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2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重症
共找到
3625
筆 文章
-
-
2022-08-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BA.5佔比約2% 羅一鈞:BA.5沒有神秘黑力量
國內今天新增兩例BA.5社區感染個案,兩名個案皆有家人或是職場接觸者檢驗陽性,但仍待病毒基因定序確認群聚規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估計國內BA.5的佔比約2%,隨境外個案增加預期會慢慢提升。羅一鈞表示,上周檢驗148例本土個案,定序出四例BA.5個案,其中兩例為上周公布船廠員工的家人,兩例為今天公布的北部個案。其中一位北部30多歲女性雖快篩陰性,但因發燒等症狀持續而採檢PCR陽性確診。羅一鈞說,個案本身有慢性病,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到醫院檢查時考量住院需求而進行PCR採檢,因這家醫院也是合約實驗室,加強監測計畫Ct偏低,因此抽樣選取送定序;這也反應社區中有小比例BA.5感染的情況存在。羅一鈞表示,國內專家預測八月中下旬BA.5會增加占比,伴隨疫情攀升指揮中心會積極偵測及早掌握,主要是透過個案分析BA.5的佔比變化,掌握傳播方式是否與預期不同。目前看到四起社區感染事件都是以家庭感染為主,尚未看到社區外擴情形。而對於有專家預估下週一後疫情會因BA.5而回升,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根據指揮中心估計,下周疫情應該是稍微下降或持平。至於貨倉取消消毒都是經過專家評估過風險,任何措施都有風險,會照現況調整。針對有網紅醫師表示BA.5有「黑力量」,澳洲即便確診數沒有激增,但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卻一直都在增加。羅一鈞則駁斥,這位醫師用這個比較特別新穎的詞彙表達澳洲病例趨勢,但國際重症率偏高可能是分母通報有低估情形。他表示,很多國家都進入共存時期,無症狀、輕症不會去篩檢,所以輕症無症狀會有很多低報情形,這不是病毒株本身有什麼暗黑力量,這會讓沒看文章的人誤以為病毒有什麼嚴重的特性,「但沒有」。黑數會偏多。而國內目前快篩陽性就可以確診,預期黑數情況在國內不會像澳洲這多。
-
2022-08-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中重症雙創新低 今本土個案新增1萬6352例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降溫,確診數和中重症人數雙創新低。今天新增本土個案1萬6352人,是4月30日以來、相隔93天最低;中重症則新增39人,為5月3日以來最低。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232例,死亡個案36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仍以緩慢的方式下降,整個疫情趨勢到平穩的階段。死亡個案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35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24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055例,死亡8110例。今日新增1萬6352例本土病例,7802例男性,8541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831例),台中市(1,987例),桃園市(1,840例),高雄市(1,622例),台北市(1,574例),台南市(1,313例),彰化縣(740例),苗栗縣(539例),新竹縣(500例),屏東縣(442例),雲林縣(427例),新竹市(396例),宜蘭縣(358例),南投縣(322例),嘉義縣(320例),花蓮縣(294例),基隆市(236例),嘉義市(216例),台東縣(182例),澎湖縣(112例),金門縣(91例),連江縣(10例)。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35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0日至7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7月29日。今日新增23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31例男性,10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奧地利(5例)、越南(4例)、日本、泰國及義大利(各2例)、韓國、美國、菲律賓、印度、中國及馬來西亞(各1例),另21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1日至7月3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60萬4761例確診,分別為2萬0283例境外移入,458萬442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8963例死亡病例,其中8,94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974例、台北市1,034例、台中市878例、高雄市815例、台南市700例、桃園市665例、彰化縣527例、屏東縣372例、雲林縣265例、南投縣258例、基隆市207例、苗栗縣199例、嘉義縣195例、宜蘭縣179例、花蓮縣148例、嘉義市146例、新竹縣137例、台東縣131例、新竹市85例、澎湖縣20例、金門縣13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
-
2022-08-01 焦點.長期照護
什麼是理想的長照?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
編按:理想的長照,是讓病人有好的生活品質,甚至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失能狀態。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在卸下台中市副市長職位後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跨職種的團隊合作,如何落實專業照顧,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人失能以後,還能逆轉退化,找回正常的生活嗎?採訪這日,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林依瑩,談起她最近照顧的一位重症案例:50多歲的女性,因腦瘤開刀後,術後帶著鼻胃管、尿管和氣切管住進護理之家。然而,住在機構期間,病人傷口復原不佳,又因營養不良,體重只剩30公斤。林依瑩形容,當時病人已是臥床狀態:「整天睜大眼睛,但沒辦法和人互動。」在女兒的委託下,病人回到家中,由伯拉罕團隊接手24小時照顧。幾個月後,病人不僅傷口癒合狀況良好,還拿掉鼻胃管、尿管,可以由口進食,能說話表達自己的意願。「我早上幫她刷牙洗臉,都讓他自己選要用哪條毛巾!很高興看到她恢復狀況這麼好!」林依瑩說。在伯拉罕團隊照顧的案例中,這樣的故事並不罕見。最好的長照,是讓病人從失能走向復能,脫離需要被照顧的生活。翻轉「失能等於不可逆退化」的觀念,伯拉罕團隊如何做到?前副市長當照服員的觀察! 成功的照顧,絕不可能「各做各的」49歲的林依瑩,深耕長照領域多年。她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台中市副市長。在2018年卸任副市長後,她考取照服員證照,親自到照顧現場工作。隔年年底,她在台中達觀部落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提供創新的長照服務。經歷過長照1.0、2.0的時代,林依瑩觀察,政府近年雖挹注不少資源開拓長照服務,但並未真正滿足民眾的需求。許多家庭仍仰賴外籍看護,且照顧負擔依然沈重。其中,最關鍵的問題便是照顧資源缺乏整合。她舉例,近年她擔任長照機構的評鑑委員時,常問負責人:「你們服務個案,有多少人接受居家醫療?」通常,機構無法回應具體的數字,只能說:「好像有」。若再進一步追問,「照服員會不會和居家醫療的醫師討論如何照顧?」答案更是「從來沒有」。「醫師到案家做了衛教指導,結果沒人落實。一週後再去,病人情況一模一樣。」林依瑩憂心,在照護現場,倘若醫師、護理師、照服員、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不同職種「各做各的」,彼此缺乏溝通,終將導致照顧看不見成效。24小時、跨職種的密集照顧 80歲臥床阿公從「不想活」到自理生活成立至今,伯拉罕團隊已照顧超過100個個案。團隊強調「All in One」的服務,每當接到新案時,專職護理師和居家醫療醫師、照服員等相關專業合作,全面評估病人的身心、用藥、飲食等需求,並成立個案的照顧群組。照服員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醫師、護理師尋求協助。林依瑩強調,病人要成功復能,照顧團隊必須合作無間。每位照服員會詳細記錄自己當班時的情況,讓團隊的其他成員掌握資訊,落實專業照顧。她舉例,臥床病人臀部皮膚潰爛,可能是頻繁拉肚子導致。若交接記錄不確實、無人協助病人解決拉肚子的問題,照服員就算不停換藥,傷口也很難好轉。伯拉罕曾照顧過一位80歲的柏山阿公,因為感冒引起的肺炎,進行了氣切手術。接上呼吸器後,身為低收入戶的家屬又無力安排阿公進行復健。時間一久,他的手腳攣縮、身體功能快速退化。林依瑩還記得,她前往護理之家探望阿公時,他已臥床一年。阿公身上有鼻胃管、尿管、氣切管,無法言語。人雖然有意識,卻只能整天望著天花板。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不喜歡,太累了,不想活。」在居家醫療醫師傅華國的支持下,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決定實現阿公的心願,讓他回到部落的家中。團隊的護理師認真鑽研阿公的病情,和醫師討論照顧計畫,教導照服員正確的照顧方式。一週後,阿公已能拔掉鼻胃管,自己吃早餐。2週後移除尿管、40天後拿掉氣切管。林依瑩指出,現在,柏山阿公的失能程度已從最重度的8級,進步到輕度失能的2級。他不僅恢復語言和行動能力,甚至可以自行走上位於二樓的教會,有時還會自己做飯呢!「聽起來很驚人,但我們不會說這是奇蹟。其實,只要做到跨專業整合,這樣的個案不會少。」如何留住照服員、真正解決案家困擾? 充分專業支持,落實全方位照顧伯拉罕服務的個案,初期幾乎都是24小時輪班照顧。林依瑩指出,全天候服務最久的個案,至今已長達2年4個月。在照顧人力普遍不足的現場,這並不容易。但她認為,在照顧前期,一定要全面落實專業照顧。不論餵食、復健、清潔、用藥等,「有一個環節沒做好,病人就會一直臥床。」辛苦的照顧工作,如何留得住人?林依瑩指出,除了提供合理的薪資外,照顧專業支持同樣重要。在北歐、日本等長照服務成熟的國家,照服員的訓練往往需要數年,而台灣照服員考取證照所需的訓練課程卻僅有100小時。照服員的專業訓練不夠充分,派案單位又無法提供協助,工作時遇到狀況只能自行解決,更遑論協助個案復能。她以臥床阿公為例,當初阿公想返家的一大阻礙,就是無人可以協助他抽痰。多數的照服員並沒有相關證照,也不具備為重症病人抽痰的能力。幸好,部落有幾位年輕照服員願意上課。拿到證照後,再由護理師全天候督導3天,才敢放心讓照服員為阿公抽痰。「照顧缺乏專業支持,個案狀況很難改善,照服員會覺得挫折。就算薪水不差,他們還是做不久。」林依瑩說。有次評鑑,一位照服員告訴她,平時會幫個案阿公按壓腳掌。但是每次一壓,阿公的臉就爆紅。而這套照服員以為有效的「復能方法」,竟然是自己看Youtube影片學來的!國內照服員缺乏專業支持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此外,照服員和案家之間的衝突,也是長照現場留不住人的另一常見因素。林依瑩觀察,大大小小的衝突,常和「界線」有關。長照2.0的制度設計,每項政府給付的照顧項目都有一個代碼。照服員進入個案家中,只能做被核定的服務項目。於是,照服員在工作現場,便不停地劃分責任:「我只能掃阿公住的這間,不能掃其他房間;只能煮飯給阿嬤吃,不能煮給孫子吃。」然而,照服員只做核定的服務項目,很難完全滿足被照顧者的需求。她以自身在照顧現場的經驗為例,原本照顧管理專員、個管師只核定陪伴服務,但她進入個案家中,發現阿嬤因為失禁,身上沾滿排泄物。「因為沒有核定協助沐浴,我不用幫她洗澡,難道就眼睜睜看阿嬤被大小便淹沒嗎?」她認為,照顧服務應該更有彈性,才能真正提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例如,長照2.0給付的備餐服務,僅限於幫個案備餐。但在部落,祖父母也想和放學回家的孫子一起吃晚餐。伯拉罕團隊會詢問案家是否有意願自費使用服務,讓照服員可以同時準備孫子的餐點。設法創造雙贏的解方,讓照顧者、案家都不委屈。長照費用高,無力支付怎麼辦? 公費、自費混搭,結合時間銀行互助目前,在長照2.0制度下,照服員的時薪最低為每小時200元。換算下來,一天的照顧成本為4800元。若需要24小時的照顧,案家每月約需支付14萬元。即使扣除失能等級最高的補助3萬多元,案家仍須支付超過10萬元的費用。對多數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部落許多案家是低收入戶,根本無力支付。面對這樣的挑戰,林依瑩指出,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是以社會企業的形式經營。團隊的服務經費來自長照2.0的補助、案家自費和公益募款,盡可能以多樣收入支付照顧成本。此外,照服員也可以選擇提供志願服務,儲存時間銀行的時數。未來自己需要被照顧,再提領時數。林依瑩指出,在部落生活圈,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並不罕見。例如,照服員自願幫長輩剪頭髮、小朋友幫忙大人撿拾公共區域的垃圾,都可以登記時間銀行的時數。需要24小時照顧,又無力自費的重症個案,有時伯拉罕團隊也會安排照服員提供一定時數的志工服務。「照服員看到我們努力的成果,會願意當志工。因為他知道,以後自己需要被照顧時,會有人幫他。」林依瑩說。她很清楚,這套照顧模式無法創造巨額的利潤。然而,看見個案的驚人進步、照服員的成就感,讓她相信這是一條值得走下去的路。「好照顧、好專業、高復能,這是我們期待的長照!」原文:讓80歲臥床阿公拔管、恢復行動能力!林依瑩和伯拉罕團隊,如何以好照顧逆轉失能?
-
2022-08-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並非完全沒風險 權威期刊揭專家對褪黑激素補充劑的疑慮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大前天(2022-7-27)發表一篇醫療新聞Climbing Melatonin Use for Insomnia Raises Safety Concerns(為治療失眠而持續上升的褪黑激素使用引發安全擔憂)。重點如下:從 2007 年到 2012 年,4 至 17 歲兒童和青少年使用褪黑激素增加了 7 倍,而從 2012年到 2021 年,又增加了5.3倍。也就是說,在這14年期間褪黑激素的使用增加了將近40倍。美國CDC在2022-6-3發布Pediatric Melatonin Ingestions — United States, 2012–2021(兒童褪黑激素攝入——美國,2012-2021),指出在 2012-2021 年期間,兒童攝入褪黑激素的年度數量增加了 530%,而大約 1.6% 或 4555 次攝入產生了嚴重後果。 2 名 2 歲以下的兒童在家中死亡,5 名需要機械呼吸。在醫療機構接受治療的 27795 名兒童中,4097 人需要住院,287 人被送入重症監護室。成人使用褪黑激素也持續上升,從1999-2000 年周期中的0.4%增加到 2017-2018 年周期中的 2.1%。褪黑激素的銷售在短短三年裡增長一倍多,從 2017 年的 3.39 億美元,到 2020 年的 8.21 億美元。可以預期的是,褪黑激素的銷售將持續增長,原因是人口老化而面臨的更大睡眠問題風險,以及越來越忙碌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焦慮和睡眠障礙。褪黑激素在大多數國家只能通過處方獲得,但在美國卻是可以任意購買,而且市售產品的成分和製造幾乎不受任何監管。一些研究對這些非處方藥產品的質量控制和含量提出了擔憂。例如,一項對加拿大安大略省銷售的非處方褪黑激素補充劑的研究發現,褪黑激素的含量比標籤所顯示的含量高出將近五倍,並且在不同批次之間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在測試的 31 種產品中有 8 種含有血清素,這是一種褪黑激素分解的產物,具有潛在的健康風險。數據還顯示,更多成年人使用大於 5 毫克的劑量,這使血清褪黑激素水平遠遠超過典型的夜間峰值濃度。在 2005-2006 年 NHANES 調查之前,沒有參與者報告每天服用超過 5 毫克,但到 2018 年,大約八分之一的褪黑激素使用者這樣做了。我們大腦松果體所釋放的褪黑激素是以picogram(皮克)來衡量的(1皮克等於一百萬分之一毫克),而用於治療晝夜節律紊亂的劑量(約半毫克),也是遠低於許多市售產品的劑量。(插圖裡的產品都是10毫克)褪黑激素補充劑通常是安全,但並非完全沒有風險。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疲勞、頭暈、嘔吐、以及白天嗜睡。小型研究還記錄了潛在的更嚴重後果,包括同時服用褪黑激素和抗高血壓藥物的患者的葡萄糖耐量降低以及血壓和心率增加。我們對褪黑激素的長期安全性知之甚少。例如,最近的一項分析得出結論,需要根據褪黑激素如何影響其他激素和動物性行為的研究來評估褪黑激素對青春期的影響。哈佛大學神經科教授Judith Owen醫生說,希望 CDC 的報告能促使臨床醫生和父母不再給小孩服用褪黑激素。許多產品是以水果口味或作為軟糖或咀嚼片出售,並且缺乏兒童防護包裝。她指出,做父母的人將褪黑激素稱作「糖果」或「維他命」來讓他們的孩子服用,可能是在傳遞錯誤信息。她補充說:「就像任何助眠藥一樣,褪黑激素充其量也只不過就是一種繃帶,它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是行為問題。」註:我四年前發表褪黑激素奇蹟療法,批評一本在台灣發行,鼓勵大家吃褪黑激素的書。今天這篇文章的插圖也顯示,保健品公司只顧圖利,為了吸引民眾消費而製作出像糖果一樣水果口味的褪黑激素產品(而且是超高劑量)。原文:褪黑激素的濫用
-
2022-08-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第2例 無確診紀錄卻罹MIS-C
昨新冠疫情新增二萬○八二四例本土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本土確診人數較上周日下降百分之三,另增卅四例死亡個案、八十八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三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其中一名六歲男童先前無確診紀錄,但檢驗抗體發現曾感染新冠肺炎,為國內第二例未確診紀錄的MIS-C個案。莊人祥說,昨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廿多歲至九十多歲,最年輕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死亡為肺炎併多重器官衰竭。至於中重症個案,莊人祥說,一名六歲男童未接種疫苗,也無確診紀錄,七月廿五日出現發燒、頭痛、暈眩等症狀,廿七日發燒至卅九度,合併嘔吐、下肢皮疹至急診就醫,檢查發現肝指數及血栓指數上升,PCR陰性,當天收住兒童加護病房;七月廿八日檢驗N蛋白和S蛋白,結果皆陽性,顯示曾感染新冠,通報為MIS-C,目前病況穩定,但仍在加護病房觀察。另兩例MIS-C個案分別為一歲女童和十一歲男童,均住院觀察中。其中男童五月廿九日曾接種第一劑疫苗,七月十五日確診,七月廿四日起出現症狀,廿八日至急診,檢查發炎指數上升,診斷疑似MIS-C,收住兒童加護病房。
-
2022-08-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比例不能憑感覺論高低 醫盼國家完整分析說明
台灣兩度爆發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今年染疫致死者有36.4%簽署過DNR,較去年17.8%高一倍,本報今深度報導多位專家意見及病家經驗,引起討論和迴響。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表示,疫情期間DNR比例「不能憑感覺說高或低」,應考量台灣醫療現況、急重症照護量能、疾病醫學實證,才能有具科學性的數字和統計、為良好的醫療決策創造空間,可惜目前國家還沒有一個清楚的說明。李俊宏表示,根據過去有很多研究和統計,台灣因擁有高度可近的健保醫療,個人醫療照護品質優於其他國家,當國外染疫長者因醫療費用昂貴或醫療量能供應不充裕而逝世,在台灣,這種狀況的比例比較低。舉例來說,台灣使用呼吸器長期照護的個案數就高於其他國家,這些個案一但染疫,家屬通常會有意願簽署DNR。如果沒有詳細考量這些差異就下結論,會有點跳太快。如果民眾看了新聞之後再面對簽署DNR會有壓力,就跟醫師說要「救到底」,需要需要加護病房的人數勢必會增加,這部分量能是否足以因應?也要去盤點。再者是,DNR的解釋和簽署需要花時間轉譯科學證據。李俊宏分析,相較於中風、心肌梗塞、腦中風、敗血症等醫師已經很熟悉的疾病,新冠肺炎是新疾病,分析本土資料、整理預後實證的時間都比較不足。若國家很在意DNR這件事情,應由公部門自主或委託發展相關資訊,提供醫療第一線人員根據理性和科學做出良好決策的空間。
-
2022-07-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重症增3例 6歲男童無確診卻MIS-C 國內第2例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趨緩,今天新增34例死亡個案、8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三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一名六歲男童先前無確診紀錄,但檢驗抗體發現曾感染新冠肺炎,為國內第二例未確診紀錄的MIS-C個案。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33例具慢性病史、16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7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016例,死亡8074例。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十多年前曾因車禍造成創傷性腦損傷,長期臥床。7月8日因肺炎發燒至39.6度,送醫住院。住院期間病況不穩,於7月15日確診,曾開立瑞德西韋治療,但仍於7月16日病逝,死亡為肺炎併多重器官衰竭。中重症包括55例中症、33例重症。莊人祥表示,一名六歲男童未接種疫苗也無確診紀錄。7月25日出現發燒、頭痛、暈眩等症狀,27日發燒至39度並出現嘔吐、下肢皮疹而至急診,發現肝指數及血栓指數上升,新冠PCR陰性,當天收住兒童加護病房。住院期間使用疫球蛋白及類固醇治療,7月28日檢驗N蛋白和S蛋白皆為陽性,顯示為曾經感染新冠,因此通報為MIS。莊人祥說,此為第二例未確診的MIS-C個案,個案目前病況穩定,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另外兩例MIS-C個案為一名一歲女童,無接種疫苗,曾於6月6日確診,7月26日出現發燒、腹痛、腹瀉、嘔吐,7月27日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住院於一般病房。但因住院後仍持續發燒,診斷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治療,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11歲男童,5月29日曾接種第一劑疫苗,7月15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24日起出現發燒、出疹、頸部淋巴結腫、活力食慾下降等症狀,28日至急診,結膜炎扁桃腺腫,發炎指數上升,診斷疑似MIS-C,收住兒童加護病房並使用免疫球帶白等藥物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0例, 腦炎25例、肺炎20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74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而針對六個月至四歲的幼兒疫苗接種,莊人祥表示,昨接種8066人,累計8萬9688人,接種率11.4%。目前全體第一劑疫苗涵蓋率為91.9%、第二劑為85.9%、追加劑第一劑71.4%、追加劑第二劑7.3%。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轉念撤簽DNR 插管救回一命
疫情下,不少重症確診者簽了DNR,但際遇大不同,有人病情危急之際,撤銷簽署,插管急救,而平安出院。但也有病人在什麼都搞不清楚的情況下,簽署同意書,但在其他醫院醫師建議下,撤簽、轉院,裝上葉克膜,但最後仍不幸病逝。罹患糖尿病多年的六十多歲陳姓婦人確診後被送至台北某大型醫院專責病房,狀況不好,肺炎嚴重,血糖超過五百單位,且銅酸中毒,腎臟功能極差,如持續惡化,必須開始洗腎。陳姓婦人說,當時護理人員希望她簽下DNR同意書,話也說得很明白「這是為自己好,也是為晚輩著想」,因此她簽了名,勾選「急救時放棄插管」。但在其他護理師勸阻下,婦人撤簽同意書,而這個決定似乎也救了她一命,幾天後因呼吸衰竭,醫師緊急施以插管,並積極用藥,使用類固醇,病情逐漸好轉,平安出院。六十二歲石先生運氣則差了點,去年五月卅日確診,在住家附近醫院就醫,住進去沒兩天,醫護人員三天兩頭就與他溝通,希望他簽署DNR,他心想聽醫護的話應沒錯,就簽了。石太太比先生早幾天確診,於不同醫院治療,得知另一半簽DNR後,與朋友討論,其中醫師朋友建議撤回,理由為年齡不大又沒有重大疾病。因此,她在電話中苦勸先生。幾天後,石先生病情變差,石先生的主治醫師直接打電話給石太太,「插管與不插管各自都是一線希望,插管很痛苦,好多人插管都沒能活過來。」隔天醫師再度來電,「若妳不簽,到時候我們會電擊他,急救可能壓斷他肋骨。」但石太太決定讓先生插管。幾天後,院方告知石先生需要積極照顧,安排轉至北部某醫學中心。因為病情危急,石先生裝了葉克膜,但突如其來的大出血,醫護人員拚盡全力,最終仍無法成功搶救。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避紛爭 DNR二修處置標準
去年雙北疫情大爆發,七、八百人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七月初,分析致死原因中就曾提及有一成七死者簽署DNR,簽署狀況偏高。今年五月迄今累計破八千人死亡,達三成六死者簽署DNR,簽署率約去年的一倍。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二度於疫情期間修正DNR處置標準,擬定臨床指引減少紛爭。DNR是讓確診者安寧好走,還是成為恐怖的死亡號角?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去年七月六日的防疫記者會上表示,五月十一日到七月四日六二二人死亡,其中約一成七簽署DNR,「但裡面有相當比例可以救得回來」,此話一出引發第一線醫師反彈,張上淳二度道歉。聯合報元氣中心自去年六、七月起即陸續接到多名醫護人員、專家陳述意見,除了對新冠患者的高致死率感到不解,有人直指確診者簽署DNR的時機和情境,有檢討的必要。北市聯醫和平院區一位不具名的資深護理師抱怨,高層積極推廣安寧緩和理念,疫情嚴峻、醫療量能吃緊之際,還要求主動詢問患者「若病情惡化時,是否放棄插管?」簽署攸關生死,竟讓病人得在短短卅分鐘內決定。「爭吵無濟於事,過猶不及的醫療都是錯的,問題是如何拿捏才是正確的?」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蔡兆勳說,關鍵在醫師正確診斷、治療、評估預後,除非判斷末期,否則該插管還是得插管。國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推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趙可式表示,如有二位專科醫師綜合評估病人年齡、多重共病、病情嚴重程度等,認為現代醫學難以救治且無法避免近期死亡,當然可建議簽署DNR。若無上述先決條件,只是單純染疫,就應積極救治,不應在此時讓確診者簽名。為此,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從去年七月迄今二度修正「疫情期間DNR處置標準」,擬定臨床指引,以期安寧好走,減少紛爭。蔡兆勳說,站在醫學會立場須強調「正確的事應怎麼做」,去年八月公布「台灣新冠肺炎安寧緩和醫療建議手冊第一版」。今年染疫死亡個案較多,許多確診者不在安寧病房過世,為讓沒有接受過緩和醫療訓練的醫護人員有所依循,預計八月中旬完成第二版(簡易版),重點在隔離病人照顧、過世病人家屬照顧、兒童照顧、居家醫療等層面。兒童照顧部分,蔡兆勳表示,今年兒童染疫重症已有上百人,且有廿多名幼兒死亡,如何降低不必要的醫療處置,減輕病童痛苦,並減少家屬悲傷過度,為重要的課題。隔離病人方面,今年確診數逼近五百萬,中症、重症患者均破萬,多需住院隔離,因此有必要擬定指引,作為第一線醫護照顧時的依據。▍延伸閱讀:搭上疫情順風車?DNR簽署率翻倍 護理師曝院內殘酷真相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8千死 36%簽DNR恐是致死率高原因之一
Omicron疫情爆發至今,累計死亡人數昨突破八千人,達八○四○人。分析國內致死率高原因,除高齡者染疫後多為重症,治療難度增加外,國內多名專家、醫師認為,DNR占比偏高也是原因之一。去年指揮中心分析死亡原因,有百分之十七點八簽署DNR,本報分析今年死亡案例數,簽署DNR比率已達百分之卅六點四。所謂的DNR(Do-Not-Resuscitate),即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指揮中心自五月六日起公布死亡個案說明圖卡中,在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案例以淺藍色字體註記DNR,疫情嚴峻之際,每天圖卡幾乎均一片藍字。到底有多少死亡案例簽署DNR?指揮中心並未提供數據,本報自行統計今年五月六日至七月卅日,總計八○二三名死亡個案,二九一九人簽署DNR,占百分之卅六點四。DNR死亡個案 五成八年逾八十進一步分析簽署DNR死亡個案,女性占四成、男性六成;年齡分布,年逾八十者占最高,為百分之五十八點二。而九成九以上簽署DNR的死者與共病纏身,年長者以癌症、慢性腎病、中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神經系統疾病等,較為常見;青壯年則以癌症、慢性腎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居多。統計顯示,僅廿二名簽署DNR確診死者無任何慢性病或其他共病,占比百分之○點七,最年輕無共病死者僅卅多歲。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在死亡確診個案中,逾三成六簽署DNR,比率偏高,這可能是導致台灣致死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去年七月所說的「有些人其實是可以救得回來的」。DNR占比高 與機構住民有關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勳認為,看數據確實會給人負面聯想,今年DNR占比偏高,應與機構住民染疫率高有關。機構住民體弱、常住院,入住機構時,多會被問是否要簽署DNR,也可能有部分是背後的各種因素,造成DNR應用時機不恰當所致,「但現在回頭講都是傷害。」放棄急救插管的紅線應該畫到哪?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新冠專責病房負責人陳鵬宇表示,臨床判斷標準為有無機會拔管及肺部功能,若狀況極差,估插管後兩周無法拔管,須氣切裝呼吸管,傾向不插管急救、不電擊。中暑合併新冠 染疫死亡第二例本土昨新增二萬一二七三例、境外移入二二八例,死亡六十例。死亡案例中,出現國內第二例中暑合併新冠肺炎案例,四十多歲男性,廿一日反覆高燒至四十點九度,廿四日死亡。昨新增一五六例中重症,其中為兒童重症,是一名九歲男童染MIS─C。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3/瀕死護理師求善終 生死議題不給家人添麻煩
「自己可能過不了這一關」40多歲、向來身體健康的急診專科護理師林珊如說,染疫後病情持續惡化,用了「瑞德西韋」,還是喘咳,當時手握著好友至廟裡求來的平安符,自覺不能孩子及老邁雙親承擔她的生死抉擇難題,選擇在清醒之際簽了DNR同意書。林珊如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服務22年,長期擔任急診專科護理師,這幾年常向急診患者及家屬宣導安寧緩和、無效醫療的理念,沒想到,染疫後病情急轉而下,面臨是否插管、電擊、壓胸等急救重大考驗。採訪當天,距離確診已快兩個月,但林珊如仍是病奄奄模樣,離不開氧氣機,說話時有氣無力,有時夾雜著喘息聲、咳嗽聲,為了治療染疫後併發的血管炎,她仍在台北榮總住院,接受治療。她於今年4月24日確診,當時呼吸急促,嚴重心悸,心跳每分鐘接近140下,屬於中重症個案,在自家醫師安排下,住進專責隔離病房,27日接受「瑞德西韋」治療,配合類固醇及抗生素,5天後病情並未好轉,仍是急喘,且血氧偏低,連講話都很吃力。「當了病人,才知病人的辛苦。」林珊如說,在隔離病房的那段期間,深刻感受生命一點一滴地流逝,整個人極度不舒服,且病情持續惡化。染疫後的第二周,全身免疫系統異常,動脈靜脈發炎萎縮,手腳發黑,白血球一度飆至2萬5千。林珊如表示,當時隔離病房裡的病友來來去去,幾乎都是插著管,有些才進來12天,人就沒了,有些病友因為病情惡化,轉至醫學中心,她開始沉思,如果真撐下不去,就不要勉強,決定簽署DNR,「不想讓孩子看到我死前、全身插管的模樣。」簽署這份自願書,確實讓林珊如陷入天人交戰,茫然又害怕。她是單親媽媽,這些年獨自撫養兩個兒子,一個剛上高中,一個還在念國小,同為護理師的閨密好友哭著說「孩子還小,妳應該為了他們拼看看。」,連護理長也反對,希望她再想一想。林珊如說,之所以簽署自願書,就是擔心自己即使救回來、活下來,也可能長期臥床,甚至變成植物人,這需要多龐大的醫療費用,勢必拖累雙親、小孩。再者,不該將如此困難的選擇留給家人做決定,這可能造成兒子一輩子無法釋懷的陰影,過不了的崁。林珊如表示,為了不讓最親愛的家人在做了決定後,長期活在罪惡感下,她必須簽名,自己生死,由自己決定,「如果真的會走,也要死在自己的醫院。」在簽名同意後,林珊如哭著向好友及長官說,「希望你們成全我的願望」,要是真的走了,她也毫無遺憾,因為還有機會向家人、兒子好好地道別。在簽名放棄插管急救後,林珊如因血管炎惡化、四肢發黑、嚴重缺氧,遭逢兩次死劫,所幸在院內胸腔科、風濕免疫科、感染科等醫師搶救下,化險為夷,她說,那時每天清晨醒來時總幫自己打氣,「又撐過1天,一定可以活下來。」「不後悔簽了DNR」林珊如說,為了兩個孩子,她有著旁人難以想像的求生意志,也想看到兒子日後成家立業,但世事難料,「我只求善終,不給家人添麻煩。」;此外,即使簽名,也不代表醫療團隊就停止積極治療,只是不做侵入性的急救措施,「如果重新來過,還是會做同樣決定。」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7/疫情大爆發推廣安寧緩和 醫護:匪夷所思
90多歲確診阿嬤住院時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沒多久發燒、呼吸衰竭,醫師採「無為而治」,認為擺著就好,不用給退燒藥,不用插管,一切簡單就好,幾天後,阿嬤變成指揮中心資料庫裡死亡個案中的1個代號數字。「新冠疫情期間絕非是力推安寧緩和的時間點。」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專責病房1名資深護理師接受聯合報記者專訪時說,北市聯醫向來鼓勵住院患者考慮簽署DNR,但去年5、6月萬華疫情大爆發之際,院方高層卻仍積極推廣安寧緩和,令人匪夷所思,宛如將確診者硬推向鬼門關。護理師表示,不管是從急診收治,還是中央分配,每個確診者進到聯合醫院院區時,都會被問到「如果病情惡化時,是否放棄插管?」,這是攸關生死的大事,卻要病人在十分鐘內做決定,是否簽署DNR,這未免強人所難。從染疫病人角度來看,被半強迫簽署DNR,實屬無理,且缺乏同理心,依現行規定,中重症確診者才能夠住院,但此時病人發燒、頭痛、喉嚨痛,全身極度不舒服,那有辦法靜下心來,聽醫護人員逐字唸著艱澀難懂的DNR條文,就算聽完了,也難以理解真正意思。此外,疫情期間,家屬往往無法進入醫院,陪同確診者聆聽醫師、護理師講解DNR條文,以及日後可能的影響。此時,只能夠過醫院電話,但室內電話常有通話時間限制,幾分鐘後,自動切斷。該護理師表示,如為久病纏身,長期臥床的病人(機構住民)簽署DNR,這還合乎情理,如果原本能吃、能動的健康民眾,在染疫後簽署DNR,這就有些說不過去。在實際執行層面上,依照規定,每名住院患者都需接受30分鐘「醫療溝通會議」,重點就是「推銷」安寧緩和理念,醫師至少需講解15分鐘,而病人或家屬需講述十分鐘,會議一開始,開啟電腦作業時間,開始跑秒數。這在承平時期並無多大問題,但去年5月中旬雙北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眾多感染者湧進市立聯合醫院中興、和平院區,院方仍要求所有醫護仍需比照辦理。該護理師說,「這相當不妥。」,搶救患者的時間都不夠用,怎還有力氣召開「醫療溝通會議」,因此,相關文件幾乎都是造假,確診者常得在5至10分鐘內決定是否簽下「生死狀」。該護理師說,由中央分配至和平分院專責病房的確診者,均是一個人孤單地住院,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家人陪伴,因為家屬大都是接觸者,需居家隔離。此時,醫護人員如又鼓吹安寧緩和,一旦簽署DNR,「那命可能已經少了半條。」至於自行至急診就醫的感染者,待在急診室的12個小時內,同樣也被詢問是否簽署DNR,該護理師說,「真的很糟糕」,不少病人從急診轉至樓上專責病房時,就已簽署DNR,但從實際操作來看,這根本不可能,因為在急診時怎可能舉行「醫療溝通會議」,但許多患者就在十分鐘內在同意書簽名,勾選「不急救、不插管」選項。為求符合作業程序,部分護理師只能作假,確診者人還在急診時,且醫師還沒到現場,電腦螢幕上的「醫療溝通會議」就已經跑流程,計算著秒數,假裝會議已正進行中。事實上,在收治具有高度傳染力的新冠肺炎患者時,幾乎很難做到「醫療溝通會議」相關規定,但院方仍嚴格要求醫護人員需「提醒」住院者有安寧緩和的權力,為此,醫護師只能在程序上作假。該護理師指出,院內絕大多數醫師、護理師均抱持「能救就該救」治療原則,以她為例,即使病人在急診簽署DNR,但住院後,仍會私下分析利弊得失,告知「如積極治療,仍有活下去的機會」,希望改變確診者想法,撤銷之前放棄插管急救的聲明。但不可諱言的是,對於少部分醫師、護理師來說,確診者一旦簽DNR,拒絕急救、拒絕插管,確實省了很多麻煩,很多事情都不用做了,患者病情危急,無須積極治療,只求「好走、走得舒適。」該護理師認為,去年北市聯醫重症死亡率偏高,應與院方積極推廣DNR有關,患者簽署DNR,等同簽下了放棄活下去的契約,醫療團隊當然可以消極作為,如又遇到「安寧好走」這派別的醫師,那存活機率更低。護理師說,院內許多同事均以「那艘船」來形容某1樓專責病房,因為該主責醫師崇尚「安寧緩和」、「無為而治」,只要是患者年齡超過65歲,合併糖尿病、肺氣腫,被分至「那艘船」,只能自求多福。「最近那艘船又接走了幾個人?」、「那艘船倒底還要停多久?」護理師說,院內不少護理師常開這種玩笑,但想想就覺心酸,怎能因為簽署DNR,以及主治醫師的保守作為,讓原本還有3到4成存活機率的確診者「就這麼沒了!」同樣簽署了DNR,但住進不同樓層不同的專責病房,也可能生死殊途;甚至影響醫病的抉擇。該名護理師表示,以她負責的樓層病房為例,如有確診者病情惡化,同事們寧願花時間聯繫台大、國泰,安排轉院,也不願直接將病人送至「那艘船」,就是擔心病人踏入DNR這條不歸路。在一般狀況下,即使簽署DNR,仍有反悔的機會,面臨生死存亡之際,還可要求插管急救,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處於血氧濃度偏低、呼吸窘迫之際,幾乎沒了意識,連喊「救命」,讓自己活下去的機會都沒有。 事實上,確診者只要撐過前7天,即使前面幾天病況危急,但仍有很高機會被救回來,該護理師強調,安寧緩和是相當好的理念,但前提是醫師必須提供完整的解釋,讓患者瞭解「簽與不簽,會有完全不同的醫療處置」。她強烈建議,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時,可以勾選「停止心跳時,不要電擊、不要壓胸」此選項,千萬不要勾選「放棄插管」,這1勾,可能連住進加護病房(ICU)的機會都沒了。對於聯合報採訪DNR內幕,該名護理師說,「終於有人願意揭發這個殘酷的真相。」,她厭惡了偽造文書,希望不要再有人只因簽了名,莫名決定了生死,「這關乎生死,怎能在30分鐘,甚至是十分鐘內,就做下決定。」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8/黃勝堅:任內從未針對DNR訂出KPI
對於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專責病房資深護理師的投訴,時任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表示,他任內從未針對DNR訂出KPI,要求各院區積極配合,「如果只要訂KPI就能把安寧做起來,那就太簡單了。」黃勝堅表示,他將「安寧善終」觀念帶到北市聯醫,到現在仍遭受第一線醫護批評,事實上,該院宣導表現最好的單位不是急診、重症科別,而是「志工櫃台」,只有志工才有時間與病患好好溝通,討論生死。黃勝堅說,雖然在各項安寧緩和評比中,聯醫體系幾乎都拿第一名,但實際上「聯醫根本做得很爛」,如果從他滿分標準看來,聯合醫院只拿到廿分,「為什麼廿分可以拿第一,因為其他醫院可能只有十五分。」黃勝堅指出,很多第一線醫護在「評比」訓練下,也將安寧推廣「量化」,只追求立竿見影的數字,只花了三十分鐘說明,就引導患者、家屬簽署DNR,並未傾聽患者意願,有人在不知自身權利下,就被引導「放棄權利」。此外,少部分醫師將「病患簽署DNR」當作護身符,曾有院內主治醫師跟他報告病例時,陳述「死因:簽DNR」,讓他大發雷霆,簽DNR不該是死因,「絕對不是這樣」,這樣會給人「簽安寧=穩死」等錯誤印象。黃勝堅表示,第一線醫護如果誤解安寧本質,推動安寧的態度如此麼粗糙,在簽署DRN之前,至少需花上兩個小時溝通,只花30分鐘,絕對不夠,「那乾脆不要推動」。黃勝堅表示,安寧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完,他推動安寧超過20年,最難的不是改變民眾對於臨死前生命品質的想法,而是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觀念,醫護受訓過程中都是學習「如何救人」,反而是到臨床才接觸到安寧,安寧的宗旨是希望能讓患者能善終,只是善終的理解難以規格化,也成為安寧最難推動之處。「重症患者該插管,還是要插管,該救還是要救。」黃勝堅強調,當醫師評估患者未來生命歷程已無品質,或生命走到最後,例如,搶救之後可能變成植物人,與患者跟家人溝通,講述風險,此時再決定簽署DNR,讓患者可笑著離開人世,這才是體現生命的品質。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1/36.4%死亡案例簽DNR 放棄急救紅線在哪?
Omicron疫情爆發至今,累計死亡人數昨突破8千人,達8040人。分析國內致死率高原因,除高齡者染疫後多為重症,治療難度增加外,國內多名專家、醫師認為,DNR占比偏高也是原因之一。去年指揮中心分析死亡原因,有1成7簽署DNR,本報分析今年死亡案例數,簽署DNR比率已達3成6。DNR(Do-Not-Resuscitate),即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指揮中心自5月6日起公布死亡個案說明圖卡中,在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案例以淺藍色字體註記DNR,疫情嚴峻之際,每天圖卡幾乎均一片藍字。到底有多少死亡案例簽署DNR?指揮中心並未提供數據,本報自行統計今年5月6日至7月30日,總計8023名死亡個案,其中2919人簽署DNR,占比達36.4%。 自今年5月6日到7月29日,公布7963名死亡個案,其中2902人簽署DNR,占比約36.4%。這些個案當中,大約58.2%逾80歲、60到79歲有32.7%、50多歲5.8%、20到49歲3.1%、有0.2%在20歲以下,其中女性占4成、男性達6成。簽署DNR者大多有共病,長者常見癌症、慢性腎病、中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神經系統疾病等;青壯年常見癌症、慢性腎病、神經系統疾病等。但也有22個人沒有任何慢性病或其他共病,達0.7%。進一步分析其年齡,90多歲女性有6位、90多歲男性一位、80多歲男性5位、80多歲女性一位、70多歲男性兩位、70多歲女性一位、60多歲男性3位、60多歲女性一位、40多歲女性一位,還有一位男性僅30多歲。簽與不簽 放棄急救的紅線應該畫到那裡? 去年7月6日,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曾在疫情記者會公布數據,當時雙北疫情大爆發,去年5月11日到7月4日共675人死亡,其中兩成簽署DNR,他曾說,「拒絕急救」個案是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但隨即引發渲然大波,讓他於隔日公開致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在死亡確診個案中,逾三成六簽署DNR,比率偏高,這可能是導致台灣致死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去年所說的「有些人其實是可以救得回來的」。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養護中心住民染疫致死率偏高,另一個主因為許多住民在住進機構時,就簽署了DNR同意書,一般來說,比率高達四五成,也就是一旦病情危急,就拒絕緊急處置,在染疫後,即使病危,只能「在地收治」,不會轉送大型醫院緊急搶救。DNR數據偏高 醫學會:確實可能是在不當時機推動所致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認為,光看數據占比,確實給人負面聯想,但今年DNR占比高,應與機構住民染疫率高有關。機構住民大部分抵抗力弱或經常住院,入住時幾乎都會例行詢問,如果病情發生不好的變化,是否需要送醫急救。現在民眾比較能接受善終觀念,大都會認為不要這樣折騰,希望可以選擇機構或家中過世。 再者,確診住院,家屬不能陪病,確實減少有以往家屬意見不合、臨陣推翻DNR的情況。國內累計近9千名確診死亡個案,蔡兆勳說,「確實可能有部分是基於各種原因,造成DNR應用時機不恰當所致,但現在回頭講,都是傷害了。」為此,從去年7月迄今,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兩度修正疫情期間DNR處置標準,擬定臨床指引。去年8月公布「台灣新冠肺炎安寧緩和醫療建議手冊第一版」,預計8月中旬則將發表第二版簡易版。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6/DNR推動多年 家屬不用再決定親人生死
台灣於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後,賦予國人臨終時可以選擇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但疫情之下,簽署DNR似乎不這麼單純,反而像極了醫師的保命符。過去的年代,死亡是你我絕口不提的話題,超過20年DNR的推動,家屬對DNR多持正面態度。80幾歲老媽媽,原本是住在家裡、身體衰弱臥床的,因為確診送來台大醫院急診。當醫院評估要不要插管,幾位家屬子女都很猶豫,決策上遇到困難,但後來發現原來母親簽過DNR,他們很感謝母親曾經做過這個意願表達,他們也了解母親想法和個性特質,就轉而支持母親的意願。 在醫院期間,老媽媽剛好住在開設於家醫科的專責病房,當治療進展出現瓶頸,緩和醫療團隊就在尊重他意願的前提下,幫助她改善減少確診帶來的不舒服,例如痰多、呼吸喘等,盡量舒適。緩和醫療團隊會透過電話和視訊去克服家屬不在場的問題、取得家屬的共識。 當時老媽媽已經半昏迷,家屬都知道母親已經走到生命的最後了。她的一位女兒自己雖然沒有確診,仍自願到專責病房來照顧、陪伴母親。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蔡兆勳走進病房查房時,就會聽見女兒播放聖歌給母親聽,女兒說,因為媽媽是虔誠的基督徒,聖樂聲對他來說很重要,雖然已無法治療,母親聽到音樂聲仍會有一些反應。女兒陪伴大約一周後,老媽媽平靜地離開了。 緩和醫療團隊會告知病人的狀況,讓家屬放心家人有得到好的照顧和關懷、減少忐忑慌亂的心情,醫療團隊也會透過視訊或聲音影像,安排親人做最後的道別。由非確診家屬陪伴確診者走完最後一程,在台大家醫科專責病房已經有過幾例,剛好都是女性衰弱長輩,來陪伴的也都是女兒,這位老媽媽是最近半個月的例子。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與腫瘤內科資深主治醫師陳鵬宇表示,這2、3個月來,他所負責的專責病房共十幾名重症個案簽署DNR,在先前溝通過程中,都告知家屬「這不是放棄、放生,不會直接送殯儀館。」仍會提供該給的氧氣、抗生素、止痛藥等治療。日前收治一名近80歲、晚期肺癌的男性確診者,才住院,就喘個不停,預估只能撐上12天,本人及家屬均同意不插管、不電擊,希望走時沒有痛苦。 該個案女兒為比丘尼,急忙趕至醫院,希望父親死後祝念8小時,但礙於法規,必須立即處理大體。在院方通融下,她身穿隔離衣、戴N95口罩,進到安寧病房,完成臨終陪伴,父親安詳離世。陳鵬宇說,簽署DNR,不光只是為了讓當事人善終好走,也是讓家人沒有遺憾。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2/消彌爭議 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兩度修正疫情DNR處置標準
去年雙北疫情大爆發,700到800人死亡,期間北市聯合醫院仍力推DNR,引發爭議。今年更加嚴峻,4月迄今累積近8000多人死亡,其中3成多簽署DNR。為此,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兩度修正疫情期間DNR處置標準,擬定臨床指引,減少紛爭。「爭吵無濟於事,過猶不及的醫療都是錯的,問題是,如何拿捏才是正確的?」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蔡兆勳說,關鍵在於醫師如何診斷、治療、評估預後,除非判斷為末期,否則該插管還是要插管。蔡兆勳指出,疫情期間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仍為預立概念,仍須先與病人及家屬充分溝通、討論,而非病人一到醫院即要求簽署,或簽署後,醫師不再進行心肺復甦術(CPR),這均為錯誤作法及觀念,如果病人可以救治,醫師也不會放棄救治機會。國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推手、成功大學譽教授趙可式表示,疫情期間第一線的醫療人仰馬翻、兵荒馬亂,難以進行相關教育訓練,不能苛責醫護人員。至於在疫情期間,急診醫護讓病人簽署DNR,這是否恰當?趙可式表示,如果兩位專科醫師綜合評估病人年齡、多重共病、病情嚴重程度等,認為現代醫學難以救治且無法避免近期死亡,當然可以建議病人或家屬簽署DNR;但若無上述先決條件,只是單純染疫,就應積極救治,不應在這個時間點拿出DNR單子給確診者簽名。對於國內8000到9000名確診死亡個案,蔡兆勳說,「確實可能有部分是基於各種原因,造成DNR應用時機不恰當所致,但現在回頭講,都是傷害了。」新冠肺炎屬於新興傳染疾病,一開始需要很多嘗試性質的治療,邊走、邊觀察病情走向,如何幫助病人不要受苦到最後一刻,確實是一大難題。站在醫學會立場,希望強調「正確的事應怎麼做」,為此,去年8月公布「台灣新冠肺炎安寧緩和醫療建議手冊第一版」,由於今年染疫死亡個案較多,許多確診者不在安寧病房過世,為讓其他病房、未有緩和醫療訓練背景的醫護人員有所依循,預計8月中旬完成第二版簡易版,重點在於隔離病人照顧、過世病人家屬照顧、兒童照顧、居家醫療等層面。在兒童照顧部分,蔡兆勳說,去年雙北疫情幾乎沒有兒童死亡個案,但今年兒童染疫重症已經破百,且已20多名幼兒死亡,如何降低不必要的醫療處置,減輕病童痛苦,並減少家屬悲傷過度,這是重大課題。在隔離病人方面,今年確診人數逼近500萬大關,中症、重症患者也已經破萬,均需住院隔離,因此,有必要擬定相關指引,作為第一線醫護人員照顧時的參考依據。
-
2022-07-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56例 9歲男童MIS-C、收治兒童加護病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56例本土中重症個案,及60例死亡個案。今日新增一例兒童重症是9歲男童,為孩童多系統炎症症候群(MIS-C),沒有接種過疫苗,確診後約10周出現MIS-C症狀,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名9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也未接種過新冠疫苗,曾於5月16日確診新冠肺炎,7月24日開始陸續出現發燒、腹瀉、頸部疼痛、噁心、嘔吐、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7月26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結膜炎、頸部淋巴結腫、發炎指數升高、心臟酵素低下等,診斷為MIS-C收治兒童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截至今日我國兒童重症137例,包括腦炎25例、肺炎20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死亡6例,MIS-C共71例、共病3例,共25例死亡。我國今年1月1日至7月29日,本土個案累計451萬14098例,中重症共20928例,其中8040名死亡,輕症無症狀佔全部病例99.53%。莊人祥表示,6個月至5歲以下幼童莫德納接種,昨日共9531人次,累計8萬1366人接種,占該年齡層10.3%。昨日共接種8萬0431人次,國內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91.9%,第二劑85.9%,第一次追加劑71.3%,第二次追加劑7.2%。
-
2022-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8月維持現行防疫措施 王必勝:BA.5單日可能5萬例
國內是否會再8月放寬防疫措施及邊境政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鄰近國家疫情升高快速,要觀察後續產生效應,包括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8月暫時維持現行措施,國內會持續監測,預期產生BA.5、BA.4個案,觀察後會再考慮邊境放寬措施。王必勝表示,本土BA.5案例目前累計11例,與機場接機相關有7例,包括北部1例、南部3例。陸續有本土病例發生的話,會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世界疫情這周整體是稍微下降一點,東亞國家陸續屢創下高,甚至還沒看到高峰,像是日本、南韓病例都相當多,但台灣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屆時單日5萬例是有可能會發生。疫情趨緩,各地進行中元普渡到廟宇拜拜,是否會再鬆綁宗教活動?王必勝說,目前會依照現行措施辦理,因現在措施已經很少,不會影響活動進行,若不能保持不特定社交距離,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暫時不會做相關改變。近期有基層藥局反映,協助中央保管、發放抗病毒藥物,因保管不當收到中央來函要賠償,基層抱怨協助防疫獎金還沒拿到,就先談罰則,甚至罰則比抗病毒藥物還貴,紛紛寒心退場。對此,王必勝說,指揮中心有職責與義務對防疫物資做管理辦法,包括藥物跟疫苗,這件事不是只針對藥局,也針對醫療院所,若病人遺失藥物如何處理等,都有相關規定,若是不可抗力因素、也非故意,都不會處罰;至於醫事人員獎金會盡快發放。有醫護反應戶頭收到獎勵金「僅67元」,王必勝說,獎勵津貼都是依照指引發放給醫療院所,內部依照規則發放,希望醫院可以妥適分配,至於此個案收到金額是否錯誤、切帳問題、或者為補發,我們會去了解,「大家都是公平的」。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Omicron疫情死亡高峰在這一天 單日184人死亡
我國今年Omicron本土疫情造成400多萬人確診,至今7千多人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自4月以來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死亡病例數趨勢統計,回歸個案死亡日後,發現確診者死亡最高點落在今年5月30日,單日新增184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每日公布的死亡個案,不一定是最近死亡,主要跟死亡診斷書看裡時間及醫院上傳時效有關。以圖表統計來看,死亡時間多落在5月底、6月初,最高點落在5月30日的184例,近期明顯下降,死亡數皆2位數,應會持續維持下降。每周五公布各年齡層中重症及死亡個案統計分析,羅一鈞表示,全年齡層致死率0.18%,0到9歲致死率十萬分之4,與上周並未有太大差異。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五歲以下幼兒莫德納6730人次,目前累計7萬1777人次,占該年齡層8.9%。昨日疫苗接種7萬3290人次,第一劑涵蓋率91.8%,第二劑85.8%,第一次追加劑71.3%,第二次追加劑6.9%。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0多歲男蜂窩性組織炎確診亡 增8童MIS-C達高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40例中重症個案,包括79例中症、61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57例,最年輕為一名30多歲男性,本身長期臥床,因蜂窩性組織炎住院,確診新冠陽性,治療後仍然不治。另外也新增8例兒童MIS-C個案,其中3人住院中;主要中部個案為主、達高峰。國內今年1月1日至7月28日累計448萬8443例本土個案,包括中重症20776例,其中7980例死亡。目前輕症無症狀比例為99.54%。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創傷性腦出血,長期臥床,7月22日因蜂窩性組織炎住院,同時採檢新冠陽性,住院後出現肺炎,7月25日開始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7月26日不幸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過世。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今新增8例MIS-C個案,年齡介於2到11歲,5男3女,先前在5月13日到7月14日之間確診,並於6月8日到7月22日之間MIS-C發病,包括發燒、局部腫痛、腹瀉等症狀,其中5人已出院,3人目前住院中,住院其中2人合併其他感染。包括3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沒打過疫苗,7月5日確診新冠肺炎,7月16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嘔吐、腹瀉、食慾及活力下降,7月20日到急診就醫,診斷急性腸胃炎,住院檢查發現輪狀病毒抗原陽性,抽血檢查發炎及血栓指數升高,醫師診斷為MIS-C。另一名8歲女童,沒有慢性病史,7月14日確診新冠肺炎,有打2劑疫苗,7月21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全身皮疹、咳嗽、流鼻水等症狀,7月23日到急診,X光顯示輕微肺炎,肺炎黴漿菌的IgM快篩陽,疑似MIS-C住加護,7月28日轉一般病房,目前仍住院中。
-
2022-07-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教我生命多點自主、少些缺憾的病人
【編者按】這星期繼續邀請中生代的另外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風濕科醫師追憶一位與自己非常投緣的風濕病病人,後來這病人發現罹患胰臟癌不治身亡,她描述醫病彼此之間長年的正向互動,而很感性地說她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教她人生的病人。一位兼具法律、公共衛生學位的精神科總住院醫師回憶幾位自己治療失敗「不想活下去」的病人,而深深體會到,必須琢磨自己,才能成為一位更適任的助人工作者。也期許自己能更廣泛地閱讀與涉獵,汲取不同經驗,並持續接受分析與督導,更深刻地探索內在,也才更有機會在與病人難能可貴的相遇中,一起創造出不同的可能性。一位家醫科主治醫師回憶自己多年前在住院醫師時期參與照顧的癌末病人,因為一些積極治療,使病人生命又延長一段時間,想不到多年後與家屬在機場巧遇,家屬臨別的一句話:「如果那個時間點我們不勉強用藥,就讓病人離開了,會不會少掉她後面那段時間的辛苦。」讓這位如今身為施予緩和醫療、追求病人善終的醫師,對「教我生命多點自主、少些缺憾的病人」產生更深入的反思。【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我也覺得很幸運能認識您】【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雖然沒有答案,但我會繼續努力】之一當我還在住院醫師階段、於安寧緩和醫療病房受訓時,我照顧了一位癌末合併腦轉移的病人。這位病人腦部受到腫瘤侵襲,身體活動、發聲跟吞嚥都有困難,還不時地會癲癇發作,意識跟生命徵象不太穩定。病人因此不太能表達,子女與醫療人員無法了解病人病情跟生命的想法。轉到安寧病房時,原治療團隊評估大概兩到三週內病人就會往生。這位病人有著幾位愛她的子女,大家都希望病人不要受苦,拒絕有侵入性的各種急救措施如壓胸、插管或電擊,但對於用藥部分則意見不一。有些子女認為可以放手,在最後階段能緩解症狀、讓病人不要太痛苦就好;但有子女要求即便在安寧病房,也要盡最大可能給予各種藥物治療,期待病人狀況可以穩定甚至稍微好轉。記得有一天早上,護理站緊急求救鈴的聲音響起,原來是子女發現病人癲癇大發作,全身抽搐不已、嘴唇膚色發紫。我們先給了點藥物,期望能穩定病人,但效果不甚明顯。眼見病人血氧濃度大幅下降、脈搏也微弱到快摸不到,大限之期將至,一旁捨不得的子女落淚叫喊,催促醫護人員想想辦法。當下我的想法是,若病人這樣往生,對子女來說恐怕不是個安祥的善終場景。於是,我們接連用了多種針劑抗癲癇藥,才壓制住癲癇發作。事後調藥觀察了好幾天,病人穩定才出院。後續我赴美進修,未有機會再接觸這位病人及其家屬。數年後,我在美國舊金山機場轉機,在走廊上迎面遇到一位面孔有些熟悉的旅客。第一時間我還不確定對方是誰,但猛然想起來他是上述病人的其中一位子女,於是我跟他揮手致意、向前問安。對方也還記得我以及那時我們在病房的遭遇。他說在那次處置之後,病人未再有嚴重的癲癇發作,穩定了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但最後還是因身體機能衰敗離世。在我們道別前,對方跟我提到:「劉醫師,我有時候會想,如果那個時間點我們不勉強用藥,就讓病人離開了,會不會少掉她後面那段時間的辛苦。聽到這段話,我當下覺得頗為慚愧。自己身為施予緩和醫療、追求病人善終的醫師,在非刻意的情況下穩定病人病情、增加存活時間,卻在無形中造成部分病人家屬的心理負擔。我同時理解到,生命末期的經驗有太多的樣態,無法悉數掌握,每位病人跟家屬面對同樣的結果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不過,如果病人能在意識清楚的時候就明確表達自己希望在生命末期獲得的醫療處置,家屬也能及早理解跟充分支持,應該會減少許多因意見不明或不一致而起的困擾。這樣的想法,也促成了我這些年來對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關注與投入。之二「劉醫師,今天要來做諮商的個案會比較特別,之前有被急救氣切過。」當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個管師跟我講這句話的時候,那時還不是很有諮商經驗的我心頭驚了一下。個管師提到個案罹患了一種相對少見的疾病,導致他的關節攣縮,也影響到呼吸功能,一度心肺衰竭,命危時又被急救回來。個案雖然簽署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但還是想跟我們多了解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接著,我看見一位坐在輪椅上,活動要倚賴著氧氣瓶、瘦骨如柴的年輕人,由他的家人推進診間。我跟個案打過招呼,他要說話並不輕鬆,堵著氣切孔要費好一些勁才能發聲。我照著一般的程序為他及他的家人進行解說病主法的意涵,卻冷不防地接到他的提問:「醫師,我的病沒有列入第五款公告的項目(其他經政府公告之重症),這樣我要怎麼適用病主法?」個案解釋他很積極看待他的生命,但他真的不想要重複經歷被急救的過程。他的家人在一旁雖然不捨,但也表示要尊重他的想法。明明知道這位個案已經經歷過插管急救、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痛苦,我當下只能回應說在某些可預見的疾病狀況下,病主法第一款的末期病人會有裁量空間,屆時個案可能也有適用的機會。不過,我跟個案心底都知道,這樣的承諾很空泛,大部分醫師在沒有明確疾病條件的情況下,還是會為他進行急救。我當下不知那裡來的勇氣,跟他說:「好,我會試著幫你,把你的疾病申請列為第五款公告項目,讓你未來可以自己作主。」諮商結束後,我三五時就會想起這件事。幾個月後,個管師提醒說衛生福利部會有一年一度的第五款疾病提案徵詢,我也跟該部的專員詢問了申請流程。當然,我既不是病主法的學者,也不是罕見疾病的專家,只能大量查詢相關文獻,勉強寫了一份提案上去。後來COVID-19疫情蔓延,很多事情都被擱置了,直到2020年底我接到提案的審查意見,到衛生福利部進行開會報告。會中一度因為提案內容有待商榷之處,各界代表爭辯了許久。好在多位委員給了正面的支持意見跟修正建議,最終我的提案順利通過。2021年4月,衛福部公告了第五款修正內容。該項疾病已被刊登在公報上,成為病主法上路以來第一項被新納入第五款的疾病。個管師轉達這項消息時,個案及他的家人都表示開心跟謝意。我鬆了一口氣,慶幸自己沒有成為一個食言的醫師。相信未來個案在生命的重要決策點,無論做了怎麼樣的選擇,不會因此受到阻礙。我也相信,基於尊重病人自主的理念,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
-
2022-07-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八月恐再掀疫情 專家:不是大魔王但口罩不能放
國內陸續出現BA.5變異株個案,高雄甚至出現首起家庭群聚,不過指揮中心表示「不會加嚴防疫措施」。對此,專家表示,BA.5成為下一波疫情的主要流行株是可以預期的事,但BA.5「不是大魔王」重症也沒有比較多,民眾不需過於擔心,不過「口罩」等基本防疫措施千萬不能放。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接下來疫情曲線會慢慢下降,半個月後應會出現BA.2和BA.5同時流行,最後八月底被BA.5取代。但對於疫情規模,這還取決於BA.2疫情和疫苗的真實保護力,以及感染症狀多嚴重,因此難以預測。但BA.5在沒有自然感染和疫苗的防護下,傳播速度較原先的變異株增加三成。而國內已有一定自然感染率以及第三劑覆蓋率已達七成以上,屆時BA.5的傳染比例不高,預估單日最多頂多三至五萬人確診。中區副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則指出,可以參考日本的染疫狀況,27日通報新增20.9萬起確診個案,刷新單日最高紀錄;若以人口比例推算,再加上我國口罩等非藥物介入措施(NPI)做得較好,預估單日確診人數最多二萬人。不過,曾在五、六月這波疫情感染過BA.2的民眾,遇到BA.5仍可能再度感染。黃高彬說,依據英國的報告,二次感染率約12%至13%,但英國早已放棄口罩等防疫措施,且前一波疫情發生較早,推估台灣的二次感染率不會太高。但他也強調,「所以台灣的口罩防疫措施絕對不能放掉!」
-
2022-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MIS-C降不下 羅一鈞:反映疫情 7月中下旬達高峰
國內今天新增四例兒童MIS-C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整體兒童重症人數雖下降,但持續出現MIS-C個案,主要是因6月初為疫情高峰,間隔一個月後陸續出現個案,且最近是以中南部較多,都是反映疫情後續的發展,預期7月中下旬MIS-C高峰將會結束,個案會逐漸減少。羅一鈞表示,本土疫情高峰出現在5月底、6月初,南部疫情較晚;而MIS-C一般來說於確診六周內發生,少數到八、九周才出現,因此預期7月中、下旬MIS-C高峰將結束。目前通報累計62例MIS-C個案,雖然有可能因為醫院沒有通報而低估,但粗估病例落在80至100例間,與先前專家預估100至150例有落差。後續會再勾稽健保資料庫或相關使用的藥物回溯醫院申報資料。羅一鈞說,國外研究接種過至少一劑疫苗,可降低MIS-C九成風險,但目前62例個案中,僅九人接種過疫苗、占一成四,比例少。建議家長趁現在疫情平穩帶孩子接種疫苗,避免之後疫情再起造成威脅。另針對專責病房開設,羅一鈞也表示,每周三醫療應變組會議都會重新檢視跟評估病床數,目前專責病房開設最低比例,台北區、東區5%,其他地區則為5%至10%,總計全國專責病房開設最低數約3800多床。而目前統計數字尚有6500多床,表示許多醫院尚未將開設數下修到至律定範圍,可能醫院病房裡還有收治病人或是需要盤點人力,會持續督導將專責病房達到下修開設數,讓更多其他疾病病人入院。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9018床、空床5699床、空床率63.2%,其中台北區48.3%、北區60.9%、中區71.5%、南區58.3%、高屏區66.0%、東區90.9%;55家集中檢疫所共7610床、空床數4373床、空床率57.5%;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降至32家,共2191床、空床數922床、空床率42.1%。
-
2022-07-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雄出現BA.5家庭群聚 羅一鈞:不會加嚴防疫措施
高雄船廠BA.5家庭群聚,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職場接觸者定序結果為本土疫情正流行的BA.2而非BA.5,研判社區有其他BA.5感染源。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以高雄的事件來看,並沒有造成職場大規模傳播且多為輕症,風險評估低,因此不會加嚴防疫措施。羅一鈞表示,高雄家庭群聚與先前北部高度疑似BA.5家庭群聚,看來都是從社區的一般性接觸而感染。畢竟隨國際疫情升溫且邊境檢疫措施調整後,確實會有BA.5進入社區引起傳染鏈的可能。不過目前絕大多本土個案仍以BA.2變異株為主,監測和適度疫調只是了解傳播鏈,幫助掌握病毒在各區驗出的狀況,以及了解有無特殊或大規模傳播。羅一鈞說,以高雄這起事件來看,並未引起多數職場人員感染,反而還驗出不同變異株,和之前以家庭為主的群聚沒有不同,且多是無症狀和輕症,因此將維持既有防疫措施。若發生新一波疫情,專家也預估人數規模不會向前一波疫情那麼多,指揮中心將密切監測BA.5占比是否逐漸增加趨勢,對於預估下波疫情及高峰是重要關鍵。不過針對8月中下旬BA.5疫情可能再起,有媒體詢問是否將全面開放民眾接種第四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第四劑是否開放,將根據證據進行。專家會議中有討論到,研究指出,年輕族群接種第四劑雖抗體效價會提昇至剛接種第三劑時的程度,但對後續預防重症上沒有顯著效果。各國也都沒有全部開放施打政策,以國內開放至50歲以上接種,政策上已非常寬鬆。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疫苗接種第一劑覆蓋率為91.8%、第二劑為85.8%、第三劑為71.3%,第四劑則為6.7%。至於上周開打的五歲以下幼兒疫苗,目前接種人數已累計6萬4426人次,涵蓋率8.0%。
-
2022-07-28 焦點.元氣新聞
猴痘抗病毒藥物到貨504人份 疫苗要再等等
自6月24日國內出現首例自猴痘確診病例,目前已累計二例個案,分別自德國和美國入境。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向國外採購的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已於昨晚到貨,藥物效期至2028年5月,至於疫苗還在最後簽約階段。莊人祥表示,我國購買的抗病毒藥物不多,為504人份,主要是因為藥物使用對象為免疫低下者,且國內疫情並不嚴重,未來如有需要會持續採購。藥物將由醫師評估治療效益與風險,充分告知病患並獲得同意後提出申請,經審核通過後提供個案使用。莊人祥說,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歐洲疾病管制中心(ECDC)等單位建議,大多數猴痘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療,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則建議使用於猴痘確診且病情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tecovirimat經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核准使用於治療正痘病毒屬的天花、猴痘及牛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使用於治療天花,並專案核可使用於治療因猴痘病毒感染惡化為重症或有重症危險因子之高風險患者。針對猴痘,國內已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累計通報13例疑似病例,其中2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及美國。其一例已經恢復出院,另一例目前還在醫院治療中。
-
2022-07-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部船廠群聚員工不是BA.5 羅一鈞:研判社區有傳播鏈
高雄某船廠五十多歲男性員工(指標個案)感染BA.5,指標個案兩名兒子確認感染BA.5,為我國首起BA.5家庭群聚。至於其他船廠員工定序結果,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檢出四例個案為BA.2,來自職場的感染可能性降低,但還需等待前日檢出陽性的四位員工定序結果,再進行研判。高雄船廠指標個案全家四人已三人確診,兩名確診兒基因定序昨出爐,均感染BA.5變異株,感染源不明。除家人外,職場接觸者,一開始驗出10人陽性,前日又驗出4人陽性。羅一鈞表示,一開始驗出陽性的10名員工,以Ct值較低的七人進行定序,其中四案檢出BA.2,和目前本土疫情的病毒株相同;其他三位則因病毒量太低無法定序。他說,還剩下後來檢出陽性的員工兩人尚在定序中,但不管船廠或職場來的可能性大幅降低,應與家庭群聚未發現的社區接觸有關,研判BA.5在社區已有感染途徑或傳播鏈,新的變異株會在社區透過傳播將會逐漸取代BA.2,因此要為下一波可能於8月中下旬再起的BA.5做風險評估。羅一鈞表示,將會持續監測全國各區域了解不同區域BA.5占比,以及重複感染或重症個案是否有BA.5,以了解接下來的疫情走向;不過目前BA.5占比偏低。
-
2022-07-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重症再增5例 9歲女童接種疫苗仍罹MIS-C併闌尾炎
本土新冠肺炎新增中重症143例、死亡個案62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五例兒童重症個案,包括四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以及一例肺炎個案。其中一例罹患MIS-C的九歲女童合併闌尾炎,正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61例具慢性病史、3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40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636例,死亡7923例。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最年輕死亡個案為40多歲女性, 發病後三天死亡。個案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未曾接種疫苗。7月22日快篩陽性, 隔日被家人發現意識改變、高燒41度以及呼吸急促,送往急診。因昏迷及嚴重休克經插管及緊急治療後,收治加護病房,7月24日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及敗血性休克 。五例兒童重症則包括四例MIS-C及一例肺炎。MIS-C個案部分,其中一例九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日接種過一劑疫苗,6月17日曾確診新冠肺炎。7月17日起出現腹痛、發燒、腹瀉、嘔吐等症狀,7月22日前往急診,檢查血壓偏低疑似MIS-C,且腹部電腦斷層發現急性闌尾炎,收治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抗生素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收治中。另外三名MIS-C個案為兩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曾於7月3日確診。7月23日起出現發燒、嘔吐、腹瀉、腹痛、食慾下降等症狀,7月25日至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及MIS-C收治住院,目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三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於6月17日確診。7月21日起出現發燒、眼睛、浮腫、咳嗽、便秘以及食慾下降,7月24日嘔吐前往急診,疑似MIS-C住院,目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五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曾於6月3日確診。7月19日起出現發燒、全身出疹、紅眼、嘴唇浮腫、腹痛等症狀,前往急診疑似MIS-C收治加護病房,目前病情好轉,預計今天下午轉出至一般病房。另有一例肺炎重症個案,為12歲女童,有先天性神經肌肉疾病,長期在家使用正壓呼吸器。羅一鈞表示,個案曾接種過一劑疫苗,7月22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有痰,快篩陽性。當天至急診X光顯示為肺炎,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並給予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穩定。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累計為128例,包含腦炎25例、肺炎20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62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
-
2022-07-28 醫療.自體免疫
異膚兒接種新冠疫苗 利大於弊!
日前指揮中心公佈一例新冠病毒幼兒重症案例 ,小患者是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引起異膚兒的家長擔心。但面對新冠疫苗開放6個月至5歲幼兒施打,部分家長心中仍糾結不已,仍有「疫苗過敏」的陰影,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幼兒的家長疑慮更多,皮膚科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引發疫苗過敏的主要原因,也不會大幅增加施打疫苗的風險。而且,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遭受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是增加的。因此,幼兒施打疫苗的好處大於風險,應盡快施打。異膚並非引發疫苗過敏的主因異位皮膚炎與過敏密不可分,部分異膚兒家長很擔心自家孩子打疫苗會有不良反應,但馬偕醫院皮膚科主任吳南霖表示,多項醫學研究已證實,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施打新冠疫苗過敏的主要原因。即使幼兒施打疫苗後出現過敏現象,主要仍應檢視孩子是否曾有對於其他藥物或疫苗注射的過敏史,他強調:「幼兒本身的過敏史更重要。」吳南霖分析,國家核准的疫苗一定是「好處大於風險」,建議家長打疫苗絕對不要拖,即使是異膚病友在急性發作期,也要在一兩週內控制病情後盡快去施打疫苗。一年多來,台灣成人與6歲以上兒童青少年已施打新冠疫苗,吳南霖在臨床上也常遇到病童家長或病友在異膚症狀惡化時,把原因「賴」給疫苗。他說,即使疫苗都已打完好幾個月了,有的病友也會認為是打疫苗的後遺症,但其實兩者之間的關連性並不大,大部分的惡化原因都不是來自疫苗。異膚惡化的原因有很多,應跟醫師多多討論。幼兒打疫苗前 部分用藥需調整面對近期開始6個月以上5歲以下幼兒施打疫苗,吳南霖說,由於多數異膚幼兒在治療上是以外用藥物及口服抗組織胺為主,不致會影響疫苗效力,施打前不必特別調整外用藥物。但也有少部分的幼兒病童因為病症較嚴重或合併較嚴重的氣喘等問題,會使用口服類固醇或某些口服免疫調節劑治療。對這些異膚患者,建議在施打新冠疫苗前後應視服用之藥物種類盡量減低藥物劑量,更能確保疫苗的效力。至於藥物應減低到多少才不會影響疫苗效力?吳南霖說,目前醫界大多是針對成人的研究數據,兒童相關的統計數據相對缺乏,所以只能建議若需使用到免疫抑制藥物時,盡量在施打疫苗前後減少到可控制病症的最低有效劑量,甚至不要使用藥物。吳南霖進一步解釋,其實在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上,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通常都是用於急性症狀的控制,原本就不適合長期使用,即使是必須使用口服類固醇的小病童,當異膚症狀獲得控制後,儘快減藥並逐步停用。應該不需要太久的時間,即可進行疫苗施打。但如果異膚幼兒正在急性發作期,症狀嚴重,也有可能會出現次發性感染,吳南霖表示,這時就要先把急性症狀及感染控制下來,等穩定之後再去打疫苗,「但只要配合專業醫師好好治療,通常從急性發作到控制的時間不會太久,家長不必太擔心。」染疫異膚兒 可用原本照顧模式台灣目前已有不少幼兒曾感染新冠肺炎,以輕症居多,吳南霖說,染疫過的異膚兒並不會特別難照顧,而且從醫學數據與臨床經驗上來看,只有少部分的異膚病人在染疫之後皮膚問題惡化,大部分染疫的異膚病友都沒有惡化現象,因此整體來說染疫對異膚的影響並不大。若沒有其他器官系統的併發症,染疫過的異膚兒可以按照原本的藥物治療與照顧方式。
-
2022-07-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東亞國家警訊升 王必勝:不看確診看醫療量能
高雄船廠人員染BA.5案,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個案的兩位小孩也定序出BA.5,為一起家庭群聚。針對BA.5可能造成的下一波疫情,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則認為,若疫情受控未成大流行,九月有機會跌到單日五千例以下。對此,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疫情預估有樂觀有悲觀,根據模型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持續監測、搜集資訊做進一步評估。王必勝表示,指揮中心監測高雄這案,可能社區有其他BA.5傳播。目前國際疫情看來,東亞國家的確受影響大,但指揮中心不看這些國家確診數多少,而是醫療量能有無受到壓迫,還有重症、死亡率比例有無特別升高,是觀察重點。王必勝說,若有BA.5疫情應該八月中下旬開始,至於規模或持續時間會多久目前難估計。國際疫情仍在發展中,除搜集國際疫情外,也會監測國內社區感染流行狀況。陳秀熙今早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根據模型推估,若BA.4、BA.5未在台灣造成大流行,8月底單日確診有望跌至7996例,9月底則有望降至4912例。但他強調,這是在國內未受BA.4、BA.5影響得到的結果,且BA.4、BA.5雖然在國內不會造成像六月一樣的大流行,但可能轉為地方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