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延燒全球,來自台灣的美國科學家、N95口罩核心技術發明人蔡秉燚也成為台美媒體焦點。他的專利技轉達80項商業產品,包括口罩、手術衣在內已造福逾10億人的衛生健康。如今68歲的他退而不休,持續研究口罩再消毒也不減效果的方法,「我會選擇去救1億人的生命,而不是要1億美元。」
N95美規口罩能攔截95%懸浮微粒,關鍵在於口罩內層採用蔡秉燚研發的二項技術:熔噴不織布製程、以及加靜電技術,也就是借助靜電捕捉病毒的駐極處理技術,可使得過濾效果提高10至20倍。
蔡秉燚是業界熟知的熔噴不織布與加靜電技術國際權威,但鮮少人知道,他與口罩的不解之緣,源自台北工專(北科大前身)的基礎。出身台中清水農家的他,為學一技之長,在台灣紡織業全盛期,選讀台北工專纖維工程科化纖組。
1975年他從台北工專畢業,服役後先到紡織工業研究中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前身),為工業局做全國紡織業的品質管制計畫,再到染整廠工作,「當時台灣的機械、技術都來自歐美日,只做製造,不知原理,不能滿足我的求知慾。」
他決心赴美國的堪薩斯州立大學攻讀碩、博士。為了攻讀更深入的工程課程,他廣泛涉獵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甚至多拿一個資工學位,到最後博士班狂修到500個學分,相當於念「6個博士」。也因此,他能跨界整合流體力學、電學、材料學等不同知識,還能運用電腦程式快速算出研究假設的實驗結果。
研究所畢業後,蔡秉燚進入美國田納西大學擔任研究學者,領導熔噴製程實驗團隊,於1992年成功開發N95口罩內含的二大技術。田納西大學為了表彰他在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的卓越貢獻,2006年授予該校最高榮譽的惠利獎(Wheeley Award)。
他在2018年再突破原有方法,發明水力摩擦加電的新技術,將過濾材料的效能加倍——原本N95標準要用到兩層材料,新技術只要一層,透氣效果也更好。拜新發明之賜,去年他二度獲惠利獎,創下該校唯一二度獲獎的紀錄。
蔡秉燚說,「一生之計在於勤」是他的座右銘。一個人可能一夕成為暴發戶,但不可能一夕之間在科學研究上會有成果,「研發不用奮鬥而能僥倖成功,我從未看過」。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引發口罩荒,他在田大網頁發表文章,探討哪些方法可讓口罩消毒後重複使用,不讓靜電功能失效。文章一出,哈佛、MIT、耶魯、史丹佛等學校都來交流。
「這些工作我不拿酬勞。如果可以選擇,我會選擇去救1億人的生命,不會選擇去拿1億美元。」蔡秉燚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