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蛋白質
共找到
3355
筆 文章
-
-
2020-03-24 癌症.食道癌
戒掉「菸檳酒」還不夠!防食道癌,8飲食習慣要做到
食道癌早期幾乎沒有任何明顯症狀,不痛也不癢,高達7成以上的患者在發現時,已經屬於中晚期的階段,主要原因是食道沒有感覺神經,當腫瘤阻塞食道一半以上,才會發生吞嚥困難而就醫檢查。 然而,預防食道癌,在戒除菸、酒之外,正確的飲食之道也十分重要,馬偕醫院營養師許碧惠建議,可以採取8種方式進行改善: 1、多吃含維生素C食物:不吃發霉的食物及減少食用煙燻食物的頻率,以免吃入太多致癌物質,同時也要少吃含硝酸鹽的加工食物,宜多吃含豐富維生素C的天然食物,以產生保護機制,促使亞硝酸胺生成的作用減緩;含維生素C多的食物如芭樂、奇異果、橘子、柳橙、葡萄柚等水果,還有青椒與綠色蔬菜等。 2、每天吃五份蔬果:最好能做到天天五蔬果,蔬果中不只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還有許多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E、植物化學物質等抗氧化物質,可有助預防食道癌。天天五蔬果的配置,以蔬菜3份、水果2份為基礎,蔬菜的量可多食無妨,水果可以吃到3份 大約1顆柳橙或拳頭大小的水果,或是木瓜、西瓜等瓜果類切大塊裝滿1飯碗的量為1份。 3、各種顏色的蔬果都要吃:蔬果食材顏色的搭配,最好能做到紅、紫、綠、白、黃等七彩皆有。蔬果中含有多樣化的植物化學物質,像是茄紅素、花青素、吲哚、異黃酮等,也都具有抗氧化的保護作用,且各種顏色的蔬果當中,各含有不同且多樣的植物化學物質,最好能在日常菜餚中妥為搭配食用。 4、每天吃30種以上食物:每天食用的食物種類,最好達到30種以上,並且盡量食用天然食物為原則。食物的種類吃得愈多,具防癌保護作用的物質與元素就會較為充足,平均每餐可以吃10種以上。 5、不吃燙口的食物:食物的溫度最好能控制在60℃以下,以不燙口為原則。長期以太燙的食物刺激食道易導致食道癌,因此,最好能將熱鍋中的食材先撈置一旁,放涼些再入口食用,喝湯的方法也相同,可先盛一碗放旁邊,等湯涼些再喝,以入口溫而不燙為原則。國人喜歡喝的老人茶,避免燙口的飲用方式也雷同,盡量不要現泡現喝,先經聞香的過程,可以慢一點再品茗。 6、蛋、豆、魚、肉均衡吃:蛋白質的攝取要多樣化,蛋、豆、魚、肉皆有,不要只是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平均每人每天攝取的蛋白質量以4~5份(即4~5兩)為宜,計算的方式,雞蛋1顆就是1份,豆腐1塊(4小格)或豆漿1杯(約260c.c.)也各是1份肉類1份則約為女性手掌1/4大小與前端的厚度,或是一般長度約3根手指的量,若是絞肉則大約為2平湯匙的量就約1份。 7、低溫少油的烹調:烹調宜採低溫少油的方式。以炒1道4人份的蔬菜為例,可以減少用油量,只用半湯匙的油,再略為翻炒後就加水入鍋,用小火烹煮,這種低溫烹調方式,也可有助於降低罹患食道癌的機率。 8、少量多餐,七分飽:胃食道逆流或是過於肥胖等屬於食道癌的高危險群,在飲食方面也應調整改善。為避免胃酸逆流刺激食道,建議最好是少量多餐,每餐不要吃超過八分飽,而且液體與固體食物最好能夠分開食用。 為避免過於肥胖,宜調整避免高油脂、高熱量與低蛋白質的飲食型態,減少攝取過於酥脆的食物如西點、燒餅、油條或炸薯條、煎蘿蔔糕等高油、高熱量與高澱粉的食物,做好體重的管理,維持BMI值在18.5~24之間,男性腰圍勿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則維持在80公分以內,這些也都是預防食道癌所不可忽略的重要事項。 延伸閱讀: 食物趁熱吃才好吃 但超過「這溫度」恐燙出癌! 吞嚥困難才就醫太遲了! 早期食道癌用「這招」燙死癌細胞
-
2020-03-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怎麼做?譚敦慈建議居家檢疫12措施、一般民眾預防10守則
目前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已從本土病例轉為境外移入病例劇增的階段,現在大家都怕演變為社區感染,除了持續排買口罩之外,更一窩蜂的搶購囤積生活物資。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日前就在其臉書發文指出,暫且不出國旅遊、不參與大型聚會、不去人多不通風處、不要搶購及囤積貨品,更不應轉傳未證實資訊及謠言,並做好健康自主管理及居家檢疫,才是全民應盡義務。她也PO出長庚毒物實驗室的建議,讓大家清楚了解境外回國居家檢疫該注意什麼,一般民眾又該做什麼事。境外回國居家檢疫措施1:不要外出及搭乘大眾公共運輸工具、每日量體溫2次,注意呼吸道症狀2:單獨居住通風房間,盡可能使用單獨衛浴,若無單獨房間也可以選擇檢疫旅館,或是家人住飯店,需檢疫者住家裡3:如廁完, 沖馬桶務必蓋上馬桶蓋再沖水4:正確戴好口罩並與人保持2公尺距離,拒絕探訪5:不共用餐具、採分餐法,不與人共餐,餐具單獨清洗並煮沸消毒6:不共用生活日常用品, 換下的衣物、被服不要抖動揮揚,可以用熱水或添加氯系、氧系漂白水清洗7:如廁後、餐前、擤鼻涕後、睡覺前、手髒時,確實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至少20秒,洗手後要擦乾,使用一次性擦手纸擦手。如果没有,可以專用乾淨毛巾擦乾,毛巾每天或濕了就要更換8:咳嗽、打噴嚏時需要佩戴口罩或用纸巾或手肘遮擋口鼻,咳嗽、打噴嚏時捂住口鼻的物品立即丟棄,然後立即洗手。9:不要揉眼睛、不揉鼻子、也不以手碰觸嘴巴10:適量喝水、均衡飲食(多吃蔬果、並攝取足夠蛋白質)、充足睡眠、於房間內可以做些運動放鬆心情11:確保厨房、浴室、客廳等公共區域通風良好。浴室和廁所表面及經常碰觸的物品每日消毒1-3次。12:處理排泄物、嘔吐物戴手套,垃圾密封後再丟棄。消毒劑可採用75%酒精或稀釋漂白水(小面積用酒精,大面積用漂白水)稀釋漂白水時務必戴手套、口罩並保持通風,漂白水不要用噴灑方式,以抹布浸漂白水同一方向擦拭,20分鐘後再用清水擦乾淨,注意漂白水不可用熱水稀釋,也不可與酸性清潔劑及含檸檬烯清潔劑併用,使用後的漂白水不可直接倒入馬桶以免影響化糞池功能,漂白水用後可以靜置24小時待氯揮發後或用水稀釋100倍再倒入下水道,以免造成環境傷害。一般民眾預防感染、增強抵抗力的最好方法:1:注意個人衛生,需要時正確戴好口罩、多洗手,不以手碰觸眼睛及口鼻2:經常開窗通風、沖馬桶蓋上蓋子3:人與人之間保持1-2公尺距離4:分餐吃飯,不共食、不共用餐具5:碰觸過電梯按钮、公共用品之後也要勤洗手。6:回家後快洗澡,若無法洗澡也要洗手、洗臉、漱口7:沒限水者可以喝足夠的水,減少含糖飲料攝取8:多吃天然蔬果及適量蛋白質,善用辛香料9:不要試吃、不要試用貼身物品如睫毛膏、唇膏10:充足睡眠、適度運動、穩定心情(資料來源/譚敦慈護理師官方粉絲專頁)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只囤泡麵衛生紙是錯的!學者籲政府教育正確囤貨
國際新冠肺炎反撲回台,近日國內確診病例數快速增加。有學者表示,目前機場是病毒傳播熱點,但若我國邊境圍堵不慎破功,下一個傳染熱點將是其他大眾運輸工具,屆時更需要減少出門與適當囤貨。在可能的社區傳播到來前,政府應設想如何建議囤貨內容、囤貨頻率,以及如何讓民眾分流採買以降低疫病傳染風險。長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黃崇源等人長期透過電腦模擬傳染病的傳播動態,數據顯示人流多的地方沾染的病毒量高出許多,像是機場內的候機室、貴賓室與公共廁所等處的流感病毒或其他新興傳染病病毒量,可比機場內展覽品擺設區高達20幾倍甚至數百倍之多。黃崇源表示,我國致力在邊境圍堵新冠肺炎,但若不慎傳染進社區,病毒存在的高風險熱點將會從機場轉至公車、火車、高鐵等大眾運輸工具上,屆時更需要增加社會距離、減少出門與適當囤貨。近日國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快速增加,掀起一波囤貨潮,泡麵與衛生紙均成為搶購標的。「這種囤法是不正確的,人們不可能在家兩周都吃泡麵、只用衛生紙」。黃崇源表示,內政部消防署曾經借鏡美國哈維與艾瑪颶風、日本北海道地震面臨物資匱乏的經驗,於2019年9月出版《居家防災食物準備指引》,教民眾如何準備才能兼顧保存與營養、如何儲備才算充分且無負擔,現在是時候在社區傳播發生前未雨綢繆作宣導了。這份指引手冊內容如,防災食物項目應包含每人每日三公升的水(其中考慮到缺水時的料理用水)、能提供碳水化合物與熱量的主食(如米、乾麵或泡麵)、能提供豆魚肉蛋類蛋白質的主菜(如調理包與罐頭)與副菜(如耐保存蔬果、飲料、杯湯與零食),不同種類食物份量與重量不一。每次選購量夠吃三天以上即可,循環儲備。黃崇源表示,如果新冠肺炎真的走到社區傳播,民眾再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活動,還是可能有出門採購需求。因此,政府應考慮在地方行政區內劃出許多次分區,向民眾宣導盡量在自家附近社區採購食物與生活用品,藉此分流來降低疫病傳染風險。
-
2020-03-22 橘世代.愛吃橘
買鮭魚該怎麼選?鮭魚肉不是「越橘越好」!
方便食用又食用營養的「鮭魚」,一直是許多樂齡餐桌上的常見食材。購買鮭魚時,不少人習慣從「魚肉的顏色」來判斷新鮮度。但實際上鮭魚肉並非「越橘越好,魚鰓,魚身,魚鱗,魚眼等細節,反而是挑選鮭魚的關鍵之處。從營養價值來看,每100公克的去骨鮭魚,約含近20公克的蛋白質,另外還有Omega3,Omega6,以及維生素A,D,B12等多種營養素,而且調理方式多元,多肉少刺,無論如何是幼兒或是銀髮族群,都可輕鬆佔領。目前台灣坊間的進口生生鮮鮭魚中,原產地以挪威,智利為主,其中約有70%以上來自於挪威的養殖廠。挪威海產推廣協會指出,挪威鮭魚都是在48小時內從原產地冷藏空運來台,人們在挑選的時候,除認明合格標章,首先要注意新鮮的鮭魚魚鰓會呈現鮮紅色,魚身不會黏膩膩;魚眼睛清澈分明,魚鱗完整,都是挑選新鮮鮭魚的技巧。另外,許多民眾認為橘紅色的鮭魚肉才新鮮,甚至造成不肖業者通過由染色來增加賣相。挪威海產推廣協會解釋,鮭魚肉呈現橘紅色,主要是因鮭魚食用小蝦後,由「蝦紅素累積在體內造成的,與新鮮程度直接關係。新鮮的鮭魚肉應附有彈性且色澤自然,才是民眾購買時的挑選重點。【精選延伸/如何健康「吃」↘↘↘】。破解廚房「油品」迷思 一定要知道正確用油5撇步!。食品「解凍」大學問 怎麼做才能吃得安心又美味?。看牙齦知健康?! 「骨頭湯食 譜」為營養打基礎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2 癌症.血癌
骨頭痛、腳腫與骨折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年長民眾注意,如果常出現貧血、小便量減少、骨頭疼痛、容易骨折等情形,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徵兆。一名七旬婦人長期感到骨頭疼痛、腳腫,並容易跌倒而骨折,原以為是老化導致,拖了快三年,等到越來越無法行走才到骨科就醫,經轉診檢查後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三期。收治該婦人的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常見血癌之一,主要是一種骨髓內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癌化所造成的癌症,致病因目前仍不明確,相關危險因子包括酗酒、暴露在輻射線或不好的化學物質導致;醫學上也認為是人體受到環境因素的長期慢性抗原刺激,而使漿細胞突變有關。陳志丞說,骨髓瘤細胞常會聚集在骨髓中,並包圍在骨髓外的硬骨上。當這些骨髓瘤細胞只在一根骨頭上形成單一腫瘤時,稱為漿細胞瘤。他說,但骨髓瘤細胞大多會蔓延到許多骨頭,形成很多個腫瘤引起病痛,故通常稱為多發性骨髓瘤。且骨頭中的鈣會流失到血液中,導致血鈣濃度過高,患者會產生一連串臨床表徵:如骨頭疼痛、無法行走、骨折、噁心、嘔吐、疲倦甚至貧血症狀,若血液中過多的抗體和鈣,經腎臟代謝而沈積在腎,則可能出現腎功能異常甚至衰竭。陳志丞說,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率緩慢,但有逐年上升趨勢,十年前台灣每年約新增400例,但近三年則每年新增約600例,好發年齡約為65歲以上的年長者,男性略多於女性,患者確診時多為三期(晚期)為多。早期時患者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一般健檢也不會發現,當癌細胞向骨髓外延展時,上述症狀才會出現,患者最常先感到骨頭痠痛或腎功能異常而求診,臨床上從骨科、腎臟科轉來血液腫瘤科的患者各占三成。陳志丞說,若患者有長期骨頭痛的症狀,可透過X光檢查是否有骨折或骨頭被癌細胞浸潤;也可採血液及尿液檢查,看是否有異常高量的抗體蛋白質;或透過骨髓切片檢查是否有骨髓瘤細胞,讓醫師確認是否有癌細胞及擴散程度。
-
2020-03-22 養生.營養食譜
防疫在家煮/鯖魚的4種料理方式 煎烤煮和油漬都美味!
鯖魚可說是CP值相當高的食材,每年10月過到隔年2月尤其肥美!不過冷凍跟加工技術很厲害,現在買到的鯖魚片,不但無刺還能保有鮮度,打開即可料理,簡單鹽烤或油煎,就能吃出鯖魚的美味!每年10月過後,一直到隔年2月,是鯖魚最肥美的時節,不僅油脂豐厚、肉質鮮嫩,而且產量多、不論是簡單鹽烤或油煎,或與番茄、蘿蔔紅燒,都能吃出鯖魚的鮮美滋味呢!●香煎鯖魚,油脂最迷人鯖魚又稱為花飛、青花魚,是餐桌常見的魚類,很多人從小吃到大,除了美味,還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鯖魚富含蛋白質、鈣、磷、鈉、鉀及維生素B、D群等營養素,蛋白質比鰻魚、烏魚高,脂肪及熱量卻較低,還有豐富的DHA與EPA,可說是高貴不貴的佳餚。 新鮮的鯖魚油脂較多,最適合鹽烤,香煎或油炸也好吃;鯖魚洗淨後,魚身均勻抹上鹽巴,油鍋爆香薑片後,放入鯖魚,熟透後,翻面煎另一面,即可盛盤,吃前擠點檸檬汁更增添風味。●番茄鯖魚,抗氧化料理「番茄鯖魚」是一道健康滿分的料理,番茄可抗氧化,鯖魚含有豐富的DHA及EPA,兩者搭配,口感意外麻吉。油鍋爆香薑片後,放入鯖魚煎熟,另鍋冷油拌炒番茄、帶出茄紅素,再放入鯖魚拌炒即可,以豌豆莢點綴,紅綠相間,色香味俱全。●辣蘿蔔青花燒,鹹香開胃「辣蘿蔔青花燒」則令人驚豔,鯖魚洗淨後,將魚肉片下、擦乾水分,兩面均勻抹上鹽巴,烤箱以250度預熱後,魚肉先烤3分鐘,翻面再烤魚皮3分鐘,完成後,放上辣蘿蔔泥及炸蒜片,鹹香開胃,可以多吃一碗飯呢!●鯖魚腹部越白越新鮮好吃的料理來自新鮮的食材,挑選鯖魚時,魚身越亮越新鮮,腹部越白越好,魚腹摸起來不能軟軟的;買回後,利用「油熟醋漬法」阻絕魚肉與空氣接觸,不僅延長保存時間,而且更美味。 「油熟醋漬法」做法並不難,將油倒入容器,加幾滴佛手柑橄欖油或檸檬薄片增加香氣,將處理好的魚肉完全浸泡在油裡,冷藏30分鐘,熟成即可裝盤食用,浸泡一天更入味;放入冰箱冷凍可保存半年,可以隨時取出解凍直接吃或再烹調。(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
2020-03-21 科別.消化系統
發冷發熱、腹部不適 小心肝膿瘍
肝臟是最大代謝器官,代謝後會形成膽汁,膽汁經由膽管系統運送到十二指腸內,幫助脂肪消化。如果膽管因為結石或腫瘤導致膽汁滯留,來自腸內的細菌就會在膽汁內增殖造成膽管炎。膽管炎一旦形成,細菌會沿著膽管經由肝門靜脈、肝動脈及膽管系統進入肝臟,引發局部組織壞死及溶解等炎症反應,造成肝臟蓄膿,形成肝膿瘍。肝膿瘍初始,可能僅是腹部不適、食欲減退、疲勞倦怠,後期最常見的是發冷和發熱。發燒體溫可能高達39℃至40℃,也可能伴隨有右上腹痛、肝腫大、眼內炎、視力衰退、眼球疼痛、結膜紅腫等症狀,併發症包括黃疸、肺部感染,可能會造成咳嗽、肋膜積水甚至膿胸,嚴重則出現敗血症或破裂,需要緊急開刀。肝膿瘍的診斷,包括抽血、細菌培養、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及磁振攝影檢查。治療原則以膿液抽取合併抗生素治療,靜脈注射2周,目標為肝膿瘍小於3公分,其後改口服抗生素3至6周。治療時,剛放置的引流管若引流液一直呈紅色且量多,應告知護理師。引流袋要放低但不可垂地,以利引流,要保持管路引流通暢及傷口清潔乾燥。出院後,飲食少量多餐,攝取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維生素及低脂肪食物,並避免辛辣油膩、刺激性、生食;按時服用抗生素,多休息,除非醫囑限水,每天宜補充水分約2000至3000C.C.;有任何不適應立刻返院檢查。
-
2020-03-20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營養補充五字訣 提早運動保肌抗病
癌友在治療期間常會因食慾不振造成體重下降,影響後續治療,因此營養補充就成了患者最煩惱的事,實際上癌友只要詳記五字訣「E早蛋適熱」,也就是補充EPA抗發炎、營養介入要提早、蛋白質攝取不能少、適量的醣類及脂肪、熱量足夠最重要。不過,醫師也提醒,除了補足對的營養外,復健運動也要愈早愈好,維持肌肉量才能支撐身體的功能。癌症營養近年觀念大躍進,癌症病人更需要均衡營養,最主要就是整體熱量要足夠,嚴重營養不良者一天可能需要2000大卡,蛋白質一天約2公克/每公斤的補充,EPA建議每天補充2公克,有抗發炎作用又能減少肝臟負擔,若患者有粘膜修護的需求,可額外補充麩醯胺酸等營養素。近年營養補充也更細緻了,在臨床上也會依病人狀況進行微調,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舉例說明,在加護病房裡若患者有發燒敗血症的情形,一開始反而不會給太高的熱量,約1000大卡到1500大卡即可來避免病情惡化,建議仍以灌食由腸胃道吸收為主。實際上,有些一般患者可能會想採取低醣飲食來餓死癌細胞,但癌細胞不止攝取葡萄糖、乳酸、脂肪酸等,恐怕低醣飲食還沒餓到癌細胞,就會因正常細胞能量不足,造成患者體力不佳無法繼續治療。最新的研究也發現醣類佔總熱量40%以下的低醣飲食,及醣類佔70%以上的高醣飲食,都會增加死亡風險,原因在於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同時會減少根莖蔬果攝取量,反而蛋白質及脂肪的攝取會增加,會刺激加速發炎路徑,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死亡風險是最低的;至於脂肪的比例也得適量,太高的比例會有假性飽足感,反而造成癌友厭食的狀況。而補充較高之蛋白質也是癌友需要的,但很多人會以雞精或蛋白粉等單一成份來補充,醫師其實不太建議,因為這些產品熱量不足,臨床證據也不足無法真的幫助到癌友。除了癌症營養在治療端的貢獻,近年醫界也發現肌肉量對於癌友們來說至關重要,肌肉量的維持是減少變成惡性體質的關鍵;而有研究指出,每日補充魚油EPA 1克的適醣適脂濃縮配方,相較一般濃縮營養品,癌友們的肌肉量維持的更好。而國外甚至有加護病房設置軌道供病患復健用,在台灣復健運動愈早展開也是醫界的共識。許瀚水說,有位換肺之患者在換肺前曾躺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超過兩年,在接受換肺手術後,雖血氧充足,但因過去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雙膝彎曲而無法伸直,於術後無法正常下床走動復健,後來就開始在病房內幫忙按摩、復健,4周後患者終於可以活動而出院,出院後兩周病患回診已可正常走路並且不需要氧氣補助。這幾年醫院之加護單位除了重視營養介入的時間點外也開始提早訓練肌肉,希望不要因肌少症產生惡性體質而影響身體功能。
-
2020-03-20 科別.心臟血管
喝咖啡、過勞會誘發心悸?中醫分析11種原因教日常保養
有些人喝了咖啡或濃茶會覺得心跳加速,感到心臟撲通、撲通的跳,有些人會因為受到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或意外事件的外力驚嚇,出現心跳過動的現象也有些人會因情緒不佳、過度疲勞,而覺得心中悸動,無法自主,這些都屬於傳統中醫或現代醫學所謂「心悸」的範疇。什麼是「心悸」?以中醫的觀點,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碧松指出,主要包括驚悸與怔忡,患者會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驚悸常會因為外來的刺激而誘發,病症發作迅速,病勢淺短怔忡則主要是內因所致,自覺心中驚惕,勞累過度時特別容易發作,病情較為深重,驚悸日久可能發展成為怔忡。黃碧松說明,現代醫學所謂的心律不整、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房顫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心包炎、心肌炎、心力衰竭、鬱血性心臟衰竭或是更年期症候群、精神官能症等,也都會出現心悸的症狀表現。心悸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病人自己覺得心跳劇烈,胸中不適,驚慌不安且不由自主。從心悸的各種不同證候看,黃碧松分析如下幾種:1、心氣不足: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精神疲勞且無力,動得愈多便愈覺乏力,容易失眠多夢、頭暈冒汗且胸悶不適。常用的中藥以四參復脈湯、炙甘草湯、天王補心丹加黃耆與養心湯為主。2、心血不足:會出現心悸怔忡,覺得頭暈目眩,看起來面無血色且唇舌色淡。常用中藥如歸脾湯、聖愈湯等。3、心陽不振:會心悸胸悶,呼吸氣息短促,面色蒼白,身體四肢冰冷,冒汗且無力,舌苔淡白。適用瓜蔞薤白白酒渴和硃砂安神丸合方。4、心血瘀阻:會心悸不安且胸悶不適,不時心痛發作,或是出現嘴唇指甲青紫,而舌質紫暗或瘀斑此證候多見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心肌缺血患者。適用中藥為血府逐瘀湯、大黃蟅蟲丸、補陽還五湯。5、心神不寧、心無所主:會心悸怔忡,覺得心神不定,坐臥不安,睡得少但夢很多。適用中藥為甘麥大棗湯。6、痰擾心神:會心悸、胸悶,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感到驚恐不安又煩燥,也會噁心嘔吐,失眠且多夢,痰多又口苦。適用中藥如溫膽湯加黃連,還有滌痰湯。7、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會心悸症忡,臉色蒼白,疲乏無力,動一動就會覺得喘,身體四肢冰冷,尿量少而有浮腫現象,舌體胖大。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右心功能不全或慢速心率不整。適用的中藥為真武湯、補骨脂、附子理中湯加肉桂。8、心腎陽虛:心悸、呼吸氣息短促、冒汗、心胸悶痛、怕冷且四肢寒冷、倦怠無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多見於心功能不全。適用中藥為桂附八味丸、右歸丸、右歸飲、參附湯。9、心腎陰虛:心悸、心煩,因虛煩而無法入睡,睡得少卻多夢,頭暈耳鳴,兩頰顴骨處發紅,潮熱盜汗,半夜覺得口渴,尿色黃而大便乾,腰膝覺得痠軟,舌紅苔少。適用中藥為左歸丸和黃連阿膠湯合方。10、真陰虧損、虛陽浮越:心悸怔忡,煩躁悶動,潮熱盜汗、口乾舌燥、手足顫抖或濡動,偶有暈厥現象,精神萎頓或神情躁擾,覺得焦慮、恐懼。適用中藥為大定風珠與大劑量的生脈散。11、氣虛陽脫:此為重症,面色慘白,額頭大汗淋漓或汗如雨珠,兩眼向上看,神識昏蒙,四肢抽搐,氣息微弱。若是昏厥抽搐再三發作,歷久不消,應迅速送往急診室搶救。適合的中藥為參附龍牡湯、參附湯、獨參湯。不過,黃碧松強調,應由專業醫師針對證候診斷處方,患者不宜擅自濫用,但可自行在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的攝取,宜多吃豆類、瘦肉、魚類、雞蛋與新鮮蔬果,蛋白質、維他命都應多量攝取此外,且以清淡、容易消化吸收者為主,最好少量多餐,並應忌吃辛辣、油膩或喝咖啡、濃茶等刺激性的東西,也應避開菸、酒等刺激物。而若是藥物引起的心悸問題,則須和主治醫師討論停藥或另選替代性藥品。最重要的是,平日應保持心情愉快,以避免受到情緒影響,並減少心悸的發作,加上適當的運動,像是散步、做伸展操、打太極拳、練氣功等,都是適合心悸患者的運動,有助於強化患者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作。延伸閱讀: 常心悸會得心臟病? 出現這種狀況千萬別不理 睡滿8小時還是累? 有這「症頭」代表你已經過勞了 
-
2020-03-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 新陳代謝醫師 未料39歲得第一型糖尿病
口述/好心肝門診中心新陳代謝科特聘主治醫師「我是新陳代謝科醫師,沒想到在39歲時會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確診時的確感到很驚訝,但也很感恩,因為我懂得糖尿病,若是其他人罹患了糖尿病,還真的會不知所措。」我是晚發型第一型糖尿病,可能是當時的工作與家庭生活過於忙碌,導致身體免疫力改變,因而發病。與免疫力不正常有關第一型糖尿病與免疫力不正常有關,很少會有遺傳,家裡並沒有任何人罹患糖尿病,但我在35歲到39歲期間,在醫院的工作非常忙碌,先生是眼科醫師,又剛好外調台中榮總,必須一人帶三個小孩,且最小小孩才剛生,因此可能是過分勞累造成免疫力變差,進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回憶起33年前發病之初,我出現了標準第一型糖尿病症狀,在發病前三周,曾感覺身體不舒服,肚子隱隱作痛;生病前二周,則明顯沒有體力。在被確診那天,我在基隆長庚醫院看門診,整天完全沒體力,以為感冒了,一天都沒吃東西,還跑到急診打了一瓶點滴,未料打完後竟然吐了。沒辦法開車回家,只好請住院醫師幫忙開車載我回家,卻是不斷上廁所、多尿,我還和住院醫師說:「整天沒吃東西,尿還這麼多,會不會是糖尿病?」結果真的說中了。用「秤」精密計算飲食我在急診處一驗血糖值在380mg/dL以上,尿裡酮酸強烈反映,確診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當晚就住院治療了。「發病過程很意外,家裡並沒有人罹患糖尿病,沒想到39歲竟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真的很shock!」當時因為要調胰島素注射劑量,我住院二周才出院,出院在家休息一個月,除了繼續調胰島素劑量外,我積極學習「飲食控制」。吃東西斤斤計較,用「秤」精密計算飲食,吃飯時要秤吃多少的飯?飯多重?蛋白質的肉類魚蛋豆腐的量加在一起秤有多重?唯有蔬菜不秤,其他依營養師告知怎麼吃就怎麼吃,一個月後回醫院上班就不用秤了,用眼睛看就知道大概吃多少分量了。常教導病人該怎麼吃?「所以我的糖尿病飲食控制觀念很正確,我常會教導病人該怎麼吃?」我的血糖控制不能說有100分,以糖化血色素(HbA1C)來說,90至95分是有的。目前糖化血色素在6.7%、6.8%左右,而糖尿病的糖化血色素是以7%為標準,我都不會超標,一直維持在6.5%至7%之間,因為是第一型糖尿病,血糖變化性比較大,也沒辦法控制到6%至6.5%。第一型糖尿病人必須好好調控胰島素,我在民國77年生病,78年間就有多次胰島素注射概念進來台灣,我是全台灣用多次胰島素注射的第一人,且用胰島素筆注射相當方便。在門診中,常遇到病人不敢打胰島素,我會當場拿出我隨身帶的胰島素針示範扎針,他們看到我輕鬆注射也就接受了。三餐吃飯都要打胰島素正常人胰島素分泌,從早到晚不吃東西都要有一個基礎胰島素,所以一天打很多次的人一定要注射基礎胰島素。除了注射基礎胰島素外,三餐吃飯都要打胰島素,基礎胰島素的打法可以一天打一次或兩次,我是每天早晚各打一次,但如果我晚上游泳回到家裡才打針,晚上的基礎胰島素劑量就會減少,若是照平常劑量注射的話,半夜就易發生低血糖。糖尿病人飲食控制很重要。首要學習飲食量的控制,例如吃什麼食物是熱量少的或是零卡,也很鼓勵病人喝清湯例如蔬菜蛋花湯,第一型糖尿病人可吃瘦肉,海鮮則建議吃油少或沒膽固醇的魚和海參,少吃膽固醇高的蝦蟹。一有低血糖就吃方糖因為用藥問題,第一型糖尿病人容易發生低血糖問題,必須嚴格測血糖,我一天會測7、8次血糖,但過去一個月平均會發生5、6次半夜低血糖狀況,現在因有新的胰島素推出,已很少發生低血糖了。「我隨身都會攜帶方糖,只要一有低血糖時,立即吃下方糖,曾有一次連續吃下10顆方糖,5分鐘後身體就恢復正常了。」因此,我都會請糖友隨身帶著方糖或糖水,以備低血糖的發生之需。現職:●好心肝門診中心新陳代謝科特聘主治醫師●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資深顧問級主治醫師年齡:72歲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專長:●糖尿病及合併症●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細胞學●骨質疏鬆症 ●各種內分泌疾病經歷:●基隆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問卷】請分享您的「控糖故事」載入中…
-
2020-03-19 癌症.飲食與癌症
3成癌友營養不良 嚴重影響治療成果
據調查,每3位癌友就有一位營養不良,其中以胰臟癌及食道癌癌、胃癌最高,營養不良的盛行率最高可達6成以上,而聯合報也曾調查,9成癌友營養不良或體重下降的原因在於食慾不振。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或是食慾不振的原因除了治療的副作用外也與發炎息息相關。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指出,近年癌症營養議題愈來愈受重視,開刀前與後營養照護都非常重要,否則會影響到病人預後。有一名胃賁門腫瘤的患者要手術,雖然患者有體重減輕情形,但血中白蛋白數值並未降低,醫療團隊評估後如期開刀做全胃切除,術後做了小腸造廔進行營養素的管灌,但營養狀況一直無法改善,後來發現腸子阻塞再度進行手術,但第二次手術因營養不良,病人身體無法負荷,食道小腸吻合處一直滲漏,最後不幸離開人世。另一名患者則是在一年內體重下降20公斤,做了很多檢查都查不出原因,照了X光後發現有陰影,最後確診為肺癌;由於患者白蛋白下降,術前就開始補充營養,也順利開刀切除腫瘤,但醫療團隊發現術後患者營養狀況還是不好,直覺還有別的原因,後來又照了胃鏡做了切片才確認是胃癌第四期,患者最後也因營養不良病情持續惡化而過世。許瀚水指出,營養不良已證實會影響到治療結果,癌友營養狀況愈差治療副作用就愈多,以外科為例,只要患者六個月內體重下降5%-10%就建議補充營養,這些有嚴重營養不良者,需要積極進行術前營養治療,先補充兩週的營養素或一邊營養治療,一邊先進行其他治療,等營養狀況改善後才進行手術。營養治療的第一步就是先補充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之後可再加上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魚油EPA,飲食中也要重視醣類與脂肪所佔的比例,許瀚水表示,營養現在也是治療的一環,也會就患者的情況進行客製化的調整,例如重症患者,若病患情況允許, 一天的飲食熱量可以提高到 2000大卡,如果吃不下,建議可搭配癌症患者專門使用的濃縮營養品來幫助快速達到熱量目標,在選擇方面,同樣要注意濃縮營養品的蛋白質、熱量、有無魚油EPA以及醣類與脂肪佔比是否適中。以往癌症營養,都排在藥物治療之後,但隨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愈來愈高,現在的治癌觀念對於營養補充越來越重視,醫界認為病人不能因營養不良導致變成惡病體質而過世。同時也是台灣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常務理事的許瀚水也認為,過往營養治療是屬支持性療法,但現在是治療的一環,營養補足且發炎狀態調理好對後續的治療才有幫助,預後的傷口復原、住院天數、體力…等都會比較好。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跟著胸腔科醫師這樣做!只要四招 抗疫提升免疫力
隨著流感與新冠肺炎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注重口罩、及酒精洗手的習慣,也很關心要如何提升免疫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主任指出,免疫力其實是個不容易定義的名詞,很多因素都可能使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下降。除了維持規律的生活以及運動習慣外,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是不可或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引起大眾對於群聚感染的恐慌,因此待在室內、家中的時間比平常更多。影響到病毒對身體影響的因素很多,這部分包含內在免疫力,也就是由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所構築的防線;此外就是結構性免疫力,氣道結構有問題時會造成病毒的停留時間延長,造成入侵肺部的機率增加;但最常被忽略的是環境免疫力,所指的是由於環境未能有效調節,造成氣道反覆發炎,引起呼吸道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要有效面對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威脅,以上三大因素,缺一不可。我們常常認為家中的空氣十分潔淨,其實不然,室內空氣中其實充滿各式汙染物,若不注意,忽略了環境免疫力的調控關鍵,室內環境對健康的威脅恐更勝室外。除了病毒和細菌,懸浮微粒、VOCs(化學揮發物)等有害污染物更會在無形中進入我們的氣管、肺部,進而破壞呼吸道黏膜,甚至影響到免疫系統。不僅容易增加病毒及相關病原體侵入的風險,更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甚至癌症都有可能找上門。因此,提升環境免疫力,不僅可以改善體內免疫相關微環境,更能維護健康保護力。 不只病毒威脅,PM2.5、甲醛等才是埋伏在家中的「隱形殺手」廣義的空氣汙染包括戶外空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戶外空氣污染較容易被量測,因此受到重視。不過對大多人來說,一天有近90%的時間其實都待在室內,室內空氣污染對大家的影響,其實比想像中更嚴重。周百謙醫師解釋道,空氣污染包含細懸浮微粒、有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生物性污染物等。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無所不在,但大家往往不知道或輕忽揮發性有機物的危害。就室外來說,VOC的主要來源是燃燒燃料和交通運輸所產生。而室內產生VOC的來源,除了吸菸、烹調等燃燒行為外,已被WHO證實為一級致癌物的甲醛(也屬VOC一類),會從居家使用的裝潢隔板、家具、黏著劑,甚至新買的衣物當中釋放,且可持續釋放3-15年。隨著吸進的甲醛越多,對於呼吸道刺激症狀會愈趨嚴重。其他的揮發性有機物也會透過日常的生活行為產生,從打掃使用的清潔劑、芳香劑,或角落噴灑的殺蟲劑,到香水、香氛蠟燭等都會釋放有害的污染源。這些汙染源刺激皮膚和呼吸道,增加室內空氣污染風險、持續累積的結果更造成環境健康品質下降。而懸浮微粒則涵蓋非常廣,不同的粒子大小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會隨著空氣流動,或者是附著在頭髮、衣物上而帶入室內。不同地區的細懸浮微粒,可能因化學特性不同,而造成不同的身體影響。綜觀而言,PM10因粒子較大,會被鼻腔捕捉,但一般常提到的PM2.5,粒子非常小會進入到肺泡,進而影響呼吸道的健康。其餘像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以及像是寵物的毛髮、寢具中的塵蟎、牆壁及夾板中的黴菌等生物污染,皆會隨著不同特性,引發人體過敏、呼吸道慢性發炎等健康問題。室內空污不只引發呼吸道疾病,甲醛、黴菌更恐降低人體免疫力周百謙醫師表示,空氣污染已被證明會造成表皮細胞的缺損,降低身體對於病毒第一線的免疫防禦能力,使得病原更容易攻擊受損細胞使身體更難抵禦疾病的攻擊。像是上述提到的甲醛,一般濃度超過0.1ppm時,即會傷害眼睛與黏膜細胞。長期吸入PM2.5、甲醛等污染物,隨著組織累積的濃度愈高愈可能導致失智、細胞損傷、血液凝結功能等異常,甚至多種癌症。而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更是黴菌和塵蟎孳生的最佳環境。除了容易引起過敏、皮膚炎等問題外,台中榮總研究發現,在台灣某些黴菌高盛行率的區域,民眾會有肺部浸潤的狀況。此現象會使人體降低身體對細菌、病毒的防禦力,更容易使呼吸道、肺部受到外在病原體的感染。醫師分享四招 提升環境免疫力: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氣汙染源、維持適當溫度與濕度很多人以為只要緊閉門窗就能避免戶外空氣污染進入室內,其實細懸浮微粒的粒子很小,可以經由縫隙進入室內,而從外面回到家裡,其實身上與隨身衣物常常都會攜帶懸浮微粒的室外。而且剛剛上述也有提及,不只戶外,室內其實也存在各式各樣從生活產生中的污染源。建議家中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初步過濾室內空氣,維護環境的空氣品質。空氣清淨機簡單分成兩大類,主動式和被動式。被動式淨化是透過風壓將空氣送入空氣清淨機,藉由各式濾心去除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等。主動式淨化是將淨化離子釋放到空氣中達到淨化效果。周醫師也分享,因家具、裝潢中的甲醛可持續釋放數月至數年,在購買時可注意是否有分解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功能,將室內空氣污染降到最低。在使用空氣清淨機時,其實也可以注意風向的設定,如果能夠藉由有效的風向與風量調整,在室內營造有效的循環風環境,營造徐徐微風的感覺,相信可以降低細懸浮微粒停駐的問題,更可以改善過敏問題,甚至睡眠效率不佳的問題。要下降室內空氣汙染的問題,在日常生活的習慣上也需特別注意,家中烹飪、燃燒線香,或使用清潔用品時,務必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也盡量在密閉空間避免使用香水、指甲油、髮膠、蠟燭等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汙染源。減少污染物滯留於室內。除了空氣中的污染物外,周百謙醫師解釋道,室內的溫度、濕度也會使生物性汙染物增加,因為高濕度、高溫度是微生物孳生的關鍵。如果能把室內的溫度、濕度控制好,讓呼吸道黏膜不會因為反覆面對外界過敏原及致病原,造成過度負擔而受損,免疫力維持的結果,將建立有效防線,除了能夠讓病原體生長減緩,更能夠降低表皮細胞缺損問題。溫度的設定也和氣道的健康息息相關。正常的氣管溫度接近中心體溫,約為37度,濕度則為100%。透過鼻腔的加溫加濕,可以降低氣管發炎。為了要降低鼻腔與氣管的負擔,建議室內溫度建議依照室外的氣溫來調整,降低內外溫差。譬如戶外氣溫攝氏30幾度時,室內空調可設在攝氏28度;如果室外冬天戶外攝氏10-15度,建議室內設定在20-22度左右,讓身體去適應環境,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如果室內溫度過低,容易增加鼻腔跟上咽呼吸道的負擔,甚至也有文獻指出,溫度低時會加重腦部失能風險,可能與失智有關。而室內濕度的部分,建議可以維持在50%-60%左右,減少濕度過高時所導致的塵蹣與微生物生長,但也不能設定過低,將讓口鼻變得乾燥,導致黏膜受損,這些也都可能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建議可在每天起床的時候,感受室內的空氣環境是否合適。如果經常鼻塞、口乾舌燥,胸悶胸痛,就需要好好檢視空氣的品質,創造一個空氣流動,適當溫控,有效過濾的循環性環境,提升環境免疫力,也可提升家人對於空氣汙染及病菌的抵抗力。全民戰「疫」時期 維持良好免疫力,請你這樣做!周百謙醫師提醒,想要維持良好免疫力,在飲食上務必營養均衡,不要刻意集中吃某種食物,蛋白質、胺基酸、脂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都必須兼顧,降低系統性發炎,維護代謝平衡,身體各個系統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同時要有規律的作息以及運動習慣,並且全面控制室內空氣品質,才可以從裡到外,有效提升免疫力!原文:全民戰「疫」!提升環境免疫力 捍衛健康防護力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19 橘世代.健康橘
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
公館地區營運邀請營養師黃淑惠,開設「保健營養學堂」一系列課程,深受社員歡迎。本文摘錄課程精采內容與社員分享!女性的生命歷程約在45歲至55歲會遇到更年期,而合作社社員以女性為主,處於此年齡區間的女性社員占女性社員將近4成。面對更年期的身心轉變需做什麼樣的心理準備?又該注意那些飲食及生活上的保健?女性特有的生理週期黃淑惠指出,所謂女性更年期,指的是從女性賀爾蒙降低(主要為雌激素)到完全消失前後約5年的時間,最長甚至將近10年,因個人體質而異。女性從11、12歲,一直到更年期來臨前,都會有生理週期,亦即卵巢週期和子宮週期。女性的生理週期從腦下垂體分泌濾泡刺激素(FSH)展開,其刺激卵巢中濾泡長大,在卵成熟過程中濾泡會分泌雌激素(E2)。雌激素一方面刺激子宮內膜增生準備受孕,另一方面會再刺激腦下垂體,傳達下視丘,分泌出黃體刺激素(LH)來刺激濾泡破開,讓裡面的卵順利排出(以上為卵巢週期)。卵排出後,濾泡本身萎縮轉成黃體並分泌黃體激素來和雌激素一起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增加受精卵著床機會。黃體激素分泌同時牽動乳腺、卵巢、皮膚變化,完成所有懷孕的準備動作。一旦確定沒有受精卵,黃體萎縮,黃體素和雌激素減少,子宮內膜不再增生,開始剝落,經期於焉來臨(以上為子宮週期)。雌激素能維繫心血管健康,讓好膽固醇(HDL)增加、壞膽固醇(LDL)降低,並具下降血壓、鬆弛末梢血管肌肉、抑制血栓形成等功能,也能促進鈣在骨骼的沉積和促進脂肪燃燒。女性更年期後,因雌激素逐漸減少,早期會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則、熱潮紅、心悸、盜汗、失眠、偏頭痛、食慾改變、體重上升、頻尿、焦慮等症狀;而後期症狀則包括停經、泌尿道乾燥萎縮易感染、性機能改變、肥胖、皮膚乾燥產生皺紋、高血壓、動脈硬化症、骨骼疏鬆症、腦功能退化等。因此很多慢性疾病都會在失去了雌激素的保護之後慢慢浮現。從食物中獲取植物性雌激素補充當更年期不適已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需要求助於婦科醫師,通常醫師會施予雌激素的補充,讓症狀緩解。但過度或不適當的雌激素補充卻也會導致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等疾病,因此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黃淑惠也建議了替代療法,包括從天然食物中補充結構類似雌激素的異黃酮素、木酚素、豆香雌酚等,可以降低雌激素過少所帶來的影響。異黃酮素來源包括黃豆、毛豆、黑豆等及黃豆類製品;木酚素則來自芝麻、亞麻仁籽、十字花科蔬菜;而芽菜類食材則是富含豆香雌酚。然而,植物性雌激素一旦攝取過量,對原有婦科疾病如子宮內膜癌或巧克力囊腫的人來說,也會強化刺激,因此要特別叮嚀,以上是針對完全沒有婦科疾病的女性所建議的雌激素補充,而且最好從天然食物取得。更年期也可能造成睡眠缺乏,因而導致脾氣暴躁或高血壓,建議為了睡眠品質應少喝咖啡,並且常曬太陽、多運動。黃淑惠說,若之前營養攝取均衡,打下健康的基礎,絕對可以減低不適症的影響,快樂度過更年期!1.規律接受日照:產生維生素D,以提高免疫力。2.漫步大自然:輕鬆運動或徜徉大自然中,有益荷爾蒙調節。3.限制咖啡因攝入:過量飲用咖啡因,恐影響雌激素平衡。4.維持高品質睡眠:有助調節賀爾蒙。5.抒解壓力:壓力會干擾天然的賀爾蒙週期。6.攝取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可讓賀爾蒙運作良好。 女性更年期飲食原則•均衡飲食,控制熱量,減少動物性油脂來源,避免熱量過高,體重上升。•食用黃豆及深海魚等來補充優質蛋白質,減緩肌肉流失。 •透過低脂奶、芝麻、堅果、魚和乾藻類來補充足夠的鈣鎂,延緩骨質疏鬆發生。 •補充足量維生素B群,包括全榖、豆類、彩虹蔬菜來維持精力充沛。 •食用新鮮水果、橄欖油、苦茶油和菇類,確保獲取豐富的維生素C、D、E,可以預防動脈硬化,提升免疫力。「尤其維生素D在食物中很少,只能從鮭魚、蛋黃或菇類中攝取,不然就是要多曬太陽了。」更年期具體飲食建議黃淑惠更貼心提出具體飲食建議,包括以下:一、以天然五榖為主食來源:大棗、龍眼、紅豆、蓮子可以添加在全穀中做補食。二、以魚、黃豆為蛋白質來源(大豆可以補充異黃酮素),減少飽和脂肪較多的動物性肉類。三、須有充足蔬菜與水果(每天四份蔬菜三份水果)補充鈣鐵食物有:莧菜、番茄、甘菊、蒜苗、九層塔。也可多核酸食物具有延緩老化作用:核桃、菇類、木耳、花粉、麥胚芽、芝麻等。四、適量低脂乳和脫脂乳來補充鈣質。五、慎選優質食用油預防高血脂:橄欖油、苦茶油、芥花油,宜低油烹調。六、改善失眠,可多選用有安神鎮定作用的食物,如大棗、百合、金針花、蓮子、木耳、發芽糙米。七、多選用富含膠質食物延緩關節退化,如海蔘、蹄筋、木耳等。八、依五性五味,多選用黑色、鹹味食物,達到補腎、強化筋骨與生殖功能:香菇、木耳、核桃、芝麻、海蔘、海帶芽、髮菜、牛蒡、烏梅等。九、多植物雌激素食物改善更年期不適:黃豆、洋蔥、山藥。本文摘自《綠主張月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如何吃得美味又健康↘↘↘】。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8 名人.好食課
為什麼有運動就要補充蛋白質?營養師說有3項好處
平時有在運動的我們,不論是每週固定上健身房訓練、在操場跑跑步,還是參加各式球隊,肯定都對「補充蛋白質」的觀念不陌生吧!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只要有運動就要「補充蛋白質」嗎?今天除了蛋白質之外,為什麼還要特別提到胺基酸?到底蛋白質和胺基酸對於我們的運動成效會有什麼影響呢?就由營養師為喜愛運動的你來解答「蛋白質與胺基酸」的秘密吧!蛋白質打造體態、保護肌肉,降低運動疲勞不適感可別小看我們平常吃下肚的豆魚蛋肉!蛋白質是所謂的三大營養素之一,對於人體的重要性和功效是其他營養素所無法取代的。那麼蛋白質有什麼樣的功效呢?除了影響生長發育、製造重要荷爾蒙和酵素、調節水分平衡以避免水腫等維持一般身體健康的作用之外,也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關鍵!在對的時間點攝取足量的蛋白質,能夠幫助我們合成肌肉、增加力量、修復運動後受損的肌肉,並且減少高強度運動造成的疲勞和痠痛感,這也是為什麼「補充蛋白質」這件事在運動族群這麼火紅的原因。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拚了命大量的運動就能長肌肉或減脂!其實,運動會同時刺激肌肉蛋白的合成和分解,如果只有單純的運動訓練,而忽略足量的蛋白質補充,反而會讓肌肉流失,可說是得不償失。另外,長時間、大量的運動訓練也會增加壓力因子、讓免疫力降低,造成身體產生不適感,恢復速度變慢,甚至有可能提高感冒、生病的機率。因此運動後的黃金30分鐘以及平日其他餐次,都要攝取足量的高品質蛋白質,才能有效促進肌肉合成和修復,減少疲勞與不適感,讓你下一次的訓練都能順利突破、提升成效!不需經人體分解消化,小分子胺基酸效果更快那麼,胺基酸是什麼呢?想像一下,如果將蛋白質比喻成彩色磚牆的話,胺基酸就是一個個不同大小、形狀、顏色的小磁磚。許多小小的胺基酸連接在一起,堆疊後就會變成不同形式的蛋白質。雖然胺基酸就是組成蛋白質的原料,但是吃蛋白質和直接補充胺基酸其實是有差別的!蛋白質在被我們吃下肚之後,因為體積較大沒辦法直接被身體利用,需要經過腸胃道中許多的酵素分解、消化,才能吸收運動到身體各處發揮功能,整個吸收過程可能需要3-4小時。而如果是補充胺基酸的話,不需要像蛋白質一樣經過繁雜的腸胃分解步驟,只要約30分鐘就能夠直接被吸收至體內,因此胺基酸的吸收速度相較於蛋白質要快上許多,效率更好!想提升增肌、減脂效益?多注意必需胺基酸吧!以重視增肌或減脂效率的運動族群角度來看,其實需要特別注意胺基酸的種類!胺基酸可依照「人體是否能自行製造」分類為「必需胺基酸」和「非必需胺基酸」。必需胺基酸就是人類沒辦法自己合成出來的胺基酸,只能透過飲食來補充,目前已知有9種的必需胺基酸;非必需胺基酸則是我們身體內部就能製造出來的胺基酸,所以不一定全部都要從膳食中攝取。其中,必需胺基酸對於「肌肉蛋白合成」的影響力,相比之下來得更大!但必需胺基酸不能被人體製造,所以建議額外攝取,可以補充到最需要的胺基酸,有助於肌肉、蛋白質合成,必需胺基酸比例高的蛋白質,更有助於肌肉的成長,像是乳清蛋白、雞蛋、牛奶等,都是屬於十分優質的蛋白質。而消化吸收不好或想要提升增肌、減脂效率的人,也可以考慮補充必需胺基酸含量高的產品。*備註9種必需胺基酸: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纈胺酸(Valine)、蘇胺酸(Threonine)、色胺酸(Tryptophan)、異白胺酸(Isoleucine)、白胺酸(Leuc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離胺酸(Lysine)、組胺酸(Histidine)【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胺基酸專題】除了蛋白質之外,運動族群更該注意我們吃到的是什麼胺基酸!】
-
2020-03-18 橘世代.健康橘
「一代女皇」潘迎紫 如廁多做一件事,防疫更周全
有「美魔女始祖」、「不老妖姬」封號、暱稱「娃娃」的資深藝人潘迎紫,向來保養得宜,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張,潘迎紫也關心疫情,勸大家最好不要去人多的地方,避免群聚,若必要出門,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以自己為例,她出門有三寶:口罩、護目鏡、拋棄式膠手套或酒精搓手液,防疫手段不可少。潘迎紫分享防疫妙招,表示自己隨身都會帶一瓶小香水瓶的酒精,回到家就先在門外消毒一番,酒精噴鞋底鞋面、褲腳,回到家第1件事就是肥皂洗手,「在家盡量不噴酒精,擔心製造火源,用抹的就可以了。」另外,在香港,潘迎紫也有個防疫措施,每個禮拜會倒半公斤水進廁所下水道,以免水渠U位乾了,避免若大廈出現確診病患,病毒可能從下水道口飛上來,上完廁所要蓋上馬桶蓋才沖水,以免病毒隨水氣飛出來。她認為,防疫期間提升身體抵抗力、免疫力最重要,即使宅在家也能做運動,平常她也會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例如豬柳、魚、蛋等,多吃含豐富維他命A、C、E及含礦物質硒、鋅的蔬菜,增強免疫力,同時也呼籲,面對疫情,必須保持好的心態、小心防護,但莫過於恐慌,否則新冠病毒肺炎沒得,卻得了恐慌症。【更多精選延伸特輯↘↘↘】。鮑正芳防疫有招 玉女始祖籲「服老更能照顧好自己」。完美保養先從喝水開始 讓專家教你如何「好好喝水」!。居家戰疫!濕度多少最能抑菌?5家電有效抗菌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7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肉比較健康? 營養師告訴你背後真相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近來台灣吹起「植物肉」(Beyond Meat,又稱:未來肉)風潮,相關產品陸續推出,包含水餃、漢堡、義大利麵等,強調不是真的「肉」,而是豌豆、黃豆、植物油、加上甜菜根製作;雖然少了動物飽和脂肪攝取,但營養師提醒,必須注意添加物,因為植物沒有肉類味道,要讓豆類做成肉品的口感,食品廠用什麼來做,消費者要非常注意,建議購買前最好留意食品標示。馬偕紀念醫院營養師趙強表示,黃豆有相當高的蛋白質,如果植物肉主原料是豆類,可以滿足身體蛋白質所需;但植物性食材沒有肉類口感,如果要有肉一樣的味道,很可能放入許多添加物,不同廠商可能考量成本,所使用添加物就會不一樣,例如肉的紅色,天然食材染色可能成本高些,低成本色素也可能有廠商考慮。趙強強調,如果站在環保立場,全植物製程的「肉」可能相對比較環保,但站在健康角度出發就不完全符合。如果在家自己用黃豆加工,能夠用簡單調味料做成「肉感」,把添加物降到最低,是比較建議的方式;如果是食品加工廠製作,為了符合市場口味使用許多添加物,這樣就要思考是否符合健康。如果按照目前普遍說法,植物肉由黃豆豌豆作為基底,油脂用芥花籽油替代動物油,使用甜菜根上肉色。新光醫院營養師李雨珊說,如果沒有動物性油脂,就沒有飽和脂肪,可以說低密度膽固醇攝取量降到最低,黃豆等豆類提供了身體蛋白質,但要注意加工與烹飪過程,不要使用動物油煎炸。李雨珊補充,食品加工要滿足口感,大體上都要放上食品添加物,有時容易讓鈉含量過高,如果在煎炸食用了動物油,例如牛油、豬油、黃油,那就失去沒有動物脂肪本意,仍然會攝取到飽和脂肪,一定要特別注意。(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斷食排毒、防病好處多? 6種人別輕易嘗試 用食物顧目睭! 3烹調方式最能吃進完整營養
-
2020-03-15 新聞.長期照護
為長輩保留食物養分 先切碎再煮熟還是煮熟再切碎?
Q:長輩牙口不好,食物應先切碎再煮熟、還是煮熟再切碎?A:許多長輩牙口不好,需要吃質地較軟、較細碎的食物。不過烹煮過程可能使營養流失,因此建議先將原型食物整塊煮熟,之後再切碎。倘若先切碎,食物接觸到水跟空氣的面積將會增加,理論上會流失較多養分。如果長輩還有辦法使用牙齒,提供給長輩的食物宜盡量保持原型,善用悶燒鍋等工具反覆煮軟即可,以免餐餐都吃打碎成泥的食物,使食欲打折扣。長輩胃口小,衛福部國健署2013年至2014年度執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顯示,65歲以上長者當中,高達四成二飲食熱量攝取不足。有鑑於此,家屬在食材選擇上除要注意每天都吃到六大類食物,還可挑選營養密度較高的品項。舉例來說,蔬菜類中的冬瓜與南瓜相比,南瓜的營養密度高出許多;葉菜類的不同部位當中,嫩葉處的營養價值相對高。也可在食物中添加多元營養素,像是蒸蛋中加進肉末、紅蘿蔔末或堅果粉。長輩的那盤青菜使用多點好油烹製,藉此增加每一口的營養價值。國家衛生研究院曾研究發現,長輩吃得食物種類越多元,死亡風險越低。日本京都大學與國民長壽科學研究所分別研究發現,銀髮族飲食越多樣,其憂鬱風險與失智風險越低。因此,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民眾,每天要吃15種以上的食物,不含餅乾、糖果、飲料。長輩食量再小,也不宜低過每日生理的基本需求。粗略來說,一個活動量不足的長輩每日至少要攝取一千大卡,換算起來,每餐至少要吃半碗主食、一樣蔬菜與一樣肉品(素食者則為植物性蛋白質),能吃就多吃。長輩如能正常吃,並不需要額外購買營養補充品,但若生病毫無食慾、每天吃不足基本熱量需求,就可考慮購買救急。諮詢專家/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
-
2020-03-15 養生.營養食譜
自做泰式料理 爽口又開胃
氣溫漸漸升高,清爽的餐點就成為日常中的首選,尤其是泰式料理,酸甜滋味既開胃又爽口。擁有十年以上插花經驗的鍾小姐,現在是一名插花教授,不只對花藝有研究,對料理亦有琢磨。她分享三道拿手的泰式料理,包含泰式涼拌青木瓜絲、泰式打拋豬和泰式絞肉煎蛋,作法都相當簡單。她說,每次端上桌,家中長輩、小孩都相當喜愛,配飯一口接著一口。對於在家自製泰式料理,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校園營養講師簡鈺樺說,泰式料理中很常使用一些像是檸檬、魚露、香茅、糖、辣椒椰奶或蝦醬等來入菜,其中有一些非常推薦居家料理使用,像是檸檬或是香茅,提升美味同時不會有過多鈉含量攝取的風險。以泰式涼拌青木瓜絲來說,簡鈺樺表示,這道就是非常爽口的料理,適合夏季開胃外,也很鼓勵家中若有胃口變差的長輩,透過偏酸且清爽料理有助於唾液分泌,進而提升進食的意願。唯要注意的是花生的部分,若長輩適口性不佳,可以把它搗碎一點再加入。簡鈺樺說,泰式打拋豬中則有許多現在推崇的辛香料,像是辣椒素及蒜素,有部分研究指出上述辛香料可提升體內代謝率,大蒜切碎後甚至對於免疫力提升有所助益。不過她說,因為泰式打拋豬是很典型會加入糖、檸檬汁泰式料理,她會建議糖的部分調低比例,避免過多精緻糖的攝取。至於泰式絞肉煎蛋,簡鈺樺說,很適合兒童、青少年及長者補充蛋白質,不過建議在豬絞肉部分可選擇油花比例較低的,或是將絞肉換成吻仔魚,也是不錯的變化方式。泰式絞肉煎蛋材料:雞蛋、豬絞肉、蔥花、胡椒粉、鹽作法:1.先把所有材料攪拌均勻。2.鍋子預熱後,加入少量油,再將蛋液全倒入鍋中,並用筷子快速攪拌蛋液。3.轉中火直到將蛋煎成金黃色後翻面。4.當另一面也呈現金黃色,即可起鍋。泰式打拋豬材料:豬絞肉、九層塔、番茄、辣椒碎末、大蒜碎末、米酒、魚露、醬油、糖、檸檬汁作法:1.先將辛香料爆香,放入絞肉一起拌炒。2.絞肉變色後加入醬料調味。3.起鍋前加入蕃茄和九層塔即完成。泰式涼拌青木瓜絲材料:青木瓜、辣椒、蒜末、鹽、番茄、香菜、魚露、檸檬汁、細砂糖作法:1.將青木瓜去皮、去籽後切成絲預備。2.辣椒、蒜頭切末,加入調味料拌勻備用。若想添加蝦米可在此階段加入。3.青木瓜絲加入鹽巴抓勻靜置30分鐘。4.瀝掉多餘鹽水。5.倒入調味料攪拌放置30分鐘。6.裝盤前加入蕃茄及香菜即完成。
-
2020-03-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食在重要 營養師教4招吃出關鍵免疫力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人人自危,防疫措施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避免到人多密閉的空間外,還能做些什麼呢?其實當營養素缺乏也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桃園市中壢區天晟醫院營養師李昌儒教導如何吃出關鍵免疫力。李昌儒表示,維持正常免疫系統運作需要消耗許多能量,所以當身體熱量不足時,免疫力自然也會下降,應攝取充足熱量、避免不當的減重。抗體是人體抵抗外來物的重要物質之一,而蛋白質則是合成抗體的主要原料。第二、維持黏膜完整營養素。黏膜是人體最大的防護屏障,從口腔、呼吸道、腸胃道都覆蓋著一層黏膜,阻止病源菌等入侵,當黏膜修復能力較差,就可能使保護力下降,充足的維生素A、B、C、D、E、鐵和鋅等,都能維持黏膜正常的生長和修復。第三、維持腸道健康營養素,約有70%的免疫細胞都駐守在腸道,腸道的健康,對於免疫力自然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補充益生菌,因為好菌能讓腸道保持酸性,抑制壞菌生長,部分益生菌更能活化免疫細胞、提昇抗病毒能力。再來是補充益生元,益生元就像是促進益生菌生長的飼料,經過益生菌利用後,還會產生滋養腸道黏膜健康的養份,包含膳食纖維、寡糖、多醣體、β葡聚醣等,都屬於益生元的一種。第四、掌握重要均衡攝飲食技巧,吃出關鍵免疫力。李昌儒營養師建議主食選擇未精緻的全穀雜糧類,含有豐富維生素B、E、礦物質、膳食纖維,如紫米、燕麥、藜麥、薏仁、紅豆、南瓜、玉米等;攝取多元化的低脂蛋白質,可提供不同胺基酸、礦物質、維生素B、D,如黃豆製品、蛋、海鮮、紅瘦肉、白瘦肉;其中海鮮類也含有提升免疫力的ω-3脂肪酸;攝取彩色的蔬菜水果及蕈菇,蔬果都含豐富的維生素A、C、膳食纖維,不同顏色的蔬果還能提供有益健康的植化素;蕈菇類更含有不同的多醣體。李昌儒也建議,每天食用1小把無調味堅果類:堅果有豐富的維生素B、E、礦物質、膳食纖維、ω-3脂肪酸等,還有每天喝1.5~2杯牛奶或無糖優酪乳,除了補充蛋白質外,優酪乳也是益生菌的補充來源之一。另外,李昌儒提醒,除了攝取免疫關鍵營養素外,還要減少食用會降低免疫力的甜食、油炸、加工食品。
-
2020-03-14 養生.聰明飲食
蜂蜜摻偽到底有多嚴重?與牛奶、橄欖油並列三大食品摻偽標的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根據美國藥典委員會的2018年食品詐欺資料庫指出,蜂蜜被列為食品摻偽的第3大目標,僅次於牛奶及橄欖油。而目前雖然可以使用檢驗分析技術揪出蜂蜜摻偽,但為了躲過這些檢測方法,蜂蜜造假的技術也同樣地一直在演化,防不慎防。「蜂蜜不純就砍頭!」這句話經常被當作蜂蜜行銷的話術,但當我們在網路上搜尋「假蜂蜜」、「蜂蜜摻偽」時,就會發現蜂蜜已經成為全球共通的摻偽目標。包括了消基會抽驗台灣市售蜂蜜有5成不符合國家標準、澳洲有標榜「純蜂蜜」卻其實添加中國製的糖漿、美國市面上販售的蜂蜜有76%是假的......等。蜂蜜摻偽不管在國內外,都是相當嚴重的問題,更嚴重影響消費者信心。隨著蜂蜜市場的需求強勁,為了降低成本、賺取利潤的不法業者眾多,讓蜂蜜摻偽演變成一個全球性的共通問題!蜂蜜摻偽到底有多嚴重?持續發生未間斷!根據美國藥典委員會(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的2018年食品詐欺資料庫,蜂蜜被列為食品摻偽的第3大目標,僅次於牛奶及橄欖油。究竟假蜜的嚴重性有多大?以紐西蘭出產的非常昂貴的「麥盧卡蜂蜜(Manuka honey)」來說,每年的產量只有1700噸,但全球的銷售量竟高達1萬噸,摻偽的問題相當嚴重,已大大影響麥盧卡蜂蜜的市場。而在台灣,明明國產的蜂蜜內銷就已經供應不足了,卻同樣能夠大量出口到國外。德國騰德集團歐洲食品摻偽鑑定中心主任亞恩・杜貝克(Arne Dübecke)指出,「蜂蜜摻偽是一個持續發生的問題」。德國騰德集團歐洲食品摻偽鑑定中心主任亞恩・杜貝克(Arne Dübecke)指出,蜂蜜摻偽是一個持續發生的問題。在蜂蜜中額外添加、取出天然物質,都算是蜂蜜造假!市面上的真假蜂蜜充斥,杜貝克說明,目前國際上蜂蜜造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4種,包括:1、餵食蜜蜂「糖水」後所產出的蜂蜜2、在蜂蜜中混摻糖漿3、額外在蜂蜜中加入花粉、色素、香料、水等物質4、從蜂蜜中取出水分(濃縮)、花粉等物質杜貝克表示,歐洲蜂蜜造假的規定與台灣相比嚴格許多,歐盟針對蜂蜜產品有一套相關的指令《2001/110/EC》清楚定義,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是「不可在蜂蜜中『添加』額外的物質或『取出』其中天然存在的物質」。唯一的例外是可以過濾花粉,但如有過濾花粉的蜂蜜就需要在包裝標示上說明。國際蜂農協會聯合會(Apimondia)在2018年12月發表關於蜂蜜詐欺(Honey Fraud)的聲明也指出,在蜂蜜中額外添加糖漿以及移除原有物質,例如:水、蛋白質、有機酸都是不應被允許的,立場與歐盟的立法一致。如何鑑別「純」蜜?目前以NMR法能夠全方位分析目前台灣的蜂蜜造假方法中,以「混摻糖漿」是最常發生的,消費者通常難以分辨,因此必定得透過化學鑑定方法才能揪出不法業者。坊間有人會建議以蜂蜜加水後搖晃查看產生的泡沫持久度,若泡沫量少且很快就消失即是假的蜂蜜,杜貝克則對於這種辨別方式保持存疑,認為仍無法100%確認結果,使用檢測技術才比較能明確確認。杜貝克也分享,目前檢測蜂蜜摻偽有幾種常見的作法,例如:1、以光學顯微鏡檢視花粉的組成:以顯微鏡檢視花粉是否符合該產品宣稱的植物來源。例如:宣稱是龍眼花蜜的蜂蜜中,是否真的能驗出龍眼花粉。2、檢測糖分的組成:不同的蜂蜜產品所含有的糖分組成、含量是不一樣的,因此可以利用檢測蜂蜜的糖分組成來發現是否有出現該蜂蜜產品不應該出現的糖漿成分。3、穩定碳同位素比質分析法:蜜蜂採花蜜是以「C3植物」為主,而常被用來摻混在蜂蜜的「玉米糖漿」,則因為玉米屬於「C4植物」,而「C3植物」與「C4植物」之碳同位素比值會有明顯不同,因此透過同位素比值質譜儀分析,可分辨蜂蜜是否摻有C4植物來源的糖漿。但現今有業者為了要逃過檢測,會改用C3植物的糖漿,例如稻米糖漿,因此依此技術也很難100%檢測出造假的蜂蜜。植物會根據光合作用途徑的不同,大概分為「C3、C4、CAM」三種植物。C3與C4是指光合作用中,第一個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分別為三碳、四碳化合物的植物。C3植物包括常見的蜜源植物(例如:龍眼、大花咸豐草等)、稻米、大麥等,C4植物包括玉米、甘蔗等。4、檢測特定酵素:混摻用的糖漿在製造過程中通常是運用某些酵素來分解澱粉以形成糖漿,因此可以檢測這些蜂蜜中是否殘留這些酵素,就可以判別此蜂蜜產品可能摻有糖漿。5、核磁共振分析(NMR):透過建立起的光譜資料庫,將要檢測的蜂蜜產品與資料庫作比對,可確定產品是否摻有其他糖漿、植物來源以及產地是否符合宣稱。利用NMR就可以一次查看到不同的檢測結果,是目前最新以及最全方位的鑑定方法,蜂蜜造假技術推陳出新!檢驗技術也必須跟上另外,杜貝克也指出,雖然目前可以使用檢驗分析技術揪出蜂蜜摻偽,但為了躲過這些檢測方法,蜂蜜造假的技術也同樣地一直在進步。「舉例來說,2013年開始執行蜂蜜是否有添加其它糖漿,在那一年檢測出有摻偽的比例有20%,但一年之後摻偽比例卻大幅降低,但這並不是摻偽的比例變少,而是業者知道如何躲過鑑定。」這就是為什麼檢驗的技術也必須要持續開發新的方法,因為舊有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沒有辦法有100%的可靠度。台灣的蜂蜜產業歷史悠久,但真蜜卻不足以供應龐大的市場需求,根據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陳裕文2013年所做研究結果,發現市售蜂蜜約有一半皆有摻偽!面對市場上對於蜂蜜龐大的需求,蜂蜜摻偽的問題非常普遍且長期的存在,雖然檢驗技術可以揪出部分摻偽,但若持續有業者不誠實,只會大大影響市場的健康發展以及打擊消費者的信心!延伸閱讀▶國產蜂蜜混摻、嚴重歉收!台灣蜂產業困境亟待突破▶預防食品詐欺 美國建資料庫協助業者做風險管理▶瞎「蜜」!台灣市售蜂蜜半數是假? (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3-14 橘世代.健康橘
人從放棄那刻開始變老!她60歲「熟女身材如少女」
IG粉絲人數逾18萬人的健身網紅「May劉雨涵」,近來除了成立YouTube頻道「May Fit」與發行電子書「MM Booty Building Guide」,希望鼓勵愈來愈多女生投入健身,而她的媽媽也成為「May Lifestyle」的追隨者,在女兒鼓勵下開始嘗試重訓,即便快60歲,也能輕鬆穿上May的運動服裝,展現迷人線條,母女倆互為彼此的健身最佳夥伴。媽媽身教鼓勵 成就健身網紅MayMay說,很多人以為媽媽運動是受到她的影響,其實媽媽年輕時就有運動習慣,無論是有氧或重訓,也會帶著孩子們打桌球、羽球;加上媽媽是舞蹈家,身材好到還當過平面的model,或許就是媽媽健康、美麗的形象,深深影響著自己。「當初為了減肥加入健身房,也是媽媽的鼓勵」,May說。只不過當時的觀念還不是很正確、成熟,瘋狂地做有氧運動,只敢吃地瓜和沙拉,雖然1個月內體脂降了7%,體重從51公斤掉到47公斤,代價是每天都得挨餓,心理也愈來愈負面,甚至影響到生理期,「曾經將近半年月經都沒有來。」在那之後,May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應該要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持續的方式,於是開始投入重訓,同時從網路上或書籍中學習營養學的知識。現在的May,體重雖與減重以前相同,但肌肉與脂肪的比例則大大不同,有線條的手臂、勻稱的S線條和翹臀,健身不僅練出精實的體態,也練出更多的自信。May媽重拾運動 熟齡身材如少女看到愈練愈健康的女兒,May媽也開始嘗試健身,初期因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受挫,甚至一度想放棄。May媽說,自己雖不排斥運動,但過去幾年因膝蓋的舊傷與更年期的影響,不僅無法持續運動的習慣,更覺得運動只會讓自己更難受、更挫折。「以前重訓後膝蓋都會不舒服一陣子,連走路、上下樓梯都會有感覺,那時一度擔心自己是不是一輩子都不能再運動了」。只不過這次May媽不再孤單,而是有寶貝女兒鼓勵與陪伴,找到了解自身狀態的教練及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媽媽跟著新教練練了快一個月,從沒聽她說膝蓋不舒服了,更重要的是,也看到媽媽比以前更有自信,快60歲身材依舊和少女一樣,還會穿我的運動服裝,要我幫她拍照」,May興奮地說道。在家也做訓練 女兒要繼續「曬媽」如今的May媽,因為健身重拾了運動的樂趣,也找到自己喜歡的模樣。現在不僅每周到健身房接受一對一的訓練,每天也會在家自主訓練,攤開瑜伽墊,做著相當考驗核心的「登山式」。她說:「人之所以變老,不是從第一道皺紋開始,而是從放棄自己開始」。她也鼓勵有心想改變的人,只要有心,哪裡都可以運動,像是自己即使不去健身房,也會在家做核心運動,或是拉著May一起看YouTube上的訓練影片跟著做,短短20分鐘就能達到運動效果。May表示希望自己能持續以熱愛運動及美食這樣的角色,帶給人正向的改變;現在也看到媽媽因為重訓讓自己變得愈來愈好,未來她也會持續「曬媽」,希望媽媽能用自己的故事,激勵更多年紀大的人開始重訓,踏上尋找美好自己的旅程。健身以後,May開始對飲食有所「計較」。為了吃得更營養且美味,研發出以冷盤及烤箱料理為主的健身餐;May媽貼心提醒熟齡族健身3件事。美味營養這樣吃想吃得健康,May建議可掌握3大關鍵:1.色彩多等於營養均衡以「蒸炒煮燉」方式烹調,搭配酪梨油、橄欖油,再加上容易取得的平價食材,包括豆腐、雞肉、蛋、洋蔥及彩椒等,就能做出一道營養、美味又能吃飽的健身餐。2.午餐和晚餐,要攝取30公克以上的蛋白質提高每餐攝取的蛋白質比例,也不因為怕胖而刻意不吃某一類食物,一切以健康為最大前提。3.不要害怕吃碳水化合物以半碗的五穀飯或南瓜、地瓜等根莖類取代白飯,讓自己吃飽,不要讓健身餐看起來「很可憐」,而是要很好吃,才能持之以恆。熟齡健身3提醒May媽提醒熟齡族健身3件事:1.找到一起的好夥伴,朋友或兒女都可。2.身體有舊疾,最好找一個專業教練一對一調整姿勢。3.不要心急,從體能可輕鬆負荷的訓練開始。看更多報導:《橘世代》【熟齡健身精選專輯↘↘↘】。樂活大叔施昇輝用重訓改善五十肩 重拾人生主控權。膝蓋受傷也能練翹臀? 6大動作幫你減低膝蓋負荷!。在家也能簡單練肌力!40+留住身體主導權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3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尿酸值變化大 使痛風發作
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當急性痛風發作時,關節會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多在晚上、半夜或清晨發作,初期以發生在下肢單一關節為主,如第一蹠趾間關節、腳踝、膝關節等,但隨著發作時間增加,病情惡化,有可能出現在其他的關節。痛風和尿酸沒有絕對關係,高尿酸的人不一定會痛風發作,主要是因尿酸值變化太大才會痛風發作。一般抽血驗尿酸值7.0mg/dl以下屬正常,若超過則是尿酸太高,卻不一定會痛風發作,但如果尿酸值突然下降到4.0mg/dl,因尿酸值變化大就易痛風發作;若是身體突然缺水脫水,尿酸變化值變大時,也容易引發痛風發作。痛風發作急性期時,為了降低發炎、紅腫熱痛,一般以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為主要用藥,在急性期後再施行降尿酸藥物治療,以防止痛風反覆發作。有痛風的人、尿酸過高的人,飲食生活要特別注意,尤其含高普林或高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肉湯、內臟、豆類、種子類等,尿酸會偏高,要少吃,尤其啤酒是痛風殺手,最好不要碰,以避免痛風發作。痛風病人要適度的運動,並補充足夠的水分,每天做適量運動,在運動後喝水,可調節尿酸的代謝,使血中尿酸逐漸降低,尿酸穩定了,就不易痛風發作。(諮詢/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祥霖)
-
2020-03-13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運動補水控飲食 痛風不再發作
退休前,我就有痛風的症狀,只要吃到高普林食物,膝蓋兩側就會紅腫疼痛,有時痛到無法行走。我沒有三高及肥胖等毛病,也不抽菸喝酒,尿酸檢查也都正常,一直維持在5mg/dl左右。醫師認為,尿酸正常也可能有痛風現象,所以,開立了兩種藥物,也就是秋水仙素、消炎止痛藥來緩解止痛。我依照醫師的吩咐,按時吃藥及複檢,症狀依舊,又因為害怕藥物副作用,所以沒有繼續看診,改用飲食控制。我避免吃高普林的食物,早午餐都以素食為主,晚餐吃少許肉類,以補充蛋白質。經過一段時間後,痛風發生的機率減少了,但三、五個月仍會發作一次,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推測應該是代謝不良造成的,因為我的睡眠正常,但卻因工作的關係,我經常久坐不動,水喝得也不夠。退休後,我每天運動一小時,從事跑走運動,並補充足夠的水分,如今多年來都不再為痛風所苦,可以吃排骨飯及花生,甚至連超高普林的小魚乾也沒問題。新陳代謝正常之後,可以讓尿酸不積累於體內,當然也就治好了我的痛風。
-
2020-03-13 養生.聰明飲食
免疫細胞超過6成都在小腸 名醫推薦這些食物增免疫力
日本骨科博士太田博明在其新書《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時報出版)提到,近年來,「寒性體質」的人數爆增,女性高達七到八成、男性則將近三成都是寒性體質。「寒性體質」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力,因此不可小覷。人體的免疫系統主要是透過白血球的顆粒球(granulocytes )及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的平衡來維持正常運作,前面提過的巨噬細胞是白血球,自然殺手細胞則屬於淋巴球。免疫系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核心部分是淋巴球,當人體受到病毒等微生物或癌細胞的侵襲,淋巴球就會率先出來識別並將之消除。如果淋巴球的功能變差,人就容易感冒。當體溫上升,淋巴球就會增加,行動也會更活躍;如果體溫偏低,淋巴球的數量就會減少。顆粒球主要負責吞噬體積較大的細菌等異物,當人體體質偏寒,顆粒球就會增多,導致免疫系統失衡,使免疫力變差。因此,對免疫力來說,寒氣是最大的敵人。如果想要排寒並增強免疫力,最重要的就是改善飲食、運動及睡眠等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的效果更是立竿見影。關於食物能活化免疫力的研究,全球包含日本在內已有十足的進展,目前已知許多食材都含有提高免疫力的成分。首先,就是要完整攝取能製造淋巴球等免疫細胞的蛋白質。接下來,就是努力攝取能促進新陳代謝的維生素B群(B1、B2等)、擁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A、C和E,最後,再積極補充能排除多餘鹽分的鉀。B1能幫助細胞製造能量,B2能促進脂肪燃燒、加速代謝……總之,維生素B群是促進細胞再生、增強抗壓能力的必需營養素。蛋白質是排寒的最佳食材,因此可以多加攝取牛肉、豬肉、雞肉、雞蛋以及大豆製品。特別是雞胸肉含有消除疲勞的成分「含組氨酸的二肽」( Imidazole dipeptide ),效果非常良好。此外,鮪魚也含有豐富的「含組氨酸的二肽」。寒氣入侵特別嚴重的人,可以多食用維生素E含量豐富的南瓜、酪梨及堅果類。不過,攝取過多肉類會對消化造成負擔,也容易吃膩。這時候可以多加活用手邊容易獲得的食材,像是蘋果及醋。免疫細胞超過六成都集中在小腸,蘋果裡含有非常多膳食纖維中的果膠成分,能改善腸道中的環境。蘋果多酚(蘋果中所含多酚類物質的通稱)可以保護免疫細胞不受活性氧的攻擊,鉀離子成分也很多,讓人體遠離高鹽的傷害。醋可以幫助打造不易發胖、不易疲勞的體質,當中所含的醋酸會在體內轉為檸檬酸,幫助人體提升代謝、消除疲勞。原則上需要每天攝取,因為只要停止攝取,就會很快變回原來的體質。學界一直以來都認為製造免疫細胞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退,不過近來發現骨骼荷爾蒙(骨鈣素)分泌量的減少,才是促使製造免疫細胞的造血幹細胞老化的主因。但是,只要利用蹬腳跟運動刺激骨鈣素的分泌,就能重新喚醒造血幹細胞的生產能力。請大家搭配健骨飲食,養成每天的良好習慣吧!
-
2020-03-12 科別.呼吸胸腔
肺阻塞染疫高風險 4招避傷害
新冠肺炎升溫,許多人害怕傳染病纏身,其中肺部慢性病的患者更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肺阻塞患者在防疫期間更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尤其新冠肺炎感染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因此必須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隱形殺手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過去十年間每年都有5千人因下呼吸道疾病死亡,肺阻塞就是死因之一,醫學會估計台灣全人口患有肺阻塞者約80至100萬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肺阻塞患者即是容易遭到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風險族群之一。肺阻塞患者怎麼做,才能避免新冠肺炎傷害?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依據「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提供四個簡單方法,讓肺阻塞患者遠離威脅。首先,最重要的是戒菸及遠離二手菸害,吸菸為導致肺阻塞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戒菸可改善呼吸道症狀,預防肺功能惡化。其次,患者務必持續規律用藥,依照醫生指示持續且規律的服藥,才可有效降低肺部發炎症狀。第三,適當肺部復健運動也有助於改善患者狀況,但強調應經醫師評估,依照身體狀況安排運動項目,以增強肺功能,如散步、騎腳踏車或呼吸訓練。第四,適量補充營養及水分也很重要,吳建遠說,營養不良會引起肺阻塞患者肌肉減少、體重減輕,影響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經醫師指示,可適量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新鮮營養的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吳建遠呼籲,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病的患者也要保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如有清理痰或鼻涕等穢物,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將手洗乾淨。建議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並隨身攜帶藥物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
2020-03-12 養生.聰明飲食
斷食排毒讓身體更健康?醫師提醒6種人別輕易嘗試
一直有點微胖的王先生,因為工作時間長,幾乎天天都有吃消夜的習慣,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怎麼睡都睡不飽、身體常常不明原因痠痛,也一直感到很疲倦,問了中醫師後,才發現自己一身是毒,參加斷食排毒營後恍如新生,並體悟到少吃反而更健康。事實上,許多排毒課程都會告訴你,透過身體斷食的方式,能夠達到治病及排毒的功效,甚至能夠調整體質,真是如此嗎?中醫師林佩蓁表示認同並說明,人在吃東西的時候,腸胃會花很多時間去消化這些食物,一旦不進食,人體的消化需求下降了,代謝毒素的能力就會跟著上升;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當身體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消化食物時,反而能夠刺激腸胃及其他器官,把多餘的脂肪及毒素排掉,因而達到治病與排毒的效果。雖然斷食可以讓身體有更多的時間來代謝老廢的物質,來達到治病及排毒的功效,但仍然有一些族群不適合斷食療法。因輕斷食施行方式較為簡單,對身體的影響並不大,所以一般人皆適合,但半日斷食、一日斷食,甚至是5日斷食、7日斷食,或是更久的30天、40天的斷食,以下這幾種族群都不適合:1、糖尿病患:尤其是血糖過低的人,在嚴格進食的情況下,會讓身體產生有毒物質「酮酸」,造成酸中毒,引起昏迷或生命危險。2、腎臟病患: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超過24小時沒有進食,身體會開始分解蛋白質,當成能量來源,這時會使得體內含氮量過高,造成腎臟的負擔。3、痛風病患:斷食情況下,也會使得細胞核被分解,體內尿酸會跟著升高。4、膽囊疾病患:若膽功能不佳,加上水攝取不足時,容易引起病情的惡化。5、胃功能不佳者:本身患有胃潰瘍、胃曾經開過刀的人,都不適合半日以上的斷食療法,以免造成胃酸分泌出現問題,引起病情的惡化。6、孕婦、12歲以下的小孩及虛弱的人也不適合。很多人都會疑問,一旦施行斷食後,是要長期每週或每個月實行?還是只需實行一段時間即可不必再繼續?林佩蓁說,站在健康的角度,輕斷食大約每週施行2天為佳,半日及一日斷食則建議2~3個月1次,維持時間是越長越好,畢竟讓腸胃休息一下對身體有好處;只是,如果是5~7天的斷食,則時間要再拉長,大概3、4個月1次比較適合。延伸閱讀: 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五穀雜糧熱量低助減重? 錯誤迷思你可能也被騙了
-
2020-03-11 養生.聰明飲食
千萬不要生吃!營養師:這些常見豆類和蔬菜最好煮熟
很多人喜歡蔬菜的原有鮮甜經常吃生菜沙拉,但如果有察覺市售生菜沙拉產品,幾乎不會看到四季豆,原因在於生吃四季豆可能有股生澀味,假使吃太多還有可能胃痛拉肚子。所以,自己製作蔬菜沙拉想要吃四季豆,一定要徹底煮熟。正確適量食用四季豆,能夠幫助身體降低膽固醇,也有一定抗癌效用。國泰內湖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其實不僅四季豆,包含:黃豆、黑豆、豌豆等,都有皂素存在其中,而在高溫處理下皂素會被破壞。如果皂素沒有破壞直接大量攝取到身體,皂素會刺激腸胃黏膜,假如皂量比較多,就容易讓人感到身體不舒服,所以豆漿必須煮熟才能飲用,也不建議生吃四季豆。要怎麼區分有皂素的蔬菜?張斯蘭提醒,如果蔬菜生吃時有一股生澀味不太好入口,特別是豆夾類蔬菜,例如四季豆與豌豆夾,最好就煮熟了再食用。雖然皂素大量攝取到人體中,容易引起腸胃道不適,但如果把四季豆煮熟,少量的皂素到身體內,除不太容易導致不舒服外,其實也會有降低膽固醇,減少癌症發生效用。另一方面,豆類食材非常多,不同屬性吃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四季豆等綠色豆夾類,被當作一般蔬菜,就要煮熟了才能吃;綠豆、紅豆、皇帝豆等,吃起來口感粉粉綿密感,不是蔬菜的清脆口感,屬於澱粉類食物,就像白米飯一樣;黃豆由於蛋白質含量高,是蛋豆魚肉類食物;看起來很像豆類的堅果則是油脂類。張斯蘭提醒,每個人1餐應該要攝取100公克以上的煮熟蔬菜,份量大約是1個飯碗。吃煮熟四季豆份量不會特別限制,但是紅豆與綠豆等高澱粉食材,如果吃了白米飯或麵粉後攝取量就應該減少;如果是蛋白質高的黃豆,就要和肉類平衡攝取,以免吃下太多單一營養素,對身體可能會造成負擔。★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3-11 科別.呼吸胸腔
這些肺部慢性病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 四招避免疫情傷害
新冠肺炎升溫,好怕傳染病纏身,其中肺部慢性病的患者更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國健署署王英偉署長呼籲肺阻塞患者,防疫期間須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新冠肺炎感染症狀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應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及管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肺阻塞患者就是高風險族群之一,隱形殺手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威脅國人健康,過去十年間每年都有5千人因下呼吸道疾病死亡,肺阻塞就是死因之一,醫學會估計台灣全人口患有肺阻塞者約80至100萬人。肺阻塞患者怎麼做,才能避免疫情傷害?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依據「台灣肺阻塞臨床照護指引」,提供四個簡單方法,讓肺阻塞患者遠離威脅。首先最重要的是,戒菸及遠離二手菸害,吸菸為導致肺阻塞重大危險因子之一,戒菸可改善呼吸道症狀,預防肺功能惡化。吳建遠也提醒,患者務必持續規律用藥,依照醫生指示持續且規律的服藥,才可有效降低肺部發炎症狀;此外,適當肺部復健運動也有助於改善患者狀況,但強調應經醫師評估,依照身體狀況安排運動項目,以增強肺功能,如散步、騎腳踏車或呼吸訓練。除運動習慣,適量補充營養及水份也很重要,吳建遠說,營養不良會引起肺阻塞患者肌肉減少、體重減輕,影響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經醫師指示,可適量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等新鮮營養的食物,能有效改善患者情況。另外,吳建遠呼籲,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病的患者也要保持勤洗手的好習慣,如有清理痰或鼻涕等穢物,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將手洗乾淨。建議減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並隨身攜帶藥物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
2020-03-11 養生.聰明飲食
不是每道菜都可重複加熱!這五種隔夜菜,請不要吃了!
物價越漲越高,許多媽媽也都更加相信「省錢就是王道」的圭臬!常常看到量販店便宜的食材便忍不住買一堆,不小心煮了過多也不忍心倒掉、怕浪費,吃不完的菜餚隔餐再拿出來熱一下,或是帶去公司當便當吃。這樣的方法雖然節儉省錢,但是可不是每道菜都可以重複加熱、一吃再吃,即使吃起來依然美味,事實上食物本身已經起了變化。「隔夜菜」不單指放了一夜的菜餚,放置時間超過8小時,就算是隔夜了。導致食物變質有兩方面因素:一是食物中的化學物質產生了致癌物,如亞硝酸鹽等,即使加熱也不能去除。二是食物在放置時受到細菌的污染。下列幾種食物更是最不能食用的隔夜菜色,審視一下家中的菜色是否也在其中呢?◆ 葉菜隔夜最危險通常莖葉類蔬菜硝酸鹽含量最高,瓜類蔬菜稍低,根莖類和花菜類居中。如果同時購買了大量蔬菜,應該先吃葉菜類,如大白菜、菠菜等。如果多做了菜色,隔天打算加熱來吃,也要儘量少做根莖、葉葉類蔬菜,而選擇瓜類。◆ 隔夜海鮮傷肝腎魚蝦、螃蟹等海鮮,隔夜後會內含的蛋白質會起變化,損傷肝、腎功能。如果多買了,建議將生海鮮用保鮮袋裝好,放入冰箱冷凍,下次再烹調。◆ 半熟蛋易生菌半熟蛋殺菌不徹底,格外容易滋生細菌,食用後會發生危險。如果蛋已熟透,而且低溫密封保存得當,隔夜再吃較沒有問題。推薦閱讀:你喝的水過期了嗎?開水保存期限只有…◆ 銀耳蘑菇要當心不論是野生的還是人工栽培的銀耳、蘑菇等,都容易殘留很多硝酸鹽。如果放的時間實在有點久,建議還是忍痛扔掉吧!養生警惕!五種隔夜菜 「打死也不能吃」◆ 放在金屬器皿裡的湯品熬湯費時費力,人們往往熬一大鍋吃好幾天。剩湯如長時間盛在鋁鍋、鐵鍋內,會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最好辦法是湯裡不要放鹽之類的調味料,煮好湯用乾淨的杓子盛出當天要喝的份量,再加以調味,喝不完的則最好是用陶瓷或保鮮盒存放在冰箱裡。編按【節儉是美德,但也得適度的在生活中調整。隔夜菜倒掉雖然浪費,但如果累積毒素而造成健康影響可是得不償失!審視每天食材的用量,精準地掌握購買份量、不造成多於的烹煮與負擔,才是最適當的節儉表現!另外小編再提醒,除了菜餚之外,還有隔夜茶、隔夜開水、隔夜滷味等也儘量不要吃,不管任何食物都還是新鮮的最安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