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7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身心科
共找到
328
筆 文章
-
-
2020-06-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吃的心累,何時才能停止服藥?
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6-23 科別.精神.身心
手機正在綁架你的大腦! 有這9徵兆時你該特別注意
2019年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宣布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版(ICD-11),正式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認定為疾病,給了它一個疾病代碼: 6C51,將於2022年1月1日正式啟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旻珊解釋,「遊戲障礙」指的是一種被遊戲控制的行為模式,玩家不斷沉溺於遊戲,以致於其他興趣、工作、學習、日常活動、社交行為都要讓位,而且已經出現明顯的負面影響,玩家仍不能自拔地沉溺遊戲世界中並持續一年以上的時間。簡單地比喻就是玩家的大腦被遊戲綁架了,它讓玩家的大腦無法去思考或執行其他重要的功能,就算想要掙脫也不輕易讓玩家掙脫,停玩遊戲幾小時就渾身不對勁、心癢難耐、坐立不安;同時,遊戲障礙也可能會和注意力不足、憂鬱、焦慮、睡眠不足、社會適應、生活品質問題互相連結。「遊戲障礙」強調的是玩家的失控行為模式,而不是玩遊戲本身這件事;WHO官方也曾表示,從過去的研究顯示,在所有參與數位或影片遊戲活動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遊戲障礙影響。李旻珊表示,其實許多事業成功人士或優秀學生也都曾經或是現在都有使用遊戲來調劑身心壓力,只要時間分配得當,讓遊戲適度幫助自己紓壓,可以不用過度緊張,將遊戲列為拒絕往來戶。當發現自己疑似有沉迷遊戲危機,李旻珊建議,增加其他興趣、轉移注意力,讓其他的趣事來替代「最心愛的遊戲」,並可以請家人朋友一起協助自己,像是限制自己只能在家中公共區域玩遊戲、一天只能玩兩個小時、要先完成其他重要事項,像是作業、簡報等,才能玩遊戲、行動上網方案不要使用吃到飽、吃飯不能使用3C產品等方式;若是已經嚴重到影響人際問題、家庭成員衝突或是有情緒障礙、睡眠障礙等困擾時,要記得求助於身心科專業人員。延伸閱讀: 幼兒玩手機滑出大問題?  6下場你一定要知道 瘋手遊也是病! 網路遊戲障礙症9症狀你中了?
-
2020-06-19 橘世代.健康橘
總是看到賊? 長輩用藥要注意...不慎恐引發「譫妄症」
「這邊有蟲!我在抓蟲,你沒看見嗎?」,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病房護理長姚美惠表示,失智的爸爸近日雙手總不停抓東西,一下抓蜘蛛,一下抓蟲,常分不清白天黑夜,甚至嚷嚷見到家裡被人闖空門。桃園醫院身心科主任蔡孟釗提醒,譫妄症是一種突發性的大腦認知障礙,好發65歲以上的住院病患,80歲以上罹患率更高達一半,家中如有長輩住院需多加留意。姚美惠說,爸爸近期常說看見有小偷進家門,還會在半夜自行外出抓小偷,幸好被善心鄰居發現,該狀況導致媽媽整日不敢離開爸爸,有時累到不小心睡著,爸爸也趁機偷溜出門。她表示,在撥打1966諮詢專線後,經長照專員評估與說明,申請到日照中心服務、已進入桃園醫院陶樂居照護。什麼是譫妄症?蔡孟釗解釋,譫妄的症狀多元,患者可能會出現無法辦認日夜,白天清醒時感到嗜睡、晚上則睡不著夜間躁動,經常自言自語,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幻覺、看到蟲或死去的親人等,嚴重者會將身上的尿管、點滴管拔掉,讓醫護人員不易照顧。蔡孟釗表示,譫妄的危險因子為年紀,年齡越大風險越高,患者如有內外科、泌尿系統、骨折或慢性病等需要多重用藥,較易發生譫妄症,好發65歲以上的住院病患,80歲以上高齡住院病患罹患率更高達一半。他提醒,家中如有長輩需多留意用藥狀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譫妄症,就算是到一般皮膚科、耳鼻喉科看診,使用過止癢皮膚藥、感冒藥等,都需主動向醫師告知用藥史。蔡孟釗指出,譫妄症的患者需要外界給予輔助,像是讓患者居住在病房內有窗戶且明亮的房間,以光線提醒提醒白天黑夜,或由家屬帶著照片,時時提醒患者相關的人事時地物,此外,譫妄症患者不可受到太大刺激,在單純安靜的空間休養就能逐漸改善。【瘦多熟齡健康大小事↘↘↘】。孝親,不再有憾…讓媽媽高雅老去也高雅再見。口不擇言、開黃腔、摸人屁 ─ 注意!可能是初期失智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1 橘世代.健康橘
口不擇言、開黃腔、摸人屁 ─ 注意!可能是初期失智
嘉義蔡姓老翁日前上午從家中外出散步,到嘉義公園運動後不知如何返家,看到旁邊有計程車、請司機載他回家,但支支吾吾講不出家中住址,司機無奈只能將老翁載到派出所,警方透過M-POLICE 電腦人臉辨識系統,確認老翁姓名、住處,護送返家,家人才初次發現老翁走失了,可能罹患失智症了。身心科醫師指出,初期失智症患者,不一定有很明顯症狀,除忘記回家的路,也有許多長輩聽覺、嗅覺退化,或社交功能退化,出現妄想、疑心病、過度反應,或摸人屁股、路邊尿尿等失常行為,都容易造成家人困擾。●長輩愛提當年勇、不願出門 都很可能是初期失智症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精神科醫師王裕庭說,健忘是老化一部分,但健忘不一定是失智,因為許多人都會健忘,老化症狀要影響生活功能才能稱失智症,像忘記回家的路;另許多家屬也反映,長輩經常說同一件事,每逢聚餐、吃飯就「提當年勇」、「同件事一直重複說!」他說,還有長輩經常買相同東西回家,前兩天剛買還沒用,「為什麼今天出門又買?」但家屬卻忽略,長輩可能根本忘了昨天說過同一件事,或買過一樣的東西。王裕庭提醒,失智症初期不一定有很明顯症狀,雖然常見長輩「忘記回家的路」,但臨床上也發現,部分患者發現會迷路,為掩飾病情、不願就醫,開始不愛說話、沈默寡言,或本來愛出門,擔心迷路後開始宅在家中,因此家屬若發現長輩行為、生活習慣改變,應該多關懷、溝通,盡早陪同就醫。●失智症狀多 記憶不好不代表就是失智「你最近記憶好不好?」嘉義市知心連冀診所院長、身心醫學科醫師李連冀表示,每次遇到憂心罹患失智症就診患者,他總會問「記憶好不好?」,患者如果回答「記憶很好啊」,接著不斷強調記得多少東西,近9成都已罹患失智症,如感嘆記憶不好,對於健康狀態有知覺、能回應,這代表有「病識感」,患者應只是單純憂鬱。李連冀說,臨床失智患者,除了阿茲海默失智症、忘記回家的路,還有很多不同症狀,例如他曾遇到「幻視失智」,患者一直抱怨地板有灘水,怎麼都無法擦乾,也有患者味覺、聽覺都逐漸退化,出現食不知味、重聽等症狀。●失智初期症狀像「快壞的收音機」 呈現鋸齒狀變化阿強去年返鄉照顧78歲的父親,定期陪看診、拿藥,父親身體狀況不錯,除些許重聽、說話比較大聲外,仍能自行外出散步,但近幾周阿強發現,每次說話、叫父親吃飯,都必須靠近父親耳前、放大音量才能聽見。前天晚餐前,父親在看書,阿強湊近父親耳邊大聲提醒「吃飯了」,沒想到父親忽然轉身給他一巴掌,怒罵「這麼大聲要嚇誰?」阿強無奈只能摀著臉抱怨,「你不是重聽、聽不到嗎?」「失智狀況像快壞的收音機!」李連冀指出,很多失智者初期並不會完全退化,味覺、聽覺有可能短暫恢復,就像快壞的收音機,有時收得到訊號、有時完全無聲息,這部分也容易造成家庭紛爭,像日前也有患者家屬抱怨,婆婆忽然嫌煮的菜不夠鹹、沒放鹽,但下次稍微鹹一點,又抱怨「煮這麼鹹」。王裕庭說明,失智症長期走勢會逐漸退化,但部分患者初期呈鋸齒狀變化,某些功能忽然變差,但也有可能突然短暫恢復,另一點要觀察的是,部分失智症患者社交功能變差,無法控制不適當舉動。●社交功能退化 斯文人講露骨笑話、摸外勞屁股王裕庭說,失智症對於人與人互動距離不懂拿捏,像阿強父親對兒子揮巴掌,可能就是過度反應,因為一般人被作弄也不會揮巴掌、搧耳光,這可能就是社交功能退化、無法控制自己情緒。他說,臨床上發現許多失智症患者,社交功能變差,不懂得拿捏社交尺寸,出現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能力,家屬反映長輩受過高等教育、是斯文人,但近期行為異常,會摸外勞屁股,開黃腔、講露骨笑話,站在路邊小便,讓家人尷尬不已。李連冀說明,失智症許多舉動都容易造成家人困擾,如出現妄想,抱怨媳婦、外傭偷錢、偷衣服,懷疑妻子、老公外遇,或逐漸對身旁事物不在意,容易走失、迷路、猜忌、疑心病重、憂鬱,部分長輩個性變成像小孩一樣,家屬除帶長輩就醫,更需要耐心照顧、細心陪伴。「照顧者真的辛苦!」王裕庭指出,失智症沒有特效藥,只能依患者出現症狀,作相對應藥物控制、處理,他也常提醒照顧者,照顧失智症長輩這條路可能很長,要理解「即將面對的挑戰」,認知內外身心可能承受的壓力,更提醒照顧者,要學習轉換心情、更有耐心和長輩溝通,以相對輕鬆情緒面對失智長輩出現的狀況。【精選延伸閱讀↘↘↘】。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8 科別.精神.身心
產後憂鬱持續兩周以上 恐成更嚴重「產後精神病」
一名住在東京的日本媽媽,生產後罹患「產後憂鬱症」,需父母協助照顧小孩,但又因此產生罪惡感,導致失眠、食慾不振等情形,曾在日本求助精神科症狀未改善,因先生長期派駐台灣,決定跨海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求診,經醫師以經顱磁刺激(TMS)治療,一個半月後,睡眠、食慾、情緒與活力逐漸改善,也慢慢可以專心帶小孩了。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表示,產後憂鬱是一個通稱,依嚴重程度分成「產後憂傷」、「產後憂鬱症」以及「產後精神病」3種。「產後憂傷」很常見,約有30至75%的媽媽生產完後,3到5天內會出現莫名哭泣、哀傷、情緒敏感,這些症狀主因是生產後快速賀爾蒙變化、懷孕壓力得到釋放,或開始體認媽媽的責任感與壓力而引起,多半2周內會改善。但是有10至15%的媽媽症狀會越來越嚴重且持續兩周以上,進展為「產後憂鬱症」,另外0.1至0.2%的媽媽會出現更嚴重的「產後精神病」,甚至會有自殺或殺嬰的危險。產後憂鬱除了媽媽本身外,整個家庭包括母嬰關係與夫妻關係都會深受影響,但因很多媽媽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或是擔心疾病的汙名化,往往拖到病情嚴重才就醫。周伯翰表示,產後憂鬱症與產後精神病在下次生產很容易復發,早期治療與預防復發非常重要。目前常見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針對治療效果不佳的或是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的重度憂鬱症,也可以使用「經顱磁刺激」治療,若有高度危險性則建議住院治療,甚至電痙攣治療。周伯翰也建議,若遇到身邊有產後憂鬱的媽媽,應謹記7個原則,同理、支持、傾聽、不責備、不只關心寶寶、先生一起分擔寶寶的照顧,必要時陪同太太一同就醫。他也特別提醒,新手爸媽照顧小孩時不要太要求完美、全部照本宣科,增加自己額外的壓力,必要時可向周邊有育兒經驗的親友請教求助。
-
2020-05-25 科別.新陳代謝
體溫上升、怕熱易流汗!8症狀代表甲狀腺可能生病了
33歲C小姐,因持續呼吸不順、胸悶、咳嗽等症狀就醫,醫師予以藥物治療,經過一周後症狀並未改善,仍然很不舒服。隨後醫師檢查發現,C小姐的心跳速率一分鐘竟高達145次,再詳細問病史發現,其體重減輕,且有心情焦慮、失眠等症狀,進一步安排排抽血檢查,確定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導致。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思豪表示,對人體來說,甲狀腺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由甲狀腺所分泌的「甲狀腺素」會調控身體的代謝,人體內各個器官幾乎都會受到甲狀腺素的影響。當甲狀腺過度活化,分泌出超過身體所需的甲狀腺素,整體代謝速率便會加快,基礎代謝率上升,使能量需求大幅提高;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男性容易罹患疾病,盛行率約1至2%。陳思豪指出,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具多樣性,病人常有以下症狀:1、常感到緊張、焦慮、煩躁,變得容易發脾氣,往往伴隨失眠及困難入睡等情形2、常莫名心跳加快,感覺胸悶及心悸,量血壓發現明顯升高3、胃口食慾明顯增加,但體重卻一直下降(減少5至10%以上)4、手會有顫抖的情形5、腸道蠕動加速,常有腹瀉的情形6、體溫上升、怕熱,容易流汗7、女性易有經血量變少,且經期變的混亂不規則8、容易一直掉頭髮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陳思豪建議,應避免含碘食物,例如海帶、紫菜等,而食鹽中也含有碘,需減少使用量;避免刺激性食物,特別是含咖啡因的,像是茶葉、咖啡等;此外,壓力可能是誘發病因,適時放鬆也是個重要的預防方式、規律運動也可以讓肌肉以及心血管系統更健康,最重要的還是要避免抽菸與飲酒。甲狀腺亢進是很常見的疾病,但是一般民眾很容易因為有胸悶心悸等症狀而去看心臟科,長期緊張焦慮或失眠去看身心科,一直拉肚子而去看腸胃科,最後只治療了部分症狀,而沒診斷出甲狀腺機能亢進對症下藥。陳思豪強調,甲狀腺機能亢進其實只要能夠找出病因,並且配合醫師的治療方式直到療程結束,再加上規律的日常生活,大多數病人是可以痊癒的,並回復原本身心健康的生活狀態。延伸閱讀: 手抖失眠 竟是「這些」食物吃太多? 「甲狀腺結節」特愛女性! 5%藏有癌細胞,留意身體6大警訊
-
2020-05-22 科別.精神.身心
家人罹憂鬱症該怎麼辦?精神科醫師傳授6招相處模式
38歲李太太(化名),育有一子,因明顯憂鬱、歇斯底里、情緒失控,由先生陪同求診。門診中,她抱怨自己照顧小孩及兼顧工作壓力太大,先生卻無法給予同理心及足夠支持,使她因焦慮而失眠,時常有負面想法,甚至想自殺,卻又擔心小孩沒人照顧。而陪同看診的先生顯得十分無奈及無助,不知如何是好。經由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佳佐診斷,李太太罹患了憂鬱症,在經由藥物、心理治療及婚姻諮商,病情已有改善,家庭關係也較和諧,目前仍持續治療中。施佳佐表示,當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親友需費心照顧,生活重心也會擺在生病者身上,而忽略了自己或旁人需求。相處時,情緒與氣氛會隨著罹病者一起起伏,加上面對憂鬱者的情緒變化及異常行為往往不知該如何應對,因此,家中只要一人陷憂鬱,全家都會跟著陷入憂鬱風暴!面對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該如何與之相處,才不會全家人都陷入不知所措的狀況?施佳佐特別提出6招相處模式,供周邊有憂鬱症患者的民眾做參考。相處模式 1 正確認知憂鬱症了解憂鬱症是個疾病,收集並學習憂鬱症相關知識及資訊,越多的了解才避免陷入無效溝通或不必要的爭執,切勿認為憂鬱症者是在裝病或只要不亂想就會自己好起來,同時理解患者在發病時會沒有辦法自己控制情緒。唯有對憂鬱症有正確認知,方能有合理期待及適情適宜的合理應對策略。相處模式 2 自己心理要健康施佳佐指出,親友須自己心理維持健康狀態,適度抒壓、喘息,整理好情緒,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才面對憂鬱親友同時又能給予關懷、陪伴及同理心支持。相處模式 3 優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由於憂鬱症患者在發病時,可能無法辦法控制情緒及行為,家屬應先保護自己及弱小孩童安全,別讓患者在失控下傷害了周邊親友。之後,再同時保護憂鬱症者與協助就醫。相處模式 4 留意傷人或自傷並協助醫療倘若憂鬱症家人陷入情緒暴躁易怒、行為反常,甚至自傷或傷人的言語或企圖,親友需有警覺多留意周邊及其安危,儘速協助就醫。協助就醫有困難,親友也可自行先至身心科門診掛自己的診請教醫師,共同討論如何幫助患者。相處模式 5 憂鬱症是可以被治療的,要保持信心在治療過程中難免會有無力感及挫折感,當病情好轉時這些情形會逐步改善,親友要保持信心,鼓勵憂鬱症者持續治療。因憂鬱症規律照醫囑使用藥物後,常需約4~6個星期,甚至於8個星期才能看到藥物的效果,需保持耐心。相處模式 6 對外尋求支援,親友間相互扶持在治療過程中,家人或親友間應彼此加油打氣,同時避免焦點只停留在憂鬱症者身上,使其他成員的需求被忽略,可透過家庭聚會或會議的形式,讓每個人都可以在聚會中重新被關照,得到充電的效果;另外,有撐不下去的感覺時,應適時尋求外界協助支援。施佳佐表示,平時應留意憂鬱症發作警訊。當出現憂鬱、焦慮、情緒起伏大、易怒、愛哭、個性行為改變、悲觀負面想法、不理性思維、鑽牛角尖、吃不下、睡不著、沒動力精神等變化,表現與平常有明顯差異時,應特別注意。倘若患者反應過大,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持續超過2週;或有自傷、傷人意圖,親友就須特別當心並協助就醫。她進一步說明,當憂鬱症者不願意就醫時,親友的態度很重要,避免忽略、不以為然、批判、指責、比較的態度;保持關切、同理心、給予尊重空間,傾聽、支持與陪伴。以憂鬱症者可接受的理由協助就醫,並鼓勵持續就醫及服藥;倘有自傷行為應尋求外援,請119協助或尋求社區訪視醫療資源。施佳佐呼籲,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時,會對全家人的生活造成影響,唯有正面應對才能阻止一起陷入憂鬱風暴!不知如何處理憂鬱症者的言行舉止時,親友也可自行先至身心科門診就診請教醫師,共同討論如何及時拉他一把。
-
2020-05-08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方法四:轉轉遇見愛 許多長輩平日患有身體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等等,長年都在內科或是家庭醫學科的醫師門診進行追蹤。他們多半與原來的慢性病主治醫師,保持著長久且良好的信任關係。當長輩出現精神或者是身心方面的困擾,但是又不願意前往精神科就醫時,可以拜託這些與長輩有良好醫病關係的醫生們幫忙,請他們協助轉診,成功率會比親戚、朋友勸說,來得更高一些。許多前來老年精神科門診就醫的銀髮族朋友們常常告訴我:「是某醫師大力推薦我來看妳。」還說其實這位醫師已經勸他來看我很多次了。他想到醫師非常的關心他,又講了這麼多次,覺得不來,好像說不過去,才鼓起勇氣到精神科門診來就醫。我非常感謝這些內、外科醫師。他們平日一定是對自己的老病人觀察得非常仔細,看出對方可能有精神科方面的困擾,才會不停勸說,因為他們希望病人能得到更專業的治療。方法五:名人效應 長輩不去看精神科,有許多的成分都是因為汙名化的關係。但隨著時代改變,長輩也會接觸到許多國內外新聞,因此,我不得不說,明星效應還是挺有影響力的。我時常在演講中提到,以英國王子哈利為例,他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中,承認自己在母親離世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有憂鬱症的困擾。他在接受了許多年的精神科治療之後,才慢慢地走出來。後來,哈利王子現身說法,鼓勵與他有相關困擾的人勇於求助,勇於接受治療。像這樣一個不愁吃穿的皇家貴族,也會遭遇到人生各種無常的打擊,但是他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哈利王子告訴大家,憂鬱症並不可恥,那是一種疾病,而疾病是可以治療的。方法六:實話巧說長輩對於醫學名詞或是疾病的理解,常受到個人教育程度或是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有些自己的堅持與解讀。在協助他們看診時,我建議盡量使用他們能接受的觀念與名詞。在不說謊的原則下,巧妙地說明,有時候會有不錯的效果。舉例來說,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卻能接受自己是「腦退化,記憶不好」,而接受治療,就可以「顧腦」。長輩無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腦部小中風,需要治療」。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為了減少長輩到精神科就醫的障礙,精神醫學界也做了許多努力。有些醫院故意不用「精神科」三字,而改成「身心科」。有些醫療院所則是開立老年精神科門診,強調「老年」兩字,表示是為長輩設立。另外,也有醫療院所開設睡眠特別門診、記憶特別門診、失智特別門診等。在大型的醫院裡,也設有「整合門診」,裡面包含與精神科整合的門診。建議在掛號看診前,先向各地方的醫療院所詢問,是否有上述的服務。除了這些拐著彎的善意,真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是我們能正視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了解精神醫學也是醫學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的健康包括身心靈全面向,也不再以尋求精神科協助為忌諱。不忽視、不歧視,看精神科不需要解釋。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照顧者與被照顧著」延伸閱讀↘↘↘】。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5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情緒緊張加衍生家庭糾紛怎麼辦?聽醫師建議
在疫苗和特效藥還沒出現前,高規格新冠肺炎防疫措施讓精神科、皮膚求診人數增加。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內科主任蔡孟釗指出,某些民眾以往和家人的關係較疏離,而在居家檢疫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與家人相處反加重緊張的情緒,衍生爭執或家暴情況。另外,防疫期間也有民眾表現面臨各方面的壓力有負面情緒,感到無助而採用藥物或酒精等傷害身體的物質來紓壓。醫師建議無論是居家檢疫或減少外出者,可以利用此時做一些家事,試著了解另一半過去做家事的情境,增進家庭關係。雖然要維持社交距離,但隔離者還是能透過視訊連絡家人朋友,試著讓彼此的心更親密,讓對方感受到此刻是安全的,而且要一起渡過疫情。新冠肺炎也讓身心科患者卻步,即使藥都吃完了,仍因疫情不敢回門診拿慢性用藥處方,更甚者因停藥而焦慮症狀復發,增加飲酒和吸煙量。如因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無法親自就醫,可委請家人協助;不敢到醫院就醫者,亦不妨主動聯絡醫療院所,當地醫療院所亦對疫情期間有相關措施協助。衛福部提供1925安心專線電話諮詢,和各地衛生局均有提供專線諮詢就醫及心理問題。。衛福部桃園醫院團隊治療確診對象時,除了隔離病房的專責護理師和醫師們,臨床心理師也是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成員。醫師表示,患者常見的擔心如自己會不會傳染親友,也擔心自己的病情會惡化變成重症,如果出院會不會復發,也想到以後在職場、社區會不會遭歧視,想到這些,也會有自責和罪惡感,伴隨出現失眠,不安,肌肉緊繃,頭痛等身心症。類似的情形也會出現在醫護人員身上,因高張的壓力出現行為改變,如不敢接觸家人,失眠,易怒,不能專心,回家不斷清潔身體等。醫師表示,對確診者和所有配合防疫措施的民眾要給他們正能量,讓他們明白隔離和治療是一種付出,感謝他們保護台灣人民,避免疫情擴大。
-
2020-05-05 醫療.一般內科
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醫教從這三重點判斷
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若是男性朋友發現自己乳頭一擠就有分泌物,請勿遲疑,趕快就醫檢查吧!女性朋友們於哺乳時本來就會有乳頭分泌物,也就是白白的乳汁,但即使不是在哺乳期,女性還是有機會發現乳頭分泌物,這時總會造成一些緊張。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吧!乳汁不是僅在產後出現,其實懷孕二十幾周時就可能出現乳汁,所以在孕期若看見乳頭出現些微白白的分泌物,先不用太過緊張而急著跑醫院,於產檢追蹤時向醫師確認一下即可。剛停餵母乳沒多久(兩至三年以內)的女性也還會存有一些乳房分泌物,若量太多、或容易造成乳房痛或發炎,就要就醫檢查。即使女性還沒經歷懷孕生產的關卡,還是有機會出現乳頭分泌物。性行為時的強力擠壓或激烈運動造成的乳房晃動都會刺激分泌物出現。通常只要先別一直擠,在幾天內會自行緩解。為什麼我們要特別介紹乳頭分泌物?就是因為某些不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可能暗示著胸部長了腫瘤!想分辨乳頭分泌物時,我們的觀察重點是「顏色」、「量」、「單側或雙側出現」。 若雙側乳頭都有乳白分泌物,且擠壓時才出現,常常是正常狀況。但你若是不放心,且經過一兩個月經週期狀況都沒改善,就要考慮就醫檢查。假使分泌物的顏色為血色、太過透明、咖啡色、或黃綠色,通常是警訊!假使配合上量多,還僅在單邊、甚至單孔出現,最好要趕快就醫檢查。量多、白色的雙側乳房分泌物可能起因於泌乳激素過高、腦下垂體腫瘤、服用荷爾蒙、胃藥、身心科藥物、或甲狀腺機能低下等問題。有些患者同時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則等其他症狀。醫師檢查後可能會抽血檢查泌乳激素,找出乳房分泌物的原因加以治療(包括停止使用部分藥物、或用藥治療荷爾蒙不平衡問題)。至於乳突瘤、乳癌、乳腺炎等問題,常是造成單側、單孔、量多、血色或黃綠色的異常分泌物。絕對要多加注意,及早就醫。原文: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婦產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5-04 橘世代.健康橘
防疫在家免焦慮 中醫師:按摩穴道鎮定心緒又助眠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人類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易產生不安感,神經緊繃,因防疫又長時間悶在家,焦慮加劇。中醫師建議,可揉壓3穴位鎮定心緒、自我保養,35歲以上者最好得找時間曬太陽,增加褪黑激素助眠。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主任顏素美指出,長期緊張焦慮、精神壓力或情緒煩惱,恐致頭痛、失眠、多夢、醒後困倦、腦力衰退、體力衰退、心情煩躁等症狀,這些不是腦的器官病變或特定精神疾病,統稱「神經衰弱」或「自律神經失調」。面對疫情緊張引發情緒焦慮 ,中醫科建議,可揉壓神門穴、內關穴和耳神門穴3穴位,平定心情、幫助睡眠,平時在家看電視或追劇也可按此3穴道做自我保養;此外,也得找時間去戶外曬太陽,能幫助容易入睡,尤其是35歲以上的民眾。顏素美說,由小指和無名指交叉處向下延伸到手腕的橫紋,二者交接點、筋內側凹陷處即「神門」;掌面腕橫紋中間向肘方向延伸三橫指長度,兩筋之間的凹陷處為「內關」;另耳上第一凹窩上緣,外3分之1處為「耳神門」。按壓穴位時,不需要過度用力揉壓,只要有感覺到酸、麻、脹、痛時,便可達到緩解效果,消除緊繃情緒;人35歲以後,褪黑激素分泌下降,平均每十年降低10到15%,褪黑激素減少,會導致睡眠紊亂,若又碰上焦慮恐,將更睡不安穩。她表示,陽光能有效製造褪黑激素,失眠及35歲以上的人適合早上曬太陽,頂著晨光,在住家陽台或大樓庭園練瑜伽、土風舞、氣功或走路等輕度戶外運動,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有助於轉移緊張情緒,降低精神壓力,也幫助晚上容易入眠。睡前泡腳也能助眠,人體12經脈中,有6條起於足部,分布60多個穴位,睡前泡腳能刺激這些穴位,達到促進氣血運行,調節臟腑功能,疏通全身經絡,熱水也能刺激腳部末梢神經,對大腦皮層產生抑制作用。就寢前泡腳則以水溫40到41℃,泡20分鐘為宜,顏素美指出,睡前泡腳能使腳部毛細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使腦部感到輕鬆,消除疲勞,加快入睡;暫時性失眠的民眾,也能透過上述建議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睡眠品質。南投醫院也提醒,倘若因焦慮出現持續性失眠,且症狀未改善甚至惡化,就應考慮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 【關於更多「睡眠」精選特輯↘↘↘】。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戴口罩、量溫、洗手 身心與親子關係出問題怎麼辦
桃園市愛美的洪小姐去年12月趁週年慶打折,狂購一堆名牌彩妝,哪知道不到1個月疫情來了,出門、上班天天戴口罩,化妝品幾乎「無限期隔離」,尤其十幾支口紅,現在只能無奈當擺飾「簡直是心靈創傷」。14歲愛跳街舞的少女小美說,很慶幸台灣防疫做得好,可以繼續來舞蹈班上課,不過教室規定很嚴格,量體溫、噴酒精和戴口罩才能進去練習。跳舞是她最大的快樂,但是爸爸規定她跳舞一定要戴口罩,這讓她喘不過氣來「整個節奏都不對了」,好幾次都想拿掉口罩,但爸爸說,不戴口罩就不準上街舞課,親子關係緊繃,小妤希望討厭的肺炎疫情趕快走開。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科醫師蔡孟釗指出,其實不是只有口罩,這樣的情緒也會反映在全面性的防疫作為如量額溫、噴酒精、洗手等方面,一旦成為負擔就會出現一些壓力反應,如強迫症患者過度洗手造成濕疹、或像是心悸、喘不過氣,恐懼人群等自律神經症狀,社會群體防疫的氛圍會加重上述身心症。醫師表示每天面對大量的新冠肺炎疫情訊息,家長要求自身做好防疫時,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多陪伴傾聽孩童的擔憂,了解疫情對孩童生活的影響,利用居家自我健康管理期間增進親子關係。醫師指出,防疫期間小朋友到公園玩溜滑梯、蹺蹺板次數減少,青少年參加的才藝班活動取消,都會影響情緒,他推薦國際青少年兒童精神醫學會的建議,用寫信或製作卡片等方式,為第一線醫護人員和所有防疫工作者打氣,表達感謝,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在防疫期間給予他人力量。
-
2020-04-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見負壓隔離病房患者焦慮不安 護理師寫暖心卡片喊話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許多醫護員人接到命令後,儘管害怕但仍勇往直前地支援前線。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徐錦珊,談起第一次照顧新冠肺炎患者,在負壓隔離病房內的所見所聞,她為安撫病患不安的情緒,特別寫下關懷卡片,以暖心話語陪伴病患。徐錦珊為骨科護理師,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她某天臨時接到長官指令、支援前線。她表示,狀況緊急,只能加緊複習防護衣穿脫流程,心情也格外緊張。在負壓病房中,徐說,看見不少個案都很焦慮及恐慌,甚至有人問「我得了這個病會不會死掉?」更能顯示他們內心有多不安。在夜裡透過院方監視器,徐看到病患在房間內不停地來回走動,經詢問後,病患們表示想藉走動消除內心的不安。而查房時,她說,能感覺到病患很想留住醫護人員,以傾訴內心焦慮。徐說,醫護人員能經由智慧手錶,即時掌握病患的生理狀況,並運用手機Line及電話關懷,解除病患的恐慌及不安。徐表示,病患說每次留取痰液,查看檢驗報告結果時,常影響他們的心情,會請身心科協助病患,讓他們逐漸放開心胸,二次陰性後轉到微負壓病房,病患才能漸漸放下內心的石頭,侃侃而談自己的心事,並分享病癒出院後最想做什麼。為安撫病患,徐更製作「安心台灣運動,我願意」關懷卡,告訴他們「我願意做你的防疫天使,即使穿PPE裝很熱,戴N95很悶、臉部壓傷、手洗到乾裂都是如此,我們不會放棄任何人」,她說,此時一句暖心的話,都能讓醫護人員勇敢的為病患站出來,做守護台灣的防疫天使。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有越來越多長輩獨居或僅有老夫妻同住,與社會缺乏連結,若又長期無人關心,「銀髮族孤獨症候群」就有可能找上門。70歲的王奶奶住在南部,半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在竹科上班的長子因擔心年紀大的王奶奶一個人住,且又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為方便就近照顧,便將她接到新竹一起住。由於兒子與媳婦白天都要工作,孫子也去學校上課,王奶奶總是一個人在家,除了看電視也沒什麼事可做,不像在老家時可以去左鄰右舍串門子聊天。一個月前王奶奶突然感覺身體微恙,除失眠外,總覺得身體不舒服,到醫院就診卻也找不出原因,甚至開始出現「自己沒有用」、「等死就好」等負面想法,兒子趕緊帶她到身心科求助,才發現王奶奶罹患了老年憂鬱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並不是真正的疾病,主要是主觀感覺,長輩隨著年齡增長,在社會上角色改變,從生產者變成被照顧者,因沒有工作與社會沒有連結,此時又缺乏關愛,就容易產生被拋棄感、孤獨感,開始懷疑生存價值。周伯翰說,尤其是在都市居住的長輩特別容易發生「銀髮族孤獨症候群」,以新竹地區來說,就有3到4成的長輩,告知子女身體不舒服,請子女協助就醫,但卻找不出身體病痛原因,最後被診斷為老年憂鬱症,詢問過生活模式後,發現與上述的案例非常相似,包括離開原本熟悉的居住環境、沒有生活重心等。而長輩有「銀髮族孤獨症候群」時,可能會想引起子女注意、獲得關心,頻繁稱身體不舒服,久了子女也會疲乏照顧,容易引起家庭不和諧,甚至就算真的生病了,也會消極治療,抱持「反正活著也沒價值」的負面想法,心理狀態影響身體復原速度。周伯翰表示,治療方面除了先用藥物改善失眠等症狀,最主要的還是要從生活環境,提升長輩個人價值感,子女可安排簡單家務,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也鼓勵長輩回想年輕時有什麼興趣,追求第二人生。長輩也可多參加社區、長照機構的活動,多交朋友,或是當志工、義工,回饋感與自我成就感高,若是有些長輩個性較內向,不善社交活動,周伯翰建議可以種種花草,最重要的是要讓長輩找到生活重心,而周末子女也可帶全家人出遊,但要注意出遊地點千萬不要只選擇年輕人、小孩子想去的地方,要考量長輩的體力及喜好,才能讓長輩好好享受天倫之樂。【更多關於「共老」精選專輯↘↘↘】。「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退休教授自組「共老圈」 鄰居全是老朋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抗疫100天/口罩人生 戴好戴滿 咳嗽都不敢
高雄王小姐走進一家口罩地圖上標示還有三百個存量藥局,但才拿出健保卡,藥師就說「沒了,下午再來!」已跑了幾家藥局的王小姐近似哀求的請店家把口罩賣給她,但店家沒點頭;店家要她看電腦螢幕 「這個才準,地圖不準!」其他顧客也要她不要為難藥局,「天啊,不就買幾片口罩?怎麼我像個壞人一樣?」王小姐覺得很委屈。做業務的張小姐因工作關係必須罩不離口,她說有次從高雄岡山回市區沿路看口罩地圖,但每家藥局都顯示「○」,好不容易找到其中一家,停好車走過去,藥局招牌燈熄了、鐵門拉下,「當下有點想哭!」還好她走回停車處經過家小藥局,藥師不等她問就說還有口罩,「覺得好像中了樂透!」接著一名婦人也買到了,興奮打手機說「買到了!買到了!」新冠疫情來襲,戴口罩成為男女老幼共同的裝扮,排隊買口罩成了全民運動,「有罩走遍天下,無罩寸步難行」成了生活現況。愛跳街舞的少女小妤說,戴著口罩跳舞常喘不過氣,整個節奏都不對了,好幾次想拿掉口罩,但爸爸說不戴口罩就不准上街舞課,親子關係緊繃,希望討厭的肺炎疫情趕快走開。除了戴好戴滿的口罩人生,民眾行的習慣也改變,許多人減少搭大眾運輸,能自己開車騎車就不坐公車、捷運、火車,非得搭大眾運輸工具也盡量不吃不喝不說話。新北樹林高小姐平時搭火車通勤到板橋上班,自案卅二足跡遍布雙北且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後,改與友人共乘車上下班;若只有獨自一人仍會搭乘火車,但上下火車都會以酒精消毒。近期因敦睦艦確診官兵曾到板橋火車站,男友擔心她有交叉感染機會,現在上下班幾乎都由男友接送。新北有小黃司機原本每天載女兒到台北上班後才開始載客,疫情爆發後,避免感染,乾脆不跑車,每天僅載送女兒上下班,否則不慎染疫,全家生活都會受影響。桃園市政府交通局長劉慶豐是標準通勤族,每天從台北搭區間車到桃園上班,他觀察發現不只車廂安靜,大家幾乎連咳嗽都不太敢,「一有咳嗽聲音,大家就會望向你。」雖然疫情讓大家緊張,但車廂安靜更能好好放鬆補眠。在台中市議會上班的林小姐說,以往學生一上公車玩成一團、打打鬧鬧,現在太吵的話,駕駛只要透過麥克風喊:「不要一直講話!小心病毒!」立馬安靜下來。台中居仁國中陳姓學生說,學校提醒車上不要交談,排隊要保持距離,大家都乖乖的,不敢作亂。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科醫師蔡孟釗指出,其實不只口罩,這樣的情緒也會反映在全面性的防疫作為,如量額溫、噴酒精、洗手,一旦成為負擔就會出現一些壓力反應,如強迫症患者過度洗手造成濕疹、或像是心悸、喘不過氣,恐懼人群等自律神經症狀,社會群體防疫的氛圍會加重上述身心症。(記者楊濡嘉、江婉儀、鄭國樑、陳夢茹、卜敏正、王敏旭、張裕珍、陳秋雲、蔡孟妤、雷光涵)
-
2020-04-27 科別.精神.身心
心臟狂跳又胸悶 以為是心臟病原來是恐慌症
彰化縣一名婦人老是覺得自己心臟不舒服,胸悶,嚴重時甚至吸不到氣,看了多次心臟科檢查都沒問題,最後在員榮醫院身心科診斷出是「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症,身心科醫師何鎧任施以三周的血清素治療後,婦人症狀明顯改善,也能好好睡一覺了。這名52歲婦人老是覺得自己心臟不舒服,症狀就像心臟病一樣,陸續做了各種檢查,醫師都說「你的心臟沒問題」,但婦人說,每次發作都很突然,一下子就出現胸口不舒服、心臟怦怦跳,喉嚨好像有東西卡住,頭也暈暈的,全身都冒汗,嚴重的時候還會吸不到氣,每次都她覺得快死掉了,前後花了兩年時間做檢查,還是檢查不出原因。最後在家人建議下她到員榮醫院身心科看診, 員榮醫院身心科何鎧任醫師說,張姓婦人的症狀屬於身心科常見的焦慮症狀,醫學上稱為「恐慌症」,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一種型態。何鎧任說,依據精神醫學最新的研究認為大腦中的血清素掌管了情緒的變化,當血清素不足時,就容易引發恐慌症狀,使人從頭到腳全身都不舒服,尤其以心臟最為敏感,由於不舒服的症狀源於大腦中血清素不足,所以再精密的心臟檢查都無法判斷是否真有構造上的缺損,多數有經驗的醫師都知道這是恐慌症,而請患者來身心科就診。因血清素不足有時也和體質及遺傳有關,何鎧任說,有時外在環境造成壓力大時,也會造成血清素降低,必須施以血清素治療,才能緩解恐慌症,而且這種種「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症從年輕的20多歲到80多歲都可能發生。「自律神經失調」也常合併有睡眠障礙,而且因恐慌發作常是無預期的,有些病人心臟非常不舒服,覺得好像心臟被裝上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發作的痛苦才是最折磨人,也會變得不愛出門或不敢開車。而張姓婦人經過三周的血清素治療,相關症狀明顯獲改善,晚上也能好好睡覺,雖然偶爾還是會有不舒服,不過已經不那麼擔心自己心臟問題,也不需要常常跑急診室,心情也不再總是那麼恐懼和煩躁。
-
2020-04-24 橘世代.健康橘
睡前忌洗澡? 醫師推9招找回一夜好眠
女性年過50歲進入更年期後,時常有失眠問題。花蓮門諾醫院表示,隨年齡增長,深層睡眠時間變短,且更年期易有熱潮紅問題,常睡到一半體溫升高、冒汗,從睡夢中驚醒,若熱潮紅很厲害的話,可找醫師看診,短期使用藥物改善熱潮紅現象。身心科醫師更提供9招做法,找回一夜好眠。門諾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志弘表示,女性更年期容易有熱潮紅現象,主要症狀為上半身出現突然的火熱感,並伴隨有心悸和盜汗,時間持續約3至5分鐘,原因可能是與血液中雌激素低、黃體素突然大量釋放有關。更年期還有可能影響心情,產生焦慮、緊張和壓力,產生慢性失眠的現象;有些人體重增重,或是舌頭肌力下降,睡覺時往後倒,產生睡眠呼吸中止情形,同樣影響睡眠。一天應該要睡幾小時才夠?身心科醫師鍾德表示,睡眠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縮短,因人而異。好的睡眠品質,可保養大腦功能,讓學習、記憶更好,但睡眠品質差時,健康與生活品質下降,還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等問題。醫師鍾德建議,只要遵守以下9項做法,可幫助找回一夜好眠:1.白天盡可能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咖啡因對人體來說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如果有失眠的人,不建議飲用咖啡、茶、可樂等這些飲料,因為停留在體內的咖啡因有時比想像中還長,會影響晚上睡意。2.忌白天躺床及過度晚睡熬夜,盡可能在晚上11點前固定時間就寢,白天不躺床或閉眼休息太久,午睡最好不超過30分鐘。3.睡前1小時減少玩手機、看電視、用電腦,螢幕含有藍光光線,這些光線進入眼睛刺激大腦後,會降低褪黑激素,反而讓人保持清醒。4.睡前2小時內忌洗熱水澡及激烈運動,否則會喚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及人體中樞體溫升高,會影響睡意而延後入眠的時間。如果睡前要洗澡,建議以淋浴方式,水溫不要太冷或太熱。5.睡前1至2小時避免吃宵夜或晚餐吃太飽,睡前進食會增加胃酸分泌,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也會導致胃排空及消化時間增加,進而影響睡眠。如果肚子餓,以清淡及少量的食物為主。6.不過度依賴喝酒助眠,酒對中樞神經來說具有抑制效果,的確可以幫助入睡,但酒精退了後,反而更清醒,就算入睡容易淺眠及中斷。另長期飲酒助眠,反而增加失眠嚴重性及增加酒精依賴風險。7.忌躺床思考及計畫事情,床不應該是用來反省今日或計畫明日的地方,在床上思考及計畫事情,容易導致焦慮而影響睡眠。8.未經醫囑自行服用助眠成藥或安眠藥,未經專業精神科或睡眠專科醫師評估,自行服用助眠藥物,對於失眠改善的效果不一,且易造成對於安眠藥依賴,拖延失眠病情。9.若躺床超過30分鐘仍沒有睡意,建議起身離開床,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如溫柔光線下看書、聽音樂、或散步等,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睡。【關於更多「睡眠」精選特輯↘↘↘】。如何讓肌肉休息?睡眠品質是關鍵!。想睡得更好 上床前做對3件事。圖解運動/1分鐘!舒緩睡醒痠痛,躺床就能做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3 科別.精神.身心
面對焦慮時該怎麼辦 心理師教你3步驟從「心」改變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成為近期全球關注焦點,而人類面對疾病的不確定性,易產生不安感,而使人繃緊神經,為防疫又長時間悶在家,更恐致使焦慮恐慌加劇,草屯療養院心理師教民眾,面對焦慮時如何從「心」改變,跳脫「想法-情緒」迴圈。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指出,受疫情影響,院內身心組求診者明顯增加,有人憂心疫情變化恐使身體虛弱的自己被傳染,也有待在家的熟齡族擔憂兒女在國外工作恐被感染,使其焦慮、恐慌症狀加重,甚至因此失眠,身心靈都受到影響。「情緒需要想法來餵養,越餵養越壯大。」草療臨床心理師許嘉宏說,擔憂疫情的想法引發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再引發負面想法,負面想法又進一步引發恐慌情緒,這種「想法-情緒」迴圈正是在面對不確定情況下,引發恐慌情緒的主因。但類似的焦慮迴圈並非無法扭轉,許表示,民眾可嘗試並練習去改變「想法-情緒」迴圈之間舊有的習慣性,其中有3個重要的步驟,也就是「覺察它(身體感受)」、「看到它(想法蔓延)」、「改變它(聚焦他處取代負面想法)」。若能真實「覺察它」瞭解自身躁動、胸悶等感受,或覺得鬱悶、焦躁等情緒,「看到它」才能不再沉浸於疫情變化的預測或想像中,且預測和想像很可能不是事實,因此毋須隨想像起舞,別無端想像帶出更多焦慮,就「把想法當成只是一個想法」。最後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改變它」,民眾可在家中或自身感到舒適的角落,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平靜的事,也能嘗試注意呼吸過程的每一瞬間,讓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他處,取代且避免餵養負面想法給情緒,沒了想法,情緒自然起不了反應。草屯療養院也提醒,正常飲食、運動、睡眠更是確保健康的根本,因此疫情期間仍須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若緊張和焦慮,甚至驚恐狀態加劇,民眾就應到身心科門診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
-
2020-04-23 養生.更年期變化
更年期睡不著? 9招助一夜好眠
女性年過50歲進入更年期後,時常有失眠問題。花蓮門諾醫院表示,隨年齡增長,深層睡眠時間變短,且更年期易有熱潮紅問題,常睡到一半體溫升高、冒汗,從睡夢中驚醒,若熱潮紅很利害的話,可找醫師看診,短期使用藥物改善熱潮紅現象。身心科醫師更提供9招做法,找回一夜好眠。門諾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志弘說,女性更年期容易有熱潮紅現象,主要症狀為上半身出現突然火熱感,伴隨有心悸和盜汗,時間持續約3至5分鐘,原因可能是與血液中雌激素低、黃體素突然大量釋放有關。一天應該要睡幾小時才夠?身心科醫師鍾德表示,睡眠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縮短,因人而異。好的睡眠品質,可保養大腦功能,讓學習、記憶更好,但睡眠品質差時,健康與生活品質下降,還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等問題。醫師鍾德建議,只要遵守以下9項做法,可幫助找回一夜好眠:1.白天盡可能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2.忌白天躺床及過度晚睡熬夜,盡可能在晚上11點前固定時間就寢。3.睡前1小時減少玩手機、看電視、用電腦。4.睡前2小時內忌洗熱水澡及激烈運動。5.睡前1至2小時避免吃消夜或晚餐吃太飽。6.不過度依賴喝酒助眠。7.忌躺床思考及計畫事情。8.未經醫囑自行服用助眠成藥或安眠藥,易造成對於安眠藥依賴。9.若躺床超過30分鐘仍沒有睡意,建議起身離開床,做一些簡單的事情,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睡。看橘世代更多新聞
-
2020-04-23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釀倒閉失業潮 身心科診所患者增3成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失業潮、商店倒閉潮接踵而來。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近期求診的身心症患者增加3成,呼籲民眾若出現失眠、焦躁、沮喪、易怒等症狀,務必儘速就醫。開業身心診所醫師楊聰財今天表示,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被迫面臨人生及環境的重大轉變並承受龐大身心壓力,若無法處理及調整這些壓力,就容易產生無力感、絕望感及孤立感,長期下來恐出現失眠、恐慌、焦慮等身心症狀,嚴重者會對生活失去目標,甚至失去人際社交動力,正是「失志症候群」。楊聰財指出,最近出現類似症狀前來求診的患者增加近3成,經問診發現,患者大多具備自我要求高、把工作當生活重心及目標導向者,由於努力工作獲得了成就感,加上生活主要都在工作,發生疫情後突然沒了工作及收入,加上失去了生活目標,因此出現身心症狀。今年48歲的阿龍是名資深國際導遊,原本收入不錯的他,去年貸款買了人生中第一間房子,不料今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各國相繼鎖國、重創旅遊業,他頓失收入來源,只好轉行當保全,此後經常情緒低落、想法負面,總覺得人生沒有目標,久而久之難以入睡且易怒,求助身心診所確診為「失志症候群」。楊聰財強調,失志症候群患者在治療上可採藥物與非藥物合併治療,以藥物改善患者憂鬱、失眠及焦慮等生理症狀,讓患者找回生活節奏,有體力維持社會功能,後續經由心理會談治療,穩定患者情緒及建立正向的認知,並教導正確的紓壓技巧,讓患者恢復睡眠、營養及運動等「三好」功能。他也提出7大失志症候群常見症狀,包括不易入睡或失眠、感到難過又悲慘、對生活感到洩氣、心情焦慮煩躁、感到無望無助、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上述症狀只要符合5項就建議提高警覺,儘速就醫評估診斷及治療。楊聰財提醒,這波疫情險峻,目前仍看不到終點,民眾除了平時做好自我防護工作外,若察覺自己或家人出現身心不適症狀時,應儘早就醫檢查,避免造成更嚴重的身心災害。
-
2020-04-22 醫療.皮膚
蕁麻疹來得也去得快!發病期注意這8點即可控制
皮膚突然起疹子,癢得受不了,一下子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又換別的地方癢,這種像風一樣多變的皮膚疾病,就是俗稱「風疹塊」的蕁麻疹。引起蕁麻疹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和改善?而在發病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呢? 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表示,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起清膜」,會忽然出現,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發作部位像蚊子叮咬引起的腫塊,形狀和發生部位都不固定,通常同一部位24小時內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下任何痕跡,但是其他部位又出現新的病灶,而且奇癢無比,嚴重時甚至合併黏膜水腫,包括眼睛、嘴唇、咽喉都會水腫;約20%以上的人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蕁麻疹。 蕁麻疹分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蕁麻疹(症狀不超過6週)屬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是因為體質過敏者,體內有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而引起。 慢性蕁麻疹當中有6成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比較難找出原因;另外,屬於「誘發型蕁麻疹」,包括物理性蕁麻疹,如皮膚劃紋症、延遲型壓力性蕁麻疹、震動型蕁麻疹、冷蕁麻疹、熱蕁麻疹、運動引發型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膽鹼型蕁麻疹、接觸性蕁麻疹、水因性蕁麻疹等;醫師可從問診中找出一部分引起蕁麻疹的原因。 急性蕁麻疹的病人,應避免接觸過敏原,症狀輕微者須多喝水休息幾天,通常會自行緩解,嚴重一點會使用抗組織胺,若症狀很嚴重,或是引起血管水腫,會短期使用類固醇。 發作期病人要多喝水將過敏原代謝出去,癢的時候可以冰敷,避免用手抓患處,以免造成傷口而引起感染或留疤,通常幾天後會痊癒。為預防再發,病人要注意避免再接觸引起過敏的食物或物質。 至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最重要是找出原因並遠離,由於不容易找出確切因素,很多病人即便回想,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引起蕁麻疹,或是就算知道工作壓力是主因,也不一定能因此辭職,所以,治療上比較麻煩,治療時間會比較久。 主要使用抗組織胺予以控制,在規律用藥情況下,建議持續半年到一年,甚至兩年,可獲得緩解,目前多用口服藥治療,若口服藥療效不好的,也有外用針劑,可使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面對奇癢無比的蕁麻疹發病期,朱宮瑤提醒8點注意事項: 1、耐心用藥,勿自行停藥。2、若與壓力有關,建議調整作息,放鬆心情,必要時請身心科醫師協助。3、少數與自體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有關的蕁麻疹,需要驗血或檢查加以確定。4、急性蕁麻疹與過敏有關,對於造成過敏的食物和物品應先避免。5、食品添加物也可能與蕁麻疹相關,建議發病期盡量以清淡、天然飲食為原則。6、提升免疫力的中藥應先暫停,以免提升免疫力而較難控制。7、如果因喝酒引起酒疹,應暫時避免飲酒。8、少吃油炸、燒烤、辛辣等比較容易刺激身體黏膜造成反應的食物。 延伸閱讀: 過敏讓眼睛發癢卻不能揉? 別忍了!2動作也能緩解 香港腳傳染性高! 日常3習慣不改掉黴菌馬上盯上你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
跌倒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5老有1跌,10跌有3傷」,據統計,每3名老人就有1人每年至少跌倒1次,其中1成導致嚴重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說,跌倒造成的後遺症約有3成外傷,嚴重會導致骨折或顱內出血,最後導致長者失能。老人跌倒後也常會有心理創傷,變得不敢活動、外出或長期躺床,導致肌肉流失更無力衰弱、骨質疏鬆而更容易骨折、關節僵硬導致疼痛加劇、便秘、失眠、心肺功能下降、社交隔離、焦慮、憂鬱等,因此家中有長者的民眾知道如何防跌是很重要的。周伯翰說,長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造成,可針對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預防。環境因素是指不安全的生活環境,老人最常跌傷的地方是浴室及廁所,戶外則是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建議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光線明亮,清除平常行經路線障礙物,並在家具尖銳處加上防撞緩衝裝置,地板應維持乾燥與防滑,可鋪設軟墊減少跌倒時受傷程度。降低地面與門檻落差也可避免長者絆倒,浴室廁所裝防滑墊與扶手,樓梯也要裝防滑扶手,並在梯緣貼止滑條,長者常在半夜上廁所,建議在長者房間設廁所或裝便盆。疾病也會導致長輩跌倒,視聽力障礙、關節炎或關節退化、巴金森氏症、中風、失智症、姿勢性低血壓及藥物副作用,如降血壓藥物、抗精神藥物、安眠藥、利尿劑等。周伯翰說,因疾病造成的身體活動受限,需依個人適當調整,如行動緩慢者可拿拐杖保持平衡,膝關節退化健行時則用登山杖,長者要遵循醫囑、規律服藥,若出現頭暈、肌力無力、步態不穩等需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降低跌倒風險,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可先在床邊坐1分鐘,防止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看橘世代更多新聞【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零確診…可脫口罩或出遊了? 薛瑞元:仍維持社交距離
睽違36日,新冠肺炎疫情台灣昨出現「零確診」的好消息。有立委詢問是否已是國人可脫下口罩、或是可出遊踏青的時候了嗎?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雖可開心一下,但仍不可鬆懈,民眾仍要維持社交距離。立院衛環委員會今邀請衛福部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健保體系的影響與如何因應,以維護醫療品質」、「醫療體系之影響及因應作為」及「國人心理影響與如何促進心理健康之因應策略」做專題報告。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報告時,提到全體醫療院所今年一、二月所申報件數都有下降,而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已暫緩門診減量、暫付款從優給付、若收治相關新冠病患,醫療費用從寬認定、院所或醫事人員若因防疫而停診,可申請補償;而在病患部分,滯留海外國人,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就醫不受影響。而在國人心理健康部分,薛瑞元說,已針對全國民眾、兒童與長者等易感人口群、居家隔離與檢疫、集中檢疫、確診個案、死亡個案的家屬等,提供包含1925專線、建立「疫情健康專區」、心理衛教資訊、並成立疫情關懷中心(Call center)、協助會診身心科等措施來協助。蘇巧慧質詢時問到,睽違36天後昨台灣終於又出現零確診,如陳部長所說是小確幸,但現在是脫下口罩的時候了嗎?是春遊踏青的時候了嗎?而政府也說現在檢驗量能最大可到每日3800件,她這幾天都有接到民眾電話反應是否可普篩,指揮中心是否考慮近期可這樣做?薛瑞元表示,普篩是針對無法控制社區感染等情況時的作為,不過台灣目前並未有大規模社區感染,故別「用大炮去轟小鳥」,尚不需普篩;但目前已有討論,考慮會擴大高風險地區、如美國回台者全面篩檢。另外,蘇巧慧也問到,目前疾管署分配給醫事人員每天兩片口罩的量,她跟莊競程委員都還是有接到有醫事人員一天僅配發一片的問題,且北部的私立醫院就有,中南部更多,是否可調查,以確保醫事人員保護?薛瑞元表示,目前口罩發放方式為中央撥給地方衛生局,衛生局再撥下去醫護單位機構,他承諾這幾天會再去調查了解。
-
2020-04-09 橘世代.健康橘
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
跌倒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傷害,「五老有一跌,十跌有三傷」,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每3位就有1位每年至少跌倒一次,其中10%導致嚴重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在跌倒造成的後遺症中,約有30%導致外傷,輕則皮肉擦傷,嚴重則會導致骨折或顱內出血,最後導致長者的失能。除了身體傷害外,老人跌倒後也常常會有心理上的創傷,變得比較不敢活動、不敢外出或是長期躺床,導致肌肉流失而更無力衰弱、骨質流失導致惡化骨質疏鬆而更容易骨折、關節僵硬導致疼痛加劇、便秘、失眠、心肺功能下降、社交隔離、焦慮、憂鬱等,因此,對於家中有長者的民眾來說,知道如何「防跌」是很重要的。周伯翰表示,長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交互影響所造成,一般來說可以針對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來加以預防。環境因素主要是指不安全的生活環境,根據統計,老人最常發生跌傷地點前二名為家中淋浴間及廁所,在外則是有高度或坡度的地面。因此,建議預防重點在於居家活動範圍維持適度光線明亮,以及清除平常行徑路線障礙物,如雜物、家具、電線等,保持淨空,並在家具的尖銳處加上防撞緩衝裝置,地板也應維持乾燥與防滑,可鋪設軟墊,以減少跌倒時受傷程度。另外,降低地面與門檻的落差,也可避免長者絆倒,浴室廁所裝設防滑墊與扶手,樓梯也要裝防滑扶手,並在梯緣貼止滑條,由於長者經常在半夜起床上廁所,因此也建議在長者房間內設置廁所,或裝設成人便盆。除環境因素外,周伯翰指疾病也會導致長輩跌倒,常見的視聽力障礙、關節炎或關節退化、巴金森氏症、中風、失智症、姿勢性低血壓,以及藥物副作用,如降血壓藥物、抗精神藥物、安眠藥、利尿劑等等。因疾病造成的身體活動受限,需依個人不同適當調整,如行動緩慢者,必要時可拿拐杖保持平衡,膝關節退化則健行時用登山杖。長者時常合併多種慢性病服用多種藥物,要遵循醫囑、規律服藥,若出現頭暈、肌力無力、步態不穩等狀況,需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以降低跌倒風險。生活習慣方面,建議長者多補充營養,及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起床後可先在床邊坐一分鐘,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更多熟齡精選延伸閱讀↘↘↘】。50+登山客要注意! 登山前、中、後都有「保健守則」。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8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恐慌症候群? 疫情延燒民眾擔心感染緊張求醫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國內確診案例不斷增加,疫情延燒,媒體天天報導疫情新聞,最近有民眾向衛福部朴子醫院身心科醫師張凱棠求助,指稱工作忙壓力大,每天接收大量疫情訊息,擔心感染,公共場合擔心迎面而來民眾可能帶病毒,產生失眠、易生氣、缺乏耐心,甚至出現吸不到氣、心悸、冒汗、手腳麻木等恐慌症狀。張凱棠說,台灣目前確診病例大多來自境外,不需過度恐慌,過多疫情資訊,造成不必要採購與緊張情緒,結果產生囤積民生物資,搶購口罩、酒精情形。為減少不必要恐慌,對疫情動態,不要反覆大量查看,尤其對未查證資訊更應小心看待,有需要時可查詢疾病管制署或衛福部官方網站相關資訊,獲得正確資訊,建議民眾保持情緒穩定,按照政府提供防疫方法。 張凱棠建議民眾,可以利用腹式呼吸法減緩焦慮症狀,腹式呼吸法主要是以緩慢且深長的呼吸方式,調節自律神經系統,達到放鬆效果,將注意力從壓力環境轉移開,專注自己呼吸,這種呼吸法可幫助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另正念減壓方式也受歡迎。對居家隔離或檢疫民眾,張凱棠建議替自己計畫時間表,保持規律生活,做平時沒機會做的事,如看書、看電影、整理家居環境,不要因為隔離中斷社交生活,可利用電話、通訊軟體與親友聯絡,規律生活、親友支持,保持愉快心情,度過隔離期間。朴子醫院心理師推薦參考「法鼓八式動禪系列的APP」,在家下載觀看,以動禪方式享受身心放鬆感覺,在家練習正念減壓方法。
-
2020-03-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讓人心慌慌 醫生教你用五步驟安頓身心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在各國蔓延開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陷入恐慌,台灣也不例外。社會上瀰漫著一股焦慮,不安的情緒跟著不斷增加的案例數也在上升。雖然是在癌症醫院工作,門診大多數是癌症病人,可是擔心害怕的情緒是一樣的。有位晚期癌症的病人面對我的探詢,他的回答讓我愣了一下:「我寧願死於癌症,也不要不明不白的死於武漢肺炎!」是啊!武漢肺炎雖然致死率不如SARS高,但是對大眾來說比SARS可怕的就是這種「不明不白」、這樣「未知」的恐懼。我通常建議明顯焦慮的病人,不要一直看相關的訊息,現在各式各樣的媒體、社群網站十分發達,雖然可以立即的收到即時的資訊,可是也充斥著渲染、誇大、甚至是錯誤的訊息。過度的接收爆量的資訊,只會讓自己更加惶惶不安。此外,除了做好個人防疫措施之外,我也建議大家要盡量保持促進健康的活動。例如大多數病人在罹癌後,會注意要健康飲食以及勤做運動來增強身心健康,在疫情仍在流行期間,應該要持續這些好習慣。再來也希望大家在緊張擔憂的同時,要做一些讓自己可以放鬆、愉快的活動,不管是閱讀、聆聽音樂等等都可以。台灣自921地震以後,走過SARS、風災、水災等重大災難。精神醫學界從歷次整體社會的重大創傷中,從國外學習以及自本土經驗中成長,整理出重大災害與創傷後的安定心理的原則。在此引用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依循2007年Steven Hobfoll等國際災難創傷專家的建議,採取「安、靜、能、繫、望」五步驟來安頓身心。參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的說明如下:1.安 (safety):促進安全。戴口罩、勤洗手,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並避免過度接觸引發不適的資訊與畫面。2.靜 (calming):從事促進穩定情緒的活動。如聽平靜的音樂、泡熱水澡或舒緩緊張的運動等。3.能 (efficacy):從事讓自己感覺有價值和能力的事情。清潔環境、做運動、寫下心得與日記,規律作息,找回自我控制感。4.繫 (connectedness):促進聯繫。可利用網路與電子媒體的方便,維持與外界的溝通。讓自己不孤單,並得到紓解與支持。5.望 (instilling hope):灌注希望。了解並接受自己的反應與經驗,不要只注意負面的報導,也能看到正向的資訊。自我勉勵打氣,保持希望。希望全世界都能平安度過這次的疫情,把損害減到最低,更希望大家謹慎小心,做好防護,而同時心情上也保持希望,不被疫情打倒。
-
2020-03-25 癌症.癌友加油站
憂鬱擊挎癌友 還好一窩小貓救了她
「喵~喵~喵」剛進葉容君家門,一個黑影快速地從眼前逃走,牠探了探頭打量著這群不速之客,等攝影記者開始架設相機,貓仔一溜煙不見了。葉容君談起家這兩隻神祕的貓寶貝,微笑著說,「當我癌症化療造成視力下降時,又突然面臨父親中風離世,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生病期間天天照顧我的父親就這樣不見了,我罹患了憂鬱症把自己鎖住出不來,但一群貓咪救了我。」「我每天打開窗戶時,就聽到一群剛出生的小貓在樓下喵喵叫,那個聲音非常療癒,我就跟兒子試著去看看牠們。」就這樣一個過程,讓葉容君覺得自己非走出來不可,她去看身心科、去學拼布藝術,讓自己生活有重心,慢慢走出父親離世痛。這段過往幾乎是22年的罹癌過程中讓她最難熬的階段,葉容君54歲,在32歲結婚第8年時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時兩個兒子還小,一個是小一生及一個是幼稚園,早上開早餐店還得接送孩子上下課,生活的重心全在家人,這麼幸福樂觀的人在生病的一瞬間並沒意識到危機即將來臨。「民國87年9月我身體開始不舒服,三天兩頭就感冒,到診所看病打針,醫師警覺性的抽血,發現血液報告有問題,還提醒我要到大醫院檢查,但我就一直拖到年底,直到有一天喉嚨痛到不行,才到三總汀洲院區看門診,沒想到看完診後被要求立刻住院。」葉君容傻笑地說,當時還沒意識到危機,只擔心摩拖車會被拖吊。其實,葉容君當天幾乎是拖著身體到急診,一躺在病床上就昏迷了,醒來時就被告知是白血病要化療,「我當時都還搞不清楚,也沒有太過震驚,先生還問我要不要哭一下,但我哭不出來,我的直覺就是要化療就化療吧!」只是她沒想到骨髓移植前的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幾乎將她折磨到不成人形。子宮大量出血、泌尿道排斥、水晶乳化造成白內障、乾燥症…這些都是葉容君面臨到的困境,還好她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還被醫師誇讚是模範病人,「我都遵照醫囑也沒任何忌諱,自己還參加新藥試驗,家人在治療期間當然也希望我可以試試民俗療法,我都全部拒絕,因為配合治療還被安排去鼓勵其他做化療的病友們。」不只是好病人,在生病期間葉容君還努力扮演著好媽媽的角色,擔心自己「來日不多」,只要身體好轉就帶著孩子出去玩,拚命地要留下懷念的影像。現在回想起來,她直說,「我覺得我有點蠢,沒有讓孩子參與我住院治療的過程,只想到不能因為生病影響孩子,忘了共同參與生命的過程。」天性樂觀的她,也曾問主治醫師「我這麼開朗樂觀,怎麼會是我呢?」結果被醫師的一句話打醒:「就是你們這樣子才會生病,因為壓力都沒有釋放。」葉容君才茅塞頓開,她確實把家人放在第一位,忘了自己是誰;生病後她陸續找回自己,開始學做菜考廚師證照、畫畫、唱歌。採訪末尾,她拿出剛學會的畫作,認真的描述學習過程,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拿出一大袋的方巾,開始試範頭巾綁法,她沒有隱藏目前唯一可以辨識出癌友身份的表徵-滿頭稀疏的頭髮,她不介意,她開懷大笑,癌症對她來說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卻也是找回自我的時光。
-
2020-03-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美國從新冠狀病毒防疫成敗學教訓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川普身為全球首富國家的總統,他的愚腐、經常發表不實言論及挑撥種族及黨派岐異的行為,早已經是舉世皆知的美國奇觀。因為美國穩固的政治系統,在他三年多來的總統任期,雖然風波不斷,整個國家也就這樣搖搖欲墜地度過來了。川普總統的民調支持率,不管他多少令人傻眼的行為,仍然維持在40-45%。但是新冠狀病毒防疫的敗筆,會不會是川普的阿基里斯脚踵(Achilles’ heel)?這兩天,接連接到台灣親友關心我的安危、又對美國的新冠狀病毒防疫措施到底出了哪些問題感到好奇。我將以醫療工作者親身經歷觀察的美國現象做描述分析,希望從中學習教訓。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狀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疾病定名為 COVID-19,而造成 COVID-19 的病毒叫做 SARS-CoV-2,以別於十多年前造成 SARS 的另一個冠狀病毒。川普持續用「中國病毒」的做法遭到媒體及醫界的指責。我想「武漢肺炎」或「武漢病毒」這樣的名稱雖然好像只是反應整個病情的源頭,應該盡量不要使用,以避免一些陰謀論及有種族岐視偏見的人對飽受疫情摧殘的武漢及整個中國雪上加霜的傷害。川普政府應對防控 COVID-19 疫情的嚴重決策錯誤1.缺乏危機意識2月26日,拜臨床醫師鍥而不捨的堅持,美國證實首例「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的COVID-19。這位女病人據説已經住院一段時間,病情始終沒有好轉。照顧她的醫師幾度向疾病管制中心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CDC)請求做新冠狀病毒檢驗,都因為這個病人沒有旅遊史而被拒絕了。終於在醫師的持續堅持下,CDC同意檢驗,證實第一例非國外旅遊感染的COVID-19。當天,全美報告的COVID-19 只有十五例,沒有死亡病例。川普總統在2月26日傍晚首度召開防控 COVID-19 疫情的記者會。但是除了指定彭斯副總統做疫情指揮中心主持人之外,他自拍肩膀,誇讚自己史無前例地禁止所有中國飛美的航班,為美國當時的低COVID-19疫情自居高功。川普總統特地提出每年因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的死亡人數成千上萬,暗示大眾別大驚小怪。美國流行病學專家指出一旦開始有社區傳播病例, COVID-19 將會在美國大流行。媒體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報導急速地白熱化。川普總統最關心的股票市塲開始像雲霄飛車般暴跌又回漲,他怪罪説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們的社會主義主張,引發市場不安、造成股票下跌。CDC專家指出COVID-19的大流行是必然的(inevitable),問題是會在什麼時候爆發。川普説他不同意這樣的説法;在毫無科學根據下,他説是只要等到四月,天氣轉暖,這個病毒就會奇蹟般地消失了。川普的支持者怪罪COVID-19只是民主黨及媒體藉以搬倒川普政府的騙術(hoax)。川普總統也親自搧動這樣的陰謀論。今天,3月19日,距離2月26日首例社區傳播COVID-19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的CDC報告病例劇升至超過9,000例,死亡病例149名。股市道瓊工業指數狂跌到低於20,000點。總算,在今天白宮的例行疫情進展記者會上,川普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變。承認這個流行病可能持續到七、八月,並且做出多項截止病毒傳播的措施,包括關閉酒吧、餐廳、以及各種室內、室外的集會及活動,並且建議大眾迴避任何十人以上的人群。2.缺乏及時檢驗機會美國人跟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一樣疑惑不解,為什麼這個全球首富國家,只有有限的SARS-CoV-2檢驗(test kit)?美國是個資本主義社會,卻又是很有法理法治的國家。一個新檢驗工具要經過嚴格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要求,才能取得臨床使用執照。之後,檢驗廠商如果沒有察覺到有利的商機,也可能缺乏大量製造的動機。在這種地步狀況下,英明、有遠見的政府應該領導鼓勵檢驗工具的製備,以應不時之需。自從COVID-19在武漢爆發,到美國的首例社區傳播病例,美國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制定檢驗流程與工具;但是直到今天,SARS-CoV-2檢驗仍然嚴重短缺。許多醫學界傳染病科專家不停疾呼,我們需要大量的檢驗任何有嫌疑症狀的病人,才能有效地隔離已受感染的人,進一步遏止病毒的持續傳播。缺乏及時大量檢驗社會大眾,可能導致美國成為下一個義大利式的COVID-19大爆發的國家。我相信川普政府的缺乏危機意識,是造成美國仍然嚴重短缺診斷工具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檢驗(test kit)不足之外,CDC僵化的規定造成醫師及病人在尋求檢驗時,困難重重。第一個社區傳播病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筆者的腫瘤科診所一位護士最近剛剛從印尼峇里島旅遊回來。她銷假上班十天後開始發燒咳嗽,CDC起初説她並不符合SARS-CoV-2檢驗的條件(不清楚她不合檢驗條件的原因是因為印尼不是疫區,或是她已經回美國兩週之久),但是最後協商的結果,因為她的疾病會波及許多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癌症病人,同意對她做檢驗。果然,她的檢驗結果是陽性。我們的診所在週日上午接獲她的檢驗結果,所有的醫師護士立即動員,與麻州的公共衛生部開會做出隔離所有護理人員及關閉化療中心兩週的決定,通知所有已經約診的病人,並且依據病人病情的急迫程度,安排到其他化療中心接受治療。這位護士週三晚開始生病,週四就醫,一來一往無法立即做檢驗,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之下,其他護士也許有人被她傳染、但尚未發病,她們在週四及週五繼續上班治療病人,可能造成更多感染病例。這個事件説明了及時檢驗的重要性。美國社會對COVID-19疫情的反應與作為1.自發性地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最近一週內,美國人朗朗上口的一個辭語就是保持社交距離。這是除了勤洗手之外,防止新冠狀病毒繼續傳播的最有效方法。洗手是個人的衛生習慣,人與人之間如何辦到保持社交距離卻不是個人的努力及能力所能成就的。筆者的醫療機構兩週前公佈禁止任何僱員參與任何會議。無法取消的會議報名費用,可以得到全額補貼。兩天前,我就有這麼一個去不成的癌症醫學會議,但是主辦機構也及時因應這個social distancing的需求,讓報名人可以上網的方式與會。我最感到欽佩的social distancing措施是美國職業籃球聯盟在第一個球員診斷COVID-19後,立刻果斷地宣佈中止整個球季的球賽。職業籃球聯盟的經濟損失相信是億萬元不在話下,而他們的舉動也讓其他的運動聯盟相繼跟進。這些舉動完全出自社會責任感,而不是由政府下令強迫執行的結果,是美國一般大眾有公德心的表現。2.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自從COVID-19在武漢蔓延,在美國的中國人開始去藥局及超市搶購口罩、衛生紙、瓶裝水等等。雖然政府及媒體不斷呼籲沒有生病的人不需要戴口罩,所有民生用品也不會短缺,大家卻因為恐慌而一窩蜂地跟著瘋狂搶購。我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第一次看到超級市場的架上被搜購一空的現象。筆者的癌症診所雖然化療中心因為護理人員被隔離的緣故而暫時關閉,但是門診的部分仍然繼續有需要諮詢看診的病人。我的醫師同事當中,卻有幾個人説是「don’t feel comfortable going into the office to work(沒有安全感去上班)」。當一些秘書人員今天照常上班,卻發現幾個醫師不來上班了,士氣受到打擊。他們問,難到我們的安危比不上醫師的安危嗎?我忍不住這樣對我的同事們呼籲。SARS-CoV-2 靠呼吸飛沫(respiratory droplets)傳播,與人保持一至兩公尺的距離,勤洗手,避免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經常清潔桌面、門把、電腦鍵盤,這些手可能觸摸的呼吸飛沫停駐處;如果遵行這些原則,應該就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不受感染。我也這樣與同事共勉。恐慌比病毒更具傳染性。羅斯福總統在1933年就職演説裡的一句鼓勵陷於經濟恐慌的國人的一句千古名言,對今天的病毒恐慌是最好的提醒。「我們唯一需要畏懼的是畏懼本身。(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結語命運未明的COVID-19 疫情,全世界可能陷入經濟蕭條,許多人可能破產失業。在這樣烏雲密佈的氛圍,我看到的曙光是我們學習養成了自身保健的良好習慣,也看到許多溫暖人心的小故事,例如義大利歌劇男高音在陽台高歌,娛樂鼓舞被禁止出門的苦悶鄰居;餐廳免費提供並送餐點到被隔離在家的老人家;房東自動取消被迫暫停營業的商家的租金,好讓業主及他們的僱員不至於面臨破產或失業;美國職籃明星球員捐錢支助因為球季中止而面臨失業的球場清潔工的生計。一個新的口號誕生了——「socially connected」。在這個艱難的時刻,雖然我們在肉體上採取隔離(social distancing),心靈及精神上要比平常更加的親密。希望這個橫掃全球的疫情不會造成永久的國界封鎖,而是教導我們合作互助才是防疫更有效的手段。
-
2020-03-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SARS到新冠肺炎的聯想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從今年初開始沸沸揚揚的武漢肺炎、疫情在1月23號武漢封城開始,益發顯得不可收拾。雖然每年秋天開始都會有流行性感冒,而身為醫務人員,為了照顧病人的需求,我們也都會習於接受疫苗的預防注射。從一開始叫做「不明、嚴重呼吸道疾病」,我們就心裡有譜;等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公告冠上了「新型冠狀病毒」,就表示這是全新的,和十七年前的SARS一樣,是大家過去從來沒有經驗的新型病毒感染。這次,不但我們還摸不清它的路數,所以沒有疫苗、不清楚什麼藥可用。中國的掩蓋疫情、「資訊不透明」始終一致;而WHO成了中國的附隨組織,完全無法讓人信賴,都得靠各國自己判斷!強烈的不信任、讓台灣提高警覺,做了正確的準備跟決擇!2003年4月24日,我們正在研究SARS究竟是何種疫症?晴天霹靂,傳來和平醫院封院的訊息!我服務於癌症醫院,病人的免疫力比較需要被保護,因此防疫團隊立即啟動,成員每天聚會一次、商討疫情與對策,直到8月31日疫情宣佈結束為止。我身為放診科的主管,發燒篩檢站的設立,人員的調派與組訓自然責無旁貸。在醫學院的時代我們對於細菌跟抗生素耳熟能詳,但是對濾過性病毒的疾病跟防治則是相對陌生;SARS讓我們吃盡苦頭!除了飛沫之外,接觸傳染是全新的概念。如何防護、避免污染變得十分重要!為了未雨綢繆,所有人員必須演練,光是穿著防護裝就得十五分鐘,進入負壓隔離室、發燒篩檢站的動線熟悉又要十五分鐘;只要錯了一步,就有可能讓防疫破功,後果就是讓自己跟伙伴被隔離,甚至罹病!因此每一位同事都是戒慎恐懼、戰戰兢兢!SARS的鑑別症候是發燒、肺炎,因此發燒篩檢站成為進入醫院的重要關口,診斷確立必需靠X-ray。所幸半自動、數位化X-ray機剛開始普及,但是更換片匣還是必不可免的步驟;為了片匣的進出、更換,還是傷了不少腦筋!因此每個輪班得有兩位放射師搭配,同時為了減少人員消耗,每一位放射師得不吃不喝待在篩檢站工作半天。一向被認為是二線單位的放診科,此時成了防疫急先鋒。身為全部四十多位成員的主管,朝夕掛在心頭的事,除了隨時接收疫情最新的訊息外、還要牽掛著同事的安危,並且定期把感染控制的新知跟新規定,傳達給所有同仁;後者是相當重要且能穩定人心的必要功課!四個多月的期間,所有人員同心協力、共渡難關;最難得的是全部團隊安然而退;對同事宣佈任務結束後,我心中的一塊石頭才放下來,其中的激盪、只有自己知道……如今回想、心中依舊澎湃不已!退休不到一年,又遇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這次疫情似乎更為嚴峻。醫院,除了原先的病人,還要兼顧防疫,這是全面的戰役,所謂的前線與後方,界線再次模糊!將心比心,我完全可以體會醫務人員的壓力,看到所有行政團隊及疫情管制中心的努力,我再次以身為醫業為傲!這期間,聽聞有被隔離者到處趴趴走、有醫護同業的孩子在校被排擠、有人拒送便當給醫療院所的同業;這些都是少數、一時的現象,我覺得原因是:大家忽略了「同理心」。如果社會大眾肯定這些「被隔離者」是為了疫情及早被控制而做的「自由限縮」,他們能「乖乖地待在檢疫所或家裡」是值得敬佩的,或許趴趴走的人會比較少!「主動自律」勝過「被動他律」,也讓人覺得情操提升,是應該被鼓勵的!醫務人員長期以來都忙於工作,極少主動提及這份工作的辛勞面,SARS發生時曾有學生家長到教育部、衛生署抗議:「我們送孩子學醫,不是為了冒險犯難的!」當時,也有很多醫學生主動到醫院繼續工作、學習;後來教育部醫學教育室還為此舉辦了一個研討會、出了專書。這份工作,其實不是只有社會大眾所簡化認為的「只有好的」,其實「也有很高的風險得承擔的」,只有疫情發生時,才會突顯這些事實!事實上,我們是訓練來承擔風險、保護社會安全的一支專業團隊;過去,由醫師、護理師概括承受,如今擴及藥師、放射師、醫檢師、心理師、社工師,甚至還有正在研議中的「公衛師」……這次CDC要求的一線醫事人員在六月底前,若無重大必要暫時停止出國,也是一個很值得敬重的犧牲,目的是為了保全醫護照顧能量,與個人權益無涉,它也是一種「博愛」!醫業真的很特別,平時要求倫理、道德,危難時必須自我限縮「自由、平等」,不說,還真的很多人不知道!您說,這些人能不好好珍惜嗎?他們的家人能不尊重、愛惜嗎?防疫,是全民運動!也是公民素質的體現。我已退休,如今能做的是:做為傳譯者的角色、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及早讓社會回復安定、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