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蛋白
共找到
5020
筆 文章
-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壞習慣趕快戒!5大NG習慣最易招惹細菌、病毒上身
病毒的種類五花八門,且每一種病毒解鎖人體蛋白質的方式不一,因此即使已經有抗病毒藥物研發,卻沒辦法像抗生素一樣,以一擋百,樣樣適用。新冠病毒 比SARS更適應人體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院士賴明詔說,冠狀病毒是因為病毒的外型猶如皇冠而稱之。已知的冠狀病毒分為四大類,其中一類的冠狀病毒中,被發現有七種可以感染人體,包含17年前的SARS冠狀病毒,以及此次的新冠肺炎COVID-19的冠狀病毒。賴明詔解釋,所有病毒都是一把鎖,新冠肺炎病毒與SARS病毒系出同門,因此他們解鎖蛋白質的鑰匙也是極為相似,而綁架的蛋白質都是「ACE2」,至於為何都綁架同一個蛋白質,則不得而知,賴明詔僅說「應該只是個偶然」。不過,新冠肺炎的病毒,比SARS病毒演化得還好,更適應人體,傳播功力比SARS還強,不過致死率仍是SARS勝出為10%,新冠肺炎為2%。接觸其他物種 突變能力變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原先的宿主是在蝙蝠體內。賴明詔表示,病毒必須有宿主才能存活,宿主只要是「生物體」,病毒就有機會可以解鎖蛋白質。蝙蝠也是一種生物,本來就是病毒寄宿的對象之一,只是病毒在單一物種的體內生存,並不會突變,只有接觸到其他物種的細胞時才會變得愈來愈強。賴明詔表示,目前無法確定新冠肺炎的病毒原先宿主為何,只能猜測可能是蝙蝠,蝙蝠如何傳播到人體,目前也沒有答案,僅能確定的是新冠肺炎病毒接觸人體後,相當適應人體的環境,解鎖速度快,並突變成可以待在人體內的一種病毒。病毒仰賴宿主 存活時間不同陳立遠表示,病毒與細菌不同,病毒需要宿主,因此多存在於生物體內,透過不同的傳染途徑傳播給下一個人。常見的途徑有飛沫傳染、空氣傳染、接觸傳染等,透過黏膜組織等再侵犯人體。當病毒待在沒有宿主的環境中,幾個小時之內就會消失,因此,環境消毒對於對抗病毒意義不大,只要讓該環境淨空一段時間,通風良好,多數的病毒會自然消失。不過也有些例外,像是腸病毒即使沒有宿主,仍可在室溫下存活幾天,攝氏4℃的環境甚至可以存活超過一周以上。高溫殺病毒 須達50℃以上賴明詔說,多數的病毒,只要在攝氏50℃以上的環境,幾乎會消失殆盡。消滅病毒最好的方法就是高溫殺病毒,並透過徹底的清潔,降低病毒附著在人體或是周邊物品上。至於天氣熱就能殺死冠狀病毒的說法,賴明詔說,天氣再怎麼熱也不可能超過攝氏50℃,天熱讓疫情趨緩的說法並不是全然錯誤,但前提不是氣溫殺死病毒,而是人與人之間不會為了要「取暖」擠在同一空間中,降低與人之間接觸,以及因流汗勤洗澡、更換衣物都是疫情趨緩的原因。可獨立存活 細菌更難對付細菌藏身的環境五花八門,手機、馬桶蓋都能見到,陳立遠說,細菌無須宿主也能生存,每20分鐘就能繁殖一代,即使沒有宿主,在環境中活好幾個月都有可能。有些適應環境強的細菌,還可能會運用很厚的芽孢,像穿上大衣一樣,把自身包裹起來,抵禦外在環境。最簡易的殺菌方法是透過煮沸法,加熱到攝氏100℃,煮五分鐘就能達到殺菌效果,或是使用抑菌產品,都能初步抵禦細菌。但他也強調,細菌種類多元,有些細菌適應環境不同,得採不同方法因應。不過,無論是病毒或是細菌,對於肥皂、洗手乳等幾乎沒有防禦能力,陳立遠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勤洗手、戴口罩,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把免疫力養起來,才有辦法好好對抗外敵。常見壞習慣1. 摸東摸西後,挖鼻孔、揉眼睛。2. 手機、鍵盤從未用酒精擦拭,使用完忘記洗手。3. 未洗手就吃東西。4. 留指甲藏汙納垢。5. 未洗手就戴隱形眼鏡。資料來源╱北醫附醫成人感染科主治醫師陳立遠製表╱陳雨鑫 ▓聯合報
-
2020-0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全家中獎 醫師教你如何防範病毒入侵和互相傳染
當家中有人得感冒、流感、腸病毒或其他傳染性疾病,常常是「一人中獎、全家同行」。醫師指出,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做好環境消毒,才是避免互相傳染的最好方法。1.病人與家人 至少保持2公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張凱音表示,當家中有人罹患傳染性疾病時,應讓病人生活在單獨的房間。病人離開房間活動,也須戴口罩,與其他人保持2公尺以上的距離,在痊癒前盡量減少外出。2.用肥皂勤洗手 尤其飯前廁後共同生活的家人要注意手部衛生、勤洗手,不管是流感或新型冠狀病毒,都很容易沉積在環境裡,手上容易因觸摸而沾到病毒,若又摸了口、鼻就會讓病毒進到體內。吃飯前、上廁所後,是一般民眾最容易忽略而把病毒帶到自己身上的時機,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洗手,光是清水無法有效殺死病毒。3.衣物不需分開洗 但清潔劑要放夠張凱音指出,病毒其實很不耐清潔劑、漂白水及一般的肥皂,家中清洗衣物時,不需要特別將病人的衣物分開洗,但要注意洗衣劑放的量一定要足夠,也可以再用漂白水浸泡,確保病毒被殺死。病人用過沾有體液的衛生紙要密封處理,或丟馬桶沖掉,若直接丟垃圾桶的話,垃圾桶必須有蓋子。4.漂白水稀釋 消毒家中大小物家中也需要定期消毒,張凱音表示,漂白水是一種强而有效的居家消毒劑,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能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質,有效殺滅細菌、真菌及病毒,民眾使用漂白水時應小心處理。● 將漂白水以1比100的比例稀釋自製消毒水,擦拭表面看起來無特別髒汙的家具、地板等,若有重度髒汙,如沾到病人體液,則可以1比10的比例稀釋漂白水後使用。● 使用漂白水或清潔劑擦拭消毒時,不用將抹布完全擰乾,讓漂白水停留半分鐘到1分鐘,才能有效殺毒。若擔心家具表面有漂白水殘留,可再用清水擦拭一遍。● 稀釋過後的漂白水最好在一天內用完。● 漂白水對黏膜、皮膚及呼吸道具刺激性,稀釋或使用漂白水時要開窗,使空氣流通。● 漂白水對皮膚有刺激性,稀釋後仍不可用來清潔手部,只適用於環境及物品清潔消毒。● 家具沙發、木地板等有專用清潔劑,也可直接按照說明使用,大部分的清潔劑都可有效殺死病毒。張凱音說明,酒精與漂白水都可用來消毒,但因酒精可存放較久,味道也比較淡,且容易攜帶,因此民眾才會搶購,事實上,漂白水才是民眾最容易取得的消毒水,她也強調,比起消毒,最重要的還是勤洗手。害怕社區傳染開放空間多安全 最怕亂摸又不洗手假使鄰里有居家隔離者,該如何自我保護?張凱音表示,只要少碰眼、鼻、口等部位,多洗手將病毒殺死就不會再傳染。病毒傳染的途徑最有可能是接觸、飛沫,因此社區大樓的電梯、樓梯等公共空間只要定期消毒,就不必過於擔心。有些家長會帶孩子到社區的庭園或附近公園等公共空間玩耍,不需要特別戴口罩,因為是開放空間,空氣流通的狀況下,病人的口沫一下就被吹散,病毒濃度低。但是這些病毒會沉積在環境中,反而是小朋友摸來摸去比較危險,最重要的還是勤洗手,定期消毒,生病就盡量不要外出,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對於過去曾有隔離者被電話怒罵、潑漆、被鄰里仇恨的事件,張凱音強調,居家檢疫或隔離的民眾其實都是健康的人,並不是病人。居家隔離只是希望他們在有可能發病這段期間不要外出,且居家隔離才能確保沒有傳播的機會。民眾該擔心的反而是平常生活動線,可能有別的病人造成的感染風險。因此,對於隔離者,民眾不需要過於恐慌或歧視,否則可能會造成越多人選擇隱匿不報。
-
2020-02-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肯定政府監測防疫 何美鄉:建議再抽檢潛在高危險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疑似將新冠病毒傳染給彰化白牌計程車司機的浙江台商帶有抗體弱陽性,應是感染源,目前防疫單位正在進行浙江台商疫調。中研院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臉書表示,此次主動監測找出來的兩確診病例(19、24例),僅代表防疫措施未到位之前所發生的少數個案。與其擔心台灣社區感染已開始,不如建議防疫人員檢測一些疑似流感的病例,看看有沒有更多新型冠狀病毒的病人在社區走動,就能更確認是否有社區感染。浙江台商目前新冠病毒檢測呈陰性,表示已無傳染性,但前天開始仍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衛生單位已針對與台商同住的父母和弟弟採驗,並針對其接觸過的人地正進行疫調。病毒專家何美鄉在臉書上肯定政府的防疫措施,她說「為什麼台灣現在社區感染的風險仍然很低?」,因為台灣防疫人員「主動監測」,將未曾出國的肺炎病歷回溯性地去檢驗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 在上百個案例中他們只有找到兩個本土 感染的病人, 19例(彰化死亡計程車司機,已找到感染源,且其接觸者都已適當的被追蹤隔離)及24例。依據兩位發病的日期,可知感染日期都在1月24日之前,也就是武漢封城之前,也就是台灣防疫警覺及作為還未完全到位之前。何美鄉對於台灣要求自中國返台人士,居家隔離自我管理的防疫措施,會發揮其防疫的效果具有某種程度的信心。認為這主動監測找出來的兩確診病例,僅代表防疫措施未到位之前所發生的少數個案。她說,若借鏡武漢的經驗,從12月出現第一個非華南市場相關的社區病例,到1月中的數百肺炎病例的疫情流行趨勢圖,可知道新型冠狀病毒只要在無預警的情況下進入社區,它的傳播性是具爆發性,且不會自動下降的。反觀台灣,若過年返鄉的台胞,有隱形的帶原者在社區,持續為我們悄悄的傳播病毒,那從1月24至今,第一波被感染的人,也應該都發病了,但我們沒有看到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增加。她說,與其一直擔心台灣社區感染已開始,不如建議防疫人員(再辛苦一點),檢測一些疑似流感的病例,看看有沒有更多新型冠狀病毒的病人在社區走動。假如,所謂”新型冠狀病毒的社區感染”,沒有造成有症狀的病人,那也就不用擔心了。何美鄉說,COVID19疫情的本質,顯明社區感染是遲早會發生的,但我們也不需要隨便自我放棄,提早宣布它已發生。社區感染一旦真的發生,我們防疫焦點就要改變,若在不對的時間改變防疫焦點,對我們沒有益處,可能有害。她也說,這病毒很難以「隔離政策」 來杜絕病毒傳播,隔離政策僅能減緩病毒傳播速度,用以爭取時間,讓我們來研發更有效的防疫工具。假如此時,我們誤判疫情的局勢,過早認定社居感染,那將造成人民焦慮,難以正常生活,讓我們變成一個不具產能的社會,更會引起國際拒絕台灣人入境,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動彈不得。而令人開心的訊息是19病例的感染源已證實為返國台商,何美鄉說,以其血清的抗體來證實。看起來是一個三天的工作,從17開始,19日完成。但故事後面的故事是:這工作所需要的試劑都是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自備的。為排除可能因交叉反應所造成的假陽性,他們需要備製6種冠狀病毒的蛋白質。所以他們哪天開始工作?答案是2月7日。沒錯,他們有先見之明,早有準備。他們是誰?現在不說,好讓他們可以繼續安靜的工作,為防疫而工作。不用著急,大家遲早都會知道他們是誰。現在我們也可以在心中默默的感謝他們。何美鄉臉書:https://m.facebook.com/518100102/posts/10162984013295103/?sfnsn=mo
-
2020-02-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魚要擔心重金屬或寄生蟲嗎?營養師推薦最佳烹飪方式
一:應該多吃魚嗎?應該,魚肉很有營養,但很多人吃得不夠!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週吃魚280-525克。而根據2010-2012年的全國膳食調查,平均國人每天的魚肉攝入量僅20克出頭,算下來一周連200克都達不到。所以一般會建議有機會就多吃點魚。魚肉的營養魚肉富含優質蛋白質,較低的脂肪,熱量不太高,其中還含有較多的B群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2,對於許多人群都很有意義。我經常提醒大家要注意補充維生素D,特別是在冬天和春天。日常天然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很少,而一塊85克左右的鮭魚中就有400IU的維生素D,所以吃魚是一種補充維生素D的好方法。而且有研究顯示,經常吃魚可以降低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風險。如果平均每天多吃20克左右的魚肉,心力衰竭的風險可以降低6%,不要覺得6%這個數字好像很低,雖然落在一個人身上,影響是不大,但是考慮到很多的食品,包括諸多膳食補充劑都達不到這麼顯著的效果,橫向比較吃魚還是很值得的。特別是對於減肥的人群,魚肉中蛋白質是優質蛋白,又有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Ω-3系脂肪酸,有利於調節脂肪酸的平衡,是很好的食材。小朋友也要多吃魚哦! 二:注意哪些風險?寄生蟲風險很多水產中都有一定的寄生蟲,需要小心。好在只要你吃的是熟透的魚類,就不需要擔心寄生蟲了。另外如果你買的是經過規範深度冷凍的鮭魚等海魚,其中寄生蟲也可以有效的殺滅,反而比鮮魚安全。 重金屬風險還要考慮一下重金屬的問題。比如說像我最愛吃的舟山帶魚,因為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其中的汞含量相對於其它的海魚會高很多。類似的道理,凡是大型肉食型的魚類,其中的重金屬都會比較高,建議大家對於帶魚、白鯧魚、金線魚、馬鮫魚、黃尾魚、鮎魚都應適當限制。“未知”風險這個未知主要指野生、來路不明、不清楚品種的魚帶來的風險。野生魚和小攤小販上售賣的一些來路不明的魚,都很有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因為你也不清楚它的生長環境,有沒有被污染,還是去正規渠道購買相對有保障些。 三:淡水與深海,養殖與野生上面說到重金屬,很多朋友會想是不是深海魚會更好?不能這樣簡單做判斷。考慮到重金屬含量的問題,旗魚、鯊魚(包括魚翅)、馬林魚、深海鱸魚、石斑魚、裸蓋魚最好都別吃了。沙丁魚、羅非魚、鮭魚、比目魚倒是比較安全,可以適量食用。 人工養殖雖然不能排除農藥獸藥的影響,但是安全性往往還是比較好一點的。畢竟農業發展本身在改造自然,養殖的魚苗經過了篩選,產量也比較穩定,捕撈的時間更加科學,魚也會比較肥,捕撈的過程中對於魚的傷害也會比較小,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野生魚就一定會比養殖魚要好。其實挑選有良心的供貨商比你學習如何挑選魚更重要。另外冷凍食材很多時候也很好,安全、營養破壞小,但要會注意包裝是否有破損。如果是凍過的,我會看有沒有結出比較大的冰晶。有的話,說明可能是化凍之後重新凍上的,最好就不要買了。但如果是規範冷凍、包裝完好,也沒有冰晶的情況下,哪怕超出一點保質期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四:加工時注意什麼? 加工衛生加工魚的過程中要認真清洗,不要把污水沾染到餐具或者切熟食的砧板上,注意生熟分開,保持衛生,餐具最好也可以高溫清潔。保留更多營養最後再來說一下烹調方法,油炸是好吃,但這是最不推薦的,首先會攝入大量的烹調油,而且烹調油在高溫下也容易產生較多的過氧化物,甚至是致癌物。油炸的過程中,溫度比較高,很多魚肉中本身的不飽和脂肪酸也會被氧化破壞,因此不推薦。相比之下,烤魚反而可能讓維生素、礦物質保留的比較多,但同樣在高溫下容易破壞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最為推薦的還是清蒸或者煮湯。清蒸的優點首先烹調油用的很少,而且高溫也可以起到有效殺菌的作用,鮮味物質保留的也比較多,水煮溫度更容易控制,缺點是水溶性的營養素可能流失到湯中。不過無論如何也比吃鹹魚之類的要強。中國式鹹魚和黃麴毒素酒精飲料苯並芘等等,都屬於1類致癌物。為了健康,還是應當盡量少攝入。原文:顧中一微博
-
2020-02-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海苔」助清除致癌因子!哈佛教授一張圖告訴你:16類食物強化免疫、降罹癌風險
提升免疫力,遠離感冒經常感冒,感染念珠菌、疱疹,一感到疲累就會長帶狀疱疹或口內炎發作,常出現以上症狀或經常容易生病的人,很可能是免疫力衰退的高風險群。淋巴球與顆粒球都是白血球的一種,也是架構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成員,統稱為「免疫細胞」 。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在於增加免疫細胞數量,或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不少植化素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此外,食物、花粉與塵蟎會引發身體過度反應,啟動免疫機制,產生過敏症狀。發炎性疾病則會導致免疫系統劇烈攻擊自己的身體。因此,攝取植化素有助於抑制這些因免疫力失衡所引起的症狀與疾病。透過植化素提升免疫力後,能帶來的健康功效如下:❶抵抗病原體與癌細胞,強化免疫細胞,增強攻擊力。❷維持免疫活性,保持對抗病原體與癌細胞的能力。❸抑制失控的免疫系統,強化減緩過敏反應與發炎症狀。幫助清除所有致癌因子當人體細胞分裂增生到某種程度,完成自己的任務即自然死亡(細胞凋亡),這是每個細胞都會經歷的過程。樹葉在秋天枯萎凋零,蝌蚪尾巴在轉變成青蛙的過程中消失,都是必經的細胞死亡造成的現象。細胞分裂會複製基因資訊,增加細胞數量,但複製過程也可能因為某些原因發生錯誤。每天因為複製錯誤產生的異常細胞約5,000到6,000個,這就是癌細胞的起源。複製錯誤會產生基因異常,誘導細胞自然死亡,但這也是導致癌細胞異常增生的原因。癌細胞生成需經歷「引信」與「促進」過程,前者是活性氧與致癌物質導致細胞產生複製錯誤,後者則是沒有自然死亡的異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此外,免疫力衰退也是原因之一。植化素可將上述罹癌條件重新歸零,並透過4大作用有效預防癌症。這4大作用包括:抗氧化、解毒、提升免疫力,以及直接抑制癌症。預防大腦、眼睛與骨骼老化「年紀大了,自然就會老化!」─相信沒人懷疑這一點。不過,就算年齡相仿,有些人肌膚光滑,思維敏捷;有些人一看就知道年事已高。究竟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關於人類的老化機制,科學家還有許多未解之謎。現在已經釐清的是,細胞持續受損就會引起老化。細胞受損的原因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細胞氧化」。進入體內的部分氧氣轉化成「活性氧」,與脂質結合導致細胞氧化。氧化會破壞細胞,使肌膚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硬化,失去彈性,加速老化。人無法避免老化,但可以減緩老化速度。植化素的抗氧化作用可預防身體氧化,推遲老化進程。此外,植化素的解毒作用也能從體內預防老化。不僅如此,只要達到血液淨化和預防動脈硬化,也能避免血管老化。植化素的抗老化效果也有目共睹,可預防大腦、眼睛與骨骼等身體各部位的老化現象。延伸閱讀: 劉真裝葉克膜》醫師告訴你:為何「瓣膜脫垂」這麼危險?睡覺時有這徵兆,小心你的瓣膜也出問題●書籍介紹哈佛醫師的常備抗癌湯:每天2碗蔬菜湯,啟動身體自癒力,連癌細胞都消失了!作者: 高橋 弘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12/18作者簡介/高橋 弘1951年出生於埼玉縣。1977年畢業於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之後進入該校研究所攻讀內科學博士課程,並在該校的附屬醫院從事臨床研修。1985年前往哈佛醫學院留學。1988年就任慈惠醫大附屬柏醫院的內科醫長。在美留學期間,擔任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特別研究員、講師與助理教授等職務,後成為哈佛醫學院內科準教授。曾任Seren Clinic診療部長、東京中城診所國際特別診療部執行醫學博士,2008年就任醫療法人社團VERITAS MEDICAL PARTNERS理事長。2009年5月開設麻布醫院。高橋醫師運用其在大學醫院與哈佛醫學院進行的肝炎治療、基因治療、癌症免疫治療等研究與臨床經驗,不斷提供先進的醫學療法。其獨自研發的「常備抗癌蔬菜湯」,也是研究成果之一。現為日本內科學會認可的內科專科醫師、日本胃腸科醫學會專科醫師、日本肝臟學會肝臟專科醫師、美國癌症學會正式會員、日本抗衰老醫學學會會員。
-
2020-02-20 癌症.肺癌
肺腺癌研究突破 原來是「垃圾基因」讓癌細胞加速生長
肺癌是全球癌症十大死因之首,科學界致力找出加速患者死亡的關鍵因子。中央研究院近期刊登於國際期刊《核酸研究》的研究發現,肺腺癌組織裡的非編碼核糖核酸「PTTG3P」的高表現量,會加速癌細胞成長、降低小鼠存活率,也讓患者產生抗藥性。這項發現目前就可作為化療用藥參考,助延長患者生命。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周玉山說,在人類細胞的基因體中,僅三分之一的核糖核酸能轉譯出蛋白質、執行生物功能,其餘沒有這項功能的被稱作非編碼核糖核酸,過去被定義為垃圾基因。直到近年,科學界發現非編碼核糖核酸在疾病惡化及生物細胞學中扮演重要角色,中研院這項研究發現就是一例。中研院生醫所博士後研究員施柔合是第一作者,她說,研究團隊蒐集肺腺癌患者存活資料的基因表現體數據,找到六個與肺腺癌存活時間相關的非編碼核糖核酸加以分析。結果在細胞實驗與小鼠實驗雙雙發現,「PTTG3P」的高表現量會加速癌細胞成長,同時降低小鼠存活率;相反地,若將小鼠肺部癌細胞的「PTTG3P」表現量減半,腫瘤生成速度就明顯減緩,同時提升小鼠存活率。周玉山進一步說明,過去研究已知,肺腺癌細胞的增生,與下游調控的「BUB1B」基因表現有關,但其中運作機制不明。這回中研院發現「PTTG3P」會在上游與一種轉錄因子交互作用,活化「BUB1B」基因表現,正是這套機制加速腫瘤生長。中研院團隊另個重要發現是,肺腺癌化療患者癌組織裡的「PTTG3P」表現愈高,對順鉑、紫杉醇等臨床化療藥物會產生抗藥性,使治療效果打折扣。因此,「PTTG3P」可作為化療效果評估的生物標記,用藥前先檢測患者癌組織裡的表現量,能更精準找出治療有效之人。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棘蛋白3D原子圖首度公布 疫苗最快要1年半
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期刊發表報告,領先全球為新型冠狀病毒吸附和感染人體細胞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製作出第一張3D原子尺度圖,朝加速研發疫苗跨出重要一步,最短可能18個月準備就緒。該團隊多年來一直鑽研相關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病毒---因此在新冠病毒的研究上獲得助力。根據南華早報,他們先研究中國大陸科學家公布的病毒基因碼,培養出棘蛋白的穩定樣本,然後利用尖端的低溫電子顯微術(cryogenic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呈現其影像。他們只花了不到一個月,就建立新冠病毒表面的棘蛋白模型並予重製。每日郵報報導,德州大學科學家已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以及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 Therapeutics合作,有望成為最快研發出疫苗的團隊之一,最快可能只要18個月。領導研究團隊的麥克拉倫表示:「我們注射到老鼠身上時獲得強力反應,所以我們有信心,穩定的棘蛋白成分對其他冠狀病毒能有類似作用。」根據麥克拉倫,可能再一或兩個月就能展開第一階段臨床實驗。人體實驗開展之前,疫苗必須先進行動物實驗,而整個測試研發期可能耗時18個月到兩年。麥克拉倫說:「相較於許多疫苗可能要花數十年才能研發出來,這已經不可思議地快了」。棘蛋白結構圖譜也可能是研究新冠病毒療法的關鍵。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和藥廠已加入競賽,希望製作出疫苗並提出有效療法,美國至少有四個研究團隊投入。德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立即將這個棘蛋白圖譜提交給國際資料庫,26日之後將公開,以便其他人能利用他們的發現,更快開發出疫苗和藥物。麥克拉倫說:「在此同時,我們也寄電郵給任何來函索取的人,大約是每天30人。」
-
2020-02-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導致免疫系統崩潰?長期吃素醫師:蛋奶素真的很健康
【編按:最近,媽編的友人看完紀錄片茹素的力量(The Game Changers),推薦我也吃素,吃素能減碳、環保,且植物性蛋白質比動物性蛋白質更能抗炎,因為信仰而吃素的茹素者,甚至散發出一股沉靜的力量。我們請教了長期吃素的醫師,為大家介紹吃素的優點與注意事項。】要怎麼保持健康、維持身體的免疫力?日前我們分享維持免疫的方法,提到「要多吃肉和蛋補充蛋白質,以免像一個案例因為長期吃素導致『免疫系統崩潰』必須吃肉修復」,有素食的讀者認為我們對吃素有偏見,我們請來本身吃素的醫師和營養專家為大家分析,素食者真的有些情況要注意!長期吃素醫師分享:有吃蛋奶的素食很健康長期吃素20多年的婦產科名醫,三軍總醫院婦產部暨禾馨民權婦幼健康中心主任黃貴帥說,如果是蛋和奶都吃的吃素方式,他可以保證絕對不會有任何營養缺乏,因為一般素食者容易缺的鐵、維他命B12,蛋和奶類都可以提供足夠所需,但如果是蛋和奶都不吃的純素者,真的要注意容易會有營養缺乏的問題。黃貴帥主要是為了健康而吃素,所以除了肉類、海鮮等動物類的食物不吃,其他的食物都均衡攝取,所以長期以來體力旺盛,幾乎每天日夜都有接生案例,平時還有門診,這種密集的工作下,每天早上還要練「笑功」,因為他本身是「台灣愛笑瑜伽協會」的「笑長」、理事長,要經常參加活動,但還是精力充沛,表示吃素真的很健康。 黃貴帥說,所以當吃素的孕婦詢問他「懷孕可以吃素嗎?」他也都鼓勵:只要吃蛋奶素,每天都要補充蛋和牛奶,懷孕吃素也可以很健康,但如果因為宗教限制一定得吃全素,他建議一定要單獨補充綜合維他命,因為維他命B12主要是存在動物類食物,純素食者很容易缺乏。嚴苛全素者加工豆腐和豆干都要吃營養師劉純君說,如果蛋奶都吃,完全不會有問題,臨床上看到,也只有嚴苛吃全素的人才會營養缺乏,她看過嚴苛純素,只吃蔬菜水果,加工的豆腐豆干完全不碰的人,不僅容易營養缺乏,而且也有免疫下降的現象。她和黃貴帥都說,如果蛋奶都吃,有吃豆科類的食物,像黃豆、鷹嘴豆、青豆仁等蛋白質含量高的豆類如果都吃到,絕對不會有營養缺乏及蛋白質不足的問題。純素者豆製類食物要加倍為什麼強調要吃豆類加工製品?雖然目前很多熱愛健身者都會吃黃豆、青豆仁等含蛋白質高的豆類,強調可以增肌減脂,但是劉純君提醒,全豆類的纖維質含量也很高,纖維會妨礙蛋白質的吸收,一般非素食者有吃肉類,用青豆仁或黃豆取代米飯很健康,但如果是素食者因為沒有吃肉類,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是豆類的話,吃全豆的蛋白質攝取量不足。一般蛋奶素食者的加工豆製品,建議只要每天吃正方型的豆腐或豆干,三到四塊,加上一杯奶、一個蛋,就足夠每天基本所需。但如果是全素食者,因為全豆類的豆渣會影響蛋白質吸收,所以建議豆腐和豆干的攝食量要增加一倍半,也就是方塊豆腐或豆干一天至少要吃七塊才會夠,而且豆腐豆干含有鈣,也是全素者補充鈣質的重要來源。全素食者缺鐵有解全素食者最容易缺鐵和維他命B12缺乏的問題,劉純君說,她以前在服務的醫院中,就有比丘尼每年會固定來醫院補充一次鐵劑針劑,因為鐵和維他命B12真的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不過在多年前因為越戰過後,越南全國陷入經濟危機,有錢也買不到牛豬羊雞等動物食物,全國民眾普遍缺鐵嚴重。當時有人想出辦法,因為二價陽離子的鐵最利人體吸收,他們用鐵做成小魚狀,燉湯時加入鐵小魚,或是煮菜改用鐵鍋,結果人民缺鐵狀況大大改善,所以劉純君建議全素者可以改用鐵鍋,煮菜或燉湯時鐵鍋釋出的鐵質就夠了。 維他命B12全素者還是要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但是維他命B12就很難從植物類食物中攝取到,劉純君建議全素食者最好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未成年不適合吃全素「純植物不含膽固醇」,大家都看過這種食物介紹,劉純君提醒,但是人體荷爾蒙的製造來源就是膽固醇,一般成人自己可以製造足夠的膽固醇,但是因為「性荷爾蒙」的生成必須大量的膽固醇來源,發育中的孩童不建議吃全素。去年就曾經有位擁有百萬粉絲、鼓吹嚴苛全素食的西方網紅因為嚴重內分泌異常,才二十出頭就有停經現象,在醫師指示下吃魚而被偷拍的事件,所以劉純君建議未成年要吃素還是採取蛋奶素才不會影響發育。全素者天天都要補充蕈菇、堅果劉純君也提醒,純素者每天都要補充蕈菇類,蕈菇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鈣、碳水化合物、銅、鎂、鋅、硒等人體必須微量元素,可以取代肉類成為全素食者提高免疫功能的來源,還有海帶、海帶芽、海菜等,可以解全素食者微量元素來源不足。黃貴帥提醒各種素食者每天都要吃一大匙的綜合堅果,各種堅果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和亞麻仁油,素食比較難獲得的ω3、ω6等脂肪酸都可以從綜合堅果中補足。
-
2020-02-20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重養肝!多吃2類食物膽、眼睛都幫你顧到
《黃帝內經》中寫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由此可知,春季養生應保健體內的陽氣,讓陽氣處於不間斷、持續旺盛的狀態。傳統中醫注重五行,而春季是草木繁榮、百花齊放之時節,對應五行中的「木」,而五臟中的「肝」又對應「木」,因此才會說:「春季宜養肝」。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肝臟具有藏血的功能,當失血過多或是女性經期的時候,都容易導致氣血不足,進而連帶造成肝血的不足。一旦肝血不足時,就無法提供足夠的養分給肝臟,導致肝臟功能受到損害,就容易出現眼睛痠澀、眼花,女性生理期發生紊亂等情形,因此,在春天的時候,除了養肝之外,補血也是養生的一大重點。 春天對應中醫五色中的「青」色,綜合而論,青色能夠促進肝氣循環與人體的代謝作用,有益於肝臟的排毒、消除身體的疲勞,還有明目、保健視神經以及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青色對應的味覺是「酸」味,春季養肝應該多吃些青色且帶有酸味的食物,包括奇異果、檸檬、番石榴、白醋、綠豆、毛豆、大黃瓜、小黃瓜、竹筍、花椰菜、菠菜、芹菜、海帶等,能夠照顧肝、膽及眼睛等部位。 以中醫書《本草推陳》的紀錄指出,芹菜主治肝陽頭暈、面紅目赤等症狀。從營養學中也可以知道,芹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與鈉、鉀等礦物質。有平肝清熱、發汗解熱以及降血壓的效果,不過因為芹菜含有高鈉,平均1根芹菜,就含有35mg的鈉,因此,高血壓患者,不宜食用過多。 而中醫藥學中指出,牡蠣入肝腎兩經,有滋陰補血、消除煩悶以及解除失眠的效果。陳潮宗表示,牡蠣富含ω-3脂肪酸、EPA及DHA,不但能降低壞的膽固醇含量,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與脂肪肝。但是生吃牡蠣容易遭受到細菌感染,因此,建議連同適量的薑、醋等調味料一同吃下肚,達到殺菌的效果。 此外,菠菜是春天當季的蔬菜,性涼味甘,富含維生素K、葉酸、草酸、蛋白質以及鐵質,有利於活絡血脈、五脈運行,針對肝氣不順所引起的胃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不過,陳潮宗提醒,盡量不要跟豆類製品一起吃,否則容易形成草酸鈣,而導致結石的發生。 春天是肝病的好發季節,酒精也被證實對肝細胞會直接造成傷害。陳潮宗強調,對於已經有慢性肝炎症狀的患者來說,飲酒是必須絕對禁止的行為與消遣,以免酒精增加肝臟的負擔。 另外,可能含有黃麴毒素的花生、豆腐乳等過期食物,也是傷害肝臟的兇手,必須特別注意;如果是發霉的生米、花生等食材,千萬不要因為節省就繼續吃,長期下來,將對肝臟造成嚴重的傷害。 雖說春天養生建議吃酸性食物,且酸性物質會讓繃緊的肌肉變得柔軟,幫助分解體內囤積的脂肪,但若是吃太多酸度過高的食物如檸檬等,也容易傷胃,因此,建議留待飯後或是非空腹時食用,較能保護胃部。 延伸閱讀: 肝不好易疲勞? 指緣長肉刺可能也是警訊 降低脂肪肝單靠低油飲食不夠 還要加上這件事才行 排毒從斷食開始? 一次搞懂3種斷食法要怎麼吃才對 
共
16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