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5 醫療.耳鼻喉
搜尋
5
共找到
15765
筆 文章
-
-
2022-09-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續5天病例數下降!3歲男童MIS-C,臉部軀幹出疹一度住ICU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837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8157例本土個案及21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1612例,降幅4.1%,相較上周六減少1237例,減少3.1%。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8,157例本土病例,為17,596例男性、20,541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844例),台中市(4,742例),台北市(4,368例),桃園市(4,152例),高雄市(3,441例),台南市(2,250例),彰化縣(1,920例),新竹縣(1,062例),新竹市(987例),屏東縣(962例),雲林縣(922例),苗栗縣(904例),宜蘭縣(900例),南投縣(777例),基隆市(684例),嘉義縣(682例),花蓮縣(534例),嘉義市(441例),台東縣(307例),金門縣(142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9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8例具慢性病史、4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9日至9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4日至9月21日。指揮中心說,今天新增2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8例男性、9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6例)、美國(5例)、柬埔寨(4例)、新加坡、南韓、泰國及菲律賓(各3例)、英國、日本及馬來西亞(各2例)、荷蘭、奧地利、冰島及德國(各1例)。另16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24日至9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512,06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93,915例排除),其中6,211,093例確診,分別為33,569例境外移入,6,177,47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79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7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62例、台北市1,207例、台中市1,095例、高雄市1,009例、桃園市824例、台南市818例、彰化縣629例、屏東縣429例、雲林縣341例、南投縣318例、苗栗縣278例、嘉義縣258例、基隆市233例、宜蘭縣223例、花蓮縣188例、嘉義市175例、新竹縣172例、台東縣153例、新竹市115例、澎湖縣31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84例 3歲男童MIS-C、臉部軀幹出疹 一度住ICU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84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36例、重症48例,及51例死亡。特殊重症為一例兒童MIS-C,確診後1個月出疹,到急診就醫時因血壓偏低等,一度住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目前轉至一般病房。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一例特殊重症個案為3歲男童,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沒有慢性病史,8月16日確診,9月16日起陸續有發燒、腹痛、嘔吐,9月19日臉部和軀幹出疹,9月20日到急診,檢查有結膜炎、血壓偏低,診斷MIS-C住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9月23日轉出加護病房到一般病房治療。截至今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23例,31例腦炎、24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4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3例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9-24 退休力.理財準備
家有啃老族,怕太早分財產會被孩子置之不理怎麼辦?律師:防範不孝,贈與子女先簽契約
我家兒子今年40歲,因為是獨生子所以比較寵愛,都已經40歲了,不娶妻、常換工作。雖然不想說自己的兒子是「啃老族」,但還是很擔心他未來該怎麼辦;又怕太早分財產,我和先生會被兒子置之不理,來自心軟媽媽的煩惱。(嘉義張太太)「賴家王老五」 相同煩惱的父母不少美國愛情喜劇「賴家王老五」中,父母為了將35歲還賴在家的兒子「請」出去,雇用一名美女色誘兒子,希望兒子陷入熱戀會願意獨立門戶。其實現實生活中,有相同煩惱的父母還不少,成年還靠父母養的啃老族愈來愈多;或是,不顧父母、惡意棄養的案例也層出不窮,遇到這些狀況該怎麼辦呢?防範不孝 贈與子女先簽契約美國中情局日前發表一份全球總合生育率預測報告,其中台灣的生育率竟然名列全世界227個國家和地區生育率倒數第一。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台灣少子化現象嚴重,獨生子女個個是寶,生長在過度優渥的環境中,久了就無法承擔壓力,自然成了「啃老族」。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林隆鑫表示,啃老族拋棄撫養父母的案例時有所聞,因此,建議父母在贈與房產或金錢給子女前,可先簽訂「贈與契約」,清楚寫下有附帶條件的贈與,防範子女不孝。林隆鑫分享一個實際案例,一對父母為兒子付了800萬的房子頭期款,協助買下一棟大房子,不料房子購買後,兒子卻對父母態度大轉變,六親不認甚至不願讓父母同住,也不願盡撫養義務,讓爸媽傷心欲絕。以這個案例來看,林隆鑫表示,若父母有簽訂贈與契約,可在契約中清楚寫下,當完成贈與後,兒子需履行扶養義務,或房產權狀由父母保管,以確保父母居住權,若兒子反悔沒做到,父母可撤銷贈與,為自己晚年生活留點保障。保障老後 金援也要防範棄養林隆鑫指出,雖然根據民法第1118條之1規定,年邁父母固然享有成年子女扶養的權利,但如果子女幼時有故意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身體、精神不法侵害(例如常常毆打謾罵),或落跑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法院認為負擔扶養義務顯失公平時,可以減輕扶養義務;情節重大的話,還可免除扶養義務。如果父母從小就對子女呵護備至,但孩子成年卻沒有盡到扶養義務,父母是可以告遺棄罪。按刑法第294條規定:「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林隆鑫解釋,如果父母身體硬朗又有錢,縱使孩子不給生活費,父母也不會有生存危險的話,遺棄罪是不會成立的;但假使父母體弱多病,不被撫養可能餓死或病死時,則父母就是無自救力之人,這時候遺棄罪即會成立。面對少子化,父母溺愛造就不少啃老族,成年後不願自力更生、靠父母養,或是享受父母的金援後卻棄養,若遇到類似狀況,不妨採用以上律師建議的方法,來保障自己的老後生活。
-
2022-09-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陽」可到公園跑步?專家舉外國「與病毒共存」範例
我國邊境2階段開放,9月29日「3+4」一人一室、改發4劑快篩,以及10月13日改為「0+7」,同步取消禁團令、開放一般性社會訪問來台、取消電子圍籬、改採自主防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紐西蘭發放入境者每人6劑快篩,比台灣更慷慨,但紐西蘭快篩陽性雖要隔離,但可到公園跑步,「這就是與病毒共存的觀念」,認為台灣現在要與病毒共存,不是要清零,不必擔憂邊境開放。針對入境者是否可能「隱瞞篩檢陽性」,黃高彬認為,的確有可能有漏網的無症狀確診者,但確診者有症狀想瞞也瞞不住,包括發燒、咳嗽、倦怠等,活動力也會下降,根本無興致出遊。我國目前通報本土確診已有600多萬例,加上社區黑數,估計已破千萬人已感染過,加上國內超過7成民眾已接種疫苗,即使感染後也不容易變重症,無須太過擔憂。現行確診者「7+7」管制,黃高彬認為,目前主流BA.5疫情,相較其他變異株毒性不強,有症狀時傳染力較強,但病程平均3.3天,確診後4、5天後症狀幾乎消失,不易傳染,建議隔離天數應下修,因民眾經過2年多防疫生活,防疫觀念已深植腦海,當身邊出現確診者時,也會格外遵守防疫規定,建議政府讓民眾自行管理,多點彈性。許多民眾也關心「口罩禁令」是否開放,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認為,口罩的確有保護效果,但尚未有疫情前,戴不戴口罩是個人決定,現在我國決定要與病毒共存,只要明確告知傳染疾病有一定風險,不應由官方強制規定戴口罩或祭出處罰,甚至不戴口罩就會招來「異樣眼光」,應回歸民眾個人決定要不要戴口罩。不過黃高彬認為,BA.5變異株傳播力強,且近期流感確診病例明顯增加,建議現在先不要調整口罩規定,戴好口罩仍可減少被感染機率。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認為,新冠疫情才要慢慢下降,且確診者「7+7」、同住家人「3+4」、學校防疫規定等配套都還沒討論,口罩禁令現在先不要解除,不過接下來有機會先行開放戶外、空曠處可免戴口罩,但搭乘公共運輸、室內等建議應要戴口罩。
-
2022-09-24 醫療.牙科
假牙黏著劑主成分含「毒澱粉」?教你假牙黏著劑正確使用6大步驟
台灣高齡人口眾多,戴活動假牙的比率逐年增加,除了清潔問題之外,還需使用黏著劑讓假牙與牙床密合,減少搖晃,影響食慾。牙科醫師表示,如果能夠維持牙床健康,不致萎縮,就可減少使用假牙黏著劑,避免不必要的化學汙染。前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理事長、開業牙科醫師黃斌洋表示,並非每個使用活動假牙的民眾都需要黏著劑,如果牙床條件不錯,活動假牙設有吸盤效果,是可以不用塗抹黏著劑,就能安穩地享用美食。但大部分使用活動假牙者牙床狀況都不好,無法與假牙緊密吻合,如果沒有使用黏著劑,吃東西,就會覺得搖晃,使不上力,因此,飯前在假牙點上3個綠豆大點的黏著劑,套上牙床上,用力一按,就成為眾多銀髮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黃斌洋提醒,在開始使用假牙黏著劑之前,應先徵詢牙醫師的專業意見,可避免因為過度依賴或濫用假牙黏著劑,而造成細菌滋生。事實上,黏著劑的主要成分為「順丁烯二酸」,也就是幾年前喧嘩一時的「毒澱粉」,不過民眾也不用過份擔心,畢竟假牙黏著劑的「順丁烯二酸」用量極少,民眾只要在購買時選擇知名大廠品牌,則相對安全。最後,食藥署也提出正確使用假牙黏著劑6大步驟,分述如下:1.將假牙內側面用牙刷和清水洗淨並擦乾。2.去除口內的黏著劑和食物殘渣,可用毛巾或紗布沾溫水擦拭較易清潔。3.取少量假牙黏著劑塗布於假牙的內側面。4.將假牙放入口腔定位,用手輕壓假牙數秒,讓假牙黏著劑均勻散開。5.用紗布將溢出的假牙黏著劑擦拭乾淨。6.晚上睡覺前應將假牙取下,並以溫水將假牙上的黏著劑和食物殘渣清潔乾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9-2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葉文凌從醫35年深刻感觸:流汗總比流淚好,運動可以遠疾病!
「流汗總比流淚好。」這是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葉文凌從醫35年來的深刻感觸。「人在20歲之前是父母生的,40歲以後的身體狀況是由自己的行為決定。」專長運動傷害的他強調,若不運動流汗,疾病就容易上身;希望運動醫學走入基層,同時打造羅東博愛醫院成為照顧運動選手的搖籃。擅關節鏡手術 治運動傷害葉文凌是台灣運動醫學重要推手、骨科權威,他認為,「運動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身邊不少球友到了70歲、80歲還在踢足球、打橄欖球,儘管身上有些受傷痕跡,但是疾病相對遠離、少很多。「我的運動生涯沒有中斷過」,葉文凌是北市日新國小踢足球科班出身,一路讀建中、北醫,到現在還是運動員,也因此投入運動醫學領域。大學看見球友有運動傷害的需求,開始研究其技術,住院醫師時決定做關節鏡手術,希望能治療周遭所有人的運動傷害。葉文凌在關節鏡手術、運動醫學領域首屈一指,擔任過台灣運動醫學會理事長、世大運總會醫療委員、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隊醫、中華民國足球協會醫療委員會副主席、中華民國奧運醫療委員等。他於1993年7月施行第一台韌帶重建手術,迄今已完成了3萬多台關節鏡手術。為運動員 建醫學綠色通道深耕林口長庚醫院33年後,葉文凌2020年出任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發現宜蘭是運動員的搖籃,「既然我做運動傷害,就應該要入世。」他積極走訪各運動隊伍、辦理校園巡迴座談會,為運動員、教練與醫院建立「運動醫學綠色通道」,包括運動傷害的預防、治療,更重要的是完成讓運動員回到運動場上的最後一哩路。葉文凌指出,由於運動防護員屬於運動體系,而非醫院體系,導致其在醫院所做之事無法計價,但若沒有運動防護員作為橋梁,會使得運動傷害的治療、預防與最後一哩路產生斷裂。他感謝老闆大力支持,讓羅東博愛醫院現有2位運動防護員與1名運動教練進駐。談醫院管理 學拱手、低頭今年3月接掌院長的葉文凌說,「醫院管理是學習拱手、低頭。」過去對管理一竅不通而去念台大EMBA,如今他將所學與在林口長庚醫院的實務經驗派上用場,在羅東博愛醫院採用數據化管理及目標管理。未來期許羅東博愛醫院成為東台灣的微創手術中心,目前院內有3名醫師,目標再找尋2位願深耕地方的生力軍,以造福更多人。養生祕訣/跑步或快走 每天做伸展操「我把工作視為人生的挑戰。」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葉文凌笑說,最大興趣是工作,實在有點奇怪。向來以目標管理的他提到,人生每個階段,可透過流程化來完成當時訂定的目標,例如這兩年他在羅東博愛醫院成立了運動中心。葉文凌是足球員出身,從學生時代到現在接任院長,運動早已融入生活之中。然而,現在每天都有不少會議與活動,相當忙碌,無法在固定時段去踢球,因此目前的運動是跑步或快走,一周4至5天,運動場域遍及馬路、學校、跑步機等處。葉文凌有僵直性脊椎炎,其併發症如髖關節容易退化,多年前他因沒熱身就踢球,曾把股骨頸踢斷,此後就痛定思痛,會花時間做柔軟運動,每天至少騰出10至20分鐘做伸展操,深怕骨頭再斷一次。回想念台大EMBA時,葉文凌一天到晚吃喝玩樂,體重一度逼近90公斤,血壓飆高,驚覺「這樣不行」,兩年前開始減肥,至今維持70公斤的標準值。葉文凌的飲食,以攝取蛋白質、蔬果食物為主,一般人蛋白質需求量是體重每公斤0.8公克到1.2公克,中老年人則是1.5公克,而雞豬牛肉的純蛋白質占比22%到28%不等。以他70公斤為例,就需要105公克蛋白質,得進食約420公克的肉量。葉文凌說,如果純蛋白質攝取量不足,又沒有運動,中年以後,骨鬆肌少症會隨之而來。因此他持續運動,為了讓自己老年不躺床,繼續生龍活虎。葉文凌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肩、膝關節鏡手術及運動傷害、微創手術、關節重建●現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林口長庚醫院骨科兼任主治醫師、長庚醫院臨床教授● 學歷:台灣大學EMBA長庚大學機械工程博士班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桃園分院外科主任、廈門長庚醫院醫務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流汗總比流淚好。
-
2022-09-24 退休力.理財準備
擔心存不到退休金?勞退教母王儷玲傳授4大心法,有效累積退休金
自COVID-19疫情,全球經濟面臨巨大衝擊,今年以來,股市接連重挫,有人報酬歸零,甚至被套牢,金融市場波動是常態,此時正確投資觀念更為重要。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提醒常見的錯誤退休投資行為及迷思,並提供正確的投資心法。 常見的錯誤退休投資行為1. 以短期投資為主,對同一個投資標的持有時間往往低於一年。2. 喜歡買理專推薦的商品,或是追逐當下市場熱賣的投資商品。3. 買賣與轉換投資的次數太多,一年內轉換投資標的很多次。4. 喜歡短進短出,常因過度自信造成買賣時點錯誤。5. 錯誤的資產配置,例如股票或定存投資的比例太高,或是投資配置沒有隨著年齡做適當的調整。錯誤的退休規畫迷思大家在退休理財的規畫上也常會有以下幾點錯誤迷思:太晚開始退休理財、嚴重低估退休費用、投資太保守、每月儲蓄金額太少、太早退休、退休準備時間太短、太晚考慮長照與年金保險需求。過去的許多退休調查發現,許多民眾都期待自己60歲前就可退休、預估退休後每月只需要2至3萬元,45歲前不會開始規畫退休儲蓄、平均只用11至15年時間來做退休理財、很晚才想到應該要買老年醫療、年金保險與長照保險,且無論男女都有約五到六成的人選擇以存款方式來進行退休理財,以上這些都反映了大多數台灣人嚴重低估了自己的退休需求,也都太晚作退休規畫。8大退休規畫財務迷思:1.自己還年輕,離退休生活還很遠,以後再說。退休儲蓄越早越好,從25~35歲開始,如果投資報酬率6%,每月不到5000元,65歲就可以存1000萬元。2.退休金只要定期定額儲蓄就好了除了長期的定期定額,也要注意是否選擇適合的投資標的,並隨著距離退休年限調整資產配置。3.退休只要領到政府與雇主的退休金就夠了。應了解自己的退休需求,估算退休所需的退休金,扣除政府與雇主給付之後,依照缺口自行準備退休金。4.退休投資以保守為好,風險少就好。退休投資應該依照財務狀況及風險承受度,選擇不同風險性的資產配置,如果一味減少投資風險,可能造成投資報酬率偏低而有退休金不足的風險。5.退休金準備500萬就夠了。絕對不可以忽視長壽及通貨膨脹風險,因為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以及物價膨脹率有多快。6.人生苦短,越早退休越好。應該定期檢視自己的退休需求與缺口的改變,如果退休準備不足,只有延後退休才能準備足夠的養老金。7.我的身體很健康.應該不用考慮長照。千萬不要忽略長期醫療照的問題,如果真的罹患需要長照的疾病,可能3至5年就會把退休金用光。8.年金保險現在買太早,退休後再買。每個人退休後應該都要有年金保險轉嫁長壽的風險,愈早買年金保險可以強迫自己提早做退休儲蓄,而且也可以利用複利增值效果,用較少的成本準備退休金。正確投資理財方式台灣年金制度財務缺口仍嚴重,所有人都必須瞭解退休理財的重要性,才能及早理財補足退休財務缺口。但市場定存利率又太低,用定存累積的報酬率無法對抗長壽風險與通膨風險,可是許多民眾卻又不放心將錢投入在充滿投資風險的金融市場。因此,退休理財最好是用定期定額,讓資金分批進場降低平均成本,若能再掌握投資趨勢,逢低進場布局,即可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累積退休資產,使退休理財更事半功倍。想要落實退休計畫,就必須學會聰明退休理財,也就是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效益。要如何才能有效率的累積退休金,可以分為兩個面向:盡早準備、提升投資報酬率。首先,退休理財要先改變投資思維,一定要改掉短期投資的布局,最好的方式是用定期定額投資方式長期投入,而且一定要有正確的資產配置觀念。建議可以人生周期資產配置方式進行投資,早期是累積報酬讓資產可以快速增值,譬如年輕人的股票投資比重可以高一點,晚期則是要逐漸保守以確保資產價值,所以等到退休前就可以逐漸轉向以債券或固定收益類的投資組合。此外,退休理財追求的是長期投資,投資人必須懂得做好逢低布局,不要錯失低點進場的投資好時機。另外,提早開始準備的好處在於可以透過時間複利的力量,以較少的成本來籌措退休金,而提升長期報酬率更能讓退休金透過時間複利的效果快速增值。舉例來說,如果想在65歲退休時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以投資報酬率5% 計算,在25歲就開始定期定額投資,每月只需存入6526元;但如果從35歲才開始,每月必須投入11966元,幾乎是25歲的兩倍。但是如果報酬率不夠高,例如報酬率下降到3%時,25歲時每月需存入的金額也要增加到10772元。可見,越晚開始投入每月必須投入的錢就更多,而報酬率越高善用時間複利也可以讓民眾更輕鬆準備退休金。落實退休投資四大心法 迎接幸福退休生活退休理財必須選擇具有長期投資趨勢的商品,例如成長型的績優企業股、目標日期基金、目標風險基金、多元資產基金、指數型基金(ETF)等,並須掌握投資趨勢適時轉換標的,應注意全球產業趨勢發展,加碼前汰弱留強。近期因科技數位、高齡化與疫情之發展,科技、生技、醫療等產業仍具發展潛力都適合長期投資。此外,退休理財若能掌握以下四大心法定能可使你退休理財更事半功倍。1. 長期扣款越早開始越好:根據過去投資經驗,維持3年以上能擁有較佳的投資績效,平均正報酬機會就可達6成以上。而儘早開始準備的好處在於可增加時間複利效果,也能使資產配置空間較大,有利投資績效之提升。2. 逢低加碼下跌不停扣:定期定額的優勢在於有紀律地攤平投資成本,但投資人常常無法精準判斷市場行情,容易產生買高賣低情況,因此退休理財在下跌時最好不要停扣,甚至最好能夠把握時機進行加碼投資,才能更有效降低整體投資部位之平均成本,提早創造轉虧為盈的機會提升投資率。3. 漲多停利但不停扣出場:針對停利控管,可以根據投資標的之波動特性以及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來訂定停利機制,一般退休理財長期投資之報酬率會設6-8%以上,在漲幅已超過停利目標時可先獲利了結落袋為安,但不要停扣。4. 掌握投資趨勢轉換標的:退休理財應選擇具有長期投資趨勢的商品,也要注意加碼前汰弱留強。例如,近期科技、生技、醫療等產業仍具發展潛力,而全球多元資產基金、社會永續(ESG)基金、指數型基金(ETF)、優質高股息與債券基金等都很適合長期投資。疫情後全球退休金投資市場將進入新的市場週期,目前應該重新評估退休理財投資策略並調整資產配置。而退休長期投資主要調整策略包括:重新平衡市場動蕩下「逢低買入」價值型股票,核心資產可適時逐漸增加績優企業成長股、投資等級債、優質公司債、新興市場債、避險基金和不動產證劵化基金等另類投資資產。疫情後全球另類投資資產將持續成長,過去15年來全球退休基金都明顯增加另類投資的部位,特別是ESG 投資更將成為重要新趨勢,包括綠色債券、ESG投資級債、ESG基金與ETF等,這些標的長期而言都能提供較穩定的收益。尤其是臨近退休年齡的族群,更有必要及早重新審視退休目標,提早調整投資決策。儘管長期投資對於人性而言是一大挑戰,若能落實以上定期定額投資心法策略,相信可以協助有效累積退休金,早日達成退休財富自由的夢想。退休金試算●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好命退休計算機:https://rfa.pension.org.tw/RetireComputer-Person/startpage.php●「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原文連結:https://www.pension.org.tw/index.php/classroom/2019-01-30-16-16-08)
-
2022-09-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國門鬆綁民眾疑問多!指揮中心QA解惑「0+7入境可住一般旅館」
邊境即將解封,第一階段於9月29日起,入境改為「3+4」,全程可一人一室、10月13日更可望改為「0+7」,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於23日表示,「0+7」實施後,民眾入境可住一般旅館,雖然相關流程還沒公布,但涉及後續訂房問題,因此先公告。另外,為了讓入境者了解快篩使用、結果回報等,疾管署官網更新相關QA,分為:‧快篩實施方式及試劑取得‧入境當日或居家檢疫第1天快篩結果之回報‧檢疫期間出現症狀時/檢疫期滿當日之快篩注意事項‧快篩試劑使用說明與快篩試劑處理以下為入境鬆綁10大QA一次看:「快篩實施方式及試劑取得」Q1-1:自國際港埠入境旅客何時需做家用快篩檢測?A1-1:自111年9月29日零時(航班表定抵臺時間)起入境旅客,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提供2歲以上旅客4劑家用快篩試劑,並請於以下時機進行快篩檢測:1.入境當天或居家檢疫第1天。2.居家檢疫期滿當日(即居家檢疫第3天)。3.自主防疫期間如需必要外出,需有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4.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期間如出現發燒、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呼吸困難、嗅味覺異常、腹瀉、全身倦怠、四肢無力等症狀時。Q1-2:請問自主防疫期間必要外出前須有「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應如何計算?A1-2:自主防疫期間需外出上班或購買生活必需品者,需於外出當日或前一日進行快篩且檢測結果為陰性者才可以外出。例如:6 月 20日要外出,需具有6月19日或6月20日快篩檢測陰性結果。Q2:請問要如何取得快篩試劑?A2:入境時,會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以入境當日年齡為準)旅客發放4劑「COVID-19家用抗原快篩試劑」,請民眾務必妥為保管(室溫保存);如果未拿到快篩試劑,請主動洽詢現場工作人員,確認已領到快篩試劑後再離開。Q3:快篩試劑費用由誰支付?A3:本項快篩試劑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發放,民眾不用付費購買。Q4:如發現入境時未領到快篩試劑、試劑內容物不完整,或因不小心遺失、操作不當等情況導致無法完成快篩檢測,可以補發嗎?A4:請民眾於入境時主動確認已領到4劑快篩試劑,入境後原則不予補發。Q5:未滿2歲嬰幼兒無法進行快篩,如果檢疫期間有疑似症狀或自主防疫期有與家人外出之必要時該怎麼辦?A5:1.未滿2歲者檢疫期間無需執行快篩檢測,如其檢疫期間出現疑似症狀,請同住者主動聯繫居家檢疫健康關懷人員,由關懷人員評估轉介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倘有緊急就醫需求,請撥打119,以119救護車為原則或依指示之防疫車輛、同住者接送(雙方全程佩戴醫用口罩)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全程須佩戴醫用口罩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2.另自主防疫期間,非必要不得外出,倘同住者確實需帶未滿2歲者外出,該未滿2歲者無需進行快篩。Q6:入境人員因故無法執行快篩試劑者,如果檢疫期間有疑似症狀或自主防疫期間有外出之必要時該怎麼辦?A6:1.入境人員如因故無法執行快篩試劑者,檢疫期間可無需執行快篩檢測,如出現有疑似症狀時請聯繫居家檢疫健康關懷人員轉介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倘有緊急就醫需求,請撥打119,以119救護車為原則或依指示之防疫車輛、同住者接送(雙方全程佩戴醫用口罩)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全程須佩戴醫用口罩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2.但考量自主防疫期間可能尚處於病毒潛伏期,故自主防疫期間非必要不得外出,如需必要外出,仍需具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入境當日或居家檢疫第1天快篩結果之回報」Q7-1:完成入境當日或居家檢疫第1天快篩後,我應該如何回報快篩結果?A7-1:居家檢疫健康關懷人員(村里幹事、外事警察、學校等人員)會於您入境當日或居家檢疫第1天進行電話關懷時,詢問您入境當日或居家檢疫第1天的快篩結果,再請您依快篩檢測結果回報予居家檢疫健康關懷人員。另如為入住集中檢疫所之檢疫者請向所在集中檢疫所衛生組人員回報。Q7-2:如果我的入境當日或居家檢疫第1天快篩結果為陰性,是不是就可以立刻解除檢疫了?A7-2:不可,您仍須依「防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所載明之檢疫起始日及檢疫結束日完成3居家檢疫至期滿,並請於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另外提醒您,使用完後的家用快篩試劑及採檢棒等耗材請用塑膠袋密封包好後,依一般垃圾處理。Q7-3:如果我的入境當日或居家檢疫第1天快篩結果為陽性,應該怎麼辦?A7-3:1.不可外出,請主動查詢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使用「健保快易通APP」常用服務項下之就醫院所查詢全民健保視訊診療院所,或聯繫所在衛生局安排縣市政府居家照護診療計畫之視訊診療醫療院所,預約並透過遠距/視訊診療門診由醫師評估確認快篩結果,並配合後續防疫措施(詳請參閱「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及居家檢疫對象快篩陽性之評估確認及通報流程」);如為入住集中檢疫所者,請依集中檢疫場所作業辦理。2.若經通報確診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個案,後續將由地方政府衛生單位開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請依衛生單位指示於住家(1人1室)或其他指定處所進行居家照護或隔離治療。Q7-4:如果我的入境當日或居家檢疫第1天快篩結果為不明(無法判定結果),應該怎麼辦?A7-4:1.有時因產品品質或操作因素,檢測結果無法判定為陽性或陰性時,可先參考產品說明書相關指示辦理,或洽詢配發之試劑廠商。2.倘仍無法判定結果,請您再次進行快篩檢測。「檢疫期間出現症狀時/檢疫期滿當日之快篩注意事項」Q8-1:檢疫期間我因出現症狀使用快篩試劑進行檢測,結果為陽性,應該怎麼辦?A8-1:1.不可外出,請主動查詢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使用「健保快易通APP」常用服務項下之就醫院所查詢全民健保視訊診療院所,或聯繫所在衛生局安排縣市政府居家照護診療計畫之視訊診療醫療院所,預約並透過遠距/視訊診療門診由醫師評估確認快篩結果,並配合後續防疫措施(詳請參閱「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及居家檢疫對象快篩陽性之評估確認及通報流程」);如為入住集中檢疫所者,請依集中檢疫場所作業辦理。2.若經通報確診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個案,後續將由地方政府衛生單位開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請依衛生單位指示於住家(1人1室)或其他指定處所進行居家照護或隔離治療。Q8-2:檢疫期間我因出現症狀使用快篩試劑進行檢測,結果為不明(無法判定結果),應該怎麼辦?A8-2:1.有時因產品品質或操作因素,檢測結果無法判定為陽性或陰性時,可先參考產品說明書相關指示辦理,或洽詢配發之試劑廠商。2.倘仍無法判定結果,請您再次進行快篩檢測。Q8-3:檢疫期間我出現症狀,但發現入境時未領到快篩試劑、試劑內容物不完整,或因不小心遺失、操作不當等情況導致無法進行快篩檢測,應該怎麼辦?A8-3:請先持續觀察,若不適症狀未緩解,請主動聯繫居家檢疫健康關懷人員(村里幹事、外事警察、學校等人員),告知您有症狀但無法進行快篩檢測原因,由關懷人員評估轉介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如為入住集中檢疫所之檢疫者,請聯繫所在集中檢疫所衛生組人員。Q8-4:如果我的檢疫期滿當日快篩結果為陰性,是不是就可以立刻解除檢疫了?A8-4:不可,您仍須檢疫至「防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所載明之檢疫結束日24時,並請於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另外提醒您,使用完後的家用快篩試劑及採檢棒等耗材請用塑膠袋密封包好後,依一般垃圾處理。Q8-5:如果我的檢疫期滿當日快篩結果為陽性,應該怎麼辦?A8-5:請參閱Q8-1。Q8-6:如果我的檢疫期滿當日快篩結果為不明,應該怎麼辦?A8-6:請參閱Q8-2。「快篩試劑使用說明」Q9:我不太會操作快篩試劑怎麼辦?A9:1.請您參閱快篩試劑所附說明書或至本署全球資訊網首頁>傳染病與防疫專題 >傳染病介紹>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重要指引及教材>入境民眾執行COVID-19抗原快篩作業項下所列相關試劑操作短片。2.如果仍有疑問,請洽詢配發之試劑廠商。「快篩試劑處理」Q10:快篩試劑檢測完該怎麼處理?A10:請您參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全球資訊網首頁>環境主題>議題專區>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專區>「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垃圾排出注意事項」。
-
2022-09-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蘇貞昌:10月13日解封恢復正常生活!兩階段解封措施一次看
立法院新會期今天開議,行政院長蘇貞昌上午赴立院備詢,進入議場前蘇貞昌接受媒體記者聯訪。針對防疫解封,蘇揆表示國內疫情穩定控制,這幾天確診也都連續下降,所以已經宣布要第一階段的開放;經過一周觀察後, 沒有重大變化的話,會經過2週的預告,預計於10月13日解封、恢復正常生活。【中央社/台北23日電】行政院宣布擬於10月13日推入境「0+7」措施。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受訪說,感謝民眾團結合作及醫護、防疫人員的辛苦,終於走到疫情要結束前的最後一哩路,沒重大變化就會解封。立法院新會期今天開議,邀請蘇貞昌列席施政報告並備質詢。蘇貞昌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到10月13日之後,口罩鬆綁政策、「0+7」配套是否已準備好。蘇貞昌說,感謝民眾的團結合作,以及第一線醫護人員和防疫人員這2年多來的辛苦,大家終於走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要結束前的最後一哩路,雖然最近國外有疫情,但國內都在穩定控制及預測範圍內,這幾天確診數也連續下降。蘇貞昌指出,政府已經宣布要第一階段的開放,同時觀察1星期,如果一切如原先預判,沒有重大變化的話,會經過2個禮拜的預告,同時就會解封,就能讓民眾全部恢復正常生活、開放國境,時間大概在10月13日。不過,基於國際疫情還在變化,蘇貞昌表示,會有最基本的防疫措施,還是請民眾做好各項防疫規範所做的要求,大家配合、保護健康。此外,對於台北市長柯文哲談及台灣民眾黨新竹市長參選人高虹安論文案說,像惡霸流氓要強姦女生,這種說法是否失言;蘇貞昌說,他沒有注意到柯文哲講什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因應邊境逐步開放,為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及民眾生活需求,經綜合評估入境檢疫措施實施情形、國內疫情、防疫與醫療量能,指揮中心採兩階段解封。邊境解封第一階段為自9月29日零時起(航班表定抵台時間),入境檢疫措施維持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前3天居家檢疫處所調整為「1人1室」,及配合邊境取消唾液採檢,調增入境旅客家用快篩試劑檢測措施。邊境解封第二階段為10月13日零時起上路,開放措施包含每周入境人次15萬人次、入境免居隔(0+7),開放免簽證國家入境,以及取消觀光禁團令,但最終實際上路日期仍要再觀察一周才能決定。指揮中心兩階段解封措施一次看邊境解封第一階段9月29日零時起放寬以下措施,入境總人數為每周6萬人次、取消入境唾液PCR檢測、檢疫處所得全程採1人1室一、每周入境總人數:每周由現行5萬人次調增為6萬人次為原則。二、檢測措施:(一)取消入境時(第0天)於機場/港口執行的唾液PCR檢測,改由發放2歲以上旅客4劑家用快篩試劑,於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期間檢測。(二)入境前14日內有疑似COVID-19症狀旅客,主動於「入境檢疫系統」申報,並於入境時由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或後送醫院採檢。三、檢疫天數及處所:入境日為第0天,維持「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開放居家檢疫及自主防疫期間得採「1人1室」。四、入境至檢疫處所交通方式:維持得搭乘防疫車輛、自駕或由親友/機關團體車輛接送,參照防疫車隊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五、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機制。邊境解封第二階段預計10月13日起,每周入境人次15萬人次、入境免居隔(0+7),開放免簽證國家入境,以及取消觀光禁團令一、每周入境總人數:試行每周15萬人次為原則。二、檢疫天數及處所:入境日為第0天,放寬為「7天自主防疫」,取消原3天居家檢疫;入境時取消開立「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三、檢測措施:(一)入境時2歲以上旅客發放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於自主防疫期間進行檢測。(二)入境前14日內有疑似COVID-19症狀旅客,請主動於入境時通報疾病管制署之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依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或後送醫院採檢。四、入境旅客交通方式:無相關症狀之旅客,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五、非免簽證國家開放得以「一般性社會訪問」及「觀光」事由申請來臺簽證,且同步取消旅行團限團令。「0+7」期間陽性出門如何罰? 指揮中心給答案若民眾自主防疫期間快篩陽性,卻依舊外出,該如何處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防疫指引目前以建議為主,如果有收到檢舉會請衛生局處理。指揮中心今公布9月29日起邊境唾液快篩將取消,改發放4劑快篩給入境旅客自主使用;若採陽仍外出是否會有相關罰則?莊人祥表示,不管是3+4、0+7,自主防疫期間,就是要依照指引規定,外出前採檢陰性,兩天內陰性才可外出,如果檢驗陽性外出的話,指揮中心指引仍以建議為主,但若被檢舉,會請衛生局進一步處理。7天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一)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的自宅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二)應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童、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等)。(三)有症狀請在家休息,如無症狀且有2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結果才可外出、上班、上學。快篩檢測時機:1. 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1天。2. 自主防疫期間之外出時,需有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3. 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時。4.未滿2歲者,其自主防疫期間無需執行快篩檢測。(四)有用餐需要,得於餐廳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離開座位時及餐點使用完畢後應立即佩戴口罩。外出期間有飲食需求可暫免佩戴口罩,用畢後立即佩戴。(五)禁止前往醫院陪病、探病,建議延後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並避免前往長照機構。(六)確診之輕症個案可於防疫旅館或原自主防疫地點(不含一般旅館)進行居家照護。快篩陽性應儘速就醫透過遠距/視訊診療、委由親友或由衛生局安排至診所或負責居家照護責任院所(含衛生所)評估快篩結果。確診後如有就醫需求,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家人親友載送(雙方全程佩戴口罩)或依地方衛生局安排就醫,就醫時請佩戴醫用口罩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
2022-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高端想赴日本得先自費3500做PCR? 王必勝認了:日本現在未列高端
日本宣布10月11日起,開放入境自由行,並恢復免簽證措施,同步取消每日入境5萬人上限。昨日行政院也宣布,預定10月13日邊境啟動「0+7」的防疫政策,讓不少民眾搶買日本機票。然而高端不在日本認證疫苗中,打高端民眾前往日本得額外花費PCR費用。日本目前認證的疫苗,包含:BNT、AZ、莫德納、嬌生、Novavax與印度的Covaxin疫苗,並未認可台灣的高端疫苗,若不符合日本疫苗施打條件,需在出國前72小時持有PCR陰性證明,至少要花3500元做PCR,若急件費用更要價4500元。我國過去針對施打高端疫苗者,若因緊急事由須出國,提供額外施打其他廠牌疫苗。不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此方案目前只針對美國,因為美國若沒有施打美國認證的疫苗,完全無法入境,因此提供施打高端疫苗者,可以補打其他疫苗,在一個月內即可完成。針對日本限制,指揮官王必勝說,「日本現在沒有列入高端」,也沒有針對高端做討論,另外方法就是提供PCR證明,而PCR有自費問題。王必勝說,觀察日本邊境管理措施,近期開放速度很快,因此也觀察說,是否有取消疫苗相關限制、是否可以再施打其他疫苗的可能性。
-
2022-09-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4天病例數較上周降低!致死率隔1個月「再降萬分之1」, 羅一鈞曝這年齡層下降最多
41死!本土+3萬9769、境外+256 連4天病例數較上周降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0,02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9,769例本土個案及25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新增病例數為連續四天較上周同期下降,但仍有九個縣市新增破千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本土新增3萬9769例,比之前一天4萬多人少,比上周五41430例減少1661例,降幅4%,目前看來疫情往好的方向發展,有下降趨勢。境外移入新增256例,跟之前一天差不多,死亡新增41例,比前一天少,差不多這數目,顯示疫情還算穩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9,769例本土病例,為18,246例男性、21,503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525例),台中市(5,177例),台北市(4,533例),桃園市(4,153例),高雄市(3,421例),台南市(2,509例),彰化縣(2,005例),新竹縣(1,069例),屏東縣(1,056例),新竹市(934例),苗栗縣(928例),宜蘭縣(914例),雲林縣(895例),南投縣(723例),嘉義縣(666例),基隆市(659例),花蓮縣(573例),嘉義市(417例),台東縣(344例),金門縣(150例),澎湖縣(93例),連江縣(25例)。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20多歲男打3劑家中猝死後確診 11歲童染疫肺炎呼吸性酸中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85例,包括中症135例、重症50例,及死亡41例,最年輕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沒有慢性病史,曾施打3劑疫苗,9月17日被朋友發現在家中無意識,送急診時無心跳呼吸,採檢PCR陽性、Ct值25.3,經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另外新增3例兒童青少年中重症。11歲男童,曾接種2劑疫苗,無慢性病史,9月15日出現發燒、喉嚨痛,快篩陽確診,9月17日因呼吸困難至急診,經檢查有肺炎、缺氧、呼吸性酸中毒,插管用呼吸器,收治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治療,目前病況有改善,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22例,31例腦炎、24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41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3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致死率隔1個月「再降萬分之1」 羅一鈞曝這年齡層下降最多我國連續4天新增病例數較上周減少,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共累積608.5萬名本土病例,包括9889例死亡,致死率為0.16%,為萬分之16。而8月26日公布的致死率,從0.18%降到0.17%,今日致死率再從0.17%降至0.16%,因此距離1個月前有下降趨勢。根據指揮中心統計,上周70歲到79歲致死率0.81%、80到89歲2.84%、90歲以上7.35%。本周70歲到79歲致死率0.79%、80到89歲2.8%、90歲以上7.25%。羅一鈞說,致死率下降主要因長輩年齡層,包括80、90多歲兩個年齡層,致死率都有穩定下降,特別是90多歲年齡層,上周致死率7.35%,本周下降到7.25%,降幅最明顯,與投藥率有相關性,不過後續仍要看BA.5疫情,造成中重症人數是否有減少。
-
2022-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秋冬Omicron變異株衝擊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周末開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陸續配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至各縣市,各縣市及各家醫院可接種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的時間與方式都不同。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北醫附醫等醫院皆在26日開打,但需要先預約,各縣市也陸續在明天起設置大型接種站,第一階段符合施打資格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根據指揮中心統計,6個月大到4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37.1%、第二劑為6.6%。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第二劑分別為93.5%、87.4%、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3%、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4%;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6.2%。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已配發至各縣市,明天起,許多縣市政府都安排開打,民眾第一步可以先上地方衛生局的網站查詢,了解如何預約。有些縣市直接設置大型接種站,或是於民眾方便接種的公共場域提供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延伸閱讀】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開打!全台各縣市預約施打資訊整理因應國際間及秋冬可能遭受變異株Omicron的亞型株BA.4及BA.5疫情衝擊,並依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臨床試驗結果,含原型株及BA.1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可以降低高風險族群重症及死亡風險。目前預計10月13日開放邊境,開放邊境後仍有重複染疫的風險,呼籲民眾符合資格,就建議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可作為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三次追加劑施打。須與前一劑疫苗間隔滿3個月(12周),符合資格民眾請攜帶健保卡及接種小黃卡前往接種。第二階段接種對象為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開放接種時間將公告於醫院官網最新消息。
-
2022-09-23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失敗3大原因 醫分析:過度壓抑想吃的欲望反而容易復胖
據國健署統計,18歲以上國人50.3%過重,相當於全台「千萬成年人」有體重危機。世界肥胖聯盟昨公布最新調查發現,台灣30到49歲的民眾,超過7成為了「保有完美體態」減肥,近8成民眾只靠飲食、運動來減重,但結果不理想;調查也顯示,減重失敗3大原因,分別為缺乏意志力、無法克制食欲、太忙碌而影響減重。世界肥胖聯盟指出,10年後台灣BMI超過30的人口將突破10%,約231萬人。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燦宏表示,國際上肥胖治療趨勢,是認知增強、行為改變、藥物輔助多管齊下,但國內有減重需求的民眾,多半只靠飲食、運動,即使再有毅力,靠飲食最多只能減重10%,若沒有做好心理建設情況下,很容易減重失敗、復胖率高,因此減重計畫必須更全面。最新「肥胖世代-百人減重行為調查」顯示,有7成以上的受訪者為了「保持勻稱體型而減重」,並沒有意識到肥胖是疾病;近8成受訪者採取飲食調整、運動來減肥,但滿意度不盡人意;近6成民眾不曾諮詢專業人士;受訪者平均減重期間為5.2個月,未見成效、復胖就放棄。減重失敗者中,多因為缺乏意志力、無法克制食欲、太過忙碌而減重失敗。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減重主要跟3種機轉有關,包括抑制食欲、減少吸收、促進代謝。但從調查結果發現,減重難成功原因,與食欲最相關,除了生理飢餓感外,也會因壓力、情緒讓人想吃東西,若過度壓抑想吃的欲望,食欲會慢慢膨脹,最終變成「食欲怪獸」,導致復胖、減重失敗。台灣現已有合法減重藥物,透過抑制食欲及減少油脂代謝二種機轉,可協助減重者抑制食欲而減輕體重。
-
2022-09-23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別漏領!確診者、隔離者可領的補助不同 2022防疫補償金總整理
國內COVID-19本土累計確診數已突破600萬例,目前確診雖多為輕症,但依照指揮中心指引,現階段仍需居家隔離7天。而隔離期間無法工作所造成的損失能得到哪些補償?確診者跟居隔者領的補償不一樣嗎?當確診成為普遍日常,《元氣網》為您整理隨時都可能用得到的防疫補助資訊,以備不時之需!「確診者」可領哪些補助?勞保傷病給付.補償對象:勞工確診,請特休、病假或事假,得以申請勞保傷病給付,自隔離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發給。.申請辦法及相關QA:https://www.bli.gov.tw/0107199.html【延伸閱讀】確診請對假可領勞保傷病給付!14個QA教你如何請假勞保失能給付被保險人染疫,經治療後,症狀固定,再行治療仍不能期待其治療效果,經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院診斷為永久失能,符合勞保失能給付標準規定,得請領勞保普通失能給付。.申請辦法:https://www.bli.gov.tw/0103236.html勞保職業傷病給付.補償對象:「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已於5月上路,將職災保險最高投保薪資上限提高至7萬2800元,給付金額上限也跟著提高。不過,由於災保法剛施行不久,算法會有不同情況。1.若勞工是在5月1日之前因職災確診,投保薪資上限仍為4萬5800元,若以居家照護10天來算,職保傷病給付最高可領7481元。2.若勞工是在6月確診,前6個月的投保薪資算法,就要以4個月最高投保薪資4萬5800元、加上後2個月最高投保薪資7萬2800元,居家照護時間也已經縮短為7天,試算下來,職保傷病給付最高可領7307元。3.若勞工在10月以後確診,前6個月的投保薪資上限都是7萬2800元,居家照護仍維持7天,試算結果職保傷病給付最高可領9707元。.申請辦法:https://www.bli.gov.tw/0106708.html【延伸閱讀】因工作確診 職保傷病給付最高可領9707元「被隔離者」可領哪些補助?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補償對象: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的主要補償對象為「受隔離或檢疫者」、「照顧者」,確診者本身是無法申請的。然而居家隔離政策不斷修正,但防疫補償金申請規定仍沒有改變,基本上還是以有收到居家個別隔離通知書者可申請;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預防性停課,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申請辦法:https://swis.mohw.gov.tw/covidweb/【延伸閱讀】0+7居隔新制,防疫補償金及防疫保單還有得領嗎?一件事是關鍵每日500元臺北市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補助.補償對象:設籍於臺北市之居家檢疫/隔離者須於檢疫隔離、自主防疫期間 自費住臺北市防疫旅館、臺北市政府指定之檢疫所(安心檢疫所-救國團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或居家檢疫/隔離者須於住家檢疫隔離期間,其同住親友自費入住臺北市合法旅館民宿。.注意事項:台北市這項補助實施至111年8月31日止,最終受理申請至111年10月31日截止(紙本郵寄申請以郵戳為憑),但111年5月1日(含)前隔離檢疫結束之申請人須在結束後6個月內提出申請。.申請辦法:https://service.gov.taipei/Case/ApplyWay/20200330000%EF%BC%95/各行各業可領哪些補助?防疫紓困補助.補償對象:因應國內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111年中央及地方政府針對受疫情影響之個人與產業,都有祭出各項紓困及振興措施,例如待業或被減時的勞工,或拼命加班的醫療機構人員;餐飲、藝文業者等受疫情嚴重影響之行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補助。此外,地方政府亦有地方額外的補助,如減稅、減租等。.申請辦法:.中央與地方政府補助方案.個人及家庭防疫紓困申請.企業及團體防疫紓困申請【資料來源】.勞動部勞保局.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
2022-09-23 醫療.新陳代謝
吃白米還是糙米好?「這1類」食物幫助降血壓,還有減重效果
米、麵、麥一直是東方人的主食,亦是重要的熱量來源,但只是吃白飯及白吐司仍是不夠的,在衛福部最新每日飲食指南6大類食物當中,已將沿用數十年的「五穀類」修改為「全穀根莖類」。全穀食物擁有更多營養素主要因為全穀食物跟精製穀物食物比起來,擁有更高的營養素,同樣吃一碗全穀的糙米飯,跟精製穀物的白米飯比起來,熱量差不多,但全穀類食物的營養價值,比白米飯平均可以高出2~3倍以上。全穀類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膳食纖維,主要因為全穀未經加工,保存了含有胚乳、胚芽及麩皮的完整穀粒,同時還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鎂、鐵及鋅等,其中鎂及鉀有助於血壓的控制。此外,其亦為酚類化合物的最佳來源,有助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膳食纖維能保護心血管諸多研究證實,膳食纖維能降低膽固醇、防止血液凝結,達到保護心血管的效果,每天攝取1~3份的全穀類,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及中風發生的風險。另每天攝取大於3份的全穀類,可有效降低代謝症候群風險,而全穀類可能因其低熱量密度,而達到減重及減重維持的功效,同時可有效降低癌症21~43%發生的風險。不僅如此,膳食纖維還可與膽酸鹽結合排出體外,增加膽固醇的分解,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而膳食纖維的升糖指數(GI值)低,可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已有多篇研究證實,全穀類可能因其富含膳食纖維及抗性澱粉,可降低21~35%的糖尿病風險,並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的功效。延伸閱讀: 。「聽說」吃小麥會過敏、米飯容易胖、燕麥可以降膽固醇?營養師一次破解4大穀物迷思 。「5項」運動幫助提升好膽固醇,沒做滿30分鐘等於白做,做越久消耗熱量越多
-
2022-09-23 養生.運動健身
別再說沒時間,每天15分鐘就有成效!這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及失智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媒體中心」於2021年9月的報導文章指出,憂鬱症是常見的疾病,預估全球約有3.8%的人們受到憂鬱症的影響。在全世界約有2.8億的人口罹患憂鬱症,其中,成年人約有5%、60歲以上的成年人則約有5.7%罹患憂鬱症。憂鬱症不同於「日常情緒波動」或「生活之中短暫的情緒反應」,當憂鬱症反覆發作且發作強度漸增時,憂鬱症將會嚴重地影響健康狀況。憂鬱症會導致患者在工作、學業及家庭上表現不佳,致使蒙受巨大的打擊。在最糟的情況下,憂鬱症更可能導致自殺的發生;自殺是15至29歲族群中的第四大死因,在全世界每年有超過七十萬人死於自殺。儘管目前對精神疾病有已知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在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仍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沒有獲得適當的治療。阻礙有效的精神疾病照護原因包括:缺乏資源、缺少訓練有素的醫療衛生醫事人員與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等;此外,在不同收入水平的所有國家之中,憂鬱症患者常常沒有獲得正確診斷,而那些沒有憂鬱症的人卻經常被誤診且開具抗憂鬱藥物。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能降低憂鬱風險近年來台灣都市發展為高密精巧的混合使用型態,生活便利性造成身體活動減少。根據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James教授的研究指出,都市化導致每日熱量減少300至400大卡的消耗。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亦造成身體活動減少,研究指出以車代步導致每日熱量減少200大卡的消耗。台灣的非都會地區由於交通不方便,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更為普遍,交通方式改變以及城市化是導致身體活動日益減少的原因。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雜誌上的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 SR)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MA)研究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也可顯著降低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研究指出與沒有身體活動的成年人相比,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相當於每週快走2.5小時)的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低。如果活動力較差的成年人達到了身體活動建議量,則可以預防11.5%的憂鬱症病例發生;至於更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對於降低憂鬱症的風險僅有非常小的額外好處。這項對身體活動與憂鬱症之間關聯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即使是低於公共衛生建議指標的身體活動,仍對心理健康有著明顯的益處。研究作者寫到,醫生可以鼓勵患者增加身體運動,因為儘管只是少量的運動,也能有助於降低他們憂鬱症的風險[5]。「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新冠疫情改變了人的生活型態,不外乎減少外出運動或因害怕疫情感到內心不安。靜態的生活習慣可能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與憂鬱症的風險,研究顯示,運動對於緩解壓力有正向的回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日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建議民眾把走路融入生活中。研究發現,每日走路15分鐘可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使心情愉快,提升專注力及記憶力,緩解壓力並增強免疫力[6]。運動一刻值千金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温啟邦名譽研究員曾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Lancet》發表[7]每天少量運動可延壽三年的研究論文,該篇文章迄今被論文引用次數已超過二千次,是台灣文獻中最有重要性的指標文章。一般正規運動的建議為每日運動30分鐘,每週150分鐘,但很多人總有許多理由藉口沒時間運動!研究論文提出「每日運動15分鐘、每週90分運動」就能治百病,減少憂鬱,就不能再繼續使用沒時間作為不運動的藉口了! 如温博士提供圖片所示,開始的第一個15分鐘運動效果最好,斜度最大,比第二個15分鐘好,而第二又比第三好(斜率漸減),依此類推。蘇軾的《春宵》詩中有云:「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刻鐘」為15分鐘,指出時光的寶貴,同樣重要的是,運動一刻值千金,每日保持15分鐘運動,不但值千金,也值萬金。運動是萬靈藥美國運動醫學會給醫師箴言「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是萬靈藥,是良師良藥)。」很多人半信半疑,其實運動賽過萬靈藥!最好的高血壓藥,只能治高血壓,糖尿病藥只能治糖尿病,哪有像運動,什麼病都好,消除百病,包括憂鬱症,有病治病、沒病強身,而且沒有副作用。在長照患者當中,憂鬱症、失智病症是較難照顧的疾病,曾有新聞報導關於長期照顧者面對長期照護的巨大壓力,動手了結自己親人生命的憾事。對付憂鬱和失智症要靠積極預防,不是等病入膏肓才依靠藥物脫身。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有一千萬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依此比例,台灣至少應有七十萬的患者。華爾街日報指出,當今沒有藥物治失智[7],最重要是靠運動,尤其在年輕時期就要養成運動習慣。台灣教育從小一到高三,每週只有二節體育課,是製造憂鬱症、失智症的遠因。沒有天天運動,就沒有運動習慣,沒有體育課,就沒有運動技巧。球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症、失智症,因為球賽時,與隊友有親密的協調合作,而要打敗對方,比賽時要機智、要瞬間反應、要思考制敵先機、要能聲東擊西,為了輸贏而興奮緊張,一掃憂鬱於腦後。很多憂鬱患者就是靠運動走出憂鬱,例如:名運動家歐陽靖,戰勝重度憂鬱,成功她的人生。所以年輕時就要養成天天運動的習慣,15分鐘不算少,一小時不算多,未雨綢繆、儲糧備戰。參考文獻:1.(WHO)Depress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2.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白皮書》3.James WP. The fundamental drivers of the obesity epidemic. Obes Rev 2008; 9( Suppl 1): 6-1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307693/4.Pearce M, Garcia L, Abbas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2022;79(6):550–559.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2.06095.(JAMA) Even Low Amou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 Depression Risk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從「心」出發,走進安心的健康生活7.Wen CP, Wai JP, Tsai MK, et al. Minimum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1;378(9798):1244-1253. doi:10.1016/S0140-6736(11)60749-68.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s://www.wsj.com/articles/alzheimers-disease-cure-funding-pharmaceutical-research-foundation-judy-fund-congress-part-the-cloud-drug-11656261539 (本文轉載自:國衛院論壇科普新知)
-
2022-09-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解封在即,指揮中心何時退場?專家直言:「政府真的管太多了」
邊境解封,指揮中心何時退場?蘇益仁:「現在政府真的是管太多了」邊境解封在即,指揮中心將觀察接下來一周的新冠疫情變化,而新冠肺炎何時有機會常態性流感化,指揮中心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觀察國內外新冠疫情過去2年多的發展,不論冬天、夏天都有病毒流行,且新冠病毒會重複感染,即便接種疫苗也有可能突破性感染,甚至是許多民眾接種疫苗後,疫苗效力已經失效等問題,面對未來疫情變化,「他其實沒有很樂觀,疫情可能不會消失。」不排除秋冬可能再有一波疫情,疫情將成為常態化或長期流感化。蘇益仁說,今年5月本土疫情再度爆發,原預估疫情應於8月趨緩,確診個案數可能降至數千例,但8月每天確診病例數仍維持在2萬多例,並未趨緩,現在又有BA.5疫情,每天有4萬多人確診,即使BA.5疫情趨緩,估計每天確診患者仍有1至2萬人,疫情可能不會消失,而對比流感發生在秋冬季節,高峰期為每年1至2月,感染率約為總人口的一成、200多萬人,平均每天約3萬多人感染,可以透過流感疫苗預防、克流感藥物治療,認為新冠疫情應可比照流感防疫。「面對新冠疫情,必須用長遠的眼光。」蘇益仁說,現在最重要及迫切兩件事,就是邊境解封及將新冠疫情自第五類傳染病降至第四類,如英國、美國已經解封,就是看到新冠疫情已成常態化,政府、民眾須及早面對、因應,讓防疫責任回到民眾自己身上,自行判斷為了健康去接種疫苗、戴口罩,而不是用如金鐘罩、緊箍咒的第五類傳染病強制民眾,如此只會降低民眾的判斷力及自覺,「現在政府真的是管太多了。」至於指揮中心是否應該解散?蘇益仁說,現在指揮中心每天記者會只是唸數字,到底有發揮什麼樣的角色?應立即讓新冠疫情降級,將防疫工作回歸疾管署,加強年長者等脆弱族群防疫工作,以及治療好中重度患者即可。「就整體防疫措施,目前邊境管制是最可笑的。」蘇益仁說,現在國內疫情每天確診人數高達4萬多人,但境外移入個案僅數百人,政府還擔心國際旅客引發疫情,真的是好奇怪,他已不明白邊境管制的意義何在?如果這發生在國外,民眾早已起身抗議,邊境管制應立即開放。施文儀、李秉穎看法各異【記者邱宜君、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各界呼籲已久的「邊境解封」終於進入最後倒數,下一個可望放寬就是口罩令。隨邊境和國內防疫措施走向常態、疫苗覆蓋率拉升,指揮中心是否也該裁撤了?國內專家看法有異。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應開始改傳染病分類、僅通報中重症,進而裁撤指揮中心,ACIP召集人李秉穎則認為,仍有必要通報確診,應由指揮中心繼續監測疫情並統籌疫苗接種等事宜。疾管署於2020年1月20日宣布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至今已滿2年又8個月。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如果疫情穩定趨緩、接種疫苗等防疫措施都常態如流感,就不需要指揮中心了。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確實應朝裁撤指揮中心的方向前進,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想清楚兩件事,首先,應研判新冠肺炎是否已不適合繼續列於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再者,是有什麼事還沒準備好,所以還需要指揮中心來指揮?施文儀說,平常就有很多傳染病,都不需要一個指揮中心,有疾管署就足以因應。如果指揮中心研判新冠疫情已弱化,致死率、嚴重度都下降,應先將傳染病改列為第四類,僅通報中重症。然後觀察一到兩周,若批次通報、病毒監測、國際旅遊都運作順暢,就可裁撤指揮中心。李秉穎抱持不同看法。他說,即使邊境開放「0+7」,指揮中心也不能降級,或將新冠肺炎移出法定傳染病,因指揮中心仍需要統計確診個案數,監測疫情概況調整防疫政策;若沒有法律規定要通報等等,防疫政策就無法即時因應疫情發展。「未來指揮中心的重心可放在預防重症上。」李秉穎指出,新冠肺炎尚未流感化,遑論感冒化,要預防重症就要將疫苗打好,特別是高風險族群還有部分人未打滿疫苗,仍待指揮中心規劃統籌。王必勝:新冠肺炎常態化、流感化後再說【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指揮中心宣布邊境解封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9月29日、第二階段預計10月13日上路,是否新冠肺炎也將從第五類傳染病降為第四類傳染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應該還沒有到這個階段。邊境解封分兩階段實施,目前預計10月13日邊境「0+7」上路,是否同步也將新冠肺炎降為四類傳染疾病?王必勝今表示,目前應該還沒到這個階段,若降到第四類後,相關通報、免隔離等問題需要取消,這部分影響層面較廣,還要再觀察全世界各國有沒有往這個方向走。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解除新冠肺炎的全球緊急公衛事件,是否指揮中心會考慮跟進降級為四類傳染病?王必勝說,WHO應該10月中才會開會,不一定會有決議,指揮中心也不一定會跟WHO連動。那是否指揮中心將隨著邊境開放「0+7」降級開設,或解散?王必勝說,現在還不到那個階段,沒人知道10月13日的疫情會到什麼階段,即使單日確診剩2萬多人,也還是不少,沒有到不需要指揮中心,疾管署自己處理就可以的程度。王必勝說明,解封、通報、隔離、疫苗採購等等,還有與其他部會的溝通,都是指揮中心架構才能處理的;若要解散或降級開設,都要等到新冠肺炎常態化、流感化後再說。
-
2022-09-2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讓肉腳變健腳!越走越年輕的足部訓練
登山跑步常常腳痠腿麻?逛個街腳步越來越沈重?現代人因為久坐或不愛走路的生活型態使然,讓足部筋膜越來越不健康,失去彈性產生退化,走起路來無法輕快有力,久而久之淪為肉腳一族!脊椎保健達人、身體智慧執行長鄭雲龍老師認為,想要擁有勇健的雙腳,需要平時就訓練足部的彈性及感知能力,為此,他親身示範了五個簡單容易操作的足部訓練動作,並解釋了訓練的原理—彈弓效應,從足底筋膜到阿基里斯腱,一直連接到身體,讓我們行走起來有一種很好的彈震作用。馬上點開影片來瞧瞧!這組訓練步驟著重在五個角度,意即活化足底筋膜、訓練阿基里斯腱、訓練足底覺察能力、訓練平衡能力、彈震與雙腿擺盪。訓練過程以赤足最好,並準備兩根棍子、一個台階或者借助樓梯即可操作。整組做完只需5到10分鐘,大家可利用出門上班前訓練,持之以恆將會幫助你行走更輕盈、更有效率!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登山、健走、旅行的人必練!原始影片身體智慧—脊椎健康教獻的領導品牌YT延伸閱讀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體態變好、成功減齡!由淺入深的背肌訓練+伸展「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複感染免疫變差?羅一鈞:Omicron對人體影響變低
國內COVID-19疫情延燒,有醫師擔憂重複感染恐讓免疫力越差。指揮中心今天指出,目前主流Omicron輕症居多、較少長新冠,且MIS-C機率也低於先前其他病毒株,相信對人體影響越來越低。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天新增4萬2212例本土個案。有醫師引用國外研究提出擔憂重複感染恐讓免疫力越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這名醫師引用的國外研究提及染疫24週內,T細胞代表的細胞免疫系統會被擾動,可能造成免疫激素分泌紊亂,進一步導致自體免疫疾病或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不過,羅一鈞表示,該研究主要收案對象為2020年、2021年,當時主要為感染Alpha、Delta變異株以及武漢原始病毒株的病例,才能追蹤重複感染的狀況。羅一鈞強調,目前主流為Omicron變異株,且觀察到感染Omicron後輕症居多,長新冠機率遠低於前述那些較強勢、致病力較強的病毒株。此外,羅一鈞說,研究顯示,曾感染過Omicron如BA.1、BA.2,對於後續再感染BA.4、BA.5,仍有7成7到7成9的保護效果,意即感染過一次Omicron比較不會感染到第二次Omicron,雖不是百分百,但仍有一定保護效果。另一個可觀察的點是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同樣是一種免疫系統風暴,羅一鈞表示,目前發生率也低於先前的其他病毒株,可見Omicron對人體免疫系統的長期影響會越來越低,但尚待後續研究再來佐證這樣的假設。
-
2022-09-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增4萬2122例、境外+258 周志浩:較上周降6.8% 往好的方向走
今本土新增4萬2212例,境外移入258例、死亡59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與上周相比降幅6.8%,與預測方向都是往好的方向走,國人繼續一同努力。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2,212例本土病例,為19,300例男性、22,886例女性、2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060例),台中市(5,464例),台北市(5,067例),桃園市(4,488例),高雄市(3,506例),台南市(2,434例),彰化縣(2,079例),新竹縣(1,175例),新竹市(1,064例),屏東縣(1,024例),宜蘭縣(994例),雲林縣(989例),苗栗縣(924例),基隆市(822例),南投縣(806例),花蓮縣(660例),嘉義縣(627例),嘉義市(400例),台東縣(347例),金門縣(132例),澎湖縣(127例),連江縣(2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3男性、26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2具慢性病史、49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至9月19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7日至9月19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5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4例男性、11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8例),德國(11例),美國(9例),菲律賓及印尼(各4例),泰國及西班牙(各3例),緬甸、韓國及荷蘭(各2例),瑞士、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新加坡、義大利、香港、英國、保加利亞、日本及中國(各1例)。另18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22日至9月2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401,44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61,179例排除),其中6,132,794例確診,分別為33,125例境外移入、6,099,61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702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68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46例、台北市1,198例、台中市1,078例、高雄市997例、桃園市820例、台南市814例、彰化縣627例、屏東縣426例、雲林縣337例、南投縣312例、苗栗縣277例、嘉義縣255例、基隆市230例、宜蘭縣221例、花蓮縣187例、嘉義市173例、新竹縣171例、台東縣152例、新竹市115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第二批Novavax今抵台 為COVAX配發共50.4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透過COVAX機制獲配的第二批Novavax疫苗50.4萬劑,已於今日上午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再提供12歲以上民眾接種基礎劑、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今年12月31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2020年9月18日與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簽署協議,承諾透過COVAX機制採購476萬劑COVID-19疫苗,並於去(2021)年到貨102萬劑AZ疫苗,預定於今年分批供應226.8萬劑Novavax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00.8萬劑到貨。根據指揮中心統計,6個月到4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37.1%、第二劑為6.6%。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第二劑分別為93.5%、87.4%、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3%、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4%;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6.2%。
-
2022-09-22 醫聲.數位健康
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 增服務對象
衛福部健保署昨舉辦「APEC數位健康照護與創新研討會」,將台灣數位健康照護經驗與其他經濟體分享,開拓未來進一步合作契機。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數位健康照顧與創新為APEC及全球最熱門的議題,目前衛福部已完成「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新增服務對象及可開立處方,最快今年年底公告,明年元旦正式實施。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新制上路後,健保支付系統會與其接軌,適用對象如複診、慢性病患者、癌症病人等,讓居家、遠距醫療與通訊診療配合更好。石崇良說,衛福部2018年5月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當時各界對遠距醫療運用層面、處方開立等並不熟悉,但疫情期間病人多,98%以上確診患者均採居家照護,並透過遠距確診、領藥,而遠距醫療在技術、接受度等方面均有提升,因此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原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地區,五種診療情形: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三個月追蹤、領有慢箋的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的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收案對象於治療後三個月內的追蹤、非本國籍但接受本國醫療的國際醫療患者。石崇良說,新制以病人需求為中心,只要有需求就會導入通訊診察,將擴大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及開立處方等,但這需要資訊業者、醫療機構、基層診所、健保納入等合作,同時確保病患就醫資訊於收集、傳輸、儲存、交換等的安全性,以符合加密規定及資安要求。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修正通訊診療辦法也適用於後疫情時期,針對穩定慢性病患、安寧照護病人、身障及社福機構住民、矯正機關收容人;另於疫情時期等緊急狀況的就醫不便,或隔離入獄因素不便外出就醫的民眾,藉由通訊診察維護治療權益和就醫方便。石崇良指出,導入數位健康照顧後,有助提升醫療效能、效率,而遠距及智慧醫療將是下一波醫療體系變革的重點。
-
2022-09-2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疫情後第一次出國該注意什麼?出入境須知及個人防護一次看
新冠肺炎疫情2年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9月22日證實將放寬邊境措施,採取兩階段放寬,第一階段9月29日起,放寬入境檢疫7天皆可一人一室;第二階段預計10月13日實施,入境可望免隔離,採「0+7」自主防疫。疫情就要結束,想出國該做好哪些準備?《元氣網》為您整理出入境相關規定及個人防疫原則。3+4→0+7 邊境採階段性開放針對邊境管理措施鬆綁,指揮中心指出將採階段性開放:第一階段:9月29日零時起,維持「3+4」第二階段:預計10月13日實施「0+7自主防疫」調整重點:1.自9月29日零時起,入境檢疫措施維持3+4,前3天居家檢疫之處所調整為「1人1室」,及配合邊境取消唾液採檢,調增入境旅客家用快篩試劑檢測措施。2.自9月29日零時起,調增入境總人數為每週6萬人次、取消入境唾液PCR檢測、檢疫處所得全程採1人1室,相關部會積極準備「0+7」開放目標。3.因應邊境逐步開放,指揮中心預為規劃入境者免除居家檢疫措施,將採7天自主防疫,並視疫情發展,預計10/13實施。【相關新聞】>>邊境解封採階段性開放 入境唾篩PCR改發快篩旅行團須知:需完成疫苗追加劑 目前禁團令依舊交通部觀光局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在八月底通過「旅行業辦理出(入)境團體旅客操作指引」,儘管目前禁團令依舊,但只要指揮中心宣布開放,指引就可以當作旅行社的參考。根據觀光局規畫,出入境團客操作指引大致分為四大部分,包括旅客要求、旅行社要求、旅遊產品規畫以及其他防疫措施等。其中旅客要求部分,無論出入境的旅客,都需完成疫苗追加劑的施打,且要遵守相關防疫措施;旅行社的部分,無論是導遊,還是領隊,同樣要完成疫苗追加劑施打,且須經過相關訓練,熟悉指引規範,隨時注意旅客健康。旅行產品的部分,觀光局表示,由於是團體旅遊,因此行程安排需要團進團出,不可以脫團或有個人行程,出境國家也都有相關防疫規定,旅行社出發前須詳加說明,行程安排上也要遵守當地防疫規定。至於保險的部分,觀光局表示,目前仍是建議旅客投保相關的旅行險、醫療險。【相關新聞】>>觀光局出入境團客指引曝光! 打滿追加劑才能參團出國自由行須知:如何出國不染疫?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授五重點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曾於七月初飛往日本旅遊40天,無論是在日本期間或是歸國之後皆未有確診跡象,他在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分享五大防疫關鍵,告訴民眾如何在有疫情的國家旅遊卻能全身而退的方法。林氏璧表示這些防疫措施「其實真的很簡單」,重點是「做到位」。林氏璧五大防疫原則如下:1.全程戴外科口罩,特別是室內空間,口罩每天換一個,流汗太溼也需替換。2.盡量避免密閉、擁擠不通風的室內空間,非不得已也要減少逗留時間。3.絕不亂摸眼口鼻。接觸到外面的物品後,絕對要酒精乾洗手。4.抓安全距離不要人擠人,和人保持1.5公尺以上。5.搭飛機時,必戴N95口罩,飛機上盡量不飲食和上廁所。除此之外,林氏璧表示,自己也帶了足夠的快篩,不舒服時會自己快篩,且為了主動監測自我健康狀況,也可帶體溫計和血氧計。另外他也準備了新冠症狀治療藥物,包括退燒,止痛,止咳等,尤其Omicron喉嚨痛的症狀較明顯,可喉嚨痛症狀準備藥物;以及自費準備清冠一號和防疫茶備用,以及投保可支付醫療費用、針對外國人設計的旅遊保險。林氏璧說,如果真的有轉重症傾向,也要先查好當地可收治外國人的醫院,以確保語言溝通無礙、儘速就醫。【相關新聞】>>旅日40天回國「怎麼篩都陰性」 林氏璧教五大防疫撇步各國管制須知:及時查找各國入出境規定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團隊成員蔡芳均歸納亞太國家入境檢疫隔離規範,現僅「中國、香港、台灣」要求旅客入境後「篩檢、隔離」都要做,台港為三加四,中國大陸為七加三;其他國家多為兩者都不用,或檢測陰性即可免隔離。●亞太區國家入境檢疫與隔離規定旅客入境時不用接受檢測與隔離:日本、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紐西蘭、澳洲入境24小時內接受PCR採檢,陰性者不用進行後續隔離:南韓未完整接種疫苗者進行入境檢測,陰性者不用進行後續隔離:印度旅客仍須接受入境時篩檢與後續隔離: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編按:台灣自9/29起改為零加七,香港自9/26起改為零加三。)因應新冠疫情,世界各國邊境管制及入境後檢疫措施各有不同,可上外交部網站查詢「世界各國因應COVID-19疫情相關措施一覽表」。須注意的是,該表內容乃依據世界各國規定更新,由於各國入出境規定依據疫情狀況時有變動,相關資訊仍應以各國主管機關公布為準。【相關新聞】>>中港台入境要求最嚴 學者:現在監測中重症才是重點海外旅平險須知:赴海外染疫確診不理賠因應各國邊境解封,海外旅平險附加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也重新開賣。據金管會統計,到今年底前,有共20家產壽險業規劃推出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但全都不理賠法定傳染病,換言之,國人赴海外染疫確診依舊沒得賠。保險業者坦言,目前海外突發疾病險,依舊無法承保法定傳染病,有三大主因,一、欠缺國外損失經驗,且病毒變種速度太快,二、難以釐算合理費率,三、目前國際再保可能基於承保量能、或是各國疫情等風險考量多不再承接。業者擔心保戶在國外染疫的理賠風險升高,避免防疫險「從國內賠到國外」,重新上架的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只能將染疫風險剔除。【相關新聞】>>20家保險業重開賣海外突發疾病 染疫確診不理賠
-
2022-09-22 醫療.精神.身心
這些情況=真正失眠!10招改善睡不著困擾
睡不著、睡不好或睡不飽都是睡眠障礙者的主觀形容詞。依據國際睡眠疾病分類,睡眠疾病大致可分為失眠、睡眠相關的呼吸疾病、中樞型的嗜睡症、日夜節律睡眠障礙、異睡症、睡眠相關的動作疾患、單獨的睡眠症狀及其他睡眠疾患,其中國人最常見的就是失眠。 可用三個月區隔 急性或慢性失眠 樂生療養院身心科顏琮祐主任指出,失眠是指睡眠維持困難,造成睡眠品質變差或睡眠時間減少,每週有三天或三天以上之失眠,且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者。如果持續時間少於3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失眠。 顏琮祐主任表示,曾有患者主訴失眠 2、3 天,希望服用安眠藥物幫助睡眠,但經診視後卻發現其實是罹患躁鬱症,而根據台灣的臨床研究顯示,接近三分之二的失眠求診病患,同時罹患有精神疾病,高比例的共病現象顯示,有可能在同一個案身上出現多重類型的失眠診斷,需要不同面向的評估與治療,因此即早經由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診斷並規劃、提供適當的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失眠症。 不過度依賴藥物 找出會失眠原因 顏琮祐主任強調,不能只一昧依賴安眠藥物,需先找出失眠原因,控制好相關疾病後,仍有失眠問題,可先考量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的放鬆治療、睡眠控制、刺激控制法等),再輔以低劑量的藥物治療。 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牢記10大建議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才是上策,並提供10項好眠建議:1.規律作息及睡眠。2.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燈光、少噪音及舒適床墊。3.限制午休的時間。4.晚餐後禁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煙。5.避免使用床或臥房為其他睡眠的活動場所,如看電視、打電動。6.按時依照醫師處方服用藥物。7.為了避免夜間頻尿而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最好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8.睡前可食用助眠小點心,但不宜吃太飽。9.規律運動;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切忌睡前劇烈活動。10.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延伸閱讀】低位直腸癌≠永久性人工肛門 切勿因排斥錯失治療良機!東洋攜手奧會挺國手健康 齊籲接種流感疫苗【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9-22 養生.抗老養生
秋分熱轉涼,「長新冠」把握調理時機!食當季吃這3好物
秋分(23日)將到來,在二十四節氣中,其中以「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最為一年重大分界,「秋分」這天剛好是過秋天一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陽光照射相等,台灣俗諺:「秋分暝日對分」,晝夜的時間相等,是與「春分」相對的節氣,所以稱為「秋分」。秋分,開始氣溫下降,空氣濕度變低,太陽下山時間開始提早,夜晚變長,是從夏日酷熱轉到冬日寒冷的一個轉折。《黃帝內經•素問》說:「五臟之嗽者,乘秋則肺先受」,秋天時,因空氣濕度較低,天氣轉涼,容易有喉嚨乾癢,喉嚨有異物感、乾咳的現象。 長新冠患者要把握秋分調理時機今年春夏之季時罹患新冠肺炎患者遽增,因新冠肺炎屬於溫病型感冒,熱邪侵犯肺系,導致肺氣乾燥,這類患者在長新冠後遺症下,又因秋天氣候轉換,造成咳嗽、皮膚乾癢的情況加劇。因此,今年在秋分的養生保健將是重要的調理關鍵。 循節氣、食當季 白木耳、芋頭、柚子都是好選擇大自然在每個季節都有順應節氣生長的蔬果,對於動物而言,便是最健康的的食物。因此秋天可以多服用秋天生長的蔬果。秋天的飲食重點在溫和潤,儘量選擇水分多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材,如柚子、梨子、柑橘、白木耳、山藥、芋頭等,來滋潤乾枯的五臟六腑,避免油炸辛辣的上火食物。 1.白木耳:味甘淡,性平,無毒。具有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益氣和血、補腦強心的功效。▶ 冰糖白木耳蓮子飲• 材料:白木耳30克、蓮子5克、紅棗2枚、冰糖少許• 料理方式:將銀耳、大棗、蓮子文火煎如稠汁狀,加冰糖服用。 2.芋頭:味甘,性平,益脾胃的功效。▶ 芋頭粥• 材料:米1杯、芹菜1小把、香菇5-6朵、芋頭1顆、少許薑末• 料理方式:先將薑末和香菇和芋頭炒香,後加入米燉煮,最後放少許芹菜。 3.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的功效。▶ 蜂蜜柚子茶 • 材料:紅茶茶包1個、柚子1/4顆、少許蜂蜜• 料理方式:鍋中放入適量清水,清水加入柚子皮和冰糖,煮10分鐘。再加入柚子肉,用小火熬煮。同時500CC熱水沖泡紅茶茶包,燜泡5分鐘後,依個人口味混合柚子醬與紅茶飲用。【注意】某些西藥藥物和柚子會有交互作用,服用前請詢問藥師或是醫師。 每天喝足量的水 幫助減緩秋燥在秋季時,由於時常口乾舌燥和乾咳,建議每人每天需要服用體重x35的毫升水量,例如:60Kg的女性,一天喝水量是2100CC,一次最多服用200CC,不宜短時間大量飲水,心腎功能異常的患者也需要詢問醫師所攝取的水量限制。在秋天飲食養生保健之餘,早睡早起,面對早晚氣候變化,出外必須穿薄外套,秋天時情緒起伏不宜太大,秋天是個收藏的季節,收藏好能量和轉換成準備好迎接寒冬的到來。
-
2022-09-22 性愛.性福教戰
第一次看色情影片是幾歲?國際研究:逾半受訪台灣人14歲開始看色情影片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匈牙利籍Beáta Bőthe(貝雅)博士發起全球45個國家問卷調查顯示,逾半數受訪台灣人14歲開始觀看色情影片,但性行為不活躍,相較西方國家性態度傾向壓抑。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匈牙利籍貝雅博士發起、且與全球45個國家研究者共同執行人口學及性生活特徵解構分析的線上調查研究,參與調查者逾8萬2000人,資料蒐集自公元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其中,台灣方面有2685人參與調查,時間是2021年10月至12月,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林宗瑩、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李芷婷及小兒科醫師蔡孟哲共同主持。成功大學今天發布新聞資訊指出,此調查在台灣端參與研究者中,75%是異性戀,5%是男女同志,9%是雙性戀但以異性戀為主,2%雙性戀但以同性戀為主。新聞資訊中,林宗瑩表示,調查顯示,逾半數受訪台灣人14歲開始觀看色情影片,但台灣人性行為不活躍。多數有固定性關係受訪者答覆,過去12個月中發生性關係頻率是1個月2次至3次,甚至1年只有2次至6次,自慰頻率也比其他國家平均少了約10%,相較西方國家性態度傾向壓抑。調查指出,逾半受訪者觀看色情影片或刊物頻率是每個月2次至3次,甚至是每週4次至5次,但從14歲開始接觸色情影片。對性與關係仍處於懵懂探索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可能受到影片內容影響而產生偏差性觀念。林宗瑩表示,國外調查研究曾發現,部分青少年因觀看色情影片而產生錯誤觀念,1名青少年只因覺得自己性器官長得與色情影片中主角不一樣,就自行切割性器官而進了醫院。面對當今資訊隨處可得,青少年可輕易使用網路獲得未經篩選的性相關影片,這些資訊未必合宜,甚至可能涉及暴力與偏差行為,即使學校已開始重視性教育,相關影音內容及刊物製作,但可能不會受到青少年歡迎。林宗瑩說,這項調查結果仍無法推及至整個台灣人口,但此調查問卷經過國際性研究調查方法認可,且由台灣端進行轉譯後完成,可開始建立台灣性調查的專業度及資料基礎;受訪者回覆問題的開放直率態度,更增加調查可信度,未來有許多研究面向值得推進。
-
2022-09-22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旅人守護者/許淑華助醫療端整合 及早揪出失智確診黑數
台灣人口持續老化,2022年1月底,台北市正式成為六都中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65歲以上的長者已超過20%。伴隨而來的,是醫療與長照體系的衝擊效應,尤其是高齡共伴產生的失智症。台北市議員許淑華長期關注高齡議題,2015起,開始呼籲推動醫院設置指紋系統,從前端就能統計失智人口數,失智症認知功能退化、行為問題、失能等,都可能成為家人的照顧負擔,家屬最擔心受怕的,莫過於失智家人走失,每一個失蹤協尋個案的背後,都是無盡的焦慮擔心。許淑華經常走訪社區據點、公園,注意失能、失智長輩及其家屬的需求,她觀察到長輩身旁的照顧者大多是外籍移工,受限於語言、生活習慣、文化差異等,無法真正貼近失智症患者。回到照顧面,「居家照顧品質」更顯重要,政府應該增加長照預算,以及建置好的照護機構,讓家屬無後顧之憂。 改善照服員待遇提升投入能量許淑華說,高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嚴重,全台照護壓力也隨之遽增,政府應協助民眾減輕居家照護費用,但是這筆預算怎麼來?「年金制度改革」就是解方之一,其中300多億退休俸經過妥善資院分配,用來增加老人和小孩福利措施。為了提升照顧能量,許淑華認為應改善照服員的待遇,照顧人力愈來愈難找,要吸引或留住更多人投入居家服務,首重提升照服員的薪資水準。另外,應優化照顧服務員制度,除了薪資保障,也要增加獎勵措施、發展升遷機制,持續注入長照活水。助失智老人應從醫療端整合失智問題令人擔憂,許多人對這種大腦功能損傷的疾病不了解,仍停留在「老人痴呆」的錯誤觀念,甚至發現初期徵兆時,也不願意就醫接受完整評估。許淑華表示,失智症患者的後續完善照顧,關係著病程惡化速度,當醫院端發現個案時,應立即資料建檔、持續追蹤管理。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2萬名以上的失蹤人口,其中,65歲以上長者就將近四分之一,而每2名失蹤長者就有一人可能患有失智症。家屬最常使用走失手鍊(愛心手鍊),但怕被貼上標籤惹來異樣眼光,或長輩會自行脫掉;衛星定位器(GPS)是另一種選擇,但也會有手機遺失、沒帶或沒電的狀況。一判定失智就應建檔預防黑數許淑華說,為防止失智長輩走失,2015年即開始呼籲醫院設置指紋系統,讓失智者在醫院確診時,馬上建檔統計失智人口,不用再多跑一趟警局捺印指紋。2019年,警察局才動支預備金採購指紋捺印設備;2020年移撥至衛生局配發至醫院,但光是為了完善指紋捺印系統,家屬還得跑到警察局建檔。指紋捺印設備放置於北市的7處醫院(市聯醫5院區、三總、馬偕),目前累計990人次捺印,而警察局的行動辦公室執行77場次、累計1065人次捺印,迄今總共僅累計2055人次。許淑華認為成果不彰,主要是捺印指紋容易聯想到「犯罪者」,是嫌犯才會做的事,除了透過全民衛教,從第一線的醫療端著手可加快建檔速度。 增加更多據點促進人際互動1945到196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已經陸續步入退休生活,許淑華觀察,退休族群若沒有及早做好生活規劃,很容易突然斷鏈,包括人際社交互動、社會參與等,相對的也會提高罹患失智風險。失智照顧是社會福利的一環,目前台北市的安養機構缺乏,應全面檢視國土計畫、增加社福用地,避免老老照護的悲劇。衛福部訂定2020年應達到「失智友善555」(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知識),許淑華說,台北市有做到但沒有做好,要找出黑數,一定要串聯醫院、12區的衛生所、當地里長,點線面整合創造友善失智環境,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接受治療,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
-
2022-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謝哲青罹心肌炎暴瘦10公斤!肚子痛、呼吸急促…心肌炎症狀千變萬化,嚴重恐心臟衰竭
謝哲青今出席無線耳機活動,他今年以「出發吧!鐵三角」和「青春愛讀書」分別入圍生活風格節目及兒少節目主持人獎,他日前時因為罹患心肌炎,整個人暴瘦10公斤,他透露當初以為只是遭逢母喪,心情不好導致胸悶,後來才發現是心臟出問題,好在經過調養,如今身體狀況已經恢復得差不多,體重也有回升。他說今年入圍的都是好友,實力都很堅強,但只要能入圍就是肯定,他透露去年「青春愛讀書」的製作人突然因為心肌梗塞病倒,而製作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看到他拿下主持人獎,「當時製作人在電視台開會開到一半突然倒下,心臟停止30分鐘,還好有救回來,現在已經退休休養。」因此他希望能為製作人圓夢,不過他對外景節目也有很深的感情,一樣期待能被肯定。他透露去年金鐘公布入圍,當時人在高速公路上還出了車禍,「我們被聯結車撞,差點翻車,還好人沒事,所以我對拍『鐵三角』有很多回憶。」他去年剛好犯太歲,「鐵三角」開拍第一集碰上太魯閣事故,接著宣布三級警戒,他又遭逢母喪,節目為他停拍一陣子,因此今年「鐵三角」入圍,也讓他感慨萬千。而他今露面瘦了一大圈,他透露是因為罹患心肌炎,「我4月到5月的時候,根本沒辦法睡覺,那時候母喪接近1年,我以為是心情不好所以胸悶,結果檢查才發現是心臟的問題。」後來他漸漸恢復,體重也回來了2公斤,直呼健康真的很重要。肚子痛、呼吸急促…心肌炎症狀千變萬化,嚴重恐心臟衰竭【元氣網整理】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疾病百科/心肌炎
-
2022-09-22 醫療.消化系統
經常腹痛、血便狂拉,當心腸炎變腸癌!一次看懂潰瘍性結腸炎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能輕忽!小芸(化名)從20歲時開始嚴重腹瀉,有便祕宿疾的她,原本心想「趁機把大腸清一清」也沒什麼不好;沒想到從腹瀉演變成一天多次血便,吃完東西就拉血。直到發燒昏倒送醫、血色素不到正常值的一半,住院一個多月期間經詳細檢查才確診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若未治療,不只影響生活品質,更會增加腸穿孔、狹窄,甚至是大腸癌的風險。 目前健保針對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給付多種生物製劑,病友可以和醫師討論使用的可能性,幫助盡早達成停類固醇、規律用藥、黏膜癒合等3大治療目標,找回快樂自在的生活。 潰瘍性結腸炎好發青壯年族群!可能與其他疾病混淆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族群,主要是因為人體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 依據健保重大傷病登記,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每10萬人口約有13名。近年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盛行率14年大幅增加5.1倍,推測除了與國人飲食西化、環境變遷有關,王鴻源理事長認為,「國人對發炎性腸道疾病認知提升」也是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症狀包括持續腹瀉、腹痛、血便、大便解不乾淨感覺等,並不具特異性,與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症狀類似,以致部分患者未能警覺與及時就醫。 其實,臨床醫師在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時,除了問診了解患者過往病史、臨床表現之外,會透過大腸鏡檢查黏膜發炎與潰瘍的分布,加上病理組織切片確認診斷,並排除其他感染性腸炎。必要時,還需加上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反覆發作、未妥善治療 當心併發腸癌+腸道外疾病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李柏賢指出,發炎性腸道性疾病若沒有在早期接受有效的治療、好好控制發炎,腸道就會因為反覆發炎、潰瘍,產生膿瘍、瘻管、狹窄、阻塞、穿孔或是癌症等嚴重併發症,進而需要切除部分腸道。 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又比克隆氏症高,但是隨著腸道發炎程度的改善,腸癌風險也大幅下降,進而減少腸道手術。此外,在生物製劑的年代,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的腸切除率下降一半以上。顯示積極有效、精準控制發炎,可以大大改善疾病預後,有效避免併發症發生。 最常侵犯器官為關節、皮膚及眼睛,會造成周邊關節炎、脊椎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症、眼睛虹彩炎。此外,有些研究指出長期慢性發炎也會增加心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所幸這樣的風險會隨著全身性發炎的控制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外症狀四分之一出現在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之前,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合併三個月以上肚子痛、拉肚子、血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則需盡早就醫,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健保武器多 3大關鍵助達標 對於輕度潰瘍性結腸炎病友,傳統用藥就足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中重度發炎的病友則可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達到更有效、更安全的發炎控制。隨著生物製劑在發炎性腸道疾病及相關併發症治療上,扮演愈來愈關鍵的角色,許多新的生物製劑也陸續被納入健保,提供醫師及病患更多的選擇。在選擇生物製劑方面,除了考量共病、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外,不同施打途徑(靜脈、皮下)、頻率(每兩周、四周、八周或十二週打一次)更是提供充分的彈性及方便性。讓病友可以在與醫師討論後,依照個人工作型態、施打能力及就醫可近性共同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用藥。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有3大關鍵,包括: ・盡早停類固醇,減少副作用 ・方便用藥,提高治療配合度 ・臨床沒症狀,加上內視鏡黏膜癒合無發炎。才能避免復發、住院、手術以及併發症,迎回健康人生。 拒絕被馬桶綁架人生,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呼籲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積極與醫師配合,規律治療,追求早日治療達標。同時,提醒民眾如有腹瀉、腹痛、血便、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尋求協助,以利早期診斷與對症治療,避免腸炎變腸癌。
-
2022-09-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瘦瘦針恐釀急性胰臟炎?食藥署提醒:這些降血糖新藥有風險
國內超過220萬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藥物發展快速,近年2款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還有心血管保護及減重效果。不過食藥署提醒,新一代降血糖藥物近年有接獲疑似藥物引起急性胰臟炎的個案,建議民眾服藥前應諮詢專業人員,並配合醫囑按時服藥。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中以第二型糖尿病較多,且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而有糖尿病患者,同時也可能有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共病存在。近年糖尿病初次發病更有年輕化趨勢。食藥署指出,新一代降血糖藥品「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s)」和「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s)」,除不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還額外提供心血管保護及減重的效果。雖副作用較低,但近年接獲疑似因GLP-1受體促效劑導致急性胰臟炎之藥害救濟申請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患者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伴隨腸胃道不適,像是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患者,因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且服藥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使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雖然可以達到降低血糖及控制體重的效果,但SGLT2抑制劑可能會提高生殖器和泌尿道感染、骨折和酮酸中毒的風險。王治元提醒,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及不尋常的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若使用SGLT2抑制劑後,出現呼吸急促、全身倦怠、痠痛等,也要告知臨床醫師,求證是否為藥物副作用。SGLT-2抑制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除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的效果。SGLT-2抑制劑除了可以降血糖之外,還會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直接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不過用藥後血中的糖類濃度降低,會增加食慾,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患者使用藥物2年後食慾增加,體重反而回升。GLP-1受體促效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又稱為「瘦瘦針」,透過2種機轉方式達到減重效果,包括「讓胃排空時間延長,不覺得飢餓」,另一則是「抑制下視丘食慾中樞,降低吃東西慾望」。不過一但停藥,體重可能因「溜溜球效應」反彈回來。控制糖尿病要多管齊下,不只靠藥品,仍須配合規律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王治元建議從睡眠、運動及飲食3面向改善生活型態,晚上9、10點即可就寢,每日要睡7到8小時,根據過去研究,中午稍作10到30分鐘午休,也是良好生活型態之一;根據研究,每天運動累計20到30分鐘,即可預防身體退化及慢性病,像是走操場、公車捷運站提早一站下車,簡單走路10分鐘都是很好的運動。飲食習慣也是控制血糖重要因素。王治元說,現在營養控制與過往不同,不再用規範「吃幾碗飯」、「吃什麼菜」,而是依照個人愛吃、常吃的食物類型,從中抓取適合分量來控制血糖,達到健康生活型態。食藥署呼籲,凡藥品必有其風險,需透過合法管道取得,不可為達到快速效果而私下購買、自行併用藥品。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皆屬於醫師處方用藥,使用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了解用藥的風險與效益並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所有服用的藥品、藥品過敏史、病史,配合醫囑按時服藥,才是確保用藥安全之道。食藥署提醒用藥安全五重點:1.正確且安全地使用合法藥品2.凡藥品必有其風險3.發生藥品過敏或不良反應時立即回診就醫4.用藥期間注意身體反應5.藥害救濟有保障提醒民眾在合法正當情況下使用藥品,若導致副作用或住院、死亡,可申請藥害救濟。藥害救濟諮詢專線:02-2358-4097或上藥害救濟基金會(www.tdrf.org.tw)官網。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是否含有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根據食藥署提供資訊,SGLT2 抑制劑常見藥物成分名包括Canagliflozin、Dapagliflozin、Empagliflozin與Ertugliflozin。如果您或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若想查詢服用藥品是否含有SGLT2 抑制劑,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例如:‧查詢含「Can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Da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m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rtugliflozin」成分藥物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成分包括:Dulaglutide、Exenatide、Semaglutide和LIRAGLUTIDE。透過元氣網藥物百科查詢:‧查詢含「Dul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Sem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Liraglutide」成分藥物若您或家人有使用藥品問題,想查詢服用藥品成分,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
-
2022-09-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台同步降溫! 周志浩:本土疫情較上周降6%
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疫情,本土新增4萬6673例、境外229例、死亡39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疫情較上周三的4萬9540例下降了6%,有觀察全台北、中、南、東都有疫情下降趨勢,希望持續下去。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6,673例本土病例,為21,557例男性、25,092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0,252例),台中市(5,913例),台北市(5,705例),桃園市(5,200例),高雄市(3,593例),台南市(2,620例),彰化縣(2,160例),新竹縣(1,416例),新竹市(1,209例),宜蘭縣(1,125例),苗栗縣(1,106例),屏東縣(1,049例),雲林縣(993例),基隆市(955例),南投縣(848例),花蓮縣(731例),嘉義縣(654例),嘉義市(432例),台東縣(394例),金門縣(162例),澎湖縣(135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7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19日至9月18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8日至9月18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2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25例男性、10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9例),德國(10例),美國及印尼(各6例),中國(4例),日本、荷蘭及泰國(各3例),英國、韓國、菲律賓及奧地利(各2例),新加坡、柬埔寨、澳大利亞、香港及馬來西亞(各1例)。另16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21日至9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340,78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42,749例排除),其中6,090,373例確診,分別為32,877例境外移入、6,057,44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64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62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28例、台北市1,192例、台中市1,074例、高雄市992例、桃園市815例、台南市811例、彰化縣624例、屏東縣425例、雲林縣336例、南投縣311例、苗栗縣273例、嘉義縣252例、基隆市229例、宜蘭縣219例、花蓮縣186例、嘉義市172例、新竹縣171例、台東縣154例、新竹市113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3歲男童確診隔日歿 4歲女童確診隔101天現MIS-C今天中重症來到107例,包括63例中症、44重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3歲男童,9月16出現症狀,隔日送至急診急救無效,不幸身亡。羅一鈞說,今日新增的死亡個案,最年輕的一例3歲男童,有語言發展疾患,8月6日接種過1劑疫苗;9月16日起出現發燒、流鼻涕、寒顫、頭痛等症狀,家用快篩陽性至醫院就醫確診,返家服藥進行居家照護。但該男童隔天早上被家長發現時,在床上呈現趴姿,沒有反應。羅一鈞說,在床上有發現疑似嘔吐物,叫救護車急救,但到院時已無心跳呼吸,經急救無效,不幸於9月17日死亡,司法相驗死因為呼吸衰竭、上呼吸道感染及新冠確診,歸類為家中死亡。中重症新增107例,中症63例、重症44例。羅一鈞說,特殊兒童重症有6例,3男3女,年齡分布1歲至10歲,除10歲個案有打過2劑疫苗,其餘5例皆無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