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0 科別.耳鼻喉
搜尋
類固醇
共找到
1114
筆 文章
-
-
2020-05-18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身體冒水泡是免疫系統拉警報!就醫快掛「這科」
台南市小池(化名)前年高中畢業後,下嘴唇開始長0.5到1公分不等的水泡,之後擴散到全身,加上過敏體質,全身癢痛,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經由當地皮膚科切片確診為類天皰瘡,持續使用類固醇治療和免疫調節劑,產生肥胖及月亮臉,療效不佳。轉至大林慈濟醫院就醫住院,經過敏免疫風濕科醫療團隊的照顧下,病況已緩解,順利出院。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表示,「類天皰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的疾病,體內不正常的抗體攻擊表皮與真皮之間的結構,產生水泡,又癢又痛,會破皮結痂,但沒多久又長出新的水泡,好發位置是身體與四肢,甚至全身。小池身上大水泡如果破掉,非常容易受到感染,住院後,過敏免疫風濕科團隊結合傷口照護師用心照顧,自前年12月底至今,已經沒有再長新的水泡,傷口逐漸癒合,去年2月就已復學,藥物也已減量。許寶寶指出,類天皰瘡女生比男生更多,臨床上會看到水泡大約1~4公分。治療方式要看病人的嚴重程度而定,輕度用一般類固醇藥物即可,中度需加上口服類固醇,如無法控制需加上口服的免疫製劑,重症病患用類固醇加上生物製劑治療,大部分的病人穩定下來後,類固醇即可減量。類天皰瘡不易照顧,容易有傷口感染的問題,傷口護理師每天兩次幫忙共同照護小池的傷口,先戳破水泡,塗抹抗生素藥膏,再用紗布包紮,因傷口十分疼痛難受,患者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會去抓,因此容易合併感染,院方以靜脈抗生素以及免疫製劑口服藥作為輔助。許寶寶醫師表示,天皰瘡和類天皰瘡都是自體免疫疾病,誤把人體正常的皮膚當成是外來的入侵者,啟動一連串攻擊反應,「類天皰瘡」皮膚被攻擊的位置較深,位在表皮和真皮的交界,好發於60-80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天皰瘡」皮膚被攻擊的位置較淺,位在表皮內部,好發年齡在中壯年,大約是50-60歲之間。患者非常年輕即罹病較少見,建議照顧好平時生活品質,尤其睡眠要夠,拔牙、感染、壓力大容易再復發,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需要家人支持與耐心地調整用藥和長期的照護。(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每天一匙堅果護心、提升免疫力! 但要按3原則吃才有用 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營養師點名2防疫食物要餐餐吃
-
2020-05-17 橘世代.健康橘
夏天「皮膚癢」原因多! 小心誤用藥越擦越癢
現已步入夏天,炎熱的天氣常讓民眾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尤其老人家皮膚老化,容易掻癢,如未正確使用藥物,常會讓情形更加嚴重,甚至抓破皮。造成皮膚癢的原因很多,要找出病因,才能正確對症下藥。苗栗大千醫療體系康平診所皮膚科醫師蕭毓良指出,皮膚搔癢常見的原因包括股癬、念珠菌感染、對磨疹、紅癬、過敏性濕疹等,感染的情況及治療方式各不同。股癬:胯下是很容易悶熱潮濕的部位,形成有利黴菌繁殖的環境,股癬就是由黴菌感染引起,在胯下長出環形的紅疹,合併脫皮及搔癢;股癬也常會侵犯到臀部、腋下,也常合併香港腳及灰指甲。有些民眾會自行拿家裡治療其他皮膚疾病的藥膏或到西藥房自行買藥,結果誤用含類固醇的藥膏,使用初期會有明顯退紅及止癢效果,但因為類固醇藥膏會抑制皮膚免疫發炎反應,也就是會降低皮膚的抵抗力,黴菌就會趁機繼續擴散;因此門診常常碰到病人自行擦家裡現成的濕疹藥膏,反而造成股癬加重並擴大。股癬治療需要使用抗黴菌藥膏,如果病灶範圍太大,可考慮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且所有長癬部位都要同時治療。因為股癬的病灶會不斷向外擴大,擦藥膏時需注意擦的範圍,一定要超過病灶最外緣,在病灶消退後,仍需持續擦藥2周以上,如此才能根治股癬。念珠菌感染的情況是病灶呈現鮮紅斑塊,斑塊外圍可能有小紅疹的衛星病灶。念珠菌感染常被誤認為過敏,導致用錯藥物治療而惡化。潮濕、過度流汗都會加重病症的狀況,治療時除需使用抗黴菌藥膏外,保持乾燥也很重要,若病人狀況較嚴重,還需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對磨疹是因摩擦導致的紅疹,合併有疼痛感或搔癢,治療上可給滋潤的藥膏,且避免過度潮濕及摩擦患部。紅癬是感染微細棒狀桿菌造成,會出現紅色大片斑塊,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黴菌感染的股癬。可使用外用或是口服抗生素治療,雖然紅癬是由細菌感染所導致,但是使用抗黴菌藥膏也有效。過敏性濕疹是皮膚接觸特定物品引發過敏,造成濕疹,會出現紅色浮腫疹子合併搔癢情形;衣物、毛巾、藥膏、乳液、清潔劑等都是過敏源,依狀況給外用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治療。【身體指南精選閱讀↘↘↘】。真有「老人味」嗎?學者辯論:最難聞的時期不是老年。天天泡澡反而全身癢 皮膚科醫師:缺脂性皮膚炎好發季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16 科別.骨科.復健
3成五十肩患者都有「這病」! 2復健伸展運動在家就能做
做家事、抬重物,少做上臂伸展運動,許多中老年女性都有五十肩的困擾。但研究發現,如有糖尿病,則罹患五十肩的風險更高,約為一般人的5倍,更有3成的五十肩患者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多活動手臂關節,以免生活品質受影響。59歲徐女士為糖尿病友,都會定期回診,因經營餐廳需經常搬抬蔬菜。在5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左肩挫傷,X光片顯示無明顯骨折,休養數周後,左手臂漸漸無法完全舉高,不僅無法梳頭,甚至向後轉時碰不到背部,以至於自己難以穿脫貼身衣物。此外,到了晚上,肩膀更不舒服,睡覺時無法面朝左邊側睡。至骨科門診,尋求協助,經醫師評估檢查,診斷為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曾渥然指出,沾黏性關節囊炎又稱為冰凍肩、五十肩,主要症狀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包括主動(自行抬高)或是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均受到影響,且影像學上並無特別的其他問題。醫師表示,五十肩好發在40至60歲之間的女性,除了單側手臂,也有可能雙側肩膀都有問題,幸好不太會兩手同時發作。危險因子則包含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以及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患為五十肩的高風險族群,曾渥然說,國外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比控制組有高達5成機率罹患沾黏性關節囊炎,而在糖尿病患者之中發生沾黏性關節囊炎比例為13.4%。此外,創傷事故或是術後長時間肩膀不動,也可能導致沾黏。許多人以為,五十肩會逐漸好轉,曾渥然說,大部分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約需1至3年才能恢復,但行動受限,生活品質變差。另約1成5可能喪失手臂功能,影響甚鉅。在治療上,以復健及適度的伸展患側肩膀為主。醫師建議,在沖完熱水澡或熱敷患側達暖身效果後,找一面牆壁或是門做前向及側向的爬牆伸展運動;背後運動則可取毛巾或長雨傘等用品,利用位於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復健伸展運動(一):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手握毛巾利用上方的健康側帶動下方的患側,增加肩膀內旋向上的幅度。每次維持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復健伸展運動(二):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利用牆壁或門做爬牆伸展,伸展至可忍受的疼痛範圍,每次停留15秒,每回5次,每日3至4回。(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至於藥物,則是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治療。如果覺得疼痛感,或是沾黏幅度較大,可考慮於肩膀周圍注射類固醇,或是接受體外震波治療。若經過3到6個月改善有限,且仍持續惡化,可考慮接受「關節授動術」,透過關節內視鏡,清除關節囊內外沾黏或纖維化組織,搭配術後復健。曾渥然提醒,平時保持肩膀的活動性,常做肩部伸展運動,避免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不宜反覆拿抬過重之物,以免造成肩關節慢性傷害。如有糖尿病,應規律用藥,降低罹病風險。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手臂、肩膀痛到發麻? 恐怕是「這姿勢」害你的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警告:罕見小兒致命疾病據信與冠狀病毒有關
美國衛生當局今天發出警告,表示有一種好發在兒童身上、罕見卻可能致命的自體免疫症狀,據信與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有關。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將這種疾病稱為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syndrome in children,MIS-C),英國4月底首度通報這種病例。CDC指出:「曾照顧過,或正在照顧年齡低於21歲,且符合MIS-C指標患者的醫療提供單位,應向所在當地、該州或該自治領土之衛生部門通報疑似病例。」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指標包括發燒、會引發重症導致需要住院治療的多重器官發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或最近曾罹病,且無其他合理因素的患者。紐約州迄今已通報超過100起這樣的病例,其中3人病故。治療過這種疾病的醫師表示,患者有時會出現類似罕見疾病川崎症的病徵。川崎症會導致全身血管腫脹,引發劇痛。CDC表示,醫師對於「每個證實感染SARS-CoV-2(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原體)的兒童死亡病例,都應思考是否與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有關」。不過CDC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種症狀是否僅好發在兒童身上。紐約柯恩兒童醫療中心(Cohen Children'sMedical Center)小兒科醫師樹德(Sunil Sood)告訴法新社,部分兒童有非常輕度的疾病,但他和同事發現,約莫半數患者因為心臟發炎,必須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治療方式包括注射抗體、施打類固醇與阿斯匹林,避免患者血壓突然驟降導致休克。樹德補充表示,這種病例主要會在兒童染病且已產生抗體後的4到6週出現。他說:「他們曾得到這種病毒,身體之前戰勝了病毒,但現在出現這種遲來的過度免疫反應。」更令人不解的是,歐洲地區先傳出這種病例,接著是北美洲,但中國、台灣和韓國等率先出現病毒的亞洲國家卻沒有傳出這樣的病例。樹德說,外界推測某種特定人口的基因較其他人口容易受影響,不過這個理論目前尚未獲得證實。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近日來自英國的研究中指出,每8名患者中就有6名具有非裔加勒比海人血統。
-
2020-05-15 科別.骨科.復健
愛的密度,骨鬆知多少/預防骨質疏鬆 練習上下肢肌力
過去,媽媽常說爸爸細瘦的腿是鳥仔腿。雖然爸爸自40歲起每日晨泳,但70歲健康檢查報告已有骨質疏鬆,猜測因與鳥仔腿同是體質因素。那時為了增加爸爸的骨質,曾補充口服骨鬆藥、維他命D,但因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就沒有繼續服用了。爸爸那時活動自如,常以健走持續運動,以減少骨質流失。兩年前,已近80歲的爸爸因顱底腦膜瘤接受放射線治療,去年漸漸無法步行,加上需以類固醇控制腦組織水腫,對原有的骨質疏鬆,更是雪上加霜。醫師說: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預防骨鬆造成的骨折,長者預防骨折最重要是練習肌力預防跌倒。經由長照物理治療師的指導,爸爸每日在家中練習上下肢的肌力。他坐在床上,雙手扶著助行器,慢慢地將身體前傾,接著向上站起,然後再將臀部向後,以上下肢的力氣控制重力速度,讓身體緩緩坐下,每日連續做30次坐站運動。接著,平躺在床,雙下肢上下舉腿30次,再將雙手舉高互拍30下,共做三回合。治療師教導爸爸以自身的重量當成阻力,來強化肌肉與骨質。下午,爸爸會坐輪椅到鄰近的公園,再以助行器,在溫暖的陽光下,慢慢步行。現在爸爸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不是以前的晨泳或快走,而是慢板的運動,但因爸爸的持續練習,大腿肌肉不再萎縮,這是對付骨鬆最自然的方法。
-
2020-05-14 養生.生活智慧王
換季衣物收納惹過敏?學會2招輕鬆應付
隨著氣溫逐漸回暖,不少家庭紛紛開始收納冬衣、冬被,但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而言,恐怕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黑眼圈、狂打噴嚏以及鼻塞、流鼻水的惡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指出,氣溫逐漸進入春夏時節暖熱之際,門診陸續出現不少對室塵螨過敏的患者,由於塵蟎無法以肉眼看見,必須在顯微鏡下觀察,所以被稱為看不見的敵人,而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例如寢具、軟墊及地毯都是塵蟎的溫床,無論是成年人或者兒童幾乎都防不勝防。然而,本身有對塵蟎過敏體質者,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會造成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初期症狀是出現鼻子癢、打噴嚏與流鼻水,若沒有適當處理,反覆的發炎會使得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及增生,因而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導致嚴重鼻塞、甚至氣喘等;而若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治療,更有可能會因長期張口呼吸致使臉型發育異常、牙齒咬合不正等後遺症。許哲綸表示,一般可透過抽血檢查本身是否有對室塵螨過敏的體質,如出現上述的描述症狀,就應該立刻尋求醫師協助治療,必要時,可以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治標方式,解決急性的不舒適感。另外,若使用一般常用藥物仍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的塵蟎過敏症狀,也可考慮口服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室塵蟎過敏的耐受性,提升免疫系統對室塵螨的對抗,治療所引起的過敏性鼻炎,但因需每天服用,且整體服藥時間需1-3年,治療的效果才會逐漸顯現出來。許哲綸強調,防治塵蟎最有效的不二法門還是環境治理,保持居家環境的乾燥及乾淨,才是防治塵蟎的黃金法則,尤其寢具如座罩、枕套、毛毯、床墊套等應常清洗,並建議用55-65℃的熱水清洗,可殺死塵蟎和清除塵蟎過敏原;此外,由於竉物狗、貓、兔、鼠、鳥等身上的皮屑也是塵蟎的食物來源,家中有易過敏的人,也不適合在室內飼養竉物,才能揮別惱人的過敏之苦。延伸閱讀: 擊退塵螨勤換床單還不夠 50℃高溫才能殺光光 仰賴掃地機器人清潔? 「這步驟」恐讓氣喘、過敏風險增5倍
-
2020-05-14 科別.骨科.復健
冰熱敷、運動... 在家不出門 也能緩解下背痛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不少人都減少就醫,對於患有下背痛或骨質疏鬆的50歲停經婦女、老年人,最近更不敢到醫院復健與治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外傷中心主任林鎮江,傳授幾招在家不出門也能緩解疼痛的小訣竅。林鎮江表示,骨質疏鬆是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好發於女性、老人、停經婦女與缺乏鈣質或運動的民眾,罹患骨鬆容易出現髖骨骨折;也有些因為服用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賀爾蒙治療、甲狀腺或腎臟等導致骨質流失,平時鈣質不夠、菸酒不離身、太瘦或不運動也都會影響骨質強度。林醫師建議,要避免骨質疏鬆得從生活保健開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曬點太陽,即便現在防疫不出家門,打開陽台曬個15分鐘,並適當做些運動,像慢跑、快走或爬樓梯,來增強肌肉量,減少跌倒或骨折風險。他表示,目前可透過藥物、電療、熱療等方式治療,但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或復健,他建議在家可以冰敷、熱敷,來減輕疼痛。還可以做增加腰部肌力、肌耐力和柔軟度的運動,像老人家可嘗試平躺床上或地板,接著單腳屈膝,另一隻腳伸直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複5到10次雙腳交換,就能達到訓練軀幹及下肢肌力。
-
2020-05-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外用藥品知多少? 4個注意事項正確解痠痛
老覺得腰痠背痛、肩頸痠痛嗎?現代人生活緊繃,長時間久坐或久站、當低頭族或運動過度,身體常常有痠痛症狀。遇到這種情況時,除了口服止痛藥外,大多數民眾習慣使用止痛的乳膏、噴劑或貼布快速緩解不適感。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使用外用藥品看似低風險,但怎麼正確使用保健康,卻是個大學問!患部酌量使用 降低用藥風險市售的外用緩解痠痛藥品琳琅滿目,一般常見劑型有乳膏、貼布、凝膠及噴劑等,最常用的成分為非類固醇消炎類(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如diclofenac或indomethacin等,與水楊酸類如methyl salicylate或salicylate。這些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功效,能暫時減緩局部發炎、輕微肌肉及關節疼痛等症狀1-2。雖然外用痠痛藥局部使用於疼痛處,經皮膚吸收的量有限,相較於口服或注射藥物,不易造成全身性不良反應,但不能為了藥到痛除,就任意大範圍塗抹、噴灑或貼滿全身。藥師林錦良提醒民眾,身體若有局部痠痛,可局部使用貼布或藥膏來舒緩疼痛。大面積、長時間使用外用藥,或多管齊下同時塗擦乳膏、貼布和凝膠等用藥行為,導致用藥過量,可能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含有NSAIDs類藥品成分的外用藥,可能會引起皮膚紅腫、發癢、刺痛、乾燥、起疹或起水泡等不良反應;而且根據文獻指出,若長期或大面積使用,亦可能增加發生全身性不良反應的風險,如腸胃不適、噁心、氣喘、耳鳴、發燒、喉嚨腫痛和胃出血等。而含有salicylate成分的外用藥品,使用後也可能會產生皮膚紅腫、灼傷等症狀;文獻指出,如果過量使用容易引起水楊酸中毒症狀,例如嘔吐、耳鳴、劇烈或持續頭痛、呼吸困難和心跳加速;國外曾發生過因自行使用大量含水楊酸類成分的肌肉舒緩外用藥,而中毒的案例。因此,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無論使用NSAIDs類或水楊酸類外用藥緩解痠痛時,要聽從醫囑或依照仿單、說明書指示使用;使用超過6小時要留意皮膚是否有紅腫或癢等不良反應發生,並記得要避開眼睛、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之患處,以避免感染或傷口惡化的風險17。合併用藥勿輕忽 留意成分與劑量有時因為身體不同位置的疼痛,可能會併用到含同類成分的外用藥或口服藥,增加不良反應出現的機率,例如有些女性使用含diclofenac或indomethacin成分的外用藥,以舒緩因運動造成的關節疼痛和肌肉疲勞等症狀;若此時又因經痛,口服含有ibuprofen成分的止痛藥,就可能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因為上述三種藥品成分皆屬於NSAIDs類藥物18,同時以內服加外用的方式,可能導致NSAIDs類藥品使用過量,發生噁心、嘔吐、胃痛、腸胃不適等不良反應機率極可能增加1。因此提醒民眾在用藥時要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使用時注意事項1.勿大面積及大量使用,不建議連續使用超過兩星期。2.一日使用不超過4次(片),貼片每次不超過6小時。3.避開眼睛、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之患處。4.口服止痛藥及乳膏、貼布、凝膠、噴劑勿自行併用,須先諮詢醫療人員。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對於曾有出血病史、對NSAIDs藥物過敏、目前正在使用口服和外用止痛藥的民眾,就醫時應告知醫師及藥師;如果醫生同時處方口服與外用止痛藥品,要依醫囑使用,切勿自行增加使用量或延長使用時間。當用藥期間出現皮膚紅疹、嘴唇腫、發燒、喉嚨痛、眼睛不適及口腔潰爛等,為藥物過敏反應之前趨症狀,應停止用藥,盡速接受醫師診治。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3 科別.耳鼻喉
氣溫過升收冬衣引發敏 醫師:塵螨惹的禍
氣溫回暖,梅雨季即將到來,民眾已開始收冬衣,對過敏體質的民眾而言,等於是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狂打噴嚏、流鼻水的噩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提醒,治療過敏性鼻炎,除了藥物、手術等方式治療外,特定患者也可採用口服減敏舌下錠加強免疫系統,逐步減緩過敏之苦。許哲綸表示,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寢具、軟墊及地毯皆是塵蟎溫床,具過敏體質者,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易引發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過敏初期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水,若未適當處理,反覆發炎會使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增生,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氣喘等。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改善,恐因長期張口呼吸,導致臉型發育異常、咬合不正等。許哲綸說,民眾可透過抽血確認是否對塵蟎過敏,臨床上治療過敏患者,常會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方式,改善急性的不舒適感,若仍無法緩解患者症狀,可改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塵蟎的耐受性。
-
2020-05-13 科別.耳鼻喉
氣溫過升收冬衣引發敏 醫師:塵螨惹的禍
氣溫回暖,不少家庭開始收納冬衣、冬被,但對有過敏體質的民眾而言,恐怕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狂打噴嚏以及鼻塞、流鼻水的惡夢。鼻喉科醫師提醒,治療過敏性鼻炎除了治標的類固醇鼻噴劑、下鼻甲手術之外,針對特定患者,也可採用口服減敏舌下錠,加強免疫系統,逐步減緩惱人過敏之苦,以達到治本之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哲綸指出,最近門診陸續出現不少對室塵螨過敏的患者,由於塵蟎無法以肉眼看見,必須在顯微鏡下觀察,所以被稱為看不見的敵人。塵蟎喜歡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例如寢具、軟墊及地毯都是塵蟎的溫床,無論是成年人或者兒童幾乎都防不勝防。對塵蟎過敏體質的民眾,一旦接觸到塵蟎糞便或腐爛屍體,會造成鼻腔黏膜過敏性發炎,初期症狀是出現鼻子癢、打噴嚏與流鼻水,若沒有適當處理,反覆的發炎會使得上呼吸道黏膜組織腫脹及增生,因而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嚴,和氣喘等。若兒童時期鼻塞問題未治療,更有可能會因長期張口呼吸致使臉型發育異常、牙齒咬合不正。許哲綸說,民眾可透過抽血檢查本身是否有對室塵螨過敏的體質,如出現上述的描述症狀,就應該立刻尋求醫師協助治療,必要時,可以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甚至下鼻甲肥大矯正手術等治標方式,解決急性的不舒適感。若使用一般常用藥物仍無法有效緩解患者的塵蟎過敏症狀,也可考慮口服用減敏舌下錠,藉此提高身體對室塵蟎過敏的耐受性,提升免疫系統對室塵螨的對抗,治療所引起的過敏性鼻炎,但因需每天服用,且整體服藥時間需1-3年,治療的效果才會逐漸顯現出來。許哲綸提醒,防治塵蟎最有效的不二法門還是環境治理,保持居家環境的乾燥及乾淨,才是防治塵蟎的黃金法則,尤其寢具如座罩、枕套、毛毯、床墊套等應常清洗,並建議用55-65℃的熱水清洗,可殺死塵蟎和清除塵蟎過敏原,另外由於竉物狗、貓、兔、鼠、鳥等身上的皮屑也是塵蟎的食物來源,家中有易過敏的人,也不適合在室內飼養竉物。
-
2020-05-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飲酒藥不要? 酒後服用8類藥恐引風險
近日因疫情影響,一名梁姓民眾保持戶外運動的習慣,假日在家小酌怡情,某日喝酒時,一起服用醫師開立的NSAIDs類止痛消炎藥,緩解日前運動拉傷的疼痛感,沒想到竟然解黑便,嚇到趕緊就醫治療,經診斷為胃出血。大家可能會疑惑:怎麼會變得這麼嚴重呢?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酒精與藥品的交互作用,讓民眾了解酒精如何與藥品發生交互作用,哪些藥品與酒精併服可能會引起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建立服藥不飲酒的正確觀念,確保用藥安全。問1:為什麼酒精不能跟藥品併服?當酒精(乙醇)進入人體後,會透過體內的乙醇去氫酶及Cytochrome P450酵素(以下簡稱CYP450酵素)代謝成乙醛,而乙醛是一種毒性物質,除了引起頭痛、心悸、嘔吐、宿醉,也有致癌的風險,乙醛須再透過酵素(乙醛去氫酶)代謝成乙酸,最後形成二氧化碳與水,排出體外。一旦飲酒時併用抑制乙醛去氫酶的藥品,可能影響酒精在體內的代謝,導致乙醛堆積,因而發生臉部潮紅、噁心、嘔吐、頭痛等類戒酒反應(Disulfiram-like reaction)。另外,因CYP450酵素同時也是人體內藥品代謝的主要酵素,而酒精也可能會抑制或誘導CYP450酵素;因此,當酒精與藥品併用時,可能會導致藥品在體內的代謝被抑制,因而增加藥品血中濃度,提高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和增強藥品毒性的可能。另一方面,長期飲酒也可能誘導CYP450酵素生成,促進藥品代謝,導致藥品血中濃度下降,因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此外,也可能使藥品較易轉換成毒性代謝物造成肝損傷。除了影響代謝,酒精與具中樞神經抑劑作用的藥品併用時,也可能發生協同(synergistic)的效果,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比單獨用藥的影響更大,嚴重時可能有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致命的風險。問2:臨床上,哪些藥品會跟酒精發生交互作用?依文獻發現,眾多藥品會與酒精產生交互作用,且影響程度不一,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若正在服用以下藥品,切勿飲酒,否則可能因交互影響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1.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ibuprofen、indomethacin、aspirin可能會增加腸胃道出血風險;鴉片類止痛藥如tramadol、codeine,會增加呼吸抑制的風險;中樞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會增加長期飲酒者肝毒性風險,甚至是造成嚴重肝傷害。2.鎮靜安眠藥: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類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類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減弱警覺性,發生暈眩、嗜睡、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在駕駛或操作機械時可能會發生危險,嚴重時甚至會抑制呼吸。3.抗憂鬱藥:三環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imipramine,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如sertraline、escitalopram,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調節劑如mirtazapine,可能會增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容易發生鎮靜、暈眩、嗜睡等不良反應;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如duloxetine,可能出現嚴重的肝傷害;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如bupropion,可能增加癲癇發生的風險。4.抗生素:metronidazole、co-trimoxazole、頭孢菌素類如cefamandole、cefoperazone、抗結核isoniazid併用酒精可能會產生類戒酒反應;而酒精也會增加isoniazid代謝而影響療效。5.降血糖藥:酒精併用metformin可能增加乳酸中毒的風險;併用胰島素則可能使血糖上升或下降,造成血糖控制不良;與sulfonylurea類如gliclazide、glimepiride、glipizide、glyburide併用,則可能增加低血糖發生的風險,而且還可能造成類戒酒反應。6.抗癲癇藥:phenytoin、巴比妥(barbiturates)類如phenobarbital併用酒精,會增強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而長期飲酒可能使phenytoin無法達到足以控制癲癇的血中濃度,因而影響治療效果。7.心血管用藥:酒精併用降血壓藥物如lercanidipine、doxazosin,會增強血管擴張作用,可能出現嚴重低血壓風險;與verapamil 併用會抑制酒精的代謝,增加中樞神經抑制的不良反應。8.抗凝血劑:酒精併用warfarin可能使凝血時間延長或縮短,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可能升高或下降,因而增加出血的風險或影響治療效果。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飲酒要適量,時時警覺藥酒交互作用的潛在風險;服藥期間飲水不飲酒,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時,建議回診就醫,方能安心用藥,健康又有效 !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1 科別.耳鼻喉
耳朵突然聽不到?專家教你3原則判斷是否為耳中風
「早上睡醒時,右耳耳鳴伴隨著輕微的眩暈,以為是前晚沒睡好的後遺症,仔細聽才發現是右耳「突然」聽不見了,會不會就此耳聾了? 」53歲的趙先生,向來不菸不酒自認身體健康的他,先前聽力檢查都正常,但是今早睡醒突然聽不見聲音,緊張得跑去醫院做檢查,確診為耳中風,讓全家人完全不可置信。聽力師黃妤茜表示,現今生活型態改變,生活壓力大,有愈來愈多中壯年出現突發性耳聾的狀況, 若起床一旦發現耳朵悶悶的、有水聲的感覺、甚至聽不到,就可能是「耳中風」,雖然一般的聽力檢查可以測量出聽力的好壞,但是還要知道病史才能判定是否為耳中風,建議立即至醫院做仔細檢查。什麼是耳中風? 黃妤茜說,「耳中風」就是突發性耳聾,可採用常見的333定律來做耳中風的初步判斷:1、3天內(72小時)2、出現連續3個頻率3、大於30分貝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若發現自己有333定律症狀時,應立即至醫院做檢查,醫院的檢查設備齊全,可以判定並治療。此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第六期期刊中也提到「耳中風」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5到20之中,發病的年齡大多在40歲到54歲,男女相當,多發生於單耳,很少雙耳同時發生,所以一般也不用太過於焦慮。然而,為什麼會發生耳中風呢?黃妤茜指出,有學者主張這狀況是因為供應內耳負責聽力部分的血流下降,與中風的情況相似,而造成耳中風的原因相當繁多,像是病毒感染、血液循環、淋巴、外傷、免疫性問題、腫瘤等都有可能病因,甚至有些耳中風再還沒找到病因就已自癒。在耳中風患者當中,常有作息不正常、生活壓力大、情緒不穩定的狀況,雖然目前與突發性耳聾是沒有直接數據相關,但這些都和免疫力相關,時時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就能降低大部分疾病的風險。有些耳中風患者不用經過治療便會自己痊癒,而無法自己痊癒的患者最想知道的是耳中風會影響未來聽力嗎?耳中風多久會好?黃妤茜強調,耳中風發作「1週內是治療黃金期」,臨床上主多以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治療、高壓氧治療,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後聽力能逐漸復原,若不幸過了黃金期間,聽力可能會惡化、嚴重可能導致永久性耳聾。延伸閱讀: 耳鳴是身體在求救! 3種疾病徵兆你不應忽視 用棉花棒挖耳垢超母湯? 耳燭也NG!醫師提供2妙招
-
2020-05-09 科別.眼部
4種人最易長針眼!該冰敷還熱敷醫師告訴你關鍵
30歲電腦上班族楊小姐,最近一週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臉上長了痘子,眼睛疲累,右眼皮還長針眼,自己熱敷了一天想消腫,結果針眼反而更腫痛,嚇得她趕緊就醫;另一名60歲王先生,則是上個月長針眼自行冰敷擦藥後,針眼變小也不痛不癢,但持續冰敷仍未完全消退,就醫後,醫師告知他,應該熱敷才能消腫。針眼可簡單分為兩種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吳仁斌表示,針眼可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皮脂腺開口阻塞而引起細菌感染,常伴隨紅、腫、熱、痛或合併有化膿等症狀,又稱麥粒腫;另一種是腺體慢性發炎較無細菌感染,在眼瞼上出現腫塊稱為霰粒腫。 麥粒腫(針眼急性期)的膿包正在形成,易紅腫熱痛,倘熱敷容易刺激發炎,而更加重症狀;霰粒腫(針眼慢性期)主要是慢性發炎形成肉芽組織腫塊,適度熱敷能促進血液循環免疫反應,有時可幫助腫塊消退。但有時不好自行判斷正處於急性期或慢性期,所以熱敷、冰敷選擇錯誤,反而加重病情。 治療方面,吳仁斌說,麥粒腫會使用含抗生素的眼藥水、藥膏,或加上口服抗生素治療;霰粒腫則可能合併使用含類固醇藥膏,必要時可考慮局部麻醉手術切開刮除。 針眼的好發族群至於哪幾類人要當心針眼上眼?吳仁斌解釋,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者,常用手揉眼習慣者,愛吃刺激、油炸食物者,或是油性膚質,皮脂腺分泌較旺盛者,以上四類人都屬於針眼的好發族群。 最後,吳仁斌強調,針眼的發生與個人體質有關,但日常生活的衛生習慣也會影響針眼發生的頻率與程度,因此調整生活習慣也能預防針眼,最重要的是,當針眼發生時應就醫診斷,避免自行熱敷或冰敷,以防加重病情。 延伸閱讀: 「這氣候」最容易得針眼 1動作好得快 長針眼不僅是吃太補! 還有這些零嘴也要節制
-
2020-05-08 新聞.健康知識+
皮膚藥膏還在「一條通」擦嗎?小心愈擦愈癢
「一樣是奇癢難耐、紅腫、脫屑,我上次去看醫師說是足部溼疹,擦了藥就有改善,怎麼我將上次用剩的藥膏好心借給小王擦,他卻抱怨愈擦愈癢呢?」 皮膚的症狀有時看起來相當類似,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治療的藥品也完全不同。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外用藥(如:藥膏、凝膠、洗劑等)雖屬相對安全,但外用藥亦是藥,多數藥品仍須經醫師處方或藥師指示下,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正確地使用,才能有效緩解不適並且用得安心。因「人」制宜 – 別人用好,您用也好?上述小王的症狀後來經醫師診斷為「足癬」(即俗稱的「香港腳」),治療的藥物為抗黴菌藥,與治療溼疹常用的類固醇截然不同!因為香港腳為黴菌感染,而類固醇不但無法殺死黴菌,還會抑制免疫反應,單獨用於患部,將使得感染情形加劇!即便是不同人患上同一皮膚病,由於個人體質、耐受程度、及患部嚴重情形不同,所使用的藥物也不一定相同,適合甲的藥,不見得適合用在乙的身上;適合成人的藥,更不一定適合用在孩童的身上。因「時」制宜 – 季節不同,治療策略也不同嗎?以最耳熟能詳的皮膚疾患「溼疹」而言,一年四季都是好發季節;但夏季溼疹常是由於天氣悶熱,汗水刺激皮膚造成;冬季溼疹則是因為天氣乾冷、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無法保持足量水分導致。針對不同季節,治療的策略與藥物也有所不同:夏季發作時,除了以藥膏緩解症狀,還必須保持皮膚透氣乾爽;而在冬季,立即擦藥的效果恐怕相當有限,首要之務是以乳液、凡士林加強肌膚保溼、減少使用鹼性肥皂與泡熱水澡的時間,使用的藥膏除了緩解症狀,通常也含有保溼成分,如尿素(urea)。因「地」制宜 – 擦身體的藥膏,可以擦臉嗎?人體的皮膚在不同部位的厚度不同,吸收與耐受藥物的程度也有所差異,因此醫師也會選用不同濃度或強度的藥品來治療,例如:臉部或接近黏膜的陰部皮膚較薄且敏感,所以與用於軀幹、四肢的藥物強度相較,則較為弱效;不同的部位也影響了所選用的藥物劑型:油膏(ointment)適用於乾燥或角質增厚處;軟膏(cream)適用於溼潤或流汗的部位;洗劑(lotion)及凝膠(gel)則適用於毛髮較濃密,或需要大面積的塗擦的地方,例如頭皮、背部。若皮膚已有傷口,為預防進一步感染,應使用的是抗生素,而非止癢、消炎常用的抗組織胺、類固醇等製劑。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一般家庭可備有針對簡單外傷、蚊蟲叮咬的常備藥,而使用過後未見改善則應就醫尋求診治。外用藥的使用也應依照專業人員的指示,以正確的頻次、用法、用量使用,不應自行購買處方藥,更不應任意與人分享藥物,避免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甚至延誤治療,得不償失。常見皮膚外用藥品成分及作用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0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銀髮族用藥易引腸胃問題 5個生活習慣助預防
常常會聽到銀髮族胃痛、脹氣或是便秘嗎?他們通常會拿出常吃的胃藥或止痛藥來緩解身體不適,但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嗎?有沒有可能是平時的用藥所引起?藥害救濟基金會整理了銀髮族常用的藥品,讓民眾瞭解可能導致腸胃不適的原因。銀髮族用藥的潛在危險其實,長者腸胃不舒服的原因其實很複雜,除了腸胃功能退化引起的不適,服用藥物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可能會比年輕時候更加明顯。這時候如果沒有經醫生診斷,就自己服用胃藥或止痛藥,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可能會惡化病情。依據國民健康署「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顯示,八成以上(87.9%)老人自述至少有一種經醫師診斷確認的慢性疾病,近五成老人(45.9%)有三項以上的慢性病。相較於健康的民眾,為治療這些慢性疾病使用的藥物,可能來自不同科別的醫師處方,或自行到藥局購買,長者可能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在生理老化的情況下,再加上服用藥物之藥理作用影響,銀髮族要特別注意潛在的危險。精神科用藥、氣喘用藥可能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食道肌肉與括約肌的收縮力會退化鬆弛,而出現胸痛、灼熱感、呼吸疼痛、胃酸逆流…等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除此之外,也可能因為黏膜神經刺激感降低,反而會出現噁心、嘔吐、貧血等症狀。除了生理老化的因素,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有些藥物的藥理作用也會讓下食道括約肌放鬆,胃裡的食物或胃酸容易進入食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如:鎮靜劑 (如diazepam),抗憂鬱用藥(如amitriptyline),氣喘用藥(如theophylline)…等。因此長者服用藥物期間,若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狀,建議可以與醫師或藥師討論用藥情況,以適時調整,減少因用藥引起的不適。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導致潰瘍機率增加生理老化同時也可能使胃黏膜,對胃酸的阻抗與保護胃壁的功能減退,使得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機會增加。長者若因為其他病痛,如關節炎等疾病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會出現胃黏膜損傷、腸胃道出血和消化道潰瘍的機率更高。尤其長者可能因為身體疼痛或肌肉痠痛,服用此類消炎止痛藥的機會增加,更要特別注意以上的不良反應症狀。多種藥物長期服用,可能導致排便困難另一個銀髮族常見的腸胃問題是排便困難。生理老化使腸胃蠕動減慢,加上身體活動量下降,增加腸內食物滯留的時間,導致水份過度被吸收,容易發生排便不順的情形。若本身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且長期服用降血壓藥(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腸胃問題服用的胃藥(如含鋁製酸劑);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鐵劑…等,可能使長者有排便困難的發生率更高;其它用藥,如長時間服用止痛藥(如NSAID)、抗憂鬱用藥(如amitriptyline)、抑制過敏藥(如diphenhydramine)、抗巴金森氏藥(如amantadine)…等,也可能會增加排便困難之困擾。如果長者用藥期間有排便困難的問題,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及適度活動後,卻依舊沒有改善時,建議主動與醫師或藥師討論,降低因長期用藥導致排便困難的風險。銀髮族腸胃問題,注意生活習慣與小心用藥長者腸胃功能衰退、加上複雜用藥可能導致腸胃的不舒服感更加重,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服用藥物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醫師醫囑及藥師指示,不要自行用藥。若經常出現腸胃不舒服的情形,要儘早到醫院檢查,或與醫師和藥師討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藥害救濟基金會也提醒民眾,減少服藥期間腸胃不適,除聽從專業醫療人員指示外,可以多注意平日的生活習慣:1.餐後兩個小時內避免平躺,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2.細嚼慢嚥,減少腸胃負擔。3.進餐規律,定時定量,有助於消化液的分泌。4.減少易脹氣、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較油膩食物、糯米……等。5.適度運動,促進腸道蠕動。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05 科別.呼吸胸腔
多數氣喘患者依賴急救吸入劑 醫界:可能提高惡化風險
台灣約有兩百萬名氣喘患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調查顯示,八成四氣喘病患對急救吸入劑呈現中高度依賴,長此以往可能使患者惡化風險不減反增。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小組委員傅彬貴表示,許多氣喘患者感到不適時,會自行赴藥局買急救吸入劑(SABA)來緩解症狀。然而,氣喘為一慢性呼吸道發炎反應,患者應使用含有抗發炎的吸入型類固醇藥物加以治療,即使無症狀時仍應長期規律使用,而非依賴急救吸入劑。傅彬貴表示,急救吸入劑雖能快速使氣管擴張,卻無法降低發炎反應,因此長期使用可能提升死亡風險。根據今年全球氣喘治療指引,如果氣喘患者經常性使用急救吸入劑、使用量達到一年三瓶以上,可能提高氣喘急性惡化風險。但台灣氣喘患者似乎普遍有依賴急救吸入劑的現象;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針對國內八家醫院共400名氣喘患者進行調查發現,高達八成四的氣喘病患對於急救吸入劑的使用認知屬於中高度依賴,而三成一的病患氣喘控制不佳且每周使用這款藥品的次數大於三次。今天是世界氣喘日,衛福部健保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等單位共同簽訂「健康肺氣喘卓越計劃」合作備忘錄,盼醫療院所將正確的治療觀念帶給民眾,並合作精進國內氣喘管理與照護。
-
2020-05-01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警訊該怎麼辦?觀察身高能嗅出端倪!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不少人都減少就醫,對於患有下背痛或骨質疏鬆的50歲停經婦女、老年人,最近更不敢到醫院復健與治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外傷中心主任林鎮江,傳授幾招在家不出門也能緩解疼痛的小訣竅。林鎮江表示,骨質疏鬆是種全身性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好發於女性、老人、停經婦女與缺乏鈣質或運動的民眾,罹患骨鬆容易出現髖骨骨折,且一年內每4人有1人死亡、每20人有1人長期臥床,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感染為主。除高危險群,也有些因為服用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賀爾蒙治療、甲狀腺或腎臟等導致骨質流失,平時鈣質不夠、菸酒不離身、太瘦或不運動也都會影響骨質強度。他說,日常要判斷家中長輩是否有骨鬆,最簡單的方式是看身高,若比年輕身高矮上3公分或後腦杓與牆間距3公分以上等都可能罹患骨鬆,若有疑慮則請專科醫師做骨質密度等檢測。林醫師建議,要避免骨質疏鬆得從生活保健開始,多補充鈣質,可從牛奶、菠菜、沙丁魚、優格或起司攝取,若擔心喝太多奶類會造成拉肚子,可吃一些鈣片,補充蛋白質維持肌肉健康。還有增加維他命D,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曬點太陽,即便現在防疫不出家門,打開陽台曬個15分鐘,可以幫助身體多製造維他命D,並適當做些運動,像慢跑、快走或爬樓梯,來增強肌肉量,減少跌倒或骨折風險。林鎮江提到,罹患骨質疏鬆的患者,容易伴隨下背痛,下背痛是一種腰部不適的症狀,泛指在肋骨到近端大腿間的疼痛感,高危險職業為上班族跟工人,因為得長時間要從地上搬東西、長時間久坐或是錯誤坐姿,以及骨骼、椎間盤退化的高齡族群。而何時該就醫呢?林醫師說,大部分下背痛是肌肉拉傷引起,通常會自行痊癒,不過只要下肢無力、疼痛72小時內都沒改善,甚至出現發燒、大小便失禁,影響到生活就要盡早就醫。他表示,目前可透過藥物、電療、熱療等方式治療,但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或復健,他建議在家可以冰敷、熱敷,來減輕疼痛。如果不適的部位紅腫熱痛,就是處於急性期需要冰敷,冰敷前準備冰敷包,溫度控制在0度,並用濕毛巾包裹,冰敷時間約10到20分鐘,要注意隨時檢查皮膚情況,小心不要被凍傷。解除紅腫 庝痛現象,可用熱敷包,每次熱敷15到30分鐘,溫度約40度,若沒有熱敷包,泡澡也有成效,切記不要邊睡邊敷或重壓熱敷包,更要小心別被燙傷。還可以做增加腰部肌力、肌耐力和柔軟度的運動,像老人家可嘗試平躺床上或地板,接著單腳屈膝,另一隻腳伸直上抬,每個動作維持5秒,重複5到10次雙腳交換,就能達到訓練軀幹及下肢肌力。日常生活中若姿勢不當也會引發疼痛,比如拿地面上的重物時,站穩腳步與肩同寬,不要直接彎腰,先彎曲膝蓋不要彎曲背部,保持腰背挺直,盡可能下蹲再抬起重物,並讓物品靠近身體比較不會受傷。林鎮江表示,在家可做呼吸訓練、冥想或跳瑜珈,保持身心愉快,調整正確姿勢站得好、坐得好,每天多運動,下背痛自然就掰掰了。【更多關於「骨頭」大小事↘↘↘】。「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退化性關節炎悄悄找上門 醫:延誤就醫恐動刀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30 科別.眼部
她熱敷針眼更腫痛 他冰敷針眼也沒好? 醫師解釋給你聽
針眼是常見的眼皮腺體炎症,發作起來有時惱人,許多人卻不知如何才能有效消腫。近日一名30歲的女性疑似因壓力與熬夜冒生針眼,自行熱敷後反而更腫痛。另一名60歲的男子則自行冰敷擦藥,病灶卻未完全消退,就醫後醫師告知他的情形應該採取熱敷。收治上述兩名患者的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吳仁斌表示,俗稱的針眼可概分為「麥粒腫」與「霰粒腫」兩種,「麥粒腫」是皮脂腺開口阻塞而引起細菌感染的型態,常伴隨紅、腫、熱、痛或合併有化膿等症狀;「霰粒腫」則是腺體慢性發炎而在眼瞼上形成肉芽組織腫塊,較無細菌感染。他說,「麥粒腫」急性發炎形成膿包時,患部易紅腫熱痛,此時熱敷容易刺激發炎而加重症狀。霰粒腫不同,它是慢性發炎疾病,適度熱敷能促進血液循環免疫反應,有時可幫助腫塊消退。因此選擇熱敷或冰敷,需要判斷患部是急性發炎或慢性發炎,然而患者往往難以自行判斷,因此建議就醫接受評估。在治療方面,吳仁斌表示,西醫治療麥粒腫會使用含抗生素的眼藥水、藥膏,或合併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霰粒腫則可能合併使用含類固醇藥膏。必要時可考慮局部麻醉手術切開刮除。中醫則可能透過針灸或建議患者自行按摩合谷穴,有助改善臉部病徵。在預防方面,吳仁斌表示,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常用手揉眼睛、愛吃刺激性或油炸食物、油性膚質、皮脂腺分泌較旺盛等,均是好發針眼的危險因子,生活中應該盡量避免,助靈魂之窗維持健康明亮。
-
2020-04-30 橘世代.健康橘
與「老」共存/張曼娟: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你以後也會老那一天,我被小黃司機罵了,他很生氣,我卻覺得心中一片暖意。事情是這樣的,自從父母親老邁,行動愈來愈緩慢之後,我們出門都搭小黃。為了不讓司機等太久,覺得不耐煩,我總在開車門的一瞬間,對司機說:「老人家動作慢,可以先按錶喔。」有些司機就按了錶開始計費;有些司機很客氣,笑笑的說不用先按啦,慢慢來。對於前者,我覺得心安;對於後者,則有更多的感激。那一天,我攔下一輛小黃,像往常一樣請司機先按錶,那位頭髮花白的司機先生轉頭看了看正努力上車的父母親,突然大聲嚷著:「為什麼要先按錶?人都還沒有上車是要按什麼錶?老人家慢慢上車有什麼關係?真的是很奇怪ㄟ……」直到我們全體上車,車子開了一小段,他還是持續碎念。雖然對我凶巴巴,卻很貼心的幫前座的父親繫安全帶,還轉頭問後座的母親冷氣會不會太冷?我的心中湧起一陣暖意,彷彿是不明所以的被撫慰了。前兩年父親摔斷了腿,出門需要坐輪椅,卻又堅持搭公車,所幸家門口就有低底盤公車。我們遇見的公車司機都很好,願意降下車身、架好坡道,幫忙輪椅上車,全程差不多要耗費兩到三分鐘,所幸車上乘客也都耐心等候。我聽說有公車司機拒載輪椅族,還用廣播器大聲廣播:「全車乘客一致性意見不能等你!」公車揚長而去,而那位被拋下的輪椅族已經等了三十分鐘,還得再等三十分鐘。這分明是「一致性的霸凌」,一種野蠻的傷害。三年前的某一天,因為要上課,我無法陪父親出門,於是外籍看護推著輪椅帶父親搭公車,公車司機看見了父親,也聽見了他要上車的請求,卻關上了車門。趕時間去醫院就醫的父親爆炸了,看護說父親大聲怒吼:「你以後也會老!你以後也會老!」車子都已經開走了,還在喊,你以後也會老。我想著父親的憤怒與無助,甚或還有屈辱,感到非常悲傷。我知道他的怒吼是想喚起司機的同理心,可惜,「老」這件事,是許多人想都不願意想的未來。如果連想都不願意想,又怎麼能夠面對呢?四年多以前,我曾在電梯裡遇見一位鄰居少年,他問:「那兩位很老很老的爺爺奶奶,是你們家的,對吧?」我還沒回答,少年已經走出電梯。當時的父母行動自如、頭腦清晰,一切生活皆可自理,我知道他們老了,卻沒意識到他們已經「很老很老」了,父母親真的有那麼老嗎?少年離開之後,我還在想。一個月後父親進了急診室,老,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總在猝不及防的時刻。何必很震驚其實我不反對醫美,也不是沒想過醫美,只是遇見過幾位年長的朋友,他們迷人的風采和雋永的談吐,深深吸引我。雖然容貌確實不再青春美麗,我卻覺得他們連皺紋都那麼好看,令人移不開目光。我想和他們一樣,想要對自己的老去更安然若素。我們的社會對「老」充滿歧視與醜化,每隔幾天,就能在網路上看見某位資深明星的近況報導,有圖有文,可能是和朋友吃飯、去市場買菜、在街上行走,標題通常都是這樣下的:「多年不見,○○○的近照令人震驚!」感覺相當聳動。點進去看看圖片有多令人震驚,才發現當年的青春玉女或是魅力帥哥變成了中年人。只是中年人,距離老年都還有一段相當的歲月呢。他們的身形不復當年纖細,腰變粗了,或許還生出了小腹,頭髮有些花白,臉型圓潤或是瘦削了,衣著當然也不像當年的光鮮亮麗。從幕前退下之後,成為一個尋常的中年人,到底有什麼「令人震驚」之處?還是因為我天天看著自己的中年容顏,早已見怪不怪了?有一次,報導中出現的是一位二十年前的當紅玉女,在她三十歲之前,為了結婚生子,毅然決然退出娛樂圈,銷聲匿跡一段時間。二十年後,被狗仔拍到的她,正在健身房裡做運動,標題依然是「二十年未見,如今的容貌令人震驚。」我感到「震驚」的是,年近五十歲的她依然保持著纖細的身材,穿著緊身運動衣,繃出了完美線條,化著淺淺淡妝的臉龐與當紅時沒有太大差異,反而是因為此刻的自在生活而更放鬆,笑容可掬,看起來更美了。記者敘述時也寫道:「如果不說的話,沒人相信她已經半百了,因為她各方面都維持得很不錯。」然而,這篇報導是這樣結束的:「話雖如此,但是,現年五十歲的她,與二十五年前相比,依然顯出了歲月的痕跡,令人唏噓。」五十歲的人與二十五歲當然不能比,這是最普通的常識吧!狀態保持如此完美的女星都被奚落,我認為這些報導中隱藏的是一種「恐老情結」,只要不再年輕就會「令人震驚」。悲哀的是,人活著活著就老了,無人可以倖免。有些明星與名人為了不「令人震驚」,於是選擇了醫美,結果如何?更多的嘲諷與惡意訕笑四面八方湧來,好像不能以「真實面目」示人,就是一種欺瞞的罪女人的老,比起男人的老,似乎是更嚴重的「錯誤」。最近的例子就是好萊塢偶像明星基努.李維和他的銀髮女友,終於公開戀情,攜手曬恩愛。基努.李維被稱為「全世界最寂寞的男神」,二十年前,他的前女友意外過世,他似乎封閉了心靈,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他常常都是獨來獨往,獨自搭乘地鐵,坐在路邊喝可樂,過著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而後,他遇見了Alexandra Grant 這位女性朋友,兩人有相同的愛好與興趣,都喜歡藝術和慈善活動,還一起創辦出版社,成為合夥人。經過十年時間,兩人才從朋友變為戀人。因了解而相愛,不是最令人安心的關係嗎?他們追求的不是彼此的美貌、錢財、名聲,只是想要在往後的人生成為伴侶。這是心靈能量旗鼓相當的伴侶啊。消息曝光之後,當然有許多人為基努.李維感到高興,卻也必定會有媒體和網友,對Alexandra Grant 的銀白髮色與未經醫美的天然樣貌訕笑嘲諷。人們已經習慣了媒體上不斷醫美、不肯老去的容顏了,這樣毫不介意的呈現真實年齡,彷彿是一種冒犯。然而,巨星級的基努.李維見過多少傾國傾城的年輕美女?完美無瑕的臉蛋、傲人的身材,舉手投足都是女神風範,可惜,那些女子都沒能打動他。他願意把愛情與靈魂交託給Alexandra Grant,正因為這才是他真正渴望的女子;他不是用視覺審美,而是用靈魂審美。其實,Alexandra Grant 並不是「老女人」,她比基努.李維還小九歲呢。她只是沒有努力的維持或加強自己的青春外貌而已,她加強的是別的部分,那可能是這對戀人覺得最重要也最可貴的。因此,在基努.李維眼中,她的美麗無可取代。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活到八、九十歲的人只會愈來愈多,看見媒體一面倒的「恐老情結」,我才覺得真是「令人震驚」呢。人為什麼要老?老,是我們從未學習、也避免思考的事,當它赫然降臨時,只能驚惶無措、困惑惱怒。父親剛過八十歲時,聽力明顯下降,加上不明所以的罹患了罕見疾病紫斑症,天天服用大量的類固醇藥物,心情很低落。有一天早晨,我從睡夢中驚醒,聽見他號啕的哭聲,痛徹心扉的問:「人為什麼要老?老了為什麼這麼悲哀?」他是家裡最老的,沒人能回答他的問題,也沒人知道他還會比老更老。從那時開始,我就在思考老的意義。人從小到大,學習規矩、辨別是非、努力向上,爭取更多的資源與社會地位。當我們老的時候,應該要活得更自然,而不是更成功。明白了生老病死亦如春夏秋冬,一片欣欣向榮的葉子,到了最後的季節,便是要枯萎、要凋落的,一陣風過,輕輕的飄落在土地上,永遠的睡去了。在永遠睡去之前,我們還有機會可以回溯自己的人生,那些該道謝的、該和解的、該承擔的、該放下的,都能好好去做,無所畏懼。孔子曾經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段對於老的論述,我是頗為同意的。孔子勇於面對老年身體機能只會變得衰弱的事實,於是,需要戒斷的是還想獲得的心態。想要得到更多錢財、更多注意力、更多主控權、更多晚輩的關心……往往成為痛苦的來源,也讓照顧者感到困擾。既然血氣已衰,就該心平氣和,對身邊的人多些體諒與同理心,對天地萬物有更多感謝,不要再想著獲取什麼,而是願意多付出一些。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原本就是什麼都帶不走的,為何不在可以作主的時候,主動給予和付出呢?不求回報的付出是真正的快樂,一次又一次付出,愈來愈多的快樂,臉部的線條柔和了,自然散發出令人想要親近的氣場。走過年輕與壯年,在情感的糾結纏繞與職場的明爭暗鬥之後,終於來到老年,從焦躁煩悶走到清涼之地,不是上天的恩賜嗎?讓我們可以放下許多重擔,整理出一個更和諧美好的世界,而後好好告別。如此想來,老年真是人生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階段,讓我們有機會漂亮退場,留下善意與溫情。本文摘自《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張曼娟老師系列報導↘↘↘】。「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30 科別.耳鼻喉
鼻塞打噴嚏流鼻水不一定是感冒 過敏性鼻炎可微創手術
「一直鼻塞好困擾!」臺中榮總嘉義分院耳鼻喉科門診,每逢季節交替,就有許多過敏患者因無法克制的打噴嚏、流鼻水,及嚴重鼻塞等症狀,憂心是長期感冒未癒而就診,耳鼻喉科醫師林陞樵說明,這其實是過敏鼻炎惹禍,透過藥物、健保微創手術都可治療。林陞樵指出,過敏性鼻炎與感冒造成急性鼻腔發炎不同,過敏性鼻炎通常因接觸過敏原出現誘發症狀,症狀為反覆發作,時間可能持續數週,症狀為明顯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及鼻涕逆流,不會有發燒、喉嚨痛症狀;感冒經過潛伏期,症狀慢慢出現,大約持續3至14天,可能會合併喉嚨痛、發燒及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林陞樵表示,臺灣有過敏性鼻炎比率約占總人口3成,許多人飽受過敏困擾,強忍呼吸不順暢症狀,未即時就醫丶接受治療,部分長期慢性鼻發炎患者,最後產生下鼻甲肥厚增生,甚至合併鼻中膈彎曲,因鼻腔呼吸的通道狹窄,導致嚴重鼻塞、鼻腔黏膜增厚發炎,不僅增加鼻竇炎發生機率,也讓患者呈現精神萎靡、影響工作或學業表現。林陞樵說明,過敏性鼻炎病因多來自天氣溫差、過敏物質等,刺激鼻腔黏膜後慢性炎症反應,初步治療可使用局部類固醇鼻噴劑,及口服抗組織胺緩解症狀,若藥物無法緩解,可採微創手術,對鼻塞、流鼻水、慢性咳嗽等症狀控制有良好療效。他說,在僅約1至2毫米以下的鼻腔構造內,進行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效果顯著。另慢性肥厚性鼻炎,目前微創切削管刀及無線熱頻手術,可不需住院,手術30分鐘可完成;另合併鼻中膈彎曲或鼻塞症狀較嚴重患者,則建議接受局部麻醉的鼻道成形術,手術約30分鐘完成。
-
2020-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川崎氏症或與新冠肺炎病毒相關 歐洲醫師紛示警
包括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在內,歐洲多國近來傳出兒童罕見疾病「川崎氏症」案例增多,醫師示警之餘,也開始研究這和引發新冠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有關。美聯社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本週稍早英國兒科加護學會(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Society)示警指出,過去3週英國罹患「多重系統發炎症候群而需接受加護照顧」的兒童增多,「讓人益發憂心」是否有種新冠肺炎相關症候群正在兒童族群出現,還是另一種不明疾病造成這種症候群增多。英國皇家兒科和兒童健康學院(Royal College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RCPCH)院長維納(Russell Viner)表示:「我們已經知道非常少兒童會成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重症,非常罕見。」他說,上述症候群可能是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造成,一些感染新冠肺炎的成年人也有類似症狀。上述多重系統發炎症候群病例也通報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 TSS)或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特徵,由於確診新冠肺炎的兒童不多,科學家不確定這些罕見症狀是與新冠肺炎有關,或為其他因素造成。衛生官員估計英國有10至20例這類病例,英格蘭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 England)正在緊急調查。維納表示,醫師有在研究是否為其他病毒或新藥造成,「但初步假設是與冠狀病毒疾病相關」。西班牙小兒科協會(Association of Pediatrics)最近也對醫師提出類似示警,指出近幾週有些學齡孩童出現「不尋常的腹痛伴隨腸胃症狀」,可能導致數小時內出現休克、低血壓、心臟問題,「最重要的就是發現(症狀)後儘速送醫」。義大利加斯里尼醫院(Gaslini Hospital)醫師、義大利兒科醫師學會(Italian Paediatricians' Society)成員拉維里(Angelo Ravelli)則對1萬名同僚發出通知說,義大利新冠肺炎重災區的川崎氏症患者不尋常地增加,其中部分兒童病患本身感染新冠肺炎,或與確診者有過接觸。拉維里表示,這些兒童對傳統療法沒有反應,一些人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治療,出現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患者需要呼吸協助且進入加護病房治療。根據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川崎氏症症狀包括高燒持續5天以上、紅疹、頸部淋巴結腫大。英國華威醫學院(Warwick Medical School)榮譽臨床講師吉爾(James Gill)表示,這些通報讓人憂心,但目前缺乏有力證據證實為新冠肺炎造成。法國和比利時也已出現疑似病例。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兒科教授拉斯穆森(Dr. Sonja Rasmussen)表示,美國有一宗類似案例,是一名6個月大加州女嬰診斷出川崎氏症,接著又查出罹患新冠肺炎。拉斯穆森表示,上述來自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通報未詳細說明兩種疾病是碰巧同時發生,或新冠肺炎以某種方式導致川崎氏症。目前為止,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比率是所有族群中最低的,來自中國7萬5000多例的數據顯示,兒童病例只占2.4%,且多為輕症。
-
2020-04-29 科別.骨科.復健
不小心跌倒 竟粉碎性骨折
根據統計,50歲以上女性,每三位就有一位因骨鬆而骨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蕭龐軒表示,骨質疏鬆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例如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很多人以為這是老化現象,輕忽治療,一旦跌倒或受外力撞擊,易導致骨折,嚴重失能影響生活品質,尤其髖骨骨折後,一年死亡率高達20%,堪稱健康的沉默殺手。噬骨細胞超過造骨細胞蕭龐軒說,一位不到60歲的女性,跌倒後粉碎性骨折,透過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診斷,骨密度檢測是-4,病患的骨質相當差,為嚴重骨質疏鬆症,接受建議使用骨鬆藥物治療後, 因而避免骨鬆繼續惡化。骨鬆症是一種隨年紀增長而退化的疾病,正常人身體的骨骼內有「噬骨細胞」和「造骨細胞」兩種細胞,噬骨細胞負責「吃掉」老舊骨頭,而造骨細胞負責製造新骨頭。人在20至30歲,骨密度達到一生顛峰,但50歲以後,人體受到激素分泌下降影響,導致噬骨細胞活性增強,超過造骨細胞,當骨質流失的速度高於骨質製造時,骨密度便會下降,因此「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婦女」都是骨鬆高風險族群。骨鬆學會建議,50歲後若發生骨折、身高縮水超過4公分、貼壁站直時後腦勺與牆距離超過6公分、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離小於1指幅寬或2公分,使用類固醇藥物,則為骨鬆高危險群。可評估10年內骨折機率目前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為標準,骨密度通常以T值標準差為代表,T值是與年輕成人平均值相較的標準差。若骨密度T值介於-1至-2.5屬於骨質缺少者;骨密度T值小於-2.5則為骨質疏鬆。除了檢測骨鬆,蕭龐軒建議,再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兩者綜合評估後,若主要骨折風險高於20%、髖骨骨折風險高於3%,應積極用藥治療。FRAX為世界衛生組織開發,民眾可自行上網評估10年內骨折的機率,運算出10年內髖骨骨折機率以及10年內主要骨鬆性骨折的可能性。平日補充鈣質、維生素D骨鬆藥物有抑制骨質流失和促進骨質增生兩大類,前者是停止骨質繼續流失,後者則是促進骨質生長。藥物使用方式分成口服及針劑型,若病患對於口服藥物順從性較低,可選擇針劑型骨鬆藥物。蕭龐軒說,近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民眾害怕就醫,但現在有皮下注射骨鬆藥物,若骨折可能造成患者無法自主生活,同時影響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持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防止治療中斷,請一定要經醫師謹慎評估再用藥,才能維持良好骨質。用藥之餘,平日同時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多攝取例如牛奶、豆製品和小魚干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雙管齊下,讓骨鬆藥物發揮成效,同時搭配負重運動如慢跑等,可減緩骨鬆惡化。檢測骨密度 及早用藥蕭龐軒也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國內政策長期宣導三高疾病的重要性,反而忽略骨鬆的危險性,建議65歲以上長者、停經婦女,合併體重過輕、服用類固醇藥物、有骨鬆家族史或抽菸、飲酒等危險因子者,立即接受骨密度檢測,及早接受骨鬆藥物治療,避免發生骨折。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4-28 科別.消化系統
腹痛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從痛的時間點分辨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是指胃、十二指腸等部位的黏膜受到胃酸侵蝕造成表面黏膜組織受損,形成深入黏膜下組織的傷口,又稱為「消化性潰瘍」,國人的盛行率約10~15 %,是相當普遍的胃部疾病。患者會有上腹部疼痛感,燒灼感、悶痛、鈍痛、脹痛、壓迫感;或是感覺到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嚴重者會有解黑便(如瀝青顏色的黑便)血便、吐血或吐咖啡色食物殘渣等出血症狀,甚至胃穿孔、十二指腸穿孔。若懷疑自己有消化性潰瘍,可接受胃鏡或消化道鋇劑X光檢查,確認病灶。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表現的症狀有點不同,胃潰瘍通常是吃飽飯後痛;而十二指腸潰瘍則是飢餓時特別會覺得不舒服,尤其是飯後2~3小時或深夜時分胃部已排空時,特別有疼痛的感覺。也有人患有消化性潰瘍但症狀不明顯,直到健康檢查才發現胃壁上有許多小小的潰瘍痕跡,這是因為每個人耐受度不同,有人已到潰瘍卻沒感覺,有的人痛到不行結果只是胃輕微發炎。但若症狀嚴重卻置之不理,可能出血至嚴重貧血昏倒、甚至穿孔導致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保命,不可輕忽。發生原因多與生活飲食習慣不良、三餐不定時定量、暴飲暴食有關,而若為容易緊張、生氣,精神和生理壓力過大,或喜好攝取刺激性的食物也可能發生;另外,服用藥物,如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阿斯匹靈、類固醇等,甚至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可能出現。若要避免消化性潰瘍,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紓解壓力、保持心情舒暢外,也要避免傷胃藥物和食物,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菸、酒,而已有嚴重胃部不適的慢性病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換藥,或是用藥時併用胃藥,減少傷害。延伸閱讀: 肚子痛卻說不出是哪裡痛? 看醫生時必答4個問題揪兇手 以為只是胃痛,就醫變胃癌!別靠止痛藥,有這6症狀要趕緊看醫生
-
2020-04-26 橘世代.健康橘
退化性關節炎悄悄找上門 醫:延誤就醫恐動刀
一名剛滿50歲吳小姐,去年結束28年教師生涯,退休後,她每天到操場健走騎腳踏車,不料才過一周,竟出現膝蓋痠痛的情形,連爬樓梯都無力;輔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張書豪表示,很可能已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可透過強化肌力、復健運動或藥物等方式治療,「若就醫時間太晚,最後恐怕得動刀。」張書豪指出,隨著年紀漸長,難以避免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其中膝蓋、髖關節、手部、背部等地方最為好發;以職業類型來說,勞動工作者因常需彎腰、深蹲、抬重物,較易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但現代人因缺乏運動習慣,許多40、50歲的人即便坐辦公室工作,也常有關節痠痛的情形,加上肌力不足,長久下來,退化性關節炎恐悄悄找上門。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病因為關節軟骨受傷或磨損,導致關節表面凹凸不平,或出現骨刺,主要的症狀有關節疼痛、僵硬、腫大,最嚴重甚至可能變形;患病者在活動關節時,常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做起立、蹲立等動作皆窒礙難行。張書豪表示,當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時,若採取按摩、推拿等方式,雖可緩解不適,但對長期治療幫助不大,主要建議採鍛鍊肌力、復健運動等方式,增加關節活動度及肌耐力,延長關節使用期限;若狀況較嚴重者,可輔以藥物治療,注射玻尿酸、類固醇,但萬一就醫時間延誤,關節已失去功能,則可能需開刀置換人工關節。為了讓民眾在家也能有效鍛鍊肌力,減少關節痠痛,張書豪提供4種方式:第一「仰躺抬腳訓練」,伸直膝蓋,腳掌與小腿呈直角,保持姿勢將腿抬至45度左右,維持10秒再慢慢放下。第二「膝蓋伸展訓練」,坐在椅子前端,雙腿微彎,腳掌與小腿呈直角,伸直膝蓋維持10秒。第三「抬腳跟訓練」,站立並將雙手撐在牢固桌子或椅子上,慢慢踮起腳尖,維持10秒鐘再慢慢放下。第四「靠牆訓練」,上半身靠牆,屁股貼緊,腳跟離牆面約15公分,輕輕往下蹲,膝蓋不超過腳尖,停留10秒,再慢慢用膝蓋把身體撐起站直。張書豪說,以上4種運動皆可每日進行,每種反覆做20至30次,視個人身體狀況調整,中間需適當休息;若想出門運動,少做慢跑、跳躍等對膝蓋傷害較大的動作,可改為游泳、快走等緩和方式。【更多熟齡需知大小事↘↘↘】。挑戰人生第一座百岳 在家練體力的三個準備。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在家運動/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3 科別.眼部
眼睛沒症狀也會得青光眼! 眼科醫師點名5大族群要注意
「醫師,我眼壓高是不是青光眼?」、「我眼壓低怎麼還會青光眼!」這是許多患者常見的疑問,眼科醫師王孟祺指出,眼壓只是青光眼一種診斷標準,不能單靠眼壓判斷,在台灣就有1/4患者屬「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民眾容易忽略,呼籲家族史、高度近視等高風險族群,40歲後應檢查青光眼。何謂青光眼?王孟祺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群疾病的統稱,共同的病理是神經的傷害,造成特殊的視野變化,如果不治療將漸進失明,通常是眼壓超過視神經可以接受的程度。他補充,眼壓會影響青光眼的預後,青光眼治療最重視控制眼壓,控制越好,讓視神經損傷機率降低。醫師提到,正常眼壓平均是16毫米汞柱(mmHg),正常範圍11-21毫米汞柱(mmHg),然而即使眼壓正常,不代表就不會得青光眼,也不是高於正常範圍就有青光眼。「不能單靠眼壓作為診斷青光眼的標準,只是其中一項指標。」王孟祺醫師強調,根據統計,台灣青光眼患者中,有1/4眼壓正常,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很多人檢查發現眼壓正常,且沒有異狀,容易輕忽。因此,如果有家族史(父母、兄弟姊妹)、高度近視(出過500度),年紀大(70歲以上有5-10%有青光眼)、有心血管疾病(容易頭痛、頭暈、手腳冰冷),較容易有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另外,有使用類固醇、散瞳劑等藥物,也要注意青光眼風險。王孟祺醫師提醒,這類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往往沒有症狀,患者不容易發覺,因此有上述風險因子,40歲後應檢查青光眼的可能性,若不幸診斷有青光眼,除配合醫師治療外,每半年應追蹤一次,評估視神經功能的控制情況。(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眼白冒血塊別以為是小事! 伴隨6狀況快就診 眼睛不舒服就點眼藥水? 眼科醫師警告7種人不可以亂點
-
2020-04-22 醫療.皮膚
蕁麻疹來得也去得快!發病期注意這8點即可控制
皮膚突然起疹子,癢得受不了,一下子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又換別的地方癢,這種像風一樣多變的皮膚疾病,就是俗稱「風疹塊」的蕁麻疹。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和改善?而在發病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呢? 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表示,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起清膜」,會忽然出現,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發作部位像蚊子叮咬引起的腫塊,形狀和發生部位都不固定,通常同一部位24小時內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下任何痕跡,但是其他部位又出現新的病灶,而且奇癢無比,嚴重時甚至合併黏膜水腫,包括眼睛、嘴唇、咽喉都會水腫;約20%以上的人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蕁麻疹。 蕁麻疹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症狀不超過6週)屬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是因為體質過敏者,體內有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而引起。 慢性蕁麻疹當中有6成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比較難找出原因;另外,屬於「誘發型蕁麻疹」,包括物理性蕁麻疹,如皮膚劃紋症、延遲型壓力性蕁麻疹、震動型蕁麻疹、冷蕁麻疹、熱蕁麻疹、運動引發型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膽鹼型蕁麻疹、接觸性蕁麻疹、水因性蕁麻疹等;醫師可從問診中找出一部分引起蕁麻疹的原因。 急性蕁麻疹的病人,應避免接觸過敏原,症狀輕微者須多喝水休息幾天,通常會自行緩解,嚴重一點會使用抗組織胺,若症狀很嚴重,或是引起血管水腫,會短期使用類固醇。 發作期病人要多喝水將過敏原代謝出去,癢的時候可以冰敷,避免用手抓患處,以免造成傷口而引起感染或留疤,通常幾天後會痊癒。為預防再發,病人要注意避免再接觸引起過敏的食物或物質。 至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最重要是找出原因並遠離,由於不容易找出確切因素,很多病人即便回想,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引起蕁麻疹,或是就算知道工作壓力是主因,也不一定能因此辭職,所以,治療上比較麻煩,治療時間會比較久。 主要使用抗組織胺予以控制,在規律用藥情況下,建議持續半年到一年,甚至兩年,可獲得緩解,目前多用口服藥治療,若口服藥療效不好的,也有外用針劑,可使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面對奇癢無比的蕁麻疹發病期,朱宮瑤提醒8點注意事項: 1、耐心用藥,勿自行停藥。2、若與壓力有關,建議調整作息,放鬆心情,必要時請身心科醫師協助。3、少數與自體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有關的蕁麻疹,需要驗血或檢查加以確定。4、急性蕁麻疹與過敏有關,對於造成過敏的食物和物品應先避免。5、食品添加物也可能與蕁麻疹相關,建議發病期盡量以清淡、天然飲食為原則。6、提升免疫力的中藥應先暫停,以免提升免疫力而較難控制。7、如果因喝酒引起酒疹,應暫時避免飲酒。8、少吃油炸、燒烤、辛辣等比較容易刺激身體黏膜造成反應的食物。 延伸閱讀: 過敏讓眼睛發癢卻不能揉? 別忍了!2動作也能緩解 香港腳傳染性高! 日常3習慣不改掉黴菌馬上盯上你
-
2020-04-22 科別.皮膚
防疫減少回診 當心乾癬擴大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數月,醫師臨床觀察發現,五成乾癬輕度患者擔心增加感染風險未規律就醫,甚至自行減藥或中斷治療,部分患者再度就醫時病灶已明顯變多、變大。一名罹患中度乾癬的四十歲男子,過去規律就醫,病況控制得宜,近兩個月未定期回診,導致病灶面積快速擴大,還延伸至頭皮、臉部、軀幹及四肢。俗稱牛皮癬須藥物調控免疫系統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婉若表示,乾癬俗稱「牛皮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可能源於遺傳、外界感染源、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情緒壓力等因素,誘發人體免疫系統的T細胞不當活化、細胞激素增加,引起表皮細胞過度增生,患部可見紅色斑塊合併有銀色鱗屑脫落等現象。患者一旦發病就無法根治,終生須藉由藥物調控免疫系統平衡,才能穩定控制病灶。然而,近來陸續受天冷、春節假期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發現許多患者減少回診,甚至中斷治療數月。李婉若坦言,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乾癬患者較易感染新冠肺炎,患者仍應維持免疫力避免染上新冠肺炎,一旦確診,重症風險恐高於一般民眾。患部面積較大吃藥加上紫外線治療李婉若表示,臨床上會針對面積較小病灶,開立外用藥膏治療;面積較大的病灶,會加開全身性口服藥物同時輔以紫外線照光治療。如果患者仍無法獲得良好改善,可為患者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以最新生物製劑抗介白素23為例,有超過八成的患者達到九成改善,也有近六成的患者可以完全看不見病灶。不過,患者需符合條件,才能申請健保給付。生物製劑同時具便利性,皮下注射頻率有每一周兩次、二周一次、每月一次、兩月一次及三月一次的劑型。眼見針頭會害怕、會暈針的患者,可選擇筆針型產品,注射時看不到針頭,置於皮膚按壓下去即可,同時可降低患部疼痛感。使用生物製劑須追蹤一些感染疾病不過,李婉若也提醒,生物製劑的肝腎副作用比部分口服藥物少,長期臨床觀察顯示安全性高,且能有效調節失調的免疫系統,但仍要注意追蹤一些感染疾病,如B型肝炎患者、C型肝炎患者及結核病患者等,這類患者如果同時需要使用生物製劑,均須定期回診追蹤感染變化情形。要避免新冠肺炎來敲門,乾癬患者除了要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平時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等,同時要讓作息與睡眠規律、飲食營養均衡、學習紓解壓力,更要避免抽菸喝酒等誘發惡化的因子。另外,由於陽光中有段特殊波長的紫外線正是臨床上照光治療所用,建議患者可每天抽空到戶外曬太陽,有助穩定病況。
-
2020-04-21 科別.呼吸胸腔
新冠肺炎跟一般肺炎有什麼不一樣?為何肺阻塞病患要特別防範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在全球蔓延,對於肺阻塞患者來說,更要特別留意。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晟瑜表示,肺阻塞是一種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患者肺功能較差,所以較容易受到感染,氣溫較低時,稍不注意,也容易出現惡化狀況。大部分肺阻塞病患本來肺部功能就已受損,這些病患在急性感染之後,可能得住院,造成呼吸衰竭的風險亦比較高。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緊張,建議病患盡量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記得戴口罩、多洗手,而且要遵從醫囑,正確使用藥物。常聽到的肺炎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差異為何?肺阻塞患者因肺臟較不健康,罹患肺炎的比例較常人高4倍〔1〕 ;更有數據指出,每十個人中最少有一位三年內會再罹患肺炎〔2〕,需要特別留意。張晟瑜醫師解釋道,一般來講肺炎包括感染性肺炎和非感染性肺炎,感染性肺炎可能是因為細菌、病毒或黴菌等病原侵入肺臟所造成。目前廣受關注的新型冠狀病毒會造成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不同的地方是,病毒性肺炎會在肺臟裡或肺臟外出現一些非典型變化。肺阻塞併發症嚴重的病毒性肺炎的病程進展比較快,在胸腔X光上的表現跟常見的細菌性肺炎不太一樣,即使痊癒後,部分病患肺臟會出現纖維化的變化。病毒性肺炎所造成的發燒可能比較高,且合併有肌肉痠痛、關節痠痛、頭痛等症狀。少數病毒性肺炎可能引起人體比較強烈的自體免疫反應,有點像免疫風暴,導致肺部細胞死亡,這也是許多病患在痊癒後出現肺部纖維化變化的主要原因。肺阻塞急性惡化,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樣,都會出現咳、痰、胸悶等症狀,患者應如何辨別?如何應對?張晟瑜醫師指出,無論是肺阻塞急性惡化或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都會出現咳、喘、痰、胸悶等症狀,不容易辨別。但是病毒性的肺炎,除了有呼吸道症狀,還可能有發高燒、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肺阻塞急性惡化時可能沒有發燒,或是輕微發燒。 出現相關症狀時,建議要盡快就醫,醫師可以透過X光或其他檢查來判斷。無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肺阻塞患者遭到感染後,病情容易因此惡化。所以醫師提醒肺阻塞患者須接種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避免類似情況發生。肺阻塞患者使用藥物時要留意什麼?目前治療肺阻塞比較常見的藥物有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和吸入性類固醇,根據研究,吸入性類固醇有可能造成肺部感染的風險增加,罹患肺炎的風險會增加20-30%〔3〕 ,所以肺阻塞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張晟瑜醫師提到,除非慢性肺阻塞病患有合併明顯氣喘,或是血液裡的過敏指數比較高,或已使用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仍無法控制症狀,才會考慮加上吸入性類固醇。此外,張晟瑜醫師也補充,除了肺部感染,吸入性類固醇的副作用還可能出現口腔潰瘍、口腔黴菌感染,至於全身性的影響較少,不過由於成人使用的吸入性類固醇劑量較高,在一些研究分析裡,可能使得產生白內障、骨折的機率增加。循序漸進的階梯式治療針對肺阻塞會採取「階梯式治療」,張晟瑜醫師道,「階梯式治療」就是根據症狀將患者區分成A、B、C、D等四類。A類患者的症狀不明顯且不常急性發作,通常會給予單方支氣管擴張劑,在不舒服的時候使用。B類患者持續有症狀,走路、運動會喘,但是不常急性發作,我們會建議規律使用單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治療。C類患者的症狀不明顯,但經常急性發作而跑急診,我們會建議規律使用單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來保養。D類患者平常就有症狀,且經常急性發作,我們會建議使用單方或複方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並視狀況加入吸入性類固醇。治療肺阻塞時,吸入型藥物的效果都比口服藥物的效果好很多,我們都建議盡量使用吸入型藥物,可以避免藥物造成全身性副作用。醫師都會依照病情,循序漸進使用不同的藥物。肺阻塞不可逆,保養重點記起來張晟瑜醫師提醒道,氣溫劇烈變化、細菌或病毒感染、空氣污染、壓力都會增加慢性肺阻塞急性惡化的風險。這四個原因可能讓原本控制穩定的病患提早回門診甚至跑急診的比例增加。曾經有位70幾歲老榮民,是個老菸槍,每次問他有沒有戒菸,他都會說「有抽比較少」,但其實一直都有在抽菸。夏天的時候,病情較穩定,他會自己把藥物減量,冬天一到他幾乎都會跑急診。後來有一年冬天,老先生又來急診,由於狀況較嚴重就被插管進入加護病房,對他產生很大的衝擊。通常插管會是病患生命中很大的轉捩點,這位老先生從那次經驗後,再也不敢抽菸。臨床上很常見這樣的患者,他沒辦法理解肺阻塞必須規律用藥,讓呼吸道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況。肺阻塞基本上不可逆,只會慢慢變差,惡化的速度就取決於是否好好用藥、有沒有戒菸、有沒有經常急性惡化,肺部的復健運動也非常重要,有助改善生活品質。戒菸與否,治療效果差很大張晟瑜醫師強調,年輕時抽菸可能感覺不明顯,但進展到慢性肺阻塞後,有戒菸跟沒戒菸,肺部感染的頻率就不一樣,沒有戒菸的病患常常會反覆發作,然後反覆感染,而且藥物治療的效果都不太好。除了可能造成肺炎、急性發作比例增加之外,抽菸也使罹患肺癌的風險增加。肺阻塞還可能影響肺癌的治療,因為肺功能比較不好,就算早期發現,外科醫師可能也會擔心肺功能不佳,而不敢動手術切除。危險因子要避免,早期症狀多留意抽菸是導致肺阻塞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可能與粉塵暴露的職業有關,例如做牙材、磨石、洗地板、噴砂、油漆等。慢性肺阻塞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有痰、容易喘,喘通常是比較後後期的症狀。我們會問患者,究竟是走路會喘、爬樓梯會喘、還是坐著就喘,這是不一樣的嚴重度。建議有抽菸、長期咳嗽、或痰很多的民眾,只要上述症狀持續超過三周,要到胸腔內科就診,看看是否有肺阻塞、感染、甚至肺部腫瘤的狀況。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藥物治療,至於戒菸的部分,目前已有戒菸輔助藥物可以使用,愈早把菸戒掉,對健康愈好!1. Identifying the associated risks of pneumonia in COPD patients: ARCTI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Respiratory Research volume 19, Article number: 172 (2018)2.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rch Bronconeumol. 2005 Nov;41(11):607-11.3. Identifying the associated risks of pneumonia in COPD patients: ARCTIC an observational study. Respiratory Research volume 19, Article number: 172 (2018)原文:新冠病毒蔓延中,肺阻塞患者請提高警覺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18 科別.耳鼻喉
鼻涕倒流令人訝異的真相!三大原因讓您一次掌握
「陳醫師,我之前一次感冒後,就感覺鼻涕倒流一直到現在,讓我很困擾...」「常常覺得自己一直在吞鼻涕,這些鼻涕倒流究竟是從哪來的啊?」若要說耳鼻喉科門診最常見的症狀,我想「鼻涕倒流」絕對穩坐排行榜前幾名。身為鼻過敏兒的我,以前也常深受鼻涕倒流的困擾。因此,面對有鼻涕倒流症狀的朋友,我盡可能地從問診和檢查中抽絲剝繭,希望幫忙找出最可能的原因,以求對症下藥。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鼻涕倒流,但您知道鼻涕倒流也可能是正常現象嗎?還有這些鼻涕此時此刻正悄悄地被您吞入肚子裡嗎?今天就藉由這篇文章,我將與您分享關於鼻涕倒流的真相,並為您整理造成鼻涕倒流的三大原因,希望讓您快速了解,且讓我們一起看下去...關於鼻涕倒流,先告訴您真相 鼻涕倒流其實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已經造成明顯不舒服,請尋求醫師協助找出原因。居然有「正常」的鼻涕倒流?這些鼻涕是從哪來的啊?我們的上呼吸道一路從鼻子到喉嚨,都被一層「黏膜」所覆蓋。顧名思義,這層黏膜就是會分泌「黏液」的膜,這些黏液由黏膜的腺體所製造,每天大約會製造 1 到 2 公升的黏液,默默地往後往下流到喉嚨,這些是「正常」的鼻涕倒流,平時我們並不會注意到它。所謂流水不腐,這些不停流動的黏液,就像灑水系統一樣,除了讓鼻子和喉嚨保持濕潤,更能沖掉吸入鼻子或喉嚨的髒污或病菌,是保護我們上呼吸道健康的一道重要防線。這些鼻腔分泌的黏液當中,有三分之一會從鼻子流出,其他則是往喉嚨方向流下,被我們吞入胃中。那「不正常」的鼻涕倒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上面提到這些平常就不斷倒流的黏液不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不過,有許多問題會導致不正常、令人困擾的鼻涕倒流,我試著把這些原因歸納成三大類,希望能幫助您理解。這三大類原因分別是:「鼻涕製造過多」、「鼻涕排不出去」、「鼻涕變得太黏」。鼻涕倒流第一類:水龍頭沒關緊-鼻涕製造過多鼻涕產生得比平時還多,就像水龍頭沒關緊一樣,下游處因此淹水。常見的原因如下:• 感染性鼻炎:舉凡病毒、細菌、黴菌...等病原,都會造成鼻腔的感染,進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倒流。 • 過敏性鼻炎:環境中充滿各式各樣的過敏原,如塵蟎、黴菌、貓狗毛、蟑螂...等等,這些過敏原可能誘發鼻黏膜的過敏反應,造成大量的鼻水。 • 非過敏性鼻炎:若沒有明顯的感染源或過敏原,鼻涕倒流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引起。這些包括懷孕性鼻炎、職業性鼻炎、藥物性鼻炎、血管運動型鼻炎...等等。(想知道更多鼻炎資訊,請您參考之前這篇文章:別再說鼻子過敏了!您應該要知道的「非過敏性鼻炎」)• 異物:小朋友若不小心將異物塞到鼻孔內,會導致鼻腔持續發炎和感染,分泌物和鼻涕因此變多。鼻涕倒流第二類:下水道不通-鼻涕排不出去正常情況下,鼻腔分泌的黏液流往喉嚨後,會被我們不經意地吞入胃中。如果這個過程出問題,就像下水道不通,黏液往上累積在喉嚨,因而產生鼻涕倒流的症狀。可能的原因有:• 胃食道逆流:胃酸是胃液的成分之一,這是一個很強的酸(pH 值只有 1.5 到 3.5,比常用的浴廁清潔劑還酸!)。當胃液逆流而上,最遠可到達鼻腔附近,造成所到之處的黏膜發炎,產生類似鼻涕倒流的感覺。 • 食道病變:食道結構問題或運動障礙,也會影響鼻黏液被吞入胃部。鼻涕倒流第三類:鼻涕變得太黏•脫水:水分攝取不夠會讓鼻子分泌的黏液變得更黏。•藥物:某些藥物(例如常用來治療鼻水的抗組織胺),可能讓鼻涕變得黏稠。•乾冷的氣候:在冬天或是乾冷的地方,會讓鼻涕變得黏稠。•年紀:隨著年紀增長,上呼吸道黏膜的腺體萎縮,加上吞嚥和協調能力下降,都容易產生濃稠的鼻涕倒流。既然鼻涕倒流也可能是正常現象,那我什麼時候應該要看醫生呢?現在您應該已了解鼻涕倒流分正常和不正常的,那究竟出現哪些症狀時,需要儘早尋求醫師協助呢?以下這些是您需要特別注意的:• 發燒:可能是感冒後出現併發症,例如急性鼻竇炎• 濃黃甚至有異味的鼻涕出現:要懷疑急性鼻竇炎• 鼻涕或痰液出現血絲:要排除像是鼻咽癌、肺部疾病...等疾病的可能性• 呼吸會喘或是聽到喘鳴聲:可能是過敏症狀發作(例如氣喘...)• 經治療後仍沒改善的鼻涕倒流鼻涕倒流讓我很困擾,該怎麼治療呢?由於造成鼻涕倒流的原因太多了,抓出背後潛藏的來源,是決定治療效果的關鍵。對於有症狀的鼻涕倒流,治療大致可以分成「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大類。若不喜歡吃藥,或是暫時無法就醫時,可先自行嘗試這些溫和的物理治療:• 補充水分:當感覺鼻涕變得濃稠時,水分一定要比平時喝得更多,避免黏膜缺水。• 洗鼻子:使用洗鼻器或洗鼻機,將溫暖的生理食鹽水沖入鼻腔,能改善許多鼻炎造成的症狀。市面上有許多種類的洗鼻器具,挑選您使用習慣的即可。(洗鼻子是平時保養鼻腔很好且有效的方法,建議可以詢問您的耳鼻喉科醫師有關洗鼻子的方法喔!)• 吸蒸氣:若家裡沒有吸蒸氣的機器,可以用泡過熱水的毛巾熱敷在鼻子附近,或是洗澡時在浴室待久一點,都能使鼻腔處於濕潤的狀態,藉此減少鼻涕的黏稠度。• 過敏控制:對於過敏造成的鼻涕倒流,除了藥物控制,最重要還是平時就要做好減少過敏原的功課(例如加強室內除濕、使用防蟎寢具、減少二手或三手菸...等等),效果才會好。若經以上的物理治療仍沒明顯改善,或是鼻涕倒流的症狀太困擾,醫師會考慮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是治療鼻炎症狀很常用的一類藥物,然而使用時機建議請您的醫師評估,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急性鼻竇炎...)不適合使用這類藥物,會讓鼻涕變得更黏而不易排出。• 口服抗充血劑:造成鼻黏膜消腫,使鼻腔變得通暢,以利鼻水排出,但同樣建議遵照醫師建議使用,避免副作用產生。• 鼻噴劑:鼻噴劑有許多種類,其中一類為類固醇鼻噴劑,可以治療不同種類鼻炎造成的鼻涕倒流;另一類則是抗充血的鼻噴劑,一般藥局即可買到,但過度使用可能導致藥物性鼻炎,鼻子越噴藥反而越塞,千萬要注意。• 抗生素:當鼻涕倒流的來源是細菌性鼻竇炎時,使用適當的抗生素可以縮短不舒服的時間,以及避免演變成慢性鼻竇炎。• 其他:當鼻涕倒流的症狀來自於胃酸逆流,某些胃藥(例如氫離子阻斷劑...)就能派上用場了。關於鼻涕倒流,還有什麼我需要注意的呢?鼻涕倒流可能導致許多症狀,例如持續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等等。可能造成鼻涕倒流的原因當中,有些可能需要幾週甚至幾個月的時間能會消失,聽到這消息許多人可能會感到洩氣,甚至在過程中就放棄治療,實在可惜。這可不是要您因此灰心喪志,其實大部分造成鼻涕倒流的問題都不嚴重,只要越早找出原因,經過耳鼻喉科醫師為您「客製化」的治療,多數人都可以感受到進步的。現在,讓我們一起為您鼻子的健康而努力吧!原文:鼻涕倒流令人訝異的真相!三大原因讓您一次掌握 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