼都看不順眼。這些年,她終於接受滿頭白髮的自己,結果「大家都來找我演阿嬤」,但現在也覺得無妨,因為當人學會接受自己,生活就會過得比較輕鬆。相較於電影中女主角,以及許多傳統女性對於扮演好媽媽、好太太、好女兒的執著,陸弈靜淡淡地說「現在豁達就是我的執著,有經歷過的人就會懂」。【延伸閱讀】>>電影「一家之主」演員陸弈靜中年覺醒! 豁達自在看人生, 勇敢為自己活一次準備退休是持續的過程,不論40+、50+,還是60+,準備退休或面對退休的過程勢必面臨許多來自大環境和自身處境的變化,提早準備,就從追蹤元氣網開始。
-
2022-08-26 養生.人生智慧
「照顧家人不等於活得悲情」科技高管53歲為失智母提早退休!打拳、玩三鐵變樂活大叔
55歲的賴勝德原是外商高階經理人,負責百億標案,因為母親失智,在2年前主動申請退休。離開科技業,他成了三鐵達人,3年跑步距離累積達3個台灣,打拳、打桌球、騎腳踏車,樣樣出色。有人質疑他整天玩樂,他反問:照顧家人不等於要活得悲情,年過半百還要讓自己活得不快樂嗎? 談人生,賴勝德這樣形容自己:「我是台北人、是長子,從謀職到成家,不想離家太遠。」這份長子的承擔影響了他的命運。 他家住樹林,大學畢業退伍出社會後,到鄰近土城工業區找工作,同時錄取知名通訊設備商、以及當年辦公室還放著鐵椅的鴻海,他選了前者:「因為這家外商有周休二日。」 28年來他從工程師做到專案經理,曾經負責標案金額上億的國營企業專案。「我沒換過公司,但公司老闆一直換,從法商變芬蘭商,公司從上千人縮到幾百人。」雖然公司組織歷經變遷,管理文化大不同,但他仍專注工作預計65歲退休。 母親失智後人生脫軌,身心俱疲 直到3、4年前,他循序平穩的人生,因母親罹患失智症而脫離常軌。 事親至孝的他,與當小學老師的太太結婚後,仍跟長輩同住透天厝,而且一住就是十幾年。「有一天太太打電話給我,說去逛街時買了一個房子,我們才搬出來,不過新家離老家走路只有十幾分鐘。」 但母親失智後,常常走出門就失蹤,高齡逾80歲的爸爸習慣依賴長子,一通電話打來,他就得放下工作去處理,平常上班也要安排接送母親就醫。 「失智的人講話沒有邏輯,你不順從她就發怒,居家照服員曾經投訴母親打她,因為勸母親不要去廚房開火,母親發火,不只動手還趕她出去!照服員來來去去,我要安撫照服員還要上班,身心俱乏。」 面對工作倦怠,52歲時他考上台師大樂活EMBA,「樂活,就是快樂生活,這樣的概念很吸引我。念書期間,參加了三鐵、划龍舟、國標舞、八卦導引課程,意外發現自己很喜歡這樣的生活。」 50後愛上跑步,3年累計環島3圈 過去賴勝德不愛運動,同事邀他下班後一起跑步,他在心裡罵神經病!「我上課後學到運動只要有方法就不難,像跑步姿勢是要學的,正確姿勢練習不到1周,我從極限3公里進步到5公里,循序漸進下,能跑完全馬,3年跑步累積距離等於3個台灣環島的距離。」 「在EMBA認識不同背景的同學,讓我這個木訥的理工大叔,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風景,開始思考後半輩子該怎麼過?開始問自己,為何一定要等到65歲,才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於是,他毅然在53歲辦理退休,「退休不是一個人的事,太太能感受到我不開心,她也能體諒。」賴勝德說,退休要有嗜好,太太去上班,他就去運動、或在家讀書。 「我以前是比較急的人,運動讓我比較有耐性,跑步讓我腦筋清明,對解決事情有幫助。像照顧母親的外傭回越南1個月,我與弟妹商量每天輪流回家照顧媽媽2小時,讓爸爸放風一下,大家平均分擔照護壓力,這是我認為比較好的安排。」 退休後學習投資,樂享生活 財務管理也是退休後的關鍵。「我有一筆舊制退休金,勞退金未到年紀不能領,退休後投資基金、股票、ETF,不玩槓桿,投資需要閱讀財經時事,不會與現實脫節。」 很多人看了他的臉書說:「你怎麼整天都在玩?」或羨慕:「你的生活好精采!」但他坦白:「沒有名片的日子,剛開始多少不習慣,我還是會笑笑地講我退休了,退休不就是要享受生活嗎?」 「退休後有人邀我回科技業,但在媽媽失智後,朝九晚五已經不適合我。我覺得人生其實沒什麼退休,只是下半場的重心轉換、平衡,大叔還在努力中,努力嘗試以前沒機會做的事,努力活出健康快樂的第二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認識死亡,有助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面對生命終站5大要點: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保赤子之心 .「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8-21 退休力.活躍好學
74歲梁修身不輕言退休!念EMBA、當街頭藝人、還想學英文 生活態度轉變,有空就陪家人
74歲的導演兼演員梁修身,因演出電影「筧橋英烈傳」高志航將軍而有「民族英雄」封號。他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老大梁赫群有一個兒子,二兒子住新加坡育有兩子,小女兒剛生一個混血寶寶,總共4個孫子。螢幕上是硬漢的他,升格爺爺後卻化為繞指柔,對孫子有求必應。這兩年因疫情無法出國,他和老大梁赫群的兒子小寶相處最多,也因為寵溺孫子好幾次破壞了規矩,最後用幽默的方式跟梁赫群道歉,也拉近父子間的關係。梁修身說,當年梁赫群出生時他剛在演藝圈打拚,花很多心思在工作上,等梁赫群上小學時他忙著拍電影,有時好幾天沒辦法回家,梁赫群上中學時,他又正從電影跨到電視圈當導演,工作更忙,所以沒時間陪伴他,梁赫群當爸爸後,他為了彌補親情,自然格外疼孫子。侵犯教育機會 幽默向兒道歉梁修身記得有一次去百貨公司吃飯,跟小孫子講好吃完飯帶他買玩具,沒想到到了餐廳門口,小孫子卻怎麼樣都不進去,硬要先去買玩具,梁赫群已不太開心了,他無奈下跟梁赫群說:「那你們先進去,我帶他去買完再下來。」買完玩具後小孫子很開心,但他知道侵犯了兒子教育孩子的機會,就用另一種方式跟兒子道歉,「我說這幾年年紀越大越縮水,以前我號稱180跟你一樣高,但這幾年我去健康檢查都只有169了,原來是態度決定高度,我剛才的態度不對,我不應為了滿足小寶先帶他去買玩具。」高EQ化解教育歧見。不過身為爺爺還是忍不住犯疼孫的毛病,例如冬天天冷下雨擔心叫不到車,縱使梁赫群請了保母接送孩子上下學,梁修身還是會搶著開車接送,他說兒子沒說什麼,最後是保母講話了,他苦笑:「唉,我又剝奪了人家的工作權利了。」生活態度轉變 有空就陪家人梁修身念政大EMBA時跟學長學摺氣球,受惠的當然是孫子,他說體會到打氣球跟教育孩子一樣,必須預留一點空間,太嚴格會有反效果,因為空間不夠沒有緩衝,容易爆掉。但也不能太大空間自由發展會變調。以前他的父親教育方式就是給孩子吃飽穿暖就好了,他也是照做,對四個孩子的教育就是一視同仁,但現在孫子陸續出生,他體會到教育和陪伴很重要,「這兩三年我改變生活態度,不再把精力全花在工作上,就有時間面對家人,做些以前沒做過的事,現在也會關心兒女身體,面對疫情,多了一些話題可以討論,像我看到赫群常會陪孩子,這一點我就很稱讚他。」梁修身說,梁赫群是老大,從小就很敬畏他,不敢講心裡話,父子倆對話常不超過兩個字,但有了孫子後父子關係改善很多,孫子也成為父子間的溝通橋梁,現在梁赫群都會要兒子多跟爺爺學,聽爺爺的話。不過他笑說:「赫群兒子的口才太厲害,會拗又會辯,又會轉,以後可以當律師。」不輕言退休 念EMBA、當街頭藝人 還想學英文 梁修身橫跨電影、電視圈,曾拿下金鐘獎最佳男主角獎,也是導演兼製作人,大兒子梁赫群在電視圈主持節目,老二梁立群住新加坡是聯電工程師,小兒子梁正群是演員,女兒則是音樂家,一家都很優秀。梁修身說,自己教育小孩就是一視同仁,四個孩子都去加拿大留學,對孫子也一樣,公平對待。未來會不會希望孫子們也進演藝圈?他說:「應該不會,而且那已經不是我的事了,是他們爸媽的事。」梁修身說很多人以為他退休,其實他從沒說過「退休」二個字,對他而言現在只是轉換心情生活,因為人一旦說出退休會連走路都變慢,現在的生活就是夠吃夠用,不會為了名利往前衝,但是也不能不做事。他打趣說,自己以前都不覺得老,是第一次有孫子叫他「爺爺」才覺得真的升級了,從壯年變成老年。50多歲時,有感於入行以來受到許多貴人、恩師的幫助提攜,因此梁修身用三個兒子的名字成立三群公司,開始攝製一系列關懷少數族群、弱勢朋友及值得關注的故事。包括「再見忠貞二村」、導盲犬、盲胞的故事「米可GO!」、講述外配的「別再叫我外籍新娘」、東部少棒萌芽史「比賽開始」等,公司沒拍戲之後他規畫自己的生活,去政大念EMBA,連續兩年參加柬埔寨義診團,也接手學校的傻瓜劇團,到各地偏鄉小學演出,之後更學習薩克斯風到各地表演和做公益活動,還學會摺氣球,他半年前甚至取得街頭藝人證照。今年他的願望則是學英文,他說以前拍電影時,卻爾敦希斯頓來台灣,中影派出他和胡因夢接待,胡因夢英文很好,他只能看著胡因夢笑就跟著笑,英文一直是他的遺憾,直到洋女婿來台灣,他說剛好女婿想學中文、他想學英文,但可能礙於他是岳父,女婿根本不敢糾正他的發音,笑說:「最後是他的中文進步比我快,我還沒學好。」
-
2022-08-19 醫聲.Podcast
🎧|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當癌症存活率提高,家人該學會的一件事|理事長講堂EP4
「近年來,慢慢的癌症治療越來越進步,存活率越來越高,可是我們注意到,存活下來的患者,身心狀況其實不盡理想。」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指出,傳統癌症治療過程中,患者心理狀況常遭忽視,學會的設立就是希望讓「心理照護」成為腫瘤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鄭致道提醒,有時患者一心專注於治療成果,結果陷入焦慮、憂鬱及失眠等情況卻不自知,「癌症患者也應該想想,當治療能夠發生效果的時候,他要來拿這些時間做些什麼,他的生活要怎麼過?」他強調,不管患者身處何種癌症階段,穩定患者情緒、提升生活品質,都是癌症治療的重要目標,應與藥物治療互相兼顧。🎧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心理照護、藥物治療並行 助提高患者存活率根據研究,心理照護能夠減少癌症患者的復發、轉移,提升患者配合度,也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愈來愈多人開始認同癌症患者要過得「快樂」才有助於治療,很多親朋好友也會替患者加油打氣,「你要堅強!」、「你要為家人著想..」鄭致道解釋,真心誠意的關懷病人一定可以感受,但我們也要允許病人有悲傷難過的時間,也需要有空間喘息,而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當你身旁有癌症患者時,最好的心理照護就是傾聽支持,而醫療體系也開始加強「心理腫瘤學」的應用。事實上,心理腫瘤學起源於二戰期間的美國。1984年,紐約一位女性精神科醫師吉米・霍蘭德(Jimmie C. Holland)聽見身為腫瘤科醫師的丈夫與朋友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臨床試驗做得多好。霍蘭德忍不住插話詢問,「那病人過得好嗎?」丈夫卻無言以對,說自己只知道新藥非常有效。後來,霍蘭德投身心理腫瘤學研究。時至今日,在國際間心理腫瘤學有期刊出版,部分國家大學設有心理腫瘤碩、博士學位,也有相對應的學會成立。不同癌別心理困境不同 因人而異提供各別支持「腫瘤是很複雜的,如果只是一般訓練,不了解癌症治療中的各種狀況,其實很難去貼近病人,提供所需要的治療。」鄭致道說,受過心理腫瘤訓練的身心科醫師、社工師等,了解各癌別癌症治療的不同階段,以及治療副作用將對患者生活帶來何種影響,並可依據專業提供適合的心理支持。鄭致道舉例,乳癌患者和頭頸癌患者面臨的處境就相當不同,需要的心理、社會協助也不同:乳癌患者較年輕,以女性為主,患者在意的可能是失去器官對親密關係的影響,或者治療副作用造成更年期症狀出現,身體意象改變、老化可能造成患者負面情緒;頭頸癌患者則多為男性,可能有抽菸、吃檳榔、喝酒等習慣,需要戒癮,也可能有癌症反覆出現的問題,且患者低社經地位的比例高,需要兼顧工作與治療。「翻開心理腫瘤學教科書,有半本在談論各癌別的治療方式及疾病特性,剩餘的篇幅則在解說就心理、社會層面,可以如何提供患者支持。」鄭致道說,熟稔不同癌別患者可能面對的不同處境,讓受過心理腫瘤訓練的醫師更貼近患者需求。法規約束力有限 鄭致道:心理腫瘤應設證照、納健保國內仍無心理腫瘤學專業證照,鄭致道直言,應比照安寧緩和專科,設立心理腫瘤學專業證照,並納入健保給付。他指出,國民健康署雖在癌症中心補助方案中,要求患者心理照顧,但僅提到需有心理師、情緒篩檢兩項。鄭致道建議,應明定醫病比、轉介流程等規定。鄭致道說,依照現行規定,醫院只要「有做情緒篩檢」即可,針對篩檢後患者情緒狀況不佳,並無明定轉介流程,也未要求透過心理腫瘤專業人員處理、應對。鄭致道認為,應就篩檢工具到照護人員,訂定流程規章。此外,他也建議,應將心理腫瘤訓練時數納入考量,給予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不同的健保給付標準。目前健保並未針對心理腫瘤給予給付,癌症患者接受心理照護時,醫護人員可申請的健保給付點數,分散在護理師、心理師、醫師等給付範圍,「這只是原本各職類就有的給付,沒有反映到他們是有受過心理腫瘤訓練的專業人員。」鄭致道說,也有未納入給付的對象,例如社工師等,期待未來能夠補足缺口。鄭致道小檔案現職: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國防大學心理及社工學系副教授學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衛博士政大EMBA經營管理碩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林琮恩腳本規劃:蔡怡真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
-
2022-08-12 焦點.杏林.診間
每天6:05準時查房,30年沒漏一天…心臟權威邱冠明執刀逾6千例,「外科天才」不是偶然!
2022年5月9日,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在防疫記者會上,精準說明人類與病毒此刻的狀態:「當我們無法殲滅它時候⋯⋯我們應該怎樣文明有序地共存。」114字金句鏗鏘有力,讓「邱冠明」瞬間成為Google Trend的熱門搜尋關鍵字。 邱冠明在42歲成為全台醫學中心最年輕的副院長,曾經3次前進北韓的朝鮮紅十字綜合醫院示範開心手術,至今執行超過6千例心臟手術…。儘管早被視為醫界傳奇,但清晨6點5分,他一如既往,準時出現在病房開始查房。30年了,他依舊踏實地做好基本功。 醫龍非天生,長期訓練磨出醫技 早在學生時代,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邱冠明在外科修煉許久,現在是享譽國際的心臟外科權威醫師。他曾帶領整個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拿下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亦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 有人說邱冠明是外科天才、是「醫龍」,但「一步一腳印」,邱冠明身體力行。他回憶,1992年到哈佛醫學院見習,在血管外科磨練4週,每天6點半前到病房查房,7點半準時開會,8點半進開刀房,爾後再查房…,離開醫院總是晚上7點以後的事。 在醫院的時數越來越長,見習的最後一天,上班時間是在清晨的5點半。「哇靠!我選錯科系,當時我才大六,」邱冠明笑說,「縱使這樣的訓練是帶點人性上的扭曲,卻讓我在見習結束時充滿了自信。」也開拓他的外科生涯。 打破規則,從零開始 台大醫學院畢業後,他參與台大醫院外科招考醫師面試,當時台大醫院外科主任朱樹勳只對他說了一句:「歡迎你來,我們等你很久了。」便直接錄取,卻因此被貼上「邱冠明是主任的人」標籤。 住院醫師前兩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心臟外科受訓,對他來說,自己的科別竟由他人決定,「那就太溫順了」。於是,他想改走「整形外科」。 邱冠明解釋,「整形外科和心臟外科最大的相似處在於reconstruction(重建),整形外科的原文是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整形與重建外科),我相信透過我的雙手可以改變病人的命運,讓病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但師長沒人理會,說句:「來亂的!」他只能繼續走心臟外科,符合長官期待。對此,邱冠明笑道:「古代名門閨秀嫁娶不也是這樣。」但愈管他,他就愈想打破規則。 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他知道自己留在台大醫院,可以如期升為主治醫師,渴望平等競爭的邱冠明企圖說服當時的心臟外科主任林芳郁,推薦他到長庚醫院。 恰巧,朱樹勳要離開台大到亞東醫院開疆闢土,需要一群年輕有能力的子弟兵,邱冠明理所當然又成為大家的共識。「老實說,從台大醫院出使西邊到亞東醫院,我沒有太多的掙扎,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榜上,去完成所有的工作,」他心滿意足說:「可以start from nothing(從零做起),我很幸運。」 挺過院內感染危機,負重前行 帶領亞東醫院走過COVID-19院內感染危機,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數全國第一。「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邱冠明知道策略的重要性,先後成立戶外急診室、戶外藥局、戶外門診篩檢站等等,在疫情高峰階段,對專業的亞東人而言,「病人的健康為首要的顧念,」邱冠明說:「我們人員流動率是低的。」 談到心臟與人心,他說:「醫學上要如何處理心臟問題,對我來說相對好掌握。」而人心是盛裝隱喻的容器,是人類行為與思想的中心,「我只能努力溝通、瞭解。」這幾年他迷上潛水,「海底超安靜,耳朵只聽到氣泡聲,那是一種心境上的修煉。」 問及未來目標,他說是「好好當院長」。邱冠明笑地像個大男孩:「我最有骨氣的是對方授權給我,我會努力證實我的價值,但哪天因為某種理由收回,我還是位專業的心臟外科醫師。」 再不濟,還是財富、生活相對自由的人,可以回家陪老婆,「或許她會想趕我出家門,日本不是稱退休丈夫像大型垃圾。」他又笑了。 可他終究是個工作狂,坦言在還沒停下來之前,油門還是「催很凶!」台灣的醫學中心有19家,亞東醫院是最年輕的醫學中心,但絕對不是最後一名,就醫院評鑑、營收等各方面評比,亞東屬於中段班,這是20年歷練出來的結晶。 【邱冠明小檔案】出生:1969年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EMBA經歷: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錢夠用就好?英調查:年薪超過「這數字」就無感!名醫揭快樂指數「跟財富都無關」.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單身即地獄,但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雪兒:熟齡後當個驕傲單身狗,好過硬湊做堆前世冤家
-
2022-06-04 養生.人生智慧
郭聰鈴罹癌退休,靠羽球交新朋友:退休做喜歡的事,但不是安逸的事!
「做什麼,像什麼」,是郭聰鈴的人生座右銘。過去的他,在科技業大展身手,ULi首席執行長、NVIDIA亞太區副總裁、宇力電子總經理到憶正存儲總經理,都曾是他的身分;現在的他,拿出的名片是「台大EMBA羽球社社長」。罹癌退休 享受運動揮汗如今,生活重心大轉彎,50多歲的郭聰鈴用「被退休」形容自己的身分改變,「我得了血癌,2018年發現,有幸過了3年多還活著。」發現罹癌,郭聰鈴開始進行化療,住院一次就要一個月,前前後後待在醫院的時間將近半年。一般人的白血球數正常值是4000到1萬,他的白血球數值曾經掉到十位數,但他將職場上的衝勁帶到病房,成功對抗癌細胞。除了固定回診,吊著點滴的手臂現在變成持拍殺球,台大體育館成為每周固定報到的地點。「我喜歡打羽球,以前忙,比較少去打,去年接了社長,一周會去兩到三次。」郭聰鈴笑說,學生時期就喜歡羽球,赴美讀大學時曾參加比賽還拿到亞軍;出社會後忙於工作,要固定運動並不容易,但身體狀況讓他被迫停下腳步,卻也再次感受到運動揮汗的暢快。治療期間 仍到球場報到「是羽球救了我。」郭聰鈴透露,4年前會發現身體有異狀,就是在一次打完球後臉色格外蒼白,甚至「印堂發黑」,就醫檢查才發現身體出問題。治療期間,他還是會忍不住「手癢」,聽到比賽時缺人,曾經毛帽一戴就溜到體育館。接任社長 開心找到同好「藉由羽球,我找到人生下半場的朋友。」去年接下台大EMBA羽球社社長的郭聰鈴形容,「人沒朋友會死得很快」,他在社團裡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共同的興趣,相處格外自在。因為一場大病「被迫」退休的郭聰鈴,奉行的生活準則就是「做開心的事」,他打羽球、自己下廚,找到心目中理想的擀麵棍,就能是一天快樂的泉源。「做我喜歡的事,做股票也讓我很開心。」郭聰鈴形容自己有些「賭徒」性格,投資股票就為生活增添刺激和興奮感。雖做投資,他不會特別拘泥在數字上,「退休不用有很多錢,不是在於存多少,是要看花多少錢。」郭聰鈴出院後培養起早餐吃麥片的習慣,他也下廚,研究起食譜、廚房用具,描述起找到自己喜歡的擀麵棍的神情,龍飛鳳舞。「做喜歡的事,但不是安逸的事。」所以郭聰鈴打羽球還會刻意讓自己做些「勞力活」,像是撿球,又或是將用過的球分門別類繼續使用,「用過的球,去分顏色,練習用的、比賽用的,可以用的就繼續用,我做得很開心。」
-
2022-05-07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員榮醫院總院長張克士立志當小鎮醫師 盼落實分級醫療,就近照顧病患健康
「令人羨慕的不是活到多老,而是健康到老。」員榮醫院總院長張克士很早就立志要當小鎮醫生,到醫療資源較貧脊的地區行醫。「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倒一半」的醫療現況存在多年,他大聲疾呼應落實分級醫療,才能從最能貼近民眾的診所和地區醫院就近照顧病患的健康。成立24小時心導管中心在南投偏鄉長大的張克士,曾任台中榮總心臟科醫師,2007年把員林伍倫醫院轉型為員榮醫院,2016年接手員生醫院,整合兩院區的醫療資源,提升員榮醫療體系的服務,成立員林第一家24小時心導管中心,可執行心導管支架、心律不整電燒手術,建立「生命之鏈」急救動線,從急診室、心導管中心到手術室的設備動線在5至30秒內到達,也因快速的搶救機制曾讓心臟已停止跳動9分鐘的病患活過來,並康復回到工作崗位。禮聘好醫師下鄉服務張克士說,他不惜成本引進先進醫療設備、禮聘醫師下鄉服務,目前員榮醫院是中部地區唯一會做心律不整電燒手術的地區醫院,也從北部請來胃食道逆流賁門緊縮術熱凝療法的吳文傑醫師,成立胃食道逆流中心,連知名藝人病患都慕名看診,紐西蘭的醫師來學治療胃食道逆流新技術。員榮醫療團隊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精神,在神經修復、傷口整合性治療等都投注很多心力,以往糖尿病患可能因傷口難癒合需截肢,但員榮盡其所能救回病患的四肢,例如心臟科先打通腳的血管,再結合高壓氧、震波治療等;腦中風也結合神經科、復健科、中醫、高壓氧、靜脈雷射等整合性治療。「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張克士有很多病患是從年輕讓他看到老,甚至全家都讓他看診,還有一位從北部來看診的老太太,每次兒孫都會陪著她來看診,都讓他非常感動。多次到柬埔寨、蒙古義診曾拿下「台灣醫療貢獻獎」的張克士,除了常帶著員榮團隊參與公益活動,更多次到柬埔寨 、蒙古等地義診,甚至在疫情期間啟動5G智慧眼鏡跨海協助蒙古醫師遠距診療及教學,也非常注重員榮醫療體系員工福利,包括提升薪資、績效獎金、生育津貼等,增聘超額人力,讓醫護不超時加班,能有充足休息時間,避免血汗醫護,才能對病人有更完善的照護。張克士養生祕訣/隨機運動 唱歌、吹口哨紓壓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是心臟科名醫,但因長期做超音波、手術時穿鉛衣造成肩背受傷,曾經門診看到半夜近兩點,「醫師身心負荷都很大」,他認為,一定要養成隨機運動、適當飲食及找空檔紓壓的生活習慣。「健康一部分來自於基因,一部分靠自己。」張克士說,不是老爸有糖尿病,就代表你也會有糖尿病,生活型態的改變和調整,就可以減緩遺傳疾病的威脅。張克士的養生遵循中庸之道,不吃過冷或過熱食物,不喝咖啡和茶,只喝白開水,飲食採「總量管制」,吃飯從低升糖指數食物吃起,先吃菜、喝湯,再吃蛋白質食物,細嚼慢嚥,避免讓胰島素暴衝,就不會堆積脂肪而不易胖。國防醫學院畢業的張克士,從學生時代就被嚴格訓練體能,愛運動的他拉單槓可以連續拉15下以上,伏地挺身做40、50下,但因長期幫病人做心臟超音波,做心導管須穿十公斤鉛衣,造成肩和背產生鈣化性肌腱炎。後來靠做伸展運動、鍛鍊核心肌群,還有隨機運動,才改善狀況。張克士提醒大家,要替自己製造機會運動,他在辦公室常會起身走走,經常不搭電梯改走樓梯。喜歡隨機學習、隨機紓壓的他,會利用開車時在車內唱歌、吹口哨,他笑說「吹口哨是很好的腹式呼吸運動」。「每個生命片斷都是在享受自我實現」,張克士說,心靈的滿足非常重要,每個階段性的任務實現了,他就覺得很滿足,現在雪中送炭做公益,像幫助學生給獎學金,看到學生寫的卡片,或治好病人的病,看到病人的笑容,都讓他很快樂。張克士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心臟科、急救加護、重症醫學●現職:員榮醫療社團法人董事長、員榮醫院及員生院區總院長●學歷: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EMBA)碩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前台中榮總心臟內科、急診部主治醫師、前台灣醫院協會監事會主席、行政院退輔會榮光獎章得獎人、台灣醫療貢獻獎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一部分來自於基因,一部分靠自己;令人羨慕的不是活到多老,而是健康到老。
-
2022-04-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科大出現第2名學生確診 全校停課至4月13日
國內疫情,根據教育部昨日統計全台已有25縣市、181校停課。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今天表示,繼4月5日第一位學生於居家隔離期間確診後,4月8日晚間獲知第二位學生確診,將自即日起至4月13日停止全校師生實體課程。北科大表示,校內昨日晚間接獲第二位學生確診通知,考量第一位確診學生受影響師生居家自主健康管理期間為3月31日至4月13日;第二位確診個案受影響師生居家自主健康管理的期間是4月7日至4月20日,重疊期間為4月7日至4月13日。防疫小組決議即日起至4月13日,全校師生停止實體上課,一律改採遠距教學,進修部比照辦理,EMBA桃園分班則維持實體授課。北科大說明,上述確診學生校內足跡及活動場域均已完成環境清消,確保校園環境健康安全,亦持續每日關懷確診學生及居家自主健康管理師生狀況。若教育部於遠距教學期間公布新停課標準,會立即配合進行滾動修正。教育部統計,全台累計已15縣市、181所校園停課。國民黨立委呂玉玲昨天質詢教育部長潘文忠,現行停課標準嚴苛是否研擬鬆綁,潘回應,「一定會朝這方向來進行」,下周與指揮中心研商後盼能滾動修正停課標準。
-
2022-02-20 養生.人生智慧
如何買到真正需要的保單?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教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編按:實支實付險、癌症險、失能險、長照險⋯⋯買了很多保單,卻不知道老後能不能派上用場?急診醫師、保險達人林逸婷,從醫療專業的角度分析不同保單的購買重點與理賠認定注意事項。聰明買保單,老後才有保障!年輕時買的保單,繳了這麼多年的保費,真的能提供我們老後安穩的保障嗎?「50世代買的保險,大多都是好久以前規劃,現在可能不夠用了。建議退休前重新檢視保單。」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林逸婷說。她同時擁有EMBA財經碩士學位,也對保險頗有研究,被網友稱為「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在醫院看盡人們受病痛所苦,林逸婷認為,買對保險,進行醫療決策時就無須為錢煩惱。她以媽媽為例,早年買了不少儲蓄險,醫療險的規劃卻不足。後來,媽媽因膽結石必須動手術,就因為預算考量,捨不得用更好的自費醫材。她觀察,50歲以上世代的保單規劃,大多以壽險、儲蓄險、終生型醫療險為主。保險公司早期推出的終生型保單,通常是一次療程理賠固定金額,例如住院一天理賠2000元等。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現今醫療處置所需的住院天數變少、自費項目變多,再加上通貨膨脹,都可能讓終生型醫療險的保障縮水。保險不必買得多,但要買得對。醫療險項目繁多,如何買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保單?林逸婷針對幾種常見的保單類型,分析購買時的眉角:一、實支實付險:留意手術認定標準、門診手術與雜費額度因應醫療現場自費項目增加、住院天數減少的趨勢,林逸婷認為,購買實支實付險時,可優先確認門診手術、雜費的額度是否充分。例如,許多熟齡族群會進行的白內障、植牙,都是不需要住院的門診手術。不過,她也提醒,若非實際醫療需求,僅是因為保險理賠考量要求在門診使用自費項目,可能會產生理賠糾紛。例如,過往曾有癌症病人要求自費住院,請醫師在住院期間再開立口服標靶藥物,以便申請住院雜費理賠。「因為頻率太高,加上標靶藥物在門診就可以開了,保險公司懷疑他是為了領保險金住院,拒絕理賠。」另一個須留意的重點是,各家實支實付險的保單對「手術」有不同定義。目前常見的手術認定方式有3種:1. 依據保險公司的「手術項目給付表」,按比率乘以保障限額,在額度內給付。2. 依照健保署公布的「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中所列出的手術(簡稱「健保2-2-7條款」),認定理賠項目。3. 採取寬鬆的方式解釋,只要療程有切開、麻醉、縫合等程序,就可以被認定為手術。「手術怎麼認定,取決於保單怎麼寫,當然選擇定義愈寬鬆的愈好。」林逸婷舉例,採用第3種認定方式的保單,傷口縫合、切除粉瘤、息肉,都有機會被認定為手術。不過,這類保單也因為手術認定方式較寬鬆,過往糾紛不少。她建議保戶可留意各保險公司過往的理賠申訴紀錄。申訴案件多,代表申請理賠難度較高。二、癌症險:中高齡族群保費高,購買前先衡量自身財務準備現行癌症險的理賠規定,大多是保戶確認罹癌後,一次理賠一筆固定金額。然而,不少癌症病人到了病程後期,服用標靶藥物、癌症新藥所費不貲,甚至治癒幾年後又復發。癌症險的額度,怎麼規劃才夠用?林逸婷指出,早期的癌症治療療程,大多有健保給付,不至於造成太大的財務負擔。然而,若是晚期癌症、復發,需要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每年光是藥費就要50~120萬元。再加上無法工作的損失、聘請看護照顧的費用,晚期癌症病人一年所需的花費約為100~150萬元。現有的實證數據顯示,當晚期癌症病人開始使用第2、3線的治療或自費藥物時,平均存活期約為3~5年。換算下來,病人從癌症病程進入晚期到人生終點,平均所需花費約為300~500萬元。林逸婷建議,猶豫是否要購買癌症險之前,不妨先思考自己的財務狀況:癌症險一次給付的理賠金額約為100~200萬元,萬一不幸罹癌,自己拿得出這筆錢嗎?財務不穩定的社會新鮮人,可能會需要這樣的保單。但若中年人已有相當的存款,再考量保費會隨年齡增長,癌症險可能就不是最划算的投資。三、意外險:CP值高,但僅理賠不可抗外力導致的意外在眾多保單中,林逸婷認為,意外險可說是「CP值」最高的保險:保費平價,但理賠金額相對較高。百萬額度的保單,一年保費可能僅需數百元。不過,正因為低保費可換得高保額,意外險的理賠紛爭也不少。什麼樣的「意外」,可以申請意外險理賠?林逸婷指出,申請意外險理賠,最重要的是證明意外為外力所引起的突發事故,而非個人疾病所致。她以老年人經常發生的跌倒意外為例,若是自己眩暈、貧血,甚至中風發作跌倒,則不符合意外險的理賠要件。反之,若是地板濕滑、踩到石頭,或因其他不可抗的外在因素跌倒,則有機會申請意外險理賠。她提醒,想申請意外險理賠,就醫時要留意自己說明事發經過的方式。若病人在敘述病情時,說出:「我當時頭暈、視線不清,不小心跌倒……。」等類似「個人疾病導致意外」的陳述,可能會影響後續理賠成功與否。四、長照險:理賠條件較嚴,有家族病史、危險因子可考慮隨著失能險陸續停賣,目前市面上主打分擔長照風險的保單,以長照險為最大宗。然而,年紀愈長,長照險的保費愈高,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這張保單呢?林逸婷指出,相較於失能險,長照險的理賠認定標準較為嚴格,被保險人必須符合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中,更衣、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移動6個項目中至少有3項無法自理,才能申請理賠。簡單來說,「人大概要退化到需要住安養機構的狀態,長照險才會理賠。」她建議,若有骨關節、脊椎退化、阿茲海默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家族病史,或者自身有其他可能導致失能疾病的危險因子,可考慮購買長照險。若未來不幸失能、符合理賠要件,依合約每月給付費用。不過,她也提醒50歲以上的族群,可自行評估若有朝一日需入住安養中心,現有的理財規畫能否創造每月3~5萬的現金流?此外,隨著通貨膨脹,現在規劃的保額未來是否足以支付安養機構的費用,也是需好好思考的變數。不論是哪種保單,保戶若對理賠認定有爭議,皆可向保險公司申訴,或向金融評議中心申請評議。買保險之前,看懂理賠要件、評估自身風險,才能精準買到你最需要的保單!原文:退休前必檢視!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老後用得到的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
2022-01-23 養生.人生智慧
婚前遠庖廚,婚後變掌勺!王偉忠妻林慧晶教你料理美味的螃蟹花雕蒸蛋、毛豆燒茄子
人稱「小慧姐」的林慧晶,與「綜藝教父」王偉忠結婚20餘年,因王偉忠是有名的老饕,王家媽媽與姊姊的廚藝都是一把罩,因此兩人在一起之後,林慧晶的口味逐漸改變,加上本身對廚藝有興趣,在外用餐時,她會品嘗各家的味道,吃到什麼就試著做看看,並且不斷想著改良方式,更有本專屬小本子,用剪貼記錄各種食譜,日經月累成為廚藝基礎,從遠庖廚的小姐,一路成為王府廚房的掌勺主廚。林慧晶說,「現在學菜真的很幸福,打開YouTube什麼都有!」而她近年也會自己拍料理影片上傳。「我不是要當YouTuber,而是讓女兒或喜歡自己做菜的人可以想看就看,所以都是教最簡單的做菜方式。」分享食物 吃到記憶中味道林慧晶認為,現在很多中西料理都合併了,把味覺帶到不同的境界。自己在家料理時,也常會在中式菜色中,穿插一些起司盤、油醋沙拉等料理,讓味覺有所轉換。在外用餐時,包括日本料理、壽司、法國菜、義大利菜或Fusion料理,皆是自己的優先選擇。例如Longtail的無花果吐司、Joyce East的鮮蝦蘑菇、松露蛋,野驢小餐館的白酒蛤蜊麵,或是吉兆壽司、游壽司,都是令她印象深刻的餐點。其他如「乾淨的陽春麵、上面一點油蔥,配黑白切」的經典組合亦是心頭好,在民生東路與三民路口、東門市場、微風廣場附近都有口袋愛店。比起難預約、拚關係的私廚,林慧晶更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吃到記憶中的味道。「自己家就很歡迎朋友來,反正兩個人吃不完,多做一鍋肉,誰要打包,都很樂意。」她認為,肉不能燉一小塊、不好吃,燉牛肉一鍋滷水,就多燉一點,打包送給一些朋友,他們常會拍張照片,然後說「小慧謝謝你,今天又配兩杯酒」,這種分享是快樂的。「食物就是要讓每個人都吃得到,才叫真正好吃的食物,然後存在你的記憶中。」年菜計畫 家宴菜色不馬虎「今年過年,應該會很『淒涼』。」由於王偉忠好客,所以家中常會有朋友前來聚餐與過節,剪貼各種食譜的小本子上,也記載著密密麻麻的宴客紀錄。不過因為疫情因素,許多國外的朋友無法返台,兩個女兒也都在國外。「大女兒已經3年沒有回來過年,去年回來真的很開心!」談及女兒們,林慧晶說,不管是去外地的、送出國的小孩,他們就慢慢習慣當地的文化;返家聚餐的感情,都可能因為疫情的關係而慢慢淡掉。不過因本身有工作,政大EMBA班也才畢業,生活算忙碌,自己心態適應狀況「還ok!」儘管熱鬧程度不若以往,但林慧晶仍仔細條列出一系列年菜計畫。除了必備的一鍋滷牛腱,讓朋友來家裡時可以切一切、喝點茶,還想煮鍋清爽的番茄蔬菜湯,再烤一道中式調味的帶骨牛小排、一大份沙拉佐起司;初三、初四就走清淡路線,煮點鮑魚鹹粥,配些好保存的豆腐乳、鹹蛋、烤香腸與蘿蔔乾,讓吃完大魚大肉的味覺遞減一些,大家都喜歡。屆時仍會有些朋友來,簡簡單單再配點酒,吃精緻一些。林慧晶笑著說,「畢竟朋友都說,『到這個年紀,七情滿桌大菜 王偉忠也忍不住採訪當天,王偉忠一身輕裝從健身房返家,看著林慧晶為拍攝而剛做好的一桌螃蟹花雕蒸蛋、紅燒肉燴白菜、毛豆燒茄子,樂道「窩喔!這都大菜!」然後立刻徒手抓幾片滷牛肉塞進嘴,不忘喜念著「這牛肉,真的好吃!」林慧晶的家之味◎螃蟹花雕蒸蛋食材:新鮮沙公1隻、雞蛋4顆、雞油適量、蔥花適量、鹽少許、花雕酒適量、煮沸且放涼的昆布水適量步驟:1.新鮮沙公去蟹斗、切塊,並取出蟹膏備用2.切塊沙公清蒸4分鐘3.取雞蛋全蛋4顆,打發後過篩網去筋4.蛋液加入蟹膏、少許鹽巴,並依1:1比例加入昆布水5.將蛋液與沙公置於碗公,入鍋蒸10分鐘6.將花雕酒、雞油以保鮮膜覆蓋後,入鍋蒸熱待用7.蒸蛋起鍋後,撒上蔥花,並淋上熱花雕酒、熱雞油8.蟹斗抹上雞油增色,蓋於蒸蛋上方即可◎毛豆燒茄子食材:茄子3根、去殼毛豆300公克、肉絲150公克、大蒜3瓣、醬油2~3匙、鹽少許、糖少許、太白粉適量、水1碗(8分滿)步驟:1.將毛豆汆燙、肉絲以醬油抓醃備用2.茄子對切成約7~8公分長塊、大蒜切末備用3.熱油一鍋,將茄子油炸至表面金黃後起鍋,以餐巾紙吸油後備用4.取適量太白粉添水勾薄芡備用,並將少量芡汁加入肉絲中5.肉絲入鍋炒熟,並加入毛豆翻炒6.依個人口味加入醬油、鹽調味7.將茄子鋪於肉絲、毛豆上,輕輕拌炒8.加入一碗水(8分滿)9.味道煮出來後,依個人加鹽、糖或味精10.蓋鍋蓋轉小火,並稍微搖晃鍋內食材減少沾鍋11.食材入味後,輕輕推拌,加入2匙太白粉水勾芡12.轉中火,加入蒜末輕輕拌炒,關火以餘溫持續加熱後,即可起鍋上桌
-
2021-11-27 養生.運動天地
想提升免疫力,先活化「粒線體」!醫師教你「3個超簡單伸展運動」強化粒線體
在地球生命的演化當中,粒線體居於陪伴的角色,一直到它被發現、被證實和細胞互利共生,人們才發現不管是疾病,或是不孕的醫學領域,就連我們的生活也與粒線體息息相關。當生命在「成長」,相對的就是「老化」,為了延緩生命的盡頭,我們可以從粒線體下手。然而,粒線體也不是義無反顧的支持我們,如果沒有適當的照顧,它也會罷工、凋零。雖然它能夠為我們帶來能量,但它也會死亡。如果希望粒線體能夠長久陪伴、支持我們,在我們的體內有良好的運作,不妨一起來了解,並且懂得如何保養粒線體?就跟照顧車子一樣,你如果能夠了解如何減少煞車皮的磨損,或是什麼時候該換機油,車子也能夠開久一點。在我們的體內,約有一萬兆個粒線體,任何一個粒線體的死亡,或許微不足道,但粒線體的異動或突變,卻會影響細胞,是故,也無法忽視粒線體的存在及凋亡。現在,透過不斷的推廣,粒線體這門科目如今已從學堂走出來,更貼近大眾的生活。它不再是學者所討論,或是課堂裡研究的冷僻知識,而是跟我們息息相關,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們呼吸、跳躍、活動,追求夢想的每一刻時,粒線體為我們注入了無限的可能。當我們在延續壽命、對抗疾病的同時,粒線體也在體內支持著我們。粒線體與我們的關係,比原先設想的更密切。病毒免疫戰役的關鍵──粒線體[奇妙的免疫系統]天氣一變化,是不是開始容易感冒了?腸病毒流行時,為什麼有些人即使看過醫生、吃了藥也是病懨懨的;有些人則生龍活虎,照樣能吃能喝?季節交替的時候,有些人就開始這個也癢、那個也癢,皮膚猛抓個不停……這一切,都跟我們的「免疫力」有關。而「免疫力」來自於「免疫系統」,也就是人體的防禦能力,來自於體內一道防禦的城牆。這座城牆如果堅固而踏實,當病毒或細菌入侵時,就不易瓦解。反之,當這個城牆變得脆弱,或是不堪一擊時,人體自然生病。可見免疫系統是保障人體健康的重要屏障,它不只抵抗外來的入侵;同時,也是維持體內和諧、平衡,擔任糾察隊的重要系統。也就是免疫系統這道城牆,如果功能不全,身子就容易出現感染,甚至會誘發癌症,這不得不讓們正視「免疫」這回事。強化粒線體的活力──談運動[讓身體更具柔軟性──伸展運動]伸展運動的強度雖然不大,稱不上激烈,但可以讓身體變得更柔軟,也是不可或缺,甚至在運動前和運動後,也可以藉由伸展運動來舒緩身體。長期坐在電腦前的人,光做做伸展運動,便能夠避免身子僵硬。美惠在工作之餘,就會做做伸展運動,雖然因為姿勢奇特,有時會被其他人笑,不過她不在意,說因為坐久了,全身很僵硬,透過伸展運動,關節才不會卡卡。美惠的母親也是一樣,因為有心臟病,不適合做過強的運動,所以三不五時就利用伸展運動,以保持活力。伸展運動比較溫和,在做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或是HIIP之前,做做伸展運動,可以減少運動時受傷的機率,提升神經的協調性。而運動過後的肌肉會比較緊繃,做做伸展運動,也可以恢復被拉長的肌肉纖維。伸展運動可以藉助外力或是使用工具來進行,以下我們介紹幾種簡單的方式:1.頸部後縮伸展美惠平常在辦公室都是坐在椅子上,抽空的時候,她會坐好,挺胸、縮小腹,同時,將手抵著下巴,確認頸部在身體的正中線上,幾次呼吸後,會將頸部向後收縮,停留3 ∼5秒再放鬆還原,一天會做個好幾次。美惠也會勸同事,說這個運動,對於他們長期看電腦,頸部、背部僵硬的人都有緩解效果,如果是頸部會不由自主前傾,姿勢不良的人來說,這個伸展運動對他們也有幫助。在她的勸說下,有幾名同事也跟著加入了。2.伸展背部肌肉因為活動的地點幾乎都在辦公室,所以有時候美惠站起來之後,會在辦公室做點簡單的伸展運動。美惠在中午的時候,有時會坐在椅子上,然後伸出雙手,抓住桌子,再將身子連同椅子往後推,儘量伸直雙手,感覺手臂的肌肉有被拉直,如此持續20秒。美惠的同事覺得有趣,也跟著嘗試,發現這套運動可以改善雙臂與肩膀血液的流通,下午工作的時候,身子也不至於太過僵硬。辦公室的氣氛,因為美惠的帶動而更加熱鬧了。3.提胸伸展美惠不只研究坐著就可以執行的伸展運動,有時候站立的時候,她會將雙腳打開,雙腳的距離約肩膀的1.5倍寬,然後放鬆身子,再慢慢的吐氣。這時候,美惠一邊伸直背部,再將身體的重心放低,高舉雙手,再逐漸將肩胛骨盡可能的夾緊,等到這個動作完成,再將身子慢慢的往下降。在做這套伸展運動的時候,既可以坐,也可以站,站的時候還可以同時做深蹲呢!幾個女同事甚至研究起來,說這套運動對她們的胸型頗有幫助,可維持胸型堅挺的狀態。事實上,這套運動還可以減少駝背、圓肩的體態,並可以活動肩頸、降低疼痛呢!書籍介紹探索生命能量的來源 細胞大電廠:粒線體的奧祕作者:王剴鏘、鄭漢中 出版社:釀出版出版日期:2021/11/24作者簡介◎王剴鏘:.中西結合醫學專家.台大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分班.王剴鏘醫師診所院長.台灣百大良醫.台灣不老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中醫抗衰老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曾任教於:陽明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國防大學醫學系.著作:《健康之道》、《補氧不生病》、《臟腑力革命》、《動出自癒力》、《八段錦自癒療法》◎鄭漢中:.台灣粒線體應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現任董事長.國立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碩士.國立交通大學EMBA.多項國際證照(NPDP、PMP)延伸閱讀: 婆婆的心聲:做牛做馬,兒子卻堅持搬出去,我做錯什麼落到這個地步?
-
2021-11-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PRP有多痛,受傷了才知!林頌凱「以後一定要對病人更溫柔」
「誰說醫師不會受傷?」我熱愛網球運動,打了30年,沒想到7月間一次打網球雙方殺球纏鬥中,連續高壓殺球沒處理好,當下覺得肩膀怪怪的,有種跑掉的感覺,忍著不適直到結束。回到家發現慘了,肩膀痛到手舉不高,自己測試竟是傷到關節唇,傷勢不輕。沒想到自己也運動傷害這算是運動員的大傷,「沒想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當下感覺噩夢來了,擔心「能否再打球、看病、開刀」,意外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由於受傷3天疼痛未解,因此再進一步檢查確認,傷到關節唇和肩峰鎖骨關節,連續打了2劑PRP(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後,活動角度和力氣明顯改善,睡覺不再痛到輾轉難眠,超音波檢查也明顯好轉,只是某些動作還是滿痛的,尤其在幫病人打針或檢查時,會突然痛到手卡在半空中,仍要假裝沒事繼續看診,相當困擾。受傷更能體會病人感受自己受了傷,更能體會病人的感受,也才知道打PRP到底有多痛,因為「疼痛+驚恐=全身冒冷汗+無力」,自我承諾「以後一定要對病人更溫柔才是」。之後搭配中醫治療,發現肩膀半脫位,加上原本有頸椎問題,造成肌筋滑動、肌肉收縮抑制,「整個動力鏈大大走鐘」,經中醫針灸治療,再用肌貼強化背肌固定肩胛,頓時覺得肩膀變輕、角度變大了,疼痛減少8成以上。透過肌力運動練回胸肌 2周後,胸肌因肩膀受傷出現萎縮,由於沒有運動、肌肉消失,受傷後肌肉串連不見,接著就乖乖做運動,為練胸肌,更換適合老人用的球拍,透過肌力運動,慢慢將胸肌練回來,避免肌肉繼續萎縮。自己是醫師,受傷後,我比別人更知道要提早治療,經由西醫PRP、中醫針灸復位的治療,加上運動復健,比一般受傷的人恢復快,也因患了「球癌」,受傷2個月後,9月我慢慢恢復打球,最近恢復正常了。這次打球,頸椎和肩膀上背部受傷,頸椎舊傷是根源,自己沒有正視才會這麼嚴重。人都是肉做的,運動醫學醫師也是會受傷的,我和大家一樣,受傷都要乖乖接受治療、復健,傷勢才會趕快好起來。中西醫並治互補性高中醫、西醫觀念在運動醫學上頗為謀和、互補性高,自己親身體驗後就更確定,台灣有很好的醫療環境,中西醫、運動醫學搭配治療恢復快。醫學辭典/肩關節唇與肩峰鎖骨關節傷害肩關節唇位於肩胛骨外緣、往外突出的纖維軟骨,包覆在肩胛骨凹窩四周,負責肩關節的穩定度,做投擲動作時,二頭肌肌腱會拉扯關節唇,容易導致關節唇受傷;肩峰鎖骨關節是指肩胛骨外側、鎖骨外側關節,通常運動時,發生側面或正面撞擊肩部,造成肩峰鎖骨關節傷害。林頌凱小檔案現職:●聯新國際診所院長●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運動醫學研究員、台大管理學院EMBA研究所經歷:●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TASM)秘書長●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秘書長●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顧問醫師●中華奧會顧問暨醫學委員會委員
-
2021-10-30 養生.人生智慧
40歲才創業!台灣時尚教母馮亞敏:懂得取捨,為自己選對的朋友
對於關注台灣時尚領域的人來說,「馮亞敏」這個名字絕對是具有代表性的。身為喜事國際時尚集團的創辦人,多年來獨到的代理眼光和操辦活動的專業形象,被譽為「台灣時尚教母」,也被很多對這行有興趣的年輕人視為偶像。而這樣一位擁有傲人事業成就的女性,在61歲時回顧自己職涯與生命中的幾個重要里程碑,又有哪些特別的體會和建議和我們分享呢?先生鼓勵 全職主婦蓄力創業「我快40歲才創業,跟現在很多年輕企業家比已算滿晚的了。」馮亞敏說,她28到37歲的時間都給了家庭,之所以會從每天做5餐、接小孩上下學的全職家庭主婦,搖身一變為代理國際時尚品牌的集團執行長,是和兩個戶政事務所的公務員有些關聯。「小孩差不多10歲時,某天我去戶政事務所辦事,聽到兩個公務員邊蓋章邊聊連續劇的劇情,讓我有點感慨自己每天帶小孩,也沒什麼人可講話、沒有社交生活。」後來在先生(知名室內設計師宋毅)的鼓勵之下,創立喜事國際時尚企業,從代理西班牙品牌Camper開始,展開了她精彩的10年職涯。馮亞敏透露,40歲開始往後的10年間,代理工作除了常要飛往世界各地之外,在國內也接待了很多外國客戶,眼界、社交層面都有很大突破,可以說是她人生中最有能量的10年。勇於突破 憑著膽識開拓眼界「我們那時候辦了好多活動,那幾年陸續代理了45R、Maison Margiela、Balenciaga、COMME des GARCONS、Undercover等等,後來創辦了團團,EMBA也是在那段時間念的。」無論是以速食店舊店改造而成的Margiela專賣店、吸引SOGO來邀請設櫃的藝廊概念「Balenciaga Today」活動、集合眾多品牌的凱達格蘭大道時尚秀,以及可說是台灣「跨界先驅」的Undercover TAIPEIUC Noodle Bar(與鼎泰豐、Barcode的多方合作)等,都是充滿了創意和實驗性,也展現出馮亞敏性格上的特質—擁有過人的膽識。「常常聽到別人說『這件事就是這樣啦!』,可我並不這麼認為。很多事都有新的契機,你要去注意當這些事發生後能做些什麼改變來因應它。」勇於尋求突破的膽識給了她專注力,也讓她可以將學藝術出身的感性與想像力變得更有執行力,「我從不被年齡設下障礙,也不會想要回到過去,我想是因為我一直很認真專注地做著『眼前的事』,也不去設想自己以後會是什麼樣子,太謀略是會擋住創意的!不過我會回頭看每個10年或未來10年想要做什麼,然後盡力把生活過好。對我來說,40到50歲就是黃金年代,因為有那10年的經歷,才能延續到現在讓自己過著從容自在的生活。」懂得取捨 為自己選對的朋友馮亞敏口中的從容自在,指的不只是物質面,而是心靈方面在那時建構出的基礎,也讓她能更「游刃有餘」地享受想要的人生。「經歷很重要,因你要經過、看過,才能取捨,知道什麼東西是最適合自己的。」她以團團微風南山店面去年的櫥窗概念主題標語「去蕪存菁」為例,分享自己如何聰明過生活,「我很不喜歡浪費時間,把時間管理好才會有品味,才能享受人生。『去蕪存菁』其實就是這時代講的『斷捨離』,就是留下最菁華的東西。」她建議要為自己的寶貴時間選擇對的朋友、對的人,她也不喜歡現在瘋社群的「圈粉」風氣、各大品牌爆款洗版IG的模式,「我其實覺得生活不該變成這樣子,那只會讓你更無法選擇適合你的朋友、適合你的東西。懂得拒絕,才會發現最好的、養成真正有自我意識的生活態度。」善用時間學習 嘗新當樂趣馮亞敏說自己很會利用「碎片時間」來學習,「學習就是為了準備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學很多語言、學管理,是我不斷讓自己進步的方式。」她在當家庭主婦的時候學日文和英文,遇到Camper後從中學到如何用創意管理一家企業,讓經營變成一種享受,現在則是在上法文課。好奇又好學的她建議可以多接觸藝術、語言,同時關注趨勢上的人物,「這些絕對會帶給你視野,因為這些人和事是這個時代,特別是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必須要懂的事情。永遠不要忘記學習,可以去翻翻趨勢上的書、接觸趨勢上的話題。你不一定都要參與其中,但要去了解事情。」她熱中當下最熱門的話題,從特斯拉的Cybertruck到維京總裁上太空的新聞都暸若指掌。雖然內心依舊熱愛黑與白,但近年來也會把明亮色放在身上,「嘗試這些新的東西是一種生活樂趣,我喜歡帶給人家輕鬆、能量感,我自己也樂在其中。」採訪側記:生活哲學 盡在穿搭中當我以為會看到一個穿著西裝褲裝的女強人出現在眼前時,馮亞敏卻以一身Jil Sander T恤所搭配出的One Tone白色休閒風造型現身,腳上穿著從女兒那搶來的Nike與Undercover聯名鞋,再用一條彩色串珠項鍊增添細節色彩。她的生活哲學完美體現在這身搭配上,也如同她手裡簡約實用的L/UNIFORM提包中露出的Louis Vuitton胡蘿蔔造型小袋,隨時能讓人感受到創意、不自我設限帶來的愉悅與驚喜,生命中的能量,不就是從這些小細節累積而來的嗎?疫情下的退休應變力調查載入中…
-
2021-10-16 養生.人生智慧
「我本來以為我從來不記恨...」吳淡如:那些年,我在印度學到的放下
那些年,在印度學到的放下剛跨過三十歲的那幾年,應該算是我感覺自己最老、最茫然的時候。單身,收入頗豐,忙碌,有過幾段不太如意的感情,也有固定男友。看來生活精彩,但是只有我自己明白,我的靈魂多麼虛弱。 那幾年,大過年假期長,我一結束工作就飛往印度的某社區靈修,糊里糊塗上了一堂「薩滿的大地能量課程」,課前甚至連薩滿是什麼都沒搞清楚。一上課才知道,老師是一位新時代的印地安女巫。 有一堂課,她要我們閉著眼睛想像自己是某種動物,又吼又叫;隨著音樂群魔亂舞,圍著一個想像中的火爐,從外往內,每一步,都要想到不愉快的事,不管大小,不論是誰,狠狠把那個討厭的事或人,丟到火裡燒掉,獸吼一聲!燒了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 「不管廚房裡的小強、童年陰影、父母、負心男友!別怕,都燒掉!」 祭典音樂響起。我本來以為我從來不記恨,沒想到我能丟進火裡燒掉的東西,還真是源源不絕!音樂乍停時還沒燒完。閉眼的我聽見身邊不太熟悉的各國同學,有人聲聲啜泣。 換成了非常溫柔的音樂。「把你燒掉的東西,一一撿起來放心裡,每往外走一步,撿起一個,往後一步。」 無聲的淚水流下來。我明白放進來的東西已經和我燒掉的東西不一樣。從小最讓我糾結的,其實是不管我怎麼做,從來沒讓母親滿意過……這當然也是每年過年時我竟不願回家面對團聚的原因。我的逃亡性格一直濃烈。 當下這個領悟不可能驟然改善關係,但它幫助我面對了原本想要隱藏的某些愛恨痛憂。我慢慢的了解,母親也並不是故意要讓我不舒服,她內在或許也有某些能量在衝撞著,焦慮的在尋求某種出口。她不覺得自己幸福,所以並不知道自己變化如浪的情緒與不規則的控制欲會讓愛她的人難過。 多年觀察,不管擁有多少,只有一種女人能夠真正幸福,那就是:誠懇面對一切困擾,能解決的解決,不能解決的就不憂惱,自己活得不欠缺,自覺幸福。不管別人說什麼,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能自我對話:「嘿,現在我能為妳做什麼?」 那是真正有價值的理性與感性最不幸的,就是一味覺得自己孤苦,一直向外求憐,把願望及控訴都掛放在他人身上。 要讓女人活得好的能力,始終應是自發性的。惡水不時會來,若不想溺水,妳得學會游。妳要活,就要讓自己身體愉快,精神也健康。 身體愉快—有時隨興放開跑個五公里,比在原地焦慮的想著問題好。 精神健康—做妳喜歡的事,比如閱讀遠比聊八卦或追劇讓我不空虛。 我們的能量必須是一口井,那個掘出源源湧泉的人,始終是勤於自救自足的妳。 我在印度學過好些課程,包括自由繪畫、自由舞蹈。這些印度的老師啟發我的是,只要你喜歡你的畫,那就是美的;不管學什麼,他們讓我明白,只要一心一意的,用安靜的心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我的印度經驗,讓我在離開學校之後,真正的愛上學習。不管學到什麼,把它當成是一種恩賜。 書籍介紹人生雖已看破,仍要突破作者:吳淡如 出版社:有方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9作者簡介吳淡如:台大法律系學士、台大中文研究所、台大EMBA雙碩士,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碩士。現為知名作家及主持人,思考人生,一直是她的樂趣,抓住種種生活樂趣,人生就能有源頭活水來!中年之後,她最大的自在是:再也不勉強自己,深信:活得越久,就是活得越好!延伸閱讀: 打完BNT怕副作用,「第2、14、28天」要注意,醫師教你分辦:症狀只是副作用?或是有心肌炎風險?
-
2021-08-21 養生.人生智慧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金牌教頭古吉雄,退休後享受籃球親子生活
已故喜劇演員李國修有句座右銘:「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對76歲的古吉雄來說,籃球就是他一生的志業,退休前是工作,退休後是生活,現在更是串起他親子生活的橋梁。帶出鄭志龍 執教功績一長串說起古吉雄,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帶出「籃球博士」鄭志龍,並在1997年率中華男籃隊打下第2屆釜山東亞運金牌;他執教的功績一長串,被視為我國籃球史上最佳教練之一。4年一次的東亞運,2013年已經走入歷史,古吉雄和籃球的緣分卻不曾中斷,不過教球的對象從中華隊的一線球星,變成偏鄉孩童、就讀EMBA的學生,還有自己的孫子。教孫子練球 從客廳到公園手機上滿滿是孫子訓練的影片,場景從自家客廳到公園球場都有,33年次的古吉雄笑說,小學四年級的孫子對籃球有興趣,去年暑假開始,他就指導寶貝孫子,從最基礎的基本動作和體能開始。「家裡有台仰臥起坐的機器,他從10個開始做,到現在自己一天可以做40個,籃球拉近我和孫子的距離,我還會去看他鬥牛。」古吉雄笑著說,兒子也曾是籃球員,媳婦曾是軟網選手,孫子繼承選手基因,現在已經近160公分,加上自己對籃球有興趣,相信是可造之材,「我對他很有信心。」籃壇活躍好手 大多是子弟兵古吉雄本身就是籃球選手出身,變形的右小指就是球員時期因為運動傷害留下的痕跡;他選手時期就開始擔任景文高中教練,之後帶過CBA職籃的宏國象隊、當了多年中華隊教練,還曾到中國大陸CBA任教,現在徒子徒孫散布在全台各處。「最多的時候,中華隊12個球員有9個是我帶過的。」古吉雄細數,目前仍在籃壇活躍的台啤隊射手李啟瑋、新竹攻城獅隊長吳岱豪和長人李家瑞等,都是他曾經指導的子弟兵。籃球交流 不求名利不給壓力退休後的「古老師」,現在專心做基層籃球的耕耘,過去在大陸留下的人脈,也讓他成為兩岸籃球的橋梁,新冠肺炎疫情前幫助許多台灣學生球隊移地訓練,透過籃球進行交流。「現在我做我可以做的,不求名利,不給自己壓力,也不給別人壓力。」早已不用為每一分錙銖必較,古吉雄繼續用籃球交朋友,退休後的人生仍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