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3 名人.吳佳璇
搜尋
醫師
共找到
18189
筆 文章
-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細菌、病毒哪不同?避免被感染 防疫專家教你先懂它
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趴趴走,搞得人心惶惶。疫情爆發後,各種衛教文宣在網路流傳,很多人才發現,原來過去口罩都戴錯,原來日常一些習慣行為,都是招惹病毒、細菌上身的危險動作。今天我們請來防疫專家,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遠離無所不在的病毒、細菌,有以下壞習慣的人,今天起就戒掉!專家解毒Q感冒多病毒引起,為何有時會用抗生素?許多民眾不解,明明是確診為感冒,屬於病毒,有時候醫師會使用抗生素。陳立遠說,引發感冒大多是感冒病毒引起,但並非全然皆是,部分屬於細菌性感冒,細菌侵犯呼吸道,會出現黃綠色的痰、鼻涕,此時就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一般感冒病毒則是透明的鼻涕,僅需要透過支持性治療,緩解流鼻水、鼻塞等症狀就能靠自身免疫力改善。近年來,抗生素濫用以及部分細菌已經出現抗藥性,也使某些致病細菌成了不死的「超級細菌」,成為近年來的公衛問題。Q所有病毒都能靠自體免疫力克服嗎?陳立遠說,病毒入侵人體後,雖然招招致病,但多數的病毒感染,人體都能靠自身免疫力對抗。不過有些病毒會使人體終生感染,如愛滋病毒,愛滋病毒可直接衝進細胞的核酸,細胞不斷複製再複製,難以擺脫,現在僅能透過雞尾酒療法,抑制愛滋病毒複製,並限制病毒擴散到其他細胞,達到和平共存的目標。經歷SARS後的17年,新冠肺炎再次掀起全球疫情風暴。對於這支未知的病毒,人們陷入恐慌。與SARS系出同門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和一般的病毒與細菌到底有何差異?病毒仰賴宿主 細菌能獨立存活病毒結構簡單,病毒核酸作為主體,外頭再套上一層蛋白質,形成一種有機物,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病毒必須仰賴宿主才能繁衍。病毒入侵生物後,狹持生物體內細胞,依附在細胞上不斷繁殖。細菌結構複雜,最內層同樣是核酸,但外頭包含著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也因為細菌的結構複雜,大小是病毒的好幾倍,而細菌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體,無須宿主就能代謝存活。病毒與細菌皆會使人體致病,多數的病毒對於人體而言都是「壞人」,通常皆帶有致病性,如腸病毒、流感病毒、感冒病毒、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細菌則是好壞參半,人體內長期與細菌共存,腸道、口腔、鼻腔、皮膚皆有,多數能與人體共存的菌種都是好菌。但像是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皆不利於人體。對抗細菌武器 比病毒多元病毒與細菌對於人體致病的能力,旗鼓相當,但治療的方式卻有相當大的差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專任主治醫師陳立遠說,病毒結構簡單,使科學家至今僅破解部分病毒入侵人體時的方式,並研發出部分抗病毒藥物,例如,對抗流感病毒的克流感。細菌因為結構複雜,能使用的武器多元,只要一處結構被破解,就有辦法攻破,而抗生素是目前對抗細菌最有效的藥物。病毒入侵 多透過黏膜組織無論是病毒或是細菌,入侵人體的方式,都是先透過專屬的傳播途徑,突破人體的防衛機制「免疫系統」進入到人體。病毒侵略人體的前提,必須與體內的蛋白質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才有辦法突破。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院士賴明詔說,病毒入侵人體都需要抓住人體內的蛋白質,病毒就像是一把鑰匙,細胞內的蛋白質就像是鑰匙孔,鑰匙的輪廓必須要完全符合,才會被開啟,病毒才有辦法潛入細胞的家中,偷走蛋白質原本在細胞內的意識,奴役蛋白質,替它延續生命。病毒最常見入侵人體的通道為黏膜組織,口腔、眼睛、鼻腔、呼吸道等。細菌無所不在 皮膚破損就入侵細菌則是長時間與人體共存,陳立遠說,無論是皮膚或是人體內處處都能見到細菌的影子,體內無菌的器官僅有血液、肌肉、中樞系統、大腦等,而大腦的血腦屏障若是被細菌攻破,也會因細菌入侵而致病。陳立遠說,也因為細菌環繞在人體四周,要入侵人體非常簡單,只要皮膚有破口,或是器官與器官之間有破損,細菌就能夠一舉攻佔人體。多數時候人體的免疫大軍能第一時間抵禦細菌外敵,不過,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細菌的威力就會爆發。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響抗病毒效果?洗手之後可不可以使用乳液保濕
新冠肺炎(COVID-19)防疫大作戰,中央流行防疫中心宣導影片,多次強調除了口罩,洗手是預防交互感染最簡單、經濟且有效的方法,只是市面上的洗手、消毒產品琳瑯滿目,功效是否相同?民眾又該如何選擇?消毒酒精可殺新冠病毒 對腸病毒效果差聯新國際醫院感染科醫師林芸合表示,市面上常見的手部衛生產品,使用最多的為酒精與乾洗手液,主要成分為乙醇(ethyl alcohol)或是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其作用機轉為破壞細胞膜,讓細胞脫水和蛋白質變性,對病毒則是作用於外套膜上。所以,像流感病毒為有外套膜的病毒,酒精就有效;但是沒有外套膜的病毒,像腸病毒,用酒精、乾洗手的效果就不好。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為具外套膜的RNA病毒,使用酒精或乾洗手液依其作用原理是有效的。氯己定抗菌效果持久 但無法殺新冠病毒林芸合說,市售常見含有氯己定(chlorhexidine gluconate)手部抗菌產品的消毒液,用在皮膚消毒的濃度為0.5%~4%,其作用機轉是破壞細胞壁及蛋白質變性,此類產品的優點是可維持持續抗菌的效果。不過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報告指出,氯己定已經確定不能消滅新冠病毒。次氯酸藉水解過程 達到消毒效果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次氯酸水的產品,溶液呈弱酸性,對皮膚較無刺激性,次氯酸水產品可藉由水解過程轉化成次氯酸(HClO),達到消毒的效果。林芸合提醒,不同成份的產品,用途功能也不同,民眾應依照需求選購,建議可選擇GMP廠商且通過衛福部檢驗核可的產品,品質較有保障。另外,有些產品可直接使用,有的需要稀釋再使用,應確實依照產品說明書指示,注意用途及濃度稀釋比例,並且不可任意混搭或添加其他溶液。使用時應避免接觸到人體的眼鼻、口腔黏膜及食物。要提醒的是,次氯酸水暴露於光線下會失去殺菌效果,須以不透光瓶子妥善收藏。也要避免孩童取用誤食,造成危險。Q酒精殺菌,75%效果優於95%?消毒應該使用75%的酒精而非95%,原理為何?又該如何稀釋?聯新國際醫院感染管制中心高級感控護理師羅瑞瑜表示,酒精可以引起蛋白質變性,導致細菌或是病毒的死亡,但在使用時並不是濃度愈高愈好。95%的高濃度酒精雖然可以將細菌的表面蛋白凝固,但只作用於外層,對某些細菌來說,它的內部仍有活性。羅瑞瑜說,一般酒精消毒的有效濃度為60~80%,因此建議民眾若是購買95%酒精,可以用4:1的比例稀釋成75%酒精,也就是4份濃度95%的酒精,相對加入1份量的水稀釋後使用。酒精容易揮發,建議稀釋過的酒精應盡快使用完畢,且酒精易燃,使用和存放都要遠離火源和高溫。洗手濕洗手有效預防交互感染有一說,肥皂洗手比用酒精消毒效果好?聯新國際醫院洗手是預防交互感染最有效的方式,正確洗手是使用肥皂或洗手乳,藉由搓揉動作,用水沖洗時將細菌病毒帶走。在沒有水的地方,才會選擇以乾洗手方式洗手。使用酒精或乾洗手液進行手部消毒,優點是方便,但有使用限制,例如手部如有明顯髒汙,還是需要用水洗手(濕洗手)才能清潔。桃園市衛生局、聯新國際醫院指出,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衛教資料,正確洗手方法的口訣是「濕搓沖捧擦」5步驟,分解動作是:把手淋濕、手抹肥皂或洗手乳搓洗手心手背至少20秒、再以水沖洗乾淨、以手捧水沖洗水龍頭後關閉、以乾淨毛巾或紙巾擦乾雙手。至於醫療人員的洗手口訣是「內外夾弓大立腕」。Q洗手後可擦乳液嗎?不停洗手,手好乾,擦上乳液會影響抗病毒效果嗎?到底洗手之後可不可以使用乳液,答案是可以的。羅瑞瑜表示,洗完手會感覺皮膚乾燥,原因是洗手過程會將皮膚上的油脂帶走。洗手之後手是乾淨的,只要乳液是乾淨沒有汙染的,可以使用乳液進行手部保養,以紓緩皮膚乾裂。如果洗手是為了要料理接觸食物或是塗敷藥膏,建議做完之後再擦乳液。正確洗手方式每個動作至少搓5次,左右手交換。1.按壓洗手乳2.內:掌心對掌心搓揉3.外:掌心搓揉手背4.夾:指縫間搓揉5.弓:指背向著掌心搓揉6.大:大拇指做輪狀搓揉7.立:指尖對掌心搓揉8.腕:完畢或可加強手腕搓揉9.以水沖洗乾淨、以手捧水沖洗水龍頭後關閉10.以乾淨毛巾或紙巾擦乾雙手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壞習慣趕快戒!5大NG習慣最易招惹細菌、病毒上身
病毒的種類五花八門,且每一種病毒解鎖人體蛋白質的方式不一,因此即使已經有抗病毒藥物研發,卻沒辦法像抗生素一樣,以一擋百,樣樣適用。新冠病毒 比SARS更適應人體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院士賴明詔說,冠狀病毒是因為病毒的外型猶如皇冠而稱之。已知的冠狀病毒分為四大類,其中一類的冠狀病毒中,被發現有七種可以感染人體,包含17年前的SARS冠狀病毒,以及此次的新冠肺炎COVID-19的冠狀病毒。賴明詔解釋,所有病毒都是一把鎖,新冠肺炎病毒與SARS病毒系出同門,因此他們解鎖蛋白質的鑰匙也是極為相似,而綁架的蛋白質都是「ACE2」,至於為何都綁架同一個蛋白質,則不得而知,賴明詔僅說「應該只是個偶然」。不過,新冠肺炎的病毒,比SARS病毒演化得還好,更適應人體,傳播功力比SARS還強,不過致死率仍是SARS勝出為10%,新冠肺炎為2%。接觸其他物種 突變能力變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原先的宿主是在蝙蝠體內。賴明詔表示,病毒必須有宿主才能存活,宿主只要是「生物體」,病毒就有機會可以解鎖蛋白質。蝙蝠也是一種生物,本來就是病毒寄宿的對象之一,只是病毒在單一物種的體內生存,並不會突變,只有接觸到其他物種的細胞時才會變得愈來愈強。賴明詔表示,目前無法確定新冠肺炎的病毒原先宿主為何,只能猜測可能是蝙蝠,蝙蝠如何傳播到人體,目前也沒有答案,僅能確定的是新冠肺炎病毒接觸人體後,相當適應人體的環境,解鎖速度快,並突變成可以待在人體內的一種病毒。病毒仰賴宿主 存活時間不同陳立遠表示,病毒與細菌不同,病毒需要宿主,因此多存在於生物體內,透過不同的傳染途徑傳播給下一個人。常見的途徑有飛沫傳染、空氣傳染、接觸傳染等,透過黏膜組織等再侵犯人體。當病毒待在沒有宿主的環境中,幾個小時之內就會消失,因此,環境消毒對於對抗病毒意義不大,只要讓該環境淨空一段時間,通風良好,多數的病毒會自然消失。不過也有些例外,像是腸病毒即使沒有宿主,仍可在室溫下存活幾天,攝氏4℃的環境甚至可以存活超過一周以上。高溫殺病毒 須達50℃以上賴明詔說,多數的病毒,只要在攝氏50℃以上的環境,幾乎會消失殆盡。消滅病毒最好的方法就是高溫殺病毒,並透過徹底的清潔,降低病毒附著在人體或是周邊物品上。至於天氣熱就能殺死冠狀病毒的說法,賴明詔說,天氣再怎麼熱也不可能超過攝氏50℃,天熱讓疫情趨緩的說法並不是全然錯誤,但前提不是氣溫殺死病毒,而是人與人之間不會為了要「取暖」擠在同一空間中,降低與人之間接觸,以及因流汗勤洗澡、更換衣物都是疫情趨緩的原因。可獨立存活 細菌更難對付細菌藏身的環境五花八門,手機、馬桶蓋都能見到,陳立遠說,細菌無須宿主也能生存,每20分鐘就能繁殖一代,即使沒有宿主,在環境中活好幾個月都有可能。有些適應環境強的細菌,還可能會運用很厚的芽孢,像穿上大衣一樣,把自身包裹起來,抵禦外在環境。最簡易的殺菌方法是透過煮沸法,加熱到攝氏100℃,煮五分鐘就能達到殺菌效果,或是使用抑菌產品,都能初步抵禦細菌。但他也強調,細菌種類多元,有些細菌適應環境不同,得採不同方法因應。不過,無論是病毒或是細菌,對於肥皂、洗手乳等幾乎沒有防禦能力,陳立遠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勤洗手、戴口罩,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把免疫力養起來,才有辦法好好對抗外敵。常見壞習慣1. 摸東摸西後,挖鼻孔、揉眼睛。2. 手機、鍵盤從未用酒精擦拭,使用完忘記洗手。3. 未洗手就吃東西。4. 留指甲藏汙納垢。5. 未洗手就戴隱形眼鏡。資料來源╱北醫附醫成人感染科主治醫師陳立遠製表╱陳雨鑫 ▓聯合報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全家中獎 醫師教你如何防範病毒入侵和互相傳染
當家中有人得感冒、流感、腸病毒或其他傳染性疾病,常常是「一人中獎、全家同行」。醫師指出,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做好環境消毒,才是避免互相傳染的最好方法。1.病人與家人 至少保持2公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張凱音表示,當家中有人罹患傳染性疾病時,應讓病人生活在單獨的房間。病人離開房間活動,也須戴口罩,與其他人保持2公尺以上的距離,在痊癒前盡量減少外出。2.用肥皂勤洗手 尤其飯前廁後共同生活的家人要注意手部衛生、勤洗手,不管是流感或新型冠狀病毒,都很容易沉積在環境裡,手上容易因觸摸而沾到病毒,若又摸了口、鼻就會讓病毒進到體內。吃飯前、上廁所後,是一般民眾最容易忽略而把病毒帶到自己身上的時機,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洗手,光是清水無法有效殺死病毒。3.衣物不需分開洗 但清潔劑要放夠張凱音指出,病毒其實很不耐清潔劑、漂白水及一般的肥皂,家中清洗衣物時,不需要特別將病人的衣物分開洗,但要注意洗衣劑放的量一定要足夠,也可以再用漂白水浸泡,確保病毒被殺死。病人用過沾有體液的衛生紙要密封處理,或丟馬桶沖掉,若直接丟垃圾桶的話,垃圾桶必須有蓋子。4.漂白水稀釋 消毒家中大小物家中也需要定期消毒,張凱音表示,漂白水是一種强而有效的居家消毒劑,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質,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民眾使用漂白水時應小心處理。● 將漂白水以1比100的比例稀釋自製消毒水,擦拭表面看起來無特別髒汙的家具、地板等,若有重度髒汙,如沾到病人體液,則可以1比10的比例稀釋漂白水後使用。● 使用漂白水或清潔劑擦拭消毒時,不用將抹布完全擰乾,讓漂白水停留半分鐘到1分鐘,才能有效殺毒。若擔心家具表面有漂白水殘留,可再用清水擦拭一遍。● 稀釋過後的漂白水最好在一天內用完。● 漂白水對黏膜、皮膚及呼吸道具刺激性,稀釋或使用漂白水時要開窗,使空氣流通。● 漂白水對皮膚有刺激性,稀釋後仍不可用來清潔手部,只適用於環境及物品清潔消毒。● 家具沙發、木地板等有專用清潔劑,也可直接按照說明使用,大部分的清潔劑都可有效殺死病毒。張凱音說明,酒精與漂白水都可用來消毒,但因酒精可存放較久,味道也比較淡,且容易攜帶,因此民眾才會搶購,事實上,漂白水才是民眾最容易取得的消毒水,她也強調,比起消毒,最重要的還是勤洗手。害怕社區傳染開放空間多安全 最怕亂摸又不洗手假使鄰里有居家隔離者,該如何自我保護?張凱音表示,只要少碰眼、鼻、口等部位,多洗手將病毒殺死就不會再傳染。病毒傳染的途徑最有可能是接觸、飛沫,因此社區大樓的電梯、樓梯等公共空間只要定期消毒,就不必過於擔心。有些家長會帶孩子到社區的庭園或附近公園等公共空間玩耍,不需要特別戴口罩,因為是開放空間,空氣流通的狀況下,病人的口沫一下就被吹散,病毒濃度低。但是這些病毒會沉積在環境中,反而是小朋友摸來摸去比較危險,最重要的還是勤洗手,定期消毒,生病就盡量不要外出,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對於過去曾有隔離者被電話怒罵、潑漆、被鄰里仇恨的事件,張凱音強調,居家檢疫或隔離的民眾其實都是健康的人,並不是病人。居家隔離只是希望他們在有可能發病這段期間不要外出,且居家隔離才能確保沒有傳播的機會。民眾該擔心的反而是平常生活動線,可能有別的病人造成的感染風險。因此,對於隔離者,民眾不需要過於恐慌或歧視,否則可能會造成越多人選擇隱匿不報。
-
2020-02-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抗癌化療不苦 中西合療癌友治療動力
大腸癌罹癌病患可提早被診斷及治療,不過後續化療一些副作用,常讓病友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噁心、嘔吐、失眠等症狀。台南市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曾印正今天說,中醫師會依每個不同癌症病友的體質來辨證論治開處方,噁心、嘔吐、食慾不佳與體力不支等症狀都獲得穩定改善,也降低不適感,讓病人更有動力繼續後續化療放療。大腸癌罹癌人數已連續11年蟬聯第一,透過國健局推行糞便潛血篩檢、大腸鏡檢查,可讓大腸癌提早被診斷及治療,不過後續手術、化療一些副作用,常讓病友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掉髮、噁心、嘔吐、大便次數多、手掌紅、失眠與焦慮等狀況,往往會讓病患因上述不適狀況而中斷療程,導致病情控制愈發不穩定。中醫師曾印正表示,中醫藥、針灸是可以幫助病人減輕這方面困擾,因為中醫治療講究量身訂作個體化治療,醫師會依每個不同癌症病友的體質來辨證論治開處方,當下治療時同時也在調養。曾印正說,中醫門診中如遇大腸癌病人,除告知飲食宜忌與飲食健康調整外,也會跟病人強調中醫藥方面治療癌症之優點所在,中西合療証實可減少再復發機會及治療期間不快感。
-
2020-02-23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一點靈/上班頻跑廁所…腸躁症可破解
「醫生,我怎麼一上班就想跑廁所?」「可能與腸躁症有關!」羅東博愛醫院發現,有些上班族求診,因為三不五時就想跑廁所,而且都是稀便或水便,一整天下來,常常讓人感到心神不寧。「你有可能是腸躁症發作!」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余盈輝指出,腸躁症即為大腸激躁症,症狀為腹部不適加上頻繁拉肚子,有時也可能與便祕症狀交替出現,且症狀時間至少維持12周以上。余盈輝表示,正常情況下,如果糞便屬於「成形便(長條狀)」,排便頻率一周3次到一天3次都算正常。但如果一日內排便次數頻繁,且都是解水便或稀便,在排除其他致病因後,即可能是腸躁症。食物經由小腸、大腸消化吸收後,最後吸收水分、固化為「成形便」。此過程視食物種類的不同,通常需要數小時的時間完成。但罹患腸躁症的病人,腸胃反應敏感,可能食物剛下肚就想跑廁所,可能一天4-5次或更多,且糞便中可能還有清楚可見的未消化食物。他解釋,腸躁症確診前,醫師會第一時間排除腸道發炎、腫瘤、構造問題或其他自體免疫因素後,才會對症下藥,給予藥物治療。但絕大多數的腸躁症原因,來自於心理或外在壓力,在藥物輔助緩解症狀期間,病人仍須找到讓自己緊張或無法放鬆的原因並排除,才有機會真正緩解腸躁症。余盈輝建議,日常生活中除均衡飲食外,透過運動或適當放鬆,也有助緩解心中的焦慮或緊張,如果需要藥物的暫時輔助,也可直接前往大腸直腸科尋求協助。
-
2020-02-2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醫病天地/防疫!多喝蔥薑湯 增強免疫力
即將開學,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結束,口罩又很難買到,要是發燒就進不了學校,很多家長都感到焦慮不安,基隆市同德中醫診所中醫師林月慎建議,多喝生薑湯、蔥薑湯或黃耆紅棗枸杞湯,對增強免疫力有很大幫助,也可以預防感冒。林月慎指出,對抗疫情,戴口罩、勤洗手、少出入人多的地方,均衡飲食、充分睡眠、多運動、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基本防護措施要做好。除了基本的保護措施,平時常喝薑湯有很多好處,尤其是虛寒體質容易感冒的人更適合。生薑含有揮發油,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其中的辣素可以刺激胃液分泌,有促進腸胃道消化功能。生薑湯可讓身體溫暖、促進發汗,達到驅風作用,薑也可以化痰,能預防感冒。許多婆婆媽媽作菜拿蔥爆香,常會把蔥根切了扔掉,但在中醫師眼裡,蔥根其實是一味中藥,它的功效和蔥白一樣,也有人在湯中加紅糖,更好喝。林月慎說,醫書本草備要提到生薑辛溫,治傷寒頭痛、傷風鼻塞;蔥辛散,治傷寒頭痛。初期感冒症狀,可服用蔥薑湯,取連鬚蔥白4、5根洗淨,薑1塊切片,加水300克煮15分鐘,分數次,趁熱喝,能發汗、止咳化痰,緩解頭痛等感冒初期的不適症狀。另外,常服黃耆紅棗枸杞湯,按摩合谷、曲池、足三里穴,對增強免疫力也有很大幫助。
-
2020-02-23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我記憶很好!自稱記憶好的長輩 可能已患失智症
許多長輩年紀增長都發現「記憶力越來越差」,親朋好友相互關心總會安慰,年紀大、記憶力下降是正常退化現象,但近年「失智症」議題透過電影、名人現身說法引發關注,許多人會警覺「我的健忘是正常老化嗎?」還是已邁入失智呢?「你最近記憶好不好?」嘉義市知心連冀診所院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表示,每次遇到憂心失智症就診患者,他總會問這問題,患者如果立即回答「最近記憶很好啊」,接著說明自己記憶者,近9成都已罹患失智症,如果感嘆記憶不好,對於自己健康狀態有知覺、能回應,應該只是單純憂鬱。李連冀表示,臨床遇到的失智患者,除了阿茲海默失智症,還曾遇到「幻視失智」,患者一直跟家人抱怨地板有灘水,怎麼都無法擦乾,也有患者味覺、聽覺都逐漸退化,出現食不知味、重聽等症狀。「失智狀況像快壞的收音機!」李連冀指出,很多失智者初期並不會完全退化,味覺、聽覺有可能短暫恢復,就像快壞的收音機,有時收得到訊號、有時完全無聲息,曾有照顧者抱怨,晚餐前在重聽父親耳邊大聲提醒「吃飯了」,沒想到父親轉身給他一巴掌怒罵「這麼大聲要嚇誰?」當兒子的只能摀著臉抱怨,你不是重聽嗎?李連冀說明,失智症許多症狀,都容易造成家人困擾,例如出現妄想,抱怨媳婦、外傭偷錢、偷衣服,懷疑妻子外遇,或逐漸對身旁事物不在意,容易走失、迷路、猜忌、疑心病重、憂鬱,這時老人個性像小孩一樣,除了就醫,更需要家人細心照顧、陪伴。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共
60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