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長庚醫院
共找到
1273
筆 文章
-
-
2021-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開打 急診醫護意願最高
我國昨天開打AZ疫苗,一整天共有五十八家醫院醫護人員施打疫苗,台大、新光、亞東、雙和、和信等醫院均由院長率先捲袖,成為院內首打者,鼓勵同仁施打。由於疫苗開封後須於六小時內施打完畢,一瓶可供十人接種,不少護理師在開瓶後,立刻按下計時器,成為施打首日的奇特場景。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該院共有一千七百多名醫護人員願意施打AZ疫苗,現已配送一千五百劑疫苗,在擴充接種點後,預計在兩周內完成第一批院內醫事人員接種,五月十七日開始施打第二劑。新光醫院長期深耕帛琉醫療發展,院長侯勝茂表示,每年都會派駐人力至當地提供醫療協助,四月一日起「旅遊泡泡」啟動,前往帛琉診療的醫護人員也在優先施打AZ疫苗名單中。「有打是比沒有打更好。」高雄長庚副院長龔嘉德說,國外臨床統計並未發現AZ疫苗有顯著問題,醫院鼓勵醫護人員施打;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強調,國外血栓案例數據分析比率極低,均小於背景值,無須恐懼,希望醫護人員踴躍接種,「打疫苗不只保護自己,也保護病人。」前總統陳水扁的醫療團隊召集人、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陳順勝昨天也完成接種。他說,「去打一打啦,沒去打有夠笨」,北歐國家停打AZ疫苗是要調查批號製程是否出問題,不是疫苗本身有問題,醫護施打率偏低,中央應多釋疑。觀察各醫院接種狀況,以急診醫師及護理人員接種意願最高。卅歲的台大醫院急診部張姓護理師表示,執行檢傷分類時,經常接觸疑似病人,即使做好防護措施,但還是怕怕的,因此,急診同事接種意願相當高,不會特別選廠牌,只要有疫苗,就願意打。北榮照護確診者專責病房蘇姓護理長表示,照顧病患時的擔心,遠遠大於接種疫苗的疑慮,故她願意第一波施打疫苗,施打後並未出現任何不適。由於國外傳出多起AZ疫苗接種後疑似引發血栓的嚴重個案,各醫院在接種首日格外謹慎,均設置休息區,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昨早七時五十分帶頭施打,接種後,依照指揮中心建議,坐在椅子上,休息卅分鐘,無任何不適,才離開急診區。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林口長庚AZ疫苗開打 感染科醫師:好處遠大於副作用
國內新冠肺炎疫苗今天開打,林口長庚醫院分到1500劑,今天上午9時安排有意願施打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接種,為了因應安全,院方還特別規劃單一動線的施打專區,由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率先接種。院長程文俊表示,雖然AZ疫苗嚴重過敏反應發生機率極低,但醫院仍不能大意,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施打前,專業醫師會評估接種者的過去病史、過敏史和相關症狀,施打後,也有休息區讓接種者暫歇,照護人員確定有無不適反應。感染科醫師謝顯森站在防疫第一線,曾接觸過新冠肺炎患者,未來也還有再接觸的可能,因此疫苗一開始施打,即到專區報到,「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謝顯森也說,經過許多客觀數據評估,個人認為「施打疫苗的好處遠大於副作用的影響」,據個人了解,同事間施打的意願也蠻高。院方表示,在研發疫苗方面,醫院與長庚大學共同研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檢測試劑」率先拿到台灣食藥署認證,未來醫院將以研究計畫方式,應用此技術進行員工施打疫苗後抗體持續狀態,將有助於疫苗使用的推廣和發展。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國最早施打AZ新冠疫苗! 蘇貞昌明天7時40分帶頭施打
明天國內AZ新冠肺炎疫苗開始接種,第一波為醫護人員,由於國人對AZ疫苗有所疑慮,行政院長蘇貞昌將於明天上午7時40分赴台大醫院施打疫苗,帶頭接種。此外,北榮明天上午8時30分開始接種,林口長庚醫院明天上午9時正式施打新冠疫苗。新光醫院明天上午10時將由院長、副院長等10名醫護人員帶頭接種。原本新北市亞東醫院發布採通指明天上午8時施打,是「全台第一針」,由院長林芳郁、副院長邱冠明等人說明疫苗施打流程,新北市長侯友宜將親自到場見證。不過,現在確定全台最早施打者是蘇貞昌。
-
2021-03-21 癌症.飲食與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治療不中斷 關鍵在營養
影響癌症治療結果,甚至造成存活率下降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研究認為,治療期間若營養愈差、副作用就愈大,副作用大就容易被迫中斷治療。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指出,營養失衡是治療中斷的主因之一,發炎、副作用、營養不良造成病情的惡性循環。早在2017年,歐洲靜脈腸道暨營養協會(ESPENZ)就認為,腫瘤與發炎、營養不良與治療效果息息相關。癌症本身就是失控的發炎反應,因此在治療期間是否能控制發炎情形,會影響治療成果,而副作用的發生就是一種發炎反應,營養愈差、副作用愈嚴重,預後愈差。療程中能維持體重者,存活率大大提升。體力變差、食欲不佳、體重下降,是化療期間最易發生的三大副作用,甚至影響病人存活率。有調查顯示,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維持體重者其存活是體重下降者的1.26倍;大腸癌則達到2倍之多,可見維持體重是治療能否繼續的重要關鍵。吳益銘解釋,很多患者都因為體重降低、白血球下降無法完成治療,一旦無法繼續治療,病人產生焦慮,就更吃不下、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通常得進行二到三周的營養治療,待體重回升後才能繼續治療。確診就進行營養諮詢、追蹤,可減少副作用。在臨床上,吳益銘也發現,病人一開始確診就進行營養諮詢,定期營養門診追蹤,治療副作用就會減少,較不會發生治療中斷的情形。但很多患者都是出現食欲不振或體重減輕等才進行營養諮詢,就會錯失營養補充的最佳時機。吳益銘舉例,多年來長庚醫院針對頭頸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有三次的免費營養門診諮詢,這不只讓患者的營養觀念變好,更不會吃錯食物無助病情。營養補充得依不同治療階段而定,例如放射治療時若補充抗氧化高的維他命A、C、E、硒等,會與治療相衝突。癌症營養並非只是每天喝精力湯、蔬果汁、吃膠囊、喝各種營養精等。在癌症確診後或手術前,最好與營養師討論如何補充營養,建立正確癌症營養原則。食欲不佳需補充特殊營養補充品者,吳益銘建議,補充原則就是高熱量、高蛋白質、適量醣及EPA輕脂配方,較能促進食欲與降低發炎指數。給癌友的一句話:遇到它就面對它,保持好體力完成治療。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子宮頸癌/2021癌症論壇:HPV疫苗 保護男女下生殖道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是醫學史上重要發明,可降低HPV感染率,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由於HPV也會感染男女性的下生殖道,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疫苗能減少生殖器疣(菜花)發生,對陰莖癌、肛門癌及其癌前病變預期有降低發生的可能;因此,疫苗政策需要性別中性,男女都施打才能互相保護。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100%相關。HPV目前已知有40個型別會感染男女性的下生殖道。賴瓊慧指出,目前已知有多個癌症與HPV相關,子宮頸癌是100%有關,陰道癌78%、外陰癌50%,與男性較有關的肛門癌88%、口咽癌則是70%。HPV疫苗2001年在全球發表,已有相當多研究發表,美國、澳洲與丹麥進行的研究分析,接種HPV疫苗後,除了HPV感染盛行率、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與生殖器疣的發生率都下降。澳洲是第一個施打四價疫苗的國家,從2007年開始針對女性施打,在男性無公費接種的狀況,仍因群聚保護效果看到菜花發生率明顯下降。到2011年時,小於21歲的族群,菜花發生率大幅下降九成。澳洲從2013年起也將男性列入施打對象。WHO已宣誓在2030年要消除子宮頸癌,發生率要降低至10萬分之4,目前2017年台灣的癌登資料子宮頸癌發生率是10萬分之7.9。男女皆施打疫苗,保護才能更全面。賴瓊慧認為,要消除子宮頸癌就需提早找出癌症病人,台灣抺片檢查做得不錯,六年內有做的比率達67%,但仍有人不願篩檢。台大曾調查新診斷個案有44%一生未做過抹片,尤其長輩認為已無性行為不需要篩檢,但HPV感染後病毒不會自動消除,仍有機會變癌症。目前國健署與國內12家醫院合作,進行抹片及HPV檢測,預計至少篩檢6,000名婦女,希望更積極的找到早期患者。在國家整體政策上,國健署提供國一女生施打疫苗。賴瓊慧則建議,需要多年齡世代的政策,補打16-18歲女孩,鼓勵19-25歲女性自費施打及產後HPV疫苗接種;將HPV納入子宮頸癌篩檢系統,利用自我採樣增加篩檢覆蓋率;至於男性施打疫苗,需透過更多衛教管道與各界溝通,建立性別中性的疫苗施打。給癌友的一句話:醫學隨時有新突破,一定要把病情穩住,才有嘗試新治療的機會。
-
2021-03-21 癌症.卵巢.子宮
2021癌症論壇/卵巢癌易復發 精準醫療助延緩
癌症治療中,復發是許多病患最擔憂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延緩疾病復發成為治療的一大課題。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在卵巢癌治療上,已可利用基因檢測找出異常基因,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維持戰果」,大幅延後疾病復發的時間,延長存活期。一線治療後,逾70%卵巢癌患者一年半內復發。以癌症五年存活率來看,表現愈差的癌症代表惡性度愈高,存在更高復發機率,包括胰臟癌、卵巢癌等。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說,卵巢癌是婦科癌症中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小於50%,被稱為「最棘手的婦癌」,逾70%的病患經一線治療後,會在一年半內復發,一旦復發就會一再復發,且距離下次復發的時間會逐漸縮短,最後產生抗藥性。不過,近年卵巢癌治療上已有重大突破,帶來曙光。基因檢測找出突變者,標靶藥物延緩復發。卵巢癌病患在完成標準的手術輔以化學治療後,在延緩疾病復發的「維持治療」上,突破過去僅以化學治療或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維持治療法,現今採取基因檢測,找出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患,並使用PARP抑制劑的替代性維持療法成為主流趨勢。PARP抑制劑屬於標靶藥物,以抑制癌細胞的DNA修復路徑延緩疾病復發,經研究顯示,晚期卵巢癌病患經基因檢測,帶有BRCA基因突變且對含鉑類化學治療具有良好反應者,在服用藥物達兩年後並追蹤41個月,發現病患復發與死亡的機率大幅降低70%。據統計,國內女性每千人中就有一至兩名具有BRCA基因突變,且BRCA1與BRCA2基因突變皆與卵巢癌有關。其中帶有BRCA1基因突變者,終其一生有44%的機率;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則有17%的機率罹患卵巢癌。提醒病患確診後及早進行基因檢測等相關檢驗,如果有問題應求助婦癌專科醫師,擬定治療對策。●小辭典● 維持治療為延緩復發,卵巢癌經一線或復發治療後採取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三類,分別為介入性維持療法、繼續性維持療法,及替代性維持療法。給癌友的一句話:癌症雖可怕,好好配合治療,有望改善現況,愈來愈好。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國衛院長梁賡義:結合數據與用藥 癌症精準醫療啟航
今年,我國國家級的「癌症精準醫療」正式啟航,癌症治療即將躍進,政府展現極為重視的決心,衛福部責成國家衛生研究院,並結合科技部、經濟部,五年將投入7.5億元,全力投入癌症基因變異檢測,結合健康大數據,還有精準用藥的研發,發展癌症精準醫療產業價值鏈,以達到照顧癌友、提供癌症患者最佳治療決策的目標。「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以「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為題發表演說。建構基因數據,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在癌症精準治療部分,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是一大工程,梁賡義指出,透過約400個基因大模組的次世代基因檢測工具,提供癌症病患進行檢測,看看是否有基因突變、融合,如果有基因變異,分別使用健保給付與非健保給付的標靶、免疫藥物,確認或排除該藥物,對於該基因變異的病患是否有效,這將是一個「量身訂作」、「以病人為中心」的計畫。對於有機會參與計畫的病患而言,不僅可以獲得基因檢測與標靶、免疫藥物的治療機會。這些基因資訊的原始資料,也可以整理成醫療大數據,打造獨屬於台灣的癌症資料庫,進行再確認及再分析,通盤了解國人特色基因變異,進而建立本土的癌症治療指引、健保給付參考,以及作為未來研發新藥的基礎。與七大醫學中心合作,延攬近萬名癌症病患。癌症病患要如何參加研究計畫呢?國衛院將透過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跨醫院、跨中心的合作,包括國內七大醫學中心,組成大聯盟,共同延攬收治近萬名的癌症病患。梁賡義指出,這樣大規模的計畫,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見。國衛院作為國家最高的智庫單位,梁賡義說,癌症精準醫療對於健保給付也將有所幫助。基因檢測可以協助病患找到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選擇較有經濟效益的治療策略,也排除掉無效的治療,讓病患與健保達到雙贏。在產業提升的部分,事實上,從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癌症登月計畫」,加速癌症精準治療的研發進展,全世界正在進行精準醫療競賽,台灣如何後發先至?梁賡義說,台灣擁有眾多優勢,包括良好的醫療體系、健保大數據,以及長達41年的癌症登記檔,ICT產業、5G的建置,豐沛的能量將帶給生技產業一條全新的道路,這些軟硬實力,都是他國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只治療癌症,還要達到預防疾病、全民健康目標。梁賡義強調,精準醫療的最終目的,在於提升國人的健康。除了癌症治療,精準醫療的目的在於促進精準健康,配合「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從數據和分析來產生學習,將這些知識反饋給民眾,改變行為和改造組織,去達到實踐健康生活的目標,達到預測、預防疾病的功能。學習型健康照護體系已經落實在具體計畫上,例如肥胖是慢性病也是致癌風險因子,不僅跟生活習慣,也與基因有關,國衛院結合基隆長庚、宏碁公司推動「國人整合性肥胖症及其衍生疾病資料庫智慧預測系統」。基隆長庚醫院長年投入基隆地區及鄰近的萬里、瑞芳、貢寮等區蒐集人口健康資料,加上宏碁的人工智慧運算,系統性的分析基因、蛋白質等變化指標依據,讓醫師可預測患者未來的可能疾病。對醫師第一線的介入治療不僅有參考價值,也能提升社區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國家級精準醫療計畫3方向1. 針對台灣重要癌症,提出基因檢測相關計畫。2. 開發基因變異(突變)標靶用藥新適應症之臨床試驗。3. 建立實證世界證據的研究案例,並在計畫中提出產官學研合作之發展途徑。給癌友的一句話:精準結合智慧,客製你的健康。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疫苗會在效期內打完
國內新冠疫苗即將於明天開打,指揮中心確定由行政院長蘇貞昌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帶頭,選定北部某醫學中心接種。疫苗開打在即,但首波AZ疫苗有效期限僅到六月十五日,引發各界質疑,指揮中心承諾,疫苗是珍貴資源,一定用在刀口上,效期內使用完畢。陳時中昨表示,疫苗效期多數是半年,因需花時間逐批檢驗、運送,台灣買的疫苗效期沒有比較短,也會在效期內打完。至於施打時間,陳時中說,經專家分析與建議,三月廿二日施打,「這批疫苗不會用到延期」。過去公費流感疫苗開打首日,衛福部疾管署皆盛大舉行記者會,邀請名人接種拚信心。由於新冠疫苗接種必須在醫院,無法比照過往於疾管署大禮堂接種,指揮中心僅表示,今天將公布施打細節,一切仍在規畫中。但據了解,蘇貞昌和陳時中接種疫苗的歷史性一刻,初步計畫不開放媒體入場記錄。我目前取得AZ疫苗的有效日期只到六月十五日,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指出,新冠疫苗研發時間短,安定性試驗數據不夠,有效期限無法訂太長,但隨疫苗使用一段時間,藥廠可提供更新資料延長效期。據了解,目前莫德納疫苗、「輝瑞/BNT」的效期也是六個月,嬌生疫苗則是三個月。預防接種專家小組規定,AZ疫苗第一劑和第二劑間隔需八周以上,若三月廿二日開打第一劑,最快五月中下旬可打二劑。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都認為,應可在疫苗效期內接種。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說,新冠疫苗有效期本較短,再加上疫苗生產後,檢驗、運送、分配需耗費一段時間,「剩下三個月不意外」。他建議,若無法在有效期限內打到第二劑,建議提前先開放下一順位接種對象施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我疫苗效期未比其他國家短,加拿大與我同於本月三日取得卅萬劑AZ疫苗,該批疫苗效期僅一個月,菲律賓隔日拿到五十多萬劑疫苗,效期為五月廿一日。目前開放第一、第二優先醫事人員接種,開打後將滾動式修正;若醫事人員意願不高,是否開放自費,羅一鈞認為,言之過早。昨天新增一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案一○○六為印尼籍廿多歲男性漁工,三月五日來台工作,昨天確診。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拿到「即期品」AZ疫苗?食藥署:新疫苗期限可望展延
我首批AZ疫苗,有效日期只到今年6月15日,由於有效期限剩不到3個月,醫院多是貨到才知此事,認為首批疫苗數量不多,可在期限內接種完畢,但外界仍憂無法如期完成接種,衛福部食藥署今表示,隨新疫苗上市時間一久,藥廠可能提供新安定性資料,有效期限是具展延性。據我國預防接種專家小組規定,AZ疫苗第一劑和第二劑間隔需八周以上,3月22日開打第一劑,5月中下旬可施打二劑,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都說,可在效期內接種完畢。邱政洵說,如果無法在有效期限打到第二劑,也可以統統開放第一劑接種。洪子仁也說,新光醫院有疫苗接種專案小組,施打計畫都會滾動式調整,目前該院一周可施打100人,一個月可接種400人,屆時會評估疾管署公布下一批疫苗到貨日,若來不及拿到第二劑,就會將剩下200劑供已接種第一劑者,就不將600劑都開放給醫護接種第一劑。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說,昨專家會議並未沒有討論此事,新冠疫苗有效期本就比較短,再加上疫苗生產完成後,檢驗、運送、分配會需要一段時間,「剩下三個月不意外」。李秉穎說,若發現11.7萬劑AZ疫苗可能無法在有效期限內接種,也可提前先開放給醫院內第二風險者或第二接種順位,先完成第一劑接種,畢竟目前科學資料顯示,AZ疫苗兩劑間隔久一點效果更好。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說,因為新藥上市時,只能證明藥品出廠短時間藥效和不純物濃度都在一定範圍內,僅能提供短暫安定性數據,有效期限只能先訂短一點,但隨藥品上市一段時間,藥廠可能提供新的資料,可望延長到2年或更久。由於新冠肺炎研發時間很短,安定性試驗數據還不夠,吳明美說,因此新冠肺炎有效期限無法訂太長,但可能隨新的數據出爐再做展延,也有一些新冠疫苗乾脆不印上有謝日期,如莫德納、嬌生疫苗,而是附上QR Code,就可隨時更新有效期限。
-
2021-03-20 醫聲.院長講堂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以醫院為家,行醫生涯捐款上億 獨創杜式刀法造福「極重症」病患
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行醫生涯捐款上億元,每年只有除夕夜回家睡覺,自認手下從沒失敗手術,諸多行醫事蹟讓他暴紅。他天天睡在不到三坪大的休息室,過著以醫院為家的忙碌生活。杜元坤是外科醫師,專攻骨科,在長庚醫院體系歷練長達20年,在擔任外科部長時,他接受義联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挖角,轉戰新成立的義大醫院開疆闢土。中北部病患南下找他看病義大醫院成立於2004年,杜元坤參與醫院的籌備工作。在他建議下,開刀房、加護病房設在3樓,心臟外科、神經外科、骨科需要急救的距離最近,並依據科別屬性規畫病房樓層,方便住院病患活動與家屬探望,推展「迅速、有效、安全」三大理念。以前南部有許多臂神經受傷或骨髓炎病患北上求醫,基於照顧南台灣病患的需求,南下到義大醫院服務,讓他有自由發揮空間,「現在情勢逆轉,許多中北部病患專程南下找我看病。」位處高雄燕巢的義大醫院算是高雄市的「鄉下地方」,為何值得病患大老遠跑來?由於杜元坤獨創的「杜式刀法」聞名遐邇,為醫院建立了知名度,尤其收治「極重症」病患,經口耳相傳,很快建立口碑。「義大醫院是個斜槓的醫療團隊」,杜元坤表示,義大鼓勵科別之間良性競爭,沒有界線,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坐大」,每一科都可以去開別人的刀,譬如神經外科與骨科都能動頸椎手術,但前提是能相互學習,才可以藉由競爭提升醫療水平。長庚栽培 在義大開枝散葉「醫院不僅要贏得病人尊敬 ,也要贏得同業尊重。」長庚醫院前院長張昭雄這席話帶給杜元坤很大影響,過去張昭雄帶領長庚轉型成功,主張院內醫師追求服務量與品質時,也要兼顧學術發展。十幾年來,他完成300多篇論文,數量是長庚時期的4倍之多,幹細胞研究更是獨步全球。長庚體系灌溉栽培他,義大則是他開枝散葉之地。將在屏東設綜合醫療園區義大醫院每年有15%至17%病患來自屏東縣,跨區就醫情況普遍。杜元坤認為,慢性病或急性病應該留在當地就醫,病人不宜為看病長途奔波,因此義大醫療體系南拓版圖,2024年底將在屏東成立包含醫院、護理之家及產後護理之家的綜合性醫療園區,床數規模是千床左右。杜元坤小檔案現職:義大醫院院長學歷:成大醫學工程博士、美國梅育氏醫學中心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亞洲太平洋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際外傷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專長:外科手術杜氏刀法專利、神經叢及顯微手術、脊椎及骨外科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進步,不可能變成可能,病患不要放棄任何希望,也要敞開心胸配合醫囑。
-
2021-03-19 科別.呼吸胸腔
吃什麼能減低空汙對身體傷害?胸腔科醫師:沒有!唯有這件事
人可以一天不吃東西,卻沒辦法一刻不呼吸,但最近空氣品質頻繁拉警報,面對這個無所不在的「恐怖份子」有何對策?醫師認為,對抗空汙,必須正視空汙結構,避免成為空汙製造者,建議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目前沒有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對身體的衝擊,唯有「多喝水」,可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體內。 空汙不完全等於肺癌 只能說是危險因子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指出,肺癌連續10年位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不抽菸、沒有家族史的肺癌患者逐年增加,北醫於2019年發表研究,指國內南部肺癌患者大幅增加,疑與空汙有關。但至目前為止,醫界尚未發現空汙影響肺癌的確切病理機轉,「只能說是危險因子,要從危險到風險,兩者還沒有直接關連。」林孟志說。那麼,空汙何以提高肺癌的發生率?林孟志表示,各種空氣汙染源中,最直接影響肺部的就是PM2.5,顆粒大小只有毛髮的1/30,因為最快、最容易進入呼吸道,容易引起發炎反應。不只是肺癌,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甚至肺纖維化等,都可能因PM2.5濃度增加,增加罹病率或急性惡化。由林孟志擔任理事長的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去年針對「空氣汙染與肺部健康」出版長達64頁的照護手冊,裡面提及,2002年針對一百多萬個不抽菸的志願者追蹤16年以上,發現每增加10單位的PM2.5濃度,會增加8%的肺癌相關死亡率,隨時間增加,比率還會上升。該手冊編輯團隊之一的台中榮總胸腔內科醫師暨呼吸加護中心主任傅彬貴說明,空氣中的PM2.5拉高了肺癌發生危險,但從暴露到罹患肺癌,通常不是一天兩天,「起碼是十年以上」,以這樣的時間長度來看預防甚至解決空汙,其實相當從容。減少空汙 從自身做起傅彬貴認為,首先要正視空汙結構,就像打敗敵人要先摸清底細,台灣空汙來源只有三分之一來自境外,三分之二仍為島內,包括汽機車、地下工廠排放、火力發電廠都是主要汙染源,其中,影響肺癌的PM2.5主要來源是汽機車廢氣排放。許多民眾謾罵空汙的同時,可能也是摩托車汽車一族,「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製造空汙?」建議改騎電動車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是共同協助環境改善的行動配套。再者,改變環境才是終極之道,他建議政府可以1952年倫敦有名的空汙事件「倫敦霧霾」作借鏡,當時倫敦死了6千多人,後來透過抓源頭治本,花了80年才逆轉,台灣目前透過政策如電動車補助也在慢慢引導產業轉變,「是好的開始」。在根本環境尚未解決前,民眾如何與空汙相處?林孟志表示,若知道室外空汙不好,只有盡量減少外出時間,若外出,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其實是N95口罩,只是要兼顧便利與防護力的平衡,醫療口罩或國家認證防霾口罩加上布口罩,或許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目前政府正進行防空汙口罩認證,避免不實廣告造成大家的困擾。沒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影響 唯有「多喝水」生活飲食方面,林孟志表示,目前並沒有任何食物可解決空汙對身體的衝擊,但「多喝水」可加速部分空氣汙染物質排出,攝取含維生素ACE的食物,可以抗發炎,魚油、微量元素如鐵鋅能幫助維持身體免疫機能,綠色蔬菜蔬果也是類似概念。「其實,把空汙跟肺癌發生的邏輯搞清楚,就不會自己嚇自己」,林孟志呼籲民眾,正確的認知,才有健康的心態。
-
2021-03-18 科別.呼吸胸腔
抗空汙該戴哪種口罩?這種CP值最高!醫師教再多一招提升阻絕效果
空汙頻拉警報,現在為了防疫,加上對抗「PM2.5」,外出第一步就是戴口罩。市面上口罩種類不少,花色更是五花八門,雖已有專門的防霾口罩,但不一定需要所謂帝王級口罩,胸腔科醫師分析,CP值最高其實是我們現在常戴的醫療級口罩。口罩種類多 醫療級口罩CP值最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出版「空氣污染與肺部健康」手冊,指出戴口罩是防空汙的初級防線,目前市面口罩約分六種,分為紙口罩、布口罩、活性碳、醫療級、N95以及經濟部CNS15980認證可防PM2.5的防霾口罩,其中,防霾口罩可根據PM2.5濃度有A、B、C、D四等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孟志分析,紙口罩、布口罩對PM2.5完全零效果,戴上去只能阻止大粒灰塵或物理性防曬;至於活性炭口罩,無論有沒有過濾層,抵擋PM2.5的效率差,雖然不貴,容易取得,實用效果仍有待科學驗證,建議避免呼吸道過敏時可使用。「CP值最高的還是醫療級口罩。」,林孟志表示,醫療級口罩容易取得,有三層過濾層,除了PM2.5,也能擋住飛沫傳染的病毒,即使防護力只有3、4成,但從一般人活動外出頻率來看,仍是相對適合的選擇,缺點是密合度不好,建議可外加一層布口罩,增加使用壽命,也能提高貼和度,阻絕效果也能同步提升。防霾口罩分級 C-D級已夠用若要防止無孔不入的PM2.5,最有力的選擇應該是N95口罩,但林孟志認為,N95口罩呼吸阻力大,戴上後換氣不易,也不便宜、取得不易,對一般人來說,仍是「理想跟現實有點差距」的選項。至於經濟部標檢局2017年推出的「防霾口罩檢測標準」選用口罩,可讓民眾視空氣污染狀選擇佩戴,雖然立意佳,但林孟志提醒,目前許多標榜防霾市售口罩仍未認證,選購上務必更要當心。他更表示,不是戴上帝王級的口罩就一定最好,雖然防霾PM2.5口罩依空品程度分成ABCD四級,但像台灣空汙嚴重的中南部,多半處於AQI150以下,PM2.5指數平均在30-50之間,民眾其實只要選擇佩戴C-D級口罩,就可獲得良好防護,並不用刻意選擇B級以上的口罩。口罩有壽命 應一天換一個口罩也是有壽命的,林孟志表示,隨著佩戴時間增加,接觸空氣抵擋力也會遞減,「正常來說,一天就要換一個」,在此前提下,要符合醫學、科學認可的口罩,便宜沒效果買一堆沒用,昂貴的買下去還是得換,取合理價格以及合理效益才能跟空汙長期抗戰,也是務實之道。
-
2021-03-18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2+3代標靶接力用藥 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
● 透過LDCT檢測,及早發現治療,提高治癒率● 晚期肺癌確診,精準醫療前先分析基因型態● 接力用藥,可望延長整體存活期近4年台灣西部進入空氣品質黑暗期,回溯國內一份四大空汙疾病死亡研究發現,死於PM2.5的6千餘人中,肺癌就占1200多人,顯示肺癌與空汙關係密切。然而,隨著晚期肺癌的治療方式日趨多元,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擬定最佳治療組合,善用標靶接力用藥,可大幅延長存活期。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60歲的陳太太因頭痛就醫,檢查後發現,疼痛竟來自轉移至腦部的晚期肺腺癌,亦併發骨轉移,在透過基因檢測,確認陳太太帶有EGFR基因突變後,醫師建議採取「接力治療」,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極大化治療效益,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也爭取較長的存活期,已治療7年,腫瘤獲得控制。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晚期肺癌治療的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治療策略也愈趨多元。高雄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表示,在標靶藥物出現前,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以化療為主,治療前須了解肺癌分期及細胞型態,以利選擇化療藥物。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不過,標靶藥物出現後,類似陳太太的案例鼓勵了許多病患,當前晚期肺癌的治療會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在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後,於第一線選用標靶藥物治療,整體存活期比起使用化療高出2到3倍。尤其在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後,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增添了更多選項與治療組合。臨床證實,在亞洲肺腺癌病患身上,具EGFR基因突變者,於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再次進行基因型態分析,有6成以上的病患檢測出帶有T790M基因突變,可順利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延緩進入化療,病患能擁有較好、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近4年。接力治療因應基因突變目前相關研究指出,若在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後續在第二線治療上的不確定性較高,僅能使用化療或其他方式治療,亞洲人整體存活期為37.1個月。王金洲說,接力治療是近五年才出現的治療概念,之所以要接力,是因部分的腫瘤細胞在經過標靶藥物攻擊後,會根據藥物特性改變型態,造成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因此,透過第二代與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接力治療,極大化治療成效,可爭取較長的存活時間。空汙、吸菸都是致癌因子王金洲提醒,空汙問題雖不容小觑,但現階段研究證實,長期吸菸、具肺癌家族史為導致肺癌的主要因子,建議每一至兩年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及早發現並治療。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光毒症、全身性間殖炎?陳文茜曝遭怪病攻擊 醫師這樣說
財經節目主持人陳文茜近日在臉書透露,5年前自己進入免疫系統疾病末期,出現了「光毒症、全身性間殖炎」,不但腳趾發黑、微血管破裂,痛苦不堪,感慨「還能活10年嗎?」風濕免疫科醫師表示,光毒症應是光敏感症,但沒聽過間「殖」炎,較可能是間「質」炎,確實可能因自體免疫問題引起,一旦確診,除了配合藥物控制,也建議患者作息規律、飲食正常。陳文茜2019年罹患肺腺癌開刀治療後,近期又透露自己的健康狀態,表示從出生到現在六十多年來,一直有疾病跟著,日前氣溫驟降10度,兩個小腿至腳,微血管幾乎全破裂,腳趾呈黑色,體內器官遭到免疫系統攻擊,她甚至用了光毒症、全身性間殖炎兩種病狀,表達已進入免疫系統疾病末期。所謂光毒症,台北榮總內科部主治醫師曹彥博認為,應是指「光敏感」,是一種對光過敏引起的皮膚疾病,過敏原為光線,皮膚天生敏感或女性雷射、去角質保養後會引起;也可能因自體免疫系統造成對紫外線的反應過度。至於「全身間殖炎」?曹彥博說臨床上只聽過「間質性肺炎」,也是自體免疫系統可能引發的症狀,嚴重的畫會導致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但都得透過影像判斷才能確診。針對陳文茜自己聲稱已進入自體免疫系統「末期」,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則說明,免疫系統疾病沒有所謂初期、末期,就是一種長期慢性疾病,通常是不明原因出現抗體攻擊自身,若攻擊到血管會發炎、血小板低下,四肢末梢神經若不佳可能血栓,沒處理好真的苦不堪言。基隆長庚醫院暨情人湖院區皮膚科醫師許仲瑤表示,因自體免疫系統造成微血管破裂?「應指有血管發炎類的紫斑。」臨床上可能是雷諾氏症。由於陳文茜2019年曾因肺腺癌開刀治療,醫師表示,癌患治療過確實會造成免疫低下,可能因抗原突變合併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自體免疫疾病很多類型,類風濕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癬等,許仲瑤表示,無論如何,一旦確診,患者要配合用藥,不要突然停止,等病情穩定再考慮慢慢減量,生活作息則要維持正常、早睡早起,飲食更要健康攝取。
-
2021-03-16 癌症.飲食與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治療被中斷 最大絆腳石是營養失衡
影響癌症治療結果,甚至造成存活率下降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研究認為,治療期間若營養愈差、副作用就愈大,副作用大就容易被中斷治療。林口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指出,營養失衡是治療中斷的主因之一,發炎、副作用、營養不良造成病情的惡性循環。早在2017年,歐洲靜脈腸道暨營養協會(ESPENZ)就認為,腫瘤與發炎、營養不良與治療效果息息相關。癌症本身就是失控的發炎反應,因此在治療期間是否能控制發炎情形,會影響治療成果,而副作用的發生就是一種發炎反應,營養愈差、副作用愈嚴重,預後愈差。體力變差、食欲不佳、體重下降,是化療期間最容易發生的三大副作用,甚至影響到病人存活率。有調查顯示,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維持體重者其存活是體重下降者的1.26倍;大腸癌則達到2倍之多,可見維持體重是治療能否繼續的重要關鍵。吳益銘解釋,很多患者都因為體重降低、白血球下降無法完成治療,一旦無法繼續治療,病人產生焦慮,就更吃不下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通常得進行二到三周的營養治療,待體重回升後才能繼續治療。在臨床上,吳益銘也發現,病人一開始確診就進行營養諮詢,定期營養門診追蹤,治療副作用就會減少,較不會發生治療中斷的情形。但很多患者都是出現食欲不振或體重減輕等才進行營養諮詢,就會錯失營養補充的最佳時機。吳益銘舉例,多年來長庚醫院針對頭頸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有三次的免費營養門診諮詢,這不只讓患者的營養觀念變好,更不會吃錯食物無助病情。尤其,營養補充得依不同治療階段而定,例如放射治療時若補充抗氧化高的維他命A、C、E、硒等,會與治療相衝突,必須避免。癌症營養並非只是每天喝精力湯、蔬果汁、吃膠囊、喝各種營養精等。很多患者礙於人情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則被家人過度關懷困擾不已。因此,在癌症確診後或手術前,得與營養師討論該如何補充營養,建立正確的癌症營養原則。食欲不佳需補充特殊營養補充品者,吳益銘則建議,補充原則就是高熱量、高蛋白質、適量醣及EPA輕脂配方;相較一般配方,較能促進食欲與降低發炎指數。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1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性差、性格變、容易受騙!醫師圖文解說失智症警訊
提到失智症,大家最熟悉的是記憶力變差,然而失智症的表現可不只有記性差喔。高雄長庚醫院神經科張雅婷醫師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的狀況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惡化,每個人的病程不同,有人惡化很快,有人惡化得比較慢,這與不同的疾病、基因、環境、後續照顧及藥物治療都有關係。失智症病患會逐漸喪失語言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時空感,嚴重時可能產生行為異常、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也表示,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機率越高,65歲以上族群,約十二人會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族群,則每五人就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有家族史的人也要特別小心,具有某些與失智症相關的基因會讓人較早出現失智症。然而,目前失智症可透過藥物治療來延緩病程進展,張雅婷醫師說明,有口服藥、貼片等,以口服藥來說,有些藥物一天只需要吃一次,也有只要含在嘴巴裡面,能快速分解的口崩錠,可幫助吞嚥有困難的長輩。 導致失智症的原因還有阿茲海默症、腦中風、慢性腦血管病變、外傷、腫瘤、營養問題、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另外,肥胖、抽菸、憂鬱症、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皆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迷路、受騙、一問再問,可能是失智症警訊張雅婷醫師提醒,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迷路,因為他對視覺跟空間的關聯性及分析能力變差;可能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因為執行功能與記憶力退化;可能對時間地點產生混淆,搞不清楚白天、黑夜、或春夏秋冬。患者很容易上當,因為判斷力變差,聽到一些不合邏輯,或過度誇張的事,也都會信以為真。到了65歲以上,失智症的風險就慢慢的上升,如果發現家人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剛講過的事情很快就忘記,連重要的事情、約會也忘記,就要趕快就醫檢查,及早接受治療。 謝鎮陽醫師說,「我們常會問家屬,患者會不會做菜、會不會準備拜拜,因為做菜得思考要買什麼料、拜拜也須備料且有很多流程,如果本來會,現在卻無法完成,就得提高警覺。失智症不只讓記憶力變差,整個大腦功能都會受到全面性影響。」失智症可能還會合併一些精神症狀,例如懷疑有人給他下毒,偷他的錢,或是另一半有外遇。有人可能出現幻覺,會說屋頂上有蜘蛛、外面有個小孩等,讓照顧者相當困擾。如何區分失智或老化?張雅婷醫師分析,失智症患者對於剛剛說過的話、發生的事,可能完全不記得。如果只是偶爾忘記事情,且經提醒後可以想起來,比較像是老化。但是若太常發生,還是會建議做記憶力測試,假使記憶力的測試很低分,可能已進入失智的病程。若發現家人常常忘東忘西,建議到醫院做比較完整的失智症評估,以免耽誤到後續的治療。張雅婷醫師解釋,我們會使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來評估患者的記憶力、病像感、執行功能、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各方面的狀況,依病程可分為輕、中、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延緩惡化面對失智症首先要嘗試尋找病因,如果是可以逆轉的原因,像是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便要趕緊治療。謝鎮陽醫師說,「有些患者吃素,長期不喝奶、不吃蛋,可能缺乏維生素B12,在給予適當的補充後,有可能改善。若甲狀腺功能低下,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後,有機會改善。」至於退化型的失智症,目前也有藥物可以使用。根據研究,定期服用藥物可以減緩失智症的病程,讓某些比較會影響病人獨立性跟社會功能的症狀,能延後出現。張雅婷醫師提醒,請務必規則使用治療失智症的藥物,並積極控制各種危險因子,諸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日常生活中要攝取均衡營養、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各種社會功能,如社交、自我照顧等要盡量維持。若失智症越來越嚴重,相關法律問題也要盡快做安排,例如財產規劃、是否急救等。張雅婷醫師回憶,曾經有位長期追蹤的患者,因為眼睛動手術,所以就把原本的日常活動、運動、社會活動都暫停。經過一個月後,發現他的智能退化非常快,原本能夠認得的字已不太認得,原本會做的事情也很容易出錯。診斷失智症後,日常生活的功能、社會活動、運動、家事,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能夠維持的都要盡量維持。若過度保護,患者的狀況可能會更快惡化。謝鎮陽醫師說,由於患者記性不好,容易忘記或重複吃藥,照顧者須特別留意,可使用分藥盒、按時叮嚀服藥、或看著患者吃下去,以確保用藥安全。失智症的非藥物治療也很重要,目前有機構可提供日間照顧,讓患者每天去上課,透過各種活動,來維持腦力。然而,若遇到初確診的患者,會請衛教師協助提供相關的建議,如住家附近的據點、日照的服務種類等,以降低家屬的焦慮與不安。貼心小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健忘,患者的大腦功能會持續惡化,可能改變性格、出現妄想或幻覺。如果發現會講過就忘、經常迷路、性格改變、搞不清楚白天黑夜、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等狀況,務必盡快就醫,進行完整的評估。及早接受藥物治療並搭配非藥物治療,才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原文:
-
2021-03-15 養生.人生智慧
客人故意不關後車廂、看到輪椅就拒坐...一位半癱司機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來到這間隔壁就是車庫的一樓住家,室外與屋內的地板直接相連,大門上沒有一般常見的門檻,有的是歷經長期使用而更加平滑的地板。打招呼的聲音從室內傳來,門也跟著同時打開,鄭木長大哥帶著靦腆微笑,自己推著輪椅「滑」出來。領著我們進門後,他一個轉身到廚房端出一盤水果放到客廳桌上,我們甫坐定,他已將輪椅定位好,快速而熟練完成一切動作等著我們,並說:「這阮某出門前切好的水果,免客氣!」我們一邊驚嘆地看著他滿滿的證書及獎狀,身障自行車環台認證書、身障手搖自行車飛越中橫挑戰證書、身障手搖自行車比賽冠軍,身障射箭錦標賽第二名……等,一邊跟他聊起坐上輪椅的經過。老天給的考驗1981年,木長大哥22歲,他跟哥哥在苗栗通宵的小鎮上,一起經營挖土機修配廠。每天上班時,他都會留意著一位從工廠後方的住家走出來的清秀女孩,暗自欣賞著她。有一天,他終於鼓起勇氣向前邀約:「小姐,要不要出去?」個性憨厚,不善互動的他,這唐突的舉動,讓對方嚇了一跳,「而且這個人比我矮,我不想去!」她心裡想著,便直接拒絕了他。之後,他天天在大門外製造「巧遇」,除了加深印象,也再次開口約她,但幾次下來都被拒絕。直到最後,他決定放手一搏,跟她說:「這是我最後一次約你,如果不成功,我就放棄。」她當時心想,「都拒絕這麼多次了,不然就跟他出去一次吧!」開始有交集後,她發現他常常一早就開工,忙到晚上十一點多才下班,「他好認真喔!」愛情的種子因為這個男人的認真而慢慢萌芽。交往半年後,她懷孕了,當了六月新娘,開心舉辦熱鬧的婚宴,準備迎接下一階段的人生。只是萬萬沒想到,就在他們新婚不到三個月,老天跟他們開了一個大玩笑。那天,大卡車載著一台因土石崩坍而被砸損的挖土機前來修理,那是一台特殊機型的挖土機,駕駛座四面沒有玻璃門窗防護,因為需要接電測試,所以挖土機直接就在大卡車上,插上大卡車的電池進行維修。挖土機加上大卡車的高度,足足快兩層樓高,他站在挖土機駕駛座旁接電發動挖土機。啟動後,他正想轉身調整拉桿時,整台挖土機突然從機械手臂那頭翹了起來,瞬間往後翻,他整個人也跟著從這兩層樓高的位置摔下地面。大卡車司機嚇壞了,連忙喊了他太太,並趕緊開車載他們到醫院,但當時的木長大哥,下半身已沒有知覺。在醫療不發達的那個年代,鎮上小醫院的資源有限,醫療知識也較為不足。住院期間,醫師遲遲無法說明狀況,只是不停打著點滴並在他腰上綁著秤錘。過了一星期,醫師才說應該是摔下來時傷到脊椎,導致脊髓神經損傷,下半身已癱瘓。他們都嚇傻了!老婆當年才20歲,還懵懵懂懂,聽不懂神經是什麼,只知道醫生說他下半輩子可能無法走路,「我聽到都傻了!孩子還沒出世呢!」她挺著六個多月的身孕來回醫院家裡,奔波照顧著丈夫,「出事的時候我們才剛結婚,大家壓力都大,我那時候要哭也不是,挺著個肚子,也不希望影響到肚子裡的孩子。」她憶起當年,眼眶還是紅了。住院兩個星期多,院方一直沒有更積極的治療,他的哥哥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不惜跟醫護人員衝突也要帶他出院。那個不了解「神經」是什麼的年代「那時候我們也不懂什麼叫『神經』,因為我外公是國術館的『拳頭師傅』,所以我們從小覺得摔倒、骨頭斷了,去喬一喬、接一接就會好。」然而這次是事關重大的脊椎,連外公都不敢幫他處理。出院後,他先是聽同業介紹,與老婆到彰化溪湖住了一個多月讓師傅「喬」。治療時,他橫躺在師傅的大腿上,腰椎挺在師傅膝蓋處,師傅右手在他的上半身,左手在他的下半身,兩手用力一壓!這直接硬喬的手法聽說是用來治療牛的,那力道之重,上半身的痛感讓他至今難忘。這段期間,去藥房拿藥時,藥劑師都一直勸他們去大醫院看比較好,加上阿姨的女兒在長庚醫院上班,他想,不然去長庚檢查一下。檢查後,醫生說:「如果是在事發後幾個小時內到醫院動手術,應該還有醫好的機會,現在,一切都太遲了。」他們夫妻倆一聽又傻住了,他不敢,也不想相信這樣的結果。木長大哥開始四處找路子,「人報到對,咱就行去對。」各種民俗療法都用盡,「有人介紹我去做氣功治療,師父就摸摸我的頭,一小時1,000元,我還做了一個月!還有一個說是西螺七崁的還魂散,中藥那種小小湯匙,一湯匙就要1,000元!」他笑說當時的傻氣堅持。一年後,他決定放棄,帶著老婆與女兒回到老家嘉義。女兒交給媽媽照顧,自己開始復健,天天在家裡穿鐵鞋練習走路,但他心中的悲憤仍無法散去,時常怨天尤人地鬱悶度日,也因為害怕別人的眼光而足不出戶。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老婆就到工廠上班,以前的她連腳踏車都不會騎,為了上班,學會了騎車,也為了省錢,每天中午回家吃飯,順便帶工廠的家庭代工回家,好在下班後再加減多賺些。一次,老婆在回家路上出車禍住院,婆婆因為要帶孫子無法照顧,只好打電話請娘家的爸媽來幫忙。老婆的爸媽當天一來就說要把女兒帶回去,覺得她實在過得太辛苦,連家裡的阿公都加入勸說的行列,要老婆跟爸媽一起回去,「我不要,無論他們怎麼說,我都說不要!」老婆堅定地回答。我問木長大哥,這情況下他怎麼想?他笑著說:「對啊!那時候怎麼不要回去。」笑容下的感動神情,早已洩漏了他的口是心非。在嘉義待了五年,由於童年玩伴在台中開鞋子工廠,找他們夫妻過去打拚,因此全家搬到台中,開啟至今的生活。帶著老婆跟才四歲的女兒,和老婆存下的錢來到台中大肚,一片黑壓壓的荒地,那時一百萬就可以買下三棟房子的偏遠地區,他們以每月五百元租下一間家徒四壁的房子,他的哥哥每次來看他,都直接拿1,500元給他,讓他們能多撐一些時間。「因為很偏僻,所以自來水管線常有問題,用一星期的水,停兩星期,每天都覺得時間過很快,繳房租的日子一下就到了,每個月被錢追著跑,早餐常常是一顆饅頭剝兩半,我們分著吃。」老婆說著,忍著淚不讓它落下。接下來的五年,老婆開始沒日沒夜、沒假日地工作,能加班就加班,拚命賺錢,木長大哥依舊在家做家庭代工。「我自己可以做的就自己做,她白天上班,我就負責煮午餐、晚餐和洗衣服。」整整十年的時間,他除非必要,很少出門,如果有人要找他說話,他也都盡量躲避。生命中的貴人帶他走出新人生某天,他騎著三輪摩托車要去領家庭代工的酬勞,路上遇到一位同樣坐輪椅的大哥,看到對方穿著襯衫皮鞋,一身筆挺,一臉陽光的樣子,他忍不住跟對方攀談起來,大哥跟他聊到:「我開車來的。」他嚇了一跳,「你這樣怎麼開車?」大哥回他:「可以啊!去改裝就好。」他想起之前,接到通知要換駕照,他還跟老婆說:「不用換了,反正也用不到。」老婆卻說反正先換起來,有需要的時候就用得到。「我本來以為,這一輩子都無法再開車了。」結果遇到這位貴人─陳大哥,帶著他去看專為身障者改裝的車,他才知道,原來自己還可以再開車!陳大哥也介紹他加入台中市脊髓損傷者協會,這年他33歲,人生開始不同。加入協會後,木長大哥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有許多跟他一樣的脊髓損傷者在這個世界上努力生活著。他甚至可以安慰自己說,自己還不是最嚴重的,因為他是傷到胸椎,所以至少上半身行動自如,有些是傷到頸椎,就只剩嘴巴可以動。談起協會最重要的宗旨——「走出家裡!」這是協會一直傳達給他們的觀念。在幾次的聚會後,他慢慢打開了心防,走出家門,甚至接受協會安排,到遙控模型汽車工廠上班。上班第二年,他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改裝車,「車改裝好後,我都不敢開,因為油門跟煞車都是用手控制的,一不小心就會拉錯,我第一次上路差點撞到對面那根電線桿!」他比劃著窗外的電線桿笑著說。工作兩年,雖然上手,但搬東西之類的事還是要麻煩同事幫忙,慢慢的同事間排斥的言語和眼神,讓他萌生離職的念頭。此時,恰巧得知身障立委徐中雄爭取身障者開計程車的權益,這消息讓他決定要去開計程車!媽媽一聽到他的想法,擔心地說:「不要吧!你身體這樣還去開車,每天在路上很危險。」但一直都支持他的哥哥出面說:「你就讓他試試看吧!」於是,他和十幾位身障朋友組成「火鶴車隊」。初期生意很好,尤其女性乘客很喜歡叫他們的車,但由於車輛數不夠多,乘客每次都要等很久,慢慢就越來越少人叫車,加上後來推動公益彩券,有電腦技能的身障者轉去開彩券行,車隊就解散了。木長大哥轉到其他車隊後,仍習慣帶著輪椅上車,沒客人時就坐輪椅在車外溜達。某次要載一位歐巴桑,她看到輪椅嚇到說:「不要不要!正常人用腳踩都踩不好了,你還用手來開車,不要不要!」從此以後,他就不帶輪椅出門了,但因為他的狀況,木長大哥就必須一直坐在車上。尤其那時為了多賺一些錢,一早帶著老婆做的便當出發,一天開車十四小時,他就十四小時無法離開駕駛座。「我以前都不穿鞋的,因為下半身沒有感覺,不管是在家裡或外面,上廁所變成很不方便的一件事,也由於沒有尿意,就常常憋尿,加上開車一整天都坐著,整個腳都水腫,鞋子根本穿不住。」後來他去做「膀胱造廔」手術,從恥骨上方插入導管至膀胱,這樣可以隨身帶著尿袋,輕鬆排尿,也解決了水腫問題,讓他終於可以穿上鞋子,加入必須穿制服的車隊。此外,他將尿袋的管子改短,藏進褲管裡,坐在駕駛座的他,看起來就跟一般的計程車司機沒有兩樣。一些乘客得知木長大哥的狀況,通常會體諒他,但也遇過一些乘客讓他很無言,「有一次是一位大陸回來的客人,因為我有一個黃燈沒有闖過去,他很生氣,下車時拿了行李,不關後行李廂門就走了,我只好慢慢往前開,找好心的路人幫我關上。」他也聊到司機常遇到的搭霸王車,「有一次,對方說要去辦事等一下就回來,結果人沒有回來,但我也沒辦法跑去追他啊!哈哈哈!」那對一切處之泰然的表情,像是他新人生的註解。自從加入脊髓損傷者協會的互助團體,到轉換跑道開車,至今已經三十年,木長大哥不僅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心境上也走出過往的陰霾,靠著自己雙手努力建立的新生活,更是他笑容中的自信來源。勇敢站起來採訪尾聲,我忍不住提出疑問,坐著輪椅的他,要如何把輪椅放上車?木長大哥笑著說:「靠我的手啊!」他帶我們到車庫做示範,先將輪椅卡在打開的車門和駕駛座間,一手撐著車門扶手,一手撐著方向盤,順勢抬起自己的身體滑進駕駛座,接著雙手收起輪椅,單手一把抬起輪椅,瞬間放上副駕駛座,那十幾公斤的輪椅就這樣就定位,流暢且快速的動作,讓我們不禁驚嘆!我看到他厚實的手臂,「大哥,你都靠扛輪椅練二頭肌喔?」他又笑了,帶我們到一樓樓梯間的小空間,那裡裝設了他在家練習用的雙吊環,一到定點,他雙手直上吊環,立刻連續做幾個引體向上,想起採訪前看到的滿滿手搖車獎狀,這雙手臂的強大無須多言。「他意志力很堅強,雖然身體狀況跟一般人不同,但開車技術很好,比其他人更厲害,我覺得他很偉大!」老婆驕傲地說,語氣間流露出崇拜。「大嫂,結婚三十八年,你後悔嗎?」「不會!」「為什麼?」「因為孩子吧!」「你愛他嗎?」「啊!要怎麼說,沒愛怎麼可能陪到現在,他只要有一點受傷,我就擔心到不行啊!」他說:「我們脊椎受傷的人,十個有九個太太都離開了。」話雖未盡,實則了然,迂迴的表達方式,就像總靦腆笑著的他們一樣,那情感,是一般話語無法詮釋的。看著木長大哥努力生活,妻子不離不棄陪伴,就像木長大嫂說的:「我覺得最幸福、最開心的事,就是我們兩個人一起坐在這裡。」看似平凡如白開水的日常,實則是不平凡的濃厚情感交織。木長大哥給讀者的話在家坐著也是一天,出外開心也是一天,快快樂樂日子好過。木長大嫂給讀者的話勇敢站起來,要像我老公一樣意志力堅強地迎向人生。書籍介紹書名:計程人生:23段用愛跳表的旅程作者:李瓊淑, 詹云茜原文作者:(小辣椒), Cici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李瓊淑(小辣椒)現任台灣大車隊集團副董事長,2006年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一腳踏入計程車產業,「小辣椒」成了司機對她的通關密語。身型嬌小但行事果斷嗆辣,在男性為多數的這個產業,用司機的語言直球對決問題的大小事,以科技創新思維顧好司機的經濟命脈,致力打造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的友善環境,找回司機對職業的認同。「我們是一群小人物,創造出一份不平凡的事業。」她讓大家見證從亂象頻傳到安全、舒適的計程車新時代,「我們在這裡遇見幸福,讓愛傳出去」,她重新定義了司機的價值,被世人看見。詹云茜Cici從傳播到公關,從品牌行銷到顧客經營,歷經公部門及大小企業,從企劃到顧問講師,擁有20項跨產業、上百項跨領域實戰整合經驗。四十大關前決定離開企業羽翼,成為自由工作者,以喜愛的「文字」和「說話」串起職涯,以此為左右手,隨時張開雙手,給自己和你最溫暖的擁抱和力量。延伸閱讀: 身為醫師,卻救不回自己爸爸...癌末父親臨終前教醫師田知學,最珍貴的一堂生死課
-
2021-03-1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失智不是一個人的事!台28萬失智者 影響百萬人
高齡化在全球帶來的最大挑戰就是「失智症」,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平均一個失智長輩會造成三到四個家屬的壓力,以台灣目前廿八萬名失智者推估,影響規模超過一百萬人,支持失智家庭是社會共同責任。長庚醫院失智症門診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和其他疾病治療很不一樣,非藥物治療、家屬的支持都非常重要,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國家醫療經費也應給更多支持。甄瑞興說,目前全球公認有六大延緩失智策略,包括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參與、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平均七小時)、減少壓力。共通原則在符合興趣、需求、能力。甄瑞興說,「要讓他每天都有起床的理由。」患者跟每個人一樣希望生活有意義、有事可做、血壓血糖等慢性共病控制穩定,如此他能活得快樂、延緩退化,家屬壓力也會減輕。甄瑞興說,失智症早、中期,病人能跑能走,卻可能因大腦顳葉、前額葉萎縮有多疑、妄想、幻覺、暴躁等情緒行為。因此失智者家屬非常需要支持團體、過來人經驗分享,也很需要社會大眾及政策支持失智者走出家門,參與各種活動,「每個活動都可能幫助一個人和他的家庭。」甄瑞興說,失智症僅百分之二到三可「治癒」,如肇因於腦瘤、水腦症、缺乏維生素B12、憂鬱症等;血管性失智症占三成,可透過照顧心血管預防,但退化型失智症占六至七成,也就是阿茲海默症,目前無有效藥物。
-
2021-03-14 科別.骨科.復健
年輕運動員膝韌帶再斷風險達28% 蘇麗文:復健一輩子
「沒人敢跟我說我受傷了。」我國跆拳道好手蘇麗文10幾年前參加北京奧運賽事,卻因用力過猛,導致前十字韌帶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 斷裂,醫師指出,前十字韌帶斷裂是所有運動員最害怕之事之一,目前數據指出,施作重建手術後,約有5成至6.5成的運動員能回到受傷前的狀態並返回球場比賽,但15至25歲年輕運動員因大多需進行高強度比賽,再次斷裂風險約18至28%。蘇麗文認為,「前十字韌帶損傷,復健是一輩子的事」。蘇麗文說,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賽事,第一場比賽便對上韓國好手,比賽中途因腎上腺素、離心力導致出擊過猛後,想接著做複雜動作,卻突然聽到「啪」的聲響,當腳落地時才發現「左腳膝蓋錯開」,無法支撐身體。背負各方期待的她仍持續比賽,最後雖敗猶榮。資深運動防護員蘇玟姜表示,當選手於場上受傷,防護員會在賽後做簡易徒手膝關節檢查,以確認選手傷勢,若前十字韌帶真的受傷,會立即構思就醫流程,現場會先進行冰敷、固定等緊急處理。針對前十字韌帶斷裂診斷方式,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邱致皓表示,骨科醫師會判斷運動傷害類型,確認構造傷害是暫時或是永久傷害,以及還有哪些功能不良,如無法做出想做的動作。門診會先做身體檢查,確認患者年齡、性別、功能需要、受傷情況與原因及相關病史,了解患者需求再訂定治療計畫。邱致皓表示,針對功能需要分級,分為單純走路、逛街,偶爾慢跑,直線衝刺且偶須轉彎如棒球、壘球需繞壘,以及要適時變換速度與動作如籃球、足球;棒球、籃球及足球等運動尤須膝蓋穩定,會建議動手術。檢查還需確認膝蓋穩定度,邱致皓表示,若前十字韌帶斷裂且旋轉或前後不穩定,並合併半月軟骨破裂,三項指標均符合時,建議要動手術,避免新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二度傷害、降低關節退化可能性。受傷3周內仍有嚴重發炎反應,不能手術,邱致皓指出,建議手術時間是3周後到10周,術後每名患者恢復情形不同,前6周發炎期會做一些伸展活動,6周後做輕度肌肉訓練,3個月後開始做單腳站立、橫移等進階動作,長回原本骨頭面貌一般需1至3年,但他提醒,若半月軟骨受傷,復健會更加不易,拉長復健療程。目前數據指出,施作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約5成至6.5成的運動員能回到受傷前的狀態並返回球場比賽,邱致皓指出,因年輕運動員大多需返回賽場進行高強度比賽,15至25歲年輕族群再次斷裂的風險高達18至28%。蘇麗文說,前十字韌帶受傷後,有時天氣寒冷,膝蓋仍會腫脹,這時訓練肌力有助於緩解症狀,為讓膝蓋保持穩定,術後復健需要持續做,強調「前十字韌帶損傷,復健是一輩子的事」。
-
2021-03-14 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香蕉農藥超標 醫師建議:應洗過再吃
一批進口日本的台灣香蕉因農藥百克敏超標遭退運,毒物科醫師表示,百克敏毒性雖低、不會致癌,但攝取過多仍會造成噁心、腹痛等腸胃不適症狀,建議香蕉、橘子都應洗過再吃。媒體報導,台灣香蕉輸入日本後因農藥百克敏超標遭退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今天澄清,僅是一批貨中單一櫃、約750箱有問題,將下架銷毀,但不影響台灣香蕉輸入日本。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今天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百克敏是一種殺菌劑,屬於低毒性農藥、不會致癌,根據台灣規定,香蕉百克敏限量標準為0.02ppm,這次在日本違規被驗出的含量為0.12ppm。顏宗海說,百克敏毒性雖不高,但攝取濃度過高仍可能造成噁心、嘔吐、腹痛等腸胃道不適等症狀。多數民眾拿了香蕉剝皮就吃,當心間接把農藥吃下肚。顏宗海提醒,香蕉的農藥雖然大多集中在外皮上,但農藥可能殘留在手上,若沒洗手又吃其他東西,可能將農藥吃下肚,建議帶皮水果如橘子、香蕉等,最好還是先洗過外皮再吃,減少農藥殘留。
-
2021-03-12 科別.腦部.神經
長庚研發聚焦超音波 有助治腦瘤
每年台灣約有612人因腦癌病逝,腦瘤宛如大腦內的炸彈,治療難度高、存活率低,原因出在腦部有著保護機制「血腦屏障」,使高達98%藥物因此受阻,藥效無法直達病灶。長庚研究團隊在國衛院與科技部的支持下,研發出「聚焦超音波系統」,經臨床試驗證實可安全又有效打開血腦屏障,下一步將確認有效投藥劑量,一旦成功研發,可望能大幅提高腦瘤的治療效果。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魏國珍表示,腦瘤中以惡性膠質瘤為大宗,每年新確診的患者約300人,盛行率為每10萬人就有2到3名惡性膠質瘤的患者;惡性腦瘤在臨床上治療,多以手術為主,但是有些無法手術的腦瘤,就得仰賴藥物協助。現在能對抗腦瘤的藥物僅有兩種,且這兩種藥物通常投藥半年內就會出現抗藥性,與腦部特有的「血腦屏障」有關。魏國珍說,患者一旦出現抗藥性,等於無藥可用,也使得惡性腦瘤患者平均存活期僅有14到16個月。聚焦超音波是一種可以無創穿透顱骨的能量,像是配合微氣泡一起作用,在腦部特定區域「暫時」開放血腦屏障,開放時間最長是4小時,通常2小時內即可關閉,因此可以運用此技術,投以治療藥物,消除腫瘤。魏國珍表示,長庚醫院自2018年收案進行臨床試驗,收案6人,結果顯示,聚焦超音波系統安全又能在特定區域打開,顯示該系統能夠成功突破特定區域的血腦屏障,此次試驗成果在今年2月刊登於頂尖國際期刊「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中。
-
2021-03-12 新聞.元氣新聞
國二女水壺被同學注硼砂水下毒 醫師:嚴重會昏迷休克
嘉義市國二何姓女學生去年9月被同班葉姓女同學在水壺注入硼砂水,何在不知情狀況下飲用,家長控訴女兒因此瘦8公斤,醫師直言成人攝取1至3公克硼酸便會硼酸中毒,造成食慾減退、抑制營養吸收,進而體重減輕,甚至昏迷休克;心理師則認為,這種校園霸凌案將讓孩子人際關係受很大影響。嘉義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董淳武說,硼砂在過往會添加到像年糕、貢丸、魚板跟蝦仁等食物,來增加彈性跟口感或是保持色澤。硼砂對人體危害主要是因食入後在胃液酸性環境下,會轉化成硼酸。硼酸在體內具有累積性,單次大量或連續攝取後,會引起代謝性酸血症,影響消化酵素作用而破壞中樞與消化系統,引起食慾減退、抑制營養吸收,進而導致體重減輕,嚴重者會有嘔吐、腹瀉甚至昏迷休克等症狀。董淳武說,根據文獻,成人攝取1至3公克硼酸便會產生硼酸中毒症狀;口服致死劑量則分別是成人15至20公克,幼兒5公克,嬰兒2至3公克;鑑於硼砂與硼酸對人體健康具潛在危害,台灣已明令禁止硼砂添加於食品中。臨床心理師林姿吟表示,這種校園霸凌案可能讓孩子人際關係受影響,小孩可能因此對他人懷疑、缺乏信任感,會懷疑別人對他好都有不良意圖,家長和老師應持續關懷孩子,並做心理諮商,如果小孩真的受到很大驚嚇,必要時或許可考慮換個環境。林姿吟說,加害學生的家長也不宜用開玩笑理由來面對,因為這種玩笑開不得,對於雙方孩子未來發展影響很大,校方更要持續關心,注意學生關係是否受影響,並留意學生小圈圈間互動。
-
2021-03-11 科別.腦部.神經
血腦屏障打開了!長庚聚焦超音波系統助腦瘤投藥
幾乎無藥可治的惡性腦瘤,患者即使接受治療,平均存活期僅有14到16個月,主要是腦部特有的血腦屏障會阻絕藥物進入。長庚醫療團隊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國衛院及科技部攜手開發「手術導航導引聚焦超音波系統」,進入臨床試驗,成果傑出,收案六人,使用該系統,不但能順利打開血腦屏障,讓藥物進入腦部,血腦屏障更能在四小時內自行關閉,未來可望成為治療腦瘤的利器。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魏國珍表示,惡性腦瘤以惡性膠質瘤為大宗,每年新確診的患者約300人,盛行率為每10萬人就有2到3名惡性膠質瘤的患者,該疾病以年長者為大宗,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惡性腦瘤在臨床上治療,多以手術為主,但是有些無法手術的腦瘤,就得仰賴藥物協助,只是,現在能對抗腦瘤的藥物僅有兩種,且這兩種通常半年內就會出現抗藥性,皆與腦部特有的「血腦屏障」有關,一旦出現抗藥性,幾乎就無藥可用。魏國珍表示,為了對抗血腦屏障,醫學界與科學界積極想辦法,但至今都沒辦法有效地突破,雖然有高濃度的降腦壓藥物甘露醇(Mannitol)可以使用,但是使用後血腦屏障會全部都打開,引發的副作用太大,臨床上幾乎不敢使用。為了讓藥物能成功進入腦部,長庚研究團隊在國衛院及科技部的支持下,研發出「手術導航導引聚焦超音波系統」,聚焦超音波是一種可以無創穿透顱骨的能量,像是配合微氣泡一起作用,在腦部特定區域「暫時」開放血腦屏障,開放時間最長是4小時,通常2小時內即可關閉,因此可以運用此技術,投以治療藥物,消除腫瘤。魏國珍表示,目前臨床試驗第一步已經成功,顯示聚焦超音波系統,安全且能在特定區域打開,下一步將會調整藥物的濃度,確定劑量,確保藥物的有效性,研發成功有機會大幅提升治療惡性腦瘤的效果。長庚醫療團隊表示,手術導航系統引導聚焦超音波系統,是世界上三大領先的系統之一,雖有其他團隊正在研發,但長庚團隊已完成第一步的臨床試驗,領先其他團隊。
-
2021-03-10 癌症.皮膚癌
腳底有黑點恐致命!醫師提供惡性黑色素瘤自我檢查指標
「上一次看自己腳底是什麼時候?」忽略腳底有「黑點」恐致命,皮膚科醫師指出,黑色素瘤惡化速度極快且癌細胞容易轉移,建議民眾留意手指腳趾、手掌腳掌、指甲等有無黑點或痣,一旦發現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直徑大於6mm,或是大小、形狀、顏色改變,便可能罹患黑色素瘤,建議至皮膚科診所就醫,及早發現與治療,可大幅提高存活率。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惡性黑色素瘤是台灣致死率最高的皮膚癌。根據民國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惡性黑色素瘤佔整體皮膚癌發生個案數僅7%,但因為「惡化快」、「易轉移」、「難治療」,致死率竟高達58%。朱家瑜說,黑色素瘤有3成來自良性痣,但根據2021最新網路調查,台灣民眾除掉痣大多因為美觀,而非擔心健康,除痣位置多在臉部而忽略足部,但台灣黑色素瘤好發於四肢肢端,提醒民眾注意出現在腳底、腳背及腳趾等的黑點或痣。為協助民眾判斷身上黑點、痣是否為黑色素瘤,朱家瑜提供「惡性黑色素瘤ABCDE自我檢查指標」,若有A(Asymmetry)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Color)顏色不均勻、D(Diameter)直徑大於6mm、E(Evolving)大小、形狀或顏色改變等上述五個徵兆,建議至皮膚科診所就醫。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表示,黑色素瘤初期癌細胞尚在皮膚表層,存活率達100%,進入第1期的患者5年存活率達8成以上,但到第4期時卻降至1成,凸顯早期發現惡性黑色素瘤並進行手術切除的重要。吳教恩說,罹患黑色素瘤的歐美民眾發現中有9成都是第1期,但台灣民眾竟有半數已至第3、4期,少數是第1期,甚至有患者因延誤診斷、治療,導致截肢,且調查顯示,近5成的民眾不會注意身上有無新的痣,更有近6成的民眾不知道新痣何時出現,呼籲應積極觀察一年內新增的痣,善用自我檢測方法,以早點發現黑色素瘤,方能進行診斷與治療。針對治療藥物,吳教恩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基因BRAF會促進黑色素瘤癌細胞生長,西方5成病患都有BRAF突變基因,亞洲則約2成,幸已有對應之標靶藥物,另MEK基因標靶藥物能抑制BRAF標靶藥物的抗藥性,透過雙標拔藥物能延長患者存活期。吳教恩補充,有位30多歲的年輕女患者小涵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第3期,癌細胞已擴散至局部淋巴結,但第3期預後相對不好,需切除腫瘤、清除淋巴結,且無轉移至其他位置,5年存活率約4成,復發機率約6至7成,但配合雙標靶藥物,復發機率能降至4成,個案如今已使用藥物1年,順利完成治療,目前追蹤中。朱家瑜說明,國外黑色素瘤致病因素大多跟日曬、遺傳基因有關,國內雖也顯示部份基因會致病,但推測我國黑色素瘤與民眾平時走路一直壓迫足部位置更有關,目前仍積極研究中。●惡性黑色素瘤ABCDE自我檢查指標:A(Asymmetry)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Color)顏色不均勻D(Diameter)直徑大於6mmE(Evolving)大小、形狀或顏色改變若有有上述五個徵兆,建議至皮膚科診所就醫。
-
2021-03-07 科別.眼部
眼壓高按壓眼球舒壓?眼科醫:一類人不建議
案例故事:總是戴著厚重眼鏡的甜甜(化名),早在高中時就已是高度近視一族。出社會後對繪圖有高度興趣,總在工作之餘忙著進修,時常熬夜趕繪圖作業,眼睛的疲憊感被她視為過勞後的正常發揮。前年公司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平時毫無症狀的她,眼壓正常,近視度數沒有變化,但經眼底檢查竟是低眼壓青光眼,視野早被疾病吞噬,需長期靠藥物控制,日夜顛倒的作息也必須要全部打掉重練。正常眼壓青光眼,需靠眼底攝影才能發現。別以為青光眼的表現方式只有眼壓高。三總一般眼科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一般正常眼壓值介於10mmHg(毫米汞柱)到20mmHg(毫米汞柱)之間,七成的青光眼患者可以透過眼壓檢測被察覺,但仍有二到三成的青光眼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或被稱為低眼壓青光眼,需靠眼底攝影才能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的患者,大多是近視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低血壓、免疫疾病者,這類的患者通常是「女性」且常反應「手腳冰冷」。而過度使用3C產品的民眾,也是正常眼壓青光眼的高危險族群之一。呂大文表示,台灣高度近視的患者每年不斷增加,加上手機等3C用品早已滲透你我的日常生活,眼睛過度使用已是常態,他推估正常眼壓青光眼的患者,未來一定會愈來愈多。房水無法正常代謝,長時間堆積,壓迫到視神經。他解釋,高度近視的患者,眼軸增長,眼球壁、神經纖維皆會出現變化,整體的結締組織變得鬆軟,現行的眼壓檢測容易出現「偽陰性」;血液循環不佳者,因為血氧量供應不足,無法讓房水正常代謝,長時間堆積在眼睛內,壓迫到視神經,同樣也可能導致視神經萎縮。呂大文解釋,房水是充滿在眼球前後房的透明液體,每分鐘會分泌2.5μL(微升),但排出的速度慢於分泌的速度就會導致眼壓增加,因此控制青光眼,多是透過控制房水代謝,讓眼壓維持在正常數值。血液循環不佳者也包含糖尿病患,因高血糖使前房虹膜血管增生,增加眼壓,進而產生青光眼。其實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環不佳,連帶影響眼部血液循環,除了青光眼以外,罹患白內障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青光眼會從周邊視力開始喪失,容易被忽略。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會從周邊視力開始喪失,最後僅剩下中央視力,最終走向失明。他說,青光眼可粗分為四期。輕度患者的視神經受損小於50%,視野缺損在3dB(分貝)以下;中度患者的視神經受損小於70%,視野缺損未滿14dB;重度患者視神經受損則大於90%,視野受損也大於20dB;最後為完全失明的患者,視野受損達31dB。冬季晝短夜長,瞳孔放大時間長,好發急性青光眼。正常眼壓青光眼患者因為未被及時發現,連帶容易發生急性青光眼。呂大文表示,冬季晝短夜長,瞳孔放大時間長,容易好發急性青光眼。此外,冬季也是感冒盛行的季節,部分感冒藥物為副交感神經阻斷劑,特別是正常眼壓青光眼患者,在未被確診之前,受到藥物的刺激也可能出現急性青光眼的問題。青光眼檢查建議● 高危險族群:建議18歲以後,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檢查,包含視力、眼壓、眼底視神經,若懷疑有青光眼的可能,則建議加做視野檢查。高危險群包括:直系血親為青光眼患者、心血管疾病如三高、低血壓、貧血、長期使用類固醇、年齡超過65歲以上、虹彩炎患者、高度近視、時常偏頭痛、眼睛曾受過外傷。● 一般民眾:建議每兩年做一次基本的眼科檢查,但35歲以後則建議每年做一次基本的眼科檢查。資料來源/呂大文 製表/陳雨鑫 聯合報喝水勿牛飲 勿按壓眼球舒壓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蘇蔚文表示,一旦被診斷為青光眼就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才有辦法長期與青光眼和平共處。1.藥物不得間斷使用。2.生活作息需改善。3.適當的運動。4.盡可能避免會增加眼壓的動作,如倒立、按壓眼球舒壓。5.喝水時不可「牛飲」,此舉會讓房水快速堆積,增加眼壓。6.不能過度飲用咖啡、茶、酒。7.避免吸菸。
-
2021-03-07 科別.眼部
視力模糊、頭痛、想吐?小心急性青光眼發作
青光眼為全世界導致失明的第二大原因。很多人以為眼壓高才會有青光眼,事實上,很多眼壓正常、沒有症狀的青光眼被輕忽,一旦發現異常時,視神經已嚴重受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在普遍用眼過度的現代社會,青光眼的防治更不容忽視。根據健保署統計,目前台灣有40多萬人正在接受青光眼治療,約占總人口的1.7%;全球有7800多萬人正在接受治療,約占全球總人口的1%。隨著人口老化,青光眼的患者也將隨之增加,以台灣為例,青光眼患者中,超過40歲者占比達到七成三。僅次於外傷,青光眼為我國導致失明的第二大原因。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任蘇蔚文表示,青光眼可粗分為先天性及非先天性,續發性及原發性,再者可依照結構分為隅角開放、隅角閉鎖、原發性隅角開放、原發性隅角閉鎖。眼軸短,東方人常見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易急性發作。蘇蔚文表示,先天性的青光眼係指發生在16歲以下的青光眼患者,先天的隅角結構異常,導致眼壓升高、眼球變大,黑眼球會因為水腫顯得模糊。而眼球變大會讓孩子的眼睛像「牛眼」,孩子通常會出現畏光、容易流淚,也會有眼瞼內翻等情形,通常需要多次手術治療改善症狀。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大多發生在東方人身上,台灣的青光眼患者多以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為大宗。蘇蔚文表示,主要因是東方人眼軸短,隅角的房水排出管道容易被虹膜影響而阻塞,患者眼壓增高,易引起急性發作,若後續沒有繼續治療,也會發生慢性青光眼。遠視、女性、身材矮小,符合兩特徵,留意隅角閉鎖。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若急性發作,眼壓瞬間拉高,症狀會有視力突然模糊、頭痛、噁心、想吐,常常會被誤以為是「腸胃炎」或「心血管疾病」,導致延誤就醫。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慢性發作患者,常常反應的症狀是,夜晚看燈光時,周邊會出現光圈,偶爾會有眼球脹痛、頭痛的情形,特別是進入到燈光昏暗處,眼球會脹痛且當下會感受到視力明顯減退。三總一般眼科科主任、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大多有遠視、女性、身材矮小等特徵,只要符合兩項以上,就應該提高警覺。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初期無症狀,視野縮減才發現。大多數的西方人屬於原發性的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到了晚期患者才會明顯感受到視力衰退且視野變小。這類患者大多是「雙眼」同時受影響,且多數具有家族史,疾病以緩慢的速度進行,常常是透過健康檢查才發現。過去台灣以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較多,但近年來國人生活極度西化,過度使用3C等,漸漸地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已大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蘇蔚文表示,續發性青光眼大多是指外傷、手術、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是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引起的眼部發炎反應導致,特別是對於藥物敏感的孩子,當接觸到類固醇時,眼壓會突然變得很高,意外引發青光眼。不過還有一群人需要被注意,即「正常眼壓性青光眼」,眼壓一切正常,但眼底檢查時,視神經已經有部分萎縮。蘇蔚文表示,東方人有不少是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多是因為例行性檢查或健康檢查時才被診斷。每年作眼睛檢查,應提前至35歲。蘇蔚文表示,不同的青光眼類型會有不同的症狀反應,除了要注意眼壓以外,視野變化也是需要注意的部分。青光眼的高危險群,如直系血親為青光眼、罹患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高度近視、眼睛曾受過傷、年齡超過40歲,都應特別留意、定期檢查。呂大文表示,過去會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應做一次眼科檢查,但隨著高度近視的患者愈來愈多,改建議為35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檢查,檢查的項目包含眼壓、眼底檢查、視野檢查等。
-
2021-03-06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聯新醫院長張煥禎 社區醫療20年落實雙向轉診,讓病人更願意到診所就醫
聯新國際醫院近年在桃園快速發展,成為南桃園社區醫療、落實分級醫療、區域教學醫院的龍頭和楷模。總院長張煥禎25年來帶領聯新朝向多元化發展,並強調智慧科技醫療,提供跨界跨領域的醫療服務。第一個服務兩岸醫療集團聯新國際醫院的前身是壢新醫院,創立於1995年,2019年3月更名聯新國際醫院。在創院前,張煥禎早在1992年即成立聯新醫療集團,他是集團創辦人、也是總執行長。近年聯新國際醫院積極到大陸發展,成為第一個服務兩岸的醫療(師)集團。多年來聯新國際醫院朝向多元化發展,目標是經營很有水準的社區醫療教學醫院。張煥禎說,聯新一開始就走社區醫療路線,做了近20年,後來健保署推「雁行專案」-社區醫療合作推動計畫,聯新即以南桃園社區醫療群為基礎,攜手187家醫療院所,共同推動分級醫療,落實雙向轉診,堪稱是「飛行時數最久」的雁行團隊。每科要有一項南桃園最好「透過分級醫療,聯新國際醫院與診所合作,病人轉診過來,治療後還是可以回到原來的診所就醫,上下轉診都很方便,醫院也不用擔心營收下降。」張煥禎解釋,因為分級制讓病人更願意到診所就醫,在診所支持與總額分配制度下,醫院和診所高度合作量體會擴大,病人增加,醫院營收不致因此減少。為強化競爭力,張煥禎要求每科醫師,至少要有一項臨床或整合性醫療技術是南桃園第一,或是桃竹苗、台灣第一,每科要有一個項目是南桃園最好,醫師設定第一的目標後,醫院就要提供完整的設備和醫療環境。第一個成立運動醫學中心聯新國際醫院也是台灣第一個有運動醫學專科醫師、成立運動醫學中心的醫院,並有國家運動隊隊醫、管理師負責診療選手、民眾運動傷害的問題。2019年11月在上海開設了第2家運動醫學中心,2020年10月在台北開第3家,今年預計在台中及新北開設第4、第5家醫學運動中心。發展智慧醫療無圍牆醫院去年底台灣醫療科技展上,醫療科技格外受矚目。張煥禎率聯新國際醫院推出「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展出智慧病房、無圍牆ICU、高端睡眠科技中心等主題,端出醫院成立25年成果,包括2019年成立的「智慧醫療實驗室」,將智慧科技導入醫療服務跨界跨領域結合,提供社區居民高品質、高效率的醫療照護。張煥禎小檔案年齡:64歲專長:腎臟病、高血壓、新陳代謝疾病、健康管理、家庭醫學科、運動醫學現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創辦人兼總執行長、聯新國際醫院總院長、上海禾新醫院總院長、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民國擊劍協會理事長、亞洲華人醫務管理交流學會理事長、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經歷: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理事長、桃園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找一個足以讓你信任的醫師,然後充分跟他配合
-
2021-03-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抵台 林口長庚:施打相關流程都準備好了!
萬眾矚目的AZ疫苗,終於在昨天上午10點25分空運來台,依中央公布的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規定,醫事人員為最優先施打者,醫護幾乎一面倒支持施打疫苗。身為桃園唯一一間醫學中心的林口長庚醫院,對AZ疫苗的施打程序已準備妥當。負責疫苗接種部分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目前還沒接到中央通知,「我們已經超前部署、準備好了!」針對AZ疫苗的預約機制、施打場地等都已整備妥當,只要中央下令可已開始施打,就能直接步上軌道。談及施打疫苗的流程,邱政洵說,施打疫苗有2個狀況要注意,第一個需注意自身的體質,是否有過敏或其他疾病,這方面會請專業的醫師協助評估,第二個是在施打疫苗後須觀察30分鐘,如有痠痛、不適的症狀,院內都會提供專線服務。「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疫苗資訊隨處可得」,邱政洵指出,人類施打疫苗已行之有年,相較於過去資訊不流通,現在只要上網搜尋就能獲得很多資料,針對昨天抵台的進口AZ疫苗,由於醫護事第一批施打名單,會先對員工進行教育,再依其意願選擇要不要施打。邱政洵表示,疫苗已經抵台,因此明天開始會進行線上意願調查,AZ疫苗通過臨床試驗,院方相當鼓勵醫護施打,但還是會尊重醫護個人意願。
-
2021-03-04 癌症.抗癌新知
自費治癌 保單夠支付嗎?
●受限健保財務,治癌自費項目多●自費新醫療選擇受到經濟因素影響很大●5成民眾會想靠商業保險補醫療費癌症治療已邁向精準醫療時代,衍生出自費醫療項目也愈來愈多。聯合報癌症粉絲團日前進行「治癌更保險」意向調查發現,8成民眾要選擇自費的基因檢測或治療時,會考慮經濟狀況;5成的民眾會依商業保險有無支付而定,經濟因素成了民眾是否接受自費新醫療的主因。精準醫療 應有前瞻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提醒,民眾對於精準醫療的需求殷切,受限於健保財務,政府應該有更前瞻性的想法,包括部分負擔、商業保險補位等,才有機會讓民眾使用到新治療。以癌症為例,傳統上是利用病理切片等結果,再進一步找出治療的解方。目前新治療趨勢,則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在治療前先檢測癌症基因,再找相對應的藥物,以提高治療效果,這種精準化醫療,帶來癌症突破性的治療方向。王正旭解釋,NGS在癌症治療運用有三種情形,一是有明確的基因突變,NGS就能預估疾病的走向;另一是治療前先進行檢測,之後選擇適當的治療藥物;三是治療期間要改變治療方向時,也可以利用基因檢測,改變治療策略。這些昂貴的醫療科技,納入健保給付可能會附帶給付條件。王正旭強調,病人必須對自己的疾病負責,面對這些新醫療科技,民眾要清楚認知,了解自己的基因或病情是否符合給付條件;政府必須讓符合條件的使用者依規定支付部分負擔,才能知道醫療有一定的成本,要珍惜自己治療的機會。一旦健保無法給付時,民眾希望商業保險可以補位。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109年民調顯示,有7成的民眾有商保,但4成4的民眾覺得保障不夠。原因在於9成以上的國人選儲蓄險,醫療險遠遠不足。接受新醫療 受經濟影響聯合報「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日前進行「治癌更保險」的意向調查,總計回收228份問卷,發現有3成8的民眾曾經檢視或申請過自費醫療項目,但保障不足仍要自付;更有高達4成2的民眾不曾檢視過自己的保單。在調查中也發現,經濟因素成了民眾是否接受自費新醫療的重要因素,有5成的民眾會看商業保險有無支付,若不幸罹癌,有7成7的民眾願意部分負擔1到3萬元接受基因檢測。保單設計 無法滿足需求王正旭認為,目前商業保單設計已無法滿足民眾的需求,最好規定基本的醫療保障,才不會失去保險的本質,衛生單位需與保險部門多溝通,讓業者知道新的醫療需求,設計出適合的保單,才能補位健保的不足。保險業者也開始意識到醫療險的威力,已有業者推出防疫保單,熱賣300萬張;也有基因檢測公司與保險業者合作,服務自家保戶。王正旭說,政府應將醫療保險當成另一種產業推廣,才能漲保費時不傷健保,對醫療生技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