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3 名人.謝向堯
搜尋
離世
共找到
599
筆 文章
-
-
2021-03-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視病猶「友」,當病人離世的悵然心情浮上心頭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師談醫病關係與醫療大環境」。一位醫師談自己在習醫成長的過程中對病人死亡的不同體驗;另一位醫師從插鼻胃管的高齡病人,描述病人、家屬與醫師發人深省的對話;最後一位資深醫師則指出目前醫療迷失於「專家」、「先進科技」、「大醫院」,忽略了醫師本身的專業精神,並表達對醫療企業化與媒體介入的隱憂。 在行醫路上,難免會遇到病人去世的時刻,這些事件在成為見、實習醫學生後,就時常經歷。然而,在照顧病患時,每日到床側噓寒問暖、詢問病史及做身體檢查時,有些會有種朋友甚至家人的情感油然而生,當病人離世,就有種悵然的心情浮上心頭。本文就提幾位從醫學生時期到主治醫師時的深刻案例來分享。在醫學生時期,第一位照顧的病患為一位長期抽煙而導致慢性肺阻塞疾病的老人家,每次發作就呼吸困難及缺氧,因而時常反覆住院。雖然主要的治療計畫是主治醫師及住院醫師在擬定,我只是每天去關心他的症狀有否改善及做些基本的身體檢查,再向團隊中的住院醫師報告及討論,很感謝他及家人當時不嫌棄讓我關心他的病痛症狀,而有種親切感,不致讓我對問病史有種想趕快問完就想逃離現場的感覺。當他的症狀逐漸得到改善時,我心裡總有種成就感,或許是我的病史詢問間接幫到他了。而在他準備出院時,我已輪替至其他專科學習了。那年的冬天,他又因肺炎造成慢性肺阻塞疾病的急性發作,雖然在其他科,我看到胸腔科病房住院名單有這位老人家的姓名時,便抽空去探望他,可是這次真的病重了,戴著非侵襲性呼吸面罩,連話都說不太出口,看到這樣的情況,真的不知道如何表達我的感受,只能跟他說聲「加油!要好好保重」,便離開病房。過了幾天,發現住院名單沒了這位病人的姓名,去詢問了照顧團隊的成員,才得知老人家不敵病魔已經離世了,當下覺得很失落,也曾動念想去家裡上香跟他道別。到了住院醫師時期,照顧過一位罕見的惡性後腹腔肉瘤末期的病人,常常因大量腹水造成腹脹及呼吸窘迫而需要抽腹水來減輕他的不適,也因此建立了信任感。在我離開腫瘤科之後,他的家人也常常來問我一些有關病人遇到的問題。雖然我只能提供粗淺的解答,請他們還是要再與照顧病人的醫療團隊討論。有次看會診的時候被這位病患的醫療團隊會診,發現大腸被腫瘤給侵犯而破裂造成嚴重的腹膜炎併發敗血症休克,最後造成藥石罔效而離世。記得那個時間接近農曆過年,我依照家屬給我的名片,按著上面的地址,從彰化市騎摩托車到芬園去病人家上香慰問家屬,就因曾經照顧過病人這個緣分及友誼前往致意。隔了二年後,我因公費下鄉離開了原本服務的醫院,病人太太有天晚上突然致電給我,詢問C型肝炎治療的知識,我也以我所知的情況,介紹給以前服務醫院的前輩治療。 在主治醫師時期,對病人的照顧更是覺得如履薄冰,責任及壓力更重大且直接的!去年初,有位不到60歲的中壯年男性,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右上腹不適就診,腹部超音波一看就發現右肝有一顆超過10公分的肝癌且有肝門靜脈的侵犯,根據標準治療,只能吃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期間,看到腫瘤縮小也曾替病人感到高興。但是,好景不常,腫瘤後來發生淋巴結轉移,經過放射腫瘤科醫師的幫忙,針對局部做放射線治療,也陪伴病人走過治療的痛苦階段,情況改善後,他到門診都說他精神好多了,也時常去釣魚,那時候內心真的替他高興,也幫他申請第二線口服標靶藥物來治療肝癌,但藥物的毒性造成病人身體上很大的不舒服,說他很疲倦、無力、沒有食慾,而無法去釣魚了。再追蹤腹部影像,發現腫瘤復發並有腹膜轉移且產生腹水,病況很不理想。病人也看得很開,知道這天遲早會來到,跟我說,他單身,與兄長同住,家中還有一位嚴重失智的老母,這一生也沒什麼好牽掛的。去年底,他就在某個晚上於醫院離世了!手機接到簡訊,內心覺得很悵然。畢竟,一起努力將近一年像朋友的病人離開了,覺得相當失落。常常聽人說要視病猶「親」,在我經歷這些照顧病人的經歷及心境,我覺得視病猶「友」對我而言或許比較真切。把跟每位病人的相遇,都當成是種緣分,盡力幫他們解決病痛、找出疾病的源頭,病況好轉出院的話就會覺得很開心,病情無法獲得控制或是逐漸惡化,心情便會很沉重。面對每位求治的病人,以求盡力解決他們的問題,以及用真誠的態度來溝通,還有檢視是否有照顧不足之處。
-
2021-02-28 寵物.寵物長照
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
「請安樂死處理掉。」聽到突然其來的這句話,我忍不住全身僵硬,無法動彈。由於飼主孤獨死,不得不由死者家屬決定被遺留在屋內的寵物去留。然而,在類似的案件中,委託人既不願為留下的動物們找尋新飼主,更不可能接手飼養,多半一開始就選擇安樂死。有些死者家屬居住在不可飼養寵物的住宅,或是討厭動物,或是患有哮喘等疾病,或是不喜歡貓喜歡狗等諸如此類的種種理由,因而無法接手認養。就我的經驗來說,人們多半喜歡狗,若遺留下來的是狗,通常就會接手,但比較不喜歡貓。如果是小貓倒還好,一旦成貓,就乏人問津。被遺留下來的寵物並不僅限於哺乳動物,也有魚、兩爬類或稀有的生物。我甚至見過「龍魚」。龍魚,原是棲地在南美或東南亞等地的大型魚類,被眾多愛好者作為觀賞魚飼養,價格從數萬日圓到數千萬日圓都有,算是高級的飼養魚種。像這類稀有生物或身價昂貴的生物,很快就能找到接手的認養人,最快甚至當場就會被帶走。另外,大致上來說,既養狗或貓而且最後還孤獨死的人,總有飼養多隻的傾向。一旦孤獨死,大多數的屋子也淪為垃圾屋。模型屋所重現的這類孤獨死現場,通常一邊的地板堆滿了寵物的尿糞,惡臭難聞,另一邊的地板則散亂地遍布殘餘的貓食等。飼主死後,留下的食物飼料或飲水逐漸減少,若幸運的話,寵物還可以苟活,直到被人發現,但多數的寵物已虛弱而死。在孤獨死後數月仍沒有被發現的現場,有時會看到床鋪上除了飼主的遺體,還有氣絕蜷曲的狗兒,所以等到輪我進去房子裡清理時,儘管人的遺體已被警察等人移走,不見蹤影,動物的屍體卻還留在現場。那段期間,狗兒想必對著不再有動靜的主人不斷吠叫,表示口渴。最後狗兒躺在不再有回應的主人身旁,在離世的最後一刻,又想著什麼呢?至少,牠們現在得以與最愛的主人在天國相見了。在位於千葉的某個案件,現場是亮白色的優雅獨棟二層樓。五、六十歲的屋主離婚後,一人獨居,並養了八隻貓,結果孤獨死離世。在死者家屬的委託下,我們進入屋子裡,裡面到處是垃圾或貓的尿糞,也許一個人照顧八隻貓並不容易吧。當時是七月的盛夏,屋內極度悶熱,距離屋主死亡已經過了兩、三個月了。飼主死後,遺留下來的貓咪們被迫待在門窗完全緊閉的屋內,既沒有食物也沒有水,就那樣生活了兩、三個月。由於飢餓,牠們終究啃食了躺臥在二樓的飼主的遺體,然而,到我進入現場時,仍然發現有幾隻貓咪已經死了。存活下來的貓咪待在二樓的陽台,也許是比我們先進入屋裡搬運遺體的警察順手打開了陽台的窗戶。不過他們並沒有為貓留下飲水或食物,以為只要讓牠們自由,牠們就一定會自行去覓食。但那些貓已經沒有跳躍或逃生的力氣,看來隨時都快要餓死的模樣。委託人是死者的女兒與前妻,由於她們無法養貓,我只得先在屋內放置充足的飼料與飲水,然後代替家屬尋找新飼主。可是下次等我再度去到現場、準備把貓帶走時,貓竟全部不見了。我慌張地詢問委託人,對方回答:「後來,我拿了網子,把牠們抓去安樂死了。」在那般殘酷的環境下,好不容易活下來的貓兒們,最終,我還是無法為牠們做任何事。那次的經驗,是我第一次處理遺留了寵物的孤獨死現場。之後,我經手的一個孤獨死現場,是位在東京都內的公寓大廈。當時夏季的酷熱已過,屋子是給單身者居住的一房一衛浴套房。當我進到屋內,發現共有五隻貓。貓爸爸、三花的貓媽媽,以及三隻牠們的孩子。說是小貓,其實體型已大,看來已有兩、三歲左右。飼主是二十多歲的男性,據說是急性酒精中毒死亡。由於沒去上班,公司聯絡了家人,死後三天左右才被發現。據家屬說,死者起初在收容所認養了一隻三花貓,不過因為覺得牠會寂寞,所以又再收養了另一隻。但是沒有絕育,結果生下了三隻小貓,最後共養了五隻。為了避免繼續生,之後五隻全做了絕育手術。觀察屋子裡面時,隨處都可見到屋主是多麼在乎貓咪們。裝飼料的器皿不是普通碗盤,而是帶有高腳座,以便貓咪進食。也有自動餵食飼料機。生活的空間幾乎大多挪用給貓咪,而不是以飼主為主。那些貓咪們久不見人,有幾隻顯得膽怯,也有幾隻太過寂寞而靠過來撒嬌。不過,一起在場清理的死者父母提議把五隻貓帶去安樂死。他們已經養了狗,無法再養這些貓,甚至一隻也沒有辦法。我得到了家屬的許可,決心這次一定要幫這些留下來的貓咪找到新飼主。※ 本文摘自《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作者:小島美羽 譯者:陳柏瑤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1/01/05《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書封。圖/麥田提供
-
2021-02-27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中年喪子又罹帕金森氏症!她靠作畫忘卻苦痛,只為留下「留不下」的人
隨著親人接連離世,選擇勇敢活著是最令人敬佩的事情。60歲的黃秀丹罹患帕金森氏症,隨著身邊親人一個個離去,她沒有選擇消沉,反而用畫筆對抗命運,把握每天時光,想趁身體顫抖得不算劇烈時,趕緊將腦中所想畫下… 從小家境就不好的黃秀丹,上面3位姐姐都被父親送人當養女、童養媳。她在被送養前,被二哥偷偷藏起來,只剩單眼視力的父親看了不忍,才答應將她留下,免於被領養的未知命運,在全家人的關愛下,小女嬰幸福長大,成了亭亭玉立的待嫁少女。 身為家中唯一女兒,全家人動員幫她操辦婚禮,夫家也十分慎重,婚禮事事樣樣按照古禮,她帶著家人與鄰居的祝福風光出嫁。沒想到,喜愛孩子的黃秀丹,卻在婚後生不出孩子,她嘗試人工受孕,4年後,肚子依舊無消無息。婆婆便安慰:「無子天註定,不要難過。」 後來,婆婆看黃秀丹一天天意志消沉,便提議領養大伯的女兒,4歲的小女孩進門後,黃秀丹十分疼惜,將最好的都留給她、視如己出。在大女兒8歲時,黃秀丹意外懷上二女兒與小兒子,一大家子幸福快樂,公婆更時常帶著孩子出遊,讓黃秀丹可以專心上班。 作畫,為了留下「留不下」的人 48歲那年,一場車禍讓幸福的黃秀丹成了無助的照顧者。疼愛她的婆婆過世、公公雙腳嚴重骨折,除此之外,更要分神照顧3個孩子、一邊工作。有天,她上班出車禍,整個人噴飛出去,出院第一件事不是休養,是帶著公公回診,護士問:「是妳要看診還是老人家要看?」讓她一時間答不出來、心力交瘁。 其實,在經過那場死亡車禍後,公公不僅雙腳骨折、痛失老伴,心理也嚴重出狀況,個性嚴謹、不善表達喜怒的他,常常在房內偷哭…,沒想到禍不單行,在50歲黃秀丹雙手不時顫抖,確診為帕金森氏症;56歲那年兒子出了嚴重車禍,經過搶救,在第二天突然離世。 經過最深沉的痛,黃秀丹在丈夫、女兒的鼓勵下,為了轉移喪子之痛、身體病痛,便專心學畫畫,每天利用手不那麼抖的時候,趕緊將心中所想畫下,若遇到身體嚴重顫抖時,她不抱怨,只提醒自己要勇敢跟病魔共處、把握僅剩的有限時間,認真努力的畫出心中所想,只為了留下「留不下」的人。 她並將義賣的錢全數捐出去,選擇幫助更多人,延續對兒子的愛。 每個人的生命 都是一本豐厚的書 其實,每一位長輩都有許多豐沛的人生故事,若不趕緊保存,將會掩埋在時間洪流中。由一粒麥子基金會發起的「不凡長者雲上故事書」計畫,要趁長輩還沒遺忘前,有系統性的整理、紀錄、保存他們的人生故事。 黃秀丹在經過故事書計畫採訪後,內心的情緒被引導,獲得抒發、更重新梳理人生,也是種另類的療癒。 另外,有位接受「不凡長者雲上故事書」服務的長輩提到,因過去親子關係不佳,孩子與他失聯,但若有天他自己先離開了、孩子想起他,也許靠著這個故事書的服務,能讓孩子再度聽到自己想說、但沒說的話。原文刊載於2019年07月09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中年喪子又罹帕金森氏症!她靠作畫忘卻苦痛:僅剩的時間,只為留下「留不下」的人 ●延伸閱讀:.預防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健腦防衰的6個建議、8種關鍵元素,保持活躍的心智感知.嗜睡不是太累而是腦中風?醫師:把握黃金時間及早送醫.王偉忠:每個人年輕時,就是老後的明星!把握「快樂四招」,為自己打亮生命鎂光燈
-
2021-02-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在死亡面前,你的迷惑就不再是迷惑啦!」養生專家陳月卿,曾把工作當成人生頭等大事,但婚後,家務佔據了許多時間,令她不禁想「這樣的生活,是我要的嗎?」念頭一起,先生蘇起就被診斷出肝癌。於是,家庭變成她人生的頭等大事,為了幫助蘇起抗癌,陳月卿天天在廚房忙來忙去,研究食譜,時間一久,丈夫的身體由虛弱無力,被調養得豐潤有精神!而她對婚姻的疑惑也消失殆盡。陳月卿今年66歲,皮膚嫩滑,圓潤有光。她是癌症關懷基金會的董事長,也是養生專家,更是位成功幫助老公抗癌的妻子。 回想這28年來,陪伴蘇起抗癌的心路歷程,陳月卿感恩地說:「癌症,是包裝得很醜的禮物。」這個醜陋的禮物,除了替她與蘇起帶來健康,還有幸福的婚姻。 當癌症來敲門,重心從工作轉向家庭 1991年,記者出身、服務於電視台的陳月卿,獲得美國夏威夷文化中心的傑佛遜獎學金,前往夏威夷參加為期兩個月的美國與亞洲記者研討交流計畫,這是個提升格局視野、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卻在此時,她突然得知42歲的蘇起,肝臟長了腫瘤。 「先生要我繼續參加完課程,我悄悄打給醫生,才知道肝長腫瘤很少是良性的,我馬上飛回來陪他開刀…當時很害怕,認為這是天大的噩運。」 當時,夫妻倆結婚2年,才剛經歷了小產的打擊,兩人的生活腳步也還未調整和諧,癌症就來敲門,「當年我38歲,在他得肝癌前,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新聞工作,第二才是家庭,後來順序完全對調。」 蘇起的肝腫瘤有10幾公分之大,且當年的醫療不如今日發達,「醫生說,肝癌年復發率高達50%,5年存活率不到15%,許多肝癌患者就算開了刀,還是沒挺過來...。」 但她鄭重地告訴蘇起:「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現在腫瘤割掉了,現在起,我們要重新開始!」於是她發揮記者的專長,廣泛蒐集健康養生相關的資料,替先生做術後保養、調理身體,為了那15%的存活率努力衝刺。 研發好喝精力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 她首先找到國外醫師亨利‧畢勒所寫的《食物是最好的醫藥》這本書,書裡提倡:飲食習慣所累積的毒素,會造成身體狀況的敗壞,首要之務是減少大魚大肉,尤其是過度烹調的食物。 於是,她開始分配各類飲食的比重,兩人餐盤上的肉變少了,蔬菜多了,口味也更清淡,「雖然我先生一開始很不習慣,但就是逐次、逐量減少。而我身體原本也差,是個藥罐子,我們陪著彼此改善飲食。」 後來她接觸到美國安‧威格摩爾博士所提倡的「生機飲食」,主張天然食物能幫助對抗癌症,尤其要將食物磨碎了更有益。於是,陳月卿開始利用各種天然食材做成精力湯給蘇起喝。 一開始,蘇起總是捏著鼻子、勉強喝下精力湯,陳月卿心裡打起了鼓,想著「慘了,這樣捏鼻子喝,一定不會喝超過兩周。食物不是仙丹,一定要長期喝才會有效果!」 後來她又翻閱到派屈克‧奎林的著作《用營養擊退癌症》,才找到讓精力湯不濾渣也好喝的方法。 「精力湯要打得綿密、纖維細緻就會好喝,而且不要過濾,濾渣過後,精力湯的營養素剩下1/8。我本來有胃痛的老毛病,開始養生後,這個毛病逐漸消失,而且精神與皮膚都變好了。」靠著天然精力湯,她與先生越喝越健康。 蘇起接受醫師的專業治療、定期追蹤之外,配合生活習慣改變,這28年來,肝癌都沒有復發。 吃得營養還不夠,心態正面才是關鍵 除了吃得營養、健康,抗癌還有更重要的關鍵因素:心態要正面。因此,陳月卿從不把先生當病人,兩人也從來不談疾病,而是把重心放在調整生活型態。 「除了一起努力,病患的情緒調節能力也很重要。當時肝癌死亡率高,但他會想『多健康一天,就是多賺到一天』沒有欲求,就不會患得患失、過度擔心受怕。」 雖然兩人心態都非常正面,但畢竟蘇起罹患的是癌症,家裡難免還是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抑鬱氛圍。 於是,陳月卿除了張羅健康飲食,還絞盡腦汁地想,該怎麼樣打破這個氛圍,增加先生的「幸福感」。最後,本就喜歡孩子的她,決定再次嘗試,替這個家帶來生機。 「結婚不久時我流產,他罹癌後我又流產了一次,但後來我不放棄,終於懷了女兒,後來還懷了兒子,全家充滿新生氣息。」 她幸福地說,當年她與蘇起每天下班回家,看到門口擺著的可愛小鞋,就會忍不住笑出來,「覺得好幸福喔!」 ▲陳月卿除了張羅健康飲食,還絞盡腦汁地想,該怎麼樣打破這個氛圍,增加先生的「幸福感」。(圖/陳月卿臉書) 癌症是人生禮物,健康快樂一次找回來 陪伴蘇起抗癌近30年,陳月卿感觸很多。「養生是回報最多的事情,因為健康會帶來快樂,全家就會跟著幸福。」陳月卿甜笑說,現在她每天早上喝的那杯精力湯,是曾經不愛進廚房的先生做的,「現在他會幫忙洗碗、打精力湯,以前他是不做這些事情的!」 蘇起罹癌前,她曾為了家務分工不均的情況,不斷思索婚姻意義。沒想到,因為癌症來敲門,人生繞了一大圈後,現年近70歲的蘇起不只更健康,還會幫忙做家事;而陳月卿多年前為了照顧先生,無法專心衝刺事業,現在卻也因為癌症,讓她另闢一條助人的事業道路。 陳月卿除了寫書、演講,告訴大家精力湯的好,身為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的她,更透過基金會的課程等資源,幫助許多罹癌的病友和家屬。她說,有許多癌友控制住病情後,還回來基金會服務呢! 「有位90幾歲的伯伯,看起來才70幾歲,說跟著我這樣吃,身體變健康了,握住我的手溫暖且有力,收到這些回饋,我真的很開心!」 回首28年助蘇起抗癌的歷程,陳月卿想要提醒大家,人生選擇有很多,不要因為忙於工作而忽略健康,選擇健康,絕對是最有回報的事情,從現在開始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勇敢克服惰性,才是人生頭等大事! 陳月卿、蘇起的抗癌4妙招:1.當個聽話的病人:接受正規治療,遵從醫囑。(若須做重大決策,建議參考2位不同醫師的意見)2.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盡量食用原型食物,遠離加工食品,並保持規律作息、規律運動。3.保持正向心態:保持正面、輕鬆、積極的態度,不要過度害怕。4.尋求心靈寄託:例如家人情感支持、宗教寄託等,只要讓心情保持愉悅,都可以嘗試。原文刊載於2019年08月28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結婚2年老公就罹癌,陳月卿:癌症,是包裝很醜的禮物!「它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感」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世衛COVAX配送首批疫苗 60萬劑抵西非迦納
世界衛生組織(WHO)領導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今天配送首批疫苗,運抵迦納免費提供這個西非國家為民眾接種。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與世衛發表聯合聲明說,一架由印度孟買起飛的飛機今天在迦納首都阿克拉(Accra)降落,攜帶60萬劑英國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與牛津大學(Oxford)共同研發的疫苗。聲明說,這批疫苗是印度血清研究所(SerumInstitute of India)生產,「這60萬劑疫苗只是COVAX初步配送AZ疫苗的一部份…代表第一批送往低至中低所得國家的冠狀病毒疾病疫苗」。COVAX表示將在2021年底前分發20億劑疫苗,包括免費提供18億劑給較貧窮國家的政府。迦納共將獲得241萬劑疫苗,該國自疫情爆發以來有超過8萬700人確診,其中約580人不治。COVAX配送首批疫苗,距離世衛首度宣告新型冠狀病毒為全球流行病已將近一年,也是COVAX計畫推出後近8個月。COVAX目標是從富裕國家募資研發疫苗,並且在世界各地公平地配送疫苗。
-
2021-02-20 養生.無退休時代
省到一條內褲穿20年的侯昌明,年過半百突想通,花百萬全家暢遊義大利!中年樂活靠4個小秘訣
以「精省」在演藝圈闖出名號的侯昌明去年帶著老婆、兒女到義大利「壯遊」,成行前妻子追問他:「真的嗎?不行啦這樣花太多錢,很貴!」侯昌明篤定地說:「不行,妳要陪我去,就算以後錢不夠要賣房子,我也一定要去義大利!」長達14天的義大利之旅,一家人從威尼斯玩到羅馬,全程自助,想逛哪就逛哪,想吃就吃,他們一連3天吃外皮酥脆且餡料豐富的披薩、香濃到極點的提拉米蘇、逛羅馬競技場、精品店等…此行花了侯昌明將近100萬的積蓄,他開玩笑說,以前可是節省到一條內褲可以穿20年!怎麼會突然想通,花大錢去義大利壯遊? 錢哪有幸福重要?中年該以品質優先 「其實,去義大利之前,我覺得自己有點中年憂鬱。」當時,他意識到自己快50歲了。「人家說人生半百,其實到了50歲,大概還能健康活30年,而且這還只是估計哦!你看我前半輩子追著錢跑,環遊世界的夢想都還沒開始,遠的國家也都還沒去,就已經50歲了,以後沒體力怎麼辦?我越想越慌!」 未完成的人生清單像程式碼一樣飛快的條列在他腦中,恐懼爬滿思緒。侯昌明一向精省,但隨著存款上的數字越長串,也代表綑綁他的枷鎖越沉重,「以後老了,錢夠用就好,還是回憶最重要。所以我拉著雅蘭跟孩子,把所有事情都排開,義大利之旅,衝了!」 去完義大利的下個月,他們去了泰國,朋友問他:「你是中樂透喔?怎麼感覺都在玩!」「我才沒有都在玩!雖然我今年8月規劃要去美國3個禮拜。」侯昌明頑皮地笑了。他認為,旅遊是調劑生活的良方,充飽了電就回來認真生活、投入工作,這樣的人生才算得上是有滋有味! 品質來自經濟基礎,投資慘賠當繳學費 生活要有滋味的前題,就是要有經濟基礎。小時候他窮怕了,所以一塊錢一塊錢慢慢存,在30歲前,就存到人生中第一個一千萬。 才開心沒多久,他就摔了大跤,在一年內賠光千萬積蓄,連蜜月旅費也是由丈母娘支援才得以成行。回想當時,夫妻倆天天為了錢吵架,後來兩人重頭開始,卻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再次慘賠,當時的他,剛好40歲。 這兩次的慘痛經驗,讓侯昌明學會了四個字:資產配置。 他開始認真學理財,了解分散投資的重要。「短期投資不能道聽塗說,因為波動很大,要做足研究再下手,就算虧掉也不能影響生活;中期對我來說,就是配息沒有很多,但未來仍有增長潛力的,例如中國基金;長期對我來說,就是穩健型的金融商品,例如:基金、台股、保險,最好是投資報酬率10-12%,未來趨勢只要抓準,不管漲跌,都要讓自己能睡得著。」 「像我之前繳6年的美元保單,很貴,但我咬著牙繳完,現在的好處是我們每年有一筆錢會下來,那就是我們旅遊的基金了。」 這幾年演藝圈不景氣,2年前侯昌明主持的節目全部被停掉,在家沉寂一個月便決定投資副業,由妻子的專長下手,她有中、西式廚師執照,且擅長穿搭、經營粉絲群,於是夫妻倆開設了網購服飾與手工派店。 可以發現,40歲後的侯昌明,投資的每一步都非常謹慎。「投資要力求穩健,以長線代替短線,不要浪費,所有風險一定要降低到可以承擔的範圍,你才有資本安老。」 有了錢還要觀念對,你才能每天都幸福 「有了錢後,你要捨得花,快樂就是從這裡來。」談到現在的日常生活,除了出國遠行,也常常載著老婆孩子吃吃喝喝,一個月基隆夜市就逛了3次,侯昌明很擅長營造日常的小確幸、小浪漫。 「有天雅蘭問我『這件衣服好不好看?』我說不好看,她就要打我,我說『妳比衣服好看太多了,來親一下。』然後她就很開心,因為我每天都在撩她。」侯昌明說起結識22年的老婆,就像高中生聊起追求的心儀對象那般開心。 中年,是人一生中最豐盛的時候,豐盛原因並非經濟條件,而是心理狀態。 眼前的侯昌明就是個快樂的中年人,不管他50歲後會遇到什麼困難,你都相信,他絕對能繼續將自己活成一部勵志片,用迷人的笑容戰勝命運。 侯昌明中年樂活4個小秘訣1.替兒女留房產很好,但小心別因此被綁住,自己最重要。2.建議40歲前勇於嘗試不同投資,40歲後作法要保守穩健。學會投資,老年生活才有保障,早做比晚做好,晚做比不做好。3.想要有幸福婚姻,夫妻間一定要有一個人耍浪漫。4.中年一定要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人、事、物。原文刊載於2019年06月03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拼命賺錢半輩子,才發現幸福比錢更重要!50歲侯昌明:中年後為了自己,要捨得花錢!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兄弟皆肝癌逝,才發現自己是高危群!他依2準則,讓癌症晚10幾年才來報到
不論晴雨、四季,天剛拂曉,孫道傑就離開溫暖的被窩,晨起梳洗,準備出門運動,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到游泳池晨泳1小時,是孫道傑揭開一天序幕的方式。乍看精神奕奕的他,很難相信他是位罹患2種癌症,進行肝臟移植,已經和癌細胞和平共處超過10年的抗癌鬥士。孫道傑是典型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小時候在馬祖北竿長大,16、7歲就開始工作養家,26歲時來台灣開照相館,努力工作打拼,陸續在台北開了3家婚紗店,但是,哥哥和弟弟先後因為肝癌過世,讓他的人生觀就此改變,不到50歲就決定將婚紗店結束,提早退休,希望能夠樂活過好人生下半場。 兄弟皆因癌逝 才發現自己是高危險群 38歲那年,孫道傑因為抽血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當時普羅大眾對於B型肝炎仍沒有足夠的知識,至多是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追蹤即可。2年後,當時才40多歲的哥哥罹患肝癌,他從旁協助照顧,第一次驚覺癌症的可怕。 哥哥抗癌5年,最後仍不敵病魔辭世。這段時間孫道傑參加台大醫院許金川教授主持的衛生署「家族性肝癌」研究計畫,才知道一家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而隔沒多久,弟弟也發現得了肝癌末期,治療8個月後就過世了。 看過兄弟經歷生命的倒數,病魔的殘酷無情,從醫師口中得知,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為了降低自己罹癌的機率,孫道傑除了定期追蹤檢查外,也相當重視身體健康,還加入肝癌基金會當志工,在參加肝病防治的相關活動過程裡,累積了許多抗癌的正確知識,並且身體力行,做足了迎戰肝癌的準備。 長期擔任抗癌志工,孫道傑看到許多病友進行積極「養身」,身旁健康的親友也跟著一起「養生」。雖然未必能抗癌成功,孫道傑認為不論生病與否,只要做對身體無害的事情,才能保有健康。 以下是他日常防癌的2個準則: 準則1:一定要讓生活作息規律正常 孫道傑的哥哥和弟弟生前都是傑出的工程師,都很投入工作,哥哥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罹患肝癌後,治療5年才過世。 但是弟弟在36歲罹患肝癌,菸酒成癮、經常熬夜,長期不愛惜身體,等到發現癌症時已經是末期,積極治療的效果有限,因此8個月後就過世了。 有鑑於此,孫道傑收掉了賺錢卻忙碌的婚紗店,開始改變生活,早睡早起,運動健身,培養好的體質來對抗癌細胞。 準則2:三餐飲食簡單重營養 許多人在生病後突然改變飲食習慣,只吃生機飲食,或是服用大量的健康食品,孫道傑認為「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身體傷害,更遑論抗癌。 尤其是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就算身體不適,沒有胃口,都要強迫自己進食,因為身體需要足夠的食物營養才能夠修復,和癌細胞對抗。 而對於癌症病人來說,身體的抵抗力較差,並不適合生機飲食,因為許多生機飲食的蔬果沒有煮熟,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很可能就把細菌吃下去,導致身體不適。因此他建議癌症病人應該要「熟食」,甚至用生蛋製作的蛋糕、點心等,小嘗一兩口即可,切忌多吃。 晚一天罹癌 就多一天享受健康 靠著這2個準則,孫道傑硬是把癌症拖延晚了10幾年才來報到。53歲那年,孫道傑發現得了鼻咽癌,在對於鼻咽癌毫無了解的狀況下,迅速地接受了治療,身體接連接受口腔潰瘍、吞嚥困難、白血球降低等各種副作用。 讓身材原本壯碩的他,在2個月內狂瘦10公斤,家人幫他準備了富含蛋白質的清燉牛肉,雖然口腔潰爛,他仍是逼自己3餐都要吞下去。他樂觀積極配合治療,終究戰勝鼻咽癌。 不過,孫道傑最防備的肝癌並沒有因此放過他,隔年定期追蹤檢查時,卻發現有一顆4公分的肝腫瘤,是原發性的肝癌,於是他像個準備齊全的戰士,勇敢地迎接治療肝癌帶來的身體戰爭。 對抗肝癌已經邁向第11年的孫道傑,笑稱自己的肝臟經歷過「滿清十大酷刑」,由於癌症會有復發與癌細胞移轉的風險,因此他的右肝做過2次手術全部切除,左肝做過6次栓塞、2次電燒,直到3年前肝癌復發頻率越來越高、腫瘤顆數漸增,肝臟不堪負荷,因此決定到中國大陸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帶著「好新肝」繼續抗癌。 樂觀坦然接受治療 走過抗癌10年路 每一次癌症復發,孫道傑周遭的親友不免會問「你上次有沒有治療好?」孫道傑總是信心滿滿地說:「我每一次都有治療好。」 對於癌症的再度復發,孫道傑總是以樂觀心境看待,堅持不放棄治療,把再次復發當成是人生的一次次新考驗,也一次一次成功過關。 回想自己抗癌的過程裡,孫道傑認為癌症並不可怕,想要過關續命,一定要接受正規的治療。很多人罹患癌症之後,都會有驚慌、恐懼、不知所措等情緒問題,身邊的親友也會跟著擔心,甚至四處尋求協助,到處打聽偏方、神醫,希望來擺脫癌症威脅。 但是孫道傑看過許多誤信偏方、虛擲大筆金錢,最後反而加重病情仍回天乏術的例子,因此他堅信尋求正規的治療方式,相信醫療科學來打敗恐懼。 除了透過天然的食物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外,坊間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仙丹妙藥未必對身體有益,尤其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那些價格不菲的保健食品成分真假難辨,倒不如省下這些錢,聽從醫生建議,進行正規治療。 抗癌10年,孫道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有正面能量的心」,因此面對癌症復發,他也樂觀坦然,雖然進行手術都有風險,但是仍懷抱希望。現在他每天晨起運動後,除了到處當志工,分享自己抗癌經驗,幫助病友做好心理建設。 閒暇之餘他和朋友在山上一起搭了工作空間,有人種菜、有人種水果,而他則是專注木頭雕刻,生活裡沒有恐懼,取而代之的是,珍惜和親友相聚時的幸福與滿足,過好每一個今天,樂觀迎向下一個明天。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10 養生.家庭婚姻
「你爸怎麼這麼帥」…爸爸走了16年,她還能說出滾燙的情話!
1我16歲那年,爸爸因腦出血去世。我和媽媽感覺天塌了,尤其是媽媽。爸爸在時,她是一個備受呵護的小女人。爸爸走了,她一個連飯都做不好的人,如何帶我繼續生活?安葬爸爸後的第一頓晚餐,有麻婆豆腐、西芹肉片和香煎午餐肉。一切,都是爸爸在時的樣子。可是,媽媽明明不會做飯。看到我疑惑的神色,媽媽特別坦然地說:「你爸做了那麼多年飯,我就是看也看會了,只是有他在,不想幹而已。」都說會撒嬌的女人最好命。這句話放在媽媽身上,只對了一半。爸爸在,她十指不沾陽春水,哄著爸爸做家務,她全程只需甜言蜜語。所以,爸爸猝然離世,悲傷欲絕之餘,我更擔心的是,媽媽如何生活下去。就連爺爺奶奶來電話,都會偷偷跟我交代:「好好勸勸你媽,振作起來,如果有合適的人,別攔著,她生活能力差,一個人養活你不太容易。」但是,我們好像都誤會了媽媽。爸爸走後,她開始擁有強大的動手能力。首先是廚藝。一日三餐,她絲毫不糊弄。照食譜學,跟人請教,有時失敗了,半夜不睡覺也要把一道菜研究出來。從前逢年過節,不管是去奶奶家還是姥姥家,媽媽全程負責陪聊,爸爸則獨自張羅出一大桌山珍海味。爸爸走後,媽媽接管了這個任務。一年又一年,媽媽繼承了爸爸的手藝,以及爸爸的任勞任怨。爸爸雖然不在了,可他的手藝還在,他的心意還在照拂著家人。爸爸走後的第一個春節,我和媽媽在姥姥家過。臘月二十八,我陪媽媽去買菜。她從兜裡拿出一張長長的購物清單,大到牛排,小到香菜,一一列舉。從菜市場,到超市,一路轉下來,媽媽的眼圈紅紅的。我知道,她在想爸爸。我說:「媽,別難過,你還有我。」可媽媽說:「媽不是難過,媽是覺得幸福。往年,都是你爸張羅這些事,而且他從不拿清單,卻能關照到每個人的喜好。一個人心裡得裝多少愛,才能做得這麼面面俱到、無怨無悔。」媽媽的本職工作是出版社編輯。誰能想到,像她這樣一個「文藝女青年」,有一天會對螺絲刀、鉗子、扳手感興趣。那個爸爸留下來的工具箱,她沒事就拿出來擺弄。一會擰擰水龍頭,一會修修晾衣架。媽媽在學習爸爸。看著前一天還漏水的花灑,第二天就恢復了正常,我會覺得,那個讓家永遠沒有後顧之憂的爸爸,還在。2找一個男人,這是很多人在爸爸走後,對媽媽未來命運理所當然的安排,包括爺爺奶奶,還有我。我以為,李叔會是媽媽的晚福。他和媽媽是大學同學,也是彼此的初戀,後來因工作分配兩地而分開。再後來,李叔全家移民加拿大。找到媽媽時,他已經是喪妻多年的孤寡老人。彼此知根知底,前緣再續,誰都認為這是兩個老人的緣分。可是,媽媽只是客氣地請李叔吃了頓飯,就再沒了下文。我問她為什麼,她回答:「看不上,說話的聲音、走路的樣子,甚至夾菜的姿勢,都覺得不舒服。都沒有跟你爸留下的那些螺絲刀、鉗子在一起舒服。」她愛爸爸的理由永遠充分,而她不愛別人的理由就是那麼雞蛋裡挑骨頭。爸爸不是這世上男人的標準,卻是媽媽衡量其他男人的標準。此後,我再沒勸過媽媽再婚。而我結婚生子,媽媽一直陪在我身邊。我老公叫林業民。媽媽做飯時,會有意無意地把他帶在身邊,讓他學藝。我們一家三口出去玩,結果輪胎扎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老公急得團團轉。於是,媽媽教著他,兩個人合力換上備胎。她誇我老公:「小林,真沒想到,你幹啥像啥,心靈手巧,一點就透。」老公被誇得直笑,回家後背地裡對我說:「媽真是女漢子,進得廳堂,入得廚房,關鍵還換得了車胎。」於是,我給他講了從前的媽媽,那個爸爸還在時的她。如果不回憶,我幾乎忘了媽媽從前的樣子,那個恃寵而驕,高跟鞋把腳磨破一塊皮,就要求爸爸背她上樓的小女人。不知為什麼,那一刻,我突然好想抱抱她。於是,我光腳跑到她的房間。結果,她正在看相冊。她指著其中一張爸爸年輕時的照片發呆:「丫丫,你說你爸怎麼這麼帥呢?真的,每次看著他,都覺得像第一次看見他一樣,還是會心動!」這滾燙的情話,出自我60歲的老母親。我不覺肉麻,我太清楚,這一生,她和爸爸,是怎樣深愛過。時至今日,爸爸走了有16年。依然有很多人對我說,你媽也該找個伴兒了。可是,我真的沒有再勸過她。因為媽媽說過:「你比誰都清楚我和你爸是什麼樣的感情,死亡根本沒法把我們倆分開。」看著眼前,她看爸爸相片時的眼神,我確定了這一點。我的媽媽,她從來就沒有孤單過,她的一生都在熱戀。爸爸的愛,讓她不枉此生!(春榮/摘自《伴侶》2020年第9期,本刊節選,圖/張天一)
-
2021-02-0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換心30年 她破亞洲存活最久紀錄
現年53歲的換心人李秀英,23歲時因嚴重心肌病變,由振興醫院院長、心臟權威魏崢進行換心手術。換心至今已過30年,成為全亞洲存活最久的換心人。雖然因為抗排斥藥物關係,期間罹患兩種癌症,但她仍成功克服,更將挑戰世界換心存活最久、33年的紀錄。心臟移植手術是末期心臟病患者的常規治療,全台至今已有逾千例心臟移植個案。但30年前醫療技術落後,民眾不了解換心、要病家接受換心治療並不容易。當時李秀英的父親聽到醫師說,「秀英需要換心,不然生命就會結束。」除了震驚外,更難以置信的是,「人怎麼可以換心呢?」但為了挽救女兒生命,李爸爸抱著恐懼的心情簽下手術同意書,於1991年2月4日由魏崢執刀換心。在聽到手術成功的消息時,他雙膝癱軟跪地、喜極而泣,術後住院期間,一直守在女兒病榻前加油打氣。現在李秀英換心已超過30年。因器官移植需要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在這段期間,連續罹患乳癌和子宮頸癌,但她從沒放棄,更堅定告訴醫師,「我要帶著另一個生命繼續活下去,不能辜負那個給我新生命的人的期望,我要努力活得更精彩。」李秀英說,保持心情愉快很重要,她和一般人一樣爬山、潛水、跑步,不因為換過心就裹足不前。她也稱魏崢是她的第二個爸爸,給她重生機會,內心有滿滿的感謝。振興醫院醫療副院長殷偉賢表示,換心者能夠存活這麼久,主要在於團隊的合作。病人因器官移植可能有急性排斥問題,加上服用抗排斥藥物,罹癌機率也較高,因此後續的追蹤和調整用藥是延長存活期的關鍵。現在換心者五年存活率已經提高約70%至75%、10年存活率約50%、20年存活率35%。但魏崢表示,現在台灣換心最大挑戰,在於捐贈來源很少。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108年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數為9997人,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為375人,能夠等到捐贈的器官並移植的機率不到4%,大多數病人還等不到救命的器官就離世。
-
2021-02-05 名人.精華區
嚴震生/巴納德第一步,被振興醫院發揚光大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我是一個剛進中學、年僅十三歲的男孩,電視上看到南非醫生巴納德成功完成第一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儘管接受器捐者,僅活了十八天,就因排斥問題引發肺炎離世,但為醫學史創下紀錄。我依稀記得當時換心人醒過來時模樣。我當時唯一印象是,如果有這麼棒的手術,為何不是發生在先進的歐美國家,而是在南非?二千年台灣出現首次政黨輪替,當時回台灣在大學任教的我,獲邀到包括我母校在內的美國中西部各大學為此民主發展重要的里程碑作巡迴演講。當時的系主任也曾是研究生顧問的威爾遜教授,不僅安排政治系學生聆聽,也在演講後,邀請我與他用餐。由於我曾經修過威爾遜教授兩門課,後者也是我論文口試委員之一,因此除指導教授外,威爾遜教授應是我較為熟悉的師長。在席間禮貌性地問候老師近來如何,沒想到獲得答案竟然是他心臟衰竭,正等待器官移植。次年,我又有機會重返母校,特別想去威爾遜教授家中探望,當時他已因健康理由,卸任長達十三年的系主任,但師母僅說他狀況不好,婉拒了我的探視。幾個月後,就傳來他過世消息,威爾遜教授始終沒有等到他想要獲得心臟捐贈,無法進行移植手術。十多年後,或許是因為多年在非洲進行田野調查及參加學術活動,或許是因為冬季寒冷在國外被不明病毒攻擊,返台後因身體極端不適,住進加護病房,掛在床頭上面的病因是心肺衰竭。不過一個月後逐漸康復出院,但知道左心室的搏出率,為正常人的一半。醫生告訴我,僅能靠著藥物暫時維繫它的功能,不要太快惡化;兩年後,醫生建議我到振興醫院排隊掛號等心臟移植。魏崢院長團隊確實醫術高明,儘管當時身體極為不適,但還是安排所有器官移植當有的檢查,並讓我在一個月左右就復原出院。兩年後,因為連續昏厥多次,我再度入院,但這次情況嚴重,裝上主動脈內氣球幫浦後,我的器官移植排序往前移動到最優先的等級。原本預計至少一至三個月等候時間,但卻在一星期後獲得善心人捐贈,順利完成移植手術,並經過多次切片確認沒有排斥後,已暫時返家休息。整個過程中,上帝派天使在我周圍紥營環繞,保守我的每一步,讓我原本破碎的生命完整起來。上帝的保守、教會弟兄姊妹們的代禱、家人特別是妻子的陪伴、親朋好友的關心,都是讓經歷過死陰幽谷的我,獲得重生。對我來說,五十多年前所關注的一則新聞,竟然會在自己身上發生,不僅難以想像,也讓我對神和對人滿有感恩的心,總覺得餘生一定要完成上帝所託付的工作,儘管我目前仍在摸索中,但相信一定會有異象的啟示。謝謝不知名的器官捐贈者和他的家屬,願意讓這顆心臟在另外一個身體中存活,也感謝振興醫院魏崢院長的團隊,不僅有豐富的學養,更有獨特的判斷能力,及無數的臨床經驗,才能完成了如此重大的手術。最後,我也要謝謝振興醫院及病房所有護理人員,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方向及新的異象。(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
2021-02-01 養生.無退休時代
面對老年只有一個大原則!55歲方文琳:獨立變老,是我對女兒的體貼
編按:對55歲的藝人方文琳而言,中年,正是開始思考如何「一個人過好日子」的時間點。長期和孩子同住一間房的她,今年決定和女兒同鄰不同居,展開獨立的人生下半場。此外,她接演王偉忠擔任編劇與製作的舞台劇《明星養老院》,一起與你誠懇地想想:如果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明星,面對曾經光芒萬丈的青春,如今,什麼才是人生的新價值?以歌手身分出道的藝人方文琳,一直是演藝圈公認的資深玉女。今(2020)年55歲的她,嗓音輕柔、外表凍齡,曾被合演連續劇的年輕演員稱為「仙女姐姐」。不過,問她最近忙些什麼,她卻語出驚人表示:「我在想,要不要去考一張重機的駕照?」她說起2年多前,和哥哥的一票朋友到日本騎重機環島。男士們怕她太累,提議載她走完全程。沒想到,第一天行程結束,坐在後座的她只覺得腰痠背痛。「被載的人要配合駕駛。他往哪個方向彎,你的身體就要跟著彎。」自己走,反而比被人照顧輕鬆呢!這個小故事,其實頗能說明她對熟年生活的態度。最近她接演舞台劇《明星養老院》,描述一群昔日的大明星同住養老院所上演的愛恨情仇,以幽默手法探討熟齡者的人生價值。方文琳在劇中飾演負責照顧眾人的院長,談到如何面對老年,她只有一個大原則:「要獨立,要顧好自己。」和女兒同鄰不同居 家長和孩子都要學獨立從14年前結束婚姻起,方文琳便和2個女兒、媽媽同住。她坦言,自己年輕時就是愛獨處的人。無奈這些年來,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她形容,「一家都是女生,老的、小的,情緒都很多。我夾在中間,又有自己的問題,有時也會覺得煩呀。」經歷過在婚姻、家庭中與他人磨合的日常,50歲以後,孩子邁向成年,她更確定自己適合一個人。「人生後半輩子還要配合別人,太累了。現在,是該為自己過的時候了。」今年,女兒一個上大學住校、一個已經出社會,方文琳決定大刀闊斧地改變居家空間。住了20幾年的房子,儘管面積達70多坪,卻因為家中人多、物多,又養貓,讓她和2個成年的女兒只能擠在一個房間內。想獨處的時候,還要刻意外出,到車上才能好好自處。孩子找她的人生方向 我也可以找我的這次整修,她趁機斷捨離,捐出家中大量雜物。室內格局也改成2戶,一戶讓2個女兒自己住,一戶則保留給她和媽媽,2人各有一間大房間。未來母女三代回家,各自有空間。女兒們也要開始分擔家中的貸款、水電費和管理費,負起協助家計的責任。「我現在滿期待以後跟女兒住在不同戶的日子,眼不見為淨嘛!」方文琳笑說。媽媽獨立,其實也是對女兒的體貼。她曾看到自家長輩,因為生活圈狹小,成天在家看電視。每天唯一期盼的事,就是孩子們能回家吃頓飯。然而時間久了,這份愛就成了年輕人的壓力。「孩子怕長輩孤單,都不好意思跟朋友出去了。」她指出,20出頭的孩子,正是人生起飛、準備面對各種挑戰的年紀。做父母的也許幫不上忙,但至少不要讓孩子掛心。「她們找她們的人生方向,我可以找我的。她們獨立,我也獨立!」方文琳如此自我期許。單身女子的「一個人」療癒儀式 燉湯、敷臉、國內小旅行雖然和女兒感情很好,步入空巢期的方文琳,可是一點都不「黏」小孩。以往每逢中秋、跨年等重要節日,一家人總要一起烤肉、煮紅豆湯、看轉播。但這幾年,她反而鼓勵孩子們多出門,和朋友、情人相聚,享受青春的美好。女兒擔心她在家無聊,她大方回應:「你們還年輕,要有年輕人該有的生活。」獨自過節,真的不寂寞?方文琳的生活中,有許多「一個人」的療癒儀式。好比她愛做菜,再晚回家,都用豐富的食材燉一鍋湯。做好之後拍給女兒看,讓她們知道媽媽即使一個人吃飯也沒虧待自己。她也愛玩,女星高宇蓁、林千鈺都是她的閨密。三姝時常說走就走,來場國內外的小旅行。還曾經自行開車,從台北玩到高雄!此外,前幾年受更年期影響,心情波動較大。為了改善情緒問題,她養成了跑步的習慣。50歲前完全不運動的她,起初只敢在家裡繞著牆壁跑。在弟弟的鼓勵下,才開始到自家附近的大學練跑。但剛開始,她連一公里的路程都跑得氣喘如牛,忍不住懷疑這樣的自我折磨是為哪樁?保養秘方:每週跑步排除壞情緒 每晚敷凍膜保濕、按摩淋巴結練跑一陣子,她發現有位80多歲的伯伯即使滿頭白髮,仍天天跑步。方文琳好奇詢問對方,年紀這麼大了還跑步,膝蓋會不會受不了?伯伯告訴她,只要姿勢正確,跑步不僅不傷膝蓋,還會刺激膝蓋滑囊分泌軟骨所需的營養液。初學階段雖累,但真的會愈跑愈健康。受到跑友的激勵,方文琳的練跑距離一天天的增加。從起初的1公里到3公里,再進一步挑戰21公里的半馬、42公里的全馬。現在,她一週練跑2、3次,每次都是10公里起跳。有時工作太忙沒練跑,還會覺得腳癢呢!對方文琳而言,跑步是個排汗也排除壞情緒的過程。早期練跑時,她常覺得心中有千頭萬緒,如今則是已達「佛系跑步」的境界──邊跑邊念經,放空情緒,使身心平靜。出門練跑時,她會刻意捨棄開車,徒步走2公里到北藝大,再花一小時拉筋、深蹲。一天有長達3、4小時可以曬太陽、動身體,完全不受他人打擾。「現在我有壓力,都是自己處理。」她笑說。外表常保清麗的她,也分享保養秘訣。除了運動有助代謝以外,她每晚也會敷上一層厚厚的凍膜。利用敷臉的時間讀劇本、拖地,前後大概一個小時,充分保濕臉部肌膚。平時沒事,就按摩頸部、腋下等部位的淋巴結,打開身體排出廢物的管道。每天的保養,也是一次關照自我身心的機會。一年失去兩至親 人生下半場勇敢活出自我許多藝人忌諱談「老」,但方文琳不然。53歲那年2位至親的離世,讓她意識到生、老、病、死並不遙遠。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無悔的人生?在幾位手足中,大弟和方文琳感情最好。他身體一向硬朗,又熱愛運動,卻在壯年之際突然發現罹患胃癌。從確診到離世,只有短短一年的時間。沒想到,大弟才走不到半年,就讀大學的姪女和朋友出遊竟也發生車禍意外,讓全家人深受打擊。「弟弟和姪女離開後,我開始做很多以前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方文琳說。在大弟的告別式上,她承諾要為弟弟完成一場全馬賽事。2019年,她回到家鄉彰化參加著名的「田中馬拉松」。小弟和當時參與演出的8點檔《生生世世》劇組都陪她一起跑,完成當初和大弟的約定。她笑說,「我們經過大弟的塔位,還跟他說哈囉呢!」如今路跑上癮的她,還許願60歲時要再為自己跑一場全馬賽事。設立目標,也是為了自我鞭策:「這5年都不能偷懶,要持續練跑!」舞台劇《明星養老院》 有勇氣、有情感 50歲後未來更開闊接演舞台劇,也是她從未嘗試過的新挑戰。儘管從歌手轉戰演員多年,方文琳坦言,她過去實在沒有勇氣接下舞台劇的工作。一來,多數舞台劇演員都是科班出身,不像她的表演方式是自行摸索習得。二來,舞台劇是現場演出,演員一出錯,觀眾馬上會發現。這回她應綜藝教父王偉忠的邀約演出《明星養老院》,不只角色戲分吃重,其中一幕還要登台獨唱〈掌聲響起〉,壓力其實不小。她開玩笑地說,「第一場演出,我可能會全身發抖吧!」幸好,日前總彩排,看完演出的王偉忠特別肯定她:「聲音感情、抑揚頓挫都有。方文琳,你真的很棒!」在表演工作之外,她近期在哥哥的邀請下也開始登山。她自承怕蟲又容易「軟腳」,以前實在無法領略山林之美。但現在,她不僅願意走出家門,還打算挑戰東南亞最高、海拔4,000多公尺的京那巴魯山!愛喝咖啡的她,也考慮要學煮咖啡、考吧檯師證照。或許將來有天,可以像過世的大弟一樣,開家咖啡廳。「50歲以後,我覺得未來的路很開闊呢。」方文琳說起未來,眼神中有閃亮的光芒。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才正要開始。原文:單身女子的一人療癒儀式!55歲方文琳:獨立變老,是我對女兒的體貼
-
2021-01-30 養生.人生智慧
不少老人終其一身「窮的只剩下房子」 王建煊夫婦蓋天使居,盼給獨居老人終身居所
2021年伊始,位於林口無子西瓜基金會旁的老人歌唱教室,卡拉OK應景地放送著「新年快樂」,民歌手王瑞瑜才拿起吉他準備帶唱,基金會創辦人、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突然從妻子蘇法昭身旁起身,感觸良多地對現場老人們說:「各位,你們真的快樂嗎?」老了一歲,在世上的日子又短少了,眼看著朋友故舊紛紛先自己而離世,「說沒想過死,那是騙人的!」台灣人口2020年首度負成長,根據統計,四年後每5人就有一人65歲以上,480萬個初老人口中,將有四成沒有子女,五成沒孫子。膝下無子的王建煊夫婦,這兩年身體相繼出狀況,一個攝護腺癌、一個輕度失智,對於老老照顧的不易,有著更多的理解與擔心。「要怎麼才快樂得起來呢?」為了讓孤獨無靠的老人有所依,年後即將動土的「天使居」,終於讓王建煊夫妻多年來打造的理想長照,按下夢想啟動鍵。對他們而言,天使居不是等死的養老院,「一想到這些老人住進來,會比有家人還要快樂」,這才是每年新年「快樂」的動力泉源。無私奉獻 捐薪賣屋近億元從政壇「小鋼砲」到愛心「王聖人」,今年83歲的王建煊,始終不變的是無私奉獻。未退休前,他早偕同太太投入公益不遺餘力,2014年從監察院長卸下公職,更是把六年薪資、投入選舉的選票補助款,甚至賣掉外雙溪房子,前後捐了近一億元,在海內外成立五個基金會。其中,2011年成立的「無子西瓜基金會」,就是幫助無子、獨居的老人獲得照顧,一路走來,發現不少散落各個長照機構的長者,獲得的照護品質不一,甚至看過「明明有小孩,父母大筆金錢栽培出國,老爸一過世,卻把老媽留在台灣住在兩坪不到的機構。」於是萌生成立「天使居」的念頭,打造心中理想的終身居所。「一般照服員能待他們像自己的爸媽嗎?唉,實在不放心,自己做,才能掌握。」四處演講宣導天使居理念的王建煊,正當苦無資金來源時,意外地去年獲得一筆高達3.8億元的善款。此時的他,攝護腺癌控制得不錯,但仍因攝護腺肥大頻尿,半夜得起床好幾次,也擔心復發;蘇法昭一年內跌倒五、六次,之後確診為輕度阿茲海默症,需要看顧。這些他人眼中看似的「困難」,卻成了推動天使居的「助力」,「錢」幸運到位,意味著上帝還要用他,更提醒自己日子有限,得更積極做榮神益人的事。愛心服務 福利將優於同業在王建煊夫婦的長照理想藍圖,天使居將優先提供給「死也死不掉、活也活不好」的無子老人。他特別說明,政府雖規定65歲就可以申請長照服務,但他認為,同樣是獨居無子的老人,一位90歲,另一位70歲,若90歲老人自理能力正常、70歲的這位卻已經「有這病那病」,就會讓70歲先進來,「不單比年齡,要整體來看,這才是愛心。」如何找到視這些老人如父如母、比兒子女兒還要孝順的照服員呢?王建煊的理想是,來到天使居的工作人員,除了經驗豐富,要有愛心,更重要的是待遇福利要好,底薪和年終優於同業,為了提升照護品質,「外面一個人照顧八個,我們只要顧四個。」捐房養老 有信心妥善照顧有如天使般的家,住起來一定很貴吧?否則,怎可能應付高出一倍以上的人事成本,會不會一年就倒閉?只見王建煊幽默大笑,他說自己在政壇的信用僅次於馬英九,想得到,當然也要做得到。他表示,就在去年獲得3.8億元捐款的不久,一位87歲的老太太因丈夫去世,自己癌症復發,看了報導打來說要捐出名下房產,希望天使居蓋好為她預留一戶。雖然經過實際探訪,老太太的狀況還不需要收留,王建煊並沒有接受她的房子,但他注意到,台灣房屋自有率80%,不少老人終其一身,「窮的只剩下房子。」倘若沒有小孩,男性壽命比女性短,老公走了,只剩自己,與其天天望窗看大街,死也死不掉、活也活不好,王建煊鼓勵捐房來住天使居。蓋天使居 盼全台遍地開花天使居目前有兩處,位於林口文化公園對面的預定地被王建煊聲稱示範點,建坪高達700坪,年後動土、明年落成。王建煊特別感謝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的支持,讓這棟建築導入新穎的綠色智能照明,相當符合老人健康需求。另一處天使居,則是從木柵伯大尼育幼園進行翻新,預計年內完成,以日間照顧為主要對象。但這兩間天使居,加起來只能收容近百位的長者,對比台灣好幾十萬需要長照的老人,根本不夠!王建煊拋出更大的夢想呼朋引伴,他不藏私且願意無償提供諮詢,只要認同此一理念,歡迎「蓋房子的、有旅館的、有房子的」共襄盛舉,唯有讓「天使居」走進台灣甚至世界各個角落,才能解決老無所依的嚴肅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倒過來,反而才是王建煊夫婦對生命真實的體現,「誰都會死,要跨出去的動力,就是人去愛留。」「各位,你們真的快樂嗎?」聽到王建煊的提問,此時的歌唱教室陷入一片沉默。王建煊聲音更低沉了,望著天花板哼起流傳自宋代的民謠:「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街頭。」愛不停歇 感恩妻子陪行善唱到一半,王建煊哽咽,歌聲停歇。他沉思了一下,重新打起精神說,想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正在受苦受難,他感恩此刻有妻子陪伴無怨無悔行善,面對生命,要讓愛傳出,永不止息。
-
2021-01-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英雄!馬國醫師長期前線抗疫 累趴小睡「穿防護衣」夢中辭世
新冠肺炎疫情自去年起開始在全球爆發,身處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努力不懈為防疫努力。然而,近日馬來西亞一名前線醫師因長時間工作操勞,本想趴在桌上小睡片刻,沒想到卻一睡不醒,在睡夢中辭世,令人看了直呼鼻酸。根據馬國媒體《大都會日報》報導,馬來西亞遺體處理隊(Skuad Pengurusan Jenazah - SPJ Malaysia)日前透過臉書粉專發出一項令人難過的消息。一名醫生阿里諾哈山(Dr. Ali Noor Hassan)由於位處前線防疫崗位,長時間工作操勞,當時原本只想趴在桌上小憩,豈料卻在睡夢中辭世。依圖片所示,阿里諾哈山因長時間工作而明顯疲憊的趴在桌上,但他身上的防護衣與手套等防疫隔離裝備仍未脫去,就維持著小憩片刻的睡姿驟然離世。馬來西亞遺體處理隊在粉專發文向其家屬表達慰問,聽聞這件消息的網友們也紛紛表示哀悼致意,「您是馬來西亞永遠的英雄」。
-
2021-01-16 新聞.健康知識+
扁媽跌倒後健康惡化病逝!「跌倒」為事故傷害死亡第2名,這5招預防
編按:前總統陳水扁的母親陳李慎(扁媽)昨天病逝,享壽94歲。陳水扁今早在臉書證實,提到母親因肺炎引起敗血症合併多重器官衰竭離世的消息,而她的男孫、高雄市議員陳致中也在今年1月3曾在臉書發文奶奶跌倒住院情況並不好的訊息。年長者一定要小心跌倒。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位有跌倒經驗,跌倒更高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衛福部國健署提出防跌「五」功祕笈,強調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家醫科醫師也呼籲,年長者應注意居家環境、改善可能跌倒的因子,並多活動、維持肌耐力。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五招小改變,就能避免跌倒風險。第一招:攝取充足營養,預防衰弱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比健康長者更容易跌倒。預防衰弱,平時須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必要時可以攝取營養補充品。第二招:規律運動可以透過定期運動練習肌力、柔軟度和身體平衡,以提升長者日常活動獨立自主功能,並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第三招:居家環境安全與改善居家環境對跌倒的潛在危害,包括照明不足、地板濕滑、地面不平、走道堆放雜物等,可以參考國健署官網上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附錄之居家環境檢核表評量居住環境並進行改善。第四招:檢視用藥安全看診時,可將正在服用藥物的藥單或藥袋給醫師看,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安全,以降低因藥物使用而造成跌倒的風險。第五招:選擇合適的穿著穿著沒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例如沒有鞋帶、扣子、魔鬼氈等鞋子,有較高的跌倒風險,建議選擇薄且穩固的防滑鞋底、低且四方形的鞋跟、有充分固定的鞋子,並穿著合身的衣物,注意褲管不要過長,以避免滑倒、絆倒。
-
2021-0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家有身心障礙子女的父母該如何面對 教養院的教養之路與您同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家中有身心障礙家人,對於家庭來說是衝擊與挑戰,首先身心障礙者的父母面對障礙的子女,必然會經歷自我內心衝突調適的過程,恐懼、排斥、憤怒、沮喪到接受等身心煎熬的壓力,接踵而來的是要去面對如何照顧的問題,現實生活經濟面的問題,又當父母花太多心思於身心障礙子女身上,往往容易忽略其他子女的關心與照顧,產生另一個親子間關係的問題,手足間的情感矛盾等,因照顧產生的種種問題,造成家庭成員間極大的身心壓力,或父母年歲已高無法有多餘的體力再照顧身心障礙者子女,最終無奈的選擇讓身心障礙子女離開家,住進機構。身心障礙機構的設立,其初衷是為幫助需要照顧的身心障礙者,同時也期待能減輕家庭的負擔,讓身心障礙者在完善的專業服務下能獲得妥善的照顧,並有所成長與進步,使家庭成員有喘息與身心放鬆的機會,儲備能量接續長期的照顧責任。自己在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服務已20餘年,接觸許多家長將智能障礙的家人送到機構的過程,對家長來說那是一種矛盾且無奈的選擇,擔心送到機構會被欺負,擔心智能障礙的子女會吃不飽、穿不暖,然而又面對自己無力照顧的困境,或家庭經濟的重擔,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每次看到父母初次將障礙者子女送到機構要離去時,那依依不捨,兩行眼淚早已在臉龐滑下的情景,令人難過與心疼,因此總是輕輕的告訴家長,請他放心,我們會盡心的照顧。記得20多年前,一位自閉症的父親來到教養院,表示自閉症孩子的種種情緒行為,長期照顧下的壓力,母親已經患憂鬱症了,只好申請讓自閉症孩子到教養院接受教養,因爲自閉症的身心特質,對於環境、人的敏感度與固著性,以及高挑戰的情緒行為問題,父親非常擔心教養院無法接納,為了幫助孩子能適應環境的轉換,父親初期每天開車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來到教養院,陪著自閉症孩子在院區內走一走,雖然每次僅能停留15分鐘,但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增加停留的時間,到最後讓自閉症的孩子順利的住進教養院內,孩子住到教養院內,每天父親都會撥打電話詢問孩子的適應狀況,到星期五中午一定來接孩子回家,父親的愛與陪伴深深地感動著我,更加深我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自閉症孩子的父親曾對我說,他非常感謝我們,感謝教養院分擔他們照顧上的壓力,他和太太終於可以好好吃一頓飯,而太太的憂鬱症也改善了。智能障礙者離開家庭,不得已的被迫住進教養院,在不熟悉的環境中生活,相信在初期階段本身一定也是身心衝擊,雖然他們無法口語表達,但照顧者能從情緒、行為等察覺到智能障礙者的感受,可以感受到他們期待看見家人,期待回家,那是切不斷的親情。教養院的照顧者也因此常在智能障礙者的親情需求與家人照顧困境間來回擺盪,滿足家人照顧的困境,等於減少滿足智能障礙者的親情需求,而滿足智能障礙者親情的需求,卻出了難題給家屬,如何平衡確實讓教養院的工作人員花了很多時間討論,並研擬出多種策略,如設立Line的照護群組,便於照顧者能定期分享障礙者在教養院的生活點滴,另外藉由視訊的方式,增加障礙者與家人間的互動,讓彼此都能放心。成立家庭關懷機制,透過家庭訪視或電話聯繫,瞭解家庭狀況,視需求給予協助,如福利補助申請、心理支持等,當然也鼓勵家屬們定期帶障礙者的家人返家團聚,或來院內陪伴障礙者的家人。教養院的工作人員曾經分享有一位單親父親,因為照顧與經濟問題,原來一年僅會帶障礙孩子回家一晚,甚至無法帶他回家,經過溝通、陪伴與支持與父親個人的努力下終於克服困難,父親開始利用休假時間增加帶他的孩子回家的次數,雖然時間不多,但每次孩子返回院內,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院內焦慮的情形也降低了,我們將孩子的成長與改變分享給他的父親,父親說著:謝謝您們在困難的階段陪伴著我,並承諾只要有時間會多陪孩子。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是家長一輩子的負擔與責任,而教養院在這漫長的教養照顧之路,與家長們同行。我常與家長們說,我們早已是家人了,現在教養院內所照顧的智能障礙者,有將近一半以上都住超過20年,原本青春有活力的智能障礙者,隨著年齡增長也已邁入中高齡,正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老年期,近幾年,工作人員從與家長的互動中聽聞許多家長們的憂慮,擔憂自己逐年老邁致無力照顧的智能障礙老孩子,該如何是好啊?更憂愁當自己離世後,不懂事的老孩子又誰能照顧呢?智能障礙者與其父母雙老現象早已開始,老父母的焦慮不安之心,老孩子逐年老化健康的照顧議題,都考驗著教養院的工作人員,而教養院能做的就是把教養服務做好,穩定家長們的心,陪伴是心靈的良藥,告訴家長們,我們是家人,照顧路上您不孤單,成為他們另一個心靈上的支持力量。
-
2021-01-15 新聞.生命智慧
歷經低潮,曾寶儀花十年才懂的人生醒悟:我再也無法對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編按:事業有成、有車有房、無數財富、子孫滿堂——真的就是所謂的人生最終成就嗎?藝人曾寶儀形容自己「2010年以前,活的就是符合社會期待的人生」,但2010年到2012年的她,人生依然陷入低潮。她不清楚工作的意義,對於感情感到無以為繼,直到教會她無條件的愛的爺爺離世,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她翻閱無數身心靈書籍,跑遍世界各地,訪問多位身心靈導師,只想知道內心的空虛感到底從何而來,直到天、地、人的奇蹟打開了她看待生命的方式,意識到只需要一個念頭轉變,整個世界就跟著變了,身邊也迎來許多豐盛的美好事情。 「當我意識到『我的生命被祝福著』,那一天起,我的生命真的每一天都變得不同。」曾寶儀說。以下是曾寶儀的著作《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內容摘要:我人生的分界點,是從2012年開始的。一切都發生在11月底,很靠近12月冬至,也就是當時人們說的2012世界末日的時候。現在想想,我早就為2012年的到來做了不少準備。從2010年起,我就開始閱讀一些和2012世界末日有關的資料。其實我也是經歷過1999世界末日預言的一代,那時候的我完全不以為意,但不知為什麼,2012年的末日預言,我格外在乎,可能那幾年,剛好也是我人生中的低潮,我經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爺爺過世,因此對死後世界、生前計劃的主題也感興趣。我飢渴地吸收各種資訊,即使不知道那是什麼,我都看。一直看,一直看。這三年,我的工作遇到瓶頸。我不知道重複做這些工作,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我不斷接節目、做節目,節目開了又停、停了又開。工作的內容也都很像,不管是娛樂或頒獎典禮,就是做大量功課,然後做現場,做完,結束。 對我來說,就好像旋轉木馬一樣的生活,我一直繞……一直繞……好像一直在動,卻又哪裡都沒去。那時,我的感情也不順利。我的男友常年在北京工作,而我大部分在台灣,我們很長時間是遠距離戀愛。像我這樣的雙魚座女生,很依賴,也需要感情上的陪伴。遠距離,實在很難行得通。遠距離戀愛,不只溝通上容易出現問題,我心中也不免懷疑:我們這樣,真的算是在一起嗎?接下來,該怎麼打算?然而壓垮我最重要的事,是爺爺的離世。教會我無條件的愛,是爺爺2011年爺爺的離開,是我生命中莫大的衝擊。爺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人,雖然他不是我的父母,但他就像我的父親,也像我的母親。3歲的時候,我和妹妹就跟著爺爺奶奶來到台灣,爺爺就是帶著我們長大的那個人。我們來台後住在民生社區,我就念民權國小,在學校對面巷子裡的一棟公寓,住了六七年的時間。從小,我身上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爺爺處理的。奶奶比較強勢持家,她會帶我們去買衣服、買玩具、剪頭髮,但相對來說,更溫柔的對待,都是來自爺爺。比方說,我永遠不會忘記,爺爺每天中午到幼稚園接我們放學的時候,會在幼稚園旁邊的市場,買兩個包子給我們吃。一個是鹹的肉包,因為我愛吃鹹的;一個是甜的豆沙包,因為妹妹愛吃甜的。那時,我們兩個小不點特別龜毛,我們吃包子,但不吃包子餡。我們只想吃沾了豆沙、沾了肉汁的包子皮。於是,爺爺每次把包子遞給我們之前,一定會先一口吃掉肉餡,再一口吃掉豆沙。把我們喜歡的包子皮,送到我們面前。爺爺就是一個這麼溫柔的人。他會帶我們去買小學的制服、牽我們上學,考試成績好的話,就帶我們去買禮物。爺爺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有什麼需求,我們總是去找他。所以我常說,爺爺是這世界上第一個教會我無條件的愛的人。我一直以為爺爺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存在,雖然他後來有好幾年的時間,都待在病床上。而我直到三十多歲都還住在家裡,主要的原因,除了我認為陪伴家人是理所應當外, 回家就能看到他,感受到我們存在在同一個空間裡,成為我很重要的支柱。當爺爺離開這世界,我心中的悲傷巨大到難以言喻。於是,當經歷過爺爺離世,我再也無法對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我知道,根本沒有節哀順變這回事。當悲傷確確實實出現在人們生命當中,沒有任何一套標準處理程序,能讓人照著步驟就順利消化它。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經驗、去化解那份複雜的情緒。爺爺過世之後,我就像負氣一樣,去了很遠的地方。爺爺在台灣的喪事一辦完,我就跟著弟弟、堂弟一行人去了阿姆斯特丹。當時我們心想,阿姆斯特丹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地方……還記得那時是2月,冷死了!可是雖然冷死了,但我們還是想要去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我們都是第一次去阿姆斯特丹,所以該怎麼玩,就怎麼玩,我什麼也沒多想。在那裡,還掉了錢包!六年後,我拍攝紀錄片《明天之前》的第一站,就是阿姆斯特丹。再一次來到這裡的我,看著似曾相識的景象,走著走著,就掉下了眼淚。身邊的同事都嚇壞了,這麼歡樂的一個城市,妳怎麼哭了呢?「我突然想起之前來的時候,」我說:「上次來的心情,和這次完全不一樣。那時的我,對世界一無所知。我以為這個城市,就是這樣。」然而從11年到18年,我從生命中學習到的,我對於覺察的學習與生命的理解,都已讓我變得截然不同。當我走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橋上,彷彿看見過去的我迎面而來。我好想跟她說聲:「一切都會沒事的……」想到這裡,於是潸然淚下。走了一圈,我又回到了同一個地方,但這時的我和那時的我,早已判若兩人。或許我還有眼淚,但那已不再是悲傷的眼淚。11年阿姆斯特丹的旅行才到中途,我就決定,我要接著去看北極光。一個禮拜之內,找好旅伴,決定了行程。2月底從阿姆斯特丹回香港辦完爺爺的告別式,3月初我就馬上出發前往阿拉斯加。爺爺在世的時候經常進出醫院。好幾次我安排好長時間的旅行,會因為爺爺突然住院而取消。於是,當爺爺不在了,我心中也有種賭氣的感覺:好啊,現在這世界再也沒有什麼能牽絆我,那我就要去最遠的地方!有多遠,就去多遠!即興的出行,一切都很倉促。阿拉斯加真的很不方便。很多事情如果沒有事先計畫好,到了當地就只會耗到時間。3月初的北極,白天非常短又有時差,能處理事情的時間相當有限。那時候,我的身體也很不好。但我卻硬要去一個很冷的地方,就像想刻意用某種極端的環境去折磨自己。出門前,我突然得了急性腸胃炎,人都已經又吐又拉到完全虛脫,還依然堅持帶著藥、一包白吐司和寶礦力沖劑上路。現在想想,那場腸胃炎就像是一次劇烈的排毒。真狠的一場排毒!又或者,因為當時的我有很多事情還不明白,於是透過身體激烈的反應來處理。和我同行的有兩個朋友,後來幾天早就看極光看到膩了。我們安排了好幾個看極光的景點,但第一天到達就已經看到極光,後來又看到跳舞的極光,所以到了第三天、第四天……「還要看極光喔?」她們寧可待在車子裡,也不想出去挨冷。而我卻硬要走進那嚴寒,堅持要用相機好好拍下那個我追逐的景色。明明因為天氣太冷,還生著大病,我卻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硬頸。曠野裡只有天和地與我,而我大部分時間都非常悲傷。非常、非常悲傷。我穿著厚重的衣服,在零下20度的荒野裡,一面看著極光,一面流眼淚。旅途中當然也有開心的時候,但大部分的時間,我的心都被悲傷佔據。雖然這是2012年一連串奇遇之前的背景故事,但上天的眷顧似乎已有端倪。畢竟,去到阿拉斯加,沒看到極光徒勞而返也是常有的事,我卻天天都能欣賞這美景。經常我們只要抬起頭,就能看到極光「就在那裡」,就連跳舞的極光也都看到了。那時,我似乎已開始感受到幸運,但我茫然不覺。書籍介紹書名: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作者: 曾寶儀 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21/01/13作者簡介/曾寶儀兼具主持、歌手、演員等多重身分的全方位演藝工作者。大學畢業後進入電視幕後工作,師事張小燕,從助理主持正式跨到螢光幕前,曾榮登暢銷女歌手,也參與戲劇演出,主持眾多知名綜藝節目,類型包括益智、藝文、選秀、實境等等。主持經驗豐富,無論海內外各大知名頒獎典禮、晚會,以及韓國藝人見面會等。近期更參與電影製作與紀錄片拍攝,跨足全球。本書是曾寶儀10年多來在生命覺醒課題上,親自體悟出來的精華。她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這一路走來的心情,只希望她的故事是你生命中溫柔的陪伴。當你失去力量時,能給你一些方法提醒著你我,「我們都在路上,生命都是禮物」。「我希望這本書放在架上的時候,就是想要告訴大家『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當你拿起這本書,你可以跟我一起思考『你有好好成為你自己嗎?』然後,透過這本書,聽我分享,這是我思考自己有沒有『好好成為自己』的人生歷程。」── 曾寶儀延伸閱讀: 「重鹹」真的是健康頭號殺手!醫學期刊最新研究:15種NG飲食害你提早死亡,比抽菸更嚴重
-
2021-01-11 新聞.生命智慧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編按:近年來,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帶動了台灣社會關於善終議題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在去(2020)年2月底,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最後平靜離開人世。生命的最後,豁達說再見。2020年冬天,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帶著厚重的行李,從台中自宅回到台北娘家。65歲的她,即將展開行醫30幾年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83歲的媽媽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近年來,受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影響,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少關於「生命自決權」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畢柳鶯回想,聽到媽媽宣布斷食,家人起初也感到非常不捨。老人家雖然活動能力退化,但意識還很清楚、精神頗佳,為什麼不願意活下去?故事得從畢媽媽的一生說起。人生75歲才自由 活著卻沒有尊嚴有何意義?在兒女的記憶中,畢媽媽是個聰明、善良,人生卻非常坎坷的女性。畢柳鶯指出,外公重男輕女,媽媽雖會念書但不擅做家事,常被斥責笨手笨腳。加上外婆早逝,嫂嫂為她準備的便當多半是韭菜拌醬油,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家境貧窮的她。儘管考上了師範學院,家裡卻不願意支持她就學。17歲時,畢媽媽就嫁給長她近20歲的國小老師。好不容易離開原生家庭,先生卻是個大男人。畢柳鶯形容,爸爸在世時,「我們家沒有人可以跟他有不一樣的意見。」孩子們長大後才知道,媽媽一直不快樂。因為爸爸和外公一樣,習慣性地罵她笨、更常對太太情緒勒索。例如,媽媽出門運動,沒有準時回家,爸爸就不停怪罪。「他說他愛媽媽,媽媽晚回家他會擔心。但我們都覺得那是種控制。」畢柳鶯說。長期活在父親和丈夫的陰影下,讓畢媽媽有很長一段時間毫無自信。她不敢照鏡子、習慣低著頭走路。直到先生過世,75歲的她才首次獲得精神上完全的自由。但此時她已經罹患小腦萎縮症11年,逐漸不良於行。畢柳鶯指出,小腦萎縮症的典型症狀是平衡感變差,起初走路不穩,後期影響手部動作,進而吞嚥困難、口齒不清。所幸發病時間愈晚,病情惡化愈慢。64歲確診小腦萎縮症後,畢媽媽非常積極地鍛練身體。她每天早晨在家做瑜珈1小時,下午到公園運動、晚上做氣功。不僅自行料理家事,還要照顧中風的先生。直到發病後期平衡感變差,才請外籍看護幫忙。原本,瑜珈和裁縫,是畢媽媽生活的兩大重心。她曾經靠著出色的裁縫手藝,拉拔家中3個孩子長大。即使手部協調功能退化,只要有人幫忙穿針引線,她還能自行縫紉。然而到了82歲時,畢媽媽先是無法做裁縫,接著不會走路,更後來連瑜珈也無法做了。不論體力或心情,都因此大受影響。瀟灑地走勝過痛苦的活 愛的極致是放手「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愈來愈少,身體的不適愈來愈嚴重。」畢柳鶯描述媽媽生前的最後半年:早上起床就打開電視看股市開盤、看三台重播的老八點檔,中午吃過飯,等股市收盤後睡午覺。起床後讀讀書、晚上看談話性節目,一天就這樣結束了。日子可以過,但沒有樂趣。最困擾畢媽媽的是吃東西容易嗆咳,咳起來像要窒息一樣。此外,病況惡化後,她連自行翻身都有困難。老人家睡眠品質本就不好,若夜裡沒有人幫忙定時翻身,長期維持同一姿勢的身體會非常不舒服。偏偏畢媽媽又不愛麻煩別人,總是撐到凌晨5、6點,才敢叫醒看護。「她睡不著只能一直看時鐘,覺得度日如年。她形容自己像廢物。」畢柳鶯不捨地說。2019年秋天,畢媽媽和家人們提起了斷食善終的念頭。眾人起初看她雖行動不便,但仍耳聰目明,也曾希望老人家回心轉意:「多出去走走心情會比較好」、「活下來看曾孫長大嘛!」但畢媽媽心意已決。她認為自己活到80多歲,此生責任已了。該做的都做了、該玩的也玩了,三個孩子都大了,心中已無牽掛。畢柳鶯記得,母親很早就表明,自己不要為活而活。30幾年前,她看到養姊罹患白血病,做化療後大量掉髮,又常噁心嘔吐。第一次治療成功後,短時間內又再度發病。雖然生命延長了3年,過程卻非常折騰。畢媽媽告訴兒女,若是自己得病,絕對不要受這樣的折磨。身為復健科醫師,畢柳鶯也知道,媽媽的病接下來只會持續惡化。她看過太多患者、身邊的長輩,接受良好的醫療照顧卻生不如死。像是她公公因為失智無法自主進食、排泄,被插上了鼻胃管和尿管,臥床長達12年。而婆婆日日隨侍在側,待公公離世時已經80幾歲了。「這麼長的臥床時間,犧牲的是照顧者的青春呀!」她感嘆。了解媽媽的決心,三姊弟不再勸母親打消念頭。妹妹常回娘家陪媽媽聊天,弟弟則買了許多書給媽媽讀。畢柳鶯開始蒐集斷食相關資料,也諮詢了安寧照護專家,準備陪媽媽完成人生最後一個願望。斷食3週在家人陪伴下遠行 為生命畫上圓滿句點性格獨立的畢媽媽,連告別世界的時間都是自己決定。她決定2月底過完83歲生日,就要正式展開斷食。先從一日三餐減到兩餐,過了1、2天後又減為日食一餐。接下來不吃食物,只喝蓮藕粉水和南瓜籽油。最後一週則是滴水不沾。有人好奇,不吃不喝,長輩是否會感到痛苦?畢柳鶯解釋,老人身體衰弱、消化能力變差,食慾本就會降低。日本臨終醫學名著《大往生》的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曾提過,斷食、脫水以後,身體的營養耗盡,大腦會分泌嗎啡,使人進入昏迷狀態。最後呼吸變弱、血壓降低,安詳離世。採取漸進式斷食的前10幾天,畢媽媽吃得少,精神反而好。不只3個兒女天天在家,孫輩也輪流回家和她聊天。到了晚上,兒子還會陪她看恐怖片,母子倆又叫又笑。「我不敢看恐怖片,在書房念佛經。聽到他們的尖叫聲都覺得很超現實!」畢柳鶯笑說。在媽媽快要離世的一個晚上,家人們眼見她身體逐漸衰弱,決定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儀式由畢柳鶯的長子主持,以一張張照片帶大家回顧阿嬤的一生:辛苦的童年、養育3個子女長大的堅毅、苦盡甘來後到世界各國旅遊……。家人們除了感謝,也不停讚美畢媽媽:「你很善良、節儉又環保」、「你超會做瑜珈」、「你買股票賺錢很厲害,而且都捐出去助人」。「我們覺得媽媽這樣走很有福報。家人有更多時間可以陪她、讓她說出遺憾,也療癒她一直以來的心結。」畢柳鶯提到,在告別式的最後,媽媽開心地說:「我很滿足。」家人的愛與關懷,她確實感受到了。畢柳鶯也提醒,人到生命末期若要採取斷食,應先向醫院或居家醫療診所的安寧照護團隊諮詢,才能為各種情況預做準備。例如,因為吃喝得少,斷食者容易便秘、排尿困難、口腔、皮膚則可能變乾燥,下肢也會水腫。斷食期間,畢柳鶯每日為媽媽活動關節、定期抬高下肢,用棉棒沾水濕潤嘴唇、清潔口腔。媽媽無法大小便時,則藉由按壓小腹、使用甘油球等方式協助她排尿和排便。若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請安寧照護團隊協助。生前告別式結束後,畢媽媽因為滴水不沾,身體急速衰弱。居家安寧療護團隊到家中,為媽媽施打鎮靜劑,讓她陷入長時間的昏睡。在斷食3週後的一天早上,畢柳鶯摸摸媽媽的脈搏,發現她已經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了。家人們齊聚一堂,畢柳鶯親了一下她的額頭,說:「媽媽,你要開開心心地跟佛陀走,阿嬤跟阿姨在等你喔。」平靜面對死亡 母親留給孩子的最後一份禮物畢媽媽過世後,子女們遵從她生前的意願:不入冰櫃、不發訃聞、不辦儀式、不燒香和金紙。媽媽離開後第3天,就完成火化、樹葬。家人們雖難免感傷,但沒有人哭泣。他們知道,捨不得的情感愈強,媽媽的靈魂愈不容易離開。畢柳鶯說,她最欣慰的是媽媽在最後的日子沒有罣礙。子女們也都能放手、尊重其意願。家族中的年輕一輩,更能藉此機會,學習如何平靜而認真的面對死亡。失去至親,是每個人一生必經的課題。畢柳鶯看過不少身邊的朋友,總要一年半載才能稍稍緩解喪親後的悲痛。朋友的爸爸罹癌後治療3個月在醫院過世,她長達半年的時間笑不出來。也有同學的媽媽,在游泳時意外身故。「之後那2、3年,她連跟我講電話的音調都不同了。」畢柳鶯感歎地說。喪禮過後,畢柳鶯夢到媽媽好幾次。每次在夢中,媽媽都很年輕、活動自如,快樂地和其他人聊天。有時,她會突然想起媽媽已經不在了。但又隨即意識到,如今媽媽不再受苦,而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她也相信總有一天,母女一定會再相見。「人的軀殼會毀壞,可是精神和靈魂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畢柳鶯說。陪伴母親走過生命最後一段,3姊弟說好了,未來要支持彼此沒有痛苦地離開。於是,我們採訪的這天,看見畢家的桌子上放著幾張已經簽好名的預立醫療決定書。這是遠行的畢媽媽,留給孩子們的最後一份禮物。原文: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
2021-01-08 養生.無退休時代
熱愛毛小孩、結緣守護導盲犬!余湘第二人生「利他」擺第一,目標做到90歲
「哇!你們來了啊!你們都好乖喔……」。還沒進屋,就聽到一陣雀躍的聲音,再往前一看,原來智邦投資董事長余湘已經坐在地上,緊抱著導盲犬們笑得燦爛。「我從小在台東就養狗啊,會這麼喜歡拉布拉多,是有次我們去英國坐捷運,看到一隻導盲犬正在工作,牠領著視障朋友坐車、找到座位後,把下巴放在主人大腿上,認真工作又暖心,而且牠們還會自主去繞過障礙物,不只是聽指令而已,讓我感覺導盲犬真的很厲害、很偉大」。余湘難忘的那一幕,正是她與導盲犬的第一次邂逅,也牽起了10多年來的濃厚情緣。 這些年,余湘如願陸續養了三隻拉布拉多,第一隻她視為家人的「弟弟」,就像那隻英國導盲犬,用一生守護著余湘。 2008年余湘腦血管動脈瘤破裂,在鬼門關繞一圈後救了回來,她住院3個多月回家休養,余湘的先生「吳哥哥」,深怕自己打呼會影響太太,提議讓「弟弟」陪著余湘睡覺。40多公斤的「弟弟」漢草好、聰明又貼心,每天繞著她轉、給了余湘滿滿安全感。 「有次我好像是耳石脫落,不誇張,整個天旋地轉,然後弟弟聽到我驚呼,就把牠的兩隻前腳放在床頭、看著我,好像在對我說不要怕,有我守護你……」。弟弟真的一路守護著余湘,直到14歲離世前一天都沒有懈怠過,牠將余湘視為本命,余湘也十足寵溺牠,「毛小孩真的就像家人啊!」 不會因離別就不再養狗 之後,余湘再養了黑拉拉「安安」,卻因為腫瘤7歲就走了。「安安本來可能就沒這麼健康,眼睛有點病變、有時候跑步會歪歪的,但牠很黏人,每次都把全身最大面積靠在我身上……,就算牠有點小缺陷,但我還是很愛牠」。余湘說,比起弟弟高壽離開,安安更讓她揪心。 養狗的人,最怕狗狗離開自己,余湘雖然難過,但卻坦然面對。「弟弟、安安走,很多人會問說要不要繼續養,我說會、一定會,而且一定要,當然會怕離別,但不會因為離別就不再養狗。」 現在家裡的另一隻「弟弟」,上個月意外因牽繩的金屬環脫落、被公車撞到,至今還住在狗醫院。余湘說自己一向理性、不容易動情,但有幾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想到弟弟就忍不住心疼落淚。 「我想說我已經很會照顧狗狗,沒想到讓牠被撞」。還好遇到名人維東尼動物醫院的貴人蔡坤龍醫師,讓弟弟能撿回一命,雖然尾巴被迫剪得短短的,但雙腿保住、現在也能站起來了。 把愛投放到導盲犬身上 不只愛自家的狗,余湘也將愛,投放到導盲犬身上。 聊起和台灣導盲犬協會的緣分,余湘說是星星王子牽線,介紹了協會秘書長陳長青(William)給她認識。「William放棄進入法律領域,卻跑去紐西蘭導盲犬學校取得指導員證照、投入導盲犬培育訓練,讓我很感動。」余湘出錢出力,也是導盲犬守護天使。 「每次去協會都覺得這些狗狗好窩心、好想好好照顧牠們,牠們療癒我很多,而視障朋友真的很需要導盲犬,牠們的意義不只是陪伴、提供安全感,更是能讓視障朋友的生活過得更好、更自在」。 儲備訓練師鄭宇恩說,目前協會導盲犬有37隻,培訓1隻合格導盲犬至少要花2年,每隻成本約100萬。在2個多月到1歲半時,於寄養家庭進行社會化訓練,後續再交由訓練師24小時貼身訓練,到了2.5-3歲,開始進行導盲犬與視障朋友的配對過程。 視障者免費申請導盲犬 鄭宇恩提到,只要有身心障礙手冊之法定視障朋友,都可以免費來協會申請,但要能通過第一關「心靈地圖」,也就是由定向老師對申請者進行定向訓練,必須能自己在外面,拿著白手杖行走、不會迷失方向,清楚知道自己走到哪裡去。另外,協會還會評估申請者與狗狗間的個性、步調能否一致,比如說女生牽狗,如果狗顯得比較頑皮,那就要配給男生,才能相輔相成。 配對通過後,就會展開為期1-3個月時間的共同生活,這階段主要是教導怎麼照顧狗狗、如何互動,以及指令訓練等,協會才能安心將合格導盲犬,交給視障朋友帶回去一起生活。 在導盲犬訓練過程中,也會遇到有不合適當導盲犬的。鄭宇恩說,台灣導盲犬協會已取得國際導盲犬聯盟,以及國際輔助犬組織正式會員資格,是台灣第1個擁有雙國際認證的工作犬培訓機構,所以如果狗狗個性太溫和、工作不夠積極,就會讓牠去轉當輔助犬(陪伴犬),如果個性很活潑、急躁,就會轉去保三,當緝毒犬或海關犬。 60後貢獻己力轉向「利他」 余湘近年創立2家新公司,一家是請來業界前輩,傳授產業經驗的「知行者」;另一家則是行銷顧問公司「領航者」。她轉向投入教育工作,余湘的先生大讚她做得好:「妳以前做的都是利己,現在是利他,所以要給妳按個讚!」 「我想跟《空中英文教室》創辦人彭蒙惠老師一樣,做到90幾歲才退休,不管是什麼型態,就是不能讓自己閒下來,搞不好哪天當導盲犬志工也說不定……」。 余湘曾說,年過60了,賺錢已經不是最主要考量,覺得應該要對社會做出一些回饋。現在她把「利他」,放在第二人生中的第一順位。 一路以來,她支持培訓導盲犬、與亞都麗緻前董事長嚴長壽在自己的故鄉台東,合作「余水知歡」民宿,提供原住民返鄉就業的舞台;還有長期關懷弱勢、協助罕見疾病基金會,甚至2014年信主後,她頻做見證,又成立了學院進行教育傳承。 余湘相信,老天讓她大病後重生,給了人生第二次機會,這一定有祂的旨意,她會貢獻己力、一路做到不能做為止。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當下流老人!45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才能好命過日子.更年期睡眠障礙、婦科問題多,白雁教你3動作促進出汗排濕氣,重拾優雅生活.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
-
2021-01-07 新聞.生命智慧
現在改變還來得及…日本安寧醫生的《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你也正在做?
對於生命的期待與追求,人人各自不同,如何可以在有限的時間,竭盡全力地活著,讓人生沒有太多未竟之憾?臨終之際,可以自然、自在、平靜,不帶任何遺憾地跟世界說再見,成了每個人不可迴避的事。年輕的大津秀一是一位安寧病房的醫生,他寫了一本《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那是他在「臨終關懷」了一千位病患之後,根據他們的臨終遺書整理的一本書。短短幾年內,他所目睹、親耳聽見,以大數據的概念列出了二十五件事,範疇有健康、心理、社會與生活、人際、宗教與哲學。我自己重新排列順序,先說說「我以為的前五項」:一、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四、被情緒左右一生。十一、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十四、沒能談一場永存於記憶中的愛情。十二、沒能去想去的地方旅行。「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結果沒有時間培養興趣,老年時成了一把無趣的竹掃帚,晚年生活如同嚼蠟。「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一輩子都被別人的價值觀綁住了,瞻前顧後,憂讒畏譏。劉瑜在《已經太晚》中有一段話:「十五歲的時候,再得到那個五歲熱愛的布娃娃。六十五歲的時候,終於有錢買了二十五歲熱愛的那條裙子,又有什麼意義?」網路曾經流傳一張照片,一對老邁的夫妻終於到了威尼斯旅行,結果在美麗的貢多拉船上……他們老得睡著了,兩人橫陳癱倒在平底船上,無瑕欣賞沿岸的古蹟美景,只有無奈的船夫站在船尾划動著,照片上有三個斗大字「太遲了」。我依序補上「會後悔的25件事」,自我提醒只求活得久並非人活著的最終極目標,而是活出自我、追求夢想,最後不要為自己錯過的一切感到後悔:二、沒有實現夢想;三、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五、沒有盡力幫助過別人;六、過於相信自己;七、沒有妥善安置財產;八、沒有考慮過身後事;九、沒有回故鄉;十、沒有享受過美食;十三、沒有和想見的人見面;十五、一輩子都沒有結婚;十六、沒有孩子;十七、沒有看到孩子結婚;十八、沒有注意身體健康;十九、沒有戒菸;二十、沒有表明自己的真實意願;二十一、沒有認清活著的意義;二十二、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二十三、沒有看透生死;二十四、沒有信仰;二十五、沒有對深愛的人說「謝謝」。這些臨終前「會後悔」的清單,真是令人遺憾,他們所傳遞的訊息,應該算是「其言也善」吧。然而這本書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提醒人們應該思索「人生最後的幾件計畫」,可以將這25件事項列入「提醒與警惕」參考明細,思考「換個活法」。當然,我們也知道有些人一輩子「只想漂泊,不想有答案」……我以為關於逆境、選擇、和解、死亡等生命議題。25件事其中兩項,非常值得讓人低迴和思索的—「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和「沒有對深愛的人說『謝謝』」。勵志演說家萊斯.布朗(Les Brown),他曾經這般比喻:「想像你即將離世!」迴繞在你床邊的鬼魂們,有代表著「你未發揮的潛力」,有代表著「你未曾付諸行動的想法」,有代表著「你未好好利用的才華」,這些鬼魂在床邊看著你,他們滿懷憤怒、失望和沮喪,他們說:「我們來找你,是因為你本來有機會賦予我們生命的」,「如今我們只好跟你一起埋入墳墓了。」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這是日本醫生對臨終病人的紀錄,我思索著「櫻花會不會後悔呢?」花朵最光采奪目的盛開時期,幾乎也等同凋謝。如果來不及年輕,那就從容老去。被稱譽為日本經營之神的稻盛和夫,他在《生存之道》寫到自我期許:「這輩子你為什麼而來?比剛出生時更好一點!」臨終的人們,有沒有在他最後的光景,閃過這個念頭,自問「我有進步一些?」度量生命不在活得長短,而在那些令人屏息的驚豔時刻稻盛和夫說,所謂地獄與天堂,只是誘導芸芸眾生言行向善的宗教概念。但是,現在有一種「意識體」哲學概念,則稱之「所謂死亡,只是肉體的消滅」。它的定義是:「在宇宙的意志之上,加上過去世代造就的人格,再加上現世積累的經驗。它談的是,五覺之外,人還有『精神』,或是稱之『靈魂』。我無法輕易道盡全貌,或是深論這個深邃的宗教或是哲學,但是我知道『開始思考許多不同層次的問題,或許可以修正!』」佛教有云:「人若欺你,天會護你。人若欠你,天必還你。」換另一種說法是「常保赤子之心,必有好事發生」。我則喜歡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的「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人間的正道是「滄桑」,不必害怕挫折,任何事與願違,上天會用另外一種方式補償你。稻盛和夫曾經比喻說「人生就是洗衣機」。這個有趣的說法,就是喜、苦、幸運、不幸都要不斷沖洗。人生不斷考驗著,就像我們的衣服不斷弄髒,然後我們再度清洗它、脫水它、烘乾它、燙平它。眼前的這一世,不論你擁有多少東西,往生時,無法帶走任何這一世的事物,這些都是要清算的。如果有一樣是不滅的,那將會是靈魂!稻盛和夫最終還是說到了「靈魂」。關於生命的正義,就是安心地等待,等待屬於你的季節,不嗔、不怒、不急、不燥……人生在世的目的,就是來「淨化」這個意識體,而所謂「淨化」,就是磨練靈魂、提升心性。東嶽殿裡所祭祀的八百六十九歲彭祖或是十二歲甘羅,就是東方「死亡哲學課」的主概念:「度量生命,不在活得長短,而在那些令人屏息的驚豔時刻。」不知當天那對在東嶽殿的法國夫妻聽懂了沒?(本文節錄自有鹿文化出版《向夕陽敬酒:生命深秋時的智慧筆記》)
-
2021-01-04 癌症.肺癌
議員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吳淡如也驚爆「疑似肺癌前期」
現年36歲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臉書提到自己發現右肺異常,今天就要動手術,也提到自己在25歲時,媽媽和阿姨家接連被肺腺癌帶走。而吳淡如元旦時也在臉書PO文提到,「本來疑似肺癌前期,還好最後台大最厲害的醫師說我沒事。」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在其臉書提到,她25歲那年,肺腺癌接連帶走她的媽媽和阿姨,沒想到10年後自己於電腦斷層發現右肺異常增生變化,今天(1/4)將動手術,希望能重生。而知名作家兼主持人吳淡如元旦上午也在臉書PO文回顧2020年,其中她提到,「去年一年都很健康,連一次感冒都沒有,本來疑似肺癌前期,呵呵台大最厲害的醫師說我沒事。」她欣喜表示,如果這個不值得高興,還有什麼值得高興?而事實上,吳淡如的母親4年前也因肺腺癌離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一○七年女性肺癌發生人數首度超過大腸癌。肺癌權威、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也提醒,如果有一等親在45歲確診肺癌,建議可以提早在40歲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百,如果發現有0.5到0.8公分的結節也不要緊張,建議3到6個月做一次追蹤。國健署也考慮優先讓有抽菸的中高齡者,一親等有肺癌家族史者,優先補助篩檢。
-
2021-01-03 養生.無退休時代
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
編按:孤獨死的悲劇,只會發生在獨居老人身上嗎?有別於一般人的迷思,台灣第一家清理孤獨死現場的公司「玥明特殊清潔」共同創辦人盧拉拉指出,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中壯年、經濟不虞匱乏,甚至和家人同住的孤獨死案件發生。無人知曉的死亡,怎麼預防?2026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福部所發布的老人狀況調查,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獨居比例高達8.97%。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個人死亡的「孤獨死」事件,將愈來愈普遍。在日本,由於高齡獨居的情況普遍,很早即有所謂「特殊清掃人」,專門處理孤獨死者的身後事。台灣和日本社會變遷的軌跡相像,近年來也出現了類似性質的產業。在骯髒混亂的死亡現場,他們的工作不僅是清除往生者所留下的血水、垃圾與惡臭,更見證了最真實的人性與社會暗面。「孤獨死的新聞偶爾出現,大家看過就忘了。但其實在台灣,這種事情一直在增加。」玥明特殊清潔共同創辦人盧拉拉說。自大學實習算起,36歲的他從事殯葬業已有近15年的時間。現在,他預計以「孤獨死」為主題撰寫學位論文,記錄過去幾年在死亡現場的所見所聞。親緣淡薄、人際疏離、孝道外包 非獨居老人也會孤獨死無人知曉的死亡現場,會發生什麼事情?盧拉拉還記得,出社會當禮儀師的第一天,前輩就給他一個「震撼教育」。2人前往一處民宅,過世多時的獨居老奶奶臉部朝地,牙齒、肌肉間已有蛆蟲出沒。他被分配到的任務,是用鏟子將黏在地上的臉皮「刮起來」。那天剛好是他的生日,衝擊性的畫面,讓他至今難忘。擔任禮儀師多年,盧拉拉有感於孤獨死的案件逐年增加,卻少有業者有能力處理。3年多前,他和朋友共同成立「玥明特殊清潔」,是台灣第一家非自然死亡現場清潔公司。特殊的工作性質,讓他們對於孤獨死問題有第一手的觀察。在人們的想像中,「貧窮、沒有小孩的老人才會孤獨死。」但盧拉拉指出,孤獨死的案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35~65歲的中壯年男性。他們多數結過婚、有小孩,經濟狀況也還足以維持生計。有時,他們甚至會在死者遺留下的垃圾堆中,找到被妥善藏好的鉅額款項。然而,有錢未必等於有尊嚴的生活。孤獨死為什麼會發生?表面上看來,往生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跌倒休克後無人發現而錯過搶救時機。但盧拉拉認為,孤獨死真正的成因有3:家庭結構轉變、親緣淡薄、人際疏離。以往,孤獨死的定義是:「獨居者往生時無人在場。」但近年盧拉拉和團隊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件,往生者並非獨居。只是人走了,同住的家人卻沒有發現。往往清理團隊到了現場,發現客廳窗明几淨,家人生活如常。一打開往生者的房門,才發現裡頭堆滿了食物的殘渣與垃圾,臭氣沖天。一門之隔,卻是天堂與地獄之差。他遇過一個案子,一對父子同住,兒子長期酗酒,很少和父親互動。爸爸在睡夢中辭世多日,遺體早已腐敗、滲出血水,兒子卻以為只是垃圾發臭。直到鄰居受不了報警,才發現爸爸走了。他也去過大家族同住的透天厝,一家10人,爸爸2天沒吃飯都無人發現。前來串門子的鄰居隨口問一句:「恁爸咧?」這家人才驚覺事情不對勁。甚至,也有人是因為外送員好幾天沒來,才發現家人已經不在了。「現在只要有手機,大家都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盧拉拉感嘆地說。科技日益便利,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反而愈來愈遠。親緣疏離所衍生的另一個現象,則是孝道外包。盧拉拉提到,孤獨死的案例中,也有些是「照顧者累死、被照顧者餓死」的長照悲歌。老人家臥病在床,子女聘請看護或推派一位家中成員照顧。照顧者獨自承受龐大的照護壓力,幾乎無法休息。壓力過大逃跑、自殺,或者因勞累過度猝死的案例並不罕見。照顧者倒下後,臥床者無法自主行動、難以求救,3~5天就可能因缺水或營養失調而死。其他家屬久久才探望一次,自然無法及時發現。「你的一通電話,就可能讓他有得救的機會。」盧拉拉說。孤獨死者多愛囤物 居家環境宜少物、防滑避免憾事孤獨死的現場千百種,但盧拉拉觀察,多數死者有一共同特質:習慣囤積物品、生活習慣不佳。除了遺體以外,死亡現場還常會發現吃剩的食物、飲料瓶、舊報紙、垃圾袋或環保袋等廢棄物。混亂的環境,代表死者在離世以前,早已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例如,他曾去過一個現場,透天厝2樓有個房間,全部堆滿了香皂、沐浴乳。放了30多年的沐浴乳禮盒一打開,早已凝固成膏狀。也有死者生前習慣在房內抽菸,大片焦油不只燻黃牆壁,還會吸附遺體、垃圾發出的異味。也有些人喜歡囤積舊書報,「堆一堆,最後就把自己也埋進去了。」盧拉拉說。他指出,囤積症可能是精神疾病,或是長輩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他接過一次垃圾屋清理的工作,30多坪的房子堆滿了老人家撿來的衣服、用過的尿布。家人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每年都得花大一筆錢請人清除爸爸撿回來的垃圾。幾年下來,多家清潔業者都已經「做到怕」,不願意再協助清理。最後,這家人只好強制將老人家送至安養機構,事情才告一段落。盧拉拉認為,維持環境清潔不只能確保生活品質,也是預防孤獨死的必要措施。垃圾堆積的環境會孳生細菌,影響居住者的身體健康。人愈虛弱,愈沒力氣清理環境,長期下來形成惡性循環。此外,堆積在行進動線上的物品,更是讓老人絆倒的高危險因子。他建議,若家有老人,除了勸說他們少囤物外,最好也在浴室等空間加裝防滑設施。「做一下,總比以後辦喪事來得便宜!」如何避免孤獨死? 在無緣社會中創造有緣日本NHK電視台曾對孤獨死現象提出「無緣社會」的說法,認為人會獨自死去,主要是失去了血緣、地緣、社緣(編按:社會網絡)等人際連結。該怎麼做,才能預防孤獨死持續發生?盧拉拉認為,具體的方法有2種。在社會層次上,需要公部門由上而下的政策介入,以及各民間單位整合社福資源。他碰過一個案例,死者生前有申請長照2.0的送餐服務,但送餐志工在執行任務時並未仔細確認老人家的狀態。待他到了死亡現場,發現遺體早已在床上腐爛,地上則堆了5天份的便當。倘若立意良好的政策無法被有效落實,悲劇就會一再重演。在個人層次上,要有一批能固定聯繫的對象。「我再怎麼孤僻,還是會每天傳訊息給幾個朋友,1、2句話也可以。」盧拉拉舉例,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長輩圖,其實也是種方便的交流方式。「以前會嫌爸媽每天的『騷擾』很煩,但至少讓我知道他們還安好。」從業多年以來,盧拉拉感歎,人常為了微小的誤會,陰錯陽差地造成了遺憾。有個案子,往生者剛出獄不久,自己住在分租套房。女兒在爸爸死前打過幾次電話,但都轉入語音信箱。她說,「當時以為他在生氣我沒有陪他。」沒想到過一陣子,父女再見已是天人永隔。他也清理過一個孤獨死現場,死者沒有留下太多遺物,但是保留了好幾箱家族相簿。箱子最上方全是女兒的照片,從會爬、會走的嬰兒時期開始,乃至於童年時和父母一起出遊。原來,死者離婚後已有幾十年未再見過女兒。但一張張舊照片,都是爸爸對女兒的思念。「遺憾發生以後,就很難彌補了。」他有感而發。活在當下、愛要及時都是老生常談,只是知道的人多,親身實踐的人少。在這一行看盡人生百態,我們問起盧拉拉,堅持做下的動力為何?沒想到他正色回答:「我不會想繼續做這工作呀!公司生意愈好,代表有愈多人孤獨地死掉。」特殊清潔可以復原現場,讓家屬不必直視死亡,留住對亡者美好的印象。然而,要補起安全網的漏洞,仍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期待在未來,這個社會不需要我們的存在。」他說。原文: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
-
2020-12-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曾罹患暫時性的全面失憶症
【編者按】這星期的內容比較特殊。一位「短暫性全面失憶症」的病人寄來發自內心的感激,文中提到她的醫師介紹給她一篇2012年記者訪問某位神經科醫師之後撰寫的有關這種病的醫學資訊,曾帶給她很大的心安。因此醫病平台主動聯絡到這位醫師,而他邀請學生就這疾病的最近文獻,整理出一篇圖文並茂的介紹。同時我們也利用這機會邀請一位醫界前輩發表他對醫病之間的看法。希望本週的討論既能夠介紹正確醫學知識,又能促進醫病雙方的暸解、溝通以及醫界本身的自省。多年前,曾經閲讀一位旅居關島的陳光明醫師所著的一本書「The final days of my Mother」( 中文譯本「寸草心」),書中描述陳醫師和他的夫人,照護其失智母親的辛酸血淚史,印象深刻。之後,又看過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片中,描述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Dr. Alice Howland在患上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後,她就始終處於對疾病、工作和家庭的困苦掙扎,是一段動人心弦故事。近年來,報章雜誌對阿兹海默症的報導很多,年紀愈大,罹患率愈高,在與友人聊天中,也常繞著這個話題探討。由於迄今對此失憶症,尚無有效的根治療效,罹患者本人的恐懼,每天漸漸的脫離現實生活,最後成為一個喪失靈魂的軀殼。同儕的親人亦有罹患此症的,失智者無法認清家屬,那份椎心之痛,真是情以何堪。醫學報導:這種失智症似乎也有遺傳基因,如我母親年96辭世,阿姨更是103歲才離世,她們離世前都是精明幹練。所以至少我沒有失智症的遺傳基因,似乎不需我擔心才是。然出乎我的意料之外,11月6日中午,我竟經歷了約20分鐘左右的一段失憶現象。我們退休後,即長居鄕下,每個月偶而回台北當屋奴清掃一下。上個月台北一個臥房的百葉木簾需維修,以為鄕下有較多修理資源,攜回,但連續送修遭拒,木簾尚稱完好,祗有拉繩因磨損變細,操作較為不順而己,乃再攜回台北。我想可以將此需維修的窗簾與更衣室完好的窗簾更換,即可正常使用。回到台北後,我開始準備午饍,發現瓦斯爐因久未使用,瓦斯被自動斷氣,乃急電對街的瓦斯公司來處理後,我即開始做海鮮炒麵和一鍋味增魚湯。同時,因為二個窗簾尺寸不同,外子需將二個窗簾的掛糟,重新拆下再重新定位裝上。由於外子年老力絀,無法獨自將有點重量的木簾裝上,我聽到他呼叫聲後,我立刻也站上靠窗邊的桌子上,仰頭要將窗簾裝上。結果花了十分鐘左右,我使不上力,要求先吃午餐休息一下。我開始吃麵及看緯來日劇「夏空」。外子則一邊收拾,一邊開始碎碎唸:「年紀大了,心餘力絀,不要點子太多,如果是照原來窗簾掛上,不就輕而易舉?」我乃回嘴:「退休的人,呷飽閒閒,就是要找點事做。」20分鐘後,我從浴室出來,「夏空」仍在演著,我乃坐下繼續觀賞日劇。看到桌前的一盤炒麵,竟然是空盤子?奇怪什麼時候,我己將麵全部吃光,魚湯也喝完了!依我平常的食量,應該至少會留下三分之一的。一時感覺肚子好撐!這時,外子才告知我這短短20分鐘内發生的事,但我全無印象。事後,看到外子一臉驚慌,才由他的敘述,知道這段空白記憶期間,我先指著放在桌上的窗簾,問:「為什麽窗簾放在桌子上?」又問:「我們是早上開車由羅東來的嗎?這麵是您煮的嗎?」而且每次問話均問二次。外子回以:「我們不是沒力氣,裝不上,所以暫時將窗簾放在桌上;我們是今天上午才由羅東來的;麵當然是您煮的,我一直在裝窗簾,不是嗎?」外子見我對答如常,但腦袋空白,沒有記憶,心生恐懼,乃立即打電話給遠在加州的子女。兒子未接電話,女兒的電話接上了,女兒則鎮定許多,她認為是因房子關閉門窗近月,進門後,未立即未開窗户通風,反而開冷氣,又因開瓦斯爐沒氣,可能是開瓦斯爐時,有殘餘的瓦斯彌漫室內,女兒判斷是因二氧化碳腦中缺氧所致。外子也讓我和女兒講了好幾分鐘的電話,並因我曾說:「是否是中風?」外子乃叫我坐餐桌前,幫我量血壓,血壓值是正常的。但是這段過程及經歷,我竟毫無記憶。片刻之後,忽然記憶又慢慢恢復,但先生疑慮未解,立即打電話請教多年來曾悉心照顧他的神經內科醫師,醫師聽了外子的敘述後,初步認為我是短暫的失憶症,安慰說:「一般的短暫性失憶,恢復記憶後,是不會復發的。」醫師還特別傳送2012-06-04 自由時報的自由健康網的文章:暫時性全面失憶症小檔案 暫時性全面失憶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是一種單一失憶症狀,患者雖然能和旁人溝通,且患病時所做的神經學檢查也完全正常,然而患者對剛發生的事情失去記憶,也無法記住新的資訊。由於此症相當罕見,醫界對致病原因尚無定論,但臨床觀察發現患者常因腦部靜脈充血所引發,至於靜脈逆流原因則是頸靜脈瓣膜鬆弛所致。據統計,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且常有偏頭痛的病史。大多數發生的時間介於2到12小時,復發機會很小,也不會惡化成腦中風。發作時,患者的運動、感覺、反射都正常。雖然知道自己是誰,也認得出家人,甚至開車都沒問題,卻對周遭環境產生陌生的感覺,通常會伴隨著極度焦慮和不安。患者經常會對同一個問題,在幾分鐘內不停的重複提問。所問的問題大多與定位有關,像是「現在幾點鐘?」 「這裡是那裡?」等等。當獲得回答以後,又會馬上忘記,再問一次,且自己渾然不覺。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會誘發暫時性全記憶喪失,像是在冷水中游泳、洗太熱的澡、性愛過程中、劇烈疼痛、精神壓力、做血管攝影檢查時、開車、騎摩托車等都曾經出現過。(資料來源: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志明,記者蔡彰盛整理)由於文中的病徵和我相仿,由於記憶回復,看了上文,讓我放心許多,外子以慎重起見,要求醫師做詳細的檢査,以釐清疑慮。11月11日到醫院求診,因為是初診所以先報到填寫資料,隨即有義工彬彬有禮,親切的帶著介紹醫院環境,最後帶到診間候診,醫師著作等身,一如他的文章,溫文儒雅,親切問候,耐心問診和仔細做理學檢查,初步研判非阿兹海默症的失智。但仍需做進一步詳細檢查。11月6日短暫失憶恢復後,生活一切如常。11月12日偕外子晨運走紅樹林步道,又搭新開通不久的淡海輕軌到漁人碼頭一遊,回程經淡水三大廟宇——水巖祖師廟、龍山觀音寺及福佑宮媽祖廟祭拜,祈求平安。11月13日禁食抽血檢查,接著做頸動脈血管超音波檢查後,再轉至MRl室注射顯影劑及送入MRI筒中檢查達40分鐘之久。在密閉的筒中,心中唸著波羅密多心經以轉化忐忑不安的心情。這幾天我自己已經做了決定:我們孩子都在國外就業成家,本來人生就如接力賽,我們既已退出跑道,完成階段性的任務,也不能干擾孩子們的人生賽程。所以萬一我被診斷出是阿兹海默症的失智症的話,我的健康狀況變了,生活就要跟著改變,不能夠再過從前的悠閒退休生活。也深知日漸年邁的老伴無法負荷照顧失智之責。所以我準備趁著判斷能力仍然正常時,開始尋找醫護安養中心。命由天,病就要找專業醫師。由於生活如常,檢查後,11月17日我和外子仍然參加朋友先前邀約的奮起湖茶道之旅四天,我也完成了嘉義石棹雲之道…等三個步道的森林、茶園、群山的美景登高之行。11/25是回診看報告的日子,多日的忐忑不定心情,既然已經理出頭緒,仍然需要堅強的面對現實。見到醫生時並沒用太緊張。負責的醫師以病人利益為重,在前一天就已經會診專業人士,一起仔細研判我的檢查報告。進了診間,醫師先問我是否是素食者?我答以吃素食及水產品。醫師告知:血液檢驗檢查的結果,超乎尋常的健康,不論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膽固醇、血糖、三酸甘油脂等,幾乎所有檢查項目,都在健康標準值之內,連我一直憂心家族遺傳的高血壓,在MRI檢查下,顯示腦血管及頸動脈血管除正常老化現象外,健康有如年輕人,醫師認為是我近三十幾年來,完全不沾動物性脂肪的汝素飲食習慣有關。雖然一切都正常,但是短暫失憶是事實,竟讓我意外的體會到失憶的滋味。醫師告知:此種病患,也有未能恢復記憶的病例,我是屬於比較幸運的,今後也不需再回診及服藥。走出醫院,今後我是必需遵從醫師的諄諄教誨,好好珍惜良好體質,放慢步調,量力而為,不可從事過勞、過重的工作和運動,尤其要注意頭頸部避免做太激烈的動作!所以如患了短暫失憶,也不必驚慌,它不是不治之症,但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及檢查是必要的。
-
2020-12-20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為自己的老後負責
有一個笑話,大意是說一群長者去醫院看病後,聚在醫院的中庭聊天,大家聊得很愉快,突然有人問:「今天怎麼沒看到老王?」有一位長者聽到後小聲回答:「喔,老王今天生病在家。」雖然有一點諷刺,不過跟現實狀況可能也有類似之處。台灣因為實施全民健保制度,一般民眾就醫的負擔大幅減輕,年長者看病拿藥更幾近免費,大家逛醫院好像逛百貨一樣,平常沒事也來看看醫師拿拿藥或找老朋友聊聊天,真正生病反而是在家休養。不過大家過度使用健保的結果,也造成國內醫療及藥品資源的浪費,醫護人員成為過勞一族,而健保的財務虧損也愈來愈大,導致最近健保費率漲聲再起。不可諱言,健保的實施的確造福平民老百姓,過去因繳不出醫藥費而無法就醫的憾事現在在台灣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因為就醫的成本低廉,再加上大病小病都保,也養成了民眾依賴醫護的習慣,一個小感冒可能跑好幾家診所拿藥,走路跌倒的皮肉傷也去掛急診,甚至打架受傷的醫藥費也要全民分擔,若我們無法對使用健保資源的案件做節制把關,再怎麼增加保費恐都不夠用。健保是寶貴資產,我們希望能永續存在,而為了永續經營,除了增加保費收入,也必須要對健保的制度做一規範改革。如:小病是否可以不保?或者提高小病的看診自負額,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在一些需要大額支出又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的重症或特殊疾病上,如:一些癌症的免疫療法。健保費率的計算及制度改革有其專業之處,需要更深入的探討分析,不過,有一個可以立即做的,就是強化民眾自我保健意識,減少對醫護的依賴,尤其是對高齡族群的宣導。根據健保署107年的統計資料,65歲以上高齡者健保醫療費用占所有醫療費用近四成,若能減少10%的健保支出,將大幅減輕健保的財務負擔。不過,大家可能以為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的人數快速增加,怎麼可能健保支出會減少?事實上這是有可能的,最近有一本書「沒有醫院之後」(太雅出版社),分析高齡化率47%、為全日本第一的北海道夕張市,在經歷市府財政破產而關閉綜合醫院後,居民仍可以安心幸福又快樂生活的原因。大家可能很難想像,當一個地區沒有醫院,沒有CT和MRI,連專科醫師都走光了,老人家生病怎麼辦?讓患者自生自滅嗎?死亡率會不會大幅提高?一連串的疑問,夕張市給了一個很不一樣的答案。在沒有醫院之後,癌症、心血管疾病及肺炎的死亡率反而降低,總死亡率也沒有升高。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可能很多,居家醫療/照護的推行,社區鄰里的互相關照,都是可能的原因,但是可能最重要的是「盡人事聽天命」的生死觀。當沒有了醫院,少了醫護可以依賴,大家反而更重視健康,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因為沒有醫院,因此無謂的延命醫療減少了,大多數人都是選擇在家臨終,沒有臨終前插滿管子的痛苦,而是順應自然的「老衰死」,帶著尊嚴離世。面對台灣健保難題,夕張市可以是學習的典範。而一般民眾也應有認知,你的生命不是醫師的責任,也不要依賴子女照顧一輩子,更不要期待國家社會給你什麼福利。如果有,那你賺到,如果沒有,請為自己的老後負責。
-
2020-12-19 新聞.元氣新聞
小腦萎縮婦人病逝捐出眼角膜 遺愛人間
現年47歲康姓婦人罹患小腦萎縮症多年,因曾擔任護理師,深知器官捐贈意義,發病初期即簽署器捐同意書,她於昨天晚上病逝,在醫護團隊協助下捐出眼角膜,遺愛人間。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今天表示,康姓婦人因患有小腦萎縮症,於105年起入住嘉義醫院護理之家接受照護,發病前擔任護理師,後來身體檢查發現罹患小腦萎縮症後,自知幾年後將不久於人世,便發願要遺愛人間,完成器官捐贈同意書簽署,她的家人也十分支持。嘉義醫院指出,康婦於昨天晚上敵不過身體退化的病痛而離世,家屬雖不捨,但願意讓她一圓心願遺愛人間,經嘉義醫院、成大醫院醫護團隊評估,除了眼角膜還可以捐贈外,其他器官並不適合,即於昨天深夜完成她的遺願。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表示,這是嘉義醫院今年第一起眼角膜捐贈成功案例,目前等待器官移植挽救生命的病患依舊眾多,呼籲社會大眾,踴躍響應器官捐贈的助人理念,讓生命光輝可以永續長存。嘉義醫院社工室主任林佳慈指出,器官捐贈是往生者留給家人的溫暖禮物,除了能幫助需要重生的人,更能陪伴家屬度過悲傷期。康婦捐贈眼角膜不但撫慰了家屬,更讓受贈者在未來能看見世界的美好。
-
2020-12-13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談病情告知
全心全意愛一個人,會希望如何與對方共度時光?一起做喜愛的事,即使是最平凡的點點滴滴:吃飯、散步、睡覺。然而當未來已無法期待,陪伴已不可能,會給對方怎樣的祝福?「要幸福喔!找一個好男人嫁了。」男孩對女孩說。「怎樣才算是好男人?」「有工作,有點錢,還要……身體健康。」以上是2018年由劉以豪、陳意涵主演的台灣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中的場景,深情對白惹哭無數觀眾。男主角高中時父親因白血病離世,自己也罹患同樣疾病,來日無多,母親無法承受雙重打擊,選擇飄然遠去,男主角極度孤寂地面對自己即將消逝的生命。這時遇見了父母因車禍驟逝的女孩,同樣孤苦無依,兩人住在一起,相知相惜。相濡以沫的情感如此珍貴,但男孩知道自己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無法帶給女孩幸福,於是隱藏情感,也隱瞞病情,一直到悲劇發生……電影中有一幕是這樣的:男主角病情惡化住院,對病情一無所知的女主角到醫院探視,主治醫師竟然「配合演出」說:「沒什麼,只是貧血,還有缺鈣。」看到這一幕,筆者不禁啞然失笑:雖然出自善意,但醫師可以說「不是事實」的病情嗎?臨床最常遇到的狀況是:當檢查結果顯示預後不好(例如癌症),病人家屬要求醫師不要告訴病人,原因不外乎:擔心病人無法承受打擊,影響健康;或者病人知道了也於事無補,不如在沒有心理負擔下走向人生盡頭。家屬提出這樣的要求絕大部分是出於善意,但隱瞞病情對病人真的好嗎?其實有負面的影響:●醫學進步日新月異,即使是癌症,也有新的治療方法。如果隱瞞病情,病人難以配合治療●病人能察覺到身體變化及醫療人員的態度,進而猜測到自己病情。過程中可能造成對醫療團隊及家屬的不信任。●病人失去「知」的權利。在生命末尾,是否有想見的人?是否想對生命做個回顧?想對有所虧欠的人說聲抱歉,對自己有恩的人表達感激?如果隱瞞病情,病人可能失去最後的機會。根據100年國民健康署的調查研究,仍有三成癌症末期病人不知道病情。家屬、醫師及病人承受巨大「瞞」的壓力及痛苦。國健署建議:癌症病情告知,應由病人、家屬和醫師討論病情後,共同選擇最適合個案的治療方式。國健署推動癌症病人「病人知情意願評估」,包括病人本身是否想知道病情,及病人想將病情告知哪些人,並留下簽名,以提供醫護人員後續病情告知的依據和爭議時的保障。有了「病人知情意願評估」,電影中的主治醫師就不會那樣為難了。向病人隱瞞病情不是好方法,對心愛的人隱瞞呢?電影中男主角所謂「善意的謊言」,換來是「善意的欺騙」,反而對周邊無辜的人造成傷害。什麼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呢?這部電影有太多讓人無奈的元素,觀眾心中自有體會。或許電影想告訴大家的是:愛,就告訴對方吧!或許不能因此而圓滿,至少,可能少一些遺憾。作者粉絲專頁:鄒頡龍醫師談泌尿保健https://www.facebook.com/ericchou66/
-
2020-12-12 新聞.元氣新聞
網紅「仿妝夭后Yui」罹癌病逝 遺言曝光惹哭網友
知名網紅「仿妝夭后Yui」昨(11日)因罹患肺腺癌第4期病逝,享年37歲,昨晚她的弟弟透過臉書向粉絲們告知過世消息,並公布Yui生前最後遺言,內容充滿對孩子的掛念,發文一出讓許多粉絲相當難過。「仿妝夭后 Yui」今年6月在宣布自己罹癌消息,當時許多粉絲都相當擔心。昨天她臉書突然發布過世消息,內容寫道:「如果你們看到這篇貼文,就表示我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去當小天使了。 不用覺得傷心,相反的要為我感到開心,因為我終於能夠脫離痛苦的疾病地獄,這是多麼棒的一件事!謝謝大家這麼久以來的支持和陪伴,我都點滴在心頭。希望我曾經的存在有為這個世界帶來一點美好,也希望這份美好可以延續下去,畢竟最放不下的還是孩子,我只希望她能夠健康平安快樂的成長。#這一次真的再見了#下台一鞠躬」據悉,代為發送訊息的是「仿妝夭后 Yui」弟弟,他透露,「姊姊已於今天下午平靜地離世。姊姊辛苦了大半生,現在終於可以好好休息。感謝大家一路走來的支持,有任何想對 Yui 說的話都可以留言跟她說,相信她會看見的。」
-
2020-11-29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獨居苦?獨居樂?端看你怎麼過
與三位好友聚餐談心,其中78歲的好友剛辦完先生百日忌。先生的驟然離世讓她心痛慌亂,幸好,已各自成家的兒女幫忙處理喪葬和稅務等事宜,加上她多年念經禮佛、修佛學課,心情逐漸平靜,於是開始一個人的生活。她除了獨自上市場,有時順著我部落格裡介紹的郊區步道,一個人搭捷運和公車去健行,偶而也去夜市吃清蒸肉圓和蝦仁羹,回味以前與先生的點滴,並且回歸參與多年的高爾夫球隊,繼續揮桿。最近她參加教會舉辦的日文課程,同學大都是熟年族。老師以日文問大家:「中秋節怎麼過?」有位配偶病故且兒女都在國外的男士說,他和朋友去唱KTV。一位70多歲的獨居女士說:「自己搭捷運到淡水賞月。」多麼瀟灑、有意境,是她學習的榜樣。無論不婚,離婚或喪偶,隨著高齡與少子化,獨居機率愈來愈高,不妨也來個「超前部署」。1.健康的身體:老年人的健康不是無病無痛,而是與疾病共存,如把高血壓等慢性病控制好,讓身體處於最佳狀態,生活起居不求人,是獨居的首要條件。然而,健康的老年需從年輕就開始努力,如均衡飲食、持續運動、多動腦、不熬夜等。2.經濟不匱乏:年長者大都不會亂花錢,若不必付額外的醫療費用,開銷其實有限,所以只要有存款、退休金或還有收入,也就是年輕時要努力工作,就可以活得自在。當然,如果子女願意每個月給你零用金,請欣然接受。3.參加社團或宗教團體:從年輕時就參加的社團,不管當初是因為興趣(如合唱團)、公益(如扶輪社)、工作(如各種學會)或信仰(宗教)而加入,請繼續參與,這是維繫社交網路最好、最安全、最不會受騙的方式。另外,台灣有很多社區大學或樂齡學堂,課程琳瑯滿目,一定可以找到喜歡的題目,且可認識新朋友。像我日前選了社區大學「鐵道訪古自由行」課程,與一群年輕同學搭火車慢車出遊,不僅長知識,且身心愉快。4.維持興趣,跟上科技、學習新知:能有充裕時間安靜地閱讀、寫作或追劇是獨居最大的享受。學習使用3C和各種通訊軟體,不僅動腦,且可跟上時代。5.朋友很重要:人老了,父母不在了,兄弟姊妹也老了,孩子可能還在拚事業,這時就要靠朋友。朋友有多種:多年深交且無所不談的密友、在你生病或需要時可以伸手幫忙的摯友、共同興趣的朋友圈,如旅遊、美食、高爾夫球或讀書會等,還有網路上的朋友,都能滋潤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獨居而不孤寂。不僅老友要聯繫,還要交新朋友,才能帶來新見解、新視野。讓我們獨居而不孤寂。6.家人也不能疏忽:記得打電話問候兄弟姊妹,孫兒需要照顧時也要適時支援,培養祖孫情。趁年輕時超前部署,如果大都做到了,相信未來的獨居生活會很豐富、充實、快樂且滿足。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11-29 養生.樂活人生
自己行動不便,帶86歲失智母遊歐100日!遲慧芳:說走就走,人生會改變
編按:拄著拐杖行動不便,人生就此受限?年老之後,就很難再去長途旅行?50+讀者63歲的遲慧芳,帶著86歲的失智媽媽,幾年前壯遊歐洲,後來去了第二次,總共近100天!可見,身體不是限制,而是人的想法。本來不睦的2人,也透過旅程得到人生的和解。旅行可以為心靈帶來自由,當旅行將生命與視野拓寬,是否更有能力面對生命中的結和解?7月中「50+愛旅行」社團有篇文章引起近5,000人按讚,迴響熱烈。這是50+讀者遲慧芳分享的旅行心得――她因自幼小兒麻痺而行動不便,卻能拄著拐杖,已環遊世界共20個國家。其中,還曾帶著母女關係向來緊張的80多歲老母親遊歐洲2次,近100日!她曾在「50+愛旅行」舉辦的分享會說道:「我們一老一殘,都能辦到了」可見,一般「往外走」的限制條件:身體與年齡,其實都不是難處。人的限制,只在自己的心。她如此寫下其中一次的旅行經驗:2017年,60歲以電動輪椅代步的自己,帶著高齡83歲的母親自助遊歐45天,是人生成就解鎖,更是「人生中最痛苦、也最有意義的旅行。」小兒麻痺限制行走速度 卻阻擋不了她圓夢遲慧芳出生4個月時,即罹患小兒麻痺。從小喪父、由盲人母親帶大的遲媽媽,對於迎來的第一個孩子竟有缺陷,遺憾又惱怒,常罵她是「跛腳」。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使遲慧芳成為家中「娘不愛」的那一位。她記得,媽媽每次賭輸,往往會以她當出氣筒。高中開始,遲慧芳就到外地住宿,但每次回家,一定和媽媽鬧不愉快到哭著離開。生命的開端,是上帝決定的;但之後,她卻靠著努力與信念,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30出頭時,她就用標會的10萬元,開始人生第一次自助旅行,自此信心大增,「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都能安全回台,人生還有什麼好怕的!」原是補教老師的她,為了實現財富與生活自由,後來轉行進入保險業,騎著三輪機車跑業務;後來,靠著投資,財務無虞,人生下半場她決定要能說走就走,四處旅行。她回想起,「從前跟我媽討個文具難如登天,現在有能力了,想出國買張機票就飛了。」她有感而發打趣地說:「女孩子一定要有錢,有錢才有膽!」第一次母女壯遊衝突不斷 認清彼此真的很不同然而,母愛卻一直是她生命中的缺憾。過往為避免衝突,她與母親一年總盡量少碰面。中年後,因學習家族與戲劇治療,遲慧芳體悟,「熟齡心靈的提升,應該要有足夠的智慧來整理人生上半場的關係,尤其是家人。」第一次母女歐洲壯遊的契機,是2014年遲慧芳賣掉爸媽天母的住屋,將母親接來就近照顧的適應期。那時見媽媽鬱鬱寡歡,便帶她出國散心,卻沒想到這52天的朝夕相處,讓原本就不和睦的2人,衝突不斷。「我們的習慣、喜好與觀念真的差太多,我喜歡往安靜的郊外走,她則喜歡往人多熱鬧跑。」遲慧芳回憶有次在瑞士,坐了好幾個鐘頭的纜車終於抵達山頂,正打算好好欣賞美景,母親就嚷著無聊想離開。遲慧芳喜歡隨興遊,旅行時不排行程,總是到當地、甚至當天才決定下一步,卻也因此放大了母親的不安全感,2人時常硬碰硬。「歐洲有些地方通常晚上6點商店就關門、週末也不營業,我會先買好食物,她還以為我是愛花錢。有次被罵煩了索性不買,讓她餓肚子。」一路上的大小不斷爭執,加上行動不便,讓遲慧芳身心俱疲,當時想著,「這應該是我們人生中最後的一次長途旅行了。」後來1、2年,遲慧芳依舊習慣一人旅行,只是內心深處開始出現一個聲音,「如果媽媽能一起看見這片風景該有多好。」即使堅強獨立,親情依舊是她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多一點信任及體諒 與母親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3年後遲慧芳鼓起勇氣再次帶著母親同遊歐洲,走了捷克布拉格、丹麥哥本哈根、荷蘭阿姆斯特丹、法國史特勞斯堡到德國等城市。這45天成為她心中「最驕傲也最深具意義的旅程」。好奇故事怎會有如此的轉折,她說,「應該是我們之間開始有了信任。」她分析,這幾年做為媽媽的主要照顧者,自己其實換位成了「母親」的角色。回想第一次壯遊,壓力大且焦慮,媽媽的許多行為在她眼裡都像是孩子般無理取鬧,「我只希望她能好好聽我的,不要囉嗦。」那時她不理解媽媽也有她的焦慮。「後來朋友點醒我,身處異鄉又跟著行動不便的女兒,人老了什麼事想幫也幫不上,其實很無力。但又不懂得處理這樣的無力感,所以就只能抱怨或唱反調。」有人說過,關係就像萬花筒,轉動一次就會有新的發現。第二次母女旅行,因為有了經驗,媽媽明白女兒的習性與能耐,配合度變高,而遲慧芳也能稍微了解媽媽的擔心不安。「我就安排自己去過、熟悉的景點,一天也只排一個行程,讓旅行的壓力變小、她的焦慮也減少。」原來多一點點的理解,就能打破關係的僵局。雖然第二次遊歐,媽媽因出現失智症徵兆時常迷路,還是讓遲慧芳疲於奔命,但她卻認為是此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次旅行。因為媽媽已經更老了、且病了,卻仍有難得的機會看風景,這是何等寶貴的經驗。「我永遠記得回程飛機上母親第一次跟我說:『謝謝妳,一路照顧我。』我的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她想起,2009年離世的父親生前常說的一句話:「母親只有一個,是永遠無法取代的。」曾經拚了命想逃離,然而她此刻終於了解:放下過去,與母親和解,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帶年長父母無障礙旅行 3個訣竅玩得盡興無論是自己或帶母親出國,遲慧芳都選擇自助。她說,過去因為工作關係,雖常有機會跟團出國,但是因爲身體狀況,容易造成自己與他人的不便,團體行動始終無法盡興。自助的話,不必配合誰,才真的享受旅遊的樂趣。她不喜歡預先規劃行程,通常只訂入境後2天的住宿,便跟著感覺想去哪就到哪兒。稱自己是「手機重度使用者」,查路線、訂飯店、火車票通通難不倒,「只要有手機與網路,世界就任我遨遊。」旅行,可提升自我解決事情的能力與自信,遲慧芳也從無數次旅遊經驗,歸納出無障礙可以放心玩的秘訣,也很適合想帶高齡父母出遊的朋友參考:1. 選擇友善的無障礙旅遊環境歐洲通常是她旅行的首選,除了風景優美、文化豐富,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尤其是火車對身障者相當方便,更重要的是歐洲國家對身障人士相當尊重及禮遇。2. 透過Airbnb 找尋合適民宿一定要留意備有無障礙設施、且輪椅出入方便!盡量找附設廚房的民宿,一方面解決飲食問題,也能深度體驗當地文化。她坦言,每次換到新的住宿前都非常忐忑,擔心硬體無法合乎需求,建議輪椅使用者盡早抵達住宿處,萬一空間不能如意才能早點做出應變。3. 行程安排要鬆且彈性坐電動車出遊或帶長輩出遊一定得考慮體力。這便是為什麼她總是不先排行程,而是視當日天氣、體力與心情決定去哪兒。相較於有些人擔心錯過知名景點的焦慮,遲慧芳心態倒從容,反正每個地方都是沒去過的,看到都是賺到,何必擔心沒看到的!難怪她一路旅行無所畏懼,因為她懂得保留許多應變的空間給自己,不做超出負荷的安排,更有悠遊的餘裕。多看世界一點 個性變可愛一點經過旅行的洗禮,遲慧芳與母親的關係有了進展,但或許是過去的傷還藏得太深,她坦言:「修補還需要時間。」然而有了一起的旅行回憶,彼此能看著照片聊天,也增加了許多相處時光。「很多人說老人家個性難改,但我覺得,我媽改變得比我多!變可愛了,也更懂得感激,去旅行看過世界真的會不一樣!」最近,她向母親問起等疫情過去再去趟歐洲好嗎?「以前我媽都嘴硬說不要,但這次她居然立刻點頭說好!」如今的她,一手負起照顧媽媽的責任;因疫情無法出國,她們還是會在島內旅行,到白河賞木棉花,去礁溪泡溫泉;就算不出遠門,遲慧芳也每天帶著母親往河濱公園散步。「我不知道失智的她什麼時候會不記得我,我能做的,就是盡力讓她最後的記憶都是美好的。」陪著母親養老,遲慧芳也思考自己的老後。單身的她,走過人生低谷,唯一遺憾是自己沒有結婚生子,她很豁達:「遺憾既然無法改變,那就讓心改變,讓自己活得自在。」有人問遲慧芳,活到現在,最滿意人生哪個階段,她說是現在。「你看,我現在很自由,沒有過多牽絆,想去哪就去哪兒。」活在當下,想做什麼就去做,便是她最理想的熟年生活。原文:自己行動不便,帶86歲失智母遊歐100日!遲慧芳:說走就走,人生會改變
-
2020-11-27 科別.心臟血管
「上帝之手」馬拉度納心臟驟停離世! 「心梗」其實有跡可循,當身體出現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
一代球王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因心臟驟停溘然長逝,據阿根廷多家媒體報導,阿根廷傳奇球馬拉度納25日在家中去世,享年60歲。60歲的馬拉度納身體狀態一直不好,今年11月上旬還接受了頭部手術。據報導,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馬拉度納在位於阿根廷蒂格雷的家中吃了早餐,然後對侄子埃斯波西多(Johnny Esposito)說了最後一句話:「我不舒服」(I don't feel well),想要再回床上躺下。照顧他的護士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出於對馬拉度納的健康狀況擔憂,他的家人早就在附近安排了多輛救護車待命,但儘管多達9輛救護車在現場幫忙,依然無法阻止馬拉多納離開。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中午13時02分,馬拉度納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一代球王就此走完了他最後的人生。阿根廷檢察官向阿媒體表示,在確定死亡後,馬拉度納的屍體被帶到附近的停屍房進行屍檢,他說:“馬拉度納當地時間下午12點左右死亡。法醫警察下午四點開始工作。沒有發現任何犯罪或暴力的跡象。我們可以說,一切都指向心臟驟停的原因。”“心梗”有哪些先兆?其實“心梗”前多半都會有先兆,通常發生在心梗發作前的幾個小時或幾天。比如:反覆胸悶、胸痛、發作加重、頻率增多,特別是夜間容易從睡夢中驚醒、服用治療冠心病藥物的藥效變差;如發生以上症狀那麼就應該及時就醫。此外,心梗還有哪些表現呢?1.胸部不適:大多數心梗的發作會導致胸部中央、心前區出現不適,這種不適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以是時有時無的。患者可能會感到壓榨樣疼痛、悶痛等。所以如果有人出現胸部不適,首先就應考慮心臟病發作。2.上半身其他部位出現不適:這些部位可以包括一側或雙側上肢、背部、頸部、下巴或上腹部出現的疼痛或不適。就是因為心臟病發作有時疼痛部位會不典型,因此,醫院急診科醫生會對所有上至牙痛,下至腹痛的病人都作心電圖檢查,來明確不適是否心梗所引起的。3.氣短:這可以伴隨或不伴隨胸部不適。4.其他徵象:包括出冷汗、噁心或頭暈等。心梗的急救指南1.讓患者保持鎮靜,停止活動,平靜心情,這可以減少心肌的耗氧量。2.撥打119急救電話。3.服用一些治療冠心病的急救藥物。4.及時送醫就診。5.如果患者出現意識不清,呼吸停止,那就需要實施心肺復甦術。重要提示心梗時相應的血管被血栓堵住,這時應立即進行支架植入,不僅同時能開通血管也能救命。值得注意的是,在入院時急性心梗患者和家屬應盡量配合醫生,及時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心梗發作時,“時間就是心肌”,超過20分鐘就可能造成心肌細胞大量死亡。老年人、女性或糖尿病人的心髒病發作症狀往往不典型,比如表現為燒心、消化不良等,他們可能會出現背部、下巴、頸部或肩部不適。因此尤其需要注意。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不適是由於心臟病發作引起的,如果懷疑某人是心臟病,請迅速打急救電話,不要猶豫,因為心臟病發作時病情的變化往往是瞬息萬變。不要讓患者自己駕車去醫院,讓專業的急救人員趕到現場,醫務人員可以在發病現場進行心電圖檢查,使用搶救藥物,同時急救人員會和醫院急診科聯繫,開通綠色通道,讓患者的第一時間得到最恰當的治療。心梗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這些情況要注意大多數人覺得心肌梗塞是中老人的專利,跟年輕人沒什麼關係。可是在當下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重壓之下,這個病已經趨於年輕化。長期熬夜、抽煙喝酒、過度勞累、暴飲暴食等生活習慣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臟也開始“疲憊”。醫師曾提醒大家,身體其實非常誠實,一旦有哪個器官出現問題了,如果仔細尋思就會發現“預警”早就存在了。心肌梗死這個疾病也一樣,在起病前一到兩天或一到兩週還是有徵兆的,最常見的是冠心病患者原有的心絞痛加重、發作時間延長、服藥效果變差;或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絞痛,心絞痛發作時伴有噁心、嘔吐、大汗、嚴重心律失常或血壓有較大波動等,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先兆。專家介紹,心梗的典型症狀是“心痛”,或者說“胸痛”。急性心梗通過“心痛”表現出來的佔了70%左右。“劇烈性胸痛持續半個小時,一定得趕緊上醫院看。”除去典型症狀,還有非典型症狀,其中以消化道症狀居多。據統計,約30%急性心梗患者發作前會出現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嘔吐,極易被誤診為急性腸胃炎或消化不良,因此耽誤了心梗搶救的黃金時期,這種情況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出現。此外,還有出大汗、牙痛、頭痛、咽喉痛、上肢或後背疼痛、咽喉疼痛不適等症狀,也是心梗的部分錶現徵兆,同樣不容忽視。“目前不典型心梗發生比例大大增加,由於不典型心梗臨床表現不特別,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常常會被病人及家屬忽略,導致誤診甚至失去搶救時機”,猝死看似事發突,實際上都是有跡可循。 當身體出現以下6種信號需高度警惕1.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後胸悶,休息後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症狀,近期症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2.心慌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3.心跳過緩心臟的跳動是由特定的起搏細胞發起的,起搏細胞功能變差,就會導致心臟跳動速率減慢,嚴重時會引發心臟停搏。心率小於50次,血壓變低,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猝死。4.暈厥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於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暈厥有時持續幾秒鐘後能自行恢復,如果不能恢復,便會造成猝死。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非常警惕,盡快查明原因。5.不明原因的疲乏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心肌炎在年輕人中比較多見,通常見於感冒1~2週後,出現疲乏、胸悶、乏力等症狀,極易引起急性心衰。這種情況下應嚴禁重體力活動,臥床靜養。6.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腦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除此之外,遇到突然胸痛的患者,首先應保持身體平躺,解開領口,家裡備有速效救心丸等藥品可以立即給病人口服,有條件的也可以吸吸氧。如果出現心搏驟停或意識喪失要馬上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同時一定要快速撥打119急救電話。(來源/轉載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