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許政榆
共找到
2157
筆 文章
-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3萬1364、死亡105例 周志浩:近日都差不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1364例本土個案、98例境外移入;另增105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天本土都比之前2天降低,境外98例跟之前差不多,死亡105例,與前2天也都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1,364例本土病例,為14,450例男性、16,902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121例)、台中市(4,081例)、高雄市(3,442例)、桃園市(3,141例)、台北市(2,948例)、台南市(2,507例)、彰化縣(1,823例)、屏東縣(1,224例)、雲林縣(813例)、苗栗縣(798例)、新竹縣(748例)、宜蘭縣(700例)、嘉義縣(650例)、南投縣(624例)、花蓮縣(591例)、新竹市(576例)、基隆市(453例)、台東縣(387例)、嘉義市(337例)、澎湖縣(201例)、金門縣(181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6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1例具慢性病史、6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5日至7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2日至7月4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9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2例男性、4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瑞士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4例)、越南及德國(各3例)、義大利、巴拉圭、西班牙、馬來西亞及美國(各2例)、英國、丹麥及匈牙利(各1例)移入,另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7月5日至7月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775,2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74,791例排除),其中3,995,621例確診,分別為15,274例境外移入、3,980,29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3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31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64例、台北市917例、台中市689例、高雄市643例、桃園市576例、台南市496例、彰化縣388例、屏東縣300例、南投縣197例、雲林縣196例、基隆市179例、宜蘭縣158例、苗栗縣147例、嘉義縣133例、新竹縣118例、花蓮縣116例、嘉義市114例、台東縣93例、新竹市69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10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 指揮中心7月16日可以解散
國內疫情趨緩,但新冠肺炎仍列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各項監測及通報隔離標準相對嚴格,干擾常規醫療,導致「指揮中心仍存在」竟是國內超額死亡最大問題。建議指揮中心最佳解散時機為七月十六日,預估民進黨將提名指揮官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順便連指揮中心「一起帶走」。王任賢說,醫療障礙及確診黑數都是造成超額死亡原因,然而台灣醫療進步,超額死亡理應不該這麼多,最大原因就是,「指揮中心仍存在」,不但沒有監測功能,反而造成醫療僵化、醫療障礙,導致非新冠肺炎死亡數增加。王任賢指出,對大部分不到六十五歲的健康民眾來說,即使通報陽性也沒有特效藥可領,只是徒增工作及生活的麻煩和困難。就他觀察,現在很多醫療人員都不通報自己確診,就是為了維持醫療量能,其他行業避免影響工作和生計,根本不想通報。「常規流感化防疫,根本不需要指揮中心。」王任賢表示,應恢復民眾自由就醫、在醫療院所快篩,若快篩陽性經醫師評估,具適應症就領藥。監測方式不需要現在這樣「普遍監測」,只要「定點監測」,由基層定點醫師按一定比率抽樣,再回推全人口盛行率;「非定點監測」也可從實驗室、死亡率進行分析。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接機釀BA.5家戶群聚 羅一鈞提醒接機5原則、開窗勿交談
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首例BA.5變異株家戶群聚,母子兩人開車前往接機,疑似遭自美返台的家人傳染病毒,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會因此加嚴邊境或禁止親友接機,但提醒接機車輛比照防疫車隊,落實五項防疫原則,雙方溝通確認機場落地唾液PCR結果,若入境旅客為陽性,接機親友應做好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就快篩。羅一鈞指出,目前入境旅客約四分之一是由親友開車接送,這起事件凸顯接送可能風險,再次提醒,務必遵守防疫規範,落實五項防疫重點。首先接送者應至少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以打滿三劑者優先,過程需戴手套、佩戴口罩。親友上車前,應以酒精消毒其雙手、鞋底、行李。車內不可飲食,且要適度開窗,保持充分通風。車上所有人全程都要戴口罩,避免交談、碰觸。完成接送後清消全車,特別是乘客容易觸碰的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要加強擦拭。羅一鈞說,緊閉車窗,即使開冷氣,仍是同一批空氣循環,沒有外來空氣進來稀釋可能帶有病毒的空氣,若車程較長,即使全程戴口罩仍可能傳染。羅一鈞表示,目前針對感染BA.4、BA.5變異株的境外移入個案進行第一圈的採檢,視情況是否需要擴大疫調,並不打算採取額外限制措施。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見2例本土BA.5確診案 家人接機感染
昨首現本土BA.5變異株確診個案,為卅多歲男性及五十多歲女性,媽媽與兒子於六月十九日前往機場接自美入境的女兒(指標個案)及兩名小孩;指揮中心初步研判這是從機場回台中的長途車程群聚事件。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即使戴口罩也難防BA.5在同一空間傳播,建議民眾趕緊打滿三劑疫苗。全球疫情受Omicron BA.4、BA.5變異株影響攀升了二成一,指揮中心先前公布台灣邊境最新一周攔截統計,BA.4、BA.5就占六成一。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二例BA.5個案為指標個案的哥哥與媽媽,根據台中衛生局疫調,上車前案母曾短暫抱過孫子,一車五人全程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飲食,一路返回台中,中途亦未停留休息站或上廁所,直奔防疫旅館。指標個案入境時就有咳嗽、發燒、耳朵痛等症狀,機場採檢陽性確診;兩個小孩則在隔離期間六月廿三日,因發燒症狀就醫採檢確診,三人於六月廿六日返家繼續隔離,目前期滿解隔,列入指揮中心七月四日公布邊境攔截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中。案兄在六月廿四出現咳嗽、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快篩陽後確診,同日案母移至他處居家隔離,六月廿九日因指標個案檢出為BA.5變異株,擴大採檢,案母陽性,卅日確診。案兄密切接觸者僅有一名友人,匡列檢驗後陰性,列自我健康監測。目前案兄隔離期滿、案母於今日隔離期滿。羅一鈞推斷,可能接機時車窗緊閉,導致換氣量不足,但仍無法定論就是傳播途徑,親友接送本身就有風險,但不會限制親友接送,僅加強宣導。疫調部分則維持現行做法,並視採檢狀況來看是否需要擴大。黃立民指出,BA.4、BA.5亞型變異株與BA.2的差異關鍵在於「免疫逃脫」,現有疫苗皆以原始株研發,接種後對抗BA.4及BA.5的保護力,僅有BA.1的八分之一、BA.2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黃立民說,本土疫情剛過高峰,還有一個月蜜月期,BA.5如在台灣傳播,預計八月中後才可能開始爆發,「回到單日五萬例也不是不可能,更高我不敢講」。全民盡快接種次世代疫苗,才有保護效果,築起防火牆。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示警:6月超額死亡達30%
本土疫情趨緩,監測、通報、隔離仍採較嚴格的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干擾常規醫療。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警告,六月超額死亡達三成,再不改採地方流行思維之流感化監測、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推估七、八月仍各有一成五、一成超額死亡。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經濟學人」推估台灣五月超額死亡數二三○五人,指揮中心五月公布新冠致死二二六二人,兩者僅差距四十七人,六月稍多一些,但應不致因醫療緊縮而增加很多死亡個案。陳秀熙說,疫情導致直接死亡個案數明顯減少,中重症和死亡降幅已達五成,但嚴格防疫措施打亂常規醫療照顧流程、阻礙健康促進活動,衍生間接死亡,根據內政部全死因死亡數以及流行病學方法進行推估,今年六月超額死亡已達到三成。「台灣已經要接軌地方流行了!」陳秀熙呼籲,政府應將目前大流行監測方式改為地方流行的流感化監測,將第五類法傳改列較寬鬆的第四類法傳。否則,推估七、八月超額死亡會分達一成五、一成,單日新增個案數仍會在二至三萬間徘徊。若有調整,不僅能促進醫療照護正常化、減少超額死亡,七月底個案數可望降至一萬兩千多人,八月可降至單日六千多例。莊人祥說,上述資料都是台大公衛團隊推估,非內政部所公布超額死亡,因為六月分死亡資料還沒釋出,台大公衛團隊應是根據過去死亡人口推估,每個學者都可以用自己方式推估,但最後結果不太一樣,觀察現有狀況,並未如陳秀熙所說「新增很多死亡人數是因為間接醫療緊縮而造成死亡。」至於是否改第四類,莊人祥說,「行政上有一定考量,會適當裁量。」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男童心跳突停 染疫隔天亡
昨新增三萬四四九九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七十八例、死亡九十五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本土病例數比前天減少,較上周呈下降趨勢,但是幅度稍緩。死亡案例新增一名一歲男童,從確診到死亡,不到廿四小時;重症案例新增三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年紀最小案例僅八個月大。國內目前僅幼兒族群尚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我訂購幼兒劑型莫德納疫苗四十五萬劑昨上午抵台,可供六個月到五歲幼兒接種。莊人祥表示,疫苗完成通關程序將直接運送到冷儲物流中心,預計七月廿日完成檢驗封緘,並於七月廿一日配送各縣市政府,提供基礎劑接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共八十八例,其中MIS-C卅例。新增三例MIS-C為八個月大女童、二歲男童與十二歲女童,持續出現腹瀉、眼紅、流鼻血、脖子腫痛等症狀,就醫後懷疑MIS-C,目前住院治療中;除十二歲女童打過一劑疫苗,其餘皆未接種疫苗。死亡一歲男童具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六月卅日發病,出現嘔吐、呼吸喘、發燒、活力下降、餵食量下降症狀;七月一日送急診,但是突然心跳停止,經急救仍不幸離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及本身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為共病死亡,累計兒童死亡廿二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日前建議,六個月到五歲幼兒接種兩劑基礎劑,間隔四到八周以上。是否評估幼兒接種追加劑(第三劑)?莊人祥表示,目前ACIP專家尚未討論。
-
2022-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現首例BA.5 專家曝這時疫情再起:單日5萬例甚至更高
國內今新增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源自從美國返台的1家3口,傳播給機場接送的2名家人,接機過程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進食,可能是在車程中造成病毒傳播。專家表示,即使戴口罩也難防BA.5在同一空間傳播,不過感染機率較低、症狀也可能較輕微,建議民眾仍要做好防疫措施,以及接種疫苗。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相較國內現在流行OmicronBA.2變異株,BA.4、BA.5亞型變異株的差異主要在「免疫逃脫」,目前新冠疫苗皆以原始株研發,保護力也有落差,疫苗預防BA.4及BA.5保護力,比起防範BA.1「落差八倍」,比預防BA.2則差四到六倍,疫苗抗體效果會逐漸變差。黃立民表示,國內疫情剛過高峰,台灣至少還有「一個月蜜月期」,即便BA.5可能會在台灣傳播,但這段時間不容易大規模傳,因為近期確診的人數不少,剛接種疫苗的也不少,民眾抗體「免疫防火牆」或多或少可以「擋一下」,七月大流行BA.5機會較小,可能到八月中後機會較高,屆時免疫防火牆變弱,BA.5開始爆發「回到單日五萬例也不是不可能,更高我不敢講」。至於感染BA.5後症狀表現會有何不同,黃立民表示,先前病毒研究提及,感染BA.5臨床上觀察病毒感染肺部細胞,往下造成下呼吸道症狀,觀察到出現「肺炎」症狀較多,但只有一篇研究有上述論點,沒有看到其他學者廣泛討論,也有可能不見得是這樣。全程戴口罩依舊感染BA.5,黃立民表示,所有新冠病毒都可以在同一個房間,只要大家長時間在一起「就可以傳染」,即便戴一般口罩、不把口罩拿下來,還是會傳染,就算改善通風也無法防止,世界各國都有觀察到此問題。若戴口罩等NPI(非藥物介入措施)措施也防不住BA.5,目前還有其他可行作法?黃立民指出,感染BA.5還是機率及嚴重程度問題,脫口罩的人很快會感染,有戴口罩的人就比較晚得到,且就算得了症狀也較輕微,不能說NPI措施完全有效,但還是有些好處,就像施打疫苗不能防止不感染新冠病毒,但可以預防重症。不過黃立民提醒,就算NPI措施仍有一定效果,「但問題是沒有人要做」,近期風景區、餐廳都是人,大家已經不想再用NPI手段防疫,大家想要恢復正常生活,政府就算加嚴NPI措施也沒好處,因為民眾順從度只會越來越低。他表示,國內防範BA.5目前靠社區免疫防火牆,以及未來盡快接種次世代疫苗,基本上每個人都要接種次世代疫苗,「尤其要出國的人都要打,別到國外生病了,會很不舒服」。近期兒童陸續接種第二劑、幼兒將要接種第一劑,是否憂心國內BA.5感染兒童及嬰幼兒造成危害?黃立民表示,不前仍不清楚BA.5對兒童危害,因為過去專家認為,幼兒感染新冠肺炎狀況還好,結果台灣幼兒問題一堆,相較美國幼兒沒有那麼嚴重,是否存在人種及基因差異,只有病毒傳了才知道,不能直言BA.5感染幼兒是否嚴重,但仍建議小孩接種疫苗,仍有保護效果。黃立民提醒,雖我國出現首例BA.5,但可以看到有些國家流行BA.4、有些國家流行BA.5,未來BA.4、BA.5出現流行都有可能,我們不要忘記防範BA.4。
-
2022-07-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每周2.5萬人限制將放寬? 莊人祥:依疫情適度放寬
國內疫情持續走緩,又適逢暑假期間,許多國人都殷殷期盼能夠出國旅遊,但考量返國限制重重,都希望能夠適度放寬。交通部長王國材也擔心國人會因此回不來台灣,希望調整每周入境上限2.5萬人。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會考量國內疫情、醫療量能適度放寬。指揮中心先前在6月15日放寬邊境管制措施為「3+4」,但每週入境人數上限為2.5萬人。不過,交通部表示,防疫計程車、防疫旅館量能可負荷每周4萬人。王國材也表示,暑假出境國人很多,考量到可能國人返台困難,目前在跟指揮中心討論,希望放寬人數限制。對此指揮中心今日疫情記者會上,莊人祥說,出境人數部分,王國材部長說觀察到7月1日、2日出境人數較多,但3、4、5日有下降;指揮中心一直都有在監測入境總量管制,未來會納入王國材部長所說的狀況,隨時因應若有此問題,會斟酌國內疫情、醫療量能做適度放寬。至於上周實際入境的人數是否早已突破2.5萬人?莊人祥表示,6月15日後平均每周都在2.4萬人次,應未超過2.5萬,即使有應該也只是2.5萬初頭。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Omicron BA.5首例本土案例! 羅一鈞:尚未威脅社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本土個案為一家三口自美返國的群聚案,案兄與案母有前往接機,雙雙確診驗出Ba.5變異株。羅一鈞表示,6月19日自美入境為一家三口,為7月4日公布之邊境攔截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當時有2位國內家人,分別是案兄、案母去機場接機,疫調中接送全程5人都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進食,一路返回台中,可能在車程中造成病毒傳播。羅一鈞說明,2位小孩在6月23日發燒就醫採檢確診,案兄6月24出現症狀,快篩陽後確診;案母則是在6月29日擴大採檢後,再次採檢出陽性,30日確診。目前案兄已隔離期滿、案母隔離至7月7日。羅一鈞表示,案兄的密切接觸者有 1人,匡列檢驗後陰性,目前沒有疫情外擴,因此根據疫調仍未威脅到社區。本次Ba.5的群聚案中5人皆為輕症即無症狀者,入境的一家三口於6月26日由飯店移出至住家繼續隔離,目前皆已隔離期滿。指揮中心也提醒,目前邊境檢疫措施放寬,開放開放親友接送,25%旅客都是親友接送,再次提醒國人要多注意接送時的防疫措施。指揮中心呼籲,依現有研究顯示,Omicron 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提高全國 COVID-19疫苗覆蓋率可降低BA.4及BA.5造成之社區傳播威脅。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67、死亡+95 1歲男童染疫隔日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67例,其中中症99例、重症68例,死亡個案有95例。其中死亡個案年紀最小,為一名一歲男童,染疫後隔天突然發生心跳停止,緊急送急診仍急救無效,不幸過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一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6月30日發病,出現嘔吐、呼吸喘、發燒、活力下降、餵食量下降,7月1日送急診,但在急診突然發生心跳停止,經過急救仍不幸過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及本身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為共病死亡,目前國內兒童染疫死亡共22例。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則新增3例MIS-C,年齡分別從8個月到12歲,包括0歲女童、2歲男童、12歲女童,這3位都是在6月初確診,間隔3個多禮拜、在6月底持續2到4天發燒合併相關症狀,例如腹瀉、眼紅、流鼻血、脖子腫痛等,就醫後檢查懷疑MIS-C,6月30日到7月2日陸續住院,目前都還在住院中,12歲女童在加護病房病況穩定,另外2位一般病房,目前兒童重症MIS-C共30例,兒童重症合計88例。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增3萬4499例、死亡95例 莊人祥:疫情稍降
指揮中心公布心日最新疫情狀況,本土疫情較昨日稍微降低,本土新增3萬4499例、境外移入78例、死亡95例,各縣市分布仍以新北個案最多。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土比昨天下降一些,相較上周也是下降趨勢,只是幅度稍緩。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4,499例本土病例,為15,919例男性、18,561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324例)、台中市(4,669例)、桃園市(3,687例)、高雄市(3,608例)、台北市(3,110例)、台南市(2,902例)、彰化縣(1,880例)、屏東縣(1,362例)、雲林縣(900例)、苗栗縣(882例)、新竹縣(878例)、宜蘭縣(796例)、新竹市(755例)、南投縣(688例)、嘉義縣(671例)、花蓮縣(607例)、台東縣(492例)、基隆市(449例)、嘉義市(424例)、澎湖縣(219例)、金門縣(162例)、連江縣(34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9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2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7例具慢性病史、6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7日至7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4日至7月3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7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5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7例)、奧地利(4例)、越南(3例)、泰國及波蘭(各2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5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30日至7月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723,23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55,385例排除),其中3,964,188例確診,分別為15,176例境外移入、3,948,95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22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20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58例、台北市915例、台中市675例、高雄市616例、桃園市570例、台南市491例、彰化縣377例、屏東縣294例、雲林縣194例、南投縣193例、基隆市178例、宜蘭縣155例、苗栗縣142例、嘉義縣131例、花蓮縣116例、新竹縣115例、嘉義市113例、台東縣89例、新竹市68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9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6 醫療.一般外科
45歲女搬家撞傷手臂瘀青 過2年竟變腫瘤
撞傷瘀青小心變腫瘤。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可能挫傷,且外觀不一定有明顯傷口,可能是紅腫、瘀青、腫脹,但嚴重的挫傷可能造成生活不便,甚至演變腫瘤,建議挫傷急性期時應立即休息,且要預防傷口感染,若有異常腫塊應盡速就醫。像是45歲林小姐,2年前搬家時右前臂挫傷,當時手臂腫脹、瘀青,但她不以為意,腫脹消退後發現皮下殘留一小顆粒,觸碰時會有觸電式疼痛感,而顆粒愈長愈大,觸碰時刺痛感也增強,近期就醫治療,經過手術切除顆粒,化驗才發現竟是神經瘤。黃季怡表示,挫傷是指軟組織受鈍力撞擊,造成皮下組織傷害,外觀不一定有明顯傷口,而是呈現紅腫、瘀青、腫脹等。可發生於人體任何部位,其中多見於頭部、胸部、四肢、腰背部。黃季怡表示,挫傷後皮下組織增生成皮下腫瘤的機率,會受到撞擊力道及程度影響,力道強、傷口大,之後轉變為腫瘤的可能性較大;但處理得當則可能降低轉變腫瘤的機率。腫瘤依增生組織的不同,可能是脂肪瘤、纖維瘤、血管瘤、骨瘤等,倘組織壓迫神經則成為神經瘤。黃季怡說,外觀無明顯傷口的挫傷在急性期應立即休息,冰敷抬高患部可降低組織傷害,2天之後改為局部熱敷、按摩及伸展活動,並配合充足的營養,可加速患部組織修復。恢復的過程中如發現有新的腫塊,或是患部完全無法活動、周邊麻木、下側蒼白冰冷等狀況,應立即就醫。黃季怡指出,有傷口的挫傷要先預防感染,根據傷口的深淺、大小等採取不同的處理,如縫合、貼人工皮等,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發炎反應,也降低疤痕、蟹足腫生成的機會。黃季怡說,當發生挫傷時,早期的適當處置,可減少腫塊或疤痕生成的機會。若挫傷恢復的過程中,發現患部外觀異常變化、活動受影響、感覺麻木等,應立即就醫。此外,當身上出現腫塊且邊界不明顯、位置轉移或家族有惡性疾病遺傳病史,應盡速就醫檢查。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疫情確診、死亡回升 入境PCR擬放寬
昨新冠疫情本土、死亡個案雙雙回升,單日本土確診三萬五九一四例,死亡個案一○三例;目前入境檢疫措施嚴格,需檢附搭機前二日的PCR陰性報告,專家建議逐步放寬,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能取消自「低風險」國家來台者的PCR檢驗規定,但不會以快篩來代替檢驗。昨新增個案比前天增加一萬兩千多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周二數據都是每周較高的一天,但對比上周二,則減少八千多例。在分布上,僅台中、新北、高雄等三市超過四千例。台灣邊境檢疫措施偏嚴,入境旅客仍需檢附搭機前二日的PCR陰性報告,且須「三加四」入境隔離,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建議,將PCR檢驗改為快篩,甚至鬆綁至「○加七」。陳時中昨出席活動時說,將PCR檢驗改快篩的機會較低,但自低風險國家來台者則考慮取消PCR檢驗規定。莊人祥則在下午疫情記者會上解釋,「指揮官只是提一個大方向,目前配套都還在討論。」依照指揮中心現有定義,所謂「低風險」國家兩大條件為「近十四日平均確診病例數小於十」,或「十四日內每百萬人口平均確診數小於一」,觀念仍舊停留在「清零」時期,莊人祥說,將斟酌疫情數據來考量及調整定義。至於入境檢疫是否鬆綁到「○加七」?莊人祥強調,這須視八月疫情發展狀況才能決定,確診人數需要降到很低,加上暑假可能再現一小波BA.4、BA.5疫情,因此,不會大幅放寬入境檢疫措施。
-
2022-07-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四十五萬劑幼兒莫德納疫苗今抵台 預計21日開打
昨新增一○三例死亡案例,最年輕者為卅多歲男性,未曾接種疫苗,發病到死亡僅十天。另增九十四例重症個案,其中包括十歲「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男童,指揮中心統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八十四例,已有廿一名幼兒死亡,重症類型以MIS-C廿七例最多,其次為腦炎廿二例、肺炎十六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四十五萬劑幼兒莫德納疫苗今上午抵台,預計七月廿一日起分送至各縣市,屆時將提供六個月至五歲幼兒接種。至於五十萬劑諾瓦瓦克斯疫苗,已撥配卅八萬劑至各縣市,若接種踴躍,中央還有十二萬劑可再分配。昨一○三例死亡病例年齡介於卅多歲至九十多歲之間,其中最年輕者為卅多歲男性,本身患有慢性精神疾病,沒打過疫苗,六月廿一日發病,出現咳嗽、呼吸喘等症狀,當天確診後住院,接受莫納皮拉韋等藥物治療,六月卅日仍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死亡,病程僅十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十歲重症男童也未打疫苗,五月廿八日確診康復,不料七月一日高燒至四十度,合併腹痛、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七月三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結膜炎、全身皮疹、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是MIS-C,目前病況已穩定,但還在加護病房觀察中。
-
2022-07-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莫德納46萬劑來了!莊人祥:明日上午抵台
今日疫情記者會上,莊人祥表示,莫德納兒童疫苗有45萬劑已上飛機,預計7月6日上午抵台。莊人祥說明,45萬劑莫德納幼兒疫苗預計要先經過14天封緘檢驗,7月20日完成,應該是7月21日左右配送,暫訂如此,地方政府21日下午即可開打。Novavax疫苗的地方配送部分,莊人祥說,會把50萬劑量切成38萬先分下去,會將可施打劑次人數加起來,扣掉5月起確診人數,每個縣市大約配送13%,交給各縣市自行規劃接種。剩下12萬劑會交由中央調配支援,中央、地方加起來低於一定程度會叫額外的疫苗進來。Novavax疫苗12萬劑在中央,38萬劑在地方,確切六都的配送劑量有多少?莊人祥表示都還在商談,不方便先公布卻不跟六都說。
-
2022-07-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3旬男發病10天身亡、10歲童MIS-C皆未接種疫苗
全台今日本土確診3萬5914例,中症31例、重症94例、死亡103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死亡中一名30多歲男性,從發病到死亡僅10天,另外中重症部分一位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過疫苗,出現MIS-C症狀,目前病況穩定。羅一鈞表示,死亡的30多歲男有慢性精神疾病,未接種過疫苗,6月21日發病,有咳嗽、呼吸喘,當天陽性確診,收住醫院後投入莫納皮拉韋治療。6月30日因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死亡,發病日到死亡日僅10天。中重症個案中,羅一鈞說明,一例10歲男童診斷為MIS-C個案,無慢性病史、未接種過疫苗。個案於5月28日新冠肺炎確診、7月1日持續高燒到40度,有腹痛、咳嗽、流鼻水等症狀;7月2日出現嘔吐、活力、胃口降低;7月3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結膜炎、全身皮疹、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升高,懷疑為MIS-C個案,收治到兒童加護病房。個案目前已接受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仍在加護病房觀察,病況穩定。指揮中心公布目前最新兒童重症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有84例,已有21例死亡;MIS-C 27例仍最多,其餘腦炎22例、肺炎16例、敗血症3例、哮吼8症、共病2例、家中死亡6例。
-
2022-07-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雙雙回升!本土3萬5914例 死亡103例再破百
全台本土今日新增本土個案3萬5914例,境外移入101例,死亡個案回升103例。今日本土個案與死亡案例雙雙回升,指揮中心表示,每周二都會反映上周末未篩檢的量能數據,因此本土確診個案回升屬正常數據反應。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5,914例本土病例,為16,967例男性,18,935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臺中市(4,970例),新北市(4,930例),高雄市(4,198例),臺南市(3,164例),臺北市(3,122例),桃園市(3,117例),彰化縣(2,353例),屏東縣(1,537例),雲林縣(1,089例),苗栗縣(976例),新竹縣(859例),嘉義縣(818例),宜蘭縣(812例),南投縣(790例),新竹市(636例),花蓮縣(614例),嘉義市(567例),臺東縣(504例),基隆市(392例),金門縣(214例),澎湖縣(209例),連江縣(4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46例男性、57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4例具慢性病史、5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9日至7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7月3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0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0例男性,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分別自英國(4例)、新加坡(3例)、泰國(2例)、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比利時、越南、馬來西亞、克羅埃西亞及荷蘭(各1例)移入,另8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7月3日至7月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667,33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734,646例排除),其中3,929,627例確診,分別為15,098例境外移入、3,914,47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7,1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11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34例、臺北市906例、臺中市665例、高雄市607例、桃園市565例、臺南市480例、彰化縣374例、屏東縣291例、雲林縣191例、南投縣187例、基隆市174例、宜蘭縣153例、苗栗縣141例、嘉義縣132例、花蓮縣及新竹縣各114例、嘉義市111例、臺東縣89例、新竹市67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9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幼兒疫苗 預計本周抵台
國內昨新增三萬四七四八例本土個案、七十九例境外移入,死亡個案九十六例、中重症三三三例。昨本土確診個案較昨日下降百分之二點六,各縣市病例數皆跌破五千例。莫德納幼兒疫苗預計本周抵台,力拚七月中下旬開打。本土昨新增九十六例死亡個案,年齡皆超過四十歲以上。其中五十人超過八十歲,有九十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六十一人未接種三劑疫苗。昨增三三三例中重症,中症小於十歲新增七例、十至十九歲新增一例。莫德納疫苗幼兒原定上月廿九日抵台,因文件問題造成延遲到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文件問題已解決,出廠與上機時間仍在確認,疫苗抵台後需十四天封緘檢驗,拚七月中下旬開打。台灣出現首例猴痘個案,衛福部著手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但傳出我國擬採購疫苗及抗病毒藥物加總僅四百人份,數量太少,一度被廠商「已讀不回」。莊人祥表示,廠商並未不理台灣,但有最低購買量,數量屬商業機密無法公布,目前都是往好的方向前進。國內首例猴痘個案廿五歲男性,皮疹結痂,未持續發燒,病況好轉,等病灶全部結痂,還需約十至廿天。
-
2022-07-03 焦點.元氣新聞
視訊診療卡卡 燒出醫療不平權
新冠疫情下,視訊診療成趨勢,但常發生關卡處處,從掛號到看診、拿藥,程序繁複,有人寧願自行「蓋牌」成為黑數,也懶得視訊看診。專家提醒,疫情讓「不接觸醫療」成為常態,政府須思考如何讓醫療在實體與數位中「共存」,加強偏鄉及弱勢者的數位能力將是最大挑戰。據衛福部統計,參與遠距診療的診所最高為一萬兩千多家,醫院有四百多家。今年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廿二日,使用遠距醫療,含視訊及電話問診人數共一八五萬人,案件數達三一二萬件,其中視訊為七成四,電話問診二成六,以診所診療占八成,醫院占兩成。七十多歲獨居的陳奶奶,五月快篩陽性,雖政府開放視訊診療,在家可用手機聯絡醫師看診,陳奶奶雖用智慧型手機講電話,但要申請「虛擬健保卡」,根本做不到。不只許多長輩反映困難,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協助父母視訊診療時,光拍快篩卡匣、藥袋等就花了卅分鐘,麻煩到一度想放棄。遠距醫療不僅在患者端「很卡」,醫師也得重新學習診斷技能。衛福部雙和醫院成人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垣樟說,有位五十多歲確診女性,在螢幕另一頭上氣不接下氣,幸好家中有血氧機,測量發現數值過低,急叫救護車送醫。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說,遠距診療有點像「隔空看診」,透過螢幕觀察,但受限於環境光線、手機相機解析度、色差等,可能不容易診斷。長者的數位落差外,偏鄉視訊看診也面臨問題。台東太武鄉僅有衛生所能提供醫療服務,五年前搬到太武鄉的賴先生,沒想到「就醫變得這麼麻煩」。有白內障的賴先生說,下山看診得花一整天,若要開刀就得在市區找落腳處。台東弱勢者關懷協會理事長何威霆表示,初期協助太武鄉長輩在疫情期間使用3C產品,透過視訊上團課就遇到許多困難,後續協助轉介遠距醫療,僅有三位長輩願意接受。上述案例在台灣各家庭中不斷上演,新冠疫情除病毒攻擊,也燒出數位力不足,恐影響醫療權益問題。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表示,數位能力未來會躍升為基本能力,政府推動醫療數位化,更要避免不擅數位的偏鄉及弱勢者遭排擠。視訊看診對使用者資訊能力是一大挑戰,歸納三大原因,民眾「數位力欠缺」,政府系統「未納使用者思維」及「防弊心態造成資訊障礙」,讓民眾數位體驗雪上加霜。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遠距醫療在疫情期間發揮很大作用,也坦承未來推動遠距醫療有三大瓶頸,一是必須刷健保卡,健保署雖試辦虛擬健保卡,但尚不普及;二是病歷資料必須整合共享;三是開處方、領藥及繳費,是最難關卡。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2/視訊為何難用?專家分析三大原因
新冠疫情下「視訊診療」是大勢所趨,政府及人民「不得不」透過網路進行一連串醫療服務,然而使用起來卻「綁手綁腳」,專家歸納三大致命原因,包括民眾「數位力欠缺」,政府設計系統「未納入使用者思維」、以及「防弊心態造成資訊障礙」。70多歲的陳奶奶,平常用的是女兒幫她申請,可以通話、Line聯絡的簡單功能智慧型手機,今年5月因快篩陽、感染新冠肺炎,雖政府開放「視訊診療」,在家即可用手機APP聯絡醫師看診,但對陳奶奶來說是難上加難,最後靠著女兒協助,才搞定這些複雜程序,完成視訊看診及拿藥。上述案例在台灣的各個家庭中不斷上演,新冠疫情除了病毒攻擊,也燒出數位力不足,恐影響醫療權益問題。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表示,過去的「通訊診療」是架構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下的產物,近期則因新冠肺炎疫情,才擴大到「居家視訊快篩陽確診」,一度放寬到慢性病者也能視訊看診。過去民眾就醫,得親自跑醫院,到櫃台掛號、候診、到診間看醫師、進行醫療行為,接著批價、到藥局領藥、藥師或護理師進行衛教。開放視訊診療後,上述流程通通轉到網路,也是問題的開始。通訊診療APP不好用 全因設計「未從使用者角度」思考現行的通訊診療平台APP,讓民眾可選擇居家附近醫療院所掛號視訊看診,但介面APP設計複雜,對醫療院所及民眾都很痛苦,大多數醫院乾脆不用,通通改叫民眾加LINE,才順利完成看診。潘人豪表示,大多數政府機關、醫院體系設計的APP,多從「提供者」、也就是政府及醫院角度來設計,他們在意的功能性、方便申報健保,對民眾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反而造成民眾使用不便。數位流程中,應以「使用者角度」來設計操作流程,提升民眾體驗好感、黏著度、滿意度,否則APP功能再多,對民眾來說都不好用;如果是高齡長者,數位力普遍較差,APP用起來更是折磨。憂盜刷 防弊心態成最大資訊障礙 那政府為何設計不好用的APP?除了沒有透過「使用者思維」來設計,另一個最擔心的就是「防弊」。像健保快易通要申請「虛擬健保卡」,得自備讀卡機、健保卡及戶口名簿,於健保署網站取得裝置認證碼後才可綁定。這樣的流程陳奶奶根本做不到,況且手機門號還是女兒的名字,申請上更是卡關,「簡直讓陳奶奶別想申請了」。潘人豪指出,多數APP設計多從「防弊」心態出發,設計出上述的流程,然而,盜刷信用卡、健保卡事件不稀奇,轉到網路世界一樣會發生,不應為了「防弊」1%的機率,造成99%的民眾使用瓶頸。數位流程防弊很重要,但應該是「容錯機制」且在「後端檢核」,而非擠在「前端防弊」,否則一線人員永遠疲於奔命,還沒提供醫療服務前,反而花大把時間為民眾「解決客服」。領用公費清冠一號曠日費時 民眾只好不通報「蓋牌」疫情期間,民眾要用視訊診療看診、拿藥,但也因為各種繁複程序,許多民眾寧願「蓋牌」,自己解決。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快篩陽患者若要找中醫師開公費清冠一號,須先看西醫取得確診資格,才可以到中醫開藥。許多民眾覺得視訊診療流程麻煩、或搞不懂操作方式,時常放醫師鴿子。潘人豪指出,更多民眾乾脆不通報,直接自費購買清冠一號。潘人豪表示,「視訊診療」是未來趨勢,建議政府應健全法規、明定規範,開放業界投入,讓環境市場更有競爭性,才能提升「使用者體驗」,讓醫療真正走進社區;另也應該轉換「防弊心態」,容錯機制加上後端檢核,快速處理問題,才能挪去現存的資訊障礙。偏鄉數位力、健康識能不足 難串接視訊診療衛福部推動多項政策下,投入許多醫療資源進入偏鄉,潘人豪指出,礙於偏鄉長輩資訊能力不足,多半仍仰賴實體醫療行為,像是衛生所或衛生站延伸醫療服務,或者醫學中心配合巡迴醫療車等,多以實體看診,幾乎不太使用視訊診療。潘人豪點出,偏鄉長輩更大的問題是欠缺「健康識能」,有長輩吃檳榔牙齒掉光,但不認為自己必須看牙醫,即便偏鄉巡迴醫療車開到他家門口,長輩也不會主動去問醫師。潘人豪表示,民眾享有不同權利之前,必須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權益」,就像上述偏鄉吃檳榔長輩,若沒有意識到自己要看牙醫,根本不知地處偏鄉、醫療資源不如都市充裕的現況,因此再提倡健康平權前,提升民眾「健康識能」能力更為重要,包括建構民眾的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等知識。潘人豪表示,數位能力未來會躍升為基本能力,且數位化能大幅降低成本,數位模式只會愈來愈多,若無法融入數位世人,一定相對弱勢,政府就必須思考如何讓醫療在實體及數位「共存」,避免不善數位的偏鄉及弱勢者遭到排擠。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1/誰來協助遠距醫療最後一哩路
新冠疫情下,視訊診療是大勢所趨,但許多有過視訊看診經驗的人,卻發現關卡處處,從掛號到看診、拿藥,程序繁複,有人因此寧願自行「蓋牌」,成為黑數。專家提醒,疫情讓「不接觸的醫療」將成為常態,政府必須思考讓醫療在實體及數位「共存」,加強偏鄉及弱勢者的數位能力是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長者「數位力」有限 遠距看診得靠子女協助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參與遠距診療的診所最高為1萬2千多家,醫院有400多家。今年5月15日至6月22日,使用遠距醫療,包括視訊及電話問診人數共185萬人,案件數達312萬件,其中視訊為7成4,電話問診2成6,以診所診療占八成,醫院占兩成。但視訊看診對許多人是艱難任務,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的父母快篩陽性,他協助二老接受視訊診療,先用LINE掛號,加入群組後,醫院再發訊提供視訊診療的系統連結。接著他再教父母開視訊鏡頭,將快篩陽性的卡匣提供給診療醫師看,再拍攝日常用藥供比對,前置作業就花了快30分鐘。70多歲獨居的陳奶奶,五月快篩陽性,雖政府開放視訊診療,在家即可用手機APP聯絡醫師看診,但陳奶奶雖然會用智慧型手機講電話,看診還是太難;想申請「虛擬健保卡」,得自備讀卡機、健保卡及戶口名簿,在健保署網站取得裝置認證碼再綁定,陳奶奶自己根本做不到。上述案例在台灣各個家庭不斷上演,新冠疫情除了病毒攻擊,也燒出數位力不足,恐影響醫療權益的窘境。數位看診程序複雜 患者寧願自費購「清冠一號」許多確診者想拿清冠一號,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快篩陽患者若要找中醫師開公費清冠一號,須先看西醫取得確診資格,才可以請中醫開藥。許多民眾覺得視訊診療麻煩、或搞不懂操作方式,時常放醫師鴿子。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指出,更多民眾乾脆不通報,直接自費購買清冠一號。長期在偏鄉協助老人健康促進與就醫的潘人豪觀察,視訊看診對使用者的資訊能力是一大挑戰,光是要求身分認證需搭配健保卡、身分證與個人拍照,對許多人來說就有難度。歸納三大原因:1. 民眾「數位力欠缺」2.政府設計系統「未納入使用者思維」3.「防弊心態造成資訊障礙」,讓民眾數位體驗雪上加霜。虛擬健保卡未普及、病歷資料須共享 遠距醫療仍有關要破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疫情期間發揮很大作用,他也坦承,目前因為疫情放寬遠距醫療適用對象,疫情一旦趨緩,就必須暫停。未來推動遠距醫療三大瓶頸:1. 必須刷健保卡,健保署雖試辦虛擬健保卡,但尚不普及;2. 患者病歷資料必須整合共享;3. 開處方、領藥及繳費,這也是最難的關卡。為加速推動遠距醫療,衛福部著手研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7月7日將邀集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遠距健康策進會等團體研議,預計年底完成修訂;遠距醫療適用情形為緊急事件,如傳染病流行、災害地區,對象將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末期病人居家照顧、國際醫療等,實施項目包含開藥、診察、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遠距醫療將成新日常 長者數位落差待彌補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遠距醫療對於偏鄉、離島、山地民眾就醫幫助很大,提升偏鄉醫療品質,這也是往後醫療服務重點,健保署去年編列一億元預算,訂為遠距醫療元年,公告全國60個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得以「遠距視訊診療」,提供五官科會診及急診診療,並提升偏鄉醫療醫護人員的健保服務點數。新冠肺炎疫情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民眾可能因染疫臨時居隔,有數位能力者可透過視訊診療緩解症狀,但長者除了恐懼疫情減少外出,身心俱衰,以往城市中常見長者群聚運動、社交的場景消失,不只偏鄉,即便身處城市公寓樓宇,「老人不再同框」。遠距診療、學會下載使用虛擬健保卡、不群聚透過視訊鍛鍊身心,這些都是疫情解構後的新日常。遠距醫療項目再鬆綁可期,但不少長者不諳操作手機、電腦,無法即時取得醫療資源,凸顯台灣因數位落差所帶來的醫療不平權,以及遠距診療最後一哩路斷鏈,值得正視。聯合報為台灣數位醫療把脈,攜手政府、企業及WaCare數位健康平台等,結合產官學界共同推動醫療平權,邀請企業響應,鼓勵員工從服務身邊長者做起,例如教會長輩下載任何一健康促進app,或使用虛擬健保卡,幫助台灣長者不自我設限,自理獨立。有意響應者請聯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電郵udn.health888@gmail.com。
-
2022-07-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莫德納疫苗要來了 預計下周抵台、7月中下旬開打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建議6個月至5歲幼兒可接種2劑莫德納,針對幼兒莫德納疫苗到貨時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預計下周會抵台,目前正在確認班機中。至於最快施打時間,將於7月中下旬開打。指揮中心簽訂2000萬劑莫德納疫苗採購合約,預計7月初先進口約45萬劑,可供應90萬名6個月至5歲幼童。莊人祥表示,此次到貨的新版莫德納疫苗為50毫克包裝,是先前莫德納100毫克的半劑量,而給6個月至5歲幼兒施打為25毫克,因此新疫苗每劑可提供2名幼兒施打。莊人祥表示,由於莫德納公司尚未提供新劑型檢驗樣品,因此此批45萬劑莫德納疫苗到貨後,需要進行14天封緘檢驗作業,若下周到貨,預計7月中下旬就可以開放接種。6月29日到貨的Novavax疫苗50.4萬劑,最快7月8日起提供接種,目前僅提供18歲以上民眾第1、2劑基礎劑、基礎加強劑,及第1次第2次追加劑接種,每劑須接種0.5ml。不過ACIP召集人李秉穎呼籲,Novavax疫苗屬於次單位蛋白製程,接種後的心肌炎風險相當低,適合用於18歲以下接種。對此莊人祥表示,仍要再確認。
-
2022-07-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33 死亡+96僅6人無慢病 中症+7未滿10歲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333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個案96例,今日死亡個案年齡均為40歲以上。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死亡96人中,有90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史,61人未打滿三劑疫苗,50人年齡超過80歲。莊人祥表示,今年1月1日至7月1日,本土個案累計377萬3671例,其中中重症16337例,死亡6015例。目前輕症無症狀比例99.56%。今新增333例中重症,中症小於10歲新增7例、10至19歲新增1例。今日圖表中,中症新增4例,重症減少4例,分別為20多歲、50多歲、70多歲、80多歲等四名個案。莊人祥說,應非病況改變,而是同仁於先歸類錯誤,經調整後歸為中症。國內目前少年重症累計有9例,包括肺炎6例、心肌炎1例、MIS-C 1例,共病1例(車禍外傷),其中4人死亡,3人染肺炎且有慢性病史,另一位是心肌炎。兒童重症累計78例,包含MIS-C有23例、腦炎21例、肺炎15例、哮吼8例、到院前死亡6例、敗血症3例、共病2例。莊人祥表示,昨日疫苗接種共8萬7689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1.32%、第二劑83.97%、追加劑70.30%。抗病毒口服藥物使用部分,7月1日輝瑞Paxlovid使用4192份、Molnupiravir共901份,總計使用5093份;總計使用輝瑞Paxlovid共26萬6017份、Molnupiravir用了6萬3759份,總計使用32萬9776份。
-
2022-07-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4748 境外+79 死亡+96 各縣市均5千例以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482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4748例本土個案及79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96例死亡。本土確診個案較昨日下降2.6%。今各縣市新增案例數皆未超過5千例,前三名為台中市4952例、新北市4738例、高雄市市4397例。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萬4748例本土病例,為1萬6319例男性,18,421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4,952例),新北市(4,738例),高雄市(4,397例),桃園市(3,467例),台南市(3,001例),台北市(2,652例),彰化縣(2,234例),屏東縣(1,377例),雲林縣(1,036例),苗栗縣(889例),新竹縣(868例),嘉義縣(754例),新竹市(735例),南投縣(726例),宜蘭縣(672例),花蓮縣(602例),嘉義市(459例),台東縣(445例),基隆市(379例),澎湖縣(183例),金門縣(158例),連江縣(24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9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1例男性、3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0例具慢性病史、61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日至6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5日至6月29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7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48例男性,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英國(4例),美國(2例),波蘭、西班牙、越南、泰國、印尼、南韓、法國、比利時、菲律賓、義大利、荷蘭、馬來西亞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6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2日至7月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524,06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681,626例排除),其中3,837,856例確診,分別為14,799例境外移入、3,823,00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86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6,85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708例、台北市896例、台中市632例、高雄市583例、桃園市556例、台南市435例、彰化縣341例、屏東縣279例、雲林縣177例、南投縣173例、基隆市172例、宜蘭縣148例、苗栗縣133例、嘉義縣122例、花蓮縣113例、新竹縣108例、嘉義市106例、台東縣89例、新竹市64例、金門縣及澎湖縣各9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每百萬人染疫死亡數再攀升? 莊人祥:確實有可能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指揮中心依相關統計指出,台灣每百萬人染疫死亡數,於主要國家處於最低程度,美國每百萬人死亡數為3151人、英國2707人、香港1269人、南韓478人、紐西蘭299人、台灣277人、日本248人、新加坡233人。外界認為,每百萬人染疫死亡數統計,對比很多國家的疫情期間比台灣更早,台灣染疫死亡人數有沒有可能再上升?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台灣染疫死亡率確實可能增加,但目前死亡及染疫率正在下降,關於新冠每百萬人死亡數統計,為2020年疫情爆發至今,但台灣是最近才有一波較大疫情,未來確實可能增加,但是不是會超越紐西蘭,還需要繼續觀察。至於超額死亡情形備受外界關注。指揮中心今依「經濟學人」相關統計,台灣每10萬人超額死亡為負8人,疫情期間超額死亡為負2000人,為世界排名第二低,最低的是紐西蘭為每10萬人超額死亡為負29人,疫情期間超額死亡為負1500人,最高的是美國為每10萬人超額死亡為347人,疫情期間超額死亡115萬6130人。莊人祥說,經濟學人針對各國官方公布死亡資料計算超額死亡,超額死亡為疫情期間總死亡數減去非疫情期間總死亡數,數字愈高表示疫情造成死亡情形愈嚴重。2020年至今,台灣是世界第二低,只輸給紐西蘭。目前台灣為更新至5月31日,其他國家不一定更新到這麼細。莊人祥說,衛福部統計處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為2020年到2021年計算超額死亡,結果是負2925人,與「經濟學人」機器學習是負4508人,因每個國家有不同統計方法,計算方式跑出結果也不一樣,所以統計處為與國際比較一致,而因「經濟學人」有在「刺絡針期刊」發表,因此統計處採用「經濟學人」的統計結果。
-
2022-07-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月11日跌破萬例?指揮中心:有可能 但現在速度相當緩慢
國內有專家評估,7月11日本土個案將跌破萬例,預計7月底就能開放邊境。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跌破萬例都有可能,但目前看來相當緩慢,需要民眾配合,尤其暑假期間人流回升。針對邊境是否開放,仍要評估醫療量能、旅館、防疫計程車等滾動評估。關於確診個案數,莊人祥表示,跌破萬例都有可能,目前看來是相當緩慢,整個部分需要民眾配合,尤其是暑假期間,人流回升,看來要近一步評估。若要低破萬例,周一通常確診數最低,但1天後「可能就回去」,這樣是否算低於萬例,也不太曉得。針對7月底邊境是否開放,莊人祥表示,都需要看國際疫情,因6月15日放寬入境人數、啟動「3+4」等,還要觀察醫療量能、旅館、防疫計程車等滾動式評估。有國內確診者反映,確診者通報「3+4」同住家人,必須要同住5天才能通報,若同住2天無法通報,但後續又說可以通報,恐怕錯過可開立隔離時間?莊人祥表示,同住家人沒有詳細規定時間,這部分有點誤解,若有類似狀況,要看衛生局可否協助處理。日前傳公費台灣清冠一號7月1日起,將限縮公費補助對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醫藥司還在研議中,尚未拍板定案,若有定案就會由指揮中心或中醫藥司發布說明。因染疫人數增多,未來是否定期發布「COVID-19康復者整合門診」收案人數?羅一鈞表示,6月有公布2次,之後會每半個月跟健保署要一次資料,若有臨時議題,有需要資料我們可以跟健保署索取,健保署都有相關數字,但沒有公佈於網站上,也不像是長照機構每周會講一次,應會是半個月報告一次。
-
2022-07-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4圖卡秀政績 兒童打疫苗跟投藥率都世界第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發布四圖卡,「5-11歲兒童疫苗接種率世界第一」、「抗病毒投藥率世界第一」、「台灣染疫死亡率在主要國家中處於最低程度」、「經濟學人:台灣超額死亡世界第二低」。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針對「5至11歲兒童疫苗接種率世界第一」,台灣是75.1%,其他國家如美國36.5%、日本18.5%、加拿大56.1%。莊人祥表示,針對「抗病毒藥物準備充裕投藥率世界第一」,是根據到6月29日資料,台灣7.82%,美國是5.56%、英國0.22%、香港5.91%、香港3.25%、韓國1.33%,我們查到資料,台灣也是涵蓋率高的國家。針對「台灣染疫死亡率在主要國家中處於最低程度」,莊人祥說,美國每百萬人3151人、英國2707人、香港1269人、南韓478人、紐西蘭299人、台灣277人、日本248人、新加坡233人。
-
2022-07-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0至9歲染疫孩童致死率下降 羅一鈞曝主要關鍵因素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今新增本土確診案例為3萬5699人。指揮中心統計,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本土確診病例總數為373萬8008例,中重症以上個案為1萬6004人,就全年齡層占比為0.42%,死亡人數為5919人,致死率0.16%。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今年1月疫情以來,0至9歲幼童染疫個案已超過40萬例,達40萬1459例,死亡有17人,致死率是10萬分之4,對比日前10萬分之5略有下降,顯示兒童染疫後的醫療照顧有不錯表現,所以才有略降情形。此外,羅一鈞說,今年以來主要死亡族群,仍為70至90多歲族群,70歲以上有1292人,80歲以上有2026人,90以上有1312人。其中致死率也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分別為0.76%、2.62%、6.75%。
-
2022-07-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公布「重複感染」定義 染疫1-3個月症狀惡化者即算、1個月內則不列入
民眾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又再度出現症狀,疑似重複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重複感染」定義,於發病1至3個月內,符合症狀惡化,PCR陽性Ct值小於27、或快篩陽即算;若超過3個月,PCR陽Ct值30以下,或抗原快篩陽;至於感染1個月內,不算重複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定義昨日正式發文各縣市衛生局,請協助轉知各醫療院所最新處置原則跟定義。主要分成確診後1至3個月內,或超過3個月以上兩種情況。因為國內高過疫情高峰,常遇到1至3個月內,民眾擔心感染不同變異株,或二次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由於自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本土疫情於社區廣泛流行以來,疑似重複感染(reinfection)個案日漸增多,本中心經專家會議決議,訂定「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以利醫界對符合重複感染定義之病例進行適當處置有所依循。指揮中心說明,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如下:一、已解除隔離治療之COVID-19確診個案,除症狀惡化等特殊情況外,建議於發病日或採檢日3個月內無需再進行SARS-CoV-2檢驗。惟如於發病日或採檢日1至3個月內症狀惡化,且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且Ct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