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重症醫療
共找到
141
筆 文章
-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死亡快速 專家:流程麻煩、兒童重症多是關鍵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嚴峻,根據統計四月以來公佈的死亡個案,約四成死者確診後快速死亡或根本來不及確診。專家指出,主要是治療流程麻煩,影響原本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變差,另外這波疫情很多為兒童重症,因此除了腦炎外,非腦炎的重症病程也很快,家長和第一線醫護應注意相關症狀,「及早反應、早期診斷 、快速治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的比例有點太高,代表「診斷不及時」,壓縮到可以治療的時間。治療時間一壓縮,急重症醫療人員壓力更大,也可能醫療還來不及上場,人就走了。黃立民分析,延遲診斷原因包括檢測不夠方便,比如日前長照機構反映急缺快篩,是可能原因;民眾或照顧者對疾病認知不足,或覺得程序太麻煩就不想驗。找到原因就要改善,讓診斷變容易,才能將快速死亡或死後確診的比例降下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有愈來愈多病人原本就有其他疾病需要住院治療,卻因為驗出確診,治療流程變得很麻煩,影響到原本疾病無法接受常規治療,預後也變差。為了減少這種不利病人的情況,第一線都在努力減少簡化流程,最直接的作法就是讓確診過的醫護人員去照顧確診者、確診過的外科醫師去開刀。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則表示,很多病程快的多是兒童重症,尤其若出現腦炎,往往都在五天內去世。目前指揮中心也注意到這件事,包括舉行研討會、訂立指引,並在記者會上宣導前導症狀提醒家長和第一線醫護注意,都是好的一步。他也提醒,另外也有一群非腦炎的重症兒童,包括出現哮吼、患有癌症、正接受免疫製劑治療等兒童,也可能因為染疫,出現缺氧、敗血症和呼吸衰竭而快速死亡。邱政洵表示,這次看到很多小朋友,尤其小嬰兒因為新冠的上呼吸道症狀導致咽喉腫脹,而出現哮吼。過去小嬰兒出現哮吼往往打一針類固醇,就有很好的消腫效,但這次卻出現許多要插管的狀況,光是林口長庚就救治了近三名這樣的小朋友。而這些小朋友重症住院如果能夠及早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等適當藥物治療,仍有機會就活。因此若有潛在疾病的小朋友一定要特別注意,若出現腦炎前導症狀、哮吼等,一定要盡快送急診,第一線醫護人員也要有所警覺,及早給予對應的治療。不過邱政洵也直言,新加坡雖有兒童重症個案,卻無兒童死亡個案,主要就在該國很重視兒童疫苗的涵蓋率。由於兒童個案無法使用Paxlovid或莫納皮拉韋等口服藥物,因此一但染疫就會非常麻煩。而我國兒童疫苗接種落後,莫德納開打多時,卻有很多人不願接種在等BNT,「這是錯誤的」;偏偏BNT又延遲交貨,導致兒童接種率不佳。他表示,接種疫苗可預防重症,雖然五歲以下兒童尚無法接種疫苗,但如果哥哥姊姊接種,就多一層保護,避免兒童密切接觸染疫;尤其現在看到也出現10歲的腦炎個案,因此應儘早將兒童疫苗接種率拉上來才行。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56創新高 再增3例兒童重症個案
國內新增256例中重症個案,創這波疫情新高;其中198例中症、58例重症,另有53例死亡。重症個案中再增三個兒童重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兩名兒童為腦炎,目前已累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7%、中症人數為2050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690人,占0.06%。重症率也從0.05%首度上升至0.06%。羅一鈞表示,53例死亡個案中,死亡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52例有慢性病史,17人未接種疫苗,28例為80歲以上個案。其中兩名40多歲的死亡個案為一男一女,分別接種一劑和三劑疫苗,分別有肝硬化和神經系統疾病史。另外,重症個案中,新增三例兒童重症,其中兩名個案併發腦炎。三名重症個案,包括一名一歲女童,出現敗血症併呼吸窘迫,本身有腸道閉鎖症、一名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發燒全身抽蓄,疑似腦炎、一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目前累計12例兒童重症個案,五例兒童腦炎個案,二人不幸過世。
-
2022-05-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市民染疫超過11% 台東縣確診死亡率1.47‰全台最高
基隆市單日新增確診、收治重症人數連兩天下降,但已連續9天公布死亡個案,今年累計39例,比去年29人染疫死亡多了10人。基隆市目前超過4萬人確診,占市民總數11%,全台各縣市最高。確診死亡率部分,以台東縣1.47‰最高,基隆市近1‰居次。新冠肺炎這波本土疫情較早蔓延的北北基桃4座城市,確診總人數一路攀升。單日新增確診人數目前處於高檔,但近兩天都略為下滑。基隆市19日創下2530人新高後,20日降為2045人,21日再減到1757人。依據中央公布的疫情資訊,基隆市今年本土病例累計4萬221人,以全市36萬多人計算,每百人有11人染疫,是全台占比最高縣市。其次是新北市400萬多人,41萬4069人確診,占約10%。桃園市民染疫比為7.88%,北市為7.53%。確診者死亡率部分,台東縣占比最高。台東今年6790人確診,10人死亡,致死率1.47‰。基隆市4萬221人確診,39人死亡,致死率為0.97‰。台北市19萬258人確診,113人死亡,致死率0.59‰。新北市41萬4069人確診,202人死亡,致死率0.4878‰。桃園市17萬9186人確診,10人死亡,致死率為0.0558‰。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丘陵」6月會轉折 李秉穎估9月後可望正常生活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衛福部堆估五月下旬單日新增確診可能在10萬到20萬人之間,昨單日8萬人,還未達推估值。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媒體人周玉蔻訪問時表示,他向來不太相信推估,因為民眾調適防疫行為就會讓疫情曲線變成「慢升慢降」的「丘陵」,預估疫情高峰在6月,9月以後可望恢復正常生活。李秉穎觀察,最近公共場所人潮只剩2、3成,母親節餐廳也沒什麼生意,這些代表人們的防疫行為有在調適,會讓曲線變平,變成「丘陵」,就是「慢升慢降」,疫情維持時間會拖長,但「不會像模式推估一樣達到很可怕的確診數字。」李秉穎表示,從國外經驗看到,疫情上升達到高峰,大約是一個月左右,預估台灣疫情高峰可能會發生在6月,6月也會出現轉折點。但他強調,並不是轉折點出現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要等疫情下降到之前可放鬆防疫的水準,整個時間還大約需要3、4個月。李秉穎表示,他比較過各國疫情高峰和持續時間,亞洲國家例如日韓,持續時間好像都比歐美長一點,歐美大約持續3個月,亞洲國家大約都會流行到4個月左右。雖然警戒期間拉長,但好處是可以降低重症死亡,維持醫療量能,避免非新冠肺炎病人的醫療處置受影響。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秉穎以國外數據駁「超額死亡」 專家:這是自己跟自己比
台大公衛學者昨提醒,醫療量能不足已導致70歲以上長者超額死亡,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媒體人周玉蔻訪問時表示,超額死亡的基準是「國外死亡率」,換算台灣人口要每天死50到100人,還沒到這地步。不過,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及公共衛生學博士、醫師祝年豐表示,超額死亡是國家內部長期、短期,或週期性的死亡波動,疫情第一年就多死一萬多人,短期波動較大,值得好好分析原因。李秉穎表示,就像流感每年都有死亡,是否有不尋常或超額,就要有基準,基準就是「國外死亡率」。以歐美疫情嚴重時的死亡率,換算到台灣人口,大約是每天死亡50到100人,「現在並沒有到那個地步。」通常都要經過一兩個禮拜的搶救,才會發生死亡,所以死亡高峰本來就是會落在流行高峰後面,增加死亡人數是可預期的,「所有國家都經歷過這樣的死亡率,不能說他是超額。」祝年豐表示,超額死亡是國家內部死亡現象的長期趨勢、週期變化或是短期波動。人口老化而微幅增加死亡,這是長期波動。夏天意外溺水死亡多而冬天流感中風死亡多,這樣的交替是週期變化。而短期波動就像2020年是疫情第一年,台灣總死亡人數就增加了一萬多人,就可能與疫情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祝年豐表示,嬰幼兒每年死亡人數都差不多,65歲長者則是隨人口老化每年會多死一些,但如果經過校正,發現某一年波動突然變大,就要去思考是不是有天災人禍或疫情等原因。2020年疫情來襲,可能有人感染但沒檢驗就死亡了,可能有人直接死於感染,也有很多慢性病患因為疫情導致就醫環境改變,就沒有按時回診領藥,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失控,也會增加死亡。祝年豐表示,雖然有些死亡診斷不是那麼標準,但死亡增加與疫情的關係,其實是可以透過分析資料去了解,這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應該要回頭去看。
-
2022-05-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就醫暴增 90歲老太太苦等病床
基隆市一名須洗腎的九十歲老太太快篩陽性,前天深夜到基隆長庚醫院急診,家人在臉書發文,不捨她凌晨兩點半還在「急診室門口忍受風吹雨打」。長庚醫院昨表示,防疫期間民眾就醫需求暴增,請民眾體諒;老太太完成PCR採檢及診療後,凌晨兩點十三分安排到戶外帳觀察床位,下午一點五十一分收治住院。林姓男子前天凌晨上傳基隆長庚急診室外母親坐在輪椅上的背影,貼文稱老媽在凌晨兩點卅分依然在急診室門口忍受風吹雨打,正常人在這種天氣站三小時都受不了,何況是九十歲的洗腎患者。貼文被人轉傳到臉書「基隆人大小事」社團,引發網友關注。社群平台上也有人發文談及此事,談讓老人家坐在輪椅上淋著雨,吹著風的等待床位。醫療量能不足、床位不足,就不要一直講優先收治條件,根本淪為空談。基隆長庚醫院昨表示,老太太十七日凌晨○點二分到急診室就診,醫師十五分鐘後就完成診療作業與PCR檢測。昨凌晨二點十三分安排老太太到戶外帳觀察床位,下午一點五十一分完成收治住院作業,整體醫療作業並無延滯。此外,近日北部某公立醫院呼吸治療師爆料,呼吸衰竭重症患者若要插管或使用呼吸器,必須在負壓環境下執行,但近日醫院收治太多確診病人,逼得醫護只能在急診處、非專責環境下,讓患者使用呼吸器,不僅增加院內感染風險,一旁排隊採檢PCR的民眾也可能增加染疫危機。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療量能不足 台灣陷長者超額死亡
本波本土病例數已近八十七萬,造成三二三人死亡,台大公衛學者發現,近兩三周,七十歲以上確診長者死亡率高於近五年同期背景值,顯示醫療量能不足,帶來「超額死亡」,每一萬人多死廿八人。紐西蘭和南韓在疫情高峰初期也看到類似現象,隨著染疫人數遽增,連七十歲以下民眾也開始「超額死亡」,呼籲台灣應引以為鑑。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提醒,各國應注意疫情導致醫療量能緊縮,除確診者之外,其他疾病患者如無法及時治療,將衍生額外死亡。再者,新冠肺炎輕症及無症狀者如果占用太多行政及醫療量能,也會間接導致中重症病人死亡率上升。研究團隊以疫情發生之前連續五年的四月廿八日到五月十五這段時間為基準,統計七十歲以上長者全死因平均死亡率為萬分之廿四,可視為背景值,與新冠肺炎無關。但今年同一期間七十歲以上確診者平均死亡率卻達到萬分之五十二,明顯高於背景值,等於每一萬人多死廿八人,這就是「超額死亡」。陳秀熙解釋,Omicron感染者幾乎都是輕症,如果醫療量能充裕,即便高齡長者染疫,死亡率也不至於高出一倍多,顯示現階段全台醫療體系正承受重大考驗,且已不足,以致因疫情所導致的直接及間接死亡人數明顯變多。台大公衛學者林庭瑀提醒,紐西蘭、南韓等國在疫情即將進入高峰之際,也出現過七十歲以上長者「超額死亡」現象,以紐西蘭為例,疫情到達高峰時,七十歲以上確診者平均死亡率為背景值的七倍。隨著疫情持續嚴峻,醫療量能匱乏,連七十歲以下民眾也「超額死亡」,紐西蘭七十歲以下確診者死亡率就為背景值的六倍。陳秀熙強調,台灣如要做得比紐西蘭更好,關鍵就是「克服醫療量能不足的問題」,接種疫苗為減少重症和死亡的重要手段,台灣今年一月一日至五月十五日共一五八一名中重症個案,依模式推估,如果這些人都打過追加劑,約能減少二一○人死亡。林庭瑀呼籲,政府應重新調整法源,讓相關措施具備正當性及合理性,著手修改傳染病防治法第五、卅九、四十四、五十三條,將醫療量能集中用於中症及重症患者。
-
2022-05-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昨衝8.5萬例…長者超額死亡 疫情往南
國內本土個案昨天暴衝至八萬五三一○例,創下新高紀錄,另增一八三例中重症個案、四十一人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病例比前天增加近三成,但八萬五千例尚未到達頂端,將再持續發展一陣子。指揮中心統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內累計確診人數已近百萬,達九十八萬一一四一例,一萬二三四五例境外移入個案、九十六萬八七四二例本土病例。整體疫情還在上升階段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染疫人數暴增,主要為總檢測數增加,北部開設很多大型採檢站,前天檢測量達到新高,共計十一萬二九一六件,且持續增加,陽性率為百分之六十六點七。昨新增八萬五千多例本土病例,個案分布上以新北市最多,達二萬七二三○例,其次為台北市一萬二○六九例、桃園市九六五八例、高雄市六八○五例、台中市六七七○例、台南市四一三○例。羅一鈞強調,中南部疫情上升中,整體疫情還在上升階段,未來一周將達到高峰。疫情是否往南走?北部緩降、中南部緩升,之後出現黃金交叉?陳時中表示,台灣就是一日生活圈,全國都可能有染疫情況,也不能說疫情往南走,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重症死亡率七成九偏高昨新增一八三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一五三人、重症卅人,且四十一人死亡。本波本土疫情迄今共四○九例重症病例,其中三二三人死亡,粗估重症死亡率約七成九,比率偏高,前疾管局長施文儀表示,應與醫療負荷量達到極限、投藥太慢等因素有關。學者研究也發現,自今年四月底到五月中旬,國內七十歲以上長者死亡率,較前五年同期平均值高出逾一倍,凸顯醫療量能不足可能帶來「超額死亡」;國外疫情進入高峰期時,連七十歲以下也可能出現超額死亡,政府應引以為鑑。確診火化大於公布數字北市議員質疑,五月一日至十六日指揮中心公布全台確診死亡二三二例,但光雙北地區確診火化就達三四七例,質疑指揮中心選擇性公布染疫死亡人數,涉及「蓋牌」。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對確診到死亡,有一定共同程序,由一組、兩組到三組人共同判定,非常嚴謹,「不是任何人,像我,說他不要死就不會死,說少報幾個就少報」。
-
2022-05-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對不攏疑「蓋牌」陳時中:不是我說不要死就不會死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今新增死亡個案41例。不過因火化人數與死亡數對不攏,指揮中心公布的死亡人數遭質疑。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殯葬處對死亡的一些定義依殯葬處規定辦理,指揮中心對確診到死亡,有一定共同程序,「不是任何人,像我,說他不要死就不會死,說少報幾個就少報」,沒有蓋牌問題。台北市議員鍾小平和市議員擬參選人林杏兒上午開記者會指出,5月1日至5月16日中央公布全台確診死亡是232例,但光是雙北確診火化就已經達347例,質疑指揮中心選擇性公布染疫死亡人數「蓋牌」。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對確診到死亡,是一組、兩組到三組人共同判定,有一定共同程序。指揮中心的判定都是非常嚴謹,台灣對新冠死亡判定在各國間算是比較寬鬆的,很多儘管不是第一個死亡診斷原因,也把它列到個案中。陳時中說,國內判定新冠肺炎死亡的時間也拉比較長,任何可以牽上關係的都算到裡面,除非非常明確不是新冠肺炎的理由,才會被排除掉,這都是一組一組人員在做,不是一個人就能夠決定這樣的事。
-
2022-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萬人多死28人!學者:調整量能以減少長者超額死亡
昨天新冠本土病例數已突破80萬,368名重症病例有282人死亡。台大公衛學者發現,70歲以上確診長者死亡率已經高於近五年同期背景值,每1萬人多死28人,顯示醫療量能不足已導致確診者超額死亡。學者提醒,目前1581位中重症個案若都能打追加劑,可望減少210人死亡,學者也呼籲重新檢視並調整傳染病防治法第5、39、44、53條,減少耗用在輕症及無症狀的行政及醫療量能,專心救治重症。台大公衛研究團隊今上午例行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陳秀熙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提醒,各國可能都低估了新冠疫情對於死亡的影響,低估不代表各國想要低報數字,而是因為醫療量能緊縮,間接影響民眾因無法預防和治療其他疾病而死,導致全死亡人數的上升。目前國際上推估過度死亡的貢獻主要來自美洲、歐洲、東南亞,約佔全球84%過度死亡。如果把目光從全死亡人數,挪到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也是同樣的道理。陳秀熙表示,當太多量能放在輕症及無症狀的處理,就會因為行政及醫療量能的緊縮,造成確診病人的間接死亡。陳秀熙將台灣「70歲以上長者全死因死亡率」,取2015至2019年5年平均作為背景值。今年4月28日到5月15日,70歲以上新冠確診通報死亡率是萬分之52,已高於同期背景值萬分之24,等於每萬人多死28人。團隊成員、公衛學者林庭瑀提醒,紐西蘭和南韓疫情初期也看到70歲以上長者超額死亡的現象,但隨著疫情嚴峻,連70歲以下都會開始發生超額死亡,台灣應引以為鑑。陳秀熙強調,台灣如果要做的比紐西蘭更好,關鍵就是「克服醫療量能不足的問題」。陳秀熙表示,疫苗雖已無法達到群體免疫,但從輕症和無症狀康復的個案,是社區免疫最重要的原動力,因此接種疫苗以減少重症仍非常重要,若以台灣今年1月1日至5月15日共1581位中重症個案計算,施打追加劑,能減少210人死亡。陳秀熙建議,現在建議應以快篩及流感化的自我監測為主,通報、隔離及治療的防疫措施都要滾動調整,各層級醫院分級收治。同時也應調整法源,讓相關措施具備正當性及合理性。建議以傳染病防治法第5、39、44及53條為主進行修正,以減少無症狀和輕症所耗用的行政及醫療量能。
-
2022-05-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衛福部喊「最後一戰」然後呢?令急診醫護心碎的三件事
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5月9日曾於立院表示,疫情高峰會落在五月下旬,低推估可能高達單日確診10萬人,高推估可能高達20萬人,必須視同「最後一戰」全面備戰。包括要求各層級醫院部都要能原地收治確診,也要根據目前疫情及病毒特性重新調整醫院感控SOP,讓各層級醫院全面參與收治成為可行。至今10天過去了,上述備戰行動仍空空如也。多名北部醫學中心急診醫護人員向本報投訴,歸納出三大問題。首先,急診面臨嚴重人力缺口,已有觀察區病人失去心跳才被發現的情況,令醫護身心受創。再者,愈來愈多高齡或臥床病人因其他重症入院才發現確診,開刀等後續處置,也會因感控流程繁複而得花上四、五倍時間,難以分秒必爭搶救,術後也會因住在非專科性質的專責病房,照護品質大打折扣。最後也最心酸的是,當全民追求正常生活,醫護卻已快想不起正常生活的滋味。護病比1:18,病人失去心跳才發現急診專科護理師L觀察,最近兩個禮拜以來,長期臥床的確診長者明顯增多趨勢,不少是在家臥床,也有許多來自長照機構,榮民之家、呼吸照護中心,這代表重症醫療需求量只會更大,但急診醫師、護理師、護佐、清潔人員、救護車全部都因為有確診而人力不足,工作卻比平常更多。L說,急診空間不像專責病房有良好隔間,護理師必須和確診者近距離相處8小時,而且整個急診是共用空調,醫護都會擔心氣膠傳染。最近確診觀察區等病人,已經多到滿出來,為了不把病人放到車道上,現在連普通觀察區,都已經改成確診觀察區。「把急診科護理師調去採檢,叫骨科護理師來內科急救區支援,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北部醫學中心急診護理師S表示,急診每區都需要一定人力,但現在班表一排,有些區沒人就是沒人,如果連支援都沒,還是要硬吃下來。S表示,有天大夜班,一個護理師要照顧18個觀察區的病人,因為大夜班護佐也確診,護理師還要每兩個小時去幫其中5個病人翻身、換尿布,等於一個人當三個人用。到早上8點多,測量生命徵象時才發現有個伯伯已經心跳停止了,當班護理師大受打擊,心情非常低落。重症病人確診,感控耽誤搶救時效、照護品質大打折扣急診總醫師C表示,現在約500床要作為專責病床,目前收了200多人,看似佔床率不高,但卻沒有相對應的護理人力,所以空床是「看得到、用不到」,確診者轉院一床難求,急性床變少也會增加急診滯留率。急診觀察區各種感染、腸胃道問題、疑似中風,都很難在第一天就收住院,滯留過夜比率高,待床時就要直接治療,更麻煩的是,這些等病人也有愈來愈多會「順便確診」。「病人因為其他有生命危險的問題來到急診,可能急須開刀或做心導管等,萬一剛好發現他確診,對於醫院來講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C說,負壓開刀房只有一間,要事先聯絡感控,醫護人員要全副武裝,整個手術流程可能多花兩、三倍時間。晚幾分鐘開刀、通血管,對病人來說,結果可能就是死亡率上升、預後變差,現在只能不斷演練、不斷檢討流程。「看似標準的治療流程,都會因為新冠確診而改變。」C舉例說,當確診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無法接受常規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發生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卻無法執行經動脈取栓手術、孕婦若需要生產也無法施行無痛麻醉。此外,這些患者的術後照護,也因住在非專科性質的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照護品質大打折扣。部長倡全民正常生活,醫護正常吃飯都不行工作已經夠辛苦了,醫院護理部還要發明一些口號「張口危險、吃飯不講話、講話要戴罩、下班不群聚、確診不會來。」C表示,「偉大的陳時中部長」提倡正常生活,一般民眾都可以正常聚餐、吃飯、正常生活,反觀醫護人員,不僅從疫情之初就被禁止出國,現在連平常生活的一些小確幸、抒發壓力的管道都被限制。「想到這,不知道還有沒有人願意讓小孩子成為醫護人員呢?」
-
2022-05-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重症患者急診戴呼吸器面罩 治療師曝:病毒全溢散開
本土疫情延燒,重症死亡確診者除感染新冠肺炎外,大多合併有呼吸衰竭,近日有醫療人員透露,因中重症患者太多,在急診就得先替患者插管、或使用非侵入性面罩式呼吸器,但急診沒有完整負壓隔離環境,使用面罩式呼吸器恐造成院內感染,在急診外排隊做PCR的民眾,也都有極高感染風險。北部某公立醫院呼吸治療師D先生透露,呼吸治療師的工作是在患者出現呼吸衰竭時,可提供呼吸器治療、給藥或胸腔照護復原等。在經醫師插管後使用呼吸器,或用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例如有「救命神器」之稱的高流量鼻導管及正壓呼吸器面罩等,不同通氣模式操作及調整。D先生表示,若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需要插管,必須在負壓隔離環境下執行,基本上插管後,管路連結上呼吸器,並不會造成逸散風險;不過面罩式則不同,因面罩與每個人臉尺寸不完全密合,機器高流速運轉下打出霧氣,病毒很容易從縫隙飄散出來,一定要在負壓環境下執行。D先生指出,近日卻因為醫院收治太多確診病人,患者在急診時須緊急使用呼吸器,部分家屬不願意插管,只好改用面罩呼吸器,但急診護理師並未明確告知,病人就是新冠肺炎確診者,讓呼吸治療師在急診直接讓患者使用面罩式呼吸器,增加院內醫護及其他患者的感染風險。「說穿了,就是醫療量能不足!」D先生表示,院內專責病房、專責加護病房、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幾乎收了300多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但還是不夠,急診也沒辦法設置更多負壓區域,又必須搶救中重症患者,但在非負壓環境使用面罩呼吸器不合規定,讓一線同仁無所適從。D先生直言,每每疫情升溫,醫院人力就相當吃緊,去年本土疫情爆發時,相較正常的8小時班,當時改成88班(12小時班),如今疫情嚴峻,近期護理部許多護理人員確診後,被迫開始上88班,呼吸治療師雖確診不多,但接下來恐難逃88班命運。讓D先生難以接受的是,去年政府承諾給予的防疫津貼,「到今年都還沒拿到」,呼吸治療師的防疫津貼是用獎金方式發放,時間並不固定,相較醫師、護理師皆有領取到防疫津貼,一樣守在防疫一線的呼吸治療師,連半毛都沒拿到,他呼籲中央重視全台2千多名呼吸治療師權益。
-
2022-05-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童染疫亡 基市:衛福部機制耗時更久
基隆兩歲男童近日轉診急救不治逝世,衛福部政次薛瑞元昨於立法院表示,基隆衛生局若有善用衛福部的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系統,就不需一家一家醫院聯繫,基隆衛生局喊冤,兒科急診醫學會也說,就算用衛福部系統仍是一家家打電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為薛瑞元緩頰說,「次長沒有要指責任何人的意思,只是說有此程序可更加善用,當天只有一名病童,用原系統也沒問題。」陳時中表示,醫事司開放系統後,因為公文剛送出,可能有些訊息還沒到,但仍必須承認,那天情況只有一個病童,沿用原來的系統也沒有問題,並無延誤情形。基隆市衛生局長吳澤誠說,當晚一小時就找到病床,「並沒有慢」,前晚類似案例使用新機制花了近二小時。吳澤誠表示,打電話是「雙軌」協助,一通電話問「有沒有」,有時候幾分鐘就可解決。衛生局十三日晚上約十點半得知男童轉院需求,當晚十一點廿六分就告知部基可轉往北榮,時間上沒延遲。部基原本十一點五十六分要轉院,但男童又抽搐須緊急處置,才會在十四日凌晨一點半左右出發。吳澤誠說,衛福部五月六日開會說明急重症跨區轉診調度新運作機制,但十一日才發公文,衛生局十二日收到,相關資訊雖已上傳基隆醫政平台,基隆醫院十三日晚間診治男童時根本還沒收到公文。台灣礦工醫院前晚有名確診個案也須轉診,九點四十分回報轉院需求,衛生局介入協助,晚間十一點通知可以轉往台北馬偕醫院。吳澤誠說,「透過機制反而花了一個半到二小時才找到醫院收治病患」。
-
2022-05-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療量能吃緊! 公衛學者:逾70歲死亡數高於背景值
明起打滿3劑的密切接觸者改採○+7新制,免居家隔離,只要自主防疫7天期間兩天快篩一次,陰性得上班、採買、看病領藥,禁止至人潮擁擠處及聚餐。外界擔心漏網之魚,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7可舒緩行政及醫療壓力,只要搭配快篩找出高病毒量個案,不放鬆口罩等可減少傳播的措施。他也提醒,這波疫情已讓70歲以上死亡數高於背景值,代表醫療量能吃緊,應儘速調整。陳秀熙表示,運作良好的醫療體系,必須照顧所有生病的人,但這次疫情期間,70歲以上的總死亡人數已經高於沒有疫情時的背景值,這代表醫療量能已經非常吃緊,才會發生兩歲發燒小孩都漏接的遺憾,一定要趕快調整了。陳秀熙提醒,總死亡人數代表醫療量能的調適成果,應持續監測,讓它慢慢回到背景值,他強調「不能只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還要追蹤整體死亡人數,並且與背景值比較。」他將在本周3上午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直播,詳述各年齡層死亡數與背景值相比較之分析結果。陳秀熙表示,疫苗高覆蓋率的社會要邁向流感化,必然會經過○+7這樣的階段。目的是強調民眾自我監測,讓社會維持正常運作,更重要是的是保護行政和醫療體系不被輕症、無症狀癱瘓,可專注照顧不同疾病的脆弱族群,像是癌症、洗腎、慢性病、長照機構住民等。即使○+7會放出少部分受感染的人,因公共場所戴口罩等公衛防疫措施還在,傳播力也很有限。
-
2022-05-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未善用系統致基隆染疫童不治? 陳時中:沒有指責
基隆2歲男童近日轉診急救不治逝世,福部政次薛瑞元今天上午於立法院表示,基隆衛生局沒有善用EOC(緊急醫療應變中心)系統,若經系統調度就不需要一家一家醫院聯繫。但基隆衛生局則喊冤,系統一小時才更新一次,難以使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被問及此事則表示,次長沒有要指責任何人的意思,只是說有此程序可更加善用。基隆2歲林姓男童12日確診,隔天高燒到42.4度,送部立基隆醫院急診,但因該院無兒科加護病房,經轉基隆長庚、台北三總、台大、馬偕醫院收治未果,最後雖聯絡上台北榮總可收治,但仍不治,因此外界關注醫療量能及轉院卡關問題。陳時中表示,有兩個醫院系統在進行,一個是因應緊急大量傷患的EOC(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和REMOC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 (Regional EMOC,簡稱REMOC),像以前八仙塵爆大量緊急傷患可用。至於傳染病本來是以公務體系進行通報和安排。不過因為醫事司考量目前病人多,且兒童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有大量傷患,若沿用原本傳染病系統太慢,因此試圖把REMOC開放出來給傳染病相關病患需要時也可使用。陳時中表示,因為公文剛送出有些訊息可能還沒到,不過必須承認,「那天情況是一個病人,一個病人沿用原來的系統沒有問題,但忽然來十幾個,沒有善用系統可能會延遲」。那天只有一個病患,部立基隆醫院通知基隆長庚,又求助衛生局,衛生局啟動公務系統一家一家問很快找到北榮轉出,執行的當事人並沒有延誤情形。
-
2022-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衛福部怪基隆轉診搞錯系統 醫:EMOC也要一家家打電話
再傳稚兒重症染疫亡,且又與就醫流程不順暢有關,中央地方都面臨輿論壓力,社會大眾也亟欲釐清責任歸屬及改善措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衛生福利部昨天開始將矛頭對準衛生局,多位官員直指這次轉診效率不佳,關鍵在衛生局選錯轉診系統,如能用衛福部EMOC系統,就不需要一家家醫院打電話問。對此,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EMOC也要一家一家打電話問,只是換個人打電話而已,一床難求是「人力不足」和「協調制」的共同結果。EMOC有面板顯示空床資訊,為什麼還需要打電話問呢?李建璋表示,EMOC是「協調制」,沒有強制性,床數都是浮動的,隨時可能變化。在夜間、疫情期間又更加明顯,如果醫院有床卻沒有對應人力可照顧,也不能將病人硬吃下來。所以EMOC執行長也要打電話要確認醫院有床也有人力,才能把病人轉送過去,承平時期就常常得花三、四小時才能完成轉診。EMOC過濾掉沒床的醫院,就可以少打幾通電話,還是會比衛生局快吧?李建璋表示,急重症本來就容易面臨人力不足,晚上又特別明顯,因為是協調制,醫院有時候即便有床也不想開出來,「人性就是這樣。」這也是為什麼第一線急診醫師常常打遍電話,但每一家醫院都說沒床,若由衛生局或EMOC等政府單位出馬,或許就問得到有床。但衛生局或EMOC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只是換個人打電話而已。李建璋表示,與其在緊急時刻還要設法克服「協調制」必然衍生的人性問題,不如將重症兒轉診改為「輪流制」,每天指定一家區內醫院當值日生,比如星期一台大、星期二北榮,醫院就可以預知自己哪天必須作好計畫,這一定比打電話協調有效率多了。李建璋說,近兩年認真防疫,常見於兒童的傳染病例少很多,結果有些醫院看到兒童病人變少,將兒科急診「裁員」、將夜間兒科重症醫師人力砍半,或是將兒科急重症夜間人力從主治醫師改成總醫師,白天才有專任主治醫師。已有不少受過完整訓練的兒科急重症醫師黯然離開醫院,轉去開業,現在或許可以建立一套機制,召募這些「後備軍人」回到前線。
-
2022-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化痰藥NAC可減少新冠4成死亡率?臨床研究卻這麼說
我昨天(2022-5-14)正感納悶,為什麼一篇我4年前發表的文章竟然躍居點擊率榜首。今天接到一位讀者的電郵,才恍然大悟。四年前發表的文章是化痰藥治癌:平價化療?,而它是在質疑一篇元氣網在2018-1-26發表的胰臟癌轉移腹膜差點「餓死」 感冒藥救他一命。這兩個標題裡所說的化痰藥和感冒藥是叫做N-Acetylcysteine(NAC,N-乙酰半胱氨酸)。讀者黃小姐今天寄來的文章是台灣時間2022-5-15中時新聞網發表的拿嘸抗病毒藥怎辦 重症醫揭這藥物可減40%死亡率「一顆只要2元」,它說:「本土疫情延燒,……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就表示,有種藥物可以減少4成死亡率,全台灣數量充足,一顆更只要2~3元左右。他指出,根據西班牙2萬名確診者回顧研究發現,確診者使用化痰藥NAC,可能可以減少4成的死亡率……」這篇文章所說的「西班牙回顧研究」是今年1月27日發表的Use of N-Acetylcysteine at high doses as an or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OVID-19(使用高劑量 N-乙酰半胱氨酸作為 COVID-19 住院患者的口服治療)。這項研究是分析病患的數據庫而得到「在 COVID-19 患者中使用 NAC 與顯著降低死亡率相關」這樣的結論。可是,它同時也發現「使用 NAC 在平均住院時間、入住重症監護病房或使用機械通氣方面沒有顯著差異」。更重要的是,由於這項研究是「觀察性」,所以研究人員最後說:「在其他環境和人群以及隨機對照試驗中,應進一步探索在接受高劑量 NAC 治療的 COVID-19 患者中觀察到的與更好相關結果的關聯信號。」目前,有關NAC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論文只有兩篇:2021-6: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With N-acetylcysteine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aused by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用 N-乙酰半胱氨酸治療由 2019 年冠狀病毒病 (COVID-19) 引起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的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結論:高劑量 NAC 對重症 COVID-19 沒有影響。2021-12:A pilot study on intravenous N-Acetylcyste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COVID19-associate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輕中度 COVID19 相關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患者靜脈注射 N-乙酰半胱氨酸的初步研究)。結論:不支持靜脈注射 NAC 治療 COVID-19 。目前也有兩篇回溯性臨床研究論文:2021-2:Impact of N-acetyl-l-cysteine on SARS-CoV-2 pneumonia and its sequelae: results from a large cohort study(N-乙酰-l-半胱氨酸對 SARS-CoV-2 肺炎及其後遺症的影響:一項大型隊列研究的結果)。結論:我們的研究並未表明 NAC 對短期和長期結果的影響,包括 6 個月隨訪時的住院死亡率、重症入院、肺對一氧化碳損害的擴散能力,和胸X-光片改變。接受 NAC 的患者的住院時間較短。2021-11:N-acetyl-cysteine reduces the risk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pneumonia: a two-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N-乙酰半胱氨酸降低 COVID-19 肺炎患者機械通氣和死亡率的風險:一項兩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結論:COVID-19肺炎患者口服NAC(1200 mg/d)可降低機械通氣和死亡率的風險。我們的發現需要通過適當設計的前瞻性臨床試驗來證實。目前有一篇案例系列研究論文:2022-3:Intravenous N-Acetylcysteine in Management of COVID-19: A Case Series(靜脈注射 N-乙酰半胱氨酸治療 COVID-19:病例係列)。結論:這個回顧性病例系列顯示 NAC 沒有益處;然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藥物治療方案的差異是否會導致積極的結果。下面這一篇是專家意見:2022-1:Repurposing the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agent N-acetyl cysteine for treating COVID-19(老藥新用抗氧化劑和抗炎劑 N-乙酰半胱氨酸治療 COVID-19)。文摘:儘管有人提出一些考慮,表明NAC對治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 2 感染具有有益作用,但目前沒有臨床證據表明 NAC 確實可以預防COVID-19,減少疾病的嚴重程度,或改善結果。有必要進行適當設計的臨床試驗來證明或反駁 NAC 對 COVID-19 患者的治療效果。原文:NAC能治療新冠肺炎嗎
-
2022-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綠色通道難補人力缺口 專家促設兒童專責醫院
指揮中心五月十三日宣布,將於全國卅五家醫院設置學齡前兒童就醫綠色通道,降低急重症幼兒死亡風險,但十四日清晨就發生基隆兩歲確診男童死亡案例。兒科專家表示,約有兩成確診兒童必須住院治療,百分之四病情嚴重,需住進加護病房,最近確診人數暴增,染疫幼兒變多,綠色通道雖可疏導人流,但無法解決重症兒童病床不夠等問題,建議規畫兒童專責醫院。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昨天在防疫記者會表示,醫療量能尚充足,北部各大醫院都有二位數以上空床。對此,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直言,關鍵問題是人力不足。陳亮甫說,雙北地區醫療資源確實已接近滿載,主要原因還是人力問題。許多醫院原本回報空床,但因為病房集體確診,沒有人可以照護,因此即使有空床也無法開設。另外專責病床並不會再區分小兒與成人,但兩者照護專業不同,醫護若確診,原照顧成人的專責醫護也無法立即銜接。台大院方表示,兒童加護病房維持滿床狀態,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兒童專責或加護病床較為特殊,連台大兒科也只能拿出兩、三張加護病床,新生兒科更只有一張加護病床。台北馬偕表示,各家醫院都有同樣問題,很多醫護人員自家小孩確診,得回家照顧小孩,人力大受影響,連帶影響收治量能。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近幾年來,國內兒童重症醫療資源持續萎縮,承平時期還可應付,但目前疫情爆發,重症兒童病床勢必不敷使用。夏紹軒建議,考慮規畫兒童專責醫院,徵召退休護理人員投入門診及篩檢站,專心照顧重症病人。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急診有幾種轉診網絡,在區內轉或跨區轉,屬於「協調制」,即使運作順暢,也得花上三、四小時。但現階段重症兒轉診應改為「輪流制」,每天指定某家區內醫院為值日生。
-
2022-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基隆2歲確診童不治 醫籲家長掌握兒童ICU醫院名單自救
國內出現第2名染疫兒童重症不治,家長心慌慌,兒童科醫師提供自救方法,建議提前掌握設有兒童加護病房(ICU)的醫院名單,此類醫院即使當下無空床,但平時多有完善轉院管道,減少等待時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延燒,基隆出現一名2歲男童染疫,地方聯繫5家醫院均無兒童加護病房空床,最後轉至台北榮總急救仍宣告不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說明轉院聯繫6小時過程,醫院急診都有妥善處理,沒有延誤治療。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未滿10歲兒童重症病例共有5人;中症個案部分,2人為10歲以上兒童,未滿10歲兒童中症病例則有10人。至於2歲以下死亡個案共有2人,分別為4月19日新北2歲男童,以及今天指揮中心證實的基隆2歲男童。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今天晚間告訴中央社記者,由於台灣近年少子化、公衛進步,兒童感染重症減少,所以兒童重症醫療人力、設備真的不夠。面對這一波COVID-19疫情海嘯,各醫院兒童負壓重症醫療資源偏少,夏紹軒表示,資源調度本來就需要耗費時間,病情其實可能被延誤,呼籲中央因應這一波疫情有必要建立相關調節平台;至於兒科人力不足之處,建議仿照去年招募退役護理至社區採檢站,以利在臨床訓練過的兒科護理師回防。面對兒童重症人數可能增加,家長也希望「超前部署」。夏紹軒說,多數家屬可能不知道哪些醫院可收治重症兒童,建議家長可預先掌握相關名單,有兒科醫師看急診、兒童加護病房的醫院,平時對於處理重症較有經驗,即使當下沒有空床,平時可能都有醫院之間的轉院管道,可以適當處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科主任李嶸指出,以林口長庚醫院為例,兒科急診科與桃園、新竹及苗栗醫療機構結盟,建立溝通網絡,簡化程序,各醫院可自行整合資訊;衛生局調配是分區調度,就近轉送為主,如果沒有空床,才會跨區、跨縣市。除加強衛生局調配,李嶸也呼籲家長加強留意兒童病徵。外界關注是否可能重症兒童「北病南送」,將北部確診個案較多的熱區確診重症兒童,送往醫療資源較充沛的中南部。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認為,對於重症兒童而言,送太遠也不容易,中央應儘速籌劃後備能量,建立整合平台。
-
2022-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基隆2歲童逝指揮中心稱病床夠? 醫師工會:關鍵在人力
基隆市2歲林姓確診男童高燒42.4℃,問了5家醫院都難收治,最後轉送榮總仍不治死亡。外界質疑醫療量能已不堪負荷,但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在防疫記者會表示,醫療量能尚充足,北部各大醫院都有2位數以上空床。對此,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則直言,關鍵問題是人力不足。羅一鈞表示,醫事司每天掌握專責病床數量,兒童專責病房有221張空床,北部各大醫院都有2位數以上空床,除了兒童專責病床也可使用混和型專責病床,全國有3089張混合專責病床,專責加護病房北部還有6空床、369混合空床。陳亮甫則表示,雙北地區醫療資源確實已接近滿載,主要原因還是人力問題。許多醫院原本回報空床,但因為病房集體確診,沒有人可以照護,因此即使有空床也無法開設。另外專責病床並不會再區分小兒與成人,但兩者照護專業不同,醫護若確診,原照顧成人的專責醫護也無法立即銜接。另外,他也表示,中央提供的是全國統計數字,看不到地方狀況。而且通常轉院需要通過急診,然而現在急診狀況嚴峻,堪比加護病房。陳亮甫說,由於病房降載或是太多醫護確診而無法開設,導致許多病患滯留在急診,形同加護病房。急診無法收住院,便必須「1通電話、1通電話詢問是否可以轉院」,而結果就是常常碰壁。加上現在許多醫護人力還需要支援大型篩檢站和疫苗施打站,民眾也無法保證接受完整治療。不過陳亮甫也呼籲,盼社會大眾了解醫療的現實與目前資源的限制,勿苛責孩童轉院過程中無法收治的醫療院所,能夠體諒第一線的難處。
-
2022-05-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重演去年高確診死亡率 今近萬分之8 超過雙北兩倍
基隆市是今年這波新冠肺炎Omicron本土疫情較早爆發的縣市,中央公布累計2萬7721例個案,死亡22例,確診死亡率萬分之7.9362,全台各縣市最高。全台另有4個縣市超過萬分之3,3個縣市超過萬分之2。去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基隆市民確診死亡率高於其他縣市,今年這波疫情又出現類似情況。基隆到統計到今天為止,確診死亡率為萬分之7.9362,是排名第2台北市萬分之3.6473的兩倍以上。目前全台各縣市今年確診死亡率以基隆市最高,其次是台北市13萬1601例確診,48例死亡,占萬分之3.6473。新北市26萬8732例,97例死亡,占萬分之3.6095。宜蘭縣1萬5611例確診,5例死亡,占萬分之3.2028。彰化縣9897例確診,3例死亡,占萬分之3.0312。今年確診死亡率超過萬分之2的3個縣市,分別為屏東縣1萬757人確診,3例死亡,占萬分之2.7888。花蓮縣1萬2976例確診,3例死亡,占萬分之2.2311。台中市4萬1595例確診,9例死亡,占萬分之2.1637。
-
2022-05-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又傳幼童確診重症亡 兒醫分析綠色通道無法解決的問題
基隆市2歲男童確診,5月13日晚間高燒至42度,送往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急診,但醫院無兒童加護病房需轉院,衛生局協調過程中,四家醫院都因沒病房而無法收,最後由台北榮總收治,但搶救無效,孩子過世。諷刺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5月13日下午宣布,今天中午35家醫院設置學齡前兒童就醫綠色通道。為什麼有綠色通道,仍無法避免不幸重演?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表示,近年因少子化、預防接種減少傳染病重症,兒童重症醫療資源持續萎縮,原本就只夠應付承平時期,現在兒童專責是「開幾張就滿幾張」,高峰未至就已經不夠用了。根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截至5月12日,0至9歲確診個案已達到6萬人,10多歲個案也有5.3萬人。夏紹軒表示,從各國文獻可看到,確診孩子有20%需要住院,4%會需要加護病房,現在分母一大,就算有綠色通道可以疏導急診人流,但重症兒童住院的病床不一定還是不夠。「現在比較擔心的是,確診高峰還沒有到」,夏紹軒說,重症高峰又會比確診高峰晚一到兩周,到時候一定會發生很多重症病人沒有地方可去的情況,「成人醫療資源沒有兒童缺,都已經這麼困難,更令人擔憂重症兒童的處境。」「重症兒要住院難找床,出院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下轉單位,床位輪轉率變低,形成惡性循環。」夏紹軒舉例說,先天肺部缺陷、心臟病、神經系統疾病的孩子,就像有多重共病的成年人一樣,發生重症就不容易好轉,住院時間比較久。夏紹軒表示,有些孩子氣切、使用呼吸器,平時就需要天天拍痰、抽痰,這些促進肺部清潔的必要動作,都會產生大量的氣溶膠,有傳播疫病的疑慮,因此這些孩子確診後特別需要負壓隔離病房,狀況穩定後,也可能無法立刻回到原本的呼吸照護病房。現在該如何應急?夏紹軒說,政府可應規畫兒童專責醫院,再則可徵召退休護理人員投入門診及篩檢站,讓更多線上醫護回醫院照顧中重症孩子,這兩點是短期可做的;長期來看還是要回到根本,面對兒童重症資源持續萎縮的問題。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肺炎擬降為第四級傳染病 陳時中:難以公布確診數
本土案例日增4萬例,距離高推估20萬,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表示「還看不到高峰期」,預估5月20日至6月10日左右,直到7月會往下降,並預計未來新冠肺炎第5類傳染病降至第4類傳染病。對於第5類傳染病為「強制管制」降為第4類傳染病為「一般管制」,陳時中說,如果新冠肺炎在其他類別,就很難公布確診數目,因為不會蒐集這樣的資料。對於未來兒童確診收治醫院標準是否會比成人寬,甚至進一步加開兒童住院病房量能。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症狀表現與成人不同,是不同評估基準要項。針對專責有兒童沒那麼嚴重需要兒科或重症專科醫師處理,可以跟爸媽住成人病房再做跨科照顧,讓病房可週轉調度,同時也會盤點兒童重症醫療網,明後天還要討論專責病房加開及口服藥是否放寬孕婦使用。對於北市開設兒童專責門診,是否推廣全國各醫院,有設置兒童綠色通道。羅一鈞說,之前就有蠻多縣市陸續開設,例如新北、台中、高雄等,署於防疫門診一環,只要符合防疫門診條件分流都是容許也鼓勵的。
-
2022-05-09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QA/確診了居隔了,保險怎麼理賠?五千位過來人實戰教學,告訴你防疫險怎麼申請最快又最多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政策多變,5月8日起已放寬居家匡列條件,先前投保防疫險的大批民眾哀嚎,爭相走告申請理賠快趁早。目前防疫保單有效件數為600萬件、在途保單200萬件,也就是說每3個台灣人就有1人投保防疫保單。由元氣網、WaCare健康平台成立,近五千人在線的全台最大居隔社群「居家隔離怎麼伴?」民眾拋出不少問號等候回應。在金管會、保險公司正式聲明之前,元氣網搶先彙整了社群中學長姐經驗,且比照社群滾動式回答,將不斷更新「防疫險以及補償金Q&A」,為大家守護荷包。「沒有診斷證明沒辦法理賠,還在為這個傷腦筋」、「現在到底會不會再補發居隔書?沒有居隔書如何向公司請假、申請理賠?」「申請保險一定要診斷證明書嗎?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治療通知書、醫師診斷證明書、健保快易通也可以嗎?」還有人為群友發聲:「其實有些人真的是沒薪水,才急著去拿保險理賠」也有確診朋友說,剛確診的前三天身體超不舒服,哪來心思收集相關證明?還有人必須為一家三口確診申請理賠,但得不到保險公司明確回應,氣到抱怨「當我愛申請理賠嗎?還要準備一堆東西」…Q:現在到底會不會再補發居隔書?會影響防疫險理賠嗎?A:指揮中心公布5月8日零時起,僅匡列同住親友為原則,同事、同學不再被匡列為密切接觸者,採自主應變,也不會開立居家隔離單。產險業者的防疫險理賠以「隔離通知書」為主,收到衛生單位開立的隔離通知書,才符合理賠要件。也就是說,匡列條件改變後,僅有同住親友能拿到「隔離通知書」,才能申請理賠;確診者的同事、同學等,如在以前已收到貨或是延後收到通知書,可在2年內申請理賠。Q:沒有居隔書如何向公司請假、申請理賠?A:勞動部公布,電子居家隔離單及健保快易通PCR結果,勞工可上該APP查詢檢測結果,透過截圖或輸出資訊,向雇主請假。勞工因故未能於請假時提供相關證明文件,得於事後補提。【延伸閱讀】>>電子居家隔離單及健保快易通PCR結果 均可做請假證明Q:隔離後尚未收到隔離通知單,擔心無法理賠怎麼辦?保險公司可以先受理,再補送相關資料嗎?A:衛生單位現在多用電話通知民眾需被隔離,被匡列民眾則可能收到簡訊通知,或接到村里長派送通知單。目前衛生單位都有開立隔離通知單,只是時間上延遲,保戶收到隔離通知書後,再申請理賠即可。另外根據產業產險公會4日表示,民眾在獲知保險事故發生、尚未取得證明文件前,就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保險公司受理後,會等待理賠證明文件補齊後辦理理賠,民眾不致權益受損。【延伸閱讀】>>遲未收到確診證明防疫險怎賠?產險公會提2點說明Q:申請保險一定要診斷證明書嗎?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治療通知書、醫師診斷證明書、健保快易通也可以嗎?A:主要產險業者推出的防疫保單,因條款中規範保戶需出具「隔離通知書」為準,但因中央擬以「數位健康證明」取代診斷書,民眾擔心保險公司事後不認賬,因而急忙到醫療院所開立證明,擠壓醫療量能,引起金管會、衛福部疾呼保戶要冷靜。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五月八日參加指揮中心記者會,發表談話有三重點:1.承諾不會要求保險公司向保戶退費。2.在契約規定或保戶符合理賠條件下,防疫保單保戶不用擔心拿不到理賠金,金管會將嚴格要求保險公司依照契約辦理。3.依照保險法65條規定,從保險契約請求權開始有兩年時效,民眾不需要急於此時請求醫生開立診斷證明書,以免排擠中重症醫療量能。「居家隔離怎麼伴?」群友實戰教學有群友反映四月確診,五月至今還沒理賠成功。因此連我們都好奇,「請問誰有理賠過,需要準備什麼?」一位資深群友「中正區430確診」整理自己聯繫理賠的經驗談,提供大家參考。 明台產險身分證影本理賠申請書(勾選其他後面寫防疫險,記得簽章的地方要簽名加蓋章)醫院開立診斷證明書(除了這個其他不行) 或 政府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治療通知書被保險人之存摺封面影本寄至台北市仁愛路四段1號 理賠部收電話 02-2772-5678和泰產險B 1.申請書 2.隔離治療通知單 3.隔離通知簡訊截圖 4.診斷證明書或PCR截圖 5.被保險人之存摺封面影本資料備齊後,請掛號寄至:104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 126 號 13 樓 和泰產險 客戶服務處 收富邦產險理賠申請書身分證影本隔離單被保險人之存摺封面影本寄至富邦產險辦理其他產險業防疫保單相關資訊,可參考《經濟日報》: 【延伸閱讀】>>產險業哀號 恐賠天文數字陪同小孩居隔,保單賠不賠?最後是,被匡列或是確診居家照護究竟怎麼賠?例如社群中很多家長詢問「陪同小孩居隔,保單賠不賠?」金管會日前宣布,已協調產、壽險公會確認先前售出的防疫保單,如果有提供醫療保障項目,輕症居家照護期間將比照一般病房保額予以理賠。而如家長只是自願陪同隔離,沒有被匡列或是確診,因沒有隔離通知書,因此無法理賠。「先被匡列才確診的話,能領兩項理賠嗎?」時間順序也會影響理賠。資深群友彙整的規則是,假設此人是先被匡列,後面才又確診的話,「恭喜你領好領滿。」 另外也有人熱心提供一家產險公司給業務員向保戶說明的理賠小眉角,確立匡列與確診的理賠差異。 防疫險之亂還未平息,有群友好奇「請問現在還有什麼防疫險能保嗎?」「一般保險也能理賠嗎?」答案是,產險公司指出,因防疫政策已修正與病毒共存,以致承保風險基礎大幅改變,因此現在推出的新版防疫險設計已改為中重症者、且在醫院治療為主。輕症居家照護新制理賠三原則由於改版後的新防疫險降低或取消確診補償金,因此針對輕症居家照護新制上路後的理賠措施,金管會提出三項原則:原則1:「輕症」如有醫療行為比照「一般病房」理賠。原則2:多數有提供「加護病房」和「負壓隔離病房」日額加倍給付項目。原則3:不論無症狀或輕症在家照護期間,如防疫保單有提供確診定額給付補償金,保險公司仍會依契約給付。「如果保了多家防疫險,會取消保單嗎?」防疫保單可以買超過一張,部分產險公司因風險考量,限縮僅能買一張,核保趨於檢格,如保戶重複投保多家公司,有可能不承保。(資料來源:聯合開pod白話財經)防疫補償金如何申請再來是為各位居隔者複習一下如何搞定補償金申請。關於防疫補償金,有些民眾並非領薪水的上班族,例如有人詢問自己因被匡列無法做生意,導致公司沒有收入,有沒有補助?或只能領每日1000元的個人補助?另外自主管理者也可以申請1000元嗎?如有支領公司薪水,還可以申請1000元嗎?無論是之前居隔10+7、3+4,許多人工作停擺,沒有進帳,已隔離出關的資深群友提醒務必依照自身情況,申請兩項經費「防疫補償金」以及「勞保傷病給付」,前者個人補助每日1000元,後者勞保傷病給付最高可領七天,金額共5343元。【延伸閱讀】>>「勞保傷病給付、防疫補償金」 確診者與居隔者該申請哪個?
-
2022-05-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天300孕婦確診 醫研議分流:輕症在家、重症綠色通道
昨天有新冠重症產婦及腹中胎兒不幸病逝,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今根據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推估,每天約有300名孕婦確診,將與衛福部研議「評分標準」作為「輕重分流」依據,低風險者產婦可選擇居家照護,由原產檢醫師以視訊診療來照顧、開藥。少數可能快速變化為重症的產婦,建議要設置「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爭取寶貴救治時間。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舉辦「少子化研討會」,秘書長黃建霈受訪時特別提醒,孕婦本身心肺負擔較大,是重症高風險群,一定要完整接種疫苗。重症來得快,若有呼吸喘、胸痛、心跳高達110以上、手腳皮膚發紫,都已經是很危險的情境,若醫院有「孕產婦就醫綠色通道」,一定會比沒有好,可以爭取到院後搶救時間。黃建霈表示,台灣人口有大約0.7%是孕婦,依據每天新增4萬名確診者來推估,就是每天新增300名孕婦確診,其中2成具有重症風險需要住院,大約就是60人。然而,按照目前收治原則,醫院和集中檢疫所都要收滿了,強制離家的處置也會對產婦造成一定的身心傷害,應為產婦保留選擇權。為了強化輕重症分流,黃建霈表示,婦產科醫學會將與衛福部研議「評分系統」作為分流依據,國家仍提供可收治的選擇,產婦了解自身風險之後,如果風險不高,仍可以選擇在家。在家時可透過視訊診療,由原本產檢的婦產科醫師來照顧。「婦產科醫師也可以開抗病毒口服藥」,黃建霈表示,雖然98%不吃藥也不會怎樣,但針對100個裡面那1到2個可能變成重症者,如果有藥吃,就可以把重症的機率降到更低,比如1000人裡面只有1到2個,所以「有醫師可看、有藥可吃」,產婦就能安心在家。婦產科醫學會上周四已與指揮中心討論過孕產婦確診治療指引,最近就會公布更新版。參考美國指引,孕婦如果沒有特殊危險因子,可選擇吃抗病毒口服藥;孕婦確診者病情變化可能很快,若有血氧降低、凝血功能變化等重症跡象,才要給予抗凝血劑。至於寶寶,黃建霈表示,根據目前協助確診產婦生產的經驗,新生兒垂直傳染的比率大約是1到2.6%,通常寶寶會比媽媽還早出院。不過,新生兒染疫風險高於兒童,也需要整備新生兒急重症醫療團隊,以免發生緊急狀況才送大醫院會來不及。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衛福部要求北北基桃專責病房開設3成 醫憂排擠急重症需求
醫療量能吃緊,醫界憂心新冠確診者影響其他急重症醫療需求,但衛福部昨天公告,要求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急性一般病床五百床以上醫院,皆須開設三成病房作為新冠專責病房,比率之高前所未見。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疫情高峰期即將到來,「這是最後一戰」,必須把疫情好好守住。柯文哲:將衝擊其他重症病患台北市長柯文哲說,這在台灣公衛史上還沒發生過這種事,沒有想像中容易,此舉將衝擊其他重症病患,但一定要在洪峰到來前達成,他呼籲中央鬆綁法規,授權醫院可直接開立解隔單,加速病患出院及周轉率。柯文哲說,防疫病床耗人力很高,不是說徵調三成就剩七成,估計整個醫院戰鬥率不到一半,這時間不是急診的恐怕都不能住院,但也不能叫癌症患者一個月後再來開刀,這很兩難。柯文哲表示,他相信第一線醫護瀕臨崩潰,但比賽還沒開始,現在全台確診數約四萬六千,還會再上升,至少再加一倍,若運氣不好,按照韓國的例子,也可能加到四倍。北市預估病床到十二日全滿,柯文哲宣布,確診者留在家裡,同住家人去住其他親友家,防疫專責旅館要給醫院下轉用。衛福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急性一般病床五百床以上醫院,須開設三成專責病房,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台中市急性一般病床五百床以上醫院,開設二成專責病房,其他縣市急救責任醫院,原核定專責病床全數開放,各醫院應著手醫療營運降載,三日內完成專責病房設置。醫院專責病房占比開設至三成,前所未見。石崇良說,「因為過去從來沒有這麼多病人」,指揮中心昨公布確診病例數已達四點六萬人,預計本周單日恐七萬至八萬。醫事司長劉越萍說,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為救治中重症,要求醫院及早準備。石崇良說,本周會邀集急性一般病床五百床以下醫院,依不同層級擬定專責病房比率,目標所有醫院都必須開設專責病房。昨天公告後,醫院即須依病人病情嚴重程度,輕症者安排出院,若非為緊急手術,手術時間延後,優先治療急重症。另外,長照機構住民一旦確診,就地治療,由醫師進入機構看診。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居隔快篩陰就上班 台大苦撐「2護師顧百人」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醫院第一線工作負荷沉重。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昨天表示,台大「失守」,連居隔中的醫護人員若快篩陰性,都必須回到醫院工作。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說,最嚴重的檢傷分類一級患者占比原為百分之一,現在暴增近一成,避免重症患者醫療權益受影響,醫護能做的就是盡力搶救。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秘書長王棋筠說,台大醫院是台灣醫療龍頭,人力相對較充足,過去幾周來「苦撐」,但疫情暴衝,現在也因太多醫護人員確診、醫療需求持續攀升,不得不召回正在居家隔離的同仁投入前線作戰。台大急診於疫情最嚴重時,兩名護理師須負擔一百位病人的照顧事宜。王棋筠說,包括檢體採集、抽血、留尿、撰寫護理紀錄等,此外還有各類無關醫療的工作,包含幫忙跑腿拿外送餐點、忍受病人等不到住院病床的不滿咆哮。專責病房護理師滴水未進,毫無休息照料呼吸器的確診患者及臥床長者已是家常便飯。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說,同事反映,醫院收治新冠肺炎確診寶寶,但需插管或於加護病房治療比率極低,卻壓縮其他病況更危急的嬰幼兒重症醫療需求,建議指揮中心滾動式檢討特別族群收治標準。「醫學中心是醫療的最後堡壘,一定必須撐住。」邱政洵呼籲,可居家照顧或視訊診療的輕症患者,別再湧入醫院。對於「失守」之說,台大醫院否認有有兩名急診護理師照顧一百名病人情形,表示若忙不過來,值班護理長立刻調度人力支援,目前並未聽說急診反映需要求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台大醫院是否失守,以院方當局說法為準。
-
2022-05-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急診壅塞 指揮中心籲分流到診所PCR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昨天新增36213例確診個案,上午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急診室快篩站前民眾大排長龍,頂著豔陽排隊做快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為避免輕症疑似個案集中於大醫院急診篩檢,造成急診壅塞、影響急重症醫療量能及引發院內感染,指揮中心自2020年建置COVID-19採檢網絡,指定190家社區採檢院所,提供有採檢需求之社區民眾前往。由於國內疫情進入社區流行階段,確診個案遽增,為擴大基層醫療防疫量能,強化COVID-19採檢分流,指揮中心開放診所提供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新增的190間診所加入PCR採檢行列,完整名單可上查管署網站查詢,提醒民眾去採檢之前,須先以電話預約。
-
2022-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民眾湧入醫院急診PCR採檢 即起開放190家診所提供採檢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大量民眾湧入醫院急診室進行PCR採檢,造成急診壅塞。為解決急診壅塞問題,指揮中心即日起增加公費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診所,請抗原快篩陽性或有症狀民眾前往篩檢。指揮官陳時中說,國內疫情進入社區流行階段,指揮中心開放190家診所提供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並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共同合作,擴充採檢量能,提高民眾採檢可近性。為避免輕症疑似個案集中到大醫院急診篩檢,造成急診壅塞、影響急重症醫療量能及引發院內感染,指揮中心自2020年建置新冠肺炎採檢網絡,指定199家社區採檢院所,提供有採檢需求的社區民眾前往。陳時中說,經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及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提報有意願提供採檢服務,且完成診所採檢點、感染管制及傳染病通報自我查檢整備作業的診所家數,共計437家,其中190家完成合作檢驗機構規劃,已納入COVID-19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可提供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陽性民眾,或有COVID-19相關症狀經醫師評估懷疑等符合公費檢驗者進行PCR核酸檢驗採檢服務。診所名單已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COVID-19防疫專區」/臺灣社交距離App及採檢地圖/COVID-19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地圖(網址:https://reurl.cc/QjM9bM ),以利民眾查詢。請民眾前往上述診所之前,先以電話預約聯繫,確認服務時段及預約狀況再前往。其餘有意願且已提出申請之診所,刻正由聯合會及學會協助媒合檢驗機構,將於完成整備作業後,納入下一波公布名單。指揮中心提醒,民眾如自覺有風險且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相關症狀,或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陽性時,請佩戴醫用口罩,就近前往指定社區採檢院所,由醫師評估進行PCR核酸檢驗。當出現COVID-19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心跳超過100次/分鐘(無發燒時)、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等嚴重症狀時,建議儘速前往醫院急診就醫。指揮中心將持續擴充採檢量能,強化採檢分流,以兼顧民眾檢驗需求及保全醫療量能。https://reurl.cc/QjM9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