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5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護理師
共找到
1597
筆 文章
-
-
2023-11-14 焦點.杏林.診間
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義祥貼心與柔言 讓我不再怕照胃鏡
每年我都會到醫院進行例行性健康檢查,也會做每三年一次的免費成人健檢,以前我會選擇醫師而到不同的醫院做檢查,直到這兩、三年,因為在高雄馨惠馨醫院檢查時,感受到溫馨與放心,因此,我所有的健康檢查都整合到馨惠馨醫院執行。有一回到腸胃科檢查,看診的是副院長陳義祥,雖然病患很多,但是陳醫師視病如親,總會以同理心站在看診者的角度上想,因此,檢查完畢都有如沐春風的感覺。輪到我看診時,我跟陳醫師說:「之前一直沒時間來做胃鏡檢查,今日是否可以做檢查?」醫師說:「妳沒有預約是嗎?」我回以「是」,然後他看一看電腦,就交代護理師幫我留一床胃鏡檢查,然後跟我說:「那妳要等所有預約的人看完再做,另妳有空腹嗎?」在我給予肯定確切的「禁食」答案後,就請我在診間等待。時過午後,才喚我接受檢查,護理師的貼心與柔言,讓我排除恐懼,陳醫師的仔細診察、輕聲解說,更讓我對「照胃鏡」這件事雲淡風輕,不再害怕。檢查完畢,我向陳醫師表達謝意:「謝謝您犧牲午餐及午休時間幫我們看診。」醫師則回答:「你們從早上等到現在也沒吃飯沒休息啊,你們更辛苦。」醫者的偉大,讓我能身體健康到處旅行,我只能藉此版面向陳醫師道出內心無盡的感恩。
-
2023-11-14 焦點.杏林.診間
植牙先做心理建設 牙醫師李建逸讓我克服看牙恐懼
從小就是藥罐子,看過的各科門診不計其數,其中最讓我心有餘悸、如驚弓之鳥的是牙科。只要一聽到「吱、吱…」,尖銳的牙鑽機聲音,我便全身發抖。年過七十,我的齒牙動搖,咬合力量下降,吞嚥困難,因此看了牙科,結果是拔牙、根管治療(抽神經)、植牙三重齊下,一聽當場眼泛淚光、頭皮發麻,對我是最恐怖的刑罰。外子數年前由台中哈曼頓牙醫診所李建逸醫師替他植牙,非常成功,覺得醫師親切又專業,因此推薦我給李醫師治療。植牙前,醫師先為我做心理建設,讓我心中先有預期,告訴我植牙治療計畫和過程,李醫師很細心,說話很溫柔,讓人安心。每次到診所護理師們親切地聊天,舒緩我的緊張心情。治療前,護理師在牙齦先塗上麻膏,等針筒往牙齦打針時,就能降低錐心刻骨的疼痛。李醫師讓我克服看牙、拔牙的恐懼,讓我有了和醫生之間的信任,翻轉冰冷的醫病關係,治療過程更加順利。李建逸醫師擁有20多年人工植牙經驗,希望病患能得到現代最頂尖的醫療服務,提高醫療品質,因此診所有高規格的儀器及設備。更窩心的是尊重每位患者的隱私,每一診間均為獨立空間,並有舒適的休息室。經過長達半年的醫病關係,我常跟朋友介紹是五星級的診所,最現代化的牙科醫療服務。
-
2023-11-10 焦點.杏林.診間
被診斷視網膜剝離需馬上開刀,又遇黃斑部水腫來攪局!終在鄭醫師照顧下恢復視力
那天早上眼睛怪怪的,左眼閉上,右眼視力正常,再將右眼閉上,左眼視野右上半部是黑的,老公馬上載我到台中榮總就診。眼科散瞳一看,醫師說:「妳的視網膜剝離了,要馬上開刀。」轉身跟護理師交代「打電話請元韶準備開刀。」護理師將左眼睫毛剪短,準備進開刀房。躺在開刀床有位高大的醫師過來打招呼,他就是眼科鄭元韶醫師。在醫院住了四天,視網膜乖乖的貼合,醫師囑咐一些術後注意事項後,出院回家。二周後視網膜又剝離,又是開刀住院,約一個月又再度剝離,還是開刀住院,歷經三次開刀,我的視網膜終於牢牢的貼回去。期間親友關心「是不是換個醫師看?」「這醫師是不是醫術不行?」我知道他們的擔心,但我相信我的醫師,也相信老天的安排。當視網膜已牢不可破時,黃斑部水腫卻來攪局,這就是高度近視所衍生眼睛問題,鄭醫師擔心我是因糖尿病引起,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為5.6很正常,健保無法給付針劑。有「眼科最後禁地」之稱的黃斑部病變,讓我跟鄭醫師展開長期抗戰,抗血管新生針劑一針約3萬元,眼睛點完麻藥後,從鞏膜血管最少的位置將藥劑直接打進玻璃體內,我已經打了超過20針。雙眼在鄭醫師照顧下,還能看見荷花開,魚兒游,藍天白雲好時節,您在我心中是最棒的。
-
2023-11-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別讓病人的痛苦被延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臺北醫學大學的人文教育」。主持這課程的老師認為人文教育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透過「拆」、「解」、「合」的策略分享,重新設定教學目標與方向,聚焦在培養未來醫師之跨領域核心能力,完成了全新的人文課程蛻變歷程,成功地提升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滿意度。→想看本文一位實習醫學生寫出他在安寧病房觀察到在一場家庭會議中,當孩子們群起反對父親拒絕洗腎的決定時,病人的太太因為愛,說出幾句真情流露的話,說服了家人尊重病人的決定,學生的描述令人感動。→想看本文一位實習醫學生在安寧病房送走了照顧了幾天的病人,自己的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爺爺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字字句句道出醫學生面對死亡的學習。第一次參與死亡宣布的過程對我來說是震撼的。早上時病人都還醒著,雖然已經預期病人很危險、可能這幾天會離開,但當聽到護理師學姊跟我們說病人走了,要我們和主治醫師一起過去宣告病人死亡的過程,心情還是有很大的波瀾。剛到站時,聽學姊交班說病人的狀況,是來醫院安寧的,這些對我們來說只是工作上所交代的事情,也或是只是提醒我們病人的狀況,但這對一個家庭來說卻是一個無比龐大的壓力,簡單的一句話「來安寧的」,卻是家屬經過無數的考量、掙扎後做出的決定。我是在病人離開前幾天才開始照顧病人,和學姊了解完病人的病史,每天例行過去看這位婆婆,第一天婆婆能正常應答,但比較虛弱,要靠近一點才能聽到,婆婆的老公都陪在一旁聽我們問問題,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點是護理師問婆婆情況問她最愛的人是誰,婆婆雖然虛弱但還是說了是一直陪在她旁邊的老公,當下聽到覺得很感動。在這段時間中,看著爺爺微駝背的身影,幫婆婆整理有時候會陪婆婆聊天,也看到爺爺在為婆婆決定一些事情時是多麼的不捨。我們要幫婆婆抽腹水所以需要簽同意書,爺爺也說不要讓婆婆太痛苦,因為一直插著軟針不舒服所以不要抽太多,這些小細節也可以看到爺爺在幫婆婆安寧照顧時所付出的心力。當我們在交班時,聽到護理師小聲地到我們旁邊說病人走了,當下心情從震驚到瞭解再到平靜。我們進去的時候看到爺爺站在床邊,而婆婆已經走了,身上插著很多管子,引流管、IC、CVC等等的,宣告死亡的當下感覺在爺爺身旁的時空靜止了,後來和學姊來移除婆婆身上的管路,默默整理身上的傷口,也將移除管路後留下的洞口都各帶上一針。再問要多少證明書時,爺爺好像也並不瞭解我們的問題,彷彿這一切都來的太突然。從這樣的經驗中,雖然從宣告到後續整理是基本的流程,但從照顧病人開始到後來離開,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一些。每個家屬對於安寧的想法都不盡相同,讓病人就地安寧或是居家安寧也是另一個考量。對這位婆婆而言,雖然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在醫院度過的,但她最愛的人在身邊,我沒辦法知道他們的想法,但希望盡我們所能地讓病人達到安寧的感覺。先前在安寧病房見習時,對於裡頭的環境覺得很安靜,但這次我在一般病房看到從安寧到死亡的人,心中難免會有波動,表面平靜的氣氛下,或許對家屬來說是多麼說不出的不捨,或許對我們來說也很難不被情緒影響,但唯有將這些情緒內化為我們的動力,才能繼續堅持下去。近代哲學家Paul Johannes Tillich曾說過:「不計一切代價去努力延長病人死亡的時間,是一種殘酷的仁慈。」痛苦被延長而臨終也是不平靜的,讓我想到爺爺在婆婆離開後說的話:「沒事了,沒有痛苦了。」,安寧照護讓家屬學會放手,或許很難,但道別永遠都不是簡單的事。學會放手,盡一切努力,讓病人有品質地活到最後一刻。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師人文教育的「拆」與「解」醫病平台/愛讓家屬尊重病人的決定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9 癌症.其他癌症
8點檔女星兵家綺 追蹤3年甲狀腺腫瘤變成癌!腫塊會動是惡性?醫教判斷關鍵
常在8點檔演出貴婦角色的女星兵家綺,在民視「市井豪門」殺青後,甲狀腺亢進回診竟發現癌細胞,醫生建議她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醫師表示,嗓音沙啞、摸到硬塊都是甲狀腺癌前兆;年輕女性常罹患甲狀腺癌,但多為預後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根據聯合報報導,兵家綺原本就有甲狀腺亢進、甲狀腺腫瘤,這幾年一直持續追蹤,但最近因感喉嚨、耳朵不適,晚上睡覺還會心悸失眠,回醫院檢查後發現,持續追蹤3年的甲狀腺腫瘤最終還是轉變成癌細胞,令她無奈表示:「該面對還是要面對。」原以為只要切除癌的部份就好,沒想到醫生建議甲狀腺全部切除,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她日前也在臉書發文:「祈求不要擴散到淋巴。」【記者林琮恩報導】甲狀腺癌分3類 患者大多是年輕女性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經手術切除與碘131放射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他也說,甲狀腺髓質癌占比約為一成,且較為難治;甲狀腺未分化癌則具有猛爆性發作的特色,非常兇猛,但近年隨免疫治療新藥研發,不少病人能可獲得治療。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患者以年輕女性較多,且八、九成都是甲狀腺乳突癌,預後良好。自己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時,曾有一位護理師午餐時突然摸到甲狀腺腫塊,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但因結婚在即選擇不動手術,追蹤至今已過十年仍未造成影響。甲狀腺癌多數無徵兆 2成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聖為曾受訪表示,大部分的甲狀腺相關疾病,像是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結節,超過八成的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只有約二成左右的人可能會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可以觸摸到腫塊等症狀。多數甲狀腺疾病的患者是透過健康檢查才被發現的,例如進行頸部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等,或者是因為本身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的症狀,所以定期接受追蹤檢查才能發現問題。腫塊移動與否可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至於是否能以腫塊移動與否判斷腫瘤的良性、惡性?張以承說,不論腫塊是否移動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若腫瘤已發生局部侵犯,會因組織沾黏而固定不動,但在局部侵犯之前,患者吞口水時腫瘤也會跟著移動。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甲狀腺癌主要危險因子張以承說,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他表示,細針穿刺的準確率約為七成,開刀是最有效的防治方式,但全台具甲狀腺結節的民眾約佔人口一成,不可能每人都開刀切除。通常是穿刺後為惡性、超音波觀察到嚴重鈣化的患者,才會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但推測可能跟遺傳、飲食、孩童時期因腮腺炎接受X光或放射線治療者等相關。整體而言,甲狀腺癌的存活率很高,在所有癌症中算是預後良好,而適當的治療尤其重要。透過積極的態度和適切的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康復。》看更多甲狀腺癌預防方式
-
2023-11-08 焦點.杏林.診間
看診也兼婚姻諮詢!一段從網路留言開始的緣分,體悟比醫療更重要的事
行醫二十多年,見過各式各樣的患者,也結識了不少的緣份。我有定期寫文章的習慣,最常寫是遊記、攝影文、生活札記,以及轉載固定在聯合報發表的『白袍心聲』專欄,描述一些可以影響社會醫病關係的文章。會與小紫結緣,是她主動到我的部落格來留言。我極少回覆部落格的陌生人留言,尤其是醫療問題;但是讀完她的疑惑,我破例回覆她。一段醫病緣,從部落格留言開始…她因慢性癲癇而持續在台中治療數年。那時剛發現懷孕,主治醫師建議她換藥,她卻感到猶豫。癲癇朋友們都會擔心,換了藥物會不會控制效果不佳?但是對於懷孕族群,醫師們的另一層考量是,現有癲癇藥物會不會增加日後畸胎的風險?倘若根據個別患者的癲癇發作型態和頻率,換藥(藥效類似)可能不致於讓患者病情惡化,卻有機會降低畸胎風險,那就值得一試。從文中得知她的主治醫師是我的學長,也是中部頗有資歷的癲癇醫師。於是我在部落格留言回覆,我認同該主治醫師的考量;她應該可以參照該主治醫師的建議,換藥看看。萬一真不合適,再改回原藥物。她詢問是否需要北上來讓我看診一次?我說,中部這位醫師很有經驗,不必杞人憂天。大半年後,她居然真的出現在我門診!但是已經生產完了。她抱著新生兒子和老公一起來門診,並送我滿月蛋糕。我又驚又喜,不敢居功。然而在她倆客氣的道謝下,我仍是高興的收下那盒蛋糕。她兒子真是個胖娃娃。此後幾年,她因更換工作而搬到桃園,改到我這裡看診。每回看診都由老公陪同,鶼鰈情深。人在幸福的時候,表情是掩不住的。另一半的關心,是病情控制得宜的重要因素。一年之後小紫又懷孕了,輪到我得繃緊神經了。癲癇女性在懷孕期間的母胎安全,一直是神經科的重要課題。這回她生了個女娃!當小紫夫婦帶著女娃和滿月蛋糕回診,她先生大方地將女娃推到我胸前,笑說:「醫師,我知道你只有兒子,沒有女兒。來!我的女兒借你抱一下!」表情是掩不住的驕傲。我不以為忤。反正被眾人取笑多年,早也習慣了。於是小心翼翼地接過小女娃。她抱起來好輕!可能女生先天骨架就小吧?相較起來,我家出生未滿半年的小兒子,抱起來像秤錘一樣結實。那天我們留下了合照。我曾經想過,這對夫婦必定會是我行醫史上的特殊模範,我必定會在報章專欄裡記錄她們的故事。我期盼他們會天長地久,直到永遠。我真的這樣以為……*********癲癇患者二段婚姻浮沉 診間成訴苦空間然而半年餘後,某次小紫回診,才剛口突然開始哽咽,抽抽噎噎用英文說:「My husband has another girlfriend、、、」我錯愕之餘很快意識到,她可能是怕跟診護士在場而尷尬,才突然改講英文。於是我沉默了。她的模樣竟是讓人心碎。跟診的護理師淑娟,多年來早已與我培養出絕佳默契。小紫才突然冒出一句英文,她不待我眼神示意,便默默將一盒面紙輕輕移到看診桌上、小紫隨手能夠觸及的地方;然後假裝要去找東西,悄悄的退到隔壁空診間等待。隔壁門半掩著。我看得見淑娟,小紫的視線卻瞧不見她。相形安靜的空間使得小紫足以稍微解除心防,開始改用中文敘述經過。她發現老公和女同事有外遇。目前夫婦鬧翻了,正在商量離婚事宜。她要爭小孩的監護權,心裡很煩,所以好一陣子睡不好、而且癲癇又復發了。這真是讓人遺憾的消息!我心目中的神仙美眷居然發生這種事,一時也不知道該從何安慰起。但我當下決定先幫她微調抗癲癇藥物,而且提議請熟識的精神科醫師幫她瞧瞧。原本擔心小紫會排斥看精神科,但在我分析下,她很快地同意了。待小紫走出診室,護理師淑娟才走回來繼續發藥單,好似一切從未發生。我飛快投給她一個眼神,盡在不言中。其實從患者舉動,跟診護理師通常也能猜得到發生了不幸的事。沒人希望自己的醜事被太多人聽到;如果可能,就營造個空間讓患者好好訴苦。後來小紫較能接受事實了,有時候在討論癲癇治療後,也能當著護理師的面,簡略告訴我目前的打官司進展。我從不主動問,如果她願意說,我就聽;離去前順口給她幾句打氣。後來她掙到了女兒的監護權,另外可以定時去看兒子,工作與小孩互動算是進入了一個穩定狀態。此外她考過了甚麼證照、或是去哪旅遊,還是一如既往地在門診與我分享。*********又過了一年,某次就診後她突然害羞地告訴我,有位公司的男同事對她獻殷勤,但她猶豫要不要接受另外一段感情。問我好不好?這問題難倒我了。行醫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有患者請我當愛情顧問呢!而且,基於她過去的不愉快經驗,我也不方便亂給建議。不過小紫會鼓起勇氣詢問我,表示她很重視我們的交情。思索片刻後,我給了一個中規中矩的提議:「我知道妳會很擔心自己能不能夠接受另外一段感情,也怕再度受傷。但是對象好不好,可能還是要互動後才知道。如果對方知道妳的病況、也知道妳過去的感情挫折,願意全盤接受妳、照顧妳,我覺得妳或許可以嘗試給對方和自己一次機會。」講完這段話,我暗自吐了一口氣。這可能已經是我近年看過的日劇、韓劇的台詞精華了。其餘的,就靠她自己思索了。後來小紫果真接納了那位男性,還專程帶他到我診間來。我上下端詳了一下,男伴是位身形高大、皮膚黝黑的年輕人,言談有點靦腆,但很關心小紫的癲癇。在小紫首肯下,我大略解釋了她近年的癲癇控制狀況,及注意事項。那情境很奇妙,像是岳父看女婿。我只差沒越俎代庖,替小紫的父親審核男方的背景與心意了。當下我感到激動卻欣慰,也衷心期盼這段新戀情能夠開花結果。*********醫師轉換跑道 病患也著來去年我因為生涯規劃而轉換跑道。我的新工作,無論是照顧的患者族群或醫療資源,都和原來院所有很大的差異。重人情包袱的我,在離職前幾個月就陸續盡可能跟每位患者道別,並且思索他們接下來該轉給那些醫師們。儘管有少數幾位患者口口聲聲說,願意跟隨我到新的醫院去,但考量疾病的嚴重度(用藥較複雜)與居住地遠近,我仍建議他們留在原來醫院就醫。到新醫院任職數月後,小紫曾經挺著大肚子來拜訪我。我才得知她已經再婚,並且又懷孕了。我真的非常開心!不過她丈夫問我,這醫院會不會進購小紫現在吃的藥物?我心下一黯,聽出他的弦外之意。我坦言醫院規模小,目前沒那麼多癲癇患者。日後也許有可能增加癲癇藥物種類,但短期內機會應該不大。目前她使用的藥,還是只有原來的醫院有。這是醫療現實。我在轉換跑道時就已有心理準備;但要割捨一些交情深厚的患者,還是頗感遺憾。不想讓丈夫看出我的私心,我始終沒說出口的話是:「她病情並不複雜,假使願意來這裡看診,我可以使用其他藥物協助她。」後來小紫生了個女娃。她丈夫代送蛋糕來門診。她本人則坐月子,沒來。我訕訕的說:「恭喜你們。」提醒丈夫要繼續支持她,幫她帶小孩,避免她睡不好。這是控制癲癇的一大要務。口罩掩蓋住我的失落神情。這緣份或許到盡頭了吧!以後我還會再見著她嗎?在社群網路當道的年代,有人說,只要在臉書上認識五個人,就可能認識全世界的人。或許人人之間各有一條看不見的線聯繫著,但擦身而過者眾,有緣能夠相知相談又占幾何?*********患者要的不全是醫療資源 陪伴傾聽也是良藥數個月後,小紫夫婦忽然又帶著女娃出現在我診間。我心下狐疑,她們不是決定往後都在原來的醫院就醫了嗎?難道有新的狀況?這回輪到小紫不好意思說:「其實癲癇控制不錯。只不過我已經很習慣跟你聊天了,讓你看診讓我覺得很安心;跟其他醫師互動總覺得少了甚麼。所以我還是希望改到這裡讓你照顧。」我恍然大悟。過去我念茲在茲的都是「何種醫療資源對患者最好?」卻也沒細問過他們的內心。從來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有多特殊。聽見小紫吐露的牽絆與依賴,我頓時明白『先生緣、主人福』才是一道靈藥。合適的互動頻率、耐心地陪伴傾聽,這些年來不知不覺成為她對抗癲癇、覓得幸福的動力。心裡突然浮現出甄妮演唱的一首歌『依然是你的雙手』,裏頭有段歌詞:「改變中的歲月沒有帶走,以為早已消失、原來卻還在的朋友」。於是我心花怒放,忍不住笑開了。「如果妳不嫌棄來這裡就醫麻煩,我還是非常願意聽妳聊聊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07 焦點.元氣新聞
我們被盜了 嚴正聲明 聯合報退休力論壇報名在這裡
聯合報將於十二月二日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目前報名作業中。但有不肖人士盗用論壇圖片與文宣資訊,意圖請大家加入不明群組,聯合報已採取法律行動。在此也嚴正呼籲,退休力論壇與主辦單位僅成立「退休練習生:我的5力之道」臉書社團,並未成立其他群組,民眾切勿加入不明群組,以免遭詐騙上當。不肖人士透過假造政大教授王儷玲臉書,發布成立退休力協助群組。王儷玲表示,多次遭不肖人士造假與盗用照片,已公開澄清,並未成立臉書社團或群組,請大家不要受騙。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台北榮總退休醫師、作家劉秀枝也一同呼籲,歡迎大家報名參加「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但千萬不要加入不明群組。「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由聯合報舉辦,將於十二月二日(周六)在中油大樓國光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0舉行,現場請到明星講師陣容,幫您翻轉全新退休準備觀念。【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王儷玲【全球前2%醫師 台灣no.1】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 陳亮恭【醫師斜槓女文青】失智權威、聯合報專欄作家 劉秀枝【脊椎的守護神】運動醫學專家、奧運隊醫 林頌凱【巷子裡的投資大叔】百萬暢銷作家、樂活大叔 施昇輝【無毒生活教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 譚敦慈護理師•洽詢電話:02-8692-5588轉5616、2070•唯一官方報名網址:https://tickets.udnfunlife.com/application/UTK02/UTK0201_.aspx?PRODUCT_ID=P0B5O9AG聯合報2023年退休力論壇籌備小組敬上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臟病照護整合方案 DKD品質獎勵金獲獎院所
收案人數前3名台南游新診所醫師、營養師、衛教師/多管齊下 掌控糖友病情游新診所統計患者資料發現,單純糖尿病或合併腎臟病變,40歲(含)以上就佔90~96%,女性略多。111年台灣腎病年報,病人洗腎前一年,近八成有高血壓、四成糖尿病、三成高血脂,因此控制三高是必要手段。游新診所院長游新表示,診所內有七位醫師、專任營養師和多名護理衛教師,病友除了和醫師討論病情,在候診廳、抽血處及衞教室都能接收到關懷與專業建議。診所還設計許多衞教單張,讓病患帶回複習,讓醫療事半功倍。坊間許多不實醫藥廣告,診所也積極幫病患釐清真相,並協助檢舉。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指出,國人營養概念不足、活動量不夠、飲食過於精緻、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取過多、膳食纖維攝取過低,加上20年來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營養失衡,升高肥胖、慢性病風險。因而衛教從學童開始非常必要。另外,特定基因體質易得糖尿病、腎臟易受損。三高、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腎臟病家族史,或服用腎毒性藥物,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群。護腎8守則: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收案人數前3名彰化員榮醫院/及早控管血糖、血壓 預防腎臟受損的關鍵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獲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員榮醫院腎臟科、新陳代謝科及心臟科與個案管理師合作,進行糖尿病共病照護,包括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壓、控制蛋白尿等,早期控管預防,是防止腎功能受損的關鍵。員榮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奕中表示,國人腎衰竭兩大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高血壓控制不良,會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功能衰退也會造成高血壓,共病關係密切。有些病患是因為血壓高,到心臟科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有問題,因此腎臟科和心臟科得密切配合照護腎臟病、糖尿病患者。王奕中說,民眾也應重視健檢,如有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極可能是腎臟病警訊。雖然糖尿病、腎臟病也和遺傳有關,但控制飲食和運動習慣仍能有效預防或減緩腎功能惡化,尤其如「限鹽」的飲食對於高血壓和腎臟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曾有病患體重130公斤,血壓很高,已是糖尿病前期,但在體重減了30公斤後,可以不必吃糖尿病藥,高血壓藥物也因此減量。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腎病變需要綜合的健康管理計畫,患者應與醫療人員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減少腎臟受損風險。品質前3名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患者搭配個管師 APP協助自我管理糖尿病與腎病經常存在共病關係,高醫從2012年承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以來,即針對每位到院體檢者,找出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列管,建立完整個案管理系統。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鈕聖文說,以111年為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所列管的糖尿病患者有1萬3,380人,列管的早期腎病變與慢性腎臟病患者有6,205人,每位患者都有個管師,且下載醫院APP,個管師會提供患者保健資訊,追蹤治療情況,APP則可讓患者方便查看最新檢驗報告,與衛教講座等訊息。早期腎病變多無聲無息,等到發病,可能已是末期腎病變,因此,需透過定期健檢來杜漸防微,尤其是有糖尿病、腎病家族史者,更要定期抽血了解血糖、腎功能。目前政府提供小一、小四生尿液普篩,若查覺有蛋白尿等,一定要抽血驗肌酸酐等數值,了解是否有腎絲球病變等病況。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歲女大生,因噁心、嘔吐掛急診,照胃鏡無異常,抽血一查竟是因尿毒症誘發,腎功能剩下不到5%。由於腎臟損傷病況已不可逆,接下來只能長期洗腎,並列入等腎臟移植名單,若她能及早做健檢,可望延緩或阻止腎衰竭速度,不致年紀輕輕就洗腎。品質前3名台南龍崎區衛生所/地方獨居長者多 加強衛教協助自我照護根據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的資料,台南市龍崎區衛生所榮獲地方品質前三名的殊榮。龍崎衛生所所長兼任醫師王琦瑩說,衛生所是區內唯一開業的醫療院所,僅一名家醫科醫師看診。所內糖尿病就診患者共56位,有八成六加入全民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收案照護。其中4位同時有糖尿病及腎臟病,平均年齡62歲。王琦瑩表示,當地患者多獨居長者,最需要詳加教導疾病自我照護的技巧與用藥順從性。對於共病患者,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組成照護團隊,安排患者接受定期衛教追蹤、營養諮詢,更提供完整眼底及足部檢查,並鼓勵加入糖尿病病友團體課程。王琦瑩說,為幫助患者了解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今年引進智慧型血糖機,醫護人員可從APP平台追蹤患者的血糖變化,照護個案每3到4個月需接受血液及尿液檢查,監測控制情形。至於如何找出隱藏的共病患者,王琦瑩說,執行社區整合性健康檢查時,都會發現蛋白尿患者,他們同時有高血糖及血壓異常,排除其他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後,就診斷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即可進行收案照護。若發現腎功能指數為3B分期以上,就進一步將患者轉介給腎臟病專科醫師。110-111年糖尿病及其共病之就醫人數和平均年齡
-
2023-10-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
露露姐60歲女性,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三種慢性病。18年前因易喘胸悶而檢查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隔年檢查出高血壓,再過二年確診糖尿病。目前皆由同一位醫師診斷開藥、定期回診檢查,各科的慢病藥物加在一起,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目前慢性共病控制穩定,在飲食、運動、服藥都有配合醫師建議,與疾病和平共處中。【飲食篇】8:00 吃早餐不同疾病吃藥的時間都不同,一下飯前、一下飯後,我可以怎麼做?成大醫院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鄭巧雯指出,依據疾病不同,需要在不同時間點服藥,對病人常帶來困擾,對患有不同慢性疾病的人來說,吃藥時間和方式可能帶來挑戰。專科醫師會盡量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開立藥物,幫助病人簡化用藥方式,讓慢性共病病人在飲食和用藥上達到一定的平衡。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鄭巧雯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包括定時定量、少油少鹽,及減少加糖食物的攝取。她提到,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油脂和堅果類。這個飲食原則對患有多重慢病的人同樣適用,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合併患有慢性腎病的糖友。鄭巧雯說,有些人認為麥片和五穀粉是健康選擇,因為它們不含糖,但事實上,未經精製的全穀雜糧含有高磷,對於腎臟疾病病人不利。她建議這些病人應該避免攝取高磷食物,可以選擇低氮澱粉(冬粉、米粉和米苔目)、白飯等全穀類,吃得更安心。鄭巧雯也提醒糖友,過多的水果攝取可能導致血糖急劇升高,進而對血管和器官造成損害,甚至引發併發症。她建議每次只吃一份水果,約棒球大小。對於糖尿病監控,空腹、飯後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是重要指標。如果病人發現自己儘管飲食控制得當,但血糖仍難以控制,建議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或每周測量一次配對血糖,以找出控制不佳的原因。延伸閱讀:慢病好日子-享學糖->破解迷思!「吃甜食」是罹患糖尿病的主因?【治療篇】10:30回診 得了糖尿病後,腎臟也出現問題,好擔心其他方也壞掉,可以怎麼預防?「唉…我有三種慢性病,每天吃的藥一大把,聽鄰居說有慢病整合門診,但是到醫院網站查資料卻遍尋不著,也找不到地方掛號,到底整合門診是什麼?我可以去看嗎?」「隔壁盧太太說她最近在看慢病整合門診,醫師會一次看完所有疾病,我也想試試,但打開Google搜尋發現有專科中心的整合門診,也有成人慢病的整合門診,看半天也看不懂,我可以問誰呢?」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教授說,台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慢性病的盛行率也逐漸上升,而且罹患「共病」也愈來愈多,尤其糖尿病盛行率越來越高,若沒有控制好,患者容易有併發症產生,例如大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足部病變。但在確診糖尿病前,可能就已經存在的疾病,進一步造成腎臟功能惡化,稱為「多病共患」。黃國晉強調,併發症與多病共患的因果關係不同,再加上老化會造成身體功能的退化,需要經過整合診斷找出原因、控制疾病。黃國晉說,為因應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照護,健保署陸續制訂整合性照護計畫,從基層到各層級醫療院所,目的是希望避免重複領藥及藥物交互作用。再者,以病人為中心的門診整合,提供多重慢性病人有效率的醫療服務,以「守門人」制度整合的看診需求,一次就診完成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追蹤管理,包括疾病治療、篩檢項目及提高健康識能等,建立全人照護醫療模式,保障多重慢性病人的醫療權益。但黃國晉表示,即便整合門診有其好處,也不盡然適合每一位多重慢病患者,還是有許多患者個人化、家人照顧者等時空背景因素須考量。以「高齡醫學整合門診」為例,患者收案前,醫師會先進行周全性的老年評估,先了解長者身體狀況及疾病脈絡,甚至探索心理層面,才會確認收案。黃國晉建議民眾多了解多重慢病資訊,提前做好健康管理,了解共病的關聯及危險性,與醫師配合討論共享決策。雙向配合才有機會改變現況、打破專科界線,將患者的需求視為一個整體,設定照護目標降低死亡率、改善疾病、提升生活品質,達到慢性病防治及延緩。【檢查篇】15:00 看報告檢查報告上數字這麼多,到底哪幾個是重要的?我要注意哪些?「除了糖尿病,我還有心臟疾病和高血壓,每次回診報告都密密麻麻一大張,擔心慢病惡化,到底要怎麼看這些數字啊?」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說,糖尿病管理要看的數值很多,雖然控制血糖是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不二法門,但不僅是血糖數值而已。廣大慢性病友都應該要注意,長期治療追蹤慢性病的過程中,都應該要認識和重視各項數據,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尤其心、腎、糖慢性病的患者,更要注意其間的交互作用。以糖友為例,其可能引發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具不可逆性,可能演變成洗腎、失明、截肢、心臟衰竭,病友不能掉以輕心。歐弘毅說,三個月的定期回診檢查中,更應該要好好的認識檢查項目和數據,例如和大血管病變相關的ABC數值:A糖化血色素、B血壓、C血脂;以及小血管病變如腎臟功能(尿液白蛋白、腎絲球過濾率)、視網膜檢查等,當發現身體功能有異常衰退時,需要即時和主治醫師討論、調整治療用藥。歐弘毅說明,因為慢性疾病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為強化防治工作,全台積極推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絡,以及不同慢性科別的共同照護,跨科、跨領域追蹤管理病況。看診前,先由護理師、營養師提供衛教,了解日常生活型態及過去病史,先揪出潛在問題,協助醫師看診時快速找出共病因子,或可能產生併發症的高風險群。另外,「血糖降下來,是不是可以停藥或減量?」歐弘毅說,國人擔心傷腎而不敢吃太多藥,或認為血糖狀況穩定是就可以停藥,其實都是不正確的迷思,務必配合醫囑定期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及避免共病發生。目前的糖尿病藥物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保護腎臟,聽信偏方才是讓病情雪上加霜的原因。若想要減少藥量,或擔心糖心腎共病的藥物過多,可轉介至整合門診進行看診及多項檢查,透過跨科別醫師的共同照護,提升疾病控制效果。【睡眠篇】21:30 休息衛教師鄭巧雯指出,衛教門診常有病人抱怨睡眠問題,可能因為睡眠品質不佳或疾病症狀干擾夜晚安眠。她建議,應著手檢視日常作息和飲食習慣,因很多睡眠問題起源於生活方式。例如,糖尿病友可能因睡眠不足或質量不佳而導致血糖波動。露露姐分享,剛得糖尿病時,血糖控制不穩容易夜尿影響睡眠。鄭巧雯建議,除了按時服藥外,可以在白天安排活動,以避免長時間午睡,時間不超過30分鐘;晚上保持固定入睡時間,同時避免下午3點後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如果這些方法無法改善,病人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共同探討包括藥物服用時機等其他治療方式,或透過定期運動來提高睡眠品質。延伸閱讀:【慢性共病防治】生活習慣病 個人、家庭應負責,分享健康資訊 實踐建康永續個人SDGs【慢病94愛你慣】壞習慣總改不掉?專家手把手教你走向健康之道【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8 焦點.健康知識+
洗澡時順便刷牙?牙醫師說NO!不讓牙刷成為病菌溫床5秘訣
你也習慣在洗澡時順便刷牙嗎?但有牙醫師建議不要這樣做,因為洗澡大量的水氣會讓放在浴室的牙刷成為細菌溫床,牙刷更不要放在馬桶附近,以免讓牙刷沾上沖馬桶時噴飛的細菌。洗澡順便刷牙 大量水氣助長細菌滋生浴室通常是家裡最潮濕的地方,細菌、黴菌最愛的的空間。但許多人習慣把牙刷在浴室,然後在洗澡時順便刷牙。根據德州一位牙醫師Ellie Phillips在TikTok影片指出,她不建議這麼做,因為洗澡大量的水氣會助長牙刷刷毛細菌滋生,而如果你使用電動牙刷,更不該讓它常接觸到水氣。牙刷別放在馬桶附近Ellie Phillips還提到,不要把牙刷放在馬桶附近,以免讓牙刷沾上沖馬桶時噴飛的細菌,最好是沖水時要記得蓋上馬桶蓋。但也有人為避免馬桶細菌沾上牙刷,於是把牙刷放在鏡架櫃子或容器內,這也是不對的。牙刷的清潔首要原則就是保持乾燥,放在櫃子這種不通風的地方很難乾,容易滋生細菌。準備2支牙刷輪流刷、輪流風乾大部份人一天會在家刷牙2次,早晚各一次。Ellie Phillips建議可準備2支牙刷輪流刷,早上刷完一支就先拿去通風處自然風乾,晚上就用另一支,讓二支牙刷可以輪流晾乾24小時,比較不易讓細菌滋生。毛巾也不適合放浴室其實不止牙刷,浴室裡經常也會看到有點黏滑、有黑漬的毛巾,這表示你的毛巾被黴菌入侵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曾受訪指出,不要把洗臉、洗澡的毛巾掛在浴室裡,因為把濕毛巾掛在裡面很容易長菌。她說她家裡的浴室只會掛一條擦手巾,而洗臉、洗澡的毛巾每天用完就直接拿去洗晾乾,不會掛在浴室。維持牙刷不生菌5秘訣1.牙刷每3個月一定要換新;電動牙刷也是每3個月要換一次刷頭。2.牙刷要放在通風乾燥處。別把牙刷放在鏡子藥櫃內,否則牙刷很難乾,容易滋生細菌。3.準備2支牙刷輪流用,早、晚各用一支,刷完拿去風乾。4.牙刷直放,刷頭朝上。千萬別朝下,以免增加沾染細菌機會。也不要碰到其他人牙刷,以免交叉污染。5.牙刷若在浴室內,最好不要在洗澡時順便刷牙。【資料來源】.drelliephillips TikTok.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27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不可能是我?直擊腦中風!8題測出你的大腦風險
「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台灣每年約新增3萬名腦中風患者,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推動中風防治,世界中風組織訂定每年的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大腦風險測驗】覺得自己不是中風候選人,不可能是我嗎?透過以下 8 題,來測測你的大腦風險吧!1.量血壓數字都偏高?2.膽固醇數字過高?3.家族中是否有糖尿病史?4.有心房顫動問題嗎?5.平常有吸菸嗎?6.體重是否過重?7.平常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嗎?8.家族中是否有腦中風病史?以上是腦中風常見 8 大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運動量不足、肥胖、吸菸及家族史。若以上問題中超過 3 個答案為是或是3項符合,就要儘早就醫請醫師評估,及早介入與改善,才能遠離中風風險。國民健康署今(112)年與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合作於醫院試辦,由醫師看診時對病人及其家屬進行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評估,並由診間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團隊依照評估結果提供個人化健康指導,提醒就醫或安排轉介(如營養、戒菸門診),增進醫病之間的溝通,也促使民眾自主管理健康。目前收案已超過500名,從已完成前、後測結果分析的個案顯示,病人的血脂、血糖及血壓等數值皆有改善。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周中興表示,除了醫護人員於診間主動評估,並提供病人及家屬相關諮詢及轉介外,也建議病人與陪病家屬可於看診前,把目前出現的健康問題記下來問醫師,例如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疾病階段、用藥、檢查等,以便與醫護人員討論、溝通,讓醫護人員與病人及家屬皆能完整掌握病人的健康狀態。主動提問能讓醫病溝通發揮最大效益,共同把病人照顧得更好。另外,今年世界中風日活動將首度於桃園舉行,桃園市市長張善政暨中央建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將共同擔任活動代言人。為了喚起民眾對腦中風的認識及重視,並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期待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讓健康意識落實於民眾的日常生活,邀請民眾共同參與「2023年世界中風日在桃園」。活動將以園遊會方式呈現,邀請各醫療單位與相關團體設立攤位,以互動方式宣傳中風防治觀念,另有專業的健康講座,帶民眾深入了解腦中風的相關知識及如何預防,獲取實用的衛教資訊。【2023年世界中風日在桃園】活動時間:10月29日(日) 上午09:00-12:00活動地點: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桃園市平鎮區復旦路二段66號)活動對象:一般民眾指導單位: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衛生局、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聯新國際醫院延伸閱讀:這些症狀快打119,腦中風救命關鍵一次看!【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0-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兒童疾病末期照護經驗遇見CALM(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照護模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CALM 模式)」,由安寧療護團隊的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分別介紹這一般人比較陌生的領域。對CALM有多年經驗的醫師介紹他如何與首創CALM 的Dr. Rodin結緣,介紹CALM的四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並分享在國內舉辦工作坊的心得。→想看本文臨床心理師發現使用CALM架構的會談,就像行進中有張地圖引領,有助於團隊與病人在龐大的情緒與訊息量中不至迷航,也能讓每次的談話都更聚焦討論的精要。→想看本文兒童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護理師在與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她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而發現Rodin的教學使她「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一個研討會的際遇中遇見充滿關懷與熱忱的莊永毓主任,在主任的分享中參與這次CALM的工作坊,起初聽到此照顧模式以學習的心情,抱著跟老師們學習的想法完成報名,直到收到課程內容的講義,我在心裡不斷放著煙火,激動不已……這幾年加入兒童緩和醫療照護中,和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我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這段日子猶如沒帶氧氣筒潛入深海的感受,對孩子和父母的敬畏也更重。近年因著撰寫論文,花了長時間反芻母親經歷喪子女的內心話與閱讀哀傷相關書籍,不斷反思臨床工作如何從結果來改善未來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一堆的「為什麼」在腦中盤旋:「為什麼要這麼做?」 「為什麼要同在?」內心很多個「為什麼」,知道做這些都很重要,但卻不理解背後的原因。尤其在教學上好像只能經驗分享的感覺,很多安寧緩和醫療相關的理論與知識與兒童暨家庭的照顧似乎又不完全貼近,畢竟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影,照顧孩子與成人的照顧者負荷更是不同,但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親子的依附理論目前也開始運用在哀傷陪伴,開始摸索依附理論運用在重大傷病兒童及家庭的可能,但在解釋照顧者的身心反應,似乎又少了些什麼……直到參與了CALM工作坊,如同久旱逢甘霖,課程中Dr. Rodin的教學更是讓我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CALM關注四個面向:一、疾病症狀管理與醫病溝通:與兒童安寧緩和醫療重要的照護指引中醫病共享決策(SDM)以及預先照護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有相輔相成的部分。二、自我及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 兒童正值建立自我概念之際,遇到重大疾病突襲,將影響了這群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未來的自我照顧能力、親子建立依附關係期間,因治療產生的困境,也為安全依附帶來壓力,不僅於此,家庭中各角色因孩子住院之故需要彼此分工及協調等調整,也成為家庭中的挑戰,等等諸多的衝擊與改變。三、靈性、生命意義和目標:兒童的靈性發展及生命意義因年齡及認知發展有很多不同,如何了解兒童的需求外,照顧者及華人文化對兒童死亡,有著惋惜與不捨,我們也常聽父母親們嘆息孩子生命的短暫,只到這世界承受治療辛苦等,Dr. Rodin課程中說道提供支持性的積極傾聽,幫助個案更多的分享找出意義,與我們熟悉的敘事護理的精神也很類似。四、未來、希望與死亡:兒童面臨死亡威脅時,較大的孩子常常出很多點子讓大家一同與他完成;當然也會遇到無法接受此狀態的父母,我們也協助孩子完成,在未來留給爸媽;對父母來說,談論孩子面對死亡更是一難題,但透過正視及接納的態度,能幫助家庭保有更多積極生活經驗的空間。在課程中反思如何參考成人照護模式基礎,來調整成為兒童暨家庭照護好用的工具,正當我想破頭之際,課後很開心聽到Dr. Rodin正在發展適用兒童照護的相關架構,真是值得期待! 理論或架構都是幫助臨床工作者更有系統及更全面的提供醫療照護,不論何種模式,最重要的我想都是不違背身為醫療工作者的初心,陪伴經歷疾病困難的人一起走過這段曠野,成為彼此生命中的啦啦隊,我相信不論是助人或是受助者,在彼此的生命旅程中的相遇都能成為沿途美麗的風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6 活動.精彩回顧
《失智照護免費線上課程》失智照護不孤單 照護難題我照你
你曾擔心長輩在家中跌倒受傷嗎?或是曾因為長輩吃不下飯而絞盡腦汁的想讓長輩進食?面對這些照護難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解決呢?聯合報與WaCare舉辦失智照護系列課程,邀請各界專家線上開講,從發現問題、認識原因到解決困境,WaCare將一步步帶你透過專家介紹與數位工具的輔助,找出問題的解答,讓照護情境中的難題不再是造成困擾的壓力來源。👉給照顧者家屬更多支持,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https://muk57.app.goo.gl/zTS6● 時間:2023/12/06 (三)● 講師:徐宛菱 健康產業室內設計師● 課題:【簡單改造更安全,居家防跌安心住】你知道嗎?其實看似安全的家裡危機四伏,不論是尖銳的桌腳,或是濕滑的浴室,都有可能增加家中長輩跌倒受傷的機率。身為家屬的我們,該如何調整家中的環境,把家變成一個能讓長輩安心活動的地方呢?本堂課 WaCare邀請到專業的健康產業室內設計師來跟大家分享,居家改造的方法與資源,讓你透過簡單的改造就能改善居家環境。課程知識性滿滿,不容錯過!👉輕鬆學會居家改造,降低長輩跌倒風險你可以學到//💡居家跌倒風險小檢視-何時該幫長輩改造居家環境💡居家環境改造防跌指南-輕鬆學會改造小技巧💡分享居家環境改造生活、社會資源-有問題可以找誰協助、哪裡買● 時間:2023/12/07 (四)● 講師:黃鉌淳 諮商心理師/護理師● 課題:【別把自己累垮了,照顧者的自我照顧】身為照顧家屬的我,平時上班要花時間處理工作,下班回到家還要照顧家中長輩,就連睡覺時也要時時注意長輩有沒有任何狀況,幾乎等於24小時都要隨時處在高壓的狀態......。這樣的生活好累人、壓力好大,這樣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以上的狀況,其實正發生在很多照顧家屬的身上,身為家庭支柱的他們,其實也需要有適當的紓壓方式與管道,來釋放自己的情緒與壓力。本堂課WaCare特邀黃鉌淳 諮商心理師/護理師分享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照顧自己的情緒,也會帶來專屬的「五行自我照顧卡」讓大家學習自我照顧的技巧,趕快點擊下方的報名按鈕報名此課程吧!👉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更好的調節照顧壓力你可以學到//💡聽見心理的聲音-察覺自我情緒的重要💡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處境-五行自我照顧卡💡照顧者自我情緒照顧的技巧與建議💡自助助人找資源● 時間:2023/12/13 (三)● 講師:高子媖 營養師● 課題:【長輩吃不下飯?營養師傳授飲食妙方】隨著年紀漸大,有的長輩會慢慢出現食慾不振,不愛吃東西的問題,有時候可能是牙口不好,咀嚼食物對他們來說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有時候是因為覺得食物不好看、不好吃,所以覺得沒有胃口。讓營養師來告訴你增加長輩食慾的技巧,幫助長輩重新喜歡上吃飯這件事。成功報名此課程還能加碼再抽「明治明倍適」,快來報名課程,挑戰成為中獎的幸運兒吧!👉善用備餐小撇步,促進長輩的食慾你可以學到//💡了解銀髮長輩食慾下降的原因💡介紹利用感官「五感」讓長輩愛吃飯(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備餐小技巧-三好一巧顧健康(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 時間:2023/12/14 (四)● 講師:林育安 運動專家● 課題:【壓力大失眠有解方,舒眠瑜珈好入睡】你也有失眠的困擾嗎?有時候明明忙了一整天,帶著疲累的身體躺到床上後卻發現怎麼樣也睡不著;或者是明明睡了一夜,但起床卻又覺得像沒睡一樣疲憊不堪,這些狀況有可能是壓力過大所導致,帶著壓力上床,容易造成失眠、睡眠品質不佳的問題。遇到這樣的狀況,或許你可以考慮試試「舒眠瑜珈」,透過瑜珈運動經幫助自己心情放鬆,減少壓力,重新找回一夜好眠。👉學會舒眠瑜珈,改善睡眠品質你可以學到//💡認識 舒眠瑜珈 如何放鬆心情,舒緩壓力💡舒眠瑜珈實際演練教學-全身放鬆好入睡💡說明做瑜珈的注意事項● 時間:2023/12/20 (三)● 講師:江俊宜 神經科醫師● 課題:【失智長輩愛囤物,家屬應該怎麼辦!】當家中長輩出現失智情況後,常常會出現易怒、暴力等跡象,這些狀況是長輩故意搗亂嗎?其實並不是,這些狀況是由於腦部的退化或是病變影響導致的,腦部受損會造成失智長輩的認知與精神狀況改變,變得更情緒化,而這些改變可能連他們自己也都沒有察覺。本週WaCare 邀請 江俊宜 神經內科醫師前來分享,面對情緒化的失智長輩,我們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或藥物來改善,有類似狀況的你千萬不要錯過!👉學會應對情緒的,降低失智照顧困難 你可以學到//💡認識失智症如何影響大腦情緒💡失智者常見的情緒變化💡治療方法-非藥物及藥物(何時需要就醫服藥)● 時間:2023/12/21 (四)● 講師:潘人豪 WaCare創辦人● 課題:【數位工具來幫忙,改善失智照護困境】當家中有失智長輩,許多相關的問題都會一一浮現......家中有那麼多的兄弟姐妹,該由哪些人分擔照護工作?若是聘請外籍看護後,要如何與看護順暢溝通,又要如何確定長輩在家中與外看的相處狀況呢?在這數位化的時代,其實有許多數位工具能夠幫助我們完成這些事情,本週我們邀請到WaCare創辦人 潘人豪 前來跟我們經驗分享,同為失智照顧家屬的他,是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解決照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與難處,課程內容相當精采,身為照護家屬的你們千萬別錯過了!👉分享及學習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輔助解決不同照顧問題你可以學到//💡分享照顧失智長輩時,不同情境遇到的照顧困難💡分享不同照顧困境的問題,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輔助💡實例照顧經驗分享交流● 時間:2023/12/27 (三)● 講師:黃詠耀 聽力師● 課題:【長輩總是聽不到? 照顧秘笈傳授給你】當家中長輩把電視、手機開得越來越大聲,跟你說話時也需要重複幾次才能讓他聽得清楚時,我們可能會直覺地認為長輩只是單純的隨著老化出現了「聽不到」的狀況,不過其實這些情況也可能是受認知功能而出現「聽不懂」的狀況。那麼我們該怎麼分辨長輩的狀況屬於哪一種呢?本週我們邀請 黃詠耀 聽力師來告訴我們,當家中長輩有類似狀況時我們可以如何檢測,還會教你超實用的溝通方法,讓你不用大小聲也能順利與長輩溝通!👉學會重聽照顧技巧,降低長輩溝通障礙你可以學到//💡認識聽力對大腦健康的影響-增加失智風險💡介紹聽力出現問題的跡象💡介紹照顧重聽長輩的輔助用具(如助聽器)💡介紹重聽治療尋求的管道及資源● 時間:2023/12/28 (四)● 講師:謝宇姍 芳療師● 課題:【精油穴位按摩,紓壓放鬆心情】長期的照護壓力,容易使人身體緊繃、心情沉重,覺得身心都已到達臨界值、不堪負荷了。很多照護者面對這樣的狀況,會覺得無力、不知道該怎麼辦,就讓壓力繼續存在,其實你可以試著使用精油來紓壓。透過精油穴位按摩的方式,讓自己的肩頸放鬆,同時也讓沉重的心情得到舒緩。本堂課WaCare邀請 謝宇姍 芳療師分享紓壓精油的使用方式,讓快被壓力壓垮的你,能夠透過精油舒壓,好好的讓自己放鬆。👉學會運用精油按摩,舒緩疲憊的身心靈你可以學到//💡認識精油穴位按摩對健康的影響💡介紹按摩紓壓的穴位及按摩方式💡說明紓壓精油作用及使用方法點擊免費報名👉失智照護線上課程
-
2023-10-26 活動.活動
【活動報名】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
✨活動主題✨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活動日期✨2023.12.02 (六)✨活動時間✨10:00-16:30(9:20-9:50開始報到)✨活動地點✨中油大樓國光廳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 【活動介紹】台灣將於 2025 邁向超高齡社會,長命百歲已經不再是夢想,但你準備好面對比想像中來得長的老後生活了嗎?聯合報自 2020 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退休準備不再只靠一桶退休金,從現在開始,就要時時檢視自己的「退休五力」: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五力兼備,幫助你精神飽滿,充滿自信面對百歲人生。 以防萬一 活到100歲,大家一起做好準備,健康、精彩、自在而獨立的活到100歲!【活動亮點】 ★★★ 明星講師:各界權威陣容,幫您翻轉全新退休準備觀念 ★★★【勞退教母】前金管會主委、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全球前2%醫師 台灣no.1】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師斜槓女文青】失智權威、聯合報專欄作家劉秀枝【脊椎的守護神】運動醫學專家、 奧運隊醫林頌凱【奧運金牌第一人】前跆拳道國手 陳怡安【巷子裡的投資大叔】百萬暢銷作家、樂活大叔施昇輝【無毒生活教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 知識內容:關於退休前準備的12堂課 ★★★ ★★★ 憑票現場兌換:退休力大禮包 ★★★●台灣首次出版 —— 聯合報獨家發行「以防萬一手冊」教您如何當自己的財務整理師!●寶齡富錦「舒暢通益菌纖Probiotic Dietary Fiber(30入)」市售 $900元●午餐餐券,素食者請先填表或來電告知主辦單位。#客服專線:02-8692-5588 #6364★★★ 博覽會體驗:當一日退休練習生 ★★★ 【聯合報x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免費1對1諮詢解盤你的理財狀況全國首創,名額有限,報名成功即可線上預約(#名額有限,依報名時間為優先順序,並以簡訊通知是否為正取)【超夯拍貼機】教你擺出最帥最美的POSE手機上傳照片立即印專屬你的退休力拍貼,活動當日抽出千元好禮!【誰是大力士】測出你的肌力狀況挑戰極限任務,過關後現場拿新鮮蔬果,當蔬果大富翁【退休實習生】二次就業諮詢,重啟人生,擁抱更多新可能另外還有多項有趣攤位體驗活動,快相揪朋友一起來挑戰拿好禮★★★ 抽獎活動:千元好禮有獎徵答★★★ ★★★ 抽獎活動:千元好禮有獎徵答★★★ ✨獲選2023年經濟部評選最佳輔具優勝-Ta-Da|泰達隨身椅PRO(價值:6,116元)手杖座椅2合1,秒速開合輕鬆切換、舒適貼合乘坐感,3片式超大椅面設計、解放雙手,獨家手機座配件。✨《奇幻動物森林 樋口裕子展》、《THE 哆啦A夢展 台北2023》、《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吉賽兒》 等門票 (價值超過萬元) ✨【L'elan】頂級可折疊碳纖維休閒手杖 (價值2,700元)✨日本進口【IKEDA 池田】水滴型項鍊放大鏡(價值2,199元)✨安永鱸魚精(健康御品)6入禮盒(價值:1,600元) ✨統一超商咖啡電子券 20 組主辦單位:聯合報系、元氣網合作單位:臺北市立關渡醫院、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倡議夥伴: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寶齡富錦生技、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uDesign有.設計、聯合數位文創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樂齡網(全台第一家銀髮族生活用品專賣店)
-
2023-10-26 醫療.精神.身心
妻子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悟: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
當無能為力湧現,讓那背後很深、很深的情感,能稍微浮現出來,被自己看見。怒氣沖沖的家屬在安寧病房工作時,護理站常接到民眾來電請教關於安寧療護的疑難雜症。有一次,護理師接到安寧門診病人的太太打電話來,表示對於醫師在看診過程中,沒有將病人腫瘤傷口處的包紮拆開來檢查感到很不滿。在電話中,她怒氣沖沖地質問:「就算你們認為我先生是末期,也應該要看看還有沒有什麼辦法幫他把傷口顧得更好吧?」儘管醫師已向太太解釋將包紮好的腫瘤傷口拆開檢查並非必要,她仍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一週後,這位病人因為疼痛日漸加劇,從家中住進安寧病房進行症狀控制。他的臉頰上有一道明顯的腫瘤傷口。五十多歲的他患了口腔癌,從發病到被醫師診斷為末期、建議尋求安寧緩和的管道,前後只有半年的時間。病人入院當天,主責護理師邀請太太到護理站坐下,一邊向她說明安寧病房的規定,一邊協助她填寫各式同意書與文件,其中包括一份了解「主要照顧者身心壓力狀況」的情緒篩檢量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太太在被問及她近來的心情與照顧壓力時,突然一陣鼻酸,哽咽說道:「我先生的個性很不愛麻煩別人,從診斷到現在,他都堅持不讓周圍的人和親友知道他生病的事。」但講到這裡,她又馬上收起眼淚,淡淡地說了句:「所以我也沒辦法跟其他人說這些事情。嗯,就這樣。」之後她便絕口不提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看著太太好不容易稍微打開的心門又硬生生地關上,我心中難免有些惋惜。等一切都結束了,我才能好好整理兩天後,護理師在病房的晨會上報告:「病人昨晚很躁動,一度爬下床要衝出病室。一旁的太太奮力阻止他下床,但似乎也被病人這個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到,不斷掉眼淚。」聽了這個情況,我決定主動出擊,試著去對太太表達關心,開門見山地問她是否願意和我談一談,或者有沒有我們可以協助她的部分。太太先是愣了一秒,接著回答:「我想先不用吧……這是我和他之間的約定。或許要等一切都結束了,我才能好好整理。」她含著眼淚婉拒這份邀請。「沒關係,我尊重你的想法。但是如果有需要,請你一定要主動讓我知道。」我說。縱使可以感受到太太的心裡有著很深的哀傷,我還是選擇尊重她當下的意願,以及她對先生的承諾。你們醫療團隊應該要更能同理家屬的狀況幾個星期後,輪到新來的實習醫師照顧這位病人,我一時興起,主動跟著他一起巡房。一踏進病室,太太對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卻是:「心理師,你有空嗎?我想要和你談一談。」我克制住內心的好奇與激動,故作鎮靜地告訴她:「好啊,但我們先讓實習醫師問診,等了解病人的狀況後再說。」實習醫師開始詢問病人這兩天的身體症狀,太太描述,前一天下午他一度喘不過氣,隨後臉頰上的腫瘤傷口就大出血。突然間,她問我們:「你們是不是看過很多人大出血?」還沒等我們回應,她繼續說道:「我知道你們醫療團隊都很忙,處理出血的狀況對你們來說只是工作,可是對我們家屬而言,卻是第一次遇到。我會緊張,沒辦法像你們那樣處之泰然。」前一天下午,她先生的腫瘤傷口大出血,床單與枕頭都沾滿了血跡。當時她焦急地亂了手腳,一心一意只想盡快止血,但當下護理師卻要她離開現場,去外面拿乾淨的床單。她認為清理床單並非當務之急,趕快把血止住才是重點,於是和護理師起了衝突……她愈講愈激動,語氣也越發尖銳,最後流著眼淚,語帶憤怒地對我們說:「你們醫療團隊應該要更能同理家屬的狀況!」情緒高張的她接連又問了許多令實習醫師難以招架的問題,像是:「病人現在這個樣子,你覺得你們應該怎麼做?」眼看太太的情緒逐漸凌駕於理智之上,為了避免醫病之間產生更多不必要的誤會,我決定搶先實習醫師一步。我先同理太太對先生病況的擔憂、面對大出血時的驚嚇與心急,以及對醫療團隊處理方式的不滿,接著放慢速度,語氣和緩地請她想一想:.她的期待是什麼?.在反問醫師現在該怎麼辦之前,做為家屬的她,內心是否其實有什麼擔心與期望呢?「或許你可以試著先說說具體的想法,然後我們再一起討論,看怎麼做對先生最好,雖然沒有什麼是百分之百的好。」我告訴太太。聽了我的建議,她停頓一會兒後,哽咽地說:「我覺得每一個決定都好困難,好像是我在代替他決定生死。」我拍拍她的肩,告訴她:「先生現在雖然虛弱,但意識仍是清楚的,儘管他累得說不出話來,但我們用簡單的問句問他,他似乎還能點點頭、搖搖頭。」我請她先與先生討論一下本人的意願,看他是傾向即便身體可能出現突發狀況,仍希望維持清醒,與家人互動;或者只要能不感覺到不舒服,以藥物維持鎮靜沉睡的狀態也無妨。我告訴太太,晚一點我會再回來找她。隨後便退出病室,留給夫妻倆一段時間好好地溝通。一種委屈、無力又哀傷的感覺再次踏入病室之前,我心中沒有預設什麼目標,只希望能讓這個壓抑已久的太太抒發並覺察自己心裡那股哀傷、憤怒,甚至是無能為力的感受。雖然不確定太太還會說出多少對醫療、對團隊的不滿,但我在心中打定主意不追問她事件的細節,而是著重在詢問她的感受和想法,好讓那背後很深、很深的情感,能稍微浮現出來被她自己看見。果然,陪伴病人就醫這一路以來,太太累積了好多好多對醫療的怨言與不信任。「某某醫師告訴我們,直接去那邊找誰誰誰做檢查就可以,但是我好不容易推著輪椅到了那邊之後,誰誰誰又說我搞錯了,很不耐煩地把我們趕走。「住院過程中,每個班別、每一位護理師的做法都不同。有的人告訴我病人的傷口應該這樣照顧,我照做了之後,下一班的人又問我為什麼會這樣照顧,甚至用不屑的口氣質疑我。」最讓她在意的是:「上禮拜我幫先生清潔的時候,我不確定當時他頭腦清不清楚,他很生氣地對我說:『都是你隨便給我亂弄!』」聽到這裡,我緩緩地問她:「他們對你說的這些話,對你的影響、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太太想了一下,說:「委屈吧……」豆大的淚珠從她的臉頰滑落。「嗯,是那種你很用心、很想要幫助先生,也很努力學、很努力要做好,可是這些努力和用心,他們好像都沒有看到。這似乎是一種……無力又有點生氣的感覺?」我大膽地假設。「是……」太太點頭。只需要有人聽懂我們說的話病人躺在床上,不時呻吟著。太太在病床左邊,不斷地輕柔摸著先生的手心和手臂,安撫他,要他別去抓傷口。站在對側的我一面談話,一面和太太一樣輕握著病人的手,不時地摸摸他、安撫他。太太聊到他們夫妻倆一向截然不同的行事作風。「我先生就是濫好人,我都說他有病。他總是不想得罪或麻煩別人,所以所有事情都自己承擔,但我覺得他只是都積在心裡。就像到醫院,你們要幫他做什麼,他只會說好、好、好,從來沒有一句要求或抱怨。「可是我不一樣,我是那種看不慣就會直接說出來的個性。有問題就是要解決啊,我不怕衝突,所以也常常被他罵。」除了描述自己和先生的差異、過去共同的回憶,她還談起在先生生病以前,她是怎麼過自己的生活:每天出門上課、運動、和朋友喝下午茶。然而這半年來,她幾乎是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地陪在先生身邊。說著說著,她的表情不一樣了,臉上開始有笑容,病室內的氣氛也輕鬆多了。「其實昨天下午跟護理師發生衝突之後,我晚上都睡不好,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該向誰反映。醫師嗎?護理長嗎?可是我不想像是打小報告,後來就想到也許可以跟你講,身為心理師的你或許有辦法理解我們雙方的為難。」「那我們談完這兩個小時後,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我問她。「好多了,心情輕鬆多了!」她微笑著回答:「我覺得現在好多人都需要心理師。幾乎很少有人能聆聽別人說話,很多時候,其他人根本聽不下去我們在說什麼,只會一直給建議。但其實我們只需要有人可以聽懂我們說的話,好好思考之後,再給出一個真正符合我們的建議。」太太接著語重心長地與我分享這半年來陪伴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嗯!共勉之。」【療心錦囊】發揮「同理心」的力量回憶起那天和太太的互動,不禁感動於「同理心」的力量。當一個人有機會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到被理解、被接納的感覺時,原本內心深處的那些孤單、痛苦和難受,似乎就可以一點一點被消化了。無論是情緒的覺察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都能幫助一個人更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更有機會用不同的觀點看待困境,從中獲得新的體會,邁向自我成長。當負面情緒獲得緩解時,彼此間的信任關係也能隨之建立。在兩個小時的深度互動中,太太從原本充滿敵意與防備,到真情流露,再到注意力不再侷限在自己與醫療團隊做不好或不足之處。最重要的轉變是她開始有餘裕與彈性去思考:.在現在的情境下,她該如何做出對先生最合適的決策?.她要怎麼活在當下,讓自己和先生能好好把握生命中最後一段珍貴的相處時光?這無疑是太太最需要,也是醫療團隊最想幫忙她的事。延伸閱讀:.幫20歲癌末女辦生前同樂會!最後親自跟每個人說說話,與親友不留遺憾的告別.父母心疼20歲肝癌女兒,不知怎開口如實告知病情!心理師:「病情告知」家屬思考4件事.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怎麼好好說再見」,祝福彼此將有新旅途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這些年,我們與理想有約!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CALM 模式)」,由安寧療護團隊的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分別介紹這一般人比較陌生的領域。對CALM有多年經驗的醫師介紹他如何與首創CALM 的Dr. Rodin結緣,介紹CALM的四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並分享在國內舉辦工作坊的心得。→想看本文臨床心理師發現使用CALM架構的會談,就像行進中有張地圖引領,有助於團隊與病人在龐大的情緒與訊息量中不至迷航,也能讓每次的談話都更聚焦討論的精要。兒童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護理師在與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她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而發現Rodin的教學使她「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CALM(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是Dr. Gary Rodin針對晚期癌症病人與家人發展的心理照護模式。第一次與CALM的相遇,是在心理腫瘤照護的聖經Psycho-Oncology這本書中。猶記當年初識CALM模式時內心的欣喜,更是對學者能將複雜又多變的晚期照護議題,透過四面向進行如此清晰有條理的整理,感到甚為驚艷。2019年,在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的努力下,Gary第一次來台授課,我與幾位科內同仁參與了這場兩日工作坊,也算是正式開啟了對CALM模式的學習。後來幾年,我們持續參加了線上工作坊、加入跨國督導的行列,直至2023年九月的這次課程,回頭一看原來我們已前行了好些時日。感謝一路有夥伴同行,才能恣意享受學習的風景,不畏其中的挑戰與艱難。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將人生分為八大階段,並認為每階段都有其發展的任務與挑戰。「圓滿或失望,反省並接受自己的人生」被歸為是「老年─死亡前」階段的中心任務,然卻非每個生命都是走著「終老」的劇本。事實上,當個體遭逢重大疾病,感知生命消逝的威脅時,就已不得不轉向投入生命整合的任務。這種因病而起的跳躍式發展,可能發生在各個年齡階段。特別是年輕的病人,身處與原先生命期待的巨大落差中,無論是疾病調適還是關係安頓都顯得更為困難。接受督導的這段時間,幾次以CALM照護模式接應年輕病家的需要,都能看見病人與家屬的轉變,也讓人對生命升起了更多的信心與希望。原來方向對了,病人與家屬可以如此「不費力」地生活著,那些因疾病衝撞而奮(憤)起的力量也能被導向更為適切的需要。要知道在時間、體力與精力相對受限下,「守能」是何等奢侈的盼望。這不僅只是減少了關係中的掙扎,更讓那些被省下的時間與精神,能轉為持續追求希望生活的力量。以CALM模式進行的會談,內容涵蓋了四個面向:●疾病症狀的管理與醫病溝通●自我及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生命的意義或靈性和目標●未來或死亡與希望。此架構從實際的身體舒適照護到對生死雙重覺知的討論,不僅是涵蓋生、心、社、靈的整全照護,也是聚焦當下、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整合照護。使用CALM架構的會談,就像行進中有張地圖引領,有助於我與病人在龐大的情緒與訊息量中不至迷航,也能讓每次的談話都更聚焦討論的精要。這架構同時也可被視作會談時的核對清單,它讓人們得以如過往遠行出發前,一一檢視行囊中,有無遺漏的重要品項。會談中流動且循環式的討論,亦是大腦認知重塑的訓練,一次次的會談導引建立了病人新(心)的慣性思維,讓病人即便從醫院離開回返居所,也能自行校正內在羅盤,持續地朝心中的目標生活前行。回顧CALM的學習與督導,除了會談四個面向架構的熟悉,CALM模式還相當重視治療的歷程,特別是治療關係中各式隱而未顯的訊息與關係的流動。特別是透過影像中視域的位移、時間的定格、思辨性對話等方式進行督導討論,對治療歷程進行覺察與反思,這些都有助於會談中彈性的拓展與情感關係的調節。而其中依附理論觀點與生死雙重覺知的重要概念提醒,亦讓不同病人的晚期癌症心理照護有了更適性與細膩的個別化走向。那天當病人在與家人完成影像拍攝、家族旅遊與家服設計等目標後,說著「面對死亡,我想這次我們都會不一樣時」,我看見了她眼中閃爍的光芒。那瞬間我明白了,無論生命此刻身處何時,一旦在關係中真誠地開啟對話,即便話題是惱人的生死大事,都是在進行關係的調整與照顧,而那些愛與祝福亦會以不同形式再次相伴在側。在台灣,心理腫瘤與安寧照護的議題日漸被看重。期盼CALM照護模式在經歷兩次工作坊的推動後,能更廣為眾人所知。未來我們也將持續投入CALM照護模式的深耕。這些年,我們與理想有約!期盼在更多醫療從業夥伴的加入後,能為台灣晚期病人與其家庭的生活品質做出更多的照護貢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4 醫療.精神.身心
父母心疼20多歲肝癌女兒,不知怎麼開口如實告知病情!心理師:「病情告知」家屬需思考4件事
剛到癌症醫院工作不久時,我遇到一位罹患肝癌的二十多歲女孩。女孩一直都很努力地接受治療。有一回,原本預定入院做完幾天化療便返家,沒想到在這段過程中,她的疼痛更加難以控制,人也變得嗜睡。醫師告訴她的父母,這一次的狀況不是很樂觀,或許只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提醒他們要有心理準備,並建議:「可以開始思考『後面』的事情……」從彼此著想、避而不談,到開啟溝通女孩的父母非常焦慮。母親告訴熟識的護理師,之前他們刻意拜託醫師別讓女兒知道病情,希望她放寬心治療就好,彼此間從未觸碰過關於病情走向的話題。現在一時之間,家人們不曉得該怎麼和孩子談起這件事、了解她有沒有什麼心願或還想做的事情,以及該如何為她做準備。於是,護理師請我來協助這對無助的父母。我前往病室訪視時,虛弱的女孩疲憊地半靠在床上,雖然應答較簡短,但思緒仍清楚。寒暄之後,我決定直接切入正題,問她:「醫療團隊請我來看你,是有原因的。你記得前天主治醫師有來看你嗎?」她搖搖頭。她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昏睡狀態。我說:「沒關係。其實那天,主治醫師有向爸媽提到你的病情。」她睜大眼睛。我凝視著她,問:「你……會想知道醫師說了什麼嗎?」她愣了一下,然後點點頭。女孩靜靜地聽著我轉述醫師對她腫瘤進展的說明。最後,我問她:「這和你本來預期的有落差嗎?」她搖搖頭,接著告訴我,其實她每回住院都感覺到症狀比前一次更難處理,止痛藥的劑量也愈調愈高,身體愈來愈不舒服。她曾經想過是不是要主動詢問醫師病況,但因為父母始終寸步不離地陪在身邊,她擔心他們聽到醫師的回答會難以承受,因此心中的疑問遲遲沒有問出口。「但我的身體,我自己很清楚……」她輕聲說。我看著她,又轉頭看向病床旁一直迴避著我的眼神的父母,對他們說:「其實你們雙方都很害怕對方沒辦法承受這個事實,你們都好替彼此著想,擔心對方難過,都用著自己的方式在照顧對方。但同時,你們似乎也都比對方想像的更堅強。」女孩問母親:「醫師有講我還有多久嗎?」母親停頓了一會兒,低聲回答:「兩個月。」豆大的淚珠從女孩的臉龐滑落,她說:「跟我想的差不多……」病室陷入一片沉寂。爸媽對女兒「病情告知」的糾結過了一會兒,我主動打破沉默,對女孩說:「爸媽很重視你的感受,有一些事情,他們想和你討論,但是不知道該怎麼開口。」這一次,她的爸媽終於有勇氣接下我拋給他們的球。他們告訴女兒,家人們這陣子已經去看了幾個地方的塔位,還跟她分享每個選項的利弊。起初女孩似乎十分驚訝,沒想到家人已提前做了準備,竟然比她想像中更能面對病況惡化的事實。之後,他們與女兒平靜地討論對後事的想法,回味著一家人過去的相處點滴。聊著聊著,彼此在心裡設定了一個小小的期待:如果可以,還想一家三口一起,到熟悉的北海岸看看山、看看海。【療心錦囊】關於病情告知的四點思考臨床上,常見到家屬擔心病人在聽到病情惡化的消息後會大受打擊,而選擇刻意隱瞞病況,或善意「輕描淡寫」地回應病人的疑惑。之所以難向病人告知和溝通病況,背後至少隱含了三種可能的心情:.不捨與貼心:不忍心澆熄病人心裡的最後一絲希望。.焦慮與恐懼:不曉得該怎麼去面對、照顧病人在聽到真實病況後的反應。.失落與傷心:面對將失去至親的那份預期,身為情感連結最深的人,也有自己的哀傷需要消化及調適。我常試著與家屬聊聊他們的經驗和感受,試著去了解他們內心的不捨及糾結,聽聽他們預期中害怕的情況是什麼。許多時候,當原本紛亂的思緒和心情被聆聽、了解與接納,家屬就比較能從情緒的影響中跳脫出來,自然而然變得有勇氣,能客觀地思考更多可能性。感受到家屬的情緒較為緩和後,我會再進一步地引導家屬思考這四件事:1.病人過去的性格與自主需求例如:病人以往在家中或工作上,是否習慣自己掌握一切、決定事情?病人是否渴望自主?病人面對壓力的心理復原力如何?過去是怎麼面對困難的?是否真如他們所想的這麼不堪一擊?2.病人面對疾病與治療的態度例如:罹病至今,病人怎麼看待自己的疾病和治療?是否曾經表達過對於人生意義、生活品質或餘命期的態度和偏好?3.病人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嗎?根據病人的性格、敏感度與推理能力而言,他是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嗎?有沒有可能其實他心裡有數,只是不曾或不敢說出口?過去你們有過好好地、開放地溝通的經驗或習慣嗎?你們是否對於對方聽到病情後的反應不知所措呢?如果癥結點在於缺乏溝通習慣、不曉得如何因應對方的反應,我會鼓勵家屬勇敢向醫療團隊提出需求,請專業人員在場協助,一起開啟重要的溝通與對話。曾經有病人趁著我至病房與他討論關於病情的想法時,對身旁不斷迴避重要話題,一直要他「想像過去他有多勇敢,千萬不要放棄」的太太說:「老婆,我不是不勇敢,我只是想知道我還有多少時間準備。」4.大部分的病人都想要為自己做決定無論是繼續接受治療與否,或是關於未來餘命期和未盡事宜的安排、後事或財務方面的規劃等,當病人有機會為自己負責,才能盡量減少家屬的自責。延伸閱讀:.幫20歲癌末女辦生前同樂會!最後親自跟每個人說說話,與親友不留遺憾的告別.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怎麼好好說再見」,祝福彼此將有新旅途本文節錄: 寶瓶文化《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24 醫療.新陳代謝
每週吃兩次紅肉就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哈佛大學研究這麼說
少吃包括豬肉、羊肉、牛肉在內的紅肉,已是許多人具備的健康意識,而一項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表明,每週只吃兩份紅肉會增加以後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並且這種風險會隨著食用量的上升還會進一步增加。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支持的護理師健康研究(NHS)、NHS II和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HPFS)總計超過二十一萬名參與者的健康數據,並且每兩到四年進行一次問卷以評估其飲食模式,持續長達36年。在此期間,有超過兩萬兩千名的參與者患2型糖尿病。【延伸閱讀:糖尿病前期是可以改善!如何靠運動和飲食控制逆轉最後機會】研究人員發現,吃加工以及未加工的紅肉,與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密切相關。與吃最少紅肉的參與者相比,吃紅肉最多的參與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高出62%。此外,每天每多吃一份加工紅肉,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增加46%,而每天每多吃一份未經加工的紅肉,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則增加24%。研究還發現,若用另一種蛋白質來源來替代每天一份紅肉可能會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例如以一份堅果和豆類替代,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30%,用一份乳製品替代,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22%。該研究資深作者、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和營養學教授Walter Willett表示,「鑑於我們的研究結果和其他人之前的工作,對於希望優化健康和福祉的人來說,每週限制一份紅肉是合理的。」紅肉與糖尿病的關係是什麼?事實上,2020年發表在《流行病學與全球健康》(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Global Health)期刊的一項研究便指出,在全球範圍內,估計有4.62億人受到2型糖尿病的影響,相當於世界人口的6.28%,而且這一比例仍在迅速增加中。【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能有助控制血糖?研究揭糖尿病患最佳鍛煉時間】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可能會透過遺傳而使人患病,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但生活型態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若你體重超重,美國疾病管制署建議你考慮減肥、採行營養均衡的飲食並定期鍛煉,可預防或延緩2型糖尿病發生。》看更多糖尿病預防方式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最好限制紅肉攝取量,因為紅肉通常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和加工肉品,例如火腿、培根和熱狗,這些食物通常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和鈉。如果你決定吃這些食物,請選擇較瘦的部位。【資料來源】.Red meat consumptio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ype 2 diabetes risk.Eating Red Meat Twice a Week Raises Diabetes Risk
-
2023-10-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談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 CALM 模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CALM 模式)」,由安寧療護團隊的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分別介紹這一般人比較陌生的領域。對CALM有多年經驗的醫師介紹他如何與首創CALM 的Dr. Rodin結緣,介紹CALM的四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並分享在國內舉辦工作坊的心得。臨床心理師發現使用CALM架構的會談,就像行進中有張地圖引領,有助於團隊與病人在龐大的情緒與訊息量中不至迷航,也能讓每次的談話都更聚焦討論的精要。兒童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護理師在與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她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而發現Rodin的教學使她「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第一次遇到Dr. Rodin是在2017年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心理腫瘤醫學大會上,那時他在演講中發表了有關於CALM治療模式,用於晚期癌症病人的研究成果。對於各種心理治療模式來說,要做到隨機分配,並且有實驗組對照組的研究是很不容易的。令我非常敬佩的是研究結果顯示,CALM的治療模式可以減少病人的死亡焦慮以及減輕憂鬱症狀。因為我非常了解,對於晚期癌症病人跟家人的心理照顧本來就不容易,而這個模式跟只是接受一般照護的對照組比較,可以有顯著效果,實在難能可貴。我當時參加大會的目的除了個人的學習之外,也肩負著想要找到一個方式,可以推行當時我們醫院想要發展的「早期緩和醫療照護(early palliative care)」。大家可能比較熟知的是末期病人的安寧照顧(hospice care),然而在實際臨床照護上,常常發現等病人轉介到安寧照護時已經太遲,病人的身體狀況與意識狀況太差,除了提供身體症狀的照護之外,其他與生死別離有關的,例如與家人關係的處理、預期性哀傷與失落的照顧、生命意義與靈性議題的探討等,經常因為病人狀況已經接近臨終而來不及處理。再加上醫院的安寧病房床位有限,只有少數的病人與家庭可以入住到安寧病房接受完整的末期照顧。而且近年來因為癌症治療的進步,即使發生了癌症復發或是轉移,病人還有後線的化療、標靶或是最新的免疫治療可以選擇。所以不少病人是留在癌症治療團隊中,繼續接受照顧。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是除了照顧生命末期的病人之外,把照護的時間更往前推,當癌症病情出現變化,除了協助身體症狀的緩解,也可以提供病人與家人在心理或整個家庭衝擊的調適。不少病人在這個時候就會去反思,這麼辛苦的治療而且又要面對生死無常的不確定性,對於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討不由得會浮現在心中。但是癌症治療團隊為了不打擊病人的信心,通常對這些比較嚴肅的生死議題,選擇沉默而不討論。病人的家屬們也通常是這樣的想法,所以有不少病人便把這樣的困擾埋藏在心底。因此「早期緩和醫療照護(early palliative care)」就是希望在病人的病情發生變化時,除了積極的抗癌治療之外,早一點提供對病人及家人的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全方位照顧。可是理論上說來容易,實際上要如何開啟這個話題,又不會讓病人覺得我們在放棄他或是暗示他治療可能不成功,就是早期緩和醫療介入的困難之處。所以聽完Dr. Rodin的演講之後十分的興奮,覺得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切入的模式了。在聽完演講之後便衝去找他,想要知道可以如何學習這個模式。所以從2018年起,只要Dr. Rodin開辦工作坊,不管是線上或是實體,我一定參加。2019年我們更第一次請他來到臺灣教學,兩天的工作坊除了一個小時的演講之外,大部分的時間就是以實際的會談錄影,以及現場的模擬病人做實地演練與討論,非常的扎實。2020年開始,我跟和信的夥伴取得了可以接受他親自督導的資格,開始為期兩年多的線上督導。我們把與病人、家屬會談的過程錄影下來,Dr. Rodin就影片中會談的內容,與我們討論以及給與建議。這兩三年我們不只是接受督導,也開始在臨床服務上運用CALM的治療模式。就這幾年的經驗,我感覺CALM治療模式,讓我在面對晚期癌症病人與他們的家人,要開啟一些重要且敏感性話題時,更有信心與勇氣。因為我們知道他們要面對的,不只是必須與癌症治療團隊溝通治療的選項,還牽涉到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對於治療副作用的反應。更重要的是,怎樣的選擇才會無憾。這些都不是單單提供治療成功率的百分比,這些冰冷的數字就可以達成的,我們必須更貼近病人的想法與需求。所以跟病人與家人討論時,CALM模式的第一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我常常協助病人去澄清他自己的想法以及家人對這個事情的看法,這樣病人與家人們才有辦法跟治療團隊討論出共識,而不是單方面的由治療團隊告知或決定而已。其實醫病關係也會因為彼此了解而更靠近,醫療團隊也可以不用好像要單方面去承擔病人生死抉擇的重任。所以討論第一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常常就會引出CALM的第二個面向──「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癌症的衝擊所影響的必然不只於身體症狀的改變,病人本身可能要從一個原本在家中是重要的支柱,病情惡化後反而變成被照顧者;其實家人們也是,原本可能是家庭主婦的角色,變成要身兼數職,既是經濟的支柱,也還要同時扮演太太與媽媽角色;年輕的孩子們,也要被迫提早成熟獨立。在臺灣我們常常看到,家人之間因為彼此疼惜,多數是忍著自己的需求,而為別人著想,但彼此之間又不敢說出心中的話,有時候情緒壓抑久了,陳年舊賬會被翻攪出來,說不定在哪個時間點就引爆出來。所以CALM的模式,透過與病人及家人的對話與探索,幫助他們去覺察自己因為生病受到了什麼衝擊與改變,對於自己或是對方的需求又是什麼?我們發現這可以幫助這一家人,去瞭解彼此那些沒有說出口的愛與期待,還有為彼此的犧牲。我的經驗,是經過這樣的對談,一家人的關係會變得更緊密,而能繼續攜手向前。CALM的第三個面向──「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則是在晚期病人與家屬一定會在心中盤桓卻難以開口的重要議題。癌症病情的變化會提醒著我們生命無常,治療這麼的辛苦而且也不確定會不會成功,那我這麼努力地想要活著,承受著病情與治療副作用的痛苦,又是為了甚麼?回顧這一輩子,我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會得這樣的病?我的生命意義又是什麼呢?然而這麼重要的議題,在臨床上卻是很難開口的。在CALM模式中,則是藉由幾個簡單的問句,去協助病人反思。例如:「你自己怎麼看這些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對你來說,生命中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生病之後,你生命中的優先順序、或者價值觀有改變嗎?」看似輕輕的幾個問句,卻能探討出病人在意的存在問題。有趣的是,我發現對大多數的病人來說,生命最大的意義就是愛,特別是對家人的愛。CALM的第四個面向──「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也是一個病人、家屬、照護團隊都很想了解,但很難開啟探討的議題。病人常跟我反應,每次他想討論這個事情,例如他想交代萬一過世之後,家人們應該如何安排葬禮等身後事,以及保險理賠等實際的問題;又或者是如果治療無效,他不想要浪費太多錢,他希望家人把錢留著好好過以後的生活。但是病人都會說只要他一開口,總會被家人阻止,不要想這些事情要他好好專心治病就好,所以這一些很珍貴想要表達的事,就這樣埋藏在心底。其實家人們也是,但怕一開口好像在詛咒病人,希望他快點死。所以CALM的模式也是用一些簡單的問題,鼓勵病人與家人們好好彼此的了解與準備,例如:「你在想到、或者想像未來的時候,腦中出現的畫面或想法是什麼?」 「你會去想關於死亡的事情嗎?」 「是什麼讓你害怕?」 「你覺得有什麼是可以協助你面對之後的事情?」除了這個之外也會提醒病人與家人,既然現在還活著,雖然身體狀況可能不好,但有沒有哪些想要做的事情呢?同時覺知死亡的可能性與活著的事實,在CALM模式中稱為「雙重覺知(double awareness)」,做好死亡準備的同時也有意義的活著。所以病人跟家人給我的回饋經常是,「謝謝醫師,感謝你提到了這個議題。這在我心中已經埋藏了很久,都沒有機會讓家人知道與家人討論。我不是怕死,而是擔心家人在我過世以後過得不好,我好希望他們能夠了解我的心意。」經過CALM模式的訓練之後,我對於與病人及家屬討論這些議題更有自信與自在。CALM模式強調營造一個支持性的機會與氣氛,提供反思的空間,讓病人及家人們可以安心的探索內心的感受,彼此支持。而不是要強加什麼答案在病人與家人的身上,醫療團隊的傾聽與了解,對他們就是最好的支持。所以Dr. Rodin曾經問過我,由西方發展出來的CALM模式是否也適用於東方呢?我的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因為面對晚期癌症的身、心、靈性各個面向的艱難挑戰,不分種族與文化,是所有人類共同的。所以我也回饋他,CALM模式讓我想到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CALM模式經由幾個簡單的問句對談,透過真誠的關懷與尊重,給予病人與家人安全的空間與機會,從而探討了晚期癌症病人與家人所要面對的各方面的挑戰,同時也深入對於生與死的價值與意義的探討,是真正對生命的關懷。我們很高興Dr. Rodin在今年再度於臺灣舉辦工作坊,而且不只是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參加,也有緩和科醫師、護理師等一起參與。後續我們也會以線上讀書會、個案討論會等活動繼續精進深入。樂見臺灣近年對於癌症治療的長足進步,也期待對於晚期癌症的病人與家屬,除了治療成功率提高、存活期更長,在心理、家庭、靈性意義與生死議題,能提供全方位的照護與關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3 醫聲.醫聲要聞
醫師公會:新冠免通報後 診所病人暴增
護理師、醫檢師等「五師」昨至凱道遊行抗議,為此,衛福部前天急邀各職類醫事人員代表,召開會議,參會的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表示,新冠肺炎治療費用由公務預算支應改為健保支付,而新藥基金也是如此,勢必讓健保點值偏低問題更加惡化,基層診所經營更為困難。衛福部3月20日宣布,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免通報後,基層診所收治確診者、長新冠人數暴增,經統計,今年五、六月超過100萬人次因這兩項原因就醫,周慶明說,「這還是低估的數字」,往年五月為基層醫療淡季,但人數卻暴增,造成健保點值下降。此外,原本採公務預算的百億規模癌症新藥基金,日前衛福部長薛瑞元急踩煞車,明年度由健保總額編列60億元,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若新藥基金不能獨立於健保之外,即無法達到健保署承諾「基金獨立運作」。西醫基層今年第一季健保點值為0.9以上,第二季健保平均點值降至0.87,浮動點值低為0.8,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若要補足今年第一、第二季醫院健保浮動點值至0.9,需撥補160億元,政府應提供更多挹注。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將持續與醫院代表討論健保點值,設置相關經費撥補健保總額,最後金額仍尚待核定。
-
2023-10-22 醫聲.醫聲要聞
5、6月「這病」就醫人次竟高達百萬 醫:從來沒有遇過
新冠肺炎疫情後,民眾就醫大增,西醫基層健保點值降低,引發基層醫界怨聲載道,而護理師、醫檢師等醫護人員也深陷薪資低、人力流失困境。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今號召醫療人員至凱道遊行表達訴求,衛福部因應此遊行,昨下午邀集各職類醫事人員全國聯合會代表,召開意見交流會議。 參與昨天會議的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表示,該會議由衛福部昨天上午臨時通知,下午邀集各公會開會,並於會中分表達問題、意見。醫師公會全聯會也提出最近大眾關心的問題,包括健保點值低、護理費補貼不足及新冠肺炎治療費用等,其中新冠肺炎治療費用原由公務預算支應,但改為健保支付,若再加上新藥基金等,健保不堪負荷。周慶明說,衛福部3月20日宣布,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免通報後,基層診所收治染疫確診者人數大增,其中也包括長新冠患者,依統計資料顯示,5、6月時,此兩類就醫患者已達100萬人次,就醫人數真的太多。以往,每年5月是基層醫療的淡季,但許多基層醫師表示,今年5月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多病人,「這樣的情形,真的沒有看過」。同時身為基層醫師,周慶明指出,今年5、6月到診所就醫患者,每10名病人,8人都在發燒,其中許多雖然是流感患者,但新冠確診者、長新冠患者真的很多,整體西醫基層收治100多萬人次,還是低估的數字。「衛福部願意與醫界溝通,這是很好的開始。」周慶明說,昨天會議從下午4點開始,歷經個2多小時,直至晚間6點多結束,會議中各公會團體表達意見時,十分熱烈,感覺衛福部的態度有明顯釋出善意,對相關經費可能有機會採用公務預算等方式支應,必須從新檢視及增加健保財源挹注。周慶明指出,今年第一季,西醫基層點值還在0.9以上,但第二季健保平均點值已降至0.8791,浮動點值更低為0.81左右,此問題再不解決,「愈拖,問題愈大」,年底時基層診所經營會更加困難。
-
2023-10-20 醫聲.Podcast
🎧|手術前禁食原因?麻醉醫師告訴你開刀前如何評估準備!
「麻醉手術前要空腹八小時,實在好難忍,如果偷吃東西會怎麼樣?」、「術後會噁心、嘔吐,有辦法減緩或預防嗎?」、「幫我麻醉的人是誰很重要嗎?」要進行麻醉的民眾常常好奇這些問題,卻可能不清楚要跟誰溝通,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麻醉部及長庚大學教授余黃平建議,民眾可主動與麻醉醫師討論,制定最適合、安全又舒適的麻醉方式。🎧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開刀前你要知道的幾件事:麻醉醫師執行、麻醉諮商控制副作用及共病症「如果問有哪一句話最能惹麻醉醫師生氣,那一定是稱麻醉醫師為麻醉師。」余黃平無奈地笑著說,民眾常混淆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師,前者可執行所有麻醉醫療行為,而麻醉護理師則僅能在麻醉醫師指導下,進行醫療輔助行為。但是卻有少數私下執行麻醉醫療業務的護理人員,也常被坊間稱作麻醉師。因此民眾做手術前,ㄧ定要確認施行麻醉的人是麻醉專科醫師,以保障麻醉安全。余黃平也鼓勵,民眾與醫師討論,例如麻醉的方式,以及期望的術後目標。他說,不抽煙、易暈車的年輕女性容易在術後噁心、嘔吐,「每增加一個因子,就會增加10-15%術後噁心、嘔吐的風險。」對此,麻醉醫師會在術中給予強效型預防止吐藥,或是藉由保暖、精準麻醉,降低不適感。此外,藥效、用藥方式也須仔細拿捏,例如強效止痛藥雖可明顯減緩疼痛感,但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副作用;若要透過口服、注射等方式,針對身體某一部位止痛,勢必要提高用藥量及濃度,同時卻也容易造成暈眩、嘔吐,甚至是呼吸抑制。即使新藥較能穩定心跳、血壓,降低術後副作用,仍須麻醉醫師隨時監控病人狀況。除了術後副作用,麻醉醫師也將共病視作麻醉最大的風險。余黃平表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腎病變等共病的病人,麻醉風險較高,連帶增加死亡率,所以建議病人在開刀前,控制好共病,而較常發生感冒、腸胃炎等感染症的小孩,也建議要等到痊癒才能進行麻醉手術。難熬空腹偷吃怎麼辦?為什麼青壯年手術大多安排在下午?「空腹八小時真的很辛苦,熬不過去偷吃東西的人其實不少。」余黃平說明,要求民眾空腹、禁食,是為了盡量讓胃淨空,以及減少嘔吐物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和嚴重程度,但若今天發生車禍等緊急狀況,來不及空腹,醫師就會權衡利弊決定開刀與否,就算真的要開刀,麻醉醫師也會施予相應的措施。然而,若是因一時嘴饞「破功」,可能會改排到當天最後一台刀,甚至是改約其他天;至於小孩、長者難熬長時間空腹,通常會優先為這兩個族群進行手術,較多共病者亦是如此,青壯年則大多安排在下午進行。有關麻醉的大小事 可追蹤「這粉專」有鑒於民眾不熟悉麻醉醫師和麻醉的流程、注意事項,余黃平自2019年起,經營「麻醉狂-余黃平醫師」Facebook粉絲專頁,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活潑的圖卡,解答民眾常見的麻醉問題,「其實只要有接受麻醉,都應該注意這些事情,畢竟麻醉本身帶有一定風險,不能輕忽。」余黃平小檔案現職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教授學歷長庚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美國阿拉巴馬伯明罕大學外科研究中心基礎研究員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部主任林口長庚醫院一般麻醉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恢復室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蔡怡真、周佩怡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灣麻醉醫學會
-
2023-10-2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風雨無阻照顧山友20年!竹山秀傳玉山醫療隊員 每周攀玉山提供救援
如果在周末那幾天攀登玉山,很有可能在過了「玉山登山口」之後,遇見背著醒目大紅色背包的幾位男女,一步一步踏實地踩在山路上前進。雖也是登山裝束,拄著登山杖,但他們不是一般登山客,他們是「玉山醫療隊」的成員,背包的大紅底色上有一個很大的白色醫療十字,說明他們醫護人員的身分。那背包有半個人高、塞得鼓鼓的,輕則8公斤,重的話有13公斤,大半是醫療器材、藥品之類。沉重的裝備背上山之後,他們在「排雲山莊」開門診義診。由於驚訝甚至認為不可思議,常有山友在門診半信半疑問道:「你們是搭直升機上來的吧?」「當然不是,我們也是走上來的,」醫療隊難掩幾分驕傲地這麼說:「我們的願景,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安全的登山。」玉山醫療隊以這樣的方式照顧山友已經20年。除非封山等例外狀況,20年來醫療隊每周上山,春夏秋冬、風雨無阻。累計接受醫療的山友已將近5000人次,大約占全部登玉山者的15%。台灣最高海拔的醫療站,隊員須有醫護背景、百岳經驗。玉山國家公園每年至少有來自海內外百萬人次造訪,攀登玉山的山友中時不時出現高山症的、嘔吐、頭暈的山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是和山腳下的南投縣竹山秀傳醫院合作,由竹秀的醫護人員為主力,組成玉山醫療隊。做為台灣的最高山,玉山海拔3952公尺,玉山醫療隊的駐診基地「排雲醫療站」,設在玉山的住宿山屋「排雲山莊」旁邊,海拔3402公尺,順理成章成為台灣最高海拔的醫療站。早期,玉山醫療隊兩周出隊一次。隨著需求增加,已演變為每周出隊一梯次,每梯次五人,包含一位醫師、兩位護理人員、兩位志工。經過多年調整,醫療隊目前的運作模式是:周五在竹秀醫院集合,晚間抵達塔塔加遊客中心,睡通舖過夜,適應高度。周六早上七、八點,人人背上大背包,從玉山登山口出發,不靠背伕(高山協作員),只靠自己一雙腳,步行8.5公里,六、七個小時後約下午兩點,到達排雲醫療站,開始啟動救護作業。晚上六點到八點移至排雲山莊開放門診。常於周日凌晨兩、三點起床陪伴山友登山,隨行照護,直至四個小時後完成攻頂。這樣的「行程」顯然很難輕鬆。竹山秀傳院長莊碧焜也是玉山醫療隊的創隊隊長,曾登上玉山主峰達30次。他說,醫療隊現在開放全國醫護人員報名,但不是有醫護背景自願報名就可以參加,還需篩選:要能通過對高山症等高山緊急醫療的線上測驗,尤其要有攀登百岳的經驗或相當的體能證明,以及理解其間的風險,「醫療隊不是去玩的」。如此組成的高山醫護團隊才是一支兼具體能及高山適應的專業隊伍。高海拔空氣稀薄狀況多,山友經治療後多數大幅改善。莊碧焜強調高山醫療的必要性。他說,高海拔區空氣稀薄,攀登玉山是體力和適應力很大的挑戰,有專業醫師駐診,一旦有症狀,在治療後幾乎都大幅改善;醫護的細心說明也有定心丸的效果。他舉例,今年初一位山友發生較嚴重的高山症,醫療隊出動攜帶型加壓艙(PAC),成功救治。山友的感謝,鼓舞醫療隊將每周服務三天再次延長為四天。依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資料,民國106年到111年玉山山域意外事故統計中,創傷(24.7%)、墜谷(17.4%)、高山症(16.7%)、疾病(11.9%)、迷路(11.1%);初步分析發生原因,大多是初入山林者準備不足,以及缺乏處理緊急狀況經驗。就診紀錄統計則顯示,登山客急性高山症(AMS)發生相關因子,包括近3個月內缺乏海拔3000公尺高山登山經驗、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山的初次登山者、未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低血氧飽和濃度及較高的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分數。登山前務必做足準備,血氧低於80不建議再登頂。玉山醫療隊的統計顯示:大部分病患以急性高山症為主,也曾有被落石擊中頭部、胸部的案例,幸好沒有太大的問題,都能及時送下山急救。較嚴重的案例,則是一位外籍登山客因高山症昏迷而過世。玉山醫療隊護理師黃祉語呼籲,覺得身體不舒服或是血氧已低於80,建議不要再上山。玉山醫療隊建議遊客,來到高海拔的山區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因為水平面每上升百公尺、溫度下降攝氏0.6度,因此來到海拔2500公尺的塔塔加步道時,氣溫起碼比平地下降15度,更何況是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甚至攀登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登山前務必做足體能準備及高山適應的準備,否則很容易發生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腦水腫和上呼吸道感染,以及頭痛、咳嗽、腹脹、虛弱無力等各種突發病症。除颱風天,出隊率近100%,102年起更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竹山秀傳醫院統計民國93年到111年的19年期間,到排雲服務站執勤的醫護人員共計1890人次。雖醫療隊成立初期出隊狀況不穩定,但除了民國98年八八風災、99年莫拉克風災及100年至102年排雲山莊整建而中斷服務外,醫療隊從102年排雲山莊整修完畢至111年,除遇颱風或封山特殊狀況無法出隊,出隊率幾乎為100%。此外,96至111年之間,參與玉山醫療的醫護人員支援人數,來自全國的醫師就有306人次、護理人員328人次、其他助理人員435人次,共計1069人次,其中由竹山秀傳醫院的醫護參與超過3成、秀傳醫療體系4個院區支援人力約4成、其他醫療參與人力也近3成。竹山秀傳醫院除玉山醫療隊外,102年起並在排雲山莊安裝定點生理量測機器,量測血壓、 血糖、心跳、血氧、心電圖等,當旅客量測時,透過網路傳輸至竹山秀傳醫院的急診部門,由急診醫師判斷數值並提出醫療照護的建議。這樣的「遠距醫療」在山友或醫療隊有需求時,可以即時獲得對外溝通平台及支援。有意加入玉山醫療隊嗎?請洽 竹山秀傳醫院,或搜尋玉山醫療隊官網:http://www.csshow.org.tw/ysnp。團體獎:竹山秀傳醫院玉山醫療隊成 立:竹山秀傳醫院因坐落在玉山山腳下,肩負第一線守護玉山的醫療使命。有感於在高山的醫療有限,民眾常忽略在高山上的危機、也缺乏正確的登高知識,於民國93年認養玉山排雲山莊假日醫療救護站,並在高山醫療領域,面對環境、人員、設備的種種考驗,為能提供高山即時性的診治,促使「玉山醫療隊」成立。服務事項:● 88年起每年支援玉山高山路跑的醫療救護工作,參與玉管處開山封山(淨山、靜山、近山)等活動,其中89年、101年玉山國際奧林匹克高地路跑活動,活動範圍是新中橫公路塔塔加路段,執行預防選手發生高山症或是身體不適任務。● 93年3月獲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的肯定與贊助經費,促成玉山醫療隊成立,支援玉山排雲山莊之醫療救護業務,11月玉山排雲醫療站正式成立,成為全國最高的醫療站。出隊時程演進:●93年至94年每2周出隊一梯(周五、周六、周日)●95年起開始每周出隊一梯(周五、周六、周日)● 112年梯隊天數三天增加為四天(周五、周六、周日、周一)● 102年在玉山實施遠距醫療,除由玉山醫療隊提供支援外,另在排雲山莊安裝定點生理量測機器,使高山上的民眾或醫療隊有需求時,可以即時獲得對外溝通平台及支援。主要事蹟:● 駐診醫療及緊急救護:對山友給予高山醫療諮詢、病症診斷、量測血壓、血氧、給藥、給氧、緩解症狀、與加壓袋等醫療服務。● 服務延伸:至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轄內唯一原住民部落東埔一鄰(東光部落)進行義診。【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7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繳一樣多健保費,山地居民卻無法享有平等醫療!戴嘉言將醫療送入山
「醫療平權」四個字近年喊得震天響,而其實,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戴嘉言已經默默實踐26年。為了替原住民彌補不平等的醫療權利,他在醫院裡開設原住民特別門診,也「移樽就教」到山地開設快閃門診,就近診治,努力讓山地居民享有盡量接近平地水準的醫療資源。學生時期就就投入偏鄉,現也帶學生深入山區。戴嘉言對偏遠山地的關切啟蒙於唸高醫的時候,隨服務隊去偏鄉學校辦營隊,從此惦記偏鄉民眾的需求。他不只身體力行,在成為師長後,更推動偏鄉醫療的概念向下扎根。在高醫,臨床醫師要下鄉,醫學生也要深入山區,到偏鄉見習。戴嘉言說,每個學生的背景不同, 可能有些人沒辦法想像偏鄉的醫療環境、醫療設備,因此高醫在大一、大二的選修課程就安排學生認識不同族群、不同地區,這是大學的社會企業責任。戴嘉言直言,偏鄉、山地最大的問題在於醫療資源不足,當地居民跟都市人繳一樣多的健保費,醫療卻幾乎只能仰賴當地衛生所。若發生急症、重症,因為路途遙遠,就算從山上送下來急診處理,也是凶多吉少。「應該強化在地醫療,把資源放在當地,而不是要病患舟車勞頓地去就醫。」繳一樣多的健保費,山地居民卻無法享有平等醫療。不只資源短缺,山區連通訊傳輸都有困難。戴嘉言說,一般看診必備的「健保卡」需要讀取資料、傳輸資料,在平地看診通常10秒鐘就可以完成,在偏鄉網路不穩定的狀況下傳輸約需要2分鐘,再遇上網路中斷,資料得重新上傳,一個病人可能就要花10幾分鐘。戴嘉言專精肝膽胰內科,他大致以兩種形式在偏鄉醫療上貢獻自己的專長。一種是在桃源鄉、達仁鄉等地設置專科醫師門診;另一種是「外展門診」,高醫組醫療團隊,由司機載著醫師、藥師、護理師、行政人員,以及抽血、超音波設備上山,到泰武鄉、獅子鄉等地。他形容外展門診像快閃店,在各處短暫出現,替當地病人治療。至於偏鄉服務地點如何選擇,戴嘉言是依據肝病程度,優先前往嚴重的地區。認為「受懲罰」而不就醫,衛教扭轉民眾偏差觀念。我國在1985年開始推行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讓曾經是「國病」的B肝感染率大有改善。但攤開數據,平地B肝帶原者不到千分之一,山地區域先前仍高達2%至3%,雖然都接種疫苗,卻出現明顯落差。戴嘉言推測,可能是山區斷電影響冰箱保存疫苗的效果,或是家長未按照時程讓孩子接種疫苗,以致影響疫苗效力, 因此戴嘉言進行募款,讓山地小朋友再次接種疫苗、完善保護力。城鄉差距不只體現在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上,民眾觀念也有落差。譬如戴嘉言在偏鄉篩檢時發現民眾有肝癌,不嚴重、應該容易處理,患者卻認為自己是「受懲罰」而不願意治療,讓他感嘆必須再加強力道推廣衛教,才可能消除醫療觀念的誤解跟偏差。還有一個狀況也令戴嘉言傷腦筋。他說,就算已經發現身體有問題,但是不少偏鄉居民考量交通困難或是礙於農忙等牽涉生計的因素,遲疑著不願意就醫。有一次,又是在篩檢時發現一名病人有胰臟病變,勸他治療卻面有難色。戴嘉言實在急了,採取非常手段,直接交代他回家收行李,和醫療隊一起搭醫療車下山,送醫治療。戴嘉言說:「非得盡力讓那些病人來醫院就醫進一步處置不可,否則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設置就醫綠色通道、專車接送,和當地衛生所密切聯繫。為了讓偏鄉居民到醫院就診更便利、迅速,戴嘉言規畫「綠色就醫通道」,由高醫提供專車接送偏鄉居民來往醫院,並專為偏鄉居民開設肝病特別門診。雖然專車接送的路途仍然費時,至少減少跟其他病人共同排隊等候的時間。這樣的模式已經運行快30年,戴嘉言說,因山區醫療資源、衛教觀念逐漸改善,最近專車接送看診的需求已經減少。為貼近當地民眾,戴嘉言在偏鄉看診時會穿插使用原住民族語,說說簡單的「呼吸」、「放鬆」等字詞,形成看診時一下出現英文術語向旁邊醫學生解釋,一下出現阿美族、布農族語等有趣景象。戴嘉言其實不會說原住民語言,只是聽久了大概會講一些,大多仍要靠翻譯,但原住民也足夠感受到戴嘉言的用心良苦。目前戴嘉言一個月仍會去偏鄉服務4、5次,每次半天至一天不等。偏鄉服務的範圍幅員廣大,平常仍仰賴跟當地衛生局的緊密配合。他說,當醫院檢查報告發現腫瘤、癌症時會即刻與當地衛生所聯繫,通知民眾盡快回來檢查,再搭配綠色通道的就醫管道,盡可能讓等候時間縮短。假如還是按照常規看診流程通知,下一次回診檢查恐怕已經一個月之後,拖延太久了。肝病治療努力見成效,笑稱自己「快失業」了。2016年起配合政府的「消除C肝」政策,目標是「必須篩檢九成的民眾並且治療八成民眾」,當時重中之重是桃源鄉,經過多年定期檢查治療已經達到消除目標,但仍不能掉以輕心。戴嘉言說,消除之後還要持續追蹤,以超音波、抽血等定期檢查,以免有飲酒造成其他疾病或是肝癌等狀況。經過多年努力,肝病狀況已大有改善,戴嘉言笑稱「最近看診需求變少,自己快失業了」,但後續追蹤仍要持續進行,現在仍會在桃源、達仁等處定期看診。他也發現,隨著B肝疫苗、C肝口服藥等出現,B肝、C肝等漸漸銷聲匿跡,但是現代人生活型態轉變,脂肪肝等次重要疾病越趨嚴重,現在轉而針對偏鄉國中生做檢查,期盼持續透過自身專業,把醫療資源注入偏鄉。個人獎:戴嘉言年 齡:57歲出生地:高雄學 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現 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教授、台灣肝癌醫學會常務理事、台灣消化醫學會理事、台灣腫瘤消融醫學會理事主要事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炎防治中心主任、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委託高雄醫學大學經營)職業醫學科主任、高雄醫學大學主秘●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年第14屆原曙獎之健康醫療類之非原住民有功人士獎●高雄醫學大學「社會人類文化貢獻類」第26屆傑出校友【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5 名人.劉秀枝
大腦已有失智病變,卻仍享有活躍老年可能嗎?名醫曝2個關鍵
曾經以為很遙遠,但轉眼間,我就從小女孩變成今日的退休銀髮族了。以前覺得父母、師長思想老舊,在現代年輕人眼中的我也應如是吧?日前,定居美國的大學同學淑玲回台探望獨居的父親。我倆約在西餐廳敘舊,都點了鱈魚套餐。香煎鱈魚肉質軟且香,但因眼前還有沙拉吧、熱湯、麵包等,我們決定共享一份鱈魚主菜就好,把另一份打包,讓淑玲帶回去給父親享用。淑玲對工作人員說:「請包裝得漂亮點。」見年輕妹妹面露難色,我趕緊幫忙解釋:「她是要帶回去給父親吃。」看著白髮蒼蒼的我們,妹妹睜大眼睛問:「你父親幾歲了?」「97歲。」不知年輕人是被嚇到還是被感動,立刻很慎重地將那份鱈魚端去打包。她可能很難想像,我們也曾經年輕過、或甚至是個嬰兒,而淑玲的父親也不是生來就97歲喔。即使97歲,身為退休醫師的老先生依然活躍得很:每天一早,走到鄰近住家的全聯買報紙;中午到商店街買便當,並常到附近的書店逛逛,有時去銀行辦事,在家則看報紙、電視,並有老友每星期來與他下棋。他胃口好、睡眠佳、聲音宏亮、精神飽滿,把「獨立自主」當作是老年的志業。大腦已有失智病變,卻仍享有活躍的老年。最近讀了一篇來自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發表於2022年《老化神經生物學》(Neurobiology of Aging)的病例報告。一位96歲的老先生有高血壓、心律不整、皮膚癌、攝護腺癌且轉移,都有接受治療並控制病情。他的「認知功能測試」直到去世的四個月前都正常,只是行動稍慢而已。而在他去世後的大腦解剖,竟然有中等程度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退化性失智症的腦病變。為何他的大腦有如此明顯的病變,但臨床上卻沒有失智症狀?文章的作者歸功於老先生的教育程度高,且一直維持活躍的智能與體能活動。例如他當志工、學習語言,自己開車到94歲,之後搭公共交通工具;天天運動;常參加巴士旅遊,直至95歲;每天走路、閱讀、做家事、管理投資,直到96歲因心肺衰竭去世。也許,老了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身體有病,甚至大腦有病變,但持續從事體能與智能活動,依舊能享受活躍的老年。維持健康生活、正面心態,慢性病上身也不怕。老,還有其他好處。例如有位九十多歲的長輩,罹患硬腦膜下腔出血。但因他的大腦萎縮,而有足夠的空間可容納血水,讓大腦免於被壓迫,因而未造成神經損傷,沒有出現症狀,所以不急著動手術,後來血水也自行吸收了。我們的健康受基因、環境、醫療、機遇、生活型態與心態等因素所影響,其中,能夠自己掌握的雖然只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與「正面心態」,但卻可充分發揮──即是維持活躍的生活,不僅從事體能(但量力而為)、心智與社群活動,且持之以恆,並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凡事往好處看。那麼,人生過了七旬,就算慢性病上身,也能做到像淑玲的父親般,達到「獨立自主」的老年志願了。再說,年紀大了,代謝變慢、食量變小,或許十年後,淑玲和我再來這家餐廳時,一份鱈魚都只能吃一半,另一半打包當自己的下一餐,好省錢喔!運用「全景模式」 對人多些包容年過70後,我開始收到LINE群組傳來某某同學病故或告別式的訊息,不免也想:什麼時候會輪到我?讀醫學院時,完全不曾、也不可能預測哪位同學會先往生,因為年輕的生命力那麼旺盛,誰會想到老啊!但是受到基因、環境、工作、生活習慣與醫療等因素,經年累月的影響,我和同學們的人生道路就慢慢分開來了。然而,不管從事何種行業或當哪一科醫師、經歷如何不同,最後還是殊途同歸──步入老年,走入終點。在網路還不是很普及的年代,聽說有位大醫院的院長沒穿白袍,獨自到急診室巡視。護理師沒認出來,問他:「老伯伯,請問您有什麼事嗎?」這除了讓人會心一笑,你還會怎麼想?以下五個答案,請選選看:1. 這位護理師真有禮貌。2. 院長的自尊心可能受到打擊,竟然有屬下不認識自己,但也很以護理師的態度佳為榮。3. 專業的穿著與配備(如白袍與聽診器)很重要。4. 以綠葉襯托,可能更高招。例如由一位醫師陪同或幾名醫師簇擁著前來,一看就知道這位人物不是個普通老伯。5. 如果去掉專業與身分,每個人都只剩下性別與年齡。我選擇「以上皆是」。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孟子說的「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我見到有威望或自以為不可一世的人,腦海裡會浮現他小時候包著尿布、銜著奶嘴的樣子,則嘴角不免浮上笑意而自然放鬆下來;再想像他將來年老體衰、舉步維艱的模樣,則同理心油然而生,自然就不會害怕或苛責對方。反過來,看到一個可愛的嬰兒或調皮的孩童時,我會想他或她以後可能是未來的總統或良醫,而不敢輕視。當遇到老態龍鍾或失智的長者,則念及他也許有我所不知、非常值得尊敬的輝煌過往呢!旅遊時,常恨不得把遼闊的壯麗山河美景全收進一張相片裡,這時就會打開手機的全景功能,從左至右,全部攝入。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用「從小到老」的「全景模式」來觀人呢?不僅看這個人的此刻,這是他生命的橫斷面;也可以運用想像力,觀想其一生,即其生命的縱切面。那麼,也許我們在待人處事上會更有包容力。這個簡單的領悟與作法,是我老來的休閒和動腦活動之一,挺有趣的,你不妨也試試看吧。
-
2023-10-14 養生.聰明飲食
香蕉怎麼保存不會黑?譚敦慈「教1招」,真的可以慢慢吃
台灣是「水果王國」,其中香蕉好吃又方便且營養價值高,是許多人的最愛,但是在天氣熱時,容易過熟,也更難保存。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也分享「香蕉最佳保存方式」,照著做就不會變黑,可以放著慢慢享用。「無毒教母」譚敦慈在節目健康2.0分享了「香蕉保存秘訣」,買回來的一串香蕉,首先要先拆分成單根,接著將香蕉洗淨後擦乾,接著用廚房紙巾包起來,準備一個夾鏈袋,把香蕉一根一根的放進去,就可以放在冰箱冷藏保存,切記放進夾鏈袋前要先把空氣排掉,這樣做香蕉皮就不會變黑。如果在室溫下的未成熟的香蕉該如何保存?譚敦慈表示,還是記得要分成單根,不然乙烯一釋放,整串香蕉就會一起變黃,譚敦慈說,盡量不要堆疊,會很容易壓壞,並且放在家裡室內通風涼爽之處,這樣就可以慢慢享用。香蕉在營養師的眼中有很多好處,高鉀、低鈉,有益心血管健康,也是運動的好補品,還能幫助消化、幫助排便,一根中等150公克的香蕉,熱量為127大卡左右,食用很方便,但熱量卻比較低又營養佳,也是不少減重群族的「好物」。【延伸閱讀】.吃香蕉有助排便、吃蘋果能止瀉?醫:重點在吃得正確才有效.增強免疫力要吃黑斑香蕉!營養師揭:糖尿病、高血壓「吃這色」最好 2類人少吃
-
2023-10-14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走出校園的部落校護!賴春美守護部落族人健康 照顧中風失智90歲母和癱瘓哥哥獲「孝行獎」
今年51歲的賴春美來自萬榮鄉太魯閣族,小時候體育很好,學業成績普普。因為大姊是護理師,就跟著讀護理,專科畢業後,到門諾醫院任職,擔任臨床、專科護理師。醫院的工作從早忙到晚,可怪的是她越來越喜歡進修,先後就讀慈濟大學的護理系在職專班和公共衛生研究所。接觸公衛領域,啟發了她改變部落族人健康的理想,決定捨棄16年的醫院護理師職位,轉換跑道到明利國小擔任校護。從預防醫學到部落文化 把校護角色最大化賴春美是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的學校護理師,她不止步於校護,而是一再走出校園,到有頭蝨的學生家裡打掃;到雜貨店裡勸人少抽菸少喝酒;深入部落教導減重、帶領長者做運動;甚至幫忙原住民技藝師開班傳授編織文化,還陪同去市集銷售。有當地人士讚美她改變了部落風氣,賴春美則說,這裡是她的家鄉,她希望「小小校護」也可以成為大家的健康守護天使。視力、口腔、體重列重點項目,讓預防走在疾病的前端原先父親擔心會不會「大材小用」,賴春美也認為在醫院才能救更多人。但是「預防勝於治療」,校護角色正可以做更多「預防」的工作。回顧校護生涯,賴春美舉了幾個認為成果不錯的例子。她發現學生有頭蝨、手上長疥瘡,不是「盡校護本分」的塗抹藥膏就算了,而是帶學生就醫,也幫學生洗頭,再擦藥,還邀請慈濟大學公衛研究所的師生幫學生義剪。她又考慮到學生的家裡如果不做好環境衛生,頭蝨、疥瘡有機會再犯,乾脆邀請老師一起到學生家裡打掃,教導家人要保持清潔。治本的計畫執行1個月後,有頭蝨的學生從占半數減為五分之一,短時間即改善頭蝨問題。賴春美將視力保健、口腔健康、體重管理,列為校護的重點項目。老師們也會主動發掘學生的健康問題,像是視力不好的學生,賴春美會請老師輔導追蹤;體力不佳的學生,體育強項的賴春美在每個上學日利用半小時下課時間,帶他們做運動。學校位於偏鄉,牙科醫療資源明顯不足,有些孩子有齲齒(蛀牙)問題。賴春美請來陽明交通大學口腔衛生服務隊,固定到學校做口腔檢查與教育宣導;也從校外找資源,拿免費的牙刷牙膏給小朋友用。2017年,賴春美針對學童的睡前潔牙、定期檢查,進行口腔保健行動研究;2018年代表花蓮縣的校護,參加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2021年再製作學童潔牙微電影,榮獲全國第二名佳績。著眼部落肥胖問題,申請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賴春美還建立孩子的體重觀念,要求體重過重的學生少吃多動。有個國小三年級學生,從104公斤減到71公斤,孩子變得健康,她也很有成就感。部落族人也有肥胖問題。賴春美自認對部落健康有責任,於是請教慈濟大學教授學著寫計畫書,申請到10萬元經費辦活動。為了節省講師費,她先學會健康操,再邀過胖的族人按時聚集學校操場,由她帶領做運動。加上大家互相認識後會彼此提醒少吃多動,成效很好。10餘名肥胖者共甩肉205公斤。賴春美的觸角伸向社區後,寫了更多計畫書,申請更多經費。因為她注意到部落有許多獨居長者,老人家孤單坐在門口沒有活力。她以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在周末邀請45歲以上居民,到社區多功能中心學習健康促進課程,也安排長者與孩子牽手登山健走。有位48歲居民雙腿受傷需用輔助器行走,參與活動後,只需要拐杖即能走到教室上課,賴春美非常感動。部落居民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硬化與痛風等慢性病,賴春美已經在思考如何寫申請書,推動慢性病防治計畫。擔心傳統技藝失傳,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在眾多計畫中,最令賴春美印象深刻的反而不與健康相關。她說,部落有傳統技藝師,作品卻沒有人看見也賣不出去,更有隨時失傳的危機。五、六年前,她向花蓮縣文化局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拿到10萬元經費,利用寒暑假期間在部落文化健康站開編織班,供有興趣的人來上課。成品在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展售,也與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合作協助銷售,各方蒙受其益。「讓部落活躍起來」一直是賴春美心中的夢。她想吸引年輕人回部落,進一步培訓年輕人成為部落導覽員,與旅行社合作,將遊客帶進部落,認識原住民太魯閣族文化之美。賴春美銘記父親「有多少能力就要做多少事」的訓示,下班後會跑去圖書館,希望吸收更多知識把事情做好。她得過許多獎項,包括全國視力保健優良獎、菸酒檳防治網紅優良獎、擔任教育部菸害防制編撰委員,還獲得「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賴春美運用通訊軟體,讓學童與家長得知要配合的防疫事項,也規畫學校及社區的防疫宣導、消毒、諮詢,製作學童、教職員及訪客體溫記錄表,隨時補充防疫物資,也對未到校學童及老師追蹤原因。座右銘「不要侷限自己」,有餘力就致力謀福利賴春美以「不要侷限自己」為座右銘,期許自己「只要有餘力就去做對的事」。她特別感謝明利國小校長熊湘屏的信任。熊校長讓她「對於學童、居民有益的事,直接去做,不用特別問校長」。熊校長的放手給了她很大空間。她說,也感謝慈濟大學副教授謝婉華的鼓勵,還有高雄左營國中校護黃芝萍,猶如職場上的心靈導師,都是一路上的貴人。在父親過世後,賴春美負責照顧中風失智的90歲母親和多年前受傷癱瘓的哥哥。儘管辛苦,不過她仍保持樂觀的心,今年獲得花蓮縣「孝行獎」,哥哥也對妹妹讚譽有加。因為媽媽失智,賴春美想要進修老人相關的健康照護,5年前考取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學習最新的照護知識。賴春美說,教授曾問自己退休後要做什麼,為了繼續為大家謀福利,想做萬榮鄉鄉民代表,這是心中對自己的期許與夢想,希望有天能實現。個人獎:賴春美年 齡:51歲出生地:花蓮縣學 歷: 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肄業、慈濟大學護理系經 歷: 門諾醫院內外科病房、加護病房臨床、專科護理師、護理長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小學校護理師現 職: 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學校護理師主要事蹟:●代表花蓮縣學校護理師,參與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全國性國小學童潔牙微電影觀摩獲全國第二名●榮獲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榮獲花蓮縣孝行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人力荒:臨床觀點與具體作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人員的心聲」。七月初曾以「醫護人員的過勞與病人安全」邀請關心這議題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以及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寫出三篇十分精彩的文章。當時我們深感台灣醫療團隊裡,護理人力所遭逢的考驗更需要我們的關懷。非常高興在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的主導下,我們終於有三篇針對台灣護理人力所面臨的困境有非常精闢的分析,同時也提出各種頗有創意的建議。蔡司長以人口、勞動力雙重老化是供需不平衡的國際大環境背景,加上疫情的影響,以及國內的數據指出這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幾個可行的原則。→想看本文接著護理學界的資深老師分享她對「職業疲潰」(burnout)的精闢看法,並提出如何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的想法。→想看本文醫院護理部主任暨護理師公會的資深人員寫出護理人力的省思、依據、招募與留任的看法,並呼籲護理人員應該受到尊重。希望這三篇護理界的呼籲,可以讓醫療界以及社會大眾聽到護理界的心聲,「尊重與自主」是台灣護理人員應得的權利。護理人力荒的省思2023年COVID-19解封後醫院出乎意料的出現護理人力荒。今年7月天下雜誌報導「護理人員的出走告白」,更可見護理人力問題引起社會大眾極大的關注。醫院護理人力荒的原因,我認為可歸納為以下四點:●包括疫情後出現較多的資深護理人員離職,人員想休息或轉到醫院以外其他壓力較低的工作場域,例如長照或診所;●受到疫情和少子化的影響,許多護理科系的報到率較以往差,讓人聯想未來新人的來源會減少,人力不足的問題會更嚴重;●應屆畢業生疫情期間無法到醫院實習,進入職場工作出現比以前更嚴重的現實休克感,更早出現適應不良而提出離職的情況;●受到Z世代新人特質的影響,工作不是唯一,更看重生活品質,渴望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寧願選擇工作量較少或工作負荷較輕的醫院,進行舒服的學習。護理人力的依據在討論護理人力前,會先了解醫院的護理人力怎麼算,須考慮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院評鑑、各種訪視或認證提到的護理人力要求,同時會計算休假係數(公式=365/實際工作天數(365-週休*2*52-國定假日-特休日) ),以符合勞基法周休二日及每年隨著年資該給的休假(特休)或配合國家的休假應該放的假(國假)。護理人力除了基本人數的要求外,更要重視人力素質,一位新人須透過各種訓練才有能力照護病人,當一位有經驗的護理人員離職後,補進來的新人無法立刻取代離職的人,出現能力差距,就會引起人力不足的恐慌。2019年全日平均護病比納入「醫療機構設置標準」,醫院目前每月定期公告其前一月份之護病比,基本上醫院聘用的護理人力越充足,醫院申報的護理費會給越高,最高可加成到20%。因為每月需公開護病比,當護理人力不足時,醫院會彈性調整床位,以符合法規的要求。護病比入法確實可降低護理人員工作負荷,期待未來三班護病比亦可立法通過。護理人力的招募與留任一直以來應屆畢業生為醫院主要的護理人力來源,鑒於今年特別感受到護理人力荒,我們跳脫以往在醫院被動等著收履歷的情況,增加進入校園徵才的場次並設計多元的獎助金方案,吸引其到醫院工作,例如五專生展翅計畫、在學生就學獎助金、實習生留任醫院獎金、實習生報到獎金、最後一哩到職津貼及護理人員介紹獎勵金等等。醫院新人試用期一般在1至3個月,但今年約3成左右新人試用期都往後延,甚至延到第6個月,透過臨床教學時間的延長,補齊COVID-19期間不足的實習經驗。新人試用期間的留任議題,長期以來一直都是醫院護理人力留任最困難的部分。因此持續營造護理友善工作環境與氛圍,讓新進、資深護理人員都有感,已成為全臺灣醫院的重要工作目標,這些可包括:●尊重護理人員:長期以來,醫院主管會指派護理人員做一些非關護理專業的事,民眾端也會使喚護理人員做雜事,這些會讓護理人員覺得不受尊重,而我自己106年發表的文章「Quality of Work Life, Nurses’ Intention to Leave the Profession, and Nurses Leaving the Profession: A One-Year Prospective Survey」, 結果也指出「尊重與自主」是預測護理人員離開護理專業的重要因素。在這方面,醫院可由院長帶頭在公開場合宣示尊重護理人員的重要性。●提高護理人員薪資福利:設計工作津貼、提高留任獎金、提高夜班費、提高能力進階獎金、提供臨床教師教學獎勵金並給予主管臨床護理費以及五專學歷護理師可以公費公假進修,並針對未考上護理師執照者舉辦國考衝刺班。●降低護理人員工作量:運用輔助人力並推動住院整合照護(skill-mixed),實施護理分級制度,透過智能化儀器定位簡化工作流程。●設計多元職務與彈性班別:設計全職/半職護理師、時薪護理工讀生、護理機動小組等職務及不同上班時段之班別吸引不同工時需求的人留任或再次進入職場。●兼顧不同世代間的需求並提供關懷:在醫院常聽到很重視新人卻忽略資深人員,因此我們必須兼顧不同世代間的需求並提供關懷。在Z世代學弟妹的作為方面,可以舉辦減壓復原力活動,凝聚對團隊的工作氛圍;實施導師制度給予生活關懷並陪伴;推動主責教師制度,讓新人有歸屬感及給予正向回饋;落實PGYN二年期護理師訓練,提供以學生為中心的訓練,給予主動參與的機會及提供職涯晉升的機會等。在資深學長姐的作為方面,可以舉辦臨床教師訓練營互相支持關懷並藉此認識Z世代新人的特質;教導運用學習風格量表調整教學方法,促進有效臨床教學;給予臨床教學獎勵金並公開表揚表達感謝之意等等。●穩定護理人力,善盡社會責任:護理主管在護理人力的重點應放在人力穩定(量)與專業成長(質),同時關注政府推動的人力政策、參與各種公學會的活動並與學校連結,從學生開始暢通人才的流動。若職場上的每一位主管都能盡力於提供一個好的護理友善工作環境與氛圍,讓在醫院工作將近95%以女性為主的護理人員都可以安心穩定地工作,人員穩定後除可提供安全的病人照護外,亦可間接的安定其背後的每個家庭,達到善盡社會之責任。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共創健康快樂護理師,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護理人員的心聲」。七月初曾以「醫護人員的過勞與病人安全」邀請關心這議題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以及在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寫出三篇十分精彩的文章。當時我們深感台灣醫療團隊裡,護理人力所遭逢的考驗更需要我們的關懷。非常高興在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的主導下,我們終於有三篇針對台灣護理人力所面臨的困境有非常精闢的分析,同時也提出各種頗有創意的建議。蔡司長以人口、勞動力雙重老化是供需不平衡的國際大環境背景,加上疫情的影響,以及國內的數據指出這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幾個可行的原則。→想看本文接著護理學界的資深老師分享她對「職業疲潰」(burnout)的精闢看法,並提出如何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的想法。醫院護理部主任暨護理師公會的資深人員寫出護理人力的省思、依據、招募與留任的看法,並呼籲護理人員應該受到尊重。希望這三篇護理界的呼籲,可以讓醫療界以及社會大眾聽到護理界的心聲,「尊重與自主」是台灣護理人員應得的權利。何謂職業疲潰(burnout)?護理師的職業疲潰現象的產生是複雜且動態的。2020年,Nabizadeh-Gharghozar等人應用Hybrid概念分析模式,進行系統文獻回顧,並進行護理師質性訪談,以建立疲潰概念的前因、概念特性及後果。研究結果指出,疲潰之概念定義為:因為未妥善處理的職場壓力及不當的社會支持,產生了負向的反應。這是一種身體、情緒及社會上的精疲力竭的狀態。疲潰會造成對工作興趣與動機的減少,也會影響照顧品質,及對護理師個人、病患及其工作的負向態度。影響疲潰的工作相關因素之實證研究2020年Dall’Ora, Ball, Reinius 及Griffiths,應用系統文獻回顧法,統整與分析91篇文獻。研究顯示:護理師的健康狀況與病假次數,和疲潰具高相關。其他的預測疲潰的因素有:人力安排不足或不適當、輪班時工作大於12小時、排班缺乏彈性、時間壓力高、工作及心理上需求、工作缺乏多樣性、角色衝突、自主性低、醫病關係不良、領導力差及工作不安全等。疲潰會影響工作成效、照顧品質、病人安全、意外事件、醫療錯誤、感染、病人跌倒及離職率高。打造健康快樂的護理師一、彈性排班多篇針對護理師排班對其疲倦、疲潰、慢性疾病的影響。Persolja(2023)進行系統文獻回顧研究,共納入21篇文獻,研究結果指出:輪班及排班影響護理師生活韻律及身心改變的重要因素。班別混亂、護理師無法選擇班別、輪班轉換快速、超時工作,兩頭班及工時小於12小時,均會造成護理師的職業疲潰。Bae(2021)進行一篇系統文獻,納入22篇研究,進行護理工作時數與病人成效的相關性之統合分析。研究結果指出護理人員每班工作多於12小時,或每週工作多於40小時,與病患成效有統計上的負相關。尤其,Wu(2022)亦建立固定班別、護理師可自由意志選擇班別、設計不同科別之多樣性排班。二、護理師自我排班(self-scheduling)國際間護理師自我排班的文化與自主權行之多年。於應徵工作時,醫院行政主管就會主動和護理師討論其排班意願,及目前醫院可以配合其班別意願的單位,如果某些特殊單位有人力需求,也會開誠布公的和護理師諮詢與討論。此外,護理師也可定期應生活或其他因素需要調整班別。Wynendaele等人(2020)也以系統文獻回顧研究法,分析護理師自我排班對護理師個人層面之工作滿意度、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健康與幸福感的影響及專業成長等。三、護理師及護生之韌力的培育正向心理學近年在國際蓬勃發展,深植於各年齡層的教育中,由小學教育至職場正向環境,期望培育正向健康的民眾,可以應用自己的強處,參與學習及參與社會、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及完成目標。學校及醫院宜培養以實證為基礎強化護生或護理師的韌力以減少其匱乏的經驗。Castillo-González 等人(2022) 以系統文獻回顧研究法,探討護理師的韌力與疲潰的關係。共29篇與疲潰相關的文獻納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師的韌力(resilience)分數高,其服務時間較長、合理的薪資及合理的工作負荷。此外,韌力與疲潰、匱乏(exhaustion)及去人格化(depersonalisation)呈現負相關。Velando-Soriano等人(2023)進行系統文獻回顧研究,調查影響護生發展疲潰的相關因素。共33篇文獻納入分析。研究結果指出:護生的人格特質、同感心及韌力,與其情緒的匱乏、去人格化及個人的成就有正相關。Amsrud, Lyberg and Severinsson(2019) 應用質性系統文獻回顧,調查護理系教師如何支持學生發展韌力。共納入8篇質性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指出,整體經驗包括兩個整體經驗的本質內涵:(1)值得信賴與(2)關懷的準備度之教育文化。其包含五個主題:展現關懷關係、認識資源與權力、認識與接受不確定性、重新理會或定義困境經驗,並調整學習的框架。正向心理學強調學習看見我們強處,朝向本真的快樂,包括:愉悅的生活、樂於工作及有意義的生活。護理是一種「關懷健康經驗」的專業。我們常在個案罹患疾病或經歷苦痛需要關照時現身。讓我們一起終身學習建構本真的快樂,陪伴我們的個案朝向圓滿的生活經驗。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