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長庚醫院
共找到
1272
筆 文章
-
-
2022-11-14 醫聲.醫聲要聞
開卷有醫|西進大陸、遠征中東 前貿協董事長王志剛打開台灣醫療能見度
台灣各類服務業當中,「醫療產業」發展穩健,而且人才濟濟,從台灣醫療產業的表現,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之際,台灣因為醫療公衛水準高,免受嚴重流行疾病之擾,醫療服務業被政府列為往外拓展台灣服務業的核心重點,名副其實。不過,醫療服務產業由於本質上具有「非營利、懸壺濟世」的使命,有別於一般服務業,二〇一〇年以前,台灣的國際醫療行銷通路有限,國內各部會的資源亦尚未整合。 「礙於預算有限,貿協盡全力地用最少的錢做最大的事。」曾任貿協服務業推廣中心主任、現任產覽暨會議公會秘書長的張正芬回憶,那些年為了行銷與宣傳台灣醫療服務的優勢,王志剛帶頭示範「處處皆可置入」的行銷功夫,只要有演講或致詞場合,他都不忘宣傳台灣醫療服務的優點、鼓吹台灣觀光醫療行程的特色。 ECFA助跑 台灣醫療服務業搶進中國大陸王志剛二〇〇八年七月才就任,當年十月貿協與國泰金控子公司國泰人壽合作推動「兩岸觀光健檢考察團」,國泰金控透過集團資源整合,邀請國泰在大陸地區的高階科技企業保戶及東方航空集團、上海知名醫院代表等共十七人,來台體驗七天六夜的健檢、觀光行程。這個「首發團」開啟兩岸間高端醫療觀光旅遊的風潮,貿協服務業推廣中心規畫此活動的思維是,壽險公司招待企業保戶來台獎勵旅遊,企業保戶可以一來再來,人數和次數不受限制,商機不可小覷。國泰金也能透過與貿協合作的指標團,推廣國泰醫院健檢服務、創造未來兩岸合作商機,並促進國泰在大陸的品牌知名度。大陸「錫安醫療健康管理中心」是另一著名案例。貿協在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底籌組醫療訪問團拜會廣州台商協會,促成引介新光、國泰、長庚、榮總、高醫、萬芳、彰基、童綜合、阮綜合、秀傳、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及利欣美容診所等十八家國內大型醫療院所與該中心簽約合作,並與大陸中山等三家醫院、世界抗衰老協會、達安基因策略聯盟等機構合作,成為貿協首例成功輔導的大陸醫療轉介平台。 台灣的醫療服務業能夠加速前進中國大陸,與ECFA的簽署息息相關。當時正值兩岸打開貿易壁壘的歷史時刻,二〇〇八年台灣經歷二次政黨輪替,工商界刊登大幅廣告,要求執政黨政府和對岸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免「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二〇一〇年將完成降稅,會對台灣出口產生排擠效果,不利台灣經濟發展。馬政府順應民意並向大陸表達諮商意願,而在雙方已陸續簽署多項合作協議的前提之下,中國大陸也善意回應,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終於在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九日簽署,並在立法院通過後,九月十二日生效實施。ECFA簽訂後,台灣醫療服務業在中國大陸享有超WTO待遇 ,台灣業者可以在台商人數較多的五個省市設立獨資醫院;另外,中國大陸居民所得快速增加,消費能力穩定成長,在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台灣的醫療服務業有更多機會針對中國大陸的高所得族群,發展醫療觀光市場。 名品展拉近台灣醫療服務與大陸民眾的距離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同年的六月九日貿協服務業推廣中心就在瀋陽台灣名品展規畫「台灣觀光醫療形象館」,共有包括長虹、敏盛、華肝基因、安法、大學眼科、哈佛健檢及雄獅等十二家台灣醫療服務廠商與觀光旅遊業者參展,這是台灣觀光醫療首度以形象館方式在台灣名品展試水溫。 當年醫療廠商看準未來陸客自由行商機,例如康聯推出「如同到五星級飯店渡假的高階健檢」、「沒有藥水味、只有咖啡香」;哈佛也以健檢第一品牌的概念行銷大陸市場,醫美廠商爭取大陸市場觀光醫療商機,鎖定大陸商務客,預期這一中高端族群的醫療觀光團,在台灣的消費支出,遠超出一般陸客觀光旅遊支出的一.五倍以上。 由於迴響熱烈,台灣醫療服務專區「健康美麗形象館」自此成為貿協在大陸辦理名品展的亮點之一,王志剛在每場名品展的開幕致詞中,也都特別提及台灣的醫療服務,以更接地氣的方式,拉近大陸民眾與台灣醫療服務的距離。例如二〇一二年青島台灣名品展上,分成美容生技區、健康醫美形象區,在「美容生技區」裡,台灣廠商邀請山東青島參觀民眾體驗面膜、膚質檢測,試喝含玻尿酸有美容效果的飲品,甚至現場使用按摩器,擦用按摩霜,吸引大批民眾嘗試,展覽尚未結束,產品已銷售一空,北京、上海等百貨公司爭相想引進櫃位,也有不少當地企業想經銷這些保健及美容商品。在「健康醫美形象區」,貿協以健康美麗精品體驗館方式呈現,館中有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二〇一二年的巧心展示,如今回頭看,都還是很吸引人的健康醫美體驗。參觀民眾站上「人體組成分析儀」,輸入身高、體重、年齡,兩分鐘就可以拿到彩色的人體健康分析報告,還有現場體驗玻尿酸保濕導入、水感膠原動力光再生、恢復水嫩亮白無瑕的肌膚,活力氧、動力光及神奇的電波拉皮機,可讓鬆弛老化肌膚,立刻恢復緊緻及光彩。這些健檢、醫美業者都還搭配到花蓮、台北觀光的套組,準備健康樂活行程、體驗台灣各地名產,吸引青島民眾。醫療科技方面,設有App互動專區,即利用平板電腦結合醫院及景點,可模擬身歷其境暢遊台灣北、中、南及東部各地;另在舞台區,還有護士教導瘦身操,或者做拼拼樂等互動遊戲。當時青島健康醫美形象館每天都人潮滿滿,大排長龍,體驗健檢或醫美後,不少民眾向現場參展業者及單位諮詢,展現參與台灣健康美麗行程的高度興趣;還有人搭二小時的車,就為了參觀體驗,因為早就聽說台灣的醫療技術及品質、服務都好,而且還可到寶島遊覽,有人聽王志剛開幕致詞介紹健康醫美形象館,談到要做醫美就要做成中華兒女的樣子,還回應王志剛的「召喚」,醫美錢給自己人,別給韓國人賺走。 根據貿協統計的資料,二〇一三年上半年大陸就有近八萬人赴台接受觀光醫療服務。二〇一三年九月南京台灣名品展期間,當地媒體「中國江蘇網」報導指出台灣擁有世界級的醫療美容技術水準,與歐美國家同步,對台灣名品展中的台灣健康醫美館的評論是,「在展示先進技術和體驗健康檢查方面下足功夫。」媒體提到南京民眾關心到台灣醫療觀光的價格,張正芬代表貿協受訪時說,「一般性的疾病診療費用,大約是大陸方面的三分之一。」在治療之前,為了保障消費者權益,也都要進行保證書的簽署,一旦發生問題,可通過當地辦事處、大陸海協會、台灣海基會來解決爭端。 除了健檢和醫美,二〇一三年舉辦的一系列名品展,更力邀台灣名醫到現場,設置醫師諮詢區,和參觀群眾進行交流。二〇一三年北京名品展邀請了台大、長庚、台安及敏盛等四家台灣頂尖醫院的六位專科醫師進駐,包括眼科、心臟科、整形外科、皮膚科及微整形等,展覽期間每天提供民眾免費的專業諮詢。展期最後一天,有一位特別從外省市搭飛機趕到展館的民眾,慕名找上當時駐館的台大醫院簡雄飛醫師,想要修補之前在大陸整型整壞的部分;諮詢後也敲定次年安排於台大醫院手術。台安醫院在產後護理及孕產婦照護領域有豐富經驗,也在北京名品展期間接觸到大陸淘樂思教育管理集團的子公司禦貝,洽談後發現一胎化解禁後,中國大陸育嬰服務市場值得深耕,雙方於是簽署合作備忘錄,透過管理技術交流,提供大陸孕婦及嬰兒更安心、全面的照護。這一年北京名品展還有一場溫馨的「台灣醫療打造健康美麗人生」見證記者會,吸引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社、海峽衛視、東南衛視、廈門衛視等超過三十家媒體的踴躍報導。記者會主角是一名來自北京的郭媽媽,當時北京醫院告訴懷孕已二十周的她,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其肚子裡的寶寶患有先天性唇顎裂,存活率不高,照顧十分不易,建議不要將孩子生下來。她另外又去北京協和醫院看診,醫師表示,這種情況是可以被修補的。於是郭媽媽不放棄希望,透過網路,得知台灣長庚醫院的陳國鼎醫師是這方面的權威,因此毅然決然將小孩帶到台灣接受手術、過程順利,翻轉了郭小弟的命運,使其健康快樂成長。「我認為我的決定非常正確!」郭媽媽在記者會中和大家分享台灣醫療團隊對待病患如家人般呵護,「從入院前聯絡、安排、檢查與治療過程,一直到手術後的一年時間中,醫療團隊的照護與關心沒有停過」,話語裡充滿感謝。 在國際舞台宣傳台灣醫療服務配合政府積極推動醫療服務國際化及產業化,外貿協會也利用各項管道,推廣台灣優質的醫療服務。在海外的考察團部分,前往韓國、泰國、緬甸、蒙古等地,幫醫療相關業者先做好評估和準備。二〇一二年倫敦奧運期間,貿協與英國BBC網站進行網路媒體行銷,讓台灣的健檢醫美能夠快速的讓國外消費者看到,並且持續邀請國際媒體來台體驗與報導。同時,在國外機場刊登觀光醫療燈箱廣告,北京首都、上海浦東等,以及在桃園中正機場華航貴賓室安排數位看板,並與華航合作,在十萬張的登機證背面刊登「健康美麗台灣行」的廣告,就是要將台灣最具特色的醫療服務推廣出去,向廣大的中國大陸居民「發聲」,吸引陸客來台體驗醫療服務以及安排觀光行程。順應陸客消費習慣,貿協鎖定中國銀聯卡,在其宣傳摺頁「台北地圖」上刊登廣告宣傳台灣醫療服務,成功推出「台灣醫療旅遊App平台」,在iOS與Android系統均可以瀏覽。 外貿協會另在四個國內機場負責營運五個國際醫療服務中心,分別是台北松山機場、桃園第一及第二航廈、台中清泉崗及高雄小港機場,提供搭機旅客國內醫療服務資訊及協助,從二〇一三年啟用到二〇一六年階段性任務結束營運,服務業推廣中心統計,期間服務全球各國人數達三十五.九萬人次,推薦提供醫療服務的業者有六十三家。除了大陸市場,貿協也努力在東南亞、穆斯林市場尋找台灣醫療服務發展的可能性,例如組東南亞醫療拓銷團,宣導台灣在重症治療的成功案例,以協助行銷台灣醫療品牌。二〇一二年林口長庚醫院參加貿協舉辦的海外推廣活動,初期在海外辦病友會,邀請曾到長庚醫院治癒的當地病友現身說法,分享來台成功治病經驗,以鼓勵當地病患來台就醫。二〇一三年到林口長庚醫院就醫的國際病患即呈現百分之百成長、二〇一四年更是一五一%的年成長。王志剛任內創設的台灣醫療服務業國際化的模式,後繼者發揚光大,二〇一五年後,貿協同仁協助林口長庚醫院針對不同目標市場採取不同的行銷規畫,例如在杜拜採醫療論壇,將台灣長庚特色醫療介紹給當地醫師,開發當地醫護人員來台代訓方式,或者由當地醫師轉介重症病患到林口長庚就醫的國際醫療商機。對東南亞地區,則是健康諮詢及洽覓醫療轉介合作夥伴,開發國際病患來台就醫。 人道救援 台灣醫療守護健康無國界令王志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越南阮氏的案例。二〇一一年十一月,越南最大外文媒體《VN Express》報導越南中部有位Nguyen Thi Ngoc Mai (阮氏玉梅)患有嚴重早衰症,長年受罕見疾病所苦的她,已經有生命威脅。二〇一二年初在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商務組,以及貿協台灣貿易中心駐胡志明市辦事處、台商來億集團、健橋公司與長榮航空等單位協助下,這位實際年齡只有二十七歲,但外表看來猶如七十多歲老婦、罹患「成年型早老症」的越南病患阮氏玉梅跨海來台就醫,阮氏是由弟弟陪伴來台,當貿協與醫療團隊前往接機時,看到的景像,竟像是弟弟陪同媽媽來台就醫。 在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陳宏基這位知名整型外科醫師的巧手下,阮氏在台灣終於獲得重生,二〇一二年五月治癒後返國。王志剛認為,這個國際醫療案例,已成功讓台灣醫療走向世界,台灣醫界本著人道救援的精神救助病患,已樹立令人尊敬的典範。經濟部非常認同王志剛的觀點,委託貿協於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一日及五月十六日分別在台北、越南胡志明市舉行兩場國際記者會,希望讓國際人士了解台灣優質的健康照護環境,也可開發國際病患來台治病的醫療服務商機,藉此成功建立台灣健康產業品牌及知名度。阮氏玉梅十歲就發病,來台醫治前,因為沒錢就醫只能吃當地草藥,她在記者會上現身,並說,「我有兩個生日,一個是我出生的生日,一個是我來到台灣的那天,台灣讓我的生命重新燃起希望!」張正芬說,貿協長期推動台灣觀光醫療,但是罕見疾病、急重症的治療,也是貿協努力的目標,這些罕病和急重症的治療,可以證明台灣醫術已超越國際水準,人道救援的國際醫療案例也成功為台灣醫療走向世界的最佳典範,讓貿協更有繼續推廣台灣優質國際醫療服務的動力。 王志剛在貿協董事長任內,醫療服務轉介平台觸角甚至也伸向中東地區。二〇一四年二月,貿協與衛福部合作,由衛福部長邱文達帶領台灣近四十名醫療院所代表,遠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宣傳推廣我國優質醫療服務,透過貿協在杜拜的台灣貿易中心穿針引線,規畫成立我國在中東地區的第一個醫療轉介平台,二〇一四年五月十三日,在貿協的見證下,杜拜Zebeel集團與國泰、振興、長庚、中榮與敏感醫院等五家台灣醫療機構簽訂合作意向書,台灣與中東地區的醫療轉介平台正式落實,首發中東醫療團也來台,當日並有三位阿拉伯民眾來台體驗健檢服務。時任貿協副秘書長的葉明水強調首發中東醫療團來台甚具指標性,中東地區因醫師及護理人員短缺、慢性病人口大幅成長,對優質醫療服務需求很高,在此之前,中東人士習慣到歐、美、韓國及泰國等地區治療疾病,相信此次首發團,可感受台灣高品質的醫療技術與服務,而透過口碑行銷,有助更多中東人士來台使用我國優質醫療服務。※ 本文摘自《跨越—王志剛白首話當年產官學生涯》,時報文學出版。 《跨越—王志剛白首話當年產官學生涯》作者:王志剛口述、曾桂香撰文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2/10/14
-
2022-11-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康復後容易失眠?醫師告訴你原因及終結睡眠障礙方法
● 新冠肺炎康復後遺症,失眠困擾最多● 心理壓力是主因,易現失眠焦慮症狀● 找出問題對症治療,不再輾轉難眠一名30歲的年輕男性,確診後隔離在家,原本就超標的體重又飆升5公斤,直逼破百大關。就醫主訴得到新冠肺炎之後,失眠症狀變嚴重,不僅躺床超過3小時才入睡,睡眠常中斷、醒來上廁所2至3次,導致白天精神不濟。隨著疫情趨緩,確診者陸續反映康復後出現腦霧、咳嗽、胸悶、肌肉痠痛、睡眠障礙、呼吸困難、容易疲倦、專注力下降等,這些持續二個月以上的中長期症狀又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其中,以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的睡眠問題最令人困擾。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說,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確診康復的病患,約二成五的比率有睡眠異常狀況。染疫後導致全身性的發炎為什麼染疫後有這麼多的症狀出現?莊立邦表示,COVID-19病毒會透過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影響身上重要器官,造成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多數確診者在兩周內就會從急性感染到完全康復,而引起長新冠症狀原因,則可能是體內病毒尚未完全清除,或染疫後免疫系統失調,產生輕重程度不一的後遺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許多原本睡眠品質就不穩定的民眾,疫情引起心理恐慌,害怕確診、擔憂染疫後遺症,過高的壓力荷爾蒙分泌也會干擾生理時鐘。莊立邦分享門診個案,有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或肥胖的民眾,容易因慢性發炎而導致各種不適症狀,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失調。若還要面對確診後的工作業績壓力,會更睡不好。睡眠不佳易反覆惡性循環確診期間,生活作息亂了套,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居家隔離或在家工作有可能變得不規律,加上沒有運動,這些都是造成失眠的原因。莊立邦強調,確診後的咳嗽、胸悶、呼吸困難也會中斷睡眠,睡到一半突然喉嚨乾癢或喘不過氣,造成睡眠片段化、續睡困難而無法維持整夜睡眠,白天變得更不舒服、容易疲倦,反覆惡性循環。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會痊癒,莊立邦建議,若有長新冠後遺症或是擾人的睡眠問題,應就醫找出病因。是否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個人心理變化等,給予藥物治療或非藥物的認知行為治療。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回到常規生活,規律運動、正常飲食、適度放鬆,有任何異常,記得及早就醫,以醫療專業解決症狀。●元氣網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心理師黃彥霖分享長新冠的失眠問題,推出【哄大腦睡覺:如何改善失眠,晚安長新冠】免費線上直播課程,於12月1日(四)、12月8日(四)上午10:00,用2堂線上直播課程跟大家解說引發長新冠失眠的原因、改善的方法。課程資訊:https://pse.is/4l6rxj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恢復往昔肌力?醫:一周沒運動流失的肌力要一個月才補得回來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兩年,10月13日起國門重啟,近期旅外人潮湧現,國人開始到處趴趴走,戶外運動也跟著活躍。過去因疫關在家中,減少運動頻率,開始運動後,不少人發現「膝蓋卡卡」或「雙腳無力」。醫師提醒,過去若有運動習慣,又開始重新回歸運動時,第一步應將停訓期間流失的肌肉補足;第二步是攝取足夠的營養,像是蛋白質等;第三步為初期運動不過度,避免傷害膝蓋,導致後續又得休息無法運動。一周沒運動肌力流失,要花一個月才補得回來。重新開始運動,最常見過度運動引發的運動傷害,包含肌肉拉傷、膝蓋不適等。根據研究顯示,一周完全不運動,肌肉量減少約3%,肌力表現下降約10%,想重新透過訓練恢復往昔的肌力,大約需花費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重新運動時,必須格外注意身體反應與狀況,調整運動強度。林口長庚運動醫學骨科主任邱致皓表示,膝蓋常見的不適症狀為僵硬、紅腫、疼痛等,這些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膝蓋不穩定和膝蓋疼痛。邱致皓表示,造成膝蓋不穩定的原因,與膝蓋結構有關,膝蓋的組成包含硬骨與軟骨,不穩定多屬「軟骨異常」導致,十字軟骨、外內側韌帶受傷等。快速下樓梯,感覺膝蓋像要「飛出去」就是警訊。過度地踢、跑、起立蹲下等動作,或是不正確的姿勢,都容易導致膝蓋軟組織受傷,若韌帶曾受傷斷裂,再次做「抬」的動作時,很容易感覺到「鬆脫」或「分離」。膝蓋不穩定在走路時,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要快速下樓梯或是快速使用關節的動作時,患者容易感覺膝蓋像要飛出去,這就是警訊。膝蓋疼痛則是膝蓋發炎引起,除了痛的症狀以外,同時會有紅腫、發熱等情形,主要是膝蓋周邊肌力不足,即使運動過程不劇烈,但也可能讓膝蓋過度負荷,進而導致發炎,反覆發炎也會讓軟組織變得脆弱。急性期紅腫熱痛,可冰敷緩解,並迅速就醫。運動傷害發生後,邱致皓表示,膝蓋不穩定與膝蓋疼痛可能會合併發生,通常不建議自己找原因,應盡快就醫,確定是軟組織受傷,還是已經磨損到膝蓋。運動傷害發生的當下,緊急的處理措施可以透過熱敷或是冰敷,以及服用消炎止痛藥改善。邱致皓表示,急性期通常會產生嚴重的發炎,其表現方式就是「紅腫熱痛」。如果看見運動傷害的部位已經腫大,第一步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塊,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採取溫度治療時,不要接觸太久,每10到15分鐘休息一下,冰敷的作用在於「止痛」,其次在於降低發炎。如果冰敷後仍感受不適,可以先服用消炎止痛藥,後續則盡速就醫,查明問題。運動傷害如果出現局部的出血,或是感到痠痛,則建議採取「熱敷」,熱敷的溫度約在攝氏40度到45度之間,高於體溫一些,溫度不用拉得過高,免得皮膚灼傷。熱敷與冰敷相同,不宜敷過久,每10到15分鐘後休息一下,獲得局部舒緩後,就無須再熱敷。當疼痛逐漸緩解,可漸進恢復「非負重訓練」。高雄長庚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周文毅表示,運動傷害仍在急性期,或是仍處於嚴重疼痛時期時,不建議維持任何運動,但是當疼痛感已經屬於中度或是輕度時,建議開始做「非負重訓練」,如游泳、水中走路、坐著使用彈力繩等,一天可以做一到二組,一組10下,依照自己的感受度,彈性調整組數。周文毅表示,如果以骨科手術來說,腳踝手術後,患者於休養期間,小腿肌肉會開始萎縮;膝蓋手術後,患者則是大腿會開始萎縮。平均一到二周沒有運動,肌肉就會萎縮10%到20%甚至更多,如果能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下,進行一定的肌力訓練,也許無法增加肌肉量,但能減緩肌肉萎縮的比率,也有助於後續維持動作。預防變天關節痛● 衣物保暖:穿著長袖衣物、鞋襪手套,幫關節保暖。● 曬曬太陽: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0到20分鐘。● 熱敷關節:用暖暖包或熱水袋隔著毛巾或衣物進行熱敷,每天1到3次,每次約10分鐘。但感覺異常者如中風或糖尿病友等,務必隨時注意避免燙傷。● 調整室內溫濕度:室內溫度可設定在19到24度,不高於室外5度,避免引起頭暈,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0%到60%為宜。
-
2022-11-12 焦點.杏林.診間
慢慢等待最終都會熬出滋味…我在加護病房的日子,那些醫護們教會我的事!
【作者/馬兒】60歲,因為肝臟移植手術在高雄長庚醫院治療,對於醫術精湛、深具醫德的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非常非常感謝。【前言】五月底,我動了大刀,6/16轉普通病房,在加護病房裡足足待了半個多月,沒有手機沒有社群,只能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感受,然後,用筆記錄下來。附上兩圖,是我在手帳裡畫下的眼裡所見,文則是6/17所寫。在那裡,我被喚作「阿姨」,被人提及時,成了「85」(應該是2585,病房號碼),沒有名姓。獨處一室,或躺或坐,面對的是一小方天花板以及一面牆。牆上有扇窗,可以看見室外,窗外隔著小廊是護理站,再隔一小廊,正對面是另一間病房「2592」 。牆上還懸掛著電視和日曆,至此,房中有甲子。不看書的時候就看電視,新聞台、原民台、公視以及日本台,有時也只是讓電視開著,微微的聽見聲響,比較好睡。我有張小桌,吃飯、看書、寫字、吹珠做呼吸練習,做什麼事都在那兒。窗旁的門一般是緊閉著的,打開時可以透過斜角的另一扇窗看到屋外,那是唯一看得到天色的地方。門儘管緊閉,但開關頻繁,一天總不下五、六十次,有時更甚:醫師巡房、護理師照護、倒垃圾的、補充藥品的、發飯的、清點設備的、做呼吸治療,還有照X光和超音波的......林林總總。門被開啟時會發出大聲響,淺眠的我常一不小心就被嚇醒。在那兒,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好」。不要動,好。放輕鬆,好。屁股抬高,好。躺平,好。坐直,好。吃藥,好。痛一下,好......應該也沒有說「不好」的必要和合理性吧,乖乖聽話、認真配合,好得比較快。一開始,身上插了各種管線和裝備:呼吸器、氧氣管、鼻胃管、動脈導管、左頸靜脈導管、尿管、右腹引流管、右頸靜脈導管、止痛滴劑、抗凝血滴劑......隨著時間一一卸除,每拔一管,身體和心裡就快意一回,現在還留著的是左腹引流管。管子少了,藥倒多了。我一天要吃29顆的藥,分十個時間點服用,護理師發了兩本「服藥秘笈」,規定要牢記藥物的形狀、數量、效能、副作用、服用時間與注意事項.....還要考試。藥是可怕的,有一好、沒兩好,副作用滿滿。這裡的護理師形形色色,但都是超人,動作快速而利索,馬不停蹄的忙著,一刻不得閒。有個被其他護理師公認為最愛碎念的護理師,我挺喜歡她的,她總是邊做事邊說話,雖然愛叨念,但是事做得最多,很愛笑,也最關懷病人,我要轉出加護病房時,她不止一次到我床邊語重心長的叮嚀我:「阿姨,妳出去後,一定要小心喔,口罩要戴好,最好戴N95,不要拿下來,酒精要買大瓶的,隨時噴,手要常洗......還有還有,心情要放輕鬆些,要多給自己信心,一定要加油......」讓我心裡滿是暖意,這樣個性的護理師好像有兩位,身形像、聲線像,熱心也像,只是我分不太出來。既然有這麼有「人味」的護理師,當然也有完全「佛系」的(非宗教上的佛教,是前陣子流行的佛系)護理師,她告訴我我的疼痛不是我的,叫我要把痛丟回給別人,找不到人,就還給地球,順便分享了精油和冥想。有個妹妹很有活力,說話鏗鏘、行事有力,句子短,且會果然的斷在標點處,我原先暗封她為「大力女」(此人一舉一動都很有力,無聲不歡),後來發現搞錯了,那是另一個人,她隨時都精神充沛、活力十足,原以為她剛從學校畢業,哪裡知道她與小兒子同年。另外有兩個大眼妹妹,眼睛都好大,一大而深邃,一大而清澈,待我也極好,眼深邃者個性與碎念姐類似,清澈者沉穩靜和,我原先以為她們有些年紀,沒想到其中一位比活力妹妹還小兩歲。我常弄不清楚她們的年紀,一方面看不到她們的面容,一方面總覺得她們的聲音帶有滄桑,是生老病死看多了嗎?這裡面還有位護理師,說的話語跟其他人無異,但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不一樣,客氣變得不是客氣,可能是缺了溫度,話,有沒有打心裡說出是不會一樣的。還有三位也讓我印象深刻,分別是X光師阿文、超音波高醫師和呼吸治療師,他們出現時總是笑容可掬,阿文的笑爽朗、呼吸治療師婉約、高醫師則溫文儒雅。加護病房的葉醫師也很帥氣,我在腹痛時曾求助於他,他看了看我,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回答我:「當然痛啊,欸,妳知道妳的傷口有多大嗎?醫師不是神吔,沒法叫它不痛就不痛,這痛妳得慢慢承受,等待它復原。」遂想起這幾日看的瞿欣怡「吃飽、睡飽,人生不怕」,裡面提及:不小心把生活搞得一團亂時,就躲進廚房燉鍋肉吧,一邊煎肉,一邊告訴自己:「不急、不慌,慢慢來。」生活暫時壞掉也沒關係,只要該做的做了,工序對了,慢慢等待,最終都會熬出滋味的。我希望自己能做到,不過好像有點難,剛剛發現自己發燒了,立刻緊張了起來,呵呵,這就是我吧,無論如何,要盡量去做。【延伸資訊】瞿欣怡「吃飽、睡飽,人生不怕」
-
2022-11-04 焦點.元氣新聞
不讓孩子打疫苗、過度控管 疫情期間新兒虐
衛福部統計,近三年兒少保護通報人數平均每年7.8萬人、兒少受虐人數平均每年1.2萬人。高雄長庚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美欣表示,疫情期間兒虐通報數未顯著增加,但嚴重程度有上升趨勢,受虐致死案例層出不窮。疫情期間也出現新型態兒虐模式,潛藏家長過度控管問題,如堅持不讓孩子打新冠疫苗,嚴格控管飲食導致營養不良事件。疫情期間,讓潛在的兒虐問題浮上檯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臨床上看到不少父母以「為孩子好」之名,堅持不讓孩子施打新冠疫苗,該項選擇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很多堅持不願讓孩子打新冠疫苗的家長,常以為孩子好的方式,控制孩子其他面向,例如擔心過敏、過胖等,就不給孩子吃東西,導致近期有一到二名孩子因嚴重營養不良被社工介入。邱政洵說,別以為兒虐僅有暴力對待才稱之,身心靈上的暴力也是暴力。過往政府在監測脆弱家庭時,也會以孩童是否定期施打疫苗作為判斷,其實這類問題一直都在,只是疫情期間又更被凸顯。若從幼兒疫苗施打的比率觀察家庭的健全性,徐美欣指出,兒虐通報案件中五件有一件沒有按時施打疫苗,比例極高。不管是從疫苗或是幼兒的體重發展等,都能看出家庭照顧是否健全,也是社會亟需關注的議題。疫情期間,通報兒虐人數並未顯著成長,但臨床發現嚴重度提高,徐美欣表示,近三個月高雄長庚已收治二起嚴重致死或重傷住院案例,疫情下國人面臨失業、與家人長時間相處等壓力,也增加兒虐暴力對待的程度,需各界關注。長庚醫院於2018年成立「兒少保護中心」,整合各院區醫療團隊,結合政府、專業人士、民間單位攜手合作。平均每年編列預算逾一千萬元執行兒少保護服務,盼能及早介入,幫助更多孩童擺脫暴力。
-
2022-11-03 醫療.皮膚
40歲後皮脂腺功能退化易有體味 醫教6招預防難聞「老人臭」
●老人臭發生原因:老化、環境、飲食、慢性病●常見臭味部位:腋下、胯下、臉部、頭皮、耳後、胸前●防體臭,少吃重口味、甜食,多吃綠色蔬菜、魚肉、雞肉不少年長者身上會飄出一種過去不曾出現的異味,被稱為「老人臭」或「加齡臭」,想抱孫子往往被拒絕,令人沮喪。醫師指出,老化是造成老人臭發生主因,與環境、飲食習慣、慢性病等也有關。一般人40、50歲後皮脂腺功能退化,油脂分泌異常,常見腋下、胯下、臉部、額頭、頭皮、耳後、胸前等處產生臭味。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根據臨床觀察,老人臭大約從75歲開始,有老人臭的男性年長者比較多,男女比例為3比1。年長者身上散發出來的臭味,是因為身體新陳代謝變慢以及老化因素,造成皮膚角質層累積過厚,又無作適當清潔,慢慢身體就會產生一些味道。這些味道伴隨著身體代謝產物如油脂分泌,再和角質層、皮膚代謝廢物融合,經氧化後形成「2-壬烯醛」化合物,因此就會產生類似酸味、油味的異味。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表示,隨年紀增長,年長者的皮脂腺分泌狀況會改變,些許尿素、酵素,加上細菌角質,皮膚就會產生氣味,若是衣著習慣包得密不透風,腋下、胯下等部位也會產生異味。人體的臭味產生並非單一因子,陳煜說,除了身體老化因素外,環境、飲食也是可能影響因子,像天氣悶熱容易分泌汗水,分泌物增加就會產生更多的氣味;飲食若喜歡重口味,分泌物產生的味道可能就會更濃烈。該如何改善長者皮脂腺分泌引起的異味?陳煜強調,應將家中長者的慢性疾病照顧好,多喝水,少吃重口味食物,加強身體清潔頻率,就能降低部分異味的發生。趙昭明指出,通常因慢性病引起的臭味,以症狀治療為主,像糖尿病會讓皮膚分泌物產生類似酵素的混合化學成分味道,並不是那麼的好聞;部分精神科用藥、降血壓藥或抗生素服用後,也會導致身體出現異味,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其他替代用藥,以改善體味。運動也能改善體味,陳煜建議,長者可以走路、快走、踏步走、慢跑,或採原地擺動或墊腳方式運動,在不危險的前提下,每天運動30至40分鐘,可以幫助新陳代謝。吃過多動物性蛋白質、脂質食物、甜食,都易引起體味變重。趙昭明建議,飲食調整方面,少吃蔥、蒜、薑等辛香料及甜食,多吃綠色蔬菜、魚肉、雞肉等白肉,辛辣食物、咖哩、紅肉類應減量食用,尤其紅肉的胺基酸成分較多,會造成排泄物的氣味較重應少吃一點。高齡長者自我清潔能力變差,又常有糖尿病、慢性腎病、肝不好等慢性病纏身,都可能使身體產生異味,超昭明認為,除了應好好控制慢性病外,照顧者應協助長者做好身體的清潔,尤其頭部、腋下、耳後等皮膚角質容易囤積的地方更要加強清潔,衣服也要經常替換,避免分泌物囤積而產生臭味。●如何預防老人臭?趙昭明建議6種作法:1.自身清潔工作要做好。 2.平常要多喝水,加速身體新陳代謝。3.如果有生病,需就醫治療,避免體味會跟著慢性疾病一起產生。4.飲食清淡,甜食少吃。 5.衣物勤換洗,清爽舒適為宜。6.每天曬太陽15分鐘,下午4至 5點時機最佳。陽光紫外線具殺菌作用,可改善體臭。
-
2022-10-31 醫療.骨科.復健
洗腎多年卻突然變得肌無力 醫揭為什麼洗腎病患更該運動
68歲的蔡先生洗腎多年,不知何時開始,覺得爬樓梯容易喘,原本想說這是因為長期洗腎,而不以為意。最近發現坐在椅子上站起來變得費力,抹布也擰不乾,如此情況已經影響日常活動。直到回診腎臟科時向醫師提出此問題,被轉介至復健科,接受客製化運動訓練和營養建議之後,經過半年以上的訓練,蔡先生感受到上述的狀況有所改善。第三~五期慢性腎病病人全台灣盛行率11.6%,大約200萬,其中接受透析治療人數大約有9萬人。腎病患者因多重慢性病及坐式生活導致體能欠佳,甚至肌少症或衰弱症,雖然已有明確醫學證據顯示運動訓練的好處,可惜接受規則運動訓練者,少之又少,其中主要原因是沒有意識到生活型態有需要調整,以及沒有時間,尤其是血液透析病人到醫院洗腎占用了多數時間。運動即是藥,好處是多方面的,已經有大量明確的研究顯示,結構化的運動,除了改善肌力和心肺耐力,也可以改善三高(血糖、血壓、血脂),肥胖,還能促進正面的情緒,減少全身的慢性發炎,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減少跌倒風險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對於慢性腎病友來說,更是可以提升腎絲球過濾率,運動時的流汗還可以讓洗腎病友放寬水分的攝取量。許多人認為平日的勞動就是運動,其實兩者是不同的;也常有許多病友認為散步即是運動,但強度太低的運動,無法提高體適能。有效的運動訓練,需要針對目標,進行適當強度、頻率、時間和類型,對症下藥方有效果。醫療照護理想上是由多領域團隊提供,包括:腎臟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個案管理師及營養師。腎臟科醫師帶領透析治療團隊,給予透析病患高品質的透析治療,視病患需要轉介給復健科。復健科醫師須了解疾病史,評估活動功能、骨骼肌肉狀況等,一般會安排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等速肌力測試、體組成分析等,透過以上檢測了解運動風險,開立運動處方。物理治療師進行個別化的訓練方案,包括有氧和阻力,很衰弱的病人則先以功能性訓練為主。營養師門診進行營養評估及衛教。個案管理師定期關懷,確保醫療遵從性,發覺患者問題盡快解決。雖然運動好處很多,但如果出現胸悶痛、喘、水腫、暈眩、體力短時間內明顯退步等,表示身體可能有不好的變化,請先暫停運動,並詢問您的醫師。針對慢性腎病病友,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土城長庚醫院)的經驗是,經由腎臟科和復健科等多科合作,導入生活型態介入,包括運動和營養諮詢,結構化運動採用環狀訓練,包括定功率腳踏車、踏步車、上下肢訓練機及核心訓練機等,阻力訓練機採等速設計,減少訓練中受傷的機率。對於血液透析病友,也考量洗腎時間,和病友討論適當的介入方案。傳統建議的非洗腎日到院訓練,病人天天跑醫院常覺得不方便,因此遵從性低;另外,洗腎中運動的缺點則是僅能進行下半身運動,上肢以及結構化的運動訓練難以執行。因此我們研擬不同的介入模式,例如,下午進行血液透析之腎友,可於當日上午到復健室接受復健;另針對不方便到院訓練之患者,提供居家訓練模式。訓練3個月之後,再安排檢測,如沒有進步,須尋找原因並調整訓練方式。有效、安全,並且可以滿足每位病友的生活習慣的介入方式,才能產生最好的效果,讓洗腎者又健美又健康。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動起來! 創造豐「腎」人生)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健保大數據/血管支架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心導管技術起步早 多項醫療首創 經驗豐富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高雄長庚醫院血管支架申報數量達2,867支,位居全國第一。高雄長庚心臟內科主任、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永隆表示,該院36年前創立心導管室,並與急診和心臟外科組成全國首創24小時待命介入性醫療小組,可及時治療並照護病患。除多項醫療創舉,現有28名主治醫師,心臟內科方面,更是南部醫學中心的權威。陳永隆說,高雄長庚相關醫療技術起步早,1981年台灣首例經皮心導管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及1995年首例心臟血管支架植入,都由洪瑞松教授完成。1986年,洪瑞松由林口長庚到高雄長庚主持內科部及心臟科業務,同時也把心導管的技術帶到高長。此外,高長也是亞洲首個執行經橈動脈心導管技術醫療中心,讓患者術後行動較方便,且減少血管相關併發症。陳永隆指出,高長心臟血管介入性醫療有純熟的技術,也持續創新,一般心導管患者只需2到3天即可出院,心肌梗塞病患則需5天左右。陳永隆提醒,三高患者容易有血管阻塞問題,抽菸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也是高危險群,現代人飲食習慣不佳、壓力大又不愛運動,讓心肌梗塞問題年輕化,若有胸悶、喘、心悸、冒冷汗等病症,應隨時注意並及早就醫治療。醫學中心No.2高雄榮總/搶救心血管如救火 專攻複雜冠狀動脈病變據健保署110年血管支架申報資料統計,高雄榮總共申報2,492支血管支架,數量居全台第二。高雄榮總心臟內科主任郭風裕說,院內每年約做1500例至1600例介入性心導管治療,其中2%是慕名求治或外院轉介的複雜性冠狀動脈病例。醫療團隊也善用高技術門檻的鑽石刀打通鈣化嚴重的血管。因長年處理這類高難度病例,不時在院際間扮「救火隊」。郭風裕說,高榮一年執行上千例汽球擴張術、血管支架置放等心導管介入性治療,當中複雜性冠狀動脈病變案例多,支架用量相對也多。複雜性冠狀動脈病變指的是血管硬化、堵塞、血流過不去,通常也合併糖尿病、腎臟病及高血脂等,病人多數不願接受全身麻醉、切開胸骨做繞道手術。而高榮對複雜病變病例著墨較多,常在國際會議或期刊發表手術案例,也曾轉播示範全閉塞手術,因此接獲不少高難度轉介個案,這些病例血管堵塞很長,有病人最高裝到7支血管支架。他說,心血管疾病可能突然休克甚至猝死。高榮除率先推動緊急心導管,要求90分鐘內把病人的命搶下來,成功降減3%死亡率,心臟內科醫療團隊更鑽研鑽石刀,克服技術門檻,處理血管鈣化問題,讓打入的支架能完整撐開,暢通血流,減少血管再狹窄機率。區域醫院No.1振興醫院/心臟內外科同時待命 患者治療更有安全感健保署110年統計,振興醫院在區域醫院中使用血管支架數量第一,共1,743支。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說,依健保署統計,去年許多中南部醫院申報血管支架數量上升,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影響,病患多就近治療,雖然北上尋求治療者減少,但以自付差額血管支架數量統計,振興醫院1,603支與台北榮總1,667支、林口長庚1,617支並沒有相差太多。殷偉賢說,該院血管支架申報量高,原因有二,第一、該院是區域醫院中唯一以心血管疾病治療為主的特色醫院;第二、許多病情嚴重患者到院後,原本要採外科手術治療,但經評估後,可能年齡太大,或合併糖尿病、胸腔疾病、洗腎等慢性疾病,為不適合插管、麻醉的手術高風險病人,改採植入血管支架治療。振興醫院為救治心臟病患,在複雜心臟疾病著墨很深,並採取心臟內外科的整合醫療方式。當患者屬於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的高危險病人,醫師會採用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的血管腔內影像系統,讓血管結構更為清楚,再用電鑽等先進方式植入支架,患者術後中長期預後更好。即使患者採心導管等方式治療,心臟外科醫療團隊仍同時待命,一旦手術需要外科治療,醫療團隊就會介入,讓病人更有安全感。地區醫院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總院醫師設備支援 可達醫學中心治療效果據健保統計,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110年血管支架申報數量701支,是全國地區醫院第一名。員基副院長、心臟科醫師張永明說,裝支架有年輕化趨勢,跟現代人的飲食和壓力等造成心血管疾病有關,不過只要控制好危險因子,裝上支架後,不少病人都能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二、三十年。張永明說,員基有兩間心導管室,且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總院醫師與設備支援下,能做到醫學中心的治療效果,所以在南彰化地區病患多,109年心肌梗塞門診數也是全台地區醫院第一。最近就有一名40幾歲男病患送到醫院時已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後來裝上葉克膜,張永明用心導管裝上兩支支架搶救回來,現在已恢復良好出院。張永明說,裝上支架並非一勞永逸,仍得服用抗血小板藥並配合生活飲食習慣改善,危險因子要控制好。有的病患支架放了二、三十年,一直到80歲還能保持很穩定狀況,正常生活;有些病患繼續抽菸,血管加速老化,可能幾年後,其他血管也需放支架;也有病患裝上支架後就不吃藥了,三個月內又有狀況。他特別提醒糖尿病、腎臟病患更需好好控制,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惡化。
-
2022-10-30 醫療.兒科
未滿一歲男嬰呼吸暫停嚇壞父母 醫曝呼吸道融合病毒可怕之處
新冠疫情威脅仍在,呼吸道融合病毒也不容小覷。一名1歲男嬰日前不斷劇烈咳嗽,同時合併費力呼吸,甚至出現呼吸暫停、嘴唇發紺症狀,爸媽緊急帶男嬰到急診就醫,經確診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醫師表示,步入冬天後,氣溫愈來愈低,病毒傳播力愈來愈強,無形中增加感染風險,預估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病童仍會持續增加,並於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逐步增加到達高峰。台灣兒科醫學會急診委員會主委吳昌騰說,每家醫院病房收治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患者都占有一定比例,此病毒多侵犯2歲以下幼童,特別會引發下呼吸道發炎,出現發燒、呼吸急促,甚至是費力呼吸、胸凹、鼻翼搧動症狀,最可怕的是,當連續劇烈咳嗽後,還有可能出現呼吸暫停,應懷疑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家長應速帶病童就醫。收治此名男嬰的吳昌騰說,所幸男嬰經住院給予氧氣等治療後,病情逐漸好轉,但若呼吸暫停未及時治療,有可能引起呼吸衰竭,或須插管,或使用葉克膜,更可能危及生命,依美國統計,每年約有300至500名嬰兒死於呼吸道融合病毒。禾馨醫療兒科醫師陳映庄說,隨著步入冬天後,氣溫愈來愈低,病毒傳播力愈來愈強,且大家喜歡待在室內的密閉空間,無形中增加感染風險,預估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病童應會持續增加。吳昌騰說,受新冠疫情影響,2歲以下幼童幾乎沒有遭到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病例數可能自今年11月至明年1月逐步增加到達高峰,且隨著疫情發展,預估2歲以下幼兒都會遭到感染,而幼稚園、小學等學童目前感染以副流感病毒為主,依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病房觀察,其中約6成患者都與呼吸道疾病有關。吳昌騰說,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後,病童往往呼吸急促,血氧濃度可能降至95%、90%,較正常值約99%偏低許多,治療須先給予氧氣,同時病童的細支氣管等呼吸道可能腫脹或充滿痰液,使呼吸道阻塞,此時要給予濕潤空氣,讓病童順利呼吸;此外,病童也常有脫水、食慾降低、睡眠不佳等情形,而給予點滴輸液,以防病童休克,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特效藥,多給予支持性療法。陳映庄也說,要避免家中幼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必須勤洗手、戴口罩,當家長有症狀時,返家後一定要先洗手、換衣服,再接觸幼童,當發現幼童出現劇烈咳嗽,甚至是咳嗽到吐、睡不好,或精神不佳、呼吸胸骨凹陷就要立即就醫。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在「免疫負債」及防疫措施鬆綁下,以往幼童是陸續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但現在是突然增加大量病人,家長應隨時注意家中幼童的健康變化。吳昌騰也提醒,家長一定要多照顧孩子健康,醫師也要多透過衛教,讓家長對呼吸道融合病毒提高警覺,避免病例數暴增影響醫療量能,也降低重症患者出現的機會。
-
2022-10-28 焦點.元氣新聞
最年輕醫奉獎得主 賴慧珊自家護理所門口遇車禍 成功救回OCHA騎士
今年醫療奉獻獎得主護護理師賴慧珊,25日在自己開設的遇見居家護理所工作時,聽到外頭傳來巨響,發現一名機車騎士和轎車相撞倒臥路上,失去生命跡象,她立刻和另兩名有急診經驗的同事聯手急救,三人跪在地上輪流做心肺復甦術(CPR),「手都壓紅了」,所幸成功將這名男子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38歲的賴慧珊是第32屆醫療奉獎得主,22日才在台北領獎,25日下午5時就遇上這起車禍急救案。賴慧珊說,聽到轟然碰撞巨響衝出查看,男機車騎士和轎車相撞後倒臥路上,她發現男騎士頭部受創嚴重,已無呼吸心跳,趕緊CPR,2名同事剛好結束訪視回辦公室整理用物,她們本能地衝到二樓拿氧氣和甦醒球加入急救行列,大家輪流壓胸,壓到手都紅了,還好有急救設備和急診經驗,救護車趕到前已恢復生命跡象,現在高雄長庚醫院觀察治療。游姓機車騎士的父親正是賴慧珊居護所的照護個案,游父特地向賴慧珊致意,「當時如果沒有立即急救措施,後果難料」;賴慧珊謙虛的說,救人本就是護理師的天職,類似的偏鄉急救案件,也是她返鄉投身滿州設置居護理的初衷,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幫助更多的人。賴慧珊也是歷年來最年輕的醫療奉獻獎得主,她於2019年在屏東縣滿州鄉成立首個居家護理所,照顧偏鄉和原鄉患者。她坦言,得知自己獲獎時「有點震驚」,她想說自己這麼年輕,服務年資那麼少,何德何能可以得到獎項,她說自己只是平凡、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她會繼續用自己的初心,做到視病猶親、仁愛為懷。【延伸閱讀】第32屆醫療奉獻獎/談醫療太奢求,居家護理最管用!賴慧珊實現原鄉長者在地老化夢想賴慧珊的母親在她念護專時突然去世,她發現學習護理對於普遍窮苦又欠缺醫療資源的原民家鄉很有幫助,立志一定要回屏東,將未能應用所學照護母親的遺憾,貢獻給鄉親父老。
-
2022-10-2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聖保祿山地醫療團巡迴車跑遍復興鄉,傳愛30年挽救危急性命
就像聽見「少女的祈禱」音樂知道是垃圾車來了,走在北橫公路上如果聽見天主教風格的熟悉歌曲,桃園市復興區的山地住民便知道「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的巡迴醫療車來了」。這是他們親切的老朋友。桃園市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獲選中華民國第32屆醫療奉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這支以「醫療傳愛」為宗旨的隊伍,本著耶穌基督博愛世人的精神,醫療照顧山地偏鄉民眾的健康,並延續沙爾德聖保祿修女會關懷弱勢族群的理念,宣揚天主的愛。迄今30年,團隊成員和照護形式雖有異動,不變的是關懷弱勢族群的心。桃園市復興區地廣人稀,土地面積占桃園市三分之一,人口僅一萬多人。義大利巴義慈神父來到台灣傳教,看到居民「小病用忍,大病用滾」,邀請聖保祿醫院院長沈雅蓮修女,於民國81年10月成立山地醫療團隊,在三民天主堂旁設立醫療站,每周一、三、五上山為民眾看病。從醫療站到巡迴醫療,開設特早門診方便農耕生活。三民醫療站啟用時沒有全民健保,不少原住民也沒有公、勞保,生病無法繳納醫療費用,不敢來醫療站看病。因為醫療站只收50元掛號費,其他醫療費用全免;如果掛號費也無力繳納,便完全義診。病人間口耳相傳聖保祿醫院方便且不計成本的服務,有需要的病人因此都獲得救治。復興區位於北部橫貫公路,是水蜜桃、拉拉山巨木群的故鄉,假日遊客眾多,發生意外或民眾有醫療需求都沒有醫療院所可看病。民國86年12月,聖保祿醫院接受桃園政府委託,在假日補足復興區衛生所的醫療人力;民國87年又增加婦產科專科醫師駐診,並安排子宮頸抹片檢查及乳房攝影巡迴車,回應婦女的需要。復興區醫療資源集中在前山村,為設法將醫療資源送至後山及深入部落,民國88年5月開始,每周四上午八點,由司機開巡迴醫療車載著一位醫師及兩位護理師,巡迴九個村落,晚上在華陵教會樓下設立巴陵醫療站,開設夜間緊急醫療;周五早上配合居民農耕的生活作息,6時30分即開始「特早門診」,需要抽血檢查的、需要拿藥的,都可以看診後再回去工作。穿梭崎嶇山路23年,換過6部巡迴醫療車。復興區後山的部落要開車2至2.5小時才能下山。民國91年5月,聖保祿醫院接受健保署及桃園市政府整合,和長庚醫院共同於後山村下巴陵定點,成立華陵整合醫療站,24小時全年無休,方便地方民眾就醫。聖保祿這支團隊30年來在桃園市復興區的服務,主要有四項:巡迴醫療車及定點醫療站服務、原住民文化傳承及部落關懷、改變民眾健康觀念的衛生教育活動、以社區醫療培育住院醫師。復興區居民以泰雅族人居多,留在山上的九成以上是老弱婦孺,深入部落的巡迴醫療對他們最方便,助益也最大。民國88年5月起,巡迴醫療路線由醫院出發,從大溪往復興區前山村三民、澤仁、霞雲、羅浮、義盛、長興,再到後山的高義、三光、華陵村,貼近鄉民的生活如里民中心、教會、雜貨舖、派出所等地,將長期沒有醫療資源的地方,例如離主道路落差海拔650公尺的下蘇樂、復興區與新竹縣交接的三光部落,甚至最偏遠的新興部落,全部主動納入巡迴醫療點,至此,偏遠民眾的就醫可說已無遺漏。從事山地醫療最大挑戰是對外交通,遇到大雨時,常有落石甚至土石流,導致道路坍方交通中斷。巡迴車後車箱裝滿醫療必需用品,有儀器、藥品、病歷,穿梭崎嶇山路,23年間已換過6部巡迴醫療車。冬天時,團隊還要準備能禦寒的冬衣過夜。一大早出發,一直要忙到晚上10點過後,才能回到華陵醫療站休息。醫療車播放歌曲隨招隨停,克難看診挽救危急性命。除了12個定點醫療站,巡迴醫療車沿路會播放醫院選定的醫療歌曲,提醒民眾巡迴醫療車來了,路途中只要民眾招手就停車看診。醫療儀器及藥品,常因為看診關係搬上搬下,有些折騰,但團隊依舊隨招隨停,從不拒絕。每趟巡迴醫療有四位人員:看診醫師固定是刁惠恩,來自香港的刁惠恩,自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即在台灣行醫已40年。其中,民國87年起的23年都是在聖保祿醫院服務,每周有一天半在復興區山地巡迴。另外的排班護理人員有鄭芳亞、辛佩珊、游玉婷、葉怡貞、彭詩旻、原住民姑娘李曉芬,還有開車司機王漢業或郭孝偉。他們必須克服暈車、氣候變化、交通不便、長途跋涉等種種辛苦。怪的是,參與成員紛紛愛上教會醫院「關懷照顧弱勢族群健康」的使命。若問為什麼,他們回答「山上空氣好、風景好」,尤其「原住民的豪邁與熱情」不僅紓解壓力,更帶來最佳工作氣氛,在在吸引他們樂此不疲。山地醫療另一大特色,是要克服氣候及天災的大自然影響。團隊最津津樂道民國96年8月30日至9月4日艾利颱風來襲,醫療團隊8月31日帶了藥物、食物、水,要上山與居民同舟共濟,但北橫公路多處坍塌,平時兩三個小時的路程,花了近六小時才到達華陵整合醫療站。遇天然災害病患更多,無法換班硬撐一個禮拜。山上停水又缺電,偏偏這時候求醫的病患比平時多了兩倍,需要打點滴病患變多,點滴架不夠,以梯子加上衣架來應變;缺電,勉強以手電筒、燭光來照明,可是無法使用電腦,所有診療記錄要用手工;缺水加上瓦斯爐出現問題,每天以泡麵、罐頭果腹。還出現一名胃潰瘍大出血病患,急需119緊急救護到醫院,但山上電話、手機因訊號問題無法撥通,幸而手機112發揮緊急聯繫功用,及時將病患送到山下醫院治療,成功挽救性命。當然,醫護人員這時沒法換班,24小時工作硬撐一個禮拜,直到居民撤離。在華陵整合醫療站方面,也有一群奉獻的醫護人員,其中李章智醫師已堅持11年,未曾缺席,還有醫師高慶雲、林怡君、高榮良、陳家豪、王如民、陳琬琳、林宣合、廖舫敏。護理師固定有曾淑芬,另有李曉芬。安娜修女(黃貴梅)民國93年加入山地醫療團隊華陵整合醫療站。她是阿美族原住民,深入部落關懷住民的需求。因她的建議,98年在爺亨部落成立社區關懷中心,將醫院閒置的電腦送上山,開辦電腦網頁設計課程,也教小朋友學習,還幫忙販賣水蜜桃、甜柿。後來又陸續開班傳授烹飪、編織、音樂、舞蹈,傳承原住民文化。節日有活動、暑假有夏令營,萬一遭逢火災、車禍等急難,安娜修女會結合醫院的力量,送物資和捐款,解決燃眉之急。山地醫療團隊重視向下扎根,選擇教會、學校、里民慶典等場所,每個月一次安排醫師作衛生教育。針對山上常見疾病,教導如何緊急醫療處置,譬如心肺復甦術、毒蛇咬傷的急救、如何防治高尿酸、痛風及肝病防治等,也藉著傳播健康知識,逐漸翻轉民眾的觀念及行為。但這兩年多,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衛教活動暫停中。聖保祿醫院小檔案成立桃園市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在復興區原鄉山地醫療服務超過30年,民國81年10月立案,除了提供山地偏鄉醫療,也落實照顧與關懷弱勢族群理念。服務事蹟81年10月,成立山地醫療團隊,於三民天主堂旁設立醫療站,每周一、三、五上山為民眾看病。86年12月,協助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駐診復興區衛生所,增加星期六、日醫療服務,87年增加婦產科專科醫師。88年5月,增加復興區巡迴醫療,周四上午8時開始巡迴9個村(里)到各部落,晚上在華陵教會樓下設立巴陵醫療站,開設夜間緊急醫療。91年5月,和長庚醫院於後山村下巴陵,共同成立定點服務的華陵整合醫療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93年安娜修女加入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98年6月10日在爺亨部落,設立復興鄉爺亨社區關懷中心,開設電腦網頁設計安排學童學習,幫助行銷水蜜桃、甜柿等農產品,開舞蹈班傳承文化。
-
2022-10-18 醫療.耳鼻喉
失智症可控因素「聽損」佔近一成 專家籲電子耳補助空間仍大
據衛福部身障證明統計,累計至2022年6月國內罹患重度或極重度聽覺機能障礙者約為2萬754人,但使用人工電子耳植入人數,比例仍顯偏低。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表示,聽力受損是造成失智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65歲以上長者並沒有人工電子耳的補助,在預防上仍有許多努力空間。周慶明指出,聽力就像隱形疾病一樣,不太明顯也不受政府關注,但根據WHO統計,全世界有15億人口有聽力障礙問題,11億年輕人長期處於娛樂噪音下,隨著人口老化,2050年將增加到25億人聽力障礙纏身。「聽力是造成失智重要的因素。」周慶明表示,在高度失智的重度病人中,有3%可用人工電子耳治療獲得一定程度改善,政府重視失智症,但健保治療只對18歲以下年輕人有補助,但65歲以上長者卻沒有補助,政府、醫界在這方面的預防還有努力空間。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前耳科主任吳哲民說明,根據國際期刊《刺胳針》上的研究顯示,聽力是失智症治療中的最大的可控因素,占了8%~9%。吳哲明解釋,其中可能的機轉相當多,由於聽力是人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來源之一,當聽力受損,人就會更用力聽,大腦就專注處理能聽到淺薄的資訊,思考、解讀對方可能的含意,造成大腦部分區域活化程度不足,產生失智症風險;同時,聽損也會造成患者與社會脫節,社會刺激不足的狀況下,也容易產生失智症。根據衛福部統計,聽覺機能障礙者65歲以上佔七成,但接受人工電子耳聽力治療的比例仍低,顯見對於成人電子耳的社會補助政策出現缺口,現行補助年齡與聽損範圍標準限制,均影響成人重度聽損者的行動意願。吳哲民統計,在他近800例的個案追蹤研究發現,習語後失聰的成人植入者,術後聽知覺表現大部分有顯著改善,通常術後3至6個月即可看出成效,較學語前失聰兒童更快速。「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林口長庚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李立昂本身就是聽損患者,在上診時病患大聲吼聲時,他才驚覺自己聽損了,又正值新冠疫情期間,人人戴上口罩,連讀唇語的可能都失去,聽力便開始垂直下降,挫折感海嘯般襲來。李立昂表示,自己的聽損主要是先天家族遺傳史,加上後天長期熬夜、睡眠不足,造成身體長期處於缺氧、發炎狀態,讓聽力受損更加快速。在攻讀博士班時,火警演練的警報聲響起時,同學們都逃出教室,但李立昂因為「高頻聽損」沒辦法聽見這些警示音,這才讓他感到嚴重性,即使配戴助聽器語言辨析力僅剩2成外,也沒辦法補足他無法聽見高頻音的缺口,生命受到威脅。去年李立昂找到吳哲民進行電子耳手術治療,術後僅輕微頭暈外,聽力程度大幅進步,也恢復了自信,更以自己的經歷,幫助患者建立面對疾病的勇氣。吳哲民認為,台灣成人植入電子耳治療仍有相當大努力空間。他的一名病患張先生,30歲起就因為家族病史和耳鳴,聽力不斷下降,被迫辭去工作,在家休息,48歲那年選擇進行人工電子耳治療後,現在成為一名音響玩家。張先生認為,如果政府補助能讓原本就學有專精的聽損者重返職場為社會做出貢獻,會是相當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項支出。但若只是因為聽力而無法發揮多年所學長才,就會是社會重大的損失。
-
2022-10-18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連雲林人都曾不看好 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將醫療沙漠灌溉成良田
今年七月底,黃瑞仁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院長任期屆滿,返回總院。18年前,黃瑞仁以曾是台大醫學院最年輕內科副教授之姿,「下放」雲林,出任雲林分院副院長。那時他才44歲。副院長六年、院長六年,黃瑞仁將生命中最燦爛的歲月貢獻給了中南部鄉親,將雲林這片醫療沙漠灌溉成青翠良田,還奇蹟似的,培育出雲林分院這朵欣欣向榮的玫瑰。玫瑰花瓣上,種種成績爭奇鬥豔:外傷的、神經醫學的、罕見疾病的等,有八大中心;急重症病人送至醫院,沒有病床也可以先開刀的創舉;遠距離看診等科技應用;區域聯防的創意;安寧療護等觀念的引進;連正子掃描、微創機械手臂也到位。黃瑞仁在雲林分院走出一條獨特且成功的路。輪調雲林才能升等,滿期「十個有九個回台北」。雲林分院就是以前的署立雲林醫院。署立醫院時期,因為缺乏醫療資源、醫師不斷流失,竟然「每天有25部遊覽車一早載了雲林病患去林口長庚醫院看病」,難堪的雲林人滿腹辛酸。台大醫院接手之初,其實雲林人並不看好,他們不相信台大醫師肯留在窮鄉僻壤的雲林。確實,為幫忙緩解雲林分院的醫師荒,台大總院那時對升等主治醫師的資格有必須「輪調雲林分院、支援兩年」的規定,年輕醫師無奈,便當做是服兵役,熬滿期限「十個有九個跑回台北」。黃瑞仁自己,其實也有過掙扎。他是國內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先驅,早在1995年遠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記念病院,跟隨國際心導管權威延吉正清教授學習「循環器科介入性心臟學」。 半年後回國,在時任內科部主任李源德教授的指導下,設立緊急心導管治療團隊,成為台灣醫界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先鋒,拯救眾多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急重症患者。署立雲林醫院2004年改制為台大雲林分院,總院院長林芳郁即邀黃瑞仁去當副院長。黃瑞仁專精心臟內科,44歲又正值行醫的黃金階段,他不確定自己能否義無反顧地至偏鄉開疆闢土,且醫術有用武之地。他找妻子討論。最後卻是因雲林貧瘠的醫療環境,令夫妻倆取得「去」的共識。黃瑞仁說,自己母親是嘉義人,55歲就因胃癌去世,妻子也是嘉義人,瞭解雲嘉地區的醫療困境,贊成他至雲林分院貢獻一己之力。 偏鄉開疆闢土,一間心導管室一年執行千例。事實上,黃瑞仁2004年10月到任前,雲林分院已有一台最新型的心導管儀器。黃瑞仁一到任就開了門診,11月15日台灣大學校慶日開始心導管檢查,隔天就安排兩台心臟手術。同年年底,12月1日執行第一例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心導管治療,從此全年無休,直到現在。以2021年為例,雲林分院一間心導管室執行一千一百例心臟冠狀動脈手術,與台大總院三間心導管室一千五百例相較,毫不遜色。今年第二間心導管室已開始服務病人。包括黃瑞仁在內,雲林分院心臟醫療團隊有19位醫師,分別為心臟內科13名、心臟外科4名、小兒心臟科專科2名,這哪裡是十多年前能想像的?心臟醫療團隊浩大的陣容,反映了黃瑞仁在「人才」上的努力。黃瑞仁對於「人才」,有育才、愛才、留才的「三才」理論。他2004年擔任雲林分院副院長,六年後任滿回台北;2016年再回雲林,出任雲林分院第五任院長。院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設法提高同仁對於醫院的向心力,為三才打地基。取消無助留才的「禁博令」,強調育才、愛才、留才。黃瑞仁對「人才」特別著力,是有背景的。原來,台大接手雲林分院初期雖然有輪調制,但不少來支援的醫師既然志不在雲林,便也心不在雲林。此外,部分醫師藉這兩年輪調期攻讀博士班,禮拜五要回台北上課,增添醫院管理上更多難題。院方被迫祭出「禁博令」:凡雲林分院醫師不可讀博士班,就算考上,也必須辦理休學。禁博令表面上解決了難題,實則無助於「留才」。黃瑞仁任院長後,斷然取消禁博令。他改弦更張,鼓勵醫師攻讀博士班,考取之後,可以留職留薪兩年到台北進修,毋須值班,只需每周在雲林看一節門診,維持臨床敏感度。「價值感、幸福感、榮譽感」是黃瑞仁的管理宗旨,全力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讓醫師能夠在雲林分院找到行醫的價值 、找到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以及榮譽感。雲林分院因此積極發展特色醫療,相繼成立外傷中心、婦幼醫學中心、國際醫療中心、遠距醫療中心、急重症醫學中心、神經醫學中心、罕見疾病中心、胸腔醫學中心、精準醫學中心,水準相當於醫學中心等級。 黃瑞仁重視團隊合作,強調醫療團隊在進行任何處置前,必須放棄本位主義,以病人為中心,而不是以醫師為中心。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什麼治療對病人最有利。 給年輕醫師發揮空間,生殖醫學中心孕育上百生命。黃瑞仁津津樂道「生殖醫學中心」的成立經過:專長於生殖醫學的醫師楊博凱到雲林分院報到,沒多久提案指出,當地亟待不孕治療的夫妻眾多,希望規畫生殖醫療團隊,要求院方提供八百萬元預算購買儀器,他則負責招募培訓胚胎師、遺傳諮詢師等專業人才。 回想起年輕醫師的毛遂自薦,黃瑞仁仍記憶深刻。他說:「我第一個念頭是這位第一年主治醫師口氣挺大的。」但他欣賞楊博凱的志氣與勇氣,同意提撥預算,成立生殖醫學中心。不過,黃瑞仁也給了一道難題,那就是「要做到有成功案例,才可以回台北。」楊博凱一口答應,更豪氣的說:「我可以來這裡兩年,時間到就回台北,但我覺得不該如此,應為雲林分院做些什麼。」在院方支持下,楊博凱率領的不孕治療團隊成功孕育試管嬰兒,後來國家推出鼓勵生育政策,雲林分院搭上順風車,至今累計已有將近一百名寶寶順利誕生。黃瑞仁說:「大家都唱衰台灣的年輕人,但我看見台灣年輕人的力量與勇氣。」首創「先開刀再找床」,守護急重症,減少死亡憾事。在雲林深耕十多年,黃瑞仁最引以為傲的是首創「先開刀再找床」措施。黃瑞仁說,雲林分院為雲林唯一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每天滿床。嚴重外傷病人必須立即送開刀房,此時便面臨「加護病房沒床、外科醫師不敢開刀」等困境。急重症病患被迫轉院,有些在轉院途中或後送途中不幸死亡。黃瑞仁與馬惠明醫師(現接任雲林分院院長)討論後,研擬「先開刀再找床」。方法是每天傍晚盤點加護病房內病情穩定、可轉至一般病房的病人,若當晚收治急重病患必須緊急開刀,就將病情相對穩定的ICU病人移至恢復室,以空出床位。黃瑞仁指出,此制度為全台首創,靠的是急診同仁團隊的運作,「護理快速反應小組」(RRT)扮演關鍵角色。創始之初,部分急診醫師在PPT網站批評責難,但黃瑞仁堅持到底。「先開刀再找床」2016年上路,至2021年底,送來雲林分院急診的重大外傷病人共計開立185 床次,締造「零轉出」紀錄。六年院長任期內,雲林分院贏得24座獎座。對內,黃瑞仁規畫成立八個醫療中心,對外則是屢屢獲獎。在他六年院長任期內,雲林分院共贏得24座獎座,包括政府服務獎、國家品質認證標章、國家醫療品質獎,2018年榮獲全國區域醫院唯一特優機構,成為中台灣排名首位的區域醫院。黃瑞仁深諳適才適所的管理心法,積極鼓勵留任的同仁出國進修,迄今已以公費贊助多名醫師到日本、歐美學習最新的醫療技術。學成歸國後,若要添購新型醫療設備,黃瑞仁更全力協助。他說:「只要有心要做,我就全力支持,端看你能做多好、走多遠。」黃瑞仁謙稱自己「只會編列預算」,但他對於年輕醫師的鼎力支持,正是讓雲林分院留任醫師逐年上升的關鍵。今年8月1日雲林分院共有35名新到任主治醫師,但兩年期滿要回台北總院的醫師卻只有八人。「在雲林分院的醫師絕不會龍困淺灘,」黃瑞仁自豪地說,現在年輕醫師也會考慮來雲林工作了。台大醫療體系如何留住人才,雲林分院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雲林分院改變了雲林,黃瑞仁看見雲林也改變了台大人。他以「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期勉所有醫師,歡迎他們來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不僅是為了工作謀生,而是找到人生的意義。正因領導能力傑出,2021年,黃瑞仁榮獲中小企業總經理類「第39屆國家傑出經理人獎」,成為首位獲得此殊榮的醫療機構專業經理人。今年(2022年)則獲頒衛福部傑出公務人員三等專業獎章。 「在雲林這十幾年,讓我找到行醫價值。」對於獲得醫療奉獻獎,黃瑞仁說,這是無數同仁的無私奉獻,他僅只是代表領獎,「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黃瑞仁小檔案年齡:62歲出生地:嘉義市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現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副院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台灣大學雲林分部籌備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成立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完成雲林首例心導管治療。●首創「先開刀再找床」制度,使雲林分院重大外傷醫療量能最大化。
-
2022-10-12 癌症.其他癌症
吳淑珍眼瞼長惡性腫瘤 眼科醫提醒「反覆復發的針眼」是警訊
前總統陳水扁妻子吳淑珍左上眼瞼出現異物,經診斷為惡性腫瘤,10月10日在高雄長庚醫院手術切除,初步順利。眼瞼會長惡性腫瘤?醫師指出,眼瞼留80%為良性,20%是惡性,惡性之中有九成是基底細胞癌,一成是鱗狀細胞癌和皮脂腺癌。如果眼瞼反覆發炎、出現突起或腫塊,甚至出現少見的睫毛脫落症狀,都應提高警覺。吳淑珍左上眼瞼有異物 檢查結果是惡性腫瘤陳水扁於十月十日晚間在「陳水扁新勇哥物語」臉書專頁中透露吳淑珍手術訊息:「日前經慶明眼科盧兆功醫師切除腫瘤,吳淑珍的左上眼瞼已確診為惡性腫瘤。高雄長庚陳順勝教授安排楊怡慧醫師,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眼科醫學博士,現任角膜科主任、眼整型科主治醫師,利用10月10日國定假日犧牲休息,幫吳淑珍做眼瞼腫瘤切除及重建手術,前後約2個小時以防止惡性腫瘤蔓延。未來重建後眼瞼形狀不理想再做修整。非常感謝楊主任及其團隊的高超醫術,並祝眼部挨刀的吳淑珍早日康復!」吳淑珍今年6月間確診,住院11天,一度消瘦到剩32公斤,今年7月過70歲生日,家人齊聚為她慶生,她當時氣色不錯。但吳淑珍今年健康考驗似乎特別多,家人發現她左上眼瞼有異物,經檢查確認是惡性腫瘤,安排在國慶日到高雄長庚手術,手術時間約2小時,陳水扁陪在妻子身旁,展現深情一面。【延伸閱讀:扁嫂吳淑珍眼瞼長惡性腫瘤 國慶日手術近況曝光】反覆復發針眼為徵兆 醫:有時併有潰瘍傷口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每年診間都會看到一到兩個眼瞼惡性腫瘤的病人,推估台灣每年可能有幾十例,以50到60歲以上年長者為主,女性比男性略多一些,病人主述多為「反覆復發的針眼」,有時併有潰瘍傷口,這種更要警惕。新竹諾貝爾診所眼科專科醫師連祐暘表示,不少門診病人抱怨「眼皮凸凸一顆」,最常見有兩種,會痛的常是良性的針眼,也就是麥粒腫,會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不痛的常是因皮脂腺堆積導致的霰粒腫,大多熱敷就會消腫。要是腫塊反覆出現,通常就要做病理切片,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眼瞼腫瘤20%是惡性 常被誤認為良性霰粒腫眼瞼腫瘤80%是良性的痣、黃斑瘤、囊腫、肉芽腫、血管瘤;20%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中,九成是較不易轉移、預後較佳的基底細胞癌,常長在下眼皮或眼睛內側;一成是較容易轉移,好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好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後者常被誤認為是良性的霰粒腫,而被忽略。切除腫瘤術後定期追蹤 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連祐暘指出,占惡性眼瞼腫瘤九成的基底細胞癌,第一好發部位是下眼皮,第二是眼睛內側,外觀常見一顆凸凸的,中間有潰瘍狀凹陷。基底細胞癌相對較不會轉移,大多局部侵襲,只要切除乾淨,預後較好。另外一成的惡性眼瞼腫瘤,常見好發於下眼皮的鱗狀細胞癌和好發於上眼皮的皮脂腺癌,雖然少見,但比較有機會轉移或侵犯神經。鱗狀細胞癌與日曬有關,易使皮膚發紅脫屑,外觀較無特色,易與其他皮膚疾病混淆,需切片檢查才能確認。皮脂腺癌較長在上眼皮,要是腫塊反覆發炎變硬,或是出現「睫毛脫落」這種針眼不會發生的病癥,就要特別小心。 連祐暘提醒,上眼皮的皮脂腺較旺盛,皮脂腺癌和霰粒腫都容易長在這邊,也都有腫塊,兩者常會被混淆,如果霰粒腫治療無效,就要小心評估皮脂腺癌的可能性。呂大文表示,治療上,眼瞼腫瘤通常在眼科門診切除,然後送病理切片;若發現惡性,就要安排二次手術,做更廣泛的切除,以免癌細胞經由眼眶旁的鼻腔和血流轉移。術後因眼皮被部分切除可能導致眼睛閉合不全,要暫時用紗布蓋著,以免角膜過乾,接著要安排眼瞼重建手術,通常重建後3到6個月,8成病人可恢復正常睜閉眼。但病人需要定期追蹤檢查,以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若已轉移,就要再做放射治療。【延伸閱讀:扁嫂吳淑珍眼瞼發現惡性腫瘤 醫師分析這種癌最容易忽略】
-
2022-10-11 焦點.元氣新聞
扁嫂吳淑珍眼瞼長惡性腫瘤 國慶日手術近況曝光
前總統陳水扁妻子吳淑珍左上眼瞼出現異物,經診斷為惡性腫瘤,她今天在高雄長庚醫院手術切除腫瘤,防止病情惡化,手術初步順利,醫師表示,若眼瞼重建後形狀不理想,會再做修整。吳淑珍今年6月間確診,住院11天,一度消瘦到剩32公斤,宛如「紙片人」。吳淑珍今年7月過70歲生日,家人齊聚為她慶生,她當時笑得滿足,氣色不錯。吳淑珍今年健康考驗似乎特別多,家人發現她左上眼瞼有異物,經檢查確認是惡性腫瘤,安排在國慶日到高雄長庚手術,手術時間約2小時,陳水扁陪在妻子身旁,展現深情一面。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1/確診非急症等刀等到哭 一條龍規定動刀好難
新冠疫情朝向感冒化,國內各項管制措施逐漸鬆綁,但對於確診者非緊急手術仍嚴格管制,須解除隔離後才能進行手術。但確診者需要進行非緊急手術,可是醫院一直以沒有病房延後手術時間,等待的煎熬和身體的痛苦,讓他幾近崩潰。主因是確診者手術需要在負壓手術室,再進入負壓隔離病房接受治療,從急診等床和手術、術後照顧,必須打造全隔離和負壓環境。年約六十的男子九月中旬確診後,疑免疫力低下,使幾個月前腳部開刀的傷口化膿腫大,就醫發炎指數達170,標準應在5以下,當下即建議應開刀清創,礙於醫院規定,確診者開刀須使用「負壓手術室」,術後得在「負壓隔離觀察室」,並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只要任一空間不足,手術只能延宕。該名男子的太太說,從入院到正式開刀,足足等了7天,中間三度被告知空腹準備隔天開刀,但最後一刻都落空,不是沒有隔離病房,就是沒有負壓手術室。等待過程中,先生幾乎從「非急症」到「急症」,傷口嚴重化膿,痛到快得到憂鬱症。她說,進入急診等候時,陪病者很多都不是確診者,管控混亂,既然如此,開刀為什麼要堅持一條龍,等同變相刁難。另一名男子,雖然非確診者,但他在疫情期間,睪丸不明原因神經發炎,痛到沒辦法起身,被建議開刀,只是礙於非急症,只能在家裡等,但等待過程「根本度日如年」。● 確診者非急症手術至少延一周 身體轉好才建議動刀新冠疫情影響改變了手術優先順序,這是後疫情時代,醫院、民眾都要面對的問題。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疫情期間緊急手術不受影響,而該院負壓手術室有一間,進行如Ct值低的確診者緊急手術,包括生產、腦中風、嚴重車禍等,確診者白內障、膝關節置換等非緊急手術,就是等完成隔離,時程約延後一至二周,這不影響病情,主因是確診者七天隔離期間,仍具有傳染力。李偉強說,國內確診患者每日約有四萬至五萬人,甚至還有許多確診黑數,若開放確診者進行非緊急手術,病毒仍有機會傳染給醫護人員。況且確診者常有發燒、發冷、咳嗽等不舒服症狀,此時手術恐影響手術品質、術後復元,身體狀況應是處於良好的情形下再進行手術。三總負壓手術室現有二間,疫情間為安排確診者生產、嚴重骨折、心臟穿刺傷等緊急手術。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就眼科來說,疫情嚴峻時,視網膜剝離為緊急手術,但白內障、黃斑部皺摺等手術為非緊急手術,確診者等待時間約為兩至三個月,目前疫情趨緩,但確診照者必須完成隔離治療後,才能手術,延後手術時間約一周。林口長庚醫院負壓手術室僅有一間,副院長邱政洵說,依院內規定若確診者執行緊急手術,仍希望在負壓手術室執行,只是如果有其他確診者也有緊急手術需求而負壓手術室有人正在使用,改採取醫護人員用最高規格防護的方式協助進行手術,若非緊急的手術會等患者採檢陰性後再進行。他說,各家醫院的設備條件不盡相同,指揮中心應訂出大原則,讓各家醫院能夠執行。● 替確診者動刀全副武裝 醫師熱到連內褲都濕了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說,院方曾設置單獨負壓手術室,但該處並非正規手術室,使用上沒有常備人員、器械,病人運送也都要用救護車載送等諸多限制,後來疫情趨緩,病人開刀需求增加,又改回醫院原本手術室進行,但若是替確診者開刀,仍有諸多限制。黃建賢直言,醫師著防護裝備執行手術很辛苦,原因是防護衣不通風很悶熱,且手套會影響醫師手術技巧、操作精細度,增加手術困難、危險度,甚至有些臨時手術室為了達到負壓等級,必須關掉空調、加裝抽風機將空氣往外抽,內外都熱讓不少外科醫師開完刀「連內褲都濕掉」。對於民眾抱怨,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這不是「無的放矢」,但雖疫情已走向感冒化,但是即將結束,而尚未結束,目前也仍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放寬確診者非緊急手術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只能依靠民眾的公民素質,應等病毒量低一點再進行手術,以保護醫護人員,避免院內群聚感染,影響醫療量能。● 確診者能不能開刀 醫院掌握主要生殺大權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有些手術雖不緊急不會立刻危及生命,但民眾會不舒服、甚至疼痛,有些傷沒有及時處理,很難確保會不會造成長久不便,醫療界線上難以界定「到底急不急」,但愈早開刀處理越好,包括癌症、泌尿道結石等手術。現在隨著疫情趨緩,許多醫護也確診過,較不擔心處在密閉手術室中會被感染,現在若碰到陽性個案,醫師也有可能戴N95口罩開刀。陳亮甫說,只要過去沒通報的「新確診個案」,即使Ct值很高明顯是舊案,仍得隔離七天,但有些患者即使隔離完,但本身抵抗力弱,病毒量仍然高,醫院憂院內感染、也不一定同意開刀。因此,確診者可否動手術,每家醫院各自為政,政府應明定,如確診者只要隔離完幾天後、Ct值達到多少,就能回到常規處理,也不必強制住專責病房,否則醫院不斷拉高規格,某種程度也會流失病患,且疫情流感化,是否仍須堅守嚴格措施,有必要檢討。● 疫情平穩後 專家:確診者手術可放寬執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說,疫情平穩後,負壓手術房的規範其實已經不須這麼嚴謹,嚴防已非必要,應趁現在讓病患趕緊進行手術,不應採取零容忍政策,但完全開放後。恐增加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壓力及染疫機會,「開不開放這問題十分困難。」黃立民說,疫情嚴峻時,為防止院內感染,確診者緊急手術須在具負壓環境的手術室進行,但現在院內感染來源為近期放寬的快篩陰入院陪病,手術室嚴防已非必要,因若又迎來下一波嚴重疫情恐持續三個月,而患者手術又得拖上三個月。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2/邊境解封醫護仍難出國 盼訂下最低戰備量
國慶連假結束後,疫情兩年多來首度「國門開放」,許多民眾瘋搶機票,堅守在防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能否自在出國門至今是個問號。多位專家認為,醫護出國染疫會影響家人、工作,醫護身為專業人員,應懂得保護自己,可待疫情更平穩時,再考慮是否出國公務或旅遊,也建議指揮中心應就各家醫院訂出最低備載量,經評估後,便能分配出可讓多少醫護人員出國。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醫護人員都是專業人士,如果國外疫情仍處在高峰,大家是不敢出國的,但自今年4至6月間,國際疫情逐漸下降後,只要符合請假程序,該院醫護人員都可以出國開會、旅遊不受限制,而現在許多國際會議都是實體及線上雙軌進行,以他來說,現在多參加線上會議,醫護人員應懂得保護自己,若不慎染疫可能會影響工作、家人,應會等到明年疫情更加穩定,才會出國參與醫學會議。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醫護人員也是人,出國不外乎參加公務學術會議、或旅遊舒壓,從疫情以來已經那麼久沒辦法出國了,應該要考慮放寬醫護人員出國禁令了。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政府從2020年初考量疫情,限制醫護人員不能出國,而當時在國外染疫,就必須先完成隔離,才能返台工作,先前的確有醫院工作人員到美國,在當地染疫,多住了2個禮拜才順利搭機返台,增加不少開銷。不過前一段時間疫情緊急,醫護人力吃緊,請假出國玩「道義上過不去」,許多醫護同仁也自動自發減少染疫可能性。黃建賢說,現在因應政府政策調整,入境者不須再附上PCR陰性證明,返台後再採檢即可。若醫護出國憂心自己染疫,建議可事先找好職務代理人、且多請5、10天假期,避免人力協調出現問題。但他認為,若疫情趨緩,醫院工作壓力沒那麼大時,醫護也能適時安排出國進修、考察或旅遊放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說,醫院會提醒同仁做好一般防疫措施,沒有額外限制不能參加集會、大型活動等,但若要出國須提前申請,獲得允許才能出國。也有聽到其他醫院員工透露,醫院主管明示、暗示要員工暫緩出國,憂心人力不足,不希望員工放太多假。「指揮中心應訂出大方向的原則。」邱政洵指出,雖然目前Omicron疫情下多為輕症,但也會有人需要住院治療,考量照護機構的醫療量能維持,要以疫情考量訂定相關辦法。他建議,指揮中心應該要針對各家醫院訂出最低備載量,訂出各階段會需要醫院開設多少張病床,讓醫院能夠自行評估應該備載多少人力,便可分配能讓多少醫護人員出國。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3/調整確診隔離天數 助確診者更快入院治療
13日迎來邊境解封,確診者隔離天數有望調整,調整後,牽一髮動全身,有機會加速入院治療時間。國內確診者目前仍維持「7+7」,7天居家照護及7天自主管理的檢疫規定,日前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透露,專家正討論確診者「7+7」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調整方向,有機會優先放寬,如後7天快陰性,即可內用、聚餐或聚會活動。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9月30日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指揮中心專家會議已做過討論,「7+7」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限制確診者不得聚餐、聚會,有調整的必要性,因此目前正在研擬將後7天自主管理,改為一次快篩陰性即可提前解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目前疫情仍處高原期,先前專家有開過一次會議,討論確診者「7+7」調整,未來有可能朝「7+N」,N小於、等於7,屆時後7天篩檢陰性後,後面不用再執行自主健康管理,但何時能篩檢陰性不知道,因此N從0到7天都可能。至於確診者「7+7」的前7,羅一鈞說,在專家會議中,有幾位專家認為隔離期可縮短為5天,但會中尚未達成共識,這部分仍在持續搜集資料與研議中,目前不會調整。確診者「7+7」是否朝「7+N」或「5+N」調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之一、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尚未擬定新制,但理論上Omicron病程約3.3天,從被診斷、出現症狀時起算,到第4天後可能可以篩檢陰性,建議不必隔離太久時間,部分國家像是美國等,現在也採取隔離5天作法。黃高彬認為,台灣政策目前是「7+7」,很難一下子從7天隔離縮短成3天,因為第4天仍有可能篩檢陽性,病毒量仍然不低的情況,如果隔離3天就解除,對社區仍會有一定風險,建議前7天可朝5天做開放,也比較安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紐西蘭全面開放後,疫情也沒有太過失控,現階段防疫措施應該回到個人意願上,指揮中心訂定大方向規範,民眾則做好自主防疫措施。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則說,未來防疫可著重於預防重症、死亡率上,開放邊境對國內疫情影響並不大,國內的檢疫措施確實可以檢討、更改了,但前提是疫情在掌控之中,同時醫療量能需要有彈性,這部分就需要衛福部醫事司來進行調度。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防疫措施隨疫情趨緩應適度放鬆,如取消確診者同住家人、密切接觸者的「0+7」或「3+4」的規定,以及確診者居隔從「7+7」降為「7+0」,再逐步降為「5+0」,讓民眾生活更為便利,不需有太多的管制。指揮中心原訂上周要進行確診者「7+7」後7檢討,但洪子仁表示,目前是疫情高原期,這個時間點若放寬確診者後7規定,「等於讓高原期往上堆疊」,使病毒傳播時間再延長,他告訴指揮中心,不建議這個時間點討論後7放寬。洪子仁建議,應等2個指標出現後,再討論確診者檢疫放寬,包括:一、10月13日境外開放後,對社區風險、醫療量能沒有明顯波動影響。二、本土疫情10月20日出現轉折點,每日新增病例數相較上周同日多減少1%,整體7天移動平均值也會往下降。指標出現後才適合往下一步。
-
2022-10-06 焦點.用藥停看聽
成大最新研究 這項藥物可降低糖尿病患者乾眼症機率
糖尿病患者不斷增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除了可能引發腎臟病、心肌梗塞等血管病變,約有1/5的患者也會出現乾眼症等眼睛不適症狀,成大醫院眼科部醫師洪嘉鴻與基隆長庚醫院藥劑科師邵時傑合作,發現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血糖藥物SGLT2i(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2型抑制劑)不僅可以控制血糖,還可能會降低糖尿病患發生乾眼症的機率。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公開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成大醫學院臨藥科技所副教授賴嘉鎮表示,兩年前當時就讀成大醫學院醫學系的蘇鈺宸醫師 (現任成大醫院眼科住院醫師),對於糖尿病藥物與眼睛健康間的關聯產生興趣,於是與洪嘉鴻、邵時傑等組成跨領域、跨院所的合作團隊,陸續針對第二型糖尿病人使用不同降血糖藥物,對不同眼睛疾病的影響進行分析。邵時傑表示,SGLT2i(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2型抑制劑)已被許多臨床試驗證實,除了有控制血糖的效果之外,同時還能保護「腎臟」和「心臟」,是臨床常用的二線糖尿病藥物,但是此藥物對於眼睛的影響尚未被注意。透過長庚醫學研究資料庫的大數據分析,發現服用SGLT2i的病人與另一種常見的降血糖藥物GLP-1受體制效劑 (GLP-1 RA) 使用者相比,有比較低的乾眼症發生發生率。進一步研究後發現,在「血糖控制」與「腎功能變化」上,SGLT2i 與GLP-1 RA間並無差異,代表SGLT2i 可能會透過其他機轉,來降低乾眼症發生風險。 未來團隊希望能透過前瞻性的臨床試驗,與動物實驗、細胞研究,進一步確定藥物的機轉。洪嘉鴻表示,全球糖尿病病人逐漸增加,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2045年全球糖尿病病人將超過6億人。台灣國家衛生院於2019年糖尿病年鑑指出,台灣糖尿病病人約有220萬,每年以1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只要病人血液中長期糖分過高,腎臟、心臟等重要器官如同泡在糖水中,可能會導致慢性腎臟病、心肌梗塞等血管病變,同時對於眼部健康也有重要的影響,病人除了會因為視網膜病變造成視力下降,也容易有神經病變、眼睛發炎、眼角膜受傷與乾眼症,對工作和生活都會造成無法忽視的影響,根據過去的研究指出,有1/5的糖尿病病人有乾眼症的狀況。
-
2022-10-01 焦點.科普好健康
68歲李阿姨頭暈、腹痛才知罹糖尿病,恐引發腎病變!西醫控糖,搭配中醫療養助改善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位,每年近萬民眾因糖尿病或相關併發症死亡。糖尿病患者一旦血糖長期失控,病情惡化常導致腎臟病變,嚴重者可能需要終身洗腎。除了西醫積極治療、調整飲食生活模式外,也可搭配中醫輔助調養,為血糖與腎功能把關。中西醫治療 降糖護腎現年68歲的李阿姨,兩年多前因突發頭暈、惡心和腹痛緊急送醫急診,抽血檢查發現她的血糖非常高,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11%,腎絲球過濾率(eGFR)只剩42(ml/min/1.73m2),可見她已罹患糖尿病許久,且腎臟也明顯受損而不自知。她遵醫囑持續服用降血糖西藥後,糖化血色素逐步降至8.2%,腎絲球過濾率略為回升至48(ml/min/1.73m2),但數值就一直在此徘徊。半年前,李阿姨初次至中醫就診,希望搭配中醫藥治療,幫助血糖控制並挽救腎臟功能。典型氣陰兩虛 兼有胃熱李阿姨主訴她容易疲倦、口苦咽乾、腰膝痠軟、大便祕結費力(便祕)、小便量少但泡沫多,稍微一活動,就滿身大汗;仔細診察後發現,她的舌質偏深紅色,舌苔少且有裂紋,脈細數。整體看來,李阿姨屬於典型的「氣陰兩虛兼有胃熱」證型。經過半年來以「益氣養陰兼清胃熱」為主要方針的中藥治療,例如清心蓮子飲、三黃瀉心湯、冬蟲夏草(菌絲體)等,加上規律運動,並定期回新陳代謝科追蹤治療,近期回中醫門診時見她總是神采奕奕,不適症狀已不復存在,血糖和腎功能也都有進步。糖化血色素已降至6.8%,腎絲球過濾率提升至56(ml/min/1.73m2),李阿姨對治療成效相當滿意,期望中醫與西醫一同持續為她的血糖與腎功能把關。糖尿病初期 症狀不明顯糖尿病主要分為兩大類型:胰島素缺乏的「第一型糖尿病」,以及主因為胰島素阻抗的「第二型糖尿病」。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若長期未妥善控制血糖,則可能導致腎臟、血管、神經、視網膜等重要器官組織的嚴重併發症。其中,糖尿病腎病變是造成末期腎病變的主因之一,因此,強烈建議糖尿病患者務必遵循醫囑嚴格控制血糖。睡眠要充足 12點前就寢在生活型態方面,糖尿病患者須格外注意睡眠與飲食,建議最晚12點前須就寢,並獲得充足睡眠;飲食結構以原型食物為主,如糙米、燕麥等;盡量避開精緻澱粉類食品,如麵包、餅乾、蛋糕等,含糖量較高的水果也要少吃,以免血糖控制不穩。臨床上,經常看到「氣陰兩虛」或「氣虛血瘀」證型的糖尿病腎病變患者,可能個別還兼有胃熱或其他兼證。像李阿姨即為前者,適合選用清心蓮子飲等方藥治療;部分患者若呈現舌質暗、舌下脈絡曲張等明顯血瘀證候,則宜運用補陽還五湯等方劑。像李阿姨這樣有胃熱兼證與便祕困擾的患者,則可搭配三黃瀉心湯或黃連解毒湯治療。
-
2022-09-30 焦點.元氣新聞
跑起來! 「增肌」抗新冠重症 永慶盃路跑10月30日開跑
一年一度的「長庚永慶盃路跑」將於10月30日開跑,台北、嘉義、高雄三地同日開跑;台北長庚醫院院長黃集仁表示,肌肉是人體重要的免疫調節器官,運動能有效提升免疫力,降低疾病發生。抗新冠重症、增肌保健康,需要動起來!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楊皇煜表示,處於與病毒共存的生活中,提升免疫力是一件重要的事。肌肉的功能除了一般認知的運動、活動之外,更是人體的免疫調節器官。肌肉會釋放細胞激素,促進第二型另類活化巨噬細胞分化,達到抗發炎的功能;亦可促進T細胞存活、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及毒殺能力,達到免疫調節的效果。楊皇煜表示,研究顯示,透過適當的運動能有效的提升免疫力,但過度運動的同時,也會帶來氧化壓力升高及肌肉發炎反應,增加感染風險,反而造成反效果,所以每個人應衡量自身的狀況,調整最適合自己的運動量。楊皇煜表示,醫學上是用每個人每分鐘的耗氧量來估算最大心率,正常人的最大心率約「(220-年齡)下/分」,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建議,每次30分鐘,每周5天,目標最大心率的70%,並維持適當的休息,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免疫力。楊皇煜說,規律適度運動好處多多,除了能增加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改善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降低缺血性血栓及血管疾病發生、延緩免疫老化、幫助控制腎臟疾病相關的健康問題,如糖尿病、高血壓、抑鬱症和心血管疾病等,亦可增加對新冠肺炎的抵抗力及減少重症機率,並促進長新冠康復。跑步可以增加腿部肌肉、促進心肺功能今年永慶盃活動代言人「跨欄王子」陳傑說,跑步是國人最常從事的運動之一,但正確的訓練才能提升運動表現,避免運動傷害,因此適度運動以及規律運動都需要長時間培養。長庚醫院將在今年10月30日舉辦「2022年長庚永慶盃路跑」,並且在台北、嘉義、高雄三地同日開跑。台北會場在總統府前廣場舉行,分為3公里休閒組及10.5公里競賽組,男、女選手各取優勝前10名,頒發總獎金22萬元。嘉義會場及高雄會場則分別結合故宮南院及澄清湖棒球場共同舉辦。
-
2022-09-28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避免吃進農藥殘留蔬果?譚敦慈授唯一辦法:台灣10大乾淨蔬菜一次看
●農藥殘留影響健康,有致癌疑慮●吃當季盛產蔬果,營養價值高,農藥殘留最少●蔬菜水果沖洗乾淨,就能安全食用蔬果農藥殘留一直是食安的大問題,威脅身體健康,有致癌疑慮。蔬果該怎麼處理才安全?元氣網「生活中的毒物學」邀請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長庚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林中英,詳解農藥對人體有哪些危害?該如何避免吃進農藥?教你蔬果該如何清洗。長期吃進農藥 損神經系統為了讓蔬果順利栽種,避免植物病蟲害,往往需要噴灑農藥,但過度使用農藥,卻會危害身體健康。科學研究證明,人體長時間累積低劑量的農藥,最終會造成內分泌系統受化學物質嚴重干擾、神經系統損傷,甚至有致癌風險。如何挑選蔬果又避免吃進農藥?譚敦慈建議,應吃當季當地盛產的蔬果,不僅營養價值最高,農藥殘留也最少。最重要的是,務必將蔬果清洗得很乾淨,就能安心吃下肚。用流動水洗菜 水果可輕刷洗蔬菜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用「流動的水」清洗,但不是大水,是以像一根竹筷那麼細的水慢慢地溢流清洗;洗水果則準備一個水盆把水果都放進去,用一個女生用的洗臉刷輕輕的把水果刷洗乾淨,再用水沖一次即可。譚敦慈強調,其實蔬菜水果經過沖洗乾淨,就能安全食用,有益於人體健康。林中英表示,農民為了避免植物病蟲害,讓農作物、農產品有好品質及產量,讓消費者有購買意願,栽種時多會噴灑一些農藥,其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農藥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在種植時只要使用一、二種農藥,就可以維持農作物或農產品的品質、色澤,一些昆蟲害蟲也都不會去沾染到農作物上面。產銷有履歷辨識 比較安全事實上,大家不要太害怕蔬果農藥殘留問題,林中英指出,現在農政單位有推出農產品產銷履歷辨識系統,基本上這些農產品都是很安全的,當季盛產蔬果也有QRcode和民眾分享選擇,但處理蔬果時,仍要避免生物性農藥殘留,應盡可能清潔乾淨後再食用,對身體危害比較小。林中英提醒,農藥真正對人體的傷害都是慢性累積,這些慢性累積最大的傷害是在環境裡,施灑農藥則會透過空氣及土壤分布在農作物上面,比較多的是尼古丁類或有機磷這些農藥,可能會累積在人體裡造成能量的傷害,最終會破壞我們的神經系統、消化道系統,甚至可能會產生癌症,因此民眾在食用蔬果類農產品時,務必清潔乾淨,可以減少這些農藥殘存進到身體的機會。
-
2022-09-25 醫療.感染科
獨/增購4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 50到64歲接種率最堪憂
社區流感疫情蠢蠢欲動,專家提醒連年「免疫負債」很可能讓今年成為「流感大年」。疾病管制署也不敢輕忽,8月31日再次開標進行第二次採購,9月7日公告得標結果,確定以開口合約增購最多40萬劑四價流感疫苗,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採購量最多可達670萬劑,為近4年最高採購量。增購理由主要有四。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首先是觀察到南半球2022年流感疫情比前幾年嚴峻,再者是最近邊境開放、國內專家學者提醒今年底流感和新冠可能同時流行,可能讓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的接種意願提升,因此決定加購流感疫苗。2019年公費四價流感疫苗採購數量為608萬560劑(含中央及地方代購),2020年657萬2630劑,2021年632萬8250劑,今年開口合約若買到滿,一共會買670萬5190劑,為近4年最高採購量。莊人祥說,今年加購的有20萬為開口合約,若無這20萬需求,最後也可能只買650萬劑。疾管署今年第一次採購630萬劑四價流感疫苗,分屬於三家公司。包括國光生技約327萬劑,賽諾菲約190萬劑;東洋得標約113萬劑;第二次採購為30萬賽諾菲(7080萬元)、10萬劑國光(2400萬元) 。莊人祥表示,增購40萬劑疫苗係以開口式合約採購,最低採購量20萬劑,另20萬劑則視實際需求數量請廠商供貨。雖然疫苗愈買愈多,但民眾接種流感疫苗的意識不見得有提升。根據歷年統計,在疫情第一年(2020年)65歲以上長者和機構對象的流感疫苗接種率雖然上升到52.6%,但隔年就降到45.8%。50到64歲更明顯,疫情前(2018年)接種率就只有18%,疫情第一年(2020年)升高到19.2%,但隔年(2021年)接種率就驟減至13.4%,為近5年新低。「可能大家都在賭吧,要看到有流感重症死亡,才會感覺生命受到威脅、要來打疫苗。」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今年流感疫苗的詢問度低,自費接種預約也非常冷清,雖然理論上今年非常可能流感大流行,但因為已兩年沒流行,加上現在仍強制戴口罩,民眾對於流感的意識真的不高。「大家這兩年一直在打新冠疫苗,可能打到心理上已經有點『疫苗麻痺症候群』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除了新冠病毒,社區還有流感、腺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正在流行,加上個人防護也比較沒那麼嚴謹,最近醫院急診和診所的非新冠病人數量都在增加,已經逐漸恢復疫情前的就醫情況。吳昌騰表示,林口長庚急診都有一百多名發燒小孩,待床病人也不少,一般病床都很吃緊。醫院病床基本上分成紅黃綠三區,紅區給新冠確診,都持續有病人入住,黃區是疑似,綠區是給非新冠病人,紅區和綠區基本上都吃緊,專責和一般床位的調度上,或許還要靈活一點。吳昌騰表示,小孩、共病多的成年人,共同感染會比較麻煩。BA.5主要侵犯上呼吸道,近兩年兒童免疫系統練習接受病毒衝擊的機會變少,累積的能力不夠,如果同時感染新冠和其他病毒細菌,擔心有些孩子病情會特別嚴重,需要密切觀察。至於年長者或共病多的成年人,因為原本的疾病用藥就比較複雜,如果同時感染多種病原,治療也會比較麻煩。吳昌騰提醒家長,現在氣溫起伏變化大,個人防護還是不能鬆懈,特別是如果要去人多的地方;他也建議疾管署或許可以開始推出一些衛教影片,提醒大家,別忘了秋冬還有許多常見的病毒需要注意。林應然則提醒,今年流感疫情會如何,真的很難講,最好不要等到有重症死亡案例,才想到要打疫苗,有症狀時也要記得善用新冠家用快篩,可以幫助醫師及早鑑別診斷。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健保大數據/腦中風治療特色院所
患者人數No.1/林口長庚醫院各科團隊串聯 24小時搶救腦中風根據110年健保署統計,林口長庚腦中風門診人數達10,215人,住院2,747人,皆為全台最高。林口長庚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於2006年成立,結合急診、神內、神外、放射科、復健科等團隊,24小時都有具高技術門檻的「動脈取栓術」人力,搶救患者性命,同時整合後續復健、長照安置,也是因此讓後續患者回門診及住診量高居全台第一的原因。張庭瑜表示,治療腦中風分秒必爭,且牽涉到的科別並非僅有「神經內科」,長庚醫院很早就意識到腦中風治療需要串連各科,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例如,患者從急診入院後,若評估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從患者進入醫院到施打,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完成。至於較嚴重的患者需要即時取出腦部動脈血栓,時間則掌握在患者出現腦中風後的6到24小時內,依個別病況執行,串連各科醫師,讓醫院全日全年不間斷都能執行動脈取栓術。張庭瑜表示,急性期過後,腦中風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復健,部分患者會出現肢體痙攣,成為後續失能的原因之一。復健過程中,會特別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肢體痙攣,並給予客製化的處理,即時注射肉毒桿菌改善肢體痙攣,避免失能。動脈取栓術No.1/台大醫院動脈取栓手術 醫師經驗值很重要110年台大醫院執行「動脈取栓手術」126件,是醫學中心第一。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表示,健保107年給付動脈取栓術,近兩、三年案件數較多,已逐漸超過打靜脈血栓溶解劑,部分病人光靠藥物不容易溶掉血栓,必須直接利用動脈取栓術移除血栓。不過,並不是每家醫院或醫師都能進行動脈取栓術,也不是靠一家醫院就能成功救人。鄭建興表示,緊急醫療網絡要順暢運作,將病人及時送達有能力處理的醫院,這是第一關。送到醫院急診後,多快能把血栓取出,就是第二關。台大的流程是啟動神經內科值班醫師評估,同時安排影像檢查。約10到15分鐘做完斷層掃描,若判斷可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就立刻打,如果血管阻塞程度較嚴重,就要啟動其他治療。台大醫院動脈取栓在血管攝影室進行,負責醫師必須經過多年訓練,才能獨立為病人治療,通常經驗愈豐富的醫師愈容易成功。台大醫院除收治119送來的病人,還有其他醫院的轉診病人,個案數多,醫師累積經驗也較快。腦中風治療需搶時間,每個醫院都會訂定目標值。一般來說,到院到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間目標是60分鐘內;動脈取栓通常在90至120分鐘內完成。區域醫院住診No.1/新北市雙和醫院三線治療腦中風 新北人力最充足健保數據顯示,110年腦中風就醫人數,新北市雙和醫院住診1,290人,居區域醫院第一名。雙和醫院神經科主任陳龍分析,治療中風最關鍵在搶救「黃金時間」,雙和醫院與消防局合作,能在患者到院10分鐘內安排斷層掃描,院內有三台機器與九名專業人員同時提供三線治療,是新北人力最充足的醫院。陳龍指出,雙和醫院去年治療缺血性中風800多人、出血性中風300多人,總數超過1000人,這還不包含自行就醫的人數。目前健保急性中風治療適應症條件為,靜脈血栓處置要在發病3小時內;而機械取栓就是以導管方式將病患腦血管中的血栓取出,分前腦循環8小時、後腦循環24小時。調查發現,僅三成中風患者是搭救護車到院。陳龍提醒,腦中風搶救時效很重要,院方積極宣導腦中風識能,並與消防局合作,只要院方接獲通知有中風患者將到院,院方便會及早安排斷層掃描準備,病患能在到院10分鐘內診察,加快治療效率。陳龍表示,雙和醫院能在同一時間提供三線治療,SOP也相當完整。且醫院人力充足,甚至有能力協助診治新北、桃園等醫療院所的腦中風病患,提供北台灣民眾更好的醫療品質。地區醫院門診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可做動脈取栓 總院遠距會診助搶救根據健保數據統計,110年腦中風就醫人數,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以門診3,481人、住診564人,名列地區醫院第一名。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君襄說,員基是彰化地區唯一可做動脈取栓治療的地區醫院,並利用遠距會診,與彰基總院團隊合作搶救病患。林君襄說,員基雖是地區醫院,但可以做到類醫學中心治療,掌握六小時搶救黃金治療期,神經團隊可以做靜脈溶栓、顱內動脈取栓等治療,也有血管攝影室。病人在照完電腦斷層後,可經由遠距AI判斷,員基和彰基醫療團隊判讀病人腦部可施救範圍,決定治療方式。員基醫療團隊也很重視後期照護,做個案追蹤。林君襄說,為了預防再次中風,患者通常得長期服藥,一般得吃抗血小板藥,而心律不整的病患再次中風的機率是五到八倍,需要長期吃抗凝血劑。個管師會定期電訪,依病患需求也提供送藥服務,藥師到宅時,會檢視患者有沒有確實吃藥,並給予用藥衛教。對於部分搶救成功的中風病患,可能因失能等情況必須送安養院或一般復健醫院,員基醫療團隊也會與合作機構和醫院配合,協助病患復健、用藥、營養諮詢等,以改善失能狀況。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腦中風就醫率50歲後呈倍數成長 專家分析關鍵原因:不改善會愈來愈嚴重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日前陪同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餐敘時,突然因出血性腦中風昏迷送醫,而發作前幾乎沒有症狀。藝人納豆同樣也是無預警發生出血性腦中風;知名健身達人「筋肉爸爸」則是在37歲時,因缺血性腦中風送醫。根據健保署統計,國內腦中風患者有年輕化趨勢,31歲到50歲的就醫率逐年增加,50歲以後就醫率呈倍數成長。專家分析與飲食西化、生活習慣變差有關,若不改善,這類情況會愈來愈嚴重。年紀愈大血管愈脆弱,就醫率隨年齡升高。據健保署統計,108年到110年因腦中風就醫的患者微幅增加,從41萬764人增至41萬7,613人,就醫率最高的為90歲以上的族群。林口長庚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隨年紀增長,血管會愈來愈脆弱,腦中風一直都是隨年齡增加、發生機率會跟著提高的疾病。依照過去研究,50歲以後,發生腦中風的機率將呈倍數成長,這點從健保資料庫的資料也能看出,110年51歲到60歲就醫率為每10萬人口1,775人,61歲到70歲則成長為每10萬人口3,714.4人。近年年輕型的中風患者愈來愈多,健保資料庫數據也發現,31歲到40歲因腦中風的就醫率,108年為每10萬人口243.8人,到了110年已增至每十萬人口253人;41歲到50歲則是從108年的每10萬人口689.9人增至110年每10萬人口708.7人。數據顯示死亡率約6%,實際可能更高。108年到110年新診斷為腦中風的人數依序為9萬7,778人、9萬7,354人、9萬4,251人;108年到110年曾因腦中風就醫的死亡人數依序為2萬6,308人、2萬5,736人、2萬,6701人,以總就醫人數換算,死亡率約落在6%。張庭瑜表示,6%的死亡率是遠遠被低估的,如果用總就醫人數當作分母,會有重複就診的患者,導致數據出現落差。依照腦中風學會過去的研究,急性腦中風整體的死亡率落在15%到20%間,出血性腦中風死亡率可高達30%、腦幹出血死亡率更高達到50%。腦中風前十大共病,三高穩坐前三位。腦中風高風險因子從過去至今都指向「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據健保署分析110年腦中風患者的前十大共病,第一位為原發性高血壓,人數達18.3萬人,占當年度因腦中風患者的比率達43.8%;其次為高血脂症占18%;第三位為第二型糖尿病占15%。其餘共病依序為混合型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頭暈及目眩、便祕、純高膽固醇血症、其他高血脂症、失智症等。張庭瑜表示,三高一直以來都是腦中風的高風險因子,三高導致心血管不佳,連帶也會出現心臟疾病的問題,至於便祕應該是中風後臥床導致的結果,腦中風患者急性期過後,行動大多不便,有些會因此失能,活動大幅下降,極可能間接增加便祕的發生率,而腦部功能受損也會影響到消化系統的功能。六個月再次中風比率,健保統計約17%。發生過一次腦中風,最擔心「二次中風」發生,108年到110年,因腦中風住院的患者依序為6萬9,099人、6萬8,702人、6萬5,849人,而六個月內再次因中風住院的患者,108年到110年依序為1萬1,910人、1萬1,616人、1萬627人,比率落在16%到17%間。健保署醫管組專委陳依婕表示,六個月再次住院有很高的機率是「同一次中風轉院再入院」,再次中風的比率應低於16%。110年因腦中風住院的患者,再分為缺血性腦中風以及出血性腦中風,前者人數為4萬526人、後者為1萬4,792人,兩者再次中風的比率,缺血性約7%、出血性約8%。張庭瑜表示,過去的研究顯示,無論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再次中風的比率約落在10%,以長庚醫院的數據觀察,再次中風的比率為7%。二次中風大多與不規則服藥,或是未做好飲食、生活作息控制有關,近年積極介入治療,希望患者能定期回診,也降低再次中風的比率。核磁共振、電腦斷層 腦中風檢查利器據110年腦中風患者檢查項目使用率統計,頸動脈超音波27%、核磁共振14%、電腦斷層19%、心臟超音波9%、24小時心電圖5%。張庭瑜表示,腦中風患者最重要的檢查項目就是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患者大多在急診時就會拍攝照片,通常不會到住院時才做,住院多著重揪出潛在阻塞或是出血的血管,因此頸動脈超音波會是最常使用的儀器。
-
2022-09-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陽」可到公園跑步?專家舉外國「與病毒共存」範例
我國邊境2階段開放,9月29日「3+4」一人一室、改發4劑快篩,以及10月13日改為「0+7」,同步取消禁團令、開放一般性社會訪問來台、取消電子圍籬、改採自主防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紐西蘭發放入境者每人6劑快篩,比台灣更慷慨,但紐西蘭快篩陽性雖要隔離,但可到公園跑步,「這就是與病毒共存的觀念」,認為台灣現在要與病毒共存,不是要清零,不必擔憂邊境開放。針對入境者是否可能「隱瞞篩檢陽性」,黃高彬認為,的確有可能有漏網的無症狀確診者,但確診者有症狀想瞞也瞞不住,包括發燒、咳嗽、倦怠等,活動力也會下降,根本無興致出遊。我國目前通報本土確診已有600多萬例,加上社區黑數,估計已破千萬人已感染過,加上國內超過7成民眾已接種疫苗,即使感染後也不容易變重症,無須太過擔憂。現行確診者「7+7」管制,黃高彬認為,目前主流BA.5疫情,相較其他變異株毒性不強,有症狀時傳染力較強,但病程平均3.3天,確診後4、5天後症狀幾乎消失,不易傳染,建議隔離天數應下修,因民眾經過2年多防疫生活,防疫觀念已深植腦海,當身邊出現確診者時,也會格外遵守防疫規定,建議政府讓民眾自行管理,多點彈性。許多民眾也關心「口罩禁令」是否開放,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認為,口罩的確有保護效果,但尚未有疫情前,戴不戴口罩是個人決定,現在我國決定要與病毒共存,只要明確告知傳染疾病有一定風險,不應由官方強制規定戴口罩或祭出處罰,甚至不戴口罩就會招來「異樣眼光」,應回歸民眾個人決定要不要戴口罩。不過黃高彬認為,BA.5變異株傳播力強,且近期流感確診病例明顯增加,建議現在先不要調整口罩規定,戴好口罩仍可減少被感染機率。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認為,新冠疫情才要慢慢下降,且確診者「7+7」、同住家人「3+4」、學校防疫規定等配套都還沒討論,口罩禁令現在先不要解除,不過接下來有機會先行開放戶外、空曠處可免戴口罩,但搭乘公共運輸、室內等建議應要戴口罩。
-
2022-09-2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葉文凌從醫35年深刻感觸:流汗總比流淚好,運動可以遠疾病!
「流汗總比流淚好。」這是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葉文凌從醫35年來的深刻感觸。「人在20歲之前是父母生的,40歲以後的身體狀況是由自己的行為決定。」專長運動傷害的他強調,若不運動流汗,疾病就容易上身;希望運動醫學走入基層,同時打造羅東博愛醫院成為照顧運動選手的搖籃。擅關節鏡手術 治運動傷害葉文凌是台灣運動醫學重要推手、骨科權威,他認為,「運動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身邊不少球友到了70歲、80歲還在踢足球、打橄欖球,儘管身上有些受傷痕跡,但是疾病相對遠離、少很多。「我的運動生涯沒有中斷過」,葉文凌是北市日新國小踢足球科班出身,一路讀建中、北醫,到現在還是運動員,也因此投入運動醫學領域。大學看見球友有運動傷害的需求,開始研究其技術,住院醫師時決定做關節鏡手術,希望能治療周遭所有人的運動傷害。葉文凌在關節鏡手術、運動醫學領域首屈一指,擔任過台灣運動醫學會理事長、世大運總會醫療委員、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隊醫、中華民國足球協會醫療委員會副主席、中華民國奧運醫療委員等。他於1993年7月施行第一台韌帶重建手術,迄今已完成了3萬多台關節鏡手術。為運動員 建醫學綠色通道深耕林口長庚醫院33年後,葉文凌2020年出任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發現宜蘭是運動員的搖籃,「既然我做運動傷害,就應該要入世。」他積極走訪各運動隊伍、辦理校園巡迴座談會,為運動員、教練與醫院建立「運動醫學綠色通道」,包括運動傷害的預防、治療,更重要的是完成讓運動員回到運動場上的最後一哩路。葉文凌指出,由於運動防護員屬於運動體系,而非醫院體系,導致其在醫院所做之事無法計價,但若沒有運動防護員作為橋梁,會使得運動傷害的治療、預防與最後一哩路產生斷裂。他感謝老闆大力支持,讓羅東博愛醫院現有2位運動防護員與1名運動教練進駐。談醫院管理 學拱手、低頭今年3月接掌院長的葉文凌說,「醫院管理是學習拱手、低頭。」過去對管理一竅不通而去念台大EMBA,如今他將所學與在林口長庚醫院的實務經驗派上用場,在羅東博愛醫院採用數據化管理及目標管理。未來期許羅東博愛醫院成為東台灣的微創手術中心,目前院內有3名醫師,目標再找尋2位願深耕地方的生力軍,以造福更多人。養生祕訣/跑步或快走 每天做伸展操「我把工作視為人生的挑戰。」羅東博愛醫院院長葉文凌笑說,最大興趣是工作,實在有點奇怪。向來以目標管理的他提到,人生每個階段,可透過流程化來完成當時訂定的目標,例如這兩年他在羅東博愛醫院成立了運動中心。葉文凌是足球員出身,從學生時代到現在接任院長,運動早已融入生活之中。然而,現在每天都有不少會議與活動,相當忙碌,無法在固定時段去踢球,因此目前的運動是跑步或快走,一周4至5天,運動場域遍及馬路、學校、跑步機等處。葉文凌有僵直性脊椎炎,其併發症如髖關節容易退化,多年前他因沒熱身就踢球,曾把股骨頸踢斷,此後就痛定思痛,會花時間做柔軟運動,每天至少騰出10至20分鐘做伸展操,深怕骨頭再斷一次。回想念台大EMBA時,葉文凌一天到晚吃喝玩樂,體重一度逼近90公斤,血壓飆高,驚覺「這樣不行」,兩年前開始減肥,至今維持70公斤的標準值。葉文凌的飲食,以攝取蛋白質、蔬果食物為主,一般人蛋白質需求量是體重每公斤0.8公克到1.2公克,中老年人則是1.5公克,而雞豬牛肉的純蛋白質占比22%到28%不等。以他70公斤為例,就需要105公克蛋白質,得進食約420公克的肉量。葉文凌說,如果純蛋白質攝取量不足,又沒有運動,中年以後,骨鬆肌少症會隨之而來。因此他持續運動,為了讓自己老年不躺床,繼續生龍活虎。葉文凌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肩、膝關節鏡手術及運動傷害、微創手術、關節重建●現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林口長庚醫院骨科兼任主治醫師、長庚醫院臨床教授● 學歷:台灣大學EMBA長庚大學機械工程博士班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羅東博愛醫院執行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桃園分院外科主任、廈門長庚醫院醫務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流汗總比流淚好。
-
2022-09-22 醫療.消化系統
經常腹痛、血便狂拉,當心腸炎變腸癌!一次看懂潰瘍性結腸炎
腸腸出狀況、治療不能輕忽!小芸(化名)從20歲時開始嚴重腹瀉,有便祕宿疾的她,原本心想「趁機把大腸清一清」也沒什麼不好;沒想到從腹瀉演變成一天多次血便,吃完東西就拉血。直到發燒昏倒送醫、血色素不到正常值的一半,住院一個多月期間經詳細檢查才確診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若未治療,不只影響生活品質,更會增加腸穿孔、狹窄,甚至是大腸癌的風險。 目前健保針對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給付多種生物製劑,病友可以和醫師討論使用的可能性,幫助盡早達成停類固醇、規律用藥、黏膜癒合等3大治療目標,找回快樂自在的生活。 潰瘍性結腸炎好發青壯年族群!可能與其他疾病混淆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族群,主要是因為人體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 依據健保重大傷病登記,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每10萬人口約有13名。近年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盛行率14年大幅增加5.1倍,推測除了與國人飲食西化、環境變遷有關,王鴻源理事長認為,「國人對發炎性腸道疾病認知提升」也是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症狀包括持續腹瀉、腹痛、血便、大便解不乾淨感覺等,並不具特異性,與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症狀類似,以致部分患者未能警覺與及時就醫。 其實,臨床醫師在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時,除了問診了解患者過往病史、臨床表現之外,會透過大腸鏡檢查黏膜發炎與潰瘍的分布,加上病理組織切片確認診斷,並排除其他感染性腸炎。必要時,還需加上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反覆發作、未妥善治療 當心併發腸癌+腸道外疾病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李柏賢指出,發炎性腸道性疾病若沒有在早期接受有效的治療、好好控制發炎,腸道就會因為反覆發炎、潰瘍,產生膿瘍、瘻管、狹窄、阻塞、穿孔或是癌症等嚴重併發症,進而需要切除部分腸道。 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又比克隆氏症高,但是隨著腸道發炎程度的改善,腸癌風險也大幅下降,進而減少腸道手術。此外,在生物製劑的年代,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的腸切除率下降一半以上。顯示積極有效、精準控制發炎,可以大大改善疾病預後,有效避免併發症發生。 最常侵犯器官為關節、皮膚及眼睛,會造成周邊關節炎、脊椎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症、眼睛虹彩炎。此外,有些研究指出長期慢性發炎也會增加心腦血管以及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所幸這樣的風險會隨著全身性發炎的控制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外症狀四分之一出現在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之前,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合併三個月以上肚子痛、拉肚子、血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則需盡早就醫,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性。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健保武器多 3大關鍵助達標 對於輕度潰瘍性結腸炎病友,傳統用藥就足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中重度發炎的病友則可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達到更有效、更安全的發炎控制。隨著生物製劑在發炎性腸道疾病及相關併發症治療上,扮演愈來愈關鍵的角色,許多新的生物製劑也陸續被納入健保,提供醫師及病患更多的選擇。在選擇生物製劑方面,除了考量共病、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外,不同施打途徑(靜脈、皮下)、頻率(每兩周、四周、八周或十二週打一次)更是提供充分的彈性及方便性。讓病友可以在與醫師討論後,依照個人工作型態、施打能力及就醫可近性共同決策,選擇適合自己的用藥。 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有3大關鍵,包括: ・盡早停類固醇,減少副作用 ・方便用藥,提高治療配合度 ・臨床沒症狀,加上內視鏡黏膜癒合無發炎。才能避免復發、住院、手術以及併發症,迎回健康人生。 拒絕被馬桶綁架人生,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呼籲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積極與醫師配合,規律治療,追求早日治療達標。同時,提醒民眾如有腹瀉、腹痛、血便、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尋求協助,以利早期診斷與對症治療,避免腸炎變腸癌。
-
2022-09-18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靠吃酪梨降壞膽固醇、增好膽固醇?營養師教聰明吃法
養生意識抬頭,被金氏世界紀錄譽為最營養的水果「酪梨 」,近年特別火紅。最早產自墨西哥的酪梨,有的品種外表看起來其貌不揚,表面坑巴,但果肉光滑,口感綿密。酪梨的單元不飽和脂肪被科學家認為可代謝壞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等疾病,讓許多民眾趨之若鶩。營養成分/含優質油脂、多種脂溶性維生素。台灣現今酪梨品種約三十多種,外型長得像蔬果,但營養分析卻歸為油脂類食物。高雄長庚醫院營養師吳靜宜表示,酪梨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亞麻油酸及次亞麻油酸,另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A、E、K與葉酸、高纖維及礦物質鉀,從營養成分發現對身體有許多好處,也因此大紅。對健康的好處1.降低壞膽固醇、增加好膽固醇。吳靜宜說,過去有研究發現,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吃酪梨後,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是壞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亦即好的膽固醇會增加。而血脂正常的人,吃酪梨也可降低壞膽固醇,這主要因為酪梨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能降低膽固醇成分的油酸,有益健康。2.葉黃素和玉米黃質,有利眼睛健康。「除了保護心血管,避免DNA受損、還能保護眼睛及皮膚健康,也是酪梨火紅原因。」吳靜宜指出,酪梨果實含葉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並能避免DNA受損,而葉黃素和玉米黃質能被眼睛的黃斑部吸收,可降低眼睛功能障礙。研究並發現,每半個酪梨約含有185μg的葉黃素和玉米黃質,且酪梨本身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加上高油脂特性,葉黃素和玉米黃質的生物利用性會比其他蔬果來得高,都有助於眼睛健康。3.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吃酪梨另一個好處,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和光的輻射損害。」吳靜宜說,一般人臉部肌膚常暴露在外,容易受到紫外線傷害進而產生皺紋,多攝取類胡蘿蔔素可讓皮膚對抗傷害,足量的攝取更能有效改善皮膚健康。日本研究也證實,多攝取黃、綠色蔬菜能減少皺紋,恰好酪梨都符合這些飲食的特性。如何聰明吃/吃酪梨時 減少其他油脂攝取吃酪梨好處多,無論生食、做成沙拉、加牛奶打成酪梨牛奶或是入菜都可以。但吳靜宜提醒,酪梨是後熟型水果,採收後需在室溫擺一陣子,熟化後才會好吃,所以未成熟的酪梨別放入冰箱,避免無法熟化。此外,酪梨油脂高,熱量當然也不低,熟化後的酪梨每100公克約含92大卡熱量(相當於半碗飯)、7.6公克脂肪,相當於1.5茶匙的油脂。如果愛吃酪梨,記得要少攝取食用油脂,才能避免熱量或油脂攝取過多,減重的民眾更別因為好吃而攝取過量。誰吃酪梨要小心/腎臟病患 血鉀高需諮詢醫師「吃酪梨對健康有益,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吳靜宜說,一般年紀大牙口不好的長輩,平日飲食攝取油脂少,體力也差,可多吃些酪梨。不過酪梨每公克約有385毫克鉀離子,血鉀濃度高的腎臟病患不建議吃,如果要吃,也要諮詢營養師比較恰當。營養師推薦酪梨食譜酪梨吐司生吃酪梨可取代飲食中的油脂,因此把果肉搗碎後,可直接塗抹在吐司或麵包上,吃起來有酪梨香氣,還可增加麵包或吐司的濕潤度。酪梨沙拉將酪梨切丁,與大番茄、美生菜、紫高麗菜等各種生菜及小番茄、蘋果丁、柳橙小丁等水果,及鮮蝦、鮪魚、雞蛋、馬鈴薯、玉米等食材,加入義大利紅酒醋等醬汁拌勻。吳靜宜說,軟滑的酪梨和各種爽脆的生菜可達成口感平衡,這道沙拉老少咸宜。如果長輩要吃,也可以拌入奇異果、香蕉等質地較軟的水果,蔬菜則多選擇葉菜,避免菜梗入菜,長輩會更好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