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9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運動傷害
共找到
371
筆 文章
-
-
2024-10-15 退休力.活躍好學
壺鈴運動鍛鍊全身 73歲逆齡有成
隨著銀髮族人口增長,如何延緩衰老、保持健康成為許多人的課題。在聯合報推出的退休5力課程「強肌運動系列─壺鈴增肌抗老減齡」中,除了鍛鍊體力,更提供實際生活應用技巧。許多學員表示,壺鈴課最實用就是學會正確發力,並增強核心穩定性,對於日常生活中搬重物、上下樓梯等都非常有幫助。73歲的陳大哥對於壺鈴課程帶來的好處,讚不絕口。他自豪地說:「我現在走路比同年齡的人更穩健,也能輕鬆爬樓梯,拿重物也不怕閃到腰。」壺鈴最吸引他的,在於全身的鍛鍊效果:「以前去健身房需要用很多器材來鍛鍊,但壺鈴只是一個小小的工具,卻能做到全方位訓練,這讓我非常驚喜。」49歲莊小姐多次報名壺鈴課程,「以前覺得壺鈴只是運動工具,沒想到它可以帶來這麼大的改變,上完課後,能明顯感受體態的改善,甚至腰痠背痛也減少。」她強調,課程中教練的指導讓她學會正確發力,避免運動傷害,課程不僅幫助自己,也影響家人。「老公看到我上課後的變化,也開始對運動產生興趣,現在我們偶爾會一起在家運動。」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壺鈴課適合各種體能程度的人,可依據每個人的能力調整重量和動作範圍,新一期初階及進階課程已開放報名,歡迎報名參加。課程將透過壺鈴進行全身肌力訓練,並提升心肺功能與核心穩定,讓學員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輕鬆自如地應對各種挑戰。退休5力課程 強肌運動系列─壺鈴增肌抗老減齡周三課程1.初階壺鈴訓練:10/23、10/30、11/06、11/13 共4堂課2.進階壺鈴訓練:11/20、11/27、12/04、12/11、12/18、12/25 共6堂課˙共兩個上課時段,上午班 10:40~12:10、下午班 15:00~16:30,請擇一時段上課周四課程1.初階壺鈴訓練:10/24、10/31、11/07、11/14 共4堂課2.進階壺鈴訓練:11/21、11/28、12/05、12/12、12/19、12/26 共6堂課˙固定周四下午 14:30~16:00上課,14:10報到地點: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四樓舞蹈教室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10-12 醫療.骨科.復健
妻夫木聰飽受五十肩困擾 醫揪「1症狀」示警:2周內應立即就醫
43歲日本男星妻夫木聰,近期大方招認已經衰老,不只記憶力明顯退化,還飽受五十肩困擾,日前出席記者會時稱「右手舉起來就很痛。」北醫附醫復健科專任主治醫師康峻宏說,43歲有五十肩並非新聞,有20歲就罹患五十肩的病例。多數患者都拖到手已難以伸展或伸展時會痛才就醫,他提醒,預防五十肩或防堵惡化,伸展運動極為重要,如果肩膀卡卡休息超過2周未改善,就應就醫。康峻宏說,五十肩並非是50歲才會得到的疾病,50歲是疾病發生高峰期,五十肩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導致的原因不明,恐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次發性多與動作錯誤、運動傷害,讓肩關節長期處於發炎引起。通常原發性五十肩的患者年紀較輕,次發性患者多落在50歲前後出現明顯症狀。五十肩的正式名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肩關節囊長期發炎導致周邊組織沾黏,當關節過於伸展時就會疼痛。導致肩關節囊發炎的原因,第一種是運動傷害,如肩關節夾擠,肩峰下的棘上肌與二頭肌的肌腱、肩峰下滑囊和關節唇被夾擠所產生的肩膀疼痛,會導致肩關節夾擠的運動,如打網球、游自由式、向上舉重,這類肩膀會快速旋轉的動作都可能造成夾擠,長期夾擠,讓肩關節受傷發炎,就會引發五十肩。第二種是肌肉時常拉傷,像做家事勞務的家庭主婦、長時間寫板書的老師、塗抹水泥的工人等,都會時常因為舉手等動作,造成肩頸肌肉拉傷,導致肩關節囊發炎。避免運動或是職業傷害引起的五十肩,康峻宏提醒,一定要保持適當的柔軟度,肌肉伸展運動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人類多數執行的事物,都是在人體「前方」執行,因此身體前方的肌肉多數都偏向緊繃,如胸大肌、三頭肌,建議平時要做向後的伸展,並強化後背肌群,如後上背的肌肉,降低運動或是工作時關節炎發生的機會。如果不幸罹患五十肩,透過復健也能獲得改善的效果,如果五十肩引起的輻射疼痛等,可透過注射止痛藥等獲得改善。他提醒,多數患者都是等到手已經舉不起來才就醫,患者常會因為「太痛」不願復健,也讓五十肩惡化,為避免類似事情發生,平時肩膀卡卡,且覺得疼痛不適,自行休息1到2周仍未改善,應立即就醫,及早治療愈可以避免發炎引起的後續沾黏。
-
2024-10-11 醫聲.Podcast
🎧|登山新手與退休族群看這裡!專家私推全台5條美景登山步道
登山老手建議退休族群想要嘗試登山步道的台灣五條必走路線,從北到南將美景一網打盡。歐都納董事長程鯤作為戶外生活實踐者,他建議,入秋之後的奧萬大、夏季的大雪山、溪頭杉林溪、北部陽明山的台北大縱走、高雄柴山都是值得一探的絕佳路線。不過,他提醒,不論多麼輕鬆的步道,都要準備飲水、高熱量零食、頭燈、防水外套與適合的鞋子。🎧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程鯤從小就被父母帶著上山下海,不是在浮淺、釣魚,就是在露營、登山,讓他對土地由衷地熱愛著。退伍後,他接手父親程育才創辦的山王工業,並變身轉型為國內戶外用具第一品牌的歐都納。作為戶外生活的實踐者,程鯤分享了對高齡社會中,戶外活動市場變化的觀察。他表示,隨著台灣人口結構變遷,戶外活動也吸引高齡族群。從歐都納長期推廣的「小百岳」登山活動中觀察到,參加者越來越多屬於退休族群,家庭族群一同參加也不少。而在各地的登山步道上,也出現不同年齡層的身影,女性運動人口增加,夫婦檔、家庭團體變多,顯見戶外運動的普及性與年齡跨度越來越大。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運動建議對於初投入運動的人們,程鯤依據不同年齡層給予不同的運動強度建議。• 45到60歲:這個年齡層的人大多仍然充滿活力,擁有較佳的體力與伸展性。此年齡層可以嘗試瑜伽、健身等室內運動,特別是針對肌耐力的訓練,以防止肌肉流失,如果在健身房從事重量訓練,由於具有一定程度的受傷風險,建議初期必須聘請專業的健身教練來指導才能夠避免受傷。此外,單車運動、游泳等運動也非常適合。• 60到70歲:這階段的退休族群可以選擇單車運動或健走,尤其是快步健走等具有一定強度的運動,這不僅有助於保持體能,還能有效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 70歲以上:提醒高齡者在選擇運動時需格外注意安全,特別是在單車等需要反應敏捷的運動上應更加謹慎。而近年最夯的超慢跑、健走以及伸展拉筋等較溫和的運動方式,或露營、釣魚等戶外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必遊的台灣登山步道推薦程鯤對台灣各大登山步道十分熱愛,他針對不同季節與海拔,推薦適合各年齡層的路線,他指出,不同季節和海拔的山區各具特色,無論是秋天的觀霧與奧萬大,還是夏季的大雪山,都是值得一探的絕佳路線。大雪山以其平易近人的步道和豐富的鳥類生態吸引了眾多遊客,而溪頭杉林溪、北部的陽明山區、台北大縱走、高雄柴山都以多樣化步道,吸引大眾前往,也很適合退休者。他還特別推薦了奮起湖旁的大凍山,這條步道海拔適中,視野極佳,能夠看到十幾座百岳,是一個老少皆宜的好去處。高齡社會與戶外活動市場的變化程鯤說,政府單位努力改善登山步道設施方面,十分便民。他提到,近年來,各地的登山步道不僅維護良好,還推出了如APP離線地圖等創新服務,大大提升了登山活動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他強調,爬山最好與朋友結伴而行,並在有經驗人士的指導下進行。不過,程鯤提到,有些民眾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出遊,忽略了危險性。他指出,山上的天氣變化萬千,一剎那之間就可能濃霧密佈,看不清方向,很容易迷路,因此不論是輕鬆的郊山還是高海拔山區,出發前都應做好充分準備,最基本的裝備包括,充足的飲水及高熱量零食,並隨身備有頭燈,防水的外套與適合的鞋子,才能應對突發情況,並安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程鯤小檔案現職:歐都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歐都納戶外體育基金會董事長歐都納山野度假村董事長經歷:歐晉企業董事長學歷:逢甲大學EMBA企業高峰班及高階管理班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吳貞瑩主持人:韋麗文、閻廣聖音訊剪輯:閻廣聖腳本撰寫:閻廣聖音訊錄製:閻廣聖特別感謝:歐都納股份有限公司
-
2024-10-07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到底能不能運動?10種強化膝關節運動 適度做有助恢復膝蓋活動力
預防膝關節疼痛的發生,平時應多強化膝蓋的肌力,維持膝蓋適當的活動度,尤其要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可減少膝蓋受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治醫師洪榮斌指出,膝關節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運動對膝關節的影響則因人而異,運動對膝蓋究竟是好還是壞,取決於運動的種類、姿勢是否正確及個人膝蓋的狀況。 洪榮斌表示,對於膝蓋健康的人來說,只要在姿勢正確的前提下進行運動,不僅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還能幫助改善身體平衡與穩定性,進而降低膝關節受傷的風險,特別是強化大腿與臀部的肌肉,能有效支撐膝蓋,減少在活動中的壓力,讓膝關節不容易受到磨損;但如果運動姿勢不正確或運動量過度,反而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 運動對膝關節,是好還是壞?洪榮斌舉例,許多人在進行運動時,像是慢跑、深蹲或長跑等,這些運動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對膝蓋造成不良影響,關鍵在於姿勢的正確性及身體是否感到不適。如果在運動過程中,膝蓋沒有疼痛感,這些運動通常是安全的;然而,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症狀,繼續進行這些需要負重的運動,則可能導致膝蓋進一步受損。 對於已經感到膝蓋不適的人來說,繼續進行負重運動,如跑步、深蹲或重量訓練,則可能會加重疼痛,因為這些運動會讓膝關節承受身體重量,加劇關節壓力,進而增加疼痛感。因此,對於有膝蓋問題的人,這類負重運動不建議持續進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運動方式,膝蓋疼痛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來說,許多不需要負重的運動,對於膝蓋疼痛的病患則是比較安全的,像是以坐姿進行的運動,或是適度的伸展運動、游泳、腳踏車等低衝擊運動是比較安全的選擇,不僅可以避免加重膝蓋負擔,還有助於維持關節的靈活度與血液循環。 此外,適當的復健運動,也是減緩膝蓋疼痛的重要手段,能在不會加重關節負擔、不增加壓力的情況下,幫助活動膝關節、強化周圍肌肉,逐步恢復膝蓋的活動力。 運動護膝的好處洪榮斌強調,運動對膝關節的健康有許多好處。首先,適當的運動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尤其是肌耐力的提升,對於關節的穩定性極為重要,當肌耐力足夠時,平衡性會相對提高,就能減少受傷的風險。 此外,適度運動對骨骼健康也有益處,運動時對骨骼施加適當的壓力,能刺激骨質生長,減少鈣質流失,從而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等骨骼疾病的發生,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健康變得更加重要,而運動正是保持骨骼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 運動不僅對肌肉與骨骼有益,對關節內的軟骨也有促進作用,適當的運動能給予關節內軟骨適度的壓力,反而能促進軟骨的生長與修復,許多人可能認為只要增加運動量就能帶來更多好處;但實際上,過度運動反而會增加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風險。因此,運動應講求適量,而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對於平時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應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才能避免過度訓練而導致運動傷害。 運動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能夠改善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能力,當身體的肌肉與關節保持在健康狀態時,人在進行各類日常活動時會更加靈活,並且能更有效地應對意外情況,減少受傷的風險,像是走路時不小心跌倒,或遇到緊急狀況時,擁有足夠的肌耐力與穩定性,能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平衡,避免嚴重的摔傷或關節扭傷。 10種運動,對膝關節好洪榮斌說明,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尤其是位於膝關節前側的肌腱,由四條肌肉組成的股四頭肌,透過運動可以有效地增強關節的穩定性,減少受傷的風險。 要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建議選擇不會引起膝蓋疼痛或不舒服的運動,例如使用健身器材訓練大腿和膝蓋周圍的肌肉,或是進行跑步、慢跑、超慢跑、深蹲、騎自行車、游泳等,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且持續進行,以達到強化膝關節的效果。 1.直抬腿運動直抬腿運動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訓練,適合各年齡層的人進行,特別是年長者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有效提升下肢的穩定性和肌肉力量,強化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對年長者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直抬腿運動能有效防止肌肉退化,預防膝關節問題。 直抬腿運動是在坐著的狀態下進行,首先,平躺在床上或地板上,將單腳的腳板向上翹起,腳尖朝向身體方向,膝關節保持伸直。接著,緩慢地將整隻腿向上抬起,抬高至約30至60度,並保持離床或地面約30公分的高度。當腿抬高時,大腿前側的肌肉要用力收縮,並維持這個姿勢約5秒鐘,然後大腿放鬆,緩慢將腿放回原處。 建議每次進行20下,之後休息2至3分鐘,再重複3至5次,每天可以進行100至200下,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直抬腿運動最大的優勢在於便利性,不需特別的設備或場所,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對於膝關節不穩定的人來說,這是首選的低強度運動,能有效增加膝蓋周圍的肌肉力量,從而減少膝關節受傷的風險。此外,因為不會對膝關節造成過多壓力,也是很好的膝關節復健運動 。 如果感覺單靠自身體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對於想進一步增強肌力的人,可以在腳踝加上沙袋,能更有效地刺激股四頭肌,特別適合年輕人提升訓練強度。 2.壓膝運動壓膝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是伸展膝蓋後方的肌群,不僅能幫助維持膝蓋柔軟度,也能夠減少膝蓋下方的壓力,還能幫助緩解膝關節因疼痛而導致的肌肉僵硬、難以伸直,幫助保持膝關節的靈活度,從而促進膝蓋恢復正常活動,對於減輕膝關節壓力和改善症狀有顯著效果。 壓膝特別適合在運動後、久坐後,或是在膝關節疼痛或僵硬情況下進行,幫助放鬆大腿後側和下背部的肌肉,隨著每次的拉伸,肌肉會逐漸變得更為靈活和放鬆。 首先,坐在地上,雙腿向前伸直,保持背部挺直,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接著,將單腳屈膝,腳掌靠近另一條伸直的大腿旁,膝蓋朝外。然後,雙手輕輕按在屈膝的大腿上,身體慢慢向前傾,嘗試讓胸口靠近伸直的大腿,感受大腿後側的拉伸感,保持姿勢約10到20秒,然後放鬆,回到起始坐姿,換另一條腿進行相同的壓膝動作。 3.抱膝運動抱膝也是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伸展膝蓋前方的肌肉群,對於長時間活動後,感到肌肉僵硬或膝關節僵硬的人來說,透過伸展動作可以有效緩解不適,也能幫助維持膝蓋周圍肌肉的柔軟度與健康,有效減少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抱膝運動的步驟,首先,平躺在地面或瑜伽墊上,雙腿自然伸直,雙手放於身體兩側,保持全身放鬆;接著,慢慢將右膝彎曲,然後用雙手抱住膝蓋,輕輕將膝蓋向胸部靠近,此時,左腿仍然保持伸直,腳跟輕輕接觸地面,當膝蓋接近胸部時,確保肩膀與背部完全貼合地面,避免過度用力,保持姿勢10到20秒,感受臀部與下背部的肌肉拉伸。 完成右側伸展後,將右腿放回原位,再換左腿重複相同的動作。每邊進行完單腿伸展後,可以進一步進行雙膝抱胸,將雙腿同時彎曲,雙手抱住雙膝,輕輕地將膝蓋拉近胸部,並保持約20秒的姿勢。最後,將雙腿放下回到起始平躺姿勢,讓全身放鬆。 4.跑步跑步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運動,但每個人的跑步姿勢和習慣都不盡相同,跑步時需要特別注意個人狀況,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首先,跑步並沒有固定的姿勢標準,只要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任何姿勢都可以被接受,建議根據自己的舒適度來調整。 但要注意的是,跑步時間過長或是上下坡時,可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當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周圍的肌肉和組織也會受到更多的壓迫,容易造成膝關節受損。 除了跑步姿勢之外,選擇適合的跑鞋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跑鞋能提供更佳的避震效果,減少跑步時對膝關節和其他部位的衝擊,從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5.超慢跑超慢跑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運動,這種跑法相對溫和,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小,但需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仍可能造成膝關節受傷,特別是在初期練習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士指導,可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若是跑步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特別是膝蓋部位的疼痛,應該立即暫停運動並進行調整,適時調整運動量和運動方式,不僅能夠提升運動效果,還能避免造成膝關節受損。 6.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對膝蓋有益的運動,不僅能鍛練膝關節,還能有效增強下肢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但前提是自行車的座墊高度,必須適當調整,以確保騎乘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避免造成膝關節或背部的不適。 如果椅子過低,膝蓋在大腿踩踏時會過度彎曲,容易增加膝蓋的壓力,尤其是在膝蓋彎曲角度過大時,更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建議每次騎自行車前,都應調整座墊高度到適合的位置,可以讓大腿部位在踩踏時,保持輕微彎曲但不過度。不僅能減少膝蓋的負擔,還能讓騎行更加舒適,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傷害風險,以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 7.深蹲深蹲有助於加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組織,提高膝蓋的穩定性,從而降低受傷風險;但若是姿勢不正確,也容易造成膝關節傷害,或是加重腰部的負擔。 正確的深蹲姿勢,首先,上半身姿勢非常重要,應保持挺直、避免前傾,才能減少腰部的壓力,因為如果過度前傾,會讓腰部過度承受力量,可能導致受傷。 其次,下半身的角度也需要適當調整,膝關節彎曲的角度大約保持在30到40度之間,才能有效訓練腿部肌肉,同時避免其他部位的壓力過大。 當進行深蹲時,隨著腿部逐漸感到疲勞,姿勢也可能會變得不穩定,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不建議初學者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進行深蹲練習,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8.爬樓梯爬樓梯也可以作為訓練膝關節的運動,能有效強化膝蓋的肌肉與耐力;但必須注意爬樓梯的速度與姿勢,爬樓梯速度過快或過度反覆彎曲,可能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建議爬樓梯時,動作要放慢,以避免膝蓋承受過多壓力,保持適當的運動強度和姿勢是非常重要。 9.游泳游泳的好處是對於膝蓋負擔較小,水的浮力能減輕膝關節的壓力,讓膝蓋在運動中,不會承受過多的重量,還能有效訓練腿部及膝蓋周圍的肌肉群;但需注意游泳姿勢對膝關節的影響,以蛙式為例,由於蛙式踢腳動作需要膝關節過度彎曲,可能對於膝蓋脆弱的人來說,容易引起膝關節不適,建議游蛙式時,要盡量保持較慢的速度,放慢踢腿的速度,可避免膝蓋反覆過度彎曲的動作,才能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 10.瑜伽瑜伽動作相當多元,不僅限於單一肌群或關節,而是著重全身肌群的運動,特別是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訓練對於膝蓋有間接的保護效果,當核心肌群穩定時,不僅身體的平衡性提高,也能提升整體穩定性,使身體的協調性更好,有助於避免膝關節的過度負荷,對於整體肌肉和關節都能達到保護作用。 延伸閱讀: ·愛翹腳恐扼殺精子! 醫驚吐「意想不到4下場」:一直跑廁所要注意 ·坐著「1習慣動作」易害肩頸痠痛!常不知不覺就做 圖解「舒緩4招」改善
-
2024-09-27 醫聲.Podcast
🎧|運動腳扭傷不是立即冰敷 復健醫學專家告知你「最佳時機」
運動時,腳踝不小心扭傷,或出現運動傷害,很多人習慣第一時間冰敷,這種習慣不見得正確。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蔡文鐘指出,冰敷的作用,主要在降低發炎反應、消腫,不過國外有研究認為,發炎反應是促進身體癒合的第一步,抑制發炎反應,可能影響癒合、不利傷口復原,因此腫痛若沒有很嚴重,就不用冰敷,除非情況較嚴重,可稍微冰敷,舒緩不適。🎧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蔡文鐘提醒,當發現運動扭傷、受傷,以腳踝扭傷為例,可以先把受傷腳踝固定、保護、加壓,若能抬高,更為理想。由於受傷當下,民眾可能不知道骨骼、軟骨有沒有受傷,所以不建議貿然熱敷,或接受推拿、按摩、整骨,以免弄巧成拙、傷勢加重。趕快找到「痛點」,才能擬定治療對策如果出現運動傷害後,兩、三星期都沒有痊癒,運動還是感到疼痛,建議讓醫師評估,以幫助找到「痛點」。若沒有盡速找到痛點,除了運動時就會繼續疼痛、影響運動表現,當形成「慢性疼痛」,代表痛點之處一直在慢性發炎。久而久之,受傷的肌肉、肌腱,很容易就會「纖維化」,也就是變硬、失去彈性,且血流供應大受影響,周邊組織也會受到牽連,治療就需要更花力氣,也更為棘手。當肌腱一鈣化,運動表現大受影響舉例來說,曾有民眾喜歡打網球,且習慣以右手持拍,後來右肩出現疼痛現象,雖然吃消炎藥,但只要一上場打球就會引發疼痛。持續兩、三個月,經醫師用超音波診斷發現,原來是肩膀棘上肌的肌腱有鈣化現象,這代表產生「鈣化性肌腱炎」,當肌腱發炎,長時間便可能鈣化、變硬,加上發炎反應持續不斷,且周邊肌肉、肌腱一拉扯就會引發疼痛,便形成「久治不癒的運動傷害」。蔡文鐘後來運用超音波導引,搭配生理食鹽水沖洗、抽吸,且用體外震波將鈣化點震碎,終於成功去除痛點,但仍得運用復健運動讓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傷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球場,繼續享受打網球樂趣。運動前要暖身,運動後也要緩和、冷卻蔡文鐘也叮嚀,運動傷害,或運動傷害久治不癒,有時是「運動前忘記暖身,運動後忘記緩和、冷卻」引起。若運動前沒有暖身,運動後沒有做緩和、冷卻動作,且做的是中、高強度運動,身體心臟血流、肌肉收縮功能,就會出現激烈的起伏、變化,不僅肌肉、骨骼容易受傷,對於心臟,也會產生較大衝擊、傷害。因此,民眾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建議持續五到十分鐘,可以做四肢伸展運動,如果要跑步,可用原地慢跑、小跑步、快走進行暖身,當身體開始暖和,再進行正式運動,身體比較不容易受傷。蔡文鐘小檔案現職: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長庚大學醫學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台灣復健醫學會
-
2024-09-19 醫療.骨科.復健
「粗茶淡飯」是迷思 預防肌少症2方法延緩失能效果
明年台灣老年人口將超過20%以上,成為「超高齡社會」。衛福部國健署推出「5動5健康」活動,教導民眾利用5個輕鬆的動作,讓長輩在日常舉手抬腳間,就能增強四肢的肌力及耐力,改善肌少症與衰弱風險,達到延緩失能效果。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表示,肌肉跟骨骼一樣,會隨著年齡流失,尤其年過40歲之後,就要注意身體機能老化,雖然這是必然過程,但可以藉由飲食、運動減緩流失速度,避免太快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樣,有檢視及診斷的標準,康宏銘說,民眾在家可以自我測量,包括觀察手部握力、步行速度、坐著站立、小腿圍、體重減輕等徵兆。以坐著站立來說,可利用一張椅子,連續起立、坐下,如果12秒內達不到5次,建議就醫評估,或是留意是否有關節功能退化問題。康宏銘強調,老人容易陷入「粗茶淡飯」的迷思,結果營養不良導致肌肉流失。另外,長期不運動或是因運動傷害無法活動,肌肉會開始萎縮、失去力氣,流失3成。建議進行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前,請專業教練指導,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國健署特別推廣「5動5健康」的肌力推廣活動,5個輕鬆的動作,包括往上伸懶腰、左右彎個腰、原地踏步、轉體抬個腿、雙手梳梳頭。動作簡單易學,不需任何器材或道具,非常適合全家一起動起來。今年國健署配合長者活躍老化競賽,「阿公阿嬤活力SHOW總決賽」首度加入5動5健康招式,來自全台各縣市優勝隊伍晉級分區競賽,將角逐全國總決賽的門票。鼓勵長輩藉由比賽走出社區、加強肌力,遠離肌少症及其伴隨的衰弱風險。預防肌少症2方法1.營養要維持一定肌肉量,均衡飲食是重點,飲食順序優先吃蛋白質,搭配深綠色蔬菜,幫助肌肉生長。2.運動可進行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逐漸增加運動強度;透過動作難度、訓練頻率等,也有助於增加肌肉力量與協調性功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下肢是人體第2個心臟!李炫昇重視「下半身肌力」,運動要按部就班
從醫35年的屏東寶建醫院院長李炫昇是骨科權威,從高雄長庚醫院退休後,3年多前,在寶建醫療社團法人寶建醫院執行長陳森基三顧茅廬下,決定接下院長重擔。由於屏東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面臨關節炎、骨質疏鬆、合併脆弱性骨折等問題,他期盼善用專長,提供正確知識,讓寶建醫院成為屏東人信賴的醫院。李炫昇來自小康家庭,在父母親鼓勵下念醫學系,從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又取得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精於關節重建、骨壞死、微創人工膝及髖關節置換、關節各種疾病、骨髓炎等。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病人在骨科方面需求增加,據健保資料統計,國人平均每6人就有1人有關節問題,而年長族群約7、8成出現關節問題。李炫昇指出,年長者容易有骨科問題,像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合併脆弱性骨折等;以前年輕族群多是外傷引起關節破壞或變形骨折,現在則是在健身房健身、重訓等引起運動傷害增加。引進醫學中心資源 助病人轉診李炫昇說,骨科以往多做換掉(Replace),但隨著醫藥科技發展,有好的醫材可以做重建(Reconstruction),在關節功能結構重建的過程中調整(Realignment),過去做修補(Repair),現在進步到再生(Regeneration)醫學,也因「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施行可應用到臨床,因此他將再生醫學應用技術引進到寶建。致力骨科研究的李炫昇發現,接受髖關節置換病人中,亞洲有5成是因為骨壞死,但歐美國家接受髖關節置換僅5%病人是因為骨壞死,相差10倍。骨壞死病人大部分發生在男性,尤其是年輕男性,患者開刀多在50歲前後,他研究國人因骨壞死與非因骨壞死置換髖關節病人中,更找到了關鍵基因,並發表在國際期刊上,也獲國家發明獎肯定。寶建醫院在屏東深耕30年,是屏北地區醫療核心之一,李炫昇出任院長後,更將醫學中心資源引進到寶建,期望寶建成為屏東人信賴的醫院。李炫昇說,寶建建立轉診聯繫,讓病人無後顧之憂,若需要到醫學中心,例如做更複雜手術治療,會協助將病人安排轉診到醫學中心,「以病人為中心思考服務,讓病人放心、家屬安心、醫師專心、耐心照顧病人」。醫師不分名氣 用心就是競爭力近期屏東榮總成立、義大屏東分院陸續興建,加上原有地區醫院,屏東各醫院進入醫療戰國時期,李炫昇認為,醫師沒有什麼名醫,唯有關心病人的醫師,真正願意幫助你解決問題的醫師,寶建可做到「用心、專心、細心、貼心」服務,才能有競爭力。李炫昇分享,他曾遇到兩名患者,都因為神明指示來找他看診,且都是在患者病情告一段落後才獲知,讓他深刻感受「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更加珍惜醫師工作。養生秘訣:運動要按部就班,不要想一步登天雖工作行程滿檔,李炫昇仍會抽出時間運動,平常喜歡跑步、跑馬拉松,還擅長球類運動,包括籃球、羽毛球、高爾夫球等;他的飲食很清淡,都是太太細心照料準備,相當養生。「健康需要靠紀律!」李炫昇說,運動要按部就班,不要想一步登天,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尤其要重視肌力,「下半身肌力最為重要」,雙腿占全身60%到70%肌肉,下肢是我們第2個心臟,可見其重要性。李炫昇小檔案● 年齡:63歲● 現職:寶建醫療社團法人寶建醫院院長● 專長: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骨缺血性壞死、困難關節重建、人工關節感染、關節各種疾病、骨髓炎●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高雄長庚醫院院長、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長、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史丹福大學骨科客座助理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不必遠求,反求諸己,健康需要紀律,要按部就班。
-
2024-08-07 養生.運動健身
看似不喘、不累,姿勢錯誤當心跑出一身病!5眉角掌握超慢跑訣竅
你今天超慢跑了嗎?跟著節拍器邁開步伐,掌握節奏律動的超慢跑,近年非常流行,愈來愈多人跟上這股運動熱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超慢跑看起來不喘、不累,但如果姿勢錯誤、過度訓練,也是會跑出一身病來。太頻繁、沒熱身 恐傷膝武俊傑分享,診間一位中年男子,聽聞超慢跑很容易上手,還有減重、控制血糖的好處,於是嘗試這項流行的全民運動。剛開始跑覺得很有趣,宛如跟著節拍抬腳律動,直接增加跑步次數,原本一周跑2至3次,到後來幾乎天天進行,結果跑兩周後就到門診報到。該名患者提到,超慢跑要掌握「步伐要小、頻率要快」的技巧,速度設定在「1分鐘180步頻」左右,從入門的跑5分鐘增加為10分鐘,為了提高健身效果,他每天都練習超慢跑。不料,膝蓋竟出現卡卡的感覺,緊繃、疼痛感愈來愈明顯,就診檢查發現,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武俊傑強調,超慢跑看起來輕鬆不傷身,還被譽為懶人瘦身法,很多人一跑起來就忘了控制運動量,甚至以為是低強度運動就拉長跑步的時間,跟久走會增加腳底過多或反覆的外力一樣,跑多了也是會產生足底筋膜炎。經建議患者在超慢跑前,搭配暖身、伸展動作,並注意姿勢的正確性後,狀況改善許多。背挺直、膝微彎 別踮腳不同於一般跑步的腳跟先著地姿勢,武俊傑指出,超慢跑因為步伐快速,應該要讓前腳掌先著地,但是要注意,不要變成踮腳跑步,否則容易造成小腿、阿基里斯腱、足底筋膜的負擔。超慢跑雖然相對緩和,跑前熱身絕對必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運動傷害。在跑步的過程中,武俊傑提醒,記得抬頭挺胸、背部挺直,如果頭部向前傾,反而會造成肩頸肌肉不平衡、頸部受傷。任何運動都不要過量,超慢跑看似無害,初學者一定要使用節拍器跟著步頻,控制好運動時間,當過度的運動讓肌肉極度疲累時,連帶會引起身體產生發炎反應。超慢跑正確姿勢5要點1.背部挺直、微抬下巴,眼神要注視著前方,保持抬頭挺胸。2.跑步時膝蓋要微彎,大腿不要抬太高,可減少對膝蓋及關節的負擔。3.注意前腳掌落地的力道,輕輕踩踏,避免腳步愈來愈沉重。4.維持小步伐、高步頻的方式,不要忽快忽慢,跟著超慢跑的節奏。5.雖然動作幅度小,仍要注意手臂擺動,隨著身體自然擺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1 醫療.骨科.復健
想學奧運跆拳道帥氣迴旋踢?骨科醫:需達「1條件」,當心扭傷腳踝
2024巴黎奧運正火熱進行中,跆拳道是台灣的優勢項目,但今年台灣在跆拳道項目參賽選手只有羅嘉翎。若有人想要跟著瘋運動,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戴大為表示,跆拳道屬於爆發力的競技運動,需要強大的肌力,民眾不要隨便模仿動作,尤其是高難度的迴旋踢,不小心可能扭傷腳踝、拉傷肌肉。戴大為說,跆拳道是全身性武術,更是熱門奧運賽事。在跆拳道動作中,可以看到交互擊拳、高抬腿、勾拳、踢腿、交替膝擊以及單腳迴旋踢等動作,注重上端與下肢的攻擊能力。過程中,要保持身體上下律動,並強調協調力、平衡感、敏捷性,出手及出腳講求快、猛、狠、準。不論是防守或攻擊,跆拳道訓練常會有創傷狀況,尤其是下肢使用頻率較高,常見膝關節或腳踝扭傷、四肢撞傷。戴大為提到,跆拳道的撞傷處理方式跟挫傷一樣,先冰敷止炎消腫去瘀,再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另進行伸展動作避免受傷的部位萎縮。跆拳道國手黃映瑄分享,自己從國小三年級開始練習跆拳道,身上有各種傷,最嚴重的包括大腿撕裂傷、腳踝扭傷、手指挫傷、脛骨撞傷等。雖然練習和上場時,會穿戴全套護具,但競技時要靠單腳支撐全身的力量進行攻擊,一定要增強身體背部的肌群、鍛鍊核心肌群,才不容易受傷。黃映瑄提到,自己平常會跑步、跳繩、踢球、重訓、登階運動來強化下肢肌肉,並靠游泳讓身體獲得伸展。她提醒,跆拳道分為「對打」與「品勢」,不論進行哪個項目,務必做好熱身,可增加身體動態的柔軟度。運動後也要注意收操,伸展肌肉、放鬆關節,幫助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戴大為也提醒,跆拳道有許多激烈動作,至少10分鐘暖身、先讓身體熱起來,告訴肌肉「準備進入運動狀態了」,可增加反應速度。跆拳道有許多招式,要循序漸進訓練,貿然挑戰旋風飛踢,會摔出一身傷。另外,屬於專項運動的跆拳道,要經由專人訓練指導,以正確姿勢、發力進行,熱身方式不對或技術動作不到位,都是造成運動傷害的主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練功改善健康 水豚變成獅子
又到檢測「六種動物測退休力」時刻了,檢測結果令我驚喜,竟從去年「暖男水豚」,今年進步為「王者獅子」,健康面向的提升是關鍵因素。去年,我為消化功能不彰與睡眠障礙所苦,醫師研判我自律神經失調。我從閱讀及觀看有關調整飲食、運動、作息,以及改變想法、放鬆心情的書籍與影片中尋找解方,這些建議都幫助我調整自律神經與促進身心健康。今年朋友鼓勵我練氣功,我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身心更舒暢。氣功強調呼吸與動作互相搭配,呼吸講究慢、綿、長,動作則求穩不求快。我自幼罹患小兒麻痺症,股四頭肌完全不聽使喚,沒上過體育課,不擅長也未養成運動習慣。日常作息更是以其他肌群「代償」方式,彌補患肢功能不足,常因姿勢不良而導致腰痠背痛,稍有不慎也易跌倒或造成運動傷害。每次想學新的運動,得先遵循復健科醫師的醫囑,或向物理治療師諮詢。自律神經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唯一能以意識影響的就屬呼吸了,氣功強調動作時姿勢正確,背脊打直,不左右傾斜,藉著深呼吸與伸展,增加身體柔軟度與放鬆心情。如今,每日清晨練功,開啟充滿活力的一天。在此,感謝教我練功的朋友帶來的健康快樂。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消失 醫教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怎麼運動
人過了60歲,不少退化性疾病紛紛現蹤,其中「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常見。關節因長時間使用,軟骨磨損裂傷,使人走路時會開始感到疼痛不適,若未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疼痛感會快速加劇,連坐著都可以感受到關節腫脹、疼痛。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專屬於「長者」,近年運動風氣盛行,錯誤或是過度的運動,也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臨床已有不少40歲民眾,因退化性關節炎求診。與運動傷害鑑別:關節退化疼痛,不會因休息而消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一般暨骨傷科專任主治醫師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因磨損導致「長期發炎」的疾病,發炎使膝蓋腫脹且僵硬,初期走路會感到不舒服,當走路時間過長或跑太久,膝蓋會明顯感受到疼痛,平時手腳伸直時,關節會有「卡卡」的感受。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到後期,即使坐著休息,也能感受到膝蓋疼痛腫脹。近年全民瘋運動,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的症狀時常與運動傷害混淆,王柏堯說,最佳的辨別方式為「時間」,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腫脹僵硬感,不會因為休息一到二天後消失,但運動傷害屬於短期發炎,通常休息一到二天後,關節的腫脹不適感就會消失。運動姿勢錯誤或過度,關節退化可能提早出現。不過,退化性關節炎也因為全民瘋運動的關係,不再是專屬於「長者」的疾病,錯誤的運動姿勢或是過度使用關節,都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來臨。王柏堯說,臨床上有不少40歲到50歲的民眾,因錯誤的運動方式,或是本身有O型腿又長期採錯誤的姿勢行進等,也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退化性關節炎一旦形成「沒辦法逆轉」,只能透過加強肌力延緩退化時間。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得到的疾病,特別是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關節長年使用一定會導致耗損,避免關節磨損,強化包覆在關節外的「股四頭肌」,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式。保護關節首要強化股四頭肌,上班坐著就能鍛鍊。王柏堯說,膝關節連結股骨與脛骨,股四頭肌位在股骨上,如果股四頭肌的肌力夠強壯,行進時,力量會落在肌肉上,不會將行走的壓力落在關節上,因此能降低關節摩擦的機率,達到延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的效果。強化股四頭肌的運動,簡單且不會造成生活過多的負擔,最簡單的方式是坐在椅子上,背貼著椅背,單腳向前伸直,維持10秒後放下,這當作1下,單腳各自做10到15下,當作一組,每天可以做5到10組,平時上班時就能施作。再進階一些,可以後背靠牆,做深蹲的姿勢,單次10到15下,每天同樣做5到10組,都能強化股四頭肌的強度。退化性關節炎別久坐,髕骨壓力過大,膝蓋更痛。除了增加股四頭肌的肌力以外,改變生活習慣與姿勢也相當重要,現代人長時間久坐,腳部長時間處於90度彎曲,連結膝蓋的髕骨會承受過大的壓力。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而言,久坐膝蓋會痛,就是髕骨長時間處於「彎曲」的姿勢,壓力過大而導致,因此要降低久坐的時間,每半小時到一小時間,建議起身走動,只要起身就能舒緩對膝蓋的壓力。如果體重過重,則建議減重,降低對膝蓋的負擔。走路時建議後腳跟先著地,腳步踏好踏滿後,再由腳尖離地,走路施力平均也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如果走路姿勢已出現受力不平均的現象,建議可訂製鞋墊改善。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不建議穿底太平的鞋、高跟鞋等,最好穿鞋頭寬鬆、包覆性強的鞋,幫助走路平均受力。市面上有不少食品標榜可以讓軟骨再生,王柏堯說,目前並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在臨床試驗中被證實可以讓關節軟骨重生,但有不少營養素是具有「抗發炎」的效果,不過效果也是因人而異。飲食上建議減少吃會增加發炎的食物,如高糖、精緻碳水化合物、紅肉、酒精等,如果能調整飲食,也能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感。Q:關節退化患者怎麼運動?嚴重退化患者 最推薦泳池內行走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比起一般人更需要強化股四頭肌,但運動的選擇應選擇「低衝擊性」的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如果是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特別適合在泳池內行走,運用浮力降低關節的負擔,但同時也能訓練股四頭肌。高衝突性的運動,如打籃球、三鐵等,就不太建議。王柏堯說,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項目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動了不會痛」,只要動了會痛,都不建議施作。運動時,一定要妥適的暖身,降低膝蓋的耗損率。同時也可以使用護膝達到保護效果,但不建議患者隨時隨地都用護膝,護膝雖能保護膝蓋,但卻降低了肌肉的使用量,原本可以訓練100%的肌力,因使用護膝只能使用50%,長期下來反而會導致肌肉萎縮。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0 退休力.健康準備
她73歲靠壺鈴增肌還帶人瑞爸鍛鍊 「掌上健身房」有助訓練全身肌力
「上完壺鈴課後,真的讓我變健康了,回家後還能將傳授給100多歲的父親,希望他也能變得更健康。」73歲林阿姨說,壺鈴運動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體適能和預防肌少症,她上了壺鈴課後,體力增強了,可以更好地照顧年邁父親,維護良好的生活品質。壺鈴運動可以訓練全身核心、在家也可輕鬆運動,使得壺鈴成為一種高性價比的健身器材。曾經參加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壺鈴課程的學員指出,完成課程後,身體感受到明顯變化,不僅手腳變得更有力,也不再感到腰痠背痛,精神狀態變得更好。此外,有些學員在學會壺鈴運動後,還應用到其他日常活動中,例如:提重物、日常家務等,使得生活更加便捷和健康。掌上健身房 可鍛鍊到全身有「掌上健身房」之稱的壺鈴,能夠同時訓練上肢、下肢及核心肌群,達到全身性的鍛鍊效果。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壺鈴運動對於增肌減脂有顯著的效果,可以同時進行肌力和有氧訓練,對於提高基礎代謝率、燃燒脂肪和增加肌肉質量非常有幫助。壺鈴運動中常見「盪壺」動作,田玉笛說,此動作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心率,消耗大量熱量,達到減脂效果,特別是當動作持續一段時間後,效果更加明顯,還能提升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反應敏捷和平衡能力,這些體適能要素對於中高齡人士尤為重要,能有效預防肌少症。友善中高齡 先以沙袋練習許多學員在上課初期,對於壺鈴的重量感到畏懼,認為自己無法舉起4公斤的壺鈴,因此課程上使用的是沙袋壺鈴,不僅增添了中高齡學員安全性,也不易產生運動傷害,而學員透過課堂練習逐漸適應,能輕鬆從雙手持握過度到單手持握,甚至挑戰更多動作,這讓他們感到極大的成就感。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將於8月7日推出「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課程,共10堂課。田玉笛指出,前4堂課為基礎課程,主要教授壺鈴的基本動作,包括深蹲、壺鈴寬腳練、下肢訓練、單側訓練和穩定性訓練等;後6堂課為進階課程,根據學員的熟練程度和體能狀況,增加訓練強度及難度,確保學員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全方位提升自身體能。壺鈴課程中,將透過深蹲、單側訓練等動作,模擬日常生活中的動作,例如:上下樓梯、穩定地提重物等,幫助學員在實際生活中應用這些技巧,提升日常活動的能力和效率。學員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嘗試不同的動作和組合,例如:土耳其式站立、盪壺等,這些動作既具有挑戰性,又充滿樂趣,有興趣的人歡迎報名。強肌運動系列─增肌減脂抗老減齡10堂課上課日期:●初階壺鈴訓練:8月7日、14日、21日、28 日●進階壺鈴訓練:9月4日、11日、18日、25日、10月2日、10月9日報名連結:https://shih5869.pse.is/669z2x上課時段(分上午班與下午班):●上午10時40分至12時10分●下午3時至4時30分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 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06-12 醫療.指甲.足部
鞋子不合腳其實有害健康 4個你應該注意卻可能忽視的足部問題
你知道除了心臟健康需要細心留意之外,你的雙腳也是嗎?而且雙腳實際可透露的健康狀況可能比你想像還多。專家指出,雙腳的構造讓你在每天活動時保持整個身體的穩定性和平衡。若是足部出現問題,將會大大地限制你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忽視足部疼痛,這有時可能是全身問題的第一個跡象。應該注意的足部問題有哪些?1.皮膚感染你可能會出現足癬(或稱香港腳)等皮膚問題,這是由真菌引起的。或者你可能患有病毒疣,這是一種病毒感染。這些通常並不嚴重,但某些皮膚感染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變得更嚴重。2.結構問題拇囊炎(或稱拇趾外翻)或錘狀趾是常見的足部結構問題。錘狀趾是腳趾中間關節的僵硬彎曲,這可能是由於撞到腳趾或穿太緊的鞋子引起的。拇囊炎是關節處長出腫塊,通常位於大腳趾的外側。3.運動傷害、腳趾甲問題和關節疼痛患有足底筋膜炎會導致腳跟劇烈疼痛,許多患有足底筋膜炎的人會在幾個月內康復,部分原因是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動。4.其他部位問題的早期線索例如關節僵硬可能是其他部位關節炎的徵兆,而足部腫脹可能是高血壓、腎臟或心臟病的警告。此外,刺痛、灼熱感或麻木可能是某種神經損傷的訊號,足部神經損傷通常是糖尿病的警訊。鞋子不合腳會影響足部健康?事實上,許多足部問題,包括錘狀趾、拇囊炎、和香港腳等,都可能由於疏忽、鞋子不合腳以及磨損而產生。專家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一天之中的稍晚,我們的腳往往會變寬。因此,若要購買新鞋,建議在下午或晚上腳變大時去試穿會比較準確。如果你有一段時間沒有測量腳掌尺寸,也建議重新測量。另外,專家建議在鞋子的前部留一點空間,因為當我們走路時,我們的腳往往會向前移動,並且確保鞋子從一開始就穿著舒適,而不是忍耐不適。健康足部的基本護理為了保持雙腳健康,以下五點事項需要留意:1.每天洗腳並徹底擦乾。2.每天至少更換一次襪子。3.定期檢查雙腳是否有割傷、潰瘍、腫脹和腳趾甲感染的情況,必要時進行治療。4.穿著合腳的鞋子以提供適當的支撐,定期檢查鞋子並在磨損後及時更換。5.如果你的腳持續疼痛或麻木,或傷口或潰瘍無法癒合,請即時就醫。【資料來源】.NIH: Focus on Your Feet!.Medline Plus: Foot Health.12 Common Foot Problems and How to Manage Them
-
2024-05-30 養生.運動健身
健身新手必讀攻略!適合初學者的5個器材
想踏入健身房但卻又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嗎?琳瑯滿目的健身器材,觀望很久還是不知道怎麼操作嗎?還有最怕被人看見自己不知所措的樣子。今天林睿然教練就要和大家介紹五種適合初學者的健身器材,涵蓋肩部、胸部、背部和腿部的主要肌群訓練,讓剛開始進健身房的你更輕鬆地開啟健身之路!第一次去健身房 5種器材推薦肩部:肩推肩推機是鍛鍊肩部肌肉的絕佳選擇,尤其適合初學者。它主要針對三角肌,幫助提升肩部力量和穩定性,使用肩推機時,坐在椅子上,背部貼緊靠背,雙手握住把手,將重量推至頭頂上方,此動作不僅能有效強化肩膀,還能減少因日常活動而導致的肩部受傷風險。胸部:胸推胸推機是鍛鍊胸肌的基本器材之一。它可以在固定的軌道上推動重量,降低了因為姿勢不正確而受傷的風險,坐在胸推機上,背部貼緊靠背,雙手握住把手,將重量推向前方,直到雙臂完全伸直。此動作主要鍛鍊胸大肌,同時也會鍛鍊到三頭肌和肩膀。背部:滑輪下拉滑輪下拉機是強化背部肌群的有效工具,特別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它可以幫助你鍛鍊到背闊肌,讓你擁有更緊實的背部。坐在滑輪下拉機上,雙手握住上方的橫桿,慢慢將橫桿拉向胸前,然後緩慢返回初始位置,此動作不僅能增強背部力量,還能改善姿勢。腿部:腿伸展腿伸展機是鍛鍊大腿前側肌肉的好工具。主要針對股四頭肌進行訓練,坐在腿伸展機上,雙腳放在踏板上,慢慢將重量向上推,直到雙腿完全伸直,緩慢放回初始位置,此動作能有效強化大腿肌肉,提升腿部力量和穩定性。腿部:腿後勾腿後勾機專門針對腿後肌群,特別是股二頭肌,均衡腿部肌肉的發展,避免因不平衡而引發的傷害。使用腿後勾機時,趴在機器上,雙腳放在踏板下方,慢慢將重量向上勾起,緩慢返回初始位置。凡事都有第一次,無論是踏進健身、操作器材有問題時,其實都可以詢問一下旁邊的人,同樣身為熱愛健身的人其實都蠻熱心友善的,但如果想確認自己動作有沒有對或是機器使用的正確性,建議還是詢問專業健身教練該如何操作、訓練,以避免操作不當所造成的運動傷害。還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宋慧喬、金智媛私底下是什麼模樣?!《淚之女王》「海仁媽」透露2大女神真實樣貌!童年回憶殺!《花樣少年少女》20周年確定改編動畫,台、日、韓劇不斷翻拍,魅力風靡全亞洲!「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YT:女子漾https://www.youtube.com/@udngpower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
-
2024-05-27 焦點.健康知識+
早餐常喝冰飲料易罹癌、更年期提早到?醫師指出真正問題
你可以先知道: (1)不受影響:專家表示女性不孕原因眾多,無法歸因於冰水、「沒有這回事」,傳傳聞為錯誤說法。 (2)特定期間加強注意:冰水可能導致月經量變少,有此現象的人在經期避免吃冰、喝冰水即可,沒有這種問題的其他人不受影響。傳言冰水害月經不來、18歲就更年期為錯誤說法。 (3)避免吃冰:氣喘、產婦避免吃冰,以免誘發氣喘,或不利產後發奶、排出血塊。 網傳「癌症真的很可怕 早上不要喝冰咖啡」的圖卡及貼文,內容提到癌症是因為飲食改變,例如一大早就喝冰咖啡、冰飲料,一早就喝冰的會導致 18 歲就更年期、小女生骨癌、老翁癱瘓、女性不孕等說法。但專家表示,骨癌、癱瘓為無稽之談;而 18 歲更年期應是 18 歲的病患月經「像」更年期那樣不規律、而不是真的更年期。 至於女性不孕原因眾多,無法一概歸因於喝冰水,冰水在胃裡的時候溫度已經上升,且未懷孕、位於骨盆腔的子宮其實離胃還有一段距離。 同樣地,喝冰水導致血液跑到胃部幫忙升溫、消化,使得正在月經期間的子宮血液循環變差、月經量減少,有這種狀況的人應該在經期避免喝冰水。 產婦因為懷孕時子宮脹大往上頂而靠近胃部,中醫認為產婦剛生產完、坐月子的子宮復原期間,都應避免喝冰水,以免影響發奶,或是使局部血液循環變差而影響排出血塊。 早上不要喝冰咖啡的貼文? 原始謠傳版本:癌症很可怕 早上不要喝冰咖啡 衛生署日前公佈了去年國人的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癌症)又第二十度蟬聯冠軍,而且是每四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人「因癌而死」,顯示這二十年來,癌症和國人真的是如影隨形。 十大癌症死因中,又以肺癌居首,其次是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子宮頸癌、口腔癌、攝護腺癌、淋巴癌與食道癌。除了眾人聞之色變的肺癌、肝癌外,值得注意的是結腸直腸癌、胃癌、食道癌的排名居高不下,而且往前沖。 個中原因在飲食內容之外,應該也和國人飲食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習慣最顯而易見的如暴飲暴食、重宵夜、三餐不定時、忽冷忽熱、倉促進食、早餐不吃,或者一大早就喝冰咖啡、冰飲料等,如果仔細探究,都稱得上是標準的致癌兇手。 早餐不吃絕對會影響一天的精力來源,最直接的受害當然是胃部機能。可是都不及一早就喝冰飲料的傷害來得大,在整個胃部特別是胃壁在經歷一個晚上的空窗期後,正需要有個溫暖的安慰時,卻給予冰冷冷的飲料,其所造成的胃黏膜、胃壁組織之僵化、硬化結果,縱使是不懂得基本醫學常識的人,經此一說,應該也可瞭解到十之八九,因為任何一個人如果一大早就將他往冷凍庫裡一推(更不要說關個幾分鐘),打哆嗦,恐怕很難,嚴重的還可能因此受寒感冒。如再加上咖啡對神經系統、腸胃道的傷害,就更加不言可喻了。 眾所皆知,喝了太燙的飲料會傷到食道,相對的喝了太冰的飲料也會對食道有害,這個道理非常淺顯。 至於統計數字中,去年得胃癌的男性足足比女性多了一倍多,也不足為奇。因為綜觀各個應酬場合、夜市攤上,酒酣耳熱、大吃大喝(吃宵夜)的,十之八九都是男性。男人為此付出比女性多一倍以上的代價,也一點都怪不了別人!倒是得胃癌的女性中,有多少人是日常喜歡喝咖啡而且是早上喝冰咖啡的,就相當值得探討了。 無論如何,早上請不要再喝冰咖啡,要喝咖啡,請喝熱的! 早餐別再喝冰的飲料 體內環保最近流行生機飲食,很多人一早就喝蔬果汁,雖說可以提供蔬果中直接的營養及清理體內廢物,但大家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人的體內永遠喜歡溫暖的環境,身體溫暖,微循環才會正常,氧氣、營養及廢物等的運送才會順暢。 所以吃早餐時,千萬不要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紅茶、綠豆沙、冰牛奶等等,短時間內也許您不覺得身體有什麽不舒服,事實上會讓你的身體日漸衰弱的,這是為什麽呢? 吃早餐應該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中醫學說的胃氣,其實是廣義的,並不單純指「胃」這個器官而已,其中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後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因為早晨的時候,夜間的陰氣未除,大地溫度尚未回升。體內的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呈現收縮的狀態,假如這時候你再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體內各個系統更加攣縮、血流更加不順.也許剛開始吃喝冰冷的食物的時候,你不覺得胃腸有什麽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齡漸長,你會發現怎麽吸收不到食物精華,好像老是吃不結實,或是大便老是稀稀的,或是皮膚越來越差,或是喉嚨老是隱隱有痰不清爽,時常感冒,小毛病不斷,這就是傷了胃氣,傷了身體的抵抗力因此早上第一個食物,應該是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片、熱羊乳、熱豆花、熱豆漿、芝麻糊、山藥粥或廙東粥等等,然後再配著吃蔬菜、麵包、三明治、水果、點心等。 在這裡我不建議喝牛奶,因為牛奶容易生痰、產生過敏,較不適合氣管、腸胃、皮膚差的人及潮濕氣候地區的人飲用。 以後不敢吃冰了 提醒你一件可怕之事: 據老中醫的臨床所見:現在很多小女生從小以冰品、可樂、泡沫紅茶.等冰冷之物維生,終日冰不離手,結果很多導致月經不來、子宮急速老化、18歲更年期就到了,這不是嚇人而是事實! 另外還有人因吃冰而致癌,我的老師手下就有一位骨癌的小女生,喜吃冰品而全身虛寒,經中醫治療且嚴格禁冰冷之物,癌症痊癒,西醫都不敢相信;還有因吃冰而癱瘓在床20幾年的老翁,西醫完全查不出病因,後來經我們老師診治,老翁才回憶起當年:那天天氣很熱,他在田裡工作,有一賣冰的經過,他吃了隔日之後,從此沒下過床了。總之,我要告訴你冰實在害人無數,現今這一代孩子整天吃冰,覺得很過癮,卻不知吃冰帶來的嚴重後果,你可以說冰就是一種毒品,所以現今的怪病、癌症才會這麽多。 我相信未來受害者會愈來愈多,這些都是臨床真實桉例,老師親口所訴,殷切盼望周遭之人都知道這個事實,而不為冰品所害,我願足矣。 常吃冰的人,容易有小腹 常吃冰的人,容易有小腹,因為女生的子宮等皆須要保持溫度,所以才會和男生的不同(男生的在體外,因為精蟲生存溫度要比體溫降低2度),因為我們女生的子宮須保溫,所以當我們在吃冰的同時,子宮溫度會降低,這時我們的大腦會命令脂肪去保護子宮,所以常吃冰,脂肪會一直集中在小腹哦! 另外因為常吃冰,使子宮受寒,如此會不容易受孕,甚至是不孕唷!各位親愛的朋友,根據醫師的建議:不要因為口渴才去喝水,要為了喝水而喝水,而且每次喝水的量至少要300~500cc才能幫助體內新陳代謝,小酌一兩口根本無法解身體的渴,各位,把您的水杯換大一點的吧!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冰飲 ≠ 冰水 冰飲另有含糖、咖啡因等問題 傳言提到「一早就喝冰飲料」、「經歷一個晚上的空窗期」、「再加上咖啡對神經系统、腸胃道的傷害」、「現在很多小女生以冰品、可樂、泡沫紅茶等冰冷之物維生」。MyGoPen 致電諮詢中醫師張家蓓,她表示咖啡有咖啡的壞處,可樂、紅茶也有含糖以及同樣也含有咖啡因等問題,本來就不建議一早空腹喝這些刺激性的飲料,傳言將「冰飲」與「冰水」混雜敘述、易造成誤導。 張家蓓指出,中醫將西瓜稱為「天生白虎湯」,白虎湯是張仲景《傷寒論》裡用來退燒降溫的配方,而西瓜能解熱、所以被稱為天生的白虎湯,可見中醫並不是一昧的排斥冰涼之物,有是「證」就用是藥,與見「症」而用藥是不同的,只要病情有需要、辯證論治就沒問題,在需要的時候使用、病好了就停用,如果治病的期間因為用藥導致身體比較寒,事後也能夠再補回來即可。中醫:健康的人可以喝冰水 與骨癌、癱瘓無關 張家蓓表示,若以正常健康的狀態來說,如果天氣非常熱、喝一些冰涼的水也不是壞事,只要有補充水分都是好事;傳言提到一大早就吃冰冷食物會傷「胃氣」,廣義的胃氣包括消化能力,張家蓓指出,胃氣弱的人不要吃即可,不必因為這樣就限制不受影響的人也不能喝冰水。傳言提到「骨癌小女生」、「癱瘓老翁」都是因為吃了冰品,骨癌小女生甚至停吃冰的食物之後就痊癒。張家蓓直言「骨癌不可能、癱瘓也不可能」,不吃冰骨癌就好了更不可能。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國泰醫院官網上的骨癌衛教資料就提到:原發性骨癌發生的真正原因現在仍不很清楚,骨癌的病理種類眾多,包括多發性骨髓瘤等。而根據中醫附醫官網的脊髓損傷衛教資料,頸髓受傷會造成四肢癱瘓,若傷及胸髓、腰髓或薦髓,則會造成下半身癱瘓,通常是因為車禍、墜落、重物壓傷、運動傷害等,造成脊柱移位或骨折,傷及脊髓與神經。由此可知,骨癌、造成癱瘓的脊髓損傷都與冰水無關,傳言並未提供確切的病歷資料及學理依據,傳言冰水害骨癌、冰水害癱瘓等說法為錯誤訊息。 傳言提到吃冰會「月經不來、18歲更年期」。張家蓓強調,年輕女性本來就比較容易因為月經剛開始沒幾年,還處於較不規律的階段,再加上現代人課業、生活壓力大,經期混亂導致月經變成「季經」、「半年經」,傳言說的 18 歲更年期,應是病人的月經時有時無、很像更年期而已,也就是上述的經期混亂現象,真正更年期的婦女除了月經周期變長、月經天數變少以外,體內的女性荷爾蒙數值也明顯降低,搭配西醫的抽血一驗便知,更年期有臨床上的標準定義,不是像傳言這樣、單看月經的情況就隨便說出這麼驚人的一句話。冰水不會造成不孕 但氣喘病患不宜 傳言還提到「常吃冰會使子宮受寒、容易不孕」。長期投入女性不孕症中醫治療的張家蓓表示,而有關不孕的部分,女性不孕的原因非常多,不會因為吃冰、喝冰水就不孕,「沒有這回事」。張家蓓強調,如果喝冰水導致局部溫度下降,首當其衝的一定是食道、胃本身,食物到了胃的階段、溫度就差不多了,子宮距離胃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中間至少還隔著一大坨小腸、大腸,傳言不講附近的器官,卻一定要指向子宮,缺乏人體構造的基本學理,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 張家蓓也提醒,冰水會影響食道、胃之外,食道附近的氣管也可能受到刺激而收縮,導致氣喘病患發作,但前提是本身已患有氣喘,沒有病史的一般人就不用特別擔心這個問題。此外,大量吃冰、喝冰水可能會因為血液跑到消化道,而使經期中的子宮血循環減少,而導致月經量變少,如果發現有這樣情況的人,在經期期間不要喝冰水就好了。中醫:產婦不宜 西醫:沒有禁忌 除了冰水害不孕以外,坊間有關女性喝冰水的傳言,最常見的還包括坐月子不能吃冰、喝冰水,東方的坐月子文化要吃比較溫補的東西,但是西方人一生完小孩立刻來一杯冰水,幫助膨大往上方頂的子宮縮小、傷口凝血,張家蓓指出,以乳汁為例比較容易理解,分泌乳汁的乳葉腺體是大汗腺的一種,產後發奶就像發汗一樣的道理,要吃比較熱性的東西才能流汗,就像運動完直接喝冰水可能就不流汗了,不流汗就沒有奶水,所以雖然西醫的觀點認為不受影響,想喝的人就喝、不想喝的就不要喝,但以中醫得觀點還是建議最好避免,而且喝冰水身體需要消耗額外的能量拉升溫度、也不利虛弱的產婦復原。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網站「月子期間不能吃性寒生冷的蔬果、冷飲嗎?」,文中提到:對西醫來說,月子吃冰品、喝冷飲是沒關係的,但就中醫看法,冰品屬於「寒邪」、「濕邪」,若吃多則會使體質變太寒、濕氣太重,也影響循環代謝的能力並抑制子宮收縮,所以產後水腫、惡露、血塊、悶痛等狀況更不易排除。國健署將中西醫兩種論點並陳、並未結論,只提供相關資訊供民眾參考。結論 總的來說,冰水與不孕、更年期,甚至骨癌、癱瘓無關,傳言說法缺乏學理根據、為錯誤訊息。 但冰水可能使本身胃氣就不好的人消化更差,或是讓月經經血量變少,有這些症狀的人就應該注意、或是在經期時不吃即可。 而氣喘、產婦則是要避免冰水的族群,冰水經過食道時恐造成氣管收縮而誘發氣喘;以中醫觀點,喝冰水不利產婦發奶、排惡露血塊。衛教資料國健署 - 月子期間不能吃性寒生冷的蔬果、冷飲嗎? 諮詢專家康華中醫診所院長 - 張家蓓(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5/ice-coffee.html)
-
2024-05-16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練好拳擊體適能 閃躲碰撞不易跌倒
許多人都有經驗,走在傳統市場或過斑馬線,常需閃躲腳踏車、汽機車,還有不專心的人亂走,危機重重,尤其年長者不小心發生擦撞、跌倒,就可能受傷嚴重。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經由「拳擊體適能」訓練一段時間後,將可以有效提升個人的敏捷力、肌力、平衡力等能力,遇到狀況時較容易閃躲,不易跌倒。暢快運動 適應環境變化田玉笛表示,拳擊體適能中的「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環境的能力」,這些能力包含反應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柔軟度、反應敏捷能力等,當這些能力有所提升,無論出門遊山玩水、買菜或進行各種日常活動,較不會那麼快就感到疲累,享受時間較持久,較不易受傷。根據研究,拳擊體適能可以幫助燃脂,讓身體組成更平衡、更健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規畫退休5力「強肌運動系列─拳擊體適能」6堂課中,田玉笛將循序漸進引導學員進行拳擊體適能訓練,在律動與間歇性的訓練過程中,學員透過打拳等動作,可提升肌力、反應力、平衡力與專注力,體能會增加,還有助紓壓,在與其他人互動時,會增添許多樂趣。循序漸進 享受運動樂趣談到「拳擊」,一般人會聯想到速度快、爆發力很強,事實上,進行拳擊體適能運動時,教練會引導學員透過「瑜伽球」協助,進行拳擊有氧、基礎拳擊擊打、徒手全身肌力與繩梯敏捷訓練等,藉由運動、休息互相交替方式訓練心肺有氧與肌肉力量,訓練更有效率,整個過程會視學員個別狀況進行調整,較不會產生學員「跟不上」的問題。上課時,瑜伽球除了可用來健身,也可以拿來當練拳時的拳靶,田玉笛指出,瑜伽球比較柔軟、實用,可用來進行抗阻力運動,以提升肌力訓練效果,當出拳擊打瑜伽球,手也較不會受傷,因此以瑜伽球取代打拳拳靶,對學員安全維護更有保障。此外,上課時教練會進行安全評估,根據學員個別情況給予適合建議,讓學員能自在、安全享受運動樂趣。專業教練指導 提升效果田玉笛叮嚀,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喜好都不一樣,因此選擇運動課程時,可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喜好選擇適合課程,建議找專業教練進行指導,訓練比較有效果,運動傷害風險也會降低。強肌運動系列拳擊體適能6堂課●課程日期:6月12日、19日、26日7月3日、10日、17日●上課時間:上午10時40分至12時10分下午3時至4時30分●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報名連結:https://shih5869.pse.is/5xsj33
-
2024-05-12 醫療.骨科.復健
保養膝蓋從年輕開始!簡文仁:防跌倒運動強化下肢+食補增強肌力
「怎麼會退化,我還這麼年輕,明明每天都有運動啊?」許多人因為膝蓋痛就醫,診斷出退化性關節炎時,常覺得不可思議。膝關節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如果姿勢錯誤、使用過度,會加速關節軟骨組織的磨損,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老化、退化、變化,膝蓋不適的三大原因。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膝蓋不適造成行動不便,共有三種原因,首先是「老化」,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率與年齡成正比,年紀愈大愈容易發生。再來是「退化」,如果體重過重、操勞過度、運動傷害,也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年輕人也可能膝蓋老化;如果長期缺乏活動、不鍛鍊身體,會使膝蓋退化更快。另一個是「變化」,因為骨折、受傷、細菌感染而造成組織損傷,改變關節受力型態,膝蓋就容易退化得更快。簡文仁提醒,想降低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要提早開始保養,從年輕開始養成運動的好習慣,維持肌力及關節的柔軟度、靈活度。及早訓練肌力,避免老後跌倒失能臥床。膝蓋是承受體重的重點關節,也是全身最容易受傷的部位,退化性關節炎除了會引起疼痛、僵硬、緊繃、腫脹、變形,也會使行動受限。常見走路時卡卡或是沒有力氣,發出「喀、喀」聲、活動度明顯受限,覺得軟腳快要跌倒,以及無法站立、坐下、跑跳等,膝蓋問題影響日常生活。簡文仁表示,行動不便容易跌倒,長輩最怕跌倒意外,小至挫傷、大則骨折,衍生失能、臥床等後遺症。根據統計,台灣老人臨終前平均臥床長達8年,若及早訓練肌力,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可以縮短臥床的時間。年紀大、營養流失快,除了運動,還需補充養肌成分。簡文仁提醒,有「好肌力」才能穩固「行動力」,進而創造「生活力」、豐富「生命力」。運動是四力的關鍵,即使沒有閒暇上健身房或是出門走路散步,也要利用零碎的時間動動手腳,例如:看電視時練習坐下站起,或原地踏步、跨步、單腿站立等,加上雙手伸直交叉等伸展動作,訓練上肢力量同時強化下半身。年紀愈大營養也流失快,日常飲食不易補齊身體所需,簡文仁建議,可適時補充複方葡萄糖胺,提供關節部位的潤滑力和緩衝力,包括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症狀。年輕族群運動或是重訓過度,也要降低負荷量並補充膝關節軟骨保養品,維持膝蓋健康機能。預防及延緩退化性關節炎要靠運動強化骨骼、韌帶,另透過營養補充品調節身體機能,雙管齊下修復損傷組織。選擇複方葡萄糖胺,關節肌肉一次都顧到。膝蓋是非常複雜的關節,由骨頭、軟骨、韌帶、肌腱組成,而市面上大多的葡萄糖胺產品都只針對軟骨處保養,但對行動力保養來說可能不太足夠,所以最好能選擇有搭配能保養肌肉的複方保養品,才能給予腳步完整的保養。像是咪唑胜肽化合物就是很重要的營養素,它是一種胺基酸結合體,可以增加肌肉強度、降低肌肉疲勞痠痛。人體也會分泌咪唑胜肽化合物,但分泌速度遠低於年紀增長而流失的速度;從迴游魚類萃取提煉的咪唑胜肽,是維持身體靈活的好幫手。簡文仁說,老年人吸收力不好,從日常飲食補足身體所需的營養素有限,保健食品可以保持營養均衡,維持骨頭及肌肉健康。另外再搭配維生素D,更能同時保骨本、保養肌肉。挑選營養補充品的安心準則,要取得衛福部的健康食品許可證、選擇高知名度的大廠、看清楚有效成分的標示,保障自己吃得安全。
-
2024-05-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運動一定要穿運動鞋嗎?資深物理治療師給答案!選鞋8注意事項,1重點是最高原則
在運動過程中,雙腳必須承受相當的強度、衝擊以及反作用力,如果沒有做好保護,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所以,運動時最好能穿專用運動鞋。如果不行,至少要選一雙具備好的吸震性、包覆性、穩固性和韌性的鞋子,除了達到舒適性外,也能避免傷害發生。 資深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運動鞋是運動時足部很重要的一個保護罩,尤其在戶外運動時,例如運動場上的運動,衝擊力都非常強,一定要有好的運動鞋,即便只是在室內跑跑跳跳,也要穿運動鞋。 若在室內練習瑜伽,做些伸展動作,著力點、衝擊力不大,就不需要太講究,或是在沙地、草地上走路,由於腳步幅度不大,受傷的機會也比較低。在運動量、衝擊力都較少的情況下,不穿運動鞋是可以接受的;但若是走健康步道,最好還是要穿運動鞋,不建議赤腳進行。 一定要穿運動鞋的原因●避免關節受傷:不穿運動鞋,容易因為衝擊力過大而增加關節的負擔,嚴重的話,甚至會受傷,所以不管跑或跳,都需要穿具有吸震效果的運動鞋。●避免碰撞受傷:隨便穿雙涼鞋就去運動,很容易因為足部缺少包覆,稍為一碰撞就會扭傷,或是很容易被利物割傷。●穩固性差容易造成意外:如果只穿拖鞋做運動,過程中會一直擔心鞋子脫落,而且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固定鞋子,如果「人鞋一體」就沒有這些顧慮。●韌性差容易受傷:運動時身體會扭轉,唯有韌性好的運動鞋,才能讓足部得到保護,一般的布鞋或工務鞋,韌性就很差,不適合運動的時候穿。 不一定要買專業功能運動鞋因此,千萬不能隨便穿雙鞋子就進行運動,一定要穿運動鞋,而且要兼具吸震性、包覆性、穩固性以及韌性等功能的鞋子,才能降低運動傷害。像是很薄的五趾鞋,就像只穿著襪子在運動,無論吸震性、保護性都很差,運動時應避免穿這類鞋款,並且要注意一個原則,運動時對足部衝擊力越大,所穿的鞋子就得具備越高的保護力。 至於是否要穿各種運動專用鞋?簡文仁表示,專用鞋是依照不同運動需要所設計的鞋款,例如打籃球穿的運動鞋,必須有很好的包覆性,才能將腳踝保護周全;打棒球、慢跑比較強調吸震的效果;若是打乒乓球,運動範圍主要在球桌旁,鞋子一定要有很好的止滑功能,柔軟度也要好,才能達到保護的功效。 不過一般人並非專業運動員,不一定會特別講究不同運動而選擇不同的專用鞋,多會挑一雙萬用運動鞋。其實,只要吸震性、包覆性、韌性、穩固性不錯,就可應付大部分的運動,不見得要分得很細,而購買很多種類的運動鞋。選鞋8注意事項,1重點是最高原則 千萬不能隨便穿雙鞋子就進行運動,一定要穿運動鞋,而且要兼具吸震性、包覆性、穩固性以及韌性等功能的鞋子,才能降低運動傷害。那麼運動鞋要怎挑選呢?資深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建議如下: 鞋後要硬要有良好的吸震性,鞋後跟必須具有吸震力,才能保護腳踝,所以,挑選時按一按鞋後跟的硬度夠不夠,以判斷吸震的效果。鞋中要韌拿起鞋子扭轉一下,看韌性是否足夠,運動時腳扭動幅度大,或要因應地面凹凸不平,所以,鞋子中間的韌性一定要夠。鞋前要軟折一折看看鞋前軟度是否足夠,鞋前如果太硬,當腳尖要離地時,會覺得卡卡的,不管走路或是跑步,都很不順暢。鞋頭夠寬大鞋子的楦頭要夠寬,讓腳趾頭能在鞋內很輕鬆的「跳舞」,才不會被綁死而影響運動進行。大小適中太大的鞋穩固性不好,走路會有隨時要掉的感覺,但穿上鞋子也必須覺得不會綁腳才行。綁鞋帶的鞋跑步運動時建議選擇有鞋帶的運動鞋,因為穩固性比較好,使用魔鬼氈也可以,但是要符合穩定性的概念。底面面積要稍大鞋子底面面積如果比較小,穩固性就會比較差,現在很多鞋從鞋上緣到鞋底會越來越大,就是要讓穩定性更好。重量輕,透氣性佳重量輕的鞋,比較能夠「人鞋一體」,如果很重,跑一趟路下來,會感到特別費力。而透氣性好的鞋,即使穿一整天也不覺悶,如果是塑膠鞋就很不透氣。 人鞋一體是選鞋最高原則試穿時要看自己的習慣,若習慣穿厚襪,建議穿厚襪去試穿,試穿時要動一動、走一走,不覺得綁腳,也不覺得鬆垮。買鞋時間最好在傍晚,較能確保合腳,最重要還是要強調「人鞋一體」,當穿上這雙鞋不覺得有鞋的存在,就是一雙好鞋。【延伸閱讀】。夾腳拖、高跟鞋、運動鞋...你的鞋子合腳嗎? 穿不對很傷腳!足病醫生傳授4穿鞋指南 。買鞋還得看時間! 日夜差異大,注意這幾點才合腳
-
2024-04-03 焦點.元氣新聞
前立委沈富雄早上健身前未做「這些事」竟昏倒瀕死! 運動名醫建議這樣做補充體力
已高齡84歲的前立委沈富雄,日前分享瀕死經驗,驚吐「感覺很好,像死了一樣完全沒有感覺。」這番談話嚇壞不少人,而他這起意外事故發生在健身房,主因是沒吃早餐也沒帶水,爆汗1.5公升後,突然就不省人事,昏倒過去,整個過程大約不超過2分鐘,很幸運沒有受傷。剛睡醒身體處於脫水狀態,容易昏厥失去意識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表示,經過一夜睡眠,早上剛起床時,身體是呈現脫水的狀態,如果沒有吃早餐、沒有補充水分就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可能導致大腦缺血、缺氧。因為運動加速血液集中流到四肢,連帶影響心臟循環系統,很容易發生「昏厥」,突然短暫失去意識,並在短時間內恢復過來。運動昏倒的情況也有可能是低血糖,但血糖過低時,通常會出現冒汗、心悸、發抖、四肢無力等飢餓感的症狀,有徵兆可循,本人可意識到即將發生暈眩不適。運動前到底該不該進食呢?林頌凱以沈富雄的案例分享,很多熟齡族群習慣清晨出門運動,應先補充能量飲、粥等好消化的食物,接著熱身,再進行輕度、中度的有氧運動。如果是到健身房,應避免一開始就挑戰需要閉氣用力的重訓項目,一早身體機能還沒完全甦醒,重訓、深蹲會讓血壓瞬間上升,輕者頭暈目眩,嚴重則會影響血液回流。林頌凱建議,運動前先飲用200cc的水,運動過程中,每30分鐘補充水分;如果運動完有頭暈症狀、尿液變黃,代表補水不夠。運動時,身體肌肉會消耗肝醣,可另補充香蕉、牛奶,幫助修補肌肉組織。這族群清晨運動需容易身體狀況早晨空氣好、日照舒適,林頌凱特別提醒高齡族群,清晨溫差大,慢性病族群要特別注意身體狀況,不要暴露在較冷的環境中,避免血管收縮。清晨運動注意事項1.攝取能量飲或粥,避開包子饅頭等不好消化的食物,容易脹氣不舒服。2.進行輕度、中度有氧運動,不要一大早就做重訓、深蹲訓練。3.運動前中後都要補充水分,易流汗者可選擇運動飲料。4.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減少運動傷害,也讓血液溫度升高,身體熱起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2 焦點.元氣新聞
害怕孩子低人一截?營養師曝3關鍵!突破孩童成長侷限!
孩童一生一次的成長黃金期,家長該如何把握?男孩 12-14 歲、女孩 11-13 歲是骨骼生長的關鍵時刻,家長想幫孩子補出籃球員、模特兒般的體格,讓兒女的成長贏在起跑點,該怎麼辦?所有的健康議題、成長問題,都必須從生活中找答案,才能突破天生侷限、激發小孩體內的成長動力,邁向高度自信的道路!聯華食品旗下保健品牌KGCHECK營養師陳慧玲提醒,影響孩童成長的因素不外乎「營養、運動、生活作息」三大關鍵。平時家長只要多幾個小動作,就能良好掌握這三大關鍵。1.關鍵1:挑對運動,強化骨骼不傷身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兒童及青少年進行每週至少三次、每次六十分鐘的骨骼強化運動,例如跑步、跳繩、籃球、網球、阻力訓練或跳房子等。要注意的是,因為孩子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所以要避免在濕熱的環境下運動,且在運動中務必補充水分,且應避免持續訓練單一部位、單一肌肉群,以免造成運動傷害!家長可陪伴孩童多方嘗試此類骨骼強化型運動,找出孩子喜歡的運動項目,每週持之以恆的快樂運動。➤家長小撇步➤● 讓孩童每週運動3次,每次60分鐘● 推薦的骨骼運動:跑步、跳繩、籃球、網球、阻力訓練或跳房子● 順應孩子興趣來選擇運動項目,事半功倍⚠️ 請注意!運動量別過頭囉!小孩如果過度運動可能會造成身體上的負擔,若孩子是學校球類校隊,每天大量消耗能量的情況下,需隨時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也要多注意食物營養的補充!2.關鍵2:作息需規律,睡得好才能長得好一個孩子要穩定“向上”發展,天天睡飽是必須的!若晚上睡足八個小時,且睡眠品質佳、有足夠的熟睡期,則生長激素在這八小時內大概會分泌四至五次。所以家長應盡量讓小孩在晚上9點前上床入睡,且避免在睡前接觸刺激,以免影響睡眠品質,營養師就提醒家長,睡前2小時盡量不要讓小孩進食,尤其是容易造成亢奮的含糖零食,以免影響睡眠品質及發育!➤家長小撇步➤● 讓孩童9點前入睡● 每日睡滿至少八小時● 睡前兩小時不進食3.關鍵3:只喝牛奶不夠,成長期補鈣有撇步!營養均衡是孩童發育的基礎,若孩子體重過重、喜愛吃炸物甜食,則可能加速生長閉合,因為體內脂肪與糖分導致的胰島素分泌都會影荷爾蒙與生長激素。家長想讓孩童在成長上擁有“高度”自信,除了應注意營養均衡、避免肥胖之外,也應在成長速度閉合前補充「正確的」營養,加強攝取鈣質千萬別選錯了方法,以免造成反效果或是徒勞無功。成長所需關鍵營養A.鈣質:大家都知道鈣質是骨骼的基礎,但是一般人熟知的補鈣方法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有效,例如100ml牛奶的鈣質含量僅有125 mg,但7-9歲孩童的每日建議鈣攝取量卻是800 mg、10-12歲則高達1000 mg,只靠喝牛奶很難滿足孩童的營養需求。營養師建議,若家長特別注重孩子的補鈣狀況,可挑選專為孩童及青少年打造的高鈣補給品,但應注意挑選可信賴的品牌與廠商,最好能將補鈣食品融入日常的飲食生活中,挑選方便食用、口味良好的方式來補鈣,避免引起孩童的反感。B.維生素D:吃盡了足夠的鈣質,還必須讓身體吸收才行。維生素D能夠增進鈣吸收,有助於骨骼及牙齒生長發育!C.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主要成分,除了能夠建造及修復組織,還能刺激生長因子。成長期的孩子若缺乏蛋白質,即使有了生長激素,也無法合成肌肉,更會影響生長發育。平日飲食可以多補充優良的蛋白質,如魚類、雞蛋、黃豆製品、奶類等。➤家長小撇步➤在這個頻繁外食、孩童容易挑食的年代,家長想要更有效、方便的幫成長期孩童補鈣,可依照以下原則挑選食品:● 具成長期關鍵養分:鈣質、維生素D、蛋白質● 選擇經過實驗的專利成分● 滋味好,適口性佳:可融入日常飲食中當早餐或點心,增進孩童食用的意願,持之以恆的補給● 選擇可信賴的大廠牌,注意產品原料的溯源與檢驗報告營養師推薦!聯華食品生醫研究室KGCHECK 《高鈣成長蛋白飲》 就是好選擇!四大優點,幫您把握孩童一生一次的成長期1. 鈣含量足夠,多元配方全面掌握成長關鍵:每杯 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含930mg鈣質,鈣質含量等於6片起司或9杯牛奶,輕鬆滿足孩童每日的鈣質需求量!且添加維生素D、乳清蛋白(蛋白質)、酪蛋白磷酸胜肽、ABC益生菌,給予成長期孩童完善的營養配給,不僅能抓住鈣質,更能維持骨骼及牙齒生長發育。2. 日本媽媽的秘訣,超熱銷的專利配方:想要在成長上衝刺一把,只補鈣還不夠,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還特別選用日本熱銷10年的專利成分--水解蛋黃粉Bonepep®,經研究顯示有益於成長期的補給,是連高度注重孩童成長的日本媽媽們都信服的專利配方。3. 味道良好,孩童愛喝: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沒有小孩排斥的保健品怪味道,僅有適度的奶香味,佐以簡單的果汁粉調味,甜度適中順口,可加入豆漿或牛奶讓小朋友當早餐天天喝,不對補給品產生排斥感。4. 台灣大廠牌出品,產品履歷公開透明,讓家長安心: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由台灣食品大廠聯華食品出品,嚴格把關食品的品質,包裝上的「產品履歷」QRcode一掃就能看見完整的產品檢驗報告及原料溯源資訊,每一口都喝得超安心,讓家長放心。聯華食品KGCHECK營養師表示,成年前給孩子補營養都不嫌晚!把握成長黃金期,培養孩子的高自信!
-
2024-03-13 養生.抗老養生
下肢無力不敢用蹲式馬桶!WHO建議65歲以上每周「這些」運動量才夠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占比將達20%,如何讓長者健康老化成為全民課題。衛福部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李嘉慧表示,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促進健康,但近4成長者沒有規律運動,因此國健署規畫了178處銀髮健身俱樂部,讓長者可以就近運動。有長者運動近1年,本來害怕的蹲式馬桶,現在已能順利克服,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據統計,目前全台65歲以上長者人口數已達431萬餘人,占總人口數18.4%,屬高齡社會。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調查顯示,65至69歲及70歲以上長者規律運動比率各為61.1%及57.4%,等同近4成長者沒有規律運動。65歲以上長者每周至少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周身體活動量至少有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每周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的身體活動,但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65歲以上長者每周身體活動量符合WHO標準百分比僅39.9%。李嘉慧指出,國健署已規畫110年至114年布建288處銀髮健身俱樂部據點,截至112年已布建128處據點,今年將再布建36處據點,建議長者每周從事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具有增加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平衡感、心肺功能、行動能力、認知功能、情緒穩定、促進社交參與等8大好處。李嘉慧說,許多據點不僅提供運動課程服務,且結合營養等衛教、手作課程或遊戲互動等項目,成為長者互相鼓勵、話家常、支持陪伴的第二個溫暖的家。此外,更有不少長者進一步成為據點志工,與其他人分享自身經驗,互相協助與鼓勵,共同促進銀髮族社會參與及貢獻,提升自我價值感。長期運動訓練下肢「很夠力」 蹲式馬桶不再成問題參加銀髮健身房近1年的程女士表示,以前出門在外都在找坐式馬桶,但經過長期運動訓練,現在蹲式馬桶也沒問題,覺得下肢肌肉「很夠力」,覺得精神好、體態好,更找了親朋好友都一起來運動,鼓勵他們「運動身體好,兒女沒煩惱」。參與銀髮健身房運動2年多的周大哥說,社區附近的運動課程都是「秒殺」,以前運動都不知道訓練「小肌肉」的重要性,只知道訓練二頭肌、三頭肌等,專業老師教導才知道怎麼運動、避免運動傷害。今年70歲的他,還是可以跳得很高,肌力測驗增加了1公斤,也勉勵親友「沒有健康,再多財富都是假的」。
-
2024-03-08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療癌症就像動畫「葬送的芙莉蓮」一樣,打倒魔王後才開始新旅程,癌症治療後必須注意的「3件事」!
第一事、抗癌的篇章有時是從打倒魔王(癌症)後才開始。現正熱播的日本動畫「葬送的芙莉蓮」,主體故事是從勇者打倒魔王之後,主角再次開始了新的旅程。在現代醫學的幫助下,許多癌友的人生故事篇章也有相似的展開。戰勝癌症而存活是癌友的目標,也是癌症治療團隊的目標。現代醫學的進步,各種癌症的存活率逐年提升,長期治癒愈來愈常見。近年資料顯示台灣口腔癌的五年存活率持續超過五成。相較於以前「罹癌就等於判死刑」的印象,現在患者面對的不是近期的生命威脅,而是治療後遇到的合併症、失去部分身體功能還要繼續生活的一場長期抗戰。所以,生命不僅僅有長度這一個衡量尺度,癌症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和身心功能決定了接下來的生命質量。這代表癌症的醫療不僅只有「如何治癒?」,還有「如何療癒?」。而「如何療癒」便是癌症復健團隊會與患者一同努力的目標。第二事、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真的嗎?從被宣布罹患癌症的那一刻起,震驚中的情緒中,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規畫和對未來的展望,就被硬生生地扭轉了。接下來長達一兩年的治療期,患者必需常常出入醫院、與病人病床為伍。手術治療後會永久失去身體的一部分,也許是半個肺,也許是一個乳房,也許是1/4個臉龐。放射線治療中後期,皮膚像大面積灼傷,但無法逃避每日的曝曬。明知化療有毒性、有副作用,也必需酷刑似地一次次忍過。好不容易身體恢復了,又要面對下一次化療,月復一月,直到髮禿膚黃。 經過這一連串長達6-12個月的治療,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感到痛苦、茫然、失落、憂鬱,根據統計,甚至有高達25~33%的患者,負面情緒強烈到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特別是年紀較輕的患者,或是慣用逃避策略來因應壓力(avoidance coping strategy)族群。因為癌症造成的威脅無可逃避,被迫長期活在壓力下,常使患者出現PTSD的症狀,例如:失眠、變瘦超過5公斤、焦慮、記憶力下降、決策困難、性格改變、失去原有的生活興趣和社交活動、甚至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功能。此外,儘管現代的癌症治療一直在進步,也有愈來愈多的罹癌幸運兒可以使用低副作用的療法,然而,「曾經罹患癌症」彷彿巨大的陰霾,永遠籠罩住抗癌重生的人生。患者有如驚弓之鳥,各種追蹤檢查指數的浮動都擔心是病情惡化,任何身體的疼痛都害怕是癌症轉移, 烏雲揮之不去,安心成了一種奢望。第三事、陪伴及運動乃是良藥,和各種治療一樣重要抗癌過程,家人也非常辛苦,好不容易陪伴患者走過癌症療程,終於鬆了一口氣,回歸正常的生活節奏。殊不知,當陪伴者都回歸正常生活了,才是病人孤獨抗癌歷程的開始。如果陪伴者還心有餘力,癌症治療告一段落後,能持續一個月2-4次的陪伴,對患者慢慢走出癌症的創傷,將有很大的助益。此外,患者若想自救,那運動將是最好的良藥。運動對健康有益,盡人皆知,近年來台灣民眾運動風氣逐漸盛行,但也只有34%的健康族群有規律運動的習慣。癌症患者體能虛弱,重建運動習慣更是比想像中的困難。然而,只要有毅力,就能嚐到運動後身體健康的果實,包括:精神飽滿、睡眠改善、酸痛變少、代謝變好、肌力進步、氣色紅潤、四肢循環增加。運動菜單要均衡,就像食物的各種營養都要攝取一樣。肌力、肌耐力、心肺、柔軟度、協調,各種運動最好輪流做,只做一種運動,就像偏食,久了以後容易堆積運動傷害,身體素質也不會改善。運動進度要溫和,不追求進步很快、不和別人比較,只要求自己要動一動、喘一喘、流流汗。運動頻率要穩定,一週3-5次最理想,最少也要兩次,每次不要太長,20-40分鐘就足夠。身體虛弱的人運動難免會受傷,不要忍痛運動,如果有小傷,休息三天可以好,就可以持續運動。如果休息5-7天沒有好,或是每次運動都受傷,建議找骨科、復健科醫師診查一下,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經治療完成或確認沒有特殊需處理的狀況,建議可以找合格的運動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做運動指導與帶領, 提升自我運動的能力 且預防再次受傷。 對癌症患者而言,能夠自由自在地運動,是重新找回自信及肯定自我生命價值的重要一步。結語現在就開始運動吧!想想自己曾經最喜歡做什麼運動?想想自己最想做而還沒做的是什麼運動?想想自己最快樂的是什麼運動?走出門,跨出第一步,離開癌症的陰影,運動的30分鐘內,拋開所有的治療、檢查、生活瑣事,全心全意地為自己呼吸! 如此一念,讓生命有機會不同了。文章作者: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復健中心主任 徐紹剛 醫師超越復健診所 王薏茜 醫師 有詳細的說明,為大家解答!點我觀看原文 台灣復健學會成立IG囉!為了推廣至更多用戶,提升社會對復健醫學的認識與瞭解,也可以經由我們分享的正確知識資訊來安心閱讀!歡迎追蹤並且關注我們❤️🏥👉 更多復健小知識-🔎主頁連結🔗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網站IGFB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9 醫療.骨科.復健
游泳愛跳水?復健科醫師告訴你跳水意外可能造成的脊髓損傷
「嗶 嗶」泳池裡總是常常聽到救生員的吹哨音。玩水跳水正開心的大人小孩常常都覺得很掃興,或是假裝沒聽見。殊不知,這是救生員盡責地在幫大家維護玩水的安全。可能很多人在心裡嘀咕著,有這麼嚴重嗎?不過是從泳池邊跳下來而已,而且水又不深,挺安全的。然而,水不深就安全嗎? 近期新聞報導一高中游泳校隊選手在校內泳池進行跳水訓練時,頭部不慎撞擊泳池地板,導致外傷性頸椎骨折及高位脊髓損傷,目前仍因四肢癱瘓長期臥床,復健之路辛苦且漫長。在台灣大部分的游泳池其實是禁止跳水的,因為不當的跳水可能導致自身或其他泳客受傷。其中特別以頭部朝下的跳水姿勢最為危險,可能造成如頸椎骨折、高位脊髓損傷等嚴重後果。而高位脊髓損傷的後續臨床症狀包含肢體感覺喪失、痙攣,重則四肢癱瘓、呼吸衰竭、大小便失禁等,甚至可能立即有生命危險。因此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跳水的潛在風險以及跳水安全的重要性,以免造成脊髓損傷的後果,後悔莫及。什麼是高位脊髓損傷?高位脊髓損傷是指脊髓在頸椎或上胸椎受到損傷的情況。脊髓是負責傳遞神經信號的通道,其受傷可能導致以下問題:.肢體癱瘓:高位脊髓損傷可能造成部分或全身的肢體癱瘓,因而導致病患喪失自我照顧能力,嚴重者甚至需要終身臥床。.呼吸困難:如支配呼吸肌群的脊髓神經受損傷,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需要呼吸機輔助。.感覺喪失:患者受傷脊髓以下的部位,可能會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感覺,其包括觸覺、溫覺和疼痛覺。.其他合併症:高位脊髓損傷可能伴隨著一系列合併症,如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臥床導致的壓瘡等。跳水安全的重要性在造成青少年脊髓損傷的原因之中,最常見是交通事故,第二常見則是運動意外傷害。其中運動傷害以跳水佔絕大多數,因此可知跳水的安全宣導不容忽視。在跳水過程中,遵守安全規則和採取意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檢查場地:在跳水之前,需確保該池的水深符合安全標準,千萬不要跳入不清楚水深的地方。在國際游泳總會(FINA)設備規章中規範到,跳水側的游泳池水深最低限度為135公分,且其他區域的水深必須達到100公分以上。但此規範為游泳比賽規格,並非一般教學泳池的強制規範,因此於游泳池應遵守泳池中公告的規範,並避免跳水為宜。以台北市松山運動中心舉例,其25米泳池雖深度達135到160公分深,其使用規範仍有規定禁止跳水。而其50米泳池深度超過260公分,池邊有跳台提供給進階泳客練習跳水。.訓練和技巧:跳水實為高危險性之運動,若切入水面的姿勢不正確,其水面瞬間產生的衝擊力過強可能導致胸悶、器官破裂出血等等。因此建議學習正確的技巧和姿勢,以降低受傷的風險。以初階跳水而言,站在池邊準備時雙腳與肩同寬站穩,將雙手臂伸直並高舉到頭頂上,手掌交疊使手臂貼近耳側,膝蓋略彎曲保持彈性,身體慢慢向前傾,當重心往前移時伸直腿輕蹬,讓身體如彎月、指尖為入水點切入水中。.謹慎選擇跳水地點:避免在不熟悉或危險的地方跳水,例如不確定池底深度、水底有障礙物的地區。.應對跳水事故:如發生跳水事故,例如撞擊頭部或脊髓損傷的情況,應立即呼叫緊急救援並避免移動受傷者,以免加重損傷。跳水是一項兼具刺激與娛樂性的活動,近期在網路上短影音盛行的「跳水挑戰」,這股潮流讓許多年輕人在危險地點進行跳水,導致嚴重的頸髓受傷甚至死亡事件。合併前文提及的游泳選手跳水意外,我們需要了解跳水潛在的風險,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的可能性。為了保障自身安全,我們應遵守上述的注意事項:1.謹慎選擇跳水場地2.確認泳池水位高度3.學習正確的跳水姿勢。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跳水的安全知識及注意事項。特別是針對青少年,以免因意外受傷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跳水意外造成的脊髓損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17 養生.運動健身
高血壓前期做什麼運動可改善?研究建議一運動比有氧更有效降血壓
根據最新一項研究指出,對於高血壓前期患者來說,太極拳比有氧運動更能有效降低血壓。其他降低血壓的方法還包括散步或游泳的固定運動,以及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物的健康飲食。太極拳比有氧運動更適合高血壓前期患者一般認為,有氧運動最有助於心臟及血管系統,但根據今年2月9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研究指出,對於希望降低血壓的人來說,太極拳運動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尤其在降低高血壓前期患者的收縮壓方面,太極拳比有氧運動更有效。太極拳作為一種身心運動,能提供比傳統有氧運動更多的好處,如減輕壓力、增強精神集中力,對於降低血壓有輔助作用。太極拳緩慢的動作與專注的呼吸相結合,讓身心處於寧靜的環境,對於降低壓力有很大的幫助。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太極拳對精神和身體都有好處,包括減少焦慮和抑鬱,改善睡眠和認知能力,以及促進心臟健康。而且太極拳對身體很溫和,大多數人都可以做,較不易發生運動傷害。降低血壓6方法而除了太極拳,以下還有其他幾種有效降低血壓的方法。1.定期運動,如快走或游泳2.選擇對於心臟健康有益的地中海飲食,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物。3.減少鈉攝入量4.限制菸、酒5.控制體重6.優質睡眠高血壓定義?.120/80-140/90 mm/Hg:高血壓前期.超過140/90 mm/Hg:高血壓【延伸閱讀】.正確量血壓注意7重點,一圖看清坐姿!「722法則」做好血壓管理.疾病百科/高血壓有哪些症狀?【資料來源】.《healthline》Want to Lower Your Blood Pressure? Tai Chi May Work Better Than Aerobics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07 醫療.骨科.復健
超過50歲上健身房該注意那些事?復健醫師提醒樂齡族健身須考慮「這6件事」!
在早期筆者剛出道(剛升主治醫師)的時候,有時會在診間建議病患「如果需要讓自己的基礎體能更好,可以考慮去健身房運動」。往往有很多門診長者病人會疑惑: 「醫師,我已經60歲了,有需要這樣嗎?」時至今日,50歲以上的人上健身房也不是那麼罕見,筆者也有90幾歲的病人至今仍持續在健身房運動,筆者也樂見愈來愈多人加入健身的行列。如果您還沒有上健身房的習慣而正想要加入?或者是剛剛加入不久?或許看看這篇文章以下幾點建議可以給您一些不錯的幫助與想法。諮詢自己的醫師考量運動風險理論上有什麼潛在疾病,在開始運動前,都應該要諮詢自己的醫師,我們每個人的疾病或是狀況均不同,該特別注意的也會不太一樣。不過對於50歲以上的族群,諮詢自己的醫師這件事情更顯得重要。畢竟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在年輕時沒有的內科疾病可能會慢慢浮現了,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控制非常不好的糖尿病、高血壓族群,應該先將病情控制在某種程度以內才能開始運動。不然會使身體在運動時處於一個相對高的風險。即使控制得很好,我們也應注意本身患有的疾病在運動過程中會有的風險,例如一位糖尿病病友,如果運動前沒有注意到營養補充,運動過程中可能就會增加遇到低血糖的機會。如果不確定自己有沒有什麼潛在的疾病,那麼就趁上健身房前的這個機會幫自己安排一場健康檢查吧,筆者雖然是復健科醫師,但臨床上,也常常聽到病人分享自己一直以為身體很健康,後來健康檢查才發現自己有……之類的疾病。訂立專屬於自己的健身計畫就像讀書需要讀書計畫,健身當然也要有健身計畫。就像為什麼今天唸國文,明天念數學一樣。我們對於我們每次訓練的內容都會有計畫,例如今天練下肢肌力加上划船機的心肺訓練,那麼下次就安排練上肢肌力跟核心再加上腳踏車的心肺訓練。我們對於每週訓練的次數、時間、內容、強度應該都會有一些想法。或許有人說,我只是想要開始運動而已,有需要這麼麻煩嗎? 這裡要說的是,開始運動就是一種最大的進步,不過如果要相對「安全」又「有效」,那麼先訂定一個目標,並且規劃一套計畫,照著努力執行是個很不錯的方式。也許有人會說,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該怎麼辦呢? 畢竟我們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者。不會的部分就詢問專業的人吧,若是比較沒有經濟考量的人,或許可以請專業的體適能人員帶自己做運動並安排計畫。如果有經濟考量的人,或許先從簡單的次數、時間來安排運動。也可以詢問有健身習慣的朋友,或是自己的小孩如果已經有經驗了也可以給予意見(當然前提是您的朋友及小孩具有一定的正確觀念)。如或不然,也可以諮詢您的復健科醫師詢問該如何開始?事前暖身、事後伸展運動前的暖身可以降低運動傷害機會,增加血流量,促進肌肉延展性,讓我們的肌肉關節達到預備活動的狀態。運動後的伸展放鬆可以延長緊縮的肌肉,使得肌肉痠痛程度降低。規律的伸展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以及肌肉的柔韌性,減少身體的肌肉失衡造成代償。充足營養、切記補充水分鹽分充足的營養是每個年紀都需要注意的事情,尤其是規律運動之後。如果有充足營養補充,更可對健康及身體組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裡筆者要特別提醒水分與鹽分的補充,運動畢竟會讓我們流許多汗,運動間的水分補充,可以避免頭暈失衡的狀況,運動後若沒有水分加鹽分的補充,也極易造成離子不平衡。流太多汗又沒有補充水分及鹽分,在有一點年紀的人身上極容易導致體內離子不平衡,造成健康的危害。適合的運動衣物適合的衣物包含運動中的穿著,以及回家路上的穿著,運動中當然以舒服輕便,不影響動作為主。這裡筆者主要提醒運動後回家路上的穿著。在夏天的時候還好,冬天的時候,我們運動完洗完澡身體熱熱的,結果一走出健身房寒風吹來,整個身體打了個冷顫,對於有些年紀的人,身體對於短時間溫度的改變的適應力有時候沒有那麼好。所以身體的保暖就非常重要,這可以降低發生心血管意外的機會。學習面對遲發性肌肉痠痛平常沒有做運動的人,突然跑去健身,本來就比較容易發生遲發性肌肉痠痛。即使是有規律運動的人,只要運動強度或是時間變化太大,短時間訓練量增加比較多:例如本來長跑1Km忽然變成2Km; 本來深蹲20Kg,3組各10下,變成各30Kg,就可能出現遲發性肌肉痠痛。從名字裡有「遲發性」這三個字,我們就可知道,他通常發生於運動之後,運動後約24-48小時會有明顯的不舒服。他跟運動中肌肉的拉傷扭傷沒有關係,會發生遲發性肌肉痠痛主要跟肌肉纖維有細微受傷有關係,這些細微受傷使得組織發炎,造成後續滲透壓改變,細胞代謝物增加,影響附近的神經受器,所以會有肌肉痠痛的症狀。我們可以透過運動後的按摩、伸展、或是泡熱水來減緩,不過根據實證,並沒有一種特別好的方式來改善,個體間的差異很不一樣。簡單來說,會發生遲發性肌肉痠痛主要是我們身體還沒有適應新的強度,隨著我們的能力增強,這些狀況都會改善。最怕的是,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要好好健身,結果第一次遇到遲發性肌肉痠痛就嚇到了,從此不再健身,豈不可惜。當然,如果這個肌肉痠痛的時間過長,超過一週都沒有改善,摸起來又熱熱腫腫的,可能就不是遲發性肌肉痠痛這麼單純了,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好好運動健身吧當我們做好準備,就可以好好地開始運動健身囉。在訓練的過程,可能也都會感覺到辛苦,也常常會想要偷懶,可是當訓練完的時候,身心會回饋給您舒暢的感覺,您甚至會感激自己幸好今天沒有偷懶。文章作者:江研壹 醫師 悅滿意復健專科診所 有詳細的說明,為大家解答!原文出處 台灣復健學會成立IG囉!為了推廣至更多用戶,提升社會對復健醫學的認識與瞭解,也可以經由我們分享的正確知識資訊來安心閱讀!歡迎追蹤並且關注我們❤️🏥👉 更多復健小知識-🔎主頁連結🔗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網站IGFB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授權元氣網刊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0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新年健康新祈願/清淡飲食多運動 累積健康的財富
起床時伸懶腰,身體頓時感到舒暢,盥洗後再做些簡單的伸展操,活動筋骨、提振精神,這是我一日生活的開始。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基礎,也是最珍貴的財富。工作勞動不等於運動,步入中年以後,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效率降低,時常腰痠背痛,手腳麻痺,身體好似正提醒你面對機能衰退的殘酷,若不多活動,身體機能退化更快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對健康有益,無論選擇何種運動,一定要避免運動傷害,須先做暖身操,讓身體各系統狀態妥適調整,才開始運動。實施體操活動,不受場地、空間、天氣等限制,健康受用一生。體操看似簡單重覆性的動作,可培養身體協調性及肢體控制能力,鍛鍊柔軟度、平衡感及心肺功能,緩和筋骨、肌肉、神經、呼吸及心血管系統。除了體操活動,我平時會多走樓梯、健走或慢跑,確實能活血通氣,改善痠痛,刺激心肺血管及皮膚排汗,我喜歡騎自行車或機車出遊,自在輕鬆地享受美景,忘憂解愁,紓壓效果極為顯著。飲食方面,我遵守「少糖、低鹽、減油」原則,多吃蔬果,少喝果汁,攝取膳食纖維,維護腸道機能,吸收天然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來吧,新年健康祈願,從飲食、運動及保持好心情開始,放下慵懶的藉口,持之以恆,蓄積健康的財富。
-
2024-02-01 醫療.骨科.復健
免換人工膝關節 自體軟骨修復術治膝傷助正常行走
從事室內裝潢的54歲詹先生,年輕時為業餘籃球員,去年5月因長期運動造成膝關節傷害而持續疼痛,連走路都有困難,被診斷為股骨軟骨破裂,不但工作受影響,也無法繼續打籃球,經接受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手術隔天即以枴杖輔助下床,3天後順利出院,術後1個月可以患肢跺踏地,3個月恢復日常行走,術後一年可望回球場打球。馬偕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暐錚指出,膝關節軟骨是保護膝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吸震及減少關節摩擦的功能,軟骨若受損便會造成膝關節隱隱作痛或腫脹,考量詹先生工作的需求,且不能毀了年少時的「籃球夢」,於是採取恢復期短、傷口小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屬於微創手術,陳暐錚表示,只需經由膝關節兩側各一個1至2公分的傷口,分別從患者自體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後,立刻可以植回受傷部位,再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術後可以刺激軟骨生成的復健活動輔助,病人平均術後3至4周可以脫離枴杖行走,半年至一年回診追蹤軟骨生長狀況即可。陳暐錚提醒,自體軟骨修復術禁忌較少,但術後兩周內仍要避免過度負重,最好配戴護具或是使用枴杖分散重量,以免影響到軟骨生長。建議患者可以抬腿或膝蓋彎曲、伸直訓練,第3至4周再開始進行復健,循序漸進的增加練習及踩踏。陳暐錚說,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如年齡增長的關節老化、運動傷害、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妥善治療,容易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不易察覺,患者可能僅有暫時性的關節痠痛,若未能早期發現,日後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持續惡化,最終將導致關節四周增生及關節囊肥厚,關節變大,嚴重者可能導致關節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陳暐錚強調,避免軟骨受損最重要的是維持良好及正確運動方式,因軟骨沒有神經,所以初期即使軟骨受損也不容易被察覺,可能徵狀有微微痛感,以及觸摸不到痛點的深層痠痛感,或是活動時膝關節摩擦發出喀喀響、感覺關節活動不平滑等。只要膝關節發生不適,有類似徵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確定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1 失智.非藥物治療
長輩快樂過龍年 運動健康一整年
隨著新年即將到來,過年前的大掃除也是家中長輩最佳的職能活動。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帶著家中長輩一起除舊佈新,除了寫春聯可以有懷舊效果外,更可以協助居家清潔活動,以增加長輩的參與,藉拿著掃把掃地還能訓練手眼協調、也可以增加身體的活動量。最重要的是與家人一同執行,增加了人際互動,也可以使長輩覺得自己還有能力為家人付出,所以成就感也會因此增加。此外,大掃除時也可以藉此檢視家中的環境安全,包括:要注意地板水漬避免滑倒、浴室容易滑倒地方、桌牆角過硬的碰撞、光線太暗等,都是容易造成碰撞或意外等。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師謝佩君表示,過年期間在長輩們與家人共聚的時候,可以適時地站起來活動一下,或者參與一些輕鬆的室內遊戲,使身體得到運動,應該避免長時間的久坐,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長輩們可以選擇一些輕鬆愉快的運動方式,例如散步、太極拳、或者簡單的伸展運動。這些運動不僅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的伸展和放鬆,也能預防運動傷害。在家中或者附近的公園裡進行這些活動,既不需要太大的場地,也能夠輕鬆地融入日常生活。此外,謝佩君治療師分享三個居家簡易身體活動,讓長輩在家中能安全且輕鬆的動動身體,在過年的歡樂氛圍中,透過適量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和良好的心態,保持健康和活力,讓過年成為一個更加有意義的時光 (以下動作,可參考長輩狀態採坐姿或站姿執行)。1.伸展運動將雙手交握,向上舉向天花板,盡量將手肘打直,向上延伸維持五秒後,再放下;以上動作建議執行10次/回,將能帶動肩膀關節活動度及上半身的循環。2.側彎運動接續上述之伸展運動,向上舉向天花板後,向側邊伸展,維持五秒後回正再換邊執行。過程中,請保持呼吸,不要憋氣喔! 此動作可活動側邊肌群,及促進核心肌群發力。3.夾背運動接著可將手肘向腰部靠緊,手心面向上(像端盤子一樣),接著手肘保持不動、手心向外展開,進行擴胸夾背的動作。此動作可練習到背部肌肉,促進維持姿勢及減少肌肉僵硬,並增加血液循環。
-
2024-01-24 養生.抗老養生
30年維持63公斤!57歲郭富城凍齡秘訣「飲食運動法」大公開,跟著做抵抗中年發福危機
香港熱舞天王郭富城以《對你愛不完》紅遍兩岸三地,更是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一,也是動感藝人的代表,演唱會以招牌唱跳動作嗨翻全場。究竟今年57歲的郭富城,是怎麼做到30年來一直維持著63公斤的身材?外表也是如同剛出道時一樣年輕凍齡?營養師高敏敏幫大家整理了郭富城的逆齡秘密,教你跟不老男神一起抵抗中年體重發福的危機。郭富城凍齡的飲食秘密郭富城30年都維持63公斤的秘密,是每天堅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努力運動維持身材,才能達到凍齡、維持健康的效果,一起來看看郭富城的抗老祕方。郭富城的「三餐搭配」重點吃法.早餐:「水煮蛋」,偶爾搭配減油減糖的雜糧麵包.午餐前後:「高纖維+高鉀水果」,餐前吃點高纖維蔬果墊墊胃,增加飽足感;餐後吃高鉀水果(例如香蕉、奇異果、火龍果).晚餐:「清淡原型食物」,清淡調味的原型食物以瘦肉、青菜為主高敏敏提醒,想要維持好身材,比起「動得多」,不如「吃得剛好」,平時要多吃原型食物、每種都吃,分量吃足夠即可;如果真的想吃零食也記得偶一為之就好,不要太放縱自己。郭富城維持身材的秘密1.每天量體重很多人都會害怕每天量體重,要面對現實需要勇氣。而郭富城會讓自己維持在63公斤,如果當天吃得比較多,會延長運動的時間。不過高敏敏提醒,體重變重不一定是「長胖」,有時候體內鈉濃度高時,水分也會滯留在體內。所以有時候吃完大餐後體重增加 ,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鈉含量較高。2.每週運動5天郭富城每周會運動5天,跑步、游泳、乒乓球...多種運動都嘗試。高敏敏提醒,適度運動很好,但不過度鍛鍊以避免造成運動傷害,適量並持之以恆才是關鍵。3.拿捏飲食內容避免每餐都大魚大肉,要學會計算熱量,才可以清楚知道自己吃了哪些食物,當然精緻甜點、炸物...偶一為之就好。4.嚼無糖口香糖如果真的嘴饞想吃點心時,可以嚼嚼無糖口香糖來解饞,但也要注意一下自己是不是「假性飢餓」,也就是明明吃飽卻常常嘴饞。最後高敏敏提醒大家,大部分人在30歲時,不只身體狀態、器官會慢慢老化,精神及體力也會降低,這會導致我們過了30歲好像出現「初老」症狀。但其實人體這些老化都是正常的現象,我們可以透過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來減緩一下老化速度!看到這邊的你,現在就放下手機,跟郭富城一起動一動身體,為抗老做準備。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