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焦點.健康你我他
搜尋
身體不適
共找到
835
筆 文章
-
-
2024-11-13 焦點.健康知識+
打嗝怎麼辦,怎麼讓打嗝停止?偏方效果因人而異 醫指點1招非常有效
打嗝打不停怎麼辦?許多人都有短促小「ㄜ」的打嗝經驗,但如果持續打個不停,既尷尬又困擾。日前有益智節目分享「手指戳肛門」能治打嗝的作法,引發網友熱議及實測,並分享「真的有效」心得。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有一些治打嗝的偏方,在無害情況下試試無妨,但如果打嗝已經造成身體不適,應該就醫找出根本原因。打嗝原因多 通常是短暫性生理現象朱光恩說,打嗝有許多原因,包含胃食道逆流、吃太飽、吃了容易脹氣的食物、食道潰瘍,以及進食時說話導致過度換氣等。打嗝的機制是橫膈膜收縮異常,上述原因都會讓橫膈膜不自主地短暫抽動,進而肌肉收縮、聲帶關閉,發出「ㄜ」的聲音。打嗝通常都是短暫性的生理現象,不過,有些狀況會造成連續性打嗝,例如中風、肌肉或神經過度刺激、情緒壓力等。朱光恩提醒,若是止不了打嗝,可能要靠肌肉鬆弛劑、鎮靜劑、止痛劑,甚至是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讓橫膈膜不要一直持續收縮,保持在放鬆狀態。治打嗝偏方 效果因人而異打嗝通常很短暫,一下子就會消失,經常打嗝有可能是身體的嚴重警訊,朱光恩說,打嗝超過3天以上,一定要就醫治療。以肝癌來說,肝臟靠近橫膈膜的位置,腫瘤壓迫到橫膈膜時,會出現嗝不停的症狀;胃腫瘤也會引起胃擴張,肋膜癌、食道癌、胰臟癌的腫瘤大小也可能影響橫膈膜的收縮。坊間流傳許多治打嗝的偏方,朱光恩表示,效果因人而異,關於「手指戳肛門」的方法,並沒有文獻資料證實。至於網友實測後大讚有效,他認為跟按摩的原理一樣,刺激神經起到反射作用,減緩了打嗝頻率。朱光恩分享,「深呼吸」治打嗝非常有效,放慢速度吐納,使橫膈膜收縮得更深,並帶進更多的氧氣,保持均勻規律,其作用為抑制橫膈膜的收縮。日常要避免打嗝,應注意吃東西細嚼慢嚥、進食時少說話、少喝碳酸飲料及少吃產氣食物,多補充好菌緩解胃部不適。
-
2024-11-0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忘記吃藥突然想起來可馬上補一顆嗎?補服藥物有4要點 亂吃當心中毒
人有身心需求時要吃藥,但生活中難免會凸槌,像是出門忘記帶藥、做事太投入忘記吃藥、藥吃完了還沒來得及購買。吃藥有一定的劑量和頻率,如果漏吃一次是該立即補服還是直接跳過,下次再吃?《生命時報》訪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石浩強,以及武漢市中心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劉玨,給出一些相關建議。首先要遵循一個大原則:大多數藥物在漏服後,不能加倍服用,以免引起中毒副作用。特別是有些藥的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比較接近,這些藥如果服用雙倍劑量,極易中毒,引起頭暈、嘔吐等不適。要不要補服看4點 遵循1/2原則1.對於一天服用多次的非處方藥:•將需要服藥的時間間隔分成兩半,看發現漏服時的時間,位於間隔的前半段還是後半段,如果是在前半段,可以補服,下次按原來正常的間隔時間服藥;如果是在後半段,則可以跳過,直接在下次按常規劑量服用即可。比如說明書上寫著一日2次,服藥間隔就是 12 小時。當你想起忘吃藥的時間是在時間間隔的前6小時,可以補服;如果是在 6 小時以後就不要補了。2.看是否需要空腹有些藥要求在清晨、夜間、空腹時吃,漏服後就不宜補服。比如氯苯那敏白天吃會嗜睡,就不推薦補服,在下次特定的時間點、特定狀態下正常服藥即可。3.看是否存在藥物交互作用藥物交互作用可能導致藥效放大,此時是否應該補服,最好諮詢專業藥師。比如中藥和西藥通常間隔1小時以上;其他藥物,最好在服蒙脫石散前1小時服用。4.特殊的處方藥如果是處方藥,如免疫抑制劑、降糖藥等,建議諮詢醫生或藥師,必要時參考說明書。如果說明書沒有對漏服藥品的說明,可根據藥物特點簡單判斷:對於降壓藥,漏服後先測血壓,如果血壓過高,就要補服;降糖藥涉及到長效、短效、口服、注射,建議盡快找醫生調整方案,而不是隨意補服。藥師補充提醒,服藥應遵醫囑,以按時、定點、足量的原則為佳。一旦出現漏服,如果有身體不適,及時就醫才是上策。資料來源/生命時報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0-27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子宮頸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婦癌治療打「團體戰」 團隊決策找最佳解方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近30年,健保署統計罹癌人數明顯下降;女性十大癌症排名,子宮頸癌也降至第八位。從112年健保資料庫分析,患者在林口長庚就診件數9,029,排名醫學中心第一名。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林口長庚的婦癌治療一大特色是「團體戰」,每位來到林口長庚的子宮頸癌患者,如果需要調整治療計畫或癌症復發,任何決策都會透過多團隊會議檢視患者狀況,重新盤點檢查報告等,讓患者能接受最妥適的照顧。多團隊成員包含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婦癌科、中醫師、個管師以及專科護理師及研究護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年愈來愈少晚期的子宮頸癌患者,這要歸功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行。目前臨床上碰到初診就被診斷是晚期的患者,幾乎都沒有定期做抹片檢查,這類患者通常是因出現咖啡色、血色分泌物,或是分泌物出現嚴重異味時才就診。他呼籲,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還建議施打HPV疫苗,如果先前曾打過四價HPV疫苗,近年已推出九價疫苗,因致癌病毒已知的型態愈來愈多種,僅施打四價者,應補打九價讓保護力更全面。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推廣抹片不遺餘力 提供個案完整治療資源健保資料統計,112年童綜合醫院的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45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醫院地處海線地區,對子宮頸抹片推廣不遺餘力。除了門診有符合條件個案的提示系統,讓診間每位醫師都能適時轉介,院內也設置專屬五大癌篩站,且每月都有子宮頸抹片巡迴車至各大鄉鎮推廣。另外,所有抹片異常的個案轉介至婦產科門診時,都能有即時陰道鏡及人類乳突病毒的進一步檢查。對於確診個案,有個管師第一時間介入,提供病情諮詢及安排後續檢查。婦科門診同一樓層還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有護理師,還設有心理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一對一諮詢。對於即將進入治療或手術後及後續追蹤有疑慮的個案,透過兩周一次的跨團隊會議,擬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每一位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病人,會發放一本手冊, 詳細記載治療相關資訊,手冊中也說明後續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處理方式和緊急聯絡方法。院內有最新的機械手臂及微創手術經驗,對於新的治療方法,也隨時掌握最新的文獻資料,為病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地區醫院No.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巡迴車開進偏鄉 鼓勵銀髮族抹片篩檢有別於其他兒童醫院,除了小兒內外科、健兒門診等科別,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也設置了婦產科,並定期派遣巡迴車至當地偏鄉及社區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宣導,因此112年子宮頸癌就醫件數達到1,168件,位居當年度地區醫院之冠。該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陳子健感謝鄉親肯定,並呼籲女性定期接受婦癌篩檢。陳子健表示,新竹縣市幅原廣闊,許多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透過抹片巡迴車讓不少年紀較長的女性就近接受篩檢。此外,參與社區抹片篩檢活動的婦科醫師也提供內診,如發現異常,立即安排門診。陳子健說,許多銀髮女性自認很久沒有性生活,應無罹癌可能,即使身體不適,也未能及時就醫,確診時已到晚期,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多歲晚期患者,治療難度極高。陳子健表觀察門診患者情況,發現子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最近收治兩名二、三十歲的子宮頸癌晚期患者,如果往前推算,應在青少女時期就因性行為感染HPV病毒,以致十幾年後罹癌。美國已將HPV篩檢列為子宮頸癌防治的首要措施,陳子健呼籲,政府如預算許可,也應比照歐美國家防治策略。基層診所No.1高雄榮景中醫診所/中藥能抑制病毒 修復化放療受損的組織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榮景中醫診所112年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3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榮景中醫診所醫師吳景崇擁有中醫、西醫執照,以中西醫互補治療癌症,向來是他推廣的理念。癌症病患上門求診,不先脈診,而是了解病患病況、看X光片,吃何種標靶藥物、化放療次數及產生何種副作用,再來抓中藥材調理輔助,從病理、生理、藥理三管齊下,病患皆有良好預後。吳景崇表示,子宮頸癌致病原主要來自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多經由性接觸傳染。此外,子宮頸長期糜爛、發炎可能轉變為早期子宮頸癌細胞;吸菸、長期服用避孕藥、抹片曾有異常、有家族病史也都是高危險群。人類乳突病毒是DNA病毒,從中醫角度看為毒熱、毒邪,有很多清熱解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如紫花地丁、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蒲公英等。中藥抑制病毒療效佳,緩解化放療副作用也很有效果。吳景崇說,子宮頸癌患者吃的鉑金類藥物可能造成腎小管損傷、腎功能衰退,高能量射線也易出現燥熱發炎現象,中藥材可助修復受損組織,提升免疫力,助病患更有體力抗癌。112年子宮頸癌患者就醫10大院所
-
2024-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然鹽能改善胃食道逆流、抽筋、三高?專家破解謬誤:比精鹽少一重要物質
你可以先知道: (1)根據國健署最新一次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人普遍鈉攝取量過高,最嚴重的年齡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國際上也是超量攝取的趨勢,現代人並不存在鹽吃太少的問題,反而是鹽吃太多,傳言說法錯誤。 (2)「真鹽」應稱為「天然鹽」,天然鹽比精鹽有更多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但不能因此就把精鹽說成不好的東西;反觀天然鹽通常不加碘、但精鹽有加碘,國人缺碘盛行率約 5 成,傳言偏頗比較、且沒說國人明顯缺乏的營養素,傳言說法易誤導。 (3)天然鹽為食品、食品依法不得宣稱或暗示療效,傳言所稱的能改善的症狀,很多都是「低血鈉症」的症狀,但多數低血鈉症不是鈉吃不夠,而是吃進去的鈉發生別的代謝失衡問題,傳言混淆二種概念、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真鹽的妙用及好處」約 18 分鐘的錄音檔,提到高血壓、甲狀腺腫大等身體不適「問題都是真鹽少吃了」,吃水果灑鹽、可平衡水果太甜,真鹽改善夜尿、頭痛、噁心嘔吐、疲倦打瞌睡、感冒,「吃真鹽保證不會吃到腎臟壞掉」。但專家表示,傳言所說的「真鹽」,其實應稱為「天然鹽」,不管是天然鹽或是精鹽、成分都是氯化鈉,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但是精鹽添加碘、避免台灣民眾通常缺碘的問題,不同的鹽各有優點,傳言說法易生誤導。此外,專家也提醒,整體國人的鈉攝取量過高,傳言卻鼓吹鹽吃太少、要多吃鹽,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所說的論點也見於坊間書籍,類似說法包括「真正的好鹽,大量攝取也沒關係!破除減鹽世紀迷思——少鹽並不會讓你遠離疾病,吃對鹽才會」,「身體正在發出『我需要鹽』的求救訊號」等,專家提醒民眾,務必仔細檢視自然療法有多少科學證據、不要輕易誤信。 天然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原始謠傳版本: 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或這個版本: 吃對塩能救命: 真鹽是指含有天然礦物質的海鹽或岩鹽等! 這篇對頻尿、胃食道逆流、抽筋、減肥、三高的人有幫助,務定要播來聽,對健康有幫助。 主要流傳這段 18 分 17 秒 的錄音檔,並在通訊軟體和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一)青壯年男性超標達 173% 臨床少見缺鹽病人 傳言說「以為吃少鹽少油才對身體好,不知道這是錯誤法」、「長年下來高血壓了、心跳過快,或甲狀腺腫大」。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叫人家多吃鹽其實就是一件讓人很匪夷所思的事,其次就是好鹽、真鹽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柳朋馳強調,醫生並不會要民眾完全清淡才叫做好,每個人都需要適量的鹽,而所謂的「適量」對每個人來講並不見得相同,本身有潛在疾病,像是心臟、腎臟疾病的人就絕對不可能是多鹽,甚至有時候要限鹽,臨床上少鹽少到導致無力、低血鈉等問題並不常見,通常是非常極端的限鹽、或是使用一些藥物,或是腦部荷爾蒙有問題等等,才會導致體內的鈉留不住、變成「低血鈉症」。 柳朋馳指出,一般人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並不會缺鹽,尤其是現代人、平常都是已經過度吃鹽,古代人吃的東西並沒有像現代這麼豐盛,飲食習慣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鹽的攝取量過多已經是不用爭議的,唯一差別在鹽的好壞選擇。MyGoPen 查詢句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國健署2020年更新的「減鹽秘笈手冊」官版衛教內容提到:調味品中也可能含有看不見的鹽或鈉,例如醬油、沙茶醤、蕃茄醬等,而且麵線、油麵、餅乾等,或是釀製、加工的食品,例如:榨菜、筍乾、香腸、肉乾、鹹蛋、肉丸、火鍋餃類,製作過程中也都需要添加含鈉量高的鹼、蘇打發粉或鹽,這些都會使現代人不知不覺吃進太多鹽。 國健署呼籲,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食鹽 6 公克,差不多就是 1 茶匙食鹽,但是一個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包括:天然食物中鈉含量、加工食品、人工調味品中的鈉含量,攝入太多的鹽會影響健康,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甚至是胃癌,都和鹽吃得太多有關或可能有關。 此外,根據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版「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17 到 2020 年),第 51 頁報告中提到:台灣男性在 4 歲以上、女性在 7 歲以上就有鈉攝取量過高的狀況,19 到 44 歲成人為鈉攝取量最高的族群,男性達建議量的 173% 最高,其次為 7 到 18 歲的兒童、青少年,及 45 到 64 歲成人。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保持均衡與健康的飲食,小心鹽多必失」論壇內容,提到:全球平均的鹽攝取量為每天 10.8 克,是世衛組織建議量 5 克的兩倍之多,食用過多的鹽儼然已成為飲食與營養相關死亡的最大風險因素。由上述各種資料可知,現代人不管是台灣或是國際上,並非「少鹽」出問題,而是鹽吃太多出問題。(二)「真鹽」說法誤導 天然鹽沒加「碘」不符台灣人需求 傳言提到「用真鹽在做菜,真鹽泡水喝、乾吃都行」。但根據教育部字典「真正」一詞的相反詞為「冒充、假冒、虛偽」,傳言稱為「真鹽」有誤導其他鹽品是負面意思之嫌。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主管機關及購物平台都使用「天然鹽」稱之,而根據國健署於 2019 年「玫瑰鹽是天然的鹽,比較健康?」保健闢謠,提到:民眾會以為時尚、進口的鹽就比較高級,但其實背後隱藏營養危機,進口的鹽可能不含碘,長期吃這些沒有加碘的食鹽,有可能造成碘營養缺乏的風險,國健署建議「家裡最常用的鹽,應該要以有添加碘的鹽品為主」。 柳朋馳指出,鹽的好壞這個議題在過去幾十年間時常出現,坊間流行過竹炭鹽、玫瑰鹽、岩鹽、海鹽等等,這些天然鹽各有優點,但是醫界卻擔心這些都是「無碘鹽」,「大脖子」甲狀腺腫大的疾病曾經在台灣盛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 1960 年代食鹽加碘政策之後才改善,因為不管吃葷、吃素,所有人都會吃到鹽,所以才會在食鹽加碘,但天然鹽太過盛行的話,醫界反而擔心民眾的碘攝取量不足。 而 2015 年衛福部「食用碘鹽 健康多一點 逾半數國人碘營養不足」新聞稿中指出:2004 年鹽品開放自由貿易後,現在市面上販售的國產及進口食鹽並非全部為碘鹽,而根據國健署「2010-2013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顯示,2013 年 6 歲以上人口的尿液碘濃度中位數為每公升 96 微克,有 51.9% 國人尿液碘濃度低於世衛建議下限 100 微克。此外,2013 到 2016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則發現 7 到 18 歲的缺碘盛行率為 3 成、19 歲以上成人是 5 成,2017 到 2020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高達 8 至 9 成家庭已使用含碘食鹽, 但 45 歲以上成人的缺碘率仍有 5 成。由上述資料可知,台灣民眾仍有極高比例處於缺碘狀態,天然鹽為了標榜天然、通常不會再加工加入碘,未必符合台灣人口的健康需求。(三)天然鹽有礦物質、精鹽有碘 不能部分比較 柳朋馳強調,天然鹽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確實比較多,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對人體確實有益處,但不能因此就把沒什麼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說成是不好的東西,人體並不是靠吃鹽作為礦物質、微量元素的主要來源,而是從每天攝取的飲食上均衡獲得,反觀「碘」往往才是很有可能吃不夠的,傳言不提天然鹽不含碘的問題、說法偏頗而不夠全面,而且天然鹽比較貴、成本效益是否划算很難說。(四)鹽無法「平衡」水果糖分 改善口感的意義也不大 傳言提到「把真鹽撒在水果上面,去平衡水果太甜」。柳朋馳指出,有人吃水果加一點鹽、達到甜度增加的效果,這樣就不用吃那麼甜的水果,但是減水果的糖份卻多吃了鹽,降低糖尿病風險、增加高血壓風險,這樣一來一往有多少好處不無疑問,應該鼓勵病人不要為了口感而去吃很甜的水果才對,而不是強調再加其他東西來調整甜味。 此外,水果加鹽只調整了甜味、並沒有改變含糖的糖分,糖分原本有多少、還是一樣吃進去,鹽並沒有真的取代糖,「平衡」是指口感、口語上的說法,並不是化學反應式上的平衡,傳言「平衡」的說法太過籠統,而且這樣做的意義並不大。(五)鹽能鎖水卻傷腎 應找出夜尿病因 柳朋馳表示,吃了鹽能鎖水,也就是上述所說的身體留鈉、留水,但之後就變成血壓上升,血管內的壓力必須排掉,鹽跟水就進入腎臟、腎臟必須代謝處理掉,這個過程會損耗腎臟,所以與其為了解決夜尿而去吃鹽,反而應該找出夜尿的直接病理原因,例如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等,靠鹽短暫性的鎖水反而製造别的問題。(六)低血鈉不是吃太少 而是失衡、留不住 傳言提到「上課想睡覺打瞌睡缺氧」、「上班喝真鹽水身體變暖」。柳朋馳指出,低血鈉症會有明顯的神經學症狀,包括:頭痛、疲倦、頭暈、肌肉無力、失去平衡感、運動失調、感覺遲鈍等等,幾乎就是傳言所說的鹽能改善的症狀,但臨床上因為鹽吃太少、過度極端的清淡飲食所導致的低血鈉症是非常少見的,約 3 到 5 成的低血鈉病人與利尿劑等藥物或是疾病有關,也就是所謂的「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病人體內分泌不正常濃度的抗利尿激素,使得水份滯留、引發低血鈉,高危險族群為腦部創傷或出血、小細胞肺癌、使用抗癲癇藥物,這類的病人或是「水中毒」的病患,臨床上的確會鼓勵飲食上可以多加一點鹽,但是並不是表示是平常吃太少鹽,這些病人跟一般人相比、並沒有太少,而是分母被改變。 此外,尿崩症、使用利尿劑的病人則是因為內分泌、腎臟病、藥物等因素而導致排尿、血鈉濃度出問題,甚至高血鈉,這些病人跟正常人相比也沒有吃不夠、而是整體的代謝平衡不正常,柳朋馳強調,吃不夠、不平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言卻混為一談。由此可知,傳言缺乏疾病背景、治療脈絡,傳言為易誤導的說法。 柳朋馳提醒民眾,高鹽對身體的損害主要是心血管、腎臟;鹽會導致身體留鈉、留水、血壓就會往上走,因此高血壓初期的病人都會被要求「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減鹽」,讓血壓不要偏高。此外,腎臟在高鹽的環境下會受損,而高血鈉也會使神經細胞受阻,再來就是不管是高血鈉或低血鈉,都會影響到大腦腦細胞的活性,提醒民眾不要誤信謠言,多吃鹽養生不成、反而有害健康。結論 總而言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歷次做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的民眾並沒有吃鹽太少、反而是吃鹽太多,最嚴重的年齡族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而國際上的相關研究也顯示同樣的超量趨勢,可見不只台灣、包括國際上都因為鹽吃太多而推動減鹽的健康飲食,傳言為錯誤說法。 傳言說「真鹽」,但應說成「天然鹽」比較中肯,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這些營養有益人體,但不能因此說成沒有這些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就是不好的東西;此外,人體主要是靠飲食攝取礦物質、微量元素,不是靠吃鹽,強調天然鹽可以吃到礦物質、微量元素,卻不提也同時吃進更高的心血管風險,也不提天然鹽往往是無碘鹽的問題,傳言說法易誤導。 傳言提到吃鹽可以治夜尿、疲倦、體寒等,全以「個人經驗」出發,未提出「科學證據」證明因果關係,同一個案是否具有「重複性」、「再現性」不無疑問,無法推論為其他人也同樣有效,傳言說法為錯誤資訊。 傳言說「洗水果的時候、泡蘋果的時候才會用台鹽的鹽」。多年來相關主管機關都宣導用鹽水洗蔬果是錯誤作法,食藥署曾於 2015 年闢謠「蔬果殘留農藥,用水洗不掉,用精鹽可去除,是真的嗎」,強調「加鹽清洗蔬菜以去除農藥並不是正確方法」, 食藥署所屬的食藥好文網也曾於 2018 年宣導「用鹽、用醋或是清潔劑等方式清洗蔬果,其實清洗效果都很有限,有時甚至會導致蔬果中鈉含量增加」,傳言貶低精鹽只當成清潔使用、錯誤使用精鹽的說法,也使整個傳言的可信度降低。衛教資源: 國健署 - 減鹽秘笈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8/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2 焦點.健康知識+
晚上超餓想吃宵夜、起床反而不餓了 如何改善早晚飲食紊亂的惡性循環?
人類想吃東西的時刻經常錯亂。現代人晚睡,常常半夜肚子餓忍不住亂吃宵夜,但早上起床後卻一點餓的感覺都沒有,甚至吃早餐變成一種負擔,這是什麼原因呢?1.激素變化:研究顯示腎上腺素在早上分泌較多,它可減緩胃排空、增加肝糖的分解為身體提供能量,進而抑制食慾,而飢餓素(胃生長激素釋放肽)在晚上分泌較多;另外瘦素在早上分泌較多,會讓人產生飽足感,這些激素早晚的波動讓晚上食慾旺盛,早上則不怎麼餓。2.生理時鐘作用:早晨人體剛從休息狀態甦醒,生理時鐘尚未完全調整至白天模式,導致胃腸道蠕動減緩,胃口相對較差。3.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現代許多人早餐匆忙囫圇吞棗或乾脆不吃,這種習慣可能導致早晨食慾不振;相較之下晚餐常常是人一天中最放鬆的一餐,有更多時間和家人朋友共享美食,加上晚上活動減少,身體對能量的需求感知降低,心理上更容易放縱食慾。4.光線與褪黑激素:自然光會使得體內褪黑激素下降,褪黑激素是一種調節睡眠的激素,在夜間升高有助於入睡。早晨缺乏足夠自然光照,可能會使身體保持在較「困倦」的狀態,影響到早餐時的食慾。而晚上雖然人工光源無法完全取代自然光,但它可以抑制褪黑激素的早期分泌,讓人感覺更為清醒,食慾也因此提升。了解這些機制之後,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固定的就寢時間不熬夜、接受充足的晨光日照、規律的三餐時間、晚餐不暴飲暴食等,來逐步改變早晚不平衡的飲食模式。其他還有許多會影響食慾的因素:1.抑鬱消沈情緒會影響飢餓程度,抑鬱會引發睡眠障礙、產生疲勞感等,增加壓力激素,進而降低食慾。2.懷孕有些孕婦會孕吐,尤其早上最為嚴重,嘔吐會導致食慾降低。3.疾病身體不適會轉移注意力,導致飢餓感減少,尤其是感冒、肺炎可能限制味覺嗅覺,使食慾降低。4.藥物許多藥品像是利尿劑或抗生素,都會降低食慾。5.衰老老年人因能量需求降低、激素變化、味覺嗅覺功能下降等,都會因此降低食慾。
-
2024-10-02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寶貝的藍色世界
午後,張阿嬤由孫子陪同至會談室,阿嬤自訴2年前因胸悶、脹氣、腰骨膝蓋痠痛及夜眠欠佳等身體「甘苦」到家醫科求診,近期失眠加劇、食欲降低,轉診身心科經醫師轉介諮商。阿嬤和先生相依至3年前阿公離世,兒女皆已成家。阿公過世後,阿嬤還會去社區走走,後因跌倒行動不便,且感到聊天愈發無趣而少參與,兒女則不定時幫獨居的她採買送食。半年前,阿嬤的姊姊因病去世,她淚訴姊妹倆的故事、姊姊被送安養過程、疫情探視不便、感嘆人老不中用記憶衰退…,言語中透露,對姊姊的思念遺憾、個人的無助、人生的無意義。阿嬤是因身體不適及夜眠欠佳求診,就醫療角度來看,阿嬤的憂鬱需要專業的協助。2022年國衛院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輕度憂鬱症和重度憂鬱症盛行率分別是3.7%和1.5%;衛福部指出,台灣5%-7%老人常覺得心情不好、悲哀、孤單提不起勁,但老人憂鬱就診率只有1.3%,多數未獲適當醫療。超高齡社會將到來,認識老年憂鬱是偵測問題的開始。老人憂鬱症比起一般成年人的憂鬱更難以覺察,老年人多以身體不適來傳達情緒狀態,且其認知功能降低常被誤認為老化,尤其老人生活多以家庭為主,較難觀察到社會功能變化。就如張阿嬤,老伴走後獨居,跌傷後的不適讓疏離的生活更封閉,姊姊離世未能相送的遺憾,讓阿嬤的身心症狀明顯加劇。老年憂鬱主因1.壓力事件:老年常相伴死亡議題,親友的死亡就是壓力源,當周遭他人一一離開,易讓人產生無助甚至失去希望。2.身體脆弱:身體受阻行為將受限,可能讓原本孤單的生活更形封閉。3.孤單疏離:情緒憂懼若身邊又缺乏支持力,將使長者失去和他人連結並感到寂寞,可能加劇生命的無望。常見3策略1.衛生教育推廣:知識推廣有助民眾學習早期偵測並利早期治療,有助患者的安適,間接讓醫療資源更有效運用。2.培養運動或嗜好:找出適合的運動或嗜好,不僅健身也可看見個人所能,並從健康或成就感的回饋找到更多的可能性。3.與他人產生互動:不論是家人規律陪伴,或經活動創造與他人連結,都有助強化生命希望及意義感。
-
2024-09-2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洗腎肋膜積液,輕則咳嗽、重則心臟衰竭!飲食務必嚴控鹽分水分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三:肋膜積液【建議就診科別】腎臟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保全劉大哥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病史,初期沒甚麼症狀,不以為意,並未規則就醫服藥。加上工作勞累,常常覺得精神不濟,全身痠痛。上班無聊時會聽電台,如果聽到有好用的提神止痛秘方,常常買來使用。然而,沒有規則控制慢性病和濫用不明成分成藥的習慣,讓劉大哥腎臟功能快速下降,還沒50歲就開始洗腎。劉大哥因為工作需要,常常要輪值夜班,飲食時間不正常,外食鹽分又高,很難控制飲食和水分,且因血壓偏低身體不適,洗腎也常常無法洗完,脫水到原來的體重。這陣子劉大哥頻繁的咳嗽,有時還會喘。這天晚上,劉大哥咳個不停,一躺下來就覺得喘到受不了,家人趕快送他到急診就醫。急診醫師發現劉大哥胸部X光有雙側肋膜積水的現象,立即安排胸水引流,引流的胸水是漏出性(Transudate)胸水,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衰竭徵象,診斷是體液過多合併心臟衰竭與肋膜積水,安排住院和緊急洗腎。劉大哥住院後還接受了心導管檢查,發現動脈均有80%的血管阻塞,因此置放了支架改善血流。經過這次驚嚇,劉大哥飲食開始嚴格控制水分,並規律服用慢性病藥物,洗腎時也比較不會有脫不乾水的問題,咳嗽和喘也跟著改善了。洗腎水分沒脫乾 輕則引發咳嗽、重則心臟衰竭洗腎腎友慢性咳嗽,是洗腎室常常要處理的問題。洗腎個案有時候累積的水分沒脫乾,這些水分積在肺部和肋膜腔中,就會刺激咳嗽受器,引起咳嗽。倘若累積的量更多,壓縮到肺部擴張的空間,還有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就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和呼吸困難的徵狀。這些個案可能躺著時就會咳嗽,或者姿勢改變時也會咳嗽。長期的避免方式是控制水分,把水脫乾,然而,有不少個案常常因為洗腎期間血壓下降,無法洗完全程,也因此無法脫乾水分。此時就得搭配嚴格控制飲食鹽分和水分的方式,來改善腎友的狀況。此外,因為腎友常常合併糖尿病與心血管問題,因此,咳嗽合併喘的個案,除了安排胸部X光和到胸腔科檢查外,也需要到心臟科排除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有些年輕的糖尿病洗腎腎友,反而常常因為這種狀況,意外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得以及時治療。腎友也容易感染肺結核造成肋膜積液高雄長庚2021年在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腎友潛伏性肺結核相關研究中,整理過去文獻,發現臺灣腎友潛伏結核測試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Tuberculosis Test [IGRA])陽性率高達二到四成,高雄長庚自己收案的資料是19.3%的腎友IGRA陽性,近兩成的陽性率。換句話說,代表腎友間潛伏性結核的風險偏高,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有潛伏性結核,這些人未來有發展成結核病的風險。潛伏性結核代表的是個案接觸過結核菌,結核菌潛伏在人體裡,但尚未發病,因此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其他人。然而,這些個案有5%到10%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結核病,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個案,像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老年人、洗腎個案風險更高。因此,對於有接觸過肺結核個案的腎友,IGRA如果陽性,建議要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可以減少九成的結核病風險,也可保護同住家人不會因為自己發病而被傳染。目前台灣潛伏性結核的防治是鼓勵性質,而非強制治療。因此未接受治療或因為副作用無法完成治療的腎友,建議密集監測自己的狀況。若發現咳嗽持續超過2週、不明原因持續發燒、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等疑似結核病症狀,建議到胸腔科或感染科就醫,釐清罹患結核可能性。此外,慢性咳嗽合併肋膜積液的腎友,除了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相關的體液過多需要考慮外,感染肺結核的造成肋膜積液也是一個要留意的原因,少數的狀況下,還需要考慮其他感染和癌症的可能。末期腎病變的個案常常有很多共病,腎臟科的照護除了每年例行的胸部X光追蹤外,也會注意個案是否有合併胃食道逆流、氣喘、呼吸道疾病……等,可能增加咳嗽症狀的共病,轉介給相關的科別治療。參考資料1.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0 (2021) 1350e1360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6 養生.營養食譜
吃螃蟹喝茶解膩最好?螃蟹別跟3樣東西一起吃!「這種蟹」也別吃,吃了易過敏
秋天是吃螃蟹的季節,螃蟹低脂、高蛋白,但蟹膏和蟹黃含有大量的膽固醇,記得別吃太多。秋分剛過,又逢大雨,天氣瞬間涼了下來,似乎感覺秋天就要來了。秋分確實是啟動下半年日消夜長的變化轉折點。入秋以後,品嚐螃蟹的季節也到了!每年的9-12月是蟹肉最肥美豐嫩的時節,不過怎麼挑選新鮮又鮮甜的螃蟹呢?農糧署教大家可以從下面3點小撇步判斷!別買死蟹!3招挑到鮮甜螃蟹1.買蟹看活力: 螯被綁起時,可選購腳的活動力佳、蟹殼較有光澤者。2.將螃蟹拿在手裡掂:手感沉甸的為肥大厚實的好螃蟹3.觀察螃蟹的腹臍:觀察蟹蓋邊緣,若為不透光,代表螃蟹肥滿度夠農糧署還提醒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買死蟹。因螃蟹死亡後,體內細菌會將蟹肉中蛋白質分解並產生組織胺,吃了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或身體不適,須特別注意。螃蟹營養價值高 但蟹膏蟹黃別吃多螃蟹低脂、蛋白質含量高,入秋後的螃蟹為了過嚴冬儲存豐富脂肪,肉質更加鮮甜。而雖然螃蟹營養價值高,仍不宜過度食用,因螃蟹為寒性食材,雖熱量不高,但膽固醇則需注意。一般主要吃蟹膏、蟹黃和蟹肉;但許多人愛吃的蟹膏和蟹黃含有大量的膽固醇,蟹膏更是螃蟹體內寒涼聚集之處,建議適量攝取。其他像是蟹腮、蟹胃、蟹腸、蟹心等部位則不宜食用。而有些人吃了太多螃蟹,會腹瀉不停,尤其螃蟹和啤酒一起下肚,涼性食物一起吃,有加乘效果。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張慈文曾受訪教大家「呷蟹小撇步」,他表示,吃蟹時沾一些以薑醋調成的醬汁食用,或在料理時就加下去煮,以中和螃蟹的寒涼;也可搭配花雕、紹興等黃酒去除寒性及腥味。飯後不要配茶飲,可以喝些薑茶、紫蘇飲等,藉此減低其寒性對人體的影響。吃完螃蟹也別吃柿子,柿子和茶類都含有鞣質成分,容易與螃蟹的蛋白質凝結形成鞣酸蛋白,在腸道中不易被分解吸收,容易引起脹氣或腹瀉,因此蟹類不能與柿子、茶類一起食用。5種人慎吃螃蟹1.對螃蟹過敏者。2.蟹膏、蟹黃富含膽固醇,對高血脂、高血壓或痛風患者容易造成負擔。3.平時腸胃虛寒者,食用寒性食物可能引起腹脹或拉肚子等不適反應。4.孕婦吃太多生冷食物,有導致流產或胎兒早產風險。5.女性正處生理期,或平常就容易在生理期頭痛、腰痠的人,吃蟹可能加劇症狀,應慎食。螃蟹別跟這些東西一起吃1.啤酒2.茶飲3.柿子【參考資料】.《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9-20 焦點.元氣新聞
台東3死中毒案,奪命「阿粨」檢出劇毒農藥托福松!有機磷農藥中毒症狀有這些
台東縣賓茂部落曾姓老婦做的原住民傳統美食「阿粨」,造成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案,除曾婦等三人死亡,仍有六人在加護病房治療,衛福部昨驗出阿粨含有機磷農藥托福松,台東地檢署今將剖驗死者遺體釐清死因。曾婦家人堅稱未用有機磷農藥,也未發現近日有部落農民購買托福松。台東中毒案 「阿粨」驗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八十三歲曾姓婦人,十七日以蝸牛等食材包十條阿粨後,食用後身體不適,送醫途中死亡,親友趕來弔唁治喪,食用阿粨後,十八日也有十一名親友不適送醫,其中兩人不治,六人住進加護病房,另三人治療後已返家休養。台東馬偕醫院加護病房仍有四名患者,除一名女性患者仍昏迷,其餘三人都已恢復意識,男童今天可望移到一般病房;部立台東醫院收治一名女患者雖仍昏迷,但眼睛會眨動,對聲音有反應;台東基督教醫院有一名女患者,前晚開始使用解毒劑治療,昨已無抽搐現象。馬偕急診室醫護曾在病患身上聞到疑似農藥味,懷疑與神經性毒物有關。衛福部昨公布檢驗報告,在同批未食用的粽子等食餘檢體中,檢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以每顆小米粽約三百公克計算,推估有機磷濃度卅毫克,農藥來源,則待檢調進一步釐清。至於「蝸牛」及「克蘭樹葉」等檢體則未檢出農藥成分。「托福松」吃到一點點就可能致死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老鼠試驗發現,「托福松」口服半致死劑量為每公斤一點六五毫克,以此換算,六十公斤成人半致死劑量為九十六毫克,但人體反應要比老鼠更為敏感,無須到九十六毫克,就可能致死。台東馬偕醫院醫務副院長蔡耀中說,有些除草劑是有機磷,神經性毒物會影響呼吸心跳,造成呼吸衰竭,此次收治的病人多少都出現喘、呼吸困難等症狀,使用有機磷解毒劑後情況有改善。食藥署人員及毒物專家昨再度前往賓茂村查訪及採樣,隨後轉往太麻里一家農藥行訪查托福松買賣及使用情形。警方說,昨天二度訪查仍未發現可疑農藥,太麻里小間農藥行未販售此農藥,一家較大的農藥行近日也沒有賓茂部落的農民購買。發生集體中毒案後,賓茂部落瀰漫哀傷氣氛,昨天證實與農藥托福松有關,曾婦家人十分驚訝,堅稱包裹阿粨的克蘭樹葉是在樹上採集,蝸牛也是來自田間撿拾,不解為何阿粨食餘會驗出托福松。警方與衛生局仍持續追查農藥來源。蘇一峰:有機磷農藥中毒 立刻送醫能救回【聯合報/ 記者楊德宜/台北即時報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科主治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看到報導小米粽中毒者,在急診的症狀是痰和口水非常多,還有一股特殊的味道,讓人猜想會不會是有機磷農藥。典型的有機磷殺蟲劑中毒症狀,包含瞳孔成針狀、昏迷、口水多、痰多、呼吸或嘔吐物中有濃烈農藥味。他說,這種有機磷農藥中毒,如果到醫院時,趕快插管去維持呼吸道的通暢,大部分是可以救回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6 醫療.精神.身心
防老年憂鬱演變成失智症 醫建議2招健腦、增「快樂激素」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症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進而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輕生機率。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楊聰財說,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但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楊聰財建議,老年憂鬱的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首重定期健康檢查,楊聰財指出,透過定期健檢,可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楊聰財說,攝取富含抗氧化劑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影響,楊聰財指出,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可從事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且增強體力和免疫力。許多老年人常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出現睡眠障礙。楊聰財強調,應避開助眠藥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楊聰財說,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4 養生.聰明飲食
秋蟹來了!和柿子一起吃有毒?3種常見迷思解惑 教你螃蟹怎麼挑最好
說到秋天不能錯過的美味,螃蟹絕對榜上有名,每年的9~12月是螃蟹盛產的季節,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中,每100克的紅蟳是122大卡,其中有20.9g蛋白質、6.5g碳水化合物及3.6g脂肪,同時含有維生素B群、維生素A、維生素E及鈉、鉀、磷、鈣、鎂、鋅、鐵等微量元素,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也十分營養好吃~尤其當季的蟹肉不只肉質鮮美、價格也經濟實惠,還有許多人大老遠跑到海港去,就為了要吃到最新鮮的螃蟹!但這麼好吃美味的海鮮,其實有很多食用禁忌?並不是人人都能大口享用!坊間有許多關於螃蟹的傳聞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就讓我們來為你破解迷思吧!秋蟹3種常見迷思解惑迷思一:螃蟹和柿子一起吃有毒?在農民曆中常會附一張食物相剋表,上面就畫了螃蟹與柿子一起吃會中毒,網傳這是因為海鮮中的有機砷會與水果中的維生素C發生反應,產生有毒物質-無機砷(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事實上,即使同時吃這2樣東西,在人體中也沒有足夠的條件能發生反應,所以並不會產生毒性。但因為螃蟹蛋白質含量豐富,遇到柿子中的單寧酸容易變性、結塊,形成不易消化的單寧酸蛋白,一起吃的話容易造成腸道不適,所以建議分開吃喔!迷思二:孕婦不能吃螃蟹?在早期有孕婦吃螃蟹容易流產的說法,但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推測有可能是因為螃蟹的食物是魚蝦貝類的遺骸,因此螃蟹死後消化道細菌滋生的速度更快,加上海鮮類的組織結構較鬆散,極易腐敗,進而使蟹肉中的蛋白質分解形成組織胺,產生毒性。此外,早年衛生條件較不理想、螃蟹保存不易,如果吃下不新鮮的食物,發生中毒現象,對孕婦及寶寶都很危險,所以才建議孕婦不要吃螃蟹;但現在食物保存的方式進步且多元,只要能確保食材新鮮,風險就能大大減少。也有人說懷孕期間吃甲殼類,生下的小孩容易對甲殼類過敏,不過那也是比較早期的看法,目前有越來越多相關實驗證實,懷孕期間避免特定過敏原的飲食,對於小孩過敏的發生機率並無影響,甚至建議小孩在出生後早點開始食用部分致過敏的食材,如:花生、蛋…等,更能降低過敏發生率,因此,孕婦懷孕中的飲食和小孩過敏的關連並不高。若孕婦本身對螃蟹過敏,或是懷孕期間體質改變,容易食物過敏的話,就不建議食用螃蟹。如果有特殊情況,亦可在諮詢過醫生建議後決定。基本上,只要是新鮮、經過適當處理及烹調的螃蟹,孕婦是可以食用的(生食風險高,是該避免!)。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螃蟹性質偏寒,如果本身容易腸胃不適或屬於寒性體質的話,應少量食用就好,或搭配蔥、薑、蒜等溫熱性食材一起烹煮,可以中和螃蟹的寒涼~迷思三:痛風不能吃螃蟹?在討論痛風能不能吃螃蟹前,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痛風吧~~痛風是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由於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導致尿酸形成結晶並沉積在關節或周圍軟組織,此時就容易引起發炎反應,造成關節疼痛、腫脹或變形。說到痛風大家一定會提到普林,普林也稱為嘌呤(purine),是細胞中DNA及RNA的組成物之一,其衍生物也具有多種功能,如:ATP為體內重要的能量形式。而尿酸是普林的代謝產物,當普林代謝異常或尿酸沒有適時排出體外時,就會形成高尿酸血症,有些人雖然有高尿酸血症,卻毫無症狀,而有些人會因此發展成痛風。在血液中的尿酸約有80%是由我們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所產生;剩下20%由飲食攝取而來。因此,減少高普林食物的攝取,如:紅肉、內臟類、海鮮等,可以降低痛風發作機會,如果吃到普林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以利用多喝水來幫助尿酸排泄,所以有痛風的民眾如果非處於急性發作期、想吃螃蟹的話,可以諮詢醫師的意見,看看是否能食用喔!另外,酒精和果糖會影響尿酸代謝,增加發作風險,因此容易痛風的人應減少飲用酒類及含糖飲料,並避免與高普林食物同時吃。螃蟹怎麼挑最好?在看完這些與螃蟹有關的小迷思後,接下來要帶大家挑選好吃的螃蟹:.首先,新鮮的最好!因螃蟹較一般肉類(豬肉、牛肉)更容易腐敗(原因可參考前面-迷思二:孕婦不能吃螃蟹?),所以新鮮度很重要!.如果是冷凍螃蟹,可以選擇捕撈後以急速冷凍方式處理的螃蟹,品質會更佳。.再來,螃蟹有分公母,牠們腹甲形狀不一樣,公蟹是三角形,母蟹是圓形,如果喜歡吃蟹膏要挑選公蟹、愛吃蟹黃要挑母蟹。.最後,挑選時可以拿在手上比較一下重量,選擇重量較重、蟹腳捏起來較結實的會比較有肉喔!相信大家在看完文章後就會發現,在一般情況下,除了原本吃螃蟹就容易身體不適的人(如:對螃蟹過敏者)需忌口外,一般人都可以適量食用螃蟹喔~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這7種藥」別再吃柚子!血壓、血脂藥都中 營養師提醒:腸胃差、易手腳冰冷也少吃
 中秋將近,有沒有發現柚子又出來啦,ㄟ!稍等稍等!吃柚子的禁忌先來看看! 柚子飲食禁忌 這7種藥別跟柚子一起吃  1、免疫抑制劑(cyclosporin) :容易造成嘔吐、頭重腳輕、腹痛、腎毒性2、降血脂藥(statin類) :容易肌肉痠痛、肌肉病變3、降血壓藥(Amlodipine、felodipine、nifeddipine OROS、verapamil) :容易頭痛、臉紅、低血糖4、抗組織胺(astemizole、terfenadine) :會增加心臟不良反應5、抗心律不整藥(amiodarone):影響藥物控制心跳速率6、抗栓塞藥(cilostazol) :會增加藥物濃度(一半以上) 7、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 :會增加血液濃度,易造成不適 營養師高敏敏解釋,因為柚子、葡萄柚等都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這種成份會讓藥物分解速度減慢,像是服下過量藥物一樣產生副作用,建議在服用以上特定藥物期間儘量避免攝取柚子、葡萄柚,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食物交互作用。  這6種人吃柚子要注意 1、腎臟疾病患者柚子鉀含量高,腎臟病、腎功能受損者較難代謝過多的鉀2、易胃食道逆流的人柚子會刺激胃酸分泌,易造成不適3、糖尿病、需控制血糖的人一顆柚子≥3份水果量,糖尿病友需注意份量,以免使血糖飆高 4、易手腳冰冷者柚子偏寒涼,建議手腳易冰冷的人注意攝取量5、消化道虛弱者吃太多柚子可能增加腹瀉機率 6、服藥中柚子的呋喃香豆素會抑制代謝酵素CYP3A4,導致血液中藥物濃度過高  高敏敏提醒,當身體不適或療效改變,必須立即就醫,並告訴醫師,同時攝取的食物為何。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 ·摸柚子「忽略1事」小心皮膚大片變黑! 專家示警「這些情況」也會造成光敏感 ·不只吃柚子配藥會有交互作用! 1圖看「哪些食物不能和藥一起吃」:魚油、可樂都NG 
-
2024-09-13 失智.大腦健康
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恐變失智症!醫提醒適時補充這些營養素降憂鬱風險
在老年人口的精神疾病中,以憂鬱症盛行率最高,其次為失智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加劇,老年憂鬱備受關注。不過,大多數長輩會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心理的不舒服,子女、照顧者容易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老年憂鬱不及時治療 恐演變成失智症老年憂鬱如果不及時介入治療,當大腦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可能損傷腦部神經、演變成失智症,甚至有較高的自殺率。楊聰財說,老年憂鬱防治要從生理、心理、環境和精神方面多管齊下,改變陷入鬱鬱寡歡的危險因子。在生理方面,楊聰財提醒,首重定期健康檢查,在健檢過程中,及早發現並控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反覆發作,易加重憂鬱症狀。透過定期體檢和醫療監控,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減少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負面影響。均衡飲食減少認知衰退 運動能釋放「快樂激素」楊聰財強調,均衡飲食對於維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研究指出,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有助於降低憂鬱風險,可多吃水果、蔬菜、全穀物。此外,適量攝取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能促進腦部健康,減少認知衰退的風險,並降低憂鬱的發生率。運動對於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不論任何年紀,都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適度的步行、游泳、瑜伽等有氧運動,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力和免疫力,且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減輕憂鬱症狀。隨著年紀增加,總睡眠時間下降,楊聰財提到,許多老年人常會因為身體不適或焦慮等原因,出現睡眠障礙。避開助眠藥物,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保持固定的起床、就寢時間,睡前不要再使用3C產品,打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以提高睡眠質量。豐富的社會支持增強幸福感除了上述改善方式,孤獨感是老年憂鬱的重要原因之一。豐富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降低老年人憂鬱的發生率。楊聰財建議,家人、朋友和社區組織應積極主動與老年人保持聯繫,參加社交活動,幫助老年人擴大社交圈,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9-06 焦點.元氣新聞
沈慶京傳全身抽搐送醫做電腦斷層檢查!醫分析可能是「這種」疾病
77歲的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因涉嫌向台北市議員應曉薇行賄4740萬元,遭到羈押禁見,昨傳出他身體不適、全身抽搐送往醫院救治,且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台北看守所今證實此事,但昨已完成就醫回北所,至於病情不便透露。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表示,如果僅依症狀以及檢查方式分析,最可能是腦部病變引起腦部缺氧,才引起抽搐症狀。全身抽搐的原因多 最常見為癲癇朱光恩表示,導致全身抽搐的原因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原因是癲癇,或是腦部不正常放電所致,已經77歲的沈慶京,如果是癲癇發作,過去一定會有相關病史,但也可能在過去從未發作過癲癇的情況下,因近期壓力過大而誘發癲癇的機率也是存在。不過,他認為較大的機率是腦部問題,如腫瘤,導致壓迫到腦神經,腦部不正常放電,引起的全身抽搐,其餘可能原因還包括腦中風,腦中風因腦部缺氧,極少數會以全身抽搐表現。急症需做電腦斷層檢查的病有哪些?朱光恩表示,因為急症需要做電腦斷層檢查的疾病,都是以「特定部位」為主,如腦部電腦斷層、胸部電腦斷層、腹部電腦斷層。腦部最常收到的患者就是急性腦中風,使用胸部電腦斷層者則是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症狀會先出現胸悶、胸痛,疼痛感可以從單側下巴一路痛到單側肩膀,而腹部電腦斷層大多是針對肝腎疾病做檢測,且急性肝腎疾病不會以全身抽搐表現。朱光恩表示,若沈做完電腦斷層檢查,還加上核磁共振(MRI)檢測,八成以上的機率與腦部病變有關。他提醒,腦部病變引起的初期症狀較難察覺,如睡醒後容易頭痛,容易想吐或是視力容易模糊、行走容易失去平衡等,常會被誤以為是「太疲憊」所致,他建議,平時若有不適症狀,都應盡速找醫師診斷檢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22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身體發炎 哈佛腸胃醫生建議不吃4種食物
腸胃科醫生建議為了避免讓身體持續發炎,應避免過量攝取高脂肪肉、超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及椰子油等常見食物。據MSN報導,發炎是一個必要的過程,透過增加血液流向身體受感染區域並帶來免疫系統細胞以促進癒合,但發炎也可能造成身體不適。慢性發炎還可能損害健康細胞,同時引發許多症狀,例如關節僵硬、肌肉疼痛與消化問題。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胃腸科醫生及副教授沃夫(Dr. Jacqueline Wolf)便指出,如何對抗發炎是一項棘手的問題,因為發炎可能由許多無法控制的因素引起,例如自體免疫疾病或暴露毒素。除此之外,食物對於造成發炎也有極大影響,因為某些食物會減少腸道中有益的抗炎細菌,而其他食物則會產生可減少發炎並促進癒合的化合物。以下是應盡量避免攝取的食物。第一、高脂肪肉類。研究顯示,牛肉、豬肉和羊肉等高脂肪肉類與低度發炎相關。動物脂肪和飽和脂肪可能會透過增加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 LPS)來改變腸道細菌而引起發炎反應,還可能導致減少短鏈脂肪酸的變化,而這些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而且攸關結腸健康。建議應該以白肉與魚肉取代。第二是超加工食物。這些食品經過擠壓或模塑等加工過程,往往含有多種添加劑或從食品中提取的物質。超加工食物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鹽和添加糖,這些成分都與發炎有關。這些食品通常缺乏全天然食品具備的抗氧化特性,例如,白麵包就缺少小麥穀粒中的抗氧化劑。建議改攝取新鮮蔬菜水果以及全穀食物。第三含糖飲料。汽水與含糖飲料與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有關,這些食物都會引發慢性發炎。因此建議限制攝取量。建議改以烏龍、紅茶與綠茶、咖啡代替。第四是椰子油與棕櫚油。這些油品常見於加工食品(例如大品牌餅乾),有時也用於烹調。它們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可能會減少腸道多樣性並降低游離脂肪酸,進而可能導致提高發炎機率。建議改使用特級初榨橄欖油或亞麻籽油。(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8-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尋尋覓覓媒體資訊大海中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媒體對精神健康的影響」。這次很榮幸能邀請到「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就這重要的議題,由他邀請關心這議題的學者分別寫出他們的看法。胡董事長本身以「精神病理學」的專長點出沈浸於「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個人「精神樂活」的觀點。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醫師肯定媒體在健康和精神健康報導的關鍵角色,但更強調其責任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要以負責任和倫理的方式來影響和引導公眾的健康行為和態度。大學通識中心的張松年教授以從事教學與輔導的觀察,點出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停止嘲諷批評,結合有志之士,同道中人,找到這些需要幫助的學子,提供真實、安全與溫暖的連結機會,使他們重新擁有自信、人際與目標,自然能抵擋網路的負面誘惑,進而再影響更多需要幫助的年輕生命。」早期到日本旅行,看到日本人人手上一本書,當時有人說台灣人不如日本人用功。事隔幾年,在日本旅行發現日本人人低頭看手機,時至今日的台灣,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是在飯局中或坐捷運、搭公車,人手一機,低頭看手機是非常普遍,不輸日本人了。精神病理的觀點:看來當代數位、網路媒體訊息的流通通暢,資訊跨時空,在寰宇裡通行無阻,時時刻刻抓住人的注意力。連走在斑馬線上,走在馬路上,也都專注且認真看手機的資訊,甚至邊看邊聽耳機,阻斷對外界危險信息的警覺,把自己陷入意外事件的高危險群,也不自知。更有甚者,晚上捨不得睡覺,而拼命看手機,尋覓於媒體資訊大海中,使自己陷入無止境的忙碌狀態,剝奪應有的休息與睡眠時間,腦力耗竭,腦的精神功能受損而不自知。正如抽煙喝酒一樣,這種專注重複行為,俱有好奇心滿足感,也會有愉快感受。這種專注的行為,主要是觸動腦內的酬賞系統,在腦神經細胞與神經廻路的可塑性塑造下,會形成一道強而有力、具固執性的酬賞性、追求快速愉快的神經迴路。這種強化的神經迴路,包含「愉快反應中心」的活性。這種愉快感受易與消退,所以要趕快再加碼刺激(繼續專注看手機,尋覓資訊),才能得到原來所期待的愉快感受。為維持這種煙火般,一見即逝的愉快,就得花長長的時間,才能維持那所期待的愉快。這就是網路成癮了。這是在數位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最不友善的後果了。在數位網路媒體上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時間增長了,容易在尋覓的過程中,碰到動心的訊息,而容易受詐騙廣告或詐騙投資或其他詐騙訊息的誘惑、恐嚇,造成無可挽回的金錢損失。有些人在人生失意,心情低落,對人生充滿負性思考,若在網路上花太多時間尋尋覓覓的當下,就可能會碰到同樣俱負面思考的訊息,觸發負性思考的共鳴,而相約集體行動,不但無法獲取溫暖而正向的導引,反而增強負性思考的強度,而無法自拔呢!時而有所聞的集體結束生命的聚會,大概就是這種情況的後果了。在網路上尋尋覓覓時,對有長期身體不適或精神困擾如失眠,則最容易被一些健康食品那「似是而非」的廣告說詞所吸引而不得不去多加注意,最後付諸行動,損失不少錢財。服用所謂的許多健康食品,不只病情沒有好轉,甚至失去早期就醫、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在數位網路媒體的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很難避免受假訊息的迷惑、吸引,因而特別注意這些訊息,進而吸收、相信,然後運用這些假訊息於日常生活中,而隨假信息起舞,不只害己也害人。例如,在COVID-19爆發時,接受新冠病毒疫苗注射相關的假訊息,致使不少人不打疫苗,而失去身體保護力。也有政治或社會活動相關的假訊息,例如台灣COVID-19初爆發時在國際上購買疫苗,在網路上流傳官員行賄的似是而非的網路假訊息,在廣為傳遞之下,造成社會攪擾不安的社會事件。這些也常常在假信息的洗禮中,引導一個人表現出盲從的行徑,事後造成無限遺憾。據研究(Science科學雜誌,2024年384期,p959到960、p978到979)顯示「似是而非地錯誤引導他人思考與判斷」的假信息比「完全捏造」的假訊息,更具有影響力。在數位網路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時,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值得我們更加小心,以免被誤導。這也是數位網路時代的當代人,要多多加強心智操練,以標認普遍的「似是而非」的信息,這是當代人為求明智生活,求得平安幸福,避免被假訊息所騙或傷害的新挑戰囉。根據衛福部2024年7月16日公布「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有驚人的發現。近六成以上的上網民眾,有過性別暴力的受害經驗,其中又以「騷擾、羞辱、攻擊、跟蹤或肉搜」等樣態最普遍。其中八成受害網民的身心狀況,因此受到不良影響。這也是花太多時間,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的可能傷害呢!人生有限,一天可資知運用的時間也有限。一個人一天要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其他8小時要有多樣的人生活動,包括做工作的準備與家人、朋友聚會、身體照顧和健康活動以及適當休息,另外當然也要有上網尋求媒體資訊的時間。因此實際上可資用在數位網路媒體尋覓資訊的時間也是有限的。但我們常常聽到一般人說每天上網幾個小時甚至5到6小時。可見因為上網在數位媒體資訊中尋覓尋尋覓覓,會佔用平常生活中太多的時間,因而減少了人生中與家人、朋友互動,功課的準備,小說的閱讀,個人衛生健康照顧,運動等等的時間。這大概是生活中一直感到時間不夠用,每天匆忙過日,行事匆忙,製造性急反應、過度壓力感受,凡事不能從容,易於不耐煩,人際互動容易不協調,甚至在人際互動中失落,精神功能失調,精神不集中,工作表現不如預期,喪失信心,情緒低落。或許這就是當代社會,甚至青少年,好發憂鬱現象的潛在原因吧!精神樂活的觀點:出生在網路媒體時代的人,擁有豐富的網路資訊,好似散步在滿滿果實的森林中,口渴了、飢餓了,隨時伸手可得到可以解渴、可以充飢的果實,真是實質的富有。然而一個人面對這種富有,可以有兩種反應。其一、是對這種滿滿的富有感到十分的滿足,靜靜的享有這種滿足,而人生止步,虛度歲月,停滯不前。其二、是把這種資訊的富有,看作人生發展的資源與工具,他因而一生中裝備齊全,構建人生道路(可能是曲曲折折的道路),開疆闢土,資源豐富,勇往直前走出自我的一片天。最近在媒體資訊裡很轟動的「范斯」先生,他出生於網路時代,頂著悲苦的年幼歲月,但是他抬頭挺胸,踏實地走出人生的每一步,現在更是美國副總統候選人之一。顯然,他出生在網路資訊豐富的時代,而他能善用豐富媒體資訊,在煙花似的網路媒體時代,沒有迷失,而能把持自我人生方向,走出堅實人生道路的典型案例。以我的經驗來說,難免我也和所有人一樣好奇於多元豐富的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它既豐富又方便。我使用的機會也很多。我在生活步調上,一直順從自然法則,也就是每一天生命有24小時可用,一年就是365天(精健道第6道)。我也深深體會在有限的生命裡,要構建一個有節奏的生活(精健道第3道),每天生活有充實的各種項目的活動,但是維持在從容不忙的生活腳步中。為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美妙的,除了「定時上床起床」外,也要能隨時體會時時刻刻當下的「定與靜」,使我的心境能「寧靜致遠」而心境不亂。為了要每天生活的節奏是豐富的,我努力用心生活,對週遭也多加專注關懷,能把自己和週邊生活環境建立連結,豐富自我的人生內涵和意義(精健道第9道)(參考資料 1)。下面是依我的人生態度與看法,面對數位/網路媒體豐富的資訊環境,我所採取的「要與不要」的做法,或許可以給讀者做一些參考的切入點。畢竟有這麼豐富的資訊,我們身在其中,如何善加利用也是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的生活技巧。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活技巧,我也建議讀者或許要,多加思考,並進行行為的改變,來適應於現代資訊豐富的時代。這種「思考與行為改變」,也就是我常常在提倡的精神健壯之道(精健道)的心腦操練(參考資料 2)了。面對資訊大海時,我的「要與不要」如下:一、我每天要看一份報紙(放棄娛樂版)。在文字報導中,細細思索,與撰文記者的心聲產生互動,對種種社會事件多加體會,我偶爾會把心得放在我的fb上和朋友們分享,一起討論。報紙的文字報導,也可以和網路上所獲得的相對應訊息互作印證。二、我安排每天中午、下午和晚上三個大約30分鐘左右的時段,利用手機或iPad上網進行下列幾項活動。(一),社交群組信息的互動,在fb上發表一些生活點滴的經驗和感想,作為提升精神正向發展的見證,也提供網路上有緣認識的朋友們參考和討論,助益精神生活豐富性與精彩度。(二),在網路資訊大海中尋覓一些世間的新鮮事,盡可能地了解網路媒體上關注的社會或世界事件,和某些有趣逸事,地方采風⋯等等。(三) 另外,在工作的時候,會碰到一些資訊的需求,我也會隨時上網,查一下所需資訊的內容,達到隨時解惑的目標。心情也因而感到通暢呢!三、我會在晚間電視媒體看一段世界與台灣的新聞報導,使自己和週遭的社會與世界有心境上的連結(避免新聞的單一來源)。四、晚間我也會看一段(不必看完整片)電影影片,尤其喜歡拍片場景有地景風光的電影(而不只是在房間裡面拍攝的電影),也喜歡故事內容是有關人文風情、家庭故事或傳記類型的內容,讓心境多一些影音藝術的激發,使生活不落入現實生活的庸俗性。五、在一天充實的活動安排中,若在活動的轉接空檔有較長時間,或者在有空閒的時候,我會喜歡閱讀一些書籍來的資訊,包括宗教的、人文化的、哲學的、腦與人生相關的、文學的、傳記的、甚至於武俠小說的篇章,也是很有趣的資訊上之體會。六、我會嚴格的要求自己不要用手機的時段是:在平時與家人用餐的時間、出外聚會或者和朋友聚餐。我盡量全神貫注在當下的餐飲風味與當下的話題。我會專注在家人間、朋友間相互的情感交流,享有那一份溫暖與互相的給予,盡量體會家人、朋友相聚時,話題上的互動,達到生活上經驗的分享和情感的交流。如此,可以有效地豐富自我人生內在的感受,這是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大海中尋尋覓覓,所得不到的。當然,為安全起見,我絕不在走路中,看手機。七、我也絕不想經由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出現的方便性與誘惑性去追求財富。要的話,就要找銀行裡的投資理財專業人員。八、我對數位網路媒體資訊所提供的有關種種報導(包括種種社會事件),我不會單線性的接納,我不會直接轉傳朋友或家人。我會以多元性的分析、整合,再做整體性的了解,避免陷入「似是而非」假信息的中毒陷阱。綜合上述,在數位網路媒體資訊很豐富的時代,我們每天生活在這樣的場景裡,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人要保持著鮮明的自我人生生活態度與方向,才可以發揮善用媒體資訊的方法,不只擁有資訊的豐富性,更可以把資訊轉為自己人生的資產與人生發展的工具。我一向的生活態度是,在有限人生中,每天生活有節奏,生活充實而不忙;在節奏生活裡的片片刻刻,均可以隨時感受定與靜,而心思不亂。在節奏的生活裡,隨時關心周遭環境人事物,建立與工作環境,社會和大自然環境的心境連結,拓展人生的寛廣度。在這樣的人生架構裡,當代數位網路豐富的資訊,是我經營豐富人生的資本,是我經營精彩生活的工具。我也建議讀者們,可以試著以這種正向的態度,來面對眼前數位網路媒體時代的多元、豐富資訊之海。参考資料1: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2022年5刷。2:胡海國,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精神健康基金會,2012年07 初版。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17 寵物.寵物疾病
寵物臨終前3徵兆!當寵物面臨生命盡頭:如何評估寵物生活品質並做好準備?
隨著科技與醫療的進步,人類及寵物的壽命及生活品質都得以提升。然而,寵物終究會面臨生命的終點。本文將幫助飼主了解在寵物臨終前,如何辨別其身體狀況、評估生活品質、提供適當的照護,以及尋求心理支持。寵物臨終前的徵兆1.食慾不振食慾是寵物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寵物長期拒絕進食,甚至使用食慾促進藥物也無效,這可能意味著其身體狀況正在急劇惡化。缺乏足夠的營養會進一步降低寵物的身體機能。2.行動能力下降當寵物的行動能力逐漸減弱,無法進行基本活動(如行走、上廁所),表示其身體狀況正在惡化,生活品質也將受影響。3.行為改變臨終前的寵物可能會出現行為改變,例如變得孤僻、不願與人互動,或失去對喜愛活動的興趣,這些變化通常是因為身體不適或疼痛引起。生活品質6評估評估寵物的生活品質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食慾、行動能力、與人的互動情況及對活動的興趣等。這些指標能幫助我們了解寵物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態,進而做出更合適的照護決策。1.疼痛管理如果寵物的疼痛無法透過藥物有效控制,將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態。觀察寵物是否有疼痛跡象,例如:頻繁舔舐疼痛部位、無法安靜休息、拒絕活動等。2.食慾若寵物長期拒絕進食,即使是最喜愛的食物也無法提升食慾,這可能意味其身體狀況惡化。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食慾促進劑,但若效果不佳,則需進一步評估。3.水分攝取如果寵物拒絕飲水或無法自行飲水,會迅速導致脫水,進而引發更多健康問題。觀察寵物的飲水情況,確保有良好的水分攝取。4.衛生臨終前的寵物可能因行動不便或失禁而難以維持基本衛生。飼主需確保其生活環境乾淨舒適,例如使用墊料和尿布,並定期清理,避免皮膚感染和其他衛生問題。5.快樂觀察寵物是否仍能從日常活動中獲得快樂是衡量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如果寵物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這可能意味其身體狀況惡化。與寵物互動,觀察其反應,有助了解其心理狀態。6.行動能力行動能力下降是寵物老化或生病的重要跡象之一。觀察寵物是否能自行走動、上下樓梯或進行日常活動。如果無法行動,需考慮使用輔具,但這些工具是否能真正提高生活品質仍需仔細評估。臨終前的照護在寵物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讓他們感受到愛與關懷。例如:.帶他們去最喜歡的地方,享受最後的快樂時光。.提供最愛的食物和零食,讓他們感受到特別的關愛。.與他們共度安靜的時刻,讓他們知道自己被愛與珍惜。.飼主也可以安排特別活動,例如專業攝影,為寵物留下美好回憶。心理支持與輔導面對寵物的離去,情感上的打擊是巨大的。許多飼主在失去寵物後會感到悲傷和內疚。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可以幫助飼主度過這段艱難時期。加入寵物愛好者的團體,與其他有類似經歷的人交流,分享彼此感受和故事,也是一種有效的情感抒發方式。在寵物生命的最後階段,透過細心評估和專業建議,我們可以為寵物做出最好的決定,讓他們感受到無盡的愛與關懷。延伸閱讀:.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珍貴回憶.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5 醫療.泌尿腎臟
夏日運動排汗有助於新陳代謝 醫師提醒一狀況恐致急性腎衰竭
24節氣「立秋」過後,全台氣溫仍居高不下,8月至今的熱傷害就診人數很多,衛福部統計高達360人次左右。對於悶熱的天氣,國健署提醒民眾,要注意避免發生中暑,尤其夏日運動時,應掌握「補水3適」原則,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並防止流汗過多而出現脫水症狀。近年運動風氣盛行,不論是室內的有氧舞蹈、瑜伽等,或是室外的健走、慢跑、騎腳踏車及長達數小時的耐力運動如馬拉松、鐵人三項等,都有可能因室內室外的悶熱環境或水分補充不足,造成熱傷害的發生。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在運動健身的同時,要多注意氣溫變化並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適時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身體陷入缺水危機。不少人喜愛夏天運動爆汗的感覺,認為把汗逼出來,有助於瘦身、排毒。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朱柏齡表示,運動排汗有助於新陳代謝,但如果流汗過多、沒有適度補水,身體會處於缺水狀態。人體在缺水情況下,除了溫度調節失衡引發熱傷害,也會因腎臟灌流不足而造成急性腎衰竭。朱柏齡分享,有一位患者因處於悶熱空間,導致滿頭大汗、水分大量流失,又因專注想完成手上的工作,忙起來就忽略喝水,結果身體不適來求診,檢驗出尿毒指數升高,產生急性腎衰竭損傷。另一位長者習慣晨間活動,以為早上外出運動就沒事,可以避開陽光,但是夏天日出早,該名長輩流汗後沒有適時補水,口腔乾燥、心跳加快,緊急就醫治療。朱柏齡強調,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夏天運動要注意定時飲水、控制運動時間、適時休息、避免過度訓練。若在戶外運動,要選擇在陰涼處休息,如果覺得太熱,千萬不要逞強,尤其是出現中暑症狀,應立即停止活動。「補水3適」原則1.適時:戶外活動前1小時先喝水,並分兩階段補充水分;於活動中每15分鐘喝水。2.適度:依天氣、活動量及流汗量,適度補充水分,別等到口渴才喝水,口渴代表身體已處於缺水狀態。若活動超過1小時或補水量超過1000㏄,則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3.適量:出門前1小時適量慢慢喝下400到600㏄的水,戶外活動中,則每15分鐘飲水200到300㏄;每小時最大飲水量勿超過1500㏄,短時間內攝取過多水分易造成水中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1 養生.生活智慧王
住家緊鄰大馬路,還能開窗讓空氣對流嗎?5情境有助維持室內空品
戶外空氣品質拉警報,待在室內就比較安全嗎?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空氣汙染嚴重時,應避免在外從事運動,外出要戴口罩、減少暴露時間。不過,廚房煮菜油煙、各種家電、室內裝潢其實也有風險,把門窗緊閉反而累積汙染物,若未適當通風換氣,容易讓人頭痛、倦怠以及引發過敏反應。該如何預防或改善室內空汙?顏宗海分享自我防護措施,善用空氣清淨機、空氣循環扇,並從源頭做起,多使用「綠色材質」的裝潢設計,減少異味、有害物質的威脅。市面上的環保建材五花八門,一定要慎選「認證標章」,除了美觀更要著重健康。情境1:室外空氣汙染嚴重,改成在家運動、進行超慢跑,應如何調整居家環境,開窗還是開空氣清淨機?當戶外空氣品質亮起橙色、紅色燈號時,要關上門窗減少室外汙染進入,並打開空氣清淨機過濾出入時帶進家裡的汙染,例如:二手菸、三手菸以及沾附在身上的有害物質。使用空氣清淨機要注意,放在近身的位置,或是窗邊、門邊等,機身周圍要保持淨空,風口不要被物品擋住,另記得定期清潔濾網。顏宗海提醒,在家運動時,要避免有人同時進行炒菜烹飪,油煙亦會影響肺部健康。情境2:即將搬入新屋,建議裝潢完多久搬進去較理想?如何在入住前去除各種建材的化學物質汙染?顏宗海強調,在進行裝潢前,先跟設計師溝通好,使用綠色環保建材,避開刺激性的甲醛,減少室內外汙染。搬進新家之前,先進行「開窗通風」的流程,時間沒有一定標準,但最少抓2-3天,先打開屋內的窗戶,另使用電風扇、空氣清淨機,多管齊下讓室內外空氣流通。情境3:我家緊鄰大馬路,一開窗汙染就進來,這種情況還會建議開窗對流嗎?如何維持室內空品?如果緊鄰大馬路旁,顏宗海建議,面對馬路的那一面牆不要開窗,因為車水馬龍的街道,有無數汽機車來回穿梭,引擎燃燒排放的廢氣屬於「移動汙染源」,不像「固定汙染源」可以掌握。緊閉窗戶的房間,使用空氣清淨機或設置循環扇,提高空氣循環效果。屋內沒有面臨馬路的房間,則建議早中晚各開窗30分鐘,讓新鮮空氣流入。情境4:我喜歡在家點精油蠟燭,會對身體有害嗎?點蠟燭時建議開窗嗎?香氛蠟燭及精油屬於薰香產品,揮發的氣體容易與空氣中的臭氧結合,產生二次汙染物。顏宗海強調,這類產品可能會釋放有害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對於敏感族群,易引發胸悶、咳嗽、氣喘等反應,在狹小的空間內,不建議使用。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也提到,有些民眾喜愛使用芳香劑、香氛蠟燭或是芳香精油,不過這類讓空間充滿香味的物品,除了燃燒時產生的「懸浮微粒」,有些人聞了會覺得頭暈、甚至想吐。原因是過濃的芳香分子充斥在密閉空間,使神經系統過度運作,嗅覺靈敏者易身體不適。情境5:我住小套房只有單扇窗,難以讓空氣對流,使用循環扇會有幫助嗎?室內空氣汙染源主要是微塵、塵蟎屍體,居家空氣要保持清淨,首重「通風對流」,許多人家裡的房間只有單扇窗,可採用機械通風的方式製造空氣對流,包括安裝抽、排風扇或是循環扇。密閉空間則可以安裝冷氣或空氣清淨機,增加空氣循環並維護品質。偶爾也可以打開房間的門,用電風扇吹20分鐘,降低二氧化碳的濃度,也吹去懸浮微粒、異味等空氣汙染物。淨化空氣的室內植物植物對於降低懸浮微粒,確實有幫助,綠色植栽同時可以調節室內溫度、增加氧氣。種在室內的植物,建議以盆栽類為主,例如:腎蕨、虎尾蘭、黃金葛、常春藤、龜背芋等,這些植物非常好照顧,在室內也能健康生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0 醫療.牙科
哈佛大學研究:刷牙可以挽救生命!尤其「1類人」更要維持口腔清潔
哈佛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好好刷牙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表示,當不幸住院,刷牙與挽救生命有關!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指出,刷牙次數不夠或使用牙線不正確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看似無關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坦白說,你是否好好的刷牙?而如果身體不適,你是否也堅持維護口腔清潔呢?而如果自己住院,或你必須照顧住院的親友,你也盡力維持刷牙的習慣嗎?哈佛大學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好好刷牙的重要性。研究人員表示,當不幸住院,刷牙與挽救生命有關!每天刷牙,對於住院患者的重要性此項研究調查住院患者「每天刷牙」,與降低罹患性肺炎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率。研究小組綜合了15項隨機臨床試驗(包括2700多名患者)的結果,發現每天刷牙的患者的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率低於不刷牙的患者。對於使用呼吸器的患者來說,這項結果尤其值得參考。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參與研究的哈佛醫學院教授麥可‧克洛帕斯(Michael Klompas)說:「我們看到的刷牙與降低死亡的關係是驚人的——在醫院定期刷牙可能可以會挽救生命。」他進一步強調,「在醫院的預防醫學領域,很少能找到這樣既有效又便宜的東西。我們的研究表明,刷牙這件簡單的事,可以帶來很大的改變」。研究小組調查定期刷牙與不刷牙的住院者,比較兩者的肺炎發生率和其他結果的影響。分析發現,每天刷牙可以顯著降低住醫感染肺炎和死亡率的風險。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加護病房的患者刷牙,與縮短配戴呼吸器天數,縮短入住加護病房的天數有關。研究結果讓我們知道維護施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所以當身體有恙,當必須住院時,還是要想辦法好好刷牙;或是親友住院,無法自行刷牙時,照顧者要好好協助清潔口腔。刷牙讓你遠離疾病上述研究是針對住院患者,但越來越多的研究也指出,刷牙次數不夠或使用牙線不正確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看似無關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刷牙與心臟病的關係:口腔裡充滿了細菌,雖然大多數是無害的,但有些會引起疾病。幾項心臟病大型研究指出,如果你患有牙齦疾病,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可能性會增加三倍。.刷牙與糖尿病的關係: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比較容易出現牙周病,而慢性牙周病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之一。牙周病會導致細菌進入血流,產生發炎性細胞,對整個身體都有破壞作用,像是負責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可能被破壞或摧毀,引發第二型糖尿病。.刷牙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一項針對台灣28,000名患者的研究發現,有慢性牙齦疾病十多年的人罹患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其他人的1.7倍。科學家甚至發現了導致牙齦疾病的細菌,存在於死於阿茲海默症的人大腦中。專家認為,這些毒素可能從血液傳播到大腦,隨著時間的推移,造成長期損害。總之,好好刷牙就對了!而且不要忘了定期檢查牙齒!※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08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罹患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數年,已持續吃藥這麼久,行動卻不見起色,除了綁垃圾袋、繫鞋帶穿襪等日常生活愈來愈困難,還常因腿軟等症狀站不穩跌倒,家人嘮叨「要活就要動」,其實對罹病多年的病友來說,他們並非不想走動,而是動不了,既擔心病情惡化,又氣自己,好沮喪……巴金森病最新治療建議有哪些?擔心副作用怎麼辦?有哪些招式可以幫助症狀延緩,改善腳無力?病友三大困境一次看。在這篇文章你可以看到📍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發起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並邀請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推廣。本次調查以線上填答的方式進行,總計回收1057份有效樣本,其中約七成五為巴金森病友、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受個資法保護與尊重病友隱私,或因巴金森病友行動不便等因素影響,調查以自願填答之巴金森病友與家屬為對象,且回覆對象偏向活躍於數位行為之病友及家屬。此外,本次調查結果,病友罹病期別多以早、中期為主,協助指導該調查的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推測,可能與中晚期病友對於線上調查的數位應用落差有關。吳瑞美表示,不同病程及罹病年份的巴金森病友,會出現的症狀及所需的治療都有所差異。每位病友對於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反應也不同,因此,在治療上需要配合病人的年紀、罹病期別與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其他共病等狀況全方位考量,量身打造治療方針。根據調查結果,吳瑞美期待以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然而,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本次調查反映巴金森病友常有外出行走障礙、藥物副作用、藥效減退等三大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一次看:【困擾一】巴金森病吃什麼能有效改善症狀?有什麼最新治療建議?有三成五的病友出現藥效時好時壞的情形,且僅有兩成病友做過「藥效減退自評表」巴金森病友可能曾在症狀相當輕微時,使用B型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B Inhibitors);隨著病情進展,腦內自體分泌的多巴胺會減少,藥效需求也就增加,多數病友使用的藥物,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直接補充多巴胺的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及刺激多巴胺接收體的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s, DA)。根據2023最新發表的《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早期巴金森病患者的用藥,在大於60歲至70歲以上病患因對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較低,建議優先使用左旋多巴;而在60歲(含)至70歲以下病患,則建議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台北神經醫學中心教學副院長葉篤學表示,雖然因應患者體質不一,部分患者使用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可能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異常衝動等副作用,但也能避免過早出現如異動症等會為病友生活品質帶來影響的運動併發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表示,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及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又稱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本態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調控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降低巴金森病用藥量,減少高劑量藥物使用下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這類手術。「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陸清松以「巴金森病管理策略」圖示說明,多巴胺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如國內引進新劑型左多巴合併速效和緩釋效果,短效、長效成分進入體內,有助於穩定血中濃度,減少藥效波動,讓電力不中斷,找回身體主控權。 【早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確診了巴金森病 我會失能嗎!早期巴友注意「這些事」停下退化的腳步 【中期巴友點這裡了解更多】>>>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困擾二】巴金森病吃藥擔心副作用,不能停藥嗎?三成病友曾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這些病友中,超過六成自行調藥的原因是出現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葉篤學表示,病友用藥幾年、經過蜜月期後,可能出現運動方面的併發症,如藥效減退或因多巴胺不足而「斷電」無法控制肢體,行動固僵。他也補充,若年輕發病的病友使用藥效較強劑量較高的左旋多巴,約五成患者在五年內會出現異動症,即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間,身體會因瞬間獲得大量「電力」而突然不自主地全身扭動。陸清松指出,傳統藥物一天需服用三至四次,每次藥效維持三至四小時,許多病友在接受傳統藥物治療五、六年後,若沒了藥效,會陷入「木頭人」窘境,就像是中了迪士尼艾莎公主的魔法,頓時僵住,動彈不得。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記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葉篤學補充,醫師也會視病患作息、職業與生活作息需求調整用藥,「治療過程若有特殊的用藥需求,都可以提出與醫師討論」他有位在職場中擔任主管的病患,回診時反應開會時被同事或客戶看見症狀,十分尷尬,於是他透過調整藥物協助病友在工作期間能更好地控制症狀表現。他鼓勵病友,多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用藥,配合規律運動,延長蜜月期超過十年並非不可能。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祖功也形容,「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當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部分巴金森病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病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困擾三】巴金森病腳無力、走路不穩,可以改善嗎?病友及家屬最困擾的情境:第一名為出門怕跌倒有近五成、第二名為身體失去平衡後,漸漸哪兒也不想去則占四成。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靠運動延緩疾病惡化,並避免身體肌肉過於僵硬導致跌倒受傷,物理治療師池悅表示,曾有巴友反應,身體僵硬動不了,沒有信心,或長期沒運動,一動就會累,因此建議先從居家運動開始,以安全、不痛為首要,躺姿、坐姿、站姿各分享3招簡易居家運動: 許多巴金森病友反映腳無力的現象,肌力體能教練鄧浩翔表示,病友可透過訓練提升肌肉量、骨質、運動協調與反應能力,有助於預防跌倒、提升生活品質。他提醒,巴友的訓練動作要能讓自己大力呼吸,甚至有點短促,才能算是訓練,但「先求有,再求好」,不須一步到位。【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巴友如何運動?專家推薦8招減緩僵硬、提升神經功能此外,巴金森病牽涉到神經、肌肉控制等,為延緩病程進入中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增稠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台中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黃瑄湄分享,巴友若出現吞嚥困難狀況,還可能減少病患喝水、進食意願,長久下來也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甚至罹患肌少症。後期,病友們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嗆咳,而將液體、食物以及口咽部的致病菌帶入肺部,抵抗力降低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便會造成死亡。因此除了身體四肢等運動,日常也可透過吞嚥練習,避免吞嚥困難的狀況發生。 另口腔肌肉也與控制說話的發聲系統有關,也會同步影響呼吸系統的肺活量與喉嚨聲帶震動。一旦退化,病患就會出現說話小聲、難調整語速、感覺話堵在嘴裡或字擠在一起等狀況。也可透過發聲練習提早鍛鍊。【醫起運動巴!更多內容點這裡】>>>說話小聲 吃飯卡卡 巴金森病吞嚥障礙藏致命危機 專家建議2練習防肌肉退化【想解惑】回想罹病前,自身有哪些症狀,其實是巴金森病的前兆(前驅症狀)?近五成病友在確診前都曾看錯科:其中,第一名為骨科約佔四成五、第二名為復健科占三成五。台大醫院神經部教授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典型的症狀是動作障礙,部分民眾想到手抖就會與巴金森病連結,事實上,仍有三成巴金森病人不會產生顫抖的症狀,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有時他們出現的症狀可能是酸痛,僵硬,動作略為遲緩會被誤以為因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才出現的問題。這些看似要掛骨科、復健科、精神科等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的症狀表現。根據台灣臨床統計,巴金森病人常發生的非動作障礙症狀中,逾50%會出現頻尿等泌尿系統障礙;3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記憶障礙、憂鬱焦慮等;約25%會出現消化系統、性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甚至有10%的病人,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然而以上的非動作障礙並不一定在確診巴金森病後才會出現,許多巴金森病友回想罹病前幾年,就曾有上述情形,吳瑞美解釋,快速動眼期是睡眠中的做夢階段,此時四肢應該呈現無力狀態,而部分有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RBD)症狀的病人,會真實表現在夢中的狀況,常拳打腳踢或大聲吼叫,一旦出現此症狀,有20%-30%會在5年內轉變為巴金森病,她補充,若出現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也要同時留意非典型巴金森病及阿茲海默症等可能。這些前兆回想起來,當時並不容易發現,吳瑞美表示,由於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引起的疾病,反映出的前兆也常因人而異,患者通常是發現關節僵硬、動作比以前緩慢、散步時的步伐總是落後同伴,才自覺異常,最後於神經內科確診。【原來這些都是巴金森病惹的禍】>>>半夜拳打腳踢 夢話講不停 當心5年內巴金森病找上門!除了大調查的主要困境,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亦邀請巴金森病友留言分享自身困擾,並由全台各縣市11位神經內科醫師為巴友及家庭解惑:【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8-04 養生.聰明飲食
噁心、嘔吐、腹瀉……食物中毒最大宗是它!詳解5大常見病菌
高溫的夏季,食物腐敗速度特別快,沒有低溫保存的涼麵、沙拉、放隔餐才吃的便當;還有些人習慣一次煮一大鍋飯,放在冷藏一吃好幾天。「寶林茶室案」提醒我們,傳統以為安全的食物其實不安全。食物中毒可大可小,輕者嘔吐拉肚子,重者丟了小命,從外食、採買到料理食物,有哪些是可以預防的環節?今年3月下旬,台灣爆發罕見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寶林茶室案」,致命毒素「邦克列酸」(原譯:米酵菌酸),造成35人身體不適,其中6人死亡。據調查,國人外食比率達七成,避免食物中毒,食藥署籲購買外食應立即食用,且食用前須做好手部及餐具清潔,也建議買商譽佳的店家食物。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近年受到暖化的影響,四季氣候更加溫暖潮濕,更適合各種微生物繁殖及增生。食藥署公布食品中毒統計資料,108年到111年導致食物中毒的前五大病菌,以諾羅病毒為最大宗,其次依序為「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沙門氏桿菌及腸炎弧菌。如果以月份分析,最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月份,為每年的2月,皆以諾羅病毒為主。1.諾羅病毒食物中毒最大宗,極少量就能傳播。林金富表示,諾羅病毒是一種最常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患者通常是生食海鮮,或是吃到受到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而感染。諾羅病毒的特性是只要「極少」的量就足以傳播,有些患者僅是接觸到受汙染的食物或物體表面,再碰觸到自己的嘴巴、鼻子或眼睛粘膜等就被感染。遭到感染的患者,如果後續接觸到的物品或食品沒有徹底消毒,也會讓諾羅病毒繼續傳播。加上發病潛伏期長達24到48小時,如果是餐飲服務業者中,有人感染諾羅病毒,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規模感染。林金富表示,每年2月正值農曆春節前後,國人聚餐機會增加,餐廳業者需要準備大量餐食,如果準備過程保存不當,生熟食交叉汙染、器具未徹底消毒,或是使用到受諾羅病毒汙染的水源,都會增加諾羅病毒食物中毒的機率,這也是2月食物中毒人數最多的原因。2.金黃色葡萄球菌保存溫度不足易滋生,煮沸2小時才能殺死。金黃色葡萄球菌常發生在受汙染的肉品、乳製品、蛋製品、魚貝類、乳製品、盒餐、生菜沙拉及麵包店產品,只要保存溫度不足,就可能讓金黃色葡萄球菌滋生,須持續煮沸2小時才能破壞細菌,且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腸道內酵素也具抵抗力。感染者潛伏期短,平均2到4小時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症狀,通常輕症患者都能靠休息而自癒。3.仙人掌桿菌分嘔吐型、腹瀉型,室溫下貯存過久易滋生。仙人掌桿菌普遍存在環境中,且易透過灰塵或病媒汙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餐點若在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有可能使該菌的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造成食品中毒。仙人掌桿菌中毒者可分為嘔吐型、腹瀉型,嘔吐型大多是吃到擺放在室溫太久的米飯或是澱粉製品引起,感染者約半小時左右就會開始嘔吐;腹瀉型的患者,多是吃到香腸、肉汁等肉類產品,其餘像是濃湯、醬汁、果醬、沙拉、布丁甜點及乳製品也常被汙染,這類患者潛伏期比嘔吐型長,感染後約6到15小時才會發病。4.沙門氏菌常見於動物性食品、蛋白質高的植物性食品。沙門氏菌廣泛存在於動物身上,通常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汙染食品。林金富表示,因沙門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二位,在台灣排名第四。主要導致中毒的食物,如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或是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感染者潛伏期約在4到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5.腸炎弧菌存在溫暖沿海,常見於生鮮海產,或透過器物傳染。腸炎弧菌存在於溫暖的沿海地區,在攝氏30度到37度間繁殖速度快,可在12到18分鐘內繁殖一倍。主要引起中毒的食品為生鮮海產、魚貝類,或受其汙染的其他食品。也可透過菜刀、砧板、抹布、器具、容器及手等媒介物間接汙染食物而引起中毒。患者通常會在17小時內發病,其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發燒、發冷為主。預防食物中毒5要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徹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 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汙染。4.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必需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 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1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痛到連回想都發抖... 盼擺脫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致命陰影 健保暫時性支付專屬藥物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少見,但可能伴隨致命併發症的皮膚重症。年約40歲的陳小姐,飽受該疾病所苦20、30年,在發病的日子裡,她體無完膚,上廁所時連燈都不敢開、不敢照鏡子,一度引發敗血症,差點失去生命。衛福部健保署今年7月起,將治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專用生物製劑藥物納入給付,適用病友一年可省下藥費90萬元。「發病時,一度覺得自己會死掉。」陳小姐今參加「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專用生物製劑獲健保給付」衛教活動表示,高中時期皮膚出現膿疱至皮膚科診所就醫,但診所醫師無法處理,建議到大醫院檢查。陳小姐當時到台北榮總就醫,住院治療時,膿疱長滿指甲縫、股溝、頭頂、腳踝,可說是體無完膚,那時無法上廁所,也無法下床走路,一度覺得自己會死掉,真的很可怕。陳小姐坦言,她服用傳統藥物,通常要兩到三周才初見療效,根本沒有一個工作能讓她如此長時間請假,即使強忍身體不適前往上班,還須面對工作效率不佳、同事異樣眼光等,長期下來身心飽受煎熬,更背負沉重經濟負擔,最擊潰她內心的是疾病反覆發作,又不知道何時才能好轉的絕望感。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乾癬中最為凶險的類型之一,病友因生病導致整個家庭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影響層面不僅是患者和家庭,更造成社會整體勞動力的下降。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嚴重程度完全不同於尋常的斑塊性乾癬,且發病原因多元,像是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或感染等,若未妥善治療,還可能提高敗血症或心肺腎等多重器官衰竭,且併發致命風險。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如今已有專用生物製劑可以治療,且是迫切需要的藥物,健保署7月1日起納入暫時性支付,預計適用患者每年可以省下藥費約90萬元。「給付過程經過許多討論。」石崇良說,國際間並未普遍給付用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生物製劑,如英國、澳洲即未納入給付。健保暫行性支付去年上路,可先滿足病友需要,並鼓勵病友使用以提供臨床數據資料,作為2年後是否納入健保給付的參考,其他國家也可參考台灣經驗。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指出,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36(IL-36)相關發炎途徑異常有關,包括IL-36RN基因突變,或是IL-36激素過度活化都可能誘發疾病發作;國內患者高達半數以上具有IL-36的基因突變,這項重大發現也成為全身性膿疱性乾癬邁入精準治療的新里程碑。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依皮膚科醫學會「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共識」,主要治療目標為「快速且持續控制疾病,讓病患安心重返生活正軌」,也就是急性發作時,應快速且持續地清除皮膚症狀,緩解疼痛;症狀緩解後,也應持續規律回診追蹤治療,減少再次急性發作與併發症風險。黃毓惠指出,健保署今年納入給付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針對IL-36發炎途徑所研發,經臨床試驗證實,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在一周左右完全清除膿疱,且治療後3個月,仍有6成患者維持膿疱完全清除的狀態,有效效緩解急性發作。蔡呈芳說,透過基因檢測,可快速辨識IL-36RN基因突變,以加速診斷及個人化治療,未來將著重提高大眾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認識,促使有症狀的患者及早就醫,且將基因檢測運用在疾病診斷與擬定治療方案。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與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提倡「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321治療新主張」,呼籲民眾依循,對於一般民眾,也希望能建立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正確認知與警覺,及早發現及早就醫。●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321治療新主張:「3」:出現膿疱、紅斑、脫屑3大症狀,應盡速至醫學中心皮膚科就醫。「2」:與醫師討論,善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GPPGA)和基因檢測2工具,協助評估治療方案。「1」:把握一共識,快速且持續清除膿疱症狀。
-
2024-07-21 焦點.元氣新聞
中和火鍋店「吃到多顆老鼠屎」店家稱是木耳屑…民眾掛急診 新北衛局要查
新北市有民眾昨天到中和四號公園旁的某家火鍋店吃晚餐,沒想到在火鍋內發現、也吃到多顆老鼠屎,向店家反映,店家卻狡辯是木耳屑,家人用餐完後身體不適,今早起床發燒後去掛急診,店家還刪除1星評論。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將特別針對現場病媒防治措施、食品保存及人員製備餐食衛生加強查核。一位民眾今在「我是永和人」社團PO文表示,昨日家人到四號公園旁的火鍋店用晚餐,但在火鍋內吃到且發現多顆老鼠屎,向店家反映後,店家辯稱其為木耳屑,卻又說會再教育內場人員,如果真的是木耳屑還需要教育員工嗎?因為家人吃完後整晚不適,早上起床發現發燒去醫院急診。該民眾表示,本來也不希望鬧大,只在谷歌評論一星,但店家似乎會刪除不利評論,想了很久才決定在社團發文,避免大家一樣受害。衛生局表示,將派員稽查,並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進行查核,特別針對現場病媒防治措施、食品保存及人員製備餐食衛生加強查核,倘有不符規定處,將依食安法第44條規定,命業者限期改正,若屆期仍未改善完成,可處6萬元至2億元罰鍰。記者致電給業者,該店員工表示,衛生局正在店內稽查,主管目前不方便對外說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7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有分「急性、慢性」!失眠多久沒處理,會變成慢性失眠?腦神經外科醫師傳授2大好眠撇步
累了一天,躺到床上準備睡覺,卻又翻來覆去睡不著...你失眠了嗎?壓力大到睡不著、長期失眠找不到改善方法,不只無法一夜好眠造成無精打采,甚至會影響白天工作效率。而且,很多人失眠會變成習慣、甚至養出壓力,造成「失眠焦慮」! 長期下來,就可能變成慢性失眠!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等於每10個人就有1人為此所苦。到底什麼是慢性失眠?如何改善?可以吃安眠藥嗎?快由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告訴你:常見的失眠族群及狀況在門診中發現,女性和男性的失眠比例相當。但從中可以看見長輩失眠的比例較高,可能因為疾病如老人憂鬱,或是退休失去生活重心、作息改變(下午午覺睡太久等)導致。 另外,在婦產科中,也能發現懷孕、更年期等時期也特別容易引發失眠。更年期失眠的婦女不只更年期的睡眠障礙導致,還可能會遇到以下「空巢期」:孩子長大離家念書、工作,另一半變成像室友,這時就可能會有焦慮的情況。一旦焦慮再加上更年期不適,失眠就成為惡性循環。曾有位五十多歲患者有類似情況,再經過與孩子溝通後,患者的睡眠狀況有見好轉。慢性失眠是什麼?在搞懂慢性失眠前,先要了解失眠的定義: .一周當中有3天(以上)睡不好,如此狀況超過一個月,就是失眠。.一旦上述狀況超過三個月,便是「慢性失眠」。 急性失眠通常是壓力、身體不適等原因導致,若急性失眠的因素都去除,還是照樣失眠,就要找出其他可能原因,否則成為慢性失眠。很多人可能會有「失眠焦慮」的狀況,害怕晚上會睡不好、怕睡不好隔天早上沒精神...如此焦慮輪迴累積下,就可能變成慢性失眠。吃安眠藥的注意事項許多人會靠安眠藥來緩解失眠,安眠藥適當使用是很好的方法,但是過量是否會有風險?電視劇常會看到「吃大量安眠藥輕生」的環節,但這是真的嗎? 我們常講藥物有有效劑量與致死劑量,而安眠藥的致死劑量可能需要吃到一到兩千顆藥(現在的安眠藥多是第四、第五代,而風險較大的是第三代)。所以基本上,現在的安眠藥非常安全,但也並非能隨便吃,安眠藥若合併酒精、其他藥物一起吃,也可能會有其他風險。如何緩解失眠?想要有好的睡眠,營造睡眠環境及睡前儀式很重要,以下提供兩招,幫助緩解失眠問題: 一、規律的睡眠時間:尤其對於沒有良好睡眠的人,有規律的睡眠時間很重要。 二、睡眠儀式:找出適合自己的睡眠儀式,如聽音樂、燈光調暗、睡前一小時洗澡、加點助眠香氛、擦乳液按摩、冥想等等。 另外,肚子餓可能也會讓我們睡不好,所以可以適時吃、喝點東西,如有些人喝牛奶可以睡得更好,但也是因人而異。 延伸閱讀: 每次5分鐘,一瘦就是一輩子!韓國運動界女神:4動作「伸展+深蹲」28天就見效 為什麼有人「更年期」很明顯,有些人卻無感?婦產科醫師:關鍵差別在這兩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到底需不需要吃?研究:吃綜合維他命並不會讓你活更久!各種維他命吃過量的副作用
到底需不需要吃維他命?根據美國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吃綜合維生素補充劑不會讓你更健康,甚至比起不吃的人,死亡風險竟還略高一些。專家指出,只要飲食均衡,健康的人基本上不建議特別補充維他命。吃維他命有病治病,沒病強身?許多人都有吃維他命保養品的習慣,認為維他命有助維持健康及預防慢性疾病,有病治病,沒病強身?但維他命到底有沒有需要吃,一直以來都有不同見解。根據近期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一項研究指出,吃綜合維他命補充劑的人,比起不吃的人死亡風險還略高。這項研究追蹤40萬名、平均年齡61.5歲、沒有慢性病史的美國成年人超過20年,與未服用綜合維他命的人相比,每天服用的人的死亡風險沒有改善,服用補充劑的人還略增加4%的死亡風險。尤其當涉及心臟病和癌症等慢性病時,綜合維他命恐怕無法為人們提供任何真正的保護作用。而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吃綜合維生素則更可能根本沒有好處。維生素雖可以透過補充劑獲得,但一般仍建議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更好。根據《Healthline》訪問史丹佛醫學院的營養師 Alyssa Kwan指出,她通常不會建議那些已有健康和均衡飲食習慣的人服用綜合維他命,只有當患者在營養不足的情況下,例如可能食欲真的很差,或無法透過正常飲食來滿足營養需求,此時才會建議他們補充維他命。【延伸閱讀】想攝取各種維生素該吃什麼?常見6種維生素功效及食物來源服用多種維他命小心過量問題此外,如果只是吃一種維他命倒還好,事實上更有人是每天都吃多種維他命,這就要當心不知不覺各種維生素重覆攝取過量的問題。例如吃綜合維他命又吃B群,導致體內B12過量,當綜合維他命都吃完時,體內已經習慣高濃度的B12,當開始沒有服用時,反而出現缺乏B12的症狀,如貧血、精神沮喪等。以下列舉大眾最常吃的維他命,若攝取過量可能產生的影響。各種維他命過量的副作用.維生素D:攝取過量可能產生全身性維生素D中毒反應,包括厭食、腹痛、嘔吐、便祕、消化性潰瘍、胰臟炎等。也可能引發高血鈣症,對心血管系統則會引起高血壓、心律異常,腎臟也會受害,嚴重甚至腎衰竭。.維他命C:導致體內草酸含量增加,提高腎結石風險。.維生素A:急性維生素A中毒會出現噁心、嘔吐、嚴重頭痛、頭暈、視力模糊等現象。每天攝食超過3萬微克的維生素A長達數年可能慢性維生素A中毒,會出現中樞神經異常、肝臟、骨骼異常或是皮膚變異等反應。另,女性懷孕期間或懷孕前期大量攝取維生素A則可能導致胎兒畸形。.維他命B3:吃多會有肝毒性,可能影響肝功能。.維他命B6:恐增加神經病變風險,導致手腳麻、感覺異常等症狀。.維生素E:過量攝取高劑量維生素E會增加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或導致腹瀉、頭痛、噁心、視力模糊、皮疹等症狀。.葉酸:攝取過多可能引起失眠、過敏及身體不適,以及鋅的減少和腸胃疾病。【資料來源】.《Healthline》Taking a Daily Multivitamin May Not Help You Live Longer..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6-23 養生.生活智慧王
炎炎夏日別洗冷水澡?5個小訣竅助你不開冷氣也能睡得涼爽
在炎熱的夏日夜晚輾轉難眠的人,相信不在少數。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雖然開冷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簡單方法,但專家指出這並不是唯一解方;因為高溫讓冷氣負擔加重、耗費大量能源,給供電系統帶來額外壓力,何況有些人並無冷氣可用。以下是專家提供的五個小竅門,有助在炎熱的夜晚睡得更香甜:1.盡可能保持臥室涼爽要保持室內涼爽,可嘗試做這些事:.在白天將百葉窗或窗簾拉上。.增加空氣流動與通風,視夜間氣溫下降程度,打開窗戶也有幫助。.如果不想或不能開窗,賓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教授巴斯納(Mathias Basner)建議,敞開臥室的門。他說,這樣就能讓屋內其他地方的冷空氣進入,有助通風。.只要室內不是太熱,電扇也能改善空氣流通,讓人感覺涼爽些;但疾病防治中心(CDC)提醒,當室溫超過華氏90度(攝氏32度)時,電扇雖有助通風,但並不能降溫,無法預防與熱有關的疾病。2.不要收起所有被子雖然在燠熱的夜晚,身上不想蓋任何東西,但體溫在睡眠時會發生變化,因此專家建議在夏天的夜晚選擇蓋條薄一點的被子。3.不要洗冷水澡專家指出,洗冷水澡雖有助消暑,但要確保水溫不致太冷。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專家佩拉約(Rafael Pelayo)表示,水溫太冷可能導致身體不適,例如心跳加快;只要將頭髮與皮膚淋濕,就會讓人感覺涼爽。4.改變睡眠的安排佩拉約說,如果與體溫較高或睡覺容易出汗的人同房,不妨試著與他們分床睡。他說,可考慮睡在地板上,因為地板通常較涼爽。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教授里德(Kathryn Reid)表示,搬到家中較涼快的地方也是解決之道,例如地下室。5.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在難以達到理想睡眠溫度的炎熱夜晚,專家建議集中精神做些能有助進入夢鄉的事,例如佈置一個黑暗安靜的環境、拔掉電視插頭為睡覺做準備,及透過一些活動讓身體放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19 醫療.慢病好日子
【血液透析最愛問-2】總是睡不好,因為皮膚癢、腳裡有東西在爬、腿部無法控制地想要移動...腎友生活大困擾尋解方
「皮膚好癢好難受,又黑又乾好沒自信…」「是異位性皮膚炎嗎?還是濕疹呢?長得像一顆一顆釘子」「好想睡覺,但腳癢到睡不著,甚至無法控制地想要踢腿」「腿裡面很像有東西在爬」以上這些情境,都是腎友洗腎後的常見併發症,根據聯合報「慢病好日子」2022年做的透析腎友煩惱大調查,皮膚搔癢、不寧腿,高居腎友困擾的前三名。困擾1.透析腎友為什麼會出現不寧腿症候群?什麼叫做不寧腿呢?如有以下症狀,可能就符合不寧腿診斷標準●白天或工作時,身體狀況不錯,夜晚就開始出現不適感●難以抗拒雙腳想動的衝動●起來動一下、走一走,狀況即可改善●停止動作、不再動腳,這種癢麻的不適感又馬上回來一項於台灣進行的統計,血液透析的末期腎臟病患者中,四分之一病人有不寧腿症狀。而另一項國際調查顯示,其中將近2成患者受到重度與極重度不寧腿之苦。不寧腿不可忽視,不僅讓日常生活受到困擾,不寧腿症狀與睡眠品質不佳相關,不寧腿的發生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目前確切的病因機制不明,危險因子包括有腎功能缺損、缺鐵、糖尿病以及長期使用例如抑制多巴胺藥物或抗組織胺等藥物、周邊神經病變患者等 ,所以當出現相關症狀時建議主動諮詢,讓醫師診斷及治療。治療不寧腿症候群方式有哪些?目前醫學上對於透析病人的不寧腿症候群治療尚無定論,多以緩解治療策略為主,如使用多巴胺類、鴉片類、抗癲癇類藥物或鐵質補充劑等。近期臨床研究發現,尿毒分子累積亦為不寧腿症狀出現的原因之一,若增加大型中分子如α1-microglobulin(33,000Da)透析中移除率達35%時,對不寧腿症候群具有緩解效益;移除率須達38%以上方可產生不寧腿症候群治療效益。然而,增加傳統中型尿毒分子(分子量10-20,000Da)的移除率並無法治療不寧腿症候群。透析腎友除適合的飲食與生活衛教調整外,透過調整透析處方,採用提高較大中分子毒素清除率的延展性血液透析治療術(Expanded Hemodialysis,HDx),也能改善不寧腿症候群相關症狀。困擾2. 洗腎後為什麼會常常皮膚搔癢?血液透析患者40% 的患者受中重度搔癢症狀之苦造成透析腎友皮膚搔癢的可能原因很多1.尿毒過高或鈣鹽物質沉積皮膚過於乾燥2.透析不足,造成尿毒素的累積3.對人工腎臟的材質或採用的消毒方式過敏4.血液中磷濃度增加引起5.周邊神經功能異常引起近期研究顯示,血液透析治療若未能有效移除大的中分子,會造成患者持續累積尿毒狀態下引起併發症,搔癢症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憂鬱、睡眠障礙,不僅如此,搔癢程度與住院率呈正相關趨勢,嚴重搔癢將顯著增加住院風險。如何預防、緩解皮膚搔癢症狀,提升生活品質呢?可以試試以下3種方法▸方法一:低磷飲食再搭配磷結合劑藥物▸方法二:諮詢醫師,擦適合的外用藥膏▸方法三:與醫護人員反映身體不適,透由醫病共享決策討論是否需調整生活飲食、用藥與現行血液透析處方等延伸閱讀:洗腎併發皮膚問題 新一代治療術改善資料來源:1.Lin CH, et al. Eur J Neurol. 2013 Jul;20(7):1025-1031.2.Transforming Participation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rogramme Report, January 2019.3.Sakurai K. Blood Purif. 2013;35 Suppl 1:64-68. 4.Gao X, et al. J Am Heart Assoc. 2021 Feb 16;10(4):e018674.5.Sukul N, et al. Kidney Med. 2020 Nov 21;3(1):42-53.e1.6.Lim JH, et al. Sci Rep. 2020;10(1):7780.【推薦社群】【腎生不息-腎友透析週記】粉絲專頁為了提供腎友及照護者正確的透析資訊,社團法人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於2021年成立《腎生不息 腎友透析週記》,每週提供一個透析知識,與大家一同守護健康。【社團法人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粉絲專頁透析腎友該如何在透析之餘獲得更完整的生活照護,進而邁向更高生活品質,社團法人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於2014年成立,提供更完整的生活照資訊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