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余英時是少數對當代政治有高度興趣的史學家。一九八○年起,他在台灣發表多篇政論文章;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籌款四萬美元於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支持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被中共官方列入黑名單。然而余英時關心的其實是「民主」與「人權」,他認為孔子時代中國創造出的「道」的觀念,便包含西方思想中的「民主」與「人權」,「一旦中國文化回到『道』的主流,中西文化相對的一系列問題也將隨之終結。」
余英時所學橫貫古今,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深入研究中國思想、政治與文化史,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皆扮演開創性角色。但他也是具社會關懷、維護自由民主價值的公眾知識分子,終身捍衛自由民主價值,標舉反共。
他自稱對政治僅只「遙遠的興趣」,但過去時常發文評論時政,除早年支持中國民主化運動,也曾聲援台灣黨外人士和太陽花學運,並曾發言支持香港占中、反送中運動。
余英時多次來台,他曾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認為台灣是保留中國文化最好的地方之一,卻不必以「維持中國正統文化」自居、也不須因怕失去中國正統文化地位而憂心,「文化是日積月累、一點一滴形成的,不是一個人或政治力量可以維持或消滅。」他更直言:「繁簡字沒有對錯、文化也沒有正統問題。」
台灣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出現「去中國化」的口號。余英時受訪時曾對此說,建議政治人物不要在政治領域中談文化,讓它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自由滋長創造。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