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關懷
共找到
1682
筆 文章
-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Delta侵襲屏東小農漁村 200村民上午忐忑排隊篩檢
台中市一對祖孫從秘魯返台回屏東縣娘家隔離時確診,基因定序證實感染Delta變種病毒(原稱印度變種病毒),住地相關傳播鏈共7人確診,中央今天下午公布是否為同種病毒株,縣府也針對確診者熱區的枋山鄉楓港、善餘兩村實施停業3天全面消毒、居民篩檢、優先打疫苗等強化防疫;面對傳染力更強的病毒入侵,當地居民心驚驚,上午2處採檢站因人數過多,警方協助發放號碼牌,請領到200號以後號碼牌的民眾下午再來。屏東縣這起本土社區群聚確診,縣府是於22日在住枋山鄉的自營計程車司機就醫確診後,匡列居家隔離對象篩檢,發現曾搭乘的73歲男子、73歲男子同住71歲女性友人與友人孫子3人均確診,進一步查出3人隔壁住的是6日從秘魯返台搭防疫計程車回娘家居家隔離的台中市祖孫,縣府電話關懷時發現身體不適,請救護車送醫檢測於14日確診;縣府擴大匡列及採檢,相關傳播鏈共7人確診。Delta變異株是目前最具傳染力的變種病毒,過去半年已經蔓延到60多個國家,我國之前有5例境外移入確診者感染印度變種病毒株,加上秘魯返台祖孫2例達7例;縣府對7名確診者熱區的枋山鄉楓港、善餘兩村實施停業3天全面消毒、居民全面篩檢、優先打疫苗等強化防疫措施,全力防堵疫情。「淳樸的小農漁村,聽到被傳染力強大的Delta變異株入侵,鄉親真的怕了!」枋山鄉楓港村長林吉助說,因明天起開始打疫苗要陰性證明,鄉親今天一早7時就有人來排隊,200號的號碼牌很快發完,只能下午再來,2村人口約千餘人,以目前的篩檢能量,相信都可以做完,打了疫苗才會安心,之前沒打疫苗的長者,這幾天還吵著要打。
-
2021-06-26 醫聲.院長講堂
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黃健榮/醫療延伸到社福 提供全方位服務
屏東恆春基督教醫院位於「台灣尾」,1956年一批芬蘭醫療宣教士來台設立。院長黃健榮說,台灣醫師傳承了他們愛與付出的DNA,不僅提升醫院的醫療服務品質,且延伸到社區衛教、獨老送餐、偏鄉學童課輔等,「就像佇立恆春半島終年無休的燈塔,持續守護偏鄉居民的身心靈健康。」來自香港的黃健榮,在就讀台北醫學院六年級的暑假,首次參訪恆基,那時的診療室是簡陋平房,下雨還會漏水,但是醫護人員臉上充滿知足喜樂笑容,「我被他們懇切與無私的奉獻感動。」當時發誓,畢業後一定要回來恆基。參與原鄉部落巡迴醫療1996年黃健榮兌現承諾,當時妻子帶著一對兒女移民加拿大,他選擇奉獻偏鄉醫療,隻身來到恆基服務,成為身兼數職的專業醫師,除了門診和急診,並參與「業外」的原鄉部落巡迴醫療、學童健檢、社區訪視等。恆春半島老年人口多,需要醫療服務外,還包括山區義診、衛生教育、兒童課後輔導、弱勢關懷、獨居老人送餐、新移民關懷等,前年恆基成為婦兒科專責醫院,提供了全方位社區服務。強化老人照護 導入中醫恆基是7層樓建物,新醫療大樓預計8月完工,未來會持續強化老人照護服務,並導入中醫門診。黃健榮說,每次擴建都隨著需求而來,發展出課輔班、新移民關懷、老人日托站等服務,「都是不務正業」,這些工作的績效是關懷和愛心。社福支出大 募款求生存恆基聚集一群不計名利的醫師,堪稱是全台獲醫療奉獻獎比例最高的醫院,社福支出占全院支出四成上下,虧錢比盈餘日子還多。因此恆基特別成立企畫發展室,大力對外宣傳,黃健榮也親自「下海」募款,各界愛心支援,是生存的強力後盾。黃健榮堅信,真正的醫療是身心靈三方面結合,恆基將朝向「形象、向心、品質、創新」服務目標邁進,未來仍需靠不計較名利的醫師、護理師與志工接棒,讓恆基持續守護居民的身心靈健康。黃健榮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內科、重症醫學、醫務管理現職: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碩士經歷:馬偕醫院內科醫師、西園醫院內科主任,獲第19屆醫療奉獻獎、2009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給病人的一句話人生無常,生老病死是必經歷程,拋開負面情緒,用正面樂觀的喜樂心情面對病痛,是最佳良藥。
-
2021-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打疫苗後死亡今晚+1累計35死 90歲獨居婦倒臥廁所亡
全台自6月15日起,開放85歲以上長輩接種AZ疫苗以來,各地陸續出現接種不良反應。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今晚再增加一例打疫苗後死亡案例,為沙鹿區90歲獨居婦人,有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病史,6月17日接種疫苗後無異樣,今天中午照服員中午送餐時,發現倒臥廁所無生命跡象。台中累計共35例,除一例經由醫師醫師判定與打疫苗無關外,其餘34例都已通報中央。曾梓展說明,台中市對於疑因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死亡個案,除通報中央釐清死亡與疫苗的相關性外,並啟動關懷專案,提供2萬元慰問金,並協助家屬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及收集相關病歷資料,提中央審議,如確定是預防接種致死,最高給付600萬元救濟金。曾梓展說明,台中市到昨天已通報30例死亡案,今天下午三時台中市防疫記者會宣布新增3例,晚間再加1例。第31例為新社區一名85歲女性,有失智症、高血壓病史,6月16日接種疫苗後,家人發現個案健康狀況較為虛弱,持續至22日因劇烈嘔吐送急診後住院,23日因低血壓及胃腸道出血急救無效。第32例為南區一名63歲男性,有洗腎、三高、曾因心肌梗塞心臟有裝支架病史,6月17日接種疫苗後出現身體不適及抽筋現象,23日家屬下班回家發現個案已過世,通報119及警察,因個案已明顯死亡,故未送醫救治。第33例為龍井區一名61歲男性,為護理之家住民,有糖尿病、失智症病史,6月16日接種疫苗,相隔八天,在24日機構人員發現個案吃早餐時失去知覺緊急送醫,PCR檢驗為陰性,急救插管時發現口腔有食物殘留,急救無效死亡。
-
2021-06-25 癌症.抗癌新知
92%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 醫:要把「運動當作藥」
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數10年,且根據調查,高達92%的癌症病患飽受「癌因性疲憊症」所苦,馬偕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指出,病患應把「運動當作藥」,維持每周3次以上、每次20至30分鐘的運動,預防癌疲憊惡化。什麼是癌疲憊,與「累」有何差異?謝瑞坤表示,一般的疲倦只要休息就能恢復,但「癌因性疲憊症」則是一種持續且主觀的疲憊或耗竭感,無法透過休息來緩解。謝瑞坤指出,癌疲憊最大的威脅在於,讓病人累到「不想接受治療」,除病人本身治療意願因疲憊而降低,也會因疲憊,使得本身相關數值低下,無法繼續治療。針對發生原因,謝瑞坤表示,「大多數是好幾項因素加在一起,很少只有單一原因」,包括癌症本身造成的消耗、當中又以越後期為越嚴重,以及化療、標靶治療等多項治療等,因此癌友特別要注重跟醫師之間的溝通,並可藉由運動、睡眠舒緩症狀。謝瑞坤指出,病患應該維持每周3次以上、每次20至30分鐘的運動,維持肌力來避免日常工作變慢,甚至預防癌疲憊的惡化。謝認為,病患應該把「運動當作藥」,照三餐「服用」,像是三餐飯後,走上20分鐘,搭配充足營養,持續2周,便會有明顯改善。若癌友病情惡化,應就醫,但疫情下,癌友常會因一些原因,不願至大醫院治療。謝瑞坤說,疫情下癌友去醫院就診不易,當病情遇急性變化,易需要住院,但因分艙分流,難以請原本的主治醫師治療,由其他新的醫師協助,面臨需要重新建立醫病關係的問題。謝瑞坤指出,癌友會覺得新的醫師不了解自身病況,無法解決問題,兩邊的壓力都會比較大;此外,當癌友病情出現急性變化,部分醫院急診室臨時關閉、無法就診,也是癌友的困擾之一。所以預防重於治療,謝瑞坤醫師指出,當病人罹癌後,現在的醫學會先「預期」對方會發生某種症狀,例如化療時,會吐的很厲害,甚至造成人體相當大的消耗,因此治療時會盡量控制「不讓他吐」,或及早透過營養師介入,減少人體消耗。癌疲憊是可以治療的,病人自己與家人都應多了解相關知識,適時與醫護人員進行諮詢。謝進一步強調,未來癌疲憊可能可以藥物預防,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觀察。
-
2021-06-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忽略高風險長照家庭 家總籲照顧者應納考量
家庭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今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新冠疫苗的接種第五類應該要增列「符合長照資格及其同住主要照顧者」,包含外籍看護、家人等。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目前居服員雖然被列入第五類接種對象,但是台灣有更多的長輩是透過自聘外籍看護或是家人自行照顧,這些照顧者也具有風險,且更具傳播力,不應該被忽略。陳景寧表示,患有特殊疾病或是失智失能的患者,面對疫情極度脆弱,各國皆將醫護等重要工作者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但歐美爆發第一波重症時,多發生在養老機構,歐美也因此將機構住民以及工作者,列為優先接種的對象。陳景寧表示,英、加、澳、美四國皆重視新冠肺炎對「原患特殊疾病」或「存在失能狀態」者,感染風險更高、衝擊更大;這些國家考量「家庭照顧者染疫倒下,將嚴重影響被照顧者福祉」或「家庭照顧者具免疫力,對處於高風險的被照顧者而言就是最好的保護政策」。英、澳在第一階段即納入家庭照顧者優先接種新冠疫苗,美國有許多州及加拿大也有類似政策。陳景寧表示,台灣目前約有80萬失能、失智及身心障礙者,僅約一成三使用住宿式機構,其餘皆生活於家庭,其中約三成聘僱外籍看護工。但指揮中心21日公布最新新冠疫苗公費接種順位,僅在第五類「維持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運作維持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運作」,納入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及其照護者、居家式和社區式長照機構及身障服務照服員及服務對象、其他機構(含矯正機關工作人員)、洗腎患者,完全忽略「高風險的長照家庭」,無視照顧、工作、疫情多頭燒的家庭照顧者及為數眾多的外籍看護工,65歲以下失能者也被拋諸腦後。家總理事長郭慈安表示,從各國資料顯示,傳染病疫苗接種優先順序不應僅限於醫學實證思考,也有更多弱勢與人文關懷,例如澳洲就很強調原住民的權益優先,因為擔心疫情衝擊,將使社會中的強弱態勢更明顯,拉大不平等的差距。
-
2021-06-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竹縣再增2長者接種後死亡案件 累積5死
各縣市陸續傳出長者施打疫苗後猝死案件,新竹縣竹北市一名90多歲魏姓婦人6月15日接種疫苗後,隔天過世;新埔鎮也有一名90多歲彭姓婦人15日施打疫苗,今天往生,2名長者家屬都不打算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縣府將發放10萬元慰問金,目前竹縣已有5起長者接種疫苗後死亡案件。據了解,魏姓婦人雖因年紀大行動不便、以輪椅代步,也有些慢性病史,但身體狀況一向良好,在15日前往竹北市衛生所接種疫苗,未料接種完24小時就過世。新竹縣政府衛生局長殷東成今天在直播中表示,接獲通報新埔鎮一名90多歲彭姓,15日施打疫苗,在今天不幸往生,衛生局已派員關懷,家屬不申請疫苗災害救濟,但因符合14天內接種後猝逝的資格,縣府將發放10萬元慰問金。殷東成也指出,長者接種疫苗意願略有提升,前天475人接種,昨天則有699人;而今天有41名孕婦接種莫德納疫苗,還未接獲不良反應案例。
-
2021-06-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天災」難料、「人禍」可躲:與新冠疫難共存一年的雜感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邀請三位在美國執業多年的醫師朋友分享一年來經歷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心得。神經科符教授曾經因為照顧病人而被感染,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家不要驚慌,感染新冠病毒並非絕症,絕大部分病人會完全痊癒。但是應該減少感染的機會,注射疫苗,對自己、親人或社會都好。」精神科林教授指出:新冠病毒所引發的免疫反應,「過」與「不足」,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而致命。「天災」難料,需要的是如實看待、盡力因應。「人禍」如何減免,如何在過度與不足的反應之間取得平衡,則有賴於我們的智慧。癌症專家胡醫師由一位癌症病人的故事,說出她對新冠疫情對癌症病人的影響,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風險、癌症篩檢率降低、癌症期別升高以及存活率下降。去年年初,當武漢封城,千餘萬人口被強制隔離的時候,少數明眼人或已感覺到「山雨欲來」,東亞以外的世界,卻仍懵懵懂懂,幾無防備。不久疫情在美國東西兩岸併發,急速蔓延,這才發現舉國各地的公衛系統支離破碎,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完全無力招架。物資短缺、民眾缺乏共識加上政府決策的搖擺不定,導致最基本、最有效的「檢測—追蹤—隔離」政策無從開展。等到疫情發展到醫院人滿為患、急診及加護病房一床難求的時候,病毒已無從根除,只好以延緩其擴散為目標,關閉學校、餐廳、遊樂場所,控制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鼓勵居家工作。這種半強制、半自發的隔離政策,經過一年有餘,民眾的忍耐及經濟的蕭條已達極限。因而儘管病毒持續蔓延,美歐各國已陸續開放,寄望的是已感染人數的增加,加上疫苗的逐漸普及,帶來足夠的群體免疫力。經過這一整年整個社會的幾近停擺,三至四千萬人染病(大於10%)、六十萬人(0.2%)死亡之後,大多數人居然還能謹守崗位、盡己之力;醫護人員不屈不饒、鞠躬盡瘁;救護車日夜加班;米糧蔬果照常收成運送;郵件遞送,更加有效;賑災濟貧的組織,紛紛出現。凡此種種,在在顯示美國這極端個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國家,還是有她的韌性與自助助人的優良傳統。但是這ㄧ年的動盪對個人及群體的影響,的確是非常的巨大。生離死別、自由的剝奪,導致許多人身陷於無端的恐懼、憂鬱、躁動不安。酗酒、家暴、自殘等等,層出不窮。滿天的謠言,加上有心人士的刻意煽動,引發更多的族群抗爭。街頭暴力、隨機殺人的事件,更使舉國陷於長期的混亂、恐慌。疫情起伏影響人心,人心的波動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疫情(拒絕、反抗帶口罩、洗手及保持距離的規定、搶購囤積、隱匿病情、私自聚會等),造成惡性循環。拜兩個世紀以來公衛、醫療知識與制度的突飛猛進之賜,我們常不免誤以為感染疾病已成明日黃花,「理應」絕跡,更遑論大流行。因此新冠病毒的到來,猝不及防。很多人拒絕相信其危險性,更多的人惶惶然有如面對世界末日。其實包括「病毒」的微生物永遠會是世界的一部分。它們與人類的關係,淵遠流長,絕大多數是共存共榮。就因如此,人類基因體內才會有那麼多遠古鉗入的微生物基因,有些甚至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要件,例如粒線體(mitochondrion),細胞內的「能源工廠」;我們每個人內外全身,也有無數不僅無害,甚且有益健康的微生物。然而不同的動物所「習以為常」的微生物各自不同,一旦生態改變、或貪食野味,我們的身體接觸「素不相謀」的微生物的機會大增。它們在新的宿主體內得以肆意繁殖、破壞,免疫力低下的老、病人群,首先遭殃。另一方面,某些「正常人」的免疫系統又可能過度反應,「焦土作戰」、兩敗俱傷。新冠病毒之所以可怕,一部分正是它的「新」。它所引發的免疫反應,「過」與「不足」,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而致命。這看似「弔詭」的關係,其實更適用於檢驗我們對疫情的反應。警覺不足與過分警覺,都會增加疫情對我們的危害。在這兩者之間,如何拿捏,在個人及社會層面上,正是我們最大的挑戰。警覺不足,如一年前的美國及最近的印度、巴西,門戶洞開,病毒長驅直入。過度警覺,過分擔憂,為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而竭力追求零機率、絕對安全,則如杞人憂天,導致精疲力竭、灰心喪志,甚而怨天尤人、互相攻訐、自相殘殺。新冠病毒是「天災」。因恐慌而自我設限、寸步難行,或藉端洩憤於他人,則是「人禍」。「天災」難料,需要的是如實看待、盡力因應。「人禍」如何減免,如何在過度與不足的反應之間取得平衡,則有賴於我們的智慧。當然,害怕就是害怕,我們的情緒,常常不服管教。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認知與行為的層面著手,接受這世界上沒有「萬無一失」的保證之事實。我們唯有「竭盡所能」,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面對恐懼。這場「天災」顛覆了我們一向習慣的生活,適應自非易事。但是「窮則變、變則通」,它或許也有可能帶給我們一個調整腳步與方向的機會。比如說許多公司、機構這一年因疫情不得已而讓許多員工在家工作,卻發現他們的效率反而更好;也有人則因隔離在家而發現自己潛在的才能,諸如廚藝、園藝、歌唱、寫作等等;有的人也許「日理萬機」,疏忽了親情關懷,現在才終於找到時間。這些想法,也許會被批評為阿Q精神,但是更可能成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一個實例。疫情再下來如何發展,沒有人可以預料。在疫苗還沒有普及,尚未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之前,危機當然還會一直存在。可知的是,唯有健全公衛體系,有效執行「檢測—追蹤—隔離」政策,才能阻斷病毒的傳播到最低的程度。當然,新冠病毒已是全球的考驗,除非全世界各地都盡快得到有效疫苗的保護,否則不是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最後以犧牲數千萬人命收場,就是病毒演化成不斷出現比較不具殺傷力的新變種,與一般流感混雜,年年捲土重來。不論結局如何,我們唯有繼續期待全球的有識之士認真尋找人類與自然環境(包括人與微生物及人與其他動物)的平衡點,也寄望舉世的華人不再貪食野味、不再輕信「食補」的迷思,庶己得以減免「新」新冠病毒的威脅。我們也必須持續保持警覺,維護健全的公衛體系、偵測機制及緊急應變的能量與基礎(如防疫器材的儲備、疫苗的研發、民眾的有效宣導方式等)。「病毒」及其他微生物,是敵亦是友,我們在個人、地區與全球的層面,都需要正視、尊重它們,才有可能繼續與之「共存共榮」。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感動!台灣曾送10萬片口罩 立陶宛今回贈2萬劑疫苗
立陶宛今贈台2萬劑疫苗,立法院波羅的海三國國會議員友好協會會長、民進黨立委邱志偉指出,今年一月間立陶宛疫情爆發,最終與外交部達成決議,以台灣政府名義捐贈10萬片口罩給立陶宛,當時台灣並不求回報,感謝今天立陶宛在台灣需要疫苗時的善舉,確實讓台灣人動容,「患難時才能見真情!」波羅的海三國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邱志偉與三國互動頻繁,長期也與三國的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往來密切,今年一月間立陶宛新冠肺炎疫情暴增、多達16萬人染疫,立陶宛在台社群協會負責人歐淑娜(Ausra)透過邱志偉與外交部聯繫、尋求防疫合作,最後外交部同意以台灣政府的名義,贈送10萬片口罩協助立陶宛防疫。邱志偉表示,立陶宛是人口僅約280萬人的國家,但已經是波羅的海三國中人口最多的國家,年初立陶宛急需要防疫物資,當時台灣的口罩貨源充分,因此經過與外交部協調後決定捐贈10萬片口罩協助立陶宛防疫,台灣有能力幫助他國、藉此拓展外交、增進兩國情誼,對於台灣也是美事一樁。邱志偉強調,患難時才能見真情,立陶宛所購得的每劑疫苗都彌足珍貴,但立陶宛在台灣最需要疫苗的時候,大方的捐贈多達2萬劑給台灣,他要代表台灣民眾向立陶宛政府致謝,立陶宛政府關心台灣的心意令人感動。民進黨立委羅致政指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比立陶宛更能體會處在一個惡鄰旁邊、被大國打壓、被國際孤立的辛苦,2萬劑疫苗看似小小的心意,感受到大大的溫暖,就如同當時台灣捐贈五萬、十萬口罩給需要的國家一樣,都是出於無私的協助。羅致政指出,遺憾的是,這種不論國家大小,民主自由夥伴互相幫忙的價值情操與人道關懷,不是那種喊出「疫苗乞丐」的政治人物跟政黨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活在不同的道德世界𥚃,「立陶宛何其有幸,在國內沒有這樣的政客與政黨」。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說,看看立陶宛令人動容的行動,因為台灣去年4月曾經幫助過立陶宛防疫物資,他們說立陶宛雖然國家不大,但是也努力的擠出2萬劑疫苗送來台灣,因為熱愛民主自由的人,都應該互相關注。王定宇說,再看看國民黨不斷地侮辱自己的國家是乞丐,把美國、日本、立陶宛的善意,曲解成施捨,國民黨用政治鬥爭來處理台灣的防疫,真的是讓人憤怒和厭惡。#Lithuania will share 20K AstraZeneca #vaccine doses with #Taiwan as humanitarian aid. In early 2020, Taiwan provided us with 100K medical masks that we lacked at that time. There's no hesitation to help a true friend in need! @LithuanianGovt— Ausrine Armonaite (@ArmonaiteA) June 22, 2021
-
2021-06-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四大不足 讓醫療戰士心寒撤退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今年二到五月護理人員執業登記人數卻減少七九五人,比去年同期多了二五○人;這些曾帶著熱誠與使命在醫療前線作戰的戰士選擇提前離開戰場,主要是保護不足、心理協助不足、後援不足、補助不足等「四大不足」。台灣護師工會理事長陳玉鳳表示,很多護理人員下班後不敢回家,怕自己染疫會傳染給家中老小,但政府卻沒讓醫護同住家人優先施打疫苗,是醫護最擔憂的事。陳玉鳳公布護師工會本月八日至十六日在臉書針對全台護理人員發出的問卷,回收三七一七份中有八成三是第一線護理人員,依壓力輕重程度最高分為十二分,其中高度壓力八分以上占四成八,甚至有二一一人自評滿分,呈現爆表狀態。「可看出有多少憤怒、怨氣在裡面!」陳玉鳳說,護理人員必須長時間近身接觸病人及家屬,有時還要面對病患家屬肢體或言語暴力,很多年輕護理人員不堪龐大心理壓力而求去,但政府對醫護心理壓力衝擊卻沒給予適當協助。陳玉鳳說,護理人員拿命抗疫,卻面臨變相減薪及延遲發放三至六個月津貼補償,甚至有人等了半年仍領不到錢,政策與補助不同調,連基本尊重都沒有,補助也不足,當然令醫護心寒。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張子珩透露,曾有醫護為保護家人租套房,支付租金後,房東一知道她身分,寧願退款也不讓她入住。雙北市醫護若要住旅館,不是得自己出錢,就是供不應求,想在外找個安身之所困難重重。「醫護人員長期長工時、加班費未依規定發放、高護病比等問題,承平時期沒做準備,當危機發生時,才顯得手足無措,疫情只是讓隱憂成真。」張子珩說,當確診者塞爆醫院時,政府才高喊「國家需要你」,盼離職醫護返回沙場,就像「照妖鏡」照出醫護被當成「免洗碗筷」的現實。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石崇良表示,醫護補助津貼已發到今年三月,總額超過卅億元,可能因醫院最近較忙,四、五月造冊名單才比較慢,衛福部只要收到資料就會先撥八成津貼給醫院,審核後再發剩餘的兩成,至於醫護家人優先施打疫苗的訴求,會隨疫苗狀況調整,心口司近日也會公布擴大關懷醫護身心機制。▍延伸閱讀:【誰讓戰士棄甲/中】當夾心餅乾、遭醫療暴力...醫護身心壓力大誰照顧?
-
2021-06-21 養生.人生智慧
遠離阿茲海默症,多動腦就對了!投身腦科學教育洪蘭建議:養成每天做這件事的習慣
「我想我會做到死的那一天吧!」臉色紅潤的洪蘭,用她溫柔韻致的聲音娓娓道來,退休後的3年多來,她的日子過得忙碌,卻更加充實自在。研究腦科學的她說,想要老年生活有品質,遠離阿茲海默症,多動腦就對了 ! 「在芝加哥大學曾研究追蹤160位以上、平均年齡88歲的老人長達6年的時間,發現腦幹分泌正腎上腺素的藍斑核中,若神經元密度越高,便能減緩認知退化,而『正腎上腺素』便與學習新知有關。」 養成每天閱讀,活腦才能有神 洪蘭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74歲的她雙眼炯炯有神,信手捻來都是一段段珍貴的科學資訊與動人故事。秘訣,就是她仍勤於閱讀;而至今,她每年出版一本著作,分享給其他人,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 「人是要一直用腦,我們要多與人接觸、學習新知,最重要的是心情要保持著愉悅,無論哪個年齡,都要維持一樣的原則,我每天閱讀、寫書評,精進自己;老本行的書,生命科學、腦科學、醫學...仍是我大半的閱讀選讀。」 本來鑽研法律的她,是因為1980年代一起槍擊案,犯人留下遺書寫:請務必檢查我的腦。解剖後發現的確腦部有異常,她也不僅問,「犯錯的是你,還是大腦?」因此栽進腦科學的研究裡,而後她又投入教育關懷,一點也沒感受到所謂「空巢期」、「更年期」的不適。 「我在1992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在稻田裡的大學-中正大學任教。那時我們師生少,彼此感情很親密,我覺得能做老師是很好的,忙一點、辛苦一點都沒關係,當看到學生成長,心裡會很感動,你知道辛苦是有代價的!」 用身心保養費,取代昂貴醫療費 「在那個年代,社會風氣還是有些迷信,像是覺得人中很長、耳垂很厚就代表某種面向。我還聽說有人指一個女生是『短命相』,那我們就來實證研究,當你願意對這個女生好、善待她,她就不會是短命相,她會變成『長命相』。」 洪蘭說,每個人都能「自我實現」,只要用對方法、大腦持續學習,你便不會屈從宿命的安排,你會看見自己生命的價值,就像一個稻田裡,「先長出稻子,雜草就長不出來。」 她也以教學經驗分享,退休後我們可以繼續做拿手的事,或是去做志工,幫助他人。「我們要協助他人,要先知道他的需求,進而滿足他的需求。」 「我記得那時在民雄豐收村,許多老人家不識得字,但開班後卻沒人來上課,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給他們的教材,是國民小學的教材;他們只是不認識字,不是沒有人生閱歷與智慧。當上課的教材改成『黃曆』後,他們果然願意上課了,因為他們一學馬上用得到。」 還沒退休前,努力探索可能 「最怕就是退休後,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趁還沒退休前,就該努力去探索。像是作家鄭清文在華南銀行任職,利用休假之餘寫小說,也是非常有成就。」 「再來,我很希望我們能像北歐強調臥床兩星期,而不是20年!我看過報導,美國有組織協助老人家的交通,讓他們可以到活動中心去玩,享受社交的快樂,並接受更多的刺激與學習,這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要用「保養費」取代「醫療費」,當大部分的老人不需要被長照,年輕人才能投入社會貢獻能力。 洪蘭談到,自己在小時候就有看過「優雅地老去」,而典範就是她的外公;年屆熟齡的朋友們,也可以思考,未來想要留給後代什麼。 「我的外公,在他69歲的時候,仍會教導我寫字;我爸爸70歲的時候,也在教我的孩子讀書,我看到了老人家如何優雅地變老,我看見了每位老人都很有用,也要學著覺得自己有用很有價值。」 努力自我實現,成就自己人生 「我們一家都是簡樸的人,所以當我爸爸過世時,我們姐妹們商量,決定要將原本的喪葬費作為其他用途:為四川偏遠的鄉間建蓋學校。我兒子本來很愛喝可樂,但跟著我們在那裡一趟後,他自己戒了可樂,因為他自覺,他的錢要拿來做有意義的事。」 「根據『鏡像神經元』,孩子不會照你想要的樣子長大,而是照著你的樣子長大。」 小時候爸爸對她說過,「不要世界有沒有你,既不覺得多、也不覺得少。」洪蘭數十年來孜孜不倦地教學、出書、演講,彷彿回應孩童時父親對自己教誨:我已自我實現,成就自己的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營養師的銀髮食譜!助你體能提升最有力,遠離肌少症、體力衰弱!.得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忙不需要憐憫.她成功「脫貧」卻變得身心俱疲!楊倩琳選擇放過自己、環遊世界:50後迎接最美時刻
-
2021-06-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開放鄰長接種 桃市議長呼籲市長跟進
台中開放鄰長接種疫苗引發爭議,但政策也有人支持。桃園市議會議長邱奕勝呼籲市長鄭文燦跟進,指「只要能對防疫工作有幫助,就勇敢、大膽去做」;全村里長聯誼總會總會長、桃園市汴洲里長楊鑫坤也寫公開信給總統蔡英文,呼籲政府應該鄰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巡守隊和義警等人列為優先接種對象。邱奕勝表示,疫情越來越嚴重,除第一線醫護及防疫人員,負責造冊、送通知單的里鄰長也很辛苦,而且鄰里長也要負責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的關懷通報工作,面對高危險環境,應符合第2類優先施打對象。邱奕勝呼籲鄭文燦應跟進台中市做法,開放鄰長優先施打,「不要有黨派、立場之分,只要能對防疫工作有幫助,就勇敢、大膽去做」。楊鑫坤則在公開信中表示,鄰長、社區協會理理事長、義警義消和環保志工是政府政策最前線的推手,更是「最不被中央重視的一群傻瓜(志工)」,即便疫情當前,防疫工作仍沒有停止。楊鑫坤指出,各地的接種通知單是鄰里長挨家挨戶分送,接種站和公有市場人流管制工作也是地方守望相助隊、義警等志工幫忙,中央政府有義務與責任保護他們,應將這些志工列為優先施打對象,以免讓疫情在地方社區出現破口。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在直播記者會表示,這段時間有很多行業及類別都希望納入優先接種對象,桃園會秉持協同中央原則,依據中央指示辦理接種計畫,「如果每個地方規定不同,會造成混亂」。他說,這次的類別主要是高齡族群,還是以完成中央的接種計畫為原則,接下來會往長照住民、洗腎患者和個案處理。
-
2021-06-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藍綠議員齊發聲 盼1.7萬鄰長比照台中先打疫苗
台中市今天率先替1萬3000名鄰長施打新冠肺炎疫苗,高雄市長陳其邁昨回應不打算跟進。國民黨高市KK政線議員表示,高雄鄰長1萬7328人,高雄的疫苗比台中多,疫苗不足說法太牽強,盼市府重新考量。民進黨議員陳致中也說,鄰長是里長最重要的幹部助手,符合第二類第四項身分,建請市府列入。KK政線成員有李眉蓁、李亞築、黃香菽、蔡金晏、蔡武宏、鍾易仲。鍾易仲指出,124萬劑AZ疫苗經過兩次分配,高雄市共獲得12萬2500劑、台中市11萬700劑,高雄多1萬1800劑,台中能為鄰長施打疫苗,高雄卻以疫苗不足來拒絕,說詞過於牽強。黃香菽議員表示,全市1萬7328位鄰長協助里長逐戶發送「接種疫苗通知單」,協調長輩接送交通與到府接種等事宜,屬於第一線防疫人員,希望陳其邁苦基層所苦,不要「順時中、逆民意」。李亞築認為,台中179例確診、高雄63例,台中疫情比高雄嚴重,高雄沒有理由辦不到。民進黨市議員陳致中說,鄰長協助的基層防疫工作與里長差不多,符合公費疫苗施打對象第二類內的「實際執行居家檢疫與居家隔離者關懷服務工作,可能接觸前開對象之第一線人員」身分,里長已接種,建請市府將鄰長也列入公費施打對象。
-
2021-06-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市確定「逆時鐘」幫鄰長打疫苗 盧秀燕下午親自說明
台中市長盧秀燕開六都第一槍,宣布全市1.3萬名鄰長明起也能一起接種疫苗,但昨夜遭中央發文「打槍」。衛福部中區管制中心昨夜「火速」發文表示,台中市宣佈1.3萬名鄰長6月19日起可接種疫苗,未符中央流行疫情揮中心第二類接種對象,要求市府遵照規定,避免影響現階段實施對象的接種權益。台中市政府表示,已收到中央公文,但因鄰長有協助接種疫苗發送通知單等防疫工作,符合屬於接種新冠肺炎第二類第四項,安排鄰長打疫苗實屬「合理」,因此維持安排鄰長到快打站接種,確定逆時鐘!市府表示,一切內容由市長盧秀燕今天下午疫情記者會將親自說明。台中市國民黨團書記長陳政顯說,「做圖卡」協助防疫的丁怡銘都能優先施打,陳時中親上火線力挺,不是在第一線的丁怡銘都能優先施打,鄰長不能打?不是很諷刺嗎?全台灣老百姓都看在眼裡,民進黨雙重標準,又在卡基層防疫,如果疫苗充足,還會分誰能打?誰不能打?衛福部的公文指出,現階段COVID-19疫苗優先提供「第一類至第三類尚未接種第一劑疫苗者」、「住宿式長照機構工作人員及住民」、「洗腎患者」及「7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原住民)」接種。不過中市府堅持,最近衛福部開放75歲長者接種疫苗,這些工作基層都是里長、里幹事、鄰長協助幫忙,不可能光靠里長和里幹事完成,「鄰長都有出力,符中央流行疫情揮中心第二類接種對象」,因此今天早上各快打站,無排除鄰長施打,確定逆時鐘!中市府指出,以台中市各里來說,里人口數破萬的不在少數,單一西屯區惠來里人口數就高達1萬9千多人,里長本來就不可能一人親自處理全里里民事務。這次疫情期間,相關居家檢疫及關懷服務工作,均仰賴鄰長協助里長執行,鄰長及里長當然都是第一線防疫人員。中市府說,6月18日起將鄰長納入第二類公費疫苗優先接種對象,完全符合中央關於第二類實際執行居家檢疫人員之定義,並能防堵疫情進入社區,有助於疫情控制。台中市新聞局長黃國瑋昨晚表示,市府仍依照原定計畫,開放台中市80歲以上4萬3000人施打外,也另外列冊鄰長1萬3000人,「列冊人數高於疫苗數量,是希望不浪費到珍貴的疫苗」。
-
2021-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韓先生來送貨」韓國瑜變身外送員宅配筆電給弱勢學童
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昨在臉書公布採購100台筆電幫助弱勢學童上課,希望孩子停課不停學,今天更進一步客串「外送員」,親自開車配送電腦至雲林一家育幼院。臉書放上韓國瑜自駕與搬貨照片,還說,想到孩子因此能正常上課,會是近期最讓人感動的畫面。韓國瑜昨說,5月中本土疫情爆發,教育部宣布全國各級學校停課,對某些學生來說,受教權也在停課瞬間停止;孩子教育茲事體大且攸關台灣未來,著手採購100台筆電,近日送往有急迫需求的基金會、關懷協會與兒童之家等單位。韓感性說,他的年代生活很苦,很多人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念書,所以現在不能讓孩子的受教權取決於先天物質條件,他希望,不論出身、貧富,任何角落的孩子都能擁有完善設備,不因資源匱乏而被剝奪受教權。
-
2021-06-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我們一起負重,也許就不會那麼重了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院社工人員的角色」。透過醫學生教學定期舉辦「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才發現台灣醫學教育以及一般民眾普遍對醫院社工人員的工作缺乏認識。非常高興本週能邀請醫院社會服務室蘇主任介紹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工作,並由兩位社工同仁分別介紹她們如何幫忙病人與家屬,紓解因疾病而遭受的社會心理以及經濟的壓力。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使醫病雙方更了解這些在醫院默默助人的「無名英雄」。「你好,請問是社會服務室嗎?」「是的,請問有什麼事情嗎?」「那個……我先生確診癌症,醫師說要治療三個月,每天都要來電療,每週也都要來住院化療,我擔心他這樣沒辦法去上班,可是我們家的收入都只靠他,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了解了,我請社工師跟你談談!」當家中有人因生病需開始長期治療時,家庭可能會面臨的是因工時減少、無法工作而進入收入中斷的空窗期,但醫療費用、生活消費等必要支出仍然是必須面對的開銷,整個家庭同時得承擔治療與經濟上的壓力,在工作上,我有時會遇到病人因為是家中經濟支柱,為了不讓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只得忍住身體的不適繼續工作,而錯過了黃金治療期;或是主要照顧者為了照顧病人,可能經常請假而導致被扣考績或是收入減少,病人為了不讓家中本來就入不敷出的生活增加負擔,想說能不來醫院就不來醫院,結果反而讓往後的生活更加地辛苦。醫務社工師的工作之一,就是在陪伴病人與家屬一起面對因治療疾病時而遇到的一些挑戰,包括經濟問題、照顧人力問題、社會福利諮詢,或是協助整合病家的資源等等,目的是給予病家支持,讓病人能順利就醫、配合治療,家屬也能夠減輕一些負擔。「可是社工師,我們家不是低收入戶,這樣也能申請補助嗎?」在初步去關心病人時,我時常會收到病人的疑問與擔憂。事實上,醫院社工師在進行財務評估時,會先了解病人是否有社會福利身分能夠優先申請政府的補助,若沒有社會福利身分也不用太過於擔心,醫院大部分設有一筆醫療救助金可供使用,社工師會透過社會工作的專業來評估病人的家庭與經濟狀況,協助申請醫療費用的補助,讓病人與家屬能夠不用背負沉重的經濟壓力,可以安心的接受治療。若在治療期間仍有經濟上的困難,也是可以再和社工師討論,我們會評估其狀況去轉介合適的院外機構,來申請單筆急難救助金或實務物資,有時也會轉介政府單位的社工,一起連結社區資源來照顧支持較為薄弱的病人;有時遇到照顧人力不足的問題,社工師也會與家屬討論轉介至長照,或是給予照顧者關懷等資源,減輕主要照顧者的壓力;若遇到病人病況嚴重,最後在院因病死亡,但家屬卻無力負擔喪葬費用時,社工師也會盡力轉介民間資源,提供喪葬費的補助或是免費斂葬的服務,讓家屬能夠好好的送病人最後一程。醫務社工師穿梭在醫院的各個角落,因為除了疾病和治療外,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能量可以在疾病和生活中維持平衡,所以,若是在治療的過程中遇到了困境卻不知如何是好時,請不要怕造成我們的負擔,若能讓我們一起負重,一起陪伴病人與家屬一起度過治療期的辛苦與困難,也許那些壓力的重量,就不會那麼重了。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指揮中心:提醒縣市讓長者在社區接種 避免舟車勞頓
長者開始接種疫苗,不少縣市都有長者在酷熱中排隊等候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天表示,今天全國防疫會議上,指揮中心提醒縣市政府盡量安排長者在在地診所或社區注射站接種,或是進行機動服務,另外也建議雙北的社區篩檢站設立可以考慮民眾就醫方便性。陳宗彥今天在全國防疫會議後記者會上表示,指揮中心提醒縣市政府盡量安排長者在在地診所或社區注射站接種,避免長者舟車勞頓,或是進行機動服務,避免長者移動造成不適。陳宗彥說,國內社仍存在區傳播風險,建議高風險地區縣市持辦理擴大社區篩檢,雙北建議社區篩檢站可以考量民眾就醫方便性,有零星案例的縣市則建議加強接觸者追蹤管理,防堵疫情擴散。陳宗彥說,指揮中心也提醒地方政府要持續強化輕症個案的健康監測和轉診效率,針對弱勢族群及長者要提供主動關懷,目前確診數雖然緩降,還是希望地方回歸疫調跟接觸者管理,提早發現個案,降低死亡率。傳出北農被檢舉若員工確診要他們自行快篩,北農是否有疏忽?陳宗彥說,會再對北農進行完整了解後說明。國產快篩試劑被投訴偽陽性過高,陳宗彥說,快篩都一定要有完整配套和計畫執行,無論是社區還是企業快篩,都要跟衛生主管機關報備,要有整套流程才能避免誤判。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哪些症狀需警覺?AZ疫苗開打傳13長者猝死 一圖看縣市分佈
日本捐台124萬劑AZ疫苗,全台各縣市已於6月15日開打,須依序以第1至7類接種順序施打,其中以75歲以上老人及65歲以上原住民為大宗。不過,各地卻陸續傳出長者打完AZ疫苗後返家猝死的案例,3天來已有13起,但死因是否為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則有待釐清。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疫苗僅會造成過敏性休克死亡,通常在剛注射後的半小時內發生,但超過30分鐘後的死亡,不能算與疫苗有關,按照以往慣例,會將由衛生局調查請專家研判。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提醒,打疫苗之後,若發生持續頭痛、胸痛、腹痛、不明原因出血點等症狀,馬上就醫檢查有沒有血栓問題。疑與打疫苗相關的長者猝死案例:▋台北市 1起.96歲翁(心臟病史)士林區福華路一名有心臟病史的96歲老翁,16日上午接種AZ疫苗後,晚間被家人發現躺在房間床上,已無呼吸心跳死亡。▋新北市 3起.88歲翁一名88歲老翁,15日於淡水區新市國小接種站接種後,16日上午被家屬通報死亡。.81歲婦(洗腎患者)一名81歲的女性洗腎患者在16日上午至淡水匯康診所接種完疫苗後,返家出現不適症狀,被家人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緊急送往馬偕醫院仍不治。.69歲男(慢性病史)板橋一名在長照機構的69歲蔡姓男住民,患有有多重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等慢性病史,15日接種疫苗後,16日遭看護人員發現無呼吸心跳明顯死亡。▋新竹市 1起.97歲翁(罹阿茲海默症)患有阿茲海默症的97歲林姓老翁,14日施打AZ疫苗,15日身體不適送醫,但病情惡化於16日清晨不治。▋新竹縣 1起.97歲婦竹東鎮一名97歲范姓老婦人16日上午至竹東衛生所打完疫苗後,返家向家人表達肚子不舒服,於當日上午被家人發現躺在床上已昏迷無呼吸心跳。▋台中市 3起.90歲婦(罹阿茲海默症)南屯區一名90歲蔡姓老婦人15日至崇倫國中施打AZ疫苗後,出現意識模糊、發燒,經送醫急救後仍不治,經查該名婦人罹患阿茲海默症,但無慢性病史,衛生局仍須釐清死因。.94歲翁(慢性病史)西區一名94歲林姓老翁,有糖尿病、高血壓及阿茲海默症等病史,15日施打完AZ疫苗第1劑後,16日上午被家屬發現已失去生命跡象。.60歲男(慢性病史)一名為第5類接種對象的60歲邱姓男子,有腎臟癌及糖尿病病史,15日在護理之家接種AZ疫苗後,16日凌晨出現不適,隨後因重症引發急性呼吸衰竭死亡。▋彰化縣 1起.86歲翁(慢性病史)一名86歲男性14日由家屬陪伴到關懷據點接種AZ疫苗,當下並無身體不適,但16日被家屬發現已無呼吸心跳,經醫生判定死亡。據查該名老翁有糖尿病、高血壓和慢性肝炎等疾病。▋嘉義市 1起.83歲婦一名有心臟病病史的83歲盧姓婦人15日前往港坪體育館打完AZ疫苗,16日被看護發現身體不適,出現嘔吐狀況,接著沒有呼吸,送醫不治。▋台南市 1起.90歲翁一名90歲邱姓老翁15日打完AZ疫苗後,16日晚間被家屬發現在家中3樓樓梯仰躺猝死,家屬稱老翁除了腸胃小毛病外,並無其他常見慢性病,懷疑與打疫苗有關。▋高雄市 1起.92歲翁高雄92歲的潘姓老翁16日才打完疫苗,17日清晨身體不適,送醫後仍宣告不治,醫師診斷疑為心肌梗塞。家屬不滿昨日人還好好的,今日就出狀況,怒喊「我要見市長」。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市80歲以上 預約打疫苗免設籍
台北市宣布開放80歲以上長者預約接種疫苗,台北市長柯文哲昨表示,今早八點開始第二波網路登記,不需設籍,凡是居住在台北市,均可採線上預約。此外,台北市也展開精準疫調,針對有接觸、但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沒被匡列的對象,進一步篩檢;前天一例確診者有5位接觸者,透過精準疫調篩檢都為PCR陽性,有助阻斷感染源。柯文哲表示,第二波網路登記,只要居住在台北市,年滿80歲或65歲原住民以上長者,均可採線上預約。柯文哲說,此次事先請醫院提供18至22日五天,可施打的人數以及時段,細分到每半小時,讓民眾在預約時登記的時間,可以更精確,9點到9點半報到的人,就不需要早上6點就來,「拜託民眾上網預約」。柯文哲也表示,台北市的熱區已消失,不過,散布在每個行政區還是有潛伏感染源,要從過去的「捕魚」變成「釣魚」,改採精準疫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也表示,北市曾有一段時間R0值趨近於一,儘管沒上升,但一直降不下去,市長要求聯醫找出更多防治方法,所以推出清零計畫的兩個重點,第一是熱區圍堵,第二是冷區殲滅。前天萬華區這1例確診者,竟透過精準疫調,帶出5位接觸者PCR陽性,讓市府可以很快將新的一群感染源重新匡列。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傳統疫調做法是當發現確診者,會由健康中心詢問接觸者去過哪?並匡列居家隔離對象,但有些接觸者可能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所以不會被匡列;甚至已被匡列的,14天居家隔離期間僅是每天打電話關懷。不過精準疫調,會將確診者接觸過被居家隔離者,或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沒被匡列者,都會進一步精準疫調。
-
2021-06-17 新聞.元氣新聞
我和索馬利蘭簽醫療合作協定 醫療團將常駐索國醫院
外交部今天表示,外交部長吳釗燮今天和索馬利蘭共和國外交暨國際合作部代理部長歐利班(Liban Yusuf Osman)以視訊方式共同簽署「中華民國(台灣)政府與索馬利蘭共和國政府醫療合作協定」,我國未來將派遣醫療團常駐索馬利蘭首府醫院提供服務。吳釗燮致詞時表示,醫療是台索雙邊合作的重點領域,兩國簽署醫療協定,將進一步推升兩國醫療領域合作的深度及廣度,未來我國將根據在海外執行人道醫療計畫的豐富經驗,研議派遣專業醫療團隊赴索馬利蘭,推動索國醫護人員能力建構計畫,盼能系統性提升索國整體醫療衛生能量,並實踐台灣對於促進世界衛生發展的承諾與責任。外交部表示,我國與索馬利蘭去年完成互設代表機構後,雙邊合作關係持續深化。台灣秉持互利互惠的精神,持續與索馬利蘭在公共衛生、資通訊、農業及教育等領域推動雙邊合作計畫,包括「孕產婦及嬰兒保健功能計畫」,以協助改善目前索國面臨的孕產婦及新生兒高死亡率問題;而此次簽署的兩國醫療合作協定,將與我國國合會婦幼計畫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外交部表示,除了政府間合作外,我國民間團體也積極參與對索馬利蘭的醫療援助行動,例如台灣路竹會曾遠赴索馬利蘭進行義診,嘉惠多達數千人次;彰化基督教醫院捐贈索國Edna Adan教學醫院二手醫療器材,以及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與美德醫療集團於疫情期間捐贈防疫物資等慈善援助均深受索馬利蘭朝野的肯定,我國政府與民間團體所展現的人道關懷深植於東非之角索馬利蘭人民的心中,為台索友好關係奠定穩固基礎。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布拉格市長促援台疫苗 外交部:與國際夥伴一同抗疫
捷克布拉格市長賀瑞普感念捷克為疫情所苦時,台灣相助,因此敦促捷克政府向台運送疫苗。外交部今天表示,台灣深信「德不孤、必有鄰」,全球疫情依然嚴峻,台灣將持續與國際夥伴合作,共同抗疫。賀瑞普(Zdenek Hrib)昨天透過推特表示,他對於有政治力阻礙台灣取得疫苗感到震驚,過去捷克為疫情所苦時,台灣出手協助,因此他敦促捷克政府向台灣運送疫苗。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下午說,賀瑞普展現捷克友人對台灣疫情的關懷與堅定友誼。外交部由衷感謝他的溫暖鼓舞,也已在推特轉推及表達感謝。歐江安指出,近來日本、美國相繼雪中送炭捐贈台灣疫苗,捷克布拉格市長等友人也紛紛表達鼓勵及相挺。對於國際間患難見真情的珍貴友誼,外交部謹代表台灣政府與人民感謝。台灣深信「德不孤、必有鄰」,面對全球疫情依然嚴峻,台灣會持續與國際夥伴團結合作,努力共同抗疫。
-
2021-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黃珊珊:精準疫調阻斷感染源 萬華1確診帶出5接觸PCR陽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台北市的熱區已消失,不過散布在每個行政區還是有潛伏感染源,要從過去的「捕魚」變成「釣魚」,改採精準疫調。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台北市的精準疫調就是針對有接觸、但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沒被匡列的對象,也進一步精準疫調篩檢,她舉萬華為例,昨天一例確診者有5位接觸者,接觸者僅3人居家隔離、2人沒有,但透過精準疫調篩檢,這5位篩檢都為陽性,讓市府提早阻斷感染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也表示,北市曾有一段時間R0值趨近於一,儘管沒上升,但一直降不下去,市長柯文哲要求聯醫找出更多防治方法,所以推出清零計畫的兩個重點,第一是熱區圍堵,第二是冷區殲滅。最近市府進到熱區殲滅感染源,昨天萬華區這1例確診者,竟透過精準疫調,帶出5位接觸者PCR陽性,讓市府可以很快將新的一群感染源重新匡列,甚至這一位原來的確診者感染原因不明,透過周密疫調、及科技的足跡搜尋,可以找出更多的可能感染源。黃珊珊說,傳統疫調做法是當發現確診者,會由健康中心詢問接觸者去過哪?並匡列居家隔離對象,但有些接觸者可能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所以不會被匡列;甚至已被匡列的,14天居家隔離期間僅是每天打電話關懷。不過台北市精準疫調的做法,是將台北市確診者接觸的兩種人,包括接觸過、被居家隔離者;另外,接觸過、但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沒被匡列者,都會進一步精準疫調。黃珊珊說,北市府針對這兩種對象逐一聯繫,也主動要求快篩,提早知道確診者的狀況。以萬華區這一例確診者,因精準疫調帶出5例確診的個案為例,北市府不需要等14天發病,再去匡列其他接觸者,可以第一時間匡列出第二圈接觸者,提早阻斷感染源。璩大成說,目前台北市的熱區邊緣防堵,及冷區精準疫調,兩部分初步都有獲得成果,萬華疫情也慢慢降溫,其他行政區,本周也有五個行政區零個案,希望維持這個戰果,若有回流現象,希望盡快撲滿。以精準疫調為例,昨天萬華區確診這一例的疫調篩平均篩檢陽性率約8%,相較目前大型機動篩檢站篩檢陽性率僅1%,精準疫調效果更好,後續北市防疫就是要將原因不明感染者、及群聚事件撲滅掉,這也是台北市的清零計畫。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彰化86歲老翁打AZ疫苗 隔天沒呼吸心跳送醫不治
彰化縣連續三天針對75歲以上電話預約長者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目前已完成該族群25%施打率,但有一名長者在施打完疫苗隔天在家沒有呼吸,送往醫院急救仍不治,彰化縣衛生局指出,已將相關資料送往中央,循藥害救濟管道審查。彰化縣府衛生局長葉彥伯說,一名86歲老翁前天由家人陪伴到關懷據點施打疫苗,當時沒有任何不適,昨天家屬下午回家發現他沒有心跳呼吸,最後經醫生判定死亡,該案例相關資料已送往中央,會尋藥害救濟通報,讓專家審查。由於老翁有糖尿病、高血壓和有慢性肝炎等疾病,是否和疫苗有關,必須由專家審核,葉彥伯說,最近施打疫苗的都是高齡長者,有些本來就有罹病和相關風險,但目前看起來疫苗在國外安全性高,希望長輩還是配合政府政策,接到通知就去施打,畢竟感染之後的重症死亡風險高,權衡之下仍應該打疫苗。
-
2021-06-1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糖尿病史27年病況控制佳 醫師公布胰島素3大進步、迷思
國內新冠肺炎死者中約有四成有糖尿病史,顯示病友積極控糖刻不容緩。今年恰逢控糖藥物「胰島素」問世100周年,三大糖尿病團體共同舉行線上記者會,邀請資深病友現身說法,並破解三大常見胰島素迷思,盼病友積極控糖、及早補充胰島素。糖尿病控糖藥物「胰島素」自1921年發現至今,已達100年歷史,讓糖尿病從無藥可醫到良好控制。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共同辦理胰島素100線上直播記者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指出,過去臨床上曾遇過患者,因聽信施打胰島素會截肢的錯誤觀念,在口服藥失效後,堅持拒絕施打胰島素,甚至選擇民間療法,企圖以少吃飯、吃芭樂等方式降低血糖,最後反惹足部病變,導致截肢。為避免民眾誤信錯誤觀念,阻礙糖尿病的病情控制,王治元分享,糖友常見的3大胰島素迷思包含「擔心胰島素成癮」、「害怕施打胰島素會失明」、「覺得施打胰島素很痛」。王治元說,胰島素屬於人體內既有賀爾蒙,因此不具成癮性;拖延治療導致血糖超標,才是造成失明主因;新型筆型胰島素的針頭設計細小,僅4至8毫米長,施打時幾乎沒有疼痛感。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分享診治過的糖友個案,現年72歲的洪傳岳是知名心臟科專家、內科及藥理學教授、前萬芳醫院院長,其在45歲確診糖尿病。蔡世澤說,當時兩人在同家醫院工作,經討論,決定先透過運動、飲食控制,但因執行不易,沒多久便改以口服降糖藥物控制,經數年藥物聯合治療及調整,皆獲良好控制。直到洪傳岳59歲出任萬芳醫院院長,因醫務繁重,血糖漸漸失控,身兼藥理學專家的他諮詢蔡世澤後,選擇加入胰島素治療的行列,獲得良好的血糖控制;卸下院長重擔後,利用體重控制、飲食調理、運動,減少胰島素使用劑量,也未再發生過低血糖,生活品質愈來愈好。為因應糖友的多元需求,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胰島素不斷從提煉方式、注射方式、劑型精進等是三大面向突破,對糖尿病治療尤有指標性意義。提煉方式部分,解決動物製劑造成的人體過敏問題。注射方式上,因筆型針劑的發明,提升方便性、降低疼痛感。速效、長效、混和等多元劑型的發展,更提供不同生活型態糖友們彈性使用的選擇。
-
2021-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2例打完AZ返家死亡 通報再增80歲翁接種隔日喪命
疫苗大規模接種開打第二日,昨日台中市傳出2起老人接種AZ疫苗後死亡,其中一例90歲蔡姓婦人昨晚10時不治,另一例為94歲林姓老翁今早被家人發現無生命跡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目前台中2例案件發生不久尚未通報,但目前有一例個案通報不良反應事件,為一名80歲男性於接種後第二日死亡,本身患有慢性病史,若有詳細資訊會在發布。莊人祥指出,該名已知的疫苗接種後疑似不良反應的個案,是一名80幾歲男性,本身有糖尿尿病高血壓冠心症,於今年1月曾因心肌梗塞住院,可自行走路。昨日他自行去社區關懷站接種疫苗,6月14日下午接種,直到隔日15日下午,發現個案無呼吸心跳。他表示,目前家屬有通知衛生所行政相驗,目前已經轉通知地檢署會進行司法相驗,預定今天法醫會到家司法相驗,若有告知家屬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另外對於台中傳出2例接種AZ後死亡案件尚未獲通報,如果接到會盡快報告。
-
2021-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指揮中心准了!檢察官、法醫相驗 列疫苗優先接種名單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重症死亡率偏高,疫情指揮中心依照風險等級,列出10類優先施打疫苗名單。經過法務部爭取,指揮中心今日同意,負責相驗遺體的外勤檢察官、書記官、法醫師等人員列入第二類人員,屬優先接種類別。法務部5月行文指揮中心,指負責相驗遺體的外勤檢察官等司法人員是第一線高風險人員,染疫機率高,盼能列入優先接種疫苗類別。檢察界不斷呼籲、投書及奔走,說明此重要性,指揮中心今日回函,同意把外勤相驗的檢察官、書記官、法醫師、檢驗員、辦理相驗事務的檢察事務官、外勤公務車司機等人,列入施打名單。法務部政次陳明堂說,目前列為第二類人員。第二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包含對象,「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要官員」、「衛生單位第一線防疫人員」、「港埠執行邊境管制之海關檢查、證照查驗、人員檢疫及動植物檢疫、安全檢查及航空保安等第一線工作人員」、「實際執行居家檢疫與居家隔離者關懷服務工作可能接觸前開對象之第一線人員(含警察、提送餐等服務之村里長或村里幹事、垃圾清運之環保人員、心理諮商及特殊狀況親訪等人員)」、「實際執行救災、救護人員(消防隊及民間救護車執行緊急救護技術之第一線人員)」、「第一線海巡、岸巡人員」、「實施空中救護勤務人員」及協助防疫工作之國軍人員。
-
2021-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公開好心肝插隊打疫苗名單? 陳時中:跟個資有關
好心肝診所遭爆料私自替民眾接種疫苗,有立委要求衛福部應將公開違規接種疫苗的名單,並且針對這些插隊的接種者開罰。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此表示,「公布名單跟個資有關」,將由相關部門處理,但不合規定或不合法都要開罰;司法單位已經介入調查,衛福部將清查並將資料交給檢調單位。而針對優先對象各地認定不同引發爭議,陳時中則重申,優先施打對象主要指防疫人員,在世界各國防疫指引都列於與醫護人員一樣優先,希望防疫工作保護民眾維持社會穩定。第二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包含對象為:「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要官員」、「衛生單位第一線防疫人員」、「CIQS第一線工作人員」、「實際執行居家檢疫與居家隔離者關懷服務工作可能接觸前開對象之第一線人員(含警察、提送餐等服務之村里長或村里幹事、垃圾清運之環保人員、心理諮商及特殊狀況親訪等人員)」、「實際執行救災、救護人員(指消防隊及民間救護車執行緊急救護技術之第一線人員)」、「第一線海巡、岸巡人員」、「實施空中救護勤務人員」及協助防疫工作之國軍人員。陳時中說,這些人員都已造冊,人數約16.2萬人。
-
2021-06-15 新聞.長期照護
批評長輩是防疫破口...老人受虐恐成「屋內事」
今天是「世界老人虐待警醒日」,台灣防暴聯盟指出,據衛福部統計,去年家暴通報案中,高達8千多件為「直系血姻親卑親屬虐待尊親屬」,意即晚輩對長輩施虐,若再加上獨立統計的老人保護案件通報,數量更不只8千多。聯盟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家庭成員衝突增加、社會充滿高壓惶恐氛圍,老人受虐事件極可能成為「屋內事」,成為防疫下被掩蓋的傷口,提醒民眾簡單3步驟,對家中及社區中的老人家多一點關心、少一點責怪。台灣防暴聯盟表示,老人虐待事件通常不只存在單一類型,根據警政人員2017年研究,有超過21.7%的案件存在著兩種以上的暴力形式,衛福部老人保護概況統計資料則將老人保護類型分為:疏忽、遺棄、身體虐待、精神虐待、財產侵占/搾取與無人撫養,其中,又以無人撫養作為最常見的受虐類型。由於近來疫情緊張,防暴聯盟指出,社會中充斥著批評老人為疫情破口、嘲笑老一輩不會使用掃描軟體等情事,不但加深世代隔閡,也加劇年齡歧視,這些累積已久的歧視,恐將進一步成為滋生暴力的溫床,因此呼籲民眾,歧視、對立往往來自於對彼此生活經驗的不理解,防疫期間,社會更需要的是少一些責怪、多一點關心。台灣防暴聯盟說,高齡社會加速到來,加上台灣傳統社會「法不入家門」陋習,導致受虐老人對外求助意願不高,或喪失向外求援的能力,因此聯盟從2018年陸續成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輔導培力團隊,藉由關懷訪視、電話問安挖掘社區中隱藏的老人虐待事件,相信唯有透過「改善公眾態度」,才能從最根本杜絕暴力的發生。為此,防暴聯盟分享3步驟,邀民眾在恐懼蔓延的社會氛圍中一起守護高齡長者,從自身對身旁長者的友善開始做起:第1步:多與家中長者談天。疫情期間,透過電話、視訊等方式,簡單3分鐘的問候,都是關心的開始。第2步:隨時問候與關心社區長者。即使減少外出,我們多一份關心、留意鄰居長輩動向,若有發覺任何警急情況,都可以是救援的第一線。第3步:認識家中附近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疫情結束後,請留意家中附近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並了解社區互助理念,鼓勵讓家中長者走出家門,放心讓長者在熟悉的環境中安老;疫情期間,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依舊持續提供電話問安等遠距服務,減少疫情與距離帶來的衝擊。
-
2021-06-15 養生.人生智慧
別勸臨終者「放下」!關懷師陳怡如向臨終病人學到的3件事
編按:安寧病房、癌症病房、安寧療護的體制下,關懷師的角色是陪伴臨終病人得到心靈的安適,也提供家屬哀傷撫慰。全人關懷師陳怡如與《50+》分享,人在生命末期時有哪些擔憂?而她從臨終病人們身上學到的生命最後一課,又是什麼?遲早有一天,我們不得不面對臨終和死亡的議題,人生最後的旅程又該如何圓滿?「如果生命只剩不到一年,你最想要做的事是什麼?」在一場關於靈性關懷的分享會,全人關懷師陳怡如在談笑之間和民眾談論死亡。現場有人舉手說要和吵架的家人和好,有人則想要一路玩到掛,陳怡如回答他們:「那不用等到最後一年,現在就可以去做啊!我們要隨時看到生命的終點,才不會有來不及的遺憾。」關懷師陪伴臨終病人安頓心靈 也關照家屬哀傷「關懷師」這名詞似乎很陌生,卻可能在每個人生命最後時刻出現。出沒安寧病房探訪臨終病人與家屬、或到社區協助病家的陳怡如,這樣形容關懷師:「我們有時像是病人的心靈導師,給予靈性上的撫慰與關心,但不會教病人應該怎麼做;有時則是一個求知慾旺盛的學生,渴望去認識、了解病人,讓病人教你生命是怎麼一回事?面對死亡有什麼樣的心情?有時只是個陪伴者,和臨終者併肩同行、互相扶持走完人生最後的一哩路。」喜歡與人建立深刻的關係,初出社會擔任護理師時,陳怡如選擇到安寧病房服務。「當時我常無法了解病人的真正需求。例如病人抱怨睡不好,請醫師開安眠藥後狀況還是一樣,後來才知道,病人是靈性的議題,因為隔壁病床一星期換了3個人,病人擔心不知什麼時候會輪到自己要被送走而感到不安。」想更全面理解、協助病人得到身心靈的安適,陳怡如遠赴英國念緩和醫療,回國後在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擔任全人關懷師,除了醫院,她也走入社區幫助重症病人的靈性關懷和家屬的哀傷撫慰。碰觸死亡議題,這份工作應該很高壓吧?陳怡如卻笑說不會,「因為臨終病人的情緒和內心很真實,他們沒有力氣與時間戴上面具客套與偽裝,讓我得以看見並學習到每個人獨特的樣貌與生命故事。」別勸臨終者「放下」 讓他來教你生命最後一課臨終病人不只是要面對死亡這個大難題,還有更多複雜的靈性需求,需要透過關懷師的協助,重新找到生命最後的安適。像是臨終者常會面對「心事無人知」的孤單感,心中常吶喊:「為什麼生病的人是我?」或者面對家屬的關心反而暴怒:「你又不是我,怎麼可能懂我的感受!」這些都是因為人生意義、價值觀和希望因為面臨死亡,受到劇烈的動搖的情緒反應。然而,家屬或親友常勸病人說「要放下」,但聽在臨終者的耳裡反而更沉重、更生氣,「跟病人說要加油或是要放下,其實不太能同理他的心情,或間接表達了彷彿他的『放不下』和『罣礙』都是不對的。」不妨直接表示:「其實我不懂,但我很想了解……」讓他來教你生命的最後一課。身為關懷師,陳怡如會像個偵探一樣抽絲剝繭,面對病人放不下的執著,她會試著去找到原因,例如:「放不下孩子,是擔心經濟問題?還是煩惱孩子結婚時,沒有人可以牽著他的手走進禮堂?又或是希望孩子悲傷難過時,有一個母性的角色可以陪伴他?」釐清後,再進一步協助病人處理懸在心上的『放不下』。重新找到意義感 你的存在本來就值得青睞除了不被理解的孤單,臨終病人也容易覺得自己沒有用、拖累家人,或認為現在就只是在等死。如何去幫助他們找到意義感也很重要。陳怡如提及曾照顧的一位主婦,生病後無法再操持家務,先生則是工作、家庭和醫院三頭燒,小孩下課後又要到醫院照顧她,便自認是家裡的累贅。陳怡如沒有直接跟這位母親說她的重要性,要她往好處想;反而讓女兒了解媽媽的沮喪後,協助女兒回饋給生病的母親:女兒說自己其實很喜歡來醫院陪媽媽,很珍惜這樣的時光,因為以前在家時媽媽都忙著家務,現在可以坐在床邊聊天談心,好像回到小時候說床邊故事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母親的角色不見得是要為家庭做些什麼,母親的臨在是更重要的。孩子現在更珍惜和母親一起分享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時光,病人也重新找回生命存在的價值。」生命末期不是等待 試著找出當下的希望有時遇到久病纏身或癌症轉移復發,病人可能會失去活下去的動力而陷入絕望。關懷師就像是陪伴者,在他覺得受夠了、走不下去的時候,陪在他身邊,讓他看到生命的豐碩,與死亡前的一絲曙光。像是探詢病人有沒有什麼事是原本期待痊癒後想做的?有哪些過去一直想做還沒做的事?「有的人可能一輩子就是工作賺錢,這時反而是最好的時機,幫助他重新探索生命的意義,或藉由生命回顧來肯定自我價值,找出當下的希望。」像陳怡如關懷的病友Q-May直腸癌轉移到肝、骨頭,在意識到生命有限下,她列出每一年想做的事情,「她5年內完成的心願,比別人20、30年做的事還要多!」家人如何開口談死?一起痛哭面對,比分別哭泣好怎麼開口談死亡,也是病人與家屬經常遇到的課題。「家人明知道病人狀況不好,但就是無法對病人說出口;病人看到家人不提,也不知從何開口,只好雙方都故作堅強又假裝沒事。但避免談論死亡,就沒有機會可以好好告別。」陳怡如認為,寧可抱在一起痛哭,總比各自在病房內外哭泣好。不過直接談,還是要有技巧。「談論死亡,不是愉快的經驗,但可把它變成較輕鬆的生活對話。」她舉例,多數老人家不喜歡談死亡,不妨聊聊彼此喜歡唱什麼歌,有沒有哪首歌是和另一半以前常會一起唱的,或是想要唱給對方聽的,要不要選幾首歌,離開時在告別式可以播放?又或是跟病人聊聊自己參加過很感人的告別式,裡面有哪些巧思和設計等等,讓談論死亡溫馨又不彆扭。一個人臨終 有賴其他人給予陪伴與尊嚴無論已婚未婚、有無子嗣,任何人都可能面臨「一個人死去」的情境。一個人臨終,關懷師如何維持他們心的安適?陳怡如曾照顧過一位奶奶,先生已過世十幾年了也沒有小孩,原本是個性獨立堅強的女強人,因為罹癌失智有時會變得很依賴和撒嬌,「當生命快到終點時,奶奶也顯得更加恐慌不安、需要人陪,常緊緊握著我的手不放。」「獨身的人因為沒有期待家人陪伴,所以你給予的所有關心與陪伴,對他都是一份天降的驚喜和禮物,會很珍惜和感激。」陳怡如也表示,獨身的人因為長期靠自己,會較有主見,如何維持他們的尊嚴,和讓他們盡可能掌控自己生命、醫療的主導權等,也很重要。「就像平時很可愛的奶奶,遇到換藥和洗澡時就會像變了人似地極力反抗,甚至會咬人。這時不能硬碰硬,換個方式用奶奶最喜歡的布丁、果凍哄她讓她轉移注意力,再一邊換藥,也能為她保留尊嚴。」從死亡看見生命的意義!向臨終病人學到的3件事陳怡如常認為,病人是她的鏡子,讓她看見自己的不足。「我也會有刻板印象啊,像以前認為高知識份子就一定有很多龜毛的醫療要求,或是有錢人就會頤指氣使,但每個人的個性都必須深入理解,千萬不要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去評斷一個人的好壞。」把自己當成學生,從臨終病人身上學到生命的意義,也讓她更加認識自己。她學到第一件事就是名利都是虛幻,只有關係才是真實的。她回憶,當護理師時有次上大夜班,有位曾是大老闆的男病人請她協助上廁所,「當我幫他擦屁股時,他沮喪哭訴,自己有權有勢,孩子不是教授、就是醫生,可是當他需要有人幫忙時,還要麻煩一位不認識的女孩,讓他覺得很丟臉、很孤單無助。」相反的,陳怡如也照顧過一位主婦老奶奶,病榻前總是有兒孫陪伴,女兒還休假半年從國外飛回台灣陪她。「情感的連結,是錢跟權力都買不來的。讓我很年輕時就知道要放下無謂的追求,把重要的關係放在第一位。」第二件學到事是:道愛、道謝、道歉、道別都要及時。台灣人平均壽命80.9歲,很多人會覺得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活,陳怡如卻說,千萬不要這麼想!「在安寧病房有愈來愈多是40、50歲、甚至30幾歲的人,疾病和意外何時會來不知道,所以想過什麼生活、做什麼事不要等,要隨時有離開的準備。」她自己每隔一段時間也會自我反省:「如果我現在就走了,我會有什麼遺憾?如果還有,就趕快去做。」「先生都說我是卡片王,因為我常寫卡片給想要感謝的人。有病人離開了,我也會寫一篇與他有關的文章,或是寫一首詩作為紀念。有時和很熟的閨蜜說謝謝,還會被嫌棄:『幹嘛那麼見外!』,我就會笑說:『拜託!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都要及時。』」最後一件事是,死亡讓她看見生命的豐盛。總是點亮他人生命的火光,陪伴尋找生命的意義,向來樂觀的陳怡如前年也經歷過低潮。「一個多月內走了4個病人,因為交流很深,就像朋友一樣,那時就覺得快撐不住了,一直質問上蒼:『為何生命的本質那麼痛苦』,那段時間過得非常沒有生命力,工作完回到家就好像回到自己的棺材裡面躺著,一動也不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陳怡如接納了自己也會有陰暗面,「我體悟到人其實不用像太陽一直發光,反而要像月亮,接受自己也是有陰晴圓缺,這才自然、也才像是生命,有四季更替,有開始、有結束。因為有生命各個階段不同的模樣與故事,才能成就生命的豐盛。」在接觸臨終病人的經驗,讓她看見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我很感謝我所照顧過、陪伴過的每一位病人和家屬,因為他們用生命教導了我要如何活。」或許所謂圓滿,就是不管何時告別,都能沒有遺憾地揮手轉身吧。原文:臨終者教我生命最重要的事!關懷師陳怡如:意外隨時會來,想做什麼不要等
-
2021-06-1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專家:染疫者比一般受害者更弱勢
【記者林敬家、黃寅、簡慧珍/連線報導】學者針對新冠肺炎中國大陸確診者恢復追蹤研究發現,許多人回到社區後在公共場合被嫌棄,被迫改名、搬家、換工作,重演過去SARS時期演變的局面;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說,外界對確診者的「汙名化」,反射出恐懼與擔憂,這是社會另類隱形壓力,政府和民間都要覺察並因應。王智弘說,同樣是受害者,太魯閣號事故傷亡者能得到支持與同情,傳染病感染者同樣受害,不但得不到關懷,還被歧視,比一般受害者更弱勢。且社會汙名化影響時間可長可短,怕得是感染者出院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演變成生理上傷害,對生命價值產生負面懷疑,某些情境、創傷不斷再現,影響到正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建議確診者不要一個人獨處,要有情 感連結,政府與民間都應提供關注與協助。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黃丰姿指出,歧視行為往往把害怕投射到他人,批評、孤立、仇視與貼標籤行為,成為「變相加害人」;比如稱呼「葡萄家族」雖能說明傳播鏈,但有標籤化負面效應,政府雖都以案號代表確診者,仍應避免透露個人的就醫資訊。朝陽科大學生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洪凱婷說,疫情期間大家應多一些同理心,沒有人願意染疫,要避免自我焦慮導致失控與過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