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陳雨鑫
共找到
1718
筆 文章
-
-
2022-04-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6295例「增4例中症」 新北單日突破兩千例
國內新增63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295例本土個案及44例境外移入,有22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4例中症個案,為三女一男,有三人打過三劑疫苗,一人打過二劑疫苗。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6,295例本土病例,為3,066例男性、3,2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4月1日至4月25日,其中包含3,104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佈為新北市(2,076例)、台北市(1,302例)、桃園市(1,159例)、基隆市(409例)、台中市(263例)、花蓮縣(212例)、高雄市(182例)、宜蘭縣(126例)、新竹縣(99例)、台南市(90例)、彰化縣(85例)、屏東縣(71例)、新竹市(63例)、台東縣(38例)、苗栗縣(30例)、嘉義縣(28例)、雲林縣(27例)、南投縣(17例)、金門縣(9例)、嘉義市(5例)、澎湖縣(3例)及連江縣(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19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泰國(3例)及新加坡(1例)移入,另40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4月10日至4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8,174,13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105,057例排除),其中68,022例確診,分別為10,521例境外移入,57,447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5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5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30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發生過急性膽囊炎 三成患者一年內復發根據健保資料庫分析,110年各級醫療院所執行膽結石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量,林口長庚醫院為第一名,醫學中心的總量為8,997,林口長庚佔970件。林口長庚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王尚煜表示,膽結石手術現在多以腹腔鏡為主,傳統手術大多是執行其他項目手術時,順便切除膽囊,或病患有特殊狀況才採用。王尚煜表示,需要切除膽囊,幾乎都是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有症狀的患者分為兩大類,急性、非急性。急性患者通常是以「急性膽囊炎」或是「膽結石合併膽管結石」表現,膽管結石會先採取逆行性膽道取石術,也可以放置支架,此時需要內科醫師協助。而急性膽囊炎的患者約有一成需要放射科幫忙進行膽囊引流術,先將腫脹的膽囊消腫,好幫助外科醫師在切除膽囊時,不要切到膽管。王尚煜表示,林口長庚的跨團隊合作非常有經驗,24小時都能給予醫療協助,可能是因此手術量為醫學中心第一。很多患者對於膽結石有症狀就要切除膽囊常常會有疑慮,他說,根據研究指出,只要發生過急性膽囊炎,僅執行膽囊引流術而不切除,超過三成的患者一年內會再復發,且症狀會比先前嚴重。醫學中心No.2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膽絞痛易復發 有症狀建議外科治療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110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842人次,居醫學中心第二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任楊宏仁說,腹痛的表現千奇百怪,膽結石造成的腹部疼痛便是其一。最常見症狀為膽絞痛,常發生在飽餐後,特別是吃了一頓豐盛油膩的晚餐後。許多患者誤以為胃腸炎而自行服用胃腸藥,待症狀緩解後便以為是胃腸藥發揮效用了,從此相信自己就是胃腸發炎。楊宏仁說明,無症狀患者,除非有特殊考量,一般建議不處理。但一旦出現症狀,就建議接受外科治療。因為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有相當高比率的膽絞痛病人每年都會復發,並且每年都有1%到2%產生嚴重併發症,包括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臟炎,甚至致命。楊宏仁說,標準外科治療就是腹腔鏡膽囊切除,只需在腹部開三至四個小的切口,就可摘除膽囊,是目前膽結石治療首選。中國附醫院內有多位經驗豐富的醫師,也有24小時在院值班的主治醫師提供緊急膽囊切除手術服務。近年來更添購4K、3D等高階影像系統,增加手術安全,並提供三厘米針狀器械,讓術後疼痛降至最低,傷口也更不明顯。區域醫院No.1嘉義基督教醫院/使用單孔內視鏡 傷疤隱藏效果更好健保署統計,嘉義基督教醫院去年執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417人次,為區域醫院最多。嘉基醫院指出,院內提供單孔腹腔鏡手術,僅在肚臍內開一個洞,傷疤隱藏更好,可避免身體疤痕和心理陰影。未來規畫以達文西手術客製化「保膽手術」,去除結石、不犧牲膽囊。嘉基一般外科主任劉憲說,國內膽結石盛行率5%至10%,嘉義地區換算約5萬到7萬多人,另因B肝、C肝盛行率高,往往腹部超音波掃描發現膽囊有異就轉介,外科七名醫師皆有微創手術能力,能早期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常規在腹壁周圍開3孔,嘉基提供僅開在肚臍內的「單孔」手術,多自費2000、3000元「傷口保護套」,手術一個多小時,傷疤隱藏得更好,外觀幾乎看不出來。劉憲認為,20歲至30歲女性為高風險群、對疤痕更在意,單孔頗受患者好評。不過,當患者BMI大於30、過度肥胖者、發炎較嚴重、沾黏情況等,手術難度高,建議做3孔手術。劉憲也說,腹腔鏡手術多數「昨天住院、今天開刀、明天休息、後天回家」,返家傷口不必換藥,能洗澡、做緩和活動,隔周回診後結束療程。地區醫院No.1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術前檢查 術中監測 避免極少數之併發症110年健保數據統計,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270人次,居地區醫院第一名。輔大醫院器官移植及肝病治療中心主任楊博智說,因膽囊是浮動器官,一般手術會直接將整個膽囊摘除,無法像腎結石一樣用儀器震碎。且若只設法取出石頭,膽囊收縮力會更差,更容易重新長出石頭。輔大醫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有兩大特色,首先是手術前一定會詳盡檢查病患身體狀況,包含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等,了解是否有膽道風險;過程中也會用ICG螢光顯影技術監測膽道情況,以確保手術不會有併發症。再者院內儀器先進,一般術後傷口是3個,現在更能做到單一傷口,只在肚臍裡有個小傷口,不過自費要負擔十萬元左右。楊博智補充,膽結石手術風險很低,僅0.5%至1%,不過若病患有膽道或血管異常,就要提防併發症,包含膽道狹窄、膽汁滲漏等,這些術前都要小心檢查判斷。團隊有五位醫師可以執行常規手術和急診手術,技術熟練。楊博智提醒,民眾常擔心開刀會少個器官,但有疼痛等相關症狀就建議手術,否則一年內有50%的機率復發,等嚴重到急性發炎時再開刀,風險將會更高。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健保大數據/膽結石切除膽囊 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
大魚大肉之後,總是感到右上腹部不舒服嗎?這樣的症狀可能是膽結石在作怪。當膽結石在膽囊裡形成,多半無症狀,可與之和平共存;一旦掉進膽管堵塞,發生疼痛或發炎,就建議就醫處置,以免後患無窮。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人膽結石就醫、手術狀況,及時適當處理,別讓它成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膽結石患者從108年到110年稍微上升,整體人數以61歲到70歲為大宗。痛到無法忍受再就醫,一旦變急性膽囊炎需緊急切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膽結石常以腹痛作為表現,當出現症狀時,都會建議採取手術切除膽囊,沒有症狀則是定期追蹤,與膽結石共存。近年醫界會推薦使用達文西手術切除膽囊,他直言,膽結石沒必要使用達文西手術。李伯璋表示,膽結石症狀多以「腹痛」作為表現,容易被誤診為消化不好,而且腹痛的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等到痛到無法忍受再就醫時,往往已經是急性膽囊炎,必須立刻開刀切除膽囊。肝臟發炎影響膽汁分泌,也會增加膽結石機率。造成膽結石的原因通常與肥胖相關,健保資料庫顯示,胃食道逆流、高血脂等共病都與飲食不正常有關係。共病中還包含被視為國病的肝病,李伯璋表示,肝與膽囊的關係密切,肝臟負責分泌膽汁,肝臟發炎會使膽汁狀況不佳,連帶增加膽結石的機會。膽囊因為產生膽結石,讓膽囊發炎,兩者陷入惡性循環,也可能誘發肝癌、胰臟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風險。李伯璋表示,膽結石沒辦法只把石頭挑掉,根據指引,當膽結石出現輕症的疼痛症狀時,就建議將膽囊切除,否則膽結石後續造成的影響,將遠大於初期的症狀,放太久也可能癌變,膽囊癌的發生率雖然低,但也值得注意。切除膽囊後,通常不太會有後遺症,不過急性膽囊炎必須把握黃金24小時,避免嚴重發炎,影響周邊器官,後續引發沾黏等問題。傳統手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健保都有給付。目前的手術方式有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以及達文西手術三種,但健保署僅針對傳統手術以及內視鏡手術給付。健保署目前針對傳統手術(也就是膽囊切除術)的支付點數為1萬4,736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1萬6,209點,李伯璋表示都屬於合理的支付價格。達文西手術切除膽囊,除改善傷口滿意度,其他與內視鏡無差異。健保署曾在民國102年針對達文西膽囊切除術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認定達文西手術與腹腔鏡手術並沒有顯著差異;民國109年再次評估,結論顯示,就良性膽囊疾病而言,達文西膽囊切除手術較腹腔鏡膽囊切除,可顯著改善病人對傷口疤痕的滿意度,及醫師手術時的身心負荷。其餘的手術指標包含總手術時間、術後中重度疼痛降低50%、術中/後併發症、術中失血量、術後疝氣風險、術中轉開腹手術、住院時間,與腹腔鏡相比都沒有顯著差異。李伯璋表示,針對膽結石的手術,健保給付都有涵蓋,除非民眾很重視手術疤痕,否則膽囊切除術無需使用到達文西手術。在檢查方面,110年膽結石患者執行腹部超音波的人數為13萬9,818人,總檢查次數為24萬2,965次,等於每人平均檢查次數為1.73次。李伯璋表示,通常診斷會需要一次超音波,術前也需要一次,他認為這樣的檢查次數算是合理。膽結石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風險,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如肥胖、女性、40歲以上的民眾等,飲食習慣需特別注意,避免高油、高熱量的飲食,三餐定時定量,平時的作息正常,容易緊張的民眾,必須適時放鬆,避免因緊張過度分泌胃酸,讓膽囊認為胃裡有食物,過度分泌膽汁,增加罹患膽結石風險。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觀察站/疫情火燒屁股 指揮中心戰略仍說不清
指揮中心多次預言病例數將攀升,呼籲盡速打疫苗,但提出的防疫作為大多都是「見招拆招」,地方政策永遠跑在中央前面,當前全民防疫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始終沒辦法說明白,就像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點出根本問題「指揮中心的防疫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這是全民最想知道的問題。指揮中心昨臨時召集疫情高風險六縣市政府討論未來的防疫方向,縣市首長紛紛提出建議後,指揮官仍未能在會議中提出具體決議,或綜合評估會議上的意見後拍板確切方向,耗時一個半小時的會議,最後卻是流於形式,六縣市替政府背書,就像先前地方防疫基層人員抱怨,跟中央開了幾小時的會卻沒結論,提出的問題都沒解決,真的是浪費時間。指揮中心常強調,要用時間爭取做出最好的防疫政策,立下一堆規定要民眾遵守,三不五時揚言開罰;但先前的嚴守嚴管,犧牲掉人民大把的自由以及經濟損失,也未見「最好的防疫政策」出爐,反而看見走一步算一步的政府,非得等到案例醫療量能已亮黃燈、居隔人數爆量時,才趕緊動員中央地方協調溝通。每日下午二點記者會淪為確診報數、專家會議及政令宣達,要求「全民自主應變」又不知民間疾苦,指揮中心現在不斷洗腦國人一切都得「自主」,簡直是為了防疫責任甩鍋,聲稱未來台灣不會走向香港或是南韓的痛苦之路,但從確診案例數不斷飆升的過程中,未來獨居長者、經濟弱勢恐無力自主防疫的困境恐會大規模發生。面對Omicron的高傳染力、國內本土確診案例連日來持續飆漲,如今已是人人可能確診的情況下,民眾該作好哪些準備,政府究竟要選擇清零還是要與病毒共存,在曖昧不明多時被逼表態後,最後提出模糊不清的減災說,卻仍讓人看不到負責任政府該有的作為。
-
2022-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童不送醫採視訊診療效果差? 陳時中指1條件可自行到醫院
國內本周有十一縣市陸續啟動確診者居家照護,其中兒童確診進行居家照護時,出現緊急情況可緊急就醫或有徵兆時進行線上診療。但醫師指出,「視訊看小孩是最不準的。」認為判斷兒童新冠肺炎的症狀都比大人難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視訊就醫是提供專家方便諮詢管道,能夠妥善運用最好,若家長覺得緊急,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都可以。但陳時中表示,「不是家長覺得很緊急,醫院就要收,需要尊重醫院專業判斷,病房資源相當珍貴,須由專家諮詢循序就醫,緊急情況自行前往打119也是可行。」至於針對確診輕症分流中,有家長認為規定一歲以下兒童才需要住院治療,認為應該提高至六歲以下。陳時中則表示,該規定經兒科醫師開會決議,短期內不會調整,若有相關情況會再進行討論。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BNT與莫德納 兒童副作用差不多
衛福部決定開放六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國內部分家長對於讓孩子打疫苗,心存猶豫,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兒童染疫死亡率雖然比成人低,但疫情大規模流行恐造成國內數十名兒童染疫死亡,呼籲有兒童疫苗還是要先打,降低重症、死亡風險。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以及長庚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則表示,支持孩童接種疫苗,未接種疫苗的染疫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兩倍,且接種疫苗可以防止多種併發症,減少隔離與學校停課,避免父母因此缺勤。多項研究指出,學校活動中斷恐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差距擴大。邱政洵和謝育嘉分析,BNT疫苗用於五至十一歲兒童,劑量單劑十微克,是成人三分之一,兩劑間隔三周。兒童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有症狀新冠肺炎保護力達九成。莫德納疫苗則提供六到十一歲接種,單劑五十微克,是成人劑量一半,初步證明莫德納疫苗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針對家長關心的安全性不良反應,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指出,分析BNT疫苗及莫德納疫苗的實證資料,顯示兩者對於急診、住院或感染的預防效果皆達七成,安全性也高。但現有安全性資料規模落差大,而BNT在美國有約八百萬筆資料,但莫德納提報到歐洲藥品管理局僅五千名接種者資料。陳秀熙表示,短期資料顯示,BNT及莫德納於兒童接種之不良反應差距不大,差別在於BNT資料規模較大,莫德納還需要持續累積;至於接種對兒童的長期影響,兩個疫苗都還需要持續監視。有家長反映,十二歲的國小孩童想打兒童疫苗,若兒童疫苗開放時,是否可以跟著接種?陳時中表示,十二歲可接種現有提供給十二歲到十七歲的既有疫苗。至於五歲以下無疫苗可接種的兒童,不接觸不特定人士,出入場合注意社交距離。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提自主應變 在野齊轟
本土病例數攀升,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通知上略有延誤,請民眾自主應變」,引發網友抨擊。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表示,政府責任是要解決問題,不是讓民眾感覺要自求多福。民眾黨立委邱臣遠也表示,陳時中的回應會讓人民對政府更沒信心,政府不該甩鍋給民眾。陳時中昨天在立院備詢表示,「自主應變」已經講很久了,防疫每一個人都有應盡的責任。他說,自主應變的措施已經講很久,當民眾接到通知,確定確診,但還沒有收到「隔離通知書」前,自己就必須要先注意,也要主動提醒家人與密切接觸者,確診者也要行為管理,等待隔離通知書的空窗期,不要到處走,或是接觸他人。他強調,疫情期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在。國民黨立委江啟臣批評,陳時中請國人自主應變,難道是要國人「自生自滅」?這不就是蔡英文總統要勞工「自立自強」的翻版?對於輕症居家照護的妥善建置、快篩試劑的普及和降價,以及兒童疫苗接種問題,絕不可讓民眾自主應變來推卸政府應負的責任。陳時中再被周刊爆料頻幫議員參選人站台,提前扮演「母雞」跑攤。民眾黨立委蔡壁如昨怒轟:「防疫陳時中逃兵ing(進行式),防疫無能無心還是只想選舉?」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聞眼/單日確診才破千 前線人力瀕崩潰
Omicron疫情出現指數型成長,單日破萬指日可待,但破千之日才剛滿五天,各地衛生單位人力已瀕臨崩潰,快篩試劑更一劑難求。指揮中心的政策卻永遠跟不上,還讓地方政府面臨「先死在戰場上才有糧餉」,我們因嚴守爭取時間,但現在看來距超前部署仍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新台灣模式喊出口後,邊境檢疫天數縮減至十天,本土案例如雨後春筍,指揮中心不斷向人民打預防針,強調案例數會不斷增加,單日破千、破萬都有可能,只是打預防針的同時,仍採取「動態清零」的模式,雖逐步調整防疫措施,但卻未做好第一線防疫人員的後盾。在昨天之前,光是開立居隔單,仍需經過中央同意,最後地方政府將居家隔離單送到接觸者手上時,需要匡列的時間只剩下兩三天,甚至早過了十天。陳時中身為防疫最高指揮官,昨被記者問及可否授權地方直接開立居家隔離單,還直覺式地說「這本來就是地方的權責」,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仔細還原流程後,還反問「你講得是對?還是錯?」若陳時中自己都不曉得制度如何設計,又該如何洞察先機,超前部署?陳時中,先是告訴民眾「要自主應變」,後又不了解實際政策,無法怪外界質疑陳時中內心恐怕只剩下選舉,無心防疫。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不打疫苗? 長庚醫:不接種染疫住院機率增2倍
新北二歲童染疫後過世,中間雖有行政流程通報等問題,但幼兒的疫苗需求也浮上檯面。目前國際上未有任何一款疫苗,可給5歲以下童施打,而我國目前雖然通過莫德納疫苗的接種年齡層可自6到11歲兒童,但指揮中心尚未開放施打,主要還是考量接種副作用等因素。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以及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聯合撰文,表達支持孩童接種疫苗,且未接種疫苗的染疫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二倍。二人於文中指出,兒童罹患新冠肺炎的症狀,一般而言,比成人來得輕微。大部分兒童的臨床表現以輕症為主,症狀與一般感冒病毒感染無異,如發燒1到2天、頭痛、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嘔吐、腹瀉等症狀。但還是有些兒童會病得很重,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少數兒童會死亡。這也是台灣會一直例行性為兒童接種流感、麻疹、水痘疫苗的原因—即使在疫苗問世之前,這些病毒每年造成的兒童死亡率也沒有新冠肺炎那麼多。二人指出,可以理解,有些父母對給兒童接種疫苗較為猶豫。然而,選擇不接種疫苗也是有風險的;可能是承擔不同的、更嚴重的風險。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以防止多種併發症,減少兒童隔離的需要、減少學校停課,減少社區病毒傳播、並減少父母的缺勤。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學校活動中斷對兒童的傷害很大,包括心理健康惡化、教育差距擴大和身體活動減少。兒童接種疫苗也可減少與新冠肺炎相關的住院、重症加護病房的入院率和總人口的死亡人數。二人指出,所有的人都可能染上新冠肺炎,盡管新冠肺對成人來說更加危險,但也有兒童因新冠肺炎導致重病和死亡,美國5到11歲沒打疫苗的小孩,感染Omicron,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二倍以上,大量兒童病患的出現也可能會癱瘓醫療系統。因此,接種疫苗能讓兒童更安全地上課、參與課後活動和運動,以及與朋友互動。兒童得到病毒感染常扮演傳播者的角色,所以讓兒童接種疫苗還有利於保護他人,例如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更高的祖父母和患有基礎疾病的其他家人。二人表示,從疫情非常嚴重的地區如香港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在從疫苗的效果與不良反應之間來思考,所以建議家長應該讓5至17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二人於文中指出,BNT疫苗推薦用於5到11歲兒童,劑量單劑10µg,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兩劑間隔3周。兒童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有症狀新冠肺炎感染的保護力有90.7%。BNT疫苗副作用通常是輕微的,疫苗接種部位的疼痛、腫脹和發紅是最常見的副作用。而家長最擔心的心肌炎、心包膜炎部分,僅有少數疑似案件,症狀輕微,而且較青少年族群少。因此,整體來說,5至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莫德納疫苗是6到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單劑50μg,是成人劑量的一半,兩劑間隔4到8周。初步數據表明,莫德納疫苗會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大多數副作用是輕度至中度和短暫的,類似於在接受輝瑞疫苗的兒童中觀察到的副作用。二人強調,具有高風險如肥胖、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或癲癇症的兒童或家中有免疫缺損的兒童更是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香港、韓國等國陸續於去年底、今年初核准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案例暴增拋「自主應變」挨批失言 陳時中:這講很久了
本土案例天天創下新紀錄,昨單日確診來到1626例,加上二歲童染疫病逝案例,引發社會焦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卻說,近期確診人數多,來不及通知的案例「請大家自主應變」,讓國人不滿,批評陳時中失言。對此,陳時中今表示,自主應變已經講很久了,疫情期間每個人都要盡自己的責任。陳時中說,自主應變的措施已經講很久,當民眾接到通知確定自己確診時,但還沒有收到「隔離通知書」前,自己就必須要先注意,同時,家人與密切接觸也要注意,民眾已經確診了,自己也要做一點行為管理,等待隔離通知書的空窗期,不要到處走,或是接觸他人。疫情期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要盡的責任在。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童條款」指揮中心開放自行就醫 陳時中:下午開會定案
新北市中和二歲童因染疫後引發重症病逝,送醫過程中,遭詬病行政通報延宕,導致就醫時間延後,引發憾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調整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及同住居家隔離者的就醫交通方式,緊急就醫可以119救護車為優先,同時,開放地方衛生局規畫或指示的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等方式。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出席衛環委員會前接受媒體訪問,他表示,兒童的部分如何通報就醫,待下午專家討論後再定案。而就醫方式將會開放「多重選擇」,不只有自行開車,也能搭乘防疫計程車等。至於,通報規畫中,仍須要先與衛生局聯繫,被問及是否還是會有延宕通報事件?陳時中回應「盡量把行政效率提升來」。國內本土案例連日破千,已有不少與確診者接觸的接觸者,被通報匡列隔離的時間太晚,導致實際被匡列的天數只有3天,甚至1天,陳時中表示,目前會先將確診者的解隔離條件合理化。而確診者返回工作崗位,醫護人員可用篩檢取代隔離,陳時中表示,未來將會擴大行業別,不會只有醫護人員。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童重症 家屬控延誤就醫
新北市中和一名兩歲男童確診,為國內首例兒童重症個案。家屬昨天指控衛生局延誤就醫,等孩子昏迷才送醫,導致重症必須插管,甚至忍痛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指揮官陳時中昨說,從聯繫到送醫院約兩小時,公務體系都全力做該做的事,就他了解,沒有特別延誤。新北市中和區一家四口,竹科上班父親十日返家後,十三日確診,六歲姊姊當天快篩陽性,母親打一一九被要求在家隔離。十四日兩歲男童開始發燒,母親帶著兩個孩子步行前往PCR,但篩檢後院方僅給退燒藥即要求回家等待;當天下午四時,高燒男童開始陷入昏迷,媽媽向衛生所反映僅回覆「搭計程車就醫」。未料,男童病況急轉直下,母親趕緊兩度打電話給救護車送醫,送醫院時病況已需氣切插管送加護病房。家屬控訴,當時因尚未被匡列給予案號,所以一一九不能出車,無論是打給一一九、衛生所、衛生局或一九二二,都不能在第一時間給予協助,機制失靈導致男童延誤就醫。新北市消防局表示,十四日下午五時五十九分接獲母親第一通報案電話,評估男童符合防疫救護車送醫病症,因此聯繫衛生局及可收治醫院,晚間六時廿一分母親催促派車後,隨後七時六分確認雙和醫院可收治,就派出南勢分隊救護車。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十四日傍晚五時男童被匡列為居家隔離,衛生局晚間六時卅分與母親連繫立即通知救護車送醫。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男童病程進展非常快速,的確是很罕見病例。陳時中昨指出,十四日下午五時四十二分家屬聯繫上衛生單位,六時九分也有進線,一九二二受理後送新北衛生局處理,新北衛生局先聯絡醫院,六時卅分和男童母親聯繫,確認情況後即聯絡一一九送醫,救護車於七時六分出車,七時卅分將男童送抵醫院,目前還在救治中。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冷眼集/重症童警訊 別再「輕症」帶過
昨天出現國內第一位兩歲幼兒重症患者,目前插管在加護病房治療,一位兩歲童的生命,究竟能給指揮中心多少警惕?指揮官陳時中日前開放邊境時,多次預告「病例數將逐步增加」,後續更拋出單日確診破千、破萬都有可能,並強力呼籲高風險長者盡速接種疫苗;但對於兒童防護,多以「兒童多為輕症」,輕輕帶過。專家評估,台灣總確診人數必破百萬。問題是,目前十一歲以下孩童若染疫,不僅面臨「無疫苗、無指引」的雙無困境,台灣醫學中心最欠缺兒科急重症人力,讓重症童去對抗未知的病毒,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何等殘酷之事。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說,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國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後死亡;台大醫師李秉穎也曾預告,兒童染疫死亡率萬分之一,如果小朋友病例累積上萬例,台灣有可能出現幾十位小朋友染疫死亡的情況。以全球趨勢來看,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林奏延不禁反問,當兒童染疫死亡陸續出現,台灣社會能接受嗎?如今出現首例幼兒重症,無疑是一大警訊。這名兩歲孩童早在十四日深夜就轉為重症,指揮中心卻未在十五日即時更新重症案例數,凸顯指揮中心慢半拍;在現階段中重症案例數未大量出現狀況下,就出現類似延宕通報情況,後續若確診再大爆發,通報不就更無章法?對於家屬質疑延誤就醫、求助無門,陳時中甚至掛保證,不認為有特別延誤的地方。家長們已經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公務體系仍在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直到昨天,陳時中才慢條斯理提出,在沒有疫苗可以接種的前提下,將研擬兒童治療指引。疫情以來,指揮中心向來自豪超前部署,不要每次發生案例後才政策布局,否則難免被民眾質疑,只有耍嘴皮才是真正的超前部署。
-
2022-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以全球染疫死亡率推算 醫估我恐有50童確診亡
我國出現首例兒童重症,專家推估,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國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後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考慮訂定「兒童送醫指引」,專家則建議簡化送醫流程,高燒不退、呼吸困難的幼兒盡量在廿四小時內送醫;政府應盤點兒科醫療資源,未來兒童染疫人數勢必增加,但國內兒科急重症人力較少,應及早因應。衛福部食藥署今舉行專家會議,討論國內兒童疫苗施打。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說,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死亡,「社會可以接受嗎?」呼籲盡速討論幼兒打疫苗,並建議第一劑疫苗以mRNA疫苗為主,減少兒童重症機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孩子確診新冠肺炎的症狀與大人類似,若連續三天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活力變差,以及確診幼童為一歲以下,應於廿四小時內就醫。香港有報告指出,兩名小孩染疫引發腦炎死亡,日本也有不少病毒攻擊孩童腦部案例。病毒攻擊腦部,症狀包括高燒不退、腦壓升高、突然抽筋或昏迷等,黃立民說,政府應簡化送醫流程,現在國內對兒童確診經驗不多,一線人員也需要經驗累積,建議住院條件放寬,由醫師判斷,不要讓症狀拖太久。黃立民也說,先前有很多人憂心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會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但五至十一歲孩童發生風險並沒有比較高,與青少年差不多。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說,以色列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在小朋友尚未能施打疫苗前,若父母親皆施打BNT疫苗,對小孩防範Delta變異株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保護力;在小朋友尚未打疫苗前,家中成人完成疫苗接種,可以保護小朋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小朋友有抽蓄、意識不清、意識改變、腦炎或全身性感染等警示徵兆要特別注意,若呼吸困難有影響呼吸、急性胸口痛悶,表示有影響肺部,而冒冷汗、嘴唇發青等,表示有休克、缺氧情況,有類似症狀應立刻送醫。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試劑缺貨 藥局一支難求
本土疫情擴大,快篩試劑需求攀升,連地方政府也大叫缺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未來快篩試劑將以實名制配發,目前約一半藥局有缺貨情形,超商供貨情形良好,只是反映叫貨困難。不過,臨床藥師指出,自政府宣布徵用快篩試劑後,藥局可說是一支難求,缺貨情形十分嚴重。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提醒指揮中心與相關部會,在民眾購買的熱點需增加鋪貨量,讓需要的民眾能夠購買到快篩試劑,並協助企業取得快篩試劑。蘇貞昌也強調,隨著疫情變化,政府必須調配各種防疫量能的需求。陳時中指出,快篩需求提高,指揮中心計畫徵用快篩試劑並配發,但還需要一點時間;至於地方政府使用的快篩試劑為共同供應契約,供貨商接受訂單後,須在七天內出貨,目的是讓市場供應量穩定。陳時中還向民眾喊話,現在不用急著囤貨或先買,價格一定愈來愈便宜,有需要時候再買就可以了。臨床藥師易麗珍指出,目前快篩試劑大缺貨,她已被供應商取消三張訂單,每張一百支,坊間藥局缺貨比率應已達到六至七成,但相較之下,詢問快篩試劑的民眾增加五成,許多人說連跑好幾家藥局,但都買不到。易麗珍指出,超商還能買到快篩試劑,主要是超商是一支、兩支的賣,不像藥局大多是整盒販售,且超商一次進貨量大,因此還買得到。她預估,這波快篩試劑缺貨潮,將等到實名制上路,供應商把政府需要的量備好後,缺貨情形才可能趨緩。陳時中也重申家用快篩使用時機,「家用快篩不用天天篩。」主要用於病毒比率高的地區,如確診者足跡熱區、曾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曾前往人潮眾多場所、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少案例增又出現重症 學生成較高風險傳播對象
延誤就醫質疑 陳時中澄清指揮中心公布昨天新增本土病例一一九九例,境外移入一五二例,連續兩天本土病例突破千例;另新增九名中症、一例重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重症案例為未滿兩歲男童,目前插管救治中,也是國內首見未滿五歲併發重症案例。重症案例為新北一名兩歲男童,家屬指控,通報一九二二及衛生局,卻不理會,等孩子昏迷才送醫,導致重症插管治療。家屬忍痛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並質疑延誤就醫。陳時中昨天還原送醫程序,表示男童從聯繫到送醫院約兩小時,公務體系都全力做該做的事,沒有特別延誤。九例中症 一學生打過兩劑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男童十四日採檢確診,當天住進加護病房,由於出現急性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以類固醇、免疫調節劑治療,病況嚴峻,醫院全力救治中。其餘九例中症個案,有六人打過兩劑或三劑疫苗,包括一名中學生,曾施打過兩劑BNT,X光出現肺炎變化,血氧濃度低。兒少案例增加又出現重症,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表示,桃園市十八歲以下確診者達百分之廿五點一,六十五歲以上僅占百分之五點六,顯見目前傳播來源和形態已和以往不同,學校傳播鏈多與安親班、補習班、體育活動有關,因此衍生群聚感染事件,學生已成為較高風險的傳播對象,校園防疫應加強。兒童是否應接種疫苗?陳時中表示,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預計將會先審查莫德納疫苗,BNT疫苗因資料送來較晚,還在進一步審視中,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會將於本周舉行會議,由專家提供意見。國內口服抗病毒藥物準備量備受關注,專家提醒,藥物儲備量應為總人口的百分之五,目前國內儲備量不足。陳時中說,台灣目前簽訂合約的數目已達全人口百分之三,若還是不足,還可繼續再買。開辦居家照護 多縣市申請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新增本土個案分布十九縣市,仍以新北四三四例最多,台北市二○六例、桃園一五九例、基隆九十二例、高雄六十例、花蓮五十五例,此六縣市也被列為高風險區域。新北市率先開辦輕症居家照護,羅一鈞表示,高雄、花蓮、台北、台中等正洽詢或同意簽辦中;宜蘭、基隆昨天下午也宣布向中央申請開辦。新北、花蓮等宣布不再公布確診者足跡,陳時中表示,當確診個案多時,公布足跡意義不大,若有高風險等特定區域,屆時再公布。指揮中心日前公布參加旅行團等須打滿三劑疫苗,許多旅行業者接到民眾退團電話,於是抱怨指揮中心未事先溝通,陳時中昨天表示抱歉。但他表示,許多人建議旅行團、遶境進香團等停辦,考量停辦後對經濟、生活衝擊太大,所以要求大家把第三劑打好。健身房也在要求之列,是希望大家運動時可以不用戴口罩。
-
2022-04-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5縣市有意辦居家照護 陳時中籲別囤快篩試劑「之後更便宜」
國內本土確診數快速增加,新北市日前率先開辦「輕症在家照護」,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除了先前新北來文經批准正式啟動後,高雄剛剛也來文,另外花蓮、台北、台中市有來電詢問辦理細節,目前有5個縣市有來洽詢或同意簽辦中。中央將開始徵用快篩試劑,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地方政府使用快篩試劑數量,適用於共同供應契約,當中有限制關係,訂單會在7天內出貨,若沒有按照共同契約,中央也可以來協助,會讓市場供應量穩定。國民黨批評,政府徵用快篩試劑是「與民爭劑」,沒提出配套措施會導致快篩缺貨。陳時中說,國民黨可能要把批評稍微整理一下,一下與民爭利,一下又太貴,「會讓人民無所適從」。他表示,我們的方向現在很清楚,就是要量足價穩,我們政府正在努力得做。目前也不用急著囤貨或是先買,價格一定是會愈來愈便宜,有需要的時候再買就可以了。媒體詢問,居家照護期間除了普拿疼以外,有哪些常備藥物可先準備?陳時中說,普拿疼是一個商品名,正確應該是「乙醯氨酚」這一類的學名藥,都非常的多,不用限於單一的廠牌,這一類的國內學名藥供應得非常充足。陽明交大醫管所副教授洪子仁預估,台灣疫情會到9月,我國將近有98萬9000例本土病例,且國內恐有1200人到7000人死亡。陳時中表示,每個推估不可能一致,大家都有數學模型算法,準不準要看後續結果,才能知道是否正確。台大公衛學者認為,疫情記者會再報確診數沒意義,應該以三重檢測來替代隔離,包括滾動式PCR及抗原快篩、社區廢水檢測及病毒基因定序。陳時中表示,講的很有道理,但先前說過,希望控制疫情規模,不要膨脹過速,雖然疫情規模不是最關心的,重點還是減災,如何疫苗施打、藥物整備、輕重症分流順暢,才是重要事情。採檢人員反應先前中央宣布補助1000元至今尚未領到,陳時中說,採檢整體檢驗費用,是有1000元分配給檢驗相關人員,不會針對個別的級別等,我們會責成醫院按照相關要求,發補助獎勵或是津貼。
-
2022-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預防兒童確診轉重症 羅一鈞:7大症狀盡速送醫
國內首度出現小朋友本土染疫重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呼籲,應避免跟不特定人接觸,家長也要防護,因為小孩防護力低,與不特定人接觸有風險。確診新冠肺炎常見四大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警示徵兆:(1)喘/呼吸困難、(2)持續胸痛/胸悶、(3)意識不清/抽搐、(4)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常見四大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喉嚨痛,以及全身倦怠等。若有以下警示徵兆要注意,像是小朋友有抽蓄、意識不清、意識改變、腦炎或全身性感染等。而呼吸困難有影響呼吸肺炎、急性胸口痛悶,表示有影響肺部,而冒冷汗、嘴唇發青等,表示有休克、缺氧情況,有類似症狀立刻打119通報送醫。
-
2022-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快篩試劑供應不足 陳時中:約有一半藥局缺貨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防疫記者會上說,現在大家對快篩的需求漸漸提高,指揮中心很快於徵用快篩試劑部分,將展開實名制配發,但還需要一點時間,相關配送也會盡早開始,目前市面上快篩試劑的供貨情形,藥局缺貨的大約情形是一半一半,超商供貨情形良好,但據他們反映,叫貨上比較困難,等一下指揮中心也會與供應商聯繫要求供貨充足。陳時中說,家用快篩不用天天篩,至於目前家用快篩試劑適用時機,包括適用於感染病毒比例高的地區,如確診者足跡熱區、曾與確診者有接觸史、曾前往人潮眾多的場所、曾與確診者足跡重疊。同時也會針對幾個高風險區域,經快篩試劑交給地方政府針對地方高風險區域發放。至於民眾如自覺有風險且出現呼吸道症狀,請佩戴醫用口罩前往「公費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社區定點診所」掛號就醫,由醫師評估發放試劑後自行檢驗。
-
2022-04-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和2歲童確診昏迷插管 指揮中心證實:國內首例兒童重症
新北中和有一名家屬指控,家中2歲男童出現重症,卻因為衛生單位延誤送醫,孩子失去意識才派員送醫,最後竟插管治療。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10例中重症個案,包括9例中症,1例重症,重症為未滿5歲的兒童,證實該名兒童為國內首例兒童重症。針對2歲男童狀況,新北衛生局稱,男童13日晚間出現發燒症狀,14日上午由母親帶著兩個小孩步行前往醫院採檢,並返家等候報告,同日傍晚約5點系統顯示,男童被匡列為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衛生局約晚間6點半與男童母親聯繫,確認男童狀況不佳,即聯絡醫院由119送醫,醫院於6點37分通報男童為確診個案。羅一鈞表示,今天10例中重度,1位重度,其餘中度。重度是未滿5歲男童,4月14日採檢確診,當日住進加護病房,診斷是新冠有合併急性腦炎,有插管、使用呼吸器,有使用類固醇跟免疫調節疫苗,這是兒童首例重症個案。羅一鈞說,其餘中症,10至90多歲都有,其中二位10多歲年輕,都有接種疫苗,x光上有肺炎變化,氧氣有掉到94%以下,其餘都是中度肺炎,或是血氧濃度一度偏低。今日10例中僅4人沒打過疫苗,其餘有接種1到2劑疫苗。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案例總體1月1日至4月15日,本土共新增7752例,其中無症狀7713例,輕症無症狀比例99.50%,中症增加9名,比例0.46%,重症加1名,0.04%。
-
2022-04-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續2天逾千例! 本土確診+1199 新北434例最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135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199例本土個案及152例境外移入(14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昨日本土新增1209例,昨日跟今日大約持平。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199例本土病例,為575例男性、623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3月31日至4月16日,其中包含672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34例),台北市(206例),桃園市(159例),基隆市(92例),高雄市(60例),花蓮縣(55例),台中市(40例),宜蘭縣(39例),台南市(29例),彰化縣(16例),新竹縣(15例),苗栗縣及屏東縣(各12例),新竹市(10例),台東縣(7例),雲林縣及南投縣(各5例),嘉義市(2例),嘉義縣(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66例男性、8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菲律賓(4例),韓國(3例),印尼及泰國(各2例),新加坡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139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2月24日至4月1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7,646,78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7,613,265例排除),其中33,205例確診,分別為9,600例境外移入,23,551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3例空號病例(原本土病例案30878、案31392及案31531,經疫調後為重複或陰性個案,改列空號),累計193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30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南韓降新冠傳染病等級台灣是否跟進? 陳時中這樣說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相對南韓宣布4月18日解除社交距離,25日更下調傳染病等級,5月開始確診者不用隔離,至於台灣是否也會跟進?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會」,韓國做法正確,因南韓疫苗施打率高,染疫率約三成,若染疫高、疫苗施打率夠,且醫院量能準備夠,因此把新冠肺炎當作是流感化處理,「這方向是對的。」陳時中說,不過,南韓也經過一陣子很痛苦的時期,約有兩個多月,其中染疫率非常高,但或許如此,也可以成為世界上及早開放的國家,而這代價有一點大,因目前每萬人死亡人數有380至390人,日本是220人,澳洲250人,日本、澳洲的數字相對可以接受,而南韓經過慘痛代價後,可以及早開放也是對的。陳時中說,未來應有許多國家,不再將新冠疫情列為五類傳染病,尤其是染疫率超過三成以上的國家,其實都有可能,如丹麥、冰島的染疫率都超過一半,如此管制就沒意義了,但這都要經過一陣子痛苦。
-
2022-04-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增10例中症個案 最年輕僅40多歲且沒打疫苗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0例中症,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這2名都沒有完整接種疫苗。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從今年一月統計至今,本土病例共6543例,其中6514例是無症狀,輕症/無症狀比率為99.56%。目前重症仍維持2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的10例都是中症,年齡介於40至80多歲,僅4人完整接種疫苗,其餘6人都完整接種疫苗,其中3人完全沒打疫苗,3人曾施打一劑。羅一鈞表示,新增個案的臨床表現有肺炎,或胸部X光沒有明顯肺炎、有氧氣較低、都有使用瑞德西韋,慢性病以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較多,其中3位有糖尿病史,1位有慢性B型肝炎。其中有2位沒有慢性病史,1個是50幾歲、1個60幾歲,都沒有住在加護病房,另外有9位住院中,狀況都穩定。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中重症累積29例,年齡分佈來看,29例大部分在60歲以上,80多歲有8位,其次是70多歲7位,90多歲有中重度的狀況。80到90歲的年齡層,發生中重度比例是10%,這群屬於高風險群。呼籲民眾要做好防護,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也是好方式,並要完整接種疫苗。針對目前29例中重症未完整接種,是否有增加趨勢?羅一鈞表示,以29例中重症接種疫苗劑次來看,未接種疫苗有9位,1劑有5位、2劑七位,3劑8位,未完整接種2劑且未滿14天的有14位,佔了一半,約48%。羅一鈞表示,全國施打二劑疫苗完成率79%,全國只打1劑或是2劑僅佔21%,有48%中重症未完整接種,可以看見差距。有看見中重症患者比例,以沒完整施打疫苗的機率高。
-
2022-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公布最新收治條件 孕婦確診者依懷孕周數分流
指揮中心表示,為擴大醫療應變量能,強化輕重症分流,確保醫療量能及確定病例即時獲得醫療照護,昨日調整COVID-19確定病例輕重症分流收治條件,醫院收治中重症、高齡(70歲以上)、血液透析、懷孕36周以上確診者;其餘依條件收治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居家照護管理。指揮官陳時中說,有關媒體報導部分專業人士對孕婦確診者依懷孕周數做為輕重症分流存有疑慮,指揮中心說明如下:(一) 懷孕染疫之併發症風險高,近預產期者也隨時可能有生產照護需要,較不適合居家照護模式。(二) 孕婦如確診,先依周數(36周)分流到加強型集檢所/防疫旅館或醫院。至加強型集檢所/防疫旅館者,除每日健康關懷,負責醫院會例行照會婦產科醫師視訊或到所會診,評估有需要住院觀察/治療者,會轉送醫院收治。(三) 所有加強型集檢所/防疫旅館均已與醫院設綠色通道,因應緊急醫療後送需求,請入住民眾安心。指揮中心指出,將持續視疫情變化滾動式調整確診病例照護措施,以兼顧病人安全及醫療量能。
-
2022-04-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破千!今+1209例 新北最多 花連高雄增為高風險區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本土個案1209例、境外移入75例(包括落地採檢68例、居家採檢7例),共1284例COVID-19確定病例。新增本土個案分布19縣市,依舊是新北328例最多,緊接桃園290例、花蓮146例、台北140例、高雄58例。花蓮是因花蓮醫院發生群聚而導致個案激增。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病例比前兩天成長很多,境外相對較低,各縣市都增加很多個案。原先北北基桃為高風險區域,今天增列花蓮、高雄為高風險區域。陳時中說,目前新北啟動居家照護,今天高雄有來申請,希望盡快啟動,在病例數增加情況下,希望各地方政府也準備,花蓮現在也說願意啟動,居家照護準備好,對於輕症分流有幫助,希望在疫情大的狀況下,維持醫療量能。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209例本土病例,為548例男性、660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3月30日至4月15日,其中包含710例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佈為新北市(328例),桃園市(290例),花蓮縣(146例),台北市(140例),高雄市(58例),基隆市(48例),宜蘭縣(40例),台中市(33例),台南市及台東縣(各22例),屏東縣(21例),新竹市(18例),苗栗縣(16例),新竹縣(15例),嘉義縣、雲林縣及彰化縣(各3例),嘉義市(2例),南投縣(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43例男性、31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別自越南(12例),澳大利亞(2例),印尼、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及香港(各1例)移入,另55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26日至4月14日。指揮中心指出,今年4月14日公布之案30070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後改判為本土病例。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7,591,63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7,559,513例排除),其中31,857例確診,分別為9,448例境外移入,22,3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1例空號病例(案30047為重複個案,改列空號),累計190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30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4-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聞眼/口號防疫 難安民心
我國於三月七日起縮短入境檢疫期,逐步放寬防疫規定,本土疫情延燒擴大,昨新增七四四例,創下這兩年多疫情來的新高紀錄,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一再強調「這是可預期結果」,單日染疫人數從原本可能破千,變成不排除單日破萬,對於民眾的恐懼不安,則以「可以緊張,但不要恐慌」輕輕帶過。台灣從來不缺口號,蔡政府日前提出「新台灣模式」,言辭之間充滿濃濃政治意涵,民眾如果不能依循政府規範,無法安心、充滿恐懼,就不愛台灣;徒有華麗文宣口號,指揮中心始終沒有給出具體防疫建議,例如單日確診人數破萬時,國人如何自保,公司行號如何因應,「正常生活」如何維持,空泛說詞都令人無所適從。蔡政府欲向其他國家看齊,鬆綁入境管制及相關防疫規定,理應預料本土疫情這把火一定會燒起來,但迄今仍缺乏完整配套措施,指揮中心一邊告訴民眾「染疫不可怕、均為輕症」,一邊又嚴格疫調、匡列,先關十天再說。政策作為充滿矛盾,也使得民眾面對病毒,防疫新生活該緊該鬆,全沒個準,難道得看指揮官陳時中心情進退?「九成九感染者為輕症、無症狀」,在指揮中心不斷宣導下,國人了解染疫並不可怕,就跟感冒差不多,但擔心的是被匡列為親密接觸者,甚至為感染者後,必須面臨的生活困境,例如,居家隔離、照護,必須在短時間內找到檢疫、隔離等場所,且無法工作,少了收入,小孩無人照顧,這些困擾遠遠勝於染疫。在過去兩年多抗疫歷程中,陳時中常說,防疫最重要的就是「得穩住」、「心頭抓乎定」,要民眾「心頭抓乎定」,靠的是明確的政策指引與完善的防疫戰略物資準備,但政府顯然做不到。如今本土疫情大爆發,預估染疫人數可能超過二十萬,人心惶惶,卻看不到政府穩住民心的具體作為,人民、校園、企業議論紛紛,焦慮難休,台北市長柯文哲還預告要打「長期戰」,真的要繼續這樣「累死三軍」嗎?
-
2022-04-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該不該施打新冠疫苗 專家學者不同調
本土疫情嚴峻,全台五到十一歲孩童尚未接種新冠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昨證實近日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幼兒接種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孩童確診將增加社會成本,據美國統計,兒童致死率雖僅百分之○點一,但已有九百多例孩童死亡,籲食藥署盡速審查兒童疫苗,「兒童終究要打疫苗」。不過,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台灣防疫高水準,兒童致死風險不高,反觀兒童疫苗接種的未知風險,反而高於致死風險。陳時中昨表示,此次增購BNT疫苗合約較複雜,兒童劑型是由美國輝瑞藥廠所生產,因此這次是「輝瑞、BNT、台灣、上海復星」四方談判,雖較複雜,但已進入最後談判階段。李秉穎表示,兒童得到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低於成人,風險較低,但美國已有九百多例兒童因染疫而死亡。依照我國狀況,雖然機率小,「但還是會發生」,若兒童染疫,會增加社會成本,包括停課、家長須請假在家照顧兒童等。李秉穎表示,食藥署尚未緊急授權十二歲以下兒童疫苗,建議加快審查或授權速度,一旦核准,建議先施打至國小學童。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則表示,十二歲以下兒童是否要打疫苗仍有疑問,她個人認為弊大於利,北歐有些國家不建議,但如果家長要讓孩子打就打,建議台灣政府也採取開放讓擔心的家長有選擇權,但要說明利弊風險。疾管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近日將開會討論五到十一歲童疫苗接種議題,包括,疫苗安全性及如何執行等配套措施;隨防疫規定鬆綁,染疫人數勢必增加,但幼兒重症率極低,爸媽不用過度恐慌。陳秀熙表示,根據國外數據,兒童染疫致死率極低,五到十一歲童接種疫苗後引發的副作用仍未知,在兒童染疫多為輕症的情況下,不建議五到十一歲接種疫苗。對於防疫策略,陳秀熙提出「維持新常態」及「有效控制疫情」等「避輕救重」原則,預期重症數將續增,現階段應催打第三劑,並以死亡人數作為預警指標,藉此達到降低整體感染率以及重症死亡風險,一步步走向解封。
-
2022-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維持生活常態+有效控疫情 陳秀熙提「避輕救重」助解封
本土案例持續攀升,昨已突破五百例大關,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提出「避輕救重」的防疫建議,以二大重點對抗這次新冠疫情,將致死率作為預警值、提升第三劑施打量搭配滾動減少隔離時間,達到降低整體感染率以及重症死亡風險,台灣未來不該走向與病毒共存,而是應該採取維持新常態及有效控制疫情的作為,幫助台灣一步步走向解封。去年七月到十二月Delta變異株致死率為千分之14,Omicron疫情在今年一到六月的致死率為千分之三點四,陳秀熙表示,Omicron的傳播效率遠高於Delta,當感染母數增加時,死亡人數也會增加,因此Delta與Omicron的致死率相比略高,但兩者在同期間造成死亡人數是相當的。陳秀熙表示,只要降低感染人數就有機會降低重症死亡人數。因此,提出的避輕救重措施,希望提升第三劑的施打量,同時監測重症數值當作預警值。他用紐西蘭極低致死率的疫情發展作為模組,台灣目前第三劑覆蓋率為五成六,未來若持續維持五成左右,台灣病床數需求大約是4515床,ICU的需求為130床,死亡警戒值為28; 若第三劑疫苗施打量提升20%,住院需求床數為2245床,ICU的需求上限為58床,死亡警戒值為13 。陳秀熙表示,目前台灣第三劑疫苗施打後,病毒量下降的速度遠快於沒打第三劑的民眾。且施打第三劑疫苗的確診者,在染疫後第五天,Ct值大於25的比例高達98%,換言之,已經不具傳染力,甚至政府可以以此縮短隔離時間;若沒有施打第三劑疫苗,必須等到染疫後第10天,Ct值才會大於25。他建議,已經施打第三劑的輕症患者,隔離時間可以縮短至五天,沒打第三劑維持十天隔離期。第三劑疫苗也能大幅降低重症死亡比例,以國外資料推估,沒施打疫苗者發生重症及死亡風險約12.3%、完整施完兩劑疫苗的重症風險為3.1%,而打完第三劑疫苗之後,重症風險降至0.6%;施打兩劑疫苗比沒有施打疫苗者可下降75%重症及死亡風險,施打完第三劑比只打二劑疫苗者,可下降81%重症及死亡風險。陳秀熙表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不建議台灣執行維持新常態生活加上防疫緊縮政策,或是維持新常態生活加上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應該是要維持新常態生活加上有效的控制疫情,才有辦法在維持國內醫療量能、降低重症發生的狀況下,逐步開放國門。
-
2022-04-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快篩試劑太貴 陳時中:盼降至200元以下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推估,以目前趨勢來看,快篩試劑已成主要防疫工具,基隆「類普篩」效果不錯,指揮中心已聯繫雙北及桃園等高風險縣市,將盡快啟動「類普篩」,找出社區中的確診者。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未來會比現在市面上每劑約三百元降很多;陳時中補充,盼每劑降至二百元以下,目前針對高風險縣市,只要提出簡易計畫,每一期配發廿萬劑快篩試劑,到熱區免費發送。陳時中昨保證,近期籌組快篩國家隊,便宜且供貨無虞,呼籲民眾有需要再買,沒必要囤貨。至於其他非高風險熱區,陳時中說,以口罩的經驗,不能完全免費,而是要用較低價格提供快篩,審酌使用,不過一旦大量採購,價格上有談判籌碼,市場也能維持合理價格,以前相對量小價高,現在徵用量大,原有價格就不合理。陳時中補充,目前不包含已發給地方政府部分,衛福部有一百萬劑快篩試劑庫存,而現在廠商滿載生產量一個月也能有約五百萬劑,但還再與廠要求加班擴大生產產能,此外也已規畫進口取得快篩試劑。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表示,快篩價格降至二百元以下是可行的,但前提為「量產化、降低運輸成本、無庫存成本。」歐洲國家建議有染疫風險者每周快篩二到三次,政策推動之下,瞬間需求量大增,進而壓低價格;國家若要徵用快篩試劑,可比照過去的口罩徵用方式,由政府協助運送,降低運輸成本,並讓業者降低庫存成本。國內一家不願具名的試劑業者指出,政府欲徵用快篩試劑,應不分本土製造或是國外進口,如果只徵收果產試劑,超商藥局通路只能轉售國外專案輸入試劑,價格可能更貴。國防部昨晚證實,接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導,將再度動員後備指揮部人力,支援成立「快篩國家隊」,十八日起派遣現退役後備官兵配合廠商執行民眾疫情快篩任務。新冠肺炎疫情初起時,後備指揮部曾受命支援「口罩國家隊」投入現退役官兵到工廠協助生產口罩。包括台北市後備指揮部等單位昨日再度受命,要組成「快篩國家隊」,後備部隊獲令,參與「快篩國家隊」者必須打完兩劑疫苗,工作時間為上午九時至晚間六時、不供餐,每周實施快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