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7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花蓮
共找到
1073
筆 文章
-
-
2021-04-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全台九萬人正在洗腎!日常一方式加速排除尿毒素
腎臟是負責排毒的器官,透過運動流汗,可以加速排除尿毒素,長期規律的運動更能維持血壓的穩定。臺灣目前洗腎人數約九萬多人,有近12%國人患有慢性腎衰竭,不論洗腎病人的發生率與盛行率長期以來都是世界第一,而且每年新增加洗腎病人數仍有八至九千人。腎病者下肢循環不佳 運動可促進血液流動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智賢醫師指出,腎病患者的下肢循環通常不是很好,血液容易堆積在雙腳造成腫脹,若是有持續的運動習慣,可以促進下半身血液回流。養成良好運動習慣 守護腎臟健康「運動就是身體的一種補藥。」花蓮慈院的黃意雯物理治療師和楊子儀物理治療師分享在家利用椅子、彈力帶等道具,訓練上、下肢的肌力和肌耐力的方法,強調守護腎臟健康並不難,只要日常生活養成均衡飲食的好習慣,再加上運動,就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降低罹患慢性腎臟疾病的風險。出現疑似腎臟異常 應立即就醫有保障針對民眾常發問關於蛋白尿和腎臟水泡等問題,王智賢醫師特別提醒,每個人的體質跟健康狀況不同,建議大家若發現腎臟出現異常症狀,一定要到合格的醫療院所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
-
2021-04-05 新聞.元氣新聞
影/比普悠瑪嚴重百倍 百人修補拼湊遺體盡是心痛
太魯閣號撞車事故造成50死200傷,許多遺體嚴重破碎,76行者遺體美容修復團隊逾百名修復師,連日進駐展開漫長修補工作。發言人王薇君說,這次事故比普悠瑪出軌嚴重百倍,一組人要2、30小時才能修復一具,但「最難的不是技術,是心痛」。罹難者蘇昱銘姑姑今天到花蓮市立殯儀館,表示希望能把後事辦好、遺體修補好,圓滿最後一程,王薇君聽到立刻迎上前去,允諾一定全力修補。王薇君說,到昨天為止已有100名修復師進駐,可開出6個工作檯。這次太魯閣事故比普悠瑪事故「嚴重百倍」,許多遺體破碎,狀況不好,甚至頭部幾乎都沒有了,必須重建,希望很完整的,把每個部分都接在正確的位置。「對修復團隊來說,遺體狀況不難,難的是心痛」,王薇君說;另一名修復師陳修將也表示,比較多同仁會受到家屬情感的影響,心裡會有滿大衝擊,要克服心理比較沉重的一面,技術層面倒是沒影響。陳修將說,目前已經完成28具,還有一名卓姓女罹難者還在趕工,他們已經答應家屬今天中午可以完成,讓她回家。他表示,很多遺體有殘缺,要等到確認身分、開立死亡證明書、並向家屬取得遺體修復同意委託書才能開始做,若流程無法完備,時間就會延宕,希望家屬能夠諒解。陳修將說,很多遺體都有殘缺部分,有幾具受損狀況最嚴重的部位在頭、臉,正在努力重建,還有一些屍塊、殘骸待確認,像是半截都沒了、斷肢等,後續有幾具能夠完成拼湊的遺體,還在確認。他說,這幾天家屬陸續領回遺體,有人專程回來感謝修復團隊,也有比較激動的家屬甚至要下跪道謝,他們不敢讓家屬這樣做,他們只是做好應該做的事,非常感謝家屬對他們的信任,很榮幸施作結果符合家屬期待。
-
2021-04-05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暖心醫護消…穿白袍衝入隧道 安撫嚇哭幼兒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發生後,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坤佶正在醫院門診,他獲報後穿白袍衝入隧道,看到一名幼兒被嚇哭,連忙上前抱在胸前安撫,畫面震撼人心;五歲林小妹妹在事故中丟了手表,醫護人員送她全新童表,昨天轉院時更送上佩佩豬娃娃,她的母親則是擁抱同車李姓傷患,感謝她雖然腿受傷,仍先讓出通道讓她們母女獲救。太魯閣號撞車事故發生後,一張白袍醫師在陰暗隧道內單手將幼兒摟在胸前安撫的暖心畫面,感動不少人。他是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坤佶,也是義消隊長,他昨天回憶,衝入隧道後發現一對母子,母親驚嚇癱倒在地,年幼孩子也被嚇哭,他連忙將幼兒抱在胸前,輕聲安慰。五歲林小妹妹顏面骨折送到花蓮慈濟醫院,她發現心愛的手表不見了,非常難過,護理師前天送她全新童表,讓她重現笑容,她昨天要轉院回林口,仍要搭火車,院方擔心她想起事故會害怕,再送佩佩豬娃娃。此外,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昨在臉書貼文,哀悼一名資深內科加護病房黃姓女公職護理師,她在事故發生的前一日仍在加護病房工作,原本計畫隔天回到故鄉玉里幫母親過生日,卻在這次意外罹難,院方將集結同事寫下她在台大醫院的點滴,送給她遠在東部的父母,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女兒這十年是如何努力幫助別人,減少失去愛女的哀痛。【記者柯毓庭/新北報導】太魯閣事故造成多人傷亡,消防人員出動一七九人支援,新北市消防局第四大隊在結束搜救任務,在臉書上貼文向民眾宣導「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請民眾多關心身邊搜救人員。「我們也是人,遍地的黑牌,都是令人難以承受」。貼文指出,救災時隧道內「空氣瀰漫著血腥味」,令人無法忘記,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此時便容易悄悄找上門。「黑牌」是指在救護傷檢分級中,明顯死亡患者,為救護最不優先。
-
2021-04-05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事故 白袍醫漆黑隧道緊抱孩童令人動容
太魯閣號事故漆黑隧道現場,白袍醫師緊抱孩童照片令人動容;花蓮縣消防局救護義消大隊長、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坤佶談及當時狀況,「只能用慘絕人寰形容」。救難人員陸續救出民眾,傷者雖分輕傷、中傷、重傷,但即使未受傷,同樣受到驚嚇。帶著年幼孫子的阿嬤因為被突如其來撞擊驚嚇得癱坐地上,身邊年幼孫子也跟著嚇哭。吳坤佶立即將哭鬧孩童抱在懷裡不斷安撫,溫暖擁抱讓小孩不再哭鬧,這個醫師給人溫暖安全依靠的畫面,一旁救護義消蔡哲文看著拍下這個溫情畫面。吳坤佶表示,當天約上午11時左右抵達現場,但因為隧道口沒有空間可行走,只能從火車上爬進去,再貼著軌道沿路切進去,連續反覆深入到最嚴重第7、第8節車廂。他與救災支援兄弟3人一組,把重傷、輕傷作初步分類,遺體則先放在火車櫃旁。「只能用煉獄來形容,令人不忍」,吳坤佶豐富搜救經驗,都沒遇過這麼嚴重狀況,當時卡在隧道裡車廂已經變形嚴重,空氣也很糟,混合著車油、屍塊味道。他提醒救災弟兄要冷靜深呼吸,如果不舒服,就靠牆休息。吳坤佶指出,現場救護人員先進行檢傷分類,所以救護車接轉可以很順利,醫院端也可以很快做初步醫療準備,讓救護過程可以發揮高效,把傷害降至最低。
-
2021-04-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接種新增1例不良事件 累計64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昨天並沒有接種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的民眾,但新增1名非嚴重接種後不良事件,截至目前為止共64件。指揮中心考量花蓮發生台鐵太魯閣號事故,今天下午不召開臨時記者會,改提供文字新聞稿,並由發言人莊人祥錄影、錄音向民眾說明最新疫情狀況。莊人祥指出,國內接種牛津AZ武漢肺炎疫苗,昨天沒有任何接種的民眾,截至目前為止共接種1萬7078名;昨天新增1例非嚴重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累計至目前為止64件。
-
2021-04-04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談事故救援 陳時中談傷況兩極現場立即檢傷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晚上六點半臨時舉行記者會,宣布獲配Covax的AZ疫苗19.92萬劑,此時正逢台鐵太魯閣失事事件發生第二天,陳時中特地在記者會召開前率領周志浩、莊人祥在現場默哀一分鐘,之後表示:「這真是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陳時中先前已陪同總統蔡英文到花蓮災難現場視察災情,他表示,這次傷況非常兩極,特定區域的傷害非常嚴重,像第八節車廂,死亡人數非常多,有些屍體甚至支離破碎,但另一邊就差很多。不過,衛福部這邊有四家急救重責醫院,負責此次傷患的後送就醫處置,陳時中表以肯定,經過幾次大量傷患的演練,他認為這次醫療與救災體系的連結相對比較好,地檢所、檢察官之間的連結也很好多,「有較大的進步」,現場醫師快速在一線就做好檢傷分類,並給予緊急醫療上的指導。由於檢傷分類在第一線扮演重要關鍵,若處理不好就後送,容易造成醫療上的量能負擔,陳時中認為這次檢傷分流有效率,讓負責的四家醫院在處置上有秩序很多,如此一來,重傷患者可以立即時獲得優先治療,醫院的病房、ICU也充分就序,比上次進步很多。
-
2021-04-03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事故 生命線總會:4步驟預防替代性創傷
台鐵408次太魯閣號昨於花蓮清水隧道發生出軌事故,釀50死、162傷。生命線總會今表示,為守護災難下的心理健康,生命線總會與全台生命線協會,尤其是花蓮生命線協會將持續守護在電話旁;對於從昨天開始長時間關注太魯閣號訊息的民眾,生命線總會也提醒,若發現情緒受影響,請先暫停關注新聞,「給自己秀秀」,才能於防替代性創傷。生命線總會表示,從昨天開始在電視機前或網路長時間關注新聞資訊、畫面的民眾,若發現自己情緒已經受到影響,產生心情低落、憂鬱、焦慮、胸悶、心跳加快等狀況,建議先暫停關注此新聞,好好「給自己秀秀」。生命線總會說,災難事件新聞容易引起「替代性創傷」,讓人深陷不安與悲傷的情緒中。因此,如何「給自己秀秀」是預防「替代性創傷」重要的關鍵,以下4步驟,建議民眾可試著做做看:1.暫停關注或轉發此事件的相關新聞,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上;可以藉由運動、音樂等嗜好轉移焦點。2.試著尋找一個能夠讓自己心情平靜安穩的空間或情境,讓自己的心與頭腦休息一下。3.適時與重要的家人朋友聯繫問候,相互支持也勇敢表達愛與關心。4.懷抱希望、為我們深愛的台灣祈願,且更常感恩與珍惜生命的每個點滴。
-
2021-04-02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事故現場需大量大體袋 花蓮人臉書籲花蓮禮儀社支援
花蓮台鐵太魯閣號發生嚴重意外,造成死傷慘重,臉書社群「花蓮人」貼文,希望花蓮在地的禮儀社可以前往清水斷崖台鐵事發地點幫忙,需要大體袋。「花蓮人」 緊急在臉書貼文,指朋友在場救援希望能呼籲一下,希望花蓮在地的禮儀社可以前往清水斷屈台鐵事發地點幫忙,有往生者的大體需要大體袋,需要幫忙,請大家多多幫忙分享,拜託拜託,請找在場救護、消防單位,謝謝大家。花蓮葬儀公會表示,已經啟動機制了,也派人前往現場。
-
2021-04-02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台鐵1976年以來最嚴重的事故 產壽險啟動快速理賠、加發慰問金
今天上午台鐵太魯閣號花蓮清水隧道發生出軌,截至今天下午二時,已釀成36人死亡、68人送醫,是台鐵1976年以來最嚴重的事故。多家產、壽險公司下午緊急啟動快速理賠,或針對受傷保戶先預付醫療保險金,部分保險公司也宣布加發慰問金,但因死傷名單還在確認中,各家保險公司理賠金額與人數還在確認中。金管會表示,台鐵依鐵路法第62、63條及鐵路機構行車與其他事故損害賠償及補助費發給辦法規定投保,法令規定為死亡者250萬元,重傷140萬元、傷害40萬元,保單是由國泰世紀產險為主簽單,台鐵旅客運送責任保險每人死亡250萬元,重傷140萬元、傷害醫療40萬元,每一次事故2億元,保險期間累計8億元。國泰產險表示,台鐵旅客運送責任保險由國泰產險作為承保主辦公司,第一時間已成立跨險理賠小組啟動全方位服務機制,並提供相關責任險與傷害險理賠諮詢服務,隨時掌握最新近況,協助客戶後續各項服務事宜。將主動查詢本次事故保戶傷亡狀況,派員進行慰問關懷,與啟動快速理賠,主動協助保戶完成理賠申請,加速理賠服務。因事故至今有36位罹難者,多家壽險公司也啟動快速理賠。國泰人壽表示,事件傳出後,國泰人壽東台區部已分四組人馬前往各醫院慰問傷患,調查人員也已在了解死傷名單,理賠人員也待命中,隨時為家屬提供相關服務。而國泰人壽與國泰產險也同步宣布,發放「保戶慰問金」,受傷門診2000元、一般住院1萬、加護病房5萬、身故10萬。台灣人壽也表示,因應「花蓮火車出軌事故」,即時啟動應變措施。因本次事故死亡者,發放每位保戶10萬元慰問金,因本次事故住院治療者,發放每位保戶5000元慰問金。並啟動快速理賠服務,主動進行搜尋、比對及關懷聯繫,以關懷保戶及協助保戶快速獲得理賠,其身故件及失蹤件從寬認定,而投保住院醫療或傷害醫療保險受災保戶,可先行提出預付醫療保險金申請,所需必要文件後補。同時台壽也針對這次事故傷亡保戶,提供緩繳續期保費三個月,保單借款利息可申請緩繳六個月,另房屋貸款經確認為死亡或受傷住院者,可展延房屋貸款本金及利息一年。中國人壽表示,第一時間成立「緊急應變關懷小組」,啟動重大事件急難關懷與服務,主動搜尋傷亡保戶狀況,以及到院關懷協助處理相關事宜。並提供「快速理賠」、「住院預付金」等六大服務,保戶若在此次事故中受傷需住院治療或不幸身故,保險事故一經確認,即啟動「快速理賠」,需檢附文件則可於給付完成後再行後補。若保戶住院治療且符合相關規範,即可申請最高10日,上限新台幣6萬元的住院預付金。針對傷亡保戶,中壽也宣布,可申請保費緩繳3個月,而自事故發生日起屆滿1年內已申請辦理或新增保單貸款,自確認生效後起提供保單借款利息緩繳6個月;本次事故的房貸客戶,可申請本金緩繳(只繳利息)3個月。同時,針對因這次災害使旅遊行程延期或取消,且已投保中壽的旅行平安險的保戶,可於本次災害發生日起算一週內提出契變申請辦理取消或延長。元大人壽表示,對於這次受災的保戶,經確認保險事故後,將立即主動迅速處理理賠給付相關事宜,申辦理賠所需檢附文件均得日後再行補齊;而對於受傷的保戶,經確認住院天數後,其日額型醫療給付,申辦理賠所需檢附文件也均可日後再行補齊。另針對這次事件受災保戶,提供緩繳續期保費三個月,即日起三個月內申請之新增保險單借款,免收三個月保險單借款利息,保險單借款利息應繳日期於這次事故發生日起三個月內的保單,自應繳日起算,展延六個月緩繳利息。全球人壽則表示,上午台鐵事件由於還在搶救階段,名單尚未取得,全球人壽第一時間啟動重大災害關懷機制,盡速了解傷亡名單與啟動關懷保戶協助理賠事宜。
-
2021-04-02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重大意外大量傷患 健保署籲可「例外就醫」免卡可看診
太魯閣號今上午發生出軌意外,目前已知有37人失去生命跡象,多人受傷就醫,有鑒於過去重大意外事件,健保署今表示,各醫院對於傷患未持健保卡就醫,可採取「例外就醫」受理就醫,享有健保身分就醫,即使未攜帶金錢,也應以先就醫為主。健保署表示,因應此次事件,健保署東區業務組已配合衛福部啟動「緊急醫療應變機制」,協調轄區內各大醫院包括花蓮慈濟醫院、花蓮門諾醫院、國軍花蓮醫院、衛福部花蓮醫院進行大量傷患的分流收治。呼籲各特約醫療院所對於無法取得健保卡或卡片遭毀損等暫無法持健保卡就醫者,請仍依據「例外就醫」予以受理就醫。至於民眾因發生車禍無法持健保卡就醫,健保署於各特約醫療院所備有「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院所例外就醫名冊」,請醫療院所於名冊上填寫就醫日期、就醫類別(門、住診)、姓名、出生日期、身分證號、連絡電話及地址後,即可以健保身分就醫。洽詢專線:0800-030-598。
-
2021-03-31 癌症.抗癌新知
2021癌症高峰論壇/抗癌新時代 陸海空包圍夾殺癌細胞
跳脫單一治療方式,抗癌進入全新時代。在精準醫療大傘下,免疫細胞或藥物療法有機會挑戰根治癌症,但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之外,對抗複雜性腫瘤使用海陸空包圍,夾殺癌細胞是未來趨勢,例如以病毒感染癌細胞、使用碳11重粒子放射治療取代外科手術等合併多種療法,醫界持續為病患尋找更多治療希望。當前治療已可望挑戰根治癌症,以第三期肺癌來說,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表示,綜觀現況,被稱為局部晚期的三期肺癌,因治療相對複雜,國內病患的五年存活率僅有一成,近年在衛福部核准下,免疫治療可作為無法手術切除的三期肺癌病患的鞏固性治療,為根治帶來契機。徐培菘說,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有一成的患者不適合開刀,即使以放射線合併化療挑戰根治,影像檢查仍可能看得到腫瘤陰影,過去僅能追蹤等待,近年透過鞏固性免疫治療,臨床顯示降低死亡風險三成二,且病患整體存活率近五成,有機會根治。近來被醫師認為最可能治癒癌症的「CAR-T免疫細胞療法」,目前最夯,歐美至今已有五種產品上市,主要應用在以B細胞型的血液性癌症為主,最新核准適應症是多發性骨髓瘤,台灣還在臨床試驗階段。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沛爾生醫技術長林建廷指出,CAR-T又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以基因轉殖工程把可辨識癌細胞的單株抗體,直接接到T細胞上面形成CAR,進行質跟量改造,成為專一攻擊癌細胞的T細胞,之後再打入病人體內。林建廷說,在國外急性淋巴性白血球(ALL)已有五年臨床經驗,病情緩解率可達九成,一半以上病患可長期無病存活。然而,儘管癌症治療武器多,但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癌症治療已經面臨瓶頸」,以惡性腦瘤為例,其突變基因至少超過二百個,同時以雙靶點、多靶點抑制劑及組合藥物治療,效果仍然有限,且在癌症免疫治療上,腫瘤細胞為躲避各方的追殺也會發展出應對方法,例如癌細胞其外泌體的免疫逃脫等。為了解決治療瓶頸,林欣榮以一位大陸南京的43歲眼科醫師為例,他為了對抗復發兩次的惡性腦瘤,於2019年接受恩慈療法,除了手術、口服化學藥物、放射線治療外,也接受了標靶新藥、免疫抗體療法、CIK細胞療法等,等於動用海陸空的力量包圍夾殺,殺死癌細胞。林欣榮說,現在已有外泌體抗體療法,能阻止癌細胞外泌體傳遞,去除癌細胞的抗藥、抗放射線及抑制免疫逃脫,也能使用病毒感染癌細胞,增強免疫細胞抗體的質量,以提升免疫抗癌療效的「溶瘤病毒」,或研發奈米小分子自然物,以鼻遞方式取代開腦手術、CAR-T免疫細胞療法等,全球更致力於研發腫瘤疫苗「抗癌永遠有希望」。
-
2021-03-24 癌症.大腸直腸癌
小心大腸息肉變成癌 定期檢查保「腸」健康
花蓮一名50歲戴姓男子有痔瘡問題,前陣子出現血便、糞便變細,認為自己有痔瘡才會出血,拖了1個月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第一期升結腸癌。醫師提醒,大腸癌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之首,50歲以上成人每15人中就會有1人會罹患大腸癌,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利用2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確保「腸」的健康。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表示,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50歲以上糞便潛血陽性者,2人有1人有大腸息肉,5人有1人是癌前期大腸息肉,20人中則有1名是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痊癒率提高,以第一期、第二期的患者來說,5年存活率超過70%,第三期雖因淋巴結轉移,但5年存活率仍有50%以上。醫師表示,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8至10年的時間,多數的大腸息肉沒有症狀、不影響生活,因此民眾不易察覺,唯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切除,預防癌症的形成。雖然維持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能夠降低約30%的大腸癌風險,不過篩檢更重要。醫師呼籲年齡超過50歲、有肥胖、抽菸、久坐,缺乏運動、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炎性腸道疾病家族病史者,以及飲食上總是高熱量低纖維等危險因子者,都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以往大腸癌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居多,但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近年來也不乏30至40歲的年輕人罹病。醫師強調,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通常出現血便、解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體重減輕、腹部疼痛、腸道阻塞、體力變差等症狀時都已是晚期表現,建議定期檢查。
-
2021-03-22 養生.抗老養生
有無肌少症,用自己雙手測量小腿圍可知!增肌2招必知
● 小心罹患肌少症,可用雙手測試小腿圍初判● 小腿肌肉量不足易骨質疏鬆,跌倒、骨折風險高● 增強肌力,每天深蹲運動、補充足量蛋白質小腿太細的長輩,小心「肌少症」上身!專家建議,以雙手的中指及大拇指量測小腿圍,如果可以完全圍住,即可能罹患肌少症,身體肌肉量不足,易骨質疏鬆,進而容易跌倒、骨折等,影響日常生活。肌力夠才能支撐站立小腿肌肉是長者肌肉消耗最明顯的部位之一,可以判斷身體肌肉量是否不足,也是判斷罹患「肌少症」的重要指標之一。衛福部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指出,長輩咀嚼、夾菜、行走都需要肌肉,肌肉量足夠才能支撐骨骼並站立,若長輩雙腿太細,肌肉量不足,最怕跌倒、骨折,容易併發其他病症。想知道是否有肌少症,花蓮縣衛生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李欣婷指出,可以用雙手簡易測試小腿圍,先坐下,再以自身雙手的中指及大拇指圍成一圈,套在小腿肚上,若可完全扣住,便是「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提醒,每個人的手指與小腿的比例不同,切勿用他人的雙手測量,若要用皮尺測量,也須以中指及大拇指圍成一圈的長度為基準。訓練肌力從運動著手李欣婷指出,很多長者怕有三高、慢性疾病,一改年輕時的飲食習慣,認為要「少吃肉類,多吃飯菜」,但不吃肉反而容易餓,吃下更多的飯,導致蛋白質攝取量相對變少,易罹患肌少症,長者常會感覺身體無力、精神不濟,影響日常生活。若想增加肌肉量,可以從運動方面著手改善,劉燦宏強調,阻力型運動可以訓練肌肉,長者應常常做,建議每天可以深蹲30下,可先從10下做起,可分段累積做,不需一口氣做30下;不覺得費力後,可以增加每日訓練量,每次調升幅度以10下為單位,如一日深蹲40下,再慢慢調整為一日50下,以此類推。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增肌飲食部分,劉燦宏表示,長者蛋白質吸收率較差,消耗率卻更高,需要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建議可多吃魚類、雞肉、牛肉、豬肉、豆類、蛋及牛奶等食物。男性建議一日攝取蛋白質10份,女性則為8份,例如1顆蛋約1份,手掌大小的肉約6份。深蹲該怎麼做?基本的深蹲,是採取自然站立,雙腳與肩同寬,腳尖要朝向前方,蹲下去時,要保持背部的挺直,也就是上半身往前傾、將臀部往後坐,深蹲時膝蓋不要超過腳尖,不過,因為每個人的體能不同,身體的軟硬度也不一樣,適時調整角度、循序漸進的往下蹲,記得雙腳跟一定要踩穩,不能離開地面。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讓膝關節內夾角成為90度,雙手同時往前伸直平舉,讓重心放在後腳跟而不是前腳。此時,大腿與地面是平行的,且上半身的背部仍然保持打直。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抗癌新紀元 海陸空夾殺癌細胞
抗癌已進入全新時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說,「對抗癌症要用海陸空包圍去轟炸它。」醫界正不斷為癌患尋找新希望,從基因變異找標靶藥物、利用自己免疫力殺癌細胞,甚至使用病毒去感染癌細胞,未來使用碳11重粒子放射治療取代外科手術。林欣榮說,醫界正在為癌患找到更多新機會。合併多種療法,已有案例見成效。對付惡性癌症,需要合併多種療法。林欣榮說,以腦瘤中成人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多形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為例,標準療程的口服化療藥,平均存活期只有六個月,因腦癌複雜性太高,多樣的基因變異,無法以單一標靶藥物治療。一位大陸南京的43歲眼科醫師,因罹患惡性腦瘤復發兩次,被判定只能再活三個月。2019年底,他到花蓮慈濟接受恩慈治療,除了手術、新藥腦貼片,也使用免疫抗體療法。最近他說,「可以走來走去,還可以教人保護眼睛的衛教。」林欣榮說,現行的治療方法中,可以檢測基因變異,以進行標靶、免疫抗體、免疫細胞治療,或是進行外泌體抗體療法,去除細胞的抗藥、抗放射線及免疫逃脫。療法多樣化,抗癌永遠有希望。免疫細胞除了CIK激發T細胞外,還有自然殺手細胞的NK細胞,以及樹突免疫細胞的DC細胞。目前花蓮慈濟通過的細胞療法CIK。在未來的抗癌希望,目前眾所矚目的CAR-T免疫細胞,是在T細胞放入基因,協助抓住癌細胞並殲滅,同時喚起更多T細胞或殺手細胞來幫忙。但因製程複雜,治療非常昂貴,約有一成的病人會導致發炎因子風暴。日前傳出感染COVID-19的淋巴癌病患竟癌症痊癒。林欣榮說,花蓮慈濟從2019年起也使用溶瘤病毒幫助病人。這病毒專司攻擊癌細胞,衛福部及研究倫理委員會批准後,第一個病人是五十幾歲的大腸直腸癌末期病人,接連幾次療程,本來只能活三個月左右的病患,至今已存活超過一年七個月。給癌友的一句話:沒有過不去的,永遠有希望。
-
2021-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接種明拍板 有意願醫護優先
本月三日抵台灣的首批AZ新冠疫苗共十一點七萬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晚宣布,已完成安全性檢驗,由於近期國際屢見AZ疫苗不良事件,預計我專家最快十九日決定是否開打,但為確保會議不影響施打時程,採同步配送,如一切順利,最快可望於下周一開打。原先指揮中心規畫開放讓十一.七萬名醫事人員施打,一人先打一劑,八周內再打第二劑。但由於下一批疫苗何時到貨,仍是未知數,陳時中昨晚改口,傾向讓六萬名有意願接種醫護人員優先,一人完成兩劑,避免第二批疫苗來不及於開打後的八周內抵台。陳時中說,金門縣醫護人員接種AZ疫苗意願最高,願意接種比率達百分百,其次為花蓮縣(百分之九十二)、新竹縣(百分之七十二),不過,第一批疫苗將平均分配至各縣市,護理人員施打意願較高的醫院將安排優先接種,預計未來兩天將配送至五十幾家醫療院所。國民黨立委昨呼籲,既然衛福部長陳時中仍強調疫苗安全,蔡英文總統應表態率先施打AZ疫苗安定民心。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曾承諾,疫苗若沒人敢打,「我率先」。行政院昨表示,疫苗施打優先順序會尊重指揮中心安排,並統一公布相關資訊。國民黨團書記長鄭麗文表示,疫苗怎麼施打?能不能施打?完全沒一個讓老百姓安心的SOP與透明資訊,蔡總統不能再躲起來不管。國民黨立委鄭正鈐表示,二○○九年H1N1新流感疫情蔓延,當時總統馬英九為建立國人信心,率先接種國產疫苗,「馬前總統可以做到,蔡總統做不到?」至於我直接向AZ藥廠洽購一千萬劑,第二波何時能抵台?對此,陳時中保密到家,昨在立院也說若違反保密條款,最慘、最不樂見的下場是被停止供貨,甚至未來大廠不願再與我國談採購事宜。原期待優先到貨的COVAX疫苗至今仍無下文,陳時中坦言,COVAX確實延遲交貨,與配送複雜有關,目前仍持續溝通中,「以快為原則」,雖然我國著急,然而COVAX一句「其他國家死亡人數更多,台灣到底在急什麼?」,在考量國際人道情況下,我方無法反駁。
-
2021-03-16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解碼 癌症高峰論壇重磅登場
為了從精準醫療走向精準健康,國家級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直播論壇,國內22位癌症領域權威,將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起邁入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兩天論壇中,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將楬櫫國家級「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計畫,健保署長李伯璋主講「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健署說明「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報告「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期以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精準醫療 暢談4大主題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分別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提出「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談「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談「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抗癌新希望 通盤解析近年癌症治療工具大躍進,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將通盤解析「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說明「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詳述「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主講「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談「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部署」。疫苗、飲食等 做好防癌「癌症真的可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主講「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台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說明「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早期診斷與微創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報告「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傳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抗癌的病患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主講「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詳述「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說明「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病友團體 直播抗癌訊息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計有十個病友團體參與將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癌症希望基金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及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民眾眼前。朱俐靜、邰肇玫 抗癌經驗知名歌手朱俐靜將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邰肇玫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論壇開放民眾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於播出時留言提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4 科別.消化系統
全民吃鳳梨 醫師提醒幾類人酌量食用避免不適
全台近日興起吃鳳梨挺農民的風氣,不只台鐵、各飯店紛紛推出鳳梨餐,民眾也搶買吃爆。不過腸胃科醫師提醒,鳳梨是酸性水果,也是高GI(升糖指數)食物,牙周病、胃潰痬、糖尿病等患者要謹慎食用,切勿空腹更不要過量,以免造成不適。大陸以檢出介殼蟲為由,這個月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不少民眾為了相挺農民,搶買搶吃。花蓮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提醒,幫鳳梨農銷鳳梨雖然非常重要,但若有消化道方面的問題,要適量食用。戎伯岩表示,鳳梨是好東西,但含糖量高,有消化道問題,如潰、胃食道逆流等,就要適量食用。尤其是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吃過多可能出現火燒心、噁心、嘔吐、腹脹,有的甚至會出現腹瀉。他說,鳳梨含有鳳梨酵素,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吃得比較多,最好跟醫師討論在用藥時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站在腸胃科醫師的立場,任何食物都是適量食用,適可而止。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也指出,鳳梨不能空腹食用,且因為是高GI水果,糖尿病患者雖然可以食用,但分量一定要控制,以一顆鳳梨3台斤來算,一天最多吃10分之一,約3片就好,千萬不要過量;牙周病、口腔黏膜潰瘍的患者也要少量食用,避免過度刺激口腔造成不適。
-
2021-03-14 養生.聰明飲食
吃鳳梨挺台灣 醫師籲應適量避免腸胃不適
中國暫停進口台灣鳳梨,國內掀起吃鳳梨挺農民的風氣。花蓮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呼籲,食用過量恐造成腸胃不適,有消化道疾病、糖尿病的患者應適量食用。戎伯岩指出,鳳梨能促進消化,雖然香甜但其實是酸性水果,有消化道疾病如胃食道逆流、消化道潰瘍等狀況的患者,若吃過量,就容易有火燒心、噁心、嘔吐或腹脹等情形,還可能腹瀉。戎伯岩指出,因鳳梨含有鳳梨酵素,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藥會有影響,建議患者可跟醫師討論,鳳梨吃多後,藥物應如何調整。鳳梨進入產季,是水果攤熱賣的品項,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建議,鳳梨屬高GI(升糖指數)的水果,不能空腹食用,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太多,以3斤的鳳梨換算,只能吃十分之一,最多吃3片。蔡坤融指出,有牙周病、口腔黏膜潰瘍的患者,也要少量食用,避免造成牙齦、粘膜過度刺激,造成不適,適量食用才能吃得健康。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全癌解碼 精準治療的癌症精準治療時代來臨
為了達到從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國家級的抗癌戰略型計畫已經展開。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即將於3月27日、28日進行兩天的直播論壇,國內重磅的二十二位癌症領域權威,從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癌症根除計畫,到臨床端的最新的基因檢測、標靶、免疫、疫苗、細胞、消融療法,以及刊登於國際期刊的本土資料肺癌大數據風險預測模型,結合國內十大病友團體共同直播,一同邁進精準治療時代。2021全國首場癌症論壇直播 絕對不能錯過 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共同舉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從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揭櫫國家級計畫「從由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健保署長李伯璋「健保給付策略大公開」、國民健康署的「癌症防治國家政策」,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的「癌症風險及預後預測—健康大數據之應用」,用國家政策的力量,共同抗癌。癌症治療里程碑 最新治癌趨勢權威告訴你精準醫療的四大主題,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的「消化道癌治療現況與給付建議」、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肺癌治療策略解密,精準治療續命關鍵」、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的「晚期癌友噬骨痛 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和信醫院副院長陳啟明的「要切除?化療嗎?乳癌的基因檢測與精準治療 」,從臨床端,提供治癌策略。治癌趨勢新希望 一次了解精準治癌工具癌症治療工具的大躍進,由國內腦瘤暨幹細胞權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通盤解析癌友新希望的「免疫、標靶、疫苗,抗癌新希望」、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部長李健逢「解構基因,築構希望: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敲開機會的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醫師周宏學「基因檢測配合精準醫療 延緩癌症復發機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醫師林建中「聽懂醫師說的第一線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新趨勢」、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兼一般醫學科主任徐培菘「免疫療法里程碑,三期肺癌挑戰根治」、國內具有CAR-T治療經驗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建廷首度公布「治癌未來式 CART免疫療法」、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肺癌整體治療策略,精準超前佈署」。防癌策略計畫書 你不可不知的預防資訊專家們呼籲,癌症真的可以預防,在論壇的第二天,HPV疫苗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瓊慧的「透過預防醫學消除HPV相關癌症」、結合影像人工智慧與消融手術的臺大醫院癌症微創介入治療中心主任黃凱文「台灣肝癌戰役教我們的一堂課 早期診斷 微創治療」、提倡防癌不遺餘力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防癌自我掌握,日行蔬果彩虹579」,到最貼近民眾防毒生活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中心兼任護理師譚敦慈「輕鬆防癌這樣做」,透過飲食、生活方式、疫苗,以及早期診斷,做好防癌工作。與癌共存好生活 重拾彩色人生一點都不難對於正在進行抗癌工作的病患,不要擔心,專家們告訴你,要如何與癌共存好生活。5% Design Action創辦人楊振甫的「健康領域導入數位工具,提升癌症照護品質」、癌症心理治療先驅者的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的「癌症慢病,心理治療助你走長路」、真真切切陪伴癌友營養照顧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完成癌症治療的關鍵營養」,全方位陪伴癌友。直播論壇集結國內12大病友團體此次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也讓國內病友團體大集結,包括十個病友團體及聯合報系二個粉絲團加入,並於粉絲團直播,包括,.我們都有病.中華民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肺長壽社團.抗癌戰友會.聯合報系元氣網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將共同將最新的抗癌訊息送到眼前。論壇彩蛋 朱俐靜 邰肇玫 分享最動人的罹癌故事知名歌手朱俐靜首度完整分享「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以「如果」紅遍大街小巷的民歌手傳奇邰肇玫,罹癌後,積極投入病友服務,在論壇將以「癌後愛上自己的每一面,才能幫人打氣」分享漂亮抗癌的心路歷程。看元氣網直播 還有機會獲得電子禮券 論壇中,特別開放民眾網路提問,鎖定您關注的講者,並於播出時留言提問,不僅有機會得到權威講者的親自回答,還有機會參與總金額高達2萬元電子禮券抽獎。 更多訊息請點活動專區3/27(六)、3/28(日)當天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05 新聞.長期照護
推廣長者用碗喝水 花蓮慈濟醫院發明防嗆咳7字訣
若家中長輩常有食物吞不下、喝水容易咳等症狀,就可能是嗆咳,花蓮慈濟醫院發明「防嗆咳7字訣」,引導長者安心吃喝,其中以碗取代杯子喝水可避免仰頭,減少嗆到機率。花蓮慈院指出,隨著年紀增長,容易發生口腔及咽喉的肌肉功能衰退、舌頭控制力下降,吞嚥協調功能也退化,導致食物或液體沒有進到食道,而跑進氣管引起嗆咳,若處理不當,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等問題。花蓮慈濟醫院照護失智症長者的輕安居團隊與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合作,透過個別評估與環境記錄嗆咳事件,了解吞嚥功能狀況,發明預防嗆咳7字訣「練、正、酸、湯、靜、五、碗」,指引長輩放心喝、開心吃。輕安居護理長陳巧菱解釋,「練」飯前吞嚥健康操,鍛練吞嚥肌群;「正」吃飯坐正收下巴;「酸」飯前喝一小口醋、梅汁或含一小口碎冰,增加唾液分泌;「湯」喝湯半飽吃飯慢;「靜」安靜專心吃;「五」使用5C.C的小湯匙,入口大小剛剛好;「碗」以碗就口頭低低,避免因使用杯子而仰頭喝水。陳巧菱說,7字訣在輕安居實施後,大大改善失智長輩嗆咳問題,目前輕安居團隊也走入花蓮市、吉安鄉及新城鄉等社區據點推廣「預防嗆咳7字訣」,透過7字訣概念傳遞,讓長者遠離嗆咳困擾。專師游亞歆說,在社區據點分享時,最引起長輩共鳴的就是「用碗喝水」,因使用杯子喝水要仰頭,容易嗆到,若用碗喝水,就能降低仰頭喝水的風險。長輩都說,原來預防嗆到這麼簡單。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失智夫遭據點退貨 民間團體籲照護接地氣
在花蓮大學教英文的曾敬惠,其59歲的先生四年前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精神問題,先後被三個失智共照中心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搞得她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不得不回家應援,先生後來被強制送進精神科的護理之家照顧。「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一開始在花蓮苦無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資訊,不得其門而入,還得常搭火車到台北取經,「生活亂成一團」,最後乾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提供當地相關家庭需要。2019年台灣失智症人口超過29萬人,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人中至少有2人失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連同全台16個民間團體提出呼籲,希望政府落實失智照護要更接地氣,目前推動的長照2.0雖將失智納入,並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提供不少服務,但使用上仍有很多挑戰。曾敬惠期望政府,應明確訂出共照據點的功能與定位,包括提供一定失智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照顧老人跟失智患者很不一樣,經驗不足或不對,真的會不知如何因應。」如此才能讓失智照護成為常態,進而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的意見真正納入照護政策,她以自身經驗舉例,像出入公共場所如銀行、賣場、搭公車,政府可訓練更多協助失智的人員,具體提供友善服務,才能讓輕度失智患者更願意走出家門,減緩退化,進而減輕照顧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
2021-03-04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63歲丈夫失智遭3據點退貨 民間單位建言盼接地氣
原在花蓮大學任教英文的曾敬惠,2017年其59歲的先生從復健科醫師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因為退化太快引發情緒精神問題,先後被當地三個失智據點以人手不足、超出服務範圍婉拒退貨,好幾次教課教到一半都不得不離開教室回家應急,先生後來強制送進精神科護理之家。「教書這麼久,從來沒想過自己家人有被退學的一天。」曾敬惠感嘆「自己的家庭也算有醫療背景,在照顧上還是面對很多挫折。」因此不但成立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也期望政府在長照服務能明訂失智專業功能定位,例如:提供據點一定失智的專業人員比例,並加強教育訓練及考核,才能共享長照基金與給付。台灣失智症人口急速攀升,衛福部2017年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訂出2020年達成「失智友善555」目標,也就是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認知,此一目標目前僅新北市公開宣布達陣,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透過記者會連袂全台16個失智症民間團體,呼籲政府盡快公告成果數據,並提出三大建言盼更接近地氣,落實失智照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政府長照2.0雖然納入失智照護成立共照據點,看似有許多美意,使用上還是有很多挑戰,這三大建言包括:(1)提高政策等級,邀請有病識感且有表達能力的失智者代表參與政策制定(2)加強長照體系的失智照護服務訓練及考核(3)透過法規的串聯建置更完整的失智安全防護與權益保障制度。除了曾敬惠以失智症家屬的身分參與其中,2012年被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之一的蘇惠美建議,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透過補助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讓失智者充分表達意見,才是真正的幫助失智者。台灣失智症人口2019年已超過29萬人,衛福部估計2031年失智人口更將倍增至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失智症已是全世界各國的重要議題,面對民間單位的意見,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2020「失智友善555」三項目標大抵已完成,實際數據成果將根據業務進度做出報告,最新2021年失智行動方案也已提高目標,預期2021 年-2025 年台灣失智症確診率提升至 7 成,社區識能率達全人口數7%。
-
2021-03-02 新聞.元氣新聞
植物人奇蹟式甦醒 創世台東院為他辦畢業典禮
花蓮嘪姓男子高一時車禍成為植物人,在創世台東院安養,卻奇蹟式恢復,如今不但能言語,還能輕微行動,已具輕微生活自主能力,今天「畢業」轉往慎修養護中心繼續復健,成為院內首名「畢業生」,院方為他穿上學士服參加「畢業典禮」。植物人甦醒的機率很低,目前創世台東院安養50名植物人。坐在輪椅上的嘪姓男子今年23歲,努力舉起右手要拋手中的學士帽,但力氣依然不足,眾人依然為他鼓掌。院長王玉鳳致畢業證書並獻花,員工齊聚門口祝福他出院,在旁人協助下,切蛋糕表示重生迎向新旅程。王玉鳳說,嘪姓男子103年就讀高一時騎機車發生車禍,腦部受創成植物人,當時毫無知覺,臥床依靠家人照料,但父母親需要工作維持家計,隔年含淚把他送到台東。到院時他處於完全癱瘓狀態,治療師不斷提供感官刺激協助復健,約半年後眼睛已可對焦、聽得到聲音,後來也可勉強發出氣音,開始進食。嘪姓男子是創世台東院第一名甦醒的植物人,給眾人很大的鼓舞。嘪姓男子說,他會努力復健,希望有天能騎著電動車回去探視。他的家人也非常開心,希望他能早日恢復。
-
2021-03-01 養生.聰明飲食
醫病天地/吃蛋白質增肌 營養師:重點在增加比例
健身風潮興起,許多人下班後會到健身房、或在家鍛鍊身體,為雕塑好身材。不過營養師提醒,想要長肌肉,增加蛋白質類食物攝取比例是一大重點,腎臟病、糖尿病等醫師則建議,需要限制蛋白質食物的人,一定要先向醫師諮詢,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與傷害。花蓮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說,想要增肌,提高蛋白質攝取比例絕對是重點。蔡坤融說,一份豆魚蛋肉類食物含有7公克蛋白質,但許多民眾不清楚多少是一份,肉、魚類都是1兩1份、棒棒腿是半隻、蝦仁6隻、毛豆50公克,盒裝豆腐半盒,若牛奶每240cc為一份。營養師說,千萬不要把蛋白質食物集中在晚餐或是一餐吃,應該要均衡分配,三餐都能攝取。門諾醫院營養師團隊提出「高蛋白三餐分配秘笈」,以60公斤的人為例,每天1800卡應含有100公克蛋白質,若喜歡吃西式早餐,可選擇里肌蛋吐司加一杯240cc的拿鐵咖啡,若中式早餐,可點一個餡餅、一顆荷包蛋加一杯190cc豆漿,或是燻雞蛋餅1份加上一杯240cc牛奶。
-
2021-02-2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外科醫師的養成非常辛苦,實習醫師時才開始作皮膚縫合。雖然醫學生時縫過豬皮,但面對有感覺會流血的真人,還是會失常。尤其幼兒受傷,家屬亂成一團,醫師的雙手不由地也變笨拙,好不容易縫下去卻位置不對,只能拔起來重縫,一個小傷口,重縫再重縫,孩子哭得聲嘶力竭,實習醫師更是滿頭大汗。急診是住院醫師學習機會等到成為外科第一年住院醫師,可以開盲腸炎、腦部外傷頭顱探索、處理手腳挫傷,第二年住院醫師可以作切胃手術。我當住院醫師的時代,常有胃潰瘍穿孔造成腹膜炎的病人,必須緊急手術,所以急診病人正是住院醫師的學習機會。為了有機會能夠主刀,當住院醫師的人有空就練綁線及縫合。有機會開刀時,手術室會擠滿看熱鬧的同事,刀子劃下皮膚的瞬間,絕對是主刀者最驕傲的時刻。對待病患溫柔被認好醫師那時有兩位老師,一位手術乾淨俐落,是學生的偶像;另一位雜亂無章,常出狀況,是學生們私下的笑柄。手術棒的老師很自負,巡房時態度冷淡,病人的問題全交給住院醫師,印象最深的是有位病人喊痛,老師回答他:「手術當然會痛」後就不理他了。但另位手術技巧差的老師在病房很溫柔,他常安慰病人:「今天比較痛,你忍耐一下,明天會好很多。」經濟困難的病人,老師還會幫忙找資源,病房的家屬一面倒,都說他才是最好的醫師!年輕時的我,無法理解家屬為什麼如此輕易受矇騙。1983年澳洲馬歇爾及華倫發現幽門桿菌是胃潰瘍的原因。潰瘍轉為以內科治療為主流,外科被迫從胃切除的戰場撤軍,但喜歡作手術的醫師,並沒放棄揮刀前進,轉而發展減肥。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被內科以支架取代,外科改攻微創開心手術。加上許多癌症早期發現都可以手術根治,這幾年神經外科、胸腔外科、一般外科、乳房外科、整形外科、骨科反而有很大的突破。醫師送暖讓病患產生信賴外科醫師的所有學習都是為了精進醫術,但醫療人員也應注重人性的關懷。曾有一位婦人在醫學中心作了粉瘤切除小手術,待在恢復室時又冷又餓,一位路過的小醫師給她熱毯,還把自己的午餐讓給她吃。三年後,婦人想拉肚皮,指定由該位小醫師手術,不過拉肚皮是整形外科研究生等級的手術,該醫師資格並不符合。醫院院長委婉詢問婦人能否改由其他醫師操刀服務,婦人回答:「這位醫師是我認為最好的醫師,我想等到他方便再作這個手術。」衛福部有專科醫師制度,醫院也有醫師升等制度,都是為了評定把關醫師的醫療品質。但對這位婦人而言,關懷她的醫師才是最值得信賴的醫師。關懷能夠激發自癒力美國克里夫蘭診所聞名世界,入口處掛著他們的信念:「每個病人在這裏都能感受人性的關懷」。他們明白,「關懷能夠激發自癒力,是疾病痊癒最重要的力量。」花蓮慈濟泌尿部郭漢崇主任最近出書,提到一位好醫師的定義是能對病人「真心陪伴,用心關懷,細心醫治,潛心研究」,應是醫療人文最正確的闡述。
-
2021-02-22 養生.聰明飲食
你吃的土魠魚羹是什麼魚?不同魚種價差可高達3倍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海鮮的俗名比比皆是,光是「土魠」在台灣東部和西部就代表著不同的魚種,花蓮的土魠指的是「棘鰆」,而在台南的土魠則是「康氏馬加鰆」,也因為這樣常造成魚種混充的問題,想要根絕就需要在地漁會與通路合作,在標示上至少要有中文學名和俗名並列,避免消費者只記俗名卻不曉得是不同魚種而被蒙在鼓裡。肉質香甜好吃的土魠,做成台南美食土魠魚羹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餐點,但你知道土魠到底是哪種魚嗎?台灣有句俗語排出好魚前10名:「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加,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烏喉十春子」,其中排名第四的「馬加」指的是「康氏馬加鰆」,而「土魠」就是牠的俗名!土魠魚俗名滿天飛,東西部竟然大不同!不過,致力於食魚與海洋文化推廣的「洄游吧」創辦人黃紋綺與《食力》分享,像土魠這樣的國民美食,在東部和西部買的可能是不一樣的魚種!譬如說在花蓮的土魠,指的多是「棘鰆」;而在台南的土魠則是「康氏馬加鰆」。黃紋綺表示「這其實並不是業者在欺騙消費者」,因為台灣各地對於魚種的俗名實在太多了,像是台灣鎖管,市場可能會稱之為「鎖管、小管、小卷、透抽、中卷」等,在購買時總是讓消費者一頭霧水。棘鰆與康氏馬加鰆的各式俗名:棘鰆(棘鰆屬):石喬、竹節鰆、土魠舅、沙瓦拉康氏馬加鰆(馬加鰆屬):土魠、馬加、馬鮫、梭齒、頭魠、鰆、土魠、康氏馬發、塗魠(澎湖俗名)都說是「土魠」,價格卻相差至少3~5倍!過去只要談到海鮮混充問題,就會接上一句俗語:「石喬仔假土魠」,就是指「棘鰆冒充康氏馬加鰆」。康氏馬加鰆屬於夏天與冬天都好吃的魚種,夏季時油脂不多但肉質較甜、口感較軟Q,適合煮湯或做生魚片;冬季則是因油脂多,簡單乾煎就很好吃。而棘鰆的肉質口感較硬,風味也與康氏馬加鰆不同。漁業署的年報顯示康氏馬加鰆產量越來越少,黃紋綺也表示,從現場收魚的魚價發現康氏馬加鰆與棘鰆的價差至少3倍,過往也有媒體調查,最大的價差可以達5倍之多。棘鰆、康氏馬加鰆可以這樣分!靠黑色橫線來辨別不過,即使兩者做成炸土魠魚時,消費者較難區辨出來,但若是上市場時,康氏馬加鰆與棘鰆的魚體外型仍可區辨,最明顯的差別就是魚體上的黑色橫線了,黃紋綺表示,只要記住「棘鰆像斑馬一樣有明顯的寬帶黑色線條;而康氏馬加鰆則是細的黑色線條」,將2種魚黑色線條的粗細記牢,就能簡單認清。但市場若販售的是輪切,則最好還是向信任的廠商購買較好。魚種標示是重點!需要在地漁會發起並標示中文名消費者加強自己判斷魚種的能力,雖然能減少自己受騙的機會,但根源還是必須從清楚的魚種標示做起!台灣永續鱻漁協會理事長白尚儒表示,在地漁會才了解當地漁獲,熟知當地漁獲的俗名,建議漁會應該負起責任,將之統整後確實地教育魚販正確的中文學名,才可以解決像土魠魚一樣俗名滿天飛的問題。除了教育正確的中文學名外,黃紋綺提到「在包裝上清楚標明中文名與俗名也很重要」,才能夠讓消費者真正清楚自己買的魚到底是什麼,以洄遊吧的洄遊現撈商品標示為例,除了有中文名外,下方更有標示魚的俗稱,甚至加上漁場與建議料理方式,讓消費者購買上更方便又有保障。「當台灣人如果都知道自己吃的魚,了解其實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不同的名字後,就不會有些現象發生了。」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說,因此他也認為,除了標示外,最後還是需要回歸到國人食魚教育的問題上,因此林國平也表示,漁業署從2016年起也已經展開食魚教育的推廣,「農委會相當重視,希望可以盡快立法(食農教育法)成功,從小朋友就開始教,那麼他們的下一代就不會發生不懂吃魚的狀況,也才能世代沿襲。」延伸閱讀▶如何分辨水產新鮮度?海鮮專家傳授簡單3步驟挑出鮮魚▶消費者怎麼發揮監督力量?食魚教育不可少▶台灣海鮮混充層出不窮,從漁獲到餐桌,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2-19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過年吃太好痛風找上身 醫師建議少吃海鮮多喝水
春節連假期間容易吃大魚大肉,但年才過完痛風就來找碴。門諾醫院腎臟科醫師何承恩表示,每逢農曆春節或連假後,急性痛風的病人就明顯增加1至2成,多是肥胖中年男性,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醫師建議,除藥物治療外,患者應減少吃海鮮、多喝開水等,降低血中尿酸,以免痛風復發。何承恩醫師表示,痛風與尿酸息息相關,尿酸是人體代謝後的產物,正常情況下由腎臟排泄、隨尿排出。但受個人體質、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特定情況下,造成尿酸生成增加、或是排泄減少,都有可能造成高尿酸血症。有痛風病史、成年男性、40歲以上等都是痛風的潛在族群,應定期做健康檢查,若有高尿酸血症,需配合醫師指示,服用降尿酸藥物。另一方面,有痛風的人應減少海鮮、內臟等食物,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與脂肪;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切記不可喝啤酒來取代開水,因為過量的啤酒反而會使尿酸升高。適度運動、避免過度飢餓都是預防痛風發作與控制尿酸的良方。急性痛風發作,痛到受不了該怎麼辦?何醫師說,應立刻到醫院看診,若診斷為痛風發作,會開立抗發炎藥及止痛藥,緩解症狀,同時避免過度活動、壓迫患部,通常在3、4天就會改善。但疼痛緩解,並不表示尿酸的問題完全痊癒,反而是進入了慢性期,此時應注意保養、認真吃藥,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才能減少未來腎臟衰竭及洗腎的機會。
-
2021-02-1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愈晚愈冷低溫下探10度 中醫師推薦「驅散風寒」妙方
強烈大陸冷氣團持續發威,中央氣象局說,愈晚愈冷,最冷時間點在今晚到明天清晨。16縣市氣溫有下探10度以下的機會。民眾保暖不足易著涼,吹到風常感頭痛、不適,醫師建議,脖子後方有風池穴、大椎穴,可拿吹風機吹頸部、脖子,有驅散風寒之用。為預防天氣冷、身體不適感冒,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膀胱經」分布在人體頭部至背部,是防範風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建議冷氣團到來時,身著圍巾、口罩、帽子等。然若民眾保暖不夠,頭部被風吹到,感覺頭痛、「涼到了」,能如何補救?瞿瑞瑩表示,脖子後方有風池穴、大椎穴,可拿吹風機吹頸部、脖子,有驅散風寒之用。除了穿戴衣物保暖外,由內滋補身體也很重要,瞿瑞瑩說,短暫寒流來襲,民眾可煮薑湯保養身體。她指出,生薑具有薑辣素,有驅散濕氣之用;若為體質虛寒者,可煮老薑、乾薑,溫暖腸胃,正是所謂「溫中」。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這波冷氣團將持續影響至明日清晨,在此期間北部及東北部感受偏冷並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早晚也冷,西半部日夜溫差大。據本報報導,今晚至明上午低溫區域分別為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宜蘭縣、花蓮縣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
-
2021-02-16 科別.腦部.神經
腦動脈瘤無聲不定時炸彈 婦駕車陷昏迷醫籲控制血壓
14日年初三,在台東熱門景點池上伯朗大道有汽車衝入稻田,引起遊客圍觀。事後家屬說明,40多歲的女駕駛是因為腦部動脈瘤破裂導致昏迷才出事。花蓮慈濟醫院醫師許晉譯說,腦動脈瘤是「無聲的不定時炸彈」,好發在50到60歲,以三高慢性病患者為好發族群,若能控制好血壓,形成動脈瘤的風險就會下降很多。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主治醫師許晉譯表示,動脈瘤最主要形成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血管壁相對脆弱,第二個是失控的高血壓造成血管向外突出。血管脆弱有可能是先天基因問題,後天原因也常跟動脈硬化有關,而動脈會硬化,與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年紀大等原因有關係。不過,即使患者年紀大或者血管壁相對比較脆弱,只要好好控制血壓,形成動脈瘤的風險就會下降很多。動脈瘤的好發年齡約在50至60歲,三高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的人為好發族群,許晉譯強烈建議三高慢性病患者戒菸,避免這個有多重危害性的隱形殺手。此外,血管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者,例如某些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血管壁相對較為脆弱;還有有動脈瘤家族史的人,特別是一等親之內,都要格外留意有沒有這類疾病的可能。許晉譯說,動脈瘤不一定會破裂,動脈瘤的大小、形狀、位置、血壓是否獲得控制,是否戒菸,都是影響動脈瘤破裂的關鍵因素。平均來說,每100位動脈瘤患者,每年大約有1位患者動脈瘤破裂,如果控制得好,動脈瘤破裂的風險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多數動脈瘤患者都沒有症狀,只有少數人有頭痛或者複視的症狀。若擔心自己患有動脈瘤,可以透過健康檢查方式做評估。許晉譯提醒民眾平常保持規律的的生活作息、多運動維持血管彈性,有三高的慢性患者要別注意控制高血壓,且強烈建議建菸,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可以降低動脈瘤產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