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麻木
共找到
293
筆 文章
-
-
2021-02-01 新聞.長期照護
78歲老婦腳底起超大水泡 家屬送醫才知是電暖器燙傷
天氣寒冷,各家醫院燙傷的病人也增加,醫師表示大家都只注意到高溫燙傷,例如被開水燙到,但往往會忽略低溫燙傷,像是長期接觸電暖爐,雖然溫度不像開水那麼燙,但晚上睡覺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燙傷,特別是糖尿病或中風病患,感覺不靈敏,是燙傷的高危險群。一名78歲的女患者最近被家屬送到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就醫,原因是腳底起了一個大水泡,幾乎占滿整個腳底,家人不知道為何會突然起這麼一個大水泡,由於患者有糖尿病、慢性腎衰竭、腦中風、帕金森氏症長期臥床,醫師懷疑可能是被電暖器燙傷,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因為最近幾波寒流,患者的家人擔心受凍,而新購紅外線鹵素燈電熱器放在床尾,才會因此被燙傷。安南醫院急診室醫師柯淇淋表示,患者年紀大又有糖尿病所以末梢感覺異常,在長時間烘烤下,導致腳底三度燙傷,經住院接受整形外科清創及植皮手術治療,已逐漸痊癒。就燙傷而言,柯淇淋指出有兩件事需要考慮,一是溫度,二是接觸時間。當碰到的東西溫度很高時,就算接觸時間很短也會燙傷,就像炒菜時被鍋子燙傷,只要輕輕一碰就是一個水泡。而另外一種燙傷稱為「低溫燙傷」,就是溫度雖沒有很高,但是接觸時間過長,因此熱度慢慢累積,同樣會導致燙傷發生。低溫燙傷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比如去海邊玩一上午或下午後,臉部會發紅,身體皮膚會脫皮,這就是曬傷,因此曬傷就是最常見的低溫燙傷。柯淇淋表示,一般人當在睡覺時會翻身,不舒服也會移動並不會持續接觸熱源,所以在使用電暖器就不需擔心燙傷問題。但是,就中風無法移動病人或有糖尿病病人、手腳麻木有感覺障礙病人、喝醉酒吃安眠藥睡到不省人事的朋友來說,用電暖器就要特別小心,像此類高風險病人,一般是不建議使用電暖器,如真要使用最好使用定時裝置以減少持續使用時間,但更好的選擇是是使用暖氣空調。
-
2021-01-31 名人.林頌凱
有「年節主婦症候群」別怕!上背痛、下背痛、肩肘痛...醫師建議這樣做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不管是大掃除、辦年貨、做年菜、拜拜等,都要比平常忙碌許多。這段時間筋骨痠痛、腰痠背痛、焦慮緊張、不安失眠的狀況會比平常更加頻繁出現,我們稱之為「年節主婦症候群」。年節主婦症候群的症狀還是以身體的疼痛痠麻為大宗,過年期間因為身體疼痛痠麻到醫院就診的比率甚至比平常高出三、四成。疼痛痠麻來自於骨骼、肌肉、關節和神經的勞損和發炎,過年期間生活作息不正常,如果加上情緒壓力,症狀會更明顯,有時候甚至連吃藥都沒辦法緩解。以身體的部位來看,較常見的有上背痛、下背痛、肩肘痛。上背痛:打掃天花板或燈具難免過度抬頭,如果加上不純熟的使力方式,就容易拉傷肌肉或在隔天落枕。相反的,如果長時間低頭整理東西或滑手機,則會導致後頸部和上背部的肌肉緊繃或筋膜發炎,嚴重時甚至會頭痛。預防方法就是注意動作和姿勢,尤其頸椎本來就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的人更要節制。打掃天花板或燈具時最好站在椅子或是梯子上,避免頭部過度後仰。低頭的時間不要太久,每隔30分鐘就要活動頸部或適度伸展。下背痛:不管打掃清洗或長時間站立做年菜,常在隔天發生下背痛,嚴重者甚至早上痛到下不了床。這可能是長時間彎腰造成下背部肌肉疲乏,也可能是施力方法錯誤或姿勢不良造成肌肉拉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產生坐骨神經痛。建議拖地或吸塵時兩隻腳可以前弓後箭,工具選擇把手較長的吸塵器或拖把,以減少彎腰的幅度。洗浴缸或擦家具時,盡量蹲著避免長時間彎腰。搬移重物,身體更要靠近物體,蹲下搬起後才站起來,切忌彎腰搬舉重物。肩肘痛:清洗玻璃、拆卸窗戶時,會有手舉過頭或手臂過度外展的動作,這時很容易導致肩關節旋轉肌肌腱炎。一次採買過多年貨、用力刷洗物品,也容易造成二頭肌肌腱炎或網球肘。準備年菜時重覆的切剁,或是剝菜剝蝦動作都容易導致「媽媽手」及或手腕部位的肌腱炎。另外,手腕或手指過多的彎曲或抓握,甚至長時間打麻將,都可能導致腕隧道症候群,造成手掌部位的麻木,甚至肌肉無力。預防之道要避免一次提舉太重物品,寧可分成兩三次或請人幫忙。做家事時避免手舉過肩或手臂過度伸展,可以墊椅子或使用工具協助。不要單用某個關節的肌肉施力。例如清洗時可以用上臂與肩關節出力來減輕手肘的負荷,切菜時不要單用腕力,可加上手肘動作的幫助。若感覺不適時要馬上停止,並做適度的伸展運動,或先做其他事情。如果疼痛難耐又不能不做,不妨戴上護肘與護腕,避免進一步的傷害。所謂「年節主婦症候群」,不外乎姿勢不良與過度使用造成。注意維持良好姿勢,加上適度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就能有效避免疼痛痠麻的發生。適時伸展有助於軟組織的柔軟度及彈性,也可增加肌肉血液循環,避免受傷。此外,全家大小動員讓大掃除變成有趣親子活動,除了減輕主婦負擔,更可以帶來家庭和樂氣氛,這樣的過年就更完美了。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年菜要注意!長年菜含維生素K 過量影響抗凝血劑效果
綠色蔬菜多含維生素K 攝取過量影響抗凝血劑藥效 時近年節,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菜。心血管風險族群除了規律用藥,也要注意藥物與食物的交互作用,避免過年期間病情控制不佳。藥師提醒,除夕圍爐中常見的「長年菜」(芥菜)因象徵延年益壽,是國人最常吃的年菜一。但若長期有心血管疾病,且正在服用抗凝血劑香豆素(Warfarin)者,除了要注意大魚大肉,吃蔬菜時也要小心勿過量。 奇美醫學中心藥劑部藥師邱婉君表示,過去曾有病人因心房顫動,醫師開立抗凝血劑香豆素長期使用,在規律服藥與定期回診抽血的狀況下,病況與藥物血中濃度一直保持穩定。但某次過年後回診,卻發現抽血數值異常,才知道原來是過年期間,阿嬤捨不得滿桌剩菜被丟掉,為了惜食自己陸陸續續吃完,其中一道湯品含有大量綠色蔬菜,包括當季盛產的長年菜(芥菜)、萵苣等,推估可能因此導致抽血結果異常,經過飲食習慣調整後,藥物血中濃度才趨於穩定。 許多心房顫動或曾有肺栓塞、深層靜脈栓塞者,都會服用抗凝血劑香豆素。該藥物為一種維生素K抑制劑,能藉由抑制體內維生素K的作用,進而達到延長血液凝固時間的效果,達到預防血栓產生的作用。 當歸丹蔘加強抗凝血作用 異常出血症狀要留心 年菜中常見的深綠色蔬菜,例如長年菜(芥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芥藍菜、菠菜、萵苣、綠蘆筍等,因富含豐富維生素K,這些年菜吃多了可能會抵銷抗凝血劑的效果,導致藥效降低,反而造成中風風險增加。此外,火鍋中常見的當歸、丹參等含有活血功效的中藥材,則是可能會加強藥物抗凝血作用,導致出血風險增加。 邱婉君表示,國人年節普遍大魚大肉,雖然有些年菜可能與藥物會有交互作用而影響藥效,不用刻意避開完全不吃,只要拿捏份量,避免因過年聚會而攝取太多即可。但是,若出現疑似中風症狀,例如臉歪嘴斜、意識不清、單側手腳麻木等,或有出血症狀,如不明原因瘀血、尿中有血、牙齦出血,建議盡快回診就醫檢查。提醒年前領取慢性病藥品處方箋時,也可向藥師詳細詢問藥品注意事項,並遵循醫囑定期回診抽血,才能健康平安過好年。 《延伸閱讀》 .泡溫泉小心低血壓暈倒!慢性病人溫差大恐中風,看懂泡湯6大地雷 .天冷低溫是心血管疾病旺季!泡溫泉勿過久、少吃高油脂食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19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歷經背痛、骨折 最後查出病因是多發性骨髓瘤
一名53歲婦人去年彎腰取物時,突然「啵」一聲,上背劇痛、上半身無法旋轉,右側痛到肩膀無法上舉,四處求醫仍未好轉,爾後陸續出現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讓她苦不堪言,直到安排抽血及骨髓穿刺,才確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經採標靶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後,癌細胞獲控制,讓她重燃抗癌鬥志。婦人曾一開始以為是肌肉拉傷,先至復健科求治,但患部反覆持續疼痛,造成生活品質大降,便轉至骨科檢查,發現右邊第四肋骨骨折,先接受藥物治療半年後,沒想到又出現下背痛情形,經影像檢查發現第八胸椎骨折,並建議使用背架,持續於門診治療追蹤。原本以為警報解除,但婦人除了下背痛外,後續又出現坐骨神經嚴重疼痛至少三周,醫師抽血檢查後高度懷疑為多發性骨髓瘤,建議轉至血液腫瘤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文豊指出,骨髓穿刺報告發現,婦人病因正是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當時患者十分恐懼需長期臥床,無法正常生活,對未來喪失信心。經溝通後,醫療團隊評估除了標靶治療外,考量患者下背痛疼痛難耐,建議搭配放射線治療,以控制癌細胞擴散,也可減少患者因癌症引發的疼痛,此舉讓背痛情形大幅減輕,令她重燃抗癌鬥志持續配合追蹤治療。黃文豊說,多發性骨髓瘤在疾病初期,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但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病患通常會出現頭部、前胸、背部疼痛情形,且癌細胞持續蔓延時,可能會出現骨折、乏力、體重減輕和反覆感染等,甚至可能有噁心、嘔吐、便祕、排尿困難、四肢麻木等現象。他說,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源自漿細胞的惡性腫瘤,若單獨於發生於某一軟組織或單一骨骼時,稱為漿細胞瘤(plasmacytoma),但多數狀況下這些漿細胞瘤會蔓延至全身多處骨頭,引起疼痛及相關症狀,因此稱之為「多發性骨髓瘤」,常表現出骨骼被破壞、腎衰竭、貧血及高血鈣症。目前此疾病無法完全治癒,但隨著新藥問世,不論在併發症治療或疾病本身治療,都有相當大進步,也使患者存活時間延長。黃文豊說,放射治療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也扮演相當重要角色,除可以改善骨骼疼痛,減少使用止痛藥,也能增加病人的活動力,當病人有脊髓壓迫問題時,放射治療合併類固醇治療,能迅速緩解症狀,只要患者與醫療團隊配合,不僅存活期大幅延長,生活品質也能顯著改善。
-
2021-01-17 科別.骨科.復健
久坐腿麻反覆發作 醫師:可能有其他潛在疾病跡象
非久坐腿麻別輕忽 以免延誤致殘張小姐(化名)每次久坐就會腰酸腳麻,要慢慢起身一陣子後才恢復,治療一陣子卻沒什麼進步。根據理學檢查發現,她的腰椎活動沒有問題,雙下肢有水腫,全身筋膜有廣泛性的壓痛點,初步判斷腳麻原因應是久坐、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經全身水療後逐漸改善。像張小姐這樣因久坐腿麻問題的人不在少數,通常一個人的腿會因為姿勢不良而暫時麻木,例如:看電影坐太久,會突然站不起來;或是過去使用蹲式馬桶,常上完廁所也站不起來,不過這都是暫時可逆性的。但要小心注意的是,這種久坐腿麻反覆發作,時間越來越長或很難消退,要懷疑有沒有其他潛在性的問題,與腳和腿麻木相關疾病很多,以下列出常見的問題。姿勢姿勢壓迫是腿腳暫時麻木最常見原因,壓迫到神經缺氧或壓迫到血管造成血流量減少,醫學術語是暫時性感覺異常,可能導致的不良習慣包括:腿交叉太久、長時間坐或跪著、坐在腳上、穿著太緊的褲子襪子鞋子。受傷軀幹、脊椎、臀部、腿部、腳踝和腳部受傷會給神經施加壓力,並使腳腿發麻。糖尿病一些糖尿病患者會產生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損傷,導致腳部麻木、刺痛和疼痛,嚴重還會引起腿部疼痛。下背問題和坐骨神經痛下背部問題(例如:椎間盤破裂或突出)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壓迫,麻木或感覺障礙從下背部延伸到腿部,甚至可能感到刺痛。周圍動脈疾病末稍動脈疾病導致腿、臂外周血管狹窄,減少血液量,腿是受影響最常見部位之一,走路或上樓梯會感到腿部和臀部疼痛和抽筋,甚至還會出現腿麻木無力。飲酒長期或過度飲酒也會導致神經麻木,尤其是腳部。其他身體問題腫瘤、纖維肌痛、多發性硬化、其他內科疾病。治療的方法很多,但還是跟診斷有密切的關係,需視原因安排治療才有效果。腿腳麻木是一種常見的問題,儘管有時休息後會變好,但當變成慢性時,可能有其他潛在疾病的跡象。任何出現無法解釋的持續性和頻繁性的麻木、疼痛或伴有其他慢性症狀的麻木時,建議還是去尋求醫療的診斷和協助,以免因重大疾病而延誤可及早醫治的病情。
-
2021-01-1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四大護心穴道」每天按壓20下 促進心血管循環!
天氣寒冷會影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到了冬天很多人會有手腳麻木、腰痠背痛的感覺,嚴重一點甚至會有胸悶、肩頸麻木,好像隨時要中風,會有這些感覺就是因為全身循環變差,所以本文就要教大家護心的四大穴道,幫助改善氣血循環喔! 一、百會穴 在道教中有一句話,「百會是一身之腦、百脈聚集的地方」,在中醫醫學裡也講到「諸陽之會」,就是全身的陽氣都會匯聚到頭頂正上方的位置。有何功效? 按壓百會穴,能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跟提升陽氣。 如何找?按壓方式? 從兩邊的耳朵最尖端,往上做一個連線到頭頂,然後對稱身體的正中央一樣往上連線,兩線交會點就是百會穴。而按壓方式分為兩種: 1.將手拱起來用指甲的部分,敲擊百會穴 2.用手的指腹按壓,每次按3秒休息一下,重覆20次 如果不小心按偏離了怎麼辦? 不用擔心,因為在百會穴四周各一寸的地方,有四個穴道叫作「四神聰」,也是中醫治療血液循環或中風的常用穴位。 二、勞宮穴 又稱掌中穴或鬼路穴,勞宮穴屬「十三鬼穴之一」,為什麼叫鬼穴呢?因為中醫在古代認為身心科的疾病、精神分裂、躁鬱症,都跟鬼魂有關,所以可以治療這些疾病的穴道,就稱為鬼穴。 而勞宮穴屬十二經絡中的「心包經」,「心包」跟心臟是不一樣的東西,古書中提到心包是代心受邪,意即能保護整個心臟,調整心血管循環。 有何功效? 能安神鎮定、降血壓,改善身心科方面的疾病,或是突發作的心律不整、心悸。 如何找?按壓方式? 將手掌攤開、手心朝上,接著握拳中指間對到的點,就是勞宮穴,它在二三指骨中間,壓下去會有酸的感覺。可直接用大拇指,對著勞宮穴用力按壓三秒鐘放開,或是用原子筆蓋按壓,都能達到刺激的效果。 三、太衝穴 有何功效? 能鎮定安神、降血壓,放鬆情緒,許多醫師在治療慢性高血壓或血液循環不好時都會使用這個穴道。 如何找?按壓方式? 在腳的大拇指跟食指中間,順著中間的肉往上輕壓,壓到骨頭的地方就是太衝穴。在按壓這個穴道時,需特別小心因感覺會較強烈,按壓方式一樣用手指指腹或是原子筆蓋按壓三秒鐘放開,大概按20次即可。 四、神門穴 屬十二經絡中的心經。如何找?按壓方式? 神門穴找法稍微複雜點,分兩種找法。 第一種找法是由手部的小指,往下到手腕橫紋的交界處,用手去觸摸會發現有凹陷感,因為正好處於兩條肌腱的位置。 第二種找法為,在手腕橫紋的正中央,用筆畫一條線,接著在左右邊分別再畫分成三等份,變成六等份後,靠近最右邊的就是神門穴。 有何功效? 能安神定志、安定自律神經、治療失眠,尤其緩解心悸與胸悶的效果特別好 怎麼確定自己找的穴位是對的? 其實這點不用擔心,中醫有一句話叫做「離經不離穴」,只要能夠按在整條經絡上,有感覺到酸麻腫脹疼痛感,就代表是正確有效果的喔。 以上四種穴道,大家都記得了嗎?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按壓穴道時,應適可而止不要過度用力按壓,另外,按壓穴道只能達到保健的效果,當身體真的不舒服時,還是要就醫尋找病因喔。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1-02 科別.心臟血管
腳出現「6大症狀」超不妙! 久坐、久站小心下肢阻塞釀截肢
秋冬之際,氣溫逐步下滑,早晚日夜溫差大的影響,導致人體血管快速收縮,容易引發心臟及周邊血管疾病,此時若是沒有及時加以正確診斷治療,最壞的狀況有可能會導致組織壞死,面臨永久失雙足的悔恨。下肢血管疾病分動脈與靜脈兩種 影響部位不同病徵也不同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志成表示,過去血管阻塞性疾病被人們認為是老年疾病,但近年來年齡卻有逐步年輕化的現象,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長期不運動、習慣久坐、慣性熬夜及嗜吃高油脂食物,導致血液濃稠、循環減緩,提高形成血管粥狀硬化或產生血栓的機率。根據資料統計,台灣一年約有八千例截肢手術,其中因動脈阻塞而截肢的約近六千例,而即使做了截肢手術,在住院期間68天內死亡率高達18%,成功出院的一年內也有34%的死亡率。所以民眾應該要對此類的疾病更加的認識及做更有效的預防才對。下肢動脈栓塞難察覺 嚴重者恐截肢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說明,動脈阻塞是指動脈中有「斑塊或血栓」堵住血管,影響了血液的流通,若雙腳動脈阻塞,常見的症狀初期為下肢發冷、麻木、脫毛,更進一步則有間歇性跛行、疼痛、下肢無力等症狀,嚴重則有傷口、壞疽、截肢問題。由於在冬天氣溫較低的時容易好發,因此這些症狀則會更加明顯。針對嚴重型動脈阻塞治療方式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以及介入導管手術兩種,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導致血管壁細胞增生,可考慮使用塗藥氣球/塗藥支架等醫療器材,用以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血管再次阻塞,若是血管鈣化嚴重或斑塊太硬的患者,也可考慮搭配血栓及斑塊旋切導管治療,可有效的將下肢血管壁鈣化的部分磨碎、清除,打通狹窄動脈,讓血流變好。久坐久站族注意 靜脈血栓栓塞風險高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洪俊聲醫師解釋,靜脈比動脈更容易形成血栓,原因是靜脈的血流較動脈慢,而下肢靜脈血栓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常見的靜脈曲張,即是淺層的靜脈性栓塞炎,另一種為深層靜脈血栓。洪俊聲醫師表示,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於常見於須久坐久站族群,這類族群因工作需常久坐、且少時間喝水,導致血液速度過緩,而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治療方法有傳統導管溶栓術、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以及經皮機械性血栓去除術,治療目的是減少血栓總量並且改善靜脈回流、降低疾病復發率與栓塞後症候群發生率。預防下肢血管阻塞疾病 日常生活習慣要良好陳志成主任提醒民眾,冬季氣溫低,血管遇冷易收縮,容易使病況惡化,應注意保暖,此外,應培養日常生活適當運動、調整飲食習慣、良好生活習慣等方式預防血管產生病變。(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天冷手指凍到發紫是血液循環太差? 醫師警告「3種顏色變化」小心會截肢
-
2021-01-01 養生.聰明飲食
季節造成不適?專家告訴你春夏秋冬身體哪部位易虛弱
【文、圖/摘自高寶《藥膳師的生命力餐桌》,作者麻木久仁子】身體的不適,可能是季節造成的「最近好像經常感冒」「這一陣子都睡不好」「會不自覺感到焦慮」大家之所以會出現這些不適症狀,或許是因為季節的關係。假如是直覺敏銳的人,恐怕早已察覺出自己「總在季節交替時感冒」了吧,而這其中是有確切理由的。中醫認為每個季節分別有外來的「邪氣」,也就是會讓人體產生病痛的負能量。比方說,秋天會有使用了「乾燥」的「燥」字的燥邪。在這種邪氣影響下,秋天乾燥的空氣會導致支氣管虛弱,皮膚也容易變乾燥。春季則有如同風一般揚起的「風邪」。由於春季是個像風一樣變幻莫測、不穩定的季節,因此也是容易讓人時而心情焦躁,時而鬱鬱寡歡的季節。我們人類終究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中醫形容這種狀態為「天人合一」,而這句話也有「天和人要和諧相處。順著大自然並與之共生乃是必然」的涵義。氣候以及環境等「身體以外」的事物無法靠自己改變;不過,「身體內部」卻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說,那些讓人體生病的邪氣是可以透過飮食來解決的。因此,必須事先了解每個季節容易發生哪種不適症狀,以及身體的哪些功能容易變差,先思考「在這個季節要注意這點」再挑選食材,才能讓身體有本錢戰勝邪氣。從下一頁開始,會附上每個季節身體哪一處容易虛弱的一覽表,讀者可以拿來和季節及自身狀況對照閱讀。當然,除了季節,體質與當下的身體狀況也可能是造成不適的原因。 春夏秋冬,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虛弱?中醫認為人體是由肝、心、脾、腎、肺這五臟所構成的。這裡的「五臟」,不光是西醫的肝臟和心臟等內臟器官,還包括了「會與人體機能或影響相對應」的概念。大家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不太好理解,但只要想像五臟與自然的關聯,就能漸漸抓到那種感覺。請大家事先了解每個季節容易產生的不適症狀,以及該季節容易使五臟產生的負擔,再當作每天飮食的參考吧。春容易情緒不穩的「風邪季」春天是為漫長的冬天畫下句點,新芽紛紛破土萌發,代表成長的季節;另一方面,就像「春天第一道溫暖的南風」般難以預測,此時也是個容易心神不寧的季節。沒有固定型態、大幅擴散、、隨風飛揚、變幻無常正是春季的特徵。容易疲弱的五臟:肝肝負責控制血流和血量,能夠促進消化機能、有效代謝水分,以及調整精神。肝要是疲弱,就很容易情緒不穩或心情鬱悶。梅雨(長夏)沉重倦怠又濕漉漉的「濕邪季」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天上降雨讓大地獲得滋潤,作物得以茁壯成長的時節。此時的濕氣會導致循環變差,因此也是身心容易感到疲憊不堪的季節。容易疲弱的五臟:脾脾負責腸胃等消化器官的運作,例如讓經過消化吸收的營養在人體內循環,或是讓水分正常代謝等。對濕氣無招架之力,容易在季節交替時出現不適。夏身心都備感焦躁的「暑邪季」氣溫升高,非常炙熱的季節。植物綠意盎然、生長茂盛。此時也是容易因為暑熱而汗流浹背,造成水分和生命力流失的季節。容易疲弱的五臟:心中醫指的「心」,不只是心臟,也和腦部以及自律神經有關。心主掌精神與意識,負責造血並讓血液循環全身。心情緊張睡不著、多夢、氣色不佳,都代表心的功能虛弱。秋天乾物燥的「燥邪季」天空澄澈、農作物開花結果閃耀著金色光澤的豐收季。此外,此時會颳起乾燥的風,讓空氣也跟著變乾。順道一提,這時也是事物出現重大變化的季節。容易疲弱的五臟:肺只要從鼻子吸氣,外界的空氣就會透過呼吸器官進到肺裡。由於三不五時就會接觸到外來的邪氣,本身相當敏感脆弱,極度需要滋潤。肺如果虛弱,就容易出現皮膚乾燥,或是喉嚨痛等呼吸器官不適的症狀。冬
-
2021-01-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冬天老年人如何鍛煉?中醫教你養生十八法
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退化,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慢性病。強身健體,不少老年人首選的方式便是運動。運動鍛煉對老年人來說本是件好事,但近期天氣越來越冷,考慮到冬季天氣特點以及老年人身體機能,近期做運動時更加需要注意防護,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傷。建議老年人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循序漸進地開展運動,這樣不僅能保證運動效果,還能避免運動損傷。為了幫助老年群眾更好地開展運動,我們列出以下6點注意事項:1.運動強度適中老年朋友要注意,運動量與運動頻率、強度、時間有關。當運動量過小,往往達不到健身的目的;但運動量過大,身體又會吃不消,所以掌握好運動量和強度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推薦老年人運動強度適中為宜,以運動至微微出汗的程度為合適,在個人體能的基礎上漸漸增加,千萬不能認為越累越好。這裡提供一個簡易的方法檢驗強度是否合適,即運動停止後迅速測量脈搏,「脈搏+年齡小於或等於170」,說明強度合適。2.合適的運動項目遵循“因人而異,量力而行”的原則,老年朋友可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輕鬆柔和的運動,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喜歡舞蹈、不喜歡機械化動作的老年朋友可以選擇體操、交際舞;喜歡戶外運動的朋友可以選擇健步走、騎腳踏車;喜歡集體運動的可以選擇網球、籃球。同時,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朋友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放棄不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有膝關節疼痛問題者應避免太極拳、慢跑、爬山、騎腳踏車等項目。3.合理的運動頻率以每週3至5次、每次30分鐘左右的運動頻率為合理,要注意運動前應該有10分鐘左右的熱身時間,運動後也要及時放鬆拉伸。運動前後應注意身體保暖,運動中不隨意減少衣物,避免感冒。4.正確的運動時間早晨為陽氣上升之時,適合運動,但是要關注天空氣指數是否適合運動;若要傍晚健身,要避開飯前半小時、飯後一小時、睡覺前一小時內進行運動。5.均衡的營養老年朋友在運動前可適當補充能量;在運動中若出現頭暈、胸痛、心悸、臉色蒼白,益汗等情況時,應立即停止運動;運動後不宜暴飲止渴,不宜大量吃糖,不宜飲酒除乏,不宜吸煙解疲,動後不宜立即坐下休息,不宜馬上洗浴。運動期間要均衡飲食,補充高質量蛋白,綠色蔬菜等。6.經常搓手、搓臉、搓腳常搓手:一方面,雙手拇指的根部在醫學上稱為“大魚際”,是治療呼吸道病症的有效部位,該處脈穴豐富,刺激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流通經絡,增強上呼吸道抵禦感冒病毒侵襲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雙手磨擦生熱不僅增加局部溫度,還能加速血液循環,從根本上預防凍傷和凍瘡。常搓臉:搓臉可使面部血液循環加快,表情肌和麵神經都得到活動和滋養,防止面神經炎、視力減退。作用在眼周時,不僅緩解視力疲勞,也會使視神經的活力增強,而減緩眼睛的退行性病變。作用在鼻腔時,可防止鼻腔過於乾燥,有效預防感冒。常搓腳:每天堅持搓腳心,能起到補腦益腎,益智安神、活血通絡的療效,同時可預防感冒。搓腳心有以下幾種方法:①乾搓。左手提住左腳背前部,用右手沿腳心上下搓100次,達到腳心發熱,搓的力度大小要以自己舒適為宜。②濕搓。把腳放在溫水盆中,泡到腳發紅,再按第一種辦法搓。③酒搓。倒半兩左右白酒杯中,搓腳的手蘸一點白酒,酒槎乾了再蘸一下,按第一種辦法兩腳心各搓100次。老年人運動貴在堅持,切不可逞強,循序漸進即可。要知道,運動是為了強身健體而不是給身體造成負擔,因此當運動後,老人感受到食慾增加、睡眠改善、血壓正常,則說明運動量是適宜的,反之則應根據情況及時調整。中醫教你養生十八法第1式 髮常梳:兩手十指自然微屈成爪形,從頭部前面向後方輕輕地梳髮,反覆做36次。能防治高血壓、頭暈、頭痛,增強記憶力。第2式 目常運:兩眼睜開,眼珠慢慢地向左右、上下、遠近各活動18次,再向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轉動18次。能防治眼病,提高視力。第3式 面常浴:兩眼輕閉,先將兩手掌前後搓動24次,隨後將兩手掌面從鼻旁兩側向上按摩到前額,又向兩側分開按摩到太陽穴,再向下按摩到下頜,反覆浴面18次,最後兩眼睜開。能防治面部瘡癤,消皺美容。第4式 鼻常揉:用兩手中指指面放在鼻孔旁的迎香穴上,輕輕地揉按48次。能防治感冒、鼻炎。第5式 齒常叩:先叩上下門牙48次,後叩兩側大牙48次,叩的力量不宜太大,以輕輕作響為度。能防治牙病,提高智力。第6式 舌常攪:口唇輕閉,先將舌頭放在牙齒外面,嘴唇裡面,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慢慢地轉動,各做9次。能防治牙周炎,提高語言能力,增加唾液。第7式 津常咽:當口腔中唾液較多時,要分3次,用意念誘導慢慢地吞嚥到小腹部。能防治口腔炎,幫助食物消化吸收。第8式 耳常彈:口腔微閉,將兩手掌心摀住兩側外耳道,十個手指放在後腦部,用示指指面壓在中指指背上,輕輕地滑彈後腦部24次,可聽到咚咚響聲。可防治耳病,提高聽力。第9式 頭常抬:頭部由前向後慢慢抬起,反覆做24次。能防治頸椎病、頭暈頭痛。第10式 胸常擼:兩手掌面在胸部自上而下反覆擼胸24次。能防治咳喘症、心髒病、憂鬱症。第11式 腹常摩:兩手掌心重疊放在肚臍中央,先在肚臍周圍按順時針方向小範圍摩腹12次,再大範圍摩腹12次。隨後按逆時針方向大範圍摩腹12次,再小範圍摩腹12次。能防治肝、膽、胃、腸、胰、盆腔諸病。注意:便秘宜順時針摩腹,腹瀉宜逆時針摩腹。第12式 腰常轉:將兩手掌心輕輕地放在兩側腰部的腎俞穴上,指尖朝下,慢慢地向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旋轉3次,隨後以脊柱為軸,再向左側和右側各轉腰3次。能防治腰椎病、腰肌勞損、腎髒病。第13式 丹常養:兩目輕閉,兩手掌心重疊放在肚臍下方小腹部,意念輕輕地集中在小腹部約5分鐘。能提高人體的精力、體力、智力、免疫力、活力。第14式 肛常提:吸氣時慢慢地收腹提肛,呼氣時慢慢地鼓腹松肛,反覆做20次。能防治痔瘡、尿頻尿急、小便失禁、大便失禁。第15式 肩常搖:兩手臂由下,向後、向上、向前,再向下搖動做20次。能防治肩周炎、上肢酸痛麻木。第16式 膝常蹲:兩膝稍屈、伸直,上下蹲膝反覆做20次。能防治膝關節炎,增強下肢肌力。第17式 腿常蹺:一側下肢著地,另一側下肢伸直上蹺,固定在一定高度,約5分鐘,兩腿交替。能防治下肢肌肉萎縮,增強下肢活動力量。第18式 跟常顛:兩腳跟慢慢踮起後用力,反覆做7~10次。能防治多種慢性病,提高體力、智力。作者:丁文芳(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中醫康復科醫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手麻、腳麻…是身體哪裡有問題?先找出病因!這種情況恐無法完全回復
「挖卡哪麻,挖係安娜造(腳麻要怎麼跑)?」在火災現場中,老人居然不逃生,記者問他為什麼不跑走?老人回答,腳麻要人怎麼有辦法走?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電視廣告。另外一個讓人難忘的廣告則是孫女不小心騎車壓到奶奶的腳,奶奶因為腳麻沒有知覺,所以睡著了沒醒來,害孫女以為奶奶在睡夢中去世了......腳麻,真的這麼嚴重嗎?如果有腳麻、手麻等症狀,還有辦法救嗎? ▍ 手麻、腳麻原因大不相同 了解病因徹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立奇表示,手麻腳麻症狀可不可能改善,重點是要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引起。像電視廣告中腳麻到無法行走,或是腳被壓到卻沒有疼痛感覺,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血糖過高所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很多,有些只有腳趾頭麻,有些則是又麻又刺痛,有些則會比較嚴重到,可能會半邊的腳都是無力的狀態。 如果只有一隻腳麻痛,也要考慮可能是骨刺壓迫。倘若是手麻的問題,除了周邊神經病變以外,也可能要考慮腕隊道症候群,許多人因為經常俯案寫字,或是常用電腦,或是從手工業等等。長期使用手腕重覆做某些動作,容易引起腕隧道管狹窄而造成神經壓迫,以致於有無力、麻木等症狀,所以當只有手麻時,不一定都是和中風有關,也要考慮腕隧道症候群。如果是骨刺或腕隧道候群產生的壓迫,可以諮詢醫師,是否要經由復健治療或是手術治療,將壓迫的原因治療好,神經壓迫的症狀將可以獲得改善。許立奇說,如果是糖尿病導致的周邊神經血管病變,而且又拖了一段時間才想要治療,要完全好的機會不大。但是如果糖尿病患已經發生周邊神經病變又不好好控制,症狀會更嚴重。許立奇提醒,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可能會出現四肢、手指尖、腳板麻木等症狀,如果血糖不好好控制,血管阻塞及周邊神經病變會愈來愈惡化。但若可以及時控制血糖,至少可以保持神經病變不惡化,他也建議可以服用維他命B群修復神經,以及治療神經痛的藥物解決不適感,但是改善狀況不大。 ▍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把神經「救回來」振興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則表示,周邊神經病變有很多種原因,例如代謝性的疾病,像是糖尿病、腎功能問題、甲狀腺機能亢進、自體免疫疾病等等,或是神經根發炎;有些則是藥物毒性,例如化學治療藥物對神經的破壞,有些藥物的神經毒性是無法回復的,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管缺血導致的神經病變,若在神經缺氧壞死前及時給予血流,利用神經代償的作用,有機會把神經救回來。針對糖尿病足的局部缺血,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藥物。如果局部血管狹窄程度超過60%到70%,可以考慮在發生狹窄的血管裝入血管支架,把血管撐大再注入血流,或是進行足部動脈繞道手術。足部動脈繞道手術是取一段好的血管移植過來取代足部已經發生狹窄阻塞的血管,也能讓缺血的足部恢復血流供應,不過這也必須在神經尚未缺血壞死前進行,否則就算局部缺血症狀解除,神經壞死太嚴重,也無法完全回復。(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12-28 科別.百病漫談
影/氣溫突然驟降 23歲女子手腳冰麻查出是寒性體質
天氣變冷,身體也容易冷,一名23歲女子手腳麻木就醫,衛福部豐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良一表示,這名女子平時幾乎沒在運動,也沒有任何疾病史、及抽菸、喝酒不良嗜好,但是近一周來,因為氣溫驟降,她的手腳就出現麻木現象,經神經測試、及運動測試結果都是正常的;他建議對方,可以藉由運動改善,在運動的過程中讓身體的四肢循環變好,天冷的時候,手腳就比較不容易冷。洪良一表示,女患者主要是患者屬寒性體質,本身的循環比較不好,一變天身體的循環就會惡化,手腳冰冷的現象也變得更明顯,甚至有時還出現手腳麻木感,有的人比較嚴重還會出現頭暈,常常在冬天裡遇到不少這類患者。洪良一說,這類狀況其實不屬於疾病,建議在冬天、或變天時容易有手腳冰的人,平時要養成運動習慣,因為運動可以讓身體的血液循環變好,四肢就比較不容易變冷。他提醒還要減少吃生冷食物或冷飲習慣,以喝溫水取代冰冷的飲料或茶,讓身體盡可保持溫暖,出門時穿暖,四肢冰冷情況就可以慢慢改善。
-
2020-12-15 科別.腦部.神經
腦中風會遺傳! 北榮找到國人致病突變基因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在台灣每年奪走一萬多條性命,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台北榮總經過十年努力,終於找到台灣人腦中風致病的重要病因,研究發現,約有百分之一的國人在NOTCH3基因上R544C位點發生突變,將增加11倍發生腦部小血管阻塞性中風機率。北榮神經醫學中心周邊神經科主任李宜中表示,NOTCH3基因突變會造成遺傳性腦部小動脈血管病變,進而演變為腦部廣泛的白質病變、腦組織梗塞壞死以及腦部微小出血,這些病變最終都會影響到腦部功能。北榮過去診斷近兩百例因NOTCH3基因突變造成腦血管疾病的病友,平均發病年齡為56.8歲。確診時已經有八成已發生阻塞性腦中風,四成六病友智能缺損,近兩成有情緒精神變化,一成六已發生腦出血。當中有三分之二的病友都有腦中風或失智症家族病史。李宜中說,家族中沒有病史不代表不帶這個基因突變。北榮的研究團隊利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檢測七千餘例各年齡層一般成人民眾,發現約有百分之一在NOTCH3基因上R544C位點發生突變,且以閩南族群為主。因資料庫無法回推個案身分,因此北榮又招募550位70歲以下健康民眾,發現四位帶有此基因突變,進一步檢查顯示三位個案雖然身體無異樣,但透過腦部磁振造影卻發現,都已腦血管病變而不自知。累積久了,則可能發生記憶力衰退、無力,甚至突發性的大中風。北榮腦血管科主治醫師鍾芷萍表示,相較於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會使腦中風的機會較一般人增加近三倍,攜帶有NOTCH3基因的R544C位點突變,風險增加11倍。鍾芷萍指出,腦中風並非年長者專利,帶有此基因的民眾就算非三高患者,從20歲到86歲都可能發生腦中風。因此建議有家族史、長期偏頭痛、手腳麻木等問題的民眾,可提早在尚未發生中風時,藉由基因檢測了解自身罹患腦中風的風險,進而注意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若有必要,也可早期服藥控制,預防腦中風發生。
-
2020-12-14 科別.耳鼻喉
醫病天地/眩暈又手腳無力 36歲女腦瘤
一名36歲女子常眩暈,每回發作僅短短數分鐘,還合併動暈、右側聽力減退,醫師初步診斷為內耳的迷路炎。但就在等候回診做電腦斷層檢查過程中,女子逐漸出現右手腳無力、麻木、吞嚥困難、尿失禁,緊急檢查,才發現腦部右側顳葉腫瘤已壓迫腦室和腦幹。有眩暈的人不少,來襲時有如天旋地轉,甚至伴隨噁心、嘔吐症狀,和頭暈的頭昏昏、頭重腳輕不一樣。常見的眩暈中,有一種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常在姿勢變動時出現,有可能是耳石脫落或梅尼爾氏症等,暈眩時間可能從數分鐘到幾個小時,還常伴隨有耳鳴、聽力改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說,眩暈病人中,良性約占6到8成,又以耳石脫落症占大宗,原因多為內耳半規管的耳石脫落,可以藥物、耳石復位術治療。不過,眩暈有「良性」也有「惡性」。余育霖說,「惡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又稱「中樞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可能是腦部腫瘤、出血或梗塞的初期表現,症狀和良性極為相似,也可能為姿勢性眩暈,並合併聽力改變、耳鳴。余育霖說,患者不一定有四肢無力、共濟失調和非典型眼震等中樞神經病灶的證據。若是腦部腫瘤、腦出血,電腦斷層還偵測得出來,但初期的腦梗塞,則要靠核磁共振檢查。余育霖提醒,暈眩患者若初步治療效果不佳,或合併出現看到兩個影子、眼歪嘴斜、吞嚥困難、四肢無力或手腳麻木等症狀,就要懷疑是否有腦部病灶,建議趕快出就醫。
-
2020-12-1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81歲阿公原本坐輪椅 中藥加針灸讓他鐵馬都能騎
台南市後壁區謝阿公有雙腳膝蓋關節退化、心臟肥大等宿疾,經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師半年來開立中藥並搭配針灸穴位治療,阿公由一開始得請人推輪椅,目前已能自己騎單車來複診,生活也能自理,友人嘖嘖稱奇。新營醫院自今年1月底起,每周五至台南市後壁區上茄苳嘉民社區關懷據點進行巡迴醫療、衛教及健康諮詢等服務,後壁區81歲陳阿公有上述宿疾,半年多前雙眼容易流目油且易乾澀、心悸易喘、腰膝痠軟、走路痠痛無力,臨時請人推輪椅前來求診。經中醫師開立中藥並搭配針灸穴位治療。歷經半年診治,謝阿公宿疾改善,近日來就診,已可自行騎車前來,也能自理生活,半年來轉變,友人獲知後驚喜不已,阿公活動力大增,也開心的說,有「重生」的感覺。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郭俊佑表示,偏鄉地區人口結構老化嚴重,且中醫基層醫療院所缺乏,許多長輩無法像都會區民眾享受到全民健保便利,醫院自今年1月底起,每周五至台南市後壁區上茄苳嘉民社區關懷據點進駐。郭俊佑說,醫療資源較匱乏、人口老化地區,對中醫需求較高,且許多老人經濟能力較差、身體較虛弱,未必能夠開刀,中醫資源進駐能切合需求,透過中醫針灸及中藥,對無論是肌肉骨骼退化造成痠痛無力,或神經壓迫造成麻木無力治療,能減少不適、恢復老年人活動能力並提升生活品質。
-
2020-12-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痛風老藥秋水仙素疑釀死 食藥署籲肝腎患者慎用
年吃3800萬顆的痛風老藥「秋水仙素」8年來不良反應通報達353件,疑釀10人死亡,食藥署緊急示警,呼籲肝腎疾病者慎用。醫師提醒,另2款痛風藥也可能增加副作用風險,應提高警覺。「秋水仙素」(Colchicine)是一款緩解痛風症狀的老藥,在台灣使用已有將近40年歷史,為處方用藥,在台灣共有17張藥品許可證,屬於第一線用藥。據健保統計,全台一年用量高達3800萬顆。不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近年監測藥品不良反應通報案例發現,2011年至今年8月底,共接獲353件不良反應通報案例,以肝腎功能不全病人占大宗,其中180件為非嚴重不良反應、173件為嚴重不良反應,甚至有10人死亡。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患者出現的嚴重不良反應包括全血球減少、橫紋肌溶解、神經病變等症狀,這些雖然都是仿單中記載的可能副作用,但疑因患者肝腎功能不佳或合併使用慢性病藥物,導致藥物代謝時間拉長,明明只吃1顆藥,卻可能出現2到3顆的藥效,副作用也因此倍增。食藥署蒐集國際內外文獻進行評估,發現肝腎患者使用秋水仙素確實可能因副作用太強,導致嚴重不良反應,近日將要求藥廠變更仿單,並提醒醫療人員調整肝腎功能不佳、併用其他藥物患者的劑量,同時進行密切監測。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明翰表示,痛風患者經常同時有多種共病,腎臟問題就是其中之一,根據國外大型研究發現,3/4痛風患者都有程度不一的腎功能不佳,若痛風沒有好好治療,也可能損傷腎功能,無論腎功能還是肝功能,都是痛風患者不可忽視的重點。陳明翰說,秋水仙素可在痛風發作、關節發炎時緩解症狀,急性發作患者幾乎都會吃個5到7天,老痛風病人、發作頻率高的患者比較容易長期吃,這款藥同時也能治療血管炎、發炎性黏膜受損等,在臨床應用上相當廣泛,但考量可能副作用,醫師對於有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都會特別調整劑量。可怕的是,很多老病人常誤以為秋水仙素能治療痛風、排尿酸,自己跑到藥局買來亂吃,卻不知秋水仙素根本不能降尿酸,萬一又沒有定期回診追蹤肝腎功能,導致體內毒性累積,就可能釀成大禍。陳明翰指出,不只秋水仙素可能增加肝腎患者不良反應風險,另2款常見的痛風藥物如Benzbromarone(本補麻隆)以及Febuxostat(非布索坦)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其中,Benzbromarone在日本、歐美都曾有患者用藥後出現腎功能衰竭導致死亡的個案,部分國家已禁用,呼籲食藥署應提高警覺。痛風患者若正在使用上述藥物,最好每3個月回診追蹤肝腎功能。陳明翰提醒,由於肝腎功能受影響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最好定期回診追蹤,長期用藥者一旦出現肌肉無力、身體麻木等症狀,可考慮暫時停藥並立即回診,回診時務必告知醫師正在服用哪些藥物,避免造成錯誤診斷。
-
2020-12-03 科別.骨科.復健
手麻、頭痛、尿失禁小心都是滑手機惹禍! 醫師教你怎麼滑不傷頸椎
一位52歲的男性病人,四年多前因脖子痠痛,而且還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療效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幾乎每天須服止痛藥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作,生活品質及睡眠也大受干擾,導致個性變得易怒暴躁。2個月前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三周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大幅減輕,疼痛指數從7分降到1分,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工作 當心頸椎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像這類病人頸、肩、上背連至臂及手指的痠、麻痛感常源自於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工作負重太過造成,使頸部肌肉與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椎間盤壓力升高,導致頸椎退化加速,甚至有脫位、突出及長骨刺的現象,而病人的頭痛也是由頸部問題所引起,臨床上稱為「頸因性頭痛」,與一般偏頭痛不同,頸因性頭痛常由頸部動作及頭部姿勢改變所誘發,當姿勢不當,頸椎活動度受到限制,周邊的韌帶與肌肉僵硬時,就會引發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神經而產生頭痛的症狀。綜觀此為病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常因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 頸椎症候群擾生活 中醫針灸止痛助復原李維哲表示,像此位病人的問題皆源於頸部附近的肌肉韌帶長期緊繃,針灸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選擇風池穴、完骨穴及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特定穴位;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的手法,並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後,病人頸肩痠痛減緩許多,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已無,並停用止痛藥,不再為痛所困惱,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 避免「頸椎症候群 6大方法不惡化 李維哲提醒,避免「頸椎症候群」惡化須注意以下事項:1. 平時需多注意頸部的姿勢,避免長時間處於前傾狀態,建議可微收下巴矯正。2. 避免過度負重,提背過重的背包或長時間背背包於同一邊。3. 若工作需要常使用電話,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可考慮用耳機式聽筒。4. 避免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5. 儘量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超過30分鐘最好伸展活動筋骨。6. 若肩背痠痛症狀超過半年,上下肢麻、痛或無力持續,且伴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則表示頸椎病變較嚴重,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及治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12-02 醫療.整形美容
不科學的火辣美波 隆乳手術再進化
滿街網美的時代,有火辣身材讓成名更加容易,而波濤洶湧不一定是天生麗質,後天加工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整形外科醫師陳振坤指出,隆乳手術越來越普及,除了歸功於技術進步提升手術品質以外,植入物的穩定性也功不可沒,植入物發展至今已經相當成熟,無論是尺寸或形狀都更加完善,甚至也已經完成了10年臨床研究報告,讓整體療程都有實證根據,對醫病而言都是利多。日前引進台灣的新一代水滴植入物,在國外也已使用10多年,來自美國醫藥大廠的新一代水滴,不僅穩定性高,精密尺寸區分讓罩杯選擇性更多,骨架小的紙片女孩也能擁有客製美胸。早期的植入物多為鹽水袋,雖然鹽水流進體內不會傷身,但破了會當場消風,甚至長期使用也可能慢慢滲漏,使患者的乳房越變越小,術後效果難以長遠維持。也由於鹽水袋在填充飽滿時摸起來偏硬,因此雖然不少人偏愛水袋強烈的晃動感,但在現代幾乎已被安全性較高,手感又柔軟的矽膠材質取代,讓隆乳者的術後保養更加便利。陳振坤分析,隆乳的選擇已由圓形單純加大罩杯的概念,逐漸演進為使用水滴形狀精密客製每一寸的乳房弧線,突破以往隆乳大小受限於乳房寬度的極限。水滴型能依照患者乳房的長寬和挺度做更細膩的手術設計,模擬自然乳房的特殊形狀,讓隆乳後南半球渾圓飽滿,北半球的線條依然平順自然,更加貼近天生大胸的外觀,不至於發生患者最擔心大胸就像籃球奶的窘況。不只外觀,材質也更加進化。水滴形狀的植入物採用霧面科技,霧面材質上的微絨毛與身體貼合度高,能減少莢膜攣縮的可能性,相較於傳統的鹽水袋或圓形的植入物,水滴型的併發症機率較低,無須按摩的特性也讓術後照顧也更為便利,因應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術後輕鬆照護,已成為隆乳市場的主流訴求。至於幾年前風靡一時的自體脂肪隆乳,陳振坤認為和植入物可以相輔相成,但不適合完全取代植入物,因為脂肪的立體度不佳,無法重新塑形乳房外觀,再加上脂肪只有大約50%的存活率,但一次施打太多又會增加鈣化機率,安全範圍內,每次大約只能長大一個罩杯。因此,這幾年強調最天然的自體脂肪隆乳在植入物更加安全性及穩定性的狀況下,已有退燒跡象。不過,陳振坤也認為,自體脂肪和植入物搭配,作為複合式隆乳是未來的趨勢。脂肪可做觸感及線條的微調,先使用植入物撐起理想尺寸,再使用少量脂肪做修飾,讓人摸不到假體,呈現真實柔軟觸感,乳房邊緣也看不出人工感,達到以假亂真。而能隆多大,很多醫師也認為必需依個人體型而定,但網美世代來臨,已呈現愈大愈好的流行趨勢。陳振坤提醒,隆乳必需兼顧美感,醫師負責的是安全隆乳的概念,由於胸下緣及胸外側都有韌帶及神經,堅持要做超乎標準的尺寸讓,不只乳房會有麻木感,植入物也容易移位,不可不慎。而隆乳是否可以永久維持呢?陳振坤表示,隨著年紀增加,皮膚自然老化鬆弛後,很有可能讓植入物下滑,特別是追求過大尺寸的患者,植入物下滑的風險性較高。很可能在年輕時還能維持的不錯,但年紀增長皮膚鬆弛以後,重量重的植入物更容易下滑,可能就得視狀況進行提乳手術或重新調整。談到未來隆乳材質還能怎麼再進化?在整形外科醫師的眼裡,未來的材質及柔軟度一定會再進步,例如仿真水滴型可以兼具柔嫩手感;而自體脂肪也有可能可以塑形,屆時就會出現更「真」的假體效果了。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看似輕微眩暈卻是中風徵兆!醫師提醒做好一事很重要
「眩暈」、「頭暈」傻傻分不清?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鴻清解釋,一般頭暈只會感受到頭重腳輕、頭腦不清,但眩暈一發作,患者強烈感受到四周景物都在移動,出現好像是地板浮起或天花板塌陷的感受。林鴻清提醒,通常周邊型眩暈來勢洶洶,中樞型眩暈症狀雖輕,卻可能是致命腦中風警訊。周邊型暈眩與內耳有關,一旦發作來勢洶洶。林鴻清說明,眩暈成因可分為「周邊型暈眩」及「中樞型暈眩」。造成周邊型眩暈的原因,主要是內耳及前庭相關問題。因「耳石脫落症」造成的眩暈尤其常見,因頭部受撞擊,如車禍後耳石脫落,一動就會天旋地轉,此類眩暈短暫卻重複發作,誘發時機多在起床或轉頭時。另外,耳部前庭神經發炎、梅尼爾氏症同是引起周邊型眩暈的原因。林鴻清說,前者通常伴隨呼吸道感染,火氣大、睡眠不足或壓力大者是高危險群,造成的眩暈會持續好幾天,隨時間漸漸緩和;後者引發的眩暈最兇猛,每次發作約半小時,一定會暈到嘔吐,逼著患者跑急診。中樞型眩暈看似輕微,卻是中風前兆。眩暈有時是中風前兆,因為眩暈症狀可能是內耳的部分微血管阻塞所造成,一旦出現這類眩暈,意味著人體的血管已出現問題,若未及時就醫改善,體內中大型血管也可能漸漸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反應,甚至演變成中風。林鴻清表示,中樞型眩暈屬於由腦幹或是小腦中風所引起,中老年族群且有三高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是高危險族,發作時可能會持續多天走路不穩,屬於中風徵兆,不容小覷。中樞型眩暈發生比例較周邊型眩暈低,卻遠比周邊型眩暈危險,應盡速就醫。伴隨耳鳴或突然聽力下降,需提高警覺。嚴重中樞型眩暈者可能是腦幹血管出問題,影響生命中樞運作,一旦心跳、呼吸等失去控制,就會送命。一般而言,中樞型眩暈天旋地轉較輕微,眩暈造成的惡心嘔吐,也可能被誤認是腸胃炎。林鴻清提醒,眩暈症狀有時會伴隨耳鳴或突然聽力下降,有類似症狀就要提高警覺。隨時擔心「大怒神」般的天旋地轉突然降臨,誰也不開心。基隆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濟匡說,想預防最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可從改善睡眠不足著手,透過規律運動,讓睡眠品質變好。均衡飲食也能改善疲勞,飲食力求清淡,避免太鹹,減少耳類淋巴管不平衡機會。發作期勿喝茶與咖啡,咖啡因會影響睡眠、誘發眩暈。楊濟匡提醒,由於咖啡因會影響睡眠,進而誘發眩暈,建議眩暈發作期間一到兩周不要喝茶類或咖啡。受眩暈所苦的民眾千萬別硬撐,有症狀就應就診,避免大發作而天旋地轉,藥物在血中應達到穩定濃度才會有作用,若不斷嘔吐,即使立刻就醫服用口服藥,效果恐有限。拒絕中樞型眩暈找上門,除藉由健康生活型態、規律服藥控制三高,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強調,補充白開水很重要,門診許多患者的水分攝取來源中,白開水竟不到1000c.c.。許多人喜歡以茶、咖啡取代白開水,但這兩種飲品利尿,無法完全調控水分。服用降血壓藥患者,轉換姿勢務必慢慢來。鍾伯欣觀察,患者一暈就會不愛吃降血壓藥,反而造成血壓控制不佳。另外,他發現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個性較急躁,患者時常因心情起伏劇烈,動作太快,如迅速起床或快速由坐姿改為站姿,可能增加姿勢性低血壓機會。患者血壓是靠藥物調控,無法像一般人在變換姿勢時,能及時調整血壓。鍾伯欣提醒,服用降血壓藥的三高患者應注意「姿勢」,學習放慢步調,避免快速改變姿勢,就可以有效改善頭暈。遇到急性眩暈發作,應盡快找個安全的平面橫躺下來,身體盡量不要移動,如果出現「顏面失調、口齒不清、手腳麻木無力」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並配合醫師的指示積極治療。
-
2020-11-29 養生.聰明飲食
黑芝麻屬高鈣堅果營養豐富 食用前多幾個步驟幫助吸收
「長期食用黑芝麻可以讓頭髮變黑」,許多白髮困擾的人都聽過或是嘗試過這個偏方,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黑芝麻屬於高鈣堅果,也含有豐富的鐵及鋅、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功能,可說好處多多,但能否讓頭髮由白轉黑,則仍須進一步臨床研究。至於最近幾年相當夯的芝麻素(Sesamin)保健食品,劉怡里指出,芝麻素為芝麻中脂溶性抗氧化群芝麻木酚素(Lignans)為主要成分,在芝麻中含量0.5%至1.2%,經由萃取純化,製成保健食品。研究發現,該成分具有強效的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控制血壓、血脂,以及提高肝臟功能,且有不錯的助眠效果。不過,芝麻素僅占芝麻含量不到1%,如想單純從芝麻中攝取到足量芝麻素,以達到保健功效,可能必須食用相當多的芝麻產品,而芝麻堅果熱量偏高,可能未能得利,先受其害。劉怡里指出,黑芝麻為高鈣堅果,平均每100公克黑芝麻,就含有1,497毫克的鈣,反觀白芝麻的鈣含量卻相當低,100公克僅含76毫克的鈣,差距甚大。若想要攝取黑芝麻營養成分,建議先煮或炒熟,再磨成粉狀,這樣做能提高人體吸收力,劉怡里建議,民眾在喝牛奶或是豆漿時,可以添加黑芝麻粉,除了增加口感變化,也能提高鈣質攝取量,建議每天可以添加2小湯匙的份量。至於經常攝取芝麻素能帶來多少健康好處?營養師表示,目前相關研究結果仍不多,只能說芝麻素具有不錯的抗氧化效效益,且能維持心血管功能,也有一些助眠效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28 科別.腦部.神經
30年來他靠小樹枝「戳鼻孔」才能打噴嚏...原因竟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64歲游姓男子30多年來飽受胸悶、呼吸不順之苦,更慘的是無法打噴嚏,多次就醫仍無法改善,只好採「手動式」暢通呼吸道,每隔3到4小時拿小樹枝刺激鼻腔打噴嚏,常因此造成鼻腔流血、發炎,苦不堪言;男子上個月向台中林新醫院求診,醫師查出是頸椎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脊髓神經所致,經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才讓他能暢快呼吸。林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邵國寧說,患者上個月求診時,主訴胸悶、呼吸不順、無法打噴嚏,也出現雙手麻木、頸部僵硬、肩膀疼痛等問題,研判患者年輕時專職粗重的工作,致脊髓神經受壓迫所致,經檢查發現患者第3到6節頸椎椎間盤嚴重突出,壓迫脊髓神經,才會併發胸悶、呼吸不順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游姓病患說,他在本月初接受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術後不到2周,呼吸不順的情況獲緩解,原本雙手麻木、肩頸僵硬問題也消失了,現在呼吸道通暢了,暢通呼吸道的小樹枝也派不上用場了。邵國寧表示,頸椎椎間盤凸出壓迫脊髓神經的患者,臨床症狀主要以頸痛、手麻、無力等神經壓迫症狀為主,其中有20%可能會伴隨頭昏、耳鳴、胸悶、消化不良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像游姓病患主訴胸悶、呼吸不順相當少見。邵國寧提醒,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已是文明人常見病症,如發現頸肩疼痛、手腳麻木無力、伴隨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就醫檢查找出病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恢復良好生活品質。
-
2020-11-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咳嗽造成頭痛錯覺 當心是「腦部病變」!
● 「咳嗽頭痛」好發於男性、偏頭痛、腦瘤患者● 咳嗽愈大力,頭痛愈嚴重,像頭顱要炸開了● 台灣16%咳嗽頭痛患者有腦部病灶在門診中,常遇到咳嗽的患者,大多會抱怨已經咳到胸悶、胸痛與喉嚨痛,嚴重影響生活。但有一部分的人卻是在「喀」一聲後,頭頂或頭顱深處會出現劇痛,有時會擴展到頭顱前方或兩側眼眶,大約會持續數秒到數分鐘,嚴重的甚至數小時,每咳一下,頭就再抽痛一下,咳嗽愈大力,頭痛愈嚴重,彷彿頭顱要炸開了,這其實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診斷「咳嗽頭痛(cough headache)」。咳嗽造成頭痛錯覺咳嗽頭痛跟顱內壓突然上升以及咽喉部位的咽神經叢反射有關,如果患者腦膜上的痛覺受器處於敏感狀態,咳嗽時顱內壓突然上升,就會拉扯腦膜,誘發頭痛。當快速氣流通過咽喉時,擴張口咽部位的黏膜及咽縮肌,刺激咽神經叢,感覺訊息經由迷走神經及舌咽神經向上傳遞進入腦部,在通過窄窄的腦幹時,連帶地影響三叉神經,造成頭痛錯覺。慢性偏頭痛更易咳嗽頭痛咳嗽引起頭痛的狀況好發於男性、偏頭痛、腦部先天性發育異常或有腦瘤的患者。根據醫學研究,在台灣,16%的咳嗽頭痛患者,其實有腦部病灶,其中22%是先天性腦部發育異常如Chiari畸形(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也就是頭顱後方容量過小,導致小腦及腦幹擠在一起,向下壓迫到頸部脊髓,患者會在咳嗽頭痛時,出現肢體無力及麻木。一般來說,倘若患者有慢性偏頭痛,更容易在咳嗽時出現頭痛,因為腦膜上的痛覺受器一直保持在敏感狀態,因此,兩者頭痛發作位置會很類似;但是,咳嗽頭痛發作很少引發偏頭痛,也鮮少在頭痛發作後,出現眩暈或耳鳴。另外,如果患者常常低頭操作3C產品,導致後頸部的肌肉僵硬,也會在咳嗽時,因為頸部肌肉收縮用力,在後頸部出現疼痛,看起來很像是後方頭痛。先檢查是否腦部病變診治咳嗽頭痛時,會先設法檢查患者是否有腦部病變,倘若沒有,則會建議口服止痛藥,進行症狀治療;若有偏頭痛者,則要好好治療偏頭痛,避免發作。其實,還是要找出造成咳嗽的原因,例如鼻竇炎、氣管炎、咽喉炎或肺炎,加以治療,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
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上帝之手」馬拉度納心臟驟停離世! 「心梗」其實有跡可循,當身體出現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因心臟驟停溘然長逝,據阿根廷多家媒體報導,阿根廷傳奇球馬拉度納25日在家中去世,享年60歲。60歲的馬拉度納身體狀態一直不好,今年11月上旬還接受了頭部手術。據報導,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馬拉度納在位於阿根廷蒂格雷的家中吃了早餐,然後對侄子埃斯波西多(Johnny Esposito)說了最後一句話:「我不舒服」(I don't feel well),想要再回床上躺下。照顧他的護士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出於對馬拉度納的健康狀況擔憂,他的家人早就在附近安排了多輛救護車待命,但儘管多達9輛救護車在現場幫忙,依然無法阻止馬拉多納離開。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中午13時02分,馬拉度納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一代球王就此走完了他最後的人生。阿根廷檢察官向阿媒體表示,在確定死亡後,馬拉度納的屍體被帶到附近的停屍房進行屍檢,他說:“馬拉度納當地時間下午12點左右死亡。法醫警察下午四點開始工作。沒有發現任何犯罪或暴力的跡象。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指向心臟驟停的原因。”“心梗”有哪些先兆?其實“心梗”前多半都會有先兆,通常發生在心梗發作前的幾個小時或幾天。比如:反覆胸悶、胸痛、發作加重、頻率增多,特別是夜間容易從睡夢中驚醒、服用治療冠心病藥物的藥效變差;如發生以上症狀那麼就應該及時就醫。此外,心梗還有哪些表現呢?1.胸部不適:大多數心梗的發作會導致胸部中央、心前區出現不適,這種不適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以是時有時無的。患者可能會感到壓榨樣疼痛、悶痛等。所以如果有人出現胸部不適,首先就應考慮心臟病發作。2.上半身其他部位出現不適:這些部位可以包括一側或雙側上肢、背部、頸部、下巴或上腹部出現的疼痛或不適。就是因為心臟病發作有時疼痛部位會不典型,因此,醫院急診科醫生會對所有上至牙痛,下至腹痛的病人都作心電圖檢查,來明確不適是否心梗所引起的。3.氣短:這可以伴隨或不伴隨胸部不適。4.其他徵象:包括出冷汗、噁心或頭暈等。心梗的急救指南1.讓患者保持鎮靜,停止活動,平靜心情,這可以減少心肌的耗氧量。2.撥打119急救電話。3.服用一些治療冠心病的急救藥物。4.及時送醫就診。5.如果患者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停止,那就需要實施心肺復甦術。重要提示心梗時相應的血管被血栓堵住,這時應立即進行支架植入,不僅同時能開通血管也能救命。值得注意的是,在入院時急性心梗患者和家屬應盡量配合醫生,及時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心梗發作時,“時間就是心肌”,超過20分鐘就可能造成心肌細胞大量死亡。老年人、女性或糖尿病人的心髒病發作症狀往往不典型,比如表現為燒心、消化不良等,他們可能會出現背部、下巴、頸部或肩部不適。因此尤其需要注意。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不適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引起的,如果懷疑某人是心臟病,請迅速打急救電話,不要猶豫,因為心臟病發作時病情的變化往往是瞬息萬變。不要讓患者自己駕車去醫院,讓專業的急救人員趕到現場,醫務人員可以在發病現場進行心電圖檢查,使用搶救藥物,同時急救人員會和醫院急診科聯繫,開通綠色通道,讓患者的第一時間得到最恰當的治療。心梗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這些情況要注意大多數人覺得心肌梗塞是中老人的專利,跟年輕人沒什麼關係。可是在當下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重壓之下,這個病已經趨於年輕化。長期熬夜、抽煙喝酒、過度勞累、暴飲暴食等生活習慣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臟也開始“疲憊”。醫師曾提醒大家,身體其實非常誠實,一旦有哪個器官出現問題了,如果仔細尋思就會發現“預警”早就存在了。心肌梗死這個疾病也一樣,在起病前一到兩天或一到兩週還是有徵兆的,最常見的是冠心病患者原有的心絞痛加重、發作時間延長、服藥效果變差;或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心絞痛發作時伴有噁心、嘔吐、大汗、嚴重心律失常或血壓有較大波動等,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專家介紹,心梗的典型症狀是“心痛”,或者說“胸痛”。急性心梗通過“心痛”表現出來的佔了70%左右。“劇烈性胸痛持續半個小時,一定得趕緊上醫院看。”除去典型症狀,還有非典型症狀,其中以消化道症狀居多。據統計,約30%急性心梗患者發作前會出現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極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或消化不良,因此耽誤了心梗搶救的黃金時期,這種情況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出現。此外,還有出大汗、牙痛、頭痛、咽喉痛、上肢或後背疼痛、咽喉疼痛不適等症狀,也是心梗的部分錶現徵兆,同樣不容忽視。“目前不典型心梗發生比例大大增加,由於不典型心梗臨床表現不特別,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常常會被病人及家屬忽略,導致誤診甚至失去搶救時機”,猝死看似事發突,實際上都是有跡可循。 當身體出現以下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1.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症狀,近期症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2.心慌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3.心跳過緩心臟的跳動是由特定的起搏細胞發起的,起搏細胞功能變差,就會導致心臟跳動速率減慢,嚴重時會引發心臟停搏。心率小於50次,血壓變低,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猝死。4.暈厥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暈厥有時持續幾秒鐘後能自行恢復,如果不能恢復,便會造成猝死。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非常警惕,盡快查明原因。5.不明原因的疲乏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心肌炎在年輕人中比較多見,通常見於感冒1~2週後,出現疲乏、胸悶、乏力等症狀,極易引起急性心衰。這種情況下應嚴禁重體力活動,臥床靜養。6.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腦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除此之外,遇到突然胸痛的患者,首先應保持身體平躺,解開領口,家裡備有速效救心丸等藥品可以立即給病人口服,有條件的也可以吸吸氧。如果出現心搏驟停或意識喪失要馬上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同時一定要快速撥打119急救電話。(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1-22 科別.腦部.神經
下肢麻木不一定是腰椎退化 小心脊椎腫瘤找上你
新竹50歲陳姓婦人近半年來感覺下肢麻木,她曾接受復健及保守治療,但症狀並無緩解且無法長時間行走,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求診。經檢查發現,陳麻木的範圍與腰椎退化表現並不相同,下肢本體感覺與肌腱反射皆有異常,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胸椎有腫瘤壓迫脊髓,造成麻木與難以行走的症狀。所幸經顯微脊椎腫瘤切除手術,陳恢復良好,麻木情形大幅改善,走路也正常許多。台大新竹分院神經外科醫師何孟穎說明,脊椎有各式各樣的腫瘤可造成脊髓壓迫,進而導致四肢癱瘓、麻木等症狀,陳婦的胸椎腦膜瘤屬於硬腦膜內脊髓外腫瘤的類別,該類別常見的還有許旺細胞瘤,一樣會造成脊髓或神經根壓迫,兩者大部分都是良性腫瘤,只是病理機轉不同。何孟穎表示,脊椎腦膜瘤九成為良性腫瘤,八成發生於50至60歲的女性,又以胸椎最常見。大部分病患都是偶發之單一腫瘤,少部分病人會有多發性腫瘤,而這些病人通常為第二型神經纖維瘤患者或是有家族遺傳基因,一般病人不用過度擔心,只要手術後定期追蹤即可。何孟穎說,造成下肢麻木的原因有很多,雖然大部分是腰椎退化造成,但其他可能性也不容忽略,假設病患症狀越演越烈,甚至無力且不良於行,還是建議到神經內科或神經外科門診,尋求更進一步的檢查與協助。
-
2020-11-1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
元氣網系列直播主題:冬季養生怎麼做?更年期來了好困擾!時間:11月19日(四)12:30-13:00【👉更多直播資訊,留言抽好禮】全球掀起了綠拿鐵的熱潮,不少人一天之計起於為自己打上一杯新鮮蔬果汁,甚至擁有自己的專屬配方,更取代了為人詬病的含糖手搖飲料。 不僅是減重族群,關心自身健康飲食的大眾,更講究地列為每日必需執行的儀式。 然而,以健康排毒風靡的綠拿鐵,卻可能是造成腎病友四肢無力,頭暈目眩,甚至心律不整,嚴重可能猝死的隱藏兇手! 綠拿鐵是什麼?雖叫拿鐵,但大多不含咖啡因。 綠拿鐵是由綠色蔬菜與水果一起攪打而成的蔬果汁,並沒有硬性的配方,也可額外將堅果、豆漿、優格等一同打入。 因為能夠大幅提高飲食中常缺乏的蔬果攝取,補充膳食纖維、植化素被譽為是減肥、心血管疾病、抗癌聖品,蔬果中富含鉀離子,可有效調節血壓。 然而,腎功能不佳者,因無法有效排出鉀離子,常需要監控血鉀(及血鈉、血磷)的指數。 高鉀嚴重會造成心悸、麻木、無力、呼吸短促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引起心臟麻痺而導致死亡。血鉀離子會隨著每餐食物攝取而累積,若腎病友又將綠拿鐵列為日常飲品,將會造成腎臟及心臟的負擔。 營養師小提醒: 尿量一天小於1000mL或血鉀高的病友更需要避免攝取,飲食中嚴格限鉀,避免掉入綠拿鐵的陷阱裡! Reference: Csaba P. Kovesdy.Epidemiology of hyperkalemia: an update.Kidney Int Suppl (2011). 【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0-11-17 醫療.精神.身心
悲觀、睡不著...小心是「創傷壓力症候群」! 一張表自我檢測
35歲的Amy(化名),已婚。有天帶著愛犬去溪邊遊玩,因狗狗不慎落入深水區,她雖冒險下水救援,仍來不及挽救愛犬的性命。事發後,她不斷回想自己瀕臨溺水的恐懼,以及目睹狗狗溺斃過程,至今無法接受。Amy無法忘記搶救過程的每個細節,因此出現明顯的情緒起伏,每天不停哭泣、責備自己,覺得愧對愛犬;整天關在房裡不願與外界接觸,且出現過度警覺、全身緊繃、睡不著、作惡夢等情形,嚴重超過1個月未改善而就醫。 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姸安表示,經診斷Amy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傷慟反應。因為親眼目睹寵物死亡的過程,內心所受到的衝擊更易導致病態性傷慟。目前,正接受門診藥物及心理治療中。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這些情狀都會產成 施姸安指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曾經親身經歷、目睹到威脅生命或極重大的傷害時,往往會出現強烈痛苦、極度害怕、恐懼、無助感等,此事件超過一般人的經驗或知悉的範圍,而造成嚴重傷害。 如遭遇意外事件、目睹親人、寵物等關係親近者的突然死亡;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經歷性侵害、暴力攻擊、戰爭、自然災難、霸凌等,都容易引起創傷壓力症候群。 而現今,寵物所扮演的角色已等同家人或伴侶關係,彼此的牽絆與依賴愈來愈深,寵物死亡所帶給飼主的痛苦已不亞於親近家人逝去的狀態,更容易出現傷慟反應(Bereavement)。 診斷創傷後反應 4準則是重點 施姸安表示,創傷後反應診斷準則的症狀有四項:再次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反覆地痛苦回憶或出現夢境,引發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分等;出現情緒麻木,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等;警覺性增加,難以入睡或保持睡著,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且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以上。 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3層面需解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該如何治療呢?施姸安指出,包含生理、心理、社會三層面。生理層面,主要是以藥物治療,以抗憂鬱、抗焦慮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來處理嚴重之焦慮,或反覆之失眠。 心理層面,則是協助認知重建,幫助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並且去對抗,進而採取更實際的想法和行動來平衡情緒,配合行為治療讓患者能夠去面對與壓力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情境或情緒,以及種種會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件。 社會層面,會讓患者和家人了解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以及可得到的幫助和治療,讓他們知道這樣的情況在重大災難之後是正常的,且經過一定的治療程序和時間是可以克服。 施姸安提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引起生理上症狀,出現頭痛、胃痛、消化系統不適、氣喘、頭暈等;心理上會陷入憂鬱、焦慮,或是出現偏差行為、厭食或暴食;甚至開始出現人際關係問題、酒精與藥物濫用、自傷行為等。 她提醒,當親身經歷或目睹創傷,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倘相關狀持續未改善,應當留意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經由自我檢測表初步評估,學著調適情緒也是很重要的課題,或儘早向專業醫師求助。  
-
2020-11-07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不只影響心臟! 小心身體這5大部位可能也受累
多半人以為心律不整只會影響到心臟,其實其他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因此若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現象時,請不要輕忽。1.腦部血液循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碩儒說,根據臨床實驗的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腦部血液循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腦部血液循環量減少25%以上時,會出現相對應的症狀。腦血管健康的正常人若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症狀可於短時間內忍受,但患有腦血管疾病,例如腦部動脈硬化或已有狹窄(即中風患者)則會因為腦血管流量降低而出現腦血管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頭暈、無力、抽搐、暈厥、視力障礙、肢體麻木甚至癱瘓。另一方面,如果由於心房心室傳導阻滯或竇房節律點出問題了,會造成心搏過慢,常會導致腦部供血嚴重不足,出現無血壓、摸不到脈搏等症狀。2.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心臟本身的養分與氧氣來自於冠狀動脈供應的新鮮血液,對於維持心臟功能非常重要。偶發性的早期收縮影響最小,心律過速的心室頻脈則會使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60%左右,及心臟收縮輸出量減少80%以上。3.腎臟血液循環:發生心律不整時,腎臟血流量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減少。頻發性的早期收縮會使腎臟血流量降低10%左右;而嚴重的心律不整則會造成腎臟血流量減少60%。腎臟血流量減少會使患者出現尿蛋白、氮血症甚至腎衰竭。4.腸系膜血液循環:江碩儒表示,發生嚴重心律不整時,會造成心輸出量降低,腸系膜血管會發生收縮反應,屬於人體內自行調節的1種代償反應,目的是為了確保心臟、腦部、腎及肝臟等臟器的供血和灌注壓的平衡。房室性期外收縮對於腸系膜血液循環影響很小,而快速的發生上心室頻脈、心房顫動時,則會造成腸系膜血流量減少34%左右,引起腸系膜動脈痙攣、胃腸道缺血的症狀,患者會出現的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腹瀉、胃腸道出血、潰瘍,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腸麻痹及腸壞死。5.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的危險是不容忽視的,若不謹慎防範可能會有中風的可能性!隨著心房顫動的進展,心房組織的電位不穩定或肌肉組織的老化,心房顫動發作的頻率會由「陣發性」逐漸成為「持續性」,心跳則完全成為不規則節律。心房在失去有效收縮的情況下,心房中的血液會容易出現沉滯和小亂流的情形,體內凝血因子、心臟內膜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將會變差,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隨血液運送流至全身,進到器官血管的血栓,就有機會使該部位的血管造成阻塞,如血栓阻塞腦部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的現象;而阻塞了腳部的動脈血管時,就會造成缺氧性腳動脈阻塞。心律不整的原因和可能引發的症狀很多,也容易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因此,積極治療是刻不容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因性猝死7成跟冠狀動脈疾病有關! 男女發生因不同,猝死前一天到一週都有3大症狀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芝麻素」可護心、保肝還抗氧化...真那麼厲害?藥師告訴你:真正有效的是這3項
說到這年頭的保健新寵兒,芝麻素絕對榜上有名,但許多保健食品總是誇大神化產品的效用,微笑藥師網這週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芝麻素」(Sesamin)的作用,希望提供資訊給大家以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喔。芝麻素的保健效益 一、什麼是芝麻素(Sesamin)芝麻素(Sesamin)是指芝麻中脂溶性抗氧化群芝麻木酚素(Lignans)主要代表成份,在芝麻中含量0.5%~1.2%不等,目前研究發現具有強效的抗氧化作用,對於人體的血壓、血脂具有正面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可提升肝臟機能。不過芝麻素僅占芝麻含量不到1%,所以單吃芝麻不容易攝取足量芝麻素達到保健功效,對於想要達到日常保健作用者,建議服用萃取純化後的芝麻素保健食品。二、芝麻素的用途芝麻素在廠商的渲染下,被賦予了許多神奇的效力,但大多都是動物性實驗,尚未經過人體實驗證實,故微笑呼籲民眾在選用芝麻素產品前,還是先諮詢相關專業人員再購買喔。學理來說,芝麻素可以抑制delta-5-desaturase(此酶是在脂肪酸代謝的限速酶rate-limiting enzyme),抑制delta-5-desaturase會使血液中中的EPA與AA濃度下降。在1996年的一篇人體研究實驗,顯示每日服用64.8毫克芝麻素與328毫克維生素E(實驗組),比單獨每日服用328毫克維生素E族群(對照組),其整體的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都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而對照組沒有下降的現象。綜合其它動物試驗,文中表示芝麻素降血脂效果可能與其抑制delta-5-desaturase、HMG-CoA reductase、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ACAT)酵素有關。【1】除了血脂的調控外,由於芝麻素能誘導內皮組織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現,所以對於收縮壓也有幫助。2009年一篇雙盲交叉人體試驗顯示,每天服用60毫克芝麻素,持續4周,能明顯使收縮壓下降3.5mmHg/舒張壓1.9mmHg【2】。或許你看到這數據可能無感,統計研究指出,收縮壓下降2-3mmHg,能降低4%冠心病死亡率、6%中年中風死亡率。【3】動物實驗發現,芝麻素能藉由抗氧化及抗發炎作用,減輕因酒精或四氯化碳造成的肝臟損傷,所以芝麻素的保肝效果也備受注目。在人體研究也看到類似效益,研究發現每天服用260毫克五味子萃取物及10毫克芝麻素,可以改善肝功能,調降肝指數ASL/ALT。【4】另一主要機制是抑制維生素E-ω羥基化(Tocopherol-ω-hydroxylation)(此為維生素E主要代謝速率限制步驟)。口服芝麻素,透過抑制維生素E的代謝而升高血液及組織中維生素E的濃度,特別是伽馬子集維生素E(γ生育酚和γ生育三烯酚),所以芝麻素也能間接提升身體抗氧化的能力。至於芝麻素幫助睡眠的功效,在2015年發表於Global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的一篇有關芝麻素與維生素E補充品對於健康人體的抗氧化及日常生活疲勞感改善的研究,其中提到連續8週,每天服用10毫克的芝麻素及55毫克的α-維生素E,對於睡眠有幫助。【5】不過微笑說明一下,目前芝麻素及維生素E幫助睡眠的文獻相當少,並不足以支持其用於幫助睡眠的效益,所以想要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規律運動並保持愉悅的身心才是上上策。至於其它生理作用像帕金森氏症的預防、雌激素受體調節作用、脂肪燃燒,都未經人體臨床試驗,僅限於動物性試驗。整體來說,芝麻素可以藉由減少維生素E的代謝來增強維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到底芝麻素要吃多少呢?由於目前人體研究資料有限,故沒有建議的服用劑量,但若想提高身體裡維生素E的含量,以增加其抗氧化能力,則必須服用約100-150毫克的芝麻素。三、微笑藥師的定位目前芝麻素的人體研究仍太少,初步研究顯示對於心血管保健(血壓血脂)及肝臟保健有幫助。對於血壓血脂的保健效益不如精胺酸或紅麴,肝臟保健效益亦不強勢,但整體來說,芝麻素能全面性兼性心血管保健、肝臟及抗氧化效益,人體食用安全性高。參考資料:1.Hypocholesterolemic effect of sesame lignan in humans. Atherosclerosis 1996 Apr 26;122(1):135-36.2.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of sesamin in humans. J Nutr Sci Vitaminol (Tokyo). 2009 Feb;55(1):87-91.3.INTERSALT study findings. 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care implications. Hypertension. 1989 Nov;14(5):570-7.4.Improvement of liver function in humans using a mixture of schisandra fruit extract and sesamin. Phytother Res. 2013 Mar;27(3):368-73.5.Sesame Lignans and Vitamin E Supplementation Improve Subjective Statuses and Anti-Oxidative Capacity in Healthy Humans With Feelings of Daily Fatigue. Glob J Health Sci. 2015 Mar 25;7(6):43263. doi: 10.5539/gjhs.v7n6p1.本文獲廖偉呈藥師授權轉載,原文:芝麻素(Sesamin)的作用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延伸閱讀: 21天內替你抗發炎、降三高、減肥!美心臟外科醫師公開「修復身體菜單」:不只吃三餐,更要吃點心
-
2020-11-04 科別.一般外科
女工雙腳癱瘓 竟是胸椎脊髓長腫瘤作祟
南投60歲林姓婦人最近為雙腿無力四處求醫治不好,到南投醫院治療,醫師發現她的胸椎脊髓內竟長出4公分腫瘤,經手術清除腫瘤後,女病患已經恢復行走能力。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說,林姓婦人從事鋼筋綁紮工作,有一天左腳開始麻木,她以為是年紀大關係,買雨傘當拐杖來協助行走。她曾經求醫,診斷糖尿病引起神經病變,但控制血糖後麻木感沒改善,反而雙腿都無力,無法走路也無法工作,連下床都有困難。她到南投醫師治療,經神經學理學檢查發現並非單純糖尿病神經病變,進一步以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林女胸椎第九至十節脊髓內長近4公分脊髓內腫瘤。蔡佳勳醫師以顯微手術取出脊髓腫瘤,解除下肢麻痺癱瘓之症狀,數天後開始可下床活動,經復健後已恢復行走能力。蔡佳勳說,病患肩頸背痛手腳麻木無力,大部分為退化性脊椎疾病,脊椎腫瘤容易被輕忽。良性腫瘤在手術移除後再復發機率極低,而當神經組織被減壓後,神經功能有機會逐漸改善。林姓婦人定期追蹤,證實胸椎第九第十節脊髓內腫瘤已完整移除,神經組織已被減壓,而且腫瘤並無復發。林姓婦女術後恢復良好,穿戴背架下可行走,也可以自己洗澡,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林婦也說生活能夠自理感覺真好,不用仰賴看護或他人的照顧與協助,可以自主決定是件相當美好的事。蔡佳勳說,若出現持續神經脊髓症狀時,建議盡早尋求專業意見,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
2020-11-02 科別.腦部.神經
眼睛黑矇、暈眩…頸動脈狹窄恐造成中風,這個族群是高風險群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臺中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認為暈眩、眼睛黑矇是過度疲勞或眼睛不好所造成而拖延就醫;其實主因是頸動脈狹窄,而眼動脈是頸動脈的分支之一,當頸動脈變得狹窄、血流減少,最常以眼睛黑曚來表現。」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崔源生醫師解釋,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為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像水管堵塞一樣,水流量減少如同血流量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含氧血供應,只要短短幾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然而,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而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愈來愈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接著會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像是突然肢體麻木無力、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單眼或雙眼看不見、失去平衡等。你是頸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嗎?「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顯著關聯,因此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崔源生主任說明:「另外,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因為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較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頸動脈狹窄,因為高血壓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血管較容易受傷;高血糖則會弱化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高血脂患者往往有更多膽固醇聚集成斑塊,這些都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及狹窄的可能性。抽菸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危險因子,香菸裡的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層組織,使血管問題更加惡化。 還有一類患者因為罹患頭頸部癌症,接受大劑量的放射治療,進而導致頸部血管的狹窄。先天性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機會。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方便且安全崔源生醫師指出,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其中,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因為不具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可以每年固定篩檢。接受超音波檢查之後,若是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並看看是否已有腦中風的跡象。在考慮進行治療時,還會安排血管攝影。治療頸動脈狹窄 提前預防中風發生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且有頸動脈狹窄造成的視力黑矇、暈眩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 內膜剝離術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式,外科醫師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口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至於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就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師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著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著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復頸動脈的血流暢通。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崔源生主任解釋。放置頸動脈支架 配合保護裝置 在放置支架時,為了預防在操作過程中的血塊掉落,醫師會運用更精細的導管設計。其中一種方法稱為「遠端濾網」,是在導管的遠端打開一個網孔很密的保護傘,讓血液流得過去,但是當斑塊剝落掉下,這個遠端濾網就能及時攔截,不讓剝落的斑塊往大腦流過去。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再回收遠端濾網即可。另外一種保護設計是「頸動脈近端防護氣球裝置」,在頸動脈近端展開氣球,能夠暫時堵住血流,當血流暫停,再將頸動脈支架展開,此時如有脫落的斑塊不會隨著血液漂流而引發中風;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可吸出少量血液及脫落的斑塊,再將防護氣球裝置消氣放掉,讓血流恢復流動。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本身不具有危險因子,可以在60歲之後每年固定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崔源生主任一再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又有抽菸習慣,建議從50歲就開始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曚、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要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