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0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購物
共找到
504
筆 文章
-
-
2024-12-04 失智.名人專家
2024失智永續論壇/齋藤正彥:不要在失智症者身上追求合理性
「照顧者的幸福會感染給失智症者,不幸亦然。」日本老年失智症權威齋藤正彥於今日線上出席「2024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國際論壇」,分享自己照顧失智母親的經驗,提醒大家不要在失智症者身上追求合理性,因為比起「正確的照護」,更重要的是協助他們度過「還可以的生活」。阿茲海默症新藥已在日本上市一年多,齋藤正彥表示,新藥對年輕失智症者效果有限,對75歲以上失智症者的效果較為顯著;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的效果有限,對輕度阿茲海默症的效果較為顯著。他也以醫師角度深刻描述失智症者的世界。失智症者會忘記最近的記憶,卻對這些記憶中的空缺感到疑惑,因此反覆詢問其他人。若繼續惡化,可能連身邊家人都會忘記,已婚者甚至忘記自己結過婚,有可能某天妻子出門購物後,失智症者已忘記妻子這個人,反而是已逝父母出現眼前,但一轉眼又消失。當旁人看到失智症者一直在原地徘徊,其實這時他們心中感到強烈不安。失智母親最後的筆記令人鼻酸齋藤正彥曾出版《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一書,透過失智症母親齋藤玲子來理解失智症者的精神行為及需求,並以醫師與兒子的雙重視角,讓每位照顧者、子女在面對父母失智時都能同理及應對。他於論壇公開母親最後的筆記,與會者無不動容。筆記本從一開始文字滿滿到愈寫愈少,最後86歲高齡的母親已經無法寫下完整的句子,許多零散的文字連齋藤正彥也無法判讀其意,像是母親寫的自問自答「為什麼打電話給兒子五次、打電話太多次被罵了」,滿溢著一名失智症母親對紊亂記憶的無力與困惑,卻又窺見她即使病中仍對兒子的依賴。身為老年失智症專家,齋藤正彥卻說,母親比他這個醫生兒子更早察覺自己的認知功能出現問題,但她拚命嘗試與病情對抗,最後精疲力盡、無力抵抗,在悲傷、怨嘆、祈禱之中,走向生命的最後。讓他不禁自問:「做為一名失智症專科醫生以及母親的長男,我是否在母親還在世時,真的理解她的內心?我的答案是否。」失智症者是自己生命的「主體」他想跟失智症照顧者說,正確認識失智症能有效減輕照護負擔,但是,比起「正確的照護」,更重要的是協助失智症者度過「還可以的生活」,照顧者自己的言行舉止也並非永遠符合邏輯,不需要在失智症者身上追求合理性,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不用因為失敗而感到氣餒,因為失敗案例比成功案例多更多,照護者的幸福會感染給失智症者,不幸亦然。要經常提醒自己,照顧過程中失智症者是自己生命的「主體」,並非接受照護的「客體」,請細心傾聽他們想表達的心聲,雖然照顧者無法減輕失智症者的悲傷與痛苦,但陪伴會讓他們好過一些。罹患失智症不要自責今年72歲的齋藤正彥與65歲的妻子膝下無子,也沒有其他可依靠的親人,但身邊還是有很多關心他們的家人與朋友,並且擁有過往與父母的回憶,因此並不覺得孤單寂寞。按照他的推估,假如能活到90歲,幾乎一定會罹患失智症,面對不知道會持續多久的老後,與其抵抗老化,不如學習適應老化比較輕鬆。他感性提醒,倘若罹患失智症也不要自責,不要怪罪是自己不夠認真預防才生病,他將自己體悟到的老後心情分享給台灣的民眾,「過了70歲只求隨心所欲,超過80歲,面對任何事都淡然處之。」
-
2024-12-02 養生.生活智慧王
家裡一堆超商塑膠雨傘的人存不了錢…3樣東西代表消費習慣地雷 你中了嗎?
您是否也認為,從日常小細節就能看出一個人對於金錢的使用觀念呢?日本消費經濟學專欄記者松崎紀子 (Noriko Matsuzaki)就提出一項有趣的見解,她表示:「家裡超商塑膠雨傘多於實際需要的人通常存不了錢。」看看家裡有什麼,就可以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家裡的物品都是由錢轉變而來,代表了一個人使用金錢的方式,松崎紀子表示,年末進行大掃除時,不妨檢查自己家裡有什麼東西,如果符合以下狀況,可能就要注意一下平常的消費習慣了。1.囤積一次性的塑膠雨傘、紙巾等消耗品松崎指出,經常購買這兩種物品的人是消費缺乏計畫的表現。購買超商一次性塑膠傘的人很可能是平常沒有攜帶摺疊傘的習慣,因此下雨了寧願花100多塊買一把便宜的傘,就算弄丟也不會因此心痛。另外,不少人習慣在出清時「囤貨」,雖然追求低價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當家裡的紙巾、清潔劑或沐浴用品已經堆積如山,卻仍因爲看到打折而繼續購買,庫存過剩可能導致在使用上更加浪費,甚至根本用不完。謹慎的消費者會更加在意物品的價值,傾向選擇也許價格較高但實用的商品,購買行為是出自需要而非便宜。2.是否有標籤還在的衣服、根本沒拆開包裝的餐具?購買的當下一定是出自於想要該物品的衝動,然而,那些沒有機會剪下標籤穿上的衣服、還留在紙盒裡的漂亮盤子,都在告訴你該調整花錢方式了。不論是衝動購物、親友推薦,或是當初為了湊免運而加入購物車的那些物品,有多少是不必要的浪費呢?松崎提醒,這樣一次次的消費習慣累積下來的金額可不容小覷。面對這些物品,如果已經一年都還沒使用,很可能就是不再需要它了,建議將它們拿去二手市場或是回收處理,轉賣、贈送、交換都比放在家裡生灰塵好。3.不斷拖延應該丟掉的東西大掃除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去年想丟掉的東西今年還在,而且再次考慮想要扔掉它。沒有被丟掉的原因有很多,也許因為它很貴,或是仍可以使用,或者要把它處理掉的過程很麻煩。然而這種「覺得應該丟掉,卻遲遲沒有行動」的拖延心態,卻會連帶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消費習慣。有拖延傾向的人當下看似毫無損失,但是懶得去取消不必要的訂閱、或者有投資儲蓄的想法卻沒有實行,這些猶豫不決造成原本可以省下的錢繼續流失,甚至錯過更有利可圖的機會。松崎紀子表示,大家可以透過以上三點對自我消費習慣做檢查,並且發現以下轉變可能也開始出現:1.從大掃除開始省錢當我們整理家裡時,會重新審視過往的消費習慣,透過認真思考的過程,也會逐漸了解自己對金錢的態度和弱點,自然也會逐漸減少浪費與不必要的囤積,更加小心存錢。2.開始購買有價值的東西維持家裡乾淨也會讓消費思維改變,我們會有意識想要保持房子的整潔,比起便宜的一次性物品,更傾向選擇可以長期使用的優質產品。有錢人買東西的標準不僅是考慮現在,還會放眼未來,例如某樣產品是否值標籤價格、未來價值是否會下降或提升。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高端品牌或奢侈品,而是在未來放到市場上仍能讓你獲取金錢的東西。3.整潔的家就是省下時間和金錢的家大掃除之後如果持續保持家裡簡潔,花在清理上的時間就大大減少,而時間就是金錢,你就能投入更多時間在工作、學習或是創造,整齊的空間也能提升辦事的舒適度與專注力。參考資料:President.jp
-
2024-11-27 養生.聰明飲食
為了保持更好的健康 專家建議你應該關注6種日常食物
每天吃什麼除了滿足口腹之慾外,也和自身健康密切相關。專家指出,某些食物對整體健康特別有益,包括心臟健康、腸道健康和長壽。以下6種為你應該開始考慮放進購物清單中的食物:1.水果有說法認為,說水果對健康其實不好。但專家指出,經常食用水果的人比較不容易得糖尿病,並且還能減重。2021 年發表於《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經常食用整顆水果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低。2.綠色蔬菜羽衣甘藍、萵苣、菠菜,這些綠色蔬菜對健康非常有益,因為它們富含抗氧化劑和維生素。專家表示,綠色蔬菜幾乎沒有熱量,但卻充滿營養。此外,綠色蔬菜是高蛋白主菜的絕佳搭配,無論是當作基底還是配菜,都能讓餐點更加完整。3.全穀類 有別於精製穀物,也就是全穀類富含纖維和抗性澱粉,是腸道微生物的食物,對人體非常有益。全穀類特別富含有益心臟健康的可溶性纖維,使它們成為那些關注心血管健康或血壓的人群的營養食物。從燕麥片到糙米飯,都很容易將全穀類食物添加到你的早、午或晚餐中。4.Omega-3脂肪酸 健康的脂肪是任何營養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omega-3 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的 LDL 膽固醇,並減少心臟病風險。此外,omega-3 脂肪酸還有助於改善心臟健康並減少體內的發炎。例如奇亞籽和胡桃是富含omega-3的種子和堅果,而海藻也是omega-3脂肪酸以及維生素B12的極佳來源。5.香料類食物專家指出,像是洋蔥、大蒜、青蔥等香料類食物,不僅美味還對心臟健康有益,並有助降低癌症風險。另外,洋蔥和大蒜都富含抗氧化劑,有助減少發炎,並且對腸道健康有益,因為它們提供益生元,為健康的腸道細菌提供燃料。6.豆類 專家指出,豆類對心臟健康以及整體健康都非常有益,能降低你患上心臟病、癌症、中風、糖尿病等這些疾病的可能性。同時豆類也是腸道健康食物,各種豆類植物、鷹嘴豆、小扁豆等皆富含纖維,非常有益於消化健康。值得一提的是,罐裝豆類提供相同的好處,而且更容易準備。【資料來源】.The 8 Foods You Should Focus On for Better Health, According to a Gastroenterologist.The 3 Best High-Fiber Vegetables You Should Be Eating, According to a Gastroenterologist
-
2024-11-22 養生.聰明飲食
「8種食物」過期還是可以吃!起司、麵包入列 罐頭多放2年也OK!
你是不是也努力減少食物浪費,因此會根據購物清單和菜單計劃,只購買所需的食材,這樣不僅省錢,也避免浪費。然而,總有一些食物被遺忘在冰箱深處,直到過了「有效期限」。但這究竟代表什麼?食物會在某一天瞬間變壞嗎?事實並非如此。根據EatingWell網站一篇文章指出,即使超過包裝標示日期,以下食物通常仍然安全可食。只需用感官判斷是否變質,例如氣味異常或口感改變。如果食物長霉,大多數情況下需要丟棄,除非是特例(如臘腸或硬質奶酪)。1、鮮奶油鮮奶油是咖啡伴侶、濃湯增稠劑或快速奶油醬的最佳選擇,通常可保存至過期後1至3週。打開後需儘快用完,因開封後的保質期大幅縮短。過期後仍可用於烹調,例如製作奶油蘑菇雞。 2、起司硬質起司可保存至過期後數月,軟質起司則可保存數週。如果硬質起司表面發霉,只需切除霉變部分;但軟質或磨碎起司發霉時,整塊都需丟棄。開封後需密封保存以延長使用期限。 3、雞蛋雞蛋若正確冷藏,可保存近70天,通常比標示日期多3至4週。記得以感官判斷新鮮度,例如是否有異味或浮於水面。 4、優格希臘式優格通常可保存至過期後1至3週。只需檢查是否有霉斑、異味或異常口感。為減少浪費,可選購小包裝,但注意環保影響。 5、罐裝食品罐頭食品一般可保存至標示日期後1至2年。需注意是否有銹跡、凹陷或膨脹的罐頭,這可能是變質的信號。 6、包裝麵包與貝果包裝麵包因含防腐劑,通常可保存至過期後1至2週,但需冷藏。冷凍保存是延長期限的理想方法,最多可存6個月。 7、乾米與乾麵乾麵可保存1至2年,乾米則可保存4至5年。使用「先入先出」原則,即先用舊存貨,可避免長時間堆積未使用的食材。 8、調味品許多調味品如奶油、番茄醬、燒烤醬、蛋黃醬和醋,只要存放妥當,通常可保存至標示日期後6至12個月。 延伸閱讀: ·都被騙了!營養師示警「10個常見假食物陷阱」超錯愕 鮪魚罐頭、即溶咖啡粉、楓糖漿上榜 ·無添加防腐劑罐頭為何可以久放? 不用冰「真實成分」曝光
-
2024-11-16 養生.生活智慧王
斬斷家裡負能量!快扔掉5種「慣性囤積物品」網笑:我真的每一項都留
現代人物質豐裕,學會斷捨離非常重要,家裡經常儲存一些認為有朝一日會用到、捨不得丟的東西,但這些物品其實被用到的機率少之又少,甚至成為累贅和負擔,建議果斷直接扔棄。一名30多歲奉行極簡主義的博主「大杭子」分享,最近總感覺不順,於是對家裡的物品進行一次斷捨離,隨之心情也變得好很多。她指出想要保持環境舒適、心情愉悅,家裡一定不要積累這五種垃圾,相信很多人看完一定都中標。1.各種瓶瓶罐罐很多人都會把乾淨還能用的瓶罐留下,大杭子還用甥女的奶粉罐做了一個凳子,結果根本沒人要坐,最後果斷扔掉。2.各種購物袋買衣服都會贈送紙袋,事實上用到機率真的不高,所以她現在有了新的袋子就會把它們當作垃圾袋快速消耗掉。3.不穿的衣服有些衣服覺得總有一天會穿,事實上若一年內都沒穿過,日後會穿的機會也趨近於零了,就沒必要讓它們繼續占據衣櫃空間,應該盡快處理掉。4.不喜歡的玩偶和擺飾有些玩偶擺在家裡不僅占空間,還需要定期清洗以免累積塵蟎;電視櫃放的裝飾品長年淋灰塵又會妨礙打掃,建議選擇性丟棄。5.精緻包裝盒現在很多禮物或食品都會用精緻包裝盒裝納,有時會覺得很可惜而把盒子留下來,但是這些盒子相當占空間,事實上日後也用不太到,建議直接扔掉。大杭子表示人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變化,自己以前喜歡買買買,現在覺得生活根本用不了多少東西,於是開始嘗試減法生活。她建議大家盡量留下日常必須用到的物品,保持家裡環境清爽乾淨,自然能住的舒心自在,讓自己充滿能量。網友表示:「五項每一個都中槍」、「年輕學會斷捨離,老了才不會得囤積症」、「丟東西當心別給長輩看到」、「東西多了打掃都嫌累,家裡乾淨光溜溜,做家事都省力」、「除非要送人,不然都直接在店裡拆了包裝不帶回家,能節省很多煩惱」。資料來源/大杭子的躺平生活
-
2024-11-11 焦點.長期照護
78歲老父賣房子搬進月費6萬豪華養老院 半夜打給女兒哭「想馬上回家」原因超心酸
隨著時代變遷,有老年人為了不給家人增添麻煩,選擇賣掉房產搬進養老機構終老,但有人卻錯判情勢、極度不適應其生活,走投無路之下打電話向女兒哭訴求助。最後房子賣了又住不下去,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日本78歲的齊藤隆老先生(化名)五年前妻子過世,他變成一個人住,由於對獨居感到非常憂慮而決定賣掉房子,搬進養老院生活,認為未來若有醫療或長照的需求也比較方便。齊藤選擇的是一間豪華住宅型養老院,需付押金3500萬日圓(約新台幣736萬元),月費為28萬日圓(約新台幣5.8萬元),除了豪華的伙食外,還有許多設施,包括麻將間、圍棋室、電影院、圖書館等,三餐豐富、營養又新鮮,食材每天早上從市場直送。每個月還有三次提供如同高檔餐廳的特殊套餐;如果有長照需求,也能安心搬進同集團的照護機構。齊藤每月有23萬日圓(約新台幣4.8萬元)的養老金以及約3000萬日圓的積蓄,被問到需要賣掉房子支應養老院費用,會不會覺得太昂貴?齊藤表示不想帶著財產進棺材,會在死前花光它,這是人生中最後的奢侈。齊藤的大女兒裕子表示父親生平非常節儉,不會浪費任何一塊錢,因此自己辦理賣房子以及搬入養老院的所有手續。做好萬全準備後齊藤順利入住療養院,原本以為能過著優雅無慮的餘生,事實卻非如此。裕子分享父親搬進去半年後的一件事,晚上11點左右,她接到爸爸的電話,原本疑惑為何父親要這時間打來聊天,後來發現對方聲音不太對,於是問他是不是在哭。電話那頭的齊藤一開始辯解,因為太久沒聽到女兒的聲音而留下欣喜的淚水,但隨後道出真心話提出要求:「我現在就想回家,現在就想要離開養老院,想要暫時離開這裡」。齊藤坦言在機構裡無人可交談非常孤獨,因為這裡的入住者很多都是前醫師、前律師、前議員等上流階級,都是與他活在不同世界的人,與他們說不上話;最近他也不在公共食堂吃飯,而是躲在自己房間的廚房煮飯。不願繼續住的齊藤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原本的房子已經賣掉,離開養老院後無家可歸,只能向裕子求救,最後別無選擇之下只能暫時先搬去跟女兒住,接下來目標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身份的養老院,會和女兒一起實地參訪挑選。選擇養老院一定要現場參觀,雖然因個資問題很難完全了解每個住戶的社經地位,但應該能大致上掌握入住者大概在哪個「層級」,進而判斷自己適不適合、能不能融入。根據日本內閣府的高齡社會白皮書令和6版調查,有高達30.4%的老年人有意願搬遷更換住處,其中24.8%的人對自己的健康和體力有疑慮、18.9%的人在原住處感到過得很辛苦、10.3%想要活在自然豐富的環境、10.2%覺得購物變得不方便。資料來源/THE GOLD ONLINE
-
2024-11-10 名人.好食課
雙11購物節來臨 一圖看懂怎麼補血清素穩定情緒避免衝動消費
雙11快到了,相信許多人已開始準備購物清單打算瘋一波,但往往也會發生衝動購物事後後悔的情形,過往研究發現,衝動購物可能和血清素失調有關,當血清素濃度穩定時,較能冷靜判斷事情!今天好食課Lexie張宜臻營養師要教大家怎麼吃,來幫助穩定情緒,避免衝動消費~色胺酸是血清素的前驅物過去有研究發現,補充色胺酸可幫助減緩購物衝動,以下列舉出幾項高色胺酸食材:以每 100 克做呈現:1.黃豆 - 532 mg2.火雞肉 - 491 mg3.黑豆 - 466 mg4.白帶魚 - 403 mg5.鮭魚切片 - 391 mg6.秋刀魚 - 332 mg7.豬後腿瘦肉 - 314 mg8.雞胸肉(里肌) - 312 mg9.鮪魚 - 305 mg10.旗魚 - 300 mg11.牛腩 - 295 mg12.五香豆干 - 286 mg其他增加血清素方法多運動運動可以自然促進血清素的釋放,有助於心情穩定。補充維生素B6它能幫助色胺酸轉換成血清素,而通常高色胺酸的食材裡頭也同時含有高維生素B6。雙11狂歡之前,先穩定情緒再做決定,讓購物變得更理性吧!【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雙11來臨!想避免衝動購物吃這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論壇/失智絕對能預防 最佳健腦法靠「玩遊戲」
40歲之後,身體的肌肉開始流失,並隨著年齡增長而加速,中高齡長者最怕「肌少症」,如果走路遲緩、握力不足,容易增加跌倒風險。聯合報系「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在現場設置肌力大挑戰攤位,利用白蘿蔔進行肌力測試,排隊人潮眾多,挑戰30秒內完成20個手臂拱舉。在體適能老師見證下,只要完成「舉蘿蔔」,就可直接帶回家;不少長輩以為任務簡單,沒想到做起來相當吃力。這狀況跟日常提不動菜籃或購物袋一樣,民眾在家也可以自我觀察,是否有行走不穩、打不開瓶罐、坐臥站起來需要用手支撐等情形,注意肌力下降警訊。參與者也樂於體驗失智健腦遊戲,從簡單的國字辨識、彩色方塊,進行認知訓練及刺激大腦循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利用圖卡分類,兼具益智、訓練記憶力的功能,教民眾評估是不是有失智症的前兆,並提供失智症疾病識能,打破大眾對於非正常老化的迷思與歧視。全齡樂遊藝站主任林志倫表示,預防失智不僅是口號,民眾要力行「多動腦」,藉由健康促進、認知訓練延緩大腦退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玩遊戲」,融合注意力、記憶、數學、語言等多元面相,可以幫助高年級生健腦,避免失智或是延緩認知衰退的進程。現場還有的生活、保養攤位,老年人的養生保健首重蛋白質加膳食纖維;優質蛋白質能預防肌少症、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從長輩「進食」的狀況也能觀察是否有牙口不好、咀嚼功能變差的問題,及早透過口腔訓練來改善吞嚥障礙。現場展攤還包含理財、善終諮詢等主題,只要玩些小遊戲或拍照上網打卡,就可以拿到精美小禮物,民眾大呼樂齡的議題可以這麼有趣。
-
2024-11-02 養生.聰明飲食
燕麥奶健康光環迅速消失!不光讓血糖升高 營養師:恐有致癌風險
燕麥奶的健康光環正在迅速消失。人們開始拋棄它,而專家也建議不要飲用,因為燕麥奶缺乏營養價值且成分經過高度加工。營養師在上星期向「每日郵報」(Dailymail)提出對植物奶的擔憂,指出植物奶中存在乳化劑,而有研究認為這種乳化劑與癌症有關。如今,他們再對另一種與腫瘤生長有關的化學物質表示擔憂。一項研究表明,市面上一些受歡迎的燕麥奶品牌,含有一種名為草甘膦(glyphosate)的除草劑,而這種除草劑與某些血癌有關。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這種用於清除農作物雜草的化學物質,歸類為「可能對人類致癌」。但美國衛生當局不同意,因為如此,每年有2.5億磅的農藥被噴灑在美國農作物上;有時,這些農藥會出現在最終產品中。非營利環境健康組織「環境工作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EWG)2023年一項研究發現,他們所測試的14種非有機燕麥產品中都含有草甘膦,不過含量自 2018 年以來已大幅下降。「環境健康新聞」(Environmental Health News,EHN)在2023年進行的一系列測試,則是在Silk和MALK品牌燕麥奶中發現了「微量」草甘膦。營養師、食品活動家和網紅斯旺(Courtney Swan)告訴「每日郵報」,她就是因為這原因和其他原因,選擇不再飲用燕麥奶,並積極告訴大家不要購買燕麥奶。而在這方面,她也並不孤單,有不少其他創作者也都因為擔心擔心農藥、乳化劑等添加劑以及缺乏可以平衡血糖的營養素等原因,選擇放棄植物奶,改飲用牛奶。洛杉磯網紅羅賓森(Steph Robinson)在2023年就因為分享她對燕麥奶的看法而走紅;她說,燕麥奶會導致血糖升高,從而導致不健康的新陳代謝。與此同時,影星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等名人,也讓乳製品再次流行起來,說可以加在早晨咖啡中,更有營養的補充品。市場也似乎反映出了這些網路趨勢;根據美國購物數據的公司SPINS之報告,2024年杏仁奶銷量減少了8.5%,燕麥奶銷量也較2023年同期,出現1.25%的下滑。報告發現,2023年所有植物奶銷量下降了 5.2%,但仍為該產業帶來了28億元的銷售額。
-
2024-10-27 養生.聰明飲食
花椰菜為何該買先切好的?烹飪專家解析優點及最方便料理方式
烹飪網站Simple Recipes美食編輯史波恩(Meghan Splawn)表示,她每周都會採購些預先切好的蔬菜,這個「取巧」方式讓她更容易準備晚餐。她同時指出,預先切好的蔬菜也能減少浪費,因為可以準確地購買一周或特定食譜所需的份量。史波恩的購物車總會有切成條狀的蔬果、波浪紋的地瓜以及很難切的冬南瓜,但她買得最多的蔬菜莫過於預先切好的花椰菜。以下是史波恩選擇它們的理由。史波恩表示,或許有人會懷疑她選擇的預先切好的花椰菜,是因為刀工緣故。她說,她選擇花椰菜當晚餐配菜時,代表需做些快速簡單的料理;而預先切好的花椰菜,不只可省略切菜時間,還能避免清理布滿砧板的碎屑。重要的是,史波恩說,預先切好的花椰菜還能避免浪費。她只買需要的部分,而不用把錢花在通常被當堆肥、甚至丟進垃圾桶的莖部。此外,當冰箱已經很擠時,切好的花椰菜也更不佔空間,方便放入保鮮抽屜。如何烹煮切好的花椰菜史波恩最常食用花椰菜的兩種方式是蒸和烤。她說,她喜歡將花椰菜放進微波爐容器中,加入少許水和鹽蒸熟;她每周至少會做一次,搭配簡單的義大利麵或烤馬鈴薯。史波恩表示,在用烤箱烤雞腿或香腸當晚餐時,烤花椰菜是最完美的選擇,她的孩子也很喜歡變黃、變脆的花椰菜口感。切好的花椰菜也很適合用於一鍋煮的菜餚:花椰菜燉牛肉。史波恩說,每年她都會煮幾次花椰菜巧達湯,多做一些放冰箱冷藏。她們全家都愛吃她在假日做的起司焗花椰菜,這個時候,她也會選擇預先切好的花椰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然鹽能改善胃食道逆流、抽筋、三高?專家破解謬誤:比精鹽少一重要物質
你可以先知道: (1)根據國健署最新一次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人普遍鈉攝取量過高,最嚴重的年齡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國際上也是超量攝取的趨勢,現代人並不存在鹽吃太少的問題,反而是鹽吃太多,傳言說法錯誤。 (2)「真鹽」應稱為「天然鹽」,天然鹽比精鹽有更多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但不能因此就把精鹽說成不好的東西;反觀天然鹽通常不加碘、但精鹽有加碘,國人缺碘盛行率約 5 成,傳言偏頗比較、且沒說國人明顯缺乏的營養素,傳言說法易誤導。 (3)天然鹽為食品、食品依法不得宣稱或暗示療效,傳言所稱的能改善的症狀,很多都是「低血鈉症」的症狀,但多數低血鈉症不是鈉吃不夠,而是吃進去的鈉發生別的代謝失衡問題,傳言混淆二種概念、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真鹽的妙用及好處」約 18 分鐘的錄音檔,提到高血壓、甲狀腺腫大等身體不適「問題都是真鹽少吃了」,吃水果灑鹽、可平衡水果太甜,真鹽改善夜尿、頭痛、噁心嘔吐、疲倦打瞌睡、感冒,「吃真鹽保證不會吃到腎臟壞掉」。但專家表示,傳言所說的「真鹽」,其實應稱為「天然鹽」,不管是天然鹽或是精鹽、成分都是氯化鈉,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但是精鹽添加碘、避免台灣民眾通常缺碘的問題,不同的鹽各有優點,傳言說法易生誤導。此外,專家也提醒,整體國人的鈉攝取量過高,傳言卻鼓吹鹽吃太少、要多吃鹽,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所說的論點也見於坊間書籍,類似說法包括「真正的好鹽,大量攝取也沒關係!破除減鹽世紀迷思——少鹽並不會讓你遠離疾病,吃對鹽才會」,「身體正在發出『我需要鹽』的求救訊號」等,專家提醒民眾,務必仔細檢視自然療法有多少科學證據、不要輕易誤信。 天然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原始謠傳版本: 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或這個版本: 吃對塩能救命: 真鹽是指含有天然礦物質的海鹽或岩鹽等! 這篇對頻尿、胃食道逆流、抽筋、減肥、三高的人有幫助,務定要播來聽,對健康有幫助。 主要流傳這段 18 分 17 秒 的錄音檔,並在通訊軟體和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一)青壯年男性超標達 173% 臨床少見缺鹽病人 傳言說「以為吃少鹽少油才對身體好,不知道這是錯誤法」、「長年下來高血壓了、心跳過快,或甲狀腺腫大」。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叫人家多吃鹽其實就是一件讓人很匪夷所思的事,其次就是好鹽、真鹽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柳朋馳強調,醫生並不會要民眾完全清淡才叫做好,每個人都需要適量的鹽,而所謂的「適量」對每個人來講並不見得相同,本身有潛在疾病,像是心臟、腎臟疾病的人就絕對不可能是多鹽,甚至有時候要限鹽,臨床上少鹽少到導致無力、低血鈉等問題並不常見,通常是非常極端的限鹽、或是使用一些藥物,或是腦部荷爾蒙有問題等等,才會導致體內的鈉留不住、變成「低血鈉症」。 柳朋馳指出,一般人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並不會缺鹽,尤其是現代人、平常都是已經過度吃鹽,古代人吃的東西並沒有像現代這麼豐盛,飲食習慣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鹽的攝取量過多已經是不用爭議的,唯一差別在鹽的好壞選擇。MyGoPen 查詢句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國健署2020年更新的「減鹽秘笈手冊」官版衛教內容提到:調味品中也可能含有看不見的鹽或鈉,例如醬油、沙茶醤、蕃茄醬等,而且麵線、油麵、餅乾等,或是釀製、加工的食品,例如:榨菜、筍乾、香腸、肉乾、鹹蛋、肉丸、火鍋餃類,製作過程中也都需要添加含鈉量高的鹼、蘇打發粉或鹽,這些都會使現代人不知不覺吃進太多鹽。 國健署呼籲,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食鹽 6 公克,差不多就是 1 茶匙食鹽,但是一個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包括:天然食物中鈉含量、加工食品、人工調味品中的鈉含量,攝入太多的鹽會影響健康,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甚至是胃癌,都和鹽吃得太多有關或可能有關。 此外,根據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版「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17 到 2020 年),第 51 頁報告中提到:台灣男性在 4 歲以上、女性在 7 歲以上就有鈉攝取量過高的狀況,19 到 44 歲成人為鈉攝取量最高的族群,男性達建議量的 173% 最高,其次為 7 到 18 歲的兒童、青少年,及 45 到 64 歲成人。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保持均衡與健康的飲食,小心鹽多必失」論壇內容,提到:全球平均的鹽攝取量為每天 10.8 克,是世衛組織建議量 5 克的兩倍之多,食用過多的鹽儼然已成為飲食與營養相關死亡的最大風險因素。由上述各種資料可知,現代人不管是台灣或是國際上,並非「少鹽」出問題,而是鹽吃太多出問題。(二)「真鹽」說法誤導 天然鹽沒加「碘」不符台灣人需求 傳言提到「用真鹽在做菜,真鹽泡水喝、乾吃都行」。但根據教育部字典「真正」一詞的相反詞為「冒充、假冒、虛偽」,傳言稱為「真鹽」有誤導其他鹽品是負面意思之嫌。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主管機關及購物平台都使用「天然鹽」稱之,而根據國健署於 2019 年「玫瑰鹽是天然的鹽,比較健康?」保健闢謠,提到:民眾會以為時尚、進口的鹽就比較高級,但其實背後隱藏營養危機,進口的鹽可能不含碘,長期吃這些沒有加碘的食鹽,有可能造成碘營養缺乏的風險,國健署建議「家裡最常用的鹽,應該要以有添加碘的鹽品為主」。 柳朋馳指出,鹽的好壞這個議題在過去幾十年間時常出現,坊間流行過竹炭鹽、玫瑰鹽、岩鹽、海鹽等等,這些天然鹽各有優點,但是醫界卻擔心這些都是「無碘鹽」,「大脖子」甲狀腺腫大的疾病曾經在台灣盛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 1960 年代食鹽加碘政策之後才改善,因為不管吃葷、吃素,所有人都會吃到鹽,所以才會在食鹽加碘,但天然鹽太過盛行的話,醫界反而擔心民眾的碘攝取量不足。 而 2015 年衛福部「食用碘鹽 健康多一點 逾半數國人碘營養不足」新聞稿中指出:2004 年鹽品開放自由貿易後,現在市面上販售的國產及進口食鹽並非全部為碘鹽,而根據國健署「2010-2013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顯示,2013 年 6 歲以上人口的尿液碘濃度中位數為每公升 96 微克,有 51.9% 國人尿液碘濃度低於世衛建議下限 100 微克。此外,2013 到 2016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則發現 7 到 18 歲的缺碘盛行率為 3 成、19 歲以上成人是 5 成,2017 到 2020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高達 8 至 9 成家庭已使用含碘食鹽, 但 45 歲以上成人的缺碘率仍有 5 成。由上述資料可知,台灣民眾仍有極高比例處於缺碘狀態,天然鹽為了標榜天然、通常不會再加工加入碘,未必符合台灣人口的健康需求。(三)天然鹽有礦物質、精鹽有碘 不能部分比較 柳朋馳強調,天然鹽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確實比較多,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對人體確實有益處,但不能因此就把沒什麼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說成是不好的東西,人體並不是靠吃鹽作為礦物質、微量元素的主要來源,而是從每天攝取的飲食上均衡獲得,反觀「碘」往往才是很有可能吃不夠的,傳言不提天然鹽不含碘的問題、說法偏頗而不夠全面,而且天然鹽比較貴、成本效益是否划算很難說。(四)鹽無法「平衡」水果糖分 改善口感的意義也不大 傳言提到「把真鹽撒在水果上面,去平衡水果太甜」。柳朋馳指出,有人吃水果加一點鹽、達到甜度增加的效果,這樣就不用吃那麼甜的水果,但是減水果的糖份卻多吃了鹽,降低糖尿病風險、增加高血壓風險,這樣一來一往有多少好處不無疑問,應該鼓勵病人不要為了口感而去吃很甜的水果才對,而不是強調再加其他東西來調整甜味。 此外,水果加鹽只調整了甜味、並沒有改變含糖的糖分,糖分原本有多少、還是一樣吃進去,鹽並沒有真的取代糖,「平衡」是指口感、口語上的說法,並不是化學反應式上的平衡,傳言「平衡」的說法太過籠統,而且這樣做的意義並不大。(五)鹽能鎖水卻傷腎 應找出夜尿病因 柳朋馳表示,吃了鹽能鎖水,也就是上述所說的身體留鈉、留水,但之後就變成血壓上升,血管內的壓力必須排掉,鹽跟水就進入腎臟、腎臟必須代謝處理掉,這個過程會損耗腎臟,所以與其為了解決夜尿而去吃鹽,反而應該找出夜尿的直接病理原因,例如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等,靠鹽短暫性的鎖水反而製造别的問題。(六)低血鈉不是吃太少 而是失衡、留不住 傳言提到「上課想睡覺打瞌睡缺氧」、「上班喝真鹽水身體變暖」。柳朋馳指出,低血鈉症會有明顯的神經學症狀,包括:頭痛、疲倦、頭暈、肌肉無力、失去平衡感、運動失調、感覺遲鈍等等,幾乎就是傳言所說的鹽能改善的症狀,但臨床上因為鹽吃太少、過度極端的清淡飲食所導致的低血鈉症是非常少見的,約 3 到 5 成的低血鈉病人與利尿劑等藥物或是疾病有關,也就是所謂的「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病人體內分泌不正常濃度的抗利尿激素,使得水份滯留、引發低血鈉,高危險族群為腦部創傷或出血、小細胞肺癌、使用抗癲癇藥物,這類的病人或是「水中毒」的病患,臨床上的確會鼓勵飲食上可以多加一點鹽,但是並不是表示是平常吃太少鹽,這些病人跟一般人相比、並沒有太少,而是分母被改變。 此外,尿崩症、使用利尿劑的病人則是因為內分泌、腎臟病、藥物等因素而導致排尿、血鈉濃度出問題,甚至高血鈉,這些病人跟正常人相比也沒有吃不夠、而是整體的代謝平衡不正常,柳朋馳強調,吃不夠、不平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言卻混為一談。由此可知,傳言缺乏疾病背景、治療脈絡,傳言為易誤導的說法。 柳朋馳提醒民眾,高鹽對身體的損害主要是心血管、腎臟;鹽會導致身體留鈉、留水、血壓就會往上走,因此高血壓初期的病人都會被要求「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減鹽」,讓血壓不要偏高。此外,腎臟在高鹽的環境下會受損,而高血鈉也會使神經細胞受阻,再來就是不管是高血鈉或低血鈉,都會影響到大腦腦細胞的活性,提醒民眾不要誤信謠言,多吃鹽養生不成、反而有害健康。結論 總而言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歷次做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的民眾並沒有吃鹽太少、反而是吃鹽太多,最嚴重的年齡族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而國際上的相關研究也顯示同樣的超量趨勢,可見不只台灣、包括國際上都因為鹽吃太多而推動減鹽的健康飲食,傳言為錯誤說法。 傳言說「真鹽」,但應說成「天然鹽」比較中肯,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這些營養有益人體,但不能因此說成沒有這些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就是不好的東西;此外,人體主要是靠飲食攝取礦物質、微量元素,不是靠吃鹽,強調天然鹽可以吃到礦物質、微量元素,卻不提也同時吃進更高的心血管風險,也不提天然鹽往往是無碘鹽的問題,傳言說法易誤導。 傳言提到吃鹽可以治夜尿、疲倦、體寒等,全以「個人經驗」出發,未提出「科學證據」證明因果關係,同一個案是否具有「重複性」、「再現性」不無疑問,無法推論為其他人也同樣有效,傳言說法為錯誤資訊。 傳言說「洗水果的時候、泡蘋果的時候才會用台鹽的鹽」。多年來相關主管機關都宣導用鹽水洗蔬果是錯誤作法,食藥署曾於 2015 年闢謠「蔬果殘留農藥,用水洗不掉,用精鹽可去除,是真的嗎」,強調「加鹽清洗蔬菜以去除農藥並不是正確方法」, 食藥署所屬的食藥好文網也曾於 2018 年宣導「用鹽、用醋或是清潔劑等方式清洗蔬果,其實清洗效果都很有限,有時甚至會導致蔬果中鈉含量增加」,傳言貶低精鹽只當成清潔使用、錯誤使用精鹽的說法,也使整個傳言的可信度降低。衛教資源: 國健署 - 減鹽秘笈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8/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6 醫療.眼部
年過40歲後一定會老花?眼睛退化能治療逆轉?老花度數會增加嗎?
滑手機時,手機上的文字開始變得不清晰;購物時,看食品標示小字覺得吃力,近視族得把眼鏡摘下,才能看得清楚。以上視力變化大約出現在40歲前後,也就是老花眼上門的時候。無法避免的眼睛老化現象,有人來得早,有人來得晚,要不要配老花眼鏡?原本就戴眼鏡的近視族該怎麼配?是很多初老族的困擾與疑惑。年紀大一定會老花嗎?這是無法避免的老化現象,跟白頭髮、長皺紋一樣,年齡到了就會出現。主要原因是水晶體的彈性與睫狀肌的調節能力變差,在看近處物品時,無法清楚對焦。水晶體、睫狀肌調節能力變差,年紀大一定會老花。「遲早都會遇到!」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楚軒表示,只要活得夠老,一定會面臨老花眼,這跟身體機能自然老化有關。老花眼的成因是水晶體退化、睫狀肌疲乏;在年輕的時候,水晶體柔軟富有彈性,不論看遠看近都有良好的調適能力。隨著年紀增長,水晶體會漸漸硬化,無法準確地將近的物品聚焦於視網膜上。另外,協助水晶體變厚變薄的睫狀肌也不再收縮自如,讓自動對焦的「調視力」變弱了。所以,看手機、閱讀書報會有一種「霧茫茫」的感覺,近視族要把眼鏡拿下來才看得清楚。40歲前後出現症狀,老花一旦出現不可逆。該怎麼知道自己有老花眼?黃楚軒說,視力正常的人大約40歲左右出現症狀,剛開始會感覺到眼睛容易乾澀、痠痛、視線難以聚焦等症狀,尤其看近物變得吃力,過一陣子又慢慢恢復正常。當有這種情形時,代表已經步入眼睛「初老」;而當視線轉移時聚焦緩慢、在光線昏暗處看不清楚,不要懷疑,趕快就醫諮詢矯正方式。老花眼的好發年齡在40至45歲之間,一旦出現老花,其實已經不可逆,眼睛調節的能力將逐漸退化。黃楚軒指出,老花眼幾乎人人無法避免,而現代人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老花眼有提早報到趨勢,不少人手機不離手,在40歲之前就有近視合併老花的問題。3C產品重度使用者、高度近視者,老花更早出現。有些人可能50歲才會開始有老花眼,「用眼習慣」是發生年齡的關鍵,3C產品重度使用者更是高危險群。當眼睛緊盯著近物,睫狀肌會收縮,長期下來,睫狀肌的彈性疲乏而無法好好對焦。再加上年紀增長,水晶體漸漸硬化、失去彈性,視力一去不復返。另外,高度近視者因調控水晶體曲度的睫狀肌彈性已經不佳,若仍然過度用眼、緊盯電腦,會讓睫狀肌更加過勞,導致高度近視之外,合併重度老花眼。黃楚軒提醒,本身有近視、遠視的民眾,有老花症狀一定要配戴老花眼鏡片,減輕眼睛負擔,否則眼睛常會脹痛或不舒服,生活受到影響。老花度數有極限,當調節能力完全喪失,300度是上限。老花眼的度數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但進程較為規律並且有度數上限。一般來說,在沒有近視、遠視或散光的情形下,40歲的老花度數約在100度左右、50歲增至200度、60歲約300度。老花眼的度數到達300度時,就不會再增加,因為水晶體與睫狀肌的調節能力完全喪失。老花眼雖然是正常老化現象,但仍需要矯正治療,否則除了看不清楚,還會有頭暈、想吐、眼球脹痛等不適。黃楚軒呼籲,不要排斥戴上老花眼鏡,有些人害怕眼鏡換來換去,洩露了年齡的祕密,但老花眼如果沒有矯正改善,反而會讓眼睛老化更快,也讓白內障跟著來。老花眼是眼睛老化的表徵,許多人都害怕把眼鏡拿掉、或拿得老遠才能看到小字的窘境,因為這些動作會洩漏自己「上了年紀」。但若堅持不戴眼鏡,有可能會加速老花眼進程,出現包括頭痛、眼痠脹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出現老花眼該怎麼辦?可以逆轉嗎?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老花眼的出現時間因人而異,平均落在40歲左右,千萬不要覺得「老花眼是老人家的眼睛問題」,抗拒配戴老花眼鏡。當眼睛的調節能力逐漸變弱,要靠外力輔助聚焦或是採用手術矯正,依個人眼睛遠視、近視、閃光狀況,採用調整的策略也不同。老花眼無有效預防方式,避免過度用眼、延緩惡化。老花眼在年過40歲後開始發威,孫啟欽說,病人最常詢問:「要如何延緩老花出現的速度?」目前並無有效的預防方式,因為這是人體自然的老化,只能做好健康管理,包括適度休息與睡眠、避免過度用眼、補充足量營養。一旦出現看近物視力模糊的現象,千萬不要忍耐,透過眼科醫師診治,才能恢復正常生活。民眾也好奇:老花眼可以靠「睫狀肌練習」逆轉嗎?「其實沒辦法!」孫啟欽以橡皮筋比喻,睫狀肌用久了會慢慢失去彈性,並沒有肌肉訓練可阻止或延緩眼睛老化,所謂的睫狀肌眼部運動可以放鬆眼部肌肉、舒緩疲勞,但老化仍會隨著時間逐步發生,失去遠近對焦功能,到最後連一個手臂以內的距離都看不清楚。單焦、多焦老花雷射,差在兩眼視差的融合。當眼睛調節能力愈來愈差,眼鏡拿上拿下的次數也變得頻繁,有些人會抱怨,「每次只要把眼鏡拿下來,就會被取笑。」如果想解決近視、老花眼鏡交替的麻煩,可以選擇接受老花雷射手術,孫啟欽提到,目前的手術為運用視差,另增加景深、提升影像融合度。坊間常見的單焦、多焦老花雷射,其差別性為「兩眼視差的融合」。雷射手術科技日新月異,朝個人化治療方向前進,孫啟欽分享,術前會仔細評估病人狀況,以及「要做到什麼程度?」因為老花雷射的療程設計是根據個人生活需求,在雷射切削角膜的手術過程中,將慣用眼矯正為零度,用來看遠;另一隻非慣用眼則保留100至150度的近視度數,負責看近。利用視差來補足遠、中、近距離的視野需求。手術並非一勞永逸,也須考量日後白內障問題。孫啟欽提醒,手術並非一勞永逸,而且要適應一眼看近、一眼看遠的分工,術前評估不可或缺,確認是否有任何眼睛疾病或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會影響眼睛病變、導致屈光度數異常。通常,術後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才能適應,而且老花手術並非恢復水晶體的彈性,而是利用光學效應讓老花的感覺減輕。到了50至60歲左右,又有合併白內障的人工水晶體置換問題,要一併考量。手術之後,務必遵照醫囑點眼藥水、定期回診,眼睛也要適時休息、做好防護及防曬工作。至於保護眼睛健康的營養素,孫啟欽認為,均衡飲食才是保健之道,尤其是富含抗氧化能力的深綠色蔬菜,別一味吃保健食品。老花眼常見問題Q&A老花眼眼藥水能延緩老花眼嗎?全球第一個通過美國FDA核准,用來治療老花眼的眼藥水,其機制為「縮瞳」,達到改善視力的效果。以相機作比喻,當瞳孔變小時,相當於景深增大,能夠清晰成像的範圍也變大,能看清近距離的物體。但缺點是視野狹窄、可能造成頭痛等副作用,且只能維持6至10小時清晰視覺,只是暫時性改善,並非治療。老花眼跟近視的度數可以互相抵消嗎?不行,近視與老花是兩回事,年紀大了,近視度數不會改變,但老花度數會增加,有近視的人只是感覺老花的情況較不嚴重。初期老花眼有哪些症狀?1.看手機吃力,尤其是小字看不清楚。2.近距離的閱讀要超過40公分以上。3.閱讀時常感覺眼睛疲勞、痠痛、頭暈、視線難以聚焦。4.在光線昏暗處比較看不清楚,需要把光線調亮。5.眼睛在遠近交替時,要幾秒鐘才能看清物品。6.經常感覺眼眶會痛、有腫脹感。哪些人容易出現老花眼?1.40歲以上的人,年齡是重要因素。2.3C產品重度使用者。3.長時間、近距離的不良用眼習慣。4.高度近視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颱風假一直放,名醫也不敢隨便停診「這周停診,下周就會很慘!」
山陀兒颱風移動速度緩慢,已連續停班停課二天,因應颱風,許多醫療院所也暫停看診,對於需定期回診或好不容易掛到號的民眾而言,則是叫苦連天。但其實並非所有醫院都停診,花蓮慈濟醫院、台中慈濟醫院、位於關渡的和信醫院、北市的西園醫院、書田診所照常看診,也有許多醫師不忍患者得重新排隊,今仍冒著風雨到醫院看診。榮總院長陳威明:有人排手術排了很久,不忍再讓他們等許多醫院開設特別門診,台北榮總就由院長陳威明親自上陣,很多患者平常掛不到他的診,十月三日有機會給他看病,由於天氣狀況尚可,有上百人掛號。陳威明表示,對於求診患者,一定盡力把他們看完。他昨天還開了八台刀,他說畢竟有人排手術排了很久,有人從中南部或花東遠道而來;對於住院患者,已空腹灌腸,再讓他們繼續等下去,也不忍心。台大副院長陳晉興:這周門診停診、下周就會很慘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是肺癌權威,他直言,這周門診停診、下周就會很慘,今天開刀的病人為預定的三分之一,都是腫瘤較大、拖不得的病人,「明天不能再請假了,風雨多大都看門診」。他已跟團隊溝通,一定要看診,而且有些患者開完刀要拆線、有些則是固定要來拿藥的,以肺癌標靶藥物為例,一延就是一個星期,影響相當大。「最難掛號名醫」王宗道:今天停診,下周也看不完被代掛網列為「最難掛號名醫」之一的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即使是颱風,也不敢不看,因為每次診動輒一到兩百名患者,今天停診,那下周也看不完。他表示,每次颱風假,他幾乎都不會取消診次,其實院內許多醫師,也都會到院把患者看完。即使今天台北風雨不小,到診率也相當高。新光醫院洪惠風:停診兩天,下周門診量一定爆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颱風連續停診兩天,可預期下周門診量「一定爆滿」,平均一診50到60人,下周至少百人以上,通常颱風後的門診,醫師開放名額,讓原本應該本周看診的人,都能在下周的診次消化完,不過也有些急著要回診確認病情,會建議到鄰近的急診先就醫並且拿藥,下周再回診調整藥物。台大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想到患者南北奔波,即使颱風天也一定看診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說,他的診一周才一次,每次患者大約150人左右,四天前醫院就先詢問颱風天開不開診,每次颱風他都一定回答「風雨無阻」,今天患者到診率約有七成,到今天中午12點左右,患者還有快50多人還沒看完。昨天是梁金銅排定的手術日,但因颱風護理人力減少,原訂開2台大腸癌,縮減為一台,目前只能額外調配時間替患者開刀。梁金銅說,颱風天對於患者就診一定會有影響,不少從外縣市來的病患,為了看診提前北上,住在台北的旅館,就等今天就醫,他光想到患者為了求診如此辛勞,即使颱風天也一定會看診。王宗道表示,台大醫院於颱風期間公告「颱風特別門診」,民眾可以直接致電探詢,通常患者多且處理急症的單位多會看診。如果患者需求高,醫師也會因應需求而開設颱風門診,不過都是採取到診不續掛方式,看完原本就已經掛號的患者。針對停診資訊,陳晉興說,都有發簡訊告知患者,不過如果比較急、真的很不舒服,還是可以特別門診由其他醫師代理開藥,或者到急診就醫,如果症狀相對輕微,或者是要看檢驗報告的,可以晚一星期,希望大家互相配合,但「颱合假不會放到三天吧?」醫療和民眾健康有關,一直放下去,也會影響大家權益。陳威明表示,碰到颱風停診,加上下周有國慶假期,影響很大。他昨天深夜發了一封簡訊給全院同仁勉勵大家加油,「我們都是默默奉獻的一群,軍警消也一樣在執勤待命,讓很多人可以去購物、看電影,反正沒上班,薪水也不會減少。有些行業的朋友沒有上班就沒有薪水,他們內心的痛苦可以想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5 失智.新手照顧
「介護食品選購指南」長者牙口不好、吞嚥困難如何備餐?
目錄基本介紹-什麼是介護食品-介護食品的適用族群-介護食品的分級標準挑選介護食品關鍵-質地軟硬程度-食用調理方式-口味選擇偏好市售介護食品推薦-依質地軟硬程度--等級1輕鬆咬--等級2牙齦磨--等級3舌可碎--等級4好吞嚥-依濃稠程度-自行調製粉爸媽年紀大了,是不是會因為咬不動,無法吃較硬的食物?照顧牙口不好的長輩,每天都在煩惱該準備什麼餐點?擔心他們吃得不夠有營養,甚至沒有食欲?隨著台灣成為高齡社會,如何滿足老年人的飲食需求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年齡增長常伴隨著吞嚥困難、咀嚼能力下降等問題,導致長輩在進食時面臨諸多困難。介護食品就是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而設計的,幫助長輩可以吃得下、吃得好,獲取足夠營養,同時改善用餐體驗。什麼是介護食品介護食品詞彙源自於日本,指的是專門為了長輩或吞嚥困難者所設計的特殊食品,無論是自行調製、或是購買市面上的現成品,都是為了幫助長者在咀嚼吞嚥能力退化下,也能夠維持原有生活習慣、口味喜好、甚至是用餐尊嚴的情況下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介護食品的適用族群根據日本介護食品協會的命名,UDF (Universal Design Food)是通用設計食品的意思,所以其實有很多族群都是適合吃介護食品的喔!高齡長輩族群:各項身體機能自然退化,影響食慾及營養攝取。牙口不佳族群:牙齒矯正、缺牙等口腔疾病造成無法正常飲食。吞嚥障礙族群:食道肌肉受損退化,吞嚥困難造成容易嗆咳。照顧備餐族群:幫助簡化準備餐點的時間過程,降低照顧負擔。介護食品的分級標準日本推動高齡福祉多年,已針對介護食品發展出分級標準,例如「日本UDF(Universal Design Food) 」將介護食品的質地從硬到軟分成4級。此外,「日本飲食和吞嚥康復學會」也針對飲品進行分類,將其從稀到稠分成3級。除了日本,台灣也有「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推出的Eatender銀髮友善食品標章,將食品質地分成四級,這些分級標準都是為了幫助長者能夠對應自身需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食品或飲品,提升生活品質。挑選介護食品關鍵質地軟硬程度選擇介護食品時,質地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綜合前面提到的分級標準,目前台灣市面上販售的介護食品,質地由硬到軟可以分成四種等級:等級1『輕鬆咬』:用牙齒可輕鬆咬碎等級2『牙齦磨』:用牙齦就可以磨碎等級3『舌可碎』:用舌頭就可以壓碎等級4『好吞嚥』:不需要咀嚼,可直接吞下有些購物網站會將軟硬等級清楚標示,方便消費者直接依照長輩的牙口狀況,挑選購買對應的介護食品。食用調理方式無論是長輩自行處理,或是有家人看護幫忙備餐,調理的便利性,也是挑選時的重要考量。市售介護食品多以調理包或封膜容器包裝,常溫保存者,原則上是打開後就可以直接吃,不過大部分會建議加熱後更可口。加熱方式也很簡單,都是以微波爐、電鍋、或者隔水加熱等方式處理就可以囉!口味選擇偏好市面上的許多介護食品品牌與營養師團隊合作,採用天然食材作為基底,並利用創新技術將食材細打後重新塑型。這不僅滿足了牙口不好的需求,也維持了食物的原型,讓長輩更有食慾,同時確保他們獲得充足的營養。在口味選擇上,台灣消費者有豐富的選擇,包含來自日本的品牌如Ever-Smile、雅膳誼Kewpie、美國品牌百仕可,以及台灣的品牌如奇美、優加+、護力呷。這些品牌提供各式口味,例如三杯雞、滷肉豬、地瓜豬肉粥等台灣道地傳統口味,也有日式海鮮拉麵、炙燒鮭魚凍等日式風味。這些選擇讓長輩可以依需求調整,不會因為單調的餐食而感到厭倦。介護食品推薦/依質地軟硬程度等級1:輕鬆咬此等級需要使用牙齒進行咀嚼,適合牙口狀況相對較好的長者,所以目前市面上的選擇相對少。例如,日本「雅膳誼」推出的總匯野菜雞肉丸、鮮蔬滑蛋蝦丸等產品,都是不錯的選擇。等級2:牙齦磨這個等級的設計讓長者可以依靠牙齦磨碎食物。推薦產品包括日本「百仕可」日式海鮮醬油風味拉麵、台灣「護力呷」香菇羅漢素食粥,另外還有由退休阿嬤組成「灶神在家」團隊所提供的冷凍宅配的銀牙餐。百仕可護力呷灶神在家等級3:舌可碎這個等級是可以用舌頭輕易壓碎,算是介護食品的主流大宗需求。推薦台灣「優加U+」軟心肉排餐推出的蔥油雞、滷肉豬、日本「Ever-Smile」南瓜燉雞肉,或是食品大廠「奇美食品」推出的銀髮膳食軟質餐,就有紅燒獅子頭、蒜香青江菜、南瓜粥等20種以上的口味可供選擇。優加U+Ever-Smile奇美食品等級4:好吞嚥 這是最軟的食品質地,適合無法咀嚼的長者,讓他們可以直接吞嚥。推薦產品包括日本「百仕可」義式蔬菜泥、還有像日本「FORICA」福瑞加甚至推出小菜、點心凍等多樣選擇,滿足主食以外的點心需求。百仕可FORICA介護食品推薦/依濃稠程度目前台灣市售的增稠飲料,選擇不像介護食品那麼多,但仍有不錯的產品可供選擇。例如日本「Ever-Smile」推出的蘋果汁和運動飲料,都是屬於「日本飲食和吞嚥康復學會」定義的第2級,具有明顯濃稠度,流動速度緩慢,有助於避免液體進入氣管,預防嗆咳,同時保留飲品的原始風味。Ever-Smile介護食品推薦/自行調製粉除了現成買來就可以直接食用的介護食品和增稠飲料外,消費者也可選擇自行調製,以滿足個別需求。例如日本「食膳樂」MJ粉此類的食物調製粉,加入粥、飯、肉、魚或蔬菜等食材後,經過攪拌、加熱塑形,降溫即可成為滑順好吞的果凍餐。食膳樂MJ粉食膳樂食物調製粉食膳樂食物軟化劑另外也有像「紐萃」舒活雅S此類的液體調製粉,無論是茶水、牛奶、果汁或是湯品,加入液體調製粉,攪拌後靜置,即可變得濃稠,有效幫助長輩飲用時避免嗆咳。紐萃吞樂美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介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挑選適合的介護食品不僅是為了滿足長輩的營養需求,更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愉快地上餐桌,和家人一起共享美好時光。透過選擇適合的軟硬質地和口味,您能夠為家中長輩帶來更好的用餐體驗,讓每一頓飯都成為帶給家人幸福的時刻。樂齡網
-
2024-09-03 養生.聰明飲食
增32種疾病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機率 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
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物吃太多,不僅會增加罹患32種疾病風險,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機率也會提高50%。何謂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說,國際將加工食物分為四等級。以雞蛋為例,未加工的雞蛋屬於第一級;加了鹽巴調味的荷包蛋屬於第二級;將第一、二級食品組合後再加工的蛋黃醬,被歸類為第三級加工食品;至於添加了防腐劑、甜味劑、修飾澱粉等製造出來的蜂蜜蛋糕,就是第四級的超加工食品。【延伸閱讀:精緻穀物、加工肉類及含糖飲料,哪個是你最需要避免的超加工食品?】魏士航表示,超加工食品取得容易,且食品製造商和食品科學家研發時,會以「極樂點」的概念,計算出食物中的糖、油、鹽的完美比率,設計出吸引人、能帶來滿足感與誘導渴望的食物。大量的精緻澱粉與脂肪將增加大腦分泌多巴胺,使消費者感到快樂,促進食欲,讓人對這些食物上癮,難以節制。今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顯示,從大腸癌、睡眠問題、氣喘、高血壓到代謝症候群、過重、第二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都與攝入大量超加工食品有關。魏士航說,研究進一步指出,攝取過量的超加工食品,會提高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和代謝症候群發生風險,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生風險也會增加48%到53%。魏士航舉例,曾有一位65歲男性病患,退休後為了方便,每周到大賣場採購冷凍食品,早餐吃包子、饅頭,午餐吃微波加熱的炒飯、炒烏龍麵,晚餐若沒煮,就吃冷凍水餃。結果不僅身材走樣,體重飆升,就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10.2% ,已吃出糖尿病。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1.改變購物環境:採買前先列好購物清單,減少衝動購物。選擇肉鋪、生鮮鋪或較多健康選項店家。2.改變時機點與份量:超加工食品適時享用即可。例如只在出遊時吃洋芋片,每周最多不超過3次。3.學會辨認成分標示:選擇成分相對單純的品項,避開含有過多的醣和油脂的食物,如燕麥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23 焦點.健康你我他
防詐騙怎麼做?/開車遇到碰瓷 情急賠錢了事
有一次和老伴上街購物,回程時遇到紅燈,老伴煞車停妥之際,右側忽聞尖銳車聲,一部摩托車挨著我們車身湊過來,停在前輪邊,坐在副駕駛座的我隨即開窗查看,不等我開口,該騎士怒道:「你們的前輪壓到我的腳了!」我和老伴一頭霧水,停車時順暢平穩,絲毫沒有感覺碰觸到異物。老伴隨即下車,騎士以無辜哀痛狀指著左腳說:「你看腳背都紅腫了,怎麼辦?」我們一瞧,穿涼鞋的腳確實紅紅的,但不像壓擦紅腫,倒像擰出來偽裝的。情急下,為了了事,我說:「500元給你去擦個藥,可以嗎?」結束一場意外。隔日老伴將此事告訴友人,才知這是詐術,我們被騙了。開車遇到碰瓷的,切記不要慌亂,不要移動車輛,保持現場證據,有目擊者更好,確定自己沒有違規,即刻報警處理,對方如果是詐騙,聽到報警一定逃之夭夭。詐騙真是無奇不有,聽聞宮廟的功德箱也成為詐騙的伎倆,嫌犯將功德箱上的收款QRcode撕掉,換上自己的QRcode來盜取信眾捐的香油錢。詐騙猖狂,詐術無所不用其極,大家要提高警覺,小心因應。防詐首要原則是「不貪」,以免因小失大,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其次,不明的電話不接、不明的訊息不回、不明的電子郵件不看。更要保持一顆沉穩的心,遇事鎮定以對,確保不會落入圈套。
-
2024-08-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防詐騙怎麼做/謹記3不3要 勿淪詐騙肥羊
近年國內詐騙事件頻傳,手法日新月異,警政及相關金融單位時時提醒民眾,注意及防範來路不明或有企圖的電信詐騙及電子郵件,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受騙人數及金額仍不斷攀升。網路購物受害以年輕人居多,像我家小兒和長媳曾遭網路平台購物而破財。當年兒子於拍賣網站下單幾百元傳輸線,沒多久接到一女子來電,說明該品項有問題須辦理退款事宜,請兒子依指示提供入帳存戶個資,一來一往短短時間內,就把他存摺內生活費3萬元全領光。兒子立即報案,事後苗栗地方法院通知出席審理破案女嫌,哪知她也是被陷害當人頭帳戶而非詐騙主腦,經判決後按分期僅賠一半的錢。媳婦則是託同學網購匯了一萬多元,也是拿不到東西找不到賣家認賠了事。現在防止上當,可以下載App軟體過濾不明或可疑簡訊。為了防詐騙,請謹記「三不三要」原則:不提供個資、不聽指示操作提款、不接不明電話或簡訊;要管好個資、冷靜查證及撥打防詐騙專線「165」,以確實反詐騙。
-
2024-08-14 退休力.理財準備
詐騙手法不斷翻新 專家揭嬰兒潮世代最易上當的4種金錢騙局
雖然許多人對金錢詐騙有所警覺,但在騙徒手法不斷翻新下,對嬰兒潮世代的打擊尤為嚴重;理財網站Go Banking Rates指出,他們可能因為缺乏經驗或經常上網,很容易成為受害對象。2023年,聯邦調查局(FBI)網路犯罪投訴中心受理的案件增加14%,60歲以上者舉報的損失多出11%。理財規劃師馬哈菲(Ed Mahaffy)與馬辛柯(Patrick Marcinko)表示,隨著人工智慧等科技的進步,銀行與投資等領域進一步朝數位化發展,嬰兒潮世代需時刻警惕以下這四類騙局,並牢記防範之道。1.冒充政府詐騙騙子會冒充國稅局等政府機構人員,試圖騙取金錢或個資。馬辛柯說,嬰兒潮世代多數即將退休或已退休,很容易受到冒充國稅局的詐騙電話影響;重要的是要記住國稅局不會透過電話或簡訊主動聯繫任何人。這類詐騙有越來越普遍趨勢,FBI的統計顯示,去年冒充政府的詐騙增加32%;防範方法之一是避免透過電話向主動聯繫者提供付款資訊。2.仿冒聲音詐騙隨著科技進步,冒充熟人的語音詐騙也日趨猖獗。馬辛柯說,騙子會冒充孩子的聲音索取金錢,讓人很難識破;一旦碰上這種情況,先掛斷電話,然後給孩子打電話確認。3.「幽靈駭客」詐騙騙子冒充他人竊取金錢(尤其是對老年人)的另一種方式是冒充技術服務人員,謊稱受害人遭駭客攻擊,宣稱要幫忙解決問題,然後再騙走存款。馬哈菲指出,這類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幽靈駭客」騙局通常是,接到電話、簡訊、電子郵件或電腦彈出視窗,稱需撥打一個號碼尋求協助,然後讓受害者下載軟體,這個軟體可讓歹徒遠端連上他們的電腦;隨後,騙子會假扮銀行人員,稱受害人遭駭客攻擊,需將資金轉入一個所謂的安全帳戶,但實際上是將錢匯給了騙子。4.電子郵件網路釣魚詐騙疫情期間越來越多人在網路購物,竊取資料、成功詐騙嬰兒潮世代的網路釣魚急劇增長。馬哈菲說,歹徒可能會假冒購物的商店發送密碼重置電子郵件,取得密碼後,會在受害者的不同帳戶上嘗試使用該密碼、竊取錢財。馬辛柯表示,保持不同且安全性強的密碼極為重要,盡量不要在多個網站使用相同的密碼,尤其是銀行登入;可能的話,在登入時添加多重身份驗證,為帳戶提供更多的安全保護。他說,如果收到可疑的電子郵件,要求點擊一個連結網址,千萬不要回覆或開啟任何附加檔。保護自己免受詐騙馬哈菲說,對所有不明對象提高警覺,不要點擊自動彈出的視窗或連結網址,也不要回覆陌生電話號碼或要求下載的軟體。他說,總之不要與陌生人打交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防詐騙怎麼做?/半價買蘋果手表 收到一個空盒子
「你知道現在一支蘋果手表多少錢可以買到嗎?」「看規格啊,12000元以上吧,你可以去官網還是一些購物平台看看。」哥哥自從改用了蘋果手機,也開始買起相關周邊產品,後來才跟我說他被騙了。「我就滑社群,寫說6000元一支,比價之後覺得超便宜就下單了,結果我轉帳過去,寄來一個空盒子,想再詢問賣家,就找不到人了。」我當下先破口大罵他怎麼敢在奇怪的網站購物,也唸他怎麼貪小便宜。哥哥只能小小聲地回我:「我想說半價啊,可能是好運碰到吧。」最後當然是沒有找回錢,也沒有拿到手表,我跟哥哥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他說再也不敢在不認識的網站買東西了,我是覺得事情起因在於「貪小便宜、對商品價格的無知」,還有就是「沒有給自己留下退路」。如果不貪,那麼在社群上滑到就會無視這則消息;如果對商品價格有認知,就會多方確認這個價格是否合理才下手購買;如果有給自己留退路,就應該想好萬一是詐騙包裹,該如何追回款項或退貨。現在許多購物平台及通路為了保障買家的購物安全,都有相關的退貨機制,可以讓款項被不法之徒拿走之前及時止損。當然詐騙的伎倆不僅於此,不過付款購物、轉讓財產等的權限都操之在己,三思而後行,很多時候都能夠減少被詐騙的遺憾。
-
2024-08-09 焦點.元氣新聞
中元購物車「滿滿的加工食品」?普渡供品聰明選,保你「吉利、健康」雙贏
年度最大檔!備受民間重視的中元普渡即將到來!根據網路聲量調查,人氣最夯的熱門供品排行前5名包含:罐頭類食品、泡麵、餅乾、堅果及水果類。隨著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對中元供品也越來越講究,不僅要拜得澎湃讓「好兄弟」開心,也要對吃的人健康有益,究竟中元供品該怎麼挑,才能美味少負擔、健康不踩雷?罐頭食品營養超乎想像?「三高食物」怎麼吃較健康?「罐頭類食品、泡麵、餅乾等加工食品雖然方便,但隱藏許多健康NG地雷。」嫚嫚 營養師指出,罐頭食品經過高溫處理,許多營養素如:水溶性維他命B、C等都會被破壞,營養價值比原型食物低,且多數罐頭食品為了保持風味,會加入大量調味料,是典型高糖高鈉「重口味」食物。而餅乾、泡麵能提供的營養以澱粉和油脂為主,營養密度低,也屬於高碳水、高脂肪、高鹽份(鈉)的「三高食物」。嫚嫚 營養師說,「如果真的想吃泡麵,建議醬料包酌量少放,加入青菜、雞蛋、菇類等食材均衡營養,少喝湯避免攝取過多的鈉。」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入量不應超過2千毫克(約5克鹽),但許多泡麵和罐頭食品中的鈉含量都大幅超標,對於慢性病族群非常不友善,也會影響血壓、動脈和心臟健康。拜什麼就吃什麼,小心「胖子味覺」上身!還有另外一個族群,也要提高警覺!「家裡拜什麼,就會吃什麼,重口味吃多了,可能會形成『胖子味覺』。」嫚嫚 營養師表示,根據英國營養調查顯示1,飲食中多攝取1公克鹽,肥胖風險會增加26 %左右,因為吃鹹重口味食物會讓人覺得口渴,邊吃東西邊喝含糖飲料,不知不覺就會越吃越多、越吃越胖!如何揮別「 胖子味覺」、降低加工食品帶來的健康風險?嫚嫚 營養師認為,相較餅乾和休閒食品,堅果和水果相對健康,又可當零食解嘴饞,「天然食物營養密度高,堅果可提供優質的不飽和脂肪及礦物質,建議選擇小包裝堅果,較能控制份量。」「這水果」小小一顆就能提供一天所需的維生素C水果方面,建議選擇當季水果,如:奇異果、蘋果和木瓜等,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和消化酵素等多種營養素,有助提升免疫力,相對其他加工食品熱量也較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維生素C消耗量高,需要特別補充,蔬菜經過水煮,水溶性維生素會流失,因此水果是較好的維他命C來源。」嫚嫚 營養師認為中元節祭祀,奇異果是很好的選擇,不僅有「吉利果」的好兆頭,也具有高營養密度和高維生素C含量。「人體一天需要約100毫克的維生素C,黃金奇異果每100公克,就大約有160毫克維生素C,足夠我們一天所需;綠奇異果則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奇異酵素,每100公克的綠奇異果就大約有3公克的膳食纖維2,比許多蔬菜都還高,奇異酵素能幫助消化,分解肉類蛋白質,飯後吃一顆綠奇異果,對於腸胃道消化機能非常有幫助。」營養師「私房供品組合」,營養均衡又美味嫚嫚 營養師也提供自己心目中的「黃金供品組合」,前3名分別是:吉利果(奇異果)、堅果和大燕麥片。「不只準備起來非常方便,而且拜完後可以當早餐,每天早上吃一匙堅果,一顆奇異果,搭配50克大燕麥片和100毫升牛奶,營養又有飽足感!」中元普渡傳好心意,供品聰明選!選擇當令食材、有吉利寓意的水果,以天然食物代替加工食品,不只能祈求豐收好運一整年,也便於普渡後分送,美味、便利一次滿足,討吉利又顧健康,拜拜就是要吃這一味!參考資料:1.Ma Y, He FJ, MacGre gor GA. High salt intak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obesity? Hypertension. 2015 Oct;66(4):8439.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15.05948. Epub 2015 Aug 3. PMID: 26238447.2.USDA.USDA national nutrient database for standard reference (release 25). 2012.
-
2024-08-07 焦點.健康你我他
防詐騙怎麼做?/假警察通知盜刷 沒帶皮夾揭騙局
開車途中,突然接到自稱是××分局×員警的電話,首先詢問是否曾在某購物平台買過商品,且是刷卡一次付款,我不疑有他,據實回答「有」,接著該員警說我的卡被盜刷了,要核對我的信用卡卡號,可惜皮夾沒帶在身上,員警給我一組電話,待我回家一撥,是空號,我被詐了。家用電話一響,「請問妳是任小飛小姐嗎?」「我是」「妳有一張中國信託的提款卡被盜領,我先跟妳核對資料…」「不用核對了,就讓他領光好了。」「蛤!讓他領光,任小姐這樣不好…」「沒關係,我做功德,統統給他。」「任小姐…」「別再說了,妳是詐騙集團。」「任小姐我好心通知妳被盜領,怎麼說我是詐騙集團?」「因為我沒有中國信託的卡,妳釣到大白鯊了。」做美容的表妹,說要找我喝咖啡聊心事,而且聊天內容不能讓我媽跟小阿姨知道。話說每個星期找表妹做臉的一位客人跟表妹聊到投資,說她投資一檔外幣獲利頗高,還將手機曲線圖點開給她看,聊了一個月表妹心動了,下載App陸續投資,手機上漸次拉高的獲利讓表妹捨不得贖回,繼續加碼。我問「然後呢?」「然後她就人間蒸發了。」「妳投資了多少?」「這兩年等於白做工。」騙子的世界不是我們這種奉公守法心地良善的小人物能懂的,唯有不貪不怕才能沉著以對。
-
2024-08-03 退休力.社會連結
老後不煩人/獨立不孤獨 美英日吹起「社區共生」風潮
不少國家面臨高齡化,長者照護需求日益增加,除了在家安養和入住療養機構,住在「共居社區」或與其他長者成為鄰居也是選項。這種「社區共生」理念主打保有彼此獨立空間,但平常會一起參與活動,並在需要時互助。日本、美國和英國等國已有多個組織和不少長者實踐。日本兵庫縣尼崎市有群七十至八十歲的獨居女性以「近居」模式互助並共同生活。其中四人搬進同棟公寓,另外三人留在原住處或通勤。入住規定是,保持適當距離不依賴對方,不提供照護,但在需要時全力幫助對方。另一個日本社福組織「佛子園」,二○○八年改造石川縣當地廢棄寺廟西園寺,增建澡堂、食堂、咖啡廳、健身房和小型諮詢空間等,讓共生社區居民一起使用。美國「村落運動」為長者組成的非營利組織,一九九九年,波士頓燈塔山村落居民珍妮佛.凱特發現母親難以自理生活,卻不願搬到療養院。她和幾位朋友提供長者在家安養支持和服務,營運模式是付費會員制和志願者參與。志願者通常是社區內的年輕人,提供包括載送長者到醫院、購物、照顧寵物、定期訪問和社交活動等服務。英國倫敦北部專為年長女性打造的共居空間「新地」,由共居組織「年長女性合作住宅」考察討論廿多年,二○一六年底建立。共廿五戶,有交誼廳、客房、洗衣間及花園等公共空間,規定五十歲以上女性才能入住。創始成員八十四歲的雪莉.梅瑞迪恩說:「我們希望掌管自己的生活,想要生活更好。」數位版看這裡社區互助 找新家人大家一起逐漸老去的過程,需要許多陪伴與幫助。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女化,我們需要透過社區互助合作,更有賴許多有心人士熱血熱心,建立新家人關係,來看看他們怎麼做。 來測退休力 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填答可參加抽獎。
-
2024-08-03 焦點.健康你我他
防詐騙怎麼做?/幸好有看聯合報 電話詐騙沒騙到我
台灣近10幾年,詐騙事件幾乎每天上報。我最早受到詐騙是高中時期,走在路上有人向我借車錢回家,並要了我的地址,說隔天會寄還給我,當時我很單純,把身上的50元借他了,後來錢是有去無回。退休後,電話詐騙多,有一陣子常接到電話說,你的健保卡被冒用或未繳錢被扣留了,請打OO電話連絡檢察官等。好在我平常都有在看聯合報等,知道這種大陸口音來電,多屬詐騙,就直接掛斷了,較有空時還會教訓對方,說為何不找個工作,卻要幹這種騙人的事。所以電話詐騙根本沒能騙過我。不過,有一次我也差點驚嚇到。有電話來,傳來讀高中小女兒的哭聲,說:「爸爸!我被打了!」然後要我打電話給某人解決,我一聽聲音,的確像小女兒的聲音,非常震驚,「她真被綁架了?」我跟她說:「好,我馬上聯絡那人」。掛完電話,我心緒一定,請老妻打去學校,輾轉找到小女兒,查到她好好在班上。所以防詐騙,不要慌著去回電話,先查清楚再說。網路購物詐騙更多。老妻在臉書上看有賣三麗鷗圖案口罩,去超商付款後領回包裹,裡面卻是一包白棉布。打電話去質問,卻說寄錯了,要補寄。幾天後,電話就無人接聽了。這種報導後來讀多了,我不再看一頁式的臉書購物廣告了。
-
2024-07-28 退休力.理財準備
努力存錢卻遺憾退休後沒力氣花 78歲的她分享深刻體悟的6教訓
艾格尼絲(Agnes P.)為退休後打算,一直省吃儉用,如今78歲的她,錢多得花不完,但快樂的回憶卻少得可憐;她說,自己只顧存錢,卻忘了好好地生活。理財網站Go Banking Rates報導,艾格尼絲的一生都緊盯著自己的花費。自小家境不算寬裕的她,被灌輸必須節省每一分錢。她打包午餐,開著舊車,很少請假;當朋友在度假時,她把多餘的每分錢都存進退休帳戶。艾格尼絲說,她以為自己做對了,但為了不確定的未來,放棄了生命中太多的東西。她錯過的頭件事就是與朋友一起玩樂,即使是在退休後;為了省錢,她拒絕與朋友共進晚餐、觀賞百老匯演出和旅行(即使離家不遠)。艾格尼絲表示,因為她總是說「不」,因此和許多人失去聯繫;現在退休了,但朋友寥寥無幾。她還面臨讓其他退休族艷羨的「煩惱」:多年的儲蓄與複利為她攢下大筆錢,遠超過所需。她說,自己有足夠的錢度過餘生,但無法買回逝去的時光或錯過的機會。健康問題也打亂她的退休計畫,現在她有錢去旅行,但身體卻不允許。以下是艾格尼絲一路走來學到的6教訓1.把錢花在經歷而非物品上:美好的回憶來自經歷,而不是物品。她說,少花點錢購物,多花點錢留下回憶,「東西會變舊,但美好時光永遠伴隨你」。2.偶爾犒賞自己:現在艾格尼絲會勸人在生活預算中加入「娛樂」。她說,偶爾揮霍一下無妨,如果能謹慎理財,有時犒賞一下自己並不會毀掉退休生活。3.維繫朋友關係:艾格尼絲後悔因花錢綁手綁腳,而讓友誼逐漸流失。她說,留住你的朋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真的很重要。4.實現夢想不要拖延:艾格尼絲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推遲了旅行計畫。她說,不要把所有遠大夢想都留到退休後,趁年輕更能享受時,試著去實現一些目標。5.為醫療儲蓄:艾格尼絲的儲蓄在支付醫療費用上得到回報。她說,退休後的醫療費用可能會很高,要有多餘的錢來支應。6.付出讓生命更有意義:艾格尼絲說,擁有豐厚存款的好處之一,是可以回饋自己所關懷的對象,「我只想把錢捐給對的地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4 養生.保健食品瘋
益生菌怎麼吃才正確?認識「菌種」和「專利」,挑對「優勢菌」!
現代人飲食不均衡、壓力大,益生菌已成為許多人日常保健的必需品,但是你知道嗎?益生菌並不是「有吃有保庇」,如果不知道怎麼吃,或是挑到不適合自己的菌種,那可是白做工,吃了半天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掌握2大觀念,聰明吃益生菌不踩雷!市面上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該選菌數多的、還是價格高的?每一家的益生菌種都不一樣,常見的有:嗜酸乳桿菌、比菲德氏菌等,光看這些專有名詞就已經頭昏眼花了,到底益生菌怎麼吃才正確?建議選擇益生菌時,掌握2大觀念: 【挑選益生菌正確觀念1】決定益生菌功效的是「菌株」而不是「菌種」選擇益生菌產品時可留意包裝上的成分說明,許多產品都只標明「菌種」,如常見的LP菌、AB菌,但「菌種」不等於「菌株」,同一種「菌種」,可能包含不同的「菌株」,科學實驗都是以單一「菌株」為單位,只有「菌株」才真正有資格宣稱功效,建議選擇通過國際實驗認證的「菌株」,僅標示「菌種」的產品,是無法確認功效的!【挑選益生菌正確觀念2】吃多,不如吃對許多消費者都有益生菌「菌數越多越好」的迷思,但菌數多寡和功效其實未必成正相關,建議選擇通過專業嚴格把關、有身分認證的「專利單一菌株」,才有功效保證。適合台灣人體質的益生菌!多國認證X強勢專利菌NTU 101*由台大名譽教授潘子明團隊研發的「娘家」益生菌,根據國人生活和飲食習慣,打造專利乳酸菌NTU 101,除了經過台大研發團隊實驗把關,更榮獲15個國家專利,備受國際學術期刊肯定,研究顯示*,每天吃一包娘家益生菌NTU 101*,持續7天,可養成4倍好菌**,連續8週,更能提升600%保護力***,幫助改變菌叢生態,提升保護力。 專利乳酸菌NTU 101擁有高存活率和高定殖率,透過優勢菌叢讓益生菌功效發揮最大值,除了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順暢有感,還能調節生理機能,輕鬆調整體質,換季不再煩惱,同時促進代謝,活力升級,吃出好氣色。對於經常外食、作息不正常、囤積卡卡,或是對天氣環境變化較敏感的上班族,一天一包「娘家」益生菌NTU 101*,一菌多效,幫助調節生理機能,減輕負擔、保護更加乘;兒童和銀髮族需要更多呵護,體內養好優勢菌,提供黃金守護力,健康自然達陣!除了品質和功效值得信賴,「娘家」益生菌NTU 101在設計上也非常用心,有膠囊/粉末兩種型態,照顧不同族群的需求。每天吃一包,7天養出4倍好菌**,提升600%保護力***,常溫保存,方便隨身攜帶,不用怕忘記吃。粉末劑型乳酸風味口感佳,連續8年獲SNQ國家品質標章,並獲得2022世界品質大賞金獎,奶素者可食。好菌強勢出擊,照顧全家大小的健康!就選台灣人的娘家益生菌! 娘家官方網站:https://reurl.cc/jWN6Dn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QRy2Z9消費高手一起購:https://reurl.cc/4rAlo2販售通路:大樹、康是美、屈臣氏、杏一、MOMO、娘家官網#娘家益生菌 #益生菌 #娘家* NTU 101為獨家國際專利菌株,可循身分證字號找到NTU 101的研究報告及功效。** 經人體實驗,每天食用1包NTU 101,連續7天,糞便中雙歧桿菌為食用前近400%。***經動物實驗,每天食用1包NTU 101 ,連續8週,IgG抗體為食用前600%。
-
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每天約有200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台灣道路「三缺」問題,聽聽專家分享該如何解決這問題?
台灣明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駕駛肇事案件卻節節攀升,去年平均每天約有兩百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醫界提出建議,現行75歲更換駕照規定,應該比照美國,加入職能治療師臨床評估。不過專家進一步提醒,台灣從肇事統計、公共運輸、道路工程,高齡駕駛身處「三缺」環境,跨部會補洞成為關鍵。台灣高齡駕駛問題有多嚴重?交通部道安資訊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65歲以上長者交通事故的死傷人數為28292人,去年已攀升至73031人,成長近2.6倍,等於每天約兩百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高齡駕駛肇事,既傷人也自傷。2023年機車事故中,高齡長者占13.6%,但因機車事故而身亡人數卻占全年齡的近40%,等於老年人發生機車意外,死亡率遠高於其他族群。解決「高齡駕駛」的問題?聽聽專家怎麼說交通部2017年推動高齡駕駛換照制度,75歲以上長者須每3年更換駕照,並通過體格檢查、簡易認知功能測驗,或檢附「未患中度以上失智症證明」。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說,要解決高齡長者道路安全問題,政府應讓臨床醫療人員參與高齡換照事務,協助辨識及篩檢出更多高風險的老年駕駛。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陳郁婷也提出,應該比照美國,加入職能治療師臨床評估,觀察高齡駕駛的注意力、協調力及反應力,而不是單靠簡易的認知功能測驗,「該模式在許多國家已行之多年」。對此,交通部公路局表示,該方法要有研究與醫學資料佐證,目前沒有接觸,也無特別看法。不過,解決高齡駕駛肇事是一道跨部會工程。曾任台北市車輛事故鑑定委員的警大退休教授郭守穗說,過去做肇事鑑定時發現,交通警察現場調查資料並不充分,頂多看到駕駛人年齡,難以辨識真正肇事原因,更缺乏細緻資訊佐證是駕駛行為所致。其次,政府近年將大量預算投入軌道建設等大眾運輸,但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指出,若能建立點到點(Door to door)的公共運輸系統,長者就願意搭公車、捷運出門,降低使用私人運具的機率。台灣道路環境複雜,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表示,「什麼樣的環境,會導致什麼樣的駕駛行為」,台灣道路環境之亂,複雜的告示牌與車流,易使駕駛分心,治本之道仍應重視道路設計,將精簡車道列為目標。北市試辦「高齡駕訓班」 找回行的權利為降低長者交通事故,台北市率先試辦「高齡駕駛課」,中央和市政府全額補助費用。安全駕駛學會監事黃飛發表示,能參加該課程的長者都具有一定活動力,最年長的學員為一名79歲先生,自覺反應能力確實退化,應該還可開車上路,上完課的最大收穫為了解交通安全法規,因與四、五十年前考照時,改變甚大。黃飛發表示,不論是否持有駕照,只要年滿65歲,即可報名「高齡駕訓班」,目前學員以社區據點的長輩居多,經里長推廣宣傳,得知訊息,加上子女鼓勵,而重返駕訓班。教練首先檢視長者的駕駛習慣,及時糾正錯誤,例如,煞車是否過急,或是過彎操作不足。以前考取汽車駕照就可以同時領取輕型機車駕照,或是通過筆試就能騎乘輕型機車上路,這項規定已經廢除,部分銀髮族必須重新考試,才能拿到機車駕照。因此,報名「高齡駕訓班」,其中「高齡機車駕訓課程」,內容包括,騎乘教學、卡牌遊戲、安全講解、道路體驗,共計六小時,確保駕駛技能及道安觀念。不過,許多老年駕駛卻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騎車、開車上路,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李中一表示,因為子女在外地工作,大部分長者獨居,想要外出活動,只能靠自己,在大眾運輸系統不方便的地區,只能騎機車,沒了機車就像沒有腳一樣,寸步難行。「長壽世代來臨,機車代步是高齡者的基本權利。」高雄榮總台南分院高齡醫學科主任陳宣恩說,老化與退化是無法抵擋,政府與家屬應盡量強化長輩身體機能,各縣市應優化多元的公共運輸方式,如果一味地剝奪「行」的權利,恐讓高齡長輩覺得被歧視,這也提高無照駕駛的危機。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指出,高齡駕駛者常有反應變慢、視力欠佳、聽不見按喇叭催促聲等問題,目前高齡駕駛想要換照,需通過認知測試,如果沒過,無法再騎車開車,政府並未擬定配套措施,等於讓這些年長者失去行動能力,難以外出看病、買菜,參加據點活動。長輩移動權 追不上國人老化近月來,台灣發生多起高齡者不當駕駛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只要出現高齡駕駛肇事,網路上就會罵聲一片,「又是老人」、「高齡三寶」、「應該全面禁止老人上路」。交通部研議下修「關懷措施」年齡,醫界也建議讓臨床醫師參與高齡換照制度。關鍵在於當超高齡社會來臨時,老人家一旦放棄自用車,又有多少選擇?多年前,本報曾採訪一名在嘉義縣洲仔村的長者楊水利,他在七十二歲時騎車去廿分鐘外的朴子市買奶粉,遭搶黃燈的計程車撞上,躺在床上數個月,腳掌骨折傷疤都還在,十多年後仍繼續騎車,在馬路中穿梭。冒風險上路,是因為若要去朴子,光是走到公車站牌就超過半小時,一天只有五班車,對他們來說,不騎車等於沒有腳。當時報導後,公車繞進村里、幸福巴士接送,帶給洲仔村的長輩們購物、就醫很大的便利。但全台有多少洲仔村?上個月,台東卑南鄉八十歲的甘妹婆婆,在酷暑間騎車去市區回診,險些遭轉彎車撞上,她嚇壞了,但若不騎車,近年愈來愈脆弱的膝蓋,讓她連走下山坡到公車站都困難,騎車成為唯一的選擇。偏鄉交通不便利,都市就便利嗎?在都會區,老人家搭公車摔倒、步行速度較慢遭車撞上等案例不曾少過,要洗腎、要就醫,復康巴士不易預約,親友不見得能天天接送,獨居者更多。許多長輩會因不想麻煩兒女,乾脆選擇不出門,卻因此加速身體機能衰弱。愈來愈多的高齡肇事,映照出的是被忽視的長輩的移動權。當肇事時,警方只有初步分析,列出肇事者是高齡,社會膝反射認為「身體機能下滑」,卻因無法得知這名高齡者必須自行駕車的原因與困境,政府單位就無法對症下藥,提供符合長者需求的運具,導致惡性循環。台灣明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等於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檢視台灣大眾運輸法規,許多限制未必適用;過去大幅興建的公共運輸,也無法提供長者點到點的服務。同樣高齡化的日本,近年也遇上高齡駕駛肇事、大眾運輸駕駛缺工問題,為此以長者為主體展開各式點對點接送的沙盒試驗,台灣也有零星計畫,卻仍如一盤散沙,至今難以跟上國人老化的速度。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10 焦點.健康知識+
穿拖鞋出門超危險!重症醫盤點「5種人」不適合穿拖鞋,糖友、老人都上榜
夏季氣溫上升,再加上最近午後雷陣雨頻繁,多數人會改穿拖鞋穿出門。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警示,穿拖鞋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險,並不是人人都適合穿拖鞋,特別是5種人不太適合穿著拖鞋到處趴趴走!穿拖鞋走路可能導致的3種危險1.滑倒穿拖鞋滑倒是最常見的危險,由於拖鞋的抓地力較差,容易造成滑倒風險!尤其人群聚集的地方,或上下爬樓梯、甚至有人穿著拖鞋去登山步道…,如果走過的地方,剛好是「午後雷陣雨濕」的地方,你的滑倒不僅可能導致自己受傷,還可能造成你身邊的人,也一起受傷。(因為滑倒或跌倒當下,你手的反射,就狂抓可以抓到的東西,就容易讓別人也受傷)2.絆倒另一種常見的危險就是被人或地上物件絆倒,若走在凹凸不平的街道或巷子,平衡不好就走路踩空或踩不穩,進而導致你被絆倒受傷!而如果在人來人往人群聚集的地方,你不用去踩別人的鞋子,別人也會踩到你的拖鞋後跟呢,這些容易造成踩踏,也會使你被會絆倒。再加上,穿拖鞋時,腳踝的活動範圍較大(例如跳舞、跑步…),當然很容易會被絆倒。3.刮傷接下來,另一個危險就是容易被刮傷。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地面上,可能存在碎玻璃、鐵釘等尖銳物品,穿拖鞋走路時,容易被刮到而受傷。該如何避免拖鞋所帶來的危險?專家建議,想避免拖鞋所帶來的危險,可以採取以下措施:1.選擇合適的鞋履。尤其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濕地、凹凸街道,你應選擇抓地力良好的鞋履,如運動鞋、皮鞋等。而不是拖鞋!2.在海灘、公園、露營等戶外場所,穿拖鞋是比較合適的。但在購物中心、商場、地鐵站,市區內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最好穿運動鞋或皮鞋等較合適。3.走路時請注意腳下。在人群中行走時,要注意觀察腳下,避免踩踏碎玻璃、鐵釘等尖銳物品。4.走路時請注意身後。在人群中行走時,要注意身後的情況,避免被他人絆倒。5.在人群中行走時,要注意與他人保持距離,不要擁擠而造成被踩踏的風險。5種人不適合穿拖鞋穿拖鞋確實是許多人的選擇,但在不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長時間穿夾腳拖鞋或拖鞋可能會導致一些潛在的危害。以下是一些不太適合穿著拖鞋,到處趴趴走的族群:1.體重過重者如果你的體重較大,腳部的壓力會更大。你穿涼鞋或拖鞋時,受傷的風險會增加。還有,你腳的靈活度,也一定程度受阻。2.腳踝、關節受傷者如果你的腳踝或關節受傷或正在復健中,你穿拖鞋可能會進一步加重這些部位的負擔。這時,你不適合穿拖鞋。3.糖尿病患或糖足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周邊神經感覺可能較遲鈍,容易受傷卻沒有感覺,這可能導致進一步的感染,尤其是有明顯糖足病的患者,更不適合穿拖鞋。4.內耳受傷或腦部受傷者常常在醫院看到剛剛腦創傷的病人或腦中風的病人,這些人都常常穿著拖鞋出門,在醫院趴趴走…,黃軒提醒,其實這是危險的,因為維持我們的身體平衡系統的器官若受損(如內耳受傷或腦部受傷),萬一拖鞋踩空或被地板上任何勾住,這些高危險族群很容易二次傷害。5.老人家老人本來就是非常不適合穿著拖鞋的人!身體反應都緩慢,平衡感不佳,容易絆倒,身體也容易受傷,因此老人家在選擇鞋子時,大家要特別關心他們一下,不要讓他們穿拖鞋出門。看完以上穿拖鞋可能導致的3種危險,知道出門的鞋子要怎麼要怎麼穿了嗎?黃軒提醒,在挑拖鞋時,要注意包覆性和材質。選擇那些有足弓支撐的鞋子,讓腳趾前方有足夠的空間,也不要找那些墊太高的拖鞋,以保持腳踝的穩定度。記住,你選擇合適的拖鞋,對身體健康真的很重要,尤其是現在夏天的季節裡!而有5類人要當心,體重過重者、腳踝關節受傷者、糖尿病患或糖足患者、內耳受傷或腦部受傷者、老人家,建議避免穿拖鞋出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7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在超市選購新鮮牛肉?選購時注意「2原則」,注意「這細節」牛肉會更新鮮!
到超市買包裝好的生菜沙拉,如果裡面空氣膨脹起來就不妙;同樣,包裝好的牛肉,如果出現某些跡象,表示已不新鮮,也最好別放入購物車。密封牛肉不新鮮的跡象是什麼?超市牛肉的封袋中如果液體很多,粉紅或紅色汁液,表示儲存不當,也許放了很久。不過,紅色液體不是血液。商店賣的肉,血液在屠宰場就已放乾。牛肉裡,水分占75%,包裝起來照樣會滲出混雜著肌紅素(myoglobin,又譯肌紅蛋白)的水分,這就是那一灘紅色液體。密封牛肉中的液體雖是天然的東西,為什麼說它不是好跡象?肌紅素的作用是保存液體,肉放久了或處理不當,肌紅蛋白就會分解,喪失保存水分的作用,降低了肉質,且會積水。這種液體和生肉一樣,可能成為細菌的寄生處。這個「生肉水」要小心處理,不要讓它沾到購物車裡面的其他東西。放入購物車之前,仔細摸清楚,這包生牛肉如果不夠冰冷就算了,別買了。「生牛肉水」呈現亮紅色或紫紅色代表新鮮,褐色或棕色已開始氧化。判斷牛肉肉質的另外原則是脂肪肌理判斷肉質高下,除了沒有流出來的水,另一重要指標是脂肪的紋理要清晰。包裝摸摸看,如果摸到硬塊,那是軟骨。亮紅色或紫紅也是高品質肉的指標。牛肉如果呈褐色或棕色,可能是開始氧化甚至腐壞的跡象。結帳前再拿牛肉,用保冷袋帶回家買到新鮮包裝牛肉的另一小訣竅,是要結帳前才去拿肉,最後放進購物車。生肉很容易腐壞,因此,不要一開始就放進購物車,然後推著車子逛完整個超市,買足當日購物要項後,再去結帳。同樣的道理,天氣熱的地方或季節,買生肉時,車裡最好備妥小冰箱、保冷袋之類,讓肉品在超市和家裡的冰箱之間,也保持新鮮,防止細菌孳生。要買上好的肉,到本地的農夫市場,或賣全牛的屠宰店,你會更有信心。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6-29 養生.家庭婚姻
婚姻第三年最危險!研究:35%女性曾經歷外遇,婚外情讓她們更易高潮,外遇9大原因一次看
你知道嗎?台灣曾有進行過女性外遇的研究,發現高達35%左右的女性曾經有過外遇經驗!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根據研究指出這些女性認為婚外情讓她們更容易得到高潮,包括性交技巧、姿勢變化、言語讚美,滿意度都比較高。年齡以四十至四十九歲占最多;外遇對象則以朋友最多,其次是同事、網友及前男友。令人訝異的是,婚姻第三年是高危險期!尋找完美情人,一個不夠再來一個林萃芬分享,一位女性朋友在尋找理想伴侶的過程中,因為沒有找到能滿足所有需求的人,於是選擇了多個不同的情人來補足各方面的不足。例如,當她需要購物或享受物質生活時,她會選擇經濟條件較好的情人;當她感到孤單或需要情感交流時,則會找一位時間充裕的情人來陪伴。這種方式讓她可以在多個情人中找到適合當下需求的伴侶。然而,這種依賴多重關係的生活方式,也讓她必須不斷在不同的情人間轉換,以追求心靈和物質的雙重滿足。林萃芬指出,從她的諮商經驗來看,進行情感出軌諮商的女性比例較高,她們往往因為外遇而遭受巨大的罪惡感和自我責備,這不僅對她們的心理造成壓力,同時也會影響到她們的工作與日常生活。相較之下,情感出軌尋求伴侶諮商的男性比例較高,主要是因為他們希望努力挽救婚姻關係。女性「感情不專一」的原因經常有人問我:「究竟什麼樣的情人會用情不專?」說真的,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一個不小心,就會陷入「過度類化」的陷阱中,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不過如果換個角度問:「用情不專的人多半抱持什麼心態?」據我多年的研究心得,女性「感情不專一」的原因,有下面幾種可能性:1.高估自己的自制力:有些人會以為自己把持得住,只是約出來聊個天又沒有什麼,在沒有戒心的狀況下,常常談心聊天,一個不小心,就會跨越感情界線,所以,別小看談心聊天,很容易產生強烈的親密感,感覺彼此相知相惜。2.證明自己「很有魅力」:我認識不少條件很好的女性朋友,會以「追求者的多寡」來衡量「自己魅力的高低」,為了證明自己「很有魅力」,她們會大量蒐集追求者,享受「眾星拱月」的感覺。常會聽到:追求我的人都排隊排到哪裡,或是追求我的人號碼牌已經拿到多少號。令人好奇的是,到底一個人需要多少個追求者,才能肯定自己的魅力呢?這個答案需要自我探索後才能解開。3.無法忍受寂寞:寂寞是一種強烈而複雜的情緒,它以沮喪、孤獨、空虛、焦慮、不安、無力和悲傷的形式出現,常讓人無法自拔。朋友C因感情困擾,每晚依靠酒精逃避現實的痛苦。酒精不僅麻痺了她的感受,還讓她更加大膽,常在酩酊大醉後打電話給男性朋友或同事尋求陪伴,而這往往導致了無意識的親密關係。這種行為演變成一種自我循環的陷阱,如同一個設定了定時器的旋轉木馬,不斷旋轉直到筋疲力盡。4.渴望被寵愛的感覺:當女性渴望被人寵愛的時候,任何可以讓自己產生「被寵愛的感覺」的人事物,都有可能會緊抓著不放。而在所有的人際互動中,肌膚的碰觸,如擁抱、拍撫、依偎等,以及言語的溫暖,如讚美、關懷、問候等,是最容易讓人產生受寵感覺,有些人為了得到被人寵愛的感覺,不惜付出很大的代價。5.互相交換利益:很多人以為,會用性愛來交換利益的女性,多半是很沒主見、內心脆弱的女子,其實不然,我看過不少生活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出色,觀察能力敏銳的女性,也會用性愛和男性做利益的交換。朋友F即是個操作高手,白天她和客戶暢談未來趨勢,討論投資計畫,到了晚上則搖身一變,傾聽客戶的心事,撫慰彼此的身心需求。最令人佩服的是她的鎮定與沉穩,無論雙方曾經發生過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等事過境遷之後,她都可以把情緒控制到像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的樣子。6.被伴侶忽略冷落:在婚姻中長期被忽略的女性,常感到自己像是缺乏關愛的枯萎植物。一位當家庭主婦的朋友,感到丈夫的目光充滿蔑視,使她對自己的魅力失去信心。然而,當她在日常生活的空檔遇到一位情人,對方熱情的眼神讓她重新感到自己仍具吸引力。這種感受,對於長期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自己「缺乏魅力」和「不被需要」的女性來說,是極大的心理支持。即使伴隨著強烈的罪惡感,這種被欣賞和喜愛的感覺往往會讓女性不自覺地尋求情人的陪伴,重複這一行為以尋求心理慰藉。7.婚姻議題:婚姻中的疏遠和冷漠可能迫使某些人尋找新的親密關係來緩解壓力。一位長期當家庭主婦的朋友,因為感受不到丈夫的欣賞而感到痛苦,她在每日例行生活的空隙中找到了一位情人。對於她的吸引力,丈夫的冷漠對比情人的接受和欣賞,使她感受到了存在的價值。她坦言,與丈夫相處時,她不敢表現出真實的自我,因丈夫經常嘲笑她的真性情。相反,情人的接納使她能夠自在地展現自己,這種被理解和接受的感覺讓她不自覺地被牽引,即使伴隨著罪惡感,也難以抗拒這種吸引力。事實上,不少女性外遇的對象,都是因為能在對方面前呈現真實自我,譬如,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瞭解自己性情的同學同事,這種熟悉的自在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無拘感,往往能讓女性甘冒風險投入對方的懷抱。8.與舊情人感情復燃:當婚姻生活不如預期,在無意間或參加活動時與舊情人相遇,特別是當年分手時並沒有經歷痛苦的拉扯,之前的愛情就比較容易復燃。9.感性浪漫型:很重視感性、浪漫、直覺、美感、藝術的女性,一但愛情降臨,就會不顧一切追尋愛情。跟父母的親密關係屬於「不安全的依附關係」跟父母形成的不安全依附關係往往促使某些人沉迷於曖昧而不穩定的關係,尤其是那些具有「焦慮依附」或「逃避依附」特性的人。這種依附型態的人經常擔心被情人厭棄或拋棄,從而迫使他們尋求更多情人來減輕內心的分離焦慮。然而,過度更換親密對象往往會帶來失落感。當這些關係結束時,對方可能會無意中帶走一部分的自信、自尊、情緒、安全感或美好回憶,反使心靈感到更加空虛。若你常覺得寂寞難耐、缺乏傾訴對象、渴望被愛或羨慕他人的幸福,這些都可能是情感支持系統不足的跡象。你可能真正需要的是一位能提供真正溫暖和關愛的伴侶,而非只會帶來失落感的曖昧關係。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延伸閱讀:.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