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血壓
共找到
4676
筆 文章
-
-
2021-11-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鍋進補小心鈉含量比熱量可怕! 「5口味湯底排行」:第1看起來很清
冷空氣來襲!這變天速度比女生大姨媽來的變臉速度還快,此時當然就是要來鍋熱呼呼的進補火鍋,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還是藉機大嗑麻辣鍋、酸菜白肉鍋,你喜歡那一種?還在擔心熱量嗎?小心鈉含量可能比熱量還驚人!立冬進補 鈉含量比一比1、薑母鴨 900kcal/鈉含量2700mg2、羊肉爐 700kcal/鈉含量2400mg(推薦閱讀:天冷吃羊肉爐進補? 中醫師眼裡的NG飲食習慣...吃多會上火)3、麻油雞 1000kcal/鈉含量1320mg4、酸菜白肉 500kcal/鈉含量3600mg5、麻辣鍋 850kcal/鈉含量3200mg以上數值約為喝完兩大碗湯(650ml)之估值 酸菜白肉鍋熱量低、鈉含量高 2碗湯就超標營養師高敏敏指出,每份食材、烹調方式不同,因此有機會逆轉。而在排行榜上,熱量最低的雖然是酸菜白肉鍋,但卻是鈉含量最高,這是因為酸白菜是經過鹽巴下去醃製的緣故,而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6g的鹽),基本上喝兩碗熱湯就會超標了。(推薦閱讀:打包火鍋湯底隔天吃? 專家揭禁忌) 高血壓、高尿酸 攝取酒及麻油要適量既然火鍋陷阱多,要如何健康補?高敏敏建議,少油烹調、半水酒,麻油雞和薑母鴨絕對是冬天不可缺少的,但因為皆加了酒做烹調,若是有高血壓、尿酸過高者務必小心攝取,最好減少酒及麻油的用量,使用半水酒烹調,而在享用前記得將浮油刮除,以減少油脂攝取。(推薦閱讀:天冷進補禦寒保暖? 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醫揭「禁忌族群」恐爆血管) 多蔬菜、原型食物 避免加工食品此外,一般薑母鴨或麻油雞等都是以肉為主,建議加入蔬菜類下去熬煮,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並且少使用豆瓣醬或豆腐乳調味,以蔥、蒜、辣椒、蘿蔔泥替代,但若能享用最原味的口感則是最好的選擇。而火鍋內也應以原型食材為主,避免像是蛋餃、魚餃、丸子、蟹肉棒、油豆腐等加工製品,以蔬菜、魚肉、雞肉、海鮮、豆腐等為主。(推薦閱讀:蟹肉棒外層塑膠套要拆嗎? 專家揭「正確做法」) 慢性病患者 吃補也要顧健康高敏敏提及,一般人建議以青菜為主,以肉為輔,多吃原型食材,也可以多增加菇類、藻類的攝取,維持營養均衡;高血壓患者建議減少烹調使用的酒量及醬料,以免血壓過高;糖尿病者建議以少油、高纖食材為主,像是南瓜、芋頭、玉米、山藥等主食類食物則要注意攝取量,以免血糖過高。(推薦閱讀:常吃火鍋小心誘發痛風! 醫揭「代謝異常關鍵」 :愛喝湯先踩雷)至於湯及肉類蛋白質中的鉀含量偏高,因此腎臟病友須多注意,而痛風患者也應減少喝湯,因為酒精不利於體內普林代謝,也須注意肉的份量並多喝水,吃鍋進補才能吃進健康! 延伸閱讀: ·火鍋湯底能喝嗎? 醫告誡「10種人」小心隨時痛風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
2021-11-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藥配牛奶能保護腸胃? 當心這些藥遇牛奶恐傷身
牛奶是公認的營養食物,幾乎含有人體所需要的所有營養素,不僅營養比例適合人類,消化吸收率也高。相傳它能夠保護腸胃,導致有不少人喜歡用牛奶送服藥物。殊不知,這樣用藥有可能傷身!牛奶,遠離這些藥物1.止瀉藥:藥效受損止瀉藥物中,諸如蒙脫石散等吸附劑,活性炭、鞣酸蛋白等收斂劑,均不宜與牛奶同服。因牛奶和這些藥物混在一起,會將藥物包裹起來,阻礙藥物中有效成分的釋放。2.補鐵劑:降低療效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枸櫞酸鐵銨等藥物是女性、兒童缺鐵性貧血的常用藥。牛奶中的鈣離子,可與鐵劑在十二指腸發生競爭,使鐵劑吸收減少,降低其療效。3.補鋅劑:降低吸收率牛奶中豐富的蛋白質則可能會與鋅離子(葡萄糖酸鋅)結合成不易溶解的絡合物,降低鋅和蛋白質的吸收。4.治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藥:阻礙吸收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藥左甲狀腺素鈉片(優甲樂),其主要成分是合成的左甲狀腺素。牛奶中的鈣,會吸附左甲狀腺素,干擾藥物吸收,影響療效。5.治療骨質疏鬆的藥:影響吸收羥乙膦酸鈉、阿崙膦酸鈉用於治療骨質疏鬆,預防骨折。在服藥2小時內,需要避免食用牛奶,以防影響藥物的吸收。6.某類抗抑鬱藥:升高血壓抗抑鬱藥中有一類叫做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包括嗎氯貝胺、雷沙吉蘭等。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酪胺,這些藥會抑制酪胺的分解,導致酪胺在體內積聚從而引起血壓大幅升高。7.強心苷類藥物:毒性增強強心苷類藥物如洋地黃、地高辛等,藥物毒性“遇鈣增強”。心臟病人服用這類藥後,如果馬上喝富含鈣質的牛奶,會增大中毒的風險。8.某些抗菌藥:藥效降低牛奶中含有鈣、鐵等金屬離子,可以和某些抗菌藥發生相互作用,形成不溶性螯合物而無法被人體吸收,大大降低藥效。這些抗菌藥包括:幾乎所有的喹諾酮類(xx沙星)、四環素、頭孢克肟、頭孢曲松等。一般情況下,將藥物與牛奶間隔約2小時服用,基本不受影響。注意:米諾環素、多西環素等雖然都是四環素類抗菌藥,但經過工藝改造,是可以和牛奶同服。此外,克拉黴素也可與牛奶同服。9.其他藥物◎比沙可啶:用於治療便秘或手術前後清潔腸道,與牛奶同服會導致胃或十二指腸刺激,所以服藥前後2小時不得服牛奶。◎雌莫司汀:用於晚期前列腺癌,牛奶、奶製品(鈣)可能會影響本品的吸收,避免同時服用。◎碳酸氫鈉:用於鹼化尿液,與牛奶(鈣)合用,可能出現乳鹼綜合徵(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鹼中毒)。小知識:雖然牛奶跟大多數藥物都“不合”,但在與益生菌及羅紅黴素同服時,是可以增強療效的哦.喝牛奶,避免這些誤區誤區一:以為晚上喝牛奶可促眠一般認為,牛奶中含有的色氨酸可以幫助合成褪黑素和血清素,從而幫助睡眠。但實際上,一杯牛奶中的色氨酸含量很少,很難真正發揮助眠的作用。所以說,早晨喝奶還是晚上喝奶,營養差別不大。誤區二:以為高鈣奶更補鈣鈣奶當中的鈣質,確實比普通牛奶中含量多。但是,補鈣要考慮吸收效果,並非吃多少就能補多少。一般來說,普通牛奶已經能夠滿足人體的補鈣需求,添加太多的鈣,不但會影響牛奶的口感,還會使它的價錢變高。誤區三:乳糖不耐受,還空腹喝乳糖不耐受人群在喝奶後會出現肚子脹、甚至腹瀉症狀,因此並不適合空腹飲奶。一般來說,這類人群在喝牛奶前肚子裡“墊”點其他食物,可以有效減少喝奶後不適的發生。誤區四:酸奶(優格)比純牛奶好酸奶和牛奶都是優質奶製品,蛋白質、鈣含量同樣優秀。雖然理論上酸奶更好吸收,但市面上的酸奶基本都是加了糖的。要知道,糖越多整體營養價值越低,酸奶的那些“優勢項”也可能會因此被抵銷。誤區五:保質期長的牛奶,是加了防腐劑牛奶的保存期限與殺菌方式有關,和防腐劑無關。建議大家購買正規廠家出產的牛奶,保證產品質量。(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11-1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緊張時胸痛、心絞痛 恐是非阻塞性冠心症找上門
胸痛不已,到醫院就診,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可能是「非阻塞性冠心症」所致。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準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胸痛、心絞痛可能是阻塞性冠心病,也可能是非阻塞性冠心病。而非阻塞性冠心病通常發生在「活動」或是「情緒緊張」時,常發生在女性身上。非阻塞性冠心病常常因為心導管檢查正常,導致診斷不易。呼籲民眾若持續出現胸痛、心絞痛症狀仍不能輕忽,應與醫師仔細說明症狀發生情形。郭志東表示,一般的冠狀動脈疾病主要是因為斑塊使動脈狹窄或阻塞,因此常被稱為阻塞性疾病。其餘常見導致冠狀動脈疾病的四種病因,包含內皮功能障礙(內膜受損)、冠狀血管痙攣(不適當的收縮),微血管功能障礙(微小分支的功能障礙),或心肌橋(心肌覆蓋擠壓),這四種病因則被稱為非阻塞性疾病。郭志東表示,被懷疑是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中,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時,並沒有明顯的阻塞,但卻反應有胸痛的症狀。他表示,阻塞性的患者通常會持續反應胸痛,但非阻塞性的患者,胸痛通常發生在活動時或情緒緊張時,一旦活動或精神壓力結束,疼痛通常會消失,但有時候疼痛也會超過10分鐘或更長時間。其中,冠狀動脈痙攣的特色就是它通常在休息時引起胸痛,尤其是在入睡後及清晨時容易發生。其他症狀包括背部、手臂或下巴疼痛、呼吸困難、全身倦怠無力、頭暈、心悸等。至於內皮功能障礙和微血管功能障礙的原因大部份都是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引起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肥胖等。而冠狀動脈痙攣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是由於心臟動脈敏感而過度導致收縮所致。心肌橋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解剖學變異。目前還不清楚為何有些人與生俱來就有,而有些人則沒有。診斷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依賴於在心導管檢查等的高度專業化的檢查。在心導管檢查前,心臟科醫師會評估病患的風險因子,記錄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以全盤了解病患的健康狀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多資訊則可能安排心電圖、心臟超音波、CT冠狀動脈造影、心臟核磁共振、心臟核子醫學檢查等。郭志東表示,如果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是由內皮或微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以及控制危險因素逐步改善。若症狀無法靠生活方式的調整,則可透過藥物治療。郭志東指出,多數有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人都需要靠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包括抗缺血藥物及血管擴張劑的使用。手術僅可針對嚴重心肌橋患者有效,其餘則需要靠自身以及藥物的協助。
-
2021-11-1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中年發福很「正常」? 當心有「食癮」風暴,慢性病易找上門!
越滾越大,食癮風暴的滾雪球效應「食癮風暴」在身上吹襲,究竟會造成怎麼樣的傷害?隨著時間的拉長,食癮風暴的影響大概可以區分為三大階段:「年輕肥胖階段」(食癮階段)、「中年肥胖階段」(代謝症候群階段),與「慢性病階段」。年輕肥胖階段――很會吃,也很會胖年輕的時候,「食癮風暴」會讓人的食慾變得超好,而且吃的都是高熱量、高糖和高脂防的食物,即使是吃飽了,只要看見這類食物,根本停不下來,很多人以為只是貪吃而已,其實可能已經有了「食癮」症狀。當飲食完全失控,身體逐漸肥胖,如果仔細觀察的話,還會發現這正是現在小孩與年輕人的寫照:現在的小孩與年輕族群最喜歡美式速食,年輕人聚餐最喜歡找「吃到飽」餐廳,無論是火鍋吃到飽、燒肉吃到飽、自助吧吃到飽,都是他們的最愛;大學旁邊夜市賣的重口味小吃,例如:鹽酥雞、炸雞排等,主要消費群都是來自於年輕人!研究顯示,人類會對高糖、高脂的飲食產生依賴,導致胰島素過高,引發「食癮效應」,讓年輕人對於熱量的需求毫無節制。肥胖以後,「食癮風暴」會更加肆虐,讓你進入「滾雪球」的惡性循環當中,無法自拔,不僅讓人更會吃、更不想動,吃進來的熱量完全變成脂肪。惡性循環之下,肥胖的人會更肥胖,似乎已成定局,甚至無止盡!身體儲存脂肪的容納量幾乎沒有極限,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動輒就胖到一百五十公斤或兩百公斤,無法自行起床,想要去醫院還要拆掉大門,勞動起重機的幫助,才能送上救護車!「食癮風暴」讓許多人一輩子沒見過自己的體重回頭過。更可怕的是,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不是體重過重就是肥胖,而這些體重過重者,很快地都將會擠入肥胖的行列。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食癮效應」的影響,從孩童就開始了!現在的小孩都在速食文化下長大,有百分之三十的孩子從小就有肥胖的現象。美國醫學專家曾經解剖因意外事故身亡的孩童,發現他的血管竟出現脂肪紋,證實胰島素的影響早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了;「食癮風暴」開始傷害人體的時間點,可能遠遠超乎醫學專家的想像!「年輕肥胖階段」大約從孩童時期至三十歲左右,除了很會吃並發胖之外,沒有急迫性的健康問題,不僅台灣如此,全世界都一樣,每個人的體重越來越重,肥胖人口直線飆升,「反正大家都一樣,每個人都很『正常』!」從來沒有人會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隨著飲食環境越來越優渥,飲食熱量無理性地飆升,「年輕肥胖階段」的時程已經縮短了。很多年輕人不到三十歲就開始出現大肚腩,提早進入「中年肥胖階段」,甚至直接跳躍到「慢性病階段」了,不可不慎!中年肥胖階段――中年發福,不是福「食癮風暴」的滾雪球效應,隨著影響的時間拉長,對身體的傷害越來越嚴重!一旦邁入中年,腹部不僅會堆滿脂肪,變成大肚腩,許多代謝失調的現象――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也會一併出現。當腹部超音波一掃,大概會發現將近一半以上的人都有脂肪肝。腹部肥胖再加上三高,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衛生福利部因此也經常呼籲「男九○、女八○」的口號(男性標準腰圍維持在九十公分以內、女性標準腰圍維持在八十公分以內),就是希望民眾可以預防「代謝症候群」。如果以《明天過後》的電影情節來形容,「代謝症候群」正是致命風暴即將形成的前夕。到了這個階段,隨時可能引起慢性病的反噬,「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一種病,卻很要人命!目前醫界已公認「代謝症候群」正是慢性病發病的前兆!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七倍;罹患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三倍;「代謝症候群」同時也是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以及大腸癌等)的高危險群。根據中央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台灣四十歲以上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高達百分之五十五,女性則為百分之五十,可以見得台灣中年人口有一半以上不是鮪魚肚,就是水桶腰,這些代謝症候群的人們通通都在「等待生病」!由於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口超過中年族群一半以上,每個人都是代謝疾病的候選人,這也可以說明:為何現在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癌症,每年都登上國人十大死因的榜單。也因為代謝疾病的人口眾多,幾乎每家醫院都被慢性病患擠爆,現在新陳代謝科、心臟科、腫瘤科等成為最熱門科別,導致五大科的醫師紛紛轉入整形外科改做醫學美容,不僅輕鬆又好賺;可憐的健保制度也快被眾多慢性病患壓垮,搖搖欲墜,健保已經負擔不起「牛肉麵」,全部改為「陽春麵」。慢性病階段――引爆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癌症由於「代謝症候群」還不是病,民眾通常不會很在意,認為中年發福很「正常」,大家都會經過這個階段!醫院也幫不了什麼忙,頂多幫你做體重管理,教你改善飲食習慣,要你戒菸、戒酒等等。當然,衛生福利部也會幫忙呼籲「男九○、女八○」,只是,這個口號就如同陽萎一樣無力,效果真的很有限。民眾依舊拚命享受美食,抽菸、喝酒,如果「食癮風暴」再加把勁,你就不是「代謝症候群」人口了,很快就會變成「慢性病」人口!因此,代謝症候群是「健康的最後防線」,一旦越過這道防線,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必然找上你!癌症、腦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三大慢性病,分別佔據最高死亡率的前幾名,而且通通都屬於「肥胖併發症」!簡單來說:就是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容易中風或心肌梗塞;肥胖女性容易罹患乳癌、肥胖男性容易罹患前列腺癌或大腸癌。為何肥胖的人就容易出現這樣的健康問題?究其原因很簡單:這些慢性病正是「食癮風暴」一路從年輕肥胖不在意、中年發福導致代謝症候群,不停傷害身體所導致的結果。終結食癮 控糖不生病「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代謝症候群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如果符合衛生福利部公布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表示「食癮風暴」已經傷害身體超過三、四十年以上。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定義,只要符合下表所列五項指標中的三項或以上,就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建議開始執行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食癮:胰島素5.0健康計畫》
-
2021-11-10 性愛.性福教戰
活到老做到老!壯世代樂活關鍵,愛愛1周1次的8大好處
知名YouTube頻道「技安CHI AN」與「那對爸媽」在近期皆以「壯世代性生活」為話題進行街訪,從內容不難發現許多壯世代對於「性生活」是「腦袋有想法,身體沒辦法」;另外,「年齡實驗室」針對台灣50歲以上民眾進行「壯世代性需求大調查」,結果顯示其平均性生活(包含自慰)頻率約為一個月1.3次,且頻率隨年齡遞增而下降。次數太少 僅達建議次數一半「年齡實驗室」針對全台22縣市,共1,256位50歲以上的壯世代進行調查,發現50至59歲一個月性行為平均僅1.9次、60至69歲約1.1次、70至79歲0.6次,隨年齡增高而遞減,整體平均僅約一個月1.3次。對此,「年齡實驗室」執行長莊雅萌指出,若以台灣男性學醫學會提出的「性生活建議次數」為標準,台灣壯世代實際性生活頻率只達平均標準值一個月2.36次的一半。1週1次 就能享有8大好處宜蘊生殖醫學中心院長陳菁徽日前於Podcast頻道「壯聲勢」受訪,針對壯世代如何持續保有性生活提出專業意見,並提出壯世代性生活的8大好處!陳菁徽表示,英國倫敦大學一項針對婦女的調查發現,每週至少1次親密行為的女性,比起同齡每月不到1次的女性,進入更年期的機率少了28%。而相關研究也顯示,保有和諧性生活的人,能擁有以下幾項益處:1.有助舒緩壓力:性行為有助釋放腦內啡,可使人感到放鬆愉悅,消除緊張、釋放壓力。2.幫助睡眠:肌肉在興奮緊張過後會備感放鬆,也有助精神穩定而產生睡意。3.幫助燃燒脂肪:性行為有如一場運動,一次約等於爬一棟五層樓的體力消耗。4.有益心血管健康:性生活可提高心跳率和血壓、增加血流速、促進代謝率。5.有助抑制食欲:性行為可刺激體內產生腦內啡,有效節制口欲。6.增加親密感:融洽的性行為與兩性關係的互動上存在正向相關,是良好的溝通工具,可讓彼此更恩愛。7.抗老養顏:性生活可提高個人自信,也可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並轉化為女性荷爾蒙,使人肌膚豐腴,保持青春活力。8.延長壽命:性生活可以帶來生理與心理的滿足,有助延緩老化、延長壽命,維持年老生活品質。針對壯世代在生理上的困境,陳菁徽強調,性行為的範圍不只是插入式性交,口交、愛撫、自慰皆包含在內,即使沒有伴侶,也能靠自己享受性愉悅。身體若有障礙,可多選擇自己舒適的體位,也不妨尋求醫師或是適度服用藥物。活到老做到老 也沒有什麼不行針對壯世代性生活頻率,陳菁徽建議,以雙方都能接受的頻率與意願為原則,若太多或太少可能反而造成雙方心理上的壓力。只要雙方都可以很自然地一直經營性生活,生理上的狀態也都是OK的話,活到老做到老,也沒有什麼不行!對此,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執行長吳庭宇進一步呼籲,壯世代應該對性抱持更寬闊及包容的態度,有益身心的性生活絕對是樂活的關鍵!★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09 性愛.性福教戰
硬不起來注蠟油 32歲男「小弟弟」腫成「紅香腸」
不少男性深受小弟弟「硬不起來」的困擾,但礙於面子不願就醫,到處尋求偏方。但醫師提醒,隨便購買藥物或使用「陰吊功」等偏方,可能反造成陰莖感染甚至需要切除;若有勃起障礙問題,還是要尋求醫師協助,透過適當的藥物和手術治療才行,才能擁有滿意的性生活。一名30多歲的外籍男性因為「硬不起來」,將蠟油注射到自己的陰莖,反造成發炎腫痛,一周後求診已腫成1.5倍大,像根「紅色熱狗」。主治的部立雙和醫院泌尿科專科醫師吳佳璋表示,該名個案因工作壓力大造成勃起障礙,但因經濟問題買不起合法藥物而誤信偏方,自行將蠟油注射到自己陰莖的皮下組織,待蠟油冷卻便能「維持硬挺」;沒想到反而發炎導致腫痛而前來就醫。他說,當時以消炎藥消炎,如果感染再嚴重一些造成敗血症,可能就得切除陰莖。而自行注入藥物或是外來物質到陰莖,也可能導致陰莖纖維化,反而無法正常勃起;甚至有些男性特別練「陰吊功」,也容易導致陰莖變形、壞死而必須切除。根據WHO定義,只要男性持續性活經常性地無法達到或維持足夠的陰莖勃起,以進行滿意的性行為,就稱為勃起功能障礙。而在台灣,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其實不少。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表示,根據醫學會統計,台灣40歲以上的中壯年男性約有40%勃起硬度不足,50歲以上則達50%,等於平均每二、三名中壯年男性中就有一人有勃起問題。但臨床觀察,這些患者可能因為面子或是自我感覺良好,僅有10%至30%患者願意就醫,其餘不是尋求偏方或是上網自行買藥來吃;而有四成男性會透過網路購買壯陽藥。陳煜表示,勃起功能障礙包括器質性、心因性與混合性等因素,心因性可能因壓力過大或伴侶關係影響所引起;器質性則因三高導致血管病變、神經病變或不良生活習慣等,尤其近年勃起功能障礙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和三高年輕化脫不了關係。吳佳璋表示,針對勃起障礙的患者首要先檢查血糖、血壓、肝腎功能以及男性賀爾蒙是否異常,先從運動、控制三高改善。如果仍無法很好地改善,主要有五線治療方式,第一線主要是以藥物控制;第二、三線則是使用相關醫材,如「負壓助勃器」或「低能量體外震波器」協助陰莖充血,幫助勃起。第四線則是會給予前列腺素E1,行房前如同胰島素一樣注射到體內,就能快速勃起;最後則是植入人工陰莖,讓男性與伴侶仍可擁有滿意的性生活。
-
2021-11-09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半年降5%需檢查!醫: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癌
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的體重不斷減輕、逐漸變瘦,原因可能是出自減重,也可能是生活調整,不過若是體重持續不明的減輕,恐怕要留意背後疾病的可能,因為這是許多疾病常有的初始症狀,甚至是唯一症狀,例如癌症。 體重半年降5%早檢查,醫:恐疾病、癌症等所致!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不論是減重、生活調整,一般正常的體重下降,每周約為0.5~1公斤,超過則可能有異常疑慮,原因可能包括減重不當、疾病等,因此執行減重計畫時,也建議先留意原本體重。而當體重減少原體重的5~10%時建議先維持3~6個月再繼續,因為短時間內快速降低體重可能有礙健康,研究顯示短時間內體重下降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下降20%則有可能影響到身體機能,例如掉髮、經期大亂等,因此鼓勵減重者應循序漸進的控制體重為佳。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病態型的體重下降,可能罹患了某些疾病。據統計,約有6成與慢性疾病有關,約2成與癌症有關,約1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剩下1成原因不明。留意不明體重下降,醫:往往是癌症初期唯一症狀! 盧泰潤醫師說明,絕大多數的慢性疾病拖久都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出現,其中又以腸胃道相關慢性疾病為最大宗,例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性潰瘍,好發於飲食不正常、抽菸、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等族群,患者常見也會有噁心、打嗝、腹痛、嚴重甚至黑便的情況。其他可能原因包括肝衰竭、腎衰竭、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末期,另外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等也是體重下降的常見病因。 除此之外,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也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日久也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自體免疫疾病是遺傳疾病,小時候沒有就不必擔心,其實不然,類風溼性關節炎常見於中年女性,因此即便小時候沒有,若有相關症狀也需留意。 體重下降最害怕聽到的想必就是癌症,如前述所提到的,癌症占體重減輕原因當中約20%,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患癌症。最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癌症在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體重減輕可能是少數或是唯一症狀,例如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初期僅有容易讓人忽略的貧血,又或者位置深且沒有痛覺細胞的胰臟所長出的胰臟癌,體重下降往往可能是這些癌症的唯一症狀。 不過盧泰潤醫師也表示,發現體重不明下降,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原因,即便是癌症,現在醫療發達,能痊癒、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也相當高,因此重要的是發現體重減輕時該如何應對。不明體重下降怎麼辦?醫:紀錄、觀察、早就醫! 盧泰潤醫師建議,民眾若有發現自己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可先量測體重並記錄。若有疑慮,建議可先前往各大醫院的家醫科檢查,作為第一道防線找出可能原因,再更進一步轉診至相關科別,如風濕免疫科、血液腫瘤科等,後續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延伸閱讀》 .老覺得累、睡不飽?醫:4情況留意慢性疲勞防癌症上身!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9 癌症.其他癌症
舌癌患者術後突發性心臟猝死 6小時內急救3次終救回
51歲罹患舌癌的莊姓男子日前在接受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結束後不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穩住生命跡象,沒想到6小時內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醫護團隊聯手搶救,3次都在鬼門關邊緣救回,一度被認為「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卻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患者住院3個月後,他已可從躺在病床上到坐輪椅,復健後正常行走狀況穩定,他和家人都感謝醫護團隊將他的命救回來,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鼻科主任沈炳宏表示,當時為患者進行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過程順利,沒想到在術後沒多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手術與麻醉科醫療團隊第一時間執行CPR搶救,並持續給患者急救藥品及升壓劑,保持心臟的功能,10分鐘恢復心跳。隨後將患者送到內科加護病房觀察,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第一次急救 20分鐘後恢復心跳,第二次急救持續超過50分鐘,心律卻沒有任何起色。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擔任急救小組指揮官,他說過程很難熬,將近10位的心臟內科、耳鼻喉科、加護病房醫護團隊聯手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好幾度認為已經不樂觀,向家屬表明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但發現患者求生意志堅強,家屬也不願放棄,醫療團隊秉著救人天職全力搶救,在急救60分鐘後,患者才漸漸有生命跡象,心律恢復穩定,家屬與醫護人員都備感振奮。經由心臟外科醫師蘇銓男為患者裝上葉克膜,讓血壓維持穩定,2天後患者恢復意識且神智清醒,4天後脫離葉克膜轉一般病房,一周後出院。黃世忠主任說,進行心導管檢查後,發現原因竟是「心臟冠狀動脈痙攣」誘發第二型心肌梗塞與致命性心律不整,不易察覺且難以診斷,當發生時如沒及時搶救恐威脅生命。內科加護病房吳明峰主任說,一般患者在CPR 30分鐘救回來高機率因缺氧成為植物人,但團隊的積極搶救,讓患者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楊雅筑、護理師李思誼說,急救狀況好幾度危急不樂觀,如今看到病人復原那麼好,而且沒留下任何後遺症,覺得非常欣慰。莊男感謝醫護團隊沒有放棄,他回想當時,急救過程中,躺在病床上隱約聽到家人與護理師的聲聲呼喚加油,告訴自己一定要勇敢堅強活下去,他現在回診追蹤檢查狀況穩定,他知道自己有三高、家族性心臟病史,但卻一直忽略沒有進一步的檢查治療,他認為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因此暫時辭掉水泥工的工作好好休養,享受生活。
-
2021-11-0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頂級A5和牛能入口即化?營養師曝和牛油脂量有多高
大家常常說的「頂級和牛A5」,但你知道和牛怎麼分類嗎?除了入口即化的享受外,其肉質等級最重要的就是油脂分布,且油花愈多愈美,表示等級越高!那麼,和牛等於一塊油嗎?A跟5到底是什麼意思呢?A5和牛熱量高 易超過一天建議攝取量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每100g的A5和牛約熱量約820大卡、脂肪51g(佔整體56%的熱量),等於說一半以上都是油。而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脂肪建議攝取量為20-30%,假設以一天能吃2000kcal的成人來說,最多只能吃600kcal的油脂,600kcal的油脂約為66.6g左右,而100g的和牛約含有51g的油脂,等於快超過一天能攝取的油脂量,更不用說整天熱量要控制在2000kcal以下的人,應該很容易超量。(推薦閱讀:白肉比紅肉更健康?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讓你超意外)A代表可用率 5指肉質等級那麼和牛的定義是什麼呢?高敏敏說明,「A」是指步留率=可用率,表示肉經處理後,可販賣的部分與原有全部之比率:等級A:步留率落在標準以上,而步留基準值為72以上(A5的A代表等級最高)等級B:步留率落在標準,而步留基準值為69以上未滿72等級C:步留率落在標準以下,而步留基準值為未滿69而「5」則是指肉質等級,4個評分項目,分數由1-5分,以評分最低項目作為肉質等級,也就是說 A5和牛必須全部滿分;至於4個評分項目,包括脂肪分佈、肉的色澤、肉的緊實與纖維、脂肪的色澤與質地,且和牛的油花愈多,等級也愈高。(推薦閱讀:愛吃半熟蛋、微帶血的肉? 小心沙門氏菌!「1動作」阻斷感染途徑)和牛品種僅4種 其他屬他國國產牛至於我們常吃到的和牛從哪裡來?高敏敏分享,日本和牛是指在日本飼養的食用牛,目前和牛品種只有「黒毛和牛」、「褐毛和牛」、「無角和牛」、「日本短角種」這四種,而這四種都是經過長時間的品種交配改良,才有現在肉質軟嫩、口感美味的牛肉;除了這四種牛之外,其他牛都不是和牛,則屬於「各種國產牛」。(推薦閱讀:肉乾當零食吃? 醫師曝「危險族群」小心血壓狂飆)「日本和牛」是屬於純種血統,若將日本和牛的基因轉與美國其他肉牛混種,並於美國養殖就可以稱為「美國和牛」;與美國和牛相似,也是將日本和牛與安格斯黑牛各混種,並在澳洲養殖,就可稱為「澳洲和牛」。高敏敏直言,講了這麼多,不是叫你戒和牛,而是要適可而止,身體會更舒服健康!延伸閱讀: ·愛吃牛肉、豬肉易罹大腸癌? 醫爆「超雷4習慣」當心短命 ·肉片出現金綠光還能吃嗎? 食藥署授「簡易分辨是否變質」:3異狀快丟
-
2021-11-08 癌症.其他癌症
心悸、盜汗竟罹罕病副神經節瘤 台中慈濟醫院跨科拆彈
一名年輕女子因膀胱炎反覆感染就醫,意外發現腹腔有腫瘤,轉到台中慈濟醫院尋求第二意見,外科部主任余政展與醫療團隊從偵探到拆彈,步步為營,手術後腫瘤確認是每百萬人口僅2至8例的「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是神經內分泌瘤的一種,從發生率看實屬罕見。」余政展指出,神經內分泌瘤是從特化的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同時具有神經與內分泌的特徵,無時無刻都在分泌壓力賀爾蒙,作用就像強心劑,讓病人出現無法控制的高血壓、陣發性頭痛、出汗和心搏過速等症狀。25歲女病人說她多年頭昏、心悸與盜汗,始終原因不明,因膀胱炎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肝臟旁邊長了一顆超過6公分腫瘤,醫師說必須及早開刀解除隨時爆炸的危機,但手術難度太高,無法處理,到台中慈濟醫院尋求第二意見。余政展主任從肝臟核磁共振檢查影像確認,腫瘤位於肝臟後面、脊椎旁邊,已經大到擠開腹腔多條大血管,唯一解決方式是切除病灶。但腫瘤被肝臟、胰臟與腎臟血管主動脈,還有下腔大靜脈等大血管緊緊包圍,必須小心沿著大血管手術,稍一閃神幾千毫升的大失血,可能就是病人的生死關頭。手術難度確認後,必須瞭解腫瘤病因,醫療團隊先安排腹腔鏡切片,檢驗科醫師病理報告顯示病人罹患「神經內分泌瘤」,余政展和麻醉科、泌尿科、心臟外科醫師召開術前跨科討論,因應腫瘤特性決定先讓病人服用預防性降壓藥,避免血壓忽高忽低作亂;並推演手術過程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與因應做法再開刀。他形容是「抱著拆炸彈的心情」,小心翼翼才順利切除腫瘤病灶。病人表示,從小身體狀況不斷,腹痛、頭痛、頭昏。曾經心悸到送急診,寒冬還嚴重盜汗到必須開電風扇,卻始終查不出問題。開刀後再也沒有很喘、很熱的情形,感恩醫療團隊用心守護,讓她重新獲得健康。
-
2021-11-08 養生.聰明飲食
一張圖看懂紫、紅、黑、綠色葡萄 熱量誰最高?
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最近連去早午餐店,裡頭連沙拉都出現葡萄,辦公室一起吃葡萄,還把葡萄放進冷凍庫裡,做成葡萄冰塊、葡萄冰沙;小小葡萄有各種顏色,營養熱量各不同。李婉萍表示,葡萄含有多酚類,花青素以及類黃酮,總的說會提升抗氧化力。葡萄外皮紅紅紫紫的,其實葡萄鐵質含量不高,雖然可以提升抗氧化力,對血管保健有幫助,血液循環變好,進而讓皮膚好、氣色佳,但並不是含有鐵質的關係。她表示,想要皮膚好吃黑皮葡萄,高血壓吃紫皮,減重可選綠皮,如果對皮膚狀態特別在意,可以吃黑皮葡萄,有較高含量的維生素E,幫助修護皮膚,讓人更光采動人。葡萄的最初代表色紫色,紫皮葡萄熱量最高,但鉀離子也高,所以如果有高血壓,紫皮葡萄就會是個好選擇。而綠皮葡萄則是熱量最低者,還同時是葡萄裡維生素A含量最高的。維生素A對眼睛好,還能協助修復黏膜組織。常感冒、有過敏體質的人,飯後水果就來點綠皮葡萄,至於家喻戶曉的台灣在地王者巨峰葡萄,不但有以上營養素,還有獨特的風味。碩大的果肉,甘甜中帶點微酸,提升了口味的層次,也不容易膩。李婉萍說,葡萄外面有一層白白的粉狀,有人會覺得髒髒的,但那其實是「果粉」。果粉能保護果實、防止水份散失,延長保存期限。優質葡萄會呈現果粒飽滿、大小適中,果粉分布均勻,提起時很牢固少有落果。果皮顏色深者,往往香氣足夠、成熟也會甜。吃葡萄時記得用剪刀剪,不要用拔的。因為用拔的會造成一個洞,比較容易腐爛,從果梗處剪下會更佳。她表示,「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是真的,水果的果皮,像是葡萄皮和葡萄籽,大多對環境生態是友善的。大自然會自成一個循環,皮和籽當廢棄物時皆可做為天然堆肥。對外在環境好,即使被吃下肚也對人體也是環保。因為葡萄表面有天然果粉,含的花青素含量比較高,同時也有膳食纖維,而葡萄籽也是由纖維組成。不小心吃下去不用擔心會變成葡萄樹,會在腸道增加益生菌,幫助腸道蠕動。
-
2021-11-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醫:20人中有19人沒明顯症狀
高血壓被視為國民病,雖可控制,但一開始往往不易察覺,患者往往長期處於危及生命的健康風險當中。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約20人有19人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等有症狀出現,往往問題已相當嚴重。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出現症狀多已相當嚴重! 王威傑醫師表示,血壓平時會可透過腎臟、交感神經調節,即便升高往往也少有明顯的症狀,但此時身體正處於逐漸耗損狀態。以血管來說,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容易出現異常,將使得血管不易放鬆,也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卡在管壁,經年累月使得全身血管健康狀況下降,等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引起相關併發症。 三高對人體的損傷大致相仿,高血壓可能出現如大血管病變的主動脈剝離,以及中風、缺氧性中風等腦血管病變,或是心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如眼動脈狹窄、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病變,以及出現尿蛋白、腎功能耗損的腎臟病變等。 風險族群留意血壓暴衝,高血壓初期也可能有症狀! 少部分的高血壓患者,還是有可能出現症狀,為因故血壓突然飆高出現的「高血壓危象」。一般情況下,血壓值約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該族群血壓值可能直接來到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20mmHg以上,雖然機率不高,但仍需注意。例如血壓控制不良,原本有穩定治療高血壓,但突然自行停藥,就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也包括因甲狀腺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腎上腺腫瘤等其他問題所引起的續發性高血壓,將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 這些族群就可能突然出現如高血壓腦病變,患者會有嘔吐、意識改變、嚴重頭痛、視覺障礙等情況。急性肺水腫,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咳血等。若出現主動脈剝離則會有嚴重的撕裂性胸痛及背痛,也常見伴隨昏厥、腸胃道出血、腹痛。急性腎損傷則會突然無尿、寡尿,以及下肢水腫、呼吸困難。 33歲胸悶、易喘,竟是高血壓引心衰竭! 王威傑醫師表示,診間曾遇過約60歲上下的阿伯,因單側上肢無力就診,檢查為缺血性中風,更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因高血壓所引起,而他先前並不知情,自然也沒有控制。另外也曾遇過33歲的民眾,因易喘、胸悶前來就診,檢查發現是因為高血壓不自知、未改善,已影響到心臟,出現心臟衰竭的情況。提醒民眾,高血壓難以從症狀察覺,相關風險族群平時應定期量測血壓,萬不可等到症狀出現才提高警覺,且不論年長與否都需留意。 高血壓8大風險族群,醫:平時應定期測量血壓! 由於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是無症狀、不自覺的,未避免有症狀才發現,王威傑醫師建議可檢視自己是否為風險族群,主要包括了年長者、肥胖者、有高血壓家族史者、運動不足者、飲食過鹹或口味偏重導致納攝取過多者、過量菸酒者、有其他三高族群、以及腎功能不佳者,這些都是平時就需定期測量血壓的族群,不限年齡,風險越多越要留意。 量血壓「722守則」,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若自覺為高血壓的風險族群,王威傑醫師建議,在測量血壓上可遵循「722守則」,原因在於血壓會有所起伏及波動,因此監控血壓並非隨自己高興一周量個一兩次即可,而是以722的方式取得平均值,也就是連續測量7天,每天起床後1小時內及就寢前1小時共測量2次,每次測量2遍各間隔1分鐘,在就醫檢查時也將7日的測量數值提供給醫師參考評估。 其他在測量血壓時需注意的,也包括前半小時內不可抽菸、喝酒、喝咖啡、運動,前10分鐘先坐下休息,測量時手臂與心臟同高,脈壓套在手肘以上約間隔兩個指節處。另外,血壓機視廠牌,也需定期約每三個月作校正,脈壓套約兩年更換一次,以確保精準,確切校正及更換時間可先與購買的醫藥器材行了解。也再次呼籲並提醒,高血壓風險族群定期測量血壓,以保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年輕高血壓破2成5!恐影響腦心腎 正確量血壓掌握「722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立冬入夜氣溫驟降 名醫提醒:做好4點遠離中風心臟病
今天是立冬,白天雖然氣溫頗高,但入夜後面臨東北季風南下,周一、二氣溫下探10度,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來臨。台大心臟內科名醫、心血管中心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提醒「三高」患者或年長者,要遠離中風和心肌梗塞風險,除了室內外都要做好保暖,也要持續監測血壓、充足飲水、飲食不過度重口味。王宗道表示,攝氏26至28度的氣溫對心血管最友善,但環境溫度從攝氏26度每下降一度,心血管阻塞風險就提高3到5%。當天冷時冰冷空氣進入胸腔,會刺激心臟附近的血管收縮,包括冠狀動脈,可能引起心肌梗塞。除了胸腔接觸冷空氣的直接反應,低溫也會引起全身性的反應。王宗道分析,身體為了減少散熱,會收縮血管,導致血壓上升。再加上天冷時人們常有飲水量下降、飲食偏重口味等因素,導致血液變黏稠,這些也會提高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王宗道建議,所以高風險族群除了平時控制三高、戒菸、規律運動紓壓,天冷要更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最好維持在26到28度之間,喝水量要夠,飲食不要過度重口味。每天起床後一小時、睡覺前一小時,都各量兩次血壓並取其平均。理想值要控制在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數值及格可以比較安心,數值上升就要提高警覺。「不可輕忽低溫和溫差的影響!」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中部以北民眾可採『洋蔥式穿搭法」,以利適時增減衣物,外出可戴帽和圍巾。長者晚上睡覺時,應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得之處,半夜起床如側或早上起床時,要先添加衣物,身體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吳昭軍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應規律服藥、血壓監測、定期回診、避免菸酒和飲食控制,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更年期女性若有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或出現臉歪、口齒不清等等中風徵兆,應即刻撥打119,儘速就醫。
-
2021-11-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完結篇/一點一滴琢磨打亮 老篩檢站再現榮光
支援期間我深深感受到,自己所站立之地,是多麽備受祝福。我所待的和平篩檢站深具歷史意義。2003年以前,是綠地草皮小公園,SARS後成立了有負壓設備及隔離病房的發燒篩檢中心,18年來使用次數並不多,五月中旬因應疫情開放使用,比起臨時搭棚的簡易發燒篩檢站,這裡的篩檢是在有空調及負壓的室內環境下進行,較為安全、舒適。SARS後成立的發燒篩檢中心,建築、設備充滿歷史感。可惜因為不常使用,環境、設備略顯老舊,當我第一次踏進這棟頗具歷史的建築物時,自動玻璃門卡卡打不開,而工作必須使用的換藥車,不僅抽屜拉不開、有時一用力拉、抽屜就會整個掉下來;室內光線偏暗,且約莫有三分之一的空間關閉不使用,身處其中,就像進入電視台中午會播放、動輒數百集演不完的鄉土劇場景,有一點點令人害怕。有時會發生驚險的事。譬如有天早上,一位學姊突然急匆匆地拿了串鑰匙要來「開門救人」,原來值班學姊K不久前進入隔離病房,為確診阿姨量測血壓,才準備要離開,就發現被反鎖在病房,幸好可以向阿姨借手機打電話求救。還有一次是連續大雨午後,突然「哐啷」一聲,等候區天花板的日光燈整片垂掉下來,篩檢工作只好暫停。缺什麼、補什麼,民間動員支援前線大作戰。成立18年的老發燒篩檢站雖然時有狀況,可是因為「人」,老舊建築有了溫度,也成為疫情中最堅實的後盾。原本這裡的設計是可以承接100人採檢,經過不斷修正、調整動線,後來每日篩檢量可達300人以上。此外,一有空檔,學姊就帶著我們擦門窗、拖地板等,一點一點擦亮塵封的環境。連利用假日前來支援的立委蔡壁如也稱讚:「哇,換藥車愈擦愈亮了!」蔡委員是資深護理師,疫情期間她低調地跟著義勇軍排班支援最前線,有次我們一起上白班,她細心又沒有架子,有空就到處走動觀察,聆聽護理師、化學兵及醫師說話,休息時間也忙著協調各種事務。也因著她的深入了解,支持者及企業家大動員,及時展開了支援前線大作戰:小至洗髮精、牛奶、瓶裝水、水果等物資,大至最新式的行動發燒篩檢車,以及防護裝備等,缺乏的物資馬上補齊,效率快又好。至於未開放的篩檢站祕區是什麼樣子?正好7月初篩檢人數銳減,上班較能喘口氣,C醫師身兼導覽,帶我們實際走一遍發燒篩檢站祕區。發燒篩檢站祕區,彷彿「18年前就準備好的禮物」。篩檢站的平面設計類似回字形,從大門進來左手邊是採檢室、右手邊是隔離病房區,通過小小的走道轉彎是檢驗室,之後就是尚未開放的祕區:推開厚重大門,有一條空曠走道,連通到採檢室旁的X光室,再往前走是醫護人員專用的浴室及換衣間,以及放置藥物及醫療用品的地方,這裡有道門可以直接通往外面,民眾跟醫護人員動線完全分開、減少感染風險。採檢區的設計很精巧,採檢者站立的後方牆壁,就有方形抽風口,避免採檢時被感染。後來我走了好幾趟如同迷宮般的密道,幽暗、灰塵密佈,可是每次走完就覺得感動不已:這真是18年前就準備好的禮物啊!人生少有天降奇蹟,只有點滴累積,過往傷痛的眼淚開成了花,默默地守護這塊土地上的子民,平平安安生活下去。(系列完)
-
2021-11-07 養生.聰明飲食
冬令進補吃羊肉爐、薑母鴨?記得加蘿蔔、大白菜防口破、便祕
今天是24節氣中的立冬,也是冬天的開始,民間習俗會在此時進補,作為一年辛勞給身體的犒賞,以恢復元氣。但現代人平時就大魚大肉,營養過剩,有必要再進補嗎?入冬的保養,不應只在飲食方面,生活作息、正確運動、勤於保暖,都是讓身體平安過冬的要件。天氣漸漸轉涼,轉眼又到了24節氣中的「立冬」。在台灣,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但究竟該怎麼補?中醫師表示,台灣民眾體質普遍偏濕熱,建議以涼補為主;且如果有出現便祕口乾舌燥睡不好的問題,代表補過頭上火,可以適量添加白蘿蔔、大白菜等滋陰通氣高纖的食材,幫助身體平衡。台灣濕熱,常見「痰濕」體質,過度吃補徒增負擔。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古代中醫理論主要發展於黃河流域一帶的中原地區,當地氣候偏乾冷,居民普遍屬於「陽虛」體質,常見症狀包含手腳冰冷、臉色蒼白、有氣無力等,體質虛弱因此較需要進補,也才有補冬的傳統。不過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較為濕熱,加上現代人大多營養充足甚至過剩,不但沒有進補的需求,還常見「痰濕」體質,代表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身體代謝能力不佳,無法順利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過度吃補反而增加身體負擔。現代人虛寒者少,羊肉爐、麻油雞易吃到口破、便祕。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也指出,近日天氣轉涼,許多人開始大啖羊肉爐,結果來到門診表示自己口破、便祕,且整晚沒睡。這些前來門診的多屬於體質較熱的人,吃了藥燉排骨、薑母鴨、羊肉爐等,反而傷身。常見的補品如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都屬於溫補。她說,養生進補原則應是「虛者補虛、寒者補溫陽」,但現代人營養好、穿得多,也大多待在室內,身體虛寒較少,除非真的出現手腳冰冷或是剛生完病,否則一味吃補氣血、溫陽的食物,只會熱上加熱,而未補到缺乏的部分。白蘿蔔能行氣、通氣,天麻可調理大腦,都是涼補食材。不過,冬天難免會有想吃鍋、羊肉爐的時候,若真的想吃,瞿瑞瑩建議可添加蘿蔔、大白菜、豆腐、木耳等較滋陰潤燥的食物。尤其白蘿蔔有行氣、通氣的效果,古語也說「冬吃蘿蔔、夏吃薑」,添加蘿蔔可以健胃消食,減少因寒冬包緊緊,氣血不通的現象。周宗翰也表示,中醫有「腎藏志,肝主謀慮」的說法,認為肝和腎可直接主宰大腦的思維和智力。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腦力使用的反而比體力多,適度使用中藥補益肝腎、充養骨髓,維持腦髓的正常功能,也是很不錯的補冬方向。因此他建議,常用腦過度的人也可多吃「天麻」料理,不僅可調理肝腎,也是很好的涼補食療。另外,除了以食療方式補身之外,也要維持早睡早起的起居作息,且盡量不要吃生冷食物,如此一來才能潛藏陽氣,符合中醫所說立冬後「養藏」的原則。中醫推薦補冬料理天麻什錦飯材料:天麻10克、白米100克、雞肉30克、胡蘿蔔50克、香菇1朵;醬油、黃酒、白糖,各適量。作法:將天麻浸泡1小時左右,使其柔軟。接著,把雞肉切成碎塊,胡蘿蔔洗淨後切片,香菇泡軟後切絲。最後,將備妥食材與洗淨的米一起入鍋,放入醬油、黃酒、白糖和清水,加熱煮成軟飯即可。●每日吃一次,午飯或晚飯皆可。天麻燉烏雞材料:天麻15克、烏骨雞1隻;薑、鹽、黃酒、味精,適量。作法:烏骨雞洗淨,在鍋中加入適量的薑、鹽、黃酒和清水,開大火煮滾,轉文火將雞肉燉至熟爛,關火保溫,最後放入天麻續燜20分鐘即可食用。另可酌加香菇和枸杞增添滋味。●天麻需先浸水30分鐘,待質地柔軟後再加入湯中。不過天麻不宜久煮,以免得不到應有療效。四神湯材料:蓮子、淮山、芡實、茯苓,依1:1:1:1比例酌量添加;醬油、黃酒適量;排骨(或豬腸)適量。作法:將藥材沖洗泡水後瀝掉。排骨稍微沖洗掉血水,加冷水煮到微滾,將所有材料加入鍋中煮滾,轉小火再煮約10分鐘。●四神湯屬於平穩進補的食療,可調補脾胃;若脾胃功能好,也可提振精、氣、神。
-
2021-11-07 養生.運動天地
冬天如何安全運動、防心血管疾病?醫:注意3重點
時序入冬,運動觀念也要換季。許多人念念不忘的減肥,從春談到夏、又從秋邁進冬,吃多吃少要看管不管得了口腹之欲,但運動一定要堅持永遠不輟。Q:天冷運動能消耗更多熱量嗎?有人說冬天運動減肥效果更好?醫師解讀:冬天基礎代謝率雖較高,但怕冷窩著不動恐會更胖。實踐大學副教授方信淵表示,「基礎代謝率」指的是在自然温度環境中,人體在非劇烈活動狀態下,維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而冬天的基礎代謝率比較高,是因為要在體內產生熱以維持體溫的關係。冬天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管的彈性,體內含氧量增加,消耗更多卡路里。運動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愉悅,心情好也可增加基礎代謝率,所以還等什麼?冬天,更要動起來!69歲的小兒科醫師吳國民,從年輕時就運動,創辦高雄市澄清湖友緣慢跑協會。他表示,冬天基礎代謝率雖較高,但消耗的能量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冬天不出門,一直懶懶窩在溫暖的家裡,身體更容易堆積脂肪。Q:冬天運動幾點起床運動較好?還是改成下午或傍晚運動?醫師建議:早上下午運動都好,但要注意空氣品質。方信淵認為,現代人忙碌,運動時間不一,但不管是早上、下午、傍晚運動,重點在維持一個星期三至四次的運動習慣。吳國民表示,一天中最適合的運動時間要視個人的工作狀況和習慣,再來就看一天之間空氣品質細懸浮微粒PM2.5的數值變化。有人覺得清晨車輛較少、工廠還沒運作,空品會比較好,不過空品跟季節、氣候型態也有關係,空品不好時,還是盡量避免戶外活動。Q:冬天有沒有特別建議的運動類型?醫師建議:心血管患者選輕中度運動,心跳控制在每分鐘90至110下。吳國民說,以預防醫學的角度,運動不要只偏向單一項目,可以有些替代運動。有研究顯示,在多項運動中,對延長壽命最有利的運動是球類,而不是慢跑,因球類是團隊活動,與人互動會讓心情更好,所以運動時與三五同好相約,可增加持久性與安全性。方信淵表示,冬天冷,會讓血管收縮、血壓波動較大,在運動項目的選擇,要注意運動強度,選擇輕中度運動。每分鐘的心跳數不要超過每分鐘130以上。不過對於有心血管疾病、以藥物控制交感神經的人就要注意,運動心跳應控制在每分鐘90至110下。Q:溫度低時如何安全運動、防心血管疾病突發?醫師提醒:冷天安全運動,保暖、熱身、補充水分為三大要件。預防低溫運動時心血管疾病突發,方信淵說,第一要保暖,第二要熱身,第三注意補充水分。他說,體溫在低於35度時,會劇烈發抖、說話不清楚、肢體不協調等,此時就要注意是否失溫。至於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包括:胸悶、左前胸上腹壓迫感、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手麻、背部輻射性疼痛等,有這樣的感覺就要先停止運動。吳國民也建議,冷天運動一定要注意熱身、暖身,大概5至10分鐘,讓體溫提升、肌肉動起來。年長者或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建議清晨5、6點就急著運動,冬天可以稍晚出門。「跟著身體感覺走!」因為自己的狀況自己最清楚,只要覺得狀況不好,就趕快停下來。Q:冷天運動時如何保暖,應注意什麼?醫師提醒:頭部保暖很重要,運動過程中流汗要立刻擦掉。在冬日運動穿搭方面,方信淵建議,運動頭巾、排汗帽是基本配備,運動過程中要不停擦汗。血液循環不好的人,可以穿較厚的襪子包覆保暖。不管晨跑、夜跑,記得要穿亮色衣較安全。吳國民表示,冷天運動重要的是保暖,頭頸部、四肢末梢保暖很重要。有人習慣穿著短褲、吊嘎背心跑步,即使在冬天也一樣,近來研發的機能衣有不同功能,運動者可以依需要選擇,但記得要隨時擦汗,跑完要盡快將外套穿起來。
-
2021-11-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小中風怎麼辦?醫指6要點,防中風、失智症找上門!
小中風雖然名稱當中有個「小」字,但一樣不容忽視,其對健康而言也有莫大的影響,甚至也有較高的機率出現中風。國泰醫院神經內科陳又嘉醫師提醒,風險族群平時應注意相關症狀,若確診小中風,更應即刻調整生活,以避免後續產生更大的問題。 什麼是小中風?和中風有何差別? 陳又嘉醫師表示,俗稱小中風的「細隙型中風」或稱「小洞型中風」,其可直接視為中風,差別在於程度及位置上的不同。中風的成因以血栓所形成的「梗塞型腦中風」來說,即血栓塞住腦部的大血管,進而形成中風,而小中風則是塞住小血管,因此嚴重程度會有所差異。若以塞車形容,中風如忠孝東路、信義路塞車,小中風則如塞在巷弄,規模不大一樣,但一樣都可能造成交通癱瘓。 小中風生活未改善,恐引中風、失智症! 值得注意的是,小中風亦可視為中風的前奏,陳又嘉醫師表示,曾經罹患小中風或中風的患者,若未妥善控制及治療及控制,持續暴露在風險當中,將來都約有10%甚至以上的機率發生中風。且小中風患者常見一再發生而不自知,長期下來恐持續傷害腦部,形成「血管性失智症」。因此提醒民眾,萬不可因為是「小中風」,或因沒有造成癱瘓、失能,就輕忽了小中風的威脅性。 為何會出現小中風?醫:生活不佳是關鍵! 陳又嘉醫師指出,形成小中風的原因和中風差不多,除了年長族群、家族史,大體而言就是生活不佳,例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這些通常是出自於菸酒、飲食口味偏重、蔬果營養缺乏、鮮少運動等原因所造成。 特別提醒飲食,口味較重者容易攝取過多的鈉,若平時又少吃蔬果,容易形成鈉鉀失衡,增加高血壓的風險,而高血壓正是小中風最常見的風險因子。 醫師解釋,高血壓患者的血管長期處於高壓力的狀態,血管會逐漸耗損,且幾乎沒有症狀,患者常見在真正出現問題時,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問題,如本次討論的小中風,又或是中風及心肌梗塞等。換言之,若有小中風的問題,也需提防其他身體疾病問題,特別是三高環環相扣,併發症也大同小異。 「微笑、舉手、說你好」,小中風、中風症狀速就醫! 陳又嘉醫師表示,防範小中風再次發生或引發中風,日常觀察症狀相當重要,兩者症狀大致相同,僅在於規模差異,小中風不會直接造成癱瘓等永久性的傷害,因此許多人不以為意,等真的事態嚴重,就醫才發現其實早已有相當多次的小中風,這樣的情況自然也離中風不遠。 提醒民眾,日常若有發現自己口齒不清、沒辦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又或者是單邊臉部、肢體發麻或無力等,就應提高警覺,因為這些都是中風和小中風的共有症狀。可依近日各界推行的「微笑、舉手、說你好」的方式檢視,如有疑慮盡就醫,就醫時也應避免行車,以免途中情況加劇發生危險。 防小中風引中風、失智症,掌握6要點即刻調整生活! 陳又嘉醫師提醒,為預防小中風再次出現,或是出現更嚴重的中風,以及傷害腦部形成血管型失智症等問題,患者應時時注意相關症狀,察覺不對就盡速就醫。除此之外也調整良好生活,包括良好飲食、培養運動,即便是快走也好,也避免菸酒,並積極控制三高,遵照醫囑規律用藥、定期回診等,便有助防範小中風、中風找上門! 《延伸閱讀》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胸痛不可大意!醫:3分鐘觀察,不確定安全即刻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血壓、洗腎、肺癌者注意! 疫苗接種前必看事項
國內正值第十三輪疫苗施打,仍有許多中高年齡及慢性病族群不敢接種。專家指出,多數病患在病情穩定下,仍可接種疫苗,但如肺癌患者在治療時,若中性白血球過低、太喘、太虛弱則不宜接種。另外高血壓患者接種前務必先吃血壓藥,維持血壓穩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上午舉辦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有民眾詢問,如果打完疫苗後,又需要一周洗腎三次,是否會造成疫苗免疫不足。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洪大川表示,洗腎病人本身免疫不全,感染「新」冠肺炎後,重症及死亡風險大大提升,應優先接種。其中針對年紀輕者、BMI低且營養好的患者,其抗體濃度較佳,但無論是否為洗腎,一般人打完二劑疫苗仍會發生突破性感染,接種後務必要維持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另外患者害怕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血栓等不良反應,對此,他也表示,身體若無碰撞卻出現不明原因瘀血,應到醫院檢查凝血因子是否出狀況;頭痛若超過三至五天,則應注意腦部是否出現靜脈血栓;心跳若過快每分鐘100下以上或過慢小於50下,也應盡早治療。振興醫院醫療副院長殷偉賢表示,若本身有高血壓患者,在打疫苗前要特別注意,當天務必先按時間服用血壓藥,避免血壓波動不會那麼大,另外有些病人到醫院測血壓往往比在家量測時偏高,也絕對不能減少藥物,隨身攜帶快速降血壓藥物備著。他也說,個性比較緊張的病人,或有服用抗焦慮藥物等也要合併使用,且病患注射疫苗後,也要持續作血壓監控。
-
2021-11-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BNT第一劑出現心肌炎 第二劑怎麼辦?醫師給解答
衛福部109年統計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雖為第一名,然而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加總起來高於癌症死亡人數,躍升國人主要死因。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可能引發重症或死亡,在病情控制穩定及醫師許可下,呼籲心血管疾病患者盡量接種疫苗。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舉行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洪大川會中就「各類心血管疾病病人接種COVID-19疫苗的建議與注意事項」題目演講。洪大川表示,以國人十大死因排名,109年統計中,心臟疾病較往年增加3%,糖尿病增加3.2% 高血壓增加7.2%。排名中第二名為心臟病、第四名腦血管疾病、第五名糖尿病、第七名高血壓性疾病、第九名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國內死亡率以心血管疾病為主。洪大川舉國外研究分析,美國紐約2019年針對5279位病人分析,確診新冠肺炎重症、住院機率,結果發現年齡75歲以上者住院機率高達37.8倍、男性2.7倍、BMI大於30是2.45倍、慢性腎臟病2.6倍、心衰竭4.43倍、高血壓1.78倍、糖尿病2.24倍,顯現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美國心臟協會因此建議,長者及心臟病、周邊血管狹窄、冠狀動脈狹窄、病態肥胖、血糖血壓控制不佳、先天性心臟病、心衰竭等病患,優先施打疫苗。另美國疾管署也建議,完整接種兩劑疫苗後六個月,長者、慢性病或BMI高於30者可施打第三劑疫苗。目前我國尚未有施打第三劑規畫。國內目前有AZ、莫德納、BNT及高端疫苗,有民眾施打mRNA(莫德納、BNT)後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問題,憂心是否應打第二劑?對此,洪大川說,若已排除其他原因,疑似是打疫苗引起的心肌炎/心包膜炎,治療改善後與醫師充分討論下,可考慮其他病毒載體疫苗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做第二劑接種。但他說,目前尚未有混打其他疫苗風險資訊。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接種mRNA疫苗是否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洪大川指出,目前沒有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高於一般人群,建議民眾施打當下,若心臟仍在發炎,應暫緩接種mRNA疫苗,考慮其他種類疫苗。洪大川另建議高血壓患者,施打疫苗前一週,可透過「722」口訣居家量測血壓,「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即睡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間隔一分鐘取平均值。並與醫師討論評估是否施打疫苗。
-
2021-11-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肩胛酸痛多日不知是心肌梗塞!2醫院聯手救他命
64歲林姓男子有洗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今年2月肩胛酸痛、睡不好,以為是勞累所致,直到胸悶加遽喘不過氣,向衛福部豐原醫院掛急診,發現為急性心肌梗塞,出現心臟衰竭,經院方快速聯絡,當晚轉進台中榮總加護病房,由心臟外科醫師吳詠斯接手,順利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康復出院,如今接受復健,逐步能恢復日常生活機能,他在今天到台中榮總現身說法,並感謝兩家醫院聯手救命。台中榮總長期以來與豐原醫院合作關係相當良好,今年更是注重與豐原醫院相互輔助、服務患者的範圍。豐原醫院肩負起豐原、東勢地區第一線警急狀處理,順利治療很多患者,尤其當患者病況嚴重,需要接受心臟手術,藉由與台中榮總心臟外科醫師團隊的合作,給予患者最適當的治療。吳詠斯說,林姓病患在2月6日出現胸悶加遽,2月8日因喘不過氣向豐原醫院掛急診,經豐原醫院副院長曹承榮帶領的心導管團隊檢查後,發現有冠狀動脈狹窄合併急性心肌梗塞,且有心臟衰竭。她指出,由於林先生有慢性疾病,狀況複雜,經緊急處理後,經過合作的快速聯絡管道,當天晚上轉入台中榮總加護病房,由她接手,2月10日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2月13日轉入普通病房,2月19日順利恢復出院,目前狀況穩定且逐步能恢復日常生活機能。台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副主任魏皓智說,藉由與豐原醫院合作,特別是在心臟血管疾病患者這部分,建立溝通和即時互助的聯絡「熱線」,守護更多中部患者的心臟血管健康安全。
-
2021-11-06 養生.聰明飲食
薑母鴨、藥燉排骨、十全大補湯....「藥膳進補」須注意,三高患者別亂吃!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很多人會入冬進補,最常吃薑母鴨、藥燉排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補品,開業藥師林宸汝提醒,三高患者可別亂補,進補的食材多與三高藥物產生「加成」作用,反而不利疾病控制。三高患者可別亂補三高患者並非不可進補,但要小心補,林宸汝建議,服用西藥與吃補品要間隔一小時,否則嚴重者可能導致出血、昏厥,不利於原本三高控制。吃補前該注意這些事林宸汝表示,藥膳補品多由中藥材配置而成,但藥膳也是中藥,還可能因為口味需求或食用人數的多寡,提高藥膳的濃度。台灣三高患者多,高血壓或曾做過心導管手術的患者可能會服用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如喝到含「當歸」補品,當歸含有類香豆素,會抑制血小板活性,同樣具有抗凝血效果,兩者效果加成,會增加血管出血機率。如果正在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或是降血壓藥、利尿劑,會促進體內鉀離子的排泄,若又吃到含有「甘草」的藥膳補品,兩者加成,則會產生低血鉀情況。白芍也是四物湯常見藥材,其餘像山楂、陳皮、五味子等也會酸化尿液,若同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兩者加成會降低血壓,反而會嚴重低血壓而暈厥送醫。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吃藥膳並不是毫無禁忌,糖尿病患者如果吃到含有人參、鹿茸補品,會瞬間提高血糖,不利血糖控制;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如果又吃到含有丹參、紅花的藥膳,血管則容易出血。衛福部統計,國內約36%的民眾中西藥合併使用。黃金舜提醒,中西藥合併使用具有風險,藥膳也是,呼籲三高患者,冬令進補必須注意,建議多詢問藥師,該如何調整服藥及進補時機。
-
2021-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四物、薑母鴨並非人人可吃 藥師點名三高患者風險最高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入冬進補幾乎是台灣人的習俗,最常吃薑母鴨、藥燉排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等補品,開業藥師林宸汝表示,三高患者切記別亂補,冬令進補的食材,多與三高藥物產生「加成」作用,反而不利疾病控制。三高患者不是不能補,但得小心補,一般建議中西藥要間隔一小時使用,服用西藥與吃補品,也建議要間隔一小時。否則嚴重者可能導致出血、昏厥,且不利原本三高控制。林宸汝表示,藥膳補品多由中藥材配置而成,很多民眾會誤以為補品跟中藥無關,一周喝三次,把補品當一般湯品喝。她強調,藥膳也是中藥,還可能因為口味的需求,或是食用人數的多寡,提高藥膳的濃度。林宸汝表示,台灣三高患者愈來愈多,高血壓或是曾做過心導管手術的患者,可能會定期服用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如果喝到含有「當歸」的補品,當歸含有類香豆素,會抑制血小板活性,同樣也具有抗凝血的效果,兩者效果加成,會增加血管出血機率。如果正在服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如地高辛,或是其餘的降血壓或是利尿劑,會促進體內鉀離子的排泄。此時又吃到含有「甘草」的藥膳補品,兩者加成,則會產生低血鉀的情況。白芍也是在四物湯最常見,其餘像是山楂、陳皮、五味子等也會酸化尿液,如果同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如利血平,兩者加成會降低血壓效果,反而會嚴重低血壓而暈厥送醫。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吃藥膳並不是毫無禁忌,糖尿病患者如果吃到含有人蔘、鹿茸,會瞬間提高血糖,不利血糖控制。正在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如果又吃到含有丹參、紅花的藥膳,血管則容易出血。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約有36%的民眾中西藥合併使用。他提醒,中西藥合併使用具有風險,藥膳也是。呼籲三高患者,冬令進補必須要注意,也建議多詢問藥師,該如何調整服藥及進補時機。
-
2021-11-05 養生.運動天地
不節食減重70公斤 掌握2關鍵7年不復胖
小孩能吃就是福,養得白白胖胖才叫有福氣,是許多家長寵愛孩子的方式。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周志倫一路胖到166公斤,坐飛機要兩條安全帶對接、33歲被醫生判定「再不運動就沒機會動了!」「別再用錯誤觀念害孩子了!」周志倫接受全台最大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專訪,分享他努力甩肉70公斤的心路歷程。能吃就是福周志倫在大家庭長大,家中每天都會有一大鍋焢肉,就算是半夜也有一鍋熱飯加焢肉可以吃,逢年過節拜拜桌上更是滿滿的肉,滷的、炸的、烤的要多油有多油,幾乎看不到任何青菜。長輩擔心孩子長不大,不斷用食物換取小孩滿足的表情,卻沒料到,身高有限、體重無極限,幼兒園時已經是肉肉圓圓的孩子,這時還會被說「很可愛」。 國小後,周志倫體重開始突飛猛進,可以一次吃掉3片雞排,胖到小學制服都沒有他的尺寸,必須量身訂做,但大人依然說「維持這樣,以後抽高就好了」但是,飲食習慣已經養成,吃不到垃圾食物就不開心、開始大吵,大人疼小孩又開始溺愛,怎麼改?爽爽的吃肥人生周志倫國中時體重破百,但家人擔心住校的孩子伙食不習慣,到學校探視時還是買了一大堆塩酥雞,只想讓孩子開心。高中時,體重飆高到120公斤,白天工作、晚上唸書,沒跟家人同住沒人管,飲食更不正常,把飲料當水喝,三餐高油高鹽高熱量,每天伙食費700塊,吃掉薪水超過3分之2。雖然從小胖到大,但肥胖對周志倫的人生,沒有一點點的不便,交女朋友、找工作、結婚生子等,所有胖子會遇到的問題、想減肥的動機,他通通沒遇過,求學、工作、成家,人生一直都是順順利利的,完全找不到任何減肥的理由。他擔任電腦工程師,平常工作聚會多應酬也多,常常下班後就是半夜,忙碌了一天最能撫慰人心的莫過於爆卡美食,吃完回家就睡更是爽,就這樣爽爽的吃肥人生一路來到166公斤。166公斤的人生很難想像166公斤是什麼樣子吧?腰圍60吋,坐飛機需要兩條安全帶對接;到餐廳、咖啡廳不能坐有扶手的椅子,因為屁股會卡住。到大尺碼店買衣服,店員會取笑他「你60吋腰圍,我們店最大到52吋喔,要不要買兩件30腰的回去改?」但他依然有他生存之道,打聽哪家廳餐椅子大?哪邊的衣服尺碼大?哪間餐廳車子可以開到門口不用走路?繼續無憂無慮繼續吃、繼續胖。2015年5月,周志倫因為長期以炸物為主食,皮膚非常不好,背上長了一顆粉瘤需要手術,外科診所門診無法處理,要他轉診到大醫院,成了吃肥人生改變的契機。再不動就沒機會動了醫生眉頭深鎖說,他明明才33歲,但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血壓、血糖都是紅字,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肪統統超標,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風險群,甚至會中風,「如果再不動的話,可能很快就沒有機會動了。」周志倫腦海中浮現,過胖的自己,未來就醫需要出動消防隊拆窗戶用吊車吊掛,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只能在床上的慘狀,如果真的癱在床上,除了自己痛苦以外,身邊的家人怎麼辦?他想起才念國小、幼兒園的兩個孩子,這輩子還沒有能力可以留什麼給他們,如果自己病倒了卻會留下足以影響他們一生的大麻煩,「不管如何,我絕不能拖累家人,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我要開始減肥,找回健康!」邊走操場邊痛哭一開始,周志倫靠吃減肥藥、極低熱量飲食法來減重,雖然半年就瘦下30公斤,但停藥或恢復飲食後,不到一年就連本帶利胖回40公斤以上。他決定改用健康方式減重,擬訂減重計畫及菜單,因體重過重只能選擇快走。他下班後就到附近操場繞圈快走,從來不曾運動的他,背著166公斤的肉,走不到30分鐘,就覺得不行了、腳踝痛、滿身大汗像快死掉,每走30分鐘,就要休息5分鐘,撐著走完一個小時,每天下班就到操場報到。總是走到整個操場一片黑只剩下他一個人,有時候走到腳底冒水泡,好幾次走著走著就鼻酸痛哭,周志倫覺得自己好悲哀,「過去30幾年我都在幹嘛?為什麼把自己搞成今天這個樣子,如此放縱自己不自愛,到今天才要如此狼狽!」原型食材飲控7年看著體重計上逐漸減少的數字,周志倫愈來愈有信心,慢慢加入單車、登山等運動;過去爬山不到10分鐘直接放棄,現在可以在山裡走上一整天。第一次騎單車,因體重過重加上沒肌力,踩不到5分鐘就開始滑行,現在可以一次騎上5小時,更成功單車環島。原本就對烹飪有興趣的他,也採取原形食物來做飲食控制,有成績就到社群分享,受到網友好評,索性改行創業賣起健康原形食材。「我不是在減肥,是在重新學習正確的生活方式!」7年來,周志倫成功甩肉70公斤,減重期間養成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從不斷忍耐到慢慢習慣,如今成為享受,身心靈感受前所未有的舒暢,整個人重生了。減掉70公斤的心路歷程周志倫表示,過去常常聽到「遺傳性肥胖」,好像自己胖是天生的,後來想想,遺傳的並不是肥胖,而是飲食習慣。你喜歡高熱量的飲食,小孩跟著你一定也是相同的飲食;你不運動,你的小孩當然也是有樣學樣。為了不重蹈覆轍,現在他每天帶著孩子均衡飲食、天天五蔬果;以前假日全家人吃到飽的美食之旅,現在是全家人一起登山健行、陪小孩學直排輪、騎單車,想要遺傳肥胖都很難,「認為自己有肥胖遺傳的人,不要再自己騙自己囉,快點改變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吧!」真心想做就會找到方法走過艱辛的瘦身歷程,周志倫表示,如果身邊有像他當初一樣不知死活的吃、不知死活的胖的家人,不要再唸他,唸有用的話就不會胖成這樣了。減肥需要動力,但動力絕不是來自於唸、來自於逼,唯有自己想通,才是最強大的力量。透過「有肌勵」,他也想鼓勵更多人,如果你真的很想完成一件事,你就會找到方法 ; 如果你不想,你就會找到藉口。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就一定能看到成功的那一天。延伸閱讀168斷食法失敗?專業醫師教你怎麼吃!健身必吃!低醣雞胸肉的4種料理「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05 新聞.杏林.診間
一支老錶紀念一段醫病的信任與依賴!吳麥斯緩步走進患者生活、與病人一起面對病痛
越過一塵不染而潔亮如鏡的長廊,踏上十樓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辦公室,亮著燈的玻璃小櫃擺滿橄欖球紀念物,既聚足青春的足跡與歡顏,也記錄運動場的半生榮譽,照片影像更藏著高難度的年齡忖度。同學曾兆麟掌鏡下,像拍功夫片似的捲髮飛揚、翻滾跳躍,陽光燦笑與哲學式沈思交融,無處不展現吳麥斯力與美的極致。逆境中成長茁壯,吳興街人的精神做自己喜歡又擅長的兩樣事來平衡工作與休閒,多麼值得感恩,「最好的團隊,沒有福報成就不了,沒有惜緣之心,恐也達不到半個世紀吧。」回想小時候唸書一路順遂上了建中,原本以為台大沒有問題,未料,因準備太晚只在台北醫學院看到自己的名字。「失落難免,當時覺得不很舒服,也曾考慮要不要重考,」吳麥斯轉頭大笑:「不過後來很認真打橄欖球就沒再想了。」那個年代,有不少被認為應該考上台大,聯考發揮失常的孩子進入北醫,「對從小一帆風順的小朋友來說,那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挫折。」吳麥斯說,但倒過來想,年輕時的不順遂,讓自己認清一山還有一山高,不要太自以為是,其實是件好事。北醫前醫學院長黃朝慶也在2016年出版的《挫折,是祝福的開始》中提到,北醫剛從吳興街起步時,不是當時的第一志願,資源不豐,造就北醫人性格誠樸、想法多元的特色。畢業後人才雖然各奔東西,但之後一個個變成獨當一面的校院、醫院的院長與泰斗。這種不怨天尤人、從逆境中奮鬥拚搏出一片天空,正是「吳興街人的精神」。開始打橄欖球,就不得不提到一輩子的好友曾兆麟醫師。「我們是高中同學,大學又同班,感情很好。」吳麥斯笑著說,曾兆麟人生很有規劃,要當小兒科醫師、學攝影、打橄欖球,「所以我就被他拉去加入橄欖球隊了。」橄欖球的特點就是不受體型限制,多元包容,什麼人都能打。每個背號的球員皆有不同的任務,分工明確,穿幾號球衣就打哪個位置。「我比較小隻,但高中是田徑隊的,所以一開始穿14號,打最需要速度的wings(翼鋒)。」吳麥斯細數每個位置的作用:「後來改打center,現在老了就打scrum-half,串起前鋒跟後鋒,是場上的指揮塔。」學生時代就展露出好人緣與領導力,吳麥斯擔任隊長,帶著大家連續兩年獲得全國盃亞軍,只輸給了陸軍官校,「他們體力太好了啦,實在擋不下來。」滿場追趕跑跳碰,給予吳麥斯全新的領悟,學到的第一堂課就是不怕跌倒,「摔倒後不要用手硬撐,柔軟著地才不致於負傷。」這與吳興街人面對挫折的精神如出一轍,人生中總是會面臨許多困難,學會怎麼在著陸時降低傷害,才能盡快爬起來,繼續奮鬥。習慣疼痛,臉部縫過200多針第二堂課是習慣疼痛,訓練與比賽常常撞得亂七八糟,回家躺了好幾天動不了都是家常便飯。久而久之,被磨到痛點比別人高,耐力與意志力也自然提高。「我臉上縫過200針,可能還不止。」吳麥斯撥開濃密又自然捲的瀏海露出額頭,手再指著左鼻到嘴角的位子,然後又捲起褲管說,「眼角嘴唇都縫過,十字韌帶斷掉也開過刀。」嘴唇的傷痕是兒時頑皮的紀錄,小時候住在靠淡水河的大稻埕,為了防止淹水,家家戶戶都會築起高高的水泥門檻,台灣話叫戶橂(hōo-tīng),自己調皮摔倒是家常便飯。有天房東熱情的招呼他吃早餐,一個跌倒,瓷碗撞破割傷嘴唇,縫了起碼二、三十針,「五十幾年前的技術,當然縫得不是很好。」吳麥斯靦腆的笑說。雖然沒有太注意外表,某次遇見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權威陳昱瑞榮譽主委時卻被發現不對勁,問道:「你嘴唇,是怎麼樣?」「小時候跌倒,縫的。」陳昱瑞教授立即安排時間,以整形外科追求完美的高標準,把傷口拆掉重新縫合,將嘴唇拉密,讓微笑曲線重新再現,幾乎不見疤痕。未料沒多久,這個球場上的拚命三郎又因衝撞激烈而摔倒,整個嘴唇幾乎要掉下來,再度忍痛縫了二十幾針。認真換來超級球技,球技卻不留情的引來一身傷痕,身為明星球員,引起集中防守無可避免,大一時十字韌帶還斷掉過。吳麥斯輕描淡寫的笑說,「打球都會受傷啦,」自己雖然跑跳靈活但體型比較不利,勇敢奮身擋球的結果,導致後來肩膀也遭罪,還勞好友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執刀,「他說手術成功、縫得很好,繼續打球沒問題。」「我朝五晚九上班已經吃不消了,一整天還混身痛。」雖然嘴裡抱怨打完球後週一、週二痛到走路也抬不起腳,但是盼到週末,吳麥斯與一群球友照樣興高彩烈地去球場拚輸贏,好像疼痛不曾發生過,周而復始的,忍耐再忍耐,與疼痛和平共處。不懼挑戰,上場前就準備要贏第三堂課呢,是勇於面對挑戰。每場比賽都無法預測對手如何高大強壯,但一踏上球場絕不容退卻,一定要拚命守住對手爭取最後的勝利。吳麥斯說,有一次去加拿大比賽,外國球員體型壯碩,一開場就有如綠巨人浩克般猛衝過來,使盡洪荒之力才成功阻擋。「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責任,面對再怎麼大隻,都要無畏擋住,那是責任。」活動力與意志力雙強,參加比賽的目標當然要贏,「我們是去贏的,所以事前當然要做最好的準備。」為了取得勝利,吳麥斯平常還會在腳踝綁上沈重的鉛塊走路,雙腳各負重二公斤,正式比賽前的一、兩個月還從早綁到晚加強,比賽時跑起來才輕而有力,用超人速度在球場狂奔得分。比賽有輸有贏,面對敗仗,吳麥斯也有一套哲學,「雖說參加比賽就是為了贏,但也不用太在意輸贏,這也是橄欖球教我的,結束就結束了。」即便輸了比賽,練習時流下的汗水也不會白費,那些累積都會成為自己的經驗。有一年要到台南參加全國冠軍盃,比賽隔日不巧撞上病理科的大考,面對醫學系這個難關,十幾個四年級的同班同學在比賽前一天一起挑燈夜戰,讀到半夜四點多也不願放棄比賽,發揮吳興人的堅持到底精神。「上半場打得還不錯,但下半場就完全沒力了,被修理得很慘,」吳麥斯笑說:「參加了就要盡力,盡了力以後再談輸贏吧!」腎臟病患,重返人間的哲學家回到醫療的專業,吳麥斯說,生命從海水中誕生,進入淡水,步上陸地,「腎臟是經過最少六百萬年的演化所形成的器官,負責處理身上水跟電解質,可以說是人體的環保局。」而腎臟科大約在1960年才從內科中獨立出來,算是比較新的科,這個器官非常精細,還有許多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因此非常耐人尋味。吳麥斯還認為,腎臟病患其實是上帝的選民,是生死的哲學家。「心臟或肝臟等大型重要器官如果衰竭,沒有器官可移植人就走了。但腎臟不同,是唯一一個衰竭後不用移植,可以靠著透析治療讓病人多活五到十年的器官。」天天與這群死過一次,又重返人間的患者相處,過程中充滿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抽絲剝繭,仔細推敲,找出問題施予治療是醫者的任務。腎功能為什麼突然變差?是感冒吃藥,應酬飯局,或是去了南部進香?「所以我常說,內科其實是非常精準的科。」每次問診,吳麥斯都緩步走進患者生活,暢談生活瑣事,直到找到可以幫助恢復的要點。以純粹觀點延伸半生職志,吳麥斯參透白塔真味,醫緣原本無盡期,唯真誠的給予病患強大支撐。當身子虛弱導致心靈脆弱,白袍醫生的專業醫囑往往重塑逐漸弱下來的心智,再返強大,「病人其實是我的貴人,讓我有機會聽到他們的故事。」一代接一代,謙卑再謙卑院長例行的行政事務繁忙,但吳麥斯一樣總是將病人放第一位。天生長著一張和氣的臉,溫柔專注的眼神,不受歲月篩擇的孩子氣,更增添走進診間每個時刻的暖意。他的診間中總流動著「有緣相遇」的人間至善唯美,既已相遇,就心靈接近的一起面對病痛。病人細述時緊張焦慮,醫生傾聽時同情理解,同處一個空間,進行著故事的續篇。照顧過的病人一代接著一代,「我到哪裡病人就跟到哪裡,從阿公、兒子照顧到孫子。」也不一定是腎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都來掛號。基隆一個年輕女病人甚至緊張地屢屢問他,「你什麼時候退休?你退休後,我該怎麼辦?」這種緊張,是病人的常見情緒。吳麥斯覺得,這是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性,站在病患的視角施以鼓舞,即便老生常談,也盡可能要賦予安慰。即使深夜接到緊急電話,也要用專業堅定,帶著溫柔的口吻撫平所有疑慮不安。尊重醫學倫理,奉行仁心仁術的信仰,吳麥斯盡全力為腎臟病患者延續生命,追蹤他們的生活,每個步驟貫徹落實。他手腕上曾經戴著一只超過三十年,上了年紀的老派Seiko錶,來自年輕時遇見的一位病人。因為生病的緣故,老爺爺情緒總是陰晴不定,不好相處。「被不舒服的感覺困擾太久,爺爺一定想得到安心的治療與安慰。」於是吳麥斯每天耐心的陪他聊天,即使後來病況下滑,他也去加護病房探望。往生後家屬告訴他:「這是爺爺交代,一定要轉交給你的禮物。」以老錶紀念一段彼此的全然信任與依賴,吳麥斯也時刻提醒,要聆聽病人的聲音。「感謝上天的恩寵,讓我可以走進別人的故事去感受病痛,」在腎臟科長期臨床,這樣的故事特別多,彼此陪伴已經像家人一樣,他們無異用人生在教育吳麥斯。「這也是別的職業不容易辦到的事,」認真與病人對話,感受到被理解而安心,授課時與學生分享眉角,並用身體力行示範如何用心傾聽。」因醫生天職而有幸走進病人的故事,因了解枝節而找到病痛的源頭,醫病共同體,與康復的距離,其實那樣近。(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1-0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每天5片 月省3千!妊娠糖尿病血糖試紙 下月起健保給付
每年大約有1萬2000多名孕婦被診斷出妊娠糖尿病,雖可靠飲食控制病情,但若沒有輔以血糖測試,通常無法成功控糖,會增加生產風險及母嬰罹患糖尿病的長期風險。自12月1日起,健保署將給付這些孕婦每天5片血糖試紙,直到生產,按目前市價估算,孕婦每月可省3千多元,整個孕期約可省上萬元。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很多孕婦雖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卻因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導致胎死腹中,或導致血壓過高而重殘或死亡。糖尿病學會理事、台大醫院內科臨床教授李弘元說,孕期血糖控制不佳,易衍生高風險妊娠併發症,也會導致巨嬰,增加剖腹產率;產後有高達三到五成婦女會在10年內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孩子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大增。李弘元說,妊娠糖尿病可用飲食控制,但若沒有血糖測試輔助,失敗機率很高,孕婦血糖不是過高就是過低。若有血糖測試輔助,九成以上孕婦可成功控糖。看到飯後血糖數值高,可回頭檢視餐點,發現某種升糖食物吃多了,下次就知道避開或少吃,一次次進步,血糖容易達標過關。李弘元建議,孕婦一天測量5次,包括早餐飯前、三餐飯後、一餐點心後。孕婦血糖數值比一般人嚴格,要飯前血糖90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120mg/dL才算達標。李弘元表示,市售血糖試紙一盒50片賣1000多元,一天測5次,10天就用完了,整個孕期所費不貲。還要注意試紙效期,因為過期品不準確,切莫為省錢而使用親友用剩的過期試紙,或囤貨囤到過期還繼續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張淑雅表示,共擬會10月通過新增這項給付,將於12月1日生效。未來孕婦可持處方箋領取血糖試紙,一天5片,一次可領一個月份,直到生產為止。估計每年大約有1萬2000多名孕婦受惠,健保每年則多支出4400萬元。
-
2021-11-05 養生.聰明飲食
沒節食瘦22公斤三高都沒了 全靠這招瘦身又健康
民眾減重常開玩笑說「明天開始減,今天先吃了再講。」可見美食當前,減重非易事,彰化縣54歲周姓男子改變飲食習慣,過去3個月光靠「吃飯配菜」變成「吃菜配飯」,都沒節食也能減重22公斤,好消息脂肪肝炎和高血壓都回歸正常,降血壓藥也停了。周男身高174公分、原來體重97.6公斤,長期慢跑健身,就是無法減重,3個月前參加衛福部彰化醫院的健康生活養成班,從課程中學到健康飲食方式,例如每周至少1天蔬食,每餐進食依序是蛋白質、蔬菜、優質澱粉類,從「吃飯配菜」變成「吃菜配飯」,以營養健康取代吃飽。周男說,過去3個月他沒有「節食」,每餐都有蔬菜和雞胸肉、水煮蛋等6種食材,但每天三餐的份量遞減,早餐吃得最豐富,午餐在外不方便煮,於是選擇清淡便當,並以青色蔬菜為主,地瓜等根莖類取代米飯,晚餐盡量早吃,份量比中餐再少一點,如果自煮就吃多少煮多少,而不是煮多少吃多少。周男表示,本來抱著嘗試心態做飲食控制,1個月4次課程,照著飲食原則進食,第一個月減了10公斤,維持不變,3個月共減22公斤,他回醫院體檢,脂肪肝炎和高血壓都回到正常,醫師說他可以停止服用降血壓藥。彰化醫院個管師洪雅琳說,學員3餐吃的東西都要LINE到群組,相互監督、約束、鼓勵,醫師、心理師、個管師即時回饋,以「減重有伴不孤單」方式支持減重者建立正確生活習慣,周姓學員第一個月減重10公斤,接下來兩個月減重12公斤,體脂從30.4降到20.9,再搭配運動,使身體肌肉更結實,不至於因減重而肌肉皮膚鬆垮;彰化醫院下期健康生活養成班11月17日晚上開課,可洽(04)8297430諮詢。
-
2021-11-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脂不是胖的人才會有 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高血脂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最顯而易見的症狀就是肥胖,但是,這並不代表只有肥胖者才會有高血脂症,瘦的人也可能會有。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建議,民眾平時也可以從少數的症狀等4點作觀察,以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 高血脂可分2類型,影響層面各不同!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高血脂主要可分為高膽固醇血症和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民眾常提及的膽固醇,在醫學上有好、壞之分,並非全然不好,高密度膽固醇就是所謂的好的膽固醇,可作為血管的清道夫;低密度膽固醇就是民眾平常所需要擔心的壞的膽固醇,容易附著在血管上不斷堆積,形成心血管等疾病。三酸甘油脂則可作為能量,但過多就會對人體有害。 當壞的膽固醇過高,形成高膽固醇血症時,就有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狹心症、冠心症等心血管疾病,或是腦中風、腸中風,以及可能引起黑濛、短暫失去意識的頸動脈狹窄,又或是使腎臟功能逐漸衰退的慢性腎臟病、使下肢行走時會疼痛的周邊動脈疾病,可說是血管塞到哪,身體就壞到哪。而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則容易引起胰臟發炎,甚至住院,而胰臟又被稱為「沉默器官」,出問題時往往難以察覺,需特別留意。高血脂有哪些症狀?醫:真的不好觀察。 防範高血脂,多數人都會以症狀來看,最常被認定的就是肥胖。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確實除了肥胖以外高血脂會出現的症狀並不多,但還是可從細部作觀察,包括了高膽固醇血症可能在眼瞼部位出現黃斑瘤,又或者在角膜附近出現角膜白環等。而三酸甘油脂血症,則幾乎可說是沒有其他症狀可從日常觀察,最多就是在許多人空腹抽血或捐血的時候發現「乳糜血」的狀況才需適度懷疑。 但是,王威傑醫師也提醒,上述這些肥胖以外的症狀,也未必就會出現,若沒有出現這些症狀也不代表沒有高血脂,再加上高血脂並非只有胖的人才有,診間也不乏有瘦的人有高血脂問題。因此建議從病史及家族史來看會更為妥當,而肥胖者自然要更特別注意。我有高血脂嗎?4點觀察,有疑慮早檢查! 王威傑醫師指出,觀察自己有無高血脂問題,除了檢視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否都是大魚大肉、一堆垃圾食物,以及前述提到可觀察肥胖、黃色脂肪瘤、角膜白環等症狀以外,自身的病史及家族史也很重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史,兩者皆為高血脂的高風險疾病,而三高常形影不離,有高血糖、高血壓者也要注意。至於家族史則指的是一等親是否有高血脂相關的病史,例如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60,或18歲前有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30,又或者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男45歲前,女性55歲前),或是一等親被告知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等。 在檢視、觀察生活型態、症狀、自身相關病史、家族史後,如有疑慮、無法確定或是高度懷疑就盡早抽血檢查,現在健保也有補助4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三年一次成人健檢,當中就包含膽固醇等相關檢查,若是公司體檢有發現異常也可以盡早就診與醫師討論。 4招防範高血脂,有利防範心腦血管疾病! 王威傑醫師也提醒,防範高血脂症,除了適度檢視、定期檢查外,也建議建議飲食上多以好的油為主,例如橄欖油,並盡量避免用油炸方式烹調食物、避免食用反式脂肪如人工奶油,減少食入飽和脂肪的比例,如動物油、棕梠油、椰子油,以免形成壞的膽固醇。而魚油EPA、DHA有助下降三酸甘油脂,但膽固醇則不明顯。除此之外也培養運動的好習慣,可降三酸甘油脂血,提升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將其送至肝臟分解。民眾可從這幾點作防範,如此更有助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腦中風來的又猛又快!FAST把握黃金治療期!醫師:持續治療防復發 .秋冬是腦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必看!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罕見案例 換腎後成功生下雙胞胎
39歲的高小姐,21年前因為雙側腎衰竭,導致內分泌失調,被醫師宣告僅有2.4%機會可以懷上孩子。11年前,終於等到換腎的機會,只是術後肚皮還是沒消息,多次嘗試試管嬰兒,去年終於成功懷孕,且一舉懷上雙胞胎,懷孕對高小姐的腎臟負擔仍舊龐大,在林口長庚生殖中心醫療團隊的照顧下,雖然提早生產,仍生下健康的寶寶。而洗腎患者順利產下雙胞胎的案例,全球僅有18例。高小姐從小常因血尿就醫,18歲時,因為長期腎臟發炎引發雙側腎臟衰竭,必須終身洗腎。林口長庚腎臟科主任田亞中表示,高小姐是長庚的「老患者」,當她結婚後,就提出想要懷孕生子的願望,醫療團隊非常鼓勵她完成夢想。林口長庚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吳憲銘表示,無論是洗腎或是腎移植的患者懷孕的風險都非常高,以高小姐為例,長期服用抗排斥藥,加上本身內分泌失調,都會導致排卵功能降低,懷孕機率大幅降低。團隊協助她做試管嬰兒,多次嘗試後成功懷孕,而且是雙胞胎。但懷孕後,考驗才要開始。高小姐必須要先停用抗排斥藥物,以及小孩非常可能早產,腎臟負擔增加,一旦腎臟功能又再次亮紅燈,就必須馬上終止懷孕。吳憲銘表示,每一位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器官的負擔都會大幅提升,腎臟負荷將增加75%以上,洗腎患者或是腎移植的孕婦也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及貧血。這些都會危害到胎兒的健康。高小姐懷孕23周時,發生早期破水和宮縮,住進高危險妊娠病房安胎長達6周,29周時她宮縮愈來愈頻繁,即使給予高濃度的安胎藥也沒有效果,最後決定安排剖腹生產,順利產下兩名女嬰,但因早產體重都偏輕,只有855克和945克,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經過新生兒醫療團隊三個月照顧,女嬰體重增加到2870克和3690克,終於順利出院。高小姐說,「真的很謝謝林口長庚團隊給我這個機會當媽媽」,希望其他想懷孕的換腎鬥士不要氣餒。根據文獻調查,洗腎或腎移植患者成功懷上單胞胎,台灣一年大約有10到20例,但雙胞胎極為罕見,全球能夠查到的案例也僅有18例。
-
2021-11-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耐斯總裁死於急性肌梗塞 醫師提醒:控制動脈粥狀硬化
日前耐斯集團總裁陳哲芳死於急性心肌梗塞,家人來不及叫救護車,天氣變化大,如何預防隱形殺手「心肌梗塞」受關注;嘉義長庚心臟內科系重症醫療科主治醫師曾宥翔說,心肌梗塞是動脈粥狀硬化結果(極小部份不是),預防最有效做法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藝人戎祥、海角七號茂伯林宗仁、親民黨前副秘書長立委劉文雄、國史館前館長謝炎憲、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也因心肌梗塞過世;2020年全台10大死因,心臟疾病佔第二位,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是死亡主因。心肌梗塞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併發症之一。冠狀動脈為三條供應心臟肌肉血管,動脈粥狀硬化逐漸惡化,血管管腔逐漸狹窄阻礙血流供應,引發心肌缺血症狀,即為心絞痛。當誘發因子使動脈硬化斑塊剝落,會促進血管產生血栓阻塞血管,血流大幅減少甚至停止導致心肌缺血壞死,這個情形稱為心肌梗塞。心絞痛症狀持續超過20分鐘或強度嚴重,需高度懷疑心肌梗塞,要立即急診避免致命;五成病患在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前沒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約五成病人會在到醫院前心跳停止,大部分併發惡性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臟衰竭引發肺水腫。預防最有效做法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除年紀增加、性別 (男性)、種族、家族冠狀動脈疾病史、家族高膽固醇血症、慢性腎臟病等無法控制危險因子,戒菸,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三高),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過度肥胖減重,規律運動、停止靜態生活型態都可改善動脈硬化。有冠狀動脈疾病或有較多心血管風險,須當心誘發因子,包括寒冷、氣候變化、清晨時段、情緒激動、強烈用力、過度疲勞等。入冬多注意保暖,可穿襪子睡覺,有夜尿或睡眠不佳半夜起床要穿暖和,早上起床動作放慢,可先喝一杯溫開水稀釋半夜濃縮變稠血液,適當補充水分蔬果纖維質,不要過勞或熬夜,保持運動習慣等,都可減少心肌梗塞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