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3 該看哪科.眼部
搜尋
飲水
共找到
438
筆 文章
-
-
2021-07-23 養生.聰明飲食
颱風來襲!食物該如何準備? 「5NG作法」小心成細菌溫床
颱風季節漸進,近日大雨不斷,除須留意個人身家安全之外,亦應注意颱風豪雨導致溫度濕度變化以及電力不穩等問題,而影響食品保存與安全。 勿囤積過多食材 避免停電或淹水造成變質腐壞 此時應更加強食品衛生管理,食品藥物管理署呼籲,勿囤積過多原物料及食材,避免因停電或淹水造成變質腐壞,並確實做好食材驗收及管理工作;豪雨可能導致蓄水池受到污染,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如容器具、機械設備有受到淹水影響,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開始使用。 颱風過後依「清除、清潔、消毒」三步驟,做好工作及營業場所環境衛生工作,工作結束後以肥皂及清水洗手,並仔細檢視有無傷口。若手部有傷口或膿瘡,切勿調理食品,以避免傷口或膿瘡裡的細菌,污染食品。 食物烹煮 遵循食品安全五要原則食物如經泡水而有病原菌汙染之虞者應立即丟棄;此外,為確保食品處置環境符合衛生,必要時可用清潔劑或稀釋後漂白水進行清潔。而食物的操作與烹煮應把握「食品安全五要原則」: 一、要清潔:調理食物前應徹底以肥皂洗淨雙手,並徹底清潔與消毒製備食物的場所及設備。二、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肉與海鮮應與其他食品分開,以避免生熟食交互污染。三、要徹底煮熟:食物要徹底煮熟後再食用,避免生食。四、要使用乾淨的水與食材:飲水須煮沸至少1分鐘,必要時喝市售包裝水,使用新鮮的食材與乾淨的水烹調食物,並多選用可去皮或易清洗的瓜果蔬菜。五、要注意保存溫度:熟食或易腐爛之食品宜冷藏或不置於室溫下超過2小時,當冰箱失去電力時,應盡量不要打開冰箱,避免溫度升高。 延伸閱讀: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大雨菜價漲、收到蔬菜箱時菜已爛 營養師曝「12種超耐放蔬菜」營養不流失 
-
2021-07-22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淋雨濕身加這動作恐「又癢又腫」 醫:千萬別做
烟花颱風逼近台灣,可能帶來致災性豪大雨,醫師提醒民眾,除了做好防颱準備,也須注意個人衛生及防護措施,像是雨水噴到眼睛,千萬別用手揉眼睛,以免導致急性過敏性結膜炎;而雨水中多半含有細菌,若不小心飲用被汙染的水、或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也可能出現腹瀉,民眾應提高警覺,避免影響自身健康。書田診所眼科主任王司宏表示,門診曾遇過患者在豪雨中出門,雨水噴到眼睛後揉眼睛,導致急性過敏性結膜炎,眼睛又癢又紅腫。他指出,空氣中多少髒汙的懸浮顆粒,揉眼睛會使髒汙的雨水或細菌進入眼睛,容易過敏或是有配戴隱形眼鏡者,應洗臉或是以乾淨的毛巾、衛生紙將雨水拭去。王司宏指出,下雨時盡量別淋雨,若眼睛不小心被雨水噴到,可用生理食鹽水沖洗眼睛,戴隱形眼鏡可到目的地後再戴上,降低感染風險。引發急性過敏性結膜炎,就醫後依照醫師指示用藥,約3天可恢復。此外,機車族在風雨中騎車,若戴半罩式安全帽,雨水直接打在臉上,灰塵、髒汙的雨水容易進入眼睛,建議要帶護目鏡保護眼睛,戴全罩式安全帽可阻擋雨水直接噴到眼睛,但容易產生霧氣,可將面罩留醫點空隙,保持空氣流通。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提醒,颱風來襲可能出現淹水或停電等災情,若民眾誤喝被汙染的水,或吃到冰箱停電而解凍過久的食物、或泡過汙水的食物,可能出現腹痛、腹瀉、噁心感,部分伴有血便、發燒等症狀,若發生在孩童、老年人或慢性病患,症狀可能較嚴重,多數成年人在3到5天內可改善,建議注意水分、電解質補充,以免脫水。王志堂說,預防急性腸胃炎,要注意飲水、食物是否受到汙染,飲用水需先煮沸或是使用瓶裝水,食物食用前確認有煮熟,有泡過水或解凍過久請勿食用,並注意個人衛生,隨時洗手,倘有相關症狀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
-
2021-07-2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幼兒園、安親班27日起微解封 北市府公布「5類對象優先招收」
幼兒園、安親班7/27起微解封 5類對象優先招收台北市今宣布幼兒園、安親班、學校中小學操場逐步解封。台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表示,幼兒園、安親班由7月27日自8月9日逐步解封,優先招收五類對象子女,第一是醫療人員子女,其次是警消人員子女,再來是低收及中低收入子女,第四是雙薪家庭,沒有親屬能夠幫忙照顧的家庭,第五是經過幼兒園跟安親班專案評估,確實有照顧的需要。此外,需遵守勤洗手、全程戴口罩、梅花座、量體溫,用餐以個人套餐為主,需採梅花座、增加隔板等防疫措施。學校操場自7/31起微解封曾燦金表示,學校操場自7月31日起至8月9日開放,視疫情滾動式調整,入場需設置QR Code實聯制,確保出入口動線管制,民眾需全程佩戴口罩,有發燒症狀或身體不適則禁止進入。戶外場地容留人數以最適承載量75%為限,僅開放戶外運動場地,如操場、網球場、羽球場等,戶外團體租借預約,泳池、個人運動設施不開放,僅開放鄰近戶外操場的廁所1間,供運動民眾使用,校園飲水機全面暫停使用。此外,若校園有支援接種站、PCR篩檢或進行重大工程等其他事由,經專案報教育局核准後,得暫緩開放。
-
2021-07-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溫外出沒喝水 8旬嬤差點心肌梗塞
國內迎來「微解封」,民眾在保持通風、社交距離下可以出門,現階段出門還需佩戴口罩,外出飲水不便。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日前一位80多歲有慢性病的阿嬤,早上出門運動,因疏於補充水分,運動時感到胸悶,就醫做心導管檢查發現已經血栓,這是心肌梗塞前兆,呼籲民眾多喝水,調節身體機能,若有症狀應盡速就醫。臨床上發現,夏季出現冠狀動脈阻塞或血栓,與喝水不足有關,葉宏一說,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會增加,加上夏天流汗多,身體水分易蒸發,會讓血液變得濃稠,尤其老年人多半認為外出喝水容易頻尿,要找廁所不方便,就不補充水分,一旦飲水不足,就易導致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引發心肌梗塞。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葉宏一提醒,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惡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身體脫水會讓心跳加速,衛福部國健署說,缺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長者、幼童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建議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防疫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分尤為重要,但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分需與醫師討論評估。國健署指出,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也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此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在做好個人防護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
2021-07-19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炎炎夏日喝白開水就好!有3種水別餵給毛小孩
炎熱的夏天「補充水分」是相當重要的事,不只是人類,寵物也需要多喝水,如果流失過多未補充很可能脫水致死。但並非什麼水都適合。要給毛小孩喝什麼樣的水?每天又必須補充多少才足夠?不宜給寵物喝的3種水1.礦泉水很多人習慣喝桶裝或瓶裝的礦泉水,也會順手倒給狗狗喝,但礦泉水對寵物並不好。因為礦泉水中含有較高的金屬離子,寵物長期飲用容易形成尿結石。2.自來水自來水本身含細菌和不乾淨的物質,又流經長長的管道,老舊管線易污染水質,不利健康。3.純淨水有些人偏好喝純淨水,徹底過濾後濾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但無論是人或寵物,身體都還是需要適量礦物質,因此純水也不是太好的選擇。綜所上述,「白開水」是寵物最好的補水來源,經過淨水廠處理後的自來水再煮沸,是人類和毛小孩最安全健康的飲用水。貓狗一天要喝多少水?這是根據寵物的體型判斷,幼犬每公斤體重約需150ml的飲水量,而成犬每公斤體重要100ml的水,這是最低飲水量,如果是炎熱的季節或有運動,則要增加補充水分。如果發現狗狗的尿液變得非常黃、氣味很騷、眼皮下陷、牙齦乾澀等,那很可能就是需要補水了。至於貓咪基於天性,本身並不愛喝水,但貓每公斤仍需60ml的水,缺水容易導致腎臟病或泌尿道疾病,如果想要增加貓的飲水量,可利用餵溼食、食物掺水、保持水質乾淨、設置流動飲水器等,增加貓想喝水的欲望。
-
2021-07-19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高溫外出忘記喝水 專家:嚴重恐致心肌梗塞
國內迎來「微解封」,民眾在保持通風、社交距離下可以出門放風,現階段出門還需佩戴口罩,外出飲水不便。專家分享,一名八旬有慢性病的老人,近期上午出門運動,因為疏於補充水分,出現胸悶不適症狀,就醫後經診斷發現已產生血栓,有心肌梗塞前兆,呼籲民眾多喝水,若有症狀快就醫。天氣熱飲水不足需注意,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今天指出,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臨床上發現,夏季出現冠狀動脈阻塞或血栓,與喝水不足有關。葉宏一分享,一名80多歲、有慢性病的女性長者,利用夏天早上運動,因為沒什麼喝水,運動期間開始感到胸悶,就診做心導管發現已經血栓。他說,老人多半認為外出喝水導致頻尿,需要找廁所不方便,但夏天還是要多喝水,調節身體機能。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國健署也說,缺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像是英國心臟基金會呼籲,長者、年幼小孩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甚至穿戴帽子,及戴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疫情爆發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分尤為重要,惟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分需與醫師討論評估。由於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小覷,葉宏一提醒,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另外,國健署也補充,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補充加入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電解質飲料,在做好個人防護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
2021-07-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夏天也會心肌梗塞,致死率更高!醫:不明胸痛、牙痛、喉嚨麻要注意
心肌梗塞一直被認為是冬天才會有的問題,民眾往往認為天冷容易引起,但其實夏天也會發生心肌梗塞,且某程度上比冬季的更危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夏天炎熱之際風險族群一樣要提高警覺,注意相關症狀。 夏天心肌梗塞主要2大原因 張釗監醫師表示,夏季和冬季的心肌梗塞,雖然季節不同,但原理相似,不論是冷或熱,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在於「溫差」,且不只是天氣的溫差,也包括了室內外的「相對溫差」。 血管中因個人保養、風險因素等,多少會含有斑塊,隨著氣溫冷熱變化,富有彈性的血管收縮便容易使得斑塊脫落,形成心肌梗塞的風險。例如冬天從外回到家,又或是洗澡前後進出浴室。夏季則常見出現從冷氣房走出戶外,或從戶外回到冷氣房所形成的溫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溫差以外,身體缺水、飲水不足也會有心肌梗塞的風險。這並非危言聳聽,張釗監醫師表示,身體若呈現缺水、甚至更嚴重進入脫水的狀態,血管內的血液呈現濃稠,自然也就有可能出現堵塞的情況,形成心肌梗塞。特別提醒工地工作者、外送人員等容易暴露在炎熱環境、飲水不足的族群留意。 心肌梗塞風險族群,年輕、健康也可能發生! 張釗監醫師也指出心肌梗塞的風險族群,包括了家族史、抽菸,或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等血管狀態不佳的慢性病族群,以及心臟衰竭、心臟病等心臟疾病。而年齡雖不可逆,但也是個風險因子,隨年齡老化男性到了45歲、女性到了55歲風險就會相對較高,壯年時期臨床來看男性的比例偏高,約10人當中有9位是男性,女性會相對較晚,主要是因為在更年期前有女性荷爾蒙的保護,進入更年期前後風險也會逐漸提高,與男性相當。 注意,年輕人也可能心肌梗塞!需特別注意的是,心肌梗塞年輕人也有可能發生,原因在於包括了遺傳,也越來越常見各項風險因素出現於年輕人身上,特別是年輕族群飲食偏好西方飲食文化,高血脂的情形越來越常見,年輕曾有30歲左右發生心肌梗塞。 注意,沒有慢性病、身體健康也可能心肌梗塞!另外,身體健康的族群也有心肌梗塞發生的可能,並非沒有三高、糖尿病等風險子,就完全與心肌梗塞絕緣。張釗監醫師表示,長期高度的壓力或瞬間高漲情緒等,也可能誘發心肌梗塞,就如同八點檔等影視劇情,氣起來、摀住胸口、下一秒就倒地不起了,又或者長期熬夜加班猝死的新聞消息等,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夏季心肌梗塞致死率高3大原因。 張釗監醫師表示,夏季的心肌梗塞往往比冬季的還要更加危險、致死率更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大部分的民眾往往認為心肌梗塞是冬天的事,又或者年輕人認為年長者才會有心肌梗塞,或身體健康者認為自己不會不會發生等,因此而忽略風險及症狀。 心肌梗塞危險徵兆,不明胸痛、牙痛等要小心! 和一般胸痛有何區別? 張釗監醫師提醒,防範心肌梗塞,民眾應清楚了解相關症狀,以及應對的方式。心肌梗塞最熟知的症狀就是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肌梗塞所出現的胸痛,和一般肌肉、筋膜等出現的疼痛有所不同,患者通常會無法指出確切的疼痛位置,且通常時間會不斷持續,臨床上長達半小時都有可能,且因為疼痛不適持續,也會出現冒冷汗的情況,若出現這些症狀就得多加小心。 胸悶、胸痛以外還有什麼症狀? 除了上述的典型症狀外,醫師也建議也可以觀察延伸性的疼痛與不適,包括了左肩、左手、左背、喉嚨、下巴、牙齦等,除了疼痛以外也可能出現痠、麻的情況,未必是疼痛,提醒民眾在胸痛、胸悶合併出現這些症狀時應提高警覺。 發現心肌梗塞前兆,速撥119求救,避免自行就醫! 發現心肌梗塞的前兆時,若曾有心肌梗塞者,醫師會開立硝化甘油隨身攜帶,應立即服用,若服用2次未獲改善,或是第一次發生心肌梗塞,張釗監醫師建議,不論是否確定都盡早前往醫院,以免誤判,錯過搶救的黃金時間。就醫方式建議撥打119求救,救護人員除了運送病患,也會實施心肌梗塞急救EMT,避免自行開車、騎車,因為若真為心肌梗塞,發作時發生車禍的可能性非常高,不僅會波及路人,對自己也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防範心肌梗塞,避免風險因子是根本之道! 張釗監醫師提醒,防範心肌梗塞除了了解如何自救,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風險因子,遺傳、年齡不可逆,那麼平時至少應規律運動、良好作息、飲食均衡、充足飲水、適度疏壓、避免抽菸等,以避免心肌梗塞發生的可能。 《延伸閱讀》 .耳垂出現皺褶是心臟病徵兆?醫:三高等風險族群要特別留意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10 養生.聰明飲食
喝水能防血栓? 建議這4個時間點喝水最佳!
人體有70%是由水分組成,所以每個人都得喝水,但一般人常在口渴時才想補充水分,這麼做不僅會讓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也容易引起其他疾病。水喝不夠可能會造成腎臟負擔,或是造成血液太過黏稠,導致血栓、提升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風險。 血栓形成的原因?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分為3大類,包括了凝血狀態、血流異常、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抽菸、肥胖的族群就易有凝血異常;久坐不動、行動不便、靜脈曲張等族群則易出現血流異常;日常生活受傷導致血管破裂、、感染等,則可能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當然三者也能同時存在,情況越多就越容易引起血栓。補水對人體的重要性而身體缺水就與凝血狀態、血流異常兩者有關,人體有7成是水分組成,身體各處都需要水,包括心、腦、肺、肝、腎等各大重要器官,身體缺水將不僅容易讓血液呈現濃稠的狀態形成凝血,也將導致身體各處血流下降容易阻塞,兩項血栓風險提升,各器官的不良影響機率也會升高,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肝衰竭、肺栓塞等。 因此根據人體需求,正常成人每天喝水量至少須達到1500cc~2000cc,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喝無糖咖啡、茶作替代,但這些並不能當作水分來源,攝取過量反容易造成腸胃刺激、胃食道逆流,甚至咖啡因成癮,再加上茶葉跟咖啡有利尿作用,更容易將水分排出體外。 當身體出現口渴訊號時,代表身體已經呈現缺水狀態,這時才補充些許水份是解除當下口渴,未必真正解決體內的缺水問題,恐怕讓身體長期處於缺水狀態而不自知。當發現尿量減少、顏色變深時,往往已是身體嚴重缺水的警訊,應盡快補充水分。 4個時間點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錯誤的飲水習慣可能出現其它問題,適時適量補充水份才能幫助維持健康。其實一天喝到1500cc的水量並不難,平均分攤為早、中、晚,跟著三餐一起喝,就能養成喝水習慣。 而在以下這4個時間點飲水,除了能解渴外,還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一定程度避開血栓風險,一定要掌握! 1.起床後 相信不少人聽過,早晨起床一杯溫開水有益身體健康,就是因為清晨人體的生理性血壓會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上睡了一夜的覺,排尿、皮膚蒸發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起床後飲水就能有助於降低血黏度,從而降低血栓風險。 2.運動前後 不少人都習慣在運動後才喝水,其實運動前就應少量飲水,這能降低運動引起的脫水、血液黏稠的風險,從而有助預防血栓。要注意的是,氣溫較高時,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最好少量多次喝水,不要喝得太急、太快,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3.飯後半小時 飯後不要立刻喝水,否則會沖淡、稀釋唾液和胃液,使消化酶的活性減弱,影響消化吸收。可在飯後半小時小口喝200毫升的水,有助於緩解餐後的血黏度升高。 4.睡覺前 人體熟睡時,體內水分會丟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變高,喝一杯不超過200毫升的水,就可緩解該現象,若老人怕有夜尿問題,可睡前抿兩口水即可,也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感覺口渴時就能馬上喝幾口。 總而言之,正常喝水對人體真的非常重要,大家要記得多補充水分喔!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7-09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自由慣了!被收編的流浪貓能適應整天關在家的生活嗎?
不曉得各位家中的貓咪是如何來到你們家的呢?除了從合法寵物店購買以外有一大部分應該是從周遭親友、貓咪中途或收容所領養而來的。如果你家的貓在被你收編之前曾經是一隻漂泊在外的街貓,不曉得在當初決定要領養貓咪的時候你有沒有擔心過這個問題?已經習慣自由自在到處活動的流浪貓能不能適應侷限在房子裡的居家生活?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也須了解在戶外生活的貓咪有何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貓的地域性,他們會到處尿尿做記號來告訴大家這裡是他的地盤,尤其是沒有結育的公貓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大多數的公貓在接受絕育手術之後可以減少尿尿占地盤的行為;不過貓有地域性不代表一個空間只能有一隻貓咪,在食物來源充足的情況下流浪貓也是有可能過著群體生活。有些人可能會有個疑問說:我家的貓明明已經結紮了但還是會亂尿尿啊?只能說貓咪是十分有個性的動物,舉凡貓砂材質不喜歡,貓砂太髒或貓砂盆擺放位置不尬意,或是貓咪有泌尿道相關的疾病都可能是他們亂尿尿的理由。將貓咪絕育不代表就一定不會有亂尿尿的問題,但至少可以減少尿尿占地盤的可能性。 另一個問題是流浪貓是否能適應人類與家中其他貓咪的存在?貓咪在幼年時期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過程是一個重要關鍵!一般來說如果貓咪在出生後的2到8週之間有其他的貓或人類參與他們的成長,長大之後比較容易適應有人類或其他貓咪存在的居家生活。在領養貓咪之前可以先大概打聽一下他們的身世,如果是出生沒多久就被單獨飼養的話可能就不是那麼擅長跟其他貓相處,這樣子的貓咪可能就比較適合生活在只有他自己一隻貓的環境。如果是飼養之後才發現你收編的浪貓幼年時期的社會化不足,或者不知為何就是跟其他貓咪相處不融洽,這又該怎麼辦呢?這種情況下最好是提供貓咪們充足的生活空間,最好飼養在房間數目兩個以上的屋子,讓他們能夠保持至少三公尺的距離以緩解貓咪之間相處的摩擦,也可以運用一些櫃子或牆壁層架讓他們可以攀爬與躲藏;再來根據貓咪的偏好打造出安心舒適的睡覺與上廁所環境,例如有些貓喜歡睡在紙箱裡面,有些貓就是喜歡在密閉式的空間上廁所,盡可能多方嘗試找到每隻貓的喜好。另外玩具或紓壓小物(例如貓抓板) 也都是幫助流浪貓適應居家生活的工具。 結語如果提供充足的飲水食物與安全的休息與上廁所環境,並且幫每隻收編的貓咪做絕育,大多數的流浪貓都能適應整天待在家裡的生活,畢竟貓咪生活的重心就是睡覺嘛,根據統計室內貓每天將近有1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比起戶外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在室內伙食好、住得好,個個睡眠情緒高,我想如果貓咪會寫字八成都會填下那張志願留營表。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獸醫好想告訴你部落格,原文出處:被領養的流浪貓能適應整天關在家的生活嗎?
-
2021-07-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情緒忽高忽低,就是罹患躁鬱症的前兆嗎?
依據統計全球約有1~4%的人患有躁鬱症,而在男女人數比例上,不論男女罹患躁鬱症的機會均等,一般影響15~30歲之間的人群,平均發病年齡為18~20歲,但在65歲以上的人診斷患有躁鬱症的機率很低。導致罹患躁鬱症的風險因素躁鬱症可能是調節情緒的大腦中化學物質紊亂所造成,導致躁鬱症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發現若親近的親屬(例如:兄弟姐妹或父母)患有躁鬱症,則罹患躁鬱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因此懷疑躁鬱症可能與遺傳有關,除此以外,可能導致、觸發或加劇躁鬱症的因素還包括:吸毒或酗酒、內心高壓時期(例如:親人死亡)、其他創傷事件。此外,大多數患有躁鬱症的患者,經常和病患有另一種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藥物濫用疾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躁鬱症的類型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標準,躁鬱症較常見的類型包括:這類患者至少有一次完全躁症發作,且維持一週以上,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嚴重的抑鬱症和輕躁症期。嚴重的躁症發作可能出現自殺、暴力行為、攻擊性,精神病(妄想或幻覺),並使其他人遭受傷害的風險。這類患者沒有一次完全的躁症發作,會經歷輕微的躁症時期(精力和衝動增加,但沒有完全型躁症症狀那麼極端)及重度抑鬱症發作並且交替發生,因此躁鬱症患者通常無法輕易識別出躁症,或者僅在鬱症時期尋求幫助。第一型雙極性疾患及第二型雙極性疾患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有完全的躁症發作。躁鬱症病癥在一周內至少有一天大部分的時間,至少出現以下3~4種症狀,方可診斷出躁症或輕躁症,躁期可能持續數天~數月,症狀包括:情緒高漲、欣快、思緒翻騰、過動、大聲說話、缺乏自我控制、誇大的自尊心(妄想過度,誤以為擁有特殊能力)、過度參與活動、判斷力差、粗魯行為、過度衝動、衝動消費、暴飲暴食、大量飲水、吸毒、性濫交、判斷力變差、容易分心、幾乎不需要睡眠(睡眠時間短或沒有睡眠,仍覺得精力充沛)、容易激動或憤怒、脾氣不好。在2週內發生至少5種下列症狀(且至少一種症狀為-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或樂趣),鬱症症狀會影響正常社交功能或工作能力。症狀包括:持續的悲傷、空虛、自卑、流淚(兒童和青少年對於沮喪的表現可能為憤怒或煩躁)、幾乎每天覺得疲勞或嗜睡、減少所有或大部分活動的興趣或娛樂、睡眠障礙、過度嗜睡、無法入睡(失眠)、飲食失調、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未節食情況下)、暴飲暴食和體重增加(每月體重> 5%)、孩童體重未達預期的增加、幾乎每天覺得生命無價值或絕望、幾乎每天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或做出決定)、反覆想到死亡或正在考慮或計劃自殺。
-
2021-07-02 養生.聰明飲食
綠茶護心、顧肝、助減肥!營養師指10大好處,加3物效果再提升
無糖綠茶的好處繁多,對於身體健康有不少幫助,例如有助保護心血管、幫助減肥、降血脂等。值得注意的是,綠茶若加上其他特定食材,更有助提升綠茶的營養價值,讓作用更能得以發揮。 喝綠茶好處多,10大優點有助健康! 嫚嫚營養師指出,綠茶最主要的營養有4種,包括了知名的兒茶素、嘌呤生物鹼、茶胺酸、茶色素,各個都對身體健康相當有利。 綠茶的營養當中兒茶素相當知名,具有抗氧化的效果,並能抑制膽固醇及糖類吸收、緩和血糖上升速度,且還有助於脂肪燃燒、代謝。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有助促進高蛋白乙醯化酶作用,抑制人體體內儲存脂肪的基因,建議可在運動一小時前喝綠茶,對減重相當有幫助。另外,定期喝綠茶也可增腸道好菌、抑制壞菌,有助抑制口腔蛀牙菌,降低蛀牙發生率。 嘌呤生物鹼包括了咖啡因、茶鹼等,也具有抗氧化作用,並有利尿、消水腫、降血壓、降血糖等效果。另外它也有助刺激中樞神經、活化心臟,有一定提神作用。而嘌呤生物鹼也可以活化脂肪分解酵素促進脂肪燃燒,具降血脂、抗肥胖的效果。 茶胺酸主要具有放鬆作用,對於認知能力、情緒狀態、睡眠品質等都具有正面影響力,若有情緒較為緊繃的狀態或經常睡眠品質不佳者,可適度的飲用,但避免飲用過量或距離睡眠時間太近,特別是有失眠情況者,以免失眠情況加劇。 茶色素除了和茶的顏色有關也有不少好處,綠茶未經發酵兒茶素較多,經發酵的紅茶、烏龍茶兒茶素會漸漸轉變成茶色素,如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等,具有助抗發炎、抗癌、保肝的效果。 日本靜岡縣愛喝茶,代謝症候群全國最少! 綜合上述4大營養的優點來看,綠茶不僅有助減肥、養好菌、防蛀牙、助提神、助放鬆,且又具有抗發炎、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等效果,集合了這些優點也有助保護心血管,而血管內皮細胞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綠茶也具有改善、優化的作用。 嫚嫚營養師也表示,日本研究曾發現,知名的「茶的故鄉」靜岡縣,居民普遍一日喝茶3~4次,代謝症候群是全日本最少,且在2015~2016年調查「健康壽命排行榜」,靜岡縣男性位居第三名,女性第二名。德國也曾有研究,讓受試者連續喝兩週600毫升的綠茶,觀察皮膚狀況,發現皮膚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提升約30%。整體而言適度飲用,對健康非常有利。 綠茶搭配3食材,營養價值再提升! 嫚嫚營養師表示,綠茶的兒茶素不僅有非常多的好處,還可以和維生素C、槲皮素、胡椒鹼等營養達相輔相乘的效果,不僅加入了食材的營養,更提升原本兒茶素對身體所帶來的好處,如前述抑制儲存、代謝、燃燒脂肪,或抗氧化、恆定血糖等效果。建議可加檸檬、草莓、藍莓、蔓越莓等莓果類,不過日常常見的「梅子綠茶」多為添加酸梅,酸梅為醃漬物,有人工添加、營養被破壞的可能,恐效益不大,建議以天然為主。而加咖啡也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綠茶健康但不宜過多,部分族群更要留意! 即便綠茶再健康也得有所節制,部份族群也應留意飲用量或盡量避免。嫚嫚營養師指出,綠茶100毫升約有20毫克咖啡因,過量恐導致心悸、失眠、焦慮、顫抖等不適。 建議一般民眾一天飲水量以自身體重X40為主,如60公斤者,一日喝2400c.c的水,當中可包含茶,但不可取代水,茶一天1000c.c。也提醒盡量避免隔夜茶,容器碰到口腔就會有唾液的細菌,隔夜孳生量恐爆增,且營養也會流失,氧化也會變質,有食物中毒的疑慮。除此之外也要注意來源,避免種植土壤重金屬汙染或農藥、問題等,建議可常換廠牌,避免固定食用同一家廠商的綠茶。 部份族群應留意綠茶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可多留意飲用時機,或喝淡茶、冷泡茶,雖然兒茶素等營養也會減少,但咖啡因也會相對較少。例如腸胃不佳者容易有「刮胃」等不適情況,建議飯後飲用為佳。而咖啡因代謝需約6~8小時,因此容易失眠者也應注意飲用時間。另外,咖啡因本身也具有利尿作用,不利於腎臟,腎功能不佳者應注意飲用量。也提醒有心血管相關疾病者,應注意咖啡因所帶來的心悸等影響,留意飲用量,飲用後觀察自身狀況為佳。 《延伸閱讀》 .常頭痛應戒掉咖啡和濃茶?咖啡因對頭痛是雙面刃? .咖啡也會影響血壓?營養師:不是人人都能喝,3種人不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21 養生.健康瘦身
多喝水助減重,黑咖啡、無糖茶算不算每日水分攝取量呢?減重醫師解答
「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大家都記得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吧?但很多人怕水中毒、怕水腫,甚至覺得自己喝水就會胖,所以都不敢喝水。事實上,多喝水才能消除水腫。 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大家可能不知道,健美選手在上台前一週,每天都會喝下5000到6000 c.c.的水,藉由喝更多水的方式來消除水腫,讓自己的肌肉線條更明顯。 為什麼飲水不足反而會水腫呢?他說明,因為水喝的不夠,身體為了留住水分,下視丘分泌抗利尿激素,反而讓水分滯留在身體中,使水腫更為嚴重。而且多喝水有助於減重計畫的達成,大家千萬別再不喝水了! 多喝水是幫助減重的關鍵!原因為何? 蕭捷健表示,人體的構造中有70%是水分,水是身體的必需物質,體內所有的生化反應都需要水的作用。少喝水最容易引發便秘、腎結石、尿道發炎等健康問題,不可不慎! 此外,水分也會影響體內維生素作用。例如,維他命B是水溶性維他命,如果維他命B沒有辦法正常運作,可能會影響醣類代謝,造成肥胖問題;維他素C則能幫助抗氧化,若飲水量不足,會影響體內抗氧化功能,容易老化。 蕭捷健指出,飲水不足,除了影響體內維生素的運作,導致健康問題頻傳,也會使得老化速度提前、脂肪燃燒趨緩、體重增加快速等。而喝水有那些好處呢?他提到以下幾點: 1. 能提高代謝力:喝水後,能加速體內新陳代謝,透過流汗或排尿,把體內代謝的毒素和廢物排除。 2. 防止便秘:多喝水能促進腸胃蠕動,使糞便軟化而容易排除,改善便秘問題。 3. 增加飽足感:飯前先喝一杯水,能增加飽足感,就能減少後續攝取的飲食量,不會吃得過多。 4. 減少飢餓感:口渴有時會被錯誤解讀為飢餓,因此,適當補充水分可能讓你攝取較少的卡路里。 減重時期,補充水分小秘訣? 蕭捷健表示,一個人一天到底要喝多少水才夠呢?基本上,水分攝取量,會依每個人的年齡、體型、性別、體重、工作性質及氣候,而有不同的建議攝取量。 一般每個人喝水的建議量,就是把體重×30。如果體重是60公斤的話, 每天建議的飲水量就是30×60等於1800c.c.;如果正在進行減重者,會建議把喝水量提高到體重×40,也就是一個60公斤的人,每天最好喝下2400c.c.的水分。 許多人習慣渴了才喝,這是錯誤的做法。腎臟平衡水分的功能十分精妙,當身體在短時間內攝取了超過250 cc以上的水分時,腎臟會快速排出一半左右的水分,身體只有吸收到其中一半的水分。 因此,補充水分是有秘訣的,蕭捷健提醒,記得要「慢慢喝」、「分次喝」,不要一次超過250c.c.,水分才能確實的補充到身體裡,才不會一直跑廁所,也才能消除水腫、維持健美體態。 到底能不能以茶、咖啡替代水呢? 蕭捷健分享,他曾看到有專欄提到,茶和咖啡不算水分,因為1杯咖啡會消耗掉3杯水、而1杯茶則會消耗掉2杯水;因此,喝了幾杯茶或咖啡,就要多喝幾杯水來補足。這其實是舊有的觀念,覺得茶和咖啡會造成身體脫水所致。 此外,他還聽說更奇怪的觀念:每天8杯水一定要是白開水,飲料不算水,連無糖的茶和咖啡都不算水。事實上,茶和咖啡確實有「溫和的」利尿作用,但「利尿作用」不代表身體會脫水。 伯明罕大學在一個研究中,找來50位受試者。讓他們在連續50天喝下800 ml的咖啡或水,結果發現,兩組受試者的身體含水量差異非常小。在另外一個研究中發現,每天喝小於6杯的紅茶,身體的含水量幾乎沒有差異。 蕭捷健進一步說明,大家可能會覺得,上述兩個研究太籠統了。我們到底有沒有辦法知道,喝下一定量的咖啡因(如100mg),到底會造成身體排出多少水份呢? 2014年發表於運動科學的文獻,分析整合16篇研究發現,每攝取劑量300毫克咖啡因(相當於1杯大熱美),會多排出105c.c.的尿液。而1杯大熱美的水分約500 c.c.。 喝一杯大熱美攝取了500 c.c.的水份,然後身體多排出105c.c.的尿液,身體還是吸收了400 c.c.的水分,所以不會有咖啡越喝越脫水,除非你只喝咖啡因較高的濃縮咖啡Expresso。 蕭捷健提醒,這說法不是要大家從今天起就可以狂喝茶和咖啡,希望大家能適時放過自己,畢竟開水真的無味,任何東西過與不及都不好,適量攝取真的無礙。而咖啡能促進代謝、茶含抗氧化的兒茶素,缺點是,牙齒會黃! 蜂蜜水、檸檬水、梅子水等調味水,能幫助身體補充水分嗎? 蕭捷健呼籲,任何飲料都能夠幫助身體補充水分,但有可能會影響到減重成效。尤其是,如果調味水裡面含有糖分的話,更會使減重計畫大破功,因為含糖飲料簡直就是減重失敗的元兇之一。 他提醒,有些飲料標榜無糖,讓減重者放心大喝,結果卻換來體重上升。最好的例子是零卡可樂,裡面添加了阿斯巴甜或甜菊糖之類的代糖,代糖雖然不含熱量,但會刺激胰島素分泌,造成脂肪難以燃燒。 蕭捷健提醒,有腎臟和心臟疾病的人,可能每天只能喝1500ml左右的水分;胃不好的人,飯前喝水可能會稀釋胃酸,近而影響到消化,事實上,每個人都不應該在飯後大量喝水。 【延伸閱讀】 游泳減重?別讓飢餓感壞了計畫!專家曝最佳飲食清單疫情居家料理,教你怎麼吃增加抵抗力又健康!不吃早餐能減肥? 營養師警告3隱憂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出國前先填飽肚子 桃園機場內全面禁止用餐
桃園機場遵照上級防疫指示,航廈室內包括旅客在內全面禁止用餐,2座航廈內所有餐飲廠商9日已經貼出告示,同時把餐椅集中放置,不讓旅客或員工坐。另外航空公司貴賓室及民營貴賓室內也不能用餐,業者改成餐盒讓旅客帶上飛機吃,有計畫出國的旅客在抵達機場前要先填飽肚子,免得挨餓。桃園機場公司表示,為了配合防疫,降低感染風險,保障旅客及員工健康,採取最高規格之防疫措施,全面禁止旅客及工作人員於航廈公共空間用餐。除必要飲水外,其餘時間須全程佩戴口罩。機場公司要求餐飲業者以外帶方式提供餐點,旅客帶到飛機上吃,機場工作人員回到各單位指定處所用餐。為了因應這項防疫新規範,航空公司及民營貴賓室業者9日特別提醒搭機旅客,起飛前可以進入貴賓室休息,提供餐盒及瓶裝飲水,但不能在貴賓室內享用,只能帶上飛機後再吃。近期搭機報到增加很多防疫程序,旅客必須提早到機場航空公司櫃台辦理手續,加上陸路交通時間,從出發到飛機起飛提供餐點可能需要好幾個小時。業者呼籲旅客在出發前先吃點東西填飽肚子,免得長時間挨餓。至於在桃園機場工作的員工,只能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或休息區用餐。部分沒有辦公室或休息空間的廠商員工抱怨,公共空間不能吃飯,買了餐盒沒地方吃,若違規遭到檢舉還要受罰,是否要躲進廁所內坐在馬桶上用餐?桃園機場公司指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警戒升級,機場公司已執行航廈出入口實聯登記制,進入航廈旅客及工作人員都必須量測體溫,並用酒精消毒雙手。機場公司也提升各項設施清潔消毒頻率至每小時1次,持續與機場各公民營單位聯手進行每日深度清消作業,致力阻絕疫情傳播,讓所有員工及入出境旅客安心。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居家隔離當心 符合8大警示症狀速求救
為防止在家隔離的新冠肺炎輕症、無症狀患者病情突然惡化,指揮中心公布確診者居家照護指引,一旦出現心跳快、呼吸喘、低血壓等8大症狀其中之一,應速打119評估就醫。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擴大,確診者持續增加,為確保醫療量能,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可居家隔離,但因近日頻頻傳出居家隔離個案出現「快樂缺氧」、病情急轉直下猝死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研議列出相關症狀,供居家隔離個案參考。指揮中心近日祭出新版「確診個案居家照護期間警示症狀評估與注意事項」,內容指出,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呼籲確診者先留在家中勿離開,部分可能有較高風險的病人則請在家等待衛生單位通知。為確保居家隔離個案對健康警訊有所警覺,指揮中心整理8大症狀供確診者每天進行評估,包含「無發燒超過攝氏38度,每分鐘心跳大於100次分鐘」、「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或兒童因病況無法飲水,出現眼眶凹陷、無淚、口腔舌頭乾燥等脫水現象」以及「低血壓(收縮壓低於 90 mmHg)」等。指揮中心指出,8大警示症狀只要出現任一個,都務必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所或撥打1922,也提醒確診者在居家照護期間可使用通訊診療,能按醫囑使用解熱鎮痛、抗組織胺、腸胃或止咳等藥物。另外,指揮中心也呼籲病人在居家照護期間,應補充水分、盡量臥床休息,並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
-
2021-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法居家上班?5大族群通勤防疫攻略,機車族也要注意消毒!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各地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不少民眾改在家上班,不過也還是有必須出門上班的族群,心理壓力非常龐大,深怕一個不小心染疫上身,通勤族在上班期間該如何做好防疫?醫師整理出可能風險提供參考! 防疫觀念提升至最高:身旁人、物可能已染疫!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現在台灣疫情升溫,情況已不像從前在捷運戴著口罩就好,除了室內外都應戴上口罩外,建議民眾將防疫觀念提升到最高,視旁人都可能帶有病毒、身旁的物品、環境都有病毒存在,如此雖然壓力較大,但是更有助於避免各種風險。 洪暐傑醫師指出,若在通勤中遇到有人口罩沒戴或是沒戴好,若該為染疫者,自己又沒戴好口罩,就可能身陷飛沫傳染的風險中。而若此人衛生觀念不佳、到處亂摸,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有接觸傳染的風險存在。因此提醒民眾,現在防疫務必要戴好口罩,將口罩緊密貼合臉部、遮住口鼻,也避免任何的物品接觸,接觸後務必確實洗手、消毒,尤其是在碰到臉部之前。 上班、通勤防疫要注意什麼? 上班族的通勤方式主要可分成走路、租用單車、騎車、開車、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等5種。洪暐傑醫師提醒,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通勤,都應留意相關防疫細節。 走路:走在路上一樣會有飛沫傳染的風險,應保持社交距離,更要遠離沒戴口罩的民眾。 租借單車:公共單車現階段能避免則盡量避免,若要使用也應些以酒精進行噴灑消毒,並確實戴好口罩。使用悠遊卡的時候盡量避免貼上機器,以不接觸的方式刷卡。 機車:機車族要多加留意加強消毒,特別是把手。許多人認為騎自己的車不要緊,但其實不論將車停在何處,都有可能曾有人移動自己的車輛、坐在上面等任何接觸,也可能有打噴嚏噴濺在機車上的可能,消毒工作格外重要。而在停等紅綠燈時,若情況允許,也可以盡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使用機車後應記得手部消毒。 開車:開車族多停在公司停車場,若有接觸過電梯按鈕等其他設備,應先確實消毒手部,避免病毒帶上方向盤。若是有其他人同行,應確實佩戴好口罩,以防同路人可能為染疫者。 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應留意各處都可能藏有病毒,包括了悠遊卡機器,或是把手、椅子、欄杆、牆壁等車廂設備,以及手扶梯、等候椅等車站設備,或是公共廁所的手把、馬桶等。建議盡可能避免不必要觸碰,悠遊卡可保持距離刷卡,勿倚靠欄杆等設備,使用把手、椅子、廁所設備前可先進行酒精消毒,使用後確實進行手部消毒。進公司一樣不能鬆懈,3大防疫死角要注意! 洪暐傑醫師提醒,通勤族上下班的過程僅是防疫的其中一部份,進入公司後一樣不可鬆懈。包括電梯按鈕或任何把手等公共設備,或是門禁管制機器、打卡鐘、咖啡機、飲水機等公司設備,以及電梯、交誼廳、餐廳、廁所、抽菸區等公共區域,都可能藏有病毒的風險,雖現在三級警戒之下室內外都必須戴上口罩,但怕的是未確實遵守規定者及可能的接觸傳染。提醒民眾即便進入公司,口罩還是得戴好,並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 《延伸閱讀》 .悠遊卡別貼著機器刷!醫指捷運、公車易忽略防疫4大地雷! .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留意4風險,慎防接觸傳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外送、上廁所小心病毒 8大感染途徑防疫措施一次看
台灣本土疫情嚴峻,確診從原先的個位數攀升至破百位,疫情何時終結無人知曉,我們現階段只能靠自我防疫措施自保了。在這疫情圍繞的公共場合中僅戴好口罩、勤洗手就能防護病毒的入侵嗎?而病毒又是怎麼樣透過公共空間傳染的呢?!相信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以下整理出了目前「新冠病毒COVID-19」容易傳染的途徑及風險:1、食品容器、包裝目前雖尚未證實接觸食品包裝或容器會導致感染 COVID-19,但食品容器及包裝仍是增加傳染風險的途徑,目前許多餐廳及小吃都已提供非接觸式販賣及外送,不開放內用僅開放外帶,以減少傳播風險。建議防疫措施:先使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再將外帶的食物放到乾淨的食物餐具後,將外帶的食物容器丟棄前記得先清潔並消毒所有容器後,再進行洗手再進食。2、雜貨店、大賣場、菜市場COVID-19 病毒可能會殘留在由病毒感染者處理過的水果或蔬菜上,我們很有可能不知情因此而接觸誤食。建議防疫措施:先將手洗淨再使用食物刷具或是蔬果清潔液稍微將蔬果清洗一下再食用;經常重複帶去賣場的購物袋也要記得使用消毒濕巾或酒精噴霧清潔,如果是布袋的話可以使用洗衣機或是烘乾機清洗。3、居家環境定期清潔家內經常接觸的表面區塊,例如:門把、桌面、電燈開關、馬桶、水龍頭手把等,這些地方會讓病毒停留在上面數小時甚至數天都有可能。建議防疫措施:每天回家只要接觸過這些地方,就要立即使用酒精噴霧消毒,避免病毒寄存在家裡好幾天。4、飲用水雖目前也尚未證實出水是疫情傳染媒介,但水是人類必需品,應當過濾再飲用。建議防疫措施:需將飲水機定期清潔消毒,水質也應進行過濾再飲用。5、人與人的交流距離最近很常看到人與人的連結話題,是的!在這疫情敏感期間,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COVID-19 病毒是會藉由談話中的口水飛沫傳染的,對談時應當保持安全距離避免相互感染。建議防疫措施: 與人溝通或接觸盡量保持在 1.5 公尺的範圍,以降低因溝通飛沫傳染的風險。6、寵物先前有報導說有些寵物包括貓、狗在與有確診的病患密切接觸後感染了 COVID-19 病毒,但動物並不會有生病的症狀,但卻是傳染的途徑之一。建議防疫措施:在這疫情敏感期間,應該與家中寵物保持安全 1.5 公尺的距離,盡可能將寵物放在家裡避免外出於公共場合中。7、游泳池、溫泉、水上活動在有水面的公共場合,很多人會忘記也應當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 1.5 公尺,這很容易會造成防疫漏洞,我們應該也要保持安全距離起來水面上時也應當戴口罩。建議防疫措施:疫情期間建議還是不要到水面公共設施,因在水中的活動是很難做到防疫措施的,即使到了水上活動也應做好安全距離以及戴好口罩。8、糞便、尿液、其他液體目前除了呼吸道飛沫是引起 COVID-19 病毒傳播的主要來源,過去也在一些感染了新冠肺炎 COVID-19 患者的糞便中發現了病毒,專家推測這些病毒可能會透過未經處理的水溝、汙水通道等傳播出去,甚至不僅糞便其他如:尿液、嘔吐物、母乳、精液等都恐怕也有可能傳播。建議防疫措施:目前可望每個地區除了防疫以外,也應當做好社區的水溝、汙水通道消毒清潔,才能確保防疫沒有漏洞。(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鄭捷方)延伸閱讀:公廁的病菌會飛! 上廁所3個錯誤動作千萬母湯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
-
2021-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減少疫苗副作用!疫苗施打前後 營養專家6個提醒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高燒不退,疫苗接種也變熱門。以下是美國營養學家給準備接種疫苗者的飲食建議,讓你在接種前後,減緩副作用,且持續保持身體的能量。1.接種前後避免喝酒,以免加劇副作用。雖然疫苗的副作用不大,但有些人可能會感到疲勞、頭痛、肌肉疼痛、發冷、發燒和噁心。即使少量飲酒也會觸發脫水,進而加劇以上副作用。且如果有脫水或宿醉,很難區分是身體對酒精還是對疫苗的反應。研究也證實,長期攝取過量酒精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反應。2.吃助眠食物,尤其前一天晚上要睡好。充分睡眠可以讓身體的免疫系統發揮最大潛能。要在接種疫苗前提升睡眠品質,也可以從飲食下手。發表在《臨床睡眠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膳食纖維(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堅果)吃太少、飽和脂肪和糖類(高脂肉類、奶製品、甜食)吃太多,會導致身體難以修復,睡眠受干擾。反之,較高的纖維攝取量有利深度、高品質睡眠。在這項研究中,吃營養師提供餐點的人,比選擇自行用餐的人更快入睡。如果想在晚餐和睡前吃點心,請選擇新鮮水果和堅果,但盡量在睡前三小時吃完。至於飲料,睡前六小時切勿飲用咖啡因飲料。晚上減少水分攝取,避免不斷跑廁所影響睡眠。3.分時段飲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接種前後,保持身體水分充足是非常重要的事之一。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飲用6-8杯水(240ml/杯),但有運動習慣的人需要更多。建議少量、多次飲用,避免等到口渴才牛飲,身體無法儲存大量水分,會經由排尿流失,短時間攝取過多白開水也可能造成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建議將飲水時間分成四個時段:起床到早上中段、早上中段到午餐時間、午餐時間到下午中段、下午中段到晚餐時間,每個區塊喝兩杯水,就可分段輕易達到足夠的飲水量。4.捨棄泡麵等加工食品,多吃蔬果全食物。研究顯示,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因為人們減少外出,宅在家反而增加了高鈉、高糖食物的攝取。這類加工食品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損害免疫功能。2020年發表在《英國營養雜誌》的一篇文章中,科學家得出結論,健康的飲食習慣對於預防COVID-19非常重要。儘管尚未有關於營養對疫苗影響的研究,但事實證明,支持疫苗接種後免疫系統的最佳方法,是優先考慮營養豐富、抗發炎、未經加工的全食物。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吃蔬菜和水果。5.預約打疫苗前,務必飲食均衡,預防低血糖發生。雖然暈眩並未被列入新冠肺炎疫苗的副作用之一,但根據美國CDC得到的報告,多數接種疫苗後的人都有暈眩感。這類暈眩多是由焦慮或注射的疼痛引起,無關疫苗本身。建議在接種前可以吃一些小點心或喝點飲料,減少焦慮發生。另外,低血糖也會引發暈眩感,因此一頓均衡的飲食能預防低血糖發生。最好的血糖調節方法,是將蔬菜、瘦肉蛋白、富含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健康的脂肪搭配食用。如果預約早上施打,不妨吃點燕麥片、櫛瓜、水果、堅果等,煎蛋、酪梨也是很好的選擇。如果預約下午施打,可以吃一碗穀物粥,小扁豆、藜麥和芝麻糊都不錯。6.提前購買注射疫苗後要吃的食物。有些人在接種疫苗後會感覺到噁心,以防萬一,可事先儲備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湯、香蕉、瓜類、馬鈴薯、椰子水、糙米。此時應避免吃重口味食物,如油炸食品、肉類、酸奶油、含糖食品。接種疫苗後沒有感到噁心,但食欲不振的人,請嘗試每隔幾個小時吃一頓輕食小餐點。營養學家提醒,疫苗的副作用會在幾天內消失,但是健康的飲食習慣務必持續,可以帶來持久的健康益處。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5-19 新聞.健康知識+
長者熱傷害人數今年恐升 居家防疫、防中暑這樣做
台灣近期夏季連日高溫炎熱,各縣市至少達攝氏36度以上,需嚴防長者、幼童發生熱傷害。輔大醫院醫務秘書哈多吉指出,罹患熱傷害的長者常伴有神智不清等失智症徵狀,會忘記喝水,如今疫情爆發,年輕家屬不見得會同住照顧長者生活,今年長者熱傷害人數可能會上升,建議防疫之餘,晚輩可多多打電話,提醒長者記得喝水、按時吃飯等。疫情下待在家要注意室內輻射,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長者、幼童體溫調節不佳,要多喝白開水,避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不開冷氣時也應該保持室內通風;穿寬鬆又透氣的衣服有助於散熱,領、袖、褲腿等開口處敞開,穿起來會更涼快。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今天日全台高溫炎熱,南投及南部地區有局部攝氏38度以上極端高溫的機率。在高熱環境下,身體散熱功能不良,容易造成中暑,65歲以上長者且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良者,以及年紀小於5歲的幼童,是高危險群,若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如腦病變、急性肝衰竭、腎衰竭、肺水腫、心肌病變、心臟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橫紋肌溶解症等,死亡率極高。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說,長者的口渴感覺不明顯,加上年紀大了,常常會忘記喝水,沒有腎臟、肝臟疾病的長者,每日建議飲水量2000毫升,建議家屬先幫忙裝好,再定時提醒、確認長者有無飲水。黃國晉補充,長者切勿於大中午高溫狀況下外出,待在家中,以防止水分蒸發速度太快,並維持屋內濕度;戶外涼爽時,如清晨、黃昏,可以出門運動,但老年人不適合進行長途運動,若有三高疾病者,記得要先吃藥再出門。國健署提醒,若家中長輩及孩童出現疲倦、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要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並飲用加鹽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儘速就醫。
-
2021-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鐵全車站付費候車區禁飲食 28日前車票退票免手續費
因應台北市、新北市即日起至5月28日提升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三級,台灣高鐵公司宣布,即日起所有車站內付費候車區禁止飲食,車站大廳餐飲區將採實聯制,鼓勵外帶;此外,因應疫情期間多項活動及行程調整,旅客凡購買5月15日到28日高鐵車票及各高鐵旅遊產品車票,退票免收手續費,退票期限則依各產品規定辦理。高鐵強調,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措施,高鐵各車站及列車已加強清潔消毒頻率,車站清潔消毒頻率提升至每小時一次,各車站並於收班後進行深度清潔消毒;同時,各車次列車均已加強車廂內清潔消毒,其中銜接時間充裕車班,將比照收班清潔,進行深度清潔消毒,敬請旅客安心搭乘。高鐵提醒旅客,即日起至6月8日(二)實施全車對號座,暫停自由座服務,車站付費候車區及車廂內均禁止飲食,旅客若因生理需求(如喝水、服藥、哺乳)需飲食者,請遵守保持社交距離規範,並應於飲/食用完畢後,儘速佩戴口罩。列車上同步暫停高鐵便當、飲料、食品以及各項推車商品販售服務。高鐵呼籲,旅客切實遵守防疫措施,以維護自身及他人之健康安全,自進入高鐵車站(含車站大廳、售票處等非付費區)即須佩戴口罩,乘車時亦須全程佩戴口罩並配合量測體溫;連續量測2次額溫達37.5℃之旅客,除將勸導返家休息或就醫外,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拒絕運送。高鐵說,旅客若為經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具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之對象(需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或需健康追蹤者),如有購買高鐵車票,且無法於退票期限前取消行程者,可自乘車日起一年內持未經使用車票及相關證明文件,至高鐵各車站辦理退票,免收手續費。高鐵說,已於旅客動線上設置消毒酒精,協助旅客防疫;各車站除提升消毒頻率至每小時一次外,另生飲台型式之飲水機均暫時關閉不提供服務。每車次列車於抵達端點站進行折返清潔時,都會特別以酒精進行全面消毒,並針對扶手、餐桌等旅客接觸較多的地方加強清潔,另每日於收班後再進行一次全車深度消毒,敬請旅客安心搭乘。
-
2021-05-13 失智.名人專家
林舜穀/照顧者負荷過重 中醫有助減輕緊繃的心情
生病的過程中,除了個案本身要承擔生理與心理的痛苦,身邊的家屬與照顧者也會面臨巨大的身體和心靈壓力。例如失智症個案常有四處遊走的問題,常常半夜自己打開家門跑出去,讓家屬疲於奔命,晚上也無法好好休息,甚至半夜會驚醒。帕金森氏症個案因為嚴重的肢體僵硬與動作困難,甚至連簡單的拿取食物和飲水都有問題,常常撒得到處都是,完全倚靠家人幫忙。若有精神與行為症狀比較嚴重的長輩,會懷疑照顧者偷走家中的東西,甚至打電話報警,弄得家人又尷尬又困擾。中醫照護評估在臨床評估中,我們會注意一些照顧者的身體和心理不舒服,很多時候這些不適都是身體在反映照護壓力的警訊。照護者的睡眠被長時間搞擾是一個警訊,因為半夜起床協助上廁所或是處理狀況,導致無法在夜裡安睡,若是照護者感覺到自己有自己精疲力盡的感覺,或是被「燃燒殆盡」的感覺,都可能是身體在抗議的警訊。其他得警訊還有包含照護者本身的健康情況變差、時常感覺到疲倦、體力上的負擔過重,都反應照護者的壓力太大。經絡穴位按摩許多長期照護者會抱怨胸悶、呼吸不順、甚至吸不到氣的情形,針對這樣的情形,中醫師會建議可以按壓胸口的膻中穴,可以舒緩胸膈的滿悶感。在照護過程中如果長時間需要協助搬移位置,或是提拿重物,也有可能會出現胸腹部疼痛的感覺,這是因為肋骨與部部肌肉長期收縮以維持用力姿勢,在腹部兩側的期門穴可以幫助舒緩這樣的痠痛,並能幫助減輕緊繃的心情。耳穴敷貼按壓中醫師會建議家屬與照護者可以按壓耳朵上的神經衰弱點,可以改善失眠與虛弱的症狀,幫助情緒與身體狀況穩定。藥食同源中藥在繁重的照護工作中如果還要費時間烹煮藥膳,許多照護者表示實在是撥不出時間來。但利用簡單的幾分鐘泡杯花草茶,大部分的人還是能找出空檔的。如果被照護的長輩願意,也可以一起辦個簡單的下午茶。菊花是家中常見的裝飾,也是飲食中常見的中藥材,菊花茶對於長期處在照護壓力下的頭昏眼花,頭部脹痛有不錯的效果,玫瑰花代表著浪漫與熱情,在中醫使用上也有疏肝解鬱、醒脾和胃的效果,可以幫助因為長期照護壓力,飲食不正常而倍感辛苦的腸胃。飲食生活宜忌對於壓力極大的照護者,最重要的建議是「每天留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每個人的身體和心靈都有有其極限,不斷地付出就很快就會耗盡能量。每天留給自己的時間讓身心可以好好充電,對於維持身心平衡非常重要,特別注意在這段時間要避免看電視、手機等媒體,避免大腦在接受更多的刺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讓大腦有機會處在「靜默模式」,也就是蛇模都不做,發呆想白日夢的狀態,對於身體恢復非常重要。避免接觸太刺激的飲食,長期的壓力會讓人想要吃麻辣鍋等重口味的食物,但過度的辛辣刺激反而會讓身體無法獲得適當的休息而更加疲累。辛辣與燒烤炸食物不是不能吃,但應該把握隔天吃、少量吃的原則,才可以享受食物的愉悅,又不會給身體帶來太大的負擔。
-
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鐵5月15日到6月8日停賣自由座 明起禁飲食、列車停賣便當
今天本土病例爆增七例,已經進入社區感染,即日起至6月8日提升疫情警戒到第二級。台灣高鐵公司說,5月15日起到6月8日實施全車對號座,暫停自由座(含站票)服務。此外,明天起車廂內禁止飲食並暫停推車販售服務;各車站消毒頻率提升至每小時一次。高鐵說,暫停自由座服務期間,定期票、回數票、悠遊卡/一卡通聯名卡亦將同步暫停使用,原先規畫自由座需改採對號座相關措施,將盡速完成相關規畫後,於明天對外公告。敬請使用上述票種且仍有搭車需求的旅客,留意相關訊息並提早訂位購票,以免影響既定行程。高鐵說,依交通部防疫應變小組會議決議,明天起高鐵車廂內禁止飲食,列車上同步暫停高鐵便當、飲料、食品以及各項推車商品販售服務,並撤除列車椅背網袋內之「TLife」車上雜誌,商務車廂亦暫停供應熱飲及書報雜誌服務,改為提供單獨包裝之甜鹹點心各一份及瓶裝水。敬請自備餐食或商務車廂的旅客,將餐點攜帶下車後再行食用。旅客若因生理需求(如喝水、服藥、哺乳)需飲食者,請遵守保持社交距離規範,並應於飲/食用完畢後,儘速配戴口罩。高鐵還說,明天起高鐵各車站大廳暫停辦理各項活動;各車站消毒頻率由原先兩小時一次提升至每小時一次,各車次列車於抵達端點站進行折返清潔時,均特別以酒精進行全面消毒,每日於收班後再進行一次全車深度消毒。另外生飲台型式飲水機均暫時關閉不提供服務,敬請旅客安心搭乘。高鐵呼籲,旅客切實遵守防疫措施,以維護自身及他人之健康安全,自進入高鐵車站(含車站大廳、售票處等非付費區)即須佩戴口罩,乘車時亦須全程配戴口罩並配合量測體溫;連續量測2次額溫達37.5℃旅客,除將勸導返家休息或就醫外,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拒絕運送。
-
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市醫院長照禁探病 6月8日前停辦跨縣市學生集會活動
因應國內疫情警戒至第二級「出現感染源不明本土病例」,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連開兩場防疫會議,宣布高雄市防疫全面升級,宣布23家專責醫院啟動入口健保卡勾稽實聯制管制等十大加嚴措施;6月8日前停止辦理跨縣市學生相關集會活動,包含畢業旅行、校外教學等,各級學校停辦畢業晚會。陳其邁表示,有關社區大型活動,原則上停辦室外500人以上、室內100人以上的集會活動,主辦單位事前提報防疫計畫經審核後同意辦理。在營業場所及公共場域,入內民眾強制佩戴口罩,並採取實聯制、量體溫、手部酒精消毒,並普設乾洗手消毒設備。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高稽查佩戴口罩情形,經勸導仍不佩戴者依法裁處。禁止試吃,熟食區需有遮蔽。行經高雄市12家COVID-19指定隔離醫院公車、巴士、排班計程車等,應備有酒精乾洗手,上車乘客應配合手部消毒。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全面強制佩戴口罩,衛生局提高稽查頻次。有關學校活動、畢業典禮,陳其邁說,將取消或延後非必要、非特定對象、活動形式有密切接觸的集會活動。6月8日前停止辦理跨縣市學生相關集會活動,包含畢業旅行、校外教學,各級學校停辦畢業晚會。高雄市衛生局提高為每周進行防疫旅館稽查,防疫旅館要落實專人、專責、專用。「防疫最重要的是打疫苗、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和落實醫院感控。」陳其邁說,因應國內本土疫情升溫,社區疫病傳播風險也隨之提高,接種COVID-19疫苗是現階段中止傳播鏈最有效的措施,希望提高接種率。高雄市醫院及長照機構防疫加嚴十大措施,包括:23家專責醫院啟動入口健保卡勾稽實聯制管制;每名住院病人限1位陪病者,採預約登記制;醫院及長照機構禁止訪客探視,除例外情形;醫院美食街禁止內用;醫院公共空間不主動提供飲水、文具等可造成接觸感染的用品;暫停據點間的交流參訪、聚餐性、人潮多等的群聚性活動;鼓勵醫院啟動藥來速或戶外慢性處方簽領藥窗口;各級醫療院所加強TOCC(針對北北基桃宜主動詢問)及轉介通報;醫院盤點防護裝備,儲備量高於安全儲備量。行經12家指定隔離醫院之公車、巴士、排班計程車,應備有酒精乾洗手,上車乘客應配合手部消毒。
-
2021-05-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升級!故宮暫停所有「觸碰式展示裝置」 活動延期
配合今(1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國立故宮博物院(南北院)防疫升級,除了請民眾參觀時確實佩戴口罩,維持各展廳人流管制、總量管制、參觀動線、體溫量測、環境消毒等防疫措施。另宣布,即日起至6月8日,採取防疫升級管理措施。新措施包括:1.配合指揮中心「原則上停辦室外500人以上,室內100人以上之集會活動」限制措施,故宮宣布5月16日南院馬拉松、5月18日北院三希堂開幕表演等,符合前述限制條件之活動,皆延期舉辦。2.即日起故宮(南北院)暫停所有觸碰式展示裝置及公共飲水區。3.故宮北院第二展覽區「故宮魔幻山水歷險」特展暫停DIY課程。4.即日起故宮南院往返嘉義高鐵站的接駁車,車內禁止飲食。
-
2021-05-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別渴了才喝水!醫:小心血栓,2NG喝水習慣快改
喝水對身體運作非常重要,身體缺水不單單只是口渴,還容易引起其它疾病,例如民眾擔心新冠疫苗帶來的副作用:血栓,在身體缺水時就容易出現,恐提升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風險。 血栓3大成因,缺水就佔其二!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血栓的形成原因主要分成3大類,包括了凝血狀態、血流異常、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如使用避孕藥者、罹患腫瘤、抽菸、肥胖等族群易有凝血異常。搭飛機、久臥在床、久坐不動、行動不便、靜脈曲張則容易出現血流異常。日常生活受傷導致血管破裂、感染等,則可能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3者也可能同時存在,情況越多越容易引起血栓,3者皆有則血栓機率更高。其中身體缺水就與凝血狀態、血流異常有關。 缺水各器官都受影響,包括中風、心肌梗塞! 洪暐傑醫師解釋,人體約有7成是水份所組成,身體各處都需要水,也包括了心、腦、肺、肝、腎等各大重要器官,身體缺水將不僅容易讓血液呈現濃稠的狀態形成凝血,也將導致身體各處血流下降容易阻塞,兩項血栓風險提升,各器官的不良影響機率也會升高,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肝衰竭、肺栓塞等。喝水2大NG習慣,別拿咖啡、茶當水! 衛福部建議成人應每日飲水達1500CC,不過許多民眾也常見有不良喝水方式,例如口渴了再喝水就好,或以可樂、手搖飲、含糖飲料、咖啡、茶飲當作水份來源。洪暐傑醫師表示,錯誤飲水習慣可能出現其它問題,適時適量補充水份才能幫助維持健康。 洪暐傑醫師說明,當身體出現口渴訊號時,代表身體已經呈現缺水狀態,這時才補充些許水份是解除當下口渴,未必真正解決體內的缺水問題,恐怕讓身體長期處於缺水狀態而不自知。當發現尿量減少、顏色變深時,往往已是身體嚴重缺水的警訊,應盡快補充水分。 只喝茶飲或飲料,也許能補充到水份,但飲料中含有其他對健康不利的成份,例如咖啡、茶飲含有咖啡因,攝取過量容易造成腸胃刺激、胃食道逆流、甚至咖啡因成癮。再加上茶葉跟咖啡有利尿作用,更容易將水份排出體外。至於可樂、手搖飲、含糖飲料「當水喝」更危險,糖份是最甜蜜的毒物,長期過量食用不但易造成肥胖,也容易引起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 避免缺水釀血栓,風險族群留意補充水份! 洪暐傑醫師提醒,正常的喝水對人體而言非常重要,部分不易補水或水分容易流失的族群更是要注意,如外送員、廚師、工人需長時間在高溫環境工作容易流失水分;上班族常常需要在冷氣房內工作,身體水分易在無形中蒸發;運輸業司機、無塵室工作者,則因為工作型態無法經常如廁,飲水量自然得控制,因此更容易缺乏水份補充,不僅易讓身體缺水,也有較高的泌尿道感染風險。建議工時期間仍要多喝水,避免健康亮紅燈。 《延伸閱讀》 .依時段喝水更有利健康!排毒又防癌,全天喝水攻略大公開! .乾旱限水也不能讓身體缺水!醫:喝太少恐增腎衰竭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4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長者水喝太少恐出現認知障礙 醫師說明該喝多少水
● 長者喝水少,易泌尿道感染,常合併譫妄症狀● 一天所需的水分約2500cc至3000cc今年乾旱,很多地方限水,但不能讓身體缺水,醫師提醒,夏天要多喝水。如果年長者水分攝取不足,不僅易導致泌尿道感染,恐發生脫水狀況,認知功能會下降,甚至自言自語、精神恍惚,有時還會有譫妄的情形發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一名有輕微失智的80幾歲老先生,常忘記喝水,直到家人發現他的作息日夜顛倒、自言自語、講話邏輯不清、語句不連貫,還會搞混自己的講話對象,至醫院就診後,才發現是「脫水」惹禍,不僅有泌尿道感染問題,還合併「譫妄」症狀。睡前2小時少喝 減少夜尿振興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景偉指出,長者記憶力退化,家屬應注意長者水分攝取情形,每日人體所需水分可以「體重×30㏄」估算,喝水要「少量多次」,早上攝取三分之二,下午至晚上攝取三分之一,睡前2小時少喝水,以減少夜尿產生,避免引發健康危機。人在乾渴的情況下,不單是短期記憶力降低,各項辨別力和操作能力都會下降,亦會造成身體不同器官如腦、心臟、腸胃道、內分泌或泌尿道疾病的產生,其中影響最直接的是泌尿系統。楊景偉指出,長者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常見合併譫妄症的發生。脫水影響 認知出現障礙楊景偉說,銀髮族脫水,不只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腎功能下降、泌尿道感染,還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有時還發生譫妄情況,可能會一下意識相當清楚,一下又出現恍惚、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形,且認知功能常會出現障礙,無法正確辨識時間、地點、人,無法與他人正常交談,白天昏睡不起,日夜不分。現今台灣中南部水庫缺水,許多地區已開始採取輪流限水的措施,楊景偉建議,長者年紀大,常伴隨記憶力退化,家屬應注意長者水分攝取情形。一般來說,人體一天所需的水分約為2500cc至3000cc,正常一天的排汗量約為300cc;如果有劇烈活動或炎熱天氣,排汗量更可高達2000cc,可能就需5000cc至6000cc的水分才夠。喝多少?「體重×30㏄」隨體重增加,人體所需水量亦增加,各種食物中所含的水分並不相同,一般來說約有22%的水分是從食物中獲得,有個簡單的公式可來計算人體所需的水分,扣除食物中所含的水分,人體所需水分「體重×30㏄」估計。例如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需喝水1800㏄,視工作運動、天氣炎熱所排出的汗量,再適量增加水分的攝取。若是裝設心導管、有心臟衰竭、腎功能不佳的長者,需另至腎臟科、心臟科,請醫師評估限水量。由於有些人一次喝太多水,身體會來不及吸收,楊景偉建議,飲水需養成「少量多次」的習慣。
-
2021-05-0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期便秘易痔瘡!6種健康飲食可避免
飲食不當會引起便秘、長期便秘會引起痔瘡,足量的纖維質,是腸道保健的根本。 攝取纖維的最佳比例是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膳食纖維=2:1。 沒有便意,而且持續好幾天沒排便時,可以多攝取容易帶動便意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藉由纖維增加糞便體積來刺激腸壁,有效幫助排便。 非水溶性纖維又細分為纖維素與半纖維素 纖維素不溶於水,在腸胃裡像吸水的海綿,增加糞便蓬鬆度,代表食物有:全穀、糙米、豆類、根莖類、綠色蔬菜類、菇類。 半纖維素是黏稠的多醣類,代表食物有海藻昆布、全穀類、麩類、芥菜。 有便意,但糞便硬、無法排出時,則要改為多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增加糞便內含水的膠狀成份,也供給腸道好菌足夠的養分來全力運作,有效軟便。 水溶性纖維又細分為植物膠和果膠 植物膠溶水之後會像果凍水水的,潤滑糞便。代表食物有:燕麥、車前子、愛玉子。 果膠能在糞便內形成滑潤的水溶性膠狀質地。代表食物有:橘子、蘋果、柿子、梨子、香蕉、草莓、蘿蔔、高麗菜、南瓜、馬鈴薯、秋葵。 腸道中的纖維質除了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水,讓糞便濕潤柔軟,更可以成為腸道內好菌的食物來源:益菌質。 這概念有點像是,將腸道當作牧場,腸內好菌就是牧場上的好乳牛,要養好牛,一定要有豐沛鮮美的牧草、乾淨的水源,所以,攝取足量的水份和纖維質,就算不特意攝取益生菌,腸道自然會篩選出適合生存的好菌。 腸道好菌帶來優質的腸道環境、濕潤柔軟的好糞便,所以光是好好吃青菜水果,就有保養腸道的效果! 但反過來說,到底什麼樣的飲食習慣會引起便祕、痔瘡,或者使痔瘡症狀加重呢? • 太過精緻的食物白吐司、白米飯,含糖與脂肪量高的甜點、麵包架上填滿餡料的美味軟麵包,都不含任何纖維,無法提供腸胃正常蠕動時需要的纖維質,容易引起便秘,惡化痔瘡。 • 愛吃肉,不吃蔬果肉類雖然是蛋白質的來源,但只吃肉而忽略了蔬果的重要性,也是造成便秘與痔瘡的主因。 • 不常喝水,喜歡喝對腸胃有刺激性的飲品每天2000cc的水分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需求,補充水分不但可以潤滑腸胃道,還可以潤濕糞便、防止便秘。 但盡量不要以咖啡、茶飲、酒當做水來源。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容易使腸胃蠕動失調;手搖杯飲料糖分太高,反而會造成腸胃和身體的負擔;酒精類飲品使血液循環增快,但同時也促使血管擴張,加速痔瘡的產生。 • 燒烤與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對於腫脹的黏膜組織更具刺激性,會使已形成的痔瘡急速惡化。 • 含鈉、含鹽份高的加工食品含鹽份高的加工食品會使水分累積在人體組織間,水份不能有效回到腸道就無法協助糞便變濕、變軟,反覆刺激也會讓痔瘡組織惡化。 • 服用鐵劑會引起便秘貧血需服用鐵劑,但服鐵劑引起便秘嚴重的時候,請和醫師討論,改由大量含鐵質豐富的蔬菜及肉類為攝取來源。 含鐵的蔬菜:菠菜、甘藍菜、西紅柿、青豆、花椰菜、紅薯、綠豆、甜菜 含鐵的豆類:扁豆、腰果、開心果、南瓜、全麥麵包、烤番薯、燕麥、黑巧克力 含鐵的水果:草莓、葡萄、葡萄乾、西瓜、梅干、無花果、杏桃、杏桃乾 含鐵的肉類海鮮:牛肉、牡蠣、蛤蜊、蝦、雞、火腿、豬肉、羊肉、蛋 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不但可以預防便秘,也能避免痔瘡找上您。 預防痔瘡的飲食習慣: • 以糙米、全麥土司、麥片,含纖維量高的穀類代替白米飯。• 多攝食根莖類植物,如: 蕃薯、馬鈴薯、蘿蔔。• 多吃生菜或炒青菜,如: 萵苣、蕃茄、橄欖、小黃瓜。• 以果乾或新鮮水果代替精緻甜食,如:藍莓、野莓、各類莓果、杏桃、李子、棗子、柳丁、橘子、椪柑。• 除了纖維類食物,配合食用優格或喝優酪乳,適量補充益生菌,也可以避免便秘,預防痔瘡產生。• 多喝水,喝水加上規律運動是預防痔瘡的基本方法。以一般茶杯大小來估算,我們建議成人一天至少喝6-8杯水(2000-2500cc)。 理想的膳食纖維攝取量每日大約20-35克,國健局統計,現代人攝取纖維量每日大約只有5-20克,所以多攝取粗纖維是預防便秘和痔瘡的根本方法。下面附上膳食纖維含量參考表,大家可以藉此算算今天一整天攝取的纖維量夠不夠。 攝取足量纖維質是個數學題,看這個表格時也提醒大家注意,如果單就纖維質攝取量而言,吃同樣份量的菠菜,纖維質量是高麗菜的兩倍;而水溶性膳食纖維方面,鳳梨的纖維質遠不及香蕉! 所以,稍微檢視一下這個表格,可以幫助大家挑選更有效率的高纖蔬果。 力行高纖飲食其實沒有那麼難!就算是外食族,適當撿選富含纖維的好食物也能為健康把關!通常認真吃青菜吃個一週,就能藉由高纖飲食方式改變腸道菌種。 糙米的膳食纖維比白米更高,可以混雜糧米、大麥、五穀一起煮,纖維含量更高;吃火鍋可以多下些大把蔬菜、菇類以及海菜海藻,對於改善便秘、腸道大掃除很有幫助。想吃零食,可以準備胡桃、杏仁果、夏威夷豆之類的堅果。當然,如果以上幾點都認真做到了,還是常有便祕或排便出血的問題,那可能是另外一項大腸腸道內的健康警訊,請即時找專業醫師做診治,才不會延誤病情。 養成喝水的習慣: 水,是大腸最好的朋友。如果你的糞便常常是羊屎便狀,多半是水份攝取不足的警訊。肛門位於大腸最末端,如果攝取水分不足,很容易造成糞便乾硬、大腸循環狀態不佳;一旦排便不順,久而久之,痔瘡就開始悄悄醞釀。 肛門內皮和黏膜相當細緻,在每天受到糞便衝擊時,若含水量不足,很容易有痔瘡破皮或肛裂的情況;所以,維持良好的飲水習慣,便能有濕軟的糞便質地,才可以好好保護肛門,維持它的健康。 從秋末冬初,天氣漸漸變涼、變乾燥開始,許多病人紛紛詢問起排便時出血或帶著血絲的問題。在連肌膚都感受到乾燥的時節,我們更需要攝取大量水份。 每天攝取2500-3000cc的水,是維持腸道循環的好基礎,如果你覺得一直喝水卻一直從尿液排出,那代表大部分的水份還是被泌尿系統搶走了!!可憐的大腸還是乾巴巴,大腸裡的糞便缺乏水份,表面還是粗得像牛皮紙一樣,排出這樣的糞便,不刮破肛門內皮、不造成出血才奇怪咧!! 人體能自我調節,習慣多喝水、持之以恆之後,在一週內就能見到效果。不但排尿狀況不會像剛建立習慣那麼頻繁,糞便也會開始越來越受浸潤、越來越柔軟,排便出血的問題自然而然會迎刃而解!! 通常我們建議成人一天攝取總水量為2500-3000cc,這些水量不一定只來自於狂灌水,吃蔬菜水果、喝湯、喝飲品都算在總量內。但不建議以茶、咖啡、酒,當主要水源,因爲它們的共通點是利尿,利尿了、水份流失了,糞便最終還是乾的。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沉思者排便法助改善便秘,醫教簡單6招順暢通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4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狗狗健康主人要顧!盤點12種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狗狗身為哺乳類動物也會有大小疾病,因其構造和習性,常罹患的病和人類有些差異;加上狗不會說話,有些生理的變化需要靠飼主細心觀察才能發現異狀。以下整理狗狗的12種常見疾病,帶您了解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若得病也能盡早察覺,不耽誤治療時間!▲犬傳染性肝炎幼犬感染居多。主要是侵害肝細胞與內皮細胞,症狀為厭食、精神不振、發燒嘔吐、下痢和軟便,病情嚴重者會明顯腹痛和扁桃腺腫大,有些會在發病後12~24小時呈現藍眼症:眼睛結膜炎、分泌物增加,並有角膜水腫及混濁。△預防注射犬傳染性肝炎疫苗,幼犬若在12週齡以前注射疫苗,則需在14~15週齡時補強一次,方能獲得1年以上的免疫力。為維持其免疫性,成犬應每年補強注射一次。▲狂犬病狂犬病是最重要的人畜共通疾病之一,由病毒感染,病毒經傷口周遭神經抵達中樞神經遍布全身,可感染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犬、貓等,死亡率高。症狀主要是行為異常,瞳孔初期放大、後期縮小,咽喉逐漸麻痺,使得犬隻吠叫聲改變、下巴下垂、流涎,最後行動失調、麻痺、抽筋進而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健康犬隻年齡約4~5月時注射一劑不活化疫苗,之後依疫苗效能每隔半年到一年施打一次。▲犬瘟熱犬瘟熱俗稱麻疹,是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病毒從感染犬隻的分泌物,經由空氣、直接或間接傳播。早期常見症狀為發燒、無食慾、精神不振、眼屎多、流鼻涕、咳嗽、肝炎、下痢、血便等,後期則會出現抽筋、麻痺、行動失調等精神症狀。目前無特效藥,傳統投藥(抗生素)無效,可使用 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等使死亡率降低。△預防注射犬瘟熱疫苗,可在幼犬6週大時,開始施打含犬瘟熱疫苗的幼犬第一劑預防針。接著再追加二劑,以後每年補強。▲犬疥癬蟲症疥癬蟲寄生於真皮內,傳染力強,最常發生的患部為跗關節、肘、眼周、口鼻、耳朵、腹胸和尾巴的基部。患部會出現脫毛、結痂、劇癢,常因搔癢而引發細菌感染致化膿、惡臭等情形。△預防避免和病原接觸,家犬須和來歷不明的寵物,尤其是街頭的流浪貓狗保持距離,避免直接接觸。▲毛囊蟲症健康皮膚即存在少量毛囊蟲,若犬隻虛弱或免疫不全時,毛囊蟲就會大量繁殖,侵佔毛囊導致禿毛,多好發於臉部和嘴角;若再受到細菌感染,會遍及全身,甚至惡化成毛囊炎和膿皮症,形成頑固皮膚炎,並發出惡臭。△預防1.毛囊蟲症被懷疑和遺傳有關,故曾病發的犬隻不建議繁殖。2.提高犬隻免疫功能可降低毛囊蟲感染之風險。3.使用預防寄生蟲感染的外用滴劑。▲犬冠狀病毒腸炎該病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腸道疾病,藉糞便、嘔吐物、被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器皿來傳播。常見症狀為間歇性嘔吐、下痢、厭食、輕微發燒、抑鬱、排便惡臭並為淡橘色,甚至為含黏膜和血液之噴射水樣痢,偶爾可見呼吸道症狀。△預防犬冠狀病毒最易和犬小病毒復合感染,造成高達89%的死亡率,所以最好能同時注射犬冠狀病毒疫苗及犬小病毒疫苗,則能同時預防犬冠狀病毒和犬小病毒出血性腸炎復合症。▲犬小病毒性腸炎犬小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直接或間接傳染給無抗體的犬隻,侵害其腸胃道,好發於6~20周的幼犬,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少數幼犬會被侵襲心肌。初期有發燒、食慾不振、精神不振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著會持續性嘔吐下痢,腸管黏膜受損出血而拉出帶血惡臭的排泄物,若未即時送醫會脫水休克死亡。△預防於6~8週齡給予第一劑疫苗,之後每2~4週重複注射一劑,直到滿16週齡;於6月齡或1歲齡時補強注射一劑,之後每三年一次。▲犬傳染性支氣管炎又名哮喘或犬舍咳,屬呼吸道疾病,常與副流行感冒病毒一同感染。發病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濕度過高、寒流等氣候變化。該病潛伏期約5~10天,常見症狀為劇烈乾咳、反胃、嘔吐,嚴重者會嗜睡、發燒、食慾不振及肺炎,甚至死亡。病症一般持續10~20天,劇烈運動和興奮會使病情惡化。△預防1.避免犬隻與其他狗接觸,尤其是年輕的小狗。2.疫苗接種。3.以胸背袋取代頸圈,減少壓迫喉嚨及氣管引起患犬咳嗽。▲犬副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發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的病例發病於感染後2~9天,症狀輕微而不明顯,一般常見乾性、刺耳的咳嗽,持續約2~6天,伴隨數天的輕微發燒、黏液性鼻分泌物、咽頭炎與扁桃腺炎。△預防注射副流行性感冒疫苗。▲慢性腎衰竭腎臟組織損壞的疾病,導致尿毒症並影響生活品質。腎功能減弱使犬隻無法順利代謝血液中的廢物,產生食慾降低、口渴、頻尿或少尿、毛粗糙、倦怠、嘔吐等症狀。病因為漸進性的腎病,或是重複性、嚴重的非漸進性腎臟損傷(如重金屬、具腎毒性的藥物等),通常老狗的患病比例高過年輕犬隻。△預防1.不要讓寵物吃到會中毒的食物,例如葡萄、巧克力等,並確保寵物有清潔的飲用水;也要注意別讓寵物暴露在有毒物質的環境下,例如殺蟲劑、蚊香、消毒藥水等含有除蟲菊配方的化學物質。2.常常幫狗刷洗牙齒,牙齒疾病也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寵物良好的口腔健康非常重要。3.年度的血液和尿液生化健康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測,及早發現防止腎衰竭。老齡犬應每年檢查一次血液、尿液以及超音波檢查,並監測寵物的食慾、飲水量和精神狀態等。▲鉤端螺旋體症帶菌的犬隻尿液排出病原體,進入食物飲水中,經口腔或受傷的皮膚感染。病原體分成兩型-黃疸型及出血型,黃疸型主要感染腎臟,引發間質性腎炎,約有15%病例引起嚴重肝損壞,產生黃疸;出血型有高燒、厭食、眼屎多、腸胃肝腎受損相關的症狀,有70%病例出現黃疸和黏膜出血。△預防1.犬隻10周大時給予第一劑預防針,之後3~4周追加一次;滿周歲後每年施打一針。2.避免狗隻於溪澗玩耍或飲用溪水,接近水道時用狗繩牽引狗隻,與狗隻散步時應自備食用水供狗隻飲用。▲心絲蟲症該病經蚊子叮咬傳播,心絲蟲有10~67%可能移入犬隻的眼球內,也可能會移行到身體其他部位,心絲幼蟲在犬隻體內發育4~6個月長為成蟲,隨後繁殖幼蟲於血液中。心絲蟲寄生於右心室及肺動脈引發功能衰竭,症狀為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咳血、身體機能降低、充血性心衰竭,嚴重者會產生心血管疾病最終死亡。△預防1.幼犬6個月大後每半年定期健檢,適時給予投藥做預防或治療。2.外出時盡量避免長時間讓犬隻停留於蚊子眾多的水溝、池塘、草叢等環境,減少被病媒蚊叮咬的機會;留意家中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清空容器積水、疏通水管、安裝紗門等,減少病媒蚊孳生。
-
2021-05-03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長者精神恍惚、日夜顛倒竟是水喝太少 醫建議這樣做
年長者水分攝取不足,恐致泌尿道感染,甚至自言自語、精神恍惚,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一名80幾歲的老先生有輕微失智,常常忘記喝水,直到家人發現他自言自語、語句不連貫,還會搞混自己的講話對象,至醫院就診後,才發現是「脫水」惹禍。振興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楊景偉指出,長者記憶力退化,家屬應注意長者水分攝取情形,每日飲水毫升量以「體重乘30」,還要「少量多次」,早上攝取三分之二,下午至晚上攝取三分之一;「睡前2小時少喝水」,以減少夜尿產生,避免引發健康危機。人在乾渴的情況下,不單是短期記憶力降低,還有各項辨別力和操作能力都會下降,亦會造成身體不同器官如腦、心臟、腸胃道、內分泌或是泌尿道疾病的產生,其中影響最直接的是泌尿系統。楊景偉指出,水分攝取不足,而導致泌尿道感染、合併膽妄症的長者,在門診中很普遍。之前門診收治一名80幾歲的老先生,因為有輕微失智,常常忘記喝水,後來家人發現他的作息日夜顛倒、講話邏輯不清、常常搞錯對談對象,甚至還會自言自語,才至醫院求診,發現已經泌尿道感染,合併「瞻妄」症狀。楊景偉說,銀髮族脫水,不只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腎功能下降、泌尿道感染,還會致認知功能下降,有時還發生「瞻妄」症狀,可能會一下意識相當清楚,一下又出現恍惚、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形,且認知功能常會出現障礙,會無法正確辨識時間、地點、人,無法與他人正常交談,白天昏睡不起,日夜不分。如今台灣中南部水庫缺水,許多地區已開始採取輪流限水的措施,楊景偉建議,長者年紀大,常伴隨記憶力退化,「家屬應注意長者水分攝取情形」,以人體所需水分(體重x30毫升)估計,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需喝水1800毫升,視工作運動、天氣炎熱所排出的汗量,再適量增加水份攝取;裝設心導管、有心臟衰竭、腎功能不佳的長者,需另至腎臟科、心臟科,請醫師評估限水量。由於有些人一次喝太多水,身體會來不及吸收,楊景偉建議,飲水需養成「少量多次」的習慣,每日喝水時間分配,以早上攝取三分之二,下午至晚上攝取三分之一;為避免發生頻尿和夜尿,睡前2小時盡量少喝水,以減少夜尿產生。
-
2021-04-23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更年期女性,容易頻尿?醫師建議3習慣,遠離泌尿道感染
根據統計,平均每2位女性就有1位有泌尿道感染困擾,年過45歲後,荷爾蒙分泌減少關係,泌尿道及陰道的萎縮更造成各種身心不適症狀,讓女性難以啟齒,本篇文章教妳認識每個女人必經的更年期症狀,還有醫師解惑泌尿道私密處問題,讓妳遠離泌尿道感染。菁英診所蕭詠嫻醫師說明,女性邁入更年期,約9成有私密處的不適症狀,40至45歲以後,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慢慢降低,私密處也開始老化,出現萎縮、乾澀,少了潤滑保護,容易增加感染機率。幫她發現私密處發炎問題年輕時期,下腹疼痛常隨著生理期來報到,久了養成默默忍耐的習慣,面對更年期的身心變化也是如此。蕭詠嫻醫師提到,「更年期婦女因荷爾蒙分泌減少,使泌尿道和陰道的黏膜萎縮,而有尿失禁、陰道疼痛等困擾。」大部分婦女鮮少公開討論更年期議題,把這些症狀視為自然現象,而女性失智症患者更是有口難言,需要家人幫忙發現私密處發炎問題。失智症患者常會伴隨失禁的問題,大多以包尿布來解決,蕭詠嫻醫師說明,女性失智症患者的私密處感染,主因即是尿布引起。「許多人為了方便定期更換尿布,減少水量攝取,身體沒有飲水跟排水,尿液變濃稠、細菌繁殖速度快,就容易感染。」蕭詠嫻醫提醒多注意長輩生理狀況,若有發燒、呼吸急促、心跳變快、散發異味,小心細菌病毒侵入引發尿道炎。保養照護女性私密處老化陰道感染的症狀跟泌尿道不同,但失智症患者的感染主因也是尿布。蕭詠嫻醫師解說,女性停經後,陰道黏膜變薄萎縮失去彈性,伴隨搔癢、灼熱感,身體抵抗力減弱時,易反覆滋生細菌或是黴菌。蕭詠嫻醫師以看診病患為例,陰道感染不要有「塞藥就一定會好」的觀念,陰道內有許多的微生物群,90%以上是乳酸桿菌,保持陰道酸鹼平衡有利於天然防禦機制。外來因素會破壞陰道內的原本菌叢,蕭詠嫻醫師建議,不須過度使用肥皂、沐浴乳及太熱的水,避免更加乾澀。適時補充益生菌,多喝水、不憋尿,另可評估局部補充賀爾蒙、雷射治療改善老化問題,提升女性朋友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家中女性長輩因為私密處萎縮,常常不舒服卻很少說出口,主動關心了解更年期,家人的陪伴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