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7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轉移
共找到
1476
筆 文章
-
-
2020-04-06 癌症.卵巢.子宮
罹癌消極 轉念治療腫瘤縮小
民眾罹癌色變,但台灣醫療技術精進,多數非不治之症。而有時治療過程「心理」因素很重要。一名近50歲的婦女,月經周期紊亂、偶有大量出血、腹痛的症狀,原不以為意,後因越發頻繁而就醫,才知罹患子宮內膜癌三期,經手術後,醫師告知得再進行化療與電療。該婦女得知需後續治療時,覺得自己已是疾病晚期、求生意志低。原想申請安寧病房度過餘生,不想再進行治療,但兒子毅然辭去公職、要就近照顧,加上醫護人員鼓勵,她轉念積極接受化療與電療。沒想到成效頗佳,除了現在不用再服藥外、腫瘤也從十公分縮小至三公分左右至今,成為病友的模範教材。收治該婦女的羅東博愛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曾思文表示,子宮內膜癌雖好發於停經後的女性,平均年齡約為54歲,但由於台灣飲食逐漸西化,女性子宮內膜癌近年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據國健署2016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子宮內膜癌每十萬人口的個案數為2462人,排名女性十大癌症第六名,勝過排名第八的子宮頸癌。而肥胖、糖尿病、雌激素過度刺激與基因上的可能缺陷,為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不正常出血」。不過子宮內膜癌約近七成屬早期,且五年存活率高,可透過超音波、子宮內膜切片等方式檢查,也有治療方式,並非無法控制病情。曾思文說,癌細胞的產生,多來自基因突變,人體內原本就存在著好細胞與壞細胞,當原本正常的細胞因突變而成癌細胞,會混淆免疫系統的辨識,使人體的防禦機制無法發揮作用,進而讓癌細胞有機會長大與擴散。不過相同期別的癌症病人,接受一樣的治療方式,有人效果很好,但有些人卻反應不佳,曾思文說,答案就在治療後的差別。除了每個人腫瘤基因的差異外,其實飲食、生活習慣和情緒調整等,占有很重要的影響,且「心理因素」比你想的更重要。曾思文說,心理因素會改變人們生理反應,包括荷爾蒙、免疫系統、甚至引發慢性發炎反應,進而影響睡眠、食慾、日常活動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改變個人的健康狀態;而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罹癌病人的心理狀況會影響他們的存活率。他舉例上述所收治婦女,原本求生意志低,但因獨子全心照顧及醫護人員鼓勵下轉念治療,正常進食、心境也變得快樂,治療五年至今腫瘤未再擴大。他同時期收治另一名年齡相仿的婦女,是名音樂老師,一樣是開刀後得接受化療與電療,但因個性較主觀、自我要求高,確診後就心情低落、情緒走不出來,治療上也有拖延,不幸過世。因此,他建議罹癌患者在積極治療後,應正向看待並努力修正飲食、習慣、心情與個性,並適量運動,即使是已遠處轉移的第四期或晚期患者,也可能與癌症和平共存,多活好幾年。
-
2020-04-05 癌症.抗癌新知
該積極治療嗎?醫師:從檢查開始 超前部署治療方針
長輩罹癌後是否該積極治療?因病況不同,有些醫療行為可能無法改善,也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子女往往為了長輩的治療選擇,意見分歧,難取得共識。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前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任陳冠宇表示,除非長輩明確表示「交由他人決定」,否則當事人都有決定權,而非由子女吵架、投票決定。三個階段 建立疾病共識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表示,選擇治療方式,必須降低醫病雙方產生誤解的可能性,可以分為三階段:檢查時、報告出爐時和返家時。許正典說,必須從檢查時就「超前部署」,讓病人和家屬都有心理準備。從長輩要進行檢查時,就可以告訴患者可能的最壞狀況,並且家屬也在告知的過程中,準備自己的心情。這時兩邊都能清楚理解、提醒長輩有罹癌的可能性,並找尋相關資料,建立雙方對疾病的共識。報告出爐時,則由醫師清楚告知。醫師除了善盡傳達的責任,也必須能夠安撫病患混雜、衝突的情緒,而家屬則可在旁邊協助病患釐清醫師的診斷說明,清楚知道現在疾病在怎樣的階段,與可能的治療方式。寫下長輩疑惑 和醫師討論返家後,家屬可與長輩討論,並將他們對於癌症的疑惑統統寫下來,這些問題包括:●癌症的期別:癌症是第幾期?腫瘤多大?是否轉移?●有哪些治療方式?手術、化療還是放療的治療效果如何?有哪些優缺點?●會有哪些副作用?生活品質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治療、住院時間大概多久?還能活多久?許正典說,將所有的問題寫下來後,不但可以理解長輩憂慮、在意的事情,下次回診時,也可一一和醫師討論,並請醫師建議適合的治療方式。醫師不是神 別怕找第二意見許正典也認為,不要害怕尋求第二意見,畢竟「醫師不是神」,徵詢其他醫師的意見,不僅幫助長輩和子女再次確認醫師的診斷無誤,並可得到更多關於疾病和治療的資訊。尤其當疾病預後不好時,到底要不要積極治療,是否直接讓長輩走向安寧治療?許正典說,每個醫師的見解都不同,更需要尋求第二意見,了解愈多,愈能做出適當的決定。最終決定 要尊重病人意志而不同年紀或癌症類型,可能採取的治療方針,則依據病人的生理、心理狀況以及人格特質,有很多不同的考量。有些長輩80多歲,聽到治療方式有很多副作用,決定順其自然,不願積極治療;有些長輩90歲,但仍覺得自己「還沒活夠」,因此選擇積極治療。陳冠宇認為,不論何種治療方式,一旦長輩下定決心「這麼做」,就要尊重他。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林葳婕也分享自己陪伴罹癌父親的經驗。當時父親接受治療,但因為治療妥善而拉長存活期,這期間,他對家人的交代都已安排妥當,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告訴家人「自己活夠了」,也不忍家人傷心。有一天餵父親吃飯,希望他「再多吃一口」時,父親卻掉下眼淚,林葳婕從中得到尊重「病人意志」(willing)的啟發。尊重意願之外長輩不理性時 適時拉一把雖然在治療意願上要尊重長輩,但陳冠宇說,有些長輩想法過於不理性時,仍需要適時拉他們一把。例如某些醫療或偏方明確無效,但長輩執意嘗試,可能因此付出很大的代價。許正典則認為,可以藉由回診時,用「有癌友在傳……」的對話方式,幫長輩釐清偏方訊息,不但可處理長輩對癌症的疑惑,也可避免找偏方。許正典說,面對長輩罹癌「見招拆招、隨遇而安」,且不要讓長輩的活動只限於診間,保持原有的活動、勞動、運動和互動,用「四動」讓心情不要「躁動」,順利度過治療期。
-
2020-04-04 科別.精神.身心
失去至親者形同鬼魂!喪偶之後,如何走出椎心之痛?
如果妳是鬼媽媽,妳最放不下的是誰?韓劇《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甫播出就贏得「熱淚口碑」,細膩的鋪陳不同女性在媽媽的角色上,如何打破大眾的刻板印象,不再讓一般人莫名其妙的質疑自己用心對小孩付出的方式。「一定要準備面紙,因為實在太難過了」《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講述因故去世的鬼媽媽(金泰希飾),為了重回女兒身邊,參加為期49天的「投胎計畫」。除了鬼媽媽無法放下人世間的家人,喪偶的老公外表看似堅強,卻對第二任妻子很冷淡,喪偶之後的男人,無法終日哭哭啼啼,要能馬上一肩扛起育兒、家庭的重擔,那股說不出口的壓抑,觀眾也能看的出來。除了喪偶之痛,逝親之痛也是無可比擬的痛苦。鬼媽媽的母親全恩淑(金美京飾),在面對女兒的死,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選擇以堅強的鎧甲武裝自己,她甚至切斷了女婿與孫女的聯絡,恩淑認為唯有如此,女婿和孫女才能早日揮別陰霾,迎接新的人生。「逝去至親的痛苦,只要一個人悲傷就夠了」恩淑在女兒忌日那天,表現格外堅強冷漠,還嫌棄掉淚的老公太愛哭,但是祭拜開始沒多久,恩淑就溜進了廁所,一個人無助的放聲大哭。身為一個母親,女兒走了,母愛沒有停止,恩淑想要快點整頓好其他人的心情,卻沒有好好照顧自己,這不是每一個媽媽都在做的事情嗎?表面上不再與女婿和孫女來往,恩淑卻在睡前滑開手機,偷偷瀏覽孫女的照片,她的悲傷在白天不著痕跡,在深夜裡暗自流淌,恩淑就像《延禧攻略》裡面的富察皇后,走不出兒子夭折之痛,旁人形容富察皇后「白天像沒事人一樣,到了晚上,就一夜夜枯坐到天亮。」妳曾想過: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兒,失去丈夫的妻子叫寡婦,失去妻子的丈夫叫鰥夫,但卻沒有一種稱呼來形容失去孩子的父母,為什麼?這個疑問,或許我們也可以套用富察皇后的回答:「永璉是我懷胎十月,痛了一天一夜才辛苦生下的,失去他何止傷心?我是痛不欲生,他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我最愛的孩子,我願意用我的命去換他的命,你們沒有經歷過這種痛苦,沒有資格指責我!」若說生產撕裂的痛如同卡車從腹中輾過;那麼喪子之痛絕對無法以言詞訴說,所以失去孩子的父母,沒了身分,沒有稱謂。但是恩淑的壓抑、富察皇后的鬱鬱寡歡,在醫學上稱為「複雜性哀傷」(complicated grief),是一種創傷性、長期性的哀痛,常見於失去摯愛的人身上。如何幫助生者走出「喪偶、逝親之痛」?潔伊.鮑許(Jai Pausch)是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資訊科學學院電子出版部的主任,她的丈夫蘭迪.鮑許是暢銷書《最後的演講》作者,蘭迪後來得了癌症去世,潔伊耗費好大的力氣,最後出版《最後的演講永不完結》,書中以個人經驗分享自己如何走出喪偶之痛。1. 書寫:寫日記、寫自己每天三件自己很棒的事情、寫自己每天感到喜悅、感恩的三個時刻,這些紀錄能讓自己感到正向、鼓舞,並重新掌控生活的感覺。2. 聊天:找跟自己有過類似經驗的對象,試著聊聊內心感受。3. 新環境:如同分手的人要斷捨離前任情人的物品,喪親者可以跳脫原本生活環境,搬家、去外地旅行,避免觸景傷情或睹物思人。4. 運動:運動能夠讓妳專注於當下的過程,對於轉換注意力,跳脫悲傷思維是有效的。5. 休閒活動:與運動的效果類似,例如:追劇、看小說,挑選能自己沉浸其中,轉移注意力的休閒活動。6. 幫助他人:俗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例如:退休的銀髮族去學校當志工,藉由給予他人幫助,再次感到自己擁有力量與價值。7. 嘗試從來沒做過的事:新事物能帶來新鮮感、好奇心,學習新事物能幫助生活重拾重心,還能開拓新的社交圈。8. 儀式感:當妳的身心靈變得比較好了,可以寫一封信給逝去的愛人,跟他說妳的思念,說說妳現在的生活,跟他好好道別,道別信的儀式感能讓妳從裡到外的感受到,我準備好放手了。每一個失去過至親的人都像是鬼媽媽,放不下的人、留下來的人最辛苦。面對新生,我們充滿希望與快樂,有專業的醫師教我們如何面對;但面對死亡卻無藥可醫、無法預測,我們只能自己學習轉念,連同已逝者的份,重拾勇氣擁抱生活。
-
2020-04-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陳時中開金嗓 「愛不孤單」為防疫打氣
SARS疫情當年重創台灣,演藝圈集結合唱抗疫歌曲「手牽手」撫慰人心;面對新冠肺炎,被視為安定人心的指標人物陳時中,近期則被網友挖出陳時中曾在二年前為照顧者獻聲「愛不孤單」,雖然指揮官未在歌曲中獨唱,但網友不斷敲碗,希望可以在此次疫情中,聽見指揮官溫暖的歌聲。家庭關懷總會2017年邀請衛福部長陳時中錄製「愛不孤單」MV,同時金曲歌王蕭煌奇、金曲歌后彭佳慧等歌手也一起獻唱,替照顧者加油;2020年,全球皆籠罩在新冠肺炎的疫情陰霾中,家總的這支原本是替照顧者加油的歌曲,也希望能鼓勵國人團結對抗疫情。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期呼籲國人減少出門,家總表示,減少外出的建議,常常會使長輩增加焦慮感,也使照顧者增加照顧壓力。家總呼籲,家庭照顧者面對疫情,除了要照顧好家人,也要照顧好自己,平時應落實勤洗手、少接觸等防疫習慣外,可藉由栽種植物、線上收看「照顧電視台」節目等方式,適時轉移對於疫情的注意力。此外,最重要的是注意身心變化,並接納情緒,在疫情期間,容易因外在因素產生易怒、煩躁、害怕、恐慌等各種負面情緒,甚至可能導致睡不好、胃口差、頭痛等各種身體狀態。對此,家總也提出建議,鼓勵照顧者覺察這些情緒和身體反應,並允許存在及學習接納,適時運用「聽音樂」、「深呼吸」、「運動」、「轉念」來協助放鬆與安定身心,也可透過照顧者專線0800-507-272尋求專業人員的支持和協助,讓自己和家人得以順利度過這段防疫期間。
-
2020-04-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守住防疫前線 陳時中公開信感謝全國社工
4月2日社工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透過「衛生福利部」臉書粉絲專頁,發表給社工的公開信,向協助防疫的全國社工致敬,該篇文章逾2萬人按讚。網友紛紛留言表達對社工的感謝,網友說「希望提高社工的薪資及福利,他們真的很辛苦」、「社工跟醫療是緊密的伙伴,只是工作內容不同,但都是關懷具同理」、「感謝守護台灣的每一位英雄」。黃姓網友說,她是在學校工作的社工師,社工每天在各種場域直接面對個案和家庭,也很需要戴口罩自保,但目前她們社工都是自備口罩,也聽說其他專業工作者都有中央提供口罩,感到羨慕,希望衛福部在感謝社工的同時,也能提供充足口罩給社工們。劉姓網友表示,防疫期間以來,他身為醫務社工,已經深深感受提供心理支持及服務的對象從病人、家屬,已經漸漸轉移到前線醫護人員了。看到自己的同事們在工作的高壓下睡覺做惡夢、怕家人染疫2個月以來不敢回家,心真的很酸,「但基於倫理我們要專業的接住我們的同事,我們都不希望同事變個案」。醫護也是人,請大家一同防疫,照顧好自己就是支持前線防疫人員。●全文如下:致社工夥伴 這次的疫情來得又快、又猛。每個人,無論是一般民眾、醫療人員,或我們自己,都在生理、心理、以及情緒面臨及承擔著不同的焦慮與壓力。 社工除了每天既有的繁重業務外,還參與醫療照護團隊,提供就醫病人及家屬社會需求照護和溝通等相關服務;在社區中關心及照顧民眾的身、心健康;整備人力和防疫物資;到宅或視訊訪視、宣導正確的防疫觀念、專線值班、依據感染管控政策調整專業服務等各項防疫工作。在此向勇敢且辛苦的各位表達最深的敬意! 感謝親愛的社工夥伴在這段防疫期間的辛苦與付出,讓我們彼此關懷與照護,在這段艱辛的過程中相互陪伴。衛生福利部與您一起走過這次的挑戰!
共
5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