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5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血紅素
共找到
162
筆 文章
-
-
2021-10-14 新聞.健康知識+
拷貝是創新之路?生物學家:人類基因幾乎都源自於複製
到處都有複製事件基因組在各個階層上都類似於樂譜,相同的樂句以不同的方式變化而重複出現,讓樂曲多采多姿。事實上,如果大自然是作曲家,那麼將是史上侵害版權次數最多的傢伙;從DNA序列、整個基因到蛋白質,全都是拷貝之後再修改而成的。觀察基因組中的複製,就像是戴上新眼鏡,整個世界看起來都不一樣了。只要看到基因組中的複製,就會發現基因組中處處都有複製結果。新的遺傳物質看起來像是舊材料拷貝之後有了新用途。這種富含創意的演化力量,就像是數十億年來複製並改造古老的DNA、蛋白質,甚至打造器官藍圖的模仿犯一樣。祖克康德與鮑林等最早研究蛋白質序列的人,剛好見到了這種複製現象:在血液中運送氧氣的蛋白質血紅素,就有多種類型,每種都對應到不同的生命狀態。胎兒所需的血紅素和成年人不同。在子宮中,氧氣來自於母親血液;在成人時,氧氣則來自於肺臟。生命中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血紅素,這些不同的血紅素是拷貝產生的。同一類蛋白質的不同版本在胺基酸序列上有一些變化,你可以在每個組織與器官中找到這種現象,皮膚、血液和鼻子都只是一些例子。角質蛋白賦予了指甲、皮膚和頭髮特殊的物理性質,每種組織中所含的角質蛋白不同,有些柔軟,有些堅硬。角質蛋白基因家族源自某一個古老的角質蛋白基因,這個基因複製之後,製造出每個組織專屬的角質蛋白。彩色視覺需要有視蛋白(opsin)才能夠產生。人類能夠看到許多種顏色,是因為人類有三種視蛋白,分別感應不同波長的光:紅光、綠光與藍光。這些視蛋白來自於某一個視蛋白基因,複製之後成為三種,使得視覺敏銳程度增加。幫助嗅覺的分子也有這樣的模式。動物能夠聞到多少味道,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嗅覺受器基因的多寡。人類大約有五百個嗅覺受器基因,但是比不上狗和大鼠。狗有上千個嗅覺基因,大鼠有一千五百個(魚類約有一百五十個)。動物的視覺、嗅覺、呼吸,到幾乎所有功能,都有複製的基因才能夠執行。身體中幾乎每種蛋白質,都是從古代的蛋白質複製之後修改而來,改變用途而有了新功能。一如路易斯和其他跟隨他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員所發現,打造出身體的基因往往是從其他基因拷貝修改之後而來。路易斯的雙胸突變基因,以及小鼠中的Hox 基因都是拷貝而來的。Hox 基因與身體架構的關係密切,是一個巨大的家族基因,數量會隨著時間增加。人類和小鼠一樣,有三十八個Hox 基因, 果蠅只有八個。在另一種打造動物身體的基因家族中也是如此;Pax 基因對於眼睛、耳朵、脊椎和內臟的形成很重要,共有九種。Pax 6 參與了眼睛的發育,Pax 4 參與了胰臟的發育,缺乏這些基因的胚胎將不會產生那些器官。這些基因的老祖宗是單一個Pax 基因,經過複製之後,新的拷貝在不同的組織與器官中得到了新功能。我們現在知道,基因組中的基因屬於基因家族的成員,其中充滿了拷貝,都具備相同的重要序列。一個基因家族可能有數個基因,或甚至數千個基因,每個都有不同的功能。顯然在演化的過程中,拷貝是種力量十分強大的程序。如同大野的看法,拷貝是創新之路。我在芝加哥大學的同事龍漫遠(Manyuan Long)研究果蠅,估計在不同種類的果蠅中,新基因是如何產生的。他利用了各種果蠅的基因組序列資料,發現各種果蠅之間有多到五百多種不同的新基因,約占了基因組的4%,其中某些新基因的產生方式,我們目前還不知道,但是大部分都是由舊基因拷貝而來。如果能夠拷貝,何必要做新的呢? 基因複製甚至和人類的關係也很密切。大腦袋人類的特徵之一,是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較起來,腦部對身體的占比大多了。顯然瞭解到腦部形成的遺傳基礎,能讓我們知道思考、語言,以及其他人類獨有的能力是如何出現的。從化石紀錄來看,人類現在的腦部大小是三百萬年前南猿祖先的將近三倍。腦的某些部位增大了,特別是前腦的皮質,這個部位和思考、策劃及學習有關。化石紀錄顯示,腦部增大還伴隨著其他改變,最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祖先所打造與使用的工具種類變得更為複雜了。現在有了基因組技術,帶來的新問題是:瞭解讓人類成為人類的基因。其中一種研究方式是比較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組,找出一些人類有而黑猩猩沒有的基因。這些基因清單中可能含有一些資訊,但也可能無法指出哪個基因對於人腦的起源是重要的。其中的差異可能和任何人類與其他靈長類不同的特徵有關,也可能一點關聯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式聽起來像是科幻故事中的情節—在培養皿中培養腦。這樣培養出來的器官甚至已經有個名字了,叫做「類器官」(organoid)。其中的概念是取出發育中動物的腦細胞,放在培養皿中,看在什麼狀況下能讓腦部結構生長出來。在培養皿中研究組織要比在胚胎中研究容易多了,特別是哺乳動物,因為哺乳動物的胚胎在子宮中發育。加州的一個團隊比較了人類與恆河猴的腦類器官,把兩者的差異羅列了出來。在培養皿中,人腦的類器官長出了一種人類獨有的皮質,是猴腦的類器官所沒有的。研究人員找尋這個組織形成時哪些基因開啟了,結果發現有個基因在每個人腦細胞中都活躍,但在猴子組織中沒有。這個基因是NOTCH2NL,名字念起來拗口,但與腦部發育息息相關。在此同時,一個遠在萬里外的荷蘭實驗室,不尋常地得到了因為治療而需要進行人工流產的胎兒腦部組織。這個組織的特殊之處,在於胎兒正處於腦部形成的階段。研究人員偵查這時腦部活躍的基因,發現了少數符合腦部形成狀況的相關基因;它們在發育過程中的適當時機開啟,而且會製造蛋白質。其中一種基因便是在培養皿研究中找到的NOTCH2NL 基因。之後科幻味道變得更重了。荷蘭研究團隊把人類的NOTCH2NL 植入小鼠,製造出人類與小鼠的嵌合動物(chimera)。結果小鼠的皮質細胞數量增加了,這點和人類一樣。美國加州的團隊接著研究了基因組,比較人類、尼安德塔人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發現NOTCH2NL 只是人類腦部三種活躍基因中的一種,另外還有兩種,這三種全都類似於NOTCH 基因,而後者從果蠅到靈長類體內都有,參與了許多器官的發育過程。那人類腦部那三個專門的基因是怎麼來的?是從遠古靈長類祖先中的NOTCH 基因拷貝後產生的。一旦有了拷貝,多出的基因就能得到新功能。基因複製不只能解釋過去發生的事情,到現在也在發揮影響力。在人類基因組中,這三個NOTCH拷貝基因排列在一起,這樣的排列方式讓基因組中的這段區域不大穩定,在細胞分裂、基因組複製時容易斷裂,這種斷裂處就是染色體容易損傷的地方,而這種變化會影響基因和腦部的功能。細胞分裂時,這段區域可以複製或是被刪除。如果成功複製,個體會有比較大的腦。如果失去了那段區域,腦就會比較小。發生這些遺傳變化的人中,雖然有些腦部依然維持正常功能,但大部分會出現思覺失調和自閉症狀。當然NOTCH2NL 不是唯一讓腦部比較大的基因,但是就如這個基因的運作所顯示出的,人類基因組中塞滿了重複的基因、各種基因家族,以及其他形式的拷貝,這些複製出來的序列可以作為創新與改變的原料。複製變得瘋狂時羅伊.布列頓(Roy Britten)生來就有科學才能。他在1912 年出生,雙親在不同科學領域中工作。他長大後研讀物理,在二次大戰期間加入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隨著年紀增長,他越來越趨向和平主義,便想要換其他的工作,最後如願以償地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個地球物理實驗室中找到工作。1953 年,DNA的結構揭露了,總是追求新學術冒險的布列頓,在紐約的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上了短期的病毒課程後,具備了這些知識。他認為DNA 是新的領域,便開始研究基因組的結構。縈繞在布列頓心頭的問題是瞭解基因組中有多少基因,以及這些基因的組織方式。當時還沒有辦法定序基因組,基因組的組織方式仍是一團迷霧。布列頓和之前的大野一樣,在沒有基因定序儀器的狀況下,想出一些巧妙的實驗方式。追隨大野的腳步,布列頓也認為基因組中有重複的部位。他設計了一個聰明的實驗,用來估計基因組中重複的部位有多少。他把DNA 從細胞中取出,加熱後把DNA 切成數千段小片,接著改變環境狀況,讓因為加熱而分開的雙股DNA 重新合併回去。這個實驗的目標是測量單股片段彼此重合的速度有多快。他的看法是:從DNA 重合的速度,可以推算出基因組中有多少個重複片段。其中的原理在於DNA分子的化學特性,「相似的片段與相似的片段重合」的速度,要比不相似的快多了。一個基因組中重複的片段多,重合的速度自然比重複片段少的基因組更快。布列頓一開始比較了小牛和鮭魚的DNA,然後拓展到其他物種。雖然他預料到基因組中會有許多重複片段,但結果還是讓他嚇一跳。據他估計,小牛基因組中有四成是重複序列,而鮭魚有將近五成。讓人驚訝的除了所占比例之高,還在於不同物種中普遍都有這種現象。幾乎每一種DNA 被打破再重合的動物中,都含有大量的重複片段。他利用當時可行的粗糙技術,估計出有些片段在基因組中重複的數量超過百萬次。基因組計畫的進展,代表我們發現基因組中有特殊的複製序列,而且對於細節瞭解的程度遠勝於當年的布里奇斯、大野與布列頓。所有的靈長類動物中都有大約三百個鹼基長的ALU 片段。在人類基因組中,約有13% 是重複的ALU。另一個更短的片段LINE1 則有幾十萬個,占了人類基因組的17%。總的來說,人類基因組中有三分之二由成串的重複序列所組成,功能不明。基因組中的複製情況真是有夠瘋狂。布列頓到持續發表論文,直到2012 年死於胰臟癌之前。他去世前一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新發現的論文標題,大野看了一定會微笑:〈人類基因幾乎都源自於複製〉。※ 本文摘自《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作者:尼爾・蘇賓 譯者:鄧子衿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07/28
-
2021-10-12 養生.聰明飲食
不喜歡加工食物而不願意嘗試植物肉?植物肉中的添加物大解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植物肉為了像真肉,製程不外乎會視各種不同需求使用添加物,除了常在一般包裝食品成份表看到的椰子油、鹽、維生素等,調味劑、粘稠劑、著色劑都是必要的。乍看之下,植物肉在視覺上就像真肉一樣,仿真外型的技術對於台灣已經發展20幾年的素肉產業來說其實一點都不難。但植物肉不管是口感還是風味,到底是怎麼超越素肉、貼近真肉呢?當然了,這不是巫術,而是依靠食品添加物才能辦到。植物肉為了像真肉,製程不外乎會視各種不同需求使用添加物,除了常在一般包裝食品成份表看到的椰子油、鹽、維生素等,調味劑、粘稠劑、著色劑都是必要的。根據《食力》調查發現,有28.4%的消費者,因為「不喜歡加工食物」而不願意嘗試植物肉,撇除天然來源的添加物,其餘添加物總不免讓消費者產生擔憂:「這些添加物真的安全嗎?」「色素」讓植物肉更有肉色、肉味植物肉要達成近似真肉的色澤,常用紅甜菜、紅麴等天然色素,但Impossible Foods使用的是人工色素「大豆血紅蛋白(又稱大豆血紅素)」,除了能令漢堡排近似牛肉的紅褐色,其實還能賦予產品具有肉的風味!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許庭禎解釋:「大豆血紅素的結構上含有鐵,所以除了色澤,還能帶給產品一個鐵的腥味,也就是血腥味。」不過,也因為Impossible Foods是將大豆血紅素的基因轉殖到酵母菌上,以發酵技術製造酵母後,再分離出大豆血紅素,這種採用基因改造技術製造的大豆血紅素,雖然成色效果好,卻也引起了反基改團體的批評。過去,Impossible Foods僅在美國各地的餐館銷售經過烹調的植物肉漢堡,直到2019年7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因為經過科學證據審查後,認為這個成分是安全的,終於批准將大豆血紅蛋白分類為食品添加物中的「著色劑」,這也意味著Impossible Foods可以在零售通路上銷售生的植物肉漢堡排。不過身在台灣的我們要在短期內吃到Impossible Foods的產品恐怕比較困難,許庭禎說明:「因為它是一個新的食品添加物,若有廠商欲申請,勢必要經過風險評估、安全性試驗等相關資料的審核,大概要兩到三年才有機會通過。」除了能夠增稠,「粘稠劑」也能增加口感豐富度此外,一般國際間最常用於植物肉的粘稠劑為「甲基纖維素」,除了能夠增稠,也能豐富真肉的咀嚼感。甲基纖維素除了可使用於各類食品中,因為其有助於吸水使糞便變軟,也是瀉藥中的常見成分。FDA和歐盟也批准甲基纖維素是食用安全的添加物,且沒有特定的使用限制。許庭禎更說,添加甲基纖維素在植物肉中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完美複製肉的質感!因為真肉之所以口感佳,是因為除了瘦肉之外,還含有「油脂」,但植物肉多利用植物油來取代動物油,可是單純使用植物油其實難以複製出真肉的口感豐富度,這時候甲基纖維素的角色就很重要,「除了可以帶來咀嚼時的纖維感,另一個是它可以吸附油脂,加上乳化劑(常用為卵磷脂)後,就能夠形成脂肪球,讓組織裡面帶有油脂感。」鈺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孟甫也表示,以「三機植物肉堡排」來說若沒有甲基纖維素,在結構上會有組成的困難。傳統素肉、植物肉的調味料都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台灣人常吃的素肉,會習慣以味精、調味劑(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胺基乙酸、DL-胺基丙酸)、酵母抽出物、香菇粉、胡椒等來調味。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植物肉產品,則以天然香料、醋、小麥麥芽萃取物等調味。乍看之下好像植物肉比傳統素肉更天然?營養師張越評解釋,胺基乙酸與胺基丙酸,就是人體20種胺基酸,天然存在茶葉中,而5'-鳥嘌呤核苷磷酸二鈉、5'-次黃嘌呤核苷磷酸二鈉,則負責替胺基酸提味,與味精混合使用,就是俗稱的高鮮味精。因此無論是傳統素肉或是植物肉,所添加的添加物只要符合用量規定,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植物肉從利用植物蛋白原料來產生肉的質地,再加入脂肪、營養素、色素、香料等混合在一起,複製出肉的外觀和風味,許庭禎笑說:「如果你把色香味拿掉,他就是一塊大豆豆腐、豌豆豆腐。 」而美味、咀嚼感,都是我們選擇這塊植物肉的原因,因此添加物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添加物所塑造的效果就像Beyond Meat自傲的:「每咬一口都會喚醒我們的味蕾!」延伸閱讀▶海帶、綠豆、酒麴塑造豐富口感!植物海鮮成為下一個新戰場▶植物肉的豆腥味揮之不去?別怕,有解!▶全球「彈性素食主義」人口已達42%!年輕人吃素竟與社群媒體有關?(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08 新聞.元氣新聞
40多年捐血逾5萬西西 中醫師楊哲彥籲大眾勇敢捐血
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醫師楊哲彥挽袖捐血超過40年,至去年底捐血次數已累計達210次,捐血量達到5萬2500cc,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影響民眾日常,也影響民眾捐血意願,隨著全台疫情趨緩,醫院手術安排也逐步恢復,血液需求量增加,楊哲彥特別籲請大家積極勇敢的出來捐血,除了「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更可增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楊哲彥指出,在醫院「輸血」是常見的流程,受傷、手術或罹患某些血液疾病,都可能導致失血,這時就需要輸血,如外科手術前的備血、嚴重貧血(Hb血紅素低於7)及特殊疾病如新生兒嚴重黃疸(Bilirubin膽紅素15以上)等。他回憶說,1984年有位陳姓肝癌病患,住院3周後因嚴重貧血需要緊急輸血約2000cc,剛好醫院和捐血中心缺血,需要家屬捐血來換血,或用「捐血卡」領血,那時他已捐了30幾次,馬上將捐血卡交給家屬去領血,使病患能及時輸血,對方非常感動還特別送銀盾致謝。另外新生兒常規都會抽血檢驗膽紅素,中國附醫小兒科醫師林鴻志知道他常捐血,一有新生兒嚴重黃疸,就會通知他提供15到20cc的血直接現場換血,減少黃疸後遺症,非常有意義。楊哲彥說,1978年底他在中國醫藥學院圖書館內辦捐血活動,不知那來的勇氣,就踏出了捐血的第一步,捐了一個單位250cc,沒有任何不舒服,但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位學長捐完走到學校後門就昏倒,被送回圖書館休息觀察,追問後才知道他前一晚熬夜睡眠不足,提醒民眾注意,如有熬夜、空腹過久及緊張壓力這3種情況,就應避免捐血或扎針,否則容易發生暈眩或休克。楊哲彥平日雖忙於臨床醫療服務,但仍不忘持續捐血助人,他指出每年3或4月的「捐血表揚」活動也是捐血人的捐血動力之一,多年他參加表揚活動超過20次,上台代表領獎有7次,這是所有捐血人共同的榮耀,感到非常光榮。他強調,捐血除了可以拯救生命之外,對自己本身的健康也有著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檢查身體基本健康狀況、提升幸福和滿足感等許多好處,因此定期的捐血是一個利己又利他的活動與行為,籲請大家一起加入「快樂捐血人」行列。
-
2021-08-31 該看哪科.婦科
桃園中年婦女經期大出血 子宮肌瘤手術切下1.5公斤腫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問題,主要由賀爾蒙造成,常見症狀有月經過多、壓迫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成為腹部腫瘤,因此宏其婦幼醫院婦科微創手術中心吳加仁主任建議,女性應多加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有不適盡早就醫,平時也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來保持健康。子宮肌瘤是一種平滑肌瘤或稱纖維瘤,幾乎 30% 以上的婦女在一生中會患有,是最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好發年齡35至45歲之間。子宮肌瘤可分為最常見的子宮肌層間肌瘤、向子宮外的骨盆腔或腹腔突出生長,長得比較大的子宮漿膜下肌瘤及由子宮內膜下層往子宮腔生長,最容易造成經期大量出血的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肌瘤主要的導因推測和賀爾蒙有關,像懷孕時肌瘤變大,可能導致胎位不正、難產或大量出血,而停經後肌瘤逐漸萎縮變小。常見症狀有經血量多、血塊,經期過長造成貧血,或壓迫膀胱造成排尿次數增加,壓迫直腸導致排便困難,更嚴重成為腹部腫瘤,大如懷孕4至5個月都有可能。吳加仁表示,日前一位48歲林姓婦人因經血量多及痛經嚴重前來看診,透過超音波檢查評估,發現主要為巨大子宮肌瘤影響,且患者嚴重貧血,血紅素只有6.5gm/dl(女性低於12gm/dl就算貧血)。吳加仁執行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利用兩公分的肚臍切口,與旁邊兩個0.5公分的傷口,就順利完切下重達1500克的腫瘤。林婦手術後當晚就移除尿管,並可下床自行活動,隔天即出院回家。吳加仁表示,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其優點是傷口小、疼痛輕、恢復快及避免術後沾黏,還可以降低傷口的感染率。吳加仁也提醒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適當的運動很重要。
-
2021-08-20 養生.聰明飲食
你以為「水煮餐」助消化,其實恐會有這些問題!營養師:想減肥,豆魚蛋肉類該這樣吃
大家都知道用飲食搭配運動是達到理想身材最有效的方法,但每天為工作忙碌,光是要抽空運動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若平時飲食隨便吃,那可是會讓運動效果功虧一簣的!想控制體態,有三種特性的食材要記起來,不僅可以幫助有運動的人增肌、減脂,也很適合全家人一起吃,這些食材特性對於大人、小孩、孕婦、老年人的健康也大有助益!低脂高蛋白,把熱量留給肌肉修復最重要的材料在增肌減脂的階段,可以提供熱量的三大營養素比例很重要(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運動後要吃足蛋白質,才有材料提供身體修復肌肉組織,但是一整天的熱量仍需要被控制,此時為了滿足熱量控制、補充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食物所含的油脂量、選擇低脂高蛋白的食材!如同均衡飲食提到的「豆魚蛋肉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這些類別因應不同物種、肉的部位,含有的脂肪量不一,快將這些低脂高蛋白的好食材記下來吧!豆類/豆製品食材好選擇:毛豆、黃豆、豆漿、干絲/豆干、板豆腐、嫩豆腐豆類和豆製品都是植物性的蛋白質來源,除了飽和脂肪較低,更不含膽固醇,取而代之的是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不飽和脂肪酸和植物固醇,不僅可以提供許多蛋白質營養,還有助於身體保健。此外,板豆腐和豆干還能提供鈣質營養,有助肌肉收縮、提升運動和訓練的表現!海鮮食材好選擇:一般魚類(鱸魚)、鮪魚、透抽(花枝/烏賊)、蝦仁、蛤蜊魚類、海鮮也是不飽和脂肪酸較豐富的蛋白質來源,不同海鮮食材的口感和味道都不太一樣,在料理上可以有很多變化,而且本身就帶有「鮮味」,不用太多調味,就有促進食慾的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海鮮的維生素B12含量多,蛤蜊更是所有食物中名列前茅的食材,10粒就有30毫克的維生素B12,將近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3倍,有助紅血球合成 、避免貧血發生,也能增進神經系統的健康。雞肉食材好選擇:雞里肌肉、雞胸肉雞里肌和雞胸肉可說是所有蛋白質來源食材中CP值最高的肉品了,蛋白質含量非常高、脂肪含量非常低,很適合有在計算蛋白質攝取量的人自行做調配。雞肉所含的菸鹼素(維生素B群之一)高,有助體內能量正常代謝,也對皮膚、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益。豬肉食材好選擇:豬後腿瘦肉豬後腿是豬最常運動、強而有力的部位,所以豬後腿肉油脂較少,若又挑選瘦肉的地方,含脂量就更少了;豬肉有不錯的維生素B群,不僅是能量代謝必須的營養素,更是維持神經系統運作的重要元素。牛肉食材好選擇:牛肚、牛後腿肉、牛腱牛肉是很多年輕人的最愛,不僅可以補充蛋白質幫助肌肉增長,其鐵和鋅含量也高,鐵可以幫助血紅素正常合成,維持體內的氧氣運輸和利用,若平時有吃足鐵質,不僅會讓人氣色紅潤,運動時也比較不會缺氧而影響了運動時間,甚至是產生不適感;另外,鋅也有助皮膚組織蛋白質的合成,可以維持皮膚彈性。雞蛋食材好選擇:蛋白雞蛋的脂肪大部分都在蛋黃中,其實吃一顆蛋,脂肪量也不會太高(一顆蛋脂肪量約4.5公克),但如果想純粹補充蛋白質、不想增加脂肪量的話,蛋白是很棒的選擇。市售沒有過度加工、調味的蛋白丁就是很好的食材,大家也可以參考蒸蛋的方式,在家自製各種口味的蛋白料理,好吃又沒有負擔。食譜:運動後 正餐無水番茄牛肉Tomato & Beef熱量404kcal、蛋白質28g、碳水化合物32g、脂肪21g材料 / 4人份:牛肉500g、洋蔥2顆、牛番茄5顆、西洋芹2根、月桂葉2片、蒜頭3瓣、橄欖油1大匙、不甜的白葡萄酒60cc、鹽適量、黑胡椒粉適量* 牛肉亦可挑選牛肋條、牛腱、牛梅花肉、無骨牛小排作法:1.牛肉切塊、洋蔥、牛番茄切塊、西洋芹去除粗纖維切小段、蒜頭略拍裂備用。2.取一個燉鍋,以中火熱鍋後加入1大匙橄欖油,牛肉塊下鍋煎至表面上色後,先起鍋備用。3.沿用原鍋,放入洋蔥、蒜頭下鍋炒出香氣,再放入番茄、牛肉、西洋芹、月桂葉,倒入白葡萄酒煮滾。4.蓋上鍋蓋,轉小火慢燉50分鐘,開蓋後,加入適量的鹽、黑胡椒粉調味,即可享用(隔餐享用更加美味)。好食課營養師小提醒:牛番茄、洋蔥、芹菜等大量蔬菜,含豐富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但牛肋條脂肪含量稍高,如果想減少熱量攝取,主食建議搭配馬鈴薯、地瓜等根莖類食物,就能調整成熱量適中的一餐囉!好食課營養師來解答!運動飲食困擾Q:我是健身新手想要增肌減脂可以怎麼吃?吃增肌餐還是減脂餐?A:對於健身新手來說(每週固定重訓2天以下,持續運動時間半年內),一開始先以減脂的餐點為主,因為處於肌肉較容易生長的期間,只要有足量蛋白質就可以同時增肌又減脂!建議定期以儀器測量體脂率與肌肉量,如果發現減脂、增肌效果變差了,就可以調整為專心減脂或專心增肌囉!Q:運動是不是都要吃很多肉?吃太多會不會傷腎?A:是的,運動強度提高的時候,為了確保合成肌肉的蛋白質原料足夠,我們大概會需要吃比平常多1.2~1.5倍的肉類!至於會不會傷腎?國外有許多研究,讓受試者每天吃超過正常人攝取2~3倍量的蛋白質,維持一段時間,結果顯示並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健康影響。但營養師要特別提醒,如果本身已經有腎臟、血壓、血脂相關或者其他慢性疾病,建議先與醫師討論,確認個人健康狀態後再提升蛋白質的攝取量為佳。Q:聽說不吃澱粉可以瘦比較快嗎?我可以整天不吃飯嗎?A:雖然少吃一點澱粉可以瘦比較快,但吃太少不僅會讓代謝降低,導致減脂很快碰到停滯期,更會影響到精神!建議需攝取適量澱粉才能維持體力、精神;最簡單的方式是先試試看一天中的一餐不吃飯,或者是將原本飯量減半,這樣能確保安全又能達到一定成效!進階一點的,可以挑選體積大、熱量低的根莖類食物,像是偶爾用馬鈴薯、地瓜、南瓜代替白飯、麵食,在減少熱量、澱粉的同時還能顧及飽足感!Q:想要有更好的運動成效是不是要搭配水煮餐?看很多人都推薦水煮餐,這樣吃到底好不好?A:水煮餐因為不用油烹調、所以熱量比一般飲食低,是許多不知道怎麼吃的人開始嘗試的減重吃法。但水煮餐有不少缺點,例如:1.油脂不足,容易造成便秘2.脂溶性營養素需要油脂才能吸收,可能造成營養不良3.味道單一,適口性差,可能吃個幾天就膩了建議偶爾用天然香料調味嘗試無油的烹調方式,但不適合長期食用,也許可以一週吃個一兩次的頻率,稍微減少熱量,但在其他餐次也能補足營養、吃得開心!書籍介紹書名:增肌減脂!運動前後快速料理:Amyの私人廚房X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教你超省時美味健身餐!作者:Amyの私人廚房, 好食課營養師團隊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2/16作者簡介Amyの私人廚房Amy來自於客家傳統大家庭,從小就愛煮、愛美食,擅長道地客家菜。結婚後更從婆家習得閩南台式料理,加上居住的社區有許多駐台的外籍人士家庭,讓她也接觸了世界各國的料理方式,從此開啟了餐桌上的異國風景……。2016年起,Amy在FB上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更拍攝成2分鐘快速料理影音食譜,因為無私分享和處處為閱覽者著想的細心,讓粉絲頁「Amyの私人廚房」累積至120萬以上的追蹤者,以及超過85萬粉絲按讚,影音食譜瀏覽人數最高超過3百萬人次,單篇食譜更曾超過10萬人次分享的佳績。FB:「Amyの私人廚房」著作:《Amyの私人廚房,下班後快速料理》(幸福文化)好食課營養師團隊最接地氣的營養師團隊、最有影響力與最被信賴的健康飲食行銷公司。我們是超過4000位營養師/營養系學生學習交流平台版主,開設多項營養師專業課程,培訓近千位營養師超過百篇營養知識專欄位於Google搜尋首頁。<經歷>營養師高考榜首糖尿病與腎臟病衛教師中華職棒營養顧問美國ACE-CPT私人教練美國AFAA有氧體適能指導教練多間健身房營養顧問各大媒體專欄作者各大院校講師FB:「好食課」官網:好食課 食健康,每天學一點著作:《做自己的運動營養師:掌握增肌減脂營養關鍵x主廚特製運動餐,吃好吃飽才能瘦,打造理想體態不求人》(幸福文化)延伸閱讀: 「別跟郭彥甫走太近,體育生沒什麼出息!」曾被老師貶低、被看不起...郭彥甫的人生體悟:面對那些傷害你的人,你該這樣做
-
2021-08-1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6:TTP病患陷困境 應考慮納入罕病保護傘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在臨床上非常少見,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台大平均每年只有一兩個案例,有些幸運的患者治療後很快痊癒,終生未再復發,但也有些患者的治療很棘手,不斷復發,最後過世。【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看TTP患者最真實的告白】五大症狀 血小板低下、血管內溶血最常見周聖傑表示,導致TTP有五大症狀與血栓有關,最常見的是血小板低下和血管內溶血,兩者也是絕對必要條件,血小板低下時,患者會有紫斑和出血,血管內溶血則會造成貧血,患者會頭暈、疲勞和血紅素尿液。另三種病徵不一定會出現,第一是中樞神經症狀,患者會意識改變,嚴重的甚至突然昏迷和癲癇;第二是腎臟問題,比較少見,少數患者會因腎臟問題而水腫或無法排尿,最後一種病徵是發燒。周聖傑說,TTP的盛行率極低,台灣大約是百萬分之一,以台大為例,一年平均只有一兩個病患,有時候一年兩三例,但有時兩三年都沒有TTP病患。TTP在臨床診斷上,最關鍵的是檢測患者體內ADAMTS13酵素。周聖傑指出90%至95%的TTP患者屬於免疫型,主要來自自體免疫的因素,對ADAMTS13產生抗體,以致體內ADAMTS13 被移除,結果人體內的vWF 因子無法被切斷而變得太長,進而吸附大量血小板造成血栓。搶救TTP 第一步先換血因此,搶救TTP患者最常見的處置方式是置換血漿,把大分子的vWF因子自患者血漿中移除,置換的新血漿內有正常的vWF因子和ADAMTS13,也同時移除了對抗ADAMTS13的抗體,但有時患者體內仍殘存抗體,要再等一陣子才能治癒。周聖傑指出,臨床上多數患者換血兩三天後的血小板即恢復正常,但曾有患者超過一個月後才治癒;一般患者大約是置換一倍左右的血漿,也有人效果不好,國外文獻顯示甚至有患者要早晚各洗一次,置換兩倍血漿。另要留意的是,有些患者換血後雖病徵緩解,但檢測發現體的ADAMTS13依然偏低,這代表抗體還在,就必須再使用莫須瘤等免疫抑制藥物來抑制抗體。周聖傑表示,置換血漿如同大量輸血,TTP患者等於一下子接受10至20位捐贈者的血液,一定有健康風險,最常見的是過敏,身上出現紅疹和發癢。另外,台灣的捐血品質雖控管嚴謹,但仍可能有極少數的C肝和HIV帶原,都是可能的風險。近年國外已有新的TTP抗體藥物,周聖傑說,新藥可阻止vWF因子與血小板結合形成血栓,與血漿置換併用能加速臨床上的的效果,有機會減少死亡,但新藥未引進台灣。免疫型患者不一定會復發TPP分為免疫和遺傳型,根據過去的統計,周聖傑說,免疫型TTP復發的機率不高,有些患者一生只發作過一次,治癒後未再復發。例如十多年前周聖傑曾收治一名正在服役的年輕患者,他在軍隊早點名時昏倒,身上出現紫斑,送醫急診檢測發現血小板低下,血液抹片也看到破碎的紅血球,都是典型的TTP病徵,因此很快確診且立刻進行血漿置換,患者病徵很快改善,再也沒有復發。還有一位男性患者在十年前發病,但當時他只有血小板低下和血管內溶血的病徵,輾轉看了很多血液科醫師都找不出原因,最後到台大才確診是TTP,經血漿置換後也已順利治癒,未再復發,直到最近因擔心AZ疫苗的血栓問題,才又找周聖傑回診。但不是所有患者都如此幸運,周聖傑說,有些患者體內的抗體無法完全移除,會反覆復發,治療上很困難;他曾收治一位患者,持續發燒、意識改變,置換血漿仍無法改善,最後越來越昏迷,甚至出現癲癇住進加護病房,即使再給予免疫抑制藥物仍不見起色,最後不幸離世。還有部分免疫型患者是因免疫控制不好而一直復發,周聖傑解釋,TTP的發作除了因為ADAMTS13低下之外,外在的酒精、懷孕和感染(例如感冒時的病毒感染)等變化,都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誘發病徵出現。他也說,現在由於ADAMTS13的檢驗普及,患者病徵改善之後,可繼續追蹤監測體內ADAMTS13是否恢復,也可進一步釐清確診患者到底是遺傳或免疫型。治療遺傳型TTP 終生的戰役遺傳型TTP的治療則是一場長期戰役,患者因為基因缺陷,體內的ADAMTS13低下,必須不斷換血補充。周聖傑表示,目前全台灣只有一位先天性病人,體內沒有ADAMTS13,從幼童時期確診至今已30歲,每三四周就要輸一次血,每次輸四到六個單位血液,20多年未間斷,一停就會復發。周聖傑說,台灣雖以免疫型病例居多,但表面上看來是免疫型的患者,也有可能是遺傳型,只是未被診斷發現。英國一項研究曾蒐集TPP孕婦病例,原以為她們都是免疫型,進一步檢測才發現其中部分竟是遺傳型TTP,從小一直有輕微的溶血等病徵,但從未被診斷出來,直到懷孕才誘發TTP的病徵。周聖傑認為,TTP絕對是非常罕見的疾病,但台灣對罕見疾病的審查傾向只接受遺傳型的疾病,偏偏TTP患者是遺傳型或免疫型很難區分,無法立刻知道,要靠長期追蹤才能判別。他表示,TPP如果能納入罕見疾病的保護傘,未來引進國外的新藥物會較為容易,對患者來說是好的,而過去也有非遺傳型的疾病納入罕病,「因此這不是不可討論的事」。
-
2021-08-18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4:病況既兇且猛 緊急血漿置換挽性命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非常複雜的血液疾病,血液科醫師表示,TTP從致病原因到症狀判讀和治療方式,都考驗著醫師和患者,一定要提高警覺。尤其TTP是血液疾病中的急症,一旦發生就要搶時間治療,否則會影響多重器官,引發嚴重後果。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指出,TTP發生的關鍵原因來自體內缺乏ADAMTS13,這是一種切斷vWF(von Willebrand Factor,溫韋伯氏蛋白質因子)的酶。正常的vWF因子會結合形成雙鍵再擴張連結為多鍵,成為大型的vWF,可作用在內皮細胞上吸附血小板,堵住血管破口, 達成止血功能。但當人體ADAMTS13不足時,大型的vWF無法被正常地切斷,這些大型vWF便會吸附太多血小板,形成血栓,進而造成小動脈阻塞和全身血小板低下。ADAMTS13 缺乏的原因可大致分為遺傳性和免疫性。陳宇欽說,20歲以上的TTP成人患者,90%都屬免疫性造成,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感染等狀況,都有可能產生抗體,中和掉了ADAMTS13的活性。判讀難 二大治療方式: 換血+免疫制劑 陳宇欽表示,TPP在臨床診斷上,無法藉由單一的檢驗結果來確認,相較於癌症只需切片或斷層檢查即可判定,TTP要做很多檢查才能確診,包括檢測ADAMTS13的活性,並透過腎功能異常、發燒、血小板低下、血紅素低下、溶血等五項臨床表徵來綜合判斷,還要經由鑑別診斷,排除掉其他不同原因。因此臨床上TTP的確診,對醫師是極大考驗。陳宇欽說,TTP都是急性發作,就醫的第一關往往是急診,但偶有經驗不夠的急診醫師一看到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很低,便立即為患者輸血小板,反而造成更嚴重的血栓。針對TTP的治療,陳宇欽說,台灣常採用血漿交換(血漿置換術),以及使用類固醇或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而國外近年已核准有新的單株抗體治療,機轉為透過一種阻斷血小板與vWF因子結合的藥物,但台灣至今仍未引進。 症狀多元 急診患者小心轉錯科TTP的發病症狀多元,陳宇欽指出,小動脈血栓阻塞會快速影響人體不同器官,影響到肝臟就出現黃疸,影響到神經就出現意識異常。例如他曾收治一位做生意的婦女,一開始常找錯錢給客人,講話時答非所問,最後意識嚴重混亂,家屬以為是精神問題送到醫院急診,但急診室醫師檢驗時認為她出現黃疸,便轉送腸胃科,直到腸胃科發現患者血小板數值很低,立刻會診血液科,馬上確診是TTP進行血漿置換,緊急救回一命。另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曾於診所就醫檢查發現血小板低下,後來症狀惡化到三總急診,醫師警覺可能是TTP,立刻做ADAMTS13檢測,馬上確診,隨後進行十幾次血漿置換術,同時配合使用類固醇及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順利治癒,之後定期追蹤,至今兩年多來都未復發。 相較於這些幸運的病人,有些急診TTP患者卻歷經波折才確診,常常先被送到神經或腸胃科,最後才由血液科介入。陳宇欽提醒,TTP是血液疾病中的急症,一定要盡快確診,且確診後要立刻搶時間治療,絕不能今天發現明天再換血。TTP的病因和症狀雖複雜,但患者仍可與TTP和平共處。陳宇欽表示,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預後第一年應每月回診,一年後改為每三個月回診,平時更要隨時警覺,一有問題應馬上洽詢了解其病情的醫師,家屬陪同急診時也要說明TTP的病史,以免延誤治療。符合罕病門檻 盼新藥引進台灣TTP的患者在台灣很少,陳宇欽說,台灣官方認定為罕病的標準包括:罕病發生率要萬分之一以下、有基因缺陷、治療困難,從這三點來看,TTP都符合認定門檻。陳宇欽說,國內目前雖有血漿置換和免抑制劑藥物這兩種治療方式,但臨床顯顯示有些病人治療後的效果並不是很好。他認為,醫學在進步,國外既然有新藥,就應該引進台灣,尤其TTP患者是可治療的,未治療前死亡率雖達80%,但治療後可大降至20%,若能投入更好的治療藥物,一定可以再提高治療成功率。陳宇欽說,台灣醫師常參加國際會議,都會知道國際上的醫學進展,也深知台灣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能引進好的TTP新藥,不論對患者、對醫師都是值得考慮的好機會。【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為什麼辨別難、治療也難】
-
2021-08-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濃茶又吃素 易致缺鐵性貧血
許多人常有嘴唇失血發白、容易疲勞、夢多失眠、甚至頭昏耳鳴的情況,大部分人以為是沒有足夠休息而引起的,但是卻不曾想到也許是貧血找上門了。貧血是指紅血球中的血紅素含量減少,不能夠將氧氣運送到需要的組織和器官。造成貧血的主要的原因有:1. 營養不良:食物中的微量元素鐵、葉酸和B12是構成血紅素的基本原料,如果缺乏,自然會導致貧血。常聽說「補血有三寶,紅糖紅棗和花生」,可是這些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非血紅素鐵質,不易被人體吸收。補鐵主要依靠動物性食物,就是俗稱的鐵三角─紅肉、動物血和肝臟類。值得注意的是濃茶中的鞣酸會與食物中的鐵相結合,而無法被吸收,所以喝茶又吃素的老年人,容易出現缺鐵性的貧血。2.其他疾病:舉例來說血液病、惡性腫瘤、慢性感染、風濕性關節炎、腎臟衰竭、肝病、甲狀腺功能失常都可能導致貧血。老年人貧血一定要追查原因,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嚴重的問題,因為10%到40%貧血有腫瘤問題。3.服用藥物: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林可能會因消化道潰瘍造成貧血。另外,環磷酰胺、硫唑嘌呤、干擾素等抑制骨髓功能藥物,也會引起貧血。還有頭孢菌素、阿莫西林、肺結核藥等也都可能導致貧血。在美國有5.6%的人貧血。嬰幼兒和學前兒童要特別注意,貧血對智力的損害很嚴重,另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會因貧血使病情加劇;婦女孕期貧血會加大妊娠期間的併發症、感染症和產後抑鬱症等情形。
-
2021-08-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友染疫 重症比率高3倍
根據統計,台灣新冠肺炎死亡個案,長者較多,有三高慢性病史是致死率較高主因,尤其糖尿病患感染新冠肺炎後重症的比率較高,醫師提醒,務必要嚴格控制血糖,並應完整接種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發生。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美國CDC今年3月官網公告,表示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者,更有可能染上新冠肺炎重症。國外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感染新冠肺炎後,住院或重症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研究表明,年齡較大、糖化血色素高、有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病史、肥胖等風險因素,會使糖尿病患者有更高染疫重症風險。洪建德解釋,因生病會讓血糖動員,身體會將儲存的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提供能量來對抗疾病,但身體卻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對應,血糖便會升高,此時糖尿病會難控制。有研究顯示,高糖化血紅素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此將血糖控制在健康範圍內很重要。研究數據顯示,完整接種完疫苗的糖尿病患,重症及死亡率都有明顯下降,疫苗對於糖尿病患服用的胰島素或其他藥物不會發生相互作用。疫苗常見的副作用多是輕微的,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發紅、寒顫、疲倦和頭痛等,若有嚴重反應,可以適度服用藥物或休息緩解不適。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在疫情期間仍應積極控制血糖,把血糖治療到安全範圍內,接種疫苗可降低重症及死亡的機率,符合接種資格時盡早施打,若有疑慮可找醫師評估。
-
2021-08-0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新冠確診重症比例高3倍 醫揭背後原因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7月27日確診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達787人,截至7月5日公佈前百例死亡個案分析,平均73.2歲,其中95%有慢性病史,其中高血壓有49位、比例最高,其次是糖尿病有36位,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者有13位,高血脂則有6位。醫師提醒,以統計數據看來,年齡、三高慢性病史是致死率較高主因,建議除了控制血糖外,應完整接種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發生。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美國CDC今年3月官網公告,表示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者,更有可能染上新冠肺炎重症。國外也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感染新冠肺炎後,住院或重症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年齡較大、糖化血紅素高、有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病史、肥胖等風險因素,會使糖尿病患者有更高染疫重症風險。洪建德解釋,因生病會讓血糖動員,身體會將儲存的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提提供能量來對抗疾病,但身體卻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對應,因此血糖便會升高,此時糖尿病會難控制,更容易出現嚴重血糖高低震盪,也可能導致糖尿病酮酸中毒或高滲透壓高血糖(HHS)狀態。有研究顯示,高糖化血紅素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此將血糖控制在健康範圍內很重要。兒童也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但症狀通常較輕微,兒童糖尿病患與所有糖尿病患者一樣,病毒會使糖尿病更難控制,而且仍有患酮酸血症的風險,因此要做好防護措施、勤洗手。倘懷孕並患有糖尿病,感染病毒的風險不會更高,但一旦感染了病毒,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可能更大,控制糖尿病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洪建德說,研究數據表示完整接種完疫苗的糖尿病患,重症及死亡率都有明顯下降,也沒有證據顯示,疫苗對於糖尿病患服用的胰島素或其他藥物會發生相互作用。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腫脹和發紅,其他常見的是寒顫、疲倦和頭痛。大多數這些副作用是輕微的,若有嚴重反應,可以適度藥物或休息緩解不適。洪建德提醒,糖尿病患在疫情期間仍應積極控制血糖,把血糖治療到安全範圍內,接種疫苗可降低重症及死亡的機率,符合接種資格時儘早施打,若有疑慮可找醫師評估。
-
2021-07-19 養生.聰明飲食
落髮、易疲勞…你可能是蛋白質吃得不夠!專家教蔬食者、葷食者這樣攝取
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它除了是細胞的主要成分,也提供了使人體機能正常運作的能量來源——氨基酸,每日飲食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現代人為了瘦身及健康飲食追求素食或蔬食飲食,就可能導致蛋白質不足。然而,只要瞭解其特性,吃得對,蔬食主義者也能免受蛋白質不足困擾。易疲勞、體內脂肪比例上升...都可能是蛋白質不足事實上,一般健康的成人要達到真正的蛋白質缺乏標準,並不是那麼容易。蛋白質缺乏較常發生的族群包括厭食症患者、癌症病友,以及營養缺乏症患者和克隆氏症患者…等。然而,即使並未達到蛋白質缺乏標準,蛋白質攝取不足,仍會對體力、骨骼等生理機能造成影響。容易疲勞即是蛋白質不足可能帶來的現象之一。美國營養學專家萊斯利・邦奇(Leslie Bonci)接受美國《健康(Health)》雜誌訪問時解釋,人們可能不會在蛋白質不足的當下就立刻感到疲憊,但是隨著時間拉長,「你會感覺到比平常還累,而且更慵懶、提不起勁。」邦奇說,除了肌肉不足的影響外,也因為蛋白質是組成血紅素的主要成分,而血紅素扮演了輸送氧氣的重要角色,一旦血液中氧氣濃度過低,人就容易虛弱甚至會發生呼吸困難情況。蛋白質不足,也會讓人抵抗力減弱,因為蛋白質是抗體的重要組成元素,邦奇說,蛋白質不足者,因為免疫系統變弱,比起其他人容易遭受細菌、病毒感染而感冒。另一個可能因蛋白質不足而致病症是「疲勞性骨折」。當攝入的蛋白質不足以供應給體內的臟器與大腦時,人體就會開始從體內的「庫存」中取用,而這此庫存就包括了骨骼肌組織,當骨骼肌組織強度減弱,對於骨骼的支持力道減弱,骨頭就容易斷裂及骨折。此外,蛋白質不足會造成落髮、頭髮變脆弱,指甲也會變得較軟。更重要的是,蛋白質不足時,人體會優先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質以補足體內的能量。於此同時,體內的脂肪仍原封不動地存在,因此即便體重下降,身體組成中,脂肪的比例卻不減反增,適得其反。選擇「完全蛋白質」 除了吃得夠,還要吃得對!蛋白質不足既會帶來上述種種問題,那究竟該怎麼吃,才能確保蛋白質攝取量足夠呢?對此,美國農業署(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建議,不論男女,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是「體重×0.8」公克,舉例來說,一個70公斤的人,每日的建議攝取量即為56公克。如果有重量訓練或其他健身習慣者,則宜攝取高於此建議量。除了攝取量之外,選擇攝取蛋白質的時機也很重要。邦奇建議,最好的進食模式,是每4-5小時補充一次蛋白質。聰明地選擇蛋白質來源,也是避免蛋白質不足的重點之一。蛋白質可分為「完全蛋白質」與非完全蛋白質。完全蛋白質含有9種基礎的氨基酸,而非完全蛋白質的組成,則是缺少了至少一種氨基酸。邦奇解釋,多數植物性蛋白質都不屬於完全蛋白質,而動物性蛋白質多屬完全蛋白質。14種優秀植物性蛋白質 蔬食者福音不過,動物性蛋白質,例如:肉類、蛋以及乳製品…等,也並非全無害處,因其可能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不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反言之,只要慎選,許多植物性蛋白質也是好的蛋白質來源,能為人體帶來能量,同時也減少攝入脂肪及膽固醇。《健康(Health)》雜誌就列出了14種較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供蔬食主義者參考選擇,其中包括:青豆、藜麥、各種豆類、天貝(一種發源於印尼的黃豆製品)及豆腐、毛豆、綠色蔬菜、漢(火)麻、奇亞籽、芝麻及葵花籽…等。其實不論是植物性或是動物性蛋白質,只要善於選擇,蔬食主義者、素食者和葷食者,都能正確地補充能量,吃得健康。參考資料:.https://www.health.com/nutrition/signs-not-eating-enough-protein.https://www.health.com/food/19-best-vegetarian-and-vegan-protein-sources?slide=eb99d208-65da-4553-bd03-05a9f3b66801#eb99d208-65da-4553-bd03-05a9f3b66801.https://www.health.com/nutrition/breakfast-vegetarian-protein-beans-peas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至今接獲25例接種後死亡報告 指揮中心:願參與解剖找原因補助30萬
AZ疫苗擴大接種屢傳猝死,指揮中心至今接獲25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之報告,其中20例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指揮中心強調,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另解剖新增一例結果為主動脈瘤破裂,是南部90幾歲男性,有15日施打17日送急診,血紅素6.5;指揮中心訂定若有參與解剖,有30萬元補助。發言人莊人祥說,這次70、80歲以上長者,接種當天死亡,看起來像慢性疾病所致,跟本身身體狀況有關。目前25例通報而言,有關接種疫苗後死亡案件,85歲以上14例、75至84歲6人,65歲以上3人,60歲下2人。莊人祥表示,25人中,有在長照機構洗腎者4人、22人慢性病,另3人調查中;25人中已解剖5人,3人有結果,2人為日前報告的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新增加一位是主動脈瘤破裂,是南部90幾歲男性,有15日施打17日送急診,血紅素6.5,最後解剖結果類似。指揮官陳時中說,相關病例解剖釐清死因很有幫助,指揮中心訂定若有參與解剖,有30萬元補助,台灣人不喜歡剖,但有幫助釐清,打疫苗救濟也會從寬認定;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補充,為了釐清死因願意接受解剖的家人,會補助30萬,這有點慰問喪葬費用。至於血栓個案,莊人祥說,是通報血栓病血小板低下,其實不一樣,血栓血小板低下要4天以後或是更久發生,之前五例也沒有人死亡。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17日為止,國內接種AZ疫苗共計1,273,121人次,其中229,566人次為75歲以上長者。又目前VAERS已收到25例接種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死亡之報告,其中20例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絕大多數均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部分個案經司法相驗解剖後,初步死因與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史相關,惟迄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偵測安全疑慮並做出因應。●指揮中心針對高齡者接種COVID-19疫苗建議:1. 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建議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接種。2. 近期天氣炎熱,考量長者身體狀況,建議避開高溫時段前往接種。3. 現有開放診所及衛生所可接種疫苗,建議就近前往接種。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2:醫療奉獻獎85歲老醫師呼喊 讓TTP納入罕病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病人很慘。」這是來自85歲的沈銘鏡的呼喊,盼TTP病患納入罕見疾病,獲得新型藥物治療,減少復發,增加生活品質。為此,他曾經由彰化基督教醫院送件衛福部國健署,得到「非罕」、「該疾病屬於後天性」、「有機會自然緩解」、「目前有治療方式」等回覆,老醫師卻不氣餒,他說,對於已經傷及腦部、心臟的TTP嚴重病患,仍應納入罕病照顧。沈銘鏡被稱為台灣血友病之父,目前是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他解釋,溫韋伯氏因子(vWF)是人體內的大型凝血因子,需要靠ADAMTS13蛋白酶裂解。TTP患者因產生ADAMTS13抗體活性因而降低,巨大的vWF凝集血小板堆積在微血管而造成血栓。【延伸閱讀:國內血液腫瘤科醫師,對TTP納入罕病的呼籲】過去死亡率8成 TTP患者的辛酸過去,TTP病患發病的死亡率是八成,在使用血漿置換術與免疫製劑後,死亡率才降低,但半數會復發。但沈銘鏡曾接治一名七歲患有「先天性」TTP小女孩,至今已十多年,每三周就要到醫院補充血漿,需輸血四個單位,生活品質堪憐,更不要說輸血隱含的感染風險,而血栓也會持續造成多處器官的損傷。沈銘鏡被稱為血友病之父,是因為他發現國內血友病患因診斷太遲、治療落伍、肌肉關節系統的嚴重損害而跛行,幾經奔走與努力,成立我國第一個血友病醫療中心。愛滋病毒會汙染血漿分離製造出來的濃縮凝血因子,血友病人因而感染,為此,照顧一生的血友病友反過來責怪沈銘鏡。深受打擊的他,參與國際會議時,獲悉凝血分子加熱可以殺死愛滋病毒,立即返國建議停止輸入未經加熱之凝血分子,10年後,沈銘鏡獲頒壹等衛生獎章。沈銘鏡更因發現S蛋白缺乏,C蛋白缺乏和凝血酶缺乏是國人靜脈血栓的病因,獲得王民寧醫藥衛生傑出貢獻獎。他畢生奉獻給血友病患、類血友病和罕見出血性疾病病患及靜脈血栓病患,於95年獲頒第16屆醫療奉獻獎。美國FDA已核准新藥 盼國內能將TTP納入罕病照顧沈銘鏡說,TTP發生率低,血漿置換風險高,預後併發症多,患者恍如抱著不定時炸彈過生活,如今美國FDA已核准新藥可以緩解嚴重症狀,盼國內能將TTP納入罕病照顧,引入罕藥治療。台北慈濟血腫科主治醫師高偉堯也認為,罕病中的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NH),也是罕見而複雜的血液疾病,也非遺傳性,盼也能將TTP納入罕病保護傘。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罕病認定有罕見性、診斷治療困難、疾病嚴重度、是否需要遺傳諮詢或有利於疾病防治等原則,予以綜合判定審議,目前請彰基補件中。「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OneThirteenthAlliance
-
2021-05-18 醫療.新陳代謝
為何餐後血糖總是高?醫師提醒幾點原因要注意
「醫師,我今天要看抽血報告。」四十多歲的王先生說。「你的空腹血糖有達標,」醫師翻開病歷說,「可是糖化血色素8.2%,比較高喔。」「什麼?糖化血色素又超標了!」王先生有點訝異,「怎麼會這樣?我在家驗的空腹血糖都很標準,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降不下來。」檢視王先生的紀錄,空腹血糖的確都有達標。台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傅家保醫師解釋,「如果飯前血糖正常,但是糖化血色素超標,問題大概就出在飯後血糖。」不只顧餐前,餐後血糖同樣重要為了降低糖尿病造成的慢性併發症,目前會把空腹血糖的目標訂在80-130 mg/dL,飯後血糖在180mg/dL以下,飯前與飯後的血糖差異最好小於60mg/dL,而糖化血色素建議小於7%。我們的血糖會跟紅血球裡的血紅素結合在一起,稱為「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簡稱HbA1c)」,傅家保醫師指出,由於紅血球的半衰期大概是120天,所以糖化血色素可以反應最近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都會對糖化血色素造成影響,也就是說控制血糖不能只看空腹及餐前血糖,餐後血糖也同樣重要。「用個簡單的比喻來解釋,我們可以把血糖波動想像成海浪,假設餐前血糖很平穩,但餐後血糖很高,或是餐前跟餐後差距越大,超過60mg/dL以上,血糖波動就像是海浪,會破壞血管的內壁,較容易出現破損或動脈粥狀硬化。」傅家保醫師說明,「血糖越平穩越好,餐前跟餐後的差異最好不要波動太大。」餐後血糖高,這些原因要注意導致餐後血糖超標,常見的原因有幾個,包括食物的種類、烹調的方式、攝取的速度等。在食物種類方面,建議選擇原型的食物,因為越精緻的食物,越容易造成飯後血糖高,傅家保醫師說,例如吃乾飯比吃稀飯好、吃水果比喝果汁好。在烹調方式方面,越少烹調的食物,比較不會導致飯後血糖超標,採用蒸、煮會比煎、炸、烤來的好。進食的時候建議細嚼慢嚥,因為吃得越快,越容易吃下太多東西。傅家保醫師提醒,「飯後運動也要注意,例如快走有助於改善飯後血糖,但是激烈運動反而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想要穩定餐後血糖,首先必須找到導致餐後血糖高的原因有哪些,然後針對個別狀況做調整。再來就是調整藥物,目前有針對飯前或飯後血糖的血糖藥或胰島素,可以跟醫師詳細討論。傅家保醫師表示,「我們自己有做過研究,假設患者的糖化血色素在8.5%以上,甚至更高的糖化血色素,這時候的首要目標是控制飯前血糖,因為這類患者的飯前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到七成以上。可是,當糖化血色素大概在7至8%時,飯後血糖對糖化血色素的貢獻可以達到七成以上,所以會鼓勵患者驗飯後血糖,並積極控制飯後血糖。」控糖小技巧,配對血糖量測法為了瞭解血糖的狀況,糖友平時除了驗餐前血糖,也要記得驗餐後血糖。「最完整驗血糖的方式是每天三餐的餐前及餐後(開始用餐後的兩個小時),再加上睡前。但是,多數糖友大概不容易一天驗七次血糖。」傅家保醫師說,「所以會推出『配對血糖量測』。」「配對血糖量測」就是量週一早餐的餐前跟餐後,週二的午餐的餐前跟餐後,週三的晚餐的餐前跟餐後,然後週四、週五、週六,同樣分別量測早餐、午餐、晚餐的餐前跟餐後,週日再量早餐的餐前跟餐後。利用配對血糖量測就可以知道,一個禮拜中所有三餐的餐前跟餐後血糖,以及餐前、餐後的血糖的差異,方便調整飲食與藥物。善用胰島素,幫助血糖達標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是控糖的幾項重點,面對起起伏伏的血糖,胰島素亦是幫助血糖達標的得力助手。人體本來就有胰島素的需求,控制飯前血糖的叫做「基礎胰島素」,因為不管有沒有吃飯,我們的胰臟都會持續分泌一定量的胰島素,傅家保醫師分析,進食之後,血糖上升,所以胰臟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讓血糖回復到正常的狀況,回復血糖的能力,就是取決於胰島素分泌的量。隨著患者胰臟功能慢慢退化,退化到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就需要補充胰島素。人類運用胰島素來治療糖尿病的歷史已經將近一百年,是相當有效的控糖工具,除了傳統胰島素外,目前還有「速效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等新型胰島素。「長效型胰島素是當作基礎胰島素使用,有助穩定空腹血糖;速效型胰島素是當作餐後胰島素使用,可控制餐後血糖。為了滿足一整天的胰島素需求,可能需要打一次長效型胰島素穩定空腹血糖,然後再三餐後各打一次速效型胰島素控制餐後血糖。」傅家保醫師說,「為了提升便利性,也可以考慮使用預混型胰島素,預混型胰島素中包含長效型胰島素與速效型胰島素,有助減少施打次數,可一天打一至二次,且能彈性施打,幫助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達標。」相較於傳統胰島素,新型胰島素藥效較穩定,出現低血糖的機會也較低。貼心小提醒「血糖達標沒?」是越來越多人重視的課題,為了減少糖尿病造成的各種併發症,務必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服藥、補充胰島素,且定期量血糖。除了關心餐前血糖,也要留意餐後血糖。避免血糖波動幅度過大,可減少心血管受到傷害,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原文:乖乖測血糖,為何控糖還是不達標?醫師圖文詳解搜尋附近的診所:
-
2021-04-22 養生.聰明飲食
蝦仁買回來冒藍色汁液正常嗎?是判別新鮮與否的依據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蝦子會冒出藍色汁液,其實是蝦子血液中的血藍蛋白所含的銅離子與氧氣接觸後氧化所造成。日前在網路上有消費者到賣場購買冷藏蝦仁,回家後清洗並以調味料抓醃,過一陣子再回來看蝦仁居然冒出藍色的汁液,嚇得上網問這到底是好物是雷物,甚至還有人於下方貼文留言表示其實是蝦子不新鮮?究竟蝦子出現的藍色汁液是怎麼來的?藍色汁液是因為蝦子血液的「血藍蛋白」氧化!為何會有那張藍血流成河的狀況出現?其實造成此原因的藍色小精靈就是「血藍蛋白」。蝦子的血液中含有一種「血藍蛋白(Hemocyanin)」,又稱血青素、血藍素或銅藍蛋白等。血藍蛋白是節肢動物(如螃蟹、蝦等)和軟體動物(章魚、蝸牛等)血液中用來運送氧氣的蛋白質。就像人體中運送氧氣的血紅蛋白,也是俗稱的血紅素一樣。而蝦子的血本來為透明無色,但當蝦子的血接觸到氧氣後,血藍蛋白中的銅離子與氧氣結合氧化後,才會讓蝦子血液呈現藍色。總結來說,血藍蛋白與氧結合後,就是蝦子血呈藍色的原因。然而血藍蛋白不僅僅存在於蝦子中,常見的還有章魚、螃蟹、等,而在有些辦桌生魚片拼盤上會出現的藍色龍蝦血,也是因為接觸氧氣後氧化的血藍蛋白所造成。買回來的蝦子有藍血 不是判別新鮮與否的依據那買回來的蝦子有藍血是新鮮還不新鮮?呈藍色是因血液氧化、屬於正常現象,但是蝦子的新鮮程度並非由血液是否為藍色判斷。以下提供四個挑選新鮮的蝦子小撇步:1、色澤:蝦子的外殼是否有光澤、顏色是否天然無異常2、外觀:蝦子的身形是否完整並呈現彎曲狀、蝦頭與蝦身是否緊密聯接3、觸感:用手輕壓蝦身檢查肉質是否有彈性4、嗅覺:蝦子是否無腥臭味等異味而臺北市衛生局也呼籲大眾購買生鮮蝦仁或蝦子時,除了應注意其外觀、顏色或氣味等是否有異,也建議販售業者向大盤或供應商索取自主檢驗報告,購買水產品應選擇具有生產履歷或信譽良好之業者,避免選購來源不明的產品,此外,烹煮前應仔細清洗,烹煮時也應完全煮熟,以確保飲食的安全與衛生。延伸閱讀▶該怎麼辨別新鮮蝦仁?挑選蝦仁四大原則看這裡!▶新鮮蝦子如何挑選?蝦子腸泥如何去除?▶蝦頭變黑就是不新鮮?那可不一定(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11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貧血分3種類型!頭暈、臉慘白要補鐵嗎? 醫警告「1情況」小心吃到肝硬化
許多女性經常有這樣的經驗,每次生理期來,就會感覺到頭暈目眩,稍微走一下路就氣喘吁吁,更別提競賽型的衝刺短跑,簡直會要了命。其實這些情況很可能是貧血所致,一旦血液中的紅血球體積太小,它所攜帶的氧氣量不足,就會影響日常生活。 貧血非女性專利 痔瘡或腸胃道也可能導致不過,貧血問題並非是女性的專利,部分男性也可能因為痔瘡或腸胃道出血,引 起身體貧血問題,導致運動表現變差,或到KTV飆歌一唱到高音就感覺全身缺氧, 整個人昏昏沉沉的;因此,千萬別小看在血液中流動的紅血球,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容小覷。 貧血問題分3種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血液腫瘤科醫師曾成槐表示,臨床上貧血問題主要可分為3種: 第1種:巨細胞性貧血,主要是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第2種:正常大小細胞性貧血,通常患者多有慢性疾病,如肺結核、癌症、洗腎 等。第3種:小細胞性貧血,又可細分為缺鐵性貧血以及遺傳性地中海型貧血。基本 上,多數人貧血主因都是身體缺乏足夠的鐵質所致,也就是屬於缺鐵性貧血,也 有部分患者是海洋性貧血,而地中海型貧血又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 地中海型貧血雙親皆帶原 子女容易是重度患者地中海型貧血又稱為海洋性貧血,曾成槐說明,帶有地中海型貧血基因的人,由於正常血紅蛋白鏈(α2β2)的製造能力不足,因此,單位紅血球血紅素(MCH)較低,紅血球體積(MCV)也較小,這是一種隱性的血液遺傳疾病,是基因異常,而非基因突變。當父母任何一方帶有某特定基因,往往下一代有機會帶有此種異常基因;若父母 兩人都有這個異常基因,孩子罹患重度地中海型貧血的機率很高,且發生嚴重貧血症狀的情況也較多,因此,若本身是帶原者,男女雙方婚前應接受檢查。不過,曾成槐強調,地中海型貧血並非性聯遺傳,也就是無關乎男女性別,若雙親帶原,子女得到重度地中海型貧血的機率高。 輕度貧血者不需要治療 重度貧血者需依賴輸血若貧血是先天遺傳因素所致,也就是罹患地中海型貧血的人,想藉由食補或藥補是無法改善貧血的,除非患者同時合併有其他疾病,例如鐵質缺乏或葉酸缺乏等,否則單純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對於食補或藥補無效。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須視症狀的嚴重程度而決定是否需積極治療。曾成槐指出,通常輕度貧血者不需要治療,只要盡量少熬夜、生活上避免粗重工作、或從事激烈跑步、喜歡到KTV飆歌者等耗氧行為,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至於血紅素中度不足的地中海貧血患者,臨床上容易出現臉色蒼白、疲倦、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及體力不佳,但多數病患也不見得需要輸血;而重度貧血者,則需依賴輸血。 重度地中海型貧血 補鐵會傷害心、肝、肺要注意的是,重度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大部分每100c.c.血液中的血紅素會低至8gm 以下,以致體力及肺活量很差,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此時,患者可在醫師的指示下進行紅血球輸注,但因紅血球含有鐵質,長期下來鐵質容易沉積在體內,造成器官衰竭,例如心臟的功能衰退、肝臟出現肝硬化或肝功能變差、腎功能也不好,且患者皮膚會看起來暗沉、眼白也會變黃、出現黃疸及膽結石等。因此,長期輸血的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需配合適當使用排鐵劑,才能降低鐵質沉積引起一連串副作用,也應該要小心避免攝取含鐵豐富的食物以及補充鐵劑,以免傷身。 地中海型貧血是遺傳性 尚無藥物治療 至於重度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因血液中血紅素嚴重不足,除了一般貧血症狀,可能出現紅血球溶解,更加重貧血程度。曾成槐強調,地中海型貧血是一種遺傳性紅血球生成異常,帶有此遺傳基因者會跟著自己一輩子,即使不斷製造新血球, 但新生出來的紅血球帶氧功能依然不良,目前並無藥物可治療。 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有機會根治 除了輸血,重度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還可接受異體的造血幹細胞移植,這也是唯一 可根治疾病的方式,造血幹細胞的來源可以是骨髓或週邊血、臍帶血;但移植手術仍有風險,曾成槐建議,重度患者才需要動手術,移植前最好跟醫師仔細討論利弊得失。 延伸閱讀: ·常貧血小心未老先衰! 光補鐵還不夠,搭配5大補血食物才算真的有補到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
2021-03-10 科別.婦科
嚇!喘咳下體掉出10cm肌瘤 42歲女教師這樣做不再慘白
一名42歲在中學執教的陳姓女老師,未婚外型清瘦,臉色卻經常一片慘白,每個月月經報到時,常因頭暈無法久站得跟學生請假,半年前因重感冒肺炎住進國泰綜合醫院,某晚如廁一陣猛咳,下體竟掉出一團約10公分的組織「以為子宮脫垂」當場嚇到,經婦產科超音波檢查確診為黏膜下大肌瘤,隨即安排微創子宮鏡順利切除,出院後的陳小姐,血紅素逐漸恢復正常,氣色由白轉紅,感謝治療肺炎的同時找到彩色人生。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蔡亞倫提醒,子宮肌瘤為女性常見疾病,好發於30歲以上育齡婦女,發生率約20%,40至50歲女性發病率更是高達30至40%,個案先前以為自己只是貧血體質,經痛也不以為意,還好因肺炎住院找到真相,臨床上,10公分的子宮肌瘤相當罕見。子宮肌瘤發生原因目前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基因、荷爾蒙變化、個人體質、肥胖等因素有關;蔡亞倫表示,一般依生長位置可分為子宮肌肉層肌瘤:肌瘤生長於肌肉層中;黏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症狀,因為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相對較危險;另有漿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太大可能會壓迫膀胱、直腸導致頻尿及便秘。常見子宮肌瘤頂多2至3公分,如果不大且位置没有壓迫子宮腔,通常没有症狀,隨著肌瘤變大,臨床常見症狀包括:血塊增加或月經量過多導致貧血,蔡亞倫表示,個案血紅素只有3.9,與正常12g/dL的數值相比,明顯偏低。治療子宮肌瘤,初期可嘗試藥物治療,隨著肌瘤變大可進行手術治療,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會診評估後,透過「硬式子宮鏡」為陳小姐切除子宮腔内肌瘤,因為是自然孔洞,術後無傷口、疼痛少、恢復快,住院一天清醒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蔡亞倫提醒,子宮肌瘤多為良性腫瘤,惡性率雖僅0.5%,但症狀輕則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造成經血量大、貧血及不孕,現代女性不婚、不生小孩比例逐漸升高,少了產檢可提早發現婦科相關疾病的機會,反而更要提高警覺,近期門診就出現未婚女性經痛確診為子宮內膜癌的案例,凡月經不正常出血、貧血、腹痛、頻尿、便秘,都是女性疾病重要警訊,盡早就醫勿輕忽。
-
2021-03-09 科別.血液.淋巴
六十歲男未抽菸酗酒突急性中風 竟是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新竹一名60歲男子未抽菸酗酒,也無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史,近期因左半邊肢體突然間無力,被診斷為急性中風住院治療。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內科部血液科醫師邱柏儒說,該男的血紅素和血比容過高,恐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經一連串病史詢問、理學檢查、抽血檢查、基因突變篩檢及接受骨髓穿刺的門診檢查,確診為真性紅血球增生症,又稱為多血症 (polycythemia vera)。邱柏儒指出,仔細評估該男之前的健康檢查報告,發現該男近五年都有血紅素上升現象,且越來越高,最近一次血紅素已經接近20g/dL。在真性紅血球增生症中,紅血球的容積上升是因骨髓造血幹細胞在後天獲得體染色體的基因突變如JAK2,突變後的骨髓造血幹細胞會不受控制的過度製造紅血球。不只造成紅血球的數量上升,有許多病人也同時伴隨有顆粒球和血小板的過度生長。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為何會引發中風呢?邱柏儒解釋,起因於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增加,造成血液的黏稠度上升,引起血管內血液流速度緩慢,進而促進血栓形成風險。此狀況不只會引起動脈的血栓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等,有時也會造成身體各器官的靜脈血栓,如在大腦的靜脈竇栓塞、肝臟的肝門靜脈栓塞等。此外,由於基因突變JAK2也會影響血小板的功能,導致增加血栓和出血的風險。因此,同時控制紅血球濃度和血小板數量以減少上述危險性是必要的。目前治療主要以針對血球增生的藥物治療和放血,及預防血栓的藥物為主。在症狀表現上,有的病患會出現頭痛、呼吸急促、視力模糊、夜間盜汗,洗了熱水澡後發生的搔癢等症狀。在確診真性紅球增生症後,建議要在血液科門診定期追蹤治療,大部份病患的預後狀況良好,仍有一部份的病患的症狀會隨著時間而進展,大約30%的病人會轉變成骨髓纖維化,而5%的病人會進一步轉變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故建議須定期抽血追蹤血球變化。邱柏儒表示,後來該男被轉介至血液科的門診接受口服藥物和放血治療,血紅素逐漸趨於正常。而針對中風的部份,病人則持續維持健康生活飲食和運動,也定期追蹤血壓和血糖來監測有無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
2021-02-02 新聞.元氣新聞
半夜頭暈心悸掛急診 醫師查出一氧化碳中毒救她一家4人
全省已發生多件洗澡時熱水器裝置地點不通風問題,燃燒不完全,一氧化碳中毒意外,台中大甲37歲女子半夜心悸頭暈,大甲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部醫師彭楷瑜機智察覺,檢驗出她是一氧化碳中毒,才知她一家4口一氧化碳血紅素檢驗濃度都超標,救回女子一家4口。37歲的婦人日前半夜因心悸、頭暈身體感到不適,打119求救送到大甲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部,急診醫師彭楷瑜懷疑是一氧化碳中毒,安排抽血檢測,發現女子一氧化碳血紅素檢驗濃度為22.1%,中毒程度達輕度,使患者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無力等症狀。女子和36歲的丈夫,6歲及8歲的女兒共一家4口同住,醫師立刻請女子的3名同住家人到急診就醫檢驗,雖然3人到院時都沒有明顯不適的症狀,但抽血驗出她丈夫一氧化碳血紅素為25.5%;兩名女兒分別為30.6%以及35.9%,超標情況嚴重。彭楷瑜表示,幸好及時發現,給予患者百分之百濃度的氧氣,休養後症狀已經改善,4小時內再抽血檢驗,血中一氧化碳血紅素也都已恢復正常值。光田綜合醫院高壓氧中心吳文宏主任表示,患者持續接受高壓氧治療,可使腦、心臟、肌肉軟組織一氧化碳進一步清除乾淨,避免長期後遺症產生,這名女子感謝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及早檢驗發現,讓他們獲得妥善治療,保住一家4口的命。彭楷瑜說,經詢問才知,女子家中的熱水器雖然裝在陽台,但近日因天冷都把陽台窗戶關緊閉,一氧化碳在室內流通到臥室,才會發生中毒意外。他強調,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無刺激性的氣體,因碳氫化合物如瓦斯、汽油燃燒不完全而產生,中毒較輕者會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全身無力等症狀;當中毒較嚴重者,可能出現昏迷、抽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甚至死亡。吳文宏表示,當一氧化碳中毒時,第一時間給予高壓氧治療,能改善身體組織缺氧狀況及增加細胞存活,將有相當良好的效果及預後,可減少腦功能及智能退化。醫師呼籲,冬季是一氧化碳發生的高危險期,寒冷天氣中洗熱水澡一定要注意,家中熱水器如裝在室內,又或在通風不良的室內使用瓦斯爐,都可能因燃燒不完全,產生一氧化碳,民眾須提高警覺,一旦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輕微症狀,需警覺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應爭取時間及早就醫治療,將危害降到最低,防止無法挽回的悲劇發生。
-
2021-01-31 新聞.健康知識+
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天氣寒冷,小心潛藏居家的隱形殺手!消防署指出,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中毒後的症狀不易被察覺,呼籲民眾使用燃氣熱水器時,若有頭昏、噁心、嗜睡等身體不適情況發生,請立即停止盥洗,打開通往室外的窗戶通風,關閉燃氣熱水器,身體嚴重不適時,請先前往通風良好的室外環境,再打119電話求助。 一氧化碳中毒 不是瓦斯中毒 何謂一氧化碳中毒?消防署指出,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中毒後的症狀不易被察覺,因而成為潛藏於居家環境中的隱形殺手。一般人在吸入過多一氧化碳後,經常只有疲倦、昏眩等輕微不適症狀,不自覺中毒的狀況下,在昏睡中死亡。一氧化碳中毒常被誤認為「瓦斯中毒」,事實上,國內液化石油氣及天然氣均依法令添加甲硫醇或二乙基硫作為警示劑,使得原本無色、無味的氣體附有顯著臭味,一旦瓦斯外洩,民眾易於察覺及時採行應變措施,不易造成災害。 搶先與血紅素結合 形成一氧化碳血紅素 消防署指出,一氧化碳對血液中血紅素的結合力為氧氣的200至250倍,因此會取代氧氣搶先與血紅素結合,而形成一氧化碳血紅素(COHb),降低血紅素帶氧能力,這時體內組織無充足含氧,因而產生各種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 一氧化碳中毒 嚴重恐致死 美國國家消防協會NFPA(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編著之防火手冊,提出一氧化碳含量對於人體吸入時間及中毒症狀如下: 0.005%(50ppm):8小時內無明顯症狀。0.02%(200ppm):2-3個小時產生輕微頭痛。0.04%(400ppm):1-2小時會頭痛、噁心。0.08%(800ppm):45分鐘會頭痛、噁心、暈眩;1小時會昏迷。0.1%(1,000ppm):1小時會失去意識。0.16%(1,600ppm):20分鐘會頭痛、噁心、暈眩。0.32%(3,200ppm):5-10分鐘會頭痛、噁心、暈眩;30分鐘會昏迷。0.64%(6,400ppm):1-2分鐘會頭痛、暈眩;10-15分鐘會昏迷並有可能會死亡。1.28%(12,800ppm):1-3分鐘會昏迷並有可能會死亡。 頭昏噁心嗜睡 保持室外通風,再打119求助 消防署呼籲,使用燃氣熱水器時,若有頭昏、噁心、嗜睡等身體不適情況發生,請立即停止盥洗,打開通往室外的窗戶通風,關閉燃氣熱水器,身體嚴重不適時,請先前往通風良好的室外環境,再打119電話求助。如果發現家人或朋友有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時,態度應保持冷靜、迅速急救,直到救護車到場急救。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天冷3大危險時刻小心猝死! 睡覺、脫衣都要注意 ·天冷猝死人數攀升! 生活「5習慣」死亡機率比一般人高
-
2021-01-29 科別.腦部.神經
睡前老是腳麻、腳麻有蟲在爬?當心不寧腿症候群作怪
睡前感覺腳麻腳癢有蟲在爬 當心不寧腿症候群 睡覺前腿腳感覺異常,活動後症狀消失又反覆出現?當心是否為「不寧腿症候群」。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威志說明,不寧腿症候群的典型症狀是夜間睡前腳不舒服,出現麻麻的、癢癢的感覺。坐姿或臥躺時症狀更厲害,起身活動或走路後緩解,如此不斷反覆。少部份病人也會在手部發生。 陳威志表示,不寧腿症候群患者會因為腳部不舒服,導致無法入睡,且幾乎是每天晚上發作,造成生活上極大困擾。絕大多數病人自述症狀是腳麻、腳癢或感覺有蟲在爬。醫師解釋,不寧腿症候群讓病人覺得不舒服而想活動腳部,與入睡後腿部不自覺抖動的週期性肢體抽動不同,但二者之間有高度相關,有自覺症狀時,應進一步詢求醫師診斷。 不寧腿症候群發生原因 缺鐵性貧血或神經病變 陳威志解釋,引起不寧腿症候群主要有兩種原因。第一種屬於原發性的不寧腿症候群,可能與基因、家族遺傳史有關。第二種是次發性的不寧腿症候群,如缺鐵性貧血,懷孕、洗腎,糖尿病、巴金森氏症、中風病人,也有機會引起不寧腿症狀。 不寧腿症候群的診斷以臨床症狀為主,這時會透過抽血檢測是否有貧血、缺鐵問題,也可能多驗葉酸、甲狀腺指數。糖尿病族群則會接受神經傳導檢查,確認是否為糖尿病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病變。 不過,有些缺鐵性貧血的病因較複雜,陳威志指出過去臨床上曾發現不寧腿病人的缺鐵性貧血,是腸胃道出血引起,而腸胃道出血的原因竟是腫瘤造成。須先找出病人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才能進一步加以處理。 不寧腿難入睡干擾日常生活 正確治療效果明顯 臨床上,缺鐵性貧血是造成不寧腿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陳威志表示,缺鐵性貧血造成的不寧腿,治療方式相對單純,通常透過補充鐵劑,1-2個月就能大幅改善,有些貧血病人血紅素尚未恢復正常,不寧腿症狀已經消失。 若是原發性的不寧腿症候群,通常會給予一種多巴胺接受體的促效劑,陳威志說明,這類藥物原用於巴金森氏症治療,表示這種不寧腿症候群的致病機轉,可能與多巴胺系統的功能異常有關。通常只需要睡前給藥,就能有明顯效果,患者不舒服的感覺很快消退,能夠正常入睡。另外,也可以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陳威志表示,不寧腿症狀群患者,易因為明顯症狀而無法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只要及早就醫檢查,給予適當的治療,都能有良好改善。此外,也建議避免過量攝取咖啡因、酒精、抽菸,以避免不寧腿症狀惡化。 《延伸閱讀》 .腳麻沒感覺,未必是血液循環出問題。醫:簡單4動作保養腳,久未改善速就醫 .手麻腳麻像針在刺?注意維生素B12缺乏警訊!掌握3-6周黃金治療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豬腦補腦、吃魚眼補眼…以形補形食療是真智慧還是以訛傳訛?
● 「以形補形」食療,營養是否到位是關鍵● 核桃護腦、番茄護心、魚眼補眼、薑顧胃● 豬腦補腦、大骨湯助高,比較沒營養邏輯冬天是國人進補旺季,坊間流傳「以形補形」作為養生保健的食療方法,即食物外觀只要長得像某個器官,就對這個器官有益。從現代營養科學觀點來看,哪些是真智慧?哪些是以訛傳訛的謠言?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外觀並非決定食物是否有益健康的要素,「營養是否到位」才是判斷標準。核桃防失智 不可吃過量 最常見以形「可以」補形的食物,首推「核桃」,張斯蘭說,核桃像極了人體大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6營養素,對集中注意力很有幫助;吃對脂肪對大腦運作也相當重要,大腦內有60%的脂肪,核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護腦的重要成分,因此核桃是預防失智的聖品。不過,堅果類不可吃過量,以免發胖,張斯蘭建議,可按照衛福部國健署的健康餐盤指引,每天攝取免洗湯匙一匙分量即可。吃魚眼補眼 因含豐富DHA另一個以形可補形的食物是「番茄」,番茄切開後,像多個腔室的心臟,張斯蘭認為,番茄之所以可以保護心臟,其實是因為含有豐富的茄紅素,這個營養素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以及降低血壓,甚至可以預防攝護腺癌。「吃魚眼補眼」、「吃薑顧胃」,張斯蘭也相當認同,主要是魚眼含有豐富的DHA,是視網膜構造成分之一;薑有薑辣素,可暖胃促進血液循環,但吃太多會刺激胃酸分泌,攝取的分量上要小心。豬腦補腦 小心膽固醇 「豬腦補腦」、「熬大骨湯助高」等食療也很常見,張斯蘭認為,這比較沒有營養邏輯。以豬腦來說,豬腦內有相當高的膽固醇,不可吃過量,以免造成血管塞住;豬大骨的含鈣成分其實不高,一碗250cc的豬骨湯只能喝到5毫克的鈣,「不如喝一杯250cc的牛奶,就能攝取50毫克的鈣質。」除了以形補形的說法,還有「以色補色」之說,例如,黑芝麻含有豐富礦物質鐵和鋅,都跟頭髮黑色素生成相關,是有營養道理可循。防貧血 可吃紅肉、深綠蔬菜至於「喝紅酒可補血」,張斯蘭並不認同,紅酒的酒精成分其實會消耗很多維生素B群,影響血紅素的生成,紅酒主要成分雖是葡萄,但以成人女性建議每天攝取20毫克的鐵質來說,葡萄每一百公克才含0.1毫克的鐵,「水果其實不是鐵質主要來源。」不過,葡萄含有抗氧化的花青素,因此適量飲用紅酒,可預防冠心病。如果想要提升血紅素預防貧血,張斯蘭建議,可以多吃紅肉、豬肝、紅莧菜、深綠色蔬菜等食物。聯合報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1-01-16 新聞.杏林.診間
外科醫師變網紅擁34萬粉絲!江坤俊寫診間日記:遺憾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不再遺憾
「一篇貼文感動上萬人!」這不是調侃或內容農場的發言,而是此刻仍在進行的真誠與真情。擁有34萬人臉書粉絲團的外科醫師江坤俊,堪稱醫師界的網紅,雖然每天行程滿滿,卻仍抽時間,親自寫出一篇篇診間日記。不跟網紅一樣為了拚業配而做這件事,江坤俊只是堅持初心──「當醫師可以救很多人,但在社群媒體上,可以影響更多人!分享這些故事,是讓『當下的遺憾,也許能讓他人不再遺憾』。」 成功故事要說,失敗更要說 「我記得在病房裡,有位罹癌的父親,總是趕著兒女別待在醫院、快點回家,也不願跟家人透露病情,直到最後癌末腫瘤大出血,家人才在加護病房知道父親罹癌。」 「他的兒子說,『你為何不早點告訴我們?我們為了你跟媽過好生活努力工作,可是現在我們的打拼算什麼?如果你早點跟我們說,我們還有半年可以相處,至少還有半年......』。」 「我的感觸很深,所以我在想,也許一次又一次的分享,能改變些什麼,這些分享不會都是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成功了,當然要把故事說出來,但許多失敗的原因,都是對正確治療有誤解、太晚進行治療。」江坤俊說。 病患不願治療,讓他最痛心 「就在上個月,一名50多歲的女性,左邊乳房有將近20公分爛化膿的腫瘤,像西瓜那麼大!我問是擺了多久了?她說2年多快3年。我再問,為何要怎麼久才要來治療?原來是她的鄰居罹癌時曾接受過化療,最後還是過世了,讓她打從心底拒絕化療。」 「我跟她說,你為什麼不看看成功案例?現在副作用已經大幅降低,很多人都是邊化療還能邊工作;再說腫瘤縮小後再開刀,乳房保存率有80以上,如果真的要重建乳房,現在的技術很先進,甚至比原本的更好看。」 江坤俊跟那病患說,這就跟偏方一樣,使用偏方的1000個人裡面,只要有5個人成功,就被大肆宣揚;如果走正規醫療,1000人只要有5個失敗,也會被大肆宣揚。 修護身體的同時,也要醫心 讓江坤俊感嘆的還不僅如此,對於「生病」這件事,許多病患糾結的是自己的生命歷程,於是人說「上醫醫心」,他在診間治療需要修護的身體,也寬慰了流淚的靈魂。 「曾經有位老阿嬤,身上腫瘤已經發出了異味才被兒子帶來,她說這是她該受的罪。因為老公在15年前過世,她覺得過去老公很不好,會罹癌是老公給她的懲罰,如果割掉腫瘤,就等於要放下對老公的虧欠了,她不要......。」 「也遇過一位40多歲的婦女,被老公攙扶著進來,她的腫瘤太大、一直在流血,血紅素低到只有4,走起路不斷地喘氣。我問她為何拖到現在才來?她說上心靈成長課程,告訴她之所以會有乳癌,是因為跟老公的關係不好;跟老公關係轉好後,乳癌才會好......。」 江坤俊說,心靈抒發不能代替正規治療,當醫師的要很有耐心地跟患者溝通,讓他們能把心結說出來。「沒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在你落入低潮時,你要有個人聽聽你的心情」。 罹癌想哭、會怨天尤人都很正常,跟親友說、跟病友說,還可以跟有耐心的醫護說,但一個星期後,一定要積極起來進行治療。「即使你努力,不一定可以成功,但不努力就完全沒機會了。」 面對死亡從未淡然,淚水難止 他總是熱血地鼓勵病患們積極求生,可是當患者病況不見好轉、或是急轉直下時,知性與感性兼具的他,也經常要對抗未知的壓力,但他選擇將不捨與不解,轉化成更強大動力,「因為我們無法預測生命,但我們要盡一切努力。」 江坤俊有時候用盡一切方法,好不容易看到轉機,但又因為突發的發燒、感染,讓治療打回原型,名知道病患很努力地想活著,可是就是控制不下來,這對他來說是很悲傷的事。 「在醫院會不斷見到死亡,有陣子我以為我的眼淚已經流乾,可是有天,一位本來就預期死亡的太太,我想我的情緒不會多太多波動,但她心臟停掉的那一刻,她女兒衝過去打她,哭喊著:『你不是答應我要好起來?』我一轉身就淚流,對於生死,感受還是很深刻,無法因為習慣就淡然。」 抓緊時間學習、宣導的江坤俊,比病患還要努力。他說要保證自己不犯錯,掌握最新醫療資訊來治療病患,因為一路走來,他只要讓大家相信一件事:「只要你不放棄自己,我也不會放棄你。」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
-
2021-01-01 焦點.健康知識+
貧血要吃什麼?吃鐵劑還不夠,5大補血食材助改善
講到貧血,很多人第一個反應都是:「女生才會貧血。」或者是認為,這是不太嚴重的毛病,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貧血嗎?在醫學上,貧血是指血液中紅血球數目(Red blood cell, RBC)、血色素(Hemoglobin, Hb)或平均血球容積(corpuscular volume, MCV)數值在正常值以下,一般大多以血色素Hb為初步評估標準,成年男性血色素低於12.0g∕dL、女性血色素低於11.0 g∕dL可稱為貧血。 輕度貧血日常無明顯表現 疲倦、失眠、掉髮都是常見症狀 中醫師辛重毅表示,一般貧血患者容易出現疲倦、失眠、掉髮、臉色蒼白或萎黃、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舌頭顏色淡且少血色、指甲顏色淡、眼睛下結膜比一般人蒼白等現象。 此外,貧血狀況嚴重時,也可能出現舌頭疼痛、舌頭發炎等狀況,有部分血液疾病患者會合併有肝脾腫大,缺鐵性貧血則可能出現手指甲呈凹陷的匙狀指或變平失去彎度。 但大部分輕度貧血患者,平日並不會有明顯症狀,有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作息出現的些微改變,例如過去可以一下子爬3、5層樓,最近突然爬1、2層樓就會喘需要休息;或者走路走快一點時就會頭暈或喘促;或者蹲低站起等大幅度改變身體動作,會造成短暫的頭暈目眩等狀況。 女性、老人易產生缺鐵性貧血 中老年人應提防癌可能 中醫師莊雅惠指出,以較常見的缺鐵性貧血來說,女性在青春正盛的歲月裡,每個月都因「好朋友」來訪而失血,所以特別容易發生這種貧血;老年人隨著身體機能老化,造血與脾胃功能衰退,也有較高的機率出現貧血問題。 不過,中老年人在發現有貧血時,最好先鑑別診斷是否有大腸癌、胃癌造成出血的可能,以免延誤了治療。 治療貧血 依3種體質對症下藥 莊雅惠指出,中醫講求全人醫學,而人體血液的生成與心、肝、脾、腎都有關,所以治療「貧血」也要從整體來考量。一般來說,「貧血」患者常見的體質有以下幾種: 1、氣血虛弱:人體的血氣調和必須互為助力,才能到達全身各處完成供應養分並帶離廢物的作用。而有氣虛、血虛的人,氣血循環能力不佳,有些是先天體質本來就較虛弱,加上曾經生過重病,或是長時間過度疲勞累積所致,這類型的人體力較差,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臉色蒼白或暗沈、指甲顏色偏白且易斷裂、容易健忘,女性也容易乳房發育不良、月經量少或提早停經等。 2、脾胃虛弱:「脾胃者,氣血之母也」,中醫認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顧得好,吸收能力強,才能產生足夠的氣血;相反地,如果脾胃虛弱,進而無法好好吸收能夠用於製造血液的營養成分,則人體的氣血就會匱乏,造成貧血病症。這類患者常有食慾不振、嗝氣、腹脹、噁心嘔吐、大便較軟或腹瀉等症狀。 3、陰虛燥熱:體內滋潤身體器官的津液不足,陽熱之氣相對偏旺,而產生燥熱的體質狀態。患者經常覺得身體發熱,容易有面部潮紅、口乾舌燥、手足心熱、急躁易怒、睡眠差且多夢、夜間流汗、大便乾硬、小便量少,女性月經提前、色澤鮮紅、量少或閉經、陰部乾燥、搔癢等症狀。 改善貧血症狀 6大類食物要多吃 人的血氣要足,才能有好氣色、好活力,對於鐵質缺乏引起的貧血,可以利用中醫「藥食同源」的原理,以吃得巧、吃得好來補血。可改善貧血的營養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蛋白質:紅血球的構成需要蛋白質,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有雞、牛、豬、羊、魚等肉類,以及蛋、奶及其製品、豆類及其製品等。 ◎鐵: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礦物質,含鐵量高的食物有動物肝臟、羊肉或牛肉等紅肉類,以及芝麻、桑椹、桂圓、黑棗、葡萄乾、胡蘿蔔、髮菜、金針、蓮藕、全穀類、紅糖、深綠色蔬菜等。 ◎維生素B12及B6、葉酸:骨髓母細胞的紅芽球在合成、分裂過程中,需要維生素B12及葉酸,才能順利製造出健康的紅血球;維生素B6則是生成血紅素所必要的酵素,也是紅血球造血時不可或缺的物質。 這些營養素可以經由廣泛攝取牛肝、豬肝、豬心等動物內臟,以及鮭魚、沙丁魚罐頭、牡蠣、奶類,和燕麥、核桃、柳橙、蘆筍、菠菜中取得。◎維生素C:人體吃下的鐵質,約僅1~2成可被腸道吸收,而維生素C有助於提升腸道對鐵質的吸收;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有芭樂、奇異果、草莓、荷蘭芹、花椰菜、高麗菜、油菜、青椒等。 用餐不要喝茶、咖啡 避免抑制鐵質吸收此外,飲食上還要注重均衡原則,且用餐時不要喝茶或咖啡,以免其中的鞣酸及多酚類物質抑制了鐵質的吸收;每天的蛋白質來源,最好有一半以上是容易為人體吸收且含有較多必需胺基酸的動物性蛋白質;葉酸是水溶性,不耐長時間加熱、儲存及加工,所以食物在烹煮時,盡量避免採取久燉或慢熬的方式,同時也要避免酗酒,以免造成葉酸缺乏。 傳統中藥材補血 詢問專業中醫後再使用此外,傳統中藥材中有助於補血、活血及行血的非常多,例如當歸、阿膠、熟地黃、雞血藤、白芍、何首烏、枸杞子、川芎;而黃耆、黨參、甘草等補氣藥,可以增強補血的效果;至於常用的補血方劑,則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等,有需要的人建議在諮詢中醫師後使用。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
2020-12-19 新聞.健康知識+
不要邊喝茶邊吃飯 營養師:茶中鞣酸有礙腸道吸收鐵質
許多女性都有貧血問題,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經期前幾天更是嚴重,有人建議多喝紅豆湯可以補鐵,或是多吃葡萄及葡萄乾,補出好氣色,不過,國健署建議,應該先找出貧血原因,對症下藥。「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一般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量15毫克,成年男性則是10毫克,但國健署102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普遍鐵質攝取不足,女性更為明顯。臨床顯示,如果缺鐵,則血紅素合成不足,組織和器官處於缺氧狀態,不僅身體容易疲倦、頭暈、臉色蒼白、掉髮,甚至心悸、心跳加快、血壓降低,且記憶力和學習能力變差。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造成貧血的原因眾多,例如,除了單純的缺鐵之外,長期營養不良、或是缺乏葉酸與維生素,所造成的營養性貧血,也可能是地中海型貧血等遺傳性貧血。王英偉提醒,女性如有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等困擾,不一定就是貧血所導致的,建議應先諮詢醫師,先確認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如果確診為缺鐵性貧血,光是食用紅豆、葡萄及葡萄乾等食物,效果有限,因為鐵質吸收率較動物性食物差,建議多吃含鐵量豐富且吸收率較高的食物,例如,豬血,鴨血、豬肝或牛肉、鴨肉等顏色較深的紅肉。不過,豬肉牛肉等紅肉,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含量高,如果吃太多,恐引起高膽固醇、肥胖等問題,甚至提高大腸癌風險,飲食重點應是「不過度依賴單一種食物,才能攝取到均衡營養。」另外,食藥署提出「3大補鐵秘訣」,藉此提升鐵質的吸收:▸秘訣1:多補充維生素建議多吃芭樂、柳丁及甜椒等含有豐富維生素的蔬果,茹素者更應多補充含維生素C的食物,在餐後吃些水果如番茄、橘子、柳丁等,這些水果含有檸檬酸,與維生素C併用,可加倍人體對鐵的吸收。▸秘訣2:餐後別太快喝茶或咖啡喝1杯茶會降低6成4鐵質吸收率,1杯咖啡則會降低3成9,建議飯後避免馬上喝茶或咖啡。▸秘訣3:錯開鈣與鐵攝取的時間同時攝取高量的鈣質,將抑制身體對鐵的吸收,建議可以利用早餐時攝取所需的鈣質,午、晚餐就以鐵質為主。營養師謝宜芳表示,在1項英國研究中發現,一邊吃飯一邊喝茶,食物中鐵質攝取就容易收到阻礙,原因在茶的鞣酸會妨礙腸道吸收鐵質,例如港式飲茶飲食,對補充鐵質影響就很大,最好不要邊吃飯邊喝茶,也不要飯後馬上喝茶,都不利於體質吸收。同時謝宜芳也說,鈣質會與鐵質競爭,當腸道吸收鈣質,鐵的吸收率就會降低,但鈣質也是身體不可或缺營養素,早餐時喝1杯牛奶,就能滿足1天鈣質需求,午晚餐就多補充身體鐵質,餐後可以吃一些水果攝取維生素C,增加鐵質吸收效率,降低發生貧血機會。★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4 新聞.元氣新聞
為民眾輸血安全把關 北榮桃園分院採減白血球優質血
當病患大量失血或血紅素偏低造成貧血時,醫師通常會給予輸血,台北榮總桃園分院表示,輸血也有分品質,如傳統輸血血品為「紅血球濃厚液」,而近年推崇的是「減除白血球之紅血球濃厚液」(LP-RBC),可避免輸血時出現發燒等不良反應。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資深血庫組組長鍾馨慧解釋,1袋500CC的血液,白血球的含量約有5x109,減除白血球之紅血球濃厚液是利用特殊的過濾器來減除血液成分中的白血球,讓白血球含量小於5x106。鍾馨慧說,在尚未使用減除白血球之紅血球濃厚液的時代,若病人經常輸血或曾經因輸血而發生發燒的輸血不良反應者,輸血時會加裝過濾器,讓血袋裡的血液先流經過濾器再輸入病人血管,這樣不僅流速慢,增加臨床護理師工作負擔也增加感染風險。談及因輸血而發生發燒的輸血不良反應者會出現的狀況,鍾馨慧舉例,非溶血性發熱輸血反應、異體免疫作用、輸血傳染病毒、免疫調節作用、移植物對宿主反應、輸血相關急性肺部傷害等都可能發生,嚴重者甚至將危害生命。鍾馨慧指出,新竹捐血中心提供的減除白血球之紅血球濃厚液,具有較佳流程控管及品質確效的優點,可以降低非溶血性發熱輸血反應機率,以及降低輸血時由白血球或細胞膜片段引起的異體免疫作用。雖然近年國內各捐血中心積極推動全面使用減白血品,但因為醫療給付及成本的考量,多數醫院仍有疑慮,截至民國106年11月,全台僅有27家醫療院所全面向捐血中心領用減除白血球之紅血球濃厚液。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表示,為提高血液品質、減低輸血反應、防止輸血感染疾病、簡化輸血步驟及病人安全,因而率先響應捐血中心推廣,自107年3月起全面改用新竹捐血中心提供的減白紅血球濃厚液,提供就醫民眾更安全、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
2020-12-07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工作忙碌少喝水 OL竟血尿
謝姓女子因為工作常憋尿,也未補充足夠水分,後來解尿疼痛且有灼熱感,進而感覺下腹部疼痛,等到發現血尿,擔心罹癌才就醫,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李建宏診查後,發現泌尿道感染、膀胱也發炎,對症下藥治癒。李建宏說,謝小姐如果再耽誤就醫,恐還會引發腎臟感染,至於血尿原因很多,除了遵照醫囑治療,也應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復發。李建宏表示,人體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任何一個部位出血,就有可能導致血尿。血尿是指尿液中含有紅血球,分成肉眼可看出的「巨觀血尿」,及必須經尿液檢查才能發現的「顯微血尿」。引發血尿常見的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尿路結石、前列腺肥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創傷、激烈運動等,疾病引起的血尿,通常還會伴隨下腹部不適、排尿時疼痛、排尿有灼熱感、頻尿、漏尿或噁心、嘔吐等症狀。李建宏提醒,有時尿液看起來紅紅的,但不代表泌尿系統出血,因為女性生理期間、吃了富含甜菜紅素的食物、服用可讓尿液變色的藥物,或罹患血紅素尿症、橫紋肌溶血症等,也會讓尿液變紅。血尿治療後,應調整生活習慣預防復發。李建宏以謝小姐為例,應多補充水分、避免憋尿、少穿過緊褲子。
-
2020-12-01 養生.聰明飲食
雞長得快是打生長激素?雞肉含抗生素要少吃?專家破解雞肉食安3迷思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各種肉品中,民眾最喜歡吃的肉品是:雞肉(64%)>魚肉(59%)>豬肉(47%),但最常購買的肉品卻是豬肉(75%),在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推測主要原因為坊間對於雞肉存有的諸多疑慮。 迷思一 雞隻長得快,是因為打了生長激素? 大眾常誤認為雞隻長得快速,是因施打生長激素,這是錯誤的觀念!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億乘表示,事實上,藥劑成本高,還需要耗費人力一隻一隻注射,再加上施打動作容易造成雞隻緊張、死亡,完全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養雞業者並不會為雞隻施打生長激素。 而白肉雞之所以能快速生長,主要是因為優良的基因品種、育種選拔技術及飼料營養配方的改進。養雞業者了解如何讓雞隻在不同階段獲得應有的營養,再加上養雞設備及環境升級,才能夠讓雞隻在短時間內達到上市規格。 迷思二 雞肉含有抗生素最好少吃? 陳億乘指出,人會生病,雞當然也會生病,當雞隻生病時,會在飼料或水中給予合法抗生素做治療;到飼養後期,基本上就不會給予抗生素,讓雞隻有時間能將生病時使用的抗生素自然代謝掉,避免藥物殘留超標。同時,農政單位也會至養雞場進行抽驗,確認雞場是否有遵守安全停藥期。 迷思三 貼骨的雞肉有血色是沒煮熟? 在食用靠近雞骨頭邊緣的肉時,常發現交接處呈現紅色,擔心是否沒有煮熟?陳億乘說,事實上,雞骨頭與雞肉之間的血紅色部分,並不是沒熟的雞肉,而是從雞的骨髓滲出所造成。 因為肉雞品種經過種雞公司不斷的選育,挑選出以生長速度快、飼料換肉率高、長肉量較多的品種為主,他說,因為著重在肌肉的生長,相較之下骨質成長較不密實。 當雞肉烹調時,骨隨會受熱膨脹的緣故,使部分血紅素從骨縫中滲出,累積在骨頭與肉的接觸面,形成血紅色的樣子,雖然看起來紅紅的,但不是雞肉未煮熟,而是雞骨髓內的滲出物。 若要分辨雞肉是否煮熟,只要看肉的顏色就可以知道,因加熱會使雞肉蛋白質變性,改變原質地與顏色。生雞肉呈透明的粉紅色,烹煮時,當肉的透明感消失,從粉紅色變為白色時,就代表肉已煮熟;若貼在骨頭邊緣的肉仍呈現半透明粉紅色時,則代表尚未煮熟,需再加熱直到煮熟,才能食用。
-
2020-11-04 科別.婦科
月經來吃什麼?營養師告訴你最適合月經期階段的食物
【文、圖/摘自高寶《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作者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信不信由妳,但有一些特定的食物,在營養上經科學證實能夠幫助妳在週期的每個階段都能感到容光煥發。我會分別介紹每一種營養素,以及最能夠幫助妳平衡心情、充沛精力,並且確保妳的身體和那些狂野不羈的賀爾蒙能夠相輔相成,而非互相作對的食物。別忘了,每個階段的時間長短只是概略估計,而生理週期長度則是因人而異,所以請根據妳個人獨特的生理週期來調整與進行。把螢光筆拿出來吧,接下來妳會用得到它!●月經期階段(第1 ~ 5 天)食物週期,第一部分:這段時期是當妳的身體排出剝落的子宮內膜,也就是妳月經來的時候。妳的目標是活化妳的飲食,讓身體補充流失的營養。賀爾蒙的狀況:當黃體,也就是那些製造黃體素來支援並維護孕期的細胞,開始退化,而且也沒有胚胎著床的情況下(也就是肚子裡沒有寶寶),黃體素值就會劇烈下降。自從妳上次週期開始就一直在增厚發育的子宮內壁(子宮內膜)終於剝落,而現在妳也可以和妳的大姨媽打招呼了!雌激素值位於最低點,因此腦下垂體會釋放FSH 告訴卵巢要準備釋放另一顆卵子,迎接即將發生的排卵。食物+營養鐵質:該補充鐵質了!每天流失約一茶匙的血量(有些人還會因此有點貧血),有誰還能意氣風發?那個人絕對不是我。要對抗這些症狀,多補充鐵質就是關鍵!讓妳的身體從那些動物來源,像是紅肉、禽類以及魚類中攝取容易吸收的鐵質(血質鐵)來補充營養。非動物來源的鐵質(非血紅素)比較沒有那麼容易吸收,包括植物性、素食的來源像是扁豆、堅果、種籽、豆莢類植物、深綠色葉菜類、豌豆和豆類等。維生素C:想要促進非血質鐵的吸收,只要添加維生素C 就可以了。這種組合能幫助妳的身體更有效地吸收鐵質,而我們在這段期間內絕對需要盡可能吸收所有鐵質!多準備一些檸檬汁、番茄、甜椒、青花菜以及柑橘類水果在身邊,在妳的白豆或鷹嘴豆泥中加點檸檬汁,或在妳的菠菜沙拉中加些草莓。維生素C 不僅能幫助妳的身體吸收鐵質,也能在妳的飲食中增添一些抗發炎的抗氧化力量。一舉兩得!維生素B12:如前所述,此時妳體內的雌激素和黃體素值都很低,所以妳會更容易想要在下午好好地睡個午覺。維生素B12 是製造更多紅血球的重要元素。紅血球會攜帶氧氣到細胞中,妳的紅血球越多,妳的精神就會越好!維生素B12過低可能會導致妳昏昏欲睡,甚至會讓妳感到暈眩以及過度緊張。可以用乳酪、蛋、牛奶、魚類、蛤蜊、鮭魚、鮪魚或禽類來補充妳的維生素B12。由於維生素B12 只存在於動物性產品中,如果妳是純素或素食主義者,請選擇含有維生素B12的營養補充品,例如那些「替代」奶、營養強化的穀物片、大豆類製品,或是乳酪替代品像是營養酵母。Omega-3:如果妳在第一天或第二天有經前症候群的問題,妳絕對不是唯一一個!很多女性在這個階段的初期都依然還會出現經前症候群(例如腹脹、疼痛、乳房脹痛)。此外,前列腺素,也就是引起疼痛感的脂質化合物,此時正是分泌最旺盛的時候。不過,請不要因為症狀而感到挫折,多吃一些有助於克服疼痛的食物,像是亞麻籽、Omega-3 強化的蛋、鮭魚和核桃。鋅:鋅在每個月的這個時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礦物質。鋅能有助於重新礦化和清潔血液。在生理期可以食用牡蠣、牛肉、海帶、營養強化的穀物片和花生醬來提高鋅攝取量。維生素B:還不快把那些富含維生素B 的碳水化合物交出來!這句話並不是要限制妳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只是要妳選對碳水化合物。最好的低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是那種富含纖維的,例如藜麥、糙米、燕麥、扁豆、豆類以及地瓜。自然療法:飲食中添加薑、羅勒、薑黃、肉桂、大蒜、巴西利以及香菜,能有助於對抗發炎反應。一些提倡者相信覆盆子葉茶能減少經前症候群,但研究依然相當有限。種籽週期法,第一階段:種籽週期法是一種飲食技巧,在飲食中輪流食用種籽被認為能夠調節妳的週期。我將會在第三章的「種籽週期法」中更詳盡地探討,但在這個階段,如果妳想要使用種籽週期法,可以每天食用1 大匙的亞麻籽和1 大匙的南瓜籽,直到第14 天。營養禁忌:減少酒精、辛辣食物以及咖啡因的攝取。大量咖啡因可能會導致經血過多,增加鐵質流失和貧血的風險。咖啡因攝取過量經證實會在月經期階段提高雌激素,但這個階段的雌激素值應該要是低的。為了減少賀爾蒙干擾和失調,我建議每天最多飲用1 至2 杯咖啡因飲料。來自冰茶、檸檬汁和軟性飲料裡面的精緻糖類都會讓經痛加劇,因此請改喝不含糖的飲料,像是氣泡水、花草茶以及檸檬水。身體的各種感受妳或許會感到腹脹、疲倦,而且絕對是狀態不佳。妳在月經期中會流失鐵質,因此精力會下降,雌激素和黃體素值也很低,所以妳一定是感覺不太舒服的。頭幾天,妳或許會想吃碳水化合物和即食品(拜託放下那個貝果)來減少經前症候群症狀。基本上,妳會覺得不太像平時的自己。所以,小姐,妳的目標就是要放鬆,讓自己慢慢恢復。疲勞:覺得想睡沒關係,尤其是因為循環雌激素和黃體素值驟降的緣故。因此,最好不要去挑戰很操的飛輪課或是工程浩大的居家改造計畫。花時間做瑜珈、健走以及輕度的伸展運動。我們不需要在每個月的每一天都處於「啟動」狀態,特別在這個階段是更是如此。慢慢來吧。嘴饞:妳可能會想吃熱食,像是燉菜、湯品或是讓妳感到舒服自在的家常炒菜。讓這些能帶給妳慰藉感的食物幫助妳重新找回精力,滋補養身,恢復元氣,準備面對生理週期的下一個階段。經痛:特別是在我們月經期的頭幾天,經痛可能會讓人難以忍受。子宮必須收縮才能夠釋放子宮內壁,所以也難怪我們可能會經歷劇痛了。當內壁準備在月經期被釋放時,有些人也會在稍後的黃體期感受到這種不適。親愛的,忍耐一下撐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