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養生
共找到
1629
筆 文章
-
-
2025-01-01 失智.Podcast
【Podcast】Ep22.失智後的父親就像返老還童,林葉亭:上帝好像給了我一個新的爸爸!
「爸爸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非常有領導能力,擔任過企業高階主管、大學教授,得過十大傑出青年,當年我到日本留學,也是爸爸陪我過去,細心教我怎麼搭電車到學校,他生病對我來說心裡衝擊很大。」林葉亭擔任《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來賓,憶及父親失智前的情況,哽咽流下眼淚。父親失智後像個孩子身為知名藝人、時尚造型師、服飾品牌創辦人,更是公認的美魔女,但直到前陣子父親走失的新聞後,大家才知道,原來林葉亭還有一個身分,就是失智症照顧者。今年八十四歲的父親,是在五、六年前確診失智症,當時家人都感到震驚,因為父親相當重視健康管理,飲食很養生,不吃甜食,就連一顆蛀牙也沒有,卻沒想到逐漸出現失智的症狀,後確診為中期失智症。父親變得像個孩子,不肯吃藥、來不及上廁所,或是空間錯亂,半夜在廚房上了,又自己拿抹布擦拭,以及時空錯亂吵著要出門開會,情況嚴重時,懷疑家人要害他,甚至一眨眼就走失了…失智症家庭的辛苦,林葉亭與家人全都一一嚐遍。所幸,在家人細心照顧及陪伴下,父親延緩退化、狀況維持良好,平時由林葉亭的媽媽擔任主要照顧者,另有一名看護協助,此外,四名子女也會提供照顧上的各種支援。不只照顧父親,更要陪伴母親林葉亭說,家裡兄弟姊妹有同樣的價值觀,不會把照顧的責任推到其中一個人的身上,而是互相協調,輪流照顧及陪伴。更重要的是,子女們關心的對象不只是父親,還有身為主要照顧者的母親,「我們經常陪媽媽聊天、打麻將,還要讓媽媽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會一起聊照顧爸爸的甘苦,像媽媽常會說爸爸失智後可愛的行為,把照顧的辛苦化為歡樂的氣氛。」林葉亭在節目中分享照顧重點及心情調適之方,點點滴滴感受到她對父親的愛,不因生病而改變,主持人陳韻如唸出林葉亭在臉書上對父親的深情告白,「爸爸失智以來,我們從錯愕到接受,從爸爸的身上學到很多人生的哲學,對過去放下,不需要去擔心未來,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開心的陪伴,能吃能睡能拉能散步,能爬山能唱歌…返老還童的爸爸好可愛啊,上帝好像給了我一個新的爸爸。」本集重點:✎家人失智後行為改變,如何調適心情面對?✎照顧失智症者的漫長過程中,該如何紓解辛苦與挫折,不把情緒發洩在失智症者身上?✎除了照顧失智症者,也要陪伴辛苦的主要照顧者,如何幫助主要照顧者轉移注意力、重新獲得照顧能量?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lihi.cc/iOp7O🎧Apple Podcast:https://lihi.cc/zBbZd🎧KKBOX:https://lihi.cc/Nsszk🎧Spotify:https://lihi.cc/yxgqQ⭐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2-28 養生.抗老養生
怎樣能長壽又無病無痛?營養師揭91歲老人「健康走向善終」飲食秘訣
日本是長壽出了名的國家,許多高齡老人都有自己一套抗老養生的秘方。91歲的大崎博子在著作《91歲獨居老人的餐桌,迎接幸福結局》一書中分享自己的生活,營養師鹽野崎純子更揭露這名老人能夠「無病無痛、壽終正寢」的秘訣。日本所謂的PPK(ピンピンコロリ,pinpinkorori )指的是無病無痛、壽終正寢,也就是中國所說的極有福氣的 「善終」。鹽野崎表示自己在社區開辦護理課程,來者大多是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他們每個人都表明以後不想接受照護,希望直到死亡前都不生病、不需要長照,很長壽但死亡來臨時能很快離世。但鹽野崎透露,平均壽命和健康壽命中間有一段落差,男性是8.7歲、女性則是12.1歲,也就是說大約有10年是處於病痛或需要照護的狀態。而上述說的PPK,每100人中只有5人能有這樣的境遇。營養師盛讚的老人飲食之一:豐富蛋白質鹽野崎表示一開始看到大崎博子的飲食習慣時,最令她驚豔的一件事就是確保每餐都吃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大崎不偏好特定食材,昨天吃鮭魚、今天吃雞肉,不會每天都吃同樣東西,常常肉魚交替著吃,有時會添加植物性蛋白。很多老人由於牙口不好,常常只吃柔軟易於食用的豆腐當作蛋白質來源,但如果長期單吃豆腐,會缺乏鋅等礦物質。鋅是老年人常常缺乏的一種營養素,如果長期缺乏,就有罹患皮膚炎和味覺障礙的風險。 牛肉、豬肉等紅肉以及牡蠣都富含鋅,為了確保均衡攝取蛋白質,肉類、魚類和豆腐等豆類的攝取需保持良好平衡。營養師盛讚的老人飲食之二:晚餐有大量蔬菜大崎博子長壽飲食的第二要點為她每天晚餐都有蔬菜,除了蛋白質,綠色、黃色蔬菜以及淺色蔬菜在老年人的飲食中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到配色,大崎選擇了番茄和紅辣椒,在營養上是非常值得推薦的食材,但對於咀嚼能力較差的老人來說,番茄皮可能會留在嘴裡難以下嚥,可用熱水煮一下會更容易進食。多吃蔬菜的另一個技巧為將其當作魚和肉的配料,例如在烤魚料理中同時加入青菜一起烹煮,或者添加醃漬蔬菜。有益健康的飲酒方式大崎博子每晚都要喝一罐350毫升的啤酒,然後再喝一杯淡葡萄酒或燒酒。 每日宜攝入的純酒精女性為每天20克,以酒精含量5%的啤酒而言,大崎的攝取量來說在適量範圍內。還有一個要點是,在飲酒的同時也吃下大量蔬菜,空腹時一口氣將啤酒倒入胃中並不健康,這樣會讓酒精濃度過高,但是像大崎這樣搭配著蔬菜和蛋白質一起食用是健康的飲酒方式。定期檢查牙齒 降低糖尿病風險鹽野崎指出從大崎的餐桌可看出,91歲的她之所以能保持健全牙口吃這麼多食物,與每天刷牙以及定期檢查牙齒有關。隨著年紀增長,人們愈來愈減少吃肉類等堅硬食物,然而重點是牙齒護理,而不是去避開硬的食物。如果因無法咀嚼而只吃煮軟的烏龍麵、粥等,容易導致營養不良、攝取過多醣類的情形,導致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另外便秘也是老年人常遇到的問題,會導致食慾降低,建議多喝水以及攝取膳食纖維。資料來源/president.jp
-
2024-12-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 訂3大醫療方向 照顧台南人一輩子
以「咱的醫院照顧台南的鄉親,提供社會需要的醫療,別人不做的奇美來做!」為宗旨的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前身為逢甲醫院,創院迄今56年,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2年前接任院長,積極推動AI智慧醫療、全人醫療照護及無牆醫院,誓言要照顧台南人一輩子,讓奇美醫院成為民眾最信賴的醫療體系。在奇美醫院服務近30年的林宏榮,是首位從成大醫院轉任奇美醫院的神經外科醫師,後來轉任急診醫學部主任,看透許多生老病死。「每一位病人都是我的老師。在急診最重要的醫療,就是要讓病人安心。」他說,這是奇美急診的核心價值。引進醫病共享決策目前林宏榮擔任社團法人台灣生活型態醫學會及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也曾任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將「醫病共享決策」引進台灣醫療體系,同時推動「預應式醫療糾紛處理」,以減少及預防醫療糾紛等概念,促進台灣各大醫院重視醫病關係的課題。「別人不做的,奇美來做」,林宏榮表示,奇美醫院要滿足並提供社會所需要的醫療,希望奇美能成為民眾最信賴的健康照護醫療體系,目前積極朝3大方向努力前進。1.AI智慧醫療提升醫療品質現今科技發達,台灣各大醫院對於最新醫療器材引進不遺餘力,不過在醫療上最重要的還是「人」,因此,透過醫師對病人、對疾病的了解,搭配適當的AI科技助理輔助,才能讓醫療品質達成卓越之效。2.促進健康的全人醫療照護奇美致力提供從懷孕、出生、成長、中老年長照到最後安寧的照護;台灣醫療發展相當成熟,如今最缺乏的是告訴民眾如何透過良好生活型態來維護、維持自我健康,「醫療不僅是要好的預後,更要有好的預防」。3.推動無牆醫院符合衛福部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醫療」政策精神,奇美規畫居家護理、居家醫療、居家住院及居家安寧等措施,是率全台之先的領頭羊,也到病人家中進行在宅胸腔X光拍攝,把醫院醫療延伸至病人的社區,未來更將發展「居家遠距監測」,達到「無牆醫院」理念。籌備南科奇美醫院奇美醫療體系中,奇美醫院是醫學中心,柳營奇美是區域教學醫院、佳里奇美是地區教學醫院,林宏榮指出,未來奇美持續以「深耕台南」為目標,致力經營完整的醫療體系,目前籌備興建「南科奇美醫院」,將補足台南醫療服務缺口的最後一塊拼圖。雖然林宏榮工作繁忙、生活作息不定,自嘲沒有特別的養生方式,但他認為,如今生活型態醫學意識逐漸抬頭,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用標準「刻板化」的健康模式去要求,只要生活型態注入健康的元素,就是一種養生的方式。像他平時會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或校園操場慢跑,每周重訓1次,近期則響應醫院「日行7000步」的健康健走活動。168斷食堅持9年「我執行168間歇性斷食的生活型態長達9年,每天只吃2餐。」林宏榮說,他因為晚餐常需要參加應酬或餐會,免不了是大魚大肉,所以中餐會選擇多吃一些高纖維蔬菜、蛋白質等,盡量不吃澱粉及肉類,調節2餐之間的餐食,避免吃得「營養過量」。林宏榮●專長:神經外科、急診外傷科●現職: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院長、社團法人台灣生活型態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士、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經歷:台灣急診醫學會第8屆理事長、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民眾要做自己健康的主人,醫師則是民眾健康的啦啦隊與教練。
-
2024-12-26 養生.聰明飲食
蓮霧低糖高鉀防三高 與「1食物」一起煮還能治乾咳
營養師劉純君表示,其實,蓮霧是低糖、低熱量的水果,即使是甜到讓人滿心歡喜的黑金鋼,每百克中的熱量也只有32大卡,熱量跟糖分只有巨峰葡萄的一半,特別適合需要控制體重、血糖較高的病患吃。 蓮霧低GI值 葉酸是蘋果21倍蓮霧不只是低GI值的水果,營養價值也是很多水果的好幾倍,例如葉酸是蘋果的21倍、葡萄的8倍。葉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為B群之一,食用後容易隨尿液排出而不會過度累積,其作用除了是孕婦預防胎兒神經管缺損的營養素外,對一般人來說,也可以幫助防止巨球性貧血、降低癌症罹患率,還具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此外,蓮霧是高鉀的水果,蓮霧的鉀每100克中就含95mg,很接近高鉀的葡萄,所以,腎臟病患一天最多只能吃300克,大約1~2顆。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蓮霧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水果,其帶有特殊的香味,是天然的解熱劑,而且富含水分,在食療方面還具有利尿、寧心安神的作用。 吃蓮霧清肺火 跟冰糖一起煮治乾咳蓮霧對於治療秋燥咳嗽也很有效果。民間有「吃蓮霧清肺火之說」,一般用於治療咳嗽時,習慣用冰糖同煮,可治療無痰的乾咳,若有痰很難咳出的病患,也適用於這種食療法。 不過,雖說蓮霧味甘、性平,但還是帶有微寒性,吳明珠提醒,脾胃虛寒者,以及腹瀉者最好不要食用。劉純君也指出,因為蓮霧是帶皮吃進去的,又加上清脆多汁,很多人常咀嚼不完全就吞進去了,若有胃潰瘍或本來就屬於胃酸分泌比較不足的人,食用時一定要細嚼慢嚥,否則會讓胃病加重。延伸閱讀: ·糖尿病不能吃太甜的水果?營養師解答超意外 選這1類吃更能控好血糖 ·「這10種水果加熱吃」營養加乘!葡萄、草莓有助保護心臟 這1種用烤的讓你睡更好
-
2024-12-26 醫療.中醫
泡腳養生有益心血管健康 中醫授水溫和水的高度如何調整最佳
冬天天冷,老人家容易氣血循環不良,導致末梢血管阻塞,進而手腳冰冷,小心血壓升高、心臟不適,甚至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猝死等危險。中醫師建議,可以「泡腳養生」,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狀況,有益心血管健康。新光醫院中醫中心主治醫師黃奎祐指出,老人家血管彈性較差,影響肢體末梢的血液循環,容易手腳冰冷,體溫調節功能可能也不好,適應室外溫度變化能力變差,特別是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恐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猝死的風險增加。現在不少人有三高問題,若過多膽固醇累積在血管管壁,阻塞後也會增加心腦疾病風險,不可不慎。水要淹到小腿一半根據中醫理論,「泡腳養生」有益健康。黃奎祐說,「腎主水,心主血脈」,泡腳為溫補腎陽、腎氣,可以調節臟器,讓心臟運行更穩定。「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腳底是經絡交會的地方,而血液循環是由氣來推動,泡腳時,可溫暖腳底的湧泉穴、腳踝的太溪穴疏通經絡,這兩個穴道有「菩薩的藥穴」之稱,以促進氣血流通,避免心肌梗塞、腦中風。黃奎祐說,泡腳水溫應保持在攝氏40度,不要太燙,避免燙傷皮膚,泡腳時不要在空腹、吃飽後、運動後,因泡腳時氣血集中在腳部,運動後泡腳可能會引發頭暈,而空腹或吃飽後泡腳,恐造成消化不良。建議泡腳應於飯後一小時,或睡前泡腳有助安神的效果。泡腳約一周2至3次,每次15至20分鐘,「小腿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因此泡腳水的高度到小腿一半,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心臟健康,但注意泡腳時不要流太多汗。黃奎祐說,「汗是血之液」,流汗過多,身體反而會愈泡愈虛,容易出現胸悶、喘不過氣,泡完後應喝杯溫開水,補充流失的水分,但孕婦、糖尿病患、足部有傷口的人、化療癌症患者則不建議泡腳。可添加中藥或精油泡腳時,依想要的效果可添加中藥或精油,如艾草有溫經、驅寒、除濕功效,適合體質寒性或手腳冰冷的人;紅花則能活血化瘀;生薑可促進血液循環、驅寒暖身,適用感冒、受風寒的人;桂枝能溫陽、疏通經絡。添加薰衣草精油,可以舒緩及放鬆神經,讓心神安定下來,減少心臟負擔;迷迭香精油能活血化瘀、提神醒腦、舒緩精神疲勞、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茶樹精油可以抗菌、消炎;玫瑰花瓣可以疏肝解瘀、活血養顏,菊花瓣可清熱解毒、清肝明目,適用於肝火旺盛、眼睛容易疲勞的人。足部按摩 效果加乘泡腳時搭配腳部、小腿的按摩,黃奎祐說,「當然會更好」,可以幫助淋巴回流及改善血液循環。按摩時不用針對那一些穴位,可以從腳底的中心點開始向外擴散,把整個足部、小腿按摩一遍,對於保健有加乘的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25 養生.抗老養生
冬天吃「4類食物」護腎、改善手腳冰冷!山藥加2物一起煮效果更好
冬季是天地萬物的「收藏」季節,也是人體內養的重要時期。隨著氣溫下降,人體的陽氣逐漸內收,容易出現手腳冰冷、氣血不足等症狀。中醫認為,「治未病」的預防醫學理念強調在日常飲食中調理,從根本上強化身體體質、增強抵抗力,從而減少疾病發生。 冬季食療養生 3個基本原則 1、補益腎氣中醫五行理論中,冬季屬水,對應人體的腎臟。腎臟是「先天之本」,主導人體的生長發育、代謝,並調節全身的水液代謝。因此,冬季的飲食應注重補腎。補腎可以改善虛寒體質,增強身體抗寒的能力,並保持身體的活力。2、養陰潤燥冬季寒冷乾燥,人體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的情況,因此冬季飲食應選擇養陰潤燥的食物,如雪梨、銀耳、百合等,幫助滋陰生津,保持體內水分平衡。3、溫補陽氣冬季陽氣內收,人體的代謝下降,對冷的耐受性降低,易手腳冰冷。因此,適當溫補陽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冬季常見的寒症。例如,薑、肉桂、羊肉等溫性食物有助於溫暖身體,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 冬季食療 5大材料一次看冬季適合選擇一些具有滋補、溫暖效果的食材來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中醫師莊博甯分享幾種適合食材,幫助大家在寒冷的冬季保持健康,預防疾病。1、黑豆中醫認為,黑豆屬於「腎之穀」,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冬季食用黑豆有助於補腎,增強體力。可以將黑豆煮湯或加入粥中,既營養豐富又溫暖身體。 2、山藥山藥在中醫中有「補腎固精、健脾養胃」的功效。冬季適當食用山藥可以調節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特別適合消化不良和體弱的群體。山藥可以與黑豆一起煮湯,亦或是加入肉類燉煮,效果更佳。3、羊肉羊肉溫中補虛、益腎壯陽,是冬季養生的佳品。羊肉性溫,有助於驅寒暖身,改善手腳冰冷的情況。適合製作成羊肉湯或羊肉燉鍋,可以有效促進血液循環。4、當歸當歸是中醫常用的補血藥材,有「補血、活血、調經」的作用。當歸適合氣血虛弱、手腳冰冷的人群。冬季可以將當歸與雞肉、鴨肉燉煮,補血又滋陰。5、生薑生薑性溫,具有驅寒解表的作用。在冬季常吃生薑能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可以將生薑加入湯品中,或製作薑茶,有效溫暖身體。延伸閱讀: ·寒流來「這樣穿」最保暖!專家認證 小心每日必喝1飲品恐害手腳更冰冷 ·天冷騎機車「這樣穿」最保暖!專家認證 不少人常忘1事害體溫速降
-
2024-12-25 名人.王詩婷
王詩婷/莫名一摔腦創傷,人生突然被暫停!5年的修復旅程讓身心重新找到平衡
我的人生目前應該可以分成三階段:尋找意義1.0,馬拉松狂2.0,尋找平衡3.0。2018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後感覺站在人生高峰,心想著要接著挑戰七大洲馬拉松(包含南極與非洲),但在2019那一年的8月某個週日早上我一個人出去練三鐵,騎著公路車突然摔車導致腦創傷,腦出血住進加護病房,至今五年多來的修復旅程,讓我學到生命怎麼找到更好、更永續的平衡。尋找意義1.0:Finding the real Chrissy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超愛運動,超愛戶外,超養生,超健康,整天提醒親朋好友「多喝水!運動了嗎?記得曬太陽!今天一萬步了嗎?」其實我29歲之前,幾乎完全沒有在運動,但在2010年一個聚餐,朋友約我跑富邦馬拉松9公里(現在改台北馬拉松),不知道為什麼我竟然答應了!報名後我還找了我們體系的弘光科大運動休閒系的主任幫我規劃訓練計劃。賽事當天早上與上萬人在市政府前,第一次體驗了馬拉松現場熱血的感覺。一個人很認真的跑完我的9公里,跨過終點的時候已經鐵腿,但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成就感混雜著上癮的快感,會想要為自己呼喊「我的天啊!我竟然完成了!」馬拉松狂2.0:跟著詩婷跑 Run with Chrissy就那樣開啟了我的熱血跑者生活。一年十幾場國內外賽事,從33度的炎熱綠島半馬,到0度的波士頓馬拉松。從幸褔加州 Napa 酒莊半馬,到高難度的內湖碧山越野。從全世界最快樂的迪士尼四天78公里瘋狂賽事,到羅曼蒂克的巴黎馬拉松。從101登高,到日本名古屋。回想起來,那將近90場賽事,真的帶給我好多人生新體驗還有難忘的回憶,最珍貴的是馬拉松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它帶給我自律、勇氣與毅力。馬拉松的距離是42.195公里,沒有扎實訓練,基本上是很難舒服或安全完成的一個運動。通常認真的訓練會在賽事前4~5個月開始,每週每天有不同的課表,每週總跑量至少40公里,有時候100公里。因此無論多累,無論心情多差,無論外面天氣是悶熱或下大雨,都要咬著牙去訓練。賽事當天的成績都是從訓練中累積,靠的就是單純的自律與堅持。我從肉腳變成馬拉松跑者,變得更快樂、更健康,因此成立《跟著詩婷跑 Run with Chrissy》臉書粉專,想要鼓勵更多人也可以跟我一樣透過運動變得更健康更快樂。我也變成了一個很喜歡接受挑戰的人,無論多艱難,都覺得只要夠努力,一定有辦法到終點。尋找平衡3.0:跟著詩婷往前走 Restart with Chrissy慢跑第七年後,我開始玩三鐵,單純為了克服最大的恐懼:開放性水域游泳,結果愛上了騎單車的快感。在2019某個週日早上我一個人去騎車,莫名的摔車,安全帽拿起來,血從鼻子、耳朵流出來,路人幫我叫了救護車,去了急診(我都不記得),住了加護病房觀察兩週,差點開腦降壓,鎖骨骨折開刀,兩週後終於出院,醫師要我在家裡休息兩個月,不能用3C,不能上班,半年不能跑步……不能工作?!不能運動?!我到底還能做什麼?前面一年陸續出現十幾種症狀,失眠、創傷症候群(惡夢)、暈眩、聲音敏感、疲累、焦慮、耳鳴,嚴重的時候,只能一個人在床上哭。沒有外傷的我,外表看起來很「正常」,但明明每天好多無法承受的症狀,容易讓人覺得只是心情不好,但我明明生理上有很多的變化。沒有人懂,真的很孤獨,很痛苦。這五年多來,我做了很多功課,認識了大腦功能,研究大腦與身體修復的方法,了解了生理與心理的直接關係,也認識了一群功能醫學、全人健康專家們。也發現中文世界缺乏腦震盪/腦創傷相關資源,決定成立《跟著詩婷往前走》網站及臉書支持團體,在我們醫院今年也成立了腦傷特診,幫病患做測驗,也提供支持與修復方法。相較以前365天都超級用力衝的我,Chrissy 3.0更注重的生活平衡。以前的目標都是賽事,很得意的是能夠4am起來騎車到山上,9am to 9pm開會不用休息。雖然修復的不錯,現在能超高強度開燒腦會議,能夠跑日月潭29公里,能夠坐飛機出國,能夠去居酒屋不會因為很吵不舒服到要崩潰,但現在更懂要修復。現在的生活不可妥協,每天7pm 以後不工作、不講電話,每周要有一天獨處修復,每1-2個月會一個人去山上放空。每天在醫院打仗的CEO,更需要是懂得怎麼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態,才能永續的健康的繼續幫助更多人活得更健康,更快樂。王詩婷小檔案光田綜合醫院副執行長、仁馨樂活園區執行長大家叫我Chrissy,從小受美國教育,熱愛馬拉松、充滿活力、不怕挑戰。2018年跑完波士頓馬拉松,成為台灣第一位拿到世界六大馬拉松獎牌的女性。也是有111年歷史的光田綜合醫院第四代接班人,擁有超過18年醫院管理經驗,也於2017年在台中大甲打造一個充滿創新、活力、感動的長照園區,打破傳統護家刻板形象,吸引很多年輕人加入一起打造長照迪士尼。自己的使命是帶給人健康與快樂,希望接下來能讓醫院持續卓越進步的同時,能回到醫療的初心,提供民眾更溫暖的全人健康。
-
2024-12-23 養生.聰明飲食
81歲現役女醫堅持六年最強蔬菜湯「三大日常習慣」讓她高齡仍有活力
人上了年紀身體也容易出現健康警訊,雖然現代醫療技術發達,但民眾自身做好日常保健也很重要。日本一名女醫師天野惠子雖然已經高齡81歲,卻仍舊相當有活力,她的老年生活持續做著各種有趣的事,包括熱愛的醫療志業,讓我們來看看天野醫師保持健康的秘訣吧!保持身體溫暖天野醫師在40、50多歲時經歷了更年期,出現嚴重疲倦、怕冷、關節疼痛等症狀,當時她做了血液檢查和CT掃描,但結果都在正常範圍。因此她嘗試了很多方法,發現唯一有效的是「洗熱水澡」,洗完澡後她不適的症狀通常都會消失。保持在36.5°C 或更高的體溫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活化免疫系統,老年人食慾不振時,洗個熱水澡或許會有幫助。天野醫師習慣早晚兩次在浴缸裡泡澡15分鐘,尤其是白天泡澡有助於保持身體溫暖,讓她一天的開始更有活力。進行肌肉訓練許多中高齡者平時雖然會保持健走習慣,但天野醫師表示除了有氧運動之外,也建議搭配肌肉鍛鍊。身體肌肉會在40歲後開始流失,肌肉力量如果衰退得太嚴重,則會影響日常活動。天野醫師從75歲開始每週都會在健身教練協助下進行兩次90分鐘的肌肉訓練,她想藉此告訴大家,越早開始越好,但不論何時都不嫌晚。自製超強養生蔬菜湯天野醫師在女性內科門診看過許多患者因更年期產生胸痛、高血壓的案例,這是因為雌激素下降所引起的。在飲食方面,天野醫師推薦「自製低鹽蔬菜湯」來補充營養素。她特別強調湯絕對要少鹽,她持續六年用簡單的方法做蔬菜湯,就是將各種蔬菜切碎方入鍋中煮沸後,再用小火煮30分鐘,不加任何調味料,只有蔬菜自然的鮮甜。她會一次準備2-3天的份量然後放在冰箱裡,一開始也許會不太習慣這種無調味蔬菜湯的味道,但還是建議民眾將它搭配日常飲食嘗試看看。參考資料:81歲現役女醫未雨綢繆的健康智慧
-
2024-12-23 焦點.元氣新聞
祥寧中醫團隊走向國際與順天堂藥廠震撼迎接歐洲參訪團
每年吸引超過15萬人次看診,祥寧中醫診所再次展現國際魅力!熱情接待首度造訪台灣的歐洲參訪團,成員包括捷克中醫師 Jiří Benda、Karel Šimonovský,法國中醫與獸醫專長的 Jean Luc Klein,以及比利時營養專家 Christian Schmitz,東西方學者深入交流中醫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參訪團也對祥寧中醫診所的核心精神以及診療模式讚嘆不已!祥寧中醫的全人健康之道:四合一療程祥寧中醫團隊的總院長–廖昭銘醫師分享團隊引以為傲的治療理念,強調患者除了傳統中醫藥針灸治療外,推拿、瑜伽對身體骨架正位的重要性:●中藥:內服中藥平衡並提升身體能量,尤其針對氣虛與營養不足的患者,提供專業內科調理●針灸:調理經絡與氣血,使能量流動順暢●推拿:被動舒緩緊繃的肌肉與骨骼●瑜伽:主動強化與復原,讓身體回歸平衡順天堂藥廠展現技術實力 歐洲專家讚嘆複方中藥 歐洲參訪團對複方中藥的療效深感興趣,原因在於歐洲普遍使用的是單方藥品。此次來訪,接觸許多台灣中醫使用複方藥材的獨特經驗,不僅能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並簡化了調劑的過程,讓藥效得以全面發揮,歐洲專家們對此嘖嘖稱奇!作為歐洲中醫藥推廣的橋梁,順天堂藥廠的角色也備受關注,其深厚的技術實力為中醫藥的國際化奠定了穩健的基石。 超越標準的中醫師培訓 打造專業團隊除了技術層面的交流,來訪的捷克學者 Karel Šimonovský 也就經營診所的觀念上,獲得全新視野,大讚總院長廖昭銘針對該如何確保分院醫療品質的回答。總院長廖昭銘表示,祥寧中醫是大台北地區少數通過衛福部住院醫師訓練評鑑的診所之一,我們致力於新進醫師的培訓,並打造讓醫護們充分發揮能力的舞台,不斷提升專業水準,確保每位患者都能享受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進入後疫情時代 中藥展現新價值廖昭銘院長也特別指出,比較2021前半年與2023年後疫情時期,團隊總看診人數提升90%,顯示中藥在新冠後遺症調理中的顯著作用,這份亮眼成績不僅讓參訪團印象深刻,也為祥寧中醫持續推動中醫國際化注入信心。這場輕鬆又富有深度的交流活動,充分展現了祥寧中醫在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間的完美平衡。祥寧中醫期待未來能為更多國際友人傳遞中醫的健康養生之道,並分享中醫療法的無限潛力!
-
2024-12-22 養生.保健食品瘋
比「不建議使用」更強硬 專家建議不要吃維他命D來預防骨折或跌倒
我在2024-2-2發表維他命D這匹死馬,讀者在Elliot 2024-12-18留言:USPSTF update 再踹一腳,2018~2024 累積更多新證據,強化了先前(2018) 的建議,維他命 D作為防止跌倒、骨折是Recommended against。(版主加註:Recommended against是「建議不要使用」,而Not recommended是「不建議使用」。 前者比後者更強硬)留言裡所說的USPSTF 是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的縮寫。USPSTF是一個由很多醫療專家組成的非牟利組織,專門提供關於各種醫療項目(如篩檢及治療)是否需要施行的建議,具有崇高的地位,而我曾多次引用。留言裡所說的2018的建議是這兩篇論文:2018-4-17:Vitamin D, Calcium, or Combined Supplementatio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Fractures in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維他命 D、鈣或聯合補充劑用於社區成人骨折的一級預防)。USPSTF 建議社區停經後婦女不要每日補充 400 IU 或更少的維他命 D 和 1000 mg 或更少的鈣來預防骨折。2018-4-24: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Fall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預防社區老年人跌倒的介入措施)。USPSTF 建議 65 歲或以上的社區居民不要透過補充維他命 D 來預防跌倒。留言裡所說的USPSTF update是2024-12-17發布的Vitamin D, Calcium, or Combined Supplementatio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Falls and Fractures in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維他命 D、鈣或聯合補充劑用於社區成人跌倒和骨折的一級預防)。它的兩個建議是:1.USPSTF 建議不要將補充維他命 D(含或不含鈣)作為社區居住的停經後婦女和 60 歲或以上男性骨折的一級預防。2.USPSTF 建議社區居住的 60 歲或以上停經後女性和男性不要透過補充維他命 D 來預防跌倒。儘管USPSTF 在2018年就已經建議不要使用維他命 D 補充劑來預防跌倒或骨折,而具有崇高地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也在2022-7-28發表兩篇反對使用維他命D補充劑的論文(請看決定性判決:停止服用維他命 D 補充劑):研究論文:Supplemental Vitamin D and Incident Fractures in Midlife and Older Adults(中年和老年人的補充維他命 D 和骨折事件)編輯評論:VITAL Findings — A Decisive Verdict on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至關重要的發現——對維他命 D 補充劑的決定性判決)。但是,直到現在,許多國家層級的骨科學會(包括台灣)還是繼續建議要補充。請看補充維他命D和鈣?骨質疏鬆學會的建議能信嗎?。讀者如果有興趣知道維他命 D的發現和演化,以及它是如何被“有心人士”神化成無所不治的萬靈丹,那就請看維他命D真相,新書出版。我今天用vitamin D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出現了將近11萬篇論文。如果很保守地估計一篇論文的研究經費是1萬美金,那麼11萬篇就花了11億美金。不過,這跟民眾花掉的冤枉錢相比,應該是小巫見大巫吧。原文:專家建議不要吃維他命 D 來預防骨折或跌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22 名人.李偉文
擔心食物致癌什麼都不敢吃?2個決定性因素才是保持健康關鍵
假日上午爬山後,一群朋友在山腳下找了家餐廳吃飯,大家聊起飲食養生的話題。有位朋友說他的孩子消夜喜歡吃泡麵,她很擔心防腐劑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我嚇了一跳,這位高學歷的朋友怎麼還會以為泡麵有防腐劑?其實泡麵可以放很久,不是因為它含有防腐劑,而是麵條經過油炸,去除裡面含的水分,所以細菌就不容易生長。吃太多泡麵之所以不健康的原因是營養不均衡,而且這些包裝的速食產品往往含太多脂肪與鹽。經過油炸的麵條,不是我們以為的只是單純的麵粉,而是含有大量的油脂。到一定年齡後,大家都很重視養生,高度關心健康資訊之下,看到專家說這個東西含致癌物、那樣食物有致癌可能,常常把自己嚇得什麼都不敢吃,其實這都是過度擔心了。我們該害怕的不是食物中添加的極微量化合物,而是好吃的飲料、蛋糕、甜點吃得太多。《救命飲食》這本書,作者提到媒體常常會誇張報導事情的嚴重性,而許多研究人員也會有意無意地誤導,為了爭取研究經費而誇大其辭,他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你朋友想讓你接觸NSAR(亞硝胺),罹患喉癌。他給你的NSAR的量就和給老鼠「低」劑量一樣──你到朋友家,他就請你吃燻香腸三明治,上面有整整一磅(約450公克)的燻香腸,你高高興興的吃了,然後他又給了你一份,一份接一份、一份接一份……你得吃下27萬個燻香腸三明治,而且每天這樣吃,吃超過30年!這樣一來,照體重比例來算,你吃進去的NSAR大概就和「低劑量」老鼠一樣多了。」同樣的,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吃太多也會有問題,比如曾有研究報告提到,若一下子吃進大約四湯匙的鹽巴,也會急性中毒。所以再好的東西,對人體有益的食物,一下子吃了太多,也都會有問題;同樣的,有些也許有問題的東西,只要數量不是太多,人體大都可以代謝掉,不必過度緊張。因為現代人怕得癌症,所以研究什麼東西會致癌的計畫比較容易爭取到經費;同時,媒體為了收視率與增加廣告收入與銷售率,會有許多故意引起大眾恐慌的報導。近年有一些較激進的營養學家主張,應該把「糖」列為會上癮的毒品,因為近代大部分的慢性病都是來自醣類攝取過多導致的肥胖。其實說起來也有道理,影響健康的關鍵並不需要斤斤計較某個特殊成份,而是不要被好吃的食物誘惑而飲食過量。希臘醫藥之神希波克拉提斯曾表示,所有的藥物就是毒藥,毒藥也都可以是藥物,關鍵就在「使用的劑量」。不要說到藥房買的藥,連我們日常食物也是如此,比如喝一小杯酒對健康有益,但若很短時間內喝下一整瓶高粱酒,就會酒精急性中毒,有生命危險。曾有一個大學女生與同學打賭,一下子灌下半瓶高粱,中毒死亡;最近也有一位電腦工程師,到夜店喝酒過量而死在廁所。「飲食不過量」是保持健康的決定性因素,就像糖與脂肪是人類生存與代謝的必需品,但是過量也會產生很多疾病。偏偏現代的飲食習慣與廉價食品的生產模式,不知不覺就會讓我們吃太多。所以,每天有意識地注意自己所吃的東西,少量但是多種類的飲食來源,才是確保健康的簡單方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22 養生.聰明飲食
全麥麵包一定是褐色,但褐色麵包未必是全麥!2處為關鍵差異
麵包出爐時間,烘焙坊瀰漫著小麥香氣,各式麵包整齊排列,主打無油、無糖的全麥麵包,真的是「全麥」嗎?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全穀製品的全穀含量,至少要占產品含量達51%以上,有些業者會用一般白麵粉,再加上些許麩皮粒,讓外表看起來有麩皮粒,製成「看起來健康」的麵包。褐色斑點可能是麵粉加麩皮,不算全穀製品。麵包有褐色斑點,就是全穀?陳姿吟說,這是消費者最大的迷思,「全麥麵包一定是褐色的,但褐色的麵包未必是全麥麵包!」褐色可能是添加食品色素,或是白麵粉混合麩皮粉做出來的麵包,外觀雖與全麥粉類似,卻不是真正的全麥麵包。陳姿吟指出,市售標榜「全麥」的製品,都要符合衛福部的食品標示法規,平常在麵包店看到的全麥麵包,很可能不符合規定。全穀必須具有完整穀粒的每一部分,即使經由碾製、壓碎等處理過程,仍要保有穀物原有的麩皮、胚芽及胚乳。全麥麵包、全麥饅頭等全穀製品,也是成分需占總重量的51%以上,才能用「全」來宣稱,包含全蕎麥、全燕麥。真全麥麵包口感較粗糙,注意有無額外添加油、糖。坊間常看到標榜「高纖全麥」、「全麥胚芽」的麵包,陳姿吟說,民眾看到高纖、全麥、胚芽、雜糧等,以為跟健康畫上等號,但如果沒有使用到「全麥粉」,而是小麥粉、麥粉、麵粉,並不是真的全麥。國人喜愛又香又軟的台式麵包,但純的「全麥粉」因為纖維量較高,口感較粗糙,會影響麵團發酵的蓬鬆度,因此有些店家在製作全麥雜糧麵包時,為了增加嗜口性,會加入較多的油脂、糖分,原以為標榜全麥、雜糧的麵包較健康,卻反而因此隱藏熱量陷阱,失去原來的「健康」本意。真全麥有穀香,可肉眼觀察穀粒和粗糙程度。陳姿吟說,市面上有幾家標榜製作健康麵包的烘焙坊,確實使用純的全麥粉,加上獨特的天然酵母發酵,完整保留全穀物的五穀雜糧,也詳細標明出內容成分。但因為一般的全麥粉筋性不足,也有些業者會再拌入高筋麵粉。至於真全麥和假全麥該如何分辨?她說,可用肉眼觀察穀粒的含量以及粗糙程度,全麥麵包的味道通常比較濃郁,帶有穀物天然香氣。精製過的雜糧非全穀,去除麩皮或胚芽,營養大不同。另外,標榜「雜糧」也不一定是全穀,可能參雜了其他精碾或加工過的穀物。例如,紅薏仁是全穀,但是去掉麩皮後,就變成白薏仁;有些穀物為了口感,也是去掉麩皮甚至胚芽,成為「精製澱粉」或「精製型穀物」,營養大不同。一般來說,消費者很難分辨真正的全穀類,看到「有機、天然、多穀」,就以為比較健康,但有許多是經過精製後的成品,營養價值少了許多,和未精製的全穀雜糧類,不能混為一談。多穀不等於全穀,五穀粉、十穀粉可能含多種精製穀物。有些人會泡多穀粉來喝,覺得比較健康,陳姿吟提醒,仔細看標示,包裝上會寫「多穀」,是因為添加了非穀物的製品,所以依法不能稱為「全穀」。她強調,「多穀」不等於「全穀」,有些號稱多穀的食品,有可能是多種精緻澱粉或精緻型穀物製成。現行法令規定,產品若僅含單一穀物,可以該穀物名稱為產品命名,例如全麥麵包、蕎麥麵條、燕麥片等;而產品混合了二、三種穀物的全穀粉,則稱之「全穀食品」。雖然「多穀」還是比單一精製澱粉好,但要注意成分標示,是否有麥芽糊精、糖等添加物。要特別注意的是,強調健康養生的多穀粉,含有豐富鉀、磷成分,且五穀雜糧磨成粉後,膳食纖維被破壞了,只剩下澱粉和醣類,吃多了可能變胖,糖尿病、腎臟病患者也不適合飲用,避免造成身體負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20 養生.聰明飲食
蔬食與素食不一樣!護心血管、抗發炎…吃蔬食4好處
養生飲食當道,「蔬食」成為新飲食文化,但不吃肉沒關係嗎?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多吃黃豆製品,蛋白質補充就沒問題,這些是蔬食者的優質營養來源。研究顯示,吃蔬食可有效降低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張斯蘭說,蔬果的營養價值,除了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還有各種有機硫化物、類黃酮素、多酚類等天然化合物,稱為「植化素」,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吃原型食物 避加工食品「蔬食」與「素食」有什麼不同?張斯蘭指出,素食分為蛋奶素、五辛素、全素等;蔬食除了不吃肉外,可食用蛋奶製品及蔥、薑、蒜、韭菜、洋蔥等五辛。蔬食強調以原型食物為主的新鮮蔬果,盡量避免加工食品,避開攝取動物性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長期吃蔬食的人,比較不會吃進動物性脂肪,減少對心血管有害的物質。蔬果的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有助於體重控制,但要少用油炸、醬油滷製等烹煮方式,雖然吃蔬菜有益健康,若多了高油、高鹽、高糖,同樣傷身。全素者缺奶蛋 可能貧血民眾對於蔬食常有「營養不均衡」疑慮,張斯蘭說,只要遵守國健署「我的餐盤」原則,三餐以全穀為主食,攝取足量的蔬菜、水果、乳品類、豆類,並不會造成營養失衡,還能降血壓、顧心臟、穩定血糖。不過,純素者少了奶蛋富含的維生素B2、B12,可能會出現貧血症狀。黃晨祐強調,維生素B12來源食物為肉類,尤其是動物內臟,蔬食者如果感覺虛弱、疲勞、情緒不穩等,應抽血檢查是否有紅血球生成障礙。若貧血可遵循醫囑服用鐵劑改善,也多吃豆類、蘑菇、堅果、全穀類等含鐵質食物。張斯蘭提醒,牛、羊、豬含較高的鐵、鋅、維生素B12,雖然植物性食物也能攝入這些營養素,但吸收利用率較差,除了吃更多的量補足,也可多吃維生素C促進鐵、鈣的吸收。而屬於「好脂肪」的Omega-3脂肪酸,堅果、酪梨、亞麻仁、印加果等植物油脂含有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不吃肉需要額外補充營養品嗎?張斯蘭說,不挑食的人不用。營養素應該從天然食物中取得,只要每天吃足多樣化的蔬果種類,以及蛋白質、五穀雜糧類,一樣能吃得健康又均衡。吃蔬食4個好處1.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2.植化素幫助抗氧化、減少體內發炎,預防癌症。3.高纖維可減緩糖分吸收,穩定血糖。4.減少攝入飽和脂肪酸,有助心臟健康。
-
2024-12-17 醫療.心臟血管
低溫留意3症狀防中風!醫提醒除了禦寒衣物,這也要攝取足夠
冷氣團接力,中央氣象署持續發出低溫特報,本周開始,冷空氣一波接一波襲來。萬芳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林樹基表示,氣溫驟降,醫院急診室湧現患者,以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多,包括心絞痛、急性腦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高齡長輩及患有慢性病的族群要特別加強保暖。3症狀: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林樹基指出,寒風刺骨,低溫及過大溫差容易誘發急性心血管疾病,因為冷空氣刺激血管內的平滑肌收縮,促使血壓升高。如果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千萬別忽視,建議民眾先停下手邊事情,觀察三分鐘,休息後仍感覺不適,應盡速就醫診治,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間。低溫是年長者殺手,千萬別等閒視之。林樹基提醒,有運動習慣的人,或是作息早起的長輩,遇到寒流來襲,應該忍住出門的欲望,或是避開清晨及日夜交替的時段。剛起床的時候,不要急著下床,要讓身體慢慢適應溫度變化,若突然離開溫暖的被窩,溫差過大易頭暈,老人家尤其要注意眩暈造成跌倒的風險。身體缺水 血液變黏稠更危險「保暖」是冬天保健養生守則,要配戴帽子、口罩、手套、襪子、圍巾等,還要顧到腳底。林樹基強調,除了禦寒衣物,水分也要攝取足夠,別以為夏天才要補水,冬天缺水更危險,當體內水分流失時,血液黏稠度跟著變高,中風及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冬天的飲水量可以比夏天少一些,建議大約為1500至2000cc。有些頻尿問題的長輩不愛喝水,林樹基說,中老年人要小心不覺得口渴的「隱性脫水」,適時補充溫開水,暖身亦可避免血液變得黏稠,預防腦中風。另外,糖尿病、三高慢性病患者,要規律服藥、定時量測血壓等數值,了解自己在氣溫下降時,血壓、血糖數值的改變,可進一步與醫護團隊討論是否增減用藥劑量。林樹基說,天氣冷颼颼,要積極保持身體的溫暖、維持血液的流暢,注意防範避免低溫猝死的憾事發生。責任編輯:辜子桓延伸閱讀:每天做好這件事 就能預防中風、失智、心血管疾病天氣一冷身體這數值就飆高 醫師分析教你解方
-
2024-12-16 養生.聰明飲食
添加在麵包、巧克力、麵條的乳化劑對健康有害嗎?教授這麼說
讀者Will Wu在2024-12-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這是我第一次跟您聯繫,如有冗詞贅句,請見諒。我近期看到一些危言聳聽抖音網紅聲稱:「千萬別吃超商麵包,因為有脂肪酸甘油酯及麥芽糊精很傷身(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放在冰箱冷藏風險更高」「建議吃麵包店剛出爐的、只能放一天的比較好」。這些影片內容課能會讓您吐血,也已經被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闢謠。不過我想從教授的專家觀點,食品烘焙類的乳化劑,長期攝入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嗎?(註:他有附上三個TikTok影片的連結)我在2024-11-12發表的白玉豆干裡的添加劑是OK嗎裡面有說:顧名思義,乳化劑就是要讓食品裡的各種成分「乳化」在一起,如此就可增加綿密的口感。舉凡冰淇淋、巧克力、沙拉醬等等,大多含有乳化劑。乳化劑的功能是將兩種原本無法混合的成分(例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舉個例來說,「天然」的花生醬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會分成兩層,所以就需要攪拌來重新混合,而它也需要放在冰箱才能保質。加了乳化劑的花生醬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我也在2022-12-26發表鹿角菜膠:常用食品添加劑,會致癌嗎,其中的一段是:鹿角菜膠也叫做角叉菜膠或卡拉膠。它是從幾種紅海藻,包括麒麟菜、石花菜、鹿角菜,萃取出來的聚醣,具有凝膠、增稠、乳化、成膜、澄清、固定等多種物理化學特性,因而被廣泛應用於各種行業,包括食品和醫藥。乳化劑的用途廣泛,種類繁多,而名稱又是拗口、難記,難辨,所以,說的難聽點,消費者是任人宰割,別無選擇。但儘管如此,乳化劑的需求是一年高過一年。根據市場研究網站Precedence Research在今年4月發表的Emulsifiers Market Size, Share, and Trends 2024 to 2034(2024 年至 2034 年乳化劑市場規模、份額和趨勢),2023年全球乳化劑市場規模為83.7億美元,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162.6億美元左右,2024年至2033年預測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為6.9%。至於乳化劑是否有健康風險,我們先來看美國FDA是怎麼說。它有一篇2024-5-24更新的Food Additives and GRAS Ingredients – Information for Consumers(食品添加劑和 GRAS 成分 – 消費者訊息)【註:GRAS 是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一般認為安全)的縮寫】,其中兩點是值得大家思考:.我們的祖先用鹽來保存肉類和魚類,用香料來改善食物的味道,用糖醃製水果,用醋溶液醃製蔬菜。這些成分有助於確保全年提供美味、營養、安全、方便且實惠的價格。.乳化劑、穩定劑和增稠劑賦予消費者期望的質地和濃稠度。當然,不可諱言的是,的確是有很多研究認為乳化劑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生態,從而引發種種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認知功能下降。例如:Food Emulsifi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食品乳化劑與代謝症候群:腸道微生物群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證據而言,這些風險似乎不至於高到需要全面禁止乳化劑或其他合法的添加物。請看What Are The Experts Saying About Food Additives Ban Proposals?(專家對禁止食品添加劑的提案有何看法?)。總之,乳化劑的使用在世界各國都是合法的。但是,如果您還是擔心,那就不要吃有添加的食品。當然,這肯定是要看您是否有能力判斷添加或沒添加。我個人是自認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也就寧可相信食品法規,而不要生活在恐懼中。對一般人來說,包括我自己,真正實際可行的辦法就是盡量少吃加工食品,包括沙拉醬、花生醬、奶油、優格、冰淇淋、巧克力、餅乾、糕點、豆干、麵包、甚至麵條。原文:食品乳化劑對身體的影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6 焦點.元氣新聞
預防失智多動腦!譚敦慈身體力行5重點 接種「2疫苗」降低近4成風險
如果票選大家最害怕的疾病,失智症一定名列前茅。如果太晚知道罹患失智症,將難以逆轉,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主持全新網路節目「健康早知道」,邀請台大醫學院教授曾文毅談如何逆轉腦齡,並請到林口長庚護理師譚敦慈分享自己預防失智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及早知道,如何與頭腦共存到老。譚敦慈說非常害怕自己日後失智,因為這輩子遇到非常多好男人,例如爸爸、先生,還有兩個兒子,「我很害怕我忘了他們」,所以她不希望自己失智。她分享自己為了不失智所做的努力,一是控制三高,健檢報告都沒有紅字;第二個是記得流感跟肺炎鏈球菌疫苗。譚敦慈表示,根據美國研究,打了這些疫苗可以降低將近四成的這個失智風險。所以譚敦慈每年一到10月1日,她就趕快去打疫苗。再來她分享,有一些研究蠻有趣的,就是「不要生氣」,生氣會增加三倍失智風險,「所以我現在其實真的還不大會生氣。」另外有一個很重要,就是不要說人壞話,如果能夠做到,也可以降低三成風險。研究發現,說別人壞話,腦細胞會凋零,也會增加三倍的失智風險。譚敦慈說,很多研究顯示,超級加工食品增加失智風險,所以她很少吃,「我喜歡吃原型食物」,可以控制三高,避免腦中風,腦中風患者將近有一半面臨失智風險。另外就是要做認知運動,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第一個可以預防失智,便是要參加社交活動;還有聽力要維護好,如果聽不到40分貝,失智風險就增加兩倍。譚敦慈分享她自己做的一些預防失智運動,一個是左右手做不同的動作刺激大腦,她自己在家會常念百科全書,而且靠牆半蹲時,就念一篇文章,還建議大家「念一些比較艱深的」,例如化學式,就大聲的念出來,重複多唸幾次,有些化學式非常繞口,但念的過程隔,「我都覺得好像有點變聰明了。」如果想要動腦,譚敦慈有一個好方法是去傳統市場,因為買菜其實是要動腦的,比如要算菜一斤多少錢,有一次兒子陪他去市場,忍不住驚嘆,「媽,妳知道嗎?菜市場阿嬤的數學比我好太多。」譚敦慈說,總之,就是盡量讓自己動腦。在日常飲食方面,原型食物應該怎麼吃?譚敦慈說,很多人以為她家的孩子很可憐,一定很多食物都不能吃。她說,「我們家其實很簡單」,把該吃的先吃了,其餘「愛吃啥就吃啥」。什麼叫該吃的?每天一碗煮熟的深綠色蔬菜,無論是空心菜地瓜葉,菠菜都沒有關係;通常另外一碗是白色的蔬菜,白蘿蔔、白花菜、菇類、筊白筍、竹筍都可以,有時候可以替換成茄子,或青椒、紅椒,一天就是吃兩碗的青菜。譚敦慈還會吃兩個拳頭的水果,而且是早上吃,她說自己現在年紀大了,雖然血糖正常,但我希望血糖波動不要太大,早上先吃水果,中午之後不吃,因為最近有一些研究發現,晚上吃水果比較容易脂肪肝。另外,還會吃4顆核桃或者12顆開心果,為什麼定量這麼嚴格?因為堅果熱量,而且要選沒有調味的堅果。至於蛋白質,譚敦慈讓自己每天吃到公斤體重一點二公克,而且特別推薦吃魚。國健署也建議大家每周吃兩次魚,他們家是天天都有魚,而且特別推薦鯖魚、秋刀魚,不吃鮪魚、旗魚、鯊魚等大型魚類。簡單來說,譚敦慈的健康餐盤就是要有兩碗蔬菜,兩個拳頭的水果、一些堅果,然後就是蛋白質,建議吃魚。另外,現在很多人不吃飯,力行低碳飲食,認為無碳飲食就是健康,譚敦慈並不贊同,「我是飯的愛好者」。統計顯示,目前我們每人每天平均一年吃80公斤左右的肉,但吃飯只有40公斤,「我們家是吃80公斤的米。」因為她覺得吃飯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能不吃飯,吃飯時加一些五穀雜糧,或煮地瓜飯也很好;至於吃飯的順序,譚敦慈建議先吃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再吃飯,對樣吃也有助於體重控制。洪素卿歸納譚敦慈預防失智的五個重點:1.控制三高、體重2.預防頭部外傷3.社交活動4.維護聽力5.均衡飲食「健康早知道」由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主持,每周邀請各科醫師、營養師、心理師等專家,暢談日常生活會遇到的健康故事,並分享知識,介紹自我保健秘訣與養生方式,每周五上午十一時首播。第一集「失智竟然可以逆轉?抗老養腦秘招報你知」,除了譚敦慈的分享,如果進一步想知道如何逆轉腦齡,歡迎上網收看。●《健康早知道》:延伸閱讀:每天做好這件事 就能預防中風、失智、心血管疾病天氣一冷身體這數值就飆高 醫師分析教你解方
-
2024-12-16 醫療.牙科
台灣自來水沒加氟,如何維持口腔健康?這歲數以上可免費申請牙齒塗氟服務
前言:這篇文章原來的標題是《飲水中的氟,天然的,添加的》,但我後來決定提供較多跟台灣有關的資訊。在一周前發表的自來水加氟,有健康風險嗎裡我有說(1)美國是在1945年在一個叫做Grand Rapids的小鎮首次施行Community Water Fluoridation(社區自來水氟化),目前大多數美國社區的自來水是含有0.7 ppm的氟,(2)世界衛生組織在1984年建議成員國根據各自情況將自來水中的氟濃度調至0.5到1 ppm之間。台灣在7年前也曾經考慮過要在自來水中加氟,請看《中時新聞網》2017-12-31發表的自來水加氟 衛福部喊卡。這篇報導的重點是:.國內兒童齲齒(蛀牙)狀況嚴重,平均齲齒是鄰近國家2倍以上。.衛福部司長諶立中說,包括香港、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全球30幾個國家,都在自來水中加氟來抗齲齒。.為改善國人口腔健康,…經10個多月的討論,部分專家認為自來水加氟後,民眾沒有選擇性,加上台灣四面環海,有些海產本身就含氟,再喝含氟水,擔心攝取過多的氟。攝取過多的氟?有可能嗎?根據台北自來水事業處,台北的自來水含有0.07 ppm的氟,也就是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量的十分之一。所以,就預防蛀牙而言,台北自來水的含氟量是低了9成,而這不太可能是可以用吃海產來彌補的。(註:海水的含氟量大約是在1.2到1.4 ppm之間)那,飲用水中的氟含量有沒有可能會過高?根據美國環保署,飲用水中氟含量的非強制執行標準(non-enforceable secondary standard)為 2 ppm,而可執行的一級標準(enforceable primary standard)是·4 ppm。也就是說,當飲用水中氟含量超過2 ppm時,該社區的自來水事業處就會被警告,而超過4 ppm時,就會被處罰。根據美國環保署2003年的估計,約有0.5到1%的美國人被提供含氟量超過2 ppm的自來水,而其中的8%是超過4 ppm。也就是說,在美國,飲用水氟含量過高是極其罕見的。儘管如此,根據論文Occurrence of Fluorides in Some Waters of the United States(氟化物存在於一些美國水域),科羅拉多州、愛達荷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和阿肯色州的水樣本中氟化物含量為 2 至 13.7 ppm。更厲害的是,根據論文Fluoride Levels in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in Africa: A Review(非洲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含量綜述),肯亞、坦尚尼亞和衣索比亞的水樣本中氟化物含量為 250 至 2800 ppm。2800 ppm!這個世界紀錄是在肯亞的納庫魯湖(Nakuru)測得的。所以,飲水中天然的氟含量可以低至像台北的0.07 ppm,也可以高達像肯亞的2800 ppm。但是,以美國為例,絕大多數地區飲用水的天然氟含量是過低,而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政府會建議全國施行社區自來水氟化。台灣雖然沒有施行自來水氟化,但政府部門是明確知道氟對牙齒健康的重要性。衛福部在2024-5-4發布全民口腔健康,有愛無礙 產官學界齊攜手 共同推動臺灣口腔健康覆蓋,其中有關氟的條文是:.從0歲開始提供牙齒塗氟、臼齒窩溝封填、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等,全國兒童接受服務涵蓋率已達9成以上。(附註:衛福部兒童牙齒塗氟宣傳影片).65歲以上高風險民眾牙齒塗氟服務。.衛生福利部提醒您,每日使用1000ppm含氟牙膏,飯後睡前潔牙2次。有關「65歲以上高風險民眾牙齒塗氟服務」,請看衛福部發布的法規公告,點擊右下角的PDF 檔案。此一服務是每90天可以申報一次,而適用對象包括(1)65歲以上,(2)糖尿病患者,(3)心血管疾病患者,(4)洗腎患者,(5)惡性腫瘤患者。延伸閱讀:含氟牙膏傷腎?「名醫」又胡扯了含氟牙膏導致松果體鈣化,不會分泌褪黑激素?原文:台灣自來水沒加氟,提供免費塗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13 養生.聰明飲食
男子吃2顆蒸蘋果「半夜嘔吐腹痛掛急診」直呼差點沒命 網揪致病真正元凶
水果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因應有人脾胃虛弱、身體寒氣重,有中醫建議可吃將水果加熱吃,例如蒸蘋果、蒸柳橙、蒸梨子等。一名男子聽從網文建議跑去吃蒸蘋果,兩天後卻掛急診,他嚇到不敢再吃蒸蘋果,但害他生病的元凶另有其人。一名男子在小紅書分享,他看網路上說蒸蘋果可解便秘,於是想嘗試看看。第一天中午飯後吃了半顆蒸蘋果、2大棗和枸杞,第二天也是午休時間吃了三分之二顆蒸蘋果和2大棗。但他半夜出現嘔吐、腹痛、血壓低等症狀,趕緊掛急診,被診斷罹患胃炎。他躺在病床上動彈不得,打點滴和檢查折騰到凌晨才回家,隔天又去醫院照胃鏡。他大呼實在太痛苦,本以為蒸蘋果很養生,結果差點命都沒了。他反省以後盡量少看自媒體科普文,只要好好吃飯就行了,兩顆蒸蘋果就讓他噴了上萬醫藥費又活受罪。不少人對於區區蒸蘋果就造成如此大的影響感到訝異,不過有眼尖網友發現該名男子同天跑去吃披薩自助餐,暴食快20種口味的披薩外加一堆副食和甜點,吃到太撐扶牆出來。網友笑:「蒸蘋果不背這鍋」、「蒸蘋果只是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搞不好不吃蒸蘋果會更嚴重」、「不要污名化蒸蘋果」、「請還蒸蘋果一個公道」。蒸蘋果可止瀉、補脾胃中醫師謝獻德表示,蘋果蒸熟後具有很好的止瀉功能,由於蘋果中果膠影響,未經加熱的生果膠可軟化糞便,與膳食纖維共同達到通便的作用;而煮過的果膠搖身一變,不僅具有吸收細菌和毒素的作用,還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將蘋果洗淨,帶皮切成小片(近果皮處,果膠含量相對豐富,止瀉效果更好),放入小碗中隔水蒸5分鐘即可,稍稍冷卻後,即可食用。
-
2024-12-13 養生.聰明飲食
吃鍋不健康?譚敦慈:你以為很營養的「一物」別吃!火鍋食材順序這樣煮
依據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和子宮體癌,其實當中就有許多癌症和「吃」及生活習慣有關。病從口入,我們平常吃的食物你有注意過嗎?紅肉、加工肉品、火鍋真的很危險?除了飲食外,還有哪些地方可能會有致癌風險?就由長庚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譚敦慈來一一替大家解惑。日常生活中的毒物飲食中的毒素在日常生活中我比較害怕的是「黃麴毒素(編按:較常見於花生及其製品、玉米、開心果以及乾豆類。且黃麴毒素具有肝毒性,也已被證實為致癌物質)」,也因為台灣正處海島型、氣候屬屋暖潮濕的國家,就比較容易長黃麴毒素,其實我們平時只要控制在12度以下,食物買回家打開後放在冰箱、乾燥箱,降低溫度及濕度後,就算發霉,也不會有黃麴毒素的問題。香味的毒素許多人愛擦香水,或是在家中放置香氛增添儀式感,但這些持久不散的香味其實都可能加了定香劑(恐含有塑化劑或有機溶劑)。再來很多人擦香水喜歡擦在手腕,或是脖子、耳朵後面,但毒物學會建議若要擦香水,往上噴一下再走過去,香水落下來的味道不僅更適合你外,這方式對自己也比較不會造成傷害。生活用品中的毒素再來就是五顏六色的餐具、居家用品等,這些物品可能含有重金屬的定色劑,用久剝落就可能攝取到重金屬。想防癌,一定要吃或一定不能吃的食物?如同上面提到的黃麴毒素,許多人會認為病從口入,那飲食方面是不是也要特別注意?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要吃跟絕對不要吃的,就算偶爾吃到加工食品也不需緊張。雖然紅色加工肉品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致癌物質,高雄醫學大學和哈佛大學曾有個研究顯示,小孩子一個禮拜吃兩片火腿,就會增加兒童血癌的風險。能抑制亞硝胺的水果農委會也曾做過一項實驗,一顆芭樂解18根香腸的毒,這告訴我們,高維生素C含量的水果可以抑制亞硝胺。但其實亞硝酸鹽不是那麼毒,算是必要之惡,若香腸沒添加亞硝酸鹽我自己也不敢吃,因為就可能會生肉毒桿菌。再來,吃香腸的烹調方式不要直接炸或是烤,因為其中的亞硝酸鹽遇到高溫,就會變成亞硝胺,建議香腸先用水煮蒸過後,再稍微烤、煎一下,讓溫度的變化不那麼大,就可以減少亞硝胺的發生。另外,很多人會覺得酸的水果維生素C高,錯了!其實維生素C第一名的水果是芭樂,再來是釋迦、木瓜。還有要注意的是,醃漬菜類的製程需要發酵,若發酵時間過長,很容易產生黴菌,導致黃麴毒素的汙染,像是酸白菜、梅乾菜等,但如果黃麴毒素不小心入口也不用太緊張,只要多搭配深綠色蔬菜,就可將黃麴毒素加速排除掉。「濕式煮法」避免癌症威脅很多人養生都是清蒸、水煮、不加油和鹽,其實不需要不一定要這樣。我建議其實可以靠「濕式煮法」來烹調,濕式煮法顧名思義就是要有點水,像是炒菜加點水,不僅不會焦掉,也不會有因高溫產生的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對人體具有致突變性或致癌性)。至於調味料,我就會使用多一些九層塔和香菜。煮菜盡量要有多顏色的變化以及避免乾式烹煮。再來,以下列舉三種常見的加熱、烹調方式:・烤箱、氣炸鍋:溫度儘量設在120度以下,較不易產生有毒物質。若怕不熟,就延長烹調的時間。・微波爐:根據研究,微波爐是最能夠保留食物營養的方式,但微波爐的使用還是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第一、溫度。微波爐是靠水分子撞擊產生熱,因此當超過500cc湯品放入後,可能會造成受熱不平均的問題。因此想要加熱完全,就一定要加熱一下,拿出來拌一拌再繼續加熱。第二、容器。微波容易生成有毒物質的容器包括塑膠製品、美耐皿、有金屬邊的、有顏色的,還有保鮮膜。第三、帶殼帶膜的食物(如荷包蛋)不放入微波爐。冬季必備的火鍋,需要注意什麼天氣漸冷、冬天要來了,許多人開始吃鍋,網路謠言總說吃鍋不好?過去有研究,火鍋湯煮了30分鐘後,亞硝酸鹽量增高,也可能會有致癌的風險,但陽明交大今年有項新研究發現,國人吃下最多硝酸鹽及亞硝酸鹽的食物來源並非加工肉類製品,而是來自蔬菜與米飯。調查也指出,吃香腸(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對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幫助。雖然亞硝酸鹽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是火鍋的湯還是不要多喝,很多人會認為湯很營養,我們就有遇過很多病人開刀、癒後不佳,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喝湯(沒吃料單喝湯)。我認為吃鍋就是在補充纖維素,菜吃得比較多,像我自己就特別愛吃麻辣鍋,我的點法是「麻辣鍋去油」,煮法的順序則是:青菜-海鮮、豆腐-肉。最後要特別留意的是,洗腎患者不要吃組合肉(會有磷酸鹽的問題),若一般人要吃組合肉,就要煮到全熟。延伸閱讀: 正常人不需要吃維他命,吃多了恐洗腎!營養博士揭開「維他命」真相
-
2024-12-09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追逐「長生不老」 真的可行嗎?不如認真履行養生6件事
到底是妄想,還是夢想,追逐長生不老的美國億萬富豪布萊恩·強生(Bryan Johnson)2024年11月公佈了自己慘兮兮的照片,因為把別人的脂肪注射到他的臉上,產生了嚴重的過敏反應。47歲的布萊恩因為使用許多「奇奇怪怪」的抗衰老療法,於是成為媒體報導的寵兒,全球聞名。這次他想要擁有一張豐腴的「娃娃臉」,藉以吹捧他抗老有成,結果卻事與願違,得到了一張歪曲腫脹且變形的怪臉。為抗老用盡奇招 億萬富豪分享慘痛經歷布萊恩為了維持媒體熱度,近日主動與95萬IG粉絲分享慘痛經歷。手術原定計畫是從大腿和腹部等部位提取脂肪,再將它們注射到臉部,用來恢復臉皮下脂肪的體積,好讓臉部豐腴,看起來不那麼憔悴。然而,因為長期進行自己設計的抗老化飲食,每日攝取的熱量,比標準計算出來的還要少,因此身體沒有足夠的脂肪(顯然太瘦)可以使用,於是迫使他使用別人的脂肪。約注射30分鐘後,嚴重過敏反應發生,臉就開始腫脹,越來越大,最後甚至影響視力。布萊恩和古代秦始皇一樣,都企圖追求長生不老,去年(2023)還把當時17歲兒子的血液輸給自己,期求「年輕化」。由於此舉動,剛好扣住西方古老的「吸血鬼傳說」,以及,近年來科學界剛剛萌芽的「年輕因子」研究,因此瞬間聲名大噪。當時連布萊恩的爸爸也參與進來,布萊恩和兒子塔爾馬奇先各抽出一公升的血液,然後分別注入自己父親的血管內,孫子給父親,父親給祖父,所謂「三代輸血」。背後的想法是,年輕血液裡面含有較高濃度的「年輕因子」,可以修復年老失修的細胞損傷,從而降低人的生物年齡。如同傳說中千年的吸血鬼,雖然沉寂死去多年,但只要吸允到溫暖的新鮮血液,就能再度死而復生。這位富商每年在抗老生活方式上就花費約200萬美元,除全素飲食外,尚需補充100多種營養素,嚴格的運動和睡眠要求。布萊恩出售其電子商務公司Braintree,得款8億美元後,目前的職業是「追求長生不老」和網紅。他宣稱,在採用嚴格縝密的養生方法後,目前擁有37歲的心臟、28歲的皮膚和18歲的健康。但事實上,因為採取嚴格的飲食計劃,其身上的脂肪愈來愈少,包括臉部,所以他實際看起來很憔悴,甚至會誤以為他正處於死亡邊緣,完全不具備群眾說服力,所以決定進行這次的臉部脂肪注射,想要讓人「看」起來很年輕,才能顯現出抗老化成效卓著。記者親身實測:追求長生不老代價太大布萊恩還發行了教戰手冊以及營養素補充包,分享給網友。2024年4月,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25歲的福赫特小姐(Maiya Focht),突發奇想,聯絡布萊恩先生,並決定親身嚐試。他們寄來8個包裹(含手冊及補充包),每月首先需購買361美元的「營養素補充包」,號稱有助於改善骨骼健康、抗壓性、增加能量、平衡膽固醇水平、減少發炎和改善認知功能。其中有「堅果布丁」粉、「長壽綠巨人」飲料(口感像減肥檸檬水)、布萊恩品牌的橄欖油以及四種補充藥丸:(1)三顆必需膠囊(含維生素 D、E、B12、碘和鋅等 27 種成分)、(2)一顆必需軟膠囊(含蝦紅素、葉黃素、玉米黃質以及其它多種營養素)、(3)三顆「乙酰半胱胺酸 + 薑 + 薑黃素」丸和(4)一顆「紅麴 + 無味大蒜」丸。試驗前後均進行了血液檢測,因為記者本身只有25歲,加上生活本來也不是很匪類,所以之前和之後,不論膽固醇和各項指標,大體上都正常。但試驗期間,因為擔心外食的餐點和零食不符合「長生不老」手冊的規定,不是健康飲食,所以造成與親友相處的時間減少了,因此感覺有點沮喪,三週試驗結束後,記者覺得有點煩躁和頭痛,此外,維生素D和維生素B12有些小變化,敘述如下。維生素D是一種對能量和骨骼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素,試驗前,記者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本來就較低,而約一半美國人也缺乏這種和陽光有關的營養素,大多數的台灣人也同樣不足。試驗後,維生素 D 水平升高了,可能是補充劑發揮了作用。但維生素B12的水平下降了,可能是因為教戰手冊要求最好吃純素,記者嚴格執行,雖然服用了補充劑,B12 水平仍然下降,因此,補充劑似乎沒有吃真正的紅肉那麼好。但布萊恩先生認為,最少需要六週的時間才能從該手冊中獲得全部好處,而記者卻只執行了3週。記者隨後在專題報導中,聲稱自己應該不會想去追求手冊上的生活,除每月需花361美元去買補充包外,還同時要加上一些符合手冊昂貴的飲食雜貨賬單,執行刻板無趣的生活模式。但布萊恩卻反駁道,這是兩人的生活動機不同所造成的差異,布萊恩告訴《每日郵報》,他的目標是想幫助所有人,努力創造一個「不死」的終極社會。而且你應該為了追求「不死」的崇高目標,就不會在深夜喝酒,外出胡亂用餐,而是會聚集在一起鍛鍊身體、吃健康乾淨的食物才對。養生履行6件事 可望延年益壽筆者長期推動健康養生,雖不敢說,在基因科技長足進步後的未來世界,「長生不老」一定無法實現,但我卻敢說,絕對不會是只靠富商布萊恩的教戰手冊就能達成。另外,筆者整理出個人能做的養生六件重要事項,按其重要性,依序為「無毒生活環境」、「正確且規律的生活方式與作息」、「快樂的心情」、「適當且持續的運動」、「正確的飲食」和「完整定期不過當的身體健康檢查」,若能盡量履行,即可延年益壽。另外,排序第三名「快樂的心情」,其重要性明顯高過第五名「正確的飲食」,也就是說,如果能快樂的執行正確飲食,當然最好。但如果是你必須在路邊享用烤香腸,夜市吃炸雞排或喝杯珍珠奶茶,才能快樂的話,也不應該被強迫而難過放棄,不是嗎? 這次富商布萊恩注射他人脂肪後,已經恢復,相信不久的未來,肯定又會再出怪招,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
2024-12-09 養生.聰明飲食
自來水加氟對有健康有風險嗎?教授盤點與關節炎、骨折、骨癌相關研究解答
川普在今年11月5日 再度當選美國總統。他在10月27的一場造勢活動中說:「小羅勃甘迺迪比任何人都更關心人類、健康和環境。我將讓他在健康(政策)上為所欲為(go wild)。我將讓他在食物(政策)上為所欲為。我將讓他在醫藥(政策)上為所欲為。」隔天我在臉書上貼文表示川普的這番話顯示甘迺迪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的衛生部長。果不其然,川普在當選9天後宣布提名甘迺迪擔任衛生部長。甘迺迪沒有醫學背景,而且是以反主流醫學聞名。他在川普當選前3天(2024-11-2)就已經在X社交媒體發表貼文:「1月20日當天,川普的白宮會建議所有美國自來水系統移除氟化物。氟化物是工業廢棄物,與關節炎、骨折、骨癌、IQ降低、神經發展障礙和甲狀腺疾病有關。」可是,自來水中添加氟化物真的會造成這些疾病嗎?美國是在1945年在一個叫做Grand Rapids的小鎮首次施行Community Water Fluoridation(社區自來水氟化),將自來水中的氟化物濃度調高至1 ppm。至於為什麽,請看我的下一篇文章《飲水中的氟,天然的,添加的》。這個自來水氟化的措施後來推展到其他社區,目前已成為主流。不過,美國衛生部在2015年建議將濃度調至0.7 ppm,所以目前大多數美國社區的自來水是含有0.7 ppm的氟。這樣的水,我已經喝了40多年。世界衛生組織在1984年建議成員國根據各自情況將自來水中的氟濃度調至0.5到 1 ppm之間。截至目前這個建議一直沒有改變。所以,當我們在問「自來水加氟,有健康風險嗎」,就必須先認知,這個問題只關係到0.5到 1 ppm之間的氟。但很不幸的是,反對自來水加氟的人所提出的證據幾乎都是出自高於 1 ppm的研究。有關骨關節炎,最新的研究是2023-9-16發表的Relatively low fluoride in drinking water increases risk of knee osteoarthritis (KOA):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飲用水中相對低量的氟化物會增加膝骨關節炎 (KOA) 的風險:一項基於中國人群的橫斷面研究】。這篇論文在《介紹》(Introduction)裡說:「之前的研究表明,飲用水中氟化物含量較高與骨關節炎風險較高有關。然而,由於研究設計、樣本數較少、統計效力較低、劑量反應關係不明確、混雜因素無法控制、自我報告症狀等原因,氟化物與骨關節炎之間關聯的流行病學證據並不十分有力。」這篇論文在《結論》裡說「本研究發現飲用水中過量的氟化物會增加膝關節炎的風險」。可是,事實上它的圖表2顯示,氟化物濃度與關節炎發生率並無正相關性。例如,濃度在0.3855到0.4600 ppm之間時,發生率是35%,而在0.4600到0.6837 ppm之間時,發生率反而降至20%。所以,這項研究的結果就是它在批評先前研究時所說的「劑量反應關係不明確」。有關骨折,最新的研究是2023年發表的Community Water Fluoridation and Rate of Pediatric Fractures(社區水氟化和兒童骨折率)。結論:水氟化程度較高與 4 至 10 歲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和前臂雙骨骨折的發生率較高有關。這些發現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但它們表明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究氟化物對兒童骨骼健康的影響。可是,請注意,這篇論文在《介紹》(Introduction)裡說:「少量氟化物已被證明可以透過刺激成骨細胞和抑制破骨細胞來誘導骨形成」。它也在《討論》裡說(1)兒童骨骼健康是一個複雜、微妙的話題,這項研究的一個顯著限制是缺乏對可能導致兒童脆弱性骨折的其他因素的詳細了解,(2)飲用水中氟化物對成人髖部骨折的影響已被廣泛研究,但這些研究的結果並無定論。最重要的是,這項研究的結果也一樣是「劑量反應關係不明確」。有關骨癌,最新的研究是明年才會正式發表的Exposure to fluoride and risk of primary bone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接觸氟化物和原發性骨癌的風險:系統性評價)。它的結論是:14 項研究中有 12 項未發現氟化物與原發性骨癌之間有明確關聯。兩項研究報告氟化物與年輕男性骨癌之間有正相關。大多數研究的方法學品質較低,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有關智商,最新的研究是今年發表的三篇論文:Fluoride and children’s IQ: evidence of causation lacking(氟化物與兒童智商:缺乏因果關係證據)Flawed MIREC fluoride and intelligence quotient publications: A failed attempt to undermine community water fluoridation(有缺陷的 MIREC 氟化物和智商出版物:意圖破壞社區水氟化的一個失敗嘗試)Associations of gestational and childhood exposure to lead, cadmium, and fluoride with cognitive abilities, behavior,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at 4 years of age: NICE birth cohort study(妊娠期和兒童期接觸鉛、鎘和氟化物與 4 歲時認知能力、行為和社交溝通的關係:NICE 出生隊列研究)。與氟相關的結論是:氟化物暴露與兒童的全面認知或言語認知無關。有關甲狀腺功能,最新的研究是今年發表的兩篇論文:Is there any association between fluoride exposure and thyroid function mod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氟化物暴露與甲狀腺功能調節之間是否有關聯?系統回顧)。這篇論文的結論是「長期暴露於高水平氟與甲狀腺損傷之間存在潛在關聯」。但是,請注意,所謂的「高水平」指的是與自來水氟化無關的「2.53到6.23 ppm」。Does fluoride exposure affect thyroid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接觸氟化物會影響甲狀腺功能嗎?系統性回顧與劑量反應統合分析)。這篇論文的結論是與上一篇一致,也就是說,在「氟化無濃度在2.5 ppm以上才會與甲狀腺功能下降有關」。總而言之,直至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自來水添加氟(上限為 1 ppm)與關節炎、骨折、骨癌、IQ降低或甲狀腺疾病有確切的關聯性(更不要說是有因果性)。不過,請不要誤會以為我是贊成自來水要添加氟。請看下一篇《飲水中的氟,天然的,添加的》。原文:自來水加氟,有健康風險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0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血糖高,吃排糖藥,怎麼會螞蟻上樹?
門診病人,大胖子,血糖高,肝指數也高,超音波檢查,肝油膩膩的、閃閃發亮,是中重度脂肪肝。我開了降血糖的排糖藥給他,並告訴他:「要多喝水,一天至少2000㏄,不要憋尿,尿尿處局部要清洗乾淨,否則容易『螞蟻上樹』,泌尿道感染!」想不到,一個月後,他回診。「X醫師,你說會螞蟻上樹,我怎麼沒有看見呢?半隻螞蟻都沒有!?」我看了他一眼,看了檢查資料:「目前是螞蟻『上櫃』,還沒『上市』!」吃了排糖藥,會降血糖及降低肝臟的脂肪,肝指數也會逐漸恢復正常,但因為這種排糖藥的原理,是將葡萄糖由腎臟中排出去,而葡萄糖要由腎臟中排出會需要水分帶出,因此要喝水才有效。如果水喝得少,自然排糖藥效果不好,此外,由於尿尿中會有大量糖分,很容易吸引螞蟻,造成螞蟻上「市」或螞蟻上「櫃」,尿尿會痛苦不堪,從此不敢再服用此藥。肥胖引起的脂肪肝是近年新興的國民病,脂肪在肝臟內就如同酒精在肝臟內一樣,會造成肝細胞發炎,肝細胞壞死,引起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進而產生肝癌,不可不慎。總之,飲食清淡,多加運動是老生常談的養生哲學,隨著醫療的進步,後天不努力,退而靠藥物改善是不得已的下策,但不管是上策或下策,有對策總比順其自然放著讓身體敗壞再求醫診治來得好。●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2-06 養生.聰明飲食
一整天只吃地瓜體重會怎麼變化?她實測後驚覺:居然瘦了不少
地瓜是富含包括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的健康食物,適合拿來替代澱粉主食。如果一整天只吃地瓜體重會有什麼變化?一名博主實測給你看。博主小玲橙子表示曾看過一個影片,吃半公斤地瓜能減少1.5公斤,於是實測一整天只吃地瓜看看會不會變瘦。她準備了一大鍋自家種的切塊蒸地瓜,重量約1公斤,只吃肉不吃皮,配上白開水,三餐都只吃地瓜果腹。早午餐連續吃完地瓜到了晚上雖然不餓,但為了達成任務晚餐還是硬吃了一個。她在實驗之前一早空腹量體重為47.1公斤,經過一整天只吃地瓜的飲食,隔天空腹測量為46.4公斤,少了0.7公斤。有網友問吃那麼多地瓜不會一直放屁嗎?小玲表示並沒有這種情形;另外有人提醒這樣吃之後很容易暴飲暴食,她回應只有測試一天而已。地瓜是減重好食材 護眼、防癌助排便地瓜是熱門的養生根莖類澱粉食物,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地瓜110克只有133大卡,約半碗飯的熱量,富含β胡蘿蔔素,紫肉地瓜還多了花青素,抗氧化力強,膳食纖維又很多,屬於低GI食物,可以幫助腸胃道的蠕動,不僅有助穩定血糖,還具有降膽固醇、改善便祕、減重、防癌等多重保健功效。地瓜是很好的澱粉,如果腸道健康者,想要吃到最完整營養的地瓜,劉怡里建議,可以清洗乾淨,蒸煮熟後連皮一起吃,也可以食用到完整的植化素。但是提醒如果脹氣嚴重或是剛開完腸胃道手術的病人,應循序漸進食用,不要一次吃太多。資料來源/小玲橙子(日常)
-
2024-12-04 醫療.牙科
含氟牙膏傷腎?教授揭氟是否致松果體鈣化、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我在2024-11-22發表含氟牙膏傷腎?「名醫」又胡扯了,讀者Elliot立刻在回應欄裡留言(版主有加以潤飾):家族裡伯伯花了不少錢,買「名醫」書裡的專利無氟牙膏與漱口水刷了幾年,植牙歸零,又要花大錢動手術。即便如此,伯伯家中還是滿滿的江先生雜貨店商品,還是準時收看他上電視節目胡說八道。(註:「植牙歸零」的意思應該是「植牙全都以失敗告終」)讀者Patrick Lau則是在臉書留言:請問教授那氟影響松果體鈣化,而不會分泌退黑激素,也沒有太科學的根據嗎?我需要先解釋為什麼會Patrick Lau會提出這個問題。那篇2024-11-12發表在《三立新聞網》的文章240萬台人有腎病!醫點名「生活1物」超毒:我不敢碰,其中的第四段是:若人體的氟過量,江XX表示,第一個問題是氟會造成松果體鈣化,松果體鈣化就無法分泌褪黑激素,而褪黑激素可以保護腎臟,若無褪黑激素,腎臟就易受損。他說明,褪黑激素可用來抵抗許多化學毒物對腎臟的傷害,例如順鉑這類化療藥物,也可抑制乙醯胺粉類止痛藥及部分抗生素對腎臟的傷害,因此若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腎臟就容易受損。「氟會造成松果體鈣化」這個論調是起源於一篇1997年的博士論文The Effect of Fluoride on the Physiology of the Pineal Gland(氟化物對松果體生理的影響),作者是英國University of Surrey的研究生Jennifer Anne Luke。四年後她以個人的名義(沒有其他作者)將博士論文濃縮成一篇期刊論文Fluoride deposition in the aged human pineal gland(老年人松果體中氟化物沉積)。這項研究是Jennifer Anne Luke從11具屍體(7 女4 男,70歲到100歲)解剖出松果體和相應的骨骼和肌肉樣本,然後分析這些樣本裡的氟和鈣含量。主要結果是:1.松果體和肌肉每公斤濕重分別含有 297(+/-257) 和 0.5(+/-0.4) 毫克氟;骨骼每公斤灰分重含有 2,037+/-1,095 毫克氟。2.松果體的氟含量與鈣含量呈正相關性。Jennifer Anne Luke在她的博士論文以及期刊論文都沒有說「攝取氟會導致松果體鈣化」。她只說老年人的松果體含有相當多鈣和氟。Jennifer Anne Luke本人從未再發表過有關「松果體」或「氟」的論文。15年後,一個泰國團隊發表了一篇類似的論文ASSOCIATION BETWEEN HIGH PINEAL FLUORIDE CONTENT AND PINEAL CALCIFICATION IN A LOW FLUORIDE AREA(低氟地區松果體高氟含量與松果體鈣化的相關性)。這項研究分析了42具屍體(33歲到91歲)的松果體和骨骼的氟和鈣含量。主要結果是:1.就全部松果體樣本而言(共有42個樣本)氟和鈣含量之間不存在相關性,因為大多數松果體樣本的氟濃度非常低。2.然而,就氟含量超過 50 毫克的松果體而言(共有5個樣本),氟和鈣含量之間呈正相關.3.松果體中氟濃度與屍體年齡之間沒有相關性,但松果體中鈣濃度與屍體年齡之間存在正相關。所以,整體而言,氟和鈣含量之間不存在相關性,而氟濃度與屍體年齡之間也沒有相關性。至於所謂的「攝取氟會導致松果體不會分泌褪黑激素」或「攝取氟會導致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能力下降」,純粹就只是假設,而基於這個假設,一項2019年發表的研究探討了「氟攝取跟睡眠模式的關聯性」。請看Fluoride exposure and sleep patterns among older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NHANES 2015-2016(美國年紀較大青年人的氟化物暴露與睡眠模式:2015-2016 年 NHANES 橫斷面研究)。這項研究的對象是在美國平均年齡17歲(範圍=16-19歲)有血漿氟濃度記錄的人(共473位),以及有飲用含氟自來水的人(共419名),而結論是:氟化物暴露可能會導緻美國年紀較大青年人睡眠週期調節和睡眠行為的改變。但是,這篇論文在最後說,這項研究有幾個限制。首先,睡眠結果是透過自我報告來測量的,這可能會有偏差,包括回憶不準確。其次,血液樣本採集時間未標準化,這可能導致暴露錯誤分類和零值估計偏差。第三,雖然家庭自來水氟化物濃度可以作為長期氟化物暴露的指標,但 NHANES 沒有提供參與者在當前居住地的時間長度數據,因此我們無法確定他們暴露於水中氟化物濃度的持續時間本研究中測量。第四,參與者是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他們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容易受到睡眠干擾,例如玩電子遊戲、學習、工作或受到社會影響。兩年後,有一項非常類似的研究被發表,請看Fluoride exposure and duration and quality of sleep in a Canadian population-based sample(加拿大人群樣本中的氟化物暴露以及睡眠時間和質量)。由於它的結論和所受到的限制是跟那篇2019年的論文幾乎一模一樣,所以我就不再多談了。不管如何,這兩項研究完全沒有測量褪黑激素,所以也就不能說攝取氟是否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總之,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含氟牙膏導致松果體鈣化,不會分泌褪黑激素。請注意,不像美國,台灣的自來水是沒有添加氟,所以使用含氟牙膏或漱口水就成為預防蛀牙的首要方法。請看台中榮民總醫院在2023-6-14發表的氟-預防蛀牙的利器。順便請大家看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在2023-12-15發表的聲明:氟化物的使用分成局部塗抹與系統性投與,其抗齲效果可達 25-43%。原文:含氟牙膏導致松果體鈣化,不會分泌褪黑激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2-03 焦點.元氣新聞
AI新藥開發/外泌體抗癌重大突破 中國醫大附醫與聖安生醫研發「靶向性外泌體」 突破腦血屏障 治癌具雙重優勢
外泌體被認為有濳力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的另一座護國神山,但目前仍在研發階段,僅開放用於醫美,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聖安生醫產學合作,研發可用於抗癌的「靶向性外泌體」,透過此載體可突破腦血屏障、腫瘤微環境障礙,而靶頭又能與癌細胞免疫檢查點結合,若研發成功,用於治療癌症將具有雙重優勢。聖安生醫副總何慧君表示,坊間許多生技公司將外泌體運用醫美、養生、調理身體功能,但與新藥研發相較,兩者在技術、法規上的層次截然不同,如能運用於癌藥遞送載體,有機會提升現有癌藥的療效及安全性,造福更多癌友。聖安生醫研發出「SOB100 HLA-G靶向性外泌體」,HLA-G是專一表現在胎盤的抗原,具有保護胎兒不被母體免疫細胞攻擊的特性,HLA-G也大量表現在癌細胞上,SOB100是帶有辨識HLA-G的奈米級抗體(VHH) ,對HLA-G具有靶向性及高度專一性。此外,研究團隊在外泌體內另添加了抗癌藥物,讓此外泌體跳脫醫美、養生等現有領域,成為抗癌藥物新希望。何慧君指出,研究團隊透過母細胞基因改植,研發出奈米級抗體,在外泌體表面產生針對癌細胞的抗原,而這是一般組織所沒有的抗原,比如HLA-G,這也是「靶向性外泌體」,具有特高的專一性,可以精準地打中癌細胞,直接命中免疫檢查點,有機會運用於乳癌、肺癌、腦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等腫瘤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周德陽表示,這個靶向HLA-G的外泌體,臨床研究證實,精準靶向治療不會造成腦毒性、腎毒性或是心臟毒性,可說是精準醫療最佳範例。再者,大部分藥物均可比照辦理,毒性較強的藥物放進此載體,均可精準送至某個目標,劑量變少,副作用隨之降低。何慧君說,「SOB100 HLA-G靶向性外泌體」可視為抗癌藥物的載體,因為幾乎所有腫瘤都會大量表現HLA-G,而外泌體因具有穿越腦血屏障的能力,除了腦癌,對於乳癌、肺癌等容易轉移至腦部的癌症來說,也深具研發潛力。周德陽表示,問世多年的微脂體也具有靶向治療特色,相較之下,缺點不少,例如容易產生抗體,部分患者用藥後,可能出現過敏反應、肝毒性。周德陽強調,外泌體為人體細胞產物,比較不會引發排斥、過敏反應,且降低抗癌藥物副作用,讓更多癌友得以接受完整治療,提高療效。這一兩年來,聖安生醫進一步研發「奈米三特異性抗體抗癌藥物(SOA101)」,以AI運算進行結構設計的抗體藥物,何慧君以「左三、右三」來描述此新藥精準能力,除了一處T細胞,還有兩處癌細胞免疫檢查點,左右開弓,一次抓到三個靶心,初步研究發現,對於乳癌、肺癌、頭頸癌、大腸癌、卵巢癌等實體腫瘤,具有不錯治療效果。更將SOA101上其中一個HLA-G抗體應用在外泌體的改質上,成為靶向性外泌體。何慧君說,「靶向性外泌體」既是可以裝填任何抗癌藥物的載體,而外層具有奈米特異性抗體等特性,擁有良好的穿透性,細胞研究發現,利用此特性,可使用更少化療藥物、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降低毒性,在有效性及安全性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點。周德陽表示,小紅莓(艾黴素、Doxorubicin)雖是傳統化療藥物,早已過了專利期,但抗癌效果不錯,缺點在於心臟毒性較高,不少癌友因此心臟心肌受損,或感覺神經異常,因副作用偏高,以致不少癌友聞之色變,明明是很好的抗癌藥物,卻無法使用。研究證實,利用「靶向性外泌體」載體,裝載Doxorubicin,可能使乳癌患者接受傳統化療藥物「小紅莓」治療時,只需原本的四分之一劑量,大幅降低此藥物對於心臟及神經等毒性,減少副作用。周德陽說,「只需要一點點就可以達到更好的療效,這就是外泌體厲害的地方。」何慧君指出,以此載體裝入核酸藥物,可有機會降低現有抗癌藥物的復發機率,甚至賦予抗癌藥物新生命,提高治療效果。目前相關癌症新藥試驗正在送審中,預計明年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等醫學中心進行一期、二期臨床試驗。延伸閱讀殺癌新技術 新CAR-T動物試驗上國際期刊 這三癌治療現曙光腦神經退化治療有解?「外泌體」可望瞄準病灶「神救援」
-
2024-11-30 養生.聰明飲食
進補喝四神湯有用? 中醫曝常見2煮法 效果有限
天冷進補要注意。中醫師提醒,食補要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合的食材和藥膳,避免盲目進補導致不適或加重病情;感冒、感染發炎等急性症狀,即便身體狀況虛弱,當下也不適合進補,建議尋求醫師的專業評估,而民眾熟悉的四神湯,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組成,但有些商家因為口感考量等因素,會以薏仁取代芡實,或僅使用薏仁與豬小腸煮湯,較無進補的效果。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加上飲食習慣改變,愈來愈多人開始關注,如何透過飲食維持健康,明華馬光中醫師周亞錚指出,根據體質和季節選擇合適食材,更可以達到調理身體、維持健康或輔助治療的效果,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機,這個時期人體陽氣內斂,適合透過食補提高抵抗力。 「虛寒則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周亞錚表示,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平補、涼補(清補)3種,在進行食補時,需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合的食材和藥膳,避免盲目進補導致不適或加重病情,陰虛火旺者應避免過量溫性藥材,以免加重熱症;脾胃虛弱者則應慎用寒涼食材,避免影響消化功能,中醫判斷體質時會參考症狀、脈相、舌苔等多種資訊,建議民眾進補前先諮詢中醫師,避免誤判體質導致進補後身體不適。 另外,食補也要隨著季節變化調整,周亞錚說,冬季適合溫補,春夏季則應以清補、潤補為主,並且進補應適量,因為現今社會不像以往農業社會缺乏營養,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頻率和食補總量,避免過度進補導致體內負擔,過猶不及。 周亞錚進一步指出,孕婦、兒童、老人以及有特定疾病的族群,因體質狀態特殊或藥物使用等情況,應在醫師專業指導下再進行食補,如有感冒、感染發炎等急性症狀,即便身體狀況虛弱,當下也不適合進補,建議優先尋求醫師的專業評估。如果不清楚要如何選擇對應的食補,也可參考以下4種常見的冬令食補清單:※四神湯: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組成,是一款平補脾胃的藥膳,這4種藥材藥性平和,適合全家大小、不分季節食用,不過為減少藥味和提升口感,日常小吃店的常見的四神湯多數以薏仁取代芡實,或僅使用薏仁與豬小腸煮湯,較無進補的效果,民眾在購買時可稍加區別。※十全大補湯:由當歸、熟地、白芍、川芎、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肉桂、生薑、大棗組成,是一款強效的溫補氣血、滋陰升陽的藥膳,本方溫補性質強烈,適用於體質虛弱、頭暈目眩、消瘦乏力等體寒者食用,節令上較適合冬季食補,若是體質偏燥熱者則較不適合服用。※當歸羊肉湯:由當歸、人參、黃耆、生薑、羊肉組成。羊肉具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的功效,對於體寒怕冷、容易疲勞的人特別有益,能夠幫助驅寒暖身,增強抵抗力的特性,也在冬季相當受歡迎,但這帖食補偏溫,體質偏燥熱者不適合服用。※養生茶飲:可用黃耆、紅棗、枸杞子組成溫和的養生茶。黃耆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紅棗養血安神,枸杞子補肝腎明目。本方口感甘甜,適合日常飲用,能夠增強體質、提升免疫力。
-
2024-11-30 醫療.新陳代謝
最近很夯的「苦瓜胜肽」真能有效降血糖?教授突破臨床盲點
讀者毛先生在2024-11-17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今日有看到您對於苦瓜胜肽的文章。由於我的岳父有推薦我吃,因此今天有在做一些研究,剛好看到您的文章。由於文章是在2017-2019附近寫的,我想請問在2024是否有所不同? 主要是我有看到這個研究,研究說雙盲測試中 苦瓜mcIRBP-19對於降低血糖是有效的。不知是否真是如此? 有關「苦瓜胜肽」,我發表過4篇文章:2016-7-16:苦瓜萃取物治糖尿病?2017-4-9:苦瓜苷=苦瓜胜肽?降血糖?2017-11-1: 讀者回應:苦瓜,糖尿病2017-12-1: 口服胰島素?我提出的質疑是:1.「苦瓜胜肽」的研究都是發表在「食物化學」期刊。也就是說,「苦瓜胜肽」是食物,而非藥物。2.「苦瓜胜肽」是萃取自苦瓜的種子,而非我們食用的果肉。所以它跟「苦瓜降血糖」,並無實質的相關性(您有吃過或會有意願吃苦瓜種子嗎?)。3.「苦瓜胜肽」的研究都是都是用老鼠做實驗,而「苦瓜胜肽」是用針筒打入老鼠的腹腔。這跟廣告所說的「苦瓜胜肽」是「口服胰島素」當然大不相同。(註:由於老鼠太小,不易做靜脈注射,因此,腹腔注射就成為一個相當於靜脈注射的藥物吸收途徑)。4.「胜肽」被吃進肚子後,是會被消化酶分解成氨基酸,所以就無法維持其「降血糖」的分子結構。5.縱然能逃過被分解的命運,「胜肽」也由於分子過大,而無法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6.縱然能進入血液循環,「胜肽」也可能因具有抗原性而引發過敏,甚至休克反應。讀者毛先生寄來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年發表在Nutrients(營養)期刊的論文,再度證實「苦瓜胜肽」是食物,而非藥物。這篇論文的標題是mcIRBP-19 of Bitter Melon Peptide Effectively Regulates Diabetes Mellitus (DM) Patients’ Blood Sugar Levels【苦瓜胜肽mcIRBP-19有效調節糖尿病(DM)患者的血糖水平】。讀者毛先生在留言裡詢問是否有更新的資訊。答案是有。在2022年又有一篇發表在Food & Nutrition Research(食物與營養研究)期刊的論文。所以,到目前為止,所有有關「苦瓜胜肽」的論文都認定「苦瓜胜肽」是食物,而非藥物。這篇論文的標題是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o evaluate the hypoglycemic efficacy of the mcIRBP-19-containing Momordica charantia L. fruit extracts in the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旨在評估含有 mcIRBP-19 的苦瓜果實萃取物對 2 型糖尿病受試者的降血糖功效)。兩篇論文相互矛盾 未達臨床研究標準令我煞費心思的是,儘管2020年那篇論文的標題是【苦瓜胜肽mcIRBP-19有效調節糖尿病(DM)患者的血糖水平】,但是2022年那篇論文卻說「含 mcIRBP-19 的苦瓜萃取物對於降低人類血糖值的益處尚不清楚」,而且是隻字不提那篇2020年的論文。請注意,這兩項研究是由同一家公司資助的。那,為什麼2022年那篇論文卻要忽視2020年那項研究的存在?還有,儘管這兩篇論文都自稱是「臨床研究」,但是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並沒有把它們歸類為「臨床研究」。道理很簡單,因為這兩項研究根本就沒有達到「臨床研究」的標準。由於這兩項研究所得到的結果是大同小異,所以接下來我就只討論2020年那篇論文。我把它各個章節裡的重點拷貝如下:在Introduction(前言)裡這篇論文說:許多苦瓜產品已被開發出來,並聲稱具有降血糖作用。然而,這些產品都沒有經過臨床測試。(註:證實了我一再指出的「沒有任何臨床證據」)在Methods(實驗方法)裡這篇論文說:本研究共納入142位受試者,64 名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有吃「苦瓜胜肽」),78 名受試者被隨機分配到對照組(沒有吃「苦瓜胜肽」)。他們都照常服用醫生開出的降血糖藥物,也沒有改變他們的飲食或運動習慣。因此,這些參數並沒有受到控制。(註:也就是說,由於沒有受到控制,這項實驗不符合「臨床研究」的規定,而所得到的數據也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在Results(實驗結果)裡這篇論文說,實驗進行三個月之後,實驗組的HbA1c血糖值從原先的7.8 降至7.4,而對照組則維持在7.5。【註:HbA1c的正常值是5.7以下,所以從7.8 降至7.4並不值得高興(血糖值從177降至166,請看插圖),更何況這個下降有可能是因為實驗沒有受到控制而出現的誤】在Discussion(討論)裡這篇論文說了一大堆大家耳熟能詳的糖尿病相關資訊,但卻還是沒有解釋為什麼「苦瓜胜肽」能夠經由口服來達到降血糖的功效。請注意,胜肽必須經過非常困難的特殊處理才能作為口服劑,請看《口服胰島素,有假也有真》和《降血糖藥,口服胜肽艱辛研發》。本文取自:苦瓜胜肽臨床證實能降血糖?
-
2024-11-29 養生.健康瘦身
體脂肪30%→16%!前主播靠5個減脂習慣狠甩一半肥肉:千萬不要節食
減肥是一輩子的志業,一名曾在廈門衛視擔任主播的「霏姐」毅然決然辭掉高薪和光鮮亮麗的主持人工作,轉投入健身成為運動養生博主。她分享自身體脂最高曾達到將近30%,六年來堅持健身,現在減到16%,甩掉將近一半的肥肉。霏姐表示回顧整個減脂期,總結了5個成功減脂而且不會反彈的好習慣,分享給肚子上都是肉、怎麽減肥都減不動的網友。一、控制熱量如果認真減脂的話,就要算一算每一餐的攝取,但是精算熱量非常繁瑣和不易,很難長期堅持。霏姐分享一個比較直觀的方法,只要用一隻手,記住幾個口訣就可以大概算出來吃進去的熱量,一頓飯大約吃以下的量:蛋白質用掌心(一掌的量)蔬菜兩手抓(兩掌的量)碳水化合物用拳頭( 一拳的量)脂肪用拇指尖(一拇指尖的量)二、拉高代謝如果你想要多吃就要提高代謝,首先就要多運動,運動越多,只要能夠消耗掉蛋糕、炸雞、奶茶,這些東西還是可以吃。最好隔一兩周就換一種運動的方式,讓身體不斷地去適應這個運動的強度,這樣代謝就可以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如果沒有時間去健身房,在家裡跳跳操、騎騎車,或多走走路也可以,騎腳踏車上下班也是一種運動的方式,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個習慣。三、注意休息和拉伸如果女性減脂減太快,往往就伴隨著臉垮,尤其是中高基數減下來更明顯。如果天天做有氧運動,皮膚就會越來越鬆,這時就要無氧和有氧的運動相結合。大肌群的訓練需要48~72小時的休息,而且還要注意拉伸,只有拉伸和休息到位了,身體線條才會更好看。有氧運動的頻率和時間一般而言一周做三次,每次在20~30分鐘之間。四、一定不要節食因為節食會降低身體代謝,一旦身體代謝變低了,只能越吃越少,不然就會變胖。而且節食一定伴隨的是暴飲暴食。霏姐坦承自己也節食過,當時只吃苦瓜、番茄等,隨後的報復性進食反導致體重反彈。她認為三餐當中一定要吃的是早餐,可以把早餐當做每天加速減重的開關,她表示自己經常吃的優格、燕麥,不光能吃得飽而且吃得好,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特別高。五、乾淨飲食減少碳水、鹽和糖的攝入。可以把所有含糖的飲料都換掉,改喝黑咖啡或茶,像她最近特別喜歡喝玉米鬚茶,因為味道很香還能消腫。霏姐強調不能一點都不吃,聽聞身邊有些女性碳水脂肪什麽都不吃,結果導致月經不來,還要花時間再把經期調整回來,真的是得不償失。看似不健康的奶茶還是可以喝,不加糖、少加料為原則,偶爾喝還是可以的。
-
2024-11-29 焦點.元氣新聞
冬令進補「穩糖秘技」!醫推「3原則 4選擇」,營養沒煩惱!
冬季氣溫驟降,許多人都會想要讓身體「補一下」!像是薑母鴨、麻油雞、羊肉爐、火鍋等,皆是冬季進補常見的食物,不僅能幫助提升身體循環,暖心又暖胃!不過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這類食物卻隱含許多健康高風險,恐怕「越補越大洞」!究竟糖尿病友想要冬季進補,該如何選擇適合的養生補品?怎麼吃才能保持血糖穩定、吃好同時又吃對?天氣轉涼,許多人會透過冬季食材來補充身體所需。然而,若進補過多,可能會引起血糖快速波動,導致健康連帶受影響。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 家醫科主治醫師 林嘉俊表示,穩定血糖非常重要,對糖尿病友而言更是關鍵。血糖過高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一系列神經病變等併發症,嚴重時可能會影響日常行動。冬季氣溫低、溫差大,易增加血糖波動;水喝得少,活動量降低,也會增加血糖控制的困難度;冷天皮膚的血液循環降低,一旦血糖控制不好,更容易引發搔癢和發炎、增加細菌感染、足部潰瘍的風險。筆記冬季進補3原則,身體健康不吃虧!林嘉俊醫師建議,在冬季除了定時監測血糖,更要注意飲食的控管。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進補,但要聰明進補,宜掌握3原則:【原則1:避免暴飲暴食】定時適量的進食,當肚子有一點餓時,就先進食,避免餓過頭而短時間吃進大量食物,反而易造成血糖波動不穩。【原則2:避免吃高脂肪、高熱量、精製糖類食物】薑母鴨、麻油雞等食物通常含有大量油脂,建議淺嚐即止,若想要吃肉的話,則盡量選擇油脂含量較少部位,也盡量避開含大量澱粉、脂肪、精緻糖類的添加物,如:火鍋料等。【原則3:低GI、高纖蔬果食物優先】高纖跟低GI值的蔬果,除了能增加飽足感,亦能幫助腸胃蠕動與消化,有助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建議在食用進補類食物前,可以先吃綠奇異果、橘子、蔬菜等高纖蔬果做腸胃道打底。低GI飲食「4選擇」這樣吃豐富營養又安心!林嘉俊醫師指出,天氣越冷時肚子越容易感到飢餓,糖尿病患者若想要做好飲食控管,首要條件是掌握食材的「GI值」(升糖指數)。選擇GI值低於55 的「低GI食物」,在腸道中分解速度較慢,亦助於血糖穩定,建議日常飲食可依循以下幾個方向來挑選:1. 選擇纖維含量較高食材:例如用全麥土司取代白吐司,用糙米取代白米。2. 選擇精緻化程度低食材:多攝取「原型食物」例如,生鮮蔬果、五穀雜糧等。3. 注意型態,選擇原型食物:切碎、打成泥、長時間燉煮食物,或水果打成果汁,因糊化後吸收佳,但GI值相對高。4. 選擇食物烹調方式:盡量選擇蒸煮、少調味、少油脂、無勾芡食物,留意油炸、炭烤等香氣十足,卻易造成更多身體負擔烹調法。至於糖尿病患者最常詢問吃水果會不會影響血糖?林嘉俊醫師表示「選擇纖維含量多的水果,對穩定血糖有幫助。像奇異果、橘子、櫻桃、藍莓等,都是高纖、低GI的水果。尤其冬天是容易感冒的季節,綠奇異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奇異酵素和維生素C,可以抗氧化、助腸道健康,更能提升免疫力與維持良好膚況,內外兼顧。」吃早餐助穩糖,外食族也OK!許多人因上班趕時間,導致不吃早餐或為求快速隨便吃,但其實早晨是一天當中血糖波動最大的時段,若穩定好血糖,身體較不易感到疲累,對糖尿病患者早餐的選擇尤其重要。另外,林嘉俊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可將低 GI 值的綠奇異果加入早餐,搭配一顆茶葉蛋或白煮蛋,能同時攝取充足營養與穩固血糖穩定,外食族採買方便之外,也好攜帶至辦公室吃;或是用綠奇異果搭配全榖麵包,加上低糖豆漿,是穩糖又營養均衡的黃金組合。假日早上有多一些時間準備早餐,則可以選擇吃燕麥粥搭配綠奇異果與堅果,堅果富含好的油脂,而綠奇異果升糖指數低、營養價值高,是很棒的活力來源。冬季從早餐開始健康進補,增強身體免疫力,讓熱量、血糖數值不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