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3 新聞.科普好健康
搜尋
轉移
共找到
1535
筆 文章
-
-
2020-02-02 癌症.肺癌
存活率比胰臟癌更低 名符其實的癌中之王是這癌
肺癌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民眾若有久咳、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需多加留意。一名住在雲林的65歲羅先生,本身是老菸槍,菸齡已逾40年,去年起突然咳嗽嚴重,且反覆發燒、食慾下降、體重突然掉了五公斤,就醫檢查確診為小細胞肺癌四期。經醫師建議下採化療加免疫療法治療一年多,目前病情控制中。收治羅先生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表示,肺癌死亡率高,主要是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症狀包括咳嗽、喉嚨沙啞、胸悶、高燒不退等,易被當作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而未能及早就醫和正確診斷,造成逾六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而肺癌主要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陳崇裕說,國人常罹患的肺癌為非小細胞肺癌,裡頭可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肺腺癌及大細胞肺癌,以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約占90%。小細胞肺癌則分為小細胞肺癌及合併小細胞肺癌,患者相對少見,僅占約10%,老化、抽菸和空氣汙染是最大的危險因子。不過相對於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已有手術、化療、標靶等多種治療選擇且控制效果好,陳崇裕說,小細胞肺癌則因發現時多為晚期不適合開刀、癌細胞增生快、近五成患者癌細胞轉移、化療後易復發等因素,患者五年存活率僅6%,比胰臟癌的9%更低,是名符其實的癌中之王。針對細胞增生快的特性,陳崇裕說,小細胞肺癌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即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的腫瘤,可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其特性宛如幹細胞般,分裂速度快。而過往晚期小細胞肺癌僅有化療可用,雖治療效果好、反應率高,初期有80%以上反應率,但復發速度快、又容易產生抗藥性,多數患者在化療結束三個月左右就會復發,若再使用同一種藥,治療效果明顯下降,存活中位數只有4.9個月,近六成患者存活不超過一年。陳崇裕表示,根據國外2018年研究顯示,小細胞肺癌患者若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法,可增加五成存活期、降低四成死亡風險。目前臨床研究上也發現,小細胞肺癌患者若使用化療及免疫療法合併治療,最長可多活二年左右。陳崇裕說,雖然大多數肺癌患者在癌細胞擴散前都無特殊異狀,但若出現久咳不癒、胸痛、聲音沙啞、痰中有血絲、反覆支氣管炎或發燒、呼吸喘鳴聲等,建議立即就醫進一步檢查。
-
2020-02-02 新聞.科普好健康
台灣第一例 微創治癒壞死性胰臟炎
43歲陳先生,因上腹悶痛合併發燒,就醫檢查發現為膽囊結石造成急性壞死性胰臟炎,醫師初步為患者進行膽胰內視鏡取出膽管結石,胰臟炎症狀與血清學檢查亦有所改善。但短期間又因腹痛再發而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壁型壞死性組織淤積」,使用抗生素治療,仍持續發燒且無法進食。醫師決定採「經口內視鏡超音波導引放置雙翼管腔並列金屬支架」,並配合廣效型抗生素靜脈注射以及胃鏡,經支架施行清創術治療後,患者相關症狀逐漸改善,終於又可以享受健康美食。術後5周,患者順利以胃鏡拔除金屬支架,術後迄今將近3個月,胰臟炎相關症狀已明顯改善,此為台灣首位利用內視鏡超音波置放金屬支架,並合併清創術治療壞死性胰臟炎的案例。急性胰臟發炎 死亡率可達20%胰臟位於上腹後腹腔,負責胰液消化酵素與內分泌胰島素製造、儲存與分泌。急性胰臟發炎症狀有上腹痛,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胰臟發炎的主要原因包括膽結石、酒精性、藥物或高血脂。尤其是三酸甘油脂過高,次要原因為高血鈣、惡性腫瘤、外傷、感染、缺血性、血管炎、自體免疫性疾病等,或是膽胰內視鏡後造成之急性胰臟發炎等。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至20%。治療急性胰臟發炎,過去傳統以外科手術為主,施行清創,或經皮置放外引流管來治療。但傳統治療的缺點,包括住院天數長、失血量大、復元期長,還有相當比率的手術相關併發症,甚至死亡,以及外引流管的滑脫與及感染等問題。自費微創手術 改善預後近年來,隨內視鏡超音波技術發展與進步,以及雙翼管腔並列金屬支架的應用,使得胰臟偽囊腫或是壞死性組織可以利用此微創方式來治療,大幅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以及預後。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此技術與金屬支架,患者需要自費使用。根據國外文獻統計,目前此技術併發症機率約5至20%,可能造成腹痛、出血、支架移位及腸胃穿孔等副作用,但大多數可以利用內視鏡處理治療。對於罹患胰臟炎的民眾,建議及早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避免反覆感染,以維持胰臟的正常運作。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運動緩解焦慮有效嗎?醫:可能反而變成焦慮來源之一
32歲的琳琳,今年農曆年回婆家,身為大媳婦,陪著婆婆挨家挨戶拜訪鄰居、串門子,對她造成很大的壓力。過完緊繃的年,馬上又要投入工作,她夜裡焦慮難眠,知道「老毛病又犯了」,趕緊到身心科求診。高雄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說,年初總統立委選舉前,也有不少病患是因心跳、呼吸不順等問題上門求診。一名20多歲年輕人堅決挺綠,但媽媽是藍營支持者,母子間發生許多衝突,他開始出現胸悶、頭暈、睡不著等症狀。選舉結果出爐,他很開心自己作的選擇是對的,相關症狀不藥而癒。1觀察焦慮 通常來自哪裡耕心療癒診所主治醫師陳柏豪表示,單純焦慮情緒一般人都有,且生理反應症狀明顯,會有緊張、交感神經上升,呼吸喘、心跳加快、看東西畏光、頭痛等,緊張度也會跟著上拉,就像橡皮筋一樣,久了就會疲乏。一旦焦慮情緒跨越了能夠承受的上限,惡化成焦慮疾患,就可能連工作、人際關係都沒有辦法好好處理。在門診上,身心科醫師會教導個案,如果自己出現緊張情緒,或覺得處理事情時較不得心應手,就要觀察當下反應,這其實是放鬆訓練的第一步,並觀察心跳、呼吸等生理反應,客觀去看焦慮這個問題。2面對焦慮 調整情緒呼吸門診時常可見被焦慮情緒困擾的個案,陳柏豪說,病識感較好的個案會覺察自己情緒變化,願主動就診。不過是否達到焦慮症的標準,仍得透過專業醫師診斷,最好能在焦慮的前期就進行處理,「就像小感冒趕緊治好,比較不會引發肺炎。」陳柏豪說,焦慮的來源,包括無法解決的衝突或是恐懼,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應付接下來的事情。一旦情緒上來了,就難以理性、妥當處理。當焦慮來臨時,應該先嘗試放鬆、調整呼吸,轉移注意力如聽音樂、運動,或做一下深呼吸練習,如果做不到,最好能夠遠離讓自己焦慮、緊張的場景。林耕新表示,精神醫學界曾就焦慮與憂鬱是否為同一種疾病展開許多討論,因為這兩種病症有60%的症狀是一樣的,包括失眠、不安、緊張、胸悶等生理不適。但與憂鬱不同的是「焦慮患者不會想去死」,焦慮是以身體症狀為主要表徵,思考上較沒那麼負面,除非已到了很嚴重的地步,才會合併憂鬱情況。3寫下焦慮 試著自我分析陳柏豪表示,有些個案就診時一直說很緊張,但症狀講得不清不楚。當個案較能覺察、理性面對情緒時,醫師會請他在初步控制焦慮情緒後,製作「焦慮日記」約一、二周時間,記錄在何種情況下,特別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或身體相關症狀,試著覺察、分析自己狀態,重點是要「先處理情緒、再做紀錄」,以掌握焦慮來源。陳柏豪說,「以婆媳問題為例,如果不能換婆婆,不能將焦慮變不見,就要增加焦慮耐受度。」焦慮的產生是由於內在衝突,但只要自我夠強大,對焦慮的耐受度就會增強,所以要能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增強自我、了解焦慮來源和原因。4轉化焦慮 嘗試解決問題陳柏豪直言,婆媳關係是台灣身心科門診最常見的焦慮主因,其次是工作壓力(包括升學考試),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或是不知道現在做的事情對不對。尤以自我要求高的完美主義者,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工作量增加而感到焦慮。另一方面,社會經濟地位較弱勢、資源較缺乏者,也可能因為經濟、生活狀況變差而感到焦慮。陳柏豪說,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很難思考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常常想把一件事做好,卻搞到進退兩難,甚至擔心自己無法跟上社會節奏和人際互動,焦慮不已。他建議,如果常被焦慮情緒所困,除了檢視焦慮來源,更要面對、接受「這樣的情況本來就是正常的」,提高面對壓力的耐受度,也要不時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不可取代性,不須什麼事都做到完美。心理決定生理運動緩解焦慮? 醫:正面看待就有效運動對於紓緩焦慮情緒是否有幫助呢?耕心療癒診所主治醫師陳柏豪坦言,如果是為了轉換心情而去運動,那運動對於紓解焦慮情緒或憂鬱症狀都有正面效果,不僅可以讓代謝機能變好,也可以提高人體對痛苦的耐受力,生理狀態也會進一步提升心理狀態。但如果是自我要求高的人「硬逼著自己去運動」,明明就不想做又硬要做,可能反而讓運動也變成焦慮的來源之一。高雄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說,「你怎麼去看這件事,是可以決定結果的。」美國心理學家曾針對旅館房務展開研究,對實驗組進行15分鐘介紹,表示房務工作是一種運動,可以促進分泌腦內啡,八周後抽血驗血清素,發現該組血清素較對照組明顯提升。
-
2020-01-30 科別.精神.身心
收假症候群退散 來做春節收心操
年假將盡,過了閒散的年假時光以及享受團圓氛圍外,在長假後如何重回日常作息的調適也是相當重要的。「收假症候群」可能產生的原因包括:放鬆的作息無法回復緊繃的節奏、因連假累積更多的工作內容、來年的新人事或新目標等挑戰。收假症候群3徵兆我們可以花些時間檢視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家庭生活,以及過去因應壓力的方式等,回想下曾經是否有出現收假症候群的徵兆或困擾:一、觀察自己的情緒狀態曾是否覺得當假期步入尾聲時,會出現焦慮、心情低落、容易生氣、對將來感到悲觀、喪失快樂的感受,或是逐漸減弱的熱情與好奇心。二、為了應付壓力出現過度補償的行為,例如過度飲食、大量購物、為了娛樂活動而熬夜、或是以大量睡眠時間占據整個休息日等,這些補償行為雖然可以一時轉移注意力,但後續再面對日常壓力時可能更惡化心理狀態或降低原本該有的表現。三、即使在假期間心思仍離不開工作,時常擔心手機或視訊有工作相關信息,甚至為此更改或中斷原本假期的規劃。5方法 幫你收心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或面對惱人的「收假症候群」呢?1.平時養成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避免菸酒、以及定期運動的習慣。放假期間莫把放鬆當放縱的藉口,大魚大肉及熬夜娛樂,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及睡眠失調等風險,建議收假前一兩天調整睡眠時間加上清淡飲食,讓自己能接軌收假後的作息節奏。2.練習靜心、調節呼吸、伸展肢體等方式,可以沉澱我們的焦慮情緒,產生正向的意念。合理的規劃新年計畫,在精神元氣飽滿的狀態下我們更容易完成想要的目標。3.覺察自身的人際關係狀態,在春節連假帶來的是團聚的喜悅還是應付人情世故的高壓力?若是後者可能需要給自己額外喘息的空間,否則更容易累積勞累或心理疲乏到收假之後。4.在收假前後可以先從簡單的清理環境和先從容易的事情做起,整潔乾淨的環境可讓自己有煥然一新及擺脫沉痾雜物的清爽感,容易的工作起頭可以讓自身建立信心,減少挫折感。5.若是心理或生活上困擾出現在假期中或是收假後的時段,並且相關困擾的症狀已嚴重影響生活或工作品質時,建議尋求專業身心醫療管道來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
2020-01-27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因是天然殺蟲劑 為何人類和昆蟲仍被咖啡吸引?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種子的勝利》,作者索爾.漢森】最讓人開心的豆子「咖啡因是天然的殺蟲劑。」在一群研究人員初步發表咖啡所具有的效果後不久,《紐約時報》便刊出了這樣一則頭條新聞。當時他們所公布的內容很簡短,但其中指出蚊子特別容易受到咖啡因的影響。事實上,咖啡因確實有效,而且可以對抗許許多多的蟲害,因此除了咖啡樹之外,有些植物也懂得加以運用。在熱帶地區就至少有三種其他樹木的種子含有咖啡因,分別是:可可、瓜拿納(Guarana),和可樂果(Kola nut)。這些種子就像咖啡豆一樣,可以被磨成粉再和水混合做成飲料,包括熱可可、巴西的瓜拿納汽水,和市售的各種可樂(包括最初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除此之外,茶葉和南美洲一種名為「瑪黛」的冬青屬植物中也含有咖啡因。以上這些都是人們最喜愛的提神飲料。看來,自然界有咖啡因的地方,人們便會拿著馬克杯、葫蘆或茶壺趨之若鶩。咖啡因就像辣椒素一樣,也是一種生物鹼。要製造咖啡因,植物必須用掉一部分的氮,而這些氮是原本可以拿來用於生長的,因此咖啡樹便透過「咖啡因回收系統」,把這些咖啡因做最有效的利用。它們會先在身上最脆弱的組織中製造出咖啡因,然後再把這些咖啡因轉移到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它們的種子。嫩葉是最先出現咖啡因的部位,此時咖啡因有助驅除那些以嫩葉為食的昆蟲與蝸牛;但是當這些葉子逐漸長大變硬時,咖啡樹便會把一大部分的咖啡因收回,放在花朵、果實和發育中的種子當中,以便保護它們。咖啡樹的果實(一種淡紅色的漿果)也會製造咖啡因,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滲進果實內的一對種子中,而這些種子不僅接收咖啡因,它們本身也會製造更多的咖啡因,使其濃度達到幾乎可以驅退所有攻擊者(那些最強硬的對手除外)的地步。由於會對咖啡下手的昆蟲和其他害蟲,總計在九百種以上,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假定,咖啡樹是為了因應這樣的狀況而演化出咖啡因,但就像歷史學家對關於狄克魯的故事細節仍有歧見一般,科學家們對植物之所以演化出咖啡因的原因,仍有不同的看法。咖啡因雖是很好的殺蟲劑,但這並不是它唯一的用途。咖啡樹會在各個部位製造出咖啡因,但咖啡因一旦到了種子裡就會停留在胚乳中,不再流動。對愛喝咖啡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但對種子而言,就不盡然了。這是因為咖啡因除了能驅退攻擊者之外,也會使種子無法發芽。咖啡因的化學結構既能殺死甲蟲的幼蟲、讓蛞蝓痛苦的蠕動,同樣也會使植物細胞無法正常分裂。我們先前已經提過咖啡豆所面臨的這個困境,但值得在這裡再提一次。為了能成功的發芽,咖啡種子必須讓它細小的根和幼芽遠離咖啡豆內含有咖啡因的部位。它所用的方法便是:快速的吸水,讓它原本就有的細胞飽含水分並膨脹,並將生長點往外推。唯有在逃離了咖啡豆之後,幼芽的細胞才能正常的分裂與生長。然而,當它們成功的完成了這個任務之後,還會發生一個更有趣的現象:當咖啡幼苗愈長愈大時,咖啡因會從逐漸萎縮的胚乳中滲漏出來,擴散到周圍的土壤中,而且似乎能夠抑制附近植物的根部生長,並阻止附近的其他種子發芽。換句話說,咖啡豆知道該如何殲滅它們的競爭對手;它們會分泌自製的殺蟲劑,清出一小塊地盤來占地為王。在植物的演化上,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能夠幫助植物順利發芽,並確保自己的生存。這一點就像驅除害蟲一樣重要。我們很容易理解咖啡樹為何想保護自己的種子和葉子,或讓它們的幼苗能夠「贏在起跑點」,但有關咖啡因之所以形成的原因,有個理論卻頗令人意外,不過想必也有很多人能夠認同,因為他們在一大早也有同樣的感受。這和「成癮」有關。當被回收的咖啡因在咖啡樹內流動時,也會出現在花蜜中。長久以來,這一點一直讓科學家們大惑不解:為什麼咖啡樹要把殺蟲劑放在用來吸引昆蟲的花蜜中呢? 科學家們最近在研究蜜蜂之後,終於找到了答案:在劑量適當時,咖啡因不會驅退那些幫助傳粉的昆蟲,反而會使牠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回來。「我認為咖啡因強化了牠們大腦中的酬賞路徑(reward pathway)神經元反應。」傑蘿汀.萊特(Geraldine Wright)告訴我。她是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教授,畢生都在研究蜜蜂的思考模式。她對蜜蜂非常熟悉,因此偶爾會在公共場合穿上「蜜蜂比基尼」,讓一群活生生的工蜂停駐在她身上,蓋住她胸部到領口的部位。蜜蜂的腦子雖然簡單,卻表現出驚人的合作能力。萊特和同事曾經訓練一群蜜蜂造訪他們用來做實驗的花朵,結果發現:這些蜜蜂比較有可能記住並回到那些被塗抹了咖啡因的花朵上,而且頻率高達三倍。在這個情況下,蜜蜂腦子運作的方式就像人類一樣:當牠們啜飲花蜜中的咖啡因時,牠們的酬賞路徑就會亮起來。對於咖啡樹而言,製造含有咖啡因的花朵,可以吸引一票忠誠的傳粉昆蟲,就像每天早上通勤的人士在他們最喜歡的咖啡攤之前,排隊購買義式咖啡一樣。當我問萊特這是不是咖啡因產生的目的,而它的殺蟲和除草作用只是附帶效果時,她似乎認為這種說法太過牽強。她在寫給我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我不確定『擇汰』的壓力有這麼強大。」我幾乎可以看到她皺著眉頭表示懷疑的神情。但是柑橘屬樹木的花朵裡也含有咖啡因,它們的種子或葉子裡卻沒有,這顯示這樣的說法還是有可能成立。由於柳橙、檸檬和萊姆都是以揮發性的油和其他化合物,做為自我防衛的工具,因此,它們之所以使用咖啡因,顯然只是為了要操縱蜜蜂的腦袋。在談論種子時,與其推測咖啡因形成的確切原因,不如了解它的作用。它對驅除昆蟲和抑制附近植物的生長都很有效,但蜜蜂的故事也很重要,因為在咖啡豆的所有特性中,對於咖啡的歷史以及飲用咖啡的文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咖啡因對人腦的作用。「情緒會更高昂,想像力會變得活躍,對人會充滿善意……記憶力會增強,判斷力也會提高,同時在短時間之內會變得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一九一○年英國某醫學期刊的報告。現代學者的用語可能會比較保守一些,但他們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人們在喝下一杯普通容量大小的咖啡之後,進入血液中的咖啡因就足以對他們的中央神經系統產生可以測量的影響。大腦神經元放電的速度會變快,肌肉會抽搐,血壓會升高,困倦的感覺會消退。但就像辣椒素造成的灼熱感並不是由熱氣導致,咖啡因造成的興奮感也不會真正提振你的精神。我們喝下咖啡後,精神之所以會變好,是因為咖啡因會防止我們感到疲倦。
-
2020-01-25 科別.消化系統
肚子鼓鼓的,是脹氣是肥胖還是腹水?醫師教你判別
60歲的林太太,突然腹脹如鼓,她以為是脹氣引起,到藥局買消脹氣藥服用,但是一週後,腹部脹得愈來愈大,下肢也出現輕微水腫。家人建議她到醫院檢查,一到診間,醫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林太太腹腔內有嚴重積水。再更進一步檢查,揪出她一肚子水的原因,原來是卵巢癌末期,癌細胞轉移到腹腔,刺激腹膜引起腹水,發現3個月,就離開人世。 當發現有腹水,首先要先揪出產生腹水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因為肝臟出了問題,導致肝門靜脈壓力上升或血中白蛋白過低所引發的腹水,如肝硬化、肝衰竭或是肝血管阻塞。根據統計,有8成腹水是因為肝硬化,而腹水可說是嚴重肝硬化的指標之一。 為什麼肝硬化會引起腹水? 肝硬化病人產生腹水的原因主要是:肝臟組織因纖維硬化的關係,造成由肝門靜脈回流的血液無法順利進一步回到下腔靜脈。接下來,因為門脈壓升高、灌流不足,所以分泌血管擴張荷爾蒙,進一步使得周邊臟器動脈的血管擴張。如果進一步惡化,因為有效血流量不足,腎動脈就會受刺激而收縮及產生抗利尿的荷爾蒙,促使腎臟回收較多的水跟鈉,來增加體內的有效血流量。但是這些回收的水跟鈉又會因腹內臟器動脈擴張以及仍然偏高的門靜脈壓,由血管內滲透至腹腔,造成腹水。 嚴重肝硬化患者肝臟製造白蛋白的能力也不足,更會造成血中白蛋白太低、血管內滲透壓下降,使血管中的水跟鈉更容易滲透至腹腔,而形成腹水。 不過,不是所有的肝硬化病人都會產生腹水,只有當較為晚期時,腎動脈收縮,造成過量的鈉跟水存留在身體裡,及血中白蛋白太低時,水跟鈉才會從血管滲出至腹腔,而產生源源不絕的腹水。 其他疾病也會造成腹水 值得注意的是,腹水不一定只限於肝臟出問題,也可能是身體其他臟器出狀況,例如腎臟、心臟衰竭也會產生腹水。此外,血液中的白蛋白太低也會引起腹水,如腎病症候群、腸道蛋白流失症候群及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血液中白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維持血液的滲透壓,在血管中可以留住水分,幫助血液在血管中維持一定的容量。體內白蛋白不足時,血液中的水分就會滲透到腹腔內引起腹水。 有時腹腔內有癌細胞轉移也會引起腹水,如胃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癌症產生的腹水,臨床上稱為「惡性腹水」,腹水內通常可以偵測到癌細胞。 腹膜炎也會造成一肚子水。這是因為腸道內的細菌跑到腹腔內,引起腹膜炎、產生腹水。此外,外傷造成的內出血也可能出現腹水。 如何診斷腹水? 腹腔內出現腹水不見得有明顯症狀,若腹水量不多如100至200cc,病患不會有任何症狀;500至3000cc時,會覺得腹脹不舒服,多數人會以為是「脹氣」。而當腹水量多到3000cc以上時,有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症狀。為了解是否有腹水及嚴重程度,通常會安排以下幾種檢查: 一、腹部超音波檢查腹腔內有沒有腹水,腹部超音波一掃馬上就可以診斷出來。還可以知道肝臟有沒有硬化或腫瘤。 二、抽血檢查抽血檢查可以了解病患血液中白蛋白的量是否足夠,再找出白蛋白不足的原因。白蛋白只由肝臟製造,一旦肝臟出現硬化,肝臟就無法製造出足夠的白蛋白,這些具有調控人體組織內體液作用的物質減少,血液的滲透壓就會下降,水分就有可能會跑出血管進入週邊組織,因而出現下肢水腫及腹水。 三、穿刺檢查穿刺檢查的主要目的是抽取腹水做細菌培養、細胞學檢查、生化分析等。檢查結果若只是單純的腹水,且量很少,通常沒關係,身體會自行吸收。但若是疾病引起的腹水,須先揪出病因,才能做進一步治療。 腹水如何治療?目前臨床上,針對腹水依病況採取以下治療方式:一、給予利尿劑輕度腹水可服用利尿劑讓腹水減少或消失。但要注意的是,每天體重下降不可超過1公斤,因為體重降太快,有可能影響腎功能。 二、補充白蛋白如果是因為血液中白蛋白不足引起的腹水,可以補充白蛋白。若是嚴重營養不良造成白蛋白過低引發腹水,建議先從飲食中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增加血中白蛋白著手,若成效不彰,再使用利尿劑,幫助排除體內水分。 三、抽取腹水若服用高劑量的利尿劑,仍無法有效消除嚴重的腹水時,就必須採取抽腹水的治療方法,緩解腹脹不適症狀。病人腹水量太多時,甚至可一次抽取4至5公升以上的大量腹水,但需同時注射白蛋白,以避免引起血壓降低,而影響腎功能或休克。 四、插管排水對極少數頑固性腹水(抽水後極短時間內腹水又回復原狀)的病患,才會進行腹腔中插管排水。此種治療危險性較高,感染機率也高。 五、使用抗生素當腹水有細菌性感染,但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明顯的細菌感染病灶時,稱為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臨床上大約有70%至80%的病人會有發燒及腹痛的情形,但也有20%至30%的病人可能不會出現症狀,若有細菌感染需搭配使用抗生素治療。 六、飲食需少鹽或無鹽有腹水的病人必須限制鹽分的攝取,採取少鹽或無鹽飲食。因為食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鈉會讓水留在體內,但是因為肝門靜脈系統阻力偏高的關係,這些鈉會帶著水分滲出到腹腔。建議一天鹽分攝取量不超過1至1.5公克,少吃鈉含量高的加工食品如沙茶醬、番茄醬及醃製食物。水分攝取也要斤斤計較,一天不超過1500cc。 嚴重肝硬化引起之腹水需換肝 不過,透過這些治療,只能讓腹水問題暫時緩解,要根本治療,必須解決引起腹水的病因。有些人確實「腹」水難收,例如嚴重肝硬化病人,因為肝硬化問題未解決,腹水仍可能源源不絕。所以,當所有「放水」方法都無法奏效時,最後只能選擇換肝,才有機會脫離反覆不斷抽取腹水的生活。 Q&A/疑惑解除補給站Q.腹水和腹部肥胖如何區分?A.要辨別是肥胖還是腹水,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馬上就可以診斷出來。此外,如果是腹部肥胖,通常是長時間累積脂肪下慢慢變大。疾病引起的腹水,肚子會在1至2週內突然鼓起,肚臍膨出且肚皮像顆水球般光滑,躺下來時,肚子鼓起的部分會隨著姿勢而改變。此外也可能合併下肢水腫,皮膚失去彈性,用手按壓後無法自然恢復。如果肚子大如蛙腹、伴隨下肢水腫,極有可能是肝硬化引起的腹水。 Q.有肝硬化且出現腹水,還可以做肝臟移植嗎?A.可以。肝硬化且出現腹水,意味肝硬化病患的病情嚴重,就算抽腹水治療,通常2至4週後,甚至數天之內腹水又回復原狀,因此根本解決之道就是做肝臟移植。【本文轉載自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76期(2016-10-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1-23 養生.家庭婚姻
「父母計劃中永遠有小孩,小孩計劃卻沒有父母...」兒子閃婚後,一位母親的感慨
有一次一群熟齡媽媽聚在一起聊天,聊到自己兒子與她之間的互動,每個故事都很經典但揪心,結論就是兒子怎麼都少了一顆敏銳的心,傷了媽媽的心卻不自知。沒想到聊到最後卻變成大家在比慘痛的經驗,看誰最痛。一位媽媽說,她兒子每次在Line上對她的回應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而且都是單字回覆,「嗯」、「喔」、「好」、「知」。後來她很生氣,索性也學起兒子,回答也用這單字「瞭」、「可」、「不」、「哈」。有一天兒子有急事需要老媽幫忙,老媽也就這幾個單字冷冷地應付,後來兒子受不了了投降,以後只好乖乖回答,不敢再隨便應付。另一位媽媽分享道,她們全家約好要一趟國外家庭旅遊,兒子表明要帶女友一起參加,媽媽知道反對的話兒子就不去了,只好接受。剛好去國外那幾天媽媽感冒身體不適,所以躲在飯店沒出門,帶著口罩少說話,怕傳染給大家,結果兒子跑來質詢她是不是不喜歡女友,為何表現如此冷淡。這位媽媽表示,要是兒子也能用這麼在意女友的心情,來在意她的身體健康那有多好呢。兒子閃婚震撼彈 還問:妳是吃醋嗎?大家哈哈大笑完了之後,我開始講述我的故事。去年夏天兒子冷不防地在微信上送一張照片給我,2本大陸結婚證,接下來一張是兒子和女友兩人天真無邪的笑容拿著結婚證,我頓時有種被驚嚇的感覺,當下快樂不起來。此時大家已經張大了口,公認我最慘。雖然兒子事先很不經意地跟我提過他可能想結婚,但以他的個性我當他是開玩笑,所以不置可否,只是問他想清楚了嗎?其實我壓根心裡還未準備,怎麼去接受一個陌生女人,也還不想當婆婆,況且我跟她還不熟。沒想到幾個月後兒子竟然就先斬後奏領證了,讓我不得不接受事實。可能太過突然,當下看到那個訊息,玻璃心碎了滿地,事後也得自己慢慢撿起來修補它。突然想到龍應台老師的「母獸十誡」一文中的心情,我想告訴天下做兒子的,其實父母都有顆玻璃心,尤其媽媽。媽媽對兒子無論如何都是自己兒子最帥最優,但是學習放手和接受另一位女人還是需要一點時間,請給媽媽心理準備,盡量當2個女人之間的橋樑,讓媽媽多多了解她、接受她。現代的父母已經被教育得對這種事要很雲淡風輕,小孩選擇任何伴侶只要祝福,不介入,少過問。但是母親也是人,對兒子的情感這麼深,更需要有一個轉折和調整的過程,去準備接受另外一個女人成為家人,並且接受兒子將關愛的眼神轉移到她身上。我祝福你,但我需要接受的過程。我們一直聚少離多,記憶裡你還是那個緊拉著我的小手,一路吱吱喳喳地問我「為什麼」的小男孩啊,我還沒回神過來你想結婚了,但你這個笨兒子,卻追問一句,妳是吃醋嗎?兒子,我只是失神了。生命階段 造就親子的不同方向或許做母親的心裡永遠不會準備好,甚或根本不想準備好。都知道早晚有一天父母都必須放手,讓小孩擁有屬於他們的世界,另組家庭。但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叫真正放手。我們都沒經驗,但放手,需要一點瀟灑和勇氣。知道自己原來還有顆玻璃心是有點丟臉,所以不想承認,深怕自己也會進退失據,事情發生之後只能故做鎮定,慢慢消化,慢慢接受,其實是驚魂未定。看著自己長大的兒子投入另一個女人的懷抱,而且義無反顧的,是真的有點吃味。接受,需要一點時間消化。我只好跟小女兒要求,以後要結婚之前可不可以給父母一點適應和接受的時間,多點時間將男朋友安排和家人相處,讓我們認識他,了解他進而喜歡他之後,再去結婚好嗎?一位朋友說得好,父母的計劃中永遠包含小孩,但小孩子的計劃中永遠沒有父母。這就是做父母和小孩最不一樣的地方。小孩長大後,外面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能量,迫不及待地想認識這個新世界,去測試一下自己的能耐,施展自己的能力。而父母恰恰相反,經歷了人生一切的利益得失以及高低起伏之後,知道家人才是人生的靠岸以及情感的依歸。一個想回家,一個剛出發,一個心往內找尋安定,一個心往外尋找夢想,注定前往的目標是背道而馳。所以父母的期望落差較大,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是生命歷練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目標而已。提醒做兒女的,不要以為父母永遠堅強,父母也有一顆玻璃心,只是他們不說而已。本文原刊登於《50+》網站,原文:【丁菱娟專欄】父母都有顆玻璃心,只是孩子不知道延伸閱讀: 「有子宮肌瘤不能進補,是真的嗎?」中醫師推薦一湯品,幫助每月排經血、減少肌瘤產生●作者簡介_丁菱娟作家,大學兼任副教授,台北搖籃計劃新創團隊導師,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她創立的公關公司經由併購加入奧美傳播集團。累積了多年的公關行銷經驗,是台灣公關產業的意見領袖。曾獲2013年亞太區CMO 創業類的女性領袖獎。至今持續在社群以及雜誌媒體有固定專欄,並在台灣及大陸出版書籍,著有「專業與美麗」,「你拿青春做什麼」,「無畏的膽識」,「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等著作,砥礪職場年輕人擁有正確的工作態度與價值觀及女性自主學習。歡迎連絡作者:http://www.facebook.com/TingOlive
-
2020-01-23 癌症.其他癌症
臉突然消風別竊喜! 當心是胰臟在跟你求救
71歲徐伯伯因咳嗽、喘,半年內爆瘦4公斤,驚覺不對勁,以為腸胃出問題先至消化內科看診,經X光檢查發現肺部少量積水,轉診至胸腔內科後懷疑為肺癌,因此醫師安排肋膜腔鏡檢查,發現數個0.3至0.5公分腫瘤,切片化驗確診為胰臟癌合併肺部轉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戴芳銓表示,不明原因的肋膜積水,傳統會透過外科手術的胸腔鏡切片檢查,診斷率僅4到5成,且必須考慮患者的年紀,以及承受麻醉和手術的風險;另一種檢查則採抽吸方式,但仍有患者無法單純經抽吸肋膜積水得到明確診斷。最新的肋膜腔鏡檢查方式為採側臥姿勢,利用超音波定位先在肺壁上開一個約1公分的小洞,並放入一個套管,接著將肋膜腔鏡放入,即可觀察肋膜上是否有異常的病灶,再評估是否需要接受其他治療,檢查時間僅約30到60分鐘,傷口則約1到1.5公分,藉此免除傳統開刀需麻醉的風險。此外,肺癌或肺結核、肺癌分期與再切片、局部膿胸治療、肋膜沾黏術、周邊肺病灶等患者,均適用肋膜腔鏡檢查。戴芳銓提醒,引起肋膜積水的原因包括細菌感染引起的膿胸、結核菌造成的肋膜積水、腫瘤帶來的惡性肋膜積水,或心臟衰竭等,當出現乾咳、吸氣時胸腔有撕裂感、突然胸痛、發燒等,務必赴醫檢查,才能有效揪出致病的元凶。延伸閱讀: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
2020-01-23 科別.精神.身心
克服春節症候群 6招輕鬆排解
春節圍爐或聚會,頻繁的人際交流或親友過度關心,年前、後引發的「春節症候群」病例增加,甚至出現憂鬱症狀;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祭出6招方法,教民眾調適聚會壓力。草屯療養院指出,造成「春節症候群」與個人性格、身心狀態、經歷的人生階段有關,也可能自身的生活面臨重大轉變,擔心他人對自己有過度期待、與家庭或人際互動有問題,都可能發生;尤其若已罹患身心症、慢性病、嚴重疾病、久病不癒者,更成為易焦慮憂鬱族群危險群。草療護理長李依玲說,若心情有焦慮、低落或易怒等情緒,會出現心悸、頭暈、肩膀痠痛、腸胃不適等症狀,甚至失眠、食欲異常升降、易倦、過度飲食、熬夜、大量睡眠等行為,就應特別注意。李依玲建議春節症候群壓力有方法可以排解:第1招「轉念與正向自我肯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第2招「保留獨處時間和空間」;第3招「轉移注意力」;第4招「適度活動或運動」,避免久坐打牌或麻將,第5招「出遊行程簡單化」。最後一招是「運用方塊呼吸法放鬆」,方塊呼吸法是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轉移注意力、從情緒中暫停、重整;方塊呼吸法每1次吸氣默數4秒,暫停閉氣4秒,吐氣4秒,暫停4秒,每4次為一個循環,每次做4個循環。草療也提醒,過年期間可藉維持作息規律、健康飲食、規律服藥,來舒緩壓力;若發現親友出現憂鬱狀態,把握「一問二應三轉介」,協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
2020-01-22 科別.精神.身心
每逢春節壓力大 專家教你6招面對親友聚會
過年免不了跟親友圍爐或聚會,但頻繁的人際交流、探親出遊、家務工作,以及過度的關心都可能成為壓力來源,恐造成「春節症候群」,甚至出現憂鬱症狀,衛福部草屯療養院因此祭出6招方法教導民眾調適聚會壓力,讓心情輕鬆過好年。草屯療養院指出,春節症候群其實與個人性格、目前身心狀態、經歷的人生階段相關,像新婚媳婦今年第一次要在婆家吃年夜飯,就可能容易感到煩惱且有壓力;若調適能力不足以因應目前的壓力,就可能出現焦慮憂鬱等狀況。其中,轉換工作或失業、失婚、喪偶、感情問題、經濟困難等面臨重大生活轉變者;自己或另一半期待自己是賢妻良媳者;身心症、慢性病、罹患嚴重疾病、久病不癒者;有長期家庭互動或人際互動問題者等這4類人更是易焦慮憂鬱族群。草療護理長李依玲說,當心情感到焦慮、心情低落或易怒等情緒,有心悸頭暈、肩膀痠痛、腸胃不適等身體症狀,甚至出現失眠、食慾異常升降、易倦等影響生活,或過度飲食、熬夜、大量睡眠等壓力負荷過度出現的補償行為就應特別注意。而因春節聚會所帶來的壓力其實有方法可以排解:第1招「轉念與正向自我肯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第2招「保留獨處時間和空間」,第3招「轉移注意力」,第4招「適度活動或運動」避免久坐打牌或麻將,第5招「出遊行程簡單化」。最後一招就是「運用方塊呼吸法放鬆」,而方塊呼吸法就是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讓自己轉移注意力、從情緒中暫停、重整。方塊呼吸法為每1次吸氣默數4秒,暫停閉氣4秒,吐氣4秒,暫停4秒,每4次為一個循環,每次做4個循環。草療也提醒民眾,過年期間,維持生活作息規律、健康的飲食、慢性疾病注意規律服藥也助舒緩壓力;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勿過度關心親友,以包容取代抱怨,若發現親友出現憂鬱狀態「一問二應三轉介」,應協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
2020-01-22 癌症.胃癌
胃癌晚期福音 HER2標靶藥下月起給付
許多人知道部分乳癌患者HER2陽性,可以透過標靶藥物來治療。極少數胃癌患者也屬HER2陽性,以往治療只剩化療,現在透過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等個人化治療策略,也能延長這群晚期胃癌患者的存活期。一名50多歲女性因腹痛、體重無故減輕就醫,以為只是嚴重胃潰瘍,檢驗報告結果竟是胃癌肝轉移,肝臟腫瘤密密麻麻,多達十到二十顆,當場傻住,抱著丈夫痛哭。根據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位居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大多是腹痛、腹脹,常被當作一般腸胃疾病,六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部長趙毅表示,大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無法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以化療為主,療效不佳。最近幾年,眾多大型研究報告發現,如果HER2基因過度表現,可嘗試HER2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期。趙毅說,這名女性患者基因檢測結果為HER2陽性,有機會參加該標靶藥物在台灣的臨床試驗,以自費方式使用後,腫瘤消失,持續追蹤半年未復發。患者原以為人生就這麼沒了,沒想到還有機會重生。趙毅指出,台灣每年約新增3000名胃癌患者,其中HER2陽性類型者,如能接受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能有效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健保署最近已核准2月起給付標靶藥物。胃癌的危險因子為男性、遺傳、50歲以上、飲食習慣偏重鹹、嗜吃香腸等含亞硝酸鹽食品,以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趙毅說,為了健康,民眾應該少吃醃漬品、避免菸酒,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若腸胃不適症狀持續兩周、腹痛,甚至體重無故減輕,就應盡速就醫。
-
2020-01-22 癌症.胃癌
婦腹痛以為胃潰瘍 檢查竟是HER2胃癌肝轉移
許多人知道部分乳癌患者HER2陽性,可以透過標靶藥物來治療,事實上,極少數胃癌患者也屬HER2陽性,以往治療只剩化療,現在透過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等個人化治療策略,也能延長這群晚期胃癌患者的存活期。一名50多歲女性因腹痛、體重無故減輕而就醫,以為只是嚴重胃潰瘍,但檢驗報告結果竟是胃癌肝轉移,肝臟腫瘤密密麻麻,多達十、20顆,當場傻住,抱著丈夫痛哭。根據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位居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大多是腹痛、腹脹,常被當作一般腸胃疾病,因此,六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部長趙毅表示,大部分晚期胃癌患者無法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以化療為主,但療效不佳。最近幾年,眾多大型研究報告發現,如果HER2基因過度表現,則可嘗試HER2標靶藥物,來延長存活期。趙毅說,該名女性患者基因檢測結果為HER2陽性,有機會參加該標靶藥物在台灣的臨床試驗,以自費方式使用後,最後腫瘤消失,持續追蹤半年未復發。該患者原以為人生就這麼沒了,沒想到還有機會重生。趙毅指出,台灣每年約新增3000名胃癌患者,其中HER2陽性類型者,如能接受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能有效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而健保署最近已核准2月起給付標靶藥物。胃癌的危險因子為男性、遺傳、50歲以上、飲食習慣偏重鹹、嗜吃香腸等含亞硝酸鹽食品,以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趙毅說,為了健康,民眾應該少吃醃漬品、避免菸酒,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若腸胃不適症狀持續兩周、腹痛,甚至體重無故減輕,就應盡速就醫。
-
2020-01-2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突破 國衛院發現癌細胞釋放「琥珀酸」是關鍵
台灣醫療技術進步,但癌症治療仍相當棘手,原因就在於癌細胞具有破壞周圍組織及改變癌細胞生長環境的能力。國家衛生研究院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發現血液中的琥珀酸濃度會影響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認為只要控制琥珀酸就能進一步阻斷癌細胞的發展。國衛院表示,此項研究成果為全球首度發現,並於今年1月被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Molecular Cell」;相關研究成果正在申請美國臨時專利,期許未來可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方向。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呈欽表示,惡性腫瘤最怕的就是癌細胞生長以及轉移,因此癌細胞的發展機制成為焦點。他與研究團隊把肺癌、乳癌、前列腺癌以及大腸癌的癌細胞在小鼠上進行研究,發現癌細胞會釋放出琥珀酸(succinate),而琥珀酸會影響免疫功能,更進一步助長了腫瘤的生長與轉移。因此,如果能鎖定癌細胞釋放的致癌因子,並阻斷當中的作用機制,對於癌症治療將是一大突破。郭呈欽與團隊研究進一步分析,將癌細胞與巨噬細胞共同培養之後發現,受琥珀酸誘導極化的巨噬細胞具有助長癌細胞遷移的能力;同時在注射琥珀酸的腫瘤老鼠模型中,亦發現琥珀酸會增加腫瘤圍環境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癌細胞轉移的現象也更為明顯。上述分析結果皆顯示,琥珀酸在癌細胞生長與轉移的腫瘤微環境中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團隊也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檢體進行檢測,發現患者血液中琥珀酸濃度比起正常人高出1.8倍(正常:0.3毫莫耳濃度;非小細胞肺癌患者:0.53毫莫耳濃度),表示琥珀酸濃度與非小細胞肺癌的腫瘤發展具有高度正相關。此研究成果,也是全球首度發現血中琥珀酸可作為非小細胞肺癌疾病預防與臨床診斷的生物標記,希望未來供癌症治療在臨床策略與新藥研發帶來新方向。
-
2020-01-17 癌症.抗癌新知
清大抗癌新療法 導正腫瘤壞血管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所副教授陳韻晶、助理教授魯才德研發出對付癌細胞的最新療法,透過注射特殊研發的一氧化氮奈米載體,將惡性腫瘤血管「正常化」,可為癌症藥物和免疫細胞「造橋鋪路」,令治療部隊如木馬屠城般進入腫瘤內部,有效殺死癌細胞。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過去化療或標靶藥物等癌症治療方針主要在殺死癌細胞或腫瘤血管,但因腫瘤血管功能和結構異常,癌症藥物難以順利到達目標。陳韻晶說,研究團隊創新治療方式是「策反」原來作為癌細胞幫凶的新生血管,把壞血管「改邪歸正」,讓腫瘤血管正常化以後,就能幫抗癌藥物和免疫細胞「造橋鋪路」,讓它們順利進入腫瘤,發揮治療效果。團隊利用一氧化氮奈米載體「造橋鋪路」,結合免疫細胞療法,應用在動物實驗,已證實可成功消滅小鼠的肝腫瘤。一氧化氮可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流通,被醫學界用來治療心肌梗塞、肺動脈高血壓等疾病。魯才德指出,研究團隊開發出乳酸及甘醇酸聚合物奈米載體,把可以釋出一氧化氮的仿生雙亞硝基鐵錯合物穩定包覆好,讓有效輸送一氧化氮分子的時間從短短的數分鐘延長為數天,且成功蓄積在腫瘤組織,使異常腫瘤血管恢復正常,即可讓治療癌症的藥物及免疫細胞長驅直入腫瘤,一舉殲滅癌細胞。魯才德表示,新型一氧化氮奈米載體還有容易合成的優點,只要三個步驟即可合成,一步驟完成劑型,適於量產,目前正在申請台灣及美國專利,未來可望能進一步與國內醫院以及製藥公司合作,將這項新型抗癌療法技術轉移。
-
2020-01-16 新聞.健康知識+
盤腿坐是疾病摧毀者 還是膝蓋摧毀者?
讀者Shaun提問:林教授您好,日前看到一篇文章談到盤坐對身體的壞處。因為最近在考慮到底要不要去學習打坐 (單盤、雙盤、散盤…etc),可以麻煩您針對打坐這件事情comment一下嗎?感恩您!! 我想,現代人大概只有在這三種情況下會盤坐:瑜伽、冥想、和宗教信仰。盤坐就是盤腿而坐,而所謂的散盤,就是盤坐時兩個腳背都碰到地面,單盤則是一個腳背碰到地面,另一個腳背放在另一隻腳的小腿上(也有放在大腿上的,但較困難)。雙盤坐時,是將兩個腳背各放在另一隻腳的小腿上(也有放在大腿上的,但較困難)。散盤最輕鬆,人人做得到,單盤較困難,需要一段時間練習,雙盤則是更困難,只有少數人能做得到。盤坐對健康的影響,一方面是心靈上的,另一方面則是肢體上的。我今天就只講有關肢體上的,尤其是只講有關單盤及雙盤對肢體上的影響。但是,我需要先說,這方面的科學證據絕大多數是來自瑜伽練習受傷的案例報告或個案調查,而非特別針對盤坐的臨床研究。這些案例報告或個案調查目前是有被匯集在下面這兩篇論文裡。2012年:Yoga in Australia: 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在澳洲的瑜伽:一項全國調查的結果)。這項調查總共募集到兩千五百多位瑜伽練習者的資料,而它們顯示最常造成傷害的姿勢是(1)頭部倒立,佔7.4%,(2)肩部倒立,佔6.3%,(3)單盤和雙盤,佔5.3%,(4)前彎,佔4.8%,(5)後彎,佔3.1%,和(6)雙手倒立,佔2.5%。2013年: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yog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case reports and case series(與瑜伽相關的不良事件:對已發表案例報告和案例系列的系統評價)。這項系統評價總共收集到35個案例報告以及兩個含有76個案例報告的系列(即總共111個案例報告),而最常造成傷害的姿勢是頭部倒立,肩部倒立,和盤坐。和盤坐相關的傷害分別是股外側皮神經病變(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uropathy),坐骨神經病變(Sciatic neuropathy),以及遠端脛骨骨骺骨折分離(Epiphyseal fracture-separation of the distal tibia)。英國報紙Telegraph 在2010-12-23發表Yoga bad for your knees, Indian doctor warns(印度醫生警告說瑜伽對膝蓋有害)。它說,印度醫生Ashok Rajgopal表示他已經對許多居於領導地位的瑜伽大師進行過膝關節置換手術,而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極端拉筋會對關節造成嚴重的壓力,從而導致關節炎。瑜伽期刊Yoga Journal 在2019-2-5發表How to Protect the Knees in Lotus and Related Postures(如何保護盤坐及相關姿勢中的膝蓋)。它說,強迫雙腿盤坐是瑜伽中最危險的事情之一。 每年,許多瑜伽士都以這種方式嚴重傷害膝蓋。有35年經驗的瑜伽老師Bernie Clark在《國際瑜伽Yoga International》網站發表Lotus Pose: Destroyer of Disease, or Destroyer of Knees?(盤坐:疾病摧毀者,還是膝蓋摧毀者?)。他之所以會用《摧毀者》這個詞,是因為瑜伽聖經Pradipika裡有這麼一句話:「盤坐是所有疾病的摧毀者……只有非常聰明的人才能掌握!」。但是,Bernie Clark卻說:「就如所有古代精神和宗教著作一樣,Pradipika的作者並無需對廣告是否屬實負責。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盤坐是一種高風險/低回報的姿勢:如果臀部緊繃,壓力就會轉移到膝蓋」。我想,上過瑜伽課的人都會有這種經驗,總以為越是能做高難度動作或姿勢的人,就是越厲害,越有道行。可是事實上,關節的旋轉度以及伸展度是因人而異(只能怪投錯胎),而且也都會隨著年紀而降低,所以,如果老是羨慕那些“高手”而強迫自己做所謂的高級動作或姿勢,那當然也就容易受傷,反而是得不償失。事實上有一些關節特別能彎的人是因為他們患有一種叫做《過動型埃勒斯-丹洛斯症候群》(Hypermobility Ehlers-Danlos syndrome)的遺傳性疾病。所以,下次當你在瑜伽課裡看到“高手”時,也就沒必要覺得相形自慚了。縱然是在佛教或道教的教義裡,也一樣是不要求一定要做單盤或雙盤。如果心裡只老是掛念著要做高檔次的動作,反而就失去修行的真正意義了。原文:盤坐對身體有害嗎
-
2020-01-16 橘世代.健康橘
我要回家!失智者令人心痛的渴望
當心智逐漸退化,記憶也隨時光隧道倒退回小時候,他們再也認不得眼前的家。照顧她的外籍看護說:「阿嬤,這裡就是你的家啊!」不讓她出去。陳女士站在門邊不肯離開,滿腹的委屈全寫在她惱怒的臉上。當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心智逐漸退化,記憶也隨時光隧道倒退回小時候,使他們認不得目前的家,因而認為「這個房子不是我的家」,但他們還能說出老家的地名和父母親的名字。病情較輕者,跟他解釋時,他好像能接受,但聽完後馬上忘掉,過了一下子還是要回家。病情較重者,則怎麼解釋給他聽都沒有用,因為患者的記憶已回不來了,如果堅持據理力爭,反而讓雙方都怒火高升,患者也會覺得自己被欺負,情緒更加混亂。安慰,安心,安撫遇到這種情況,不妨運用下列這五種方法應對。一、帶他出去走走告訴老人家要帶他回家,出了門之後,問他往哪裡走,他可能也說不清楚,也許在外面逛不到半個小時,老人家就滿意了。當年,我九十五歲的母親失智,認為她已住了七十年的房子不是她的家,要我帶她回家,還對我說:「你若帶我回家,我老母嘛會拿糖給你吃!」母親因腰椎動過手術,走路不便而坐輪椅,她一會兒指東,一會兒指西,我推著輪椅在附近的馬路上東南西北走一圈,母親滿意了,也累了,最後同意改天再回家。二、讓他感到安心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家是一個熟悉、溫暖、舒適又安全的地方。小孩子到了陌生的地方,不是常吵著要回家嗎?所以患者也許不只在找老家,更是在尋找「家」的感覺。因此,可以問問老人家:住哪裡?家裡有什麼人?父母親做什麼工作?還可以請他看家人的老相片,聊以前的故事,讓老人家安心,把家的感覺找回來。心之所安,就是家。三、轉移他的注意力可以提議吃點水果、外出散步、逛百貨公司,或其他患者喜愛的活動,轉移他「要回家」的念頭或行動。四、以善意的謊言安撫他有一次在吃晚飯時,母親突然表示要回家,還說:「我老母在等我吃飯。」有豐富照顧經驗的嫂嫂安撫她說:「剛剛打電話給你老母,你老母說天色已暗,你家的山腳路沒有電燈,走路危險,要你在這裡過夜,明天再回家。」母親想了想之後,說:「這樣也好。」五、大門要上鎖以防患者晚上自行開門,出外遊走或走失。失智的自然過程,只能自然接受它每位失智患者的情況不同,照顧者需隨時應變,但不要挑明說:「你在這裡已經住了三、四十年,你的老家早就沒了。你年紀都這麼大,你父母早就不在了。」也不必真的帶著老人家回老家看看,因為很可能景物全非,也可能與老人家的記憶不相符,徒增傷感。更不要認為自己如此盡心照顧,老人家卻不認同這個家,而自覺做得不夠好或委屈,其實,這是疾病的自然過程之一。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2018/08/3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5 科別.精神.身心
選舉症候群 求診增2成 醫師:3步驟調適
台中市62歲陳姓上班族大選結束後,因支持者敗選心情失落,情緒失控、失眠,甚至血壓飆高。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俊德說,選後因選舉症候群患者求診患者約增2成,建議透過「離」、「空」、「轉」原則來調適心情。李俊德說,陳姓患者因支持的候選人落選,出現明顯的選舉壓力症候群,建議3步驟調適心情,先要遠「離」壓力源,不要談政治、看政論節目;其次放「空」,找健康、適合方法轉移注意力,例如運動、旅遊、跳舞或做5到10分鐘腹式呼吸等;第三要正向「轉」念,用同理心、尊重觀點看待。李俊德指出,若出現睡眠障礙,白天應維持適當的活動、運動,睡前避免思考難題及談論不愉快話題,睡前有放鬆的行為,例如關掉大燈等,待有睡意才上床,若上床20分鐘仍無睡意,建議下床等待有睡意再上床。精神科醫師林本堂建議,選舉有輸有贏,贏的一方要安慰輸的一方、扮演傾聽角色;其次是正向思考,畢竟選舉是為台灣好;第三是要回歸正常生活,該工作的工作,該念書的念書,避免談論政治。若查覺親友持續焦慮、失眠、情緒失控、過度憤怒或憂鬱等困擾,甚至嚴重影響生活,應適時求助精神科醫師。中醫師蔡惠君建議,午後避免飲用咖啡因飲料,睡前蛋、奶助眠,也可泡安神茶,成分有茯神、浮小麥、百合、生甘草跟酸棗仁,和緩情緒及助眠。
-
2020-01-14 科別.精神.身心
大選落幕激動哥姊增2成 除了冷靜醫師教3步驟
台中市62歲陳先生大選落幕後,因支持候選人敗選,心情從選前亢奮到選後失落、難過,情緒失控、失眠,甚至血壓飆高掛病號。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俊德說,選後因心情低落、失眠等困擾等選舉症候群患者求診患者約增2成,建議先要遠「離」,不要接觸選後新聞、政論節目等,其次是放「空」,找健康、適合方法抒發情緒放空,轉移注意力,例如運動、旅遊、跳舞或做5到10分鐘腹式呼吸、靜坐、閱讀等,第三要「轉」正向轉念,用理性、同理心、尊重觀點看待。台中市中醫師蔡惠君說,選後民眾回歸正常生活,盡量少看政論節目、談政治,要多到戶外走走或運動紓壓,出現失眠的民眾不妨睡前聽聽輕音樂、泡澡舒壓,午後避免飲用咖啡因飲料,睡前飢餓可以吃些蛋、牛奶等富含鈣質跟蛋白質食物以助眠。也可以泡安神茶,成分有茯神,浮小麥、百合、生甘草跟酸棗仁,可以寧心安神,幫助情緒和緩及助眠。李俊德說,陳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選舉每天花很多時間看政論節目,造成晚上睡眠困擾,心情緊繃。選舉結果揭曉後,他支持的對象沒有選上,難過與失落,無法入睡,情緒失控,常發脾氣。陳先生因選舉過程造成明顯的選舉壓力症候群,建議陳先生要做到遠「離」、放「空」、「轉」正向轉念,回歸正常生活作息,多增加散步、運動、到郊外散心、活動等,讓自己放鬆。李俊德指出,選舉後造成的睡眠障礙,以維持就寢與起床規律的時間,是經營良好睡眠的第一準則,白天維持有適當的活動量與運動量,避免睡前思考難題、及談論不愉快話題,睡前有放鬆的行為,等待有睡意才上床,若上床超過20分鐘仍然無睡意,建議下床等待有睡意再上床。
-
2020-01-14 科別.精神.身心
選後失落沮喪 精神科醫師:發現身心狀況不對要就醫
2020總統、立委選舉前天落幕,選民呈現幾家歡樂幾家愁,不少在韓國瑜競選總部聚集的韓粉有人傷心落淚、有人垂頭跪地伏在椅上難以接受,醫師表示,選民長期關注選舉動態,多少會出現焦慮、失眠等症狀,面對選舉結果不如預期,沮喪、失落一定會有,但如果3、5天後還是難以恢復,最好能求助精神科診斷。前高雄榮總精神部部長、尋路身心診所院長陸悌表示,過去就遇過有選民支持的候選人敗選,原本沒有精神科相關病史,竟出現突發的躁鬱症,不但長時間睡覺,醒過來又不停講話,內容都跟選舉相關,家人趕緊帶他就醫,用藥後才逐漸穩定情緒,慢慢接受「不管誰當選、日子都還是要過下去」。阮綜合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奕萱說,今年韓粉遭遇的沮喪和失落,就跟前年高雄市長選舉的綠營支持者一樣,有好幾位患者當時治療了一段時間,最近一兩周紛紛回籠找她「取暖」。她建議,情緒波動太大者,最好能遠離電視和手機社群一段時間,並從事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避免再被激起負面情緒。陸悌則表示,從門診病患談論內容,高雄今年選舉狀況較特殊的,就是總統大選結束後,地方上還有罷免活動,不少患者難過「輸了還要被罷免」,情緒整個潰堤;不過從正面來看,藍營支持者有了下一個努力目標,就是「不要被罷免」,或多或少可轉移敗選後的低落情緒。陸悌也提醒,比起原本就因焦慮、憂慮情緒接受治療者,一般人較不容易覺察自己的情緒,如果覺得大腦想事情轉個不停、也難以集中精神做事,半夜東想西想睡不著,甚至有胸悶、喘不過氣、胃腸不適或發冷、發熱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應趕快就醫治療,避免演變成更嚴重的身心症狀。
-
2020-01-13 癌症.其他癌症
頸部出現腫塊還不痛不癢?4前兆都是鼻咽癌警訊
43歲黃先生因工作壓力大,長年有抽菸習慣,去年洗澡時突發現右側頸部有一腫塊,合併鼻涕血絲,赴醫檢查果然確診鼻咽癌第四期,對肩扛家計的他來說有如晴天霹靂,所幸經適當前導性化學治療,及後續合併化放療等療程,腫瘤獲控制未擴散。 為什麼這麼年輕會染上癌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連銘渝表示,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根據台灣國內最新統計,每年約有16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癌症發生率之第12位,一般而言,男女比例約3比1。好發年齡為40至50歲,甚至會有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至於發生原因乃多重原因構成,如家族病史包括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如小時候常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抽菸或工作環境之空氣汙染長期刺激等有關。 連銘渝也指出,鼻咽癌早期常以頸部腫塊表現,無紅腫疼痛、但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的腫塊,必須高度懷疑鼻咽癌的可能;另外,患者也可能出現鼻部症狀,如鼻塞、鼻涕有膿或帶血絲,耳部症狀如單耳的耳鳴、聽力減退,神經症狀如單側頭痛、眼皮下垂、複視、臉麻、吞嚥困難等。 不過,除了少數病人在初期就發現遠端轉移,使病情較難控制外,鼻咽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絕症,連銘渝說,即使是局部晚期的患者,經過正規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病人多數不但腫瘤病情能受到控制,甚至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作息及工作;但治療後少數病人仍有可能復發,故五年內仍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定期回診追。 延伸閱讀: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斜更人生讓她不到45歲就更年期 婦產科醫師點出4關鍵因素 
-
2020-01-12 科別.精神.身心
選後憂鬱如何解? 運動、書寫有助轉念
喧鬧多時的總統和立委大選終於落幕,蔡英文獲得壓倒性勝利,落敗的陣營選民無法置信輸這麼多,恐怕陷入選後憂鬱。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已陸續收到有「選後憂鬱」的求助訊息,建議「轉個念」盡量選擇做讓自己開心的事,以抽離選舉情緒。詹佳真表示,會出現選後憂鬱主要是因為「自動反射想法」而將選舉結果與自身「未來可能陷於危險」、「權利會受損」而做連結,加上期待過大而出現失落、憂鬱、憤怒的情緒,覺得「天要塌下來」了。因此,對於這樣「自動反射」的想法,詹佳真表示由於和過去的生活經驗有關,積習已久要轉變想法很難,因此建議可以把自己擔心的事情寫下來,並且多接受各方面的資訊來檢視自己的擔憂。另外,詹佳真表示不論大選結果如何,都已無法改變,生活還是要回歸常態,因此「轉念」很重要。依據心理學中「相互抑制理論」,開心和沮喪是相對的情緒,若是一直想著沮喪的事情,則無法開心起來;然而做「讓自己開心」的事,則會抑制沮喪的情緒詹佳真建議可透過兩種方式轉念,一種為「思考中斷」,放下現在正在沮喪、焦慮的事情,去運動、去戶外走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另一種則可以透過書寫的方式,寫下「我喜歡什麼」、「做什麼可以讓我開心」、「我現在可以做什麼」,且這三種都必須是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接著依照書寫的事項一步一步完成。以上方法還無法改善,詹佳真表示尋求自己的信仰,將自己的擔心和害怕交託給自己信仰的神佛,也可作為緩解憂鬱情緒的最後手段。若是憂鬱的情緒延續太久,超過兩周睡不著,且出現焦慮、胸悶、心悸、莫名落淚以及提不起勁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功能或關係,詹佳真則建議仍需尋求精神科的幫助。
-
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安寧病房過年 用愛意與謝意安頓病患身心
「阿嬤,恁兜佇佗位(你家在哪裡)?嘉義喔!」、「今年過年你可能要和我過喔!」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勳巡視安寧病房時,正在和一位70幾歲的老太太說明,今年過年恐怕必須留在醫院,無法回家過年。一名腹腔轉移的肺癌病人,因為容易喘而住進安寧病房。台中榮總緩和療護病房護理長陳孟君說,在年節前經過評估,這位病患的症狀已獲改善可以返家,若有狀況也可透過電話諮詢照顧事宜。然而病人覺得回家沒有安全感,不想面對「不可預期」的狀況,因此堅持留院過年,並與家人說道:「只要你們在我身邊,就是我的家。」最後太太、兒女以及媳婦便一起在醫院陪他度過年節。安寧病房收治的是已無法再做治癒性治療的疾病末期病人。這類病人再多的治療不但無助延長生命,反而導致痛苦,因此針對身體方面的疼痛、全身疲倦、虛弱、呼吸困難等症狀進行「緩解」,並給予社會、心理和靈性方面的照顧。症狀獲緩解 可放假回家過年蔡兆勳說,安寧病房的病人平均生命期只有二至三周,有些病人短至幾小時,有些則可能會住兩、三個月,因此很難保證病人是否可以撐到過年。然而過年在台灣文化中非常重要,因此若是病人的疼痛獲得緩解、症狀穩定,會盡量讓他們返家。但因為病人的疾病都已是無法治癒,身體狀況只會越來越差,有些病人的病情就像「溜滑梯」,過於虛弱且不時有許多症狀出現,返家後家屬無法妥善照顧,則可能讓他們向醫院「請假」幾小時,與家人團圓再回醫院;或是家裡太遠,可能會被留置在院內過年,家屬則到醫院與病人團聚。蔡兆勳表示,大約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病人會留在院內過年。安頓病患身心 再決定在哪過年陳孟君也表示,「家,對病人來說很重要。」因此年前醫護人員會和病人與家屬討論如何安排返家和照顧事宜,盡量讓症狀穩定的病人返家。然而,除了症狀複雜、無法獲得控制的病人會被留置在院內,也會有症狀已穩定控制的病人「主動要求」留院過年。有時病人的擔心恐懼更勝於團聚在一起的感覺,因此先將病人的身心照顧好後,病人才有辦法想到要在哪裡過年,或是該怎麼過年。醫護居中引導 家人互相道愛道謝蔡兆勳也說,面對死亡,人會害怕是正常的,因此安寧病房團隊的專業便是幫助病人對死亡有所準備,能夠放下「不甘願」和「捨不得」。首先是協助病人回顧生命,並肯定自己;其次是協助病人化解衝突,圓滿人生。由於過年是容易觸動情感的時刻,蔡兆勳說醫護人員也會藉此扮演促進劑,讓家屬和病人互道感謝或是互相道別。以台大安寧病房為例,因為有一個大型交誼廳,家屬便會借用這個環境辦家庭小聚會,準備團圓菜,有時也會邀請醫護人員像家人一樣聚在一起,這時醫護人員便可藉機介入當潤滑劑。末期病患 最需要愛與幸福感陳孟君則提到,不只是過年,只要是特殊節日,家屬都會想到下一次過節時,可能「會少一個人」而感到哀傷。由於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和家屬之間是信任的關係,平時就會和家屬聊對於死亡的想法,社工師也會帶領活動,例如用人像素描的方式畫出想像中的家人,協助彼此互相道愛。蔡兆勳表示,安寧照護是全人、全家、全程和全隊的照顧,對於疾病末期病人不但要照顧他們的身體,還要對他們的心理、社會和靈性有整體照顧。因此不論是過年或平時,帶給他們被愛和幸福感非常重要,才有機會達成「病人善終、善別、家屬善生」的安適狀態。安寧病房的美食吞嚥困難 含著湯圓也滿足安寧病房的病人通常都食欲不佳,蔡兆勳表示「美食」通常是以滿足病人的心理為主,平常病人只要提出需求便會盡量滿足。例如之前有吞嚥困難的病人想吃湯圓,便讓他含著感受香氣和口感。陳孟君也表示,醫院並不會因此準備特別的團圓菜,但安寧照護時加強病人口腔的護理非常重要,尤其插著鼻胃管的病人常常會感到口乾,因此每日都會準備茶葉水,讓病人可以漱口維持口腔的清新。她說,這些雖然不是山珍海味,對病人來說卻非常重要,因此即便是過年,護理人員也會一早就泡好茶葉水並且放涼,供病人使用。
-
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失智者回家過年 別考驗長輩跟他玩「猜猜我是誰」
阿霞阿姨前年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家人無力照顧,只好送進機構。阿姨以前最喜歡的就是過年,住在美國的兒子媳婦、嫁到南部的女兒統統都會回家過節,每年她都會料理一大桌滿漢全席,讓兒女吃得盡興。去年家人不捨她獨自在機構過節,過年前就把她接回家。家人滿心歡喜跟她報備過年期間要準備的菜色與料理,沒想到卻讓阿霞阿姨格外焦慮,本來就容易緊張的她,開始反覆詢問「菜買了嗎?」「飯做好了嗎?」「長年菜不能煮太久」等等。家人第一天還能忍受,到了第三天,兒子不小心向媽媽說了重話「妳不要再問了!」這一吼讓媽媽的狀況更加嚴重。原本向機構請了十天的假,因為家人不曉得該如何因應媽媽的狀況,不到六天就把媽媽送回機構,原本應該是溫馨的過節,卻成了惡夢一場。春節即將來臨,家戶除舊布之餘,也準備迎接年度的圍爐團聚,部分家屬趁年節前帶失智長輩回家,卻常常踩到「失智地雷」,讓原本溫馨的團聚時刻,成了惡夢一場。持續用藥 維持日常作息五甘心物理治療執行長廖泰翔說,從機構返家的失智長輩,最怕家屬沒做到兩件事「沒有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沒有持續用藥」。失智症會使患者人事時地物出現混亂,正常的生活作息、規律的服藥能降低失智症引發的症狀,如緊張、焦慮、妄想等,一旦沒有持續維持,長期被控制的症狀就會失控,而這種錯誤最常發生在第一年帶失智長輩回家過年的家屬。廖泰翔說,住在機構的失智長輩,通常嚴重程度較高,但也有部分輕度、中度的失智患者,可以接受環境的改變,經評估是可以跟著家屬一起回家過年的。熬夜打牌 久了出現症狀不過,過年通常是家人最忙的日子,容易疏於照顧失智長輩。有些家庭習慣在過年打麻將,認為失智長輩偶爾熬夜應該沒關係,讓患者一路打到深夜,第一天可能沒事,但到了第三天患者的症狀就會出現,最後無法負荷就提早帶回機構,隔年就再也不敢帶長輩回家了。若要從機構把失智長輩帶回家過年,建議每天一定要幫患者做「現實生活導向」以及「節氣關懷」,告訴他今天是星期幾、現在幾點、是什麼節日、天氣如何、白天還是黑夜,有特殊節日時,要告知稍後要做什麼活動等。病況不同 弄清地雷在哪廖泰翔說,有些失智長輩焦慮感比較嚴重,就不必告知活動的細節,像是等等要炒菜、蒸蛋等,若過去該長輩掌控欲較強,或比較容易操煩,提醒他這些事情,恐讓他焦慮不安,他會不斷想提醒子女「好了沒」、「做到哪個階段了」。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每位失智長輩的差異程度很大,沒辦法用一套標準作業流程框架所有人。機構通常都會針對不同個案給予提醒,對於居家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家庭,面對年節團聚時光,有些地雷也建議避免。不要考長輩 不要和他爭辯像是有些親友許久不見長輩,即使知道長輩已經失智,還是會考驗長者「你還記得我是誰嗎?」、「你怎麼會不記得我?」或是騙長輩「我是誰誰誰」,考驗長輩的記憶力,此舉不但會讓失智患者更加混亂,也會加劇失智症的症狀。湯麗玉也說,失智長輩外觀上看不出生病,實際上他就是位患者,有時他們會講錯話、記錯事情,千萬不要跟他們爭辯或是糾正。有時失智者甚至會汙名化家人,此時無須跟他們爭執,順著他們多鼓勵,或是轉移注意力都是很好的方式。外出避人潮 降低患者焦慮過年期間,許多家屬也會帶失智長輩外出踏青,湯麗玉說,外出時一定要牽緊長輩,不要讓他獨自待著,每年過年都是失智長輩走失的高峰期。不過也不要因為擔心走失而整天待在家,讓長輩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都是很好的。廖泰翔提醒,帶失智長輩到人潮壅擠處,除了一定要看緊長輩外,有些長輩對於人太多的地方會害怕緊張,盡可能事前提醒,或是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即可降低患者緊張的機率。廖泰翔說,帶失智長輩過節千萬不要怕,也別擔心麻煩,有好的社交刺激,以及讓長輩見到熟悉的面孔,都有助健康。不過有些時候長輩已經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也不要因為不能把長輩帶回家過節就自認「不孝」,給予長輩最舒服的過節方法,才是最好的方式。
-
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安養機構圍爐年味不減 回家需評估失智者認知與行動力
除夕,一家人圍繞在桌邊,享用團圓飯,但有些家庭的年夜飯,未必能那麼圓滿。有些家庭,可能在安養院圍爐;有些家庭,可能在安寧病房團聚;也有些平時住在療養院的家人,此刻才回家共聚。特殊的團圓飯場合,可能面對的是失智的長輩、疾病末期或罹患精神疾病的家人,如何過得溫馨有年味,又能讓患者情緒穩定,病患與照顧者都需要學習。春美推開貼著春聯的門,看見桌上擺滿香氣四溢的年菜,兒女孫子看見她進門,趕緊過來牽她過去,春美開心到眼淚不受控的流下來。這樣溫馨的場景,從除夕中午開始到晚上八點,一桌換過一桌沒停過,不過這裡並不是住家,也不是餐廳,而是某間大型養護中心的公共空間。在養護機構服務多年的護理師林美琪說,過年那幾天機構很熱鬧,每天都有人請假出去,有的是吃個飯就回來,有的是回家幾天才回來,也有不少會留在機構過年。看過長輩圍爐的時候,開心到哭出來,也看過有平常看起來很嚴肅、對外界活動反應冷淡的長輩,在等待家人來圍爐的那天,神色特別柔和,整天臉上都掛著一抹微笑。要不要回家 評估認知與行動力該如何評估要帶長者去餐廳吃飯、回家過夜,或直接在機構圍爐?事先和護理人員討論會很有幫助。林美琪建議,首先要了解長者目前的認知和行動能力,需不需要提早叫無障礙計程車、家裡有沒有所需的無障礙設施。再者是例行的照顧工作,如傷口換藥、餵藥、打胰島素,家人能否完成,或事先詢問住家附近有開診的診所或醫院能不能協助。林美琪觀察,輕度失智、行動能力較佳的長輩,大約有三分之二會外出用餐或回家過年;但中重度失智的長輩,因為在不熟悉環境,情緒比較不穩定,大約只有一半會外出用餐、不在外過夜,其他則多留在機構圍爐。機構桌位熱門 建議及早預定林美琪表示,有些機構讓家屬事先預訂公共區的桌位,當天自行帶年菜進來用餐,不過因為桌位有限,常常從中午到晚上時段都排滿預約,動作太慢就可能訂不到,家屬只好再去訂機構附近的餐廳。有些機構甚至提供外燴,家屬可以直接認領一桌的費用,直接來圍爐,連帶菜都免了。圍爐這天機構還是會照常供應長輩的餐,但團聚機會難得,長輩這天供餐吃得少或不吃都無妨。不管哪邊是家 長輩開心最重要「失智症這件事情很有趣,即便他不認得你,還是可以感受到你的友善和溫柔。」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照顧失智症患者和家屬超過二十年,他觀察,當失智長輩住久了,會把機構當成自己的家,機構的工作人員就像他的家人一樣。家屬如果每周能至少來探望兩次,陪長輩吃吃飯,和機構人員也會有家庭般的緊密感,自然而然會在年節時相聚。林美琪觀察,家屬聽到失智長輩稱機構為「家」,回到原本的家反而不適應,吵著要回機構,家屬也會有很深的失落感。陳俊佑建議轉念思考,機構照顧得很好,讓長輩臉上有笑容,心裡有歸屬感,其實是件好事。離別時鬧情緒 工作人員會協助有些不常出現的家屬,過年來探視就一直考長輩,記不記得什麼事情?我是誰?還會不會自己拿筷子?林美琪說,長輩心裡會很不舒服,有些人只能勉強傻笑,也有人會生氣到吃不下。建議家屬到機構拜訪失智長輩時,直接友善地自我介紹就好,如果想要知道長輩的能力現況,可以直接詢問護理人員。聚餐結束要說再見的時候,有時候長輩會生氣、甚至哭鬧,這時候家屬的心情也會非常糾結。陳俊佑說,其實工作人員都很有經驗,會幫忙引導長輩,透過一些他喜歡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家屬趁機離開也不需要太難過。小叮嚀遵守約定很重要 別讓長輩期待落空無論在哪裡圍爐,都要遵守和長輩的約定。「每個機構工作人員都很怕長輩被放鴿子。」林美琪說,如果家屬和長輩講好某天要來探望,當天還「加碼」告知可以收包包和家人出去走走,長輩會更加喜出望外,旁人看了都會超羨慕。相反的,如果家屬約好了卻沒來,長輩會很沮喪、吃少少、悶在房間一直睡,接連幾天作息都被打亂。林美琪建議,家屬跟長輩做約定,話不要說太滿,保留一點小驚喜的空間,有機會讓長輩更開心。
-
2020-01-12 科別.精神.身心
選後失眠、情緒低落 精神科醫師六招教你遠離悲情
選舉結果揭曉,許多韓粉痛哭,無法置信輸這麼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指出,每逢大選過後,「選後選舉症候群」患者明顯增加,失眠、情緒低落,建議最近不要看新聞,減少過度刺激,也不要跟別人爭論,盡量轉移焦點,讓生活回歸生活常態。張家銘指出,選舉已是常態,有人當選,就一定有人落選,大家應接受民意結果,視選舉勝敗為常態,激情過後,整理心情,盡快回歸正常生活。如果因為支持的候選人落選而十分失落,心情大受影響,出現「選後選舉症候群」,建議透過下列六大建議,讓心情平復。一、暫停看新聞,減少過度刺激。控制自己及家人看選舉相關新聞的時間,或關機、或轉到非選舉相關的節目。太多的新聞使人焦慮、憤怒或難過。二、避免容易引發情緒爭辯的場合。適當的討論,有助於情緒的發洩,也得到支持。對立的爭辯,反破壞彼此的關係。三、轉移焦點,回歸生活常態。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暫時的忙碌些,有助於降低負面的感覺,找回生活控制感。四、適當飲食睡眠。安排運動休閒。適當的飲食、運動與休閒,有助於情緒的穩定與放鬆。晚上好好睡一覺,休息才能走更遠的路。五、用同理心將心比心,尊重體諒不同觀點。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以更寬廣的角度看待不同的觀點,彼此尊重與體諒。六、生氣不如爭氣,從長遠看抱持希望。某些挫折與磨難,從長遠看未必不好。即使雙方意見不同,也不應傷了和氣。張家銘說,選舉是一時的,透過隔離轉移,使情緒降溫,加上同理尊重,理性看待選舉結果,可讓選舉帶來的激情落幕,回歸正常生活。當然,若出現過久過強烈的情緒或失落反應,嚴重影響生活功能或關係,仍建議就醫。
-
2020-01-11 癌症.其他癌症
抗「癌王」新希望!新物質殺死90%胰臟癌細胞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物質殺死90%胰臟癌細胞!胰臟癌因早期難發現,且晚期治療易復發死亡率高,素有「癌王」稱號。所幸,近來一種稱為「PARP抑制劑」的藥物研究傳來許多佳音。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研究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名為PJ34的PARP抑制劑分子,一個月內消滅了老鼠體內90%胰臟癌的癌細胞。特拉維夫大學薩克勒醫學院Malka Cohen-Armon教授表示,希望兩年內進展至人體試驗。 根據《Science Daily》報導,目前胰臟癌治療成效不彰,確診患者5年存活率不高。不過,Malka Cohen-Armon教授和希巴醫療中心(Sheba Medical Center)Talia Golan博士合作,發現PJ34有誘發癌細胞凋亡的潛力。「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種機制,可使人類癌細胞在分裂過程中自我凋亡,卻不會影響正常細胞。」Cohen-Armon教授解釋,他們利用PJ34引發這項自毀機制,並成功作用在多種癌細胞上。研究團隊先透過「異體移植(xenografts)」技術,將胰臟癌細胞植入免疫缺失的老鼠體內,由於老鼠免疫功能不全,因此癌細胞得以在老鼠體內生長。接著,研究人員將PJ34─原本治療中風的藥物,持續兩周注射至「癌症老鼠」體內,一個月後發現,90%胰臟癌細胞已經凋亡,甚至其中一隻老鼠體內腫瘤完全消失。該藥物對於治療侵襲性癌症帶來巨大潛力,Cohen-Armon告訴《Times of israel》,該藥物只影響癌細胞,沒有發現不良影響,老鼠體重和行為都沒有異常。根據其他實驗,該藥物對於乳癌、肺癌、腦癌和卵巢癌等抗藥性癌症都有正面效果。預期未來針對更大的動物進行試驗,甚至進展至人類。 實際上,這類PARP抑制劑在近年癌症治療上取得不錯成果,2019 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年會剛發表一項PARP抑制劑治療成果,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型胰臟癌有助延長疾病惡化時間,PARP抑制劑治療二年後,約22.1%患者沒有惡化,安慰劑則約9.6 %沒有惡化。至於在台灣,衛福部批准有條件使用PARP抑制劑藥物來治療卵巢癌或乳癌。延伸閱讀: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
2020-01-10 癌症.抗癌新知
別以為家裡沒人罹癌「自己很安全」!其實體內每天都會產生癌細胞
做好「可能」罹癌的萬全準備!我們都是癌症候選人愈是平日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就愈容易把「我不會得癌症」、「我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沒有人罹患癌症,也沒有帶癌症基因,所以我不會得癌症」掛在嘴上。但是,愈是這種自認為健康的人,就愈少接受健康檢查,因此,當發現腫瘤時,通常都已經非常嚴重了,而且預後也不會太樂觀(根據病人當下的狀況,推估未來治療後可能出現的結果)。仔細一想,這也是理所當然。不管父母兄弟和親戚是否罹癌,如果攝取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就一定會罹患癌症。若親戚中沒有人罹癌,那麼自己罹癌的機率,或許會比家中有人罹癌的人來得低,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自己很安全」,那就大錯特錯了。一天之內,體內會形成許多癌細胞,然後被免疫細胞消滅。某些前列腺癌是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慢慢變大,有時只是檢查時剛好沒被發現,或是尚未長大到能被檢查出來的大小,所以大家就認為那不是癌症。在我們即將步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由於壽命延長,自然會罹患各式各樣的疾病。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吧。一如上述,癌症是一種隨時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每天我們的體內都會產生癌細胞,若沒有被免疫細胞消滅,則會成為癌症,因此癌症是一種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癌症這種病癌症是正常細胞的基因出現異常,不斷重複分裂而逐漸變大的疾病。癌細胞本身不會釋放致命毒素,傷害附近的細胞或器官,癌細胞也不會附著在旁邊的細胞上進行攻擊,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從這樣的機制來看,癌細胞並不像白血球之一的嗜中性球一樣會造成發炎,或是像淋巴球一樣傷害細胞,造成身體的損傷。然而,有別於分裂次數有限的正常細胞,癌細胞會無止盡地不斷分裂、增加,並進入淋巴液或血液中到處移動,而且還會像火苗一樣,到處擴散,且變得更多、更大,壓迫到正常器官的細胞,最後置換成癌細胞。當癌細胞變成大型塊狀時,周邊的血管、淋巴管、膽管和胰管等,當然會受到壓迫、造成阻塞。此外,癌細胞附近也會長出許多新的血管,在吸收營養之後不斷變大。以肝癌來說,因為在肝臟上的癌細胞不斷增加,而讓肝內膽管受到壓迫,使得膽汁無法正常分泌。由於膽汁會製造出膽紅素,當膽管被阻塞,膽汁便流往血管中,全身就會出現黃疸症狀。此外,當癌細胞變大、變多,正常的肝細胞變少時,肝臟就無法合成對人類生存來說非常重要的各種蛋白質,甚至還會造成出血,危及生命。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治療方針除了殺死癌細胞之外,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方法。癌細胞會自己製造出生存所需的物質,並且變大、轉移,但並不會釋放毒素。如果是藥物或毒素的話,則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讓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比方說,若喝了氰酸鉀等有毒物質,或是吃了有毒的河豚肝,會造成中樞神經中毒、麻痺,使得相關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最後還會因為無法呼吸而導致死亡。然而,癌症這種疾病的機制和這些毒物截然不同,因此,有人認為「只要不讓癌細胞變大就沒問題」,換句話說,人類是可以與癌細胞和平共存的。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除了殺死癌細胞的治療,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治療方法。本文摘自《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癌症能治癒!預防與逆轉癌細胞的86種正確觀念》/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 吉川敏一
-
2020-01-09 癌症.其他癌症
早期鼻咽癌做放療 五年存活率80%以上
一名中年男性長年吸菸,去年洗澡時發現右頸部有一腫塊,合併鼻涕血絲,醫師確診鼻咽癌第四期。所幸經適當前導性化學治療,及後續合併化放療等療程,才讓腫瘤獲控制未擴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連銘渝指出,患者到院時安排鼻咽內視鏡及鼻咽切片檢查,再接受頭頸部之磁振造影檢查及全身正子攝影後,確診為鼻咽癌,當下全家人都難以置信。其實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如韓國男星金宇彬、馬來西亞羽球世界球王李宗偉等,都是鼻咽癌患者。根據台灣國內最新統計,每年約有16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癌症發生率之第12位,一般而言,男女比例約3比1。他說,鼻咽癌好發年齡為40至50歲,甚至有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發生原因是多重原因構成,如家族病史包括遺傳因子、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如小時候常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抽菸或工作環境之空氣汙染長期刺激等有關。不過,鼻咽癌細胞對放射線治療反應良好,屬早期的第一、二期5年存活率80%以上,而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或後遺症,也隨放射線治療儀器及技術的進步而明顯減少。台灣癌症登記報告中,新診斷的鼻咽癌病例中,有60%以上就已是第三、四期,但針對局部晚期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同時合併化學治療,不但可增加存活率,也可降低如肝、肺、骨骼等遠端轉移的機率。連銘渝也分享最新大型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適當的前導性化學治療搭配後續同步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復發率,三年存活率高達九成。雖然有血球降低及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但症狀大多屬於可控制的範圍,八成以上的患者都能完成前導性化學治療療程。他提醒,除了少數病人在初期就發現遠端轉移,使病情較難控制外,鼻咽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絕症。即使是局部晚期的患者,經過正規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病人多數不但腫瘤病情能受到控制,甚至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作息及工作。不過治療後少數病人仍有可能復發,故5年內仍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定期回診追蹤。
-
2020-01-09 癌症.乳癌
「乳癌零期」算是罹癌嗎?需不需要治療?
乳癌是最好發的女性癌症,而其中大約五分之一的乳癌患者會聽到醫師說:「妳罹患的是乳癌中的原位癌!」或說:「妳這是乳癌零期!」究竟什麼是零期,什麼是原位癌?要不要治療?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做癌症。癌症代表細胞變異後失去控制,不停地分裂複製,侵犯正常組織。那我們說的原位癌通常是指「乳管原位癌」,英文稱為ductal carcinoma in situ,簡寫為DCIS。這代表乳管的細胞已經變化成癌細胞,但還沒有穿過乳管壁,尚未侵犯鄰近的組織。因為還沒有擴展到附近區域,也不會遠端轉移到身體其他地方。既然還待在原地,就叫做「原位癌」,也可說是乳癌零期。罹患乳癌零期時,少數患者會因為發現乳頭出現異常分泌物,或覺得局部有個腫塊,但多數人並沒有症狀。那為什麼會知道有乳癌零期呢?通常都是做乳房攝影篩檢時,意外發現了有異常的鈣化點,醫師安排抽檢組織(切片檢查),由病理組織報告證實癌細胞尚未離開乳管,尚未侵犯周邊,而認定是乳癌零期的。基本上我們沒辦法從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的檢查報告就看出來這是乳癌零期,這兩種影像檢查是要找到讓人有疑慮的腫瘤或鈣化點,並針對這些有疑慮的腫瘤或有疑慮的鈣化點做進一步的切片檢查。若要確定為乳癌零期,都是需要病理組織切片報告的。那既然乳癌零期的意思是沒有看到乳癌癌細胞侵犯到其他組織、器官的證據。但隨著時間過去,原本待在原位的癌細胞會不會殺出重圍,擴張勢力範圍,在我們的身體攻城掠地,打下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呢?如此懷疑是很合理的。據統計,沒有處理乳房原位癌的話,其中兩成至五成的原位癌會進展成侵襲性的癌症,也有醫師會用「大約三分之一」這樣的說法,告知病人乳癌零期的患者之後進展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大約是三分之一。至於這樣的機率算高還是不算高,其實是見仁見智。但醫師不是算命仙,目前也沒有科學的辦法預測誰的乳癌零期會進展到侵襲性乳癌,誰的乳癌零期就會一直是原位癌。目前若診斷出乳癌零期的話,多數醫師還是建議患者於乳癌零期的時候就接受治療,因為治療後其患者預後是很好的,存活率近乎百分之百。甚至還有研究發現,如果是年紀超過五十歲且發現乳癌零期的女性,後來十年因各種原由而死亡的機率是比一般大眾來得小的,可能是因為這是一群人能找到乳癌零期,通常是願意做常規篩檢並比較重視自己身體健康的。乳房原位癌的治療方式通常是針對乳房病灶即可。手術方面可以選擇乳房保留手術或單側乳房全切除。如果乳癌零期的範圍比較大,或是屬於多發性(不只一處)的乳癌零期,抑或在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發現在檢體的邊緣有癌細胞存在,就要考慮單側乳房全切除。另外,如果是選擇乳房保留手術的話,通常還會配合上放射線治療,可以減少剩餘的乳房細胞又再次出現乳癌零期或甚至侵襲性乳癌的狀況。除非患者乳癌零期的範圍極小,且病理組織發現其分級很初期,才可以考慮不加做電療。進行乳房手術時,醫師常會一併做前哨淋巴結的檢查,看看是否淋巴結的轉移。 手術結束後,很重要的事情是要了解檢體特性,再根據不同的檢體特性視患者狀況追加治療。若檢體發現其有荷爾蒙ER、PR陽性的接受體,那可以請患者服用荷爾蒙抑制劑五年,以減少荷爾蒙對身體的刺激,減少後來左右兩邊的乳房再度出現原位癌或乳癌的機會。被診斷為乳癌零期後,若不打算要馬上進行開刀治療,務必要與醫師好好討論,訂出觀察追蹤的適當時機,以免乳癌零期已進展為侵襲性乳癌而不自知。我們這裡討論的乳癌零期都是乳管原位癌。另外於組織切片穿刺後也可能出現的結果是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LCIS),中文為乳小葉原位癌。過去乳小葉原位癌也被算在乳癌零期,但現在美國癌症醫學會並不認為這屬於癌症零期,就算不治療通常這區塊也不至於會進展成侵襲性乳癌。但這些患者後來雙側乳房長出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七到十二倍。因此同樣要與醫師好好配合,規律的追蹤乳房狀況,並評估與考慮預防乳癌發生的各種可能方式。原文:乳癌零期怎麼辦?(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