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電腦斷層
共找到
1012
筆 文章
-
-
2020-08-13 養生.抗老養生
20年內罹4種癌,卻能與癌共舞!名醫陳衛華給癌症患者的4個貼心建議
一星期至少有6天,走路、吹蕯克斯風、靜坐1小時以上,幫患者看診6小時。聽起來是位正常、健康的醫師?對!他是心臟內科名醫陳衛華,但讓人不敢置信的是他患有4種癌症,扣除掉必須的治療過程,他作息如常,保養得宜,神態爽朗,甚至主動關懷別人,「飲食忌口是一定要的,有宗教信仰和家人愛的支持,幫助我坦然面對病魔。」 還有其他秘訣嗎?「憂慮只會帶來反效果,我想開了,就是『放下』2字,因為放下,我學會了與癌共存,也可說是與癌共舞」。 32歲起,陳衛華在15年內陸續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因骨癌開刀而切除了左腳大姆指,42歲切除右腎的腎臟癌腫瘤。 47歲再接受甲狀腺癌的腫瘤手術,但他一直沒料到第四個癌症血癌如影隨形,緊跟在第三個後面,潛伏在他的身體裡。 誤以為白血球增生症,竟是血癌悄然上身 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陳衛華平靜得像在敘述某位患者的病例。 在為腎臟癌做放射治療時,因擔心癌細胞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他一年不得不照3、4次CT電腦斷層檢查,期間還照過1次正子掃瞄,化學幅射進到體內,當甲狀腺癌開刀、抽血時已發現白血球數量高達17,000,卻非發炎引起,後來醫師說是白血球增生症使然,自己會好起來,他就暫時沒放心上。 只不過,白血球數量仍然居高不下,他認為事出有因不單純,9年前,陳衛華委託信得過的學弟檢驗DNA,判斷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我沒把它當成癌症,而是視作慢性病,多活一天『賺』一天,比醫師預想的頂多再活10年,我已經活過了其中9年。」自覺目前身體狀態維持得不錯,「我相信一定能夠再多活幾年!」 家人、信仰、興趣 生活充滿勇氣與正念 也曾怨懟、自憐,覺得生不如死,但妻子悉心照顧三餐飲食,旅外的兩個孩子買營養品並幫他打氣。 佛教的正信、正念、正法、正道是他對應血癌的精神支柱,因而早餐前、晚餐後禪定,幫助安定內心,唸著「唵嘛呢叭咪吽」6字真言如與慈悲的佛對話,智慧的蓮花開了,一切圓滿。 才跟著老師上完8堂課,不懂看譜的陳衛華從此會哼唱的歌就能吹奏得出來,還灌錄包含19首的CD分享親友,最滿意的兩首是日本老歌《戀人》、《你是我的生命》,每天吹奏蕯克斯風,練就中氣十足的肺活量。 穿著輕鬆自然、一頭黑髮、慈眉善目的陳衛華,看來與樂活長者無異,老婆喊他:「該換雙鞋了,我買給你。」他也喊回去:「這雙還沒壞,不想換。」 感激妻子一直陪伴著他,鼓舞勇氣,「如果問我座右銘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不要老看過去,因為它已經過去了。」 用「心」過生活!生命變彩色,癌症就失色 陳衛華總是對癌症患者說,放寬心,不緊張,別憂鬰,因為癌症可說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會把身心帶進無氧的醣解系統環境裡,助長癌細胞生長迅速,因此,不想未來如何如何,活在當下就好。 「醫生的天職正是教育病人防範疾病上身。」但凡有人打電話到他的宏信診所諮詢癌症或三高,他熱心地免費提供衛教知識與經驗、心得。 每到中午,他喝一杯磨豆咖啡,獎勵自己飲食正確、生活習性適當;看過動物頻道節目,晚上11點,躺在床上,拈花微笑,慢慢地睡著。 陳衛華用「心」過生活,生命是彩色的,癌症就相形黯然失色。 給癌症患者的貼心建議 1. 看病診斷,要找信賴的家醫科或專科醫師,聽取2位的意見也可行2. 攝取優質蛋白質、脂肪,例如Extra Virgin橄欖油,吃雞肉白肉代替牛肉紅肉,攝取糙米、胚芽米混合米飯與氽燙蔬菜3. 不吃高GI(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甜食、膨鬆麵包、非天然成分的醬油,拒絕反式脂肪酸和油炸食物4. 聽音樂放鬆●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極簡人生,也可以活得高貴!老教授的智慧:重視3件事,人生才是最踏實、穩定.退休後失去工作上的角色,你也產生焦慮了嗎?3個調整心態的方式,喜迎快樂新生活.48歲確診乳癌,讓丈夫抱著她大哭 花漾阿嬤:一個疾病的歷程,讓後半輩子變得更棒了
-
2020-08-13 科別.消化系統
37公斤紙片人一天跑廁所10多次 原來闌尾長腫瘤
60歲詹姓婦人身高150公分,體重只有37公斤,身材猶如紙片人,她因連日頭暈、嗜睡送急診治療,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膽結石併發胰臟炎,原要安排切除膽囊,但術前檢查發現闌尾長腫瘤,經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與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跨科合作,以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一舉切除兩個病灶,讓婦人回復正常生活。詹婦表示,她每天如廁10餘次,糞便幾乎都呈水狀,長期腹瀉,以致營養吸收不了,也曾經到大醫院檢查,卻都查不出原因,10餘年來一直靠胃腸藥度日。方佳偉表示,「闌尾腫瘤」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幾乎沒症狀,要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引發類似腹脹、腹痛等急性闌尾炎症狀。一旦腫瘤越來越大阻塞闌尾,可能因闌尾發炎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等症狀,有致死可能。方佳偉進一步說明,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只有1~5%的發生機率,因初期症狀很不明顯,就算病人右下腹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一般問題處理。詹婦透過機器手臂實施腹腔鏡微創手術,一次切除2個病灶。方佳偉說,詹婦的腫瘤已出現早期病變,且闌尾擠壓到盲腸,單純切除闌尾已經不夠,尤其腫瘤已逾2公分,為避免闌尾腫瘤癌化,甚至有看不見的癌細胞轉移,因此一併切除右半邊部分結腸。詹婦表示,因為膽結石併發胰臟炎就醫,還好一般外科醫師術前仔細評估,發現闌尾長腫瘤,能一次解決兩個疾病,又是微創手術,手術恢復快、傷口只有一點點,真的很感謝。
-
2020-08-13 癌症.抗癌新知
早期肝癌存活率 最新統計嘉基領先全國平均值
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早期肝癌民國102年到106年平均治療存活率為59.87%,嘉義基督教醫院為63.84%,不僅領先全國平均值,也高於醫學中心,嘉基採「肝癌電燒」,降低治療危險性,一名劉姓男子利用電燒治療肝癌,當時住院僅4天,已5年未復發,許多朋友都不知道他得過肝癌,感謝嘉基讓他恢復健康身體。嘉基院長姚維仁、胃腸肝膽科醫師陳柏岳等人今天透過「嘉基早期肝癌存活率優於全國」記者會,慶祝近5年的亮眼成績,院方也以牛肝示範電燒狀況,被治癒的劉男也現身說法。劉男說,他是65歲的退休勞工,本身患有慢性C型肝炎數十年,過去由於沒有症狀,並未定期追蹤,5年前,他因稍感疲憊,前往嘉義基督教肝膽科求診,發現代表肝癌指數的胎兒蛋白暴增,於腹部超音波下發現3公分的肝癌,接受肝癌電燒治療,又服用C型肝炎的新式口服抗病毒藥,將困擾數十年的C肝病毒清除,如今都未復發。陳柏岳表示,過去的早期肝癌患者,多半只能接受開刀切肝或是風險更高的換肝手術,對於年紀較大、體能較差或是無法承受重大手術的患者而言,是高危險性治療,嘉基讓早期肝癌患者接受「電熱射頻燒灼術」,也就是俗稱的「肝癌電燒」,得到相當大的成效。陳柏岳說,肝癌電燒的最大好處,就是對於中小型的肝癌,可以達到與開刀或換肝相同的治療成功率,在患者身上只會留下微小的電燒針傷口,住院時間多半只有3到5日。陳柏岳表示,嘉基對較大型的肝癌,也能採取多針燒灼治療,2年前引進最新的肝癌微波治療,肝癌清除更迅速,也買入最新的腹部超音波機型,可以融合患者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搭配去年台灣剛引進的超音波顯影劑注射,幾乎可以讓所有肝臟內躲藏的腫瘤全部現形。
-
2020-08-12 科別.消化系統
C型肝炎健保幫出20萬治療 護理師:9成能治癒
C型肝炎是國內感染人數第二多的病毒性肝炎,僅次B型肝炎,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衛生福利部推出「健保幫出20萬治療」,護理師提醒,只要經檢驗出有C肝病毒的民眾,便可使用健保及早治療。桃園醫院日前有一名婦人因準備洗腎,在腎臟科醫師評估後發現她是C型肝炎感染者,轉至腸胃科門診做C型肝炎的用藥評估,腹部超音波顯示有一顆2公分的腫瘤,更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竟然除了肝臟外,闌尾及右腎也發現腫瘤。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顧元豪利用腹腔鏡手術,同時切除肝臟惡性腫瘤、闌尾惡性腫瘤肝臟及右腎良性腫瘤,富人也順利康復,在完全沒有任何腹痛的情況下,及早發現「雙癌」並及早接受治療,算是不幸中的大幸。C型病毒如何傳播感染?桃園醫院外科專科護理師護理長林秀秀解釋,C肝病毒主要是由血液透過皮膚、粘膜進入體內而傳染,若與他人共用汙染針具、沾血的個人器具,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等,都有可能發生感染。有研究指出,慢性C型肝炎經過20至30年後,4人之中會有1人演變成肝硬化,一旦進入肝硬化,肝癌的機率會增高,因此必須及早治療或定期追蹤檢查,C肝早期無藥可醫,須花上百萬自費藥物治療,但隨醫藥發展,現已有健保補助治療費用。林秀秀表示,新型全口服抗病毒藥物(DAA)只需服用2至6個月,治癒成功率達97%,且民眾只要就醫經確認感染慢性C型肝炎,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健保都可給付近20萬元的藥物治療,由國家幫忙支付藥物費用,提醒慢性C肝病友千萬別放棄這20萬,要趕緊治療。
-
2020-08-11 科別.心臟血管
輕忽靜脈曲張 肺栓塞恐要命
久站或久坐的人要小心!如果長期有腳水腫、小腿浮起的青筋或蚯蚓狀血管情形,千萬不可輕忽,恐有靜脈曲張問題,倘若置之不理,容易導致肺栓塞而有致命的危險。髂靜脈被壓迫 放置支架改善55歲的李先生今年初發現,每到下午或傍晚左腳就開始腫脹,有時腫到連鞋子都穿不下,但隔日早晨就會自行改善,他不以為意。近日因為走動明顯變喘又常胸悶,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肺部血管被一個大血塊塞住,導致缺氧,左腿深層靜脈出現長段血栓,經診斷是慢性深層靜脈血栓,誘發急性肺栓塞。經血管內超音波導管併藥物溶栓治療,李先生的呼吸急促和下肢水腫消失。後續檢查發現,左側髂靜脈被壓迫狹窄,放置靜脈支架改善回流後,徹底解決困擾他已久的腳水腫問題。日常生活中,下肢水腫並不少見,但這類偶發的生理性水腫,多發生在需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如因工作需久站或久坐的人身上。有時吃得較鹹或水喝得過多,也可能出現類似症狀,只要抬高雙腿配合適當按摩,通常都會緩解。若是下肢水腫頻繁出現,就得當心可能有病理性成因。單側下肢水腫 血管功能異常病理性下肢水腫可分為雙側或單側性。雙側性下肢水腫多由心臟、肝臟或腎臟功能異常引起,也常合併軀幹或上肢等全身性水腫,經使用藥物治療相關慢性病後,通常會獲得改善。但若是出現單側的下肢水腫,可能是血管功能出現異常。回收下肢血液的血管有淺層和深層靜脈系統。淺層靜脈較易擴張,長時間久站或久坐會使靜脈擴大曲張,在小腿上出現浮起的青筋或蚯蚓狀血管。持續惡化的靜脈曲張,可能使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膜永久損傷,造成血液逆流惡性循環,出現下肢水腫長期不消。深層靜脈異常則多跟血液回流不良,造成血栓阻塞有關,常見發生在長時間久站或久坐、長期臥床、肥胖、懷孕、血液黏稠度高或有惡性腫瘤病史的人身上。部分人因血管構造先天異常,導致後腹腔的髂靜脈被壓迫狹窄,血液回流困難進而產生血栓。輕者出現長期的下肢水腫,嚴重會有下肢疼痛、麻木,甚至有難以癒合的下肢傷口。血栓在下肢靜脈累積後,還可能順著血流進入肺臟,塞住肺部血管引起急性肺栓塞。剛開始會有活動變喘或胸悶,嚴重時則造成缺氧或急性心臟衰竭的致命情況。避免久站久坐 最好常換姿勢預防靜脈回流不良和血栓,應避免長時間久站或久坐,每小時最好改變姿勢,活動5到10分鐘。尤其長時間開車或乘坐交通工具時,最好不定時活動雙腳或轉動腳板,幫助血液循環流暢。另外,適當增加水分攝取,也可幫助減少血液黏稠度,避免血栓產生。有需要時,穿著醫療彈性襪,也可加速血液循環回流。習慣性單側下肢水腫的人,宜盡早就醫檢查,接受靜脈血管功能及超音波檢查,提早發現靜脈回流異常或血栓阻塞,並依檢查結果,決定是否繼續進一步的電腦斷層或血管攝影檢查。專業診斷後,針對較小的血栓盡早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有較大血栓或藥物成效不彰時,也可及早接受微創超音波導管溶栓手術,或針對狹窄病灶進行支架置放,才能避免血栓致命疾病的發生。
-
2020-08-11 新聞.健康知識+
吸菸的人都比較瘦?別傻了!最新研究告訴你真相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一些體重比較輕、身材較好的吸菸者,總以為不發胖是吸菸帶來的好處,但現在有研究推翻這個論點。研究發現,即使是身體質量指數(BMI)比較低的吸菸者,跟從未吸菸的人相比,器官周圍囤積脂肪的風險比較高,研究刊登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藥物》(PLOS Medicine)。脂肪堆積在腹部和肝臟 恐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這個消息令人擔憂,因為過量的脂肪堆積在腹部和肝臟等器官周圍,以及肌肉附近,可能會破壞生理功能,並引發其它健康問題,尤其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Vanderbilt轉化與臨床心血管研究中心(VTRACC)成員James Greg Terry表示,共有3,020名中年人參與研究,研究人員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來測量皮下脂肪發現,有吸煙的人的腹部脂肪含量明顯比較高,體內器官周圍的脂肪比例也比不吸菸者更高;與戒菸者相比則是差不多,但這些累積的脂肪都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和吸菸所致的殘疾患病率更高。吸菸無法當減肥工具 只會讓代謝功能變差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教授David Jacobs博士表示,把吸菸當做減肥工具是種冒險策略,因為從研究中的數據得知,吸煙者體內有明顯的脂肪沉積,與代謝功能變差有關。因此,不要再拿保持身材、不會發胖當藉口去逃避戒菸了。(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吸菸才會得肺癌? 才怪!不抽菸罹肺癌背後原因在這 不只炒菜油煙會致癌! 日常「這些」習慣都榜上有名
-
2020-08-11 科別.心臟血管
頸動脈狹窄 醫:可能導致2次中風
一位70多歲的男性病患腦中風後,檢查出他的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說,頸動脈狹窄在60%以上,如果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經置放頸動脈支架,配合藥物和復健1個多月後,該病患已經可以自己行走,十分開心,關鍵是讓患者心臟打出的血液,順利通往腦部。張耿豪說,頸動脈狹窄是不易察覺的疾病,患者可能毫無症狀,約有20%的缺血性腦中風是因頸動脈狹窄造成,只要及早發現,及時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可大幅減少腦中風機率,降低造成長輩的失能跟家人的負擔;預防性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更顯重要。這位年歲已高的男性,有糖尿病跟心血管疾病,放過冠狀動脈支架,幾年來一直規律的服藥,某天清晨一覺醒來,站起身後頻頻跌坐在地,家人聽見聲響前去觀看,卻聽不懂在講什麼,等扶起坐好,發現也無法自己穿衣服,左手根本舉不起來。緊急做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竟然是腦中風,再經神經內科仔細地檢查,發現爺爺左右兩側的頸動脈都有十分嚴重的狹窄,心臟打出的血液根本無法通往腦部,才導致了這麼突然的腦中風。為了預防再次的腦中風,便會診心臟內科,經血管攝影發現兩側頸動脈血流入口處都嚴重鈣化,而且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導致腦部血流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後來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先在雙側頸動脈置入特製的「過濾網導絲」,在狹窄的部位放上「頸動脈支架」,之後再用氣球擴張術,形成新的順暢的血管通道,歷時約2個小時就完成。張耿豪說,從各個研究顯示約有2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是由於頸動脈狹窄所引起。疾病初期,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發生單側肢體無力、嘴歪眼斜、說話口齒不清,或單側視力障礙;嚴重的患者即使經由積極藥物治療,有症狀的比例仍然高達20%,而狹窄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他提醒,由於頸動脈狹窄難以自我檢測,必須藉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才能有效診斷,因此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抽菸習慣者,可以尋求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此外,若突然出現視力不清楚、手腳麻痺無力或講話突然大舌頭等症狀,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
-
2020-08-1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疾病中,重新認識自己!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癌症病人的心聲」。一位罹癌病人在連續遭逢兩種癌症的打擊之後,深入地描繪她的內心世界,而得到在癌症醫院工作多年的資深精神科醫師的誠懇回應。他引經據典,與癌症病人分享如何照顧自己的健康,並能成為堅強快樂的人生勝利者。最後一位本身也是正在與癌症奮戰的文字工作者,介紹她與一位藝術家、兩位心理師最近在癌症希望基金會策劃下,共同創作一本有關情緒的新書,希望能幫忙癌症病人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一直以為自己是個普通人,過著平凡的生活,但當醫生宣布我得了子宮內膜癌的時刻,我腦子裡浮現的是電視劇中的情節,我應該是淚流滿面、手足無措,但是現實裡卻只感到一股荒謬與不真實感。在聽到醫師安慰我說,現在很多三十多歲的女性都得了子宮內膜癌,我還想著:「哇!我是流行的尖端耶!」我告訴自己按著病人應該走的行程,再次找醫師確診,做N個必要的檢查,討論手術行程,考慮手術休養期後向公司遞辭呈,安排好工作交接。一個月內就從懷疑病情到完成手術,然而一直到手術後傷口的疼痛,才終於感受到一絲真實,而切除的子宮,明明應該沒有感覺,但總讓我覺得身體好像有一塊空洞告訴我永遠失去了什麼。我告訴自己我還有卵巢,我很幸運的是分化良好的一期患者,不需要後續治療,只要定期追蹤,我就跟子宮肌瘤的患者一樣,生活沒有受到影響,從頭到尾我沒有掉過一滴淚。在滿一年的電腦斷層檢查時,發現我又得了卵巢癌,感覺冥冥中有股惡意,好像想再次確保我得到了教訓。在癌細胞復發蔓延與化療的威脅下,我終於崩潰得哭了,如果認真積極得接受治療與健康飲食作息,卻無法保證脫離疾病的威脅,終於只能承認我的人生真的失控脫軌了。 我的父母一得知我罹患癌症後,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會得,後來知道體重過重是癌症誘發因子,就責備怪罪我把自己搞到這個處境,他們把我生得健康,我卻自甘墮落,胖到得到癌症,這是我的懲罰。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無法脫離這個陰影,因為內心深處害怕,他們是對的,我的痛苦都是自找的。後來慢慢經由醫師輔導與外界資訊,逐漸學著釋懷了,對自己承認這確實是其中一項影響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專注於未來該怎麼調整生活,該怎麼與新的自己共處。 常會覺得自己應該感恩,因為雖然得了兩種癌症,但是都是分化良好的一期,還有一絲好運眷顧著我逃離了化療。常覺得自己應該慶幸,在趨近於無的親友照顧之下,手術後的我,在虛弱、身體控制力下降與些許後遺症的情況下,臉色紅潤的不像病人。癌症好像一個開關,從此從身體到心靈都截然不同,我需要重新適應現在的自己。找工作時,我不敢說我是癌症病人,不敢再有尋找未來伴侶的想法,因為覺得自己不完整,回醫院追蹤時,只敢說去健康檢查。在看似健康的外在下,癌症成為我羞於提及的隱疾,深怕別人會對我另眼相看,就連自己都會催眠自己,那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總有一朵烏雲永遠壟罩著我,每次回診都帶著一股恐懼與不安,深怕聽到復發的壞消息,子宮卵巢那些從身體中切除的器官,會在心靈脆弱時候質疑我身為女性的意義,手術後遺留的後遺症,身體有時出現失去控制力的感覺。我只能強迫自己屏除嫌惡的心情,學著認識與接納新的自己,不論是身體或心理層面。 「生命是短暫的」,從前是書中的一句話,現在是我的處境,雖然現在算是健康的活著,但是癌症就像是人生旅途上的地雷,不知道走到哪裡時,又會再度爆炸。我只想在不定時的軟弱與陰霾之下,在重新適應生活的蹣跚步伐當中,盡可能地讓找到微笑的理由。老朋友說我是面無表情難以接近,生病後認識的新朋友都認為我總是笑得很可愛,而我只是想在目前灰色調的人生中,添上幾筆鮮豔的色彩。讓活著不僅是呼吸與心跳,更是試著珍惜我能感受到與出現在生命裡的一切,既然我的人生已經脫離了原本的軌道,那就試著為新的道路找到新亮點。一位朋友曾經跟我分享一句話「生命總在轉角處」,重新擁抱好奇,認識不同視野中的新世界。癌症確實是人生的轉捩點,期許自己不要沉淪在悲慘處境中,而是與重新認識自己,試圖與新的自己一起探尋世界的另一種樣貌,人生總是有選擇的,不在於實際的作法,而是自己的心態。 疾病強行按下暫停鍵,逼得我不得不將生活中的一切全部停下來,在不知道還有多長的生命旅程中,思考活著的每一天,都應該是對「我」是有意義的。從前總下意識地去看別人的臉色,無意識地把別人的需求擺在自己之上,生病後我才正視身上的壓力與總是難以開懷的心情。現在我會盡量為自己尋找快樂元素,常抬頭看一下天空,充滿陽光的湛藍天空很喜歡,奇形怪狀的雲朵很可愛,偶爾快閃的彩虹是小確信。我只想讓自己成為「自私的」、快樂的人,不再顧及別人的看法而束手束腳,把別人的心情與我的感受切割,不要以為委屈是為了大局著想,最應該照顧的是自己,能夠相伴一生的也只有自己。
-
2020-08-09 科別.呼吸胸腔
咳血遲遲未癒,竟是這原因導致!
年約六旬的黃女士,自述咳血、喘的症狀長達10年,一直被當作支氣管擴張症治療。一次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葉3公分黑影,追蹤近2年又長到1倍大,同時咳血次數增加、肺部也反覆發炎感染,必須住院打抗生素治療。 因病情未能好轉,轉而到臺中慈濟醫院詢問第二意見。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柯志霖推斷黑影疑似腫瘤或肺膿瘍,為求謹慎,安排電腦斷層動脈血管攝影,驚見病人左下肺與橫膈膜間,存在一條異常血管,確認為「游離肺」。柯志霖表示,「游離肺」是先天肺部發育異常疾病,分為「肺外游離肺」及「肺內游離肺」」。「肺外游離肺」通常發生新生兒,因症狀明顯易被診斷;「肺內游離肺」則發生在成人居多。「肺內游離肺」的患者近8成是肺臟除了肺動脈供應血液,還多出一條胸主動脈分支的血管。由於主動脈血壓血流大,以致肺臟積血,進而產生咳血、喘、肺部反覆發炎等症狀。柯志霖指出,黃女士的游離肺個案之所以「極為罕見」,是因為大多數游離肺病人致病的血管是從胸主動脈過來,而黃女士致病機轉則是因胃的左胃動脈跑上來到肺臟形成游離肺。他解釋,一般人胸主動脈進入腹腔後會分支為左胃動脈,但患者的左胃動脈卻又出現異常分支,並在腹腔繞了一個髮夾彎,經橫膈膜鑽回胸腔進入肺臟,多出來的血管使肺部出現多種症狀。柯志霖採用單孔式胸腔內視鏡微創手術,替病患切除左下肺葉,縫合左胃動脈血管,處理胸腔多處沾黏,手術歷經4小時完成,手術傷口直徑約4公分,出血少、恢復快,切除病灶後不再有咳血症狀,已經能享受大口呼吸的暢快。他強調,引起咳血病因很多,通常是咳嗽太用力,口腔或咽喉的黏膜破裂而出血,一般人不需要特別擔心。
-
2020-08-08 科別.腦部.神經
造成年輕族群失能主因!專家建議,擺脫「偏頭痛」靠這招
頭痛是國人相當常見的病症,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大概有7成的人在過去1年內曾發生頭痛,有1成的人經歷令人難以忍受的頭痛,而最後診斷為腦瘤的只有少數人。由此可知,頭痛雖是個頻繁的症狀,但真正嚴重的只是極為少數。根據國際頭痛協會最新頭痛分類標準,將頭痛分成兩類。一是原發性頭痛,沒有其他致病原因,約9成的頭痛病人屬於此類,包括偏頭痛、緊縮型、叢發性及其他原發性頭痛;二是次發性頭痛,續發於其他疾病造成的頭痛,如腦內結構性病變(外傷、血管疾患、腫瘤…)、感染、藥物或其他身體疾病。區分頭痛類型 「S•N•O•O•P」來幫忙而如何區分頭痛類型呢?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表示,通常會先進行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接下來再依病人狀況來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例如血液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等,來排除可能的次發性原因。他建議,也可藉由口訣「S•N•O•O•P」協助排除,而若是有以下這些情況,則需要進一步的影像檢查。Symptoms症狀:頭痛合併發燒、體重減輕或全身倦怠等。Neurological神經學症狀或徵象:頭痛合併意識改變、手腳無力、言語不清等症狀。Onset發作樣式:突然而立即的發生劇痛。Older年紀較大的病人:出現新產生或漸漸惡化之頭痛。Previous原本舊有的頭痛其發作頻率、強度、時間、特徵改變。偏頭痛發作的病程進展 分成4階段林冠宏指出,偏頭痛是原發性頭痛的其中一種。國人因頭痛就醫的患者,約有6成被診斷為偏頭痛;大於15歲成年人中,估計約1成的人有偏頭痛,女性為男性的3倍。偏頭痛發作時,除了頭痛難耐外,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患者平均每週約有4~8小時因劇痛而無法工作,嚴重干擾生活品質。林冠宏解釋,偏頭痛發作可分4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前驅症狀期,時間為幾小時到幾天,有憂鬱、躁動不安、疲勞、打呵欠、頻尿、噁心、失眠等。第二階段為預兆期,時間約5~60分鐘,有閃光、視力喪失、身體麻木、臉部麻木、無法言語等。第三階段為發作期,時間為4~72小時,有單側頭痛、噁心、嘔吐、食慾減低、怕光、怕吵等。第四階段為發作後期,時間為24~48小時,有注意力變差、筋疲力盡、憂鬱情緒、欣快感。偏頭痛如何分類 有預兆沒預兆很重要偏頭痛依預兆的有無,可分成:無預兆偏頭痛(約占8成5)、預兆偏頭痛(約占1成5)。無預兆偏頭痛:若病人有頭痛發作≧5次,持續時間介於4~72小時,頭痛特徵為單側、脈動性(如同心臟搏動)、中至重度疼痛(影響日常生活)、運動或走路會加劇、伴隨噁心或嘔吐、怕光及怕吵,且沒有其他原因可解釋,則可診斷為無預兆偏頭痛。預兆偏頭痛:若病人有頭痛發作≧2次,且伴隨完全可逆的預兆,則可診斷為預兆偏頭痛。林冠宏說,偏頭痛依發作天數的多少可以分成陣發性偏頭痛(約占9成)及慢性偏頭痛(約占1成)。
-
2020-08-08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10大燒錢疾病慢性腎病奪冠! 遠離洗腎,營養師提5警告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10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1)慢性腎臟疾病、(2)第2型糖尿病、(3)齒齦炎及牙周疾病、(4)齲齒、(5)原發性高血壓、(6)到院抗腫瘤治療(放療、化療)、(7)呼吸衰竭、(8)慢性缺血性心臟病、(9)思覺失調症、(10)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慢性腎臟病108年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位居第1名,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的洗腎人數9萬人相較,1年之內又增加2千人,「慢性腎臟病」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有46%新洗腎患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 導致腎臟病變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眾多,觀察背後主因,有46%新洗腎患者是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台灣糖尿病患的年齡大多為65歲以上族群,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甜品越來越容易取得,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年齡族群,糖尿病發生人數從2010年至2014年之間有成長趨勢,顯示年輕族群對於腎臟的保健防範也不容小覷。保護腎健康 預防腎臟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針對腎臟的保健,從日常生活中飲食的控制及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相當重要,保護腎健康,預防腎臟疾病!除了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外,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纖維及含豐富鉀離子,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可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及降低腎臟負擔。適量攝取水分,每公斤體重喝30c.c.水,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控制鈉的攝取量,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6g)。常吃甜食,攝取過多熱量,會造成肥胖,增加糖尿病的風險。【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謹記並遵守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的4不原則。【1沒有】沒有鮪魚肚:沒有鮪魚肚,避免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率。【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更重要的是,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會受不了? 4種攝取方式都NG 膀胱炎都怪衛生習慣差! 大小便後擦拭應向前or向後?
-
2020-08-06 癌症.肺癌
5成肺癌確診已晚期 符合這4類高風險民眾建議做LDCT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發生肺癌人數達1.4萬人,每36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肺癌,高達5成患者確診時已晚期,醫師建議,暴露汙染環境、肺癌血親家族史、肺病史、抽菸及二手菸者,符合四類高風險民眾應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提升治癒機會。近年來肺癌學會致力推動肺癌高危險族群早期篩檢、診治,透過LDCT針對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檢測率已達2.42%,即每25個高危險族群可以篩選出一人罹患肺癌,且94.8%診斷為第一期以內的肺癌,幫助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LDCT,對象包含暴露污染環境者,如工作環境有石綿、焦油、煤灰或接觸放射物質、大氣汙染物者;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抽煙或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者,長期暴露二手菸者、有肺癌家族史或肺結核等肺病家族史者。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無肺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民眾,建議50歲起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建置定期篩檢至80歲;若家族中有30歲左右罹患肺腺癌成員,其他家族成員建議30至40歲起提前加入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行列。陳育民說,肺癌患者從體內長出第一顆肺癌細胞至可以偵測癌症期間長達20年,目前肺癌早期患者的比例約占三分之一,「肺癌愈晚期發現,復發風險愈高」據美國癌症學會資料,若於肺癌第一期、第二期發現,有半數患者可以存活超過5年。「精準治療不是所有人抓來做LDCT,而是準確抓到高風險族群來做。」王金洲進一步指出,早期肺癌最重要指標為無疾病存活期,意指病人經過治療後無復發、轉移且不死亡的時間,醫界期待精準治療加入早期治療行列,可望再提升病患的無疾病存活期。雖然近年肺癌早期患者比例提升,但治療選擇仍受限於傳統手術、化療和放療,精準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目前仍以晚期肺癌治療為主,尚未加入早期治療的行列。王金洲說,未來精準治療能夠扮演對抗肺癌雙箭頭的角色,幫助晚期患者延長存活期,也幫助早期患者降低疾病復發率。
-
2020-08-04 科別.一般外科
騎車還在戴4分之3罩安全帽?他用自身經驗告訴你下場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26歲林姓男子和友人聚餐結束後,騎機車返家途中與自小客車對撞,送醫後發現顏面多處骨折,導致下顎骨喪失咬合能力且有持續出血風險,經內視鏡輔助進行左側下顎骨髁頭區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恢復期短且幾乎看不見疤痕,現已順利入伍從軍。林男表示,今年3月騎車行經彰化市郊與小貨車對撞,當時戴著4分之3罩安全帽、車速約50公里,撞擊當下向左前方飛出,因撞擊力道猛烈而短暫失去意識,醒來後發現自己滿嘴是血、感覺下顎多處位移,嘴巴打不開也無法言語,只能發出氣音。緊急送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X光檢查發現左側下顎骨髁頭區、右側下顎骨副聯合處骨折,導致下顎骨咬合喪失,無法行使正常咀嚼功能,加上下顎骨多處骨折有出血的風險。台灣發生顏面骨骨折與交通事故有關 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收治該病例的彰基口腔外科醫師林楠瑾表示,在台灣發生顏面骨骨折的原因多與交通事故有關,又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尤其中彰地區的比例相當高。以下顎骨髁頭區而言,這幾年都占下顎骨骨折的20%至30%左右,需要開刀的案例約有6至7成,近幾年都從原本的「閉鎖式復位」轉為難度較高的「開放式復位」,使用骨釘骨板固定,以達到更好的術後功能,並減少術後上下顎間固定時間,達到更好的術後舒適度。但是有文獻指出,由耳前或耳後切線位置去接近斷裂處,短暫傷到顏面神經的機率仍有1%到10%,雖然多半都會在半年內恢復,但仍可能影響這段時間的生活品質。內視鏡輔助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 降低顏面神經受傷機率因此,林楠瑾醫師此次即選擇以內視鏡進行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可大幅降低顏面神經受傷機率,並達到無疤痕手術目的。術後3天可出院,在2周後展開復健。此外,對於外科手術的輔助,彰基引進192切電腦斷層掃瞄儀,有利於醫師在手術後隨即為病人進行電腦斷層掃瞄及術中的手術導航,避免傷到重要器官或是解剖構造。林男表示,自己非常滿意手術結果,積極配合復健約2個月時間,現在口腔開闔程度與受傷前差異不大,且兩側也幾乎看不見手術疤痕。有感於這次車禍中,4分之3罩式安全帽無法充分保護效益,因此重新選購全罩式安全帽,希望未來騎車出入平安。林楠瑾提醒民眾,有台灣本土的研究指出,安全帽的選擇與交通安全有顯著關係,台灣機車事故中引起顏面骨骨折的傷患,幾乎全部都是配戴半罩式和4分之3罩式安全帽;由此可見,全罩式安全帽才能有效防護;政府未來應該就大眾運輸及交通安全法規進行宣導,努力降低機車交通事故的發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兒童安全座椅降7成死亡率! 4使用小常識你對了嗎? 搭車不愛繫安全帶? 當心這危險讓你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下半生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醫師說免開刀…肺部驗出結節 患者嚇出憂鬱症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已是發現早期肺癌利器,但其解析度高,恐造成不必要手術,也讓醫界憂心。臨床不乏患者看到報告顯示有結節,就認為自己罹癌,「醫師說不用開刀,我還是好害怕!」有些人嚇出憂鬱症。 一名中年男性在接受健檢時,勾選自費LDCT,沒想到,這開啟了他一連串噩夢。報告顯示,肺葉中有幾顆零點二、零點三公分結節,醫師評估大小及位置,研判不太可能是惡性。但該男子卻拿著檢驗報告到處求診,希望有醫師幫他動刀,一再被拒絕,連連碰壁後,竟罹患憂鬱症。對此,社員逾六千人的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和Angel感觸良多。Cincia說,大部分民眾做LDCT之前,毫無心理準備,得知自己肺裡有結節,緊張到睡不著,想找醫師動刀,一勞永逸。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說,門診經常收治類似個案,糾結在「有結節,為何不切?」,嚴重影響身心。林孟暐以「一台沒辦法換濾網的冷氣」形容肺臟,肺是對外開放的器官,受到外界刺激就會出現痕跡,臨床顯示,每四人就有一人肺臟有結節,如果在零點五公分以下,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 「真的很亂!」被喻為全國肺癌第一刀的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談起對LDCT報告解讀以及引發後續亂象時,做了這麼如此結語。陳晉興表示,目前篩檢報告缺乏制式化寫法,有些報告連零點一公分的結節都寫,病人發現自己竟有幾十顆小結節,都要昏倒了。林孟暐表示,癌症的變化是一個進程,從癌前變化到零期、再到一期,接下來才會慢慢進入侵犯性的進程。肺癌進展很慢,而且並非每個癌前病變都會演變出侵犯性,所以針對很小的結節,醫師不會很快就建議開刀,常建議觀察,就是這原因。
-
2020-08-03 癌症.肺癌
LDCT篩檢只能找「疑犯」 就怕白挨刀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靈敏度高,雖然良性結節不需要手術,但目前醫界對於檢查後的後續處置,開刀切除標準,莫衷一是。台大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衛福部國健署已委託相關醫學會凝聚共識,待「LDCT肺癌篩檢共識」公布,將可壓低「良性結節卻開刀」比率,也能避免民眾恐慌。陳晉興表示,一般建議,肺部結節大於零點八或一公分以上,才考慮切除,零點五到零點八公分定期追蹤,零點四以下可不列在報告上。但並非每個醫院及醫師如此嚴謹行事,遇到心急的民眾,在患者要求下,即使是不用動刀的良性結節,也可能有人為患者手術。 「白挨一刀並不值得高興。」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說,除了手術麻醉風險,開刀後肺部結構遭破壞,容易感染,還可能傷及神經,部分患者術後胸痛,而肺部疤痕還可能成為日後癌化或病變的危險因子。「只能找到許多嫌疑犯,卻無法揪出真正的犯人」馬偕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健指出,LDCT的解析度太好,雖可發現過去找不到的結節,但難以判斷良性、惡性,憂心的民眾可能白白挨上一刀。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肺腫瘤及介入性內試鏡治療科主任郭志熙說,依照長庚作法,僅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做LDCT檢查,第一次檢查發現疑似腫瘤,除了證據明顯,否則不會立刻開刀,建議追蹤一到二年,如疑似腫瘤數量變多,或變大,判定為癌症,才會安排手術。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研究發現,非吸菸者經LDCT篩檢後,若經醫學中心評估後開刀,分析切片結果,八、九成屬於惡性。楊泮池表示,TALENT研究提供了篩檢後臨床指引的重要實證依據,醫師只要照著此研究擬定的流程往下執行,可將「良性結節開刀」比率壓到兩成以下。
-
2020-08-03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利器…低劑量電腦斷層 專家建議廣設篩檢點
近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認為是及早發現肺癌的利器,專家根據最近一項由十七家醫學中心參與的研究,初步建議政府應編列預算,精準鎖定有肺癌家族史、吸菸等高危險群接受LDCT檢查; 至於沒危險因子者,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經濟能力許可,可自費篩檢。專家建議,LDCT是否應列普篩仍待進一步研究,但現階段不建議列入普篩或成人健檢項目。但由於LDCT的確可提升早期診斷比率,降低死亡率。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指出,目前僅大型醫院擁有LDCT儀器,建議衛福部鬆綁規定,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與就醫障礙。建議編預算 篩檢兩高危險群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占半數以上,醫界一直努力找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瞭解國內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真實狀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帶領十七家醫學中心進行「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七月底完成第一階段。分析一萬兩千名篩檢報告。初步顯示,每百名接受LDCT非吸菸者中,有二點九五人罹患肺癌,其中百分之九十六點三為零期到一期。計畫自二○一四年執行,二○二二年提完整報告,預計明年底再提出部分結論等。楊泮池說,考量國家資源,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非標靶、免疫、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能確診,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抱持同樣看法。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六十五至七十歲男性、六十到六十五歲女性,一般建議五十到五十五歲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無危險因子者,四十五歲以上可開始自費篩檢,若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篩檢年齡。衛福部:可考慮設篩檢巡迴車對於廣設篩檢站,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必須先確認LDCT篩檢肺癌的效果,若確定有效,不排除比照乳癌設置巡迴攝影車。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糾出早期 別把錢花在標靶和化療
肺癌是台灣的新國病,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指出,2017年肺癌診斷人數14282人,同年死亡人數是9235人,去年2019年死亡人數是9701人。陳晉興分析,越來越多人去做篩檢,所以肺癌每年新增的人數是最多的,男女都是第一名,遺憾的是,這些人六成確診時已是三、四期,治療費用高昂。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第三第四期的治療很花錢也很痛苦,雖然存活會變好,但會用掉很多醫療資源。楊泮池說,站在國家資源的立場,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對不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可以診斷出來,醫療資源利用最少、整體存活更好。陳晉興表示,已經有諸多國內外實證顯示LDCT可有較提升早期診斷比例、降低死亡率。歐美的大型臨床試驗已證實,LDCT篩檢可降低死亡率,美國五萬多人研究發現可以降低20%,歐洲一萬多人研究發現可以降低26%。國健署曾對1萬2000人做肺癌篩檢試辦計畫,發現每100人可找到2人肺癌,其中94.8%是第一期。台大醫院也曾無心插柳地發現,300位45歲以上主治醫師有12人罹患第一期肺癌。陳晉興表示,肺癌藥物很貴,今年四月給付的第三線標靶藥一顆六千元,每人每年要花兩百萬,每個人平均要吃一到兩年的藥,藥費平均三百萬。三百萬可以讓多少人做篩檢?陳晉興估算,如果做一次LDCT三千元,就能讓一千個人篩檢,從中找到一、二十個初期肺癌,手術切除就沒事了,效益極高。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年齡是65-70歲男性、60到65女性,一般會建議50到55歲做開始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至少要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至於沒有危險因子的人,他會建議45歲以上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可開始自費篩檢。另外,假設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要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開始篩檢年齡。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表示,篩檢前如果能事先說明發現結節的機率,看到報告的時候比較不會嚇到,而檢查後的報告說明,如果醫師能以具有實證的數據,對照著影像來進行說明,病人也會比較能夠接受接下來的治療或追蹤計畫。陳晉興建議,篩檢報告的判讀,最好要找大醫院的胸腔科或胸腔外科的醫師來進行。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表示,現在只有大醫院能做LDCT,但隨著篩檢獲得國家更多補助和推廣,人數變多之下,可能排擠到疾病檢查的需求,讓病人等待時間變長、就醫及篩檢障礙增加。他建議,現在應開始廣設LDCT的篩檢點,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並提供自費服務。蔡俊明表示,哪些院所能在這項自費檢查的市場裡面生存下來,除了讓市場機制來決定,也要透過積極地管理去要求一定的品質。包括影像判讀醫師的科別及經驗能力、儀器的保養規格的設定、輻射安全的確保,都要進行認證。陳晉興對於小型院所也設置LDCT這點持保留態度。陳晉興表示,台灣醫院那麼多,除了偏鄉以外,找地方檢查並不難。但開放廣設之後,報告撰寫格式也要先建立好既定的格式,否則很可能亂象叢生。另外,診所如果有了儀器,可以做自費服務也能申報健保,這樣會稀釋到基層總額,因此診所也不見得想做。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太敏感 不可能靠一次檢查就判定
肺癌長年位居十大肺癌之首,近年發現台灣肺癌患者,竟有多達「半數」非吸菸患者,且致病危險因子至今尚未確定,檢測敏感度高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成了許多民眾趨吉避凶的工具,但臨床卻出現LDCT「太過敏感」,將肺部結節誤判為早期肺癌。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肺腫瘤及介入性內試鏡治療科主任郭志熙表示,LDCT是偵測早期肺癌很好用的工具,但不認為LDCT可以列為普篩肺癌的工具,因為它太過敏感,也導致「偽陽性高」,偽陽性係指把腫瘤誤認為其他疾病標的。郭志熙表示,早期肺癌產生的腫瘤,LDCT的影像之下,與一般良性結節、甚至肺結核產生的疤痕,完全一模一樣,他解釋,每天與外界接觸的肺部,相對於其他器官容易受傷,像是感冒引發的肺炎,就可能造成肺部出現微小疤痕,除非是「鈣化」比較好與癌症腫瘤區別,否則結節或是疤痕都會干擾LDCT的判讀。郭志熙表示,目前仍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做LDCT檢查,即使第一次檢查出疑似腫瘤,也不該一次定生死馬上開刀切除,臨床上通常會建議再追蹤一到二年,一旦疑似腫瘤的數量變多了或是變大了,才能判定是癌症,並安排進行手術。郭志熙強調,第一次檢查即使真的是早期肺癌,肺癌的發展也不會像其他癌症發展這麼快速,為了不讓患者白挨刀,且診斷可以更精準,才會建議後續一到二年,每年檢查一次。建議定期檢查的高風險族群,仍以五十歲以上、每天至少抽一包菸的癮君子、有肺癌家族病史等,郭志熙表示,三種條件中只要符合二種,就建議可以自費做LDCT檢查。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後續處置 對於醫師也是挑戰
從LDCT影像如何判斷後續處置,這對於醫師來說也是挑戰,需要考慮的面向很多,包括結節本身的因素、病人的因素,還有可用的技術因素。在還沒有臨床共識指引的當下,這份判斷相當養類醫師的經驗,因此病人在謹慎尋求第二意見的過程中,也可能聽到不同建議而感到困惑萬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表示,癌症的變化是一個進程,從癌前變化到零期、再到一期,接下來才會慢慢進入侵犯性的進程。肺癌的進展很慢,「毛玻璃」這個影像型態所代表的結節也比較沒有快速有侵犯性,而且並非每個癌前病變都會演變出侵犯性,所以針對很小的結節,醫師不會很快就建議開刀,常建議觀察,就是這原因。林孟暐表示,除了大小和形態,開刀與否,也要視觀察過程的期間變化而定。有些結節只是發炎,隔幾個月就消失了,如果結節具有一定的大小,經過一段時間大小不變或變大,就會需要進一步釐清是不是惡性。再者就是家族史,同樣大小型態的結節,如果發生在三等親內有肺癌確診者的病人身上,醫師也會格外提高警覺。最後就是技術的可行性。林孟暐表示,如果開到位置在肺部邊緣,對病人傷害比較小,所以如果病人非常擔心,或是醫師也覺得像癌前病變,就會考慮手術把它處理掉,現在已有許多微創技術。但如果位置很裡面,一開下去很可能會切掉比較多肺部,加上醫師判斷即便會變大也很慢,這時候就會建議病人繼續觀察,不急著開。林孟暐前陣子幫一個病人開刀,是長在肺部中間的1公分純毛玻璃狀結節,病人同時有家族病史,醫師建議要開刀。但如果要切除,得把那片肺葉切掉,傷害性頗大,加上病人原本肺功能就不太好,為了減少傷害,後來林孟暐採用最新冷凍技術,在複合式開刀房定位,再用一根針進去把那結節凍成一個冰球。不過這項技術的缺點是不能取得病理切片,無法確診到底是良性或惡性。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做或不做?LDCT是救癌良方或大難題
社員逾6000人的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和Angel兩人沒抽煙、沒有家人得過肺癌,卻在三、四十歲被診斷出晚期肺癌。經過治療,兩人平安存活至今超過七、八年,是社團成員效法的抗癌鬥士,各種疑難雜症都會發訊息問他們,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檢查發現結節該怎麼辦?」不然就是「醫師說不用開刀,我還是好害怕!」Cincia說,很多人做LDCT前毫無心理準備,拿到報告寫了好多結節,緊張到睡不著,千方百計想找醫師幫他開掉。Cincia都會建議對方多問幾個醫師,不要衝動,免得白開一刀,是不必要的傷害。Angel觀察,社團經驗交流很重要,當社員苦惱於多顆小結節,如果看到很多人回覆自己也是如此、沒開刀、追蹤就好,通常都會比較安心。病人的困惑,醫師最有感。談起LDCT篩檢的報告呈現和後續處理現況,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直說「很亂」。陳晉興表示,LDCT檢查不難排、只要五、六千元,很多人健檢會加作,但篩檢報告沒有制式化的寫法,有些報告連0.1公分結節都寫出來,一份報告幾十顆,病人看到都要昏倒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曾經碰過有中年男性病人,因為LDCT發現0.2、0.3公分這麼小的結節,幾乎不太可能是惡性的,但他認為自己有「腫瘤」卻沒醫師願意幫他開,到處就醫多年,都有憂鬱症了。所以林孟暐若建議人去做LDCT,會特別在檢查前告知,免得人看到報告太震撼。林孟瑋會告訴病人,肺是對外開放的器官,就像一台沒辦法換濾網的冷氣,難免會有接觸外界刺激的痕跡,每四個人就有一人肺有結節,但0.5公分以下不用處理、只要追蹤。除了報告寫法很亂,後續處置誰該開刀、誰不用開刀,至今沒有一致標準。陳晉興說,簡單講,0.4公分以下的結節,報告不寫都沒關係,0.5到0.8公分就要追蹤,大於0.8或1公分以上,就要考慮要處理。陳晉興表示,根據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的研究,非吸菸者經LDCT篩檢後,若醫學中心決定開刀,八、九成確實是惡性。但並非每個醫院都這麼嚴謹,加上有些病人因為太過害怕會苦苦尋找醫師幫他開刀,就算是良性也感謝醫師開刀。陳晉興說,如果不辦法把良性卻開刀的比例壓低,一定會有人濫開,這不但引起民眾恐慌,手術及術後的病發症,也會佔用不少健保資源。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表示,白挨一刀並不值得高興,除了手術麻醉本身的風險,開刀後肺部結構被破壞,更容易感染,神經也可能受到傷害,導致術後常常會胸痛,肺部的疤痕也可能是日後癌化或病變的危險因子。為什麼台灣醫師和民眾無所適從?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歐美肺癌病人八、九成以上有抽菸,但台灣肺癌過半不吸菸,風險因子不同,也不能沿用歐美臨床指引。過去20多年來,國際間只關注吸菸肺癌,只有台灣學者過去二十多年堅持研究不吸菸肺癌的風險因子和篩檢處置指引。楊泮池表示,直到近年,各國不抽煙肺癌也有增加趨勢,台灣的研究才獲得重視,今年台美合作的「登月計劃」解析不吸菸肺癌成因,獲刊於頂尖期刊《細胞》則是個里程碑,終於不再有爭議,國際共識底定,即「不抽菸的肺癌是跟抽菸肺癌,是不同的疾病。」楊泮池帶領17個醫學中心進行的台灣非吸煙者篩檢研究(TALENT),將在七月底完成第一輪1萬2000人的資料搜集,初步結果顯示,每100個人做LDCT就能找到2.95個人肺癌,其中96.3%是零期到一期。TALENT也找到台灣不吸菸肺癌的有五大危險因子,頭號危險因子是「家族史」,其次是二手菸、慢性肺病、油煙、空污。家族史這個風險因子,多位醫師都表示非常準,例子屢見不鮮。林孟暐說,最近院內有位護理師,年僅30幾歲就發現第一期肺癌,因為她確診,媽媽和三位阿姨才去做LDCT,結果都是早期肺癌。還有一位醫師的阿姨發現肺癌,女兒因此去做LDCT,發現自己也是早期肺癌。Angel確診後也請家人去檢查,結果發現媽媽也有0.4公分結節,追蹤半年後就消失了;妹妹肺部有0.6公分結節,已持續追蹤六年。Cincia的姊姊和媽媽也去做檢查,其中大姐檢查後開刀,確認是癌前病變。除了決定篩檢條件的風險因子,TALENT研究也是醫學會討論篩檢後臨床指引的重要實證依據,醫師只要照著此研究所擬定的流程走,可以把將良性也開刀的機會壓到兩成以下。楊泮池表示,台灣是全世界最早針對不吸菸肺癌進行研究的國家,也是最早達到可應用的成果的,新加坡、香港、中國也都來向台灣取經。陳晉興說,衛福部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經凝聚共識,討論出民眾版、專業版的「LDCT肺癌篩檢共識」初稿,內容包括哪些高危險群該篩檢、篩檢完該怎麼做,都有詳細指引,正式公布之後加強宣導,民眾和醫師不再不知所措。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避免恐慌 LDCT檢查前先與醫師討論
馬偕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健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肺癌難判斷良性、惡性,是科技進步下帶來的「不便」,解析度太好,雖然可以看到過去找不到的結節,「就像找到越多嫌疑犯,不見得更快揪出真正的犯人,這時偵探(醫師)抓壞人(腫瘤)能力就很重要。」但蘇建也提到,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儀器問世十年多,操作醫師幾乎都是訓練有素,切除肺部結節的標準及事後審核規範也已發展清楚,0.8公分以下呈現毛玻璃狀的結節皆以觀察為主,除非發現結節長大或實質化,「像海綿變貢丸」才會考慮切除。蘇建說,即使在臨床上懷疑結節為惡性,也因為僅是早期惡化,只要民眾按醫師指示時間內回診複檢,即使採取觀察等待,病況也不會失控,但蘇建也坦言,在有些小型醫院,若仍在使用舊型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儀器,確實有可能出現判讀上的誤差。蘇建指出,以目前現階段而言,不贊成「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成為全民早期篩檢肺癌的工具,最大理由是錢,他認為,以醫療經濟學的觀念來看,政府該做的是多少錢做多少,「你今天開放一定年齡層以上的民眾全民高額篩檢,然後呢?你多久要讓這群人再做一次昂貴篩檢?」蘇建進一步解釋,照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不是照一次就好,民眾需要每三個月到半年再照一次追蹤結節變化,這些都是龐大花錢,更傾向優先開放高風險險群在60至65歲前做一次篩檢,高風險工作者篩檢年紀應提早。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彭忠衎說,「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就是減少劑量以降低輻射,但犧牲解析度,輸出的影像常常看起來就是霧霧的或像晃動的東西,容易造成誤判,但「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目的是找到病兆,透過大小形狀、濃淡度去決定追蹤或切除,完全仰賴醫師經驗。彭忠衎認為,執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後,就必須不斷回診追蹤,畢竟影像檢查就是帶有輻射風險,比起普及成早期篩檢肺癌的工具,他更傾向讓有需求的人,如有其他肺病或職業暴露等高風險群,約45歲至55歲後再做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照出結節後,常造成民眾無端恐慌,彭忠衎分享,他常遇到帶著一大片光碟的民眾衝入診間,又緊張又茫然,因為肺照出東西,但仔細判讀就會發現其實是良性結節,提醒民眾選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前應與醫師討論,了解其偽陽性高,避免恐慌。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非吸菸LDCT研究出爐 專家:廣設篩檢
近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認為是及早發現肺癌的利器,專家根據最近一項由十七家醫學中心參與的研究,初步建議政府應編列預算,精準鎖定有肺癌家族史、吸菸等高危險群接受LDCT檢查; 至於沒有危險因子者,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經濟能力許可,可自費篩檢。專家建議,LDCT是否應列為普篩仍待進一步研究,但現階段不建議列入普篩或成人健檢項目。但由於LDCT的確可提升早期診斷比率,降低死亡率。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指出,目前僅大型醫院擁有LDCT儀器LDCT儀器,建議衛福部鬆綁規定,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與就醫障礙 。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占半數以上,醫界一直努力找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瞭解國內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真實狀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帶領十七家醫學中心進行「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七月底完成第一階段。分析一萬兩千名篩檢報告。初步顯示,每百名接受LDCT非吸菸者中,有二點九五人罹患肺癌,其中百分之九十六點三為零期到一期。計畫自二○一四年執行,二○二二年提出完整報告,預計明年底再提出部分結論、共享決策指引等。楊泮池說,考量國家資源,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非標靶、免疫、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能確診,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抱持同樣看法。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六十五至七十歲男性、六十到六十五歲女性,一般建議五十到五十五歲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無危險因子者,四十五歲以上可開始自費篩檢,若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篩檢年齡。蔡俊明建議,應比照乳癌篩檢,廣設LDCT篩檢點,協助發現更多零期及一期肺癌患者。但醫師判讀影像、保養儀器、確保輻射安全等,均需通過認證。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廣設篩檢站必須先確認LDCT篩檢肺癌的效果,若確定有效,不排除比照乳癌防治,設置巡迴乳房攝影車等,增加民眾受檢機會。
-
2020-08-02 養生.健康瘦身
「收小腹、保健康」褲腰超過35吋 內臟脂肪如未爆彈
很多爸爸都有一個又大又圓的肚腩,即使年輕時自詡有六塊肌的壯老爸,一過中年,歲月無情,硬是融成了一整塊油脂含量極高的鮪魚肚;有的爸爸則是自帶又圓又硬的啤酒肚,彷彿隨時可以取下來打籃球。或許老爸不計較大腹便便影響美觀,但大肚腩對健康的影響可不能不計較。肥胖、肚子大、腰圍粗……都會讓各種疾病風險增加。今年父親節,陪爸爸一起擬定健康計畫,「收小腹、保健康」。捏一捏爸爸圓滾滾的肚子,腹部肥胖讓腰圍變粗,代表著內臟脂肪愈積愈多,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影響身體代謝,這樣的中年「腹」爸爸,在台灣不是少數。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分析調查, 四十歲以上男性中,大概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有代謝症候群問題。肚腩硬或軟 與脂肪分布有關「啤酒肚」、「鮪魚肚」傻傻分不清楚,常有人說,啤酒肚摸起來硬邦邦,鮪魚肚摸起來鬆軟,但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說,其實大肚腩都一樣,只是形容的方式不一樣,肚子捏起來會有軟硬的差別,只是每個人的皮下組織構造不同。黃國晉說,在醫師眼中,通常會將圓滾滾的肚子分成長在皮膚底下的「皮下脂肪」,如胖胖的相撲選手,一層一層的肚腩都是皮下脂肪;另一種是長在內臟周圍的「內臟脂肪」,對於中年「腹」爸爸而言,因囤積「內臟脂肪」造成的腹部肥胖最常見,也對健康威脅最大。哪種脂肪 得靠儀器判別民眾能自己分辨圓圓的肚腩裡面,藏的是「皮下脂肪」或「內臟脂肪」嗎?黃國晉表示,最精準方式是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儀器判斷。捏肚子只能作為減肥民眾自我監測,若捏一捏發現肚子肉沒有少,但體重明顯下降,意味內臟脂肪減少,體重控制出現成效。國健署規定的男性健康腰圍必須小於90公分,換句話說褲子腰圍尺寸超過35吋,就意味腰圍太粗。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提醒,「腹」爸爸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必要時諮詢醫療健康照護人員,否則恐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影響代謝 三高慢性病上身「腰圍」代表脂肪分布,腰圍粗、腹部肥胖幾乎可以直接與「內臟脂肪多」畫上等號。黃國晉解釋,因為內臟脂肪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進一步演變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和糖尿病風險。另外,肥肚腩也會造成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黃國晉說,這邊提到的腎相關疾病,可能是因為肥胖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罹病後又沒有接受妥善治療、控制血糖、血壓產生腎臟共病外,由於肥胖就是讓身體一直處於發炎狀態,也可能影響腎功能。細胞發炎 粗腰潛藏脂肪肝被人稱為「富貴病」的脂肪肝,也與粗腰圍脫離不了關係。對脂肪肝置之不理也可能讓「肝癌三部曲」步步逼近,當肝臟脂肪過多,身體會產生生理反應,導致細胞受傷、發炎,慢慢變成脂肪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最終可能導致死亡,最有效的預防及治療就是減重。「肥胖也是一種病。」吳建遠說,這個觀念雖然已普及於民眾心中,但民眾卻普遍沒有監測腰圍的習慣。107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顯示,40至64歲族群超過半年沒量過腰圍的比率高達50.8%、65歲以上則有36.9%,更有不少人從未量過腰圍,40至64歲有13.8%。中年族群 多沒量腰圍習慣吳建遠說,正確腰圍測量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至肋骨下緣中間點,同時注意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並緊貼而不擠壓皮膚,維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即可。養成量腰圍、監測三高的習慣,才能更即時掌握自己身體的資訊,吳建遠也不忘呼籲,爸爸們應均衡飲食,少鹽、少糖、少油、定時定量,多吃蔬菜及補充水分,建議每星期3至4次,每次30分鐘以上運動,戒菸戒酒、充分睡眠,才能從「腹」爸爸行列畢業,遠離中老年病。
-
2020-08-02 名人.張天鈞
張天鈞/年長者罹瀰漫性B淋巴瘤 應如何處理?
曾照顧女兒的保母生病了,產生聲音沙啞的現象有一個月之久,被耳鼻喉科認為是聲帶發炎。可是看來看去卻看不出所以然來,因此請她找甲狀腺的醫師看看。我按壓脖子,發現左前下方有一腫塊,硬而表面不平,再用超音波看一下,有整片的低回音。經針抽一下,並無血水,這時只好抽吸一下,但切片的結果卻說只有一些是淋巴球及吞噬細胞,支持良性之診斷。我心裡想,「這怎麼有可能?」因此請外科當成惡性來開。果然病理報告是瀰漫性大B細胞惡性淋巴瘤。過去對這種病人,採用的治療方法為R-CHOP。這是一種化學治療的方式,雖然效果佳,但必須住院。Bendamustine是我們在學生時代沒有的藥物,是一種血液惡性腫瘤的新主力,它亦是少數對抗DNA合成的藥物,早在1960年代,東德就已開發出來。當時的東德仍是共產國家,要到東西德統一才被西方國家仔細研究,原本東德是較為貧窮的東歐共產國家,而使用傳統R-CHOP(rituximab,oncovin, cyclophosphamide以及prednisoline),一共六次的療程 包括標靶藥莫須瘤合併CHOP化學治療。每次住院一天,期間相隔21天住院一次。治療惡性淋巴瘤是我們年輕醫師的標準選擇,但價格比較昂貴。後來此藥物被證明其療效與傳統相似。為何單一種藥物就有多重療效?主因它的分子結構式綜合了羥基鹽的支鏈(類似於傳統化療藥物cyclophosphamide)以及另一端為核苷酸抑制劑的支鏈(類似於fludarabine),使用起來,相當方便。基本上,Bendamustine對老年人或體能差的病人,可以降低傳統化療的毒性。但目前台灣健保核准Bendamustine用於第B與C期病人的第一線,或復發惡化病人的第二線治療。總之,Bendamustine是化學治療藥物的一股新趨勢,它穩固了化療的重要地位,我們不能說它獨一無二,合併單株抗體或其他分子標靶的訊息阻斷,已成功的豎立了典範。可用於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及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亦即普通淋巴瘤)之治療。Bendamustine也被認為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新生力軍,或許將來搭配上CA-101、idelalisib等新藥,Bendamustine就可以開啟另外的曙光。如果適當地調整劑量,相信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療效與延長存活,達到減少副作用的效果。我們這位病友目前為85歲。經評估後,臨床分期為Ie,五年存活率為69-70%,治癒率約50%。經與家屬討論後,準備接受Bendamustine的治療(自費3萬╱月)。不用住院,但須裝Port A。只需治療兩個療程即可,然後以電腦斷層攝影評估療效,若效果佳,則完成四次療程後,以PET評估療效即可,若療效不佳,則可考慮增加治療次數,或改以R-miniCHOP治療。
-
2020-08-02 癌症.肝癌
今天是世界肺癌日! 逾半數人能避免,快檢查身體有無這7大警訊
每年8月1日是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所發起的「世界肺癌日」!最新資料顯示,我國106年肺癌發生數14,282人、標準化發生率37.0人/10,發生率近年朝平穩趨勢發展;另肺癌標準化死亡率已連續七年下降,近十一年(98-108年)標準化死亡率自每十萬人口25.9人逐年降至22.8人,降幅達12%。3-5成癌症可避免 吸菸是肺癌最大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30%到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發生的。目前已有強烈證據顯示「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經研究證實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死亡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依國際經驗顯示,吸菸率下降20年後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才會下降,從吸菸到發生肺癌期間,通常間隔20年以上。除菸害外,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二手菸、炒菜油煙、空氣污染、職業暴露(如石綿、粉塵)、肺部病史(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家族史等亦是肺癌危險因子。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遠離空汙威脅 這些日常生活習慣要做到為了降低空污對健康的危害,除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可減少PM2.5暴露;外出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空品狀況不佳時,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此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相較傳統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輻射量較低,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肺癌早期有警訊 常見狀況一次看懂早期肺癌並非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常見的肺部7種警訊包括:1. 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2. 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3. 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4. 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5. 聲音沙啞6. 四肢關節疼痛7.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以上這些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儘管如此,需要時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延伸閱讀: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
2020-07-3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天旋地轉發作三次 親身經歷才知暈眩症多可怕
5月25日半夜醒來,我的眩暈症又發作,整個世界天旋地轉,要上個廁所都很困難。那夜,頭暈得厲害,折騰一整晚才熬到天亮,這是我得了眩暈症以來,第三次大發作。父親離世前 第一次發作2014年12月21日深夜,是我第一次暈眩症發作。那天是我父親離開人世的前四天。過去很多人都說我長得很像我老爸,父親有很嚴重的眩暈症,約4、5年會發作一次,每次發作需躺上三天三夜,否則就會天旋地轉,嘔吐不止。沒想到就在父親臨終前幾天我也眩暈症發作了,證驗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行程滿檔壓力大 二次發作第一次犯昡暈症時,症狀還算溫和,我靠吃藥順利控制。2018年第二次發作,是剛當選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時,那時我身兼衛福部食藥署成藥諮詢委員會主委、心路基金會董事、內科醫學會教委會委員、健保署全聯會等十多個委員會,每天行程滿檔,壓力超大,未料,半個月後眩暈症就「報到」。那次病發,我正從台北搭高鐵返南部途中,在車上整個人暈得厲害,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陳順勝建議徹底檢查,我從善如流,到醫院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頸部超音波,甚至做血管動脈硬化指數,所幸自己還不到中風的的地步。事隔兩年,今年5月間三度再犯,這次更嚴重,我必須放慢一切動作,睡覺時先站床沿邊再慢慢躺下,半夜想上廁所,得慢慢坐起、站穩後才緩步行走,否則又暈到不行。故作鎮定 以免嚇壞病人隔早替病人看診,我的脖子稍微彎度過大或頭偏一邊就暈,只能故作鎮定,不讓病人察覺,以免把病人嚇壞。不過,若動作太急或脖子劇烈移動,例如趕著接一通電話而轉動脖子,就會暈慘了。我和父親都受眩暈症所苦,我還沒發病前,為幫父親對抗暈眩,特別研究這個疾病有什麼藥物可治,但發現成因實在太複雜,包括貧血、心律不整、血壓太高或偏低、膽固醇太高、循環功能差、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精神焦慮、憂鬱、內耳半規管不平衡、耳石移位都會暈,偏偏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行醫「恩賜」更能理解病人對我來說,眩暈症也算是行醫生涯的一種「恩賜」,我自己得眩暈症,知道暈起來是怎麼一回事,更能理解病人心情。每當看診時,我看到眩暈症患者由兒女扶著來診所,頭連動都不敢亂動,我會更設身處地為他治療,讓患者能擺脫眩暈症的無奈。這個病症提醒我,「要成為一個好醫師,就要先成為一個好病人」,當年我雖然知道要開什麼藥治療父親的眩暈症,但自己有了親身經歷,才真正知道這個病為什麼可怕。「因為天旋地轉時,整個人不曉得會轉到哪兒去,什麼事都做不了,剎那間像要下到地獄去。」沒暈過的人,恐怕難以理解那種恐慌、無助、孤單,究竟是什麼樣的滋味。別吃太鹹 也別過度蹦跳素有「電子耳之父」稱譽的林口長庚醫院黃俊生教授,曾針對眩暈症下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快樂、知足就不會發作」,平日別吃太鹹,也別過度蹦蹦跳跳,就能減少發生。王宏育小檔案現職:•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王宏育診所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馬偕醫院總醫師•高雄市聯合醫院主治醫師興趣:攝影、旅遊、美食、寫作
-
2020-07-30 科別.心臟血管
胸部劇烈撕裂疼痛 當心「主動脈剝離」 2天內死亡率高達5成
一名男子近日因感冒常感到疲倦不適,竟在凌晨睡眠中突感到背部劇烈疼痛、無法動彈,聯絡救護車送醫,緊急就醫才發現是「主動脈剝離」,所幸經治療已回家休養,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若無法及時就醫,2天內死亡率高達50%。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啟倫表示,日前有名男子到外出差,在睡夢中突然感覺背部劇烈疼痛,甚至無法動彈,到醫院就醫時測量血壓發現個案血壓偏高、左側肢體脈搏偏弱。再經電腦斷層檢查及心電圖檢查後排除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疾病,隨後確診為Type A型主動脈剝離,緊急動手術治療後目前已出院返家休養。黃啟倫解釋,主動脈剝離是不常見但致死性非常高的心臟血管疾病,常見年齡為60至70歲,男女比2比1,發病後每小時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一,2天內死亡率更高達50%,因此早期治療是降低死亡率最好的選擇。黃啟倫說,有9成民眾會胸痛,但是常會與急性心肌梗塞混淆不清,急性心肌梗塞引發的胸痛常為「壓迫性」的感覺,而主動脈剝離則為「劇烈性常伴隨著撕裂般」,且隨剝離範圍不同可能延伸至頸部、後背及腹部;另外有6成患者會出現合併高血壓症狀。主動脈剝離的治療方法有藥物與手術兩種,須由醫師評估後才能決定適當的治療策略,黃啟倫表示,想與主動脈剝離保持距離,平常就要做好預防保健,如定期健康檢查、控制血壓,飲食上避免高鹽、高膽固醇,勿暴飲暴食、生活作息正常、戒菸、控制體重。
-
2020-07-30 科別.呼吸胸腔
老翁被芒果樹幹砸中胸部 疼痛就醫幸運發現肺部腫瘤
苗栗一名70歲蔡姓老翁上個月在家裡農忙時,不慎被芒果樹幹打到胸部,期間雖多次就醫,胸部悶痛始終未見改善,因此轉往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求診,胸腔外科醫師檢查除發現肋骨有1根骨折,還「意外」發現右上肺葉有1公分的小結節,老翁日前住院接受內視鏡微創手術,組織切片經病理檢驗確診是惡性腫瘤。院方表示,這起病例幸好及早發現、及早切除,患者恢復良好,已順利康復出院,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將持續於門診接受追蹤。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指出,這名老翁因胸部「意外」被樹枝挫傷就醫,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細檢查後又「意外」發現右肺葉上的小結節,且研判屬惡性腫瘤的機率高,但因考量結節貼近血管,無法事先取樣,加上患者年紀大,經向家屬說明與討論後,決定採行內視鏡手術,並於術中送冷凍切片進行病理檢驗,迅速確診為惡性腫瘤。連允昌指出,內視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差異在於內視鏡手術傷口小,約4-5公分,相對地疼痛也較小,通常術後一周內就能出院;若傳統胸腔手術傷口約30公分左右,住院也需要2到3周才能出院。另外,胸腔外科手術在術後最擔心病人因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痰等動作,導致肺炎發生,而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疼痛減輕特點,可以有效降低併發肺炎的風險。他表示,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且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已是無法施行手術的3、4期,由於肺內大部分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檢測0.2毫米以上的小腫瘤,民眾如有長期抽菸病史、肺癌家族史或暴露在石綿瓦環境(礦工、玻璃工、石綿瓦工人等)及45歲以上者,建議應每年定期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
2020-07-29 癌症.肺癌
台癌找醫、公衛界組倡議平台 盼實現肺癌存活率倍增
肺癌是全球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也是國病。據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統計顯示,2019年台灣的肺癌死亡人數為9701人。台灣癌症基金會今邀集醫界、公衛界對談,並簽署成立「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希望整合資源來強化肺癌衛教宣導、推動早期篩檢及引入精準醫療等方案,達成2025年肺癌存活率提高倍增的國際目標。8月1日世界肺癌日前夕,台癌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中研院院士吳成文、彭汪嘉康、前台大校長楊泮池、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高尚志等醫學與公衛界專家,共同成立國內第一個由癌症防治倡議團體發起的「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該平台凝聚三大共識包括:避免致癌因子接觸及落實生活與蔬果飲食的預防、建立早期篩檢早期發現的黃金準則、結合精準治療提升創新藥物之可近性,來接軌國際肺癌治療指引。陳建仁表示,據統計台灣吸菸人口有下降,但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可見不只吸菸、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已浮上檯面,這也是台灣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建議應成立跨部會層級的國家級肺癌防治工作小組。此外,與抽菸關係不大的肺腺癌,台灣男女罹患比率都直線上升,值得相關單位進一步研究探討。陳建仁說,癌症期別與存活率高度相關,只要及早篩檢、早期治療就可增加存活率,因此,只要對高危險群提早篩檢,台灣是有機會達到存活率倍增願景。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肺癌除發生率高死亡率也高,依成長預估,肺癌死亡人數可能於今年底突破萬人,且五年存活率更以不到三成(29.79%)列台灣十大癌症之末,成為國病之一。台癌基金會之所以成立平台,就是希望透過平台接受更多倡議、串聯各界行動方案,達到2025年存活率提高一倍的國際目標。賴基銘說,肺癌現行五年存活率近三成,跟10年前比已是加倍,那以2025要提高一倍來說,就是變成60%,與台灣現在全癌5年存活率接近60%來說一樣,也就是長遠來說,我們期許肺癌5年存活率要跟一般癌症一樣。長期投入肺癌研究的楊泮池表示,肺癌最大的問題在早期幾乎無症狀,故預防跟早期診斷是對應肺癌的最好方法;而對高危險群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最好的篩檢工具。他說近年台灣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已經比吸菸者多,雖廚房油煙等慢性疾病暴露都可能增加罹癌風險,但另一項危險因子是遺傳,故更呼籲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應積極檢查,若直系血親有肺癌的話,更屬高危險群。不過他並不建議普篩,認為LDCT篩檢應針對高危險群,而非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