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5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迷思
共找到
944
筆 文章
-
-
2022-12-24 癌症.乳癌
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
乳癌目前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雖然發生率高,不過只要及早發現,預後狀況大多很好。其實無論是懷孕或是未懷孕的女性,皆可能罹患乳癌。然而很多人對於乳癌的許多相關問題都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疑惑迷思,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在此一一為大家解答。延伸閱讀: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迷思一/我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家族也沒人罹患乳癌,怎麼會得到乳癌?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癌症的禍因,但僅佔癌症死因的 30%,還有很多危險因子,都會導致罹癌;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 30%。癌症的發生,不良生活習慣是禍因,除前述危險因子外,其他如老化、性別、基因、感染(如B、C 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等)、環境因素(如空氣污染、職業暴露、環境荷爾蒙等)也都是導致癌症發生的危險因子。可見罹癌因素跟飲食、生活作息習慣及致癌環境等相關,盡量避免暴露在上述危險因子,可免癌症(含乳癌)上身找麻煩。即使沒有乳癌家族史,也可能會罹患乳癌。根據統計,大約僅有 5% 至 10% 的乳癌患者有乳癌家族史。此外,大約有高達 75% 的乳癌患者沒有明顯的罹患乳癌危險因子,卻仍然罹患乳癌。迷思二/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了乳癌?早期乳癌大部分都不會有任何症狀或不舒服,尤其零期乳癌(即原位癌)臨床上常常無任何症狀。零期乳癌(即原位癌)常常無任何症狀,但會以異樣微小鈣化點為表現,在施行乳癌篩檢接受乳房X 光攝影時意外早期發現;等到發現乳房或腋下有明顯硬塊或腫瘤、乳房變形、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時,大多已不是早期乳癌。甚至臨床症狀因骨頭轉移呈現骨頭疼、肺部轉移呈現呼吸困難、肝臟轉移呈現肝機能衰竭、腦部轉移呈現頭痛,神智昏迷時已經是四期乳癌而無法根治痊癒。迷思三/胸部大的人容易罹患乳癌嗎?隆乳的人會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嗎?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係;隆乳也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胸部大小與是否容易罹患乳癌無關,不過從流行病學統計得知,肥胖者較易罹患乳癌。尤其是停經後迅速發福者,更是罹患乳癌的危險族群。隆乳、矽膠注射並不會使乳癌的發生率提升,但是會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度,有可能會使乳房攝影和超音波的檢查結果不準確,必須進一步的使用核磁共振(MRI)來檢查。迷思四/乳頭凹陷,會是乳癌嗎?乳頭凹陷可能是一個危險警訊,尤其是單側乳頭凹陷。不過並非乳頭凹陷都是乳癌造成,也有可能是正常現象,不用過於緊張。從以下方式有助於初步判斷乳頭凹陷是否具有癌性可能:如果是天生的乳頭凹陷,在青春期時就會發現乳頭凹陷,有時可發生在雙側,乳頭可以輕易拉回原位;至於乳癌的乳頭凹陷則是在乳房完整發育後才出現,乳癌有時候會造成乳房組織結構變形(乳頭下的病灶腫塊,可能會使乳頭凹陷、並且不容易拉出),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雙側乳房同時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尤其如果在凹陷的乳頭下方摸到硬塊更要小心。另外如果雙側乳房相同部位皆有對稱的硬塊組織,該組織為乳癌病灶的機率則比較低,因為乳癌大多發生於單側乳房。迷思五/乳房腫痛,可能是乳癌嗎?乳房腫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乳癌。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房腫痛或突然的刺痛,大多是因為雌激素與黃體素對於乳腺體所產生的反應,通常都是纖維囊腫,發生位置以乳房外側上方較多,因為此處的乳腺體分佈較廣泛。纖維囊腫所引起的疼痛,大部分發生於月經前幾天,少部分則是任何時間點皆有可能。儘管多數會痛的情形都不是乳癌,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九成乳癌不會痛,卻仍有一成的乳癌會使患者感到疼痛。乳癌的疼痛表現方式,通常為「同一位置」定點持續疼痛,頻率會愈來愈頻繁;會變換位置的疼痛大多並非乳癌所致。乳腺炎會導致乳房疼痛但大多是良性,不會導致罹癌率上升。但是要小心「反覆發作的乳腺炎」,因為乳癌可能會導致乳房組織部分壞死,繼而造成續發性感染,因此如果乳腺炎發作次數相當頻繁,則不能完全排除乳癌的可能,建議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問題。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23 癌症.乳癌
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乳房疼痛有3類,教你如何治療
乳癌診斷可從病史、觸診、乳房超音波、乳房X 光攝影、甚至乳房核磁共振影像學檢查等輔助診斷,但上述檢查僅供參考,確立診斷必須仰賴手術切片檢查病理結果方為依據。如果乳房發生疼痛,乳癌的機率有多高呢?延伸閱讀:我沒有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師破除常見5迷思Q:乳房疼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是否有實例可分享?A:乳房疼痛絕大部分不是乳癌,但乳房有疼痛感時,也是有可能是癌狀的表現。以下就是兩個實際的病例:實際的病例1印象清晰的記得十幾年前曾診斷一位中年女性左側乳癌。當時先生帶著太太到我診間就診,婦女自述最近左胸部摸到一腫塊,但沒有疼痛感,不知有沒關係?當時幫她觸診,左乳呈現稍微堅硬、界線不清腫瘤,經驗上直覺並告訴她夫妻倆,此腫瘤不大對,「可能有問題」!隨後為她施行粗針穿刺切片檢查,一週後病理報告為「侵襲性乳癌」。夫婦再次回診看結果時,我宣布「腫瘤是乳癌」的診斷當下,先生不太能接受太太得乳癌的診斷,更對我說:「我與她相處了近四十年,都不知道她得乳癌,你為她觸診一次就能診斷出是乳癌?」(可能當時的我看起來太年輕,認為我沒經驗吧!)世上沒有醫生那麼厲害,「只要手一摸就知道是否乳癌」。經驗豐富的醫生診斷正確率較高,但還是必須仰賴影像學的協助,確診的宣布更是非有病理報告不可。一般民眾常犯有「疼痛不會是乳癌,不會痛才是乳癌」的錯誤觀念;切記疼痛與否絕對不是診斷乳癌的根據,乳癌還是有可能以疼痛為表現。乳房疼痛的處置首重病史裡疼痛的特性及理學檢查,排除乳癌的可能性後,有八成以上的患者不需治療。乳癌引致的疼痛往往是單側乳房產生持續存在的定點式疼痛,原因大多是腫瘤快速成長或局部組織壞死導致。建議當妳發覺乳房疼痛不適時,應至乳房門診加以檢查。乳房疼痛感可從月經來前幾天輕微不適,或到整個月都覺乳房有刺痛、燒灼感。有些女性朋友平常無恙,然而乳房卻在一夕之間突然發生疼痛、腫塊,經乳房超音波檢查發現,乳房內水瘤產生發炎感染,經利用細針穿吸後,不僅腫塊不見且疼痛症狀隨即緩解。實際的病例2過去門診中有好幾位就醫者,不明原因呈現單側乳房疼痛,持續幾天後,受不了而來就醫。經觸診檢查時,看到胸壁皮膚出現微紅小水疱疹,才發現原來是帶狀疱疹侵犯肋間神經致使乳房疼痛,也就真相大白。此外如情緒緊張或壓力因素造成體內分泌異常也會誘發乳房疼痛,當壓力消失後,乳房也就不痛了!50歲馬小姐兩年半前,右乳因為有一摸起來很痛、極明顯腫塊而到診間就醫,當時超音波發現是水瘤(巨大纖維囊腫),於是就拿起空針穿吸腫瘤,抽出約30cc淡黃色液體。神奇的是,霎那間乳房已不痛了!當時告知她不用擔心,這是「良性乳房水瘤 圖 1」。因為是淡黃色液體不會有問題(透明水般也不會是乳癌,但如果抽吸液體帶有血色則要進行細胞抹片檢查,有惡性可能),之後她也就沒再定期回診。最近她又因為相同問題回來就診(乳房腫塊又出現,而且又有疼痛感),有了上次經驗,她心想:「一定又是老問題」。直覺反應我就拿起針筒穿吸腫塊,但這次不一樣囉!無法吸出預期中的黃色液體(乳房水瘤);經驗上告知自己這次怪怪的,顯然與上次情形不同。馬上用超音波一照,竟然是實心腫瘤!隨後進行粗針切片後,答案揭曉是乳癌,此時總算真相大白。接著的動作當然安排手術治療,視病理分期結果再給予後續治療。再次說明「疼痛與否絕對不是診斷乳癌的根據」!一般乳房水瘤不大會有症狀,通常摸起來軟軟的,但如果太大有時摸起來也會有堅硬感,甚至壓迫而疼痛。當然合併發生感染就會有如乳腺炎表現( 紅、腫、熱、痛)。此時怎麼辦?「找乳房專科醫師診治」囉!乳房疼痛有哪些症狀?一般乳房疼痛可分為三類,分別如下:1.週期性疼痛:Cyclic Mastalgia 常於月經來前一週左右,覺得雙側乳房脹痛,有時只是單側發生,有時疼痛會傳到腋窩或上臂。此類型疼痛可伴有乳房結節、腫脹樣,好發年齡為30~40歲,大多數在停經後乳房疼痛都會消失,而且此類週期性疼痛對荷爾蒙治療效果頗佳。2.非週期性疼痛: Noncyclic Mastalgia 一般好發年齡層比上述週期性疼痛者來得晚些,平均好發年齡約 43歲左右。症狀大多為單側乳房在某些特定區域疼痛感;臨床上約有10% 非週期性乳房疼痛是乳癌導致,對於此類患者可利用乳房超音波、乳房X 光攝影檢查,有部分患者可經它得到診斷上的幫助。很可惜,非週期性乳房疼痛使用荷爾蒙治療效果則不如週期性乳房疼痛來得有效。3.非乳房引起的疼痛如:❶ Tietze Syndrome:一種肋軟骨炎,以單邊乳房,尤其內側肋軟骨處疼痛為表現;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❷ 乳房切片後的疼痛,與乳房受傷害有關。❸ 肌肉神經痛、頸胸神經受擠壓病變等。乳房疼痛該如何治療?女性朋友若發覺乳房疼痛不適時,可至乳房門診就醫,讓乳房得到最適當的治療。經消除乳癌疑慮後,只約 15% 的女性乳房疼痛需要治療,而治療對象往往是因疼痛程度影響到日常作息,常用的治療藥物有以下幾種:1.月見草油:Evening Primrose Oil 一種富含必需脂肪酸的天然產物,不論週期性乳房疼痛或非週期性乳房疼痛均適用,整體上療效類似bromocriptine,但不如danazol 來得有效。其最大特點為使用後極少產生副作用,不像荷爾蒙療法有相當比例的副作用產生。2.抑乳素錠:Bromocriptine可抑制腦下垂體泌乳激素之分泌,而降低泌乳激素值,可有效治療週期性乳房疼痛,但對非週期性乳房疼痛則無效。使用此藥後可能會有噁心、嘔吐、頭暈、頭痛等不適副作用。3.療得高:Danazol一種合成的類雄激素藥物,對乳房疼痛療效頗佳,尤其是週期性乳房疼痛者更有效;一般建議使用時間為二個月至半年。副作用包括月經不規則、噁心、體重上升、長青春痘及臉毛生成等。4.泰莫西芬:Tamoxifen 一種女性荷爾蒙拮抗劑可治療及預防乳癌,有文獻報告嚴重乳房疼痛,經使用Tamoxifen 後,其中三分之二患者得到疼痛的完全緩解。5.口服止痛藥或副腎皮質荷爾蒙的局部注射:適應用肌肉神經痛或定點性的胸壁疼痛。本文節錄:《台灣女性乳癌白皮書:100個非知不可的醫學知識,關於妳的乳房 掌上微型Google冊》一書
-
2022-12-20 醫療.眼部
遠距上課釀近視潮 眼科醫籲提早保留「遠視儲備量」防眼疾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學童改為遠距上課,造成近視比例暴增。去年一項中國大陸山東肥城的調查,1萬名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學童,因長期封城改為遠距上課,近視比率從5%增至25%,增加用眼時間。國內眼科醫師提醒,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做視力檢查、用眼30分鐘應休息,並在12歲前掌握「遠視儲備量」,降低演變高度近視的風險。何謂「遠視儲備量」?臨床眼科醫師指出,剛出生嬰兒因眼球較小、眼軸較短,此時雙眼處於遠視狀態,具備生理性遠視,是「與生俱來」的寶物,0到3歲嬰幼兒應有150至200度遠視度數、4至6歲幼兒應有100至200度遠視度數、國小低年級(7至8歲)應有100度遠視度數,直到國小中、高年級(9至12歲)至少應有50度以上遠視度數。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近視是常被忽略的疾病,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小班近視率為6.9%、大班為9.0%、國小一年級為19.8%,到國小六年級已達70.6%,憂心新冠疫情後,兒童近視情況會加深。她指出,寶寶出生時,其實都有200至300度先天性遠視,也就是遠視儲備,會隨孩子年齡增加而消耗,若耗盡遠視、太早近視,也增加未來高度近視的機率。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吳佩昌表示,2015年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孩童以30公分近距離用眼,每小時恐增加6%近視風險;若聚焦看新冠疫情期間,去年一項中國大陸山東肥城的調查,1萬名國小一年級學童,因封城改為遠距上課,近視比率從5%增加到25%。吳佩昌說,過去調查發現,台灣國小一、二年級學生患近視眼速度,較其他年齡層更快,原因是放學後多半被送至安親班,長時間又近距離用眼,造成孩子眼睛負擔,近期也輔導北市安親班業者,應讓孩子學習30分鐘後稍作休息、外出走動。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表示,若從小近視眼,成年後容易高度近視,中老年後引發更多後遺症,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因此希望在孩子年紀小時,保留遠視儲備度數,不要太快進入近視,避免後續出現高度近視、病理性近視。常見兒童視力保健4大迷思,第一為「視力1.0就代表沒有近視?」,吳佩昌說,小朋友眼睛容易緊張、緊繃,若沒有散瞳驗光,可能呈現假性近視,建議應到眼科院所散瞳後讓眼睛放鬆,才會驗出真正的原始度數。第二「不看3C就不會近視?」,吳指出,連續超過2小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增加30%近視風險,包括看書、玩積木、長時間畫畫,以及放學在安親班、補習班長時間寫作業,沒有足夠休息都可能近視。第三「近視沒關係,戴眼鏡就好了?」吳佩昌指出,一般眼鏡只是矯正,無法治療,如果沒有好好護眼,眼軸隨著青春期拉長,每年可能增加75至100度近視度數,甚至到中、高年級就會進入高度近視。第四「近視沒關係,長大去做雷射手術就好了?」吳表示,雷射手術只是將眼球表面角膜削平,無法治癒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問題,做過雷射手術者仍要定期檢查,否則仍可能出現視網膜剝離等風險。國健署今年製作兒童視力保健手冊、動畫懶人包,也呼籲應做好「護眼123」,包括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掌握視力變化;避免讓未滿2歲的孩童看螢幕;2歲以上的孩童,每日看螢幕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建議每日在戶外活動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早睡早起,達到充分的休息。吳佩昌建議家長,可在孩子3歲起定期赴眼科檢查。
-
2022-12-19 養生.運動健身
別擔心沒時間運動!研究指日常這些高強度活動也能降早死風險
運動好處多,不只有延壽,也可降低肥胖、癌症、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疾病發生率,但可能是因為忙碌或惰怠,許多人無法持續且固定的進行運動。然而近期研究指出,其實不需要一整段時間的運動,只要每天進行3次、每次約1分鐘的劇烈運動,例如追公車、搬東西上樓等,就可以降低39%早逝風險。每天3次短時間劇烈運動 可降早死風險過去許多論述都建議活動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對身體健康才有益,目前一般是建議成年人每周進行150至300分鐘中度運動(例如走路),或每周75至150分鐘劇烈運動(例如跑步),加上一周兩天重量訓練。然而一項在《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由澳洲雪梨大學科學家所做的研究發現,那些平常不會特意去運動的中年人,如果每天設法進行三次非常短的劇烈運動,可降低約39%死亡風險。倫敦大學學院運動醫學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Mark Hamer指出,例如追公車、搬東西上樓、跟小孩玩等日常生活中的活動都算。研究團隊自2006年開始,分析超過2萬5千名平均年齡 61.8 歲的參與者,讓他們手上佩戴一個為期 7 天的活動追踪器。這些人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每週最多進行一次散步。研究人員發現,近 89% 的參與者進行了短時間的劇烈運動,其中絕大多數只持續了一兩分鐘。研究人員追蹤他們的健康長達6.9 年發現,852 人死亡,其中 511 人死於癌症,266 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與那些沒有進行此類活動的人相比,每天進行3次1分鐘劇烈運動的人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了39%,每天進行 11 次1分鐘的人約降48%的死亡風險。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更明顯。每天進行 3 次1分鐘劇烈運動的參與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 49%,死於癌症的風險降低 30%;而每天進行 11 次1分鐘的運動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 65%、癌症死亡風險降低49%。有效運動看目標心率 概估算法220減實際年齡不過還是有些人認為,運動至少要達到燃脂瘦身的效果才算有效。但要如何辨別有效運動?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劉晟昊曾受訪指出,能否達到目標心率,是有效運動的指標,而最大心率的測法,最常用的概估是220減去實際年齡,50歲以上的民眾或中老年則用208減去年齡乘以0.7較準確。劉晟昊分析,掃地、拖地等日常的家務活動較難達到目標心率。一般可以10分鐘高強度運動,穿插在日常生活的空檔中,這樣會比長時間低強度的活動有效。一般所稱的中強度運動,包括在進行運動時,可正常呼吸、説話的非競賽運動,例如快步走路、休閒式騎腳踏車、慢速游泳、社交舞蹈;高強度運動則是運動時呼吸會顯得急促,並有喘氣增加的情形,如健身操、騎自行車、慢跑等。因此別再推說沒時間,想辦法從日常零碎時間做一些高強度活動,不管對健康還是瘦身,都有幫助。【資料來源】.《The Guardian》Short bursts of vigorous activity can cut risk of early death, study suggests.做家事能算運動量嗎? 銀髮族運動迷思 醫師替你解答.連洗碗都有益延壽!每天快走24分鐘 死亡風險減半
-
2022-12-14 養生.聰明飲食
多喝牛奶真的能補充更多鈣嗎?破解你的鮮乳10大迷思!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關於鮮乳的添加物與營養成分總是流傳著許多謠言與迷思,大眾對台灣的鮮乳有什麼誤解呢?一起來看《食力》整理關於鮮乳的十大傳言,破除對於鮮乳的錯誤印象!「鮮乳、保久乳中有添加物嗎?」、「喝鮮乳會比喝保久乳營養嗎?」、「多喝鮮乳真的能補充更多鈣嗎?」,這些也是你的疑惑嗎?《食力》整理網路上各種對於鮮乳的十大傳言,一起來看看到底是真是假!迷思1:台灣鮮乳是因為加了添加物,所以喝起來比國外鮮乳更濃醇香?首先,這並不是因為台灣的鮮乳有添加物,在台灣法規中除了強化營養鮮乳外,是不得添加任何食品添加物。而會造成國內外兩者口感差異的原因是來自於「加溫殺菌法」的不同。鮮乳在加熱過程中,乳糖和蛋白質會產生梅納反應、加上蛋白質變性等反應,會造成鮮乳風味更香甜、濃郁。而台灣市售鮮乳多使用加熱溫度125~138度、加熱時間2~5秒的「超高溫瞬間殺菌法(UHT)」,是鮮乳殺菌法中溫度最高的一種,也造就了鮮乳的「濃醇香」風味。而國外鮮乳則多採用相對溫度較低,72~75度、加熱時間15秒以上的的「高溫短時間殺菌法(HTST),溫度較低,也較能將鮮乳原有的風味保存下來。迷思2:鮮乳、保久乳中會有添加物嗎?濃、醇、香,可說是現在消費者對於鮮乳的想像,不過會有業者在鮮乳中加入添加物來符合消費者期待的口感嗎?依造現行法令「乳品類衛生標準」的規定,在鮮乳、保久乳中是不能添加任何食品添加物的。僅有「強化營養鮮乳」被允許添加「生乳中所含之營養素」,只要是生乳中原本含有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維生素B2、鈣、鐵、乳清蛋白等)等都可以添加。而添加量的多寡,如果所添加營養素屬於食品添加物,用量應符合衛福部標準(例如:乳清蛋白添加量需少於1%);若不屬於食品添加物,則不得超過生乳中原有含量。至於一般市售保久乳的保存期限能長達6個月,也並非含有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而是因為製程中已經過殺菌、無菌充填等步驟,所以得以常溫、長時間保存。迷思3:明明都是鮮乳,台灣鮮乳保存期14天、進口鮮乳卻可放70天,是有防腐劑嗎?台灣人最常購買的進口鮮乳,符合CNS3056鮮乳定義的好市多販售的「Kirkland Signature 科克蘭全脂鮮乳」上的保存期限長達70天,同樣是鮮乳,台灣市售鮮乳保存期限多為12~14天,為什麼差這麼多?其實這款進口鮮乳和台灣大部分市售鮮乳都使用「超高溫瞬間殺菌法(UHT-pasteurization)」,國內鮮乳常見加工溫度為125~135度、2~3秒,在未開封下可以保存15~60天,不過為了確保品質,台灣市售鮮乳保存期限多為12~14天。而殺菌溫度越高、時間越長,越能延長鮮乳的保存期限,科克蘭鮮乳加工的溫度為138度,略高出台灣常見的125~135度的殺菌溫度,也是能存放較久的原因。不過不管是國內外的鮮乳,開封後還是盡量早日飲用完畢。迷思4:喝鮮乳會比喝保久乳營養嗎?有一派選擇喝鮮乳的人會認為,鮮乳會比保久乳更營養,不過這是真的嗎?根據《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產品若標示鮮乳或保久乳,原料均為100%生乳。台灣市售大部分的鮮乳與保久乳均使用「超高溫瞬間殺菌法(UHT)」,兩者不同之處在於,鮮乳加熱溫度較低,且需使用冷藏保存;而保久乳以高溫、高壓滅菌後得以常溫保存。也就是說,其實兩者的差別只是殺菌方式與保存方法、期限的不同,在營養素含量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迷思5:加熱殺菌鮮乳的營養也會被破壞嗎?鮮乳中主要提供的營養素為脂質、蛋白質、和鈣。而「鈣」並不會因為受加熱而遭到破壞,所以不論是哪種殺菌方法都不會有影響。而鮮乳中含有約3~4%的蛋白質,其中有8成為酪蛋白,另外2成則為乳清蛋白。不過乳清蛋白在約80°C時會產生變性、遭到破壞,降低部分鮮乳中乳清蛋白所提供免疫調節、抑制細菌的機能性。而水溶性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B1、B2)在熱環境下也會受到影響而流失。像乳清蛋白、維生素等鮮乳中的機能性成分,雖然會因為高溫而受到破壞,不過也並非鮮乳中主要提供的營養素,就整體營養價值來看,影響並不大。迷思6:多喝鮮乳真的能補充更多鈣嗎?鮮乳雖然是補充鈣質的良好食物來源,但並不代表你喝越多就能吸收越多。喝下一杯鮮乳,其中「鈣」的吸收率只有30%~32%,且喝進去的鈣是存在於血液中,並不會馬上進入骨頭中,也就是說,血鈣濃度高不代表骨骼中的鈣濃度高,必須透過「維生素D」的轉化才能增加人體骨骼鈣質的吸收,而維生素D可以從雞蛋、豬肝、鮭魚等食物中攝取。迷思7:鮮乳中會有藥物殘留的食安風險嗎?2013年商業週刊《牛奶駭人》的烏龍報導,指出台灣有進7成鮮乳含有抗生素、抗憂鬱、避孕藥物的動物用藥,並指出可能造成肝腎負擔、過敏等身體危害,造成消費者對喝鮮乳的恐慌。不過農委會及澄清並抽驗台灣13家CAS乳廠的原料生乳,檢驗86項「動物用藥殘留抗生素」、塑化劑、抗憂鬱劑、止痛劑等項目,均符合規定。而台灣是禁止對牛隻注射生長激素,抗生素也僅能用於治療,所以台灣鮮乳中並沒有藥物殘留的疑慮。迷思8:鮮乳中有高量雌激素?乳牛之所以一整年都可以產奶,是因為乳牛的「品種」所造成,並非使用藥物或施打雌激素。而雌激素在血液中主要由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來結合運送,也就是說,雌激素並不會輕易進到牛乳中,所以不用擔心牛乳中會有雌激素的存在。迷思9:有「鮮乳標章」才是真的鮮乳嗎?要取得鮮乳標章,需使用「國產生乳」為原料,且需領有乳品工廠登記證的乳品廠並訂有契作生乳才可申請,其標章的設計用意是用來控管乳品廠的生乳量與銷售量是否對等,因此市面上有些沒有乳品廠的小農品牌鮮乳無法申請標章。而要能稱作「鮮乳」,依照《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只要以生乳(符合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3055)為原料,經過加溫殺菌、包裝後以「冷藏」形式供飲用之乳汁,皆可標示為「鮮/牛乳」、「鮮/牛奶」。也就是說,並不一定要取得鮮乳標章才是真鮮乳,可以從成分表來看是否以「100%生乳(符合CNS3055生乳之規定)」為原料,且產品規格是否符合CNS3056鮮乳之標準。迷思10:「業務用奶」是什麼?是化工奶嗎?「業務用奶」為在連鎖咖啡廳、手搖飲店使用的乳品來源,其中包括鮮乳、保久乳、冰磚奶、乳粉等原料,其實都可被稱之為業務用奶,並非所謂的化工奶。因商業使用需考量成本、貨源穩定等因素,會有以其他乳飲品來替代鮮乳使用的情況,其中進口冰磚奶為台灣連鎖咖啡業中最常使用的乳源。【本文出自食力Vol.26季刊《乳業戰爭 九大擂台誰是贏家》】延伸閱讀▶殺菌加工不只擔任牛乳安全重責!保存溫度、風味、營養物質也全靠它決定▶植物奶想將動物奶踢下飲品寶座?營養價值大不同 兩相難以取代▶想獲得牛奶好處,小孩怎麼喝才健康?解決3大常見營養疑問(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2-13 養生.聰明飲食
哪些水果含糖量高?減重、控糖者可吃哪些?吃水果注意6件事
大家都知道多吃水果有益健康,因為水果含有維生素、纖維素及礦物質等多種豐富營養。不過現在水果似乎愈來愈甜。因為市場上,不甜的水果總是乏人問津,因此近年來農作栽培法改良,讓水果甜度大增,吃多了恐有肥胖及血糖失控等問題。而哪些水果含糖量高呢?《WebMD》網站列舉了常見水果中,高糖分和低糖分的水果比較。水果含糖量高低高糖量水果.芒果:一個芒果含高達 46 克的糖分。(約=9顆方糖).葡萄:一杯葡萄約有 23 克。(約=4.6顆方糖).櫻桃:一杯有 18 克。(約=4.6顆方糖).梨子:一個中等大小的梨含 17 克糖。(約=3.4顆方糖).西瓜:一片中等大小的西瓜含 17 克糖。(約=3.4顆方糖).香蕉: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含 14 克糖。(約=2.8顆方糖)低糖量水果.酪梨:1個酪梨約 1.33 克糖。不過雖然它們含糖量低,卡路里含量卻高。.芭樂:每個含有 5 克糖和大約 3 克纖維。(約=1顆方糖).哈密瓜:5 克糖,且只有 23 卡路里。(約=1顆方糖).木瓜:小的木瓜切半含 6 克糖。(約=1.2顆方糖).草莓:一杯草莓約有 7 克糖。(約=1.4顆方糖)【註1】不同水果計算大致等量,如一個三角形切片,或一杯份量。一杯約為一個拳頭大小份量。【註2】一顆方糖=約5克的糖。【註3】此為外國水果測量,台灣水果可能更甜。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人對水果甜度存有錯誤迷思,以為水果甜度代表熱量高低,不甜的水果可以安心吃?事實上,微酸水果的糖分也可能比很甜的水果高,含糖量也可能超過吃起來較甜的水果。水果的甜酸與糖度,要實測才知道。減重、控糖者 挑選低升糖指數(GI)水果吃而減重或需控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吃水果建議挑選低升糖指數(GI)的水果。但同樣的,水果的升糖指數也並非取決甜度及含糖量,甜度高的水果並非GI值就一定高,影響升糖反應的原因,包含澱粉組成、含醣總量、加工和烹調方式,與膳食纖維質及種類等,無法單從食物決定。水果GI值比一比低GI組(GI值55以下):奇異果、聖女小番茄、芭樂、蘋果、柳橙、葡萄柚、櫻桃、藍莓中GI組(GI值55-70):葡萄、木瓜、草莓、香蕉、芒果、鳳梨、桃子、西洋梨高GI組(GI值70以上):西瓜、榴槤(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製表/聯合報黃安琪)吃水果注意6件事1.適量吃:根據國民健康署首度「我的餐盤」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餐水果拳頭大: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切塊水果約大半碗~1碗,1天應至少攝取2份水果。2.別只吃單一種水果:水果選擇應在地、當季、多樣化,如果沒有特別的疾病顧慮,種類越多樣越好,才能攝取到不同營養素。3.不一定飯前或飯後吃:皆可,需視需求及生理狀況選擇。一般來說,胃不好飯後吃,想減肥飯前墊胃,。飯前吃可以增加飽足感,飯後吃水果則有利於營養素的吸收及促進消化。4.有些水果不適合空腹吃:空腹吃富含水果酵素的水果,如木瓜、鳳梨、奇異果等,可能造成腸胃黏膜的刺激,建議飯後吃,有助於消化、腸道蠕動。尤其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症狀者應特別注意。5.別用果汁取代水果:喝果汁容易造成糖分攝取過量,如一杯600cc柳丁汁,大約含6至7顆柳丁,遠超過建議量,榨果汁的過程也容易造成膳食纖維破壞,濾渣也把纖維都去掉了。6.吃對時間:中醫建議,吃水果最佳時間是早餐後到上午10時,或下午2時到3時。【資料來源】.《WebMD》Which Fruits Have the Most Sugar?.擔心水果吃太甜不健康?營養師教你最適合的水果吃法.水果甜度≠升糖指數!這些水果可以安心吃.飯前吃水果助減重 「酸的」別多吃
-
2022-12-05 名人.精華區
賴志冠/電子煙氾濫 埋下年輕世代健康危機
最新台、美全國性調查,都反映電子煙為中學生當前最嚴重的菸害問題,導致青少年尼古丁成癮加重,併用雙重或多重菸品,政府若不及時出手遏止,勢必逆轉過往10至20年青少年吸菸率下降的趨勢,更推升成年後持續吸菸的可能性。宣稱芳香迷霧 成癮性極高衛福部國健署8月發表2021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電子煙已超越紙菸成為青少年最重要的菸品問題。根據調查,全台國中、高中職生吸菸率為2.2%與7.2%,電子煙使用率則為3.4%與8.8%,若將國中、高中職生合併計算,電子煙使用由107年2.7%上升至110年6.6%,3年內快速倍增。今年11月中,美國甫發表2022年「全國青年菸草調查(NYTS)」,同樣指出電子煙是美國中學生最嚴重的菸害課題。高中生使用率為14.1%、人數達214萬,國中生3.3%、約38萬人,每10至11名中學生就有一名正在使用,占9.4%,總人數逾250萬,使用傳統紙菸者約100萬人。美國在開放市場又缺乏管理下,每天或頻繁使用電子煙的中學生相當多,意謂電子煙的尼古丁成癮性極高,絕非廣告宣稱僅是單純的蒸汽果汁或芳香迷霧。調查顯示,正在使用電子煙的中學生裡,超過四分之一(27.6%)為每天使用,超過40%為過去30天中至少使用20天。美國調查進一步探討中學生使用的電子煙類型與口味,發現超過半數(55.3%)使用一次性的封閉裝置,用後丟棄、無法重複使用,約有四分之一(25.2%)則使用可重複填充煙油的油艙式電子煙;且毫無意外,近85%的中學生使用者偏好加味電子煙,以水果口味最受歡迎,其次是糖果、甜點口味。加味電子煙 無意間就上癮由上可知,一次性使用的加味電子煙最受中學生青睞,除了方便使用,數以千種的加味香精更是誘人嘗試,殊不知煙油中含有高濃度的尼古丁,能讓嚐鮮的中學生在短期內、無意間快速上癮;一旦成癮,便自然會升級至可重複裝填的進階產品,因其煙油容量大,滿足經常使用需求,且具可調加熱電壓,能自行提高尼古丁吸入濃度,或添加其他成癮物質。菸品併用嚴重 政府應嚴管美國2022年調查,同樣指出中學生併用多種菸品問題的嚴重性,百萬名使用傳統紙菸的學生中,竟有96萬名中學生為併用兩種或多種菸品,因此幾可斷言使用紙菸的學生必然同時使用電子煙或其他菸品,戳破新型菸品替換傳統紙菸的迷思、謊言或廣告。任何型式的菸品都不安全,青少年更不應該使用,紐約時報專文強調,政府的嚴格監管是減少和防止年輕人使用的菸草產品的關鍵。
-
2022-12-04 養生.聰明飲食
55歲後要更常吃蛋!蛋殼越粗越新鮮?紅殼、深色蛋黃更營養?專家打破迷思
雞蛋營養價值豐富且口感香嫩,對於牙口及咀嚼能力逐漸變差的樂齡族來說,更是常見且容易取得的價格合宜優質蛋白質來源。55歲以上更常吃蛋 蛋黃營養高好處多別丟掉!董氏基金會於110年進行國人採購蛋品行為調查,結果發現55歲以上年長者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會吃比較多的雞蛋,每天平均吃超過1顆蛋;而40至44歲者吃得蛋最少,有67%者每天吃不到1顆蛋,原因可能為這個年齡層擔心吃蛋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導致心血管問題,甚至許多民眾在吃蛋的時候,會直接把蛋黃丟棄,只吃蛋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許多研究證實,影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最大的原因是吃進去的「飽和脂肪酸」,而非「膽固醇」,因此我們應該要注意的是其他飽和脂肪酸(如五花肉、培根、酥油等)的攝取是否過量。且蛋黃中的卵磷脂可以減少腸道脂質吸收、降低肝脂肪、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吃蛋時別輕易把蛋黃丟棄了。雞蛋迷思1次破解! 保鮮秘訣不藏私除此之外,調查中還發現國人常有下列迷思:▸迷思1:蛋殼越粗糙代表雞蛋越新鮮?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陳億乘教授表示,蛋殼表面粗糙顆粒,是因為鈣質過多分布不均勻所造成,與新鮮程度並無相關,只要雞蛋存放的時間不要太長久,都是新鮮的雞蛋!▸迷思2:紅殼蛋比白殼蛋營養?許惠玉說明,蛋殼顏色和蛋的營養並無直接關聯,主要與雞隻品種及遺傳有關。雞蛋的營養取決於雞隻的飼料供應與健康狀況,和蛋殼的顏色無關,所以褐殼蛋與白殼蛋的營養成份並沒有差異。(▸延伸閱讀:蛋殼顏色vs.蛋黃顏色哪個與營養有關? 挑蛋前先明白)▸迷思3:蛋黃顏色越深,營養價值越高?許惠玉解釋,蛋黃顏色除受遺傳(品種)影響外,其主要受飼料中所含色素成分多寡所致。如飼料裡含有較多的青綠飼料、黃色玉米、金盞花草或β-胡蘿蔔素等,則所產生蛋的蛋黃顏色就會加深,但主要營養成分差異不大;只要是健康雞生產的蛋,營養成分均相似。▸迷思4:雞蛋該如何保存?陳億乘說明,若民眾購買的是盒裝蛋,建議連同包裝外盒直接放進冰箱,不需1個個拿出來放在冰箱門上方的蛋架。這是因為每日冰箱開關造成溫度變化及晃動,蛋殼表面容易產生水氣,使雞蛋表面殘留污染物及微生物有機會滲入蛋中造成品質下降,也會導致雞蛋老化速度變快。此外,雞蛋容易在開關冰箱門時受衝擊而出現裂痕,可能造成蛋殼內側的薄膜破裂、蛋白滲出,若沒有立即食用,也會造成雞蛋變質、壞損。雞蛋保存小訣竅 避免放在冰箱內冷氣出風口前方▸小訣竅1:雞蛋冷藏時記得鈍端朝上,因為雞蛋的氣室在鈍端,冷藏時讓雞蛋鈍端朝上、尖端朝下,可以避免氣室中的空氣增加影響雞蛋的新鮮度喔!▸小訣竅2:存放於冰箱時,盡量避免將雞蛋放在冰箱內冷氣出風口前方,以免雞蛋凍結造成裂痕,保鮮不易。針對上述迷思,董氏基金會特別拍攝影片「破解『雞蛋』三大迷思|讓膽固醇飆高?紅殼較營養?洗了才乾淨?」,跟著專家一起更了解蛋品,好好吃蛋、補充優質蛋白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想擁有房子?滾出財富雪球!吳淡如破解買房迷思關鍵在於「夢想是可以變形的」
作家吳淡如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提到,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我有一位學弟,臺大地質系博士,開的是珠寶鑑定所,專業而且人緣好,日以繼夜非常努力的鑑定珠寶,開證書,他的目的就是想要擁有自己的鑑定工作室。照理說,他的收入不低,只請了一個員工,很多事都親力親為,除了必須要購買高等級的鑑定機器外,也應該存下不少錢。有一天,我拿珠寶去鑑定的時候,他跟我說:「其實我的夢想就是擁有一間自己的辦公室,可是,我這間辦公室的房東就是不肯賣給我!」我一聽就覺得這句話有問題。我告訴他:「如果你租在這裡,而且表達你非常喜歡這間辦公室,那麼不會有房東願意便宜的賣給你喔!」如果你一定要買自己租的那一間,那麼肯定變成賣方市場,也就是賣方占有絕對優勢,這意謂著就算他多開一點價格,你也會買呀,除非他是個大善人!果然是個讀書人,不了解商場法則,他這才恍然大悟。其實很容易解釋,如果天下女人那麼多,你偏偏要娶你指定的那一個,那麼她撒潑、耍賴、吃定你,你也沒話說呀!「我跟房東講好多次了,他就是不肯賣給我,他說他不缺錢,他比較喜歡收房租。」「所以你要一直等下去嗎?」我問他。他顯得非常困惑。「我也搬不了家呀,我的客戶也習慣來這棟大樓找我……」「你要不要換一種想法,多找一些追求對象如何?我的意思是,天涯何處無芳草,就算你喜歡的是這一棟大樓,你還是可以買別間呀?」「買別間?搬家很麻煩呢。」「沒有要你搬家呀!你可以租這一間,但是買別間。我前不久看到你們這棟大樓還有別間掛出售!價格也還算公道啊!」我繼續解釋:「假設你的租金是2萬5千元,而你的房東其實也並不想趕走你,那麼你就繼續租著好了。但是為了以防萬一,假使他要把房子賣了,而他要賣的價格太高,你應該也不會買。那麼最好的作法是:反正你已經存了一筆想要購買辦公室的錢,你就買這一棟的其它間,本來沒有房東房客關係,更容易比較不客氣地殺個好價錢!你買下來,也租給別人2萬5千元!不就一樣嗎?為什麼一定要買你租的這一間?這只是一個觀念轉換的問題,你其實是希望擁有一個辦公室的資產,把房租拿來繳貸款,不是嗎?」他是個聰明人,他懂了。「真可惜,本來隔壁有一間跟我這間差不多大小的在賣,開的價格我也覺得很便宜,如果妳早點告訴我,我就把它買下來了!」擁有房子的夢想,其實是可以變形的。我也看過這樣的聰明人:他真的很想要有房子這項資產,人在臺北上班,雖然薪水也超過8萬元,但是很明顯的,還是買不起天龍國的房。他是臺中人,二年前用存下來的300 萬元,付了頭期款買了一間中古的3房,然後把這間房租給了別人,因為現在貸款利率的確不高,用租金來繳房貸綽綽有餘,還可以幫他付掉臺北的房租的一部分。這樣的人,是房客也是房東,財務的安全感也有了。現在他還在執行第二個專案「購買臺北房」,打算購買臺北市或新北市的中古屋,當他的第二間房子。「也許我會自己住,也許也會拿來租人,讓別人幫我養房。畢竟,現在的房東對我挺好的,房租低,五年來也都沒有漲價,我也捨不得搬走啊!」他的眼中充滿自信光采。站在擁有資產的角度,你住的那間房是不是你的,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有資產,你就有經濟護城河。本文節錄:《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一書
-
2022-11-28 焦點.健康知識+
你需要每天喝八杯水嗎?權威期刊《科學》最新研究破除迷思
我們可能都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聽說過,每天需要喝八杯水的才對身體健康的傳言,不過一項研究推翻了此一說法,揭示人們在其一生中飲水量存在很大差異。根據外媒Science Daily報導,近日一項刊登在《科學》期刊的研究測量了來自26個國家、5600多人的水周轉量,以衡量人們每天實際消耗多少水,參與者年齡從8天到96歲不等,結果發現參與者的每日平均飲水量在每天1公升到6公升之間,打破每個人每天都要喝八杯水的迷思。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威斯康辛大學的營養學教授Dale Schoeller表示,科學從來不支持將日飲八杯、每杯約八盎司,總計約為1.8公升的水作為適當的指導方針,因為它混淆了總水周轉率與飲料中的水,而且你攝取的大部分水其實是來自你所吃的食物。不同於過往研究,主要依靠參與者回憶和自我回報,或集中觀察他們的水和食物攝取量,該項研究通過跟踪「標記水」的周轉率,客觀地測量了水在研究參與者體內流動所需的時間。Schoeller指出,研究對象飲用了一定量的水,其中含有可追踪的氫和氧同位素。如果你測量一個人在一周內通過尿液消除這些同位素的速度,氫同位素可以告訴你他們正在更換多少水,氧同位素的消除可以告訴我們他們有多少卡路里正在燃燒。該研究顯示,在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男性和女性的水周轉量相差約半公升。為了作為參考基準,該研究推估一名20歲、體重70公斤的男性非運動員,生活在發達國家的海平面平均空氣中在溫度攝氏10度和相對濕度50%的環境中,每天會吸收和流失大約3.2公升的水。一位體重60公斤且住在同一地點的女性,年齡和活動量相同,則會消耗2.7公升。根據Schoeller的說法,這些測量將提高未來我們預測更具體和準確的水需求能力,尤其是在世界目前面臨人口爆炸式增長和氣候變化的嚴峻情況下,而這將影響人類消費用水的可用性。【參考資料】.Stop counting cups: There's an ocean of difference in our water-drinking needs.Do You Need to Drink Eight Glasses of Water a Day? It's Complicated
-
2022-1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台南市】指揮全市13醫院扛起「總醫師」之責,許以霖調配病床控醫療量能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考驗各地應變能力,一座城市的韌性開始引起討論。拿起麥克筆在白板上畫出軸線及曲線,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點出台南市的健康韌性,「一座城市的醫療量能,要在確診數之上,如果確診數飆升,要趕緊壓下來或者將醫療量能拉高,否則會崩潰。」為此,新冠疫情高峰期間,他邀集全市13間急救責任醫院,擔任起「總醫師」親自指揮調配病床,將上升的線條拉在安全的範圍內。Line平台串接,匯聚13間急救責任醫院攤開台南市的地圖,許以霖說,縣市合併後有六成是鄉鎮、四成是市區,而醫院大部分集中在人口密集處,疫情當前,每間醫院的病床數、量能都面臨考驗。此時應該以地方政府衛生局起頭,有系統性地指揮,台南市透過Line作為平台,將13間急救責任醫院整合為一體,彼此公開透明院內的空床數。「嘉義來的患者原本要送到成大,但距離來看是要往柳奇(柳營奇美醫院),轉診又是風險,所以讓他們改送到柳奇。」從許以霖分享的狀況,不只要隨時監控各家醫院的空床數,還得考量病患的距離該送往哪間醫院,但令他感動的事,一步步走來,醫護同仁有了默契互信,漸漸地大家都會自願跳出來接手。他認為這項系統不僅能因應新冠疫情,未來還能用在腦中風等緊急情況。疫情加快科技導入的進程,台南市在Line的平台運用不光如此,連打疫苗的預約也派上用場,他介紹,這免去民眾排隊等打疫苗的困擾,預約後直接前往、馬上接種,市民的使用率相當高,隨著打氣普及,近期系統也改成網頁版,同步增加流感疫苗預約。免疫負債當紅,提高疫苗接種成關鍵台灣已邁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代,近期公衛專家學者關注於「免疫負債」議題,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如何擴大施打也成重點。許以霖說,考量城鄉差距及長輩不擅長於網路科技,因此沿用新冠疫苗接種站點雙軌並行,市府也會到社區、學校內直接施打,同時,市府也額外添購疫苗,擴大接種的對象、年齡。他說,為了提高民眾的疫苗施打衛教及意願,特別利用里長廣播系統放送,自己也會到在地的廣播電台錄製節目,也得隨時更正長輩間流傳有關疫苗的錯誤假訊息,才能夠破除迷思,達到正確的衛教。然而,另一項「免疫負債」的課題,則是面對尚未有疫苗的病毒,許以霖說,像是幼兒的呼吸道融合病毒、中南部擔憂的登革熱等,除了維持既定的戴口罩、消毒,還有環境的清消,他相信在新冠疫情的洗禮後,醫療量能系統的布建,加上民眾健康識能升高,願意配合接種疫苗、做好個人保護,共同建構起城市保護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25 性愛.性愛後遺症
忍住不射精才高潮?精液往這衝超傷身!醫提醒:儲精囊若破裂恐致更多問題
網路流傳性愛時,男生「忍住不射」,更能讓女生得到高潮?性學博士許藍方指出,忍住不射有二種情況,其一種會使精液往不該去的地方跑,可能造成膀胱頸慢慢變鬆!泌尿科醫師也提醒,沒有完成最後的射精過程,很可能導致儲精囊破裂,導致更嚴重問題。忍住不射二情況,「假性」超傷身性學博士許藍方在她的YouTube頻道談男性最關心的射精。男性最怕被說「快槍俠」!許多男性會有迷思,覺得把性愛時間拖長,就能讓女生得到高潮,因此不能太快射精,常在緊要關頭時忍住不射。許藍方指出,忍住不射又可分為二種情況,第一種是真的忍住沒有射出來;第二種則是射了但沒出來。第二種是比較麻煩的情況,當男生快要射精,但又覺淂先不射比較好,尿道口就會突然閉了起來,所以精液並沒有從龜頭射出來,而是往膀胱衝,也使得下一次上廁所的時候,尿液比較混濁。而這種假性「忍住不射」其實很傷身,會讓膀胱頸慢慢變鬆。許藍方更以「嘔吐」比喻進一步說明,若一個人感覺噁心想吐時,有時可以忍著不吐,等到有心理準備時才吐出來,這就如同真的「忍住不射」。第二種則是如同嘔吐物已衝到喉頭,但此時你把嘴巴緊閉沒吐出來而往其他地方跑,例如可能跑到氣管被嗆到,這就跟與「射精了但沒出來」一樣。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助理教授黃世聰曾受訪指出,對小弟弟來說,做愛不射精是相當不人道的,因為精液製造需要三個月,如果久久沒有性生活,射出來的精液就會濃一點;要是性愛頻率較高,精液就會較稀,這都是自然現象。如果常常忍住不射,會積出問題來。此外,做愛的過程中,陰莖及骨盆腔會持續充血,如果沒有適時地解放,並完成最後的射精過程,很可能導致儲精囊破裂,輕者精液帶血,嚴重者可能造成慢性攝護腺發炎,導致腰間痠痛。過於持久,女生反而不舒服之前也有讀者投書請教醫師,「不是越久越好嗎?但每次我撐上一個小時,她就會喊停,原因是不舒服。」婦產科醫師徐金源當時回覆讀者指出,其實時間長短不重要,兩人能夠配合地恰到好處才是重點。如果每次都要撐很久,甚至最後可以不射精,或許不是件好事,還可能罹患射精障礙、射精困難等。凡事順其自然,才不至於讓自己承受未知的後果。【資料來源】.Dr.Gracie許藍方YouTube頻道.性愛撐上一個小時讓女友頻求饒 醫:受不了未必性福.「盡量不射精」延長戰鬥時間?醫師:長期可能出問題
-
2022-11-25 醫聲.Podcast
🎧|阿滴罹異位性皮膚炎曾被笑關公 朱家瑜:病患容易從小被歧視|理事長講堂EP9
異位性皮膚炎造成患者「體無完膚」,連帶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擁有272萬追蹤的知名Youtuber阿滴,也曾經拍片分享此病帶給他的困擾,「十幾年前,我絕大部分的額頭都是紅的、脫皮的,甚至有時會出現傷口,這也是喜歡把前髮放下來蓋過額頭的原因,因為過去受的傷害到現在還是看得出來。」異位性皮膚炎是種遺傳疾病,依據健保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37萬名病患就醫,其中大部分患者5歲內發病,是小兒常見的皮膚問題。病人皮膚時常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外觀則呈現乾燥、脫屑、紋路多等情況,最惱人的是皮膚彷彿有上萬隻螞蟻四竄,使病人癢到抓傷,流血、滲出組織液,增加傷口感染的機率。🎧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阿滴透露曾不敢直視人 多數異膚患者求學、就業受阻然而,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專屬小孩子的疾病,有一、兩成患者演變成中重度的慢性病,終身與疾病相伴。根據異位性皮膚炎協會調查,半數患者在求學過程中,面臨到霸凌或歧視的問題,逐漸變得內向、自卑。紅腫、瘡疤蔓延全身,若長在臉部,更嚴重影響自尊和人際關係,「以前常被叫一些跟紅色相關的名字或綽號,像是關公或紅蘿蔔,因此深深影響個性,有段時間我不自在到跟別人說話時,都不看他們眼睛,事後花很多時間才改掉這個習慣。」阿滴在影片中提到。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也是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他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經常感覺被排擠,例如同學刻意劃清界線、活動中不願接觸,或因患者不便吃炸雞及海鮮、曬太陽而故意不邀約出遊,甚至有家長詢問是否可讓小孩換座位。他分享,有名患者的皮膚「流湯流水」,脫屑脫到有味道,於是被安排坐教室最後一排,同學座位也越搬越遠,加上晚上癢到睡不好,導致白天打瞌睡無法專注,學習效果大打折扣,「老師覺得他很混,成績也比較差,最後他國中畢業就唸不下去,覺得唸書很痛苦。」這樣的情形也可能延續至就業。朱家瑜直言,「雖說內在美也很重要,但事實上,有些主管多少還是會看外表。」他指出,曾有患者因皮屑剝落,造成求職到處碰壁,連內場或超商也不願雇用,否則烹調、遞零錢時,會造成客人不適。日常照護不可少 鼓勵小患者自行擦藥病情之所以惡化,朱家瑜解釋,一是患者基因變異本來就比較多,二是照顧不佳,皮膚一直破損發炎,外界過敏源穿透進皮膚裡造成致敏,實際例子是患者的過敏原指數隨著年紀變的滿江紅,「一定是從小沒有照顧好,就讓它爛,想說會自己好。」「現在醫學的概念跟中醫、自然醫學越來越像,要從根本調整,找到致病的原理。」他說,即使皮膚外表沒有紅腫發炎,表面仍有小破損,所以擦乳液成為最基本的照護方式。其實朱家瑜的二女兒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2歲時發病,現在已經21歲,因為控制得宜,偶爾因課業壓力大、熬夜寫報告才復發,一切有賴於從小養成的保養習慣。朱家瑜的女兒出生不久,腳背、小腿、背出現濕疹,睡覺時一直扭來扭去,有次女兒感冒久咳不癒,四肢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才確診。後來朱家瑜耐心教導女兒擦藥膏、乳液,父女倆甚至玩起遊戲,比誰擦得比較均勻,「她3歲就會自己擦藥膏,還知道哪個藥膏擦哪裡,更會教奶奶如何使用。」因此朱家瑜建議,父母與小朋友相處時,一定要採取鼓勵、稱讚的方式。譬如女兒剛開始是喝抗組織胺糖漿,直到2歲半看見他感冒吃藥丸才疑惑詢問,朱家瑜當時回答:「因為妳是小朋友要喝糖漿,不會吞藥丸。」一語激起女兒的好勝心,也想嘗試吞藥丸,朱家瑜便撥一半給女兒,女兒竟然吞一次就成功,自此再也不喝糖漿,「她說她跟爸爸一樣是大人了。」朱家瑜笑說。6種治療多樣化 如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是外用類固醇藥膏,能幫助消炎、止癢及血管收縮,但長期使用會有皮膚變薄、萎縮的副作用,「像是原子彈,砸下去好人、壞人都死光,因此是不得已才用的。」朱家瑜強調,類固醇是重要的急性消炎藥,通常僅是短暫使用,除非皮很厚,才會繼續擦藥。非類固醇的藥膏還有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可選擇性抑制免疫細胞合成細胞激素,且不會抑制膠原蛋白的合成,較為安全;PDE-4抑制劑則能抑制細胞PDE-4酶的活性,減少發炎物質生成。朱家瑜補充,兩者皆在台灣、美國被認定適用於3個月大以上的患者,「代表政府和衛生單位認為非常安全。」但他也坦言,藥膏效果不如類固醇,須在醫生指導下,作為第二線使用。口服藥物一樣有非類固醇的選擇,朱家瑜表示,抗組織胺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可有效止癢,新一代更不會讓人嗜睡,「吃10幾20年還能調整體質,減少支氣管過敏。」而生物製劑是抑制過敏的第二型免疫反應,不會影響其他器官,「有點像巡戈導彈,斬首恐怖組織指揮部的高階軍官,不傷平民百姓。」朱家瑜接著說明最新的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藉由一網打盡致敏根源,同時抑制多種細胞激素,達到抗發炎功效。他表示,現在有很多治療多樣化,且都非常有效,患者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異膚不異樣!從學校教育建立起正確觀念「第一件大家要知道的事,是異位性皮膚炎不會傳染,可以握手、拍背。」阿滴在影片中的強調,透露破除大眾對異位性皮膚炎迷思的重要性,對此,朱家瑜十分認同,「很多事情要從教育開始,如果大家有正確觀念,對病人及其家屬就是最大的減壓。」因此異位性皮膚病友協會送書給偏鄉小學,一個教師、一班一本,未來也期望舉辦校園巡迴講座,幫忙患者打造友善的環境,朱家瑜說,尤其老師若先有正確觀念,主動關心患者病情及用藥狀況,「孩子會注意到老師的關心,想說老師都不介意,會更想去幫助這個同學。」延伸閱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vXqu7oSx8朱家瑜小檔案學歷:臺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博士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現職: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經歷: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顧問醫師亞太環境與職業性皮膚病協會 (APEODS) 國際顧問委員Podcast製作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張羽萱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蔡怡真、張羽萱、柯佩芳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
-
2022-11-24 醫療.懷孕育兒
職場女性餵母乳好糾結! 醫助破除「4大迷思」家人支持不可少
職場女性升格新手媽媽,哺育母乳即成為一大課題。國健署為鼓勵媽媽哺育母乳,列出母乳哺育常見4大迷思並釋疑,包括「鬆軟的乳房,是沒有奶水嗎?」、「喝母乳的寶寶,便便稀稀水水,是媽媽亂吃東西嗎?」、「母乳六個月後會越來越沒營養?」、「要增加奶水,只要用飲食偏方多吃發奶食物就可以嗎?」等,另也推出母乳哺育互動遊戲,讓婦女及家人透過遊戲同步提升知能。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母乳對寶寶來說是最自然、營養的食物,可提升孩子免疫力,但對於剛生產完的媽媽來說,做母乳哺育是很辛苦的事,國健署鼓勵職場設置哺乳室,營造友善哺乳環境,另也鼓勵醫療機構成為母嬰親善認證醫院,協助解決媽咪在哺乳過程碰到的疑難雜症。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針對母乳哺育4大迷思一一釋疑,針對乳房鬆軟是否沒有奶水,他表示,脹奶不是判斷有無奶水的指標,在哺餵寶寶的前1、2周,賀爾蒙變化下乳房會脹滿且結實,後續奶水增加但乳房變得柔軟,會讓媽媽懷疑「奶水量不多」,其實寶寶還是能吸吮到170CC以上的奶水,因此只要寶寶吸吮,就能持續產生更多奶水。至於寶寶的便便較稀、水,李敏駿指出,因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寡糖、益生菌、乳糖及乳清蛋白等,對寶寶來說非常好吸收與消化,因此大便較稀軟,屬於正常現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純母乳哺育的寶寶到出生6個月之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同時持續哺乳至2歲或以上。李敏駿說,不是因母乳營養不夠,而是寶寶需要更多營養成長,因此搭配副食品補充鐵、鋅、維生素D等均衡的營養素。李敏駿表示,增加奶水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寶寶吸多少,媽媽就產生多少」,可透過親餵或擠乳增加母乳分泌,以自然方式達到供需平衡。不過媽媽若哺乳過程承受許多壓力,會影響母乳分泌多寡,這時周遭親友的支持與鼓勵,有助媽媽持續哺乳的動力與勇氣。中國醫大附設醫院母乳哺育衛教師洪靜琦表示,媽媽哺育常面臨3大壓力,包括「長輩傳統觀念」因婆婆媽媽的年代哺乳經驗未廣泛,加諸媳婦或女兒壓力、「職場顧慮」女性哺乳遭職場同事不友善眼光、「自我憂慮」擔心奶水不足,加上配方奶廠商不斷遊說,進而花錢購買。洪靜琦表示,出生第一天的寶寶胃僅「一顆龍眼大小」,約5CC左右,媽媽的初乳量雖不多,但很夠寶寶喝,且初乳內含有高濃度免疫球蛋白、新冠病毒抗體等,對寶寶來說初乳就是「第一劑預防針」,因此寶寶剛出生時,多會鼓勵媽媽與寶寶不限時間的肌膚接觸來喝初乳。今年國際母乳哺育周主題「從教育與支持,加速母乳哺育行動(Step up for Breastfeeding:Educate and Support)」,國健署也發展首款母乳哺育互動遊戲,設計「育齡婦女、孕婦、產婦、家人及伴侶」4個角色的情境,讓民眾一同學習哺育知能,即日起至12月1日止也舉行「「母乳大挑戰 答題刮好禮」活動,答題挑戰成功後分享揪好友加入,即可參加刮刮樂,有機會將iPhone手機、iPad平板、多功能電烤盤等多項大獎帶回家。
-
2022-11-24 醫療.新陳代謝
這一款「瘦瘦筆」全國斷藥 估影響糖尿病友恐達25萬人
全球糖尿病患、肥胖人口增加,用於控制血糖、體重的「瘦瘦筆」正夯,讓歐美兩大藥廠供不應求,目前禮來藥廠的「易週糖」在國內已經斷貨,另一品牌諾和諾德的「胰妥讚」也是缺貨。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蔡世澤醫師說,受到缺藥影響,目前只能供應已開立這類藥物的病友,自費購買者建議改用其他藥物。宜蘭縣愛胰協會榮譽理事長游能俊說,全國糖尿病友現有約250萬人,受斷藥影響人數約占一成,將有25萬人需改用其他藥品。「美食當前你也吃不下、吃不多。」蔡世澤說,近年來,一周注射一次,降糖效果不錯的腸泌素藥品(GLP1-RA),經由抑制食慾,很容易減重4、5公斤而廣受歡迎。游能俊也說,許多想要減重民眾,即便沒有罹患糖尿病也會自費使用歸類於糖尿病用藥的瘦瘦筆,而「易週糖」缺貨已一年多,這一年來陸續收到藥廠訊息,供貨可能斷鏈,斷貨原因可能為藥廠生產線轉換等因素。蔡世澤說,「瘦瘦筆」打破兩個迷思,一是以往糖尿病友自行施打胰島素,有人對針頭心生恐懼,但知道一週只要打一次、還有望減重,就不再抵制遲疑;二是民眾為了變瘦,不僅不怕挨針,自費也願意。儘管現在廠商仍提供每天注射的腸泌素劑,但由奢入儉難,許多人「天天打針很辛苦,已經回不去了。」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說,「易週糖」斷貨應是藥廠生產線轉作新一代雙重腸泌素藥品(Tirzepatide),與民眾自費使用無關,日前糖尿病學會與糖尿病衛教學會聯合發函至台灣禮來藥廠,要求藥廠應穩定供貨,避免影響糖尿病患者用藥權益,而臨床上「胰妥讚」確實也因生產線轉作生產新藥而供貨不足,目前其服務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已僅能開立健保用藥,停止開立自費用藥。杜思德說,台灣禮來藥廠回函表示,全球對GLP-1RA(腸泌素藥品)需求出現急速成長,造成供應不足影響產能排程,台灣預估明年全年供貨持續不穩定,通知醫療人員暫停開立處方給予新病患,並優先考慮現有病患照顧,醫療人員應依專業臨床判斷協助病患適當的藥物調整。經國際研究指出,第二型糖尿病的不良後果約40至70%與肥胖有關,20至40%為心血管問題,10至20%為血糖過高所致;腸泌素藥物對三者都有著力之處,針對前兩款,腸泌素更可列為主攻利器。蔡世澤說,若是著眼控制血糖,除腸泌素針劑外,還可以選擇許多其他藥物,甚至自費口服腸泌素藥錠。若要兼顧減重,腸泌素針劑固然是好的選擇,但在藥品供需失調的情況下,少吃多動的作為仍可代償。何況國外紛紛興建新廠,貨源遲早有著落,大家不用焦慮過頭。杜思德也說,目前腸泌素口服藥品「瑞倍適」尚未納入健保給付,每月藥費約5000至7000元不等,他將於明年初代表糖尿病學會與糖尿病衛教學會向健保署爭取健保給付,讓糖尿病友多一項選擇。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減重醫師蕭敦仁說,「易週糖」、「胰妥讚」確實已經斷貨及缺貨,近日診所接到民眾「尋藥電話」約增加兩成,可是減重不應完全依賴藥物,也不要被藥物綁架,用藥同時須調整生活習慣,包括少吃澱粉食物,禁喝含糖飲料、多運動,因此斷藥不用太在意,可尋求代餐、口服藥物等其他方式減重。
-
2022-11-23 醫療.牙科
洗牙沒洗還好,一洗反而掉牙? 醫解常見6迷思:不洗會更嚴重
日常防範牙齦炎、牙周病,以及衍生出的口臭、掉牙等問題,洗牙是相當重要的清潔工作,不過民眾對洗牙卻有著許多迷思,例如「沒洗還好,一洗反而掉牙」。對此玩美數位牙醫診所陳忠明醫師逐一解惑,並日常正確清潔牙齒、定期洗牙,以確保牙齒、牙齦、口部健康。 洗牙是洗什麼概念的? 醫:防牙結石成牙周病釀掉牙。 陳忠明醫師表示,洗牙的主要目的在於除去刷牙時所刷不到的死角,包含裡面的牙菌斑、結石。刷牙能力有限,刷不到的地方會累積牙菌斑,日久會形成牙結石,牙結石會進一步使得牙齦發炎、掏空牙齒地基、形成牙周病,而牙周病正是口腔最常見、也最容易引起掉牙的疾病,也會引起口臭、牙齦腫脹等問題。甚至近年來國內外也有不少研究發現,牙周病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等各項疾病息息相關。防範之道最重要的其中一環就是在洗牙。 洗牙沒洗還好,一洗反而掉牙? 醫解常見6迷思:不洗更嚴重。 不過雖然洗牙對牙齒、牙齦、口腔健康相當重要,但很多民眾卻對洗牙存在著不少迷思,例如洗牙後牙齒一定會變白、洗牙會傷害琺瑯質、會害牙縫越來越大、會變得敏感、會變得容易蛀牙等,以及最常見也最讓人擔心的,沒洗還好一洗反而掉牙,對此陳忠明醫師一一解釋。 洗牙能美白?會傷琺瑯質?陳忠明醫師表示,雖說洗牙不是洗車,主要目的不在於洗白,不過確實也可以帶來較潔淨亮白的效果。而洗牙這動作並不像字意上用「洗」的方式進行,也非用刮除的方式去除牙結石,器具是用震動的方式進行,因此正常操作下幾乎不可能會傷害到牙齒本身,包括琺瑯質。 洗牙會讓牙縫變大、敏感、蛀牙?至於牙縫越來越大、牙齒越來越敏感、蛀牙等,主要問題並不在洗牙,而是在於牙菌斑、牙結石本身已帶來這些影響。舉例來說,牙結石已經使得牙齒出現坑洞,民眾之所以沒發現,是因為看到的是牙結石而非牙齒本身,洗牙後自然坑洞也還在,更嚴重就會敏感,之後就需要補起來並進行抗敏感等保養,而非視而不見、甚至認為是洗牙害的。 沒洗還好,一洗反而掉牙?這是非常常見民眾不願再洗牙的原因,陳忠明醫師解釋,這和前述一樣,代表已經有問題、且嚴重到掉牙了,雖遺憾最後還是掉牙了,但並非洗牙所導致,若因為這觀念而不洗牙,只是讓牙周病持續存在,可能原本不會掉牙,最後鐵定會掉,且會逐漸擴散。牙周病並非單顆牙齒或牙齦的疾病,該顆牙齒因牙周病而掉牙,通常代表著其他周圍也有一樣的情況,若此時再不治療,接下來旁邊的也會接二連三的惡化、掉牙。因此也提醒,若有發現掉牙務必進行檢查並洗牙,以防止牙周病持續讓口腔健康惡化。 健康就是最好的生日禮物,每生日洗牙一次愛顧健康! 陳忠明醫師提醒,洗牙是日常清潔牙齒相當重要的一環,建議每半年洗牙一次,這有健保補助。若真的非常忙碌、常常忘記,建議可以記得在生日前後洗牙,至少一年一次,為自己安排個定期保養作生日禮物,健康就是最好的禮物。平常也應妥善刷牙,重點在每顆牙齒確實清潔,建議用「貝氏刷牙」的方式進行,牙刷和牙齒、牙齦成45度刷洗,每顆約刷10-20次。餐後也使用牙線清潔牙齒,去除卡在牙縫死角的菜渣。養成良好的牙齒清潔習慣,更有助避免牙齒、牙齦、口部疾病發生,並降低掉牙發生的機會。 《延伸閱讀》 .最常見的掉牙主因!醫:不治療會掉整排,有症狀趕快檢查。 .提早掉牙是心血管疾病警訊?醫教正確潔牙「護齒3寶」不可少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18 醫療.耳鼻喉
舌頭上有地圖身體可能出狀況!有這體質的人常發生,1周刷舌10次就夠
「地圖舌」指的是舌頭出現如同地圖般的斑駁的圖像,中醫稱為「花剝苔」,又名游動性舌炎,也就是舌炎在舌頭上四處游走,不會固定在同一位置上。地圖舌代表身體出狀況正常人的舌頭呈現白白紅紅的、非常均勻,一旦東缺一塊、西缺一塊,就出現所謂的地圖舌,代表身體出了狀況。而地圖舌的患者,10個中有7~8個屬於過敏體質,例如鼻過敏、皮膚過敏都有可能出現這種舌象,必須要調整免疫力來改善,如果突然出現明顯「地圖舌」時,代表免疫系統起了變化,建議要少吃加工食品,盡量遠離過敏原。很多人都有個迷思,認為口腔的味道與舌苔有關,甚至在早上起床時拼命刷舌苔。其實口腔異味是由很多原因造成,包括消化系統的疾病,或口腔疾病例如咽炎、牙齦損傷等所造成口腔異味。因此,光靠刷舌苔來清除異味,效果很有限。刷舌苔勿太用力,以免味蕾受到損傷雖然刷舌苔可以清除舌苔中的食物殘渣、降低齲齒的風險,但千萬不可以刷太用力,因為舌頭上密集分布的小突起就是味蕾;若用力不當很容易受到損傷,且經常用力刮舌苔,還會刺激味蕾、損傷舌乳頭,甚至導致舌背部麻木、味覺減退、食慾下降等不良後果。其實,刷舌次數不應過多,建議每週一次即可,而刷舌時用力不要過猛,應輕輕拂刷舌背,不要產生疼痛和不適感,每次刷舌的時間也不應過久,從舌根部往舌尖部刷10次就可以了。延伸閱讀: 。舌頭影響蛀牙、牙周病發生機率! 5點檢查舌頭健康狀況 。吃東西覺得費力、常流口水? 恐是吞嚥障礙!醫曝「警覺關鍵」
-
2022-11-16 醫療.懷孕育兒
試管嬰兒取卵數越多不一定好!醫籲應破除3大迷思
35歲的A小姐急欲求子,聽聞小姑透過試管嬰兒順利產下雙胞胎,便積極討教秘訣,卻不顧醫師建議自行拉高「KPI」標準,像是取卵數量、要求醫師增加藥物劑量等,醫師提醒,取卵數多不代表成功率高,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療程,勿過度參考他人經驗。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表示,國健署去年7月擴大不孕症補助,上路1年統計發現,未滿45歲參與療程的婦女明顯增加,較前1年同期成長6成,但卻常見婦女出現3大迷思,包括「AMH值焦慮」、「取卵數迷思」、「隱忍身體不適」。「AMH值」為抗穆勒氏管賀爾蒙,由卵巢中未成熟的小卵泡所分泌,可顯示女性卵巢卵子「庫存量」。陳美州表示,AMH值不可逆,隨年齡增加,數值只會愈來愈低,的確是生殖醫學重要評估指標,但數值低不代表生育功能不佳,「重點是,取好卵優於取多卵」。不少婦女為提升「命中率」,希望透過誘導刺激增加排卵,但國內外研究發現,取卵數大於15顆時,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機率也上升,超過20顆後新鮮胚胎活產率反而下降,最新研究指出,最佳取卵數落在8至14顆左右,能產出試管嬰兒需2顆以上「好」胚胎。國內一份不孕症家庭調查顯示,有5成接受治療的人,在治療期間曾出現身體不適、情緒起伏。陳美州表示,用藥刺激排卵可能出現體溫過高、腹脹腹痛、頭暈嘔吐等症狀,若劑量過高恐過度刺激,造成卵巢、子宮嚴重不舒服,這些症狀都可能讓女性害怕而不敢再進行療程。台灣生殖醫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杰提醒,用藥後若雌激素過高,會造成子宮內膜細胞凋亡、影響胚胎著床率,嚴重副作用OHSS恐引起血管栓塞、休克、甚至卵巢破裂,不過國內發生率不到3%,但療程所產生的不適不應忽略,應反應給主治醫師,療程安全及舒適都十分重要。蔡永杰表示,生殖醫學治療著重「個人化治療」,醫師開立排卵藥物前,會依照年齡、體重、AMH值、AFC(濾泡數)、FSH(濾泡促進激素)、濾泡成熟度等做評估,建議民眾掌握「樂孕ABC三原則」,包括適當取卵數、適當身體反應、個人化治療,才是成功懷孕的關鍵。
-
2022-11-14 名人.好食課
柿子可以空腹吃!營養師教挑柿子5重點:果肉有黑點不是發霉
又到了吃柿子的季節,橘紅色的外皮,咬下去的清甜真的讓人愛不釋手,但到底怎麼挑柿子才不會踩雷,就讓營養師張宜臻教你這樣挑才對味! ●表面:選擇表皮光滑,無裂痕、壓傷、黑斑、水漬者!●果形:挑選果粒大且飽滿者,而依據不同品種,柿子外觀會略有不同,例如富有品種為扁圓形、次郎品種為扁方形。●萼片:選擇鮮綠者為佳,有缺損通常為蟲蛀或有傷到,且挑選時可注意萼片與蒂窪之間的空隙是否緊密,空隙大者較不易保存●色澤:選擇色澤均勻者,而甜柿成熟多為橘紅色,可依據購買後會食用的時間選擇偏紅或是帶些綠黃者●觸感:可挑選帶有硬度者,除了口感較脆外,保存時間也較長,若購買軟柿,則建議3-5天內食用完畢迷思破解1.果肉有黑點是發霉壞掉?如果表皮外整無損,切開後果肉上卻有些黑點,可能是柿子成熟,單寧轉化為糖,或是氧化導致,可以安心食用。2.柿子不要空腹吃?錯,過多的單寧雖然會和胃酸作用凝結成胃柿石而造成不適,但單寧主要存在於未成熟的柿子,成熟後的柿子單寧含量少,一次不吃太多,不至於造成腸胃不適。【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柿子挑軟的吃?甜柿這樣挑最好吃!】
-
2022-11-12 醫療.新陳代謝
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營養師打破糖尿病常見的5大迷思
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糖尿病日」,目的是為了喚起全世界對於糖尿病的關注,並重視糖尿病對於人類的危害。選擇訂在11月14日是因為這天是著名的班廷醫師Frederick Banting的生日,為了紀念他在1921年發現重要的糖尿病治療藥物-胰島素的貢獻而訂定,而今年2021年也正好是胰島素發現的100週年紀念。根據統計,全球罹患糖尿病的人數已經超過4億人,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也位居第五名,可見糖尿病已經是不折不扣的現代文明病,對於人類健康的傷害也真的不容小覷。糖尿病的病友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舉凡是親人、朋友、同事等等,甚至是我們自己,都有可能正在努力與糖尿病奮鬥著,而這是一條漫長又辛苦的道路,對抗糖尿病,首先就必須要擁有正確的觀念。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用自身的臨床經驗,來帶你一起打破糖尿病常見的5大迷思吧!迷思1:糖尿病是肥胖者專屬的,瘦的人就不用擔心?肥胖者確實是罹患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原因是肥胖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IR),導致身體難以利用飲食攝取的營養來提供能量,而必須分泌更多胰島素,長久下來造成身體各部位的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進而導致糖尿病。然而除了肥胖以外,糖尿病也與遺傳基因、飲食與生活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評估糖尿病風險時一定會將家族史考慮進去。無論本身體型再怎麼瘦,只要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就有非常高的機率罹患糖尿病,若是再加上缺乏控制的飲食習慣,常常攝取高油高糖高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的食物,又缺乏規律的運動及作息,那麼糖尿病就很有可能找上你喔!迷思2:澱粉對糖尿病都是不好的,應該全都不吃?並不是的!澱粉是三大營養素中醣類非常重要的來源之一,而根據均衡飲食的原則,每天攝取的醣類應占總熱量的50~60%,因為醣類能提供我們身體日常所需的熱量,也是許多器官主要使用的能量來源,因此並不建議完全都不吃喔!否則長期下來會造成營養失衡導致身體出現問題。當然,因為醣類的食物會直接影響血糖的上升,因此我們可以優先選擇富含膳食纖維、GI值也較低的「未精製穀物」,例如:糙米飯、地瓜、燕麥、全麥食物…等等,會比白飯、白吐司這種精製過的澱粉來的好喔!其實對於糖友來說,並沒有什麼食物是「絕對不能吃的」,比起嚴格的限制飲食,了解自己所吃的東西並控制份量才是更重要的。因此無論是醣類、水果、甚至是飲料及點心,其實都可以適量食用,只是要依照營養師及醫師的指示,並學習各種食物份量的概念來適量攝取,再搭配治療就可以囉!迷思3:不甜的水果就可以吃很多沒關係!從前常常會遇到很可愛的糖友們在回診時跟我說:「營養師~現在吼,那種很甜的水果像西瓜、芒果啊我都不吃了!我都只吃芭樂和蘋果那種不甜的,吃多少都沒關係吼?」首先當然要先鼓勵這位糖友有心想要努力配合飲食控制啦!不過還是要稍微導正一下這個錯誤的觀念喔!其實無論是很甜的芒果、還是不甜的芭樂,裡面都有天然的「果糖」,會造成血糖的上升,與水果本身甜不甜並沒有直接關係~但這樣並不代表不能吃水果喔!水果裡面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C、植化素等營養,在均衡飲食中仍是不可或缺的!一般會建議糖友們每天攝取的水果量大約控制在1~2個拳頭以內,就算是不甜的水果,也要注意吃的份量不可以過多,而甜的水果也不是完全不能碰,只要適量攝取還是可以吃的喔!迷思4:糖尿病的藥會越吃越重!會成癮!這個迷思是導致很多糖友們不願意接受藥物治療的原因,但這真的是個迷思,事實上糖尿病的藥物並不會產生依賴性喔!之所以會有這種錯誤的觀念可能是因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顧名思義就是需要長期、甚至可能是一輩子的治療與控制。所以可能會看到有人終其一生都在服用糖尿病藥物,但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療程。糖尿病的藥物是透過許多不同的面向來幫助控制血糖。醫師會依據糖友們血糖控制的狀況、對藥物的反應、是否有併發症或其他疾病以及整體療程來不斷進行藥物的調整。除非糖友已經將血糖長期控制在非常穩定的狀態,不然不太可能始終都服用同一種藥物,而調整過的藥也不代表越吃越重,只是代表醫師評估那是更適合糖友現階段身體狀況的藥物而已喔!所以遵從醫師的指示,按時用藥、定期回診是控制血糖非常重要的一環喔!迷思5:胰島素是拍咪呀!打了會洗腎啦?其實胰島素並不是什麼外來的「拍咪呀」啦!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會自行製造胰島素,來參與體內的代謝以及維持血糖的恆定。糖尿病患者因為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低下,血糖沒有辦法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所以才需要透過額外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許多口服降血糖藥物是透過刺激胰臟細胞分泌胰島素來達到降血糖的目的,但隨著病程拉長,胰臟功能也會逐漸衰退而沒辦法再製造更多胰島素。因此在過去的治療方針中,晚期的糖尿病患者會開始施打胰島素,所以才會有人認為走到打胰島素這一步就代表要洗腎了。事實上並不是胰島素造成洗腎,而是患者本身的糖尿病已經嚴重到併發糖尿病腎病變了。而在比較近年的治療指引則建議及早開始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因為已經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越早開始使用胰島素就越有助於糖尿病的控制,也越能防止胰臟細胞的衰退,甚至能夠維持現階段胰臟細胞的功能喔~因此,胰島素並不是什麼「拍咪呀」,而是幫助糖友們控制血糖非常重要且安全的藥物喔!看完今天的內容,是否有幫你破解到一些存在心裡很久的迷思呢?糖尿病是現在非常常見的慢性病,因此網路上、報章雜誌等等都會流傳許多資訊,有些內容的正確性其實都有待商榷,建議大家在廣泛蒐集資料的同時,也別忘了要尋求專業的醫師、營養師的證實。糖尿病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擁有正確的觀念才能陪伴糖友們一起對抗,同時也幫助自己維持健康、遠離糖尿病!
-
2022-11-09 癌症.飲食與癌症
黃豆到底防癌還是致癌?網友最關心10大防癌食物清單一次看
說到最可怕的疾病,相信大家都會想到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而WHO(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有30-50%的癌症是可藉由飲食、作息習慣的調整,來降低罹癌機率,例如透過每日攝取足夠6大類食物及少油、少鹽、少糖,可預防癌症的發生。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防癌食物」相關話題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防癌食物網路聲量排行。 「豆類」含豐富膳食纖維 「這些食物」有益女性健康觀察網路上對「防癌食物」的相關話題討論,可發現以「豆類」食物聲量奪冠,特別的是,不少網友對豆類中的「黃豆」保持疑慮態度,認為「黃豆中的雌激素可能會造成乳癌」,但有醫師於節目分享「事實上,黃豆中的大豆異黃酮與膳食纖維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對健康有正面的作用」,引起熱烈討論,網友紛紛表示「原來黃豆致癌是迷思!」、「看來早餐飲料要改喝豆漿了」,不過也有民眾提醒「黃豆要記得選非基改的,不然反而更不健康」,表示食物還是天然一點對身體比較好。 聲量排行第二的「蘋果」同樣備受關注,有新聞提及芬蘭研究顯示,蘋果中含有類黃酮素,具有強抗氧化力,能幫助抑制肺癌,對此,有網友說道「現在空污越來越嚴重,真的要多吃蘋果」,表示身在空氣不好的都市,平時會盡量攝取對肺好的食物;而排行第三的「堅果」則擁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許多民眾也表示自己有吃堅果的習慣,留言像是「我每天都會吃一小匙核桃跟杏仁」、「堅果不只健康,也很好吃」,但也有在健身的網友提醒「吃堅果要注意量,太多熱量會爆表」,表示堅果雖然健康,一次還是少量為宜。 此外,針對女性的健康飲食,除了「咖啡」含有多酚類物質,有機會降低得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國際期刊最新研究也顯示,「菇類」中的麥角硫因則對預防乳癌有幫助,民眾看了紛紛說道「太好了,我假日都用咖啡開啟美好的一天」、「準備去全聯買菇菇回家」,而針對男性好發的攝護腺癌,則可以多吃「番茄」,豐富的茄紅素具有抗氧化能力,有網友表示解惑,笑道「難怪我媽每次都叫我爸多吃番茄,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看完以上的文章分享,你是不是也已經把防癌食物記錄下來了呢?無論如何,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均衡飲食還是最重要的!
-
2022-11-08 名人.好食課
喝茶可解酒、防蛀牙?營養師一張圖讓你看懂喝茶有哪些好處
上班喝口茶,喘口氣,一天的疲勞瞬間減半,到底喝茶有哪些好處,又有哪些網路迷思,就讓營養師張宜臻ㄧㄧ告訴你!紅茶、綠茶差在哪?光依照顏色,茶可分成綠、白、黃、青、紅、黑六種茶,而茶會有這些顏色的深淺變化,主要是因為發酵程度不同的關係。綠茶沒經過發酵,兒茶素含量最高,顏色也最淺,而烏龍茶則算於半發酵的青茶,紅茶與普洱茶則是全發酵與後發酵茶,發酵程度高,顏色與味道也更濃厚!喝茶好處1.預防癌症2.預防心血管疾病3.降膽固醇4.有助於脂肪燃燒5.預防失智6.提神醒腦7.舒緩焦慮8.改善口臭茶飲迷思1.發酵程度越高,咖啡因越高?很多人認為紅茶、普洱茶咖啡因高,所以較能幫助提神,但其實咖啡因除了受發酵程度影響以外,也受茶種、季節、焙茶、沖泡時間等等影響,所以不見得紅茶咖啡因就高於綠茶。2.喝茶可解酒?目前並沒有科學資料佐證喝茶能醒酒,建議仍是適量飲酒為妙。3.喝茶防蛀牙:喝茶的確因為茶飲中的氟,有助於抑制牙周病的細菌,並維持琺瑯質,但不論是否含糖,茶喝完後仍建議刷牙,避免茶垢積於牙齒上【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喝茶學問大!圖解喝茶功效與迷思】
-
2022-11-06 醫療.腦部.神經
注意「最後正常時間」速就醫 攸關腦中風投藥、復健治療
Q:天氣微涼的上午七點多,一處土地公廟前的榕樹下早已坐滿泡茶聊天、切磋棋藝的長輩,稀鬆平常的場景,卻被70多歲的阿嬌姨打亂,原來是坐了三個多小時的她準備起身時,半側肢體無法動彈、口齒也不清,看到這樣狀況的阿勇伯該如何處理?小隊長叮嚀黃建能/高雄市政府消防局指揮中心小隊長黃建能表示,高雄市冬天日夜溫差大,務農或習慣清晨五、六點早起的長輩,常常沒察覺天氣變化而疏忽保暖,造成中風發生。高雄市茄萣分隊隊員蘇沐涵分享,戶外救護或是朋友報案,是南部常見的救護特色,原因為高雄的長輩平日喜歡聚集聊天,地點常在戶外,因此誰今天沒有來、多久沒有見到鄰居阿嬤都可能有人察覺,還會到對方家中關心。另外,一般民眾仍對中風存在迷思,黃建能曾遇過,熱心的阿伯到老友家,看見對方不動躺在地上,想起過去「放血」的民俗療法,戳了好幾根手指血流滿地都沒反應,才趕緊打電話求救。他呼籲,民眾只要觀察到身邊的親友有任何不對勁的症狀,或和平常不太一樣,最佳的選擇就是直接打119求救,以免延誤送醫時效。時序漸漸入冬,高雄市的天氣反倒格外涼爽舒適,一般人以為天冷才會上門的急性腦中風,其實早已悄悄埋伏在溫差大的清晨,一不注意隨時都可能倒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林子超提醒,只要察覺有疑似中風跡象,就要立即撥打119,也盡量留意患者最後活動的時間,有助於醫師評估給藥及之後的復健。高雄市政府消防局在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邀,舉辦「緊急救護員教育繼續訓練」強化專業技能知識,邀請林子超分享:從EMT抵達救護現場、到送醫前的辨識及急救經驗。到院治療時間,與投藥、日後復健息息相關。林子超說,腦中風分缺血性和出血性,又以缺血性最為常見,佔比七到八成。在治療方面,出血性患者是以手術為主,缺血性患者則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血栓移除術,從發病後到送醫治療這段時間,攸關著生命及日後的復健恢復,必定要及早送醫。如果無法即時疏通腦中的血流,腦細胞就會逐漸凋零,影響到復健半年到一年的黃金期。林子超說,不少長輩即使挺過中風急性期,手腳還是無法活動並復健,長期臥床的結果也會有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同時,到院治療時間也和投藥息息相關,針對缺血性患者治療的靜脈血栓溶解劑,患者必須要在出現中風症狀後3~4.5小時內到院,才有機會接受治療。高雄市串連四大醫學中心,建立搶救平台。因此,留意患者從正常活動到中風的「最後正常時間」就格外重要。但林子超坦言,實際上確實也藏有盲點,曾有位70多歲的長輩早上7點多被家人發現中風在床,家屬告訴醫師依稀記得清晨5點多有聽到長輩上廁所沖水的聲音,雖然能大致往前推估發病時間,但那時說不定已行走不便,只能盡量以親眼看見為準。為了在時間內搶救性命,林子超說,目前高雄市串連四大醫學中心建立平台,只要其中一間醫院無法收治患者,隨時都有配合的醫院接手,一併串接患者的生理監測數據進行後續治療。此外,高雄市政府消防局路竹分隊隊員鄭智瑄分享,因高雄幅員遼闊,為了趕上黃金救援時間,北高雄地區的重大傷病不少患者會送往台南地區的醫院。對此,高雄市政府消防局指揮中心小隊長黃建能表示,過去救護的重大疾病預警通報只限高雄市內,但為了爭取更多治療可能,指揮中心特別與台南的醫院即時聯繫,當有跨轄的救護傷患時,會快速的從中心與台南端的醫院做預警,讓醫院預做準備,送達後可以立即處置。心房顫動高危險因子,民眾應提高警覺。至於中風的發生年紀,林子超說近年臨床觀察有年輕化趨勢,45歲以下的中壯年個案,從過去2、3個月到現在每個月都有案例,這群人多半是日夜顛倒、抽菸、工作壓力大等造成。另外,有一中風危險因子「心房顫動」常被忽略,這類患者的中風發生率高出一般人五倍。他說,目前高醫採取只要是中風入院患者,都會請他們揹24小時心電圖監測器,但也坦言,這未必能揪出潛藏的病例,臨床上就曾發生監測四、五次才揪出心房顫動,因此目前努力推動讓48、72小時心電圖納入健保給付。他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自身的危險因子,積極控制慢性病,預防中風的發生。
-
2022-11-04 醫療.泌尿腎臟
洗腎讓皮膚黑、西藥增加腎負擔⋯?腎臟科醫親解「洗腎」5大迷思l
台灣腎病人口多,最怕就是走到洗腎一途。洗腎是一種醫療方式,讓末期腎臟病患能有正常生活的機會。但多數病人聽到洗腎,心理上會有很大衝擊,加上對於洗腎存在迷思,甚至會有抗拒、逃避的想法,結果反而影響治療。腎功能下降加慢性疾病,恐需提早洗腎 腎臟是人體的過濾器,最主要功能協助排出身體代謝後的廢棄物,同時也擔負著維持人體體液、酸鹼和電解質平衡的工作,負責將多餘的水分、電解質排出。 正常的腎臟每天可承受高達200公升的血流經過,每分鐘可過濾超過100毫升的血液,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郭弘典說明,當腎臟功能衰退到每分鐘只能過濾5~10毫升以下,就需要透過洗腎來維持身體機能。如果合併糖尿病、心臟病,身體對毒素與水分的承受度更低,即便腎臟過濾率的數值還沒到那麼差,還是會需要洗腎。不少患者與家屬聽到洗腎都相當恐懼,認為一開始洗腎體力開始變差、甚至走向死亡?針對洗腎的問題,郭弘典也針對以下5點迷思說明: 迷思1:洗腎後很快就會死亡? 洗腎的目的是替代腎臟的排毒作用,避免讓病情惡化。臨床上少數病人洗腎後,原本病情未能改善的最大原因是已有很多共病,才會有較高機會發生嚴重併發症。多數腎臟病人洗腎都能維持數十年並兼顧生活品質,也較有機會等到腎臟移植。迷思2:吃西藥會加重腎臟負擔? 藥品在醫師處方或藥師指示下,多數用藥都是安全的,除非是病人濫用消炎止痛藥,或是來路不明的偏方才會提高風險。只要遵照醫囑用藥,控制好血壓血糖就能保護腎臟。若本身有多種慢性病,建議由腎臟科醫師評估正在使用的藥物來做調整。 迷思3:洗腎就不用限制飲食? 洗腎能夠達到的廢棄物清除率跟正常腎臟運作仍有差距,大約只可替代正常腎臟的1成,與正常人相比,體內殘餘毒素仍較高。因此建議飲食要配合營養師建議,依照個別狀況控制蛋白質以及含鉀食物的攝取量。迷思4:洗腎後就無法工作、失去自由? 目前洗腎方式有分2種,台灣洗腎病人9成以上是選擇每周到醫療院所進行「血液透析」,年長者較適合這種方式。洗腎也能透過「腹膜透析」,定時自行操作換藥水來洗腎,適合擁有較佳自我照顧能力,或者要上班白天較忙碌的族群,如果流程熟悉兼顧安全性,甚至連出國都沒有問題。 迷思5:洗腎會讓皮膚變黑? 腎臟功能不佳時病人容易貧血,毒素累積就可能讓臉色變得暗沈,這是未妥善治療的腎臟病人較會發生。醫療上可透過補充合成的紅血球生成素改善貧血,加上藉由洗腎清除毒素,就能避免皮膚變黑。 洗腎是末期慢性腎臟病人的功課,只要與醫師充分溝通與做好準備,不僅能改善疾病,相信也能兼顧生活品質。【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060.html】
-
2022-11-04 醫療.骨科.復健
按摩椅按完腳腫起來?復建科醫師提醒,不當使用可能引發中風
●按摩不是按愈大力、愈久就好●最好力道是按下去會痠,勿超過30分鐘●注意坐姿、位置,不可打在脊椎上看準現代人工作繁忙,百貨週年慶、電視廣告正推出各式按摩椅促銷活動,從大躺椅到小沙發類型,功能、尺寸愈來愈多樣。醫師提醒,使用按摩椅可不是「按得大力」、「按得久」就好,若使用不當,不但症狀沒有改善,還可能出現腳麻、肌肉發炎等問題,甚至有中風危機。按摩可以放鬆肌肉,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根據不同手法,有些是順著筋膜組織按摩,藉以治療組織或淋巴水腫,有些則可促進血液循環和幫助伸展。按摩椅主要是利用滾輪擠壓等方式,幫助肌肉放鬆。塗雅雯說,現在按摩椅的設計愈來愈進步,有些會標榜「手感」以及「沿著肌肉走向」進行按摩,因此在使用上算是滿安全的。雖然按摩椅用於肌肉放鬆堪稱安全,不過,塗雅雯指出,診間還是會看到因按摩不當求診的病人,常主訴「按完腳腫起來」、「按完反而肩頸好痛」等。塗雅雯說,常見腳腫起來的個案,往往是病人不知有深部靜脈栓塞問題,一旦使用按摩椅太大力,容易導致血栓鬆脫,隨著血液循環通往其他處,進一步引起麻痹,若不幸跑到腦部,就可能引發中風。也有些民眾按摩完反而更痛,大多是因有「按愈大力愈好」的迷思,會將按摩椅的力道開到最強,或是當原先設定的療程結束後又一再重複使用,因此造成肌肉發炎。按摩椅如何正確使用才會達到效果?動晰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陳怡同表示,最好的按摩力道應該是按下去會痠,若是揉捏或滾輪的按摩力道放開,痠感就不見了。按摩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除了怕發炎外,其實肌肉也不需要太放鬆,才能保有一定的力氣來穩住身體各部位的功能。使用按摩椅時也要注意坐姿和位置。陳怡同說,按摩椅的滾輪設計通常是打在肌肉上,尤其背部是針對脊柱兩側肌肉按摩放鬆,但有些民眾坐側一邊滑手機,或是高度位置沒有調好,滾輪打在脊椎上,加上急速震動,恐造成神經壓迫或是嚴重脊椎滑脫。塗雅雯提醒,若有骨質疏鬆問題的人,應避免使用按摩椅,小心有骨折風險;血管疾病患者恐有血栓疑慮、糖尿病人的肢體末端感覺鈍化,也都不適合使用按摩椅;有開放性傷口、局部感染者亦不適合使用按摩椅,尤其要避免傷口直接接觸;腫瘤患者更不能按摩有腫瘤的部位;兒童除了身材不適合按摩椅外,也沒有使用的必要。陳怡同指出,使用完按摩椅,仍覺得不舒服,有可能其他地方出問題了,建議尋求復健科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評估、處理。哪些人不適合使用按摩椅?●血管問題患者、糖尿病患、深部靜脈栓塞者●腫瘤病患●骨質疏鬆症患者●有開放性傷口患者●兒童
-
2022-11-01 養生.家庭婚姻
婆婆到她公司當清潔工 媳傻眼:讓我難堪嗎?網意見兩極
婆媳問題自古難解,如果婆媳又變成同事?問題可能就更多了。有位媳婦在臉書爆料公社發文,婆婆很寵啃老無業的大伯,身為媳婦她都沒意見。但她某天去上班,發現婆婆居然跑到她任職的百貨公司當清潔工,讓媳婦覺得很難為。原po表示,某天她去上班,發現婆婆竟跑來百貨公司當清潔工,還熱情對她打招呼,而她根本不想理。媳婦說,「我不是普通主管,我是樓管,說不介意別人的眼光是不可能的」。原po質疑婆婆的行為,自己寵大兒子就要自己承擔,「可是跑到媳婦工作的地方當清潔工,是什麼意思,都沒想到我會很難堪嗎?」不少人替媳婦尷尬,「先別說職務問題,跟公婆在同一個地方上班老實說蠻尷尬的,而且會衍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很多人不想跟親友共事的原因之一:在她的眼中,婆婆上班是清潔工,在婆婆眼中,我是樓管的婆婆」、「就怕婆婆擺爛,媳婦樓管要不要管,怎麼管都不對」、「平常感情大概也沒有多好,哪不去偏偏找媳婦工作的地方去」、「為什麼要去媳婦的公司呢?可以去別的地方啊,媳婦的重點不是清潔工,而是婆婆去他公司上班」。不少人砲轟媳婦,「樓管是有多不得了,婆婆不偷不搶有什麼好丟臉!標準自卑感作祟」、「只要平常心看待,都不會覺得丟臉正當工作,賺錢不偷不搶也不用去在乎別人怎麼想」、「又不是領你的薪水,做好分內事,禮貌還是要有,沒有僭越,管他別人怎麼說」、「這麼勢利眼的媳婦,難怪看什麼都不順眼」、「是你覺得丟臉還是?」、「感情好沒關係,感情不好什麼都有關係」。有網友認為台灣人有「孝順」迷思,婆婆到媳婦公司當清潔工真的不妥。「婆婆:我小兒子的媳婦不孝哦!不給我錢去養大兒子全家大小,我被逼出來做清潔工」、「會被說『你怎麼沒讓媽媽在家享福?怎麼媽媽年紀這麼大還要出來做勞力的工作?』不是因為職業低賤,而是讓老人家出去做辛苦勞力的工作,原本就容易被當成不孝順的人,明顯就是要讓媳婦遭受非議罷了」。
-
2022-11-01 醫療.泌尿腎臟
配合作息洗腎 破除腹膜透析3迷思
透析腎友須常至醫療院所洗腎,尤其新冠疫情期間有高染疫風險,因此在家執行腹膜透析的洗腎方式成為新解方。但是腎友常陷於不知如何選擇、憂心不易操作、擔心感染腹膜炎等三大迷思,腎臟科權威醫師、台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院長許永和一次解析給你聽,讓洗腎人生更自由。工作不必停擺Q1.一位80歲行動不便老太太,每周洗腎3次,兒子都須請假帶她去醫院,老媽媽看他這樣辛苦,很擔心他的工作怎麼辦?許多腎友開始洗腎人生後,面臨該選擇血液透析或是腹膜透析的洗腎方式。若採「洗血」的血液透析方式,必須每周到醫院3次、接受一次4小時的血液透析。若採「洗肚子」的腹膜透析進行居家洗腎,則可依個人作息調整,每天換液4、5次,1次半小時左右,除了不適感較少外,也比較方便。像開店的老闆、計程車司機的腎友,可利用工作空檔或找地方自行操作洗腎,不僅具有隱私,工作也不必因此停擺,保有生活自主權。睡眠中可進行Q2.年長者大多會視力不好、手抖、記性差,做腹膜透析很怕會出差錯,這樣可以做嗎?有別於醫護人員協助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是由腎友自行操作,的確有不少人擔心操作困難,或年事已高而難以處理。事實上,腹膜透析過程十分簡單,甚至連輕度中風、視障者也可能勝任,若是以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器代行,睡眠中也可進行腹膜透析。在完成導管植管手術二周內,醫護人員會反覆教導操作流程,並在每月回診時進行衛教。此外,部分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器還設有遠距病患管理系統,即時回傳分析數據,讓醫護人員掌握病人居家治療情況,主動提供進一步的照護建議,研究顯示,此模式降低39%住院風險及54%住院天數。風險降至最低Q3.腹膜透析容易感染腹膜炎,或是洗不乾淨嗎?選擇腹膜透析的腎友難免擔心一時的疏漏感染腹膜炎。根據最新「2021年台灣腎病年報」,近5年腹膜炎發生率呈下降趨勢,為全亞洲最低,台灣現在腹膜透析在衛教、病情監控做得很好,操作時注意衛生清潔以及透析液的儲放環境等,腹膜炎的風險已經可以降至最低及獲得及時治療,腎友可不用為此擔心。至於毒素清洗乾淨與否,也是腎友關注的重點之一。血液透析每周在透析中心僅進行12小時的透析,腹膜透析除了免除必須前往透析中心之外,每天24小時幾乎都在進行透析,「連續性地洗,效果可比血液透析。」因此腎友可依照生活型態及工作所需,選擇腹膜透析做為往後長期的洗腎方式。腹膜透析治療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成效,腎友可多搜尋相關衛教資訊來選擇透析模式,同時改善病患落實執行及家庭支持,都有助增加實際洗腎成效。破除迷思後,腎友能更加了解不同的治療選擇,操作方便的腹膜透析可為需要長年洗腎的腎友開啟另一條自由之路。
-
2022-10-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人參放久顏色變紅?不能和蘿蔔一起吃?中藥專家拆解藥食同源常見迷思
「人參放久顏色變紅、變深,可以吃嗎?」、「聽說人參不能和蘿蔔一起食用?」天氣開始轉涼,很多人開始吃人參雞等滋補藥膳。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教授張永勳接受元氣網專訪時針對上述民眾常見疑惑進行說明,張永勳指出,人參本身含有糖分,放置一段時間,由於糖分轉變等因素,顏色會變得比較紅、比較深,這是正常現象,只要保存環境適當,民眾可以安心食用。此外,對於「人參不能和蘿蔔一起食用」一說,張永勳也提出解釋,他說,雖然有些中醫觀點認為,人參與蘿蔔不能一起食用,但在餐桌上吃人參雞等藥膳,重點在享受這些中藥所帶來的美味、香氣,保養效果是其次,如果為了追求膳食多元、營養多樣化,人參是可以與蘿蔔一起食用,民眾可輕鬆享用這些藥膳美食,不需有太多顧忌。爬山口含人參 更能幫助提神張永勳參加台灣食品保護協會所舉辦的2022年「藥食同源論壇」時表示,人參的食用方式包括磨粉、泡茶、燉雞、泡酒等。舉例來說,在爬山的時候,有些人喜歡隨身攜帶人參片,有時含在嘴裡,幫助提神,或者也有上班族習慣喝點人參茶,讓精神好一點,食用方式可隨個人需求、喜好調整,方便即可,而選購人參產品時,則建議找有信譽的商家、品牌,品質較有保障。在2022年「藥食同源論壇」中,不只張永勳,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恒鴻與講座教授吳永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學科教授賴基銘、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徐麗芬與教授蕭培文、東吳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朱正忠,以及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沈立言等專家、學者皆針對「跨領域結合照顧廣大的亞健康族群」主題進行專題演講。根據維基百科定義,「亞健康是指人處於健康和疾病的一種臨界狀態」。此時,人的心理、生理雖然處於混亂,但還沒出現明顯病理特徵。這項概念較常出現於中國大陸媒體,近年來,在台灣,也有一些人開始注意、討論這樣的現象。食療 對亞健康族群好處多多台大生農學院副院長蔡明哲在致詞時分享森林、樹木對健康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認為,若要鼓勵運用食療等方式照顧亞健康族群健康,需要更具體、完整的規劃,才能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沈立言則表示,無論在東方、西方,自古皆存在「醫食同源、藥食同源」觀點,《黃帝內經》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因此建議政府多投注資源,像食療的健康效益等,應納入健康促進政策,並提供足夠推廣資源,以維護廣大亞健康族群整體健康。
-
2022-10-2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火鍋沾生蛋!比起膽固醇,這菌吃下肚對身體危害更大 舒芙蕾、親子丼也是地雷
天氣漸漸轉涼,越來越多人會想大啖火鍋來溫暖身體,不少民眾喜歡在沾醬時打上1顆雞蛋,董氏基金會提醒,雞蛋雖然營養,但蛋殼上佈有氣孔,微生物就有機會入侵,以沙門氏菌為例,沙門氏菌會引發急性腸炎,造成腹痛、寒顫、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甚至引發致命危機。料理蛋時應注意衛生 有4成人烹煮前不洗蛋很多人時常會忽略吃蛋前應注意的衛生習慣,根據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於110年所進行國人採購蛋品行為調查,發現有36%的人常吃半熟蛋、1%的人會吃生蛋;在烹煮前,整體有近一半(42%)的人不會清洗雞蛋,更糟糕的是,會吃半熟蛋或生雞蛋的人,有更高比例(55%)不會清洗雞蛋,恐有衛生安全之慮。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明,蛋殼表面因雞糞的沾染,容易有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的附著,若在打蛋前未將蛋的表面清洗乾淨,蛋殼與可食雞蛋會互相接觸恐造成病原菌的汙染。許惠玉透露,大家在品嚐美食的同時要注意衛生安全風險,沙門氏菌致死溫度為71°C,只要「烹煮前清洗+全熟」可避免其危害。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民眾用水清洗雞蛋後,不可再冷藏保存,因為潮濕會破壞「護膜」,不但無法消滅沙門氏菌,還提高致病微生物入侵蛋內的可能性。蛋黃吃多膽固醇會飆高?董氏揭兇手另有他人大多數人對雞蛋有不少迷思,常聽到的是只能吃蛋白不能吃蛋黃,因為蛋黃會讓膽固醇飆高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許惠玉說明,早在2015至2020年的美國飲食指南就已取消原先建議每人每天最多攝取300毫克的膽固醇限制,原因在於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0至80%是由體內肝臟所生成,剩餘的20至30%來自於飲食,而其中造成膽固醇升高主要的兇手其實是飽和脂肪(如五花肉、奶油、冰淇淋等)。許惠玉補充,107年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將蛋白質食物來源的順序調整為豆>魚>蛋>肉類,其實適量攝取雞蛋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大家更應該注意的是飽和脂肪的攝取量。亞洲國家的人每日吃顆蛋 竟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英國醫學期刊於2020年發表1項大型世代研究,他們追蹤美國173,563名女性及42,055名男性長達32年,結果顯示每天至少攝取1顆雞蛋的人和每月攝取不到1顆雞蛋的人相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無顯著差異。同時研究團隊還針對其他27項相關研究做系統性文獻回顧,綜合分析後在歐美國家一樣未發現攝取雞蛋和心血管疾病有關聯性,但在亞洲國家卻發現每天攝取1顆雞蛋可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述研究也將雞蛋替換成其他食物進行分析,當雞蛋更換成加工或非加工紅肉、全脂牛奶時會有較高風險罹患心血管疾病;但若更換成魚類、家禽、豆類、堅果、全穀物或精緻穀類、馬鈴薯、起司、優格或低脂牛奶時就和心血管疾病無顯著關聯性。推論是因為相較於蛋黃中的膽固醇,紅肉(豬牛羊)中富含的飽和脂肪引起心臟疾病的機率更高。許惠玉提到,雞蛋營養豐富,擁有高品質的蛋白質,可供生長發育及組織修補,卵磷脂作為血液中的清道夫清除壞的膽固醇,膽鹼可用來合成重要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幫助大腦記憶和學習,並富含維生素A、D、E、B12及礦物質鈣、鐵、磷、鉀等營養素,呼籲大家每天適時攝取1顆雞蛋;無論是洗選或未洗選蛋,記得務必要「烹煮前清洗+全熟」,才能安全、安心、健康地享用!另外,董氏基金會也特別點出,容易有未熟蛋品的料理,包含溫泉蛋、歐姆蛋、親子丼、韓式拌飯、沙茶醬拌生蛋、壽喜燒肉片沾蛋、慕斯、舒芙蕾、蛋蜜汁等食物。民眾在品嘗時也需要多多注意。★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