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音樂
共找到
801
筆 文章
-
-
2021-10-12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我差點殺了一隻貓」關於寵物溝通和安樂死決定
前幾天接到一個朋友的訊息,說希望我能跟她家的貓咪-蒂蒂溝通,據所知蒂蒂是一隻高齡15歲的老貓,器官已經衰竭,已達到醫生說的可以安樂死的標準。主人告知我這次溝通,是與蒂蒂最後一次說話,因為曾經看過另外一隻過世的貓,最後臨終時很痛苦,所以打算給蒂蒂使用安樂死,希望她走好。連線蒂蒂其實蒂蒂給我的感覺還沒到非常重病,除了上半身氣管部分,好像卡卡的,有水在裡面。或者是說,連她自己也沒感受到痛苦(聽主人說蒂蒂的個性呆呆的)。主人問:『蒂蒂你還想繼續活著受苦嗎? 還是明天帶你去找醫生,幫你舒服睡覺好不好? 』蒂蒂傳給我看一個溫暖、令她安心的地方,很明顯是她的家。我說:『蒂蒂比較不會說話,大都用畫面傳達,我想她是說想要繼續待在家裡。』提到安樂死,蒂蒂有傳出『害怕』、『恐懼』的情感出來。我:『你們是有曾經在蒂蒂面前討論過安樂死嗎?』主人說有。其實動物無法100%了解,什麼是安樂死,牠們大都無法理解,人們選擇幫寵物安樂死的背後動機,其實是想要解緩牠們的身體上的痛苦,對牠們來說,安樂死的意思,就是要離開主人了。試著想一想,如果你今天是寵物,身分對調,真的會希望離開你所愛的人、離開你所愛的家嗎?我曾經遇過,因為幫寵物做了安樂死而感到自責的主人;也曾遇過沒幫寵物做安樂死,而感到自責的主人。所以問題的核心,不是在於是否要幫寵物做安樂死,而是主人自己是否可以真正放下,超越生死。所幸最後,朋友打算不幫蒂蒂做安樂死了,打算依照蒂蒂的願望,讓牠在家裡靜待時間到來。關於生死,宇宙間自有安排與蒂蒂的溝通結束,對我來說這不過是一場平常的溝通。 直到隔天,我收到圖書館通知,告知我半個月前預定的書已經抵達,就是這一本《陪牠到最後》,我拿到後隨便翻了一頁,就翻到了作者對於寵物安樂死的看法。『人與動物都必須自己去完成生命的全程,勇敢的去面對所有病痛與衰老去逝,整個過程都是學習,及格了才有學分,學分夠了才能畢業。』『不要輕易決定濫用安樂死,所有的醫學判斷、主人的想法,遠遠不如動物自己的決斷,你得用心去傾聽牠們的聲音。』試想如果你是一個讀了四年大學,準備要畢業的準畢業生,結果你朋友擅自幫你申請延讀,然後申請還過了!你會不會氣死?(好我承認這個舉例很爛)但要說的是,目前看起來幾乎9成的安樂死,都是主人自以為幫寵物判斷的結果。我覺得你讀書、寫論文很累呀,我主動乾脆幫你申請退學,你說好不好呀?前面說過了,動物對於安樂死沒有太大的觀念,牠們只懂得死了就是離開主人了,為什麼主人你要讓我離開你?我曾經遇過被安樂死的貓咪,祂說來的很快,根本來不及就走了,懵懵懂懂的到了另一個世界,雖然不恨主人,但祂是滿頭問號。可是我無法看著寶貝痛苦下去……大部分會選擇幫寵物做安樂死的主人,都是無法眼看家中的寶貝衰落下去,或是受苦。 這本書也沒有完全禁止安樂死,甚至書中有些案例是用安樂死的,但作者主要是想要表達:動物寵物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我們應該好好尊重且去觀察,而不是一昧擅自幫寵物做決定,牠們與人類一樣有靈魂,更應該幫助牠們的靈魂圓滿、永恆不朽。 碰到寵物已經得了嚴重病症,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想,這些都是靈魂課題的一部分,而你與寵物是命運共同體,放開你的心輪去感受,這部分的課題到底是要你與寵物學習什麼?寵物雖然不會說話,但能懂主人的心為什麼牧羊犬可以指令牧羊群?那是因為寵物們彼此習慣用細微而小的動作與心電感應,人類因為有語言了,久而久之已經卻忘這像能力,其實寵物溝通就是心電感應的一種。 我也時常說,寵物溝通其實是每個人都會的,人也是動物不是嗎?所以你只要透過大量的練習與寵物心電感應,自然會學成。 當寵物生了重病,大部分的人都會出現這種念頭:『寶貝好可憐,不要痛了喔….好可憐你好受苦喔……』,這種意念就會自動傳到寵物,寵物就會覺得備感壓力。 想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個重病患,已經病懨懨躺在床上,然後你的家人都跑來跟你說『你好可憐喔….怎麼會發生這種事…….』這樣你的感覺會如何? 那今天再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個躺在床上的重症病人,你的家人跟你說:『好好休息,不用擔心,不管發生甚麼事情我都會永遠陪伴著你。』並且懂得接受這件事情與放下。 這個放下是必須要你與寵物雙方的,你知道已經盡了全力,你知道你會用祝福牠的念頭,來迎接牠的死亡,你們倆沒有再多的遺憾,只有滿滿的感謝彼此這段時間的陪伴,那才是放下。 我對於安樂死沒有特別的想法,每一件事物都沒有絕對錯誤與絕對正確,錯誤與正確都取自於個人決定。 但我希望看見有緣這篇的人,如果你正碰到安樂死這議題上,希望你可以去感受寶貝寵物真正的想法,並且用一種祝福與愛的念頭,去看待整個事件發生。我差一點殺了一隻貓 主題回到我幫忙蒂蒂溝通這件事。當下溝通完,我沒有特別心情轉變,對我來說是一場平常的寵物溝通罷了。但到了隔天晚上,與彩油諮詢師Sophia聊天,自己才驚覺如果與蒂蒂溝通收到錯誤的訊息,那是不是蒂蒂就已經不在這世間上了? 而又因為我的關係,蒂蒂目前到今天,還在家裡,與牠最愛的主人在一起。寵物溝通師不僅是溝通,更要有職業道德上面的人一直給我課題,一直盤繞在我必須要學習穩固自己的能量場,因為一個人的能量場不夠穩定,接收到的訊息有可能被外在的因素、心情給受到影響,因而說出錯誤的訊息,給人錯誤的判斷。彩油師Sophia說,她前陣子也有一個客戶,80歲癌末的病患來占卜塔羅牌,就這麼巧抽到【死神】,【死神】代表著重生與死亡,身為占卜師的你會如何解讀? 我們身為身心靈工作者,維持穩定自身的能量場就是對於客人、學生的一種職業道德,穩固好了,你的能量才能流通,也才能更發揮,而不被外在的事物、能量給干擾。我曾經想說繼續學習靈氣,學習到四階就可以出來教人了!但後來了解到,一個身心靈老師不僅是要教人,更要把正確的觀念教導給學生,更穩固自己的能量、找回自身的力量,這才是一位身心靈老師該教導的東西。寵物安樂死決定如果你現在正對寵物是否要決定安樂死,可以先看這本《陪牠到最後》,或許你的想法會有轉變。 或者書中有寫得了重症的寵物,其實除了醫療方法外,也許多有用的輔助方法,像是顏色治療、音樂治療、花精、靈氣,這些都可以舒緩病情。本文摘自海音小牧師|寵物溝通安樂死 我差一點殺了一隻貓 寵物溝通-蒂蒂 關於寵物安樂死決定,經作者授權轉載。海音 x 靈光綻語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iin0726海音 x 靈光綻語 IG:https://www.instagram.com/heiin1111/
-
2021-10-0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鑽研顱底手術,成為腦腫瘤手術權威!亞大醫院院長許永信以病人為中心,樹立業界典範
國內腦腫瘤手術權威許永信,五年前接掌全新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以「外科醫師」身分帶領醫院,讓亞大醫院從甘蔗田蛻變為收治急重症患者的醫學重鎮,至今已完成600多例腦部手術、2800多例脊椎手術、治療逾5500多例癌症病患,達國內醫學中心醫療處置水準。挑戰高難度 鑽研顱底手術 許永信從就讀醫學院開始,就決定要當外科醫師,且對顱㡳手術特別感到興趣。腦部的構造分為大腦、小腦及腦幹,就腦腫瘤生長位置而言,顱底是相當特殊的,因為位置深,靠近腦幹,有重要顱神經及腦血管,手術有相當困難度及危險。不論是腦腫瘤手術、腦血管手術,隨時都可能面臨患者突發狀況,可訓練醫師面對病患危急時克服壓力沉著應戰,也養成他長期面對壓力,投注心力研究出一些特殊的手術方法。至今仍執刀的他,救治病患逾千例,強調「許氏出品,品質保證,樹立業界典範」。從爬山啟發 給自己訂目標許永信大學時代常背40公斤行囊爬山,從中獲得啟發,「人必須給自己訂定目標」,他習慣在登山前帶上一顆橘子,登頂吃橘享受眼前美景,當做給自己的獎賞。因此成功完成手術,病患恢復良好時,他心中會有極大的成就感與喜悅。看著亞大醫院從無到有,接掌首任院長的許永信說,過去台中屯區、南投偏遠地區急重症病患都要到台中市區、台北的醫院救治,亞大醫院成立後,以「救急、救腦、救心、救命」為宗旨,免除了急重症患者舟車勞頓之苦。期許自己「繼續當外科醫師,繼續成長」的許永信,以身作則,樹立典範,讓所有醫師有所遵循。同時建立一個平台,讓病人能夠找到稱職的醫師,也讓所有醫師能保有對臨床醫學的熱情,表現醫者該有的責任感。建合作機制 團隊互相補位「醫院運作的思維,要以病人為中心。」許永信認為,病人在短時間內得到最佳的治療與照護,有賴於醫療團隊的有效運作。團隊成員建立合作機制,通權達變,互相補位就很重要。他期許亞大醫院未來透過床數增加、專科化與跨科團隊化,達到準醫學中心級的規模。許永信養生祕訣:登山潛水、寒流游泳 喜歡冒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許永信喜愛旅遊,常從事登山、潛水、球類運動,也愛聽音樂、閱讀,對生活充滿熱情。院務繁忙的他,仍會善用時間多活動,強調「運動是人生的一部分」,也鼓勵員工一起來運動,享受動靜皆宜的百樣人生。「人生在世,除了與親人愛人互動外,最重要是能實踐自己的目標,與體驗世界的美好。」許永信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應有個小園地,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與人生的趣味,人活著才會有價值感,面對困境時會有更大的勇氣。許永信還特別喜歡在寒流來襲時在室外泳池游泳,體驗萬物寂靜,腦中會浮起「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他愛開車馳騁樂趣,音響來一段帕華洛帝(Pavarotti)唱「Caruso」,是速度感與美感的最佳組合。也喜歡具冒險性與挑戰性的活動,完攀國內70多座百岳,到馬來西亞、印尼孤島潛水。許永信愛旅行,且習慣在清晨五時早起跑步,跑遍世界知名景點如羅馬競技場、舊金山大橋、北京故宮紫禁城、上海灘等,用不一樣角度認識城市面貌。除了愛聽音樂,他每周會利用時間閲讀手機中的小說,是非常有趣的體驗,腦袋中有小說的世界,也有現實的生活,在時間的軸線上交叉融入融出,好玩的是,人物從未搞混過。近年許永信多從事跑步、游泳等運動,尤其推崇跑步,不但自己跑,也鼓勵員工跑。因為運動有助於思考,他甚至從中思考出開刀新方法、人生大道理。許永信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腦腫瘤手術、腦血管手術、神經軸突生長研究、腦部矩陣電極研究現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學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經歷:台灣顱底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腦部神經外科主任、華盛頓州立大學醫院研究員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的身體來自清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經常的運動。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11點就寢最好!提早1小時睡覺 重度憂鬱風險大減
● 晚睡、作息紊亂的人,易憂鬱症上身● 睡眠不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 不熬夜、11點前就寢,有益身心健康許多民眾居家防疫期間,不僅改變工作與學習模式,也影響日常生活,有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的壞習慣,陸續回歸工作崗位後,作息紊亂、壓力倍增。董氏基金會引用美國研究指出,只要稍微改變睡眠模式,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這項研究是《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在今年5月發表,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研究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一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若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失眠易怒 憂鬱症危險因子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的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困擾,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然而,現代在燈照設備發明,以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可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晚睡族設鬧鐘 提醒該睡了晚睡族群如何提早就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設鬧鐘,定時在就寢時間前半小時或15分鐘,提醒自己「該睡了」,並開始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輕鬆的音樂放鬆或拿本書、雜誌翻閱,培養睡意。如果還是睡不著,則繼續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等待預定睡覺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一盞小燈。葉雅馨表示,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所以可允許自己有三天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去適應及調整。葉雅馨說,如果家裡有就學的孩子,欲調整睡眠時間或養成規律睡眠習慣,更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太多甜食、睡覺時不要有電視干擾聲或亮燈、手機不要放床上或旁邊。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常早醒當心是罹患憂鬱症徵兆 專家教4個習慣助好眠
自5月下旬至8月下旬這段期間,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採取的居家防疫措施,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模式,也影響了生活習慣和作息,許多人甚至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習慣。在陸續回歸職場、學校的規律生活後,仍因一時半刻無法調整而感到壓力大、甚至影響情緒?每天只要提早1小時上床 憂鬱症風險就能明顯降低根據2021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改變睡眠時型,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該研究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而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結果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1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1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如果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憂鬱與睡眠密不可分 「早醒」也是憂鬱症的評估指標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明,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3C藍光產品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早睡4大良方劉嘉逸表示,每個人內在生理週期與外在日夜週期本來是有對應的,大腦內會分泌1種為褪黑激素的荷爾蒙,當太陽下山,眼睛感受不到陽光時,褪黑激素會逐漸升高,在半夜2至3點時達到最高點,隨著早上天亮降低,直到晚上8點又開始分泌,讓人產生睡意。但在燈照的發明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會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並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如果已經晚睡一段時間,想將就寢時間提早,可以有以下4個方法來改善:1.設鬧鐘,預計就寢時間的半小時或15分鐘前提醒「該睡了」,讓心裡被預告。 2.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放鬆、輕鬆的音樂或拿本書或雜誌看。 3.倒杯水放在床邊桌上,不想睡也沒關係,繼續閉著眼睛躺在床上。 4.預定睡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1盞小夜燈。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可允許自己有3天至1個星期的時間適應及調整。盡量讓白天保持明亮、夜晚則維持黑暗,可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晚上則把電子設備調暗。(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睡太多、睡太少都有損認知功能! 研究揭「正常睡眠時間」 ·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失眠! 醫曝「睡不著惡習」:早醒又繼續躺床也NG
-
2021-10-01 養生.心理學解密
心理治療師認證:10 個比旅行度假更紓壓的「生活日常」
心理治療師 Karen Young 說:「我們常以為累積一段時間的壓力,可以透過一次遠行或一段長假來全部釋放,但往往生活一回到正軌,從前的壓力又全部重現。」他認為,壓力造就的焦慮不安是人體最可怕的毒素,累積到一定程度才要紓解是錯誤想法,長久下來會耗損專注力、讓人情緒低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真正的壓力釋放應該透過生活中能做的小事,並且要每天執行,例如:1. 清理所有你不需要的東西丟掉、賣掉、捐掉都好,東西少一點,壓力少一點,自由就多一點。從日本開始流行的「極簡生活」整理術,目的是讓你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這個過程可以幫你立刻釋放焦慮、平靜下來,最後只留下實用或對你有正面意義的物品。2. 養成隨手整理的習慣發票帳單一收到就放在固定處,衣物收下來立刻摺好收進櫃子,弄清楚每樣日用品放在那些地方。找不到要用的東西會加深焦慮,隨手整理不只免於日後翻找浪費時間,養成這些習慣你也會慢慢發現生活更加井然有序,對自己更有自信。3. 每天抽空做些讓你「忘我」的事有些人聽音樂時能完全放鬆、投入,有些人則是透過運動、閱讀、兜風等方式。簡單來說,每天抽空做些能讓你「忘我」的事,短暫抽離現實的紛擾。之後回頭做正事,你會發覺自己更加專注。4. 把每天的瑣事變成「自我療癒時間」例如搭車上下班、走路去買午餐、洗澡這些事,反正不管怎麼樣都得做,不如就用來好好放鬆,聽音樂、看些有趣的文章來轉換心情,把這些短暫瑣碎的時光變成釋放壓力的儀式。5. 準備一本備忘錄裡面記下各種有啟發性、能讓你思考的佳句、點子或是一段話,甚至靈光一閃的想法也全部記錄下來。這讓你在需要時能立刻找到相關資訊。可以做些分類,例如“生活觀察”、“療癒”、“男女交往”或“工作”,等。6. 對自己信心喊話一開始可能會有點彆扭,但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如果你正在追求什麼,你可以找個空曠地方,或對著鏡子大聲說出你的目標。例如“我一定會變瘦!”、“我要把工作做好!”,這是一種很強大的正向“禱告”。7. 停止接觸帶給你負面情緒的人請下定決心與某些人斷絕往來,不必為此感到抱歉。我們的氣場會受身邊人影響,你沒有義務為了承擔他人的負面情緒而犧牲自己的心靈健康。8. 找出日常生活的簡單快樂重點是「簡單」,因為簡單才能長存,例如麵攤老闆的熱情笑容、每天準時收看的搞笑節目、為自己泡的一壺好茶……這些都是不須費勁就能一直擁有的小確幸。9. 發展你的一套個人哲學如果你對人生的目的、意義沒有明確概念,生活會很不踏實,充滿擔心、焦慮、不安。不用特別去信教或加入某些團體,只是要確立一套自己的信念價值,明白自己是誰、每天為何而努力。10. 凡事保留空間不要認為世上的一切都跟你想的一樣,或有想掌握每件事的想法。不論工作、社交都一樣,一旦想掌控全部,就容易患得患失,久而久之也會心力交瘁。(參考資料:heysigmund;psychologytoday)※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焦慮到什麼事都做不好】心理治療師認證:10 個比旅行度假更紓壓的「生活日常」
-
2021-10-01 養生.人生智慧
82歲才結婚!89歲霍剛「從不煩惱」一切順其自然:就算明天要我死、今天也會很高興
今年高齡89歲的藝術家霍剛,走起路來步履穩健、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而且耳聰目明,他的身體健康,幾乎沒有太大的病痛。10多歲便決定往藝術這條路前進的他說:「我從沒想過要大富大貴,只要隨心所欲、聽其自然,就算要我明天死,我今天也很高興。」 經歷戰亂的他,一生註定要流浪!或許是習慣了身無分文的離開,他學會豁達的人生觀,並且活在當下。 1949年才17歲,他就隻身跟著國民革命軍遺族來到台灣。離開前,寫了封家書給母親,「她要我能走就走,跟著學校至少還有書能讀。」就這樣,他跟著300多位師生抵台。 其後考上台北師範學院藝術科,每月省下伙食費,跟著有「台灣現代藝術導師」之稱的李仲生習畫。 畢業後,霍剛成為國小美術老師。但他心中一直有個藝術家夢,渴望赴歐洲深造,「在圖書館找資料時,看到畢卡索、米羅等人的畫,就會想去看原畫。」他說:「我想要進步。」 那年代,出國很難,他整整張羅了1、2年,「要找5到6個保人,保證你反共大陸要回來打仗,保人還要有10萬台幣存款,當年愛國獎券特獎是20萬元,能有10萬存款的人多困難?」 「我只能盡量辦。」他說:「這件事做不成沒關係,但如果沒有盡力去做,我會後悔一輩子。」 他成功了!1964年,霍剛抱著「一輩子不要回來」的決心搭上前往歐洲的輪船。他計劃到法國習畫,時值台灣與強權外交關係中斷,無法申請簽證,停留一段時間後,只好暫時前往義大利米蘭,沒想到,一待就長達半世紀。 張羅錢才能出國,卻從沒煩惱錢 霍剛沒帶多少錢出國,他卻從沒煩惱過錢,「我很快樂,每天看電影、逛美術館、藝廊、拜訪藝術家、畫畫,我的時間都花在這裡。」他活在自己熱愛的世界裡。 歐洲開啟了他的藝術視野,發現繪畫世界無限寬廣,「米蘭是『藝術之都』,每天都有最新藝術資訊。」出國時,他想朝「超現實主義」方向發展,到了國外才發現畫得比他好的藝術家太多了,很難出頭。 當時,幾何抽象正在起步,「它乾淨、濃縮、講求精神性,難度較高,且很理性。」為與西方藝術家區隔,他從中國書法及金石汲取靈感,並將東方的空靈、虛無等哲學概念放進去,「因為中國書畫都很薄」,他用平塗法,意外開闢出一條新路,成為台灣幾何抽象藝術風潮的先驅。 今天不去想明天,充分「活在當下」 他的畫極為簡單,就像他的人,從不去思索生活是否困難,「我在戰爭時吃過更多苦。」他不去想明天,「就算明天就會死,今天還是這樣過。」他是徹徹底底「活在當下」的人。 如此無煩無惱,自然不會擔心沒飯吃。在米蘭,沒錢吃喝時,他就到藝廊參加開幕酒會,「這座城市一周有2~3場活動,有食物吃、有酒喝,還有畫可以看。」談到這個問題時,他呵呵大笑。 鄰居知道有個來自東方的藝術家,邀請他到美專教授東方藝術,也有人來學書法、帶小孩來學繪畫、創作。靠著零星收入,他得以儉樸過日。「我從來不生病,因為獨身在國外,要特別留意身體。」霍剛強調。 儘管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他卻是個慷慨大方的人。 在米蘭接待、陪伴來自台灣、中國等地音樂家、聲樂家,受過他幫助的留學者無數。而在平時,他的休閒活動是聽音樂、買黑膠唱片。他收藏上萬張黑膠唱片,在他的畫作中經常可以看見音符,就是深受音樂的影響。 82歲才結婚: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2012年霍剛80歲,那年台灣邀請他回到台北,在藝術村駐村,因而認識小他32歲的萬義曄,兩人一見如故。萬義曄對他悉心照顧,讓他深受感動,交往後、兩人決定結婚。這是他第一次婚姻。如同他的人生態度,婚姻也是順其自然。 結婚時,他已經82歲,他說:「我沒想過那時候幾歲,只是遇到喜歡的對象,就結了。」婚後因太太不願搬到米蘭,霍剛只好於2014年遷回台灣定居。 「我天生就是要畫畫,藝術家不言退休。」霍剛從沒想過,一生最想要做的工作竟然可以做一輩子,「我的工作不像上班族有固定時間,我想畫就畫。」 養生哲學:不計較,想吃啥就吃啥 最近,因疫情嚴峻、在家中閉關,他翻閱喜歡的藝術家作品研讀後,構思新系列——在圓形畫布上以黑色為底的創作。他閃著俏皮的神情說:「這是我的新作品,還沒對外曝光!」89歲的他,腦中還有源源不絕的創作力,也有體力完成。 談到養生哲學,他說: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和人計較。在飲食方面,想吃什麼就吃,「我都活到這個年紀,還能吃幾年?不要活得太苛刻。」 至於能夠留給後世什麼?霍剛則是笑笑說,他不會去思考這件事,「活在當下」就好。●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享受獨處,發現高級的自己!6位孤獨達人:如何度過孤單時間,會決定你的偉大程度.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抱怨、與世界為敵有什麼用?中年後明智選擇,是用所有力氣變美好、義無反顧走下去
-
2021-09-27 名人.黃軒
打疫苗暈針怎麼辦?醫教如何察覺暈針前兆及預防
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迷走神經昏厥」又稱作「血管迷走性昏厥」,它是人體第十對腦神經,包含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在內,又由於副交感神經正好是負責抑制血液、心跳、呼吸等生理反應,所以當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就會造成身體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血管擴張,造成腦部血液供應不良而昏倒。小朋友、青少年、年輕人害怕打針的機率高,且年齡愈小愈害怕打針,其副交感神經也就易過度刺激。而當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就會造成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血管擴張,造成腦部血液供應不良而昏厥現象在疫苗接種現埸。哪些情况易誘發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易有「情緒困擾」的人,易誘發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這是年輕人突然昏倒最常見原因,多見於「年輕女生」。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常見的症狀1.無前兆,突然發生由於潛意識中對某些事物感到疼痛、恐懼、情緒緊張等誘因下,可以在毫無前兆下,突然昏過去了。2.也有前驅症狀可能也會有前驅症狀。部分病例可有恐慌、煩躁等先驅症狀。(a) 在病人端:例如臉色蒼白、噁心、視力模糊、頭暈、無力,接著眼前一片漆黑,然後失去知覺。(b) 在醫者端:醫療人員在病人的身體表徵,看到的就是先伴有血壓上升、心跳加快,繼而心跳隨之減慢、血壓下降、冒冷汗、手腳冰冷,意識可喪失幾秒鐘到幾分鐘。3.暈針,也是如此在接種疫苗時,心情中的焦慮、恐懼,可能會在冰冷棉花酒精消毒下,打針的針刺下,在幾秒內引致起急性壓力反應作,然後出現了過度補償的「副交感神經過度反應」。這時心跳下降或血管擴張、血壓會下降,而使輸往腦部的血液不足,而導致昏暈現象。由於是在接種疫苗打針情況下發生,我們都稱之為「暈針」,其實就是一種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的現象而已。哪些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需要看醫生?大部分的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只要平躺休息一下症狀就可以改善,這個包括了暈針也是如此,休息一下即可。但是有些病患,我們不能看到他打針的時候暈倒,就説他們都只是「暈針」而已。以下這些病史,仍然要小心評估:1.心血管疾病2.糖尿病3.高血壓4.家族成員有人曾經40歲前猝死,得排除遺傳基因,導致先天性的心律不整5.孕婦6.曾經昏厥倒地多次7.昏厥後,持續呼吸困難8.平躺休息 > 30分鐘,血壓心跳一直偏低你要怎樣預防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a) 日常生活1.少喝咖啡因/酒精飲料2.不要看太多負面新聞3.補充水分,不要空肚子去4.聽音樂、歌曲放鬆,若是看影片宜好好休息一下5.不要熬夜,要足夠睡眠(b) 當下已有昏厥前驅症狀,你當下可如此:1.緩慢「躺下來」,並把雙腿墊高2.若不能及時躺平,你也可以「坐下來」或「蹲下來」3.若仍然必須「站著時」,或已經坐下來或蹲下來,症狀仍持續,你自己可以做「身體反壓力動作」(c) 身體反壓力動作(Physical Counterpressure Maneuver, PCM )在暈厥前 ( pre-syncope ) :1.坐在椅子時,你可以「屈頸至胸口」,或頭埋在兩膝蓋之間2.你也可以「雙手指互扣」,然後同時用力對拉3.站立狀態下,你可以把「雙腳交叉重疊」,並收緊腿部和腹部肌肉(d) 美國心臟醫學會也建議分成1.下半身「身體反壓力」動作包括: (i) 雙腳交叉重疊 (ii) 蹲下來2.上半身「身體反壓力」動作包括: (i) 雙手指互扣,然後同時用力對拉 (ii) 屈頸 (iii) 等長握力試驗以上動作學會了,可以自救自己的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也救别人的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因為「身體反壓力」動作,可以减少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 39% 再發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9-27 失智.像極了失智
行為3大改變恐患失智症 神經內科醫授日常健腦守則
74歲楊女士在5年前開始出現記性變差的狀況,家人都以為只是正常的老化過程不以為意,直到近半年越來越嚴重,常會忘記吃藥、容易迷路、情緒不穩、也曾經發生過被詐騙,因而被家屬帶來長安醫院神經內科就醫。經檢查診斷懷疑楊女士患了混合型失智症,除了有神經退化性失智症,還合併血管性失智症,經藥物治療配合生活型態調養、營養介入後,症狀有慢慢穩定下來。神經退化性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最大宗陳惠萱醫師解釋,引起失智症有眾多原因,最常見的為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其中最大宗為阿茲海默症,大約占所有失智症的6成,另外還有額顳葉型失智症等。其他有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或是包含2種以上病因的混合型失智症。腦部腫瘤、中樞神經感染、代謝性問題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營養素如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等,都可能引起失智的症狀。出現這些改變 盡早就醫檢查若家中長輩出現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變差、性格改變等症狀,要懷疑可能罹患失智症,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只有透過確定診斷,評估是屬於哪一類型失智症,病患才能得到適當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來改善或緩解症狀,也能維持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陳惠萱醫師表示,日常生活中多運動、多動腦、有生活目標或學習新事物、良好的社交生活圈及親友支持、採地中海飲食、控制三高、充足睡眠、舒壓、保持心情愉快等,這些都是對腦部良好的保健方式,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及延緩病情的惡化。呼籲家屬若有發現異狀,應就醫檢查、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生活中「這些習慣」都是阿茲海默症元凶! 睡太少、愛大聲聽音樂NG ·你吃的藥會引發失智風險? 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
2021-09-26 新聞.元氣新聞
講話脖子就會「抗議」 顱顏兒忍痛也要唱歌追夢
「我講話雖然不清楚,但會唱好每個字。」家住花蓮的楷祐出生患有完全性唇顎裂,22歲的他仍需接受語言治療,平時講話脖子、發聲部位都會疼痛,但熱愛唱歌的心,讓他不怕病痛阻礙,順利進入音樂系,今天楷祐與他的偶像歌手潘裕文合唱「捕夢人」,盼在疫情間傳遞正能量。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今天舉辦2022公益桌曆發行記者會,桌曆主題為「勇敢」,收集12幅顱顏患者原創畫作,激勵顱顏兒跨越阻礙、大步向前。唇顎裂患者、同時也是基金會代表楷祐,今天在記者會與連續10年擔任愛心大使的潘裕文,一同獻聲合唱「捕夢人」,用歌聲傳遞正能量。楷祐出生時患有完全性唇顎裂,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幫助下,完成唇裂修補手術。然而,因為父母離異,再加上居住在花蓮交通不便因素,無法獲得妥善照顧、按時回診,造成顎列修補不完全。22歲的他仍發音含糊不全,持續接受語言治療。楷祐說,從小講話都會痛,在高三之前都不想把話說清楚、發音完全,自己在偶然間發現,有唱歌的天賦,甚至在唱歌的時候,可以忘記發聲時的疼痛,雖然有發音問題,也阻擋不了熱愛音樂的心。雖說唱歌可以忽略疼痛,但楷祐說,每次練習發聲都要很小心,且一唱完痛感就會突然上來,只能不斷按壓舒緩,即使這樣還是喜歡唱歌。至於在音樂路上追夢,他表示,由於先天缺陷,吃東西需要很小心,有時候唱一下子,聲音就會突然啞掉,所幸遇上貴人,音樂系的聲樂老師,總會花上許多時間,教自己以舒服的狀態歌唱,未來會朝著創作音樂目標邁進。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長陳依伶說,2022桌曆主題為「勇敢」,在疫情底下非常貼切,徬徨未定的時代要勇敢向前,而顱顏孩子天生註定面對手術,他們得克服長期不安的恐懼,期盼社會大眾購買2022公益桌暦,透過12個月的畫作,更了解顱顏孩子的故事,支持他們勇敢面對未來每一個挑戰。
-
2021-09-25 養生.人生智慧
62歲陳昇收起張狂找到人生準頭! 罹癌後談論生死,不忘告別摯愛
40歲,是人生第二個青春期、是邁向「橘世代」要轉大人的關鍵時期,但也是許多人最迷惘與困惑的生命階段。《橘世代》邀請各領域名人,回望40歲的自己是如何度過人生第二個青春期,走向豐收的人生下半場。陳昇縱橫歌壇33年,以平實歌詞與簡單旋律打造雋永的「昇式情歌」,如「最後一次溫柔」、「恨情歌」、「鼓聲若響」等,而在「新寶島康樂隊」演出時,本土語言的快歌混合異國曲風,讓他好像變了個人,宛如醉後胡言亂語般人來瘋;才華洋溢、言行狂放不羈是旁人對他的刻板印象,也是鐵粉對他著迷之處,陳昇回首自己的人生,直言:「40歲以前,我是個混球!」幕後走向幕前 自認四十最惑出身彰化溪州的陳昇,小時候的志願是畫家,出道前做過修車、電梯維修、美術設計等工作,曾三度投考唱片公司未錄取,直到1982年開始從事幕後製作,擔任劉家昌助理,而後出任齊秦、楊林等唱片製作人,累積經驗後嘗試音樂創作,1988年才推出首張專輯「擁擠的樂園」,30歲正式出道,起跑點似乎晚了點,也因此在面對人生「第二個青春期」40歲時,他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轉大人」,甚至對那時的記憶模糊,「我好像不是很喜歡40歲的自己,什麼四十而不惑,千萬不要相信這句話,四十是最惑的。」【延伸閱讀 陳昇:人生是自己的!不管多困難或曲折,自己走過一遭並從中修正腳步才是王道】凡事太過鋒利 不愛當年自己陳昇認為自己的40歲包含著不可一世與大頭症,「40歲的時候,經濟能力、力道氣度、酒量、言語的鋒利啊,什麼東西都是在尖峰上,真的不是很喜歡那個樣子的我」,反而是50歲時才清楚自己是怎麼回事,就如同李宗盛的「山丘」唱的心境般,「40歲的自己,有什麼就直接做,比較會『他媽的!豁出去了!』」這句話很久沒講了,40歲時卻老是在講這句話,但生命不是只有豁出去而已,冥冥之中自己不知道準頭了,人生準頭有點走鐘」。經歷暴力事件 找回陽光心態2002年陳昇在夜店遭鄰桌客人砸傷頭部,不僅讓他動了開顱手術,也留下右手無力、麻痺的後遺症,醫生曾告訴他開過腦的人70%都會變得負面思考,「我還有後半人生,選那30%的陽光吧」,心態也因而轉為正面。出院後他看好友孫大偉、倪重華熱中鐵人三項,也開始練習鐵人三項,迷上騎單車、游泳,也養成每日游泳、每周騎車的運動習慣。罹癌談論生死 不忘告別摯愛62歲的他,去年罹患口腔癌,開刀治療恢復良好,罹癌後不避諱談論生死,除了手術前曾託付弟弟將他骨灰撒綠島海裡,後來也考慮葬到北海道函館有著花園與美麗夕陽的華人公墓;他在術後13天寫了篇長信,託樂團成員阿文轉發群組告知病情,讓新寶島康樂隊老搭檔阿Van只能隔空操碎心,直言想扁他;談到如果人生只剩一天想做什麼?陳昇說:「當然馬上跑去跟至親、摯愛說一說,這次交給阿Van的信,就是跟大家說『謝謝你們,我這生滿酷的』。」
-
2021-09-25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別人不想做,我們就去做!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我們不是以營利為導向的醫院」
自天主教耕莘醫院院長屆齡退休後,馬漢光接受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邀請,在2019年元月出任院長。「來到羅東聖母醫院,就像回到家一樣。」他積極在羅東地區深耕長照,並推動偏鄉醫療服務。香港出生的馬漢光,19歲來台求學,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選擇繼續留在台灣從醫,是一名胸腔內科醫師,一待近半世紀,台灣是他第二個家鄉。醫師變管理者 幫助更多人行醫以來,馬漢光有不同的生命體悟。年輕時的他,一心想當醫師救人,爾後的宗教洗禮使其自覺,「生命控制不是在我們手上而是上帝,是上帝藉由我們的手去照顧病人。」當思維慢慢有了改變,他開始思索,如果從醫師轉換成管理者,是不是能幫助更多人。天主教徒的馬漢光說,羅東聖母醫院歷史悠久,迄今超過一甲子,為了讓醫院注入新氣象,他在未上任的前半年,每周都到宜蘭「診斷病情」,得知醫院財務虧損嚴重,先了解問題,才能在就任院長後「對症下藥」。別人不想做 我們就去做「醫院的本是醫療,長照是新加入的服務。」馬漢光說,教會醫院秉持著「如果別人不想做,我們就去做」的理念照顧需要之人,但「急性醫療一定先做好,才能把長照做好。」為響應長照2.0政策,羅東聖母醫院2年多前成立聖母樂活日照中心、聖母樂智日照中心及聖母居家長照機構,提供羅東地區失智、失能長輩更完善的照護服務。提供服務 不以營利為導向「我們不是以營利為導向的醫院」,馬漢光在推行長照之餘,持續推動大同鄉、南澳鄉等地偏鄉醫療服務。去年更在醫療缺乏的大溪無醫村成立大溪聖母診所,由於當地人口數少,收支從沒打平過,神父知道會虧損,仍說:「哪裡有需要的地方,我們便去提供服務,能不能賺錢是另外一回事。」出任院長近2年,馬漢光認為,每隔6年換新院長比較好,因為每個人觀點不同、各有教學或管理專長,對醫院發展就不一樣。他自我期許,「好好做6年,院長一職之後要讓出給別人當。」馬漢光養生祕訣:愛聽老歌 出國旅遊當調劑「我很無聊的!」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笑說,在宜蘭生活簡單,晚上會到運動公園散步1小時,邊走邊聽音樂,每周至少3天以上。年輕時,他經常打球、爬山,但來羅東後,同行夥伴就少了,自己多了不少獨處機會,曾有人說:「能享受孤獨,才能享受成功。」著迷於管理的他,就連漫步放鬆的獨處時光,也在想著醫院公事,如何讓醫院變得更好。聊到喜好的音樂類型,「我聽的都是老歌」,馬漢光靦腆地說,像是經典的《上海灘》、第一首學會的國語歌《綠島小夜曲》;香港出生的他,也愛聽粵語歌,《舊夢不須記》隨時能跟著旋律哼唱兩句。馬漢光晚餐也不假他人之手,幾乎天天下廚。雖然宜蘭美食到處有,但個性低調的他,就怕遇到熟人不好意思,常到超市採購食材,簡單水煮吃得清淡。常受邀參與國外醫學會、教會活動的馬漢光,曾赴大陸分享台灣醫療經驗,也到過菲律賓義診,他不把出差當成是開會,而是交朋友、看風景、吃當地美食。儘管如此,馬漢光有時候仍覺得「開會旅行不是旅行,時間是很寶貴的。」因此常與家人一起自助出國旅遊,作為工作之餘的調劑。他喜歡旅遊歷史古蹟豐富的歐洲,像義大利羅馬,迷路到哪都還是有著名景點可以朝聖。旅行足跡迄今,遍及美國、英國、捷克、日本、巴西等逾10個國家。馬漢光說,現在因疫情關係無法出國,自己也沒在島內旅遊,坦言「塞車讓他覺得好難過,寧可在家裡好好休息。」馬漢光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氣管炎、肺炎、肺結核、氣喘、肺氣腫、慢性氣管炎、肺腫瘤、呼吸治療、重症加護等疾病現職:羅東聖母醫院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講師、健保署北區審查分組審查醫師兼副召集人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經歷:永和耕莘醫院院長、耕莘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希望以不安的心情來看醫師,快樂平和的相信離開醫院。
-
2021-09-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 美研究:罹患重度憂鬱風險降23%
先前三級警戒,許多民眾採取居家防疫,不僅改變工作與學習模式,也影響日常生活,有人甚至作息日夜顛倒,養成晚睡的壞習慣,陸續回歸工作崗位後,作息紊亂、壓力倍增。董氏基金會今天引用美國研究指出,只要稍稍改變睡眠模式,提早1小時上床睡覺,可大大降低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這一項研究是《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在今年5月發表,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等校學者合作進行,樣本數高達85萬筆。整體而言,受訪者平均睡眠中點是凌晨3點,意味著於晚上11點就寢,並在早上6點起床。研究發現,睡眠中點每提早一小時,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就會降低23%。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通常在凌晨1點上床睡覺的人,改為在午夜12點就寢並保持相同的睡眠時間,風險就可以降低23%;若就寢時間再提早於晚上11點,更可減少約40%的風險。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憂鬱與失眠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憂鬱症個案通常有睡眠障礙,除少部分人是嗜睡外,大多呈現失眠症狀,而「早醒」更為評估憂鬱症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當睡眠不佳時會造成身心的危害,甚至會導致情緒不穩、易怒。因此,失眠可視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然而,現代在燈照發明,以及3C產品使用頻率升高的情況下,睡眠時間往後移,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出現徹夜難眠、精神不振或憂鬱等困擾。劉嘉逸建議,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熬夜、盡量於11點前就寢,不僅降低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對於身心狀態也是有助益。針對晚睡族群提早就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可以設鬧鐘,定時在就寢時間前半小時或15分鐘,以提醒自己「該睡了」,並開始不再看手機或電視,可以聽放鬆、輕鬆的音樂或拿本書、雜誌翻閱,培養睡意。如果還是睡不著,則繼續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等待預定睡覺的時間一到,就關燈或只留一盞小燈。葉雅馨表示,習慣養成通常要一段時間,所以可允許自己有三天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去適應及調整。葉雅馨說,如果家裡有就學的孩子,欲調整睡眠時間或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更要注意晚餐不要吃太多甜食、睡覺時不要有電視干擾聲或亮燈、手機不要放床上或旁邊。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BNT第2天 南市中山國中學生邊接種邊聽音樂
今天是高、國中施打BNT疫苗第2天,台南市有12所學校學生施打。中山國中上午就施打,學生表示,打前還滿擔心有副作用,但施打後覺得好興奮也很開心,自己有了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但也有學生打針後出現頭暈等不舒服狀況,休息後都改善沒送醫。中山國中校長林國斌表示,該校有學生1147人,不打疫苗的有53人,要到外面醫療院所施打的有47人,總共有1094人施打,1天打完。因該校有大型的運動場館中山館,安排在館內施打,除開冷氣並放古典音樂,放鬆學生緊張心情。台南市衛生局主任秘書陳淑娟表示,昨天有兩校施打,今天有12所國高中施打,位在中山國中的施打處,因空間相當寬闊,且有播放柔和音樂,對學生施打前、施打後的心情都會有放鬆作用。學生許凱絜說,因親友中有人之前施打疫苗發生不小副作用,施打前也很擔心會有副作用,但施打中護士邊打邊提醒注意事項,毫無疼痛感覺,也在不知不覺中注射完疫苗,打針後的感覺是興奮與安心。有學生表示,施打前真的很緊張,想的就是不要出狀況,施打後能回教室上課。林國斌說,施打中有少部分學生感覺身體不舒服,但休息後,不舒服狀況改善。
-
2021-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校園開打 殘劑優先給18歲以上未接種第一劑教職員
高雄市國高中生疫苗23日起施打,有94%、約13萬6500名學生有接種意願,其中91%學生於校園集中接種站接受接種,其餘將自行至合約醫療院所接種,首日有18所學校接種。市長陳其邁今天在防疫會議表示,對於校園接種殘劑的使用次序,先是校園內滿18歲以上教職員工、志工、課後社團及學習扶助老師接種第一劑者,然後是協助校園集中接種的滿18歲以上工作人員接種第一劑者。陳其邁表示,高雄有179間校園9月23日到10月8日要接種BNT疫苗,56家合約醫療院所入校接種,校園接種場所設在:活動中心、禮堂、體育館、會議室、穿堂、圖書館與大教室等。高雄市12至17歲疫苗意願統計,有94%學生同意接種,約有8千名學生沒有登記。BNT疫苗稀釋後一瓶可接種6人,關於校園接種殘劑使用次序如何?陳其邁說,一、校園內滿18歲以上教職員工、志工、課後社團及學習扶助老師接種第一劑者;二、協助校園集中接種的滿18歲以上工作人員接種第一劑者。雖然衛生局表示符合資格者依順序向學校登記,學校也怕有搶殘劑的情形發生。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孟志表示,有些學生會緊張而有暈針的現象,如何預防暈針反應?一定要避免空腹及脫水狀況下接種;坐姿進行接種;接種後安靜休息,觀察15分鐘;藉由聽音樂、影片或適度聊天舒緩情緒。林孟志提醒學生和家長,接種前一天不要熬夜,可穿著短袖寬鬆衣物,接種前確認身體是否有不適狀況,身體如有不適,建議等到病情穩定後再接種疫苗。教育局長謝文斌表示,如果家長同意學生打疫苗,但接種當日卻不願意、或無法於學校安排接種日施打,後來又想再接種,可以由學校提供接種通知單,由家長至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進行意願登記打疫苗。如果家長原來不同意小孩接種疫苗,但後來願意接種了,若學校尚未完成集體接種,家長可以向學校導師提出意願書修改,完成接種;如果學校已完成集體接種,則可至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進行意願登記。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市校園開打BNT疫苗 學生鎮定:不會痛
台北市BNT疫苗校園接種計畫今天開打,市長柯文哲上午視察施打狀況時提醒同學不用緊張,放學就回家、不要亂跑。對打完後的感受,學生鎮定表示「不會痛」,並感謝醫護人員。台北市今天開始進行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BNT疫苗校園接種計畫,柯文哲與副市長蔡炳坤、教育局長曾燦金上午一同前往育成高中視察。教育局表示,育成高中共有1736名學生願意在校內接種疫苗,由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出動4名醫生、17名護理師,在活動中心採宇美町式打法替學生施打,並依循教育部指引,播放音樂避免暈針。接種前,忠孝院區醫護人員會貼心詢問學生「有沒有吃早餐」並協助紓緩情緒,學校與家長會則準備免費麵包及運動飲料,提供需要的學生使用。教育局人員關心接種完後的學生狀況,一名男同學搖頭表示:「不會痛。」另一名學生則說,很感謝細心、辛苦的醫護人員,很期待這次的疫苗打完後,可以早日回歸正常的生活。柯文哲說,打疫苗不用緊張,打完之後可以請三天疫苗假,但不表示一定要請三天,「看你的良心」,並提醒學生今天打完放學就回家,不要亂跑。教育局表示,北市共147所高中職、國中、特教學校、外僑學校和五專等,今天至10月6日分兩階段替約14萬8760名學生校內接種。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學生首劑BNT 接種注意影片一再播還放音樂
桃園市大園、觀音高中2校學生總共2251人,分別進行全國第一波BNT疫苗施打。大園國際高中學生1427人今天上午8點率先全國施打BNT疫苗,校方一早就安排學生在活動中心等候,進行宇美町法接種疫苗,看到市長鄭文燦大陣仗視察,學生緊張。大園高中校長朱元隆表示,為配合BNT疫苗接種,校方要求學生一定要吃早餐,昨天之前每班學生更觀看接種前、後注意事項影片2、3次。朱元隆表示,該校學生1427人願意施打,另有67人因為個人疾病不願接種,校方對學生進行衛教宣導,提醒身體不適就要休息,並可請疫苗假,事前播放疫苗接種前、後影片,宣導接種注意事項,讓學生了解,今天學生體育課要求老師取消做激烈運動,維護安全。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午9點多到育成高中視察, 由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安排育成高中學生安排疫苗接種,採宇美町式打法,並出動4名醫生、17名護理師,體育場全場坐滿為288名學生,分為上、下午場替學生施打疫苗,現場也播放輕鬆音樂讓學生放鬆,避免暈針。台南市關廟國中訂今天下午1點30分開始,由醫護人員為全校約300名學生接種BNT疫苗,準備兩間大教室,分別做好疫苗注射區和觀察區,讓學生在通風良好的空間接種疫苗,預計要4點30分才能全部接種完畢。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板橋、光復高中接種BNT 放音樂舒緩情緒
新北市政府表示,15萬餘名學生開始接種輝瑞BNT疫苗,今天有板橋高中、光復高中2校,約3400名學生接種。校方表示會播放音樂舒緩學生情緒,接種後全校實施2天線上教學。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今天在「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第242次應變會議」中表示,統計新北第一劑疫苗接種涵蓋率為51.9%。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今天起新北學生施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BNT疫苗;接種後,必須要照顧好學生的身心。教育局表示,統計新北共125校的學生接種,回收16萬136份接種意願調查書中,有15萬2048人願意施打疫苗。今天起至30日,安排17家醫院、2家診所及5間衛生所協助進入校園施打。部分小學6年級學生,因人數不多,安排自行到醫療院所接種第1劑BNT疫苗。教育局說,今天施打板橋高中2139人、光復高中(含國中部)1265人,合計約3400人,下午開始在學校禮堂分流施打。板橋高中校長賴春錦、光復高中校長吳宗珉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時都表示,兩校都安排在禮堂分路線接種,先從高年級開始往下接種,也會播放音樂舒緩學生情緒。校方表示,學生接種後,會在禮堂休息區或戶外帳棚,留置觀察15分鐘,再回教室休息15分鐘。如有不良反應立即處理,視個案情形協助送醫、通報衛生所、家長。校長都表示,隔天起全校實施2天線上教學、居家學習,學生若不適可續請疫苗假,不列出缺勤紀錄;學生在接種當天因故無法在學校施打,也會發補接種單擇日到當地醫療院所(含衛生所)補接種。如在家有不良反應,可打電話到衛生所諮詢。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縣市率先開打學生BNT! 接種須知、不適反應一次看
全國129萬名的國、高中生今天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今天就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開打。有兒童感染科醫師表示,接種後最常發生接種部位疼痛或紅腫,或有全身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甚至畏寒、噁心情形,通常在幾天內就會消失;若有身體不適,學生從接種日起的三天可請疫苗假,不列入出席紀錄。教育部統計,全國129萬8861名國高中生願接種BNT,占93.1%,另有近10萬人拒絕施打。按縣市分,桃園市願施打率達96.95%最多,彰化縣95.41%居次;台東縣77.62%最低;接種方式分為校園集中接種、自行至醫療院所接種。教育部提到,在校集中接種時間建議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中午過後,原則上家長不必陪同;若未於學校接種疫苗的學生,可至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登記和預約,並持意願書自行至醫療院所接種疫苗。在校接種前,請導師帶學生閱讀接種須知,提早說明接種程序,並提醒學生有充足睡眠,學生也可事先上網觀看BNT疫苗接種前須知、接種後須知的宣導影片;接種當天應攜帶健保卡,多喝水、避免空腹、放鬆心情,如身體有不適,應暫緩接種,接種完也應避免劇烈運動。教育部也提醒,學生接種疫苗後,也要觀察是否出現暈針或身體不適,暈針多是因為心理壓力或恐懼感,導致眩暈或噁心等症狀,但不會造成健康後遺症,也與疫苗安全性無關,建議學校可於接種場地播放音樂或影片,讓學生放鬆心情,如發生暈針,可先至休息區休息,並通知醫護人員,如暈針現象持續則應送醫。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黃玉成表示,接種後最常發生接種部位疼痛或紅腫,或有全身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甚至畏寒、噁心情形,通常在幾天內就會消失。施打第一劑約10%會發燒,第二劑約30%,但很少高燒超過48小時。黃玉成說,接種後還可能發生心肌炎,但機率不到萬分之一,通常在接種後14天發生,就算出現相關症狀,如胸痛、呼吸急促、心跳不規律,通常也都能恢復正常。最後,接種後還是可能突破性感染新冠肺炎,仍要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好習慣。教育部主任秘書廖興國也提醒,施打後若不舒服可請至多三天疫苗假,由家長或學生提出請假申請。請疫苗假應避免單獨在家,請班導確認是否有人陪伴及照顧。
-
2021-09-20 新聞.元氣新聞
十二夜讓她走上動保路 一點關注就能匯聚改變的力量
每年8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國際流浪動物保護日」,我們在八月底時報導了國內流浪動物的現況與改變。在台灣,還有許多動保人士默默為爭取動物權而努力,一點一滴改變浪浪予人「悲情」的印象。今天推出的番外篇,是一位女孩受電影「十二夜」感召,而與父親投入動保之路的故事。身穿白色上衣,寵溺的看著身旁浪犬,是Claire給我的第一印象。現任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監事的Claire(王愛中),曾擔任新北市兩所動物之家的志工,平日跟著9貓1狗生活,統統都是她從街頭還有收容所陸續收養回來。從電影院出來後,和爸爸用行動關懷台灣動物權。談起走入動保領域的契機,《十二夜》是一切的起點。當時的她剛回到台灣,跟著剛從公務機關退休的爸爸一起進電影院看,兩人都哭了,不敢相信這樣的事情會在台灣發生。她跟爸爸決定要展開行動,她成為動物雜誌編輯,並走進了收容所擔任志工;爸爸則加入動物生命關懷協會,以監督行政機關及立法為目的,保障台灣動物權利,後來更成立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關注動物權立法。走進收容所當志工,帶狗狗放風是最快樂的事。台灣的動物收容所早期多建在郊區,一個籠子通常會有8到9隻狗狗一起待著,隨著入所動物越來越多,收容所也逐漸變得擁擠,如果沒有適當的洗澡清潔,很難吸引民眾認養。因此Claire每周到收容所第一件事情,就是帶著狗狗出來擦洗身體,過程中也會觀察哪幾隻狗的狀態最近比較適合被認養,可以多帶他們出來散步走走,提升認養的機會。牽著多隻收容所的狗狗到野外奔跑活動,對她來說便是去收容所擔任志工最快樂的時光。對所內動物如數家珍,迅速媒合認養人。許多志工會親手幫動物拍攝照片、經營社群帳號,讓更多人看見收容所裡的浪浪。也有的志工對所內的動物如數家珍,只要有人上門想認養,他就會是最好的推銷員,每一隻狗的名字、個性、甚至是過去的狀態都很清楚,能迅速為認養人媒合到合適的毛小孩,為他們找到新家。除此之外,她還會跟幾個志工一起布置環境,希望可以改變收容所過去帶給大眾既定的印象,也可以是充滿音樂、歡笑與創意的地方。零撲殺關掉了後門,至少是改變的開端。許多人都認為零撲殺政策上路匆忙,Claire反而認為政策的實施對推動台灣動保仍有正面影響。她說明過去收容所執行動物撲殺有20年之久,這麼多生命離開,收容所並沒有改善,動物的生死在這裡像是一個循環、沒有人在意。體制上的改變,像是一個齒輪,終於能推動更多人思考如何改變認養的現況,甚至加入更多創意。Claire形容零撲殺政策「像是關掉一個後門」,至少是改變的開端,讓縣市政府願意正視流浪動物問題,甚至著手改善動物收容及認領養環境。大眾的關注,可以改變收容所的悲情。「當你讓民眾感覺到你很珍惜這些在所內的動物,讓他們在這邊活得有價值,就會影響民眾對動物的態度,會更認真的對待寵物。」「收容所只能有悲情嗎?」Claire在部落格上提問。從不敢踏入收容所,到著手改變收容所印象、寫文章推廣領養概念,Claire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再次給收容所一個機會,撥空走進去看看,「了解這裡需要什麼,缺乏什麼,充滿什麼;大家在努力什麼、我們改變了什麼。」每一個人付出的一點關注與努力,都能促成巨大的改變。而改變,正在發生。
-
2021-09-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王力宏違反自主管理被譙翻 黃珊珊:將依法裁處
王力宏違反自主管理規範被譙翻,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今(18)日表示,看起來這起案例已違反自主管理規範,但現在是連假期間,將於上班日後依法裁處。徐若瑄日前於社群分享舉辦茶泡飯宴會,為從美國返台隔離14天出關的王力宏接風,在場還有「黑范夫妻」與資深音樂人陳子鴻;但王力宏依照規定隔離結束後,還需要進行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網友質疑群聚根本違反規範,身為公眾人物還帶頭成為「防疫破口」。
-
2021-09-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結婚68周年的91歲幸福夫妻 先生唸婚前寫給太太的信給她聽,把承諾用一生時間去實現
【編者按】最近我們發現要提高老人醫療的照顧品質,不只醫療團隊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社會大眾,我們更需要讓醫療團隊有機會了解老人族群身心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陸續以「快樂幸福的老人」為主題,透過他們的筆,讓大家瞭解這些老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追求快樂。這星期我們邀請到三位老人回顧他們幸福的婚姻:一對雙雙已過九十高齡的夫妻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壓境人人自危之際,共同維持身心健康愉快;一對八十幾歲的先生與接近八十的夫人回憶過去的戀愛、結婚,而今仍沉醉於愛情洋溢的甜蜜享受;另一對年齡相仿的夫妻回顧兩人大學時代透過基督教團契活動而認識、戀愛、結婚,分享他們的心得是宗教信仰使他們生活更充實,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到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自從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開始,公司不能去,扶輪社的例會、社交活動全部暫停後,我突然發現,當一個宅男也很不錯,完全不會無聊,每天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填滿一整天。每天早晨六點,我跟太太、管家一起出門,走路到前台大法商學院,本來疫情嚴重時,我們改到頂樓陽台運動,一陣子就覺得無趣了,還是回到台大較習慣。因為疫情校園不能開放,我們只能沿著圍牆外圈走路運動。清晨散步很涼快,又可以聽到蟲鳴鳥叫的聲音,季節對了還可以賞花,令人身心舒暢。我每天大約走6、7000步,太太3000步,趁她走完休息的時候,我會選在空氣新鮮的地方做體操,才算是完成每天的自我要求。走回家已是滿身大汗,趕快洗澡換上乾淨舒爽的衣服後,再享用管家幫我們準備的營養早餐。其實每天早上最困難的事,是如何讓太太起床。我太太喜歡賴床,我就要動腦筋讓她甘願起床,例如拉開窗簾讓光線照進來讓她慢慢甦醒,我自己躺在床上先做二十分鐘的運動,這樣才有讓她賴床的時間。接著打開音樂,開始跟她講話,因為她很怕我親她,如果她都不動作時,我就會作勢要過去親她,這樣她就會乖乖的起床了。我跟太太同齡快91歲了,我很感恩我們身體都很健康,每天可以一起做喜歡做的事。我以前很喜歡拍照,家裡滿滿的相簿,我跟太太一邊整理,一邊回憶曾經去過那些國家旅遊、參加什麼樣的活動、跟那幾個朋友一起……這麼多的美好回憶,值得一再的回味。我在家裡會播放我們兒時小學、中學時期,1945年戰前的日語歌曲,因為我跟太太都是受日本教育,習慣聽日語歌,15歲以前學到的歌到現在仍然可以朗朗上口,很自然就會一起吟唱。我們每天看日本NHK的節目,最近剛好是東京奧運,我們守在電視機前幫台灣的選手們加油,看到台灣選手的拼勁,今年能在奧運場上大放異彩,真的太令人振奮與感動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跟太太到現在還在學習日文的俳句、短歌,每個月一次上課前,都要繳交作業;我們一起做詩,一方面也要想辦法讓太太動動腦,雖然我幫她寫功課可能比較快,但是我還是希望她可以自己創作一點東西出來,只是常常握著筆就開始打瞌睡了。老師幫我們批改好的作業,每個月都要挑一首投稿到台灣歌壇,讓大家選出心中最喜歡的一首,不僅如此,還要寫下喜歡的原因與感想;有時候自己的作品得到高票,還覺得挺高興的。在家裡當然不能只做我喜歡的事,我也會陪太太下跳棋、玩撲克牌,這方面就不是我擅長的領域,常常是太太的手下敗將,看到太太勝利的表情,我也輸的開心。自從太太得到健忘症以來,很多以前的興趣都慢慢消失。以前她們姊妹很喜歡打電話聊天,話閘子一開就捨不得掛電話,現在她連打電話都懶了,變成省話一姊,聊沒幾句就想掛電話。我就會幫她打電話給姊妹們,讓她們跟她聊聊天,增加生活上的樂趣。明年我們就要迎接結婚68周年了,我把結婚前一天寫給太太的信拿出來唸給太太聽,我把對太太的承諾,用一生的時間去實現了。回想當初我去當兵沒多久家業破產,退伍後又失業。想起那時,太太抱著孩子,肚子裡也有個孩子,還要做衣服幫忙家計。很多人看不起她,我很感謝她並未退縮,我們才能堅持到今日。
-
2021-09-0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白天嗜睡夜間躁動,如何改善睡眠障礙?
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現象,因為大腦功能逐漸喪失,除了記憶減退、情緒干擾、認知功能障礙,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照顧者頭痛的問題。長輩日間嗜睡、半夜吵著要出門,沒有方向感的遊走行為容易變成失蹤事件!長輩睡眠障礙影響全家人,揪出原因改善清晨3、4點,王伯伯已經瞪大眼睛醒來,起床到客廳來回踱步,甚至想要開門外出,吵醒了其他家人。幾經安撫,好不容易安靜下來,但天光逐漸明亮,再過沒多久要出門上班的家人也累壞了。生活作息日復一日被打亂,不僅失智長輩的生理時鐘出了問題,照顧者的體力也面臨崩潰邊緣,到底該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說明,人的睡眠週期可分為四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正常狀態下,每晚大概有4至6次的睡眠週期循環,加起來共約6至9個小時睡眠時間。若有午睡習慣或白天活動量少,則會影響睡眠總時數,夜間容易淺睡或睡眠週期不正常。Q1:為什麼年紀越大越睡不著?白天生理節律、活動的時間改變,不同於青少年、中壯年時期,褪黑激素的釋放時間和達到尖峰的時間也提早。另外,若罹患慢性病,以及有情緒、內分泌、免疫力等問題,也會影響身體運作機能,改變睡眠週期。Q2:要如何改善長輩的睡眠品質、睡眠作息?養成規律的作息,在固定時間起床、用餐、就寢,白天午休或小憩勿過久,建議20至30分鐘最為適宜。若長輩日夜顛倒情形嚴重,建議採漸進式方法調整,尤其是建立「睡前儀式」,知道睡覺時間到了!Q3:失智症患者的睡眠困擾和一般年長者有什麼不同?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熟睡期與深睡期、快速動眼期都減少,週期性也變差。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 失智者晚上不睡,嚴重影響照顧者作息?除了吃藥,飲食方式也能解決?快了解專屬失智者「助眠菜單」:https://pse.is/3nmg5a)(➤ 照顧家中失智者,總有忙不完的大小事,身為照護者的你「肩頸痠痛」超疲勞?跟著專家一起做紓壓瑜珈,好好放鬆:https://pse.is/3qv74j)每到傍晚就暴躁失序夕陽西下,失智症患者卻開始躁動不安!出現幻覺、錯覺,以及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不停嚷嚷著看到誰回來了。家屬反映,每到傍晚總是特別緊張,害怕長輩行為失序,產生妄想或攻擊症狀。陳宥達解釋,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患者容易出現意識上的混亂,尤其是中度以上的失智長輩,漫遊、亂跑大幅提高走失機率,增加照顧上的負擔。Q1:什麼是「日落症候群」?太陽下山後,隨著日照光線改變,失智症患者的意識和認知功能開始混亂,出現一連串脫序行為。這些症狀在白天並不會出現,傍晚或夜晚特別明顯,又稱為「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也可能因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發生頻率。Q2:「日落症候群」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當失智症患者出現日落症候群時,夜間躁動情形惡化,影響睡眠時間和品質,也直接影響照顧者的作息。如何改善失智症患者睡眠障礙問題?陳宥達綜合門診觀察的資訊,分享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延伸閱讀: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除了認知功能障礙,陳宥達解說還有其他影響睡眠障礙的因素,建議照顧者找出原因解決,而非使用安眠藥物,讓作息更加紊亂。●環境: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停止使用3C產品,以利分泌褪黑激素幫助入睡。●感染:檢查是否有過敏若身體感染症況,翻來覆去睡不著。●疾病:三高、肥胖、慢性病或其他疾病也會影響睡眠狀況,仔細找出病因。●藥物:利尿劑、類固醇、甲狀腺素、鼻塞藥物、抗病毒藥物等,副作用也會導致失眠。●憂鬱:心理因素難以維持睡眠或是太早起床,憂鬱與失眠是相互關係。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建議若失智症患者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應依實際醫療需要,安排相關門診檢查找出病因,或申請到宅訪視及居家評估。可結合使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透過活動改變溝通方式、認知訓練,例如音樂輔療、懷舊治療等,耐心反覆練習才能得到效果。
-
2021-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你吃的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美國FDA近二十年來首度通過失智新藥,你用的到嗎?你知道,長期吃哪些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最新研究發現,顧好你的心,也對你的大腦好。失智、老化大不同 早期症狀不明顯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吳承誌藥師指出,失智不是只有忘記,是全面退化,並非正常老化,而是一種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衰退,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思考認知等各方面功能退化;但早期失智症狀輕微,與正常老化的差別不大,多半等到中期症狀明顯才被發現台灣失智症協會點出,一般人都以為長輩是老番顛,人老了都是這樣,輕忽長輩其實是生病。正常老化的情況下,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但若是失智症,患者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早期表現可能只有記憶力變差,常找不到東西,漸漸出現生活習慣和個性改變,多疑和無緣無故亂罵人等症狀。(推薦閱讀:失智症會遺傳嗎? 6症狀都非正常老化,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治療失智症藥物 多元方式能改善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被認為與大腦出現不正常的斑塊(由於ß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有關,造成神經原與相關連結喪失功能。美國FDA在六月通過新藥Aduhelm,可以有效減緩ß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是首度針對疾病進程研發的藥物,核准上市做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用藥。惟台灣目前尚未核准。現行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沒有辦法治癒受損退化的大腦。主要是膽鹼酶抑制劑與NMDA拮抗劑,它們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傳遞,延緩疾病進程。吳承誌說明,前者適用於輕至中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噁心、腹瀉、頭痛、嘔吐等,後者則用於中至重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眩暈、躁動、尿失禁、失眠、腹瀉等。此外,透過建立熟悉、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懷舊療法、芳香療法、寵物治療、音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推薦閱讀:提升腦力、延緩失智! 每天只要堅持做這10件生活小事…逛街也算)這些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 擅自停藥害了了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抗膽鹼藥物會阻斷一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推薦閱讀:研究:糖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 攝取過多小心失智風險飆)在一項約有28萬人參與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發現抗膽鹼藥物活性愈強,80歲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尤其是部份的抗憂鬱劑、膀胱抗毒蕈鹼用藥、抗巴金森症用藥和抗癲癇藥;研究結論指出,中、老年病人若使用上述藥物,建議考量用藥的效益與發生失智的風險,如果有其他治療選項,應考慮使用別種用藥或者非藥物方式替代。然而,這不代表該類藥物都不可以使用,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貿然停藥會加重病情,特別是抗憂鬱或抗癲癇等藥,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延伸閱讀: ·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食用關鍵」:3種人別碰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
2021-08-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走出喪親之痛的三大步驟:關懷至親、建立興趣、參與社群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走出喪親的幽谷」。一位癌末老年病人在接受醫院的安寧療護下過世,病人的女兒一時跌入憂傷幽谷不能自拔。病人的外孫女剛好在同一醫院任職,於是在女兒的鼓勵下她接受這醫院的臨床心理師的治療,成功走出幽谷。女兒主動與我們分享母親如何走出傷痛的心路歷程;心理師以如詩如畫的文筆娓娓道出如何幫忙病人透過「成功的」哀傷,建構新的關係;資深身心科醫師深受這位同事的故事所感動,進而闡述緩和療護是以病人、家屬、照顧者為中心的健康照顧,並分享一位病人與家屬從靈性宗教的層面去尋求解脫生死的故事。讓我們透過這奇妙的因緣,一起聆聽這醫院同仁一起彈奏的美麗哀愁三重奏。「那只是一顆花生而已,不是腫瘤。」在我很小的時候,外公就確診膀胱癌了,但是他卻總是雲淡風輕地這樣對我們說,並且拒絕接受後續治療。確診後多年,外公的病情惡化,面臨排尿困難的問題,這次他的病情惡化速度很快,進入醫院住院後不久就轉進安寧病房,但對自己病情總是樂觀看待的外公,仍是維持樂觀的態度,很少對我們表露痛苦的心聲。「外公是因為怕我們擔心,才忍痛不說的。」母親擔憂的對我說。進入安寧病房兩週後,外公離世了。在外公離世的前一晚,一向倔強的他,在這時候因為病情嚴重惡化,才露出了痛苦的姿態。「打針可以讓他走得舒服一點,但也有可能因為放鬆而加快死亡的流程。」護理人員說。為了減輕外公的痛苦,母親下了決定,決定讓護理人員為外公打針,隔天外公就離世了。母親因此難過不已,總覺得是自己親手送外公離開人世的。在這之後的一個禮拜,我每天半夜都聽到母親獨自一人輕聲地哭喊:「阿爸、阿爸……」書寫情緒:重整自己的情緒,紀念逝去的親人我還清晰記得,在外公離世的那個早晨,我看著躺在病床上已經安詳離去人世的外公,他的身體一動也不動,我知道他已經永遠地離開我們了,我止不住我的淚水,難過的情緒久久都未能散去,後來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揮別對於外公逝世的傷痛,振作起來。面對當時剛痛失親人的我,醫師說:「失去親人的悲痛,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放下;但最久不能超過三個月……」醫師分享了他自己的故事,當他面對自己的母親去世時,也花了很長時間整理自己的情緒,為了紀念母親並重整自己情緒,醫師把他對於母親的思念寫成了一篇文章,藉由書寫才慢慢走出母親離去的悲痛。外公離世對母親的影響更大。在外公離世後,母親一如往常的獨自一人操持家務,我知道她內心很傷痛,在不懈怠家務的同時,母親也同意了醫師的建議,開始接受醫院身心科團隊的後續關懷。但是要揮別親人至愛的離世很困難,好長一段時間,幾乎每個晚上,母親都因為思念外公而偷偷地落淚,即使這樣,母親在我面前仍裝作無事一樣的撐起整個家,持續照顧著父親。我認為母親的個性是完全遺傳自外公的,特別是他們倔強的那一面,他們都選擇了自己一人咬著牙承擔內心的痛苦,只希望把歡笑留給家人,縱使內心有再多的痛楚和悲傷,也只在獨自一人的深夜裡,才會表露出來這些真實情緒。母親跟外公都有著東方傳統家庭的樸實特質——不善於表達情感;但是我知道,忍耐,獨自一人忍著痛苦、對家人只展現笑顏,就是他們對家人表達愛意的方式。培養興趣:再忙也要抽空聽音樂,讓自己放鬆而外公離世後,我也與身心科醫師討教,醫師分享了很多舒壓方式,並建議我每週一定要強迫自己,挪出一些時間來做自己的事情。他分享自己經驗,即使再忙碌,每天都一定會抽空聽他喜愛的古典音樂,讓自己有一個放鬆的時刻。於是,那之後我每天都書寫日記,也聽音樂來放鬆心情,漸漸地我感覺到這些努力開始發酵了,我對於外公的思念,從悲痛情緒轉變成溫暖的懷念,想起外公的笑臉,我不再只是落淚,而開始感到一種溫暖的感覺。外公留下的回憶是溫暖的回憶,我可以好好珍惜這些溫暖的回憶,來回報外公陪伴我成長的那些日子。而對母親來說,外公是這個世界上最疼愛她的人,外公逝世對她有很大的打擊,想要走出親人逝世的悲傷,更為困難。且母親總是怪罪自己為外公做的事情不夠多,所以外公才會過世;甚至質疑自己當初讓護理師為外公打針,是導致外公死亡的原因。因為愧疚,母親幾乎每天都跑去放外公骨灰罈的寺廟,日復一日地為外公禱告、祈福。即使這樣,母親的悲痛、罪惡感仍久久不去。「人的一輩子,最後也就是這樣一盆灰。」面對外公的骨灰,母親甚至這樣對我們說。那個時候,母親已經沮喪到甚至對於自己的生命有了負面的念頭。社群活動:家人常團聚,參加義工活動建立新人際網絡要從喪親之痛走出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家人的陪伴、醫療團隊的協助都只是輔助的要素而已,最關鍵念頭還是在自己:如何找到讓自己釋懷的方式,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去化解讓自己痛苦的情緒,且要了解自己需求,包括何時該獨處、何時該找家人陪伴,能夠理解自己、解決自己的需求,才能化解內心的悲痛。在外公去世後,為了支持努力走出悲痛的母親、希望讓母親感受到家人對他的愛,所以我們花了更多時間團聚,像是原本習慣外食的我,開始每天下班就回家吃飯,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餐桌吃飯的溫暖,逐漸彌補了母親失去外公的苦痛,我認為,感受到家人的愛,也是走出喪親之痛的一個關鍵。情緒開始慢慢提振起來的母親也參加了一些義工團體,讓自己的生活漸漸忙碌。雖然近期礙於新冠肺炎疫情,很多義工活動都暫緩了,但是這些義工團體改用視訊的方式,讓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每個人都有和大家分享故事的機會,且每當別人在發言的時候,其他人一定都專心投入地聽他的故事。母親很喜歡這樣的活動,也把我父親一起帶進去團體參加活動。而在義工活動以外的閒暇之餘,母親在家會聽她喜歡的交響樂,下午則開始為我們全家人準備晚餐,每一天都過得充實又開心。在外公離世後的半年期間,母親有了很大的轉變,從悶悶不樂的狀態,變得笑口常開。我認為這個轉變來自於週遭人的陪伴,包括義工團體、醫療團隊,以及我們家人都陪伴母親走過最低潮的日子。且最不容易的是,母親自己願意敞開心胸接受我們的幫助及陪伴,才能夠在這段時間內慢慢走出傷痛,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我想,外公的去世雖然令人悲痛,但也意外給了我們家人一個提升凝聚力的契機,雖然離開人世的外公無法再繼續照顧母親了,但沒關係,我們子女會用「愛」把母親的內心填得滿滿的,讓他不再感到寂寞,想必外公知道了也一定很開心,能夠安心離去。
-
2021-08-30 新聞.元氣新聞
優質貓狗抵家啦體驗活動 讓民眾走進收容所
2017年實施零撲殺政策後,台灣的收容所動物不再需要擔憂走上死亡的命運,但流浪動物悲歌仍未終結。送浪浪回家的這條路上,依舊辛苦漫長。每年8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國際流浪動物保護日」,跟我們一起走進動物送養第一線,從動物收容所到新手認養人的家裡,一起關心浪浪回家的最後一哩路。根據官方統計,自1999年至2017年零撲殺政策實施以前,總計有約124萬隻、平均每一年有近7萬隻收容動物以安樂的方式進行人道處置。隨著台灣動保意識提升,反對安樂死的聲浪逐漸上升,直到2017年2月,收容所零安樂死政策正式執行,才結束收容所動物走向死亡的命運。收容所動物往上衝,認養率自然往下走。然而,每年入所的動物數目並沒有顯著下降,急促上路的零安樂死政策,是否反而讓收容所內動物的生活條件更加惡化?綜觀全台動物收容所,可收容數量以擁有八間收容所的新北市最多、屏東縣最少,但多數縣市仍面臨爆籠問題,其中台北市不論貓狗,在養數佔可收容比例都排在全國前三名。長期關注動保議題的台北市議員、同時也是天母楊動物醫院院長的楊靜宇,分析零安樂死政策實施後,各地收容所認養率皆有下降情形的原因,便是與收容所爆量有相關,「當收容數字不斷往上衝,認養的比率一定是往下走的。」舉辦各式活動,讓動保議題走進生活。為解決收容數量問題,收容所不得不重新檢視過去政策,並嘗試扭轉收容所印象,讓更多民眾願意踏進這裡,增加認領養的機會。高雄市過去曾被批評收容所動物死亡率偏高,近年致力提升認養率,多年努力下有顯著的成果,成為全台少數在實施零撲殺政策後,認養率仍不斷提升的縣市之一。高雄市動保處長葉坤松分享,過去動物收容所多被視為鄰避設施,在地居民不僅不願意走進收容所了解,更不願意收容所在當地設立。因此,除了提升收容所設施與環境外,他們也舉辦體驗活動或大型音樂活動,吸引民眾到收容所參與。北市動保處收容組組長施瑞玲也發現近年所內動物老年化的現象,民眾多憂心老年照顧問題,認養意願較低,因此正著手研擬提升認養福利,減少飼主對老年犬貓的醫療負擔。包含與廠商合作,提供醫療劵,鼓勵民眾認領養性格穩定且乖巧的成貓成犬,同時也提供一年免費的動物保險補助。動物收容不是終點,保護動物也是保護人。「我們將收容所定位為公立的動物中途之家,並不是長期照顧動物的場所。」高雄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組長李東融表示,所內年老或不易馴化、較不容易被認養的動物,通常都會結合民間的力量來集中照顧,避免所內動物流動停滯,讓真正需要入所的動物獲得幫助。楊靜宇表示,擔任獸醫師32年來,台灣民眾動保觀念已經進步很多,但飼主責任跟動保教育,許多人跟單位都還在努力中。「我們必須要建立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今天無論是在街上跑的動物,或是沒有家的浪浪也好,他並不是天生下來,就決定他會在街上活動的。」楊靜宇強調尊重生命的概念應該從小紮根,「因為這不僅是保護動物,也是在保護人」,唯有觀念的提升,台灣流浪動物的現狀才會往正面的方向進行。鼓勵飼養校犬 動保從教育紮根除了改善收容所印象,2018年《動物保護法》增修第23條,鼓勵各縣市提升多元創新性認領養,讓校園犬、工作犬與陪伴犬,成為收容所邊緣犬貓走入人群的新機會。楊靜宇建議各縣市政府開拓更多收容動物的去向,以推動校園貓犬為例,讓動保教育從小紮根,從書本上的學習延伸到生活上的實踐。「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活動。」他舉例,在台灣,大學以下的義務教育機構總共有3872處,但截至今年為止,只有262所飼養校園貓犬,僅佔全體約6.8%。如果校方能加強與縣市收容所合作,將合適、聽話且沒有攻擊性的貓狗送到學校裡,不僅能實踐生命教育,也能舒緩收容所的收容壓力。
-
2021-08-27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衝擊動物領養 收容所這樣解決超收問題
自2017年2月,台灣成為亞洲第二個實施零撲殺政策的國家,但隨之而來的動物超收問題,收容所不得不重新檢視過去政策,並嘗試扭轉收容所印象,讓更多民眾願意踏進這裡,增加認領養的機會。傳統思維與疫情 成動物領養兩大阻礙陰暗、悲傷、死亡,常是人們給動物收容所的標籤,除此之外,改善環境、多元認養也是各收容所正在努力的方向。高雄市動保處長葉坤松分享,過去動物收容所多被視為鄰避設施,在地居民不僅不願意走進收容所了解,更不願意收容所在當地設立。台北動物之家曾指出,黑狗等待認養天數平均為420天,比起其他花色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新家。如何扭轉民眾對收容所的傳統印象便成為提升動保意識首要難題。延伸閱讀:製作貓便當菜、餐包自給自足 「拼圖喵」翻轉中途之家刻板印象2021年五月,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許多公共設施因應三級警戒關閉不開放,公立收容所也不例外,大幅影響各縣市動物認領養數字。高雄市動保處長葉坤松分享,過去以民眾到收容所現場認養為大宗,佔了總體數字約七至八成,疫情來臨,許多認養活動也連帶取消,對收容所亦有極大的影響。如何提升認養率?高雄推流浪貓狗試養活動過去曾被批評所內動物死亡率偏高,高雄市近年致力提升認養率,成為全台少數在實施零撲殺政策後,認養率仍不斷提升的縣市之一。因此除了透過與攝影師或藝人代言合作,讓更多民眾認識這群個性溫馴乖巧的犬隻,也將認領養活動推廣至校園,成為學生實踐動保教育的一環。高雄市動保處除了提升收容所設施與環境外,也舉辦體驗活動或大型音樂活動,吸引民眾到收容所參與,後因疫情影響而減少實體接觸與互動,高雄市動保處因此規劃14天認領養活動,提供民眾14天的試養期,讓初到新家的寵物跟飼主有足夠的時間相處與磨合,希望用網路代替馬路,讓市民在家依然可以透過線上諮詢與媒合,找到合適的犬貓領養,也減少衝動認養的機會。延伸閱讀:苗栗動防所愛心小站可望27日重開 歡迎來領養貓狗楊靜宇表示,擔任獸醫32年來,台灣民眾動保觀念已經進步很多,但飼主責任跟動保教育,許多人跟單位都還在努力中。並強調「尊重生命的概念應該要從小紮根,因為這並不是僅僅在保護動物,也是在保護人」,唯有觀念的提升,台灣流浪動物的現狀才會往正面的方向進行。延伸閱讀:領養回家才知曉牠的悲慘遭遇 柴犬「錢錢」在新家找到歸屬感延伸閱讀:捕獸夾傷害成3腳狗 收容700多天等不到愛牠的人
-
2021-08-2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骨科名醫健檢才知有糖尿病 輕忽小傷口致動刀住院
當年處於不惑之年的我,在醫院員工環島旅遊後接受健康檢查,報告卻出現紅字,空腹血糖值竟然超過300mg/dL,進一步檢驗發現,罹患了遺傳性糖尿病,從那時起,我積極控制糖尿病及預防併發症。未料,一次牙齒根管治療,因未吃消炎藥而引發牙齦嚴重細菌感染,必須住院開刀治療。一時疏忽 下巴積膿需引流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較弱,如果沒做好傷口護理,容易導致嚴重感染,醫師都會提醒糖尿病病人不要輕忽小傷口,我尤其會特別注意。不過,去年7月左下側牙齒做根管治療時,牙科診所助理問:「要不要拿消炎藥?」其實是給含抗生素成分的藥錠,並非只有消炎止痛的功效,當下我竟謝絕了,現在回想真不知為何不拿藥,總之一時疏忽帶來後患。3、4天後,左下牙齦部位有點疼痛,我自認補吃藥即可,沒想到又過4天,我的下巴浮腫。這下子代誌大條,趕快掛自家醫院牙科,檢查發現細菌已深入牙齦等軟組織,我的下巴已積膿需開刀引流,要住院7天。侵入性治療前 先請教醫師「當自己轉換角色,醫師變病人,這才真正體會到無醫療專業背景的人面對龐大醫療體系,真的很需要醫師用同理心診察治療。」公立社區型醫院有家的親切感,我乖乖當耳鼻喉科的好病人,出院時像一般病人,對醫護同事相當感謝。開刀住院教會我另一件事,年歲漸長不要鐵齒,中年以上的民眾做侵入性治療之前,可以請教醫師,做一點高規格性的預防措施,尤其是糖尿病病人在治療前,徵詢醫師意見並遵照醫囑服用藥物,可降低發炎風險。在骨科門診看到的病症,多是一般痠痛問題,通常是因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缺乏運動、過勞、失眠造成的,我都提醒自己保持正確坐姿,看診1小時就要站起來舒展肢體,平時維持定量運動的習慣。年紀大了 最好做緩和運動我42歲開始打網球,半年後雙膝出現痠痛等不適症狀,請醫師同事檢查,沒結構性的問題,而是突然間擴展體能,導致膝蓋不適應,於是休息1周和調整打球頻率獲得改善。但有些病人就此放棄運動,我會以自己為例建議病人,有了年紀最好從事緩和運動,循序漸進,不必急、不求快、不比勝負,並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身體狀態恆定是養生的不二法門。洪宗賢小檔案現職:衛福部彰化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年齡:50歲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中興大學法律系碩士專長:•骨科微創手術•脊椎手術•關節重建手術興趣:文學創作、音樂、騎重機經歷:台中榮總骨科專科醫師、台中醫院及彰化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創傷骨科醫學會會員、骨質疏鬆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興大學法律系校友會理事
-
2021-08-25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輩帶寶寶收驚,義大利爸爸從反對到直呼「真的有用!」吳子龍克服台義文化差異,帶女兒一起玩音樂
原本在威尼斯就讀中文系的吳子龍,多年前曾以交換學生身分來到台灣,畢業後,他選擇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在這裡落地生根。成為奶爸後,他沒有迷失在育兒的忙亂中,反而將生活視為創作動力,持續在音樂的夢想路上堅持不懈。來到台灣14年,吳子龍說,台灣已經是他的第二個家,不僅說得一口流利中文,台式習慣與飲食也難不倒他,只是當遇到婚姻、育兒,面對觀念不同的另一半與長輩,可就不是調整心態如此簡單的事了。面對文化差異更需溝通與適時退讓吳子龍提到,剛開始,他與老婆曾因為「對異性朋友的態度」而發生爭吵,「在義大利,有異性朋友是很正常的,如果你因為交了一個女朋友,就不和其他異性朋友來往,或是把關係打斷,其實是很沒有禮貌的行為。」看在台灣老婆的眼裡,難免有些介意,但當時兩人都不願意放手,僵持了幾天後,才決定各退一步,衝突才總算和平落幕。除了個人想法,有時還需面臨文化差異,其中他對「買房」特別有感。婚前,他們住在合租公寓,吳子龍一方面覺得合租的租金較划算,且對歐洲人來說,為了買一間房而背負著幾十年的房貸,根本是天方夜譚,認為租房子比買房子還划算,因此普遍不願意買房。而台灣人則難以接受婚後繼續住在合租公寓,也容易對於「一輩子租房」感到不安。吳子龍坦言,即便經過多次討論,買不買房,仍是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長輩帶女兒收驚.他從驚嚇轉為驚喜談到育兒觀,夫妻倆還算相似,讓我們好奇的是,當自然派的義大利女婿遇上傳統台灣長輩,究竟會產生哪些化學變化?吳子龍分享,女兒Martina是去年8月出生,儘管正值炎炎夏日,但有種冷,是阿公阿嬤覺得冷!長輩擔心寶寶著涼,總是將孫女裹得厚厚的,他不解「為什麼不能只穿尿布?穿這麼多,還要為了不讓寶寶滿身大汗,開很強的冷氣,有必要嗎?」但台灣的傳統習俗更是讓吳子龍大開眼界。他表示,有段時間,女兒晚上都睡不好、哭鬧不休,因此岳父岳母提議要帶孩子去「收驚」,他第一時間非常反對,「義大利信天主教,對這種宗教儀式有點反感,而且又沒有科學根據。」無奈最後只有他一人反對,只好妥協。沒想到收驚後,女兒不但安穩入睡,還睡得頗好,讓吳子龍驚呼「好像真的有用!」當爸爸後.發現自己和父親的共通點回顧和爸爸相處的記憶,吳子龍說,「其實我本身也是混血,爸爸是匈牙利人,因為是上班族,所以基本上只有週末才看得到他,爸爸會教我匈牙利文、騎腳踏車、爬樹,印象中都是在教我一些能力,比較嚴格,小時候跟爸爸玩的回憶很少。」雖然父子間的對話不多,但吳子龍的生活軌跡,卻與爸爸有許多雷同,「我的生活都是複製爸爸的,爸爸當初就是20歲從匈牙利到義大利當兵後,再也沒回去,我也是,20歲到台灣,就一直留在這裡。爸爸不斷努力融入當地環境,他娶了義大利老婆、說起義大利文流利到聽不出他是外國人,我也差不多,在台灣結婚生子,落地生根。」孩子出生前,吳子龍原以為自己會是個很隨性的爸爸,沒想到他反而是扮黑臉居多,像是女兒堅持不吃飯,便會將她抱到遊戲區,從小開始培養「坐在餐桌就是要好好吃飯」的好習慣。吳子龍表示,他嚴格的一面可能遺傳自爸爸,「自己帶孩子後才了解,爸爸的行為和每一句話,都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深遠影響。」重新找到家庭與工作間的平衡從前,吳子龍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工作上的事,但寶寶需要的是24小時全天候的照顧,「女兒讓我了解到,家庭、工作、健康都是一樣重要的,不應該為了工作犧牲家庭,尤其是因為孩子成長得很快,每天都不一樣,如果我沒有參與她的成長過程,以後一定會很後悔,所以更珍惜全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天。」今年5月,吳子龍發行了單曲《我選擇快樂》,女兒也是他的小小粉絲,「不管在家、車上,都會放給女兒聽,後來甚至變成安撫女兒的歌,只要她聽到這首歌,就會停止尖叫。」雖然單曲發行一波三折,發行後又不巧碰到疫情升溫,只能轉向網路宣傳,但他不氣餒,「我還是做該做的事,把握防疫的日子多陪家人,也持續錄製新歌,準備發行新的音樂作品,不會因為這個狀況就失去樂觀、失去希望。」正如他的單曲歌名,在育兒和人生的道路上,你永遠無法控制即將發生的變化,但仍然能夠選擇用正向的心態,擁抱迎面而來的挑戰。採訪諮詢暨圖片提供/吳子龍※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8-22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火戰車」談運動中的飲食補充
天剛亮,大地於晨曦甦醒,一群大男孩從沙灘的地平線由遠而近,以風的速度奔跑。泥沙濺上衣服,汗水流瀉在臉上,但他們帶著笑,抱著對未來的期許,以堅定穩健的速度前進。這是198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開幕鏡頭,搭配氣勢磅礴的電影主題曲,看過電影的人一定印象深刻。《火戰車》改編自真人真事,內容敘述兩名英國田徑選手透過艱苦的訓練,卓絕堅定的意志,終於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贏得短跑金牌的故事。2020東京奧運在日前完美落幕,頂尖運動員用他們的天賦與努力寫下一頁頁精彩的故事。台灣運動員迭創佳績,舉凡羽毛球、舉重、柔道、拳擊、桌球……一場又一場精彩賽事,讓觀眾熱血沸騰,驚嘆不已!在觀看奧運轉播時,發現有趣的鏡頭:有些選手在「暫停」的空檔,除了喝水,也吃東西!我很驚訝在如此高壓之下(連觀眾都緊張得吃不下),竟還有「閒情逸致」吃東西?仔細看,選手選擇的食物幾乎都是:香蕉。運動需要消耗大量熱量,因此在運動中補充水分及食物是很重要的。運動時該怎麼吃喝呢?以下摘錄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建議:1.運動時:如果運動時間少於60分鐘,只需要喝水。2.如果時間更長,可攝取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電解質(鹽和礦物質),例如:等滲透壓運動飲料、一杯牛奶、一根香蕉3. 運動後:A.如果每天訓練數次,在完成第一次訓練後的60分鐘內補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例如一杯牛奶和一根香蕉)可以幫助恢復。B.如果運動時間少於60分鐘或有更多的恢復時間,請確保適當喝水補充水分,並在之後盡快進食。(例如:下一頓主餐。)香蕉儼然成為運動場上「最佳配角」,在英國保健署的文章中出現好幾次,因為香蕉不僅便於攜帶、富含碳水化合物,易於消化吸收,且香甜好吃。此外,香蕉營養豐富,含有鉀等重要營養素,是補充體力的關鍵。不僅頂尖運動員在競技場吃,你我在健身運動後,也適合來一根香蕉。運動有益身心,但成為專業運動員,在象徵至高無上榮耀的奧林匹克運動場爭取世界第一,除了天賦,更不知要承受何等嚴酷的訓練!清晨或夜晚,酷暑或寒冬,運動員將青春歲月投注在運動場,克服體力極限,在成功之前是何等寂寞?更何況榮耀不是必然來臨。這一切是為了什麼?電影「火戰車」中,奧運400公尺金牌的男主角Eric Liddell說:「我相信上帝造我必有目的,祂讓我跑得快,我跑步時,可以感受到祂的喜悅!」未必每個人都能成為頂尖運動員,但上天必賦予我們獨特的天賦,追尋自己內心的力量,全力以赴。人生的各項挑戰就像運動場,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需要不斷努力追尋。奧運官方格言「更快、更高、更強」。全世界只有極少人能夠站上奧林匹克運動場領取獎牌,但每個人都能夠成為生命的勇士,獲得奮鬥之後的甜美果實。請上網YouTube搜尋「火戰車」電影主題曲,您會從這優雅卻生命力十足的音樂中,得到再出發的力量。(Facebook請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