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風濕
共找到
543
筆 文章
-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03 醫療.百病漫談
慢性發炎檢測有用嗎?該不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專家曝實情
慢性發炎導致疾病-商機篇哈佛大學在2022-3-29發表Should you be tested for inflammation?(您應該接受發炎檢查嗎?)。作者是Robert H. Shmerling醫生,哈佛醫學院風濕病科臨床主任。長期發炎會導致慢性疾病和死亡,但如果您只是依賴頭條新聞來獲取健康信息,您可能會認為消除炎症可以消除心血管疾病、癌症、失智症,甚至可能消除衰老。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儘管如此,近年來我們對慢性發炎如何損害健康的了解已經大大加深。有了這種認識,就出現了三個常見問題:我是否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患有發炎?我怎樣才能知道我是否患有發炎?有發炎的檢測嗎?發炎的檢測醫療保健使用許多發炎檢測。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測試無法區分急性發炎(可能因感冒、肺炎或受傷而發生)和更具破壞性的慢性發炎(可能伴隨糖尿病、肥胖或自體免疫疾病等)。以下是四種最常見的發炎檢測:1.紅血球沉降速率(ESR)。此測試測量紅血球沉降到垂直血液管底部的速度。當發炎存在時,紅血球下降得更快,因為血液中蛋白質含量較高,使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雖然會因實驗室而異,但正常值通常在 20 毫米/小時以下,而超過 100 毫米/小時則是相當高。2.C反應蛋白(CRP)。當發炎存在時,肝臟中產生的這種蛋白質往往會升高。正常值是小於3mg/L。超過 3 mg/L 的數值通常用於識別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但全身性發炎可使 CRP 升至 100 mg/L 或更高。3.鐵蛋白。這是一种血液蛋白質,反映了體內儲存的鐵質。最常用於評估貧血者是否缺鐵,在這種情況下鐵蛋白水平較低。或者,如果體內鐵過多,鐵蛋白水平可能會很高。但當存在發炎時,鐵蛋白水平也會升高。典型的正常範圍是 20 至 200 mcg/L。4.纖維蛋白原。雖然這種蛋白質檢測最常被用來評估凝血系統的狀態,但當存在發炎時,其水平往往會上升。正常的纖維蛋白原值為 200 至 400 mg/dL。發炎檢測有用嗎?在某些情況下,測量發炎可能非常有幫助。診斷炎症狀況。其中一個例子是一種稱為巨細胞動脈炎的罕見疾病,其ESR 幾乎總是升高。如果新出現的嚴重頭痛和下顎疼痛等症狀表明一個人可能患有這種疾病,那麼上升的ESR就可增加對這種疾病可能性的診斷。監測發炎狀況。例如,當某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時,ESR 或 CRP(或兩種測試)有助於確定疾病的活躍程度以及治療的效果如何。這些測試都不是完美的。有時會出現假陰性,有時會出現假陽性。您應該定期進行發炎檢測嗎?目前,發炎檢測並不是所有成年人常規醫療照護的一部分,專家指南也不建議這樣做。就我所知,只有一個團體在沒有特定原因的情況下會建議對所有人進行常規發炎檢測,那就是,直接向消費者出售發炎檢測的公司。發炎可能是無聲無息的——那為什麼不進行測試呢?確實,慢性發炎可能不會引起特定症狀。但是,對許多疾病而言,常規的篩檢是比炎症檢測來得更有幫助。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丙型肝炎及其他慢性感染、自體免疫疾病。大多數這些病症的標準醫學評估不需要進行發炎測試。如果您確實患有這些病症之一,您的醫療團隊可以推薦正確的治療方法。總結發炎測試在醫學評估和監測某些健康狀況(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中佔有一席之地。但作為常規測試,它顯然沒有幫助。更好的方法是養成健康的習慣並接受常規醫療護理,以識別和治療導致有害的發炎。版主總結:儘管慢性發炎的確是跟某些疾病有關,但如果您因為擔心發炎而私自購買檢測方案(例如Zoe這家公司的「個人化營養計劃」),那您就只會是詐騙的受害者。真正重要的是,要用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來降低發炎的風險。原文:慢性發炎導致疾病-醫療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6 焦點.元氣新聞
全身性紅斑狼瘡控制不好會復發或引起腎病? 做好「兩大關鍵」降低風險
一名被診斷是「全身性紅斑狼瘡」的年輕女性患者,因服用類固醇後自覺外觀變胖而不按照醫囑用藥,導致疾病控制不佳且產生腎臟併發症,最終導致洗腎。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陳政宏醫師說明,全身性紅斑狼瘡(以下簡稱狼瘡)患者需要長期且定期回診追蹤治療以穩定控制疾病。病患不按時服藥或未與醫師共同討論並配合醫囑服藥,是造成疾病復發或是引起併發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兩位就有一位腎炎,是狼瘡最嚴重的表徵之一陳政宏醫師補充,人體正常免疫系統是一個砲口朝外、抵抗外敵的防疫系統;而狼瘡是一個免疫調節失去平衡而導致炮口朝內,攻擊了身體各式各樣的組織和器官。如:皮膚、頭髮、關節、血液、血管、肺、心、腎、神經系統及腦。其中,統計顯示,每兩位狼瘡患者中就有一位可能會出現腎臟的併發症,稱為狼瘡腎炎,它是狼瘡最嚴重的表徵之一,通常在診斷狼瘡後五年內就可能會出現。此外,研究指出,狼瘡腎炎在兒童相對於成人患者又更常見,而此併發症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惡化,並導致腎衰竭,因此我們不可忽視它。狼瘡需長期治療     專家:目標是避免或延緩器官損傷狼瘡在過去由於治療困難,被稱為「不死的癌症」,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的吳昭儀醫師表示「這種說法需要調整了」,狼瘡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疾病,目前國際上都有標準建議的治療方式。只是這個疾病不像感染症吃藥幾天或一個禮拜就能控制,而是需要以年為單位的長期治療,病人需要長久乖乖吃藥才能讓疾病處於穩定的狀態。治療狼瘡的終極目標是避免或延緩器官損害。研究顯示,穩定控制疾病活性和造成復發的風險因子、及早使用正確的治療介入並降低類固醇使用量可讓器官損害的機會降到最低。目前有多種藥物可供選擇,包括奎寧、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等。吳昭儀醫師說明因為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和其他多種副作用,患者可以和主治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用藥。國際共識已經提出了新建議,大劑量類固醇僅作為疾病活動期間使用的銜接療法(bridging therapy);針對長期使用,國際共識也進一步降低口服類固醇的每日可接受臨界劑量。亦即把類固醇的角色定義在”使用時間盡可能縮短,劑量盡可能降低;在醫師評估適合的狀態下,以停用為最終目標”。狼瘡復發對器官傷害大! 切勿未討論就自行調整藥物或停藥陳政宏醫師指出,狼瘡是一個複雜且全身性免疫失衡的問題,患者除了應用自己的感受去告訴醫師疾病狀態外,醫師同時可透過定期抽血、驗尿等相關指標評估疾病的控制情況;另外,每位狼瘡病人的抽血基準值是不一樣的(如C3/C4 或anti-dsDNA等),因此患者不應與其他病友的狀態或用藥進行比較。舉例來說,輕度患者則不需要太多免疫抑制劑;而中度,甚至重度的患者,則需要類固醇脈衝治療或其他進階免疫藥物治療。進行疾病活躍性評估是需要時間累積,而非單從一、二次數值就能夠進行判斷,除緊急狀況除外,千萬不要未與醫師討論而自行做藥物的調整。臨床上有遇過孕齡女性患者因為想懷孕而自行減藥或停藥,或改服中藥及其他健康食品等情況,陳政宏醫師表示,疾病治療的過程中,若有任何想法都應主動告知醫師,一起討論藥物如何調整,特別是當想要有懷孕的計畫。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病人因為用藥後產生副作用,或不確定不適感是否由藥物副作用引起,因而自行停藥或減藥,這可能導致醫師在判讀相關檢驗指標後誤以為病情控制不穩定,進而調增藥量。陳醫師補充,上述提到的這些狀況都可能導致狼瘡復發或增加感染的風險,而每一次復發或感染都會對身體器官造成進一步不可逆的傷害。建議患者除按照醫囑定時服藥外,任何病況的變化或藥物調整都應與醫師討論,這是穩定控制狼瘡及狼瘡腎炎的兩大關鍵。ReferenceAdamichou, C. & Bertsias, G. Flar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agnosi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8, 4–12 (2017).Lupus (SLE) Versus Arthritis. https://versusarthritis.org/about-arthritis/conditions/lupus-sle/.Brent, L.H., MD Lupus nephritis: Practice Essentials, pathophysiology, etiology.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330369-overview#:~:text=Lupus%20nephritis%20is%20clinically%20evident,clinical%20manifestations%20of%20kidney%20disease.Musa, R., Brent, L.H., and Qurie, A. (2023). Lupus nephritis. StatPearls - NCBI Bookshelf.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99817/.Pan, L. et al. Childhood-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glucocorticoid pulse therapy.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4, (2023).Lupus nephritis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https://www.kidney.org/kidney-topics/lupus-nephritis#:~:text=Up%20to%203%20out%20of,within%2015%20years%20of%20diagnosis.Lupus erythematosus is called the "immortal cancer" and can affect the whole body! Be careful if these symptoms appear - iNEWS (inf.news)De Larrinoa, Í. R.-F. F. et al. Preventing organ damag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e impact of early biological treatment.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22, 821–829 (2022).Ms, C.M.B.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medication: antimalarials, NSAIDs, DMARDS, immunomodulators, rheumatologics, other, corticosteroids, DMARDs, other, interferon antagonists, calcineurin inhibitors, calcineurin inhibitors.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332244-medication#showall.Fanouriakis, A.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2023 update.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83, 15–29 (2023).NP-TW-LPU-WCNT-240002Date of preparation: Aug 2024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
2024-10-03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走一走會喘,肺纖維化主要3症狀!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四:肺纖維化【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疑肺纖維化 有效換氣空間僅兩成八十歲的老先生,瘦瘦小小的,手指關節都已經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治療多年,近幾年來,咳嗽和喘症狀越來越嚴重,大部分乾咳。但最近喘到走路都有問題,免疫風濕科醫師轉介到胸腔科門診檢查。老先生呼吸喘合併胸痛,呼吸音是像撕開魔鬼氈一般的細濕囉音。因為生命徵象不穩,直接安排轉急診安排住院檢查。老先生的胸部X光懷疑肺纖維化,住院期間的電腦斷層顯示蜂窩狀(honeycombing)變化的肺部纖維化病灶,看起來像菜瓜布一般。肺功能是嚴重限制性肺病變,剩餘肺容量高達八成,表示個案的有效換氣空間只有兩成,所以是阻塞性合併限制性肺病變。給予個案支氣管擴張劑後,喘和胸痛症狀有所改善,幾天後老先生順利出院,後續在門診追蹤治療。肺纖維化主要症狀:喘、咳、疲勞這樣的肺纖維化個案,是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TD-ILD),在肺纖維化個案裡面,相對是預後較好,對治療較有反應的一群。然而,在結締組織疾病也就是自體免疫疾病中,合併肺部病灶,則是預後較差的一群。因此,若是自體免疫患者,若有慢性咳嗽或喘的症狀時,需盡早評估是否有肺部侵犯,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肺纖維化通常指間質性肺病變進展到較後期的表現。間質性肺病變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肺間質間的發炎、纖維化、不正常增生和破壞的疾病。發炎增生或受破壞的肺泡壁組織,會影響換氣功能,導致個案喘、咳嗽、缺氧和疲勞等症狀。治療肺纖維化先找病因 找不到病因的特發性肺纖維化預後差目前仍未有有效的方式可以逆轉纖維化,主要的治療著重於隔開導致纖維化的病因:如石綿、矽、抽菸、煤礦、感染及輻射等;隔開導致過敏性纖維化的成因:鳥糞、黴菌等等;治療導致纖維化的前驅疾病:硬皮症、皮肌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修格蘭症候群等;控制原發性的病因:類肉瘤性纖維化、蘭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血管炎及肺癌等。當以上原因都無法歸類,也找不到肺纖維化的成因時,就會歸類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IIP),其中又以影像表現為尋常性間質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預後最差。比起其他可以隔離病因、過敏原或治療原本疾病得到改善肺纖維化,特發性肺纖維化以前真的沒有什麼藥物可以使用,比起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對類固醇有較佳的反應,特發性纖維化對類固醇的反應很差。因此,特發性肺纖維化過去在胸腔科被視為不亞於肺癌的嚴重診斷。特發性肺纖維襪的成因不明,但發現在年長男性和重度吸菸者相關,其他諸如胃食道逆流患者、以及職業暴露粉塵者(木工、金屬粉層、養鳥人、美髮業者)、人類皰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都有被提到可能有相關風險。藥物治療搭配肺復原訓練 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自2015年開始,歐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指引將Pirfenidone (比樂舒活)和Nintedanib (抑肺纖)納入治療建議。這兩個抗纖維化藥物,雖然無法逆轉肺纖維化,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延緩病程。Pirfenidone是第一個在日本研發的抗纖維化藥物,高劑量長期使用則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增加六分鐘行走測距離,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而Nintedanib據說本來是希望發展作為抗癌用藥,後來發現抗肺纖維化的表現比抗癌表現好,目前長期使用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及嚴重性。台灣健保對於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個案,在肺功能還沒有相當差時,符合特定條件可以申請使用。而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抗纖維化的藥物一樣有幫助,研究指出有效減少肺功能下降,但目前健保只給付全身性硬化症相關的間質性肺炎可在特殊條件肺功能下申請,若是其他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需考慮自費使用。然而,不管是哪種間質性肺炎,只要個案在一年內肺功能有明顯惡化,符合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診斷,健保也提供有條件的給付,因此,對於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的個案,若肺功能和臨床進展快速,可考慮評估是否適用此條件。肺纖維化的照顧和治療,在新藥發展搭配肺復原的訓練,已大幅改善個案的肺功能下降幅度和生活品質。未來,還有很多新藥和幹細胞的臨床試驗在進行,期待可以逆轉肺纖維化。在當前還無法逆轉的狀況而言,真的走到嚴重後期的個案,需考慮的是肺移植的治療,國內肺移植手術這幾年也進步很多,從九日還在醫學院念書那時候師長說術後大多活半年,到近年全國醫院統計一年存活率超過四分之三,五年存活率超過一半,有大幅的進步。對於後期的患者,也是一個治療選擇。走一走會喘 留意肺部疾病可能9月19日,是台灣菜瓜布肺日取名為919走一走會喘的意思,若身邊的朋友家人有明顯慢性喘、咳、疲勞等症狀,務必請他到胸腔科進一步檢查,評估肺部疾病的可能。參考文獻:1.實證診斷及處置指引----特發性肺纖維化 2023更新版2.2023台灣PPF診治共識 ProgressivePulmonary Fibrosis漸進性肺纖維化3.2009-2022年醫院別器官移植術後存活率資訊公開(113.6.12新增) https://www.nhi.gov.tw/ch/cp-13152-ec21e-3502-1.html(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4-09-30 焦點.元氣新聞
為什麼顧關節產品吃了總是無感?有沒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是關鍵!
退化性關節炎,又讓您行動卡卡或是感到疼痛不適了嗎?而您每天服用的顧關節產品為什麼總是無法感受到效果呢?因為市面上宣稱顧關節的產品大多都是「食品」。「食品」與「藥品」最大的差異在於:「食品」的產品主要是為食用者補充營養素,無足夠的文獻支持效用;而「藥品」是經過嚴謹的科學試驗,證實安全且含有可對「症」發揮作用的成分『硫酸鹽葡萄糖胺』1;簡單來說,目前市面上標榜顧關節的產品,唯有含『硫酸鹽葡萄糖胺』才屬於「藥品」。因此,想有效改善退化性骨關節炎的症狀,關鍵是您吃的產品有沒有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成分。回顧140篇退化性關節炎論文 再次證明『硫酸鹽葡萄糖胺』的醫療級地位以2020年12月發表於《肌肉骨骼疾病治療進展》期刊之全面性療效回顧研究「硫酸鹽葡萄糖胺:健康效應的綜述性評估」2為例,該篇研究是綜合過去140篇相關論文、超過21項研究結果的探討,最終證明顧關節產品的成分『硫酸鹽葡萄糖胺』每日使用1,500毫克劑量,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族群可產生積極影響,。然而,『硫酸鹽葡萄糖胺』能為退化性關節炎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呢?(1)軟骨組織會耗損,可適時復原關節軟骨比方說,每當跑步或爬樓梯時,膝關節都會承受不小的衝擊和壓力,此時軟骨組織扮演了關鍵的緩衝角色,能讓骨頭不致於產生嚴重的摩擦與碰撞3;只是,軟骨組織會隨著使用時間或受力不當而逐漸耗損,需要適時補充『硫酸鹽葡萄糖胺』,因為『硫酸鹽葡萄糖胺』可促進黏多醣合成,而黏多醣是軟骨組織的主要成分4,將有助於復原關節軟骨。(2)透過潤滑作用,降低關節疼痛與炎症的發生率人在活動時,除了仰賴軟骨緩衝,還應隨時添加潤滑油,以減少關節的磨損,進而降低疼痛和炎症的發生率;所謂的潤滑油,指的是包覆於關節周圍的滑囊液,而『硫酸鹽葡萄糖胺』有助於改善滑囊液的黏性和增加滑囊液的產生,可藉以維持關節的潤滑度。5(3)抑制關節退化,改善關節機能關節機能涵蓋活動力、靈活度、穩定性和持續進行活動的耐久性等面向;換句話說,『硫酸鹽葡萄糖胺』既可復原關節軟骨,還能產生潤滑作用,故能帶來抑制關節退化並具復原作用、減少關節疼痛和改善關節機能等裨益6。推翻你對『硫酸鹽葡萄糖胺』的2謬誤只是,許多消費者對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的顧關節產品有些不正確的誤解,以下是最常見與事實不符的2大謬誤:謬誤1、『硫酸鹽葡萄糖胺』,吃了也沒用!?近來,坊間流傳:「『硫酸鹽葡萄糖胺』,吃了也沒用!?」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上述提及的回顧研究,還有眾多研究支持『硫酸鹽葡萄糖胺』的臨床實證。例如:2019年刊登於《國際風濕病期刊》的研究論文「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與其他葡萄糖胺的區別」發現,每天服用1,500毫克的『硫酸鹽葡萄糖胺』是優化骨關節炎治療的合理選擇,因其能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並發揮較為持久的影響7。謬誤2、不是標榜含有葡萄糖胺的產品,都對退化性關節炎有效!民眾以為只要含有「葡萄糖胺」的保健產品都對退化性關節炎有效;殊不知,市面上產品含葡萄糖胺類成分主要有3種,但根據衛福部指出對退化性關節炎有療效的,唯有『硫酸鹽葡萄糖胺』且屬於「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因此民眾在購買前應仔細諮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遵循指示使用1。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才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醫療級照護方案 總體而言,希望照護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在選擇顧關節產品時需注意兩點:首先是選擇含有經醫學實證證實其效果的『硫酸鹽葡萄糖胺』,也就是認明「硫酸鹽」,葡萄糖胺保關節;其次,每次的用法用量應遵循仿單,方能針對適應症發揮療效。只要把握這兩點,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你與家人都能享有醫療級的退化性關節炎照護方案。資料來源:1. 衛生福利部(2008,5月6日),衛生署說明製品含葡萄糖胺成分之管理類別硫酸鹽葡萄糖胺是藥品,鹽酸鹽或不含鹽類的葡萄糖胺是食品維骨力僅為商品名不代表所有含葡萄糖胺成分產品。https://www.mohw.gov.tw/fp-16-28517-1.html. Accessed on 26 Mar 20232. Veronese N. et al. Ther Adv Musculoskelet Dis. 2020 Dec 26;12:1759720X20975927.3. Zhu J, et al. Elife 2020;9e57656.4. McCarty MF, O'Keefe JH, DiNicolantonio JJ. J Diet Suppl. 2019;16(2):179-192.5. Jerosch J. Int J Rheumatol. 2011;2011:969012.6. Beaudart C, et al. Drugs. 2020 Dec;80(18)1947-1959.7. SaengnipanthkulS, et al. Int J Rheum Dis. 2019;22(3):376-385.
-
2024-09-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終生作個醫學界的學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次我們要特別著重於醫學院畢業以後最初幾年的「第一、二年不分科住院醫師」(PGY 1 ,2)以及臨床科部「住院醫師」暨「研究醫師」(R, CR, fellow)的年輕醫師在教授、主治醫師的指導之下,參與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這些年輕醫師在病房直接參與病人的照護,而且與醫學生的接觸也遠比教授、主治醫師來得頻繁,因此這幾十年來國內外醫學教育界都非常重視這些年輕醫師在醫學生的臨床教學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希望由各教學醫院分享這方面的經驗,尤其是聆聽這些年輕醫師分享他們對教學的熱忱,以及老師對他們的期待,可以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台灣各大教學醫院對臨床醫學的用心,並且更能接受醫學生參與他們的照護,將來才會有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可以照顧他們的子孫。R17就字面上應該是「第十七年住院醫師」,堪稱史無前例,這是黃老師以其「終生學習」的觀點自稱。如果要介紹醫師的養成到底是什麼回事,我會從十多年前的一個場景說起。那時候我是醫學系七年級的實習醫師,正在內科的風濕免疫病房實習。某個週日,我跟大我一屆的內科第一年住院學長(簡稱R1),泰半時間都在處理一位病人突然飆到破千的肝指數及突然變差的凝血功能。我們一起追蹤抽血、討論、查資料、輸血跟作各種處置,希望把病人安全的在週一交給原本照顧的團隊。週一早上,我在抽晨血,發現這位病人跟我講話的反應變得怪怪的,我一邊想說等一下要跟總醫師(簡稱CR)報告狀況,一邊加緊腳步想把晨血抽完。過一會兒,晨會還沒開始,病房喊了9595,正是那床病人。經過氣管插管及心肺復甦術(CPR),病人年輕的心臟一度恢復跳動。當我們送病人下加護病房時,我的手一直摸著病人的脈搏。在電梯裡,病人的心跳再度停止,我跳上推床跪坐在病人旁邊開始CPR。我們在加護病房努力了一個多小時,病人終究沒有救回來。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一天,加護病房門打開時,家屬的哭聲,因為病人是一位生完小孩、還未滿月的母親。那一天我一直纏著CR學長,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要知道哪些事,才有機會在下一次,把這樣的病人救回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catastrophic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災難性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我從來沒有忘記過這個疾病。過了兩年,我是家醫科的住院醫師。輪訓到精神醫學病房,有個病人因為疑似急性精神病發作而住進精神醫學急性病房。我發現病人的認知功能異常並不典型,沒有常見的妄想、幻聽,但她會說:「我看電視新聞的時候會覺得很奇怪,不曉得她們為什麼這樣說。」我想起實習時風濕免疫科CR的教學,及照顧病人得到的經驗——我知道像紅斑性狼瘡(SLE)、抗磷脂質抗體症候群都可能會影響到腦部。我特別問了風濕免疫相關病史:病人以前從未有過精神疾病的病史,且家族病史有乾燥症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我默默在精神科的抽血裡,夾帶了幾項風濕免疫方面的檢查。結果被我猜對了!抗核抗體及抗磷脂質抗體檢查結果呈陽性,我會診了當初的CR學長(這時他已經是主治醫師了),病人經過大劑量類固醇治療後,認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了。 時間快轉十多年,兩個月前,我在安寧緩和病房,醫學生開始作文獻報告沒多久,院內廣播突然傳來9595的呼叫,而且就來自只有兩層樓之遙的精神科病房。醫學生們轉頭看向我,我說報告待會兒繼續,病人是不等人的,帶頭就衝了(跑CPR的時候是沒人在走樓梯的)。一到現場,我熟門熟路的擠進病人旁邊,邊了解病人狀況邊觀察CPR的進行,伺機找可以幫忙的地方。轉頭發現四位醫學生不見了。原來因為病室裡人多,醫學生們不敢硬擠進來。身為現場最資深的我,當然把他們叫進來,請他們戴上手套準備幫忙接手CPR。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四位醫學生只有兩位幫忙做到壓胸的動作,病人就恢復自發性的呼吸心跳了。走回病房的路上,一位同學很興奮的跟我說,真實病人胸口的回餽力道跟壓安妮是一樣的耶!「當然啊」,我說,「人家有用心製作耶,不過,安妮不會告訴你肋骨斷掉的手感是什麼。有一天你們如果壓斷了,自然就知道了。」 「不過這件事情除了要檢視自己的施力點是否壓在正確的位置與角度外,有時候跟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有很大關係。所以我們要觀察病人病況的走向,預先智慧的討論與判斷,什麼樣的CPR該做?什麼樣的病人要先簽好DNR。」醫學的訓練是很特別也很迷人的過程,從懵懂無知的新兵戰士,到病床邊成熟的指揮官,或者抽絲剝繭找出病人問題的名偵探柯南,就是得透過這些過程——一次次的值班與CPR,一次次鼓起勇氣讓管路、針線穿過人體皮膚及孔道的過程,醫師點點滴滴的成熟,學會在壓力下沉穩應對,並保持冷靜、理性與溫暖。我特別喜歡帶醫學生去參與CPR,因為這是醫師訓練過程中最戲劇、最震撼的場景,可以快速的幫助醫學生成熟,我會提醒他們:「一、兩年之後,也許你就是深夜裡現場唯一的醫師,你準備好了嗎?」不論治療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醫師在過程中都有收穫。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在人類的每段感情、親情,或探索自己才能與嗜好的過程。不論成功或失敗,總在一次次的探索中,我們越來越了解自己,變成更成熟、更好的人。我很喜歡宋瑞樓教授的一句話:「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終生作個醫學界的學徒。」我還記得,宋教授在八十幾歲於病房教學時,還會對我們醫學生說:「謝謝你們告訴我這件事情,我今天又學到了新的事情。」如果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師可以如此,我們年輕人更該一直保持著住院醫師的熱情。在不斷的教學與學習之間,最幸運的是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心靈的探索、好奇與純真!
-
2024-08-28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常莫名咳嗽卻查不出原因!乾燥症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九:乾燥症【建議就診科別】免疫風濕科莫名咳嗽查不出原因 不知是否心理性咳嗽 年近六十的大哥,穿著筆挺的襯衫,談吐客氣有禮,看起來是個嚴謹的人。來到門診的原因是,咳嗽好幾個月了,看了很多診所和醫院都沒有起色。他的咳嗽是乾咳為主,沒甚麼痰,也沒有特定時間,常常覺得喉嚨乾乾癢癢就想咳嗽,有時候喝口水就好多了,平常也沒有過敏性鼻炎或是胃食道逆流的症狀。肺功能電腦斷層都做過了,也沒有看到甚麼異常,怎麼看醫師都說正常,他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性咳嗽了。門診請他張開嘴巴看看喉嚨,本來想看看有沒有無症狀的胃食道逆流的喉嚨病兆,沒想到反而先看到又紅又薄又乾的舌苔,整個口腔黏膜都非常乾燥,這位大哥說平常睡醒有時候嘴巴都乾到快要張不開。問了一下眼睛的狀況,乾眼也蠻厲害的。立刻幫這位大哥安排了自體免疫抗體的抽血檢查,果然,乾燥症相關自體免疫抗體陽性,轉介了風濕免疫科做了一連串眼睛和唾液腺的檢查,證實是修格連氏症候群(sjögren syndrome)。修格連氏症候群常見口乾眼乾 喉嚨乾癢容易咳嗽修格連氏症候群(乾燥症)是一種以攻擊腺體和淋巴為主的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唾液腺分泌下降,個案常常會口乾眼乾,因為太乾,也常合併唾液腺阻塞、結石的症狀,缺少口水滋潤,不只容易蛀牙,也容易讓喉嚨乾燥,黏膜萎縮,咳嗽受器變得敏感,喉嚨乾癢容易咳嗽。這位大哥接受了乾躁症的治療,再加上胸腔科開立的化痰藥物讓口水變稀後,咳嗽就大幅改善,不再因莫名咳嗽感到困擾。修格連氏症候群導致的乾躁症,其實是好發在中年女性,像這樣五六十歲才診斷的男性並不常見,男女比例約1:9。然而,因為這個疾病輕症通常只有口乾眼乾的症狀,大家常常不以為意,沒有就診就不會被診斷。很多中老年的女性個案,合併嚴重牙周病或牙根蛀牙時,其實已經發病一陣子了。修格連氏症候群其實並不少見,盛行率約0.5%,兩百個人大概就會有一個,事實上,我們過去風濕科的老師都覺得,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多人沒被診斷,盛行率絕對不只0.5%,可能更多。修格連氏症候群衍生問題多 還可能有情緒問題倘若發現自己有明顯眼乾口乾症狀,常常反覆結膜炎針眼、唾腺阻塞結石、蛀牙又常常是牙根蛀牙的話,建議到風濕免疫科就醫,釐清乾躁症的可能,畢竟修格連氏症候群,不只會引起乾躁症。有四成的個案會有腺體外侵犯,這群個案很多會合併甲狀腺疾病。因此,如果年輕時有甲狀腺疾病的個案,出現口乾眼乾時,要格外注意。修格連氏症候群患者有三到四成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問題,可能跟人格特質或跟身體一直處在發炎狀態有關。一篇關於修格連症候群人格分析研究指出,這群個案和健康族群相比,有較高神經質、內向、焦慮特質和較低的社交能力(文獻五)。此外,腎炎、肝炎、關節炎、血管炎、肺纖維化甚至是淋巴癌,都是這個疾病嚴重時可能產生的問題。這群個案的皮膚也很敏感,有很明顯的光敏感性,照太陽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皮疹和血管炎,外出須做好防曬的準備。壓力和失眠,可能會惡化自體免疫疾病,九日常跟門診的病友說,自體免疫疾病就像是身體的警示煞車,稍微過勞就會有症狀,提醒自己,要對自己好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生活也不要太緊張,倘若診斷出這種自己打自己的自體免疫疾病,就是提醒病友要好好愛自己的身體,調整生活,睡飽吃好少煩惱,就是減少發炎和協助治療最佳的方式!參考文獻:1.黃德豐,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的臨床症狀與診斷2.魏正宗,抗乾燥症從調整生活開始 http://www.rheumatology.org.tw/health/health_info.asp?/75.html3.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sychiatry volume 18, Article number: 131 (2018)4.The interplay between cogni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leep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patients,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13176 (2022)5.Person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 –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comorbidity, PLOS ONE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0466 January 17, 2019(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3 醫療.骨科.復健
補鈣「單次吃、分次吃」哪個對?醫師給各年齡層女性的4大保骨、防骨鬆秘訣
依據國民健康署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人自述且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的比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婦女停經後更明顯增加,其比率在50歲以上男性為10.2%、女性為25.2% 骨質疏鬆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問題,我們的骨密度歲隨著年齡逐年下降,30歲後女性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但通過適當的補鈣和保養,可以預防和減少骨質疏鬆的風險。 每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應該特別留意補鈣的攝取和保養方式,並適量運動以促進骨骼健康,至於如何保養?平時可以看什麼科檢查骨密度?就讓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治醫師游家偉告訴你。Q1.什麼時候該檢查有無骨質疏鬆?女性在接近更年期或邁入更年期時,就醫時可以順便檢查骨密度;男性則建議55~60歲後,基本健檢外,也可以觀察自身的骨密度狀況,看生活習慣是否需要調整。至於已經骨折者還是建議可做骨密度檢查,如此一來才能了解治療後的改善幅度。 透過DXA等骨密度檢查後,醫師會將你的骨質密度檢查結果與30歲健康成年女性的最佳或顛峰骨質密度進行比較,從而計算出一個比較值(T分數,T-Score)。也由於T分數為標準差的概念,可以假設T分數-1=骨質值就約流失10%。 骨質密度正常:+1.0~-1.0.骨質密度低:-1.0~-2.5.有骨質疏鬆:-2.5以下.嚴重骨質疏鬆:-2.5以下再加上骨折Q2.女性骨密度流失快,該如何保骨本?多數人的骨值巔峰是在30歲,雖然流失的速度也會依據飲食、活動量等個人的生活習慣有異,但是女性會因賀爾蒙影響,骨質會逐步流失,在停經的3到5年,賀爾蒙急速且斷崖式的下降,造成骨質每年以3~5%速度流失。因此女性保骨要注意以下時間點: .青春期:青春期是女性骨骼發育的重要時期,此時會建議好好運動及睡眠,以儲存骨本。 .三十歲:骨質的巔峰,此時更應攝取足夠的鈣、適當曬太陽以及運動。此外,還應該注意鈣的吸收和利用,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的吸收。 .三十~四十歲:較可能會遇見懷孕的狀況。則此時期不只適當補充鈣、維生素D外,平時的運動也應加入延展性運動。 .五十歲後:鈣會快速流失時期,因此可補充荷爾蒙及各種營養,再加上有意識的曬太陽與運動,同時還可以有助於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另外要注意的是,運動建議可以有重量運動,還要加上幫助心肺功能的運動為佳。Q3.孕婦缺鈣容易抽筋?許多孕媽咪在孕期很容易夜間抽筋,其實是因為鈣為動態性,而且晚上流失比較多,造成缺鈣、腳抽筋的情況。 而且這時期,胎兒需要孕婦大量的鈣質,孕婦若鈣質補充不足,易造成血鈣濃度過低,引起神經傳導失常,導致抽筋現象。 想要預防腿部抽筋的方法,除了適時適量的伸展,也建議孕婦們平時多攝取高鈣食物。另外,平時還必須要檢視鎂的攝取量。原因是缺鎂會干擾鈣與維他命D的利用,所以鎂的缺乏,通常會在睡夢中因為小腿抽筋而痛醒。Q4.怎麼補鈣?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每日建議鈣攝取量,7-9歲為800 mg、10-12歲為1000 mg、13-18歲為1200 mg、成人則為1000 mg。 許多鈣片劑量通常比較高,但其實骨頭沒辦法吸收到全部,吸收率通常只有25~30%。因此若要吃鈣片補鈣,建議分次補,比單次高劑量的補充好。 另外,也有一些藥物會影響鈣吸收,如腎臟、甲狀腺疾病的藥物,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類固醇,都對骨質的代謝會有影響。而且,腎臟疾病(如有高血鈣的狀況)就不能單次吃太大量的鈣質,必須分次分量,建議從食物中攝取(屬於溫和型補充),避免血鈣濃度過大變化。因此本身身體若以上問題或疑慮,要補鈣還是建議諮詢醫師為佳。 延伸閱讀: COSTCO秒殺的是「希臘優格」還是「希臘式優格」?差一個字差很多...你以為的健康食品,小心讓你吃下一堆添加物
-
2024-08-21 醫療.牙科
為什麼會口乾?乾燥症患者衍生問題多,醫提醒還可能罹患淋巴癌
口乾會造成口水變少、變濃稠,除了會造成蛀牙、口腔黏膜傷口癒合變慢,嚴重者還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不可不慎。台北榮總表示,口腔或喉嚨乾燥不適,於平時或睡覺都需時常額外補充水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其中乾燥症患者不只口乾,也有乾眼症狀,甚至過乾而角膜潰瘍,研究顯示,乾燥症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為什麼會口乾?台北榮總家庭牙科主任吳詩韻說,口乾原因主要與系統性疾病及局部因子有關;系統性疾病包含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糖尿病、病毒感染疾病、巴金森氏症、上呼吸道感染和年長者等;而局部因子則是藥物、用口呼吸、唾液腺問題、喝水量、抽菸等。吳詩韻指出,口水的功能很多,首先是具有緩衝液的功能,能使嘴巴內的酸鹼值穩定,口水中也含有抗菌成分,可保護黏膜和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口水也有保濕作用,幫助口腔黏膜傷口癒合,更可以潤滑食物,讓食物容易吞嚥;此外,唾液還含有消化酵素,可水解食物中的澱粉,也幫助感受食物的味道。少喝刺激性飲料 口腔保健不可輕忽口乾治療上,除減少飲用刺激飲料,包括咖啡、濃茶或酒等,也可咀嚼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及口腔保濕凝膠;如果口腔已出現潰瘍,可以塗口內膏減緩發炎,但如果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就必需就醫治療。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不可輕忽。吳詩韻提醒,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並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感染,並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免疫失調產生的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群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指出,若是免疫出現失調而產生的乾燥症,此為修格蘭氏症候群,大約有高達3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此症候群,不只口乾,也會有眼睛乾,甚至過乾而有角膜潰瘍,研究顯示,此類患者有更高的機會得到淋巴癌,早期診斷並評估疾病活性,制定良好的治療策略十分重要。口乾症會影響口腔健康與生活品質,台北榮總設有乾燥症整合門診,由過敏免疫風濕科及牙科醫師提供諮詢與治療服務,幫助症狀改善,以解決口內相關問題。
-
2024-08-13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精準治療全身型紅斑性狼瘡:從目標導向到疾病修飾的新策略
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病因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典型的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自己的免疫細胞本身會對抗病原菌外,也會對自己的身體(自體)發生免疫發炎反應,最終導致破壞自己身體的疾病。SLE其特徵在於存在對抗自身抗原的自體抗體(autoantibody),病人體內最常見的抗體是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y, ANA)和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ouble-stranded DNA, anti-dsDNA)。這些自體抗體容易形成免疫複合物(immune complex)而吸引許多發炎細胞,長期慢性發炎的結果導致多重器官系統的損壞。雖然幾乎每個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最常見的是皮膚、關節、腎臟、血液細胞、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SLE 病人從出現症狀到確立診斷的時間是不一定的,平均需要幾個月到幾年左右。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疾病活性在尚未發病、尚無症狀的前臨床期(preclinical phase),病人體內會先出現一些自體抗體,例如抗核抗體(ANA),慢慢地會開始出現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特有的自體抗體,例如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sDNA),這個時候也因為特定的臨床症狀(通常是侵犯器官)而確立診斷。眾多自體抗體在血液中形成免疫複合物導致器官侵犯與器官功能受損,這個情況屬於一種發炎反應、通稱為疾病活性,可以依賴實驗室檢驗與臨床症狀進行測量與評估。更甚著,隨著病程中持續不斷的使用類固醇與其他的免疫抑制劑,這些治療不僅導致器官受損更會造成許多的併發症(例如免疫力下降造成容易感染)。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疾病活性,因為是變化多端且難以預測,特別的是兒童全身型紅斑性狼瘡尤其是高疾病活性與侵犯重要器官(腎臟與腦部),因此,對醫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對病人來說更是不可承受之重。根據疾病活性的病程來區分:●大約70%的病人是屬於復發與緩解交替出現病程(relapsing-remitting course)●10%的病人是屬於持續活躍模式(persistently active pattern)●10%的病人是屬於長期緩解模式(chronic quiescent pattern)●而僅有少數人則是單相模式(monophasic pattern)、就是緩解後就長期地不再出現活性上升。根據一個針對成人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研究,一開始疾病活性的嚴重度有超過一半以上(56%)是輕度的,然而在持續追蹤超過三年以後,這些輕度的病人會逐漸演變為中度嚴重度或重度嚴重度,最後的分布大約是輕度28.4%、中度33.1%、重度38.5%,這個研究暗示著在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疾病初期沒那麼嚴重的時候,我們的早期介入若可改善病程的可能性。SLE的精準治療策略為了早期介入這個目的,近年來針對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的治療有了新的因應策略:(1) 目標導向治療(Treat-to-Target Strategy):這是一種主動的、目標導向的治療方法,旨在達到並維持低疾病活動度,控制疾病(器官受損)狀態、減緩器官損害,以實現長期緩解。(2) 疾病修飾療法(Disease-Modifying Therapy):使用可以減緩或改變疾病自然進程的藥物,目的也是儘量減少疾病活性,防止疾病活性導致的長期器官損害。這些策略通常是互補的:疾病修飾劑對控制全身性發炎與減緩器官損害至關重要,而靶向治療策略有助於控制疾病復發並維持緩解。那麼,目前有哪些藥物可以減少疾病活性、預防長期器官損害甚至改變全身型紅斑性狼瘡自然進程呢?藥物主要是 Mycophenolate mofetil,生物製劑包括莎芙諾 (學名Anifrolumab),奔麗生(學名Belimumab),莫須瘤(學名Rituximab)。生物製劑比傳統的類固醇藥物和其他的免疫抑制劑來說,主要的好處是精準的矯正調控全身型紅斑性狼瘡病人特定的致病機轉,例如Anifrolumab主要是阻斷干擾素(interferon)的訊息傳遞,Belimumab是抑制產生自體抗體B淋巴球的存活,Rituximab則是清除產生自體抗體B淋巴球;這樣子的作用模式可以大幅減少藥物副作用並維持低疾病活性、減緩器官損害以達到預期的長期緩解。結論全身型紅斑性狼瘡(SLE)是一種症狀複雜且疾病活性難以預測的自體免疫疾病,其治療需要綜合考量疾病活性和器官受損情況。目標導向治療和疾病修飾療法的結合使用,為SLE患者提供更為有效和精準的治療方案,有助於減少疾病活性,防止長期器官損害,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與長期預後。希望通過學術臨床研究和實際臨床經驗的不斷累積,能有越來越多不同作用機轉的生物製劑,未來能在長期控制與改善病程層面為SLE患者帶來更多的精準治療。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 一站式服務把複雜疾病變簡單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成立已有18年,2006年9月1日成立的「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簡稱風免中心),患者遍及海內外,每月看診高達5000人次。醫療陣容與量能更不容小覷,院長賴寧生領銜專科及住院醫師共10人,中心內打造30坪專屬風濕免疫關節患者的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是雲嘉地區軟硬體最齊全的過敏免疫風濕病中心。影響多重器官,需透過個管師整合各科治療。賴寧生表示,大林慈濟求診患者年齡層普遍較高,常有慢性病併發問題,需透過個案管理師協助整合醫療資訊,如免疫疾病患者骨折需要住院開刀,風濕科醫師會與骨科醫師討論,讓主治醫師了解患者需要哪些特別的處置。賴寧生說,風濕免疫疾病是免疫細胞造成的病變,免疫細胞隨著血液循環到處跑,影響很多器官、造成全身性病變,每個人表現出的症狀不同。它對某個器官的影響持續一陣子可能就消失了,但不久後又影響另一器官,表現出其他症狀,相當複雜,需要長期持續追蹤、治療。他強調,與風濕免疫疾病共處是場長期抗戰,病患和周遭親友都需要了解這項疾病。因此大林慈濟成立病友會,至今24年,「要用家庭的力量來支持、照護病患。」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及時轉診風免病患。「不僅病患與家屬需要衛教,非風免科醫師也需要。」賴寧生說,醫學分科很細,醫師各有專長,對其他領域的了解有限,需要彼此交流、學習,最終受益的還是病患。如年輕人下背痛、眼睛的虹彩炎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導致,但這些病患一開始可能不是看風濕免疫科,但若主治醫師了解這些都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相關症狀,就知道要轉診給風濕免疫科,讓病患得到適當的治療。賴寧生說,醫病關係不是只有在醫院的診間或病房,更需要延伸到他們回家後的日常生活,因此基層診所的醫師格外重要。他舉例,病人發燒了,第一個想到的是到居家附近診所或衛生所就診,如果基層醫師不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及用藥,貿然建議停掉類固醇或免疫制劑,「如果疾病正在活動期就停藥,恐怕讓病情加劇。」我們有義務幫助基層醫師更了解風濕免疫疾病。因此,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與嘉義縣市、雲林縣的醫師公會合辦基層醫師繼續教育,使病患照護動線可以由醫院延續到基層診所。重視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療效更佳。有些免疫細胞造成全身性的病變,但有些免疫細胞有「歸屬感」,只影響單一器官,稱為「器官侷限型免疫症」。比如它只攻擊皮膚、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一塊塊白斑,病患通常去看皮膚科;免疫細胞若只攻擊血小板,臨床上只看得到血小板過低,沒有其他症狀,病患在血液科就診,卻不知根源在免疫系統;免疫細胞若攻擊腦部血管,臨床表現是腦中風,病人會去掛急診、神經科,「但若沒有用藥物調節免疫功能,很可能會第二次中風」。賴寧生指出,大林慈濟醫院特別重視這類器官侷限型免疫症,由原主治醫師與風濕免疫科的醫師一起看病患,用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幫助他們得到更好的預後。他舉例,一位在台北醫學中心看診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原看神經科,但因緣際會在大林慈濟醫院檢查出免疫系統異常,同時接受風濕免疫科的治療後,多發性硬化症引起的神經症狀慢慢減輕,用藥也愈來愈少。「以前認為多發性硬化症會造成不斷的中風、無法避免,但加入免疫系統的治療後,中風的機率愈來愈低。」整合醫院、社區資訊,提高病人生活品質。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大林慈濟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為在地特色臨床醫療中心,開設風濕專科門診、過敏免疫科門診、免疫病特別診以及小兒過敏門診,結合門診復健治療、超音波檢查、中醫風免疼痛,更整合醫院內部資訊、外部社區,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協助患者早期發現疾病,以提高過敏免疫風濕病患生活品質及生命的延續。病人不再為病所苦、生活品質改善,是醫院成立特色中心最主要的宗旨。醫療亮點● 10名專科與住院醫師服務病患。● 30坪專屬風免患者復健中心、個案管理中心及衛教中心。● 成立病友會,凝聚照護力量。● 推動基層醫師繼續教育,發現病症及時轉診。● 治療器官侷限型免疫症,跨科合作用藥更精準。● 一站式服務,提供完整有效的全人醫療。
-
2024-08-11 醫療.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現在開始努力 雙腿肌力仍可逆
「腳步有力、行走順暢」是許多人在人生下半場的心願,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講座「走起來!我的每一步,都是快樂的腳步!」分享,想要有健康的退休人生,具有行動力是最基本的,俗話說「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讓自己具備行動力,就得維持肌力、關節力,才能在人生下半場,走得健康、走得遠、走得輕快,享受健康人生。抬腿、綁沙包、彈力帶,在家隨時都能練肌力。簡文仁說,腳步健康要看三大重點,第一腳的韌性要好,走起路來要很Q彈,第二腿部要有足夠肌肉,第三走起路來要有力。一個人的步態決定他是否健康,小孩走路都跳著走,但沒有力的長輩,走路都拖著走,但只要好好保養行動力,長輩也能跟孩子一樣「跳著走路」沒有負擔。許多長輩常會有「蹲下去、起不來」的困擾,簡文仁說,蹲下去起不來的關鍵原因是「肌力不足」,如果是「蹲不下去」,則是關節出了問題,不是關節不夠滋潤導致僵硬,就是關節受傷引起疼痛。簡文仁強調,不要認為現在自己蹲不下去,未來的人生就一輩子「掉漆」,他強調「健康是可逆的」,下肢的行動力取決於肌力、關節力,肌力需要透過運動,特別是負重訓練獲得。很多長輩會說:「我怎麼可能去舉重!」簡文仁建議用日常隨手可得的椅子或是牆壁,增加下肢的肌力運動,如靠牆坐空中椅子,或是坐在椅子上,雙腳向上抬,還可以在腿上綁沙包、使用彈力帶等,都能有助鍛鍊大腿股四頭肌,強健的股四頭肌可以減少關節負擔,降低磨損風險。安全補充保健食品,必須含「該有的成分」。簡文仁說,保持關節健康除了需要強健的肌肉保護,還需保持關節內的潤滑液。隨著年齡增長,飲食不均衡會減少潤滑液的分泌。很多人會問「到底要不要吃保健食品,增加關節潤滑效果?」他說,年輕時,他一定建議不用,飲食均衡就好:但年長者胃口開始不好、吸收能力也欠佳,可以適時補充安全的保健食品。他說,安全的保健食品意指產品「含有該有的成分」,有些產品標榜含葡萄糖胺,裡頭卻加入止痛藥的成分,讓退化性關節炎引起膝蓋疼痛的民眾,誤以為吃了保健食品之後,膝蓋就不會痛,認為是仙丹妙藥。保持關節潤滑,營養攝取要多元,搭配運動事半功倍。當飲食攝取不足時,如果要保持關節潤滑,可考慮補充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健食品,這些成分有助於增加關節滑液的分泌,維持關節健康。膝蓋的滋養需要記住「營養攝取要多元」,例如選擇複方的葡萄糖胺產品。除了潤滑關節,很多人常忽略肌肉營養的重要性,長輩胃口不好,蛋白質等營養素自然也難吸收,建議可以攝取一種叫做「咪唑胜肽」的成分,咪唑胜肽是一種由兩、三個氨基酸結合而成的細小分子,能讓肌肉獲得所需養分,此時再搭配負重運動,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若關節已嚴重退化,務必就醫治療,別想靠運動改善。很多長者已出現關節炎,關節炎分為骨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和創傷性關節炎,適當運動可延後骨性關節炎的發生。但如果關節已經嚴重退化,「千萬別再問有哪一種運動可以改善」,盡快就醫透過手術等方式,讓疼痛或是已變形的關節獲得改善。簡文仁說,有關節炎的患者,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曾有一位患者因退化性關節炎就醫,醫師建議他游泳,然而,游泳池離家太遠,需要騎機車半小時,他每次游泳半小時,來回騎車就花一小時,膝蓋長時間彎曲,結果加重了關節負擔,使退化狀況更嚴重。曬太陽做簡單運動,增肌力也攝取維生素D。除了做好肌力訓練、滋潤關節,骨頭本身也要兼顧「骨本」,可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平時可以趁太陽微微露臉時,外出對著太陽做簡單的運動。他也發明了一套「骨質疏鬆保鈣操」,單手繞頭一圈,單手結束後換另一手,再來兩手向上升直,先往左上方推、再往右上方推,雙腳在手向上推時微蹲,既可以做到伸展,也能做到腿部負重,又能曬到太陽,一兼二顧。簡文仁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適當的訓練和多元的營養補充,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在未來的生活中保持活動力和健康。通過及早介入、積極訓練和合理的營養補充,人們可以在任何年齡階段保持身體的最佳狀態,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4-07-29 養生.運動健身
天氣熱就要游泳,「這一式」燃脂最快!醫建議2時段游泳運動效果最好最舒適
夏天好熱,想運動又怕滿身汗,最適合也最舒服的運動要算是游泳了!醫師指出適當的水溫游泳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氣血運行,並且建議在早上和傍晚這2個時間點游泳,最有利於身體的運動。2時段最適合游泳開業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艾莉絲學姊在其臉書粉絲專頁《艾莉絲學姊 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指出,建議在早上和傍晚游泳,因為這2個時段氣溫較涼爽,有利於身體的運動。早晨的新鮮空氣,和傍晚的涼爽氣候,有助於提升身體的運動效果和舒適度。雖然中午的時候最熱,但要避免在中午太陽照射強烈的時候進行游泳,以免暑熱影響身體的健康。此外,適當的水溫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氣血運行。過冷或過熱的水溫都可能對身體造成不適。過冷的水溫容易傷害筋骨,而過熱則容易消耗體內的氣血,影響健康。如果真的只有冷水游泳池可以選,那就應該多做一些暖身運動再下水。而游泳後出汗較多,這時也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身體受涼造成感冒或風濕等問題,可以使用毛巾或浴袍包裹身體,以保持身體的溫暖。哪一種游泳最能燃脂?游泳不但消暑,更多的人是著眼於它的減重效果。沒錯,游泳是很好的全身性燃脂運動,經常我們游完會感到又累又餓,因為游泳會同時用到上半身、下半身和核心肌群鍛鍊肌肉、消耗卡路里。而游泳游不同式,燃脂的程度也不太一樣。根據專業游泳運動網站《Swim England》統計,減重的最佳游泳姿勢是一般公認最難學的蝶式,它最能消耗卡路里,其次是速度最快的自由式,再來是仰式,燃燒速度最慢的是蛙式。那游泳多久才會達到減重效果?這要取決於鍛鍊強度。一般而言,劇烈游泳一小時,可燃燒800大卡,每周四次,一個月能可能減掉1.5到2公斤。溫和一點的方式,是以中等速度游泳30分鐘,約可燃燒250大卡,每周四次,一個月內約可減重0.5公斤。並且,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即使進行相同的運動,減輕的體重也可能不同。【參考資料】.《艾莉絲學姊 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Swim England》https://www.swimming.org/.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25 焦點.元氣新聞
亞太醫院專科排名 我兒科表現佳
美國「新聞周刊」近期公布亞太地區醫院專科排名,在九大科別中,台灣以血液腫瘤科表現最強,共八家醫院擠入百大;排名最佳科別為兒科領域,台大兒醫排名第十六名;綜觀分析,台大位居台灣醫界龍頭,在九大科別評比中,均擠進百大排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台灣醫療體系優質,在艱困的健保體制下,仍持續提升病人安全、醫療品質,並投入醫療技術研究創新,實力應受肯定,醫院評比雖值得參考,但專家意見占比高,難免會有主觀成分,尤其對國際專家而言,「印象分數很重要」,台灣醫療水準絕對不輸南韓,但排名卻落後,這與國家形象、國際交流有關。吳明賢說,台大醫院在服務、教學、研究等實力上,絕不比東京大學差,但欠缺國際宣傳;他常鼓勵院內同仁,「對內」持續強化教學服務創新,「對外」應積極參與國際會議,憑實力站上國際舞台,將有助提升國家形象、醫療體系能見度,這就會反映在國際評比排名。這分亞太地區醫院九大專科排行榜,分別為心臟外科(台大三十四名)、心臟內科(台大廿七名)、神經內科(台大十八名)、神經外科(台大三十六名)、血液腫瘤科(台大十九名)、骨科(台大十八名)、胸腔科(台大六十四名)、兒科(台大兒童醫院十六名)、內分泌科(台大四十八名)。在九大專科中,台灣醫院在血液腫瘤科領域表現最為突出,共有八家擠進百大,分別為台大醫院(十九名)、林口長庚(四十五名)、和信醫院(四十九名)、台北榮總(五十五名)、高雄長庚(七十七名)、台中榮總(八十名)、成大醫院(九十名)、台大癌醫(九十一名)等。至於胸腔科,則表現較不理想,僅台大擠進百大醫院,名列六十四,而前三名依次為三星醫學中心(南韓)、亞洲醫學中心(南韓)、東大附醫(日本)。新聞周刊這分調查報告中,分別評比了澳洲、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韓、台灣、泰國等。因亞太地區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希望這分醫院評比結果,成為民眾選擇醫院時的重要參考資訊。對於這項結果,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心臟內科、神經外科為該院長久以來的強項,但排名卻不盡理想,心內科六十三名、神經外科四十九名。原因應該在參與這分線上調查的受訪者,以南韓、日本人居多,對台灣各醫院專科熟悉度有待商榷。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執行長游進邦表示,美國新聞周刊的排名,其評比的專家以及計分的項目等,皆未明確公布,各國專家的人數恐是決定此次排名的關鍵,因此這次排名結果,內部會納入參考,也會討論與台灣幾家醫院在次專科上的差距。名列台灣最佳專科排名 台大兒科醫嘆:人力嚴重斷層美國「新聞周刊」公布亞太醫院專科排名,台灣在九大科別中,排名最佳的為兒科,台大兒醫位居第十六名,台大小兒科特聘教授黃立民說,「我們排名前面是預期當中,也是不錯的一件事」。「現在反映的是舊日時光,因兒科醫師人力出現斷層,等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逐漸離開第一線,恐後繼無人。黃立民表示,台灣在小兒心臟科、小兒感染科、小兒風濕免疫等兒科領域上,國際競爭力超強,而神經科、血液腫瘤、遺傳學等科別,也能跟得上國際腳步,有待加強的是遺傳科,次專科醫師人數仍不多。整體來說,兒科醫師人力、素質與產出的教學研究及成果等,均處於領先地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小兒科教授黃高彬點出台灣兒科排名表現優異的三大原因,分別為「孩子生得少,父母相當重視幼兒健康」、「家長對於幼兒疫苗的接受度很高,即使費用相對高的自費疫苗,也願意花錢接種」、「台灣的健保制度涵蓋大部分小兒醫療」。「兒科醫師人力嚴重斷層,挑戰相當大。」黃立民說,目前經驗豐富的兒科醫師約五十至六十歲,卅到四十歲中壯年醫師已經不多,卅歲以下的兒科住院醫師人更少,憂心十年、廿年後台灣兒科可能青黃不接。針對政府對兒科醫師祭出諸多獎勵措施,黃立民認為成效不彰,因醫師花很多時間診治「重難罕」等病童,但沒能獲得應有的加給,平均薪水遜於其他科別醫師。黃高彬表示,孩子生得少,讓許多家長容易緊張,寶寶半夜發燒、拉肚子,常直奔急診,讓兒科醫師工作沉重,較難吸引新世代醫師。醫策會:台灣醫院評鑑 可納病人回饋「新聞周刊」最新亞太專科醫院排名報告首次將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實施調查」列入評比項目中,醫策會新任執行長方震中表示,其中包括「病人自我報告評量調查」,這很可能成為日後國內醫院評鑑的重要參考,讓醫院了解病人看診治療後的整體滿意度、是否推薦該醫院,以及對醫療護理的回饋。方震中強調,台灣某些醫院專科照護護得患者肯定,具有很高知名度,其手術及照護水準在國內排名數一數二,希望未來台灣醫院評鑑項目也能增加疾病別的指標認證。國內未有一家醫院專科能進入亞太醫院專科排名前十,方震中認為,原因在於台灣醫院醫療資訊的公開透明化尚待加強,如果公開資訊不夠多,就無法讓人做出客觀的評比。這次亞太地區最佳專科醫院排名的評分標準眾多,包括同儕調查、病人滿意度、醫院品質指標等數據,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表示,台灣的醫療可近性很高,水準也不輸先進國家,患者對醫療的滿意度高達九成。但在專科領域上,整體來看,確實弱了一點,而這也是健保改革為何非做不可的原因,調整各科支付標準,讓各專科醫師可以發揮所長,致力於臨床研究或是手術技巧。
-
2024-07-18 醫聲.癌症防治
總統希望降癌症1/3死亡率 醫籲:「救命錢」不能省
日前衛福部部長邱泰源指出,3年內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將逐步到位,引發各界討論,認為時間拖太長了,尤其「健康台灣」是賴清德總統的施政方針,新政府還宣示降低癌症1/3死亡率,新藥政策已然成為醫療體系的轉捩點。病團與醫界皆認為,科技的進步都會大幅增加健保支出,「省錢」不能當成施政方針,存活率會和經濟能力相關,期待政府可以投入更多新藥資源,達到健康平權的目的。年花百萬壓垮經濟 中斷治療回去賺錢「病人治療中斷的情形很常見,有人消失一段時間去賺錢之後又出現,現在肺癌治療藥物日新月益,各種臨床試驗都在進行中,但好的治療結果,可能讓病人家庭陷入困境,要不要每個月自費十萬治病,病人及家屬有時候考量不同,治療難題成了家庭紛擾的來源..」這是台大癌症醫院院長楊志新在門診的日常。尤其常擔任國際臨床試驗主持人的身份,楊志新很了解癌患治療上的難題。他說,以肺癌治療為例,藥物大幅進步,有非常多新加入的藥物標準療法,能大幅增加一到兩成病人五年無疾病惡化的可能,但患者為了要長期存活,一年花一百餘萬已是常態。這些數據背後的象徵是能多救活一到兩成的病人,你要不要救呢?在台灣治療上的費用多依賴健保,一旦無法獲得健保給付,賣房、借錢都有可能,因此,當新政府上台後,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就希望能解燃眉之急?但解得了這個「急症」嗎?百億癌症新藥基金 以創新藥物為主軸政府參考了英國的制度,成立了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目前是針對療效及財務不確定的創新藥物為主,在使用2到3年後收集更多真實世界的數據後,再評估是否納入健保給付;對於已獲得藥證、有療效的已上市藥物,因健保財務困境限縮給付或未給付者不在此限。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楊銘欽認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包括法源、主責單位、財源都須要對外說明,費用是怎麼計算出來、什麼新藥可以納入、支付細節等都須要公告周知,審慎前行。楊志新也認為,「百億」應該只是形容詞而已,意即須要花很多很多錢的意思,治療癌症的費用何止百億元。這個過渡的新藥政策,終究得面臨回歸健保常規給付的問題,楊銘欽強調,依據英國2016年新藥基金執行的情形,有研究指出約有87%的新藥會回到英格蘭的公醫制度裡,若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執行後,依英國經驗,多數藥物都可能回到健保常規給付,那麼錢從哪裡來?且每年使用這些新藥的人數,將逐年倍數成長,健保總額裡要增加多少預算,才能支應新藥回歸常態化呢?在政策執行前都得詳細評估。台大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則建議,縱然新藥在基金支持下通過,兩年後仍需回到健保體制,所以應由同個審議委員會,來處理藥品審查和基金分配,而不是獨立於外的第三方,以確保審查的一致性。新藥新科技預算 病團呼籲不低於總額成長率在新藥政策裡,除了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外,每年健保總額裡也會討論新藥新科技預算,2024年政府「新醫療科技」預算新增46.63億元;「暫時性支付」也新增24.299億元,達70.93億元,用來支應所有疾病的新醫療技術發展,相較於112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增加38.19億元,成長率為116%。不過,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指出,113年的預算是「特例」,預算比以往還要高,但很擔心這樣的預算,明年可能又沒了,前幾年在討論協商經費分配時,曾有委員認為新藥新科技不須要編列費用,因此病友團體還是希望健保署在編列新藥新科技的預算上,至少不低於總額成長率,而不是一下爆增,一下又要擔心沒錢可用,而且執行率也須要落實,才能增加民眾用藥可近性。由於新醫療科技或是擴增藥物給付範圍的預算不足,會讓已獲療效實證的新藥被限縮給付或被中斷給付。吳鴻來指出,像自體免疫的患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近年生物製劑的發展,已讓患者可以獲得很好的疾病控制,這類慢性病患者只能在疾病惡化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一旦病情穩定就可能失去健保條件,得自費治療,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嚴重性不容小覷。HTA醫療科技評估新藥 應有獨立的法人機構執行目前政府也設立HTA醫療科技評估新藥機制,楊銘欽肯定健保署加速審查的流程,但也提醒,無論是新藥新科技預算,或是政府正要成立的百億癌藥基金,都希望有獨立於健保署的獨立機構,應規劃成為行政法人的「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中心」。楊銘欽也強調,不能只評估由健保給付的成本效益,還須從社會觀點來評估,包括民眾自付的部份負擔、差額給付,家人照顧成本等。柯博升也希望能收集更多本土資料,讓其成為衛生政策幕僚單位之一,並在法制和財務上給予更多支持,以確保新藥評估的科學性和公正性。醫療支出一定是隨著病人存活率增加而增加,楊志新也提醒,「健保省錢」不應是執政目標,若想要節省健保費而達成上述目標是不可能,至於健保總額中新藥新科技的佔比是否應該增加,但是當一項費用增加,就會壓擠到五十萬醫護及醫院的給付點值,政府須要同步思考,如何讓醫護不要成了血汗工作者,大家也要有增加健康投資的概念,民眾更應該支持增加健保費用或部份負擔,才能讓健保永續經營。柯博升也認同,政府應該建立更多使用者付費機制和監督機制,來控制醫療資源浪費,例如:部分負擔和第二層健保等模式。吳鴻來則期待,政府在參考英國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也是經過不斷的修正後,現今成了創新藥物基金,也希望未來政府,可以擴及照顧更多非癌友患者,這些患者同等重要。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為老年健康「存骨本」 醫師建議3要領運動、高鈣、日曬
76歲張姓婦人感覺自己身高變矮,常感腰酸背痛,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次半夜起身要上廁所時跌傷,送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經X光檢查發現髖骨骨折,且嚴重骨質疏鬆症,經緊急開刀,針劑藥物治療增加骨質生成,衛教補充高鈣食物、多運動等,近1年後,骨密度質提高,背痛感減輕,生活品質變好。為老年健康「存骨本」醫師建議3要領,多運動、攝取高鈣食物及適度日曬。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主任孫弘諺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頭內部鈣質日漸減少,形成許多孔洞,使骨骼變的疏鬆脆弱的病症。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從身高變矮、駝背等變化觀察到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嚴重時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背痛、關節變形,遇到輕微碰撞或跌倒也容易導致骨折。台灣65歲以上的男女性人口中,每10人即有3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又以停經、更年期後的女性占大多數,雖然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但如果沒有提前預防或置之不理,很可能導致嚴重疼痛、骨折殘疾,造成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因此提醒民眾要有「存骨本」的概念,為老年健康打下基礎。醫師孫弘諺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一般而言,女性與同齡男性相比骨密度較低,尤其是早於40歲停經、歷經更年期或兩側卵巢切除的女性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但一般大眾無論男女,若長期缺乏運動、長期抽菸、飲酒過量,飲食缺鈣,都會引發骨質快速流失。雖然骨質疏鬆症不會遺傳,但家族中若有人曾經罹病,自己發生骨鬆、骨折的機率也會提高;此外,體型瘦小、骨骼小的人,還有因氣喘、免疫風濕等疾病需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患,骨骼相對脆弱,也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孫弘諺表示,適度的作一些對抗地心引力的荷重運動,能夠提升骨質密度並增強肌力,改善身體的協調平衡,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例如爬樓梯、健走、慢跑、跳繩、球類運動、登山等。平時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乳品及蛋白質,全素者也可以多吃豆類、未過度加工豆製品、黑芝麻、紫菜、綠色蔬菜等補充鈣質,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節制飲酒,並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孫弘諺提醒,可透過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的適當日曬10至20分鐘(注意不要曬傷),幫助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以合成骨鈣,也可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希望民眾依循荷重運動、攝取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的原則,從年輕時就多存骨本,充實自己的健康存摺。
-
2024-07-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以為乾眼症 她咳血3天查出乾燥症
一位48歲女性長期面對電腦螢幕,感到眼睛不舒服,經眼科診斷為乾眼症,提供眼藥水保養。但近半年卻出現咳嗽不止,並且咳血3天,求助胸腔內科及耳鼻喉科醫師,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藥物治療,咳嗽未改善,轉介至醫學中心診斷為「乾燥症」,屬於重大傷病,進而接受後續治療。這個讓人到處求醫的元凶─修格蘭氏症候群,俗稱「乾燥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因為免疫系統失調錯亂,攻擊身體可產生潤滑效果的腺體,最常侵犯淚腺及唾液腺,也可能侵犯生殖器官及消化器官,產生陰道乾燥、胃炎、胃酸分泌不足等。乾燥症典型症狀有哪些?乾燥症的典型症狀,包括眼睛乾燥、口腔乾燥及關節疼痛,也可能出現口腔念珠菌感染、嚴重齲齒及角膜潰瘍等併發症。此疾病常發生在40至50歲女性,男女比例為1:9。乾燥症疾病可分成原發性和續發性兩種,原發性可以單獨存在,臨床症狀包括口腔乾燥症、乾燥性角膜炎、關節痛及腮腺腫脹等,這些症狀可以單獨出現;續發性則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皮肌炎等,致病機轉目前只知道和自體免疫有關。治療乾燥症 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最好別吃治療方面,以症狀緩解為主要治療方針,針對眼乾可能使用人工淚液、凝膠,嘴乾則建議患者多喝水、使用合適的漱口水等。針對全身性症狀,風濕免疫科專家評估後會使用奎寧等免疫調節藥物,藉此改善乾燥症症狀,當症狀改善才會逐漸減低劑量。飲食方面,對於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最好別吃。擔心吞嚥困難,可以挑軟質和無刺激性食物,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適度運動,按時服藥。乾燥症一路走來頗傷元氣,一旦找對醫師吃對藥,症狀都可以控制住,患者要學會秉持正能量面對它,了解它,接納它。【疾病百科】乾燥症(休葛蘭氏症候群)
-
2024-07-16 醫療.泌尿腎臟
台商返台就醫竟出現「藍綠色尿」,醫揭原因!尿液8顏色背後藏警訊
一名從越南返國的台商,在當地因為尿道炎、龜頭包皮腫脹發炎,回台後就診發現是細菌性尿道炎,但驗尿時卻發現尿液呈藍綠色,原來是服用含亞甲基藍的藥物。而尿液顏色不止可反應患者服用的藥物,也可能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深黃色代表身體缺乏水分、綠色和綠膿桿菌感染相關,如對尿液顏色有疑慮,應由泌尿科醫師進一步檢查。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在臉書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大亨醫師」分享,有位剛從越南回來的台商,在當地因為得了尿道炎、龜頭包皮腫脹發炎,有先看診、服藥,因為不放心,回台後還是到診所就醫,還好只是細菌性尿道炎,淋病、梅毒、性傳統病等都是陰性,不過仍要留意空窗期,建議3個月或出現症狀時,再回診就醫。因為這位台商尿道依舊疼痛,所以有幫他驗尿,結果尿液顏色竟呈現「藍綠色」,而非一般的黃色尿,呂謹亨指出,這是因為越南當地的醫院,開立了一款台灣沒有使用、含「亞甲基藍」的藥物Domitazol,效果類台灣醫師常用的泌尿道感染消炎鎮痛藥物「非那吡啶」(Phenazopyridine),而這款藥會讓小便呈橘黃色。尿液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飲水是否足夠,還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呂謹亨表示,尿液含有水、鹽、尿素及腎臟分泌的黃色尿色素,因此尿液大多呈現透明淡黃色,當攝取水分足夠,尿液的顏色就會變淡;水分攝取量不足、流汗或水分流失太多時,顏色就會較濃。另外,尿液的顏色也會受到食物、藥物或疾病等因素影響;在飲食方面的影響,如維生素B群會讓尿液呈亮黃綠色;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或含有這些成分的紅蘿蔔、木瓜、中藥大黃等,會導致偏深黃或橘色;吃了紅火龍果、甜菜、黑莓尿液會呈紫紅色;綠蘆筍吃過多則可能變成綠色、深褐色,如果對小便的顏色有疑慮,應盡快尋求泌尿科醫師檢查。呂謹亨表示,以下8種疾病或身體狀態,也會改變尿液顏色:深黃色代表意義:代表身體缺乏水分橘色代表意義:肝或膽管有問題粉色或紅色代表意義:血尿,如泌尿道感染、攝護腺肥大、結石、腫瘤等深褐色代表意義:嚴重燒傷、溶血性貧血、橫紋肌溶解、急性黃疸性肝炎等疾病,尿色可能深如醬油。綠色代表意義:感染綠膿桿菌乳白色、混濁代表意義:乳糜尿,若伴有解尿異常、腰痛、發熱,恐是泌尿道感染紫色代表意義:紫色尿袋症候群,長期放置尿管慢性感染造成黑色代表意義:罕見疾病「黑尿症」,先天代謝異常常見會使尿液顏色改變的藥物則有以下5種:黃色反應服用藥物:維他命B2、複合維他命B黑色反應服用藥物:含鐵製劑,緩瀉劑深棕色尿液反應服用藥物:抗瘧疾藥物、橘紅或橘黃色:抗凝血劑、尿路發炎藥物,如Phenazopyridine、抗凝血藥,如Warfarin、風濕免疫藥物、帕金森氏症藥,如Entacapone、鐵螫合劑與肺結核藥物紅色反應服用藥物:抗癲癇藥物、抗凝血藥、消炎止痛藥、精神穩定劑;化療藥如俗稱「小紅莓」的Doxorubicin,如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可能血尿綠色或藍綠色反應服用藥物:亞甲基藍、甲基藍,如Methylene blue、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胃酸抑制劑,如Cimetidine、促腸胃蠕動藥,如Metoclopramide、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Indomethacin、肌肉鬆弛劑,如Methocarbamol、抗組織胺,如Promethazine、保鉀利尿劑,如Triamterene
-
2024-06-26 醫聲.高齡社會
骨鬆未爆彈2/癌友、腎友、素食者成高危險群 整合科別降死亡率
骨鬆與失能、跌倒有顯著相關。台中榮總從七年前開始整合14科別,透過資訊系統、種子醫師找出攝護腺癌、乳癌及腎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進行早篩早治,減少髖關節骨折照護住院天數近三成,死亡率降低0.7%。前台中榮總骨質疏鬆防治中心執行長、李綜合醫院體系總院長李旭東表示,高齡是骨鬆風險之一,考量患者仍有其他疾病,應在原科別診治,因此整合院內14個科別,培養種子醫師找出疑似個案,再透過跨團隊共照模式治療追蹤。中心服務人次,從成立初期到去年已倍數成長,可見需求殷切,骨鬆照護收案量達1740名患者,其中攝護腺癌480名、佔二成八最多,其次是腎移植、乳癌。李旭東指出,上述兩種癌症會使用荷爾蒙治療,腎移植常合併低血磷問題,均會造成骨質流失,其他高危險群還有透析、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在共照模式下,攝護腺癌患骨密度辨識率增加二成五,去除疫情影響,骨鬆藥物使用率提升一成,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活動功能進步,也降低藥物併發症發生率。李旭東說,此模式成功關鍵在骨鬆照護深化於各科別,加上AI系統提早示警骨鬆風險,讓醫護可快速找到骨鬆患者,進行治療。另外,專家也提醒,台灣素食者約兩成,尤其長輩口味清淡,蛋白質攝取不足,易成骨鬆高危險群,也須留意。
-
2024-06-24 養生.聰明飲食
吃冰和喝咖啡都上榜!6種常見食物超傷牙:保護牙齒這樣做
牙齒有多重要?研究顯示,牙齒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甚至類風濕性關節炎息息相關,若有缺牙不止影響咀嚼,營養與生活品質都會出現問題,還會增加失智風險;牙齒,可說是守護人體健康的第一道關卡,談到牙齒健康,以下六大食物尤其傷害牙齒。1.柑橘類水果柑橘類富含維生素C,對身體有益,但其酸性卻有害牙齒。亞利桑納州牙醫蓋斯特倫(Jossen Gastelum)在他的TikTok頻道上表示,柑橘會讓口腔酸度增加,「柳丁、葡萄柚等任何柑橘類水果,都會導致口腔內的酸鹼值降低,從而呈現酸性」,破壞琺瑯質。牙醫建議,進快吃完柑橘類水果,不要在口中停留太久,吃完後可以喝水,平衡口腔酸鹼值並保護牙齒。2.冰喬州奧克斯塔大學一般牙科主任卡普哈特(Kim Capehart)表示,「許多人愛吃冰,這對牙齒也不好。」低溫的冰對敏感性牙齒的患者造成的疼痛可能影響牙床。很多人喜歡直接咬冰塊,牙齒因此損壞的機率很高。3.黏牙糖果卡普哈特指出,「我告訴患者,遠離酸的、黏的食物,這些食物對牙齒的傷害匪淺。」他舉例,太妃糖、焦糖、軟糖等,這些糖果碎屑會卡在牙縫,很難清理,容易導致蛀牙。4.麵包和餅乾卡普哈特表示,麵包和餅乾也很會卡牙齒,造成口腔問題,澱粉最終會變成醣,造成蛀齒。5.蘇打水和能量飲料蓋斯特倫表示,碳酸飲料顯然對牙齒有害,「汽水超級酸,酸度形同電池的鉛酸」。他以碳酸飲料以激浪(Mountain Dew)舉例,「長期喝這款汽水的患者牙齒通常有缺損,就像抽大麻的人一樣」。他說,能量飲料也有害,「大多都含過量的糖,肯定對口腔沒有幫助,就算是無糖版本,其酸度也對牙齒不好」。醫師建議,喝高糖飲料最好用吸管,以減少接觸牙齒的時間。6.咖啡卡普哈特表示,咖啡也是破壞牙齒的酸性飲料,無論是黑咖啡或有調味的咖啡飲品,而含糖咖啡更慘。牙醫建議,每天正確刷牙兩次,有助平衡口腔酸鹼值,且要在攝取酸性食品後至少一小時刷牙,若是吃完東西馬上刷牙,會讓唾液無法發揮重新固化加強牙齒的作用,反而破壞琺瑯質。另外,搭配牙刷與牙間刷,才能有效清潔牙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菜瓜布肺病友易跑錯科 專家:留意喘咳累3症狀
郭小姐長期忍受全身關節疼痛和肌無力,原以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使用類固醇無效,一度痛到只能臥床,後來在臺中榮民總醫院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下稱中心)詳細檢查,確診為肺纖維化(菜瓜布肺),在跨專科全方位照護下,現病情穩定,定期回診追蹤,日前出席中心舉辦的病友會,與現場近80位病友分享經驗。常被誤診為感冒、氣喘,延誤就醫。中心主任傅彬貴指出,肺纖維化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病患多輾轉就醫,未第一時間警覺是肺部問題,他提醒病友若出現「喘、咳、累」達8周以上,應盡快到胸腔內科檢查。傅彬貴解釋,肺纖維化病因包括自體免疫疾病、抽菸、環境暴露等,導致肺部反覆發炎和結疤,最終喪失氣體交換功能,呈現類似菜瓜布的病理表現。患者常出現杵狀指、肺囉音或喘、咳、累等不具特異性的症狀,易被誤診為感冒、氣喘等而延誤治療黃金時間。疾病雖不可逆,但早期治療可有效控制。傅彬貴強調:「雖然疾病不可逆,但及早診斷、治療,可有效控制纖維化範圍擴大、降低急性惡化風險,改善生活品質。」2021年臺中榮民總醫院整合多科室,成立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是全國首創以病人為中心的肺纖維化疾病特色醫療照護中心。郭小姐說,以前會喘以為是體力不好,直到某次出遊喘到不行才就醫,當時較明顯的症狀只有關節痛,難聯想到是肺部;後來痛到臥床,導致肌肉沾黏、手舉不起來而要開刀,且檢查出肺部有問題,於是被轉介到剛成立的中心,經X光、高解析度電腦斷層(HRCT)和肺功能檢查,確認三分之一肺呈現菜瓜布狀。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需提高警覺。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彥如於病友會中提及,自體免疫疾病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因子,應提高警覺,出現乾咳、呼吸急促等症狀應立即與醫師反映,並建議規律回診、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早期檢測是掌握疾病進展的重要關鍵。治療方法除了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藥物來控制肺部發炎外,現有抗纖維化藥物可以有效延緩肺功能惡化。為降低心肺負擔,找回躺床所流失的肌力,郭小姐接受中心運動復健,也與先生一同打有氧拳擊,目前病情穩定。郭小姐分享,依照醫療團隊的計畫,定期接受肺功能、X光、HRCT及血液檢查,追蹤與疾病管理,是重拾健康的最佳方法。傅彬貴表示,與肺纖維化病友並肩作戰,提供最好的醫療照護與個案追蹤管理,讓病友能重新找回自在呼吸的健康。【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6-16 名人.黃斌洋
牙痛不處理會怎樣嗎?8種常見原因及預防與護理方法一次看
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其實充滿誤導。牙痛經常屬於神經痛,醫學上疼痛指數分類,甚至將「牙痛」列為僅次於分娩的「劇痛」等級。此外牙齒發炎病灶非常靠近頭頸,周邊又有緻密血管與全身重要臟器相通,嚴重牙疾甚至會包含:蜂窩組織炎、呼吸道阻塞、腦膜炎、失明甚至致命等風險,不可不慎。牙痛常見原因、如何自我檢視?1.蛀牙細菌透過蛀牙侵入或靠近牙神經引起發炎疼痛。疼痛聚焦在單顆至數顆,落差明顯。通常對於輕敲與酸食有反應。2.牙齒敏感因牙齦萎縮或琺瑯質磨損,牙齒受刺激產生酸痛感。通常在牙根與牙齦交叉處對冰冷有反應。3.牙周病牙齒周圍的組織發生細菌感染,破壞齒槽骨、牙齦等組織,造成牙齒搖動或脫落。疼痛通常會伴隨牙齦紅腫與刷牙流血的發炎反應。4.磨牙牙齒長期承受過大咬力,導致磨損甚至斷裂。牙面中央特定凹點酸軟咬合平面變平。5.牙齒斷裂跌倒、車禍、咬到硬物等突發事故造成。會有像骨折一樣碰不得的刺痛,伴隨牙齒明顯搖晃。6.顳顎關節症候群(MPDS)除外傷、肌炎、風濕關節炎與腫瘤等,更常見因齒列不整、缺牙導致單側咀嚼等問題都會造成MPDS。通常在「張口」時發生疼痛。口腔活動因而受限,伴隨偏頭痛等肌肉痛。7.三叉神經痛除了有些是三叉神經與頭部血管間的排列變異外,壓力、過勞、細菌感染都可能是誘發因素。電源開關般的閃電痛,沿著單側顏面三叉神經遊走。8.齒源性鼻竇炎鼻竇炎感染牙根 ,或牙疾逆行引起鼻竇發炎。上顎後牙痛伴隨惡臭、濃黃鼻涕倒流、異物感等。牙痛預防與護理1.牙齒本體相關(蛀牙╱牙根敏感╱牙周病)選用適當大小與軟硬的牙刷、正確潔牙、善用含氟牙膏漱口水與減敏牙膏、牙齒缺損盡快治療以避免塞牙縫、定期洗牙及檢查等,以上老生常談是維持牙齒健康的重要基本功。2.牙齒磨耗相關(磨牙、顳顎關節痛)食物避免「無堅不歡」,並紓解壓力以避免磨牙傷害。嚴重磨牙患者須請牙醫師做咬合評估與咬合板治療。合併顳顎關節痛者避免張口過大,並適度熱敷按摩或使用肌肉鬆弛劑。3.牙齒劇痛相關(牙齒斷裂、牙齒脫位、三叉神經痛、齒源性鼻竇炎)請牙醫師盡快依照狀況評估與緊急處理,會診相關科別。4.緊急牙痛處理當不幸遭遇牙痛,但是刷牙、漱口水、冰敷、避免咬合等都作了還是劇痛無比,又暫時無法看牙醫師時怎麼辦?廚房就有救命藥。調味料中例如肉桂、花椒與丁香油等,具有輕微麻醉與疼痛舒緩效果。此外,也可以考慮透過刺激穴道產生內生性嗎啡(endorphine),藉此暫時緩解疼痛。.合谷穴:食指與大拇指合攏後虎口肌肉最高處。.內關穴:心包經手腕與前臂交接線中央往上推三指處。.下關穴:開口閉口時,耳前感覺關節滑動的凹陷處。.頰車穴:當嘴巴用力咬,臉頰側咀嚼肌隆起最高點附近凹陷處。(內容摘錄自YT「柏登微笑牙醫黃斌洋之笑談口腔543」)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3 養生.生活智慧王
冬衣、冬被如何收?專家教三分之一收納法及這溫度水洗滌除蟎
端午節過後,熱浪來勢洶洶,天氣預報高達攝氏35度的氣溫,代表既濕又悶熱的夏季正式到來。俗語:「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過了農曆五月五日,冬衣、冬被才能收起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分享實用的「冬物三分之一收納法」,可避免潮濕和黴變。三分之一摺法 輕鬆收納譚敦慈說,三分之一摺法,是依序將衣袖、下襬處等比例向內摺,可輕鬆收納帽T、Polo衫等款式,衣服不易散開。而冬被的收納,也可遵循三分之一摺法,先把被子三分之一反摺,再依序等比收摺,最後反摺的地方會形成一個口袋,再翻轉過來把摺好的部分捲進去,即大功告成。在收納冬衣、冬被前,一定要先把衣物清洗乾淨,除濕至少4個小時,再進行收納。譚敦慈強調,如果沒有確實洗淨曬乾,很容易孳生黴菌。另外,可善用吸塵器清除毛絮、塵蟎及其排泄物;衣櫃裡也可以放置除濕劑、乾燥劑或備長炭,做好防潮及防蟎措施。冬物三分之一摺法1.將衣袖、下襬處等比例向內摺,抓三分之一比例收摺;帽T可以把帽子當收納袋。2.冬天的大棉被先三分之一反摺,再依序等比收摺,最後翻轉過來把摺好的部分捲進去。3.衣物收納前,確實洗乾淨、烘乾,避免潮濕和發黴。4.收納時戴上口罩,避免棉絮、絨毛引發鼻子過敏。除蟎妙招 55度溫水洗滌換季期間,空氣中滿是灰塵、塵蟎,進行衣物收納很容易引起打噴嚏、流鼻涕等過敏症狀。台安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杜昀真表示,台灣氣候潮濕,是塵蟎最愛的生長環境,國內有近九成孩童對塵蟎過敏,若家中有過敏兒,應及早預防處理,避免反覆發作,惡化成氣喘。家事達人陳映如指出,要杜絕過敏原,一定要勤打掃居家環境,塵蟎怕高溫,衣物可以用烘衣機以攝氏55度溫度先烘10分鐘,再進行衣物清洗,順便把塵蟎屍體洗掉。如果沒有烘衣機,則可用攝氏55度溫水洗滌衣物,也可以達到除蟎效果。另建議使用防蟎寢具,包括床包、枕頭、床墊套等,特殊抗蟎布料可降低過敏機會。防過敏妙招1.使用防蟎寢具,特殊布料可降低過敏機會。2.定期檢查紗窗、沙發是否沾染灰塵,善用工具除灰塵、清塵蟎。3.要經常清洗寢具,可利用陽光曝曬。4.使用空氣清淨機,去除空氣中所有可能會誘發過敏症狀的物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2 醫療.呼吸胸腔
中榮間質性肺病整合中心舉辦病友會 9科室共照助病友抗肺纖維化
肺纖維化(菜瓜布肺)病因眾多,包含自體免疫疾病、抽菸、環境暴露等,常見症狀則有喘、咳、累等,患者易被誤診為感冒、氣喘等疾病,因而延誤治療,也易合併肺動脈高壓,根據統計,從診斷到死亡僅2年半。今臺中榮民總醫院舉辦間質性肺病(ILD)整合照護中心(下稱中心)病友會,吸引近80位病友參與,甚至有桃園病友一早搭高鐵南下出席,感謝團隊的細心照護,副院長傅雲慶表示,中心不僅是全台首間整合9個科室共同照護肺纖維化的醫療機構,收案量也居全台之冠,可為患者爭取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在內的最先進治療。當肺部反覆發炎、癒合形成疤痕,將漸趨僵硬,影響氣體交換,形成間質性肺病,患者將出現喘、咳、累、杵狀指、肺囉音等症狀,若病情持續惡化,可能導致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中心主任傅彬貴指出,國家近年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肺癌,其中,約有7%的篩檢結果可能有肺纖維化風險,因此除了電腦斷層,也需透過肺功能檢查、X光才能診斷。因該疾病成因眾多,如自體免疫疾病、抽菸、家族史等,又會影響其他器官,傅彬貴表示,患者需要胸腔內科、心臟內科、免疫風濕科、復健科、放射科、醫學研究部、胸腔外科、病理檢驗部、護理部等9個科室的整合照護。「雖然疾病不可逆,但及早診斷、治療,仍能有效控制病況。」傅彬貴表示,中心已與基層診所合作,若患者有相關症狀,醫師將啟動轉診流程,讓患者及時接受診治。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廖文鎮說,去年底健保擴大給付抗纖維化藥物,有效幫助患者控制疾病,若再加上基層診所及時轉介,有望縮短診治時程。今天遠從桃園來參加病友會的曾先生也分享,他在台北確診後、某次出國前,突然出現嚴重咳、喘,醫師建議不宜搭飛機,且須購買氧氣機使用,「當時我感到沮喪,難道人生要開始用氧氣機嗎?真的很不甘心。」於是上網找資料發現中心,進而就醫。當時傅彬貴表示,他肺纖維化尚不嚴重,只需接受類固醇治療,仍能上飛機,「有醫療團隊在背後支持,至今身體狀況穩定,即使下週再出國也不擔心。」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黃文男表示,肺纖維化成因之一是自體免疫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彥如說,自體免疫疾病裡,高達五成全身性硬化症患者合併間質性肺病,皮肌炎五成六,類風濕性關節炎三成三;治療方法除了抗纖維化藥物,也可使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藥物來控制肺部發炎。肺纖維化也會導致肺動脈出現不正常收縮、阻塞或狹窄,進一步提高血壓,迫使右心室因更費力打血進去肺部而負荷過量,增加心衰竭猝死風險。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林維文說,一般會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導管檢查診斷肺動脈高壓,一旦確診,患者不僅要控制體重、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以降低心肺負擔,也須避免服用偏方,並依照醫囑接種疫苗;傅彬貴則建議,肺病患者最需接種肺炎鏈球菌、流感、百日咳、新冠XBB、帶狀疱疹、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疫苗,避免出現重症,惡化肺部功能。雖然肺病易使患者感到喘、累,但復健醫學部主任程遠揚表示,運動與藥物一樣重要,維持肌耐力等身體所需能力,才能減少依賴他人。心肺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卓俐吟則分享,當患者感到喘時,可以站姿找椅子或桌子,身體向前傾,放鬆脖子、橫膈肌肉,或以坐姿抱著枕頭向前傾,慢慢呼氣、吐氣,無抱枕則把手肘放在膝上;平時也應習慣腹式呼吸法,幫助放鬆身體。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4-06-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要發憤圖強,或發糞塗牆?
古人常用來勉勵別人的話就是要「發憤圖強」,常常是在失敗之後,自己勉勵自己或別人用來給你加油的古典金句。現代人的時間緊湊,競爭厲害,要出人頭地也不容易,要發憤圖強沒那種大志,於是乎另一個感情的出處就是「發糞塗牆」,把解下的大號塗在牆上,好好出一番悶氣!以心理學來講,失敗了,發憤圖強,讓一個人發揮潛能,正向的努力、再努力,總有一天會出頭天,有成功的一天。但如果一再努力,還是失敗了,有人就會受不了打擊,於是憤世嫉俗,歸罪於種種不公平、受到歧視或怨天尤人,嚴重者破壞公物,將大便塗在牆壁上以洩恨。在醫學上,人體的各器官功能平常都是各司其職的,成一個平衡狀態,例如消化道負責食物吸收,心臟負責血液供應,肝臟負責解毒,肺部負責呼吸,腎臟負責排毒,腦部負責思考,也是指揮官;免疫系統例如白血球用來吞噬外來細菌病毒等,大家和平協調之下,肉身可以使用幾十年,而且隨著醫藥的進步,百年人瑞愈來愈多。人體的器官系統,正常時候的發憤圖強是可以保護我們的,例如平常血液內的白血球,每毫升約4千個到8千個,如果碰到細菌或病毒感染,人體的白血球就會「發憤圖強」動員起來,可能增加到一萬以上或更多,愈多表示發炎愈厲害,需要動員更多的警察來消滅敵人。但如果病人製造出來的都是不成熟的白血球,沒有殺敵功能,更有甚者,如果製造出很多甚至無限制,那就是白血病了。一大堆不成熟沒功能的警察也殺不了菌,甚至讓人敗血症死亡,就是發糞塗牆的一個例子。免疫系統的白血球除了可以發憤圖強殺菌外,也可以用來殺死癌細胞,這是近年來醫學界治療癌症的新發現,就是上帝造人本來就有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系統,但人體的癌症會把免疫細胞這個功能抑制掉了,讓自己坐大,危害生命。近年的醫學研究,可以利用免疫製劑將免疫細胞活化起來,讓它發憤圖強,恢復它殺害癌細胞的功能,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新突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免疫細胞除了可以發憤圖強用來吞噬細菌、治療癌症之外,有時也會抓狂「發糞塗牆」隨便攻擊自己的器官系統,甚至危害生命,就是把自己的器官當舶來品來看,鳴鼓而擊之。嚴重者造成紅斑性狼瘡等重症,輕者造成乾眼症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好比小孩將大小便亂塗一團一樣,讓老媽疲於奔命,這種疾病現在雖然有藥物可以控制,但總讓病人不得安寧,醫師不得休息,都不是好事。正常的發憤圖強是值得鼓勵的也是好事,但破壞性的發糞塗牆會干擾到人,會影響自己生命,既不利己又害人,不是好榜樣。●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6-01 醫療.骨科.復健
女模常穿高跟鞋導致腳痛難竟是這疾病引起,微創手術矯正改善
1名女模特兒經常整天穿著高跟鞋,日前返家脫鞋後,大拇趾內側紅腫疼痛,以為是痛風發作,醫師檢查發現是「拇趾外翻」且嚴重到大拇趾已卡到第二趾下面,連第二趾都因為長期摩擦而長了硬皮。經採用微創手術矯正後,症狀才改善。拇趾外翻的好發年齡是幾歲?高危險群有哪些?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足踝專科醫師蘇錦宏說,拇趾外翻是前足部最常見的變形問題,不僅會造成外觀困擾、買鞋不便,連走路都因疼痛影響儀態,是許多民眾的夢魘。大多數拇趾外翻是成年後才出現,平均年紀大約落在30歲左右,以女性較多,且多半雙腳都有,甚至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嚴重。他說,拇趾外翻除遺傳因素外,平時常穿高跟鞋與尖頭皮鞋這類楦頭小的鞋子更是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扁平足、風濕病、關節鬆弛等問題也常會合併出現,症狀包括拇趾內側發炎紅腫痛、第二腳趾底部疼痛或是出現硬皮等。雖然不像慢性病需長期吃藥控制,每天走路的痛楚往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可以說是小病造成大問題。拇趾外翻該如何治療?經X光檢查,女模第一蹠趾角度約40度,第一、第二蹠骨角度也大於15度,確認為嚴重拇趾外翻,討論後決定採用微創手術矯正治本。過程中,醫師先以特殊工具切骨矯正,將外翻的拇趾拉回到正常角度,合併周邊組織鬆緊度調整韌帶,之後再用可吸收的植入物材質加以固定,術後隔天即可下床。約3個月後即恢復原本生活步調,植入物約兩年後可吸收。蘇錦宏說,拇趾外翻角度越大不代表症狀就一定比較嚴重,有些人外型變形很明顯,卻完全沒有症狀,也有人看起來變形很輕微,走路完卻會紅腫痛到無法忍受。因此若有拇趾外翻症狀,建議要尋求專業骨足踝專科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他說,如果症狀剛開始出現,不妨採取保守治療,如換穿寬楦頭而且有足弓支撐的鞋子,或者使用外翻矯正襪、矯正墊,或是蹠部墊等,如果有紅腫發炎狀況,也可服用消炎藥物及足部運動的肌力訓練改善,但相關問題已經嚴重到影響生活時,不要排斥就醫或手術,才能早日回復美足風采。元氣百科:提醒拇趾外翻該如何預防與保養?★要預防拇趾外翻,可在大拇趾與第二趾間使用分隔墊。★如果發現大拇趾外側關節有突出現象,則建議使用矯正器,固定大拇趾,避免變形更加嚴重。★輕微的拇指外翻的人建議穿寬楦頭的鞋,鞋側邊的皮要柔軟且是單皮;拇指外翻中度至嚴重的人,則建議用特殊鞋墊來控制足弓的內旋。→延伸閱讀 元氣百科 拇趾外翻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31 醫療.骨科.復健
研究實證 多做「這種」運動有助減少膝蓋疼痛與關節炎
根據「運動暨運動醫學與科學」(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本月刊登的研究報告,無論戶外或室內經常騎單車,都有助於減少關節炎和膝蓋疼痛。休士頓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副教授、風濕科醫師羅葛蕾(Grace Lo,音譯)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2600名60歲以上族群進行研究分析,發現一生中經常騎單車的民眾膝蓋疼痛可減少17%;罹患關節炎的機率也會降低21%。羅葛蕾表示:「根據觀察研究,一生騎單車與擁有健康膝蓋息息相關,可減少膝蓋疼痛和關節損傷。」並強調:「無論男女,騎單車時間愈久,膝蓋疼痛或關節炎症狀機率愈小。」研究表明,騎單車可以強化膝蓋周圍肌肉,也不會像跑步那般刺激關節,對膝蓋具有保護作用,羅葛蕾表示:「我們知道非負重運動不太可能引起疼痛,可能是騎單車會比其他運動沒有疼痛的原因。」而且在12至18歲期間經常騎單車、鍛鍊股四頭肌,即使日後不再騎車,還是受益良多。納許維爾(Nashville)的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骨骼神經外科副教授格雷戈里(Andrew Gregory)指出,膝蓋部位本身沒有血液供應,因此運動有助維持軟骨健康:「關節運動非常重要,因為會將養分輸送至軟骨。」而且與跑步相比,騎單車的一大優點就是避免膝蓋震動,不建議膝關節炎病患練習跑步,而且騎單車還可以增強跑步無法鍛鍊的重要肌肉,格雷戈里補充道:「跑步鍛鍊一條肌肉從腿筋、股四頭肌到小腿,但騎單車可以增強臀肌,對於強化臀部和膝蓋很有幫助,因為會影響左右運動。」不過腿部兩側若沒有強壯肌肉,也容易造成膝蓋受傷。另外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風濕病學系副教授皮波斯(Christine Peoples)則建議民眾騎單車仍需量力而為:「應該慢慢開始,每周騎兩到三次,從緩和的低強度開始,然後逐漸增加強度。」(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5-30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少吃一點可減緩過敏反應?改善過敏只有一方法
一名幼兒園男童差一點因花生而死,他對花生相關製品嚴重過敏,吐司塗了一點花生醬,吃了之後,引發過敏反應,迄今就醫三次,其中一次呼吸困難,家長緊急送至急診,才救回一命。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蘇冠文表示,近年來,國內兒童對於花生過敏的比率明顯,家長務必提高警覺。林口長庚團隊昨公布最新「台灣食物過敏大調查」,不論哪個年齡層,過敏原第一名均為「帶殼海鮮」,國小學童第二至第五名為花生、雞蛋、水果、牛奶。蘇冠文表示,小朋友如對花生過敏,成年之後食用相關製品, 仍可能誘發過敏反應。食物過敏反應大不同 腹痛嘔吐、意識不佳快送醫蘇冠文指出,曾收治一名幼兒園小男童因花生過敏而三度就醫,前兩次症狀輕微,到診所就醫,簡單用藥,就緩解不適症狀。到了第三次,異常嚴重,眼睛和嘴巴腫脹,且呼吸困難,緊急被送至急診。提醒家長,如果孩子出現喉嚨聲音沙啞、腹痛嘔吐、意識及活力不佳等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就應緊急送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表示,在食物過敏的急診患者中,以帶殼海鮮居多,食用之後,全身發癢、冒出紅疹。有些則是對酒類過敏,讓需要頻繁應酬的中壯年男性上班族吃盡苦頭。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侯重光指出,一般食物過敏反應的症狀較不嚴重,但曾收治過一名帶殼海鮮嚴重過敏個案,才吃了幾隻蝦子,全身冒出皮疹,合併水腫,呼吸不順,情況危急。改善過敏唯一方法:避免食用誘發過敏食物在治療食物過敏上,陳維恭表示,先施打抗過敏藥物,並多喝水代謝,約八成患者在打完針劑後,過敏反應就會代謝完畢。部分患者代謝能力較差,在打完過敏藥返家休息後,又回醫院急診,必須給予點滴輔助治療。有些家長以為,少量接觸海鮮、花生等食物過敏原,就可減輕孩子過敏症狀,對此,蘇冠文表示,這萬萬行不得,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怎能以「神農嘗百草」方式來改善過敏,唯一方法就是避免食用可能誘發過敏的食物。氣喘會遺傳 食物過敏原未必相同【記者廖靜清/台北報導】許多民眾都有過食物過敏的經驗,輕則喉嚨癢、冒出紅疹,嚴重時還可能引發過敏性休克,不少體質過敏的父母擔心孩子也有過敏問題。新光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莊志誠表示,過敏體質確實會遺傳給下一代,例如,皮膚、氣喘等,但食物過敏原太多,親子不見得對同樣食物產生過敏反應。莊志誠表示,食物過敏成因複雜,與體內分泌免疫球蛋白E(IgE)有關,當食物某些成分進入體內,被免疫系統視為敵人,就會引發發炎反應,一般來說,食用了誘發過敏的食物後,幾分鐘內至二個小時就會出現異常反應,但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只要回想剛剛吃了什麼,應該就知自己對什麼食物過敏。過敏體質會遺傳,但每個人對食物過敏的反應不一,莊志誠表示,很少收治全家人對同一食物過敏的案例,例如,父親對甲殼類過敏,一吃就全身搔癢,但兒子卻偏好螃蟹、蝦子,毫無症狀。在治療上,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表示,過敏急性發作,可以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來緩解症狀,但目前仍沒有根本有效的預防方法。「減敏治療」為減少過敏原敏感性的一種方法,原理為直接接觸過敏原,改變患者體內的免疫反應,主要用於治療塵蟎過敏,無助於食物過敏。「過敏是無法完全治癒的,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避開引發過敏的食物。」洪育忠說,要想避免食物過敏,就是牢牢記住自己吃過哪些食物後出現不適症狀,謹記不再食用。另接受血液檢驗過敏原,測量血液中「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目前可檢測二百多種過敏誘發因子,找出過敏原後,避免食用。
-
2024-05-30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牛奶、雞蛋都在台灣食物過敏原前五名 而第一名大魔王是它
台灣食物過敏流行率逐年增加,食藥署昨公布「台灣食物過敏大調查」,國人過敏原「大魔王」為「帶殼海鮮」,不管是幼童、成年人,均是導致過敏的第一名;再者,食物過敏族群占總人口數近一成,預估全台約二○○萬人對某些食物過敏,需小心防範。食藥署提醒業者,需依規定標示十一種過敏原成分及相關警語,違者可依食安法開罰新台幣三萬至三○○萬元。成人食物過敏 6%增至12%該調查係由林口長庚醫療團隊執行,於二○一七年針對一萬多名國小學生、國中學生及其父母發放問卷,與二○○四年調查結果相較,台灣食物過敏流行率明顯;例如,四至十八歲學生的食物過敏比率從百分之七點七增為百分之十點四;十九歲以上成人則從百分之六點四增至百分之十二點五。為何食物過敏流行率逐年增加?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蘇冠文表示,成因不明,各國均在探詢原因,推測應與環境因素有關。不分齡過敏原 蝦蟹大宗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食物過敏排行,不論哪個年齡層的過敏原,均以蝦、蟹等「帶殼海鮮」為大宗,花生則有增加趨勢,蘇冠文指出,以往西方族群較容易對花生、堅果過敏,但近年來台灣孩子對花生過敏的比率明顯增加。國小學童過敏排行榜前五名分別為帶殼海鮮、花生、雞蛋、水果、牛奶;國中學生則是帶殼海鮮、魚、花生、雞蛋、牛奶;成年人為帶殼海鮮、魚、花生、水果、牛奶。整體而言,花生位居國人食物過敏的第二名,國小學童過敏第二位,國中學生、成人等過敏食物的第三位。花生雞蛋 兒少過敏率增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對於花生過敏的比率,從百分之○點九提升至百分之一點五,雞蛋則從百分之○點五到百分之一點三。成人組中,則對蝦類過敏機率最高,從百分之三點三增加到百分之六點一;其次為螃蟹,從百分之二點三增加到百分之四點六,而花生為從百分之○點五增加到百分之○點九。臨床觀察,幼時對於帶殼海鮮、花生過敏,長大後繼續過敏的比率極高,可能終身都有過敏反應,僅有兩成長大後,食用花生及其製品,不會引發過敏反應。至於牛奶與雞蛋的過敏反應,則隨著年齡降低,一半過敏者上了小學之後,過敏症狀明顯降低。過敏心血管症狀最棘手蘇冠文指出,食物過敏症狀可分為四大類,其中最常見的急性蕁麻疹、濕疹、及血管性水腫等「皮膚症狀」;另有腹瀉、嘔吐、腹痛、口腔搔癢感、口腔黏膜水腫等「腸胃道症狀」,以及流鼻水、打噴嚏、喉嚨不適、氣喘、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最棘手的則是嚴重心律不整、低血壓、昏厥等「心血管症狀」,需急診搶救。食藥署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市售包裝產品如含有甲殼類、芒果、花生、牛奶/羊奶、蛋、堅果類、芝麻、含麩質之穀物、大豆、魚類等及其製品,以及使用亞硫酸鹽類等產品其二氧化硫殘留量每公斤十毫克以上者等十一項,均須在產品的容器或外包裝上,顯著標示含有致過敏性內容物名稱的警語資訊,民眾購買食物時,務必仔細觀察標示,減少過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