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19
共找到
4309
筆 文章
-
-
2021-09-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幼兒園確定Delta變異株 新北9日起取消餐廳內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新北幼兒園染疫基因定序為Delta變異株。新北市政府下午指出,明天起全市餐廳取消內用。新北市長侯友宜上午在市政會議後接受媒體訪問表示,面對幼兒園群聚疑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Delta病毒株,只要確定是Delta病毒株,它的傳播力非常快,非常擔心餐廳內用,所以當Delta病毒株的基因定序出來確定的話,餐廳的內用就會暫時取消。
-
2021-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傳第二批BNT疫苗今天晚間抵台? 陳時中:還沒確定
外傳今晚還有批BNT疫苗將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這批BNT疫苗抵台時間「還沒那麼確定」,確定後會跟外界報告。由鴻海暨永齡基金會、台積電、慈濟共同捐贈的輝瑞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首批93萬劑於2日運抵台灣。有媒體報導指出,第二批BNT疫苗預計今晚抵台。
-
2021-09-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幼兒園群聚案 洪申翰籲新北邀王必勝協助抗疫
新北幼兒園群聚案恐為Delta變異株。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書副書記長洪申翰今天說,面對Delta變異株,重點是做好疫調與列管,希望新北市長侯友宜邀請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入駐協助,地方與中央共抗病毒。新北市幼兒園爆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群聚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病毒定序指向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可能性大。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蔡適應,副幹事長蔡易餘、副書記長洪申翰今天召開「111年度政府總預算新亮點」線上記者會,洪申翰也對新北市防疫措施發表看法。洪申翰表示,這兩天民眾最關心的就是新北幼兒園群聚案是否為Delta變異株所引起?台灣過去有面對Delta變異株的經驗,如屏東縣的本土群聚案,或是近期發生在桃園的長榮機師染疫案。他認為,面對Delta變異株,最重要是做好疫情調查、匡列、隔離、篩檢,期盼新北與中央緊密合作,邀請衛生福利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入駐協助。被媒體問到新北幼兒園群聚案近日擴大,外界認為應以防疫為優先考量,把行政院規劃10月發放五倍券的時程延後推出,或發放現金,洪申翰也提出看法。洪申翰說,行政院之前針對五倍券說明得很清楚,會在疫情可控、疫苗施打率達一定程度後發放,相信行政院會綜合疫情動態做滾動式檢討,判斷何時是最佳發放時間點。
-
2021-09-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確診童足跡曾到拱天宮 廟方暫禁入內參拜
新北市1名確診幼童兩度與家人前往白沙屯拱天宮參拜,拱天宮管理委員會今天對此指出,為了安全起見,暫禁信徒入廟,只能在門口參拜。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總幹事陳春發表示,經通霄鎮衛生所通報,新北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幼童(案16144)曾與家人分別於8月28日與9月4日到廟內參拜,這雖令人感到很錯愕,但也沒有辦法,因為幼童本身也不知道自己確診。陳春發指出,上午廟內已暫時禁止進入,只能在大門口,廟前同樣會擺設供桌讓信徒擺放祭祀用品,將等待社區快篩站結束後,視情況再決定重新開放時間,以確保大家安全。拱天宮周邊攤商表示,第2次有確診者足跡曾到拱天宮,加上第3級警戒期間關門休業長達2個多月,好不容易疫情趨緩回到第2級警戒,人潮剛回流又出現確診者足跡,擔心影響生意,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期待媽祖婆保佑。苗栗縣政府環保局指出,除在周邊完成清潔消毒作業外,衛生局下午也將在拱天宮第二停車場開設社區快篩站,為白東里2、3、4鄰居民與案16144足跡重疊者,提供篩檢服務。
-
2021-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籲陳時中放下面子問題 蔡壁如:BNT先給50歲以上長者
面對Delta變種病毒來襲,國內許多民眾卻仍苦無疫苗可打,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應「放下執念和面子問題」,調整疫苗施打策略,優先針對50歲以上還沒有施打第一劑的長者施打疫苗。蔡壁如指出,第二批91萬劑的BNT疫苗今天又將抵達台灣,累計到貨的BNT疫苗總數達184.2萬劑,在Delta變種病毒疑似到來的時候,給台灣社會很大的安全感,但她也質疑,這批得來不易的疫苗的使用,政府到底有沒有好好參詳?蔡壁如表示,全世界第一個使用mRNA疫苗的英國,主管疫苗與免疫施打的JCVI(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目前雖批准16到17歲青少年施打BNT疫苗,但針對16歲以下的青少年施打還在觀望中,我國決策應如JCVI提出專業的數據評估或參考重要研究結果,集合各方面的專家做清楚的決定,「而不是草率地跟著美國的腳步就急促地開放青少年施打」。蔡壁如強調,「青少年是台灣非常重要而且珍貴的戰略資源,涉及到青少年的政策能夠不小心嗎?」12至18歲的青少年目前不到150萬人,佔台灣人口比例很小,然而Covid-19是越高齡越致命,「面對Covid-19病毒,小孩是比大人、老人更強的強者,這是事實!」蔡壁如呼籲,珍貴的疫苗應先針對50歲以上還沒有施打第一劑的長者拉出保護網,目前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染疫,孩子們的家長正好是台灣奇怪疫苗施打順序下的犧牲者,正好是怎麼樣都打不到的「疫苗孤兒」,陳時中應放下執念和面子問題,因應疫情的變化持續的滾動式修正,「民眾需要比疫苗到貨更真切的安心感」。
-
2021-09-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研究顯示:接種流感疫苗 可降24%新冠感染
每年秋冬季是流感流行季節,今年的流感疫苗施打比以往更重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台灣民眾無論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需要施打流感疫苗,美國研究顯示,打流感可降低24%新冠病毒感染。現行國際間持續進行新冠肺炎相關研究,美國邁阿密米大學米勒醫院研究更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58%中風率、45%敗血症發生率、20%進加護病房機率和58%急診就醫機率。黃立民說,根據英國研究,同時感染流感和新冠肺炎,死亡率是只感染新冠肺炎的2.27倍,若原先是重症患者,合併感染後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6.33倍。民眾擔心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撞期」,兩針間隔太近恐有疑慮。指揮中心定案,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參考各國彈性作法,決定打了第一劑新冠疫苗之後,間隔七天就能打流感疫苗。黃立民以國外研究為例指出,同時施打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不良反應低、效用都能保存,美國CDC也建議,民眾可在不同部位,分別施打兩劑疫苗,減少出入醫院機會,降低群聚感染。由於12歲以下兒童無法接種新冠疫苗,所以比成人更需注意流感接種,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19歲到49歲民眾也需盡快自費施打流感疫苗,以提升自我的保護力和家庭的安全。
-
2021-09-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脹氣、胃食道逆流,為什麼吃藥總是好不了? 醫:善用冷熱,消化道會更健康
外在環境的冷熱或者飲食的冷熱都會影響消化道的運作,包括胃食道的括約肌與腸道的蠕動,身體熱會吃不下,冷則會胃口開,大致上與溫度對於自律神經系統的影響有關。 便祕喝熱水,情況會更嚴重 給予消化道熱刺激、或者交感神經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會放鬆胃食道的括約肌與腸胃的平滑肌,減少蠕動與消化作用;給予冷刺激、或者興奮副交感神經,會使消化道蠕動、胃食道的括約肌與腸胃的平滑肌收縮、幫助消化。 另外,還要考慮消化道神經的馴化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常受到冷的刺激,慢慢適應之後,就會對溫熱的反應比較敏感;相反的,常受到溫熱的刺激,適應之後就會對冰冷的反應比較敏感。 舉個例來說,如果常喝溫熱水,那麼偶爾喝冰水的時候會造成消化道明顯的收縮,容易有腹瀉和腹痛的症狀;相反的,如果習慣喝冰冷開水,那麼偶爾有腹痛和腹瀉的症狀時,喝點溫熱開水就有明顯舒緩的效果。 以上提到的生理現象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不用藥物來達到一些緩解症狀的效果。譬如,容易便祕的人如果又常喝溫熱水,那麼反而會使腸胃道的蠕動變慢,而且容易脫水使得糞便乾硬,因此排便變得更困難;相反的,如果有腸躁症的現象,像是腹痛腹瀉,那麼喝點溫熱開水就可以舒緩這些不舒服。 脹氣、胃食道逆流,為什麼吃藥總是好不了? 在台灣,普遍有時常喝溫熱開水的習慣,這麼做有可能使胃食道的括約肌常處於鬆弛的狀態,因此就容易有胃食道逆流與胃脹氣的問題。 有很多腸胃道的不舒服,源自於壓力大,刺激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得腸胃的機能下降過度鬆弛所產生的,所以,如果常喝溫熱開水會不斷刺激交感神經,作用在腸胃上使它更鬆弛,雖然一時有放鬆的效果,但是胃食道逆流、脹氣等症狀可能會反覆拖得更久。 喝冰水雖然可能一時造成胃食道過度收縮而產生不舒服的感覺,但是,對於腸胃道收縮不良所引起的症狀,例如胃食道逆流、脹氣、便祕等等相當有效。依照我的多年經驗,如果循序漸進做冷適應的馴化訓練,亦即慢慢降低飲食的溫度,放棄不時喝溫熱開水的習慣,再加上規律運動,許多人的腸胃問題因此不藥而癒。 驚嚇!午餐後竟是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 腸胃道的工作狀態,跟心臟的關係也是相當密切。心臟不好,供應腸胃的循環就受到影響,進而影響食慾與我們的消化能力。相對的,腸胃的問題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尤其是腸胃長時間處在鬆弛的狀態,腸胃靜脈的回流不好會使心臟的負擔變重。 心肌梗塞或者冠心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之一,心肌梗塞在日常好發的時間之一是發生在午餐後 ,這個現像不難理解,因為白天工作勞累,交感神經已經比較興奮,如果中午一頓飽食後交感神經會更興奮,進而驅動心臟更加速跳動與收縮,這時候發生心臟缺氧情形的風險就更高了。 所以,在工作忙碌的狀態下,最好是少量多餐,避免中間一頓飽食或者喝熱湯,這樣不但容易維持體力,而且減少身體的負擔,也避免心臟過勞造成缺氧。 認識消化道生理特性,減輕腸胃與心臟的負擔 當我們有發炎、感染、中毒、或自律神經失調時,常會有腹瀉與腹痛的症狀,這時候腸胃道的收縮也是產生症狀的原因,如果這時候喝一點溫熱開水,可以幫助腸胃放鬆減少不舒服;另一方面,溫熱開水增加交感神經的作用,可以減少因為腸胃收縮引起的副交感神經過度作用所產生的血管迷走性昏迷。 運用腸胃道的生理常識,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在吃飯的時候,餐點供應的順序是有道理可循的。飯前一杯冰開水,可以加速腸胃的排空與恢復味蕾的敏感度;如果想喝湯,那麼西式餐飲在主菜前的湯品溫度應該是溫而不燙就可以,否則會影響對於主菜的品嚐能力。 如果是中餐,通常熱湯是放在主菜之後才供應,這樣的好處是一方面不會影響主菜的品嚐,二來可以讓腸胃更放鬆,因此才有辦法繼續吃後面的甜點與水果,不過這麼做會讓人吃得太飽,雖然這也是一種待客之道,但是卻會給腸胃道與心臟帶來比較大的負擔。 【案例18 長年胃食道逆流,吃藥物始終沒改善】何小姐四十二歲,有多年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因為怕胃寒,她隨時帶著保溫瓶常喝溫熱水暖胃,雖然胃鏡檢查多次並沒有什麼發現,但即使定時服藥,症狀仍然明顯。 調整與馴化→練習喝冰開水幫助食道等收縮,慢慢就不藥而癒了 我告訴她常喝溫熱水是不斷放鬆食道與賁門,反而容易逆流;相反的,應該練習常喝冰冷開水,幫助食道與賁門收縮。經過例行神經調節治療與改變習慣後,她的症狀就不藥而癒。 【案例19 多年便祕,竟是喝溫熱水造成的】張小姐二十八歲,有多年便祕的問題,經過大腸鏡的仔細檢查,並未發現明顯病灶,平時也吃了不少青菜。原來她每天早上起床就喝一杯溫熱水,想要幫助腸蠕動,但還是便祕,而且變得更嚴重。 調整與馴化→早上一杯冰冷的牛奶優格或豆奶,就不常便祕了我告訴她溫熱水會放鬆腸胃,反而加重便祕;相反的,冰開水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可以緩解便祕。所以,早上一杯冰冷的牛奶優格或豆奶效果可能更好,她聽了之後開始試著這麼做,雖然偶爾會鬧肚子,但是已經不常發生便祕問題了。 改善長年胃食道逆流,喝冰開水就對了 現在有消化道症狀的人很多,尤其胃食道逆流與便祕相當常見。腸胃問題不但令人困擾,而且有時候檢查與治療都沒有辦法得到滿意的結果。 這當中的原因之一,是部分症狀屬於消化道的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而這些案例對於藥物的治療效果通常不好。 喝冰冷開水會刺激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經,因此喝冰冷的開水就可以幫助胃食道縮緊、減少逆流,能緩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同時也會增加腸道的蠕動,所以對緩解便祕比較有效。相反的,喝溫熱開水會刺激消化道的交感神經放鬆胃食道,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情形,對於緩解便祕也比較無效,甚至會增加便祕的情形。 有很多人喝冰冷的開水就會覺得胃食道不舒服,這是因為收縮所產生的症狀。 這種情形在習慣喝溫熱開水的人身上很常見,大部分的人是可以經由冷適應的訓練,讓胃食道慢慢緊縮而減少逆流,如果有長年胃食道逆流問題的人可以試試看。 冰涼的開水或飲料會刺激腸道蠕動,並且幫助排便,但是對於有腹痛或腹瀉的人就不適合了,遇到這類的症狀可以喝一些溫熱的開水來緩和腸道的收縮,以減輕症狀。※本文摘新自然主義《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
2021-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疫苗再完成封緘8萬餘劑 莊人祥:供第二劑接種
又有一批高端疫苗8萬6935共完成檢驗封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此批疫苗將留給9月27日後接種第二劑者施打。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完成新的一批高端疫苗封緘檢驗,批號SP2122,效期至明年1月19日。之前食藥署完成13批高端疫苗,但扣除即將到期的測試用確效品,只有11批、共86萬7464劑交由指揮中心作為公費使用;連同此次封緘完成的高端疫苗,目前已釋出約95.34萬劑。指揮中心日前開放高端疫苗9月11日前無需至平台預約,即可至醫療院所施打,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昨天高東疫苗接種約1萬5千萬劑;累計接種67萬7175劑。除完成高端疫苗的檢驗封緘外,食藥署也於9月6日及7日分別完成捷克政府捐贈之的莫德納疫苗和AZ疫苗的封緘檢驗。捷克捐贈的莫德納疫苗,批號為3004493及3005238,效期分別至明年1月12日及2月3日;扣除檢驗樣品,共釋出2萬8800劑供指揮中心公費接種。而我國自購的AZ疫苗批號為A1058,效期至今年12月31日,扣除檢驗樣品,共釋出59萬4900劑疫苗。
-
2021-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民打2劑疫苗?陳時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COVID-19疫苗持續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策略以衝高第1劑為主,但會保留第2劑。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拋出「全民打2劑」說法,他坦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全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6萬7086人次,截至目前疫苗人口涵蓋率達44.6%,劑次人口比為每百人48.81劑。陳時中說,昨天高端疫苗接種1萬5171劑,顯示合約院所仍有保留部分劑量,到11日前皆可接種。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入侵本土,媒體在疫情記者會提問,疫苗接種政策是否改變。陳時中表示,仍會以第1劑涵蓋率衝高為目標,但第2劑接種間隔時間雖往後延,仍會保留第2劑的數量。媒體提問,柯文哲昨天拋出「全民打2劑」說法,陳時中回應,會依照疫苗進貨時程盡量完成,但他坦言,要達成全民打2劑,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陳時中解釋,部分族群尚未列入疫苗接種適應症,如未滿12歲孩童尚無法接種疫苗,且有一部分人絕不打疫苗,指揮中心也不會強迫接種。
-
2021-09-07 該看哪科.感染科
接種流感疫苗刻不容緩 專家:降低24%新冠感染率
秋冬季節是流感好發的時刻,也是呼吸道病毒盛行季,今年的流感疫苗施打比以往更重要。專家指出,台灣民眾無論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需要施打流感疫苗,國際研究更顯示,打流感可降低24%新冠病毒感染。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今天舉行疫苗衛教宣傳記者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與會出席。台灣在5月開始迎來疫情大爆發,國內看似疫情趨緩,但近期又爆出長榮機師突破性感染、新北幼兒園群聚事件,防疫需再次上緊發條,而秋冬將迎來流感季節,一般呼吸道預防感染也需要注意。現行國際間持續進行新冠肺炎的相關研究,並肯定流感疫苗有助於降低新冠肺炎感染與重症率。黃立民指出,美國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24%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無獨有偶,美國邁阿密米大學米勒醫院的研究也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58%中風率、45%敗血症發生率、20%進加護病房機率和58%急診就醫機率。黃立民也說,根據英國研究,同時感染流感和武漢肺炎,死亡率是只感染新冠肺炎的2.27倍,若原先就是重症患者,合併感染後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6.33倍。民眾擔心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撞期」,兩針間隔太近恐有疑慮。指揮中心定案,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參考各國彈性作法,決定打了第一劑新冠疫苗之後,間隔七天就能打流感疫苗。黃立民則以國外研究為例,他指出,同時施打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不良反應低、效用也都能保存,美國CDC也建議,民眾可在不同部位,同時施打兩劑疫苗,減少出入醫院機會,降低群聚感染。不過,民眾還是遵循中央規定進行接種為佳。由於12歲以下兒童無法接種新冠疫苗,所以比成人更需注意流感接種,因為在三級警戒,或日常防疫時,他們勤洗手、戴口罩,長期處於低病毒或細菌環境,常見的的病毒、細菌消失,可能造成「免疫負債」,意思是未來面臨傳染疾病時,很可能造成大流行。黃立民呼籲家長,不論是否已經打過新冠疫苗,全家人都應施打流感疫苗,讓家庭保護力更完整,只要6個月以上的小嬰兒就能接種流感疫苗。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則指出,19歲到49歲民眾不屬於公費流感補助族群,也需要盡快自費施打,以提升自我的保護力和家庭的安全,去年流感疫苗不到1個月就快打完,建議需要提早預約。
-
2021-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揭「Delta恐怖特點」症狀像感冒難區分:3族群特別小心
長榮航空三名機師「突破性感染」,其中一名機師兒子也確診,指揮中心昨公布基因定序結果,四人皆感染到Delta變異株,由於Delta傳染力極強,讓人感到更加憂心,對此家醫科女醫師陳欣湄也分析「Delta病毒恐怖4大特點」,與傳統新冠肺炎症狀不同,也和一般感冒難以區別,且有「年輕、男性、幼童化」的趨勢,要特別小心。陳欣湄在節目「健康2.0」提到,國際的疫情和台灣是反方向的發展,譬如中國、日本、東南亞國家,現在疫情都是大爆發的階段,目前的第四波高峰幾乎都是「Delta變異株」,Delta有四大特點,首先傳染力比傳統的Alpha變異株快40-60%,傳染的R0值(在所有人都無免疫力下,一人傳染給其他人的案例數)在2-3左右。如果是Alpha變異株的情況下,疫苗覆蓋率到6成5-7成差不多,但如果是Delta變異株的話,R0值高到6-8,疫苗覆蓋率要提升到8成5-9成,等於10個人裡面大概要有9個人打過疫苗。Alpha變異株的症狀,像是發燒、嗅覺喪失、會喘等等,然而Delta病毒症狀大洗牌,出現了「二痛一水」,分別是頭痛、喉嚨痛、流鼻水,症狀跟感冒非常像,難以區別,Delta的喉嚨痛會來得特別明顯,如果出現呼吸道症狀,就要多加留意。之前的Covid-19容易感染族群通常會在年長者,但Delta病毒有年輕、男性、幼童化的趨勢,在年輕人的呼吸道病毒複製跟生長速度自然比較快,甚至有觀察以5-12歲來說,Delta病毒感染率多了3倍,12-17歲感染率高達9倍,等於在年輕人和幼童族群感染率大提升,因為還沒施打疫苗,讓家長很擔心。另外第四點,Delta病毒很恐怖,但是如果有接種疫苗後,還是不至於到重症或威脅生命,但還是有可能會感染,但症狀就是較輕微,因此也呼籲如果有疫苗就快去打,因為這是目前新冠肺炎中最主要的一件事。
-
2021-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都會區人口密集 醫:Delta防疫難度比屏東高
長榮機師染疫案成為第2起Delta變異株入侵社區疫情。醫師周百謙分析,雙北、桃園人口密集,室內聚集機會多,比起先前屏東疫情控制難度更高,並考驗全民防護措施是否落實。長榮有3名機師與1名機師之子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經基因定序全數為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但與其中1名最早確診的機師案16066病毒基因序列有所不同。今年6月Delta變異株首度入侵台灣社區,在屏東縣引發本土群聚,共有17人染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周百謙分析,屏東相對地處偏遠,人口密度低,靠著迅速篩檢與隔離策略,讓疫情迅速獲控制。但周百謙認為,這次長榮機師染疫案,確診者足跡遍及雙北、桃園等大都市,不僅人口密集、大眾交通運輸發達,室內群聚機會也比屏東多,一旦疫情擴散到社區,防疫難度相對較高。他舉例,屏東民眾經常在戶外活動,先前有確診個案僅聊天5分鐘就遭傳染確診,而雙北都會區民眾經常在室內停留,COVID-19病毒可能透過氣溶膠傳播,氣溶膠在室內停留時間更久,且賣場、購物車等,若未加強消毒,也可能有病毒停留。周百謙說,目前接觸者初步篩檢結果都呈陰性,可能代表個人防護措施得宜,但仍要觀察這段時間是否還有出現其他陽性個案,且是否為預期中的個案,即匡列隔離者或者收到警示簡訊的對象,必須密切注意至少14天。要圍堵Delta變異株,個人防護基本功仍是重點。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說,多數台灣民眾習慣室內外都佩戴口罩,未來值得密切觀察,或許可望讓社區傳播風險降低。詹長權提醒,目前疫調要著重確診者居家活動、在外用餐或其他可能取下口罩的機會,並將這些可能取下口罩場域的接觸者列為重點篩檢對象,有助圍堵疫情。
-
2021-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首例通報打莫德納疫苗後變紅眼兔?醫師:注意3大症狀
48歲女性8月中旬施打莫德納疫苗,4天後眼睛突然像兔子眼紅、痛、畏光、流淚,經診斷為急性虹彩炎,懷疑與疫苗接種高度相關,如今已通報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事件,疑為國內首例接種新冠疫苗出現虹彩炎的不良事件。新店耕莘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張芯瑜強調,施打COVID-19疫苗造成虹彩炎的相關確切機制仍有待研究,但打疫苗仍是利大於弊,若施打疫苗後,出現眼睛紅、痛、畏光3大症狀,建議儘速至眼科就醫,以及早對症下藥。張芯瑜指出,該名患者是醫療前線人員,於今年6月初接種第1劑AZ疫苗,8月中旬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第3天出現施打手臂的腋下淋巴腫脹,隔天因同側眼睛紅痛而至眼科求診,經裂隙燈檢查後,確診為急性虹彩炎。由於急性虹彩炎患者約6成的體內基因為HLA-B27有關,為自體免疫疾病;但患者抽血後HLA-B27為陰性,排除是免疫系統發生問題。依照接種時程與發病時序推測,懷疑虹彩炎與接種莫德納疫苗高度相關。虹彩炎若反覆發作,易造成青光眼、白內障或視網膜病變,甚至失明,所幸病患使用類固醇藥水與散瞳劑藥水治療1週後,已無前房發炎細胞,也無眼睛紅痛等不適症狀,目前狀況趨近好轉。對於疑似施打莫德納疫苗造成急性虹彩炎,張芯瑜指出,國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於7月份刊載23歲男性施打第2劑BNT疫苗14天後,單眼急性虹彩炎的案例,使用類固醇藥水與散瞳劑後症狀緩解。此外,也有期刊報導施打第2劑BNT疫苗2天後,造成雙眼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案例,以及施打第2劑莫德納疫苗10天後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個案。對於是否是國內首例通報接種疫苗後出現虹彩炎的不良事件,記者致電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截至截稿時間,電話並未接通。張芯瑜則表示,截至本月25日下午6時,台灣尚未有因接種AZ疫苗、莫德納疫苗或混打不同種類疫苗產生虹彩炎的個案;國內累計眼部特殊關注不良事件通報僅包含視神經炎、視網膜靜脈阻塞、視網膜動脈阻塞與視網膜血管阻塞。
-
2021-09-0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懶人包/第八輪疫苗預約仍打AZ!這二類對象本周五快來預約
近期有大約80幾萬劑的AZ疫苗進來,指揮中心指出,本周五(10日)開放第八輪疫苗預約,有兩類民眾可預約:包含9月10日前第一劑施打已滿10周者,可以打第二劑;7月19日前,選擇AZ且滿18至22歲的民眾,開放接種第一劑。而另還有許多7月19日後才改選者擔心打不到,陳時中表示,單獨登記AZ者約十多萬人,之後會再安排7月19日後登記意願者。對象.9月10日前第一劑施打已滿10周者,可以打第二劑。.7月19日前,選擇AZ且滿18至22歲的民眾,開放接種第一劑。預約時間預約開放時間為9月10日(五)10時~9月12日(日)中午12時施打日期9月15日(三)~23日(四),視情況調整。
-
2021-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增19例疑打疫苗後死亡 AZ有15人、莫德納4人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昨新增116件接種後不良事件。發言人莊人祥說,有19人死亡,15人打AZ疫苗,另4例則是莫德納。莊人祥說,這次統計時間是從本月3日至5日,總共3天時間。死亡個案中,AZ疫苗15件,發生年齡在32至94歲間,是接種疫苗後1至79天之間發生;4例莫德納年齡分布則是46至71歲間,接種後10至19天發生。至於接種疫苗後死亡補助部分,莊人祥說,有些縣市目前是有發補助金,有些先前沒有通報的,會陸續再補進來。另境外移入部分,有兩例打過疫苗仍染疫。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其中一例是突破性感染,這名50多歲男子,是接種過嬌生;另一名20多歲男子,雖打過兩劑BNT,但是第一劑打完後,在日本有PCR陽性,研判應該是先前在日本就確診的復陽,不算突破感染。
-
2021-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八輪周五開放預約 阿中透露第九輪疫苗打BNT
第八輪AZ疫苗自9月10日開放預約,並從9月15日開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規劃約有100萬劑。而指揮官陳時中也透露,第九輪開打的疫苗「有可能」是BNT疫苗。第八輪AZ疫苗主要針對符合接種完第一劑AZ疫苗滿10周以上民眾接種,許多7月19日後才改選者擔心打不到疫苗。陳時中表示,單獨登記AZ者約十多萬人,之後會再安排7月19日後登記意願者,「但下次開始就BNT疫苗了吧!」對於這是否意味著第九輪疫苗將開放BNT疫苗接種,陳時中則表示,「有這個可能」。至於BNT是否會用於混打,陳時中則表,BNT是混打的可能,但尚未決定混打對象。目前將先完成學生、青少年的接種,目前看起來兩個月的供貨時程滿穩定,但也不敢確保。而針對75歲以上長者是否以造冊方式接種第二劑疫苗,陳時中表示,會跟地方政府研究,也可上網直接預約,會再跟地方談。
-
2021-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八輪AZ預約10日開跑 符合資格有這兩類對象
昨天有兩批AZ疫苗到貨,分別是波蘭贈予40萬劑,以及透過COVAX採購分配的第三批41.4萬劑,兩者效期皆到今年11月30日。指揮中心今天曝光第八輪優先預約對象,共有兩類民眾。指揮官陳時中說,包含9月10日前第一劑施打已滿10周者,可以打第二劑,以及7月19日前,選擇AZ且滿18至22歲的民眾,開放接種第一劑。第八輪符合資格民眾,預約開放時間為10日的10時至12日中午12預約時,施打日則在15至23日,視情況調整。另外,高端疫苗在診所還有一些剩餘量,陳時中說,本來預計打到9月6日,但現在還有剩餘量,滿20歲以上民眾,可自行到醫療院所預約接種,延長到9月11日。
-
2021-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2到17歲學生優先造冊打BNT 可請3天疫苗假!
首批93.3萬劑BNT疫苗到貨,教育部今天發函給各縣市教育局和學校,指BNT應接種2劑,期間間隔28天,9月8日起到16日開放造冊,12到17歲學生,包含自學生、已跳級到大學者都符合資格。未成年學生須有家長同意才能接種,另擔憂接種副作用大,開放請疫苗假3天(含接種當日)。教育部表示,接種疫苗對象為全國國中、高中、五專前三年及今年9月1日前滿12歲國小學生,包含特教學校、實驗教育、矯正學校及少年觀護所、境外臺校、外僑學校、中正預校、大學附設七年一貫學制。教育部說,本次接種疫苗以校園接種為原則,預計自今年9月23日起,接種順序自高中/五專起依序安排接種。衛福部已妥適規劃接種作業及流程,並訂有「COVID-19疫苗校園接種作業程序建議指引」供學校遵循,包括接種前準備與注意事項、醫師接種評估、接種疫苗後觀察、學生回家後注意事項提醒等。教育部提到,也會請學校在學生接種疫苗後,觀察學生身體狀況,適時調整課程內容,安排靜態活動。若學生接種疫苗後有不舒服的狀況,或是自願到醫療機構接種疫苗者,可以向學校申請疫苗假,不會列入出缺席紀錄,以3天為原則(含接種當日),必要時得延長;家長如有請假照顧孩子的需求,也可申請防疫照顧假。教育部條列年滿12到15歲者接種後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發生頻率90.5%,以及疲倦77.5%、頭痛75.5%、肌肉痛42.2%、畏寒49.2%、關節痛20.2%、發燒24.3%;16歲以上者接種也會有副作用,發生頻率比上述略低。
-
2021-09-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手機能查足跡重疊確診者?莊人祥曝實聯制使用原理
長榮染疫機師可傳染期間曾在社區活動,不少民眾透過輸入手機號碼,查詢自己實聯制紀錄是否被疫調使用,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說明,有調閱記錄不一定代表足跡重疊確診者。因應長榮航空機師及家人群聚事件恐為國內疫情增添變數,指揮中心針對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的民眾發送110萬筆疫情警示簡訊。許多民眾仍擔心身邊有確診者但不自知,今天不少媒體報導,除可用社交距離APP追蹤足跡,透過手機連結至衛福部「簡訊實聯制-民眾資料調閱紀錄」也可查詢。指揮中心推出「簡訊實聯制-民眾資料調閱紀錄」平台,可協助疫調人員掌握確診者跨縣市足跡,並能分析找出可能潛在感染源及熱區趨勢,同時也開放民眾查詢疫調資料下載存取情況,可得知誰查詢自己的個資。據中央社記者實測,使用手機進入「簡訊實聯制-民眾資料調閱紀錄」平台(https://sms.1922.gov.tw/),只要輸入手機號碼及圖形驗證碼,取得簡訊驗證碼並填寫完成後,網頁就會顯示近28天內是否有疫調人員調閱過這支手機號碼的簡訊實聯制資料。但簡訊實聯制資料被疫調人員使用,是否代表曾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者足跡重疊,莊人祥告訴中央社記者,僅單從調閱歷史資料來看,應該不一定直接代表身邊有確診者,只是足跡重疊機率較大。莊人祥說明,據指揮中心規定,實聯制資料只能做疫調使用。至於疫調包括那些內容,恐怕要依個案情況而定。他舉例說明,地方衛生局等疫調主責單位,在進行疫調時,不會只調閱與確診者同時出沒某場所的資料。莊人祥進一步解釋,衛生局通常為求謹慎,確診者抵達前、離開後一段時間的實聯制資料也會查閱。另外,他提到,若這名COVID-19確診者是某場域的業主,確診者也不一定全天候都待在這個場域中,但疫調人員可能會擴大匡列當天出沒這個場域的所有民眾。莊人祥表示,實聯制資料被使用不一定等於同時與確診者共處一地,民眾上網查到資料被使用過,無須過度恐慌,提高警覺即可;地方政府下載並存取疫調軌跡、簡訊實聯制等資訊後,依規定於28天內刪除,民眾無須擔心隱私保護問題。
-
2021-09-06 名人.黃軒
不是有症狀者才有?醫:無症狀感染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
大家都以為,只有那些住院或住加護病房的COVID-19患者,才會有「新冠長期後遺症」,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只要曾經確診病例,不管是輕症/無症狀感染者,也是一樣會有因COVID-19確診之後的長期後遺症。無症狀感染者也會有新冠長期後遺症一項在美國亞歷桑那州進行的研究,調查303位未住院的COVID-19確診患者,發現有68.7%(95%信賴期間,63.4-73.9)的這些門診患者,在30天後仍然有至少一個症狀持續存在。這當中,仍然有157位 ( 157/303, 51.8% ) 的症狀,甚至維持超過了60天以上。所以,不要以為輕症患者,新冠長期的後遺症也很輕、也不要以為無症狀感染者,就不會有新冠長期的後遺症了!(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in a non-hospitalized cohort: Results from the Arizona CoVHORT)加州另一個研究,發現1407位確診未住院的病例中,有382位患者(27%)持續4週,都依然有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和腹痛。那些完全無症狀患者,有32%的人,經過10天的急性診療30天後,仍是有新冠長期的後遺症(COVID Symptoms, Symptom Clusters, and Predictors for Becoming a Long-Hauler: Looking for Clarity in the Haze of the Pandemic)另一項調查一千九百萬左右美國人的研究,發現住院治療的病人,得到新冠長期的後遺症是那些未住院治療的46倍。這次研究的進一步調查顯示:有症狀的患者,住院:得到新冠長期的後遺症機率是50%有症狀的患者,門診:得到新冠長期的後遺症機率是27.5%無症狀感染者,(住院/門診):得到新冠長期的後遺症機率是 19%換言之,這份研究報告顯示,有症狀、有住院的病人,仍然是易得到得到新冠長期的後遺症,但是無症狀感染者,依然也是會得新冠長期的後遺症,這些我們都不可不慎的。哪些輕微/無症狀確診者,較易有新冠長期後遺症?研究人員更好奇,哪些人是較易發生新冠長期的後遺症呢?一項研究發現。低教育的患者、有季節性的過敏性鼻炎、慢性病患者及自訢症狀嚴重者,以上4個因素是易影響COVID-19患者,傾向會有新冠長期後遺症的出現,大家臨床可以關注這樣的病患,可能需要更多、更久的時間去治療其後遺症。資料來源:Persistent Poor Health Post-COVID-19 Is Not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or Initial Disease SeverityLong COVID See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nd Mild DiseaseCOVID Symptoms, Symptom Clusters, and Predictors for Becoming a Long-Hauler: Looking for Clarity in the Haze of the Pandemic※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9-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面罩如何消毒?美國CDC授6步驟+1情況該丟棄
每天搭乘大眾運輸,出門在外必戴口罩,也有越來越多人會戴上防疫面罩,但拿下面罩後正確的落實消毒,才能真正避免染疫問題。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部主席史蒂文戈登醫學博士說,面罩提供了另一層保護,可以防止進一步傳播。不過美國疾病預防中心(CDC)提醒面罩也不應被視為口罩的替代品。面罩凹折損壞 重新更換不使用史蒂文戈登醫學博士說,面罩是由圍繞面部彎曲的塑料、有機玻璃面板以及適合的鬆緊帶所組成。為了能在配戴時得到絕佳的保護,配戴時應超過下巴並圍繞臉部兩側,且額頭和面板間不應有任何縫隙。根據CDC提醒,面罩不應被視為口罩的替代品,CDC建議可以戴上一次性的面罩,至於面罩的使用期限,CDC指出,若是使用非一次性面罩無凹折、損壞或破裂時,則可以反覆地使用它,若是已損壞,請不要嘗試修理,並勤於更換,或大量購買一次性面罩。回家清潔面罩後 減少染疫風險請戴上口罩降低感染COVID-19的風險,回家後一定要確實做好清潔。首先將面罩浸入溫的肥皂水中,去除所有表面的污染物,接著再用軟海綿或布輕柔地清潔表面,最後再用超細纖維的棉毛巾沖洗,輕輕地擦乾面罩。另外,也可用抗菌濕巾清潔面罩,但要注意很可能會有殘留物。或者也可使用70%異丙醇濕巾進行消毒,但是不建議以清潔窗戶或家用清潔劑來清潔,刺激性清潔劑很可能會損壞它。 選用中性清潔劑 擦拭面罩內外處如果面罩製造商有說明禁止的清潔方法,CDC建議採取以下步驟:首先,戴手套後盡可能選擇中性清潔劑或清潔濕巾來擦拭面罩內部。其次,再選擇浸有消毒液的濕巾或乾淨的布來擦拭面罩的外部,以去除殘留物。再者,將面罩放置陰涼處,自然風乾後,最後摘下手套,完成手部清潔,如此才能確保面罩的防護能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為什麼久戴口罩、護目鏡會頭痛? 醫揪「關鍵原因」:3方法可救 ·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
-
2021-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從COVAX平台獲配的第3批AZ疫苗41萬劑抵台
國內疫苗荒,5日有2批AZ疫苗先後運到。清晨6時15分波蘭贈送的40萬劑AZ疫苗,由長榮航空BR-66班機從維也納運到;下午3時40分從COVAX獲分配的第3批AZ疫苗41.04萬劑,由長榮航空公司BR-78班機從阿姆斯特丹出發,15時52分抵達桃園國際機場,總計81.04萬劑AZ疫苗,卸載通關入境後,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說明,5日下午運到的AZ疫苗,為台灣透過COVAX機制採購476萬劑COVID-19疫苗的一部分,包括5日到貨的第3批,總計有102萬劑AZ疫苗到貨,分別是首批4月4日運到19.92萬劑,第2批5月19日運到41.04萬劑,及5日運到的41.04萬劑。5日運送疫苗的2班長榮航空公司班機,都是以客機載貨的方式飛航,雖然是客機,為了方便卸載作業,桃園機場公司特別安排停放501貨機坪,就在長榮空運倉儲公司貨棧前方,疫苗卸載後可以馬上進倉通關再裝上貨車送出,節省許多通關時間。
-
2021-09-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COVAX第三批AZ疫苗41.04萬劑下午到貨 波蘭贈11月底到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我國透過COVAX獲配之第三批AZ疫苗41.04萬劑,預計今天下午運抵桃園國際機場。指揮中心說,本批疫苗為我國透過COVAX機制採購476萬劑COVID-19疫苗之一部分,目前計有102萬劑AZ疫苗到貨,分別為首批4月4日19.92萬劑、第二批5月19日41.04萬劑及本批41.04萬劑。今日抵台疫苗待完成通關程序後,將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再由指揮中心統籌規劃運用,提供國人接種。本批效期至110年11月30日。指揮官陳時中說,今天上午有波蘭政府所提供40萬劑AZ疫苗抵台,110年11月30日前有效,他今早也有去接機,去裕利公司和波蘭代表感謝,並檢視公司的冷鏈等相關設備,都很好。「我們要向波蘭政府表達非常大的謝意」。
-
2021-09-05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下15歲以上「45%壓力大」 陳時中:更需溫暖社會
每年9月10日為「世界自殺防治日」,今年以「Creating Hope Through Action」為主題,強調實際行動與正向樂觀的重要性。調查顯示,15歲以上有45%民眾在過去一個月以來感到壓力,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出席「2021世界自殺防治日」記者會,他說,疫情下更需要溫暖的社會,而自殺的確是疫情間很擔憂的議題,但現在看起來是穩住了。衛福部舉辦、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承辦「2021世界自殺防治日」記者會,報告國人近年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相關心衛、防治自殺成效。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今天在記者會指出,台灣自2005年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以來,正邁入第16個年頭,在政府與民間合作之下,台灣的自殺死亡率自2006年總計4406人,每10萬人口19.3人最高峰,並逐年下降。另外,自殺自2010年起,退出國人十大死因持續至今,更在去年自殺死亡人數下降至3656人降幅為17.0%,顯示自殺防治工作是能夠「預防」的。李明濱說,《自殺防治法》施行細則發布施行後,根據2020年自殺企圖通報資料統計結果發現,全國自殺通報總計4萬432人次,與前一年相比增幅為14.5%,各年齡層通報人次皆上升,顯示中央與民間積極推動自殺通報作業的成果。學會統計顯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0至14歲兒童及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人數增加11人,增幅達110.0%、75歲以上老年族群增加29人,增幅6.2%,其他年齡層則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在兒童及青少年族群14歲以下,及15至24歲的自殺企圖者中,除了情感問題與精神疾病問題外,校園問題也是主要自殺原因。另外,疫情之下心理壓力仍不容小覷,調查結果顯示,年滿15歲以上民眾約有45.4%,認為自己過去一個月以來因疫情關係至少感到一項壓力,其中占率較高前兩項分別為,工作、經濟壓力30.8%,及日常生活壓力29.8%, 且因疫情關係感到壓力的民眾,同時亦承受著情緒困擾的問題。陳時中則在致詞時指出,防疫期間自殺防治要做得好,一定要有溫暖的社會。不過,防疫政策所致,人跟人之間的交流,一直不斷在隔離、保持社交距離,而自殺的確是疫情間很擔憂的議題,但現在看起來是穩住了。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去年肺炎因防疫大減 進加護病房患者卻沒少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社會大眾對於肺炎的診斷和治療也耳熟能詳,其實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都可能經歷與新冠肺炎類似的診療過程。健保資料顯示,過去每年大約有80到90萬人診斷出肺炎,去年才因防疫推廣勤洗手、戴口罩而減少到54萬人。長者肺炎住院率高,兒童多在門診治療。健保資料顯示,肺炎病人主要集中於0至19歲,大約有20至30多萬人,其次才是60以上及80歲以上長者。臺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馮嘉毅表示,年齡集中在兩端並不意外,這與感染性疾病的特性有關。兒童病人大多為10歲以下,病毒感染引發肺炎的比率較高,但若看肺炎病人在整體兒童人口當中的比率,未必會高於長者肺炎的比率。馮嘉毅分析,長者的肺炎主要由細菌引起,病情通常比較嚴重,如果細看不同年齡層肺炎病人在門診就醫或住院的比率,可能會看到肺炎的長者有一到兩成都需要住院,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但孩童可在門診治療的比率會比較高。診斷需靠胸部X光,診所數據未必為真正肺炎人數。從各層級醫療院所的肺炎就醫人數來看,可以發現前十名除了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還有兩間兒科診所。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肺炎的標準診斷需要檢視胸部X光影像有無肺部浸潤,基層診所通常無法拍X光,主要是依靠臨床診斷,因此在解讀健保診斷人數資料時,要考慮到這會受到基層診所診斷方式的特性影響,不見得能代表真正的肺炎病人數量。陽光耀表示,由醫院門、急診申報的肺炎,比較可能有經過胸部X光確診,確診後是否需要住院治療,與病人嚴重程度、照顧需求有關。去年防疫,肺炎人數大減,但病況嚴重者比率升高。即便去年因推廣防疫措施,肺炎人數從79至90萬減少到54萬人,但需要住加護病房的肺炎人數變化並不大,每年都是兩萬多人,平均每人醫療費用22萬元。馮嘉毅指出,疫情讓一般民眾不敢到醫院,有些會拖到嚴重才來,或直接去急診;病況較嚴重的病人比率提高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去年健保人均醫療費用,反而比前兩年還高。陽光耀分析,去年各年齡層下降幅度最不明顯的,是80歲以上的肺炎,因為高齡者本身就有較高的肺炎風險,就算沒有感冒,也可能得到肺炎,甚至需要住院。健保資料也看到,地區醫院收治肺炎病患人數不高,但加護病房收治的比率很高,較低的也有四成,最高可達將近百分之百;呼吸器平均使用天數也高,前十名平均呼吸器使用天數可長達135至245天。「脫離呼吸器」定義為出院前五天都不用呼吸器,「呼吸器脫離率」為呼吸器脫離次數除以住院人次。數據顯示,肺炎病患使用呼吸器的前十大醫院中,大約有二到四成可以在出院前五天脫離呼吸器。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與呼吸器使用天數長有關。馮嘉毅表示,這可能反應了不同層級醫院病人來源、醫療資源的差異,每個醫院都有其獨特情況,很難一概而論。比如在醫學中心,醫療人力資源相對充裕,醫師認為將相對輕症的病人收治於普通病房就可以處理,但同樣嚴重度的病人若是在中小型醫院,醫師可能覺得收治於加護病房比較適合,因此造成加護病房收治比率的差異。有關呼吸器使用天數長的原因,陽光耀和馮嘉毅都認為,很多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RCW),本來就有長期呼吸器依賴的病人,因為感染肺炎、病況惡化時轉入加護病房,因此可能有加護病房入住率特別高、呼吸器使用天數特別長的現象。馮嘉毅表示,肺炎病人是否能脫離呼吸器,雖然可能與醫療團隊的經驗與處理方式有關,但更關鍵的因素還是病人的病況。例如80歲以上,有惡性腫瘤病史、嚴重糖尿病、肺功能受損等,這些都會導致脫離呼吸器的機率降低。不過,入住加護病房後,病人及家屬願意討論DNR的比率會提高,且年紀越大意願越高,整體來說,大約一半以上的長者和家屬都會願意簽署。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不只新冠肺炎是大敵 3大類型肺炎名列死亡主因之一
「肺炎」是指某些病原入侵肺臟所引起的發炎反應,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肺炎,其中又以小於5歲的兒童和65歲以上的年長者,以及免疫系統較差的民眾容易罹病。至目前為止,肺炎仍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陳百璽指出,肺炎依照病原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還可區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 常見肺炎鏈球菌 長者易感染社區型肺炎指的是未住院或住院未滿48小時的病人發生之肺臟細菌感染。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細菌感染而演變成肺炎的病患,大多代表身體狀況較差或是免疫功能較低下。」陳百璽解釋,身體健康、免疫力良好的民眾,對於細菌的感染應該都有一定的抵抗力,絕大多數的細菌集中在鼻、口、咽喉等上呼吸道感染;然而老人家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因抵抗力較差,容易併發下呼吸道的感染,造成肺炎。醫院型肺炎 常有抗藥性 嚴重度較高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陳百璽說明,一般來說,由於病患本身因外傷、手術、腫瘤治療、器官嚴重疾病等原因安排住院治療,在治療期間身體抵抗力較為低下,甚至有些病患需要使用呼吸器幫助呼吸,皆容易在住院期間感染肺炎。他表示,院內感染的病菌,多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患者染病之後的嚴重度較高,抗生素不容易有效控制。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陳百璽表示,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另外,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陳百璽指出,由於人體口腔及腸胃道裡面,存有許多種類的細菌,因此食物或是胃部逆流的液體、嘔吐物進到肺部後,常常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加上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因此在治療上相對困難。COVID-19引發肺炎 重症患者後遺症多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後引發的肺部發炎問題。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容易和人體細胞上的ACE2接受體結合而感染人體細胞,而肺臟裡面的第二型肺泡細胞也因富含ACE2接受體而容易被病毒感染,因此和流感病毒比較起來,新冠病毒造成的肺炎比例較高。醫師提醒,有些感染新冠病毒且造成肺炎問題的病患,即使在疾病痊癒後,仍然遺留了一定的後遺症。例如越是重症的病患,儘管肺臟裡病毒量減少、發炎物質減少,但卻出現了肺部纖維化的現象,進而導致無法恢復的肺功能損害,這也是新冠病毒感染可怕的地方。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兩點半細胞簡訊聲響起!男分享反被友揶揄「去匪類」
「哇哩勒,我怎麼會收到(細胞簡訊)」,桃園市有的人下午在家或外出、工作的時候突然手機簡傳來簡訊,內容為:[疫情警示]因您曾於8月13日至9月2日期間與確診者接觸或活動軌跡重疊,如於8月13日之後曾有COVID-19疑似症狀,請就醫評估或可至社區篩檢站採檢。收到簡訊的人趕快查了一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桃園市政府最近公布確診機師等人的足跡,想了一下「我都沒有啊,我都沒有讀過這些地方」,覺得很納悶。不過因為簡訊通知足跡從8月13日到9月2日,8月很多足跡已經記不起來,突然間收到簡訊,雖然身體沒有不舒服,但是心裡還是毛毛的。一名單身男子跟朋友說收到簡訊,朋友馬上問你是不是去過汽車旅館,大家直接想到負面、「私人行程」,揶揄收到簡訊的人,「有到哪裡匪類厚」;另一位年過50的男子也忍不住抱怨,除了放假全天都跟家人在一起,平常就是工作、回家哪裡也沒去,苦笑怎麼會收到細胞簡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針對幾位確診者活動軌跡,匡列8月13日至9月2日這段時間,發出約110萬筆細胞簡訊警示,指揮中心請大家不要緊張,只要注意如果身體有症狀,要及時跟醫師諮詢或是直接採檢。最近公佈的確診者機師、機師家人多數住在桃園市,網友預估桃園收到簡訊的人會比其他縣市多。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機師不遵守防疫 陳時中:由衛生局判定違法與否
長榮染疫機師不遵守防疫規範,已遭開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地方衛生局已介入調查,判定是否有違法事實需開罰,民航局也在了解狀況當中,強調違規一定懲處。長榮航空陸續有3名機師完整接種2劑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仍因突破性感染而確診,其中一名確診機師於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與朋友餐敘,甚至未確實填寫健康聲明書,違反防疫相關規範。此外,今天下午指揮中心記者會中有媒體問及,長榮開除這名違反防疫規範的機師,但指揮中心是否以航空公司督導不周,對長榮祭出罰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後續處置將依民航局報上來的報告決定。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追確診機師足跡 下午2點半發110萬筆「細胞簡訊」警示
我國近期出現三名長榮機師「突破性感染」,其中一機師兒子也染疫,其就讀台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昨起停課14天,緊急採檢2845人,桃園市也升級二級加強警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幾位確診者活動軌跡,因此匡列8月13日至9月2日這段時間,將發出110萬筆「細胞簡訊」,曾經與確診者有接觸過,或軌跡重疊,若身體疑似有症狀,要及時就醫諮詢或採檢。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下午2半後,會有疫情的警示簡訊,針對幾位確診者活動軌跡範圍,在8月13日至9月2日的匡列活動時間,曾經在這些時間與確診者接觸、與活動軌跡重疊,有疑似症狀出現者,可以就醫評估,到社區篩檢站採檢。陳時中說,下午大約發出110萬筆的警示,大家不要緊張,就是注意有沒有身體症狀,要及時跟醫師諮詢或是直接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因應國籍航空機師及家人群聚事件,將於今天針對今年8月13日至9月2日期間,曾與確診者接觸或曾於相關時間及地點出入之民眾,發送疫情警示簡訊,內容如下:[疫情警示]因您曾於8月13日至9月2日期間與確診者接觸或活動軌跡重疊,如於8月13日之後曾有COVID-19疑似症狀,請就醫評估或可至社區篩檢站採檢。指揮中心說明,收到簡訊者若有不適,務必正確佩戴醫療口罩儘速就醫,不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相關暴露及接觸史。指定社區採檢院所醫院清單可至疾病管制署網站查詢: http://at.cdc.tw/5y262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