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1
共找到
20531
筆 文章
-
-
2021-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案例曾到內湖分行 北富銀:該分行全體員工將檢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下午公布,本日新增的2例本土個案,其中1人案1184,曾於5月5日上午11點到台北富邦銀行內湖分行。北富銀今表示,上午接獲台北市衛生局通知,立刻進行全面消毒,並安排分行全體同仁及同住家屬進行核酸檢測。北富銀表示,本行是於今天上午接獲台北市衛生局通知,立即委託專業廠商對內湖分行環境進行全面消毒,並於每個服務櫃台加裝安全隔板,同時安排分行全體同仁及同住家屬進行核酸檢測。北富銀也指出,將從周一(5月10日)起,北富銀各營業場所將嚴格遵守自主健康管理原則,全程配戴口罩,定時量測體溫,以保障同仁及客戶健康安全。
-
2021-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諾富特擴散!台中23人居家隔離 8大場域不戴口罩重罰
北台灣華航機師與諾富特飯店群聚感染事件變化,台中市政府因應母親節市民出入公共場合慶祝佳節較多,從本月六日起,加強稽查進出大賣場、車站等八大場域強制戴口罩。衛生局今天說,到場稽查員若有發現,民眾不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做成記錄,移給衛生局裁罰,最高將重罰1.5萬元,至目前為止,尚未接獲違法案件。台中市政府說明,民眾在出入八大類人潮擁擠或密閉場域,包含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機關(構)」等,依傳染病防治法,強制戴口罩,未佩戴口罩且經勸導不聽者,罰款3000到1.5萬元。台中市政府說明,台中市疫情平穩、沒有個案,至目前為止,因諾富特事件相關居家隔離共計57人,其中34人因14天期滿、採檢均為陰性,已解除隔離,尚有23人居家隔離中,目前狀況良好。
-
2021-05-08 養生.人生智慧
曾徒手把腸子放回女生體內!921大地震、八八風災...一位計程車司機在救災現場24年:救人就像吃嗎啡,會上癮!
一日救難隊,終生救難隊車行轉進板橋浮洲橋下,沿著狹窄的迴轉道轉彎後,「樹林水上救生協會」就在橋下這一處別有洞天的地方,眼下所見的魚雷浮標、救生艇和可溯溪的救援吉普車……等,都是見證著無數「黃金七十二小時」關鍵時刻的重要設備。綽號「上尉」的協會隊長沈武周大哥說:「我們出動,通常都是去打撈的多,因為人大多在五分鐘內就死了,第一時間沒去就沒有了。」我愣住了,「生命脆弱」這四個字在這時猶顯不足。他聊起自己第一次接觸大體,是在樹林每年大拜拜的農曆3月15日保生大帝壽誕那天,三峽柑園橋下的大漢溪攔沙壩那一帶的水域,有三位國小學童因玩水而溺斃,他們找到大體後,要從攔沙壩走約二十分鐘的路程扛上堤防。當時台灣的救援設備嚴重不足,沒有擔架、沒有屍袋,他們徒手扛著大體往上爬,還是菜鳥的他勢必要上場幫忙,「你沒扛過,不要扛頭。」擔心菜鳥的他不懂民俗禮節,葬儀社老闆這麼跟他說。於是他扛中間,當時的隊長扛腳,葬儀社老闆扛頭,他們一路踩著高低不平的肉粽(消波塊)往前走著這段不短的路,他心想:「怎麼這麼重,有種扛不動的感覺,而且越扛越重。」好不容易終於扛上堤防,安置妥當交給葬儀社後,葬儀社老闆看著他們問:「你們兩個剛剛是誰一直想著很重的?」他立刻舉手說:「我!」老闆急忙對著他說:「那個不能想!越想會越重,會扛不起來。」原來這是業界禁忌,扛大體時要安靜不能說話,也不能亂想,一個人想,三個人重。這也是對死者的尊重,讓死者能安靜、好好地走完最後一段路。實在很難想像時常穿梭這些「現場」之中的救難人員,一方面是跟時間賽跑的救援壓力,一方面是面對並徒手搬運大體的勇氣,而且還要完全心無雜念,這是一種常人很難體會的修行吧!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上尉」年輕時反骨不想接家業,自己跑去學縫紉,開了間西裝裁縫店,1960、70年代起西裝裁縫盛行,有著這樣的一家店,生活也是悠哉。退伍後,他在士林經營精品店,專賣勞力士手錶、都彭打火機、男士服飾跟皮件等精品,當時正值全民炒股,股市攀上一萬二千點的瘋狂年代,他的生意也跟著受惠而興盛。但1990年政府打擊非法金融及受到波灣戰爭的影響,股市大崩盤狂洩至二千四百點而泡沫化,也讓高消費客群消失,「誰會來買一萬塊的打火機,都去買十幾塊的了。」他回憶著說,最終因榮景不再,只能黯然關閉。當時36歲的他,大女兒10歲、小女兒才1歲,為了養家餬口,他轉行開計程車。剛開始時,如果客人要到士林,他都會小心翼翼送乘客抵達,然後趕緊開走不敢多待一分鐘,深怕遇到熟人跟他說:「你卡早是董仔,現在怎麼來開車?」即使到現在,他仍不敢跟過去士林的朋友們聯繫。從精品店老闆變成計程車司機,心中的關卡一直過不去,某天在西門町跑車,心情鬱悶的他把心一橫,「不爽啦!今天不開了!」把車子停在立體停車場,跑去看電影、喝咖啡、大啖美食,回到以往爽快花錢的悠哉生活。享受了一天後,回到停車場牽車,「慘了!我還是要面對那台小黃啊!」他驚覺玩樂一天後,把前一天辛苦賺來的錢都花光了,當天也沒有收入,想一想還是好好開車比較實際。雖然決定好好開車,仍是在經濟壓迫下的認命,直到某天他在簽大女兒的家庭聯絡簿時,看到女兒寫著「我爸爸是個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他心中的結彷彿一瞬間打開了,「欸!不錯喔!女兒肯定我,好!就當個快樂的計程車司機吧!」他轉變了自己的心態,正視司機這個職業。俠義精神見證大小危難時刻「上尉」從小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每每看到他人有難,便會出手相救,「我16歲時在台南新營看到有人出車禍,一個女生被撞得全身支離破碎,腸子等內臟都散落在路上,我心想這個女生也太可憐,怎麼沒人去幫她。」他沒想太多走過去,徒手將腸子等內臟器官捧起放回女生的身體裡,他說著我難以想像的故事,也讓我看到他自小潛藏的俠義精神。因為每天在路上跑車,遇到危急時刻的頻率增加,他提起某次路上發生車禍,他趕緊將傷者送往醫院,後到的傷者家屬一直質疑他就是肇事者,嚷嚷著說:「一定是你撞的!不然哪有人這麼好心,會主動載人去醫院!」他當下覺得傻眼,無言以對,直到傷者清醒後趕緊澄清,才還給他清白。也因此,朋友勸他:「你那麼喜歡救人,不如加入正式的,才不會惹麻煩。」隨著家中經濟逐漸穩定,加上開計程車時間較為自由,他於1996年正式加入「迅雷搜救總會」,開啟了日後一連串的「救援行動」,包括林肯大郡災變、大園空難、九二一大地震、新航空難、八八風災,到近期的復興航空空難,每一場令人心痛的大型災難,他都在現場參與搜救。他回憶起震撼全台的九二一大地震,當天凌晨他聽到無線電通報後,立刻帶隊前往新莊「博士的家」,進入倒塌大樓內搜救約二十分鐘,因當時救災裝備普遍不足,燈光昏暗下,他以為伸腳踏在冷氣鐵板上,其實不然,一個踩空,整個人往下墜落,幸好他及時伸手,抓住一瞬間映入眼簾的不銹鋼窗框,「我如果沒有抓到,可能就要換別人來救我了。」上尉雲淡風輕談到這驚險的一刻。保住生命的他,自己往上爬出來,這才發現剛剛的窗框其實是斷裂的,他的中指被劃出深深的一道傷口,鮮血不斷湧出。現場消防隊員一邊進行簡易包紮,一邊有二十幾台攝影機拍著他那包紮後更加腫大,只能一直比著中指的手,「我一直跟他們說不要拍啦!我手這樣很難看欸!」他摸著至今仍看得到十三針縫線疤痕的中指,笑著說。被送往醫院治療時,在急診室等了一個多小時都沒人理,他跑去請護理師幫他趕緊縫合,護理師跟他說:「大哥,你嘛看一下旁邊,你那個一點點傷,等一下啦!」他趕緊回:「不是啦!我帶著一群弟兄正在救災,麻煩你趕緊幫我縫一縫,我要趕回去救災!」護理師一聽,立刻請醫生過來處理,情急之下完全沒打麻醉就開始進行縫合,那痛感他至今難忘!而這道永留中指上的疤,成了九二一凌晨驚天動地的見證。「上尉」當時也是義警隊員,他熟識的刑警阿裕,老家就在南投九份二山,當地因為鳳凰山的聯外道路坍方,空投物資僅能送到山下的溪床邊,山上即將有斷糧危機。得知消息,他二話不說在9月23日帶著八名弟兄前往,他們的任務是上山將居民帶下溪床邊。為爭取時間,他們捨棄了需要走七、八小時的一般公路,在原始山林中,拿著開山刀一路從山下劈砍樹叢往山上前進,四小時後抵達居民住所。居民們看到他們來救援都相當振奮,準備跟他們一起下山。當時一位80多歲的阿嬤堅持留守家園,不肯下山,他們只好砍下竹子插上藤椅,連哄帶騙像是扛轎般地扛著阿嬤下山。半路上,阿嬤問他們:「你們從哪裡來的?」他們回:「我們台北來的。」阿嬤用著習慣的口頭禪說:「幹你娘!還有人這麼好心,從台北要來救我!」隊員後來笑著跟當時是副隊長的「上尉」說:「我參加救難隊這麼久,還沒有遇過被人罵這麼爽的!」這句話,讓我們都大笑了。「做這事就像吃嗎啡,會上癮!」他聊起救援行動,雙眼炯炯有神,閃閃發亮,那神情就像協會桌上的那張新聞照片。他在八八風災時,徒步深入善化東勢寮淹水民宅中,拖著橡皮艇來回救出一百八十多人,最後在雨中,單手抱著一個孩子步出災區,被攝影師的相機捕捉到他的認真帥氣。花錢做義工,一做24年「上尉」一開始加入救難隊時,想說入隊費只要兩千元,就繳費入隊,後來幹事才跟他說要自行買全部裝備,前後花了一萬元左右,「我那時很後悔啊!一萬元就這樣拿出去,真的是頭殼壞掉,花錢做義工!」他回憶起當時爸爸也對他說:「吃飽太閒,去做這些幹嘛!」「我從小就是人家說愛管閒事的人,只要聽到哪裡有災難,心裡就開始難過,沒去現場就渾身不舒服。」八八風災時,電視報導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掉著淚說:「我們很缺橡皮艇,請大家救救我們!」鐵漢如「上尉」,看著電視,眼淚直掉,等不及政府發出的協助搜救通知,找了幾個弟兄就衝往南部。「我負責帶弟兄去,就要負責帶他們回來。」這一直是他的信條。莫拉克風災後在六龜救災時,幾名弟兄深入災區救援,因為全面斷訊,等在封鎖線外的他焦急萬分,整夜無法入眠,直到隔天一早,聽到無線電傳來「上尉!」的呼喊時,心中的大石頭才終於放下。救災時的他俐落謹慎,帶隊時的他嚴格重紀律,「我跟弟兄說,我不會帶你去死,但你出去穿著制服就要聽我的!」就是這樣的大哥氣魄,讓弟兄們對他都相當信服。救援多年,「上尉」在2003年籌組成立了「樹林水上救生協會」,當時他也邀請爸媽一起參加成立大會。爸爸看著這一方天地,看著一群弟兄如此信服他,臉上露出了驕傲的神情說:「要做就做好!」「上尉」很欣慰地表示,父母的肯定讓他更堅定持續投入救援這件事。九二一地震後,政府開始補助民間救難單位,也開始規範民間單位需具備相關證照才能執行救援行動,不論是CPR(心肺復甦術)、EMT(緊急醫療技術員)、IRA(初級繩索技術)、急流救生或救難潛水,每一張證照都要請假受訓,再自掏腰包花上千元考照,「九二一後去救災我們才有便當吃,以前都累得要死,還要自己去買便當。你有看過這麼傻的人嗎?」他一說完,自己都大笑了起來。我問他,這麼傻怎麼還要去做?他有些難為情,「我年輕時是歹子,沒有殺人放火,但還是做了些年少輕狂的事,現在自己有點能力了,想說可以為社會做些好事,就沒想太多,一股腦兒去做了。」成為救難隊員已二十四個年頭,熱情卻不因年齡增長而消退,他一一介紹牆上掛著的隊員名字、照片及證照,以及滿牆的政府及民間感謝狀。在他心中,救援這件事已是他的生活,早已像血液般融入他的體內流動著,至死方休。武周大哥給讀者的話:心存善念,絕對有好報。書籍介紹計程人生:23段用愛跳表的旅程作者:李瓊淑、詹云茜原文作者:(小辣椒)、 Cici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李瓊淑(小辣椒):現任台灣大車隊集團副董事長,2006年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一腳踏入計程車產業,「小辣椒」成了司機對她的通關密語。身型嬌小但行事果斷嗆辣,在男性為多數的這個產業,用司機的語言直球對決問題的大小事,以科技創新思維顧好司機的經濟命脈,致力打造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的友善環境,找回司機對職業的認同。「我們是一群小人物,創造出一份不平凡的事業。」她讓大家見證從亂象頻傳到安全、舒適的計程車新時代,「我們在這裡遇見幸福,讓愛傳出去」,她重新定義了司機的價值,被世人看見。詹云茜Cici:從傳播到公關,從品牌行銷到顧客經營,歷經公部門及大小企業,從企劃到顧問講師,擁有20項跨產業、上百項跨領域實戰整合經驗。四十大關前決定離開企業羽翼,成為自由工作者,以喜愛的「文字」和「說話」串起職涯,以此為左右手,隨時張開雙手,給自己和你最溫暖的擁抱和力量。延伸閱讀: 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家事是無法「平分」的...女人做這6件事等於自毀婚姻
-
2021-05-08 新聞.元氣新聞
北榮院長許惠恒 「AI快思 你慢想」新書發表會
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新書「AI快思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今天舉行新書發表茶會,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透過貼身採訪,內容收錄許惠恒及15位專案主管實戰經驗。許惠恒今天在新書發表會指出,手術室的精實管理跟目視化的儀錶版,能夠即時掌握手術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將流程時間掌控,當一個開刀快結束的時候,啟動通知下一台刀做準備,讓病人與家屬掌握等待時間。談到出書的動機,許惠恒說,這是個人的感恩茶會,紀錄在台中榮總服務的最後1年,所有同仁努力的結果,尤其是各方在出書過程中,一一討論的心血。退輔會主委馮世寬今天也參加新書發表會,稱讚許惠恒非常謙虛,他就像怪手一樣,要做什麼事情,一定都向下挖掘得乾乾淨淨,把不好的東西去除,重新建構系統,利用AI管理觀念跟系統,把台中榮總變革的經驗,貫徹到其他榮院。
-
2021-05-08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20名年輕女性有1人抽菸 增20種罹癌風險
愛美的女性別吸菸!研究顯示,吸菸會導致牙齒變黃、口臭、皮膚產生皺紋,以及粗糙乾燥,甚至難以受孕,嚴重者還會增加近20種罹癌風險。國健署呼籲,吸菸傷身、傷荷包,以每天吸一包菸100元計算,戒菸一年約可省下3.6萬元。國健署在民國107年針對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發現成年女性吸菸率,自18歲以後隨年齡增長逐漸上升,26到30歲達到最高5%,等於約每20名女性有1人吸菸。女性吸菸壞處多,除了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還包括生殖損傷、生育能力降低和受孕困難,影響女性健康甚鉅。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女性吸菸除對肺部影響,增加乳癌、卵巢癌,以及子宮頸癌等,約20種罹癌風險。此外,也對外表產生傷害,包括牙齒變黃、口臭、皮膚產生皺紋與粗糙乾燥,還可能導致骨密度下降及骨折,加快更年期發生。為鼓勵女性戒菸,國健署長吳昭軍說,有設定戒菸日的戒菸者,比未設定者戒菸成功率約增加兩成,母親節將至,為了自己健康亮麗的人生,呼籲女性可以選在母親節這個有意義的日子開始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5-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歐盟:與其討論讓渡專利 美國更應出口疫苗
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今天呼籲美國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生產大國,與其討論讓渡疫苗專利,更應跟進歐盟出口疫苗。路透社報導,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von der Leyen)在歐盟領導人峰會的場邊記者會上表示,從短期至中期來說,討論讓渡疫苗專利無助於做出任何1劑疫苗。她說:「我們應該對於主導這個議題的討論抱持開放態度。但在主導討論的同時,也必須以全方位視角來看問題,因為全球現在就需要疫苗。」她指出:「歐盟是全世界唯一大規模出口(疫苗)的洲或民主地區。」范德賴恩表示,歐洲生產的疫苗,約50%出口到近90個國家,包括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主導的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的國家。她說:「我們邀請所有參與讓渡專利討論的國家加入我們,承諾願意出口大量當地生產的疫苗。」范德賴恩表示,只有提高產量、移除出口障礙與分享已訂購的疫苗,才能立即協助迅速對抗疫情。她說:「因此在短期和中期的必要作為是:首先,分享所有疫苗;第二,出口正在生產的疫苗;第三,投資以增加產能。」范德賴恩說,歐盟已展開疫苗分享機制,舉例來說,歐盟已配送61.5萬劑疫苗到西巴爾幹地區。另一方面,法新社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呼應范德賴恩的立場,他強調,更大的問題在於美國和英國對疫苗及生產原料實施出口限制。馬克宏告訴記者:「英美兩國阻擋了許多原料和疫苗。目前在美國生產的疫苗,百分百都是供給美國市場。」相較之下,歐盟迄今已出口逾2億劑疫苗。范德賴恩曾表示,這反映出歐洲是「世界藥廠」。
-
2021-05-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湖光市場就在旁!案1184到內湖銀行 環保局漏夜消毒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公布新增兩名確診個案,分別為50多歲的機師(案1183)以及家人(案1184),其中案1184足跡曾至台北市富邦銀行內湖分行,而附近又有湖光市場,人潮眾多。北市環保局透露,昨晚接收指示後就進行消毒,周遭50公尺也是消毒的範圍。台北市環保局水質病媒管制科長彭富科說,只要衛生局接獲中央疫調通知,環保局一定會去消毒,但不能透露地點,只要有指示都已經完成。彭強調,假設公布A地點,周遭50公尺都會去做消毒。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長余燦華表示,昨晚確實有去相關地點進行消毒,衛生局掌握1184個案活動史後,都有第一時間去消毒,至於完整足跡,必須由中央統一說明。累計4月20日發生至今18天,華航機師、諾富特飯店群聚事件已造成31人染疫,包含12名機師(含在澳驗陽確診機師)、1名空服員、5名飯店員工、1名外包染疫、7戶家庭群聚(12名家人確診)。
-
2021-05-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膽結石多在檢查才發現!醫指16個風險族群多留意
文/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 錢政弘醫師 很多人是做檢查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為什麼會有膽結石出現?通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先將可能的原因整理出來,讓大家回憶看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這些NG行為,以免石頭越長越大。 除了年紀大和女性這兩個危險因子之外,以下族群要特別留意,得到膽結石的機率比較高,常常腹痛的話,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高油脂飲食有近80%的膽結石是膽固醇結石,石頭是黃色的,主要的成分是「膽固醇」,飲食中攝取過多的油和脂肪,會造成膽汁中的膽固醇過飽和形成結石。所以結石是油脂食物吃太多,不是水喝太少,水喝太少是得腎結石。 缺乏運動、日常活動量少的人我最常遇的職業是會計,他們必須長時間做著辦公,整天下來缺乏活動會使得腸胃蠕動變差,膽囊也跟著不收縮。另外運動會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是膽酸的前驅物,膽酸合成增加可以減少膽固醇結石形成。運動還會誘發身體釋放神經賀爾蒙,促使膽囊收縮排空膽汁。有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5小時,就會增加結石發生的機率,所以坐太久的朋友,要找時間站起來動一動! 三餐不定時的人長時間禁食(沒吃東西,兩餐隔太久),沒有食物進入胃和十二指腸就無法啟動「膽囊收縮素」分泌,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酸會促使小腸分泌膽囊收縮素,通知膽囊排出膽汁,這樣才能消化食物!如果太久沒有吃東西,膽汁淤積在膽囊內,結石會容易形成。所以工作太忙碌,三餐不定時的人,例如銷售員,警消,媒體從業人員,醫護⋯等,自己要找時間吃東西喔! 懷孕、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劑最近我才遇到一位37歲的媽媽,沒有三高,身材也標準,但是膽結石已經有三公分,他是生完雙胞胎之後才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統計起來,懷孕會增加膽結石的機率,因為雌激素會減少膽鹽的分泌,會增加膽固醇分泌到膽囊中;黃體素則會造成膽囊收縮蠕動減少,使膽汁淤積。懷孕的時候,大約有30 %的孕婦有膽沙,2%有膽結石。在生產完之後,60%-70%的膽沙會消失,20%-30%的膽結石會消失。懷孕時或生產完後,常常上腹痛要小心是膽結石出現了! 體重迅速下降特別在減重手術後會發生,這是因為卡路里攝取減少促使膽汁淤積,脂肪的溶解也會增加膽固醇分泌到膽囊中。所以瘦太快的時候,也要小心膽結石出現。 肥胖肥胖的人膽固醇合成的量較多,分泌至膽汁中的量也多。特別肥胖的女性,得到膽結石的機率可以高達七倍,而且比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男性的話機率就小一點。 糖尿病和有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血中胰島素上升會促使肝臟接收膽固醇,進一步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另外會減少膽酸的分泌。 血脂肪異常多數的研究發現血脂肪異常跟膽結石有關,例如三酸甘油酯過高,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非高密度膽固醇過高。不過還是會看到有些人血脂肪都正常,但仍然有膽結石。 肝硬化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有色素結石(石頭是黑色的),有15%有膽固醇結石。因為肝臟代謝異常的關係,膽汁中的膽色素增加,膽酸分泌減少,膽囊的蠕動變差造成。 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紅血球溶血會導致膽色素增加,膽色素增加會形成色素結石。 膽道發炎在膽道中有細菌感染容易造成色素結石形成(顏色是棕色的)。十二指腸有憩室也容易有色素結石產生。 發炎性腸炎克隆氏症患者,常合併小腸末端病灶,影響膽酸的吸收,得到膽結石會高兩到三倍。 脊椎損傷機率高兩倍,原因不明,可能跟膽囊收縮調控有關。 脂肪肝有脂肪肝的人同時有膽結石的比率較高,有多1.5倍。兩者也許沒有直接因果關係,我想應該是跟少活動和飲食有關。 使用特定藥物特定的降血脂藥、抗生素、全靜脈營養注等會增加膽結石發生率。 膽結石家族史有些家族不只一位成員有膽結石,可能跟家族的飲食習慣有關,或是遺傳性肝臟酵素缺損,使膽酸合成不足所致。 《延伸閱讀》 .膽結石分二種原因大不同!醫師:長期3部位疼痛要注意 .防範胰臟發炎,別吃太油、喝太多酒,醫:3大族群要小心。
-
2021-05-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疫情升溫 台中持續宣導到市場、商圈禁試吃戴口罩
諾富特飯店群聚新增本土病例,母親節前夕,台中市經濟發展局長張峯源、副局長李逸安、主任秘書倪世齡昨天兵分多路帶隊至第三公有市場、民意街攤販集中區、一中商圈及捷運夜市視察相關防疫作為,杜絕新冠肺炎病毒入侵,確保購物環境安全。國內疫情升溫,加強防疫措施刻不容緩,經發局長張峯源表示,已要求市集攤商及商圈業者營業時全面佩戴口罩、每日加強攤位清潔、熟食攤加裝透明遮罩、小吃攤內用座位加裝隔板、公共區域每週全面清潔消毒、賣場出入口設置酒精自動噴霧消毒器、廁所提供肥皂加強洗手、加強防疫宣導等,全力阻絕疫病,維護消費者健康安全。台中市民進入市場、商圈及夜市等消費場所務必佩戴口罩,用酒精消毒,勤做手部清潔,保持1.5公尺以上安全社交距離,一律禁止試吃,配合相關防疫規定。如有未依規定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規定,裁罰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經發局長張峯源強調,華航機師及諾富特飯店群聚感染事件延燒,社區感染風險提升,為確保購物環境安全,市府持續加強稽查,落實公共場所防疫,守護市民健康,共同做好防疫工作,杜絕飛沫傳染,阻絕疫病傳播,讓消費者可安心購物消費。
-
2021-05-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揭:脂肪肝有2種 愛吃甜點不喝酒也傷「肝」是這種
1名30歲的工程師包先生,因平時工作壓力大,最愛在閒暇之餘享受美味的甜點零食來紓解壓力。這樣的型態長久下來,外型看起來僅算是中等身材,直到包先生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才發現已有重度脂肪肝,報告裡也指出肝功能已發生異常、血脂肪也全數超出標準值。更震驚的是看似常見的脂肪肝,若不立即改善生活型態及改善飲食習慣,恐讓自己越來越靠近肝病3部曲。包先生看著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影像,整個肝臟呈現白色霧濛濛,沒有飲酒習慣的他也不禁詢問醫生,為何自己還很年輕也沒有飲酒習慣,但肝臟卻已發生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說明,肝臟演變成脂肪肝的原因可分成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部分的人對於肝臟的認知,都認為過度飲酒才會造成肝臟的傷害,事實上現代人飲食較精緻、活動量少, 導致三高症狀(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現代文明病頻頻找上門,也就容易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包先生為例就屬於非酒精性脂肪肝,因長久下來的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精緻且高熱量,造成罹患脂肪肝的機會大幅提升。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就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國人常見的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經常併發脂肪肝。「脂肪肝」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全球每4人就有1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隨著飲食西化,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1.4%至41%。梁程超副院長提醒,脂肪肝雖然常見,但千萬勿因常見而輕忽。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即所謂的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目前並無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梁程超副院長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達到改善。脂肪肝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多數人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有脂肪肝。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已是中、重度脂肪肝,建議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可更完整觀察肝臟狀態、彌補超音波可能存在的死角,達到更準確的判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08 性愛.愛情診療室
吵架常脫口而出「你每次都⋯⋯」?心理學家:全有全無式思考,正默默毒害你們的愛情
Kate 抱怨未婚夫 Adam 總是心不在焉,在她的理想中,自己最愛的另一半應該要在自己說話時專注且耐心地聆聽,但 Adam 卻在她說重要的事情時睡著。Sophie 認為 Jack 很不貼心,總是把髒碗盤留在水槽一整天沒有洗,即使 Jack 幫了不少忙,比如幫 Sophie 的車子加滿油、洗衣服、早點起來打理小孩的事情好讓 Sophie 可以多睡一點。以上案例都出現了「全有全無式思考」(All or Nothing Thinking),即用正向與負向二分法去看待對方,Kate 因為未婚夫 Adam 在自己說話時睡著,而為對方貼上「總是心不在焉」的負面標籤,Sophie 因為 Jack 總是不把碗盤洗好,而為對方貼上了「不貼心」的標籤。但 Adam 和 Jack 真的是他們口中說的那樣的人嗎?有毒的全有全無式思考心理專家 Jeffrey Bernstein 在多年的伴侶諮商工作中發現,全有全無式思考可說是最普遍的爭執議題, 在案主的敘述中,不斷出現「總是」、「每次」、「從來」這類的字眼,這樣的思考方式對於關係是有毒性的 ,抱怨者會因為對方的行為而感到挫折,被抱怨者會感到不被理解,雙方都覺得自己很委屈。這樣的思考方式有誇大的成分,其實並不符合現實,正常情況下, Adam 有時的確沒有認真聽 Kate 說話,有時卻很專注聆聽對方;Jack 有時不夠貼心,有時卻是個超級暖男。撇除掉暴力、控制、虐待等極端的案例,大部分人之所以會對另一半產生不滿,往往是因為掉進了全有全無式思考的陷阱。那為何很多人都會掉進這樣的陷阱中呢?那是因為當對方的行為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時,極端的負面標籤是最簡單、方便且直覺的解釋方式,這算是人類演化下來的生存機制,能幫助我們快速判斷負面情境,但其中的不正確性往往也很多。這也可解釋為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把錯都怪在另一半身上,好暫時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全有全無式思考對解決關係中的問題也沒有建設性的幫助,當你指責對方「你總是沒在聽我說話」時,這樣的不良溝通方式會引起對方的防衛心態,也對你發動攻擊:「昨天我在說話時,你也在滑手機啊!」之後就是一連串無謂的爭吵。要避免掉入全有全無式思考的陷阱,你必須先建立起以下心態:1. 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是平凡人,包括你和你的伴侶,平凡人有時會犯錯,有時會做的不夠好,過於高標準的期待對對方來說不公平,用更實際的眼光看待另一半,你也能變得更加寬容一些。2. 指責對關係經營一點幫助都沒有指責型溝通方式,除了發洩情緒,或讓你看起來高高在上外,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對方感受到遭受攻擊時,也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攻擊回去,很多美好的感情都是這樣磨逝掉的。使用更真誠的溝通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避免「每次」、「總是」、「從來不」這樣武斷的字眼,反而更容易被對方採納。3. 駁斥全有全無式思考全有全無式思考通常是自動化出現的,要改變這樣的思考模式,第一步是覺察它,再來是駁斥它,且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例如當你又因為對方沒洗碗而生氣,出現「他每次都這樣」的想法時,以開放的心態問自己:「他真的有『每次』都這樣嗎?」就能將誇大的思考拉回現實一點。參考資料:1.《Psychology Today》:The Toxic Impact of All or Nothing Thinking for Couples2.《Verywell Mind》:How to Overcome All-or-Nothing Thinking※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爭吵時常脫口而出「你每次都⋯⋯」嗎?心理學家:全有全無式思考,正默默毒害著你們的愛情
-
2021-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單日再創新高 2例不良反應1上臂膿瘍1癲癇住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昨天新冠疫苗接種數,單日接種數達到6461人,再創單日新高,其中公費為4537人、自費1924人,累計接種人數達到8萬0861人。昨也新增2例其他疑似不良反應通報,一例為30多歲的女性接種後左上臂膿瘍,至今仍在治療中,另一例為40多歲男性,接種次日意識改變,急診治療後疑似癲癇,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不過最快今天轉出加護病房。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新增13件不良反應通報,其中11件為非嚴重不良反應,2件為疑似嚴重不良反應,一起為30多歲女性,她接種後,接種部位出現發紅、腫脹、硬塊的情形,接種次日症狀並未改善,就醫治療卻認為左上臂膿瘍,目前持續治療中。另一名為40多歲的男性,接種疫苗次日後,出現倦怠、無力、發燒等症狀就醫,後續因為意識改變,緊急送至急診治療,疑似引發癲癇,目前正在加護病房觀察,不過發燒症狀已經改善,預計今天轉出加護病房。
-
2021-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臨床試驗 疫苗對青少年防護力達96%
美國麻州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今天宣布,首次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他們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對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族群防護力達96%。法新社報導,美國3235名受試者裡,2/3接種莫德納疫苗,另外1/3施打安慰劑。莫德納公司表示,研究顯示「疫苗對COVID-19的防護力達96%,耐受性良好,迄今沒有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研究人員在受試者施打第2劑後平均35天展開追蹤,不過在施打完第一劑疫苗後14天,有12例受試者COVID-19確診。莫德納表示,副作用的嚴重程度「從輕微到中度不等」,最普遍的是注射位置疼痛;而在施打第2劑後,副作用包括頭痛、疲倦、肌肉痛與畏寒發抖,不過迄今沒有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莫德納說,正和監管機關討論修改規則以讓疫苗適用於12到17歲的年齡層。莫德納疫苗目前在已獲批准的國家僅核可用於18歲以上族群。輝瑞(Pfizer)與BioNTech共同研發的疫苗也已向美國與歐洲監管單位申請,准許疫苗在12歲至15歲族群的緊急使用。加拿大已在5日成為全球第一個批准輝瑞疫苗用於青少年族群的國家。
-
2021-05-07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急性白血病60歲後好發!三大快速索命特性 醫籲4大病徵別輕忽
無緣無故的發燒,千萬不要輕忽!有位54歲民眾連續發燒2天後,病況急轉直下,出現血尿甚至眼眶、鼻子出血險些送命。緊急送醫檢查後,確認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急性血癌) 病患。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秘書長暨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侯信安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白血病,也就是俗稱血癌中的一種,合併FLT3基因變異,更有「壽命損失多、復發快、致命快」的三大快速索命特性。 合併FLT3基因變異更棘手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罹病數逐年攀升,10年增1.3倍,而台灣新診斷血癌病例約2355名,其中就有將近35%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成人最常見的血癌種類。侯信安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中,逾半數都在60歲以上,罹病年紀高,治療也相對困難。 除了年齡因素外,急性血癌若合併FLT3基因變異,恐快速減少患者17.5年壽命,健康損失年為各癌之冠,若無法接受幹細胞移植,第1年整體存活率僅15%、第5年存活率5%,存活率較非FLT3基因變異急性血癌患者少4~8倍。 侯信安指出,一旦突然出現高燒、牙齦出血、骨頭疼痛或出現不明瘀青等問題,就要提高警覺、就醫檢查,而急性血癌病程發展因人而異,醫師將會依據患者年齡、共病狀況、基因變異的種類或是否有罹癌病史,擬定個人化的治療方針。 急性白血病4大病徵要注意 1、不明原因連續高燒2、牙齦出血3、骨頭疼痛4、出現不明瘀青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睡眠「老化」要溫柔察覺調整!西藏抗老名醫:不喪氣、不認老,身體就能用很久.減緩更年期老化、預防骨質疏鬆?營養師完整解答:這5種黑色食物最有效.促進體內血液循環、補養氣血!「暖心暖身養生茶」這樣喝,不只暖身,也暖你的心
-
2021-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北共同生活圈防疫等級不同?侯友宜:共同合作
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還出現確診者足跡遍及大台北生活圈,日前新北市政府已提高防疫等級,台北市政府則表示會預作準備,盡量不要干擾市民生活。但是雙北作為共同生活圈,防疫等級是否要共同提升?侯友宜認為,每一個地方防疫狀況不同,但是台北跟新北共同合作,把防疫做好。日前新北市長侯友宜於臉書表示,新北將防疫等級提升,由於雙北是共同生活圈,雙北是否考慮共同提升防疫等級,受到民眾關心,侯友宜、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出席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1次組織委員會籌備會議,活動後受訪,柯文哲表示,防疫還是看中央公布的標準,中央資訊最多,地方按照中央疫調的結果所提供的標準再去微調,不過在不同地方情況不一樣,每個地方感染的數量雖接近,但並不會完全相同。侯友宜表示,對於防疫要用最壞打算、最好準備,中央有公布一些狀況,但是下一個狀況是未知的,所以不是只有提升防疫層級,因此他每日親自指揮,就每日的疫情狀況做好應變、調整步伐。侯友宜指出,這一段時間民眾對防疫心情比較放鬆,但英國變種病毒傳播率這麼強,他呼籲民眾能把放鬆的心情再拉回來,回到應有的防疫態度,政府將會在第一線落實要求,也希望民眾能配合,尤其接下來是母親節,希望大家能極力把防疫做好。至於雙北共同生活圈防疫等級是否要共同提升?侯友宜認為,柯文哲剛剛講一段話很好,畢竟每一個地方防疫的狀況不同,但是大家一起努力,台北跟新北共同合作,把防疫做好。
-
2021-05-07 焦點.元氣新聞
上次戒菸胖10公斤捲土重來 口服藥加規律運動減2公斤
全國透過戒菸門診的戒菸成功率僅兩成五,臨床醫師觀察,戒菸後發胖是影響戒菸決心的主因,衛福部彰化醫院開出口服戒菸藥加每天運動的「菜單」,幫助菸齡30多年的李姓老菸槍成功戒菸,最重要的戒菸後半年都沒發胖。衛福部彰化醫院戒菸個案管理師張育源表示,去年她接受139人戒菸,只有37人成功,成功率26.6%,和全國平均值25%差不多,自行戒菸成功率雖無法統計,但應該更低,失敗原因除了抵抗不了尼古丁誘惑,還有一個病人常抱怨的理由─戒菸後發胖。55歲李姓病人去年健檢,做了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冠狀動脈粥狀硬化並中度阻塞,在成人健檢時發現心臟冠狀動脈中度阻塞,醫師勸告戒菸,李姓病人提出多年前曾戒菸,3個月就胖10多公斤,第一次戒菸宣告失敗,這次再戒菸萬一又失敗,一定淪為親友笑柄,他要好好考慮。經醫護人員一再勸說,生命比身材還重要,如有專業團隊協助和陪伴,成功率將大增,他同意醫院安排個管師幫助他管理健康。個管師張育源了解李姓病人的吸菸史,為他量身打造戒菸守則,服用醫師開立的非尼古丁口服戒菸藥,抑制人體對尼古丁的依賴作用,發胖的部分請病人自行規畫適合自己的運動課程,另在飲食方面,多吃高纖維蔬菜,並且慢慢吃、多咀嚼,以增加飽食感,想抽菸時多喝水或咀嚼無糖口香糖。李姓病人表示,每周三他在公司參加下班後的有氧運動,另上網從youtube找有氧和瑜伽影片,一周6天的晚餐後1小時跟著影片運動,藉以消耗熱量,原本只是很單純的想要不發胖,沒想到半年不但沒發胖,還從80公斤瘦到78公斤,肌肉也結實。彰化醫院心臟科主任何東錦指出,吸菸後因為尼古丁讓人精神亢奮,代謝率高,一旦戒菸,基礎代謝率降低就容易發胖,而且戒菸後味覺變敏感,食欲跟著上升,通常會吃得比較多,想吸菸時又吃零食替代菸品,如果沒增加運動量,熱量更易堆積,造成發胖;戒菸者需要意志力,把重心放在戒菸,若擔心發胖,盡量以運動來達成燃燒熱量,若能找親友一起運動,效果更好。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5-07 癌症.乳癌
型男醫師細心發現女子零期乳癌 黃金治療期救她一命
林女日前到醫院接受乳癌篩檢,經乳房攝影發現左乳房有鈣化點,進一步接受超音波檢查後,意外發現右乳也有腫瘤,林女立即接受醫師建議,安排兩側乳房部分切除手術,經化驗證實兩側都是乳房原位癌,頻頻感謝醫師的細心,把握黃金治療期救她一命。衛福部嘉義醫院外科醫師陳榮宏指出,乳房鈣化在乳房攝影下可清楚看到,但對小型腫瘤偵測率,就沒有超音波來的好,因此超音波和乳房攝影是相輔相成。乳房攝影檢查可偵測出大部分惡性病變,但影像判讀可能受乳房緻密度等因素影響,仍有15至20%無法偵測到病灶。他說,49歲林女很幸運,因為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費乳癌篩檢,早期發現零期乳癌,不但治癒率高,而且與一期乳癌相比,零期乳癌有機會不用接受腋下淋巴切片手術,也不一定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治療上簡單許多。陳榮宏說明,乳房原位癌又被稱作零期乳癌,意味癌細胞還待在原地,尚未往外侵犯,若沒有被發現,乳房原位癌有很高的機會進一步發展成侵襲癌,具有轉移到全身能力。乳癌是女性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則是第三名,不可不慎。陳榮宏說,乳房攝影是最普遍的乳癌篩檢,部分病人因乳房攝影造成疼痛而卻步,其實只要選對時機,可減少檢查帶來的不舒服,建議婦女避開月經期,選擇月經結束後一周內接受乳房攝影,將可避免因為月經來之前,身體賀爾蒙變化造成乳房脹痛,檢查時疼痛感就更明顯。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呼籲,45歲到69歲婦女,每2年可接受1次乳房攝影,若家族二等親內曾發生乳癌,可提早到40歲就可接受篩檢。
-
2021-05-07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後10年內恐再復發? 醫籲定期追蹤
乳癌為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第一名,平均每11位就有1位女性有乳癌,發生高峰在50到60歲之間,雖然治療率高,但復發機率也很高。光田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暨副院長鍾元強指出,近幾年發現乳癌患者復發期有延長現象,以前追蹤5年就算過關,現在要追蹤10年以上,都還需注意可能會復發,呼籲女性務必要定期篩檢,治療後需定期追蹤檢查。不僅追蹤時間拉長,女性罹患乳癌年齡層也逐年下降。鍾元強表示,乳癌最高危險群為家族史,好發年齡在50到60歲之間,而40歲前也佔了16%;30歲前佔8%。另外,初經在12歲前、停經在55歲後的女性,因荷爾蒙暴露時間長,也屬於乳癌的高風險族群之一。過去曾在頸部或胸部做過放射線治療的病人也要小心。除了先天因素,像是後天的肥胖,BMI值大於25的女性,會增加1.3倍的乳癌罹患率。鍾元強強調,高危險群或曾罹患乳癌患者,飲食應注意,少吃植物性大豆、豆類、豆漿,還有牡蠣、鯖魚、鱔魚等容易刺激賀爾蒙增長的食物,多做運動、減輕體重,都能降低乳癌的發生率。自我檢查是否罹患乳癌,摸得到胸部有腫塊及疼痛感,這時就該找乳房外科醫師進一步檢查。鍾元強說,台灣女性因平時沒有注意,可能不容易察覺,建議定期的乳房攝影加上超音波檢查,才能完全檢查出是否有乳癌產生。依中央國健局提供45歲以上女性,每兩年可免費做1次乳房攝影篩檢,有家族史等高危險群,應40歲開始每年檢查一次。但因台灣女性一般而言乳房較小且較緻密,緻密型乳房除增加乳癌風險外,也會使一般乳房X光檢查能力下降,所以超音波檢查也顯得相對必要。鍾元強分享,有一名65歲的女性患者,12年前罹患乳癌在治療結束後,因沒有再定期追蹤,12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肺臟復發,已是乳癌第四期。還有一名30歲的乳癌患者,曾一再提醒她治療的5年內不能懷孕,但沒想到1年半後再檢查時乳癌已復發,原來是她在這段時間懷孕生子,沒多久就因乳癌轉移而過世。鍾元強強調,女性懷孕容易刺激體內女性賀爾蒙上升,提醒罹患乳癌的年輕女性,治療中至少5年內不能懷孕,後續再聽從醫師的評估建議,減少再復發風險。
-
2021-05-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想上廁所卻沒有「東西」? 養成順便體質「3條件缺1」不可
規律一段時間把廢物排出體外,對很多人來說是很日常的生活習慣,但你可曾遇過雖有便意卻發現好像有石頭卡住的情況,怎麼用力或使用干油球都沒用,只好到醫院緊急求助,小心極端便秘很有可能是腸道疾病徵兆,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嚴重便秘 判斷屬於心因性或生理性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表示,急診若有嚴重便秘患者,病人一直有便意卻解不出來,可能要先判斷屬於心因性或生理性,有時生活壓力等因素,會讓人不斷有想上廁所卻沒有「東西」,如果確定是生理性,會先給予軟便劑協助外,也可能利用X光或內視鏡觀察腸道狀況,也不排除指診檢查。吳秉修指出,便秘有可能是疾病的「症狀」,是腸道問題的重要警訊,情況嚴重有可能是大腸癌,因此通常在便秘狀況緩解後,醫生會利用內視鏡檢查,確認是否有腫瘤擋住腸道,一旦發生異狀必須立即處置;另外也可能腸道扭曲或腸道缺血,也都會導致糞便通過困難,時間一久就形成便秘。 排便多有規律性 不規律應就醫檢查吳秉修提醒,不論是腸道扭曲或腸道缺血,情況嚴重都有可能導致腸道壞死,最後不得不切除以免敗血死亡,如果在發生狀況前,能夠注意到身體變化,提早檢查介入治療,就能將傷害減至最低。吳秉修強調,排便多有規律性,大致上1到2天就會想坐馬桶至少1次,一旦發現排便不規律時,就應該就醫檢查。最後,吳秉修也補充,如果僅是單純便秘,可能多與活動量減少有關,建議每天多散步,增進腸道蠕動;此外,水份補充及多吃蔬果也都能減少便秘的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徵兆? 想太多!可能是這2個壞習慣害的 ·每天排便仍一直有便意? 比便秘還嚴重!2現象出現超過2週可能就是大腸癌
-
2021-05-07 該看哪科.婦科
良性腫瘤就一定沒事嗎?卵巢腫瘤4類型,醫師詳細解說
卵巢腫瘤可以大致上分成四類 : 功能性的卵巢囊腫,良性的卵巢腫瘤,惡性的卵巢腫瘤,邊緣性惡性的卵巢腫瘤。功能性卵巢囊腫 水瘤若自行消失免動刀首先談談功能性的卵巢囊腫。此種囊腫常見於年輕女性,它的形成與週期性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有關。如果是由排卵前的濾泡形成,稱之為濾泡性囊腫。如果是由排卵後的黃體形成則稱之為黃體性囊腫。這類型的囊腫可以在兩、三個月後當月經剛結束時再以超音波追蹤即可,到時候水瘤很可能已經消失了,當然就不必開刀。良性卵巢腫瘤 長很大不處理恐破裂如果囊腫持續存在,就不太可能自行消失了,則有可是第二類良性的卵巢腫瘤,畸胎瘤、漿液性囊腫、黏液性囊腫、巧克力囊腫,由於這些囊腫並非生理性而為病理性,因此不會消失。且由於沒有什麼症狀,囊腫常會長得很大而病人尚不自覺。這些腫瘤如果不處理,有可能會發生以下幾點的風險:1. 腫瘤扭絞:造成卵巢血液供應不順,使卵巢產生缺血壞死,通常病人會有急性嚴重下腹痛、噁心嘔吐、冒冷汗等症狀,一旦有此種狀況發生,需要馬上進行緊急手術,否則一旦卵巢缺血壞死太嚴重,這個卵巢可能會需要整個切除。2. 腫瘤破裂:腫瘤有可能自發性,或因長太大,或腹部受撞擊而破裂,腫瘤一旦破裂,它的內容物會跑到腹腔內,刺激腹內的器官,造成急性的腹痛,這種情況也是有需要進行緊急手術清除腫瘤,腹痛情況也才會改善。此外,這些良性的卵巢腫瘤存在身體久了,也有可能會產生惡性的變化,因此臨床上如果暫時沒有手術的需要,也要定期回門診追蹤,萬一有異常發現,才可以早期治療。另外大部分的卵巢腫瘤都沒有藥物治療,唯一有藥物治療的腫瘤是巧克力囊腫,或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瘤,它的成因主要是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發育生長所致,其發生率在生育年齡的婦女約是百分之五到十左右,常見的症狀是嚴重的經痛,通常在月經來之前,便開始有腹部的不適。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常常會合併嚴重的骨盆腔粘黏,造成受孕能力下降,增加子宮外孕的機會。另外月經失調、慢性骨盆腔疼痛、性交痛、囊腫破裂造成急性骨盆腔疼痛等等,也可能發生。處理巧克力囊腫,可分成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方面,手術的話,主要是切除腫瘤 ( 保留卵巢 ) 或是整個卵巢含腫瘤一起切除,巧克力囊腫復發率極高,每年約有 5 至 20%的復發率,5 年的復發率高達 40%,故手術後仍要定期追蹤甚至合併藥物治療以減緩復發機率。而它的藥物治療主要是藉由抑制體內雌激素,來達到抑制內膜組織生長的目的。常用的藥物有黃體素、Danazol、Gestrinone、口服避孕藥、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至於藥物或手術要如何選擇,現在會認為說如果還有生育需求的話,能避免手術就避免手術,因為手術的話,多少會影響到卵巢功能,甚至造成不孕的情形。惡性卵巢腫瘤 有症狀時常已三四期惡性的卵巢腫瘤常常病人一開始都沒什麼症狀,常常等到有症狀時,疾病都已經到第三期或的四期了,通常醫師會懷疑有惡性卵巢腫瘤,大部分都是因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看到腫瘤的型態有表現惡性的特質,至於要確診的話就需透過腹水抽吸檢驗,手術後組織的病理切片,才能夠確診。邊緣性惡性卵巢腫瘤 預後良好但需追蹤另外這邊要稍微提一下一種較特別的卵巢腫瘤,邊緣性惡性的卵巢腫瘤,或叫低度惡性卵巢腫瘤,它是一種介於良性與惡性中間的上皮腫瘤。它不被稱為良性腫瘤是因這種腫瘤也是有可能會轉移和會致死,它不是惡性腫瘤是因為它沒有一些惡性瘤的病理特徵,包括沒有間質侵入,輕微或中等度細胞核變性,有絲分裂活性較低…等等。一般邊緣性惡性的卵巢腫瘤,預後相當良好,但需要長期追蹤,據統計五年存活率約百分之九十,而十年存活率則從 75% 到 90%,而惡性的卵巢腫瘤,其存活率第一期、二、三、四期分別為 90%、70%、40%、20%。
-
2021-05-07 癌症.其他癌症
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結節?醫:年輕甲狀腺癌更兇,易淋巴轉移!
沒有大脖子 也要注意甲狀腺結節? 「明明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問題?」頸部外觀腫大是一般人注意甲狀腺疾病的首要,然而,沒有明顯徵兆的甲狀腺結節,也可能隱藏看不見的「壞東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青玲醫師指出,大體解剖研究中發現約50%具有甲狀腺結節。隨著年齡增長,甲狀腺結節盛行率會逐步升高,超音波檢查中近65%成人會發現甲狀腺結節。 杜青玲醫師說明,一般人若是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建議找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並透過細針抽吸抽出結節細胞,進一步確認是良性或惡性。一般說來,貝賽斯達細胞學分類 (Bethesda category) IV以上的甲狀腺結節,就會建議開刀治療。 杜青玲醫師表示,良性甲狀腺結節的定義,是惡性機率小於3%,所以不能全盤忽略惡性的可能性。再加上部份病人甲狀腺結節數量眾多,每顆結節良惡性不同,其中一顆結節是良性,不代表所有結節都是良性,病人務必要定期追蹤。 無論惡性良性 接受甲狀腺切除術後都要吃藥? 一旦細胞學檢查出惡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全切除手術是第一線標準治療。杜青玲醫師說明,甲狀腺主管人體新陳代謝,因甲狀腺癌而切除甲狀腺的病人,術後需長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若未適當補充,病人可能會發生體重增加、怕冷、便秘、嚴重者可能心臟衰竭及昏迷。 杜青玲醫師表示,甲狀腺癌病人補充高量荷爾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甲狀腺荷爾蒙可以抑制腦部分泌的甲促素,因為一旦甲促素過度分泌,很容易造成甲狀腺癌的復發。因此必須壓抑甲促素分泌,降低甲狀腺癌復發的風險。 因良性結節造成壓迫症狀而接受甲狀腺切除術的病人,術後需追蹤甲狀腺功能,若追蹤過程發現甲狀腺機能低下,必須補充甲狀腺荷爾蒙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唯不用過度壓抑甲促素。 醫師提醒,補充甲狀腺荷爾蒙,要注意空腹單獨服用,通常建議一起床就吃藥,間隔1小時後再吃早餐,避免與其他藥物、食物共同食用。因甲狀腺癌而接受甲促素抑制療法的患者因接受較高劑量的甲狀腺素治療,易有骨質疏鬆,需適時補充維他命D與鈣片,需要時可接受骨質密度掃描檢查。 年輕甲狀腺癌更兇?恐易淋巴遠端轉移 甲狀腺結節無論是惡性或良性,一般人較難從外觀與觸感判斷,必須透過甲狀腺超音波來確定。杜青玲醫師指出,近年有20多歲發現甲狀腺癌的病人,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卻因為自身年輕不以為意,拖延3、4年後才確診為甲狀腺癌,需要接受甲狀腺全切除與放射碘治療。 杜青玲醫師提醒,年輕患者的甲狀腺癌有時更具侵犯性、細胞型態更兇,也容易有頸部淋巴結、肺部、骨頭轉移等狀況。提醒年輕人不可掉以輕心,忽略甲狀腺惡性結節的風險。倘若摸到頸部偏下方甲狀腺部位有腫塊,建議盡快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接受進一步檢查。 《延伸閱讀》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甲狀腺結節需要開刀嗎?放著不管會變甲狀腺癌?醫師解答「大脖子」真相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育嬰留停津貼加碼領8成薪!最高半年領43.9萬 7月上路
為解決少子化危機,行政院今推出多項催生新政,包含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產檢次數增加至14次、放寬雙親可同時申請育嬰留停、加碼育嬰留停津貼等。勞動部官員說,育嬰留停津貼薪資替代率提升至8成、有薪產檢假、申請期間可少於6個月都在7月1日上路,其餘若涉及修法,實施日程未訂。勞動部條平司司長黃維琛表示,育嬰留職停薪彈性申請部分,放寬讓雙親可以同時申請育嬰留停及津貼,配偶若未就業另一方也可以申請,申請期間可少於6個月(不低於30天),以申請2次為限。黃維琛說,申請育嬰留停可少於6個月,但配套是必須提前預告雇主,讓雇主有時間能因應,進行人力配調,現行僅規定必須事先書面告知雇主,但修法後會限定一定天數前要預告雇主,至於天數則要再研議。彈性工時部分,放寬受雇未滿30人事業單位的勞工,可經勞資協商適用性別平等工作法減少1小時工時或調整工作時間。育嬰留停津貼薪資替代率也從原本的6成投保薪資提升至8成,黃維琛說,原本6成由就保支出,另2成由政府預算編列,預計每年42億元。此外,有薪產檢假從5天增加至7天,黃維琛也說,新增的兩天薪資將由政府補貼,將編列2.4億元。若依最高投保薪資4萬5800元計算,可月領3萬6640元育嬰留停津貼,最長可領到6個月,等於雙親同時請好請滿,可領到總計43萬9680元的育嬰留停津貼。
-
2021-05-07 新聞.元氣新聞
母親節怎麼過最有Fu?四成民眾:回家吃媽媽煮的菜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即將到來,吃膩了餐廳母親節特餐,有高達四成民眾表示,回家吃媽媽煮的菜最有Fu,因為媽媽會很開心。點鑽整合行銷公司 UUPON與老媽拌麵,在母親節前對全台超過1,000位民眾進行『家的溫度網路調查』,發現因為結婚、工作或求學而未與父母同住者,其中有七成民眾每月僅有1~2次,甚至更久才能和父母相聚用餐,因此更想念家的味道。在全體受訪者中,64%的人認為母親在廚房煮飯的飯菜香最能讓人聯想到家的味道。更有78%受訪者認為,比起五星飯店的餐飲,媽媽親手下廚的家常菜雖然簡單,卻更讓人回味無窮。有趣的是,近七成的民眾認為自己媽媽的廚藝可是相當了得;更有24%的人表示,媽媽的廚藝堪比餐廳大廚。而南部受訪者對母親手藝的評價最高,中部次之,北部較低。調查更蒐集了全台灣受訪者對媽媽拿手的家常菜排名,發現從最常見的「炒青菜」、「三杯雞」、「番茄炒蛋」位居前三,第四到第十名依序為「蛋花湯」、「蒸蛋」、「肉燥」、「咖哩飯」到需要細膩功夫的「鳳梨蝦球」、「糖醋排骨」、「牛肉湯/麵」通通榜上有名,顯示越簡單的料理越能呈現媽媽獨特的味道。母親節到了,對媽媽的愛如何表現?數據顯示,大家最常做的事前五名分別為『購物、送禮物』、『回家吃媽媽煮的菜』、『送紅包給媽媽』、『打電話/送卡片/傳Line說媽媽我愛你』及『外出吃大餐』,以往大家常會在母親節為媽媽下廚煮一桌表達心意,但現在只有25%的人選擇此方式,顯示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談到最常陪媽媽(爸爸)一起做的事,受訪者選擇最多的前三名為「看電視聊天」、「聚餐」及「一起擠沙發滑手機」,度過美好的家庭時光。「近郊一日遊」、「逛街購物」則分居四、五名。在疫情籠罩下,今年的母親節你準備好如何陪伴母親度過呢?如果擔心外出公共場合風險太高,其實從問卷調查顯示,即便只是回家吃母親煮的菜,媽媽都是開心的,當然,寫張卡片、包個紅包,親口跟媽媽說「我愛您」,一定會讓媽媽更高興。希望大家都有一個平安愉快的母親節。
-
2021-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華航清零計畫「做半套」? 機師工會3點呼籲:應完成14天不派飛
華航、諾富特今又新增一名飯店員工確診,造成29人感疫。中央流行指揮疫情中心今天宣布華航「清零計畫」細節,除了延長為五天居家檢疫加九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採檢次數也提高為五次。對此,桃園市職業機師工會質疑只做半套,提出三點呼籲,包含華航機組員應全數完成14天不派飛徹底清零。機師工會說,在該次諾富特旅館與華航機組員群聚感染事件發生時,已於4月26日所發出的新聞稿中即提出警訊,在感染源不明的情況下,每天還必須硬著頭皮堅守崗位繼續執勤的機組人員,時時刻刻都處於徬徨不安、甚至不知所措的情緒中。機師工會說,機組人員已盡最大能力保護自身,卻在返台後才發現破口在應該最被信賴的防疫旅館。華航組員染疫事件,組員承受莫大的輿論、指責與精神壓力。機師工會說,該計畫雖然一方面增加華航長程航班機組員居家檢疫天數(三天延長至五天)、增加第5天至第14天加強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最高共五次採檢,卻又允許航空公司在5天居家檢疫結束後再次派飛,質疑「這樣的清零計畫根本就是半套的計畫」,仍然是繼續讓機組員冒著未知風險上戰場,讓組員暴露在重複、交叉感染的機率,如何達成真正的「清零」?因此機師工會提出一下三點主張:1. 為配合完整並落實清零計畫,必須讓每一個華航機組員,都至少完成14天以上「不派飛執勤」(無論是檢疫還是加強自主健康管理)的安全流程,同時在整個過程中,致力加強並防堵外站、返台檢疫旅館之中各個環節可能的防疫漏洞;待一切風險控管手段完善之後才再次實施派飛,如此才有可能是真正的清零計畫。2. 清零計畫執行完成後,華航機組員檢疫政策回到現行長程航班返台(入境第三地)3天居家檢疫+PCR採檢+11天自主健康管理。3. 在疫苗接種部分,由指揮中心與華航向組員提供更多疫苗接種訊息與配套,持續提高組員施打意願,在班表上優先安排,疫苗與檢疫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堵住破口。
-
2021-05-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 醫:可下修補助年齡並排富
因應少子女化趨勢,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拍板,投入新台幣91億元經費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預計7月1日正式上路。對此,不孕症醫師李茂盛認為,這項政策能大幅減輕未來的生育負擔,預估可為台灣帶來近1萬名新生兒,能改善台灣少子化現象,但建議可將補助年齡往下修至35歲以下,同時增設排富條款,讓家戶年收入在100或200萬元以下的夫婦得到補助。李茂盛對這項補助方案表示肯定,並說未來40歲以下的夫妻最多可獲得40萬元的補助,45歲以下者則最高可得22萬元,能真的鼓舞想生小孩的國人,是一項讓人民有感的好政策。他說,政府預估此政策將可讓2.8萬對夫妻受惠,若以35%的懷孕率來計算,每年將可為國內帶來近1萬名的新生兒,讓台灣目前為全球墊底的生育率窘境,立刻大幅反轉。不過,李茂盛也指出,政府花大筆預算想要解決台灣少子化現象,政策核心必須真正能鼓勵年輕人「早婚、早生」才是最重要的。但從臨床上觀察,45歲以上婦女的懷孕率並不高,建議可將40歲以上的補助慢慢減少;反觀,40歲以下的婦女就應該提高補助,讓她們願意提早結婚生子。至於,35歲以下者更應該給予高額補助與數次。例如,這年紀的婦女做1次試管約花費10萬元,但做3次就能有高達95%的懷孕率,但40歲以下婦女就約要花50萬元才能有機會懷孕,其所耗費的成本是前者的5倍。他建議,政府多給年輕夫婦補助金額和次數,也能提高政府投注預算的效能。再者,補助方案沒有設定排富條款,也會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無法彰顯政府這項政策的美意。他建議,補助對象應以年收入不豐者為主,如以家戶年所得在100萬元或200萬元以下者,才由政府給予補助,否則,年收入高的夫婦同樣獲得政府補助,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
-
2021-05-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育嬰留停新制看過來! 不用一次請到6個月
行政院今天拍板放寬育嬰留停及調整工時彈性等政策,除了育嬰留停津貼提高,請育嬰假也有部分規定變動,包含不用一次請到6個月,但若要少於6個月未來須一定天數前預告雇主。因應少子女化趨勢,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拍板,投入新台幣91億元經費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增加產檢次數至14次等,其中跟勞動部有關少子化政策,包含放寬育嬰留停、工作時間彈性調整、產檢假天數增加以及育嬰留停津貼再加碼。爸爸媽媽若有育嬰需求,依照法律規定可以申請育嬰留停,現行規定是3歲以下子女可以請最多2年的育嬰假,且可以同時請領最多6個月的育嬰留停津貼。不過,這次規定放寬,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政府拍板放寬育嬰留停政策,包含雙親可以同時請領育嬰留停以及育嬰留停津貼,請育嬰假時也不需要一次就請6個月。黃維琛表示,現行法律規定,受僱者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應事先以書面向雇主提出,而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每次以不少於6個月為原則,若要低於6個月必須與雇主協商。而這次則是放寬規定,申請期間可以少於6個月,但不得少於30天,且少於6個月的次數以2次為限,且必須提前預告雇主。黃維琛說,原本法條並沒有規定要多久以前告知雇主,但這次放寬後,後續會規定一定天數前須預告雇主,至於是要多久以前,之後會參考現行勞動法規中的離職、資遣及解僱等預告天數研議。在彈性工時部分,現行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受僱於僱用30人以上雇主的受僱者,為撫育未滿3歲子女,可以向雇主請求每天減少工作時間1小時並不給報酬,或是調整工作時間,且雇主不得拒絕。黃維琛表示,這條將另外訂定規定,若是受僱於未滿30人事業單位的勞工,經勞雇協商,也可適用性別工作平等法有關減少1小時工時或調整工作時間規定。至於產檢假天數增加部分,黃維琛說,產檢假從5天增加為7天,增加的2天由政府發給勞工實際薪資、雇主不須負擔;而育嬰留停津貼加碼至8成,黃維琛說,6成將由就保基金支出、2成則由政府出。
-
2021-05-07 新聞.健康知識+
好朋友生理期會同時來?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揭密
讀者Whitney在2021-4-13 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在很久之前就聽說過「月經會傳染」的說法,我很好奇是不是真有這回事,但實際搜尋網路資料卻眾說紛紜,想麻煩教授為我解答一下,謝謝您!「月經會傳染」聽起來當然是很荒唐,但它並不真的是謠言,而是被刻意扭曲,以便於製造詼諧氣氛的民俗說法。它事實上是源自千真萬確的醫學名詞Menstrual synchrony,只不過正經的翻譯應該是「經期同步」或「月經同步」,而真正意思是,婦女會因為長期相處而在不知不覺中互相調整月經來潮的時間,從而使得月經逐漸趨於同時出現。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McClintock Effect(McClintock效應),因為首次報導此現象的人是Martha McClintock。此人是在1947年出生於加州,然後到著名的女子學院Wellesley College念大學。很了不起的是,當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還在「由你玩四年」的時候,她就一個人開始做研究,然後在1971年,近乎奇蹟地以一個僅僅是學士學位的人(才剛畢業),就在頂尖的科學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Menstrual Synchrony and Suppression(經期同步與抑制)。不過,其實她的研究是非常簡單。她的研究對象就是135位她的學校Wellesley College宿舍裡的學生。她在學期開始,學期中間,以及學期末詢問這些學生她們月經來潮的日子。她也問這些學生跟其他學生之間的親密程度,然後將她們分為室友組,密友組,和隨機組。結果她發現,室友組和密友組的來潮日間隔從學期開始時的7到10天縮短為在學期末的3到7天,而隨機組的來潮日間隔則幾乎沒有改變(從6到14天變成5到15天)。也就是說,室友和密友的來潮日隨著時間逐漸趨於同步,而非室友或密友則無此現象。McClintock在論文的結尾解釋經期同步之所以會發生,有可能是因為人類也會分泌pheromone(費洛蒙,信息素)。可是,儘管費洛蒙的釋放和接受是普遍存在於動物界,但人類是不是也有這種能力卻一直是有爭議。所以,為了證明費洛蒙會導致經期同步,27年後(1998年)McClintock總算給了一個交代。她和她的博士班學生Kathleen Stern在1998年又在科學期刊Nature發表了Regulation of ovulation by human pheromones(人類信息素對排卵的調節)。她們分別收集了9名女性在卵泡期(排卵前)和黃體期(排卵後)腋下的分泌物,然後塗抹在20名女性志願者的鼻孔下方(你會願意志願嗎?)。結果,卵泡期的分泌物使志願者提前2天來潮,而黃體期的分泌物則令志願者推遲2天來潮。所以,McClintock就說這個結果是人類信息素的確鑿證據,同時也是經期同步潛在機制的確證。但是,密西根大學的人類學教授Beverly Strassmann在隔年就發表Menstrual synchrony pheromones: cause for doubt(經期同步信息素:令人生疑)。她說:「Stern 和McClintock最近發現的《人類信息素的確鑿證據》和對《經期同步潛在機制的確證》確實讓人刮目相看。但是,他們忽視了方法論上的批評和對McClintock原始報導以及隨後研究的否定。 當考慮到錯誤的統計方法時,很少有經驗證據表明經期同步的現象首先存在。」事實上,McClintock本人從1971年出道,到2017年退休,46年的漫長研究生涯裡總共也就只發表了1971年 和1998年這兩篇有關經期同步的論文。倒是有一對父子檔的研究團隊反而成為經期同步這個理論的最大推手。Leonard Weller是以色列Bar-Ilan大學的社會學及人類學教授,而他的兒子Aron則是同一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這對父子檔從1992年到1999年總共發表了13篇有關經期同步的論文。他們的第一篇論文是1992年的Menstrual synchrony in female couples(女性夫婦的經期同步)。他們說:「已發現住在一起的婦女的月經週期可能是通過社交和信息傳遞機制而同步的。 在20對女同性戀婦女中檢查了這種現象的程度。 同步非常頻繁,一半的對像在伴侶來潮的兩天內就出現月經。 與同步程度有關的因素包括相互活動,友誼和月經規律。」可是,隔年卻有另一個團隊發表No evidence for menstrual synchrony in lesbian couples(沒有證據表明女同性戀夫婦的經期同步)。這項研究共調查了29對同性戀婦女,而結果是沒有經期同步的現象。事實上,第一篇對經期同步提出質疑的論文是發表於1991年,請看Two studies of menstrual synchrony: negative results(經期同步性的兩項研究:陰性結果)。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密蘇里大學的人類學教授Clyde Wilson,而他在隔年又發表A critical review of menstrual synchrony research(對經期同步性研究的批判性評論),指出McClintock那篇1971的論文存在三個錯誤:(1)一個隱含的假設,即隨機配對受試者的月經發作之間的差異在連續發作中隨機變化;(2)確定受試者之間初始發作絕對差的錯誤程序;以及(3)排除沒有研究設計所指定發作次數的受試者或某些發作的受試者。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解釋第一個錯誤。Wilson教授指出,McClintock的研究是基於一個模糊的看似合理的假設,也就是「在隨機比較兩名女性的來潮日間隔時,這個差值是隨機分佈的」。但Wilson教授用計算顯示,就算找出若干對完全不相干(沒住在一起)的女性互相比較月經來潮日的間隔,由於每個人的周期長短不同,其中有一半左右都會趨向同步。尤其是當實驗人數較少,統計時間較短的時候,趨於同現象就會更為顯著,而大多數經期同步的研究就都是樣本小,時間短。有關經期同步的研究,最後的三篇論文都是發表於2006年:Women do not synchronize their menstrual cycles(婦女不會同步她們的月經週期)。這項研究首先分析了186名居住在同一宿舍一年以上的中國婦女的月經週期數據,發現她們並沒有發生經期同步的現象。其次,它分析了McClintock那篇1971年論文的數據,發現所謂的經期同步其實是隨機發生的。Menstrual synchrony: Fact or artifact?(經期同步:事實還是人為?)。這項研究共招募了99名婦女,其中36人是兩人組,另外63人是則三人組,但是她們都沒有出現經期同步的現象。Do human menstrual-cycle pheromones exist?(是否存在人類月經週期信息素?)。這項研究分析了所有有關月經週期信息素的論文(共8篇),發現它們都有嚴重的問題,所以結論是,月經週期信息素的存在值得懷疑。所以,2006年這三篇論文應該可以說是為經期同步這個理論畫下句點(註:月經的英文是Period,而句點的英文也是Period,所以,您應當知道「畫下句點」的意思了吧)。至於「月經會傳染」,就請大家不要再傳下去了。原文:月經會傳染嗎
-
2021-05-07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喝豆漿補鈣骨質仍流失?營養師曝1原因錯很大
48歲的徐太太從前年開始邁入更年期,生理期也從不規律的週期逐漸到完全停止,面對更年期徐太太與大多數女性一樣,生理上出現如:盜汗、失眠等,心理上也有易感焦慮、不耐煩等不適症狀,其中最令她擔憂的問題無非是「骨質疏鬆」。進而到醫院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測量其骨質密度,發現骨質密度已有流失現象。但令徐太太不解的是為了預防骨質疏鬆,她每天都會提醒自己補充鈣質攝取,因為自己有乳糖不適症不能喝牛奶,所以改喝豆漿,每天都會喝到一大杯,為何骨質依舊會快速流失?傳統豆漿補充鈣 含量太少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表示,很常見許多中老年人由於飲食習慣或有乳糖不適症,會以喝傳統豆漿的方式來補充鈣質,但這種攝取方式來補鈣其實錯很大。因為,豆漿雖含有鈣的營養素,但其含量實在是太少了,不能當作是每日攝取鈣的主要來源。(推薦閱讀: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傷腸胃、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攝取天然高鈣蔬菜 兼具維持腸胃健康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黃豆含有194毫克的鈣質,但經過加工製成做成豆漿,會造成鈣質流失,每100公克的傳統豆漿,鈣質僅有14毫克。除了豆漿之外,還有其它高鈣食物可做選擇,如口感較硬的傳統豆腐,每100公克含有140毫克的鈣質、每100公克的小方豆干更含有685毫克的鈣質;深綠色蔬菜如芥藍、紅莧菜,每100公克的芥藍菜含有181毫克的鈣質、每100公克的紅莧菜則含有218毫克的鈣質。潘富子提及,若用天然蔬菜來當作攝取鈣的方式,還可同時補充膳食纖維可維持腸胃健康,還可攝取到礦物質鎂,也是維持骨骼健康需要的營養素。(推薦閱讀: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預防骨質疏鬆症 日常飲食要注意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指出「骨質疏鬆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造成健康問題的第二大疾病,成為中老年人常見的流行病。潘富子提醒,從日常生活就該注意飲食攝取足夠鈣質(成年男女性的每日鈣質攝取建議需攝取1000毫克)及維生素D並培養運動習慣,定期安排骨質密度檢查,提早預防骨質疏鬆症上身。延伸閱讀: ·快去照鏡子!身體缺鈣全寫在外表 營養師授「補鈣、健骨吃法」 ·喝可樂會骨質疏鬆? 鈣質流失元凶找到了!2種人超危險
-
2021-05-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三成民眾有高血壓不自知? 醫師透露血壓管理妙招
據國健署分析,台灣每4.5人死亡,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3種疾病,但單靠醫療院所量測血壓仍可能無法精確判斷是否罹患高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高憲立指出,居家血壓量測掌握「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早上起床後空腹量測2次,晚上睡覺前再量2次,2次間隔1分鐘,再取中間值,做好血壓管理,能協助臨床醫師診斷高血壓疾病。單靠至診間量測血壓恐無法精準診斷高血壓,高憲立說,門診觀察,有的病人在診間量測的血壓數值不正常,但居家監測發現數值正常,發現沒有罹患高血壓,是為「白袍高血壓」現象;居家監測血壓數值高,超過140/90 mmHg,可是至診間量測數值卻正常,可能罹患高血壓,是為「隱藏型高血壓」。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140/90 mmHg就是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眼疾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根據108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為第2位、第4位及第8位,已造成超過3.8萬人死亡。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逾26%,40歲以上將近4成,高血壓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20歲以上民眾有近3成不知道高血壓已悄然上身。「定期量測血壓」掌握血壓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關鍵,高憲立說明,居家血壓量測掌握「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早上起床後後半個小時左右並在空腹狀況下,量測2次,晚上睡前1個小時再量2次,2次間隔1分鐘,再取中間值,能協助臨床醫師診斷高血壓疾病。測量血壓時,建議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雙腳平穩地放在地上,全身處於放鬆狀態,靜坐5分鐘,再使用檢驗合格的血壓監測的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