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頭暈
共找到
1235
筆 文章
-
-
2020-08-30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別猛灌水!醫師提醒:更可能中暑並誘發心肌梗塞
天氣熱多補充水份已是常識,但中醫師陳勇利則提醒,其實喝太多水也有危險。因為,喝太多水,小便加上流汗,容易把身體裡的電解質帶走,反而可能因此中暑;正確之道是在水中加些鹽,或加幾朵菊花,都比只是喝水好;因為這樣可以增加水中的微量元素,避免中暑。陳勇利同時具有中西醫資格,也是醫學博士,他上午在一項夏季養生演說中指出,中暑的死亡率達10%,民眾不可不慎,症狀是突然不流汗,還有心悸. 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等。此時,不流汗是身體自我的一種反向動作,而呼吸急促則和腦中缺氧有關。他說,會發生中暑的人又常和身體循環不佳有關,也就是有高血壓. 糖尿病和高血脂疾病的人要特別注意,一旦有中暑現象,血液的流動變差,就容易誘發心肌梗塞。陳勇利提醒,心肌梗塞前有3大特徵,民眾記起來提高警覺,可以自救保命,分別是突然的左胸痛、胸悶,和頭暈目眩,此時若又有冒冷汗的情形,那恐怕就百分之一百是了,應該趕快就醫。他說,這些症狀是因為血液通過心臟不順暢而引起,一般只有短短的15秒左右,但卻是重大的警訊;若是這些症狀同時發生,請不要猶豫,應該趕快就醫。陳勇利以開發花草茶知名,對於如何挑選菊花,他也建議,他跑遍全世界,還是以苗栗銅鑼的品質最佳,而且還是有機的,挑選時應以黃白相間的顏色才對;只要水瓶裡經常加上2、3朵,水就會不一樣,夏天出門旅行. 運動都多了一份保障。
-
2020-08-29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半夜盜汗、頭暈疲憊 日常三招舒緩更年期不適
前陣子有位媽媽來看診,說自己睡覺一直盜汗、經常頭暈又總是很疲憊,擔心該不會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其實會有這些症狀,有可能是更年期到了!更年期一般發生在45-55歲前後,大約會持續3-5年,但我也有遇過患者經歷的時間比較久,超過5年,真的就比較辛苦了。在更年期時因為女性賀爾蒙逐漸減少,會導致出現心情煩躁、夜間盜汗、頭暈、熱潮紅及失眠等諸多症狀。從中醫觀點來看,更年期的症狀多為腎陰虧虛或兼肝氣鬱滯所導致,治療上以滋腎養陰、疏肝理氣為主,並會根據患者不同體質治療,幫助身體找到新的平衡。而除了中醫治療外,今天我也來跟大家分享日常中舒緩更年期不適的三大方法。【舒緩更年期不適】一、穴位按摩改善不適:平常可以多按能疏肝理氣的太衝穴、 安定情緒的神門穴。二、精油香氛放鬆心情:像是柑橘類、木質類和花類的精油都能幫助安定情緒、也能讓妳更好入睡。尤其玫瑰、茉莉等花類精油對調節女性賀爾蒙有很大的幫助。三、吃對食物更養生:可以多攝取補腎的食物,像是黑芝麻、桑葚及核桃,另外像是白木耳、豬腳凍和阿膠也可以滋陰。也要少吃刺激性、辛辣燥熱的食物。我常比喻更年期就是賀爾蒙搭雲霄飛車,妳會覺得身體狀態和心情都一直起起伏伏、陰晴不定。建議這段期間要保持身心放鬆,不要太擔憂,多運動和戶外走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興趣上,同時也可以藉由中醫治療來緩解不適的症狀,更優雅地與更年期和平共處。來源出處:許淳彰醫師FB
-
2020-08-28 養生.聰明飲食
夏天猛灌啤酒 易胖也傷肝
夏天高溫炎熱,許多人愛喝冰涼啤酒消暑,一杯接著一杯咕嚕咕嚕喝下肚,一不小心啤酒容易喝過量,恐引發肥胖、高血脂、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癌症等健康危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啤酒暗藏驚人的熱量,一瓶罐裝330ml啤酒約120大卡,相當於半碗白飯的熱量,長期大量喝啤酒,不但會造成肥胖問題,還會有高血脂問題,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上升。不少人喝啤酒同時,都習慣搭配吃燒烤、鹽酥雞或重口味的下酒菜,潘富子指出,這些食物吃下肚,熱量超高,也會增加肥胖的機率。此外,人體體內未被消耗掉的熱量部分會轉變成三酸甘油脂,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細胞中,作為備用能量。攝取的熱量過多,三酸甘油脂會增加,三酸甘油脂是構成皮下脂肪的主要成分,也會使得內臟脂肪增加,導致肥胖、脂肪肝或動脈硬化等疾病。市面上常見的啤酒酒精濃度僅約4至5%,很容易讓人喝過量,潘富子說,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靠肝臟代謝,若經常大量喝啤酒,容易導致酒精性肝炎,且若未加以控制,後續可能走向肝癌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衛福部國健署曾指出,喝酒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容易引發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肝癌、乳癌等。即便是少量飲酒,罹患癌症的機會也比不喝酒的人高出1.26倍;過量飲酒罹患癌症的機率甚至高達5.13倍。潘富子表示,台灣近半人口先天遺傳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最明顯特徵是,喝酒後臉會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症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基因缺陷會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會。建議民眾平日應盡量避免飲酒,減少酒精對身體的危害。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27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夜尿...都是攝護腺肥大惹的禍 「藥」怎麼治療專家告訴你
●夜尿:晚上睡覺時要起來小便●頻尿:小便次數增加(每天大於8次以上)●急尿:突然發生的尿急感,很難忍住,還沒到廁所就快要解出來了●餘尿感:明明才剛小便完,又有排尿感●排尿不順暢:等一段時間才解的出來,斷斷續續、涓涓細流、滴滴答答您或是您的家人有以上「男解」的排尿症狀嗎?造成生活種種設限不順暢嗎?男性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攝護腺相關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排尿困難,雖然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治療是必要的。以下帶大家認識什麼是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是什麼呢?攝護腺又名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生殖泌尿器官,其位置在膀胱下方,包覆了一段尿道,其形狀和大小類似於胡桃,重量正常約20公克,功能是製造部分的精液,及控制尿流與射精的方向。攝護腺為什麼會肥大?在男性荷爾蒙的刺激下,細胞組織增生,攝護腺體積與日俱增,良性的增生實屬正常的老化現象。肥大的攝護腺會帶來什麼問題呢?最常見的就是排尿困難。肥大的攝護腺會壓迫尿道,使尿道變窄,往上亦壓迫到膀胱,使膀胱儲尿功能降低。常見的症狀如:夜尿、頻尿、急尿、排尿後仍有餘尿感等不順暢,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出現以上排尿症狀該怎麼辦呢?攝護腺肥大帶來的排尿症狀雖然不會致命,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千萬不要隱忍不要拖延,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建議求助泌尿科門診,醫師會做詳細的問診,透過排尿症狀描述、肛門指診、安排抽血檢查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尿流速檢查、排尿後膀胱餘尿測量、超音波檢查等。治療方法有哪些選擇呢?良性攝護腺肥大,如果症狀輕微,醫師可能會建議定期追蹤觀察即可。若病況較嚴重會以藥品或手術積極治療。以下針對藥品的部分做詳細的介紹。五種藥品治療:一、α交感神經阻斷劑◎此類藥品能放鬆攝護腺、尿道、膀胱頸等部位的平滑肌,降低對尿道的壓迫,使尿液順利排出,改善排尿困難。作用快且效果顯而易見,是攝護腺肥大男性第一首選用藥。但無法防止攝護腺繼續腫大,亦不能縮小攝護腺的體積。◎院內品項有Tamsulosin(替你舒坦持續釋放膠囊0.2毫克)、Silodosin(優列扶膜衣錠4毫克)、Doxazosin(可迅錠2毫克、可迅持續性藥效錠4毫克)。◎少數人用藥期間有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其中以Doxazosin發生率較高,建議睡前服藥,坐著或躺著要起身時,緩慢移動以降低頭暈跌倒的風險。服用Tamsulosin或Silodosin時,可能伴隨射精量減少,少數人會出現逆行性射精。二、5α還原酶抑制劑-男性荷爾蒙抑制劑◎此類藥品能阻斷男性荷爾蒙的作用途徑,使攝護腺體積縮小,進而改善排尿症狀及降低相關手術的可能性。需要使用一段時間(6~12個月),待攝護腺體積小到一定程度時,排尿症狀才能顯著有感改善,因此必須按時吃藥,耐心治療。◎院內品項有Dutasteride(適尿通軟膠囊0.5毫克)、Finasteride(快得膜衣錠5毫克)。◎服藥期間,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少數人可能會產生性慾減退、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停藥後就會恢復正常,但攝護腺也可能會因停藥而再度發生肥大。◎因有致畸胎風險,懷孕或計畫懷孕的婦女應避免觸碰此類藥品。三、磷酸二酯酶抑制劑◎此類藥品為赫赫有名的壯陽藥。研究發現,除了能改善勃起功能外,對攝護腺肥大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亦有療效,適合同時有攝護腺肥大及勃起障礙的男性使用。◎院內品項有Tadalafil(犀利士5毫克),此藥為自費藥品,健保無給付。◎若與前面介紹的α交感神經阻斷劑同時併用,可能會增加低血壓的風險,建議至少間隔四小時以上。如非必要,禁止與心血管藥品硝酸鹽類併用。四、抗乙醯膽鹼藥品◎此類藥品能抑制迫尿肌過度收縮、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急尿、頻尿或急迫性尿失禁症狀。◎院內品項有Oxybutynin(歐舒緩釋錠5毫克)、Solifenacin(衛喜康膜衣錠5毫克)、Tolterodine(得舒妥持續性藥效膠囊4毫克)。◎常見副作用:口乾、視力模糊、便祕、腸胃不適、頭痛、認知功能損害等。五、β3腎上腺素受體作用劑◎此類藥品能鬆弛逼尿肌,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急尿、頻尿或急迫性尿失禁症狀。◎院內品項有Mirabegron(貝坦利持續性藥效錠25毫克)。◎此藥可能會升高血壓,服藥期間建議定期量血壓,特別是高血壓病人。其他注意事項1.可能會造成排尿困難的藥品使用時要小心,如感冒藥(含去鼻充血劑pseudoephedrine)、過敏暈車藥(含抗組織胺劑)等,就醫時務必告知醫師,請醫師權衡利弊,避免開立可能造成排尿困難的藥品。2.不憋尿,也不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水份,避免過度脹大膀胱造成其收縮力變差,而解不出尿來。3.睡前儘量不再攝取水分,以免經常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4.適度運動,調適壓力,放鬆心情,不熬夜或過度疲勞。5.減少菸酒咖啡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高纖食物、具抗氧化效果的茄紅素、南瓜子等。攝護腺肥大是男性晚年遲早要面對的課題,若出現相關排尿症狀,正視它、面對它,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遵照醫師及藥師指示按時服藥,「攝腺」問題,都能用藥「有解」的!
-
2020-08-25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症狀千變萬化、全身受影響的多發性硬化症 醫:唯有靠這件事改善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MS)是一種自體免疫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就是發生於腦部與脊髓的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與撞到頭、車禍這類外傷無關,而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產生破壞自體中樞神經的疾病。讓神經短路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我們的神經纖維表面覆蓋著一層「髓鞘」,髓鞘可以隔絕相鄰的電氣傳導,減少干擾,讓神經纖維傳導速率變快。這原理類似家裡的電線,銅線外圍會包覆一層絕緣外皮,就是為了減少電流傳導時受到干擾、耗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體內有些免疫細胞出現異常,會導致發炎並攻擊、破壞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就像是包覆電線的絕緣外皮變得破損、劣化,裸露的銅線容易發生短路那般,中樞神經的神經傳導也會因為髓鞘被破壞而發生「短路」,失去正常神經功能。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神經肌肉疾病科蔡乃文主任表示,免疫系統的攻擊是隨機的,因此神經受傷的地方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處都可能出現,受損的位置不只一處,會影響很多不同的神經部位,所以我們會稱之為「多發性」。每次攻擊後,都會讓神經髓鞘發炎受傷,癒合後留下疤痕,也就是所謂的病理上的斑塊,或說「硬化」。因此,從多發性硬化這個病名我們可以理解到,患者的神經纖維留有不少疤痕。「多發性硬化症容易發生於20歲到40歲的族群,」蔡乃文醫師指出,「而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女性與男性的比率大約是2:1。」在台灣,有罕病登記的多發性硬化總患者數約為1900人左右,算罕見疾病,但這個疾病在西方國家的患者比較多,尤其是緯度較高的國家。多發性硬化的症狀千變萬化、全身受影響多發性硬化症可能侵犯腦或脊髓的任何一個部位,也因為每位患者髓鞘受傷的位置不盡相同,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侵犯到視神經,患者會抱怨視力模糊;侵犯到大腦,患者可能表現出運動功能受損、肢體無力,讓人誤以為是中風。有患者會頭暈目眩,有人講話大舌頭、口齒不清,有的則是失去平衡感。如此多樣化的症狀代表著視神經、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或脊髓的受損,也因為臨床上病徵多、疾病認知度低,經常延誤確診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多發性硬化症是會反覆發作的疾病。蔡乃文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的每一次發作,都可能侵犯到不同部位,並帶來不同的症狀。」時好時壞、經常復發的多發性硬化症約七、八成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屬於「復發緩解型」(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RRMS)。患者於疾病發作時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但在一兩個月後症狀緩解、狀況漸漸變好,甚至恢復到正常。「另外一小部分的患者會在症狀復發之間,狀況持續變差,」蔡乃文醫師說,「這群患者大約佔了15%,屬於次發進展型的多發性硬化症(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SPMS)。」多發性硬化症要積極控制,延緩病情目前尚未有方式能治癒多發性硬化症,不過有許多藥物可以穩定並緩解病情,透過積極的藥物治療,可以減少復發或新病灶的產生;平日多做運動與復健,能盡量維持正常的活動功能,也要學會與疾病共處,對生活品質改善很大。在藥物治療方面,這幾年來可說是進步很多。蔡乃文醫師表示,過去只有干擾素之類的針劑能被用來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得每天或隔天替自己打針。近幾年來,陸續有不少口服藥物出現,患者可以靠吃藥控制多發性硬化症,減少復發機會,比較方便、也不用挨針。目前健保核准的藥物已有七、八項,接下來還會有新的藥物陸續引進台灣。根據患者病灶、病情不同與個人情況差異,醫師會與患者討論來選擇適當的藥物。 「一定要提醒患者,不可擅自停藥!」蔡乃文醫師叮囑著:「不要因為吃藥吃半年沒發作,就以為病好了,而自行停藥。那有可能面臨很嚴重的復發!」運動復健要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多發性硬化症會影響身體多處的功能,因此每次急性發作之後,應該盡早進行復健。通常在急性發作穩定之後,便可視患者症狀安排適當的復健計畫。尤其針對肢體無力、緊繃、痙攣等狀況,復健治療會很有幫助。在多發性硬化患者身上,可能就不適用大家平時熟知的「運動三三三」,也就是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133下這樣的運動標準。最重要的是要針對個別患者的狀況擬定運動處方,例如當患者的平衡系統受損,就不該叫他去做打球、騎腳踏車這類型大量講求平衡感的運動。 「曾經有患者到健身房去,看到別人練重訓就跟著練,結果一個禮拜就受傷了。」蔡乃文醫師提醒,「復健與運動一定要考量病情及身體能否負荷,有些患者很心急,想要趕快恢復身體功能,反而容易運動傷害。重點就是,復健運動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一般而言,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體力,維持心肺功能;徒手或借助器材進行阻力訓練,能改善肢體無力;水中運動有助於訓練協調能力,改善平衡感,水中的阻力可以訓練肌力,而且冷水能帶走熱量,運動後體溫不至於升高,可減輕疲勞感。由於每個人的症狀、嚴重度皆不相同,醫師會和患者一同評估,找到合適的運動菜單,漸進式地訓練。「按摩與伸展就比較適合大部分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蔡乃文醫師說:「當肌肉過度緊繃,會引發疼痛不適。靠著居家伸展活動舒展關節與肌肉,很緩和,也不會造成心肺負擔,對關節的活動度與減輕疼痛都有幫助。」運動時務必注意安全,平衡感較差的患者要預防跌倒受傷。無論從事哪一種運動,請隨時留意環境溫度,最好能保持涼爽舒適,而且要記得隨時補充水份。運動復健,對身心都好蔡乃文醫師回憶道,有位患者已罹患多發性硬化症超過10年,反覆發作過好幾次,也留下一些神經學症狀,走路比較不方便,需要拿拐杖,走一小段路就需要停下來休息。患者的家庭支持還不錯,家人都能陪伴她正向面對多發性硬化症,幫她安排了運動復健的課程,雖然她能做的運動有限,不過相當認真學,在家也都不斷練習。「我發現她的整體狀況,包括肢體僵硬的程度、走路的平衡感,都有明顯改善。另一個最重要的是,她的情緒、心情,也都跟著變好了。」蔡乃文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大部分會伴隨一些憂鬱、焦慮的狀況。畢竟當病情反覆發作,對一個人來講是很大的壓力。患者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變差?」運動復健、參與活動,除了對身體的症狀有幫助,能改善肢體的肌力、僵硬度,同時也對心情的改善有益。患者很開心能夠來參加活動,也感覺到自己漸漸進步,然後醫師又能調整運動處方,讓他繼續練習。這些活動,其實不只是對病患有利,家屬也能參與其中,可以幫忙、也可以一起做,進而促進情感交流、家庭和諧。貼心小提醒蔡乃文醫師提醒道,很多患者或家屬有進補的習慣,然而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要避免食補、藥補,任意進補反而會加重病況,甚至導致復發。採取均衡、清淡的飲食,減少身體氧化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平衡會比較好。平時作息要規律,不要熬夜、不能太累,搭配適當的運動復健,改善肌肉僵硬與肌耐力,按時回診並依照指示服藥,才是面對疾病的最佳方式!原文:
-
2020-08-19 新聞.健康知識+
這9種食物天生帶「毒」 購買料理前要多加注意!
眾所周知,吃了不干淨或腐敗變質的食物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鮮為人知的是,有些食物即使清洗乾淨了、沒有腐敗變質,也可能天生帶毒素。更可怕的是,有些毒素不怕高溫,需要格外注意。1.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河豚味道鮮美,但由於其含有劇毒,民間自古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河豚毒素是一類神經毒素,0.5毫克就可致人死亡。其熱穩定性好,煮沸、鹽醃、日曬均不能將其破壞。不過,養殖河豚已經實現無毒,可以放心食用。防毒建議:如果想吃河豚,最好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養殖的,野生的一定不要吃。2.毒蘑菇毒素:多種毒素。不同類型的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也有一些毒蘑菇同時含有多種毒素。每年全國各地都會出現採食野生蘑菇中毒死亡事件。原因在於,很多人過分相信自己辨識毒蘑菇的能力,還有人受到錯誤辨別方法的誤導。防毒建議:別吃不認識的蘑菇。3.新鮮的黃花菜(金針花)毒素:秋水仙鹼。秋水仙鹼進入人體後被氧化成二秋水鹼,這是一種毒性很大的物質,能強烈刺激腸胃和呼吸系統,導致噁心、嘔吐、腹瀉以及腹痛等,更嚴重的會有肌肉疼痛無力、手指腳趾麻木等症狀。防毒建議:先將鮮黃花菜(金針花)用開水焯一下,再用水浸泡2小時以上,撈出後擠掉汁液,徹底炒熟。4.未煮熟的四季豆毒素:皂素、血細胞凝集素等。四季豆又叫扁豆,是最容易引起中毒的食物之一。皂素存在於豆莢中,對人體消化道黏膜有較強的刺激性,可引起胃腸道症狀;血細胞凝集素存在於豆粒中,具有凝血作用。防毒建議:四季豆一定要燜煮10分鐘以上,如果是東北油豆角,最好燜煮15分鐘以上。實在擔心中毒,可先焯一下(放在開水鍋中加熱至半熟或全熟)。另外,大豆、豌豆、菜豆、刀豆、蠶豆等豆類中也含有凝集素、胰蛋白酶抑製劑等,食用前需要充分煮熟。5.發苦的瓜毒素:葫蘆素。櫛瓜、瓠瓜、黃瓜和南瓜等瓜類,如果吃著明顯發苦,說明其中含有大量苦味的葫蘆素,這種物質攝入過多可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再嚴重的,可因劇烈嘔吐、腹瀉而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而且經烹飪加熱後,葫蘆素的毒性也不會減弱。防毒建議:瓜類買回家去皮去瓤後,可先用舌頭舔一下,苦的就不要吃。6.苦杏仁毒素:扁桃苷,又名苦杏仁甙。苦杏仁甙水解後會產生有毒的氫氰酸和苯甲醛,會引起中毒,甚至可能致命。防毒建議:苦杏仁不要直接吃,應反復用水浸泡,並充分加熱後再食用。7.未成熟的番茄毒素:番茄鹼。番茄鹼是一種有毒物質,食用後可出現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防毒建議:選購充分成熟、顏色鮮紅的番茄。8.不新鮮的青皮紅肉魚毒素:組織胺。鮐魚、鰺魚、竹莢魚、鯖魚、鰹魚、金槍魚、秋刀魚、馬鮫魚、青佔魚、沙丁魚等青皮紅肉的海水魚,體內含有豐富的游離組氨酸,在細菌作用下極易產生組織胺。組織胺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支氣管收縮,從而導致一系列臨床症狀,包括臉紅、頭痛、心慌、胸悶、腹瀉、血壓變化甚至休克。防毒建議:青皮紅肉魚一定要買新鮮的,如果暫時不吃要冷藏或冷凍。9.發芽發綠的馬鈴薯毒素:龍葵素。發芽後,馬鈴薯芽眼、芽根和變綠、潰爛的地方,龍葵素的含量劇增。人吃了這種馬鈴薯,輕者噁心、腹痛,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防毒建議:馬鈴薯應在陰涼、乾燥處存放,如出現小部分變綠、發芽,可把變綠、發芽部分削去,在烹飪時加點醋,酸性可促進龍葵素分解,加熱後可食用,如馬鈴薯發芽、變綠面積超過一半,就不要吃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小心!低鈉食品「鉀」健康? 注意4類高血壓藥的不良反應
60歲的王爸爸患有高血壓,平時除了依醫囑服用降血壓藥外,飲食上特別使用低鈉的薄鹽醬油,認為既可以提味且健康無負擔。疫情緊張期間,為了提升免疫力,王爸爸更是一天三餐加宵夜喝了很多瓶雞精,連喝了好幾個月後,逐漸出現血壓高高低低、肌肉無力與心跳不規律等症狀。新冠肺炎仍肆虐全球,為了保護自己遠離病毒,除了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外,增強自身免疫力更成為國人趨之若鶩的防疫方法。許多民眾選擇購買全家老幼皆宜,且可補充元氣,滋補養生功效的食品,甚至選擇有額外添加中藥萃取物的雞精或食補液,期藉此補充體力、抗疲勞,提高免疫力。除講求防疫養生之際,有些高血壓病人為了控制血壓,調整飲食習慣,改選購標榜低鈉的醬油、低鈉鹽或健康美味鹽,搭配健康無負擔的食材,以維持身體健康。但購買或飲用這些食品前,大家會仔細看清楚營養標示中的鈉與鉀含量嗎?食品中的鈉與鉀含量多寡,其實是會影響血壓的控制及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高血壓病人或腎功能不佳之特殊族群,切勿過量食用含有高鈉或高鉀的雞精、食補液、低鈉鹽或薄鹽醬油等食品,以免養生不成反傷身。控制血壓 不宜食用高鈉食品若高血壓病人攝取的鈉過多時,身體會留住水分來維持體液濃度的平衡,過多的水分滯留會透過體內多種機制造成血壓升高,使得血壓無法以藥品有效控制。少數高血壓病人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頭重、耳鳴、心悸、兩肩酸痛,嚴重者甚至噁心、嘔吐、抽搐、昏迷等症狀。低鈉食品「鉀」健康? 注意藥品不良反應除了注意食品的鈉含量外,通常市面上的低鈉產品會以鉀來取代鈉,以增添食品風味又可以減少鈉的攝取。要注意的是,服用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如enalapril、perindopril等)、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如valsartan、losartan等)、保鉀型利尿劑(如spironolactone、amiloride等)、腎素抑制劑(如aliskire n等)四大類藥品的高血壓病人,若過量食(飲)用高鉀的食品,可能會導致體內鉀離子過高,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特別是腎功能不好或有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壓病人,過量攝取高鉀食品,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並造成高血鉀,甚至可能出現肌肉無力、手腳麻、心跳不規律等症狀。除了高血壓病人外,患有慢性腎臟病的民眾,也建議勿過量攝取低鈉鹽和薄鹽醬油;購買及食(飲)用食補液、雞精等食品前,建議經由醫師、藥師等評估後再飲用,並了解食品的營養含量標示及來源,才能喝得營養又安心。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若有任何疾病,應就醫治療。高血壓病人若想藉由保健食品增強免疫力,應先經由醫療專業人員評估,並看清楚營養標示及選擇經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若因食(飲)用而發生任何不適,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或就醫治療。平日飲食應儘量選用天然食材,少鹽少糖低油、少加工食品、多蔬果高纖,戒菸酒控制體重.培養正常作息與運動的生活習慣,才是增強身體免疫力的根本之道。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頭暈、呼吸急促 55歲男查出冠狀動脈嚴重阻塞
一名55歲男性最近常胸悶、頭暈、呼吸急促,趁著疫情趨緩安排健康檢查,果然愛抽菸、吃東西不忌口的他,不僅有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在醫師的建議下,經轉診至心臟內科,透過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檢查發現「左前降支冠狀動脈」嚴重阻塞。經過接受心導管手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醫師巫翰明說,該名男子因工作關係常應酬跑攤,加上從小染上抽菸習慣,雖然年輕時並沒有覺得哪裡特別不舒服,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開始出現小毛病,體重也飆破百公斤,日前參加成人健檢,未料檢查結果卻是「滿江紅」。巫翰明指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在發病的早期,大部分沒有特別的症狀,只有一些如口乾、頭暈、全身不適等非特異性的感覺,要是沒有接受檢查,根本無從發現,若等到疾病晚期才發現,往往增加治療上的困難。至於接受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意外發現「左前降支冠狀動脈」阻塞程度幾乎將近9成,若不是最近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加劇,恐怕也十分容易忽略,所幸轉診至心臟內科,安排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後,症狀大幅減輕,醫師也藉此警惕患者「千萬不可以再抽菸、喝酒了!」他建議,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服務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透過早期發現慢性病,才能早期介入及治療。巫翰明提醒,符合條件的民眾定期參加成人及老人健康檢查,醫師會參考健檢結果、家族病史以及生活習慣,提供民眾完整的個人健康報告,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注重身體保健,配合規律運動、適當飲食,才能長保健康。
-
2020-08-18 科別.心臟血管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心臟科醫師告訴你原因
今年氣候屢創高溫,台灣已成紅通通的「烤番薯」,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者,若發生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可能是心臟病徵兆,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 高溫炎熱也傷心臟 別再以為冬天才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夏季高溫炎熱也易傷心,千萬別輕忽。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值得一提的是,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戶外至室內應先穿薄外套 避免溫差造成心血管負擔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在室外活動或辛苦的戶外工作者,穿著應儘量以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戴遮陽帽及太陽眼鏡並備足水。當天氣悶熱、空氣濕度大時,建議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可減緩因經常進出冷氣房,冷熱溫差較大所造成的心臟血管負擔,另外如果不開冷氣則保持室內良好通風。生活習慣功不可沒 飲食、運動配合定期檢查是關鍵飲食宜清淡可多選用蔬菜、水果、糙米、全穀雜糧,儘量少吃油膩或高飽和脂肪食物;烹調建議以蒸、煮、川燙代替油炸,且飯菜不宜過鹹,因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此外,要及時補充水分,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運動有紓解壓力、增進血液循環等益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等,或將運動融入和家人一起做家事、陪小孩玩的過程中,例如站著比坐著消耗卡路里高達二倍;而若在戶外運動宜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切忌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烈日下運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而吸菸或二手菸,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因此戒菸也是當務之急。此外,應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已有三高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延伸閱讀: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消暑吃冰反更熱! 精選10招超有感降溫解熱秘訣
-
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姿勢不良、滑手機 小心「烏龜頸」上身!一把雨傘調整站坐姿,甩掉肩頸痠痛
52歲的陳先生長期手麻、肌肉僵硬,近期症狀加劇,脖頸轉動困難,幾乎每天都要在後頸、手臂貼痠痛貼布才舒緩。烏龜頸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肌肉張力改變,出現「烏龜頸」的外型特徵,嚴重恐會影響大腦供血,造成頭痛、頭暈,影響日常生活。賴博政指出,肩頸痠痛或關節軟組織疼痛,是門診就醫原因的前五名,常見原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一般症狀有肌肉酸痛、肩頸僵硬,嚴重則會影響正常體態及外觀,過去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性,但因3C產品盛行,近年出現年齡層下降、女性病人增加的趨勢。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部分肌肉張力改變,造成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使得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可能出現頭過度前屈,形成「烏龜頸」,或是背部曲度增加,變成「圓肩、駝背」等情況。坐姿不良除造成肌肉僵硬、痠痛,脖頸緊繃也會影響大腦供血,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胸椎關節不對位,則會產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若壓迫到臂神經叢,還會出現肩、背、手臂等部位水腫、缺血情形。賴博政表示,中醫治療大多會透過針灸或是傷科手法,以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肌肉方式,放鬆緊繃肌群,並強化訓練無力肌群,矯正復位歪斜偏差椎體。賴博政也以中醫觀點提出建議,民眾須注意防寒、防潮,若運動結束後要盡快擦乾汗水,以免寒濕侵犯體內,造成肌肉緊繃、僵硬,並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久坐或滑手機,每一小時起身活動放鬆,舒緩、放鬆肌群。此外,肩頸區域避免負重,若常背側背包可改為左右交替,減少單側長期負重,以及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食、冰冷飲品、咖啡、濃茶、啤酒,還有過酸食物如柳丁、橘子、鳳梨及醃漬物等。精選延伸閱讀↘↘↘。上班久坐害自己腰痠背痛 想緩解要常做兩件事。低頭族注意!靠一顆球自救「遠離肩頸痛」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醫點靈/久坐姿勢不良 致烏龜頸、頭暈
52歲陳先生長期手麻、肌肉僵硬,近期症狀加劇,脖頸轉動困難,幾乎每天都要在後頸、手臂貼痠痛貼布才能舒緩。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肌肉張力改變,出現「烏龜頸」,嚴重恐影響大腦供血,導致頭痛、頭暈,影響日常生活。賴博政指出,肩頸痠痛或關節軟組織疼痛,是門診就醫原因的前5名,常見原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一般症狀有肌肉痠痛、肩頸僵硬,嚴重則會影響正常體態及外觀,過去常見於40至60歲的男性,但因3C產品盛行,近年患者年齡層下降,女性也有增加的趨勢。賴博政表示,長時間使用3C且坐姿不良,會使肩頸部分肌肉張力改變,造成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使得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可能出現頭過度前屈的「烏龜頸」,或是背部曲度增加變成「圓肩、駝背」。坐姿不良除了造成肌肉僵硬、痠痛,脖頸緊繃也會影響大腦供血,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胸椎關節不對位,則會產生胸痛、胸悶、呼吸不順,若壓迫到臂神經叢,還會出現肩、背、手臂等部位水腫、缺血情況。賴博政表示,中醫治療方法大多會透過針灸或是傷科手法,以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肌肉方式放鬆緊繃肌群,強化訓練無力肌群,矯正復位歪斜偏差椎體。他以中醫觀點建議民眾須注意防寒、防潮,運動後要盡快擦汗,以免寒濕侵犯體內,造成肌肉緊繃、僵硬;也要避免長時間以同姿勢久坐或滑手機,每小時盡量起身活動,舒緩、放鬆肌群。另外,肩頸要避免負重,若常背側背包可改為左右交替,減少單側長期負重;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食、冰冷飲品、咖啡、濃茶、啤酒,或是過酸食物如柳丁、橘子、鳳梨及醃漬物等。
-
2020-08-16 科別.心臟血管
健康醫點靈/耳垂摺痕 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前總統李登輝高齡辭世,前天火化,新聞大量放送,當年照片頻頻在媒體上曝光,耳垂上的斜切摺痕,引發關注。這道有如皺紋般的摺痕,早年曾有研究發現,這摺痕可能潛藏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的風險,但醫師表示,不會以此做為診斷依據。耳垂上這道斜線,叫做「法蘭克徵象」(Frank sign),也有稱「冠心溝」。李登輝生前因血管阻塞,體內至少放置12支血管支架,堪稱台灣置放支架數量數一數二的名人,他還曾赴日做心臟手術,裝支架,有醫師細心發現,早在李裝心臟支架前,耳垂就已見斜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江碩儒說,早年確實有此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上,有一定比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會出現摺痕。學理上也解釋得通,心血管阻塞、動脈硬化的人,因結締組織有問題,易導致血管病變、狹窄,耳垂也有結締組織,斜痕意味那裡的軟組織較脆弱,統計上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也較高。不過,江碩儒說,心血管病變的原因很多,包括血糖、膽固醇、飲食、基因、抽菸等,年齡也在內,至於耳垂摺痕,高矮胖瘦、年齡、皮膚光澤等都有影響,不能拿耳垂摺痕做診斷工具。不能據以診斷,可視為警訊?「可當參考依據。」江碩儒說,若又覺得身體不舒服、心臟不適,或有心律不整的感覺,可以提醒自己到醫院看診、檢查。江碩儒門診病人太多,不會刻意去看心血管疾病患者耳垂有無摺痕。但他認為,上了年紀的人皺紋多,摺痕、皺紋不易判別,年輕人反倒較好預測,理論上,年輕皮膚較飽滿,一旦出現摺痕,反而要比較注意。醫師建議,與其看耳朵有無摺痕,不如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定期做健檢,避免心血管疾病上身。一旦出現心臟病徵兆,如胸悶不舒服、心律不整、心悸、感覺心臟亂跳,或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冒冷汗,甚至突然短暫失去意識,應盡速就醫。另外,肥胖、血壓高、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等,也都是心血管疾病相關因子。
-
2020-08-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意妥明」是什麼藥?為什麼不能跟酒精一起服用?
什麼是『意妥明』?意妥明(Clotiapine)是一種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屬於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經常用於思覺失調症、重度情感型異常、重度憂鬱、躁鬱病之躁期、戒斷徵侯群、焦慮型精神異常…….等疾患。『意妥明』的作用機轉可通過阻斷大腦中幾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而起作用,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受體包括:多巴胺受體(Dopamine type 4 receptors)、血清素受體(Serotonin type 2 receptors)、腎上腺素受體(Norepinephrine receptors)、乙醯膽鹼受體(Acetylcholine receptors)、組織胺受體(Histamine receptors)。『意妥明』的副作用由於意妥明會抑制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因此產生頭痛、嗜睡、噁心、便秘、口乾、流涎增加、頭暈、震顫、心律變快、出汗增多、體重增加、視力問題、發燒……等副作用。服用『意妥明』期間應該避免…..1. 避免喝酒:由於酒精亦具有神經抑制作用,二者併用將會加重上述副作用,而發生危險。2. 避免使用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茶、可樂、能量飲料。3. 避免駕駛或從事危險活動,因為頭暈或嗜睡會導致跌倒、事故或嚴重傷害。4. 避免從坐著或躺著的姿勢站起來太快,否則可能會感到頭暈。服用『意妥明』期間應注意事項『意妥明』會增加癲癇發作的風險,尤其是高劑量時,若出現下列情況,須盡速返診,並告知醫師。1. 臉部肌肉不受控制2. 癲癇發作3. 嚴重便秘4. 噁心、嘔吐、胃痛、腹脹5. 胸痛、心跳加速或劇烈跳動、心跳緩慢、呼吸急促、突然頭暈6. 食慾不振、胃痛(右上方腹痛)、疲倦、瘙癢、尿液顏色過深、黃疸7. 肌肉過度僵硬、發燒、出汗、精神錯亂、震顫8. 突然咳嗽、氣喘、呼吸急促、咳血提醒您,不論服用任何藥物,服藥期間,切勿服用酒精,以免產生嚴重的藥物交互作用。
-
2020-08-13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四季豆纖維不輸葉菜類,但千萬別這樣吃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四季豆這類豆科植物,蛋白質含量相對比較多,算是它的一大特色。而且,別小看四季豆,豆莢的纖維質含量並不輸給葉菜類蔬菜,四季豆裡的纖維質就比空心菜、高麗菜來得高,也勝過蘆筍,堪稱是蔬菜中的「高纖一族」。【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8-12-07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四季豆的名稱因地而異,在台灣也叫做「敏豆仔」,到了中國大陸,四季豆就是菜豆,也有人稱為刀豆、豆角等。四季豆可說是名副其實,台灣市面上,幾乎一年四季都看得到,但因盛夏時產量較少,價格相對較貴。四季豆是再尋常不過的蔬菜,但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耶魯大學以營養品質指標幫食物評分,英文名為green bean的四季豆,跟青花菜、秋葵等並列最高分,100分。調和五臟 利水又消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中醫認為屬性甘淡、微溫的四季豆,有健脾益氣、消暑化濕的效果,還能調和五臟、補精神,很適合脾胃虛寒的人食用,這類人吃得少、常軟便,女性的症狀還包括白帶多。不只如此,四季豆也有利水、消腫的效果。雖然四季豆本身的屬性溫和,但乾扁四季豆的屬性會比較燥熱。內含皂素 千萬別生食要特別提醒的是,生的四季豆裡含有皂素、豆素,對黏膜具有刺激性,且有凝血作用,千萬不要生食或打成汁後飲用,否則可能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中毒症狀。安全起見,食用四季豆前,最好徹底煮透。枸杞同煮 防便秘可明目中醫講究藥物同源,以200公克四季豆,加上香菇、蒜瓣兩瓣、少許辣椒同炒,起鍋後再撒上一點枸杞,四季豆本身可以預防便秘、消水腫,枸杞則有明目的效果。另外,菜豆稀飯也是很簡便的煮法,以四季豆、肉絲、磨菇、紅蘿蔔跟稀飯同煮,或改用糙米,加入四季豆、竹筍、香菇、紅蘿蔔跟少許肉絲,以薏仁取代糙米,消水腫的效果會更好。可溶性纖維 有助降低膽固醇國泰醫院營養師賴秀怡:比起一般蔬菜,像四季豆這類豆科植物,蛋白質含量相對比較多,算是它的一大特色。而且,別小看四季豆,豆莢的纖維質含量並不輸給葉菜類蔬菜,四季豆裡的纖維質就比空心菜、高麗菜來得高,也勝過蘆筍,堪稱是蔬菜中的「高纖一族」。以芹菜為例,每100公克含有1.6公克的膳食纖維,其中,0.7公克為粗纖維,0.9公克為可溶性纖維。而同等重量的四季豆,膳食纖維有2.5公克,扣掉0.8公克的粗纖維,可溶性纖維有1.7公克。可溶性纖維不只有助於降血脂、降膽固醇,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幫助排便。維生素多樣 可當寶寶副食品除了蛋白質、纖維質,四季豆裡也有不少維生素B1、B2,在其他的維生素、礦物質部分,四季豆可說是「該有的營養都有了」,加上沒有特別氣味跟口感,小朋友接受度高,也很適合做為寶寶副食品。網路傳言,四季豆因含大量的鐵,烹煮後易褐化,事實上,褐化是因為氧化反應所致,四季豆的鐵含量不算特別突出。乾扁四季豆 做法不健康豆科植物都含有皂素,建議煮熟後再食用,煮熟後的四季豆不只口感較好,也比較容易消化。由於四季豆富含纖維質,又含有寡糖,進入腸道被分解後,較容易導致脹氣,但比起其他豆子,四季豆引發脹氣的情況輕微多了。四季豆料理裡,最富盛名的恐怕就數川菜乾扁四季豆。但因這道料理往往要用大量的油下去炒,或是油炸,加上調味料下得重,從營養師的觀點來看,實在不建議多吃。原味烤豆 吃得到清甜要享受四季豆的清甜味,可以在烤肉時,以鋁箔紙包裹後放在架上烤,是非常健康的吃法。至於外食族,因四季豆不易走味,可以前一晚先用水煮熟四季豆後,放置在冰箱裡,第二天做成沙拉食用,或加入些許蒜末、紅蘿蔔絲後涼拌食用。
-
2020-08-13 科別.消化系統
37公斤紙片人一天跑廁所10多次 原來闌尾長腫瘤
60歲詹姓婦人身高150公分,體重只有37公斤,身材猶如紙片人,她因連日頭暈、嗜睡送急診治療,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膽結石併發胰臟炎,原要安排切除膽囊,但術前檢查發現闌尾長腫瘤,經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與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跨科合作,以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一舉切除兩個病灶,讓婦人回復正常生活。詹婦表示,她每天如廁10餘次,糞便幾乎都呈水狀,長期腹瀉,以致營養吸收不了,也曾經到大醫院檢查,卻都查不出原因,10餘年來一直靠胃腸藥度日。方佳偉表示,「闌尾腫瘤」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幾乎沒症狀,要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引發類似腹脹、腹痛等急性闌尾炎症狀。一旦腫瘤越來越大阻塞闌尾,可能因闌尾發炎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等症狀,有致死可能。方佳偉進一步說明,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只有1~5%的發生機率,因初期症狀很不明顯,就算病人右下腹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一般問題處理。詹婦透過機器手臂實施腹腔鏡微創手術,一次切除2個病灶。方佳偉說,詹婦的腫瘤已出現早期病變,且闌尾擠壓到盲腸,單純切除闌尾已經不夠,尤其腫瘤已逾2公分,為避免闌尾腫瘤癌化,甚至有看不見的癌細胞轉移,因此一併切除右半邊部分結腸。詹婦表示,因為膽結石併發胰臟炎就醫,還好一般外科醫師術前仔細評估,發現闌尾長腫瘤,能一次解決兩個疾病,又是微創手術,手術恢復快、傷口只有一點點,真的很感謝。
-
2020-08-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治療神經性疼痛 4類藥物因人而異
「神經性疼痛」是源自於神經受損或神經相關問題的不適症狀,包含燒灼感、麻、抽痛、刺痛以及「痛覺過敏」,像帶狀疱疹的症狀之一,就是造成病人神經痛。神經痛的發作,通常在休息或晚間時較顯著,因此影響病人的睡眠、情緒及生活品質,嚴重病人甚至有罹患憂鬱疾患的風險。引起神經性疼痛的原因並不相同,改善疼痛的選擇也有所差異,最常見4類治療單純疱疹後神經痛、糖尿病引起之神經退化型疼痛的藥物。1.抗憂鬱劑:藉由改變腦內神經傳遞物質之平衡,改善情緒、緩解憂鬱,亦可用於控制神經性疼痛。Duloxetine和Venlafaxine的副作用,包含暫時性血壓上升或心跳加快,易在服藥初期或劑量增加時發生,此時切勿貿然停藥;若感到惡心,可於飯後服用。Imipramine有較顯著的嗜睡、口乾、便祕及尿液滯留,建議在睡前服用,可助眠,並避免跌倒。2.抗癲癇藥品:Pregabalin及Gabapentin這兩種藥可抑制過多痛覺訊號傳遞至大腦,常見副作用包含頭暈及嗜睡,老人家、腎功能較差者、劑量增加時易出現,建議於睡前服用,可幫助睡眠,若一日需服用多劑,白天服藥時亦需特別注意。3.局部麻醉劑:Lidocaine 5%貼片用於特定部位症狀較嚴重者,可同時貼1至3片,不論黏貼幾片,一天之內最多貼12小時,此後應撕下丟棄,待隔日再黏貼新片;如果黏貼過久,除效果會逐漸降低外,也會有過多藥物分子穿透皮膚,導致頭痛、心跳變慢、血壓降低等狀況,須特別留意黏貼時間。4.嗎啡類藥品:Tramadol及其他藥品止痛效果強,但副作用也較強,其中Tramadol止痛效果雖較弱,因為可穩定神經,而可控制神經痛,常見副作用包含便祕、暈眩、嗜睡、呼吸變慢等。但Tramadol可能會和某些抗憂鬱藥品、止咳藥或抗生素產生交互作用而導致「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症狀包含發高燒、不自主顫抖、肌肉僵硬,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衛福部食藥署公告禁止此藥使用於顯著呼吸抑制的病人身上。服藥期間若有任何不適或擔心的問題,可請教藥師或醫師;維持服藥連續性,配合相關醫療照護,才是成功克服神經性疼痛的關鍵。
-
2020-08-11 科別.泌尿腎臟
常吃西藥會讓腎臟「壞了了」?腎臟科醫師解答
55歲的王先生(化名),因連續兩周食慾不振、雙腳浮腫而就醫。問診後才知道,病人5年前確診糖尿病,卻深怕吃西藥導致「腰子」壞了了,沒回診也未吃藥,只靠飲食和運動控制血糖。看診時,血糖值確實正常,但經詳細檢驗後發現,患者肌酸酐高達8毫克/毫升(正常值約1),同時合併嚴重貧血、酸血症、營養不良和高血鉀。經過藥物治療後,病情得到控制,尚不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根據健保署公布最新資料顯示,民國108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耗用約533億元。因為約有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其中透析(俗稱洗腎)費用,估計就超過460億元。台灣可說是「洗腎王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岳霖表示,台灣需要進行透析治療的末期腎臟病,發生率和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二名,顯示腎臟病已經是新一代國病。他進一步說明,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新確診的洗腎病患中,超過一半為糖尿病所引起。而實證醫學已經清楚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大幅減少慢性腎臟病進展,進而減少洗腎機會。吳岳霖指出,隨著時代進步,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多樣,副作用也少,糖友無須擔心藥物副作用對腎臟造成傷害。臨床上,反而較為忌諱就醫後,卻不認真吃藥控糖,導致糖尿病併發症問題產生,例如,使腎臟病進展一發不可收拾。五字訣判斷是否罹患腎臟病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罹患腎臟病呢?吳岳霖指出,最準確的方法是就醫,進行「抽血」和「驗尿」。也有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可在家裡自我評估。★ 泡-有泡泡尿,尤其是這些泡沫持續不消失。★ 水: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之後會凹陷,不會馬上回彈。★ 高:血壓變高。★ 貧:貧血,臉色蒼白或是容易頭暈。★ 倦:體力差,特別容易感覺累。吳岳霖呼籲,當出現上述的現象時,不要因驚慌而忌就醫,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只要配合醫護團隊治療方針和謹守日常飲食原則,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減緩腎臟病進程,大幅降低進入洗腎機會。
-
2020-08-1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影/炎夏易失眠 中醫師教3種藥材當入眠枕很好睡
夏天天氣太熱,晚上常失眠睡不好,衛福部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說,多數人誤以為要喝一大堆藥材才能入睡,其實只要到中藥行花幾個銅板,抓這3種藥材,就能動手做出專屬自己的入眠枕,藉由聞藥材香味的方式,讓自己放鬆心情、達到入眠、安神功效。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表示,夏天容易產生暑氣,造成人體出現濕、熱現象,加上外來壓力,身體常有悶悶、熱熱的情況,到夜晚就不容易入睡,夜晚沒睡好,隔天早上頭暈、頭痛、再加上小便不順暢、肚子脹脹的、大便不順等症狀就容易出現。她說很多人都誤以為中藥一定藥吃下去才有效果,其實可以藉由「聞」、或「洗」的兩種方式達到治療效果,像是自己製作中藥染布枕,將「薄荷」、「菊花」、「酸棗仁」這3種藥材,各取2錢,放入600cc的陶鍋中煮至沸騰後熄火,再悶15分鐘,拿一塊乾淨的棉布,放入煮好的藥材裡悶1小時候陰乾,鋪在枕頭上,晚上睡覺時就能經由聞藥,協助入眠。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表示,「薄荷」有涼涼的味道,可以解鬱、放鬆心情;「菊花」有清肝火、安神功效;「酸棗仁」也是安神入眠的藥方,將這3種藥材結合在一起,就有放鬆、入眠、安神之功效,是夏天入眠的好幫手。
-
2020-08-10 新聞.健康知識+
揭秘!酒量是天生還是後天練出來的?醫師曝驚人真相:其實全由身體「這件事」來決定
有人喝酒千杯不醉,啤酒喝通海,葡萄酒也能整瓶牛飲。相反地,有人沾一口啤酒就面如關公,頭暈心悸樣樣來。酒量好或壞,愛貪杯或是滴酒不沾,能喝或不能喝,這些圍繞著飲酒的話題,正是遺傳基因決定體質的典型範例。人喝酒會出現爛醉、宿醉的現象,是因為酒精分解後的代謝產物乙醛會引發噁心、嘔吐的生理反應,而「乙醛脫氫酶」這種酵素是可以用來降低乙醛的毒性。人體內「乙醛脫氫酶」作用能力的強弱,能可以決定一個人酒量的多寡,這正好是由雙親的一對遺傳基因所決定。如同大家所知,孩子的血型來自父母的遺傳基因組合,所以從雙親的血型就可以預測孩子的血型。血型是由遺傳基因決定,並不會受到環境影響而改變,一個人的酒量也是如此。然而,酒量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飲酒習慣的影響。或許就是因為如此,所以一般人很難想像「遺傳基因會決定酒量」的事實。滴酒不沾、沾酒即醉的人,是由於體內一對掌管乙醛脫氫酶的遺傳基因都很弱,從左頁圖示便可得知,這是繼承了aa的遺傳基因組合之故,所以體內幾乎沒有分解乙醛的能力。在歡慶的場合,或是被人勸酒的特殊情況下,也能和大家喝上一杯的你,遺傳到的是一強一弱的基因組合,也就是Aa或aA的基因組合,乙醛脫氫酶的作用能力算是普通。至於遺傳到父母都很強的AA組合者,就是屬於「酒桶級」的人物了。用酒量來解釋遺傳基因如何塑造個體的差異性,是很好的示範模型。從父母親的酒量如何,即可推測孩子的酒量。AA的母親與aa的父親,只會生出A與a的組合。也就是說,千杯不醉的媽媽與不會喝酒的爸爸,只會生出酒量中等的孩子;雙親如果都是AA,孩子必定也很能喝;倘若雙親都是aa,那麼孩子注定天生就是不能喝,無論他努力訓練酒量也是白費苦心,甚至還可能因為喝多了而有生命危險,千萬不能開玩笑。由基因決定的遺傳模式,最常見於酒量中等的Aa。2個Aa的人結婚,遺傳基因可以配對出「AA」、「Aa」、「aA」、「aa」4種組合。如果這2人生下4個孩子,那麼這4個孩子大概就會有1個酒豪、2個酒量中等和1個完全不能喝。從機率來說,生下酒豪的機率是25%,酒量中等的是50%,完全不能喝的也是25%。請容我再次強調,體內倘若沒有能喝酒的基因,無論如何鍛練也練不成好酒量的。喝不了酒、體質不能喝酒,這是遺傳基因老早決定的事實,一點也不用覺得丟臉,當然更沒有隱瞞或顧慮的必要。假使因為羞愧,而不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不能喝,若是哪天被人勸酒、灌酒,就有可能引發急性酒精中毒而殞命。此外,這裡要鄭重強調,完全不能喝這件事,「既不是異常,也不是疾病」。其中的原因,相信各位從上述解說中已經充分理解。酒量的好壞是由「體質」決定,而「體質」是從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彈性)衍生而來。遺傳基因為「設計藍圖」預留的空白,促成個體展露「強勢表現」的例子,可說是不勝枚舉,例如,有的孩子躁動不停;有的則是沉默好靜、只愛一個人玩。儘管孩提時代個性表現有點異於其他人,但事後證明大家都很正常,幾乎沒有人是病態。相信各位也都注意到了,孩子的個人行為特質,比成人的差異性還要大。身高、膚色、瞳孔顏色等,這些都是得自遺傳基因的特性表現,它們是遺傳基因書寫的「劇本」裡特意預留的空白,也是設想人類進化所需要的彈性空間。書籍介紹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放下焦慮,耐心陪伴,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是最好的教養作者:高橋孝雄/譯者: 胡慧文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02/25作者簡介高橋孝雄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小兒科主任教授、醫學博士。專長為一般兒科與小兒神經科。日本小兒科學會會長。1957年8月生。1982年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畢業。1988年服務於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MGH)小兒神經科,並身兼哈佛大學醫學部神經學講師。1994年回國,擔任慶應義塾大學小兒科醫師、教授。業餘興趣是跑步,在2016年的東京馬拉松寫下三小時又七分的紀錄,被譽為「日本第一快腳小兒科教授」。延伸閱讀: 媽媽決定「斷食」結束生命...她用21日「自然死」實錄,教我的一堂善終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8-09 新聞.健康知識+
快速起身會頭暈 失智症風險增加
突然起身會頭暈較容易得失智症!有些人在快速站立時會感到頭暈目眩,這是姿勢性低血壓造成的。姿勢性低血壓在台灣相當普遍,而近期研究顯示,若快速站立時血壓「收縮壓」降低超過15毫米汞柱,未來得到失智症的風險將提升。該研究發表於《神經病學》期刊中。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研究團隊找了平均年齡約73歲的2131位受試者進行實驗,這些受試者最初都還未得到失智症。研究團隊在研究一開始以及1年、3年、5年後測量受試者血壓,其中有15%的人有姿勢性低血壓,快速站立時9%的人血壓收縮壓會降低超過15毫米汞柱,6%的人血壓舒張壓會降低超過15毫米汞柱。經過12年後,受試者當中共有462人得到失智症,比例大約是22%。而快速站立時血壓收縮壓降低超過15毫米汞柱的受試者,得到失智症的機率比起沒有此症狀者高出了37%。根據《Eurekalert》報導,此外,研究團隊也依據受試者12年間血壓變化的多寡將他們分成3組人馬。血壓收縮壓變化最大的組別當中有24%的人最後得了失智症,收縮壓變化最少的組別中只有19%得到失智症。排除其他失智症危險因子後,研究團隊發現,血壓收縮壓在12年間變化最大的組別比起變化最少的組別,得到失智症的機率高了35%。不過研究人員表示,上述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還不能得知因果關係。此外,研究另一個重要的不足點在於,研究團隊將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統稱為失智症,若做出區別研究結果會更準確。【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熟男勃起障礙 可能是慢性病前哨站
一名40多歲的男性,近來晨間勃起次數減少,陰莖硬度也變軟像香蕉,性欲一來勃起後卻立刻軟,氣得老婆在醫師面前直說,「老公的簡直不能用」,夫妻倆一度吵到想離婚。經檢查發現,原來這名男性的膽固醇、血糖等數值偏高,導致不舉。在藥物治療和給予衛教後,他減少熬夜、飲食均衡、控制體重,改善三高症狀,連帶勃起功能也好轉,還能在床上抬頭挺胸,恢復男性尊嚴。有勃起障礙 腦中風、心臟病風險大增高雄鳳山開業泌尿科診所醫師李嘉文表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為陰莖和心臟血管兩者硬化的共同風險因素,由於供應陰莖的動脈口徑細小,心臟冠狀動脈管徑相對較粗,因此陰莖比心臟更容易或更早出現動脈硬化的症狀,也就是勃起硬度不足,性愛時常半軟不硬。研究指出,「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比起一般人,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將增加65%,腦中風風險增加43%。」意謂勃起功能為心血管疾病的先行指標。李嘉文觀察,十個患者中約有三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往往是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就醫,意外檢查發現患有慢性病。「通常合併三高者,幾乎都有勃起功能障礙。」但有些高血壓患者也可能因服用具有血管擴張功能的乙型阻斷劑或利尿劑,反而導致勃起障礙,這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替換其他用藥。中年男近三成不舉 就診率卻低另外,勃起功能障礙有幾個重要因素,初步區分為器質性及心因性,器質性如三高慢性病引起,心因性則是一旦大腦在行房時刻「想東想西」或男性本身有憂鬱症、焦慮症等,都可能影響性過程。不過,年齡仍是影響勃起功能很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近三成的人有勃起功能障礙,且隨著年齡增加,比例也愈高,但就診率偏低。李嘉文研判,與男性覺得患有此病很丟臉而不敢說出口有關,很多患者來到診間第一句話常說「醫師,我頻尿」,而且支支吾吾,「這時我會先支開女性護理人員,果然他們談到的症狀都與勃起障礙有關。」求助藥物改善 務必找專業醫師李嘉文醫師說,不過最令人擔心的是不願前來就診,而選擇私下買藥解決的人,因為現在網路偽藥猖獗,若吃到偽藥可能會併發頭暈、昏厥,甚至有致命風險。真假藥的辨別,李醫師表示最簡單的方法的就是看「購買通路」,通常網路上買的藥品成分不明都是假藥。另外,有些人會在藥局買藥,但治療勃起障礙的藥物,最好在醫師引導下使用,藉由刺激來讓藥物發揮更佳效果。李嘉文醫師提醒,很多患者擔心吃藥有副作用,進而影響服藥的順從性,但目前藥物都很安全,若有在服用改善血管狹窄的硝酸鹽類藥物的患者,可告知醫師,討論是否適合用藥。除了藥物,他建議患者,培養良好飲食和生活習慣,透過運動增肌減脂,增加男性荷爾蒙,同時改善男性更年期症狀,進而降低勃起障礙的發生。民眾唯有培養正確的疾病意識,積極就醫,一旦早期發現疾病,也能早期治療,維持身體健康,享受美滿性生活。
-
2020-08-09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糖尿病服藥控制 可減少腎臟病
腎臟病成為新一代國病,台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岳霖指出,近幾年新的洗腎病人,逾半數都是因糖尿病引起,除了控制血糖,配合良好飲食習慣及藥物治療,可大幅減緩腎臟病進展。另外,民眾也可利用簡單五字訣檢測,若出現狀況及早治療,病情皆能有良好控制。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去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單是這項疾病就耗用約533億元,台灣目前約有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然而,民眾對腎臟病的誤解,反加重疾病進展速度。吳岳霖舉例,一位55歲、患有糖尿病的男性病人,因連續3周食欲不振、雙腳浮腫,就醫時才發現,病患怕吃藥會讓「腰子」壞掉,5年來從沒就醫,也沒服用糖尿病藥物。這病患平時依靠飲食、運動控制血糖,就診當天血糖正常,但詳細檢驗後發現,病患肌酸酐每毫升高達8毫克,遠高於正常值的1毫克,還合併有嚴重貧血、酸血症、高血鉀及營養不良等症狀。經藥物治療,患者病情即獲控制,不需要洗腎。然而,資料顯示,近年來洗腎病患中,逾半皆因糖尿病引起。吳岳霖表示,良好血糖控制可大幅減緩慢性腎臟病進展,減少洗腎的機會,現今糖尿病藥物愈來愈多樣化,副作用也少,病患不用擔心藥物副作用造成腎傷害,忌諱就醫反可能讓腎臟病一發不可收拾。如何知道可能有腎臟病?吳岳霖說,除抽血及驗尿,也可利用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在家自我評估。若民眾發現泡泡尿,尤其是泡沫持續不消失、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後凹陷,不會馬上回彈、血壓變高、貧血,臉色蒼白或容易頭暈、體力差,特別容易覺得累等,應及早就醫治療。
-
2020-08-09 新聞.健康知識+
除了衛生棉、棉條,女性月經來還可使用「月亮杯」 該怎麼正確使用及清潔保存呢?
女性朋友們每個月遇到生理期來報到時,除了使用衛生棉及衛生棉條之外,還可選擇列於第二等級醫療器材的月經量杯(俗稱月亮杯),可放在陰道中用來收集經血喔!食藥署提醒,對於曾出現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 shock syndrome,TSS)的人,不適合用月亮杯,此症是由細菌毒素引起的急性病症,可能有突然性高燒(超過38.9度)、嘔吐、腹瀉、頭痛、頭暈、烈日灼傷般的紅疹、肌肉痠痛、紅眼、喉嚨痛及身體感到虛弱,若在經期當中使用月經量杯出現上述症狀,請立刻取出並請婦產科醫師診治。月經量杯使用方式⑴請評估個人狀況及經血量選擇合適的規格。⑵僅限本人使用,請勿與他人共用。⑶請勿在性行為時使用,月經量杯不具避孕功能,也無法預防性傳染病。⑷徹底清潔可重複使用。月經量杯的清潔、消毒、保存及使用期限請詳閱各產品的使用說明書。⑸請務必於使用月經量杯前徹底清潔您的雙手,每日以清水清洗杯體2次以上(依個人經血量,將月經量杯取出清潔,最多12小時須清潔1次),同時請小心指甲不要刮傷陰道,以降低感染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可能性。⑹感染過中毒性休克症候群者,請勿使用。⑺使用前如有任何醫學及婦科的疑慮,請諮詢專業醫師。月經量杯的清潔、消毒及保存►生理期間請以清水及中性清潔劑清潔。►生理期前後以煮沸法各消毒1次,以滾燙熱水煮滾7分鐘。►消毒完畢後,自然風乾,建議以透氣材質的布袋存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照射。選購前請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食藥署自106年起,已開放藥商於郵購買賣通路販賣月經量杯,在選購前請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認」識月經量杯為醫療器材。二看:在購買時「看」清楚包裝上是否刊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品名、藥商名稱、製造廠名稱、製造廠地址、保存期限」等完整標示。三會用:使用前請務必詳閱使用說明書並遵照指示使用。若發現品質不良的醫療器材,或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請立即至「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 2396-0100。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07 科別.耳鼻喉
專業觀點/影響聽力或中耳炎 才需清耳朵
常有人問「耳垢真的不用掏嗎?」分享一個有點惡心的例子,聽音樂,拔出耳機時,耳屎有時也會一起被拉出來,這表示耳垢真的會自動排出。自己掏耳垢是危險動作,把耳道清潔得太乾淨,反而會導致耳內自動防護機制降低。台灣醫療便宜又方便,有些民眾沒症狀也到醫院掏耳朵,其實影響聽力或中耳炎,才真的需要就醫「清耳朵」。耳垢與外耳道腺體分泌物有關,分泌物會將感染源或寄生蟲黏在耳道,避免入侵耳部深處造成感染。耳垢有乾、濕之分,這樣的差異與基因遺傳有關,耳垢也是身體健康與否的指標,若耳朵分泌過多分泌物,可能出現感染問題。「耳疾患者有九成是自己亂挖才來看診。」自己挖耳朵,除了不慎可能造成耳道出血,門診也常遇到想挖出耳垢,卻把耳垢愈推愈裡面的患者,耳垢塞住中耳,影響了聽力,更導致耳內壓力過大,影響平衡、頭暈,甚至演變成中耳炎。亂挖耳朵最怕耳膜受傷,一旦耳膜出現嚴重破洞,恐怕只能依靠移植耳膜才能回復聽力,即使耳膜只是輕微刮傷,但反覆受傷發炎會使耳膜變硬,耳膜硬化後,未來聽到的聲音都像隔著一堵牆。理論上,一般情形不需要去醫院挖耳朵,但有些人就是偏好掏耳朵,建議「寧願選擇醫療專業人士清潔耳朵,也千萬不要到理髮店或由家人清耳朵」,醫院耳鏡視野清晰,一般店家掏耳器具無法做到醫療級消毒,可能增加感染風險。突然耳朵癢是難免的,建議可先嘗試冰鎮外耳或按摩外耳,緩解搔癢感。若耳朵持續搔癢、紅腫熱痛,應及早至家醫科或耳鼻喉科診所就診,即早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諮詢╱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柏臣)
-
2020-08-07 科別.耳鼻喉
自己挖耳朵好舒服?因為這件事醫師說「母湯」
常有民眾問:「耳垢真的不用掏嗎?」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柏臣分享一個可能有點噁心的例子。他說,有時聽音樂,拔出耳機時,耳屎有時也會一起被拉出來,這表示耳垢真的會自動排出。陳柏臣指出,自己掏耳垢是危險動作,把耳道清潔得太乾淨,反而導致耳內自動防護機制降低。台灣醫療便宜又方便,有些民眾沒症狀也到醫院掏耳朵,其實影響聽力或中耳炎,才真的需要就醫「清耳朵」。耳垢與外耳道腺體分泌物有關,分泌物會將感染源或寄生蟲黏在耳道,避免入侵耳部深處造成感染。一般而言,耳垢有乾、濕之分,這樣的差異與基因遺傳有關,另外,耳垢也是身體健康與否的指標,若耳朵分泌過多可能出現感染問題,就像感冒會產生很多痰。「耳疾患者有九成是自己亂挖才來診所。」陳柏臣指出,自己挖耳朵,除了不慎可能造成耳道出血,在門診常遇到想挖出耳垢,卻把耳垢愈推愈裡面,耳垢塞住中耳,不僅影響聽力,更導致耳內壓力過大,影響平衡、頭暈,甚至演變成中耳炎。亂挖耳朵最怕耳膜受傷,一旦耳膜出現嚴重破洞,恐怕只能依靠移植耳膜才能回復聽力,即使耳膜只是輕微刮傷,但反覆受傷發炎會使耳膜變硬,「就像打鼓膜過硬的鼓,震動效果打折,聲音也會變差」耳膜硬化後,未來聽到的聲音都像隔著一堵牆。理論上,一般情形不需要去醫院挖耳朵,但有些民眾就是偏好掏耳朵,陳柏臣建議大家,「寧願選擇醫療專業人士清潔耳朵,也千萬不要到理髮店或由家人清耳朵」,醫院耳鏡視野清晰,一般店家掏耳器具無法做到醫療級消毒,也可能增加感染風險。突然耳朵癢是難免的,建議民眾可先嘗試冰鎮外耳或按摩外耳,解緩騷癢感。若耳朵持續搔癢、紅腫熱痛,應及早至家醫科或耳鼻喉科診所就診,耳道發癢原因非常多,除較常見的耳內發炎,有時濕疹也會長到耳朵中,即早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
-
2020-08-07 科別.心臟血管
吃飽後頭暈? 餐後發生低血壓,該怎麼應對?
餐後低血壓就是指用餐之後出現的低血壓,其診斷標準是「餐後收縮壓(高壓)下降20毫米汞柱」或「收縮壓(高壓)由餐前≥100毫米汞柱降至餐後
-
2020-08-06 科別.新陳代謝
長效型胰島素 避免夜間低血糖
低血糖被視為糖尿病中的「隱形殺手」,特別是夜間低血糖,白天糖友可感受到低血糖帶來的不適感,及時應變,但睡夢中悄悄發生的低血糖,卻會慢慢傷害腦部,甚至缺氧窒息。不過,第二代長效型胰島素問世後,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率大幅降低。周書澤診所院長周書澤表示,糖尿病的患者不只擔心高血糖,低血糖也可能造成不可逆或致命的影響。低血糖是指血糖值低於70mg/dL以下,輕微低血糖的症狀如發抖、心悸、視線模糊、冒冷汗、頭暈頭痛等,嚴重者則會出現意識不清,甚至昏迷,若是出現在夜間,沒有及時發現,恐因此致命。常見造成夜間低血糖的三大原因,包括餐食沒有定時定量、運動量過大,或是胰島素沒有適時的調整等。周書澤說,「錯誤飲食」引起的低血糖最為常見,糖友為了控制血糖必須嚴格控制飲食,但飲食控管要重視「均衡」而不是「不吃」,每餐都要「定時定量」,然而現代人生活忙碌,常會忘記吃飯或是感冒生病未定時飲食,就可能引發夜間低血糖。周書澤指出,隨著醫學的進步,研發出長效型胰島素,一天僅需施打一劑,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率大幅降低。近年第二代長效型胰島素問世,作用的時間比第一代更長,藥物濃度更為穩定也使血糖更平穩,更能避免夜間低血糖的發生。也有許多糖友分享自身的經驗,使用第二代胰島素後,的確能更穩定控制血糖。周書澤認為,預防低血糖,必須要先瞭解發生的原因,再對症下藥。若是因為忘記吃飯導致的低血糖,建議可以補充15克的糖水或是1瓶養樂多,可及時矯治低血糖危機。15分鐘後量測血糖,血糖值達到100mg/dL,就能避免低血糖的發生。他強調,糖友在使用胰島素時,必須與醫師及衛教團隊密切評估溝通,大部分糖友都適用長效型胰島素,可以讓血糖的控制更好。很多研究已證實,胰島素可以讓胰臟細胞功能恢復、胰臟細胞再生。但絕對不要等到發生了許多併發症,尤其是腎功能嚴重受損的時候才勉強施打胰島素。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不僅老人、小孩要注意! 服用4種慢性病藥物也容易中暑
入夏以來氣溫不斷飆升,適逢暑假期間,民眾也都攜家帶眷到各地旅遊與戶外活動,但若暴露在陽光底下過久,當心出現熱傷害狀況。熱傷害症狀包括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其中以中暑最嚴重,而熱衰竭、熱痙攣則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水分和鹽份流失太多,所以補充輸液和電解質後很快就能改善。散熱調節失衡 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噁心、疲倦無力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表示,在高溫環境中若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 41.1℃(106℉)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即稱為中暑。初期症狀表現包括頭暈、頭痛、疲倦無力、噁心、視力模糊、呼吸急促、皮膚乾燥無汗等,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能會引起煩躁不安、幻覺、動作不協調、昏迷等意識障礙情形。嚴重時可能併發癲癇、心肺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肝損傷、腎損傷、電解質失衡(高血鉀、高血磷、低血鈣)等,恐有生命危險。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易中暑 服用4類藥物也要注意 魏智偉主任指出,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之外,若服用的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暑的機率也會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大致區分如下:1.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2.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功能降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使體溫上升。3.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反應高溫調節的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4.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魏智偉呼籲,有服用上述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並且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一般民眾約15分鐘以內),適當休息並保持場所通風;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熱背部狂冒痘? 這些NG行為你我可能天天都在做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
2020-07-3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天旋地轉發作三次 親身經歷才知暈眩症多可怕
5月25日半夜醒來,我的眩暈症又發作,整個世界天旋地轉,要上個廁所都很困難。那夜,頭暈得厲害,折騰一整晚才熬到天亮,這是我得了眩暈症以來,第三次大發作。父親離世前 第一次發作2014年12月21日深夜,是我第一次暈眩症發作。那天是我父親離開人世的前四天。過去很多人都說我長得很像我老爸,父親有很嚴重的眩暈症,約4、5年會發作一次,每次發作需躺上三天三夜,否則就會天旋地轉,嘔吐不止。沒想到就在父親臨終前幾天我也眩暈症發作了,證驗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行程滿檔壓力大 二次發作第一次犯昡暈症時,症狀還算溫和,我靠吃藥順利控制。2018年第二次發作,是剛當選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時,那時我身兼衛福部食藥署成藥諮詢委員會主委、心路基金會董事、內科醫學會教委會委員、健保署全聯會等十多個委員會,每天行程滿檔,壓力超大,未料,半個月後眩暈症就「報到」。那次病發,我正從台北搭高鐵返南部途中,在車上整個人暈得厲害,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陳順勝建議徹底檢查,我從善如流,到醫院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頸部超音波,甚至做血管動脈硬化指數,所幸自己還不到中風的的地步。事隔兩年,今年5月間三度再犯,這次更嚴重,我必須放慢一切動作,睡覺時先站床沿邊再慢慢躺下,半夜想上廁所,得慢慢坐起、站穩後才緩步行走,否則又暈到不行。故作鎮定 以免嚇壞病人隔早替病人看診,我的脖子稍微彎度過大或頭偏一邊就暈,只能故作鎮定,不讓病人察覺,以免把病人嚇壞。不過,若動作太急或脖子劇烈移動,例如趕著接一通電話而轉動脖子,就會暈慘了。我和父親都受眩暈症所苦,我還沒發病前,為幫父親對抗暈眩,特別研究這個疾病有什麼藥物可治,但發現成因實在太複雜,包括貧血、心律不整、血壓太高或偏低、膽固醇太高、循環功能差、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精神焦慮、憂鬱、內耳半規管不平衡、耳石移位都會暈,偏偏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行醫「恩賜」更能理解病人對我來說,眩暈症也算是行醫生涯的一種「恩賜」,我自己得眩暈症,知道暈起來是怎麼一回事,更能理解病人心情。每當看診時,我看到眩暈症患者由兒女扶著來診所,頭連動都不敢亂動,我會更設身處地為他治療,讓患者能擺脫眩暈症的無奈。這個病症提醒我,「要成為一個好醫師,就要先成為一個好病人」,當年我雖然知道要開什麼藥治療父親的眩暈症,但自己有了親身經歷,才真正知道這個病為什麼可怕。「因為天旋地轉時,整個人不曉得會轉到哪兒去,什麼事都做不了,剎那間像要下到地獄去。」沒暈過的人,恐怕難以理解那種恐慌、無助、孤單,究竟是什麼樣的滋味。別吃太鹹 也別過度蹦跳素有「電子耳之父」稱譽的林口長庚醫院黃俊生教授,曾針對眩暈症下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快樂、知足就不會發作」,平日別吃太鹹,也別過度蹦蹦跳跳,就能減少發生。王宏育小檔案現職:•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王宏育診所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馬偕醫院總醫師•高雄市聯合醫院主治醫師興趣:攝影、旅遊、美食、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