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CPR
共找到
138
筆 文章
-
-
2020-07-23 新聞.生命智慧
親自照顧癌父一年仍留遺憾!急診室醫師田知學:經歷過才知放手有多難
田知學身為急診室醫師,看盡不知多少生死離別,可是唯有自己親自經歷,才知道放手有多難,把握當下又有多重要,所謂的「珍惜所愛」,沒有痛過,很難體會愛的可貴。去年藝人高以翔猝死的新聞令人惋惜,同時有部急救教學影片(註)在網路上瘋傳,一位五官深邃的急診室醫師示範如何在黃金急救4分鐘內,利用CPR(心肺復甦術)和AED(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急救的4步驟。 她是田知學,來自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搶救生命是她的工作,愛護生命則是她的使命。 「我的專長就是『拆炸彈』!在急診室裡,有時候一個危機解除了,另一個危機馬上就響起警報。我能判斷的時間不多,快速地為患者做緊急處置,我就像是在生死線上工作的人。」 急診室彷彿地雷區,專長就是拆炸彈 「我記得有位年輕人說胸痛,沒多久就倒地昏倒。我們馬上撕開衣服,立刻用電擊、上點滴就救回來了。猝死都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只有黃金4分鐘的急救時間,拖延太久會造成腦部缺氧。」 「而且年紀愈大,猝死的機會愈高,因為過了45歲的三高、肥胖多,但現在三高與肥胖問題的年紀又不斷提早,如果人人都知道怎麼判斷與急救,而且身邊就有AED設備,你可能救人一命,或是被人救你一命。」 在振興醫院急診室裡,忙進忙出的田知學,每分每秒都與時間賽跑,她還上節目、寫專欄,進衛福部協助推行原住民健康政策,到偏鄉宣導衛教知識;這麼奔波的她,同時是一位職業婦女,再忙都要為孩子準備便當。 她不只是位醫師,她相信這幾年陸續埋下關懷的種子,總有一天會成為護蔭眾人健康的巍巍大樹。 小朋友把她當偶像,再辛苦也會挺下去 「我很愛小孩子,本來我的第一志願是小兒科,但去了小兒癌症病房、加護病房後,我真的太不忍心,我會把情緒帶回家。」但在她開始上節目後,有原住民小朋友寫信給她,跟她說:「謝謝你,你是我們的偶像,你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孩子能受到鼓舞,給她前行莫大的動力,也讓她不停止前進偏鄉,用各種方式宣導衛教與急救觀念,即使路途有些阻礙,她也始終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 「我認為我的抗壓性夠高,因此選擇急診醫學。每當心情低落時,我的紓壓方式就是『放空』,一個人在外面晃一晃、走一走,老公看我晚回家,就知道我在急診室遇到一些狀況。」 「有些病人進院時還有心跳,但很快地就可能病情急轉直下,離開了,家屬經常無法接受死亡的結局,我也必須去承接家屬的情緒,以及接受醫師仍可能救不回病人的事實。但即使如此,我能夠堅持下去,也是因為這裡(醫院)充滿令人感動的故事,我的人生意義,就在這裡。」 父親上的一堂生死課:眼淚因為愛而存在 「過去我在安寧病房工作時,有位長輩的家人彼此間在『演戲』,不想讓長輩知道他快往生。但有天,我跟病人聊天發現,其實他早就知道了。他說:『我知道我快離開了,我也知道他們在演戲,但因為我愛他們,我要假裝不知道。』」 「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我很不忍心。我跟他說,我要調去其他單位,因為我不要跟你說再見。我邊說,邊哭得稀裡嘩啦。」 「他只是很慈愛地對我說:『有一天,你會是一位成熟的醫師,你就不會輕易地為病人掉淚。』他的話深深影響了我,這麼多年過去,我時常想起他。」 田知學感性地提到,面對親人過世,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她的父親也罹患癌症時,了解膽囊癌嚴重性的她,再愛、再想讓父親留下,仍在一年多後就「送走」了父親、告別最愛的父親,她的這堂生命課,深刻地印記在她的生命裡,因愛而哭泣,也因愛而重生。(推薦閱讀:「我死都不插管!」父母逼簽放棄急救書 先問5個問題) 「過去我覺得很重要的,其實不重要;再重要的,我們可能抓不住。父親罹癌一年,父親說他並不怕死,我還是很煎熬。他離開後我很遺憾、自責,我不停想,我要學習原諒我自己嗎?我做不到,但我到底在害怕什麼?」 身為急診室醫師,看盡不知多少生死離別,可是唯有自己親自經歷,才知道放手有多難,把握當下又有多重要,所謂的「珍惜所愛」,沒有痛過,很難體會愛的可貴。 急診工作操勞,養生秘訣在於「一把穀物」 工作日夜奔波的她,有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養生秘訣,她剛上小學的孩子就是最好的驗證。 「我在他嬰兒的時候,就只給他吃『全食物』,副食品一定是親自製作,開始吃飯後,就天天吃纖維高的全穀類(像是糙米、燕麥等)。」 「現在我為他帶便當,也會幫自己帶一個全穀便當,只要一手掌穀類,營養比一盤蔬果還多,裡面有礦物質、維生素B、抗氧化劑等等,讓身體減少發炎,不容易中風、心肌梗塞,延長我們健康的壽命。」 「現在我的孩子反而不習慣吃加工食品,喝不慣濃縮果汁或其他加工品的味道。我也靠這長久的飲食習慣,維持自己健康的身體。」 我有一個夢:人人都會CPR,處處都有AED 工作繁重,如此拼命的田知學,給自己的一句名言是「你若想自己做不到,你就會做不到!」在她的努力之下,現在衛福部已經增設部落的AED設備,而她的口號「人人都會CPR,處處都有AED」,也藉著網路傳播給更多人;很愛小孩的她,還出了本童書繪本《為什麼不能去打獵》。 接下來,她仍會肩扛著使命,繼續往前行。這是她的女人40,美麗、自信,還有責任! 【註】影片請搜尋「必學CPR+AED急救4步驟」●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愛運動較容易有糖尿病?白雁:每天3分鐘這樣做,活絡氣血、穩定血糖.牙痛就診,竟是口腔癌第一期!醫師:6大關鍵是警訊.子女會長大,我也會衰老!台大教授:傳承生命美好,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生生不息
-
2020-07-12 新聞.健康知識+
聽到打雷先蹲下 專家教你「避雷姿勢」把傷害降到最低
台灣每年3至10月是落雷的高峰期,有「花蓮救命王」之稱的彭康祐表示,雷擊發生時,避免在空曠處,也不要在樹下,勿高舉金屬物品,像是雨傘等。若不幸遇到雷擊,應立即蹲下,記得踮腳尖、腳跟要互相碰觸,且雷擊會有爆炸音,記得眼睛閉上、摀住耳朵,將傷害降到最低。要是有人遭到雷擊倒地,要把握先急救、再求救要領,或許能挽救性命。避雷姿勢 把傷害降到最低由於每年雷擊傷亡人數非常少,消防署沒有正式統計。上個月有登山隊在汐止新山夢湖的登山步道健行,撐傘隊員遭雷擊灼傷,幸無生命危險。去年7月,桃園一名吳姓建築工人被雷打死,手部有燒灼痕跡;2012年,台中張姓婦人在樹下躲雨遭雷擊,全身皮膚20%三度灼傷。花蓮消防局救災救護指揮科小隊長彭康祐表示,在雷擊一剎那間,人體毛髮會有靜電及刺麻感,這時要趕緊採取「避雷姿勢」,立刻蹲下、踮腳尖,後腳跟要互相碰在一起,形成最短的迴路,讓電快速通過,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記得不能趴在地面上,反而更容易觸電。同時雷擊時空氣會有爆炸音及光電反應,要摀住耳朵、閉上眼睛,避免打雷聲和強光傷害。心跳停止 先急就再求救彭康祐說,打雷是直流電,與家電的交流電不一樣,雷擊一瞬間電就通過,不會停留在人體內。若不幸身邊的人被雷擊,首先注意周遭環境是否危險、潮濕,應趕緊移到安全處,如果身上有燒灼傷或衣物物品著火,應趕快將手摀住臉,趴在地上翻滾滅火;若失去意識,先用厚外套包覆撲滅,再以燒燙傷的SOP處理,衣物先暫時不要強迫移除。他指出,雷擊最怕遇到的是心跳突然停止,比燒燙傷更需要急救,一般緊急狀況要先求救再急救,但雷擊是例外,因為心臟停止跳動非常急迫,應先CPR急救再求救。若要打手機,要在安全場所撥打,確認環境是否安全,不要因為救人而讓自己變成被救的人。野外紮營 千萬別躲帳篷裡登山突遇大雨該如何避難?彭康祐表示,當氣流不穩定容易產電,電的特性會往尖點打,若在野外不要在樹下,盡量避免在空曠處行走,人會形成尖點、易吸引雷電,若是在野外紮營,由於帳篷骨架都是金屬、易引電也不妥當,金屬物品盡量不要拿。因此發現天氣狀況不好時,就要趕快找地方避難,像是山屋等,以免受傷。一聽到打雷 立刻避開水域夏天民眾喜愛在溪邊玩水,但易遇到午後雷陣雨,彭康祐說,水就是電的良導體,曾有義消在海邊水域訓練,雷就打到水上,大家都有感到刺麻感,因此只要一打雷,就要盡量避開水域。去溪邊玩時,一定要注意附近的天氣狀況,若上游開始下雨,會發現溪水變多,甚至出現波浪,就要趕快遠離溪邊。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指出,輕微雷擊會有燒灼傷,造成皮膚肌肉骨骼等一、二級的燒傷,嚴重雷擊會造成心臟停止。其中會立即死亡的情況大致分為三類,第一種就是燒成焦炭,無法急救;第二種是呼吸停止,因為遭受雷擊全身肌肉會緊繃、無法呼吸;第三種是電流經過心臟,造成心律不整,心跳停止等。雷擊瞬間 急救者不會觸電鄧學儒說,人體最容易受雷擊的是神經、心臟,其次是血管、肌肉、脂肪、骨骼,雷電光太亮導致白內障失明,雷聲巨響造成聽力或耳膜受損、皮膚燒傷等。雷擊是瞬間的,不像接觸到電線一直有電經過,因此被雷擊的人不會有電留在身上,急救的人不會觸電。在戶外遇到打雷該怎麼做?● 不要待在空曠的地方,也不要在樹下,盡量到有建築物的地方躲避比較安全。● 若在山上遇到打雷,應該趕快找地方避難,如果在山頂就要趕快下山就近躲避。● 在野外紮營,由於帳篷骨架都是金屬易引電,不適合避雷。● 勿撐傘、拿自拍棒等,因為其材質為金屬,容易吸引雷電。● 看到閃電,找山洞、騎樓躲避,也可待在車內,因輪胎可絕緣。● 在水域活動的人應馬上離開。● 盡量不要在戶外或在室內靠近窗戶的位置接打手機。
-
2020-05-27 科別.心臟血管
何鴻燊用強心針續命失效? 醫:強心針只能助爭取時間
澳門賭王何鴻燊今病逝,享耆壽98歲,根據香港媒體報導,何鴻燊過世之前,曾打下數支強心針保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蕭卜源說,強心針是在休克、心跳完全停止或心跳低於20以下時使用;強心劑則是急性低血壓、心臟衰竭等,患者已呈彌留狀態使用。不過,無論哪種,都是在爭取手術治療時間或家屬見最後一面的時間。許多民眾誤以為強心針能喚回患者一命,蕭卜源說,強心針或強心劑其作用都是「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治療」,並非是最後一線讓患者「康復」的仙丹。蕭卜源說,會使用到強心針或強心劑的患者,不是呈現休克就是彌留的狀態,而強心針以及強心劑使用的時機與方式略有不同。一般臨床上提及的強心針,通常是在急診或手術期間使用的藥劑,該藥物是一種腎上腺素注射液(bosmin),當患者心跳完全停止、休克或是心跳只剩下20到30時,搭配心肺復甦術(CPR)時使用,爭取更多的醫療處置時間;強心劑則是多是針對急性低血壓、急性心臟衰竭的患者使用。蕭卜源說,強心針與強心劑施打方式不同,強心針顧名思義是一針一針注射,強心劑則是需要使用微電腦控制點滴的滴數,通常每一次僅能滴幾滴,避免出現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如惡心嘔吐,四肢周邊血管容易發紺,腎臟功能不佳者會引發腎臟衰竭等。常見的強心劑種類,如多巴胺(dopamine)、腎上腺素類藥劑(levophed),可以增加心臟收縮,提升血壓,蕭卜源形容,強心劑就像是擠快要用完的牙膏一樣,打下去後把最後的心臟功能催出來,平均可以維持二到三天,最長可以讓生命再延長到一周。蕭卜源說,何鴻燊已經高齡98歲,分析在最後使用的強心劑,應該不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而是為了讓所有家人可以見最後一面。
-
2020-05-26 科別.心臟血管
吳朋奉傳心肌梗塞猝逝 心臟科醫籲:這些都是危險因子
55歲「金鐘影帝」吳朋奉今天傳出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了解,吳朋奉平時獨居,身體健康,偶有抽菸喝酒,而親友至家中找吳時發現他倒地、已無心跳,死於心肌梗塞。對此心臟內科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是心血管血流的堵塞,心臟失去血液就會缺氧,人也就會心律不整、昏倒,而只要心律不整,就有可能會猝死,像是三高、抽菸、肥胖等都是危險因子;而在血管堵塞前,患者會有很明顯「胸悶、胸痛」等身體不適感,如果民眾出現冒汗、胸悶且持續5分鐘以上,表示血管可能正在慢慢堵塞,請馬上就醫檢查。吳朋奉是硬底子演員,無論金馬、金鐘都曾獲獎。上周六時還在臉書寫下:「燈具專門店的老闆斬釘截鐵的告訴我,傳統電火球只剩5w, 10w, 再來就是100w以上了, 中間的25, 40, 60w 都很少生產了。尤其是25w這個奇怪的度數。新型的led電火球最低3wled, 光嘎靠北,太亮了啦~!」而今日吳朋奉驚傳辭世,粉絲相當不捨,截至上午該則近況下方已湧入逾300則留言,粉絲寫下:「 天啊騙人的吧?但太可惜了,一個好的演員就這麼消逝了,敬祝一路好走」「太震驚了!不敢相信」、「朋奉哥謝謝為台灣影視付出,好好休息」,相當不捨。馬偕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表示,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多半與不良的生活形態及飲食習慣有關,特別是患有三高、糖尿病、肥胖、遺傳性家族史、抽菸者等,都被視為高危險群。而據研究,每天抽一根菸者,心血管堵塞的機率比一般人增加50%;另外,有喝酒習慣者,也會增加心律不整的機率。葉宏一說,心肌梗塞的徵兆包括胸口一大片的疼痛,呼吸短促、頭暈、噁心想吐、冒冷汗、臉色蒼白等, 雖不一定會非常痛,但只要出現上述情形時,心臟的血流已經不夠了,千萬不要再做任何活動,應馬上就醫。而如果很快就意識不清甚至昏倒,旁人應馬上打119,並進行CPR(心肺復甦術)跟使用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保持患者心臟的功能,直到救護人員到來,免得因為救援時間太久,而導致心臟心血管功能壞死。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5-09 科別.心臟血管
預防中風50歲後還來得及! 這4習慣現在開始做都不算太晚
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年紀再大也不嫌晚。根據刊登在《中風雜誌》(Stroke)上發表的1項新研究表示,中年女性可以透過運動和不吸菸以及維持體重等方式,來降低中風的發生率。美國哈佛大學Goodarz Danaei教授表示,研究對象是6萬名平均年齡為52歲的女性,分析其健康數據後發現,在中年時改變生活方式的女性,未來罹患中風的機率降低近25%,而常見缺血性中風,更降低了3分之1以上的發生機率。Goodarz Danaei教授表示,研究發現,即使在年紀50多歲時才開始改變生活方式,仍可以預防中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菸、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及減重等,他們還研究了改變飲食方式的影響,像是多吃魚、堅果、全穀類、水果和蔬菜,以及少吃紅肉、加工肉類和少喝酒等。研究發現,沒有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婦女,中風比例占4.7%,其中2.4%為缺血性中風, 0.7%為出血性中風。但根據估計,只要透過戒菸、每日運動和減肥,就可以將中風的風險降低25%,缺血性中風的風險則能降低36%,此外,持續配合飲食習慣改變更可將罹患機率再降低23%。研究人員還發現,雖然增加魚類和堅果的攝取量,以及減少攝取加工肉類的份量,對降低中風機率有正面的影響。不過飲食習慣的改變,並不如增加運動鍛練、戒菸和保持健康體重來的有用。(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到院前心肺停止? 除了CPR還要加上1關鍵動作接力救命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4-15 科別.腦部.神經
看見有人中風怎麼辦?等救護車時你要做這幾件事
發現有人中風時該怎麼辦?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醫師Douglas D. Sankar表示,中風後人的神經組織會迅速凋亡,快速而準確地診斷中風的類型及其患部,是成功治療的關鍵,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他提供幾項等待救援空檔時應該要做的事。據估計,缺氧時,每分鐘大腦中就會有200萬個細胞死亡,因此接受治療的時間延遲越長,對大腦損傷害就越大。Douglas D. Sankar指出,中風就像對腦的攻擊,供給腦部的血液阻斷後,部分腦部甚至脊髓會死亡。然而,中風的症狀多元,與受影響的大腦區域有關。例如,中風通常是沒有痛覺,而頭痛是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症狀。Douglas D. Sankar提到,中風症狀包含及特定身體部位,或身體單側或兩側無力;麻木和感覺喪失;失語,包含說話能力和理解能力異常;視力異常;身體失去協調性,產生眩暈感等。醫師強調,為了進行準確的診斷,患者的病史和理學檢查是必要的,以區分其他類似症狀的疾病,例如癲癇發作、暈厥和低血糖。因此中風時應迅速診斷,民眾若懷疑某人中風,請立即叫救護車,並遵循以下注意事項。「不要」開車載患者去醫院:立即致電救援專線,救護人員能幫助辨別患者是否需要緊急援助。「不要」給患者阿斯匹靈:對於許多中風患者,阿斯匹靈是有益的,但對於其他中風類型,阿斯匹靈會使情況變得更糟,請由醫護人員決定。「不要」給人吃或喝的東西:中風會導致肌肉控制困難,影響吞嚥能力。「要」紀錄發作時間:可幫助救援小組更有效地行動。知道症狀開始的時間,醫生可更確定最合適的治療。如果您不確定症狀何時開始,知道患者最後「正常」的時間也有幫助。「要」幫患者躺下:將中風患者的頭部稍微抬高,使他們側臥以促進血液流動。「要」鬆開太緊的衣物:有助於中風患者呼吸,但避免拉扯無力的肢體。「要」檢查該患者是否昏迷:檢查脈搏和呼吸。如果沒有心跳,請立即開始CPR。Douglas D. Sankar強調,適當的緊急處置,可以降低中風死亡率和後遺症,越早治療成效越佳。參考資料:KNOW WHAT TO DO IF YOU SEE SOMEONE HAVING A STROKE.(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
2020-02-26 科別.心臟血管
術後吃喝拉撒都在床上 婦人肺栓塞險送命
50歲的伍姓婦女手術後出院,在家休養的1週內幾乎未下床走動,因虛弱無力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住院竟發生急性肺栓塞,沒有呼吸心跳,經急救才恢復生命,但大腦受損導致講話困難、無法走路,醫師強調,民眾對於長期臥床要有風險意識,伍女手術後都不走動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進而造成肺栓塞,差點喪命!伍女在某醫院切除子宮肌瘤,住院幾天後回家休養,但覺得虛弱,不想下床,連吃飯、大小解都在床上,1周後覺覺得喘,全身乏力,食慾不振,才到到彰化醫院急診。彰化醫院急診室醫師黃鎧翊指出,伍女有10多年憂鬱症病史,來診時身體相當虛弱,先收住院觀察,沒想到天伍女竟突然心肺功能停止,沒呼吸心跳。院方對伍女CPR並插管急救,但伍女心跳恢復後不久又停止,來回急救多次後才恢復穩定,轉送加護病房卻又心跳停止,醫護人員接連急救4次,歷經2個多小時才救回,經電腦斷層確診為急性肺栓塞,因多次心肺功能停止,大腦缺氧受損,語言及手腳功能都缺損,講話困難、難以行走,由復健科收住院治療,伍女不到1個月已能慢慢行走,原本吞嚥不良及講不出話的情況也改善,黃鎧翊強調,若醫師允許,術後最好要盡快下床走動,不然就容易引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若其血栓往上流,肺動脈突然被血塊塞住,造成肺栓塞就非常危險,伍女即是如此。
-
2020-01-30 橘世代.健康橘
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從最新的臨終醫療問卷調查所顯示的趨勢,關於自己以後在臨終期想要的理想醫療內容,日本近期進行了三個國家規模的問卷調查。第一個是日本厚生勞動省在二○一四年所發表的「人生最後階段之醫療意識調查」。假定本人罹患癌症並發展至末期,不期望受到的醫療內容中,包括:中心靜脈營養(56.7%)、鼻胃管營養(63.4%)、胃造口導食(71.9%)、人工呼吸器(67.0%)、心臟整律機(68.8%),以上幾項出現過半數的結果。此外,失智症在逐漸惡化的過程中,不但更需要人手照料,進展到十分虛弱的狀態時,相較起癌症末期,有更多人不希望接受這些醫療內容,不希望的比率為:中心靜脈營養(66.9%)、鼻胃管營養(71.1%)、胃造口導食(76.8%)、人工呼吸器(73.7%)、心臟整律機(75.6%)。第二個是由「改善高齡社會女性協會」(會長為樋口惠子)所推出的「人生最後階段醫療調查報告二○一三」。普查對象為全國十歲至九十歲的男性和女性,共五千三百九十人(男性一千三百五十九人、女性四千零三十一人)。以下介紹我們特別注目的內容。1.關於裝設心臟整律機及人工呼吸器「當您的身體已呈現無法表達個人意志,並無治癒之可能性,全身狀態極度惡化的情況下,是否願意接受CPR或心臟整律機等急救治療呢?」回答包括:不希望(86.6%)、希望(4.6%)、不知道(8.8%)以年齡來區分結果的話,超過八十歲以上的族群,不想接受以上醫療的比例達到85.4%。2.關於胃造口和鼻胃管營養「當您的身體已呈現無法表達個人意志,並無治癒之可能性,已進入無法進食的狀態時,是否願意接受以延命為目的的營養補給醫療呢?」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希望施作胃造口(85.4%)、希望施作胃造口(4.4%)、不知道(10.2%)。而鼻胃管相關的問題調查結果,和胃造口幾乎完全相符。透過問卷調查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不希望裝設整律機或人工呼吸器的人有七成以上,經腸道營養(胃造口或鼻胃管)則有將近九成的受調查者回答不願意。有意思的是,年輕人和年長者的結果幾乎一模一樣,而三十、四十多歲的人反而把死當成很遙遠的事。五十、六十、七十幾歲的人則認為時候未到,八十歲的族群則把死亡視為不久的將來即將發生的事。原本以為世代之間的認知落差會造成回答結果的不同,沒想到各個世代對同樣問題的意見大致上相同。也就是說,不想仰賴胃造口導食或鼻胃管活下去,是跨世代的共通認知。接下來是從這份調查中,過濾出醫師及看護師的結果並列比較。首先是不希望施作胃造口: 醫師(85.1%)、看護師(88.8%), 不希望施作鼻胃管: 醫師(84.0%)、看護師(94.1%),就結果看來,看護師比醫師更不願意在臨終期接受以上治療方式。原因可能是由於看護師與患者的長期接觸,讓他們比醫師更能瞭解患者的痛苦。個人認為這份問卷調查對高齡者在臨終期的醫療方針至關重要。從問卷的結果就可以看出,現行的高齡者臨終期醫療方式,和國民在未來自己能得到的醫療對應內容完全相反。假設現在正承受延命措施、長臥在床的患者們有機會能夠表達自己真正的意願,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對現狀提出抗議。第三份調查「全國世倫調查」由《讀賣新聞》於二○一三年九月進行。問及臨終期是否希望接受延命為目的的醫療,回答為「不願意」的人達到81%。不出意料,大多數人都不期望以延命為目的的醫療處置,但現實生活中,臨終期的高齡者卻飽受鼻胃管灌食、胃造口導食、中心靜脈注射營養、裝設人工呼吸器、心臟整律機等等醫療干涉。我們必須起而行,將心目中所期待的臨終期醫療該有的形態,落實到現實生活中。本文摘自《不在病床上說再見:帶著尊嚴離開的臨終選擇》,啟示出版 2016/12/0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限時嘗試」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
【編者按:】這星期三篇文章都是有關「救與不救」的緊急醫療抉擇。一篇麻醉科醫師的來稿,敘述自己在急奔醫院救人的路上,不幸由摩托車摔下受傷,但仍及時趕到急診處為病人插管轉院的心路歷程。這使我們想到轉載過去在民報「醫病平台」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安寧照護大師陳榮基醫師所寫的有關在「八仙塵爆」時,醫療團隊所發起的「限時嘗試」以減少重症臨終醫療的困境,以及另外一篇由醫學生探討「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文章。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這重要的生死抉擇,也更使我們深思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外科與安寧緩和醫療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語重心長的這句話:「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2015年6月27日八仙樂園粉塵暴燃急救,台灣整形醫學及加護病房照顧嚴重燒傷病人,展現了國際讚譽的醫療成果。其中一小部分雖然沒有救回病患,但是減少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掙扎,以及醫療人員從科學與感性角度出發的愛心,提供了急性重症臨終照顧的典範。這些病人都是年輕人,突然發生嚴重燒傷,其中有213人燒傷面積太大,從整型醫學的科學資料告訴醫師們,難以救活的這些病人,僅能通報為病危。但是,這些年輕病人,突然被燒傷,如果不急救,家屬心理無法接受。如果全力急救,延長了病人的痛苦折磨。為了避免病人受苦,減少家屬心理困擾,衛福部建議醫病積極溝通,適時召開「家庭會議」,若已預見病程不可逆,採取「限時醫療原則」(Time-Limited Trial)(或「限時嘗試」)。 本人獲衛福部徵召,參與記者會,透過媒體,介紹安寧緩和醫療的限時嘗試治療。「針對重症病人若擬嘗試使用高科技維生醫療時,與家屬積極溝通,若已預見病程不可逆,建議採取限時嘗試,避免病人受苦太久。」 「限時嘗試醫療並不是放棄,而是希望病患不要走得太慘痛,面對這些重症患者,醫界絕對會全力進行搶救,也會使用各種該用的高科技,若使用後仍無成效,醫療團隊應和家屬持續溝通,讓病患生命終點不要走得這麼辛苦。」當時決定,在醫病溝通後,為病人進行插管急救,接呼吸器,讓加護病房的整形醫療團隊,可以全力搶救,一兩周後,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若病況仍沒有起色,醫療判斷已無成功的機會,病人短期內即將死亡時,則由家屬簽署撤除維生醫療同意書,撤除呼吸器,縮短病人及家屬受折磨的時間。這些年輕人的家長年紀大約50歲左右,若沒有人告訴他們實情,採取高科技醫療搶救小孩的此時,只是在延長「死亡過程」,時間拖得愈久,最後結果愈無法接受,對家屬來說更是二度傷害,最後的一幕,會一輩子烙印在心中,午夜夢迴,10年、20年都揮之不去。因此當時判斷「醫療團隊盡早啟動『家庭會議』,跟家屬溝通、解釋病程,明瞭病患狀況,給予正確、清楚、對等的醫療資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也是國內神經加護重症的權威黃勝堅醫師,積極參與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後,他認為醫師的天職不只是救人,也要適時放手,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終點。 限時醫療或限時嘗試,不是放棄,而是經過充分的醫病溝通,也盡了最大的努力,包括心肺復甦術(CPR),經過嘗試,確知無效後,即時放手,縮短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折磨時間。醫師及家屬都已經盡了全力了!可以放手了。大面積燒傷病人換藥時都很痛苦,這次的限時嘗試插管急救,還讓整形醫療團隊能夠在換藥時因為有呼吸器可以短暫實施全身麻醉,讓病人免除換藥的痛苦。2000年制訂的,已經讓慢性癌症末期病人或重大器官衰竭末期病人,如何遵照病人與家屬的意願,臨終時不予無效的心肺復甦術(不予插管急救),或撤除該無效的維生醫療措施(撤除呼吸器),有了很能被接受的運作模式。但是對於急性心肺衰竭的病人,如嚴重顱內出血外傷、腦出血性中風、嚴重心肌梗塞的病人,要不要積極搶救,要不要嘗試手術,往往在醫病溝通時,有很大的困難。醫師可能覺得手術也許有少許成功救回病人的希望,但是如果不成功,病人可能持續昏迷或成為植物人,將延長病人及家屬的痛苦折磨時程。此時如果運用限時嘗試的醫療,醫師與家屬好好溝通,然後放手搶救,成功救回病人,大家歡喜;如果失敗,則運用的原則,或加上即將於2019年實施的的精神,也許可以合乎倫理也合乎法律規範的執行「對病人最大利益」的醫療措施,即時放手,讓病人及家屬,乃至醫療人員,都可心安無憾,提升我國的安寧緩和醫療的品質。(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7/11/21)
-
2019-12-12 科別.心臟血管
誤把胸悶痛當胃病 新婚少婦度完蜜月返國突休克
台中一名34歲王小姐,日前才剛新婚和丈夫出國度蜜月,不料回台3天後突然休克,家人緊急CPR、救護人員執行AED電擊後,送往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確診是心肌梗塞,緊急施做心導管手術與低溫治療,成功挽救一命。光田綜合醫院重症醫學暨心臟內科醫師柯君樺表示,病人到院檢查發現心臟左前降枝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右冠狀動脈血栓,經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醫師率領心導管團隊搶救,在50分鐘內完成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疏通手術、穩定心血管狀況,續進入低溫治療後逐漸清醒,再經2周治療檢查右冠狀動脈血栓也已消失,未來持續復健、服藥和回診追蹤即可。柯君樺說,病患身材纖細、不菸不酒、家族沒有三高及心血管病史,加上女性停經前還有女性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年輕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十分少見。事後評估病患心肌梗塞的風險可能來自於高壓繁忙的工作和籌辦婚事勞累,蠟燭兩頭燒下讓身體不堪負荷,以及蜜月往返台灣、北歐的急遽溫差變化,上述因素都可能引起冠狀動脈內的斑塊脫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致心臟缺血引起致命性心室顫動。呼籲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年輕族群也要注意健康。王小姐說,3個月前她在逛街時突然感覺胸口悶痛,隔天仍覺得不舒服,就像一把火從上腹部燒到胸口,和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症狀相似,因此誤判自己是胃食道逆流到診所就診,吃藥2個月後未改善,還已安排要進一步做胃鏡檢查,沒想到胃鏡還沒做就先休克倒下,病源竟是心血管。王小姐的先生回想,發病當天,妻子自午夜起已感覺到身體不適,先是胸口悶痛到無法躺平休息、凌晨3點起床吃胃藥,然後清晨6點多時起床走動,突然趴倒在床上發出怪異的聲音,叫她無回應,仔細一看妻子全臉發紫,趕忙撥打119求援。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黃植謙指出,患者到院時生命跡象微弱,經插管搶救穩定其生命徵象。一般狀況下年輕患者突發性意識昏迷休克到院,大多原因是腦動脈瘤破裂或胸主動脈瘤破裂,而患者在快速檢查確認為心肌梗塞,即時啟動急性心肌梗塞緊急醫療小組救命。柯君樺呼籲,疾病症狀多變,有時胃食道逆流症狀和心肌梗塞部分相似,令民眾混淆誤判,須仰賴專業醫師才能辨別。若民眾和病患一樣非心血管危險族群,卻因胸悶、胸痛,就醫治療腸胃後無明顯改善,甚至症狀愈來愈嚴重時,可至大醫院檢查排除心血管疾病;若本身是心血管高危險族群,如三高族群、有抽菸、肥胖、年長或停經後的女性,有胸悶、胸痛時更要有所警覺,才能預防面臨心血管猝死危險。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心臟內科暨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吳星輝提醒,現代人飲食習慣多偏好高脂、高熱量飲食,同時沒有良好、規律性的運動習慣,都是心血管疾病年齡層越來越下降的原因,過去醫院收治過最年輕的患者是28歲有抽菸及高血脂的男性。
-
2019-12-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到底該不該去急診?
【編者按】這星期非常謝謝「一隅」先生的來稿,提醒我們醫界與民眾之間對醫院急診的功能還有許多需要釐清的部分。我們非常慶幸能邀請到台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劉政亨醫師以他的專業為我們寫出兩篇文章,介紹什麼樣的情形才需要到急診處,並說明不適合看急診的病人到了急診處,在「檢傷分類」的篩選下,是無法得到「馬上看」的好處。台灣這幾年已經邁入尊重秩序的文明社會,自己或親人生病時,特別需要體恤其他病人的看病權利。對一般民眾而言,身心不適又無法緩解的時候,往往是最著急的,但是看著新聞反覆放送濫叫救護車,濫用急診資源的負面新聞,內心難免對於要不要去急診室起了遲疑,甚至有些人忍耐著病痛不敢就醫,最終造成了病情的延誤及自身的損失。事實上,依照筆者在急診室的工作經驗,要求一般民眾判斷出危急病症是近乎困難的事情。即便有豐富的衛教宣導教導民眾認識各種急症,仍然有為數不少的緊急病症有著各式各樣的表現。身為醫療從業人員,更加不能以此苛責病家,或是將責任轉嫁,導致民眾不敢使用急重症醫療資源。急症之所以為急症,正是因為治療的急迫性,一旦延誤將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傷害或難以挽回的後果。為了讓民眾有一個簡單好用的方法可以初步判斷急症,筆者統整了危急病症的主訴,整理出一套可以簡易識別急症的通則,簡述如下:1.快速惡化的病症要注意:身體上的病痛,如果有快速惡化的情況,必須要考慮屬危急病症。例如前兩天感冒,接下來合併發燒及呼吸喘,很可能是快速進展的肺炎,甚至會惡化到呼吸衰竭而導致生命危險;又例如腹部悶痛,在兩天內進展為右下腹痛且不見緩解,極可能為闌尾炎,若不就醫可能導致闌尾破裂併腹膜發炎及敗血症,亦屬高死亡風險。此外,短時間內產生的的胸痛背痛,一樣也是一種快速惡化,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一旦卻診需要儘速由心臟外科醫師接手處理。2.影響功能的病症要注意:疾病如果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減損,也應該要提高警覺!舉例來說,急性心臟衰竭會導致患者胸悶喘不過氣,難以下床。泌尿道感染併發敗血症,可能是老人家突然全身虛弱,無法進食如廁的背後原因。如果劇烈頭痛合併走路歪斜,不斷嘔吐,也暗示顱內有嚴重問題。又例如頭部外傷合併失憶,想不起事發經過,也要當成是一種功能喪失,若再加上危險機轉,老年,有使用抗凝劑等風險因素,則要考慮顱內出血的可能性,若症狀不減反增,務必到急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安排電腦斷層及進一步診治。3.黃金治療時間的疾病要認識:基本上,各種衛教宣導教育民眾的疾病,多半就是有黃金治療時間的疾病。例如短時間產生的臉歪嘴斜,單側無力暗示著腦血管梗塞,必須盡快到急診由醫師判斷是否適合給予血栓溶解劑或安排動脈內取拴術。此外,胸口悶痛輻射至左肩麻痛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必須分秒必爭到急診安排心電圖檢查,以便在時間內打通冠狀動脈,避免大片心肌壞死。患者路倒如果沒有意識呼吸,可能為突發性心跳停止的狀況,身邊的民眾如果學過CPR,就可以儘速給予胸部按壓並早期求救,早期使用AED去顫。否則的話,血液停止流動五分鐘,大腦就會壞死,即便最終救護車抵達現場把患者救回,也可能會成為植物人。綜觀上述,筆者提出了三項簡單判別急症的參考原則,並列舉了數項危急病症作為舉例。事實上,需要儘速就診的急症不僅於此,當中亦可能有症狀嚴重但疾病本身不危急的情形。筆者希望一般民眾在閱讀本文之際不要拘泥於一個又一個的疾病種類,而應該退回到本文的初衷:用一個簡單的判斷法則,作為病症是否危急的參考。實務上,民眾依照此原則到急診求診,勢必會有一定比例最終判定為非危急病患。舉例來說,腎結石造成的腹側疼痛會高達九級痛(接近產痛),但是在確診後等待碎石術安排期間如果又痛起來,往往只需要症狀控制即可。又闢如急性腸胃炎可能導致患者發燒及上吐下瀉等極度不適,但其實只要維持基本水分及養分攝取,好好修養等待疾病自然病程結束即可痊癒,甚至不需要使用藥物。筆者撰寫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有所困惑的民眾可以參考此原則判斷病痛是否危急,以期能減少不必要的延誤,也希望就診民眾在醫師判定為非危急病症後,亦能耐心配合急診室的診治流程。
-
2019-12-11 科別.心臟血管
別把胸悶當感冒 心肌梗塞好發期症狀要注意
彰化縣溪湖鎮一名65歲男子楊洽聞10天內2次胸悶冒冷汗,卻沒意識到可能是心肌梗塞,第3次發作時就突然失去意識和呼吸心跳,幸好他被及時送醫急救,經過消防隊員、急診醫師和心臟內科醫師接力搶救,終於搶回一命。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說,一般急性心肌梗塞都沒有症狀,楊洽聞發作了2次卻輕忽,第3次若不是立即發現和急救,恐失去生命。楊洽聞平常有喝酒、抽菸的習慣,上個月開始出現左胸悶痛和咳嗽,但他認為自己平常身體不錯,以為是感冒了肺部有痰咳不出來,所以只到住家附近的診所看診,回家後胸悶加劇、冒冷汗,他喝了熱水休息半小時感覺好轉,從未想過深入檢查,6天後又發生相同症狀,他依舊喝熱水忍耐半小時度過,沒想到第3次再發生時就直接倒下。楊洽聞當時在診所候診,診所人員立刻通報消防隊,消防隊員將楊洽聞送往彰化醫院,一路上以AED電擊和持續的CPR搶救,到院前一分鐘左右,楊洽聞恢復心跳。彰化醫院急診醫師洪子文研判是急性心肌梗塞,馬上送進心導管室,心臟內科醫師王彥翔發現楊洽聞的心臟動脈已經完全塞住,放了兩支支架才恢復血流順暢。王彥翔表示,楊洽聞可能在事發10天前就已經有血栓,若前2次胸悶時有就醫檢查,發現心血管阻塞並提早處理,就不必經歷這場生死搏鬥。楊洽聞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但有45年抽菸史,王彥翔說,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化學物質都會引起血管內皮慢性發炎,增加血栓產生機率。王彥翔提醒,心肌梗塞通常會胸悶、胸痛、冒冷汗或暈眩、嘔吐、心律不整,少數還會痛到左手臂、下巴等,最常見的胸悶狀況是猶如被重物壓住,他說,有胸悶症狀就是老天給予機會及時處置,不可輕忽。
-
2019-12-06 科別.心臟血管
兒童心臟停止 即時CPR活率倍增
孩子噎到、嗆到,失去心跳,把握黃金時間急救很重要。長庚研究發現,兒童心臟停止時,若即時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救活率將增加一倍,同時避免腦部因缺氧受傷。但回顧十二年來的病例,因心臟停止而送院急救的兒童中,僅一成在到院前接受CPR。很多父母擔心CPR會壓斷孩子胸骨、傷到孩子,但不做CPR恐怕連命都救不回來,長庚醫療團隊呼籲,政府應加強推廣兒童心肺復甦術。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昨天表示,為提升民眾對於兒童急救的認知,不排除未來與國健署合作,將兒童急救術放至媽媽手冊中,增加民眾學習機會。林口長庚兒童一般科主任李嶸表示,該院於二○○五年至二○一六年間,有一百五十二名十八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到院前心臟停止,男女各半,四成七小於一歲,七成六發生在住所,僅一成即時接受CPR。研究也發現,一百五十二名病童中,只有三分之一可透過急救恢復自發心跳,一成四可存活出院,預後良好可恢復日常生活者只有百分之五。接受CPR的十五名病童中,急救後恢復自發心跳率為百分之六十,其餘一百卅七例沒有接受CPR者,經急救僅有三成二恢復自發心跳,顯示即時進行CPR可增加救活率高達一倍。李嶸呼籲,不要遲疑或害怕替心臟停止的兒童做即時心肺復甦術,早一秒急救,增一分存活。林口長庚兒童一般科主治醫師吳昌騰表示,近一成兒童到院前心臟停止是因為嗆到,若異物梗塞導致昏迷、嘴唇缺氧發黑,就直接進行心肺復甦術;但若異物梗塞不完全、患者尚未昏迷,則應作哈姆立克法。石崇良說,幼童昏厥或呼吸不順,通常與呼吸道有關,民眾急救幼童時,建議先查看呼吸道,若完全不會進行兒童急救,建議撥打一一九與救護人員連線,提供初步急救。馬偕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表示,台灣已將基本急救術納入常規教育中,但國人對兒童急救術相對生疏,建議家有幼童者應學習兒童急救術。
-
2019-12-05 科別.兒科
救活率相差1倍 兒童心臟停止 僅1成作CPR
心肺復甦術(CPR)有機會避免心臟停止患者缺氧過久,不過民眾似乎比較不敢對兒童急救。林口長庚醫院回顧12年來兒童青少年到院前心臟停止的病例,發現只有一成的孩子有人幫作心肺復甦術;呼籲政府強化向全民推廣兒童心肺復甦術。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主任李嶸表示,林口長庚醫院回顧2005年至2016年間未成年兒童青少年到院前心臟停止的152名病例,其中四成七小於1歲,七成六發生在住所。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一成(15名)個案有即時接受旁人作心肺復甦術,比例遠低於美國等各國的三成五。即時接受心肺復甦術的孩子,經醫院急救後恢復持續自發心跳的比例為六成;另外九成(137名)無旁人協助的孩子,急救後恢復持續自發心跳的比例僅三成二,救活率相差一倍。根據消防署2016年至2018年數據,我國成人與孩童發生心臟停止時,即時接受心肺復甦術的比率為四成六,進一步對照上述長庚醫院研究、兒童病例接受心肺復甦術的比例只有一成,可推測「我國民眾似乎比較不敢對兒童急救」。李嶸表示,成人與兒童的心肺復甦術口訣均為「叫、叫、C、A、B」,先叫叫患者、確認意識;確認患者失去意識,就得大聲呼救與撥打119。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則反覆進行C(胸部按壓compressions)、A(暢通呼吸道airway)、B(吹氣呼吸breaths)。C、A、B的作法是,先在患者兩乳頭正中間進行按壓,每次壓的深度為約為身體厚度的三分之一,若是一歲以下幼兒則可用兩隻手指頭來按壓。每按壓30次之後,就暢通患者呼吸道,並口對口吹氣兩次。接著再重複按壓30次、吹氣兩次,如此循環直到患者開始有動作、有正常呼吸或救護人員到場接手為止。心肺復甦術實施過程辛苦,但盡可能別中斷10秒以上。
-
2019-12-05 科別.兒科
兒童心臟停止 僅一成作CPR長庚籲全民伸援手
心肺復甦術(CPR)有機會避免心臟停止患者缺氧過久,不過民眾似乎比較不敢對兒童急救。林口長庚醫院回顧過去12年來兒童青少年到院前心臟停止的病例,發現只有一成的孩子有人幫作心肺復甦術;呼籲政府強化向全民推廣兒童心肺復甦術。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主任李嶸表示,林口長庚醫院回顧2005年至2016年間未成年兒童青少年到院前心臟停止的152名病例,其中四成七小於1歲,七成六發生在住所。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一成(15名)個案有即時接受旁人作心肺復甦術,比例遠低於美國等各國的三成五。即時接受心肺復甦術的孩子,經醫院急救後恢復持續自發心跳的比例為六成;另外九成(137名)無旁人協助的孩子,急救後恢復持續自發心跳的比例僅三成二,救活率相差一倍。根據消防署2016年至2018年數據,我國成人與孩童發生心臟停止時,即時接受心肺復甦術的比率為四成六,進一步對照上述長庚醫院研究、兒童病例接受心肺復甦術的比例只有一成,可推測「我國民眾似乎比較不敢對兒童急救」。李嶸表示,成人與兒童的心肺復甦術口訣均為「叫、叫、C、A、B」,先叫叫患者、確認意識;確認患者失去意識,就得大聲呼救與撥打119。在等待救護車的同時則反覆進行C(胸部按壓compressions)、A(暢通呼吸道airway)、B(吹氣呼吸breaths)。C、A、B的作法是,先在患者兩乳頭正中間進行按壓,每次壓的深度為約為身體厚度的三分之一,若是一歲以下幼兒則可用兩隻手指頭來按壓。每按壓30次之後,就暢通患者呼吸道,並口對口吹氣兩次。接著再重複按壓30次、吹氣兩次,如此循環直到患者開始有動作、有正常呼吸或救護人員到場接手為止。心肺復甦術實施過程辛苦,但盡可能別中斷10秒以上。
-
2019-11-25 科別.心臟血管
男子如廁心肌梗塞發作 鄰居CPR、救護員接手電擊救了他
家住高雄的一名52歲男性,日前趁著連假陪太太回台中的娘家,卻在清晨如廁時因心肌梗塞暈厥,所幸鄰居趕來,緊急施以心肺復甦術,直到救護車緊急醫療技術員接手,送醫後再施以連串醫療措施搶救,終於把他從鬼門關救回來。大里仁愛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施昇宏說,在緊急救護案件當中,急救後回復自發性心跳,進而住院治療的比例約10至20%左右,而能夠存活出院的人數則低於5%。因此,當遇到這類患者盡快進行心肺復甦術及可能適當的電擊治療,增加回復心臟停止後恢復自發性循環的機會。他說,這名男性送院途中,曾受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電擊,一度恢復心跳,急診處置過程中,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心臟內科團隊於是啟動心導管治療,並完成血管的疏通和給予主動脈內氣球幫浦的置放,以提供心臟更好的循環。心導管治療之後,因患者仍處於重度的昏迷,醫師與家屬討論病情後給予維期2天的低溫治療,生命徵象才趨於穩定,並逐漸恢復意識,且身體狀況良好。透過神經學理學及影像檢查均無明顯缺損,在一般病房觀察無明顯不適後,已出院返回高雄。施昇宏說,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是指任何原因造成心臟停止運作,接著引發身體一連串因組織器官缺氧而來的反應。造成心肺功能停止最多的原因還是與心臟疾病有關,例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或其它如肺部的問題如氣喘、呼吸道阻塞、肺栓塞等,都可能引發心肺停止運作。
-
2019-11-23 新聞.健康知識+
一氧化碳中毒徵狀與感冒類似 冬季民眾易混淆
冬季氣候寒冷,民眾洗澡使用瓦斯熱水器、餐廳用餐使用爐火、車輛未熄火開啟暖氣時,門窗緊閉造成通風不良,容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案件,桃園市消防第四大隊今日於龍潭北二高橋下籃球場,舉辦防範一氧化碳中毒的宣導大會。消防隊特別指出,一氧化碳中毒除常見的頭暈徵狀,也常伴隨頭痛、肚子痛、拉肚子、嘔吐等,冬天時民眾往往中毒而不自知,誤以為是著涼感冒,而造成憾事。依內政部統計,107年共發生54件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11人死亡及171人受傷,中毒原因以屋外式熱水器安裝於通風不良處所為大宗佔66.7%,其餘原因則是於通風不良處煮火鍋、使用熱水器等。桃園地區近年此類事故則較少發生,於去年1月發生一件,今年截至目前為止都沒有發生。第四大隊表示,發生一氧化碳中毒的起因往往是在室內燃燒或加熱氣體,瞬間產生大量一氧化碳,而無法排出,吸入體內後影響吸氧能力,造成暈眩等徵狀。除頭暈,一氧化碳重毒也常伴隨頭痛、肚子痛、拉肚子、嘔吐等情形,因而在冬天有時民眾往往中毒而不自知,誤以為是著涼感冒,而造成憾事。第四大隊也呼籲,發現疑似有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時應先將室內門窗打開,保持通風,打119報案,並解開中毒者的衣物,使他能自主呼吸排出一氧化碳;過去曾有救護人員到場搶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時,自己卻同樣中毒的案例,若發生此類情事,搶救當下,也要顧及自身安全。活動中除宣導防範一氧化碳中毒,也安排消防知識家、地震體驗車、濃煙體驗室、小小消防員著裝體驗、與死神拔河(CPR教學)等闖關遊戲,還派出桃園消防局最新吉祥物「消防米格魯」與民眾拍照留念,希望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加深民眾的防災觀念。防範一氧化碳中毒相關防災資料可前往消防署防災知識網站:https://bit.ly/2Oe1CGV;桃園市政府消防局亦提供熱水器遷移補助,詳細申請辦法可洽詢各地消防單位。
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