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高齡
共找到
2516
筆 文章
-
-
2021-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新冠猝死 5症狀快送醫
近日多名新冠肺炎確診長者於家中隔離時猝死,造成憾事,成大醫院老年科主任兼感染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日前線上開講時建議,確診者在家隔離時若出現5大症狀時,趕緊送醫。台灣死亡個案多超過60歲張家銘指出,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衰退,整體來說,80歲長者的體能約為30歲年輕族群的一半,例如心臟功能衰退三分之一,肺功能則下降一半,因此倘若長者罹患新冠肺炎,容易喘不過氣,死亡風險高。根據美國統計顯示,每10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其中8例為65歲以上老年人;50、60歲以上新冠肺炎患者,住院率、死亡率都較5歲至17歲患者還高。目前台灣的死亡個案年齡,也多為60歲以上長者。血氧濃度92%以下要小心疫情期間如何保護老人?張家銘建議,居家首要留意老年人是否有發燒,由於65歲以上長者體溫低於年輕人,在健康時就應該測量他們的基礎體溫作為參考。若體溫單次高於37.8℃、多次高於37.2℃,或體溫增加超過長者正常體溫1.1℃以上,且合併不明原因疲憊、整日臥床、懶得動等問題,就要小心是否有感染發燒問題。最近國內出現無症狀、血氧濃度降低的「快樂缺氧」危機,張家銘說,正常人血氧濃度數值95%以上,若92%以下要小心缺氧,建議家中若有確診者,可考慮使用居家血氧監測器,隨時關注血氧變化。老人應該施打疫苗嗎?張家銘表示,高齡者施打疫苗發生血栓機率較少,建議日後開放疫苗就盡快施打,以免感染會迅速變為重症。胸悶痛透過位置分辨病因疫情上升讓人的胸口悶痛、會猝死嗎?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鄭浩民傳授掌握分辨心臟疾病的要點,強調胸悶痛可透過位置來分辨是否為心血管疾病。像飯後打嗝胸痛,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突然呼吸困難,可能是氣胸、肋膜問題或神經肌肉痛;若突然感覺刺痛、有血壓變化,恐是主動脈剝離;若悶痛時間長,運動時常冒冷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每周採「722」血壓測量法鄭浩民說,若出現10分鐘以上劇烈胸痛、冒冷汗、暈厥、呼吸困難及血壓上升,休息後仍無法改善,或是血壓降低且四肢冰冷,有可能出現休克,須盡快送醫治療,避免猝死發生。台灣高血壓學會建議「722」測量法,每周7天、每天2回、早晚各2次量血壓觀察,飲食多以蔬果、全穀、低脂為主,並維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鐘運動習慣,掌握危險因子可有效控制病情穩定。「疫情緊急 遠距救急」專家系列課程採用「線上」以及「即時」兩大特點,民眾無需外出,可即時與專家提問互動。想報名更多線上課程主題,請查詢「元氣網活動專區」或至WaCare遠距健康平台。
-
2021-05-27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衝擊清寒長輩 老人福利關懷協會發起募資
台灣正邁向超高齡化社會,2020年列冊關懷的獨居老人高達1萬1000多人,近期國內疫情日趨嚴峻,缺乏物資、穩定收入的弱勢長輩成為疫情下的高風險族群,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昨發起「清寒長者扶助計畫」,募集生活物資採購費用,盼集結大眾力量,延續每月的訪視關懷獨服務,讓清寒長輩們能夠繼續安心生活老人福利關懷協會說,為了讓每一位清寒長輩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從2017年開始,協會提供清寒長輩物資、醫療、工作和喪葬協助,嘗試為長輩們織起社會安全網,至今累計關懷1萬多名長者、穩定扶助近250名清寒長輩,服務項目包括探視長輩身體健康狀況、發送生活物資包、修繕房屋等。但隨著長者比例越來越高,服務層面也越來越廣,老人福利關懷協會在資金與人力資源上有限,協會表示,協會現僅有5名人力支撐,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捐款短缺,今年6月以後的服務經費恐不敷使用,將面臨服務停擺的窘境。老人福利關懷協會說,協會已在26日發起「清寒長者扶助計畫」,希望在能集結社會大眾的力量,繼續購置每個月的生活物資、房屋修繕等資源,穩定長者基本生存環境,除了盼能延續每個月的關懷服務外,也希望籌辦長者手工事業,更期待有朝一日能擴大大台北地區的服務人數至300人,並向台灣其他地區拓點。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清寒長者扶助計畫」相關資訊可參見https://backme.tw/ref/dtyFg
-
2021-05-26 失智.像極了失智
來得快又急的「譫妄」,症狀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好康線上課程,免費開講▶為什麼會發生譫妄?患者平時看起來正常,突然間胡言亂語、情緒躁動,甚至產生幻聽、幻覺,像變了個人,讓人擔心是否精神異常,這種突發大腦認知障礙,可能是急性「譫妄」,一般好發於高齡族群,但住院病患也容易出現譫妄。失智症和譫妄是老年人常見的認知功能問題,症狀也很類似,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疾病發作的時程,失智症是緩慢、持續的腦功能退化,譫妄則是急性發生的精神狀態變化。前者較不易察覺,常被誤認為「人老了就是這樣!」後者則因為是突發性的,照顧者馬上就能發現異狀。護理師邱惠鈴解說,「3D」疾病:失智症(Dementia)、譫妄(Delirium)和憂鬱症(Depression)最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因某些症狀相同而忽視譫妄或憂鬱症。「譫妄最常見的原因是住院而出現錯亂狀況,病房內燈光都開著,導致日夜顛倒、失去時間概念;癌末病人陷入肝昏迷狀態時,也會誘發譫妄、思緒混亂。」譫妄通常是短暫現象,可先從引發的原因的生理異常因素下手,其次改善安全合宜的環境,最後一步才是給予藥物。邱惠鈴舉例,當環境太吵雜、顏色太刺激的物品顏色也會產生認知障礙,例如家中窗簾換成小碎花款式,長輩看起來卻像密密麻麻的小蟲,引發焦慮、焦躁。上述行為問題,照顧者善用技巧再配合藥物,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推薦課程:長輩譫妄、幻覺嚇壞家人,安撫有對策)若性情尚溫和的家人或失智症患者突然出現精神行為異常,要小心譫妄上身!邱惠鈴提醒尋求醫療的協助,區分是失智症、譫妄或憂鬱症,找出病因對症治療,譫妄大約幾小時,最長數天就會恢復,接受適當治療就能痊癒。若家人發生譫妄的症狀,可參考以下步驟處理:一、確保環境安全:先把危險物品收起來,觀察患者擧動以防發生意外。二、緩和患者情緒:給予安慰分散注意力,適時以藥物治療瞻妄現象。三、注意日常作息:定時飲食、如廁,避免身體不適;保持充足睡眠。※譫妄主要症狀:1、注意力分散、意識混亂2、說話語無倫次3、出現幻覺及妄想4、情緒起伏變化大5、行為激躁不安🚨看更多線上課程,免費開講▶
-
2021-05-25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課程/失智線上影音 宅在家學照顧長者
因應疫情嚴峻,社區式長照服務據點服務暫停辦理,為避免長者在短時間內無所適從,新北市衛生局製作「失智這回事」線上影音課程,內容以照顧者衛教、體適能活動、認知訓練及非藥物治療三大面向為主軸,製作12集影片、36個單元,以利民眾選擇所需。每集各有不同主題,由專家提供專業指導訪談,包含醫學、護理、職能治療、法律等各方面專家。除專家訪談外,同時還有體適能帶動,包括高齡有氧、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及平衡運動等,讓大家在家中可以跟著影片動一動、活動身體;另有認知訓練及非藥物治療教學,例如桌遊、芳香療法、音樂療法等。面對疫情升溫,我們的生活型態被迫改變,但維護長者的健康不能中斷。衛生局表示,透過線上影音課程,可跨越空間與時間限制,落實防疫家中學,預防及延緩失智、失能,減輕照顧者的照顧壓力。觀看「失智這回事」線上影音課程,可上衛生局Youtube網址觀看: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gpEOHUojSihrUPDdriCufholevApmpH,或是每周都有最新影片上架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1-05-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病關係如果有「第三者」會如何?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有關台灣急速「老化」的社會,不能忽視的老人照顧問題。蔡哲雄教授以醫師的立場呼籲,我們需要一套規劃維護身心機能衰退的老人,希望社會各界人共同努力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曾道雄教授以本身童年時代照顧年邁祖母的感人回憶,期盼政府盡速制定出完善的長照政策。長照政策學者郭慈安教授則提出一些數據支持這種長照計畫的必要性,同時介紹這幾年快速老化與長照政策的同時推動下,其實身旁多了各種「新家人」參加老人的守護,給大家帶來一些遠景。最近的報紙刊登一些病患或老人就醫,在看護、長照、而引發出來的兄弟、及其他家人甚至與本土或外籍看護人員間,因為在照顧的溝通或照顧的內容、分工上意見不同引發出衝突或是不愉快摩擦的事件。在台灣這類的問題在將來年老人口及家庭結構快速改變。會有更多的體力、意識退化的人口增加,延伸出來照顧這些人的人口也會增加。台灣的家庭結構因受整體社會、經濟,在過去二、三十年間有了很大的改變。少子時代造成家庭成員的改變,子女更獨立,也改變傳統的大家庭相互近距離交流及關懷。因此延伸出來照顧年長的長輩或體能衰退「病人」的需求會因社會人力資源結構改變。負責醫療及財務及關懷,傳統上由「子女」負責。人口老化的趨勢在開發社會是殘酷的現實,家庭支持的力量及財力因為社會變遷而調整的家庭結構改變了傳統照顧年長的長輩的模式。年邁的雙親在就醫上引發出來的醫病關係也引伸出很多的變化。近年來,台灣老年人口的照顧很多都依賴外籍人士來幫忙。這種情況引發出許多醫病關係的問題。外僱人員除了要照顧日常生活外,對於身心健康的維護也多少會被照顧者依賴。醫療看護過程的點點滴滳,從就醫給藥、身體清潔,基本衞生的維持及需求也很多轉由非病人家屬或「法律上認同的關係的家人」幫忙。親人的直接參與或外籍看護人員來參與,全由直系親屬負責有變得更少趨勢。在就醫過程中,病人身心健康的描述及溝通,除非有家屬在,不然醫病關係就多少有些隔閡。尤其是有「多子多孫」由家人「輪值」的家庭,有更多醫病溝通的問題。從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說,照護「有病」或「身心」不能自主的人,需要醫藥、生理看護的人,有家人幫助,或是有受過訓練的人員執行是合理的。尤其是給藥時藥物、劑量的確認等更須正確。但是執行這些工作的人員都不是家人的話,如何確認這些看護人員給藥的安全,值得大家深思。在快速轉型及改變的社會,醫病關係從醫護人員與病人及病人家屬之外,又多了第三者介入的社會,尤其是「第三者」——外籍看護人員的參與,許多溝通、生活習慣、宗教觀念不同衍生出的誤解,影響照顧安全問題及摩擦也多少可以在媒體上看到。台灣雖在硬體方面對照顧老人有一些改善,例如日照中心或長照機構建立了法規,但是要緩解少子化及高齡化社會的社會安全制度,需定期檢討修正。從老人照顧的社會保險,到本地看護人員的培訓。除了討論老人福利及安寧老人照顧政策,培訓本土看護人員可以改善溝通及互信,也可以增加一些就業的機會。過去台灣的長輩為了期望下一輩的孩子有「出息」,很多家庭的長者都勤儉一輩子送孩子們出國留學,等到孩子學成、出人頭地之後,很多都留在他鄉就業。一旦年長的長輩體力身體、智能需要他人的幫忙時,「孝順的子女」不能「晨昏定省」。的確很多兒女們輪值回來照顧長者,因「身不由己」而不能親自奉侍也值得同情。但有些人會出「意見」或「主張」表示關心,或是遙控、出主意來批判在家親自奉侍長者的其他家人或「外勞」,甚至參與照顧的醫護人員。家人間在照顧年邁父母有上述的問題時,如果又要跟其他醫護人員溝通,更容易產生溝通不良的狀況。逐漸「老化」的台灣社會,如何有一套維護身心機能衰退弱者的規劃,需要社會各界人士檢討修訂出一套更完整的保護措施。
-
2021-05-17 名人.陳旺全
非藥物治療/睡不好影響腦部血液循環…2招有助遠離失智
看到郵差叫不出名稱,一直對家人說「那個送信的人」;或是走到客廳忘記要拿什麼東西?這些現象究竟是健忘還是失智症警訊?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指出,睡眠品質不好、腦神經受損、活力不足等都可能加劇失智症發生,但改善睡姿睡好覺、透過穴道按壓等方式,每一天都可以簡單自我保養「固腦本」。透過中醫 延緩認知障礙陳旺全致力提升中醫地位全球化,71歲的他不僅沒有退休,與時俱進,曾以人工智慧配對千種中藥材,研究中藥的活性對疾病的影響。對於危及高齡族群的失智症,陳旺全指出,失智症已是中西醫學共同面臨的疾病,不僅對社會造成不安,居家照顧者也存在許多生活不便,如何透過中醫改善失智者的健康、延緩輕度認知障礙(MCI)者掉入失智症,近年來中醫發揮很大的助益。睡不好 影響腦部血液循環陳旺全也是中醫「順時養生」的實踐者,中醫是整體觀的治療方式,需依照患者整體來調養醫病。以失智症來說,有很多源自血管性問題或是神經病變,中醫除了利用中藥活性成分調整,減少類澱粉斑堆積腦部,增加血液含氧量,民眾日常從改變睡姿、穴道按摩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可以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和體能。很多高齡者常抱怨睡得少、睡不好,甚至長時間癱坐電視機前打盹,體力不濟,陳旺全說,整夜輾轉難眠會影響腦部血液循環,導致隔天精神不佳,情緒更加低落,若能按照生理時鐘、調整好睡姿睡好覺,可除去累積整日的疲累,放鬆身心,遠離失智症。穴位按摩 刺激產生腦內啡「我們沒辦法每天看醫師,但可以天天穴道按摩。」陳旺全說,在重要穴位按摩可以刺激產生快樂因子「腦內啡」和抗自由基作用,讓記憶力和專注力提升,也是遠離失智症的方法之一。線上課程 教你增強記憶力陳旺全首次針對民眾舉辦線上課程,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WaCare遠距健康促進平台合作,課程內容包括中醫教你增強記憶力、養生睡眠姿勢助好眠等,歡迎線上報名聽課。●增強記憶力、專注力,預防失智中醫有解方5月18日(二)晚間8時到8時20分●睡不好會有失智風險,用養生睡眠姿勢助好眠5月19日(三)晚間8時到8時20分●長輩看電視打盹沒活力,穴道按摩輔療增體力5月25日(二)晚間8時到8時20分●中醫師林宜錚「感官功能影響大腦刺激,中醫助你耳聰目明」5月26日(三)晚間8時到8時20分
-
2021-05-17 退休力.活躍好學
緞鍊退休力/樂齡生活無極限 還有夢想就要追
台灣預估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意味著四年後,每五人中就有一名老人。平均壽命延長,退休生活也跟著拉長至10~20年以上,有人一輩子在職場奔波,少了職場生活後,頓時失去重心。但專家指出,追求生命意義,不該等到退休之後。接近退休年齡三至五年前,須開始思考退休後生活。勞動部2019年統計,勞工預計退休年齡平均61.1歲。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我國高齡就業比率低,退休前因職場舞台能夠認識新鮮人,工作安排也能夠結識新朋友,而退休後接觸新事物機會變少,不是心態變老,而是外在環境的改變。另一方面,退休時也面臨家庭發展歷程轉變,這時子女成家立業離開家庭,昔日習慣的忙碌生活結束。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認為,接近退休年齡三至五年前,必須開始思考退休後生活,包含經濟、社福系統,以及心靈上的依託等。放下既有成見、想法,接納新的聲音與資訊。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保有好奇心,對老年生活的心靈準備度愈佳。一般來說,60歲後會面臨心靈停滯,年長者可能因生命經驗豐富,在自我驗證下,心態上的彈性調節變得困難,最終不再接納新事物。「這時候試著放掉一些堅信的價值。」羅惠群指出,老年人在生命歷程中,成就許多是非標準,例如要交怎樣的朋友、退休生活該如何過。此時要先感受再接納差異,把自己固有的想法休息、停頓,讓新的聲音、資訊能夠進來。別一周五天都排志工,不妨加入各種可能。不過,文化束縛常常讓「老」出現既定印象,可能是容易受傷、身體虛弱,被要求待在家裡,放棄追尋夢想。羅惠群強調「正向老化」的重要性,他認為,只要身體狀況許可,長者可以大膽嘗試登山、勁歌熱舞,別讓刻板印象阻止樂齡生活的各種可能。至於退休生活的安排,有的長者閒不下來,一周安排五天時間擔任志工,羅惠群認為,這並不是一個探索老年生活的好方式。盡早規畫退休生活並非複製以前的生活樣貌,而是思考重拾年輕時、為工作犧牲的夢想,回歸自己內在的聲音。李玉嬋也鼓勵,年少失學的長者,能夠參加社區大學、高齡長青學苑等團體,進入學校學習新知,也可以拓展人際,獲得新朋友的陪伴。調查分析 社大參與率高 女性比男性樂於學習60歲心靈成長逐漸下滑,不再持續成長學習。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說,退休以後學習新事物機會變少,並非心態變老,而是外在環境改變,讓退休成為學習新知的分水嶺。女性比男性更喜歡學習,李玉嬋就退休準備指標調查結果分析,女性雖較少接收新知,但通常在「學習新知」意願上大於男性。可在社區活動、社會大學參與率得知一二,主動上課的以女性居多。另一種可能性是,在權力結構下,男性比較容易成為領導、主管,社會文化仍舊較鼓勵男性,他們容易得到滿足,進而影響求知欲。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5-17 退休力.社會連結
鍛鍊退休力/當志工能學習、利他 成就感多 孤獨感少
社會參與有助於老後心靈健康,當志工是社會參與的好方法之一。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從事志工讓生活較規律、有重心,也能增進社交生活、保持年輕心態、不與社會脫節,延緩失智,還能預防憂鬱症。志工工作多元,還能結合專長興趣,感覺自己被需要。調查顯示,有從事志工的經驗或門路、管道者僅有三成。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認為,比率偏低可能與部分民眾認為很空閒的人才去當志工有關,其實志工的工作具多樣性,還可以跟專長、興趣結合,有助社會參與。再者,擔任志工需要接受訓練,學習的內容本身就是收穫,蔡佳芬說,有的志工學習CPR,傳遞所學,感受到助人的歡悅,增加成就感,也感覺到自己被他人需要,降低孤獨感。蔡佳芬說,當志工能夠活動身體或腦力、促進社會人際互動,有抗憂鬱、提升幸福感之用,當志工就能有效降低10%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相當可觀。疫情嚴峻、志工停擺,可選擇遠距工作,對高齡更友善。這一年多來努力防疫,蔡佳芬在臨床看到一位80多歲老先生,之前一周有五天都當志工,有規律的生活步調及生活重心,但疫情爆發後,因為工作的單位屬於高風險區域,請老先生暫停志工活動,老先生居然體重暴瘦,心情鬱悶、總是感覺沒精神,看了腸胃科、精神科後,均未好轉,轉診至老年精神科門診,才發現已罹患憂鬱症。然如今疫情嚴峻,擔任志工的機會減少,蔡佳芬說,可以選擇「遠距」性質的志工服務,如提供接電話諮詢或陪伴聊天等,一來可避免染疫風險,二來工作內容超越距離、時間及體力,對高齡長者更友善,較不會有門檻限制,「就算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但有感受到被需要,就有降低孤獨感的作用。」當志工管道多,可找政府認證單位,專業也安全。另外,當志工的管道很多,蔡佳芬建議可選擇有被認證的志工服務單位,除了會提供完整志工管理與教育外,也會有訓練時數證明。她舉例,「政府立案的社會福利團體」、「縣市政府社會局」就是很好尋找志工服務的管道,有專業度,也有安全保障,讓家人可以放心。袁瑋則指出,不同年齡面對不同的任務與使命,而調查發現,75歲以上只有20.5%從事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這可能受到「成就感的定義」影響,許多長者幫子女帶小孩,生活有重心,能幫助子女,卻不覺得這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因此影響填答的判斷。鼓勵長者再就業,青銀共居也是利他好選擇。蔡佳芬說,除了當志工,也鼓勵長者再就業及青銀共居,人有利他的天性,幫助他人、被他人需要,能抵抗孤獨感。她指出,再就業不一定是為了錢,而是與社會連結、對他人有貢獻,還可以彌補部分勞動力不足,政府應擬定更加完善的政策來鼓勵。另外,國外已有許多長者出租家庭空間給年輕人,打造青銀共居的生活模式,雙方住在一起,互相關心,國內也可以多多鼓勵。調查分析從事有成就感的事 占比43%社會參與有助於自我認同、自尊建立與歸屬感。「退休準備指標」主張,社會參與的能力包括「持續累積某項知識、能力或技能」、「從事能讓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擔任某個領域的專家、顧問,分享自身經驗」或是「有從事志工的經驗或門路、管道。」「2020退休力大調查」顯示,「有從事能讓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比率最高,達43%;「擔任某個領域的專家、顧問,分享自身經驗」的比率最低,僅有15%;「持續累積某項知識、能力或技能」的比率僅有33%;「有從事志工的經驗或門路、管道」為31%。另外,接近四成認為自己沒有累積特定的知識及能力,沒有什麼事讓自己有成就感,也沒有專業經驗可和他人分享。調查也顯示,年齡愈大,上述社會參與的比率愈低。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5-16 焦點.杏林.診間
把雲端藥歷變好用 解除重複用藥危機
84歲的王奶奶因為多重用藥造成低血糖,被女兒緊急送進台中榮總急診室,但醫師一時找不出哪一顆藥是造成低血糖的元凶。所幸,王奶奶持續在台中榮總高齡醫學科門診治療,經醫師直接調整處方箋、重新開藥的「用藥整合」後,低血糖問題再也沒有發生過。高齡就醫趴趴走,重複用藥吃出問題。台灣就醫方便,患者可能拿著健保卡四處看病拿藥,看病足跡可能含括好幾家醫院,例如糖尿病看A醫院A醫師,心臟病看B醫院B醫師,也可能為了治療糖尿病,C醫院和D醫院兩邊跑。但病人往往無法向醫師描述其他醫院或醫師開立哪一種處方藥物,也講不清楚自己做過哪些檢查。如果醫師不小心認錯藥、加錯劑量,重複開藥恐怕使病人出現藥物副作用,危害健康。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病患常有多重複雜疾病,複雜的用藥更容易出現問題。健保署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誕生,不僅彙整病人的用藥紀錄,也方便醫師問診與開藥,更裨益病人用藥安全。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台中榮總讓過去因為「不好用」、被各醫療醫院嫌棄的雲端藥歷系統脫胎換骨,院長許惠恒(上圖)更是幕後大黑手,他對準舊系統推動破壞式創新,所有應該有而且更好用的功能,新系統幾乎都能滿足。中榮建立溝通橋梁, 翻轉雲端藥歷。作為資深臨床醫師的許惠恒,自然對無好評的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有切膚之痛。於是,讓雲端藥歷系統從「不好用」變「好用」,成為流程改善的目標。他邀請醫師、護理師、藥師、檢驗師,以及資訊工程師加入流程改善小組,藉由鼓勵與充分授權,讓跨資訊領域醫療人員於專案小組內稱職地扮演橋梁,醫療與資訊工程的溝通變得快速順暢,也成功開發雲端醫療資訊系統,翻轉雲端藥歷的使用痛點,並於2014年榮獲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應用創意比賽大獎第一名,更促動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升級,並特別註明「此概念源自於台中榮民總醫院」,推廣至全台所有健保醫療院所,使用至今。許院長認為,「任何流程,永遠有改善空間。」只要醫療服務流程中出現痛點,就應深入挖掘,從中尋求改變與創新。購書連結👉👉《AI快思 你慢想》
-
2021-05-16 退休力.自在獨立
鍛鍊退休力/儲備獨立老的能力 學習當個心肌人
兒孫滿堂、含飴弄孫是傳統觀念中理想的老年生活,但如今受到很大挑戰。內政部去年統計,全台老人獨住戶高達58萬戶,台北市每100戶住宅中,就有9.5戶只有老人居住,高居全台之冠。台灣超高齡社會來勢洶洶,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獨自面對人生下半場,甚至一個人走至生命盡頭。不管是否養兒育女,都要面臨「獨立老」。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指出,「養兒不能防老」觀念已進入社會,現在認為不管有無生兒育女,都要開始儲備獨立養老的能力。政大特聘教授別蓮蒂認為,獨立是種習慣,若初老後就靠自己,習慣一旦建立就會持續,獨立生活、與自己相處需要訓練和培養,愈早愈好。比台灣更早面臨老化的日本,早已開始「獨立老」。職場作家、斜槓教練洪雪珍主張,變老是人生必然的過程,只有接受它,想辦法和平共處,把它當作人生的一部分,有意識、有覺醒地過好每一天,在病痛與衰老中、在折磨與不便中,找到小確幸、找到存在感,緩步走向滿天晚霞餘暉。老前準備三件事:有錢、有健康、懂生活。洪雪珍認為,「一個人老去」將是普遍現象,要做的不是找另一個人來照顧自己,而是想辦法照顧自己到最後一天。有錢、有健康,而且懂得生活,是每個人老去一定要準備好的三件事。年長者獨自生活常被稱作「獨居老人」,在長照機構服務的諮商心理師李汶軒說,一個人獨立的老去,如果只是放在孤單層面上,會有比較多的失落,應該追尋獨處而不孤單。「獨立老」儼然成為時下趨勢,李汶軒建議,學習當一個「心肌人」。心是指維持心智活動,可藉由簡單的遊戲,例如數獨來運轉大腦;肌則是訓練肌耐力,超過40歲以後,肌肉量每10年減少8%,肌少症已成老年失能的凶手,長者應適時訓練肌力;人的部分是要保持與他人互動,讓獨老生活更正向,重拾生活的掌控感。及早「預立醫療」,生命盡頭自己決定。適應獨居生活後,隨年紀增長最終必須得面對生命盡頭。李汶軒說,2019年起,我國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開始尊重病人的自主,保障患者知曉病情、選擇治療方式,接受拒絕醫療的權力,甚至在意識昏迷之前,可以參與醫療決策。上述法源衍生「預立醫療」決定,李汶軒解釋,預立醫療諮商從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或心理師,以及個案與其家人,三方溝通死亡前的善終意願,透過醫療討論引導,臨終前可能遇到的狀況,並取得家庭共識。「討論死亡並不可怕。」李汶軒說,許多個案是在身體無恙的狀態下進行諮商,與至少一名二親等家人或醫療代理人討論,傾聽彼此對於死亡議題的看法,模擬個案在無法救治時該如何被對待,闡述各自擔心之處是什麼;且預定醫療決定在特定條件下,患者可不施加維生治療,更有尊嚴的離世。【調查分析】「自在獨立」得分高 87.2%能獨立照顧自己自在獨立在退休五力中是得分最高的項目,平均75.1分。自在獨立分為「自我探尋」與「獨立能力」,自在安老需要學習,具備獨立而不依賴他人的能力,對於退休、老後生活心靈層面準備度較佳。在自我探尋方面,「不管年紀多大,我還是會規畫我的人生,讓生活充實有意義」者占68.4%;「 我樂觀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難」者有73%;「我覺得我的人生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有72.6%;「面對生命的無常與變故(突發狀況),我會想辦法解決」者有百分之77.1%;「我有準備了解生死、面對死亡」者,有69.5%。在「獨立能力」方面,「有自己專注想做的事情,可獨立完成」者有77%;「不需要家人在金錢或照顧上給予協助」者有70%;「能獨立照顧自己」的人有87.2%;「能夠獨處而不感到孤單和寂寞」者,有75%;「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有80.7%。但各項獨立能力在65歲之後有下降趨勢,年過75歲降至50%。兩性在自在獨立各項分數相當,但女性在金錢及照顧較需要家人協助。【2021-05-16/聯合報/P06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
2021-05-14 新聞.長期照護
腦中風五全護理 九旬翁可短距行走
隨著醫療的進步,腦中風患者存活時間延長,但出院後仍需長期面對復健照顧問題,像是治療所帶來的肢體不靈活、擔心再次復發等。一名高齡93歲的方伯伯,因肺疾需使用氧氣、配戴居家型呼吸器輔助,近期又因跌倒骨折住院,伴隨急性腦中風,所幸在台北榮總推行「五全照護」下,現已可用助行器站立,在他人陪伴下短距行走。針對急性腦中風病人的照顧,北榮護理部主任明金蓮說,該院推行腦中風「五全」護理,以病人為中心,主要照顧者(家屬)為輔,透過個案管理師的出院服務轉銜照護,提供最佳後續復健建議、安排,並持續追蹤諮詢。方伯伯是接受「五全照護」的最佳例子,發生急性腦中風後,經醫療團隊評估,他跌倒右股骨骨折若進行手術風險極高,建議採症狀治療,改由腦中風醫療團隊接手照護。住院期間接受復健師協助床邊復健,個案管理師評估他返院就診的困難,在出院前轉介長照2.0專業服務,協助申請居家復能。在居家復健師到府專業指導,家人陪伴及正向鼓勵下,方伯伯目前已可用助行器站立,可以短距行走,且持續進步。明金蓮解釋,「五全護理」是以身、心、靈「全人」照顧的理念,結合營養師、復健師等15類專業的醫療團隊,由護理師安排,針對個別需求提供照護服務;強調從病人入院到出院的診斷、治療、早期復健、失能程度追蹤,到生命末期全程投入,並關懷病人家屬的壓力負荷及照護需求,具體落實「返家在地」、「轉銜照護」的持續復健,達到全社區的照護目標。對於急性腦中風病人,護理的目標在於透過護理照護標準化,降低失能及合併症,提高復健潛能。北榮每年收治腦中風患者高達1200位,病人登錄已達12年。近10年來因腦動脈取栓技術成熟,讓中風出現新的治療機會,北榮服務病人範圍更擴及離島,並與鄰近醫院合作轉診到北榮接受取栓治療。據統計,出院準備服務案量達100%,平均住院天數23.1天、14天再入院率1.6%、一年內再中風率5.57%、吸入性肺炎發生率5.18%、失能程度(中風後6個月)49.7%。
-
2021-05-13 新聞.長期照護
九旬翁急性腦中風復健仍可行走 北榮推「五全照護」
腦中風患者隨醫療進步存活時間也延長,但仍需長期面對復健照顧議題,像是治療所帶來的肢體不靈活、擔心再次復發等。一名高齡93歲的方伯伯,因肺疾需使用氧氣、配戴居家型呼吸器輔助,近期又因跌倒骨折住院,伴隨急性腦中風,所幸在台北榮總推行「五全照護」下,現已可用助行器站立,在他人陪伴下短距行走。針對急性腦中風病人,北榮護理部主任明金蓮說,院方推行腦中風「五全」護理,以病人為中心,主要照顧者(家屬)為輔,透過管理師的出院服務轉銜照護,提供最佳後續復健建議、安排,並持續追蹤諮詢。方伯伯是接受「五全照護」照護的最佳例子,發生急性腦中風後,經醫療團隊評估,先前跌倒的骨折手術風險極高,建議採症狀治療,由腦中風醫療團隊接手照護,且在住院期間接受床邊復健,管理師評估返院就診的困難,在出院前轉介長照2.0專業服務,協助申請居家復能。所幸在居家復健師到府專業指導,家人陪伴及正向鼓勵下,方伯伯目前已可用助行器站立,在陪伴下短距行走,且持續進步。明金蓮解釋,「五全護理」是以身、心、靈「全人」照顧的理念,結合營養師、復健師等15類專業的醫療團隊,由護理師安排,針對個別需求提供照護服務;強調從病人入院到出院的診斷、治療、早期復健、失能程度,以及生命末期階段全程投入,並關懷病人家屬的壓力負荷及照護需求,具體落實「返家在地」、「轉銜照護」的持續復健,達到全社區的照護目標。針對急性腦中風病人,護理的目標在於透過護理照護標準化,降低失能及合併症,提高復健潛能。北榮每年收治腦中風患者高達1200位,病人登錄已達12年。院方表示,近10年來因腦動脈取栓技術成熟,讓中風出現新的治療機會,服務病人範圍更擴及離島,並與鄰近醫院合作轉診到北榮接受取栓治療;資料統計,出院準備服務案量達100%,平均住院天數23.1天、14天再入院率1.6%、一年內再中風率5.57%、吸入性肺炎發生率5.18%、失能程度(中風後6個月) 49.7%。
-
2021-05-13 失智.非藥物治療
化粧療法/惠生大藥局 翻轉藥局玩出長照創意新風格
台北 (2021年4月27日) 全台第一家「予防醫學專門店-惠生大藥局」由宇勝生物科技,偕總公司日本AFC集團、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小林寬道、建築大師伊東豊雄弟子-佐野健太操刀,與「彰基遠距照護團隊」、東海大學潘人豪教授所領軍的「WACARE-我的健康社群」合作,在雲林虎尾建立長照典範「樂齡健身房」和「樂齡教室」,改造並給予傳統藥局新形象和使命。宇勝生物科技董事長廖俊吉表示:「我們很榮幸可以成為這個產業的領路者和平台,惠生大藥局拋磚引玉這一年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拋去悲情以創意玩出新風格,集結力量提前布局銀髮照護,也希望藉此能夠邀請到更多優質品牌和產業共襄盛舉,一同為銀髮長輩們的健康努力、盡一份心力。」惠生大藥局成功完成的五大事項,其中包括:(一)、翻轉藥局,持續不間斷地協助其他單位改造轉型;(二)、於樂齡學堂導入資生堂的「化粧療法」課程;(三)、與雀巢合作,為樂齡健身房增添銀髮族專屬「Shake!立飲吧」。( 四 )、結合並串聯英業達集團英華達公司之「全家寶生理量測系統」,並肩打造新型態之社區藥局照護。( 五 )、與預防失智訓練指標點睛樂齡智造合作並系統串聯,推行社區預防失智訓練菜單,使用AI技術延緩長者失智有活力。翻轉藥局惠生大藥局的翻轉藥局改造計畫馬不停蹄,目前除了第二家分店彰化北斗店改造完畢,還有許多服務單位也積極聯繫願加入提升行列,其中包括:高雄洋洋藥局、中台科技大學 「謙和賀」日間照顧中心運動服務導入、莿桐農會 543綠色俱樂部運動教室改造(預計4月底完工)、台中健康領域複合式診所藥局(預計於2021年6月完工);產學合作則有大葉大學建築系加入,將所學落實、與產業專才共同研究並協助銀髮專屬的空間規劃與利用。惠生大藥局x資生堂 樂齡學堂導入「化粧療法」長期研究發現化妝除了美容效果之外,更具備延緩老化的全新價值,台灣資生堂為延續對高齡社會的關懷,提倡化粧療法,舉辦元氣滿滿的關懷美容講座行之有年,惠生大藥局的「樂齡學堂」將化粧療法加入課表中。療法從心:藉由化妝,讓長輩情緒更穩定、開朗;從口腔:化妝影響唾液分泌與促進吞嚥功能有關;從腦:化妝對腦部的認知功能產生正向的刺激;從身體:透過持續的化妝行為有助於手部握力提昇。透過美容彩妝的力量,讓高齡長者也能擁有美麗健康的生活!惠生大藥局x雀巢健康科學 樂齡健身房的「Shake!立飲吧」隨著年齡的老化會引起:血糖、血壓、血脂異常的三高慢性病,還有更重要的肌少症也是常見問題,飲食和運動是最有效的對策,雀巢提出在惠生大藥局的「樂齡健身房」旁增設「Shake! 立飲吧」,由雀巢健康科學營養師團隊設計菜單,針對四大常見症狀:沒胃口、吸收不好、行動緩慢走不動、呼吸沒力常氣喘吁吁,以「立攝適」蛋白質+D3飲為基底,首創個人化營養規劃,由惠生大藥局現場藥師評估,為運動完的長者們現場製作如:「均康雙益」香草蘋果奶昔、「均康優纖肌黃金」奶蓋、美祿、泰國奶茶、咖啡拿鐵等,營養與美味並行。惠生大藥局x 全家寶 社區藥局導入「全家寶生理量測系統」根據調查,國人高血壓之盛行率逾20%,高血糖之盛行率約10%,心房顫動比率約5%,社區民眾至惠生藥局透過全家寶設備進行五種生理數據之量測(血壓、血糖、總膽固醇、尿酸及心電圖),並自動將生理數據即時傳送至健康管理平台,讓社區藥局透過管理平台即時掌握個案生理數據與生活狀況,同時家屬亦能透過全家寶App隨時遠距掌握個案的狀況,以打造新型態之社區藥局照護模式。惠生大藥局 x 樂齡智造 善用AI科技,化身失智訓練專家樂齡智造為全球首創利用AI科技,結合IoT與專業職能治療師,提供長者居家與社區的失智預防解決方案,其中包含「AI-Exercise居家失智預防服務」與「樂齡智造社區健身房」兩種不同場域的失智預防服務,針對長者提供長期的認知訓練與肌力訓練系統,並用來記錄、追踪和分析老年人的訓練進度和與效率。與惠生大藥局合作讓失智訓練貼近社區,幫助在地長者延緩認知能力退化、建立大腦活化、身體運動與社交互動以維持或改善生活質量。
-
2021-05-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嗎?哈佛醫師教:中午做「6步驟呼吸法」活化褪黑激素,讓你一夜好眠
沒時間運動?請多走路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分泌高峰期在中午十二點前後。在這個時間做比較強烈的運動,可以提升血清素的分泌效率,也會提高睡眠中活化的褪黑激素的作用。理由在於,許多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時間帶的運動與加深睡眠有關。這個時間帶大量分泌血清素,會增加褪黑激素。如此一來,就能確保睡眠品質優良。而且對荷爾蒙分泌而言,上午的時間帶是健走、游泳或肌肉訓練等運動的重要時間,不過上班族往往在辦公室裡,不能做這些運動。這時,不妨起來走走路,爬爬樓梯,可以促進健康,使血清素分泌順暢。有節奏的運動,包括走路、呼吸、咀嚼,這些活動都能活化血清素分泌。令人意外的是嚼口香糖也有效。韻律舞蹈,或是緩慢吐氣的腹式呼吸等也有效。重點在於進行這些運動的時候,要專注。懶懶散散地進行,毫無效果。尤其是呼吸法,如果能夠把注意力安放在呼吸,效果會特別好。透過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呼吸法,能提高血清素分泌。不僅晚上睡覺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也可以使白天過度提升的交感神經放鬆下來。促進血清素的分泌,可以試試看,一種簡單的呼吸法。也可以利用催產素(編按:能增加同理心、促進溝通)的特性,多與人接觸以增加分泌,或者可以藉由運動來增加血清素的特性,跳跳舞也不錯。如果想要兼顧呼吸與溝通,瑜珈教室練習呼吸法,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走路等單獨進行的節奏運動,也可以分泌血清素,但如果想要同時也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最好是與眾人一起進行,還能兼具呼吸法及節奏運動。如果是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請嘗試做以下的練習。1.深深地吸氣,讓腹部脹起來。2.吐氣,讓腹部變小,用三十秒慢慢吐完氣。3.重覆幾次。4.接著,把意識放到腹部,吐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八。5.吐完以後,再從一數到四,重新吸氣,讓腹部膨脹。6.重覆幾次這種呼吸方式是一種節奏運動,搭配了腹部肌肉訓練,尤其是深層肌肉的延展,以及提升副交感神經的腹式呼吸。如果你找不到肌肉訓練或伸展運動空間,可以在辦公室簡單做這種呼吸節奏運動。有助於調整荷爾蒙平衡與自律神經平衡。一天的理想行動模式關於行動習慣的理想模式整理如下。.在固定的時間起床,照射早晨的陽光(晚上十一點上床睡覺、早上六點起床,若晚上十二點上床、則早上七點起床).起床後喝一杯水(睡前也喝一杯水).起床後一小時內吃早餐.早餐主要為醣類與蛋白質。也建議食用果菜汁、牛奶、優格.早餐後洗熱水澡刺激交感神經.起床後,輕度運動(健走、深蹲、體操).工作或討論,以「九十分鐘循環」的規律進行(專注力為九十分鐘).早上十一點~十二點做較激烈的運動(肌肉訓練,健走、游泳、打網球、打高爾夫球等).午餐在固定時間吃(食用順序為: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務必遵守).下午一點~二點,留一點時間進行「五分鐘~十五分鐘的午睡」.下午二點左右是「創造性」時間(寫企劃案、去文化中心聽課、製作物品).下午四點左右是「資訊交換」時間(可與朋友去咖啡廳聊天,上班族在公司是最適合的開會討論時間).下午六點~七點是「肌肉訓練或深蹲+健走」時間(下班模式).下午六點~九點左右是「攝取均衡營養晚餐」時間.晚上九點以後,智慧型手機、手機、電腦等關機(房間燈光則調昏暗).關機後,享受家人團聚、讀書等樂趣(放鬆模式).晚上十點~十一點左右洗澡,進行「溫水半身浴」(讓副交感神經活躍優勢。晚上十一點就寢,請晚上十點前洗澡;十二點就寢則請十一點前洗澡)已經退出職場或退休的人,可能會有自己已經不再是社會人士的錯覺,但這是不對的。辭掉過去任職的工作,或退出所屬公司,但仍舊生存於社會上。我們每個人到死為止都是社會人士。因此,請不要窩居在家,為自己多製造外出的機會。如果你有某項興趣,可以樂在其中,而尚無特殊興趣的人,可以試著開始嘗試過去完全沒做過的活動,例如去美術館,去看戲劇或電影,開始試著爬山,去運動健身房作輕鬆的運動,或者去做志工等,這些多變化的行動,將提升荷爾蒙力量,延長健康時間。在每個人不同的生活中,還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請試著進行良好的人際溝通。尤其中高齡層的男性,雖然已經退休,還一直緬懷著自己過去在公司的地位的行動模式,令人反感。順帶一提,中高齡層男性型,比較受歡迎的類型,經統計具備以下特點:老實、好奇心旺盛、姿態低,這三個條件。如果臉上經常帶有笑容,會有更大的作用力。相對來說,積極工作的上班族,行動則是太過活躍。因此,上班族妨利用午休時間,釋放過多的能量。例如區隔工作時間,調整習慣,讓某個時間帶之後能儘量放鬆,如此可確保身體能夠有效運用荷爾蒙。書籍介紹書名:【新裝版】哈佛醫師的荷爾蒙抗老法則:搞懂內分泌,掌握時間醫學!作者:根來秀行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11/04作者簡介/根來秀行(Negoro Hideyuki)1967年生於日本東京都。現任醫師兼醫學博士。修畢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內科學博士課程。歷任東京大學醫學系第二內科、腎臟內分泌內科、保健中心講師等。現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巴黎大學醫學系客座教授。日本抗加齡醫學會評議員、美國抗加齡醫學會日本學術顧問、臨床基因組醫療學會理事、日本內科學會總合內科專門醫生。專門領域為內科學、腎臟科學、抗老化醫學、基因治療、長壽基因、時鐘基因、睡眠醫學等多方面涉獵,並且活躍於國際中最先進的臨床、研究、醫學教育領域。著有《哈佛醫師晨型人健康法則:原來生病、老化是因為你還沒搞懂生理時鐘!》(中文版世茂出版)、日文《在睡眠中打造不會生病的體質》(角川漫畫系列,暫譯)、《不會老、不發胖、不生病,度過一天24小時》(幻冬舍,暫譯)等多本著作。延伸閱讀: 經常全身痠痛,其實是身體慢性發炎!長庚名醫江坤俊:維他命D抗發炎,滅體內的火
-
2021-05-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陪父母做失智檢查,心情好複雜?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失智老人」。一篇來自專門評估「認知功能」的神經科心理師,以她多年對這種病人與家屬的觀察,提出對家屬及照顧者的寶貴意見;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進一步說明失智老人的精神症狀可能引起家人與照顧者的困擾,尤其目前在台灣的許多家庭,這種照護工作常會落在具有語言與文化隔閡的外籍看護,更容易衍生出許多問題;最後一位神經科資深醫師追憶父親的年老、凋零帶給他的人生哲學,並由多年陪伴失智的老母,說出寓意深遠的這幾句話,「失智是一個現象,它可以不是一個問題,它可以是病,也不算是病。這個答案還需要有智慧的你親自去解答。」「認知功能評估」是神經科門診、記憶門診時常開立的檢查項目,許多抱怨記憶力衰退、腦力下降的民眾在就診時,醫師通常會建議接受這樣的檢查;許多疑似有失智跡象的人,也會被安排做這項檢查。身為神經科心理師,我的日常便是執行認知功能評估。由於民眾對此普遍較不熟悉,再加上如果是失智症病人,常伴有情緒及行為症狀,在評估過程難免會有意外插曲。筆者想藉由個人執業經驗,向大家分享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經歷,也一同說明來醫院做認知功能檢查該注意些什麼?如何調整好心態,降低就醫時的緊張感,避免溝通不良,與醫療人員默契互動。焦慮無助的家屬一位年近90歲的奶奶,由兒子推著輪椅進到評估室。我習慣在病人與家屬移動進來的過程快速瞥一下病人外觀大致狀態。眼前的第一印象是:虛弱無力、反應遲滯、情緒低落、沒有動機的高齡長輩。按照正規流程,我請家屬在外等候,待病人完成評估後再請家屬入內。此時這名兒子突然說:「她不行自己在裡面啦!你控制不了,她等一下就會不配合。」「控制不了?」我心裡立即浮現幾個臆測,是會情緒失控叫罵?還是行為失控打人?但眼前這名奶奶的狀態看起來都不像是需要被「控制」。而身為心理師,對於人的下意識語言總是比較敏銳,不禁思考:是什麼會讓這名兒子用「控制」來形容自己的母親?在正式測驗開始前,我通常先用簡單的問題喚起病人的注意力,一方面觀察是否有足夠的溝通能力回應接下來的測驗題目。「奶奶你好,我現在要給你做腦力檢查,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呢?」「……」這名奶奶呈現虛弱、呆滯、神情哀傷。我放慢速度,反覆問了幾次,奶奶才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名字。「好,那請問你是民國幾年出生的?」奶奶的反應仍然遲滯,停頓幾秒鐘才提起虛弱的聲音:「……我聽不到……聽無!」此時,眼看著奶奶一直回答不出來,一旁的兒子激動著:「媽,人家在問你,你要回答啊!」很多時候,我們在診間最怕的不是病人沒有反應或答不出來。這名兒子扯開嗓子,滿懷不耐的語調,穿透整間評估室。看上去是為了「協助」我做評估,但這樣帶有情緒的高分貝音量反倒讓這名奶奶越來越退縮、膽怯,整個人更是顫抖了起來……「媽!」兒子又一次的大聲疾呼。「沒關係!」我舉起手向這位家屬示意,請他在旁「陪伴即可」。如同上面所述,一般來說我們會請家屬在外等候,視情況同意家屬在旁陪伴,主要是考量到有些病人若一個人容易感到緊張害怕,家屬在旁陪同,病人能夠感到安心放鬆。然而最不樂見的是上述這種情況,家屬在旁陪同非但沒有安撫的作用,更無意間干擾了評估的進行,醫療人員還得一面安撫家屬激動的情緒。這不是賽跑,不需分秒必爭。這不是考試,不需力求完美。其實故事中這名兒子的心情,我當然能夠理解。可能是怕回答得太慢而耽誤時間,可能是覺得沒有回答會失了禮貌,可能是不想被認為程度很差。然而這個現象讓我不禁反思,為什麼病人跟家屬會這麼「高焦慮」?左思右想,歸結出兩大因素:時間壓迫感與文化氛圍時間急促感在這個什麼都講求高效率的社會,我們做什麼都講求快捷。錯過捷運,五分鐘後的下一班讓人感到度秒如年,網購可以早上訂晚上取貨;我們對時間的「經驗感」早已被重新定義。外加上台灣醫療資源的可及性高,特別在台北市,到大醫院就醫並非太困難的事情,掛號大廳每天皆呈現「門庭若市」的狀態。在就醫人數多的情況下,醫療人員在一個病患所能花費的時間自然就被壓縮,許多民眾也養成「速戰速決」就醫習慣。如此一來,需時40分鐘左右的認知功能評估,好像變成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文化氛圍有些家屬會在評估開始前對長輩說:「待會要給你考試喔!你要認真回答喔!」我理解家屬是出自於求好心切的叮嚀,要長輩配合一些。不知是否儒家文化使然,我們對考試這件事總是格外敏感,許多長輩一聽到要被考試,整個人都緊張起來,評估過程滿頭大汗、臉紅手抖。也碰過幾個小時候未受教育的長輩,認為自己沒念過書而感到相當自卑,覺得自己沒念書一定表現不佳。還有一些長輩則是在評估結束時問道:我考得如何?有沒有及格? 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之下,病人反而無法表現出真正的能力,就也失去認知功能檢查的意義。做檢查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了解病人真實的能力水準,好讓醫師能夠給予適切的治療計畫。所以基本上我在開始評估前並不會告知這是一個「考試」。回到剛才的故事,這名奶奶後來在我的引導下漸漸放鬆下來,能夠聽懂並回答測驗題目;原本呆滯的眼神,開始會注意我的反應。我們看到這名奶奶的轉變,從一開始淡漠退縮到能夠進行互動,以下分享一些溝通技巧:1.溫和適當的撫觸:在病人同意的情況下,我會握握老人家的手,一方面喚起他們的注意力,一方面降低他們的緊張感。2.足夠的耐心:失智病人的感知及理解能力比一般人來得「鈍」,一件事情需要重複解釋很多次他們才會慢慢聽懂;他們的反應與表達能力也比一般人來得「慢」,所以需要十足的耐心去理解他們真正的意思。。3.不放大檢視錯誤:答對了,大大給予肯定;答錯了,不特別放大檢視。一旁的兒子看著奶奶的反應漸入佳境,開口對我說:「這次順利很多,你太棒啦!是你的功力好,不然去年帶她來測,不到一分鐘就出來說不行了。」此話一出,我更加能夠同理為什麼這名兒子在一開始進入評估室時,會說出那樣不信任的話,又為什麼會在奶奶答不出來的時候情緒如此激動。給彼此多一份信任,有助於醫病正向互動身為醫療人員,家屬平日照顧病人背後的辛苦與辛酸,我們感同身受。我們想讓家屬知道的是,在評估過程中的一些操作,背後皆有其考量,如同評估時所做的詢問,主要是在蒐集資訊、澄清現況,並非在拷問或身家調查。當醫療人員執行專業工作時,家屬如果能以信任代替質疑,以尊重代替干預,以開放合作的心態與醫療人員互動,相信整體醫療品質將有所提升,也能夠大大降低溝通不良產生的誤會,增進病人的福祉。
-
2021-05-08 新聞.生命智慧
老伴、長女、么兒相繼離開…失智母卻不悲傷!有時候,忘了也很好!
朋友在群組裡分享笑話一則:「有四位老人家打麻將,其中一位去上廁所後,忘了自己在打牌就回家了,另外三人等了半天,想著人到哪去了?決定call 他,卻想不起他是誰?」大家在群組中一陣嬉笑留言接龍後,回頭看看笑話的標題「我們老了會這樣嗎?」思緒突然有些飄忽。我們此刻當然無從預知自己老了會不會也這樣(感覺可能性很高)?不過,面臨家中長輩失智,或記憶嚴重錯亂衰退,倒是我們這代人集體的現在進行式。多數人可能都始料未及,「失智」竟會成為中年以後與人分享交流的重要話題。家家有本難念而且獨特的經,隨不同年齡、病程、心理狀態、健康情形、家庭關係各自千變萬化,甲的經驗心得,未必能完全套用在乙身上;乙的困境對丙來說,也或許不見得是主要難題;而丙的煩憂,也非甲乙所能體得。照顧者彼此互通有無,取暖成分居多,求的只是同理共感的一絲微小安慰罷了。這些年,相互扶持走過「被忘記」的心情低谷,對於「遺忘」,我們不約而同產生了另一種觀點:記得所有事情未必幸福,或許對某些家庭而言,「刪除部分記憶」反而比較和樂。至少,對我那姐妹淘確是如此。能幹又堅強的她,一直擔負著原生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那日,高齡九十多的父親突然對她說:「以後不必再辛苦了,已經請託某某親友來幫妳分憂,他們都答應了喔!」好友苦笑以對,那些父親所謂的「親友」其實皆已辭世多年,現在因為父親失智,自己肩上的擔子只有更加沉重而已,但老父一席體貼的話,讓她心裡偶有的那幾分怨懟,頓時煙消雲散。經過這許多年,在父親「放心」的生活中,她的心終於也「放下」了。不久後,我又聽聞了另一個關於遺忘的故事。一位老同學家近年迭經變故,母親失智反而教家人無比感恩,因為短期記憶喪失,他們的媽媽毋須在暮年承受老伴、長女、么兒相繼離開的傷痛,他們總對母親說:「大姐在南部,么弟出國了。」母親從來不疑,在她的生命裡,那些悲傷不曾存在,直到某一天,老媽媽取下供在佛桌上的亡夫牌位,不解地責備子女:「牌位是供往生的人,爸爸還在,怎麼可以放牌位呢?」那個家暫時為此一陣慌亂,最後總算安然過關,母親也隨即忘了這事,生活一如既往,當然,她「心裡的老伴」也依舊常相左右。牢記或遺忘,何者幸福?也許,只要當下感覺美麗,有時候,忘了也很好。(本文節錄自方舟文化出版《秋葉落下之前:活在燦盛熟齡時》)
-
2021-05-07 養生.抗老養生
台灣長者逾6成牙口不好 國健署推質地調整飲食
母親節將至,在家庭聚會享受美食是一大樂事,但許多長輩可能因為牙口問題,無法大飽口福,據統計,台灣有超過6成長者牙口不好。國民健康署為提升高齡者進食意願,推動質地調整飲食,攜手三大飯店業者,建構高齡友善飲食環境。國健署今天舉行「飲食質地推廣計畫」記者會,署長吳昭軍分享,他曾經拜訪接受送餐服務的獨居老人,看到有年長者數次將便當盒開了又關,便提醒肚子餓要吃飯。未料,長輩是因為咀嚼功能不好,不知道從何開始吃起。國健署調查發現,65歲以上長者牙齒情形,以28顆齒為基準,有70.6%部分缺牙,21%的長者認為,自己的牙功能(含假牙)狀態不好,甚至有63.2%的長者因為咀嚼吞嚥問題,吃東西有所限制,甚至造成營養不良。吳昭軍表示,牙口不好會造成飲食不均、營養攝取不足外,不僅是「吃」的問題,嚴重者還有可能肌少、衰弱的情形,所以如何兼顧健康安全,又讓長輩吃得下是政府應改變方向。事實上,國健署自民國108年起,推出高齡營養質地調整飲食,透過食材挑選、改變切割烹煮技巧,就可以自己做出適合長者「軟硬度」的飲食。這次首度透過計畫推動,招募包含台北福華大飯店、淡水將捷金鬱金香酒店及宜蘭礁溪老爺酒店等3家業者,參與改善高齡飲食。業者建議,魚肉烹調可以去骨只取魚肉,切小塊後和其他配料(菜)蒸熟,肉品則可以透過久燉幫助入口,蔬菜則可以去除比較硬的菜梗,留取菜葉烹調食用,另可搭配乳品、水果補足營養。
-
2021-05-05 失智.大腦健康
遵循「333」原則!運動復能 延緩失智最有效
●運動復能可以樂活老化,逆轉認知障礙●實證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延緩失智、失能●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增加,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上下樓梯是很好的運動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生活中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診斷為失智症之前,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而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回溯,讓人可以不走上失智這條路。「自覺疲勞指數」作指引若已診斷為失智症,李淑貞指出,雖然不可逆,但失智症引起困擾的精神行為問題,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也不是藥品。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不僅可讓MCI逆轉,也能讓失智症患者減少用藥而減輕副作用,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預防跌倒受傷等。心肺耐力等體適能訓練至於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即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運動頻率則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安全範圍內快速度健走「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在國中小學操場跑道健走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好運動。李淑貞說,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在認為其實下樓梯有助肌肉訓練,且訓練離心肌肉群,可有效訓練股四頭肌、大腿肌肉。
-
2021-05-05 養生.運動天地
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醫師公開適合上班族效率最好前5名運動
真的沒時間?科學建議最有效的運動要人整日不帶手機,不看電腦,是強人所難。我們有太多工作其實就是在這些3C用品上一面進行。好在醫學研究也開始發現,的確是有一些運動非常省時有效,相當適合忙碌的上班族。一般來說,增進健康為主要目地的運動,具備以下幾個特徵:一次會運動多組肌肉、隨時可以做、接近日常生活會用到的動作功能,以及高強度。以下我就跟大家列舉能讓你在最短時間得到最大健康效益的幾種運動。❶走路:每天走七五〇〇步,可以得到最大健康效益別懷疑,走路仍然是最適合大忙人的運動,不但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而且負擔不大,相當適合男女老少,如果可以搭配好空氣跟好風景就好了。在辦公室坐久了,起身去茶水間晃晃或是找同事講講話,經常是上班族唯一的選擇。依據一份2019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的研究報告,高齡女性走越多步,死亡率跟著下降,更好的消息是,當一日總步數大過七五〇〇步,死亡風險其實就不太降了,代表能夠每天走七五〇〇步,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健康效益。❷深蹲:做一次深蹲,可以運動到大部分肌肉深蹲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極大健康效益的運動,而且還符合上述的四個條件。深蹲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做一次深蹲幾乎可以運動到全身的肌肉。而肌肉量的維持跟壽命息息相關,在老年人尤其重要。此外,類似深蹲能夠同時運動到很多肌群的運動,例如弓箭步跟伏地挺身,都有類似的效果。❸核心肌運動:預防跌倒、降低臥床和運動傷害機率核心肌包括了腹部、背部跟骨盆大部分的肌肉群,是維持身體姿勢,也是保護脊椎最重要的幾大肌群。發達的核心肌可以預防跌倒,對於降低老人家臥床甚至是死亡,非常重要。常見的核心肌訓練動作,包括:仰臥起坐、棒式(或稱平板式)、挺背,以及這些運動衍生的變化。做對這些動作,帶來的運動效果比你預期的大!因為核心肌往往躲在身體的深層, 常常被忽略。尤其, 如果希望降低運動傷害的機率, 好的核心肌也是不可或缺的。❹高強度間歇運動:減脂、降血糖、穩定情緒如果在Google搜尋「最省時的運動」或是「best exercise for busy people」,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簡稱HIIT)肯定占了搜尋結果的一半以上。所謂高強度間歇訓練,例如跳繩、波比跳(英文為Burpee,可同時訓練肌耐力、心肺、燃脂以及核心肌的全身性訓練)、戰繩(英文為Battling Rope,透過一條對折一半的繩子,由雙手握住兩個端點以不同動作創造出來的全身性運動)等等是利用需要爆發力的動作,讓心率至少到達最大心跳率的80%,接著休息讓心率降回最大心率的65%,如此反覆大約四至六次。的確,太忙是現代人不運動最常見的理由,HIIT跟著就應運而生。HIIT相關的研究也不少。相較於連續性的有氧運動,HIIT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類似的運動效果,例如改善間歇性跛行、減脂、降血糖、穩定精神疾病、改善冠心病、人的心臟功能等等。值得注意的是,HIIT在許多種慢性病以及癌症病人身上看起來都是安全的。事實上,現在運動醫學界正在進行不少相關研究,在不同慢性病以及身體狀況族群身上,測試HIIT的安全性,因為HIIT是很多人能夠抽出時間做的一種運動。❺打網球或羽球:降低近50%死亡率近年連續有兩個研究發現,需要球拍的運動對長壽最有幫助,裡面又以網球最明顯。一個是在英國進行了十四年的研究,發現經常打球拍運動(網球、羽毛球等等)的50歲左右成年人,死亡率可以下降47%。另一個則是丹麥連續二十五年的研究,發現網球可以延長九.七年的平均餘命。由此可見,除了心肺跟肌肉的鍛鍊,運動裡面另一個重要的元素就是人際間的互動,以及相互支持,這是獨自跑跑步機無法獲得的。給不同忙碌程度現代人的運動建議首先跟大家說一個好消息,就算你一個禮拜只有時間慢跑一次,壽命一樣可以延長。近期研究者彙整了十四份報告,發現有慢跑比起不慢跑降低了27%的死亡率,而且有慢跑的這一組人,不管跑得多勤快,從每天跑到一個禮拜只能跑一次,死亡率都無法再進一步改善。可見,比起不運動,偶爾動一下其實也很有益!但如果你希望放下手機,好好在工作之餘規劃自己的運動型態,以下是針對不同忙碌程度我為你推薦的運動處方。❶工作生活還算平衡、游刃有餘型:做五休二交替做不同運動大部分跟我諮詢運動問題的朋友都是屬於這一型。一般來說如果你工作型態是朝九晚五,在上班前或是下班後都還可以至少撥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運動,那你可以在運動計畫中放入上述五種運動。建議你一個禮拜各做一到兩次多肌肉群的重量訓練、核心肌訓練,以及高強度間歇運動。然後,帶起計步器,每天都讓自己走滿七五〇〇步。這類型的朋友反而要留意多撥出一些時間來休息,讓身體恢復,例如每周運動五天、休息兩天。❷馬不停蹄、社會中堅型:一周二次全身肌力訓練或高強度間歇運動這類朋友在作運動計畫時會面對較大的時間壓力,在我的門診中也不少見。通常他們都是家庭中的經濟支柱。雖然時間會剝奪不少可用來運動的時間,但這類的朋友通常也是最願意投資時間跟金錢在運動的人(或是完全反過來,根本不運動)。建議這類朋友一周最好可以抽出至少兩個一小時的時段,各做一次全身的肌力訓練跟有氧(或高強度間歇)運動。記得在運動前要有充足的睡眠,這樣不但避免運動傷害,也可以最大化運動的效果。❸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型:每天十分鐘高強度間歇運動30歲以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常常是這個類型。在這個日漸競爭的社會,超長的工時正逐步的侵蝕我們運動跟休閒娛樂的時間。在我的診間,偶爾會出現在竹科工作的年輕人,由於年輕,他們身體的問題通常不多,但看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安排,不禁要令人擔心他們的年輕本錢究竟可以撐到什麼時候。通常我給這類年輕朋友的運動建議會是:能夠站就不要坐、能夠動就不要靜。如果每天能夠有十分鐘運動,準備一條跳繩,或者是好好的作波比跳吧。通常這類的朋友心血管狀態也比較健康,所以做起高強度間歇運動安全的疑慮也比較低。高強度間歇運動,是當你只能作一種運動時最好的選擇。❹空中飛人型:隨時做重量訓練或高強度間歇運動我覺得特別提出這一類是有必要的。隨著商業活動步入全球化,我們身邊真的不乏這一類型的人。常常要到國外,代表你得花許多時間在旅途上以及旅館裡。這時請你多學會一些徒手就可以作的重量訓練以及高強度間歇運動(例如波比跳)。別忘了,你自身的重量就是最好的啞鈴喔。書籍介紹書名: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忙碌跟養生不衝突,給每個沒時間的你!作者:張適恆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08/24作者簡介/張適恆我專長生活型態醫學、慢性病治療、以及急重症的處理。以上三者,恰好就是一個人由完全健康,逐漸進展到亞健康,以及疾病的三部曲。我的熱情,在於幫助每個追求健康人生的你,不但讓疾病遠離你,更能夠脫離亞健康。延伸閱讀: 馬偕院長告白:20多年來,我一直在想那個因我誤診而出生的重症寶寶,現在好嗎
-
2021-05-05 新聞.元氣新聞
減肥也要看年齡!高聯醫成立肌少症骨鬆門診延緩老衰弱
減肥也要看年齡!一名68歲婦女參加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的老人健檢,發現體重過重、膽固醇偏高的情形,回診追蹤時,醫師發現她的體重、膽固醇都有改善,患者卻說自己變得很疲倦。原來拿到健檢報告之後,她嚴格實施「減肥計畫」,不吃肉和澱粉;雖然檢查數值改善了,節食減肥卻讓自己流失了大量肌肉,肌肉力量減少,相對下肢功能較差,人就會顯得無力、疲倦。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今天起每周二、五下午,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歡迎民眾多加利用。院方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肥胖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甚至癌症有關,為了美觀、健康,減重風氣很盛行;但是隨著年紀越長,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該將「減重」的觀念,改為透過正確的飲食與運動,來「増肌減脂」。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宏益表示,民眾常常因為變胖了而有警覺,但老人家營養不良,卻少有自覺。長期熱量攝取不足,身體就會靠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造成肌肉質量減少。適當的補充蛋白質,搭配規律的抗阻力運動,才能促使肌肉生長,維持生活機能。陳宏益說,「肌少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與功能減少的現象,從30歲開始,人體每10年約減少3-8%的肌肉質量;70歲以後,肌肉質量更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大量流失。因為在老化過程中,年長者常有多重慢性疾病及身體功能缺損導致活動力下降,會加速骨骼肌肌纖維減少。隨著勞動力喪失、自理能力下降,年長者可能會面臨跌倒、失能、住院甚至死亡等風險。陳宏益指出,肌肉和骨骼相輔相成,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也常常合併發生。「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希望提升對長者的全面照護,初期透過肌力、行動能力及肌肉質量測試,使用精密肌肉質量儀器判斷長者的肌少及骨質疏鬆程度;診斷後針對症狀進行中、西醫治療或是轉介飲食、運動衛教。整合家庭醫學科、骨科、中醫科、復健科、營養室及護理科資源,統一由特別門診為患者進行篩檢、診斷、治療一條龍服務。高市聯醫院長馬光遠說,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刻不容緩,聯合醫院期望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以提高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能降低醫療與照顧成本。
-
2021-05-04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運動復能逆轉輕度認知障礙 怎麼作有效?
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問題,生活型態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所謂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如此強度才是夠的;運動頻率則是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的人,亦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醫療診斷為失智症前的人,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真正有效的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讓人不走上失智這條路。失智症則是不可逆的。李淑貞指出,失智症困擾的是精神行為問題,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可以讓MCI的人逆轉,用藥也能減少,不僅可以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問題、預防跌倒受傷等。快走、下樓梯都能防失智 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走走國中小學操場跑道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一項好運動。李淑貞說,過去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有新理論出來,在正確的指導下,其實下樓梯對肌肉的訓練是很好的,因為是訓練離心肌肉群,對股四頭肌、大腿的肌肉訓練比較好、有效率。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運動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想了解更多運動復能資訊,可親逛一趟輔具及長期照護專業平台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本周四(5/6)至周日(5/9)將於南港展覽館登場。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ATLife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重點集結輔具產業鏈資源,提供給使用者、照護者擁有最多元選擇的採購、體驗平台,除了協助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之外,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一個結合衛教新知、選購產品指南及政府補助資源的全方位交流平台。👉🏻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https://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5-03 名人.精華區
柯富揚/讓中醫參與長照 成為預防醫學支柱
根據國發會去年公布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年至2070年)」報告,台灣總人口已在西元2020年轉為負成長,預估西元2025年將進入每5人就有1位65歲以上老人的超高齡社會;到了2034年,台灣半數以上都是超過50歲的中高齡者,政府必須思考伴隨而來的醫療照顧需求。中醫具簡便及成本效益人口老化衝擊醫療資源分配與國家經濟發展,高齡人口醫療使用年平均數及各項醫療費用支出,均遠勝年輕族群,高齡人口容易出現不當用藥危機、平均住院次數更是65歲以下民眾的3倍以上。中醫強調「精準醫學」與「預防醫學」,具簡便、緩和及成本效益高等優勢,實為長期照顧政策的最大支柱。住宿式機構增中醫駐診日本因應超高齡社會的照顧問題,施行「介護保險」、「在宅醫療」、「社區總體營造」等制度,期以達到資源整合、完整服務、在地老化、居家善終等目標。台灣既有的中西醫療體系,比日本更具優勢,如能完善中醫在宅醫療系統,促成居家醫療與長期照顧資源整合,配合各專科醫師跨科別合作,是極為有效且經濟的選擇。中醫參與長照模式,除在傳統居家照顧、住宿式機構、社區等類型外,另可於中、大型住宿式機構增設中醫駐診空間,以及發展日間照顧、社區養生、巡迴醫療等具中醫特色的方案。此外,尚可於福利機構設置中醫診間,建立中醫照顧模式,都是效能極高的長照選項。發展遠端照護智能管理中醫蘊藏人類千年的醫學智慧,若能進一步結合大數據與AI發展,必可擦出新火花,例如發展中醫遠端長期照護計畫,導入智能管理,開發作業平台,即時反映受照顧者身體問題,將個案舌診、脈診、病灶等數據及影像,按時上傳雲端資料庫,提供社區中醫師掌握病況動態,便於安排訪視診察,有效提升高齡者的健康保障。中西醫雙軌發展更具優勢中西醫雙軌發展的醫療制度更是長期照顧政策的優勢後盾,中西醫合作參與門診、復健與日間照顧,發揮彼此強項而整合,能大幅縮減醫療支出、明顯改善受照顧者生活品質。許多有中醫特色的養護措施,諸如藥浴、薰洗、灸法、中醫衛教、經絡穴位按壓、藥膳食療指導、體質調理等,也應納入長照服務內容。人口老化是嚴峻的國安問題,國內長照需求與日俱增,被照顧者的身體常併有多重障礙,需要整合型的照顧與跨科別的合作,台灣擁有獨步全球完善的中、西、牙三師體系,應讓這些醫療元素均融入長期照顧體系,才是對國人健康最有助益的照顧模式。
-
2021-05-03 癌症.攝護腺癌
醫病天地/攝護腺癌初診 中彰投3成半骨轉移
台灣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中彰投三縣市攝護腺癌初診病患中,逾3成半已骨轉移,是重要警訊。鑑於攝護腺疾病長期困擾男性民眾,台中榮總支援前(列)腺團隊昨天針對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舉辦專題演講,籲請早期發現接受正規治療,即早恢復正常生活、增加存活率。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裘坤元說,攝護腺癌好發50歲以上男性,最棘手的是,攝護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使得確診時,可能已達晚期且合併骨轉移,患者有的疼痛難耐,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中部攝護腺癌初診病患逾3成半都已骨轉移,這是重要警訊,為何美國攝護腺癌發生率第一名,不到5%為骨轉移?主要是國人對攝護腺癌不夠了解。裘坤元指出,攝護腺癌成因與遺傳、西化飲食有關,50歲以上男性每年接受PSA抽血檢測,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男性提早在40歲檢測,早期發現接受正規治療,不但可以控制疾病,還能即早恢復正常生活、增加存活率。裘坤元說,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慢性發炎有年輕化趨勢,台中榮總支援前(列)腺團隊取其諧音,盼透過定期舉辦健康醫療講座,幫助民眾及醫療從業人員,認識並了解良性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的成因、治療及預後,並積極推動社區衛教及攝護腺癌篩檢,早期診斷疾病,守護民眾及家庭幸福。
-
2021-05-02 癌症.攝護腺癌
中部男性健康隱憂!攝護腺癌初診病患三成半骨轉移
台灣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台中榮總支援前(列)腺團隊有鑑於攝護腺疾病長期困擾男性民眾,中部中彰投三縣市攝護腺癌初診病患中,逾三成半已骨轉移,是重要警訊,今天針對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專題演講,透過案例分享等,讓民眾、病友有正確醫療觀念,守護民眾健康。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裘坤元說,攝護腺癌好發50歲以上男性,最棘手的是,攝護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而容易被忽略,使得確診時可能已達晚期且合併骨轉移,患者有的疼痛難耐,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中部攝護腺癌初診病患逾三成都已骨轉移,這是重要的警訊。為何美國攝護腺癌發生率第一名,不到5%為骨轉移?主要是國人對攝護腺癌不夠了解。裘坤元建議,攝護腺癌成因與遺傳、西化飲食有關,50歲以上男性每年接受PSA抽血檢測,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男性提早在40歲檢測,早期發現接受正規治療,不但可以控制疾病,還能即早恢復正常生活、增加存活率。裘坤元說,台中榮民總醫院為國家級醫學中心,院長陳適安深感攝護腺疾患對男性同胞的威脅,長期困擾男性的攝護腺三大疾病,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慢性發炎有年輕化趨勢,指導成立台中榮總支援前(列)腺團隊。裘坤元指出,台中榮總支援前(列)腺團隊取其諧音,盼透過行動團隊定期舉辦健康醫療講座,幫助民眾及醫療從業人員,認識並了解良性攝護腺肥大及攝護腺癌的成因、治療及預後,並積極推動社區衛教及攝護腺癌篩檢,早期診斷疾病,守護民眾及家庭幸福。
-
2021-04-30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就在本周四 2021全台最大輔具長照展
全台規模最大的輔具及長期照護專業平台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將在下周四(5/6)至周日(5/9)於南港展覽館盛大展出,開幕典禮當天並將舉辦「台灣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科技產業大聯盟」成立儀式,集結22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超過550個攤位,共同展示超過2000款輔具及長期照護智能新品,精準呈現台灣輔具及長期照護完整產業鏈。專業論壇研討會 促進跨域新交流今年的專業論壇研討會主題多元、集結不同產業新知,促進跨領域交流。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一系列的「台日高齡照護需求座談」,開啟台日雙方照護科技新視野、科技部補助工程科技推展中心「精準健康跨域交流與媒合會」,推動健康科技應用、跨域共創美好老後生活。社團法人台灣輔具產業發展協會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共同主持的「長照輔具服務營運計畫書訓練課程」,期望推動國內長照輔具租賃服務的商業模式。此外還有台灣長期照顧物理治療學會「長照復能輔具應用論壇-讓物理治療陪您看見”能”」,透過專業人員提供運動和照顧技巧指導,減輕家庭照顧者的照護負擔。豐富的論壇內容希望透過跨領域互動,推廣輔具及長期照護產業的全面性樣貌,讓民眾深入了解輔具及長期照護的世界,為家人及自己實現居家自立生活的目標。ALL ART 藝術分享會 翻轉銀髮新生活2021 ATLife全新企畫 ALL ART藝術分享會,命名取自ART、LOVE、LIFE的字首,即以藝術與愛之名重新詮釋活潑的生命,開啟精采人生新篇章。一系列的藝術分享體驗活動,特別邀請到小光點畫廊、財團法人向上文教基金會|台中市銀髮生活達人江阿本老師、張蓴楨老師、王訓鋒老師、盧凡思先生|美感輔導長、宋淑雯音樂治療師、蔡佳芸音樂律動老師規劃藝術分享體驗活動,從音樂的美妙旋律、繪畫的豐富色彩與手作的趣味技法,邀請大家一起來感受藝術的美與力量。此活動為免費報名參加,展前於ATLife官方網站報名,名額有限。每年都獲得盛大迴響的「12大樂齡長照需求」導覽手冊,今年仍在現場免費限量贈送,透過12大日常生活問題統整,彙集參展廠商產品精華,幫助參觀者找尋最適合產品。ATLife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重點集結輔具產業鏈資源,提供給使用者、照護者擁有最多元選擇的採購、體驗平台,除了協助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之外,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一個結合衛教新知、選購產品指南及政府補助資源的全方位交流平台。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 👉🏻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4-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八旬婦不「開心」 北榮瓣中瓣術無痛搶救心臟二度狹窄
扮演心臟血流通往全身的大門是主動脈,隨著老化,80歲後狹窄盛行率約2至3%,嚴重恐會心臟衰竭致死。曾置換主動脈瓣膜的病人,再置換率仍有5%,傳統手術卻因易沾黏及嚴重出血,風險不小,台北榮總透過「瓣中瓣」手術,病患不需全身麻醉插管,就可以讓原本瓣膜正常運作,三年來併發症機率僅0.9%,是老人家不用「開心」的低風險選擇。北榮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效煌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是治療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低侵入性手術,而瓣中瓣就是運用TAVI手術,在原本的瓣膜再裝一個支架瓣膜,宛如TAVI的2.0升級版,可讓年紀大的長者迅速恢復健康,降低二次手術風險。現年80歲的唐媽媽,72歲時罹患主動脈瓣膜狹窄合併升主動脈瘤,以傳統開心手術置換主動脈瓣膜,但近期卻因走路爬樓梯會喘再度就醫,發現第一次置換植入的豬瓣膜已退化造成二度狹窄,需再次手術。張效煌說,考量唐媽媽已屆高齡,這次以「瓣中瓣」解決問題,術後三天就出院返家。值得注意的是,TAVI手術一般經由股動脈(腹股溝處)輸送導管到心臟,透過導管植入支架瓣膜,再把瓣膜狹窄的部位撐開,但有些病人可能會因為置放的位置比較深,容易壓迫到心臟的「電傳導系統」,導致心跳過慢,甚至造成心跳停止,需放置心律調節器治療,北榮107年迄今,接受TAVI手術的110位病人,成功率達百分之百,且無任何病人於手術中死亡、中風或其他合併症產生,僅有0.9%患者需置入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張效煌指出,TAVI醫材已於今年2月納入健保給付,只要80歲以上患者、曾接受心臟手術,經由二位心臟專科醫師判定開刀危險性過高的患者皆可適用,給付也包含瓣中瓣手術,是瓣膜置換手術治療新選擇。
-
2021-04-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抗變異株! 高端五月中進行高劑量試驗 力拚六月申請授權
兩家國產疫苗皆已進入臨床二期試驗,正如火如荼收案,力拚六月申請衛福部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EUA)。面對新冠病毒變異株,高端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總主持人林奏延透露,除了補打第三劑外,也將針對高齡族群施打高劑量,檢視疫苗防護效果。高端副總李思賢證實,該試驗將於五月中展開,預計收案400名。前衛福部長林奏延今出席生技公司產品發表會,被問及高端疫苗相關問題時表示,目前針對高端疫苗今天已完成法規人數的收案。而針對變異病毒,目前將以三種方式因應,一是補打第三劑、二是以高劑量施打、三是修改部分蛋白,目前也都將展開相關臨床試驗。李思賢則表示,高端疫苗二期臨床已達成 3700位受試者第二劑施打,包括700名6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符合試驗設計與法規所需樣本數,接下來將依法規單位建議於第二劑接種後第 28 天評估疫苗安全性與免疫原性,預計五月底將有分析結果,預計六月申請EUA。由於日前傳出高端疫苗對南非變異株可產生的效價會下降,因此將修改人體試驗計畫,預計五月將召回第一期試驗的45名受試者,安排接種第三劑,並分析其體內血清產生中和抗體、對抗變異株的情形。李思賢說,這些受試者不會和二期臨床試驗者重疊,因此不會影響EUA的申請。另外,因第二期臨床試驗是依據食藥署建議的中劑量來進行,五月中也將針對老年人進行高劑量的臨床試驗,預計招募400名受試者,也將以第一期受試者為主,與第二期受試者不重複。至於修改部分蛋白的二代疫苗,則還在實驗室階段。之前許多專家也質疑,我國國產疫苗只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就拿EUA,將不利未來搶攻疫苗市場。李思賢則表示,目前有在規劃第三期臨床試驗,至於到何處進行,因疫情變化快速,且有兩三個計畫正在探討,不方便透露相關細節。
-
2021-04-28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肌少症】陳怡婷Cynthia營養師:肌少症年輕化!生活四原則擊退它
隨著人口老化,高齡社會來臨,高齡者常面臨的老年病症候群「肌少症」逐漸受到重視,且現代人因久坐不運動、飲食不均衡,肌少症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何預防肌少症,維持良好肌肉量及增強肌力?延伸閱讀:腎友不要怕運動,專家撇步大公開:https://reurl.cc/0DqNd6原則一:足夠熱量,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熱量,避免營養不良導致體重及免疫力下降、肌肉量流失。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選擇當季在地新鮮食材,增加飲食的變化,也是重要的預防原則。簡易算法如下:(依個別狀況及疾病需求有所調整):原則二:攝取優質蛋白質食物1. 豆魚蛋肉類是蛋白質重要的來源,能修補組織、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由於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所以建議選擇的優先順序為豆類及其製品、魚類及海鮮、蛋類、家禽、家畜。蛋白質建議量為每餐1掌心(約1.5~2份的蛋白質);且應避免油炸及加工製品的食用。2. 乳品類含有優質蛋白質及鈣質,能保持骨質健康,因此建議每天早晚各喝1杯鮮乳(240毫升)或無糖優格、優酪乳,也可以將乳製品入菜(如:起士烤鮮蔬或牛奶蒸蛋)。原則三: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D可幫助鈣質的吸收,預防骨鈣合成不足導致骨質疏鬆,對肌肉收縮及功能也具影響力。維生素D可從食物中的菇類、多脂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及強化維生素D的乳品中獲取;但菇類在栽培過程中,需經過紫外線照射(UVB)才會有較高的維生素D,且烹調時則須搭配油脂一起食用,才易被人體吸收。另外,皮膚經陽光日曬後,也可合成維生素D,因此建議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原則四: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健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登山等有氧運動,可改善心肺功能;而彈力帶、握力球、啞鈴等阻力運動,則能增加肌力、維持肌肉量。因此,若合併兩者訓練,將可以同時有兩種訓練的好處,建議1周3-5次超過30分鐘以上的有氧或阻力運動。飲食和運動是對抗肌少症的重要關鍵,雙管齊下,才能增加肌肉質量,增強肌力,遠離肌少症,一起健康老化。營養師-陳怡婷 | 立即與專家諮詢 |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https://reurl.cc/3NngZM【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4-28 養生.運動天地
一走路就膝蓋痛?專家曝原因:只使用單一關節
大量使用單一關節,造成局部負擔基本上,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透過一連串的關節協同、合作才得以實現。具體來說,就是從末稍關節一路連結到中樞關節,各部位關節皆能順暢地活動,最終便能實現各種柔軟且流暢的動作。由此可知,正是因為我們充分運用了全身上下的關節,身體才能毫無阻礙地做出手部開闔、物品拋擲、撿拾、腿腳抬起與放下等動作。使用身體關節的最佳例子,就是瑜伽裡的「橋式」。大家有辦法做出這個動作嗎?每當我這樣詢問,很多人都回答「沒辦法」。然而,身為專業的健身教練,在我教導的學生當中,有人即便已屆七十歲高齡,仍然可輕鬆做出橋式動作。這個動作會使用到肋骨、腰背部、腹部、髖關節、大腿、膝蓋、腳部、頸部、肩膀、手肘、手腕等大量的關節。換句話說,能完美做出橋式的人,就證明了自己全身上下的關節都沒問題。而能否確實讓全身關節活動如常,動作時不覺疼痛,則與關節的使用方式密切相關,絕非年齡高低。你走路時有用到腳趾嗎?另一方面,在我仔細觀察那些老喊身體疼痛的人之後,我發現他們在動作時總是大量使用單一種關節,其餘原本應該一同合作的關節,則完全英雄無用武之地。例如,一走路就喊膝蓋痛的人。就這樣的案例來說,他們的疼痛很可能來自於走路的時候「只使用膝蓋」所致,完全沒有使用到腳趾。實際上,這是一連串的連鎖效應:走路時沒用到趾關節,會連帶地使小腿肌肉、小腿脛、大腿肌肉也完全沒有被使用,兩隻腳就像是硬梆梆的木棒一樣,以僵直的狀態持續前進。這種狀態若長期持續,膝蓋的彎曲、伸展等動作就會跟著減少,進而導致走路時腳後跟、膝蓋、髖關節都會產生疼痛。就像這樣,走路時只使用膝蓋,將對身體造成局部負擔,長久下來,全身活動就會越來越卡、最終背離原本應有的順暢動作。※ 本文摘自《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作者:原秀文譯者:羅淑慧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03《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書封。圖/方言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