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5 名人.李伯璋
搜尋
遠距醫療
共找到
220
筆 文章
-
-
2021-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醫附醫疫苗接種遠距門診 即時揪出阿伯打疫苗後血栓
不管是施打疫苗前的諮詢,或是施打疫苗後出現副作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設置「疫苗注射後不良反應通訊診療門診」,只要民眾有疑慮,即可於遠端看診。曾協助一位長輩,接種疫苗後,反應不適,醫師遠端問診後,判定疑似是「血栓」,果然就醫後立即做心導管手術。北醫附醫遠距醫療中心主任劉文琪表示,只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設置,遠距診療都有辦法即時協助有需求的患者,獲得最適當的醫療。國內大規模接種疫苗,疫苗人口涵蓋率已經突破七成,但也因為疫苗接種人數增加,不良反應通報也增多。北醫附醫不只設置新冠肺炎後遺症整合門診,同時也針對新冠疫苗接種前諮詢以及接種後不良反應設置遠距門診。從11月1日起開始正式設置,第一周約有10餘人透過遠距門診諮詢或是求診。其實疫情後,醫院不斷推動遠距門診,從9月起接受遠距門診的民眾中觀察,約有一到二成是因為疫苗接種前後諮詢問診。劉文琪表示,九月底國高中生開始接種BNT疫苗,不少家長擔心會有不良反應,當時就曾嘗試透過遠距門診,協助接種疫苗前的諮詢。一位國中生在早上第二節下課的下課時間,花10分鐘,同時連線爸媽以及醫院醫師,提供疫苗接種後可能會產生的風險,給予學子相對應的資訊。當時,家長擔心學生接種後會出現心肌炎,自費配戴心律手環,14天的監測,幫助確認接種疫苗後是否出現心悸等反應。除了接種前的諮詢,接種後的不良反應,也是遠距門診可以提供的診療服務。根據統計,新冠疫苗常見的副作用以疲倦、肌肉無力、頭痛、注射處疼痛腫脹最常見,並以18歲到49歲最為常見。劉文琪表示,有一位60多歲的長輩,接種完新冠疫苗後,因過去的慢性疾病有配戴心律手環,接種後,出現胸悶等身體不適,緊急按下心律手環按鈕,北醫附醫可接受心律手環的資料,醫師馬上看見異常,要求患者立即赴急診就診,發現心臟有栓塞的問題,馬上進行心導管手術。劉文琪表示,民眾回饋的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五花八門,但很多時候不一定是疫苗引起,也許是本身的慢性疾病或是未知疾病所造成,透過即時的遠距醫療,能讓患者馬上接受醫師診斷,讓疾病可以快速得到控制。目前遠距醫療可以採用先預約或是撥打24小時的諮詢專線02-21765226約診,民眾在遠距醫療的過程中,可以先出示健保卡,後續再撥冗到醫院過卡繳費即可。北醫附醫未來也會啟動虛擬健保卡,幫助後續遠距醫療無需再親自到醫院一趟。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苦難的人走不出去,幸福的人就走進去! 林俊龍推動全人照顧
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的第三十一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於圓山大飯店舉行。參與頒獎典禮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在這裡要向全台的醫療人員致最高的敬意與感謝,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台灣非常辛苦,卻能成為幸福之地,第一線醫護人員非常了不起。蘇貞昌說,醫療奉獻獎一代又一代,從醫護人員選出典範,今年醫奉獎個人獎得主,現年78歲的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52歲時就從美國放下工作回到台灣,並到偏鄉及偏遠的花蓮慈濟服務,甚至是只要是國外有需要醫療協助時,就帶著醫療人員到國外服務,讓世界看到台灣。林俊龍於今年四月二日花蓮太魯閣號火車出軌事發現場搶救傷者。林俊龍說,他在慈濟工作,一切以病人為中心,致力於「苦難的人走不出去,幸福的人就走進去」,並在花蓮推動兩件事,包括健康柑仔店深入社區進行衛教,以及培養健康守門人到行動不便長者家中量血糖、量血壓,完成全人、全時、全家、全隊照顧好。林俊龍指出,現在透過遠距醫療、雲端病歷、無線傳輸等科技,可以在偏鄉醫療日以繼夜的服務患者,照顧民眾健康。
-
2021-10-2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整合照護/病患年增16萬 逼近新生兒
國內每年新增糖尿病患約十六萬人,已逼近每年新生兒數量。國內糖尿病患具有病得早、病得久、病得重的特色,正視「糖潮」危機,刻不容緩。國內糖尿病權威呼籲,亟需全面檢視糖尿病防治策略,鼓勵減重以減緩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策略需與國際接軌,減少病患心腎併發症到擴大糖尿病照護網的整合照顧,更提出慢性病議題應定期舉行中央層級會議,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舉辦「二○二一糖尿病防治與照護高峰論壇」,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健保署長李伯璋、國健署長吳昭軍、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國衛院論壇執行長許志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張必正,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校長黃建寧,提出建言。洗腎患者 半數糖友併發腎病石崇良指出,新冠肺炎造成全球四百八十萬人死亡,事實上,慢性病死亡人數占全球死因七成,遠超過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數。慢性病中又以糖尿病防治為首要之務,從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等,皆與糖尿病有關。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每年健保相關給付達三一○億元,洗腎患者每年健保費用達五三○億,其中半數是糖尿病患併發慢性腎病變,兩者相加達八四○億元,已占健保總額預算一成,相當驚人。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國內每年新增十六萬名糖尿病個案,黃建寧說,糖尿病患人數將超過每年新生兒人數,加上台灣步入高齡化,病情控制時間也變得更長久。趨年輕化 40歲以下顯著增加此外,國內糖尿病患有年輕化趨勢,許志成指出,過去十年,國內糖尿病患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十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四十歲以下年輕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增加,若依自然趨勢繼續發生,年輕型糖尿病病人在數十年內將再成長二成,隨著糖尿病死亡率降低,糖尿病盛行率勢必持續上升。石崇良指出,國健署從推動健康飲食、健康促進、體適能做起,預防糖尿病。健保署提供連續性照顧,逐漸在慢性腎臟病防治看到初步成效,新增透析病患人數逐年下降。但因新冠疫情導致的健康不平等與貧富差距拉大,目前在十四個偏鄉設置電子眼底鏡檢查,透過遠距醫療積極提供糖尿病患照護的可近性。共管照護 提高給付年底上路李伯璋表示,健保署正研議糖尿病和初期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新規定,未來有共管照護的給付可望提高兩倍,預計年底上路;鼓勵慢病九十天內同醫師看診並加強基層診所角色,而新藥雖較貴,但可有保護器官效果,所以該用就要用,鼓勵減重也是重要一環。吳昭軍則表示,延緩糖尿病進程、避免從單一疾病到共病是持續努力目標,配合健保署中長程改革計畫,針對成人健檢提早介入,做代謝症候群的追蹤管理,以阻斷糖尿病發展,預估可減少健保支出五點二億元。張必正指出,做好糖尿病防治,不僅病患得利,還可降低整體醫療花費,每投資一元就可回收兩元。他呼籲,設計良性制度讓基層醫療也積極投入糖尿病照護。在病患參與部分,蔡世澤強調,病患是慢性病照護中最重要的角色,一年有八七六六小時,病人回診至多十五分鐘,一年待在診間不過一個小時,所以糖友終年有八七六五小時都要獨自與糖共處,護理師與營養師的重要性也不亞於醫師。預防治療 盼拉高至中央層級會議中凝聚共識,以落實分級醫療、強化衛教、全人照顧、擴大糖尿病整合照顧,以期達到緩和糖尿病新病例成長速度;治療指引與國際接軌以減少心腎併發症。黃建寧建議,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涉及層面、科別複雜,目前有多頭馬車之勢,應拉高層級,就慢性病議題定期召開中央層級會議,朝推動慢性病防治法規畫,增進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防治的綜效。邱泰源、王治元推照護與用藥會後,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也提出呼籲。王治元認為,慢性病非常複雜,需要合併多科照顧,好好規畫慢性病治療平台,否則會有資源競爭的問題,另外,糖尿病照護有城鄉差距,衛生局非常重要。邱泰源表示,糖尿病照護要全人、全家、全社區,以病人為中心,讓病人用到最適當的照顧與藥物。而慢性病防治法需要完整的規畫與實質內容,以利推動。
-
2021-10-07 該看哪科.婦產科
新冠期間增140萬次「未預期懷孕」 醫籲民眾做雙重防護
各國受新冠疫情影響,感染及死亡人數增加,衝擊各國醫療負擔,疫情期間因封城、人流管制,延長民眾居家時間,也大幅增加親密行為發生,導致「非預期懷孕」人次增加,卻沒有實際反映在生育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因應第15屆「世界避孕日」,持續推廣正確避孕觀念,減少意外懷孕發生,期盼賦予女性足夠的知識及自主權,在家庭計劃、自身健康作出明智規劃。「#掌控自主權:為COVID世代女性引領數位醫療創新應用」亞太區線上會議,日前邀請各國政府代表、非政府組織(NGO)、遠距醫療供應商與產業協會,及具數位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等16位與會者響應。台灣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TAOG)青少女醫學小組召集人暨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蔡永杰醫師代表出席。蔡永杰表示,過去18個月受疫情影響期間,亞太地區約有1200萬人中斷避孕,導致140萬次的意外懷孕發生。疫情期間各國避孕效果不佳,有些國家女性使用避孕藥、避孕器,因疫情導致貨櫃中斷,無法取得貨源;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即便貨量充足,但罹患罹患新冠肺炎人數多,民眾擔心到醫院,會暴露在潛伏病人旁邊,而不敢進一步就醫。蔡永杰說,台灣疫情相較國外趨緩,民眾改為在家上班、大專院校也改為線上授課,待在家或租屋處時間多,大幅提高親密行為發生機會,原預估應能助長出生率,但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新出生數不升反降,推估恐多為因「非預期懷孕」,而選擇終止妊娠有關。根據教育部資料,2016年共有4000學生懷孕,20歲以下有2000至3000人意外懷孕,以此推估疫情期間數字可能更高。「世界避孕日」為全球性活動,自2007年起推動至今15年來,致力推廣正確避孕觀念,減少意外懷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長期關心未婚媽媽、在學青年,並赴校園進行避孕宣導,盼透過這次亞太線上會議,可以了解疫情期間亞洲各國政府在婦女健康、意外懷孕及避孕宣導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如何透過數位醫療創新提供解決方案。蔡永杰呼籲,台灣正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目前政府積極提升試管嬰兒費用補助,已婚夫妻應多配合政府政策做好生育計畫,而年輕族群則要有正確的避孕觀念與規劃,避免因意外懷孕而面臨非預期的經濟與社會壓力。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多年來持續透過各種數位方式傳遞「雙重防護」避孕觀念,呼籲女生服用常規避孕藥,男生正確使用保險套,不僅能阻止意外懷孕的發生,同時能預防性病,宣傳管道如校園避孕講座、8181避孕諮詢網站、Facebook「避子小姐」粉絲團、Line@避子小姐、避孕短劇及主題MV拍攝。此外,今年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更設計了一套避孕金頭腦網路遊戲,遊戲中結合專業婦產科醫師衛教解說,讓民眾在疫情期間,也能透過網路以趣味的方式取得正確避孕資訊。
-
2021-10-05 新聞.元氣新聞
整合醫學團隊治病 北市聯醫、台大醫師跨院遠距會診
68歲李阿姨小腿忽然腫脹疼痛,罹患了蜂窩性組織炎,前往長期看診的台大醫院就醫,必須住院做抗生素治療,但得等四天才有病床,為了可以即時獲得治療,在她同意下,台大醫院幫李阿姨轉診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住院,透過跨院遠距通訊診療,兩院醫師在李阿姨做超音波檢查的同時討論最佳的治療方法。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高齡化社會的患者大都有多重共病,該院整合醫學科在住院期間是以病人為中心進行整合醫療,病人不再需要「五天跑五個科」。十月起,台大醫院將專長於整合醫學制度與床邊即時超音波的醫師許甯傑,借調至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整合醫學科主任,進一步推動雙向合作模式。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指出,整合醫學科由主治醫師24小時值班,和住院醫師和專科護理師形成「主責團隊」,隨時可即時處理病人狀況。病人出院前也可以轉銜個管師、出院準備護理師等,並將強化與其他醫院的橫向連結,導入遠距精神。其中「即時超音波」這項技術,可謂是「新世紀的聽診器」。「未來的醫療趨勢,將不再是一對一,而是透過科技的進步,由整個團隊去診治病人。」許甯傑說,科技進步,即時超音波可以把檢查資訊做遠端分享,不但降低依賴操作者經驗、專科別等限制,也能讓多位醫師一邊做檢查、一邊討論病情,病人也可以得到跨科團隊的即時回饋。王宗道指出,目前觀察民眾對於轉院和視訊會診的接受度,大概只有兩到三成,仍有待提升,努力的關鍵在於「醫病溝通要讓民眾安心」。
-
2021-10-04 新聞.元氣新聞
科技縮短醫病距離 在市聯醫住院也有台大醫師診療
68歲的李阿姨有天小腿忽然腫脹疼痛,診所判斷是蜂窩性組織炎,建議她去長期回診的台大醫院。台大急診建議要住院做抗生素治療,但要有病床,可能得等上四天。為了讓李阿姨可以即時獲得治療,在當事人同意下,台大醫院將李阿姨轉診到市聯醫中興院區住院,透過跨院遠距通訊診療,兩院醫師在李阿姨做超音波檢查的同時討論,實現高效率的全人醫療。跨院遠距通訊診療的服務模式,台大醫院和市聯醫中興院區已經行之有年。台大醫院統計,2017年起,從台大醫院出院轉銜到社區住院的就有650人次,以市聯醫中興院區為大宗;在台大急診經初步評估穩定後轉至社區住院的也有2748人次,其中超過四成(1112人次)都是轉到市聯醫中興院區。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高齡化社會的患者大都有多重共病,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在住院期間就是以病人為中心,病人不再需要「五天跑五個科」。十月起,台大醫院將專長於整合醫學制度與床邊即時超音波的醫師許甯傑,借調至市聯醫中興院區擔任整合醫學科主任,進一步推動雙向合作模式。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表示,整合醫學科是2009年由台大創傷醫學部前主任柯文哲成立,2017年正式隸屬於內科部,目前有71個病床,10位主治醫師、22位專科護理師。王宗道表示,整合醫學科由主治醫師24小時值班,和住院醫師和專科護理師形成「主責團隊」,隨時可即時處理病人狀況,且與次專科照護並行不悖。病人出院前也可以轉銜個管師、出院準備護理師等,現在將強化與其他醫院的橫向連結,並導入遠距精神。其中「即時超音波」這項技術,可謂是「新世紀的聽診器」,而許甯傑就是這方面的專家。「未來的醫療趨勢,將不再是一對一,而是透過科技的進步,由整個團隊去診治病人。」許甯傑表示,過去床邊檢查聽診器或傳統超音波,都很難分享檢查的過程資訊,但隨著科技進步,即時超音波可以把檢查資訊做遠端分享,不但大大降低依賴操作者經驗、專科別等限制,也能讓多位醫師一邊做檢查、一邊討論病情,病人也可以得到跨科團隊的即時回饋。奠定遠距照護中心主任基礎的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何奕倫表示,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的強項,包括最完整的視訊系統、完善的資訊加密系統,還有24小時隨時值班的醫師和個管師,提供不間斷的服務。未來有許主任在中興啟動整合,將「雲端病房」概念帶去中興,兩邊都以病人為中心,真正可做到「數位傳千里,雲端共嬋娟。」王宗道表示,目前觀察起來,民眾對於轉院和視訊會診的接受度,大概只有兩到三成,仍有待提升,努力的關鍵在於醫病溝通要讓民眾安心。
-
2021-10-04 名人.精華區
張德明/亞馬遜介入健康照護的省思
2021年9月18日在MDLinx上閱讀了一篇報導,標題是亞馬遜正如何吹皺健康照護的一池春水。毫無疑問,世界級的大科技公司在各領域中不斷狩獵著目標,以科技為本,強力染指各行各業,野心不僅跨界而且完全無界。企業擴展與專業維護間的拉扯格外發人深省。渴望先立不敗之地再ㄧ鎚定江山的攻伐,當然就都朝著人類的不可或缺前進。食衣住行育樂是簡單的思考方向,總是圍繞著人類生活轉。電動車,這個代替人類行走少汙染的快腿,就是這個概念下鮮明的例子;另一個令高科技垂涎欲滴的應該就是健康照護。沒人能否認健康的重要性,和電動車不同的在於,後者還勉強可以大眾捷運甚至走路取代;但沒有健康即失去一切,人終其一生無法斷離,也無從取代。健康是乘法的概念,健康歸零,一切也就歸零。健康照護領域提供了無限的挑戰和機會,大科技業莫不津津有味的垂涎欲滴,因為不但有利可圖,且可順勢轉型,引領風潮,幫助人類,若成功直可謂名利雙收。亞馬遜Amazon是全球科技巨人之一,當然不會錯過健康照護這塊領域,多管齊下的大舉介入也就理所當然。眾所周知,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視訊成為上班、上課、會議的主流,醫療也被迫改變風貌。以美國波士頓著名的哈佛醫學院教學醫院:布里根暨婦女醫院為例(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20、11),門診的遠距醫療(telemedicine)使用,已由疫情前的不及1%突然衝破70%,雖然是非常時期,也不禁讓人認真思考,如果再回到過去正常時期,到底可由遠距醫療解決的門診應該佔多少比例,到底多少病人是需要擠到醫院來排隊就診。這種醫療行為與醫療需求的改變,勢必影響到後續醫護人力、醫院建築、醫療設備、醫療資訊、甚至保險的給付與分配。事實上,醫、病雙方乃至醫院、政府單位都應預做思考規劃。遠距醫療的優點在及時、在隔空,缺點當然就是少了人與人的接觸。因此,2019年亞馬遜眼光精準的率先提供了其西雅圖員工面對面的健康照護(In-person health care)的服務,以一個科技公司,能跳脫僅加強遠距服務的馬步,而有人文素養的涉入另一藍海,不得不肅然起敬,當然也許基本上仍是其手握的大數據在說話在引領。藉由所謂的亞馬遜照顧(Amazon Care)計劃,提供直接的醫護遞送服務(direct-care delivery service),他們並預劃於2022年擴及至包括費城、波士頓、亞特蘭大、丹佛、芝加哥、休士頓、邁阿密、紐約、洛杉磯等16個美國主要城市,可謂風起雲湧,當然如此一來即需要更多的專業醫護投入。這些人力是專職或兼職?誰是老闆?發生醫療糾紛誰負責?如何像商品一樣有品管?如何保護隱私?當然就衍生許多目前還看不清楚或尚未面對的問題。亞馬遜過去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線上零售商,但如今不但延續霸業,更已成為強大的後勤物流、雲端技術、和資料分析的公司。它的介入作為一定是看到了什麼樣的機會和需求。亞馬遜早已跳過起初仍需借重且無法掌控的中間轉運商,藉由其龐大的後台大數據,不但可依喜好,提供個人化的商品推薦和優惠,也可規劃最快速的路徑,讓貨物盡快送到消費者手中。這個成功的經驗讓他們可輕而易舉的轉手運用到健康照顧提供迅捷服務。過去傳統的遠距醫療,似乎仍停留在方便性高的一種點綴性時尚,美國某些地區的特定會員已可於全日任何時間,在一分鐘內得到醫療協助,唯多僅能提供來自遠方不熟識醫師的一次性診視(one-off visit) ;在台灣,則可能仍必須在特定時段內為之,並僅提供簡單診療。坦白說,救急救遠尚可,但若長此以往,總似隔靴搔癢的就是那樣遙不可及難以信賴的感覺。亞馬遜一定有鑑於此,必須將「人與快速」結合,乃組織各個在地的醫師和護理人員,為會員提供成熟的居家照顧,一旦會員提出要求,即可得到熟悉臉孔快遞式的(UPS)醫療協助。雖然遠距醫療和家庭訪視都已行之多年,但亞馬遜的優勢更在於其後台大數據、快速通路、龐大資源、和無遠弗屆的延展性。尤有甚者,遠距監控系統也是亞馬遜的技術專長,而Alexa voice智慧聲控語音助理(美國市占率最高)、健康穿戴裝置,都是整個群組的重要夥伴,編織成健康照護的綿密天網。單就處方藥物而言,2018年起,亞馬遜已有送藥到府服務,並隨附清楚的用藥說明。亞馬遜最自豪的當然是其後台的大數據資料管理和分析,因此可規劃會員更全面的健康諮詢和建議,包括飲食內容、維他命攝取、甚至非處方藥物等買ㄧ送多的加值服務。但即使面對充滿能量與野心的巨人,健康照顧仍然因其複雜性與多變性而難以輕易被一種方式顛覆。因為醫療最重要的是安全、有效、與實證,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即以科技公司最引以為傲的數據資料,包括藥物推薦的內容,因常來自教科書或藥廠仿單,可能會有過時或過頭的問題,亞馬遜等科技公司也因此需要不斷修正、更新、警示和緊張,畢竟人命關天。或許未來科技的進步會超出目前的想像,當下人工智慧在醫療的發展即已令我們驚嘆不已,但這些變化都值得這一代或下一代的醫者省思,並像科技公司一樣做出改變或轉型,嘗試如何運用科技進一步強化專業與醫病關係,才能在未來醫療中扮演主機的角色,而不只是顆螺絲釘,因為若仍像部冰冷老機器一樣的看診,自然終被機器取代,更千萬別像Uber Eats一樣的成為Uber Doctors在大街小巷中穿梭趕場。
-
2021-09-19 新聞.長期照護
扛電視進部落 照服員帶長輩運動
「搬著電視到你家!」疫情期間社區關懷據點關閉,許多長輩無法外出活動,坐在家裡發呆,導致衰弱退化。嘉義阿里山上的照服員為了增加長輩活動量,把大螢幕電視扛到海拔約八百公尺高的原民部落,讓長輩透過鏡頭視訊運動,延緩肌力退化,也到長輩家中檢視居家安全。嘉義阿里山來吉文化健康站是阿里山最北邊的原民部落,服務範圍有五個鄰,主要服務廿一位長輩,大多都是鄒族原住民。照服員陳筱彤透露,文健站活動多樣化,除了帶長輩做健康操外,還有學習羅馬拼音、傳統手工藝等活動,也有延緩失能、心靈文化、健康促進等課程。陳筱彤表示,疫情尚未爆發前,據點與遠距醫療平台「WACARE」合作,讓長輩跟著做運動,老師可透過鏡頭看長輩姿勢是否正確。三級警戒後,長輩不敢去醫院,據點也無法上課,狀況明顯變差,雖然知道要運動,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坐在家「給電視看」。當時據點暫停,為了讓長輩恢復運動習慣,陳筱彤與夥伴陳瑛、計畫負責人莊雅媊決定把電視搬到長輩家,包括喇叭、連接器材、超長延長線等,讓長輩在家中透過視訊一起運動。到長輩家中,也可順便評估環境是否有潛在危險,像是浴室有無防滑墊,門檻是不是太高、燈夠不夠亮等,避免長輩發生意外。陳筱彤表示,透過遠距醫療平台,除了衛教及運動課程,也提供個人諮詢,有位長輩胃食道逆流不舒服,護理師建議少吃醃漬香腸、睡前不要進食,直接在線上回答長輩問題。近期還找到一處公共涼亭,不僅有屋簷可擋風雨,旁邊也有善心民宿願意供電,讓長輩們可持續參與活動,維持健康身心。
-
2021-09-19 新聞.長期照護
疫情下的居服員/她扛電視上高山 帶著長輩運動不退化
「搬著電視到你家!」疫情期間社區關懷據點連帶關閉,許多長輩無法外出活動,坐在家裡發呆成常態。位居嘉義阿里山上的據點照服員,為了增加長輩活動量,不僅搬著電視大螢幕到長輩家,連線遠距平台線上課程,讓長輩透過鏡頭與老師視訊做運動,除了延緩長輩肌力退化,也可到長輩家中檢視居家安全。嘉義阿里山來吉文化健康站是阿里山最北邊的原民部落,海拔約800公尺,服務範圍有5個鄰,服務對象包括健康或亞健康的55歲以上原住民、或未滿55歲持有身心障礙者,主要服務21位長輩,大多都是鄒族原住民。照服員陳筱彤透露,文健站活動多樣化,除了帶長輩做健康操,有製作小米酒、學羅馬拼音、傳統手工藝等活動,也有延緩失能、心靈文化、健康促進等課程。陳筱彤表示,疫情未爆發前,據點與遠距醫療平台「WACARE」合作,讓長輩跟著做運動,吸收衛教知識等,老師也可透過鏡頭,看長輩的運動姿勢是否正確,若長輩曾開過刀,也可調整別的姿勢替代。但三級警戒後,長輩不敢去醫院,據點也無法上課,精神狀況明顯變差,雖然知道要運動,但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在家「給電視看」。當時據點尚未開放,又讓長輩恢復運動習慣,陳筱彤與夥伴陳瑛、計劃負責人莊雅媊決定把電視螢幕「搬到長輩家」,包括喇叭、連接器材、超長延長線等,讓長輩在家中與老師一起做運動。她表示,當時到各長輩家裡,也順便評估環境是否有潛在危險,像是浴室有無防滑墊,避免跌倒,或是門檻過高、燈不夠明亮等,避免長輩視力退化發生意外。陳筱彤表示,透過遠距醫療平台服務,除了衛教及運動課程,也提供個人諮詢,像是有位長輩胃食道逆流不舒服,護理師給予建議,像是少吃醃漬香腸、睡前不要進食等,線上直接回答長輩的問題。近期也找到一處公共涼亭,不僅有屋簷可擋風雨、也不用擔心密閉空間,旁邊也有善心民宿願意供電,讓長輩們可以持續參與活動,維持健康身心。
-
2021-08-29 新聞.元氣新聞
斜槓醫師捐版稅 挺遠距醫療
年輕醫師「斜槓」的例子不少,甫獲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的神秘女聲「?te壞特」,是通過國考的外科醫師;今年東京奧運羽球「麟洋配」奪金,最先畫出球在界內得分決定性畫面,被稱為「新時代國旗」的原創者「黃豆泥」,也是醫師。他長期關注偏鄉醫療,把作品拍賣所得版稅捐給數位人道協會,支持偏鄉遠距醫療。「黃豆泥」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曾在榮總體系擔任實習醫師,目前就讀研究所,同時也是圖像創作者,與夥伴合創「病態美學」,曾與台中科博館合作「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以肺癌病理切片凸顯中部空汙問題。他說「看病理切片很痛苦,但圖像卻是美麗的,體現疾病痛苦跟美麗相互矛盾之處」。日前東奧羽球男雙金牌戰,最後一顆壓線球得分,為台灣奪下一面金牌,令不少民眾津津樂道。黃豆泥表示,很喜歡乾淨、具象徵性的符號,看到壓線球畫面後,腦中立刻浮現靈感,比賽結束十五分鐘內便完成繪製,沒想到後續反應熱烈,甚至出現版權爭議,讓他始料未及。版稅雖非大額捐款,黃豆泥決定捐給長期做遠距醫療的數位人道協會。黃豆泥說,就讀台中一中時曾參與偏鄉課輔近三年,發現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而台灣一年僅有一千三百個醫師名額,稀缺性高,但大多數想在大都市服務,希望藉捐款,提高社會對偏鄉醫療資源的關注。
-
2021-08-26 新聞.元氣新聞
虛擬健保卡 讓遠距醫療更方便
社區疫情導致視訊診療需求大增,健保署今年推出虛擬健保卡試辦計畫,受到熱烈響應,已有兩萬多人開通虛擬卡,高達494家院所參加試辦。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打開健保快易通App,只要5個步驟就能開始用「虛擬健保卡」。首先要點選虛擬健保卡,第二步是身分證字號和密碼驗證,第三步勾選個資聲明及同意,第四部自拍照片,第五步就能出示QR code給醫護人員掃描,形同實體卡插卡。健保署企劃組組長王宗曦指出,去年在40家醫院試辦「持虛擬卡完成實體就醫流程」,只有2633人開通虛擬卡,虛擬卡需現場申辦,比較麻煩。今年改為「持虛擬卡完成遠距醫療、居家醫療、視訊診療」,步驟簡單,暴增為2萬752人,為去年開卡人數的10倍。李伯璋說,本月底將推出新功能,就算沒有QR code掃描設備,醫師透過手機App即可掃描虛擬卡並連結到病人的雲端就醫資料,為零接觸診療時代開創新突破。視訊診療的虛擬健保卡試辦,將配合衛福部防疫措施,延續到指揮中心解散為止。虛擬卡未來在領藥、支付等流程,都在保障資安的前提下,有更便民的運用。
-
2021-08-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手機內含健保卡 遠距醫療、視訊診療更親民便利
65歲的楊女士罹患甲狀腺亢進,需要定期回診領藥,但她住在花蓮縣壽豐鄉,與位於花蓮市的花蓮慈濟醫院有不小距離。疫情期間,醫院感染風險高,她便改掛視訊門診,透過視訊出示虛擬健保卡的QR code,在家裡就順利完成看診,之後再請家人幫忙到院領藥,免去奔波。社區疫情導致視訊診療需求大增,健保署今年的虛擬健保卡試辦計畫,受到熱烈響應,已有兩萬多人開通虛擬卡,高達494家院所參加試辦,大幅超越今年200家試辦的目標,一個多月就累積一千多位民眾體驗零接觸就醫的安心和方便。去年試辦參與者許願的眷屬功能,今年也已實現,授權家人很方便,不需要一張健保卡傳來傳去。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打開健保快易通App,只要五個步驟就能開始用「虛擬健保卡」。首先要點選虛擬健保卡,第二步是身份證字號和密碼驗證,第三步勾選個資聲明及同意,第四部自拍照片,第五步就能出示QR code給醫護人員掃描,形同實體卡插卡。健保署企劃組組長王宗曦表示,去年在40家醫院試辦「持虛擬卡完成實體就醫流程」,只有2633人開通虛擬卡,虛擬卡需現場申辦,比較麻煩。今年將步驟簡化,操作簡易,已有2萬752人加入,為去年開卡人數的10倍。去年試辦民眾許願的眷屬功能,今年也已實現,可授權家屬,還可由本人自行設定「授權期間」,期間指定代理人可協助使用。在今年度試辦計畫中,虛擬卡仍無法取代實卡,只能用於遠距醫療、居家醫療、視訊診療等特殊醫療。王宗曦表示,民眾使用虛擬卡進行視訊診療,不但免去雙方接觸感染風險,醫療院所讀卡時間低於一秒鐘,完勝實體卡。原訂試辦目標200間診所參與,現參與診所已達440間,加上10家醫學中心、13家區域醫院、9家地區醫院、2家居家照護所,已有494間院所參加,7月中到8月23日就完成了1071人就醫申報。王宗曦表示,目前虛擬卡的定位是輔助特殊需求的醫療場域,不是完全的「虛實並行」。還沒有藥局加入試辦,因此完成診療之後,還是要透過藥師送藥、家人到院領藥,或由院所寄處方箋再持實體卡到社區藥局領藥;院所也需要規劃數位支付的管道,收取掛號費和部分負擔。李伯璋表示,預計本月底進一步推出新功能,就算沒有QR code掃描設備,醫師透過手機的輕量藍芽App,即可掃描虛擬卡並連結到病人的雲端就醫資料,為零接觸診療時代開創新突破。王宗曦表示,視訊診療這部分的虛擬健保卡試辦,將配合衛福部防疫措施,延續到指揮中心解散為止。虛擬卡未來虛擬卡在領藥、支付等流程,都在保障資安的前提下,有更便民的運用。
-
2021-08-26 新聞.元氣新聞
虛擬健保卡下一步/促成新一代家醫、落實分級醫療
健保署試辦虛擬健保卡邁入第三年,重點放在遠距醫療、居家醫療、視訊診療,但虛擬卡的QR code每次只有5分鐘效力。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都蘭診所所長余尚儒提醒,用虛擬健保卡達成一次性的身份認證,只是最基本功能,後續應讓個案可選擇定期授權其家庭醫師,幫助醫師隨時掌握病況、引導家屬適時分級就醫,提升醫病互信合作、減少醫療浪費。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鄭維理表示,居家醫療醫師都會給病家LINE,提供案家無償諮詢,但醫師手邊沒健保卡,就看不到病人近期用藥及檢驗檢查結果,有了虛擬卡,家屬將QR code傳給醫師,就能克服這個障礙。余尚儒表示,現實生活中已有很多醫療行為都是由代理人執行,兼具代理和授權功能的虛擬健保卡,是必然的趨勢。余尚儒長期在台東推動在宅醫療,常發現有個案人在偏鄉,但健保卡是由家人保管,放在就醫方便、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台北市。病人有什麼需要就打電話,子女拿健保卡去領藥,再把藥寄回家,偏鄉當地能提供居家醫療的醫師,反而因沒有健保卡,很難去服務個案。余尚儒表示,如果長輩失智、獨居,居家醫療的醫師要為他安排就醫,想查看雲端藥歷,現在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路違法,是家人幫他把卡片寄來診所,讓診所自行處置;第二條路合法,但家人得請假、買車票,親自帶卡片來診所。若有虛擬健保卡授權家屬,只要家屬把QR code傳給醫師,醫師就能查看雲端藥歷。余尚儒分析,現階段最可行的做法,是讓每個人同時可以擁有實體卡和虛擬卡,自行決定使用時機,民眾可以選擇是否要透過虛擬健保卡給家庭醫師「定期授權」。例如一次授權三個月,期間家醫能隨時查看病人的雲端藥歷,是真正最了解個案的「醫療代理人」,可提供最適切的醫療安排和建議,開創新一代的家醫制、更加落實分級醫療。家庭照顧者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希望健保能放寬納入居家醫療的條件,獎勵更多醫師投入居家醫療,讓符合長照資格、中重度失能的個案都能夠就近受到照顧。但他也提醒,如果有醫師定期評估的居家醫療個案,還是有必要定期回診,甚至要看多科,才能確認病情變化、是否需調整藥物。面對各界期待,健保署企劃組組長王宗曦表示,目前虛擬健保卡不但有開放授權家屬,還可由本人字型設定「授權期間」,期間指定代理人都能協助使用就醫。QR code只有五分鐘效力是為保障資安,醫事機構掃描後可保存一小時,以利後續作業。
-
2021-08-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防疫怕到醫院 醫:泌尿科3族群可視訊
防疫期間很多人害怕到醫院看病染疫,各大醫院因而開設視訊門診因應。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表示,防疫期間視訊看診,對於高齡長者或孕婦等族群也是一種保護措施。民眾如突然發生排便不順、微量出血或屁股痛,可能是痔瘡引起的,在症狀初期可透過視訊門診經醫師診斷,若屬輕症,可開立外用藥物改善;若持續復發或症狀惡化,建議病人還是應到院檢查治療。泌尿外科醫師吳政哲指出,視訊門診可兼顧民眾防疫與醫療需求,有3類族群適合泌尿外科視訊診療。第1類是長期穩定的慢性病人,拿藥免入院可不中斷治療,這類病人如自行貿然停藥恐有風險。第2類是私密部位急性疼痛如陰莖、陰囊、睪丸等。醫師可於視訊搭配人體醫學圖片問診,了解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再進行診斷並開立合適用藥,緩解發炎與疼痛問題。第3類是泌尿外科癌症、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這類病人早期大多無病識感,如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或視訊門診,才不致耽誤治療。
-
2021-08-03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防疫期怕到醫院 吳政哲醫師:這3類適合泌尿科視訊診療
防疫警戒降為二級,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視訊診療門診仍照常。葉姓婦人懷孕9個月,日前如廁有微量出血又不想進醫院檢查,於是預約視訊門診,看診時上傳數張照片提供評估病情,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診斷為痔瘡出血,考量病人懷孕,開立處方特別避開止血及止痛藥,緩解症狀獲得改善。陳子安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外科疾病透過視訊看診有其困難度,但考量防疫期間視訊看診,對於高齡長者或孕婦等族群也是一種保護措施。他表示,民眾如突然發生排便不順、微量出血或屁股痛,很可能是痔瘡受傷引起,在症狀初期透過視訊門診經醫師診斷若屬輕症,可開立外用藥物改善;若持續復發或症狀惡化,建議病人還是必須到院檢查治療。自國內因應疫情開放視訊門診,泌尿外科醫師吳政哲至今已看超過上百位病人。他指出,視訊門診可兼顧民眾防疫與醫療需求,有3類族群適合泌尿外科視訊診療,第1類是長期穩定的慢性病人,拿藥免入院可不中斷治療,這類病人如自行冒然停藥恐有風險,例如攝護腺肥大停藥將造成前列腺阻塞,若4至8小時無法順利解尿就需要到院導尿緩解,長期解尿用力過度導致尿液逆流,將影響腎功能。第2類是私密部位急性疼痛如陰莖、陰囊、睪丸等。泌尿外科醫師可於視訊搭配人體醫學圖片問診,瞭解疼痛部位及疼痛程度,再進行診斷並開立合適用藥,緩解發炎與疼痛問題。若醫師研判為緊急狀況像精索扭轉(或稱睪丸扭轉),必須立即安排到院處置,甚至急診手術,延遲就醫將導致睪丸發生不可逆的缺血性壞死。第3類是泌尿外科癌症、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這類病人早期大多無病識感,如出現排尿困難、頻尿等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或視訊門診,才不致耽誤治療。吳政哲日前治療一名轉診的血尿病人,因為擔心疫情不敢出門,拖延2個月才到鄰近診所就醫,經轉診檢查發現是腫瘤而且已經擴散移轉,令人惋惜。吳政哲醫師表示,如果病人及早透過視訊門診諮詢,就不會拖延病情,防疫期間如有身體不適,仍應儘快尋求醫療協助,視訊門診讓民眾突破空間與時間限制,在家防疫也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
2021-08-02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保生醫療獎:陳耀昌陳榮基獲個人獎 高醫原鄉團隊團體獎
台北保安宮今天舉行第四屆保生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年個人獎由醫師陳耀昌、陳榮基獲獎;團體獎則是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原鄉醫療團隊」獲得團體獎項,副總統賴清德今也出席頒獎,相當特別的是,今天頒獎現場也由醫療工作者組成的「醫聲室內樂團PCOT」演出音樂會展開序幕。醫聲室內樂團至今已成立31年,團員來自各地醫院及醫療相關機構,有小兒科、神經內科、眼科、牙科等醫師。保安宮表示,本屆個人獎得主醫師陳耀昌,1983年完成台灣首例自體骨隨移植、1984年首例異體移植,並於1992至1995年多次赴越南,協助建立骨隨移植中心。2017年獲越南授勳,1993年發起全國第一次骨隨捐贈運動,並促進器官捐贈條例之修改,使非親屬骨隨移植成為可行。另外,他也發展人類胎盤間質幹細胞第一代,獲生策會「國家新創獎」。至於另一位得主為醫界大老陳榮基,1965年投入醫療服務,培育神經科醫師與相關部門醫療專業人員不計其數,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期間,更首開國立醫院設立助念室先例,推動緩和醫療病房,陳一生奉獻醫學及公益志業,化「學醫與學佛」為愛的人道關懷,是深受醫界敬重的「安寧舵手」。團體獎得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原鄉醫療團隊」,創校院長杜聰明是於1958年主動籌設「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為全台灣第一家招收原住民醫學生的學校,讓原住民學生享有公費待遇,學成後返回部落服務。此舉不僅提高原住民的教育水準,也有助於改善山地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這些原住民醫學生也成為台灣原住民醫療健康最重要的守護者。尤其2019年高醫原鄉團隊得知南迴地區居民近3萬人,但在百餘公里長的南迴公路上,卻找不到任何一家醫院,團隊秉持著「哪裡需要醫療服務、服務就往哪裡去」的精神服務場域擴展至台東。2020年南迴線緊急救護中心啟用,高醫團隊進駐提供全天候急診服務,並在台東六鄉鎮(大武、達仁、長濱、成功、蘭嶼及綠島)導入5G遠距醫療,運用遠距醫療設備連線看診。
-
2021-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趨緩民眾不排斥看診 亞東遠距醫療依政策8月底結束
為因應疫情,亞東醫院從5月中開放大量科別及診次的遠距醫療,不過隨疫情趨緩及政府政策,服務將於8月底結束,而事實上民眾在微解封之後,遠距門診人次就減少,從一開始上線時的一天300人次下降至一天80人次。醫院也強調,很早就投入相關技術及安排,未來隨應用面增加,還會提供更多相關服務。疫情影響下,醫院紛紛提供遠距醫療服務,其中新北亞東醫院從5月中就投入20個科別、每周86診次;6月增加至27個科別,每周約250診次,且涵蓋全部醫療科系,如今已滿九周、超過8500人次。亞東醫院指出,使用遠距醫療的病人中,近八成病人有開立慢箋需求,65歲以上病人占40%;疫情最高峰時,總計遠距門診服務量佔全部門診數10%,醫院希望透過遠距醫療,讓有需求的病人不因疫情影響正常就醫和用藥,患者也能減少出門以避免更多的接觸與群聚。民眾認為,遠距醫療的措施很方便,這樣可以減少進入醫院的次數,達到防疫的目的,雖然醫病間雖無法見面,但仍可在線上感受到關懷;看診醫護也表示,還有病患在看診過程中關心醫師健康,讓他們感到滿滿溫暖。亞東醫院統計,隨著微解封,民眾開始願意進入醫院,到院看診人次逐漸上升;遠距門診相對一開始上線時的一天300人次下降至一天80人次,不過未來隨應用面增加,還會提供更多服務。亞東醫院說明,醫院將依政策持續遠距門診服務至8月底,因此8月後後無法提供一般民眾遠距看診,但因應後疫時代,會持續利用遠距進行病患與家屬的溝通,讓醫病關係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阻隔。另外,全國降為二級警戒後,醫院也將自8月份恢復夜診。亞東醫院表示,醫院其實從去年起就與遠傳電信共同推動偏鄉離島遠距醫療,今年5月因疫情關係,也立即配合健保署的規劃推出視訊或電話遠距診療服務,民眾可透過醫院網站或遠傳健康+APP掛號及看診,而系統介面設計上也盡量簡單順暢,降低民眾的資訊進入障礙。亞東醫院強調,為因應需求及快速上線,醫院除做好資訊介接外,也出動多團隊,包括醫療團隊、門診護理、行政團隊等組成院內遠距服務小組、院外遠距服務團隊,並做好資訊設備、教育訓練及線上障礙排除等準備,另設有10線call center每日在線,希望能給民眾最好的服務。
-
2021-07-26 新聞.元氣新聞
賽前就有預感楊勇緯會奪牌?隊醫透露教練陪練的苦與樂
初登奧運殿堂的60公斤級柔道選手楊勇緯,為台灣奪下第一面奧運銀牌,是台灣參與奧運以來第一面柔道獎牌。本屆東京奧運中華代表團隨隊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中醫師郭純恩表示,身為隨隊醫師,賽前就常被朋友問到預測誰會最早奪牌?當時她就很看好楊勇緯,除了因觀察他狀況極佳,另一點是楊主要由教練陪練,結果「教練比選手還早來醫務室報到」,教練也透露「他很有機會!」郭純恩表示,初識楊勇緯是他參加2017年世大運的時候,當時是大一新生,對於柔道很有熱忱,也很注重團隊精神,之後就蠻久沒見。這次楊勇緯初戰奧運前再次回診,這次觀察到他整個人變得更加穩重,對於奧運雖然緊張,但仍能確認自己已經準備好了。楊勇緯為黃金計畫選手,國訓中心是以防護員程心儀,為長期、主要的照顧人員。郭純恩表示,回診時防護員也陪同,因此醫師除了選手主述,還有客觀評估可以參考,有助於在短短兩三次回診的時間內,給予選手最效率的幫助。「親朋好友都會問我,預測最先拿牌的人是誰?我都會說覺得勇緯不錯。」郭純恩表示,除了因為比賽時間比較早,還有郭純恩對於楊勇緯陪練員的觀察,也就是楊的教練。郭純恩表示,這次因為疫情,安排陪練都也有限制和嚴格規定,所以勇緯練習時常常只能把教練摔來摔去,結果「教練比他還早來看診。」郭純恩說,當時醫務室還在整理,教練就來看診了。「我問他怎麼這麼早,他說『因為我要被勇緯摔啊』」郭純恩笑說,這位教練也是有點資深了,要陪練真的很辛苦,但教練說,楊勇緯雖然是這個量級的第八種子,但由於採取積分制,「勇緯參加對戰紀錄都是勝」,所以教練來治療時就說,覺得楊非常有機會奪牌。「勇緯出發前狀況就很好,心情也很好,每次回診完回去,練習的感受也很好。」郭純恩表示,隊醫有兩個主要角色,一則是安全防護,特別是發生急性狀況時,例如骨折這種嚴重事件,隊醫都要跟著去賽會指定的醫院,共同處理緊急狀況。郭純恩身為中醫,主要角色則是恢復疲勞這方面,讓選手比賽訓練可以更任順利。例如雷射針灸,就選手們接受度很大的項目。郭純恩表示,雷射針灸是使用「低能量雷射」,每平方公分能量密度低於10焦耳,介於遠紅外線和近紅外線之間,完全無痛而且不會殘留針感。肌肉使用量大的選手使用後的回饋是,肌肉很疲勞,以前針灸之後會感覺肌肉變軟、不好出力,但改成低能量雷射針灸,療程中不會痛,療程後恢復速度加快,肌肉雖放鬆,卻沒有針灸後的酸軟感。這次國訓中心安排的醫療團隊,細節都有貼心考量。郭純恩表示,這次奧運隨隊的醫師都是在國訓中心的駐診醫師,也有安排安排原本照顧他們的防護員、物理治療師,選手會比較放心來就診,有不舒服時不需要隱忍。這次帶去日本的儀器也是平常國訓中心用的。除了現場人員,奧運選手還有遠距醫療的照顧。郭純恩表示,這次也帶了「遠距醫療」所需的儀器,等於是把「隊醫最大化」,現場為選手照了超音波等影像,可以立刻傳給相關科別的醫師,讓專科醫師提供很好的建議。
-
2021-07-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對於COVID-19疫情之下臨床實習的一些觀察與想法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新冠疫情為醫學教育帶來的省思」,精選三位關心醫學教育的師生分別說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在國外行醫教學多年後回國的資深內科教授,發表他個人對疫情當前之醫學教育與醫學生的期待;一位醫學生時代以雙主修畢業,之後在國內、外獲得雙重非臨床醫學碩士學位,目前正在國內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中生代醫師,以身兼「教」醫學生的老師與「學」臨床醫學的住院醫師身分,說出他精闢的看法;一位已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畢業的醫學生,直言目前台灣的教學醫院環境還需要更多的改善,才有可能化疫情的「危機」為醫學教育的「轉機」。衷心希望這三篇發人深省的好文章可以引起更多的醫學院與教學醫院的反思,更歡迎在「醫病平台」會有更多探討這重要議題的後續文章。自從台灣今年五月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眾人的生活就有了巨大的轉變。舊有的行事與思維似乎不再行得通,而新的常態也還來不及建立起來。伴隨這種模糊地帶而來的不確定性,引發了諸多焦慮與不滿,但也有許多轉變的契機蘊含其中。比如說,餐飲業的倒閉潮及轉型的可能;再者,從此發現某些白領工作或國際會議,可能得以採用在家工作或混合的型態;又或者,例如遠距醫療雖然技術上可行,執行層面上仍有諸多考量……等等的例證,不一而足。而在各種模糊地帶當中,如果是身份界定本身就常有灰色空間的兼具學習與勞動性質的人員,前述危機與轉機的震盪程度可能更大。具體而論,大疫當前,實際上常需要「從做中學」的各類醫事實習生,同時面臨著疫情與工作與學習型態的波動,就是受到強烈不確定性首當其衝的一群人。誠然,各種職類的醫事實習學生想必受到諸多衝擊,由於筆者個人的經驗限制,本文討論的對象僅以實習醫學生為主,但或許可當成往後拋磚引玉的開端。首先,幸運的是,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的COVID-19疫情爆發較晚,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國外文獻可以參考。就筆者接觸到的資料看來,縱觀疫情的發展,他國對於實習醫學生是否參與臨床實習的討論,已逐漸從一開始的「避免染疫」,到「如何保護學習者並恢復臨床實習」,再到「是否應該/能否自願照顧染疫病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台灣疫情一開始的混沌不明,到現在掌握程度較高,在實習醫學生實習議題的討論上,似乎也有類似的走向。再者,可喜的是,目前實習醫學生的相關措施有了較明朗的安排,比如衛福部在六月總算同意醫事實習生納入公費COVID-19疫苗施打對象。但令人較擔心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實習醫學生該如何進行臨床實習,以及相關的風險和保護等等,似乎未見相關單位如美國醫學會擬定大方向的登高一呼,也讓學生與各實習單位較感到無所適從。比如說,美國醫學會的《臨床活動指引》中Guidelines for clinical activities的部分,就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資訊。茲舉一例,對於學生的臨床角色而言,美國醫學會區分了由「必修課程」、「自願活動」以及「直接照護」、「保持距離」所構成的四種不同組合,釐清這樣的定義,對於臨床活動安排的明確程度將有莫大的助益。另外,就疫情下的醫學教育而言,已有論者提出具四點考量的風險評估模型,分別是:(一)臨床與教育活動中的暴露風險要在合理可達成的範圍內盡量降低(二)前述活動中的倫理益處要在合理可達成的範圍內盡量提升(三)組織層次的努力(如充足的個人防護設備、視訊設備等)以降低學習者的暴露風險(四)針對暴露風險要對學習者有明確的知情同意過程。類似這樣較為系統化的風險評估模型,也是當前在權衡臨床與教育活動之必要性時可以參考的重要資源。最後,目前似乎檯面上還較少看到對於實習醫學生是否應該/能否自願照顧染疫病患議題的探討。除了疫情發展階段不同,或許也有某些文化、社會等複雜的因素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不過,筆者想提的其實並不是「實習生怎麼不自願」這樣的命題,而是當前的學習環境,是否有足夠讓更多反思和自主性萌芽的機會呢?或許,這也是這場世紀大疫對我們帶來的重要課題之一。
-
2021-07-15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視訊門診直播 醫師:有助巴金森和失智
聯新國際醫院因應疫情開辦神經內科視訊門診,實施一個多月已嘉惠數百名患者,包括腦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顏面頸部痙攣、神經肌肉病變等。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右緯說,透過家屬的手機鏡頭,觀察病人在家的即時影像,就像是實境直播,醫師可掌握病人最真實的狀況,對診斷治療與藥物調整很有幫助。陳右緯醫師表示,過去經常有家屬描述病人會不自主顫抖或莫名的動作,每次帶到診間又好端端的沒有異狀。視訊門診讓病人待在熟悉的家裡進行動作評估,有助於觀察到病人的實際狀況。醫師可以從視訊影像看到病人的肢體動作、臉部表情,以及對聲音的反應、對語言的表達,和身體其他狀況,不僅有助於瞭解病情,也能觀察病人和家屬之間的互動,做為治療的參考。神經內科有不少年紀大且不方便到醫院的長期慢性病人,多由家屬代為領藥,或是平常有來門診,疫情期間希望少到醫院,視訊門診能兼顧病人和家屬的需求,不進醫院也能維持醫療進程,用藥不中斷。陳右緯醫師說,有些病人仍需觸診及理學檢查,建議還是要到醫院看門診。另一位神經內科醫師陳文郁也肯定視訊門診,她表示,最大優點是病人減少舟車勞頓,看診時間更有彈性,對於行動不便、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病人更是受惠。此外,醫師還可幫忙檢視病人的家裡環境,對居家安全提供建議,降低碰撞及跌倒的風險。陳右緯提醒,神經內科慢性病人居家防疫在安全範圍內,仍應持續做復健動作與安全的和緩運動,在家人協助下,可以打太極拳或在住家附近散步。此外,建議家裡可自備健康量測儀器,定期監測並記錄個人血壓或血糖,視訊看診時可提供監測數據,有利於醫師瞭解病人身體近況,做出更適當的診斷與用藥調整;防疫期間用藥不可中斷,如果病情出現轉變,或原本的症狀惡化,仍應儘速到醫院檢查治療。
-
2021-07-14 失智.照顧喘息
活動安排/日照中心、關懷據點 逾半照顧者盼解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有條件鬆綁場域,但日照中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仍被排除在外,家屬背負巨大照護壓力,長輩也不能出門透氣。衛福部今天將公布日照中心和失智關懷據點是否可以解封,全台2.4萬長照家庭關注。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進行的「新冠疫情失智照顧難題調查」顯示,日照、據點活動全面停擺,活動資源難數位化壓垮家屬身心,專家建議政府考量在安全的前提下,適度開放這些場所。不敢回診 怕把病毒帶回家「新冠疫情失智照顧難題調查」時間自6月1日至18日止,回收502份問卷,對象包含失智症照顧者與相關醫事、照顧人員,大部分照顧的對象為輕、中度的失智者,照顧方式以在家照顧最多,也會搭配日照中心服務。調查發現,疫情之下,逾半數照顧者擔憂,失智長輩因活動停擺而認知或體力下降,其他擔心的問題包括不敢回診拿藥怕把病毒帶回家、失智者防疫困難、相關據點停課、長輩精神症狀加重、家庭衝突增加等。對於這些狀況,多達300人表示「只能忍耐」,他們最需要的協助,是延長慢箋領藥時間、醫師遠距看診等。盼慢箋一次可領3個月藥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指出,疫情期間,長輩無法至日照中心或據點活動,有些人睡眠時間變長、話也不多,甚至開始退化。若要舒緩照護壓力、防止長輩認知功能下降,應該及早重啟日照中心以及關懷據點。現行慢性病處方箋只能開立3個月,藥物按月領取,單次最多領一個月,但許多家屬反映需要醫療上的協助,希望因應疫情延長處方箋領藥時間,減少出門風險,或改用遠距醫療服務;王培寧說,政府應適時放寬領藥規定,例如可比照有出國需求者,持機票證明並簽切結書防止重複領藥,就可以一次領取三個月藥量。調查顯示,表達在疫情期有遠距看診需求者有164人,另有160人表示需要居家醫療服務。王培寧說,疫情爆發初期,前者需求大增,近期開始減少,民眾還是希望與醫師面對面,也方便監測血糖等數值。長照人員打疫苗 須達8成指揮中心已將日間照顧、社福等機構的受照顧者、照顧者納入接種對象。王培寧認為,日照中心在長者、照服員完成接種疫苗的前提下,可以有條件解禁。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昨天指出,衛福部長照司已訂定因應指引,將徵詢地方意見,確認後公布。原則上,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疫苗施打率須達8成,未打疫苗者或接種第一劑後未滿14天,須持3天內抗原快篩陰性或解隔離證明,方可以進行服務。
-
2021-07-10 醫聲.領袖開講
敏盛醫院院長劉宜亷/改變公共衛生政策 可以拯救幾百萬人
敏盛綜合醫院院長劉宜亷是家醫科醫師,也擁有法學及公衛博士學位,在公衛界打滾十多年,曾在宜蘭、桃園、苗栗等縣市擔任衛生局長,兼具醫療、公衛領域實務經驗。面對新冠疫情延燒,看到各縣市衛生局人員、醫院、醫師、護理師等,全員動起來守護國門,深深體會,「一個人雖然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走才能走得長遠。」鼓勵年輕人 加入公衛行列劉宜亷坦言,從事公共衛生要面對民意代表、民眾等高度期許,要扛起一定的壓力,但這沒有耗損他對公共衛生的熱情,「就讀專業醫科一次只能救一個人,但改變公共衛生政策卻能拯救幾百萬人。」他鼓勵年輕人多加入公衛的行列,一同打拚。容許醫護犯錯 凝聚向心力從公部門轉到醫院體系,劉宜亷認為,管理者要有凝聚力,讓院內醫護同心做好醫療工作,也要容許同仁犯錯誤,才會有人願意通報及改善服務流程,若採取嚴厲管制,同仁一犯錯就面臨嚴厲斥責,便會畏懼隱匿事態狀況,醫院就無法持續進步。近期新冠疫情持續延燒,曾有患者及其家屬因等待時間久而不耐煩,與第一線醫護有言語衝突;劉宜亷說,患者到醫院多半會因疾病而焦慮,他會提醒醫護要多點包容,也呼籲民眾體諒醫護辛勞,「院內感控同仁經常忙到凌晨1點多,早上8點又要開會,若醫護承受不住,誰能幫國人守護健康?」醫療產業面臨後疫情時代,劉宜亷認為,開始要考慮到若患者無法到醫院就醫該怎麼辦?以往醫師會到患者家中看診,但現在疫情嚴峻,患者也會擔心醫師是高風險人員,是否會有傳染的風險?因此,醫院積極發展遠距醫療、智慧醫療。建置5G系統 發展遠距醫療目前敏盛醫院和中華電信合作建置5G系統,在部分病房內測試病歷傳輸、影像傳輸,達成無紙化、資訊的整合。劉宜亷說,很多中年人會忽略心血管問題,醫院主動出擊與附近公寓大廈合作,針對4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進行血壓、心跳及體溫的監控,已有20多位民眾參與即時生理數據偵測計畫,若成效良好,也可推展到其他領域。劉宜亷小檔案專長:減重治療、戒菸治療、感冒治療、消化道治療、慢性病治療、居家醫療、安寧照護現職:敏盛綜合醫院院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學歷:台大醫學系、台大公衛所碩士、台大法律系學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經歷:龍潭敏盛醫院院長、苗栗縣衛生局局長、桃園縣衛生局局長、宜蘭縣衛生局局長、台大醫院家醫部兼任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多花時間照顧自己、多鼓勵第一線醫護人員
-
2021-07-08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新科技/3成新冠輕症非典症狀+隱形缺氧猝死 台大推平台救援
新冠肺炎引發的隱形缺氧以致全球猝死案例頻傳,國內也有不少居住在家中或是檢疫所民眾因隱形缺氧來不及就醫,到院前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雖緊急採購1.5萬台血氧計至收治輕症的集中檢疫所及防疫旅館旅館,但監測數值仍舊不全;台大醫院與微軟合作推出「血氧即時偵測平台」並搭配混合實境病房,運用頭盔遠端監控患者,近期將桃園的隔離病房與集中檢疫所合作,導入系統即時協助院外患者。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李建璋表示,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後,除了會影響肺部,也會影響血液系統導致「微血栓」,加上發生隱形缺氧的患者,通常不會以典型症狀表現,如咳嗽、發燒,反而以非典型的症狀,如肌肉痠痛、腹瀉、噁心等,也導致患者疏忽症狀,等到意識到不適時,血氧濃度已低到危及生命。根據觀察,約有三成輕度或中度新冠肺炎患者,因隱形缺氧病情快速惡化。李建璋表示,中央目前雖然已經配發1.5萬台指尖型血氧機至集中檢疫所或是旅館,但並沒有如英國,建置血氧日記每天記錄以及說明是否有其他症狀,而是直接用LINE上傳血氧數據,沒有連貫性,若患者不幸病況嚴重需要就醫,醫師也沒辦法回顧患者的病程發展。如果患者在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中出現不適病症,還是需要護理人員訪視,沒辦法遠端會診,反而增加醫護感染的機率。鑑於種種狀況,台大在一個月內完成與微軟的合作,火速建置血氧即時監測平台,李建璋表示,該平台搭配混合實境診療方式,減少醫護人員暴露於病毒中的機會,患者病情若出現變化需要聯合專家會診時,也可以透過遠距協作讓不同專科的醫生團隊加入診斷,大幅改善疫情下的診療品質。李建璋表示,未來該系統可以擴大推廣到不同的情境,如近期大規模接種疫苗,不少長者發生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都可以透過該系統做一監測,幫助即時給予醫療協助。「疫情之前,我們鼓勵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疫情之後,你我僅剩下零接觸」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近年智慧醫療不斷在全球發展,疫情成了智慧醫療的加速器,如何讓智慧醫療能降低醫護感染的機率,又能兼顧治療照顧品質成一大課題。
-
2021-07-07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下的慢性病、復健、心理問題怎麼辦?WaCare 遠距線上諮詢免費體驗 7日起預約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群聚高峰,許多民眾擔憂醫院安全不敢回診,儘管遠距醫療已擴及慢性病患者,但礙於步驟重重,使用人數受限。大家的需求我們聽到了,聯合報與健康遠距平台WaCare自12日至18日限定期間,在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醫師給你問」,不需下載軟體,使用更簡單,權威專家開視訊與民眾面對面,免費讓你問,這也是國內第一個以遠距諮詢輕體驗服務大眾的健康網站,7日起接受線上預約。☛請按此立即預約:https://pse.is/3kcvuy此次「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為公益性質,獲得五大領域權威專家群響應,每一位都是門診超搶手的專家,將鎖定的諮詢主題囊括疫情期間民眾最常發生的疑問,共釋出40小時,每次採取一對一諮詢。黃金專家陣容包括:●胸腔醫療專長的愛林醫療機構總院長朱柔澍 - 負責回覆接種新冠疫苗的各項迷思、不良反應釋疑(點擊了解更多醫師朱柔澍諮詢細節)。●中醫權威陳旺全 - 說明防疫茶以及中醫方法如何發揮抗疫(點擊了解更多中醫師陳旺全諮詢細節)。●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 - 傳授靜心解憂(點擊了解更多醫師余儀呈諮詢細節)。●復健醫學會理事、復健科醫師毛琪瑛 - 教大家宅在家運動提升免疫力,對象包括一般居家辦公者、照顧者以及需長期復健的中風患者等(點擊了解更多醫師毛琪瑛諮詢細節)。●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心理師葉北辰 - 緩解長期居家造成親子、夫妻衝突的壓力(點擊了解更多心理師葉北辰諮詢細節)。余儀呈指出,自疫情爆發以來,民眾怕被染疫、排不到疫苗、打針的副作用等,造成壓力上升,惡性循環導致生病,建議因疫情情緒低落、焦慮煩惱、睡眠障礙、胃食道逆流、血壓異常或自律神經失調者,可以透過「遠距諮詢輕體驗」,學習靜心技巧。毛琪瑛表示,目前許多人居家辦公、家中長者也多足不出戶,長時間的久坐、姿勢不良、沒運動,一個半月下來,發生肩頸痛、腰痠背痛、甚至坐骨神經痛的人愈來愈多。其實,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長者、照顧者及復健的中風病人等宅在家,建議可以做「造橋」、「對坐手拉手」等輕運動,有助於緩解痠痛、提升免疫力。葉北辰則建議想要預約遠距諮詢輕體驗的民眾,也要做好兩大準備,一是想清楚想要解決的目標為何?二是希望造成什麼改變?才能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將於7日起開放線上預約,專家則於12日至18日提供正式諮詢服務,由於諮詢時段搶手,若此次未能順利預約到五大專家,元氣網另外提供其他可接受線上諮詢的專家選擇。※想了解更多如何預約遠距諮詢及專家時間表,請至元氣網活動專區
-
2021-07-04 醫聲.數位健康
COVID-19照護研討會/中榮研討會引萬人觀看 院長陳適安率專家解惑新冠肺炎
台灣今年五月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已有1萬4991人確診、造成686人死亡,致死率達4.5%,超越全球平均致死率2.17%。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認為,死亡率計算有不同標準,像是用母群體計算、其他流行病學統計等,死亡率的估算還有很多討論空間,台灣醫療水準名列前茅,醫護人員也持續努力救治患者。台中榮總、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共同舉辦以民眾為主要對象的防疫照護線上研討會,並開放提問,由專家提供最正確詳盡的解答和解方。陳適安表示,五月爆發疫情時,全國醫界面臨比預期更多的新冠重症病患,發現新冠肺炎主要引起肺部功能衰竭,但也可能引起肺栓塞、中風。過去普遍認為東方人較少出現肺栓塞、腦中風,他曾與北榮團隊做過相關研究,這次收治於中榮的新冠重症病人中,意識不清、肢體活動較差的個案,醫療團隊以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發現部分有肺栓塞、腦血管病變,值得重視與觀察。台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文侯表示,疫情爆發前,台中市有64%民眾看診優先選擇診所,但疫情爆發後不敢看診,有些慢性病人需長期服藥卻中斷,造成血糖增高、血糖上升、心臟病沒控制增加併發症,增加急重症風險,也成為醫療院所負擔,他在會中呼籲,不管是慢性或急性病人,還是要去看診。陳文侯指出,之前發生民眾罹患新冠肺炎,在家死亡或到院前死亡,不可能完全無症狀,要注意是否有呼吸道症狀、發燒、呼吸急促、喘或咳嗽胸痛、胸悶,缺氧導致心跳過快,都要特別注意。此外到診所就醫,也要如實告知接觸史,否則會讓自己病情被誤判,也影響醫療人員。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李三剛表示,人工智慧發展快速,健保署開放就診、影像紀錄於雲端系統查詢,疫情爆發後,指揮中心與健保署、移民署合作,將TOCC納入雲端查詢,去年推出口罩實名制,今年推出簡訊實聯制、疫苗預約,若居家隔離、檢疫者有醫療需求,也可透過遠距醫療。李三剛指出,歐盟七月一日推出「數位疫苗」,衛福部已開會討論,未來可就國際上符合數位疫苗標準進行認證。另外,各醫院也紛紛利用AI技術,讓病人使用穿戴式裝備,若病人需要隔離,醫護可直接透過系統觀察,有必要再進去病房,避免護理人員屢次更衣。台中榮總三年前進行急重症、加護病房病人分類,此功能在新冠疫情發揮效果。另外,紫外線機器人可進行環境清消、配送機器人可減少人力耗費,雙和醫院用聊天機器人減少病人心理憂鬱,未來還可以利用AI分析疫苗接種或研究。
-
2021-06-30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北榮通訊診療破4000人次 推教學片更便民
台北榮總擴大辦理通訊診療服務,提供21個科別實施通訊診療,民眾只要先上網預約,在約定時間內,醫師將透過電話或是視訊進行診療,從看診到付費零接觸,截至今天已有近4000人次使用。台北榮總教學部為提高視訊門診品質,避免民眾因疫情害怕就醫而延誤病情,特別製作「視訊禮儀教學影片」,加強醫護人員問診技巧,增加民眾對於視訊診療的信心,加速建置完善的視訊醫療體系。教學部主任楊盈盈指出,相較於實體門診,視訊門診對於病人整體觀察及互動受限,醫師問診的技巧與方法十分重要。「視訊禮儀教學影片」中,楊盈盈與護理師,以環境佈置、醫病禮儀、傾聽與觀察、保持對話節奏與適當決策、確認與回饋等五大步驟,示範線上診療肝硬化患者。影片中描述,在視訊門診開始前,醫師會詳閱病例,視訊開始後由一名醫師與護理人員協助看診,家屬、病患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講述病況,再依病情配藥,結束之前由醫師做綜整,病患及家屬還可以做補問,並約定下次回診時間,假使遇上斷訊,團隊也會提供線上電話服務。
-
2021-06-18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醫院擴大遠距視訊門診服務 腎友居家洗腎更安心
疫情嚴峻,許多病人因擔心感染的風險,害怕來醫院,因此遠距醫療成為防疫新趨勢。光田綜合醫院為提升疫情期間,病人看診的便利性,擴大遠距視訊門診服務,腹膜透析腎友也可透過視訊看診,醫師即時監測洗腎數據,零接觸維持病人的醫療需求。「防疫新生活,看診新方式!」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王家良表示,腹膜透析洗腎腎友以往必須到醫院例行性檢查,如今透過遠距視訊,可監測腎友居家洗腎操作機器的情況,記錄洗腎數值並自動上傳雲端管理系統,即時精準掌握病人治療與身體狀況,醫病視訊溝通就跟面對面看診一樣有溫度、零距離。光田綜合醫院即日起更擴大遠距醫療門診服務,開放家醫科、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胸腔內科、神經內科、腎臟內科、風濕免疫科、一般內科、腫瘤內科、血液腫瘤科、兒科等科別遠距看診,提供給更多病情穩定的慢性病複診,以及需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患者,可透過線上掛號的方式預約。光田綜合醫院副院長暨腎臟內科醫師張家築表示,遠距醫療成為疫情下最重要的看診工具,透過視訊醫療零接觸,溝通也是零距離,身在遠端的醫護能及時掌握病患的病情,服務慢性病人的醫療需求,讓醫療不至於中斷,尤其在疫情高峰期間,視訊看診可降低醫療的負荷,同時提高病人的就醫便利性。「有病千萬不能拖!」光田綜合醫院呼籲,疫情期間許多患者因擔心來醫院看診,而延遲就醫,現在透過視訊看診可以很安心,讓病情獲得控制。
-
2021-06-12 醫聲.院長講堂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積極運用人工智慧 推動心房顫動篩檢
全球治療心房顫動權威陳適安今年一月接任台中榮總院長,力邀小兒心臟科國際權威傅雲慶接任副院長,並發展智慧醫療,在前幾任院長奠定的基礎下,堅持愛心、品質、創新、當責,善用科技平台,負起國家級醫學中心健康守護者社會責任,打造愛心、暖心醫院,立足大肚山,照顧民眾健康。快速應變建構負壓病床最近雙北疫情嚴峻,醫療量能相當吃緊,陳適安於5月22日接獲衛福部指示,即開始承接北部重症新冠病患的治療任務,短短72小時建構一百多張負壓病床,全力支援;也協助台中市政府建置快篩站,完成東海大學等篩檢案,守望台中疫情。陳適安表示,疫情來得太急,必須快速做出應變,台中榮總反應迅速。 陳適安在台北榮總率領的醫療團隊以心房顫動電燒手術獨步全球,被美國心律醫學會稱為「台北方法(Taipei Approach)」。他不藏私,帶領台灣心律醫學臨床及學術研究、迄今訓練逾500位世界各地的心律不整專科醫師,協助超過20個國家發展心房顫動電燒手術,促進跨國研究、減少心律不整治療差距。救病患解除「心頭之患」他說,選擇心臟內科,主要是興趣,心臟內科牽涉生理學,但用邏輯思考、判斷,就可以解除病患「心頭之患」,甚至救命,他喜歡透過邏輯思考的科學。此外,大數據、人工智慧及雲端運算等進展已為醫療體系帶來重大變革。治療心律不整病患,也從疾病治療,進步到針對高風險病人篩檢預防。陳適安與嘉義縣政府衛生局聯手專家,結合AI科技推動「全嘉心房顫動大篩檢」已滿周年,共篩檢出233位心房顫動患者,經轉診治療後,可望將5年內中風發生率降低64%。強調團隊合作互相協調陳適安說,從醫就是要幫病患解除現有病痛,除了生理疾病,還要幫患者心理建設,如果只是一天到晚要求病患吃藥、開刀,病患心裡也會想「這樣真的有效嗎?」他鼓勵年輕醫師在各專科領域涉獵,印證在高齡社會;高齡病人雖常有心臟問題,但也會合併其他病症,所以主專科要熟悉,次專科也要了解, 而且現在醫療不是單打獨鬥,強調團隊合作,各職類醫療人員互相協調、尊重。台中榮總團隊積極推展人工智慧運用於醫療領域,今年3月與致力推廣智慧醫療的廣達電腦合作。廣達電腦是陳適安過去在北榮推動智慧醫療的老戰友,未來導入智慧醫院與智慧病房、醫療穿戴裝置、遠距醫療網、遠距居家健康照護、人工智慧醫療等應用。設置藝廊營造人文氣息陳適安上任後,也利用台中榮總醫療大樓連通走廊,設置「中榮藝廊」。他說,台中榮總以病人為中心,致力醫療進步,也重視醫院人文與藝術氣息營造,運用醫院空間營造人文藝術角落,希望打造暖心醫療場域,拉近病人與醫院的距離。陳適安小檔案年齡:61歲出生地:嘉義巿專長:心房顫動電燒手術現職:台中榮總院長、亞太心律醫學會官方雜誌主編、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心臟內科兼任主治醫師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士給病人的一句話遇到任何疾病,正向態度去面對它
-
2021-06-08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疫情期間不敢上醫院 醫:心血管疾病4族群,有這些症狀還是得就醫!
慢性病感染重症率高?免疫力不好是關鍵? 新冠肺炎在國內造成嚴重影響,慢性病患在流行病中往往首當其衝,根據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目前已經知道年紀,男性,肥胖,抽菸,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與癌症患者,都是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機率與死亡率的危險因子,台北康研診所院長心臟科林俊忠醫師表示,這一波疫情,無論是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患者,重症率皆相當高,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高齡與慢性病患者免疫力通常欠佳,第二慢性病患者常常潛藏慢性發炎,在感染之後發炎更加嚴重,容易導致器官嚴重反應,第三許多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有ACE(血清張力素轉換酶)系統過度表現的問題,有研究顯示ACE的受體會加速新冠病毒入侵細胞。另外,慢性病患者體質普遍虛弱,包含住在長照中心或是洗腎的患者,可能合併有心衰竭問題,一旦感染病毒,將會快速進入嚴重病程。 無症狀缺氧?低於氧氣飽和度SpO2 90%以下速就醫! 林俊忠醫師指出,這次疫情之所以很多人猝死,主要是因為新冠肺炎有「無症狀缺氧」的特徵,病人在缺氧時,感覺不強烈,容易疏忽。尤其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平時就是血氧濃度不足的高危險族群,且年長者腦部感知遲鈍,不論對溫度或是血氧感知,其實都較鈍化,更難早期發現。提醒民眾,血氧飽和度SpO2一般為95%至100%,低於95%以下即是缺氧,短暫缺氧時,應該要開始注意,若低於 90%,宜及早就醫治療,一旦降到60%至70%,隨時有生命危險。 高血壓患者:留意頭昏,脖子、肩膀緊。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留意胸悶 心律不整患者:留意心悸 心衰竭患者:留意喘、夜尿、下肢水腫 林俊忠醫師提醒,出現頭昏、呼吸短促、冒冷汗、嘴唇發紺、臉色蒼白、血壓偏低,都是血氧過低可能會出現的危險表徵,不宜再觀察,應立即就醫。 藥不夠怎麼辦?遠距醫療來助攻 有些病人擔心到醫院有感染風險,而自行減少回診次數,或減少服藥頻率,林俊忠醫師表示,多重慢性病患者若有高血壓,血糖和抗血栓藥物完全不建議自行減少劑量或是中斷用藥,但是,如果只是單純高血脂尚未嚴重到心血管疾病者,膽固醇用藥,通常有遺產效應,短期停藥之後相對危險性沒有那麼大,不會馬上產生併發症。建議患者在藥物使用完前,選擇專門診治慢性疾病診所,開立處方箋,前往鄰近藥局取藥,避免前往人潮壅擠之醫院,增加感染風險。 現在許多醫療院所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經由視訊看診,搭配穿戴式裝置還有健康管理軟體,包含心電圖手環、心跳錶、血氧機、血糖機等,讓醫師更瞭解病情。 林俊忠醫師呼籲,慢性病患者在家可以適度運動,包含飛輪、上網搜尋簡單瑜伽動作跟著做,都是很棒的選擇。飲食方面,多注意均衡,叫外送時,注意油、鹽不要過量攝取。 《延伸閱讀》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3狀況速就醫,4招保護好自己! .防疫不出門!700萬慢性病人快斷藥?健保署:即日開放「通訊診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