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重症醫療
共找到
142
筆 文章
-
-
2022-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專責床加碼到兩成 醫籲大醫院降載、中小醫院分擔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周五發文要求500床以上的急救責任醫院,3天內開出15%的病床作為專責病床。各院昨天剛整備完,今天又被通知要3天內(5月6日前)加碼到20%,醫學中心及準醫學中心還開出20床專責加護病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現在單日新增2萬多人確診,剛開出來的15%專責病床就已98%滿了,面對可能單日5萬人以上確診的高峰,除了加開專責,呼籲雙北大醫院都要降載、暫停非緊急醫療,也要考慮讓中小型醫院幫忙分擔輕、中症以下的病人。洪子仁表示,醫院床位是用平時醫療需求算的,平時大醫院已經一床難求,現在加上新興傳染的中重症病人,已經擠爆了,呼籲這段期間民眾健檢、美容、選擇性手術等非緊急醫療,都盡量不要來大醫院。洪子仁表示,目前連新冠輕症都擠到醫學中心,希望主管機關盡快讓全台灣兩萬多家基層診所開始照顧輕症病人。另外,Omicron特性是輕症化,很多中症病人只需一點氧氣輔助加上用藥,幾天就會好轉,照顧強度並沒有之前Delta變異株這麼高,希望能力可及的中小型醫院也幫忙收治。今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目前報表看來只有,三成住院病人依照分流收治,其餘七成住院病人都是介於1到74歲,「希望各院確實依照分流規定收治,加速不符收治條件者出院。」台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表示,醫院不會刻意去收很輕的病人,都是醫師臨床判斷危險徵候的才會收,但這些因素從報表上的年齡看不出來。陳世英指出,之前分流規定是血液透析病人不論輕重一率住院,人數眾多,台大醫院有個病房幾乎都要變成透析病房了。5月1日改成輕症血液透析病人可居家照護,這些病人可能佔了一定比例的「不符規定一」,這幾天陸續出院就會釋出一些床位。陳世英表示,病人源源不絕出現,必有一定比例需要重症醫療,但現在急重症人力也有確診隔離造成的缺口,醫院面臨艱難挑戰。他建議再加強前端的篩檢及分流,也希望輕症隔離制度能適度調整,讓想回來共赴戰役的同仁能夠早點回來;醫院不得不降載的同時,也希望健保能幫助醫院減少經營壓力、沒有後顧之憂。
-
2022-05-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護理師沈痛:快篩陽民眾擠爆急診 重症沒人救死亡
國內本土疫情嚴峻,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宣布將北市7大社區篩檢站改為快篩陽性處理站,但如今醫療量能緊繃,到了連限制「快篩陽性才能篩檢」也無法解決人力短缺問題,北市聯醫一名急診護理師指出,民眾因快篩陽性湧入急診,造成大量人力投入在大量快篩陽性及確診輕症病患上,導致1名重症病患無人急救逝世。該護理師表示,每天8小時的單位時間要採檢看診的100多人,人力配置不斷因醫療人員確診、隔離而縮減,除增加自身染疫風險,也恐單換整個緊急醫療網,線上人力負擔沉痾難解,真正需要急重症醫療支援的患者不會因疫情爆發而減少,讓第一線醫護同仁雪上加霜,加速緊急醫療系統的崩盤。緊急醫療系統崩盤的結果,就是重症病人包含OHCA、腦中風、心肌梗塞、嚴重創傷等病患無人可救、無人可醫,「目前急診的現狀就是如此」。隨著確診人數飆升,民眾恐慌感也呼之欲出,紛紛因快篩陽就湧入急診,造成大量醫護人力投入在快篩陽及確診輕症病患上,導致重症病人醫療照護品質大打折扣。該護理師沈痛表示,前天蜂擁而至的快篩陽病患塞爆急診,在內部處理一般病患的僅檢傷及1位護理師,此時通報OHCA,「只有1名護理師可以急救,甚至醫生也淹沒在快篩陽性的病人中,沒有醫師可以即時診治,最後病人當然還是過世了」。該護理師表示,身為護理師,認為有必要將這血淋淋的急診現場告訴大家,再次呼籲民眾,「不要因為恐慌、輕症而占用緊急醫療資源,把急診留給真正需要的人們」,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醫護人力不足問題,以及防疫政策的調整,更不要拿重症病患的醫療品質及醫護人員的安全當籌碼。北市聯醫工會指出,真的不希望再發生因民眾恐慌性及政府政策錯誤所造成的各種遺憾,第一線的醫護,看盡太多因政策錯誤而死的病患、太多被到處踢的人球事件,每個醫護人員都對撼是有所遺憾,也身心俱疲,但對民眾、對體制、對政府卻無能為力。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昨也透露,半夜11點仍有許多民眾在淒風苦雨中等待一份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的報告,醫護早已累透,但面對苦等民眾仍繼續打拚,更酸說「在家休閒滑手機一邊搞團購,一邊打擊別人的側翼,也好意思說自己是第一線?」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昶宇質疑,開放與病毒共存雖是全球趨勢,但懷疑台灣是否還沒準備好,不管是民眾一窩蜂擠爆急診的心態,還是壓榨醫療人員缺乏緩衝備載的健保制度,可能都讓台灣永遠無法真正做好準備。
-
2022-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中央撒錢徵召診所採PCR 醫:政府放不下身段改快篩確診
大量民眾湧向急診尋求PCR採檢,已嚴重排擠急重症醫療。為舒緩急診壓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月30日發函徵召基層診所投入PCR採檢,希望醫師公會全聯會5月5日前完成診所意願調查。雖然每通報採檢一案可獲得500元獎勵金,但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並不樂觀,因為要符合採檢點設置的空間、防護裝備、通風換氣、動線分流,對於診所來說難度很高,還要減少原本看診的時間,損失可能還是高於獎勵,可能不會有很多診所願意做。根據函文內容,有意願提供公費PCR採檢的診所應先自我檢視,有符合檢核表的要求才提出申請。檢核表規定診所要有獨立空間在遠離主要動線的角略,也要有實體的屏障區隔。診所必須自備N95口罩、手套、防水隔離衣、全面罩、髮帽,也要考慮添購移動式醫療級空氣清淨機、掛扇等增加通風換氣的設施。申請後會由地方衛生局安排感管專家進行實地或書面查核,確認動線分流、工作人員是否能正確穿脫防護裝備等。林應然表示,診所已經不會因為有確診者足跡就動輒被停診,只要戴外科口罩就可以診察病人的喉嚨,如果進行會導致病人飛沫噴濺的檢查或治療才需要戴N95口罩、穿防護衣,所以目前停診已經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人力空間配置。很多診所根本沒有適合做採檢的空間,就算有空間,診所要自行準備防護裝備、減少看診的時段、採檢後空間的清消和整理,對照採檢通報一案500元的獎勵金,其實不算有誘因。林應然表示,診所現在雖然沒有做PCR採檢,但是一直有在幫忙發快篩給病人。社區疫情盛行率高,快篩準確性跟PCR已無太大差別,如果擔心一次不夠準,也可以篩第二次。快篩不需要醫療人員執行,能以快篩陽性取代PCR作為確診標準,可保存更多醫療量能。林應然建議,改以快篩陽性判定確診,輕症或無症狀者在家休息,不需要再衍生PCR採檢、匡列、通報、電子圍籬、開隔離單等一大堆繁瑣的行政事務,把介入重點放在重症高風險群就好了。可惜「政府現在還放不下身段改成快篩陽性,也認為醫療量能還夠,其實光採檢就已經快癱瘓急診了。」林應然表示,過去基層耳鼻喉科醫師曾經發起志願支援社區採檢站,社區篩檢站多在戶外空曠通風處,這次指揮中心徵召診所採檢,也是因為耳鼻喉科醫學會發文提議的,預期可能耳鼻喉科診所會比較踴躍回應。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宣布:無症狀者要快篩陽性 才可做PCR
儘管政府要民眾確診通報,並多做快篩,但大台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魏重耀今證實,許多基層診所遇到民眾有症狀上門是並不替病人快篩的,不管有沒有確診都是依症狀治療,連醫師們即使自己染疫也並不通報。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相關專業醫師臨床專業判斷,我們都尊重。至於沒有症狀者,要快篩陽性,才可做PCR檢測。魏重耀說,不快篩的最大原因,在於依科學統計,即使快篩陰性仍有25%的偽陰性,在病人已有症狀下,快篩並沒有意義。快篩試劑目前並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而且還缺貨,即使病人想自費,也不見得有篩劑可以用。而且病患一旦篩檢陽性,就得往上通報,除了患者必須進一步PCR、疫調匡列,診所也得向衛生局報告,讓診所蒙上有足跡的陰影。因此不管是否染疫,治療的方式都是症狀治療。不過對於基層診所的做法,陳時中卻沒有太多的評論,僅表示,「尊重專業醫師臨床專業判斷」。而對於篩檢人潮,一再呼籲民眾不要擠去急診,盡量到各地方政府加設的社區篩檢站篩檢。陳時中說,另請急救責任醫院開設防疫發燒門診,將病人和快篩陽性病人分流診療服務。至於沒有症狀者,要快篩陽性才可以做PCR檢測,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則另依規定辦理。希望基層診所啟動投入採檢服務,也啟動應變機制調度等工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為避免大量民眾前往醫院急診篩檢造成急診壅塞,影響重症醫療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規劃相關因應措施,各地方政府及醫療機構配合辦理。說明如下:一、請各地方政府依轄區疫情狀況增加開設社區篩檢站,擴大服務量能。二、請急救責任醫院開設防疫(發燒)門診分流病人,提供輕症或無症狀但家用抗原快篩陽性之民眾相關評估採檢與診療服務。三、無症狀者,需快篩陽性,始可採檢核酸PCR檢測。居隔/居檢者另依相關篩檢規定辦理。四、鼓勵基層診所投入提供採檢服務,擴大篩檢服務量能。五、請醫院啟動應變機制,服務降載並調度人力支援採檢、通報、控床等工作。指揮中心指出,目前全國各縣市共開設344處社區篩檢站,另有104家專責醫院開設防疫或疫病門診,請快篩陽性或有症狀之民眾至各地方政府或醫院相關網頁查詢,就近前往利用。指揮中心說,請地方政府於設置社區篩檢站時,規劃結合基層醫師進駐,以協助判斷是否有重症的風險或徵候,必要時由護理師給予衛教,遇有快篩陽性且症狀輕微者,可直接開予症狀治療藥物,同時進行PCR檢驗。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輕症分流僅是口號?醫:急診被篩檢、拿藥的塞爆
凌晨時分,新光醫院急診室外仍有一、二十個人排隊,大部分低頭滑著手機,這些均非急重症患者,而是希望做新冠肺炎PCR採檢。新光急診主任張志華表示,指揮中心常說輕症分流,事實證明這僅是一句口號,目前約三成急診患者為輕症感染者或親密接觸者,掛急診目的為拿藥和做篩檢。台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表示,北部醫院急診吃緊,以台大為例,每天急診人次破千,而以往急診最忙碌的過年期間,一天急診量也才五、六百人次;疫情持續延燒,病毒往南部擴散,屆時中南部急診也會陷入一樣的困境。急診醫師、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表示,社區篩檢站到了晚上停止運作,很多人無法等隔天才做PCR,就跑來急診排隊,約占夜間病人的一半。另外民眾因有接觸史及症狀,買不到快篩,而直接來急診。有些人快篩陽性、合併症狀,但是篩檢站人員不能給藥,只好到急診做PCR,順便尋求醫師的診療和處方。一位不願具名、曾任北市聯醫的急診醫師表示,台北只開七家社區篩檢站,且大多開在醫院急診旁邊,動線亂七八糟,以致門口附近擠滿民眾,有些人真的是急重症,但更多人是等著做採檢。「現在狀況和去年五月差不多,但過了一年卻還沒學會教訓。」該名醫師說,超前部署都是嘴巴說說,中央與地方缺乏整合,一九二二與各地衛生局互踢皮球,感染者、親密接觸者心生恐懼,只能至醫院採檢、拿藥。「但急診人多,交換禮物(病毒)。」新北市陽性率達兩成二,很可能排著排著,原本沒事,也變成陽性。【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第一線醫師反映,現在急診大亂,居隔期間需洗腎者及症狀變化者,以及需要檢驗證明者,加上親密接觸者及真正的急重症者湧至急診,光檢分類傷就大排長龍,進而排擠急重症醫療。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指出,清零思維留下的行政程序已嚴重干擾醫療常規;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疫情蔓延,衛政單位已無法掌握,應考慮讓新冠肺炎歸在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讓病人回到常規就醫。「中央根本不懂基層處理一個確診者程序的成本有多高。」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說,PCR確診,二十四小時內可在健保快易通App看到結果,但接下來就被法定傳染病通報流程卡住,導致輕重症分流紊亂。葉彥伯建議,應讓PCR陽性者自行向診所掛號,或透過視訊診療,診所評估其健康狀況、開處方箋,完成法傳通報、開立證明或居隔單,這樣頂多只要兩天。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灣何時回歸正常生活? 陳時中揭「兩大關鍵」是免疫的一環
台中市府會兩場聚餐已造成13人確診、3人快篩陽性。衛福部長陳時中今晚到台中參加牙醫師全國聯合會40周年晚宴,媒體問「不怕染疫嗎?」陳時中表示,自然輕症染疫與打疫苗都是免疫的一環,如果兩者都有相當大的比例「可早日回歸正常生活」。不過當然不希望染疫加太快,以免造成醫療負擔。被問到台中市府會兩場餐會,目前已造成兩位副市長、4位局長及4位府會官員、兩位議員染疫,陳時中身為中央疫情指揮官,難道不怕參加雅醫師公會聚餐造染疫?陳時中說,脫口罩用餐當然會增加染疫風險,「戒慎不恐懼!」不過整體來講,目前都以輕症為主。他接著說,罹患輕症有自然的免疫力,打疫苗是得到人為的免疫力,如果自然的與人為兩者都有相當大的比例後,「可早日回歸正常生活」。他說,自然的染疫率是免疫的一環,但不希望增加太快,否則大量醫療的需求,可能會造成醫療的重擔,對重症醫療也會形成負擔。陳時中說,輕症染疫速度不要太快,等大家都有輕症 或大家都打過疫苗,就形成免疫。但仍建議,染疫的風險還是大於打疫苗的風險,所以讓身體在可控的環境下,把疫苗打好打滿。
-
2022-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又傳病嬰延誤病逝 基層:收斂法傳行政、回歸常規醫療
今年60歲以上本土案例逾6000人,有較高機會具備新冠重症風險因子,但截至4月29日僅由醫院開出828人份口服藥,診所開立0份藥,顯示輕中症高風險者多住院注射瑞德西韋,醫院負擔沉重。第一線醫師反映,現在流程大亂,居隔期間需洗腎的、症狀變化者、需要相關證明者,各種疑難雜症都直衝急診,光是檢傷分類就要排隊一小時,嚴重排擠急重症醫療,昨天又傳出急診有嬰兒高燒苦等病逝的憾事。「清零思維留下來的行政流程,現在完全干擾臨床醫療!」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表示,衛政需確認與確診者同住者的電話號碼、身分證字號,才能完成法傳通報、開出隔離單,一個確診者就要三小時,一個衛政人員每天最多只能完成三、四個確診者,現在單日動輒逾千人確診,衛生局400名員工放下其他工作,全部來做都做不完,民眾很可能10天後才收得到居隔單。葉彥伯表示,現在「為了匡列所投入的社會成本」與「匡列的效益」已經完全不成比例,中央根本不懂基層處理一個確診者的程序的成本有多高。今天中央讓「自主回報疫調系統」上路,又為衛生單位製造更多問題,葉彥伯說,現在很多人想要請領防疫險,「如果確診者填寫的人不符合匡列原則,居隔單到底要怎麼開?」知情人士表示,民眾PCR確診後,24小時內就可在健保快易通App看到陽性結果,但接下來就被法定傳染病通報流程卡住,導致輕重症分流大亂。如果允許民眾看到PCR陽性就自行向診所掛號、視訊診療,診所可評估民眾健康狀況、開處方箋,也能完成法傳通報、開立證明或居隔單,這樣頂多只要兩天,就可以完成現在衛政10天也做不完的事情。葉彥伯也認同應該允許民眾自己找診所掛號、主動就醫,他甚至認為不需要等PCR確診才能開藥。他說,法定傳染病的臨床準則、藥物分配與行政規定緊緊綁在一起,這是清零時期的作法;現在已是大規模感染階段,繼續把兩者緊扣,就會導致行政嚴重干擾臨床醫療常規。葉彥伯舉例說,如果醫師看到症狀疑似肺結核的個案,可以初步診斷加上預防性投藥,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如果不是肺結核就停藥,這就是臨床醫療的常規。如果今天有75歲以上的洗腎病人快篩陽性,應允許立刻給口服抗病毒藥,不用等到PCR結果出爐。至於行政規則,葉彥伯說,在大規模疫情下,法傳管理應縮小到最有需要的一塊。衛政人員的工作重點,在於找出確診或同住者有重症高風險因子的案件,幫他們安排居家照護的醫療團隊介入。至於確診及接觸者都是低風險的案件,就不需要再設計額外的機制,只要善用原本的健保醫療體系,就能在常規醫療中得到很好的照顧。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2193例 鄭文燦示警:確診數每5天成長2.54倍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下午在防疫會後表示,從5天統計一輪新增確診者的數字顯示,桃園21日到25日新增確診3296位,26到30日為8272位,成長2.54倍,全國同期新增確診總人數為2萬1061、5萬3475位,也是成長2.54倍,也就是說目前桃園跟全國趨勢是一樣,必須做好醫療資源整備工作。鄭文燦說,桃園市目前有6個採檢站,和另外一個專為快篩陽性者做PCR的採檢站合計7個站,已經採檢27萬4071位,這段期間採檢出6199位陽性。如果從整個社區採檢站的陽性率觀察,現在確實增加不少確診者,因為4月1日開始為0.3%,到現在已經超過10%,很明顯陽性率有所提高,這段時間希望快篩試劑能提供學校、職場和家庭,快篩試劑的實名制購買已經上路,桃園有477家健保藥局可以讓民眾就近購買,剛開始或許有點塞車但是過幾天應該都能買到。鄭文燦表示,現階段一定要備量好防疫物資,目前除了設置7個採檢站,部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也要負責觀音、新屋區的採檢工作,藉此降低其他採檢站的負擔,更有效迅速服務民眾。目前採檢站的採檢數量慢慢下降,代表快篩逐漸普及,希望採檢站採檢的數量能下降再快一些。鄭文燦說明醫療資源整備的狀況,指出目前輕症在家大約有5500位,由11家責任醫院分區域關心,有75%透過線上診療,讓輕症在家能得到適當的醫療服務。生活上有需求,會由區公所擔任第一線服務工作,他要謝謝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區公所、衛生所的服務,在第一線承擔送居家隔離通知書和關懷包的最大壓力,要非常有耐心。在責任病床方面,鄭文燦表示目前使用率不到4成,11家責任醫院有462床,會請責任醫院看自己醫療的量能,預備更大的病床數,為往後輕重症醫療分流所需要照顧的確診者做準備,因為現在數字顯示每隔5天會翻2.54倍,所以醫院責任病床和人力要準備好,因應重症在醫院診療,輕症在家照顧。衛生局長王文彥說,目前11家責任醫院專責病床有379空床,不過未來一定會填滿,因此要提早準備。增加專責病床的作法是,原來專責病床比率比較低的醫院要提高,再不夠,一般病房就必須降載。另外就是加強籌設防疫型的旅館,第三就是加強和基層醫療的合作,除了目前的視訊醫療,未來確診者更多的時候,基層醫療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量能,透過視訊診療每天關懷確診者。
-
2022-04-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重症 父淚崩:苦等救護車2小時
新北出現全國首例新冠肺炎幼兒重症,父母緊急聯繫中央與地方單位,救護車二個多小時後才出動,被質疑機制嚴重失靈。幼童父親林姓男子昨天電話受訪時痛哭與自責「不和確診者接觸,孩子或許不會重症」,他也呼籲相關單位勿以為兒童多輕症就忽視。「我就是太守法,傻呼呼等,若直接去醫院,或許孩子就不會重症!」林姓男子表示,當時已經向一一九強調孩子發高燒、意識不清,「還不夠嚴重嗎?」現在只想一心好好照顧孩子。他哽咽說,一一九說要聯繫衛生所,但衛生所電話沒人接,好不容易打通卻說很忙、沒空、要填表,一九二二說要找衛生局,相關單位一直踢皮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名兩歲男童並非居家照護個案,事發當時尚未被匡列,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預計本周三下午開會討論警示徵兆和就醫指引,提出民眾、醫療機構等相關版本,內容包括病患運送,要求地方政府協調消防單位與衛生單位,擬定出因地制宜、順暢運作的機制。新北市衛生局表示,當前最重要的就是醫治男童,目前男童仍在加護病房,雙和、台大醫院小兒重症醫療專家會診照護,對家屬的心情能夠完全理解,持續關懷家屬提供協助。開業兒科醫師、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兩歲幼兒確診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就像流感一樣,總有少數比較不幸的個案惡化為重症,出現腦炎或肺炎,危及生命。病況之所以快速惡化,可能接觸到大量的病毒,免疫力不足以對抗大量病毒,也可能服用一些抑制免疫力的藥物,或有其他健康問題。林應然建議,兒童接種疫苗不見得要以校園為單位,因為行政流程可能拖得久一點,應盡快上路,並提供家長方便多元的管道,藉此快速提高覆蓋率。
-
2022-04-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病例連兩天破千 蘇揆指示預留重症醫療量能
行政院昨(16)日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指揮中心表示,國內本土確診病例99.56%為輕症或無症狀,因此目前防疫目標為減少重症,減緩病例增加速度,並以個案隔離處置為優先。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各部會要預先做好準備,隨著疫情變化,政府必須調配各種防疫量能需求,各部會務必密切合作,提升效率。指揮中心公布昨天新增本土病例1,199例,境外移入152例,連續兩天本土病例突破千例;另新增九名中症、一例重症。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重症案例為未滿兩歲男童,目前插管救治中,也是國內首見未滿五歲併發重症案例。蘇揆表示,現在防疫戰略已調整為「重症求清零、輕症有效管控」,並穩健開放讓民眾正常生活。雖然確診病例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者,但輕重症分流仍需預留重症的醫療量能,以確保民眾就醫需求。另外,須強化接種三劑疫苗的場所、活動、職業等,也請指揮中心持續要求施打。蘇揆指出,目前醫療物資充足,中重症藥品陸續到貨。只是近日疫情快篩試劑需求上升,請指揮中心與相關部會密切注意到貨後物流狀況,在民眾購買熱點需增加鋪貨量,讓需要的民眾能夠購買到快篩試劑。若企業有防疫需求,也請指揮中心協助。指揮中心於會議中表示,全球確診人數已突破5億人,死亡人數達到620萬人。全球疫情約下降18%,疫情雖趨緩,但可能受國外檢測量縮減等影響,致低估實際病例統計。境外移入病例數還在高峰,國際傳播風險仍大。此外,國內本土疫情此周較明顯上升,新增多起群聚,然而確診病例99.56%為輕症或無症狀者。指揮中心指出,為擴大醫療應變量能,強化輕重症分流,確保確診病例能得到醫療照護,已公布明確分流指引,將隨時根據疫情變化調整。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未來居家隔離以「在家」為主
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上午邀請衛福部陳時中等,就「因應COVID-19疫情多點爆發,社區、學校、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報告並備詢,針對蔡英文總統以「減災」為目標,陳時中表示現在以減災規畫,把重症醫療做好,相關措施漸漸放寬,要朝重症清零、輕症控管邁進,未來居家檢疫、隔離以「在家」為主。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陳時中:已大規模採購藥物 輝瑞口服藥規劃10萬人份以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已準備大規模採購COVID-19口服藥物,輝瑞口服藥規劃採購10萬人份以上;另下週將討論輕症在宅照護指引,會由部分縣市先試辦。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邀請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進行「因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專案報告,會前他接受媒體聯訪提及,已準備準備大規模採購口服藥物。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質詢時詢問,何時會準備大量採購口服藥物、採買數量與何時引進等。陳時中答詢表示,目前數量尚在洽談,雖較難估計確切數量,但目標規劃以不低於國際水平的數量來購買。陳時中也提及,輝瑞口服藥Paxlovid目前仍需要搶貨,台灣訂購的數量約有1.5萬人份尚未到貨,但後續還會新採購,將以10萬人份以上的數量來規劃。民進黨立法委員吳玉琴也提及藥物採購議題,陳時中表示,輝瑞口服藥Paxlovid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目前採購總量為2.5萬人份,將分3季抵台。他提及還會另外採購,「現在增購的量比以前的量與規模還要大很多」。此外,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質詢提及輕症在宅照護指引,以及預計何時啟動。陳時中答詢說,預計在下週指揮中心會議定案,但可能面臨可行性、社區溝通等問題,故將徵求地方政府的意願,先採縣市試辦形式。陳時中說,可能的問題方向包含住宅條件與社區情況為何,關懷中心如何提供更好的關懷服務以免確診者生活遭遇困難,更重要的是架構遠距醫療平台,若有醫療需求時可供諮詢,病況加重時可立即轉介住院。蔣萬安以韓國為例,輕症在宅照護可透過APP在家看診拿處方箋,陳時中表示,台灣已有智慧醫療平台,但過去使用範圍沒這麼大,未來上路需要壓力測試,是現在正在努力的方向。陳時中在接受媒體聯訪時,被問及檢疫與隔離天數是否進一步縮短至7天,他表示,目前先將邊境檢疫措施執行完善,並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指揮中心會持續評估縮短檢疫或隔離天數至7天事宜,但沒這麼快決定,因3月7日才將檢疫隔離天數縮短至10天,若從3月17日起算,1個月觀察期至4月17日。陳時中說,現在台灣走向減災的階段,會朝向讓重症醫療更完善,隔離措施也漸漸放寬;居家檢疫或隔離都是以在宅為主,居家隔離部分過去是1人1室,現在放寬同住家人同為隔離者可在適當清消下共用衛浴。媒體提問,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及與病毒共存議題,質疑邊境檢疫天數縮短,是疫情爆發原因。陳時中回應,若真的走向與病毒共存階段,就不須檢疫,現在採取有效管理方式,並沒有一下子就進入完全與病毒共存。至於邊境管制是否會再調整,他表示,等目前穩定再說。
-
2022-04-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影/邊境管制隔離10天縮短為7天 陳時中曝要觀察到這天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總統蔡英文昨邀集衛部部長陳時中等人進行會議,定調台灣現行防疫為「減災」,也就是「重症清零,輕症管控」。陳時中今表示,現在是走向減災時段,把重症醫療好,相關隔離措施漸漸放寬。至於邊境放寬情形,將要觀察到4月17日。衛福部長陳時中今至立法院社會福利與衛生環境進行「因應COVID-19疫情多點爆發,職場防疫措施與因應作為及移工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措施執行現況」,並於備詢前受訪。至於,昨天總統蔡英文會議,雙北首長沒有受邀?陳時中說,要請教她們,自己是受邀出席。陳時中說,目前隔離措施漸漸放寬有兩個方面,以現在來說,居家檢疫、居家隔離都是以在家為主,居家隔離以前是1人1室,必須是套房,現在是放寬家人可以一起同戶檢疫、共用衛浴;本來都是以居家為主,前段時間極力圍堵,就放在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現在以居家為主。陳時中昨表示,往後某些場所須接種3劑疫苗才能開放,是否藉此推動國內疫苗護照?陳時中說,國內疫苗護照,本來就有,只是相關場域以前規定是接種兩劑疫苗,之後規定要3劑。至於,邊境管制措施於3月7日放寬為10天,現在已經過一個月,是否會持續開放,縮短至7天?陳時中說,現在要先把國內檢疫措施做完善,加強和地方政府溝通,讓大家明白指揮中心的政策方向,縮短到7天會持續評估,「沒有那麼快」,目前應該最少3月17日才是滿10天,計算要到4月17日,才有一個月的觀察期。
-
2022-02-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專家指下半年有機會全面免隔離 重拾正常生活還差這3步
3月7日起,台灣長期維持14天的入境檢疫天數、確診接觸者格移離天數,終於縮短為10天。距離正常的生活還有多遠?專家分析至少還有三步要走。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題說,台灣自然感染率遠低於其他國家,長者完整接種率還不理想,放寬天數同時仍要有「保護脆弱族群」的配套措施。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提高接種率」和「完善治療模式」並不難,下階段目標就是確診和接觸者都不需隔離的正常生活。目前台灣累計2萬人確診,若隱性感染者不計,自然感染率僅千分之一;65至74歲三劑接種率61%,75歲以上三劑接種率48.5%。施文儀表示,解封是必然趨勢,但台灣自然感染率很低,年長者疫苗覆蓋率還不夠又勸不來,所以解封的速度和形態,也不能完全跟著國外作法走,在更進一步放寬之前,除了持續提升高齡及重大傷病等脆弱族群的完整接種率,如果旅客入境後一定會與長者或脆弱族群有密切接觸,可能還是要另訂較嚴格的防疫規定。指揮中心宣布3月1日起將輕症分流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但專家都認為,這仍不是長久之計。施文儀建議,指揮中心應大量採購大量抗病毒藥物,並且廣發到基層診所,有疑似症狀的人就不用去醫院採檢,可在基層診所完成檢驗、確診、領藥流程,為醫院保留重症醫療量能。黃立民表示,提高疫苗接種、完善治療模式是邁入下階段正常生活的兩大關鍵,做到這兩件事並不難,今年下半年就有可能做到。藥物充足之後,「抗病毒藥就要大方給」,總有一天一定要讓確診就像得到流感一樣,回家吃藥休息即可,接觸者不需要隔離,診所也不需要停診。多少抗病毒藥才算充足?黃立民表示,現在只買2萬人份實在太少了,依照2300萬人口估算,買個100萬人份也不爲過。
-
2022-02-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長期抽菸喝酒 他46歲眼中風
清潔工小陳於春節前嚴重腹瀉長達5天,頭昏目眩、步態不穩,經診斷為急性腸胃炎,必須住院治療,未料,躺在病床時,左眼突然一片漆黑,右眼卻維持正常視力,進一步檢查發現,小陳的左眼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發生「眼中風」,左眼視力僅剩微弱光感,緊急進行高壓氧治療,一小時後才恢復部分視力。衛福部台北醫院胸腔內科暨高壓氧專科醫師陳正昱表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小陳的小腦有輕微萎縮,可能與長期抽菸喝酒有關,抽菸喝酒容易引發神經退化、視網膜動脈血管阻塞缺氧,導致神經無法傳導視覺訊號,埋下「眼中風」的禍因。陳正昱指出,突發性失明的「眼中風」是腦中風前兆,不可掉以輕心,若在4至6小時未做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喪失,因此立即為小陳安排高壓氧治療。高壓氧是不具侵入性,且能舒適平躺就能有良好療效的治療方式。小陳表示,他躺在高壓氧艙內約30分鐘,感覺到左眼出現模糊的影像,治療10次後,視力已恢復至0.9。現在眼前出現的影像都很清晰,走路恢復正常。陳正昱說,高壓氧治療可提升血液中氧氣的輸送量,使氧氣擴散到缺氧受傷的組織,加速血管增生、促進感染控制與傷口癒合,幫助腦部及神經復原。適合以高壓氧治療的病症種類繁多,例如一氧化碳中毒、減壓症、急性氣栓塞症、氣壞疽病、細菌感染性疾病、慢性復發性骨髓炎、急性燒灼傷等,目前在胸腔科、急重症醫療、傷口照護等醫療上都有廣泛的應用。部北指出,46歲的小陳,菸酒長達30年,是「資深菸酒人」,醫療團隊除了慶賀小陳重見光明,也安排他至戒菸門診,幫助遠離菸酒。
-
2022-01-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桃機入境確診者爆增 衛福部祭3大措施防醫療崩潰
桃園機場啟動長程班機落地,入境旅客立即PCR採檢措施,但因國際Omicron疫情嚴峻,入境確診患者暴增,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今早晨6架班機已有4架檢驗完畢,約200名旅客,共15人檢驗出陽性,比率高達7%;昨上路首日則約有625名旅客入境,其中58人確診,比率高達9.3%。為避免醫院收治患者導致醫療量能崩潰,衛福部祭出三大措施,舒緩醫療量能。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說,為避免醫院醫療量能緊繃,由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調度各醫院收治患者情形。石崇良今表示,為因應入境確診患者瞬間爆量情形,若依目前每架班機確診率約10%,每架班機確診人數將高達10多人,衛福部祭出三大措施,舒緩醫療量能。首先,目前將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病床數500床以上醫院及應變醫院共24家,將分為4組,每組6家醫院,為每天各組輪流收治患者,如第一天是第一組,第二天是第二組,以此方式輪流,避免所有確診者都送往同一家醫院,降低照護負荷。其次、目前入境確診者症狀都為輕症或無症狀,為避免占用過多的重症醫療量能緊繃,若是為輕症者再加開更多病房,可能會擠壓到其他重症病人的就醫情形,尤其是現在冬季重症患者多。石崇良說,因此將同班機、同行者(同地區)或同行家人的確診者,因感染變異株大致相同,將會每兩人收治於同一病室,提升收治效率,再把收治量能做大,這一點還請大家見諒。最後是加快確診者住院的解隔效率,石崇良說,目前入境確診者多數為輕症,病毒量低,Ct值高,甚至是過去就感染的舊案,因此若確診者PCR檢驗兩次發現Ct值都為30以上,就可以讓確診者出院返家,第一次檢驗是班機落地時,間隔24小時後再進行第二次檢驗,因此確診者至少會住院3天。昨晚至深夜11點多,石崇良都還在協調各個醫院收治確診患者。石崇良說,明天為入境國人的高峰,目前防疫旅館與集中檢疫所量能吃緊,沒有餘裕收住入境確診者,且避免入境確診者與其他入境者混著,因此暫時分流,但往後也不排除重啟加強版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收住無症狀或很輕症的確診者。
-
2021-12-3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作為急診醫師,認真看待每一次的交會 感謝那群教我人生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急診是一個很特別的場域,幾乎絕大部分的到院前心跳停止(猝死)病患都會送到急診室,除非是已經明顯死亡或家屬拒絕送醫的情況。而這群病人正是每隔幾年心肺復甦術指引大改版要挽救的目標族群,也是急診及重症醫療的主戰場之一,從早期的識別、一般民眾目擊者協助急救跟自動體外去顫器使用,到緊急救護派遣及現場處置,以及到院後的治療,都是成功復甦病患且沒有神經學後遺症的關鍵。這些病人我們稱為歐卡(OHCA,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過去筆者在急診擔任實習醫師的時候,每次有OHCA送來都會跑進急救室幫忙,那時什麼也不懂,只知道把胸部按壓做好,耳邊鬧哄哄的是各種吼叫聲,醫師忙著插管,電擊、護理師忙著打針、給藥,家屬在外面哭泣,你來我往,亂中有序,那時我想也許這就是急診的縮影吧。之後成為急診住院醫師,我們開始第一線面對OHCA患者救治以及對家屬說明。有一次我詢問家屬是否有簽過放棄急救(Do-Not-Resuscitate)同意書,迎來一陣怒吼:「誰說要放棄急救!」此後我便改口詢問:「之前是否有討論過拒絕壓胸插管等侵入性處置?」其實想來想去,家屬的心情是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但也不想增加任何一分痛苦。此後溝通便依照這個原則,誠心的告訴家屬目前病況並不理想,不過我們一定盡力在不造成額外痛苦或傷害的情況下全力救治。又有一次,來的家屬是女兒,很快同意放手讓老奶奶好走,但其他家屬到了以後開始劈頭直罵女兒照顧不佳,明明昨天還好好的,怎麼會突然變這樣,而我在一旁也能感受到這個家庭的矛盾,只好硬著頭皮迎向怒氣沖沖的家屬,好好的說明其實奶奶年紀這麼大,長期臥床沒有褥瘡沒有關節硬化,顯示女兒已經照顧得非常好了,突然的變化其實是年紀真的太大,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避免。也有幾次,送來的OHCA患者是久病臥床的老爺爺老奶奶,我們看了情況後很快地向家屬說明病況,也很快達成共識停止不必要的急救。幫大體進行護理的時候,一旁的外籍看護察覺怎麼安靜了下來,抓著我們問爺爺奶奶是不是走掉了,同時悲從中來大聲哭泣。有人戲稱外籍看護是因為工作沒了而傷心,但看多了的我們知道,這是日日夜夜照顧產生的感情,最真摯也最直接。此外也遇過中年男性OHCA,陪病人一起來的是盡責的按摩店小姐,正是所謂的馬上風。還有小兒未滿一歲的猝死,結果事後趕到的生父不是爸爸,而是媽媽的外遇對象。也有急救後因為腦部缺氧導致患者成為植物人的,往後的照顧跟各種醫療抉擇對於家屬則是更多的挑戰。到後來我成為教學總醫師及主治醫師,慢慢開始關注OHCA急救場域中,醫療人員的團隊合作,以及和病人家屬的互動。到院前心跳停止對於家屬是十分衝擊性的訊息,從緊急救護抵達現場,到病患送抵醫院後的急救過程,醫師除了關注急救流程,也要時時關切病患家屬的狀態並適時告知。很多時候家屬處於未知、擔憂害怕的狀況下,容易情緒崩潰,如果能分段適時告知,也是對家屬的一種溫柔。電影一代宗師提到,習武之人有三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其實我們在醫療場域行醫的成長也是如此,從醫學生開始的知識累積,是對自己負責的學習跟探詢,行醫以後,見到的是各種疾病的樣態,印證教科書上的描述,也認識醫學上的極限與不可能之事,而第三階段則是見眾生,在行醫之際逐步窺見各種家庭的樣態,了解疾病與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並從而累積經驗,給予病家們更適切的醫學協助與心理支持。作為一個急診醫師,我認真的看待每一次的交會,也深深感謝這群教我人生的病人。
-
2021-12-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工時長、壓力大,40歲時就高血壓!做6件事紓壓
兒科醫師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還好我很喜歡與小朋友相處,診間小病患很純真、可愛,一張小貼紙就很容易滿足,很紓壓,但我沒想到的是,「我40歲時,高血壓竟悄然而至。」「詹主任,你的臉怎麼那麼紅?」察覺我有異樣的是門診跟診的護理師,她發現我看診時整個臉漲紅,連忙提醒。連3次量血壓都超標量測血壓發現,血壓值150/100mmHg,超過標準140/90mmHg,單次血壓高以為是勞累所致,但經過休息30分鐘再量測,連3次量測都超過140/90mmHg,已是高血壓第一期,需要好好控制血壓。面對高血壓,我做六件事:一、接受治療並回診追蹤:很多人罹患高血壓已達需要吃藥控制,如選擇飲食、運動控制,但效果不彰,且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我常衛教病人,愈早控制好,預後愈好,合併症如血管硬化、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愈少,存活愈久。確診高血壓後,我吃藥控制,每天一顆降血壓藥,固定回診追蹤,醫師也會依照病況調整藥量,如今控制得宜,調整為一天吃半顆藥。二、自我檢查:愈年輕罹患高血壓,愈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病變,我有高血壓、癌症家族病史,年輕時就固定每年自費全身健檢,在確診高血壓後,也及早發現患有高尿酸血症。我的飲食清淡,沒有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但研究顯示,過高尿酸與代謝疾病有共病的關係,高尿酸除了痛風外,也會傷害腎臟、增加洗腎風險,因此我及早服藥治療,控制尿酸。三、飲食上力行「得舒飲食」:少鹽、少油,多堅果,少吃紅肉,多吃蔬菜水果,居家常備小包裝的原味堅果。四、規律運動與作息:符合運動357原則,也就是每次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5次、達每次最大心跳的七成,即(220─年齡)×70%;平時下班後,我和太太走路當運動,從住處快走到餐廳約半小時,達到中度運動程度,講話會有點喘,吃完晚餐再散步返家,晚上10時就寢,隔天早起;假日和家人到溪頭、杉林溪等景點,走步道兼森林浴。五、量測血壓:我的床頭擺放血壓計,每天早起、睡前量測,並且記錄。六、給生活找點樂子:高血壓患者要懂得紓壓,除了診間喜歡與小朋友互動,很多患者也是看著他們長大,變成好朋友,很有成就感。每天與太太共進早餐,共飲我手沖的咖啡,相當紓壓,開啟美好的一天。醫學辭典/高血壓高血壓是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平時症狀並不明顯,有些病人即使血壓異常升高,身體不會有不適感,常被忽略,因此有隱形殺手之稱。 國中以上就可以自我量測血壓,年輕人若連三次血壓超過120/80mmHg(量測之間需休息30分鐘),40歲以上連三次血壓超過140/90mmHg,應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詹聖霖小檔案現職:●台中榮總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心臟科主任●陽明交大、高醫大醫學系兼任副教授●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兒童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兒童心臟醫學會監事學歷: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中山醫大醫學系專長:●微創心導管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心臟病及川崎病診治●兒童急重症加護醫療●兒童腸病毒重症醫療經歷:台北榮總兒童心臟專科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紐約兒童醫院進修、台中榮總兒童加護中心主任興趣:健走、旅遊、欣賞音樂、品嘗咖啡
-
2021-12-08 新聞.元氣新聞
急診女醫師分享生命故事 119線上指導國中生救阿嬤一命
麻豆新樓醫院急診醫學科女醫師陳怡娟今天分享「每一個生存之鍊都有急診專科醫師參與」,一名64歲婦人吃飯時突倒下,讀國中的孫子在119線上指導下急救,讓趕到的救護員及時接手後,緊急送到醫院搶救順利救回一命。她表示,這名64歲婦女有心臟病及糖尿病史,和就讀國中二年級的孫子一起晚餐時,突然臉色發白、手摀胸口倒地。幸好孫子在學校有學過心肺復甦術CPR,立刻進行「叫叫CAB」—叫病患,發現並無反應,馬上撥打119,呼叫其他人幫忙,接著按壓胸口(C),然後以「壓額抬下巴」的方式,讓呼吸道暢通(A),並捏緊患者鼻子,對其嘴巴吹兩口氣(B)。119接獲通報後,辨識出婦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迅速派遣高級救護員出勤,並在線上指導孫子正確急救處置。救護員到達時,孫子仍持續急救中,救護員立刻接上自動體外電擊器(AED)施予電擊,電擊後持續壓胸,隨即將病患送往麻豆新樓醫院。病患到院時已經恢復意識,由急診醫學專科醫師接手,為病患施作十二導程心電圖,經判讀為急性心肌梗塞,需施行緊急心導管治療,除給予必要治療外同時連絡心臟科醫師;待病患情況穩定後,經家屬及病患同意送往心導管室,由心臟科醫師進行治療。數天後,病患恢復健康、順利出院。陳怡娟表示,在此成功救治的案例中,每個環節都有著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參與;像是推廣CPR急救教育、提供各級救護員專業知識及技能指導、協助訂定到院前各項救護準則、參與緊急醫療中心派遣員訓練、提高危急病患的辨識度,與心臟專科醫師協同合作,以確保寶貴的救護資源能獲得最有效的分配等,無一不能看到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身影。陳指出,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專業領域不同於其他專科醫師,舉凡處置重大外傷、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休克、大量出血、中毒、核化災、大量傷病患、婦女及兒童急症等,都是必備的專業職能;一般民眾對其印象也從「在急診室上班的實習或內、外科醫師」,日漸導正為「守護所有需要緊急救護的病患及提供迅速、可靠、穩定的急症外傷重症醫療的專業醫師」。急診醫學科跨領域,日夜守護責任重麻豆新樓醫院為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也是大台南溪南、溪北地區交界唯一設有心導管室的醫院,其急診科除提供各項緊急傷病即時診斷、穩定處理及全人關懷的專業醫療照護外,在今年更與成大醫院心臟科深度合作,全天候24小時、全年無休的擔負著當地緊急救護責任,日夜守護在地民眾健康。
-
2021-11-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耐斯總裁死於急性肌梗塞 醫師提醒:控制動脈粥狀硬化
日前耐斯集團總裁陳哲芳死於急性心肌梗塞,家人來不及叫救護車,天氣變化大,如何預防隱形殺手「心肌梗塞」受關注;嘉義長庚心臟內科系重症醫療科主治醫師曾宥翔說,心肌梗塞是動脈粥狀硬化結果(極小部份不是),預防最有效做法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藝人戎祥、海角七號茂伯林宗仁、親民黨前副秘書長立委劉文雄、國史館前館長謝炎憲、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也因心肌梗塞過世;2020年全台10大死因,心臟疾病佔第二位,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是死亡主因。心肌梗塞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併發症之一。冠狀動脈為三條供應心臟肌肉血管,動脈粥狀硬化逐漸惡化,血管管腔逐漸狹窄阻礙血流供應,引發心肌缺血症狀,即為心絞痛。當誘發因子使動脈硬化斑塊剝落,會促進血管產生血栓阻塞血管,血流大幅減少甚至停止導致心肌缺血壞死,這個情形稱為心肌梗塞。心絞痛症狀持續超過20分鐘或強度嚴重,需高度懷疑心肌梗塞,要立即急診避免致命;五成病患在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前沒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約五成病人會在到醫院前心跳停止,大部分併發惡性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臟衰竭引發肺水腫。預防最有效做法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除年紀增加、性別 (男性)、種族、家族冠狀動脈疾病史、家族高膽固醇血症、慢性腎臟病等無法控制危險因子,戒菸,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三高),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過度肥胖減重,規律運動、停止靜態生活型態都可改善動脈硬化。有冠狀動脈疾病或有較多心血管風險,須當心誘發因子,包括寒冷、氣候變化、清晨時段、情緒激動、強烈用力、過度疲勞等。入冬多注意保暖,可穿襪子睡覺,有夜尿或睡眠不佳半夜起床要穿暖和,早上起床動作放慢,可先喝一杯溫開水稀釋半夜濃縮變稠血液,適當補充水分蔬果纖維質,不要過勞或熬夜,保持運動習慣等,都可減少心肌梗塞發生。
-
2021-10-0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病發那年演講上百場、出國5次!名醫忽略疲倦 肝癌三期才發現
「我的專長是感染管制,因個性關係,希望把事情都做到最好,把自己逼得很緊。」年輕醫師都想爭出頭,且醫院培養他當講師,接觸面廣,有單位邀演講也不太會拒絕,但演講半小時可能需要花上十小時查資料、做簡報,常整晚熬夜沒睡,「記得肝癌發病那年最忙,演講高達上百場、出國5次。」體力變差了 容易覺得累2010年的9月,第一次發現身體不適,當時利用開會前一天抽空到美國波士頓自由步道爬坡,以往我都能完整爬完,這次卻上氣不接下氣;同年11月底到新加坡參加新藥研習,與同行醫師到烏節路逛街,因不太舒服,到一家飲料店休息近2小時,集合時間到卻被友人發現我滿頭大汗,其實就是體力變差了,容易覺得累、冒虛汗。突然發高燒 上腹隱隱痛幾天後在加護病房值夜班,突然發高燒整晚不退又累、上腹隱隱作痛,撐到凌晨12點跟護理師說,身體非常不舒服,沒事不要叫我,幸好那天沒有新病人進來,隔天醒來出現一個念頭,覺得「我生病了,要去看病」。因母親有B型肝炎帶原,我從小就是B肝帶原,但當年沒有B肝疫苗全面注射,後續也沒有固定追蹤,「醫師最大的缺點,就是看病方便,但也最鐵齒,覺得自己會好,就沒有特別注意。」這次發病症狀懷疑跟肝炎有關,發病隔天就到胃腸科門診報到,醫師也覺得可能是肝炎,建議做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檢查 瀰漫性肝癌做超音波的年輕醫師不敢說結果,請我找資深的醫師看報告,「原來我得了肝癌,且癌細胞在左葉,與一般肝癌一顆一顆不同,我得的是瀰漫性肝癌,大小超過10公分,已是第三期。」在兩周內迅速安排住院、開刀。「當時醫院如果沒有幫忙,我可能就死掉了。」我的執刀醫師是現任義大醫院外科副院長陳耀森,成功切除腫瘤過了8個月後跟我說,開刀時發現腫瘤已經侵犯到肝門靜脈,癌細胞可能由此擴散全身,他能做的只能切除乾淨,當時曾有名病人症狀、年齡與我相似,卻在開刀沒多久離世,「很幸運,我活了下來。」10年前病發 目前已穩定開完刀接受中西醫合併治療,自費吃了2年標靶藥物,目前病情已穩定,自此按時服藥控制B肝病毒、不熬夜,也特別注重飲食,牛、羊等紅肉及花生不吃、酒不碰,休息2年不接演講,「過去把自己逼太緊,現在學會量力而為,從一年上百場演講縮減為幾十場,個性也從急躁轉為慢活。」但因每天會議、授課還是很多,只有休息的2年有時間做甩手功,現在每三個月固定回診,仍被提醒沒做運動。偶爾也會有病人到門診詢問怎麼保養,我都建議,「規律運動、飲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醫學辭典/原發性肝細胞癌原發性肝細胞癌好發於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或慢性肝炎患者,近年發現長期酒精性肝病及脂肪肝病變患者,罹患肝癌病例增加。其治療方法近幾年有很大進展,包含根除性手術、射頻燒灼術(RFA)、肝動脈化學栓塞、化療及標靶藥物等方式,依據肝癌期別不同給予適當方式治療,仍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最好。 黃俊凱小檔案年齡:54歲現職:●義大醫院感染管制部部長●台灣愛滋病學會監事●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常務理事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義大醫院感染科主任●義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高雄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署立台中醫院感染科主任專長:●感染科●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導員●急重症醫療●一般內科
-
2021-09-11 醫聲.院長講堂
郭昭宏養生祕訣/繁忙院務腦袋不間斷思考 靠閱讀、攝影強迫自己淨空
高雄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在病患眼中,為人真誠親切、笑容可掬,是個大暖男,但他自認個性很「宅」,喜歡獨處的時間有書香陪伴,直至幾年前開始接觸攝影,把玩相機間留下珍貴的人像與景物,忙碌之餘,心靈多了滋養與調劑。【延伸閱讀】>>高雄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 展現創新價值 壯大急重症醫療郭昭宏專攻幽門桿菌相關疾病、肝膽超音波、治療性內視鏡、胃腸道癌症,曾於高醫進行學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調查及推動胃癌防治,40多歲就當上教授。平日他忙於院務,腦袋不斷思考如何帶領醫療團隊精進,但回到家或前往醫院的搭車途中,會把握時間閱讀,平日比較鍾愛經營管理類書籍,偶爾也看武俠小說轉換心境。看到不錯的篇章或理念,也樂於分享。他曾讀到「漸漸的力量」一文,文中指每天只要進步1%,持續一年後會進步37倍,同樣的道理,每天退步一點,一年後就所剩無幾。這些內容發人深省,有助於內在提升。幾年前他接觸到攝影,也開始玩起相機,院長室書櫃即放一台單眼相機,有機會出遊必帶兩支大砲鏡頭,一支專拍人像神韻,一支廣角鏡頭專拍風景,有次看到住家附近澄清湖得月樓上空出現彩虹,與湖中倒影恰如一隻「眼睛」,他馬上以手機捕捉當下,是一天的小確幸。郭昭宏玩攝影不談技術,而談心境,拍到好的鏡頭即樂於分享。「人在愈繁忙的時候,愈要強迫自己淨空,就像養生一樣,心情平靜無雜念時,這種短暫的抽離,就不會讓自己一直陷在繁雜緊繃之中,心情也舒緩自在。」
-
2021-09-11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高雄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 展現創新價值 壯大急重症醫療
「以仁愛為本,輔以精實管理」是高雄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治理院務的核心理念,他將醫院發展願景濃縮成「TOP S KMSH、i PrOVE」兩句標語,以此定海神針帶領醫院展現創新價值。小港醫院是高雄首家公辦民營的市立醫院,1998年起由高醫承接,在地深耕逾20年,近年再與高市府簽第3期興建營運移轉案投資契約,投入興建第二醫療大樓。鼓勵深入社區當志工郭昭宏曾任小港醫院醫務秘書多年,2018年接掌院長,由於醫院位置偏離市中心,服務對象勞動人口居多,他定調港醫的發展為「全人照護暨環境職業醫療特色醫院」,並發起「I-care」計畫,鼓勵員工深入社區當志工,懂工務的可幫弱勢家庭修繕居家,熟藥理的可幫長輩做藥物分類,大家近距離觀察社區需求貢獻自身長才,讓服務更有感。人才培育推出「i PrOVE」「小港醫院是老店,需要價值創新。」郭昭宏接任前兩年推出「TOP S KMSH」,希望港醫做到頂尖、永續經營,「KMSH」是小港醫院英文縮寫,各個字母分別代表技術提升、跨域整合、智慧醫院、全人照護義涵。目前推「i PrOVE」,希望在人才培育、提升效率、價值創新等層面與國際接軌。醫院經營上,採取集中式領導,確定政策後,帶同仁集中火力執行。像港醫設立了環境職業醫學、AI及微生態三大院級中心,由他與兩位副院長洪志興、李書欣帶領同仁鎖定這三大目標衝刺,去年拿下3個國家新創獎,年輕醫師在環境醫學領域發表的論文也獲國衛院青睞,讓港醫成為國衛院南部夥伴。建「咀嚼吞嚥困難中心」港醫在空汙議題也拿到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而因應高齡化,建置「咀嚼吞嚥困難中心」,將篩檢作業標準化,大幅提高鼻胃管拔除率。郭昭宏說,做這塊領域深具意義,去年醫院與大學合作開發的壓舌器也拿下國家新創獎。精實管理縮短醫療流程郭昭宏帶團隊注重溝通,做事講究細節,常跟員工講,「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營運上除做績效考核(BSC),也善用精實管理概念改善臨床實務,像收治中風病人的流程即在精實管理下大幅縮短時間,讓港醫的急救能力達到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的標準。郭昭宏表示,醫院附近勞工多,每月收治的外傷人數不比醫學中心少,未來小港醫院努力的目標,是壯大急重症醫療能量。郭昭宏小檔案●現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教授高雄巿立旗津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秘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視鏡檢查中心主任高雄市健康城市推動中心執行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平時不養生,老了養醫生」,養生其實是件簡單的事,持之以恆做好,健康就會發揮不簡單的成效。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調整相關給付 防肺炎病患呼吸器依賴
肺炎是個「從搖籃到墳墓」都會發生的疾病,不論是嬰幼兒或老人家,都有可能發生。除了新冠病毒,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全國一般肺炎就醫數據,也提供預防方式,讓民眾遠離肺炎致命威脅。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肺炎病患不論年齡,都會走過診斷層面的臨床診察、影像檢查、實驗室檢驗,還有門診及住院藥物治療;一定比例的重症病人則需要加護病房、呼吸治療,及出院後追蹤。李伯璋指出,不論在醫院或診所,每一步都有健保支持的服務在其中,根據健保署統計,每個肺炎病人年均醫療費用少則數千元,多則數十萬元,這些錢都來自於全民貢獻的保費,蘊含著社會保險的互助精神,需要審慎運用。氣管內插管給付,17年來首次調高。當肺炎病人病況危重時,急重症醫療適時介入,可以讓一個家庭免於心碎,但醫療技術與時俱進,健保署也持續搜集專業意見。以今年為例,李伯璋表示,給付調高的次數特別多且密集,健保署分別在今年三月、六月、七月調高醫療給付,前兩次調整門診及住院診察費、急診診察費,大約投入82億,七月起則調高急重難症的醫療處置項目,大約投入21億。七月調整的處置項目達到400多項,有10項調幅近八成,肺炎重症病患的醫療需求也在其中。例如氣管內插管的給付,就是17年來首次調高;葉克膜也是八年來首度調整,這次調高將近九千點;心肺復甦數也調高800點,急救去顫術則調高200多點。編列調整給付,高流量鼻導管和俯臥治療都列入排程。李伯璋表示,109年共編列了103億元用於調整給付,將陸續在共同擬訂會議中討論、決議。特別是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矚目的高流量鼻導管(HFNC)和俯臥治療,既然對新冠肺炎病人有很好療效,對其他肺炎病人的益處也是很大的,因此這兩項都在排程中。李伯璋指出,九月九日即將召開的共同擬訂會議,就會討論將HFNC納入正式給付項目的適應症。至於俯臥治療,健保署也正與相關醫學會討論、搜集資料和意見,也將陸續列入共擬會的討論議程中。呼吸照護團隊專業指導,對病人幫助極大。李伯璋去年也因病住院開刀,術後住進加護病房,因為傷口疼痛而影響呼吸和心肺功能,親身體驗了呼吸照護團隊的專業指導,帶來極大的幫助,經過循序漸進的呼吸運動,恢復心肺功能如昔。這次經歷讓李伯璋想到,健保給付肺部呼吸運動每次只有85點,一天只能計價一次,但若加護病房的病人可以多做幾次,好處很多,例如增加活動能力、減少急重難症住院天數,反而節省整體醫療費用,應透過較合理醫療給付予以鼓勵。李伯璋表示,健保每年總額定下來之後,給付的調整就會牽動總額的分配和排擠,因此醫界內部也需要進行意見整合。願意走重症的醫師越來越少,但疫情提高了各界對於重症醫療的肯定和重視,為許多醫界長久認為不合理的給付,或是希望健保採納的治療或新儀器,帶來了好的契機。爭取調高加護病房呼吸照護給付,提高呼吸器脫離率。年邁體弱的肺炎病人,有一定比率不易脫離呼吸器。李伯璋表示,這是一個倫理的難題,涉及病人的人權,特別是有些人神智清楚但呼吸困難,另外有些人則是神智不清,就算繼續治療,預後也不好,但要家屬做出拔管的決定,難免會不捨,陷入天人交戰。李伯璋表示,為了預防呼吸器的依賴,健保明年預算預計爭取調高加護病房的呼吸照護給付,希望及早提供優質照護,提高呼吸器的脫離率,期盼能幫助更多病人及家屬,擁有生命的品質和人性的尊嚴。這部分也需要靠更前端的醫學教育,支持醫護人員以良好的溝通方式與病人家屬討論預立醫囑,社會上也持續推廣善終的概念,更多民眾在健康的時候就提前思考、與家人或伴侶好好討論。
-
2021-09-01 該看哪科.皮膚
婦人遭紅火蟻咬傷引過敏性休克 低溫療法救回一命
新竹一名中年婦人日前在工作時,被發現無意識倒臥在地,送醫前已失去生命跡象,經過東元綜合醫院急重症醫療團隊全力救治,奇蹟恢復生命跡象。院方表示,婦人是因紅火蟻咬傷引起過敏性休克,醫療團隊使用低溫治療等施救,成功將婦人救回,休養觀察一個月後順利出院。成人加護病房(ICU)主任謝宗鑫表示,婦人到院前已失去心跳及呼吸,急救8分鐘後恢復生命跡象,經檢傷發現左腳大拇指瘀血,已有敗血症跡象,推測她已昏迷一陣子才被發現送醫。到院後經過些許時間,婦人身上才出現被紅火蟻咬傷的病徵,主要傷勢集中在雙手手肘以下,脖子、胸前也有零星傷口,最嚴重的雙手則是出現大片密集度極高的膿皰,因為傷勢集中在手部,透過家屬問診,推測婦人疑似在工作中因搬動地面上的建築材料,雙手觸及紅火蟻巢穴,讓螞蟻從手部攀爬至手臂以及軀幹其他部位。婦人歷經低溫治療、呼吸器供給、抗生素治療後奇蹟恢復生命跡象,被咬傷的膿皰也結痂癒合,目前已出院返家。謝宗鑫說,根據國內研究資料說明,紅火蟻咬傷會造成身體不適,主要是因為紅火蟻毒蛋白中含有「類鹼性毒素」,局部被紅火蟻咬傷,大多數病人除了疼痛、騷癢以外,不會有太劇烈的不適反應,且症狀會隨著時間緩解,不會有太嚴重的後遺症。不過有兩種情況最為危急,像是被紅火蟻叮咬的範圍大,造成毒素劇烈反應,可能導致器官衰竭、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甚至有死亡的可能;或是少數對紅火蟻毒蛋白過敏的人,只要少數幾隻咬到,可能產生過敏性休克而致命,要特別小心。且紅火蟻叮咬時有旋轉及攻擊多次的習性,因此傷口比一般螞蟻更嚴重、更密集。謝宗鑫也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機率增加,行經草地、塵土多的地方務必留意,如有發現紅火蟻棲息地,應遠離土丘巢穴,切勿驚擾並通報相關單位處理。萬一不慎遭紅火蟻咬傷,第一時間以肥皂和清水清洗被叮咬的部位,暫時冰敷被叮咬的部位,被叮咬後避免將膿皰弄破,避免傷口二度感染,倘若身體出現心悸臉紅、蕁麻疹、喉嚨腫脹、胸悶、心跳加快等有過敏反應,應盡速至醫療院所就醫。
-
2021-08-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只打一劑遇Delta變異株 黃立民:有打和沒打差不多
國內疫苗不足,眾多打過第一劑者等不到第二劑,多數青壯族群更連一劑都還沒得打。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台灣疫苗涵蓋率年底可望達百分之七十。但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只打一劑疫苗若碰到Delta變異株,「有打和沒打差不多」,主張要優先打兩劑。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則表示,台灣疫苗不足,優先提高一劑施打率是對的,明年寄望二代疫苗來台。包括莫德納、BNT等國外大藥廠,已開始研發或進行二代疫苗人體試驗,要對抗Delta變異株,明年打新的二代疫苗,才是最佳選擇。近期陸續有七十五歲以上長者接種第一劑滿十周,等打第二劑,但陳時中昨仍堅持,現階段還是規畫先達到第一劑涵蓋率,有利於公共防疫,第二劑疫苗稍晚提供。被問及是否晚於十二周,陳時中說,希望十二周內起完成接種,但也不排除再延長間隔。黃立民表示,目前全世界流行的主要新冠疫情主要是Delta變異株,不管是美國、歐洲或亞洲的日本等國家,最近疫情再起,都是感染Delta變異株,日本甚至有染疫者找不到醫院收治。他說,如果流行的還是原始武漢株或英國變異株,確應先提高疫苗覆蓋率、讓更多人能打到一劑,但現在狀況完全不同,疫苗政策也要隨著國際疫情調整。「打完兩劑保護效果都已經降很多,何況只打一劑。 」黃立民指出,國外已發現,現有各廠牌疫苗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效果都降很多。感染Delta變異株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比武漢株和英國株更高,目前國內Delta變異株確診者主要是境外移入,但現在的邊境防守策略「真的守得住嗎?我是很擔心。」王任賢則表示,台灣的最大問題是拿不到疫苗,因疫苗不足,先讓更多人能打到第一劑是對的。美國近期平均一天新增十五萬例確診個案,但重症醫療體系卻不像之前疫情大爆發時崩潰,代表Delta變異株已流感化,「要學習和病毒共存,第一劑先鋪好鋪滿。」Delta變異株一定會進來台灣,但絕不是大魔王。既有疫苗防不了Delta變異株,要等明年才可能上市的二代疫苗。但黃立民說,國外重症醫療體系沒有因為Delta變異株崩潰,不代表病毒變弱,「Delta變異株更毒,重症、死亡率更高是事實。」重症醫療體系未崩潰,可能是疫情已出現近二年,醫界應對的比較好。
-
2021-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懷孕護理師染疫家人全隔離 台大保母嬰還幫圓夢
「家人都被隔離,我只能獨自住院,隨時提醒自己認真呼吸。」一名懷孕的急診護理師照顧病人時被傳染新冠肺炎,病情快速惡化,台大醫院緊急剖腹產保住母女,甚至完成她餵母乳的心願。歷經半個多月煎熬,這名王姓護理師今天終於將順利出院,也出席台大醫院舉辦的線上記者會,與醫護團隊一同分享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今年40歲的王姓護理師是急診第一線的防疫人員,5、6月間本土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爆發,她在醫院照護確診者時被傳染,6月初出現肌肉痠痛、疲勞,經採檢確診,當時她已經懷孕超過30週。「確診後壓力真的很大,反覆想著怎麼會是我。」王姓護理師說,這個寶寶是她的第一胎,求之不易,染疫後家人通通被隔離,她只能獨自收拾行李、簽同意書,住進醫院,隨時提醒自己認真呼吸,一定要把自己和寶寶顧好。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戴怡芸表示,這名媽媽確診後,反覆發燒、寶寶心跳偏快,病情也快速惡化,因此從他院轉診到台大醫院繼續治療,當時因病情嚴重,即便已經用了高濃度氧氣治療血氧仍不穩定,且肺部X光持續惡化。台大醫院產科主任李建南說,孕婦染疫後重症風險比常人高3到5倍,早產、死產風險也高,照護團隊肩負媽媽、寶寶兩條性命,每一步都步步為營。李建南指出,經評估決定靠藥物促進寶寶肺部成熟並保護腦部,出動產科、新生兒科、麻醉科、內科、感染科及重症醫療團隊,緊急在產房負壓隔離病室剖腹產,所幸母女均安。寶寶出生後,媽媽回到重症加護病房持續治療,為了讓媽媽放心,護理師每天安排她和丈夫、寶寶視訊,更有動力一起對抗病毒。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胡文郁說,由於寶寶早產,仍在插管的媽媽希望能哺餵母奶,增加寶寶抵抗力和營養,因此重症加護單位與產後病房的醫護人員更穿著全套防護裝備,定時協助擠乳以維持乳汁的分泌及乳腺的通暢,也採檢確認母乳PCR為陰性,讓媽媽在加護病房期間仍完成哺餵母乳的心願。說起治療期間的心情,王姓護理師忍不住哽咽,她說,這段住院的日子正因有護理團隊陪伴,才讓她熬過在醫院裡的漫漫長夜,對於醫護團隊感謝難以言表。
-
2021-06-27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健保大數據/急診醫療特色醫院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組三大急症急診團隊 把握搶救黃金期健保資料庫統計,林口長庚急診人次107年為16萬559人次、108年16萬7,964人次、109年13萬1,218人次,近三年都是醫學中心最高。林口長庚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羅祥雲表示,林口長庚是桃竹苗各醫院的轉診主力醫院,床位數也比其他醫院多,長庚醫院是第一個建立急診專科醫師制度、也是設置急診最久的醫院。台北長庚副院長黃集仁表示,林口長庚、台北長庚、基隆長庚等總計有70多位急診醫師,團隊還細分次專科,包含急診內科、急診小兒科、外傷科、急診放射科、呼吸治療等,同時有超過200多名急診護理團隊。為了增加患者存活率,特別針對急性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重大外傷患者,個別組成團隊。羅祥雲表示,急性腦中風團隊由急診、神經科、放射科、神經外科組成,在中風病人的黃金時間內,提供正確診斷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由急診、心臟內外科組成,進行心導管或繞道手術。重大外傷由急診外傷科主導,結合各外科次專科救治重大外傷病人。羅祥雲表示,林口長庚每天的來診量龐大,第一關就會在檢傷分類時分流,再依照不同科別於不同的區域做照護,達到最有效的醫療處置。急診獎勵金No.1中國附醫/一級檢傷件數最多 拯救生命也降低殘疾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109年全國急診第一級檢傷分類件數最多6,282件、急診獎勵金最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說,醫院核心價值以病人為中心,急診部努力目標為給予急重症病患「又快有好」的高品質照護,期能成為全台急診標竿。中國附醫急診部有36名急診專科主治醫師,每天24小時全時段皆有5名以上專科主治醫師,帶領數十位醫護團隊,主治醫師除具急救與急診專業能力,還具備院前救護、重症照護、急性毒物、野外醫學、災難醫學等專業。急診急救團隊有各領域醫療團隊做為後盾。例如,外傷科及各專科外傷領域專家組成的外傷團隊,24小時緊急手術搶救人命;心血管團隊經驗豐富、操作流程快速,全天候「救心」;腦中風團隊提供溶血栓及取血栓之「救腦」急救。此外,還擁有各式重症照護後援專業團隊,讓重症病人得到最及時優良的醫療照護。陳維恭說明,中國附醫急診部持續引進急救新知識與技術,拯救生命,也降低病人殘疾機會、縮短病程。他說,一級檢傷能有最多的數量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責任,急診部會持續為提供更優質之急診醫療努力不懈。全國急診人次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近台大 磁吸效應收案量大根據健保署109年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急診就醫人次位居全國第一,總計155,960人次。北市聯醫和平院區急診科主任郭鐘太分析,以和平院區來說,因地緣關係,加上鄰近台大醫院具磁吸效應,急診收案量自然大。郭鐘太指出,和平醫院位於台北中正、萬華地區中間,以及雙北交界,鄰近台大醫院具磁吸效應,若台大急診壅塞,病患就會改到和平醫院就診。他表示,很多人對於急診有錯誤既定印象,「急診就是要快,等這麼久,哪叫急診。」他說明,急診的「急」並非心急如焚,而是「急救」。他認同前輩說的:「急診的重點不在急,而是慢。」把所有事情慢下來,把危險事情處理好,這才是急診最重要的事情。郭鐘太表示,急診也曾遇到特殊個案,一位年約三、四十歲的遊民就診,治療過程中發現,患者曾經留學國外,英文能力很好,但因家中不認同他的性別傾向,他寧願露宿街頭也不願回家,平時會做翻譯和導遊工作。郭鐘太說,收治病患同時也啟發自我思考,這位遊民讓他認知到,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選擇,萬華地區的遊民不見得是因做錯事或品行差,「他們只是選擇自己最自在的生活方式。」區域一級檢傷No.1嘉義長庚醫院/雲嘉南後送醫院 專研地區性特殊疾病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嘉義長庚醫院是區域醫院急診第一級檢傷件數最多,共3,611件。嘉義長庚是雲嘉地區第一家評定的重度級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林稜傑說,作為雲嘉地區後送醫院,肩負本區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後送支援之責,服務民眾主要來自雲林、嘉義及台南,這個地區人口老化較其他縣市明顯,急重症醫療需求較多,加上長庚為轉診嘉義網絡後送醫院,因此急重症病患比率自然高。林稜傑表示,對急重症病患除處置能力外,時效也很重要,特別是跟時間賽跑的疾病,例如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等,設立專屬快速治療通道非常重要,這幾年搶救許多寶貴生命,幫助患者以最佳狀態回到家庭社會。嘉義長庚針對地區性特殊疾病研究,例如沿海地區特有壞死性筋膜炎、海洋弧菌感染,以及老人易發生的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研究成果應用在臨床上,提升治療成效。未來急診將朝向建構院前院後疾病照護團隊,主要為腦中風、壞死筋膜炎、外傷急救,並進行民眾教育,結合研究計畫,建立壞死性筋膜炎診斷即時AI輔助臨床決策支持系統,落實優化照護品質目標。
-
2021-05-23 名人.黃軒
為什麼新冠患者易猝逝家中?醫曝輕症或無症狀仍死亡原因
為什麼COVID-19容易猝死在家中?台灣,連續3天報導多例死在家中的COVID-19 確診病例 : 1.永和78歲確診男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 發佈時間 2021-05-21 21:312.70歲染疫婦「拒絕就醫」死在家中!失聯3日今確診 發佈時間 2021-05-20 15:44 3.女友上班確診 男友(58歲)被發現猝死家中 發佈時間 2021-05-22 16:25記者問我「為何COVID19 患者,容易猝死在家中?」我說這些早在去年就發生在國外了,國外媒體給它取個美幻的名稱叫「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這是我們重症患者會常出現,呼吸衰竭前的症狀之一。我在門診也遇過,打開門診的門,我62歲病人還微笑對著我,緩緩坐下來,慢慢説他過去一周的症狀,說著説著忽然語詞斷斷續續、嘴唇變黑,額頭冒冷汗⋯⋯我即刻要護理人員迅速使用上氧氣,因為在重症醫療的訓練,我知道這叫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狀態了。一切來不及了太多研究指出COVID-19病毒是可能會影響肺功能,儘管對患者來說,症狀可能還不是很明顯。國外建議是鼓勵COVID-19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可以待在家裡(Stay Home),但到醫院要就診時,又往往太遲了,因為大家多已經死在家中了。輕症或無症狀,仍然會死亡很多【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他們的症狀往往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我的重症患者有些血氧濃度已經很低了,臨床上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語無倫次或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情緒平穩】而且還能【正常應答】,也可以和醫師聊天,也【可以滑手機】。這些隱形缺氧,有時會逐漸地發生,有時很快,早上沒症狀,晚上就心跳停止了,這使一般人是難以察覺,所以也就被稱為「隱形殺手」。「隱形殺手」,源自於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幾乎在所有臨床經驗中,肺部發生疾患時,吸收氧氣及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都會出問題,但COVID-19這種疾病卻不同。醫界先前就在高海拔【登山者】和【飛行員】身上觀察到有這些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的現象。 由於山上高度增加時空氣稀薄,每次吸氣獲得的氧分子也較少,但只要有體力的代償地急促呼吸幾下時,仍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急促下多吸幾次的氧分子。COVID-19患者的情況與飛行員有幾分類似,【無症狀或輕微感染者的病患】,在染疫初期大多仍保有良好的心臟功能,因此仍有能力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末梢部位。COVID-19病毒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病患初期開始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這兩者都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列為緊急危險徵兆的症狀,當COVID-19感染者出現這兩大症狀,可能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已經在進行,而病情也已經變得相當危急。這些隱形缺氧,是怎麽發生?附著在細胞膜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上入侵細胞,而肺臟和肺泡上有非常多的ACE2。一旦COVID-19病毒侵犯細胞達到一定數量,人體免疫反應和病毒之間的大戰就會造成許多肺泡破壞。這可能會阻礙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的通道,如果病人體力很好,心臟夠強,可以用肌肉多作幾次的呼吸急促代償,可以多吸一點氧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隱形缺氧正在發生時,也就難以察覺。COVID-19會使肺部的氧氣移動與血流不協調(V/Q mismatch)。一般來說,血管會收縮,讓血液盡量流入肺臟中充滿氣體的部位載運氧氣,減少缺氧部位的血流。但COVID-19患者的這套保衛機制可能會失常,使得更多血液流向肺臟受損的部位,反而較少血液流經健康部位。所以隱形缺氧才是逐漸發生的,難以察覺。白話文就是,很多「病者本身,是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不是要去看醫生」的,一直吸不到氣、昏迷、臉色變黑⋯⋯這些會造成很多在家突然猝死的病例一直在上升,有些是死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COVID-19病毒造成的,但一切往往都來不及了。這些「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依舊會死人的不要告訴我,無症狀或輕微感染者,肺都是健康的,人也是不會死的。有時候,有些人只是正在「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而這一切只是死神的慣用手法,連病人本身,也不知道他快要死了,更何況沒有受訓重症醫療訓練過的家人呢。猝死在家,也就常常引起很多遺憾。這些「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依舊會死人的,且一點都不會使人快樂啊!奇怪,為什麼又美化叫成 「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呢?※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