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骨科
共找到
685
筆 文章
-
-
2022-03-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擔心術後卡卡七成五患者不換膝 醫師提醒三要點
活到老卻無法動到老?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疾病,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輕、中度的關節炎還能使用物理治療或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改善,重度的關節炎則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提醒,人工關節應注意三個關鍵,包括分左右膝,並選擇尺寸、版型適合的關節,避免原來的骨頭削掉太多和彎曲角度受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膝關節炎患者的常見症狀中最多的是疼痛,占80%,其次為為痠軟無力,占50%,其他症狀則為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發出咯吱聲和周圍肌肉萎縮。輕度的關節炎治療可透過物理治療減少關節使用、運動等,或是使用類固醇、玻尿酸和葡萄糖等藥物治療。但到了重度關節炎,包括關節磨損嚴重、使用物治和藥物等保守治療二至三個月沒有改善,以及關節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活動,甚至「連睡覺、休息時都不放過」,就必須考慮置換人工關節。但有七成患者擔心術後復原、五成擔心術後疼痛、四成則擔心換了關節後10至20年後需再次置換;高達七成五的患者寧可忍痛、委曲求全,或是乾脆減少移動,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不願意置換人工關節。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人工膝關節經過持續優化、修正後,已能大幅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和疼痛等問題,且通常可用10至20年。不過他提醒,在置換膝關節時須做好術前評估,包括心臟功能、慢性病等內科疾病的確認,避免麻醉過程出差錯或是後續感染率高。另外,在置換關節時要注意應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原先的骨本不能削掉太多。關節面也應貼合,若關節覆蓋太大,患者術後會有腫脹感,無法彎曲;若關節面太小,則容易鬆脫。因此關節選擇應注意三大關鍵,一是分左右膝,讓患者能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減少醫師手術中需要截掉的原生骨頭;二是選擇有多元尺寸的關節,減少誤差,尤其人工關節與原生骨頭只要存在過大的誤差,術後就易產生僵直、磨損等狀況;三是選擇有多種版型的關節,避免膝蓋前方內外側填補過多假體,導致膝蓋彎曲角度受限,或是因填補面積過大,使得膝關節與原生軟組織摩擦造成疼痛,甚至位移、轉向,關節鬆脫。不過,陳健煜表示,人工關節置換後分為發炎期、修復期和成熟期,患者需要6至12個月適應。但人工關節畢竟不像衣服、鞋子可以試穿,因此選擇適合的人工關節有賴醫師的經驗以及醫療團隊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以免換上人工關節後越來越痛,反而需要開第二次刀重新更換。
-
2022-03-0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強化腹肌和背肌減輕疼痛 名醫教你適合慢性腰痛的伸展操
醫師獨創! 適合慢性腰痛的「池谷式腰痛伸展操」如果是因為感染、癌症、骨質疏鬆症引起壓迫性骨折,並造成腰痛,就必須要好好休養。除此之外,其他類型的慢性腰痛比起休養,進行運動療法,也就是做「池谷式腰痛伸展操」更重要。腰痛伸展操共有四個動作,可以強化腹肌和背肌,增加大腿肌肉的柔軟度,持續進行能減輕腰痛,因此備受注目。適合進行伸展操的地方包括:硬度適中的榻榻米地板、地墊或地毯。有些人會在睡前或起床後做伸展操,不過,請避免在過於柔軟的床上或棉被上進行。接下來要介紹腰痛伸展操的動作,請每天做二至三組,持之以恆。如果腰痛變得嚴重,請停止運動並諮詢骨科醫師,不要勉強自己。每天做腰痛伸展操,強化肌力、改善疼痛腰痛伸展操的第一個動作,是腹式呼吸的同時進行draw in。腹式呼吸可以消除交感神經的緊張,刺激副交感神經,對於導致腰痛惡化的壓力來源,具有緩和效果。深呼吸之際,要有意識地運動腹肌和背肌,讓腹部凹陷和膨脹,能鍛鍊腰部周圍的肌肉,緩和腰痛。此外,深呼吸可伸展胸部肌肉,也能改善腰痛。若在做腰痛伸展操時會感覺疼痛,請立即停止,並遵循骨科醫師的指示。重要的是,自己要動起來,而這股動力就是來自於「是否真的想治好腰痛」。如果你是抱持著「想結束腰痛生活」、「不想再為腰痛煩惱,想要有活力的活著」的想法,那務必就從今天開始,讓身體動起來吧!Draw-in 呼吸法功效:透過腹式呼吸放鬆身體,強化軀幹肌力次數:五次為一組,早晚各做一組❶ 仰躺,雙膝立起。從嘴巴吐氣八秒,下腹部肌肉用力並讓腹部凹陷。❷ 用鼻子吸氣四秒,讓腹部到胸部皆膨脹起來。仰躺抬膝功效:想改善腰痛,提高腰部肌肉的柔軟度很重要。這個動作能伸展腰部和臀部的肌肉,鍛鍊支撐腰部的腹肌次數:單腳進行五至十次,再換腳進行❶ 仰躺,雙膝立起,再緩緩用雙手將單腳膝蓋拉往胸部靠近。❷ 同時像是要窺看肚臍一樣,上半身慢慢往上抬起。維持此狀態五至十秒,再慢慢躺回地面,將腳放回原位。※ 本文摘自《腰痛難民:好不了的腰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腰痛難民:好不了的腰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作者:池谷敏郎 譯者:張佳雯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2/10
-
2022-02-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頭痛、耳鳴、月經量少...可能脾胃出問題!中醫師護胃指南,一次改善身體11大症狀
台灣人是出了名愛吃胃藥,不管是中藥胃散、西藥胃乳片,連出國都要買日本胃散回國分送親友。我曾經看過長輩用胃乳片來交朋友,街頭巷尾鄰居每天寒暄問候,都是在交換藥物。中醫護胃是巨觀,除了疾病本身,還兼顧到個人的問題,諸如工作壓力、情緒、生活習慣、居住環境等六淫七情的因素都列入考量。在了解脾胃病之前,先跟大家談談各年齡層常見的脾胃問題和發生原因?孩童(指18歲以下):濕疹、小兒地圖舌⒈濕疹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疾病,發生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食物、藥物、細菌、病毒、花粉、動物皮毛、陽光、冷熱等刺激因素而誘發。在中醫上認為和先天遺傳或免疫系統失調有關,而對於四周環境的適應,或平時飲食沒有適當的選擇,則使脾胃損傷,導致內生濕濁熱毒。小兒濕疹的問題正是出在脾胃功能不佳,而主要發生的原因為脾虛濕盛、不能運化水濕。皮膚症狀多以滲液、腫脹明顯,大多屬於特稟體質患者,也就是過敏性體質患者,常因飲食過多冰冷瓜果或冷飲所導致,所以要根治小兒濕疹,就必須要先顧好小朋友的脾胃,脾胃健則百病不生。臨床上多用六君子湯或藥膳四神湯予以治療,均可得到改善。⒉小兒地圖舌中醫有「舌為脾胃之外候」、「舌為心之苗」之論述。「地圖舌」大多發生在四歲以前的孩童身上,家長會發現家裡幼兒舌頭上類似地圖的不規則紋路。地圖舌出現和脾胃有很大的關係,多與脾胃的氣陰不足有關,所以有地圖舌的兒童一般也會出現食慾不佳、多汗、倦怠、乏力等症狀。在治療上以益氣養陰為主。常用方藥包含生脈飲或蔘苓白朮散。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幼兒普遍脾胃功能較弱,但因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步調,很多家長都會讓小朋友吃所謂的外食、速食,但其實食用過量的肥膩食物,容易運化不開而導致積滯,所以在日常飲食中,還是得多多注意孩童的營養均衡。青年期(19~29歲):腹瀉、便祕門診中也常見此年齡層病患,有因即將投考研究所面臨的課業壓力、有面臨求職時同儕競爭壓力、有男女朋友因求職或生涯規劃即將分隔兩地的情感壓力、有即將投入職場的適應壓力、有面臨與本科系興趣不同而欲轉職的壓力、有情侶初出社會同居生活習慣不同的壓力,他們不約而同都陷入蠟燭多頭燒、壓力爆表而導致腸胃功能失調的狀況。青年期在這個階段常出現的腸胃症狀是腹瀉、便祕,或是交替性的腹瀉與便祕出現的「大腸急躁症」。接著就是多數患者因為缺乏對此疾病認識,多半誤以為只是一般腸胃炎而延誤就醫,甚至有人誤把腹瀉當減重或排毒藉以維持體態,往往造成身體更大的消耗,直到影響生活後才來求醫。中壯年(30~59歲):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月經量少、血塊偏多等症狀中壯年族群中,在門診最常見是偏頭痛、長年頭痛的患者,而長時間觀察下來,我們也發現這些患者不單只有頭痛問題,絕大部分的患者還伴隨便祕的問題。如同前面有跟大家提過的,中醫認為脾主升清,當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會出現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等症狀,通常這樣的患者,會加入大黃或芒硝等用藥,把腸道裡面的宿便毒素清一清,結果宿便一清空,頭痛問題也一併解決了。此外,還有一些女性患者,主訴月經量少、血塊偏多,這類型患者的手腳一年四季都是冰冷的,再進一步詢問以後會發現,她們經常軟便,且經期前一週容易腹瀉,這就符合我們中醫所謂的脾胃氣虛。中醫認為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當氣血生化來源變少了,也就是月經的原料變少了,當然月經量也會減少,所以基本上月經量少的患者,會酌以給予當歸芍藥散,或是歸脾湯等方藥,以強壯脾胃,增加氣血生化來源,如此月經量自然也會增加。老年人(60歲以上):耳鳴、口氣重濁「耳鳴」,是老年人因脾胃問題常產生的症狀之一,通常這些長輩到耳鼻喉科檢查,醫師都會說耳朵沒有器質上的問題。在中醫四診合參中就會發現,這類型的老年人骨骼較纖細、怎麼吃都吃不胖,前述提到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很容易引起耳鳴。所以這類患者會從脾胃開始做調理,針對耳鳴來改善,包含常用的益氣聰明湯,裡面就有一些腸胃性用藥。再者,很多老年人也會有口氣重濁,舌頭伸出時會發現舌苔厚,就像很多人會說的「老人味」,此時就常用龍膽瀉肝湯,或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把腸道的宿便做一次性的清空,慢慢地就會發現舌苔漸漸減少,舌頭逐漸恢復淡紅色,口氣問題也會得到改善。書籍介紹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作者:郭大維, 王瑞玲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9/21作者簡介/郭大維現任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 醫學博士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 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高雄醫藥大學 復健醫學理學士主治專長內科:咳嗽、過敏、青春痘、睡眠障礙、腸胃疾患婦科: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兒科:過敏、體質調理、轉骨調理男科:性功能障礙、頻尿、攝護腺肥大針灸科:運動傷害、職業傷害、久年痠痛特殊治療:腦中風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症、退化性膝關節炎、椎間盤疾患累積性創傷症候群(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等)特種針法:針刀治療、眼針治療、筋骨針治療郭大維中醫師 FB:www.facebook.com/drtcmdavidkuo王瑞玲資深醫藥、美食記者,擁有25年以上的醫藥採訪經驗。著作《小毛病發現大疾病系列十本》、《愛,小吃》、《心臟回春術》、《骨科診治照護全書》、《不用餓肚子,5周瘦10公斤》、《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等書。經歷▸曾任《自由時報》、《大成報》、《民眾日報》、《臺灣時報》、《臺灣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等多家報社醫藥採訪記者▸曾任《柯夢波丹雜誌》影劇採訪編輯、凱信出版社醫藥叢書主編▸《BODY體面雜誌》醫藥專欄作家▸健康醫起來」節目主持人▸「實在不可思議」健康節目主持人與策畫▸高雄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快樂廚房節目主持人▸國防部衛教講師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FB:www.facebook.com/reallyjie520延伸閱讀: 別在晚上吃水果!中醫師陳旺全66歲「健檢零紅字」:做對4件事,順時養健康
-
2022-02-25 養生.人生智慧
從渴望全世界認同到接納自己!曾寶儀:50後不再浪費時間說廢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成為老嫗」
出道27年、一向給人陽光印象的曾寶儀,日前(2/21)才歡慶人生半百!1973年出生的她,因「逢九不過」的習俗,今年提早慶祝50歲生日。她在臉書笑稱「自己已經活了快半個世紀」,坦言:「從渴望全世界認同我的年紀,走到了學習與自己和平共處接納真正自己的年紀,What a wonderful journey!(多麼美妙的旅程!)」 曾寶儀細數自己走過的歲月,從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拉門看卡通的童稚,到沒有手機約會即是承諾的少女;歷經撥接上網、電腦會發出嗶嗶嗶聲音;也走過那個沒有google、會拿著一張紙地圖旅行的年紀…。 「從渴望全世界認同我的年紀,走到了學習與自己和平共處接納真正自己的年紀。」她透露,這一路走來一點都不容易,哭過、笑過,「我多麼開心自己有勇氣走這麼一趟,成為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我自己。」 她也引用矽谷風險投資家Paul Graham的話:「毫不留情地讓廢話滾蛋,對重要的事情不再等待,以及細細地品味你還有的時間。」 曾寶儀在去年推出的《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那些讓我又哭又震撼的跨國境旅程》書中,提及爺爺2011年去世後,她花多年思索生死,從中體會死亡是一份意義深遠的禮物,並在探討生死議題的採訪工作中領悟:「不要用個人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的人生,而這趟旅程的終末,原本也不該預設只能有一個解答。」 如今人生跨過半百關卡,曾寶儀期許50後的人生,「不要再浪費時間說廢話,跟把時間放在讓你說廢話的人身上;想做的事情就去做,而且用這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做這件事的心情做,然後好好珍惜感激地活在每個當下。」 一向開朗正向的她也不忘搞笑地說,自己過年前配了第一副老花眼鏡,儘管走進眼鏡行時千百個不願意,心想:「我就這樣妥協與青春告別了嗎?」但隨即看到寶可夢聯名的鏡框,於是開開心心地帶著它回家,「原來,我還是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成為老嫗的!」●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腰椎長骨背痠腳麻寸步難行 新式手術後準備去爬山
因椎間盤退化壓迫神經影響走路功能的民眾,都擔心手術傷及神經,會像月亮歌后李珮菁下半身癱瘓,彰化縣61歲蕭姓婦女猶豫抗拒兩年,已經痛到幾乎寸步難行,同意嘗試新式脊椎微創手術,3個月前開完刀當天就能坐,1個月後可以快走,現在每天為爬山做暖身運動。衛福部彰化醫院骨科醫師陳柏辰今天表示,蕭姓婦人經MRI(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腰椎的椎間盤突出(俗稱骨刺),神經孔狹窄,壓迫到神經,經過醫病共商,她接受新式脊椎微創手術,手術時側躺,從腰側經由肌肉自然縫隙到達脊椎,可以避開危險的神經區域,不須破壞骨骼肌肉,是較安全手術方式。蕭姓婦女自稱人生最大樂趣就是爬山,不僅幾乎爬遍百岳,也登頂玉山3次,兩年多前開始後腰部痠痛和腳麻,就醫檢查是骨刺壓迫腰椎神經,她擔心脊椎手術傷及神經會像月亮歌后李珮菁下半身癱瘓,遲遲不願開刀。轉為求助復健和傳統民俗療法,治療一陣子感覺好一點,沒多久又後腰部痠痛和腳麻。蕭婦表示,近半年病況加劇,不管是坐著或躺著,後背都很痛,吃止痛藥及其它療法的效果都不大,已經痛到無法爬山,經人介紹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治療,聽完醫師說明新式脊椎微創手術經人體肌肉自然縫隙到達脊椎,不會經過神經,大幅降低神經受損機會,她決定一試。醫師進行新式脊椎微創手術,在病人患處放入高分子聚合物的斜位融合支架,支撐力是傳統支架的3至5倍,可穩固撐開椎間盤的空間,不再壓迫神經,改善酸麻痛症狀,因新式脊椎微創手術對人體極少破壞,流血量少、疼痛輕微,能讓病患更快恢復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手術時不須牽拉神經,大幅降低神經受損的機會。蕭婦女手術當天就可以坐起,4天後出院,酸麻痛都消失,術後1個月可以快走,術後兩個月開始運動,現正每天做暖身運動為再出發爬山而努力。陳柏辰建議,人體隨著年紀漸長,脊椎逐漸退化,平時最好注意保持正確姿勢,少搬重物、多做拉腰、拉單槓、游泳等運動以減緩退化速度,若後腰疼痛和腳麻,先用藥物配合復健腰椎牽引改善,若沒明顯效果就要考慮手術治療。
-
2022-02-24 養生.健康瘦身
大量運動仍難瘦,原來是吃錯了!路易莎董座減重3階段 學會這樣減才不復胖
路易莎創辦人暨董事長黃銘賢,身形高挑、體態健壯,很難想像,過去的他體重曾飆到99公斤、甚至破百,後來花了4年減下30公斤。外界好奇,黃銘賢怎麼辦到的?他透露,除了自己本身堅定的意志力,飲食及運動都是重要關鍵。 現年42歲的黃銘賢,身高180公分、體重73公斤,最瘦時期體重69公斤。 他大學時期體重72公斤,出社會後工作壓力大,體重從78公斤上升至83公斤,一度靠著少吃瘦回78公斤,卻又復胖。2011年,原本每天只吃晚餐的他,開始吃宵夜、服用抗憂鬱藥物,儘管有在打球運動,體重仍暴增至99公斤,最胖時甚至突破100公斤。 減重階段跑步累到腿軟、大量運動仍「難瘦」 原來都是「吃錯了」 「第一次跑步跑了200、300公尺就累到腿軟,甚至膝蓋會痛。」黃銘賢笑說,當時不覺得自己變胖,直到在球場遇上高中好友,對方從原本的140公斤瘦到101公斤,讓他驚覺兩人的體重幾乎快走到「死亡交叉」,才決心減肥,開始少吃並大量運動。 起初靠著少吃及跑步,黃銘賢的體重確實從99公斤下降至92公斤,但他發現,這方法容易復胖,就採取2個月瘦5公斤、再增加2公斤的做法,重複進行。他說,自己其實沒有認真規劃,但自認意志力夠堅強,花費約2至3年後,減下22公斤。 不過,真正讓黃銘賢意識到,減肥不能只減體重,更要減掉脂肪,是在他瘦下16公斤以後。 減脂階段「那段時間都是認真運動,吃還是隨便吃,也告訴自己運動是為了吃。」黃銘賢說,當時一周打籃球4天,重訓5天、每次1小時,有時甚至早晚都到健身房報到,但飲食方面未做調整,導致瘦的慢。 不僅如此,每周都會測量Inbody(身體組成評估)的黃銘賢發現,那段期間他的內臟脂肪數值高達6至7,不減反增,才下定決心改變既有模式,從少吃大量運動改為「選擇對的食物吃」,開始減脂。 減脂期間,黃銘賢堅持不碰碳水化合物、澱粉、醣,大量食用蛋白質與蔬菜,曾試過不吃油脂,但身體、眼睛變得乾澀,因此也會搭配一點油脂食用。 黃銘賢指出,澱粉的缺點是吃了很容易就會餓,升糖快速,消耗掉後又再進食,熱量高,醣一般來講都是高GI(升糖指數),吃了胰島素會快速上升變成脂肪,蛋白質較屬於中升糖指數,能透過運動快速消耗,較不易快速變成脂肪,油脂則幾乎不太升糖。隨身攜帶微量秤、精準計算 看一眼就知道熱量 「理論上,減脂要控制總熱量,但又不能餓得不舒服。」 為了精準計算自己一天吃進多少熱量,黃銘賢笑說,自己曾隨身攜帶微量秤一個月,吃每一口都量過再吃,只要外出用餐都會引來服務生好奇詢問,他也會特別向服務生解釋原因,現在已練就出看到食物份量就曉得熱量的功夫。 談到要如何知道每項食物的熱量?黃銘賢直言,就是透過大量閱讀、查詢資料,自己的手機裡有所有食物的GI值與熱量。 黃銘賢舉例,他吃火鍋不吃豆腐、南瓜、芋頭,會吃菜類及香菇;肉類則選擇吃松阪豬、板腱牛,鍋底選用昆布鍋。他說,麻辣鍋都是油,牛五花100公克熱量超過400大卡,但板腱牛同樣克數,熱量僅140大卡,吃下同等分量熱量卻差了300大卡。 「你知道吃什麼是對的,吃再多都不會胖、還會瘦。」回想過往暴肥的時光,黃銘賢坦言,曾有一段時間愛上吃速食店,每個晚上都會點3塊炸雞、一份大薯、蛋塔,再搭配一杯可樂,吃一餐下來熱量突破2500大卡。 難道減脂期間沒有碰上停滯期嗎?黃銘賢想了一下說,原本減脂都照著步調走,當體脂降到10%時,原以為很容易就降到9%,選擇跑步、吃更少,一周後體脂反而上升至11%,讓他驚覺跑步會流失肌肉,改為快走,讓心跳維持120至130之間,飲食回歸原本方式控制,慢慢又讓體脂往下掉。 「停滯期有時候是太過想要更快進步,做出更極端的作法,身體反而會反抗,讓你無法達到目標,要用對的做法做,才可以順利往下走。」黃銘賢說道。 增肌階段下個目標是「增肌」 少吃一片吐司「差很大」 現在,黃銘賢將目標瞄準「增肌」,一天總熱量頂多吃進2200大卡,以雞胸肉、蔬菜及蛋為主,再搭配低升糖燕麥奶。 他舉例,早餐吃雞胸肉、燕麥奶再搭配一顆蛋,健身後補充高蛋白,再吃個雞胸肉。吃路易莎的三明治時,先拿掉一片吐司、不要醬,適當攝取澱粉,只吃肉、蔬菜及一片吐司。偶爾心情好吃片蛋糕,儘量不選奶油而是慕斯類,或較蓬鬆的蛋糕。 為何要少吃吐司?黃銘賢拿出手機開始計算,一片吐司120大卡,一天少吃一片、一個月就差3600大卡,一年就少43200大卡,每8000大卡可燒掉1公斤脂肪,所以每天少吃一片吐司,一年後脂肪就會掉5.4公斤、體重至少減掉7至8公斤。那片吐司要跑20分鐘才可能消耗掉。 運動方面,黃銘賢表示,剛接觸健身時有3名教練教學,各教一年左右,後來他從中分析教練們教學的優缺點,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自行鍛鍊,現在以重訓為主,每天健身一個半小時,朝著肌肥大訓練提升肌肉量,追求理想中的身形。 做每件事都有「完美方程式」 明天再開始就輸了 「我喜歡的事我就想把它弄懂。」黃銘賢笑說,自己做事有個「完美方程式」,從起床到睡覺都應有可用最短路徑完成的SOP,不論在減重、減脂,或是管理路易莎都是。 以減脂來說,黃銘賢認為,運動是生活的一環,他的目標是要先讓公司同仁把體脂降下,前陣子展開減脂大賽,請同仁在比賽開始先量Inbody,將資料回傳,期間則鼓勵大家調整飲食習慣及健身,若減脂最多者就有獎勵可拿。 管理路易莎方面,黃銘賢從排班到店舖經營等,都規劃了學習課程,針對門市運作,編排出最適合門市利弊、達到獲利的方式,讓夥伴們透過課程,有個可依循的方向慢慢進步,再進而內化為自身養分。 「以前常跟人說我做事都是全力以赴,我們開的每間店都會把它做到最好。」今年路易莎將繼續拓點,並加強服務、科技(數位轉型)、環保,將餐飲做到最完美、有溫度,內用改成使用咖啡渣製成100%可回收的杯子,發展線上點餐可先預訂結帳,讓消費者到店後免排隊。 最後,黃銘賢也給予想減重、減脂的人建議,要挑選「對的食物」吃,運動可選擇快走,讓心跳維持在130、走45分鐘至1小時,他也透露,自己從沒想過放棄減重減脂,反而抱持著「早做早得」的想法,認為都要減肥不如提早減,「明天再開始做就已經輸了!」●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腰痛是閃到腰還是內臟疾病?日本名醫教一招分辨
▌躺一分鐘即可分辨是「閃到腰」還是「內臟疾病」!首先,突然腰痛時,必須確認是否有「觸發點」。如果曾搬重物、扭到腰或彎腰等,做過這些成為觸發點的動作時,就可算是「腰部扭傷」(急性腰痛)。請側躺於床上,膝蓋彎曲將身體稍微拱起,然後仰躺,在膝蓋下放個抱枕,輕輕彎曲膝蓋,過程大約一分鐘。如果感覺「可以找到比較舒服的姿勢」、「腰一動反而更痛了」時,那就是閃到腰。也就是說除了觸發點外,「姿勢變化時,疼痛也會改變」也是另一個重點。閃到腰的原因,是腰椎關節或椎間盤被施以超過容許以上的力量,造成扭傷或挫傷,使得支撐腰部的肌肉拉傷、韌帶輕微挫傷等。但是,即使照X光或拍MRI,偶爾也會發生「找不到原因」的狀況。有症狀後馬上會痛到難以動彈,但是兩三天後,劇烈疼痛就會緩和,漸漸的身體又能夠恢復正常活動,於一至兩週的時間內自然痊癒。因此,就像骨科醫師或媒體所言,不需要勉強自己到醫院看診。但是,也有例外。骨質疏鬆症患者、癌症病人,便無法排除脊椎有壓迫性骨折的可能性,建議前往骨科檢查較安心。另一方面,與扭到腰完全相反,當「不管什麼姿勢,疼痛都無法減緩」、「找不到舒服的姿勢」時,就不是單純的腰痛,有可能是內臟疾病。除此之外,使用護腰也無法舒緩疼痛或變得舒服,在疼痛之外還伴隨其他症狀時,有很高機率會確診骨科以外的疾病(或是嚴重的骨科疾病)。‧ 變換任何姿勢都無法舒緩疼痛。‧ 突然痛起來,疼痛感加劇。‧ 強烈疼痛的部位會移動。‧ 伴隨血壓下降。‧ 伴隨腿部痠麻或倦怠,或是腳無法動。‧ 有血尿,或是排尿時劇痛。‧ 大小便失禁。如果發生突發性的腰痛,並同時出現上述症狀,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破裂等血管問題,或是尿道結石、馬尾症候群等緊急性疾病(請參考附圖。不要猶豫,馬上叫救護車吧!)※ 本文摘自《腰痛難民:好不了的腰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腰痛難民:好不了的腰痛,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徵兆!》作者:池谷敏郎 譯者:張佳雯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2/10
-
2022-02-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無法舉臂肩痛睡不著 旋轉肌袖破裂動手術才治癒
60歲李姓子右肩膀疼痛、手臂無法上抬,自行貼藥膏、做復健等方式尋求緩解,持續3個月卻依舊沒有改善。他到童綜合醫院骨科看診,梁哲翰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是因旋轉肌袖退化造成破裂,建議進行微創肩關節內視鏡肌腱修補手術,術後住院二天返家休養,術後3個月已完全恢復正常。李男右肩膀活動時出現疼痛且有無力狀況,晚上症狀又更明顯,常常因疼痛而輾轉難眠,自認為是局部拉傷疼痛而自行使用藥膏貼布,後續又到鄰近復健診所復健,復健超過3個月而右手無力的情形仍然沒有明顯的改善,因此到童綜合醫院骨科找梁哲翰醫師看診。檢查後發現他右肩疼痛的原因,是旋轉肌袖退化破裂導致,患者有肩部疼痛、手臂無法上舉等症狀,梁哲翰醫師建議進行微創肩關節內視鏡肌腱修補手術,修補破裂的肌腱並去除相關的骨刺,避免破裂越來越大而增加日後手術治療的困難度;患者手術後復原良好,微創傷口小,術後疼痛程度也較少,術後兩天即出院返家休養。術後經過3個月的門診追蹤,右手已恢復至昔日情況,疼痛已緩解而手臂無力的狀況也完全消失。梁哲翰醫師表示,旋轉肌袖位於肩膀,包含連結上臂肱骨與肩胛骨的肌肉和四條肌腱,負責肩關節的活動與穩定度。常見造成旋轉肌袖破裂損傷的原因有老年退化、過度使用、運動傷害、受到撞擊創傷、長期的肩夾擠症候群等。旋轉肌袖破裂的症狀有時與五十肩的症狀類似,常被誤判而沒有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導致旋轉肌袖破裂程度加劇,使後續的治療更困難。
-
2022-02-1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非都會區居民,也值得擁有國際一流醫療服務!秀傳醫院院長黃士維引進法國經驗,讓科技照顧好病人
「非都會區居民,也值得擁有國際一流醫療服務。」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院長黃士維說,彰濱秀傳設立亞洲第一個遠距微創手術訓練中心,服務海線民眾,每年有上千名國內外醫師到這裡受訓,彼此交流激盪成為新創醫材的素材與養分,也展現台灣軟實力,成為醫師發揮的舞台,讓醫院在醫療研發思維上走得相當前面。引進法國育成經驗彰濱秀傳微創手術訓練中心成立於2008年,引進法國微創訓練中心(IRCAD)的育成經驗,成立醫師訓練場域,期望讓更多人享受這項醫療技術。黃士維指出,隨著微創手術日漸普及,未來微創將朝向更廣泛的「自動化手術」邁進,自動化愈普及,愈能消除醫師技術的差異對病人造成的影響,也解決醫師缺乏的問題。「科技導入好的醫療技術對病人更安全」,目前像骨科、神經外科等部分手術已做到自動化。輔導投資醫療新創2021年接下院長的黃士維,過去長期投入微創教學,輔導投資醫療新創。他認為,秀傳醫療體系有悠久的歷史,彰濱秀傳也成立16年,有很好的基礎,他的角色不是去指導每一科別要做什麼,而是幫大家解決問題。新冠疫情影響國內醫院步調,黃士維說,現在環境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科技演變相當快,醫院動得較慢,畢竟醫學鼓勵保守,法規嚴謹,這樣的文化下要求新求變不容易,想跟上潮流,思維和作法上就必須多方接觸。遠距醫療連結到社區「遠距醫療」是趨勢,黃士維表示,若醫療專家從電腦、手機、平板看到世界各國合作的開刀房手術影像,未必是動手操作機器,而是在關鍵時刻指點步驟,幫助就很大,這種「遠距導師」是遠距醫療重要的一環;針對慢性病的照護,將相關資源整合到社區,則可透過遠距醫療免去病人時常進出醫院的不便。自2017年起,彰濱秀傳醫院推動醫療新創人才栽培計畫,也扶植新創醫材產業。黃士維指出,醫材研發很多產業在做,許多學校從有想法到取證、臨床試驗,可能要耗上10年,花掉上億元,因投入經費太龐大,時常做完論文就沒有後續。讓科技照顧好病人彰濱秀傳醫院辦理微創手術訓練,同時擁有全球醫師提供的未來趨勢發展,配合台灣優異的IC、製造業,如今可做出好產品。黃士維期盼,國內新創公司、傳產公司能友善接觸到醫療內部文化,「醫院的本質是醫療,與外部合作讓科技運用在病人身上,照顧好病人才是最終目的。」黃士維養生祕訣:喜歡站著辦公,每周打籃球、健身「我最常出入在院區的微創手術訓練中心大樓,和同仁在辦公室裡工作及運動。」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院長黃士維表示,他刻意升高辦公桌,「站著」辦公,座位旁就是跑步機,手一舉還能順勢吊單槓,由此可知,他很喜愛運動,即便工作繁忙,每周也會空出兩個時段打籃球、健身。黃士維在國外接受教育,很早就培養運動習慣,嘗試各種運動項目,從學生時期練劍道,到現在的三鐵、高爾夫球、籃球,最近還熱中滑板等。他說,年輕時就感受到運動帶來的好處,精神較好,運動已是生活習慣,如果不動,各種痠痛都容易發生。「開刀和運動很像,都是體力活。」黃士維說,每周找教練一對一健身,有的人覺得浪費錢,但他因此空出固定時間運動,「健康用錢買不到,但請健身教練可以買到健康。」黃士維偏好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運動,每周打兩小時的籃球,「不用約很多人,一個人投投籃也能達到運動效果」,建議民眾從有興趣的項目開始運動,最好有伴、且方便去的運動場所,才能持久。竹山秀傳醫院於2004年承接排雲山莊醫療站業務,除秀傳體系醫療人員參與之外,也鼓勵全國醫療人員挑戰自我並貢獻,團隊每周五到玉山登山口,攜帶各式醫療用具及補充藥品,靠雙腳步行8.5公里到排雲山莊,沿途為山友服務,黃士維多次跟著團隊上山,行醫也運動。「很多醫師都教病人要運動,但自己未必有運動習慣。」黃士維說,為打造員工運動休憩場所,也帶動運動風氣,去年院方在院區對面蓋運動中心,有籃球場、羽球場和健身房,可配合醫院的「運動處方箋」,針對病人狀況規畫運動方式與強度,培養他們的運動習慣。黃士維小檔案●年齡:45歲●專長:一般外傷、腸胃道疾病及腫瘤、腹痛、肝膽疾病、盲腸炎等●現職: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院長、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院長、秀傳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學歷:美國杜蘭大學醫學系、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經歷:秀傳紀念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部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非都會區居民,也值得擁有國際一流醫療服務
-
2022-02-18 養生.人生智慧
40歲就從金曲歌手跌落神壇,周治平62歲「活回來」:專注過好自己的每一天,路就會走出來
記憶是很神奇的東西,當一首歌的前奏悄然響起,所有青春都會被喚醒...,也許是《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或是《青梅竹馬》,都紮紮實實地陪伴我們的前半生。 「我不是有太大計畫的人,遇到什麼就成為什麼,平常的生活就是『宅』,追劇、看電視就是我最大的樂趣。」 眼前的周治平氣色紅潤、看不出已經62歲,而且隨和親切,真的是發行百萬暢銷金曲的歌手、又是替張國榮、張學友、齊秦、劉德華、梁朝偉等做過唱片的金牌製作人? 「我的個性很簡單,只做可以掌握的事,不能掌握的事,就不要苦苦去追求。」走在華語樂壇的高峰時期、唱出膾炙人口的動人情歌,又迅速舉辦告別演唱會、喉嚨囊腫開刀、唱片不斷延宕...。 周治平說,自己的中年危機來得特別早,40歲就開始了。在人生急流中要保持「順流」心態,沒有一點歲月的風霜,難以說得如此雲淡風輕。 一路順遂卻在40歲掉落神壇 「說實話我運氣很好,一路有人幫忙。退伍後我唱民歌,就在路邊被製作人發現,第一次就做到齊秦等級的歌手,這是很多人一輩子遇不到的際遇。」 在那個時期累積自己的能量、市場判斷能力,寫了許多好歌出來,一路都很順利,「直到1997年,我從『神壇』上掉下來。」 周治平回憶,當時唱片公司研判他已經「不好推」,漸漸地把經費抽走,專輯忽然變成「告別演唱會」;之後幫鄭中基製作唱片、在台北車站會議廳要幫他站台時,歌迷以為是張學友會來,一看到是他上台,無不顯露失望,這時他心想,「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他說,喉嚨囊腫雖然有影響到他,但主要是因應病情不定所產生的情緒,讓他不願意繼續唱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聽眾不見了。 認識新朋友後,才感覺活回來 「40歲後我就好像過著退休的生活,人生沒有追求什麼的動力,歌很少寫,更是完全不唱了。後來我到北京遇到很多新朋友,一直到2009年、我快要50歲的時候,活著的感覺才又回來。」 「在北京也曾有人給我很高的位子、很多的錢,但如果人生只有賺錢,對我而言意義不大,後來遇到了許多從中國『北漂青年』,他們過得很辛苦,但音樂水準很高,和認真的人在一起你會感受到力量,即使一時看不到成果,過程會讓你感到很快樂。」 周治平說,寫得不夠好的歌他不會拿出來,這也是新專輯《中年男子》延遲8年才發行的原因,一首歌曲可能像《我依然在你心深處》花了10多分鐘就寫了出來,但一首歌也可能近10年才完成。 「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曾經看成轟轟烈烈,但未必能寫出來,我2013年就想發《中年男子》了,但少了一段歌詞,一直到現在我才覺得可以了,但這下子,中年男子都快變中年老人了。」 他幽默地說道自己對歌唱事業的看法,是走一天算一天,又不能走一天算一天,態度上保持平常心,創作上卻「一點也不能少」。 自己沒力量,寄託誰都沒用 「現在我不會去想唱片可以到什麼位置,只注重質量,是否對自己誠實、是否對自己滿意。現在的我,創作能量跟90年代不相上下,甚至內涵更加豐富,聲音或許沒過去清澈,但歌聲的『厚度』卻增加了。」 問他沒有退休規劃嗎?「不去想20年後的事情,只專注過好自己的每一天,路就會走出來。」又問他會擔心市場還會接受他嗎?他回答:「如果自己沒力量,那寄託誰都沒用。」 熟齡之後不會是退場,而是重新踏上屬於自己的舞台。周治平看似淡然,卻像是蘊藏穩穩燃燒生命的火焰,人在江湖、操之在己。●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17 養生.人生智慧
世界天翻地覆、我們怎能被框住!80歲國際牌長媳簡靜惠堅持當「好奇老人」:一直學就不怕老
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簡靜惠的行程總是排得滿滿,一早採訪才結束,下午又要趕赴華山文創園區,親領由文化部長李永得頒發的「文協獎章」。事實上這一天早上,她清晨5時許就起床,還看完了作家陳雨航的新書《時光電廠》,這爆滿行程就是年輕人也要累癱,她卻仍精神矍鑠,腳步輕快地不似80歲老人。 簡靜惠是國際牌創辦人、臺灣松下電器前董事長洪建全的長媳,1971年執掌基金會至今,創造文化界許多第1:創辦台灣第1本專業書評刊物、贊助並發行台灣第1張民歌唱片、創設台灣第1座視聽圖書館……。 基金會歡慶50歲,她決定交棒去玩 引領風騷半世紀,她在基金會歡慶50周年的此刻選擇交棒,「基金會已經有它的體制,我也已經老了,那我就玩唄!」簡靜惠俏皮地說。 老去是修練,簡靜惠20年前就開始準備,她陪伴婆婆洪游勉安度老後,也在老人家身上看到落日紅霞般的美好熟年。「婆婆將自己生活打理得清清楚楚,就算年紀大了,晚輩要帶她做什麼,她都願意。」 人稱「國際牌阿嬤」的洪游勉本是童養媳,為爭取婚姻自由,13歲便到洋裁店工作,存錢為養兄另外娶親。婚後則輔佐先生創業,還曾為了國際貿易應酬之需,打著「學插花」的名義偷偷去學跳舞。 婆婆晚年獨居、樂活成為心中典範 這位非典型婆婆晚年獨居,年逾80歲仍與企業家太太們組成的「12姐妹會」固定相聚,每月約打高爾夫球、吃飯聊天,「老了還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分享過去的盛年風華和人生經驗。」 正因有婆婆為典範,她欣然迎接老後,2年前更拿掉戴了10多年的髮片,不再掩飾一頭白髮。當下朋友愕然、驚呼,但輕輕一嘆轉瞬即過,她剎那間醒覺:「外在的美好,3秒鐘就過去了,真的沒人會在乎你的容貌,人家在乎的是你的談吐、內在的東西。 「年紀大了,讓你不怕的最大力量就是學習。」簡靜惠48歲開創讀書會,但不拘泥形式,「讀書、或不讀書、或玩耍,沒有一定要怎樣,我從來不綁自己!」 愛找年輕人互動、認識新朋友 洪建全基金會研發長曾文娟便說:「她在生活中會時時找年輕人互動,喜歡認識新的人、做不一樣的事。」 好比曾文娟10多年前去學佛朗明哥舞,簡靜惠也跟著去報名,她穿上大圓裙、舞鞋上了2~3次課,才因踩腳傷膝蓋而放棄。 她調侃自己是「好奇老人」,對改變從不抗拒,「改變在我們的人生裡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年紀大了,更要適時看身心各方面與外在環境來變化。」 無懼新科技,還請專家來教學 多年前她與讀書會友推動「不怕老」行動,「養心、養身、養生、踐行,是我理出的4種頭緒。」 她用學習來擴大思維與心靈,至今仍學日文、上鋼琴課,也曾為了追劇練過一陣子韓語,智慧型手機、網路社群、視訊等新科技全盤接受,不但請專家來教,還帶一眾婆媽來學習。 養心之外,她從60歲開始晨運,幾年前發現自己脊椎側彎無法久行,治療結束便找教練帶做肌力與體能訓練。簡靜惠笑言,別把健身當作年輕人練肌肉,其實熟齡者也可以透過運動練回腿力。 像她要求教練每月規劃一次戶外健行,第1次就被帶去絹絲瀑布,把同行友人都嚇壞,「但發現(我)可以耶~所以身體是可以練的!」 (圖/簡靜惠提供) 從自我束縛中解封,活得無所畏懼 至於養生,則是經濟、生活的規劃,一定要瞭解自己的資源:「要不要跟兒女住?自己財產怎麼分配?每個時代都不一樣啊,你應該去想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尤其財務規劃要及早,但也別把外在條件看得比內在力量大,「有錢人不一定人人都好,沒有錢也未必就不好,當你不在乎(錢),多就是少,少就是多。」況且有些快樂,不必靠錢也能得到。 「進入熟齡,不要被既定的框架綁住。」簡靜惠說,世界早已天翻地覆,「現在的教育不是這樣,現在的人生也不是這樣。」她企盼所有進入熟齡階段的每個人,都能從自我束縛中解封,去玩、去學習,活得無所畏懼。●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提升免疫力,笑就對了!產生笑容時腦中釋放快樂激素,有效舒緩各種疼痛、不舒服.抑鬱症真是可怕惡魔!苦苓:那時唯一念頭是要怎樣尋死,才能讓妻子拿到全部保險金.攝護腺手術容易出現低體溫!骨科、泌尿科手術特別要注意,「這樣做」避免併發症發生
-
2022-02-17 新聞.長期照護
加強肌耐力 銀髮族也需做重訓
我國人口快速老化,65歲以上長者約394萬人,容易有肌少症等病症,以盛行率7%計算,估計有30萬名長輩面臨肌少症威脅。為防範高齡長者出現肌少症,衛福部國健署挹注2.88億元,將於民國114年前在全國設置288處「銀髮健身俱樂部」,鼓勵長者就近活動,以延長健康餘命,預防及延緩失能。肌少症會發生什麼問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根據國健署調查,長輩一年跌倒比率約16.5%,其中8%因跌倒而就醫、住院,跌倒後恐發生骨折、引起腦中風或失能等嚴重損傷,因此要預防長輩失能,最重要就是增加肌力。賈淑麗表示,「銀髮健身俱樂部」是由地方政府結合公有閒置或低度使用之空間設置據點,目前已核定88處據點,加上先前14處試辦據點,已服務約700人、累積8000多人次參與,平均每位長輩運用三次以上,經過調查有7%長輩相當滿意。75歲的陳聯煌曾經罹癌,醫師透露他僅剩五年壽命,本來就有運動習慣的他,為了健康著想,決定參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智慧樂齡健康促進中心」,每周5天在健身俱樂部中跟教練學重訓、學用健身器材,加強肌耐力,也促進人際關係。嘉義縣「新港鄉海瀛村銀髮健身俱樂部」健康管理師洪晉宏分享,會和物理治療師合作擬定運動處方,並透過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量表,依照長輩體適能狀態,給予運動指導、運動傷害或骨科疾病諮詢。若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長輩,會協助他進行自主性等張、等長的肌力運動,訓練股四頭肌與臀肌,穩定膝關節附近肌群,減少膝蓋摩擦。洪晉宏表示,據點中有不少長輩過去以務農為主,總認為「以前做農就是運動」,要說服長輩運動很不容易,俱樂部除了透過影片、獎勵機制等,也會與C據點合作,像是長輩來運動就送痠痛乳膏,增加長輩意願。
-
2022-02-16 新聞.長期照護
75歲超狂阿伯伏地挺身、倒立都OK 1周5次這樣練
75歲長輩陳聯煌曾經罹癌,醫師透露他僅剩5年壽命,有運動習慣的他為了健康著想,決定參與雲林科技大學的智慧樂齡健康促進中心,每周5天在健身俱樂部中跟教練學重訓、學用健身器材,加強肌耐力也促進人際關係。我國人口快速老化,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統計至110年1月老人人口指數為16.9%,預估社區內共有394萬名長輩。最憂心長輩出現肌少症,以肌少症盛行率7%來算,估計有30萬名長輩面臨肌少症威脅。肌少症會發生什麼問題?賈淑麗說,根據國健署調查,長輩1年跌倒比例約16.5%,其中8%因跌倒而就醫、住院,跌倒後恐骨折、引起腦中風或失能,心血管疾病與骨骼肌肉疾病是跌倒後最嚴重損傷,因此預防長輩失能最重要的是增加肌力。國健署爭取行政院前瞻計畫經費,自110年至114年將挹注2.88億元,於全國設置288處「銀髮健身俱樂部」,由地方政府結合公有閒置、或低度使用之空間設置據點,鼓勵65歲以上長者就近活動,以延長健康餘命,預防及延緩失能。賈淑麗表示,至今已核定88處據點,加上先前14處試辦據點,目前服務約7百人、累積8千多人次參與,平均每位長輩運用3次以上。嘉義市首座推髮健身房的示範站「精忠健康有力站」,社區主委楊鳳祥積極爭取支持後,將環境重新修繕、成立志工隊,營造友善空間,並添加運動設備,同時幫每位長輩量身打造專屬識別碼,透過藍芽紀錄長輩心跳、血氧,運動過程更安全。嘉義縣「新港鄉海瀛村銀髮健身俱樂部」,則結合運動與物理治療所,健康管理師洪晉宏分享,會和治療師合作擬定運動處方,並透過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ICOPE)量表,依照長輩體適能狀態,給予運動指導、運動傷害或骨科疾病諮詢。若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長輩,會協助他進行自主性等張、等長的肌力運動,訓練股四頭肌與臀肌,穩定膝關節附近肌群,減少膝蓋摩擦。洪晉宏表示,據點不少長輩過去務農為主,會認為「做農就是運動」,總覺得年輕已經做很多運動,老了為什麼還要運動,起初要說服長輩運動不容易,會透過影片、獎勵機制等,像是與C據點合作,長輩來運動就送痠痛乳膏,增加長輩意願。雲林縣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成立「智慧樂齡健康促進中心」,為大學成立的示範中心,長者陳聯煌先生參與後,循序漸進地使用運動器材及提高強度,重拾力量與熱情。國健署近期辦理「銀髮健身俱樂部短片競賽」活動,歡迎各界投稿分享參與銀髮健身俱樂部的故事。
-
2022-02-1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打嗝、燒聲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中醫師點名10症狀,搞懂腸胃生了什麼病
不少人會認為,當脾胃出狀況時就會有胃痛、腹瀉、腹痛、腹鳴等現象,其實脾胃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以下這十種症狀,會時常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但很多人卻不曾注意過,當這些日常的症狀開始跟以前不一樣時,請務必多加留意,因為很有可能代表你的脾胃出問題了。一、打嗝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打嗝又稱「呃逆」,為胃氣上逆所引起的現象,像是吃太飽、吃太快、吃太多產氣的食物、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會造成打嗝,一般短暫且可以自然停止的打嗝,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是過於頻繁地打嗝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很可能是胃部疾病所引起,例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等。此外,腦部腫瘤、中風、頭部外傷等中樞神經出現問題的患者,甚至某些類型的癌症,都可能會出現頑固性呃逆,建議當打嗝停不下來時,應及時就醫,找出病灶對症治療。二、放屁中醫將放屁、排氣稱之為「矢氣」或「屎氣」。每一個人都會放屁,適量的放屁對身體是有利的,反映著體內的氣機通暢。郭大維院長指出,但如果出現以下這些放屁類型就需要多多留意,有可能是身體疾病的症狀:❶多屁在中醫認為,經常性的放屁並非是在排毒,而是腸道消化不良,或是腸道壞菌太多時所引起的。正常來說,一天的放屁次數在十四~二十六次皆屬正常範圍,若超過這個數字就代表多屁。當脾胃虛寒時,排氣會變多但不臭;若脾胃濕熱,排氣不但多且臭。基本上放屁次數過多,大多和腸胃功能有關,例如腸躁症、便祕等,都可能引起多屁的症狀。❷臭屁中醫認為,經常排臭屁,是腸胃較虛、消化不良,脾胃濕熱讓腸胃運化停滯所致。而大多數的屁是無氣味的,會有臭味的原因多來自於「硫化物」的成分,和日常飲食有相當大的關係。經常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燥熱食物,例如起司、紅肉等,這些黏膩難消化的食物,都會導致腸胃運作失常,也更容易造成難聞的屁味。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腸道發生病變,例如潰瘍、慢性發炎、腸道有出血,甚至惡性腫瘤等現象時,排出的屁味也會更加刺鼻。三、脹氣脹氣最常發生在吃壞肚子或吃到腐敗的食物、胃痙攣、腸絞痛等情況,但長期找不到原因,或是突然發生且無法緩解的脹氣問題,就要考慮其他病因的可能性,像是胃發炎、腸道感染,甚至是癌症等,都可能造成胃脹氣。就以大腸癌來說,腫瘤會阻塞腸道而導致腹脹,早期的胃癌通常也沒有太多症狀,大多以上腹部脹氣或消化不良等模糊症狀表現。四、便祕在中醫上認為,便祕大致有四種證型:❶腸胃燥熱:飲食不正常、吃過度辛辣、油膩的食物。❷陰寒凝滯:喜歡吃生冷食物。❸氣血不足:久病體虛,像是有糖尿病、急慢性腎病、腎發炎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❹氣機不通:久坐少動、情緒憂鬱、容易煩心者。大部分的便祕都可以透過飲食或生活習慣來調整,但當你的便祕型態伴隨著這些症狀,還是建議需考慮就醫,以免症狀惡化。五、腹瀉腹瀉在中醫裡面稱之為「泄瀉」,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可見腹瀉和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腹瀉主要是由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原因包括食物不潔、食物中毒、食物寒涼、消化不良等。約有八成患者是屬於急性腹瀉,而慢性腹瀉致病原因比急性複雜,例如克隆氏症、潰瘍性腸炎、腸道感染性疾病,甚至是大腸癌、小腸吸收不良等病症,都可能有長期腹瀉且排便帶血,甚至還有體重下降或貧血等症狀。急性腹瀉是指,一天之內腹瀉超過四次,且持續超過三天、甚至是兩個星期都未能緩解,患者可能會有脫水的現象,尤其是發生在身體比較虛弱的年長者及幼童時,要更加留意,恐會有大量脫水,甚至產生休克的情況發生。而慢性腹瀉則是,腹瀉情況超過兩個月都未有改善,且體重有明顯下降或貧血的情況發生。六、腸鳴腸鳴又稱叫腹鳴,是指腸動有聲。中醫認為,若鳴響在胃部,是為中氣不足、胃腸虛寒;若腹中腸鳴如雷,多為風、寒、濕、邪,以致腸胃運作紊亂所致;腹內有腸鳴聲,會有腹脹、胃腸功能傳導減弱所致。有些人的肚子動不動就咕嚕咕嚕叫不停,肚子餓也叫,不餓也叫,每當在重要場合或安靜的場所都會讓人瞬間尷尬。當腸內好菌、壞菌、菌體失調而產生大量氣體,使腸胃內容易產生幅度過大或異常移動時,就會出現「腸亢進」,也就是腸鳴的現象。短暫的脹氣腸鳴不大會被視為疾病,但若腸鳴次數增多、聲音增大且伴隨其他不適,如腹痛、腹脹或食慾低下等,或是腸鳴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就可能表示有腸胃發炎的症狀,最好安排檢查,排除是否有長息肉、腫瘤等疾病。七、厭食中醫厭食稱之為「納呆」,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也是一種進食障礙。厭食可分為三種證型:❶脾氣胃虛型:通常患者精神較差、臉色枯黃、拒食、易出汗、舌苔薄白,稍微進食,糞便呈稀薄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❷積滯不化型:通常患者形體偏瘦,食之無味,也沒有食慾。❸胃陰不足型:通常患者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乾而無光澤、大便乾燥、舌苔少且偏紅,不喜歡進食。一般會從疏肝解鬱進行調理,並加以調理脾胃,都可以獲得很大的改善。當自己或是身邊朋友有以下症狀時,就可能要警覺有厭食的發生:①突然開始挑食。②明明沒吃多少東西,卻突然開始劇烈運動。③吃完東西就開始催吐。④體重極速劇減。⑤注意力不足、情緒焦慮。⑥過度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八、暴食上面提到的厭食,暴食行為障礙也是飲食失調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的暴食是屬「脾胃濕熱」夾帶肝鬱體質。所謂暴食的定義是指,無法控制過度的飲食行為,診斷準則包括:①無法控制自己進食(包含份量)。②過度進食後會有強烈的罪惡感,並用激烈的補償性行為避免體重增加,如催吐、服用瀉藥、灌腸等。③以上行為在一周內出現兩次以上,並持續三個月就可能有暴食的傾向。在治療上除了緩解焦慮的情緒,同時一併改善因暴食所引起的脾胃失調,著重在健脾利濕、疏肝理氣。九、燒聲、久咳不癒一般來說,沙啞或是咳嗽,很多人的直接反應都會認為是支氣管發炎,或者是肺部出現問題,但其實排除掉肺部疾病的因素,有些腸胃問題也會造成喉嚨沙啞或久咳不癒等現象,最常見的就屬於胃食道逆流。通常由胃酸引起的咳嗽症狀,往往會伴隨著喉嚨卡卡以及胸口灼熱感,躺下時症狀更加劇。十、大便出血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便血也稱之為下血。有些患者便血情形有一段時間,但卻一直認為是痔瘡所引起的現象,忽視了便血的警訊。若以初步的出血顏色來做簡單的判斷,痔瘡出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而腸胃道出血或是腫瘤所造成的出血顏色,因為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往往會偏暗紅色,甚至為黑色,但並不代表鮮紅色的血便就都是痔瘡所引起的。若腫瘤的位置靠近肛門處時,也會排出鮮紅色的血便。當出現便血症狀時,若伴隨著腹痛或大便形狀改變時,最好可以盡快的安排就醫檢查。書籍介紹書名:讓腸胃動起來:暖男中醫師教你順時養生術+養腸操,遠離胃痛、腹脹、便祕、食慾不振作者:郭大維, 王瑞玲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09/21作者簡介郭大維/現任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所 醫學博士研究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 醫學碩士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高雄醫藥大學 復健醫學理學士主治專長內科:咳嗽、過敏、青春痘、睡眠障礙、腸胃疾患婦科: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兒科:過敏、體質調理、轉骨調理男科:性功能障礙、頻尿、攝護腺肥大針灸科:運動傷害、職業傷害、久年痠痛特殊治療:腦中風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症、退化性膝關節炎、椎間盤疾患累積性創傷症候群(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等)特種針法:針刀治療、眼針治療、筋骨針治療郭大維中醫師 FB:www.facebook.com/drtcmdavidkuo王瑞玲/資深醫藥、美食記者,擁有25年以上的醫藥採訪經驗。著作《小毛病發現大疾病系列十本》、《愛,小吃》、《心臟回春術》、《骨科診治照護全書》、《不用餓肚子,5周瘦10公斤》、《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等書。經歷▸曾任《自由時報》、《大成報》、《民眾日報》、《臺灣時報》、《臺灣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等多家報社醫藥採訪記者▸曾任《柯夢波丹雜誌》影劇採訪編輯、凱信出版社醫藥叢書主編▸《BODY體面雜誌》醫藥專欄作家▸健康醫起來」節目主持人▸「實在不可思議」健康節目主持人與策畫▸高雄教育廣播電台、中廣流行網快樂廚房節目主持人▸國防部衛教講師王瑞玲醫藥美食記者FB:www.facebook.com/reallyjie520延伸閱讀: 秦老闆的當鋪故事:92歲老太太,用4件「傳家之寶」教我的人生智慧
-
2022-02-1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退化性踝關節炎 宜及早治療
中國醫大新竹附醫發現,近年台灣越來越多老人受關節炎所苦,雖然關節多因年長退化,但有長者以為是常見的痛風發作,自行服藥止痛,等發現未獲改善才就醫,最後確診是不可逆的退化性踝關節炎,置換人工關節才根治,有些人甚至折磨長達數年,其實大可避免。日前一名65歲婦人頻繁扭傷右腳踝,因每次腫痛都慢慢自行緩解,竟10年未積極治療,只簡單吃止痛藥,直到跛腳、腳掌無法貼地和劇烈疼痛,已行動不便,才知事態嚴重。骨科醫師楊子正表示,退化性踝關節炎通常都是受傷導致,即便是小小扭傷,若不好好治療,都可能造成長遠影響,因為是不可逆的傷害,一旦發生,只會越來越嚴重,因此老年人如果扭傷腳,建議及早治療,不要輕忽。他指出,足踝疾病不常見,常見症狀反而是姆指外翻、扁平足、肌腱退化等,但退化性踝關節炎十分惱人,不僅疼痛,還會導致行動不便,因此也建議患者直接採取積極治療,動手術可徹底解決問題。楊子正也請患者放心,因醫療技術進步,已逐漸減少使用關節融合術方式改善,現多採人工關節置換,不僅可以保留關節活動度,走起路來不再卡卡,還能快速緩解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且手術後也不需要太長的復原時間,通常5天就能出院,慢慢恢復正常行走。
-
2022-02-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屏東潮榮診所醫師確診 潮州篩檢站採檢933人均陰
屏東縣潮州鎮潮榮聯合診所復健科女醫師因家族群聚感染,其中,確診的醫師母子3人住潮州鎮,縣府連續兩天在潮州中山公園開設社區篩檢站,縣府衛生局今天表示,共篩檢933人,均為陰性,另居家隔離155人、15名診所工怍人員,一採也皆陰性,但一採陰不代表沒確診,會持續採檢,盼全面阻斷傳播鏈。縣府疫調,女醫師2月5日至8日共看診263人,其中257名屏東縣民,疫調單位漏夜調閱相關資料,逐一詢問是否有實際接觸到醫師,有就匡列隔離,否則就採檢後自主健康管理,另6名外縣市看診民眾,也連絡就近到所在地醫療院所篩檢;潮州篩檢站這兩天篩檢933人,均為陰性,目前尚無擴大跡象。縣衛生局將聯合診所全院15名工作人員全數匡列隔離,送防疫旅館,一採均為陰性,診所貼出「停診」至2月20日的公告。衛生局說,居家隔離者完成居家隔離且採檢皆為陰性,即可恢復正常生活,成為自主健康管理身分,診所完成清消,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即可恢復營業,衛生局也會徵詢疾管署建議來協助診所縣府說,潮州篩檢站結束任務後,民眾如有疑慮,可至增設北中南3處的屏東市國仁醫院、潮州鎮茂隆骨科、恆春鎮南門醫院篩檢站就近篩檢。
-
2022-02-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屏東潮州診所女醫師確診 15員工隔離一採陰、停診至2月20日
屏東縣昨天新增3例確診個案,是家住潮州鎮並在潮榮聯合診所任復健科醫師的母子3人,確診女醫師5至8日有看診,診所15名工作人員全部到防疫旅館隔離,一採全部陰,診所公告停診至2月20日;縣衛生局說,居家隔離者完成居家隔離且採檢皆為陰性即可恢復正常生活,成為自主健康管理身分,診所完成清消,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即可恢復營業,衛生局也會徵詢疾管署建議來協助診所屏東縣政府說,確診女醫師一家人曾於2月2日至2月4日,與家族親友自駕到苗栗旅遊,2月5日回高雄岡山娘家聚餐,之後家族中1名親屬2月8日發病確診(案19431),女醫師使用家用快篩試劑篩檢,結果呈現陽性,經送醫再採驗仍為陽性確診,就讀大學的女兒、高中兒子採驗後也確診。縣府疫調發現,女醫師2月5日至8日共看診263人,其中257名屏東縣民,疫調單位漏夜調閱相關資料,逐一詢問是否有實際接觸到醫師,若有就匡列隔離,否則就採檢後自主健康管理;另6名外縣市看診民眾,縣府衛生局也連絡提醒就近到所在地醫療院所篩檢;診所全院15名工作人員全數匡列隔離,送防疫旅館,診所外貼上「停診」至2月20日的公告。縣府昨、今兩天在潮州鎮中山公園設社區篩檢站,呼籲2月5日到8日曾至潮榮診所看診的民眾或陪醫者,盡快前往篩檢,誠實配合疫調,共同防堵疫情擴散。增設北中南3處的屏東市國仁醫院、潮州鎮茂隆骨科、恆春鎮南門醫院篩檢站,有疑慮的民眾可以就近篩檢。
-
2022-02-04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會轉惡性嗎?醫指常見3種可能
許多民眾日常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身上突然出現腫塊、硬塊,出現這情況總讓人有些緊張,深怕自己身體是否出了什麼樣的問題或是罹癌,對此國泰醫院整形外科李柏穎醫師表示,身體出現腫塊的可能性相當多,也未必就是惡性,若有出現相關症狀盡早檢查即可,不必過度緊張。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是什麼?醫指常見3大可能! 李柏穎醫師表示,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原因繁多,從三大方向來看,與皮膚軟組織有關的例如脂肪瘤、表皮樣囊腫、纖維瘤、皮膚癌等。位置較深的也可能和肌肉、骨關節有關,例如肌肉瘤、骨瘤、軟骨瘤、腱鞘囊腫、腱鞘巨細胞瘤等。神經和血管也有可能出現腫塊,如神經瘤、血管瘤、血栓引起腫塊等。 身體出現的腫塊,絕大多數都是良性,惡性機率較低,不過一樣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以脂肪瘤來說也有可能形成惡性的脂肪肉瘤,不過機率非常低,而上述這些還僅是個大方向舉例。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先不必緊張,先前往醫療院所作個檢查,治療也都是及早治療越有利康復。 出現硬塊、腫塊是癌症嗎?醫:4種情況盡早就醫! 李柏穎醫師指出,雖然腫塊、硬塊大多數都是良性的,不過若是發現到不尋常的變化還是得更加小心,更是不宜再拖,包括了快速變化、快速變大、樣貌怪異、出血潰瘍等,雖然未必就是惡性,但確實存再較高的風險,需經過化驗後才有辦法確診,因此若有這些情況,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民眾在身體出現腫塊、硬塊時,總是還會想再多觀察一下,又或者不確定到底什麼時候就醫檢查為佳,對此李柏穎醫師表示,其實發現不明腫塊的當下就可以檢查,特別是前述出現的症狀、外觀明顯改變等,而若是影響到生活,甚至是出現了會麻、會痛等症狀,自然就別再猶豫了。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可以看哪科?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需前往醫療院所檢查,大多數民眾可能多會想到皮膚科、骨科、一般外科等。不過正如前述所提到的,發生的原因可能性非常多,而一般的醫療院所也可能沒有手術治療的項目,李柏穎醫師表示,其實民眾可直接至整形外科尋求協助,更有助於找出原因,必要時直接安排手術治療,將其切除取出。 《延伸閱讀》 .硬塊出現在手部、膝蓋、腳踝?醫:常見為腱鞘巨細胞瘤,盡早就醫! .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但不必恐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04 新聞.杏林.診間
繼承恩師羅慧夫精神,用愛填補人間殘缺!羅綸洲,染上國際義診的癮
持續23年有餘,從不間斷,走過8個國家、至少15家醫院,治療過1800多個病例,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著羅綸洲醫師如此熱中從事國際義診?甚至到了「樂此不疲」的地步?這要從羅綸洲恩師羅慧夫醫師的「用愛填補人間殘缺」說起……。1998年,羅慧夫醫師首次帶隊到越南義診,接著應台商邀請,前往柬埔寨了解當地治療唇腭裂的情形,於是從1999年起,羅綸洲醫師就跟著羅慧夫醫師帶著一個唇腭裂的外科醫療團,總共12個人,到柬埔寨首都金邊做義診。此後每年出團,差不多三到五次,義診的國家不斷增加、治療的病例數持續上升,直到2020、2021年因新冠疫情而改採線上義診……。這23年來,羅綸洲用專業、時間和愛心寫下了一段段「用愛填補人間殘缺」的故事。「我們覺得國際義診這個方式不錯、很有意義,而且做得很順利,所以從1999年開始,總共到過越南、柬埔寨、緬甸、菲律賓、中國、印尼、泰國、外蒙古等8個國家,以及更多的城市,比如越南就有胡志明市、河內,還有其他的省分……。」羅綸洲醫師認真回想、扳指盤算:「每次出團大多待一個禮拜,短的話,3至5天不等,比如到泰國義診,常常只是去教學、做個別的手術示範。」義診不是幫忙開刀 而是教他們開刀柬埔寨和外蒙古,義診團幾乎每年都去,越南間斷過兩年,原因是胡志明市的醫院吸收了太多外來的唇腭裂醫療團隊。羅綸洲強調,他們應該培養獨立自己做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仰賴外來的團隊。義診團的目的,不是幫忙開刀,而是教他們開刀。如果自己沒有打算獨立發展的話,是無法紮根的,外界的幫助是短暫不長久的,所以就放棄那兩年,後來他們回過頭來扎根做,也變成了相當不錯的團隊。人生的第一次,印象總是最深刻的;羅綸洲醫師的義診生涯,也是如此。1999年,已經退休、回美國的羅慧夫醫師,對醫療義診還是牽腸掛肚,他督促並親自帶領子弟兵到金邊義診。當時的柬埔寨很落後,羅綸洲記得很清楚,當地沒有紅綠燈,醫生月薪約150美金,為了生活,要額外兼差。此外,政治不穩定,有時甚至會聽到游擊隊與政府軍對戰的槍聲,還好有台商幫忙,確保了人身安全。當地衛生條件不好,全團拉肚子,此後學會了怎樣避免去那些食物不乾淨的餐廳,或不吃生冷食物以免腸胃不適。總之,異國水土不服,大腸菌也不一樣,不得不鼓勵團員在出團前兩個月吃路邊攤「練一練」,免得到時拉肚子。有回,一位平常在家吃得太衛生的麻醉科女醫師跟團,結果她一直拉肚子,幾乎整個禮拜都不能工作,義診團還得幫她打點滴;回國後,女醫師的媽媽就不准她再跟團了。更麻煩的是,金邊常常停電,刀開到一半,有時全黑了,初來乍到的義診團不免會緊張驚慌,但當地醫生早已習以為常,打開手電筒,繼續未完的手術。義診的金邊國家兒童醫院,是早年由俄羅斯所建立的。醫院的手術紀錄都是很簡單的清瘡或急性闌尾炎,完全沒有治療唇腭裂的經驗,義診團第一次去,就幾乎把他們手術紀錄書都寫滿了。醫院有兩間簡易開刀房,是日本慈善團體幫忙建的,義診團也和這個慈善團體合作唇腭裂治療,並得到當地病人和醫師的讚賞與支持。要幫助人家 不能只有愛心而沒有技術有位到此義診的美國骨科醫師,慕名前來看羅慧夫醫師做唇裂手術,他看出興趣來,於是問道:「能不能教我做唇裂手術?」羅慧夫醫師問他:「你學唇裂手術做什麼?」那位骨科醫師說:「希望可以幫他們做唇裂手術。」羅慧夫醫師嚴肅地拒絕。你不能夠為了這短暫的學習,就做唇裂手術,如果做不好,傷口裂開了,就害了當地的病人。你這樣做,對他們沒有幫助。「要幫助人家,不能只有愛心而沒有技術,這是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事!」羅綸洲有感而發地強調,後來每次出團,都會挑選有經驗的醫生、護理師、麻醉科醫師。這些年到柬埔寨義診,都是透過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連繫與安排,因為國際義診不只有醫療,還有跟當地跟政府之間溝通的文書工作跟行政流程,尤其是,柬埔寨老百姓沒錢開刀,除了醫護人員、手術材料、還得幫病患找資源,甚且醫院也沒錢。為了訓練當地醫生能幫唇腭裂的同胞患者開刀,還找了美國「微笑列車」幫忙,當地醫每做一個唇腭裂手術,相對補助250塊美金,當作醫院的行政費用,這涵蓋了開刀房外科、麻醉科、護理師以及手術材料等必要支出。從1999年到今天,一路走來,柬埔寨一步步進步,現在他們可以自己開刀了,除了一樣得到「微笑列車」的補助,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再相對補助津貼。當初柬埔寨也有英國籍的NGO組織協助尋找跟蒐集紀錄病人,長庚團隊去的時候,他們就把病人帶來,英國籍NGO的一位女士每年配合到鄉間找病人,到了合作的第五、六年,她得到英國皇后的獎賞,回英國領獎,這說明了:一個唇腭裂的治療,真的不能光靠一個醫療團隊或是基金會,還需要當地台商支援、醫院配合、政府許可及協助,甚至和不同的國際NGO組織合作,真可謂「眾志以成城」。很多對唇腭裂義診有興趣或經驗的國際NGO組織,聽到或知道要和國際有名的長庚唇腭裂治療團隊合作,都備感榮幸,不少當地醫院院長更主動接洽或歡迎長庚團隊前往。長庚顱顏義診團隊之所以能做出口碑,主要是20多年來兢兢業業的累積,既有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長期合作,更有團員的愛心付出。其中,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前執行長王金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她對國際義診、國際事務很有概念,做好許多聯絡、協調和安排工作,還動員了很多人脈,從外交部、衛生福利部得到一些資源,以及從國際NGO找到合作夥伴等等。(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1-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屏東5歲女童確診 足跡遍布星巴克、溫泉旅館、全聯
今天是小年夜,疫情升溫,屏東縣萬丹鄉一名在高市諾貝爾幼兒園就讀的5歲女童被匡列居家隔離,29日因出現症狀就醫,採檢陽性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發布案號18854,縣府今公布女童涉及公共場所足跡,包括星巴克潮州門市、四重溪北緯22度溫泉旅館、全聯萬丹大順店等,已展開相關足跡場所消毒作業。潘孟安說,距離去年7月6日屏東上一起病例後,時隔208天再次出現確診個案,高屏生活圈緊密,縣府團隊嚴密觀察疫情發展,此個案感染源明確,請大家不要恐慌,也請民眾誠實配合疫調,共同防堵疫情擴散。衛生局長施丞貴說,該名女童因其就讀幼兒園的兩名同學(案18749、18771)均確診,被匡列居家隔離,29日出現體溫偏高37.5度、有痰等症狀前往就醫,因有病例接觸史進行採檢,結果確診。施丞貴說,經進一步疫調追溯女童前一周足跡發現,女童曾隨父母外出,地點包括1月22日星巴克潮州門市、國道3號下方單車步道竹田鄉光明路段,1月23日至四重溪北緯22度溫泉旅館獨立湯屋、恆春鎮墾丁森食堂,1月25日再次至星巴克潮州門市,1月27日全聯萬丹大順店。施丞貴說,場所已展開清消,已匡列27人,其中女童親友10人採檢後,安排至防疫旅館隔離,而且14天隔離期滿後需再自主管理7天;另有17人列入自主健康管理。請曾至相關場所的民眾自接觸日起14天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如有上呼吸道、腹瀉、嗅覺異常等症狀請盡速就醫。衛生局指出,即日起啟動擴大篩檢專案,在全縣北中南開設三處篩檢站,北區屏東市國仁醫院、中區潮州鎮茂隆骨科、南區恆春鎮南門醫院,呼籲有曾至相關場所或足跡重疊者請在2月2日前就近免費篩檢;若出現疑似症狀者,請至全縣14家責任醫院就醫,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國仁醫院、寶建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附設屏東民眾診療服務處、大新醫院、高榮屏東分院、安泰醫院、輔英醫院、枋寮醫院、潮州安泰醫院、衛生福利部恆春旅遊醫院、南門醫院及恆春基督教醫院。
-
2022-01-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男腰椎滑脫長期下背痛 醫用電腦導航脊椎手術助他脫苦
1名50歲男性一年多來飽受下背痛、左小腿及足部麻痛,醫師查出是腰椎滑脫及脊椎狹窄合併神經壓迫,才導致走路走不遠,生活大受其擾,所幸透過電腦導航脊椎手術治療後,讓他隔天即可恢復至接近正常行走,且痛感大幅減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林琮凱指出,患者病因是第4、5腰椎及薦椎脊椎滑脫,加脊椎狹窄合併神經壓迫,傳統脊椎手術多採背後開刀,需挖開脊椎骨打開全部脊椎腔,神經暴露多,另放置骨融合支架時多需勾開神經根或脊髓,神經損傷風險相對較大。但電腦導航脊椎手術自後腹腔置放相對較穩定之大型骨融合支架,放置時不需拉勾神經,肌肉組織也僅做拉撐,並不會將之切斷,因此能大幅減低神經損傷風險,術後也因肌肉組織破壞少,肌肉力量得以保留,一般當日或隔日即可下床活動,甚至幾乎正常行走。林琮凱指出,許多人擔心手術從腹部進入,是否影響腹內器官。實際上,手術過程會繞過肚子內的大臟器,避開腹腔重要大血管;進入腹腔後直接到達脊椎骨,全程都以不傷害腹腔內的腸子、膀胱或子宮等重要器官為原則進行,是十分成熟的技術。他說,由於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或姿勢不良,下背痛已成文明病,多數下背痛只要調整姿勢後,都能改善症狀,但若疼痛症狀持續,且延伸到臀部或腿部,甚至有下肢麻痛無力等症狀,必須趕緊就醫接受診斷及協助,避免病程進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
2022-01-24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挑鞋不是越舒服越好!5觀念更助足健康、防足底筋膜炎
挑鞋時民眾除了看款式外,也多會注意手指放入鞋子後有一指的距離,讓自己的腳不會太緊而「咬腳」,有得人也會特別挑選在下午晚上的時候買鞋,認為此時的腳經過一整天的行走,會變得較為浮腫,此時更有助選鞋尺寸避免太小。在這之外,接下來普遍就是看鞋子穿起來是否舒適,不過對此物理治療師鍾馨葦表示,鞋款並不是越舒適越好建議留意5大原則,以利腳部健康。 挑鞋不是越舒服越好,5觀念更助足健康! 鞋杯:要不易變形鍾馨葦物理治療師表示,許多民眾會認為又厚又軟的鞋子就是好鞋,但是其實越厚軟,對於腳而言就像是行走在一塊相當不穩定的海綿上,著地部穩定,不僅肌肉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平衡,也沒有緩衝作用,行走的挑戰性也提高,也增加了扭傷的機會。此外,在挑選鞋款時,鞋子包住後腳跟的「鞋杯」軟硬度要適中,尤其不能太軟,可用手指按捏,若明顯可捏得下去,相對保護作用就較低,鞋杯需要穩固,手無法明顯的按壓,如此才有足夠的保護及穩定性。 氣墊:後腳跟為佳接下來,在氣墊鞋的購買上,若為氣墊鞋需留意是否為整個腳底都是氣墊,還是只有腳跟位置為氣墊,若是整雙鞋底都是氣墊,那麼便有如前述踩在海綿上一樣不穩定,即便穿著當下感覺舒服,穿久也會逐漸感到不適。因此若挑選氣墊鞋,建議以只有腳後跟是氣墊的為佳,而日後氣墊洩氣自然也就得丟棄。 中足:彈性要充足除此之外也要注意中足的彈性是否足夠,也就是鞋子的中段,若中足不具彈性,行走崎嶇的道路也難以緩衝,可試想穿著一雙硬梆梆的皮鞋登山一般,當然登山鞋又是另一個學問。一般鞋款建議可適度、不破壞商品為前提的左扭右扭,扭轉時帶點彈性便是支撐中足彈性夠的鞋款,反之若無法扭動,或像擰毛巾一般可以360度扭轉便不建議。 前足:折點要明顯接著是前足,前足需注意要有「折點」,也就是鞋子在前腳掌與中足間的交界,是否有明顯的凹折線,而非整雙鞋一起彎曲。因為在行走時,腳並非僅為抬起、放下,而是會從腳跟、中足到前腳掌產生推進動作,此折點可以輔助推進,若沒有折點,推進的壓力將集中在腳掌上,行走時自然也會比較吃力。因此選鞋要注意鞋子是否在前腳掌位置有明顯折點。 鞋頭:寬度要符合挑選鞋款,除了放進手指測量腳的長度,也需注意鞋頭及寬度的大小。人的腳可略分三種類型,羅馬腳為前三趾齊平,希臘腳為第二腳趾較長,埃及腳則為大拇指最長、依序較短,亞洲人的腳普遍偏寬,且多為埃及腳、羅馬腳,若鞋頭大小不符,就很容易出現拇指外翻、頂到腳趾、兩側腳趾摩擦等問題,尤其是尖嘴鞋更為嚴重。建議在挑選時可先將腳貼齊鞋底目測,若可將鞋墊取出是在好不過的,將腳底和鞋墊貼齊測量更為精準,若超出鞋墊範圍,自然就不適合。 足底健康日常保養很重要,4招更助防範足底筋膜炎! 鍾馨葦物理治療師表示,鞋款對於足底的健康影響相當深遠,挑選時可多留意細節,而日常的行走方式及保養也相當重要。 現代人不論是在外或在家,穿著鞋子或拖鞋走路的時間,比赤腳走路時間還長,導致足底抓地的小肌肉日漸失能無力,也因此常見足底筋膜炎的足底疾病。正確的行走力線,會是腳跟中心線偏外側先著地,接著力量通過中足中心,最後傳遞到大姆趾推進離地。建議民眾可觀察自己在行走時足底力量的分佈,透過察覺自我才有助於改善足部健康。 保養足底也和小腿息息相關,鍾馨葦物理治療師建議,平時可多做伸展運動,像是弓箭步就是個簡單又足夠伸展的選擇,這動作從小腿到阿基里斯腱再到足底,整個下足筋膜、肌肉皆可獲得伸展。另外,也可以作些簡易的按摩,例如腳底踩網球或彈力球,就可以充分按摩到足底,而小腿則可以雨刷的方式放在滾筒上擺動,使筋膜分離得到舒緩,除了放鬆也需要透過踮腳訓練,能增加腿部肌肉彈性。而若是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或時常有小腿痠痛問題的民眾,這些方法也有助緩解。不過若症狀反覆發生,建議盡早尋求醫療協助以利改善。 最後也建議,平時應準多注意自己鞋底磨損的狀況,鞋底磨損傾斜角度太大,長期下來容易對足部、膝蓋、骨盆甚至是整個人的骨架容易歪斜造成疼痛等不良影響,提醒民眾多留意。 《延伸閱讀》 .鞋子挑錯當心腳越走越痛,醫教挑鞋要點,常見4大迷思要小心 .穿鞋也會痛原來是拇趾外翻?骨科專家教兩條線自我檢測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24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 /慢跑-我的「逃逸路線」
1995在美進修兩年。我以「準居民」身分,在洛杉磯充滿歷史感的stairway(階梯山徑)慢跑。繁忙的工作充滿挫折,這是我的「逃逸路線」。景致因踐履而具體,我處處誌之,路人的閒聊,擦肩而過的微笑,無從預先興奮,卻迭有驚喜。心情低落的時候我跑步,跑步時只往前看,背後沒有值得留戀的東西。日子有點難捱,往前跑,不要停。前方黑暗隧道盡頭,有光。回國後,我持續慢跑。想跑多遠就跑多遠。慢跑到終點時,感覺自己的渺小,一種肢體極度疲憊與心靈無限滿足的奇妙組合。近兩年,跑久一點,膝蓋開始隱隱作痛。我的身體侷限著我,似是我的牢籠。心以為能到的地方,變得遙遠。原來「衰老」這件事,不用主動去探問,它自己就會找上門。以前的作家描寫「衰老」時,多半自己還很年輕。莎士比亞寫《李爾王》的時候只有41歲。寫「老年」的契訶夫只活了44歲。那年代醫藥不發達,平均壽命很難看。當代醫學進步,活到八、九十歲稀鬆平常。衰老不會阻止你長壽。我們修修補補,設法遲延死亡,卻很容易活成一種沮喪且令人不悅的樣子。不禁要問: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科學已經證明,年老帶來生物學的必然折損。你有沒辦法改變「DNA端粒縮短」(telomere shortening)。你沒有辦法改變大部分細胞分裂50次之後就開始凋亡。粒線體上的突變使我們失去能量。老化導致慢性發炎,保護性的膠質停止生成,骨頭疏鬆,關節磨損,肌肉質量流失……這些都不太優雅 ,不太羅曼蒂克。來到這年紀,每一點小小的病痛,都好像是世界末日的開始。就像通緝犯聽到的每個敲門聲,都似警察臨檢。我尋求骨科同事的醫療建議 。得到的答案:「不要跑就好啦。」「跑步有什麼好玩?」他們不知道。我不能跑步,有一點像畫家失去辨色力,或者是音樂愛好者聽不到聲音,是生活的重大損失。我想到自己的病人,也曾因為疾病而喪失某種生活日常功能或樂趣。我也是叫他不要做這、不要做那,「不就好了」?即使疼痛,我還是要跑。終於我遇到一位「聽懂我」的骨科醫師。他說:「你有輕微的退化膝關節炎,但不嚴重啊。一定是你看診久坐。記得要訓練腹肌和大腿肌肉來做支撐。外出活動一定要穿戴護膝。必要時,我幫你開點藥,打點PRP……」我的膝蓋真的變得比較不痛了。我又開始慢跑。繼續看病,和被看病。或許奇蹟不會出現,我不能阻止退化。但醫師知道我的苦,總是在旁陪伴鼓勵,我還是可以邁大步向前跑去。醫師鼓勵的話語就是病人最好的「安慰劑」。我告訴我的病人:只要樂觀前行,妥適的處理衰老,長壽是一個禮物。看看美國總統拜登(Biden)跟防疫總指揮佛奇(Fauci),80歲仍可以領導群倫。我突然有股訂機票的衝動。等Omicron浪潮過後,用冒著煙(快報廢)的膝蓋,重跑一回洛杉磯那些stairway。腦海中的路標,和病人的心情一樣,亙古不變。
-
2022-01-18 養生.運動健身
健走好處多!醫師親授間歇式健走、北歐式健走、不倒翁健走怎麼走才對
不只是在臺灣,根據調查「走路」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走路的運動強度太低,對於已經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而言健康效益可能有限,而慢跑對關節不好或體重較重的人來說又有些門檻,這時候不妨嘗試「健走」,除了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升骨密度、提振精神,且進行至少30分鐘也能發揮減肥燃脂的效果。不過「健走」也有不同的走法和訣竅,這篇會介紹較常見的間歇式健走和北歐式健走,挑選適合你的健走法,帶自己走向更健康的生活吧!間歇式健走:不用半年,體力就有機會年輕10歲「間歇式健走」讓身體承受適當負荷,藉此提升肌力強度,各年齡層都很適合。間歇式健走權威、日本信州大學醫學院特任教授能勢博在7000人實證間歇式健走的效果,持續五個月後體力最多可提升20%,相當於年輕10歲以上,憂鬱或關節痛的症狀也能改善50%以上。「間歇式健走」方式:1. 步伐比平常略大、背打直肩膀放鬆,手肘90度彎曲擺動2. 先以自己覺得稍微吃力的速度(快走)持續走3分鐘3. 再以平時步行的速度(慢走)持續走3分鐘4. 這2種步行方式持續交替5次(一天30分鐘,剛開始一天15分鐘也可以)5. 每週持續4次除了以3分鐘為頻率間歇式健走,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徐錦興教授提到,也可依照各自身體狀況嘗試以1:3(30秒慢跑,散步走1.5分鐘)、1:2(30秒快走或慢跑,散步走1分鐘)或1:1(30秒快走,30秒散步走)等方式進行間歇訓練。北歐式健走:正脊護膝還能燃脂,全身九成肌肉都在運動老年人拿單支拐杖行走,可能造成身體左右不平衡,而最初北歐人滑雪時使用的工具之一「健走杖」就能幫助人體維持平衡,所以有20年以上資歷的骨科醫師蔡凱宙開始推廣使用健走杖走路,結果發現有的人能改善彎腰駝背,有些膝蓋痛或下肢關節痛的患者疼痛感也減少了。使用健走杖的「北歐式健走」主要運用上肢力量幫助下肢走路,也訓練核心肌群,更透過反作用力將身體向上帶起,所以減輕雙腳及腰部負擔的同時也維持脊椎端正,全身90%的肌肉群都在運動,連小腹都會收縮達到燃脂效果,進而還能幫助緩解慢性病。而且必須同時鍛鍊手腳協調,對長者來說因為有手杖輔助,也比較不怕跌倒。「北歐式健走」方式:1. 健走仗調整至心臟等高或手肘呈現90度微彎2. 手臂輕鬆自然擺動,往前伸時手握住健走杖,往後則輕輕放開3. 背挺直,手臂伸直,核心收緊4. 手肘向前,接著手往後推,夾住背肌,順勢將身體撐起,微微前傾為了讓四肢運動更有效率並減少運動後痠痛,蔡凱宙醫師建議可搭配「吐吐吸吸」的呼吸法——兩步吐氣、兩步吸氣,利用健走杖的反作用力增加肺活量。剛開始每天至少走15分鐘就有1000步,體力變更好就可以再增加至半小時或1小時。不倒翁健走運動:增強肌力防跌倒康寧醫院急診科醫師郭健中則針對虛弱長者設計一套「不倒翁健走運動」,也是利用兩根健走杖輔助鍛鍊身體肌肉機能。這套運動分成13階段共52個動作的訓練,包含座椅預備動作、站起坐下的技巧、重心轉移、下肢肌力深蹲、柔軟度、核心肌群穩定、平衡、跨越障礙及體適能檢測,循序漸進幫助虛弱長者站起來、走得穩,防止跌倒,並打敗肌少症,進一步還能訓練腳步的反應力和敏捷度。不倒翁健走杖運動有4個主要的動作:踮腳尖、深蹲、單腳站立和弓箭步擺手,大家可以在家練習:怎麼施力和放鬆?醫師教你正確健走的訣竅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陳芳萍表示,健走必須先腳跟著地,再來是腳掌和腳趾,讓腳踝與膝蓋平均受力,才不會對關節造成危害。骨科醫師林士傑則建議,健走後可透過局部按摩、滾筒按摩、簡易拉筋、踩拉筋板及踩弓箭步等來放鬆肌肉。訓練上則可著重於讓小腿前後肌肉平衡,常做勾腳運動或跳繩(需腳尖著地),避免鐵腿或運動傷害。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也提到,像沒有運動基礎和膝蓋退化的長者並不適合慢跑,所以他會建議這類初學者以「健走」為入門,走到「有點喘但不會喘不過氣」、「可以講話不能唱歌」,就代表達到中等運動強度。初學者可以嘗試有氧15分鐘、休息5分鐘、再運動15分鐘的作法,體力較能負荷。資料來源:不倒翁健走杖運動簡介颱風夜不忘健走:怎樣做運動有助於減肥?【骨科衛教】「吹蠟燭,聞香花」--健走呼吸法認真走、大效果:運用「間歇訓練」法則,讓走路更有效率延伸閱讀:3年前兄弟姊妹還一起慶祝母親節,現在卻在病房裡搶遺產...呂秋遠:諷刺的是,那些錢從來就不是他們的
-
2022-01-17 新聞.杏林.診間
陳威明:Omicron嚴峻 上任守住疫情
「現在Omicron疫情嚴峻,上任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住醫院疫情,沒有比這件事還要重要的。」台北榮總新任院長陳威明昨天上任,院方今天舉行交接儀式。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過去一年北榮成功守住上半場疫情,創下零院內感染紀錄,相信北榮團結一致可成功守住下半場疫情;創新和培育人才也是他任內重點。六十歲的陳威明出生於台南六甲,一九八八年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隨即至花蓮的台北榮總鳳林分院服務,當時原立志進入腫瘤內科領域,但到花蓮報到時,內科已無缺額,只能選擇外科。為了救治花東地區高齡榮民骨折,他申請至北榮受訓四個月,回到花蓮後,順利完成近百台骨科手術,在卅三年公職生涯中,骨科手術數千台,去年榮獲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台北榮總相關醫療工作,傳承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創新方式,否則一定會退步。」陳威明說,北榮每年發表一千多篇被國際引用的研究文獻,很多為創新研究,台灣ICT產業與醫療可說是強項產業之二,醫療與科技強強聯手,一起合作創新,提升醫療品質。陳威明表示,「醫院不應以盈利為目的,這是基本的認知。」他於副院長任內設立醫療創新中心,現在擔任院長將親自投入,辦公室的門隨時敞開,希望在下班時間和年輕同仁促膝長談,聽聽他們創新的想法,醫院協助他們落實,培育人才為上任後的一大重點。陳威明說,北榮擁有良好的軟硬體環境,另要塑造和諧、團結的環境,同仁間互相尊重,不要口出惡言、勾心鬥角,如有很好的氛圍,好的人才就會來到北榮,這是他心中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是上任後會重視的問題。「我是吃北榮便當吃最多的人。」陳威明說,自己長時間待在醫院,生活簡單,對物欲沒有太多需求,感謝醫院營養師把菜色都配的很好、很健康,讓他吃的很滿足、很開心,省下很多時間,做更多的事情。攀登百岳大山是平生最大嗜好,接任院長後必須留到退休後,才完成登百岳的心願。
-
2022-01-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三):談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
【編者按】本週登出的三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學院教授,與我們分享有關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的心得。他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別由「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以及「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三方面詳細討論在全球籠罩在這「21世紀的黑死病」時,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傷亡,維持健康。非常感謝作者對全民呼籲生活保健的重要。【延伸閱讀: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一):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自2019年末以來,新冠肺炎(COVID-19)在國際間快速散播,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之需求,在三級或四級警戒期間,相關防疫規範除限制市場、公園、文化運動中心、校園、餐廳等營運外,許多機構也讓民眾居家上班,實體上班、會議和上學等都受規範,全家共同在家的時間增長,對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發生相當多改變,產生各式各樣直接或間接的因應挑戰,如何因應才能安度難關,正考驗著民眾和當局的智慧。本文簡要討論限制居家期間中,觀看螢幕(包括電腦、電視、手機等),以及飲食型式的改變。新冠肺炎三級警戒期間看螢幕的影響二十一世紀是數位科技的世紀,網路角色日漸重要,成為人們交流訊息的主要工具,數位科技也介入各式各樣的民生活動,包括食、衣、住、行、育、樂,例如最近推出的網路銀行及各種經濟活動,都可看其影響力。2021年4月美國研究716位美年輕人每週看螢幕(電腦、看電視、玩電子遊戲)的時間,在2018年(COVID-19疫情之前)每週看螢幕25.9 ± 11.9小時,在2020年(COVID-19大流行期間)增為28.5 ± 11.6小時/週,較常見的原因包括無聊(112位)、與他人連絡(52位)。另以娛樂業而言,研究顯示,在新冠肺炎出現大流行後,在一週內多家媒體的收視率都快速攀升,尤其在封城警戒期間,嚴格限制外出,本來清晨即要出門的民眾,在警戒之後改為居家上班,減少許多通勤時間,學校也改用網路教學,讓教師與學生從事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許多家長在家上班時間中,也同時擔任助教的角色,協助學生來學習,讓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顯著增長1-4小時,加上用於休閒娛樂的時間,會更延長看螢幕的時數,太長久觀看螢幕,不但耗損眼力,造成精神負擔,也會因看螢幕的時間長久,日常生活功能發生障礙,睡眠品質變差,且社交關係變差,且長期看手機者,其使頸椎會固定在屈曲姿勢,承受過大負荷而疼痛,形成一個重大的保健問題。統計顯示,在新冠肺炎開始大流行後,各種媒體公司的會員制的參與從104%快速增加達633%,其中年輕人和中年人用來查尋各種最新的資料,但另有一群觀眾則長時間追劇,深陷其中之後難以控制追劇的行為,一項研究顯示,有6成觀眾在大流行期間每日看電視或電腦時間會更增長者,而只有5%反而減少;女性較常看電視劇,且焦慮和壓力症也較嚴重,女性平均每日增長0.89小時(SD,1.22),男性則增長0.70小時(SD,0.97)。探討其可能的原因如下:一、在疫情期間,媒體把握商機,推出許多新興網路會員優惠制,由於封城警戒期間,娛樂場所或運動中心都禁止營運,民眾在家休閒時間增多,且未能外出從事運動或應酬,讓許多年輕人沈迷在電競遊戲軟體、電影網站等,在著迷之後難以自抜,形成惡性循環。二、由於限制住居,民眾需利用媒體追蹤最新發佈的資料,大家應該還記得,本土疫情爆發期間,每日中午都有疫情報導的記者會,每晚許多有線電視台也請專家進行剖析,民眾觀看手機、電腦、電視等來接受新知,尤其是年輕人和中年人,可謂盛況空前。三、上班族除在家網路上班之外,另需在網路上進行會議,早期由於準備工作和效率不佳,影響會議進行,也都顯著增長使用螢幕的時間。四、目前網路程式進步,方便讓傳送即時的訊息和相片,民眾常利用媒體程式連絡親友,互相通報平安;這些連絡傳送的容量越大,耗費的時間越久。五、追劇族是近年出現的現象,民眾可以連續一整晚沈迷於劇情,先前需要上班,因此還有些節制,但在警戒期間內,居家上班加上心理壓力增高,讓追劇族情況更嚴重,姑且不論劇情對個人觀念的影響,長時間追劇而難以自抜時,必然會影響日常作習,造成精神不濟,而影響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長期後果令人擔憂,其中女性較男性多,且焦慮和壓力症狀也較嚴重,值得注意。在2021年4月的Front Psychiatry期刊中,意大利學者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研究收案715位社區居民,71.5%為女性;結果發現,封城期間民眾看電視劇的時間增長,尤其較焦慮和壓力高的女性。總之,保健觀念中,主張應避免長時間靜態的生活型式,如整天坐著和看電視/電腦,容易增高罹病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第二型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等。在疫情警戒封城期間,採用看電視劇的模式,來處理心理壓力,或受限於居家上班的需求,已明顯影響正常生活,減少與他人的互動,尤其焦慮和想要逃避現實的民眾,更應及早改善。現在智慧型手機都有每日觀看螢幕的提醒,但也只限於手機,加上看電視或電腦的時間,應該有所節制;誠然適量觀看激勵人心的電影或電視劇,可舒解心理壓力,但應善用媒體,而非受其拘限,並應注意在解封後如何維持優質型式,也很重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二):談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三級警戒對營養保健的影響2020年1月20日,WHO 宣稱COVID 19進入全球緊急狀態,封城警戒必然會對生活型式和飲食帶來重大的突然影響,大家還記得在疫情爆發期間,民眾購口罩、衛生紙、酒精、食品的情形;也還記得檢疫隔離期間,各鄰里長送去泡麵的情形,不論是否取得食物,有些人也難免擔心食物是否被污染,吃得也不安心,更何況報導連喝杯咖啡都會被傳染,實在令人害怕擔心。在警戒期間,限制居家和維持社交距離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大,且自我隔離會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行為。封城讓民眾不易像平常那樣取得食物,進市場要分身分證單、雙號,還要實名制才能進入,連新場攤販也擔心,這些都直接或間影響民生的供需。各位應該還記得有段封城時間中,要寄送到國外的包裹要檢疫,且有些地區限制寄送,航空班次大量減少,空運改為海運,檢疫期間延長,種種因素使民生物資運送受限,進而對人民的生活型式和飲食帶來重大的影響。封城警戒除了影響諸多生活工作型式之外,尤其會嚴重影響民眾的飲食習慣。由於民眾未能外出,或限制到市場購買的時間,即使到市場,也未必有常用的食物可購買,封城勒令商店、餐廳等停業,許多民眾受限於食物的供應,且未能也不敢在餐廳用餐,因而選擇在家食用簡單飲食,其中之一最為方便的即是垃圾食物、外送的速食、零食和煙酒。在警戒期間,有些保健意識高的民眾,妥善利用較長的居家時間進行烹飪,取得健康的飲食,但若無適當的食材可用,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無論如可,警戒期間對食物的習慣是廣大深遠的。各種報告有好有壞,茲列舉項數據如下:一、在2021年3月的J Family Med Prim Care中,在COVID-19印度封城期間,1,008位受試者中,73.8%減少攝食垃圾食物者,6.8%則增加;在封前41位有飲酒習慣,19位(46.3%)報告減少飲酒行為;在131位吸煙者中,99位(75.5%)減少吸煙行為。這些好的改變是始料未及的,但可能與買不到這些食物和煙酒有關,是否在解封後能夠繼續維持,值得注意。二、在2021年4月的Nutrients期刊中,西班牙學者發表西班牙在COVID-19限制居家期間,具專業背景的食品科學師生的飲食和生活行為的變化。結果顯示,在封城前與封城期間,他們攝取較多的水果、蔬菜、豆類食品、蛋、魚和優格(乳酪),而飲酒則較少;封城期間少部分攝取較高能量的飲食,使體重增加,且靜態坐立的時間延長,但整體而言,這些具食品科學背景的專業人員,封城期間的飲食仍是朝著健康的方向進行。三、在2021年4月同一期Clin Nutr期刊中,同一群學者發表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探討期間為2020年3月至5月,探索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 and EMBASE®的資料庫和32個觀察型研究,結果發現18.9-45.1%民眾的零食量增高,但15.0-41.3%減少速食攝取量,33.9%減少訂餐,10.4-51.0%增加飲酒量,應注意日後發生更長封城期間或再次封城時,需有事前準備。四、在2022(?)年1月的Appetite期刊中,法國學者報告在2020年6月9日至30日封城期間,2422位參與者的家居烹飪的改變,結果發現封城減少時間的限制,42.0%增加從事烹飪行為,7.0%則減少。22%正向改變飲食,包括封城讓他們有更多時間烹飪以提升食物品質(54.8%)或攝食較多新鮮食物和蔬果(47.4%);19.5%則負面改變飲食,主要包括攝食垃圾食物(50.3%),零食(40.1%),或是食物供應出現問題(35.9%)。結語封城期間居家時間增長,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更是難得,應善加利用,妥善規畫生活,互相激勵鼓舞,得到更多的健康和心理層面益處;大部分民眾報告在封城期間內,對生活型式和行為改變有正向的影響,但有些民眾未能妥善應用因居家管而多出來的時光,為調節心理壓力和空虛難捱的時光,結果看太久電視劇,樂極生悲。科技數位螢幕可提供最新資訊,但研究指出,太過頻繁的重覆報導,反而引起恐慌而加重心理壓力,在飲食方面,在疫情期間應善用難得的空閒,提升飲食的品質;此外封城期間飲酒量減少,可能與封城後限制酒的供應和酒吧限制開放有關,吸煙減少可能由於警戒造成供應減少,親屬告誡和害怕影響家人健康。這些改變都有益保健,改善生活型式和行為,並養成日後良好習慣,乘機戒除不良的煙酒習慣,疫情之後更應維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利防範慢性病。
-
2022-01-13 新聞.元氣新聞
接北榮院長 陳威明:責任與壓力的開始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任院長人事案,塵埃落定。北榮新任院長由副院長陳威明接任,將於1月16日上任。接任院長後,陳威明說,「這是責任與壓力的開始」,上任後的目標就是把醫院工作做好,一定把病人及同仁照顧好。陳威明說,在院長許惠恒擔任院長近一年時間,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成功帶領北榮零院內感染,守住疫情的上半場,受到院內所有同仁讚許。他上任後,將會繼續努力,希望憑藉北榮好的傳統、制度、團隊,守住疫情的下半場,同時配合及落實國家醫療政策,並隨時待命,只要國家有任何需要隨時出征。陳威明畢業於陽明大學(現為陽明交通大學),是國內骨骼、肌肉腫瘤治療權威,並成立「骨肉瘤關懷之家」,照顧外縣市及偏鄉離島的骨肉瘤患者,更是病童口中的「陳爸爸」,去年獲頒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個人獎。陳威明更曾親率醫療團隊,治療紐西蘭毛利國王圖黑提亞(Tuheitia)的腳部重疾,讓國王免於截肢。擔任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主席及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期間,以台灣骨科技術進行醫療外交。疫情期間,陳威明協助完成苗栗京元電子及台北市三大果菜批發市場大規模採檢任務,有效阻絕疫情傳播鏈。
-
2022-01-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二):談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
【編者按】本週登出的三篇文章是來自一位醫學院教授,與我們分享有關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的心得。他透過豐富的文獻資料的整理,分別由「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警戒期間的體重與運動」以及「警戒期間觀看螢幕與零食習慣的改變」三方面詳細討論在全球籠罩在這「21世紀的黑死病」時,我們可以如何減少傷亡,維持健康。非常感謝作者對全民呼籲生活保健的重要。【延伸閱讀: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生活保健對策(一):生活型式的改變與影響】體重與新冠肺炎COVID-19期間的警戒、封城策略,對防疫有其必要性和效果,但大多數商業行和文化活動停歇,戶外運動設施被限制,例如戶外籃球場的籃球框都被取下、籃球網打結或被蓋上木板,讓民眾無法從事籃球運動,單槓、雙槓、和其他場所也有圍上隔離封條(圖);全國的健身運動中心禁止營運,許多平時利用夜間或週末去運動中心的機會也消失,民眾只能從事步行、騎單車或一些簡單的體操,因此可想而知身體活動量都會減少,加上民眾飲食行為改變,可想而知,體能和體重會直接受到影響。本文簡要討論警戒、封城策略對體重和運動的影響,以及因應之道。一、COVID-19警戒、封城策略對體重的影響許多探討COVID-19警戒、封城期間的研究報告內容不一,但趨勢相似,多達30-50%民眾的體重會增加。2021年4月,希臘和德國學者採用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研究方式,探討第一波2020年3月至5月COVID-19封城期間,16歲以上民眾的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變化,該研究取自PubMed®, Scopus®, Web of Science®和EMBASE®等資料庫,加上36個觀察型研究,結果發現11.1-72.4%研究報告民眾體重顯著增高,平均體重增高約1.57%(95% CI 1.01 to 2.14),BMI增加0.31 (95% CI, 0.17 to 0.45),但同時另有7.2-51.4% 民眾報告體重減輕。2021年5月,波蘭學者探討COVID-19第一波大流行期間共183位問卷,平均年紀33 ± 11歲,結果體重增加者約49.18%,平均增加0.63 ± 3.7公斤,挑出體重未減的民眾次族群分析時,體重平均增加2.25 ± 2.5 kg,可能起因於運動量減少和飲食量和飲酒量增加,值得重視。2021年6月,美國、法國、伊朗、羅馬尼亞、英國和中國等多國學者合作,分析167個國家世代資料,探討第一波COVID-19封城期間的身體活動量和BMI變化,共收案10 121位參與者的網路問卷,去除不完整的問卷後,共有457位體重過輕(低於18.5 kg/ m²),492位為體重過重和肥胖(25-29.9 kg/m²; 30-39.9 kg/ m²),6151位為正常體重(18.5-24.9 kg/m²)。在COVID-19封城期間之前,BMI平均值為24.71 ± 5.04 kg/m²,在COVID-19封城期間,則顯著增加為24.78 ± 5.03 kg/m²(P < 0.001),這些受試者的體重都在健康範圍內。COVID-19封城期間前和封城期間,女性的平均BMI分別為為24.32 ± 5.27 kg/m²和24.39 ± 5.26 kg/m²(P < 0.001),男性分別為25.54 ± 4.39 kg/m²和25.60 ± 4.38 kg/m² (P =0.04),顯示男性體重為略微過重。此外,體重過輕者(低於18.5 kg/ m²),平均BMI從18.06 ± 0.71 kg/ m²,增至18.16 ± 0.87 kg/m² (P 35 kg/m²病患為< 25 kg/m²的7.36倍;其他相關研究結果類似,值得重視。2021年2月,台灣學者發表一篇討論肥胖COVID-19病患和死亡率的系統性回顧文獻和統合分析;論文資料來自2020年1月1日至8月30日的PubMed, EMBASE, Google Scholar, Web of Science和Scopus等資料庫,共得17篇文獻,543,399位病患,結果發現肥胖者,死亡率較高(相對風險為1.42,95%CI: 1.24-1.63, p < 0.001)。根據WHO的肥胖分級,BMI 30.0-35.0 kg/m²為第一級;35.0-40.0 kg/m²為第二級,大於40.0 kg/m²為第三級;第一級、第二級和第三級肥胖的死亡率相對風險值分別提高1.27 (95%CI: 1.05-1.54, p = 0.01), 1.56 (95%CI: 1.11-2.19, p < 0.01)和1.92 (95%CI: 1.50-2.47, p < 0.001);年紀大於65歲的肥胖病患,死亡率更高(相對風險2.54; 95%CI: 1.62-3.67, p < 0.001),應多加注意。2021年6月,韓國學者發表韓國流行病學統計研究,在2020年4月30之前罹病後被解隔離或死亡病例,共4,141位,其中3.04%病例死亡。根據BMI分為五組,(A)< 18.5 kg/m²,(B)18.5-22.9 kg/m²,(C)23.0-24.9 kg/m²,(D)25.0-29.9 kg/m²和(E)≥ 30 kg/m²。結果發現,年紀、男性、BMI< 18.5 kg/m²(A)、≥ 25 kg/m²(D和E)、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癌症和失智症等,都是引起死亡的獨立風險因子。以(C)BMI 23.0-24.9 kg/m²做為參考基準來比較,(A)BMI< 18.5 kg/m²死亡率增為3.97倍,(D)25.0-29.9 kg/m²增為2.43倍,而(E)≥ 30 kg/m²增為4.32倍,但(B)18.5-22.9 kg/m²則無統計差異,顯示BMI與COVID-19死亡率的關係呈U字型曲線,< 18.5 kg m²和≥ 25 kg/m²病患死亡率較高。因此在疫情期間,應呼籲民眾從事合適的家居運動和營養攝取,具有良好的肌肉功能、心血管健全、免疫功能和整體健康,保持BMI在正常範圍,不但有利於防範心血管代謝疾病,也有利於改善COVID-19的預後。警戒期間的運動各國依其疫情嚴重程度,對封城的限制程度各有不同,這些安全規範基本上包括居家隔離,禁止文化和社交活動,遠距工作,網路上學,限制移動,保持社交距離,關閉社交場所、學校、宗教場所、管控市場、商店、餐廳等,限制戶外和體育場所的群聚活動等。封城期間,雖然明白從事活動的益處,才可維持正常體能,健康平安。要克服運動量減少的情況,先要考量其潛在原因,才能一一突破。一、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不易在短時間從事運動,尤其是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商家店員、藍領族等,平時即很少從事運動,即使因警戒期間休息時間突然增加,但也沒有用來運動的規劃,需要有更多更廣層面的提醒,並指導相關策略,才能改善觀念並落實。二、平時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也會因為運動中心和戶外運動設施的禁止使用,因而減少運動量,這在年輕人較為常見,他們平時從事的運動較需用到特殊設備者,例如重訓、游泳等,或需團隊運動的項目,例如籃球、排球等,即使路跑也受到限制,此時因為公共衛生的防疫需求,受到警戒限制而未能從事該類運動,有些民眾對從事其他代用運動沒有興趣,會減少運動的機會。三、心理因素也很重要,在警戒期間,八大行業社交場所、學校、宗教場所、管控市場、商店、夜市、餐廳等、運動中心等都禁止營運,直接造成失業人員增加,即使餐廳改用外帶方式來度小月,但其營運量也大量減少,許多商店都直接關門,沒有經濟收入造成許多人的生活拮据,心理壓力增大,根本沒有從事運動的想法。四、對應壓力的模式,有些人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會選擇增加飲食量和睡覺來應付,結果體重直線上升,一旦食量變大之後,會造成惡性循環;另外有些人則會失眠,結果白天昏昏欲睡,沒有力氣來運動。五、若因防疫關係而居家限制時,在斗室內更難有運動的機會,此時只能做伏地挺身或仰臥起坐,實在很難引起民眾的興趣。使用SWITCH也需要設備,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可見,警戒期間的種種限制,雖可減少肺炎的傳播,但也應考慮防範潛在增高損害健康風險,例如減少身體活動量,加上增加攝食不健康食品的機會,因而使民眾的體重增加,不但會合併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且引起各式各樣的慢性疾病,且更進一步增加感染COVID-19的風險,且罹病時較為嚴重,死亡風險較高。其實從事運動是個人平時應重視的習慣,此時可利用一些代用方式,來維持運動量,此外,善用媒體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目前電視及網路媒體無時不刻提醒民眾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離、減少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注意症狀及配合快篩等,效果相當良好,若可增加運動和飲食的指導策略,且提出並示範一些代用運動的方式,從事體操或相關運動,效果會更好。有些節目也會播放帶動運動體操等的項目,可以從基本上增加運動的想法,目前較多的是販賣廣告、歌唱、綜藝節目等,都是觀眾群很多的節目,可善加利用,必可收效恢宏。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台灣已重新開放公共場所、公園、校園和運動中心,並且取消先前限制器材的禁制,讓民眾得以恢復原先的運動,筆者有從事晨運的習慣,在三級警戒期間,只能戴著口罩,小心翼翼地行走,以步行來維持運動量,十月中旬起逐漸開放運動場所之後,一些晨運的銀髮族團體已消失,如何讓這些老年人重拾運動樂趣,是另一個後疫情時代的重大課題。結語當COVID-19疫情嚴峻時,防疫規定會越來越嚴格,三級警戒、封城的策略,居家隔離、限制外出,讓許多病患無法維持充足活動量,身體活動量顯著減少,一旦長久下來,必然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至巨,有關當局需要審慎考量防範策略,呼籲民眾在此期間,應多注意從事居家身體活動,維持體能和體重,尤其許多衰弱的年老慢性病人,或本來體重已在肥胖邊界值的民眾,更應多加注意。目前已可在公開場所進行運動,但如何振與運動風氣,重要性並不亞於經濟的振興。
-
2022-01-11 養生.運動健身
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上下階梯傷膝蓋是真的嗎?
讀者Arthur昨天(2022-1-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從底下這篇新聞〈爬樓梯是好運動嗎?可以看出多位醫師都強調上下樓梯傷膝蓋,甚至『骨科名醫韓毅雄曾形容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台安醫院復建科主任鍾佩珍「行醫三十年來從不曾建議病人把爬樓梯當作運動」,這樣說來,爬百岳的人怎麼辦?我也是愛爬山的人(階梯多到懷疑人生),為此傷透腦筋。是否可請教教授,上下階梯很傷膝蓋是真的嗎?非常感謝您!」其實,看到這個提問我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畢竟喜歡危言聳聽,警告不要做這種或那種運動的醫生是比比皆是。例如一位號稱是奧亞運國家代表隊醫師的人就說路跑會導致膝關節炎,儘管臨床研究一再顯示跑步非但不會增加,反而可能會減少關節炎的風險。請看路跑導致膝關節炎?。還有一位號稱是日本名醫的人也出書說跑步會危害健康,而可悲的是,凡是勸人家不要運動的文章都是會得到一大堆的讚,而凡是勸人家要運動的文章則只會得到寥寥無幾的讚。請看顛覆傳統!想健康就不要跑步!。沒辦法,懶人總是需要尋找慰藉。我曾在2018-11-20發表新版運動指南,介紹當天才剛出爐的「給美國人的運動指南」(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這個指南是美國政府透過美國醫學會而發出的,而它是一而再再二三的提到跑步和爬樓梯都是很好的運動選項。那,難道說,美國政府是希望它的人民不健康?US News也在2019-7-29 發表The Benefits of Stair Climbing Exercise(爬樓梯運動的好處)。它一開始先是引用科羅拉多大學「足和踝中心」的醫學主任Kenneth Hunt說:「爬樓梯可以有效鍛煉肌肉、改善平衡和促進心血管健康。 這種運動形式對大多數健康的人來說通常是安全的,儘管它可能對某些人構成健康風險。例如,如果您的平衡有問題並且容易跌倒,或者您的腳、踝、膝蓋或臀部虛弱、僵硬或疼痛。」這篇文章也引用馬里蘭州黑格斯敦高級骨科中心的物理治療師 Eric Sampsell 說:「通過加強腿部肌肉和關節,爬樓梯可以轉化為日常活動中功能的改善。 爬樓梯還可以提高能量水平,降低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也有收錄幾篇爬樓梯有益健康的論文,例如:2002年:Weighted stair climbing in mobility-limited older people: a pilot study(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負重爬樓梯:一項試點研究)。結論: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爬樓梯運動可能是家庭鍛煉計劃的一個有用組成部分,旨在增強下肢肌肉力量、有氧能力、和功能表現。2010年:Review Article: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with point-of-choice prompts–a systematic review(評論文章:通過選擇點提示增加身體活動——系統評價)。這篇文章在一開始就說:「爬樓梯是一項可以輕鬆融入日常生活並具有積極健康影響的活動。選擇點提示是樓梯和電梯/自動扶梯附近的信息或激勵標誌,旨在增加爬樓梯。」2011年:A statistical summary of mall-based stair-climbing interventions(基於商場的爬樓梯干預的統計總結)。這篇文章在一開始就說:「爬樓梯是一項經證實對健康有益的無障礙活動。本文總結了基於商場的爬樓梯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同時控制和檢查樓梯/自動扶梯選擇的潛在調節因素。」2017年: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Stair Use(對增加樓梯使用的干預措施的系統評價)。這篇文章在一開始就說:「爬樓梯是一項無障礙活動,可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提高身體活動水平並提供健康益處。 本綜述總結了樓梯干預的有效性,並探討了可能影響干預有效性的關鍵差異。」信譽卓著的梅約(梅友)診所有發表一篇關於爬樓梯的文章,而作者是Edward Laskowski醫生。這位醫生是梅約診所運動醫學中心的聯合主任,也是梅約診所醫學院的教授。他說:「爬樓梯是有益健康的實用日常體育活動的一個例子。 它還可以燃燒卡路里——在 15 分鐘內消耗約 65 卡路里。以更快的速度前進或攜帶較重的物品可以燃燒更多的卡路里。」所以,台灣那位骨科名醫說「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能信嗎?順便說一下,我以前在加州大學上班時,每天都是故意不坐電梯,爬樓梯到6樓的辦公室。我回台灣遇到天氣不好,不能出去跑步時,就上上下下反覆爬公寓的7層樓梯。額外參考資料:Is climbing stairs good or bad?Is Climbing stairs Bad for Knees?原文: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骨科名醫說的,能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