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舌頭
共找到
394
筆 文章
-
-
2020-10-24 科別.心臟血管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時序進入秋季,天氣多變化,低溫與溫度驟降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因而增加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依據108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因,例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列在十大死因第2位、第4位及第8位,共造成38,290人死亡,即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死因。「沉默殺手」高血壓無明顯症狀 是中風、心臟病元凶之一高血壓的成因是多面向性的,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運動等。依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2%,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都是在健檢或是看醫生的時候才發現,甚至有人第一次發生症狀就是中風。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醫師表示,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而且高血壓可能造成很多後遺症,會影響到腦部、心臟、腎臟和眼睛等。白袍恐懼症易使血壓飆 居家測量有這些注意事項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出現白袍恐懼症,即為看到醫護人員血壓會不自覺飆高,建議可善用國健署建置「全國社區血壓測量網絡地圖」的血壓量測服務資訊,而若量血壓採居家進行,建議使用衛生福利部核發「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的血壓計作為家中常備血壓計,並注意要定期校正檢查。此外,量血壓時須注意不交談、不憋尿、不翹腳、壓脈帶不低於心臟、挽袖、腰部挺直、腳底自然垂放,才能正確量血壓。控制血壓避免併發症 牢記中風口訣把握治療黃金期今年全球經歷COVID-19疫情的衝擊,個人自我防護固然重要,但血壓自我管理更不容忽視,並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避免錯失治療黃金時間。王英偉提醒,掌握以下三個簡易步驟,就能輕鬆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1.記得定期量血壓(Check):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更應該從年輕起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紀錄血壓數值,除可自我監測血壓變化情形,亦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依據。2.健康生活型態不可少(Change):在日常生活上,更要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如採低油、糖、鹽及高纖的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3.按時吃藥要記牢(Control):血壓不是固定的數值,會隨著時間、情緒、季節有些許變化,除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外,更需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高血壓治療目標值依罹患慢性疾病種類及年齡層不同,會有所差異。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建議至少維持在血壓值140/90 mmHg以下,對於罹患慢性病及老人族群,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針對個人合適的控制範圍建議仍遵循醫師專業諮詢。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量對血壓很重要  這3個時候量超NG
-
2020-10-22 科別.兒科
扁臉、黑眼圈、眼無神 過敏兒3特徵
早晚打噴嚏、流鼻水是常見的鼻過敏症狀,容易診斷確診。但以鼻塞來表現的過敏或非過敏鼻炎,不可輕忽,可能是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有過敏性鼻炎的小孩,從面部特徵可看到,比較無神的雙眼、黑眼圈、平坦的中臉、突出的門牙、乾燥脫皮的嘴唇、後縮的下巴及前傾的頭頸,還有明顯的呼吸聲、呼吸時很淺的胸廓擴張,但很多父母會輕忽,以為小孩只是比較文靜或憨厚。由於鼻子慢性塞住,小孩大多會慢慢習慣這種狀態。檢查鼻竇X光片顯示,慢性鼻子發炎的孩子,多有鼻甲肥厚、紅腫,兩側扁桃腺肥大等症狀,其實他們整個上呼吸道腺體都是肥大的,才會經口腔呼吸。為使口腔呼吸順利,鼻過敏兒的舌頭勢必下壓,會造成上顎的面積及體積減小、牙齒咬合不正、門牙突出、高拱形硬顎、下巴後縮等臉部特徵。也因為慢性鼻塞造成鼻竇發育阻礙而形成臉上蘋果肌的位置平坦。鼻子是呼吸道免疫的第一道防線,但經口呼吸並不好,除了影響顏面的發育、頭頸的前傾,肺動脈的收縮血壓也比較高,一旦感冒,也增加併發鼻竇炎、中耳炎的風險。慢性鼻塞及經口呼吸對健康影響既深且廣。對於鼻過敏治療,除了環境及生活型態調整,藥物有助肥大腺體的萎縮及控制後續的環境過敏反應,2至3個月後,孩子的鼻子健康通暢了,改回鼻腔呼吸的型態,臉上的發育就能明顯改善。
-
2020-10-22 新聞.健康知識+
舌苔到底哪裡來?需要特別清潔嗎? 醫:增厚、變色應就診
舌苔到底哪裡來?舌苔需要特別清潔嗎?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舌苔混合了口腔中的細菌、唾液、食物碎屑、白血球、以及口腔中脫落的上皮細胞所組成,正常來說應該是薄薄一層覆蓋在舌頭上,如果舌苔異常增厚、變色恐為健康警訊,建議就診接受檢查。伸出舌頭都會看到舌頭上有一層白白的舌苔,舌苔到底從哪裡來呢?黃斌洋醫師表示,舌苔混合了口腔內的多種物質,包括唾液、細菌、食物殘渣、上皮細胞代謝剝落、白血球等慢慢堆積在舌頭上形成一層苔狀物。正常來說,透過日常的飲食咀嚼、飲水、漱口等過程,都有助於清潔舌苔,避免舌苔大量堆積,因此,對於健康狀況良好的人來說,舌苔應該是薄薄一層白苔,且會明顯透出舌頭粉紅的顏色。然而,舌苔到底需不需要清潔?這個問題目前仍未有定論,由於舌苔的堆積是症狀而非疾病,若自覺舌苔厚、有異味,用牙刷輕刷舌頭表面幫助去除舌苔是沒問題的,但若舌苔沒有異狀,無需特別清潔也無損口腔健康。 黃斌洋醫師補充,其實舌苔的變化有時可能正暗示著身體的健康狀態,若舌苔有增厚、變色現象恐為健康警訊,建議積極諮詢醫師診斷為佳。 舌苔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總會理事長暨柏登牙醫院長 黃斌洋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0-11 養生.運動天地
最保命的一塊肌!每日10分鐘呼吸肌運動 防老後嗆咳與吸入性肺炎
編按:50歲以後,走路容易喘不過氣、吃飯時嗆到、咳嗽,甚至誤嚥頻率增加?隨著人的年紀增長,肌肉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平時較少刻意活動的肺部和喉嚨肌肉。這2個部位所主掌的呼吸和咀嚼機能,和老後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勤做「肺活」和「喉活」,保命又回春!人體有超過600多條肌肉,撐起我們每日的日常活動。然而,醫學研究顯示,年過40歲以後,人體肌肉量每10年會流失8%,最終可能引發使年長者失能的「肌少症」。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練肌肉的重要性。但你做的肌肉訓練,真的有練到該練的部位嗎?已步入高齡社會的日本,近年來提倡兩種肌肉訓練活動:「肺活」和「喉活」(編按:在日文中,「OO活」即積極進行某件事之意。例如「就活」是努力找工作、「婚活」則是積極結婚對象)。肺部和喉嚨,是人們平時較少刻意運動的部位,也因此肌肉特別容易流失。這2個部位的肌肉群分別主宰呼吸和吞嚥功能。因此可以說,保養肺和喉嚨的肌肉,就是為老後的生命安全買保險。肺不好,健康就不好! 每秒呼吸量測你的肺年齡東京有明醫療大學校長本間生夫指出,人的肺部周遭有多達20幾條肌肉,協助我們做出呼氣、吸氣的動作。這些肌肉統稱為「呼吸肌肉」,其中以肋骨間的肋間肌和肋骨下方的橫膈膜最具代表性。身體的肌肉量會因老化而流失,呼吸肌肉當然也不例外。因此,若沒有特別鍛鍊,人的呼吸機能在60歲前後會大幅衰退。呼吸變淺、走路、運動都特別容易喘,連帶使新陳代謝變差。肺活量大、呼吸機能好的人,不僅精神較佳、夜間更容易入眠,還能全面性的提升身體健康。怎麼判斷肺健不健康?日本呼吸學會有一套計算「肺年齡」的公式。男性的肺年齡:(0.036 X身高)- 1.178 – 儀器所測得之用力呼氣1秒量(FEV1)/0.028女性的肺年齡:(0.022 X身高)- 0.005 – 儀器所測得之用力呼氣1秒量(FEV1)/0.022相關調查的結果顯示,除了老化以外,抽菸、空汙、缺乏運動等因素,都會讓現代人的肺年齡遠高於實際年齡。想讓肺年齡「回春」,首先要有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戒菸、在空氣品質太差時戴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等。此外,呼吸肌肉的訓練也不可或缺。4 種「肺活」運動 幫你練到呼吸肌肉在日本,肺活量衰退已是大眾相當重視的健康議題。包括《東京電視台》、《日經新聞》等媒體,都以專題報導並提出訓練建議。以下整理4組肺活運動,每天撥出10分鐘,就能好好鍛練呼吸肌肉。1. 側腹肌肉伸展操(影片來源: GronG グロング)雙腳盤腿坐,舉起左手。伸直背部、左胸外側,緩緩往前伸展。維持10秒至20秒後,換右手重複相同動作。2. 寶特瓶吸氣法準備一個2公升的寶特瓶,在不會太難受的前提下,以嘴巴用力吸氣,直到寶特瓶凹陷的程度。這個簡單的方法可鍛鍊橫膈膜的肌肉,但因較容易累,因此做完可休息一下再進行。3. 吹氣球呼氣法和前述寶特瓶吸氣法相反,吹氣球的練習重點在於「盡可能用最少的次數,將氣球充飽」。根據統計,成年男性平均4次呼氣吹飽一顆氣球,成年女性則是6次。吹氣球的動作會使用到腹部周圍的肌肉以及部分背肌,多練習幾次,提升肺活量的效果相當顯著。4. 睡前呼吸肌肉按摩平躺在床上,嘴呈現O字型慢慢吐氣。手放在肋骨下緣橫膈膜的位置做腹式呼吸。用手按摩肋間肌、胸肌。睡前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讓呼吸更加輕鬆順暢。喉嚨肌肉退化 吃不下、易嗆到、聲音會變老為什麼長輩吃飯容易嗆到、咳嗽?這不是錯覺或恍神,可能是喉嚨的肌肉退化了。人的舌頭根部後方有塊會厭軟骨,就像是氣管上方的蓋子,可以確保食物吞嚥後進入食道,而非氣管。當支撐會厭軟骨上下移動的肌肉退化,導致這塊「蓋子」無法正常蓋上時,就會導致誤嚥、嗆咳。吞嚥功能不佳,會影響人的進食狀況,使身體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此外,長期有食物掉入氣管,久了就會成為吸入性肺炎。隨著年紀增長,喉嚨肌肉無力,甚至是足以致命的風險因子。怎麼判斷自己的喉嚨肌肉是否夠力?日本宮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井手慎介提出了幾個檢測標準:1. 吃飯嗆到機會變多2. 不自覺清嗓子的頻率變多3. 睡覺的時候會咳嗽4. 喝飲料的時候感覺「卡卡」5. 常覺得喉嚨裡有東西6. 說話的聲音變了若上述症狀中有2個以上符合,代表喉嚨肌肉已開始有退化的跡象。4個以上的症狀符合,則代表退化跡象相當明顯。4種喉活運動 降低肺炎風險還能瘦臉若你也是「喉無力」一族,不妨參考日本耳鼻喉科專家西山耕一郎設計出的4組「喉活」動作。每天花5分鐘練習,不僅能降低日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還有其他額外的好處。喉結上下移動時,會運動到包含「喉頭上舉肌肉群」等一系列的喉嚨肌肉,讓鬆弛的頸部肌肉緊實。此外,聲帶的位置在喉結後側,鍛鍊喉嚨肌肉連帶會使聲帶變靈活,可改善老化所導致的聲音粗糙等問題。1. 額頭吞嚥操慣用手的手掌下緣放在額頭上,眼神看向肚臍方向。輕輕將頭往下壓,再將額頭往後推。做吞嚥動作,讓喉結維持在向上的位置5秒。重複5~10次。(出自美ST Online)2. 抬額下巴體操雙手大拇指放在下巴後方,用力往下壓,再用拇指的力量將下巴向上推。做吞嚥動作,讓喉結維持在向上的位置5秒。重複5~10次。3. 喉頭E聲操嘴角往兩旁延伸,發出「E」的聲音,持續感覺喉嚨周圍充滿力量,維持5秒。重複2~3次。4. 下沉吞嚥操慢慢地做吞嚥的動作,感覺喉結上下移動。每天花一點時間練習8組動作,就能對老後生活帶來決定性的改變,甚至可能救你一命!原文:最保命的一塊肌要練!每日10分鐘呼吸肌運動,防止老後嗆到與吸入性肺炎
-
2020-10-10 新聞.食安拉警報
蔡政府掛保證吃萊豬不會死 醫:何不提倡吃蟑螂
蔡政府八月底用「一張行政命令逼全民吃萊豬」,衛福部及農委會輪番為萊豬安全性掛保證,甚至指出沒有人因安全容許量的萊劑中毒,但家安診所院長江守山今在食安研討會上痛批,政府覺得萊豬吃了不會死,所以可以吃,何不提倡吃蟑螂、牛糞,反正也不會死。同樣在今天出席「食品安全的安與不安 萊克多巴胺的昨非今是」研討會的前衛生署食藥局技正文長安說,政府常引用的2013年的一份評估萊劑安全性加拿大研究,前半部雖認為安全沒問題,但後半部卻說動物腎臟殘留量多達15至29%,「對於常吃內臟的國人不會有影響嗎?」根據衛福部日前預告美豬各部位的最大殘留容許值,肌肉及脂(含皮)0.01ppm、肝臟0.04ppm、腎臟0.04ppm、其他可食部位如(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部位)為0.01ppm。雖國內美豬萊劑容許量符合codex訂定國際公認安全標準,但文長安認為,西方人因基督教等宗教信仰,很少吃豬肉,更不吃內臟及血液,我國豬肝及豬腎應是全世界消耗量最高,考量萊劑藥理作用主要在心、肺、肝及腎,認為我國萊豬肝及腎殘留量標準應比照心、肺辦理。再加上台灣恐是全球唯一進口美國全豬的國家,文長安認為,儘管目前我國進口豬肉僅佔9.38%,未來可想像進口豬將大幅增加,雖農委會不斷保證「洗產地」不會發生,但產品加工實質轉型若達35%以上就可視為國產。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羅浚晅說,雖尚無萊劑可能致癌風險評估相關資料,但萊劑在食品安全性的最大疑慮,是可能產生不良心臟效應,應降低高暴露群族攝取量及萊劑容許濃度,文長安呼籲,心臟及肝臟功能不佳者、孕婦及老年人都不應吃還有萊劑的進口豬、牛。
-
2020-10-10 養生.聰明飲食
習近平稱為熱乾麵加油 比熱乾麵更火紅的武漢特產是它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就愛吃肉!人生盡歡,肉慾橫流》,編者李舒】編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以熱乾麵代稱武漢,發表「全國為熱乾麵加油」談話,引起熱烈討論。鴨脖子怎麼就成了武漢的特產?一不留神,鴨脖子突然成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知名的武漢特產。對於這個看法,列祖列宗在上,武漢人民真的不能認。作為一個武漢人,一個正宗的武漢人,平生最恨的一句話就是:武漢?武漢的鴨脖子很好吃!每當此時,我心中都一萬次炸裂——我們真的沒有吃鴨脖子的傳統。雲夢大澤故地,毛主席老人家來武漢,寫的也是「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根本沒鴨脖子什麼事。但鴨脖子在全國的爆紅,確實源自武漢的一部小說。武漢作家池莉在2000 年發表了一部中篇小說《生活秀》,女主角來雙揚在漢口吉慶街開了家賣鴨脖子的小餐館。兩年後這部小說改編為電影與電視劇,演盡人生的浮浮沉沉,收視長紅,按現在的話是票房保證的人氣IP(知識產權)。摸著良心說,連我都是透過這部電視劇才知道我們武漢居然有一種叫鴨脖子的東西……心心念念地想要嘗試一把,被我媽厲聲呵斥:「鴨脖子上都是血管,有什麼可吃的!看個電視劇不學好!」 後來總算背著我媽跑去吃了一回鴨脖子,印象不佳,這東西對我而言始終是食之無肉,棄之可惜。有經濟學家算過一筆帳,說拆開賣的鴨貨利潤遠遠高於一整隻鴨子。鴨貨,其實是鴨子的邊角料:鴨胗肝、鴨舌、鴨掌之類。鴨胗肝香氣濃郁,有嚼勁,是讓人欲罷不能的小零食。舊時閨秀私下裡都愛吃吃鴨胗肝,啃啃雞腳爪,和女朋友說說親密的閒話。鴨舌更是一隻鴨的精華,張愛玲最愛一道鴨舌小蘿蔔湯,「咬住鴨舌頭根上的一隻小扁骨頭,往外一抽抽出來,像拔鞋拔……湯裡的鴨舌頭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至於江浙一帶流行的糟滷鴨掌,清爽彈牙,更是糟貨界扛霸子的選手。但是,鴨脖子算什麼呢?!鴨脖子,乾硬難嚼,啃起來除了滿口辛香料外,實在沒什麼吃頭。個中美感,怕只有《紅樓夢》裡單愛拿油炸焦骨頭下酒的夏金桂方能體會。恕我等愛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之輩無法欣賞。我的一位朋友,總是遺憾我居然領會不到鴨脖子的妙處:「骨肉相連,頗有嚼勁,最妙是吮骨節中的骨髓,『滋溜』一聲,太有成就感了」,每說到此處必然望向我,做痛心疾首狀。那麼,池莉女士為何會選擇鴨脖子作為小說的一個亮點?我琢磨了下,大概是因為比較有氣勢。湖北人把家中主事的女人稱為「女將」,頗有頂門立戶之氣勢,小說中的老闆娘來雙揚倒真是一名典型的「女將」。試想,有什麼能比在案板上鏗鏗鏘鏘地斬斷一隻鴨脖子更威風?有什麼能比手執一把利刃更能體現我湖北女人的潑辣與硬氣?煮餛飩?炸麵窩?都弱爆了。好吧,借著熱播劇,全國人民一夜之間知道了武漢的鴨脖子……所以鴨脖子的走紅,也就是2000 年以後的事。鴨脖子的走紅,也不能完全說是巧合事件。湖北有很多湖,也有很多鴨子,不過鴨子的吃法,多半也就是紅燒或清燉,沒有特地要吃鴨脖子一說。沒什麼肉的鴨脖子反而是被當作「廢料」,與雞爪、豆乾之類的,做成滷味,是便宜的下酒菜。辣鴨脖實際上是醬鴨的一個變種,而醬味並不是湖北菜的傳統。所以,我一直好奇它是從哪兒傳來的。有資料稱,它的起源是湖南常德,後傳入湖北與川渝。這種說法是否屬實,還有待商榷。不過武漢最有名的鴨脖子周黑鴨,確實不是武漢人的發明。二十多年前,重慶人周富裕來武漢三鎮討生活,一頭栽進菜場裡做起了小本買賣,賣醬鴨,後來發跡。老實說,這種辛辣中帶微甜的口感算不得驚豔,武漢街頭的熟食鋪子大多數都不輸這個水準。不過口味這件事,仁者見仁。我媽倒是從不買周黑鴨,並一貫陰謀論地指出:「黑黢黢的,也不知是放了什麼東西。」不過周老闆精明,鋪天蓋地地做廣告,曾經還在2012 年花錢冠名了武漢的江漢路地鐵站。當時輿論譁然,全城激憤!江漢路是什麼地方?大漢口之光!六國租界區的地標,堂堂江漢關鎮守的一方寶地。憤怒群眾幾乎要把武漢地鐵公司釘在「賣國賊」的恥辱柱上。後來,「周黑鴨•江漢路站」的招牌終於被拆了下來……武漢另外兩家名頭較大的鴨脖店,一家是精武鴨脖,一家是久久鴨,創始人也都是重慶人,這倒也解釋了為何辣鴨脖比湖北家常菜的口味更麻辣。看來,這股風潮很可能是沿長江順流而下,在漢口港上岸,最終扎根下來。就像池莉小說中描寫的一般,武漢這座市井氣十足、潑辣爽直的城市,冥冥之中倒是與辣鴨脖的風格相得益彰。特別是在溽熱的夏夜,幾瓶冰啤酒,一碟鴨脖子,足夠在穿堂風的巷口坐到深夜。武漢美食有個有趣的現象:除了「飯稻羹魚」的傳統湖北菜,經常會有某爆款一陣風地颳過,熱遍全城。香辣蟹、蒸蝦、牛骨頭……東西南北風輪番颳過,每次回趟家都有新奇發現。這不禁讓我感嘆:為何我大武漢在吃這件事上如此牆頭草?想了想不外乎是物產豐富,「湖廣熟,天下足」,各地的食材在這兒都容易找到,操作起來方便。再來就是碼頭城市天生的包容心,見慣了南來北往的人流與貨運,使得我們很樂意嘗試新鮮玩意兒。有些事物流行一陣子也就過去了,有些則被融合吸收,成為本地生活的一部分。於是,神經大條的武漢人高高興興地讓鴨脖子充當了城市的美食名片。當然,冠名地鐵站是不行的!然而,真正的一個武漢胃還是熱乾麵養大的。對於離家在外的武漢人來說,返鄉的那一刻並不是飛機降落、火車進站;而是坐進早點鋪子的瞬間——一筷子熱乾麵,一口蛋酒下肚,哐當一聲,這才算元神復位了!鴨脖食用鴨脖需要耐心,慢條斯理地啃至露出整段骨頭,再將骨頭一節節分離、吸出滑嫩的骨髓,這份貪婪的快樂只屬於成年人。鴨頭鴨頭一定要對半切開再來食用,第一步吃掉鴨腦,第二步棄掉鴨眼,剩下的部分就可以慢慢啃食了。鴨翅鴨翅的第一口,一定是外層最肥厚的地方,凝固的餘汁在口裡融化,皮肉韌性之餘帶一點油香。鴨舌鴨舌是看劇的良配,一隻鴨子只有一根金貴的鴨舌,帶著這份負罪感吃,更覺得鴨舌美味。鴨掌鴨掌的精華在掌心,前面的部位都是鋪墊,等咬到連著筋肉的肥厚掌心,吃鴨掌才算正式開始。
-
2020-09-28 科別.兒科
影/一人發燒後 檢查出兄妹都罹患川崎氏症
川崎氏症一直以來是兒科棘手病症,常好發在3個月到5歲幼童,一年四季都有,衛福部豐原醫院內約有50名川崎症病童定期追蹤,還有一對兄妹雙雙患有川崎氏症,醫師說,統計指出若哥哥姊姊患川崎氏症,弟弟妹妹也罹患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約3倍。患病小妹妹在豐原醫院定期追蹤,媽媽表示,哥哥在3個月大的時候發燒多天,出現「川崎氏症」典型症狀,眼睛紅、嘴唇乾燥舌頭鮮紅、皮膚起紅疹、手指末梢紅腫脫屑、頸部淋巴腫大。妹妹在1歲半時也發燒多日,身上雖然沒有哥哥當年「川崎氏症」典型的症狀,但媽媽仍擔心會不會也得到川崎氏症,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妹妹有心血管發炎狀況,也確診「川崎氏症」,目前哥哥已經10歲,妹妹也6歲,兩兄妹每年都定期追蹤。豐原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林聖哲表示,哥哥姊姊罹患川崎氏症,弟弟妹妹罹患的機率會高3倍左右,以目前流行病學資料統計,在「台灣」每10萬人中約有69位罹患川崎氏症;以鄰近的日本每10萬人中約有240位罹患川崎氏症。醫師林聖哲表示,兒科界號稱棘手病症之一「川崎氏症」,因病因不明,又常造成5歲以下孩童持續發燒,如果孩子身上沒有5項明顯症狀,往往容易被忽略,所以若孩童持續發燒多天建議仍要帶往醫院檢查。「川崎氏症」冠狀動脈周圍會有發炎反應、血管擴大或產生動脈瘤的狀況,也可能出現二尖瓣逆流或是心包膜積水情形,甚至造成心臟收縮功能不良,家長一但發現孩子有身體不適都應盡早就醫。
-
2020-09-11 科別.牙科
別輕忽口腔內任何白斑!他只抽菸不吃檳榔幸好發現得早
雲林縣53歲吳姓男子,是貨運司機,只有抽菸,並無嚼檳榔習慣,只是偶爾人家請吃一、兩顆,他因牙周病到北港媽祖醫院牙科診療,被發現口腔後舌根出現白斑,因不痛不癢也不知存在多久,馬上轉請頭頸腫瘤口腔外科醫師處理,經液態氮冷凍治療已獲改善,醫師呼籲千萬別輕忽口腔任何白斑,隨時自我查看,若有不明白斑最好趕快就醫。吳先生因牙周病牙齒鬆搖,半年前至北港媽祖醫院由牙醫主任劉德模治療,意外發現口腔後方靠舌根處有白斑,吳也不知白斑已有多久了。馬上轉診頭頸腫瘤口腔外科由醫師胡創志診治。因吳有抽菸,但嚼榔並不常吃,慎重起見仍切片檢查,幸運地並非惡性腫瘤,經4次液態氮冷凍治療,已獲改善,目前每3個月定期追中。胡創志說,口腔癌死亡率已躍昇第5名,大家都知道和嚼檳榔有關,但很多人不知道吃檳榔、吸菸及喝酒三項習慣都有的話,比一般人致癌危險高出123倍,尤其,大家更不知道其實吸菸更是口腔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吸菸的人更容易出現口腔黏膜白斑。胡醫師說,臨床上的口腔白斑,多半出現在牙齦、臉頰內側或舌頭兩側,因不同性質來分類,有薄、有厚的白斑,也有因牙齒咬到或磨傷,造成口腔急性發炎,都須謹慎評估。雖然口腔白斑多屬於良性病變,卻也是一種「癌前病變」,當病灶快速變大、出血或長久不癒的潰瘍時,轉變成口腔癌的機會更高,胡醫師說,傳統以手術切除為主,也可以液態氮冷凍治療,或以棉棒直接接觸在病變處破壞病變細胞結構的完整性,導致病變細胞的壞死或凋亡,遇有異狀或出現白斑,最好趕緊就醫。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9-06 新聞.食安拉警報
美豬萊劑標準出爐 專家提醒恐有漏洞更寬鬆
衛福部昨天訂出含萊劑美豬的各部位最大殘留容許值,包含肌肉及脂(含皮)0.01ppm、肝臟0.04ppm、腎臟0.04ppm、及其他可食部位如(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部位)0.01ppm。但有專家認為,雖然這個數值看似與國際接軌,但以ppm來訂定,且僅到小數點後二位,事實上標準卻比國際還要寬鬆。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經召開專家會議風險評估後,認定我國的女性坐月子期間有吃豬腎跟豬肝的習慣,因此我國的容許值比其他國家更嚴苛,其餘則和Codex訂出的標準相同。然而依據Codex標準,其對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容許量以ppb(1ppm等於1000ppb),針對四大部位訂定,包括肌肉及脂(含皮)10ppb、肝臟40ppb、腎臟40ppb。對此,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表示,雖然台灣的標準0.01ppm從字面上看起來與0ppb兩者相同,然而因為檢測有四捨五入的問題,若檢測結果為14.9ppb,依據codex標準,為不合格;但換算成ppm則為0.0149ppm,四捨五入,則為0.01ppm,通過標準,比Codex還要寬鬆。她建議,若要與國際接軌,便應該採取和Codex一致的標準,訂定10ppb,或是應訂定為0.010ppm,否則我國國人豬肉攝食量這麼高,標準卻反比國際寬鬆。衛福部食藥署則回應表示,依據「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問答集」中營養標示數據的修整進位方式,若偵測值為「0.014ppm」,確實會判定為符合「0.01ppm」標準。但該署強調,這是經過專家會議討論而訂定的標準,應已考量相關情事。另有關豬肉產地標示,也有民眾質疑,一家小吃攤可能用的是美豬的貢丸、台灣豬的肉燥,但衛福部宣布標示的圖樣僅需寫店內豬肉來自哪個產地,並未標示料理細部品項,是否小吃攤需要貼很多張標示?食藥署則表示,若是店內的豬肉有用到多種來源都須表示,但若是要強調某一款料理來自國產豬,可以特別標示,但不強制規範,近期也將在示範區試辦並持續調整。
-
2020-09-06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固本!每天3次健口操,練好咀嚼肌還能防失智
想吃美食,預防失智,咀嚼力不可或缺,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建議,每天可做三次「口腔健康操」,鍛鍊咀嚼肌,防止嗆咳與幫助吞嚥,再加碼每天仰臥起坐,訓練核心肌群,避免老來嗆咳時,腹部無力無法咳出食物。許明倫表示,咀嚼咬合與大腦功能息息相關,咀嚼的動作能刺激海馬迴,維持認知功能,提高空間記憶。據美國生醫期刊「Aging」今年發布對50歲以上成年人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與年齡漸長所造成的智力衰退有關聯。他與團隊兩年前研究也顯示,年長者牙口差、咀嚼吞嚥功能不好,會影響認知功能異常;但若能維持咀嚼和吞嚥相關能力,將可減少認知功能退化,如延緩失智症發生。國際上許多研究也證實,強化咀嚼能力將有助於降低失智並預防老化。不過,均衡飲食是維持健康的重點。許明倫說,無論銀髮族或中壯年族群,每日除均衡飲食也應及早注意口腔與牙齒健康,而透過口腔咀嚼肌的訓練,不要只吃軟、流質食物,應選擇如核桃、毛豆等不會太軟又營養價值高的食物,才能保持咀嚼活躍。而在運動方面,建議四十歲以上以慢跑、快走等維持肌耐力,避免肌少症、下上樓梯無力,甚至臥床,衍生後續疾病;尤其養成每天做至少10至15下仰臥起坐,訓練核心肌群,年長時若發生嗆咳時,腹部才有力氣咳出食物。許明倫與其咀嚼與吞嚥中心團隊設計了健口操,包含肩膀運動、頭頸運動、鼓腮、舌頭運動、唾液腺按摩與發音練習,只需約三分鐘、一日做三次,利用瑣碎時間就能輕鬆進行鍛鍊,保持牙口健康。健口操六要訣:1.肩膀運動:吸氣上提肩膀,然後呼氣放鬆肩膀。2.頭頸運動:緩慢抬頭、擺正、低頭、擺正;接著緩慢右轉、擺正、左轉、擺正。活動頸部前後左右的肌肉。3.鼓腮:先鼓右頰,再鼓左頰,然後兩側鼓起。4.舌頭運動:舌頭先向上,再向前伸,再向下;然後向左、向右,順逆時針繞圈。5.唾液腺按摩:用手按摩耳下腺、顎下腺、舌下腺,有助刺激唾液分泌。6.發音練習:發出Pa、Ta、Ka、Ra的聲音,以訓練嘴唇與舌頭。延伸閱讀↘↘↘年紀大了常嗆咳?喉嚨、舌頭也需要「肌力訓練」戽斗好困擾!45歲熟男靠正顎手術「改頭換面」翻轉人生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立即訂閱橘世代電子報》
-
2020-09-06 新聞.食安拉警報
坐月子吃腰子…美豬萊劑限量拍板 腎臟最嚴
蔡英文總統宣布萊劑美豬、全齡美牛明年元旦開放進口後,引發食安疑慮,萊劑限量標準怎麼訂?讓人關心。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公布進口豬隻開放部位及萊劑限量標準,腎臟低於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為○‧○四ppm,其餘比照CODEX標準,另增訂其他可食用部位,如胃、腸等為○‧○一ppm。胃腸肺等內臟 增訂萊劑上限衛福部訂出囊括豬隻所有部位的最大殘留容許值,包含肌肉及脂(含皮)○‧○一ppm、肝臟與腎臟為○‧○四ppm、其他可食部位,如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為○‧○一ppm。新制將於明天預告,為期七天,限量標準適用所有進口豬,意指不只是美國進口,加拿大等國家進口豬肉也可含有萊劑。美牛頭骨絞肉 仍不允許開放在美國牛肉部分,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民國一○七年已重新評估不限月齡牛肉的食用安全性,且美國已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評定牛海綿狀腦病風險可忽略國家,再經九月一日專家諮詢會議討論,同意開放卅月齡以上美國牛肉輸入,原來不得輸入高風險產品,如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等,仍然不允許輸入。恐增心血管疾病 學者籲再評估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雖然豬腎限量標準已考量國人飲食習慣,但含萊劑豬肉等對心血管疾病等高風險群,仍具一定風險,這次未考量高敏感族群的建議攝食量,相對比較遺憾,盼政府針對高敏感族群再做風險評估。陳時中強調,衛福部於九月四日針對進口美豬舉行專家會議,專家認為台灣婦女有坐月子習慣,腰子吃得特別多,根據民國一○八年成大提出風險評估,發現孕產婦食用量高,若以CODEX訂出豬腎限量標準值○‧○九,ADI值(每日容許攝取量)高達百分之八十九,一般風險評估認為應低於百分之八十。考量國人飲食習慣,陳時中表示,將進口豬腎萊劑限量標準訂為○‧○四ppm,經計算ADI值為百分之六十一。國人對豬的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部位接受度高,CODEX未訂限量標準,日本訂為○‧○四ppm,韓國僅訂豬肺為○‧○九ppm,我標準比日韓嚴格。食藥署喊把關 不超標就合格既然國人有坐月子及熱愛吃豬雜碎的習慣,為何相關產品限量標準不能訂為「零檢出」?食藥署長吳秀梅指出,台灣訂定限量標準後,才能確保進口內臟都經過把關,只要不超標就是合格,未來會清楚標示產地,台灣豬內臟不含萊劑,消費者可以自己決定要吃哪種豬。
-
2020-09-05 新聞.食安拉警報
進口全豬萊劑皆可殘留 專家:高敏感族群具風險
衛福部今宣布進口豬隻開放部位,以及各部位最高容許值,其腎臟以及其他可食部位的最大殘留容許值比日韓還低,但北榮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對於高敏感族群仍具有一定的風險,盼政府能針對高敏感族群額外做一次風險評估。衛福部今訂出囊括所有豬隻部位的最大殘留容許值,包含肌肉及脂(含皮)0.01ppm、肝臟0.04ppm、腎臟0.04ppm、及其他可食部位如(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部位)0.01ppm。其中腎臟的最大殘留容許值比CODEX建議的0.09ppm還低,其他可食部位,CODEX未定,但標準則與日韓低。楊振昌表示,對於豬腎的最大殘留容許值有考量到國人的飲食習慣,確實值得讚許,但也不能說這樣就是最好的,這次的公布中沒有針對高敏感族群建議的攝食量做一建議,是相對比較遺憾的。楊振昌表示,衛福部訂出的殘留量對於高敏感族群仍具有一定的風險,如心血管疾病等患者,這次依據的風險評估是108年委託成大的研究,並沒有更新的風險評估調查支持,有點可惜,建議政府應該針對高敏感族群提出攝食建議,再做一次風險評估較為適宜。
-
2020-09-05 新聞.食安拉警報
美豬腎臟標準加嚴!政院:因極端食用者風險接近上限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宣布美豬各部位最大的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容許值(MRL),其中腎臟部分訂為0.04ppm,比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還嚴格。行政院則表示,係因專家評估,極端食用者風險將接近安全上限,政院尊重也支持。根據Codex規定,萊克多巴胺不同部位殘留量分別為,肌肉部分0.01ppm、肝0.04 ppm、腎0.09 ppm,脂肪為0.01ppm;不過陳時中今公布我國的規範,包含肌肉及脂(含皮)0.01ppm、肝臟0.04ppm、腎臟0.04ppm、及其他可食部位如(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部位)0.01ppm;腎臟較Codex嚴格,另外其他可食用部位則比照日本。衛福部公布進口豬肉各部位萊劑安全容許值,但調降進口腎臟萊劑安全容許值,丁怡銘受訪表示,從過去近二十年的經驗,美國豬肉進口的市占率僅佔1%,並非國人日常食用的選擇,更非國內婦女坐月子時將選擇的食材,台灣豬肉市佔率坐穩9成,有絕對競爭力。丁怡銘指出,不過,專家學者針對極端、天天食用美豬者的健康評估中,風險接近安全值上限的狀況,建議降低美國豬肉腎臟的萊劑安全容許值,來因應國人的飲食習慣,政院表示尊重也支持;未來也將針對進口肉品清楚標示,讓國人選擇上更方便。
-
2020-09-05 新聞.食安拉警報
萊劑豬腎容許值比國際嚴 陳時中:因台灣坐月子習慣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與衛福部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召開記者會,預告豬隻訂定部位的最大殘留容許值,包含肌肉及脂(含皮)0.01ppm、肝臟0.04ppm、腎臟0.04ppm、及其他可食部位如(胃、腸、心臟、肺臟、舌頭、肚、腦、血等部位)0.01ppm,陳時中強調,昨天專家會議後,針對腎臟有提出疑慮,認為ADI值89%太高,應降低至80%,目前調整ADI值為61%。陳時中表示,昨天召開專家會議之後,專家認為目前台灣有坐月子的飲食習慣,腰子特別吃得特別多,因此專家認為108年成大提出的風險評估中,發現孕產婦食用量蠻多的,且ADI值已達到89%,量已經非常高了,依照一般的風險評估內容應於80%。所以最後我們認為依照我國的飲食習慣,應該降低至0.04ppm,經計算ADI值為61%。
-
2020-09-02 新聞.長期照護
老人長壽從「口」開始 醫推「健口操」促牙口健康
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已達14%,年長者照護已成不可忽視問題。陽明大學牙醫學院特聘教授許明倫表示,失智、失能、認知功能障礙與吸入性肺炎為年長者、銀髮族群的四大疾病威脅,除應均衡飲食、清潔口腔、偶爾嚼食無糖口香糖鍛鍊咀嚼力外,並建議可每日做三次「口腔健康操」(健口操)來進行咀嚼肌鍛鍊,防止嗆咳與幫助吞嚥功能。為呼籲全民重視口腔咀嚼及吞嚥能力,台灣前進文化發展協會與陽明大學牙醫學院咀嚼與吞嚥團隊,今推廣「健康老,從口開始」觀念。許明倫表示,咀嚼咬合與大腦功能之所以息息相關,就在於「咀嚼」的動作能刺激海馬迴,維持認知功能,提高空間記憶。據美國生醫期刊「Aging」今年發布一份對50歲以上成年人所做研究顯示,咀嚼能力與年齡漸長所造成的智力衰退有關聯。他與團隊兩年前的研究也顯示,年長者的牙口差、咀嚼吞嚥功能不好,會影響認知功能異常;但若能維持咀嚼和吞嚥相關能力,將可減少認知功能退化,如延緩失智症發生。此研究也獲得「國際牙醫學研究會」論文獎。同時,國際上許多研究也證實,強化咀嚼能力將有助於降低失智並預防老化症狀,因此,他鼓勵長者在可咀嚼的能力範圍多咀嚼,便可預防失智和吸入性肺炎。而為提升民眾與年長者咀嚼力,許明倫與其咀嚼與吞嚥中心團隊設計了健口操,由團隊成員蔡法慈示範健口操六要訣,包含肩膀運動、頭頸運動、鼓腮、舌頭運動、唾液腺按摩與發音練習,只需約三分鐘,民眾只要利用瑣碎時間就能輕鬆進行鍛鍊,也能保持牙口健康。台灣前進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池國平表示,台灣2018年起已邁入高齡社會,據國發會推估,台灣2025年時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數20.1%,邁入超高齡社會,相關長照預算勢必提高,雖政府雖對老年人推假牙等補助,但若能提前預防,如透過健口操等方式,並推廣到鄉鎮市與偏鄉地區,相信對年長者延緩老化失智等更有幫助。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不只是老化!長輩吃東西吃得好累 其實隱藏疾病前兆
長輩抱怨吃東西吃得好累,是不是健康出問題?其實有些疾病的警訊,就藏在「吃」這個動作裡,有些疾病會導致吞嚥困難。三大類疾病 易引發吞嚥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有些疾病早期的表現是從吞嚥障礙,例如有些人巴金森氏症病人,一開始先從舌頭抖動開始,逐漸影響到吞嚥;另外像是運動神經元病變,有些患者也會從聲音沙啞、吃東西困難開始。一般人會以為只是老化,其實是疾病的警訊,需要尋求專業人員徹底評估。有哪些疾病會引起吞嚥的問題?王亭貴表示,吞嚥障礙大抵上可以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神經性,最常見中風、頭部外傷;第二種是退化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病變;第三種是構造型,例如頭頸癌、舌癌,經過手術或化、放療之後,會口腔與咽喉組織構造的改變。至於失智症,因為病情比較複雜,有人歸類於神經性,有些人歸類為退化性。越吃越慢越少 身體逐漸衰弱除了疾病之外,老化也是原因之一。王亭貴說,年紀變大牙齒變少、咀嚼能力變差,唾液分泌減少、味覺變差,這些變化會使老人不容易吃太硬的東西。另外因唾液變少,形成食團的過程會比較不順利,也不容易吃太乾的食物。吞嚥困難會從一些小小的警訊開始。王亭貴提醒,如果長輩吃得越來越少、體重掉、發燒、身體虛弱,都要懷疑可能是吞嚥障礙造成的。一口飯吃很久、總是剩下一些渣渣吃不下去,總是吃得很累、吃得越來越少,要超過四、五十分鐘才能吃完一餐,都是警訊,需要請專業評估。不自主流口水 也可能吞嚥障礙王亭貴說,還可以觀察長輩吃飯中會不會常常咳嗽,或是一口食物要吞好幾次、含在嘴巴都沒有吞下去。有些人吃完東西後,講話時喉嚨會發出類似有痰的水泡聲,這代表有食物往呼吸道的方向移動,跑到聲帶上面,才會有這種聲音。另外,正常人一天要分泌一千到一千五百毫升的唾液,正常都會吞下去,如果長者會不自主流口水,也可能是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口水吞不下去。「吞嚥有個重點,就是喉嚨要往上升起來,目的是把呼吸道關閉,食物就不會跑錯地方。」王亭貴說,長者因為肌肉萎縮,喉頭會往下降一些,從外觀可以看到喉結變低、變明顯。這會使咽喉往上升的距離變長,加上肌肉比較沒有力量,上升速度不夠快,對於移動較為快速的食物如「水」,就容易嗆到。訓練咽喉上升 可用下巴夾球如果要訓練咽喉上升,可以利用「下巴夾球」的頸部運動,這個動作和喉部上升的肌肉動作是一樣的,多做可以改善吞嚥時呼吸道關閉的力量。如果是臥床長者,可斜躺在床上,從練習往下看自己的肚臍開始,但是這個動作要做到,不是那麼容易,最常見的錯誤是肩膀離開床,這會變成鍛鍊到腹部。王亭貴也提醒,如果懷疑可能有潛在疾病或吞嚥障礙,要先找醫師評估,不要貿然做各種吞嚥練習,以免發生危險。如果不確定自己觀察對不對,王亭貴建議上網搜尋「EAT-10吞嚥困難篩檢問卷」進行自評,如總分高於3分,代表可能有吞嚥困難的風險,建議諮詢語言治療師和復健科醫師。想做吞嚥訓練 務必找專業評估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說,口腔下去之後有兩個通道,一為呼吸道,一為食道。平時呼吸道是開啟、食道是關閉的,只有吞嚥動作啟動時,食道才會打開,呼吸道關閉,如果要避免嗆到,這個兩個功能都要有好的協調。要避免吸入性肺炎,首要維持好的吞嚥力和喉部保護力。喉部保護力就是要有好的喉部功能及閉合能力、咳嗽反射及足夠的咳嗽力量。正常狀況,只要有一點點食物跑到呼吸道,都可以引起很強的咳嗽反射,以便能有效把食物咳出來。但長者的狀況很多樣,如果偶爾喝水嗆到但是咳嗽力量很好,還是可以保護自己不會造成肺炎。吞嚥功能和喉部保護力都可以訓練,但是需要專業評估,才能提供個別化的訓練策略。蕭麗君說,吞嚥訓練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代償性的策略,一個是增加吞嚥生理的訓練。代償性的策略包括用餐姿勢、食物質地、用餐的策略等。蕭麗君表示,以用餐策略為例,例如當語言治療師去案家看個案用餐,發現他精神不好,吃了十幾、二十分鐘就想睡覺,而出現食物含口中或嗆咳的情形增加。那就要去找到讓他精神不濟的原因和可能解方,例如讓他調整作息,在吃飯前先睡一下,精神比較好,或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改善。至於姿勢和食物質地,更有多面向需要同時考量,需經語言治療師評估,才能找到最適合長輩的作法。蕭麗君說,語言治療師也會透過運動訓練,改善長輩舌頭的肌力和喉部保護力。至於要做什麼運動,也是要透過評估,了解造成個案吞嚥問題的生理與病理,才能夠給適當建議。
-
2020-08-30 新聞.長期照護
避免長輩進食發生嗆咳 注意吞嚥基本安全原則很重要
長輩一旦不小心發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而住院,常導致一連串的生理功能退化,不得不放置鼻胃管,甚至從此難以脫離,常讓照顧者自責不已。如何協助臥床的長者進食?建議先請醫師、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多重因素 影響吞嚥功能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表示,年紀增長,吞嚥生理會改變,口腔變乾燥,嗅味覺退化,咀嚼吞嚥相關肌力變弱,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吞嚥問題。一般來說,吃越黏越乾的食物,越需要好的吞嚥能力,當吞嚥力量不足時,食物就容易卡在咽喉處吞不下去。再加上牙口功能不好,沒辦法有效咀嚼食物,吃一餐飯往往需耗費很長時間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吞嚥基本安全原則1.叫醒病人吃飯 要等完全清醒如何避免長輩進食發生嗆咳?注意吞嚥基本安全原則很重要。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指出,首先,進食時病人意識要清楚,特別是臥床的病人,吃飯時床頭要搖高。如果病人是從睡夢中被叫起來吃飯,建議要等十五分鐘,先跟他講話,確定他意識都很清楚了,才是適合吃飯的時候。2.由上往下餵食 易嗆入呼吸道餵食的姿勢也很重要,王亭貴提醒,如果照顧者是站著餵,長輩會仰頭,這會把呼吸道打開,比較危險。建議照顧者最好跟長輩一樣坐著,由下往上餵。也要觀察確認長輩有沒有吞下去,如果前一口沒有吃乾淨,就吃下一口,這樣很容易嗆到。一旦發現長輩有嗆到的狀況,要趕快讓他清一清喉嚨,觀察幾分鐘,確定沒有問題,狀況都恢復,再決定要不要繼續進食。3.吞嚥費力 建議改少量多餐王亭貴表示,有些長者的吞嚥功能看似正常,但其實已經逐漸退化,每一口都要很用力吞,大概吃個二十分鐘就累了,越吃越慢,這時候也會比較容易嗆到。建議可以改為少量多餐,如果累了就不要勉強吃。4.不要邊看電視 不要邊吃邊聊吞嚥有問題的長者,吃飯一定要專心,建議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家人也不要在一旁談話,避免長輩聽到他有興趣的話題而接話,很可能因此嗆到。也要避免小孩在一旁跑來跑去,這些可能讓他分心的因素,都會增加嗆咳的風險。5.用餐後勿躺平 避免胃酸逆流除了進食可能嗆到,蕭麗君提醒,胃食道逆流也會造成嗆咳。建議長輩用餐後兩小時內避免躺下,以免吸入逆流上來的胃酸。如果實在很想睡,建議頭部要抬高,不能平躺。6.慎選易吞食材 避免乾燥易黏容易吞嚥的食物有幾個特徵,例如均勻質地、不容易散開,不會到處沾黏、舌頭擠壓可以軟化吞下。蕭麗君舉例,海苔很薄,又會到處沾黏,就容易附著在口中不易吞下;還有珍珠這種又Q又滑的東西,也不適合口腔控制不好的人。如果吃湯麵,一口裡面有湯又有麵,對於口腔控制力比較差的長者,可能麵還沒嚼好,湯已經流下去,就會嗆到。患者狀況不同 需請專業個別評估蕭麗君提醒,上面提到的通則,實際應用還是要經過個別的評估。例如,頭部往前微傾雖然比較不容易嗆到,但如果長輩口腔功能太差,也可能會一直流出來,或無法將食物後送吞下。另外有些失智個案,要吃比較大口才會有反應,如果太小口就會一直含著不吞下去。所以,根據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建議調整,才是最適合長輩的作法。有時候並不需要改變長輩的食物質地,不要因此扼殺長輩吃的樂趣。王亭貴也說,通則之外,還是要以專業評估後的建議為主。例如醫師是否有特別指示要注意的事項,如不能吃液體、要加增稠劑。如果醫師建議避免甜湯這種有固體又有液體的食物,但長輩又很想吃,可以跟醫師討論是不是可以把綠豆湯改成綠豆沙。雖然有些人吃液體比較危險,但是對於某些口腔纖維化的病人來說,吃液體對他們來說比較簡單,因此還是要回歸專業評估,不能一概而論。照顧兩大重點做好口腔清潔防牙周病 加強身體活動有助咳痰避免吸入性肺炎,「口腔清潔」和「身體活動」常被忽略。王亭貴表示,長者的皮下脂肪會萎縮,口腔裡面有很多軟組織也是皮下脂肪,萎縮後會出現空腔,進食後容易有殘留物,所以長者吃完東西之後,一定要特別注意口腔衛生,因為殘留物會造成牙周病,導致身體各種健康問題更嚴重。蕭麗君說,如果口腔清潔不好,或是有牙周病,口腔帶菌量較高,有可能吸入一點點就會引發肺炎。另外,如果身體多活動,有助把痰咳出來,相對之下完全臥床者,維持呼吸道清潔的條件會比較差,得到吸入性肺炎的相對風險就高。
-
2020-08-29 科別.牙科
口臭、蛀牙好困擾!牙醫師告訴你漱口水該怎麼挑
我經常遇到來看診的患者詢問:「明明每天都有刷牙,為什麼仍然沒有清新的口氣呢?」原因在於大部分的人沒有正確用牙線,也沒有使用漱口水的習慣,若能搭配正確牙線並使用漱口水,便能有效清潔牙刷無法接觸到的口腔區域,可以降低蛀牙發生率,並且也同時幫助保持清新口氣。漱口水功能1.蛀牙:含氟漱口水可幫助蛀牙控制2.口臭:暫時解決口臭的問題3.牙齦炎:在牙刷、牙線完成潔牙後,使用漱口水來輔助降低牙菌斑與牙齦炎 如何挑選漱口水市面上常見的漱口水依成份分為四大類:1.含藥漱口水:最常見的含藥漱口水是添加克羅希西定(Chlorhexidine),作用是殺菌消毒、抑制牙菌斑的形成,要注意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牙齒及舌頭的味覺損害。 2.含氟漱口水:有幫助防止蛀牙的效果,我建議兒童若要使用,可選擇成份以含氟為主的漱口水,預防蛀牙並降低牙齒敏感。3.含酒精漱口水:高濃度酒精有抑制細菌的功能,但因酒精會破壞口腔及舌頭黏膜,容易造成口腔不適或是味覺暫時性障礙,提醒大家避免長期使用。 4.草本漱口水:使用植物萃取物、植物精油製成,藉由植物的特性達到清潔、抗菌的效果,若不含藥及酒精,可以天天使用。不過大家需要留意某些廠牌反而含高濃度酒精,會刺激口腔黏膜。 漱口水三大注意事項1.不可取代:牙刷、牙線、牙間刷主要功能為潔牙,漱口水是輔助使用2.遵照指示:遵守漱口水說明書指示使用,或可以諮詢醫師、藥師後使用3.兒童注意:六歲以下之兒童不建議使用;六歲以上之孩童,大人指導使用最後我在這邊提醒大家,我們口腔中本來就有一些正常的菌叢,如果過度使用抗菌漱口水,反而會破壞口腔正常菌叢的平衡,對口腔環境更不好。所以我建議大家在使用漱口水時把握適量的原則,小心不要矯枉過正了。 來源出處:林泰興醫師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drlts/延伸閱讀: 長期牙痛找不到原因? 除了找牙醫,快到這科做檢查 裝了假牙就不會蛀牙? 牙醫師沒有告訴你真相是…  
-
2020-08-27 科別.呼吸胸腔
睡覺會打呼是5大疾病高危險群! 中年男性、更年期後女性要注意
俗話說十男九鼾!根據美國威斯康辛流行病學(Winconsin cohort)研究,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中年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至少佔兩成以上,且柳葉刀(Lancet)雜誌研究也指出,這類病人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及心衰竭等疾病的高危險群。 傳統治療接受度不到4成 新型負壓吸舌機治療效果佳新光醫院睡眠中心林嘉謨主任表示,傳統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接受度不到4成,傳統耳鼻喉科手術成功率也不到4成,而新型負壓吸舌機(iNAP)是藉由口部介面以靜音馬達抽吸在口腔內產生負壓,將舌頭及軟顎吸住,避免舌頭後倒造成呼吸中止。在新光醫院剛發表於睡眠醫學(sleep medicine) 國際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納入研究的34個受試者中,其中4個女性,30個男性,其中32位符合研究條件,平均年齡47.4 ± 11.24歲,平均BMI 26.59 ± 3.214 kg/m2,治療前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從每小時32.04 ± 11.3次降到每小時8.79 ± 9.49次;不過,鼻塞太嚴重或病態肥胖(BMI大於35),因嘴巴無法閉合,口腔沒辦法形成負壓空間,不建議先使用負壓吸舌機。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可從睡姿、體重、過敏調整臨床上,一名38歲徐姓工程師,本身長期受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造成白天嚴重嗜睡,曾經有在騎車過程中睡著險發生交通意外,在接受睡眠檢查後發現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比較過幾種呼吸中止治療方式,於是加入臨床試驗評估使用iNAP,原本白天嗜睡的問題完全改善了,注意力更中工作更有效率,即使熬夜只睡四小時隔天起床也仍然很有精神,且使用iNAP前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從每小時43.2次降到1.5次 ,血氧濃度從82%上升到90%林嘉謨說明,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依照每個人的狀況去建議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改變睡姿透過側臥來改善,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可以先減重、體重控制,過敏性鼻炎嚴重者則應設法改善過敏症狀,如果上述保守療法執行後還有改善空間,可考慮使用負壓吸舌機(iNAP)或睡眠呼吸機(CPAP),或是選擇改善呼吸相關結構的手術治療。 延伸閱讀: 睡覺打呼不代表睡得好! 5種人要小心睡夢中猝死 睡得沉才會磨牙? 其實是你根本沒睡好
-
2020-08-27 科別.牙科
牙齦出血?不一定是「上火」惹的禍
牙齦出血是牙周病的典型表現在較常見的口腔疾病中,牙齦出血是牙周病的典型表現。常見的致病因素有牙結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即不合適的假牙)、不正確的刷牙方式、青春期或妊娠期激素分泌變化、免疫功能改變、細菌、遺傳等。其中,牙結石是最為常見的因素。提到牙齦出血,很多人認為是「上火」了,對此現象不太重視。還有些人晨起唾液中帶血,認為這是舌頭出血,其實,這也可能是牙齦出血造成的。牙齦出血與很多疾病有關係,除了較常見的口腔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會導致牙齦出血,如白血病、愛滋病、血小板減少等。解決牙齦出血,首先應當查明導致出血的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由全身疾病引起的牙齦出血,應儘早明確診斷,以利於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對口腔問題引起的牙齦出血,根據出血原因,可通過牙周潔治、改善食物嵌塞問題、拆除不良修復體、改正刷牙方法、調節免疫功能及激素水平、清除致病菌群等方法解決。牙周病是如何形成?牙周病是引起牙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那麼,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形成的?人的口腔是一個複雜的環境,裡面有各種食物殘渣、脫落的上皮細胞、唾液和細菌等,這些東西在口腔中會形成一種附著於牙齒和軟組織的膜狀物質,我們稱其為牙菌斑。牙菌斑能較為牢固地附著在牙齒上並生長繁殖,礦化的牙菌斑形成了牙結石,它不僅使得細菌更容易粘附,還會進一步刺激和壓迫牙齦組織,加重炎症反應,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牙周病。當牙齦發炎時,毛細血管增生、擴張、充血、組織水腫,牙齦顏色變為深紅色,外形腫脹,質地鬆軟、脆弱,在刷牙或咬食硬物時就會出血。牙菌斑通過漱口是無法清除的,但正確刷牙、使用牙線,可以去除絕大部分,而牙結石則只能通過口腔潔治的方法才能去除。通過了解牙周病的形成過程就可以看到,牙齦出血是給我們發出了警告:牙齒、牙齦出問題了。牙齦出血完全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1.要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建議採用中華口腔醫學會推薦的水平顫抖拂刷法,每天刷牙兩次。2.定期去專業口腔門診潔牙,去除牙菌斑、牙結石以及牙齦周圍的炎症因子。有些人碰到刷牙出血,覺得是因為自己刷牙造成的,反而不敢刷牙。其實,這樣的做法完全是錯誤的。一定要牢記,牙齦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牙菌斑,而刷牙是去除牙菌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發現刷牙出血不必驚慌,但也應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到醫院進行系統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26 新聞.長期照護
食物「打成泥」沒人愛吃!營養師教這樣調理吞嚥困難者菜單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有咀嚼困難問題的銀髮族約10%,罹患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有「吞嚥困難」者高達近90%,但若將食物「打成泥」,長者往往興趣缺缺,容易營養攝取不足,雲林基督教醫院營養組主任林旻樺提出長者飲食菜單設計方向,讓長者樂於吃飯,攝取足夠營養。雲林基督教醫院指出,全台高齡者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咀嚼能力退化、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吞嚥能力也跟著變差,美食當前卻得飽受「嚼不爛」、「吞不下」的窘境,且約有1萬多人吃一頓飯得花超過2小時,逾3成民眾會因為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長期下來出現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情況。營養師林旻樺說,適合銀髮族的食材烹調程度,以「軟化肉類」、「蔬菜好吞食」為主,並依牙齦碎軟質食、容易咬軟質食、舌頭壓碎軟食、不需咬細泥食4大飲食標準調理餐點,即能端出色香味俱全又好吞食的長者菜單。林旻樺舉例,如將切絲地瓜加入白米飯煮食,可增添食用口感及香氣;或將蔬菜切細碎後加入蛋中蒸煮;選用煮食後易軟化的蔬菜,搭配肉丁炒煮等,不僅顧足營養,也能刺激長輩食慾。林旻樺提醒,吞嚥功能障礙容易引發嗆咳、食物阻塞等,可能造成長者吸入性肺炎,提高死亡率。家中若有咀嚼或吞嚥困難長者,務必到醫院就診,並由醫師鑑定咀嚼能力,營養師也會依長者咀嚼能力,提供相關飲食建議,幫助長者找回飲食樂趣。
-
2020-08-25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症狀千變萬化、全身受影響的多發性硬化症 醫:唯有靠這件事改善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MS)是一種自體免疫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就是發生於腦部與脊髓的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與撞到頭、車禍這類外傷無關,而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產生破壞自體中樞神經的疾病。讓神經短路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我們的神經纖維表面覆蓋著一層「髓鞘」,髓鞘可以隔絕相鄰的電氣傳導,減少干擾,讓神經纖維傳導速率變快。這原理類似家裡的電線,銅線外圍會包覆一層絕緣外皮,就是為了減少電流傳導時受到干擾、耗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體內有些免疫細胞出現異常,會導致發炎並攻擊、破壞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就像是包覆電線的絕緣外皮變得破損、劣化,裸露的銅線容易發生短路那般,中樞神經的神經傳導也會因為髓鞘被破壞而發生「短路」,失去正常神經功能。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神經肌肉疾病科蔡乃文主任表示,免疫系統的攻擊是隨機的,因此神經受傷的地方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處都可能出現,受損的位置不只一處,會影響很多不同的神經部位,所以我們會稱之為「多發性」。每次攻擊後,都會讓神經髓鞘發炎受傷,癒合後留下疤痕,也就是所謂的病理上的斑塊,或說「硬化」。因此,從多發性硬化這個病名我們可以理解到,患者的神經纖維留有不少疤痕。「多發性硬化症容易發生於20歲到40歲的族群,」蔡乃文醫師指出,「而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女性與男性的比率大約是2:1。」在台灣,有罕病登記的多發性硬化總患者數約為1900人左右,算罕見疾病,但這個疾病在西方國家的患者比較多,尤其是緯度較高的國家。多發性硬化的症狀千變萬化、全身受影響多發性硬化症可能侵犯腦或脊髓的任何一個部位,也因為每位患者髓鞘受傷的位置不盡相同,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侵犯到視神經,患者會抱怨視力模糊;侵犯到大腦,患者可能表現出運動功能受損、肢體無力,讓人誤以為是中風。有患者會頭暈目眩,有人講話大舌頭、口齒不清,有的則是失去平衡感。如此多樣化的症狀代表著視神經、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或脊髓的受損,也因為臨床上病徵多、疾病認知度低,經常延誤確診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多發性硬化症是會反覆發作的疾病。蔡乃文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的每一次發作,都可能侵犯到不同部位,並帶來不同的症狀。」時好時壞、經常復發的多發性硬化症約七、八成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屬於「復發緩解型」(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RRMS)。患者於疾病發作時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但在一兩個月後症狀緩解、狀況漸漸變好,甚至恢復到正常。「另外一小部分的患者會在症狀復發之間,狀況持續變差,」蔡乃文醫師說,「這群患者大約佔了15%,屬於次發進展型的多發性硬化症(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SPMS)。」多發性硬化症要積極控制,延緩病情目前尚未有方式能治癒多發性硬化症,不過有許多藥物可以穩定並緩解病情,透過積極的藥物治療,可以減少復發或新病灶的產生;平日多做運動與復健,能盡量維持正常的活動功能,也要學會與疾病共處,對生活品質改善很大。在藥物治療方面,這幾年來可說是進步很多。蔡乃文醫師表示,過去只有干擾素之類的針劑能被用來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得每天或隔天替自己打針。近幾年來,陸續有不少口服藥物出現,患者可以靠吃藥控制多發性硬化症,減少復發機會,比較方便、也不用挨針。目前健保核准的藥物已有七、八項,接下來還會有新的藥物陸續引進台灣。根據患者病灶、病情不同與個人情況差異,醫師會與患者討論來選擇適當的藥物。 「一定要提醒患者,不可擅自停藥!」蔡乃文醫師叮囑著:「不要因為吃藥吃半年沒發作,就以為病好了,而自行停藥。那有可能面臨很嚴重的復發!」運動復健要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多發性硬化症會影響身體多處的功能,因此每次急性發作之後,應該盡早進行復健。通常在急性發作穩定之後,便可視患者症狀安排適當的復健計畫。尤其針對肢體無力、緊繃、痙攣等狀況,復健治療會很有幫助。在多發性硬化患者身上,可能就不適用大家平時熟知的「運動三三三」,也就是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133下這樣的運動標準。最重要的是要針對個別患者的狀況擬定運動處方,例如當患者的平衡系統受損,就不該叫他去做打球、騎腳踏車這類型大量講求平衡感的運動。 「曾經有患者到健身房去,看到別人練重訓就跟著練,結果一個禮拜就受傷了。」蔡乃文醫師提醒,「復健與運動一定要考量病情及身體能否負荷,有些患者很心急,想要趕快恢復身體功能,反而容易運動傷害。重點就是,復健運動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一般而言,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體力,維持心肺功能;徒手或借助器材進行阻力訓練,能改善肢體無力;水中運動有助於訓練協調能力,改善平衡感,水中的阻力可以訓練肌力,而且冷水能帶走熱量,運動後體溫不至於升高,可減輕疲勞感。由於每個人的症狀、嚴重度皆不相同,醫師會和患者一同評估,找到合適的運動菜單,漸進式地訓練。「按摩與伸展就比較適合大部分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蔡乃文醫師說:「當肌肉過度緊繃,會引發疼痛不適。靠著居家伸展活動舒展關節與肌肉,很緩和,也不會造成心肺負擔,對關節的活動度與減輕疼痛都有幫助。」運動時務必注意安全,平衡感較差的患者要預防跌倒受傷。無論從事哪一種運動,請隨時留意環境溫度,最好能保持涼爽舒適,而且要記得隨時補充水份。運動復健,對身心都好蔡乃文醫師回憶道,有位患者已罹患多發性硬化症超過10年,反覆發作過好幾次,也留下一些神經學症狀,走路比較不方便,需要拿拐杖,走一小段路就需要停下來休息。患者的家庭支持還不錯,家人都能陪伴她正向面對多發性硬化症,幫她安排了運動復健的課程,雖然她能做的運動有限,不過相當認真學,在家也都不斷練習。「我發現她的整體狀況,包括肢體僵硬的程度、走路的平衡感,都有明顯改善。另一個最重要的是,她的情緒、心情,也都跟著變好了。」蔡乃文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大部分會伴隨一些憂鬱、焦慮的狀況。畢竟當病情反覆發作,對一個人來講是很大的壓力。患者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變差?」運動復健、參與活動,除了對身體的症狀有幫助,能改善肢體的肌力、僵硬度,同時也對心情的改善有益。患者很開心能夠來參加活動,也感覺到自己漸漸進步,然後醫師又能調整運動處方,讓他繼續練習。這些活動,其實不只是對病患有利,家屬也能參與其中,可以幫忙、也可以一起做,進而促進情感交流、家庭和諧。貼心小提醒蔡乃文醫師提醒道,很多患者或家屬有進補的習慣,然而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要避免食補、藥補,任意進補反而會加重病況,甚至導致復發。採取均衡、清淡的飲食,減少身體氧化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平衡會比較好。平時作息要規律,不要熬夜、不能太累,搭配適當的運動復健,改善肌肉僵硬與肌耐力,按時回診並依照指示服藥,才是面對疾病的最佳方式!原文:
-
2020-08-21 橘世代.健康橘
戽斗好困擾!45歲熟男靠正顎手術「改頭換面」翻轉人生
一張好看的臉形是許多人夢寐以求,但並非人人能如願,且咬合不正恐影響臉型。45歲的阿偉從小就覺得自己的臉比較長、且牙齒咬合不正,但幼時不以為意,直到長大後下巴前突而確定自己戽斗。單身的他直到事業小有成就後,決定求助整形外科醫師,經醫師建議進行正顎手術後,阿偉覺得自己「改頭換面」,戽斗改善、也變得更有自信。羅東博愛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林唯農表示,齒顎不正是許多民眾的困擾,求診患者從年輕人到中壯年都有。牙齒咬合不正的原因多來自先天遺傳,如上顎前突、下顎後縮、先天缺牙、多生齒等;而後天環境也會影響顎骨及齒列發育,如乳齒早期喪失、恆齒萌發異常、恆齒喪失、不當的肌肉作用等,都可能造成上下排牙床不對等而出現咬合不正情形。另外,天生唇額裂、小臉症者,也會使顎骨發育不全,讓臉型離民眾自己理想有差距外,壞習慣也會提升齒顎不正風險。林唯農說如愛咬奶嘴、咬指甲、咬棉被,或是吞口水時習慣放在上下牙齒中間等行為,都容易導致暴牙、戽斗、上顎過突及下顎後縮等情形。而齒顎不正更可能造成蛀牙、牙周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使民眾心理、生理都受到影響,更有人因此變得沒有信心。建議家長若發現孩子發育時期有上述習慣,最好在7歲前就改掉,有助降低成長過程牙齒咬合不正風險。若患者決定做正顎手術,林唯農建議18歲成年、齒顎發育已定型狀態下再實施,且通常必須搭配齒列矯正;18歲以下者,則建議先透過牙齒矯正、口腔與舌頭訓練做改善。正顎手術患者,需在牙科完成一段時間的牙齒矯正後,才會進行上下顎重整的手術,過程中需全身麻醉,將上下顎骨頭切開,重新對齊與組合,最後再以骨釘骨板固定;手術時間視患者情況跟手術複雜程度約3到8個小時,術後患者需持續搭配齒列矯正的調整與維持,直到完成所有療程。在一般情況下,術後只需住院1天即可出院。他說,雖正顎手術的傷口都在嘴巴內,外觀看不出傷口,但術後至少兩周需以流質食物為主,再慢慢進階到稀飯、麵條等軟質食物,術後約3個月才能正常進食。另外,術後患者須留意顳顎關節壓力增加,若出現張口困難、咀嚼時疼痛等副作用時,應向主治醫師諮詢。精選延伸閱讀↘↘↘。為什麼貧血不能先補鐵?小心身體越補越糟!。銀髮族「蛤蛤蛤」聽不清? 醫師曝:掏耳習慣很關鍵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0 橘世代.健康橘
年紀大了常嗆咳?喉嚨、舌頭也需要「肌力訓練」
前總統李登輝因為喝牛奶時不慎嗆咳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住院半年後,仍不敵多重器官衰竭辭世。當年紀漸長,吞嚥功能出現退化、障礙,小小的東西便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醫師建議,趁年輕可以藉由訓練強化喉嚨、舌頭肌力,若真出現吞嚥問題,也可求助耳鼻喉科和語言治療師協助,避免造成嗆咳。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表示,吞嚥看似簡單、快速的動作卻包含許多步驟,當食物在口腔時,必須由舌頭將食物向後推到咽部。接著,軟顎必須翹起蓋住鼻咽,以防食物跑進鼻腔、會咽軟骨蓋住氣管入口,不讓食物誤入、喉部上抬,空間變短產生力量推進食物,搭配咽縮肌收縮和後環狀肌放鬆,將食物送入食道,再到胃裡。而這一連串的動作,得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完成,若是當肌力退化、動作延遲,便可能造成嗆咳。避免嗆咳,除了食物可切小塊一點、吃慢一點,喝水等液體時也可用些增稠劑外,在吞嚥功能還未退化前,也可透過一些運動來訓練肌肉,減緩吞嚥困難。朱本元表示,可將舌頭往左、右、前伸縮,增加肌肉力量和靈活度,可更順利翻動食物幫助咀嚼,也更有力氣將食物往後推送。在日本也盛行「嚥下額頭體操」和「下巴抬舉體操」。「嚥下額頭體操」是把掌根貼在額頭上,額頭抵抗手的力量相互推擠。「下巴抬舉體操」則是將雙手拇指貼在下巴上,臉朝下施力收下巴,與拇指的力量對抗,來訓練喉部肌肉。朱本元說,這些運動多少可以幫助吞嚥的肌力,但吞嚥的動作非常細膩,若是常發生嗆咳或是有吞嚥困難的情形,最好還是就醫進行檢查,確認是否有中風、食道弛緩不能等原因造成,並做進一步檢查,由語言治療師針對確切的肌肉協助進行訓練。精選延伸閱讀↘↘↘。開口大聲唱歌 訓練你的吞嚥力。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9 養生.聰明飲食
台大推樂齡「CGT飲食」 無牙長者3步驟就能吃大餐
大啖美食讓人覺得人生美好,但年紀大了,牙口不好就與美食無緣,只能吃稠稠糊糊的餐點嗎?非也。台大醫院北護分院新研發推出「樂齡好食CGT」飲食,讓無牙長者也能當老饕,吃出健康又美味。台大北護分院研發飲食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臨床發現,高齡者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下,因老化導致進食能力衰退,出現咀嚼、吞嚥功能障礙。北護分院營養團隊赴日本參訪長照機構發現,日本的高齡者竟能用湯匙吃牛排,即使是無牙的長者,也能利用舌頭、牙齦壓碎食材,進而研發適合台灣高齡者的「樂齡好食CGT」,讓牙口不好的長者也有不同的飲食選擇。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指出,CGT分別是「Chew(咀嚼)」、「Gum(牙齦)」以及「Tongue(舌頭)」,也就是輕鬆咀嚼,可以用牙齦磨碎或舌頭壓碎。CGT特色是由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考量老年人容易缺少的營養素設計餐食,讓長輩用牙齦或舌頭就能輕易壓碎食物,但仍維持食物原型及色香味。仍以六大類食物為主簡妙凌說明,CGT飲食仍以六大類食物為主,建議選擇質地較軟的食材,如絲瓜、魚肉等,若選擇較硬的肉類時,可先醃製浸泡過後,再以清蒸、燉煮烹調,保持濕滑口感好入口,避免油炸,以免食物過油或過硬。肉類可選擇吃魚、雞、豬肉的軟質部位,蔬菜類可選擇吃絲瓜、大黃瓜,葉菜類攝取葉子部分、去除根部,蘿蔔經燉煮變軟食用,都是不錯的選擇。可吃舒肥雞肉醃製入味針對長者的飲食料理,簡妙凌推薦可吃舒肥雞肉,選擇腿排部位,以鹽與辛香料先醃製入味,再以酵素浸泡約半小時,讓肉質變軟後,透過舒肥機以約72℃溫度放置一小時後,取出切成小塊或丁狀,方便長者食用;如果長者牙口功能較好,可在舒肥後再煎過食用,味道更脆更佳。長者想吃牛排的話,可以將牛排以酵素浸泡,讓肉質變軟,牙口不好長者就可以食用。生菜沙拉也是不錯選擇,以高麗菜絲、地瓜葉、生菜等葉菜當底,加上切碎的小黃瓜、胡蘿蔔絲、番茄、肉丁等。口味上不用過於清淡,若捨去美乃滋、千島等沙拉醬,可撒點鹽巴,或以炒過的蔥薑蒜或辛香料調味,讓長者補充營養素,也增進食欲。
-
2020-08-19 新聞.健康知識+
這9種食物天生帶「毒」 購買料理前要多加注意!
眾所周知,吃了不干淨或腐敗變質的食物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鮮為人知的是,有些食物即使清洗乾淨了、沒有腐敗變質,也可能天生帶毒素。更可怕的是,有些毒素不怕高溫,需要格外注意。1.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河豚味道鮮美,但由於其含有劇毒,民間自古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河豚毒素是一類神經毒素,0.5毫克就可致人死亡。其熱穩定性好,煮沸、鹽醃、日曬均不能將其破壞。不過,養殖河豚已經實現無毒,可以放心食用。防毒建議:如果想吃河豚,最好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養殖的,野生的一定不要吃。2.毒蘑菇毒素:多種毒素。不同類型的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也有一些毒蘑菇同時含有多種毒素。每年全國各地都會出現採食野生蘑菇中毒死亡事件。原因在於,很多人過分相信自己辨識毒蘑菇的能力,還有人受到錯誤辨別方法的誤導。防毒建議:別吃不認識的蘑菇。3.新鮮的黃花菜(金針花)毒素:秋水仙鹼。秋水仙鹼進入人體後被氧化成二秋水鹼,這是一種毒性很大的物質,能強烈刺激腸胃和呼吸系統,導致噁心、嘔吐、腹瀉以及腹痛等,更嚴重的會有肌肉疼痛無力、手指腳趾麻木等症狀。防毒建議:先將鮮黃花菜(金針花)用開水焯一下,再用水浸泡2小時以上,撈出後擠掉汁液,徹底炒熟。4.未煮熟的四季豆毒素:皂素、血細胞凝集素等。四季豆又叫扁豆,是最容易引起中毒的食物之一。皂素存在於豆莢中,對人體消化道黏膜有較強的刺激性,可引起胃腸道症狀;血細胞凝集素存在於豆粒中,具有凝血作用。防毒建議:四季豆一定要燜煮10分鐘以上,如果是東北油豆角,最好燜煮15分鐘以上。實在擔心中毒,可先焯一下(放在開水鍋中加熱至半熟或全熟)。另外,大豆、豌豆、菜豆、刀豆、蠶豆等豆類中也含有凝集素、胰蛋白酶抑製劑等,食用前需要充分煮熟。5.發苦的瓜毒素:葫蘆素。櫛瓜、瓠瓜、黃瓜和南瓜等瓜類,如果吃著明顯發苦,說明其中含有大量苦味的葫蘆素,這種物質攝入過多可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再嚴重的,可因劇烈嘔吐、腹瀉而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而且經烹飪加熱後,葫蘆素的毒性也不會減弱。防毒建議:瓜類買回家去皮去瓤後,可先用舌頭舔一下,苦的就不要吃。6.苦杏仁毒素:扁桃苷,又名苦杏仁甙。苦杏仁甙水解後會產生有毒的氫氰酸和苯甲醛,會引起中毒,甚至可能致命。防毒建議:苦杏仁不要直接吃,應反復用水浸泡,並充分加熱後再食用。7.未成熟的番茄毒素:番茄鹼。番茄鹼是一種有毒物質,食用後可出現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防毒建議:選購充分成熟、顏色鮮紅的番茄。8.不新鮮的青皮紅肉魚毒素:組織胺。鮐魚、鰺魚、竹莢魚、鯖魚、鰹魚、金槍魚、秋刀魚、馬鮫魚、青佔魚、沙丁魚等青皮紅肉的海水魚,體內含有豐富的游離組氨酸,在細菌作用下極易產生組織胺。組織胺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支氣管收縮,從而導致一系列臨床症狀,包括臉紅、頭痛、心慌、胸悶、腹瀉、血壓變化甚至休克。防毒建議:青皮紅肉魚一定要買新鮮的,如果暫時不吃要冷藏或冷凍。9.發芽發綠的馬鈴薯毒素:龍葵素。發芽後,馬鈴薯芽眼、芽根和變綠、潰爛的地方,龍葵素的含量劇增。人吃了這種馬鈴薯,輕者噁心、腹痛,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防毒建議:馬鈴薯應在陰涼、乾燥處存放,如出現小部分變綠、發芽,可把變綠、發芽部分削去,在烹飪時加點醋,酸性可促進龍葵素分解,加熱後可食用,如馬鈴薯發芽、變綠面積超過一半,就不要吃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5 科別.呼吸胸腔
騎車騎到斷片 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
一睜開眼睛就想睡,38歲的徐姓工程師白天也嗜睡,數次騎車騎到「斷片」,險些發生車禍。他擔心過勞睡不飽,假日加碼睡超過8小時,醒來仍擺脫不了倦怠感,就醫才發現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徐姓工程師檢測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每小時缺氧次數高達43.2次,屬於重度睡眠呼吸障礙,臨床表現也都是典型的睡眠呼吸障礙的症狀。依指標建議,每小時缺氧超過5次屬於輕度、超過15次屬於中度、超過30次屬於重度,臨床上還曾見過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林嘉謨指出,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不僅白天嗜睡,心肌梗塞、中風等發生機率也會增加,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同步檢測血氧濃度可能僅有60%,遠低於正常血氧濃度99%。若是偶爾一、二次低血氧,身體還能夠適應,但如果每天處於低血氧狀態,出現高血壓、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等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林嘉謨說,全台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推估有45萬多人,症狀輕重不一,但潛在患者恐遠高於推估。如果有睡覺時鼾聲如雷、打呼頻率不規律、愈睡愈累、夜尿超過2次、張嘴呼吸等5大症狀,皆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他進一步解釋,睡覺時若用肺部力量呼吸,胸內壓力刺激分泌利尿荷爾蒙,導致睡眠期間容易想上廁所,部分男性多以為是攝護腺病變,若經過泌尿科診斷並無異狀,就得懷疑是睡眠引起。林嘉謨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多以正壓呼吸器為主,礙於必須要戴氧氣罩,許多患者在睡覺期間,常會不小心拉掉面罩,也使治療接受度不高,目前已有負壓吸舌機,睡眠期間將舌頭擺在對的位置,讓人體可以自然呼吸。
-
2020-08-15 科別.呼吸胸腔
工程師騎車騎到斷片 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
一睜開眼睛就想睡,38歲的徐姓工程師,白天也時常感到嗜睡,先前還數次發生騎車騎到「斷片」情形,險些發生車禍,擔心是過勞睡不飽導致,假日加碼睡超過8小時,醒來仍擺脫不了倦怠感,就醫才發現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徐姓工程師檢測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每小時缺氧次數高達43.2次,屬於重度睡眠呼吸障礙,加上臨床表現都是典型的睡眠呼吸障礙的症狀。依指標建議,每小時缺氧超過5次屬於輕度、超過15次屬於中度、超過30次屬於重度,臨床上還曾見過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林嘉謨表示,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會使白天出現嗜睡感,也會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等機率,就以每小時缺氧超過130次的患者而言,當時同步檢測血氧濃度僅有60%,與正常血氧濃度99%相差甚遠,偶爾一、二次低血氧身體還能夠適應,但睡眠是每天必定會做的事,每天的血氧都處於低血氧的狀態,對於心血管是一大傷害,因此連帶出現高血壓、心律不整、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等機率比一般人高上許多。林嘉謨表示,我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推估有45萬多人,輕重不一,但潛在的患者恐怕遠高於推估數字,他呼籲睡覺時有出現鼾聲如雷、打呼頻率不規律、愈睡愈累、夜尿超過2次、張嘴呼吸等五大症狀,皆容易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他解釋,夜尿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關係為睡眠時若是用肺部力量呼吸,而不是自然透過肺壓呼吸,胸內壓力會刺激分泌心房利尿荷爾蒙,也導致睡眠期間容易想上廁所,部分男性初步多會以為是攝護腺病變,若經過泌尿科診斷並無異狀,就得懷疑是睡眠引起。林嘉謨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多以正壓呼吸器為主,礙於必須要戴氧氣罩,許多患者在睡覺期間,常會不小心拉掉面罩,也使治療接受度不高,目前已有負壓吸舌機,睡眠期間將舌頭擺在對的位置,讓人體可以自然呼吸。
-
2020-08-14 科別.耳鼻喉
口腔癌早篩早治療 揪團30人可免費到場篩檢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常見癌症,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口腔癌篩檢率掉了4成,國健署為鼓勵篩檢,只要公司或營建工地30人以上吸煙或嚼檳榔,都可申請免費到場篩檢。根據國健署資料,口腔癌位居男性十大癌症發生、死亡的第4名,去年因口腔癌死亡的人數高達3400人,民國106年新發生人數約7800人,其中9成為男性,而男性口腔癌好發年齡為30至64歲,此階段多是家中經濟的主力,對個人及家庭影響不容小覷。國健署依據全國口腔黏膜檢查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有75%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菸檳習慣、搭配治療,可降低癌前病變惡性轉化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而未接受篩檢的口腔癌患者,則有5成是晚期癌,可見定期接受篩檢很重要。由於建築業是嚼檳率較高的行業別之一,因此國健署去年開始補助醫療院所至營建工地,免費為有菸檳或已戒檳工人提供口腔黏膜檢查,共有121家營造商響應,約4400多名工作人員參與篩檢,初步發現633名有口腔黏膜異常,陽性率約14.2%,為一般受檢者的1.7倍。不過,今年受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民眾較不敢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口腔癌的受檢率與108年同期相比下降約4成,為四癌篩檢中下降幅度最高。為讓民眾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國健署今天宣布,只要是公司行號或是營建工地有30人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者,都可向國民健康署申請免費到工地或公司口腔黏膜檢查服務,以免增加死亡風險。國健署也提醒,民眾若發現口腔黏膜出現持續2週無法癒合的潰瘍、不明白色或紅色的斑塊,或是嘴巴、舌頭活動受限制、甚至腫塊等症狀,應盡速就醫,千萬不要錯失早期治療良機。另外,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也不要忘記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