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7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親戚
共找到
283
筆 文章
-
-
2023-03-31 養生.家庭婚姻
二寶媽曝坐月子「在家vs月子中心」血淚經驗!第一胎在家簡直人間煉獄 坐月子3方式如何挑選?
「坐月子」是華人流傳許久的傳統習俗,多指產後約一個月的時間,讓媽媽在這期間好好休養生息,讓身體回到懷孕前的狀態。現代許多人會選擇產後住月子中心,而網路上只要出現「有必要坐月子」、「該不該去月子中心」的相關文章,常會掀起網友論戰,一名二寶媽在Dcard上以「我是台女 我要求住月子中心」分享血淚經驗,第一胎是親媽在家幫坐月子,母女累到崩潰,第二胎寧可自費住月子中心。第一胎在「家裡」坐月子原po回憶起第一胎在家給娘家媽媽坐月子,那一個月「自己和媽媽都累到不成人形」,因為產婦坐月子不能熬夜,所以原po跟媽媽24小時輪班,媽媽顧半夜12點到6點,自己顧白天,換媽媽補眠。才剛吃一口飯,小嬰兒就狂哭、吐奶、拉屎,此時就要馬上幫他洗洗屁屁、換衣服。媽媽中午起床後要幫忙煮月子餐,下午燒藥草包讓我洗澡。小嬰兒天生技能喝奶、拉屎、吐奶、大哭,沒來由的一直哭,會哭到換氣不順臉變紫色,原po怎麼哄都沒用,只好跟娘家媽媽輪流哄嬰兒。除了哄小嬰兒,產婦需要定時擠奶,4個小時擠一次 擠完小孩又要喝奶,由於原po沒吃好也睡不飽,導致奶量很少,需要邊擠奶邊按摩刺激乳腺,整個擠奶耗費了快一個小時。喝母奶小嬰兒很快就會餓,肚子餓就會又哭又叫,並且還會一直狂拉屎,一天至少拉個11次,原po再怎麼勤奮換尿布,小嬰兒也會紅屁股,這導致尿尿、大便時會刺痛,感到痛後又是一連串的嚎啕大哭、聲嘶力竭。原po吃完飯、擠奶、洗奶瓶、消毒擠乳器、幫小孩餵奶、餵奶完要拍嗝、洗好小孩的屁股、換好尿布,又開始擠奶、清洗奶瓶、擠乳器消毒、幫小孩餵奶、拍嗝、尿布,要一直地獄之輪迴做這些事。娘家媽媽也要幫小嬰兒洗澡,洗一堆沾到大便的衣服跟奶漬紗布巾。原po感嘆「在家坐月子的那一個月簡直不是人在過」,表示自己有保母執照,娘家媽媽也是保母,2個人在家坐月子也能累成這樣,更何況是完全沒經驗的人。本以為生產完就不會再痛,根本騙笑威!除了產後一個月持續都在流血,導致沒睡好時常頭暈;還要面臨乳腺堵住跟脹奶的痛,痛感跟生產有得拼。生產完會陰被剪開縫起來的傷口、奶頭被吸破又結痂還沒好又被吸破的傷口,傷口每天都有存在感。由於老公平日有上班,沒請他幫忙熬夜照顧坐月子,假日才會來娘家幫忙,六日兩天平均餵奶1次、換尿布0次。 第二胎在「月子中心」坐月子因為老公的薪水不夠,原po第二胎自己出「全額」去月子中心坐月子,挑選最便宜的月子中心,30天花費12萬。雖然房間非常小,但原po一點都不在意,只求能活命。第二胎不想再殘害娘家媽媽,她年紀大根本經不起熬夜,第一胎幫忙坐月子時,體力越來越差。原po在月子中心,只要負責「吃飯、擠奶、餵奶」,白天推嬰兒上來餵奶,晚上我洗澡睡覺,這樣的生活讓原po知道什麼叫坐月子。經歷了兩次坐月子(第一胎在家、第二胎在月子中心),原po感慨表示,小孩是女生在生、生產是女生在痛、擠奶是女生在擠,如果月子中心女生想住也是女生出的話,要這些沒用的男生幹嘛。對於那些「連月子中心都捨不得讓老婆住,以為月子中心只是跟閨蜜炫耀的產物」的男生,原po奉勸不要生小孩,不要以為出一張嘴、出個精子,好像有多厲害。網友力挺產婦去月子中心 生小孩是夫妻雙方的責任「我要求住月子中心」的貼文一出,引起許多網友力挺,支持產婦產後在月子中心坐月子。「有老公表示,看完我更篤定我幫老婆存月中的錢是對的~住給她爽」、「看妳第一胎的經驗真是嚇人!」、「我寧可費用全出也不願意忍受那些痛苦,身心靈的變化、身材變形,還有紋路的問題」、「推!看完覺得顧小寶寶超可怕的!還有選一個好隊友超級重要」、「我跟你一樣第一胎回娘家坐月子,全家一起累得要死!第二胎果斷自己付錢住月中」「如果未來先生敢說什麼月子在家做就好,我一定在婆家做,臉皮夠厚直接累死婆婆」。也有網友抱不平表示,月子中心的錢其實是爸爸幫「自己」出,而非幫老婆出。「你以爲是『幫』女生準備月子中心?才不是,對生完還在流血惡露跟恢復縫合傷口的產婦來說,這段期間男生是要負責照顧老婆+嬰兒,月中只是把你原本該做的事外包,要清楚是這錢是花在你自己身上才對呀,怎麼推到女生身上了?所以你不該說是『幫』老婆準備月中,而是出錢『幫自己』準備的才對!把責任扛起,不要把理由推到女生身上好嗎?」、「月子中心不是只讓女生放鬆欸!老公也能一起住進去啊!還有最重要的新生兒有專人幫忙照顧!一家三口一起住,怎麼都說是女生爽?你覺得月子中心爽到的只有女人,那是因為你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和老婆一起顧小孩,只認為那是女人的工作」。有網友呼籲,若錢不夠多別生,不然雙方都會很辛苦,生小孩是夫妻要一起共同負責的事。「女生年薪沒150萬別生小孩,結婚前就要討論怎麼分配金錢,為自己留後路跟面子」、「對於連月中錢都感到壓力的人,真心建議好好考慮要不要生。我婚前就已存好一筆錢,準備給老婆從懷孕到月中的開銷用,告訴老婆未來就是去住月中好好休息」、「坐不起月子就不要叫老婆生,器官位移、會陰處被剪開、骨質流失,哪一個是造成懷孕的男人需要承受的?對身體損傷的調養被曲解為女人之間的社交較量」,也有網友揶揄表示「貴不是月中的缺點,是你的缺點!」。但也有網友提出疑問,「歐美婦女為何都沒要求去月子中心?」此疑問一提出,被大批網友砲轟。「國外叫產後護理,台灣叫坐月子。國外產假給的多,先生也會一起請假照顧。坐月子就是產婦恢復+新生兒磨合,嚴格說起來月子中心是把爸爸的責任外包,但多數台男卻覺得月中是讓老婆去度假的地方。」、「因為外國太太生產後負責擠奶餵奶,其餘都是爸爸負責。台灣月中基本上就是代替了國外爸爸的工作,講到底,只要你夠強可以勝任每天睡不到2小時的工作,其實真的不用月中,但前提是...你能嗎?」、「有在關注歐美就知道那邊的爸爸很有育兒概念,產後課都會一起上,也會請陪產假在家帶小孩,但多數的台男不想付出又不想付錢」。「月子中心 VS. 在家」坐月子哪個好?對於在家或去月子中心,每個家庭有不同的需求和選擇。以下是坐月子3方法:1.月子中心:月子中心可以提供專業的護理人員和月子餐,讓產婦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照顧。此外,還能認識其他產婦,建立彼此的支持系統。2.在家裡請家人幫忙坐月子:在家裡坐月子可以讓產婦和家人在一起,享受親密和溫馨的氛圍。此外,也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和喜好來調整飲和生活習慣。3.請月嫂到家裡坐月子:如果家中沒有人能夠幫忙照顧產婦和新生兒,可以考慮邀請月嫂來協助。月嫂能夠提供專業的護理和照顧,讓產婦和家人能夠放心休息。最重要的是根據個人需求和情況來選擇,不需要受到外界的壓力和影響。如果在家坐月子能夠照顧好自己和孩子,那就在家坐;如果需要專業的護理和照顧,那就去月子中心;重點是要讓產婦和新生兒能夠得到足夠的照顧和休息。6種說服去「月子中心」的方法如果產婦想讓老公同意自己去月子中心坐月子,可以考慮以下6種方法:1.提供相關資訊:收集有關月子中心的相關資訊,例如服務內容、專業護理人員、醫療設備等等,並解釋它們的好處。藉由清晰明瞭的信息,讓老公明白月子中心能夠提供更好的照顧,以及幫助媽媽更快地康復。2.以健康為由說服:讓老公知道產婦在月子期間需要有足夠的休息和照顧。如果老公對媽媽和嬰兒的健康有所關注,他應該會同意去月子中心坐月子,因為那裡可以提供更好的醫療和護理。3.與醫生溝通:嘗試請醫生解釋月子期間的注意事項,以及為什麼在月子中心比在家更安全。這樣的話,老公也許會更容易接受,因為他知道這是醫生建議的。4.讓老公參觀月子中心:如果有機會,可以帶老公參觀一下月子中心,讓他看看那裡的設施和環境,以及護理人員是如何照顧產婦和嬰兒的。5.請求家人支持:尋求婆婆、父母或其他親戚的支持。如果有人能夠支持你的決定,老公也許會更容易接受。6.妥協:最後,如果老公還是不同意,或者無法承擔月子中心的費用,可以自己出錢去月子中心。或考慮在家裡坐月子,但可以考慮請保姆或月嫂等其他人幫忙照顧,這樣至少能夠減輕新手媽媽的負擔。.女結婚才有依靠?媽反駁爸「嫁給你倒楣下半輩子」曝血淚史!婚前思考6問題.為何已婚男說30萬住月子中心很值得?網:安太座一世平安.「婚姻三機、月子中心」二選一怎麼選?兩派網友各執己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才剛出院,現在要不要再送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者面對困境的感觸」 一位年輕醫師列舉多種醫者感到無能為力的醫療情境,而最後慨嘆「長存信、望、愛」,並自我勉勵:「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一位中年醫師深深體會面對病人的痛苦,不是單純的醫學能夠解決的,也需要佐以同理心來傾聽家屬及病人的需求及感受。行醫路上,即使有些病人無力救治,但在行醫的過程中,希望能讓醫護、病人及家屬三方盡量沒有遺憾。一位在美行醫多年、年近退休之齡的癌症專科醫師更提出老年病人有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強調行醫需要了解並尊重病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以及家人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與看法,而後量身定做。 新曆年第一天去看一位老阿嬤:90多歲臥床在家,意識不清,家屬很焦慮。病人原先就臥床、意識沒有很好,心臟跟肺臟也不好,上週腳紅腫體溫上升,蜂窩性組織炎才剛治療好出院。不幸身體繼續衰退,現在意識不清、吃不下,要不要再次送醫呢?這是台灣醫療常見的現象。病人反覆送醫,最後停止在某一次的住院。醫學很多莫可奈何醫學的進步,產生很多奇蹟,很多過去無法治癒的疾病都被我們治癒了。但是對90多歲多重器官衰竭的老人,醫學至今莫可奈何,舉幾個常見的例子說明。抗生素造成消化不良病人感染使用抗生素,感染好了卻產生腹瀉,某種腹瀉又要使用另一種抗生素來治療腹瀉。病人因腹瀉消化不良導致身體更虛弱。鼻胃管導致雙手約束不得下床病人身體虛弱、吃不下,只好放入鼻胃管強迫灌食,病人放了鼻胃管很不舒服掙扎要拔除鼻胃管,不得已只好將其雙手綁起來。綁起來卻又導致病人心情更差,鬧脾氣,醫師不得已只好使用鎮定劑。用了鎮定劑之後不會掙扎了,卻又昏昏沉沉。綁在床上用鎮定劑沒有下床的結果是病人開始出現解尿困難。長期置放導尿管導致泌尿道感染病人尿不出來,只好放導尿管,尿順利解出來了,但是尿管放久了膀胱功能退化,無法自行解尿,只好長期放置導尿管。長期放置導尿管,導致泌尿道感染,感染只好再次使用抗生素。救了心臟壞了腎臟、救了肺臟又壞了心臟另外病人心臟衰竭、腳水腫,使用利尿劑治療後心臟衰竭改善了,但是使用利尿劑後腎功能卻不幸變差。病人肺部不好,呼吸很喘,使用氣管擴張劑讓呼吸改善,但是卻造成心跳加快,讓原先心臟衰竭再次惡化。治療好A產生了B,治療好B產生C在醫院,治療這些多重器官衰竭的老人,常常治療好了「問題A」,又產生了「問題B」,治療好了「問題B」又產生了「問題C」,當終於治療好了「問題C」後,「問題A跟B」再次出現外,又產生「問題D」與「問題E」。除了無限循環,還有愈來愈多新的問題要處理。同樣的蜂窩性組織炎,70歲的時候可以治好,80歲的時候也可以治好,但是到了90多歲時,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全身各個器官已經很勉強在維持運作,一個感染就再也撐不住了。30年老車沒辦法修:可以接受;90多年的身體:含淚也得修一台開了30多年的老車拿去車廠維修,車廠師傅看了看老實說:「這台車很難修,維修成本很高,修了不久還是會壞……」顧客聽聽通常可以接受,不修就算了。一個用了90多年的身體,大腦、心臟、肺臟、腎臟,各個器官都衰退了,醫師看了看心裡想:「要勉強修,老實說很困難」卻不敢說不能修。家屬心裡也明白有困難,但是含著眼淚也不得不修。含淚也得修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很多,在安寧緩和醫療的觀念推廣之後,家屬慢慢能接受安寧的觀念。也就是末期疾病不可逆轉時選擇緩和醫療,大家慢慢已經可以接受。但是末期疾病的定義,除了癌症末期以外,非癌的末期,不同的醫師在判斷上都可能不盡相同,家屬更不用說了,選擇不積極治療的很少。「我媽媽之前身體都好好的,現在年紀大器官退化了,這樣是末期嗎?上次治療好了,這次希望也可以先治療好……」不送醫治療,先不論家人親戚的眼光,自己都覺得很不孝。也沒辦法接受親人可能短時間內即將離去的事實。我的阿嬤如果重新選擇,要不要治療?去年過年,我不經意的跟父親提起我那位逝世多年的阿嬤、他的母親。90多歲嚴重失智長期臥床但沒有任何癌症,逝世前反覆感染住院,放鼻胃管、尿管,雙手約束,打抗生素。跟常見臥床感染的病人一樣,經歷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對於是否繼續治療,該如何是好,長輩們當時不知所措...,我那年是台大內科第一年住院醫師,家人只有我是內科醫師,雖然我還很菜但是醫院已經看很多了。長輩們想聽聽我的想法。我當時主張:「不要再積極治療了,那不會好的。身上各種點滴管子拔一拔回家休息,至少先舒舒服服洗個澡吧!」現場有人贊同、有人沉默,氣氛很沉重,父親沒有說我錯,但是最後仍然繼續住院,直到她斷氣的那一刻。「如果有機會再選擇一次,你還會繼續治療嗎?」我看著我父親。「唉,不要再治療了!」多年後父親緩緩對我說。人生彷彿環島列車人生彷彿搭上台鐵的環島列車,從台北出發慢慢開,不論是走山線、走海線、走花東,不論看見多少美麗的風景,走了一圈之後終究要下車,回到最初的起點。這幾年在醫院或是在家裡,經歷了許多家人至親的生離死別,對家屬的感受,我才開始有一些些同理,我的心也變得柔軟許多。遺憾的可以圓滿,離散的可以團圓我相信人世間多少的苦難,其實都是短暫的。其中長存著有信、有望、有愛,只要願意相信、保持盼望,遺憾的有一天可以圓滿,離散的有一天都可以團圓。因為人世間最大的仍然是愛。
-
2023-02-24 焦點.長期照護
年輕照顧者的悲歌!夢想因照顧重擔被打斷 年輕人做出犧牲是必要之責嗎?
二○一五年十月十四日,位於京都市的男性照顧者援助會「TOMO(友)」(註:「Tomo」是日語中「友」字的羅馬拼音,意為「朋友」。)的聚會在京都市中京區的咖啡店舉行。為使照護中的男性能有輕鬆交流聚會的場所,京都市的照顧者們於二○一○年創立了「TOMO」。會員每月會在咖啡店等聚會一到兩次。30歲日本年輕照顧者的辛苦和煩惱這一天,約十人參與聚會。此時,在多數中老年參與者中,我們看到了一名看上去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那位年輕男性在聚會開始三十分鐘左右便中途離開了。會後,我們詢問了一名參與者:「中途離開的那個年輕人,是研究照護問題的大學生還是研究人員?」「不,他也是照顧者。他正在照護外祖父。」「那他也太年輕了啊。」「他們似乎被稱為『年輕照顧者』。看來照護已經與年齡關係不大了。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辛苦和煩惱啊。」在以中老年照顧者為中心,彼此發發牢騷、交流傾訴的聚會中,特地前來參加的年輕人,究竟有著怎樣的經歷呢?我們想聽一聽他的心聲。五個月後,二○一六年三月六日,我們採訪了朝田健太(30歲),他是京都市上京區的一名公司職員。健太言談謙遜禮貌、用詞得體,看上去是一名很普通的年輕人。他充滿朝氣、外表清爽,完全無法想像他正因照護而飽受困擾。然而,他所描述的親身經歷令人悲痛。事情要從二○○七年五月七日的深夜講起。「喂!誰來救救我啊!」一開始健太以為是自己在做夢,但是,熟悉的聲音卻不斷傳來。於是他起身來到走廊。聲音似乎是從樓下外祖父的房裡傳來的。78歲外祖父罹患失智症 症狀一下子加重走下樓梯,健太戰戰兢兢地打開外祖父的房門,只見七十八歲的外祖父淳一(化名)正拿著棍子呆站著一動不動。「有熊啊。看,就在那裡。你看不到嗎?」看著淳一在自己熟悉的房間內害怕熊,整個人情緒激動,健太甚至懷疑起自己的眼睛來。「……熊已經逃走了……」健太下意識地脫口而出,撫慰著淳一的情緒。隨後,淳一被確診為失智症,但當時還未出現棘手的症狀。當時大學四年級的健太,與淳一、母親和兩個妹妹共同生活。母親身體羸弱,兩個妹妹也正面臨考試壓力。此後,當外祖父在半夜起床,也都是由健太照顧。健太從小就夢想成為學者,在淳一病發後的第二年,他進入研究所學習,研究日本史。新的學生生活開始後,健太的心中充滿期待。然而,正在那時候,淳一的症狀卻一下子加重了。淳一每晚都會起床,有時來到二樓健太的房間,有時又作勢要出門。深夜還會頻繁上廁所,每次都需要健太陪同。某天晚上的真實情況如下:「我現在去公司了。」淳一說著,便準備要出門。「今天已經晚了,明天再去吧。」健太安慰道,淳一便回到自己的房間。健太心裡想著,淳一應該不會就此乖乖睡覺。不出所料,不一會兒,淳一便來到了健太的房間,說道:「雖然不知您尊姓大名,但非常感謝您能讓我住在這兒。」之後,淳一便回房睡覺,但隨後他又再次醒來。他來到健太的房間,這次不由分說怒吼起來:「你這傢伙是誰啊!未經我的允許,到我家裡來做什麼?」淳一一到晚上就彷彿被什麼神祕的事物附身一般,不斷做出各種怪異舉動,一直持續到早晨。健太不知經歷了多少個這樣的夜晚。「他不知道我是誰,有時會以親戚的名字稱呼我。我只能順著他的話說,安撫他的情緒,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淳一外出遊蕩的情況也變得頻繁起來。有時外出一會兒,他就會若無其事地回到家中。為能及時知曉淳一外出的舉動,健太在玄關上安裝了一個大鈴鐺。門被打開時,鈴鐺便會叮鈴作響,將睡夢中的健太吵醒,他會立刻下樓,趕到玄關查看情況。「那時候,外祖父即使安靜地睡著,我也無法入睡。腦海中一直迴響著鈴鐺的聲音和外祖父起床時發出的聲響。」沒人能設身處地聽他訴苦 夢想因照顧重擔被打斷這般疲勞的照護生活,對健太的研究生活也造成了影響。由於睡眠不足以及疲勞,健太的研究毫無進展。每天他都會在沒人的研究室內打瞌睡,同時,因為自己的研究進度落後於人,他變得愈發焦躁不安起來。有時候他也會向研究所同學和朋友抱怨照護的疲勞,得到的答覆大同小異。「你真不容易啊。」「為什麼一定要你來照顧外祖父呢?」有時候友人也會邀請健太去喝酒,但他總是提不起興致來,便婉言拒絕了。「因為我的研究進展緩慢,研究夥伴為照顧我,將發表的順序做了調整。但如果我一再趕不上進度,大家對我的態度就會開始改變。『學業與私事要分開啊。』有時會有這樣的議論。」參加高中同學聚會時,有的朋友會向大家彙報近況,說著「在公司被上司罵了呢」這樣的話,聞言,健太不由感到擁有這樣單純的煩惱,是多麼幸福啊。而朋友們總是對他說:「照護生活很辛苦吧。加油啊。」對於諸如此類鼓勵的話語,他除了強顏歡笑以外,無言以對。沒有人能夠設身處地地聽他傾訴,給出中肯的建議。之後,健太打算休學,教授甚至懷疑他得了憂鬱症。雖然能夠延畢,但此時他對於研究的熱情已蕩然無存。「這樣下去,會毀了自己。」二○一一年,健太放棄成為學者的夢想,離開了研究所。年輕人因照護而做出犧牲,是必要之責嗎?像健太這樣,年紀輕輕便開始承擔照護任務的孩子或年輕人,被稱為「年輕照顧者」或「Young Carer」。有照護需求的老年人正在與日俱增,因此有相當數量的年輕人在家中分擔起照護、家務等勞動。對於年輕照顧者而言最大的苦惱是,自己得不到同齡人及學校的理解,並且照護工作還會對學校生活、就職就業造成影響。據稱,年輕照顧者因疲於照護而無法專注學業,會導致成績下降。有時候人際交往也會變得困難,於是漸漸失去了朋友。他們承受著同齡人冰冷的視線,既心痛又無助,逐漸陷入孤獨,甚至失去未來的夢想和目標。英國從二十多年前開始,就將未滿十八歲的照顧者定義為年輕照顧者,並由民間組織等為他們提供援助。不僅是照護,在貧困家庭中,必須分擔家務的兒童也是援助對象之一,預計總人數達到了七十萬人以上。為了對這一群體提供支持及援助,社會各方做出各種努力,如召開集會,宣導讓兒童遠離照護工作,以及動員校方,對有困難的學生多加關照,讓其能夠兼顧家事及學業等。「年輕人因照護而做出犧牲,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責任?」二○一六年三月五日,在我們對健太進行採訪的前一天,他正在岡山大學(岡山市)的教室中,手持著麥克風進行演講。在由校方主辦的照護座談會「當你成為『照顧者』──你能夠兼顧照護與學業、工作嗎?」中,健太受邀擔任講師。出席的學生約二十人,健太向他們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年輕照顧者的煩惱,以及渴望得到理解的心情。他告訴我們,此次演講或許能為第二天的採訪提供參考,於是我們也出席了座談會,與學生們一起傾聽他的故事。經歷照護生活後 比以前更認真地面對人生健太離開研究所後在超市工作,但他想從事與照護相關的工作,於是來到現在的公司。同時,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因照護而煩惱的年輕族群的存在,他開始四處演講。健太目前仍繼續照護著淳一,他現在的目標是成為一名社工,獲得國家資格,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專業援助。健太這般說道:「作為年輕照顧者,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因照護而破壞與朋友及同學間的關係。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在經歷了照護生活後,會比以前更認真地面對人生,努力過好每一天。」失智症這個疾病會改變患者家屬的生活及人生。就連健太這樣極其普通的年輕人,竟也從某一天起,突然受到這疾病的波及,原本平靜的生活掀起巨變。據厚生勞動省的資料顯示,二○一二年日本的失智症患者人數為四百六十二萬人(推算)。至二○二五年,這個數字預計會達到七百萬,屆時將有五分之一的老年人身患此疾病。照護已與年齡無關,但是社會卻尚未認清這個沉重的現實。本文節錄:《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一書
-
2023-02-17 退休力.理財準備
等待毀一生!別覺得積蓄不多買房就拖 專家傳授房地產的防身17式
豬站在風口上也能飛,很多人成功並不是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是在合適的時間坐出了正確的選擇。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買房最忌諱的就是「三不靠」:不靠捷運、不靠學區、不靠周邊配套(生活機能),教你高手專用的房地產煉金術「菜鳥防身17式」。房地產的菜鳥防身17式 1.避開三不靠 買房抉擇時,捷運、學區、配套這三件事極為重要,能同時滿足最好,不能兼得時至少也要滿足一件。三件都不具備的房子,不僅漲的慢、跌的快,而且居住功能也會受到限制,沒有居住屬性和金融屬性的房子,就是一堆材料!所以,買房最好的選擇是交通便利、靠近名校、周邊配套成熟的房子。 2.豪宅與普通住宅 同樣的價格,投資首選市區普通住宅,而絕不要買郊區豪宅。郊區豪宅的溢價早在開盤時就已完成,日後必定跑輸大盤。而市區地段好的普通住宅、增值空間反而比較大。畢竟,增值的是土地而不是房子,裝修只會隨著時間跌價而不會漲價。自住可以買豪宅,但投資一定要買普通住宅。如果你是投資客 ,首選市區住宅,地段是你投資時應考慮的第一要素。 3.如果是投資,就要有兩間以上 兩間以上才叫資產,只有一間自住房,其實就只能自用! 4.等待毀一生 人生兩件事要趁早,一是出名,二是買房。 千萬別覺得積蓄不多就一拖再拖,對於絕大多數家庭來講,湊夠20~30%的頭期款,還是可以做到的。 記住一點,買房,不是你有沒有錢決定的,而是房價漲不漲決定的。只要房價會上漲,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及早上車,沒錢買小房,有錢就買大一點的,抓住每一次房價的上漲紅利。不浪費任何一次使自己身價增值的機會。要記住:買房窮十年,等待毀一生。 5.便宜是王 買房要選擇價值被低估的房子,選擇開發商在促銷時買入,以及房東因缺錢而急著拋售的房子。買房第一原則,絕不是看的順眼,而是價格便宜。 6.買房的屬性 買房有三種需求:純剛需、純投資、剛需加投資。對剛需來說,錢夠就買,因為沒買到就要等待的更久。對投資來說,時機對了再買,因為時機不對就會套牢。對於剛需加投資來說,付得起每月的還款金額就買,只要現金流不出問題,漲跌都不是問題。 7.賣出之時 我通常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時刻關注趨勢走向,在上漲前買房的人;另一類是通過看新聞報導才知道現在房價上漲的人。 第一類的人永遠是人生贏家,第二類的人要麼是祈禱房價大跌的傻瓜,要麼就是高位接盤的小白。房產投資,要做發現機會的人,而不是聽人談論機會的人。當賣菜阿姨都告訴你現在房價漲的厲害的時候,你的覺悟已經太遲而且無可救藥了。 請切記:當新聞開始出現高房價的報導時,就是賣出的時候! 8.對抗通脹 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幾千年來,人一代代繁衍下來的目的,就是在傳承財富、對抗通脹。美國人的財富中,金融資產占比70%,房地產占比20%;而華人正好相反,房地產占比70%,金融資產占比20%。現在,最焦慮投資的不是富裕階層,而是大量的中產階級,手裡的幾百萬現金反而成了燙手山芋。 9.培養房地產的感覺 多看房,既可以瞭解行情,也能找到好的標的物。房價再低也有人買不起,房價再高也有人搬新家。「買房可以說是人生的爬坡期,苦一段時間,熬過去就可以慣性加速」。投資理財的方式很多,但房子一定是五花八門的投資工具中最穩健的,很少例外。 10.不要問沒房的人 當我們要做一件事情但卻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常會去諮詢別人尋求建議,但是對於買房這件事情,如果一定要問別人,那最好找有經驗、買過房的人士,他們至少知道一些買房子旳相關事實,像什麼樣的房子該或不該買。而還沒有買房的人,他們的考慮則可能比較片面,比如說只考慮價格,只選擇便宜的房子,卻忽略了地段、配套、面積、保值升值等問題,無法給出有參考價值的建議,甚至還容易給出錯誤的建議。 甚至還有人說,親戚朋友的意見多數是廢話,沒有三套房子的人,不配給別人買房意見;這就像我們想創業,然後問一個打了一輩子工(受僱)的人,他只會勸你「求穩」,再等等,不要創業! 11.不要一味的「求大棄小」 「求大棄小」指的是買房只選擇大面積的而不考慮小面積,其實這種觀念並不可取。如果有能力一步到位,一次性買到大面積的房子固然是好,但是不能陷入「只買大房子」的錯誤思維。首先,大房子肯定「總價」比較高,如果想買便宜的大房子那就只能放棄區位,去偏遠的郊區買,但是未來想賣就很難了;其次,郊區的大房子保值性並不好,存在著富人看不上,窮人買不起的屬性,買到就等於套牢。 買小房子會更加靈活,既好租、也好賣,位置好的小房子未來會更值錢。 12.品牌建商的房子優於無名小建商的房子 相對來說,品牌建商的樓盤比無名小建商的樓盤更有保障,畢竟品牌建商會比較注重信譽,所以蓋房子的時候無論是對材料的選擇,或品質的管控都有自己的標準和要求。 但是市場上有很多小開發商蓋的建案,甚至還有可能是新手企業,因為實務運作經驗不足,房子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規劃、施工、品質、資金等,這些項目都有可能出現差錯,結果有些甚至成了爛尾樓,不能交屋,有些即便交了屋,在保固、售後服務上也無法到位。 13.儘量選擇有前景的大城市 買房既要選擇地段,還要考慮城市,隨著時代的變革,一個城市是否有前景和競爭力會直接表現在房價上,有著優質資源的城市、產業結構豐富多樣的城市、經濟增長不錯的城市,未來房子依然有持續不斷的需求。 反之,那些資源匱乏的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的城市、經濟增長緩慢的城市,都無法改變過去和未來人口持續外流的現象,這些城市的房價未來會面臨加速下跌的過程,尤其以投資為考量時,一定要避開前景不佳的城市。 14.別貪便宜買下屋齡逾15年的傳統豪宅 這種房型通常升值慢,難賣! 豪宅拋售需要人接盤,但富豪買房就跟男人看女人一樣,喜新厭舊是常態,十年前最好的產品,十年之後肯定不是最好的,特別是很多城市的中心都在從老城區遷移到新城區。所以這就造成了大戶型的傳統豪宅,一旦屋齡久了點,就會被時代拋棄,跑輸大盤。 15.除非你在小城市上班 ,否則別在小城市買房 為什麼?原因即在於: (1)大城市的發展前景比較樂觀。能否在一個城市買房,關鍵在這座城市的升值空間。住在城市裡的人,其財富是會隨著城市的增長而增長、衰弱而衰弱,所以在買房之前我們必須要判斷城市的價值增長空間。大城市,由於人口持續流入,資源和政策也接連不斷,所以,大城市的價值增長空間才大。當我們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在大城市買房的時候,資產不會貶值,而是會隨著城市價值增長而增長,我們一輩子打拼的心血才不會蒸發。 與之相反,在一些小城市,如果人口持續流出,城市的上漲空間其實是在不斷壓縮,一旦市場下行,這類城市價值下行也是必然的結果。在這類城市購房,將積蓄變成這類城市的不動產,長遠來看,你的血汗錢很有可能隨著城市價值空間被壓縮而蒸發掉。那麼,是不是買房非買大城市不可呢?當然不是,如果你的事業在小城市,就不用想太多,就在小城市買房吧,反正是用來住的,不必太在乎它的價值增貶。但若是著眼於投資,那就要留意它的人口是否持續正增長,經濟增幅如何?如果答案是正向的,就具備投資的潛力。 (2)大城市有著更多的機會。在大城市的生活壓力很大,一間房動輒就是幾千萬,對於不是土生土長在這座大城市的人來講,買房的壓力確實非比尋常,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年輕人願意到大城市“辛苦”地生活呢?主要因為大城市有著年輕人的夢想,有著更多的機會,那裡更有他們的未來。年輕人選擇大城市,本身就是努力拼搏精神的體現。 大城市大企業多,機會就多,雖然生活費用會高些,但是相比大城市的薪資收入而言,仍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只要你夠優秀,就能進入更棒的公司,收入就會大幅提升,而且不僅僅是工作的機會,也有一些其他相互合作的機會、深造的機會。 (3)大城市的教育資源較好。不僅僅考慮自己,還要考慮到下一代。在大城市本身的教育水準高,為了下一代著想,這也是一個買房的原因。 (4)很多人習慣大城市的一切。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很多人進入大城市,也只抱著暫住的心態。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已經習慣了大城市的一切,雖然忙碌、辛苦,每天在通勤上都要花費很多時間,然而,就是習慣了。在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規律說明大家總是傾向於安於現狀,而對未知的不確定的因素充滿了憂慮和恐懼,所以,不願意去改變。 (5)大城市都是人口聚集的中心。大城市在世界各地都是人口聚集的中心。首先,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社會分工更加細化,無論你是否能力夠強,只要能吃苦,都能找到一個工作,不像小城市工作機會有限,想找份符合自己專長、興趣的工作,有時並不容易。 其次,大城市擁有更多的機會,作為年輕人,尤其在乎的就是自身的發展規劃,都希望自己能夠出人頭地,在大城市中人流多、經濟細化,遇到的人也多,發展的機會和潛力都比小城市大的多,讓你有機會迅速崛起, 大城市是一個能鍛煉人的好地方,畢竟在精英輩出的地方,人都能練就一身好本事。所以對於有野心的人來說,還是要去大城市。 (6)在大城市買房,可能是當代很多普通人的唯一翻盤機會。時代在變,在過去,房地產造就了大批的富豪,但也因為太多炒作,炒高了房價,時至今日高房價已經成了社會的痛,也引發政府介入干預,當前投資房產已經不一定是最好的理財工具,一些高科技企業的優質股票,回報率往往超乎想像,也是房地產投資市場望塵莫及的。 但是,買了房你就有了機會,一個可以和這個城市共進退的機會,一個買入這個城市股票的機會。即便你能力有限,這輩子無法改變階層,還了一輩子房貸,但是,你的孩子未來可以輕裝上陣,還有可能替你翻盤。這個時代,可怕的不是階層固化,而是在固化的過程中你始終無法佔據有利的位置,享受時代的紅利。要順應經濟發展的趨勢,也要明白城市的進程、人口流動的趨勢。 房價也是經濟的一種體現,我們都知道不同的城市在經濟發展上是不相同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還是區域中心?不同的城市優勢其發展都不會相同。而任何一個國家或城市的資源總是集中在中心城市。頭部的馬太效應是永遠不會停下來的。所以,「鄉下的有錢人往市區走,市區有錢人往大都市走,這樣的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這是房地產投資者望塵莫及的! 16.時下階層固化、「內卷」嚴重,賺錢不容易! 但是對一個年輕人,一個普通人,過去是普通人,現在是普通人,未來基本上還是普通人的一般人,普通人就要做普通人認知範圍內的事。 如今各行各業因為飽和、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內卷」嚴重,坦白說,如果你父母沒有給你留下一定的家業,或你沒能進入一個收益不錯的行業,那麼憑藉你過去在學時期的多年苦讀,或者自己在社會上獨立摸索打滾,能夠混出名堂的機率也不會太大。 17.現在購房,一定要多多考慮! 不能單純的認為自己一定可以維持當前的收入不變,也不要輕易將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否則,一旦有意外變故發生,房貸很容易就變成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文節錄:《小資族房地產交易勝經》一書
-
2023-02-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台灣罹患大腸癌居世界之冠! 網分析「1原因」導致
被列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已帶走不少人的寶貴性命,近日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因直腸癌病逝,也讓外界再次注意大腸癌帶來的危害。日前一名網友好奇「為何台灣罹患大腸癌的人數是世界第一?」多數網友認為「外食」導致。一名網友在PTT拋問「為何台灣罹患大腸癌是世界第一?」他指出,「看到網路上報導顯示,大腸癌主因是加工食品吃太多,以及飲食西化影響,但是外國人也常常吃熱狗、香腸或油炸物,照理來說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應該也很高,為何台灣罹患大腸癌卻是世界之冠?難道也跟基因有關?」台灣罹患大腸癌居世界之冠 「1原因」導致對此,多數網友認為是「外食」所致,指出「外食族幾乎都吃隔夜加熱食品」、「台灣美食太多了」、「我覺得是食品添加物太多」、「壓力、長時間久坐、外食不健康加上睡眠不足,都有可能罹患大腸癌」、「早餐店跟夜市的食物不健康」、「吃太少菜也會導致吧」、「天天吃鹽酥雞、滷味、東山鴨頭、速食」、「國外不會用爆香的方式烹飪,我們用大火炒到油變質」、「夜市的食安需要加強」、「台灣料理重油又喜歡大火快炒」、「外食應該是主因」、「衛生跟飲食習慣所致。熟食隔夜加熱,長期吃下來很傷身」。大腸癌無明顯症狀 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癒高大腸癌奪走不少國人性命,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賴寯志表示,早期大腸癌無明顯症狀,若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癒率非常高。賴寯志認為,國人飲食西化、大腸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呼籲民眾重視大腸癌篩檢。他提醒50歲以上民眾,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另外,大腸癌病人有年輕化趨勢,50歲以下青壯年,親戚若有大腸癌病史也不能輕忽。賴寯志提醒,平時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避免吃煙燻或燒烤類食物,維持每日運動及2年1篩檢的習慣,即可有效預防大腸癌。
-
2023-01-26 養生.家庭婚姻
「懷上寶寶,媽媽就消失了嗎?」孕婦想吃夾菜卻被婆婆糾正:要說是肚子裡寶寶吃的!
女人從自己到兩個人、再到一個家庭,人生就是在不斷的角色變換中前進;然而,結婚後,可不只是兩個人的事。婚後,女性既是老婆、也是媳婦,若懷孕成為母親,更是一份永久的責任。被長輩「偶然」的言行嚇到一位新婚網友在《Dcard》結婚版傾訴:「每每想起婆婆『偶然』的言行,就感到厭惡噁心。」她表示,某次在婆家家庭聚餐中,有一位年紀還算很輕的孕婦親戚,看起來肚子很大,應該是下個月就要生了。她在大家都快吃飽的時候,又準備夾取桌上食物,於是原PO的婆婆問懷孕親戚:「是你要吃的嗎?還是幫你先生夾呢?」孕婦回答是她自己要吃的。孕婦為何不能說自己想吃?原PO不可思議描述,結果我婆婆高八度很誇張地說:「妳怎麼可以說是妳要吃呢?妳要說是妳肚子裡的寶寶要吃的!」雖然婆婆是語帶玩笑那樣說,但對方因為跟婆婆也不熟所以尷尬笑一下,沒有回話。原PO聽了後默默在心裡驚訝:「孕婦不能說是自己想吃嗎?孕婦不是人嗎?為何要說是肚子裡的寶寶吃的?」婆婆的話令她覺得很不是滋味。見證「母體消失」感到害怕原PO指出,之前就知道台灣社會對懷孕後的婦女很容易不友善,彷彿「母體消失」!好像懷了孕之後,就只為了肚子裡的孩子而活,媽媽本人的喜好、習慣都變得不重要,媽媽的存在就只剩下為了寶寶,超級卑微可憐阿!「沒想到婆婆偶然的一席話,讓我見證到『母體消失』的可怕,害我從本來很期待擁有自己的小孩,變成完全不想生!」文末她也表示自己剛跟先生結婚,還沒馬上要生小孩,但心裡默默覺得很可怕,自己感覺這樣的心態不是很好,於是詢問網友們該如何調適......網友:老公原地去世了嗎?網友們看完文章妙回:「老公勒,老婆懷孕的瞬間原地去世了?」、「每次看到這種都覺得是喪偶了!」、「我只有在被唸吃垃圾食物才會嫁禍給胎兒laughing」。有網友教:「我會笑笑回他,一人吃兩人補」、「其實心態轉一下,別人的話語我都不會放在心上,聽過忘記就好」、「我會夾給那位懷孕的人:『多吃嘿』」、「我會直接說媽媽開心寶寶就長的好,媽媽多穿點。」也有網友分享,自己好朋友生第一胎後抱怨:「每個人都問我寶寶需要什麼新生禮?到底為什麼是給寶寶?生產的人是我,累的也是我啊!」於是她二話不說送了一個LV包給她,讓好友笑得合不攏嘴。(編按:有好閨蜜人生是彩色的!)而過來人也表示:「生完以後會更失去自我喔......」、「婚後,變成X太太,有小孩後又成為X媽媽,要保有原本的那個自己可能只有在職場、或是回娘家的時候了。」其實,婆婆是開玩笑的語氣,老人家有時候嘴很快,做晚輩的聽聽就過去了,小編不建議和婆婆直接對嗆(除非對方很過分),像網友這樣,出來夾菜給孕婦緩頰,既暖又能化解尷尬,也許是不錯的選擇唷,大家覺得呢?※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1-21 焦點.元氣新聞
過年親戚最愛問「薪水多少?結婚了嗎?」 跟親戚過招、紅包眉角這樣做準沒錯
隨著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一年一度難得的長假又可以與親友團聚、慶祝節日,然而於此同時,包紅包、大掃除、親戚輩份表……各式各樣的事項也需要提前熟悉準備,在這麼多的細節中,總有一些會讓人感到苦惱的事情,就讓我們來看看網友都在討論過年時節會遇到什麼樣的煩惱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網友熱議的「過年煩惱」相關話題,帶您了解5大網友過年時常遇到的煩惱。對抗親戚問候打太極最有用 紅包習俗要注意!農曆過年是闔家歡聚的節日,許多親朋好友聚餐、見面十分熱鬧,然而在面對不熟的親戚時經常會需要面對各項「問候攻勢」,常常被問起「薪水多少?」、「有男/女朋友嗎?」、「結婚了嗎?」等私人問題,但也不好意思不回答,令人內心感到不舒坦。由於幾乎每年都會經歷1次這樣的煩惱,有網友便整理出許多應對方法,其中1種方式是「先發制人」,如在被問到賺多少時「除了回答外也要反問」,或是「轉移話題問他領多少、怎麼那麼少要不要換工作,問到讓他沒機會問你」,以打太極的方式轉移掉不想回答的問題,結束令人尷尬的對話。「紅包怎麼包」也是個學問,在習俗上紅包建議包雙數,不過隨時間演進,過年時的紅包也常常出現5百或1千等含有奇數的數字,雖然如此,仍然有網友遇到親戚埋怨自己只包5百元給小孩不吉利,發文者傻眼道「別人包1千明明也是單數,怎麼就沒有抱怨呢?」,吸引贊同表示「包紅包是心意」,錢根本不應該是重點,還是依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去做衡量,不要太在意他人抱怨,或是可用「與其他親戚協調」的方式,確保每家小孩收到的紅包數目與家長送出去的差不多,較不會產生自己付出較他人多的困擾。大掃除不可省略! 想請人掃記得提早預約「大掃除」也是令許多人困擾的習俗,雖然將家裡從裡到外打掃乾淨能夠除舊佈新,迎來新年新氣象,但掃除的工作真的十分累人。有網友在新年前發文感嘆道「明明不髒的家又要天翻地覆一遍了」,抱怨大掃除時常常被清潔劑的味道嗆到又腰酸背痛,許多人留言建議發文者可以「花錢請人打掃」,就不用自己動手了,然而也有人提醒「過年大掃除很難叫得到人」,表示有同樣想法的人很多,若是有請人打掃的打算需要趁早預約;若是不想在新年期間被打掃工作壓垮的話,建議平常便養成物歸原位,保持空間乾淨的習慣,或至少要將東西放整齊,減少清潔時搬運物品的工作量。距離春節越來越近,為了應對春節期間的困擾,不妨參考網友們的經驗,從中學習不同的技巧來見招拆招,讓煩惱迎刃而解,開開心心過個好年!★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1-19 焦點.元氣新聞
韓劇迷、推理迷、恐怖迷…12部過年推薦片單統統滿足
終於準備要迎來期待已久的農曆新年了,今年的農曆連假也是近三年來最長,你是否也準備好要把之前累積下來的追劇片單一口氣追完呢!這次元氣網彙整了各大串流平台在過年期間必追的12部推薦片單,讓你過年期間不用在外人擠人,也可以充實地度過新春連假。【如果你喜歡韓劇,絕對不能錯過這幾部】劇名:財閥家的小兒子.開播時間:2022年 11月 18日.觀看平台:firDay影音連結.集數:共16集可別被這部的片名給騙了,《財閥家的小兒子》不是什麼情境喜劇,這部戲完全可以說是現代豪門版的基度山恩仇錄,而且這次的基度山公爵是宋仲基來演,特別帥!雖然是「重生」與「復仇」這樣老套的設定,但是主角的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經過了精心策劃,整部戲看下來就像是在和一個頂尖高手下一場背水一戰的棋局,每一集都是如此的驚心動魄,贏得瞬間又是如此的振奮人心,如果你喜歡這種復仇類型的韓劇,絕對不能錯過,如果你剛好也喜歡宋仲基,那《財閥家的小兒子》絕對是你過年追劇的唯一選擇!劇名:黑暗榮耀開播時間:2022年 12月 30日觀看平台:Netflix連結集數:第一季共8集,第二季將於2023年3月上線。以校園霸凌作為題材,可能會覺得太過沈重嗎?但再加上一些韓劇獨有的浮誇風格和愛情線的劇情標配,你可能會發現整部戲的爽感與觀影快感會瞬間飆高,這就是《黑暗榮耀》的獨特魅力,加上首度挑戰惡人角色的宋慧喬以及林智妍那超群的演技與顏值,短短8集有如時間被偷走般很快就看完了,相當適合在過年期間配著零食一起觀賞。 【如果你有個武俠夢,追劇你必須選這三部】劇名:蒼蘭訣開播時間:2022年 8月 7日 觀看平台:愛奇藝:連結Netflix:連結集數:36集《蒼蘭訣》一改目前霸道總裁與傻白甜的角色設定,透過許多橋段樹立主角們的形象,把整齣戲劇在角色上的呈現更加動人。除此之外,劇情的設定也有精心安排,每個篇幅不會太長,又承先啟後,該虐的地方虐,該甜的地方甜,讓觀眾哭中帶笑的迎接最後的感動大結局,而且本劇的集數適中,不必擔心因為集數太多而花費過多時間,相當適合過年行程滿檔卻又想要追劇的你!劇名:星漢燦爛·月升滄海開播時間:2022年 7月 5日 觀看平台:Netflix連結集數:56集如果覺得《蒼蘭訣》太短了,那可以看看《星漢燦爛·月升滄海》,這是一部前半段很搞笑,中間很虐心,最後結局非常感動的歷史古裝大戲,前半段的故事情節甚至和過年回家被親戚各種拷問和比較的情境相當類似,讓人看的是笑中帶淚,感同身受,而中後段的劇情ㄧ改前面的風格,連糖都不撒了直接虐到你痛心疾首,但也因為這種近乎肝腸寸斷的虐心程度,造就了本劇最高潮,同時讓結局的感動程度拉到最高,是一部非常適合在過年期間,好好細細品嚐的古裝大作劇名:飛狐外傳開播時間:2022年 4月 7日 觀看平台:愛奇藝連結集數:40集如果你也跟小編一樣喜歡金庸武俠小說,那一定不能錯過這部《飛狐外傳》,本劇一掃近年來對金庸改編電視劇的所有負面標籤,給你刀刀見骨、拳拳到肉的扎實武打戲,劇情和角色設定也忠實呈現了金庸筆下那充滿愛恨糾葛、恩怨情仇的江湖世界,再次點燃你心中那早已遺忘的武俠夢!而且這部終於不需要再開兩倍速來看了,真的是近年來武俠劇的一股清流啊! 【愛聽犯罪故事,這幾部一定不能錯過】劇名:台灣犯罪故事開播時間:2023年 1月 4日 觀看平台:Disney+連結集數:12集近年來台灣電視劇的品質越來越高,不再像以往那樣只在講「一段愛與希望的故事」,而是讓故事更加寫實,更貼近觀眾們的生活,《台灣犯罪故事》便是將那些我們只在電視機裡看到的犯罪事件,用我們一般人的視角演繹出來,這部劇沒有邪不勝正,沒有罪有因得,而是讓觀眾跟著角色一起體驗那些真實犯罪事件的起承轉合以及其中的遺憾和憤怒,是一部非常另類的台灣犯罪懸疑電視劇,如果是喜歡犯罪故事的朋友,《台灣犯罪故事》絕對合你的胃口!劇名:萬花筒開播時間:2023年 1月 1日 觀看平台:Netflix 連結集數:共8集《萬花筒》是非常另類的劫盜電視劇,整部戲就跟劇名「萬花筒」一樣,要從哪一集開始看,哪一集做結尾都可以,每一種排序都可以對劇情有不一樣的體驗,小編自己就重看了至少三次以上,每一次觀看後都對整個故事有另一種不一樣的解讀和感受,是一部有如開放世界遊戲般有趣的劫盜電視劇,以下三種是小編自己建議的觀看順序,大家不妨參考看看,順序1:能從頭到尾完整的體驗劇情。紫→綠→黃→藍→紅→橘→白→粉順序2:能和主角產生最強地共鳴。黃→綠→藍→紫→紅→橙→粉→白順序3:用旁觀者的角度,參與整起搶案。紅→橙→藍→紫→綠→黃→粉→白【推理迷必看!不看別說你喜歡推理劇】劇名:星期三開播時間:2022年 11月 23日觀看平台:Netflix 連結集數:第一季共8集《星期三》有著令人好奇後續發展,想一探究竟的懸疑劇情,同時又搭配著《阿達一族》獨有的怪異、神秘和黑色幽默,看著,讓星期三用她那面對什麼人事物都悲觀的態度去挖掘事件真相的過程,各種反差創造出來的萌感真的會讓人深深愛上這個厭世女高中生,是一部很適合在過年期間茶餘飯後觀賞的電視劇,如果你本來就喜歡阿達一族,那你會很愛《星期三》,如果你不知道阿達一族是什麼,那看完《星期三》你一定會被阿達一族的魅力給深深吸引住!劇名:峰迴路轉-抽絲撥繭開播時間:2022年 12月 23日 觀看平台:Netflix 連結如果要說去年最好看的電影,小編私心大推《峰迴路轉-抽絲撥繭》,整部片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推理故事架構為基礎,打造了一部跳脫推理框架但劇情又相當細膩推理電影,同時又恰到好處的諷刺著現代社會,藉此創造出許多可以讓觀眾產生共鳴的笑點,是一部非常適合作為過年期間全家大小一起觀賞的賀歲電影。。 【恐怖迷的過年片單最佳選擇】劇名:噬亡村開播時間:2022年 11月23日第三季上架觀看平台:Disney+連結 集數:共7集小編強烈建議,這部千萬不要在吃飯時看!別說沒警告你喔!《噬亡村》詭異程度可以說是給2023年同類型作品定下了一個天花板,風光明媚的村莊搭配著各種詭譎的景象以及人物,每一個細節都令人細思極恐,長鏡頭的使用更是讓那毛骨悚然的氣氛拉到最高點,是一部真的會看到作惡夢的恐怖電視劇,如果你是恐怖片愛好者,《噬亡村》絕對是你過年期間不可錯過的電視劇。劇名:最後生還者開播時間:2023年 1月 16日 觀看平台:HBO GO 連結CHATCH PLAY+ 連結集數:第一季 共10集雖說現在這種僵屍末日題材在電玩和影視中已經泛濫成災,但是《最後生還者》能在這類型中脫穎而出絕對有他的道理,雖然一開始會覺得本劇又是一個落入公式化劇情的末日生存故事,但到中後期帶出親情與創傷卻讓相當動容,同時在人性的刻畫上不是去強調那些險惡、不道德的面向,而是去表現好的那一面,展現出了該類型少有的正能量,如果喜歡這種末日生存題材的朋友,過年期間千萬別錯過《最後生還者》,這會是讓你眼睛為之一亮的殭屍作品!劇名:伊藤潤二狂熱:日本恐怖故事開播時間:2023年 1月 19日 觀看平台:Netflix連結恐怖迷歡呼吧!恐怖大師伊藤潤二登場啦!身為許多人童年陰影的伊藤潤二,這次帶著他許多經典的短篇故事登上了netflix陪大家一起過年,這次不只有大家熟知的《富江》、《雙一》,還有《人頭氣球》、《隧道奇譚》等20部經典作品,今年過年守歲的時候快跟著小編一起回味小時候的童年噩夢吧!
-
2023-01-11 養生.家庭婚姻
她煩惱過年該不該給姑姑紅包 網揭「1方法」:有出錢還可控制金額
過年將至,不少人會包紅包給長輩和親戚,一名網友相當煩惱是否該包給姑姑紅包,姑姑沒有結婚生子也沒有工作,平常和阿公阿嬤同住並照顧他們,但原po不太想給姑姑紅包,若要包就要每年都給,但不包又會被認為小氣,於是想問問大家的想法。一名網友在Dcard「心情板」發文,她相當煩惱過年紅包到底該不該包給姑姑,姑姑本身沒有結婚生子也沒有工作,現在大概60歲,平常在照顧阿公阿嬤並和他們同住,小時候有幾年曾收到姑姑給的紅包,那時她還有工作,後來沒工作後原po就沒再收到了。現在原po結婚搬到國外去,之前因疫情都沒回台灣過年,但今年會回台過年,媽媽就要求她包紅包給姑姑,感謝她平常照顧阿公阿嬤,且兄弟姊妹和親戚的小孩都有包,這是他們長輩之間講好,要晚輩這麼做,怕以後沒有晚輩照顧她,原po聽到後相當傻眼,「哈囉?你們自己講好都不用經過付錢的人同意?」。原po表示,雖然小時候姑姑對她沒有很好,但也沒有討厭她的地步,相處也一般般,可是她仍然不太想給紅包,結婚時姑姑包了一萬元給她,但被爸媽收去付餐錢了,「我也沒拿到」,且她認為阿公阿嬤的房子已經確定會給姑姑了,所以照顧他們也是她的責任,如果真的要包的話就是以後每年都要包了。原po認為,這種事情不是0就是1,這樣下來也是一筆錢,但若不包又會被認為很小氣,不禁直呼,「我就小氣想把錢省下來花在刀口上,不然加碼給阿公阿嬤、爸媽或手足的小孩都好啊」,引起不少網友熱烈討論。網友紛紛表示不合理,「要感謝照顧阿公阿嬤是你爸媽要包吧,姑姑照顧你爸的父母欸!而且姑姑照顧自己父母也是應該的」、「長輩很愛情緒勒索,跟你媽說那從你跟爸爸的紅包錢扣,呵」、「打聽一下其它平輩包給姑姑的行情是多少,然後從妳包給爸媽的紅包裡,挪個差不多的金額去呀」、「跟父母說,面子是做給你們的,你們錢拿來,我幫你們包」。不過,有網友認為無可厚非,「你結婚,姑姑包一萬,被你爸媽拿去付餐錢,但這不是你結婚嗎?還是用在你身上不是嗎?」、「我覺得人家也是辛苦,包個兩千做人情還是可以吧?」、「姑姑沒有工作,平常願意照顧長輩,甚至你結婚也包一萬給妳,無論後續錢如何被使用,都無法改變她有付出的事實」。有網友則建議可以買禮物,「既然兄弟姐妹都有包,你不想包,你可以考慮買些他可能需要用的東西,不用買太多,反正他一個人而已,這樣做不僅代表你有出了錢,而且還可以將錢控制在你想要的數目,或是給他一些你覺得家裡面,還算不錯的東西也可以,提供給您參考!!」
-
2023-01-05 養生.家庭婚姻
給岳母1萬2紅包被罵「不孝女婿」 他氣炸:為何初二一定要回娘家?
農曆春節初二回娘的習俗,除了舟車勞頓,還有包紅包的問題,各種甘苦點滴在心。一位人夫抱怨,年初二回娘家對他而言是件痛苦的事,曾經為了給岳母12000元的紅包,讓自己被岳母在親友前數落是「不孝的女婿」,還被逼著包紅包給一群永遠搞不清楚是誰的親戚,讓他忍不住爆粗口「到底是為什麼初二一定要回娘家啊?」一位人夫在《匿名2公社》發文寫道「初二回娘家…對大部分人夫是快樂的,但對我卻是最痛苦的一天!」故事是這樣的,原PO表示,每年初二都會開車帶著老婆、孩子回中部的岳家,記得婚後第3年時,因沒什麼錢,過年就包給岳母紅包12000元,另外還買了2個伴手禮,卻被岳母在眾親友面前數落是「不孝的女婿」,令他傻眼,自從那次之後,每年都固定包給岳母3萬元,到目前已提高為3萬6千元。原PO表示,結婚20多年,每年初二天未亮就開車回中部岳母家,再接岳母和舅子一起到岳母的娘家,那兩人常是渾身酒氣菸味,搞到車上氣味很不好。到了岳母娘家,要面對一堆永遠搞不清楚誰是誰的親戚們,被岳母拉著「這是XXX,要給紅包」、「這是XX的孩子,要給紅包」,不斷地被逼著給「陌生人」紅包,然後他們一群人整天就是抽菸、喝酒、賭博、唱卡拉OK,有幾次還差點打起來,自己只能一整天沒事做地坐在沙發上望著這群人,一直拗到晚上8、9點岳母覺得滿意了,才載著他們回家,然後再回自己家,讓他不滿抱怨「到底是為什麼初二一定要回娘家呀?」故事曝光,網友紛紛留言回應,「誇張的岳母」、「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你辛苦了」、「跟老婆商量一下,你真的可以不回去的」、「我覺得你自己要跟老婆溝通好吧?」、「你可以把她們載去你離開。好了在來載她們回去啊!」。對於原PO岳母的離譜行徑,更多人好奇老婆為何「沒吭聲?」。原PO也發文說明,雖然太太娘家人的行為太離譜,但太太很潔身自愛,和她的家人完全不一樣。因岳父在他們婚前就意外過世,只剩岳母一人,太太對岳母的行為盡量的包容,每月給岳母1萬元家用,20多年來,也多次勸過他們希望能改善,但效果不彰。因自己非常深愛著太太、也尊重她,在能負擔的底線,自己也就盡量忍耐,能不來往就不來往。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12-31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失智春節照顧攻略】照顧者必看!過年4大照護困擾一次解決
大家期待一整年的春節即將到來,但這個家庭團聚的好日子對於失智照顧者而言,可能是另一個壓力的開始。💡照顧者過年常見4大困擾1. 過年年菜選擇多,怎麼挑選好煩惱2. 家人拜年猛踩失智長輩地雷,春節恐成噩夢3. 親朋好友愛下指導棋,情緒失控感覺快爆炸4. 春節假期長,在家和失智長輩相坐兩瞪眼當失智者每天規律的作息發生變化,日常接觸的家人變成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就容易產生衝突,導致失智者情緒失控,甚至出現攻擊行為,不論對照顧者還是失智者,都是一種負擔。元氣網為失智家庭挑選出過年期間「最不想遇見的問題」,推出春節照護系列課程,內容包含備餐準備、溝通技巧、情緒調節、居家活動等,讓不一樣的春節,也能有一樣的溫馨。⭐春節系列課程皆為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填寫資訊等同報名完成,即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適合對象|🎯家有失智症親友,有照顧需求者。🎯長期照護失智者,不知如何調適身心的照顧者。🎯想了解失智症的一般民眾。👉點此立即觀看課程▶|系列課程重點導讀|【備餐準備】年夜飯危機「食」刻 如何挑選適合的食材除夕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家有失智長輩,如何為長輩選擇合適的年菜?如果失智長輩拒絕吃飯,又該如何是好?和專家一起學會如何和失智長輩一起讓這個年過得溫馨又有年味!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增加對吞嚥困難的認識,提升照護知識專業📍 如何讓失智症長輩願意吃飯📍 提升吞嚥困難者的備餐技巧👉失智者喝水常嗆到、吞東西有困難?護理師教如何為他們準備食物▶👉失智者牙口不好、吞嚥有問題怎麼辦?專家教你4個備餐秘訣▶【溝通技巧】失智者春節情緒變化大 照顧者如何適應特殊的過年氛圍大年初一,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親友來家中拜年,當許久不見的親戚以「記得我是誰嗎?」來和失智長輩打招呼,有可能會不小心觸碰到失智長輩的「地雷」,導致闔家歡樂的春節變成一場惡夢,而照顧者既要準備過年,又要照顧失智者,如何有智慧地應對和適應特殊的過年氣氛,讓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過年?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 劃分情緒界線📍 學會紓解壓力👉失智者執著於不真實的幻覺、妄想怎麼辦?專家為你解答▶👉失智症患者情緒變化大,照顧者如何及時舒壓▶【居家活動】春節不想人擠人 陪失智者來場音樂會吧今年過年,陪失智家人一起唱歌跳舞吧!唱歌不但可以活化失智者的大腦,還能療癒身心、改善情緒,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使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得到改善,為難得的團圓留下難忘的回憶。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幫助照顧者穩定長輩情緒📍 如何緩和長輩情緒、延緩退化📍 強化與長輩之間的照顧關係👉來帖音樂療癒處方!有助降低憂鬱情緒,增進患者與照顧者的幸福感▶【居家活動】一根棍子 陪長輩在家運動練肌力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由於春節放假,導致失智長輩在機構中辛苦建立出的的生活作息及能力被打回原形,而照顧者也沒有一個可以帶著長輩動起來的好方法,過年期間該如何安排合適的居家運動,讓長輩有效鍛鍊肌肉?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增進長輩肌力,降低照顧者負擔📍 提升長者日常活動能力📍 鍛鍊腦力,預防認知功能下降👉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情緒調節】給「照顧者」的春節療癒處方照顧失智者是一條漫長且孤獨的路,當親朋好友來家中拜年,向照顧者提出許多建議表示關心,但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成為照顧者的壓力來源,照顧者該怎麼有效紓解壓力,使自己在過年期間維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上完系列課程,你可以學到❓📍 幫助照顧者做自我保護📍 增進照顧者的溝通能力及技巧📍 緩解照顧者因壓力造成的不適👉照顧者你累了嗎?長期照顧家人,如何調試自己?3招教你疼惜自己▶
-
2022-12-16 醫療.新陳代謝
阿公載孫出門突撞車雙亡!不是心肌梗塞,竟是因這病症致命
外媒報導,一位爺爺開車載孫子外出,突然因糖尿病低血糖陷昏迷撞車致死,孫子被困車上長達16小時後來也不幸身亡。許多人會對高血糖警惕,反而忽略了低血糖的危險性。為何低血糖也如此致命?根據《Mirror》報導,這起不幸事件發生在西班牙南部小鎮,55歲的爺爺Antonio Blanco Gil,時常幫忙看顧1歲的孫子Daniel。7日爺爺感到不適,開車載著孫子外出就醫,在車上突然血糖驟降,導致他神志不清撞車,雖然當時剛好有親戚打電話來,但他接起電話後便失去意識。報導指出,爺爺的糖尿病引發了致命的心臟病發作,雖然爺爺曾試圖使用放身旁的注射器給自己注射胰島素,但顯然最後仍來不及打而死亡。坐在一旁的孫子Daniel也因此被困車上長達16小時,直到隔天早上被發現才送醫,但最後仍因體溫過低、缺乏食物和缺氧導致腦損傷和昏迷,醫院判斷Daniel在前一晚就已去世。其實多數民眾及糖友對高血糖都很有警惕,認為數值應該「愈低愈好」,常因害怕血糖過高過度減醣或飲食清淡過頭;也有部份是因降血糖藥物降糖速度快,造成血糖波動幅度大,這些因素都反讓自己掉入低血糖危機。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曾受訪指出,屬於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的低血糖,常因飲食異常、藥物不規律及空腹運動所引起,血糖急速降低無法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就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如開始產生飢餓、頭暈、顫抖、心跳加速、臉色蒼白、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就應特別留意,避免發生意識不清、抽筋,如果沒有立即處理,當腦部養分供給不足時,就會導致昏迷、死亡。而要避免低血糖,最好的預防辦法仍是控制血糖,衛福部台中醫院提供以下5秘訣,也提醒患者平常仍要靠規律的飲食及運動計劃、學會辨認低血糖的症狀並遵從醫師指導,適度留意自己的活動量及飲食上改變,才能與糖尿病安全共存。控制血糖5秘訣1.按時用餐不勞累2.規律監測血糖值3.隨身備有含糖物4.密切關注遵醫囑5.多次低糖找病因【資料來源】.《Mirror》Boy, 1, died after being trapped in car with grandfather who had fatal diabetic attack.血糖控制過頭 當心低血糖陷昏迷.長期低血糖傷腦!38歲的她一睡不醒 醒來無法自理生活
-
2022-12-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2022退休力/想像老年怎麼過?日本經驗傳授50歲該準備的獨老清單
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正在迎接人生一百年時代。過去日本人倡議的「終活」,是六、七十歲開始生前斷捨離、交代後事遺願、醫療抉擇等 ,近年愈來愈多人認知,可能得一個人走完人生下半場,於是許多人從五十歲就開始投入終活。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腳步緊跟在日本之後,日本提前準備終活的經驗,可提供觀察與預習。 踏出第一步 想像老年怎過日本政府調查,一九八○年全國有八十八萬一千人老後一個人住,推估二○四○年將達八百九十六萬三千人,且女性人數多、增加比男性快。台灣也類似,一九六○年總生育率百分之五點七五,如今不婚、不育,創下全世界最低生育率,不及百分之一。未有伴侶、沒有子女,現代人有很大的機會,獨居離世。一位日本男性上班族說,五十多歲的同輩朋友突然生病,他體悟到人不會一直健康,趁有體力、健康許可的現在,提前準備。專家說,首先,想像老年怎麼度過,「老後以後如何生活」、「找到老後興趣」等有具體目標,便容易踏出下一步。列財產清單 檢視居住空間五十幾歲的人多半仍活躍於職場,退休那天突然到來,做任何事,起頭都難。所以退休之前,確認養老金是否充裕。列出財產清單,除了現金,有多少股票、黃金、藝術收藏等,以及退休金、老年給付能領多少,幾歲開始領。估出每月消費與非消費性支出,建立得安養天年的財務計畫。其次是整理。日本整理專家提醒,斷捨離的同時務必尊重家人:對你沒有任何價值的公仔,可能是子女在兒時的寶貝。在特定市場有價值的物品,不妨上網賣掉或是在自家辦跳蚤市場。專家還說,你捨不得丟的東西,千萬不要硬送給小孩或孫子,這種「遺物」,通常造成後輩極大困擾。再來是檢視居住空間。隨年齡增長,體能、肌力流失,若是自己房子,建議改裝無障礙空間。租屋族趁還有收入時,重新找適合高齡者的房子。沒有電梯的公寓,盡量選低樓層。住家安全性要高,日本老人成為犯罪被害者,有六成四是闖空門。台灣房屋總裁彭培業表示,也可以考慮群居,住養生村或高齡宅,有助重新連結人際關係,交到新朋友。生前與後事 找可信賴的人一個人住的話,留意地點是否符合以下條件。一是,有沒有親戚或朋友等熟人住在附近,不會孤獨、孤立而死;二,距離醫院、藥局會不會太遠,沿路交通對行人是否友善;三,距離超市或超商近不近,購買食材的地方太遠,對老人負擔大,有人因此放棄出門,在家衰弱至死。專家也建議,單身者回頭檢視人際關係,有沒有可以信賴拜託的人替你處理生前與後事,包括將來住安養中心成為聯絡人、失智無行為能力時的代理人。如果沒有,可考慮簽約委託專業第三方。只留醫療險 改訂數位報紙長者生活文化研究所代表理事小谷綠的先生過世十幾年,她說,喪偶後獨居要過的心寬,重點在「別做什麼」,而非去做什麼。現在她只煮中餐,晚餐用剩菜簡單加工,整理廚房也省事。打掃交給掃地機器人就好,不必用沉重的吸塵器。家務與三餐都是為他人而做,單身女性要從為他人做事解放。小谷提議一個人的老後,可以放棄的包括:壽險,留最低的醫療險,節省保費支出;銀行戶頭,只留一個,以免有帳戶成靜止戶被收費;市內電話,不會有電話找別人,自己用手機聯絡即可;電費改簽低用量合約;改訂數位版報紙,因為整理回收紙本報紙太累。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02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本土劇男神罹十二指腸腫瘤!急動刀「肚開4洞」 醫:腹腔鏡傷口小成趨勢
臺灣本土劇男神潘逸安,出道16年拍攝眾多八點檔作品,近日驚傳入院動刀的消息,對此,網紅妻子Vivian透過經紀公司低調證實他是動腸胃手術。40歲潘逸安出道16年,拍攝《戲說台灣》、《親戚不計較》、《家和萬事興》、《甘味人生》、《生生世世》等戲劇作品,近日才剛殺青公視《牛車來去》,卻驚傳入院動刀的消息,對此,他也於今(1)日中午,在社群平台上報平安,PO出虛弱躺床的術後照,透露自己是無意間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身上長了腫瘤,並做了腹腔鏡手術。「終於有時間去把身體裡不知道是好是壞的東西給處理掉!」潘逸安今說自己無意間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長了腫瘤,而因為長的部位比較特殊,是在十二指腸裡,「其實說起來也有點幸運,那個位置基本上胃鏡、大腸鏡都不太會去照到,醫生很用心 有往深處檢查,才發現了它的存在!」而腫瘤的體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再加上十二指腸腸道很窄,就算是良性的腫瘤,未來也有可能長大變成惡性或,長大就塞住腸道。無法用簡單的內視鏡切除,因此最終還是開刀了。潘逸安說好險現在的醫療技術發達, 選擇「腹腔鏡」會減少許多疼痛(腹腔鏡肚子有4個洞的小傷口)。術後須禁食禁水4天,他整天都在昏睡中,「就讓自己徹底好好休息一下順便減肥,希望大家都身體健康平平安安。」最後,潘逸安也感謝醫師跟麻醉醫師沒讓自己多受苦,也感謝家人的照顧,並喊話「朋友們,待我再次滿血回歸吧!」腹腔鏡手術傷口小成趨勢隨著手術醫療器材的升級,加上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腹腔鏡手術的發展越來越成熟,處理腹內病灶,只需開個小傷口,運用器械切除,既美觀且出血量少,相當受歡迎。不過醫師提醒,若遭遇緊急狀況,比如腹內大量出血、生命垂危的重症病人,比起使用器械操作,應開較大的傷口讓雙手能進去壓迫止血,能更及時救治。彰化秀傳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黃漢斌表示,傳統腹腔手術需要剖腹,傷口大小約15到20公分,要開得夠大才能將雙手伸進去執行手術,把病灶或發炎組織切除。腹腔鏡手術的特色只需要在肚子上劃開小傷口建立幾個通道在腹腔內灌氣實施氣腹術,再透過具有保護功能的套管,把手術器械以及攝影機置入腹腔內,藉由攝影傳輸的影像,外科醫師在體外同步進行手術。每個打洞的傷口約1公分到2公分就能處理,因此,腹腔鏡手術的特色是傷口較小、出血量較少,恢復較快,使得住院天數也較短,對病人來說也比較美觀。腹腔鏡手術費有健保給付黃醫師表示,腹腔鏡手術費本身是有健保給付,自費的項目主要來自醫材,比如超音波刀,組織凝集器等,這些器械可以通過發電,或者用金屬的高頻率產生熱能,讓手術止血的時間大大縮短,這一類的醫材,健保就不給付。潘逸安也用自身經歷提醒大家,30歲後就要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腫瘤,才能預防勝於治療。
-
2022-12-01 養生.家庭婚姻
怎做都不對!忙碌媳過年想帶孩出遊 遭婆家人罵不陪老人不孝
平常上班族工作繁忙,有些夫妻較難撥空帶孩子出去玩,日前有位媳婦指出,他們打算過年帶孩子去旅行3天,平時跟小叔有按時給5萬多的孝親費,距離婆家也只有走路10分鐘距離,常常會跟婆家見面,沒想到只因過年去旅行,被婆家的姑姑罵「不孝,不陪老人家」。一名媳婦在「爆料公社」發文指出,他們和公婆不同住,但兩家距離也就10分鐘內,姑姑住台南,小叔住桃園,每月孝親費他們家和小叔合給5萬5,公婆一有什麼事,找的一定是他們家,姑姑跟小叔何時想回來隨他們自己安排,他們也沒有抱怨。原PO指出,因為他們家平時是做生意的,沒有什麼休閒時間,好不容易等到過年3天要帶孩子出門,卻被姑姑指責「過年都不陪伴父母,和親戚們也沒有交流」。不僅如此,姑姑還要求他們「平日安排休閒時間,家族一起出遊」,讓原PO氣憤表示「我們家還有100萬貸款要還,不能夠隨意休假,而且我家平日給公婆的陪伴和照顧,比過年那3天多太多了」。最後,她強調「過年3天我家一定會帶小孩出去玩,絕對不改變!」對此,網友們回應「這種我都裝聾,然後給她一個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想帶長輩吃飯或度假,可以各自行動,不用牽拖一大群。我家都這樣,有孝心的自己帶長輩,我每月帶長輩吃飯2-3次,出國一年一次,他們都沒有」、「請微笑的大聲說:『妳都沒給媽錢,妳也很孝順啊』」、「我會跟她說妳每週都回來陪父母才叫孝順,至於我們孝不孝順不需要做給妳看」。
-
2022-11-28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先天少一瓣膜 菇農親友家中做客昏倒緊急開心
67歲新竹菇農古先生,160公分高、只有45公斤,近年常感到疲憊、腳底發涼,曾因心臟病裝置支架,今年7月到親戚家中做客突然昏倒送醫。後來輾轉到高醫心臟外科求診,檢查發現他主動脈瓣比正常人少了一瓣,同時合併嚴重狹窄,導致心臟衰竭,進行「開心」手術後,心臟功能恢復,一個月胖了5公斤。高醫副院長羅傳堯表示,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主動脈瓣膜退化發生鈣化與狹窄,成為老年人接受開心手術的第一位。他說,有些非典型、先天性雙瓣狹窄合併心臟功能低下者,常因沒有嚴重的鈣化與足夠的壓力差,而變得病症不明確,像古先生先在別家醫院接受診治,症狀仍沒有改善,高醫心臟內科、心臟外科聯手診斷,由心臟血管內科檢查室主任李香君使用解剖智慧功能的心臟超音波系統,搭配藥物刺激負荷量測,以及心電圖同步電腦斷層分析等檢查,才獲得明確的診斷。高醫心臟外科主任蔡峯鈞表示,一般人的主動脈瓣膜構造有三瓣,只有2%是雙瓣,它屬於先天性病變,在胚胎時期就產生。古先生即是少數先天性雙瓣型,在年輕時通常沒有症狀,隨著年齡增長、血流經過造成亂流,慢慢造成瓣膜病變。患者曾在外院裝置過心臟支架,但呼吸急促的症狀並沒有改善,加上傳統超音波與心導管檢查因為心臟功能低下無法造成足夠壓力差,而不符合目前主動脈瓣膜手術適應症,以致於病情持續惡化,還發生昏厥的現象。心臟內科主任林宗憲指出,主動脈瓣狹窄是可能造成猝死的疾病,尤其出現心臟衰竭時大約只能活一年半,需要心臟內、外科聯手診斷治療。心臟醫療團隊先為古先生再次施行心導管檢查,檢視之前裝置的支架並沒有發生顯著阻塞,確認其心臟功能不佳並非冠狀動脈病灶所導致。但因其左心室射出分率指數只剩22%,正常為50%,因此心導管所量測的主動脈瓣膜的壓力差值並不顯著。心臟內外科聯合精準診斷出「先天雙瓣性主動脈瓣併嚴重狹窄」為其心臟衰竭的主因。古先生接受外科瓣膜置換手術後一星期即順利出院,困擾許久的心衰竭症狀明顯獲得改善,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體重一個月內已從45公斤增加到50公斤,也不再怕冷了。蔡峯鈞強調,不是所有主動脈瓣狹窄都會發生鈣化,或有明顯壓力差,有些較年輕的病人是先天雙瓣性主動脈瓣,鈣化不嚴重而是纖維化造成狹窄,尤其心臟功能低下者,會因無法產生足夠壓力差,而低估瓣膜狹窄的嚴重度,延遲診斷與治療。所以當發現稍微活動就感到胸悶甚至發生昏厥現象時,主動脈瓣膜退化造成的狹窄也是可能原因之一,可到心臟科門診接受完整的評估。
-
2022-11-25 醫療.懷孕育兒
沒錢不敢生?單親外配媽月薪24K扛半薪房貸! 女兒泣:怎麼養活我的
養育孩子的費用相當可觀,導致不少夫妻不敢生。一名網友有感而發,她透露爸爸在10幾年前去世後,身為新移民的媽媽就獨自扛起養育她的責任,當時她月薪只有2萬4,每個月還要付1萬2的房貸,但仍辛苦拉拔她長大,讓她不禁感嘆「媽媽到底是怎麼養活我的」。該名網友在DCARD分享,她是單親家庭,爸爸長期酗酒、賭博,甚至還會家暴,直到十幾年前去世後,家裡的支出就由媽媽一人扛起,當時她月薪只有兩萬四,家裡每個月還有1萬2的房貸。媽媽是外籍新娘,爸爸死後的保險金全被叔叔騙走,因此媽媽只好將剩餘的錢拿去還爸爸欠下的債,「她什麼都不懂,她很生氣,但還是沒人能幫她,也沒有任何一個親戚願意幫我媽」。儘管如此,身為作業員的媽媽仍努力工作,偶爾兼職做清潔工、發海報等,讓她補習,也讓她不愁吃穿,十年過去她的薪水漲到2萬8,從原po上大學後,媽媽就一邊繳房貸,一邊給她生活費,並囑咐她好好讀書,不要去打工。原po感嘆,經常看到有人擔心月薪9萬養不起孩子,也有夫妻兩人薪水加起來超過十萬的也說養不起,甚至有網友說月薪2萬5,連貓都養不起。「好像不管賺再多大家都不敢生」,每當她看到這類文章時,不禁對媽媽感到敬佩,心想「她到底怎麼養大我的,是付出多少努力,供我好好讀書、好好長大、好好治好我的慢性病」。說到這,她的心頭都揪在一塊了,「只能說,媽媽是我看過最堅強的女性,我真的永遠愛她」。文章曝光,感動不少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妳媽媽真的很強,Respect堅強女子」、「媽媽可能會愛錯人,但不會生錯人」、「你媽好勇敢,一個人在異鄉,面對這些事情,你真的要好好孝順她」、「你媽媽大概是犧牲了很多,只用了她必須要用的錢,剩下的全用在你身上了」。 ★《聯合新聞網》關心你:遇到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1-11 養生.家庭婚姻
父母為面子逼辦「千人婚宴」 新人兼職還債崩潰:婚後哭多於笑!
婚宴要請多少桌才算有面子、不失禮?為了一圓父母要的鋪張婚宴心願,一名女子只好貸款辦理盛大婚禮,結果和先生兩人在下班後還得兼差賺外快,婚後半年來仍過著還債生活,悲嘆日子「哭多於笑」。故事曝光,網友留言給予同情,批評家長太自私了。根據《星洲網》報導,住在馬來西亞八打靈再也市的一名女子在推特上發文寫道,自己剛新婚6個月,但婚後的日子讓她「哭多過於笑」,原因是為了辦理婚宴借貸,和先生兩人為了還債只好兼差,每天都累得要死,完全感受不到新婚的快樂。據報導,女子表示自己是政府單位的約聘人員,先生也只是做書記的,兩人原意只想辦個大約100人的小型婚禮,但父母不同意,因為要請的親戚朋友非常多,將近1000千人,若遺漏邀請的會很失禮,並建議他們可以貸款。因父母執意要在酒店辦千人婚宴,最後是以先生的名義借貸了4萬令吉(約新台幣27萬元)。女子表示,婚禮圓滿舉行,親戚朋友都稱讚婚禮很有排場,父母相當開心,但這卻是他們痛苦的開始。為了還債,先生下班後兼職做送餐員,自己則是兼職做網拍,以前先生下班回家都很開心,現在是回到家就直接累倒睡覺,先生坦言很後悔貸款辦婚禮,如果沒有這筆債務,夫妻倆現在可以過著安逸的日子。故事曝光,網友紛紛表示同情,批評女方的父母只顧面子,完全沒考慮到孩子的經濟能力,給予原PO鼓勵,希望他們夫妻能早日解脫還債人生。
-
2022-11-10 退休力.社會連結
裝修婚房想省錢,找自家人卻成最後悔的事!「人情債」最貴: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千萬不要欠人情
很多時候,人的煩惱都是自找的。因為你不具備一雙可以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天眼」,所以總是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當你能夠以更高的視角去看待事情的時候,往往一下子就能看到背後的真相,突破很多束縛。對於社交這件事,也完全一樣。 為什麼很多人處理不好社交問題呢?為什麼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總是有很多問題呢?社交能力不足反映出的是他們對社交這件事缺乏足夠的認知。想把一件事做好,卻又對這件事一無所知,結果必然不會如願。 任何的付出,都有回贈的期待前段時間,我妻子從網上買了一張雙層床放在老家,快遞到了之後,因為包裹比較大,當時我又不在家,她自己沒辦法搬到家裡,就打電話給我的一個叔叔。叔叔借了別人的車幫忙把這張床運了回去。 事後,妻子跟我說起這件事。我先認同她的行為,「妳一個人在家帶著小孩,還把這件事給辦了,辛苦妳了。」然後我又跟她說以後這種事不用麻煩叔叔,也不用找其他親戚朋友,花點錢找搬家公司可能會更好一點。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其實這是有深意的,你可以從下面這個故事再去感受一下。林女士是一位單親媽媽,三年前老公因病去世了,留下了孤兒寡母。林女士一邊照顧兒子,一邊拚命工作,日子過得特別辛苦。公司另一位女同事聽說了林女士的情況,就說:「我也要接孩子,接一個也是接,接兩個也是接,這樣吧,我替妳把孩子給順道接了。」當時林女士想推託,但是這位同事特別熱情。林女士想到工作已經讓自己分身乏術,所以就半推半就地答應了。 從那以後,女同事在接孩子的時候就會順便把林女士的孩子也接了,林女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最終因為表現突出,她很快升了職,還被長官當眾表揚,發了獎金。她特別開心,也很感激這個女同事,於是送給她一個貴重的包,並表示以後還要繼續報答這位同事,她不能讓好心人心涼。 可是林女士沒想到的是,這個「報恩」的機會很快就來了。有一天,女同事拿著一些發票去找林女士,讓林女士利用職務之便給她報銷。林女士接過發票一看,發現都不符合公司報銷的標準,而且金額還不小。那一刻,林女士很糾結:如果幫她報銷,這是違反公司規定的;如果不給報銷,又怕同事不開心,說自己忘恩負義。 她回家後翻來覆去睡不著,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辦。最終她還是決定不報銷,如果被發現了,這種做法不僅會危害同事,也會牽連自己,最終大家都吃不了兜著走。第二天,林女士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事,沒想到同事聽完之後瞬間發飆:「妳這人怎麼這樣呢?我又不是跟妳拿錢,是跟公司拿錢,妳這麼較真幹嗎?妳給我報了不就完了,妳怎麼這麼忘恩負義,我幫妳接孩子這麼久,白接了!」 林女士聽完之後非常不開心,也很痛苦。一方面,她認為這幾張發票真的不能報銷;另一方面,她又覺得自己並不是那種忘恩負義的小人,受冤枉了。 林女士為什麼解決不好這個問題?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委屈和煩惱?因為她對社交和人情這兩個概念缺乏認知。 社交的核心是什麼?是等價交換古代人為什麼崇尚禮尚往來?原因也是等價交換。很多人在付出和給予時,即便不提回報,也會有被回贈的期待,於是他們在付出時只會表現出含蓄的期待,以此彰顯自己的高尚。在禮尚往來這件事上,沒有人不對回贈產生期待,除非他付出和給予的初衷就是為了公益、慈善,為了回報社會。 「等價交換」這一社交核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你結婚時,朋友給你包了八千八的禮金,那麼等對方結婚的時候,你只包三千元,對方或許再也不跟你聯繫了,甚至和你絕交。這就是因為你們在關係交換上,出現了價值不對等。 「人情」是要還的人情,很多時候是人們用來模糊等價交換,以達到占便宜的目的的一個工具。為什麼這麼說呢?人情的計量單位是「個」,這個單位很有意思,可大可小,可貴可便宜,沒有一個標準的價值衡量。它不像去超市買一包泡麵,我們可以直接看出它的價格,因為它是明碼標價的。但是人情沒有辦法直接衡量出價值。我幫你一個忙,你能界定我提供的幫助值多少錢嗎?所以它就成了人們用於價值交換的工具,他們會給你一份人情,然後通過這份人情,以小博大向你換取更大的利益。 案例中林女士的同事就是利用幫助林女士接孩子的這份人情,企圖讓林女士替她報銷那些不合規定的發票。接孩子這件事是無法衡量出金錢價值的,即使林女士送給她一個包包,但她並不滿足,還要找林女士報銷發票。如果說林女士因為內心過意不去而同意了,那正好中了她的下懷。 很多職場人士也是一樣的,他們喜歡通過送禮來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回報,就是想通過人情來模糊掉等價交換,去換取更大的利益,這本質上就是不對等的。所以有智慧的人會怎麼做呢?直接退回禮物不合適,他會跟對方說:「你先不要走,我桌子上那兩盒剛到的茶葉特別好,你帶回去喝。你要是不帶的話,這個禮物我也不收了。」這就是高明之處:他不欠這份人情,通過送你茶葉來跟你的禮物做一個抵消,這就避免了你用這份人情來向他求助。 熟人成本:能用錢解決的問題,不要動用人情小林交了一個女朋友,兩個人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於是小林就買了房,並且準備在結婚前把新房裝修好。可是找誰裝修呢?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舅舅。舅舅是做裝修的,做了十幾年,小林覺得找自己舅舅來裝修肯定能省點錢,他也會更用心一點。可是沒想到,這個決定反而讓他後悔不已。 事情是這樣的。對於新房的裝修,小林和女友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可是每次跟舅舅說的時候,舅舅總是會給一堆建議。他們想反駁,又拉不下臉,只能不情願地聽從舅舅的建議。在裝修過程中,兩人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好意思指出來。 經過前前後後兩個多月的時間,新房終於裝修好了。可是當結算費用的時候,小林有點傻眼了,費用不僅沒有比預想的低,反而貴了不少。可是對方是自己的舅舅,自己又沒辦法砍價或者問責。最終的結果就是,小林和女友花了更多的錢,卻裝修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風格,最後還要感謝舅舅的用心付出。 這種事,你有沒有遇到過?其實原本花一點錢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他們卻偏偏要用人情,習慣找朋友或熟人來幫忙,在金錢上能省則省。在他們看來,這樣做無疑是最有利的方式,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有這種行為風格的人,還是對關係的本質理解得不夠透徹。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他們都善於用市場的方式解決問題。簡單說,就是能花點錢解決的事,從不隨便動用關係。用市場的方式解決問題,最簡單。因為市場規則的核心是交易,而不是感情。在你來我往中,需要的是價值交換,不會摻雜任何感情成分。從做事的角度來看,它是良性的,是結果導向的,因而風險更低。 關係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請人做事,實質上是一種價值交易,別人為你做事,你為別人的價值付酬勞,以實現這次交易的成立。如果別人為你做了事,你沒有支付報酬,那麼就需要用其他方式來換取對方的價值,以實現交易的平衡。 所以用人情辦事的人,很多時候只是在表面上占到了便宜。如果你用人情來換取對方的付出,那麼這份人情不還,關係就會失衡;這份人情要還,卻沒有明確的價值衡量標準,這就麻煩了。而且很多時候,當你用人情去撬動對方的資源時,或許你最終需要付出的更多。就像小林原本以為找自己舅舅來裝修新房,是一件相對有利的事,不僅品質能夠得到保障,而且還可能比市場價更便宜。但事與願違,他不僅花費了更多的錢,對結果也不滿意,過程中也礙於對方長輩的身分無法暢所欲言,自己苦惱不已。 儘管小林覺得苦不堪言,但從舅舅的角度出發,他會覺得自己在這件事上是出力幫助了小林,對小林是施予了人情的。那麼當自己需要小林幫忙時,小林應該竭盡所能地幫自己。而如果小林有難言之隱,想推辭,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就會受到影響。 所以,用人情來做事,不僅不划算,還欠了人情。對於小林來說,如果他當初直接花錢請一個專業裝修團隊,通過市場行情去解決裝修問題,反而簡單。裝修師傅拿錢幹活,小林出錢雇用對方,不管過程中出現怎樣的問題,都可以直接提出並解決。在純粹的交易關係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換才是絕對自由的。沒有了感情因素的牽絆,事情的結果反而更容易得到保障。 一個成年人真正的成熟,首先體現在他習慣用市場思維解決問題。在馮侖的書《扛住就是本事》中,他講到了一個概念:熟人成本。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動用身邊的熟人來幫忙是最有利的,但是事實的真相並非如此。馮侖認為,在市場經濟下,用熟人辦事實際上並不總是省錢,往往還更費錢。這就是熟人成本。 市場關係:雖冷酷無情,卻良性共贏最具正向迴圈和最少事後負擔的就是市場關係,市場往往最殘酷,但也最具善意。 純粹的交易關係,看起來似乎冷血殘酷,但是正因為雙方的合作達成了一個基本共識:只談事,不談感情。因此雙方有什麼意見、想法,都可以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絲毫不用顧及感情,這反而能夠得到彼此想要的結果。另外,交易結束後,關係也就結束了,不會有後續七零八落的人情世故需要去維護,因此對個人來說更輕鬆。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不是說好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嗎?你這麼說不會相互矛盾嗎?其實不然,這兩個觀點是基於不同的背景和前提。麻煩別人的目的和前提是建立關係。也就是說,當你遇到一個人,想要跟他建立關係,那麼這個時候,你可以適當地去麻煩他,這樣做的本質是創造更多的接觸機會,讓你們的工作、生活產生更多的交集和聯繫。那麼隨著打交道日漸頻繁,自然能快速建立起關係。 但是我們現在分析的是如何與熟人之間更簡單地相處。如果你想要跟熟人之間維持簡單的、界限分明的關係,就要儘量減少麻煩對方的機會,能用市場思維和方式解決的問題,就不要隨意動用人情。因為人情的價值是無法直觀衡量和界定的。 當然,假如必須要麻煩熟人解決一件事,那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提前商量好報酬,比如請對方幫忙前就告訴對方:「這個東西你收著,如果你不收下,那這件事我就不麻煩你了。」這就像你去老長官家送禮,高明的長官一定會在你臨走前,也讓你帶幾盒茶葉回去,一樣的道理。 社交核心和人情本質的三點覺悟那麼深層次地瞭解了社交的核心和人情的本質後,我們需要有怎樣的覺悟呢?有三點特別重要:1.對於別人的付出,我們要心存感激,並即時給予積極回應 社交的本質是價值交換,所以當別人幫助自己,為自己付出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感恩和回報。因為不管對方是否是在考量你的價值後才選擇幫你,客觀事實是對方確確實實幫你了,你也確確實實受益了。這個時候,你能夠給予對方積極的回應,這樣才能達到一種價值的平衡,讓對方覺得幫你是值得的。對方也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往後他也會願意為你做更多,那麼自然也能更大程度地促進關係的良性迴圈。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有一個關鍵點:感激不要停留在心裡,回應最好是即時的。你對對方心存感激遠遠不夠,不能心裡默念一千遍「你真好」,你還要把這些表達給對方,讓對方真實地收到你的感恩。同時,不管你做哪種回應,最好都是在對方付出後沒多久就行動,時間不要拖得太長。 2.付出時不要有很高的期待,否則受傷的可能是自己很多人容易在關係中受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付出的時候產生了期待。首先,能不能獲得所期待的,本身就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事,這充滿了不確定性。其次,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不能客觀地衡量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對方的付出,然後就盲目地產生過高的期待。這都導致我們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會落空,而一旦落空後,就會內心不甘、委屈,甚至會因為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報,最終採取一些極端的方式攻擊對方,讓對方意識到自己錯了。這於己於人,都沒好處。 所以我們在關係中一定要修煉一種境界,就是在付出的同時,慢慢放下對回報的期待。我此刻想要愛,便愛了,我此刻想要為你付出,便付出了,至於你怎麼回應我,那是你的事。如果你付出的時候是在過分壓抑自己內心的渴望,你的內心並不舒服,而且對對方有很高的期待,那麼你還不如一開始不去付出。只有處於這樣一種狀態,有這樣一種情緒覺知,你才能更好地維持關係。 3.要體驗感情的美好,但同時具備市場思維 人活一世,重在體驗,而感情無疑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種體驗了。我們的人生因有感情的連結才變得充滿了意義,豐富多彩。但是,我們在享受感情美好的同時,也要具備市場思維,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幫我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煩惱。 市場思維指的是什麼?簡單說就是通過買賣、花錢這樣的方式解決一些問題,不過多地摻雜感情,學會做好利益和感情的區隔。 感情彌足珍貴,但同時也是很多煩惱和痛苦的來源。我們已經提過,人情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它背後所承納的價值很難衡量,一旦一方覺得另一方欠了人情,而過分去索取,或者一方因為欠了人情,過分地被索取,都會因為價值不對等而內心失衡,最終破壞關係。 而市場思維的好處就在於通過市場的方式解決問題,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心裡有什麼訴求、想法,都可以毫無顧忌地說明,雖然要花點錢,但是沒那麼多麻煩。我們要體會感情的美好,同時也要學會用市場的方式解決問題。針對不同的情況,採用最合適的方式,不偏執、不極端。本文節錄:《不是搞不定人,是搞不懂人性:掌握人類行為的底層邏輯,到哪都吃得開!》一書
-
2022-11-05 醫療.懷孕育兒
網紅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引共鳴,但想生的原因只需一個就夠!
讓你決定生孩子的理由是什麼呢?一名澳洲網紅列舉了16個不想生孩子的理由,引起眾多網友共鳴,但也有網友表示:「不想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想生的理由只需一個就夠!」就讓我們來看看網友們怎麼說吧!日前,一名21歲的澳洲網紅瑪麗亞(Maria)在《Tiktok》拍影片分享自己不想生小孩的理由。瑪麗亞表示,自己之所以不想生小孩,並非不喜歡孩子,相反地,她很喜歡跟親戚或朋友的小孩玩,也會幫忙照顧孩子,讓夫妻倆能夠好好地享受兩人時光,但她認為自己尚且無法對另外一個生命負責,故不打算生育。除此之外,她也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原因,引起許多網友的共鳴:1.失去自由。2.純粹不想生。3.不想餵母乳。4.經濟負擔加重。5.末日即將到來。6.世界有點糟糕。7.有機會罹患終生糖尿病。8.擔心產後胸部鬆弛下垂。9.尿布很貴,不想換尿布。10.孩子有可能是高需求寶寶。11.不想花所有時間來照顧孩子。12.不想為了孩子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13.不願在照顧孩子時,還要被他人指指點點。14.懷孕身體變化大,如掉髮、肚皮鬆弛等等。15.擔心孕期到生產所帶來的風險,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16.擔心隨著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有天會不愛孩子。想生孩子的理由,一個就足夠!瑪麗亞列舉的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獲得了廣大網友們的共鳴,有網友認為,「生孩子會加速媽媽老化至少2年的時間。」、「現在生小孩經濟壓力的負擔的確很大。」、「並非人人都必須生兒育女。」,也有網友認為,若是覺得自己不適合或是還沒準備好生育而決定不生,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日後若是改變心意,也可以選擇領養。不過,也有網友點出,「不想生小孩的原因有很多,但想生的原因只需要一個就夠。」只要看到孩子的笑顏,彷彿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
-
2022-10-30 醫療.心臟血管
放了支架就不用擔心血管阻塞?醫曝比置放支架更佳的預防方法
Q:一個人最多能放幾支支架?放越多越安全?根據知名醫學期刊登載的研究,2010年美國有一位56歲的病患,在十年內經歷了28次的心導管手術、放置了67根血管支架。並非放愈多血管支架就代表愈安全,即使是都放塗藥支架,還是有再狹窄的風險。以放血管支架的邏輯來說,放愈多支架,自然就會越放越遠端,血管愈遠愈細,在細小血管上,更容易產生再狹窄風險,支架絕對不是放愈多愈好。每個人的血管管徑大小、結構及狹窄程度不盡相同,能放置的數量也因人而異。Q:裝了支架就不必再擔心血管阻塞?血管支架就像是「擋土牆」,日常良好的生活習慣、藥物控制等,就像是「水土保持」。很嚴重的狹窄,就像是危險的山坡地,土石容易崩落,一旦崩落,斑塊就會把血管堵住,即使有裸金屬支架當擋土牆,但上游水土保持沒做好,砂石照樣會崩塌,再狹窄率最高達30%。至於塗藥的金屬支架則能夠局部減少血管斑塊造成的狹窄,就像擋土牆加做水土保持,藥物可以滲透到血管壁,讓斑塊不要長進來,再狹窄率最高5%。因此,即使裝了支架,還是要配合服用藥物做好水土保持,支架是治標,治本仍須遵從醫囑服藥。也曾有病患檢查後,發現血管90%阻塞,但就是不想放支架,只願意吃藥,病患後來也因為按時服藥,除了偶而胸悶,大致病況都獲得控制。Q:控制三高比置放支架更能預防血管阻塞?沒錯,支架並沒有辦法預防血管阻塞。血管狹窄三大危險因子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其次的危險因子則為抽菸、喝酒,許多病患以為放完支架,病就治好了,繼續抽菸、喝酒,結果六個月後又來醫院報到。從根本開始預防血管阻塞,可遵從預防三高的飲食,少油、少鹽、少糖。盡量吃原形食物,攝取不飽和脂肪酸類食物,堅果雖是好食物,但熱量高不宜多吃,否則轉為肝糖後,最後又形成脂肪;多食天然蔬菜、水果,但太甜的水果像是西瓜、芒果少碰,芭樂最好;每周有氧運動3次,達到運動心率大於130以上。Q:三高數字都正常,就不必擔心血管硬化、阻塞?即使現階段沒有三高,年紀仍是一大風險因子,尤其血糖與老化息息相關,老化後胰島素抗性增加,血壓就隨之增高,50歲以前可能低空飛過,但過了50歲以後,一定要定期檢查。另外,抽菸、慢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具高風險因子者,都要注意心血管健康狀況。紅斑性狼瘡、風濕性疾病患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管動脈硬化風險高,都要定期追蹤。 Q:哪些人是血管狹窄高危險群?建議幾歲起作檢查?抽菸、三高、具家族史者,這三類族群都應定期檢查,一旦有症狀需盡早就醫。若家中有親戚40歲以前就發生心肌梗塞,自己就應該提高警覺,建議40歲過後可開始定期追蹤,每年做一次冠狀動脈攝影掃描、血管鈣化指數檢查。若完全沒有三高的民眾,只做運動心電圖,僅有陰性、陽性的結果,也沒辦法精確掌握身體的狀況,建議每三年可考慮做一次冠狀動脈攝影掃描的健檢,透過電腦斷層影像,觀察血管是否有出現狹窄狀況,才能即時掌握自身健康狀況。Q:什麼情況不適合放支架,而要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導管手術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大的差別就在傷口大小。心導管手術僅在手或鼠蹊部位打洞讓導管進出;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要開胸,即使是微創手術,也會在側邊留下6至7公分的傷口,傳統的術法至少10至12公分的傷口,恢復期也長。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大的風險就是「中風」,因為繞道手術需要「體外循環機」,暫時替代心臟的部分功能,因此術中必須要插管,還要擔心術中、術後產生中風的風險。心導管手術的風險,則是手術過程中將血管撐開,心臟血流會降低,術中容易產生心肌缺氧狀況,但風險高低仍要視個案血管、共病狀況而定。諮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醫師黃晨祐
-
2022-10-16 焦點.生死議題
88歲失智父近期被發現肺癌末期!子不捨想送安寧醫療讓他尊嚴善終,卻被長輩罵是讓安樂死
88歲的老爸,已經失智近3年,這一年又被發現罹患肺癌末期,躺在床上意識常常不清楚,我跟弟弟想為老爸進行安寧治療、讓他能夠不要再受苦,但長輩覺得這根本是「安樂死」,對我們不諒解,到底該如何跟親戚解釋?晚輩有苦難言啊!(台北趙先生)選擇安寧醫療 不是放棄人最終都會走到生命盡頭,你是否想過,萬一你不幸患重病,將如何面對死亡?安寧照顧基金會表示,有尊嚴地走向人生終點,並且好好地和家人道別,或許是善終的最佳選項。末期病人和家屬所需要的,並非侵入性且增加痛苦的治療,更不是放棄、不予理會的態度,而是尊重、照顧,協助病人減輕痛苦,擁有生命的尊嚴並完成心願,最終安然逝去。多數人聽到「安寧醫療」,立刻將其與「死亡」、「安樂死」畫上等號,但其實安寧照護有多種不同型式,一起來了解安寧醫療是什麼!何謂安寧醫療?1.安寧緩和醫療門診安寧緩和醫療指的是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的生理、心理及靈性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護,以增進生活品質為目的。其次,如果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的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的末期病人,而提供的門診緩和醫療照護。2.安寧病房末期病人因病情造成極大不適或急性狀況住院,經由安寧團隊醫師評估後轉入安寧病床,安寧病床可提供較密集性的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如症狀穩定後可銜接安寧居家照護。這類病房設置成本高、床數有限,但設備相對較齊全,費用也較高。目前入住安寧病房的給付標準均按全民健保標準。三人房不必付費、兩人房一天約1000元、一人房一天則約2000元的病房補助差額,實際金額還是依照各醫院收費標準。3.安寧共同照護住院末期病人經會診安寧團隊醫師評估後收案,安寧共同照護團隊將與原醫療團隊共同擬定照護計畫,提供在原病房的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相對於安寧病房,安寧共照設置更普遍。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表示,疫情嚴峻期間,病人進出門診頻繁,安寧病床滿床情況,如果婦產科或洗腎病人,病程不幸惡化,進行安寧共照是較好的選擇,等到病情穩定,鼓勵病患回家,進行居家安寧。4.居家安寧居家安寧團隊定期到家中訪視,可提供在家末期病人的狀況評估、更換管路、照護教導等。有許多病人希望在家善終,居家安寧團隊可銜接出院後照護,完成病人落葉歸根的心願,只要負擔醫護人員的交通費用即可。2009年開始,健保局將「住院安寧療護」以及「居家安寧療護」適用對象範圍擴大,納入健保支付項目,例如癌症末期、運動神經元萎縮症(漸凍人)、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失智症)、心臟衰竭、急性腎衰竭等等。節省醫療資源 尊嚴善終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建議,目前社區安寧(指居家或機構內安寧)醫療資源較有限,與過往醫師養成教育有關,對於安寧療護的觀念薄弱,更多醫師在意如何救起更多病患,因此她觀察,將病人轉介給安寧醫療團隊的主動性低,甚至安寧醫療人員數量比率亦不高。她認為,許多病患的可預估瀕死期,進一步給用藥有極限,這時應轉至安寧照護,節省醫療健保資源。而安寧醫療也存在城鄉差距問題,有些病人想在家善終,面臨的卻是安寧醫療團隊有限,也因此降低病患與家屬意願。林怡吟建議大家多了解安寧醫療,在面對疾病末期時能有更多選擇,有機會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及避免最終痛苦、不適的醫療救治,讓家人或自己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
2022-10-08 焦點.長期照護
「我沒用了」…媽跌倒後不敢走動 該如何幫她?
3歲的媽媽前些日子曾經跌倒,現在已經完全恢復了,但變得不敢走動,活動力下降,開始常常躺著昏睡,或是呆坐在椅子上,了解後也不是身體上真的有什麼不適,可是卻不願意動,還會不時說一些負面的話「我老了沒用了」,我擔心她肌力會越發下降,怎麼幫助媽媽突破心理障礙,願意增加活動力呢?(新北 高小姐)照顧高齡父母不容易,看到心愛的家人跌倒後活動力下降,身為子女的難免焦慮憂心,欣明心理成長中心所長謝玲玉表示,不論是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觀察細微,才能知道怎麼幫助母親。謝玲玉表示,70幾歲的長輩在跌倒後,首先要釐清跌倒詳細的原因,肌肉和肩頸受傷是我們已知道的結果,可是有的是因為地面有高低差才跌倒,但有的是平地就暈眩導致跌倒,情況不同,原因要特別觀察,是腦部退化,還是沒有力氣?長輩通常跌倒時只有片段記憶,無法了解到細微情節,或許可以到身心精神科就診確認生理上是否有問題。角色調適挫敗 會說「我沒用了」她指出,如果以上都釐清了,跌倒後心情低迷,或許是五、六十歲以上面臨角色轉換,從工作職位退下來,子女又長大獨立,媽媽角色功能「淡化」,這時候如果跌倒了,會更加感覺自己不太有什麼能力,心理上容易產生障礙,才會說出「我老了沒用了」負面的話。謝玲玉表示,身為照顧者,感受到媽媽的負面情緒,壓力會很大,或許多給點安慰「你不會沒用啦!多去走走」,但對跌倒的當事人來講,以前的認知都是勤勉和對人要有貢獻才有用,現在受傷了當然會感到挫敗與沒用,面對鼓勵的話,還是覺得自己不想走,兩人會在同樣的迴圈中溝通。跳脫健康話題 聊些開心懷舊事「叫她轉換角色困難,不如幫助她轉換情緒。」謝玲玉建議,不要繞在原本的身體限制中討論,「懷舊話題」就是個很好的主題,年紀大的父母對於新的事物難以記住,但對於年輕往事往往特別有感,以前遇過的人們像是同事、鄰居、親戚,也都是可以和媽媽一起聊的話題。她強調,雙方能維持愉快氛圍,母親的心情會比較正向,不要一直提醒她會退化,這是一個事實,可是對媽媽來說並沒有促進健康的效益,任何會讓她擔心的事情,簡單帶過就好,當她舒服愉悅,也比較願意做些什麼。每天做點復健 白天勿昏睡太多謝玲玉指出,如果想要媽媽增加活動力,像是復健運動,只要讓她每天做一點點,有進步就多加鼓勵,比較有心可以為媽媽做紀錄,有一點變化都清楚之外,也知道媽媽做到什麼程度就會累,調整活動適當的時間和強度。謝玲玉表示,子女可觀察昏睡的狀態,如果是因為累、體力不行才要睡,不只是「想睡」,不要給予媽媽太多期待,如先前提到的,就醫後才能區別跌倒後活動力下降的原因,再來就是老人家在白天若有人陪伴,盡量幫助她在白天時不要昏睡太多,免得晚上睡不著,若只有晚上才能見得到面,可以讓她有些活動,例如和她聊天,能幫助睡眠。
-
2022-10-06 癌症.抗癌新知
四癌篩檢率降低27.5% 台癌示警:癌症與我們愈來愈近
新冠疫情籠罩全球超過二年,國人擔心赴醫院增加染疫機會,就醫率降低,連帶也使四癌篩檢率下降。以台北市為例,108年四癌篩檢總量為53萬多人,110年降為39萬多人,約下降27.5%。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數據顯示「癌症將離我們愈來愈近」。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北市癌症發生率,乳癌及大腸癌位居第一位以及第四為,但四癌篩檢率嚴重下降,他也認為可能會導致更高的癌症死亡率。賴基銘表示,四癌篩檢分別為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以及口腔癌。國健署提供免費的四癌篩檢,主要就是這四種癌症及早治療能獲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如果在癌症發生前就揪出來,甚至不算入等於罹患癌症。只是四癌篩檢率大幅降低,也讓這些可透過篩檢,及早揪出來的癌症延誤治療時機。賴基銘表示,定期乳房攝影檢查,可以降低41%的乳癌死亡率;抹片篩檢,可以降低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至於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藝人艾力克斯表示,他自己的媽媽不菸不酒,幾乎不外食,且在醫院擔任義工,但因為咳嗽不停,先是自己到藥房買藥服用,仍持續咳,才聽取醫師建議照X光。在美國,各種檢查都要預約等候,預約看報告的時間更是漫長等待,最後醫生發現她的肺部左上葉有腫瘤,很快地,母親在確診的五個月後因肺癌過世,這段經歷讓艾力克斯深深感受到癌症的可怕。藝人李詠嫻說,自家親戚中有人有乳癌病史,自己非常重視癌症的預防篩檢,過去就約媽媽一起做健康檢查,提早發現媽媽癌前病變,提早治療重拾健康。台北市衛生局為鼓勵民眾接受四癌篩檢,自111年8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凡設籍台北市符合活動資格完成乳房X光攝影、子宮頸抹片、糞便潛血檢查,每完成一項篩檢即可線上抽刮刮卡一次,做愈多中獎機會愈高,還有機會刮中萬元家電及千元禮券。北市衛生局癌症防治專區:https://health.gov.taipei/Content_List.aspx?n=A9B0D9BC164C5F3F
-
2022-09-24 醫療.懷孕育兒
只生一胎想住月子中心、費用女方負擔,男方不爽!醫:產後挑戰多,媽媽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月子方式
選擇如何坐月子,媽媽不能有自主權嗎?一名女性因另一半不爽她想去住月子中心,在臉書社團發問:「女生要求住月子中心會很過分嗎?」讓人不禁覺得,男生們啊,在生小孩這件事上,你們就不能多體諒一下女生的辛苦嗎?住月子中心會很過分嗎?網友力挺:過分的是男方!女性辛苦懷胎十個月、經歷痛苦生產過程,產後想住月子中心,卻被孩子的爸說很過分?一名女網友在「爆怨公社」臉書社團發文詢問:「只生一胎想說住好一點,而且月子中心比較方便,又可以好好休息……這樣會很過分嗎?」文章一出,立刻獲得許多網友的支持:「不過分啊,在合理可以支付的金額,當然可以住啊!」「我覺得在經濟狀況許可的前提下,是合理的,月子中心的護理人員都是擁有專業知識的,在月子中心真的會比聽上一輩的經驗談來得好。」「不會,新手媽媽很需要好好休息與協助,我連去月子中心都有輕微產後憂鬱了,還好有護理師幫忙開導顧小孩。」「太過分了!應該都要男方出啊,幫他家生了孩子,痛的是你,爽的是他憑什麼連一點小小要求都不能答應!」 甚至,有許多男網友也出聲支援:「當我一開始知道老婆懷孕時 我就開始準備這筆錢了耶,都痛10個月了,讓老婆好好休息調養身體一個月不行嗎?再來還要餵奶,塞奶,那麼多辛苦的事情……」「我真的很後悔後悔沒讓老婆住月子中心好好休息,每次看到相關的貼文,都希望女生生完花個錢去養身體,之後才不會有其他小毛病。」不過,許多網友也提到,還是要考慮經濟能力的問題:「簡單的說,看經濟能力,經濟可以的話就住囉。之前有篇文,女生要求貸款住月子中心,那種就讓人傻眼,小孩出生後,樣樣都需要錢,還想貸款住月子中心,那文章讓我為小孩的未來捏了把冷汗。」「我有遇過一對夫妻,老公去貸款給老婆住月子中心,結果每個月都窮困潦倒,他老婆還一直靠邀沒錢,沒多久就離婚了……」「經濟狀況如果允許就不過分,如果老公一個月沒賺多少,老婆還要求要去十幾二十萬的月子中心,就有點過分了。」對此,原po表示,他們的經濟狀況還算不錯,也有一筆存款,而且「不會完全讓另一半負擔」,她貼心地說:「夫妻各出一半或女生出比較多一點,男生出少一點。」但都做到這樣了,男方卻以不耐煩又很兇的口氣回應,她無奈表示:「我只是把我的想法講出來而已,我這樣要求很過分嗎?而且我從來沒有要對方負擔啊,我說很多次了,對方還是……唉。」醫師、護理長強調:產後挑戰多雙和醫院附設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陳燕菁表示,生育對女性改變較大,第一個改變是角色轉換,要從單身或孕婦時期備受呵護的小姐,轉變成一手奶瓶一手尿布的親手媽媽,常令許多女性覺得措手不及。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指出,產後媽媽第一個需要面對的,是產後傷口問題,有打無痛分娩的媽媽,剛生產完可能暫時不會感到疼痛,但當麻醉藥漸退後,便開始覺得下體腫脹不舒服、坐立難安;而剖腹產媽媽因有麻醉的關係,大概須要平躺8至10小時,這期間產婦除了子宮收縮痛,還有肚皮傷口痛。不管自然產或剖婦產媽媽,都可能於產後1至2天碰到排便的問題,這是因為待產時吃得少,生產完後又臥床休息、沒有走動,加上肚子不敢太用力,所以產後幾天易排便不順。母乳哺育也是一種挑戰,大部分產婦產後一開始可能沒什麼乳汁,約莫2、3天後才會覺得胸部脹,哺乳和育兒皆考驗著產後媽咪的體力,一個順暢的月子規畫不可或缺,可助媽咪一臂之力。此外,照顧新生兒最基本的工作是換尿布和洗澡,以及觀察嬰兒哭鬧原因並安撫,這些都是新手爸媽產後就要立即學習的功課,媽媽應該選擇適合自身的月子方式,才不會搞得自己又忙又累。媽媽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月子方式坐月子的方式有許多種,可選擇去月子中心,或是在家坐月子,在家坐月子還包括請自己媽媽或婆婆幫忙、請月嫂、訂月子餐等,各種方式各有利弊,沒有絕對好壞,最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坐月子方式。在家坐月子要先想好誰幫忙煮月子餐,若訂月子餐也要有人幫忙熱飯菜,以及家事有人幫忙做,才不會疲憊不堪。若是爸媽公婆幫忙,也要衡量長輩有無經驗及可幫忙的程度,別到時候還是得自己來,亂了月子作息規畫。蔡可欣醫師表示,在家坐月子的優點是比較方便,生活用品不必搬來搬去,親戚朋友探訪、看小孩較有彈性。缺點是媽咪要預先規劃好所有事項,有可能發生什麼都要自己來的窘況。若無人幫忙照護新生兒、做家事,建議還是選擇月子中心,但月子中心要提早訂,且收費較高,並會管控訪客,因此有些長輩親戚會對不能隨意看寶寶頗有微詞,這些都是下決定前須考量的因素之一。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9-16 養生.抗老養生
百歲特工爺爺靠走路養生、心理豁達…堅持自理生活,目標就是不坐輪椅不灌食!
百歲人瑞陳舍華的一天是這樣過的:清晨7點起床,量血壓、測血糖,準時吃早餐;女兒在客廳、臥房共擺了3張按摩椅,方便他隨時「馬」一下,按上1個多小時,睡個回籠覺,正午12點開飯。午覺後看報、聽政論節目,尤其不能錯過疫情分析,以及每日的氣象預報。午茶時段他最是精神,喝個咖啡、吃個點心,興起時便拄著柺杖,在百坪大的宅子裡走上20多圈。「行穩致遠,一定要動才有力!」陳舍華如是道。 也許是早年軍旅生涯之故,他的聲音嘹亮,即便坐在椅子上,腰桿子還是挺直的,百年時光輕飄飄地走過,彷彿不曾在他身上多留。 然而時間並非沒有重量,近年耳力損了,眼睛也看得沒那麼清楚,饒是如此,他打起麻將還是能自摸連莊。兒子陳仲祺對父親的記性只有崇拜與讚嘆:「我爸爸是用記憶力在打麻將,一打什麼牌就用背的,在『特工爺爺』面前不能搞鬼的!」 「特工爺爺」一稱其來有自,陳舍華18歲投考軍統局東南幹部訓練班,是「情報大王」戴笠的學生。畢業後被派到敵後打游擊,一度被抓進汪精衛設立的日本特務機關「上海76號」,幸而槍決前日本宣布投降,才從虎口逃生。 老特務靠走路養生 這些驚心動魄的諜報故事,倏忽成了歷史,而今百歲老人臉上,早已不見波瀾。陳舍華笑道,現在有很多時間可以回想過去,想的倒不是年輕時的衝鋒犯險,而是家鄉的那片山、童年的那些事。 像他最近突然想通了,原來家鄉土話說的「鳥步嶺」,指的是老家浙江永康縣上馬村的地形,「兩邊高山,當中是很窄的小溪流水,一步一步往上走,就像鳥一樣走路。」 正因從小生長在僻遠山區,不管上學、找親戚,都靠一雙腿,光是從村子走到永康縣城,就要走上1天、100多華里(1華里等於0.5公里)。陳舍華回憶,中學時有年除夕,校長突然宣佈放假,他和表弟10點從永康出發,途經姑姑家已是晚餐時分。 他一個人接著往下走,漆黑山路悄無人聲,翻過嶺口見著一點光火,原來是弟弟提著燈籠來接他吃年夜飯。「後來聽家鄉長輩說,那條路上是有野狼的,搭上肩一咬,人就沒了,回想起來好可怕,現在我可不敢(走)!」他大笑。 或許從小練出腿力,他唯一的養生之道,就是「走路」而已。陳舍華說,以前同事打太極、練氣功,但他就是一個勁兒地走。過去公職配發的宿舍在青年公園附近,辦公室則在館前路,只要天晴,上下班都靠步行。一路經過植物園、建中、西門町,穿過廣州街、彎進昔日新公園,「一點都不覺得累!」 這習慣延續到退休,即便不再需要趕上班,依然故我。「我退休第2天,已經結婚的二女兒打電話來問媽媽:爸爸退休怎麼樣?」原本擔心老爸不適應退休生活,孰料他「很輕鬆、睡飽了,就幫忙太太做家事、打掃,到公園走路運動。」 堅持自理生活,不坐輪椅不灌食 他對退休沒有特意規劃,但自理生活是一向的堅持。退休後仍常牽著愛犬到公園快步走,每日的家務也是運動之一,而且一做就是20多年,哪怕家裡請了打掃阿姨,到80歲還搶著拖地。 每天必聽政論節目與京劇調劑,報紙則從大標題看起,再用放大鏡看小字,瞭解今日今事,才不致與社會脫節。他笑說,以前從沙發走到房間,可以一口氣來回走上10分鐘,現在縮短到5分鐘,累了就休息。 長期與父親同住的四女兒陳仲完觀察,雖然家族有長壽基因,如爺爺、伯叔都活逾90歲,其中更有兩位近百高齡,但能夠不臥床、不坐輪椅,真的不容易。 陳仲完說,爸爸極其自律,雖然近70歲發現罹患糖尿病,又有皮膚過敏的毛病,但醫生一下令,他便捨棄喜食愛物,連最喜歡吃的芋頭都上了黑名單,「他非常努力遵守醫生的話,就是不願意走到灌食這一步。」 陳仲祺則笑道,雖然父親與兩個姊姊同住,但畢竟年事已高,需要多個人來照料,偏偏從他88歲起開始申請外傭,竟一直不符合巴氏量表資格,直到91歲終於請到。但老人家個性體貼,就算淺眠易醒,也怕吵醒外傭、女兒,索性就在床上做伸展運動,常一做就是2個小時。 「他的長壽,除了走路運動、聽醫生交代的話,也是因為心態。」陳仲祺說,父親仕途不算順利,科長一當就是18年,但他從未鬱鬱寡歡,反倒常說:「幾個兒女都有成就,就要享受啊!」 闖過兩次生死關,豁達看人生 外人看他總大嗓門、笑呵呵,彷彿人生未經風波,其實陳舍華生平遭遇兩次「該死沒有死」,除了23歲險遭日本特務抓去槍斃,再來就是45歲遇上「火車撞公車」事故。 當時12名傷者中,他受創最重,不但右耳削去半邊,左臂膀的筋絡也斷了,送到台大醫院時已呈休克。「血輸不進去,人一下醒,一下子昏迷。」徘徊鬼門關前,全賴信仰與對家人的責任心,讓他搶回一命。 陳舍華回憶,當時老么尚在襁褓之中,大女兒也才國中年紀,石膏拿掉後手臂卻伸不直,「心裡很氣,家裡這麼多孩子,病假、事假都請滿了,怎麼辦?」後來輾轉到高雄請漢醫接骨,那痛是常人所不能忍,他卻為了重回職場咬牙吞下。 「人家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以前覺得是安慰的話,現在年紀大了,覺得真有道理!」陳舍華說,也許是信仰和自己的處世態度,「覺得什麼都不缺,兒女都孝順,沒有人像我(生活)安排得這麼好!」 歷波折不改樂觀,才能享後福 他年少時立志「寧可人負我,我不負人家」,後來讀書、工作,總要求自己不違此願。1949年來台後,從軍職轉公職,薪水不高,還要養6個孩子,但親友舊識求助,總不忍心推掉,好幾次組自助會幫人周轉,結果對方倒會捲款而去,都是由他賠錢了事。 「發生這種事,心裡頭有懊惱,但過兩天就忘了!」生性豁達的他坦言,「我的優點就是缺點,人家都說我是老好人、很笨,現在想想都覺得好笑,但可能也是這樣,才能享後福。」 儘管人生幾歷風暴,千金散去,兒女都笑他「不知道被倒掉幾間房子」,但他不改豁達,「我不貪名利,不懊惱、不會想不開,笑得出來,挫折就能面對解決。」陳舍華輕輕一笑,臉上的皺紋彷彿被熨平,或許長壽的秘訣無他,能智慧笑看人生波折起伏,才能傲然說出這一句:「心態好,才能活得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道聽塗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非主流醫學帶給醫病關係的困擾」。一位年輕的主治醫師分享因為病人與家屬道聽途說,要求一些與主流醫學迥異的治療引起的挫折感。一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寫出他的看法,「我們思考的是本於專業,對於病人的病情最好的治療建議。不管在哪個層級的醫療院所,所有的醫療人員都是經過嚴格而漫長的教育訓練與考核,才能站在第一線服務病人。」一位長年在美國大都會行醫的資深癌症專家也分享她所遭遇的追求非主流醫學的華人病家帶給她的困擾。「這樣深植的印象影響許多台灣病人遅疑就醫,特別在面對癌症時,選擇中藥治療,甚至千里迢迢地尋訪中藥神醫,因而喪失治病的最佳契機。」希望這三位醫師發自內心的呼籲,可以讓台灣社會更了解主流醫學是有深厚學理根據,也希望民眾重新評比另類醫學、中醫藥及主流醫學的長短處,做明智的醫療決擇。自從在臨床工作後,遇過許多形形色色的患者,每人的想法不盡相同,於是要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需要雙方的努力,近日遇到幾起因道聽塗說而造成建立醫病互相信任有相當的困難。有位將近五十歲的中壯年男性,因長期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硬化,時常因反覆性腹水及雙下肢嚴重水腫而住院,近來因腹水大量累積於右側肋膜腔造成呼吸困難,於是在右側肋膜腔置放引流管,而且搭配利尿劑使用,而且向他及家屬衛教需要限制鹽分而且要戒酒。雖然口頭上說好,但病人本身住院期間飲食還是沒有按照醫囑,由家屬從外帶重鹹重口味的餐飲。向病人及家屬告誡後,病人的母親反而以她覺得病人應該是肚子裡火氣大而喜歡喝大量冰水且質疑為什麼沒有給他開所謂的「消水藥」及「退火氣」的藥物?我向她解釋消水腫的藥物已經有注射的白蛋白配合利尿劑,而且劑量都有再調整,至於「退火氣」的藥物並不存在,她卻說:「這麼大的醫院,怎麼會沒有藥?聽別人說某家醫院就有這種藥。」爾後幾天的查房時間,也都是在這個議題上打轉,經過了幾天的治療,雖然雙下肢水腫有明顯改善,但肋膜積液就維持在那個不上不下的範圍,只是病人母親不滿意為什麼治療都沒有很顯著的效果。於是,我建議她及病人本身是否有意願換到他們有所謂「退火氣」藥物的醫院接受治療?經過他們和親友的一番討論後就轉至親友介紹的那家醫院接受治療。此外,檢查室有位護理師在空閒時向我提及她有親朋好友到家裡作客,在聊天時,親戚中有人心律不整長期在心臟科門診追蹤治療服藥,期間有位親戚就說:「為什麼不裝電池(心律節律器)?應該是醫院規模不大,沒有能力跟設備可以裝吧?」像他自己本身就是心律不整去台中的大型醫學中心置放心律調節器.護理師當下聽到是覺得有點不置可否,只是礙於是長輩不好意思說些什麼不禮貌的話。之後,家人向她問及醫院是否沒有在放心律調節器?是否真的要再去台中的醫學中心就醫?聽完之後,深深地覺得要建立互信的醫病關係真的是有段很長的路要走,很容易因為一些道聽塗說的消息而造成醫病之間的不信任,每一個醫療決策尤其是需要侵入性的檢查跟治療更需建立在醫病互相信任的前提之下,疾病的治療有其標準的治療方式,像是心律不整也有好幾種形式,治療方式也是大大的不同,有符合需要置放心律調節器的適應症才需要置放,有些心律不整甚至需要做心導管去定位燒灼。以前聽過一句俚語:「先生緣,主人福。」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其中的含意,直到最近,我才慢慢可以體會其中的意涵。病人來求治時,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們,用心地幫他們解決病痛。如果超出自己能力的範圍也會找尋其他專家甚至介紹給其他醫院的醫師幫忙處理,甚至也會後續打電話關心詢問病況是否有好轉,病況變好了也替病人開心。如果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時,也當是沒這個緣分,也不強求一定要病人接受自己的治療。也曾經遇到一位病人,膽結石併發急性膽囊炎及有結石掉到遠端總膽管及胰管開口處併有急性膽管炎及胰臟炎,住院打抗生素及止痛藥讓症狀有緩解了。因為假日,故向病人解釋先置放膽囊引流管引流感染的膽汁後,隔天再膽道鏡取石,但病人堅持要用他所認知的、聽說過的體外膽囊碎石術治療,如果沒有這種治療方式就要自行出院。經過一番解釋說目前不接受治療怕會演進至嚴重敗血症甚至有生命危險以及他太太也勸他要接受正規治療,他還是堅持他的腹痛好多了,堅持要辦理出院。所以深感醫病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真的需要雙方的努力,以及有所謂的緣分,需要醫療端的努力以及願意配合治療的病人端,這樣的關係才能讓彼此間的關係更美好,讓醫病之間的關係有雙贏的局面。現今網路發達,在網路上可以查到很多醫療資訊,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錯誤的,因為病人對醫療知識認知的不對等,當有病人拿錯誤消息來詢問時,應該要以坦然的態度來向病人解釋,在雙方建立互信的關係下的治療,才會達到雙方面都心安的最佳狀況。
-
2022-09-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mRNA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教授告訴你為何不用擔心
昨天早上,關鍵評論的資深編輯 朱家儀小姐來函詢問:「林教授您好,我今日看見這樣的報導,指愈來愈多研究揭開 mRNA 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不知道您有無觀察到這樣的論述?這可以推論到目前的新冠疫苗上嗎?」朱小姐所說的報導是前天發表在《科技新報》,標題: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我大致看了一下這篇文章,就立刻給朱小姐回覆。我是寄給她一篇我今年5月發表的文章。到了下午,讀者Shine wu也來函:「又一則另人擔心的新聞: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做為一般人真的沒有辨別的能力,還祈望林教授您能解惑,謝謝!」。我也一樣寄給她那篇我今年5月發表的文章。那篇《科技新報》文章的第一段是:「疫苗跟不上病毒變種速度,打疫苗除了防止感染的能力遠低於最初預期,最近愈來愈多研究揭開 mRNA 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發現,疫苗接種會嚴重損害 I 型干擾素信號,改變先天免疫系統運作,對人類健康產生多種不利影響,荷蘭研究也發現,疫苗可能會改變適應性免疫系統,減弱人類失去對抗疾病的最強武器」。文章的最後有提供兩篇論文的連結:⚫ The BNT162b2 mRNA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reprograms both adaptive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第一篇的作者是一個荷蘭的研究團隊,所以也就是《科技新報》所說的「荷蘭研究」。這篇論文是去年5月6日發表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直到今日還沒正式發表。那,為什麼,一年又4個月了,還沒通過審核,還沒正式發表?引用這樣的論文,安的是什麼心?第二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MIT的研究員,所以也就是《科技新報》所說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有關這位MIT的研究員,我在今年5月發表的疫苗讓數十億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電腦博士又一虛擬研究,是這樣說:Stephanie Seneff是電腦科學博士,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縮寫成CSAIL)擔任資深研究員。我用Seneff為關鍵詞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共搜到15篇論文,而她是其中7篇的第一作者。從這15篇論文的期刊,標題,和文摘就可看出,它們都是用電腦程式來推演某一物質和某一疾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它們的結論頂多也就只是「假說」。但很不幸的是,這些假說全都是與實際臨床證據相左。在Stephanie Seneff的維基百科裡有一個項目是Response from scientists and academics(科學家和學者的回應),而它的內容是:【臨床神經科醫師Steven Novella 批評 Seneff使用有限數據的廣泛統計推斷來做出「相關就是因果關係」的假設,……。藥物化學家 Derek Lowe 博士批評 Seneff 的論文扭曲了其他研究的結論,……。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撰寫的一篇論文批評Seneff的草甘膦健康風險研究是「一種基於三段論的演繹推理方法」和「充其量未經證實的理論、推測或根本不正確」。消費者聯盟高級科學家Michael Hansen博士形容Seneff和她的草甘膦研究為「瘋狂」、「真正精神錯亂」和「危險」。】真的是很巧,今天讀者KenSu在我那篇5月發表的文章的回應欄留言:「最近有人也去查了這篇報告相關作者以及編輯的背景,查到的結果很有趣:1. 掛名的幾個作者跟期刊的編輯也有問題。這篇報告投稿的是食品與化學相關的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責任編輯Jose Luis Domingo也是反疫苗人士,曾經在期刊上徵求疫苗潛在毒性的報告。2. 通訊作者Peter A. McCullough是反疫苗的心臟科醫師,Greg Nigh是自然醫學的執業者(我不想用醫師來稱呼這種人),其他我就懶得吐槽了,基本上看到自然醫學就可以明白又是一則謠言。」註1:《科技新報》是一再發布錯誤資訊,請看水果酵素改善飛蚊症?紅肉,禽肉,牛奶,癌懷孕期間的維他命 D 水平與孩子的智商有關?破產的斯里蘭卡,ESG評級幾乎是完美?商周錯了註2:讀者Elliot剛剛在回應欄留言:【接種四劑mRNA疫苗的老父親也被這篇報導嚇壞(親戚的叔叔伯伯們轉發散佈給他),焦慮急著問我是不是真的。不久後叔叔傳訊息給我:「人家MIT說打疫苗會破壞免疫系統,就叫你不要給爸爸去接種,然後補了一句『天然的最好』,附加了陳◯◯自然醫學博士的影片『補充◯◯◯對抗COVID』之文體在賣補充劑提升自然免疫力“」。腦海瞬間浮現教授的書名「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一整個就是多條產線生產,且產能充沛。另一篇針對該報導的「闢謠文」,大家也一起補腦補腦!「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這篇文到底有多少錯?】原文:mRNA 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科技新報散播謠言
-
2022-08-13 焦點.生死議題
安寧之路─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醫: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投入,尊重病人的意願、支持他的需要
安寧之路給住院的重病者帶來很多的壓力,諸如:對陌生者的懼怕、自憐、統整性的壓力、被分離的焦慮、失去身體功能變成廢人、害怕愛被剝奪、悔恨與愧疚感,或追尋另一個希望。這是一連串的變化,很多病人在這段期間會學習不斷地適應,當然心理支持者,如社工或家人、朋友,人數愈多則適應愈快。有許多人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該看的親戚也來了,沒有來的親戚沒什麼話好說,乾脆也不來了。假若病人可以看到人生的前景,了解真理,知道永生或生死相續的哲理,或許他們漸漸會看得開。相反地,假若未有安寧團隊加入,或者家屬不同意加入,那麼他們的焦慮不能得到紓解,癌症的疼痛得不到緩和,對未來完全看不到前景,他的焦慮將轉成更深的憂鬱。這種臨終之路才是真正的淒涼與孤獨,甚至有被世人遺棄的感覺。而這與社會文化的階層、風俗習慣、人文醫學的精緻化、人生哲學與宗教的普遍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從西藏的拉薩到美國的紐約,由大都會到農村,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安寧之路。安寧之路需要集專業醫療團隊的意見及家屬的配合,而病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功課該做,如此才能走得圓滿。自古聖賢多寂寞,尋找真理之門是個窄門,必須放棄很多世俗的價值觀與眾人的看法才進得去,所以任何人面臨自己生命的終站或安寧休息的地方,必然百感交集。從病人的、家屬的、社工的、護理人員或臨床醫師的角度,都可以觀察到多方面的情緒變化與轉換。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 基本上,大部分的民眾會把臨終的病人送往醫院,因為家屬不知道該怎麼辦,良心上又害怕虧待了病人。家屬有自己的愧疚感或可稱之為另一種無奈,尤其是面對有死亡恐懼的病患。這時,我們能為他做些什麼?當醫學已進入緩和治療的方向,不再做化學抗炎治療,不做放射治療,年齡老邁加上多重器官衰竭,生命跡象不穩定,家屬急欲知道:如何能立即解除病患之痛苦,尤其是身體之疼痛?目前採取的治療模式,能否為他們勾勒一個新的願景?例如:可以讓病人再度看日出,上館子吃一頓好飯菜。也就是說,家屬很願意滿足病患的最後願望,或解決他們未了的心願及遺憾。有時醫護人員也會感慨,平時他們不就可以去完成了嗎?為何到了臨終前才有這些需求?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先考量(Priority),大部分的人努力於繼續奮鬥,做更新穎的治療,而逃避提早去安排人生末段的功課。有些中年人或許有經濟壓力,想多為家庭付出,所以在生病的過程裡,他們無暇安排舒適的生活,就連出國也是在洽談公事或生意。許多人認為他們沒有真正好好地為自己而活,他們總不願意承認生命這麼快就要結束,甚至逃避而不正面去思考他們已瀕臨死亡。是故在安寧的路上,他們有太多的遺憾。人生不該是這樣,應該更豐富、更精采才對。對家屬而言,是一種失去,失去情感的依靠、經濟的依靠,失去家庭功能的完整性。安寧之路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投入從現實面考量,每個人生活的重心都在家庭,祖孫三代都是生命共同體,牽動著相互間的責任、義務以及財產。安寧之路就是所有家庭成員都要投入,並學習各種層面的適應。首先,必須學習解決家庭內部的衝突,包括照顧病人的危機處理、經濟問題、財產分配,甚至保險給付。其次,對於病情的焦慮、不確定性,以及死亡之等待,應以平常心視之。大部分病人與家屬也都了解奇蹟不會出現,所以一旦醫療過程進入安寧階段,就不必要臨時反悔,再要求做更積極,甚至實驗性藥物的治療,除非主治醫師有新的、正面的評估。第三,醫療團隊可以了解家屬的需要,預先告知家屬未知的事情,提供更多的專業,協助他們;了解他們的困難,幫忙解決家庭照顧(Home Care),還需要正面肯定家屬的價值。治療的選擇(Decision Making)必須由病人充分了解後決定;同樣地,安寧之路的種種事宜必須由家屬來自行參與,醫療團隊只是協助執行。第四,對病人而言,也有功課要做,就是讓他面對自己,讓他自覺(Self-Awareness)或稱為觀照內省,由理性來重新審視人生必經之路。或許病人會很無助、很孤獨,醫護人員應經常訪視,以幽默的態度聊天,以觸摸病人的手來表示關懷,這種心理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但須建立於彼此互相認識或長久良性的醫病關係基礎上。很多情況是家屬平時不出面,俟病人臨終前,許多熟識的家屬統統出面,互動不甚良好,偶有不少尷尬的場面。病人此時或許會問醫師:「我快死了嗎?」當然是這樣的,古人常會自覺大限已到,故提早叮嚀家屬,交代後事。現在有許多有修行、有自覺的病人也會如此做,然而醫師面對這種問題,通常笑而不答,轉移話題。其實不用多說,發問的病人從醫師的肢體語言早已知道答案了,只是醫師不願明說而已。一般而言,病人問醫師他是不是快死了,在疾病末期的時候,病人只是要確定一下,那麼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若是在疾病的中期問同樣的問題,則是代表:是否治療效果不好?是否變得愈來愈嚴重?該不該換其他的新藥?同樣的問題「是不是快要死了?」有其不同層面的心理期待,但至少表示他不會逃避。醫療人員在處理的時候,應察言觀色、幽默地回應,才不至於碰觸到最敏感的話題,引發不必要的情緒衝突。尤其是在面臨病重時,醫師或許會向家屬談DNR(拒絕心肺復甦術,見67頁註1),不做積極心肺復甦術(CPR)的問題。有時醫病關係良好的,醫師也可以主動詢問病人的意見,在心肺功能停止時是否不用做心臟按摩、插上氣管,以及電擊心臟、使用呼吸器等。或許病人要事先考慮這些問題會有點困難,但總是會面臨到的。有時家屬會要求留一口氣回家,有的老家在大臺北地區,有的在中南部,這些細節都應事先溝通,由醫師依病人的生命跡象做出判斷,安排救護車、隨護人員,以及告知診斷書的簽發方法等。這些都可以坐下來談。尊重病人的意願、支持他的需要DNR簽字後,每一位醫療人員都應遵守。除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做出不同的決定,否則值班醫師或其他醫師不應依各種考量,包括企圖提高病患的存活率,使臨床研究的成果有比較亮眼的成績,而違反病人的意願。精神科醫師有一種做法,稱之為「前置導引」(Advanced Directive),以尊重病人存活的意願與興趣,乃至於臨終的種種安排,包括簽立生前預囑。這種尊重是很重要的,但是許多家屬往往到病人臨死前一刻仍不放棄治療,並違背病人想回家往生的意願,將病人放在加護病房折磨了一個月,然後死在醫院裡。有些病人在加護病房的日子裡很沮喪,自行拔管抗爭,做手勢或寫字表示他想出院回家,而家屬卻要求醫師不能同意出院,繼續留在加護病房,甚至連CPR都不能省。發生這種情形時,家屬在探訪病人的時刻,病人幾乎都閉著眼睛抗議,不理會家屬。有時病人躁動不安,醫師只好為病患打呼吸肌肉的鬆弛劑,甚至以安眠劑讓病人不得反抗。這種做法離安寧之路實在太遠了。安寧之路,每位家屬成員及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護佐、社工師、關懷師、心理師都是成員,都得參與溝通,讓家屬了解疾病的預後,有無新的治療選擇,緩和醫療的正面意義,以及期待康復的可能性或可能性。許多不確定的焦慮感是源自不清楚狀況,而衍生過度的預期或過度的沮喪,這些情形下都應趕緊追求最高的靈性。為最親愛的家人臨終時畫上人生一個圓滿(Wholesome)句點,畢竟人生不應該在乎長短。然而,我們有時也會遇到安寧適應不佳的個案(Poor Adjustment),普遍的特徵是沉默寡言,談話透露無助感,對治療產生懷疑,與醫師互動不佳,不說出真心話,焦慮無奈,對許多建議容易放棄且呈現負面的心態……對這一類適應不良的病人,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走出來,否則沒有人可以幫得上忙。佛曰不能渡化無緣的人,開導臨終者仍需機緣,否則多說無意義,似乎在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人生哲學。多半這類型的病人到了末了,會要求自動出院,而很快地在出院的兩三天後在家中辭世。我們可以理解這種無奈,所要做的是尊重當事人,支持他們的需要。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