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人生智慧

房產、財產都分配了,那你的數位遺產想交給誰?

讀者雜誌

很多人對數位遺產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為它看不見,而且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生產、添加,數量太大,就顯得沒什麼價值了。
很多人對數位遺產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為它看不見,而且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生產、添加,數量太大,就顯得沒什麼價值了。
示意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蘋果公司推送的新系統有一個新功能,可以讓你留下數位遺產:你可以指定5個數位遺產聯繫人,在你去世後,他們可以進入你的蘋果帳號。

這些數位遺產聯繫人可以是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他們可以看到你iCloud裡的大部分資訊,如照片、備忘錄、郵件、通訊錄、日記、提醒事項、通話記錄、文件、健康資料、語音備忘錄、瀏覽器收藏夾和閱讀列表、雲備份,但不包括購買的書籍、音樂、影片,付款資訊、儲存在鑰匙串中的資訊,如互聯網帳號、信用卡卡號。

其實谷歌和臉書早已有類似的功能了,用戶去世後,允許親友查看他的帳號,而蘋果公司的此項功能實現過程很漫長,需要法院的許可。伊安‧卡羅爾在2011年出版的《你的數位來世》一書中說,2004年,一位美國士兵陣亡後,家人要求查看他的郵件,雅虎公司不答應,說他們的條款裡約定了帳號不可以轉讓,哪怕是轉給家人。後來法院下達了命令,雅虎才把這些郵件複製後交給了其家人,一共刻了3張CD、裝滿了3個文件盒。

<br />圖片提供/讀者雜誌

圖片提供/讀者雜誌
很多人對數位遺產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為它看不見,而且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生產、添加,數量太大,就顯得沒什麼價值了,有的自己都羞於回顧。數位化的東西更新快,過時得也快,人們根本來不及往回看。

以前,人去世後留下的東西一般來說都是有形的,如房產、照片、生活用品。但現在我們的很多生活都是用電子設備、透過網路來記錄的,比如存照片、寫郵件,在微信朋友圈更新相當於記日記,發微博然後有人評論、轉發,還有叫計程車、購物、匯款…要想讓別人瞭解你,讓別人記得你,知道你活過,無非是讓別人知道你的行為和喜好,你去過哪裡,寫過什麼。而這些都被網路記錄了下來:你的微博關注什麼帳號,你喜歡看什麼電影、聽什麼音樂、買什麼品牌的東西,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如果想讓你的後人瞭解你、記住你,除了看你的照片,他們還可以看你的筆記,瞭解你經常跟哪些人聯繫。

物質遺產和數位遺產差別很大。首先,物質遺產有的很脆弱,有的卻能保存幾百年,數位遺產既很脆弱(很容易被刪除),又很頑強(保存得當的話可以永存);物質遺產是唯一的,數位遺產卻可以無限複製、為許多人所有;物質遺產占據物理空間,數量大的話管理起來很費勁,數位遺產則不需要多少物理空間,但數量可能極大。

你留下的資料或許能讓你獲得「永生」,後人不但能看到你的照片,甚至還可以跟「你」互動。透過分析你的郵件、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就可以知道你對各種問題和事情所持的想法和觀點。你的博客和筆記透露了你的語氣和常用辭彙,照片和影片中有你的相貌和動作,在社交媒體上的簡介和郵件透露了你的社會關係。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開發了一種合成訪談,使用歷史人物比如林肯的作品,可以創建一個虛擬的林肯問答。

讓遺產聯繫人可以進入你的帳號很有必要。首先,在一個人去世後,很多網路服務商並不知道他已經去世了,還在向他推送東西,這會讓他的親友很難過。影片網站還在向他收費,推薦他愛看的電影,郵箱還在接收郵件…其次,網路雖然容量大,但很多網路公司沒幾年就倒閉了。各類通信軟體上的聊天記錄、博客網上的博客、一些音樂應用上的歌,甚至一些電子相冊都隨著服務關閉而消失了。即使你及時搬遷、刻錄下來,也不見得能把它們一直保存下來。有時數位形態的東西還不如一本書的生命長,它不在你手裡,什麼時候壞了你也看不見,網路遺產需要及時整理。

「油管」每分鐘所有用戶上傳的影片一共長24小時。2010年,谷歌估計,每個用戶每天產生約3MB的資料,按平均壽命75歲計算,終生的產出是88GB。

留下的東西越多,後人去查看時越沒有頭緒,所以有人說,也許以後會有一種業務,就是幫人整理數位遺產、數位檔案,這樣數位遺產才能真正傳下去,不然只會被堆在那裡,分不清哪些有意義,哪些沒意義。如果關心你會留下什麼數位遺產,也許你以後使用電子設備時要更加小心,拍得不好的照片請及時刪除,發表評論要謹慎,下載應用前要三思。

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說,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一種戲劇性的自我表演,個人在創建自己的身分時是在表演給他人看,會自覺地做印象管理,以便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人的表演分前臺和後臺,前臺是讓觀眾看到並從中獲得特定意義,呈現的是可以被他人接受的形象;在後臺則比較放鬆、不加掩飾。當我們使用電子設備、在網上活動時,我們已經把自己投射到網路空間,而且都被一一記錄下來。到最後你是想只留下前臺形象,還是把後臺形象、完整真實的自己也留下來呢?

以前很簡單,一些作家在去世前把自己的書信或書稿燒掉,但現在,你的數位遺產不可能刪乾淨。法國作家沃韋納格說:「所有人生下來都很誠實,死後是個說謊者。」這句話現在大概已經不成立了,因為人去世後一切都瞞不住了。

生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