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新聞.生命智慧
搜尋
CPR
共找到
138
筆 文章
-
-
2022-02-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彰基本月收21例OHCA患者 醫師提供天冷自保之道
連日寒流急凍,氣溫驟降,彰化基督教醫學中心統計自2月1日至今天(22日)上午為止,緊急救護211位疑因氣溫下降誘發中風、心血管和腸胃道等急重症患者,共21例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彰基副院長周志中提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務必要做好頭頸和手腳保暖措施,按時服藥,早上起床動作要放慢,周志中表示,收治的211位患者中,21例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其中,14名為男性(29到42歲)、7名女性(66歲到84歲)。周志中表示,寒流來時,最重要的是保暖,也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家中有長者或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族群,盡量要小心、不要出外,萬一必須出外的時候,一定要再次強調保暖,建議圍比較長的圍巾保護頸部,也可以當口罩,頭部可以戴帽子、雙手戴手套保暖,這個保暖措施,可以減少喪失體溫,增加到50到70百分比的禦寒功能。周志中說,如果家中有人或長者發生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甚至左肩覺得不舒服,甚至覺得整個人意識比較昏迷、叫不大醒,一定要趕快叫119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如果沒有呼吸、心跳,脈搏意識不清,就要開始做CPR(心肺復甦術),按壓與人工吹氣的比例為30比2,壓胸30下、吹兩口氣繼續急救,然後叫119前來急救。周志中表示,當凌晨醒過來要起床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非常緩慢,可以的話就是能夠側身,慢慢把身體移動再坐起來等一段時間,旁邊一定要準備比較厚的衣服,趕快穿上保暖,因為冷的空氣有時候會讓血管一次就收縮,引起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然後慢慢下床後、再慢慢站起來。如果年紀大了,旁邊有四腳椅子或拐杖,一定要給予慢慢使用,如果旁邊有電熱器,電熱器是很好,但是有時候年紀大的人,半夜起床,感覺周邊很暖和,因為節儉而把插頭拿掉或關掉電源,家裡年輕人這個時候要去檢查看看,電源不要半夜被關掉,有失智長輩的話就要很小心;電暖器的安全使用方面,插頭、甚至插頭附近有很多的灰塵都要清理掉,不要電線走火。此外,不當的起床方式,非常危險且會產生姿勢性的低血壓,尤其在寒流的這種冷空氣最容易發生,就是一醒過來,棉被一掀開,然後馬上坐起來,因為怕遲到、趕時間,又趕快站起來,馬上頭暈就會再倒下去,要很小心,起床的速度太快了,又沒有保暖措施,有時候會心臟病發作,甚至中風又倒下去,要很小心。
-
2022-02-1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心肌梗塞救回後腦力未受損 歸功平時這個習慣
還記得三年前的3月10日,一如往常的去跑馬拉松,當天是跑10公里的賽程,開始跑約2公里後,突然覺得身體不太舒服,愈來愈喘,因此跟太太及孩子說,「你們先跑,我後面跟上。」雖然身體不舒服,仍秉持著努力不懈的精神,就慢慢用走的,但總覺得這10公里非常遙遠。送醫做CPR、電擊急救其實,跑步當下心臟就已出現問題,最後花費約四個多小時走完,回家洗澡後躺在床上睡覺,印象中還接了二至三通工作上的電話就睡著了,睡得很沉,醒來後已躺在加護病房內,我並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經歷了哪些劫難,沒有痛苦的感覺。聽家人轉述才知道,當時我睡著後太太喊了我幾聲,發現我沒回應,因此緊急將我送醫,到院時醫師不斷對我做CPR、電擊急救,我的同事比我太太還早淚流滿面,原來我是心肌梗塞發作,因此裝了2支血管支架。重生感覺「活著還真好」醒來後的第一個想法是「活著還真好」。從沒想過心肌梗塞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過覺得自己能從鬼門關前走一遭成功回到人世間,應該要歸功於平時保持運動的習慣,因為心臟缺氧會有後遺症,腦部記憶力也可能受損或導致中風,還好有長達七至八年的運動訓練,可能身體的抗壓性足夠,比較沒有受損,否則可能在跑步當下,人就直接走了。「醫師也是人,也會怕生病。」事發至今,從未問過家人當時的心情,大概都不太好受,大家也不願意談這件事情。「真的覺得這一次重生了」,雖然現在的工作量和往常強度差不多,但也會試著提醒自己不要太過勞累。重新跑步 盡量作息正常當初身體康復後三個月,我就重新跑步,只是剛開始時容易喘,還是會擔心會不會又發生同樣的事,不過慢慢訓練,身體逐漸適應,加上之前運動多年的努力累積,感覺身體經歷生病後並未受損。現在我持續回診、照超音波追蹤心臟及血管的狀況,平時盡量讓自己作息正常,保持健康的飲食,維持適量的運動,一周至少慢跑三次,一次跑五公里。養成運動習慣 抵禦未知事我病倒時,根本完全沒感覺,有趣的是,醒來後發現對面病床是19號,自己的床號為18號,之後家裡要買新車,剛好領到的車牌就是1918,覺得相當奇妙。想跟大家分享,有句話說得很好,「人要老得慢、病得晚、走得快,平時要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以抵禦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唐雲龍小檔案現職:●桃園中壢宏其婦幼醫院副院長●桃園中壢宏其國際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年齡:61歲學歷:國防醫學院畢業專長:●不孕症及試管嬰兒治療●生殖內分泌疾病●子宮內膜異位及子宮腺瘤症治療●婦科腹腔鏡手術
-
2022-0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明金成過世前發冷 醫師:非心梗典型症狀而與這個有關
導演明金成心肌梗塞驟逝、而家人稱其過世之前曾有感受身體發冷的狀況,心臟內科醫師表示,發冷並非是心肌梗塞常見症狀,但往往會在感染、發燒或身體過度勞累時出現;一旦出現心肌梗塞的可能症狀,身邊的人該如何協助才能提高存活機率?最重要的盡快送醫、服用救心對症狀嚴重者效果有限,如果昏迷,要馬上CPR或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否則即使救活,也可能成為植物人。除了明金成過世,調查局前副處長也在泡湯時心肌梗塞死亡,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成偉表示,天氣冷、心臟科門診因胸痛求診病人明顯增加,不論是三高患者或家人,都應該對心肌梗塞的急救有認識,才能在一旦發病之際,尋求最佳的處理方法。黃成偉表示,心肌梗塞為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或因膽固醇斑塊破裂導致血管阻塞造成,三高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心血管病史的病人為高風險族群,平日應配合醫師醫囑,好好控制,以降低血管阻塞風險。一旦發生胸痛、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最重要的是趕緊聯絡救護車就醫,盡快到達醫院獲得醫療照護,甚至接受心導管手術將血管打通,才能增加存活機會。而在救護車來之前,部分有心血管病史的病患經醫師評估後,會備有俗稱「救心」的硝化甘油舌下錠。當胸口開始出現不舒服等症狀時,可含在舌下,幫助擴張血管,增加冠狀動脈血流以減輕症狀。黃成偉表示,但硝化甘油錠不是萬靈丹,對於嚴重的心肌梗塞幫助有限,且會降低血壓,最好的方式還是盡快就醫。如果身邊家人或朋友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甚至失去意識,應第一時間施做CPR或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進行電擊以降低腦部缺氧時間。黃成偉表示,每年都會遇到許多因心肌梗塞在院外心跳停止的病人,因為沒有在第一時間施作CPR,導致腦部缺氧時間過長,即使送醫後血管順利打通存活下來,但是因腦部受傷過於嚴重變成植物人,令人十分遺憾。據明金成的家屬指出,明金成在過世之前、近期身體有發冷狀況,懷疑當時身體已出狀況。黃成偉表示,心肌梗塞為慢性血管阻塞之後的結果,不論是施打疫苗產生的發炎反應、感染、過度勞累或劇烈運動,都有可能誘發心肌梗塞。而身體發冷並非心肌梗塞常見症狀,但往往是感染,發燒或身體過度勞累之後的不適症狀。
-
2022-02-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明金成心肌梗塞猝逝 醫師籲超過35歲定期檢測三高
知名導演、演員明金成驚傳因心肌梗塞驟逝,享年51歲。新竹馬偕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表示,心肌梗塞通常和三高息息相關,加上最近氣候忽冷忽熱,更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因此提醒民眾若超過35歲,最好定期做健康檢查,確認是否有三高,並加以控制。明金成1月20日才和妻子歡喜迎接龍鳳胞胎,他昨天深夜在月子中心陪伴剛生產完的妻子,卻突然心肌梗塞,緊急送醫搶救後仍宣告不治。林柏霖表示,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族群,或是有抽菸習慣的民眾,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但是三高的診斷率卻很低。他以高血壓為例,台灣高血壓盛行率高約有二成五,但只有五成的診斷率,將近一半的民眾未被診斷出來有高血壓;而有接受治療並且穩定控制的患者,則只有三到四成。林柏霖表示,許多人到了心肌梗塞發作,都還不知道自己有三高問題,因此必須積極檢查,加以控制。而心肌梗塞的風險多在45至55歲男性以及停經後女性,因此只要超過35歲,就建議定期量測血壓,並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否有三高等相關問題。且現在健保都有給付降血壓、降血糖等控制的藥物,若能穩定控制,就能避免心肌梗塞的發生。另外,雖然心肌梗塞常常來得又急又快,但並非「無跡可循」。林柏霖表示,有很多患者等到搶救回來,定期回診時回想,才發現之前便有胸痛的跡象,只是不以為意。他表示,若活動時出現胸悶但休息一下後便會舒緩,就必須留意;若伴隨左肩、脖子、背後的疼痛,且胸悶頻率變高,就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是出現心絞痛的徵兆,需前往醫院就診確認情況。若是心絞痛的狀況已經是胸口大痛且冒冷汗,則不要猶豫趕快到急診就醫。「過年時醫院送來兩個40多歲的心肌梗塞病患,好在當時身旁有人幫忙做(心臟按摩),都救回來了」,林柏霖說,若看到身邊有人因為心肌梗塞倒下,若能盡快實施CPR,仍有機會搶救。
-
2022-01-07 新聞.杏林.診間
掙扎於不可放棄救治的醫學教育,翻遍法條只為解除病患家屬痛苦!謝景祥不忘初衷、推動善終
「當我在台北榮總實習時,有一天晚上病房值班,有4個肝硬化老榮民、同時食道靜脈大量出血。」嘉義市陽明醫院院長謝景祥回憶道,當時他們的狀況無論採取任何醫療行為,都註定死亡。那時候我滿腔熱血,一直努力為他們做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復甦術),可惜最後仍然是徒勞無功。這是謝景祥思考病人自主權利的起點,經過30餘年後,他參與催生《病人自主權利法》,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訂定專法,完整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國家,確保病人善終的意願,在意識昏迷、無法清楚表達時,仍獲法律保護,並得以貫徹,堪稱台灣醫療史的重要里程碑。出生於1958年的謝景祥,雖然提早2年入學,但在彰化高中畢業後,即應屆考進陽明醫學院(現已併入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其實,在大學聯考第一天,他發燒至38.9℃,導致數學成績不如預期,與第一志願台大醫學系失之交臂;經過思索,他決定不重考,成為陽明醫學院第一屆學生。「下鄉」後決定留在嘉義市陽明醫學院首任院長韓偉,是位虔誠的基督徒,視學生如親,亦如父親般嚴謹,但事事以身作則,學生無不心服口服,對他又敬又愛。謝景祥說,創院初期,全體醫學系學生一律住校,一絲不苟的韓偉,不僅要求學生的學業,也很在乎學生的言行、生活習慣,「耳濡目染下,我也學會如何自律,並對未來的從醫生涯,充滿使命感。」因為雙手頗為靈巧,且在手指靈活度、手眼協調程度測試,一直名列全系前1%,因此在選擇科別時,謝景祥選擇了需要精密技巧的骨科。退伍後,他回到先前實習的台北榮總任職,還曾獲台北榮總指派,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學習人工關節技術;謝景祥感謝地說:「這段經歷除了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認真注意先進國家的醫學觀念、趨勢。」早年,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只招收公費生,規定畢業生都得「下鄉」,不能一直留在台北榮總,一定得前往榮總在各縣市的分院歷練。謝景祥選擇離老家較近的嘉義榮民醫院(現為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簡稱嘉榮),沒想到,他就此留在嘉義市,還創辦了陽明醫院。嘉義榮總位於嘉義市南境,鄰近台一線。但謝景祥初到嘉義榮總任職時,卻驚訝地發現,發生在台一線的車禍,傷者、家屬都指定送至距離較遠的林綜合醫院,而非近在咫尺的嘉義榮總,後來才發現,「先前,榮民醫院體系的醫師有許多由非正科的軍醫轉任,醫學知識、技術較為落後。」隨著陽明醫學院畢業生陸續進駐各科,嘉義榮總業績、名聲快速提升,謝景祥更躍居嘉義地區業務量最大的骨科醫師;因此,他決定留在嘉義市發展,即使台北榮總徵召他回任,他也不為所動。謝景祥微笑地說,「留在嘉義市,我會成為當地骨科第一把交椅,但回到台北市,就只是眾多骨科醫師的其中一人,當然選擇前者。」事業發展順利,不忘從醫初衷因為醫術精良,並擁有眾多忠實病友,謝景祥著手創業,承租30床的良友醫院並改名為陽明醫院,以陽明為名,乃紀念自己的醫學生涯,起自陽明醫學院。而在7年後,更是在醫界前輩的建議下,從法院拍下了已歇業的林綜合醫院。「當時,林綜合醫院已是第八拍,在房地產市場,根本乏人問津;由於是醫院用地,連建商也興趣缺缺。幸得如此,我得以以較實惠的價格購得。」謝景祥坦承,擁有300個床位的林綜合醫院,對先前只有經營30多床位醫院經歷的他,是規模龐大的事業體,「標下林綜合醫院,其實不在當時我的職涯規劃內。」創辦陽明醫院後,謝景祥以骨科為骨幹,逐漸發展、充實其他科別;「因為到骨科求診的病友,大多是年長者」,陽明醫院逐步增設同樣以銀髮族為主要客群的心臟科、腎臟科。目前,陽明醫院共有21科,已從骨科專門醫院茁壯為中型的綜合醫院;謝景祥迄今仍堅持,「先找到好的醫師,再開設專科」,絕不為擴張而擴張。事業發展順利,但謝景祥始終未曾忘懷從醫初衷。發生在陽明醫院呼吸照護病房(Respiratory Care Ward,RCW)的一件事,讓他回想起實習醫師備受衝擊的那一晚,與持續多年的疑惑,就此加入推動制定《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行列。在陽明醫院創立初期,在政府的政策鼓勵下,增設呼吸照顧病房,安置病重但未病危,且長期需要呼吸器治療的病患。不過,若干待在呼吸照顧病房的病患,已是植物人,有些更已臥病多年,倚賴呼吸器延續生命,實生不如死,更衍生諸多家庭、社會問題。翻遍法條解除病患家屬痛苦數年前,一位呼吸照顧病房病患的家屬,因父親已成植物人2年,請求主治醫師關閉呼吸器,讓父親脫離痛苦。然而,縱使家屬再三保證,此提議乃是全家人深思熟慮後的共同決定,絕不會事後反悔、興訟,但主治醫師仍擔心沾惹官非,遲遲不肯同意。最後病人家屬找到謝景祥院長求助。「我曾幫這位病患換過人工關節,印象仍相當深刻。」謝景祥嚴肅地說,他可以體會家屬的感受,但此舉違背了他奉行多年的醫學信仰。「每位醫學生都不斷被教育,就算僅有一絲絲生機,也不可放棄救治。」「老師從來沒教過我,什麼人不要救。」內心正反意見交戰許久後,思及「如果我是那位躺在床上的病患,也不希望身上插滿各種管子」,決定應允家屬的提議。謝景祥翻遍相關法律條文,終於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找到適用的條文,「此條文規範相當嚴謹,必須病患的配偶、父母、子女全數同意,醫師才能關閉病患的維生設備」,且病患並須是「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最後,謝景祥商請該病患的配偶、四名子女簽署同意書,這些家屬即該病患的遺產繼承人,並與律師再三確認,在法律上已毫無疏漏,「因為有資格告醫師的家屬,都已在同意書上簽名」,「在配偶、四名子女的共同見證下,由我關閉呼吸器,由主治醫師拔管,讓病患善終!」(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2-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氣溫驟降12月OHCA案件數增3成 須注意心血管發病徵兆
12月氣溫驟降,心血管患者發病機率增加,桃園市消防發現不僅救護案件數較11月多2成,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件數更已較11月多出3成,其中許多案例是因未及時發現送醫,錯失黃金救援時間,建議患者親友可多注意發病徵兆,即時報案並施行CPR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桃園市政府消防局三民救護分隊統計,11月救護案件133件,12月至今則已多達161件,其中心肺功能停止(OCHA)案件,11月15件,12月則已出勤20件;其中不少研判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冬季溫差大,起床時身體遇冷空氣,血管突然收縮而感到頭痛、頭暈或胸悶等不適感,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三民分隊表示,太晚覺察心血管發病症狀,往往導致延誤就醫,例如最近出勤的腦中風案件中,有超過一半患者發作時間超過3小時,送醫後將無法使用血栓溶解劑,錯失黃金救援時間;由於腦細胞一旦受損極無法復原,導致腦中風患者終身的肢體障礙或言語障礙等。三民分隊指出,若留意發病前症狀,可增加救援時間。典型症狀如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並散布到肩膀、手臂、脖子、下巴、及後背,伴隨呼吸困難、冒冷汗、嘔吐以及暈眩等;非典型症狀則是牙痛、胃痛,且休息後仍無法緩解,嚴重時會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三民分隊表示,若遇疑似發病症狀,應立即打119就醫,心肌梗塞發作時應避免過度出力及走動,坐下深呼吸,如發現旁人因胸痛倒下,打119報案後聽從線上指導檢查呼吸,如有需要119也會指導立即施作CPR。三民分隊小隊長陳盈元說,研究指出若施作CPR患者每分鐘僅增加3至5%死亡率,沒施作則是7至10%,可見CPR之重要,有心民眾若想學習,只要揪滿3人即可向各消防分隊報名CPR及AED急救訓練。
-
2021-12-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9歲男追劇心梗倒地無心跳 國外研究逾5成猝死前無症狀
一位39歲男子在家追劇,當滑手機換劇時突然倒地,救護車送達醫院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經急救恢復心跳。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張耿豪表示,患者是心肌梗塞,經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冠狀動脈,但昏迷指數只有3分,再做低溫治療,避免成為植物人,最後終於能夠回到工作崗位。醫院指出,救護員在救護車上經緊急使用AED電擊了3次並持續進行CPR,到達急診時仍然沒有脈搏,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頻脈,經過急診再次去顫電擊跟繼續心肺復甦術,才恢復自發性心跳。急診評估可能跟心臟疾病有關,立刻跟心臟內科聯絡。張耿豪說,執行緊急心導管,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經過支架置放後,總算回復了血流,心跳也穩定下來,但是,病人並沒有恢復意識,昏迷指數只有3分。他說,患者心跳停止後,最擔心的莫過於腦部損傷壞死成為植物人,因此,在患者血壓穩定後立刻執行低溫治療,盡全力來減少病人腦細胞的傷害。所謂低溫治療是利用降低體溫,降低腦部及全身的代謝,進入深度休息的狀態。體溫每減少一度可以減少6至8%腦部氧氣代謝率,並抑制自由基反應,來減少缺氧後的腦損傷,為身體爭取復原的時間。張耿豪說,許多國外的研究顯示,多數猝死原因都跟心血管疾病有關,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國外曾統計發現,5成以上患者發生猝死之前都沒有其他症狀,事前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疾病,甚至根本沒看過醫生,但一發作時就是心肌梗塞、甚至死亡。他叮嚀,台灣慢性病的發生率有年輕化的趨勢,生病不再是中年人老年人的專利,現代人不能再仗著自己年輕就輕忽自身的健康。適當的運動,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定時服藥,還有戒菸,才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法門。該患者經心導管手術致放血管支架,再加上低溫治療,5天後,完全清醒,不到一周就已出院,一個月內就回到工作崗位。
-
2021-12-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該不該幫爸爸做「氣切」? 家人間討論做出一個將來不後悔的決定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如何利用「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在一所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團隊,由資深主治醫師、加護病房高階護理師、社服部社工師分別就其實作心得,深入淺出地道出他們團隊如何幫忙家屬面對疾病發展不確定性及醫療決策之困境的經驗與心得。他們透過一種「標準化」的說明,嘗試避免受個別醫師個人的喜好而左右家屬的決定,過程中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詢問家屬,以確保家屬對決策項目的充分理解,同時也會收集參與決策者個別的考量,和他們所在乎的問題點。由於「醫病平台」一向不特別標示任何特殊醫院,避免落入「置入性行銷」之嫌,未能列出這家醫學中心之名,但如讀者有任何細節,可請教作者。加護病房裡的抉擇在加護病房裡,在生命危急的時候,是否要進行CPR急救,對於家屬來說,是一個天人交戰的抉擇。近年來,在安寧療護、自主權利法的推動之下,民眾已經有一些觀念上的轉變,與其「救到底」、「延長死亡的過程」,有些人在瞭解自己的親人的疾病是屬於無法治癒的情況之下,會選擇不要繼續接受治療的折騰,而在病況惡化的時候,讓至親善終、好好的走。我所服務的神經內外科加護病房,還有一個困難的抉擇:嚴重腦損傷的病人(腦出血、腦梗塞、外傷性腦出血或缺氧性腦病變),經過急性期的治療後,存活下來,但是仍然陷於重度昏迷時,下一步的治療,該如何抉擇?病人未來失能的機率高,家屬對於要選擇氣切,接受長期失能照顧、等待一個甦醒的奇蹟;還是選擇拔管(不是撤管,病人有自呼能力)、回歸疾病自然進程:如果可以維持就繼續治療,如果無法維持,就不再重新插管讓病人辛苦,但是,往往此刻,家屬卻又不捨病人就此離去。這個抉擇經常讓家屬天人交戰、陷入兩難,甚至會造成親屬間的衝突與不解。當家屬無法做出決定時,也很容易把心中的無助、不安、內疚自責,轉化成不滿的情緒,發洩在醫護人員身上。前線的護理師,經常得面對家屬的責難,有時候只是因為家屬無法解開這個「結」。這是一個「難捨的愛,難解的Tie」,Tie剛好是氣切、插管、拔管的三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組成,就是這個「結」,應該由醫療人員來協助他們解開,而不是只有丟他們一個問題要他們「回去討論看看要不要做氣切」,家屬基本上是沒有能力自行討論這樣的決策。該不該幫爸爸做「氣切」62歲鄭先生,已婚,育有2女1子,他因腦出血開刀清除血塊,在加護病房積極治療2週後,昏迷指數仍維持在6分。長女與次女對父親後續治療的意見相左,甚至曾在醫院內有過激烈的言語衝突。長女未婚,長年陪在父親身邊,她說父親不會希望去做氣切,長期這樣臥床「苟活」,她擔心氣切下去,萬一爸爸還是沒能醒過來,就活得太辛苦了。但若選擇拔管,萬一讓爸爸就這樣走了,那是不是代表自己做得不夠多?這個選擇讓她很兩難。次女嫁到北部,她覺得,只要能夠讓父親多活一天就好,即使必須要做氣切、長期臥床也在所不惜。幼子又遠在國外工作無法回來參與討論,太太就像夾心餅一樣,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兩位女兒除了常常因此而爭執,次女偶爾來探病,也對醫療的處置和照顧,頗有微詞(當然,我們理解她的反應,只是因為住在遠方,平日無法參與父親的照顧所產生的愧疚)。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的加護病房,並不少見。通常像這樣無法決定的話,就是會「維持現狀」,拖著到下一個單位:呼吸照護中心RCC或呼吸照護病房RCW,有些甚至插管長達數個月到數年,家屬也都無法做出決定。我們ICU在2016年開始導入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希望能夠解決這個問題。SDM是一個雙向溝通的模式,適用於決策的選項本身沒有絕對的對錯(即氣切接受長期失能照顧或拔管回歸自然),而病人本身或家屬所在乎的事(What Matters?)、價值觀(Value)及喜好(Preference)(我把這三項的第一個字母縮寫成MVP),是決策的重要考量時,就適合進行SDM。我們醫療端的責任,就是把每個選項的優缺點,整理比較,並透過圖表,影片、互動式工具、實體道具、3D列印模型等決策輔助工具(Patient Decision Aids, PDA),用最簡單明瞭的方式,提供給病家,讓他們比較容易瞭解。而在進行SDM的過程中,會有一位Coach決策教練,擔任醫病雙方溝通的橋樑,輔導整個決策的討論以達成共識。PDA等於是一些「標準化」的說明,不會受個別醫師個人的喜好而左右家屬的決定。過程中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詢問家屬,以確保家屬對決策項目的充分理解,同時也會收集參與決策者個別的考量,和他們所在乎的問題點。拜現代科技所賜,我們透過QR code,可以讓遠在國外或外縣市的家屬,也能一起來瞭解決策的內容、表達個別的感受,再以視訊的方式,共同參與決策會議。家屬一旦完成個別的意見表述以後,資料就會立即存入醫院的系統。待關鍵家屬都完成填寫後,我們就會召開決策會議進行討論。在決策會議前,我們其實已經可以掌握個別家屬之間意見的分歧,以及他們所在乎的點的不同,因此,在會議中,Coach可以平衡的讓不同意見的家屬表述,有別於以往的家庭會議:當一位較強勢的家屬發表意見後,其他人就不再表示意見了,而我們無從得知其他人是否持相反意見,還是只是在強勢者表達意見後,不敢再陳述己見而已?做出一個將來「不後悔」的決定在會議中,除了協助家人回想鄭先生平時的生活型態及價值觀外,也透過這樣溝通與互動的過程,盡可能消弭家屬之間的歧見,找尋「最大的公約數」——就是大家都是愛爸爸的,只是觀點不同、立場不同,但是愛爸爸的心是一樣的。圍繞著這樣一個核心原則,大家一起來為病人做一個最適當、「將來比較不會後悔」的決定。經過充分的討論後,他們一致認為,父親不會希望自己在意識不清醒、失能狀態下臥床過一輩子,於是在彼此取得共識後,決定選擇拔管,讓病人也依疾病自然進程進行照顧。過去,在未有充分瞭解與討論之下所做的決策,家屬經常在之後都會後悔。因此,我們推動SDM的目標,就是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夠做出一個將來「不後悔」的決定,無論決策如何,並沒有對錯。多數家屬期待能尊重患者對生命價值的想法,為心愛的人做出最好且最適合的選擇。即使每一個決定都是困難的抉擇,但這樣的會議能讓家屬更有信心作出決策,並減少未來後悔或自責的機率。雖然SDM得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說明、討論,但是,醫病間能夠有這樣的相互尊重與溝通,對於提升醫病關係和彼此信任,是有很大的幫助的。透過這樣的雙相互動,病人或家屬才能講出自己真正在意、困難的所在,醫療團隊也才能進一步提供協助,共同做出決策。我們也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為難,醫療人員切勿將本身的價值觀強加在病人或家屬身上,造成他們的愧疚與自責。昏迷的重症病人對家屬來說是一份難捨的愛,我們期待能夠協助家屬解開心中的這個結,讓他們更有信心的做出不後悔的決定。加護病房不是只有急救的冰冷空間,更有著協助家屬解決困難與穩固家庭凝聚力的溫馨氛圍。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的推動,實現以關懷為出發的溝通,讓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沒有遺憾,都能夠圓滿。
-
2021-12-10 新聞.杏林.診間
急診室的震撼…插在病人胸口的那把刀!傅志遠:拚到最後一刻,是對生命的最大敬意
對許多醫師來說,行醫救人是工作。但有一位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每一次在生死邊緣搶救患者時,在乎的不但是生命,更堅持自己對患者的責任感:「有沒有盡最大的努力?有沒有為病人拚到最後一秒?」他還會心心念念每一個病人的人生:「如果我能把他救回來,一定還會有很多精彩的未來等著他…」他是林口長庚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傅志遠,也是出版過四本書的人氣作家。他經營「急症外傷外科的大小事」部落格十多年,以執手術刀的手寫作,在憑藉理性問診之際,也用感性的心觀察診間人生,寫下醫者與病人的喜樂悲嗔,同時反思醫病關係中的困難與脆弱,而在每一次的凝望之餘,更不忘檢視自己行醫的初心。走進急重症外傷中心挑戰與死神拔河44歲的傅志遠從小在彰化長大,和台灣多數的五六年級生一樣,少年時代有著再平凡不過的聯考人生,高中就讀台中一中,成績不錯的他順著世俗的眼光,大學考進台北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前身),醫學院最後一年,他在長庚醫院實習,長庚精湛的外科醫療專業讓他敬仰且嚮往,「尤其很多資深醫師的技術很厲害,我很想跟他們學習,以後像他們一樣。」他因此走進外科,在林口長庚任職五年,從實習到住院醫師再到總醫師,經歷外科各部門紮實的訓練,29歲即升任主治醫師。當時,位在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正好新設急重症外傷中心,傅志遠決定走進這個挑戰性極高的新單位,試一試和死神交手,搶救急重症病人。顧名思義,急重症外傷中心不同於一般科別,病患往往來得又急又快,嚴重的外傷患者更是家常便飯,那時傅志遠還是個有點「菜」的主治醫師,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下最正確的判斷、用最快的速度決定治療計畫,常讓他緊張,甚至還會在非常嚴重的病人面前天人交戰:「這要救嗎?救得活嗎?」急診室的震撼 插在病人胸口的那把刀一個輪他值班的清早,救護車送來一位重傷病人,西瓜刀筆直插在心口正中央,到急診時已經沒有心跳與血壓。傅志遠身為急症外科主治醫師,第一個直覺是「刀子插成這樣,救不回來了吧…」他原本只想依法定醫療程序─CPR三十分鐘無效,宣告死亡,「就這樣沒問題吧?」沒想到此時,外傷中心副院長正好帶著幾個實習學生到急診室,他看了病人的狀況後,隨即在急診室立刻開胸。傅志遠瞪大雙眼不敢相信,但主任很冷靜地告訴他:「穿刺傷死亡率雖然高,但卻要非常積極搶救!只要把刀拔出來,把心臟縫好,或許有機會創造奇蹟!」傅志遠這才恍然大悟,不同於其他車禍或撞擊造成體內各個臟器受傷大出血,這個病人的穿刺傷雖然致命,但也只有一處傷口,相較之下很單純,而非表相看到的那麼驚人和「回天乏術」。「你如果連這種病人都不救,就別當外傷急症醫師了。」副院長更嚴肅地告訴才當上主治醫師兩個月的傅志遠:「你如果現在就放棄,以後永遠不會有救活的病人。」他們師徒兩人就在急診室簡陋的環境裡開胸、拔刀、縫合,短短一個多小時,擔任助手的傅志遠親眼看著儀器上的病人血壓上升了、心跳恢復了,隔著手套,他強烈感受到病人的心臟開始奮力跳動,彷彿在吶喊「不要放棄我」。「那一剎那,我非常非常感動,原來外傷急症外科可以拚到這種地步!」「原來只要醫師不放棄,生命就一定有希望、有機會。」那一個急診室的清晨,距今已整整十四年,但傅志遠從不曾忘記那一幕,那一堂課教會他─永不放棄!永不放棄的功課 來自責任感放棄,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永不放棄,卻是人生最難的功課,而所有的不放棄,第一步,來自責任感的建立。傅志遠說,從當上主治醫師的那一起,他隨時謹記:「我對病人有著完全的責任,只要我是他的主治醫師,每一分每一秒,我就是有責任。」他也常告訴年輕的實習和住院醫師,面對任何一個曾由他主治開刀的病人:「外科醫師與病患之間,彷彿有一條剪不斷的線,直到他痊癒出院,或者死亡」。那條線雖然看不見,卻極其強韌,它的名字是─責任。身為醫師,他的信念很清楚,對病人的責任永遠在第一位,雷打不動,即使今天不是他值班,即使今天他在外地、在度假、在開會、在吃飯…「病人的病情,不會因為我下班就不發生變化,他只要有變化,就是我最重要的事。」傅志遠也坦言,十多年來他常常會緊繃著,最怕非值班時接到醫院的電話,尤其半夜的電話鈴響,總讓他非常緊張,「如果電話沒接到,我會發瘋的一直打回去問,到底什麼事?」半夜飆上高速公路,為病人拚到最後一刻擔任主治醫師十餘年來,除非出國,傅志遠每天一定會去查房看過病人才放心,這是他當總醫師時就已養成的習慣。即便休假日有家庭活動,他也會一早先去醫院查房,確定一切都照著治療計畫進度之後,再回家陪伴家人出門。「沒有人規定我要這樣,但做了,才安心。」傅志遠說,長期處於「待機」狀態,是外科的宿命,雖然壓力很大,但他相信絕大多數醫師都一樣,這是一種大家都有的態度。他推推眼鏡,不經意地又補充一句:「這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真心喜歡這個工作…。」堅定的眼神裡燃著灼熱的光,微笑的嘴角更有著一派捨我其誰的自豪。也曾有好幾次,他帶著家人回南部老家,卻臨時接到醫院電話,病人發生非預期的變化。傅志遠說,他其實也可以交給資深的總醫師處理,但心裡就是會有個聲音隱隱地讓他不安:「那是我的病人,他有狀況,就是我的責任啊!」最難忘一次回彰化老家,深夜一點,接到醫院電話說病人突然有緊急狀況,傅志遠十分鐘之內立刻上了高速公路往林口一路飆車,心裡七上八下,一遍遍回想前一天在病房看到的病人狀況,但車才過豐原,醫院又打來電話:「病人過世了,醫師您不必回來了…」那一剎那,「呯」的一聲,傅志遠彷彿聽見,那根他和病人之間的線──斷了!「好吧,那我掉頭回彰化…」他掛了手機,絲毫不因可以重新回家睡覺而慶幸,相反地,他的心彷彿跌進闇黑的大洞,不斷沈落…許多被緊急傳呼的夜晚,傅志遠都會不顧一切地趕回病人身邊,也因此收過不少超速罰單。(圖/傅志遠提供)雖說生命原就無常,但這一切來得太匆促,甚至荒謬。深夜的高速公路上,星光很亮,傅志遠心頭卻重重迷霧,他無奈、不解,更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悵然,他想不通很多很多事,為什麼病人會走? 為什麼偏偏是今夜?為什麼他趕不上…但最後他給自己一個結論,不論結局如何,「至少我努力了,問心無愧」。「堅持到最後一刻,是醫者對生命的最大敬意」這也是他在部落格寫下的文字,是對自己的承諾。(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2-08 新聞.元氣新聞
急診女醫師分享生命故事 119線上指導國中生救阿嬤一命
麻豆新樓醫院急診醫學科女醫師陳怡娟今天分享「每一個生存之鍊都有急診專科醫師參與」,一名64歲婦人吃飯時突倒下,讀國中的孫子在119線上指導下急救,讓趕到的救護員及時接手後,緊急送到醫院搶救順利救回一命。她表示,這名64歲婦女有心臟病及糖尿病史,和就讀國中二年級的孫子一起晚餐時,突然臉色發白、手摀胸口倒地。幸好孫子在學校有學過心肺復甦術CPR,立刻進行「叫叫CAB」—叫病患,發現並無反應,馬上撥打119,呼叫其他人幫忙,接著按壓胸口(C),然後以「壓額抬下巴」的方式,讓呼吸道暢通(A),並捏緊患者鼻子,對其嘴巴吹兩口氣(B)。119接獲通報後,辨識出婦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迅速派遣高級救護員出勤,並在線上指導孫子正確急救處置。救護員到達時,孫子仍持續急救中,救護員立刻接上自動體外電擊器(AED)施予電擊,電擊後持續壓胸,隨即將病患送往麻豆新樓醫院。病患到院時已經恢復意識,由急診醫學專科醫師接手,為病患施作十二導程心電圖,經判讀為急性心肌梗塞,需施行緊急心導管治療,除給予必要治療外同時連絡心臟科醫師;待病患情況穩定後,經家屬及病患同意送往心導管室,由心臟科醫師進行治療。數天後,病患恢復健康、順利出院。陳怡娟表示,在此成功救治的案例中,每個環節都有著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參與;像是推廣CPR急救教育、提供各級救護員專業知識及技能指導、協助訂定到院前各項救護準則、參與緊急醫療中心派遣員訓練、提高危急病患的辨識度,與心臟專科醫師協同合作,以確保寶貴的救護資源能獲得最有效的分配等,無一不能看到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身影。陳指出,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專業領域不同於其他專科醫師,舉凡處置重大外傷、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休克、大量出血、中毒、核化災、大量傷病患、婦女及兒童急症等,都是必備的專業職能;一般民眾對其印象也從「在急診室上班的實習或內、外科醫師」,日漸導正為「守護所有需要緊急救護的病患及提供迅速、可靠、穩定的急症外傷重症醫療的專業醫師」。急診醫學科跨領域,日夜守護責任重麻豆新樓醫院為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也是大台南溪南、溪北地區交界唯一設有心導管室的醫院,其急診科除提供各項緊急傷病即時診斷、穩定處理及全人關懷的專業醫療照護外,在今年更與成大醫院心臟科深度合作,全天候24小時、全年無休的擔負著當地緊急救護責任,日夜守護在地民眾健康。
-
2021-12-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隨到隨打太方便 疫苗平台預約冷
國內昨新增十例境外移入新冠病例,近一個月無本土個案,疫情平穩。但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各地紛設置外展接種站催打疫苗,甚至祭出禮券、現金等誘因,其中指揮中心在台北火車站設置的接種站,昨傍晚下班後湧現大批人潮,估單日接種人數逾兩千,但也有民眾指是因「隨到隨打」,很方便。確實如此,國人漸對「一九二二」疫苗預約平台失去興趣,昨第十七輪疫苗開始預約,上午十時預約BNT疫苗,下午二時預約AZ疫苗,但情況冷清。截至昨下午五時,僅卅五萬多人、符合資格者的二成五預約BNT疫苗,AZ疫苗預約率更低,不到一成,創平台最低紀錄。預約平台是否提早退場?指揮官陳時中說,「還言之過早」,目前維持預約平台、地方造冊等多種管道,以提高施打率。不僅如此,因方便、又有贈品現金、禮券可拿,各地外展接種站大受歡迎,連昔日搶手的診所殘劑也已乏人問津。陳時中說,診所仍不會退場,不排除將醫療機構也安排在鼓勵施打的範圍,民眾到診所施打疫苗,也能獲贈品。至於全台約五萬多名失聯外籍移工,恐成為防疫缺口,陳時中說,希望未打過疫苗的移工均來接種,他已與內政部達成共識,逃逸移工不會因來打疫苗被捕。但針對指揮中心讓各縣市在百貨公司、大賣場等設置疫苗接種站,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反對」,反問「在台大醫院裝葉克膜只要十五分鐘,在大賣場裝葉克膜要多久?」且醫院預約率兩成就打不滿,為何還要開新點?柯文哲說,在醫院打疫苗出問題要急救、要CPR(心肺復甦術)都容易,但在大賣場一個CPR可能就掛了,在大賣場打疫苗出事急救非常困難,將醫護人員移到賣場打,倒不如將人放在醫院打。新北市則照中央規畫走,已計畫在歡樂耶誕城、家樂福、全聯、大遠百等設接種站。新北市長侯友宜說,趕快提高疫苗覆蓋率最重要,新北在任何地點施打都有完善規畫,也有專業醫護人員現場待命。
-
2021-11-21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007特派員也用的「心臟電擊去顫器」
賭牌桌上,爾虞我詐,瞬息萬變。英國007特派員詹姆斯・龐德面對陰狠狡詐的對手,卻保持一貫優雅自信。他啜飲一口侍者送來的雞尾酒,突然臉色大變,意識開始模糊,心跳加快,他知道被下毒了。匆匆衝進廁所,猛烈催吐,踉蹌地衝進專屬跑車,與總部視訊聯繫請求救援,這是他唯一活命的機會。若不趕快急救,龐德將在數分鐘內死亡。他依指示,將一台神奇機器的貼片放在胸前,按下按鈕……卻毫無動靜,原來情急之下,電擊貼片沒有正確連上機器,他盡最後努力想將之連結……太晚了,龐德陷入昏迷,心臟停止,死神近在咫尺。幸好,這時美女夥伴衝進車內,再次壓下紅色按鈕,龐德全身一震,心跳恢復,悠悠轉醒,數分鐘後再次回到牌桌上,給歹徒迎頭痛擊!以上是2006年由丹尼爾·克雷格擔綱主演007系列電影「皇家夜總會」中驚險的一幕。是誰救了007?是龐德美女?還是那台機器?為何能讓007在數秒內起死回生?它就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這道具不必成為007特派員才能擁有。《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特定的公共場所應置放AED,例如:機場、高鐵站,森林遊樂區、學校、電影院、圖書館、百貨公司、大型購物中心、旅宿場所等隨處可見。為什麼AED如此重要?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每年約有兩萬人在社區發生心跳停止,其中有許多是因為突發性的心律不整。心跳停止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會死亡。讓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恢復成正常心律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電擊去顫,並且同時持續施行心肺復甦術(CPR)。目睹路人甚至是親人在面前倒下失去意識,內心的驚慌可想而知,電擊去顫?沒接受過訓練怎麼可能使用這樣的機器?相信這是許多人的疑問。事實上,AED的操作非常簡單,打開機器會出現語音指示,聽從指示就能操作。因為儀器可以自行分析心率,提供即時電擊去顫拯救患者生命,世界上先進國家都積極推廣在公眾場所擺設AED,便於取用。當然,單純使用AED是不夠的,如果在公眾場所看到忽然失去意識的人,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民眾版成人心肺復甦術」,建議以下救命步驟:「叫、叫、壓、電。」1.叫:確認反應、呼吸。2.叫:請旁邊民眾協助快打119求救,並取得AED。3.壓:持續性胸外按壓。4.電:使用AED。歷任的詹姆斯・龐德,您最喜歡哪一位呢?現任007丹尼爾·克雷格與之前的形象不同,不再是萬能無畏、風流多情。他也有孤獨脆弱的一面,但總能振作起來,面對挑戰。或許這樣的龐德更適合與21世紀男人的形象投射。「第七號情報員」系列電影自1962年至今已接近60個年頭,共25部電影,不變的是:007情報員永遠風流倜儻,龐德女郎總是美艷動人,電影道具超乎想像,讓觀眾瞠目結舌。更重要的是:看007電影的你我,眼神充滿著興奮期待,永遠保持著年輕好奇。看完最新一集電影,不禁會問:下一集007呢?何時上映?(FB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1-11-09 癌症.其他癌症
舌癌患者術後突發性心臟猝死 6小時內急救3次終救回
51歲罹患舌癌的莊姓男子日前在接受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結束後不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穩住生命跡象,沒想到6小時內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醫護團隊聯手搶救,3次都在鬼門關邊緣救回,一度被認為「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卻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患者住院3個月後,他已可從躺在病床上到坐輪椅,復健後正常行走狀況穩定,他和家人都感謝醫護團隊將他的命救回來,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鼻科主任沈炳宏表示,當時為患者進行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過程順利,沒想到在術後沒多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手術與麻醉科醫療團隊第一時間執行CPR搶救,並持續給患者急救藥品及升壓劑,保持心臟的功能,10分鐘恢復心跳。隨後將患者送到內科加護病房觀察,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第一次急救 20分鐘後恢復心跳,第二次急救持續超過50分鐘,心律卻沒有任何起色。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擔任急救小組指揮官,他說過程很難熬,將近10位的心臟內科、耳鼻喉科、加護病房醫護團隊聯手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好幾度認為已經不樂觀,向家屬表明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但發現患者求生意志堅強,家屬也不願放棄,醫療團隊秉著救人天職全力搶救,在急救60分鐘後,患者才漸漸有生命跡象,心律恢復穩定,家屬與醫護人員都備感振奮。經由心臟外科醫師蘇銓男為患者裝上葉克膜,讓血壓維持穩定,2天後患者恢復意識且神智清醒,4天後脫離葉克膜轉一般病房,一周後出院。黃世忠主任說,進行心導管檢查後,發現原因竟是「心臟冠狀動脈痙攣」誘發第二型心肌梗塞與致命性心律不整,不易察覺且難以診斷,當發生時如沒及時搶救恐威脅生命。內科加護病房吳明峰主任說,一般患者在CPR 30分鐘救回來高機率因缺氧成為植物人,但團隊的積極搶救,讓患者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楊雅筑、護理師李思誼說,急救狀況好幾度危急不樂觀,如今看到病人復原那麼好,而且沒留下任何後遺症,覺得非常欣慰。莊男感謝醫護團隊沒有放棄,他回想當時,急救過程中,躺在病床上隱約聽到家人與護理師的聲聲呼喚加油,告訴自己一定要勇敢堅強活下去,他現在回診追蹤檢查狀況穩定,他知道自己有三高、家族性心臟病史,但卻一直忽略沒有進一步的檢查治療,他認為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因此暫時辭掉水泥工的工作好好休養,享受生活。
-
2021-10-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年輕個案! 15歲女學生接種BNT死亡 莊人祥:有神經系統病變病史
國內新冠肺炎疫苗目前人口涵蓋率已達67.7%、劑次人口比達每百人95.10劑。但周末兩天新增7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其中一例為15歲女性接種BNT疫苗後死亡,為最年輕個案。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過去有神經系統病變病史,先前已報導過,家屬有申請救濟,也通報不良事件。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於9月24日接種,當時並未有不舒服;10月15日上體育課時身體不舒服,現場實施CPR、AED急救後送醫,但到院前死亡。目前行政相驗結果可能是腦神經病變。另外六例死亡事件,包括兩例男性接種AZ疫苗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年齡為58歲及89歲,接種疫苗後5日及8日發生;4例接種莫德納疫苗後死亡,為2女2男,年齡介於57歲至82歲,為接種疫苗後1日至93日發生。除死亡事件外,另新增75件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包括28例AZ疫苗,15女13男,年齡介於20歲至85歲;12 例為莫德納疫苗,為6女6男,年齡介於26歲至81歲;3例高端疫苗,為1女2男,年齡為24歲至62歲;32例為BNT疫苗,為18女14 男,年齡為12歲至71歲間。
-
2021-10-13 新聞.元氣新聞
新竹老農巡田水竟然中毒 心率驟降意識不清差點喪命
新竹縣日前一名70歲老農,照往常一樣到田裡巡田水,沒想到當天返家吃完晚餐後,竟然突然胸悶、喘不過氣,隨後意識不清,送醫檢查心跳更是降到每分鐘僅42下,醫師當下就研判是農藥中毒,立刻給予解毒劑才讓老農撿回一命。竹北市東元醫院的急診科醫師謝政勳就說,這名許姓老農(70歲)送醫時,有呼吸困難並伴隨因潮濕引發的濕囉音,就像是肺中吹泡泡一樣,泡泡不斷破裂的聲音,雖然老農已經意識不清,但經檢查了解他白天有下田,才懷疑是農藥中毒,立刻解毒及支持性療法一周後才平安脫離險境。謝政勳說明,老農疑似因噴灑農藥時防護裝備不足,才會導致有機磷農藥中毒;有機磷廣泛被用於農業殺蟲使用,例如常見的美文松、達馬松、大滅松、毒絲本、亞素靈、全滅寧、撲滅松等,都是屬於有機磷農藥。除了吞農藥導致中毒,也有可能是在噴灑農藥時吸入,當因不慎吸入有機磷導致中毒時,有機磷會結合人體內的乙醯膽鹼酶,使中毒者處於嚴重的乙醯膽鹼毒性症候群。輕度中毒時,可能出現頭昏、頭痛、噁心、嘔吐、多汗、無力等症狀;中度中毒時,開始出現流涎、腹痛、腹瀉、肌肉抽搐、大量出汗、語言障礙、意識不清;如果攝入大量造成重度中毒,恐立即昏迷不醒、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難、脈搏微細,導致心臟衰竭及肺水腫而死亡。東元醫院表示,新竹地區因農田腹地廣泛,每年都有農藥中毒的個案,臨床救治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必要時進行洗胃及插管治療,也可搭配其他輔助療法像是活性碳給予、血液透析、血液灌注等。醫師也建議,如果身邊有人出現疑似農藥中毒時,當下除了讓現場通風、打119,如果中毒者沒有呼吸及心跳盡速實施CPR,而且不可催吐,催吐反而可能因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風險,同時送醫時可將農藥瓶罐包裝於密封袋中一起帶到醫院提供醫療人員鑑識。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3例猝死!桃園男打完高端 休2天上班竟死亡家屬難接受
桃園市44歲溫姓男子前天施打高端疫苗,今天上午在大園工業區一家德商化學工廠工作中,突然昏倒OHCA、沒有心跳、呼吸,119救護人員急救送醫仍宣告不治,溫男家屬悲痛無法接受,警方今天下午調查,溫姓男子有糖尿病史,8月23日至觀音高中接種高端疫苗後,休完2天疫苗假,今天恢復上班,未料猝死不幸,警方報請桃園地署檢察官明天司法相驗。這家化學工廠人員表示,溫男恢復上班,先前往廠內進行巡檢廠房例行性工作,由於身體有些不適,回到控制室休息,突然身體往前倒下,在場員工立即通知護師及做CPR心肺復甦術施救,廠方緊急通知119到場送醫急救,廠方後續會協助調查。溫男猝死傳出,家屬悲痛不已,他妻子心情無法平復,溫男家屬告訴警方、表示,溫男23日前往接種站施打高端疫苗,打完現場休息沒有異狀,在家休息2天,今天才恢復上班,怎知竟傳出噩耗,讓家屬如何接受。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作家接種高端後猝逝 家人:曾背部酸痛、冒冷汗
高端疫苗昨天開打,桃園市中壢區一名陸姓網路專欄作家偕子女至大園高中接種,今天上午9點多卻感覺身體不適,隨後失去呼吸心跳。陸姓作家的子女今天接近下午5點到青埔派出所製作筆錄,面對媒體詢問,陸的兒子情緒激動表示:「給你一個字,滾!」據了解,陸昨晚打完疫苗之後,背部出現痠痛和冒冷汗的情況,兒子凌晨4點左右關心父親身體狀況,當時父親表示身體還OK,但早上9點進到父親房間時,發現父親已經身體冰冷,失去呼吸心跳。桃園市消防局119救災救護指揮中心今天上午9點22分接獲報案,救護人員到場評估陸姓作家為OHCA,立即給予CPR、AED電擊、靜脈注射等急救處置,由青埔救護車送往聯新醫院,但仍回天乏術。陸姓作家是馬來西亞人,1983年來到台灣,熱衷政治活動,本身是詩人、政治評論家及美食專欄作家等。高端疫苗開打第一天,他在臉書分享一家三口施打高端疫苗,表示和蔡英文總統同一梯次接種「很榮幸」,沒想到今天卻傳出他接種疫苗後猝逝的消息。
-
2021-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陸姓作家打高端隔天送醫不治 家人:他有高血壓病史
桃園市56歲陸姓網路專欄作家昨天帶兒子、女兒接種高端疫苗,今天上午卻突然失去呼吸、心跳,送醫不治。據轉述,陸的兒子、女兒表示,陸有高血壓病史,不淸楚是否跟死因有關,事發突然家人都很難過。據了解,陸的家人今天一早發現陸躺在床上,已經失去呼吸心跳,家屬上午9點22分向119報案,救護人員到場評估陸姓作家為OHCA,立即給予CPR、AED電擊、靜脈注射等急救處置,由青埔救護車送往聯新國際醫院,但最後仍回天乏術。當地里長黃連應表示,不認識這位陸姓作家,目前沒聽說其他里民打完高端疫苗身體不適,先前有部分里民打完AZ或莫德納疫苗後曾感覺不舒服,但因為出現症狀的時間距離施打已經過了好幾天,應該跟疫苗沒關係。桃園市新聞處長詹賀舜表示,陸男昨上午接種第1劑高端疫苗,現場休息無不適症狀後返家,上午9點家人發現陸姓民眾無反應,並撥打119求救,陸姓民眾於到院前死亡,市府衛生局依程序通報,並協助家屬處理後續相關事宜,此案待司法相驗。
-
2021-08-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九把刀岳母打完疫苗過世 桃園衛生局直播說明
作家九把刀的岳母上個月26日在桃園接種AZ疫苗,原本沒有大礙,但30日突然身體不適,有背部疼痛、嘔吐等情,送醫搶救不治;桃園市衛生局接獲消息,稍後將在疫情說明會直播說明。九把刀在臉書指出,岳母(57歲)在桃園中華電信上班,上個月26日打完疫苗未見不適,30日上午才感覺背部劇烈疼痛,另有嘔吐情形。九把刀表示岳母30日下午1時左右仍有意識,還有跟其他家人聊天,下午2時許才被岳父發現沒有呼吸,雖緊急CPR和送醫,最後仍回天乏術。九把刀在臉書提2點訴求,第1點是希望中華電信更善待基層員工,第2點是呼籲大眾重視打完疫苗後的身體狀況,「如果身體有嚴重不適,一定不能輕忽….去醫院請專業醫生確認症狀」。衛生局表示,已掌握個案相關資料,稍後將在桃園疫情說明會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chengwentsan)說明。
-
2021-08-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自費PCR醫院價格不一 彰化衛生局:中央建議收3500元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住院者及陪病者須PCR檢測陰性才能進醫院,住院患者與1位陪病者可獲檢驗費補助,但第2人陪病須自費,且各家收費不一,有的醫院3500元,也有要價5000元,還傳出中部醫院收到7000元,價格混亂。彰化縣衛生局指出,三級警戒前中央有發文地方,建議醫院一般PCR收費3500元,也要求縣內醫院配合。台中某住院手術張姓婦人說,住院與1名陪病家屬CPR篩檢免費,但家屬若要輪替,第2人PCR篩檢就要5千元,快篩甚至要7千元,若有看護也需要患者付錢自費篩檢,住在彰化親友也表示,彰化某醫院自費採檢也要5千元,對各醫院篩檢收費不一又貴感到相當不解。為落實防疫,有婦產科醫師會建議孕婦預約催生,提早做PCR採檢,費用公費支付,但有些產婦堅持等到產兆再到醫院生產,就須做快篩,自費篩檢500元到1500元不等。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住院除了緊急手術可用抗原快篩,一般要求PCR,PCR篩檢成本並不低,但中央先前已發公文建議醫院以3500元收費,也已發文醫院,若超收可向衛生局反映。至於有民眾反映,陪病第2人須自費對家屬造成負擔,會向中央建議,讓進出醫院頻繁的患者及住院時間久的家庭可放寬補助。
-
2021-07-23 新聞.元氣新聞
失智症權威醫師失智老母安詳辭世 跪床前唱歌道別道謝
74歲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照顧92歲失智老母親,為老母親獻唱,說笑逗趣,母子親情互動影音,感動網友,讚賞他是「現代老萊子」,昨晚他的老母親安祥辭世,他跪母親床前,含淚唱母親生前愛聽的「小小羊兒要回家」,道別、道謝!影音貼臉書,感動親友學生網友們,紛紛留言「曹奶奶平安回天國,功德圓滿,請曹爸節哀保重。」曹汶龍說,母親走了!昨天下午有名「曹奶奶粉絲」送來一束美麗玫瑰花。她說粉紅色玫瑰最能配合奶奶氣質,開朗可愛。6六點叫母親起床吃晚餐。她坐床邊聊天,看護阿蒂蹲著身子給母親穿上紅襪套。「母親看著她說:壞蛋。我在旁打趣說:我是好蛋。母親看著我笑一笑。我們協助她用四腳枴走路。」她一直想自主,不想麻煩別人。走了4、5步,她的腿突然軟了,呼吸急促。「我們立刻抱她上床。她已經叫不醒了。我檢查她頸動脈,沒有摸到脈衝。立刻做CPR。同時叫佩筠(吾妻)打119。10餘分鐘後醫療急救人員到家,替換我繼續CPR。5、6分鐘後發現沒有呼吸,心電圖檢查已經平了,沒有訊號。母親就睡自己床上安祥走了。「我把粉紅色玫瑰花圍放母親身邊。為她禱告。母親是基督徒、山東省汶上縣人,回天國與父親相聚,我跪母親身旁為她唱她最喜歡的歌:小小羊兒要回家。」感謝母親用身教將他們5個小孩教養得知書達禮,用善心照顧家人,做好人善待朋友。曹汶龍是失智症權威醫師,照護失智老母親,常在臉書貼與老母親互動影片,用醫護「身教」教民眾如何照護失智長輩。曹汶龍說,失智無法延緩,面對失智長輩要如照顧小孩,表情柔和,「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讓失智長輩活得尊嚴快樂。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陸續有不良反應 侯友宜:積極協助家屬了解原因
新北近日有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嚴重不良反應案例,中和有民眾於施打當天傍晚死亡,三重則有民眾隔天突然昏倒,所幸巡邏員警緊急CPR救回一命,新北市長侯友宜強調,市府都在第一時間將相關案例資訊上傳指揮中心,會積極協助家屬了解不良反應的原因。莫德納疫苗開打後,新北近來出現一些施打後死亡案例,有一名家住中和的69歲男子,患有心臟病,在13日接種後,當天傍晚就死亡;三重則有68歲婦女,有心臟病史,在12日接種後隔天突然昏倒馬路邊,所幸有路過員警發現,立刻實施CPR,才警急救回一命。侯友宜指出,若有民眾在接種疫苗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市府都會在第一時家把相關資訊上傳給指揮中心的疫苗審議小組,讓審議小組做判斷,同時積極協助家屬們了解不良反應的原因,到底是不是跟疫苗接種有關係。
-
2021-07-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疫情就醫平均遲40分 每超過半小時增7.5%死亡
三級警戒至今,疫情期間心肌梗塞就醫率下降,台灣40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數據顯示,去年2至4月比起前年同期,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至醫院救治時間,從142分鐘提高到180分鐘,延遲近40分鐘才就醫,恐錯失黃金治療期。專家指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偉春今天分享,近一個月急診救治的心肌梗塞病人的病危比例有提高,有些病人到院已休克、甚至心跳停止。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每延誤30分鐘治療,死亡風險將增加7.5%。從症狀發生至灌流的「速度」是影響死亡率的關鍵,黃偉春說,可分為三個時間段,症狀發作至救護後送時間、救護車運送時間、到院後緊急心導管時間。目前疫情管制,急診到院後也需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出爐約需至少30分鐘,將延後緊急心導管介入治療時間,因此縮短到院前的救護時間更顯重要。至於心肌梗塞的徵兆,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冠心病的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以及慢性腎臟功能不良或有過心肌梗塞病史者,若身體出現異狀如胸痛、胸悶、上腹痛,合併呼吸困難、冒冷汗,且症狀持續超過30分鐘,就要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並切勿拖延。台灣5月起進入社區感染,葉宏一說,三高病人的回診、領藥率都明顯降低,有病人甚至自行減藥,進一步詢問發現,多是因擔憂入院染疫的風險,但慢性疾病病人於疫情期間更應積極遵循醫囑用藥,尤其是有心肌梗塞病史者,每7人就有一人會在一年內復發,若未妥善控制三高、不遵循醫囑服用抗血小板等藥物,復發機率會更高。他說,遵循醫囑不只避免心肌梗塞發作,更可降低感染後的重症風險。台灣心肌梗塞學會、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共同表示,慢性病患於疫情期間,因宅在家中往往飲食增量、運動減少、服藥不規律及延遲就醫,造成風險大幅上升,心肌梗塞發生率也可能因此增加,目前全台心臟病急救的醫療量能充足,且實施高規格感染控制,呼籲高風險族群以「保心三招」自保,包含規律用藥、備小卡、急送醫,關注自身健康。●保心三招一、規律用藥:慢性病患應遵循醫囑,切勿自行減藥避免復發,疫情期仍可透過安心就診方案定時回診拿藥,包含各醫院提供之遠端視訊門診、戶外安心門診、戶外慢箋領藥。二、備小卡:民眾可於健保卡旁放置就醫小卡,填入慢性病史、用藥資訊、就診醫院,並告知同住者或打119時告知小卡上資訊,救護人員能更精準判別病情後送正確醫院,也幫助到院後醫師精準用藥、提高診治效率。三、急送醫:謹記心肌梗塞症狀保命口訣:「心痛喘、冒冷汗,卡緊叫,救護車!」,出現症狀時立即呼叫119送醫,防疫期間也切勿忍耐症狀。若救護車到達前已休克昏迷,旁人應協助對病人進行人工呼吸(CPR)搶救,若現場有第三人請至最近的體外去顫器(AED)地點取回機器來搶救。
-
2021-06-27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解決急診大塞車 健保署長李伯璋:研擬使用者付費
急診是急重症的第一線,一旦發生突發事故,急診就如同戰場,湧入大量病患,藉由醫護人員的快速應變和分類,讓病患在最短時間獲得醫療診斷。然而,民眾為求快速就醫而濫用急診、造成急診壅塞的情形,一直為外界所詬病。民眾使用急診多數是哪些科別,真的有許多輕症患者湧向急診嗎?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急診就醫數據,了解國內醫療現場實況,也為民眾建立正確的急診觀念。根據107年到108年的健保資料,急診前十大申報案件及順序排名並無太大落差,一直是其他不明原因發燒、腹痛及骨盆痛、頭暈及目眩、未明示非傳染性胃腸炎及結腸炎、喉嚨痛及胸痛、肺炎、腕部手部及手指開放性傷口、頭部表淺損傷、泌尿系統其他疾患、急性上呼吸道多處或未明示感染在榜上。109年急診數量大幅下降,呼吸道感染退出前十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在五、六名徘徊的「肺炎」,109年卻掉到第十名,而原本一直處於第十名的「急性上呼吸道多處或未明示感染」,則完全不見蹤影。除了排名順序略有更動外,整體案件數在109年也大幅下降,以第一名的案件來看,107和108年分別為44萬2,638及48萬7,171件;109年則為36萬3,368件。想「馬上看診」的民眾,排擠真正需要急救的病患。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理論上急診就是搶時間,讓急迫的疾病可以快速獲得處理。然而一旦有些人不願在門診等待,為了「快一點」看到醫師而跑到急診,真的需要搶救的病患就會受到影響。就像近期新冠肺炎升溫,許多民眾湧向急診篩檢,但急診人力固定,急診馬上就「爆了」。針對這種「等不及」看病的情況,現行以開設「門急診」,將門診人力調到急診來因應。但李伯璋認為,這只是不得不的作法,這樣扭曲的醫療生態,正是醫療改革的重點。而急診整體案件數可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109年大幅下降。李伯璋認為,或許可等到疫情結束後,扣除篩檢人數,檢視有多少病人需要看急診,當作未來真實的參考數據。控管急診人數,需從民眾「使用者付費」著手。但得到真實數據後如何控管人數,不讓民眾往急診塞?不只是醫療端的問題,也必須從民眾端著手。李伯璋說,有時候制度除了道德勸說的方式,也需要強制才有辦法改變,「就像現在民眾不戴口罩就開罰一樣」,若民眾到急診要付很大代價,自然就會有感。他表示,不要把所有問題都壓在醫療體系,「這樣醫療體系也很無辜」。因此等疫情過後,希望往使用者付費的方向去做,才有辦法真正改革。獎勵方案六度修正,確保重大疾病照護品質。而為解決急診雍塞,衛福部除了在99年公告急診五級檢傷分類基準,快速檢定病人病況危急與嚴重度外,健保署也在101年推出急診品質提升方案,並在108年做了第六度的修正。其中為確保重大疾病照護品質,訂出四大重大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重大外傷、嚴重敗血症、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分別訂定需在一定時間內接受必要處置,並給予獎勵。然而急診除了民眾自行就醫,也包含緊急醫療派案的病患,這樣的指標對於肩負重任的醫學中心或是區域醫院來說是否不公平?李伯璋表示,健保長久以來都是獎勵方案,且訂定許多指標來「管理」。然而急診病人變數很多,包括暫留時間、病患能否存活出院等,都不是掌握在醫院手上,這樣的評比確實很難。他說,雖然短期內難以針對品質提升方案進行變動,不過健保署現在也思考,如何提升急診必要醫療行為的點值,例如提升CPR的支付點數,讓第一線醫師不用擔心費用被核刪,放心對病人施以治療,不要再發生過去「急救CPR比按摩還便宜」的現象。
-
2021-06-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打完疫苗死亡今增3死累積10死!42歲男打完3天猝死
全台自6月15日起,開放85歲以上長輩接種AZ疫苗,各地陸續出現長輩接種後不適情形。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今天台中再增4人在接種AZ疫苗後過世,其中烏日區42歲男子打完三天猝死,累計共11人。除一例醫師判定死因與接種疫苗無關外,其餘10例死亡案已通報中央,盼中央儘速釐清接種AZ疫苗與死亡間的關聯性,讓民眾早日安心。曾梓展說明,台中市昨天通報六例,今天通報四例,第七例為新社區80歲女性,有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精神疾病、智能障礙等病史,長期臥床,6月16日接種疫苗,18日17時餐後於大廳休息,約半小時後由護理師發現頭忽然低下、臉色蒼白、血氧降至78至87,進行CPR後於18時緊急送到東勢農民醫院,18時06分宣告死亡。第八例為西區71歲女性,有三高、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洗腎)等病史,6月17日接種疫苗,返家後表示有頭痛、腹瀉、接種部位疼痛及全身異樣感,無發燒;19日上午家屬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由於今年3月因病急救時曾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因此未送院急救。第九例為烏日區42歲男性,有小兒麻痹、脊髓損傷、良性前列腺肥大等病史,長期臥床,社會局安置於護理之家,6月16日接種疫苗後食慾不振,19日送往賢德醫院,6時50分到院,但到院前心肺功能已停止(OHCA),急救無效後宣告死亡。第十例為大里區84歲男性,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失智症等病史,6月15日接種疫苗,16日約19時開始出現呼吸喘、血氧下降情形,急診處置後入院治療,17日凌晨失去生命徵象、量測不到血壓,並於1時9分死亡,經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曾梓展說明,另有一名60歲西屯區護理之家男住民,有腎臟癌(已轉移)、糖尿病等病史、左眼失明,15日接種疫苗後於凌晨出現不適,送醫急救無效,現場醫師判定死因與疫苗無關,故此案未提報中央。曾梓展指出,除了60歲西屯區護理之家男住民經醫師判定與疫苗無關外,其餘10例死亡案為釐清死亡與疫苗的相關性,都已通報中央,將由衛生局協助家屬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協助收集相關病歷資料,提送中央審議,如確定因預防接種致死,最高將給付600萬元救濟金。
-
2021-06-15 新聞.元氣新聞
學會2種急救技能 守護生命多份保障
近年來意外事件頻傳,急救技能也愈來愈被重視,但到底有哪些是適合大眾學習?推薦兩種簡單實用的基礎急救技能課程,一是基本救命術(BLS)和基本創傷救命術(BTLS),再者是初級救護技術員,最近火紅的職人劇「火神的眼淚」,裡面在救護車上工作的消防員,也具備緊急救護技術員資格。1.基本救命術(BLS)和基本創傷救命術(BTLS):基本創傷救命術課程4小時,內容包含傷口止血包紮、骨折固定及搬運病人技巧等,基本救命術課程時間則為8小時,包含當心肺功能停止所需的CPR+AED,異物哽塞時會用到的哈姆立克法及基本創傷救命術內容。其中哈姆立克法及CPR+AED最為實用,前者可及時處理異物哽塞,避免氣管阻塞進而引發腦損傷甚至死亡,若家中有小朋友或年長者,這是非常實用的技能,後者為若能盡早實施有效的心肺復甦術及正確使用AED,可以提高病患存活率。2.初級救護技術員(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課程時間至少40小時,受訓完成並通過考試,即可成為法定專業的救護技術員(EMT),課程內容包含病人基本評估、生命徵象測量、創傷及非創傷的評估及處置、七大頸椎固定術、基本救命術等,內容較為豐富且深入,能應付大部分日常基本的緊急情況,也能增加醫學知識,適合對急救有興趣的一般民眾(需有同等或以上之國中學歷)。學習相關急救知識,不僅能讓自我及家人生命多一份保障,有時甚至能幫助周遭朋友,一同創造出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
2021-06-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嘉市藥師打AZ疫苗7日後不治 通報不良反應事件
嘉義市嚴姓男藥師4日施打AZ疫苗出現噁心、嘔吐,今天症狀加劇,緊急送醫急救仍不治;市府衛生局將藥師情況通報衛福部為疫苗不良反應事件,最後由中央判定是否與疫苗有關。嘉義市消防局今天中午12時左右接獲報案,指住在新民路一名59歲的嚴姓男子身體突然不適,呈現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狀態,立即在電話中指導家屬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一直到救護車趕抵,由救護人員接手CPR,送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急救,最後仍宣告不治。衛生局副局長廖育瑋表示,這名過世的藥師施打疫苗後出現咳嗽症狀,昨天則出現噁心、嘔吐等狀況,今天上午身體更加不舒服,藥師就回房間睡覺,直到中午,家人呼叫起床用餐,發現已叫不醒,立即打119送醫,急救後仍宣告不治。廖育瑋指出,這名藥師有中風慢性病史,至於是否因施打疫苗導致死亡,衛生局會將藥師所有資料通報衛福部為疫苗的不良反應事件,最後須由中央判定是否與疫苗有相關聯。這名藥師在醫院有進行核酸檢測(PCR),結果是陰性。廖育瑋呼籲民眾在施打疫苗後,須在現場留觀30分鐘,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另外,在施打疫苗後2週內,身體若有任何的不舒服症狀,應儘快就醫。
-
2021-06-03 名人.黃軒
急診醫替患者插管染疫 醫嘆「與死神最短的距離」
緊急替COVID-19病患插管,「與死神最短的距離」看到急診醫師替患者插管染疫的新聞,頓時想起了,台灣之前在抗SARS期間,有1名醫師在2003年4月28日晚上值班時,為救治林姓婦人,因不知林婦是SARS病患,只簡單戴上一般外科口罩和手套,便為林婦緊急插管,臉部還被吐出的穢物噴到,不幸感染SARS奪命,他得年僅28歲!一般民眾不知道,當醫療人員正在執行緊急插管,其實和病患一樣一起貼近到了「死神」身邊……【黃軒醫師說:COVID19 空氣傳播,緊急插管,醫護人員也危險】在電視節目中,我似乎有曾說「我們是在一堆病毒跳躍圍繞下,用醫療使命,搶救了陌生人的生命」!故在此,先謝謝曾一起陪我on endo(插管),CPR(急救)的護理師、呼吸治療師、住院醫師……所有醫療人員,在多少的醫療歲月中,當我們在急救一個陌生人的生命,卻是如此「接近死神的距離」的現場。早在去(2020)年4月份,國際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JAMA.2020;323(20):2027-2028. doi:10.1001/jama.2020.6627)顯示,研究人員模擬在緊急情況下,在病人緊急插入呼吸管過程中,病人反射地咳了兩次,看看共計8名醫護人員(2名醫生,6名護理師)被病人飛沫、還有那些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氣溶膠顆粒)沾到的情況如何?這個試驗發現,8人中有7人,經過了經急插管後,被咳嗽噴出的飛沫點沾到他們曝光的「皮膚」上,6人有飛沬噴到他們的「脖子」,有1人「耳朵」被飛沫噴到。所有8位參與緊急救援的醫護人員,「頭髮」皆有沾到飛沫,有4人「鞋子」也中標。我們知道,只要咳嗽一次,噴飛的病毒量至少達「20,000隻病毒」!在病房中,很多病人在遇到緊急插管,都會有反射動作的咳嗽,肯定不會只有1-2次……還有那些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氣溶膠顆粒),更是密集包圍著所有醫療人員周圍。其實,當醫療人員緊急插管,就是和病患一樣,一起靠近了死亡最近的地方……依WHO建議,我們醫護人員在替COVID-19病人插管,需要穿上「N95囗罩」、「護目鏡」、「手套」和「隔離衣」,但「頭罩,防護罩、鞋套及隔離脖圍」,並沒在WHO例行的配備上。國際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JAMA.2020;323(20):2027-2028. doi:10.1001/jama.2020.6627)提醒,醫療人員要注意他們身體其他地方,因緊急急救後會被飛沬沾到、那些懸浮在空氣中微小顆粒,緊密包圍下仍然會沾到……「脖子」、「耳朵」、「頭髮」、「鞋子」、「皮膚」。故建議除了: 1.「N95囗罩、護目鏡、手套和隔離衣」2.也都得用「頭罩,防護罩、鞋套及隔離脖」這些全套在急救的PPE配備,對COVID-19飛沫、氣溶膠顆粒防護才有效!再次謝謝曾一起陪我on endo( 插管)、CPR(急救)所有醫療人員。 我們當下執行緊急插管,真的太貼近「死神」了……但是醫者們,依然是「義無反顧」啊!※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護忙救OHCA「8小時沒喝水」她被貓抓傷等10分鐘就寫紙條開罵
高雄一名女子被貓咬傷,就醫時因在急診等了10分鐘,憤而留字條開罵「你們太離譜」,事後醫護人員將紙條PO網,回嗆「你只是被貓抓傷,至少不會死,但OHCA(無呼吸心跳)病人一秒鐘都不能等」,高市小港醫護理長薛瓊芳今早表示,看到這樣的字條,感覺很受挫,疫情期間希望大家對醫護人員要多一點體諒包容。薛瓊芳說,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穿隔離衣,忙於處理各類檢傷病患,看到這樣的紙條,「感覺很受挫」、「是很大的打擊」。她說,檢傷是依疾病的輕重緩急去分類,不是依到診時間。高雄小港醫院醫護人員在臉書po出一張民眾留下的字條,上面寫著「防疫期間大家都忙,但你們實在太離譜,我坐在這十分鐘有,你們醫護理都不理,只有一位值班嗎?其他病人不要先問先處理嗎?他們痛,我不痛嗎?我也很想體諒你們,但實在太誇張」。有醫護人員看到這張紙條,也在在臉書PO文回應,指大夜護理師檢傷8個多小時沒喝過一滴水,沒尿過一泡尿,身上衣服一直都是濕的,從沒乾過,戶外檢傷站外面的患者也一直有,等covid-19篩檢的、等抽血打點滴的、等防疫計程車的...」。不只檢傷等,還有OHCA來,醫師直接在B區戶外on endo(插管)跟CPR。急救結束,走回戶外檢傷站看到這一張紙條,後來透過其他同仁才知道,「你只是被貓抓傷!你有時間可以等超過十分鐘並寫紙條,你至少不會死,但那個OHCA病人一秒鐘都不能等!」薛瓊芳護理長說明,這名女子被貓咬傷就醫,到B區戶外傷檢站,醫護人員正好在處理急救病人,沒能第一時間為女子處理而引起對方不滿,女子在櫃台留下紙條,事後離開後又返回,醫護人員有幫她包紮傷口並打破傷風針。薛表示,醫護人員最近忙於處理各類病患,每天又增加7、8成的採檢量,穿隔離衣在戶外替民採檢,已身心俱疲,大家應多一點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