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視力模糊
共找到
343
筆 文章
-
-
2022-10-06 醫療.眼部
眼壓高就是青光眼嗎?一定要開刀嗎?醫詳解3種治療方式與適用對象
青光眼是一種持續惡化的視神經萎縮疾病。早期通常影響周邊視力、上或下半部視野缺損,繼而影響中央視力造成視力喪失,為人類永久性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眼壓高就是青光眼嗎?眼壓為眼內液體的壓力,與眼內房水的產生及排出平衡有關。房水產生自於眼睛之睫狀體,經由瞳孔流至前房後,主要由隅角之小樑網路徑、少量其他路徑離開前房,使眼壓達到平衡。正常人的眼壓大約12-21毫米汞柱。高眼壓可能導致視神經受到壓迫,若發現有典型的視神經退化及視野缺損可診斷為青光眼,若沒有視神經受損,則稱之為高眼壓症,部分病人日後可能出現視神經或視野缺損變成青光眼。此外就算眼壓正常,眼底檢查發現有青光眼典型之視神經退化及視野缺損,也可能診斷是正常眼壓性青光眼。 青光眼的治療在青光眼的危險因子當中,眼壓高是青光眼重要且可介入的因子,降低眼壓能夠減少視神經受損,為目前治療青光眼的方法。 青光眼可依結構分為隅角開放性或閉鎖性青光眼,眼科醫師可以透過隅角鏡檢查來決定為哪一種類之青光眼,不同型態的青光眼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但大多都會先採用藥物或雷射治療,若無法完全控制青光眼的進展,則會考慮進一步手術治療。‧藥物治療青光眼藥物作用有為降低眼內房水產生、增加排出或者兩者兼具使眼壓降低。因藥物治療侵入性較低且種類多,醫師可選擇搭配不同機轉達到控制眼壓的目的,一直以來都是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藥水並不是萬靈丹,若需使用多種藥物或病患本身體質關係,藥水可能造成眼表面發炎、乾眼症或是過敏等副作用,可能影響病患對藥囑遵循度,使眼壓控制的效果不佳,影響青光眼惡化的速度。‧雷射治療不同種類的青光眼有不同的雷射治療方式。治療僅需點用局部麻醉劑,在門診施行過程約10分鐘。雷射虹膜穿孔術(Laser iridotomy)及雷射虹膜整型術(laser iridoplasty):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多有瞳孔阻塞而引起隅角狹窄的問題,醫師會視情況實行雷射虹膜穿孔術,使房水能由後房順利流通至前房。而雷射虹膜整型術是用雷射使隅角附近的虹膜變薄能增加隅角的開放性,降低房水流通阻力而降低眼壓。選擇性雷射小樑整形術(Selective laser trabeculoplasty, SLT):SLT為使用雷射光燒灼隅角之小樑網,使小樑網阻力減小、增加房水排出進而降低眼壓。SLT治療主要用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但也可用於特定的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其治療效果與常用的藥物相當,效果可能於三週左右開始出現,眼壓的降幅可達11-40%,有機會可減少多重藥物使用。‧手術治療對於用藥物或雷射眼壓控制不佳或對降眼壓藥物有不良反應之青光眼患者,醫師會考慮以手術介入控制。小樑切除手術(trabeculectomy):傳統的小樑切除術是以人工的方式製造從前房和結膜下的通道後,使房水從前房引流至結膜下形成一個鼓起的小水泡,再經由微血管吸收,進而降低眼壓以減緩視神經損傷。小樑切除術的眼壓控制效果較好,但缺點是術後初期會因縫線有異物感,也可能因縫線造成的散光、術後發炎情形等導致早期視力模糊,且術後恢復期較長。青光眼微創手術( 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MIGS為多種青光眼微創手術的統稱,在眼睛表面開小傷口,植入迷你的引流管在眼內加強房水排出,屬於自費手術。本院引進捷恩導管(XEN)置入手術及愛視坦小樑微導流支架(istent)等可供治療選擇,約可降低20-30%的眼壓。MIGS的特色為傷口小,安全性更高。術後併發症機率更低,恢復也更快。但相對其降壓效果也沒有傳統的小樑切除術好,適合病況較輕微、想減少藥物依賴的青光眼患者。睫狀體破壞手術(Cyclodestructive surgery):對於使用前述治療都無法控制眼壓,或青光眼末期已無視力但眼壓高引發強烈疼痛的病患,可考慮採用睫狀體破壞手術以減少房水生成,藉以控制眼壓。此類手術包含冷凍治療及經鞏膜雷射燒灼術。大部分病人在術後都能獲得良好的眼壓控制,但術後大多會有一段時間的發炎期,需以抗發炎藥物治療,此外,因破壞性較大,術後可能造成眼壓過低或甚至眼球萎縮。青光眼治療目的在於降低眼壓以減緩視神經損傷,保全現有視力及視野,避免其進一步惡化,但對於已經存在的神經缺損,治療無法使其恢復到未受損的狀態。無論是採取何種治療方式,病人在醫師指示下定期回診檢查及使用藥物,持續追蹤眼壓變化與視神經狀態非常重要,避免病況惡化無法在第一時間掌握。在使用藥物無法控制病況的青光眼病患,可在醫師評估之下考慮雷射治療、微創手術或是傳統手術,以達到控制青光眼進展的目的。
-
2022-10-02 焦點.用藥停看聽
人工水晶體、玻尿酸、假牙黏著劑 專科醫師詳解查詢度最高的常用醫材
日常生活中使用到醫療器材的機會不少,元氣網在國內所有健康網站中,最先成立「醫材百科」,方便民眾查詢醫材名稱與使用,對於健保差額給付項目更列出各醫院收費。元氣網醫材百科自八月上線以來,超過15000人次查詢,此次挑選查詢度最高的六種常用醫材,包括人工水晶體、關節注射液/玻尿酸、人工髖關節、假牙黏著劑、傷口敷料、尿液試紙,專訪專科醫師教導大家聰明使用。人工水晶體選擇前 先問自己「喜不喜歡戴眼鏡」隨著年齡增長,眼睛水晶體逐漸老化、混濁,形成白內障,此時光線無法完全穿透混濁的水晶體,容易出現視力模糊、看不清楚。經醫師評估後,若症狀嚴重將需要置換人工水晶體,以取代原有混濁的水晶體,讓視力恢復清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說,現在醫材科技進步,人工水晶體可以附加矯正近視、老花、散光等多焦點功能。人工水晶體依功能不同,價格也不同。陳瑩山說,目前為健保給付傳統球面型水晶體,但容易有眩光、影像不清楚,眼睛疲倦等問題。而特殊功能水晶體,依健保署醫材比價網的自付差額醫材資料,於不同功能、品牌的費用不一,如非球面、單焦點價格為1至3萬不等;非球面、二焦點價格為6000至6萬不等;非球面、三焦點價格為4至8.5萬不等;而最貴的為有矯正老花、散光功能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要價11萬元。「民眾要問自己喜不喜歡戴眼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師黃柔蓁說,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術後通常仍搭配眼鏡,才能支應日常生活所需,因此選擇前務必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醫材。若選擇自費人工水晶體,黃柔蓁提醒,通常醫材廠商會提供保證卡,植入後也會拍照做現場記錄,保證書內會載明度數、廠牌、型號,外殼也貼有核准字號,因此要為自己健康把關的民眾可依照保證書上的資訊,自行上網查詢。關節注射液/玻尿酸保守治療半年無效 健保才給付施打膝蓋長期使用,發生軟骨磨損、退化而出現發炎情形,此為退化性關節炎,一般50歲以上就有可能發生關節炎,如果以前膝蓋受過傷,甚至更早就會發生軟骨磨損及關節炎的情形。因發炎會導致關節液的黏彈性改變,使得關節疼痛及活動不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政光說,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玻尿酸的關節腔注射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玻尿酸就像膝關節的潤滑劑,可以改善發炎膝關節液的黏彈性,讓患者運動更滑順,同時也可降低發炎反應,減少關節的疼痛。一般關節炎的病人皆可施打玻尿酸,但病人的膝關節如有紅腫、積水等情形,則應該進一步抽關節液檢查,排除感染等情況,再施打玻尿酸,避免施打後更腫脹疼痛。陳政光說,目前健保有給付玻尿酸的治療,但關節炎患者須經藥物、物理治療半年無效後,才能健保給付,以緩解症狀。也有民眾不願等待而選擇自費施打,目前玻尿酸根據分子量的高低及在體內留存的時間,分為半年三針、半年一針及一年一針型。半年一針及一年一針型是2020年開始納入健保給付,可減少病人到醫院的次數,因應疫情的關係,也越來越多人選擇使用。據訪查,目前玻尿酸半年三針,一針費用約1000多元,而半年一針的費用約3000多元,另有一年施打一針劑型,費用約6000多元。假牙黏著劑假牙應定期修整 不能只靠黏著劑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長者有缺牙問題,必須製作、戴上活動假牙。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說,若活動假牙與口腔黏膜不完全密合,摩擦後可能會造成粘膜破損、疼痛,為增加密合度及穩定度,須使用假牙黏著劑。但假牙黏著劑僅為輔助性質,最重要的必須靠牙醫師精準的製作假牙,避免咬合干擾及確保穩定度。如果民眾只依靠假牙黏著劑固定假牙,那真的是本末倒置。黃茂栓說,為維持活動假牙與口腔黏膜的密合及穩定度,建議民眾應定期回診,約每3至6個月由牙醫師修整一次活動假牙,同時進行咬合調整,避免假牙、粘膜出現損傷,降低戴上假牙的不適感。而晚上使用假牙後,一定要取下,將附著在假牙內側面的黏著劑清洗乾淨,而口腔內上的假牙黏著劑及食物殘渣,也要清洗乾淨。假牙黏著劑為醫療器材,必須至藥局、藥妝店等具有醫材販售資格的地點購買。假牙黏著劑依不同品牌,價格有所不同,一條70克價格大約落在200多元至400元之間。傷口敷料適用不同類型傷口 購買前應諮詢醫師皮膚傷口分為外傷、撕裂傷、擦挫傷、手術切割縫合等急性傷口,以及褥瘡、糖尿病足等超過四周以上,或該癒合卻未癒合的慢性傷口,而慢性傷口可能從急性傷口演變而來。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林育賢說,不論傷口為急性或慢性,應給予保護力佳的傷口敷料,以保護傷口避免感染、發炎及疼痛。林育賢說,傷口敷料種類多元,包括紗布、薄膜敷料、泡綿敷料、含銀泡綿敷料、親水性纖維敷料、水膠敷料、人工皮等,使用時機都不同。如擦挫傷等開放性傷口,因已失去表皮,此時可以採用人工皮、泡綿敷料保護;如果是更嚴重的傷口,就應給予膠原蛋白敷料,促進傷口癒合及皮膚生長;若傷口已出現感染問題,可使用抑制細菌、控制感染醫材,如含銀的紗布、泡綿敷料、人工皮等,待感染問題解決後,再使用其他敷料促進皮膚生長。林育賢說,使用傷口敷料應諮詢醫師意見,選擇合適的敷料,讓傷口盡速復元,避免感染。而更換傷口敷料時,應注意要用食鹽水、溫開水沖洗乾淨後,再行更換。至於使用傷口敷料能不能降低產生疤痕的機會?林育賢說,傷口是否會留下疤痕,取決於傷口深度,但若使用合適傷口敷料,加速傷口癒合,確實有機會降低疤痕形成。傷口敷料費用方面,依不同傷口類型,健保給付不同的敷料。林育賢說,如褥瘡合併感染傷口,健保給付含銀敷料,若是肌腱、骨頭、關節外露等傷口,健保給付非含銀敷料。但是,約有80%至90%的傷口敷料仍需要自費,如自費含銀敷料一片約700至3000元、人工皮一片約100元、泡綿敷料一片約300至500元,可是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因有可能會買到不合適的敷料。人工髖關節年輕族群 可選較耐磨的陶瓷材質髖關節長期使用,將造成軟骨磨損、退化;長期喝酒、使用類固醇藥物,或是股骨頭、股骨頸骨折等,也容易導致髖關節的股骨頭出現缺血性壞死,產生提早萎縮等情形。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彭孟炤說,當出現走路時髖部疼痛、長短腳、髖關節活動度不佳等症狀,甚至無法久站久走,應考慮置換人工髖關節。彭孟炤指出,置換人工髖關節分為「半人工髖關節」,僅更換股骨頭,而不更換髖臼,「全人工髖關節」則為兩者一併置換。而人工髖關節材質分為耐磨與一般型,耐磨多採用陶瓷材質,一般型為健保給付,材質為鈷鉻合金。建議年輕族群可採用耐磨的陶瓷材質。彭孟炤說,進行手術前,應經醫師詳細評估手術方式,選擇適合患者病情的人工髖關節。目前依健保署醫材比價網的自付差額醫材資料,股骨頭約為9000多元,但如全人工髖關節整組,包括複合物強化陶瓷股骨頭、添加抗氧化劑髖臼內襯、健保給付的髖臼杯及股骨柄,價格達18萬6000多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骨科教授韓偉表示,人工髖關節的選擇上大同小異,每家廠商使用的金屬大多類似,頂多是選擇台灣製或外國製的差異。若要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韓偉建議病患可以詢問三個問題,第一是醫師在替換人工髖關節手術的經驗;第二是使用哪款人工髖關節,價格、需求等等有無符合;最後則是做完手術後有無合作的物理治療師,才能夠更快速地習慣人工髖關節,也讓肌肉順利復健康復,重拾日常生活。尿液試紙潛血反應、蛋白尿……可檢驗多種疾病尿液試紙可檢測尿液有無出現潛血反應、蛋白尿、糖分、膽紅素及尿液酸鹼值等。國泰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說,檢測尿液是藉此研判腎臟、膀胱、尿道、膽道等有無出現感染、發炎、結石,或是肝臟、腎臟有無代謝異常,或患有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如驗出糖分時,應懷疑可能患有初期糖尿病,若檢出膽紅素則與膽道發炎有關,甚至女性懷孕過程,定期產檢時也會進行尿液檢查,一旦發現泌尿道感染,必須立即治療,避免誘發早產等狀況。此外,尿液中不應有蛋白質,如果經檢驗為蛋白尿,應是與腎功能代謝有關。酸鹼值檢測方面,如果檢測後,pH值為6.5以下,此為偏酸情形,應懷疑可能是罹患高尿酸血症,而可能有結石問題。但蔡樹衛說,不論是經由尿液進行何種檢查,均為初步檢測,如果發現異常時,必須進行更詳細的影像等檢查找出病因,給予適合的治療。部分尿液試紙還可以檢測亞硝酸鹽、酮體等,蔡樹衛說,這也是檢測尿液有無細菌感染的指標。酮體是糖類的代謝物,尿液不應該有酮體,若有應懷疑可能患有糖尿病、腎臟發炎,或是正在服用相關容易產生酮體的藥物。但糖尿病常不會以尿液檢測作為確診的依據,最後還是會利用空腹抽血加以確診。蔡樹衛說,若懷疑是泌尿道感染進行尿液檢測,尿液試紙多有健保給付,但也有基層診所或機構提供自費的尿液篩檢,若是經由網路搜尋,尿液試紙價格多為數百元左右。
-
2022-09-17 醫療.眼部
關燈看手機更傷眼,易黃斑部病變!醫傳授7個好習慣對抗3C眼
科技的日新月異,讓我們生活離不開3C產品,卻也因此造成不少對眼睛的傷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門診中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年輕族群是因為用眼過度而出現眼睛痠澀、紅腫,且視力模糊的現象,「而中高年齡長者因為眼睛老化,不適情況會更嚴重。」3C眼主要形成原因,是長時間近距離使用3C產品,造成睫狀肌過度收縮導致痙攣,陳瑩山說:「當我們看向遠方時,睫狀肌並不費力,但是看近時必須仰賴其收縮;而接觸3C產品時,因距離更近、用眼時間長,有時還會因為少眨眼而讓眼睛受到壓力。」當然,眼睛同時也是接受光源的主要器官,3C產品的光線對於眼睛也會造成傷害。3C光線太強 易黃斑部病變陳瑩山進一步指出,過量光線對眼睛造成的傷害不小,像是直視手機時若光線照射太強,而且眨眼次數明顯減少就容易造成乾眼症;其次因為智慧型手機使用時必須靠得很近,時間一久,睫狀肌僵硬無法放鬆,也會導致假性近視增加。再者,當光線進入眼睛後,能量較高的藍光會由水晶體吸收,但長期累積就會造成蛋白質變性,令水晶體混濁,患者會覺得變暗,視力模糊,久而久之,近視度數就會增加。「更令人擔心的是,當強光經過瞳孔射入眼底,經年累月光線刺激,還會造成黃斑部的水腫發炎,進而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陳瑩山提醒,「關燈看手機,就像一直用眼睛盯著太陽日出或日蝕,光線長驅直入黃斑部,更危險。」而且如果是在睡覺前用手機,又不開燈,當身體處於準備休息的狀態下,抵禦光線的能力會下降,光傷害也就相對增加。7個好習慣 對抗3C眼3C世代已經是趨勢,要完全不用幾乎不可能,最重要的還是要提前預防,加上養成保護眼睛的好習慣,陳瑩山提供幾個好方法,可降低3C眼的過度傷害。1.適度休息、偶爾熱敷每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平日可以偶爾搭配熱敷眼罩或直接用熱毛巾熱敷讓眼睛紓壓,但要避免使用時間過久或過熱。2.保持乾淨、定期檢查要經常保持眼部的乾爽清潔,最好不要常揉眼睛以避免感染;此外,也要定期接受視力檢查,若需矯正或配戴眼鏡時,要找合格的專業眼科醫師提供建議。3.生活規律、睡眠充足不要熬夜、作息要有規律,用眼過度除會造成雙眼痠腫麻痛外,連帶地也會影響頭痛,只有大腦跟眼睛同時放鬆,才能真正得到休息。4.光線充足、姿勢端正無論是看手機或電腦、電視等,光源都要充足,姿勢也得注意;距離最好也要掌握好,不要靠得太近、也不要彎腰駝背。5.多走出戶外、眼睛也要防曬假日可多安排戶外活動、多看遠方綠樹草地,可減少眼睛肌肉緊張;此外眼睛也要注意防曬,陽光強烈可配戴太陽眼鏡,或戴藍光眼鏡替眼睛防曬。6.多喝水、人工淚液非萬能若必須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也容易造成眼睛乾澀,建議除了多喝水,也可在室內放一杯水增加環境濕度;要提醒的是,許多人會定時點人工淚液讓眼睛維持濕潤,但無法完全取代眼淚,而且市面上的人工淚液多數含有防腐劑,不建議一天多次點用。7.營養蔬果不能少三餐營養均衡、多吃綠色蔬菜及黃色水果、每天一顆蛋等,都是最基本的護眼之道;平日也可多補充葉黃素,若是過度使用3C,則可偶爾使用蝦紅素來增強保護作用,兩者能達到互補合作與協同加強的效果。
-
2022-09-10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出現這種「斑」,竟提高癌症風險!醫師揭白斑可能帶來的5種嚴重疾病
白斑的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自體免疫、神經性影響等。目前學界盛行的理論,主要認為是自體免疫失調,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自身黑色素細胞所造成的。這是因為早期的白斑病灶病理切片檢查,會發現有很多發炎細胞聚集及黑色素細胞減少的現象。近10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白斑的形成和免疫細胞CD8 T細胞、還有自體免疫抗體有關,因為自體免疫失調,造成免疫系統的發炎細胞攻擊自身的黑色素細胞,導致黑色素細胞的破壞消失。而部分局部白斑,只是因為調節型免疫細胞,把這群具有自體攻擊力的細胞困在局部,當這些調節型免疫細胞無法控制時,就會隨者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除了造成身體各處的白斑以外,也會造成其他器官像是甲狀腺的破壞。24歲的林小姐是上班族,19歲時在左手臂發現一塊白斑,隨著時間白斑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林小姐四處求醫但是白斑仍然持續擴散,而最近1年以來,林小姐開始出現關節疼痛、疲累的症狀,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白血球都是偏低的狀況,同時也有落髮的情形。 到我門診後,幫她檢測ANA自體免疫指數,發現除了白斑之外,她也同時罹患了紅斑性狼瘡。大規模的研究統計發現,白癜風合併紅斑性狼瘡的發生率大約5%。全身型和成人才發病的白斑症,容易伴有一些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疾病,其他包括紅斑性狼瘡、圓禿、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存性糖尿病等。由於白斑發生與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較高,病人最好同時接受甲狀腺方面的檢查。對於全身型白斑病患,一般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抽血檢查,看是否有甲狀腺功能、自體免疫指數、血液異常,以排除與這些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白斑的「寇博納」現象患有白斑的人,小心不要受傷或是摩擦皮膚。這是因為皮膚在受傷的時候,會吸引免疫細胞來對抗外來細菌和修復傷口,如果是有白斑體質的人,也會吸引到攻擊黑色素的自體免疫細胞,造成受傷/摩擦部位白斑的形成;這種名為「寇博納」現象(Koebner phenomenon)。這種受傷部位發生原本皮膚疾病的情形並不少見,像是乾癬和一些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皮膚炎也會看到。白癜風的臨床表現白癜風的病徵是在皮膚出現界線清楚、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如果是全身型的白斑,常常會呈現對稱性分佈。每個人影響的範圍不一定。有些病人在白斑出現前,皮膚先經歷了紅腫發炎,如濕疹一樣;或是先有皮膚曬傷或受傷,病灶癒合之後才出現白斑。但更多時候,白斑是靜悄悄的出現在身體的某處,漸漸的變大,甚至東一塊西一塊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被發現。白癜風可以分成擴散期和穩定期,擴散期的時候,黑色素細胞受到攻擊,臨床會發現白斑迅速的變大,在短時間1-2周內擴散出去。白癜風的病程無法預測,有時候發病之後會穩定一段時間,再次受到刺激就會擴散出去,因此規則的追蹤是必要的。目前所有的治療都無法「根除」白癜風,只能夠穩定它。就好比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我們使用治療來穩定它,不讓它持續破壞身體,否則破壞到最後,就只能夠用移植的方式去修復組織。白癜風常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40歲的黃小姐,斷斷續續出現感冒和暈眩,後來開始出現視力模糊,伴隨著臉部白斑的出現,同時還感到耳鳴。她四處求醫卻查不出個所以然,甚至因為這些不典型的症狀而到身心科治療,懷疑自己是否因為白斑造成情緒不穩和焦慮症。到門診檢查時,發現黃小姐是罹患罕見的「原田氏症 Vogt- Koyonagi-Harada」; 她所出現的頭痛,眼睛、 聽力以及皮膚的白斑,都與這疾病相關。這主要是因為黑色素細胞都存在於這些器官,當免疫系統混亂的時候,會連帶攻擊到這些器官。大約20-30%白癜風會合併其他疾病的發生,我們稱之為「共病」。這些年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皮膚疾病和內科疾病有關。因此在診斷白斑的時候,必須做全身性的問診、抽血評估。根據一項臺灣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白斑病人比較容易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和膀胱癌。但是最常見的還是甲狀腺異常,圓禿和紅斑性狼瘡。此外,很多白斑病人也合併焦慮症、憂鬱症和失眠,這些心理因素會影響到病程,在治療的時候不容忽視。書籍介紹黑斑白斑有話要說作者:黃昭瑜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19/10/01作者簡介黃昭瑜/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延伸閱讀: 把按摩的錢省下來~每天練習「魚式」,改善背痛、駝背...幫自己整脊!
-
2022-09-06 醫療.新陳代謝
只喝珍奶不喝水,「器官泡在糖水裡」!醫師調整這樣吃,3個月控血糖
67歲的陳先生經營玩具批發,過去身體不錯,還常拜訪客戶跑業務;但近3個月來他體重快速減輕,也時常感到疲倦、嗜睡,甚至因頭暈而無力工作,只好提前退休交棒給兒子。陳先生前往醫院求診,經過一系列評估檢查後,發現外表看似健康的他,其實已是三高患者,其糖化血色素高達13.7,比正常值應小於5.7高出許多,因此是嚴重糖尿病病友。 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吳雅琦表示,陳先生出去見客戶都是隨手買珍珠奶茶不喝水,早餐蛋餅配有糖豆漿,攝取糖份過多,因此開出的治療方案,就是先在生活習慣方面做改變,不到3個月時間就控制糖化血色素值在6.5以下,再度恢復氣色紅潤、精氣神十足的狀態。 1.平常喝的珍珠奶茶,改成無糖茶或礦泉水。2.早餐從原先的蛋餅搭有糖豆漿,改成無糖豆漿搭燕麥。3.午、晚餐改半碗飯及多蔬菜、蛋白質攝取,水果量維持每日兩個拳頭量。4.每日運動1小時。5.積極藥物治療。 吳雅琦指出,隨著國人飲食日漸西化,加上台灣天氣炎熱與手搖飲料店盛行,常見人手一杯有糖手搖飲或加料飲料,解渴同時卻可能因此攝取過多糖份。除此之外,台灣是水果天堂,四季盛產的水果甜度都相當高,稍不注意就會攝取過多糖分。而糖尿病就好比隱形殺手,雖不會立刻造成身體不適,卻會潛移默化地讓全身器官傷害。 「想像看看,當人體所有神經和血管及器官泡在糖水裡,隨著時間增加當然會逐漸壞掉,有症狀時可能都已是三多一少狀況。」吳雅琦解釋,嚴重高血糖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指多吃、多喝、多尿及體重快速降少,甚至可能還會造成手腳麻木及視力模糊。 吳雅琦建議,民眾平常要養成量血壓習慣,有血糖問題的病人更要在家自我監測血糖。40歲以上民眾每3年可以做一次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檢查,包含身高、體重、腰圍、血壓、血糖、肝腎、血脂及尿液功能檢查,並搭配四癌篩檢—子宮抹片、乳房篩檢、糞便篩檢及口腔篩檢,才能提早預防,及早發現身體異狀與治療,避免讓器官受到損傷,持續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認識死亡,有助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面對生命終站5大要點: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保赤子之心 .「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05 醫療.眼部
10多年眼損傷不敢動刀 醫現在30分鐘救回他視力
1名40多歲的男性,10多年前在工地被東西砸到右眼,當年的醫師認為手術風險大、不建議動刀。但最近因視力變模糊,他另找醫師重新評估後,在醫療設備、醫療技術都已較以往精進下,30分鐘即手術完成,並把他視力從0.1救回至0.8,生活品質和工作安全都獲改善。長安醫院眼科主任郭鐘元說,患者因外力撞擊,造成外傷性白內障,且除了白內障比較熟以外,水晶體的韌帶也鬆弛 。另外,外傷使得虹膜分離,出現類似雙瞳狀況,若不處理的話,外來的光線可能就會從兩個地方同時進入眼球,引起複視。如果只單純處理白內障,沒有同時修補虹膜分離,就沒有辦法達到最佳的視覺品質。他說,外傷性白內障手術較一般白內障複雜,因為這類病人大多會出現水晶體韌帶鬆弛或移位的情況、甚至虹膜分離,非常依靠醫師的經驗和設備。手術方式是在植入人工水晶體的同時,配合囊袋張力環來固定結構,最後再以手工縫合,把虹膜縫回原有的位置。手術順利完成,時間約30分鐘,患者視力恢復良好。郭鐘元說,不管是在工作或交通上,大家要注意眼睛的防範,例如配戴全罩式的護目鏡 ; 若不慎遭受撞擊,產生比較複雜性的白內障,早期技術沒有這麼成熟,會比較不敢貿然地去動手術,但是現在技術設備的進步之下,在仔細評估檢查,適合的狀況下接受手術,視力有機會恢復。
-
2022-09-03 醫療.血液.淋巴
80歲嬤被讚氣色好 檢查發現罹患「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80歲的黃太太過去常被稱讚「氣色很好」,但因容易疲倦、經常暈眩到站不起身、且皮膚過敏,4年前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數據異常,確診為骨髓增生性腫瘤當中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恐有更高罹患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所幸後續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如今還能照常活動。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的原因,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異常增生,除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還包括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以及原發性骨髓纖維化(MF)等。陳志丞表示,台灣缺乏完整資料統計,若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從2015年一年新增264例,到2019年一年新增559人,五年間成長一倍,推算骨髓纖維化粗發生率為每十萬人2.37人。陳志丞說,骨髓增生性腫瘤症狀除了容易疲倦、夜間盜汗、搔癢、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患者還可能伴隨有脾臟腫大,有些人會有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且因為血液太濃稠,患者可能因血液循環障礙,出現頭暈、視力模糊、手麻腳麻等症狀。由於此病不常見,症狀也不具特異性,文獻顯示西方國家此類疾病患者,從出現症狀到就醫確診竟要2年時間,且超過6成患者是因為中風、流鼻血、血尿、肺栓塞等才確診。這疾病若沒有控制、定期追蹤,除有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還可能發展成續發性骨髓纖維化與急性血癌。以黃太太罹患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為例,臨床上將患者依血栓發生風險區分為高危險族群(年齡超過60歲或曾經有血管栓塞病史)與低危險族群。低危險族群一般採取放血治療,可降低併發症發生機會,也可能讓患者同時服用阿斯匹靈,減少血小板凝集,也可減少栓塞機會。針對高危險族群,除了放血之外,通常會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或者是干擾素治療。不過,新型長效型干擾素所費不貲,加上需要長時間的使用,病人自費負擔大。台灣健保署針對部分極高危險、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好的族群已提供健保給付,未來有機會改變治療狀況與疾病面貌。黃太太起初採放血治療,但太過頻繁抽血導致體力下降,無法正常生活,但又擔心拉長放血時間,可能使血液太過濃稠,增加中風風險,當時女兒查遍網路資料,還一度要帶媽媽去歐洲打針,後來才知這藥是台灣之光,不用到歐洲打,至今使用該藥已2年時間,大幅減少暈眩問題。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日前正式成立,理事長侯信安指出,將提供衛教資訊,讓病友獲得醫療新知、生活照護、醫療資源等,同時協助病患轉介,努力改善患者的治療狀況,也期許政府支持下,有更多好的藥物可以健保使用與新穎的臨床試驗能在台灣執行。
-
2022-08-29 焦點.健康知識+
喝水怎樣喝才有效?營養師6大QA教你喝出好氣色
人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可曾想過,要怎麼樣喝水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呢?喝太多、喝太少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什麼時候補充水分才是最佳時機呢?茶可以取代開水嗎?夏天喝冰水是禁忌嗎?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鄭穎倢整理6大QA,教你正確喝水,喝出苗條、健康以及好氣色。Q1:一天該喝多少水?鄭穎倢表示,每日建議成人飲用6-8杯水(240 ml/杯)或是用體重計算*30=每日應飲用之總水量,可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維持身體的健康。Q2:喝太多水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喝太多水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尤其是鈉)濃度被稀釋。鄭穎倢表示,血清鈉濃度太低稱為低鈉血症,為了平衡細胞內外液的電解質濃度,血液中的水就會滲透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膨脹以及電解質稀釋。症狀有頭痛、視力模糊、肌肉痙攣、抽蓄,罕見的情形下會死亡。水中毒很罕見,馬拉松選手為了怕脫水喝太多水的時候可能發生,這時候預防方式可以改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同時補充電解質。Q3:喝太少可能造成身體脫水?脫水的原因有腹瀉、嘔吐、發燒、劇烈運動、炎熱天氣、乾燥環境、甚至高海拔都會造成脫水。鄭穎倢表示,口渴是身體需要更多水的訊號,但是口渴機制也有失靈的時候,特別是在激烈運動、嬰兒期、生病或是老年期。輕微到中度脫水的症狀是口腔與皮膚乾燥,疲乏與肌肉衰弱,尿量減少、尿液深黃、頭痛、暈眩。鄭穎倢指出,如果持續脫水,會造成血液溶質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心率上升。身體感覺到血液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就會啟動一系列保存水分的步驟,例如強迫腎臟保留水分,減少尿量,但同時仍會有其他途徑流失(糞便、皮膚、肺等),如果持續喪失,就會造成腎衰竭、痙攣、精神混亂、昏迷等,嚴重脫水若置之不顧會導致死亡。Q4:每日最佳飲水時機?鄭穎倢說明,國民健康署特提出「喝開水5要訣」的技巧,並謹記處於高溫環境時,要多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有需要限水的疾病建議諮詢醫師喝水量。一、起床一杯水身體一整晚都沒攝取水分,起床後小口分次慢慢喝一杯300-500ml的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二、用餐前後配杯水無論是在家或在外用餐,桌上準備一杯300-500ml的水,餐前或餐後至少半小時分次慢慢喝,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三、外出要帶水準備500ml以上的水壺,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隨時補充水分,增加運動時的血液循環,並避免脫水的發生。四、製作提味水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五、1,500ml的水養成每天喝至少1,500ml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且分多次喝、慢慢喝,喝得太急,或一次喝太多,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Q5:現代人忙碌,時常忘記喝水,或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寧可喝飲料,對於喝足量的水也有壓力,怎麼辦?白開水是零熱量的最佳飲品,若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亦可適度飲用無加糖的氣泡水。鄭穎倢建議,生活中可將一天所需要飲用之水量用水壺裝好,放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得到的位置,經過看到就飲用,就可督促自己將一天飲水的目標達成。除了白開水外,食物當中的水,包含飲料跟湯品可供應最多的水,若以營養來說,牛奶、豆漿相比汽水或含糖飲料富含優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Q6:茶可以取代白開水嗎?夏天到底能不能喝冰水呢?鄭穎倢解釋,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屬於溫和的利尿劑,每日建議500ml內較不會造成水分不平衡。吃冰可能會讓血管收縮造成頭痛、腸胃消化不良。另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冰會讓氣管收縮、氣喘症狀加劇。【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4770】
-
2022-08-08 醫療.眼部
夏日出遊視力突然模糊嚇一跳 原來3C看太多造成白內障
一名40多歲男子最近開車出遊,卻突然視力模糊,讓他嚇得馬上停車,還好沒有發生意外,經過醫師檢查,懷疑他可能是長期使用3C,造成白內障,外出時突然有陽光照射,才會造成視線突然變模糊。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眼科中心醫師洪純玲表示,夏季視力變模糊除了因淚膜不夠潤濕眼睛、加上一直吹冷氣,加重乾眼症症狀外,另一個情況就是光線變化強烈使得瞳孔收縮,常見原因是白內障, 尤其是後囊混濁性的白內障 。安南醫院副院長洪純玲表示,眼睛的水晶體成分多由蛋白質組成,當有害紫外線及藍光經過水晶體時,水晶體會吸收高能量紫外線及藍光波長來保護視網膜,避免有害光線直射眼底而傷害視覺中心的黃斑部。高能量波長光線經過水晶體時,容易讓水晶體蛋白質變混濁而形成白內障,所以除了不要長時間近距離盯手機或電腦螢幕外,也要避免外出時太陽光的紫外線及藍光傷害,建議外出時最好戴上帽子及太陽眼鏡,更要避免陽光直射眼睛,長時間3C藍光也是一樣要避免。洪純玲指出,白內障症狀情況很多,病人會覺得像隔著毛玻璃看東西,看東西時光線會折射,還有炫光、怕光、複視疊影、度數改變、看東西會感覺變較黃,以及容易疲勞。特別是當白內障的混濁發生在水晶體後囊中心時,遇到較強的光線使瞳孔收縮,白內障的後囊混濁又剛好擋在光線進入到視網膜的路徑之中心點,會造成視力突然模糊, 若是正在開車、騎車時就要有可能發生意外。洪純玲也提到,水晶體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慢慢混濁,或是一些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而形成白內障 ,一般30歲之後就已開始有水晶體核的硬化產生,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注意有害藍光線及紫外線的傷害,避免長時間曝曬陽光下,出門戴帽子及太陽眼鏡,減少長時間盯3C螢幕及適度間隔休息,補充抗氧化物質如葉黃素和魚油,亦建議定期眼科檢查才能了解自身眼睛最新狀況。洪純玲提醒,白內障視力模糊如有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手術一勞永逸,目前白內障主流手術為小切口超音波乳化術,取出白內障後再置換新的人工水晶體,而人工水晶體的置換有許多選擇諸如長焦段、延焦段及多焦段,都有基本紫外線防護功能,而度數的調整可依個人需求諮詢眼科醫師。
-
2022-07-30 焦點.元氣新聞
陶斯松分3階段退場 113年4月1日全面退出環境用藥
為避免敏感族群長期暴露在使用陶斯松及甲基陶斯松藥劑的環境,傷及神經系統;環保署今天公告分3階段管制陶斯松原料、藥品,及給予產品消化期,113年4月1日起將全面退出環境用藥。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局長謝燕儒指出,陶斯松環境用藥管制將分3階段執行退場,今天公告修正「環境用藥禁止含有之成分及檢驗方法 」中關於現有陶斯松環境用藥管制內容及期限,首先從111年8月1日起,禁止陶斯松環境用藥原體(原料)的製造、加工、輸入。其次,112年1月1日起,禁止一般及特殊環境用藥製造、加工、輸入。再者,針對已製造的藥品給予消化期。在112年1月1日前製造、加工、輸入的一般及特殊環境用藥,將從113年4月1日起禁止輸出、販賣、使用。他並說,陶斯松是一種被廣泛用於家庭和農場中的殺蟲劑,依據暴露的量和時間長短,吸入或攝入陶斯松可能會導致對各種神經系統的影響,症狀包含頭痛、視力模糊和流涎症到癲癇、昏迷甚至死亡。他提醒,若是嬰幼、兒童、孕婦等敏感族群,要特別小心,像是孩童會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神經發育遲緩。他補充,環保署根據上述公告內容逐步執行退場,違反規定者將依據「環境用藥管理法」規定開罰,關於原料、藥品的製造、加工、輸入部分,違者可處新台幣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鍰;113年4月1日以後仍販售,將罰負責人9萬元以上、45萬元以下罰鍰,藉此保障國人健康及維護環境安全。
-
2022-07-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B群、維生素D、魚油、益生菌…哪些是必要吃的?醫生公開自己吃的保健食品清單
多年臨床工作心得,讓自己深刻有感,如果不好好保養身體,將來就是生病、吃藥等,與其未來可能花大筆醫藥費,不如把這些錢拿來投資自己的健康,因此家中不只備有十多種油輪流食用,以飲食補充維生素 C,也會慎選保健食品來補充,除了必備綜合維他命及 B 群外,維生素D、葉黃素、薑黃素、酵素、益生菌等也是較常吃的保健食品。》薑黃素選擇理由│如何選擇為超強抗氧化劑,可預防失智,顧腸胃道1 來源產地要清楚,不買散裝或在路邊市場購買。2 需有產品農藥重金屬檢測報告,確保產品安全。3 若買粉劑以偏橘紅的秋鬱金為主,薑黃素含量比較高。4 膠囊的成份劑量會高於粉劑,可視自己需求選擇購買。早在 2009 年,我就開始服用薑黃素,當時外界對薑黃素的認知還不甚了解,但學界已開始進行很多研究,當年我正在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唸博士班,有幾位學弟妹在進行薑黃素對癌細胞的小鼠試驗,因而得知薑黃素是很強的抗氧化劑後,就開始注意到薑黃素的保健功效。2010 年後相關研究就陸續發表,最為轟動就是「吃咖哩防失智」,由於印度是全球阿茲海默症發生率最低的國家,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現是因咖哩中的薑黃素可以抑制 β- 類澱粉蛋白沈澱,因此能防失智症。美國杜克大學的相關研究,更建議每週吃二到三次咖哩可防失智症;德國尤利希的神經學與醫學研究所實驗室更進一步發現,咖哩中的香料薑黃可以讓小鼠的神經幹細胞提升增生速度約八成、修補腦部損傷,未來可做為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藥物。近年來,全球對薑黃素的研究方興未艾,多達數千篇論文研究,從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糖尿病、消化性潰炎及克隆氏症、大腸激躁症、關節炎等疾病皆有相關研究。薑黃因含有百餘種成分,除了薑黃素(Curcumin)外,還含有鈣、鉀、鎂、硒、維他命C、E。印度傳統醫學或中國、古希臘,都將它當成生藥的一種。但民眾在食用時也必須了解,薑黃素不易溶於水,會造成人體吸收率差,且它代謝也極快,因此不太能留在體內。薑黃素較易溶於有機溶劑或油脂,因此,在烹煮咖哩時加入薑黃粉是最好的方式。另外,薑黃粉也可以放到豆漿內也比較好吸收。》益生菌選擇理由│如何選擇提供好菌讓腸胃道更健康,鞏固第二大腦1 益生菌產品很多,目的為改善腸胃道或過敏現象,確認需求再購買。2 益生菌一段時間就沒有效果,需2 至3 個月換一次。3 可先買一小罐試試,沒有效果就換不同品牌。在必吃的保健食品中,特別在意腸道的健康,總認為「有進有出」是最健康的方式,包括酵素、纖維素及益生菌等。人體神經細胞最多、最複雜的是大腦,腸神經系統擁有一億個神經細胞,是身體中擁有第二多神經細胞的器官,因此腸胃道又被認為「第二大腦」。腸道內有腸內菌叢,而且每個人的腸道菌叢種類、數量都不同,要維持身體健康就得讓菌叢保持平衡。目前台灣健康食品與益生菌相關的功效,大致分三類,一為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免疫調整,二是腸功能改善,三是能通過胃酸及膽酸考驗,有助於增加腸內益生菌,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之數量。包括膠囊、粉劑、優酪乳等。由於益生菌種類非常多,我的選擇是越單純越好,常服用的大概只有三到四種益生菌。但在補充益生菌的同時,也要提供食物給益生菌,這就稱之為「益生質」也就是膳食纖維,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固定吃 3 個月以上,讓菌叢能有生長的時間,若吃 3 個月後沒有特別改善,就可以換不同種的益生菌來吃,找出自己最適合、最有效的益生菌菌種。》酵素及纖維素選擇理由│如何選擇有助於消化吸收及順腸排便1 可多嘗試不同產品,再選擇適合自己的三或四種輪流吃。2 仍以有品牌的產品為主,或能提供相關檢驗證明的產品。酵素就是「酶」,簡單的說就是分解、消化食物,我們每天吃進去很多食物,包括蛋白質、澱粉及油脂,在消化的過程中,就需要不同的酵素來幫忙將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會讓吃下去的食物可以快速分解。至於纖維素是從減肥開始後才認真吃,由於外食機會多,若擔心蔬菜量不夠,就吃些纖維素,多少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纖維素。這些產品都有助於消化吸收及順腸排便的作用,可以讓肚子消的比較快,但每個產品都有它的優缺點,吃久了都會降低耐受性,因此,我會多方嘗試各種品牌,最後圈選出自己認為有效果的三、四種品牌輪流吃。除了保持保健食品的新鮮度外,還可以避免食安問題踩到地雷。》維生素D選擇理由│如何選擇調節免疫力,提升保護力及防疫能力1 選擇覺得好入口的純維生素 D。2 瓶身標示的單位為 IU 的非活性維生素D。3 標有「USP」、「GMP」等合格認證字樣的產品,品質比較有保障。根據多項研究,大家都知道,維生素 D 可以促進骨骼、牙齒健康,預防骨質流失,同時也對於免疫系統、大腦與神經系統有益,另外也有協助維持肺功能與心血管健康。近來由於 COVID-19 疫情影響,適當補充維生素D,也可以提高防疫力,對抗病毒。維生素 D 除了多曬太陽,多從鮭魚等魚類、黑木耳、蛋、香菇等食物攝取之外,也可以多補充維生素D 補充品。》葉黃素選擇理由│如何選擇改善或預防眼部疾病,還能抗氧化1 選擇葉黃素:玉米黃素 =10:2 的黃金比例。2 建議優先選擇吸收率較佳的游離型葉黃素。3 對 3C 族來說,建議選擇配方富含花青素如山桑子、藍莓等的葉黃素。隨著 3C 產品普及,現代人常用眼過度,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容易伴隨眼睛痠澀、視力模糊,甚至黃斑部病變等不適症狀。想要維持眼睛晶亮有神,除了適當地讓眼睛休息、均衡飲食外,現代人也會選擇透過補充葉黃素,讓眼睛明亮舒適。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必須由飲食中攝取。當無法從食物獲取足夠葉黃素時,則可選擇葉黃素保健食品來補充。一般普遍認為游離型葉黃素吸收率較佳。此外,衛生福利部建議補充葉黃素每日不應超過 30 mg(毫克),也有研究指出,健康成人每日攝取 6 mg(毫克)葉黃素,有助減緩黃斑部退化的風險,因此,葉黃素多吃無益,適量攝取即可。(本文摘自原水文化出版《類生酮+宅運動 方式瘦身法:精神科名醫方俊凱8個月甩肉19公斤健康祕笈》)
-
2022-07-19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患者容易有糖尿病、高血脂嗎?醫曝皆因2大壞習慣導致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互為「共病」,臨床上,許多病患容易同時罹患三高疾病,大部分原因與現代人不良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的生活習慣有關;但多數人通常等到症狀出現時,才會發現血壓、血糖、膽固醇已經偏高或過高,或是健康檢查時才被診斷出來。3高導致血管壁硬化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病人,發生高血壓的關聯性比較高;但罹患高血壓的人,不一定會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問題,且因果關係比較難以界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血糖及膽固醇過高,會導致血管壁硬化,造成血壓飆升。門診中,就有不少病患因為頭暈、頭脹就醫,一量發現血壓很高,抽血又發現血糖、膽固醇都偏高,以為是高血壓導致糖尿病、高血脂症。事實上,由於大多數病患可能是先前就已經患有高血糖、高膽固醇的問題,導致慢性血管壁硬化,但是,身體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才沒有發現,直到血管硬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才出現高血壓的症狀。頭脹、酸痛恐高血壓徵兆,嚴重會危及生命陳玠宇說明,大多數的高血壓病患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病人會經常感覺到頭暈、頭脹脹的,有些病人還會伴隨肩頸酸痛,或是肩頸僵硬的問題,可能會以為是最近身體比較疲勞;另外,還有的病人則出現走路會喘、胸悶、心悸、視力模糊、噁心嘔吐等非典型症狀,此時通常代表血壓已經飆高。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可分為「慢性危及性」及「立即危及性」,如果高血壓病情非常嚴重,更可能造成胸悶、胸痛、沒有活動也會喘,都是因為高血壓導致器官受傷所致,例如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心血管發生缺血、缺氧,胸悶、胸痛的情形也會越來越嚴重。當血壓飆高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出現立即性的危害,引發腎衰竭、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或是腦中風,出現眼歪嘴斜、單側肢體麻痺無力、昏迷等症狀。延伸閱讀: 。4種人要注意!!高血壓可能隨時找上你,這族群3個就有1人血壓高 。約1/5中風患者都有「1問題」,男女腰圍最好維持在「2數字」內,才能降低罹病風險
-
2022-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 接種AZ後腦出血死亡獲350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第182次會議紀錄,本次共審議65案,其中7案接種AZ獲得救濟,其中台南市林姓個案接種AZ疫苗後嚴重腦出血死亡,查無潛在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或腦出血,無法確定與接種AZ之關聯性,核予救濟金350萬元,為此次通過金額最高之個案。另外6例接種AZ後核予救濟之個案,金額由高至低依序為80萬(肝門靜脈血栓、腦出血)、60萬(格林巴利症候群)、50萬(腦靜脈竇血栓、右內頸動脈血栓)、5萬(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5000元兩案(過敏性蕁麻疹、蕁麻疹),接種高端、BNT、莫德納各1例,依序分別核予救濟10萬元(格林巴利症)、1萬元(急性過敏反應)、5萬元(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至於不予救濟者,AZ有36案、莫德納10案、高端4案、BNT2案,另有2案資料仍需補件;另有1案為接種卡介苗,核予救濟9000元。以下為核予救濟相關案件全文:AZ共7案:1. 台南市林○○(編號:265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頭痛、嘔吐情形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隔日出院後晚間因意識昏迷送醫,腦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顳葉大面積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因嚴重腦出血死亡。查個案無慢性病病史,本次雖有血小板低下情形,但無任何血栓表現,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個案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及腦出血。故依據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推測個案本次發生之腦出血與嚴重血小板低下有關,又目前醫學實證無法確定免疫性血小板低下與接種COVID-19 疫苗 (AZ)之關聯性。綜上所述,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50萬元。2. 彰化縣張○○(編號:3540)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起陸續因腹脹、腹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肝門靜脈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腦出血。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80萬元。3. 彰化縣柯○○(編號:37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雙側手腿麻木及肌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併急性呼吸衰竭,惟其神經傳導檢查結果非屬格林巴利症候群之典型表現,個案後續接受免疫球蛋白及血漿置換術治療, 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疫苗(AZ) 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60萬元。4. 台北市洪○○(編號:46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8日起陸續因頭痛、噁心及嘔吐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腦靜脈竇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右內頸動脈血栓,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 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症狀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萬元。5. 新北市郭○○(編號:305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25日因左眼視力模糊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疑視網膜剝離。4 日後再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結果 診斷為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個案之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查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屬罕見區域血栓,目前接種疫苗後發生此症狀僅有個案報告記載,惟個案屬年輕族群,且無可能引發此症狀之潛在疾病史及危險因子。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6. 新北市劉○○(編號:337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8日因全身紅斑及斷續發生搔癢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過敏性蕁麻疹。查個案之就醫病歷並未載明蕁麻疹症狀之開始發作時間,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依其病程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7. 台中市黃○○(編號:349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隔日因全身紅疹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蕁麻疹。查個案接種疫苗前即曾因皮膚癢疹情形就醫數次,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其皮膚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高端、BNT、莫德納各1案:1. 台南市郭○○(編號:452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檢驗結果符合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高端)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0萬元。2. 新北市周○○(編號:3848)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當日因嘴巴紅腫、全身痠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臨床檢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均不符合心肌炎之臨床表現。查個案本身有氣喘過敏史,惟接種後出現之症狀及發生時間符合急性過敏反應,與接種COVID-19疫苗(BNT)相關,且經住院6日,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3. 台南市蘇○○(編號:274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第1劑及第2劑COVID-19疫苗皆發生發燒情形,惟其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與一般常見不良反應不同,故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及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
-
2022-07-17 醫療.眼部
為什麼有些人常會有「紅眼」的狀況?眼睛佈滿血絲怎麼辦?醫:伴隨6症狀快就醫!
有時候,眼睛會突然沒來由的佈滿血絲,外觀通常看起來會有點嚇人,但這樣的狀況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消失,這在臨床上叫做「結膜下微血管出血」。一般來說並不需要過度擔心,但如果伴隨一些症狀的話,就必須正視「紅眼」所發出的警訊。 為什麼有些人常會有「紅眼」的狀況? 血管收縮彈性不好的人,在天氣變化大的時候,接觸忽冷忽熱的空氣,眼睛血管就容易破裂,造成「眼結膜下出血」。 常見造成紅眼的原因 以下幾種原因都可能造成眼睛出血:1.自發性,沒有明確原因 有時候只是突然用力拿東西、打噴嚏、咳嗽、嘔吐,甚至只是生氣吵架,眼白就突然整片出血,這是結膜下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2.揉眼睛 3到5月忽冷忽熱,同時也是過敏的高峰期,當眼睛很癢的時候,就忍不住揉眼睛。不少民眾就是因為揉眼睛,導致結膜下微血管出血。3.戴隱形眼鏡 尤其是戴軟式隱形眼鏡。軟式隱形眼鏡的直徑比黑眼珠大,隱形眼鏡的邊緣容易摩擦到結膜下的微血管。偏偏軟式隱形眼鏡也是過敏原之一,如果眼睛癢揉的話,眼白更容易出血。 4.出血性結膜炎 由病毒感染造成,具有傳染性。 5.頭部或眼睛外傷。 6.近期接受眼部手術治療。 7.服用抗凝血藥物,例如阿斯匹靈。 8.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凝血功能異常、血液科疾病等。眼紅伴隨6症狀要注意!當眼白突然爬滿血絲,先不要緊張,大部份的結膜下微血管出血患者,尤其是自發性原因的,並不會感到疼痛,也不會影響視力,大約一、兩周的時間,紅色血塊會慢慢吸收,消失不見。但如果同時出現以下6項警訊,就需要趕快就診。 1.合併眼睛疼痛 2.出現視力模糊 3.眼睛分泌物增加 4.反覆發生結膜下出血,例如一兩個月發生一次,連續好幾次 5.合併身體其他處容易瘀青 6.明確外傷史 最後,如果是自發性的結膜下微血管出血,並不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出血就會慢慢改善;而如果是非自發性的出血,則需要找出潛在出血的原因,甚至需要內科醫師協助檢查,才能從根本治療。 來源:鐘佩禎醫師 粉專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7-13 焦點.健康知識+
10大「長輩常見疾病」知多少? 「阿茲海默症」排行首位,若出現行為異常速就醫
在不久後的未來,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逐漸超過總比例20%,邁向「超高齡社會」。隨著銀髮生活將成為常態,防範老化症狀也成為人人都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為了家中長輩能夠健康無虞,也為了將來自己能夠放心享受人生,以下這些「長輩常見疾病」值得提前細心注意!《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長輩常見疾病」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10大長輩常見疾病有哪些。注意「阿茲海默症」前兆 行為異常速就醫觀察近期關於長輩常見疾病的討論,可以發現「阿茲海默症」是網友討論度最高的疾病,阿茲海默症不僅會干擾患者記憶與情緒控管能力,也可能造成退化性失智。有網友列舉患症親人的徵兆,如「家父以前很重視服裝儀容,但某陣子突然就不注重了,後來才知道是前兆」、「患者會一直講重複的話,因為真的會忘記自己講過」等,並提醒網友,倘若發現家中長輩行為異常,建議儘速求診檢查。長輩罹患「三高」機率高 網友分享照顧經驗而「糖尿病」又被稱為「高血糖」,名列「三高」慢性病之一。糖尿病會影響體內胰島素代謝,主要症狀包括頻尿、傷口不易癒合與視力模糊等,嚴重者更可能導致全身病變。有網友即詢問「糖尿病有多可怕?」便有人回覆,由於一般人得到糖尿病的機率較高且難以治癒,因此是高齡長輩的常見疾病,此外也建議「好好控制飲食,做好血糖控管」就能減低糖尿病帶來的健康風險。同屬「三高」的第3名「高血壓」與第4名「高血脂」也頗受網友關注,前者是指血壓高於常值,後者則是指血液中總膽固醇過高,導致血脂異常等情形。由於這些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回診,即有網友請益「家中大人患有高血壓和高血脂」,請其他人推薦親切、可溝通的醫生,讓長輩看診時較無心理負擔。留言也分享照顧家中三高長輩的經驗,提醒患者應注意忌口、保持情緒平穩,並且按時就診吃藥等。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然而現代人在繁忙生活中卻也經常忽視健康的重要性。為了日後生活能夠幸福長久,不如從現在開始好好調整生活作息,注意運動、飲食和保健習慣,迎接樂活人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08 失智.像極了失智
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
在《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中,「原力」貫穿整部電影,它是這樣被描述的:「原力——是給予絕地武士的力量,是所有生物共同創造出來的一種能量場,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並且滲透到我們體內。」電影中的主角時常利用原力給予他們各種能力來應付難關。腦霧:「大腦三原力」的失調現象「大腦三原力」——好的專注力、記憶力和思考理解力,是我們腦神經系統健康運作下,自然會產生的三種扎實基本能力,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感知、覺察、推理、判斷和決策,是我們想要平順生活,和追求任何夢想的一切根本和基石。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想像一個情境——迷霧的大腦森林,當我們走入一個濃霧瀰漫的森林,這時我們看不見前方的路,回頭也望不著我們是從哪個地方來的,這種失去定向感的狀態會讓我們處在混沌之中,搞不清接下來該往哪裡去,就算我們試圖集中精神,使盡全力,但由於身處在濃霧之中,也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腦霧現象(Brain Fog),Brain指的是我們的「腦」,Fog就是「濃霧」的意思,是「大腦三原力」產生失調、退化的症狀表現。如果這樣子的濃霧,是發生在我們的大腦之中,大家可以想像,我們的大腦和心智狀態,便會處於混沌昏沉之中,整天失神又健忘的,就像我們形容一個人突然「斷片」一樣,我們會想不起來剛剛說過的話?或是一下子記不起來原本到房間要拿什麼東西?忘記打開網頁要查什麼?這通電話原本要說的是什麼?工作和生活效率變得很差,整天處在腦當機中,腦袋總感覺昏昏沉沉的。失神又健忘?你也腦霧了嗎?腦霧, 是「大腦三原力」 失調的綜合型症狀表現。所謂症狀(Symptoms)指的是——當我們的生理或心理系統失調之後,身心所產生的各種異常表現。「綜合型」症狀,指的是腦霧現象不只會有單一異常表現,它可能會合併許多面向的失調,譬如專注、記憶、思考理解力這三種面向的失調,各個表現出來的問題會不盡相同,卻時常合併,共同地發生。出現腦霧現象時,多半會失去原有專注力,工作和生活無法集中精神,三十分鐘可以完成的事,現在一小時可能也做得事倍功半;記憶力開始下降,生活上的事,轉頭之後立馬忘記就算了,連重要的事,也開始丟三落四;思考理解力也會接著失準,該和哪家廠商合作?客戶的要求該不該退讓?小孩該上哪個才藝班?就算每天早上睡醒,還是身心昏沉疲勞,整天提不起勁,腦子總是不清爽,時常重重昏昏的。腦霧病人曾這樣形容自己:「就像車子打到空檔,怎麼使盡力氣狂踩油門,腦袋就是動不了,好像腦子裡有什麼零件壞掉了!」時間一久,許多合併的問題就會一一浮現,譬如頭昏或走路不穩,或是一靜下來,就聽到耳朵裡甚至是腦中開始出現奇奇怪怪的聲音,或是高頻的「唧唧」鳴叫聲,也或是「轟隆、轟隆」的血流心跳聲;老是覺得一顆頭二個重,脹痛得好像缺氧,還是血液流不通,時常頭重腳輕、眼花花視茫茫,這些都是腦霧可能會發生的異常症狀!腦霧的核心症狀:失調的大腦三原力● 失神→專注力渙散:平時拿手熟練的事,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完成,常常無法集中精神做該做的事。● 健忘→記憶力下降:別人交代的事,丟三落四,常常找不到經常需要使用的東西(手機、錢包、鑰匙⋯⋯)。● 遲鈍→思考理解力退化:和別人溝通時,無法精準表達,也無法順利理解他人,思緒緩慢、混沌,要做決定時,覺得困難。● 倦怠→身心昏沉疲勞:覺得身體疲勞,怎麼睡都睡不飽,日常生活變得提不起勁,興致缺缺。● 覺得身體不舒服,包含任何一項:頭痛、頭暈、視力模糊、耳鳴、腦鳴、頭脹,或頭重腳輕。● 因為上述所提到的問題,已經造成您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或和他人相處時的困擾。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能夠調理和治療腦霧現象的方法,對於失智症的緩和和預防,也多有輔助效果。在本質上,能夠使我們的腦神經系統、腦原力強化和平穩的好習慣,就是對這兩種問題都有幫助的好習慣,當我們一起了解腦霧和失智症的關係後,你就能明白。失智症是很難逆轉的神經退化疾病我們先來說說失智症(Dementia)。全球失智症的盛行率,在六十五歲以上的大齡族群約為百分之四至八,也就是每一百人中,就有四至八人罹患失智症。這是一種神經性退化的疾病,發病後,心智功能會慢慢退化,到最後認不得家人,記不得回家的路。失智通常和年紀有很大的相關性,依衛生福利部在民國一百年進行的調查結果,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每十二人有一位失智,而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五人就有一位失智,所以可見,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的風險就越高。在《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 這部電影中,五十歲的Alice是享譽國際的語言學家,某一天,她開始在演講時忘詞、出門會迷路,就醫後,確定罹患早發性的失智症,Alice熱愛跑步,但如今她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沒有人陪伴就不能出門,到最後,甚至連長年居住家中的廁所在哪裡,都找不到。失智症的罹病風險中,有許多和先天遺傳相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電影中的Alice就是罹患這個疾病,這是從家人長輩身上傳承到的體質,以台灣的社區族群而言,約有半數的失智症是屬於這個類型;當然失智症也有可能是腦傷之後的後遺症,又稱為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約占失智症族群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所以中風之後的人,有部分後遺症就會出現心智功能下降的情況。目前為止,臨床上沒有能夠完全治癒失智症的方法,也就是說它的病程多半都是緩慢退化,幾乎不可逆轉,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找到更早期的預防之道,更加關注年輕時,就可能產生的腦霧現象,及早預防腦原力的衰退。對抗腦霧——就是為預防失智來儲存腦本!從上面的敘述中你應該明白了,失智症這樣的疾病在早期,當然有可能會出現腦霧的症狀,從專注力不集中、思考緩慢、記憶力下降開始,慢慢地步入無法生活自理的失能狀態,我們看看左表。腦霧,是一種臨床的症狀表現,這樣的問題,在許多的疾病之中都可能出現,但通常在修正了某些相關的危險因子,或是疾病本身緩和之後,腦霧的現象時常是可以逆轉,也就是可以改善跟好轉的。如果把失智症比喻作電腦的硬碟壞軌,代表我們再也叫不出需要的檔案;而腦霧就比較像是電腦因為過熱暫時當機,可能重新開機,或把硬碟重整一下,就可以繼續運行地很好。在每三個失智症患者中,其中也會有一個,是可以透過預防而避免發病的。仍有將近百分之三十五的危險因子,是我們可以人為積極調控的,也因此,好好照顧自己的腦神經系統,從現在開始就積極改善腦霧、活化腦細胞,絕對能為現在和長遠的大腦狀態,帶來許多的好處!所以如果你憂慮擔心自己或家人罹患失智,好好地儲存腦本,就是非常重要而且積極的做法,也因此早期關注自己的腦霧現象,好好調整和改善重要的危險因子,為我們的大腦儲蓄更多的本錢,絕對是最有效的預防策略!關於失智,你應該知道的事!● 失智症患者的罹病人數在全球人口中節節攀升,每三秒就多一名失智個案。● 目前藥物能夠減緩記憶退化的速度,但臨床上還沒有能夠完全治癒失智的治療方法。● 除了失智患者本身,照顧者和家庭多半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也有高風險罹患憂鬱情緒的可能,是一群更需要被關注和照顧的族群。● 積極預防是有效的:每三個失智症患者中,就有一個是可以透過預防避免發病的。● 失智症的罹病風險中,雖然許多和先天遺傳相關,但仍有將近35%的危險因子是我們可以人為預防及調控的。(本文出自三采文化《腦霧:腦退化自救、預防失智,腦科醫師教你大腦重置,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增訂版)》鄭淳予著)
-
2022-06-22 醫療.眼部
疫情不敢回診 55歲男眼冒飛蚊、玻璃體出血險失明
疫情期間不敢回診,病情惡化差點失明。一名55歲男性近期視力模糊、眼睛有黑影出現,以為只是單純的飛蚊症影響視力,沒想到就醫才發現,先前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後,卻沒有定期回診,結果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前出現飛蚊現象,其實是玻璃體出血。收治該名個案的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不可逆的病變,主要因為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微細血管的阻塞及滲漏,造成視網膜缺血、缺氧、出血,而導致一連串的視網膜病變產生。顏敏芳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為「基底型病變」,會產生視網膜出血,若無適當治療,可能會發展成「增殖型病變」,此時視網膜有大片缺氧區,引發視神經盤及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出血,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顏敏芳表示,疫情期間常有患者擔心染疫,不敢求診或延遲回診,導致眼部疾病症狀加重,甚至面臨失明危機,像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並無症狀,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可能已有嚴重視網膜病變問題,除血糖控制外,建議定期視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顏敏芳提醒,視網膜病變患者,不可以為接受治療後,視力恢復穩定,就可以不用回診,務必按照醫師指示,定時至眼科門診追蹤檢查,才能避免視力惡化,降低視力喪失的風險。也提醒民眾當察覺視力模糊,或眼前有黑影晃動的狀況時,應該要即早尋求眼科醫師的診治。
-
2022-06-22 醫療.眼部
怕染疫2年不敢回診追蹤 5旬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許多慢性病患害怕染疫,不敢回診追蹤,近期竟有一名55歲有糖尿病史男性,直到視力模糊就醫,病情已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今天在新聞稿中說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不可逆的病變,主要因為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微細血管的阻塞及滲漏,造成視網膜缺血、缺氧、出血,而導致一連串的視網膜病變產生。疫情期間常有患者擔心染疫不敢求診或延遲回診,導致眼部疾病症狀加重,甚至面臨失明危機。顏敏芳分享,近期遇到一名有糖尿病史的55歲男性,直到視力模糊,眼睛突然有黑影出現,才到眼科就診,患者一度以為自己只是飛蚊症影響視力,經檢查才知道是「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顏敏芳說,經問診檢查發現,這名患者2年前早已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接受過雷射治療。雖然醫師囑咐要定期追蹤檢查,但疫情期間深怕染疫,兩年不敢回診追蹤,結果病情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所看到的飛蚊現象,其實是玻璃體出血。顏敏芳指出,千萬別輕忽視力模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是「基底型病變」,會產生視網膜出血,若無適當治療可能會發展成「增殖型病變」,此時視網膜有大片缺氧區,引發視神經盤及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出血,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顏敏芳提醒,由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並無症狀,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可能已有嚴重視網膜病變問題,當察覺視力模糊,或眼前有黑影晃動的狀況時,應該要即早尋求眼科醫師的診治。顏敏芳建議,糖尿病患者平日血糖控制外,也應定期視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視網膜病變患者,不可以因為接受治療後,視力恢復穩定,就以為不用回診,務必按照醫師指示,定時至眼科門診追蹤檢查,才能避免視力惡化,降低視力喪失的風險。
-
2022-04-24 該看哪科.眼部
3C看久眼睛過勞更加速老化!嚴重恐導致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
隨著年齡愈來愈大,身體器官日漸老化,眼睛也不例外,老花、乾眼、白內障、飛蚊症等現象也一一出現!可別小看這些眼睛傷害,嚴重起來也是挺傷腦筋的。在用眼過度的3C時代下,老花眼、乾眼症都是眼睛老化的警訊,這些症狀司空見慣,甚至有年輕化趨勢。「老化加上用眼過度,會讓眼睛傷害提前發生。」博仁醫院眼科主任楊元凱說。眼睛老化會有什麼後果?一些嚴重的眼睛疾病如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等都是不可逆的,如果沒有適時做好保養或妥善治療,可能導致失明。飛蚊症 小心玻璃體出血中老年人或近視族群,眼睛的玻璃體容易發生液化現象,當殘留的玻璃體纖維及細胞脫屑後,就會飄浮在玻璃體腔內,所以只要眼睛注視到白色的背景物或強光時,這些雜質就會投射在視網膜上,在眼前飛來飛去像蚊子般,就是飛蚊症。飛蚊症也與長期使用3C產品有關,是因為專注用眼過久所導致的自然退化。楊元凱提醒,如果發現眼前的黑點已經呈現一大片或很大量而影響視力,或者視野的周邊有合併斷續的閃光時,就得小心可能是玻璃體出血甚至已經有視網膜剝離,最好盡快尋找眼科醫師檢查治療。乾眼症 狂盯手機淚液少乾眼症的症狀如眼皮重、痠麻、又乾又澀甚至有視力模糊現象,這些與眨眼次數脫不了關係。眨眼這動作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每次眨眼,其實是把淚液均勻地抹在角膜表面,以維持眼睛的濕潤,同時也會將眼皮周邊皮脂腺的油脂,慢慢擠出來混合淚液形成天然保護膜。但是,當在專注用眼的情況下如看電腦或手機時,往往就會忘了眨眼休息,於是在淚水分泌不足、淚水的品質又不良情況下,再加上長期處於空調環境,就會產生乾眼症。乾眼症會影響視力品質,如果嚴重時也可能引發頭痛、肩頸痠痛、眼睛對焦能力失常或有雙影等現象。什麼時候應該治療?楊元凱提醒,臨床會進行基本淚液測試,如果測試的數值在10mm以下,就算乾眼症,要進一步檢查並診斷嚴重性,接受治療,以避免眼睛乾澀問題損傷視力。白內障 畏光重影須警覺白內障可說是眼睛老化中最為普遍的,主要是水晶體混濁導致視力障礙,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只是視力模糊;近視族群可能會有度數快速增加的現象,有時也會發現看東西時有重影、畏光、眼前有遮蔽物等視覺障礙。雖說白內障通常是50歲以上才有的疾病,但最近發現,年輕族群若長期過度使用眼睛,或者接觸過久的3C產品時,因為光線或紫外線所造成的氧化破壞增加時,也會讓白內障提早報到。楊元凱表示,現在白內障手術日益精進,若水晶體混濁到一定程度而影響視力,且讓日常生活受到限制;尤其是發現近視度數增加快速、或兩邊視差太大時,是可以考慮進行手術的時機點。老花眼 手機字體頻放大老花眼顧名思義與「老」有關,但現代人多數不到40歲就已經開始視茫茫了。老花眼的症狀剛開始是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難以閱讀,或者眼睛容易疲勞;尤其是看手機時最為明顯,必須拿遠或把字體放大才能看得清楚。雖然老花眼不會造成視力實質的傷害,但卻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不過只要及時配戴老花眼鏡,或可經由白內障手術一併處理老花問題,大致來說嚴重性並不大。
-
2022-04-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A」補眼睛兼抗氧化!醫師、營養師教你三餐食物這樣吃,不會再缺維生素A
「吃胡蘿蔔顧眼睛」的觀念我們在餐桌上從小聽到大,這確實是其來有自,因為胡蘿蔔當中的beta-胡蘿蔔素能轉換成維生素A,是維持正常視力的必要營養素。不過維生素A除了護眼,對身體的重要性還有哪些?為什麼我們在市面上比較少看到主打維生素A的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這篇文章會解釋維生素A對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會說明日常飲食裡有哪些攝取維生素A的選擇,以及比起缺乏維生素A,我們反而得更注意「過量」的風險。維生素A是什麼?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也稱維生素A、Vitamin A,以多種型態存在,如視網醇、視網醛、視網酸、視網酯等。維生素A在腸道中被吸收,且90%以上會被轉化成視黃酯的形式儲存在肝臟中。維生素A的好處1. 維持在暗處視覺,幫助視網膜的修復2. 維持上皮細胞的完整性,維持皮膚、毛髮與黏膜健康3. 幫助牙齒和骨骼的發育與生長4. 維持正常生殖功能5. 抗氧化,能中和有害的自由基,增強身體抵抗力所以如果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夜盲症、掉髮、皮膚乾燥、毛囊角化症、乾眼症、結膜或角膜軟化潰瘍、骨骼無法正常生長、牙齒及牙齦受損、免疫力下降等等症狀。不過就目前台灣的生活水準,一般人不太容易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問題發生。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有哪些?1. 動物肝臟(豬肝、雞肝、牛肝、鵝肝、鴨肝等等)2. 魚肝油(魚肝油與魚油是不同的,「魚油」負責補充 EPA 和 DHA)3. 蛋黃4. 乳製品5. 深綠色及深黃色蔬菜。維生素A主要來自當中的「β-胡蘿蔔素」,包括:- 地瓜(甘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與其他種類的地瓜相比,「紅肉地瓜」每100公克熱量最低,還含有最大量的維生素A與維生素C。- 胡蘿蔔- 黑豆- 菠菜- 空心菜- 油菜- 南瓜- 櫛瓜6. 水果。雖然維生素A在蔬菜中的含量通常比水果豐富,但有幾種水果也含些許維生素A:- 芒果- 葡萄柚- 瓜類水果(哈密瓜、西瓜、木瓜)維生素A的每日攝取量要多少才夠?根據衛福部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不同年齡的每日維他命A攝取各有上限:- 3歲以下:600微克- 4-9歲:900微克- 10-12歲:1700微克- 13-15歲:2800微克- 一般成年人與孕婦:3000微克每天吃五份蔬果,即可提供成年人約50%至65%的維生素A建議攝取量,所以通常只要均衡飲食,就不會有維生素A缺乏的情形;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建議,每日吃一小條或大的胡蘿蔔半條,就能補充最適量的維生素A。基本上一般人不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A的營養品,尤其是內臟類,像鵝肝、豬肝等等,一天吃一小口就超標了。維生素A攝取過量也會「中毒」因為脂溶性的維生素A無法隨著多喝水排出體外,維生素A攝取過量超過六個月容易產生中毒症狀,可能對肝臟、骨骼及腦部造成損害。衛福部食藥署強調,長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魚肝油或服用高劑量補充劑才是造成維生素A中毒的主要原因,所以也提醒看到維生素A、D對成長有益的家長就希望為孩子補充營養,但不代表維生素A攝取愈多愈好,相關食品應擺放在小朋友不易取得的地方以免誤食過量而中毒。維生素A攝取過量出現的症狀包括:1. 噁心、嘔吐2. 頭痛3. 暈眩、視力模糊4. 肌肉不協調5. 毛髮脫落6. 皮膚乾燥7. 中樞神經效應8. 腦脊髓液壓力增大9. 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10. 肌肉無力11. 骨骼疼痛或骨質流失12. 嗜睡或易怒13. 新生兒出生缺陷那到底要怎麼吃維生素A 呢?大原則就是不偏食,避免大吃內臟類,就能滿足身體對維生素A的需求了。資料來源:吃維生素A 也會中毒?聽說胡蘿蔔(紅蘿蔔)吃太多,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是真的嗎?維生素A、D多吃比較好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延伸閱讀: 平衡自律神經第一步:這4種食物少碰為妙!消耗體內B群讓你「慢性發炎」
-
2022-03-28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逆轉「糖尿病前期」!衛教師教你自測症狀
大家都聽過糖尿病,但你知道什麼是「糖尿病前期」嗎?讓林冠怡衛教師解惑,糖尿病前期有哪些徵兆可以自我檢測,如果發現自己有這些症狀,又該如何改善與控制,才不會演變成糖尿病。根據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統計,目前全台灣約有500萬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階段,大約每4人左右就有1名糖尿病高風險人士。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指出,糖尿病前期症狀不明顯,一般人不容易察覺,往往需藉由血糖檢測才會發現。糖尿病初期典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減輕等症狀。而臨床上常見的症狀有黑色棘皮症、女性會陰部感染、傷口癒合力變差以及視力模糊,如果有以上問題出現,就需多加留意!對於糖尿病初期患者,林冠怡提出了3個解決方法,飲食、運動的調整,以及定期複診。在飲食方面,需要控制澱粉、油脂的攝取量、水果的份量以及減少精緻糖類攝取,配合規律運動,正向面對疾病即可!其他詳細資訊都在影片中,快打開影片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常識?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活得健康! 原始影片常常好食Good Food YT常常好食|健康制作所FB延伸閱讀瘦身卡關?專家告訴你停滯期是什麼40歲就有更年期危機!?營養師教你靠飲食保養「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3-05 該看哪科.中醫
穴位按摩防3大眼疾!中醫治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這三大眼疾讓人聽了聞之色變,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有失明的風險。一般民眾遇到眼疾會前往西醫眼科治療,不過其實中醫也有專門的「眼科中醫」,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院長對於這三大眼疾分享治療方式及日常保養供民眾參考,可透過簡單的按摩預防這三大眼疾。 3大眼疾皆可能失明,發現異常應盡早檢查! 郭祐睿院長首先說明三種眼疾,青光眼是視神經萎縮,導致視野逐漸缺損、減少、模糊的一種疾病。一般分為急性、慢性、繼發性跟先天性,另外也分隅角開放或閉鎖型,也有一種是正常眼壓型青光眼。青光眼大部分未必會有感覺,往往要視力退化時才會發現,急性期發生可能因為眼壓過高引起眼睛疼痛、同側頭痛延伸後頸,甚至想吐、畏光等。黃斑位在視網膜的中央,負責視覺跟顏色,若出了問題,例如血管新生、水腫、退化等,會導致視力模糊、視物變形變色、出現黑點等症狀,對於中央視力也會有所影響。白內障分為先天或後天性兩種,後天性的老年性白內障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透明的水晶體會逐漸變得硬化、混濁,影響視力;早期的白內障會視力模糊、色彩改變、畏光、眼前黑點、複視等,可以利用中藥調理,晚期症狀則為視力會變差,就只能手術。 郭祐睿院長表示,這三種眼疾一般而言本都屬於年長者常見的眼疾,但現代3C產品無所不在,年齡層有越來越低的趨勢,三種眼疾皆有失明風險,但可透過及早治療挽回局勢。提醒防範的重點還是在於減少3C接觸,並在眼部有任何異常時盡早檢查為佳。 中醫治療3大眼疾,與肝腎關係密切! 郭祐睿院長指出,青光眼因瞳神(瞳孔)跟水液代謝問題,在治療上會以補益肝腎疾利水通絡著手,對於青光眼的眼壓下降、視野缺損常有相當顯著的療效。而黃斑部病變也與肝腎有關,不過又細分為出血、水腫、退化等症狀,會視病情不同,分別以涼血止血、活血利水的方式調整。至於白內障因多為年長者發病,在中醫的觀點主要為肝腎不足、脾胃氣虛,導致精氣影響眼睛,治療就會以補肝腎、養脾胃為主進行。三種眼疾治療方式各有不同,也因人而異,找對方法、對症治療,更有助眼部健康康復。 穴位按摩防3大眼疾,中醫:減少3C是保養關鍵。 防範三大眼疾,除了盡量減少3C產品接觸,郭祐睿院長也分享穴位按摩供參考,有助保養眼部。院長指出保養眼部的穴位可作基礎穴位按摩,並可搭配各別的穴位防範各別的眼部疾病。 基礎穴位在這指得就是眼周,可用大拇指按壓眼內角旁的睛明穴,再往上按眉頭的攢竹穴,接著用食指按壓絲竹空穴,延伸瞳子髎穴,再往下按壓四白穴,回到鼻旁按壓眼內角的睛明穴,反覆按壓多次。搭配上各個不同的穴位,按壓風池穴、合谷穴、太衝穴有助防範青光眼。若是按壓養老穴、神門穴、血海穴則有利預防黃斑部病變。而白內障則可按壓大骨空穴。 郭祐睿院長表示,中醫治療眼疾的思路有別於西醫,與五臟六腑有關,中醫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從內而外、從藥到針同步調理,可看到療效。 《延伸閱讀》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防3大眼疾,醫: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葉黃素這3種食材都吃得到!營養師教4招更有助養眼。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04 養生.聰明飲食
地中海飲食降血壓、降血脂還能防中風! 營養師揭「5原則+1陷阱」
42歲的陳董是個年輕有為的企業家,患有慢性高血脂,平常都有按時服用藥物。最近幾週偶爾有頭暈現象,不過最近這一次,暈眩的時間續約20幾分鐘,講話咬字也有些不太清楚,坐下來休息一陣子,這些症狀就又慢慢消失了。一開始覺得應該只是工作太累的關係,就沒有太注意。而太太覺得有點不放心,還是安排先生到醫院做詳細檢查。經醫師診斷後懷疑是腦中風前兆,經藥物治療後,陳董不再出現類似的症狀,頭暈的情況也大幅改善。中風是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因為腦血管阻塞或腦血管破裂而造成突然的大腦局部或全部的功能失調,腦細胞得不到營養及氧氣,造成腦部的機能受損或壞死。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心律不整、糖尿病、肥胖、抽菸、飲酒過量都有可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 中風常見症狀1、臉部、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或顫動2、說話不清或失去說話能力3、視力模糊不清4、頭部劇痛或暈眩5、行動不穩或跌倒當出現上述症狀,記得要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健康飲食(地中海飲食)可以預防中風?營養師談到要預防中風,其實可以從飲食方面著手。地中海飲食可以維持體重及對於心血管健康有正向幫助之外,還可以幫助降低罹患中風風險、降低血壓及血脂,讓身體維持在一個健康的狀態。地中海飲食怎麼吃?6個重點典型的地中海飲食具有共同的元素,像是大量蔬菜、水果、豆類、穀物和穀類食物,例如全麥麵包和糙米。還有適量的魚、白肉和一些低脂乳製品、堅果,以及少量的紅肉和甜點。使用不飽和脂肪,像是橄欖油代替飽和脂肪,像是豬油或酥油。1、每天攝取蔬果水果5-8份、全穀類、橄欖油、堅果、豆類。2、每週吃2-3次海鮮。3、適量補充白肉、雞蛋、乳製品。4、足量的開水,每公斤體重約30-35毫升,以70公斤成人,每天攝取約2100-2450毫升。5、適量飲酒,建議為紅酒。6、避免攝取過多的紅肉及加工製品除了飲食外,還可以從其他面向著手,像是控制好三高、體重、規律運動、戒菸及維持良好的生作息,都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吃東西愛沾醬小心腦中風機率暴增! 醫曝「常踩陷阱」:一小匙鹽就快超標 ·突然變得多話小心是「腦溢血」了! 「6大恐怖徵兆」曝光:自己也不知情
-
2022-03-03 該看哪科.眼部
全身按摩半小時右眼頓失視力 急性青光眼作祟
按摩是舒壓好方法,但近日一名50多歲女性因肩頸酸痛接受全身按摩半小時後,突然覺得眼前發黑與頭痛,右眼頓時看不見,急診確認急性青光眼,緊急打降眼壓藥物才免失明危機。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今天在記者會中說,他在今年過年前遇到這名50多歲婦人,婦人在急性青光眼發作前,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青光眼是失明重大殺手,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青光眼因眼內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房水累積眼內導致眼壓升高,或因其他因素導致視神經血液或氧氣供應不足,呂大文說,很多青光眼患者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就醫,視神經早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根據健保資料庫,國內目前接受治療的青光眼患者約38萬人,這還不包含許多潛在不自知的病患。呂大文說,高齡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之一,這點可以從盛行率看出端倪,40歲以上族群為2%,60歲以上6%,70歲以上則有7至9%;其他風險還包含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以上)、三高患者。其中,呂大文提醒,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以上群族尤其需要注意;上述民眾也應避免可能導致眼壓升高的生活習慣與姿勢,降低對眼睛的危害,例如長時間在黑暗環境趴臥的按摩活動、高空彈跳、雲霄飛車等高速遊樂設施,或是潛水、跳水、倒立、仰臥起坐等。許多民眾都習慣睡前滑手機,甚至燈都關了還繼續使用。呂大文說,在黑暗環境中使用3C產品,因為光線暗、螢幕亮,會造成瞳孔放大,眼睛虹膜往旁邊推,若屬於隅角閉鎖青光眼,會影響眼睛房水排出,眼壓也會升高,也會誘發青光眼發生機率。由於亞洲高達8成5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不能單靠高眼壓做判斷,完整青光眼篩檢包含眼壓檢查、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建議一般民眾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民眾滿18歲應每3年篩檢1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已被診斷為青光眼的患者接受治療非常重要,林口長庚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說,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但是治療的介入可以減緩惡化,因此一旦確診,應規律治療與回診。眼藥水是第一線治療藥物,陳賢立表示,不少患者使用後出現泛紅、乾澀、刺痛、搔癢等症狀,影響用藥順從性,可能是眼藥水的防腐劑成分傷害眼表;根據國際最新治療趨勢,可改選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以確保持續用藥,積極保存視力。
-
2022-03-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6旬男子突眼黑看不見 原來是頸動脈狹窄造成腦梗塞
高雄一名62歲許姓男子日前突然視力模糊,住院發現左側視野缺損,右側枕葉有急性缺血性腦梗塞,經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頸動脈高度狹窄,緊急放置右側頸動脈支架才痊癒。收治這名患者的高雄小港醫院醫師李國瑋表示,腦血管疾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台灣缺血性腦中風約占75%,主要是三高、心房顫動和顱內或頸動脈狹窄等原因,其中頸動脈狹窄初期症狀不明顯,隨著狹窄情形惡化,開始有頭暈,眼睛黑矇等情形,如持續惡化,就可能發作短暫性腦缺血甚至腦中風,許先生有高血壓卻未服藥控制,因此誘發。小港醫院表示,嚴重頸動脈狹窄病患除須控制飲食、三高、規律運動外,也應視狀況考慮採取血管手術疏通頸動脈狹窄處,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及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其中頸動脈成型術併支架置放術是近幾年的新治療模式,多由心臟內科和放射介入科醫師執行,這次許先生是由台中榮總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高醫林子超醫師及小港醫院醫師吳昆翰醫師組成的神經科團隊首度執行。崔源生說,頸部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是將鋼絲、氣球及支架的導管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入,沿主動脈到達頸動脈狹窄處,接續以擴張的氣球撐開狹窄處,再將支架固定於狹窄的地方,採局部麻醉,治療時間短、傷口小恢復快,適用於年紀大的長輩。小港醫院吳昆翰表示,血管硬化、阻塞、狹窄都是造成腦中風的主因,缺血腦中風和頸動脈狹窄的關係密不可分,初春天氣變化快,民眾如有頭暈、四肢無力或麻木等神經症狀,絕不可大意。有多重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病患,建議定期接受頸動脈血管的評估。
-
2022-03-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反應慢半拍是腦霧嗎?出現4症狀要當心,透過5件事可幫助清除腦霧
Omicron變異株疫情持續在台蔓延,而國外罹患Omicron,已經病癒者,發現身體雖然已恢復健康,但大腦部分似乎遭受到損傷,尤其在記憶力這部分,常容易忘記重要事情。到底什麼是腦霧?又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解除?且看記者整理報導。什麼是腦霧(Brain fog)?腦霧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偶發的認知功能障礙。就像是感冒出現腦重頭昏沉,可能無法專心思考。或是調整時差,思緒會變遲鈍。或者服用一種抗組胺藥,思緒模糊了幾個小時。腦霧4症狀-專注力渙散、記憶力下降、遲鈍、倦怠1.失神:專注力散渙,平時熟練的事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完成,常常忽略事情的細節。2.健忘:記憶力下降,常忘記或很難想起重要的事。3.遲鈍:思考理解力退化,無法精準表達想法,難以理解基本概念,思緒緩慢,做決定時會有困難。4.倦怠:身心昏沉疲勞,感覺怎都睡不飽,對日常生活總是興致缺缺,而且身體也會不舒服,像是頭痛、頭暈、視力模糊、耳鳴、腦鳴、頭脹。COVID-19影響大腦也影響身體其他器官COVID-19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大腦。像是腦炎、中風和大腦缺氧。除了對大腦的直接影響外,COVID-19還可能對其他器官系統產生長期影響,其中包括肺、心臟、腎臟或其他器官已造成的永久性損傷。也會出現疲勞、身體疼痛、無法運動、頭痛和睡眠困難等症狀。運動、飲食、睡眠、參加社交活動、嘗試新事物等可以幫助清除腦霧1.進行有氧運動:或許以前沒有運動習慣,但可以慢慢訓練,從一天幾次的兩到三分鐘。雖然沒有明確的運動時間來改善大腦健康,建議每週運動5天,每天運動30分鐘。2.地中海飲食:飲食中攝取,像是橄欖油、水果和蔬菜、堅果和豆類以及全穀類,已經被證實可以改善思維和記憶力及大腦健康。避免飲酒和抽菸。3.充足睡眠:睡眠可以協助大腦和身體清除毒素、自我修復。4.參加社交活動:社交活動不僅有益於我們的情緒,還有助於我們的思維和記憶。5.從事其他活動:包括以前從未接觸過的、認知刺激的活動;聽音樂可以帶來陪伴感,讓自己覺得不孤單。失眠睡不好,影響心臟健康?!.......https://bit.ly/3KGAyev
-
2022-02-2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過頭 當心低血糖陷昏迷
淡水一名60歲的獨居老翁,平常都會到鄰居家串門子,某日過了午餐時間還沒見到人影,鄰居主動登門查看,發現老翁在房內昏迷不醒,送醫發現是低血糖,緊急注射升糖素才慢慢恢復意識。原來老翁患有糖尿病,為了避免血糖過高,飲食簡單清淡,卻忽略了低血糖帶來的危機,可能比高血糖更立即、危險。「厝邊健康最愛問」特別邀請淡水馬偕紀念醫院的醫師,解答街坊鄰居最常見的疑問。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簡銘男指出,在第一線宣導衛教時,發現年長的糖友對高血糖較為警惕,有部分降血糖藥物降糖速度快,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幅度大,再加上害怕血糖過高,常減醣或飲食清淡過頭,這時,就容易掉進低血糖危機。他提醒,民眾如有出現飢餓、頭暈、心跳加速、臉色蒼白、冒冷汗,全身無力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避免發生意識不清、抽筋甚至昏迷的情況。萬一低血糖 趕快這樣救治…簡銘男呼籲,若真的發生低血糖症狀,且糖友意識還清楚時,可以立即進食15公克含糖食物,例如:葡萄糖錠、方糖、果汁等。若患者意識不清或昏迷,不可強行灌入食物,可先在嘴邊塗蜂蜜、果糖,並立刻送醫治療。糖友沒有規律用藥 增加風險淡水馬偕社區醫學中心長期照護淡水、三芝、石門等郊區的病友,該區平均年齡偏高,糖友因身體器官退化、代謝速率變慢,甚至合併肝臟、腎臟功能問題,使藥物作用在體內的時間變長,恐增加罹患低血糖風險。進一步觀察,發現低血糖發生原因多半是沒有規律用藥、自行調整劑量所造成;不過也有一部分的人儘管有依醫囑服藥仍發生低血糖,因此要與醫師討論是否是目前使用的血糖藥降糖速度過快而引起的,若會影響正常生活,則建議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其他不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可選擇。若未及時補充糖分 恐會致命低血糖就像人類的防衛裝置,會透過冒冷汗或心悸等症狀發出危機警告,提醒病人注意或趕緊進食。當血糖降得太低,無法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大腦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初期會出現心悸、手抖、冒冷汗、視力模糊、疲倦嗜睡、說話困難等症狀,若不及時補充糖分讓血糖調整回正常數值,血糖值若低到40以下,腦神經功能持續受損,則可能會瞬間陷入昏迷、甚至死亡。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 血糖控制是一場長期抗戰,簡銘男提醒,想要穩定控制血糖,除了透過飲食、運動外,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找到最適合的藥物選擇,對於穩定血糖也相當重要。目前有新一代的藥物,不經腎臟代謝,以更安全、緩和的方式協降血糖,同時能避免因治療導致的低血糖問題。
-
2022-02-24 該看哪科.眼部
年紀輕輕眼睛模糊誤以為近視 竟是早發性白內障!
白內障過去都被認為與老化有關,台中市新陽明聯合診所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早發性白內障案例愈來愈多,其中更有患者14歲時右眼就被診斷出罹患先天性白內障。新陽明聯合診所眼科醫師謝宏義表示,台灣地區白內障平均年齡落在60歲,但年輕型白內障患者逐漸增加,除了跟3C產品使用有關外,也有部分案例是因為先天性或藥物服用不當而誘發,許多年輕患者因為誤以為是近視,而沒有做進一步檢查,延誤了最佳的黃金治療期。謝宏義指出,一名35歲男性於童年時期一直以為自己是近視,直到14歲才診斷出右眼竟是先天性白內障,同時左眼也於33歲時被診斷出早發型白內障,於今年2月剛完成手術;另一名男性則因長期服用類固醇,在31歲即誘發早發型白內障,手術後視力已恢復到1.0。謝宏義認為,其中一名患者從14歲至33歲期間,雙眼陸續因先天性及早發性白內障造成視力問題,同時左右眼也曾因高度近視造成視差極大,過程中除了植入微型晶片屈光矯正手術及置換人工水晶體外,患者也積極配合各項治療,目前已無大礙。從事餐飲業的患者表示,在14歲被確診白內障以前,一直以為是近視,因此家人也只帶他去驗光並配戴近視眼鏡,不料視力模糊的狀況一直未改善,才到眼科就診,右眼診斷為先天型白內障,也進行了手術。謝宏義說,至於另一名在31歲時就誘發早發型白內障的患者,是因嚴重型異位性皮膚炎,長期服用類固醇(1年以上)所致,提醒民眾早發型白內障除了先天性遺傳、染色體異常之外,後天也會因常暴露於紫外線中、高血壓、糖尿病、眼睛曾受傷、長期口服或外用類固醇、過度使用3C產品造成。
-
2022-02-22 該看哪科.眼部
低溫乾燥+長時追劇 乾眼症病人增3成
近日連續低溫又颳寒風,不少民眾因眼睛乾澀、刺痛、癢腫到眼科報到,醫師指出,低溫乾燥氣候,易使淚液過度蒸發,無法保持眼球濕潤,導致眼睛出現乾眼症不適症狀,嚴重的角膜上皮甚至會受損。高雄阮綜合醫院眼科醫師李怡萱表示,60幾歲的江姓夫妻連幾天出外走春,晚上滑手機追劇,結果雙雙感到眼睛痠澀,刺癢、有異物感,不自覺猛眨眼、揉眼睛。56歲鄭姓家庭主婦騎車到市場買菜,眼睛刺刺的,隔天症狀加劇,像被針刺,痛得睜不開,眼皮也腫了。李怡萱說,連續幾天低溫,寒風刺骨,乾燥冷空氣夾帶空汙,很多人出現眼睛乾澀、刺痛、異物感,畏光、短暫視力模糊等乾眼症不適症狀。李怡萱表示,氣候乾燥時,好發乾眼症,民眾在颳風的戶外、冷氣房、騎機車、騎單車或長時間閱讀、使用3C產品,都容易導致眼睛不適,近期門診求診病患約增三成,以中年女性占多數,接受過白內障、青光眼手術的中老年人也常見,原本有眼睛、呼吸道過敏問題及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的人也容易誘發。乾眼症的治療,症狀輕微者,可點人工淚液或擦人工淚液的替代物凝膠或軟膏幫助補充淚水,也可適度熱敷眼部緩解。較嚴重患者,就需施用消炎藥物、環孢素、自體血清治療。民眾如果出現眼睛痠澀、癢痛、異物感、灼熱感等乾眼症狀,最好就醫診斷,精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