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6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葡萄
共找到
1383
筆 文章
-
-
2021-02-13 養生.聰明飲食
全麥麵包和白麵包哪種健康?答案可能出乎你意料
▏當麵包遇上科學澱粉與眾多衍生物,不是唯一在食品製造過程中扮演要角的義大利麵形長鏈分子。如果你要做麵包,得利用酵母和糖所產生的發酵作用來做出輕盈蓬鬆的麵包,還得讓麵糰產生一些麵筋。混合麵粉和水來製作麵糰時,會發生幾件事。門戶大開的碎裂澱粉顆粒會吸收水分,釋出酵素,開始消化暴露在外的澱粉。這個過程會產生糖,麵糰內的酵母會以這些糖為食物,並因此製造出二氧化碳氣體,使麵糰開始發酵。這就是烤麵包的關鍵之處。但同等重要的是,麵粉所含的兩種蛋白質也會吸收水分,分別是「麥穀蛋白」(glutenin)和「麥醇溶蛋白」(gliadin)。這兩種蛋白質吸收水分後,麥穀蛋白會解開成為可扭動的長條分子,麥醇溶蛋白則會接著與之結合,結果就產生一種蛋白質複合體:麵筋(gluten)。由於麵筋複分子會黏住彼此,麵筋整體很快就會變成由一條條分子纏結而成的網狀結構。正是這種結構讓麵糰能夠伸縮並具有彈性。傳統上,這一大團濕黏的澱粉與麵筋網狀結構,在此時需要好好揉上十分鐘左右。揉麵糰的目的,是為了解開麵筋的網狀結構,使其變得更為強韌。當麵糰被延展開來時,麵筋蛋白質的長條分子會逐漸靠著彼此整齊排好,這有點像一堆纏在一起的頭髮被梳理開來。麵筋蛋白質在整齊排好後,會靠得更近,彼此之間也會形成更多化學鍵,讓麵筋的網狀結構變得益發強韌,因此會產生柔軟平滑又具有彈性的麵糰。當你自己動手做麵包時,就能看到上述這段過程。最初,如果你捏著麵糰往外拉,一小塊麵糰就會輕易脫離開來。在麵糰經過充分揉捏後,麵筋網狀結構成形了,這時你再捏著麵糰往外拉,麵糰會被拉長,如果你沒有把它拉得太遠,它甚至會反彈回去。如果你將麵糰靜置發酵,麵筋的彈性會困住所有酵母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泡,那麼麵包在烘烤後就會變得輕盈蓬鬆。這個製作過程是已知最古老的食物準備方法之一。人類製作發酵麵包食品至少已經有一萬年了,可能還要更久。幾千年來,這個過程沒有出現什麼重大變化,直到1961年,有人發明了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Chorleywood bread process,編注: 將大部分製程都交給機器處理,尤其是巨型攪拌機)。在英國,談到種植小麥(也就是製作麵粉所需的原料)時,會碰上一個問題。英國的冬天就是不夠冷,幾乎整個英國都籠罩在從赤道流向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暖流之下。英國的冬季不算特別嚴寒,尤其是那些最適合栽種小麥的地區。因此,英國種植出來的大多數小麥,裡面的蛋白質含量都很低,通常只占總重的一成左右。不幸的是,這個含量無法產生好麵包所需的足夠麵筋。要製作出好的麵包,麵粉的蛋白質含量至少需要13%,理想中還要更高一點。小麥隨著品種不同,其種子所能產生的麵筋多寡也有所不同。但所有高筋小麥品種都需要歷經一段嚴寒時期,才能得到最佳的蛋白質含量,而這一段嚴寒時期就是英國欠缺的部分。上述過程被稱為「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或稱為種子促熟),最先由極具爭議的俄國科學家特羅菲姆.李森科(Trofim Lysenko)所證實並由他命名。雖然他晚期的優生學相關研究已經完全不被採信,但早期關於植物的看法,依然有很多都能在教科書中找到。許多不同的植物都需要春化作用,而需要這道程序的小麥品種則被稱為「冬麥」。在北半球,小麥種子通常是播種於9月到11月之間。這些種子會在冬季真正降臨前發芽,長出小株的小麥。冬麥需要經過至少持續30天的氣溫介於0℃到5℃之間的時期。這些冬麥會快樂地熬過零度以下的氣溫,即便覆蓋著一層白雪,也能繼續存活,直到春天來臨,便能再度開始生長。要是少了春化作用,麥株會比較小,對麵包製作的重大影響則是無法產生足以做出麵包的麵筋。成功進行春化作用的冬麥,會產生硬質小麥,可進一步製成高筋麵粉。相反地,幾乎所有種植在英國的小麥都屬於軟質,只能當作低筋麵粉使用。要在英國做麵包的話,常見的作法是使用進口小麥,通常來自加拿大,因為那裡冬季寒冷,小麥也屬於硬質。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就是在這時候登場。喬利伍德是位於倫敦西北一處不起眼的村莊,剛好位於M25外環高速公路外。自二次世界大戰起,該村也是英國烘焙產業研究協會(British Baking Industries Research Association)實驗室的所在地。1961年,這些實驗室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製作麵包的方法,不需要用到高筋麵粉,而是可以完美善用英國的軟質麵粉。從此之後,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就散播到全世界,如今,英國麵包約有八成是採用這種方法製作。這個處理法的關鍵,在於可以把麵筋含量有限的軟質麵粉,變成可發揮作用的麵筋網狀結構,前提是要在短時間內極為激烈地揉麵糰。這不是一般人在家裡能做到的方法,因為揉麵糰的機器非常龐大。喬利伍德處理法只適用於數量龐大的麵包。如此劇烈地揉麵糰,會為麵包增加大量能量,有助於麵筋分子克服無法黏在一起的障礙,產生具有彈性的網狀結構。這種瘋狂揉麵糰的方法有幾個缺點。首先,麵糰會變得非常燙,可能會妨礙酵母發揮作用。要避免這一點,就得不斷在密封的揉麵糰桶外覆上一層結冰水。其他問題則是麵糰摺疊太多次的話,會摻入過多氣泡,導致最終的成品裡出現許多大孔洞。為了不讓這些氣泡留在麵糰裡,揉麵糰桶也會處於半真空的狀態下。揉好麵糰後,氣壓會在數分鐘內恢復成原本較高的狀態,任何形成的氣泡都會被壓扁。因此,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讓英國可以用較少的進口麵粉,自行製作麵包。這顯然會影響製造業所帶來的環境衝擊,因為食物里程明顯減少許多。這種處理法帶來的一項意外好處,就是採用這種方式做一塊麵包所需的時間更少了。以傳統方法製作麵包,可能需要花十二個小時;採用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麵包製作時間可以縮短到三個半小時。兩者看起來差異不大,但光是在英國,一天就會消耗掉逾五百萬個麵包。改變麵包製造業的還有另一種處理法,也值得在此提一下。就像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這種處理法不只能做出質地一致且細致的麵包,也與傳統麵包製法大不相同。在日本,麵包製品是由葡萄牙商人在十七世紀引進。最先被帶到日本的其中一種製品,是傳統的葡萄牙甜麵包,或稱為pao duce,質地非常細致柔軟。在這之後,麵包逐漸融入成為許多日本料理的一分子,包括把這種甜麵包壓碎成細麵包屑,用來裹其他食物,再拿去油炸,產生酥脆麵衣。據說,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士兵原本無法在戰場上做出麵包,直到有人靈機一動,決定用坦克電池來試試。結果誕生的就是日式麵包,據我所知,這是全世界料理中唯一直接運用電力製造的食品。今日,這種麵包的製作過程會採用成排的方形鋼盆,各約30公分寬、10公分深,同時各塞入一小塊麵糰。這些鋼盆大批整齊排列,再接上會產生高電壓與高電流的電力。電力直接流經麵糰時,電子的運動會磨擦生熱,進而烤熟麵包。結果所產生的一大塊麵包,沒有麵包皮,質地非常細致,氣孔大小也一致。在日本,有些日式麵包會切成三明治大小的麵包片,但絕大部分都會風乾十八個小時,再仔細切碎成薄片狀的日式麵包粉。如果你曾經吃過任何以酥脆麵包粉裹著的日本料理,那些麵包粉就是用上述獨特的處理法所製成的。大家經常擔心超市賣的麵包,認為它們比起麵包師傅手工製作的同款麵包,對人體比較不好,或是採用了異於自製麵包的方法來處理。雖然全麥麵包確實可能含有更多的纖維,但不論製造過程採用哪種方式,只要是使用白麵粉的麵包,幾乎都含有相同的營養價值。而且,在一項近期研究中,任職於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科學家指出,除了纖維含量,人們所吃的麵包種類不會帶來什麼差異。他們請兩組受試者在一週內,早餐只吃四塊麵包。其中一組是吃以喬利伍德處理法製作的白麵包片,另一組則是吃全麥天然酵母麵包。結果很有趣,但不是因為有明顯差異,而是什麼也沒有顯示出來。研究人員從受試者身上取樣分析,想知道麵包會在多短的時間內被轉換成血液中的葡萄糖。他們也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想知道這些食物是否會對受試者的消化系統產生任何長期的影響。然而,不論是哪一項研究,不管受試者是吃全麥天然酵母麵包或喬利伍德法白麵包,都沒有產生顯著的差異。事實上,最大的差異出現在受試者之間。有些受試者在吃了喬利伍德法麵包加工食品的神奇力量後,血糖濃度大幅上升,有些人則是在吃了天然酵母麵包之後,血糖也會上升。身體對於吃麵包這件事如何產生反應,最大的因素不在於吃哪一種麵包,而是取決於每個人特有的基因組成,以及住在腸道內的菌種。也許這個結論不令人意外,因為所有麵包主要都是由同一種原料製成,也就是麵粉,而所有麵粉都是由澱粉構成的。喬利伍德麵包處理法,以及至少在日本採用的日式麵包製造法,為烘焙產業掀起了革命,也讓人可以在做出質地一致麵包的同時,將這些麵包的食物里程縮到最短。因此,不論是高速、高能的揉壓方式,還是直接運用電流的方法,都只是彰顯出麵包是全球第一種加工食品,而且到了二十世紀還出現了幾個前所未見的驚喜發展。※ 本文摘自《美味的原理:食物與科學的親密關係》。《美味的原理:食物與科學的親密關係》作者:馬提‧傑佛森 譯者:王婉卉出版社:本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26
-
2021-02-13 科別.骨科.復健
春節猛滑手機 小心板機指
新冠肺炎持續肆虐全球,年節期間許多人為了防疫,選擇宅在家追劇、玩手遊,多日下來除了感到腰痠背痛外,大拇指和中指更痛到無法伸直,手掌遠端也因疼痛導致無法握東西,春節假期就此泡湯。提醒使用手機30至50分鐘應休息3至5分鐘,並且適時做手指屈指肌腱伸展運動,以防板機指上身。根據往年經驗,每逢春節假期結束後,門診因板機指求診的民眾增加2成,今年過年疫情威脅未減,民眾待在家的時間會更長,除了吃飯、洗澡、睡覺外,為了打發時間,春節期間肯定手機不離身,無形中增加罹患板機指的機率。板機指正式學名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正常狀況下當手指彎曲時,屈指肌腱會於滑車韌帶內平順滑動,但當手指過度使用,使得屈指肌腱與滑車韌帶過度摩擦,就會產生腫脹、發炎及狹窄現象,當彎曲的指頭伸直時會發出「喀」聲響,出現猶如扣板機的動作,故名為板機指。板機指好發位置為大拇指、中指和無名指,通常早上症狀最嚴重,如手指僵硬難以活動、手指腫脹彎曲、手指掌面根部隆起壓了會痛,需要靠另一隻手將患側手指扳直,進而產生疼痛彈跳聲響等。患者多半為製造業工人、手作工藝者、長期使用電腦、家庭主婦等族群,但近年來因年輕人花許多時間追劇、玩手遊,使得板機指也常見於長期使用手機的年輕人。由於年節期間醫療院所營業時間不定,建議當手指明顯出現發炎、腫脹時,可以先冷敷消炎,或服用消炎止痛藥,適度休息後在非急性期配合熱敷,避免從事會造成疼痛的動作。也可透過2種手部運動,來舒緩手指疼痛。若春節假期結束後,民眾仍為板機指所苦,可以到醫院復健科門診就醫,透過傳統的物理因子(超音波、雷射、經皮電刺激等)治療,或醫師會依照病況於手指掌面的滑車韌帶處,注射局部類固醇或超音波導引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減壓消炎消腫改善沾黏,若仍無法改善,亦可考慮接受乾針或浮針治療,或接受手術治療。
-
2021-02-1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明明都有排便!有種便秘是沒解乾淨、排便不爽快
粒粒分明,像是小羊便便般的便秘通常一般人對「便祕」的理解,就是沒有每天排便,甚至一週排便不到兩、三次。但是有另一種便祕,中醫管它叫「虛祕」,聽起來很神祕吧?!就是明明都有在排便,但是雖有便意,卻要在馬桶上坐很久,用盡洪荒之力,才會一顆一顆地排出來。「虛祕」的便便通常都是小小硬硬的,很乾很結巴,而且便後覺得沒解乾淨,排便不爽快。中醫看病的十問中,第四問就是「請問在下大便如何」。這麼重視排便的中醫,又把便祕分成多種,而且不同體質會有不同的便祕狀態。便祕的中醫全名是「大腸祕結」,又分成「實祕」和「虛祕」,依據寒熱,還細分「熱祕」、「冷祕」、「燥祕」等不同症型。大不出便就是「實祕」,但是有些人就像醫女上述,能排便但都是小羊便便,這就是所謂的「虛祕」。「虛祕」其實很惱人,哪怕吃瀉藥、軟便劑、灌腸,也不一定有效。氣虛、血虛,都是引發「虛祕」的原因發生「實祕」的原因,可能是火氣大,或是腸寒。他們可能好多天不排便,然後某一天一排就排很多,而且糞便味道很重很臭。但是「虛祕」卻是相反,不太有味道的,像羊便便一樣,一顆一顆的落下,沒有辦法成正常條狀。什麼情形會造成羊便便呢?在中醫裡,氣虛、血虛,都會有羊便便的情形發生,而且除了虛以外,還有伴隨著內臟乾燥、皮膚乾燥的情形。老人婦幼、虛弱者容易發生虛祕貧血、體弱、挑食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虛祕」,尤其是老人和婦幼族群。體質瘦弱、長期久病、皮膚乾枯、食慾不好的老人家,通常都有排便困難的現象,有時候需要內服軟便劑或外用甘油球塞劑,嚴重的甚至要用手指去摳,才能將糞便從腸道裡挖出來。而小小孩若挑食、不愛喝水、體型瘦弱,也會有這種小羊便便的便祕,這種小孩要他上個廁所便會呼天搶地,簡直讓父母抓狂。至於婦女,如果有貧血現象、或者產後血虛、更年期陰虛等,也會出現小羊便便的「虛祕」。雖然便祕看似不嚴重,但是卻很困擾,每日如果順暢地排出成形的大便,是一件多幸福的事!當然也有很多人,每天上演著與小羊便便戰鬥的戲碼,就算水也喝了、蔬菜也吃了,降火的瀉藥也用了,也還是無法好好地排便順暢。中醫知道,降火對於「虛祕」是沒用的,需要「補虛」、「潤腸」的指令,才能終結小羊便便。因為虛,所以腸子無力氣排便,因為燥,所以便便會乾乾硬硬的。所以除了眾所周知的,要多吃蔬菜、多喝水、生活減壓之外,「虛祕」者,還要更加強補虛潤燥。古中醫有記載,既補氣血又潤腸的藥材很多,像是當歸、熟地等富含油脂的中藥,另外還有「麻子仁丸」、「增液湯」等中藥方,也是「虛祕」專用的天然通便藥。平常的飲食方面,我推薦亞麻仁、奇亞籽、杏仁、酪梨、牛奶等,都很適合「虛祕」體質的人潤腸,也可以多食用黑木耳、白木耳、蜂蜜、檸檬水等幫助通便。還有南洋知名料理「肉骨茶」,是體瘦弱之人補氣潤燥的最佳藥膳,老人、產婦和小孩都很適合。醫女的食療藥膳當歸潤腸湯材料:當歸6g,黃耆18g,玉竹6g,沙參9g,竹笙18g,鱈魚切片200-300g(或其他富含油脂的魚類也可),生薑數片,淨水1000-1200c.c.,枸杞3-6g,鹽、白胡椒、麻油各適量作法:1. 中藥材稍微沖洗,裝入濾袋,加入淨水1000-1200c.c. 煮滾,轉小火燉煮40 分鐘成中藥鍋底。2. 加入魚片煮熟後加入鹽、白胡椒、麻油提味,撒上枸杞子,再燜一下更入味。枸杞子沙拉材料:葵花籽、亞麻仁籽、核桃、夏威夷果等任選,葡萄乾、紅莓、枸杞子等搭配使用,無糖優格一杯,生菜適量作法:1. 將富含油脂的各類堅果,加上乾果及枸杞子等一起倒入無糖優格中一起食用。2. 喜歡生菜者可隨意加入。※適合更年期婦女或老年人早餐使用。醫女的保健穴位介紹幾個便祕特效穴,對於刺激排便頗有幫助,再加上順時鐘按摩肚臍四周,可以改善虛祕的現象。支溝穴【取穴】位於前臂外側,腕橫紋往上四橫指,兩條骨頭中間。【按揉】拇指食指內外對按,並旋轉打圈按揉。天樞穴【取穴】肚臍左右兩側三指寬處。【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關元穴【取穴】位於肚臍正下方四橫指處。【點按】可用食指中指一起垂直往下深壓。氣海穴【取穴】位於肚臍正下方兩橫指處。【按揉】手指垂直皮膚按壓,並旋轉打圈按揉。※ 本文摘自《逆齡食養》。《逆齡食養》作者:杜丞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0/11/11《逆齡食養》書封。圖/幸福文化提供
-
2021-02-11 養生.聰明飲食
紅酒配牛肉一起吃健康嗎? 聽聽營養師怎麼說
許多人喜歡吃牛肉配紅酒,然而,紅酒中含有單寧酸,若與蛋白質食物併用,是不是會造成腸胃的負擔呢?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陳燕華營養師表示,的確,吃牛肉配紅酒對於腸胃較弱的人可能會影響消化吸收,尤其對老年人或肌少症患者來說最好盡量避免;此外,單寧酸也可能會影響鐵質吸收,因此建議用餐時最好減少紅酒攝取量為佳唷。吃西餐時,許多人都習慣以牛肉佐紅酒,但這樣吃真的健康嗎?如大家熟知柿子不宜與蛋白質(螃蟹、肉類、豆製品等)一起食用,因為柿子中的單寧酸會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那紅酒中也含有單寧酸成分,與牛肉併用時是否也會影響消化,甚至造成腸胃不適呢?陳燕華營養師表示,針對紅酒佐牛肉的飲食方式到底健不健康?在營養學上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討論:1. 紅酒的酒精含量約12%,過量飲用恐傷肝,甚至有致癌風險!紅葡萄酒酒精含量約在12%左右,每公克的酒精約含有7卡路里的熱量,幾乎和一克脂肪一樣多,飲用過量可能會大量增加熱量攝取!此外,酒精代謝物乙醛是一種致癌物,加上體內累積的酒精量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包括像是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長期來說也容易增加口腔癌、食道癌等癌症風險。 然而,在健康無礙的情況下,適量飲用紅酒是無妨的!陳燕華營養師說明,紅酒含有酚類物質,如花青素、白藜蘆醇和單寧酸等,屬於抗氧化成份之一,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和其他氧化劑,並抑制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 氧化;但建議女性每天飲用不宜超過105毫升,男性每天不宜超過210毫升,以利維持個人健康。 2. 紅肉被視為是「2A 級」的可能致癌物,建議勿過量食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標準,紅肉(包括牛肉、豬肉、馬肉及羊肉)被列為「2A 級」的可能致癌物;所謂的「2A 級」代表對人類為很可能有致癌性,但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此外,紅肉在高溫烹調的過程中,還可能會產生雜環胺 (heterocyclic amines, HCAs) 與多環芳香烴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等致癌物,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有人說吃烤肉會吃進致癌物的原因。然而,衛生福利部亦指出,癌症的成因眾多,通常非僅因攝取單一食品而致癌,故民眾不必因此特別戒吃某種食物,但建議日常飲食應大量攝取各色蔬果、多運動、減少過度加工之食品,並積極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預防癌症的不二法門。 3.紅酒配牛肉時,紅酒成分會影響蛋白質與鐵質吸收,腸胃不佳者應避免。陳燕華營養師解釋,紅酒中的單寧酸會讓人體的蛋白質吸收力變差,若紅酒與蛋白質食物(如肉、蛋、乳製品及豆類、豆漿、豆腐、螃蟹)一起食用時,在酸性條件下(例如在胃酸環境中)容易與蛋白質食物結合,且紅酒中單寧酸的酸根離子結合成為溶解度較小的鹽類,具有收斂性,會導致腸蠕動減緩,造成消化不良。因此,若本身是屬於消化功能差、容易胃食道逆流、腹脹情形的人,或是平時蛋白質就攝取不足的人(例如老年人或肌少症患者)勿與單寧含量較高食物一起食用,平日亦建議減少紅酒攝取量,以免增加身體負擔。此外,陳燕華營養師也補充,單寧酸也能與食物中的鐵質發生凝固作用,進而影響人體對鐵質的吸收,長期而言恐導致貧血問題。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 陳燕華營養師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健康九九網站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2-10 科別.消化系統
過年免不了急性腸胃炎 醫師提醒不舒服要這樣吃
春節年假免不了要大吃大喝,更是急性腸胃炎的好發時節,每年此時急診裡都可以看到不少,醫師提醒如果腸胃不適,應該先禁食數小時,水也不能一次喝太多,先以流質食物補充營養,再吃固體食物像是麵條、白飯、土司、馬鈴薯,有助腸黏膜修復。過年期間每家餐桌上都是大魚大肉,而且有時候煮太多,反覆加熱,都是造成腸胃炎的原因,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科醫師黃文威表示,急性腸胃炎常見一直腹瀉、反覆嘔吐及肚子痛、脫水、發燒、全身倦怠感、有時還會心跳變快,須盡速就醫勿以為只要吃成藥就會好。急性腸胃炎主可分病毒感染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及腺病毒等,另一方面則為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等。他表示,急性腸胃炎在初期時,病人常會困擾要如何飲食比較適宜。初期如無脫水症狀,舉如小便尿量減少跟顏色變深、口乾舌燥、感覺心跳過快,此時可以先禁食幾小時讓腸胃休息一下。如要喝水可採取少量多次方式,勿一次喝下很多水,如此反會引起噁心嘔吐感。如只是吃一下固態食物就會想吐,建議先單純用液體流質方式補充營養,比如米湯、豆漿、米漿,俟嘔吐情況緩解後,再逐步嚐試吃少量固態食物如麵條、白飯、土司、馬鈴薯,有助腸黏膜修復。在急性期時應避免燒、烤、炸、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腸胃負擔。
-
2021-02-10 寵物.照顧指南
家有毛小孩請注意! 營養師提點寵物的飲食大忌
現代人真的很多家庭都有養寵物,毛小孩就跟自己小孩般,需要細心呵護。你知道嗎?毛小孩的營養攝取跟人類一樣,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呢,特別邀請營養師莊昕悅來談談,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莊昕悅表示,剛成為營養師時,對好多東西都覺得很新鮮,於是去了學校上了寵物營養課程,只可惜台灣目前並沒有寵物營養師執照,所有寵物飲食與健康相關的議題,都是由獸醫負責,印象中,韓國真的有寵物營養師這個職業! 許多家有毛小孩的人時常討論,狗狗什麼不能吃、貓咪什麼不能吃…,誤食了又會出什麼大事。因此,莊昕悅就特別分享,關於寵物不能吃的食物,供給毛小孩新手家長們參考。 No Eat 1 洋蔥、大蒜、韭菜對人類很健康的辛香料:洋蔥、大蒜、韭菜,竟然會造成毛小孩血尿!莊昕悅解釋,洋蔥、大蒜、韭菜含有機硫化合物,食用過量時,會破壞紅血球,導致紅血球極速氧化,引發氧化溶血作用,產生血尿,嚴重時更會造成死亡。她進一步說明,各種形式的洋蔥都可能造成寵物的健康問題,包括脫水、生的或煮熟的洋蔥,甚至洋蔥粉等,而許多寶寶副食品都有加入洋蔥粉、大蒜粉等,建議毛家長別讓毛小孩吃。 No Eat 2 葡萄、葡萄乾莊昕悅指出,葡萄和葡萄乾因為含有「酚類物質」,狗兒如果誤食,在6~12小時內會出現腹瀉、腹痛、厭食、嗜睡、無力等,還會導致急性腎衰竭,造成腎臟無法產生尿液,這時多數狗兒就會死亡或被安樂死,死亡率高達50~75%。No Eat 3 酪梨過去曾有愛吃酪梨的狗狗死於急性心肌病變的病例報導,莊昕悅說,因為酪梨含有一種殺真菌毒素叫Persin,症狀包括胃腸道刺激、嘔吐、腹瀉、呼吸窘迫;還會造成肺部、胸部、心臟組織周圍的積液,因缺氧而導致呼吸困難、死亡;其高脂肪含量,也可能會導致胰腺炎。 No Eat 4 巧克力、可可許多人都知道狗狗吃下巧克力會生病,其實,巧克力也會嚴重危害貓咪的健康,甚至可能致命。莊昕悅表示,巧克力跟可可含有甲基黃嘌呤,內有如咖啡因、可可鹼、茶鹼等興奮劑物質,會影響毛小孩的中樞神經、肌肉等。No Eat 5 啤酒花釀製啤酒時,為增加啤酒風味及泡沫穩定性而加入的啤酒花,不管是新鮮的還是用過的,對狗狗都是劇毒。莊昕悅說,狗狗誤食後會產生惡性高熱的現象,出現發高燒、焦慮、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氣喘、嘔吐、腹痛、痙攣等症狀。No Eat 6 夏威夷豆很多餅乾、蛋糕等都會添加夏威夷豆,但如果你把點心分享給毛小孩,可就糟糕了!莊昕悅提到,狗狗誤食夏威夷豆的12小時內,會發生無力、虛弱、嘔吐、抑鬱、發燒、僵直、仰臥等中毒症狀。因為夏威夷豆含有未知的毒素,會影響寵物的肌肉,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並可能導致運動困難、虛弱、呼吸困難、震顫和四肢腫脹,還可能引發胰腺炎和致命的過敏反應。 No Eat 7 未烘烤的麵包莊昕悅指出,麵包是靠酵母發酵,但是活酵母吃進狗狗體內會產氣造成胃脹氣;麵包發酵食會產生乙醇(酒精),更可能導致狗狗中毒。所以製作麵包時,一定要小心讓狗狗與生麵糰保持距離。 No Eat 8 木糖醇糖果、口香糖、牙膏、減重食品等都會添加木糖醇。木糖醇是種人工甜味劑,會導致寵物體內胰島素增加使血糖快速降低,當血糖突然下降後,會導致嘔吐、嗜睡、失去協調控制,最後可能產生癲癇,而肝衰竭往往發生短時間內。No Eat 9 酒精酒精對人的健康影響深遠,對寵物也是一樣。只要攝取一點點就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等,嚴重時甚至呼吸困難、昏迷、死亡。除了生麵團、腐爛水果等會產生酒精,生活中包括油漆、藥物、香水、漱口水、消毒劑等含乙醇的產品。莊昕悅提醒,盡量避免讓寵物吃到上述食物,請將這些食物放在他們接觸不到的地方,特別是愛偷吃東西的毛孩子。而造成毛小孩中毒跟攝取的劑量有關,每種動物的耐受劑量不同,若不小心食用到且有症狀產生須儘速就醫治療。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營養師 莊昕悅 圖片設計/Kato
-
2021-02-05 養生.聰明飲食
奉行肉→菜→飯的用餐順序對健康才好?不能一口飯配肉或菜嗎
讀者李先生在2021-2-2用臉書簡訊詢問:林教授您好,我很喜歡您的網站,您以相關研究成果進行闢謠,加深我對營養學的興趣。想跟您請教一個問題,我周圍有些人強調說,如果想減肥,第一口一定要吃肉;另有些人說,第一口一定要吃菜。而且各自都有其主張。就是沒有人說第一口要先吃飯,他們都說第一口吃飯對身體不好。結果當我開始實行均衡飲食及飲食控制時,我就故意第一口先吃飯,一段時間後,我的體重跟體脂都降下了。反而我那些沒有飲食控制,堅守第一口吃肉或吃菜的朋友,他們的體重跟體脂沒有改變(有些還上升)。結果當我說,其實第一口吃什麼沒差,重點在均衡飲食跟飲食控制時,他們就都很認真地告訴我第一口先吃什麼才重要(尤其是強調第一口先吃肉的,說可以啟動身體裡面的有的沒的功能…太專業我忘了。)我是很傻眼。當然,我也不是專家,我認為也有可能他們真的是對的。所以想請問教授,對於用餐時的進食順序上有沒有什麼較專業的看法或研究成果呢?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營養素》(macronutrients)可以分成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大類。大多數人也應當都知道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瘦肉和豆類,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是米飯和麵點,而脂肪的主要來源是肥肉和食用油。不過,大多數人應該不知道這三種營養素在用餐時會有先後順序的要求。以台灣人來說,大多數人是一口飯配一點肉或菜,而在吞嚥後,再重複這飯菜混合的過程。也就是說,大多數台灣人並沒有需要選擇先吃肉再吃飯,還是先吃飯再吃肉的問題。可是,美國人就不太一樣。一般來說他們是先吃沙拉和麵包,然後再吃肉。所以,很明顯地,美國人通常是先吃碳水化合物,再吃蛋白質。那,不管是台灣人,或是美國人,傳統的飲食習慣真的是對健康不好嗎?有關用餐時食物的先後順序對健康的影響,目前的研究是非常有限,而且幾乎全都是針對血糖的控制而做的。例如下面這兩篇最新的研究論文:2020年:Food order and glucose excursion in Indian adults with normal and overweight/obese Body Mass Index: A randomised crossover pilot trial(體重指數正常和超重/肥胖的印度成年人的食物順序和葡萄糖偏離:一項隨機交叉試驗)2019年:The impact of food order on postprandial glycaemic excursions in prediabetes(食物順序對糖尿病前期患者餐後血糖偏離的影響)這兩篇論文的結論都是說把碳水化合物留在最後才吃是比較能緩和餐後血糖的上升。還有一篇2019年發表的綜述論文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請看Impact of Nutrient Type and Sequence on Glucose Tolerance: Physiological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營養類型和順序對葡萄糖耐量的影響:生理學見解和治療意義)。它的結論是:「實驗證據表明,餐前食用蛋白質和脂肪可以在整個葡萄糖耐量譜圖中顯著降低餐後血糖。 引起這種作用的機制包括胃排空的延遲以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釋放的增強和肝胰島素清除率的降低,從而分別導致較慢的葡萄糖吸收和高胰島素血症。 從臨床角度來看,營養素預負荷的降血糖作用在強度上可與目前的降血糖藥相媲美,而在二型糖尿病患的效果比在糖尿病前或非糖尿病患者更大,並且似乎可以長期維持。更了不起的是,用餐時把碳水化合物留在最後吃,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從上面這個結論就可看出,對糖尿病患而言,把米飯、麵點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留在最後才吃,是一個控制餐後血糖的好辦法。所以,如果是吃西餐,那就先吃沙拉和肉,最後才吃麵包,而如果是吃中餐,那就先吃青菜和肉,最後才吃炒飯或炒麵(不太可能最後才吃白飯)。但是,請注意,上面的建議都只是針對糖尿病患,或是糖尿病前期的人。也就是說,對於血糖正常的人,目前並沒有建議要用這種方法來控制血糖。至於讀者李先生所關心的《先吃飯對體重和體脂的影響》,我並沒有看到相關的研究,所以也就無法做客觀的評論。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是絕對不會改變我的飲食習慣。我還是會繼續吃飯配肉和菜,而不會去管什麼先後順序。畢竟,這樣的飲食習慣60多年來並沒有害我得三高,變胖,或造成什麼其他問題。原文:肉→菜→飯,順序重要嗎
-
2021-02-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伴侶氣味令人作嘔?1成新冠患者嗅覺倒錯 醫:目前沒療法
許多新冠肺炎患者暫時失去嗅覺和味覺,痊癒後嗅覺和味覺通常會恢復。但國外科學家研究卻發現,10%患者康復後會發展成「嗅覺倒錯」(parosmia),使他們聞到本來應該氣味不錯的東西,如食物、肥皂和伴侶,變得令人作嘔。台灣不像國外嚴重對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失去嗅覺和味覺的確是感染新冠病毒伴隨的重要臨床症狀,不過,台灣疫情不像國外嚴重,因為患者感染的程度不同,目前台灣幾乎沒有患者痊癒後出現嗅覺倒錯的問題。根據BBC中文網報導,科學家估計,約65%的新冠肺炎患者會暫時失去嗅覺和味覺,他們康復後嗅覺和味覺通常會恢復。然而,其中有10%會發展成「嗅覺倒錯」,也就是說,目前全球一億多名染疫者中,估計650萬人康復後會出現嗅覺倒錯。但科學家目前不清楚發病原因,也不知道療法。聞到死亡、糞便等味道嗅覺喪失慈善機構「AbScent」創始人克里希.凱利去年6月在臉書(Facebook)建立群組,幫助6000名成員了解和改善嗅覺倒錯。她說,幾乎所有人都因染疫喪失嗅覺,最後引發嗅覺倒錯,對不同氣味的常見描述,包括死亡、腐爛、腐爛的肉、糞便等。英國雷丁大學科學家珍.帕克和AbScent臉書群組的一些成員合作發現,肉、洋葱、大蒜、巧克力、咖啡、蔬果、自來水和葡萄酒等,通常會引起不良反應,除了杏仁和櫻桃的氣味尚能接受。目前沒有治療方法 目前科學家普遍假設,神經纖維因車禍、病毒或細菌感染等原因受損,導致嗅覺倒錯。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只能等大腦適應。但AbScent認為「嗅覺訓練」可能有幫助,包括定期聞精油,以及調整飲食,像是食用常溫或冷藏食物、避免食用油炸和重口味食物,飲食清淡等。周百謙指出,不論是有症狀或無症狀新冠肺炎患者,鼻腔是最早最有可能的感染和傳播途徑,當病毒感染鼻腔時間一久、病毒量大時,加上季節及環境因素,就有可能影響嗅覺。當患者康復後,嗅覺應該會恢復,但時間每個人不同,重症患者影響較大。不建議聞精油改善周百謙說,新冠肺炎患者和鼻竇炎患者一樣,嗅覺都會受影響,並不建議使用聞精油方式改善,但可以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來緩解症狀,並且要多休息讓鼻腔黏膜細胞再生,更要飲食清淡,避免吃辛辣及重口味食物,即可慢慢恢復嗅覺。
-
2021-02-04 養生.聰明飲食
飲料選半糖或微糖?營養師:少算一事熱量照爆表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5期文∕陳大樂手搖飲「喝」出500億商機!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隨著行動支付、外送服務蓬勃發展,手搖店營業額平均逐年成長8.9%,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更估計,光是手搖飲,就為台灣帶來500億的龐大商機。喝半糖、微糖飲料,糖量照樣暴表台灣人真的很愛喝手搖飲,為了健康、怕胖,許多人會選擇半糖、少糖或微糖來減低熱量攝取。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選擇較少糖的飲料,的確能夠降低熱量的攝取;不過別忘了,所謂的全糖、少糖、半糖及微糖,是指額外加到手搖杯的含糖料,可不包含液體本身及配料的熱量。舉例來說,假使你因為怕胖,點了「半糖」的大杯珍奶,換算下來,你大概吃進了30克的糖,以及4茶匙的沙拉油(因為奶茶含有奶精,屬於油脂類),再加上黑糖珍珠,可能吃進將近500大卡,直逼一個便當的卡路里。也就是說,若你今天吃了一個便當,又搭配一杯半糖珍奶,熱量會直接突破1000大卡,肥胖與贅肉就是這樣來的。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人因為選了減糖飲料,以為可以多喝幾杯,忽略飲料及配料的原有的熱量,反而適得其反。 市售700c.c.手搖飲甜度含糖量 甜度 含糖量(克) 熱量(大卡) 相當於方糖數 全糖 60 240 15 少糖 50 200 10 半糖 30 120 6 微糖 15 60 3 無糖 - - - 每天攝取糖份少於5顆方糖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日糖攝取量應占總熱量的10%以下。若以男性成人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換算下來,一天不得吃超過50公克的糖(一般市售方糖每顆大約5公克,約10顆方糖的量),這也是目前臺灣衛福部建議的上限;如果想讓身體更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更建議,將每日糖分攝取量,減半至總熱量的5%以下更理想,即不超過25公克(約5顆方糖)。為什麼要少吃糖?糖對身體的6大危害喝飲料在所難免,許多無糖茶飲對身體甚至有一定的好處;可是若你喝的是含糖飲料,可要注意了。眾多研究顯示,攝取過量的糖會引起肥胖、代謝症候群、蛀牙、心血管疾病等危害;近來研究更指出,特別是經常使用在手搖飲的高果糖糖漿,攝取過量的危害比一般精緻糖更劇烈。1、提高三酸甘油酯 陳詩婷解釋,果糖的代謝路徑不同於葡糖糖,很容易會直接經由肝臟儲存為脂肪,快速引發一連串的三酸甘油酯升高、胰島素阻抗等反應;一項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大於50公克的果糖分子,餐後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會明顯上升。2、肥胖及脂肪肝我們幾乎可以這樣思考,攝取果糖對肝臟的危害,跟肝臟處理酒精的程序一樣,會提高脂肪肝發生的機率。這是因為果糖在消化過程中不受到能量的調控,很容易被身體轉化為脂肪儲存,尤其是內臟脂肪,跟果糖及醣類攝取過量有很明顯的正相關。3、代謝症候群一項研究測試,人體在喝下純果糖與純葡萄糖之後,身體的生化反應會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喝下葡萄糖的受試者,飽足感會上升,而喝下純果糖的人,則沒有明顯的飽足感;換言之,經常攝取果糖的人,因為身體缺乏飽足指令,容易攝取過量的果糖,而大量的脂肪在肝臟被代謝,可能造成代謝的紊亂,容易引起一連串的血壓飆升、血脂上升等代謝症候群。4、尿酸飆升,引起痛風果糖在代謝過程中,會快速消耗身體的ATP(身體的能量形式),因而造成細胞的尿酸濃度上升,造成高尿酸、痛風的問題。5、心血管疾病血液和組織的糖太多,很容易與體內的蛋白質、脂質等物質生成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縮寫為AGEs),破壞血管的內皮細胞,加重血管壁的氧化壓力,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容易被氧化,造成身體大範圍的血管發炎及傷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6、愛吃糖,提早失智流行病學發現,糖尿病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平常人高,這是因為葡萄糖及其代謝產物會黏在人體的蛋白質上,破壞我們的腦細胞(如同上述所說的糖化作用),使蛋白質變得異常,無法執行正常的生化反應;若大腦β-類澱粉蛋白質堆積在神經細胞週圍,除了使細胞逐漸死亡,也會破壞神經間的連結,人的記憶、認知能力會漸漸垮掉,而走入失智。健康喝手搖飲,你可以這樣做首選飲料當然是「白開水」,因為水分是人體最重要的成分,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排毒等好處,一旦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市面上的含糖飲料反而會覺得太甜而難以下嚥;不過,若民眾短時間難以戒掉喝甜飲的習慣,這裡有幾個健康喝手搖飲的技巧,不妨參考。1、選擇微糖、不要加料針對短時間無法養成避免喝糖飲的族群來說,儘量選擇糖分最低的微糖飲料,另外,儘量不要加料,常見熱量較高的配料,如珍珠、布丁、椰果、蒟蒻、養樂多,另外,還有用蜜汁熬煮的紅豆、芋頭、地瓜等主食類,熱量也很高。2、拿鐵比奶茶好一般奶茶多由奶精或奶油調配而成,奶精及奶油的本身是油脂,若再加上淋進去的糖分,熱量恐會爆表。建議大家若想喝奶茶或珍奶,可以鮮奶製成的無糖的珍珠鮮奶茶(珍珠+低脂鮮奶+無糖綠茶或紅茶等)取代,熱量大約只有170大卡,不僅可藉由新鮮牛奶補充鈣質,還可減少油脂的攝取。3、選擇去冰或少冰冰會壓抑味覺對甜度的敏感度,越冰越不容易感覺到甜。4、回歸原味儘量選擇喝原食物的手搖飲,減少色素或香料的攝取。譬如無糖的芋頭牛奶、木瓜牛奶等,或者以無糖豆漿為基底的飲料,利用燕麥奶打成的無糖飲料也很適合。5、改點無糖茶飲無糖茶類,如紅茶、綠茶、烏龍茶等都是很好的飲料,其熱量幾乎逼近於零,而且綠茶還含有豐富的兒茶素,能幫助身體抗氧化。延伸閱讀: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你會胖可能就是因為對糖上癮! 6個糖對身體的影響...要健康最好少碰
-
2021-0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食飄出腐爛味!專家估650萬人染疫康復後「嗅覺倒錯」
BBC中文網報導,科學家估計,約65%的新冠肺炎患者會暫時失去嗅覺和味覺,他們康復後嗅覺和味覺通常會恢復。然而,其中有10%會發展成「嗅覺倒錯」(parosmia),使他們聞到本來應該氣味不錯的東西,如食物、肥皂和伴侶,變得令人作嘔。也就是說,目前全球一億多名染疫者中,估計有650萬人康復後會出現嗅覺倒錯。但科學家目前不清楚發病原因,也不知道療法。嗅覺喪失慈善機構「AbScent」創始人克里希.凱利去年六月在臉書(Facebook)建利群組,幫助6000名成員了解和改善嗅覺倒錯。她說,幾乎所有人都因染疫喪失嗅覺,最後引發嗅覺倒錯,「對不同氣味的常見描述包括:死亡、腐爛、腐爛的肉、糞便」。英國雷丁大學科學家珍.帕克和AbScent臉書群組的一些成員合作發現,肉、洋葱、大蒜、巧克力、咖啡、蔬果、自來水和葡萄酒通常會引起不良反應,除了杏仁和櫻桃的氣味尚能接受。目前科學家普遍假設,神經纖維因車禍、病毒或細菌感染等原因受損,導致嗅覺倒錯。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只能等大腦適應。但AbScent認為「嗅覺訓練」可能有幫助,包括定期聞一批精油,及患者調整飲食,像是食用常溫或冷藏食物、避免食用油炸和重口味食物,飲食清淡等。
-
2021-0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葡萄牙防疫全球吊車尾 媒體爭相報導台灣防疫
葡萄牙疫情嚴峻,澳洲智庫評比全球防疫排名28日出爐後,引發最大週報「快報」及SIC電視台等媒體爭相報導,包括台灣在內的表現優異國受到媒體關注。總部位於澳洲雪梨的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公布評比後,葡國媒體爭相報導台灣在內的防疫資優生,進行政策對比分析。葡國在滿分100分的評比中獲得38.9分,為全球98國中的第63名。葡萄牙28日統計,全境過去14天每10萬人新增確診1582人(台灣同一時間為0.2人),遠高於歐盟疾病管制中心新增「暗紅區」的500人標準,居全球之冠。「快報」(Expresso)及SIC電視台皆指出,雖然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最初是在中國武漢爆發,但綜觀亞太區各國的平均表現在全球成績之上;歐洲的抗疫成果則是起伏不定,在首波大爆發之後一度成功壓制,但隨即又陷入疫情攀升與變種病毒的困擾。此外,各界有「極權國家防疫表現較佳」的迷思。但此份報告分析發現,非民主國家的疫情曲線在初期還算尚可,之後愈來愈差;民主國家則是剛好相反,中後期有改善,表現優於非民主國家。葡萄牙人口1000萬,28日新增303人染疫死亡、1萬6432例確診,雙雙創單日新高紀錄。截至29日,累積確診69萬8583例,其中1萬1886例死亡。葡萄牙國會已批准延長緊急狀態至2月14日,此為第10次執行的緊急狀態。總統德索沙(Marcelo Rebelode Sousa)告訴國人,葡萄牙鎖國狀態可能要延續到3月。有鑒於葡國需入院醫治及重症病患急劇增加,醫療系統已不堪負荷,加上日前發生地方醫院氧氣短缺事件,葡國總理柯斯塔(António Costa)領導的內閣有意向歐洲國家尋求協助,但總統德索沙仍盼先窮盡自身力量應對疫情。根據葡萄牙媒體報導,比利時、西班牙、盧森堡等國願向葡國提供協助;德國軍醫組成的代表團已抵葡,將分析葡國醫院所需協助。葡萄牙政府已公布往返英國飛機航班中斷至2月14日,本週與巴西間航班即將中斷。當地媒體預料,與美國間航班也極有可能中止。另繼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訂定標準,將葡國列為避免必要旅行的「暗紅區」後,德國政府也宣布將禁止來自變種病毒活躍的葡萄牙、英國、南非及巴西等國旅客入境。
-
2021-0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延燒,6類營養素超級比一比 專家教你吃這些食物調節免疫力!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全世界都繃緊神經。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無論是何種病毒、細菌來襲,自身的免疫力永遠是第1道防線!不當飲食、心理壓力、空汙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裡的氧化壓力,引起發炎,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就會降低免疫功能,易受病菌感染而生病。曬足太陽、攝取維生素D食物 降低呼吸道感染風險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引述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19年的報告,統合分析共15個國家、25項研究、含括10,933人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能夠促進對抗病毒細菌的保護機制,可顯著降低至少1種急性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胸腔感染等)的風險。若要補充維生素D,可到戶外活動、曬太陽,讓皮膚接受陽光中的UVB光,幫助體內合成。但要提醒大家,就算陽光再強烈,待在室內隔著窗戶曬太陽仍是無效的,因為UVB光無法穿透玻璃,也就無法幫助維生素D的產生。因此建議1天曬太陽10到20分鐘,露出臉部、手臂等部位且不擦防曬乳,讓體內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減少疾病感染風險。冬季天氣陰冷時,可受陽光照射的機會較少,加上常將身體包得密不透風,許惠玉提醒,此時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含鮭魚、旗魚、鮪魚、沙丁魚、鯖魚、秋刀魚等含高油脂魚類,當中也含有免疫系統不可或缺的蛋白質,且魚油對體內抗發炎也有益處,攝取不足反而會使免疫功能受損。其餘如蛋黃、乳品(起司等)、內臟類(肝臟等)及蕈菇類(黑木耳、香菇等)也都含有維生素D。飲食搭配蔬果、辛香料 自體防禦更提升食品營養中心說明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各式不同的「植化素」,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天然物質,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癌等功效,可輔助免疫功能調節。許惠玉舉例2010年發表於《醫學的分子視角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的研究: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綠色青花菜、白色花椰菜、高麗菜、芥藍菜等所含的「異硫氰酸酯」,能夠抗癌以及降低ROS(活性含氧物)所造成的發炎性傷害。而葡萄、藍莓、覆盆子、桑葚等水果中,也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能促進細胞的「自噬作用」,降低發炎性傷害,對於調節免疫功能相當有幫助。許惠玉提醒,香辛料也含多種植化素,例如大蒜、蔥及洋蔥等蔥屬植物所含的「有機硫化物」可抗氧化、降低發炎,讓免疫力更加分。2018年刊登於《分子學Molecules》的義大利研究指出,咖哩粉中常見的「薑黃素」能提升血清中的抗體、減少促發炎細胞激素的分泌,降低體內的發炎反應,並增加抵禦病原菌的抗體,有利於調節免疫力。從飲食、戶外活動著手 保固自身抵抗力國際免疫營養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mmunonutrition, ISIN)於2020年發出聲明,建議飲食中要吃得多樣化、吃得均衡,特別是各色的蔬菜及水果,才能支持免疫功能。董氏基金會呼籲,防疫期間要特別注意攝取優質營養,應每天攝取足量的各式新鮮蔬果,以及適量高油脂魚類、肉類、雞蛋、乳品等蛋白質食物,再搭配大蒜、蔥、薑黃等辛香料一起烹調,幫助抵抗外來病原體。而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劑,經常只能吃到特定營養素,不如天然食物中多元,建議還是從原態食物來做補充。最後提醒,想預防感染、抗疫,除了勤洗手、注意均衡飲食外,也要記得到戶外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維持身體活動並保持社交距離,顧好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身之道。★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1-29 科別.骨科.復健
喝可樂會骨鬆? 鈣質流失元凶找到了
變矮、駝背、脊椎側彎?小心!你的骨質可能漸漸在流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走一趟骨科門診,經常可以看見許多上了年紀的患者,不是彎腰駝背、行動緩慢,就是包著石膏、愁眉苦臉,事實上,這些人多半是因為失去「骨本」,成了骨質疏鬆症的受害者。 骨質疏鬆易骨折 嚴重恐有死亡風險 骨質疏鬆有多可怕?骨科醫師施哲仁說,骨質密度檢測若小於-2.5,就代表骨量減少或是骨密度降低,使得骨骼漸漸出現孔洞,變得脆弱,就好像海砂屋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倒榻,甚至還會發生骨折的危險。施哲仁進一步說明,骨質疏鬆症最怕的就是骨折。根據臨床經驗顯示,上了年紀 的人,假使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會因為跌倒或輕微碰撞就發生骨折,脊椎及髖部都是常見的部位,若發生在髖部,除了影響活動,需要臥床之外,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因此,應趁早養成補鈣、強化骨骼的習慣。 補鈣趁年輕 老了補鈣也有用 新聞報導經常告訴大家要「趁年輕補鈣,老了才不會得骨質疏鬆?」對此,施哲仁認為,趁年輕時補鈣當然是最好的,因為人體的骨質密度在20歲時達到最高峰,到了 30歲左右便開始慢慢下降。因為20歲這段期間,骨骼的形成速度比分解速度來得快,假使可以趁著這段期間多補充鈣質,骨本存的量會越多,當然就越有本錢可以消耗。那麼難道過了這段期間再補鈣,就沒有用了嗎?施哲仁說,並不是說過了年輕這段期間補鈣就沒效了,而是鈣質吸收並轉化成骨骼的效果,並不如年輕時好,任何時間點補 充鈣都有好處,永遠不嫌晚。 停經、節食易致骨鬆 骨骼保健需加強骨質密度從出生後會隨年紀漸增,尤其女性在停經之後,因為荷爾蒙的改變,使得停經婦女的骨質密度急遽下降,這就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經常好發在停經後婦女的身上,因此,強化骨骼這項工作,女性尤其要注意。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都靠節食減肥,但營養不良的人也最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再加上身體骨頭沒有足夠的運動刺激,來促進骨細胞的生長,也特別容易引起骨質疏鬆。 預防骨質疏鬆 飲食補充還要加運動至於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施哲仁說,要分為兩個層面來談,一個是從飲食補充到足夠的鈣質,尤其推薦牛奶、小魚乾、蝦米、乳酪、海帶及芝麻,這些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不管是任何年紀的人,都建議能適當攝取,以幫助身體免於骨質的流失。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還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另外,酒類與含咖啡因的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也須酌量或避免。但鈣質攝取增加之後,也要能進到骨頭才行,所以,另一個則是要配合運動的刺激,才能促進骨頭的生長。談到這邊,施哲仁拋出一個觀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臥床的病患,他的鈣質補充很足夠,但為什麼還是有骨質疏鬆?原因就在於沒有運動。 5個常見骨鬆Q&A 一次搞懂 Q1:吃維骨力可以留住骨本嗎?A:維骨力的成分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 的功能是幫助軟骨的增生,與骨密度無關係,所以,基本上吃維骨力無法留住骨本。 Q2:補鈣,一定要喝牛奶?A:要補充鈣質,不一定只有牛奶。鈣質豐富的食物除了牛奶之外,還有小魚乾、蝦 米、乳酪、海帶及芝麻等;除了飲食外,也要搭配運動,才能幫助鈣質補到骨頭裡。Q3:喝可樂會骨質疏鬆?A:只有長期極大量的攝取才會,一般人偶而喝喝可樂影響不大,但站在健康的角度,並不鼓勵喝可樂。Q4:喝大骨湯最保骨本?A:這是錯誤的觀念,大骨湯的鈣含量遠低於1杯200多c.c.的牛奶,假使要補鈣,建議從牛奶、乳酪、蝦米或是芝麻等食物中補充,補鈣的效果最好。Q5:喝高鐵高鈣奶,一舉數得?A:奶粉對身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但其實人體對鈣質的吸收仍然有限,補充超過人體需要的鈣質或鐵質量時,身體也難以吸收,所以,建議每天固定攝取含鈣食物,同時配合運動最重要。
-
2021-01-28 科別.眼部
只是「不喝冷飲」飛蚊症竟幾乎好了!中醫師8個超簡單撇步,不治療就能改善飛蚊症
近幾年,學校推行使用電子白板之後,許多國小老師們也開始覺得眼睛不舒服。有位國小老師十分焦慮來到我的診間詢問:「醫生,我眼睛突然看見好幾隻蚊子飛來飛去,想要打又打不到。這種飛蚊症可以治療嗎?」我說:「『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這首白居易的詩句,其實就描述著他的飛蚊症。飛蚊症其實很常見,但大多需要詳細檢查評估。」造成飛蚊症的原因很多,一般看到眼前有些如黑絲、魚鈎、圓圈、雲朵、變形蟲,或黑或灰或透明等,都統稱為飛蚊症。但只要在視網膜之前有任何的雜質,大到足以被看見,就會產生飛蚊症。以現代醫學來說,飛蚊症可以區分為以下幾種:・理性:約佔1/5,數個飛蚊,大多40歲以下。・退化性:約佔3/4,1至2個飛蚊,通常40歲以上。・病理性:約有1/20,數量多,恐有失明危險。其下又可細分為:・玻璃體退化:玻璃體混濁、玻璃體牽扯・玻璃體出血・視網膜相關:周邊視網膜裂孔、格子狀退化・其他眼病: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葡萄膜炎等・全身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眼中風等最需要留意的是病理性飛蚊症,如可能是局部眼底視網膜破洞,產生出血而導致玻璃體混濁,或者視網膜受拉扯造成的視網膜裂孔,甚至是嚴重的眼病如:青光眼、視網膜剝離、視網膜出血等。此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眼中風、黃斑部病變等,都可能急性發作產生視網膜剝離,有失明的危險。但是傳統中醫沒有儀器可以檢查,詳細原因還是要經由眼科醫師散瞳檢查才能區分。特別叮嚀如果飛蚊症數量突然增加,合併閃光感、視野缺損、視力模糊等,即可能有更嚴重的問題需要治療,一定要至眼科散瞳檢查。中醫破解 飛蚊症中醫眼科治療飛蚊症,除了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之外,還可以從飛蚊的狀況型態來做區分為:透明飛蚊及灰黑色飛蚊。→虛證(透明飛蚊):服藥優於針灸透明的飛蚊,就中醫來說一般是虛證,有可能是細胞脫落,或玻璃體混濁,如果合併全身性或臟腑本身的虛損,可能是下面的情況造成:.氣虛:伴隨著精神狀況、早晚變化,或是用眼越久越多,以及全身性的疲倦、食欲不佳等症狀。.血虛:可能為中央透明、邊緣清楚,像是逗號或圓圈型,多會伴隨眼睛乾澀疲勞,以及全身性的血虛症狀。.勞損:一般會伴隨眼睛嚴重痠澀、視物模糊,或是像白色閃爍光線,以及頭暈昏沉、腰膝痠軟等全身勞損症狀。治療上,服藥效果會比針灸來得好。畢竟針灸能調動的是無形的氣,要從無形的氣轉換成人體需要的陰、血是非常困難的;且針灸治療大部分是在針灸當下才有治療,但疾病是持續在進展的,服藥才能讓治療的效果持續,不會因為沒針灸就沒效了。→實證(灰黑色飛蚊):需要從根本治療灰黑色的飛蚊從中醫角度來看,通常是實證,也有些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例如:.氣滯:通常會因為情緒、壓力或睡眠差而加重,會出現口乾、胸口脹悶、食欲差等症狀。.血瘀:一般會有外傷、手術史或是心血管相關疾病併發,也可能是頸部、脊椎、薦椎的傷,或是脊椎小錯位造成,通常伴隨有眼周腫脹、緊繃、疼痛感。.火熱:可能因為飲食上食用烤炸辛辣食物之後發作,或是長時間用眼、強光刺激後出現,通常眼睛本身容易有灼熱感、乾澀及眼乾口乾等症。.痰濁:一般飛蚊會在吃飽後加重,或是有頭昏悶、眼睛黏黏的感覺、眼眵(眼屎)較多、視物有如隔紗一般,及食欲差、排便軟黏。.濕熱:通常會有嚴重的眼睛黏滯,或是眼眵很多、反覆流眼油、眼睛血絲多、口苦口乾、身體煩熱等症狀。眼睛的許多症狀其實是五臟六腑、氣血陰陽、經絡、情緒等因素導致,一個人的症狀有可能有多重原因,也可能互相夾雜。從根本治療、截斷病勢,才能讓產生眼病的機制中斷或終止。預防飛蚊症,避免過食冷飲通常飛蚊症的患者,都非常焦慮且擔心,但過度焦慮擔心反而會讓身體緊繃,進而影響氣血通暢,加重飛蚊症的現象。從中醫眼科的角度來看,除了是身體本身的問題之外,更多是不良用眼習慣誘發或加重;或者也有些眼病初期症狀是從飛蚊症開始出現的。所以,維持良好的用眼習慣是很重要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喚醒身體自癒力的不二法門,包括晚上11點前睡覺不熬夜、情緒平穩勿過怒焦慮、戒菸、避免過食寒涼冰冷、辛辣、烤炸食物等。臨床上常常看見飛蚊症的患者喜歡喝冷飲,當戒除冷飲之後,飛蚊症也跟著減少了許多。飛蚊症並不是無法治療,即使是西醫眼科無法治療的生理性飛蚊症,也可以從中醫角度來整體思考,從改善眼部循環狀況,調整身體機能等方式調整。配合醫囑,調整用眼習慣與生活作息、飲食,才能加快治療效果。此外,平時可以多做伸展運動,幫助身體經脈通暢,更有機會讓身體的氣血來修復眼睛健康。Q:吃鳳梨可以治療飛蚊症?A:酵素無法進入眼底,飛蚊治療因人而異。曾有媒體報導,食用鳳梨可以治療飛蚊症,是否有效?以中醫角度來看,鳳梨的成分是否能進入眼底?不同條件下的飛蚊症是否能用同樣的方式治療?都有很大的疑點。鳳梨酵素是一種蛋白質,照理說,人體在吃入食物後,在胃中會因為蛋白水解酶的關係而被破壞成小分子,再分解成胜月太與胺基酸進入人體。所以,血中不太可能留下原本的鳳梨酵素。就算鳳梨酵素沒有被破壞掉留在血液中,到了視網膜也不能進入眼底。在視網膜存在著「血管視網膜障壁(blood-retinal barrier)」,並不是所有成分都能進入眼睛。血管視網膜障壁除了特定的分子會進入之外,剩下的都要藉由受器接合,才能通過這個屏障到達眼內。很可惜的是,並沒有可以接合鳳梨酵素的受器,所以鳳梨酵素也是無法進入。無論透明、灰黑色絲狀點狀,或黑色塊狀飛蚊,都需要經由合格的中醫師四診合參,並結合現代醫學儀器檢查、檢查報告,與生活習慣、飲食、作息等進行綜合評估,沒有萬用的治療方式。臨床上,排除掉眼底疾病後,有部分患者是身體缺乏營養素,所以補充蔬果之後,也能改善部分患者的視覺狀況。 治療時建議先找合格的眼科醫師進行眼底及眼部的檢查評估,再交由合格的中醫眼科醫師進行中醫的辨證與診察,依照個人的體質狀況分階段治療,才是最有保障且安全有效的方式!書籍介紹書名:眼癒力:中醫眼科診治照護,治療+保健一次看明白作者: 林佑彥出版社:原水出版日期:2020/09/24作者簡介/林佑彥中醫師.台中市祥峻中醫診所副院長2012年12月開始執業,眼病患者累計近3萬人;目前每週有超過150人因眼病前來就診。大多數的眼科疾病很難痊癒,尤其是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神經萎縮這一類,但輔以中醫治療都有改善的案例,至於西醫棘手的乾眼症、眼睛過敏、結膜炎、角膜炎、部分飛蚊症皆有機會可以痊癒。延伸閱讀: 防疫保單大評比》染病賠1萬、隔離賠10萬!醫師解析:7家防疫保單怎麼挑?
-
2021-01-27 癌症.胃癌
男子四肢無力食慾差、發燒就醫 正子造影揪出腫瘤源頭
58歲吳姓男子患有糖尿病,因四肢無力、食慾差、發燒到急診就醫,經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臟左葉有顆5公分大的病灶,懷疑是肝膿瘍或是膽管癌,經醫師建議接受正子造影全身檢查,發現不僅肝臟有腫瘤,在胃及大腸也各有一顆腫瘤及瘜肉,讓他驚訝不已,幸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恢復健康。大千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劉信誠說明,病患的症狀原懷疑為肝膿瘍,但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一直無法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且患者吃東西如果太大口,吞嚥常會卡卡不舒服,食量也變少,因此建議他自費接受正子造影檢查確認有無其他惡性腫瘤,經正子造影檢查結果懷疑胃有腫瘤且合併肝轉移,在接受胃鏡檢查後,證實為胃腺癌。劉信誠以腹腔鏡手術切除病患全胃及肝臟左葉腫瘤,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肝臟腫瘤確實為胃腺癌轉移,與正子造影檢查的推論吻合。另外,正子造影檢查發現的大腸瘜肉經大腸鏡切除後,也發現有輕中度的細胞變性,還好及早發現切除,免除後患。大千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趙剛宏指出,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葡萄糖代謝比正常細胞旺盛,會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因此正子造影檢查利用此一特性,讓檢查者注射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藥劑後,觀察體內是否有葡萄糖攝取異常增高的部位,進而可以找到惡性病灶。他表示,藉由正子造影檢查不僅可提高診斷準確性,更可讓病人獲得適合的治療方式;現行健保可給付乳癌、淋巴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癌(不包含腦癌)、原發性肺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子宮頸癌等,若罹患其他癌症或來源不明的惡性腫瘤,可選擇自費檢查,及早揪出病灶,讓癌症無所遁形。
-
2021-01-27 科別.消化系統
為什麼一吃完飯就想上廁所?《Nature》找到原因
不少人吃完飯後容易覺得肚子不太舒服要上廁所,甚至會腹痛。為什麼會不舒服?人們很容易想到理由,像是吃撐了、吃壞了、或是吃了什麼過敏的東西?但是去醫院檢查,往往查不出腸胃本身有什麼問題。本期《Nature》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提醒我們不要忽視這一現象。這種腸胃不適的確是種疾病,簡單來說,當你在某次吃壞肚子時,身體可能把所有當下肚子中的食物都視為「敵人」,即使這些食物無害,未來再吃下去時,身體還是會出現肚子痛的反應,希望儘快將敵人排出體外。研究人員提出假說:身體將食物也視為敵人疼痛這種感覺是人類演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提醒我們哪裡出現了損傷,引起我們的警惕。那麼為什麼一吃飯就容易肚子痛呢?研究人員們提出了一個新穎的概念:我們的免疫系統把食物殘渣當作了細菌或是病毒一類的危險入侵者。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健康的個體對吃進去的食物有一定耐受性,除非發生過敏,不然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相反,如果是細菌或是病毒,身體就會對它們的抗原產生免疫反應,發動攻擊。研究人員們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在接觸大量細菌的同時,又接觸到了來自食物的抗原,會不會讓火力過猛的免疫系統,而把食物也視作是外來的威脅?小鼠實驗證實:與污染物一同吃下的食物也會被身體記得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先在小鼠中設計了一個實驗。如果單獨給它們投餵雞蛋裡的卵清蛋白,並不會引起什麼問題。但倘若一開始讓這些小鼠感染囓齒檸檬酸桿菌,並同時投餵卵清蛋白,小鼠的免疫系統就會出現混淆,把食物抗原視作為威脅。即便從細菌感染中康復,這些小鼠在吃到卵清蛋白時,也會出現結直腸膨脹和腹部收縮的現象,表明它們肚子疼。此外,這些小鼠的腸壁也變得不再嚴密,腸子裡的內容物會接觸到腸壁之下的組織,引起免疫反應,並刺激到神經。研究人員們還發現,這些小鼠的腸子裡出現了針對卵清蛋白的抗體。有意思的是,如果通過基因編輯方法讓它們無法產生這些抗體,或是用其他方法抑制抗體的活性,小鼠的腸道不適現象就能得到減輕。相反,即便是沒有感染過囓齒檸檬酸桿菌的小鼠,只要在它們腸道引入針對卵清蛋白的抗體,就會引起它們的腸道疼痛。這些結果進一步支持了免疫系統誤把食物視作外來威脅的觀點。抑制相關疼痛通路,有望緩解不適隨後,科學家們在人類志願者身上檢驗這一理論。他們招募了12名患有腸躁症的志願者,他們在進食後常有肚子痛或嚴重不適的症狀,同時招募了8名健康志願者作為對照。研究人員將大豆、麩質、牛奶等容易引起腸道不適的物質注入他們的結直腸。果不其然,所有12名腸躁症患者體內都出現了明顯的免疫反應,而8名健康志願者裡只有2人出現類似的反應。此外,有23%的腸躁症患者,糞便裡出現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健康志願者裡的這一數字僅為9%,表明過去的感染可能與進食後的腸道不適有關。順著這個線索,論文還指出,如果抑制相關疼痛通路,就可以緩解不適。整體來看,在這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們提出了這樣一個模型:由於腸道感染,被活化的免疫系統同時將這一時期攝入的食物當作了危險的異物。即便感染已經中止,免疫系統依舊記住了這些食物的樣子,從而在下一次吃同樣的食物時,會誘發免疫反應,引起不適。當然,這一研究涉及的人類志願者數量較少,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驗證這個想法。研究人員們也正計劃大型臨床試驗,用抗組胺藥物減少免疫系統對食物的反應,改善病情。「很多醫生不會認真對待這些腸胃不適的患者,並會以沒有過敏現象為由,認為這只是患者的心理作用。他們的腸道生理學也的確沒有問題,」本研究的通訊作者Guy Boeckxstaens教授說道,「透過這些新的洞見,我們提供了證據,表明我們面對的是一種真實的疾病。了解背後的機制,將帶來新的治療方法。」參考資料:Local immune response to food antigens drives meal-induced abdominal pain延伸閱讀:《Nature》子刊:果糖促進糞便菌入血!導致炎症增多、肝臟脂肪變性
-
2021-01-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以為葉黃素顧眼?藥師:多吃無益 還可能皮膚變黃
低頭族多,許多民眾用眼過度,以為多吃「葉黃素」就能強固眼睛,不過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藥師林威廷指出5大錯誤觀念,包括葉黃素多吃無益,攝取過多恐有皮膚變黃等問題。林威廷說,葉黃素是一種脂溶性類胡蘿蔔素,不僅可抑制自由基,過濾藍光減少對眼睛感光細胞傷害,也可抑制與細胞發炎反應相關傳遞鍊,但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須由飲食中攝取。民眾可多吃深綠及黃色蔬菜,包含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豌豆、青椒、胡蘿蔔等;水果則可從柳橙、奇異果、葡萄等攝取葉黃素,另外,也可從蛋黃中攝取。若無法從食物獲取足夠葉黃素時,再從保健食品補充。林威廷說,市面上含葉黃素保健食品分游離型、酯化型2種,游離型吸收率較佳;酯化型雖具較好生物利用率與安定性,但須透過腸道酵素輔助,本身消化不好或腸胃不佳者,就不建議食用此類型葉黃素。有研究認為,成人每日若攝取6毫克的葉黃素,有助減緩黃斑部退化的風險,但多吃不僅無益,攝取過多還有可能造成皮膚變黃問題。林威廷說,民眾常有服用葉黃素常見的錯誤觀念,例如葉黃素對眼部任何病患均有幫助、吃了馬上見效、含量越高越有效。林說,補充葉黃素可增強黃斑部功能,使視力增進、視覺敏感度增強,長期食用可降低老年性黃斑罹患率,但對其他黃斑性疾病,如高度近視性、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尚未有明確定論。
-
2021-01-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也要靠「食」力 營養師建議這個顏色食物可多吃
新冠肺炎本土案例持續增加,民眾戴口罩、噴酒精、勤洗手防疫之餘,營養師提醒,吃對東西也能為免疫力打底,由於維生素A可保護黏膜表皮,是避免呼吸道感染的第一防線,富含維生A的黃色食物如南瓜、地瓜、紅蘿蔔、蛋、番茄等,可適量攝取。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目前研究指出,新冠肺炎與流感一樣都由口沫傳染,保護黏膜可視為身體防疫的第一關,而皮膚及黏膜的表層是由上皮細胞組成,維生素A則可讓皮膚黏膜表皮細胞正常代謝並增加黏液分泌,生活中,黃色、橘紅色食物都富含維生素A,有助呼吸道免疫力的提升。張斯蘭進一步指出,類兒茶素、橙皮素、硫代亞硫酸鹽以及白藜蘆醇這四大類營養也具有抑制病毒作用,舉凡蘋果、柳橙、橘子、大酸、洋蔥、葡萄都分別含有上述營養;而含鋅食物如海鮮、牛肉、堅果,甚至有減弱細胞毒素傷害能力,面對無孔不入的病毒,透過飲食吃對的量與對的質,是防疫期間提升健康本錢的重要基礎。
-
2021-01-21 養生.聰明飲食
吃豬腦補腦、吃魚眼補眼…以形補形食療是真智慧還是以訛傳訛?
● 「以形補形」食療,營養是否到位是關鍵● 核桃護腦、番茄護心、魚眼補眼、薑顧胃● 豬腦補腦、大骨湯助高,比較沒營養邏輯冬天是國人進補旺季,坊間流傳「以形補形」作為養生保健的食療方法,即食物外觀只要長得像某個器官,就對這個器官有益。從現代營養科學觀點來看,哪些是真智慧?哪些是以訛傳訛的謠言?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外觀並非決定食物是否有益健康的要素,「營養是否到位」才是判斷標準。核桃防失智 不可吃過量 最常見以形「可以」補形的食物,首推「核桃」,張斯蘭說,核桃像極了人體大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6營養素,對集中注意力很有幫助;吃對脂肪對大腦運作也相當重要,大腦內有60%的脂肪,核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護腦的重要成分,因此核桃是預防失智的聖品。不過,堅果類不可吃過量,以免發胖,張斯蘭建議,可按照衛福部國健署的健康餐盤指引,每天攝取免洗湯匙一匙分量即可。吃魚眼補眼 因含豐富DHA另一個以形可補形的食物是「番茄」,番茄切開後,像多個腔室的心臟,張斯蘭認為,番茄之所以可以保護心臟,其實是因為含有豐富的茄紅素,這個營養素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以及降低血壓,甚至可以預防攝護腺癌。「吃魚眼補眼」、「吃薑顧胃」,張斯蘭也相當認同,主要是魚眼含有豐富的DHA,是視網膜構造成分之一;薑有薑辣素,可暖胃促進血液循環,但吃太多會刺激胃酸分泌,攝取的分量上要小心。豬腦補腦 小心膽固醇 「豬腦補腦」、「熬大骨湯助高」等食療也很常見,張斯蘭認為,這比較沒有營養邏輯。以豬腦來說,豬腦內有相當高的膽固醇,不可吃過量,以免造成血管塞住;豬大骨的含鈣成分其實不高,一碗250cc的豬骨湯只能喝到5毫克的鈣,「不如喝一杯250cc的牛奶,就能攝取50毫克的鈣質。」除了以形補形的說法,還有「以色補色」之說,例如,黑芝麻含有豐富礦物質鐵和鋅,都跟頭髮黑色素生成相關,是有營養道理可循。防貧血 可吃紅肉、深綠蔬菜至於「喝紅酒可補血」,張斯蘭並不認同,紅酒的酒精成分其實會消耗很多維生素B群,影響血紅素的生成,紅酒主要成分雖是葡萄,但以成人女性建議每天攝取20毫克的鐵質來說,葡萄每一百公克才含0.1毫克的鐵,「水果其實不是鐵質主要來源。」不過,葡萄含有抗氧化的花青素,因此適量飲用紅酒,可預防冠心病。如果想要提升血紅素預防貧血,張斯蘭建議,可以多吃紅肉、豬肝、紅莧菜、深綠色蔬菜等食物。聯合報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2021-01-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你也玻璃心?3 招「心理強度訓練」,增加自己的抗壓性
心就像肌肉一樣,缺乏鍛鍊,即脆弱如玻璃;加強鍛煉,遇到重大的挫折,也能很快從低谷中爬出來。一但將心理強度(mental strenth)練起來,我們就更能夠處理負面情緒,成為一個 EQ 更高的人。心理強度分成三個部分:思考:你是否能運用理性思考面對生活中的壞事,並覺察到腦中過於誇大、過於武斷的主觀思考。對於自己說話的方式不那麼嚴苛,能用更合理的標準看待自己。情緒:你是否能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否認或壓抑情緒並不是控制情緒的方式,而是它出現時你能覺察到它,也知道它為什麼出現,並能在情緒失控之前找到應對之道。行為:你是否有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讓自己身心狀態更健康,生活得更有意義,而不是在傷害自己、放縱自己。這三者並不是獨立運作,而是交互影響的,因此其中一項的強度愈來愈佳,會帶動其他元素也跟著成長。增加心理強度的 3 個練習心理強度就像重訓一樣可以透過後天鍛鍊,以下分別針對思考、情緒、行為建議三個可在日常生活實行的具體行動。1. 改變對自己說話的方式當你遭遇失敗時,你都怎麼對自己說話呢?是「你怎麼這麼笨啊」還是「沒關係你已經盡力了」?對自己最嚴苛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可能內化了小時候父母、師長或其他人對我們說話的方式,而這些聲音變成自己內在的聲音,不斷攻擊著自己。給自己的心多一些關愛,一些溫柔,就像我們對朋友的說話方式一樣,它會逐漸從傷痕中茁壯起來的。2. 幫情緒貼上標籤有人說小孩的情緒是一杯純果汁,是葡萄汁還是西瓜汁,嚐了味道就知道;而大人的情緒是一杯綜合果汁,我們喝出了好多種味道,但又說不出來裡面有什麼,這模糊的情緒讓我們不知道從何處理,因此它就像甩不掉的烏雲跟著我們,甚至時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練習專注體驗自己的情緒,學會這一「團」情緒中有的是難過、憤怒、羞愧、嫉妒還是無奈,並為它們貼上標籤。光是貼上標籤這個動作,就能讓情緒和我們產生一定的距離,讓我們能更客觀、更理性地看待自己、他人與這世界。3. 累積正向情緒的例行習慣別等到感冒了,才注意到健康,平時就要透過良好的睡眠、飲食、運動習慣來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同樣的,別等到情緒潰堤時,才注意到心理健康。累積正向情緒經驗是增加心理強度最直接的方式,讓喜歡做的事如慢跑、畫畫、烹飪曾為例行習慣,增添開心、滿足的經驗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正向情緒會是你重要的心靈財富。參考資料:1.《Very well mind》: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ntal Strength and Mental Health2.《Forbes》:5 Powerful Exercises To Increase Your Mental Strength※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玻璃心變得更強韌】3 招「心理強度訓練」增加自己的抗壓性
-
2021-01-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COVID變種肆虐 世衛急開會各國祭新限令
世界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新一波大感染,恐與病毒在各地出現變異有關。全球衛生專家今天齊聚一堂盼找出因應之道,而包括英、法在內的各國也祭出新限制措施以免疫情進一步惡化。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委員會今天開會,同時負責調查疫源的世衛專家團也已抵達這次疫情源發地的中國武漢市,展開延宕已久的調查工作。世衛緊急委員會通常每3個月開會一次,但這次因病毒變異問題嚴重,提前兩週召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去年爆發大流行迄今,全球已超過9100萬例感染確診、近200萬人染疫病故,但據信實際疫情恐比目前帳面數字更高。目前全球許多地方正面臨第2或第3波感染高峰,已遭變異新冠病毒重創的英國,今天宣布禁止來自南美洲、巴拿馬、非洲的維德角共和國(Cape Verde)與葡萄牙等地的人士入境,以免其他變種病毒輸入。目前名為E484K的變種病毒株,最先是在南非發現,後來在巴西、日本又變異,各國研究人員為病毒變異恐衝擊人們正逐漸建立起的免疫,紛紛加大示警力度。法國表示,他們將從16日起實施全國性自晚間6時起的宵禁,為期至少兩週;目前法國大部分地區實施的是晚間8時起的宵禁,只有一些疫情特別嚴重的地區是晚間6時起。
-
2021-01-15 科別.骨科.復健
喝可樂易骨質疏鬆?老了才補鈣無效?搞懂5個常見骨鬆QA
變矮、駝背、脊椎側彎?小心!你的骨質可能漸漸在流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走一趟骨科門診,經常可以看見許多上了年紀的患者,不是彎腰駝背、行動緩慢,就是包著石膏、愁眉苦臉,事實上,這些人多半是因為失去「骨本」,成了骨質疏鬆症的受害者。骨質疏鬆易骨折 嚴重恐有死亡風險骨質疏鬆有多可怕?骨科醫師施哲仁說,骨質密度檢測若小於-2.5,就代表骨量減少或是骨密度降低,使得骨骼漸漸出現孔洞,變得脆弱,就好像海砂屋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倒榻,甚至還會發生骨折的危險。施哲仁進一步說明,骨質疏鬆症最怕的就是骨折。根據臨床經驗顯示,上了年紀 的人,假使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會因為跌倒或輕微碰撞就發生骨折,脊椎及髖部都是常見的部位,若發生在髖部,除了影響活動,需要臥床之外,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因此,應趁早養成補鈣、強化骨骼的習慣。補鈣趁年輕 老了補鈣也有用 新聞報導經常告訴大家要「趁年輕補鈣,老了才不會得骨質疏鬆?」對此,施哲仁認為,趁年輕時補鈣當然是最好的,因為人體的骨質密度在20歲時達到最高峰,到了 30歲左右便開始慢慢下降。因為20歲這段期間,骨骼的形成速度比分解速度來得快,假使可以趁著這段期間多補充鈣質,骨本存的量會越多,當然就越有本錢可以消耗。那麼難道過了這段期間再補鈣,就沒有用了嗎?施哲仁說,並不是說過了年輕這段期間補鈣就沒效了,而是鈣質吸收並轉化成骨骼的效果,並不如年輕時好,任何時間點補 充鈣都有好處,永遠不嫌晚。停經、節食易致骨鬆 骨骼保健需加強 骨質密度從出生後會隨年紀漸增,尤其女性在停經之後,因為荷爾蒙的改變,使得停經婦女的骨質密度急遽下降,這就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經常好發在停經後婦女的身上,因此,強化骨骼這項工作,女性尤其要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都靠節食減肥,但營養不良的人也最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再加上身體骨頭沒有足夠的運動刺激,來促進骨細胞的生長,也特別容易引起骨質疏鬆。預防骨質疏鬆 飲食補充還要加運動至於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施哲仁說,要分為兩個層面來談,一個是從飲食補充到足夠的鈣質,尤其推薦牛奶、小魚乾、蝦米、乳酪、海帶及芝麻,這些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不管是任何年紀的人,都建議能適當攝取,以幫助身體免於骨質的流失。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還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另外,酒類與含咖啡因的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也須酌量或避免。但鈣質攝取增加之後,也要能進到骨頭才行,所以,另一個則是要配合運動的刺激,才能促進骨頭的生長。談到這邊,施哲仁拋出一個觀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臥床的病患,他的鈣質補充很足夠,但為什麼還是有骨質疏鬆?原因就在於沒有運動。5個常見骨鬆Q&A 一次搞懂●吃維骨力可以留住骨本嗎? 維骨力的成分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 的功能是幫助軟骨的增生,與骨密度無關係,所以,基本上吃維骨力無法留住骨 本。●補鈣,一定要喝牛奶? 要補充鈣質,不一定只有牛奶。鈣質豐富的食物除了牛奶之外,還有小魚乾、蝦 米、乳酪、海帶及芝麻等;除了飲食外,也要搭配運動,才能幫助鈣質補到骨頭裡。●喝可樂會骨質疏鬆?只有長期極大量的攝取才會,一般人偶而喝喝可樂影響不大,但站在健康的角度,並不鼓勵喝可樂。●喝大骨湯最保骨本?這是錯誤的觀念,大骨湯的鈣含量遠低於1杯200多c.c.的牛奶,假使要補鈣,建議從牛奶、乳酪、蝦米或是芝麻等食物中補充,補鈣的效果最好。●喝高鐵高鈣奶,一舉數得?奶粉對身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但其實人體對鈣質的吸收仍然有限,補充超過人體需要的鈣質或鐵質量時,身體也難以吸收,所以,建議每天固定攝取含鈣食物,同時配合運動最重要。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
2021-01-14 科別.泌尿腎臟
最燒錢的病!有鮪魚肚要注意 醫曝「6飲食習慣」會害腎出問題
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108年十大最燒錢疾病費用排行榜,第一名由慢性腎臟疾病奪下,全年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經統計,108年全台洗腎人數也攀升到9.2萬人,與107年相比,又增加了2千人,成為國人重要的健康課題。慢性腎臟病 飲食控制不佳有關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之所以逐年提升眾多,究其原因,約有四成六的新洗腎患者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雖然罹患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年齡多為65歲以上,但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顯示,20至39歲發生人數有成長趨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飲食精緻化,使得手搖飲料、精緻高糖蛋糕餅乾等,越來越容易取得,也是得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顯示就算是年紀輕,也可能陷入腎臟疾病的危機。因此,使得腎臟保健刻不容緩!潘富子指出,從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控制,以及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相當重要。除了要做到國健署建議的「3多、3少、4不、1沒有」,還有1個必要。3多: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多吃蔬菜,能增加膳食纖維及攝取豐富鉀離子。潘富子說,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體外,能預防高血壓,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以及降低腎臟負擔。不論水分攝取量多寡,腎臟都會持續過濾血液,將身體所代謝廢物經由尿液排出。當水分不足情形下,腎臟必須花更多力氣在吸收水分,當脫水到一定的程度,會造成急性腎受損。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喝35㏄,可增加新陳代謝。3少:少鹽、少油、少糖除了避開糖類與澱粉類的過多攝取,也應該注意控制鈉的攝取量。研究證實,食鹽中的鈉離子可增強澱粉酶活性,促進澱粉消化,或加速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進而引起血糖濃度增高,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潘富子表示,每日鈉含量攝取不要超過2,400毫克,相當於1茶匙食鹽,約6g,而超過65歲或已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每日鹽分攝取量則不要超過5公克。此外,調味料含鈉量高,如醬油等,也應限制攝取。 4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不明的藥抽菸是引發腎臟病之危險因子。從美國的追蹤研究發現,除了年齡、血壓、糖尿病,抽菸也是慢性腎臟病發生因子。不論是否罹患糖尿病,抽菸者的慢性腎病發生率比不抽菸者,男性多達2.4倍、女性到2.9倍。不使用未經醫師處方的藥物,因為許多藥物需經腎臟代謝排除,一旦使用方法不對,極易造成腎臟負擔,最有影響的,除了抗生素、止痛劑、利尿劑或未經合格中醫師處方之中藥草。 1沒有:沒有鮪魚肚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另外,在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43%,肥胖與腎臟病變二者的關係,不容小趨。肥胖會改變腎臟血流造成腎絲球超過濾和腎絲球高壓,對於慢性腎臟病病情加重;肥胖也是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危險因子,而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 1個必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潘富子提醒,輕度中度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症狀,要及早發現腎臟病變就得靠健康檢查。常見的腎臟健康檢查有:抽血、尿液檢查、腹部X光檢查、腎臟超音波、腎臟切片檢查、電腦斷層攝影(CT)。潘富子呼籲,保養腎臟要趁早,採取健康的飲食型態,有助於遠離慢性腎臟病危險因子。若等到腎臟已發展到慢性腎衰竭的階段,才想要改吃健康的飲食,屆時必須經過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 潘富子)延伸閱讀: 腎不好要少吃高鉀食物! 6大飲食地雷別踩...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 身體毒素排不出恐終身洗腎救命! 餐桌常見「這些食物」都能幫五臟排毒
-
2021-01-12 科別.眼部
頭痛欲裂以為長腦瘤!竟是視力小偷惹禍
70多歲的張奶奶,20多年前因頭痛、胸悶和肩胛痛就醫,被當成心臟病治療3個多月,卻依舊頭痛欲裂,被懷疑長了腦瘤。她說,嚴重時吃止痛藥10分鐘就失效,不但離不開沙發,連就診時頭都必須靠著牆壁。後來發現是青光眼作祟,雖曾歷經藥物副作用,但再經藥物調整後,成功控制眼壓、保住視力。視力小偷因症狀非典型,容易被大眾所忽視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總是在不知不覺就偷走視力,因而被稱作「視力小偷」。青光眼是台灣民眾失明的第二大原因,罹病人數高達35~45萬人,且有25%的失明機率。他提到,急性青光眼發作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非典型症狀,因此許多人不以為意,以為休息就好,殊不知,睡醒後視力也沒了。提醒大家應注意青光眼徵兆,早期發現並治療才能避免失明風險。陳賢立提醒,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急性青光眼來勢洶洶,未即時就醫恐喪失視力青光眼可分成兩種,一是開放型青光眼,患者往往沒有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經無法恢復;另一種為閉鎖型青光眼,則是來勢洶洶,患者可能覺得頭痛、噁心,如果未能及時就醫,可能睡一覺就喪失視力了。陳賢立解說,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正常情況下,48~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一旦排除管道出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而青光眼的發生,就是因為眼壓太高壓迫了視神經,造成視力、視野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所致。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進一步說明,正常眼壓應介於11~20毫米汞柱,眼睛每天大概分泌3.5毫升的房水液,如果排出少於3.5毫升,眼壓就會增高,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劇痛等症狀。延緩喪失視力,治療以降眼壓為優先目前,青光眼的治療,只能延緩視力喪失,無法治癒。他說,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而降低眼壓是唯一能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研究發現,每降低1毫米汞柱的眼內壓,可以減少10~19%青光眼引起視野喪失的風險,而眼內壓控制在≤18毫米汞柱或降低20~30%眼內壓,都可以減少視野喪失的發生率。降眼壓藥物作用有二,一是減少房水產生,二是促進房水排出。其中,促進房水液排出的藥物均是針對次要排水通道-葡萄鞏膜作用,主要排水通道-小樑網反而無藥可用,這也是許多人長期使用藥物,效果卻未達期待之原因。青光眼新藥問世,提供患者新選擇呂大文指出,國防醫學院實驗室於2000年率先發現,青光眼患者的房水液中,一氧化氮含量較低。由於一氧化氮可鬆弛血管平滑肌並調整血流,因此,推測可放鬆小樑網膜細胞、增加房水流出。這項實驗結果備受重視,並促成青光眼新藥誕生!經過20年,終於研發出促進主要通道-小樑網排水功能的新藥,是一款結合舊有藥物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針對葡萄鞏膜和小樑網雙管齊下的雙效眼藥水。 呂大文解釋,只要一天點一次,使用2周就可良好降壓。研究發現,與傳統藥物比較,可增加3成降壓效果,且可持續穩定降壓超過1年。此外,對心血管影響小,不用擔心心血管副作用和性功能障礙,提供青光眼患者一項新選擇。呂大文呼籲,罹患青光眼只要依循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而40歲以上、青光眼家族史等高危險群,則應每年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諮詢專家/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 陳賢立、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 呂大文
-
2021-01-11 科別.新陳代謝
矯正代謝力該怎麼做? 醫:恢復粗糙主食,多攝取低GI、低GL飲食!
減醣這樣做才對,飲食策略穩妥當! 矯正代謝力的「代謝技術」,裡頭有兩大主要作用――降低胰島素,以及調整血糖,最終目的都是要「逆轉」或「消除」胰島素風暴。胰島素風暴跟血糖的調控,兩者關係密不可分,所以,代謝技術也朝著降低血中胰島素與調控血糖兩大目標設計,不僅可以用於矯正代謝,也是非常優秀的糖尿病輔助治療配方。你還在「糖」、「醣」不分嗎?但是我們可能還搞不清楚如何真正控制血糖,加上經常還「糖」、「醣」傻傻分不清!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患者要注意「ㄊㄤ」類的攝取,才可以控制血糖,但到底是「醣」還是「糖」,只會得到一張茫然的臉。簡單來說,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血糖是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依照分子結構可以分為單醣、雙醣、寡醣和多醣。分子結構簡單的單醣(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雙醣(蔗糖、乳糖、麥芽糖)就是我們熟知的「精緻糖」,舌頭一接觸就會感受到甜味,除了可以提供熱量之外,幾乎不含任何營養,甚至會引起蛀牙、肥胖等問題;而寡醣與多醣則嚐起來不一定具有甜味,例如飯、麵等主食。許多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醣」類的攝取,才可以穩定血糖,所以會避免去吃含有「醣」的食物,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反而造成血糖過低的危險。雖然醣類是身體必須的營養素,但攝取過量的醣類,卻會造成反效果,身體產生大量的胰島素,久而久之,就會轉變成「容易累積脂肪」的體質,增加肥胖、慢性病,以及蛀牙的風險。醣的分類:血糖狂飆?這樣做就對了!近幾年來,經常出現「減醣」、「控醣」、「低醣」等關鍵字,但這三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身體來說,真的有比較好嗎?我們平常吃的食物――麵食、飯類、水果,以及奶類都含有「醣」類,這些食物在體內經過一段消化過程後,會產生大量的葡萄糖,因此血糖也會隨之上升,若是沒有特別注意「醣」類的攝取,就會導致肥胖。「減醣」絕對是這幾年最熱門的減重關鍵字,所謂的減醣並不是不吃澱粉,而是減少精緻糖,以及加工去除麩皮、種皮的精緻澱粉攝取量。精緻糖和精緻澱粉對身體沒有任何幫助,因為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而造成血糖飆升,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促使脂肪代謝力變差,造成容易發胖的體質,還會增加老化速度、蛀牙等負面影響,對我們來說,精緻糖跟澱粉根本百害無一利,快遠離它吧!「蕭院長,若是糖尿病的病人想要控制好血糖,可以怎麼做呢?」改變主食的類型,多吃低升糖的食物,像是利用全穀類、糙米取代白飯、用蕎麥麵條取代白麵條、用全麥麵包取代白麵包等,都是可以讓你吃得健康的方式。同時,也要多吃低澱粉的蔬菜,具有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獲取天然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低澱粉蔬菜有花椰菜、菠菜、高麗菜、蘆筍、菇類、萵苣等,都是可以攝取的蔬菜類別!如果你是想要利用減醣來減重的話,蛋白質就非常重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以增添我們的飽足感,就不會一直想要吃東西了。可以選擇魚類、雞肉、奶類、蛋類、無糖優格、豆類等優質蛋白質。恢復粗糙主食,多攝取低GI、低GL飲食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引發血糖值上升程度的指標。升糖指數越高,代表這類的食物吃進人體後,會快速釋放葡萄糖,導致血糖瞬間飆升。當血糖一高,胰島素就必須跟著大量分泌,長期攝取這類食物,就會讓血中的胰島素經常維持很高,進而引發高胰島素現象,啟動胰島素風暴!相反地,升糖指數越低,代表這類的食物吃進人體後,葡萄糖會緩慢釋放,血糖就不容易瞬間飆升,胰島素就不會大量分泌,血中的胰島素含量會很低;許多的健康書籍都已經建議多攝取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一般來說,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或稱為精緻澱粉(或簡單醣),例如:白米飯、糯米飯、白糖都屬於精緻的碳水化合物,這類食物的升糖指數經常都高於七十;相對的,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數較低,因為它們含有纖維,會讓葡萄糖釋放較為緩慢,血糖較不容易飆升。現代人的主食多為精緻澱粉,由於缺乏纖維,人體會快速吸收這些糖分,導致飯後血糖過高,間接也造成血中胰島素越來越高!所以如果要調降胰島素,首要建議就是「恢復粗糙主食」,把白米飯改成糙米飯或五穀飯,白麵粉做的麵包、包子、饅頭,改用全麥來製作,這是調降胰島素的第一步。選擇低升糖負荷食物,留意烹煮方式哈佛大學提出另一個理論稱為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 GL),升糖負荷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糖分密度的指標,糖分密度越高的食物會讓血糖持續性升高,影響更大。許多水果的升糖指數(GI值)雖然很高,但是升糖負荷(GL值)卻很低,幾乎都在十以下,代表糖分密度不高(水果含很多水分),不至於對血糖造成長時間的影響。相反地,蛋糕等甜點升糖負荷(GL值)高達二十,會造成血糖長時間居高不下,胰島素當然也居高不下。同樣食物採用不同烹調方式,升糖負荷(GL值)也會截然不同,例如:水煮的馬鈴薯升糖負荷(GL值)只有三,因為飽含水分的緣故,烤馬鈴薯的升糖負荷(GL值)則高達十三!升糖指數(GI)與升糖負荷指數(GL)參考表:如果希望降低血中胰島素,改善「高胰島素」現象,建議選擇升糖指數(GI值)五十五以下,升糖負荷( GL 值)十以下的食物最好,並且多以豆類、蔬菜、水果為主,這是調降胰島素的第二步。養成低卡飲食與有氧運動除了選擇低升糖指數(GI值)與低升糖負荷(GL值)飲食外,代謝疾病的專家都一致同意「低卡飲食與運動」,是改善胰島素阻抗與「高胰島素」現象最有效的辦法!其實低卡飲食的食物,相當於低升糖指數(GI值)與低升糖負荷(GL值)食物,避免高脂肪食物、大塊肉類。另外,建議早餐最好增加水果的份量,來取代早餐店的食物,下午茶、宵夜、零食也要避免。除了飲食調控之外,平常也該起身動一動,這是調降胰島素的臨門一腳。別老是坐在電腦前面,運動可以改善代謝,有助於調降胰島素,提升腦內啡,增加好的膽固醇,並降低血壓等。因此,有氧運動,慢跑、快走、爬山都是很好的選擇,把運動變成一種生活型態,肥胖的人運動最好循序漸進,否則心臟受不了,膝蓋也受不了!絕對不要勉強,否則會很容易受傷;難度太高的運動也會讓你很快放棄,一切都前功盡棄!有氧運動除了可以改善「高胰島素」現象,還可以燃燒熱量,增加心肺功能,對於身體的柔軟度、肌肉強度也都有所助益。於此之外,增加了身體的含氧量,就能避免慢性缺氧,當身體氧氣足夠,可以顯著提升組織修復能力,不僅可以讓身體的能量生成順暢,引導全身細胞的活化,對於延緩老化與種種慢性病的預防至關重要。增加身體的含氧量,是現代人處在缺氧環境下,非常重要的長壽養生之道!運動熱量消耗表:(本文摘自博思智庫《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書籍簡介台灣平均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爆發的前兆,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7倍,罹患腦心血管疾病是一般人的3倍!原來代謝失衡,是致病元凶!許多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肥胖者罹患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還高,為何過重或肥胖者很容易產生健康問題?因為慢性病正是「胰島素風暴」一路不停傷害的結果。蕭院長認為,若是能夠找出代謝疾病的真正病因,也可以對於現今的醫療體系做出一點貢獻,讓大眾找回真正健康。希望藉由《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一書,作為民眾日常飲食與健康管理的提醒,讓有胰島素風暴的人們回到「健康的生活型態」,活出健康和美麗。
-
2021-01-10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10種食物助改善
胃酸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胃疾,不只有胸口灼熱的不適感,還可能發生慢性咳嗽,尤其在夜晚躺平的時候。嚴重者還會因為食道發炎而難以吞嚥。發生胃食道逆流有幾個原因,其中之一是食物,密蘇里大學醫療保健學院胃腸病學家Matthew Bechtold說,某些食物會使食道下括約肌鬆弛,導致胃液逆流。加州聖約翰健康中心的胃腸病學家Rudolph Bedford說,三大促使胃食道逆流的禍首是:咖啡因、巧克力和酒精,尤其是紅酒。此外,辛辣食物和酸性食物如番茄、柑橘類水果也是禍首。以下是專家推薦,可以預防或緩解胃酸逆流的食物。1. 燕麥專家建議晨起吃一碗容易消化的燕麥,可以避免胃酸逆流發生。2. 生薑生薑用在解決消化道問題,已有悠久歷史。將生薑依喜好方式加入飲食中,無論是切片烹調、沖泡成茶飲,或像糖果一樣咀嚼都可以。3. 蘆薈蘆薈凝膠可以舒緩曬傷的皮膚,蘆薈汁則對胃食道逆流有幫助。Bechtold醫師說,他的許多患者實際測試後,認為確有助益。4. 香蕉對胃酸逆流患者來說,香蕉是低酸水果的好選擇。將香蕉切片放在燕麥粥上,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5. 瓜類瓜的酸含量也很低,可以選擇香瓜或哈密瓜,取代葡萄柚或橘子,避免刺激敏感的腸胃。6. 雞肉和火雞選擇瘦肉如雞肉和火雞,避免脂肪過多的豬五花或牛排。7. 魚和海鮮對胃食道逆流患者來說,有許多海鮮可選擇:蝦、龍蝦、蛤蠣、魚片。可以用燒烤或炒,千萬不要用炸的,炸物只換加劇胃酸逆流。8. 巴西里就像生薑一樣,巴西里可以緩解胃部不適。可以在窗台種新鮮的巴西里,加入菜餚,或在胃酸逆流時拔幾片來嚼嚼。9. 酪梨對胃酸逆流患者來說,酪梨的優質脂肪絕對比薯條和培根的脂肪適合你。也可選擇各種堅果和雞蛋。10. 蔬菜多吃蔬菜可以解決很多健康問題,由於蔬菜的脂肪和糖分非常低,引起逆流的成分很少。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1-10 新聞.用藥停看聽
西醫遇上中藥?會不會是羅密歐遇見祝英台!
在臺灣,許多長輩都在服用慢性病藥物。對慢性病患而言,除了遵循醫囑,按時服藥之外,最重要就是「注意用藥安全」。像秋冬進補,民眾常吃藥膳,當西藥遇到中藥是否會產生影響,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邀請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教授侯鈺琪為民眾進一步說明。中、西藥或食品,吃進身體一視同仁「坊間存在一種說法,認為中藥和西藥不同,即使都吃也不妨礙,這是偏差的觀念。」侯鈺琪教授指出,從身體的角度,中、西藥與食品並無差別,全是外來物(Xenobiotics)。她以烹調手法為例,同樣的食材,分別用西餐與中餐手法烹調,吃進肚子後,身體不會分辨這是西餐或中餐,因此,啟動的消化吸收機制是相同的。中藥、西藥同時服用,可能會有風險食藥署提醒,服用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或慢性肝炎等慢性病用藥時,若同時食用中藥或不適合之食品,可能使藥效打折或加重,影響到用藥安全。像吃藥時應搭配溫開水,避免與葡萄柚汁共服,主要是因為葡萄柚汁含有影響肝臟代謝和藥物運送蛋白的成分,使血中藥物濃度過高,引起藥物不良反應。侯教授提醒民眾:「中藥裡也有與葡萄柚類似基原的藥材,如:枳實、枳殼與化橘紅,當藥方中有此類藥材,就應避免與西藥併用。」享受美食,注意內容、用量與頻率冬季來臨,民眾喜歡各種藥膳補品,侯教授建議食用前,要注意「內容」、「用量」與「頻率」。以當歸鴨而言,其中的當歸、川芎都是活血類的中藥材,當它們與抗凝血藥(Warfarin)併用時,就有可能增加病人出血的風險。因此,「鴨肉可以淺嚐,湯建議不要喝,享受香氣即可,才可避免副作用的風險。」此外,侯教授強調,食用頻率也是關鍵,再好的東西也不要常吃或過量。食藥署叮囑,若對服用的中藥或食材有疑慮,可在領藥時諮詢藥師,評估是否適合一併使用,才能確保用藥療效與安全。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1-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白藜蘆醇、茄紅素是護心好成分? 營養師破解真相
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呢?許多人認為,除了吃藥,更容易而安全的健康投資是吃保健品,也因此使得訴求具有通血路、顧心臟的成分,人氣始終居高不下。本次,邀請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剖析白藜蘆醇、茄紅素真的對護心有幫助嗎?白藜蘆醇 許多人都知道,適量喝紅酒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降血壓,甚至被美國心臟科醫學會認可的護心食物之一。而之所以有此效用,來自於紅酒中含有「白藜蘆醇」(Resveratrol)這成分。白藜蘆醇是一種植物多酚,普遍存在於紅酒、紅葡萄皮、紫葡萄汁、桑椹、藍莓、小紅莓、覆盆子、花生中。研究發現,白藜蘆醇具有極佳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抵禦並幫助修復自由基造成的傷害,並預防人體內慢性發炎致使的損傷。黃淑惠提到,白藜蘆醇之所以被認為有護心效果,是因為其強力抗氧化作用,可以減緩體內發炎激素,或高血糖引發的血管內皮傷害,以及擴張血管來降低凝血,幫助血管暢通,達到降血壓之效。她進一步說明,但事實上,目前關於白藜蘆醇用於「保護心血管」,其研究尚不充足,因此,不建議用於防護心血管疾病之發生。茄紅素「蕃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茄紅素(Lycopenemia)是一種植化素,為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具有極強的抗氧化力,可防止自由基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因此,可以預防癌症、維護攝護腺健康、對抗衰老、養顏美容等功效。黃淑惠直言,茄紅素用於保健食品,大家最熟知的,是對於男性攝護腺的好處,但,茄紅素到底能不能「護心」呢?1997年Fuhrman等人研究茄紅素如何影響巨噬細胞合成膽固醇的機制,結果指出,茄紅素可以抑制HMG-CoA還原脢的活性,對巨噬細胞合成膽固醇dose-dependent的抑制效果;研究也證實,茄紅素也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接受體的活性,更進一步清除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以色列Michael Aviram博士也發現,多重茄元素可保護低密度脂蛋白對抗氧化作用。所謂「多重茄元素」是茄紅素、類胡蘿蔔素及其他活性植物營養素的複合物,可大幅提升低密度膽固醇抵抗氧化作用,讓血管有彈性、避免硬化。此外,茄紅素也能幫助降血壓,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研究指出,45~60歲的高血壓患者,在服用多重茄元素4週後,舒張壓可明顯改善;服用6週後,收縮壓可顯著改善;服用12週後,血壓降至標準值內。黃淑惠建議,建議每天食用1~2顆的牛蕃茄,不但能補充營養,也能同時攝取到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一舉數得。她提醒,茄紅素在經過加熱後,更提高人體吸收率,且加入油脂一起烹調,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諮詢專家/郵政醫院暨癌症關懷基金會資深營養師 黃淑惠
-
2021-01-07 科別.新陳代謝
誰惹阿嬤「一肚子氣」?醫:還好早發現才免於致命風險
70歲蔡姓阿嬤罹糖尿病長期洗腎,日前發燒、喘送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極高、尿液很濁,確診為產氣性膀胱炎,如同「生了一肚子氣」,透過抗生素治療後症狀獲,所幸及早發現,才免於膀胱壞死,甚至敗血症等致命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說,這名患者在急診的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膀胱內出現鵝卵石般的氣體,且膀胱壁不規則增厚,研判導致尿路感染,造成產氣性膀胱炎,後續經細菌培養,證實尿液中含有大腸桿菌。林軒任說明,產氣性膀胱炎好發於女性及逾60歲患者,約八成初期症狀為下腹疼痛、血尿、解尿困難、發燒、喘等,其中逾八成為糖尿病患,這是由於尿中葡萄糖濃度上升,提供大腸桿菌或克雷氏菌有利生長環境,一旦泌尿道清潔不佳,就會使病菌分解身體內的糖份並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膀胱內脹滿空氣。林軒任指出,其中約有兩成患者會逆行性感染致腎臟,造成腎乳頭壞死,甚至造成阻塞形成水腎,一旦感染至上泌尿道,往往需要放置腎臟引流管,若感染仍無法控制,則必須進行壞死的腎臟切除,甚至有2成5死亡率。林軒任提醒,產氣性膀胱炎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的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若感染程度嚴重,恐惡化為產氣性腎盂腎炎,屆時有致命風險,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